翻转课堂形式范文
时间:2023-12-27 17:42: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翻转课堂形式,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电大站位在向开放大学过度的战略转型期,聚焦质量,提升内涵,是深化改革的必然选择。本论文根据电大成人学生的实际,采用内外结合的方式,以微课程所结合的“翻转课堂”教学形式在电大物理教学中进行创新探索,有效利用微课资源来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一、微课和翻转课堂的概念
1.微课,是在新兴媒体应用于教学而产生的全新应用形式,是传统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补充。由于“微”“精”的特点,适宜在手机等移动媒体上传播,解决了网络课程因下载过程漫长,完整观看比较费时而使成人学生失去耐心的问题。如果有足够丰富的微课资源,那么就能更好地满足个性化学习,供学生预习时观摩或课后查看,实现按需选择学习,既可查漏补缺,又能强化巩固,过程性知识也因自己参与探究而有深刻理解。
2.所谓翻转课堂,就是教师将课堂教学重心前移,提前准备好微课教学内容并创建相关视频,学生在家中或课下观看视频中教师的讲解,回到课堂上师生面对面交流和完成作业的这样一种教学形态。
二、电大物理课面授辅导和网络课程开展的现状
1.电大开放教育的主要对象是成人,以自学为主,面授为辅,辅导方式要具有交互性,强调高效率等特点。电大物理课一学期学校安排有5次集中授课,学生可能有事造成耽搁,或者还来不及充分预习、复习消化,课程已结束,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2.成人学习的特点要求网上课程内容要求碎片化,便于学习者利用零散的时间学习。但电大目前的网络辅导主要是将课程内容制成了网络课件,且网络课件的内容庞大而烦琐。网络资源看似内容非常丰富、形式多种多样,但却缺少“魅力”,其很大一部分是教科书的网络版或者是电子书形式,存在着文字冗长、重点不突出、忽视学习者的认知规律等问题。
3.再者,课程资源呈现方式大多是以word文档格式,基本上是将教材中重点内容复制到网页上,阅读这些网络资源,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在这点上成人学生是做不到的,不能满足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因此网络课程形同虚设。目前课程开展方式忽视成人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和疑问,很难激发和调动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导致学习主动性不强,面授课到课率低、网上资源利用率低、公开讨论形同虚设、作业抄袭、考试作弊等现象。
三、微课-翻转课堂教学形式在电大物理教学中的探索
1.可以有效开展物理实验
在物理教学中,老师除了可以用视频讲解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基本概念之外,还需要安排很多的物理实验,但是因为实际原因面授辅导时,物理实验课基本不安排。一是没有实验室,要组织一次实验老师需要协调现教中心提供场地、后勤购买器材和协调班主任安排学生,自己还要先期仔细研究实验内容,需要耗费较大的时间和精力,面授课次数也很少,所以有些老师为了省事,省略实验环节。另外一个因素是,实验知识点“短”、“小”,达不到一节实验课程的安排需求,“性价比”不高,本来课时就比较紧张,自然不会花费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在实验开设上了。而使用微课程的形式,时间上可灵活安排,老师可以组织两三位同学到兄弟学校实验室开展一次实验,因为规模小,教师可以有针对性的、详细的进行实验指导。同时,利用学校的摄像设备进行全过程、有重点的记录,经过简单的后期编辑后,便成为一个“微课”,在课程学习前让学生自主学习。除了自己录制的微课外,也可以插入其他教师的微课视频以作补充。特别是有些实验条件不具备时或可能达不到标准状态时,这种补充就显得特别有意义。它既有真实性,不像纯虚拟实验使人怀疑,也有完美表现力,教学效果大大增强。
2.“学习任务单”引领学生学习
传统的“电大”式的教学方式是采用传统的知识点灌输的方法,只看视频而没有即时的引领和反馈,不能够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和举一反三的能力。在微课程所结合的“翻转课堂”教学形式中,很重要的一项是起学习引领作用的“学习单”的设置。所谓“学习任务单”,是由教师设计,帮助学生在课前明确自主学习的内容、目标和方法,并提供相应的学习资源,以表单为呈现方式的学习路径文件包。“学习任务单”设计的核心是把传统的知识点灌输转化为任务驱动、问题导向的自主学习。能让学生根据个人需要有一个自定进度的学习,即让每个学生按照自己的时间节奏学习,取得自主学习实效。
3.“微课-翻转”让学生自己掌控学习
“微课-翻转”能解决很多班级教学的弊端。由于教学内容得到永久存档,并具有暂停、回放等多种功能,其巨大的灵活性可以让成人学生自主安排忙碌的时间,可以自由控制时间、地点、路径、进度和节奏,进行提前学习、事后补课或复习巩固。学生如因特殊原因请假缺课,也不必担心落下课程,被甩在后面,可以做到工作学习两不误。因为每一个微课视频都针对一个特定的问题,有较强的针对性,查找起来也比较方便。视频的节奏快慢全在自己掌握,看不懂的可以倒退反复看,懂了的快进跳过,并且可以随时暂停教师的“讲课”有充裕的时间仔细思考、理解和记笔记,甚至还可以通过聊天软件向老师和同伴寻求帮助。帮助学校达成一对一的教学,让所有学生都能得到个性化教育,从而实现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4.少讲多学,团结合作
传统的课堂是“课堂学习+课后练习”,而微课-翻转课堂则是“课余学习+课堂练习”,是以学生为核心,学生的学比教师的教更重要、更关键。教师不再是“一言堂”,而是学生学习的设计者、指导者、帮助者和学习伙伴。教师少讲、精讲,节约群体授课教学时间,学生就有了大量的自主学习时间,而真正实现课堂的高效。微课-翻转课堂让所有学生都有事可做,让所有学生都“动”起来、“忙”起来,课前通过看视频、听播客、阅读文章或调动自己原有知识思考问题来做准备,回到课堂上与教师和同学面对面交流、讨论和完成练习,增加了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师师合作。
5.学生和教师教学相长
篇2
关键词:铁的重要化合物;知识建构;翻转课堂;数字化实验
文章编号:1005C6629(2015)9C0027C05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翻转课堂,是指在信息化环境中,教师提供以微课和进阶练习为主要形式的学习资源,学生课前在线学习微课并完成进阶练习或相关任务,师生在课堂上通过协作探究和互动交流等活动一起完成对知识的释疑解惑、巩固深化的一种混合型教学模式。在翻转课堂课题研究中,我们探索了知识建构型、科学探究型和习题训练型三种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知识建构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课前完成基础知识的学习是前提要素,课堂通过科学探究深化对知识理解是核心要素,而在基础知识中发掘出探究情境则是教学成功的关键要素。学生只有在课前学习了必要的化学知识并对相关探究问题进行了深度思考,课堂上才能开展高品质的科学探究,从而在深化知识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本文拟以人教版“铁的重要化合物”教学为例,研究知识建构型翻转课堂的基本模式。
1 教学设计基本思路
1.1 教学内容分析
“铁的重要化合物”是现行人教版必修1第三章第二节第三部分的内容,共有三组实验、四幅彩图、三个对比表格,知识点多、活动多。囿于传统课堂的时空限制,一节课要完成这些知识点的教学,通常选用的教学模式是:必要的知识讲解、适当的演示实验验证和浅层的探究及讨论。这种教学模式,对于完成教材上的知识传授是可行的,但是对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却不是最佳的选择。为了更好的达成本节课的三维目标,体现通过探究学习化学的理念,我们选择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教学。首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学习的内容制作微课,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微视频和进阶练习,了解铁的三种氧化物的俗称、性质和用途,Fe(OH)2和Fe(OH)3制备以及Fe3+检验等知识。课堂上,创设探究情境引导学生深入讨论问题,开展科学探究,从而实现知识的深化和能力的提升。
1.2 微课设计
微课由微视频(时间9分30秒)、学习任务单和进阶练习三部分组成。
1.3 教学的基本模式
本节翻转课堂教学基本模式如下:
2 课堂主要教学过程
环节1 反馈矫正,释疑解惑
[关注微课,反馈矫正]
首先登录学校翻转课堂平台,展示系统自动统计的全班学生学习微视频和完成进阶练习情况汇总分析表,就学生练习中存在的共性问题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点评。
[鼓励提问,释疑解惑]
教师鼓励学生就微课遇到的疑难问题进行提问,有针对性地释疑解惑。如有学生提出:Fe2+如何检验?教师适时补充相关内容,以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也为后续学习做好准备。
点评:利用系统的统计分析功能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查找并弥补学生存在的知识缺陷,夯实所学基础知识。
环节2 进行实验,验证知识――制备Fe(OH)3和Fe(OH)2
[学生实验]学生两人一组完成Fe(OH)3和Fe(OH)2的制备实验:分别向FeCl3溶液和FeSO4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如图2和图3)。
[实验现象及解释]学生按学习任务单填写实验现象并写出相关的离子方程式。
学生观察到的现象有:向FeCl3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立即有红褐色沉淀;向FeSO4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有大量浅绿色沉淀生成(很难观察到白色沉淀),很快变为灰绿色,振荡后,试管壁有少量的红褐色沉淀生成。
点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关注学生微课学习后的需求,从学生最感兴趣的实验入手,通过分组实验,从微课观看录像实验到亲身体验过程,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巩固了微课中的知识,增强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帮助学生从离子反应的角度再次认识反应的本质,深化了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同时为下一环节的教学引出了新的问题。
环节3 发现问题,开展探究――探究何种物质将Fe(OH)2氧化成Fe(OH)3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比较教材和学生实验时现象的差异,发现问题:为什么实验制备的Fe(OH)2不是白色的呢?是何种物质氧化了Fe(OH)2?
[提出假设]引导学生根据制备Fe(OH)2实验过程中最终试管壁有少量的红褐色沉淀生成的现象,结合已有知识提出假设:可能是溶液中的O2将Fe(OH)2氧化成Fe(OH)3。
[设计实验验证假设]引导学生从控制变量的角度讨论实验方案:自变量是溶液中的O2,因变量是溶液中O2浓度的变化和红褐色Fe(OH)3沉淀。即只要检验出反应时溶液中的氧气减少,同时溶液中有红褐色沉淀出现,就可以证明假设成立。教师介绍氧气传感器、溶解氧传感器和学生实验台上的实验装置(见图4)。
[学生实验]教师提出实验要求,让学生完成实验。
[观察现象]有大量的灰绿色沉淀生成,溶解氧(如图5)和氧气传感器(如图6)测得的曲线图如图所示。
[解释与结论]学生解释现象并得出结论:在三颈瓶中存在氧气和溶解氧的溶解平衡,反应过程中溶液中的氧气参加了反应,空气中的氧气溶解到溶液中,导致两者都呈下降趋势。两者都同时下降表明:Fe(OH)2的制取中由白色变为灰绿色最终变为红褐色是被溶液中的氧气氧化的结果,假设成立。
[问题]课本第60页第11行认为:白色Fe(OH)2被空气里的氧气氧化成红褐色Fe(OH)3,通过该实验你对这句话如何理解?
点评:该环节中,让学生自主经历了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讨论设计实验的原理、进行实验、解释实验现象和曲线、得出结论的探究过程。体验了通过以实验为核心的科学探究学习化学的基本理念,提升了学生化学实验与探究的能力,加深了学生对Fe(OH)2和Fe(OH)3性质的理解。同时借助氧气传感器和溶解氧传感器的图像表征,从定性到定量探究影响Fe(OH)2生成的因素,完成了宏观现象、微观解释、符号表征和图像表征的四重建构。让学生感知现代实验手段和传统实验相融合的魅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环节4 应用知识,深入探究――探究如何控制减少O2的影响制取纯净的Fe(OH)2
[问题]在制取Fe(OH)2的实验中如何减少O2的影响呢?微课中已经布置了相关的任务,现在请同学们设计可行的解决方案。
[设计方案]教师引导学生提出实验的原理:使溶液中不含氧气并使之与空气隔绝。各小组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提出各自的实验方案,然后在全班进行交流,最后形成以下三个实验方案:
方案1 用煮沸过的蒸馏水配制溶液,然后在溶液中滴加保护层(如植物油、苯或液体石蜡等),将滴管(或注射器)插入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
教师追问:保护层是在配制溶液前加还是配制后加好?
方案2 在溶液中通入氮气赶走溶液中的氧气,并在氮气氛围下滴加氢氧化钠溶液。
方案3 在溶液中加入比Fe2+更强的还原剂,如在溶液中撒入还原铁粉等。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评价三个方案的优、缺点和可行性。
[学生实验]学生按方案1向除去O2后的FeSO4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图7)。
[观察现象]大多数学生的实验能较长时间看到白色的Fe(OH)2沉淀,但有少数实验中仍有少量红褐色沉淀出现。
[提出问题]请分析少数学生实验中仍有红褐色Fe(OH)3沉淀的原因。
[提出假设]学生提出假设:可能是溶液中有少量的Fe2+被氧化成Fe3+。
[验证假设]学生运用微课学习的知识提出方案:用KSCN检验溶液中是否有Fe3+的存在。
[思考与归纳]教师引导学生归纳鉴别Fe3+和Fe2+方法:(1)观色法;(2)滴加NaOH法;(3)滴加KSCN法。并让学生讨论这三种方法的效果差异。
[演示实验]取4~5滴FeCl3溶液于试管中,观察溶液颜色;再加入适量的蒸馏水,观察溶液颜色变化;再分别滴加4滴氢氧化钠溶液和KSCN溶液,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
[得出结论]学生通过上述实验得出结论:溶液浓度大时,观色法效果好,滴加KSCN法灵敏度高,是检验Fe3+的常用方法。
点评:本环节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通过探究的方法提出了“如何使溶液中不含氧气”的三种方案,解决了“仍有少数实验有Fe(OH)3生成的原因分析和验证”的问题,让学生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学习控制变量的方法,提出创新性的实验方案,体验实验异常现象的分析和解决过程,使学生通过深度思考,形成氧化还原的知识和相关观念(两种还原剂存在时,通常是较强的还原剂先被氧化),运用已有知识分析、解决问题,提升思维品质和创新能力。
环节5 创设情境,学以致用――运用氧化还原的知识和相关观念解决实际问题
[播放视频]教师播放“维C和补铁剂搭档效果会更好”的视频。展示补铁药的说明书。
[提出问题]为何维C和补铁药搭档效果会更好呢?
学生根据已学的相关知识分析、回答问题,教师小结。
点评:联系生活实际,从化学走向生活,引导学生活用化学知识,深化对Fe2+还原性的理解,同时在讨论中形成两种还原剂存在时强的还原剂先被氧化的规律,提升辩证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用化学视角关注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知化学的魅力。
环节6 在线诊断巩固知识
[在线测试]学生利用平板电脑登录学校网络平台,进行在线练习,教师适时指导并呈现学生答题统计分析表。
[交流]针对错误率较高的第3题,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和点评。
点评:让学生通过网上在线练习巩固知识,发现知识缺陷,及时反馈和矫正。充分利用了现代信息技术,创造了高效、科学的测试和评价体系,对于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 反思
3.1 翻转课堂让知识的形成过程更精彩
本节课涉及的知识点有:铁的三种氧化物的俗称、性质和用途,Fe(OH)2和Fe(OH)3制备、Fe3+检验等。其中Fe(OH)2、Fe(OH)3制备和Fe3+检验是重点,Fe(OH)2的制备是难点。铁的三种氧化物知识主要是让学生课前自主学习微视频及进阶练习、课堂第6环节在线诊断完成的。而Fe(OH)2和Fe(OH)3制备、Fe3+检验主要是在课堂上通过互动、探究而形成的,如环节3探究制备Fe(OH)2时观察不到白色沉淀的原因,让学生在教师引领下自主提出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观察现象和曲线、分析曲线得出结论,体现了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让学生在深化知识的同时,提升了化学实验和探究能力。环节4设计让溶液中不含氧气的实验方案过程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被充分激活,设计出的三种方案各具特色,甚至超出了教师课前的预设,学生应对这种富有挑战性的任务需要具备以下三个基本条件:一是要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微课已解决);二是要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进行深度思考[学生在课前微课学习中需要思考:如何制取较纯净的Fe(OH)2?];三是要建设一种基于合作、互动、开放的学习文化,学生先在小组中展开头脑风暴,提出所有的设想,小组对各种思路进行评价后再形成可行的小组方案供全班讨论。这个过程参与面广、互动性强,诠释了教学即“师生交往、积极互动”的新课程理念。这种以小组合作方式开展互动、探究学习正是翻转课堂的核心要素。
由此可见,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有效地连接了课前在线学习和课堂学习,由于课前的微课实现了知识的初步学习,从而为课堂探究提供了知识基础和时空条件;由于课前微课布置了需要深层思考的问题及提供了获取信息的渠道,从而为课堂上的高品质科学探究夯实了基础。这种基于知识建构型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不仅关注知识是什么,更多的关注知识是如何形成的,这种高品质的深度学习正是新课程孜孜以求的目标。
3.2 翻转课堂让知识的建构更科学
在本节翻转课堂教学中,学生通过课前微视频和进阶练习实现了知识的初步内化,而在课堂上的互动、探究和应用知识的过程中,通过知识的外化和活化,达到了重难点知识[Fe(OH)2、Fe(OH)3制备和Fe3+检验]的深度内化。学生在课前可以反复观看微视频,遇到不懂的知识可以暂停观看,通过查阅教材、上网查询和平台讨论的方式来解决。在线进阶练习时,可以实时地看到自己的练习成绩,对于错题可以及时分析错误的原因并进行矫正学习。充分体现了在线微课学习的优势。而课堂上学习过程中,环节1解决了学生微课学习过程中的共性问题,弥补了学生的知识缺陷;环节2通过动手实验强化了Fe(OH)2、Fe(OH)3制备知识;环节3和环节4的科学探究深化了对Fe(OH)2的制备、Fe(OH)2转化为Fe(OH)3、Fe3+检验的相关知识;环节5是创设情境应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环节6是巩固知识、反馈与矫正。可见,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层次的目标主要是在课前微课学习中达成,而知识的应用、分析、综合和创造的目标主要在课堂学习中达成。学生在课前微课学习的基础上,通过课堂动手实验、互动探究、应用知识、巩固知识等环节的学习及频繁的反馈,促进了知识的内化,较好地诠释了建构主义和掌握学习的理论。这种学习方式有助于激发学生兴趣,所学知识记得牢固、理解深刻、应用更灵活。
3.3 信息技术为翻转课堂提供了必要的支撑
本节课成功实现了信息技术和化学教学的深度融合,有效地结合了在线学习和课堂教学的优势,实现了课堂结构的显著变化。其中信息技术提供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主要表现有以下三点:一是微课制作和在线平台为学生学习提供了基础,教师通过信息技术将教材上的知识转化为教学知识,制作成微视频供学生观看;翻转课堂平台承载了观看微课、完成进阶练习、统计和分析的功能。二是课堂教学中的数字化实验实现了信息技术和化学教学的最佳融合,将溶液中和瓶内O2变化实时地呈现出来,帮助学生定量分析反应的本质,实现了化学学习由三重表征向四重表征的过渡。三是课堂教学的第6环节在线测试和测试结果的实时分析功能,使得掌握学习倡导的“及时反馈与矫正”理念在课堂上成为现实,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率和质量。
参考文献:
[1]顾江鸿,史小梅等.预测-观察-解释-一种基于现代教育研究的演示策略[J].教育科研,2009,(5):54~57.
篇3
[关键词]后方法;翻转课堂;英语教学;可行性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6)13-0164-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6.13.078 [本刊网址]http:∥
一、引言
国内外第二语言习得和外语教学界已经开始广泛质疑诟病教学“方法”的理念。随着“方法”理念的渐行渐远,“后方法”理念被带到了理论研究者和课程实践者的面前。从诸多的外语教学著作中,我们看到教学法始终被看做是教师学习的主要环节。但是近二十年来,这种以教学法为中心的理念日趋遭受质疑,在这些年里,外语教学法经历了“放弃寻找最佳教学法”、“超越教学法”、“后教学法时期”、甚至引发过“教学法消亡说”。然而,现今最成熟的理论构架当属Kumaravadivelu(1994),Brown(2002)宣告外语教育进入“后方法时代”。“后方法”外语教学思想旨在打破传统“方法”的束缚,认为传统的“方法”对外语教育是发展所起到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的。大学英语课堂不应简单迷信某种方法,而是要遵循一定的原则。由此看来,“后方法时代”的到来,似乎是为被束缚于“方法”构架里的理论研究者和外语教育实践者开出了一剂良药,但是要做到“良药”的“不苦口”,诸多的研究者提出了如何让“后方法”理论构架更好地适应中国大学英语教育的实际情况。
后方法时代并不是摒弃一切先前出现的教学法,也不是杂乱无章的将一些教学法进行大杂烩,其所研究的对象正是优秀教学理念背后的共同点。Kumaravadivelu等人在二语习的语言学等相关学科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后方法”理论,并在2003年构建“后方法”的具体框架――“宏观策略框架”(the Macrostrategies Framework)。所以在后教学法时代,越来越多的学者教师关注外语教学效果是否能实践“后方法”教学法所需要的三大重要参数:特殊性、实用性和可能性。
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新兴课程模式的出现,我们有必要研究探讨它是否符合后教学法时代所要求具备的三大重要参数:是否符合“特殊性”这一重要参数,是否强调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是否符合“实用性”,是否强调教师角色的回归,“只有产生于教学课堂中的理论,才具备真正的实用性”;是否符合“可能性”,是否与教师自身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宏观因素以及课堂内部微观因素相适应。
二、研究思路及对象
本研究针对河北工业大学2013、2014级在校本科生进行定量和定性调查。本次研究对象计划覆盖一本类在校本科生、三本类在校本科生和艺术特长生等各个水平层次的学生,以保证调查结果能基本反映不同层次的大学英语课堂的基本教学情况。定量研究的主要形式是问卷调查,问卷分为学生卷和教师卷,围绕库氏所提出的十条宏观策略框架设计而成。定性研究主要是深入课堂具体观察教师上课模式和与老师进行访谈。
三、可行性分析
(一)基于大学英语教师的可行性分析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是西方教学理论的产物,而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却在中国的高校系统中广泛使用。在几十年的实践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也都或主动或被动了接受了这一教学模式。基于库氏的“后方法构架”,这是我国的传统教育所面临的“特殊性”。随着翻转课堂模式的兴起,淡化了教师在传统课堂中的“权威”地位,强化了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主动”地位。这种新兴的转变是否能取得预期的效果是有待验证的。针对此次的问卷调查,12%的教师认为自己的“创新性较差”,32%的教师认为“录制翻转课堂视频会耗费大量的精力”,46%的教师选择去网络上搜索与授课内容相对应的一些视频资料,其中有12%的教师认为这些视频资料是“丰富多彩的,可以成为课堂教学的延伸”但是其中有27%的教师把这些搜索来的视频资料定义为“杂乱文章的”,也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基于此,数字化网络教学平台,微课,翻转课堂盛行的今天,我们是否要停下来进行思考。大学英语教学环境中,师生共处一个校园中,主要的教学方式还是应以面授为主,如果过度强调网络教学,就会颠倒教育理念的本末。无论今后数字化网络教学怎样发展,其服务教学的理念都不应改变,只能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延伸和补充。所以教师为学生提供合适的学习资源作为课堂的补充,并且系统的指导学生进行探索学习要比花费大量的精力搜索杂乱无章的网络资料更重要更有效。因此要确保大学英语翻转课堂能否与后方法构架的“实用性”接轨,并真正做到其在目前大学英语教育中的实用性,还有待进一步的商榷。基于此,对于翻转课堂维度的把握,怎样保证不会“翻”的过头是后续研究的重中之重。
(二)基于大学生的角色转变的可行性分析
翻转课堂应用于大学英语课堂的研究已不在少数,在其中大学生的角色转变也得到了多方认可。本研究针对大学生对于自己在翻转课堂实践过程中的角色转变是否适应,是否已具有所期待的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能否取得所期待的结果进行了初步的研究。24%的学生认为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较差,易受外界事物干扰,在没有老师监督的情况下很难认真自主的完成自主学习;35%的学生认为自己的自学能力较强,但是课堂讨论参与度低,还需要老师帮助进行知识关联与转化;41%的学生认为翻转课堂很好地弥补了课时减少的问题,也增加了和老师及同学的交流机会。综上所看,大多数的学生对于翻转课堂报以接受的态度,在角色的转变上也有了一定的适应。自网络化教学平台兴起以来,在备受推崇的同时也饱受诟病,例如,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监管不够。数字化网络教学模式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学生要在课下完成相当大比重的网络自主平台学习任务,但是教师的指导与服务在课外却不能很好地保证,因此,在提供一定的学习资源的基础上,教学指导与服务就显得尤为重要。所以我们要从整体、均衡的角度来看待传统课堂教学与翻转课堂之间的关系,以课堂教学为根本,探索出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才能使其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发挥积极作用。基于此,对于如何有效合理地利用网络资源,课外平台等,使其更加富有成效的为教学服务并成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就显得尤为重要。
篇4
关键词: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基础;微课;翻转课堂;教学改革
1“微课”及“翻转课堂”概念
1.1微课概念
微课是以短小精悍的在线视频为主要呈现方式,围绕某个课题或学科知识点进行的知识讲解、例题习题、疑难问题、实验操作等教学过程及相关资源的有机结合体。微课的核心资源是微教学视频,同时包含相关的教学设计、教学课件、练习测试题、教学反思等内容。
微课的实施主要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利用碎片化的针对小问题、小课题、小策略的教学资源,通过网络在线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方式;教师还可以通过微课的实施反思自己的教学,促进自身专业化发展。
1.2翻转课堂
所谓翻转课堂,就是在信息化环境中,课程教师提供以教学视频为主要形式的学习资源,学生在上课前完成对教学视频等学习资源的观看和学习,师生在课堂上一起完成作业答疑、协作探究和互动交流等活动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
2学校《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基础》存在的问题
《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基础课》是喀什大学面向一年级学生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也是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之一,在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知识、能力、素质方面发挥着基础性和先导性的重要作用。在基础不平衡、生源复杂、学生人数众多、基础条件不足的情况下,如何改革《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基础课》课程的教学,使其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从而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是摆在学校承担《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基础》课程老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基础》课程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实践教学环节尤其重要。实践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学生的应用能力,也直接影响毕业生的就业率。《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如下问题:
2.1欠缺课外教学资源
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等数字设备的普及和功能的完善,移动学习是就成为现代大学生的一种学习方式。课外教学资源是学生移动学习中不可缺少,微课视频教学资源库是符合移动学习的一种新型的教学资源。目前《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基础》课程除了教材外,没有其他形式的教学资源让学生使用。
2.2学生基础差异较大,对传统课堂教学提出了严峻挑战
喀什大学学生来源有内地的、北疆的、南疆的、城市的、农村的,由于各地发展不平衡,虽然在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课程,但各地由于经济、政策等原因,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投入、重视程度、成效上有很大差别。这导致了在大学入学时,新生的信息技术水平有较大差异。表现在一些同学还没用过办公软件、缺乏计算机操作经验,有些同学已经能熟练使用很多软件、对计算机的相关知识有一定了解,这使教师的教学难以适应所有同学。有些学生觉得老师讲授的进度太快,难以接受,有的学生则认为内容太简单,希望能接触到更深更难的技术,这使教师左右为难。
2.3用传统教学方法难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学校《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基础》全部在机房授课,虽然《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基础》课程上进行了分级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还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即在课堂上先是教师讲授操作演示,然后再学生上机操作练习。课堂上学生操作练习的时间少、师生互动欠佳,导致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不强。
2.4大部分学生为了考计算机等级考试而学习
在学习完《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基础》课程后,学生都要参加计算机等级考试,学校对等级考试的合格率也有较高要求,再加上课时数的限制,所以大部分教师的教学过程都依照等级考试要求来开展。这必然导致学生认为通过等级考试就达到了本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应用能力和创造能力培养都受到了限制。
综合以上几点问题,在《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基础》课程中很有必要开展教学改革研究,大力开发《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基础》课程微课视频教学资源库和网上微课教学资源库服务平台。对课程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在日常教学工作中,采用以微课视频资源库为基础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3实施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利用微课,把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在《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基础》课程教学中,能够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主体地位,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主动学习能力,主要表现如下几个方面。
3.1首先制作或开发《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基础》课程“微课”教学资源库,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资源库
首先,利用一个学期或两个学期的时间,组织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队伍,制作或开发《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基础》课程的“微课”教学资源库。制作“微课”教学资源库时,首先,根据课程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把课程教学内容分成若干个单元,把每一个单元分成若干个微单元,同时,增加跟每一个微单元相关,并且应用性强的经典案例的“微课”教学资源。一个老师负责制作或开发一个单元的“微课”教学资源库,利用屏幕录像软件camtasia来,利用麦克风一边讲授或演示相关内容,一边通过麦录制并编辑成“微课”视频教学资源库。最后,把每个老师制作或开发的“微课”视频教学资源库整理后,上传到校园网上,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微课”教学资源库。
3.2能够提高学生计算机等级考试过级率
通过各种渠道,给广大学生宣传利用“微课”视频教学资源库,所开发的《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基础》“微课”视频教学资源库,上传到校园网上,给广大新生大力宣传,并让新生充分利用校园网上的“微课”视频教学资源库。还没开设《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基础》课程的一年级的学生,通过电脑、手机等载体进行自主学习《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基础》课程的微课视频教学内容,能够提高计算机等级考试过级率。
3.3能够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
首先在《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基础》课程教学中采用现在流行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平时课堂教学中,把该课程的“微课”教学资源库,按教学计划、进度,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来学习相关教学内容和完成相关课外作业。相比传统课堂,老师和学生一起交流教学重点、难点和作业,利用充分的时间来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和复习情况,在翻转课堂上学生有更多时间自己动手解决问题。特别是操作性强的课程,在教师、同学的指导与帮助下,学生可以多做练习,完成更多实际操作问题,从而提高实践能力。
3.4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根据学校往年的情况来看,由于自觉性较差或不重视每个班里就几个或几十个学生,第一次参加自治区计算机等级考试就不能拿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证书,甚至出现由于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原因暂缓毕业的学生。学生第一次参加计算机等级考试不及格后,责任性比较强的部分学生参加外面的计算机培训班,但是又一部分学生还是不重视复习,参加计算机等级考试后,还是大量的学生学生过不了计算机等级考试就影响如期毕业。
翻转课堂将传统的课堂教学活动放在课下,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料自主安排执行知识的学习、问题的解决、任务的完成,其主体地位得以体现,学习更主动、更积极、更有效。这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为培养终身学习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篇5
翻转课堂是当前学校教育中一下子流行起来的一个词汇,也有不少学校对此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作为一项新兴事物,其对学生所表现出来的促进作用是存在的,因此大胆尝试是必要的;但同时考虑到中国教育的复杂性,尤其是近年来教育中对一些教学模式、教学形式的非理性热捧,而对于新的教学理念与方式的实效性缺乏思考,因此对于翻转课堂也需要一些理性思考。本文试结合初中英语教学,谈谈笔者的理解与思考。
一、初中英语教学翻转课堂可以翻转什么
初中英语教学中,翻转课堂翻转的是什么?显然,只要不是追求形式上的热闹,那翻转课堂首先应当翻转的是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的角色。传统的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已经延续了多年,这样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与学生的角色是固定的。以School life(译林版八年级上册)的教学为例,传统的教学设计与实践可能是这样的思路:教师提出问题:All the students in our class are ver clever.We shouldlearn from eac,h other.I love our class.It’s like a big family. What about you?……What’s our schoollike?这样的教学实际上由教师的英语表达创设了一个简单的可供学生思考的环境,而学生只能顺着教师的问题去思考并回答。传统英语教学中的师生角色由此鲜明地体现了出来。
而翻转课堂上,这样的角色定位可能会有所变化。比如在某个同样教学内容的翻转课堂上,上课老师首先通过视频与音频的录制(主要内容是教师录制的学生在校生活的一些细节),给学生在学习之前提供了一个前置性的认知环境。由于教师录制的内容与英语教学内容密切相关,因而学生可以在指向蔽但又特别强的音视频中获得认知,然后可以基于这些认知去提出问题。而在课堂上,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提出问题,而教师则主要是回答学生的问题,并由此判断学生的思维距离教学内容有多大,如何缩短这个距离,等等。
在这样的情境中,师生的角色发生了互换,教师真正做到了服务于学生的学习,这节课的教学效果也是良好的,而教学研讨中的分析也一致认为其主要条件就在于落实了师生角色的翻转。
二、初中英语教学翻转课堂的实效性保证
但实事求是地说,无论是笔者及同组同行的一些尝试,还是看到了某些教师对翻转课堂的自我反思,还是看到了如果某些条件得不到满足,翻转课堂的实效性就得不到保证的情况。梳理得失,笔者以为初中英语教学中翻转课堂的实效性要想得到保证,关键在于注意以下两点。`首先是翻转课堂的教学目标确定的依据。不止一次,笔者都发现对于翻转课堂的设计,容易落人为翻转而翻转的窠臼。比如说同样在School life的教学中,当为了落实指导学生跟着录音阅读,并特别强调对语音、语调的把握时,备课组一开始倾向于将原有的配套录音提供给学生,因为翻转无非是让学生提前听录音。可发现一位进度靠前的班级的教学效果并不好,于是备课组赶紧进行了讨论,及时调整了学生先听的录音,以教师结合配套录音的优点并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重新进行了录制,结果虽然声音效果没那么理想,但录音内容却更适合学生,因而效果就好了许多。由此可见,确定翻转课堂的目标,不能是技术性的翻转,而应当是将适合学生自学的内容进行前置。
其次是坚持能力导向。经常见到翻转课堂的设计与实施中,教师将大部分的精力放在英语知识的呈现顺序上,认为将课堂上所教的知识提前就是翻转课堂,或者认为将教师讲的内容让学生去自学就是翻转课堂。而事实上在实践中可以发现,机械地将知识提前、将教师讲的内容交给学生,学生并不能在自学中有所收获,因而到了课堂上学生提问、教师答疑时,学生问不对题,教师难以应对。反思这些不足,笔者提出翻转课堂要坚持能力导向的原则,即判断哪些内容可以通过音频、视频的方式先提供给学生,关键在于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判断。
三、翻转课堂与传统教学的优势如何互补
篇6
关键词:翻转课堂;数学建模;微课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2-0237-02
一、引言
进入21世纪,数学建模培养是理工科人才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如何高效地开展数学建模教育是高校数学教育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在实际教学中,数学建模主要面临教学内容多,学时有限,学生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传统的课堂教学已经很难满足数模人才培养的需要,也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为此,科学合理地利用微课、慕课等新型教学手段以及互联网等传播媒介,采取翻转课堂等新颖的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
二、翻转课堂与微课概述
翻转课堂是一种起源于美国林地高中的教学模式,它一改传统教学中教师主导知识的传授,学生被动接受的固有模式,而是将课堂教学中的知识传授与知识内化过程颠倒过来。在这种模式中,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变为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探究者,教师变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组织者、指导者和评估者,负责组织安排翻转课堂的各个学习环节,指导学生完成各个环节的学习任务,解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疑惑,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等。
翻转课堂实施的基本过程主要分课前活动、课堂活动和课后活动等。课前活动主要包括教师创作教学微视频;编制课前任务单,布置学习任务;教学微视频给学生自主观看学习。课堂活动主要包括师生共同探究问题;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开展协作探究活动等。课后活动主要包括教学效果评估与反馈,教学内容的延伸与补充。
微课是一种以教学微视频为核心载体,基于一个学科知能点(如知识点、技能点、情感点等)或结合某个教学要素和环节(如目标、导入、内容、活动、过程、评价等)而精心教学设计和开发的一种短小精悍的优质学习资源。微课是以教学微视频为核心,包括课件素材、学习任务单、教学设计、测试及反馈、教学反思等内容在一起,以一定的组织关系和呈现方式共同“营造”了一个半结构化、主题式的资源单元。微课具有教学时间较短、教学内容较少、资源容量较小、主题突出、内容具体、反馈及时、针对性强等特点。微课在翻转课堂中部分替代了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的作用,它不仅实现知识的传递,还能包含测试、反馈、探究拓展等功能。
三、翻转课堂教学在数学建模教育中实施的可行性
1.从数学建模的培养目标看,翻转课堂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恰当手段。数学建模不同于数学分析、高等代数等其他理工科专业课程,它的目标不仅是数学知识的累积,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自学能力、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翻转课堂一改过去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而以学生自主的学习探究为主,教师的地位转化为组织者、引导者、辅助者和评价者,这些地位的转化给培养学生的上述能力提供了良好机会及很大空间。
2.从数学建模的教学内容看,翻转课堂是适合开展多层次、开放式教学的有利工具。数学建模中很多模型的求解思路不是唯一的,运用的数学方法也可以有不同的选择,题目的答案更是可以在一定范围内有差异。此外,学习数学建模、参加数学建模竞赛的学生也来自于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他们的知识结构、能力水平、专业背景各有不同。传统教学模式很难照顾到学生的这些不同因素,这种“一刀切”的培养模式,往往导致有的学生学不懂,同时又有一部分学生不够学。而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自主学习成为学习的主要形式,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水平和知识结构,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学习数学建模知识,也有利于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专业背景有针对性地开展数学建模教育。
3.从数学建模教育及竞赛的组织形式看,非常符合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开展。翻转课堂常以小组协作探究的形式展开,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分组,小组成员之间通过交流、协作共同完成学习目标。数学建模作业及竞赛的完成形式也是三人一组,每人既有明确分工,又互相协同合作。可以说在组织形式上数学建模与翻转课堂是基本一致的。
4.从数学建模的评价与考核方式看,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适用于数学建模的教学效果的评价。传统的课程考试形式大多是闭卷笔试的形式,这种形式对于数学建模教学效果的考核来说是不合适的,由于数学模型的种类众多,适用范围非常广,专业背景复杂,题目的难度也相当大,在有限的几个小时内凭个人的能力是很难完成的。此外,数学建模在培养人才方面注重培养建模能力、编程能力、自学能力、论文写作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这些能力的考核都可以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中,通过合理设置评价考核环节来实现。
四、翻转课堂在数学建模教学中的几点原则
1.在制作微课时一定要明确微课的分类与目的,切忌“大而全”。一个数学建模的完整过程包含了解实际问题背景、提出假设、模型的建立与求解、模型检验、模型评价与改进等。这么多环节要通过一个仅有十分钟左右的微课体现出来是很困难的。韦程东等根据数学建模课程教学的内容和特点,将数学建模的微课分为课前知识背景引入式微课、重要知识点讲解式微课、经典数学建模案例分享式微课、课后习题归纳总结式微课、案例分类专题式微课、演示实验操作式微课类等多种类型。因此,我们在制作数学建模的微课之前,首先要明确这节微课是属于整个建模过程中的哪个环节,只着眼于这一个环节制作相应的微课,切不可包罗万象,面面俱到。
2.学习任务单要按照数学建模的整个流程进行设计。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中,学习任务单是以任务驱动、问题导向为基本方式,根据教学目标设计出的学习路线、任务及资源表单,它可以帮助学生明确自主学习的内容、目标和方法。没有设计合理的学习任务单,学生在翻转课堂中将缺乏明确的目标和路线,学习质量无法保证,教师也无法组织课堂教学。数学建模的学习任务单在设计时要按照数学建模的流程进行整体设计,将教学内容合理划分,形成课前、课堂、课后学习任务单。例如问题背景、准备知识、数学软件的相关用法等内容可以安排在学前任务单里,让学生在课前充分了解问题背景,做好知识储备;在课堂任务单中,将焦点集中在基本模型的建立以及求解;至于模型的改进、推广和评价可以将其放到课后任务单里,也可以安排模型的一题多解等内容在其中。
3.翻转课堂的教学设计要注重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建模能力、创新能力、软件应用能力、文献检索能力、论文书写能力。数学建模不同于其他数学类课程,它的开放性、能力培养的多样性都是独有的。如果没有在微课制作、学习任务单设计、学习效果评价等方面注重多种能力的培养与考核,那就没有充分发挥翻转课堂的功效。尤其是在对学生进行学习效果评价时,既要从完成论文的整体水平出发,也要注重小组成员在不同分工中体现出的水平差异。针对学生在完成题目过程中暴露出来的弱项,有的放矢地设计后续课程的教学内容。
五、结语
综上所述,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无论从培养目标、教学内容、组织形式还是评价与考核方式,都与数学建模教学非常契合。只要教师遵循翻转课堂以及数学建模的教学规律,科学合理地制定教学计划,恰当地组织教学活动,就一定能够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充分发挥数学建模在人才素质能力培养方面的巨大作用。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翻转课堂;任务驱动;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3-0211-02
教育部2015年10月印发的《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明确提出推进信息技术的应用,要求:“应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教学,促进泛在、移动、个性化学习方式的形成”。对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学实践中存在的不足和局限性,一线教师进行的改革与创新从未停止,近年来自下而上发起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就成为了关注点和热点。
国内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知识类的基础性课程运用更为广泛,但对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内容互相穿插,有较多实验活动开展的课程应用较少,而《建筑材料》正是这样一门课程。本文旨在根据教育部有关改造传统教学模式的导向,基于对翻转课堂应用要求的分析,结合建筑材料课程特点,探讨基于翻转课堂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该课程教学应用的可行性,以提升教学质量。
一、翻转课堂应用及其要求
(一)翻转课堂的应用
自2012年起比较成熟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开始在欧美发达国家出现并逐渐引入国内,近年来在我国各个层次的教育中均广泛使用,取得了良好效果[1]。它是一种课下进行知识传递,课上完成知识消化吸收的教学模式。主要特征体现在:教学流程的重新构建;师生角色的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和师生互动等方面的改变。
(二)翻转课堂运用的要求
根据翻转课堂特征不难发现,除受具体课程的特点影响外,翻转课堂模式的运用并充分发挥优势要求教师具有相应能力并配套较为完善的教学条件和资源。
1.教师方面。首先,要求教师具备较强的教学组织设计能力。教师需要根据课程知识分布及授课对象特点,分析斟酌组织形成符合学习认知的层次性知识点分布,确定适合课前学习、课堂讨论和课后升华的内容;同时需要合理地进行教学程序设计,不但要针对具体环节如课堂讨论、小组交流进行组织,更重要的是实现课前、课堂和课后活动的良好衔接;其次,要求教师具备良好的课堂互动和交往能力。她不仅仅只是师生互动,还应该包括活跃学生之间的互动,加深思想碰撞;交往能力则侧重师生之间的交往,不再局限于课堂,师生建立平等的基础,除相应的心理素质外,也要求教师针对对象的特点,在课堂内外以符合学生年龄阶段的方式、语言和行动进行交流,保证教学过程中师生交流的顺畅和有效;再次,要求教师具备相应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除目前广泛使用的ppt以外,还要求教师可完成视频录制、剪辑供学生课前学习;熟练使用网络通讯软件或教学平台等进行师生互动等。
2.教学条件和资源方面。教师需要通过相应软(硬)件制作、加工学习资源并上传至网络平台;而学生需要通过相应软(硬)件进行学习和分享、交流;各主体之间的交流互动则贯穿整个教学活动,除课堂阶段外均需要通过相应软(硬)件和网络进行。
如果说软硬件是实现有效翻转的工具,那么完善的课程资源就是实现翻转的载体。翻转课堂需基于相应的教学资源,在翻转课堂应用较为广泛的美国,正是有包括“可汗学院”在内的公益性组织及教师自己开发了大量的优质教学视频资源使众多的翻转课堂得以实现。而且,学习资源不仅有“微课”类的视频资源,还包括实践性课程的实训条件等方面,均有较高的要求。
二、《建筑材料》课程特点
(一)课程内容综合性强
土木类专业均开设《建筑材料》,课程内容结合专业情况存在一定差异,但总体结构基本相同。以笔者所在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而言,课程内容包括:材料的基本性质、气硬性胶凝材料、水泥、建筑砂浆、混凝土、钢材、墙体材料等,涵盖了主要的结构性和功能性材料。课程内容涉及建筑实体的方方面面,综合性较强,同时各种材料之间性能及应用相对独立,知识的系统性较差。
(二)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
《建筑材料》课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且理论与实践相互穿插。目前有关建筑材料性质、应用及检测仍通过理论部分进行讲授,再通过实验掌握部分建筑材料的检测技能并加深对材料性能的理解,根据学校实践条件差异,理论讲授与实践操作的课时分配不尽相同。同时,由于课程内容涉及面广且相对独立,对应某一种建筑材料或者材料的某一方面性能均有对应的实践内容,因此理论与实践是相互穿插的。
(三)教学方法应用多样化
《建筑材料》课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与工程实际亦结合较为紧密,因此可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其中以“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效果较好,该方法是一种让学生在情境和任务中自主探索学习的教学方法,其与《建筑材料》课程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的特点吻合,应用效果较好,且取得了不少教改成果。
但由于该课程综合性较强,且理论与实践相互穿插,通过教师讲解和学生操作,未能实现知识及应用融会贯通,限制了“任务驱动”等教学法效果的发挥。特别是在任务驱动的第三阶段,学生自主、协助学习采用传统模式实施效果欠佳,资料收集和信息分析方向难以明确,效率较低。因此综合在《建筑材料》课程教学中应用较好的“任务驱动”教学方法,形成基于翻转课堂的任务驱动模式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成为了可能。
三、基于翻转课堂的任务驱动应用于建筑材料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一)课程教师的分析
由于《建筑材料》课程具有综合性较强的特点,教师不仅合理组织教学内容,也合理组织教学程序。通过对课堂理论讲授和材料性能检测实验进阶衔接的教学设计,教师具有了较强的教学组织设计能力。
由于《建筑材料》课程具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点,故同时涉及理论授课和实践操作,特别在实践操作部分,目前常规采用的是教师先演示,然后学生再实际操作的模式,不论是教师演示还是学生实操过程,师生之间均需要通过大量的交流互动保证实验过程安全、操作正确和结果合理。在上述教学过程中,教师普遍积累了良好的互动能力。
经历多次课改以及各院校对于教师信息技术应用的要求,高职院校教师均具备了较强的ppt课件制作能力,资源检索、多媒体资源的获取和开发也具备一定基础,部分教师甚至已开展过翻转课堂模式应用的尝试[2]。
(二)教学条件和资源的分析
目前基于多媒体的教学模式在现代教育的运用已经较为成熟,教师均拥有智能手机、计算机,学校亦有相应的教学资源和开发软件;学生均拥有智能手机、拥有计算机的比例逐渐提高;学校及城市网络覆盖良好,具备了开展翻转课堂的教学条件。
就课程资源而言,《建筑材料》课程的相关资源非常丰富,该课程与工程实际应用结合紧密,建筑材料应用案例资源充足,主要实验均有指导视频,大多数院校亦具有一定规模的实验实训条件或精品课程网站,通过教学团队针对性地补充和延伸,课程资源可以满足翻转课堂教学需求。
(三)翻转课堂与任务驱动结合的分析
1.以“任务”作为主线。把握《建筑材料》课程的主线:以“(钢筋)混凝土”技术性质和检测作为总任务目标建立框架,根据“(钢筋)混凝土”的材料组成和性能要求,将总任务分解为石灰(气硬性胶凝材料)、水泥、砂、石、钢材等技术性质和检测的子任务,同时覆盖材料的基本性质和功能性材料等相关知识内容。课程教学目标相应地细化至各子任务,而子任务作为实现具体教学目标的载体,应通过在创设的情景中下发、分析、完成和评价,达到相对应的教学目标,进而完成总任务实现课程的教学总目标。
2.以“翻转”凸显主体。不论是任务驱动还是翻转课堂教学法均强调“以学生为主体”,而后者更是将该要点发挥得淋漓尽致。翻转课堂在《建筑材料》课程的运用,可用于材料性质的理论部分,亦可用于实验操作的实践部分。就课前而言,对前者按照常规课程的要求,合理确定课前学习知识要点及范围,针对性地制作或搜集相关课件、微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对于后者除上述内容外,可结合课程特点增加材料检测交互实验(动画),在学习材料基本性质和检测仪器操作要求基础上课前完成材料检测交互实验。而课堂以及课后再对知识、操作技能予以完善和深化。通过上述形式实现对课程学习的翻转,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主动性,做到“以学生为主体”。
3.以基于翻转课堂的任务驱动模式开展教学。基于翻转课堂的任务驱动模式的运用不是“任务”和“翻转”的简单拼接,而是两者的有机融合。课程总体教学设计以“任务”为主线,在任务实施阶段结合子任务的特点和学习内容进行合理的“翻转”:任务下发后,学生分组对任务目标进行分析,同时根据教师准备的教学资源自主开展学习并分组交流,再完成材料性质知识的学习和检测交互实验,最后由教师释疑并检查、评价学习效果。对于实验实践部分,对于操作简单的实验可实现“完全翻转”即:学生通过课下自主学习,课上直接完成实验实训再由教师检查评价;对于操作较为复杂的实验可采用“有限翻转”即学生通过交互实验演练并经教师释疑检查后再进行实验实训,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和提升,完成任务达到教学目标。
四、结语
任务驱动和翻转课堂教学法均强调“以学生为主体”,通过两者的有机融合进行课程的开发与设计,可充分发挥两者的优势,学生基于任务情境开展学习,利用任务实施有限或完全翻转,进一步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获取成就感和满足感从而形成求知的良性循环。而且,基于翻转课堂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实施所需教学资源等条件已经具备,将其作为《建筑材料》课程丰富教学方法的有益尝试是可行的。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翻转课堂 教学模式 CAD/CAE软件课程
【基金项目】山东科技大学机电学院特色名校建设项目《翻转课堂在机械类专业CAD/CAE计算机软件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8-0241-01
1.前言
CAD/CAE软件课程是机械类专业一门非常重要的技术基础课,综合性、实践性、实用性非常强,对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对CAD/CAE软件课程教学模式和教学结构的变革探索,已经成为很多研究者关注的课题。在诸多研究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近两年国内外探讨比较多的教学模式之一。因此有必要分析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高校机械类CAD /CAE 计算机软件课程教学应用的可行性。
2.大学CAD /CAE 软件课程教学现状
目前,CAD /CAE软件课程传统教学方中,学生被动的接受所学知识,学习效果不理想。加上课堂教学时间非常有限,学生很难在课堂上完全掌握软件的应用,以至于不能真正的培养学生的软件应用能力。目前,机械类专业CAD/CAE软件课程普遍采用多媒体集中授课和上机实验操作两种教学模式。
利用多媒体集中授课式模式是指教师将自己所要讲的内容制作成多媒体课件的形式,在教学多媒体的辅助下进行展示教学,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通过观看多媒体课件的展示内容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模式。在利用多媒体教学有这么多好处的同时也存在一些弊端。如,播放多媒体课件时就像是电影一样一闪即过,知识点没有突出,学生记笔记跟不上老师播放的速度,造成学生对所学科目失去信心;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学生观看多媒体课件并不能及时发现问题,只是教师的灌输而学生自己并不能很好地将知识内化。
上机实验操作式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利用机房计算机进行独立的上机操作,通过实例将课堂知识变成操作技能,从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上机实验操作式缺点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必须认真编写实验计划并进行认真的指导,在实验课时间有限的情况下教师不可能对每一位学生的问题都做到及时处理;第二,教学实验设备不可能随时供学生使用,在节假日期间学生不能自由地进入实验室,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学习的自由度和广泛度。
3.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及其内涵
关于翻转课堂的实践研究,国外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科罗拉多林肯公园高中化学老师乔纳森・伯尔曼和亚伦・萨姆斯开始了最早的颠覆传统课堂的尝试和实践。随后,可罕学院推动了翻转课堂的进一步普及,被更多教育工作者了解的。为了整合学习过程中的各种教学资源,为学习者课前的自主学习和课上的协作学习提供服务,众多具有实践指导性翻转课堂教学模型也被提出来。
从翻转课堂教学模型可以看出,翻转课堂的实质就是利用教育技术和活动学习从根本上影响学生的学习环境,把传统课堂先教后练的基本格局改造成先学后练,把知识的传递安排在课前,把知识的内化安排到课内,改变了课堂教学结构,使学生从传统的在课堂听讲转变为在课下观看视频学习,而在课堂上,在教师和同伴的帮助下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实现学习效率的提高。在翻转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和促进者。学生课前高效地观看教学视频和课堂良好的知识内化密不可分,不但要将更多的目光放到了通过教学视频进行学习的研究中,而且要对于知识内化阶段的课堂活动的更加关注。
4.CAD/CAE软件课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可行性
对于翻转课堂的探究,国内还处于起步阶段,广大教育工作者还需要将技术的发展和新的教育理念进行有效融合,大力推进教学改革。在国内,马秀麟等尝试把翻转课堂应用于大学信息技术课教学,李凑等利用SWOT 分析法对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我国教学改革中拥有的内部优劣势、外部机会与威胁因素加以分析并提出对策。
机械类专业CAD/CAE软件课程的传统教学模式都存在很多缺点,相比来说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可以克服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首先,翻转课堂由教师制作所授内容视频,学生在课下学习视频,并在学习的过程中记录下所遇到的疑问,从而达到课前对所学内容深入学习的目的,课堂上教师只需将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做成多媒体课件的形式,由学生自行观看并对其中不理解的地方再次向教师提出问题,从而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学习理解与内化。其次,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可以使教师提前将所要做的实验过程拍成视频,供大家在课外学习,在实验课上大家集体交流并观看实验过程视频中自己的假设、推断和结论,同时再通过自己亲自实验来验证自己的假设,能够有效解决实验操作式教学模式中的弊端。
另一方面,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自动掌控学习、增强学习中的互动和提高学生优越性心理等优点,同时大学学生学习思想成熟、自学能力强、具有较强的表达能力、具有较强的发现问题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和意识,大学都具有观看视频的设备,这些都能很好地契合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所要求的学生的学习特点。可以看出,机械类专业CAD/CAE软件课程具备应用翻转课堂的硬件环境条件和学生适应性条件。
5.结论
翻转课堂教学模型改变了传统课堂教学结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展学生安排学习、思维认知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则升格为学生学习的设计者、指导者、帮助者和学习伙伴,达到创造人性化学习方式和发展自主学习能力的目的。因此,将该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引入CAD/CAE软件课程教学是可行的,将会大大的改善CAD/CAE软件课程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林才英, 赵杨. 翻转课堂与信息技术课程教学[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3 (21): 80-81.
[2]钟晓流, 宋述强, 焦丽珍. 信息化环境中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教学设计研究 [J]. 开放教育研究, 2013, 1: 58-64.
[3]张金磊, 王颖, 张宝辉.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J]. 远程教育杂志, 2012, 4(15).
[4]马秀麟, 赵国庆, 邬彤. 大学信息技术公共课翻转课堂教学的实证研究[J]. 远程教育杂志, 2013, 1(79.85).
[5]李凑, 刘赣洪.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的 SWOT 分析[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3, 3: 40.
篇9
关键词:翻转课堂;高等工程教育;铁碳合金相图;课前学习任务单
高等工程教育越来越关注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而课堂是培养学生的主阵地,是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关键因素。提高高等工程教育课堂的教学质量,是决定高校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主要因素。高等工程教育的课堂更偏重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而我国大学工程教育普遍存在“强调工程科学、软化工程实践、脱离产业需求”状况,课程目标脱离工业需求、课程结构分离工程能力、课程内容偏离工程实践;课堂教学只强调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实践能力的培养;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被广泛使用,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位置。
按照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家委员会的标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学生除了掌握传统的技术能力外,还应具备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工程职业道德,较强的沟通交流、团队合作、灵活应变、信息处理等非技术能力。在这些能力方面,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教学现状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要想完全改变现状、缩小差距,需要社会、学校等方方面面的持续改革。在近期,部分的改进可以通过课堂教学改革来实现,采取的措施就是引进翻转课堂教学。在翻转课堂中,典型的课堂讲解时间由实验和课内讨论等活动代替,而课堂讲解则以视频等其他媒介形式由学生在课外活动时间完成。
翻转课堂将普通课堂中的讲授移到课外进行,课堂内通过实验、项目训练、研讨、团队合作完成任务等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动实践者,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交流、协作能力在课堂上得到很好的锻炼。教师则由讲台上传道授业解惑的“演员”转变为教学活动的“导演”和学生身边的“教练”,学生则由讲台下被动接受的“观众”转变为教学活动的主动参与者。
“工程材料与热成形技术”课程涉及材料的组织、性能及其应用、热成形技术、热加工工艺设计等内容,是机械类学生重要的综合性专业基础课,是引导学生进入专业领域,培养学生具有应用创新能力的综合训练课程,在机械类人才的培养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以往学生在学习时遇到许多困惑和问题,如学生们习惯了理科类课程主要用分析方法进行的学习,对主要是用归纳与综合方法研究问题的工艺类课程感觉知识零乱、知识点之间缺乏逻辑性、不系统。进而形成刚上课还能跟得上,课程进行中就有一部分学生掉队,期末部分学生考核不及格的不良教学效果。分析原因除课程性质外,还有部分学生缺乏自我约束力、没有自学能力、实践教学效果不良等。
因此,在工程材料与热成形技术课程中进行翻转课堂教学具有以下优点:课程中绝大部分理论都来源于实习、实践,适合学生自学;在多媒体、计算机、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支持下,信息的传递变得越来越便捷和容易,可以实现学生课前利用一定的教学手段了解需要学习的内容,课堂上的时间用于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内化;通过课下学生之间交流与课堂上师生的互动交流,既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又对其学习起到督促作用,有助于大多数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鼓励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一、工程材料与热成形技术课程翻转课堂设计
翻转课堂实施分为三个步骤:课前准备、课上翻转、课程评价。铁碳合金相图是“工程材料与热成形技术”课程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我们通过翻转课堂的方式来解决这一难题。
(一) 课前准备
课前准备包括以下几项内容:首先要制定教学目标与评价方式,其次根据教学目标设计课前任务单,最后根据课前任务单准备学习资源。
1.课前任务单设计。课前任务单的内容包括三大部分:
(1)学习指南:
①课题名称:铁碳合金相图。
②达成目标:通过观看教学视频、阅读教材,分析给定的学习材料,完成“自主学习任务单”规定的任务,掌握铁碳合金相图。
③学习方法建议:在掌握三种基本相图的基础上学习铁碳合金相图;建议联系同素异晶转变过程理解铁碳合金的基本相和相图。
④课堂学习形式预告:a、小组内分析典型铁碳合金的结晶过程;小组间交流铁碳合金相图的画法技巧。b、课内晋级作业。c、每个小组归纳出一种铁碳合金的应用在课上交流。
(2)学习任务:回答以下问题
①铁碳合金有哪些基本相?
②铁碳合金的基本组织有哪些?与基本相是什么关系?
③铁碳合金相图是怎样建立的?分几个步骤?
④纯铁的同素异晶转变与铁碳合金的基本相是什么关系?
(3)困惑与建议:这项内容由学生在自主学习以后填写。
2.准备学习资源。包括教材、参考书、论文、视频资源等,其中教学视频是学习资源中的重点。一般教学视频的制作可分为以下5个步骤。
(1)分析:教学对象、学习者的能力、学习环境;教师的时间、精力、媒体素养等。
(2)整理:首先准备素材,素材包括课件、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第二步做脚本,需要标注每一段教学内容的展现形式、用到的配套资源、大概耗费时间等内容。
(3)制作:视频制作的主角是教师。教师用热情、专业精神去感染学生。
(4):在学校的教学网或学习管理系统中,也可以存到网盘供学生下载,当然还可以到各类视频网站。时间选择在课程开始前两到三天。视频的要配合前面制作的自主学习任务单,使学生在学习时有章可循。
(5)反馈:根据学生观看教学视频的情况来调整教师的课上活动,并对观看视频好的学生给予奖励。根据学生对视频的意见和建议修改教学视频。
(二)课上互动与交流
翻转课堂的课上教学大致分为以下四步。
1.检测。检测学生的自主学习成效,难度不超过自主学习任务单的要求。我们用题目“铁碳合金的基本组织”,这一阶段大约需要10分钟。
2.作业。需要学生在20分钟内完成以下题目:画出简化的Fe-Fe3C相图,说明图性点、线的含义,填写各区域的相和组织组成物;分析含碳量分别为0.20%、0.45%、0.77%和1.2%的铁碳合金从液态缓慢冷却至室温的组织转变过程,绘出室温组织示意图,说明其力学性能有何不同。
3.协作、探究。通过协作和探究来解决在检验和作业过程中学生的困惑。我们采用的方式是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协作学习、讨论。这一阶段大约需要5~7分钟。
4.展示、质疑、阐释。首先给学生5分钟,每个小组提出一个在前一阶段讨论中遇到的共性问题,由学生小组互相解答,教师指导。最后由学生或教师提出一个铁碳合金应用问题,小组讨论2分钟后回答。
(三)学习评价
良好的课程评价体系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激励作用。显然,形成性评价更适合翻转课堂。配合学校考试方式方法改革制定考核方案,平时成绩占60%,期末占40%。平时成绩重在考查学生课前学习和课中的参与质量。
1.课前学习情况的评分标准。1分,不知道如何回答老师问题的学生,说明没有预习,给最低分。2分,学生尝试回答问题,但回答错误,并且没有显示出任何先前知识、课程学习资源知识或课本知识。3分,学生基于先前知识回答了问题,但答案不完整,也没有用到教材中或课前学习资料中的适量信息。4分,学生准确地回答了问题,并给出了完整的解释,充分用到预习资料中的内容,甚至通过其他途径获得了更丰富的答案,比如网络。
2.课中学习情况。课中主要考察学生的态度、呈现、合作互助精神、讨论发言的质量及创造性,可以与课中教学的5个环节(合作探究、释疑拓展、练习巩固、自主纠错、反思总结)结合,每项设定合适的分数。其中包括教师的评价和小组内学生的互评。
二、翻转课堂效果分析
表1列出了课程翻转前几个班的成绩统计数据;表2列出了翻转后几个班的成绩统计数据。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翻转课堂后学生的总评成绩均有一定幅度的提高,翻转课堂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思考与总结
(一)翻转课堂应具备整体化的教学设计思想
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教师的教学设计就变得尤为重要,教师备课的工作量因此加大了很多。教师在备课中不但要准备教学内容,还要准备学生的学习过程,即学生作为一个自主学习者在学习新知识时的思维过程。因此,翻转课堂的教学设计对教师能力的要求比传统教学要高很多。
(二)课堂上讲授内容要少而精
课上教学环节组织的好坏是翻转课堂成败的关键。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多讲与少讲的问题,翻转课堂不是不讲课,而是要少讲、精讲。教师要根据了解到的学生课前学习情况,讲学生需要的、存在问题的内容。课前任务单布置的任务不能讲,否则学生可能不会进行课前学习。如果学生完不成课前学习任务,教师要查找原因,做出及时调整。如果确实是由于课前任务设计不合理,需要完善课前学习任务单。教师在翻转课堂上的讲课时间越少,翻转课堂的教学效果越好。
(三)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主
我国的高等教育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文化,也就是围绕“教师为中心、教材为中心和课堂为中心”而组织的,虽然发挥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权威和主导作用,却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这种教学理念及相应的教学方法,有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一面,更有不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实践能力的另一面。
学习毕竟是学生自己的事情,只有学生自觉地参与到学习中来,才能实现教育之根本目的。建立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的课堂,转变具有工业化时代特征的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对学习充满期待,是信息化时代课堂教学转型发展的重要方向。因此,在教学中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显得十分重要,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发挥自身的潜能,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实现全面发展。
(四)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工程材料与热成形技术课程是大多数机械类或近机类专业学生较早接触到的技术基础课,因而其教学成效对学生今后学习专业课及对专业兴趣的培养,乃至今后对实践在工程中重要性的认识上都有极其重要的影响。而课程的教学质量与工程训练中学生的实践技能训练质量密切相关,学生理论学习的效果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实习中实践能力的培养质量。而工程教育实践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为学生营造自我体验、自主学习、自由创造的环境,让学生开展基于项目的学习,在“做中学”。“做中学”的核心在于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从构思阶段的概念设计开始,经历产品设计和产品实现,自主钻研,主动实践;在“做中学”模式中,通过不同层次的项目实践活动,让学生获得应用工程科学技术知识设计产品的能力和制作产品的能力。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个性化学习;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收稿日期:2016-02-31
教育逐步走向教育信息化,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成为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我国的教育改革正在不断深化,追求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不断提高人才的质量。我国的高等教育多数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对学生的有效学习造成了负面影响,不利于越来越强调个性的新一代学生的学习。我国的教育已经开始觉醒了新的自由意识,并开始在实践中探索前进,在最近几年,翻转课堂的出现为我国的教育改革提供了新途径。翻转课堂从教学结构的根本性变革入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助于个性化理念的有效贯彻。
一、翻转课堂及个性化学习的内涵分析
翻转课堂是指一种利用信息技术使学生课下观看视频、师生课堂答疑交流的教学模式,该模式提倡学生自主学习,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提供了平台。翻转课堂将知识的讲授放在了课下来完成,而将知识的内化放在了课堂上来完成,是对传统课堂形式的根本性颠覆。[1]
学生在课下通过移动终端下载教师放在公共网络区域的教授视频,实现对课堂内容的学习。该过程强调学习的自主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自主选择观看视频的速度、次数、方式等。该模式中,将传统的以教为主的教学结构有效转变,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中心,在课堂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对观看的视频提出疑问,通过讨论、交流,促进知识的自我建构。教师在整个过程中,充当了辅导者、环境设计者,真正实现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
个性化学习主要是依照学生个性特征,运用多种灵活学习方式,不断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的一种学习理念。在信息技术支持的背景下,教师可以提供更加符合学生心理特质以及喜好的资源,并采用灵活多变的个性化学习方式,不断促进学习的高效率化。信息技术不断推动发展个性化学习,使其从智能导视系统向适应性超媒体系统前进,如今已经发展为适应性学习系统。如今所提倡的适应性学习系统是个性化学习理念的重要体现。[2]国外对个性化学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识别学习风格、构建学习系统两个方向,重点是对教学实践进行系统化研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风格,选择个性化的学习资源以及学习序列。
二、个性化理念与翻转课堂融合的具体实施策略
美国富兰克林学院有效构建出一种翻转课堂的结构模式,[3]该模式主要包括两个内容:①课前进行教学视频的观看,并做好课前练习;②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做出少量测评,师生之间交流共同解决问题,最终进行总结并反馈。将个性化理念与翻转课堂有效融合,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施。
1.利用丰富的教育资源,做好课前准备活动
网络上具有丰富的教育资源,如网易公开课、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等,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学习风格、教学内容以及现实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资源。网络资源不能直接拿来使用,必须经过教师的有效整合,整合为更加符合本班学生个性特质的教学内容,以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翻转课堂中所使用的授课视频必须控制其长度,不宜过长,也避免太短,过长易引发视觉疲劳,过短不利于引发学生思考。因此,翻转课堂的有效实施,依赖于教育资源的合理整合,教师必须在课前做好准备活动。
另外,教师可以通过自己制作教学视频,来达到对讲授视频的良好把握,但是要注意对视频质量的把握。教师可以利用录屏软件制作出长度约为15分钟的视频,同时可以调整进度,为学生提供个性化观看条件,有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在课前准备中,必须注意在教授视频旁边放置可扩展知识的超链接,为学生提供进行知识与记忆的迁移平台。同时,教师应该布置少量难度适中的练习题,引导学生对教授视频重难点的把握,有助于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观,同时也为知识的进一步巩固提供了机会。在翻转课堂中,教师必须抓好师生之间的交流机会,通过班级群组的建立,为师生之间以及生生之间提供有效交流平台。
教师在准备好学习资源后,利用打包技术将其上传到班群中,可以让学生自由下载,进行自主学习。另外,及时利用群公告将导学方案。学生自由选择学习资料后,按照自己的学习习惯对学习计划进行自由安排,同时可以利用播放进度调整学习方式,对难点及重点进行重复学习。学生在完成教学视频的观看后,可以利用习题训练不断促进知识的记忆以及迁移,不同程度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进度选择合适的习题,来达到层层递进的效果。
学生在做习题的过程中,如果遇到不懂的问题,可以通过QQ与学生以及教师进行交流。有相同学习爱好的学生可以利用学习小组的组建,来进行学习和进一步探讨。在交流互动过程中,计算机技术支持的画笔、白板等多种功能,为学生解决问题以及相互沟通提供了便捷性,有助于学生获得对课堂的归属感。在课前准备过程中,翻转课堂模式为学习者提供了优秀的学习资源,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学习策略、资源及学习进度,从而体现了个性化学习理念。
2.课堂活动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重要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该理论认为知识是由学习者在情境中,通过交流互动活动,由意义建构而得的。[4]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将知识的内化放到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时间内对教学活动的设计以及情境的有效创设,进而获得协作探究,最终实现教学质量的提高以及知识的促进与内化。
教师可以利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设置的社会性软件,一般为QQ软件,搜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疑问,将其整合为课堂探究活动的主题内容,并对其进行针对性的讲解。学生同时也可以将一些没有整合处理的问题,通过与师生的探讨,实现问题的解决。
学生之间存在差异,教师必须将其作为教学依据,应该不断参考教学目标,根据教学目标,对知识点以及重点进行划分,设计出能够反映出不同难易程度的探究任务,以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在课堂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抛锚式、随机进入式等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学生通过自由分组组成任务小组,通过小组学习,达到小组以及个人的最大化学习成果。小组活动需要学生积极交流互动,利用协作学习,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
小组通过协作学习,形成小组的总结性成果。教师在课堂中,要采用随机抽点的方式,提问学生对小组成果进行呈现。学生在呈现各小组的成果时,可以采用跨组交流,实现对内容的继续深化以及对知识的补充,进而实现小组成员的共同进步。教师必须对要注意的问题进行总结,梳理教学内容,进而实现学生对知识体系的建构。
课堂中最后一个环节是对学习成果进行个性化评价,主要采用的评价方式为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主要的评价对象为学生的习题、作业、表现以及笔记等,教师必须在形成性评价中及时将结果反馈给学生,使学生及时实现战略调整,促进学生学习技能的完善。总结性评价主要有两种评价方式:一种是期中考核评价,另一种是期末考核评价,总结性评价是对学生的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的总的评价,是学生进入下一阶段学习的重要依据。
3.课后反思
在翻转课堂模式中,课后反思是一个比较重要的环节,是学生对课堂知识的进一步吸收,是学生对知识结构的进一步深化建构。教师也应该在此环节中进行反思,对教学中的问题进行总结,形成翻转课堂的教学经验,为下一次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提供借鉴。学生可以在QQ空间的日志中,将自己的反思进行记录,对自己的知识建构进行促进,同时还有助于学生的学习经验的相互学习,促进学生的同步提高。
三、个性化理念与翻转课堂融合的挑战
1.信息化教学平台的构建
实现个性化的翻转课堂,必须有智能化的学习平台。但当前形势并不理想,主要是缺少学习行为追踪和内容推荐功能,不能为学生学习提供个性化服务。此外,讨论区功能也很弱,影响合作学习的实现。所以,建筑智能化的自适应学习系统尤为重要。
2.教学内容的思考
研究人员普遍认为,翻转类模式适合科学课程。不同的知识内容的课程是否适合翻转教学是需要考虑的重点。具有强大的逻辑合理性,需要很多相关早期研究的课程知识的学习内容,更适合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还是适合使用翻转课堂模式?对于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具有更好的教学效果的内容,不应该强行使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否则容易导致学生在课后学习困惑的情况下放弃自主学习。同时教师不能在课堂上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导致失去使用翻转的目的和意义。此外,课前学习视频的长度和复杂混合程度、难度也应该注意,太简单了还是太复杂了,都会影响学生参与和学习的热情。
3.对学生能力的要求
根据个性化学习理念设计的翻转课堂模式可以提供不同的学习策略。学习者意识到自己的学习风格,就可以快速选择合适的学习策略和资源。学生不了解自己的学习风格,可以进行测量,并进而指导调整资源。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必须学会自主学习以及合作,有效锻炼自己的个人能力。学习能力比较差的学生,可以通过教师以及同学的帮助,实现个人能力的提升。
综上所述,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完全颠覆了传统课堂的组织结构,充分体现了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协作精神的培养,将个性化理念与其进行深度融合,能够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实现教学过程中的因材施教,有助于翻转课堂的具体实施。
参考文献:
[1]吴洪艳.个性化学习理念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融合[J].现代教育技术,2015,(8):46-52.
[2]余燕芳.基于移动学习的O2O翻转课堂设计与应用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5,(10).
- 上一篇:义务教育科学核心素养
- 下一篇:供应链全流程管理
精品范文
10翻转课堂教学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