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范文

时间:2023-12-27 17:42: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

篇1

【关键词】企业核心竞争力 培育 管理

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特征与意义

(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特征

1.价值性。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战略性的价值。一方面它可以有助于增加消费者看重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使客户获得长期利益;另一方面可以为企业提供长期稳定的竞争优势,为企业带来高于其他企业的超值利润。企业增加价值行为包括价值保障、价值提升和价值创新。

2.独特性。与竞争对手相比,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独特性,一般不容易被竞争对手所模仿和掌握。

3.渐进性。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无法在短时间内形成。他是企业的知识、人才、技能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不断积累、整合的结果。许多成功企业的实践经验也充分表明,核心争力的形成至少需要10年左右的时间。

4.延展性。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延展性是指企业可以使这项能力延展到技术和产品等领域,衍生出一种或多种核心技术,进而形成一个或多个核心产品,最终为消费者提供一系列新产品和新服务。

(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战略意义

1.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内部一种互补的知识和技能的整合,超越了任何单一的产品和服务,将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由原先单个产品或服务的竞争上升为了综合实力的竞争。因此,其寿命远远超过了任何具体的产品和服务。

2.企业核心竞争力可以大大增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其战略意义远远超越了某种具体产品和服务在市场竞争中的胜败,对于企业获得稳定、长期的超额利润具有深刻而长远的影响。

3.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和提升,不是单纯某项技术的发明和创造,而是需要知识、人才、技能等要素的积累和沉淀,因此,即使当前产品更新速度越来越快,产品生命周期越来越短,他仍然需要经过很长的一段时间和过程。

二、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经营理念相对落后

由于我国传统文化的强烈影响,我国企业在经营管理理念上相对落后,这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管理。例如,虽然很多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在生产、经营和管理过程中,已经意识到员工的重要性,但是依然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官本位思想,无法真正坚持以人为本,充分激发起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加快企业核心竞争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

(二)现代企业制度尚未健全

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企业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但是,到目前为止,我国部分企业包括国有企业、乡镇企业尚未建立健全符合市场经营发展的现代企业制度,产权依然不清,权责依然不明确,政企依然界定不清。这也就意味着,即使企业管理者如何努力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利润,也无法得到应有的个人既得利益,从而严重打击了他们培育、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企业研发投入相对较少

企业的研发投入相对较少,缺乏技术创新能力,成为了我国很多企业无法具有自己的专业核心技术,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原因之一。国际上很多知名企业都是通过不断的加大研发投入,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创造出适应不断发展的市场需求的产品和服务,来立足国际市场的。我国企业研发投入相对较少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我国很多企业管理者缺乏长远眼光,对研发投入的重视程度不够;二是我国企业受过去经济体制的影响,还没有完全成为研发投资的主体,因此也就难以形成核心技术能力。

(四)企业家整体素质相对较低

我国多数民营企业家经受过艰苦的创业历程,但是较少主动接受企业工商管理知识和技能的系统学习,较少主动接触世界先进的企业经营管理理念和方法,这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企业的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此外,企业家在创业后对取得成绩的骄傲和自满,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接受新鲜事物,推动创新,不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五)企业高层次人才相对缺乏

目前,我国企业普遍缺少高层次的技术研究和开发、市场开发、管理、运营等各个方面的人才,这大大制约了企业核心竞争力形成和提升。主要原因有二:一是我国企业家缺乏战略性眼光,只追求短期效应,对人才培养和储备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二是我国企业家缺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先进理念和方法,在人才的开发、培养、激励和约束等方面,缺少科学合理的机制引导员工提升自身素质。

三、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

(一)积极打造企业人才资本

人才是企业竞争的核心资源。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能力,占据主导地位,就必须建立起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要高度重视人才的选拔和培养,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企”战略和“人才强企”战略,制定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长远规划,大力引进专业技术、市场开发和管理等方面的高水平人才,同时,加大对员工的知识技能培训力度,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人才开发、培养、激励和约束机制,真正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事尽其功、功有所酬、人事相宜,为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

(二)加快培育企业技术能力

加大产品研发资金投入,建立技术研究和开发机构;大力引进专业技术人才,选送企业员工参加专业技术培训;建立健全技术创新激励机制,鼓励员工技术创新,激发员工技术创新潜力;坚持产学研合作,走合作技术创新道路;充分利用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提供的设计、研发、实验、检测等服务,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三)努力形成特色管理模式

对企业的业务特点、治理结构、组织结构、人力资源、工作流程、信息系统等方面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在此基础上,系统全面的思考和选择符合企业自身实际情况和适合企业外部市场环境的管理模式构建方案。主要以制度化管理模式为基础,同时,增加亲情管理模式,友情管理模式、温情管理模式、随机管理模式中的部分有利因素,弥补制度化管理模式所产生的管理过于呆板,缺乏柔性的不足。

(四)大力实施企业品牌战略

要转变企业经营理念,充分认识到企业品牌这一无形资产在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中的重要作用;开展细致的市场调研,明确企业对于竞争对手的竞争优势,在此基础上,确定合适的品牌定位;加大品牌的宣传推广力度,提升企业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强化品牌的个性化、独特性,同时,做好品牌的申请保护。

(五)加快建设先进企业文化

要确立符合时展、企业发展和环境变化的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经营理念等;加强企业文化理念的宣传和教育,使企业文化理念在员工中深入人心;指导员工制定职业发展规划,将员工个人愿景与企业的总体愿景相统一,提升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制定充分体现企业文化理念的企业管理制度,使企业文化融入到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中;积极开展各项活动,创造“以人为本”的良好企业文化氛围,增强企业员工的归属感和荣誉感;加强员工的行为规范,使企业文化理念逐步转化为员工的行为习惯。

(六)认真创建学习型组织

大力倡导全员学习、全程学习、团队学习的学习理念,大力营造尊重学习、善于学习、不断学习的良好氛围,积极开展主题实践活动、加强员工岗位素质培训、加强班组(部门)建设,努力激发员工学习动力、提升学习能力、保持学习毅力、挖掘学习潜力,全面提升职工的综合素质和岗位技能,使团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竞争能力得到全面增强。

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管理

企业核心竞争力作为一种无形资产,虽然不会像有形资产那样,长期使用后产生老化的现象,相反,可以在应用的过程中得到增强。但是,企业核心竞争力也需要进行管理,以保持他持续的生命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识别企业核心竞争力、发展企业核心竞争力、部署企业核心竞争力和保护企业核心竞争力。

(一)识别企业核心竞争力

不论是企业经营管理者还是企业的基层员工都需要对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有清晰的认识,这是加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管理的前提和基础。如果企业全体员工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容没有取得广泛共识,那么就无法积极地管理好这些竞争能力。这其中主要有以下几项工作:一是要组织企业的各个不同职能机构对企业核心竞争力进行界定;二是要组织这些机构,共同明确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组成要素;三是要组织这些机构,共同明确企业核心竞争力组成要素的拥有者,也就是明确核心竞争力建设的责任人;四是要组织这些机构,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与其他企业的竞争优势相比较,明确提升的重点。这其中,需要企业的最高领导者,即企业家全程参与这项工作,目的是让全体员工都能够充分重视企业赖以发展的技能,了解今后建设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目标和方向。

(二)发展企业核心竞争力

企业核心竞争力虽然相比较单一、具体的产品和服务,具有很长的寿命,但是同样具有周期。在当前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仅仅将消费者的满意度高、产品质量水平高、产品更新速度快等作为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已经远远不够,周期也显得越来越短。这就需要企业加快发展企业的核心能力,从而使企业的竞争优势持续保持下去。

(三)部署企业核心竞争力

企I核心竞争力的部署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管理的关键所在。部署企业核心竞争力就是将企业内部的核心竞争力要素进行重新组合,形成新的、更强的核心竞争力。由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要素载体是员工,因此,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部署其实是对员工进行合理流动、优化配置的过程。这是因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随着市场和企业内部的变化,需要进行不断地调整和完善,这就必须对当前的企业核心竞争力要素进行更为优化的组合配置。

(四)保护企业核心竞争力

1.加强对拥有企业核心竞争力要素的员工进行管理和控制。企业经营管理人员要熟知企业核心竞争力要素的拥有员工,并运用各种激励方法,增强这些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和忠诚度。同时,要消除这些员工所在组织机构负责人的本位主义思想,确保这些员工能够在企业内部进行合理流动、重新组合。

2.加大研发投入,自行设计生产核心产品。由于核心产品是企业自行设计的,因此,其中的核心技术能够相对安全的保留在企业内部,有效防止核心能力轻易扩散泄露的情况发生。

3.要建立健全企业核心竞争力分析和预警机制。定期召开企业核心能力评估会,对现有的核心能力进行及时的总结评价,对是否需要增加和增强的核心能力要素进行分析和研究,做到对核心能力实时动态了解。

4.建立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监管、协调机制。及时、有效处置拥有企业核心竞争能力要素的员工的离职、换岗,拥有企业核心竞争能力要素的部门撤销、重组等事宜,确保核心竞争能力要素不流失。

五、结语

综上所述,针对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存在企业经营理念相对落后、现代企业制度尚未健全、企业研发投入相对较少、企业家整体素质相对不高、企业高层次人才相对缺乏的问题,我国企业应该积极打造企业人才资本、加快培育企业技术能力、努力形成特色管理模式、大力实施企业品牌战略、加快建设先进企业文化、认真创建企业学习型组织,从而培育和提升我国的企业核心竞争力。于此同时,我国企业还要加强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管理:识别企业核心竞争力、发展企业核心竞争力、部署企业核心竞争力、保护企业核心竞争力,使企业竞争力保持长期持久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曹宣斌.浅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6,01.

[2]王媛媛.从供应链管理角度分析第四方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培育策略[J].经营管理者,2016,07.

[3]冯俊华,王靖.基于企业文化的核心竞争力培育模式[J].经营与管理,2016,05.

篇2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产品品牌;具体措施

中图分类号:F72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27-0174-03

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容及特征

企业要想在市场上长盛不衰,必须具备核心竞争力。企业是一系列资源的集合体,企业能力表现为整合一组资源从事经营活动的有效性和效率。当企业所拥有的资源和能力形成企业的核心能力时,就形成了超越对手的竞争优势,形成核心竞争力。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由美国密执安大学商业管理研究院管理学教授普拉哈拉德和英国伦敦商学院的战略管理学院教授哈梅尔于1990年首次提出的。他们认为,核心竞争力是在一组织内部经过整合了的知识和技术,尤其是关于怎样协调多种生产技术和整合不同技术的知识和技能,它使公司在某一特定领域内成为领先者。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包括核心资源和核心能力,其本质是企业通过核心资源和核心能力进行整合而获得的能力。核心资源是指那些难以复制并能够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的关键资源,包括有型资产和无形资产。例如,基础设施、知识产权、销售网络、品牌和信誉、客户信息等。拥有畅达的销售网络,过硬的品牌和信誉,丰富的客户信息,无疑是企业在竞争中取胜的关键性资源。而核心能力是技术能力、商业能力和管理能力的总称。技术能力是在物质开采、加工转换、组合利用方面的能力,包括产品开发、工艺实现等,技术能力是企业核心能力的基础,尤其是对制造业更为重要。商业能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内容,多样的促销手段,准确的市场定位是企业赢得市场的重要法宝。管理能力是对集体活动配置资源、建立秩序、营造氛围以实现预定目标的能力。

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如下特征:一是在顾客价值方面。对顾客所看重的价值――顾客的核心利益能作出关键性的贡献,能为企业创造超额利润;二是在差异化优势方面,能在竞争中表现出自己的独特之处,而这种独特性竞争对手难以模仿、替代或要付出巨大的成本;三是在延展性方面,能够不断地开发出新产品和新服务以满足顾客的需要,具有旺盛、持久发展的生命力。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创造竞争优势的源泉。世界著名的企业几乎都在产品开发、技术创新、管理方式、市场营销、品牌形象、顾客服务等方面具有独特专长,从而形成核心竞争力,取得了竞争的绝对优势。

二、产品品牌内涵及建设品牌的必要性

任何一个具有强大竞争优势的企业,都不可能只拥有单一的竞争能力,其竞争能力往往表现为复合型的聚合式的集群,但其中总有某一种竞争能力表现得特别显眼。那就是企业的产品品牌。名优品牌是企业多年培育积累的结果,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最集中体现。

(一)产品品牌的内涵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表现为一种强势品牌及品牌组合,而这种强势品牌往往与强大的产品创新和研发创新紧密联系在一起,使这种产品成为一种历经多年而不衰的畅销产品。如德国奔驰汽车公司自1893年成立以来,奔驰汽车就以其无可匹敌的品牌和质量优势成为权利和地位的象征。以其座位用料为例,羊毛要从新西兰进口,纺织时还要掺入中国的真丝以及印度的羊绒;皮革要选用德国南部地区的公牛皮,确定皮革供应点后又要求在饲养过程中防止出现外伤和寄生虫;座椅制成后还要用红外线照射器把皮椅上的皱褶熨平。耐克公司能够在制鞋业成为“领头羊”,其核心竞争力体现在强大的品牌威力上。

什么是品牌呢?《现代汉语词典》虽然未见“品牌”一词,但是“品牌”已是被现代社会广泛认可和使用的商业术语。“品”即物品、品级和品质,指具有一定质量品级的商品;“牌”即牌子,也就是商品的牌子。“品牌”即企业为自己生产的具有一定质量品级的商品而专门设计的牌子。营销大师菲利普・科特勒认为,品牌是一种名称、名词、标记、设计或是它们的组合运用,其目的是借以辨认某个销售者或某销售者的产品,并使之同竞争对手的产品区别开来,从感性的角度看,品牌是一个产品或一个企业在视觉、情感、理念和文化等方面的综合形象,是企业价值观的体现,是企业对社会的一种承诺,表达了企业存在的理由,代表独特的企业文化和企业目的。从品牌的定义可以得出品牌的特点:第一是具有排他性。品牌所表达的理念和价值取向对具有相同的理念和价值取向的消费者具有“锁定”效应,当消费者在同种产品或同类产品中进行挑选时,对一种品牌的认同意味着对其他品牌的不认同。第二是品牌具有价值。美国的可口可乐公司品牌价值高达838亿美元。第三是品牌具有丰富的内涵。不同于名称或标记外在所表现的那样,品牌不仅仅是一种产品区别于其他产品的标志,一个品牌之所以能吸引消费者,除了它本身的产品质量和产品的一些特点外,在这个品牌背后更有许多的附加价值,或者叫无形价值。这些无形的价值包括文化、生活方式,还有一些是历史遗产。这正是品牌吸引人的地方。第四是品牌的塑造需要一个过程。在美国创立一个品牌需要1亿美元左右,在中国最少需要5 000万元,时间至少需要三年以上。

品牌是一种产品乃至一个企业区别于其他产品和企业的标志。品牌建设涉及到企业的形象、企业文化、哲学理念的传递与顾客价值创造过程。对企业而言,它代表了一种潜在的竞争力与获利能力。对消费者而言,它是质量与信誉的保证,减少了消费者的购买成本与风险。因此,品牌为企业带来的利益是内在而持久的,品牌经营与品牌战略应成为企业发展的根本任务。品牌战略是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支撑,没有品牌战略,就难以形成持久的企业核心竞争力。一般竞争力的企业未必要有品牌战略,但没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必然是没有品牌战略的企业。品牌是企业竞争力的综合表现,品牌作为高品质,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是一个企业永恒的竞争力。争创品牌,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种重要手段。

(二)建设企业产品品牌的必要性

企业产品品牌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是其载体,核心竞争力以产品品牌为基础,产品品牌是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必要条件,并决定着企业价值的高低。产品品牌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1.创造和提升企业产品品牌能力的大小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强弱体现。作为建立在企业核心资源基础上的智力、技术、产品、管理、文化等综合优势在市场上的反映,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独特的一组技能和知识的集合。这种能力使企业能长期保持其竞争优势,因而是一种影响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盈利能力的扩大和价值的提升,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所拥有的产品品牌本身的价值。有资料表明,20世纪初,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只有5%依靠科技进步,而现在这一比例在发达国家已达70%~80%。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谁掌握的品牌越多,谁就会走在世界经济的前列。因此,企业核心竞争力大小的关键是企业所拥有和创造的产品品牌的强弱,企业为了保持其竞争优势和盈利能力,就必须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地创造和形成品牌优势,以形成企业盈利的独特优势。

2.促使企业由粗放型增长方式向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粗放型增长方式实质是单纯以数量的增长速度为中心,即单纯数量扩张型的增长方式。集约型增长方式实质是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经济效益为中心,即质量效益型的增长方式。过去单纯考核企业的产量,现在考核的是企业的产量与质量的积指标。企业产品的“品牌”是一个国家、地区企业发展水平的综合指标。有了“品牌”,企业的商品才有了具体目标,企业的品牌战略才落到实处。而一般的品牌只是一种识别不同企业和产品的标志而已,企业所拥有的这类品牌再多也不能体现其品牌的真正价值。品牌只有成长为名牌,才具有非名牌所不具备的无形资产价值。企业为了保住品牌,或为了更好地实行名牌战略,就不得不放弃过去的一味数量上扩张,而必须走上注重产品的质量、性能,走上技术集约化的道路。必须通过不断地开发新技术,并使新技术能适时应用于新产品,才能使品牌在市场上有持久的生命力。

3.有助于形成产品差异,扩大本企业产品与其他企业产品价值的势差。企业的品牌代表了企业的价值取向,向消费者传递了自己的价值标准和文化底蕴,也是企业区别于其他企业的显著性标志。在细分化的市场中,企业通过产品和品牌的个性来迎合消费者的消费心理、习惯和特征;反过来,具有同质性的消费者群正是依据个性化的品牌来实现生理尤其是心理需求的。成功的品牌定位架起了企业经营者和消费者之间的桥梁,双方各取所需,当然最大的受惠方莫过于企业了。拥有自己的品牌,不仅有效地实现企业的战略定位,而且传递给消费者不同的顾客价值,有助于拉近企业与消费者的距离;有利于强化顾客对产品的联想,增强其购买本企业产品的专注性。

4.企业产品品牌建设的发展,也是企业整体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企业为了推出新产品以拓展市场和扩大利润增长空间,往往会采取充分开发和利用原有品牌资源的品牌扩张策略。而品牌扩张的成功反过来提高品牌的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进而提升了品牌价值,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品牌建设给企业带来了信誉,一方面吸引了顾客的注意,建立顾客与企业之间的联系,降低双方的交易费用,形成了顾客的心理产品差别;另一方面品牌还有聚集企业资产,起着盘活企业资产,整合企业经营的作用。因此当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已经形成的时候,应该充分利用并保持其在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创造出更多的最终产品和服务。当企业的竞争范围发生变化时,应该及时调整,进入新一轮的挖掘、培养阶段,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建设品牌,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具体措施

品牌是企业综合实力的象征,是企业的各种要素的浓缩载体。品牌经营是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的外在表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是品牌经营的目的与归宿。企业必须正确处理好这两者的关系,笔者认为,建设品牌,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强化品牌意识,深化品牌的内涵。既然品牌与企业的命运息息相关,那么当企业面对不同的市场环境和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时,品牌也必须适应新的需要,品牌形象的创新和更新就成为品牌策划的至关重要的问题。品牌延伸是否成功与企业的实力及形象有很大关系,尤其是在国内市场,产品质量与广大消费者的期望还有一定的距离,企业经营不规范仍普遍存在,公司在消费者和社会公众心目中的实力和形象,如对公司其他产品是否满意、质量是否可靠、是否信赖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消费者是否愿意接受延伸产品。“变革大师”佐治亚州大学教授罗伯特・戈连比耶夭斯基说过,“企业革新的关键在于价值观重塑”。因此,要打造企业的光环,就必须革新经营者的意识。

首先,要明确现在人们的消费观念已发生了根本转变――物质效用与形象效用并重,且形象效用起主导地位。企业提供的不仅仅是实实在在的产品,而且包括产品形象为核心的一个集束产品与服务。企业必须通过规范化管理,调动每个员工的主观能动性,使企业各职能部门的经营能有效地运作。通过社会公众对企业的认同和关注,建立理想的企业形象。如20世纪90年代初,经过深入调研,海尔将企业名称简化为”海尔集团“,以英文标识”Haier“为主识别文字标志,实现了商标标志与企业简称的统一。在设计上实现了简洁、稳重、大气、信赖感和国际化,建立起长期稳固的视觉形象,为海尔品牌战略的实施奠定了形象基础。

其次,企业要想得到长久的发展就必须以提升其核心竞争力为目的,进行品牌建设。

品牌建设不是一个静态的过程,而是一个受时间、营销环境、消费者群体等发生改进的过程。企业要持续获得竞争优势,必须以提升核心竞争力为目的,加强企业的物质文化建设,赢得企业和产品的竞争优势。

篇3

论文关键词:核心竞争力,知识,技术创新,整合

 

0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工业型社会正在逐步向信息型社会过渡。其关键资源也由资本、劳力转变为信息、知识。技术创新发展日新月异,信息的瞬间万变使不确定因素增多,而创造力又是21世纪获得竞争优势的有力武器,所有这些都使企业感到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赢得竞争优势方面比以往有更大的压力。因此,企业为了适应新的竞争环境,如何整合内部资源与外部资源是企业实现竞争力的关键之一。

1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概念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一个企业能够长期获得竞争优势的能力或说是企业竞争力中那些最基本的能使整个企业保持长期稳定的竞争优势、获得稳定超额利润的竞争力。是企业所特有的、能够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具有延展性,并且是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技术或能力。

施先亮先生指出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借以在市场竞争中取得并扩大优势的决定性的力量。它是特定企业个性化发展过程中的产物,它并不位于公司的某一个地方,而是充斥于公司不同的研究、开发、生产、采购、仓储以及市场营销等部门。它往往体现了意会知识的积累。它是根植于企业中的无形资源,不像实物资源会随使用而折损;相反,它是组织中集体学习的结晶,将在不断的应用和分享过程中得到改进和精炼。

如果说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短期内主要体现为产品价格与性能的竞争,那么从长期看,这种竞争实际上是核心竞争力的竞争[1]。

2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特征

在《公司核心竞争力》一文中整合,哈默尔与普拉哈德列举了三种确定核心竞争力的检验标准:首先,核心竞争力提供了进入多个市场的潜在途径。其次,核心竞争力能够给最终产品的顾客可感知效用做出巨大贡献。最后,核心竞争力应难以被竞争者模仿[2]。

巴尼在分析核心竞争力是否是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时,提出了作为企业竞争优势基础的核心竞争力的四个条件:一是核心竞争力应当是有价值的;二是核心竞争力应当是异质的;三是核心竞争力是完全不能仿制的;四是核心竞争力应当是很难被替代的[2]。

综合国内外学者的分析,笔者认为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特性如下:

2.1 难以模仿性

核心竞争力不是企业单个的、外显的技术,而主要是企业综合协调的、内隐无形的关于管理、组织、学习等方面的特征,使得核心竞争力难以模仿。它是企业通过不断地积累、学习形成的,是企业经过漫长时间的锤炼而形成的,深深打上了企业自身的烙印。因此,核心竞争力是其他企业不易仿制的。一个竞争对手可能获得构成核心竞争力的某些技术,但是,竞争对手将会发现复制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内部协调和学识的综合模式是非常困难的。

2.2 价值性

核心竞争力对企业、顾客都具有独特的价值小论文。对于顾客来说,核心竞争力必须对顾客所重视的价值有关键性的贡献,增加顾客的效用。对于企业来说,核心竞争力有助于为企业创造长期性的竞争主动权,为企业创造超过同行业平均利润的超额利润。

2.3 持久性

关于持久性,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方面,企业核心竞争力不是在短期内能够形成的,而是在长期的经营实践中逐渐形成并培育发展的。另一方面,核心竞争力一旦形成,就会在很长时间不会失去,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能够长期生存并经历多代产品,而且核心竞争力的持久性越强,利润的可持续性就越高。

2.4 动态性

企业建立的核心竞争力不是一劳永逸的。在企业不同的发展阶段,它的核心竞争力是不同的。随着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原来的核心竞争力就丧失,而需要建立新的核心竞争力。企业应该根据环境的变化,不断地更新和重组知识技能和不断地学习,以培养、维护和增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2.5 整合性

核心竞争力是对企业内外部知识与技能进行整合出来的独一无二的优势。这种整合过程就是企业素质的提升过程,核心竞争力的形成过程。但它不是简单的组合,不是针对企业的某一部门,也不是针对单个企业的内部整合,而是指企业运作过程中涉及到的所有上下游企业以及企业本身的知识与技能的整合。核心竞争力是许多单个技术和生产技能经过复杂的协同作用的结果。对于任何一个企业,领导者的智慧、员工的忠诚、共同的价值观、企业声誉与形象、管理运作机制、营销理念、与供应商和销售商以及顾客之间的关系资本看似无形,但都是核心竞争力的基础。

2.6 不可交易性

它是企业从自己过去的成长历程中积累产生的,与企业的技术、结构、文化等独特性质息息相关,体现了企业特有的历史文化氛围。其价值难以估量,无法像其它企业资产通过市场进行交易转化。

2.7 延展性

能够同时应用于多个不同的任务,使企业能在较大范围内满足顾客的需要。即它必须能够不断推衍出一系列的新产品,具有旺盛和持久的生命力。

3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本构成要素

在分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的问题上,中外学者同样有着不同的观点。

在国外学者的论著中,很少直接分析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从其对核心竞争力概念的理解入手,分析归纳他们对核心竞争力构成要素的认识。他们把核心竞争力的直接构成要素理解为技术、知识、技能、组织管理能力、文化或价值观、资源、研发及市场营销能力等。

费明胜等认为技术能力是核心竞争力的核心,此外还包括响应能力、战略决策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市场营销能力等。

曹继刚博士认为,可分为两大类:技术能力和管理能力。

在分析这一问题上,笔者认为应在企业内、外部的作用关系为出发点,重点在于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具有紧密关系的企业内部活动,并结合我国企业的实践,把企业核心竞争力基本构成要素分为:人力资源、创新能力、管理体系、技术体系、价值观。

3.1 人力资源

它包括企业员工个人的体质、智力、知识和技能,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与知识技能结构。核心竞争力属于知识的范畴,其实质是企业组织中累积形成的特殊知识,而知识作为一种特殊的资源,人是其重要载体。核心竞争力只有通过企业员工的学习和创新才能获得。如何发挥人才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贡献和把人力资源与企业有机结合在一起,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首要问题。因此,企业的人力资源是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

3.2 创新能力

创新包括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市场创新、产品创新和制度创新。创新就是对企业的技术、人(物)力资源、管理体系以及企业价值观进行重新整合的过程。它是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一家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公司,即使制造的产品看起来不怎么样,像万宝路公司生产极多的相关性很低的产品,但它却能利用核心能力,使公司整体蓬勃发展,扩大了原来局限于香烟的竞争优势。

3.3 管理体系

主要包括向顾客提品和服务的各个环节中的能力。例如市场响应能力、市场调研能力、战略决策能力、研发管理能力、生产制造管理能力、市场营销能力、售后服务能力以及管理模式、激励机制、制度体系等等。好的管理体系可以将各种分散的人力和技术资源有效的集中组织协调起来发挥企业的整体优势。

3.4 技术体系

技术能力是指企业开发与设计新产品和新流程的能力,以及整合关于物质世界知识的能力,包括一系列配套的技术专利、技术诀窍、方法、程序、经验和设施装备、技术规范组成的。既包括隐性技术系统,也包括显性技术系统。

技术体系的完善与否直接影响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更新和竞争优势的保持。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产品和技术的生命周期大大缩短,更新换代的速度日益加快整合,企业能否及时获取最新的技术、产品和市场等信息,并在组织内部迅速准确地传递、处理是企业保持核心竞争力的前提。因此企业技术体系的完善是形成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保障小论文。

3.5 价值观

价值观是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无形因素。企业文化和品牌形象的形成过程中,都受到企业价值观的直接影响。并且企业文化本身就是一个企业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企业员工所形成的共有理念、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的表现形式。价值观是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无形因素。好的价值观可以减少内部冲突,给企业的员工带来一种凝聚力,使其围绕核心竞争力展开服务。价值观念的更新是企业核心竞争力不断创新的动力,企业价值观只有与科技发展保持同步,甚至领先于当前的科技潮流,才会使核心竞争力保持长久的竞争优势。

4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

4.1 确定目标

要想培育独特的核心竞争力,企业必须明确自身努力的方向和目标,只有目标、方向明确,企业的资源配置、使用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加速核心竞争力优势的培养与壮大。由于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所花的代价较大,且具有一定的刚性,会影响企业较长时期的经营运作,因此,企业在选择核心竞争力培养方向时都较慎重,常常将目标锁定在最能影响行业发展前景的领域,以使企业掌握更大的竞争主动权。

4.2 集中优势资源

集中资源就是将资源集中于企业待定的一项或某几项目标业务领域,以发挥最大资源效用,增强特定的竞争优势,形成核心竞争力。事实上,相对于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而言,任何企业的资源都是有限的,任何一个企业都很难在所有业务活动中都成为世界上最杰出的,企业只有将资源集中起来,形成合力,才有可能在目标领域取得突破,形成核心竞争力。当今世界上许多著名的大企业,都是把请注意力和有限的资源集中在某些关键性的业务工作上,以求得领先对手的目的。

4.3 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制度创新相结合

通过自我研发和收购兼并相结合的方式,构建企业的核心技术。在技术创新的同时,注意管理和制度创新整合,及时更新管理理念、管理方法、管理手段和管理制度等,提高管理水平。制度是维持和发展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保证,必须加强制度建设和创新,保证最大限度地发挥企业核心竞争力[3]。

4.4 持续动态学习

坚持动态持续的学习、提高知识技能的积累和储备,是培养和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在科技飞速发展、知识更新周期大大缩短,企业外部环境不断变化的情况下,不管是个人还是企业组织其知识都在不断落伍,必须进行持续动态地学习,更新、重组知识技能与结构,才能维持和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4]。彼得?圣吉指出:未来最成功的企业将是学习型组织----一种灵活,有弹性,不断以学习创造持久竞争优势的组织。因为企业未来唯一持久的优势,是有能力比自己的竞争对手学习的更快。

5 结束语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来源和基础。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企业的竞争力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提升企业的竞争能力,打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成为企业面临的重大问题。全面提升企业竞争力必须进行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创造学习型组织,提高员工素质,不断创造新的竞争优势。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62

[2]施先亮,李伊松.供应链管理原理及应用[M].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151-154

[3]马卫国,王欢.浅议技术创新与企业核心竞争力[J].企业经济,2009(2):46-49

[4]赵修卫.组织学习与知识整合[J]. 科研管理.2003(3): 23-25

篇4

关键词:知识管理;核心竞争力;培育原理;构建机制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7)04-0105-03

知识管理服务于企业核心竞争力构建,关注的是企业内外的知识共享和创新。而企业要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求壮大,最明智的选择就是强化知识管理,这种竞争需求又为知识管理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改进空间。这种良性互动有利于实现企业发展的战略目标,也使知识管理与企业核心竞争力构建成为相互依存、互相促进的统一体,并逐步培育自主创新的构建机制。

一、知识管理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涵

所谓知识管理就是指对知识价值链的管理。从知识的收集、积累、共享、使用与创新以及对知识有关的资源和无形资产的管理,涉及知识组织、知识设施、知识资产、知识活动、知识人员的全方位和全过程的管理都是知识管理。所谓企业核心竞争力,是对现代企业综合能力、综合素质的高度概括,具体是指一个企业区别于竞争对手的特有竞争能力。这种能力是在长期实践中逐步积累的,不被别人轻易模仿的,并且需要不断学习、创新、培育才能发展的竞争能力。知识管理与企业核心竞争力是良性互动的统一体,企业组织产生之初就有了竞争,竞争的激化提升了知识管理,而知识管理对企业核心竞争力构建机制的形成又起到了积极的培育作用。企业如何进行知识管理,即如何获取、创造、扩散和运用知识,是企业能力培育和提升的重要课题。企业知识理论还没有形成完全的理论框架,甚至没有统一的定义。但它对企业的竞争优势提出了全新的解释,即给企业带来竞争优势的独特知识体系,而更新知识是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企业知识理论也认为,隐藏在核心能力背后并决定核心能力的是企业掌握的知识。企业能力表现为知识和经验,这些知识和经验是通过不断的组织学习而得到和更新的。因此,核心能力的培育与组织学习是不可分割的。在组织环境中,核心能力以不同的形式发展。绝大多数组织的竞争力来自于个人层次,个人运用所掌握的技能和知识在实践及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发现、汲取新知识。如果把组织中的个人通过学习获得的知识和经验称为能力“基因”的话,那么,企业组织中一个团队通过学习而形成的知识体系就构成了单项核心能力,而整个组织的学习则整合单项核心能力,构建了一个能力体系,形成了企业整体核心能力。

二、知识管理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原理

知识管理是使企业的个体能力向组织能力转化、最终形成核心能力的必要手段。知识的共享、经验技能和失败教训的共享,是企业组织学习的主要内容,通过知识共享可以使个人的能力和知识转化为企业集体组织能力的知识。知识管理有利于人们产生共同的愿景。愿景源自企业领导和领导团队的必胜信心及神圣使命感。当对组织行为出现疑虑时,明晰愿景可以使组织成员主动调整自己,抑制冲突。尤其是跨文化的知识管理,树立共同的理想可以使不同国籍、不同种族、不同年龄、不同生活方式的成员走到一起。企业愿景如果在领导者和组织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得以实现,就会产生新的愿景,激发新的组织愿望和学习动力。知识管理对传统企业管理的越位、本位、各司其职等提出全面的挑战,激发了组织强大的创新能力,因而在环境日趋复杂、竞争日益激烈的信息时代,为企业如履薄冰的生存之旅带来了缕缕清风。核心能力与知识管理和内部协调联系越多,竞争对手模仿越困难。这就要求企业对知识的学习与管理应遵循以下原理:

1.知识交互原理。任意两个员工和网络结点、成员之间可以互通信息、传授知识,这是知识管理的基本要求。如果某些员工和网络结点、成员不能与其他员工和网结点、成员互通、交流,这就意味着他们的退出,根据自主创新活动加速化的要求,时间成为知识管理的重要因素。如果某些部分交流、互通需要较长时间,那么知识价值链连通就可能时过境迁,失去了效力。因此,企业的知识管理不仅要具有较高的可靠性,还要遵循互动和快速的原理。

2.知识共享原理。知识管理的主要方式为知识处理过程的螺旋化,即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在不同阶段的螺旋型动态化。在螺旋化知识处理过程中,知识的社会化使员工的隐性知识得以交流、碰撞,产生出新的隐性知识;知识的外在化使员工的隐性知识转变为显性知识,从而方便地被共享,并可被继承;知识的综合化使显性知识系统化、条理化,从而容易被再利用;知识的内在化,使得能力、技巧、经验等都得以内化,转变为员工头脑中的知识,这对提高员工的素质有着重要的影响。在信息向知识转化的处理上,可利用分析梳理业务流程,构思新业务所需要的信息系统框架,将分散、孤立、庞杂的信息变成知识资源,避免信息需求与信息供给之间的鸿沟。同时,应该将众多的“孤岛式”的信息进行知识化的系统整合,实现信息的快捷流通和共享,并且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专业知识库。要将知识管理的落脚点落实到人的层面上,因为人是知识的载体和创新的主体,只有如此才能切实培育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基于知识管理的企业核心竞争力构建机制

以Prahalad等人为代表的“能力学派”的重要贡献之一在于以“核心能力”(Core Competence)概念为基础,将企业竞争力优势从传统的“产品”决定论转向“能力”结构决定论(Channon,2000)。一般认为,由于Prahalad等人的核心能力模型过于静态化,因而在企业持久竞争力的研究上没有提供多少有价值的理论支撑。演化经济学在核心能力理论动态化问题上作出过有益的探索:认为公司的决策是由组织惯例的变革,通常需要支付高昂的成本,企业也必须寻找不断改善现存惯例的方法,培育不断改变那些作为竞争优势基础能力的能力。这种改变核心能力的能力,被戴维・蒂斯等人称作“动态能力”(DynamicCapabilities),在这里,企业改变其行为模式或组织惯例成为核心能力动态化的基础(戴维・贝赞可,1999)。我国学者认为,中国企业必须塑造自主创新的核心竞争力构建机制。这就要求企业必须有真本事,有独特性,而这种独特性表现为你所拥有的资源是偷不去、买不来、拆不开、带不走、溜不掉的。别人想学也学不会,是你独家的。微软(中国)有限公司原总裁唐骏在中国首届企业核心竞争力论坛上,提出了“4+1”理论。认为管理也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品牌、技术、市场、资本是一个企业核心竞争力,这是人们普遍认同的。因此,知识管理在中国企业决策、生产、管理、营销等活动方面的作用凸显,自主创新的企业核心竞争力构建机制逐步得到培育。总体来讲,我国企业要获取和保持竞争优势,应遵循和运营基于知识管理的构建机制。

1.知识生成机制。信息基础设施和知识基础设施为企业的知识积累、知识利用与知识创新提供物质技术条件,其中,知识管理系统的建设是关键,它为企业知识管理的实施提供平台,构成知识管理解决方案的核心。当然知识管理系统的建设并不构成知识基础设施建设内容的全部,除了知识管理系统建设以外,知识基础设施还包括诸如企业的技术实验系统、内联网、企业互联网、专家系统的建设,等等。通过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知识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企业知识的“内生”和知识的“外取”,有利于从总体上提高企业的知识含量。

2.知识交流机制。开展专有的知识交流的活动,比如,举办一些座谈会、讨论会、知识沙龙等,围绕企业发展的某些议题或技术难点进行探讨,大家畅所欲言,充分表达各自的意见和想法,经过汇总和总结,给出某种结论,这种知识交流活动最好也要经常化、制度化。经验交流会,对分享隐性知识也是有促进作用的。经验交流会是鼓励知识共享而特定安排的,它允许与会者自由选择交流对象,探讨双方感兴趣的话题,分享最近工作心得,寻求更完美的解决方案。经验交流会给与会者提供了自由支配的时间和自由探讨时间,不强求有任何进展,目的只是交流知识。要讲求实效,在形成企业知识交流机制的过程中,一定要讲求实效,不能流于形式,不能满足于做表面文章,要通过评估发现其中的不足,保证知识交流的实际效果。

3.知识共享机制。企业的知识创新过程离不开知识共享这一环节。日本著名学者野中郁次郎(Lkujiro Nonkaka)把知识共享看作知识创新的首要阶段,他认为,一个组织本身并不能创造知识,只有在员工所拥有的知识财富在集体中经过共享、讨论、分析之后,才能激发组织知识创新能力。有远见的知识企业已开始依靠完善的知识管理体系,构建有效的知识共享机制,使企业能在知识经济时代把握机遇,赢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知识共享的实现必须具备一定的硬性技术与软环境。硬性技术是指基于信息技术的知识共享平台,如建立在internet网上的知识库;而软环境则指有利于知识共享的企业文化。

4.知识产权机制。由于知识的流动性,创新很容易被竞争对手迅速复制,与物质产品相对比较明晰的产权界限相比,知识产品的产权界限比较模糊,知识市场的外部性都是在产权未能很好界定的条件下产生的。科斯第一定理认为,在产权清晰的情况下,如果交易成本为零或小得可以忽略不计,市场机制可以把外部效应内在化,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与此相应的科斯第二定理应认为,在产权清晰的情况下,如果交易成本不为零、或者不是小得可以忽略不计,那么合理的制度选择就可以减少交易成本,使外部效应内在化,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因此,在国际条约改变了追赶环境,国际知识产权保护日渐强化的形势下,政府和企业应该采取有效措施,制定保护知识产品的法律规范,明确产品的生产权益。

5.员工培训机制。对于企业现有的员工,要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出台知识培训的规章,形成知识培训制度,根据所需人才轻重缓急的情况,分期分批选送员工进行知识或技能的培训。要大力引进高素质人才,培训高素质员工。招聘员工时,一定要严格把关,认真考核应聘者的知识素质和能力,把那些有真才实学而且具有发展潜力的人吸引进来。在他们水平提高之后,就要对其加以善用,要把他们安排到合适的工作岗位上,要为他们创造一切可能的条件,充分发挥其作用,为企业的知识积累和知识创新打下基础。

6.学习创新机制。按照学习创新理论,在复杂的环境中,企业的适应力、生存力和发展力最根本的在于它的学习能力,持久的竞争优势来源于企业比其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快,适应环境压力的能力更强。具体说来,使企业成为学习型组织有这样几点好处:一是有利于在企业内部传递和分享知识;二是有利于在企业内不断创造新的知识;三是不断增强企业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四是带来企业行为或绩效的改善。不断学习、善于学习和有效学习必然带来企业知识的积累、知识量的提高以及知识创新能力的增强,带来企业行为或绩效的持续改善,最终带来企业竞争能力的提高和市场地位的改善。

7.咨询研讨机制。企业要通过公告、网页和会议等形式,定期或不定期地向员工收集问题,提供解决方案;下发问题,分派任务,征集解决方案;从咨询系统和服务机构获取知识资本,为解决问题提供创新思路和改进措施,并将所采集的知识资本内容提供会议研讨,以便形成新的知识资本传递和知识资本共享。企业中遇到的问题,基本上可以归纳为两大类,一是开放性的问题;二是目的性的问题。开放性的问题,通常以“主题”形式出现,比如,我们如何制定发展规划、如何构建产品(企业)品牌、如何进行科学管理、如何拥有优秀的人才、如何导入信息化系统、如何建设企业文化、如何优化治理结构,等等。目的性的问题,有明确的目标导向性。比如,我们怎样增加产品利润率、怎样提高员工工作效率、怎样保持行业优势地位、怎样提高客户的满意度、怎样达到股东的期望值,等等。显然,开放性问题比较“宽泛”,是一种具有全局性、系统性、根本性的战略式思考;目的性问题具有可“量化”的特点,为了达到某个明确的目标,要拿出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案。为企业提供完整的咨询服务,应同时兼顾以上两种类型的问题,咨询者应既具有总揽企业全局的战略高度,又具有解决目前情景中实际问题的能力。有的时候,需要大处着眼、小处入手,着力解决企业当下时局中的关键性问题。有的时候,则牵一发而动全局。以某个核心问题为线索,导引出所有关联因素,引发企业整体变革。当客户提出“开放性”问题时,咨询者不仅要提供完整的系统解决方案,最终还要落实到某几个“关键要素”上,给出作业方向,聚焦企业行动的目标,如麦肯锡的战略7s模型,市场营销中有名的4P理论,由MI、BI、VI构成的企业形象识别系统(CIS)等都属于此类咨询。当客户提出“目的性”问题时,咨询者应具备从“果”到“因”的逻辑推理能力,以问题树的形式,从根到枝再到叶,描画出一张完整的“行动路线图”,这样,打破企业原有的部门结构、作业流程、职能区分、思维惯式,将所有人的目光聚焦到解决一个共同的问题上,而这个问题正是以实现某个全新目标的形式提出来的。近些年来,国际上一些广泛流行的咨询方法,如六西格玛、平衡计分卡等就是按照这样的思维路径展开的。

8.产研互动机制。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知识资本的日趋重要使得产业界与学术界及政府的互动较之以往更加紧密,知识经济下如何建立知识的传播与应用的新机制是政府必须解决的。从创新分析的视角看,学术机构、企业与政府之间旨在促使知识流动以解决生产领域特定问题是最终激发创新过程网络建设最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尤其对落后国家而言,不同主体之间缺乏联系限制了他们的创新活动。在国家创新系统中,主体是产业界、学术界和政府组成的共同体,其核心职能是推动企业的创新和技术进步,取得有自己知识产权的成果,而学术界则为创新提供知识支持。有效的知识资本化过程需要有一种在更高的层面整合后能跨越多领域和利益的政府组织,政府的职能在于一方面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引导共同体内产学研之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知识资本横向流动和合理配置,借助政策工具和宏观指导,加强和刺激知识资本的创新、扩散和转移为核心的新的组织体系和运转机制。学术界、产业界,政府和资本市场由以往的分别运作,转为如今的日益融合运行,并在知识资本转化和积累的过程中形成不同的螺旋型联系,最大限度地利用知识资本创造出巨大的经济效益。这对于我国企业知识资本管理的发展和创造竞争优势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9.企业文化机制。企业核心竞争力构建机制不能仅仅把目光局限于技术的研发和产品的改进等“器物”层面,尽管竞争力的成果最终表现为技术和工艺等“器物”的改进,但在这种表象背后还有更为深层的文化力量。企业文化理论认为,管理的核心是人,而人的作用需要通过文化的潜移默化和启发来实现;企业文化的核心理念是形成企业的价值观,即形成企业的基本思想和信念;企业的价值观在不同的环境和不同的时代,往往有不同的诉求和侧重,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应当是知识创新,因为知识创新已经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主旋律,已经成为衡量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价值标准,知识创新能力成为企业竞争能力构成中的核心能力,如果将行之有效的创新机制、制度和文化贯穿并渗透于企业内部,缔造的必然是一种创新型组织,而正是这种组织的创新活力才是自主创新成果源源不断的根本所在。

参考文献:

[1] [美]麦克尔・波特.竞争论[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

[2] 李富强.知识经济与知识产品[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

[3] 周海炜.核心竞争力:知识管理战略与实践[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篇5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核心竞争力;培育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和企业社会责任运动在全球范围的不断展开,企业管理的实践也经历了从质量管理阶段、环境管理阶段到以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为核心的全面管理阶段,即现代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兼顾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平衡。

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涵

核心竞争力是现代企业所有能力中最重要、最关键和最根本的能力,是企业通过对自身组织资本和社会资本的有机整合和运用,维系高效运作并在运作中自觉产生、形成的一系列特殊的、集约的技能、组织知识和集体智慧。它具有能充分满足顾客需要、企业整体优化、竞争对手难以模仿与复制等特点。这种竞争能力的表现是多层次的、多样化的,包括独特的技术,难以模仿的技术诀窍,合理的组织方式,良好的营销网络,与众不同的企业文化或管理模式,较强的资源重组或者融合的能力,稳定的客户资源等。

首先,企业核心竞争力强调对资源的有效整合。核心竞争力是以资源为基础的,但资源不能是零散的而应是整合起来的。没有对资源的合理组织与协调,无论企业的先天条件多么好,其优势都难以真正发挥,更加难以持续维持下去。其次,企业核心竞争力强调企业资源与能力的转换。核心竞争力不能只是资源,也不能只是能力,而是两者的有效整合。资源是基础,没有资源,企业就失去了竞争的基本条件;但仅有资源优势而不具备转化资源的能力,也不足以形成核心竞争力。再次,企业核心竞争力强调独具性和持续性的结合。核心竞争力必须有资源的独具性,没有独具性就没有区别于他人的优势;但独具性还必须与持续性联系在一起,保证企业具有持续竞争优势。最后,企业核心竞争力强调实现过程的动态性。核心竞争力不是永恒不变的,而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因此,必须不断创新、发展和培育。

二、企业社会责任理念

传统企业以企业利润最大化、进而最大化股东利润为企业的唯一目标,主张企业法律制度的构造应紧紧围绕该目标而展开。这种“股东利益最大化”引起了企业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周期性经济危机、大量工人失业、环境极度破坏等。美国学者欧利文・谢尔顿(Oliver Sheldon)率先提出“企业社会责任”这一概念,之后,国内外学者都从不同角度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和内涵进行了阐释,综合看来,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已经超越了狭义的经济责任和法律责任。企业要健康有序的发展,企业社会责任的倡导者认为:利润最大化仅仅是企业目标之一,除此之外,企业应以维护和提升社会公益为其目标,企业法律制度须在企业的利润目标和公益目标两个维度之间维持平衡。

企业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实际上取决于与企业有着密切关系的企业利益相关者。企业的社会责任实际上也就是对这些不同的利益相关者承担责任,尽可能地满足各种利益相关者的愿望和要求。企业的利益相关者一般包含:投资者、消费者、企业员工、债权人、政府、社会及环境等。因此,企业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主要有如下六种:对投资者的社会责任;对消费者的社会责任;对企业职工的社会责任;对债权人的社会责任;对政府的社会责任;对社会和环境的社会责任。一个企业要形成核心竞争力,首先应处理好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均衡,企业在对股东和债权人利益负责的同时,承担起对员工、消费者、政府和环境等的社会责任,注重企业的经济绩效、生态绩效、社会绩效三方面的和谐统一。

三、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

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核心竞争力两者存在一定差别,但同时紧密联系,从企业运作过程来看,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核心竞争力根本上是一致的,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可以提升企业社会形象,优化劳动关系,并最终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一)增加企业利润,积极回报投资者和债权人利益

企业对投资者的社会责任主要表现在对投资者投资的盈利能力和安全保障两方面。企业对债权人的社会责任主要反映在能否及时还本付息。企业的盈利能力是企业活动的首要目标,企业是实行自主经营、独立核算、依法设立的一种盈利性的经济组织。因此,企业有责任提供社会所需要的服务与合格产品,优化产业和产品结构,不断提高产品质量,注重产品创新,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需求,并由此来增加利润空间,承担起对投资者和债权人的社会责任,从而获得投资人和债权人的信任,进一步得到更大的资金,以便扩大生产,优化产品结构和整合资源,形成进一步的竞争优势。

(二)构建先进企业文化,优化企业人力资源

一个企业的文化决定着企业在市场活动中的态度,决定着企业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取向,影响着企业的股东和员工的处事态度,是企业的行事准则,效益的导向。也可以说,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长期牵引力是企业文化。没有先进的企业文化与企业的发展同步,企业就不可能在国内外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是通过积累、完善和整合企业各生产要素而达到的,但整个过程必须在先进文化的指导下进行。企业只有顺应市场竞争的变化,依靠先进的企业文化才能培育出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而先进文化的载体就是高素质的员工,并转化为员工的核心价值观。因此,企业要树立以人为本的先进管理理念,对员工进行良好的激励,并赋予员工更大权利和责任,充分发挥员工的自觉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同时,应加大对员工教育、培训的投入力度,对员工实行终身教育,使员工不断获取知识和自学成才,以充分挖掘其潜能,培养企业的持续创新能力,使企业成为一个具有持续核心竞争力的企业。

(三)诚信经营,为消费者提供安全优质的产品和服务

企业对消费者的社会责任主要是为消费者提供安全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满足消费者的不同需要。顾客越多,顾客的忠诚度越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就越强大。同时,企业对消费者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也是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必要条件。因此,企业应重视不断提高顾客的忠诚度,培育自己的顾客群。企业要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健全质量管理体系,严格控制生产流程,保证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同时,还要保证优质服务,诚信经营,不蒙骗客户,加强与消费者之间交流、互动。企业只有尽可能通过各种渠道,了解目标客户需求,进而开发生产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提高客户满意度,才能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在市场竞争中获得先机。

(四)依法纳税,积极提供就业机会

政府作为管理者对公司依法实施市场监管、控制和组织协调,形成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坑蒙拐骗等违法行为及不正当竞争行为,增加不守法企业的违法成本,保护守法企业的利益,确保社会秩序的良性循环。企业对政府的社会责任主要体现在纳税和提供就业两个方面。企业要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照章纳税和承担政府规定的其他责任义务,并接受政府的干预和监督。同时,公司应积极提供就业机会,增加居民收入。公司经营状况良好,就可以提供较多的就业岗位,居民收入会增加,福利会提高。居民收入提高了,就会成为潜在的消费者,会更加关心和拥护公司的发展。社会媒体对公司承担政府社会责任的宣传和不履行责任的曝光,对公司市场竞争力的影响将是巨大的。

(五)合理利用资源,减少环境污染,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企业积极履行在环境、社会以及伦理道德等方面的社会责任,将影响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态度和评价,有助于企业在利益相关者中间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提升企业的可信度、可靠性和确定性,从而有助于提高企业市场竞争能力。企业必须开辟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提高资源利用率,使用可循环资源,促进企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与调整,开发可持续发展的产品与服务;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与破坏,保护自然环境与生态平衡,开发环保技术及产品,打造绿色企业,坚持安全、健康和环保,实现企业与社会环境的和谐发展。

四、结束语

企业能否在一定的社会经济环境下持续发展,取决于企业内外部各种机制的有机结合与运作,需要企业内外部各方利益关系的和谐、协调。现代企业应建立社会责任理念,均衡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实现经营目标,不断优化企业与人、企业与社会、企业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邵兴东.企业社会责任形成竞争优势的机理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09(12).

2、李扬.承担社会责任提升企业竞争力[J].北方经贸,2010(3).

3、章莹盈,黄德忠,阳秋林.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H2O原理[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0(3).

篇6

[关键词] 核心竞争力 高新技术企业 培育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知识经济的到来,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极大的推动了世界各国经济增长。我国高新技术产业也取得了突出的业绩,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较弱。如何培育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核心竞争力对高新技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影响

高新技术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以企业长期积累的技术和知识资源为基础,以技术能力、创新能力、管理能力为主要表现,能有效地获取,协调和配置各种资源和技术融合的独特能力体系。它的基本要点包括:高新技术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一种系统,它寻求以企业内生的能力来解释企业竞争优势的源泉;核心竞争力是高新技术企业拥有的主要资源,是企业长期积累的结果,并能为企业带来高额利润:高新技术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的技术、知识、管理等要素的有机组合,其核心竞争力表现得独一无二、与众不同和难以模仿。

对高新技术企业而言,核心竞争力对其生存与持续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具体来说它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核心竞争力是高新技术企业重要的无形资源

核心竞争力的独特性决定了企业之间的异质性和效益差异,决定了不同企业在从事相同或不同的生产经营活动中会具有不同的能力,并最终决定了企业收益的不同。而由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很难被竞争对手完全了解、轻易复制,所以它能成为企业建立竞争优势的战略性资源。

2.核心竞争力是高新技术企业长期竞争优势的源泉

核心竞争力具有很强的“溢出效应”,企业一旦拥有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便可以在生产实践中将之组合到不同的创新中,迅速的开发新产品、不断地开拓新市场,使企业能迅速捕捉市场机会,极大的促进自己的发展。

3.核心竞争力是高新技术企业多元化经营的基础

高新技术企业经营面临着极大的风险,许多企业都采取多元化经营来分散风险。然而,由于企业的资源是有限的,企业的多元化经营必须选准正确的方向,以将有限的资源集中于最能发挥优势的领域,而这一领域的选择实质上是由企业核心竞争力决定的。

4.核心产品使企业在市场上赢得主动

现代企业的竞争是在核心竞争力、核心产品和最终产品等三个不同的层次上展开的。如果一家企业将全部能力用于生产最终产品,而核心产品依靠外部购买,其经营活动势必要强烈的依赖提供核心产品的公司。而且,由于在最终产品市场上建立垄断地位会受法律和市场销售渠道等多方面因素制约,将注意力全部集中于最终产品市场,企业的市场空间和应付竞争压力的灵活性会受到很大限制。而核心产品的发展则可以借助下游合作伙伴的销售渠道和品牌来实现,使企业回避最终产品市场的激烈竞争,获得可观的“虚拟市场份额”。

5.核心竞争力反映企业长远的发展需要

核心竞争力超越了高新技术企业具体的产品和服务,以及企业内部所有的业务单元,将企业之间的竞争直接升华为企业整体实力之间的对抗。所以核心竞争力的“寿命”比任何产品和服务的周期都长,关注核心竞争力比局限于具体产品和业务单元的发展战略能更准确地反映企业长远发展的客观需要,使企业避免短期行为所导致的战略性误区。

二、培育高新技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途径

高新技术企业欲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发挥其内部能力及各种能力的综合运用,不断地培育和提升企业持久的核心竞争力,获取竞争优势来实现企业持续的发展。高新技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来源表现为显性来源和隐性来源。显性来源在市场竞争中体现为比竞争对手更高的优势,如价格、质量、品牌、信誉等,但这些显性来源的优势不可能在市场上自动生成,它必须通过高新技术企业的知识、资源、创新、管理等无形资产的长期积累,形成核心竞争力的隐性来源,这是高新技术企业核心竞争力来源的本质性因素,也是培育高新技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途径所在。

1.培育高新技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知识

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报告,一般将知识分为四种类型:事实知识(know-what)、原理知识(know-why)、技能知识(know-how)和人力知识(know-who),前两者属于显性知识,后两者属于隐性知识。不论是哪一种知识,一经被人掌握便形成了个人能力。高新技术企业的员工所掌握的知识往往是深层次的,而某些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知识的学习与运用又是长期持续的,如果形成有组织的掌握就转化为企业集体拥有的某一方面能力,如技术能力和管理能力,这是高新技术企业的要素能力的一部分。企业在长期生产实践中形成的以知识为基本要素的隐性与显性知识的有机体,是高度个体化的难以察觉与模仿的知识,恰恰是这部分知识不仅使竞争对手难以模仿,而且是高新技术企业核心竞争力构成的最基本要素。因此,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在于获取新知识,知识是高新技术企业核心竞争力形成的源泉,是形成核心竞争力的背后更深层的东西,是核心竞争力的本质,企业通过内部知识的创新和外部知识的获取不断形成新的知识,并有组织地在企业内部学习、共享,不断形成和强化企业要素能力,从而为核心竞争力的培育输送新的力量。同时,高新技术企业所拥有知识的独特性,与竞争对手相区别,自然地成为具备核心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宝库。

2.培育高新技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资源

高新技术企业的资源分为有形资源与无形资源,有形资源分为实物资本和财务资本,无形资源分为知识产权和人力资本。高新技术企业资源是通过知识与创新实现的,与传统企业最大的不同在于它特别重视无形资源,尤其是受保护的技术诀窍和其他知识资产。基于资源的理论,竞争优势来源于能为企业所控制的资源和能力,尤其强调的是知识资产和人力资源,即技术、专利、品牌、声誉、管理、组织协调等无形资源。一旦一个企业拥有了有价值的无形资源,那么企业获利能力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相关资源仿制的难易程度,难以仿制的有价值性和稀缺性资源是竞争优势形成的基础。事实上,企业拥有这种资源的通常是战略的管理者,他们能够想象和实施其他竞争者不能想象和实施的战略。拥有了这样的资源,企业才能随市场的需求不断创新技术和产品,才可能形成持续竞争优势。

3.培育高新技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源动力――创新

在高速竞争、快速变化的环境中,为什么创新是高新技术企业核心竞争力形成的源动力,其中关键原因与竞争的差异化有着密切联系。只有创新,才能使企业具有与众不同的市场竞争力,才可以带来企业与竞争对手的差别。虽然模仿能使企业迅速缩短同竞争对手的差距,但企业模仿阶段不能具有核心竞争力,因为简单的模仿不能产生企业的独特专长。这里所说的创新不仅仅是技术创新,还包括组织创新、管理创新、价值创新等。高新技术企业若忽视创新的超前性,将导致原有的竞争优势非常短暂,所创造的利润空间越来越少。高新技术企业更需要强调技术或产品的创新,并以技术或产品创新来增加差异性,以此来获得竞争优势。在市场、产品技术、竞争、规则都快速变化的社会中,知识和持续的创新都成了持续竞争优势之源,知识的创新过程形成高新技术企业不易模仿的独特资源,并且根植于企业组织行为之中。创新使得高新技术企业以更低的成本比竞争对手提供更多的价值成为可能。

4.培育高新技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保障――管理

如果说创新是培育核心竞争力的核心,资源是培育核心竞争力的基础,那么管理则是核心竞争力得以实现的保障。企业技术研究的成功和可能依据企业的信息处理和管理决策的能力,持续创新和生产制造的过程,不得不需要管理协调,这是核心竞争力内在结构的一般推理。有效组织资源,并使其在各自位置上正常运转,则使企业整体大于部分之和,这是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源泉,是高新技术企业核心竞争力形成的有利保障。

参考文献:

[1]潘喜润:高新技术企业核心技术竞争力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07,5(74)

篇7

关键词:新型工业化;欠发达地区;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

市场经济是竞争的经济,其自身运行规律必然导致区域经济差异化。在经济高速增长阶段,这种差异不但不会因为要素的加速流动而得到某种程度的缓和,反而会迅速扩大。同样,在企业经济活动中,市场行为的主体为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必然使得企业发展所需的一些稀缺的资源要素如矿产、资金、技术、人才等向发达地区流动,以谋求最大利益,最终导致发达地区取得更多的产业竞争优势,形成企业发展的良性循环。相比之下,欠发达地区则因缺乏良好的吸引资源要素流入的发展环境,同时又伴随着资源流失,逐渐丧失地区企业竞争力,这是市场经济的必然结果。

欠发达地区中小企业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就必须要增强获取经济发展所需资源要素的能力,从而在区域经济竞争中占据更为有利的地位,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便成为欠发达地区中小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所在。

一、欠发达地区的内涵及中小企业培育核心竞争力的必要性

欠发达地区是在一定地理空间范围内的一个相对概念,是相对于我国东部发达地域而言的。立足新型工业化的自有属性,从产业经济学角度分析,其基本特征是竞争力存在明显的弱势,主要表现在:工业化水平低、总量小、比重低,产业结构低级化,产品竞争力弱,工业化进程一般仍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向中期转换的过程;集群经济和城市化水平双重滞后,而推进城市化一定要有产业的支撑,要有人才、产业的集聚,还要有足够的财政投入,对欠发达地区来说,这是一个痛苦的蜕变过程;有限的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能力不足以抵消由于市场化进程低、市场规模小、发育不成熟、基础设施薄弱而导致的生产要素向发达地区集聚的不良后果等。

在经济全球一体化,可持续发展思想不断深入的大趋势下,欠发达地区中小企业谋求竞争力的提升不能走发达国家或地区中“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必须走一条能使经济、人力、资源和环境得以协调持续发展的经济发展新路,也就是走新型工业化之路。

二、欠发达地区中小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的表现

目前,我国在工商部门登记的中小企业有3570多万家,约占全部注册企业数的99%,其工业总产值及实现的利税分别为60%和40%,提供了75%的城镇就业机会及贡献了出口额的60%,可见,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中小企业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尤其是欠发达地区中小企业在新的市场竞争中的原有优势正逐渐消失,普遍缺乏核心竞争力,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技术水平低下,创新能力不足

打造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技术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资源。技术有两个重要职能: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创造需求,创造市场。但是在我国除了高科技中小企业之外,大多数的中小企业技术状况不容乐观。中小企业由于规模小,资金短缺,没有实力去搞技术创新,更由于受传统的经济体制和思维模式的影响,我国大多数中小企业的经营者观念落后,墨守成规,惧怕风险,排斥创新,以至于企业内部尚未形成创新机制。

(二)无长远战略规划,盲目选择产业方向

中小企业在产业选择上普遍存在盲目性,没有长远的战略规划,不考虑经济规模的因素,盲目跟风,造成产业和产品结构同大企业有严重的同构性。在市场格局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的形势下,如此严重的“同构性”,形成了低水平上的过度竞争。中小企业相对于大型企业,由于具有规模小,技术落后,观念陈旧,人才匮乏,抗风险的能力差、管理落后等特点,因而无法取得比较优势,经营日益陷入困境。“同构性”的困境又会使中小企业面临诸如生产能力过剩,开工不足,收益率低甚至亏损、资金积累能力减弱等问题。

(三)产权制度不合理,企业治理结构问题突出

中小企业中原有集体企业产权属于一次性博弈制度,即企业职工同集体企业财产之间的关系是一次性固定下来,不受企业职工流入和流出的影响。这种封闭性的产权制度,给职工进入或退出企业的行为造成障碍,不利于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资源的合理配备,限制了企业规模的扩大和竞争力的提高。此外,私有企业的产权制度也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我国大多数私有企业起源于家庭企业,其产权制度除了缺乏流动性外,在很大程度上其产权是不清晰的,企业治理结构问题突出。从法律上讲,其产权属于整个家族,而没有明确归属于某个人。企业发展情况好时相安无事,当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权利的较量,利益的纷争,致使家庭成员不和,从而导致企业衰微,甚至倒闭。

(四)管理水平低下,人力资源匮乏

我国中小企业的很多决策都是家长式管理,缺乏民主的决策机制,没有严明的规章制度,或者即使制定了规章制度,也不能严格地贯彻执行。财务管理混乱,忽视现代化管理的设施手段等基础条件,企业行为主要以伦理道德规范来代替经济行为规范制度,从而导致优秀人才无法进入企业,再加上中小企业本身没有科学有效的人力资源引进、培育和利用机制,使企业内部失去竞争机制,人才极度匮乏。

三、国家扶植中小企业的成长工程政策

“十一五”期间,国家将组织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主要包括九项内容:推进政策法规体系建设;培育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推动中小企业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组织结构调整;深化企业改革,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加强培训,提高中小企业素质;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着力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鼓励和支持中小企业“走出去”、“请进来”;加强对中小企业生产经营状况的监测与分析。

国家将根据《中小企业促进法》和《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研究制定相关配套政策措施,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有企业改革,进入金融服务、公用事业、基础设施等领域;坚持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为目标,以建立健全产学研相结合的中小企业创新支持体系;同时引导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为重点,推动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联合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和信息化,增强企业竞争力,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快速发展;还要健全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统计监测系统,及时掌握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生产经营状况和发展趋势,协调解决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困难和问题。

四、培育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途径

核心竞争力是指某一组织内部一系列互补的技能和知识的结合,它具有使一项或多项业务达到竞争领域水平、具有明显优势的能力。中小企业无论在资金、规模、人力资源方面都不具有优势,因此,要想在诸多大中型企业夹缝中生存发展,中小企业必须具有别的企业无法比拟的、独特的核心竞争能力。中小企业应结合企业实际,从以下几方面来培育和提升核心竞争力。

(一)对培育核心竞争力进行战略规划

核心竞争力是支撑企业长久竞争优势的基础性能力,因而也是战略性能力,它必须与企业长期战略相结合。因此中小企业要培育和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就必须进行战略定位和规划,这是取胜的前提。企业要在面对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中,对可能发生的重要事件(优势、劣势、机会、威胁)及时做出灵敏和正确的反应,准确预测和把握本行业产品、技术的变化方向及趋势,调整企业发展方向,适应市场变化。

(二)培育核心技术能力和创新能力

现代企业制度体现的是企业资源配置的高效性,主要依靠核心技术和技术创新。中小企业要选择适合本企业核心技术开发应用的道路,如加大科技开发资金的投入,调动科研、工程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积极引进科技人才和专利技术,开展产学研结合,积极吸收高校、科研机构的成果,同时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和管理工作。技术创新是中小企业加快发展的关键,研究开发具有自身特色的新产品、新技术,能使企业在市场中获得先机,在技术创新过程中,要注意两方面的问题,一是要以市场为导向,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目的是为了通过技术创新来形成自身的核心技术,创新核心产品,从而占领和创新市场;二是要以“合作”为突破口,中小企业在进行技术创新时,必须向外界获取新技术和能力,通过市场手段获得企业需要的核心技术源或掌握核心技术源的人才,也可以通过与拥有互补优势的另一企业建立战略联盟,或兼并收购拥有某种专长的企业,为己所用,将外来的不同知识有效地沉淀在企业内部,形成存在于企业内完整的知识体系,从而达到培育和提升核心竞争力的目的。

(三)创新管理,建立合理的治理结构

在我国,中小企业搞不活和竞争力不强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受到企业制度的束缚和制约,特别是产权不明、出资不到位、治理结构不健全、管理混乱等,使得企业无暇顾及和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因此,中小企业必须进行科学管理,在管理上转变观念,抛弃经验式、粗放式、家长专断式的随意管理,建立学习型的组织结构,建立健全企业内部的科学管理制度,辅之以科学的管理手段。不仅要发挥管理制度的作用,更要发挥管理中人的作用,完善企业中的激励和监督机制,增强员工的主人翁意识。要培育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必须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升企业的战略决策、财务管理、采购管理、营销管理、质量管理等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有效保障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

(四)发挥自身优势,实施“专而精”的策略

“专而精”战略是中小企业培育和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基本战略选择。中小企业要发挥其“小”的特长,专注于某一两个方面的优势形成核心竞争力,做成“强”的企业,有竞争力的企业。中小企业要打破传统的思维定式,避免与大企业直接进行量的竞争,要从竞争对手和市场空缺中寻找机会,创造“先发制人”的优势,争取成为市场的先入者。中小企业要彻底摒弃“小而全”的经营思想,逐步由“小而全”企业向“小而精”、“小而专”、“小而高”的专业化企业发展,使自己的业务专业,真正做到与众不同,形成特色和专业优势。

(五)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创新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人的价值观念,是员工对整个企业发展乃至制度的一种认可。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灵魂,是企业发展、创新、创造的源泉,企业文化是企业特有的,是企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步积累、提炼出来的,它具有独特性。一种开放的、尊重个人的、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是现代中小企业发展最需要的,它是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企业文化的高低决定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强弱。中小企业必须抓住两点建设企业文化,一是要培育企业独特的企业精神,中小企业必须拥有自己独具特色的经营理念、价值观、道德观和精神风貌,独特的企业精神能使企业全体员工团结一致,充满凝聚力和活力,使得企业长盛不衰;二是要提高企业的学习能力,建立学习型企业和创造型企业,为培育和提升核心竞争力提供全方位服务。因此,中小企业要创建一个学习型企业,在企业内部形成自觉学习、团队学习的氛围,不断吸收新知识、新技能,从而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秦元祥.欠发达地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处理好四种关系[J].经济战略研究,2003(11).

2、胡大立.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关于欠发达地区产业发展路径的思考[J].当代财经,2002(6).

3、欧新黔.“全国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Z].2005.

4、刘琦岩.产业簇群现象浅析及其对欠发达地区现代化建设的启示[J].中外科技信息,2004(4).

篇8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竞争优势;培养;途径

“核心竞争力”这一术语由美国管理专家普拉哈德(prahal

ad)和哈默(hamel)于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指以企业的技术能力为核心,通过对战略决策、生产制造、市场营销、组织管理等的整合而使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它是企业组织在发展过程中的积累性知识,尤其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生产技能和整合多种技术的知识和技能的互补系统,并据此获得超越其他竞争对手的独特能力。因此,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也是企业在市场中取得竞争优势的决定性因素,它关系到企业能否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对企业的生死存亡至关重要。

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涵义与特征

核心竞争力是指“能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可持续生存与发展的核心竞争能力”,俗称“命脉”。从外部特征分析:企业核心竞争力有以下几种表现:(1)顾客价值。它能为顾客提供长期性效用技能和能为企业创造长期性的竞争主动权,并能为企业获得超过同行业平均利润的超额利润。(2)差异化。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渐积累起来的,能在竞争中表现出自己的独特之处,是竞争对手无法模仿的个性。(3)延展性。核心竞争力并不仅仅局限于某个领域或产品,而是蕴涵于多种业务领域与新产品开发中,能够不断地开发出新产品和新服务以满足顾客需求,具有旺盛、持久发展的生命力。(4)不可交易性。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的无形资产,与企业相伴而生,无法像其他资产那样通过市场交易进行转让。从内部特征分析:企业核心竞争力是:(1)“人、财、物”,它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资源,又称三项基本要素资源,它们是企业的“硬资源”。(2)企业的技术、信息、管理资源,是有效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效率和核心竞争力的“软资源”。(3)企业的市场、环境资源,也是企业发展的内在和外部条件与决策依据。

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成

1.具备获取企业核心竞争力资源的能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必须具备相应的资源。比如技术、人才、文化、组织等的整合能力,实施战略管理,制定中长期发展战略,使这些战略管理目标通过不断创新,降低成本,提升经济增长能力,实现基业长青,才能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所以必须在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整合与管理:(1)技术吸纳。企业的技术能力是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因素,它是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前提条件。技术不但决定企业的生产效率和成本,而且很大程度上也决定产品的成本价格、质量和市场地位。(2)知识掌握。人力资源是知识的创造之源和载体,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主要取决于知识掌握与占有。因此,人力资源便成为支撑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因素。企业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尤其是高技术和高级管理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企业不但要创造能吸引人才的条件(如制度、科研和生活条件)等深层次因素,更要创造良好的企业文化、让全体员工认可的价值观,这个价值观应能对员工产生激励、奋进、自豪,把个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关系发展与进步紧密联系在一起,才能使企业的品牌和知名度、美誉度不断提升,才能提高企业整体效率,形成独特的核心竞争力。(3)需要组织支持。企业组织从本质上讲,是整体能力的整合机制,其表现为有制定战略决策的能力;有效组织配置企业资源的能力;营造和改善环境以及吸纳人才的能力;有调整与完善组织自身的能力。因此,企业组织效率的高低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与发展影响甚大。

2.具备整合构成企业竞争力要素的能力。要想成就伟大的企业,就必须成就伟大的员工,拥有热爱支持企业的忠诚顾客,回馈满怀期待的股东,坚持以人为本,创建学习型企业,建设卓越的企业文化,以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1)具备对企业员工知识、技能进行整合的能力。企业核心竞争力是由不同的竞争要素有机联系起来的一种整体竞争实力。因此,必须按照企业追求的目标将这些要素合成相应的核心竞争力。这种对资源的整合是以知识为基础,主要是员工的知识与技能。而这种竞争力整合能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形成的关键。这说明拥有同样技术、人才与知识产权结构等要素的企业,其核心竞争差异甚大,原因就在于整合这种形成竞争力的要素能力上存有差异。(2)具备对企业原有资源的识别、比较与整合能力。企业要努力挖掘潜力整合竞争力资源。对企业原有资源的要素进行识别与比较,挖掘不同于其它企业所特有的稀缺能力,拥有这种稀缺性能力的要素越多,表明企业拥有的核心竞争能力越强。

三、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途径

1.积极开发与获取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技能。(1)具备技术与人才的竞争能力。“人才”是企业的核心战略资源,企业之间的较量,归根结底是人才及其综合素质的较量。企业对人才资源的管理和开发摆在什么位置,甚为重要,是作为企业管理中的一般看待还是放在首位,是建立一个公平、竞争、激励、高效的用人机制,营造一个宽松的创业环境,和谐的人际环境和良好的生活环境,是广开渠道招揽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想方设法培育人才,滿足需要激励人才,感情投入留住人才,最大限度地发挥人力资源的潜能,才能为企业永续发展奠定基础。(2)具备将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利用政策的导向作用,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一旦出现重大的进展,企业就立即拨出巨资,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使基础研究转化为实用研究能力,企业必须在以下三方面给予科技人员的支持:一是充份调动各方力量。例如建立高端人脉联盟平台,把企业、资源、智慧、渠道、策略和客户服务等各种要素统合起来,发挥各自所长,交互补充不足,达到组合升华和理性化、系统化组合的双赢目的。二是强化科技人员的绩效考核。对于那些为企业做出重大贡献的科研人员,按贡献大小给予奖励。三是建立科技优秀人才制度。通过评优机制,对企业优秀人才实行特人特薪,与绩效挂钩,将技术因素列入分配要素,参与分配。推动科技人才不断努力,不断向更高层次攀登。

2.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在知识经济时代,市场竞争,实际是人才的竞争,企业核心竞争力可以是企业特有的知识凝结,而人才是这些知识生产和使用的载体。因此,重视企业人才资源的开发和管理,提高企业自身知识积累能力,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个重要途径。这样企业必须营造一个能留得住人才的环境,建立一支稳定,具有多科性知识,多方面实践经验与创新能力的人才队伍,形成企业自身的知识积累体系,是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环节。

3.积极培育企业文化竞争力。企业文化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元气”,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活力之根和动力之源。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自身发展的坚固基石,是企业增强竞争能力的有力保障。首先,必须尽快建立和完善现代化企业制度。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应该建立合理的内在机制,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完善企业内部的监督制衡机制、运营机制和创新机制,提高企业运行效率和应变能力,实现运营机制科学化、柔性化。其次,发展先进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历史积淀下来的精神财富,包括企业精神、企业价值观念、企业行为准则、企业目标等。它通过蕴藏于企业活动背后的心理、伦理、传统、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影响着企业行为。

总之,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核心能力成为了获取竞争优势之源。构建合理的企业核心竞争力,成为企业发展的基石。一个没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其发展前途是令人担忧的。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是市场竞争中企业发展的必然要求。我们只有积极完善企业核心竞争力,充分体现自身的竞争优势,才能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杨静宗.如何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M].北京:北大出版社,2004(5)

篇9

关键词: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培育

我国中小企业的数量已达3980万户,占我国企业总数的95%以上,提供了75%就业位置,对GDP的贡献率达51%,税收占到全国的43.2%。中小企业在保证我国经济适度增长、缓解就业压力、方便群众生活、推动技术创新、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和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小企业已经成为支撑国家经济增长、推动未来经济腾飞的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中小企业的发展水平直接标志着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潜力与活力。如何利用加入WTO的机遇,积极研究我国中小企业如何提高其竞争优势、打造长寿型中小企业是当务之急。

一、核心竞争力与中小企业

1.核心竞争力及其特征。

企业核心竞争力最早由两位美国战略管理学家帕拉哈德和哈默于1990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上提出来的。核心竞争力是指在特定行业的竞争所必须具备的关键能力。它代表一个企业的集体智能。

核心竞争能力具有以下特征:(1)价值性。能为顾客带来长期的关键性利益,核心竞争能力有利于企业效率的提高,能为企业创造长期的竞争主动权,能为企业创造超过同业平均利润水平的超值利润。(2)独特性。核心竞争能力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活动中积累形成的,它不仅包含了企业独特的技术、技能、操作技巧和诀窍等,还包含了企业独特的管理文化等特征。因此,它是企业不易仿制、难以买卖、能持久拥有的稀缺性的战略性资源。(3)一体性。核心竞争能力与特定的企业相伴而生,与企业的初始要素投入、追加要素投入以及企业的发展经历密切相关,它存在于员工的身心、企业的战略规划、组织结构和企业文化之中,因而它难以从企业主体中分离出来,更无法完全进行市场交易。一旦拥有会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同竞争对手形成质的差别。(4)延伸性。核心竞争能力具有很强的产品延伸性,能为企业进入广阔的市场提供多种核心产品等潜在机会,企业一旦建立起自己的核心能力,便可将其组合到不同的相关创新之中,构筑起新的创造与发展基础,促进企业持续发展的势头。(5)发展性。核心竞争能力虽然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它又总是与一定时期的产业动态、竞争战略、管理模式及企业资源等变量高度相关的,随着这些因素的变化,核心竞争能力的动态发展与演变也是必然的,以前的核心竞争能力可能演变为一般的企业能力。

2.中小企业竞争力现状分析及培育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性。

中小企业,是一个在上有国际跨国企业、国内大型企业,下有多如牛毛的个体工商业者挤压的夹缝中生存和发展的企业群体。在经济中独特的位置决定了中小企业在夹缝中生存、发展的艰难。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中小企业已经有了飞速的发展,在市场经济体制日益完善的今天,产品的买方市场已逐步形成。“入世”后,我国与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贸关系发展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中小企业更直接面临与发达国家企业的竞争。廉价的人力资源没有了,人才自由流动了,并且按市场价值计付报酬。随着社会的发展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追求高品质的生活,工人不愿意一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劳动力的成本也将随之提高。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多数中小企业还存在着设备陈旧、技术落后、产品科技含量低、缺乏市场竞争力等问题。改革开放多年来,老一套经营思想、旧的生产管理方式仍然束缚着企业的发展。

当前中小企业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缺乏竞争力,特别是普遍缺乏核心竞争力,具体表现在:

中小企业长期以来养成了重战术、轻战略,依赖经验决策的思维定式,许多中小企业既没有核心经营理念,也无明确的战略意图,导致经营方向迷失,经营领域模糊。

很多中小企业在主营业务尚不具备较强的竞争力的情况下,就盲目实施多元化经营,资源分散在多个业务领域,损害了对核心竞争力的培养,甚至有些企业把原有的优势都丧失了。

研发投入不足,技术创新能力较差。研发投入的严重不足阻碍了中小企业进行技术改进和创新,导致企业成长发展后劲差,制约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

大多数中小企业的管理落后,尤其是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成本管理、质量管理等方面,很难适应全球化的国际激烈竞争。管理制度不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组织结构不合理,经营机制不活,是影响企业竞争力带有根本性的深层次原因。

中小企业从业人员整体素质普遍相对较低,企业经营者的文化素质和专业素质不高,知识结构陈旧,经营管理水平低。企业员工的文化水平、技术水平低,高素质的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所占比例小。

加入WTO后,关税逐步降低,外国产品正以质优价廉赢得国内的消费者,这正加剧我国当前买方市场的激烈竞争。同时,政府也受到WTO有关原则的约束,再搞地方保护、国家保护就变得很困难了。我国众多中小企业只有不断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随着外国企业和产品的大量进入,我国中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将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因此,加快我国中小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培育已成当务之急。

二、培育核心竞争力的基本途径

1.面向市场,优化企业组织结构。传统的工业企业是以管理人员为塔尖,操作人员为塔底,人员结构呈塔形。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从事知识和信息工作的白领职员人数的大幅增加,蓝领工人数量锐减,从而使人员结构呈菱形。这就要求现代企业组织系统的扁平化和分工合作方式的小组化。通过优化组织结构和改变分工合作及分配方式来提高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逐步向精益生产、并行工程、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等一系列新的制造和管理模式迈进。这对于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率,提高企业的市场应变能力和竞争能力有重大的促进作用。

2.完善战略管理,企业长期发展战略应包含核心竞争力的培育。核心竞争力来源于某一时期的企业战略,在企业战略规划下,经过长时间的培育和积淀而成。核心竞争力富有战略价值,活的动态性质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追求的长期战略目标。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应是企业战略决策的核心,因为核心竞争力是他人所无法模仿的,是其他竞争力所无法替代的。企业在制定发展战略时,应该致力于寻找自身核心竞争力可以发挥作用的领域,而不应该去涉足核心竞争力难以发挥作用的经营领域。

3.实行差异化战略,实施“专而精”的产品或服务策略。差异化战略是指企业提供与众不同的产品和服务,创造独特的或相对的优势,满足客户特殊需求,形成竞争优势的战略。中小企业运用这种战略,不仅能够形成一种特殊的竞争力,防止潜在竞争者的进入,而且能够有效地提高中小企业的市场地位。

在如今的市场上几乎没有一种产品没有自己的竞争对手,今天有一种产品在市场上畅销,明天就有同类产品出现在市场上来与你竞争,构成产品同质性的较量。在这种情况下,中小企业应该从竞争对手和市场空缺中寻找机会,建立自己的比较优势,并打造支撑这种优势的潜在核心能力。努力研发和展示具有自己独特文化内涵和使用功能的产品,从产品的设计、制造、包装以及附加功能上寻找与同质产品的区别点,形成自己的产品优势,为自己的特定顾客提供特定的产品品种,表现出中小企业在发展中的差异化战略和特殊的智慧。在发展自己与他人诸多方面的差异中,就可能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可以扩大消费者群特殊效用的技术、方式、方法等,而这些又有可能构成今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要素。“专而精”战略是中小企业培育核心竞争力的基本战略选择。中小企业就是要发挥其“小”的特长,专注于某一两个方面的优势形成核心竞争力,把自己业务做到足够专业,真正做到与众不同,形成特色和专业优势。企业要适应市场的需求和变化,但并非完全跟着市场需求去创造产品和提供服务,而要把市场需求、新的发展趋势和技术融合起来,使之成为超越现有市场需求所期待的产品和服务。

4.建立战略联盟,寻找外部支持力量。战略联盟的基本出发点是弥补单个企业战略资源的有限性。任何企业,无论大企业还是中小企业,总会在一定时间或一定的区域受到自身资源有限的束缚,而组建战略联盟可以拓展企业可配置资源的范围,实现优势互补,产生更大的综合优势。因而战略联盟成为众多中小企业提高竞争力的选择。由于中小企业自身的劣势,战略联盟就更为重要。中小企业实行战略联盟首要的目标是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最为重要的原则是与战略联盟成员核心竞争力互补。若联盟成员的核心竞争力与本企业核心竞争力相一致时,往往造成联盟后企业的规模扩大了,但企业的体质更弱了,这种缺少互补竞争力的战略联盟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不仅没有帮助,往往还会削弱本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管企业实行什么形式的战略联盟,其战略联盟的目标都是暂时的和局部的。中小企业通过构建战略联盟来学习优秀企业的长处、弥补战略缺口、培育和更新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5.实施虚拟经营,最大限度地利用外部资源。虚拟企业是中小企业建立联盟的一种重要形式。虚拟企业是企业仅拥有少部分经营功能,而将大部分所需要的经营功能虚拟化,通过与别的企业进行合作以弥补其功能的不足。虚拟企业的最大优势是有极强的市场应变能力。虚拟企业的建立可使中小企业获得整体竞争优势。企业可以很容易地获得充分的共享信息,了解合作伙伴和竞争对手的情况,亦可利用雄厚的技术力量和充分的信息进行产品开发、设计和网上营销、业务外包、跨联盟合作等等。中小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适当的虚拟经营模式。通过开展虚拟经营,中小企业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外部资源,在合作中培育和发展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刘明康.深化金融改革.支持中小企业发展.2003年4月.

篇10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美容连锁企业培训开发

一、美容连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指企业能为顾客带来特殊价值的一系列知识、技能、技术的组合”。一般来讲,核心竞争力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产品研发、售后服务等过程中所形成,具有自己独特优势的经营实力。其中,核心技术能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主要构成中的首要因素,它的本质内涵就是让消费者从企业产品中得到真正优于其他竞争对手的无可替代的价值。

我国美容产业在经历了二十多年的发展后,美容产业深度与广度不断延伸,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与对抗性日趋增强。当前我国美容行业已跨过行业培育期,逐渐步入产业整合阶段。美容产业的整合,为具备竞争实力的企业赢得了扩张规模的机遇,而经营规模的加速扩张必然为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带来一系列问题,专业技术人才的相对稀缺,高端管理人才的缺失等问题逐渐显露。选择适当的方式来实现企业规模化经营,整合行业资源、降低运营成本,成为美容进行行业规模化扩张的关键。“美容连锁企业是以特许连锁为经营模式,集培训服务、经营销售为一体的综合性美容企业”。 连锁经营属于一种相对松散的组织联合体,总部对分部实行有效管理的难度较大,这与一般企业部门间严格的隶属关系有所不同。经过逐步探索,美容连锁企业通过实施标准化管理和文化管理来加强对整个连锁企业的有效管理。所谓标准化管理就是在整个企业内部推行标准一致的美容技术,具体到美容院层面,就是要求企业中所有的美容师使用的美容手法一致。文化管理的内容主要是培养所有员工对企业价值观的认同感,增加连锁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使连锁企业所有人员能够自觉的维护企业品牌。实现连锁经营的美容企业,发展品牌,确立标准,构建文化都离不开美容专业技术人员的参与。

美容连锁企业要在行业竞争中脱颖而出,就要让消费者得到好于、高于竞争对手的不可替代的美容服务,在此过程中,作为服务提供者的美容专业技术人员发挥着重要作用。以美容院为服务终端,以美容师向顾客提供的美容服务为最终产品的美容连锁企业,其核心竞争力就是美容技术人员所具备的专业技术服务能力。

二、美容连锁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开发

“人力资源的培训与开发,是指那些通过一定的措施和手段,补充和提高员工的知识与技能,改善员工的工作态度和胜任特质,激发其潜在的创造力,促进员工努力实现自身价值,增强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对组织的归属感与责任感,从而提高组的工作效率,实现组织人力资本增值和预期的社会经济效益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培训与开发的重点在于“通过有计划的学习、分析,确保并帮助员工个人提高关键技术和能力,以便胜任现在和将来的工作。”

与国外对美容师综合素质的高要求有所不同,长期以来国内对美容师的职业要求往往片面强调美容实务操作经验,美容行业往往成为低学历年轻女性就业的常选。重视培训开发工作,并在日常管理中有效加强对美容师的培训开发可以强化企业确立的统一技术标准,增强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感,对美容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影响深远。

然而一直以来,大部分美容企业并未对培训开发工作给于足够重视,他们更热衷于扩大企业的经营规模,投入大量资金对美容院进行豪华装修,购置先进的美容设备,却忽视了美容师的综合素质是否能与企业硬环境相匹配的问题。美容企业传统的培训形式单一,多采取讲师课堂集中授课方式,内容枯燥,企业缺乏相应的培训激励机制,美容师的学习积极性不高。这样一来,美容师这一软环境实力的缺失直接导致企业的硬环境优势也无法充分得以发挥。

部分美容连锁企业对原来的培训开发进行改进,一方面丰富培训内容,将美学知识与专业手法相结合,在改进美容手法的同时全面提高员工的专业素养;另一方面将培训与绩效考核相结合,培训课程结束后进行业务考核,美容师在培训课程中的表现与奖金挂钩,极大调动了美容师的培训积极性,也改善了培训效果;另外通过构建企业文化来增强员工的认同感,使员工的个人目标和企业的经营目标统一起来,激发员工更大的工作热情,充分发挥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三、美容连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与专业人员培训开发的内在联系

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形成与企业的人力资源工作密切相关,有效地开发和利用人力资源,成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必然选择。现代人力资源理论强调,“人力资源是任何企业组织生存发展的命脉,任何企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优秀的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源的有效管理”。激烈的竞争环境下,拥有优秀的美容专业技术人才,美容企业才能占据市场竞争的主动权,从而具备强大的市场竞争能力。对于美容连锁企业而言,熟练、全面掌握美容专业技能的技术人员成为美容企业在科技美容时代得以生存和发展的战略性资源。对服务密集型的美容连锁企业来说,通过加强技术人员的培训开发来提高人力资源竞争力,对美容企业核心竞争力――美容专业技术服务能力的形成发挥着重要作用。

现代企业需要首先利用多种形式的培训开发提升员工与工作任务相关的知识技能水平,然后组织具备相应能力的人员提品或服务,并在此过程中创造顾客价值、实现顾客满意。显而易见,学习创新目标的实现是保证其他组织目标顺利实现的前提和基础,员工培训作为学习创新目的的主要实现途径,对组织的可持续发展起着关键作用。美容业竞争日益激烈,对于服务密集型的美容行业来说,竞争焦点愈加集中在美容企业的核心价值:服务质量和水平的竞争上。美容连锁企业的经营者开始转向加大企业专业人员的培训开发力度,将员工的技能培训纳入企业日常经营活动中,以此强化企业的人力资源竞争优势。从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强化企业管理入手来寻求解决发展问题的突破口,从而实现美容连锁企业健康有序的发展,推动美容企业真正实现规范化、规模化、特色化经营。

四、结语

美容连锁企业的竞争主要在于美容专业技术人才的竞争。从美容行业的自身特点来看,美容连锁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从业技术人员美容服务技能的支撑,只有美容师自身具备较高的专业技术和服务水平才能最终获得客户的满意。

美容连锁企业的发展,归根到底要靠美容师自身的、其他竞争对手难以替代的优质美容服务。企业加强对美容师培训开发,一方面培养和增强了美容师的专业技巧,使她们的美容手法日臻完善,利用服务技能来吸引和满足顾客,充分发挥出专业技能在吸引顾客、留住顾客中的作用;另一方面在提升美容师综合素质的同时,增强了美容师和企业间的双向沟通,使企业文化得到进一步普及,也提高了美容师对企业的忠诚度。

充分认识美容连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与技术人员培训开发的内在联系,纠正以往盲目扩大经营规模,片面追求设施设备的高端而忽视了美容师与其相匹配的错误认识,才能最终促进美容连锁企业的发展壮大。进一步深入探讨企业经营中如何有效实施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开发对增强美容连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具有普遍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彭剑锋:人力资源管理概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

[2]徐芳主编:培训与开发理论技术[M].复旦大学出版社

[3]曹振杰等: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M].教程人民邮电出版社

[4]黄维德:人力资源管理[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5]查尔斯R・格里尔,孙非等译:战略人力资源管理[M].机械工业出版社

[6]Eugene Mckenna Nic Beech,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M].Prentice HallPublish Corp

[7]边二堂高旭崔顺斌:医学美容现状[J].大同医学专科学校学报

[8]袁兆庄:医学美容的现状与展望一美容热中的思考[J].中华医学美容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