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电保护专业知识范文

时间:2023-12-27 17:42: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继电保护专业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继电保护专业知识

篇1

一、测量控制点的布局

以下图为例,测量控制点的布局主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本工程总占地面积约3.36万平方米,工程基坑南北宽126m,东西长238m,基坑深度11.650m,承台和集水坑、电梯井位置开挖深度在12.35~16.10m。整个工程共5座塔楼及裙楼。

2、本工程甲方给定的水准点位于南海路与宏达街交叉口,高程4.162米。在发达街上给定两个基准点,详见附图1。

3、根据实际情况,本工程引测水准点6个,基准点16个。

二、测量控制点的保护

1、甲方给定的基准点附近,禁止堆放材料,并派专人看管,定期对基准点进行复核。

2、引测的控制桩必须用混凝土保护,需要时用钢管进行围护,并用红油漆作好测量标记。

3、严禁在甲方给定的基准点附近加工、倒运钢筋及进行其他施工活动,防止磕碰、刮、擦破坏基准点。

篇2

关键词:电力行业;人才培养;继电保护

作者简介:王秋红(1970-),女,四川渠县人,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电力工程系,副教授。(重庆?400053)詹红霞(1971-),女,四川成都人,西华大学电气信息学院电气工程与自动化系,副教授。(四川?成都?610039)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7-0058-01

电力行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根据国家电力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国家电网公司“一特三大”的发展战略、国家电网智能化规划,2015年电力系统的规模将比现在翻一番。国家电网公司将建设以特高压电网为骨干网架、各级电网协调发展,以信息化、自动化、互动化为特征的坚强智能电网。随着智能电网的发展,需要大批继电保护与自动化专业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电力行业高职院校的重点专业具有浓厚的行业特色,国家骨干高职院校计划项目的主要任务是重点专业建设,作为有深厚基础的电力行业高职院校,以国家骨干校建设为契机,依托电力行业,对接企业,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重构等方面进行探索和实践。本文在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实践的基础上,根据行业标准,对继电保护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和研究,进行培养方案的修订,进一步体现“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培养理念。

一、深化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指导下,为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某种标准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它具体包括四层含义:一是培养目标和规格;二是为实现培养目标和规格进行的教育过程;三是为实现这一过程的一整套管理和评估制度;四是与之相匹配的科学的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

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在继电保护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根据重庆经济发展趋势,以电力行业和相关企业为服务对象,积极发挥专业建设委员会作用,以行业、企业实际需求为导向,充分借鉴兄弟职业院校经验,采取多种途径开展广泛、深入的调研工作。以重庆市电力公司各供电公司、新世纪电气有限公司、重庆市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等校企合作为平台,根据行业、企业职业岗位需求的变化,与企业深度融合,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实现校企共享教学资源和生产设备、校企共同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校企共同实施教学过程、校企共同监督教学质量。共同开发“企业全程参与的“232”人才培养模式”,即“两个体系,三个阶段,两个证书”的人才培养模式。如图1所示。

“两个体系”是指基础课程体系和专业课程体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重组“基础课程体系”;分析继电保护典型工作任务,构建以实践教学为主体的专业课程体系。

“三个阶段”是指分阶段实施人才培养计划。第一阶段是职业能力的认知,在第一、二学期完成。要求学生了解本专业的就业环境、工作环境和岗位工作任务,具备本专业所需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职业素养。第二阶段是职业能力形成,在第三、四学期完成。对本专业的专业课程以继电保护专业的“真实”工作任务为载体,聘请企业专家到生产性实训基地,采取“工作任务驱动,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第三阶段是职业能力提升,在第五、六学期完成。安排进行顶岗实习。在电力生产一线对继电保护进行运行、维护和调试操作,以适应继电保护专业职业岗位。三个阶段递进地实现“职业素质、职业能力、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两个证书”学生经过三年培养,增强了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学生毕业取得毕业证书的同时,应取得继电保护工、电力通信调度值班员、电气值班员、变电站值班员等中级工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二、贴近生产实际,强化实训基地建设

为适应基于企业全程参与的“232”人才培养模式和改革,建设突出“能力为本、实践领先、学练交替、重在综合”的改革思想,根据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装置调试、维护和检修生产流程,新建能满足继电保护岗位工作任务要求的综合性校内实训基地,提升技术内涵,拓展服务功能,建成具有较强共享功能、辐射面广、贴近生产实际的实训基地。

该基地能按照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检修现场实际生产流程,按照电力系统的工作标准,采取“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接受封闭式强化训练,以现场调试项目为载体,使学生熟练掌握各种专业知识和技能,积累实际工作经验,强化技能,提高就业竞争力。注重校内生产性实训与校外顶岗实习的有机衔接与融会贯通,积极探索实训基地管理机制和运行模式,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提高实验实训基地的利用率。

三、打造职业素质过硬的“双师”结构师资队伍

继电保护专业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途径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走出去,专业教师利用业余时间到企业挂职、承接科研或工程项目参加企业生产实践。为企业举办各种层次、各种类型的培训和讲座。企业的生产、科研实例成为教师讲课时的活教材,将这些实践经验、掌握的高新技术、活生生的案例带进课堂,编进教材,既丰富了教学内容、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又使教学内容更为生动具体,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请进来,教师为企业服务的同时,也赢得了企业对专业建设的支持。我们在企业常年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为学生讲授新知识、新工艺、新技术,进行实际操作技能训练,不仅发挥了他们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优势,提高了教学效果,而且缓解了专业教师相对紧张的矛盾。同时,兼职教师参加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定期对专业建设与课程建设提出指导意见。

师资队伍建设坚持“校企合作,互助共赢”原则,教师参加生产实践活动,不但丰富了实践经验,提高了职业素质,也获得了可观的报酬和事业的成就感,企业也提高了经济效益;企业员工到学校教学,有利于企业员工总结实践经验提升理论水平。经过多方位建设,继电保护专业逐步形成了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双师型”教学团队。

四、按照行业标准,引入企业文化,培养学生职业素质

在教学的各环节引入行业标准,以企业的规程、规范为指导,严格执行岗位责任条例,注重职业道德培养和职业素质养成。与企业共建实训基地、设备与现场相同,按照标准化作业指导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学习,课程设计或毕业设计的题目直接采用实际工程项目。教、学、做相结合强化了学生所学技能与职业岗位的联系。通过到设备生产企业、发电厂、变电站进行生产实训和顶岗实习,工程师现场教学,使学生切身体会继电保护装置的生产、配置、运行、安装、调试等过程。学校设有职业技能鉴定站,学生毕业前需通过职业技能鉴定。近三年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专业98%的学生参加了“劳动与社会保障部”认可的职业技能鉴定考核,其中92.2%的学生取得了“电气运行工”、“变电运行工”、“继电保护工”、“变电检修工”等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篇3

关键词: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安全管理

 

0 引言

电力作为当今社会的主要能源,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论文参考,电力系统。现代电力系统是一个由电能产生、输送、分配和用电环节组成的大系统。论文参考,电力系统。电力系统的飞速发展对电力系统的继电保护不断提出新的要求,近年来,由于电子技术及计算机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继电保护技术已然进入了微机保护的时代。如何确保微机继电保护装置的安全运行,正确应用继电保护技术来遏制电气故障,提高电力系统的运行效率及运行质量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1 继电保护装置的任务及可靠性分析

1.1 继电保护装置的任务

继电保护主要利用电力系统中元件发生短路或异常情况时电气量(电流、电压、功率等)的变化来构成继电保护动作。继电保护装置的任务在于:在供电系统运行正常时,安全地、完整地监视各种设备的运行状况,为值班人员提供可靠的运行依据;供电系统发生故障时,自动地、迅速地、并有选择地借助断路器跳闸将故障设备切除,保证非故障部分继续运行;当供电系统中出现异常运行工作状况时,它应能及时、准确地发出信号或警报,通知值班人员尽快做出处理。

1.2 继电保护可靠性分析

继电保护装置的可靠性主要是指解决装置的拒动作和误动作两大问题。继电保护是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的重要技术手段,电力系统的事故速度快,涉及面广,会给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造成很大影响。影响继电保护可靠性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继电保护系统软件因素。软件出错将导致保护装置误动或拒动。目前影响微机保护软件可靠性的因素有:需求分析定义不够准确、软件结构设计失误;编码有误;测试不规范;定值输入出错等。

(2)继电保护系统硬件装置因素。论文参考,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装置、二次回路、继电保护辅助装置、装置的通信、通道及接口、断路器。这些电力网络的重要元件,其可靠性不仅关系到继电保护的可靠性,还关系到电力系统主接线的可靠性。继电保护系统硬件的质量和可靠性直接影响了系统保护的可靠性。

(3)人为因素。安装人员不按设计要求接线或者误接线问题和检修、运行人员的误操作问题在不少电网中都曾发生过。

2 配电系统继电保护存在的问题

2.1 电流互感器饱和

随着供电系统规模的不断扩大,很多低压配电系统短路电流会随着变大,当变、配电所出口处发生短路时,短路电流往往很大,甚至可以达到电流互感器一次侧额定电流的几百倍。在稳态短路情况下,一次短路电流倍数越大,电流互感器变比的误差也越大,使灵敏度低的电流速断保护就可能拒绝动作。在线路短路时,由于电流互感器饱和,感应到二次侧的电流会很小或接近于零,造成定时限过流保护装置拒动。若是在变电所出线故障则要靠母联断路器或主变压器后备保护来切除,延长了故障时间,使故障范围扩大;而若是在配电所的出线过流保护拒动,则将使整个配电所全停。

2.2 二次设备及二次回路老化

现在我国很多配电系统的继电器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老式继电器,节点氧化尘太多,压力不够,也会造成保护误动,出口不可靠。我们知道,二次回路分直流和交流两个部分,如果交流回路实验端子老化,锈蚀,接触电阻过大,严重时会引起开路,引起保护误动或拒动。论文参考,电力系统。直流部分在系统失电和系统严重低电压时可靠性难以保证,事故情况下更难以保证可靠动作,会导致越级跳闸,扩大事故范围。

2.3 环网供电无保护

目前我国环状配电网基本采用负荷开关为主,目前不设断路器,也没有保护。若装设断路器,由于运行方式变化,负荷转移等因素,继电保护选择性无法协调。目前环网运行方式是开口运行,故障时,故障环网全部停电,绝大部分网络是用人工操作对网络重构来恢复供电。

3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的安全管理要点

3.1 强化人员理念,建立岗位责任制

做到每个设备均有值班人员负责,做到人人有岗、每岗有人。值班人员对保护装置的操作,一般只允许接通或断开压板,切换开关及卸装熔丝等工作,并严格遵守电业安全工作规定。同时要对维护人员进行继电保护专业知识的培训,以提高运行其继电保护专业水平。

3.2 完善环网结构的配套建设

目前环网结构是电缆网络采用的主要形式,目前还没有性能颇为理想的继电保护装置,为快速隔离故障、恢复供电,可以考虑结合配电自动化系统的建设,继电保护与自动化系统相互配合使用。论文参考,电力系统。

3.3 增加投入,更新设备

及时更新保护校验设备,完善供电网络建设,在不影响正常安全生产的情况下,确保各回路均有足够保护整定时间,使保护装置校验做到应校必校,不漏项,不简化。论文参考,电力系统。

3.4 超前预防,安全生产

通过故障管理,对掌握的故障数据,在其未酿成事故之前,就要及时分析,制定对策。

对能立刻消除的故障,立刻组织安排人员消缺;对不能立刻消除的故障,进行再次分析,制定补救措施,并认真做好事故预想。

3.5 实现责任追溯

对未按照规定日期安排或完成消除故障者,对同一故障出现多次消缺者,对出现的故障不按规定汇报而引起严重后果者等,通过故障信息管理,可以实现责任追溯,追究有关管理人员、工作人员的责任。明确了各方应承担的责任后,要从中吸取教训,能激励大家共同努力、相互协作的精神,把所管辖的设备及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工作做得更好。

4 结语

继电保护是电力系统的安全卫士,是保证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有利手段,只有对继电保护装置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按时巡检其运行状况,及时发现故障并做好处理,才能保证系统无故障设备正常运行,提高供电可靠性。

参考文献:

[1]张秋增.浅谈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技术的现状与发展[J].科技资讯,2009(4).

[2]张国锋,梁文丽,李玉龙.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技术的未来发展[J].中国科技信息,2005(2).

[3]傅志锋,陈豪,杨晓华.浅议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技术及其前景[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4).

篇4

【关键词】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故障分析

电力系统的故障或非正常运行状态,对于安全、可靠供电有着很大的威胁,可能造成线路、变电设备损坏而对用户停电,甚至可能造成电网崩溃、大面积停电等严重后果。为了保证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必须安装并投入继电保护装置。继电保护装置的作用是在电力系统发生故障时,能在最短的时间和最小的范围内,自动将故障从系统中切除或者把信号传递给工作人员进而消除不正常运行状态,从而将故障对电力系统的影响控制在最小范围。

1 继电保护在电力系统故障中的作用

1.1保证可靠性是发挥继电保护装置作用的前提

可靠性是发挥继电保护装置作用的前提。一般来说继电保护的可靠性主要由配置合理、质量和技术性能优良的继电保护装置以及正常的运行维护和管理来保证。

1.2继电保护在电力系统安全运行中的作用

继电保护在电力系统安全运行中的作用主要有以下三点:

(1)保障电力系统的安全性。当被保护的电力系统元件发生故障时, 应该由该元件的继电保护装置迅速准确地给离故障元件最近的断路器发出跳闸命令, 使故障元件及时从电力系统中断开, 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电力系统元件本身的损坏, 降低对电力系统安全供电的影响, 并满足电力系统的某些特定要求(如保持电力系统的暂态稳定性等)。

(2)对电力系统的不正常工作进行提示。反应电气设备的不正常工作情况, 并根据不正常工作情况和设备运行维护条件的不同(例如有无经常值班人员)发出信号, 以便值班人员进行处理,或由装置自动地进行调整, 或将那些继续运行会引起事故的电气设备予以切除。反应不正常工作情况的继电保护装置允许带一定的延时动作。

(3)对电力系统的运行进行监控。继电保护不仅仅是一个事故处理与反应装置, 同时也是监控电力系统正常运行的装置。

2 继电保护装置的基本要求

继电保护装置的基本要求是灵敏性、可靠性、速动性、选择性。

当系统故障发生时,在继电保护装置的保护范围内,保护装置能够正确、快速完成动作,将故障限制在最小范围内。而在未发生故障或故障在该装置保护范围范围以外,能够可靠不动作。如继电保护装置不能满足要求,反而会成为扩大事故或直接造成故障的根源。

3 110kV继电保护的故障分析

继电保护工作的技术性非常强,继电保护的技术性在对电路故障的分析和解决上能够更高程度的体现出来。进一步了解继电保护在运行中的故障,有效地提出解决方案,是继电保护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3.1电压、电流互感器二次回路故障问题

电压、电流互感器二次电压回路故障是继电保护运行过程中的重要故障。互感器作为继电保护检测系统运行状态的开始点和主要依据,在二次系统运行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样,在其二次回路上出现的故障对继电保护的影响是致命的。

3.1.1互感器二次回路无接地或多点接地。

如果互感器二次回路无接地点,一次侧的高电压将通过互感器一、二次线圈间的分布电容和二次回路的对地电容进入二次回路,威胁二次工作人员和保护装置的安全。互感器二次多点接地时,其中性线、地网和多个接地点构成了一个回路,接地网中的不同接地点间存在受流入地网的接地电流影响的电位差,叠加在多个接地点之间,产生电压叠加或电流分流,造成电压或电流测量不准确,导致保护误动或拒动。

3.1.2电流互感器二次端子接线错误。

电流互感器二次端子接线决定其变比、准确级、极性等特性,直接关系二次电流能否正确反应一次电流大小及相位,而且,接错准确级等问题无法通过带负荷试验检查来判断并排除,有些问题甚至存在较长时间不能被发现,但其却一定会造成继电保护误动或拒动。如保护用流变二次回路如果接入测量用的0.2(S)或0.5级,在一次侧出现短路时,数倍甚至数十倍于额定电流的短路电流会使电流互感器迅速饱和,误差大大超出允许的10%范围,严重的会使电流不升反降,造成测量电流的保护拒动,及差动保护区外故障的误动。

3.2微机继电保护装置硬件故障问题

微机继电保护装置经过几十年的研究和十几年的实际运行,已经基本淘汰传统继电保护,微机保护相对于传统保护而言有以下优点:可靠性高、动作正确率高、维护调试方便、可以通过修改软件改变或增强功能、通信方便,使综合自动化成为可能。微机继电保护装置有着无法替代的优点,但是由于软件错误、硬件故障等原因,也会造成保护装置的故障,软件错误一般在调试时能及时发现,在投运前就能消除,而硬件故障一般是在运行中出现,它对继电保护的安全运行至关重要。

3.2.1微机继电保护装置电源故障

从运行经验来看,继电保护装置电源部分故障出现的频率最高。笔者在工作中遇到过多次110kV线路、35kV线路、35kV主变、10kV线路保护装置电源故障,甚至在某一变电站检修时,同一条母线10套10kV出线保护装置电源断开后有8套同时故障,无法上电,动用了所有库存备件,还向兄弟单位求援后才解决问题。运行中的电源故障将造成装置停运,电力设备无保护运行,电源工作不正常也会造成输出的功率、电压不足,引起比较电路基准线发生相应变化,从而会影响到微机继电保护的逻辑配合能力,甚至会导致逻辑功能判断失误,不能正确动作。

3.2.2微机继电保护装置其他元件故障

相对于电源元件来说,微机保护装置其他元件故障要少见得多,但如CPU、交流输入、模数转换(A/D)、开入开出等元件也都有过损坏,此类元件故障也同样会造成保护不正确动作、扩大事故和越级跳闸的后果。

3.2.3微机继电保护的抗干扰问题

微机继电保护装置本身的抗干扰能力较差,高电压产生的强电场、强磁场、无线电通讯设备等,都会对微机保护设备造成干扰,造成保护误动或发信号。微机保护装置本体的抗干扰措施有:外壳接地良好;交直流电源输入经抗干扰电容,并经过隔离措施和良好屏蔽;开入开出量有光电隔离措施;强电、弱电隔离措施等。外部抗干扰措施有:屏柜、二次电缆屏蔽层两端接地良好,接地线截面应满足要求(接地铜网及其连接部分不小于100mm2,屏柜接地铜排不小于100 mm2,与接地网连接线不小于50 mm2,屏内端子接地线不小于4 mm2);交、直流、强、弱电回路隔离,不得使用同一根电缆;控制室、保护室严禁使用无线电等干扰设备等。

3.2.4其他原因造成的继电保护故障

造成继电保护故障的其他原因也有很多。如回路接触不良,端子或短路片螺丝压接不实、滑丝、端子箱受潮、锈蚀等,差动保护电流端子虚接会造成区内故障不动作、区外故障误动作,出口回路虚接会造成保护动作不出口;直流电源问题或回路多点接地造成保护拒动或误动;误操作、误整定、误接线都会人为造成保护装置故障等等。

4 110kV继电保护故障的预防和解决方法

为确保保护装置动作的正确性,必须确保保护装置的配置方案、设计原理、整定计算、安装调试正确无误;同时要求组成保护装置的各元件的质量可靠、运行维护得当、系统简化有效,以提高保护的动作正确率。

4.1把牢继电保护装置投运入口关

继电保护的投运要经历可研、初设、施工图设计、安装、调试、验收、试运行和运行等阶段。可研、初设阶段要根据有关规程规定和电网、设备情况确定正确的保护配置方案,确定继电保护装置类型与功能;施工图设计、安装阶段要根据规程规定、反措要求、保护方案等出具正确的施工图纸,经过审核无误后用于施工,施工必须严格按图进行,施工过程发现图纸有误,应及时向监理、设计反馈,待设计经过有效变更后按新图纸实施;调试、验收阶段要针对保护配置的功能要求,对装置、回路进行全面的试验检查,调试工作也是最重要的一种验收手段,通过模拟系统各种正常、异常的运行方式,检验检查包括装置采样正确、装置及回路的动作正确、装置、设备及各端子排螺丝坚固、导线接触良好、就地及远动三遥正确、各种小开关、转换开关、压板功能及标志正确等;试验运行阶段主要包括带负荷试验,带负荷之前必须停用可能误动的保护(如各类差动保护),检查装置采样、不平衡电压(电流)正确,新型保护还要经过规定的试运行时间;上述阶段全部完成后,继电保护装置才能正式投入运行。继电保护人员必须兢兢业业,确保每一阶段工作的正确无误,才能最终确保继电保护装置的正确工作。

4.2加强运行中继电保护装置的检修维护

对于已运行多年的继电保护装置也不能掉以轻心,在日常维护和停电检修校验中,要按新设备投运的标准和十八项反措继电保护部分的要求,对装置和回路进行细致地检查和检验,及时发现并处理遗留问题。定期巡视二次设备及回路运行状况,发现装置有异常的及时处理,及时更换锈蚀螺丝,有受潮迹象的端子箱等要加装除湿器。

4.3完善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管理措施

继电保护的安装、检修和运行维护是靠人来完成的,合理配置继电保护专业人员,加强实用化培训,明确工作目标,保持继电保护专业队伍的稳定和水平提高保证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正常运行的基本保证。根据继电保护的特点,健全和完善保护装置运行管理流程,继电保护设备台账、运行维护、事故分析、定期校验、缺陷处理等档案应逐步采用计算机管理进行系统化管理。做好继电保护备品库管理,对各类型保护装置准备好充足的备品备件,对于电源插件等易损件应严格按其寿命和运行年限进行更换。不断完善继电保护装置的在线监测手段,利用红外测温等方法检查回路接触是否良好,对微机保护装置的软、硬件以及模拟量、开关量进行巡查诊断,及时发出异常的自动化信息,如电源、CPU、I/O接口、A/D转换、存储器等硬件故障时发出通信中断或装置故障(闭锁)信息,开关量、模拟量异常时发出装置告警信息,运用好自动化集中监控模式快速反应继电保护的故障情况,并不断研究新的技术方法,实现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故障分析的智能化、网络化。

4.4加强继电保护相关设备的管理

继电保护的正确运行与直流电源、一次设备密切相关,电源工作正常、参数合格继电保护装置才能正常工作,断路器等设备正确动作保护才能正确完成动作。继电保护专业人员不但要积极与相关专业协作,而且要了解、掌握相关专业知识、技能,以便及时发现、协助处理出现的问题。

5 结论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电网系统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同时对电网的安全稳定性和供电的可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继电保护方面,要求不断提高继电保护准确性和稳定性,减少必要的损失,以预防为主,积极做好预防措施,尽可能避免故障的发生,出现故障后以最快的速度找出故障并解决。因此更加全面的了解、掌握继电保护故障以及积极采取预防和应对的措施,能够进一步提高继电保护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降低损失,从而保证110KV继电保护工作稳定高效运行。

参考文献:

[1]钟自勤.继电保护装置及二次回路故障检修典型实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2]黄华颖.110kV变电所的继电保护应用的研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1.

篇5

关键词:智能电网 继电保护 技术

中图分类号:TM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1)007-033-02

1 智能电网的发展趋势

智能电网的英文翻译为SmartGrid,又可以被称为智能网或智能网格。智能电网的定义是:在中国,智能电网是以基础物理电网为基础,以特高压和超高压电网为骨干网架、以各级协调发展的基础电网坚强为基石,将现代化先进的通信技术、传感测量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和控制技术与基础物理电网进行高度集成而逐步集成实现的新型的职能化得电网。智能电网具有自愈、稳定、经济、兼容、优化、集成等特征。智能电网的本质就是对能源实现兼容利用以及对相关绿色能源的替代,智能电网需要对开放的系统进行相关的创建以及对共享的信息模式进行建立,并在此基础上,对电力系统中的相关数据进行整合分析以及营运管理优化的电网。

智能电网主要是应用电网网络终端的传感器形成一个相关的网络互动,这个互动网络将电网公司和电力用户之间、用户与用户之间进行及时、快速的及时连接。且连接中传输的数据具有高速(high-speed)、实时(real-time)、双向(two-way)的特点,且在数据连接之中,使得电网的综合效率和使用能力得到整体性的大幅度的提高。智能电网具有如下一些特点:

首先,智能电网可以实现电力使用数据双向互动的智能传输和相关性能分析,使得电力公司具备实行动态的浮动电价制度的基础和技术条件。

其次,智能电网可以利用智能传感器等先进的设备对电网中的输电、发电、供电、配电等关键设备及关键环节的运行状况和使用数据进行实时的监控,使得电力公司可以对电力能源的使用进行动态的调动,使得电力供应的高峰期时,不出现电力缺口,提高电网供电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第三,通过智能电网的建设可以将新型的、可替代的能源通过智能电网的接入口能够接入电网之中,实现绿色能源的应用率和能源得分布式和智能化的管理。

其四,在智能电网中的智能电表也可以起到互联网路由器的作用,以其终端用户为基础,推动电力部门进行运行宽带业务、通信业务或传播电视信号。

智能电网首先要对一个双向高速的通信网络进行建立,其次是在电力系统各个环节的关键设各上如“发、输、配、用”等环节对相关传感器进行安装,再有就是一个拥有足够智慧的控制系统也需要进行监理,传感器和控制系统是一个智能电网必不可少和不可或缺的基础。智能电网具备更好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实际上智能电网还需要具有更多的特点和特征,如对于攻击的抵御能力、电网设备的运行效率的不断提高、各种不同的发电形式的兼容式和智能式接入等。智能电网不仅需要对大量的智能设备及传感器进行安装,而且很多技术难题也需要进行解决,如通信规约问题、储能技术、智能设备的研制,因而和传统电网相比,智能电网的投资要大得多。

建设智能电网是一个复杂巨大的工程,设计到的方方面面的工作很多,对我国来讲又无成熟的可供借鉴的经验,智能电网的建设难度往往比较巨大。电力产业一般由以下四个流程组成,即发电环节、输电环节、供电环节、用电环节和电力服务环节。对智能电网的建设过程可以被看出人类对自身赖以生产的能源体系智能化和动态化改造的过程。以发电环节为例,对智能电网的建设就是人类应用相关的能源技术和发电技术将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石油、天然气、核能、氢能、煤炭和生物质能等进行重新整合和智能化应用的过程;就输电环节而言,就是人类应用新材料对电网的输电损耗的问题进行相关的智能化改进。就供电、用电两个环节而言,就是如何实现智能电网管理效益最大化和解决分布式能源管理等问题。

对上述问题进行逐步解决的主要途径就是进行智能电网的建设。智能电网对电力系统而言它是一个完整的基础没施体系和信息架构体系,实现对电力资产、电力客户、电力运营进行持续性和智能化的监视,利用智能化的电力应用的信息对电网公司的工作效率、管理水平、电网服务水平和可靠性进行大幅度的提高。智能电网与传统的电网相比,它对电网的监视的详细程度和监视范围进行了进一步扩展,对各种实时信息和管理信息进行了整合,为管理人员和电网运行提供了更完整、全面和细致的电网状态视图,并对电力业务的优化和分析进行了进一步的加强,改变过去基于时间滞后的、有限的信息对电网进行传统方式管理的过程,帮助电网企业实现更智能化和精细化的管理和运行。

2 智能电网的继电保护

继电保护是实现电力网络及相关设备监测保护的关键技术,目前继电保护技术逐渐和信息技术以及网络技术相结合,继电保护技术正向着智能化、计算机化和网络化方向发展,逐步的实现了电网的保护、控制、测量和数据通信的逐步一体化。截止到2010年底根据国家电网的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全国220kV及以上系统继电保护装置的计算机化和网络化控制率已经达到96.41%。

2.1 智能电网继电保护构成

智能电网的一些智能化的特殊特点对智能电网中的继电保护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智能化电网的发展也为各种技术如网络技术、信息技术在电力领域的应用提供了条件。智能电网中可利用智能传感器对整个电力应用的各个环节进行实时监控,如的输电环节、发电环节、供电环节和配电环节等在电力应用过程之中的设备的运行状况进行实时监控,然后通过智能网络系统将智能传感器中获得的相关数据进行整合收集、同时进行相关的智能化处理。另外,对智能电网的继电保护装置而言,除了需要具备基本的继电保护功能之外,还需要具备智能化的故障诊断和自我修复的功能。且在其他关联设备发生意外时,也可以起到快速隔离的功能。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智能电网的问题,避免大规模停电以及恶性事故的发生。

2.2 继电保护技术的升级

智能电网的建设及规划改变了传统电能传输的某些特点,和传统电网相比,智能电网具备了更多数字化和信息化的特征,因此,和智能电网相关的继电保护技术也应该随之升级换代,在智能电网时代的继电保护技术应该具备以下一些特点:

(1)数字化特点。在智能电网之中,互感器故障率会大大的降低且其相应的传输性能也将会得到大幅度的提高,这两点的改变使得新一代的继电保护装置不需要在对以下问题进行考虑,如:电流互感器饱和、二次回路断线、二次回路接地等互感器故障等。继电保护装置性能的提高也由于电气量信息传输的真实性带来了一些便利的和基础性的条件。

(2)网络化。在智能电网之中新一代的数字化变电站将会对传统继电保护信号的发送媒介以及相关信息的获取途径进行了智能化的改变。且在智能电网中将会和互联网进行智能化的连接,这样用户可以利用共享的网络上的相关信息,网络化的提高继电保护装置的性能,同时也对电网中的继电保护装置的配置进行智能化的简化。

(3)自动整定技术。传统的自适应自整定保护仅能对定值进行调整,在整定过程之中还需要根据被保护线路的运行情况进行分析,不能对全网信息进行实时、准确的利用,进而通过对运行方式进行判断来调整定值。智能电网的继电保护应实现了对智能电网的全网的联网进行自动整定和自动配置,从分散独立的保护变为系统分布协同的保护。

2.3 员工技术提升

智能电网的应用和建设对电网操作维护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它要求相关业务人员要具备极高的业务能力和业务素质。通过调查,我们发现我国的各大电力公司在人力资源准备上,没有做好电网升级换代的准备。因此,为了适应智能电网应用的发展,我国电力公司必须积极实行人才强企战略,培养高素质、高业务能力的人才。具体措施是:电力公司可以积极开展技术竞赛,技术培训等活动,通过企业内和企业外的相关培训,使新进或新转入继电保护岗位的大学生或工作人员,能够对继电保护岗位的实践技能和专业知识进行较全面的掌握,为智能电网的建设和应用打下扎实的人才基础。

篇6

继电保护发展现状

电力系统的飞速发展对继电保护不断提出新的要求,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又为继电保护技术的发展不断地注入了新的活力,因此,继电保护技术得天独厚,在40余年的时间里完成了发展的4个历史阶段。

建国后,我国继电保护学科、继电保护设计、继电器制造工业和继电保护技术队伍从无到有,在大约10年的时间里走过了先进国家半个世纪走过的道路。50年代,我国工程技术人员创造性地吸收、消化、掌握了国外先进的继电保护设备性能和运行技术[1],建成了一支具有深厚继电保护理论造诣和丰富运行经验的继电保护技术队伍,对全国继电保护技术队伍的建立和成长起了指导作用。阿城继电器厂引进消化了当时国外先进的继电器制造技术,建立了我国自己的继电器制造业。因而在60年代中我国已建成了继电保护研究、设计、制造、运行和教学的完整体系。这是机电式继电保护繁荣的时代,为我国继电保护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自50年代末,晶体管继电保护已在开始研究。60年代中到80年代中是晶体管继电保护蓬勃发展和广泛采用的时代。其中天津大学与南京电力自动化设备厂合作研究的500kV晶体管方向高频保护和南京电力自动化研究院研制的晶体管高频闭锁距离保护,运行于葛洲坝500kV线路上[2],结束了500kV线路保护完全依靠从国外进口的时代。

在此期间,从70年代中,基于集成运算放大器的集成电路保护已开始研究。到80年代末集成电路保护已形成完整系列,逐渐取代晶体管保护。到90年代初集成电路保护的研制、生产、应用仍处于主导地位,这是集成电路保护时代。在这方面南京电力自动化研究院研制的集成电路工频变化量方向高频保护起了重要作用[3],天津大学与南京电力自动化设备厂合作研制的集成电路相电压补偿式方向高频保护也在多条220kV和500kV线路上运行。

我国从70年代末即已开始了计算机继电保护的研究[4],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起着先导的作用。华中理工大学、东南大学、华北电力学院、西安交通大学、天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重庆大学和南京电力自动化研究院都相继研制了不同原理、不同型式的微机保护装置。1984年原华北电力学院研制的输电线路微机保护装置首先通过鉴定,并在系统中获得应用[5],揭开了我国继电保护发展史上新的一页,为微机保护的推广开辟了道路。在主设备保护方面,东南大学和华中理工大学研制的发电机失磁保护、发电机保护和发电机?变压器组保护也相继于1989、1994年通过鉴定,投入运行。南京电力自动化研究院研制的微机线路保护装置也于1991年通过鉴定。天津大学与南京电力自动化设备厂合作研制的微机相电压补偿式方向高频保护,西安交通大学与许昌继电器厂合作研制的正序故障分量方向高频保护也相继于1993、1996年通过鉴定。至此,不同原理、不同机型的微机线路和主设备保护各具特色,为电力系统提供了一批新一代性能优良、功能齐全、工作可靠的继电保护装置。随着微机保护装置的研究,在微机保护软件、算法等方面也取得了很多理论成果。可以说从90年代开始我国继电保护技术已进入了微机保护的时代。

2继电保护的未来发展

继电保护技术未来趋势是向计算机化,网络化,智能化,保护、控制、测量和数据通信一体化发展。

2.1计算机化

随着计算机硬件的迅猛发展,微机保护硬件也在不断发展。原华北电力学院研制的微机线路保护硬件已经历了3个发展阶段:从8位单CPU结构的微机保护问世,不到5年时间就发展到多CPU结构,后又发展到总线不出模块的大模块结构,性能大大提高,得到了广泛应用。华中理工大学研制的微机保护也是从8位CPU,发展到以工控机核心部分为基础的32位微机保护。

南京电力自动化研究院一开始就研制了16位CPU为基础的微机线路保护,已得到大面积推广,目前也在研究32位保护硬件系统。东南大学研制的微机主设备保护的硬件也经过了多次改进和提高。天津大学一开始即研制以16位多CPU为基础的微机线路保护,1988年即开始研究以32位数字信号处理器(DSP)为基础的保护、控制、测量一体化微机装置,目前已与珠海晋电自动化设备公司合作研制成一种功能齐全的32位大模块,一个模块就是一个小型计算机。采用32位微机芯片并非只着眼于精度,因为精度受A/D转换器分辨率的限制,超过16位时在转换速度和成本方面都是难以接受的;更重要的是32位微机芯片具有很高的集成度,很高的工作频率和计算速度,很大的寻址空间,丰富的指令系统和较多的输入输出口。CPU的寄存器、数据总线、地址总线都是32位的,具有存储器管理功能、存储器保护功能和任务转换功能,并将高速缓存(Cache)和浮点数部件都集成在CPU内。

电力系统对微机保护的要求不断提高,除了保护的基本功能外,还应具有大容量故障信息和数据的长期存放空间,快速的数据处理功能,强大的通信能力,与其它保护、控制装置和调度联网以共享全系统数据、信息和网络资源的能力,高级语言编程等。这就要求微机保护装置具有相当于一台PC机的功能。在计算机保护发展初期,曾设想过用一台小型计算机作成继电保护装置。由于当时小型机体积大、成本高、可靠性差,这个设想是不现实的。现在,同微机保护装置大小相似的工控机的功能、速度、存储容量大大超过了当年的小型机,因此,用成套工控机作成继电保护的时机已经成熟,这将是微机保护的发展方向之一。天津大学已研制成用同微机保护装置结构完全相同的一种工控机加以改造作成的继电保护装置。这种装置的优点有:(1)具有486PC机的全部功能,能满足对当前和未来微机保护的各种功能要求。(2)尺寸和结构与目前的微机保护装置相似,工艺精良、防震、防过热、防电磁干扰能力强,可运行于非常恶劣的工作环境,成本可接受。(3)采用STD总线或PC总线,硬件模块化,对于不同的保护可任意选用不同模块,配置灵活、容易扩展。

继电保护装置的微机化、计算机化是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但对如何更好地满足电力系统要求,如何进一步提高继电保护的可靠性,如何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尚须进行具体深入的研究。

2.2网络化

计算机网络作为信息和数据通信工具已成为信息时代的技术支柱,使人类生产和社会生活的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它深刻影响着各个工业领域,也为各个工业领域提供了强有力的通信手段。到目前为止,除了差动保护和纵联保护外,所有继电保护装置都只能反应保护安装处的电气量。继电保护的作用也只限于切除故障元件,缩小事故影响范围。这主要是由于缺乏强有力的数据通信手段。国外早已提出过系统保护的概念,这在当时主要指安全自动装置。因继电保护的作用不只限于切除故障元件和限制事故影响范围(这是首要任务),还要保证全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这就要求每个保护单元都能共享全系统的运行和故障信息的数据,各个保护单元与重合闸装置在分析这些信息和数据的基础上协调动作,确保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显然,实现这种系统保护的基本条件是将全系统各主要设备的保护装置用计算机网络联接起来,亦即实现微机保护装置的网络化。这在当前的技术条件下是完全可能的。

对于一般的非系统保护,实现保护装置的计算机联网也有很大的好处。继电保护装置能够得到的系统故障信息愈多,则对故障性质、故障位置的判断和故障距离的检测愈准确。对自适应保护原理的研究已经过很长的时间,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要真正实现保护对系统运行方式和故障状态的自适应,必须获得更多的系统运行和故障信息,只有实现保护的计算机网络化,才能做到这一点。

对于某些保护装置实现计算机联网,也能提高保护的可靠性。天津大学1993年针对未来三峡水电站500kV超高压多回路母线提出了一种分布式母线保护的原理[6],初步研制成功了这种装置。其原理是将传统的集中式母线保护分散成若干个(与被保护母线的回路数相同)母线保护单元,分散装设在各回路保护屏上,各保护单元用计算机网络联接起来,每个保护单元只输入本回路的电流量,将其转换成数字量后,通过计算机网络传送给其它所有回路的保护单元,各保护单元根据本回路的电流量和从计算机网络上获得的其它所有回路的电流量,进行母线差动保护的计算,如果计算结果证明是母线内部故障则只跳开本回路断路器,将故障的母线隔离。在母线区外故障时,各保护单元都计算为外部故障均不动作。这种用计算机网络实现的分布式母线保护原理,比传统的集中式母线保护原理有较高的可靠性。因为如果一个保护单元受到干扰或计算错误而误动时,只能错误地跳开本回路,不会造成使母线整个被切除的恶性事故,这对于象三峡电站具有超高压母线的系统枢纽非常重要。

由上述可知,微机保护装置网络化可大大提高保护性能和可靠性,这是微机保护发展的必然趋势。

2.3保护、控制、测量、数据通信一体化

在实现继电保护的计算机化和网络化的条件下,保护装置实际上就是一台高性能、多功能的计算机,是整个电力系统计算机网络上的一个智能终端。它可从网上获取电力系统运行和故障的任何信息和数据,也可将它所获得的被保护元件的任何信息和数据传送给网络控制中心或任一终端。因此,每个微机保护装置不但可完成继电保护功能,而且在无故障正常运行情况下还可完成测量、控制、数据通信功能,亦即实现保护、控制、测量、数据通信一体化。

目前,为了测量、保护和控制的需要,室外变电站的所有设备,如变压器、线路等的二次电压、电流都必须用控制电缆引到主控室。所敷设的大量控制电缆不但要大量投资,而且使二次回路非常复杂。但是如果将上述的保护、控制、测量、数据通信一体化的计算机装置,就地安装在室外变电站的被保护设备旁,将被保护设备的电压、电流量在此装置内转换成数字量后,通过计算机网络送到主控室,则可免除大量的控制电缆。如果用光纤作为网络的传输介质,还可免除电磁干扰。现在光电流互感器(OTA)和光电压互感器(OTV)已在研究试验阶段,将来必然在电力系统中得到应用。在采用OTA和OTV的情况下,保护装置应放在距OTA和OTV最近的地方,亦即应放在被保护设备附近。OTA和OTV的光信号输入到此一体化装置中并转换成电信号后,一方面用作保护的计算判断;另一方面作为测量量,通过网络送到主控室。从主控室通过网络可将对被保护设备的操作控制命令送到此一体化装置,由此一体化装置执行断路器的操作。1992年天津大学提出了保护、控制、测量、通信一体化问题,并研制了以TMS320C25数字信号处理器(DSP)为基础的一个保护、控制、测量、数据通信一体化装置。

2.4智能化

篇7

关键词:电流互感器;故障;故障录波

引言

某新建500kV开关站,其一次系统为一个半开关接线方式。2002年4月投产运行,同年4月22日,一电流互感器内部发生故障,与之相关的同一母线上的两套母线差动保护动作;与之相关的两套线路保护中的一套主保护动作,该站仅运行的三个开关三相跳闸。故障过程中,保护动作行为,故障录波记录等反映出诸多难以解释的现象,后经对故障电流互感器进行解剖分析,方得正确结论。

1 故障时系统的运行方式和各保护电流回路的接入

500kV线路L1经5033开关送500kV 2#母线,再经5043开关送L2线路,因系统500kV母线电压高,1#电抗器经5063开关挂500kV 2#母线运行。

故障发生后,该站运行值班人员,根据综自系统事故报文和保护装置动作信号,结合故障录波图进行分析后,初步判断为C相近区故障,故障点应在500kV2#母线上,或L1线路出线近端。并组织运行人员对现场设备进行巡视检查,未发现故障点。随后与L1线路对侧变电站联系,了解对侧保护动作情况和录波资料。对侧情况如下:L1线路L90光纤差动保护动作:C相跳闸,约0.8秒后,C相重合闸于永久性故障,L90保护和ALPS保护均加速三相跳闸,故障测距为45.8KM(全长44.7KM)故障电流7000A。此时,继电保护专业人员也赶到现场,综合各方资料分析,认为故障点应在母线保护与L1线路保护范围的共公部位,即电流互感器内部,又根据L1线路保护仅一套动作,另一套未动作,判断故障点在L1线路两套保护所引用电流互感器的两二次绕组之间,为证明分析结论的正确性,当即组织高压试验人员,对5033开关电流互感器进行绝缘检查,结果发现C相绝缘电阻值偏小,绝缘检查结果进一步证明电流互感器内部主绝缘击穿。运行人员即与调度联系。改变运行方式,将5033开关电流互感器退出运行。L1,L2线路和500kV 2#母线恢复送电。

3 初步分析中的几个疑点

从保护动作情况和电流互感器主绝缘的试验结果分析,确定为电流互感器内部故障,已无疑问。然而却有以下几个疑难问题无法解释:

其一:L1线路对测故障录波检测的故障电流为7000A,而L1线路本侧录波器检测的故障电流仅为1.65×1600=2640A,两侧该子故障电流相距甚远。因D1点(CT的绕组)故障两侧电流应相等。

其二:L1线路本侧与L90光纤差动保护共用一个二次绕组的ALPS距离保护I段,在相当于出口故障时,为何不动作。

其三:第一次故障切除后,本500kV 2#母线差动保护动作,已将5033、5043、5063开关三相跳闸,开关也未重合闸。若故障点在初步分析中的D1点,则L1线路对侧重合闸时,本侧L90保护与ALPS保护应无故障电流流过。为何能后加速动作。

4 电流互感器解剖情况介绍

为查清故障的原因,正确分析保护的动作行为,我们配合电流互感器生产厂家对故障电流互感器进行解体检查。情况如下:该故障电流互感器为倒置式结构,解体发现,电流互感器上部有一通过绝缘杆固定二次绕组箱的四个螺栓之一,在长途运输途中断落,在设备吊装时,该断裂的螺栓随机落在套管上部法兰盘边缘,形成局部电场不均匀放电,继而使周围绝缘介质绝缘降低,导致互感器主绕组对地放电,放电原理图如图1所示。

故障时,该电流互感器一次绕组为串联接线方式,变化为1600/1,解体发现故障点处于图二中的D2点。

5 几点建议

从此次电流互感器内部故障和近年来电网故障的统计分析可见高压电网的故障,可谓千奇百怪,各种意想不到的故障均会发生。而我们任何一套保护装置在原理应用上不可能面面俱到。各生产厂家的保护装置在原理上均有所长。因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设计部门在进行高压线路保护设计选型时,两套主保护应选用不同原理的保护装置(包含不同厂家),以便其在运行中原理互补,保障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

(2)设计部门在进行电流互感器设计选型时,能否与相关专业部门联系,选用固定变比的电流互感器。也可以选用一次固定不变,变比由二次侧抽头切换的电流互感器。以避免上述故障对系统的影响。

(3)通过上述故障的分析,对从事继电保护工作的同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些故障,单靠保护原理分析很难说清,必须结合相关设备的工作情况综合分析。这就要求我们不但要了解相关设备的工作原理,还要了解其工艺结构,以使我们在今后的事故分析中少走弯路。因此,要加强对继电保护人员相关专业知识的培训。

参考文献

[1]沈晓凡,粟小华,周春霞.750kV线路对继电保护的影响[J].电力设备,2006,7(1):18-19.

[2]伍叶凯,邹东霞.电容电流对差动保护的影响及补偿方案[J].继电器,1997,25(4):4-8.

篇8

1.培养模式目前轨道交通的人才培养模式有三种,定向培养、订单培养、岗前培训式三种,其各自特点如表1。在国内,大中专院校中还没有正式设置地铁供用电专业,地铁供用电的专业人才大多来自电气化铁道供电,电气工程等相关专业,而随着地铁项目陆续开工及投运,轨道交通人才呈现需求量大,专业性强的特点。苏州轨交1号线首批一线专业人才的培养,采用了“订单式”培养模式,介于当时苏州本身不具备学生现场学习与实践条件,采用了外送至北京、上海、广州、南京等城市的地铁公司现场培训3到6个月的实践培训方式。截至目前,苏州已有两条运营轨道交通线路。在与院校原有的合作培养经验及本身现有的运营经验基础下,具备了逐步完善和深化人才培养的条件,在人才培养的周期和专业知识技能等方面可以更具针对性和合理性。

2.培养课程计划结合苏州轨道交通运营公司供电中心对人才专业能力需求及校企合作的框架内容,经过校企双方专业负责人的交流及协商,确定了供电专业人才培养的内容。该专业的课程体系框图如图1,主要分为四大模块。(1)基础素质模块。该模块体现了高职教育对大学生基础知识及基本应用能力的要求,使其掌握基本的语言文字、外语、计算机应用知识与技能。(2)核心岗位能力模块。分为专业基本技术、专业核心技术、专业方向技能三部分内容。1)专业基本技术,要求具备机械基础、工程力学、工程制图、机械零件等机械类和电工电子、电机、电气控制等电类专业基础知识,属于专业基础平台课程。2)专业核心技术,体现城市轨道交通供电专业特点,通过各课程使学生掌握城市轨道交通供电系统的结构、高压电器设备原理、变配电综合自动化系统、电力监控系统的原理以及相关电气设备的运行维护。3)专业方向技能,体现了城市轨道交通供电两大专业岗位,高电压和接触网的专业技能。高电压方向体现了城轨供电系统高压设备及继电保护专业知识的应用,并要求熟悉城轨牵引供电系统专业的安全规则。利用院校高电压、供配电、及继电保护实训室内开展的实训来训练学生的基本技能,通过赴轨道交通运营公司供电中心进行高电压的认识实习,增加对现场设备的作感性认识,该实习一般可安排在学生定岗实习前的一个学期,而到了顶岗实习期间,再到公司参加专业岗位的培训和实践来提升岗位工作能力。接触网方向体现了接触网(柔性接触网、刚性接触网和第三轨)的结构组成、作用,要求掌握接触网的受力力学分析和计算,掌握接触网结构中各种负载的分析计算方法、接触网平面设计的基本内容及一般技术原则,能够读懂接触网平面布置图、电气分段示意图和各种装配图,掌握接触网运营、检修和施工的标准及工艺。通过学校接触网实训室的实训来掌握常用接触网零件、设备与工具。通过接触网支柱的登杆训练适应将来现场作业中的登高作业。通过赴轨道公司参观、跟现场运营班作业进行接触网现场实习。(3)综合应用模块,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完成高压进网作业许可证的培训及考核,该证是供电类专业进行高压作业的许可证,是城轨供电岗位的必备证书。同时需要完成毕业设计。(4)拓展模块,通过选修课及专业讲座的形式,使得学生了解轨道交通公司的运营管理、公司内涵以及轨道交通供电应用的新技术。该课程可以通过轨道交通公司的人教部门和供电专业人员授课完成,这样利于学生提前了解企业,缩短学生入职适应时间。

二、校企合作资源共享及实训基地的建立

教学资源共享。共享图书、教材、网络数据库教学资源,校企合作开发城轨供电类教材。共建专业教师团队。院校的专业教师可以到企业授课,苏州轨交公司具有丰富经验的工程师到校授课或开专业讲座。院校供电专业教师团队和轨交公司供电专业工程师组成优势互补的专兼职教师团队。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教学仪器市场上还没有专门针对城轨供电专业的实训仪器和设备,学校可以通过在传统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等实训设备上进行模块化改造,比如在供配电实训装置中,增加城轨牵引供电模块,再加以改造,使其成为地铁中典型的牵引降压混合变电所装置。同时与当地轨道交通企业共建现场性强的接触网和高电压实训基地。给学生及在职人员提供实践与训练的场所,开展职业资格认定合作。城轨供电类所需实训实习场所及适用项目课程等如表2。学校专业教师下企业实践。利用假期下轨道交通公司运营一线,了解和掌握最新的轨道交通供电技术,跟踪最新的运营动态。

三、就业服务与保障

就业服务的对象是学生,而根本上是学生、学校、企业三者的关系。协调好三者关系,学生的就业服务就能做好。首先在学生在校学习过程中,创造与轨道交通公司互动的条件,通过邀请城轨公司的工程师给已组成的“地铁班”定期进行企业文化和专业技术讲座,通过学生实习前纳入教学计划的认识参观实习,以及在学生下城轨公司顶岗实习期间组织专业教师的定期巡视,来完成过程性监督和保障。完善学生预就业实习阶段的意外保险与医疗。现有轨道交通公司对于实习的每个学生提供一定的住宿和生活补助,使其无后顾之忧。而对于城轨公司不予录取的学生,学校积极组织再推荐就业等都是作为该专业所必须的就业服务保障。

四、总结

篇9

关键词:输变电工程项目档案;工作做法;工作体会

中图分类号:G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631(2010)05-0039-02

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深入和发展,电网建设规模及电压等级也在不断提升。为了做好输变电工程达标投产和创国家电网公司优质工程工作,不断提高电力工程的建设质量和整体移交水平,统一规范电力行业“达标投产”的标准和管理。中国电力建设企业协会自2004年以来印发并执行了《电力工程“达标投产”管理办法》,国家电网公司印发执行了《国家电网公司输变电工程达标投产考核办法(2005版)》,并于2008年印发执行了《国家电网公司输变电优质工程评选办法》,对输变电工程档案管理的考核提出了具体要求,体现了档案与工程质量和项目管理息息相关。也使输变电工程项目档案工作进入了一个有法可依、有据可循新时代。

一、输变电工程项目档案特点及存在问题

1.输变电工程项目档案的特点

输变电工程项目档案是工程立项、设计、施工和监理等整个工程建设活动的原始记录,是评价工程质量、创优评先的信用依据,也是工程运行、改造和维护不可替代的权威凭证。它与一般的文书档案在形成和管理上有很大不同,其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1)专业性强。输变电工程档案管理是一个跨行业、跨部门、跨专业的系统工程。其档案内容有建筑方面的,但大多是电力技术方面的,电力系统的高技术密集型的特性决定了其工程档案专业性很强。(2)面广量大。输变电工程档案中涉及部门、单位有十多家。内容包含设计、施工、安装、监理、调试等方方面面。特别是供电系统外单位产生的工程档案。种类多、数量大、矛盾多,接收难度大,工作纷繁复杂。(3)时间跨度大。一个完整的输变电工程项目建设厨期长,从工程立项、可行性研究、图纸设计、招标确定设计、施工及监理单位、工程施工、三级验收、试运行到最后竣工验收投运,一般要跨越一两年甚至更长时间。这给工程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带来很大不便,容易造成资料的散失。

2.输变电工程项目档案管理存在问题

工作中发现,输变电工程档案常常存在资料不全、质量不高、未按时报送等情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一些项目建设单位对工程档案重视不够。特别在施工阶段,因项目多、时间紧、任务重,忽略了项目前期阶段的资料收集,也来对参建单位提出档案的具体要求。二是参建单位对竣工资料的质量要求心中无数,结果出现了文件表式不对、签字手续不完备、没有原件归档等现象。三是工作职责不明,加之档案员责任心不强,未能严格执行“四参加”制度到位尽职,造成了一些重要设备资料遗失或收集不全。四是大多施工建设单位重视工程形象进度,却忽视了档案工作,等到工程结束办理竣工验收手续时,才投人人力、物力搞突击,造成报送的档案资料质量差,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达不到规范要求,直接影响到日后的提供利用。

二、输变电工程项目档案工作做法与工作体会

唐山供电公司作为京津唐电网的主力,承担着京津地区政治保电的重要任务。笔者作为公司档案室科技档案的主管,主要负责输变电工程项目档案的管理工作。输变电工程项目档案管理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是项目建设各项管理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为了做好工程项目档案管理工作,结合自身工作做法与工作体会,我们主要采取提高素质、强化技能、突出重点、解决难点的作法,保证输变电工程项目档案完整准确系统可用。

1.提高素质、强化技能。适应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

“对历史负责、为现实服务、替未来着想”是档案管理工作的宗旨,保证档案的齐全、完整、系统、可用是档案管理部门的基本任务和重要职责。随着电网改造工程的全面展开,档案作为工程质量的见证和工程评优的依据,充分发挥了无形资产的作用。档案人员必须懂得相关的专业技术知识和档案管理技能。才能对项目过程中形成的项目文件资料进行完整收集、系统整理、安全保管和提供利用。实现为项目建设提供服务的目的。我在继电保护专业工作十年。在档案室工作近九年,可以说有一些专业知识和档案管理技能,但在输变电工程项目档案的管理工作中常常感到输变电专业知识的匮乏和档案管理技能的不足。例如在220kV变电站工程项目的档案收集整理工作中,不能很好地把握施工资料的形成顺序及施工材料(如砂、石、水泥、钢筋)的齐全和真实性。为了做好工程项目的档案管理,我认真学习国家和行业颁发的各种法规、标准及规定,学习输变电工程的相关专业知识,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提高档案管理知识和专业技能。同时。针对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虚心向同行的师傅们学习工程项目档案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技能,以适应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特g0是参加华北电网公司组织的档案员培训,使我受益匪浅。通过工作中的不断探索和经验积累,现在已经基本掌握了施工资料的组卷要求,较好地完成了工程项目档案的收集整理、立卷归档工作。并获得了华北电网公司“金牌档案管理员”称号。由我负责整理组卷的重点建设项目(包括胥各庄、金银滩、兴隆庄、曹妃甸等)共6个220kV输变电工程被国家电网公司命名为优质工程。

2.突出重点、解决难点,确保档案完整准确系统可用

工程施工资料依托于多种载体的形式。形成于工程施工的全过程,记录工程的各个阶段的技术、安全、质量活动。它是反映整个工程的实体质量的客观证据,是对工程进行检查、验收、管理、评价、进行维护、改造和扩建的依据,是工程建设交付使用的必备文件。特别是对项目的合法性和对隐蔽工程的检查,档案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为此,我们突出重点制定了建设项目档案工作制度,对参建单位的档案管理进行监督、检查和指导,把项目档案管理“事先控制、事中控制、事后严把验收关”的要求落到实处,确保项目档案的完整、准确、系统、有效。针对施工资料中隐蔽工程资料缺失较多的难点问题,2009年9月,我编写了《唐山供电公司公司科技档案作业指导书》。为竣工档案的审查、汇总整理、归档立卷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例如:我们在220kV变电站建设项目工程中。把工程施工质量文件和隐蔽工程记录及签证书作为项目档案的难点,严把移交归档关。本着恪尽职守对工程质量负责、为工程创优服务的态度,对施工等单位移交的资料细心审核、耐心指导、协商解决。同时,在工程结算过程中。采取没有档案人员对归档资料认可的签字,工程不予结算等办法。保证了归档资料的完整,也保证了项目档案的完整、准确、系统和有效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