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家校合作的现状范文
时间:2023-12-27 17:42: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家校合作的现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小学家校合作;现状;对策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才的竞争越加激烈,优胜劣汰的市场则使得社会各界更加重视少年儿童综合素质的提高。众所周知,少年儿童的教育不仅仅是学校单方面所能完成的,学校只有联合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尤其是与学生家庭合作,才能更好地促进少年儿童的全面发展。因此,家校合作受到了社会各界前所未有的重视。家校合作,顾名思义是指家庭和学校进行的一种旨在促进少年儿童健康发展的相互配合、相互协调的互助活动,家校合作不仅对少年儿童的发展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而且对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教育水平的提高以及小学管理的现代化都要非常重要的意义。
当前,我国学者提出了家庭、学校、社会“一体化”或“三结合”的理论,指出: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的协调一致,相互配合,有利于实现整个教育在时空上的紧密衔接,避免少年儿童在一定的时间、空间范围内放任自流,失去控制,受一些不健康因素的影响;家庭、社会、学校教育的协调一致,互相配合,有利于保证教育方向的一致,避免各自作用的互相抵消,给学生思想造成混乱;另外,也有利于实现各种教育的互补作用,从而加强整体教育的有效性。然而目前的家校合作的现状令人担忧。
(一)家校合作的观念落后
在当前的家校合作中,家庭与学校合作的观念落后,尤其是家长方面,部分家长缺乏参与学校教育的意识,没有认识到参与是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有的父母一旦孩子上学,就把教育孩子的责任完全推给了学校,从思想上放松了对孩子的教育。他们认为教育孩子主要是学校的事情,孩子的学习和思想归老师管,家长只管孩子的吃、穿、住。持有这种思想的家庭一般不会热心参与对其子女的教育,相反他们还会把家长参与子女教育看做是学校推卸责任,是学校无能的表现。
(二)家校合作的内容单一
在当前的家校合作中,合作内容绝大部分涉及的是学生的学业成绩状况,对于学生的品德状况、兴趣爱好、心理健康、其他需求等涉及很少或者根本没有涉及。家长只盼子女成“龙”成“凤”,只关心子女的学习成绩和分数,在学习方面能与学校配合,能督促孩子做功课,但在德育方面则我行我素,或对孩子娇生惯养、百依百顺,或对孩子过于苛刻、简单粗暴、打骂有加。
(三)家校合作欠缺交流
从目前情况来看,学校大多是一学期开一到两次家长会,时间一般选在每学期的期初和期末,而且现在的家长会和传统的家长会相比并没有太大的改变。在现在的家长会中,家长会依旧是教师的“一言堂”是教师向家长简单传达学生在校信息的场所,信息的流动大多是单向的,家长与教师双向交流的机会很少,这就造成家长与学校之间的信息交流受阻,家长和教师不能得到有效的信息。另外,在家校合作中,家长由于缺乏机会表达自己的见解而只能被动接受学校传递的各种信息,
二、改善小学家校合作现状的对策建议
改进和完善我国家校合作教育的现状,进一步开拓与发展家校合作教育,促进我国基础教育的全方位改革,当前,至少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一) 转变思想观念,以孩子发展为本
家校合作教育的概念,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中,一般都认为是家长到学校去参加学校组织的教育活动,或者家长与学校商讨孩子的教育问题。因此,在应试教育还盛行的今天,家校合作自然就走向以“升学为本”的合作模式。[1]双方都是为了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而把孩子当成锻塑的对象,使孩子感到自己被塞进家校共同设计好的模子里似的。这样的合作无疑与教育方针不相符的,与我们提出的合作的宗旨大相径庭的。我们认为,家校合作不应只是家庭和学校教育期望的一致,而应该是努力共同服务于孩子健康成长的需要,体现“以孩子发展为本”的理念。这就要求家校的合作要把孩子当成有独立意志的主体来对待,以他们的发展意愿为合作的基本依据,创造一个尽可能有利的环境和条件,使孩子得以全面和谐的发展,这应该是家校合作的根本目的所在。因此,确立正确的家校合作观念,并在这一正确观念指导下进行合作,才能有正确而有效的沟通,才能真正做到学校与家庭的教育资源整合,才能充分发挥家校合作教育在促进孩子全面发展中的作用。
(二) 转变家校合作关系,建立家校平等合作的伙伴关系
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中,学校是唯一提供正规教育的地方,家庭教育只是辅助学校教育,家长必须服从学校教育。因此,在当前不少的家校合作教育中,家长与教师往往处于不平等的地位,教师成了合作教育中的组织管理者和指导者发号施令,而家长只是被动的接受者,家庭教育成了学校教育的一种陪衬,难以发挥主动性。不可否认,学校具有一定的权威性,教师对家庭教育有指导责任也无可厚非。但是,我们还应看到,学校教育比较多的是面对全体学生,使学生在集体活动中受到教育和锻炼;而家庭教育基本上是对孩子进行面对面的个别教育、个别指导,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互动频率高,教育针对性更强。[2]诚然,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都有各自的优势和局限性,使双方的优势相互利用是家庭与学校相互配合的目的所在,只有充分发挥各自对孩子的教育优势,在家校合作中进行有效的交流和沟通,才能促进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之间的资源整合,形成合力,提高教育的整体效果。
(三)制定法规政策,建立评价机制
国家有关部门要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规定家长参与家校合作的权利及义务,使家校合作走上有法可依的法制化轨道。各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国家的法律法规制定相应的地方性政策法规。学校也要应该制定适合学校、学生和家长的家校合作政策,从制度上鼓励和支持教师和家长的交流、沟通。
对家校合作活动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考核、评估是保证合作活动有效性的重要手段。目前家校合作的问题屡见不鲜,家校合作活动连续性差、随意性强、教师应付、家长不积极配合等等一系列问题,致使家校合作流于形式,不能很好的达到促进少年儿童全面发展的目的。因此,各级主管教育行政部门要对学校家长参与情况进行严格的考核,督促学校、教师把家校合作做到实处。具体包括家长委员会的成立与运行情况,学校行政人员和教师关于家校合作相关理念和认识情况、学校关于促进家校合作所采取的措施实施情况、家长的参与程度和反馈等。并争取做到把考核成绩与学校、教师的效能评价、奖惩相挂钩。[3]
(四)丰富家校合作内容,实现高层次家校合作
英国摩根(Morgan)等人按家长参与的层次把家校合作分成三类,第一类为低层次的参与,主要有访问学校、参加家长会、开放日、学生作业展览等活动;第二类是高层次的参与,主要有经常性的家访、家长参与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帮助制作教具、为学校募集基金等;第三类是正式组织上的参与,主要有家长咨询委员会等,参与学校决策、管理。[4]
我国家校合作时主要集中在家庭与学校的基本合作,如教师的家访、电访等,也有学校进行的家长教育,大部分学校都是通过家长学校这一载体,对家长进行培训,达到家庭教育指导的目的,基本都属于第一类的低层次的参与。这种参与显然不利于学校依靠家长、提高教育效益的实践。学校应设计一些高层次的参与活动,欢迎、鼓励家长参与到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中来,合理分配和利用有效的家长资源,让有能力的家长为学校的教育和管理提供多种支持和服务。逐步向高层次家校合作迈进。
(五)开展多样的交流途径
1.开办家校通讯,其内容可涉及学校工作计划、目标、年级组、班级情况、学生的个性展示、评论、好人好事等。家校通讯应由专人负责管理。
2.开辟家校热线,回答家长提出的各类问题,也可为学生解答提出的学习问题。
3.利用喜报、便条等形式向家长汇报学生情况,密切学校与家长关系,增强学生自信心。
4.增设家长意见箱,鼓励家长向学校提建议。另外,了解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也非常重要。
(六)创设和谐的家校合作氛围
学校领导和教师要尊重家长,创建良好平等和谐的合作氛围,把热情落实在行动上,使家长一踏进学校大门就能体验到亲切、真诚的氛围。这种合作氛围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全体教职工主要树立家校合作中的双主体意识,并自觉把这种认识落实于日常的家校合作工作中。二是积极热情的态度,学校领导和教职工要热情主动地结纳家长为合作伙伴。三是实际的行动,能够真心诚意地让家长进入学校或年级、班级的各项教育活动,而不仅仅是一句客套话。
[参考文献]
[1]黄俊源,肖霞. 家校合作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新课程学习,2010,(1)。
[2]陈琳,谢培.小学一年级”家校合作”问题及对策研究[J].基础教育研究,2008,(5)。
篇2
论文摘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铺开,对家校合作提出了新的要求,针对当前中小学家校合模式作存在的问题,思考如何吸取传统模式中的合理成分并与现代模式进行整合,试图探索一种通过制度及组织保障,专家协助,教师与家长联手,技术支持的家校合作新模式,实现传统与现代中小学家校合作模式的整合与创新。
我国的教育实践工作者开始重视家校合作问题,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对家校合作的模式不断进行改革,逐步形成了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的形式和方法,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就。但随着现代家庭一系列新特征的出现、新课改的开展以及中小学生自身的特点,家校合作的传统模式面临严峻的挑战。
一、当前中小学家校合作现状及存在问题
1.家校沟通实效低。现状是形式多,实效低。主要形式有家长会、家校互访、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家长开放日、通讯联系(书面联系、电话联系、捎口信、网上交流平台)等。家校合作离不开良好的沟通,如家长会每学期1至2次,依旧是教师的“独角戏”,互动少,反馈少,教师为之费尽心思仍无法面面俱到,家长耐心听完少有收获;由于班主任工作繁忙以及客观条件的限制,相对全班学生来说,被家访对象是很少的,对学生问题的解决是不全面、不灵活的;而校访,有的学校为了应付家长“检查”而事先准备,使校访流于形式,家长无法真正了解学校,有的则未为家长校访提供接待的时间、场所和人员的安排,容易挫伤家长积极性;很多小学建立了家长委员会,但活动的次数不多,制度未得以贯彻,实际影响不大,家长委员会还未发挥应有作用;家长学校多开在起始年级,开办时间也不固定,没有很好地坚持,家长所获得的也只是些零碎的知识和简单的技能,无法从根本上形成一套相对完整的家庭教育观念、知识和方法的体系,也难将其迁移到对孩子的家庭教育中。
2.家校合作连贯性差。现状表现为阶段性强,连贯性差。纵向来看,幼儿园、小学、中学的家校合作活动应该是一贯的,要制订适合儿童年龄特点和发展规律的家校合作计划,家校合作的方向、原则、理念要长期保持一致,目标和内容要有发展性。许多学校的家校活动在时间上时断时续,在内容上缺乏承接性,如只是围绕几个大的时期进行,如学期初、段考后、期末等,其他时间则基本没有活动甚至联系。家长与学校的沟通只停留在信息交流层面,未达到深层合作,利用自身资源共同教育学生的目的。
3.教师、家长沟通效果欠佳。现状是有教师与家长多种途径的沟通但效果欠佳。很多班主任都认为在家校合作中,最重要的是相互的理解、支持和配合,但往往较难实现。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在与家长的沟通上,缺少充分的家庭教育知识和与各类型家长沟通的技巧,以致交流效果欠佳。另外,主客观的原因使得家长老师间难以形成稳定、密切和长期的联系,一般都是“无事不登三宝殿”,发觉学生出问题了才会找对方。
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家校合作模式思考
传统的家校合作模式在实际运用有它积极的作用,但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发展、教育改革、学校、教师、家长和学生的需要,所以,如何在保留传统方式中合理成分的基础上,整合新条件新技术新方法,建立家校合作的新模式迫在眉睫。笔者认为应从如下六个方面考虑。
1.健全家校合作的制度体系。以家长委员会为主线,以线带面,在完善家长委员会的制度,充分发挥其作用的基础上,把全体家长都纳入到学校管理的体系中。加强和保障家长委员会的自主权,保障他们的权利。在学校一级,有必要成立吸收包括家长代表在内所组成的学校委员会,以此作为学校最高权利机构。同时还要保证学生家长代表委员在学校委员会占有相当比例。
2.建立专门的领导机构和服务机构。目前要使家校合作相关组织机构进入良性的运行轨道,建立专门的领导机构和服务机构是组织保障。为确保家校合作的工作稳步、有序开展,学校要建立由校长牵头、教导处、政教处或德育处、科研室及部分优秀班主任组成的家校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依靠德育工作网络,推进家校合作常规工作的组织实施。服务机构要创设各种条件促进家校合作,如在校内给家长提供一个与教师见面和合作的场所,备有介绍学校各部门动态的小册子、近期活动的公告、师生的优秀作品和其他有关家庭教育的资料等。同时还应承担起家长培训教育工作,编写系列家长学校教材进行知识、技能培训,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家长讲授,让家长从总体上把握家庭教育的正确方向,并向家长传授正确的家庭教育方法。
3.利用技术支持完善沟通平台的建设。主要是指将现代信息技术全方位应用于家校互动。现代信息技术为家校互动搭起了新的沟通桥梁,解决了传统模式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各学校相继出现在线座谈、网上家长学校、家教论坛、“家校通”等互动方式,这些网络和信息平台在现实中发挥了它们不可替代的优势,使老师、家长和学生感受到了实质上的变化,收到了颇多良好的反映,但作为一种新兴技术,自然有其不足之处。在家校合作的应用中,就需要扬长避短。利用现代技术的支持,网络、手机、电话、传真等现代化通讯方式确实让家校沟通变得及时快捷;但传统的家校合作方式,如家长会、家访、家长接待日等活动能建立起教师和家长之间一般性的交流互动系统,这些是网络等无法代替的。因此,应将互联网和通讯技术等与传统的交流方式结合,两者优势互补、相互促进,进一步提升家校合作的质量。
4.教师与家长联手。从教师方面而言,应该具有服务意识,学会换位思考,加强培训好学习,不断提高水平。学校开展家校工作的目的是吸收家长参与学校教育,促进家长与学校的密切配合,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特殊功能,逐步提高家长的教育素质和水平,进而促进每个孩子的茁壮成长。教师的工作就是全心全意为家长更好地教育孩子服务的,绝大多数教师同时也是孩子的父母,因此,在遇到问题时,教师应换个角度去思考,体谅作为父母的一片苦心,尽量化解家长的抱怨与疑惑。台湾的学校为提高教师这方面的素质,一般通过专题讲座、研讨会、读书会、经验交流、参观等方式对教师进行家校合作各方面的培训,很值得借鉴。从家长方面而言,家长应该改变对教师的不正确看法,不再视教师为权威,而要在尊重理解教师的前提下,敢于向权威挑战,与教师建立平等合作的关系;积极主动与教师交流,家长对教师教育教学管理的一些问题要有宽容之心。要积极与教师联系,交换意见,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家庭教育活动,志愿提供帮助与支持;积极参加家长学校,提高家长对学校教育设计、教育理念的认知水平,站在不同的角度和立场来帮助学校推进教育方案,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5.转变家访观念,创新家长会形式。南宁市中小学家访的“五个转变”,值得探讨。即从“班主任单线管理”转向“领导带头全员参与”,从“指责说教的批评教育”转向“以鼓励为主的正面教育”,从“事后告状的被动家访”转向“加强沟通,主动联系”,从“电话咨询单一形式”转向“网上点击双向交流”,从“无计划的随机走访”转向“制度化的定期访问”。这样的家访转变了教师的观念,减少了一些家长和学生的排斥感,增加了理解和支持。亲访与网访相结合的形式,减轻了教师的负担,改善了师生关系,并且在家访中发现学生和家庭的实际困难,群策群力解决其问题,深受家长和学生的欢迎。家长会可以有多种形式,如交流式、对话讨论式、展示式、专家报告式、联谊式、参观游览式等等,教师可以根据具体需要选择恰当方式。家长会后还有家长会单独找老师了解情况,但时间有限,老师可以规定一个接待家长的时间,让家长了解得更多,或根据学生不同情况举行小型家长会,如学生干部家长会、学习困难学生家长会、进步趋势明显学生家长会、纪律较差的学生家长会等等多种形式的家长会。
家校合作需要不断的理论研究,需要实证研究,更需要实践后的反思与改进,关键还是要在科学方法的指导下,学校、家长共同投入,携手学生一起形成“校—生—家”的统一合作链,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罗伟娟.关于家校沟通内容和形式的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
[2][美]Mary Lou Fuller&Glenn Olsen,谭军华.家庭与学校的联系——如何成功地与家长合作[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
[3]蓝鹤.广西“家校通”应用取得良好效果[J].广西教育,2004,(12):4.
[4]马忠虎.对家校合作中几个问题的认识[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9,(3)19:26-32.
[5]全.苏州市小学家校合作现状的调查与分析[D].江苏:苏州大学,2006.
篇3
【关键词】 东营市;市区;中小学;家校合作;调查
中图分类号:G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2)01-130-01
为更好地了解家校合作的开展情况,我们在东营市市区选取了义务教育阶段的四所中小学进行了调查。
一、调查的范围与实施
本次调查中,调查的对象包括东营市妇联、社区教育委员会、市教育局及市直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校长、教师和家长。调查的方法,对不同对象的调查所采取的方法不同,对妇联、社区教育委员会、市教育局的有关负责人及校长采用访谈法,而对教师与家长则采用问卷调查法。
二、调查对象
本调查的对象选取了东营市市区义务教育阶段的四所中小学,包括两所小学,一所九年一贯制中小学,一所初级中学。随机抽取各个学科的教师与学生,共发放教师问卷200份,获得有效问卷173份,家长问卷300份,获得有效问卷288份。
三、东营市市区中小学家校合作情况的调查结果
根据对东营市市直的四所中小学家校合作情况的调查,我们在如下几方面得出下列调查结果:
(一)家校合作的一致性
1、教育指导思想。在两种问卷中都问及:“你教育孩子(学生)的指导思想是什么?”,有82%的教师能够接受全面发展学生素质的指导思想。有67%的家长明确认识到孩子全面提高素质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表明在教师队伍中,正确的教育思想成为主流。但是家长在关心学生的学习成绩方面比教师更加迫切。
2、对家校合作必要性的认识。在对家校合作对学生的必要性问题的调查中,97.9%的教师和96%的家长认识到家校合作的必要性。这表明,绝大部分家长、教师都能充分认识到家校合作对于孩子成长所起的重要作用,这是开展家校合作的良好基础,对于密切家校关系,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双方的合作意识
1、家长和教师双方的相互认同情况。家长对教师的认同,从整体看他们既给学校所做的努力与改进给予肯定与认同,也理性地指出目前需要改进的方面。教师对家长认同程度不及家长对教师的认同程度高,教师认为家长重视子女教育的程度较高,70.5%的教师认为家长很重视和比较重视,而认为家长教育子女的能力强和较强的仅占32.3%,认为家长教育子女的方式是好的或较好的占41.6%,同时也说明家长虽然很重视子女的教育,但教育子女的能力和方式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这就更需要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的培训。
2、职责意识。56.6%的教师和52.8%的家长认为无论在学习或其他方面双方都应共同承担。这说明家长与教师之间有着共同的职责意识,没有相互推委现象,同时家长和教师普遍认识到竞争的激烈,都意识到自己对学生(孩子)的教育职责,这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3、合作愿望。对于教师、家长合作愿望的调查,我们在问卷中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您大多在什么时候与教师(家长)交流孩子的情况,争取对方支持和帮助”,48.6%的教师能够与家长保持经常的交流与沟通,,30%的家长能够做到与教师保持经常的联系。
(三)合作内容
在此项内容中,当我们问及“您与教师(家长交流时)在大多数情况下比较关注以下哪几方面的内容?”教师(92.5%)与家长(96.2%)对学生的学习高度关注,其次较为关注的是品德和心理两个方面。目前中小学由于学习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造成不少学生具有心理问题,这引起了教师和家长的关注,尤其是家长方面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超过了一半,这与以往我们的教育忽视学生的必理健康相比,无疑是一个好的现象,有利于发现并及时疏导学生的心理问题,及时消除心理障碍,保持心理健康。
(四)联系次数与方式
1、联系次数。在教师问卷与家长问卷中,我们都设计了联系的次数,在教师问卷中的问题是:“在一学期中,与家长平均交流的次数”,教师与家长交流的次数偏少,一学期中,与学生家长交流不足1次者占调查对象的26%,平均每人1次或2次也仅占27%。与部分教师访谈中得知,班额大、教学任务重,带来的工作压力较大,教师不断面临的新的挑战,加之教师本人也有家庭、有孩子,来自生活、工作、学习等各方面的压力,使得教师没有太多的精力与家长进行交流和沟通。在家长问卷中的问题是“在一学期中,教师与你联系的次数”,家长与教师的回答大致相同。
2、联系方式。为了调查目前教师与家长之间联系的方式,我们根据东营市目前的实际,列举了以下几种,打电话成为教师(85%)与家长交流的主要方式,另外,“家长会”也是大部教师(78.6%)选择的联系方式之一。家长会能够在集中的时间内,高效率地使到会家长了解学生在校的学习与生活,但同时由于针对性差,一半左右的教师(50.9%)选择“让家长签字”的方式,与学生家长共同督促学生的学习。
(五)家长参与的层次
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层次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家校合作的水平。在家长问卷中我们设计了以下问题:“在参与学校教育活动方面,你曾做到以下哪几项?” 70.8%-88.9%的家长选择低层次的校外参与,极少一部分家长参与校内的管理活动,这也比较符合我国家校合作的现状,家长所形成对教师权威的倾向,使绝大多数家长不愿意走进学校,参与校内教育管理活动。
篇4
关键词:家校合作;基础教育;沟通渠道;小学生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很多影响教育质量的要素也逐渐被纳入教改范围之内。诚然,多年来的应试教育留下了很多积垢,然而,最大的积垢不仅仅是教学方式的转变,更是教育模式的优化,其中的重点,即在于不断加强家校合作。家校合作一直以来都是中小学教育的“软肋”,在由教师、学生和家长所构成的教育“三大要素”中,长期以来都只呈现了师生单向沟通格局,家长的被动参与甚至完全退出教育舞台,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并进一步影响了教学质量。对此,本文对基础教育中师、生、家三方合作沟通策略进行了探究,旨在为促进家校合作、提升教育质量而献计献策。
一、家校合作机制缺失的原因
教育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教师、学生、家长都是这一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缺一不可。然而,当前很多中小学几乎都呈现了单向教育格局,在这种教育格局下,以教学为媒介,师生成为教育的主体,家长则不参与对学生的教育,不了解学校的教育理念,不关心教师的教学方法,最终影响了学生的成长。研究表明,产生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有三点:一是教师的理念问题。目前很多教师对自身的定位不准确,认为“教育”的主要内容即是传授知识,学校才是教育的主要场所,而学生在校外的成长情况与教师无关。这种教育理念导致很多教师不关心学生的校外生活,缺乏家校合作意识,没能发挥家校合作的主体作用。二是学生的心态问题。很多学生认为教师的责任是传授知识,家长的责任是负责生活,两者不存在联系,这种心态导致学生在家校之间没能发挥桥梁作用。三是家长的认识问题。很多家长对教育的认识存在误解,他们不会怀疑教师的专业性,纯粹用“放心”的心态将子女交给学校,即便有些家长有意参与教育,但却因沟通渠道狭隘而无能为力。
二、家校合作机制的构建策略
1.打通师、学、家三方沟通渠道的阻碍
结合上述对家校合作障碍的分析,要建立家校合作机制,首要前提即是打通师、学、家三方沟通渠道的阻碍,加强对师、学、家的思想教育。首先,教师要消除错误的教育理念,在实践中,教师可将单向教育与家校合作教育的效果进行对比,客观评价两者之间的优劣,正确认识家校合作的优势,从而树立家校合作意识,发挥自身在家校合作中的主体作用。其次,要通过主体观培养、责任感培养等方式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以发挥学生在家校合作中的桥梁作用。最后,要通过宣传和家访等形式来加强学生家长对教育的认识,通过加强沟通,来督促家长发挥自己在家校合作中的主导作用。
2.建立师、学、家三方合作教育平台
在实施思想教育的同时,以教师为主体,需要建立师、学、家三方合作教育平台。在实践中,教育平台的主要形式有三种。
(1)加大家访和家长会开展力度
家访是教育实施中的一个必要环节,只有通过家访,才能了解学生家长对教育的看法,进而也才能了解学生所学知识在校外的使用情况。与家访相比,召开家长会的目的更加单纯,意在加强教师与家长之间的联系,但归根结底,这是促进教师与家长沟通交流的重要平台,因此,加大家访和家长会开展力度,是加强家校联系的重要途径。
(2)构建家校网络平台
利用当前的网络时代背景,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利用学生的桥梁作用,构建家校网络平台,是打造家校合作机制的重要途径。网络平台的构建策略主要包括:①以手机网络为核心,利用当前流行的手机交流软件,帮助教师与家长随时随地掌握学生在校内外的动态,加强教师与家长之间的联系;②利用互联网建立校园网络主页,在校园主页设置留言和交流板块,为教师和家长提供沟通与交流的平台,从而促进家校合作;③开放校园、班级和教师的电子邮箱,开辟E-mail交流渠道,通过宣传手段鼓励学生家长与教师进行信件交流,从而加强家校合作。
(3)制作家校沟通交流表单
制作“家庭行为习惯统计表单”“学校行为习惯统计表单”和“行为习惯培养方法表单”,以一周为单位,让家长记录学生在家的表现,并由教师记录学生在学校的表现,周末对学生行为进行评测,实时更新表单数据,从而能够及时调整培养方法,并为更好地开展家校合作教育提供相应的数据资料。
3.促进家校合作机制持续开展
在加强家校合作的同时,建立教师与家长沟通交流渠道,并对相关渠道进行维护,是促进家校合作机制持续开展的重要举措。在实践中,学校应对家校合作渠道实行“专人专管”,定期对教师表现和渠道维护进行评价,同时完善相关制度,用制度来维系机制运作,用奖罚制度来评价教师表现,从而为家校合作机制保驾护航,为促进家校长期合作作出努力。
严格来说,中小学教育是一项综合性活动,尤其在学生价值观的培养方面,仅利用校方的教育力量而忽略家庭教育资源是远远不够的,教育机构必须联合学生家长,构建一个多元化的教育体系,让学生接受更多的教育,从而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因此,推行家校合作模式,加强教师与家长之间的联系,是当前中小学和学生家庭共同面临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篇5
随着社会的发展,家校合作成为教育发展的重要力量,可以说,谁建立了更好的家校合作模式,谁就掌握了教育的主动权。为适应时代的发展变化,家校合作要探索新的途径,增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提升家长教育素养及家庭教育水平,以形成更大的教育合力,更好地落实教育目标。综合家庭教育的现状及家校合作研究理论,结合本校家校合作的建设,本文试图探索新时期家校合作的新途径。
一、加强家长学校建设,更新家长育儿观念
当今小学教育中,家庭环境和学生群体均呈现出新时代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家长大多为80后,他们年轻、思想开放,乐于接受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但由于对孩子生理、心理和年龄特征的了解不够深,缺乏相关教育理论和教育经验的指导,单凭自己对孩子的爱展开教育,过分溺爱容易导致孩子变得任性、自我;二是生活在单亲家庭中的孩子数量大增,单亲父母面对孩子的心理阴影和自卑情绪,往往难以和孩子沟通,不知道如何为孩子营造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新形势下父母渴望加强与学校的沟通联系,而学校也需要整合家长资源以便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面对这两大需求,加强家长学校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对学校教育目标的实现具有不可取代的作用。
(一)加大重视力度,健全组织保障
在教育这项系统的工程中,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家校合作作为现代学校制度的重要发展趋势之一,是整合学校资源、家庭资源和社会资源的有效方式。只有高度重视、充分挖掘,才能利用丰富、无限的家庭这一重要教育资源。并且,要使家庭和学校发挥其应有作用,需要学校高度重视、全力配合,建立健全的组织和完善的制度以保障家长学校的正常运作,营造家校通力合作的平等、自由、良好的育人氛围。我校十分重视家庭教育指导工作,为此,我们组建了一支工作作风扎实和相对稳定的骨干队伍。校长亲自牵头挂帅,担任家长学校校长;校德育组和各年级负责人组成领导小组,具体落实家长学校的管理和培训;各班主任担任辅导员,各司其职,认真授课,做好课后小结,注意搜集学员意见并及时向领导小组反映。
(二)加强师资建设,发挥主力作用
要办好家长学校,使每一位家长学有所获、积极投身学校教学活动,让家校沟通取得实效,关键在于教师。教师作为家校合作的重要联系人,其职业道德修养和个人素质直接影响到家校合作的质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不仅能够提高教学质量,还能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重塑教师新形象,使教师从封闭的校园环境走向开放的社会、家庭,紧密联系学生成长过程中密切相关的各方因素,使其一致,形成合力。教师与家长良好的沟通也是传授先进观念和教育方法的一个重要手段。因此,在提升家庭教育水平的时候,学校也应加强对教师的专业培训,提高教师心理素质、沟通技巧、专业知识和教育理论水平等。
我校自开办家长学校以来,始终坚持在本校选拔一批既有一定理论水平,又有实践能力的综合素质强的骨干教师作为主讲教师,与全校教师交流分享他们与家长沟通的经验,还通过专家讲座及业务学习,增强教师的心理素质和专业知识,掌握与家长交流、沟通、合作的相关技巧,更新家长的育儿观念,提高育儿水平。同时,对班主任教师进行相关内容的培训,使其能根据不同情况调整沟通方式,根据孩子的不同性格、不同生活特点制定不同的教学措施,始终以包容、理解的心态面对各种类型的家长,因材施教、换位思考,培养家长参与教育的意识与能力。此外,我们还利用家访、电话访谈、校讯通等途径及时向家长汇报孩子在校学习动态,保持双向交流,充分肯定家长所做的努力与作用,赢得家长的好感和信任,从而发挥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积极性。
(三)举办教育讲座,提高家教水平
面对家长素质参差不齐的现状,欲提高家庭教育水平,形成长期的、良好的家庭与学校间的合作伙伴关系,必须针对相关家校合作的调查、研究及开展经验,开发特色家长培训校本课程,给家长更多更为专业、具体、实效的指导,“把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理论知识跟家庭教育的实际紧密地联系起来”,进一步提升家长的教育理论水平。如果父母没有科学的教育方法,没有足够的教育水平,那么教育就达不到应有的效果,甚至给学校教育带来种种制约因素和障碍。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生活向学校提出的任务是如此的复杂,以致如果没有整个社会首先是家庭的高度的教育学素养,那么不管教师付出多大的努力,都收不到完满的效果。”
因此,良好的家校合作关系需要建立在家长具备一定的教育专业知识的基础之上。学校通过定期举办家庭教育讲座,邀请著名教育专家到校与家长面对面沟通,就家长在平时家庭教育中遇到的问题或存在的困惑进行实际指导,传授更多正确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更新家庭教育观念,为家长更好地教育孩子指点迷津,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除了积极加强本校师资培训之外,我校还明确提出并大力贯彻落实“和孩子一起成长”的家教理念,定期邀请赏识教育专家大山老师到校开设家庭教育专题讲座,有针对性地传授教育方法,增强家长为人父母、养儿育女的责任感。
二、积极组建家委会,密切家校合作关系
2010年出台的《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要求“建立中小学家长委员会”,以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近期,总理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所作的《强国必强教,强国先强教》的讲话中也强调:“中小学还要建立家长委员会,不断完善学校科学民主决策和评价机制”。由此可见,家委会是家校合作的一个重要平台,在家长和学校之间起着桥梁作用。家长通过家委会关心、支持学校教育事业,监督学校教学活动,参与学校管理,为学校发展出谋划策。我校对新时期下如何更好地发挥家委会作用作了如下实践探索:
(一)完善制度,明确职责
家长委员会作为高层次的家校合作形式,对学校的建设、发展起着监督、建议和决策作用。为有效落实家委会成员的责任,我校成立了班级、年级、学校三级家长委员会,实行“一年一调整”制度。每学年初,各班自主构建班级家委会,再由班主任推荐家长到年级,成立年级家委会。依此类推,最后成立学校家委会。为健全家委会的职能,也为了规范家委会的运行,我们还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制定了《骏威小学家长委员会制度》。
另外,校领导小组协同家委会成员结合每年学校实际工作,制定每学年家长学校工作计划,让家长以建设性的姿态参与学校的决策。同时,家长委员们还需密切联系本校、本班家长,及时将家长对学校工作的建议和意见反馈给学校,共同协调参与学校管理。
(二)专设场所,沙龙互动
学校为家长委员会设立了一个专门的办公室,每周二的家代会开放日邀请家委会代表到校就孩子教育问题进行商讨,收集家长对学校教学方面的建议,及时改进。并在其中放置了一些符合家长需求的有关家教类的专业书籍,通过阅读他人教育故事,给家长提供经验借鉴。为方便家长间的交流沟通,我们还成立了家长沙龙,通过定期会议、公共邮箱、QQ群等通讯形式,创设家长沟通平台。此外,不断完善家长委员会制度,定期与不定期召开会议,让家长参与学校管理,为学校的发展出谋献策。
(三)家长义工,拉近距离
结合家长希望了解孩子在校学习情况的心理,为进一步挖掘、利用广大家长资源,家校合作可通过建立一支庞大的家长义工队,给家长提供亲身参与教育的机会与平台,密切家庭和学校的联系。每当学校举办大型活动时,可召集家长义工协助学校顺利开展工作。家长义工在帮助学校开展活动的时候,可以切身感受孩子的学习环境、了解教师工作的辛苦,拉近家长、教师和孩子的情感距离。并且,家长身体力行,在教育活动中形成责任感、义务感的同时,亦给孩子无声息的身教胜于言传的榜样示范作用。家长义工作为家校合作的新模式,促进了家校合力价值的最大化。
每年开学,我们学校会有秩序地组织大批家长义工到校,协助老师安排新生入学、住宿、用餐、维持归程队秩序等。家长们忙碌的身影成为我们学校一道美丽的风景线,既减轻了学校的工作负担,也帮助家长树立了强烈的集体意识,更为学生所喜爱。
三、开展特色家校活动,提高家校合作实效
要切实拉近家长、学校和老师之间的距离,促进彼此的了解和交流,营造和谐的教育氛围,一系列的家校特色活动是必不可少的。学校通过开展系列特色活动,认真听取家长的意见和建议,集家长智慧,改进学校工作,让“父母、教师、校长和子女都参与学校发展战略的确立,并共同合作确立了学校和学区核心价值观的结构” 。可以通过家长流动日记、家访、电话、电子邮箱等渠道与家长保持密切联系,及时将学生在校表现反映给家长,并向家长了解学生在家中的表现,以教育引导学生认真学习,积极进取,培养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为今后的发展打好夯实的基础。为了帮助家长建立与孩子之间良性的亲子关系,我们学校十分重视亲子活动的设计。学校每年有一个特色节日,历时一个学期,活动内容丰富。我们明确这是爸爸妈妈与孩子一起参与的节日。为帮助家长与孩子之间建立良性的亲子关系、创设更多家长与学校、与孩子沟通的机会、加强孩子和父母间的情感交流,我们十分重视亲子活动的设计和安排。如在春游时举行低年级的新子游、“大手拉小手”亲子阅读、“好家长”、“书香家庭”评选、重阳节敬老院送温暖等活动。并且,学校创办了自身特色童话节活动,让家长和孩子在童话的世界里共享快乐。为更好地促进家庭教育有效意义的实现,我校始终坚持不懈地精心为父母和孩子搭建爱的桥梁,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篇6
一、教师和家长合作关系的内容和性质
美国教育学家爱普斯坦在“学校―家庭―社会”这一研究课题中指出家校合作是“学校、家庭、社会合作”,三者对孩子的教育与发展负有共同的责任,同时三者对孩子的教育和发展相互影响。
我国教育专家马忠虎认为:“家校合作就是对学生最具影响的两个社会机构――家庭和学校形成合力,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校在教育学生时能得到更多的来自家庭方面的支持,而家长在教育子女时也能得到更多的来自学校方面的指导。”
“从行为与目的来看,合作行为是教师与家长在相互依赖的关系中采取互补的协调行为,使得彼此能共同创造互利的结果。从过程来看,合作关系彼此的共识,是一种连续性的异中求同的动态过程。”
“教师与家长的关系是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家长之间产生的一种人际关系。这是一种以学生为中介, 着眼于促进学生成长而形成的关系, 并不涉及现实中存在的教师和家长之间的私人关系, 尽管这种私人关系会在一定程度上对两群体关系起到事实上的影响作用。”
教师与家长的合作是指教师与家长通过交往实现的教育原则、教育要求、教育过程、教育手段等方面的一致或互补。这种交往是指教师与家长为了相互交流思想、交换有关学生成长的教育信息、表达情感等目的,运用语言符号实现的沟通。它是教师与学生家长之间进行的平等交往,包括间接和直接两种交往形式。间接交往是指双方通过其他媒介(如学生、家长会等)而实现的交往。直接交往是指双方直接接触而实现的交往。其中,直接交往在教师与家长的关系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是双方合作的基础。
以上各位作者都对教师和家长合作的内涵和范畴进行了分析,本文所谈及的教师和家长合作的内涵指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基于目前的教育现状,为了达到培养德、智、体、美、劳及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具有综合能力的学生的教育目的,教师和家长应该达成一致,以教育信息和学生教育问题为主要内容的各种形式的交流和交际。
二、家长和教师合作关系的现状分析
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中,教师处在一种高高在上的位置,教师的言行都有一定的权威。同时,教师也被孤立出来,教师和家长之间关系生疏,很少或者几乎不联系交流(图一)。而与此对立的是受市场经济观念的影响,学生和家长是学校的顾客,即上帝。一切都以家长的意见为宗旨,由此出现家长支配教师的现象(图四)。此外,很常见的一种教师和家长联系的情况是,学生在学校学习或生活上犯错误了,教师认为有必要让家长知道此情况,使学生能立刻改正错误,认真学习。此时家长是被动的,一切听教师的,甚至有时候和学生一起受处罚(图二),也经常产生一种教育无能感(图三)。朱赛红在《教师与家长关系的现状分析――从几则案例说起》一文中,对教师和家长合作的几种现状通过图示的方法进行了详细分析说明。
(图一) (图二)
(图三) (图四)
以上这四种情况都不能使教师和家长进行有效沟通,究其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我国现行教育制度存在一定的弊端。虽然教育改革已经在如火如荼地开展,但是应试教育的影响依然存在。应试教育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卷面分数,旨在人才选拔和筛选,这无疑成了学校教育的助推剂。因此,长期以来,培养学生的学校和教师的角色就越来越重要,相应的地位也高了,并在某种程度上获得了一种制度权利和话语权。因此教师在学生教育中“至高无上”,而家长只能处于从属地位。教师和家长的地位不平等体现在双方合作关系中就是家长很被动,无法和教师共同促进学生发展。
第二,由于教师与家长在教育目的和出发点、文化层次、专业知识储备等方面不同,使教师与家长在学生教育问题上的分歧很大,这影响了双方的进一步合作。这些分歧主要表现在教育思想观念、教育方法和价值观、教育过程、教育要求等方面。比如在素质教育理念的影响下,学校更注重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能力,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旨在学生能够全面发展。但是许多家长则认为参加很多活动,学习那些副科会给学生增添负担,占用学习时间,影响学生的考试成绩。
第三,教师和家长在合作目的、方式、内容上存在一定的缺陷。首先,教师和家长的沟通经常被双方简单化和概括化。只是对普遍的、突出的问题给予关注。双方没有将每一个学生的思想、心理、学习等方面的问题进行讨论和交流以达成共识。其次,双方合作中经常是重结果而轻过程。一般只针对学生的问题讨论和交流,缺乏系统的交流。此外,双方沟通形式单一, 且时常不沟通。沟通方式一般是开家长会,分为全体学生家长会和部分学生家长会。
三、教师与家长合作的策略
对学生教育的成功,是各种因素的综合。因此,社会、学校、教师和家长应密切配合,步调一致,整合各种教育资源,为学生创建健康成长和发展的良好的受教育环境。 针对以上问题及分析,笔者从教师、家长和社会这三方面提出几点建议以供参考。
首先,教师应该积极主动地和家长取得联系。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一视同仁,谦虚热心,尊重和理解不同学生的家长。对于家长,教师应根据其不同的职业、文化水平和对教育的观点,采取相应的沟通方式,不仅让家长了解学生的缺点,更要了解学生的优点,在和家长讨论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对症下药,解决学生生活中存在的问题,给予学生及时、恰当的指导和教诲。此外,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教育方式和教育理念都在不断更新,为了取得家长积极有效的配合,教师应该向家长讲解和宣传学校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以进一步取得家长的理解和支持。
其次,家长要关注和参与学生的教育过程。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教育学生要从多方面做起,并要多方面了解。家长作为孩子成长的监护人,应该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孩子的教育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孩子的智力发展,更要注重孩子德、智、体、美、劳及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等综合能力的提高和培养。要做到这几点,就必须和教师进行及时的沟通和合作,及时了解学生的发展现状和问题,并和教师诚恳地交流,为学生的良好发展找到更合理的对策。有些家长一味地依靠教师对学生进行培养,而对于教师来说,在现有的经济条件和教学环境下,要对班级的每一个学生个体对症下药,充分提升其综合能力,这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因此,家长应该改变以往的教育观念和方式,不仅对学生的功课进行辅导和督促,更应该和教师取得联系,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篇7
关键词:小学生;静心阅读;调查分析
我们在学校随机选择6个班为实验对象,再选择3个非实验班,作为实验对比班进行参照。我和5位语文教师利用教学之余根据研究理念、研究目标、研究内容有针对性地进行研究,采取了切实可行的措施,扎扎实实地开展了大量务实的工作,并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一、调查问题的提出
1.教育发展的需要
21世纪的教育强调教会学生学习。而阅读教学的一个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只有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才能使学生吸收和储备大量的优美词汇,拓宽知识面,提高阅读分析理解能力,从而具备较好的语文素养。
2.学生发展的需要
从学生的现状看,课外阅读是提高他们语文能力的有效途
径,可长时间以来,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出现了学生课外阅读量大大减少的令人担忧的现象。从小学生的现状看,很多学生把课外阅读视作完成额外作业,不能主动地阅读。
二、问题调查的目的、意义和基本内容
1.调查的目的、意义
多读好书,能使人明智,增长见识,丰富人的精神世界。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也说:“问语文学得好的人,都说是课外爱看书。”通过课题研究,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促进读书习惯的养成,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引发师生之间的阅读互动。
2.研究内容
(1)调查我校学生读书现状,通过对学生及家长问卷调查和座谈等方式获取一系列数据。
(2)如何尽快改变家长对读书“无用论”的看法,并能做到亲子共读。
(3)开展“献两本,读百本书”活动,制订相应的规章制度,充分利用现有的图书借阅平台,开展各种活动,培养学生的阅读的兴趣。
(4)有效地进行课外阅读的指导,将指导阅读和课外阅读进行衔接和整合。
(5)研究要让学生知道读什么、怎么读、怎么评价、如何反馈的问题。掌握适宜自己的读书方法并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三、调查中发现的问题
1.对课外阅读价值的认识不足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大量的课外阅读可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智力”背景,促进其形成健康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并使其个性健康发展。
2.学生自觉阅读的兴趣不浓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课外阅读的兴趣,就不需要老师家长去督促,当学生形成了阅读习惯,一切都水到渠成了。
3.教师方法指导不当,检测不得力
我校为了切实有效地构建书香校园,特别为每个班开设了一节阅读指导课,但对老师上课情况的调查发现,55%的语文阅读课没有用来阅读,而是挪作他用。经调查,37.5%的学生希望老师在阅读课上引导大家读,希望老师对学生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
四、调查后的思考与对策
针对这一现状,提出以下几点思考,以期尽早改变现状,使我校学生的课外阅读真正以学生为主体,使每个学生都能静心阅读。
1.培养学生阅读兴趣
书海无涯,舟楫安在?对小学生的课外阅读而言,培养兴趣应该说是最重要的。有专家认为教师和家长都应该是热爱阅读的人,特别是教师,应该以身作则,在情感上感染学生,使他们对阅读发生兴趣,多读,多体会,多思考,逐渐培养起终生受益的阅读习惯。
2.教给学生阅读方法
要有效地开展课外阅读,教师在课外阅读的指导上,必须遵循三结合原则:
(1)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相结合。
(2)课外阅读与写作、听说相结合。
(3)课外阅读与学校活动相结合。
3.养成静心阅读习惯
在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培养阅读兴趣的基础上,促使学生保持良好的读书习惯。教师可创造条件或利用学生已有的其他行为动机和需要迁移,使阅读成为他们生活中所必需的东西。
在阅读过程中要督促孩子保质保量完成,而不是走走形式,还要经常性地和同学们交换读物,以增加阅读量。
4.指导选择阅读内容
阅读是个人的事情。作为家长和老师,我们有责任在读物的选择上,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性的前提下,建立一种合作的关系,保持适度的沟通。
五、收获与启示
我们相信,“播下一种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一年多的实验时间匆匆而过,回味着孩子们取得的点滴进步,我们6位教师心里不免涌动着丝丝幸福。
我们有理由相信,我们已在孩子的心里播下爱读书、读好书、好读书、会读书的种子,培养了他们静心阅读的习惯,让他们学会汲取书中精华,提高个人语文素养,增强语言文化的积淀,孩子们定会终生受益的。课题研究暂告一段落,但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将一如既往地关注孩子们静心阅读的情况,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
让读书成为他们爱做乐为的一件事。
参考文献:
篇8
然而现在的小学生大都是“独苗苗”,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全家人围着这些“小太阳”转,使孩子在娇生惯养的环境中成长,滋生了孩子的不良习气,导致很多学生只会汲取而不会付出,导致很多学生形成了孤僻、自私、不合群等不良心理。人们不禁要问:他们懂得如何与小伙伴和谐相处吗?他们的合作意识强吗?他们具有愉快地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吗?
合作学习的代表人物约翰逊兄弟认为,如果学习不能把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与他人的合作互动之中,那么这些知识和技能都是无用的,这种教育都是失败的。许多社会学家认为,合作的交往较之竞争的交往在当今以及未来的世界里更为重要。现代教育观认为,未来社会需要的是开拓型、创新型人才,未来社会是倡导合作、共享、互助的个性化世界。因此,把合作意识的培养引入教学系统,不仅是适应教育社会化、培养社会所需人才的需要,而且更好地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的教育理念。
为了全面了解小学生合作意识现状,使研究更具有科学性、针对性、实效性,笔者在长沙市天心区选取了幼幼小学、青园小学、桂花坪小学、黄土岭小学、黄兴小学、仰天湖小学、中南大学附属小学、井岗小学等8所小学,展开了摸底调查。调查通过学生、家长两个层面展开。
一、学生层面调查情况及分析
1.课间活动时间,你更喜欢哪种方式?
喜欢集体活动的学生,不用任何人去指引,在课间活动时间就会非常主动地组合成集体,一起设计活动规则、奖励和惩罚形式。在活动中,互为盟友的一方会相互团结,为取得胜利而共同努力。虽然这些活动大部分为一些娱乐性的游戏,但它同样需要学生具备语言表达、肢体运动、思想交流、相互合作等基础能力,是学生实践活动的缩影。据学生课间游戏方式调查结果显示,93.59%的学生喜欢和同学一起玩,只有6.41%的学生喜欢一个人玩,可见绝大部分学生更倾向于集体活动,喜欢在相互交流与合作中更好地完成活动,体验活动的乐趣。也说明,学生是有团队合作意识的,他们的合作意识还可以伴随着兴趣而主动强化。
2.学习和生活中,你是否愿意倾听其他同学的意见?
调查显示,95.63%的学生愿意听取其他同学的意见,只有4.37%的学生不愿意听他人意见,自己想怎么做就怎么做,由此可以看出学生普遍能够听取别人的意见,愿意接纳与自己不同的想法。而牧硪桓鼋嵌瓤凑飧鼋峁,95.63%的学生愿意听取意见,也就意味着有95.63%的学生给别人提出意见,说明学生都有与别人分享自己想法的意愿,这对学生之间的团队合作是有益的,因为他们能够相互交流,学会分享,懂得接纳不同的意见,并做出比较合理的分析和选择。
3.你喜欢和其他同学一起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吗?
对于是否愿意和同学一起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这一问题,74.63%的学生表示喜欢,20.99%的学生持中立态度,而4.37%的学生表示不喜欢。从这一项数据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与人合作的意愿是很强的,他们的潜意识中对人与人之间的合作行为表现出很积极的态度,对集体活动怀有浓厚的兴趣,这正是团队活动开展的有利条件。而对此表示不喜欢的学生比例为4.37%,这与上一项调查结果中不愿意听取别人意见的学生比例相同,说明极少数学生倾向于坚持自己的想法,喜欢单独一个人完成任务。
4.遇到困难的时候,你会怎样做?
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有50.44%的学生会找其他同学商量解决的办法,有7.00%的学生会请父母帮忙,而38.19%的学生会自己解决,选择其他方式的占4.37%。超过一半的学生会先考虑到寻求他人的帮助,接纳他人的意见,通过他人的指点解决问题,尤其是会优先考虑选择与自己同龄的伙伴。可见,这些学生在遇到问题时会想到自己所处群体的其他成员,能够比较自然而没有心理障碍地把自己的问题告知别人,容易实现比较友好舒适的交流。而38.19%的学生会自己想办法解决,力求通过自己一个人的力量解决问题,或许是不想让别人知道自己的困难,或许是没有请求援助的勇力,或者是对自己的能力比较自信等。他们在遇到这类情况时,主要与自己内心世界的一个自我对话,不会主动和周围的其他人进行交流。
5.在完成老师布置的与同学合作的任务中,如果失败了,你觉得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在完成与同学合作的任务失败时,60.64%的学生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不会责备其他团队成员,只有5.25%的学生会把失败的原因归结于团队成员。这说明学生能够比较理性地处理团队成员之间的关系,在遇到失败时不会把责任往别人身上推,能够冷静下来先分析自身的情况。这样能够维护团队成员间的友好关系,有效提升团队的合作能力。
6.在完成老师布置的与同学合作的任务中,如果成功了,你觉得小组获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在团队任务取得成功时,79.01%的学生认为同学们的密切合作是成功的主要原因,超过90%的学生会将团队的成功看成是每位成员共同努力的结果。团队合作失败了,他们会先从自身分析原因;团队合作成功了,他们会把荣誉和大家一起分享。在他们看来,团队合作的结果会很理想。同时,他们也能够不计个人功过得失,不会因个人的情绪而影响团队的精神凝聚力。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学生非常重视团队成员之间的合作关系,能够正确认识到团队的成功与所有成员的密切合作是分不开的。
7.在小组活动中,当发现有同学需要帮助时,你会怎样做?
85.42%的学生会很主动地帮助小组活动中有困难的同学,11.95%的学生会在别人求助时伸出援手。从这两项数据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学生是很愿意帮助别人的,他们并不会丢下团队中的成员不管,而是团结一致,大手拉小手,共同克服困难,完成任务。
8.你更喜欢以下哪种分组方式?
在团队分组方式上,64.14%的学生喜欢自由分组,20.99%的学生喜欢按兴趣爱好分组。自由分组区别于其他按能力、性别、学号等进行分组的方式,学生选择小组成员主要凭自己的主观感觉,而不会以团队任务的需要为出发点。在他们眼中,选择团队成员与平时玩游戏寻找伙伴时一样,不了解团队成员的不同组合与团队整体能力之间的重要关系。
9.你觉得哪种方式最能培养你的合作精神?
对于哪种方式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36.44%的学生选择老师多讲一些合作技巧,42.57%的学生选择老师多组织一些合作性的游戏。可以看出,学生愿意培养自身的合作精神,但又缺乏合作的方法和技巧,希望老师在这方面能够给予他们指点,并且能够通过游戏式的实践活动来锻炼其合作能力,从而在感兴趣的活动中真实感受合作精神,培养合作精神。
我们发放的学生卷共设置9个问题,从学生日常的行为和心理分析其所折射的合作意识。发放问卷350份,回收有效问卷343份。根据统计,仅有39.94%的学生非常喜欢和其他同学一起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而20.99%的学生表示一般,不是很喜欢。另外,当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38.19%的学生会选择自己解决,而没有考虑和其他同学商量解决办法。在完成老师布置的与同学合作的任务中,如果失败了,有60.64%的学生会认为是自己的原因。如果成功了,有79.01%的学生归结为是与同学们密切合作的结果。对于学习中的分组,有64.14%的学生比较喜欢自由分组,选择按兴趣爱好分组的有20.99%。对于如何能培养合作精神,42.57%的学生希望老师多组织一些合作性的游戏,36.44%的学生期待老师能多讲一些合作技巧,11.37%的学生希望老师多组织一些集体比赛。
二、家长层面调查情况及分析
1.您参与孩子课外集体活动的积极性如何?
积极参与型家长:这类家长对孩子在学校的生活非常关心,会主动与教师交流孩子的最新发展情况,愿意配合教师的工作,知道家校共育会更好地促进孩子的发展。这类家长从相关调查数据可以看出所占百分比是可观的。放心撒手型家长:这类家长认为,孩子既然已经上了学,教育问题就交给老师了,自己可以撒手不管了,相信老师会帮自己带好孩子。于是,他们忙于自己的事业,不太关心和参与学校的活动。
2.当您不同意他(她)的要求时,孩子通常会有什么样的表现?
在调查中,51.72%的学生会想办法试图说服家长同意,只有10.34%的学生不愿意和家长交流,放弃自己的想法,可以看出学生普遍能够和家长沟通,愿意为自己的想法去争取。这对于学生和家长之间的团队合作行为是有益的,因为他们能够相互交流,接纳不同的意,并做出比较合理的分析和选择。
3.您的孩子能友好地与其他同学相处吗?
对于是否愿意和同学一起友好相处的问题,75.48%的学生表示非常赞同,有24.52%的学生表示和同学的关系一般,没有学生与同学相处得不太好甚至关系差。从这一项数据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与人合作一起完成任务的意愿是很强的,他们的潜意识中对人与人之间的合作行为表现出很积极的态度,对集体式的活动怀有浓厚的兴趣,这正是团队活动开展的有利条件。
4.您的孩子在游戏中会主动遵守游戏规则吗?
在玩游戏的时候,有80.46%的学生会主动遵守规则,有18.77%的学生需要提醒才会遵守规则,而0.38%的学生则不会遵守规则。调查数据显示,超过一半的学生会自觉遵守游戏规则,可见这些学生在游戏中会想到自己所处的群体的其他成员,能够考虑到其他成员的感受,容易实现比较友好舒适的交流。
5.您孩子会主动表达自己的意见、看法吗?
调查数据显示,超过半数的学生能主动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看法,体现了学生与家长的和谐沟通;40.23%的学生偶尔会和家长沟通,表达自己的意愿,也体现了基本的团队意识;只有9.20%的学生一般不会和家长沟通,不会建立良好的团队关系。
6.在与小伙伴的交往过程中,面对意见分歧,您孩子通常会怎么做?
在小伙伴的交往过程中,76.25%的学生认为有意见分歧时要讨论商量后再做出决定,充分体现了团队合作意识。他们认为同学们的密切合作是成功的主要原因,团队的成功是每位成员共同努力的结果。
7.您孩子在团队任务失败时通常会归因于哪个方面?
72.03%的学生会认为任务失败是团队共同的责任,体现了团队的精神,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成为了他们的座右铭;15.71%的学生会认为团队任务的失败是自己的责任,与他人无关;而12.26%的学生认为团队任务的失败与自己毫无关系。从这三项数据可以看出,很多学生是有团队意识的,他们并不会在团队任务失败时推卸责任,而是团结一致,大手拉小手,共同克服困难,让整个小组充满战斗力。
8.您孩子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向您寻求帮助时,您通常的做法是?
在孩子遇到问题向家长求助时,73.56%的家长选择和孩子一起讨论,启发孩子去解决问题;14.94%的家长选择引导孩子去和同学商量,讨论解决的办法;8.43%的家长选择直接告诉解决方法;3.07%的家长选择不予理睬。从这些数据分析,很多家长愿意和孩子一起沟通和交流,体现了团队合作的意识,也有少数家长不愿意和孩子进行沟通和交流,不了解团队意识的重要性。
9.您觉得孩子们缺乏合作意识的原因是什么?
对于缺乏合作意识的原因,37.84%的家长选择“缺乏通过合作取得成功的体验”,33.43% 的家长选择“缺乏合作的锻炼机会”。可以看出,家长对孩子的合作精神是有强烈意愿的,他们希望老师能够通过实践活动来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让他们在感兴趣的活动中真实感受合作精神,培养合作精神。
家长卷特设置了9个问题,发放问卷280份,回收有效问卷261份。在问及孩子们缺乏合作意识的原因这个问题时,37.84%的家长认为是缺乏通过合作取得成功的体验,33.43%的家长认为缺乏合作锻炼的机会。而当孩子们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向家长寻求帮助时,73.56%的家长会和孩子一起讨论、启发孩子自己解决问题,仅仅只有14.94%的家长会引导孩子去与同学商量,讨论解决办法。
三、结论
通过从家长、学生两个层面开展广泛调查,收集数据,统计分析,最后就小学生合作意识情况,笔者得出以下几个观点。
1.学生喜欢团队活动,有利于合作能力的培养
在以上调查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到学生课间更喜欢团队游戏,生活中愿意听取他人建议,喜欢和同学一起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他们对多人一起参与的活动表现出很大的兴趣,与自己一个人完成学习任务、劳动任务等个人活动相比,多人的团队活动形式更为开放,情感直接交流的机会更多,展现自我的机会更为均等,这些对于学生而言都是完全不一样的体验。更为重要的是,他们能从这种形式的活动中得到更多满足。合作能力正是需要团队成员在活动中相互配合,共同努力,将每位成员的能力实现几何相加,所以学生对团队活动的兴趣有利于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
2.良好的交流有利于团队合作活动的开展
在生活和学习中,学生能够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建立友好的交流通道。在遇到困难时能够向自己的父母和同学寻求帮助,主动述说自己的难处。同学之间遇到困难时能及时伸出援助之手,了解同学的实际情况,并尽自己所能提出建议和帮助。这些都充分说明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是自由自主的,都能主动建立相互交流平台。在团队合作活动中,良好的沟通和交流能够及时消除彼此之间的误会,减少团队内部矛盾。实时了解彼此的动态情况,适当调整团队整体计划,增强团队成员间的密切配合度,这些都有利于团队合作活动的开展。
3.学生非常重视团队成员之间的友好关系
友好的F队关系是团队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在对小学生合作意识调查问卷中可以看出,学生在团队遇到困难或阻碍时会冷静地思考问题,先从自身分析原因,不是一味地推卸自己的责任,责备他人。在团队取得成功时,会把功劳与每一位成员分享。而当团队成员有困难时,会及时提供帮助,一起攻克困难。这样能够维护团队成员间的友好关系,有效提升团队的合作能力。
4.对如何更好地实现团队合作能力缺乏科学的认识
篇9
关键词:农村家庭教育调查问卷教育资源家校合作
城乡教育均衡化是新世纪教育发展的一大难题。目前的状况,农村学校和城镇学校相比差异明显,不可同级而语。绝大多数人认为,城乡教育教学质量的差异,在于硬件,在于师资,在于生源。其实不然,硬件可以提升,师资可以培养,生源也并无绝对优劣。城乡教育教学质量的差异背后更重要的是家庭环境的差异或者说是家长素养的差异。这里所说的差异不全指家庭的贫富,家长的学识,家长的社会地位,而是指家长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行为。家庭是社会最基础的单元,一个人一生所处时间最长的是在家庭中,所以在人生的前半阶段,家庭教育对于一个人整体素质的提升以及未来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如何加强整合家庭教育资源,促进家校合作是我们应该重点关注的课题。
一、调查和分析家长目前的教育理念和行为
1、调查问卷的发放与回收情况
本次“家长教育素质”调查的正式问卷于2009年10月中旬发放到西周镇小学二、四、六年级家长手上。共计发放问卷708份,约占全校学生的60%。由班主任教师请学生将问卷带回家,请学生家长填写。11月中旬共回收到问卷597份,回收率为84.3%,剔除无效问卷43份,得到有效问卷556份,问卷有效率为93.1%,问卷的填写和回收情况还是比较理想的。问卷发放与回收的具体情况见表1。
2、西周镇小学生家长教育素质调查结果
为了更加全面地了解西周镇小学家长教育素质的总体水平,笔者分别算出了所有被调查家长的总体教育素质包括教育观念、教育态度、教育能力、教育行为的总体平均分,并进一步算出各自的比较平均值。教育观念包含9个题目,其比较平均值=教育观念的总体平均值/9,教育态度、教育能力、教育行为与总体教育素质的比较平均值计算同理。在比较平均值中,1分表示“很差”,2分表示“较差”,3分表示“一般”,4分表示“较好”,5分表示“很好”。具体填答情况如表2。
从上表可以看出,西周镇小学生家长在教育观念、教育态度、教育能力、教育行为及总体教育素质的比较平均值均在3—4分之间,其中教育态度的得分略高些,为3.84分,教育能力的得分略低些,为3.52分。可见,西周镇小学生家长的教育观念、教育态度、教育能力、教育行为、总体教育素质都很“一般”,从而说明,西周镇小学生家长教育观念的现代化程度、教育态度的理性化程度、教育能力以及教育行为的科学化程度均处在“一般”水平。就总体水平而言,我镇小学生家长教育素质的水平尚可,但还存在很多比较薄弱的方面。
从表3中可以看出:从总体上看,在小学学生家长中,教育观念“好”的占总人数的22%,“中”的占64%,“差”的占14%;教育态度“好”的占总人数的30%,“中”的占60%,“差”的占10%;教育能力“好”的占总人数的34%“中”的占52%,“差”的占14%;教育行为“好”的占总人数的39%,“中”的占49%,“差”的占12%;总教育素质“好”的占总人数的31%,“中”的占56%,“差”的占13%。
3、调查结果分析
在调查中,发现家长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其一,期望值高。90.83%家长期望自己的子女学习成绩好,能考上大学。其二,过度溺爱。18.27%的学生根本不参加任何家庭劳动,47.78%的学生只参加每周一小时以下的家务劳动。正因为如此,60.12%的学生不会洗衣、做饭,54.75%的学生需要家长在上下学时接送,7.61%的孩子经常让家长帮助打扫教室卫生。更有甚者,为了让孩子能“讲究卫生”,47.19%的家长给孩子端洗脚水(“经常如此”的占14.83%)。其三,重物轻育。这种类型的家长不在少数,基本表现是:平时在物质上无条件满足孩子的需求,对子女在学校的学习、成长不闻不问。然而,一旦出现问题则暴跳如雷,对学校、老师横加指责,对子女则非打即骂,或者干脆撒手不管、放任自流。教育方法的简单粗暴,其结果往往是招致孩子更加强烈的叛逆,从而破罐破摔、离家出走,甚至于对人生彻底丧失信心而走上绝路。
二、构建农村家校合作的对策及思考
农村家庭教育的现状表明,农村学校要创建优质教育的障碍很大程度来自家庭和家长的差异。学校只有赢得家庭和社区的积极参与,才可能有条件创建优质的教育。同样从学习心理科学来讲,“支持性的社会文化环境”是有效学习的外部条件之一。这“支持性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占很重大比例的肯定是家庭的文化环境以及一定范围之内的社区环境。无数的教育教学实践证明,家校合作的优劣会产生截然不同的班风、学风和孩子的学业成绩。因此,赢得家庭和社区的积极参与势在必行,刻不容缓!“家庭、学校、社区”齐心合力有三个关键策略:
策略一:创造家校相互理解互动氛围
杭州大学刘力教授将家长参与的活动形式分为三个层次。(1)“形式的参与”。这是最表面化的参与层次。家长在得到邀请时访问学校,参加家长会、开放日、作业展览等活动。(2)“人际的参与”。这是一种双向交流式参与,家长与教师在较亲切的气氛中相互交流信息和建议。像家访、家长参与课堂教学等均可列入此类。(3)“管理的参与”。北爱尔兰大学教授摩根等人把家长参与的活动形式分为低层次参与和高层次参与。低层次参与仅仅享有知情权,而高层次参与则享有决策权,可以协助学校运作,参与学校决策。农村孩子学前教育的相对薄弱,新课程容量大灵活性强的特点,导致教师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花在完成教学内容上,再加上教学行政部门对教师专业化要求的增强,师资队伍的快速更替,从而使教师这一职业逐渐显现纯技术的特征。
另一方面,农村乡镇范围内各村小完小的撤并,通讯手段的日益便捷,都影响了家校沟通的效果。以往家校之间的亲情日渐消失,从而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教育教学应有的魅力。如何改善这种局面?要根据实际情况,除了发挥现代通讯的优势,保持经常性的电话联系,使用大容量高速度的校讯通平台之外,学校还是要和家长及社区建立更为人性化的沟通渠道。首先是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一学期至少一次的家访活动。对交通不便的村庄社区,学校应该家访。在家访的过程中,建立所有学生的成长档案,共同和孩子家长一起制定孩子的发展计划,从而使家长参与到孩子的学习之中,赢得家长的自觉支持。其次,欢迎不同年级的家长走进学校大门,走进学生课堂,走进校园生活。在参观和交流中了解学校的办学目标,了解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现状,从而增进了解,相互理解,相互配合。作为学校和教师,只要把握设身处地、将心比心和小步行进、渗透指导的原则,定能创设家校联系的喜人局面。
策略二:建立家长学校长效学习机制
随着独生子女时代的到来,农村家长和城镇家长一样具有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愿望,但缺少方法和相应的环境。常听到家长抱怨:现在的孩子吃得好,穿得好,就是难教育。其实,问题的根本原因不在孩子身上,而是取决于家长的教育理念是不是跟上了时代的步伐。观念决定行动,意识决定未来。一个不具备现代家庭教育理念的家长怎么能面对新时代的孩子呢?因此,作为一个明智的现代家长必须树立现代的家庭教育理念。家校的脱节,沟通不良甚至误解使得教学质量大打折扣,农村学校在办学中越来越显得势单力薄。与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相对应,就要建立学习型家庭。家庭每一个成员都有自己的学习目标,因此要从实际出发配置一定的学习时间,增加家庭教育投入中文化投入和时间精力的投入,形成家长带头学习和孩子共同学习的良好学习氛围。作为现代家长,在加强自身学习以及陪孩子共同学习的基础上,还要科学地指导孩子学会学习。重点从这样几个方面去指导:第一,培养孩子浓厚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只有热爱学习才可能保持永不衰竭的学习动力,只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才可能保持学习的自觉性。第二,培养孩子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这样才能终身学习,才能提高学习的效率。第三,培养孩子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让孩子明白学习是生存和发展的根本,要时时事事处处学习,能够通过多种途径特别是信息化渠道学习。
其实,只要学校积极主动引导家长参与进来,就会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很让人头疼的家庭作业监管不力,质量不佳问题。针对农村家长素养欠缺的现状,要让家长有效参与,必须加强对家长的培训。学校可以通过家长学校开展如感恩教育、责任教育、学习潜能开发教育、学习习惯教育等一系列专题性的培训辅导项目,使家长和孩子全程参与,同步提升。为了提升家长素养,农村学校也可开展“亲子共读,快乐同行”为主题的亲子素养提升工程,让家长和孩子在共读中增长知识,转变理念,提升能力,增强农村家庭的书香气息。
0年度,学校邀请华东师范大学王鹏博士作了一个精彩的“感恩教育”报告,现场感动和震撼了上千名家长和学生。一些家长热泪盈眶,纷纷表示以后要把孩子当作独立、平等、发展的个体,进一步融洽亲子关系,做到家庭教育和谐、融洽,爱严有度、宽严相济,尊重孩子的一切权利和合理要求,尊重孩子的人格和个性发展,不能将孩子“私有化”。同时,很多学生含着眼泪表示:以后要爱父母、爱学习,不辜负父母、老师的期望,在家做个好孩子,在校做个好学生。
策略三:整合社区村、镇有效教育资源
我国基础教育长期以来“躲进小楼成一统”,“两耳不闻窗外事”,很大程度上束缚了学生整体素养的发展。因此,让教育依托社区就变得日益需要。家校合作要求家庭与学校除应努力发挥其独特的功能外,还应重视其彼此之间以及与社区之间重叠影响力的发挥,在孩子发展的任何阶段,学校都应主动设法将家长和社区对学生的影响力纳入学校教育过程中。
1、抓好社区、村庄的团队作用。建立社区或村庄学习小组,为孩子们提供共同学习、交流的场所;发挥高段学生的帮带作用,营造浓浓的区域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学习成绩。
2、发挥镇妇联的关爱作用。西周镇妇联建有巾帼联谊会,由女企业家和各村妇女主任组成,联谊会与学校一起开展关爱留守学生,争心妈妈系列活动。营造了良好的育人环境,让寂寞的花朵绽开了笑脸。
3、重视关工委的帮扶作用。老教师在关心下一代工作中有其独特的优势,老教师的威望、学识、经验、亲情、时空是做好关工事业的最大资源。西周镇关工委老教师积极开展对“德困、学困、贫困”学生结对帮扶活动,并自发筹资每年1万元钱设立奖学基金,奖励“双优生”和“进步生”,起到了良好的激励作用。
篇10
关键词: 小学新生 问题浅析 小学生活 研究成果
国内外教育研究统计资料表明:“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学习成绩的好坏,20%与智力因素相关,80%与非智力因素相关。而在信心、意志、习惯、兴趣、性格等非智力因素中,习惯又占有重要位置。”[1]因此,古今中外的教育学家、心理学家都非常重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长期以来,小学一年级新生学习困难、成绩偏低的问题一直困扰着广大教师。为让孩子尽早适应小学学习生活,我们通过对教师、家长问卷,与领导、教师座谈等形式,对一年级学生的学习现状进行了调查。调查显示,一年级学生中学习习惯较差、成绩偏低的学生所占比例平均高达22.8%。这对于智力上无明显差异,入学不足一年的小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
一、存在问题的主要表现
(1)家庭教育方面。多数家长望子成龙心切,普遍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较多地把目光集中在分数上,对孩子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却不够重视。(2)教育者自身存在问题。由于来自学校、社会、家长等各方面的压力,使得有的教师过于看重学生的考试成绩,忽视了学法指导和习惯培养,致使学生的学习成绩出现两极分化现象,成绩偏低的学生所占比例较高。(3)部分学生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缺少学习活动中应具有的认真、主动、顽强的心理能动状态。(4)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与小学低年级良好学习习惯培养教育衔接不到位,一年级新生入学后不能尽快适应小学学习生活。综合以上问题,分析其原因主要是:部分教师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不够重视,缺乏科学的培养方法与策略,成绩偏低的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不良学习习惯。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们提出了《构建小学生良好习惯培养策略体系研究》这一课题,旨在探索新课程背景下,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途径和策略,最终使学生养成从小热爱学习、学会倾听、善于思考、大胆发言、认真书写、敢于提问、认真观察等良好学习习惯,为小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基,避免学生输在学习的“起跑线”上,进而全面提高全县小学的教学质量。
二、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
研究抓住学生成长的起点,避免学生输在学习的“起跑线”上,在教师中树立并推广了一种为孩子的可持续发展乃至一生成长奠基的理念。在小学低年级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及幼小衔接方面,进行了细致、具体、有针对性的研究,不仅在理论上提升了对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的重要性及必要性的认识,而且初步构建了适合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教育的切实可行的实践操作体系。
(一)制定了教师可操作、学生可比照的《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目标细则》。
通过反复讨论、实践、研究并结合实际,我们制定了《小学一、二年级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目标参考细则》。对教师来讲,《细则》是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必须实现的教育目标;对学生来讲,其是在学习活动中必须达到的基本要求。《细则》对学生的学习情感和学习方式,以及课前准备、上课、读书、讨论、交流等学习活动的各个环节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章可循。
(二)初步构建了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操作体系。
1.建立档案,抓早抓实
在学生入学时就应狠抓学生的学习习惯养成,建立学生学习习惯培养档案。内容包括:个人档案、学生照片、老师及家长评语(每学期一次)、好习惯培养目标细则(分年段)、学生学期初计划(我的小小心愿),以及学生取得的各种荣誉、参加的活动材料或其他相关内容。档案记录了学生在习惯养成方面的点滴进步,既有利于教师、家长了解学生习惯养成情况,又为学生积累了成长过程中的一笔宝贵的财富。
2.循序渐进,反复抓,抓反复
良好的学习习惯,不可能一朝一夕养成,也不可能一下子全部养成,它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逐渐形成的过程。根据科学家的研究,一个好习惯的养成需要21天,但巩固却需要至少36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因此,我们在研究中,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教学的具体情况,从做好课前准备,上课专心听讲,按时完成作业等简单的切实可行的学习习惯入手,循序渐进,逐步发展。
例如:在课前准备上,我们要求学生每节课前准备好下节课所需的书本、学具等,并在指定的位置摆放好,但有的学生总是做不好。对此,班主任经常跟组长一起检查、督促,对不会整理的学生亲自指导、帮助整理,连续几次后,这些学生受到了感动与启发,达到了教学要求。
3.立足课堂,落实《细则》
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教育,重点在课堂,同时将其渗透于班队会和其他课外活动中。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始终把《细则》渗透其中。根据一、二年段学生的年龄特点,分年段制定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目标细则》,并将分解后的目标细则粘贴在班级的醒目处,夹在学生的档案中,不仅教师要了解,而且让学生熟知,起到时时督促、事事参照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依据《目标细则》对学生的课前准备、读写姿势、认真听讲、积极发言等方面提出明确要求。教学中,时时进行提醒,让学生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4.树立榜样,启发训练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学习习惯,大多数是按照家长、教师的要求或在模仿他人情况下形成的。要为低年级学生树立一些现实生活中的榜样,对此,我们的做法是:在班上尽量多表扬一些课前准备充分,上课认真听讲,作业书写工整的学生,使其他学生自觉模仿,养成习惯。随时抓住学生的点滴良好行为,尤其是平时习惯较差的学生,及时给予表扬,营造有利于培养良好习惯的氛围。同时,教师要非常注重自己的言行,做学生的表率,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好,如:教师的仪表、教学语言、教态、板书等尽量规范,以免让自己的不良习惯和不规范的言行影响学生。
5.幼小衔接,合力联动
在座谈中,我们感到小学和幼儿园教师在习惯培养方面缺乏联系,衔接不到位。因此,在研究中,我们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加强小学与幼儿园的交流和合作,努力使教师在思想上对孩子学习习惯方面达成共识,在行动上达成一致。
(1)幼小结对,互动交流
在研究过程中,小学和幼儿园互相结成对子,开展互动交流活动。例如:“带幼儿园的小朋友参观小学的校园及课堂学习,模仿小学生的听、写、读的姿势等;邀请小学生来幼儿园与小朋友座谈,教幼儿一些书写、读书的姿势,纠正一些不良的学习习惯等;通过环境布置、图片、录像资料等各种教育形式,尽量让幼儿了解小学课堂学习生活。”[2]
(2)专题研讨,加强合作
结合本单位实际开展形式多样的幼小衔接专题研讨活动,如:培养良好书写习惯的专题研讨,培养学生良好倾听习惯的专题研讨,对家长进行培训指导的专题研讨等。
6.家校合作,形成合力
首先,积极向家长宣传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意义和具体要求,不要只关注孩子的考试分数,促使家长重视孩子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其次,通过家访、家长学校、家长联系卡、家校联谊活动等多种途径,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定期召开有关良好学习习惯培养方面的家教经验交流会,表彰先进,以点带面。家校合作,形成合力,使家校教育保持一致,巩固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教育效果。
三、成果实践效果
(一)学生良好习惯得以养成。
按照《细则》要求,每个学生在教师的提醒下,能保持正确的坐姿和读写姿势,基本做到认真听课;能带着问题倾听老师和同伴的发言,尽量不打断他人的发言;能借助一定的条件把话说完整、说清楚;在活动中能够遵守活动规则,合作意识明显加强,我行我素的行为得到改善,初步学会整理玩具、学具,用后能放回指定位置。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通过训练能够较好地做好课前准备,能专心倾听他人发言,不随意插话,养成课前阅读、预习的习惯,在预习、阅读中能抓住重点圈划,阅读、预习能力明显提高。多数学生能说几句完整的话,表达比较清楚,声音响亮,能按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并把观察的结果表达出来。在老师的指导下,乐于发现和思考问题,在小组活动中,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明显增强,能主动承担一些任务,书写和握笔姿势有了明显改善。在教师、家长的指导、督促下,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成为自觉行为。
(二)教师素质得到提高。
通过课题研究,教师对学生学习习惯的重视程度提高了,课堂教学中不只是注重知识的传授,能够利用各种,途径和形式,关注学生的学法指导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好习惯养成促进了学习成绩的提高。通过实践,教师们探索出了一些切合实际的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方法和策略,总结、积累了一定的可借鉴的经验,撰写了许多案例和论文。
(三)家长观念明显转变。
通过课题的实施,转变了家长重成绩轻习惯的传统观念,明确了学习习惯的重要性,掌握了一些指导孩子养成良好习惯的方法。
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互动研讨、合作交流活动,使幼、小教育形成一个整体。教师们在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方面,不仅在思想上达成了共识,而且在行动中做到了一致。在两个不同的阶段,采取更加有效合理的教育手段,在孩子的学习环境、学习方式、作息时间等方面进行合理的调整和过渡,有效地促进了良好习惯的养成。
参考文献:
- 上一篇:电力安全专项整治方案
- 下一篇:供应链管理的基本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