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产权保护的方法范文

时间:2023-12-26 18:08: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知识产权保护的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知识产权保护的方法

篇1

中图分类号:D92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738(2011)12-0120-01

摘要:土家族据三元学说形成了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诊疗方法,然而目前这些诊疗方法正因为得不到有效的保护正在渐渐消亡,本文从法学视角出发,介绍土家诊疗方法,分析其知识产权保护的可行性,并构建具体的制度设计,探讨了土家族诊疗方法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

关键词:土家族诊疗方法;知识产权;保护制度

一、土家族诊疗方法介绍

土家族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民族,拥有800万人口,聚居于鄂、湘、黔、渝四省市交界的武陵地区。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智慧的土家族人民创造了古朴的民俗民风和丰富灿烂的民族文化,特别是原始超然而独具魅力的土家族医药文化,不仅为土家族人民,而且为整个中华民族乃至全世界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土家族医学用天、地、水来认识人体,土家医据三元学说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诊疗方法。土家医通过“五诊法”(看、问、听、脉、摸) 来全面收集有关疾病发生的相关依据,为准确判断疾病的病因、病变部位、疾病的性质和疾病的程度提供依据。其中,脉诊是土家医诊断疾病的主要方法之一。土家医脉学丰富,脉种、脉象较多,流传土家族民间的脉种有30多种,各具其特色。在治疗方法上有两大类:一是内治法,二是外治法。内治法包括赶清法、活消法、温补法、收涩法。外治法是土家族传统疗法的重要治法,概括为 “五术一体”,将“刀、针、火、水、药”融为一体,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是土家族医学史上的经典传统疗法。

目前,这些具有民族特色且疗效显著的土家诊疗方法由于没有传承人,或者不为世人所知,正在面临着消亡的危险。如何保护这些有价值的诊疗方法,社会各界的学者和有关人士都正在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

二、土家族诊疗方法知识产权保护的可行性分析

1.从知识产权的概念上看,土家族诊疗方法属于知识产权的范畴。

在民事权利制度体系中,知识产权这一用语是与传统的财产所有权相区别而存在的一个概念。从知识产权的概念来看,它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概念,它包含的内容不仅仅就是现有理论所概括的内容,而应该是容纳了诸多非物形态财产权的一种概念。

而我们要讨论的传统医药知识当中的土家族诊疗方法,它实际上就是这样一种可以被囊括在知识产权概念中的一项内容。土家族诊疗方法是勤劳的土家族人民经过世世代代的反复尝试和实践,经过千锤百炼以后留下来的行之有效的治疗疾病的特色诊疗方法,凝聚了土家先民的智慧和汗水,是土家族人民创造的智力成果,是土家族乃至全国、全世界人民的宝贵财富,基于这些诊疗方法而产生的权利是属于精神领域的非物质化的财产权,属于知识产权的范畴,应该被纳入知识产权的保护范围。

2.从知识产权的性质上看,土家族诊疗方法符合知识产权的性质。

土家诊疗方法具备知识产权的私权属性,《知识产权协定》在其序言中宣示“知识产权为私权”,以私权名义强调了知识财产私有的法律形式,而知识产品就是这种私权的另类客体,它独立于传统意义上的物。

土家族诊疗方法就是具备这样属性的知识产品。虽然土家族的诊疗方法是土家先民世代相承和集体智慧的结晶,但它却是一种具有很强人身依附关系的技术方法,它是土家医个人持有的一种专有技术,是一种私人权利,具有私权的属性,可以成为知识产权的客体。

3、从知识产权的制度设计上看,土家族诊疗方法可以不局限在现有的知识产权框架内

现有知识产权制度的专利法将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列为不授予专利的情形,从而将诊疗方法排除在知识产权保护的范围之外。专利法将其排除在外,不授予专利,这一立法的精神实质其实是为了使诊疗方法更好地传播,能够更广泛的被公众适用,而并不是说它没有保护的价值,相反,这一排除更加说明了其对社会的重要性,法律才没有将它作为专有权和独占权赋予个人垄断的权利。

土家族诊疗方法世代相传,在族群内部都是靠师傅的言传身教传授给徒弟,一般也只传给族内的人,一旦传承人出现意外,传承就有可能中断,而且,目前这些诊疗方法越来越难以找到传承人,这很不利于诊疗方法的延续。所以针对这一特点,立法更应该对其进行保护,而对于它的保护不应以限制为主,更应该侧重鼓励。立法可以不局限在专利法保护的范围内,另辟蹊径,寻找一个更加合适的途径去保护它。

三、土家族诊疗方法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具体构想

1.价值目标。

知识产权制度的立法目标和功能应该是正义与效益。正义目标主要是为了保障创造者的权利而存在的,如果创造者投入的智力活动无法得到补偿,那么精神生产领域的活动将陷入无序的状态,整个社会就不存在秩序可言。然而,正义的目标并不能完全涵盖知识产权的效益目标,植根于经济生活中的知识产权制度,不仅应该具备维系社会正义的功能,还应该担负起实现智力资源有效配置、促进社会非物质财富增加的使命。总之,知识产权的宗旨在于保护创造者的权利,促进知识产品的广泛传播。

将土家族诊疗方法纳入知识产权的保护范围,我们依然应该遵循这样的价值目标,而且更应该侧重效率的目标。在保护创造者权利的前提下,尽可能广泛地扩大它的传播范围,使更多的人了解土家诊疗方法,并进而成为这一知识产品的受益者。然而,由于诊疗方法存在和传承的特殊性,我们不能仅仅按照其他保护传统医药知识的普遍方法去保护,而应该看到其特殊性,采用适合它自身特点的方法进行保护。

2.制度设计。

第一,在地方建立或者明确专门的土家传统医药保护管理机构。这些机构主要负责“民间医师”资格的认定,诊疗方法疗效的认证、诊疗方法的研究和创新、民族间诊疗方法的交流等工作。国家应给予这些机构必要的经费保障土家传统诊疗方法的传承,给医师发放一些津贴和补助,鼓励其将技术传承给他人,且设立专项资金用于奖励有突出贡献的“民间医师”。目前,大部分的土家医都是靠自己的医疗技术为当地的居民诊疗疾病,收入一般也比较微薄。建立这样的机制,一方面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土家诊疗方法,有利于土家诊疗方法的传播;另一方面,给予土家医经济上的支持,有助于鼓励他们延续并传承诊疗方法。

第二,鼓励土家医创办土家特色门诊及诊疗技术培训机构。这两个机构都可以由专门保护土家传统医药的管理机构协助设立,国家对其给予一定的经济支持,并对其收入免征税收。开办土家特色门诊,让患者亲自体验土家特色诊疗的疗效,同时也让更多的土家医走出乡间,服务于更广泛的社会群体。将持有土家诊疗方法的传承人聚集起来,设立诊疗技术培训机构,招募学员,学员学满期,也授予“医师”资格,以便更为广泛的传承土家诊疗方法。

第三,制定专门的地方性法规和制度,对土家族传统医药知识提供法律保护,将诊疗方法的保护纳入其中,并针对诊疗方法的特殊保护设计具体的实施细节。这其中可以包括上述医师资格认定制度的规定,医药保护管理机构的设置及管理细则,特色门诊及诊疗技术培训机构的设置规范等等。以专门的法律法规来保护传统的诊疗方法,不仅有利于传统医药知识的保护建立一个统一的体系,也避免将其纳入其它知识产权体系而造成混乱。

四、结语

土家族诊疗方法具有巨大的医疗价值和实用价值,对于其进行保护不仅有利于推动少数民族聚居地医疗事业的发展,也有利于推动少数民族经济的发展。而合理可行的土家族诊疗方法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的构建也能够为我国土家族传统医药真正走向现代化和国际化提供可靠保障。

参考文献:

[1]宋红松《传统知识与知识产权》,“ 遗传资源、传统知识与民间文学艺术表达研讨会” 2002年6月。

[2]李杨,任蓉,论传统知识与知识产权制度的内在契合及发展,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第25卷(总第143期)。

篇2

1.1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薄弱

我国中医药科研人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重成果轻保护的现象。由于部分科研人员专利保护意识淡薄,缺乏保护知识产权的主动性,致使很多经过长期经验研究总结出来的有效中医药疗法、方药等被公开,形成无偿使用、产权不明的局面,最后很多中医药知识财富流失或被占据。我国中医药企业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重市场轻保护的现象。一些中医药企业对知识产业中的产权问题缺乏足够的重视,有的企业认为市场推广宣传比商标和专利重要,宁愿投入资金进行产品的市场推广宣传,也不愿意投资专利申请和产权保护;有的企业为了吸引外资,以牺牲知识产权为代价,将中医药知识和外商共享,以技术换取资金,使我国中医药产业在国际上缺少了独有的竞争力。比如2001年的金龙胶囊遭剽窃的事件,这是我们要引以为鉴的。

1.2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法律法规不完善

中医药知识作为一种传统知识,具有其特殊性。我国《专利法》对中医药专利保护的范围小,其中规定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不能成为专利权的客体,这使得传统中医知识很难获得专利权并得到法律的保护[1]。《专利法》中要求申请保护的专利应当具备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专利审查严格,门槛过高,操作困难。另外我国专利制度所采取的是一种先公开后保密的政策,即在授予专利之前,新专利的详细内容将被公开,这对于中医药知识是不利的,一旦被公开就容易被仿制。这些大大削减了中医药企业和科研人员申请专利保护产权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1.3保护形式单一,缺少专门性保护中医药知识产权的组织、机构和人才

我国中医药知识是几千年来从医疗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和财富,是智慧的结晶。我国中药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主要以行政保护为主,国内大约90%以上的中药都没有申请专利[2]。很多企业甚至认为行政保护可以代替专利保护,技术秘密保护优于专利保护,但中药知识产权的行政保护存在着很多无法突破的弊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西医技术的冲击,而中医药知识还处于民间零散的状态,很多本草书籍、秘方、诊治经验不能得到集中,难以得到知识产权和法律的保护,正是在这种形势下,需要专门的中医药产权保护组织、机构和人才来对博大精深的中医药知识进行管理和产权保护。

2加强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的建议

2.1提高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从中医药行业的实际面临的产权保护情况出发,要提高全行业的产权保护意识,应对从事中医药研究、开发、生产的人员普遍进行知识产权相关知识的宣传教育和培训,使其认识到在市场竞争激烈的形势下,应该重视知识产权的保护,改变重成果轻保护的错误观念;从政策上对积极参与产权保护的企业进行鼓励和支持,提高其保护知识产权的积极性,改变重市场轻保护的错误观念。

2.2完善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

我国虽然建立了较完整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但在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上还是不完善的。在中医药知识产权的保护上,应立足中医药学科规律和特性,加强中医药知识产权研究,对一些条款进行适当修改,进一步完善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的立法,使其推动中医药技术和产业的发展。

2.3引导多样化的知识产权保护形式

在目前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下,中药知识产权有法律保护、行政保护、传统的秘密保护3种主要保护形式,三种保护形式各有利弊,目前行业过于依赖行政保护这种保护方式,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多元化趋利避害利用这些保护方式,更有效得保护知识产权。

2.4培养中医药产权保护人才,建立健全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组织

篇3

摘要:在由知识经济推动的今天,强势经济国家将具备比较优势的知识产权作为其竞争战略的首选。知识产权保护已成为国家和企业取得竞争优势的重要因素,也成为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越来越重要的推动力量,有的国家还把它上升到经济与政治问题的高度,因而对知识产权保护政策的分析,对维护国际经济秩序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知识产权;保护;国际贸易

在中国加快融入全球经济的时候,知识产权保护同样也给中国的发展亮起了红灯。当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及中国产品在全球市场上扮演重要角色的时候,知识产权危机给这一全球化进程蒙上了一层阴影,因此,在激烈的国际经贸竞争和深层的知识产权壁垒面前,努力为开发和拥有自己的知识产权创造有利的环境,不断提高企业运用知识产权的能力和水平显得尤其重要。

一、目前中国知识产权保护的发展现状

1.自20世纪80年代中国便开始了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制建设。目前,中国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体系主要由法律、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这三个部分组成,建立了相对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体系,得到了世界各国及国际组织的普遍认可。另外,中国还在积极研究并制定有关知识产权保护的新法律和法规。 参加知识产权保护国际公约的情况:中国在不断健全和完善国内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体系建设的同时,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相继参加了一些主要的知识产权保护的国际公约、条约及有关的协定。从1980年中国加入《建立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约》起至今,已经加入了《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商品和服务国际分类尼斯协定》等各种关于知识产权保护的协议或条约。此外,中国还积极研究加入其他关于知识产权保护的国际条约。 开展提高知识产权意识宣传活动情况:当前,中国政府围绕着严厉打击假冒伪劣产品和侵权盗版,采取了一系列宣传措施,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通过采访、电视广播、定期举办研讨会等方式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法律的宣传,特别是对新的知识产权法律法规进行了相对广泛宣传和教育。二是将知识产权法律法规的教育纳入到全国法制宣传教育中,并通过强化舆论监督、新闻媒体的宣传报道,对一些典型案例进行了公共曝光,意在起到震慑犯罪、警示违规的效果。 知识产权的执法情况:中国知识产权执法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用政府的行政手段来保护知识产权。一方面,根据专利法相关方面的规定,中国政府有关主管部门或地方政府可以设立专利管理机关;另一方面,中国政府为有效实施着作权法,专门成立国家版权局,各省市也相应地建立了版权行政管理部门。到目前为止已经形成了以《专利法》、《商标法》、《着作权法》为主体,辅之以各项保护条例。另外中国的知识产权保护已从只重视行政保护转为行政保护和司法保护并重,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行政法规均由人民法院最终执行,同时也加大了执法力度。与此同时,企业也开始认识到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性,提高了企业自身的防范能力和保护意识。

二、中国知识产权保护存在的问题

1.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淡薄:自1982年《商标法》制定以来,虽然中国已经建立起了比较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法规制度,但中国许多企业对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仍然不强,不能及时地将自己的研发结果转化为知识产权,特别是在国外申请知识产权的意识严重不够,致使很多科研成果得不到有关国家和地区相关法律法规的保护,甚至使得一些国有品牌在国外许多地方被恶意抢注;即使一些企业拥有自己的知识产权,但是当他们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不能及时运用法律武器来扞卫自己的合法权益,导致失败。 知识产权管理机构不强和专业人才不足:有关部门在大力支持成立各种保护知识产权的行业协会方面与发达国家之间存在差异。由于知识产权管理部门与国内企业之间缺少必要的沟通渠道,信息并不十分流畅,从而出现了企业遇到问题不知该找谁的现象。中国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专业人才比较稀缺。一方面,目前中国具有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知识的专业人才十分紧缺,国内也没比较成熟的培训课程以及相应的师资力量。另一方面,中国缺少一大批懂法律和技术的专业司法人才。

专利保护结构不合理:当前,中国现行的专利申请包括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三个类别,这其中以发明最能够代表专利的水平和质量。然而在专利申请的数量中,所占的比例最高的却是外观设计方面的专利,发明仅占27%。一些发达国家的专利保护结构中,所占比例最多的是发明创造,最少的则是实用新型方面的专利,所占比例不到2%。 国家和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及研发投入不够:研发活动是一个国家、地区和企业获得和拥有知识产权的源头和基础。但是由于国家和企业对科技投入的力度不够,用于研究和开发的经费开支过小,致使中国企业对新技术的吸收和消化能力、特别是自主开发新技术的能力普遍偏低,很多企业走的是一条“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道路,这使得中国产业结构和对外贸易的结构很难迅速升级换代,在关键技术上主要依赖进口,受制于人。 中国知识产权立法与国际知识产权体系不相符:中国的立法体系虽然用比发达国家更短的时间就建立起来了,但是中国的立法体系中没有关于反垄断的法律,而与反垄断互为补充的反不正当竞争法,只是侧重于对知识产权进行保护,却没有确立限制知识产权的立法思想。到目前为止,中国现有的法律法规虽然在不同程度上适用于专利权的垄断行为,但是主要集中调整专利许可行为,对其他滥用专利权的行为尚无明确的规定,调整范围还不够完整。与此同时,中国没有建立完整的标准体系。中国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在国际标准的参与程度和占据关键职位方面存在很大的差距。

三、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对中国的启示及建议

1.转变观念并加强学习:中国是WTO 成员,企业在进行国际贸易时应该注意WTO、TRIPS 对中国知识产权的规定,同时对主要贸易国有关知识产权的法律、实践也应有所了解,掌握其主要法律规定、立法趋势及法院的判例,方可更大限度的避免撞入知识产权保护的陷阱。第一,转变观念积极应对知识产权诉讼案。改变以往消极应对知识产权诉讼案的态度,积极应诉。有不少中国企业本身并不存在侵权行为,但由于害怕诉讼会影响到企业的发展而常常放弃应诉的机会,白白的丢失了维护自身权利的机会;同时,中国企业界应完善商会的建立和使用,形成一个组织有效、协调一致、参与广泛的企业联盟,这样有利于增强各方面力量的帮助和支持。第二,加快对人才的培养和管理。科技以人为本。开发、拥有和运用企业自主知识产权,首先,要重视知识资本的作用,而知识资本最集中地体现就是在人的才能和价值上。目前,企业间甚至是国家间的竞争实际上就是人才的竞争,谁占有的人才多,谁就能够在竞争中获得优势。近年来,跨国公司已经加大了对中国的人才掠夺,中国企业如果还不加强对人才的重视,将会失去企业未来发展的动力源泉;其次,企业还应该加快深化自身的人才制度和结构的变革,建立和健全完善的激励机制和奖励机制,培养自己的人才队伍。加强学习,尽快熟悉和掌握知识产权方面的各种知识和规则,强化全民学习的氛围,使全社会人民都懂得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性。 加强知识产权的执法力度:采取走出去和引进来措施,选拔一批优秀的青年执法者,并通过赴知识产权保护先进国家留学或者去国内知名高校进修相关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知识,或者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对执法工作者传授有关理论知识等方法。通过加强对知识产权相关执法人员的教育和培训,从而扩大知识产权保护执法队伍的综合素质。加强宣传力度,提高企业和公众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同时,使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意识到知识产权保护有助于外资的进入和当地经济的发展,进而有利于打破在执法过程中的地方保护主义。 将知识产权保护策略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中国是知识产权数量大国,但非知识产权强国,尤其是加入WTO 后,市场的开放使中国面临激烈的国际竞争,发达国家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在专利方面构成了威胁。我们只有将知识产权问题作为国家的重大战略加以重视,才能实现将知识产权危机转变为科技发展良机,才能从根本上消除制约贸易发展的障碍。(1)政策倾斜,资金扶持。政策上要从笼统扶持转到重点支持专利项目上来,特别是那些高科技专利项目。在资金上,各级政府都应建立专利基金,以财政、企业为主体,广开资金来源,多渠道、多形式筹集资金。重点支持那些有广泛的市场前景、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专利技术。(2)加强立法,完善法律。进一步形成既与国际接轨又符合中国国情的知识产权法律法规体系。抓紧修订和完善《专利法》、《商标法》、《着作权法》以及民间文学艺术作品、遗传资源、传统知识等的立法。同时,进一步完善行政执法程序,依法公正、高效地解决好知识产权纠纷。(3)突出特色,借鉴经验。发展经济有特色,保护知识产权也应该有自己的特色。要有符合本国特色的知识产权保护战略。

[1]叶慧霖.入世与知识产权保护[M].上海: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7.

顾红文,谈中国对外贸易竞争力的提高[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07,(9).

夏先良.出口与国际专利:中国知识产权的差距与对策[J].开发导报,2007,(10).

王江.从“DVD 专利事件”看企业核心技术的重要性[J].东北大学学报,2008,(1).

董勤.外经贸工作中的专利问题对策[J].对外经贸实务,2007,(6).

篇4

一、目前中国知识产权保护的发展现状

1.自20世纪80年代中国便开始了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制建设。目前,中国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体系主要由法律、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这三个部分组成,建立了相对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体系,得到了世界各国及国际组织的普遍认可。另外,中国还在积极研究并制定有关知识产权保护的新法律和法规。

2.参加知识产权保护国际公约的情况:中国在不断健全和完善国内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体系建设的同时,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相继参加了一些主要的知识产权保护的国际公约、条约及有关的协定。从1980年中国加入《建立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约》起至今,已经加入了《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商品和服务国际分类尼斯协定》等各种关于知识产权保护的协议或条约。此外,中国还积极研究加入其他关于知识产权保护的国际条约。

3.开展提高知识产权意识宣传活动情况:当前,中国政府围绕着严厉打击假冒伪劣产品和侵权盗版,采取了一系列宣传措施,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通过采访、电视广播、定期举办研讨会等方式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法律的宣传,特别是对新的知识产权法律法规进行了相对广泛宣传和教育。二是将知识产权法律法规的教育纳入到全国法制宣传教育中,并通过强化舆论监督、新闻媒体的宣传报道,对一些典型案例进行了公共曝光,意在起到震慑犯罪、警示违规的效果。

4.知识产权的执法情况:中国知识产权执法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用政府的行政手段来保护知识产权。一方面,根据专利法相关方面的规定,中国政府有关主管部门或地方政府可以设立专利管理机关;另一方面,中国政府为有效实施著作权法,专门成立国家版权局,各省市也相应地建立了版权行政管理部门。到目前为止已经形成了以《专利法》、《商标法》、《着作权法》为主体,辅之以各项保护条例。另外中国的知识产权保护已从只重视行政保护转为行政保护和司法保护并重,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行政法规均由人民法院最终执行,同时也加大了执法力度。与此同时,企业也开始认识到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性,提高了企业自身的防范能力和保护意识。

二、中国知识产权保护存在的问题

1.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淡薄:自1982年《商标法》制定以来,虽然中国已经建立起了比较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法规制度,但中国许多企业对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仍然不强,不能及时地将自己的研发结果转化为知识产权,特别是在国外申请知识产权的意识严重不够,致使很多科研成果得不到有关国家和地区相关法律法规的保护,甚至使得一些国有品牌在国外许多地方被恶意抢注;即使一些企业拥有自己的知识产权,但是当他们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不能及时运用法律武器来捍卫自己的合法权益,导致失败。

2.知识产权管理机构不强和专业人才不足:有关部门在大力支持成立各种保护知识产权的行业协会方面与发达国家之间存在差异。由于知识产权管理部门与国内企业之间缺少必要的沟通渠道,信息并不十分流畅,从而出现了企业遇到问题不知该找谁的现象。中国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专业人才比较稀缺。一方面,目前中国具有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知识的专业人才十分紧缺,国内也没比较成熟的培训课程以及相应的师资力量。另一方面,中国缺少一大批懂法律和技术的专业司法人才。

3.专利保护结构不合理:当前,中国现行的专利申请包括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三个类别,这其中以发明最能够代表专利的水平和质量。然而在专利申请的数量中,所占的比例最高的却是外观设计方面的专利,发明仅占27%。一些发达国家的专利保护结构中,所占比例最多的是发明创造,最少的则是实用新型方面的专利,所占比例不到2%。

4.国家和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及研发投入不够:研发活动是一个国家、地区和企业获得和拥有知识产权的源头和基础。但是由于国家和企业对科技投入的力度不够,用于研究和开发的经费开支过小,致使中国企业对新技术的吸收和消化能力、特别是自主开发新技术的能力普遍偏低,很多企业走的是一条“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道路,这使得中国产业结构和对外贸易的结构很难迅速升级换代,在关键技术上主要依赖进口,受制于人。

5.中国知识产权立法与国际知识产权体系不相符:中国的立法体系虽然用比发达国家更短的时间就建立起来了,但是中国的立法体系中没有关于反垄断的法律,而与反垄断互为补充的反不正当竞争法,只是侧重于对知识产权进行保护,却没有确立限制知识产权的立法思想。到目前为止,中国现有的法律法规虽然在不同程度上适用于专利权的垄断行为,但是主要集中调整专利许可行为,对其他滥用专利权的行为尚无明确的规定,调整范围还不够完整。与此同时,中国没有建立完整的标准体系。中国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在国际标准的参与程度和占据关键职位方面存在很大的差距。

三、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对中国的启示及建议

1.转变观念并加强学习:中国是WTO成员,企业在进行国际贸易时应该注意WTO、TRIPS对中国知识产权的规定,同时对主要贸易国有关知识产权的法律、实践也应有所了解,掌握其主要法律规定、立法趋势及法院的判例,方可更大限度的避免撞入知识产权保护的陷阱。第一,转变观念积极应对知识产权诉讼案。改变以往消极应对知识产权诉讼案的态度,积极应诉。有不少中国企业本身并不存在侵权行为,但由于害怕诉讼会影响到企业的发展而常常放弃应诉的机会,白白的丢失了维护自身权利的机会;同时,中国企业界应完善商会的建立和使用,形成一个组织有效、协调一致、参与广泛的企业联盟,这样有利于增强各方面力量的帮助和支持。第二,加快对人才的培养和管理。科技以人为本。开发、拥有和运用企业自主知识产权,首先,要重视知识资本的作用,而知识资本最集中地体现就是在人的才能和价值上。目前,企业间甚至是国家间的竞争实际上就是人才的竞争,谁占有的人才多,谁就能够在竞争中获得优势。近年来,跨国公司已经加大了对中国的人才掠夺,中国企业如果还不加强对人才的重视,将会失去企业未来发展的动力源泉;其次,企业还应该加快深化自身的人才制度和结构的变革,建立和健全完善的激励机制和奖励机制,培养自己的人才队伍。加强学习,尽快熟悉和掌握知识产权方面的各种知识和规则,强化全民学习的氛围,使全社会人民都懂得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性。

篇5

知识经济对以信息和技术等非物质要素为特征的核心竞争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在经济建设上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在产品的技术含量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提升。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品牌方面还有差距。只有充分利用好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知识产权保护这把“双刃剑”,加强自身的科技实力,在更广泛的领域开展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才能使我们在国际竞争中始终处于有利位置。

知识产权保护与高等院校的关系

知识产权是以专利技术、著作权、商标权为核心,不具备物质实体而以某种技术、知识或特殊权利等存在并发挥作用的经济资源。知识产权通常分为两类:一类是驰名商标、知识作品及软件著作权、特许经营权、新产品专利权、专有技术等,其使用能刺激消费、扩大产品市场;另一类是新生产技术专利权、专有权、计算机及技术版权等。 知识产权是一种无形资产,作为一种资源,知识产权是一种能够产生收益或价值的经济资源,可以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率或减少资本消耗,降低产品生产成本。由于是一种无形资产,知识产权具有使用隐蔽性、价值潜在性和容易被篡改性等特点,其保护的难度较大。

高等院校是知识生产和人才培养密集型的部门,是我国经济建设中创造知识产品的核心部门,也是我国在国际竞争中“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划分知识的四个组成部分,即Know-what,Know-why, Know-how and Know-who前两种被称为信息知识、后两种被称为产权知识。到2005年底,中国的高等学校数为2300余所,在学的大学生总数已超过2300万人,高等教育的总体规模已位居世界第一,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为21%。我国对高等院校职能的定位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高等院校科研力量强,并且具有较强的社会服务能力。从今后的发展趋势看,高等院校的自主知识产权多必将成为我国知识和智力产品的主要来源。目前,我国高等院学校参与科研的在职人员大约有24万,如果把参与科研(自然科学)的研究生包括在内,共有大约65万人。作为我国科研队伍中的一支重要力量,高校重视和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正逐步提高,专利申请呈逐年增长的发展态势。不难设想,在未来的发展中,高等院校将是我们推进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方面军。

随着我国工业化规模不断地发展和壮大,知识产权的保护逐渐成为一项中心工作。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提高管理水平,单纯依靠知识产权保护的管理部门无法完成这个历史性的任务。这就要求我们在注重提高自主产权的研究水平的同时,要不断提高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不断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机制建设,特别是注重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院校与知识产权保护相结合的机制。

我国高等院校知识产权保护现状的分析

尽管我们有一支数量可观的高校教学科研队伍,但是就知识产权保护工作而言,我们在许多方面还有不足,以专利情况为例,目前有75%的高校尚无专利申请,有18.1%的高校无专门专利管理机构,也无专人从事管理专利工作,有10%的高校没有制定知识产权管理制度。据统计,最近五年,全国高校专利申请量18137项,专利授权量8389项,专利实施量1910项,专利实施量只占授权量22.8%,有77.2%专利被束之高阁。五年间,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华南理工大学6所高校共申请专利4809项占同期全国高校总数26.5%,多数高校专利申请数很少甚至是空白。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很多,从管理的角度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高校教师对知识产权的认识不足。

主要表现为:对个人的研究成果没有保护意识,片面追求,许多成果没有申请专利或采取其他保护措施就公开发表,导致成果外流;对他人的知识产权没有足够重视,在论文撰写或从事研究中,借鉴或引用他人观点时候没有按照国际通用规则处理,出现了多起“抄袭”“剽窃”他人成果的恶性知识产权纠纷事件,在学术界造成很坏的影响;许多教师对成果的产权界定问题认识模糊,缺乏保护各种成果价值的必要手段和方法,丧失了许多实现转换价值的机会。

高等院校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制度还不健全

在高等院校的各种评比或评估往往只注重在权威性期刊上发表文章的数量,对有关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成果缺乏必要的表彰和奖励措施。有些学校虽然有一些鼓励申请专利的措施,但是对成果转化所带来实际效益重视不够,对专利申请的质量缺乏系统的评估。导致上述问题的原因很多,但最根本的原因是高等院校现有的科研管理体制不够完善,在科研项目的立项和成果评估过程中,注重项目申请,而轻视成果转化,缺乏有关知识产权方面的分析和评价。

知识产权研究的“队伍”难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随着新技术新知识的不断出现,传统的知识产权包含的专利、商标和版权,现已扩展到计算机软件、集成电路、植物品种、商业秘密、生物技术等在内的多个领域。目前,我国高等院校从事有关知识产权保护研究人员的学科背景主要是法律、国际贸易、管理学和理工科类。目前,前三类研究人员较多,而真正构成知识产权保护主体的理工科的研究人员很少,学科结构的不平衡造成有关知识产权保护研究成果的实效性较差,具体地说就是“理论指导多,可以实际操作少”;对于如何进行知识产权问题,“喊打的多,会打的少”。而对于企业来说,出现产权纠纷协助打官司的专家多,而对企业发展过程中指导如何应用知识产权进行产品保护专家少。知识产权的研究要重视如何保护他人知识产权,但更要研究如何将现有成果转化成为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我们不仅要开展理论研究,更重要的是要解决实际问题。从国家的发展战略上讲,建立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根本目的是保护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高校现行的教学计划缺乏有关知识产权保护的内容

高等学校是为社会培养人才的主要部门,今日的学生很可能是企业未来的技术骨干和管理者,掌握一定的知识产权方面的知识是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但是,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开设有关知识产权知识课程很少,并且开设的课程也都以相关法律为主,对如何进行专利申请等产权保护课程则开设的更少。高等教育系统中有关知识产权保护的普及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国民教育中对掌握未来的青年人没有开展相应的知识产权教育,这种现象是造成全民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强的主要原因。

知识产权保护与高等院校结合的途径

知识产权保护与高等教育相结合是一个有待拓展的领域,二者结合基础是产学研运行的机制。我们认为,在推进知识产权保护与高等教育相结合的过程中,政府要充分发挥其引导和服务的作用,根据目前现状,我们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实现知识产权保护与高等院校相互结合:

利用高校科研平台和资源优势开展知识产权保护的国际合作

高等院校在国际合作与交流方面有其独特的方式。我们可以借助这些资源,提高我国整体的知识产权保护水平,最大限度地利用外资和国外成熟的管理经验。此外,高校还应注重科研方面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吸收外国的先进经验和专利技术,提高自主的知识产权水平,并在国内和国外同时申请这些新技术专利,使我国技术专利能够在国际市场上占领一席之地。

通过政府引导,实现校企结合,提高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

发达国家的经验证明,为了提高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竞争力,政府出台的措施是帮助中小企业获取知识产权的关键性的机制保障。如,可以针对中小企业开展专门的专利服务,大力开展中小企业知识产权普及活动,引导其利用知识产权信息进行技术创新。高等院校在进行专利技术创新的方面,应注意与政府、企业、科研院所、中介机构和投融资机构结合。在政府政策法规的支持下,与其他机构联合,开发自主的知识产权,这种方式不仅有利于新成果的研究,还有利于高校的专利转化为产品,提高专利的实施率。

开设相关课程,提高学生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

未来的科技研究人员主要来源于大学理工科专业毕业的学生, 在大学期间接受专利知识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在今后的科技研发中,他们不仅要具有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还要学会运用知识产权保护的手段。对于历史、中文、新闻、艺术、广告、音乐、外语、建筑等其他专业的学生,版权和著作权知识的培训非常必要, 要提高他们的版权、著作权、外观设计专利和文化产权的保护意识。为了达到上述目的,学校有必要开设一些有关知识产权知识和保护手段的课程。如,发明创造学、专利管理、知识产权许可管理、专利情报分析、外国与国际专利法、反垄断法、技术与标准化、网络法、区域一体化法学、世贸组织法学等。掌握新工具、熟悉新规则,我们才能应对全球化进程中的知识产权保护的复杂局面。毫无疑问,高等院校开展有关知识产权的教育,对提高全社会的产权保护意识,以及对知识产权保护实践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开展多学科交叉研究,提高产权保护的研究水平

目前,我国知识产权的研究主要涉及法律、管理和国际贸易学科。根据我国的国情以及经济社会的发展,我们要在更深层次上开展知识产权保护的研究,特别要在如何进行智慧财产的创造、保护、运用和管理等领域进行深层次的研究。应该在这些领域设立软科学研究,鼓励在这一方面进行交叉学科的研究,及时收集相关数据,为政府决策和对外宣传提供依据。其次,要特别鼓励与企业有密切合作关系研究人员开展知识产权保护的研究工作,政府在项目立项上和成果鉴定上要给与支持。

设立奖励制度,鼓励师生参与专利申请和知识产权保护工作

高等院校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特点设立有关奖励制度,对在读学生可以设立专项奖学金,奖励那些在校学习期间有发明创造和申请专利学生。对于在毕业设计指导或者在有关知识产权保护教学方面有贡献的教师予以教学成果奖。可以设立成果推广和应用奖,以激励教师将其科研成果通过专利转化为服务社会的成果实践活动。可以设立专利推广奖,以奖励促进企业申请专利工作的教师。通过一系列的激励机制,高等院校可以极大地调动师生参与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积极性,进而达到提升高等院校科研水平和服务社会的能力。

将专利申请列入高校科研管理的评价体系,调动高等院校服务社会的积极性

篇6

[关键词] 中药知识产权保护专利保护法律意识

我国缺少保护传统知识的专门法律,中医药被其他国家申请专利的情况屡有发生。本文从专利保护、商标保护、行政保护和商业秘密保护四个方面分析了我国中药知识产权保护的现状和不足,进而为中药的知识产权保护提出一些建议。

一、我国中药知识产权保护的现状及突出问题

1.中药的知识产权保护现状令人堪忧

(1)专利保护。现行的《专利法》中有关药品专利保护条款是借鉴了一部分西方国家的专利法规内容。目前的做法,主要存在以下不足:第一,侵权认定困难。权利人认为他人可能侵犯了自己的专利权,即使分析出他人药品与自己药品含有几十种相同的化合物,但一味中药中往往含有几百甚至上千种化合物,根本无法证明他人一定侵权。第二,审批周期长,保护期限相对于中药品种保护短。从中药发明专利申请的提出到最终授权,大概需要将近三年的时间。专利法规定,发明专利的保护期限是20年,从申请日起算,而中药品种保护最长可达30年。第三,专利审查严格。中药产品申报专利必须具备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的要求,许多中药生产企业用简单办法申报专利的愿望并不容易实现。

(2)商标保护。《商标法》和《药品管理法》都规定人用药品必须使用注册商标,未经注册不得在市场上销售。但药品商标的注册量却很少。我国共有2000万家企业,到1995年约注册了500万件商标,平均40家企业才有一个企业注册商标。近些年来,中草药企业的商标意识有很大提高,但在运用商标和创建驰名商标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

(3)行政保护。相对其他保护方式来说,我国已基本形成了一个比较完善的药品行政保护体系。目前主要由《关于新药保护和技术转让的规定》和《中药品种保护条例》分别从科研成果和产品两个阶段对中药的自主知识产权进行了保护。目前大多数中药科研、生产单位都是利用上述两部行政法规来保护知识产权的。但在实践中,中药品种保护也存在着一些缺陷,如保护的对象仅仅是中药品种,而对中药的生产方法、专用器械等不给予保护。对于同一个中药品种,企业所享有的中药品种保护权不具有排他权。而且这种保护只在国内使用,无法与国际上的通行用做法接轨。

(4)商业秘密保护。我国许多驰名商标都是用商业秘密来保护其知识产权的,如云南白药等。中药知识产权保护的主要对象就是配方和生产工艺。中药的配方复杂多样,生产工艺技术性强,从产品很难应用反向工程推导出中药的配方和生产工艺。故用商业秘密来保护中药的知识产权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式。

2.企业缺乏对中药产品进行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意识

我国中药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强,对中药产权的认识不足,不重视用专利方法保护成果。我国中药向国外申请专利保护的很少,入世前向国外申请专利的数量仅占国内申请数量的0.35%。即使在入世以后,中药界的专利意识普遍有了提高,2002年向国外申请专利占向国内申请专利数量的比例也仅仅为0.6%,低于各技术领域2.4%的平均值。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外企业尤其是跨国医药企业利用PCT(专利合作条约)等途径进入我国的专利申请日益增多,甚至将其触角伸向中药领域。仅以国际专利分类A61K35/00大组(结构不明的医药配制品)为例,据初步统计,1998年~2001年国外发明专利申请的比例已经开始悄悄攀升,分别为6.6%、8.3%、6.9%和4.8%,均超出了以往的水平。

目前我国从事中药科学研究和开发的单位与技术人员,对自主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比较淡薄,在涉外交往中过分信赖外方的合作诚意,时常发生泄密情况。还有一些中药企业不注重商标的注册,致使商标在国外被抢注后再花高价购回的事情时有发生。

二、中药知识产权保护的完善

1.增强企业的知识产权意识

近年来医药专利申请数量在逐年增长。据初步统计,从2001年~2003年,国家知识产权局受理的中药领域的发明专利申请分别为3247件、2865件和4030件,分别较上年增长了63.9%、-11.5%和40.7%,平均增长率为31%。3 为了进一步使中药企业能正确、有力地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首先,从政府法制部门入手。政府一系列加强中药保护的详细文件,引导和鼓励企业去关注知识产权。其次,中药企业要配备懂得知识产权知识的专门工作人员,帮助企业积极申请中药的发明专利,同时不侵犯其他企业的专利。在企业权利受到侵害时,迅速采取有效措施。最后,我国的中药产品在进入国际市场时应及时向进入国提出专利保护申请。

2.健全知识产权保护法规体系

《中药品种保护条例》是行政法规,不具有法律上的专有权和财产权特征,而且其与《专利法》容易产生冲突。现在首先应当做的就是尽快地明晰各部法律中对中药保护的规定,使法律法规协调、统一,使我国医药知识产权的保护更加规范。国务院于1995年7月5日国务院第179号令,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知识产权海关保护条例》,条例的实施标志着我国海关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工作进入了一个法制化和制度化的新阶段。海关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有助于维护我国出口企业的合法权利和出口商品的信誉,促进外贸的健康发展。

3.多种手段相结合

篇7

[关键词]哈萨克族;传统医药;知识产权

一、哈萨克族传统医药知识产权保护的现状

一直以来,哈萨克族传统医药在大多数人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成为保障哈萨克族人民乃至其他地区人民的健康所必不可少的元素。在许多国家,传统医学是穷人惟一负担得起的治疗方法,在发展中国家,大约80%的人口依靠传统药品满足他们的健康护理需求。传统医药知识的保护一直未得到足够重视(如《RIPS协议》只字未提传统医药),以至于长期以来大多被非法使用,传统医药知识创造者与所有人的权益得不到有效的保护,这是哈萨克族和一些发展中国家都面临的传统医药商业化带来的知识产权问题,即“生物盗版”的问题。在我国,一些国外企业利用我国大量的药方进行二次开发并申请了专利,如果任由类似的“生物盗版”行为蔓延,我国的传统医药权利人将遭受巨大的损失,后果不堪设想。这与我国对传统医药知识产权保护不明确密切相关,制定并实施有效的传统医药法律保护是迫在眉睫。

二、我国立法应明确对哈萨克族传统医药知识产权保护

我国传统医药知识产权保护的立法分散,各个部门从不同角度的立法对我国传统医药的法律关系进行规制。该种立法对传统医药资源知识产权的保护不明确,权利人如何行使自己的权利不明确,侵权行为的认定和救济途径不明确,直接导致传统医药权利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淡漠,导致其既不知自己有哪些权利,也不知当权利遭到侵害时如何救济,这使得我国传统医药知识产权保护处于不利的境地。我国应当改变传统医药知识产权保护的分散立法,应以专门立法为宜。我国宜将传统医药纳入到知识产权框架下,制定专门传统医药知识产权保护法,或传统医药资源丰富的地区如哈萨克族实行地方立法,明确规定我国传统医药知识产权保护的权利主体、传统医药的类别、保护方式、法律责任等,使传统医药保护明确起来。这种立法具有明确具体,针对性强,保护主题突出;有利于传统医药持有者传统医药财产权的行使。另外,更能适应我国当代社会的发展现状,提高我国传统医药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

三、哈萨克族传统医药知识产权的专门保护制度

(1)在知识产权法框架下建立哈萨克族传统医药保护的专门制度。传统医药难以在传统知识产权框架下得到有效的保护,有必要建立一种专门的知识产权制度来保护传统医药。知识产权是有关智力创造成果的权利,传统医药知识的智力成果属性决定了它最适于知识产权保护。传统医药大多属于智力成果,应以知识产权保护,以专利法为主,其他如《=著作权法》相关制度为辅,专门予以立法,并列于《著作权'法》、《商标法》、《专利法》等,使哈萨克族传统医药保护有明确的法律依据。(2)在专利申请中华实施知情同意原则。在专利申请过程中实施知情同意原则并要求专利申请人提供材料来源地证明,是防止传统医药被不正当利用并进行利益分享的有效途径之一,我国也可以在专利申请中增加此项要求。人权委员会土著人民大会起草的保护土著人民遗产的原则和指导方针规定:在未充分出示文件,表明传统知识所有人知情同意,并愿意分享占有、支配、使用和从有关权利中获得利益之前,国家法律不得授予任何个人和单位对任何土著人民遗产的内容获得专利、版权或其他形式的法律保护。有些国家和地区已经就知情同意和公开生物资源来源地的要求有所规定,包括:印度《专利第二次修改法案(2002)》规定:申请人必须公开任何代替说明而交存的生物材料的出处和地理起源,并就反对授予专利部分进行规定。在专利申请过程中实施知情同意原则并要求提供材料来源地证明,是防止生物盗版,保护传统医药知识产权的有效做法。(3)确立利益分享的保护制度。保护传统医药的一个很重要的目标便是防止不正当使用,按《生物多样性公约》确立的利益分享原则来分配利益,即传统医药提供者的权利应当得到尊重,当现代医药研究者取得研究成果、享受医药专利带来的巨大经济利益之时,也应考虑传统医药提供者的利益,以实现法律的公平与公正。当利用其他国家提供的传统医药从事开发和进行科学研究时,力求传统医药来源国的充分参与,并且在可能的情况下,在来源国的境内从事开发和进行科学研究;各国应当根据共同商定的条件向传统医药的提供国提供并允许利用其来源于传统医药的技术,包括受专利和其他知识产权保护的技术。哈萨克族传统医药资源丰富,应以知识产权保护专门立法,明确权利主体的财产权,以社区为单位,兼顾其他个人权利为主体,明确利益分享主体,保护权利主体的合法利益,使侵权行为得到遏止。

参考文献

篇8

企业知识产权包括技术专利申请、知识产权纠纷和企业间的侵权行为。企业知识产权、创新与品牌战略是当前经济领域面临的挑战。完善产品创新、专利和品牌保护活动,为着名公司市场竞争和营销打下基础。随着市场竞争条件下的知识产权和技术改进,指导者应加强基于知识产权制度的创新,从而推动市场竞争力和适应能力的企业。

二、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的2个问题

2.1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延迟

企业的生存取决于内部技术和产品的不可替代性以及消费者的支持。企业内部技术与知识产权作为企业的重要保护目标,能为企业带来利益,把整个产品的经营过程联系起来。作为产品和技术领域的关键因素,它们可以代表特定行业的技术、创新和营销策略的发展水平。知识产权保护的重点放在企业的核心技术,品牌和产品包装,以及产品的专利和其他企业的工作。该原则能促进知识产权市场竞争,保护市场中的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益。随着商品市场的发展和竞争手段的不断发展,知识产权的侵犯是普遍的。侵权包括窃取先进的生产技术,品牌商品包装抄袭以及歪曲的作品。上述行为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普通民法保护知识产权的规定,侵犯知识产权人的权利。质量差、保险性差的产品可能会威胁到消费者的市场秩序和生活。然而,多元化的产品和信息的获取滞后,会导致非法行为不能及时控制。此外,低价格的有缺陷的产品可以取代在个别地区的最佳的。

2.2知识产权的盲目保护

大多数企业对知识产权保护有一定的了解。其实,市场上的侵权行为不能得到有效的控制。其原因在于,一些企业盲目模仿和模仿一般知识产权保护的方法,而不是对专利、品牌和工作进行深入的个体化研究。企业或技术人员在同一行业中放松竞争的防范,从而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和市场份额减少。知识产权战略是企业调整营销战略、优化内部结构、实现企业资源重组的重要途径。知识产权战略可以合理应用核心技术资源,使产品的开发和运作更加科学,从而提升企业整体竞争力。例如,企业品牌,涉及营销分销策略,广告手段和市场竞争模式,可以渗透到包括生产,输出,推出和分销环节。品牌的保护应进行调整,以最大限度地利用非物质资产。一个好的标志的使用和保护可以扩大产品和消费群体的影响,从而煽动消费者的选择倾向,将知识转化为财富。

2.3知识产权保护的不合理方法

一些企业在一定的维权意识和渠道的基础上,不能及时打击非法交易者和企业的行为。这取决于狡猾的侵权者,泄漏和市场监管的时间差以及由企业侵权。例如,B厂是生产和销售企业的低价仿冒品。之后,企业称为B厂停止侵权行为生产和销售假冒。发展与制造业的发展,强调了产品在营销过程中的清晰性,从而增加了产品的数量。它是公平的人,市场和消费者。然而,企业没有得到回报,而工厂没有迅速退出市场。有了下降的好处,企业一个是在退市的边缘。其原因是企业的一个重点是生产优先于市场上的无谓的争论,从而使产品的工厂与透明的利润关系。消费者会选择价格较低的假冒产品,从而使企业的产品衰退期。在正确的防守中,大多数企业强调的是独特性和创意性的大鼠

三、知识产权保护的测量

3.1加强法律意识和企业相关知识

经过长期的产品营销和竞争,大多数企业或多或少地强调知识产权保护。规模较大、竞争能力更为激烈的企业更为谨慎。在科技产业发展的中小规模,企业家或经营者应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发展中国家内部的技术和营销。应根据法律程序,形成科学的安全体系,促进产品的开发,从而完成注册环节和依法维权的每一步。此外,新产品推出后,企业要进行跟踪和环境分析,很长一段时间,包括区域分布,竞争力和竞争对手的营销。结合实际数据,可靠

分析结果由专业人员获得,从而为技术部门和企业领导提供参考资料。如果在跟踪过程中发现知识产权,相关部门会在快速调查取证后向市场监管部门报告。如有必要,将提出诉讼。侵权人必须消除市场的消费者侵权的不良影响及承担法律责任。

3.2优先保护核心专利

企业知识产权作为营销的一个特殊部分,包含了专利、产品设计、品牌、特殊标识、商标等,随着产品市场的多元化,其概念不断扩大。对企业而言,知识产权保护应侧重于对权利的保护、时间和具体形式的保护。技术企业的技术人员或领导在发展初期,应将核心技术的最大价值注册为核心技术,从而防止技术风险,如漏、冲登记。技术注册优先,具有成本低、边际价值高的优点,可以保护企业的特定技术或重点发展环节。这种方法在企业中广泛应用于技术型企业。在70年代和80年代,日本受到了美国企业所拥有的高经济补偿的基本专利技术的大幅冲击。专利保护的创新和成果,以及最初的利益。对企业缺乏秩序和权利保护意识,这项试验可以将原有的意图转化为法规和法律,从而调节整个技术市场和研究领域的竞争。因此,基础和核心技术将是发展和改善的目标,而不是市场竞争的约束。大数据背景下的企业经营将成为市场和社会进步的强大力量。

3.3法律权利的维护和营销方式的调整

法律是企业保护知识产权的最佳工具。实现侵权后,领导和技术人员应收集有关知识产权和侵权的认证证书。如果认证是不完整的,领导者应依法执行产品包装,品牌和技术的专利申请。指责和追偿侵权是法律基于上述行为。有关工作人员在某些侵权案件中,应及时调查技术企业的商业秘密。如有必要,律师的信件将被发送。工商行政管理专业人员应确定责

篇9

关键词:经济发展水平;知识产权保护执行效力;固定效应

中图分类号:D92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04-0042-04

引言

在国际成员国推出的TRIPS(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的影响下,知识产权逐渐成为各国增强经济实力、国际竞争力战略资源。倚仗TRIPS协议,美国等发达国家不断要求我国提高知识产权保护强度,在激励效应与限制发展中抉择,这对中国政府而言是个两难的选择,加之我国各省份之间贫富差距甚大,结合我国区域经济差异的现实情况,研究知识产权保护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学者以往的研究基于全国层面,没有考虑到各省份经济实力的差距对知识产权保护的影响。本文采用5维度法测量各省知识产权保护指数,利用我国31省2001―2013年的面板数据,按照经济强度分组并进行实证分析,以期揭示经济差异对知识产权保护的影响,说明其成因,为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提供理论依据和政策启示。

一、知识产权保护效力的确定

本文参考外国学者Ginarte和Park,国内学者韩玉雄、许春明等人对知识产权保护执行效力地分析,从五个维度,即司法保护水平、行政保护水平、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公众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国际监督水平,对知识产权保护效力进行确定[1~6]。测算出的2013年我国各省份知识产权保护效力EIIPR指数(见表1)。

二、研究模型构建、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一)计量模型的构建

为了进一步分析经济发展水平差异与知识产权保护执行效力之间的关系,本文基于我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结合省级面板的数据特点,采用固定效应变系数模型进行分析,基础模型形式为:

yit=αi+βixit+uit (1)

i=1,2,....,31 t=2001,2002,....,2013

其中,yit为t年i省份的知识产权保护执行效力指数,xit表示影响知识产权保护执行效力的解释变量,uit为随机误差项。该模型假定截距项αi和解释变量系数βi在不同的截面个体上是不同的。

将基础模型公式(1)扩展,即可得本文的计量模型:

EIIPRit=αi+β1iGDPit+β2ieduit+β3ipatentit+β4ifdiit+β5iopenit+uit

(2)

i=1,2,....,31 t=2001,2002,....,2013

其中,i表示省份,t表示年度。EIIPRit代表i省份第t年的知识产权保护执行效力指数,GDPit代表i省份第t年的经济发展水平,eduit代表i省份第t年的人力资本状况,patentit代表i省份第t年的创新能力,fdiit代表i省份第t年的外商直接投资水平,openit代表i省份第t年的贸易开放度,uit 为随机误差项,αi表示截距项即个体固定效应。

(二)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我国31个省份2001―2013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分析,观测值共计403个。

1.被解释变量。知识产权保护效力(EIIPR)。通过前文所述的方法根据司法保护水平、行政保护水平、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公众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国际监督水平五维度测算出来。

2.关键解释变量。区域经济经济发展水平(GDP)。关于中国省份经济发展水平的度量,本文采用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来衡量。

3.控制变量。人力资本(edu)。某一区域人力资本的文化素质越高,其知识产权保护执法效力也就越高[6]。本文采用6岁以上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来确定人力资本。计算公式为:(∑教育程度×受教育年限)/6岁以上总人口数。

4.创新能力(patent)。创新能力由某一地区的创新效率体现,参考毛昊提出的专利产出效率指数[7],本文用专利申请授权数与专利申请受理数之比确定创新效率。计算公式为:专利申请授权数/专利申请受理数。

5.外商直接投资(fdi)。外资企业的进驻往往会对该地区的知识产权保护执行效力起监督作用,外商直接投资额越高,知识产权保护执行效力也越强[8]。本文采用外商投资企业年底登记的注册资金来衡量外商直接投资。

6.贸易开放度(open)。贸易开放度衡量了地区在国内与国外之间贸易往来的密切度,此外,贸易越开放,对知识产权保护执行效力的要求也就越高[9]。本文采用地区进出口总额占地区生产总值的份额来衡量贸易开放度,计算公式为:进出口总额/GDP。

由于某些数据受到价格波动的影响,本文以2001年地区生产总值为基期,用GDP 平减指数进行了缩减,并对外商直接投资、进出口总额进行了汇率调整。考虑到数据的平稳性,本文对所有变量取自然对数。数据来源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律师年鉴》和《中国科技统计年鉴》。

三、实证结果分析

为了分析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是如何影响知识产权保护执行效力的,本文将全国31省(市)2001―2013年的面板数据进行了分组。在现有已划分的东、中、西部地区的基础上,将东部地区的所有省份直接归入“经济发达地区”,将西部地区的所有省份直接归入“经济欠发达地区”,将中部地区各省份的GDP与东部地区GDP排名最末的省份相较,如若大于东部地区GDP最末者则分入“经济发达地区”,反之则分入“经济欠发达地区”。划分结果(见表2)。

由下页表3回归结果可以发现,在经济发达地区,所有解释变量对知识产权保护执行效力的影响均显著,而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只有两个解释变量影响效果显著,区域差异明显。经济发展水平在全国范围内对知识产权保护执行效力的影响系数均为正,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系数更大,表明现阶段我国范围内的省(市),不论其是否处于经济发达地区,该省(市)经济硬实力的提升都会促进知识产权保护的有效执行,而且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实力对知识产权保护实施的影响更大。人力资本和创新能力在经济发达地区中显著为负,但在经济欠发达地区中并不显著,究其原因可能是现阶段我国专利的发明仍处于模仿为主,创新为辅的阶段,专利的含金量低,要想在短期之内提高创新效率,研发人员们往往选择“拿来主义”这条捷径,换言之,人力资本软实力的提升主要表现在模仿能力的提升上,由此带来的创新效率的提升也就会抵制知识产权保护的执行,这一点在经济发达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回归结果中得以证实。外商直接投资在经济发达地区显著为正,而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影响并不显著,这是由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外资企业较经济发达地区而言很少,外资企业欠缺话语权,因而很难对知识产权保护的执行起到监督作用。贸易开放度在经济发达地区与经济欠发达地区均显著,与本文预期一致。

结论与建议

本文通过对我国各省(市)知识产权保护效力进行测算,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对我国31省(市)2001―2013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得到如下结论:从全国总体范围来看,经济发展水平、外商直接投资和贸易开放度的提升可以有效促进知识产权保护的实施。按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划分的实证结果表明,贸易开放,对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各个省份均有促进知识产权实施的作用;人力资本和创新能力只对经济发达地区有影响,且为负,说明我国现阶段盛行的仍然是滞后的科技研究,在科技前沿研究领域仍然处于落后地位;只有在经济发达地区外商直接投资对知识产权保护有影响。

鉴于以上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在国际监督的背景下,政府应该在知识产权保护与科技发展中寻找一个利益均衡点,在国际许可的范围内,对知识产权保护应持宽松政策;提供优惠政策,抓住本土人才、吸引国外高精尖人才以为我国前沿科学的研究注入新鲜血液;为内陆地区提供更多对外优惠政策,基于经济开放口岸,带动内陆地区的进出口贸易;针对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省份采取的政策鼓励应各有侧重;有选择地引进外资,以免带来经济效益的负影响。

参考文献:

[1] Ginarte,J.C,W.G.Park,Determinants of patent rights:A cross-national study.Research Policy,1997,(26):283-301.

[2] 韩玉雄,李怀祖.关于中国知识产权保护水平的定量分析[J].科学学研究,2005,(3):377-382.

[3] 许春明,单晓光.中国知识产权保护强度指标体系的构建及验证[J].科学学研究,2008,(4):715-723.

[4] 孙旭玉.中国知识产权保护水平与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理论学刊,2010,(7):54-59.

[5] 余长林.知识产权保护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51-122.

[6] 郑晓红.知识产权保护对企业跨国经营的影响效应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7] 毛昊,张洪吉,王锦旺.基于我国地区经济实力、科技研发费用投入和职务发明专利申请数量产出的计量学分析[J].科技进步与

对策,2008,(2):110-115.

[8] 褚开平.中国知识产权保护对FDI质量的影响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9] 徐清.知识产权保护强度的空间分布及其决定因素――基于31个省(市)面板数据的空间计量研究[J].世界经济研究,2013,(9):

23-87.

Research on Intellectual Property Protection based on economic disparities:

Based on Test of Provincial Panel Data

DU Meng-hui,DONG Xiong-bao

(School of Business,Guilin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Technology,Guilin 541004,China)

篇10

关键词:337条款;知识产权保护水平;中美贸易不平衡

中图分类号:F7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6-0-01

一、引言

自从中国入世以来,随着中美两国经贸关系的发展,贸易摩擦出现的频率也随着增加,美国成为了与中国发生贸易摩擦最多、最激烈的国家。美国公司对海外竞争对手提出的倾销指控中,有20%以上涉及中国。由中国商务部统计的国外对华贸易救济案件中,美国对中国发起的案件数最多。美国除了对中国实施反倾销、反补贴等常用措施外,美国特别301条款的黑名单中多次出现中国。近年来,中国成为美国337调查涉案最多的国家。中美知识产权贸易摩擦正在逐步加深。

二、中美知识产权贸易摩擦发展历程回顾

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到90年代中期,中国与美国就知识产权问题发生了四次争端:第一次知识产权争端发生在上世纪80年代末。1989年4月,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发表了《贸易壁垒报告》,指责中国没有对美国知识产品提供足够有效的保护,特别是在专利制度和著作权制度方面存在着严重的缺陷,故将中国列入了“重点观察国家”的名单上。第二次知识产权争端发生在1991年到1992年。1991年4月26日美国贸易代表将中国列入“重点国家”名单,指责中国对专利法保护的范围不够,版权法没有完全制订出来。第三次中美知识产权争端是在1994年。1994年4月30日,在“特殊301条款”年度调查中,美国贸易代表再一次将中国列为“最严重侵犯美国专利权和版权的国家”,并威胁中国如果在60天内无法达成解决办法的协议,将被列入“重点国家”名单。时隔两年,中美知识产权再起争端。这一次的焦点是CD、影视产品和CD、ROM的非法生产。美国代表认为中国没能有效实施此前中国与美国达成的有关知识产权保护的协议。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美国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以及中国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力逐步加强,知识产权再次成为中美贸易摩擦的焦点。2005年4月29日,美国又公布了“特殊301”报告。这一次,中国再度被列入“重点观察国家”名单。2006年特别301报告又将中国列为重点观察名单,13个重点国家共占了报告16页,其中中国就有10页。

三、美国对华进行337调查

自从1986年12月,美国对原产于中国、韩国和希腊的皮毛衣类产品发起了第一起涉及我国产品的337调查,截止2010年12月17日,美国发起的涉华337调查有116起,占美国1986年以来337调查总数(522起)的22.2%。其中,1986~1995年,美国对全球发起337调查143起,涉华案件3起,占比2.1%;1996~2005年,美国对全球共发起337调查177起,其中涉华43起,占比24.3%;2006年,美国对全球发起337调查33起,其中涉华13起,占比39.4%;2007年,美国对全球发起337调查36起,其中涉华18起,占比50%,达到历年之最;2008年,美国对全球发起337调查41起,其中涉华13起,占比31.7%。2009年,美国对全球发起调查31起,涉华8起,占比25.8%,2010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17日,美国对全球发起调查61起其中,涉华18起,占比29.5%。

四、中美知识产权贸易摩擦特点及走向

从中美知识产权争端发展历程和美国对华337调查案件数来看,中美知识产权贸易摩擦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美国针对中国企业和产品发起“337”调查案件数近年来急剧增多,仅从2006至今,美国涉华337调查案件总数为70件,五年的案件数是过去20年案件总数的一倍多,占到美国涉华337调查案件总数的60.3%。

第二,中美知识产权调查的主体由政府为主,转向以政府和企业为主。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美国对中国的指责主要是对中国知识产权保护立法缺陷及执行力不足。中美知识产权贸易摩擦的表现在于美国政府将中国列入“特别301”条款的“重点国家”和“重点观察国家”。进入21世纪后,越来越多的企业也直接成为美国提起申诉的应诉方。

第三,美国综合利用“特别301”和“337”两个条款对中国进行进攻与防守。这一点从二者的比较中可以获得。“特别301条款”关注的是美国厂商在国外市场的利益,针对的是外国境内存在的知识产权侵害问题,是打开国外市场的手段之一,是一种进攻性武器,主要针对的是外国政府部门。而“337条款”的目的是要限制外国产品进入美国市场,以避免外国产品对本国产品造成的冲击。

五、中美知识产权贸易摩擦的原因分析

根据上述的分析,结合相关的国际贸易理论知识,中美知识产权贸易摩擦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第一,中美贸易不平衡加剧中美知识产权贸易摩擦。自从中国入世以来,中美贸易顺差逐步拉大,2008年达到最大值为1708.57亿美元,是2001(280.8亿美元)年的6倍多。在这种趋势下,中美知识产权贸易摩擦总体趋势也在不断增加。

第二,从美国角度上看,知识产权产品是美国的优势产品,所以美国不断要求我国扩大对其版权的开发程度和加大知识版权的保护力度,以保护其经济利益并获取知识产权贸易的收益。近年来,美国外贸逆差逐年上升,但在知识产权领域却年年出现顺差。(崔日明,2007)因此,美国为了保持其竞争优势,势必会采取措施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

第三,近年来,美国贸易保护主义抬头。随着美国外贸逆差的不断加大,美国国内贸易保护的呼声增加,世界上出现了以美国为代表的新贸易保护主义。管理贸易、战略性贸易政策开始进入人们视野。其中,美国“特别301条款”“337条款”的颁布与实施正是美国以立法形式使贸易管理法律化、制度化的结果。

第四,从中国角度来看,中国知识产权保护水平确实存在很大问题,需要进一步改善。韩玉雄、李怀组(2005)认为中国知识产权保护水平的执法力度严重影响了中国知识产权保护水平的提高。不管是中国政府还是企业,在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方面仍然较薄弱。但中国外贸增长主要依靠加工业,具有核心技术的产品出口比重仍然不大。由于缺乏核心技术,所以中国企业很容易涉入有关知识产权的侵权案中。

六、中国应对中美知识产权贸易摩擦的建议措施

第一,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保护立法、执法体系,尤其是加强执法力度。中国应该借鉴美日欧经验,加强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制定工作,完善对外贸易中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框架。此外,中国政府可以积极利用各种对外交往的渠道,大力宣传我国政府对知识产权保护的立场原则。

第二,企业要积极应对知识产权贸易摩擦的申诉。要做到有信心、有底气应对国外企业的起述,自身要转变观念,提高专利意识。仅仅有提高专利意识还是不够的,企业要熟悉掌握专利活动规则,了解各国有关知识产权的法律以及国际规则,熟悉有效地规避方法。

第三,加强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知识产权纠纷是一个涉及面广、专业性强、司法解决程序非常复杂的问题,没有一批专门的人才是很难应对的。美国的“特别301条款”“337条款”都是专门的知识产权保护条款,内容非常庞杂。如果我们不能培养出一批谙熟美国等国家知识产权法律法规、执法程序的专门人才,知己知彼,防患于未然,那么出现司法解决纠纷时,我们就会束手无策。

参考文献:

[1]韩玉雄,李怀组.关于中国知识产权水平的定量分析[J].科学研究,2005(03).

[2]崔日明.中美贸易中的知识产权保护研究[J].国际贸易,20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