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货膨胀特点范文
时间:2023-12-26 18:08: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通货膨胀特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通货膨胀;应对措施;货币政策;汇率改革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的发生逐渐演变成为了全球性的经济危机,虽然我国采取了及时有效的措施,将经济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进行了有效的缓解,经济发展速度稳中有进,我国在经济发展中的卓越表现也得到了世界其他国家的广泛赞誉。然而,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背后,更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意识到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而通货膨胀就是屹立在我国经济发展中最难以解决的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明显的提升,然而,依然能够听到人们说“物价飞涨”“工资不涨”“钱越来越不值钱”等话题,而所谓的物价不断增长则是通货膨胀在人们生活当中最为明显的体现,也因此,其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也与我国社会的稳定和谐发展息息相关。适当的通货膨胀有利于促进消费、扩大出口,然而过高的通货膨胀则会给经济带来巨大的压力,在这之间找到最适合的平衡点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头等大事。
一、通货膨胀的特点
1.通货膨胀概念
通货膨胀(inflation)通俗讲指国家生产的货币过多,导致货币降低本来的价值,使得物价上涨,或者说由于货币供给大于货币实际需求,导致货币贬值,而引起的一段时间内物价持续而普遍的上涨现象。现阶段,普遍体现在人们生活中的物价上涨,工资却不涨的现象就是通货膨胀最集中的体现。
2.通货膨胀率
衡量通货膨胀的指标是物价指数,而由于商品性质不同,物质指数一般分为以下三种:
第一,消费价格指数(CPI),这是一个反映居民一般所购买的消费商品和服务价格水平变动情况的宏观经济指标,是用来反映居民家庭购买消费商品及服务的价格水平的变动情况,它同人们群众的生活密切相关,同时在整个国民经济的价格体系中也具有重要的地位,是进行经济分析、决策、价格总水平加测和调控及国民经济核算的重要指标,其变动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通货膨胀或紧缩的程度,而一般来讲,物价全面地、持续地上涨被认为发生了通货膨胀。
第二,生产价格指数(PPI):是衡量工业企业产品出厂价格变动趋势和变动程度的指数,是反映某一时期生产领域价格变动请康的重要经济指标,是制定有关经济政策和国民经济核算的重要依据。
第三,国内生产总值价格这算指数(GDP平减指数):是衡量各个时期一切商品与劳务价格变化的指标,也叫通货膨胀率。
二、我国通货膨胀的主要特点
1.食品类价格不断上涨
反映食品类价格不断上涨的主要指标是消费品价格指数,即CPI,根据数据显示,我国2016年2月份的CPI指数同比涨幅仅为0.8%,跌破1%,创五年来新低,是通货膨胀率不断缩小,经济发展健康状态不断转好的重要指标。然而,数据上的指数只能从整体上反映我国的通货膨胀情况,真实的社会物价水平却并没有下降,反而不断提升,人们的生活必需品价格居高不下,国内粮食出现供不应求的现状,加上去年我国大部分地区出现了严重的洪涝灾害,更对我国的粮食储备造成了严重的打击,造成粮食及其周副产品的价格不断上涨,这也是人们认为工资不涨,物价飞涨,生活水平下降的主要原因。
2.资产类价格上涨
随着经济危机的出现,我国通货膨胀率居高不下,导致我国资产类价格不断上涨,这对房地产企业和生产加工制造型企业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通货膨胀导致资本的大量流动,大宗商品的价格开始不断上升,导致很多加工企业的生产成品不断增加,以河北省衡水地区的丝网加工行业为例,大宗商品价格例如钢材价格的猛涨,使得这些地区的中小型企业面临着巨大的成本危机,成本的上升也导致了订单的大量流失,使得本就在经济危机中挣扎的中小型企业面临倒闭、破产的危机。另外,通货膨胀也导致产地产行业的不断扩张,房地产的发展直接推动了各种能源、原材料等诸多产品的需求,导致这些产品市场上供不应求,出现价格持续走高的现象,这种经济泡沫的存在也成为加剧通货膨胀的重要原因。
3.流动性资产膨胀
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出现,使人民币对外币不断升值,导致我国出口压力过大,国内产能过剩,而国外资产不断流入,贸易顺差不断增大。另外,为了稳定和增加外汇,我国的外汇储备占用了大量的储备金额,而央行为了稳定社会经济发展就需要印发大量的人民地,这也是造成国内资金流动过剩的主要原因。资产流动过剩使人们口袋里的钱不断增加,购买力却不断下降,为了能够进一步占得市场先机,人们开始对货币是否贬值进行预期,而预期的结果往往成为推动物价上涨的内在动力,成为我国CPI指数一直高居不下的重要原因。
三、应对通货膨胀的措施建议
1.及时关注通货膨胀的细微表现而进行有力的宏观调控
一定程度上的通货膨胀能够通过市场的自我调节进行修复,而超出一般水平的通货膨胀就必须要将政府宏观调控“有形的手”与市场自我调节“无形的手”紧密的结合起来,对经济发展中需要进行紧密监控的经济现象进行适当的宏观调控,制定适当的货币政策能够为经济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2.对市场上的敏感商品进行补贴
我国通货膨胀中最为明显的特点是粮食产品价格的波动式上升,粮食作为人们生活中的必需品,其价格的波动会影响到人们的正常生活秩序,久而久之会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对粮食产品的物价进行有效的调控是我国宏观调控政策中的关键。近年来,我国不断对食品领域进行商品价格补贴,来阻止商品价格上涨,有利于稳定民心,减缓CPI的增长趋势,从而在很大程度上降低通货膨胀对我国人民基本生活造成的负面影响。
3.对市场上热钱流动过快现象进采取适当的约束机制
我国通货膨胀最明显的特点是市场上热钱流动过快,资产不断流动,房地产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看似繁荣的经济现状背后实则隐藏着巨大的危机,面对资产的过快流动,我国政府应该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加以控制,对房地产市场的开发运行制定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抑制人们在房地产市场上的投机倒把行为,防止部分人搅乱我国的市场经济。其次,建立健全投资管理机制,投资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然而近年来由于对投资市场监管制度不完善,投资主体对自我约束机制较弱,导致投资领域出现了不健康、不稳定的增长,而随着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不断突进,投资拉动我国经济发展的作用将不断减弱,因此,政府更应该在这一时期制定强有力的措施抑制不良投资机制的出现,从而抑制投资市场上热钱的过度流动,降低通货膨胀率。
4.进一步完善汇率政策,深化汇率体制改革
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不断降低,人民币增值预期明显,其在世界货币中所占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然而,人民币升值预期导致了国外资本的大量流入,给国内发展带来了大量的资金。然而,人民币增值却也导致了我国外贸出口压力的不断增大,外贸企业生存困难,举步维艰,而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不断降低也使我国大量的美元储备不断缩水,为了转变我国的出口形势,提升外汇储备的安全性能,就应该进一步完善汇率政策,深化汇率体制改革,建立多元化的汇率机制,例如人民币对欧元的汇率,实现汇率的弹性改革,使汇率能在适当的期间进行来回的波动,从而降低出口压力。
5.完善金融市场,缓解中小企业在通货膨胀中的压力
通货膨胀的出现,热钱流动过剩导致银行内资金不断增多,然而,由于中小企业发展困难,效益降低,资金融通越来越困难,银行内热钱过剩和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非常关键的矛盾问题。因此,该完善对金融市场的监管力度,在提高银行存款准备金率的同时,应该制定合理的政策帮助中小企业发展,完善对中小企业贷款的控制制度,同时降低对资信良好的中小企业的贷款难度,刺激中小企业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进行发展,在金融机构的帮助下,提升应对金融危机的能力,中小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对于缓解我国的就业压力也有着非常巨大的作用,而降低失业率也是调控通货膨胀的主要目的之一。
四、总结
世界性经济危机给我国经济市场带来的负面影响依然在不断延续,后经济危机时代的通货膨胀成为阻碍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的问题,通过政府的宏观调控与市场经济的自我调节能够有效缓解通货膨胀给我国经济、人民生活带来的负面影响。然而,这一过程是艰辛且漫长的,如何根据我国通货膨胀有的一些特点,实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施,汇率体制的不断改革等,是现阶段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章含,严浩坤.我国当前时期通货膨胀研究[D].贵州财经学院,2011.
[2]陈胜祥.当前我国通货膨胀的特点、成因及其治理[J].理论探索.2011(04).
篇2
一、引 言
近些年,中国宏观经济运行出现了一系列的新现象。这些现象集中表现在经济增长、通货膨
胀、货币供应量与就业等变量的关系上,它们之间的变动,西方传统的经典理论已经难以对其进行解释,因此研究中国经济问题迫切需要新的方法和视角。如滞胀(Stagflation)是西方国家在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中期所发生的经济综合症。它的主要特征是通货膨胀与经济停滞并存。而在2006年,中国经济实现10.7%的增长速度,居民消费价格上涨1.5%,延续了自2002年以来高增长、低通胀的增长态势。在任何稍有经济学常识的人看来,滞胀是中国经济最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因为在传统经济理论中,“滞胀”是指物价上涨较快,一般超过5%或者更高,但经济增长缓慢,甚至出现负增长和经济衰退,而这些现象与目前中国经济运行的特点恰好相反。但是,经济停滞与物价上涨是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出现“滞胀”问题的典型特征,在不同国家或者在同一国家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滞胀”问题可能呈现不同的特征。①我国的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正体现出一种非典型的滞胀。这种非典型滞胀有以下两个特征:经济高速增长,但就业增长缓慢,也就是说,经济增长并没有带来显性就业;经济高速增长中出现的资本存量和收入流量结构的严重失衡,这种经济结构失衡表现为,高资产值行业的资产价格迅速上涨,部分行业出现通货膨胀的同时,另一些行业出现紧缩,从而收入分配差距扩大,导致长期增长的有效需求不足,最终将导致经济增长速度的减缓。
二、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典型的滞胀研究
关于滞胀特征的研究,存在两种思路。一种思路是,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的相互影响和作用。另一种思路则根源于货币数量论。而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的文献,部分地主要研究,通货膨胀对经济增长到底是促进作用、还是促退作用、甚或是中性论。另一部分文献则研究经济增长对通货膨胀的作用。以弗利吉斯、西尔斯(Seers)、贝尔、泰勒等人为代表的结构主义者从20世纪60年代初至80年代,先后提出了通货膨胀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的观点;以坎普斯、哈伯格、沃格尔和蒙代尔等人为代表的反通货膨胀主义者认为通货膨胀对经济增长起消极影响作用,他们将通货膨胀必然会导致阻碍经济增长的低效率现象,称之为“通货膨胀扭曲论”;以卢卡斯等人为代表的理性预期学派则认为,当政策效应被人们事先预期时,通货膨胀政策对经济的实际产量不会产生任何效果。
为了验证通货膨胀到底对经济增长起什么样的作用,W・琼、P・J・马歇尔(1986)运用56个国家或地区的数据对此进行了经验检验。[1](10)经验的结果,只有埃及和乌拉圭两国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成正相关关系,其余国家和地区都表现为负相关或者不相关。从验证的结果上看,似乎是“促退论”和“中性论”占据了上风,但事实并不如此简单。②[2](145-161)其实,之所以得出了这样的经验结论源于这种验证的理论模型上的假定前提。
在许多研究经济增长对通货膨胀率作用的文献中,如Fuhrer(1995)、[3](41-46)Gordon(1997)、[4](11-32)Staiger、Stock and Watson(1997),[5](33-49)均采用随机游走表示通货膨胀的预期,即假定厂商对价格的预期等于上一期实际价格水平。假定在一个封闭经济中,则通货膨胀率就等于国内产品价格变化率,即π=p,πe=pe,进一步假定人们对通货膨胀的预期等于上一期实际通货膨胀率,即πe=π-1。这样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可以表示为:
π-π-1=F(g-g*),F′>0,F(0)=0 (1)
其中g为实际经济增长率,g为自然失业率下的经济增长率。(1)式表明,通货膨胀变化率是经济增长缺口的增函数。
陈玉宇、谭松涛(2005)用我国1990年第1季度至2004年第2季度的季节时间序列,依据上述理论推出一个自回归模型对该理论进行了经验验证,得出的结论是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率正相关关系,当自然失业率下的经济增长率既定时,经济增长率的波动幅度越大,通货膨胀率的增幅越大。且测算出中国当时的稳定通货膨胀的经济增长率是9.8%。[6](23-33)另外,在10%的置信度范围内,中国的稳定通货膨胀的经济增长率在6.6%―13%。按照这种研究方法判断,如表1,中国经济近年的实际增长率均在10%左右,正是处在稳定通货膨胀率的经济增长率范围内。因此,可以说在目前的中国,是不可能存在滞胀的。
从这些研究看来,目前的中国经济并不存在滞胀。同样或者类似的方法与结论也可以在国外文献中找到。但是,这类经验研究忽略的一个事实是,在现在的理论框架下,实际GDP(RGDP)是根据名义GDP(NGDP)指标减去国民收入平减指数获得的,而由于平减指数很难统计,各国一般以通货膨胀率替代这一平减指数来计算实际GDP,即Ln(RGDP)=Ln(NGDP)-π。这样一来,实际RGDP与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正相关,还是负相关关系,甚或是不相关的。都应该视为正常现象。要说明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一个新的分析框架。鉴于本文着重分析中国宏观经济增长的非典型滞胀特征,这里不展开论述。③但是,我们结合M2和M1的增长率缺口,可以先得出一个直观的判断。
按照货币数量论,MV=PY,取对数我们有:
LnM+LnV=LnP+LnY (2)
如果假定在短期内,货币流通速度为既定常数,那么由(2)可以近似的得到这样一个推论:货币供应量增长率缺口=通货膨胀缺口+实际GDP增长率缺口
但很明显,由表1我们可以看到,实际GDP增长率缺口与通货膨胀率缺口之和与货币供应量增长率缺口并不存在这样近似的数量关系。以2005至2006年为例,经济增长率缺口与通货膨胀率缺口之和,就要远远大于货币供应量增长率缺口。
三、非典型滞胀特征I:高增长与低就业
所谓非典型滞胀特征,首先是源自分析方法和视角的不同。典型的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的分析,通常关注的经济增长率高低和通货膨胀率高低之间的关系。而本文所使用的方法,是一种基于实物与货币的二元经济背离的分析方法,或者称纯货币经济分析方法(刘骏民、伍超明,2004;柳欣,2006)。[7](26-41)这种实物与货币的二元经济背离的分析方法,是可以从马克思的社会关系的分析方法中找到根源的。总的来说,非典型滞胀特征的研究,首要的就是要摒弃诸如实际GDP这样的概念,从完全名义的、货币量值的变量间探索滞胀这一经济现象的本质特征。[8](60-69)下面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来分析中国宏观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中的非典型滞胀特征。
经济增长和就业的关系,一致的看法是经济增长能够带动就业增加,提高经济增长与发展速度就是解决失业问题的关键。但是,近年来,发生在中国的现实是,经济的高速增长与失业问题的日益严重同时出现(龚玉泉、袁志刚,2002)。[9](35-39)国内很多学者为寻求这个问题的答案,从各个角度进行了研究。
李红松(2003)从技术进步引起的不同的就业弹性分析了其对经济增长与就业的影响。李红松认为,技术越是进步,产业结构越是向资本密集型调整,而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就业弹性很低,不利于解决失业问题,因此,在比较与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比重之后,提出要提高第三产业在中国经济中的权重,这样才能有效地实现就业弹性的提高;[10](23-27)蔡、都阳、高文书(2004)使用三角模型(Triangle Model)对通货膨胀进行了经验估计,针对“高增长、低就业”现象,他们认为,反周期的宏观经济政策对自然失业率作用不显著,这类政策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周期性失业方面。因此,宏观经济政策的方向应该是完善劳动力市场机制,推动高就业产业发展;[11](18-25)郭军、刘瀑、王承宗(2006)将中国的就业结构、产业结构与不同收入水平的国家进行了比较,数据显示中国第一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大致与泰国相当,第二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高过了美国,而第三产业不仅低于下中等收入国家,甚至低于低收入国家,如孟加拉国。因此,文章的最终的结论是,在调整总体产业结构的基础上改善就业水平,其主要的目标也是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12](24-31)
上述研究无疑深切了解了高速经济增长下的低就业问题的原因和对策。但是,“高增长、低就业”之所以作为非典型滞胀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因为其关系着中国宏观经济的总体运行。所以,对了增长与就业问题的研究仅仅从问题的本身出发是不够的。因为,从国际比较看,中国目前的失业率在同等收入水平的国家中,并不是高的,见表2。就业问题之所以成为中国宏观经济总体运行的关键,是因为就业率直接关系到工资收入占GDP的比重,而后者决定了收入流量在工资与利润之间的分配。
从货币经济的视角来看,我国长期以来实行“低工资、高就业”政策,维持了较高的就业率,也积累了相当多的富余人员,但是更为深刻的影响还是造就了目前收入分配差距日益扩大的局面,收入流量向富人手中集中。另外,随着劳动力市场的建立与完善,劳动力就业逐步市场化,企业拥有了用人自,近年来,向社会集中排放了大量富余人员。就业政策转变导致就业弹性水平阶梯式下降,而与此同时工资水平却由于失业的压力仍然持续在一个很低的水平,这就更进一步地恶化的收入流量失衡的格局。此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实施以增长速度为主要目标的发展思路,为了实现经济的高速增长,固定资产投资保持了相当高的增速,生产领域中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速度越来越快,而资本有机构成越高,资本对劳动的替代作用越明显,完成单位产出所需的劳动力数量就越少。在技术上的资本对劳动的替代,必然在货币流量上表现为,货币收入更多的成为利润,更少地成为工资。关于这一点就涉及到了非典型滞胀的第二个特征―资本存量与收入流量的失衡。
四、非典型滞胀特征II:资本存量与收入流量的失衡
从1978―2006年以来,中国经济近三十年以持续10%左右的速度增长。但是,这种增长速度一直是建立在政府的高投资率上。根据世界银行资料,2000年,我国资本形成总额对GDP增长的拉动率为1.82%,2003年这一比率上升为8.1%,2000年最终消费对GDP增长的拉动率为5.19%,2003年这一比率下降为3.43%。而同期,与我国发展水平相当的国家(即人均收入在1000美元左右):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的资本形成总额对GDP增长的拉动率分别从2.39%下降到1.07%、2.23%下降到-0.16%。而这两个国家的最终消费支出的拉动率分别从3.28%上升到3.75%、1.60%上升到3.61%。由此可见,目前我国投资率大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也明显高于各主要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水平。而我国目前消费率不仅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且也明显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
与此同时,为了缓解高速经济增长与低就业的矛盾。政府大力推动劳动密集型的服务业的发展,这样做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就业率。但是,由于劳动密集型服务业的工资收入偏低,进一步恶化了资本存量与收入流量的矛盾,从而最终导致长期有效需求不足。
以国有企业及规模以上非国有企业为例,考察1998年以来,国有企业及规模以上非国有企业的资产原值,我们会发现,尽管1998年之后经济经济增长放缓,但企业的资产原值却一路上升。从1998年的64832亿元,增至2003年的105557亿元,2005年末则达到143144亿元,比1998年整整增长了一倍多。实际上,这一阶段经济投资增长率有所下降,而国家财政投资和相应的银行配套资金主要被用于基本建设支出,才促成了企业资产值的增加。
企业的资产值增大,必然造成折旧和利息的支出成本,相反却可能挤压工资收入的比重。相反,从1998年以来,以国有企业为例,国有企业的职工工资总额的增长速度却呈现下降的趋势,而利润增长率均远远高于工资增长率(见上图)。1998年的增长率为8%,但之后连续下降,2003年,2004年,2005年的增长率分别为7.1%,6.7%,6.5%。这和名义GDP的增长和企业资产值的上涨对比明显,充分暴露了宏观经济运行中资本存量和收入流量比例的失调。
资本存量与收入流量的失衡,导致资金流向高资产值的行业,从而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这样一来,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越来越低,也就是说经济增长对固定资产投资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这种现象发展下去,必然导致长期有效需求不足,经济结构失衡和经济增长停滞。
五、小 结
目前,非典型滞胀特征已经成为制约中国宏观经济总体运行的关键。综上所述,非典型滞胀特征,其实是对中国宏观经济增长中的结构发展不平衡的一个全新视角的高度概括。它包括或者表现为:
(1)高增长、低就业。经济高速增长对投资的依赖,导致高资产值的行业迅速增长,但由于这些行业的就业弹性低,而这些行业又构成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从而直接导致在总的宏观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的低就业率。
(2)资本存量与收入流量的失衡。一方面,为提高就业率所采取的发展劳动服务业的产业政策,是以“低工资、高就业”为依据的,因此,这些政策在提高就业率的同时,工资收入占GDP的比重逐年降低,而利润占GDP的比重相应的越来越高;另一方面,工资收入占GDP比重降低,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率下降,所以经济增长进一步依赖于投资需求。也正是因为,对于投资需求的畸形依赖,在长期,必然会导致有效需求不足,经济增长停滞。
注 释:
①“滞胀”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其宏观经济运行呈现不同的特征,在西方发达国家表现为典型的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在日本表现为经济停滞和通货紧缩,而在我国表现为经济快速增长和温和的通货膨胀。
②巴罗就曾指出,通货膨胀率和经济增长率之间是否存在显著的影响关系和影响方向,目前尚无定论(Barro,1996)。
③简单的说,就是应从凯恩斯的货币经济分析出发,用名义GDP指标替代根本不存在的实际GDP指标作为分析的基础。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缺口 (在长期如果货币流通速度既定),应近似于名义GDP的增长率。
主要参考文献:
[1]W・琼、P・J・马歇尔.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关于促进论者和促退论者见解的国际论证[J].经济学译丛,1987(10).
[2]Barro.R.J., Inflation and Growth,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St. Louis Review, 1996, (78)
[3]Fuhrer, Jeffrey C. 1995, The Phillips Curve is Alive and Well, New England Economic Review of the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Boston, March-April.
[4]Gordon, R. 1997, The Time Varying NAIRU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Economic Policy, The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11(1).
[5]Staiger, D., J.Stock and M.Watson.,1997, The NAIRU, Unemployment and Monetary Policy,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11(1).
[6]陈玉宇,谭松涛.稳态通货膨胀下经济增长率的估计[J].经济研究,2005(4).
[7]柳 欣.经济与中国经济[M].北京:人民出版社,第1版,2006.
[8]刘骏民,伍超明.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模型[J].经济研究,2004(4).
[9]龚玉泉,袁志刚.中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非一致性及其形成机理[J].2002(10).
[10]李红松.我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弹性问题研究[J].财经研究,2003(4).
[11]蔡日方,都 阳,高文书.就业弹性、自然失业和宏观经济政策――为什么经济增长没有带来显性就业[J].经济研究,2004(9).
[12]郭 军,刘 瀑,王承宗.就业发展型经济增长的产业支撑背景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6(5).
China’s Economic Growth and Inflation:
Non-typical Stagflation Characters
Yin Bibo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china's macroeconomic operation has some new features, the coexistence of high growth rate and low employment rate, the non-equilibrium of capital stocks and income flows. This phenomenon can not be explained by a traditional typical stagflation theory. Therefore, constructing a new perspective and method to analyze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china is needed. Based on a pure monetary economic analysis method, china's economic growth and inflation can be interpreted as an economic phenomenon with non-typical stagflation characters.
篇3
【关键词】通货膨胀 经济增长 影响 因果关系
一、我国通货膨胀的产生及特点
(一)一般通货膨胀的产生
宏观经济学中,对通货膨胀的成因研究主要总结为以下五种理论:通货膨胀的货币主义理论的核心认为通货膨胀是货币当局发行的货币数量高于流通中的货币数量所致。通货膨胀的需求学说是指通货膨胀归因于经济体中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大于供给导致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普遍上涨。成本学说将通货膨胀是指由于成本的上升促使物价水平的上升而导致的通货现象。其具体原因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工资推动的通货膨胀;二是利润推动的通货膨胀。供求混合学说是通货膨胀的需求学说和供给学说的结合。结构型通货膨胀的认为通货膨胀并不只是由于需求或者供给造成的,而是因为经济结构的本身缺陷或者经济结构的变化造成的。
(二)我国通货膨胀的产生特点
基于以上分析,结合实际情况,我国的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个:
1.经济结构调整。我国的通货膨胀主要是结构性的通货膨胀,当前我国的经济结构仍然处在转型时期,二元经济结构仍然广泛的存在,普遍存在经济效益的差距和经济结构的变动存在着诸多不稳定因素,导致价格水平的波动和通货膨胀的产生。
2.国内生产要素的成本上涨。国内的生产要素的价格上涨导致的成本通货膨胀。近期以来,劳动力、土地费用等成本逐渐上升。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经济蓝皮书》显示,农民工工资近三年涨幅明显加快,达17%左右。
3.国内货币流动性过剩。国内货币的流动性过剩分为两个方面:第一是经济危机之后,我国实行适量宽松的货币政策,政府主导投资体系导致央行增发货币,第二是由于经济危机之后世界经济形势的普遍低落,和我国的外汇储备增加导致了货币的流动性过剩,即外汇占款。
4.输入性的通胀压力。2013年,美国、欧盟经济复苏,全球流动性进一步加剧。国际原油价格突破每桶100美元,发达国家为了复苏经济,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从而加剧了流动性过剩。大宗进口商品价格的增加,拉动了国内相关商品价格的上涨。
二、我国通货膨胀的经济增长效应理论与实证分析
(一)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的三种理论分析
关于这二者的关系,存在三种观点:促进论认为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是正相关的。特别是温和的通货膨胀有利于经济的增长。作用机理是流通中货币数量的增加降低了利率,进而刺激了投资,再通过乘数效应扩大了总产出,最后通过加速乘数效应进一步扩大总需求;促退论认为通货膨胀抑制了经济的增长。该理论认为从长期考虑,通货膨胀只会越积累越严重,并不利于经济的增长;中性论认为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是无关的,且通货膨胀影响的是名义变量,对实际变量无关。
(二)从经济结构分析通货膨胀的经济增长效应
当前我国的企业和个人的实物资产主要包括住房、汽车、机器设备等,这些资产的价格随着通货膨胀率的变化而变动,往往可以做到保值增值。我国的企业和家庭的虚拟资产股票、基金、债券等,同时也有消费者信贷等负债。对于储蓄和债券来说,通货膨胀的发生使资产价值贬损,对于股票和金融衍生工具来说,资产的价值并非间的由利息率而决定,而是由企业经营的状况、供求状况和标的资产的价格而决定的。因此,在我国,从经济结构上来看,通货膨胀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是有限的,对于虚拟经济的影响,在一定范围内具有不确定性。然而,虚拟经济在通货膨胀的影响下具有的不确定性往往会造成投机行为,对实体经济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三)从国民收入分配分析通货膨胀的经济增长效应
我国通货膨胀对国民收入的分配有以下四点影响。首先,根据国家统计局最近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经济增速达7.5%左右。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落后于经济增速度。由于我国大多数人属于工薪阶层,而按照凯恩斯原理,工资存在刚性。其次,工资的刚性造成的调节滞后性往往使企业能够获得利润增长。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3年,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各项指标上涨明显。未来一段时间,上游企业仍会吸引投资,通货膨胀使财富流向向企业。再次,通货膨胀的税收效应加强。根据国家统计局相关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财政收入和个税收入均大幅增加,收入分配向政府倾斜,劳动者的报酬在国民收入的比重不断下降。此外,我国进口将要支付更多的外汇,而出口相对来说上涨的幅度较小。导致净出口额减小,一部分收入转移到其他国家去。因此,从收入分配的角度上说,我国的通货膨胀导致了工薪阶层报酬在国民收入中比重下降,税收增加,收入向政府和企业倾斜,有利于新兴企业的发展,不利于国际贸易的健康发展和缓解社会收入的两极分化。
(四)从投资分析通货膨胀的经济增长效应
总的来说,我国的通货膨胀对投资的影响有积极的方面,也有消极的方面。第一,虽然我国名义存贷款利率有所上升,但剔除通货膨胀率之后,存贷款的实际利率有所下降。实际利率的下降刺激了投资,引发了社会的投资需求。第二,我国的通货膨胀主要变现为劳动、土地等生产资料,尤其是原材料、能源和进口商品价格的上涨。这加大了企业投资的成本,因而加大了企业投资的风险。第三,我国居民大多已经察觉到近年来的通货膨胀,并把通货膨胀列入预期。通货膨胀预期的形成会促使一些投机行为的发生,影响实体经济的投资和发展。此外,政府出台的宏观调控的政策一方面降低了市场经济的资源配置有效性,另一方面有利于为投资创造稳定的经济环境。
(五)通货膨胀率与经济增长率的实证分析
从实证角度上,本文选取了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1980―2013年的相关数据作为样本,用eviews5.0进行检验和计算。由于我国经济在30年内的经济波动与通货膨胀在1988年到1999年内相关性不甚明显,因此选取两个样本空间。一个是1980~2013年,一个是2000~2013年,分别进行两次回归。下文的第一个样本空间建立的模型不能采用,也印证了这一点。此外,为了分析我国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互相的影响效应,下文将用回归模型和格兰杰检验予以粗略说明。
结合数据分析,通货膨胀率和经济增长率基本呈正相关关系,且在2000~2013年的样本空间中,正相关性更为明显。呈现为通货膨胀率的波动幅度大于经济增长率的波动幅度。且略滞后于经济增长的波动。以CPI为自变量,GDP增长率为因变量建立计量经济模型;再以GDP为自变量、CPI为因变量建立计量模型,分别做一次和二次回归,结果显示一次回归不稳定,二次回归结果较为稳定。
做CPI和GDP的格兰杰因果检验,在选取的5个滞后期的检验中,第一期的检验是最显著的,表示我国通货膨胀既是经济增长的原因,经济增长也是通货膨胀的原因。随着滞后期的增加,检验结果越发不显著,说明了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互为因果的关系须在短期才能够得到,从长期开看并不存在显著的互为因果的关系。这与前文的分析相一致。
三、结论及政策建议
从前文的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可以得出,在我国,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存在着双向的格兰杰因果关系,即通货膨胀是经济增长的原因,经济增长也是通货膨胀的原因。因此,总结全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一)应对输入型的通货膨胀
针对国际大宗商品的进口造成的通货膨胀,可在一定范围内适当升值人民币,以应对进口商品的价格上涨。此外还可以通货发展本国产业,提高产品质量,提升对外开放水平,促进贸易平衡。
(二)管理公众的通货膨胀预期
制定相关政策,加强管理力度和对住房等耐用品的价格进行调节,防止泡沫经济的发生和蔓延,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增加公众的对市场经济的信心,防止过度投机行为的出现。此外,政府还可以加大社会保障力度等转移支付,通过加大对低收入、固定收入等对通货膨胀反映敏感人群的补贴来调整公众通货膨胀的预期。
(三)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
2013年,为了治理流动性过剩,央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以防止过度投资、投机行为的发生。由住房价格不再持续攀升等社会现象可以看出,稳健偏紧的货币政策已经在预防和治理通货膨胀的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央行应该继续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应对流动性过剩和投资过度的行为。
(四)强化政府管理
政府制定相关政策,规划各级政府的投资行为,避免由于片面的追求一时的经济效益而对整个经济稳定性造成破坏。
参考文献
[1]饶丹雪.我国当前通货膨胀原因探析[J].现代商贸工,2011.
[2]付洁.2011通货膨胀形式分析[J].现代商业,2011.
[3]盛建芳.我国通货膨胀率与经济增长率的关系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0.
[4]陈慎思.中国的通货膨胀率与GDP增长率关系的实证研究[J].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2005.
篇4
【关键词】通货膨胀 会计模式 会计方法
通货膨胀作为纸币流通条件下的特有现象,已成为我国市场经济中一个难以回避的问题。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2010年通货膨胀率为7.1%,12月通货膨胀率高达11.2%,是2007年以来最高水平。2010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2011年经济工作的两大任务是“调结构”和“防通胀”。随着世界经济通货膨胀的加剧,通货膨胀会计成为当前世界各国企业管理当局和会计界探讨的热点。通货膨胀使会计报表失实,会计信息失真,使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的传统会计模式受到挑战,给会计工作带来了新的课题。
一、通货膨胀对企业财务的影响
根据《新格尔帕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的权威解释:“通货膨胀是指价格持续上涨的一种过程, 或者说是货币不断贬值的过程。” 可见,通货膨胀不是一次性的或者短期的价格总水平上升,只有当价格不断上升其趋势在某一区间内不能逆转时,才认为出现了通货膨胀。通货膨胀不是个别商品价格的上涨,而是价格总水平的上涨。
通货膨胀对企业财务造成了一系列影响,主要表现为:1.企业资金需求不断膨胀;2.资金供给持续性短缺;3.货币性资金不断贬值;4.资金成本不断提高;5.会计信息严重失真;6.因通货膨胀而高估会计收益,导致企业虚假盈利,由此承担了部分不应承担的税赋。
二、建立通货膨胀会计的必要性
在通货膨胀条件下,传统的历史成本会计模式将导致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会计信息严重失真;二是生产耗费补偿不足,企业的再生产能力下降;三是高估收益,虚增利润,造成收入超前分配;四是失实的会计信息容易导致错误的企业决策。
在通货膨胀条件下,为了反映和消除物价上涨因素对传统会计报表的影响,以便更真实地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根据一般物价指数或现时成本资料,将传统历史成本会计加以调整的会计程序和方法就是通货膨胀会计。
通货膨胀对传统会计模式造成了重大影响,它动摇了货币计量中币值稳定的会计基本假设,质疑了历史成本原则,冲击了收入费用配比原则,使构建我国通货膨胀会计模式成为必要。物价持续大幅度上涨、企业资本保全和真实确定收益的客观要求是通货膨胀会计产生的主要原因。另外,随着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不断发展,特别是跨国公司的发展,不同国家物价变动的影响要求会计进行准确核算和处理,这也是催生通货膨胀会计产生的重要因素。
三、我国推行通货膨胀会计的探讨
纵观通货膨胀会计的发展历史,早在20世纪20年代,德国就有了通货膨胀会计的思想雏形。当前世界采用的通货膨胀会计模式有三种:一是不变币值会计,即传统会计,具体做法是通过某种物价变动指数把财务报表上各个项目的历史价格金额换算为不变价格金额,国外只有发生恶性通货膨胀的国家才采用此法。二是现行价值会计,即现行成本会计,对持有资产的账面价值按现行成本予以调整,再计算出现有资产由于现行成本变动而产生的尚未实现的利润或损失;三是不变币值的现行价值会计,即调节价格水平的现行成本会计,前两种模式的结合,国外只在英国、加拿大实行。
通货膨胀会计模式和会计方法的选用受以下因素的影响:通货膨胀所呈现的一般物价水平上涨和个别物价水平上涨是否均衡;通货膨胀时各类或各种价格和比例结构是否合理;企业规模和资产构成;企业管理部门、债权人及投资者对会计信息的要求;会计人员的素质;会计电算化程度;会计模式实施成本等。此外,国家的政治、文化和法律因素、参与国际政治经济或会计组织的程度以及国际会计界的影响也会对会计模式和方法的选用产生影响。鉴此,笔者认为:
(一)通货膨胀会计应与传统会计相结合
我国通货膨胀是需求拉动、成本推动、价格调整等多因素作用的结果,在不同时期,各因素所起作用不一样。因此,推行通货膨胀会计不宜取代传统的历史成本会计。
(二)营造良好的通货膨胀会计环境
推行通货膨胀会计是政府、企业及其利益相关人共同应对通货膨胀挑战的必要途径。现阶段,通货膨胀压力加大,我国必须合理借鉴国外方法完善我国通货膨胀会计规范,建立适合我国经济特点的物价变动会计体系,从而改善会计信息质量。
(三)构建通货膨胀会计体系可分两步走
第一步,对历史成本进行修正,在会计实务上积极推行能够减轻通货膨胀影响的会计方法。如采用物价指数法、重置成本法、现行市价法、收益现值法或汇率调整法等方法对固定资产的价值进行重估,作为每年调整的基数;结合物价变动指数,增设“制造成本保值贴补基金”,以实现存货原有存量的再现;采用当期物价变动指数,对期末货币性资产和货币性负债进行调整等等。另外,应区分不同企业类型,采取不同的调整方法。对大型企业需选择较全面的模式修正会计信息的偏差;对小型企业则用适当方法对会计数据加以补充说明;对货币性资产为主的金融企业宜用物价指数法和汇率调整法消除货币贬值的损失;对非货币性资产为主的生产型企业则用现行价格法反映固定资产和存货的现行价值;对于特殊的大型跨国公司,可借鉴法国采用的企业会计与合并会计相分离的方法,制定独立的合并会计规范,与非跨国企业的会计规则相分离。第二步,实行现行成本会计的目标模式。现行成本会计模式是一种较理想的消除通货膨胀影响的模式,其应用必须健全和完善物价指数体系。
参考文献
[1]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昨日闭幕 稳定物价成重点.第一财经日报,2010.12.13.
[2]弗雷德里克・D・S・乔伊,加利・K・米克,国际会计学.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
[3]李雪松,张丽娟.当前通胀预期形成与防范研究.会计之友,2010.7.
[4]张亚军.通货膨胀下会计模式的选择.财会研究,1994.3.
篇5
【关键词】通货膨胀,货币政策,宏观经济
前言:通货膨胀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常见问题,而正确的使用货币政策工具,可以使宏观经济的发展具备一定的稳定性特点。当前,对通货膨胀的研究局限于动态结构的状态下,而货币政策工具的选用非常容易受到宏观经济发展的影响。因此,对三者进行科学的协调,是很多经济研究领域重视的问题。
一、通货膨胀预期、货币政策工具选取同宏观经济稳定的重要关系
(一)三者研究具备较强的联系程度
进入21世纪,我国经济运行摆脱了改革开放初期以“高增长、高通货膨胀、高波动”为特征的大起大落局面,进入“高增长、低通货膨胀、平稳化”的轨道,无论从水平还是波动幅度来衡量,我国通货膨胀处于由高向低转变的态势。但另一方面通货膨胀的持续性或者惯性仍然较高。长期形成的通货膨胀持续性特征,现阶段劳动力、资源能源约束和流动性过剩形成的通胀环境,都对我国的货币政策构成一定挑战。随着通货膨胀问题的出现,货币政策必须进行调整,可以根据中介目标的状态,对信贷机制实施良好的控制,使通货膨胀问题的处理能够具备更强的现代性特点。对通货膨胀问题的分析,可以根据货币供应体系的基本模式进行推进,使宏观经济的管理可以更好的利用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实现通货膨胀问题的解决。要根据经济数据的波动情况,对未来一段时期的宏观经济发展规律进行判断,使经济的发展趋势能够得到良好的控制。要按照货币政策工具的使用过程,对经济发展的横轴进行判断,以便宏观经济可以更好的根据横轴的状态进行调节。可以按照信贷量的具体情况,对宏观经济稳定性受到的影响进行分析,以便通货膨胀问题的分析可以更好的提升经济增长质量。可以在通货膨胀问题的演变过程中,对相关经济数据的峰值情况进行统计,使货币的供应可以同研究方案实现统一。如果在进行研究的过程中能够使用经济危机方面的理论进行支持,则可以按照正规金融活动的模式,对通货膨胀的构成要素实施判断,并将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研究,使宏观经济影响因素的分析能够更加准确。
(二)货币政策工具对调整通货膨胀具有重要作用
在分析货币政策工具的过程中可以按照信贷冲击的模式对货币政策工具使用的科学性进行判断,使货币政策的制定和推行能够更具针对性。可以对货币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因素实施了解,使货币政策能够根据宏观经济的发展需要进行发展方案的制定。在分析的过程中,货币政策会成为影响宏观经济波动状态的首要因素,如果能够正确的实施货币政策的调节,将使得宏观经济在增长的过程中可以更好的保证经济政策的平稳性。货币政策的研究还能够使宏观经济的波动状态受到影响,如果货币政策在调整的过程中可以对信贷投放状态进行研究,则可以使宏观经济以较为缓慢的形式变换到正常的状态,使宏观经济的整体运行模式能够更加健康。
二、处理通货膨胀预期、货币政策工具和宏观经济稳定关系的建议
(一)提升对通货膨胀基础性因素的研究
在进行通货膨胀预期分析的过程中,可以按照货币政策工具使用过程中的问题,对影响宏观经济的主要因素实施了解,可以按照分析的基本方法,对三类主要因素的协调关系进行明确,使未来的宏观经济调整工作能够具备充足的实践经验。可以按照央行机构的指示情况,对外汇体制改革环节实施了解,使外汇体制改革可以更好的适应利率的变化情况,如果能够对现有的市场模式做出正确的调整,可以按照宏观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要素,对经济的调控技能实施了解,使通货膨胀问题可以得到根本性转变。要根据复杂状态下的宏观经济调节基础,对经济波动状态实施有效的研究,通过通货膨胀的影响深度,进行宏观经济复杂性的控制,使宏观经济可以更好的利用外汇资源进行稳定性修补。要根据当前通货膨胀的严重性,对宏观经济的调控性能进行研究,如果能够保证对通货膨胀问题实施有效的控制,则需要根据货币紧缩的状态对宏观经济实施调控方案的更正,使宏观经济可以在更小的波动周期内实现影响力的提升。
(二)加强对货币政策合理性的分析研究
在进行货币政策工具研究的过程中,可以根据货币投放的需要,对宏观经济的具体投放规模进行研究,使货币政策工具的使用可以符合货币投放的时机。要根据货币政策工具调整过程中的收缩状态,对影响货币投放风险的因素进行控制,使货币的投放具备更强的准确性。要根据货币当前的汇率情况,对货币运行过程中的供给状态进行研究,以便货币能够更好的通过浮动政策的调节实现汇率的有效控制。可以加强对货币政策的出口途径分析,通过固定时期的货币政策状况,对货币的供给机制进行调整,以便货币的运转数量可以更好的实现调整。在进行信贷投放研究的过程中,要按照信贷投放的具体机制,对提升信贷投放质量的因素实施了解,以便信贷的投放环节可以更好的适应货币供给的需要,促进货币政策供给科学性的提高。
结论:通货膨胀问题很容易导致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受到影响,在实施货币政策工具选用的过程中,如果能够保证选用的正规性,则可以对宏观经济的稳定性进行维护,深入的研究通货膨胀问题与经济稳定性的关系,对提升经济发展质量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李津燕.后危机背景下控制通货膨胀预期的思考[J].大江周刊:论坛,2010(03).
[2]王超.强化通货膨胀预期管理的短期措施[J].经济研究参考,2010(70).
篇6
通货膨胀是经济学中的一种特有现象,因此,对通货膨胀的预期管理是关键,本文列举国外的案例,对我国通货膨胀管理现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为我国提供了有效管理通货膨胀预期的方法和途径:估计一定时期的菲利普斯曲线;研判货币政策影响通货膨胀的机制;确定货币政策管理通货膨胀预期的手段;建立反馈与再调节机制。
【关键词】
通货膨胀预期;方法;效应
一、基于通货膨胀预期的货币政策效应
无论理论上或者事实均已经证实,经济体系中是否存在通货膨胀预期导致货币政策效应必然很不相同。当居民、企业部门形成通货膨胀预期,扩张性货币政策就有可能徒增物价而不能推高产出。货币政策效应与通胀预期的强弱此消彼长。按照预期理性学派的理论,当政府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时可能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当扩张货币供给以扩大总需求、推动经济增长时首先出现物价总水平上升,生产部门将物价上涨看作产品需求增加的信号,以为商品销路畅通而扩大生产,居民部门将货币扩张形成的名义收入提高——例如工资增加看作实际收入增长,从而将增加的货币收入在储蓄与消费上进行“配置”,结果社会总储蓄与投资、消费均增加,通货膨胀的结果是产量和储蓄提高,扩张性货币政策能够实现预期的经济增长目标;第二种情况是当货币扩张引起通货膨胀时企业家形成通货膨胀预期,认为市场中对商品的实际需求并未增加,预期物价总水平将继续上涨,通过不断提高商品价格冲销、补偿成本上升,着意避免扩大投资。居民在预期基础上认为名义货币收入增长将落后于通货膨胀,从而由存款转向购买实物资产,同时通过与企业谈判争取提高工资,企业如果增加工资就势必一再提高商品价格,形成价格上涨的循环。结果是扩张性货币政策不能扩大生产,仅仅推高价格水平,货币政策效应被预期行为完全抵消。
二、国外通货膨胀目标法的实施效果
“通货膨胀目标法”是20世纪初兴起的一种新的货币政策框架,即:中央银行明确地设置并公布通货膨胀的控制目标(如加拿大为年度消费者物价上涨率为2%±1%,英国为2.5%±1%)。其优点在于具有很高的货币政策透明性,有助于市场主体形成稳定的通货膨胀预期。
新西兰1990年率先采用通货膨胀目标法,此后越来越多的工业化国家和中等收入国家使货币政策转向通货膨胀目标。这些国家包括智利、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巴西、捷克共和国、芬兰、以色列、波兰、南非、西班牙、瑞典。捷克是第一个引入这种制度的转型经济国家,而巴西则是第一个完全采用通货膨胀钉住制度的发展中国家。1993年,英国货币当局正式放弃实行近三十年的以控制货币供应量为主的货币政策操作方式,明确将反通货膨胀确定为货币政策目标。2001年的韩国和泰国,最近的匈牙利和瑞士也已经采用类似的货币政策。
对通货膨胀目标法的实施效果存在争议。部分学者认为该政策法则无效或者暂时还没有显现出效果,但大多学者通过分析认为其具有明显效果。L.Ball&N.Sheridan(2003)的研究表明,没有证据显示通货膨胀钉住政策框架对宏观经济运行起到改善作用。Jonas&Mishkin(2003)则认为个别通货膨胀钉住国家由于实施通货膨胀钉住制度的时间较短,无法得出实施通货膨胀钉住制度成功与否的结轮。
以Svensson为代表的经济学家认为通货膨胀钉住政策框架对有效控制通货膨胀的确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Svensson(1997)指出通货膨胀钉住政策框架解决了货币政策动态一致性问题,且降低了通货膨胀的不确定性,采用有弹性的通货膨胀钉住制度可以起到稳定产出的作用。Mishkin(1999)则认为通货膨胀钉住政策效果非常好,通货膨胀钉住国家显著地降低了通货膨胀率以及通货膨胀预期。K.Choi,C.Jung&W.Shambora(2003)使用马尔可夫转换模型(Markov-switchingModel)研究了新西兰通货膨胀钉住政策的宏观经济效果,结果表明通货膨胀钉住政策显著改变了新西兰经济中的通货膨胀动态,同时也结构性地改变了新西兰真实GDP增长率,由此得出结论:通货膨胀钉住政策在稳定通货膨胀以及产出增长率方面是非常成功的。C.Bean(2003)研究了英国实施通货膨胀钉住政策的经验,结果表明通货膨胀钉住框架在保持低且稳定的通货膨胀,以及在确定通货膨胀预期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澳大利亚存在类似情况,G.Stevens(2003)指出钉住通货膨胀对于澳大利亚货币政策已经成为一种成功的模式。T.G.Pétursson(2004)使用面板模型(panelmodel)研究了21个国家的通货膨胀钉住制度对该国通货膨胀的影响,结果表明有2/3国家因采用通货膨胀钉住制度显著地降低了平均通货膨胀率。L.Ball&N.Sheridan(2003)通过测量通货膨胀、产出以及利率行为,对采用通货膨胀钉住政策框架的7个OECD国家与13个非通货膨胀钉住国家做了比较,揭示在20世纪90年代早期,无论是通货膨胀钉住国家,还是非通货膨胀钉住国家,其宏观经济运行状况的许多方面都得到了改善,在某些情况下,通货膨胀钉住国家改善得更明显一些,如平均通货膨胀率大幅度下降等。[1]
综上所述,通货膨胀目标法对抑制通货膨胀、维持经济主体通货膨胀预期的稳定性和促进经济发展都具有积极作用。国际经验以及相关的研究工作可以作为我国货币政策安排的借鉴,我国目前市场体制已经基本形成,经济国际化水平快速提高,在利率政策体系、汇率制度改革不断深化条件下采取通货膨胀目标法是货币政策可以探讨的重要选项之一。
三、对实施通货膨胀目标的认识与判断
1、实施通货膨胀目标制的条件
一般认为实施通货膨胀目标法的基本宏观经济条件包括:弹性汇率制或浮动汇率制;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工具的独立性;利率开放和较完善的证券市场。实际上将通货膨胀目标制实施条件可以归为以下几点:第一,中央银行对货币市场交易和商业银行信贷投放具有充分影响力和控制力;第二,货币市场价格与数量指标变动能够迅捷传导到资本市场;第三,货币与资本市场变化能够影响商品市场;第四,中央银行能适当干预外汇市场或者通过其他手段影响国外净需求;第五,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能够合理有效配合。我国实行的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中国人民银行自1984年被赋予中央银行职能后由于各种原因其独立性还非常有限,利率市场化进程仍远未终结,证券市场无论市场规制、市场结构和上市公司结构都还存在很多问题。如果由此判断,我国目前似乎不存在实施通货膨胀目标的条件。但情况也不尽然。
2、中国部分地区具备实施通货膨胀目标制的条件
我国货币政策制定与实施已经部分具备试行通货膨胀目标的条件:
第一,我国总供给与总需求关系发生实质性变化。从国民经济体系中总需求与总供给关系看,我国自亚洲危机以后已经出现结构性过剩经济征兆,2003年经济走出通货紧缩,市场趋于活跃,但是总体上仍然存在生产能力过剩问题,国内收入分配政策调整一定程度可以消化,但是这一过程不会如人们希冀的那样快,20世纪80年代以前存在的严重供给不足、“短缺经济”情况很难重新出现。这是避免出现通货膨胀的重要物质基础,从供给方面观察具备了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的条件。
第二,货币管理也是一种艺术,中央银行已经具备防止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两方面的经验。从1993、1994年出现高通货膨胀到目前已经过约15个年份,1998—2002年通货紧缩期间CPI下降年平均在2%以下(温和的通货紧缩),2003年到目前大多数年份通货膨胀年率被控制在5%以下(2007和2008年分别为4.8%、5.9%,其他年份均在4%以下)。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操作已经具备相当“艺术”水准,重要体现即在于逐渐趋缓的价格水平波动。
第三,利率决定机制已经部分地具备市场化特征。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尽管还没有止步,但是对大部分银行利率已经赋予很大灵活性,目前完全没有放开的主要是存款利率。
第四,汇率体系已经或者正在发生重要变动。自从2005年7月21日汇率改革以来人民币汇率已经具备一定弹性,2005年汇改迄今人民币升值幅度达到23.2%,[2]已经有效释放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对进一步改革汇率体制创造了条件。央行也一再申明进一步推动汇率改革,方向是更多地发挥市场决定汇率的基础性作用,促进汇率变动在均衡水平基础上比较稳定。
此外,随着创业板市场设立和金融衍生产品不断推出以及市场开放水平的提升,证券市场也将发生实质性变化,货币与资本市场联动效应增强。
3、实施通货膨胀目标的制约因素
从我国实际出发,总需求与能源资源对国际需求、国际市场依赖很强,国际市场价格波动对国内具有很强的感染,国内房地产市场、农产品价格显著不稳定,这些均成为通货膨胀不确定性的主要来源。如果确定通货膨胀目标,中央银行如何“定标”就很成问题,再加在新的银行体制条件下货币量、利率、信贷与物价联系的内在规律、趋势尤其数量关系需要进一步了解观察和深入研究。对市场通货膨胀预期与各种经济变量的关系也需要研究探索,如何“管理”通货膨胀(通货紧缩)预期则无论对于学术界和货币宏观调控部门都属于新的课题。从长期的货币政策实践看,中央银行在制定与实施货币政策时并非仅仅只关注稳定物价,而是同时注意保持一定(较快)经济增长率,货币政策制定与实施的“多目标”制是我国社会状况与经济特征所共同决定的。2008年爆发全球经济金融危机之后央行实际采行“多目标”政策操作,将金融稳定、经济持续增长目标实际置于稳定物价之上。这些均成为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制约因素。
四、管理通货膨胀预期的目标权衡、方法和途径
1、“多目标”条件下中央银行的权衡选择
对通货膨胀目标制可以区分三类:固定区间;弹性区间;不公开宣示的通货膨胀目标区间。[3]固定区间指加拿大与英国的做法。弹性区间指货币政策当局可以根据每年或者一定时期具体情况确定不同的目标中心或者波动范围。不公开宣示的目标区间即指确定的通货膨胀目标仅有货币当局自己知道,外界则只能猜测。最后一种对货币政策制定与实施最缺乏约束力,但对于存在货币政策“多目标”的中央银行而论显得更为可行。如前所述,我国货币政策实际上采行“多目标”制,十六大报告对此是一种明确宣示,提出宏观经济目标为“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机会,稳定物价水平,维持国际收支平衡”。[4]近期央行主要负责人提出两个问题:其一,中央银行所关注的重点以及使用的工具能够适时切换,金融危机发生后更关心金融稳定和防范系统性风险问题;其二,中央银行可能在不同阶段以不同的权重考虑“多目标”,随着经济条件的变化或者改变不同目标的权重,或者进行切换。[5]亚洲危机爆发到十六大召开(2002年11月)期间货币政策的特点已经反映了上述思想。关注重点变化会导致不同目标权重变化或者在不同目标之间进行切换,这时固定区间将难以兑现,如果勉为其难将会使中央银行维持通货膨胀目标成为“沽名钓誉”和本末倒置,因为中央银行选择通货膨胀目标最终仍然是为了维护经济可持续健康增长和发展。由于存在各种制约因素,我国在一定时期将会选择弹性区间,中国人民银行的实际做法是不同时期宣示将通货膨胀控制在某个特定水平以内。管理通货膨胀预期必然意味着选择有数量含义的通货膨胀目标(区间)。
2、管理通货膨胀预期的方法与途径
(1)估计一定时期的菲利普斯曲线。探索管理通货膨胀预期的思路,首先遇到的问题是估计中国的菲利普斯曲线,目的是确定通货膨胀目标,即对经济体系可接受的通货膨胀“定标”。根据对菲利普斯曲线的经验估计,选择就业水平和通货膨胀的组合关系,同时确定失业率上限和通货膨胀率的下限。[6]对通货膨胀率上限的确定需要考虑趋势因素,例如从经验来看,是否存在维持一定经济增长条件下通货膨胀的下降趋势,例如我国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两次通货膨胀高点在9.3%—18.8%(1985,1988年),九十年代通货膨胀最高达到24.1%(1994年),2003年以后通货膨胀率最高为5.9%(2008年)。由此,在依据经济资源供给状况和就业需求压力确定适度经济增长率以后,再结合通货膨胀趋势确定通货膨胀率上限,这一上限最好落在温和通货膨胀区间以内或者接近温和通货膨胀水平。我国近些年实际上将通货膨胀目标确定为3%—4%,尽管大多时间并未向外界明确宣示。
(2)研判货币政策影响通货膨胀的机制。为此需要区分核通货膨胀和通货膨胀噪声项(瞬时通货膨胀),中央银行货币政策能够影响的是核通货膨胀,通货膨胀噪声项由非货币事件引起。[7]为了清楚判断货币政策效果,需要从CPI分离出核通货膨胀和噪声项,动态地量化货币政策数量与利率调节经由期货市场对CPI的影响,从而决定一旦需要时货币政策的调节力度。此外需要分析确立前瞻性通货膨胀指数检验货币政策效果。Clive(2003)将CRB期货指数作为总体价格水平趋势检验货币政策效果。可以设想,根据事后判断如果发现货币调节效果未如预想情况,中央银行将进行再调节。这实际上为“管理”通货膨胀预期提供了一种思路。货币当局若欲管理通货膨胀预期就需要确定对CPI具有前瞻意义的具有代表性的总体价格水平趋势指标,所选指标是既可以对货币政策做出反应,又可以影响主要通货膨胀指标CPI的某种通货膨胀指数。根据计量检验的相关结论(结论5),期货价格与CPI存在两方面关系:期货价格是对1个季度和大约1年以后通货膨胀的预期(尽管没有完全预期到);期货价格变动可以传导到CPI,引起现货市场的通货膨胀或者通货紧缩。检验也说明以期货价格作为通货膨胀预期值对投资具有引导作用。所以,可以考虑将我国期货市场价格指数(或者其中某一个子集)作为满足总价格水平趋势的通货膨胀指数。
由于我国期货市场仍处于发展中,为了适应管理通货膨胀预期的目的需要考虑以下:第一,丰富期货市场交易品种,提高市场参与度;第二,增强期货市场与货币市场、商品现货市场的“连接度”,沟通和拓宽中央银行货币金融政策对期货市场的传导渠道。在此基础上从技术层面研究、提取能够拟合市场主要价格水平趋势(指CPI走势)的期货市场子集,编制相应的期货指数。
(3)确定货币政策管理通货膨胀预期的手段。控制货币供应量与调节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仍然是影响通货膨胀预期的重要手段。现代市场经济中商业银行体系货币创造功能已非常发达,再加各种金融工具创新导致中央银行仅通过控制基础货币影响货币量显得力不从心,如果放弃对商业银行信贷的直接控制,那么利率就是货币政策更为有效的工具。佩里·梅林(PerryMehrling,2009)将宏观经济学的新共识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作为实现经济稳定的首选工具从财政政策转向货币政策;二是对于我们有理由能实现经济稳定的程度从乐观转变为悲观”。[8]而货币政策的新共识也在于两点:第一,“通货膨胀目标制”是中央银行(联邦储备委员会)货币政策恰当的长期目标;第二,联邦基金利率是实现通货膨胀目标的恰当工具。[9]这一共识得益于泰勒规则拟合总量数据的成功。我国央行利率调节的影响力已经逾益增强,此外也充分利用法定准备金率、公开市场操作(包括货币市场与外汇市场)和发行央行票据等政策工具。管理通货膨胀预期是否需要兼顾和重视其他可选的工具变量?答案是肯定的。如果期货市场至少是管理通货膨胀预期的重要平台、窗口之一,掌控货币政策的中央银行就应该很好地管理期货市场保证金比率,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市场流动性,可以对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对于期货市场融资做出合理安排。
对通货膨胀中的噪声项,货币政策不能独立撑持应对,需要借助于工资与价格管制等一揽子政策,有些情况下必须通过各种政策组合刺激、改善商品供给。
(4)建立反馈与再调节机制。管理通货膨胀预期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必须经过市场信息多次反馈、重复判断和再调节过程。因此,中央银行需要明确和建立更加顺畅、快捷与具有前瞻性的货币政策反馈回路,例如从货币信贷市场、期货市场、证券市场、大宗商品市场和经理人指数变化等及时获取信息,前瞻性地判断一般商品市场对货币政策的反应,根据对市场的研判适时调整货币政策操作工具,把握政策作用的节奏和力度,找准政策作用的主要着力点。
【注释】
[1]郭万山.通货膨胀钉住制度研究综述[J].经济学动态,2005(2).
[2]京报网财经专刊,2010年9月20日.http://.cn.
[3]对通货膨胀目标制的系统研究参见本·S·伯南克等,通货膨胀目标制:国际经验[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4]十六大将经济增长置于宏观经济政策或者货币政策首要目标,原因在于政府对当时及以后经济形势的判断。见刘明.转型期金融运行与经济发展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北京:2004254—255.
[5]周小川.中央银行重点关切问题的演变——在牛津财经论坛上的午餐讲话,2010年9月9日。见中国人民银行网站:http://.
[6]从弗里德曼以后对菲利普斯曲线存在争论,即怀疑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的替换关系。但即使菲利普斯曲线也存在不稳定性,由菲利普斯曲线斜率反映的通货膨胀与失业率的替代比率受到很多因素影响,较为有利的一面是货币政策设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菲利普斯曲线斜率,通过降低斜率(绝对值)增加通货膨胀带来的降低失业率的收益.
[7]paringforecastsofinflationusingtimedistance.InternationalJournalofForecasting19(2003)339—349.文中提出将总通货膨胀应区分为核通货膨胀与瞬时通货膨胀两个部分,前者由货币政策引起,后者是非货币事件引起的“噪声项”,检验货币政策对通货膨胀的影响效果,将CRB期货指数作为全部价格水平趋势的代表。CRB期货指数是桥讯系统公司在CRB指数基础上适当调整后包括黄金等17种商品期货合约的期货价格指数(CommodityResearchBureauFuturesPriceIndex)。CRB指数是由美国商品调查局(CommodityResearchBureau)依据世界市场上22种基本的经济敏感商品价格编制的一种期货价格指数.
篇7
通货膨胀是指以货币表示的一般物价水平的持续的剧烈的上涨。通货膨胀虽是一种货币现象,但它影响到消费者以货币形式持有的财富的实际效用,并间接地影响实体经济的发展,因此,通货膨胀一直是学者和消费者十分关心的问题。另一方面,因为保险消费的特殊性,即保费以货币支付,并持续到未来某一时期;保险保障也以货币形式兑付,并且发生在未来,因此,保险消费以及保险业的发展无疑将受到通货膨胀的更大影响。而通胀预期是对未来通货膨胀的预测。通胀预期将直接影响保险消费者的消费、储蓄和投资行为;影响保险公司的产品设计、投资决策和资产负债管理等经营管理行为;影响监管部门的监管政策等。因此,研究通货膨胀与通胀预期对保险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和应用价值。
由于保险消费具有明显的跨时期性,通货膨胀将会对保险消费及保险业经营管理产生重要影响,研究通货膨胀对保险业的影响机制就显得十分重要。一方面,从消费者的角度,研究通货膨胀对保险业的影响,可以使消费者更好地规划个人及家庭的保险投资,从保障结构和保障数量两方面满足保险需求,获得全面稳定的保障。另一方面,从保险经营者的角度,掌握通货膨胀对保险业的影响机制能促进保险公司开发合理的保险产品,制定正确的投资决策,提高资产负债管理水平,保证充足偿付能力,促进保险业健康稳定发展。
有关通货膨胀对保险业的影响,已有学者进行过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一是通货膨胀对寿险需求的分析;二是通货膨胀对保险公司资产、负债及经营结果的影响;三是通货膨胀对保险公司经营成本的影响。等等。综上研究,学界和实务界有关通货膨胀会对保险需求和保险经营造成不利影响的认识基本一致,但对这种不利影响的程度还存在分歧,对影响机制的探究还不完善等。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通货膨胀对保险业发展影响的复杂性,因此,有必要进行进一步的相关研究。当前持续走高的物价指数加重了人们对经济前景的担忧,使得经济刺激计划的实际效果大打折扣,不仅资产市场陷入低迷,对保险市场也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在保险消费领域,一方面,居民购买保险特别是投资长期保险产品的积极性受到影响,另一方面,居民又面临在通货膨胀时期如何安排合理的保险保障的困惑。因此,进一步研究通货膨胀对保险发展的影响,使保险业在通胀条件下实现稳步健康发展,更好地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主要研究通货膨胀与保险业发展的关系。着重从历史的角度掌握我国通货膨胀与保险业发展的变化规律,理清影响通货膨胀变化的主要因素及其影响机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我国通货膨胀与保险业发展特点的历史分析;通货膨胀等宏观经济变量对保险业发展的影响分析;保险定价、准备金、资金运用及相关政策的评析,提出保险业应对通货膨胀的关键制度体系。
二、我国通货膨胀与保险业发展特点的历史
(一)我国通货膨胀的周期特征
物价水平的上升和货币购买力的下降被认为是通货膨胀的主要表现,在名义货币数量给定的情况下,二者即为一枚硬币的两面。宏观经济研究中常以不同价格指数来反映一般物价水平的变动。这些价格指数包括批发价格指数、零售价格指数、生活成本指数、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等,虽然这些指数在构造上所包含的具体商品范围和权重不同,但在变动趋势上往往呈现出较高的一致性;另一方面,也正是由于指数构造时所包含的商品和权重的不同,不同价格指数对实际价格变动的敏感性存在差异。在有关通货膨胀的研究中,国民生产总值(GDP)平减指数被认为很可能是最能表示经济整体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指标①。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本文主要使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来衡量一般价格水平。
将中国1969-2011年间CPI年度同比增长率曲线表示在图1中,由于采用的是年度CPI指数,因此曲线的光滑性较差,但还是可以明显看出通货膨胀的周期性变化规律。正像对通货膨胀的严格界定存在分歧一样,学界对通货膨胀周期的划分也不一致。Artis等人(1995)利用状态空间计量方法对英国历史上的通货膨胀周期进行了划分,并对利用通货膨胀时间序列进行周期划分的标准提出了建议。张成思(2009)根据Artis等人(1995)对通货膨胀周期划分的建议,对我国1978-2008年通货膨胀的周期进行了统计描述,并依据“低—高—低”为一个周期的基本定义,将其划分为通胀周期。但这种对通胀周期的划分可能会忽略一些值得关注的因素,比如通货膨胀并非完全由CPI的绝对大小决定,例如美国长期处于2%的通货膨胀率水平,而新型经济体的通货膨胀率水平普遍较高。再比如推动通货膨胀水平持续变化的主要因素有没有变化,如果连续两次的通货膨胀率走高是源于同一个主要因素,则倾向于将其划入同一个通胀周期。
图1 1969-2011年中国CPI增长率与CPI增长率三年移动平均曲线比较
注:2011年通货膨胀率为1~8月平均数据。
数据来源:中国国家统计局及其出版的《经济景气月报》。
考虑到这些因素,在图1中引入CPI三年移动平均曲线。移动平均曲线是将相邻三年CPI增长率进行平均后得到,通过平均在一定程度上减小了原数据中由于偶然因素影响而形成的差异,更好地显示通货膨胀在较长时期的基本发展趋势。根据CPI增长率的三年移动平均曲线显示,1986年CPI增长率的低点是通货膨胀上行过程中的一个暂时低点,不构成一个通胀周期的临界点。根据周期划分中习惯使用的“低—高—低”划分法,我们将我国1969-2011年的通货膨胀周期波动划分为如下四个完整的通货膨胀周期:
第一个通货膨胀周期为1969-1982年,时间跨度为14年;
第二个通货膨胀周期为1983-1990年,时间跨度为8年;
第三个通货膨胀周期为1992-1999年,时间跨度为8年;
第四个通货膨胀周期为2000-2009年,时间跨度为10年。
另外,从2010年开始,中国可能已进入了下一个通货膨胀周期,该周期会持续多久,还有待进一步的观察。
(二)我国保险业发展的周期性特征
我国自1979年恢复国内保险业务,1980年只有一家保险公司,年保费收入4.6亿元人民币,发展到2010年底已有保险公司146家,保费收入14 527.97亿元,年均保费增长率达31.76%,保险公司总资产超过5万亿元。保费收入的高速增长也使得人均保险资源快速提高,1980-2010年,保险密度 从0.47元增长到1 092.75元;保险深度也从0.1%提高到了3.7%,同发达国家的差距正在逐步缩小。三十年来,我国保险业不仅实现了自身的跨越式发展,也日益成为经济社会健康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
图2 1980-2010年我国保险业保费收入情况
资料来源:中国保险年鉴。
受宏观经济条件以及保险业自身发展因素变动的影响,保险业在发展过程中会表现出一定的周期波动性,了解和掌握其周期性特征及影响周期性波动的主要因素,把握保险发展同通货膨胀周期波动之间的联系,对于制定保险业发展政策,促进保险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这里以1980-2010年保费收入作为反映保险业发展的主要指标,分析其随经济发展的周期性特征。从年保费规模可以看出,三十年来我国保险业保持了持续增长的势头(如图2所示)。但增长速度反映出一定的波动性,最小的增速为2000年的10.74%,最大增速为1981年的69.57%。同GDP增长率的变化相比较,我们并未发现明显的顺周期性或逆周期性,(如图3所示)。而GDP增长率与保费增长率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168 7)显示,保费收入具有一定的顺周期性,但相对较弱。
图3 中国1981-2010年GDP、保费收入和CPI增长率的比较
资料来源:GDP增长率、CPI增长率来自中国国家统计局及其出版的《经济景气月报》。保费增长率根据《中国保险年鉴》保费收入数据计算。
保费收入增长率的另一个特征是其波动程度比较大,总体呈现出逐渐降低的趋势。1981-2010年保费增长率的标准离差为16.4%,相对于平均增速的变异系数为0.517。同期GDP增长率的标准差为2.83%,变异系数为0.281。较大的波动性主要是因为我国保险业发展历史相对较短,市场不尽完善,市场化经营能力较为薄弱等。将这三十年等分为三个十年,期间保费平均增长率分别为44.93%、25.19%和25.15%,保费增长率的平稳降低,可以部分解释为我国保险业已逐步从简单规模扩张向内涵式发展的转变。
三、通货膨胀等宏观经济变量对保险业发展的影响
在本节中,我们可能将通货膨胀所界定的物价上涨条件放宽,即包括温和的物价上涨的情况。温和的物价上涨往往不太引起人们的关注,但若累积较长的时期,对保险业所造成的影响仍然是不能忽视的。本节主要分析通货膨胀对保险业发展的长期影响,以及通货膨胀与通胀因素对保险业发展的短期影响。
(一)通货膨胀对保险业发展的长期影响
货币数量的增加是通货膨胀的必要条件,但由于价格和工资的粘性,货币数量的增加并不必然导致通货膨胀。另外,现实经济中货币往往是非中性的,通货膨胀往往意味着货币购买力的下降。通货膨胀率较高,或者持续时间较长,对于寿险来说,将会导致固定保额保险的实际保障能力下降,从而降低保险产品的吸引力,导致保险需求下降。对产险公司来说,由于未来价格的上涨,将导致保险公司赔付压力的增加。
通货膨胀将对保险公司资产负债管理造成较大压力。当前我国保险公司资产(保险资金)主要以货币资产和资本市场金融资产为主,实物资产比重较低,资产贬值压力大。在治理通胀的过程中,主要基础宏观经济变量和货币市场工具的变动较大且频繁,比如税收的调整、利率的调整等,一方面给保险公司资产与负债的匹配造成困难,另一方面,保险公司面临的经营环境更加复杂,增加了经营决策的难度。
通货膨胀将导致保险公司经营成本的增加。通货膨胀表现为一般物价水平的上涨,从而推动工资上涨,而工资下调具有一定的刚性,使得保险公司在较长时期内面临人力成本的增加。其他经营费用如场地租金等也会上涨。而对于财产保险业务和寿险中以费用赔付为主的业务,会因为价格上涨造成赔付成本的提高,降低保险公司利润。
(二)通货膨胀与通胀因素对保险业发展的短期影响
通货膨胀在短期内影响保险业发展的路径之一,是通过改变人们对未来的盈利预期,从而改变人们当前的投资和消费行为。通货膨胀将导致货币购买力下降,因此,倾向于更多的消费和投资,从而可以促进保险需求。保险需求的增加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保险的直接消费的增加,二是由于消费其他产品而产生的互补型保险消费,比如汽车保险消费、家庭财产消费的增加等。通货膨胀也是导致退保率升高的原因之一。随着通货膨胀的持续,被保险人会对所缴保费与未来的保障从购买力角度进行权衡,会认为持续缴费将损失更多的购买力,从而可能选择退保。
四、保险定价、准备金、资金运用及相关政策评析
保险公司应对通货膨胀的主要手段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保险产品的定价,二是保险资金运用。对于处于发展初级阶段的中国保险业,在这两个方面还面临较为严格的监管。这种监管在规范保险企业行为,控制防范风险,促进保险业健康发展和保障被保险人利益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可能由于政策方面的约束,使得保险公司经营不能对随时变化的宏观经济环境和市场环境做出及时的调整,造成一定程度的效率损失。分析保险公司在产品定价和资金运用方面存在的问题,可能面临的政策约束,并加以完善,将有助于提高保险公司应对通货膨胀的能力。
保险定价的基本要素包括标的损失率、利率、费用率以及定价模型等。从前文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利率和费用率都会受通货膨胀的影响。对于利率的变化规律,在通货膨胀的初期往往表现为利率的逐步降低,这主要是受较为宽松的投资政策影响;而在通货膨胀高企阶段,货币当局往往推行紧缩的货币政策,表现为利率的逐步提高。保险定价中如对两种方向的变动不能做出及时的反应,都可能给保险经营造成不利影响。银行降息可能使保险公司产生“利差损”,而银行加息可能使保险产品特别是投资类产品相对其他理财产品失去优势,从而降低保险需求。费用率在通货膨胀时期会因为工资、办公费用等成本的上升而提高,调整或控制不及时将使保险公司的利润率下降。损失率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损失发生的频率,二是损失的程度。通货膨胀主要影响以货币衡量的标的的损失程度,使得平均损失程度增加。例如,医疗服务和药品价格上涨导致健康保险赔付额增加,汽车配件和维修工时价格的上涨导致车险事故赔付增加等。因此,在保险产品定价的过程中,应建立通货膨胀与损失率、利率和费用率之间的量化关系,间接将通胀因素作为定价要素,建立扩展的精算定价模型,提高定价对通货膨胀的适应性。
保险准备金是对未来可能发 生的保险赔付的准备,是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的重要体现。准备金可能因为利率、索赔膨胀等因素与最终的偿付需求不相适应。因此,在建立准备金时将利率和索赔膨胀作为动态因素加以考虑,可以提高保险公司准备金计提和管理的准确性,增强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
保险资金运用是保险资金保值增值、保证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的重要手段。通货膨胀增加了保险资金运用的复杂性和风险。导致通胀、通胀后果以及治理通胀的因素互相交织,相互影响,使得投资决策更加困难。目前,我国保险资金投资主要集中在银行存款、政府债券及公司债券、证券投资基金和股票等货币资产和金融资产上,使得在通货膨胀条件下,保险资金面临较大风险,投资管理技术薄弱,综合投资收益率低。抵抗通货膨胀的能力低。
从监管的角度,在注重控制保险经验风险、保障偿付能力的前提下,开始逐步放宽产品条款费率和保险资金运用等方面的限制,例如将财产保险险种分为主要险种和其他险种两类。主要险种的非基本条款和费率及其他险种的条款和费率由保险机构拟订,报保监会或其省级派出机构备案②。逐步扩大备案制人身保险产品的范围,缩小审批范围。实行多年的车险统一条款也在酝酿市场化改革,赋予保险公司更多根据自身经营数据进行保险公司产品创新开发的自主权。在保险资金运用方面,逐步拓宽保险资金运用渠道,优化保险资金运用比例,特别是逐步允许保险资金投资商业银行等股权,间接投资基础设施。2010年并实施的《保险资金运用管理办法》明确保险资金可以进行不动产投资,包括土地、建筑物及其他附着于土地上的定着物。使得保险资金通过有效地投资抵御通货膨胀风险的能力得到提高。
通过以上对我国通货膨胀周期性特征以及保险业发展特点的分析,通货膨胀对保险业的影响将可能涉及保险经营的各个环节,影响机制也较为复杂。全面应对通货膨胀对保险业发展造成的不利影响,保险业至少应在以下三个方面着力发展:
一是加强保险业的全面信息化建设。由于通货膨胀对保险业的影响较为复杂,涉及因素较多,保险业必须借助于信息化手段对保险发展过程中的通胀因素进行有效监控,做到及时感知、有效防控、增强经营的稳定性和盈利能力。还要借助于信息系统对保险经营数据进行深度挖掘,获得定价、营销、管理及风险控制决策的充分信息。
二是提高全面风险管理意识,完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通货膨胀对保险业的影响是复合性的,保险业所采取的应对措施应从全面风险管理的高度出发,否则可能造成措施之间的互相冲突,不仅降低管理效果,还可能引发更多的风险。
篇8
【关键词】通货膨胀;企业理财;筹资
通货膨胀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普遍现象。随着通货膨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影响渐渐变得突出起来,人们也越来越重视通货膨胀对企业理财带来的变化。通货膨胀的持续,从宏观角度来说会使国民收入超分配,货币贬值严重,从微观角度来说对企业也会产生严重后果。如果通货膨胀是持续而居高不下的,那么它将会严重地干扰着企业正常的资金需求,给企业理财带来一系列问题。
一、通货膨胀对企业理财的影响
(一)通胀对筹资管理的影响
通货膨胀引起资金占用增加,扩大了企业的资金需求。企业的经营过程,以物资购进为起点,通货膨胀会导致这些物资价格上涨,企业必须投入更多的资金才能维持生产的正常进行,从而加大了企业对资金的需求。
通货膨胀引起利率上升,加大了企业的融资资金成本。利率(K)是由纯利率(K。)、风险报酬率(ID)和通货膨胀贴水(IP)三部分构成的,即K=K。+ID+IP,因此,在通货膨胀期间,利率会随通货膨胀率的提高而提高;通货膨胀幅度越大,通货膨胀的贴水就越高;同时,企业因筹资难度增加和经营风险加大,一般会要求获得更高的风险报酬率,这就进一步推高利率水平。如此循环下去,势必造成资金成本逐步攀升。
(二)通胀对投资管理的影响
企业把资金投放到内部生产经营所需要的长期资产上,具有相当大的风险。因为资金的保值增值最终要在资金的运用中实现,所以长期投资一旦决策失误,会严重影响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现金流量,长期制约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甚至会导致企业破产。在通货膨胀期间,必须考虑通货膨胀因素,否则很容易导致决策失误。
通货膨胀也容易导致成本补偿严重不足,直接影响企业再生产经营能力的维持。在我国,固定资产大多采用直线法计提折日,在固定资产价格上涨幅度较大的情况下,如果仍按原始价值计提折旧,当固定资产使用年限期满报废重购时,计提的折旧准备金按现行价格构建固定资产,则远不敷用,即仅能保持原有的货币资本,而不能保持其实物资本,从而使企业的资本和生产能力受到损失,导致企业持续再生产的能力降低。
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虽然未来的收益将因通货膨胀而增加,但是各年的折旧费却是一个固定值。因此,应纳税所得额和所得税额将因通货膨胀而增加,从而使税后净现值和内部收益率降低。通货膨胀率越高,税后内部收益率的名义值越大,实际值越小。
(三)通胀对运营资金管理的影响
通货膨胀引起资金供应紧张,增加企业筹资困难。国家调控通货膨胀往往采取紧缩的金融政策和控制投资规模和货币发行量,造成社会资金短缺。这使的靠国家贷款货币性资金不断贬值,实物性资金相对升值。在通货膨胀下,投机利润大大高于正常生产利润,越来越多的资金用于囤积商品、购买外汇、乱集资、高利贷等投机活动,使银行信贷资金来源大幅度减少。另外,企业持有的货币资金会因物价上涨而丧失原有购买力的一部分,造成购买力损失,而持有实物资产或非货币性债权往往会获得持有资产收益;同理,持有非货币性债务一般会产生持有损失,而持有货币性债务往往会获得购买力利益。因此,资金流动环节增加,企业理财难度加大。
(四)通胀对利润管理的影响
通货膨胀引起企业利润虚增,造成资金流失。在我国投资膨胀引起的通货膨胀是主要原因,因此在通货膨胀时期,固定资产等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尤为明显,而企业会计在核算利润时必须采用历史成本的会计模式。历史成本偏低导致企业利润虚增,实际上企业资金在上交所得税和向投资者分配利润时一部分流失。加上企业当前计提折旧年限大部分仍偏长,这样企业计提的折旧资金远不足以重新购置更大的生产能力或相同生产能力的机器设备。
如果按历史成本为基础提供财务报表,由于一般物价水平上涨,使货币的购买力下跌,从而影响财务报告所有项目的计量的真实性。由于会计报告的扭曲,会使企业主管人员对企业经营成果做出错误的评价,在收益分配方面做出不合理的或过多的分配,并且在按虚增的收益计算纳税额时,会使企业负担过多的纳税义务,给企业未来的经营带来严重影响;同时,扭曲的财务报表很可能使表现出来的企业财务状况与实际不符,从而影响企业的举债能力。
二、通货膨胀下企业理财的对策
(一)筹资管理的对策
在通货膨胀时期,利率的提高一般均滞后于物价上涨的速度,使实际利率下降。这时,企业若适当增加借入资金,降低实收资本比例,则可以使企业获得贬值的货币偿付债务的效益,减少通货膨胀给企业造成的损失。因此,企业必须针对这种环境做出科学合理的理财应变,采取合理有效的理财方法和程序:
1.发行债券融资时采用浮动利率。一般而言,债券利息在债券的发行年限内应保持固定,这对发行债券的企业和投资者都十分方便。但在通货膨胀严重时期,固定利息债券往往会使投资人的实际利率非常低,甚至为负数。如果这时还采用固定利率,便很难引起投资者的兴趣,使企业达不到融资的目的。而采用浮动利率来发行债券,债券利息随物价变化而变化,这种债券类似于保值储蓄,使投资者不至于因通货膨胀而遭受损失,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刺激投资者购买债券,使企业筹资成功。
2.利用股票筹资时采用高股利政策。一般而言,在通货膨胀时,有价证券的价格都普遍下跌,投资者对股票投资并不感兴趣。在高度通货膨胀时,企业可以等同于物价上涨指数来增加股利的发放数额。使用这种较高股利政策的股票筹资,是为了保证股东的实际报酬不致降低,保证企业普通股股票的市场价格,唤起投资者对股票的兴趣,从而使企业新股票顺利发行,筹集到预期的资金。
3.改变自有资金和负债资金结构。在通货膨胀时,虽然利息率在不断提高,但由于有时利率上涨赶不上物价上涨的速度,从而造成实际利息率下降,个别年份甚至成负利息率。这时企业若采用借款方式筹措资金,则对企业十分有利,所以在通货膨胀较高时,企业应改变传统的资金结构,增加负债资金的比例,扩大财务杠杆的作用。
(二)投资管理的对策
固定资产投资回收期长,投资金额大,对企业经济效益具有长期性的影响,因而通货膨胀的影响更加明显。所以,企业进行投资决策,必须考虑通货膨胀因素。在通货膨胀时期,企业应对用于评价投资方案经济效益的指标进行分析和调整,以保证投资决策的准确无误,即评价投资方案的经济效益时,要根据通货膨胀对现金流入和现金流出量的不同影响程度,对销售收入、材料费用、人工成本、管理费用、所得税支出、原始投资、垫支的营运资金、设备残值等进行分析和相应调整后,评价各投资方案的经济效益,从中选择最佳方案。
(三)运营资金管理的对策
通货膨胀会使资金成本升高,这就要求企业节约使用营运资金,提高营运资金的使用效果:
1.对货币性资金管理采用净债务人法,尽量避免货币性资产贬值而遭受的购买力损失。近年来,西方财务学者认为,当出现通货膨胀时,只要企业保持净债务人地位,就可以从中获益。因为,在通货膨胀时,持有货币性资产会因购买力下降而遭受损失,相反持有货币性负债则会因购买力下降而获得利益,企业保持净债务人地位,即货币性资产小于货币性负债时,企业从货币性负债上获得的货币购买力下降的收益,会超过货币性资产购买力下降而遭受的损失,补偿货币性资产发生的购买力损失,这样便可获得购买力净收益。
2.对实物性资金管理采用超额储备法,尽可能地赚取实物资产的持有资产收益。营运资金管理中所说的实物资金,主要包括原材料、在产品和产成品等存货。在通货膨胀条件下,资产的估价具有不断升值的特点,因而,适当地增加存货会获取一定的持有资产收益。增加存货,可以保证企业生产、销售的需要,实现均衡生产,防止发生意外,从而使企业经营更具有弹性,但也会因此增加储存成本。
(四)利润管理的对策
在通货膨胀下,传统会计核算的结果具有两大弊端:低估资产存量,高估经营成果,这反过来就证明了通货膨胀会计产生和发展的必要性。
1.采用一般物价水平会计,它采用固定于某时点或某时期货币购买力水平的货币单位作为统一的会计计量单位,即按一般物价指数来调整会计报表中各项数值,以消除一般物价水平持续上升的影响,从而得到按期末货币单位编制的财务报表。备选的一般物价指数有国民生产总值平减因子、消费物价指数、生活费用价格指数等。在这一会计模式下,日常的会计处理基本上与历史成本会计相同,其特殊工作就是在传统财务报表基础上进行加工,编制出经一般物价指数调整后的财务报表。这种方法的显著特点在于改变了会计计量单位,将历史成本会计模式下服从于各历史时间的名义货币单位改变为统一于期末的不变币值货币单位。
2.采用现时成本会计,即以资产在报告期的现时成本(或重置成本)价值作为计价基础。和历史成本会计比较,它改变了资产计量和收益确定的基础,这种变化要通过日常会计核算来加以体现,因此现时成本会计并不是对历史成本会计核算结果的简单调整,而是具有一套完整的会计程序和方法。
现时成本会计的工作主要是先以现时成本反映报告期末资产与负债价值,并以各项业务发生时的现时出售价格和现时重置成本分别计算当期收入和成本费用,通过配比计算出当期营业收益;然后再计算当期持有资产收益,即由于持有资产(非货币性资产)的市场价格变动而使资产现时价值得以增加的价值;最后根据上述计算结果编制现时成本会计财务报表。
现时成本会计的优点在于按照比较现实的计价基础反映了企业财务状况,克服了原来现时收入与历史成本费用配比的不合理性,所计算的营业收益比较真实地反映了企业当期经营成果。同时通过计算持有资产收益,为反映资本消蚀状况,使资本得以保持提供了数据资料。从方法上看,现时成本会计尽管否定了历史成本计价原则,但仍保留了以成本计价的传统,其会计程序、遵循的原则、财务报表形式等都与原历史成本会计大体一致。
现时成本会计消除了物价变动对收益的影响,以期做出正确的收益分配决策,现时成本会计可以为理财人员制定理财决策提供更为准确的会计信息,其中包括企业所拥有的各类资产的实际价值、企业各种产品的实际成本、以及各季度或年度的实际净收益,为企业经济资源和收益的合理分配奠定一个可靠的基础。
基于以上分析,针对不同部门、行业的企业之间的差异,可以归结出消除或降低通货膨胀影响的措施。具体说来,对于大型资本密集型企业,宜于采用现代市场法或重置成本法;对于大型劳动密集型企业,由于存货比重较大,适合使用后进先出法;对于银行、保险公司和信托公司等大型金融企业,可以主要运用物价指数法和汇率调整法。总之,通货膨胀条件下的企业理财比任何时期都更加困难,这就需要企业经营者更加认真研究通货膨胀对企业理财的影响,更加有效地管理资金、投资与利润等。
参考文献:
[1]古继建.通货膨胀现状及其对投资影响探究[J].经济特区,2008(1):100-102.
[2]谢平等.从通货膨胀到通货紧缩[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44-46.
[3]沈沁.我国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可行性研究[J].知识经济,2010(13):70-80.
[4]何博.关于通货膨胀目标制存在问题和解决手段的思考[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0(8):89-90.
[5]孙力涛.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国际实践及对我国当前货币政策的借鉴[J].价格月刊,2008(7):
152-154.
篇9
[关键词]通货膨胀;影响因素;分析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1-0141-02
观察我国近几年来的通货膨胀率变动情况,可以看出从2007年开始,我国进入了一个较高通货膨胀的时期。高的通货膨胀率令经济学家开始担忧两个问题,一是本轮的通货膨胀将持续多久,二是由通货膨胀引起的负利率会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中国经济。如果如此高的通胀率长期持续下去的话,极有可能破坏社会的稳定。为了解答第一个问题,我们需要细致地考察引起本轮通货膨胀的原因。
1 文献综述
高茵从“流动性过剩”型通胀方面,通过比较政府财政刺激计划、货币供应量和公众预期这三大因素,分析了其分别对通货膨胀的实际发生所产生的冲击。曹协和、吴竞择、何志强也同样从此类型的通胀出发,以中国1996―2009年应对系列经济金融危机的货币变化特征为对象,估计了我国的长期货币需求函数与短期局部调整函数,并据此测算了在此期间我国的长期货币需求缺口,然后将其与实际通货膨胀水平进行关系检验,显示它们之间存在因果关系,进而得出通货膨胀与货币的需求量有较大关系的结论。
刘伟、蔡志洲在“成本与需求混合”型通胀方面,提出我国自2007年以来的通货膨胀具有周期性特征,而这种周期性特征既受经济发展因素的影响,又受体制性因素的影响;既有长期因素作用,又有短期因素作用;既有需求方面的因素,又有供给方面的原因;既有其一般周期性的特征,又有其特殊阶段性的特点。
李永宁等在“预期型通胀”观点方面重点研究了我国经济学家通货膨胀预期的特点、决定因素、形成方式、通货膨胀预期和通货膨胀的关系,其中对预期模型进行了论证,并认为CPI与一年期存款利率是影响经济学家通胀预期的主要因素。
从以上文献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研究者们分别对不同类型的通胀进行了探究,但并没有将各种不同的类型进行比较。我们知道,现有的通胀理论有以下几种:以货币数量论为基础的货币主义对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的解释;凯恩斯主义基于需求拉动方面对通货膨胀的解释;成本推进通货膨胀说则将形成通胀的原因归于三大方面:工资推进型、利润推进型以及进口成本推进型;需求和成本混合推进的通货膨胀说认为造成通货膨胀是因各种原因同时推进的价格水平上涨,即供求混合推进的通货膨胀;另外还有一些经济学家把预期的因素也考虑进来,认为合理预期会引起物价、薪资螺旋上涨的通货膨胀。
在这里,本文倾向于混合型通胀的说法,认为此轮通胀属于混合型的通胀。因此,接下来,本文将分别对通胀影响的不同方面分别选取代表因素建立计量经济学模型,对其与通胀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
2 实证分析
2.1 变量选取及说明
通过对各方面通胀观点的分析,本文将从各方面选取变量进行建模分析,具体如下:①货币方面:选取广义货币供应量M2为解释变量;②在成本方面:银行一年期商业贷款利率的提高会带来企业等资本方面的成本提高,因此对成本方面引起的通胀有影响,所以这里选取国际原油价格和一年期商业贷款利率作为解释变量;③在需求方面:选取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作为解释变量;④被解释变量:在相关研究中表明,成本引起的PPI的变动最终会反映到CPI上,因此本文选取CPI作为被解释变量。其中,M2来自中国人民银行官方网站,一年期商业贷款利率来自中国工商银行官方网站,国际原油价格来自国际原油网,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量、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CPI来自中国统计年鉴。
介于将通胀的标准固定于0通胀的话,则通胀数据是属于0次波动数据,因此不存在固定的截距项对通胀数据进行解释,所以本文设定以下实证分析模型:
CPI=β1COMP+β2I+β3M2+β4OIL+β5R+μ(1)
其中,各自变量是对通胀的影响因素,βi是该自变量的系数,即表示该自变量对因变量的解释关系,μ为扰动项。
2.2 数据处理
本文所有变量都选取2006―2009年的月度数据来进行分析。由于所选的数据中有绝对值也有相对值,在建模中对分析将造成障碍,因此这里先对变量进行处理,将所有数据都与2009年同月相比,取其同比增长率,表示如下:M2为广义货币供应量同比增长率,OIL为国际原油价格同比增长率,COMP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率,I为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同比增长率,R为一年期商业贷款利率,CPI为消费价格指数同比增长率。
2.3 计量经济模型及其分析
(1)确定变量的单整阶数,对所有变量可直接进行ADF单位根检验,结果如下表所示。
由上表可见,除了R是结构性不平稳外,CPI是平稳序列,其他所有变量都是一阶单整的,即因变量是平稳序列,而自变量除了R外,其余几个变量都是一阶单整的不平稳序列。
(2)既然确定了所选变量有稳定的协整关系,因此可对变量用OLS最小二乘法来对变量进行回归,从而得到初步模型,接下来对该模型进行各项指标的检验进而调整模型的准确度。最后得以下回归方程:
CPI=0.19COMP-0.20I+0.90OIL+0.73R+0.93AR(2)
用ARCH LM检验进行,检验的结果是方程的P值为0.94>0.05,所以认为模型中不存在条件异方差。因此,方程(2)即为回归的最终结果。
2.4 结果解释
从回归结果中可以看到,需求方面的因素如社会零售商品总额、投资以及供给方面的因素如原油价格、商业贷款利率都对此轮通胀影响显著,而货币供给量的回归结果不显著。其中,社会零售商品总额、原油价格、一年期商业贷款利率都与通胀呈正相关关系,而投资的系数为负则可能是由于与资本价值成本相对冲造成的结果。因此可以认为在本轮通胀中,货币供给量的影响不大,主要是来自于需求和供给方面的影响,属于混合型通胀。
参考文献:
篇10
摘要:本文通过对2010-2013年间14个经济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和因子分析,探究该阶段引发我国通货膨胀的主要因素,并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通货膨胀;因子分析
一、 引言
通货膨胀是一国总体物价水平持续上涨的宏观经济现象,它通过改变商品和生产要素的相对价格,影响社会生产、交换与消费,从而影响宏观经济运行,严重的通货膨胀甚至引发社会危机。因此经济社会的通货膨胀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同时也是各国政策制定者制定经济政策时考量的重要因素。近年来我国的物价持续攀升,通货膨胀趋势明显,对社会的生产生活产生显著影响。2010年以来我国的通货膨胀是继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又一轮显著通胀。从成因来看与以往通货膨胀有所不同。
目前,通货膨胀相关理论显示,不同的社会经济状况引发不同类型的通货膨胀,理清引发通胀的原因有利于政策制定者对症下药,相机选择合适的经济政策缓解通胀,促进经济社会平稳运行。从我国近几年执行的宏观经济政策中我们可以看出,抑制通货膨胀、保持经济平稳运行是政府工作的重要目标,不同类型的通货膨胀需要不同应对政策。就成因来看,通货膨胀可分为需求拉动型、成本推动型、结构型以及外部输入型。与需求、成本、经济结构、对外投资与贸易相关的各种经济因素都有可能导致总体物价水平的持续上涨,因此探究我国通货膨胀成因需要综合考虑国内各种经济因素以及其相互关系。本文通过搜集2010-2013年间中国经济社会不同领域的多个经济指标月度数据并对其进行因子分析,探究各经济因素与通货膨胀的关系,并由此提取出引发我国该阶段通货膨胀的主要因子,最终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二、 文献综述
通货膨胀问题由来已久,国内外的相关研究也数不胜数,尤其是理论方面,对通货膨胀成因的研究已经相对成熟。而实证方面,具体研究通货膨胀动态发展的文献也不在少数。本文中笔者将概述关于通货膨胀成因的相关理论,并列举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实证研究成果。
货币学派对通货膨胀的研究较早,货币因素引发通货膨胀也是最早被认可的,货币主义的代表学者费雷德曼(1968)提出:通货膨胀无论何时何地都是一种货币现象。凯恩斯学派的代表人物凯恩斯(1938)提出:货币数量增加能够引起总需求增加,不一定引发通货膨胀,当达到充分就业水平以后,需求的继续增加引发通货膨胀。英国经济学家希克斯首先提出结构性通货膨胀理论,鲍尔默和托宾进一步对劳动力成本进行研究,提出“劳动合同理论”和“相对工资理论”解释通货膨胀的形成。20世纪70年代蒙代尔总结发展输入性因素导致通货膨胀的理论。
近年来国内学者在对通货膨胀的动态观测和实证检验方面也卓有成效。其中使用因子分析方法研究国内通胀成因的文献就有如下一些。孙晓满(2011)对2000-2010年我国的通货膨胀的成因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此阶段中国的通货膨胀主要由货币因素和输入性因素引发。周沫、张紫鹏、周宗安(2012)对2010-2011年我国的通货膨胀成因进行研究,得出政策因素、结构性因素和输入性因素等综合引发该阶段的通货膨胀。徐晓丽、夏成孝(2012)对22种因素进行降维分析,最终得出2000-2011年成本因素最大程度引发通货膨胀。由此可见,国内学者通过选取不同数据对中国特定时期的通货膨胀的成因进行实证研究,得出不同时期通货膨胀形成的主导因素不同的结论。
三、 研究方法与数据选取
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探究2010-2013四年间我国通货膨胀形成的主因,研究方法是因子分析。因子分析的主要作用在于给数据降维,找出主因子,以此分析得出引发通胀的主要。根据以往理论,通货膨胀形成的有不外乎货币因素、需求拉动、成本推动、结构性因素、输入性因素以及公众预期等。
货币因素引发通货膨胀是由于货币当局发行的货币超出社会经济发展需求,该因素一方面是治理通胀的重要手段,另一方面若使用不得当会加重通胀危机,因此货币主义主张实行单一的货币政策以避免货币超发带来的通胀,但目前货币政策是我国调控经济发展的重要宏观经济政策,国家掌握货币发行以及利率制定权力,因此在考察我国通货膨胀形成原因时,需将货币因素纳入其中。本文选取的代表货币因素的指标有M2当月同比增长率、M0当月同比增长率、社会融资规模当月值、银行间同业拆解利率。
总需求包括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和国外需求。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是由于社会总需求超出社会总供给导致的物价水平的持续上涨。就我国目前的经济状况来看,国内需求不足,投资过热,国际收支顺差是主要特点。国内投资过热带动货币市场、股债市场以及房地产市场的的发展,并由此带动利率等货币因素。而固定汇率制度下的国际收支顺差会导致货币增发,因此国家的外汇储备规模是考察国外需求对国内通胀作用的重要指标。本文选取的总需求指标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率、房地产投资累计增长率、固定资产累计增长率、外汇储备规模。代表总供给的指标采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当月同比。
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是由于生产要素价格上涨或者利润上升带来的物价水平的持续上涨。工资水平和原料价格的上涨对产成品价格的推动作用明显。从我国现实经济状况来看,农产品和初级原料产品的价格上涨能够直接导致物价上涨。因此本文选取主要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PPI生产者物价指数等能够反映生产成本的指标作为研究指标,探索成本上涨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
除国内经济因素直接影响通胀水平,国家价格体系的冲击也是重要因素。国外物价变动以及货币增减能够通过国际投资和汇率传导至国内物价体系。本文选取我国的外商直接投资、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作为外部传导指标进行研究。
上述数据均采用月度数据,运用SPSS17对数据因子分析,对于某些指标的某些月份数据缺失,笔者采用前后数据平均值代替。对于本文数据收集的不足之处在于有些比较重要的指标没有包含在内,而是采用相关的指标进行代替,例如以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月度数据代替GDP数据,缺失我国近几年工资状况数据,而PPI作为生产者物价指数只能包含一定的劳动力成本的信息。
四、 实证分析
以CPI作为通货膨胀指标,其他成因类指标分别为:广义货币供应量M2,、流通中现金M0、社会融资规模、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外汇储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房地产投资累计增长率、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增长率、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主要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生产者物价指数PPI、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等14项。
2010-2013年CPI当月同比增长率如下图所示,从图1可以看出CPI的增长趋势。CPI同比增长率从2010年开始一路上涨直到2011年7月达到最高,之后有所降低,于2012年10月达到最低点,从2013年以来又经历波动上扬。
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14项成因指标进行因子分析,首先对所选指标进行KMO检验和巴特利特球体检验,从下图可见KMO值在0.8以上,因此可以进行因子分析。
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并依据特征值提取出两个公因子,从图3碎石图可看出,前两个公因子的特征值满足提取条件。从图4的公因子方差可以看出变量多数变量的方差能被公因子方差解释,如果以公因子代替变量指标,原来变量的信息能够得到较好保留。但是M0指标被解释的程度较小,信息损失较大。从现实角度来看,由于电子银行业务的发展,狭义货币的使用与实际的社会需求相差较远,与通货膨胀的关系也很松散,因此可以接受公因子替换过程中M0信息的损失。
因子1较大程度解释了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增长率、房地产累计增长率、PPI、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外汇储备规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外商直接投资、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这些指标都是货币因素以为的社会总需求和生产成本相关的因素,以此把因子1成为实体经济因子。因子2较大程度解释了社会融资规模和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都是货币市场相关因素,因此称因子2为货币市场因子。
将主成分分析得到的因子值与通货膨胀指标CPI置于同一图中进行对比分析,可以看出实体经济因子的变化趋势与通货膨胀变化趋势是一致的,通货膨胀变化稍有滞后性,但是在通货膨胀最为严重的时期,实体经济因子的变化并不一致,说明实体经济因子能够解释2010-2013年相对低通胀的时期,而对于高通胀的解释能力不足。
看出货币市场因子得分与通货膨胀指标CPI走势基本一致,且比实体经济因子与通货膨胀的趋势更为接近,因此能够更好的解释这一阶段的通货膨胀原因。该因子主要解释的原始变量为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社会融资总规模以及广义货币供应量M2。这些指标都是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货币政策指标,因此要控制通胀,需要控制社会的货币发行与融资。
五、 结论与建议
通过前述实证检验,可以看出影响2010-2013年我国通货膨胀的因素很多,与社会总需求、生产成本、国际贸易相关的各实体经济因素对通货膨胀都有影响,但是与通货膨胀关联程度最强的还是货币市场因素。可见货币还是该阶段通货膨胀的直接原因,尤其是高通胀时期,货币因素更是通胀形成的主要原因。
2010-2013四年间中国经历了一个通胀循环,目前看来通胀状况有所缓解。基于对我国最近一轮通胀形成原因的研究以及我国当前的经济状况,本文提出相关政策建议如下。
首先,规范金融秩序,完善政策体系。国家通过宏观经济政策调控经济发展,建立完善的政策体系有利于规范政府行为。完善政策指标,加强对货币政策调控目标的检测,有利于提高货币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以及前瞻性。
其次,继续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利率市场化的过程是逐步取消政府对存贷利率的直接管制,有利于加强货币市场的竞争力,活跃资本市场,从而有利于减少政府通过增发货币进行融资的可能性,因而有利于防范恶性通货膨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