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高考改革的看法范文
时间:2023-12-26 18:08: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新高考改革的看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新高考政策 数学课堂 教学活动
在新课程改革春风的吹拂下,新高考政策的内容随之发生深刻变化。研究高考政策走向、命题趋势、考查要求,成为高中数学教师课堂教研的一项重要课题。教师作为教学改革的践行者、高考政策的执行者,必须切实将高考政策要求渗透和落实在平时教学的点滴进程之中,不断转变教学思路,改革课堂教学方法和形式,以便更好地适应和引领新课改和新高考政策要求,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发展和显著提升。现在梳理已有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对新高考政策下的高中数学课堂如何科学组织实施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更加重视双向沟通交流活动的开展
课堂教学是运动、变化、前进的发展进程,在此进程中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活动是双向、双边的互动活动。新高考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首先挑战的是教师的教育观念,并且强调指出深刻变革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构建教与学之间的合作共同体,重视教师的科学引导及师生、生生之间的合作互动。而在实际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之中,师与生之间的活动相互割裂,没有交集,各自完成讲解和学习任务,缺少情感交流、思想碰撞,压抑内在情感,影响教学进程及效能。这就要求新高考政策要求下的高中数学课堂更具“动感”,更有“活力”,将双向交流、双边沟通等融入和渗透进师生之间的学教进程中,组织开展问答式、探讨式、讨论式等具有互动特点的课堂教学活动,以此提升课堂的活跃度,提高学教的实效性。如教学“等比数列”第一课时“类比等差数列通项公式写出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内容时,笔者采用问答式教学方式设计如下教学过程:
师:通过上述等比数列定义的学习,我们可以通过类比等差数列推导出等比数列,那么我们学习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时使用过哪些方法?
生:回顾思考,指出运用了不完全归纳法证明通项公式的方法。
师:引导同学们通过类比等差数列的推导过程,推导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
二、更加注重数学实践探究能力训练
学习能力培养永远是常说常新的话题,也是教育教学改革的“主旋律”,更是实施教学的“主任务”。新高考政策的制定是以新课改要求为基准,自然将数学学习能力、综合应用能力等作为考查和检验的重要内容。因此,教师实施的高中数学课堂应贯彻和落实“学习能力培养首要任务”的重要思想,将数学学习能力培养落实到具体教学进程之中,设置具有探究、实践特点的教学载体,提出数学探究任务和要求,引导他们进行数学实践和思维活动,同时强化高中生探究解析实践过程的有效指导,逐步培养高中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和素养。如“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教学中,教师组建起同组异质、相互均衡的探究合作小组,设置“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探究任务,并且向学生提出“求一般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一般采用什么样的步骤”、“讨论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是否与二次函数的解集讨论相类似”、“正常情况下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步骤是什么”等探究解析的要求,组织学生根据所提要求进行针对性合作学习、互助探究、协作讨论等学习活动,在集体协作、集思广益的实践互动下认识到“一元二次不等式图像的特点及解集的解题步骤”,发挥课堂探究任务的有效完成和数学探究思维能力的有效训练这一“双重功效”。
三、更关注数学高考政策要求的渗透
高考政策的认知和掌握不是短暂的一蹴而就的过程,而是在潜移默化的持之以恒的点滴教学进程中逐步认知和掌握。高中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进程中要将新高考政策对学生数学知识及解析能力方面的要求和标准化整为零,渗透和落实到相应的章节教学之中,在相关数学知识点内容及案例讲解训练的基础上,及时提出高考政策中对知识点掌握的要求,并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数学案例呈现,组织讲解和案例解析等教学活动,通过“积沙成塔”的方式,让高中生适应和适从新高考政策和案例解析要求。如“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知识点讲解后,教师向高中生指出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是直线方程的深化,线性规划与实际问题有着紧密联系,在新高考政策命题中,一般都是设置现实问题进行展示和考查,命题时一般多以填空题、选择题的形式出现,主要考查平面区域的确定及求最优解的问题。这样高中生对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知识点的学习要求及命题趋势有所了解,有效提升高中生的数学迎考能力。
四、更强化良好学习品质情操的培树
新高考政策与新课改要求一样始终关注学生主体的学习品质、学习情操,始终把社会优秀人才培养作为重要内容。成才先成人是对学科教育教学的最根本、最基础要求,是对学生主体最现实、最基本的要求。高中数学教师作为学生主体成长进步的“引路人”,自然承担和肩负“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在其课堂教学组织推进中,高中数学教师要通过各方面教学资源、多形式教学手段、多样化教学方式提振他们的精神、激发他们的斗志、锻炼他们的能力、深化他们的认识,做好高中生善于学习情感的激励、敢于攻克难关的精神及积极向上的品质,促使他们形成优秀学习情操,培养更多社会有用人才。
以上是对新高考政策下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进行的简单论述,还希望更多教学同仁积极深入其中、共同教研,为高中数学有效课堂的构建出力流汗。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英语口语;测试方式;普通高中;教学策略
在西方国家具有影响力的英语口语测试主要有雅思(IELTS)、托福(TOEEL)等。随着新高考方案的实施,我国对英语口语的要求日益提高,不仅要求“听、说、读、写”全面发展,还打出“听说先行”的口号。我国的英语测试,主要有中高考英语口语测试、大学英语口语测试(CET)、英语专业四级和八级(TEM)口语测试、公共英语等级考试(PETS)口语测试以及研究生入学考试英语口语测试等。虽然国内口语考试种类繁多,但在对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测试上普遍欠缺,因此国际上更多承认的是偏重运用的托福口试和雅思口试。与此同时,目前的高中口语教学也普遍偏重输入和跟读,而轻视输出,学生在用英文交流以及表达观点方面普遍较弱。最新的高考改革方案中添加了口语测试,并将口试分数纳入总分,在这种听说能力越来越被重视的趋势下,高中英语口语教学的策略亟需改进。本文将以新托福(TOEEL)口语测试和高考上海卷口语测试为对比对象,研究国内的口语测试与国外的口语测试在考查方式和侧重点等方面的区别,分析目前上海高中口语教学策略的优点和不足,并结合样本测试数据,探讨适合高中学生的口语教学改进策略。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上海市高考改革方案的公布,英语口语测试首次计入总分,课堂教学也日趋重视学生应用英语的综合能力的培养。2014年上海市政府《上海市深化高等学校考试招生综合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提出,上海将从2017年起,外语考试一年举行两次,另外一次安排在每年1月。在笔试和听力基础上,首次引入口语考试,纳入总分,口语占150分中的10分。分数构成:高考英语150分(总分)=140分(笔试)+10分(听说测试:人机对话)。考试时间:笔试+听说测试(英语一考):2017年1月;笔试+听说测试(英语二考):2017年6月。听说题题型:朗读句子;朗读短文;情景提问;看图说话;快速应答;听短文回答问题。2015年1月4日,“上海高考外语听说测试人机对话考场建设标准”出台,人机对话标准考场已于2016年1月投入试运行,2017年1月正式启用。总之,新高考引入口语考试,是为了改变以往英语应试的导向,让外语成为切实可用的语言工具。从2017年起,英语对于学生已不单单是一门只需打高分的学科,而更多地成为一项需要学生掌握的技能,教师、学生、家长对于英语口语能力培养的关注度空前高涨。因此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成为了目前英语教学的重点。学生们不仅要有过硬的笔试水平,还要有良好的口语水平,即真正地把其内化并可以自如运用的能力。然而,在日常的英语教学中不难发现,高中学生的英语水平发展出现了失衡。相比于他们较好的笔试水平,高中生的口语水平普遍偏差,英语对他们来说还没有成为可以熟练应用和交流的技能。本文将以上海高中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以新课改下的高考英语口语标准以及雅思、托福等出国考试的口试标准作为参照,探讨当今社会对学生英语口语能力的侧重倾向,并结合学生对目前口语教学的反馈调查,探索针对提高高中资优生英语口语能力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从而提高英语口语的教学效率,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们的英语综合素质,使其符合当前以及未来对人才的发展需要,更好地在国际化的背景下实现自身价值。
二、中西方英语口语测试对比———以新TOEEL与上海卷的口语测试为例
H•Baton将外语测试分为“前科学时代”“托福时代”和“雅思时代”三个阶段。“托福时代”主要强调测试的客观性与可靠性,即强调与口语有关的各种题目的专业技能,对口头交流任务是否完成极不重视,测试项目也仅仅局限在朗读、复述、看图说话、口头报告等测试方式。随着使用英语的国家日益增多,英语交际能力受到西方国家教育机构的广泛关注,并逐渐形成交际口语测试系统。西方英语口语测试比较注重口语的运用和实际交流,同时也要保证口语的有效性和得体性。由于英语口语测试的发展和推动作用,美国新托福口语测试的人机对话模式得到快速发展,并成为未来英语口语测试的发展方向。[1]我国随着教育改革的实施与推进,在英语学习中引入了英语口语测试。在此,对于中西方英语口语测试方式,从题目类型、口语话题、口语难度等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
1.口语测试性质及目标托福考试已经有70年左右的历史,随着国际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人们对英语口语交际能力越来越看重,托福考试的主办方美国教育考试服务中心(ETS)对托福考试进行全面改革,开始运用交际口语教学理念,进而加强考生对实际口语的运用能力的考查,因此被称为新托福。新托福口语测试将“听、读、写”结合在考查方式中,测试共有6题。在这6个题目中,前两个是问答形式的题目,要求考生讲述个人经历或者表达个人观点,也就是独立任务题。后4个题目将听和说结合起来,也就是综合任务题,要求考生先阅读一段文字,或再听一段文字,然后对所读到和所听到的信息进行归纳、比较,也可以发表个人见解。例如2016年9月24日的托福口语题,前两题中有一道是让考生叙述一件学校发生过的刚开始很难适应后来成功克服并乐在其中的事情,另一道是让考生谈谈对锻炼频率的看法。后四道分别要求考生对电视与交流、环境广告、搬家、猕猴照顾幼崽的方式发表个人见解。从题型可以看出,托福口语测试每一题都全方位地考查了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例如信息整合分析能力、对事件的描述能力、对某一话题进行讨论的能力、对所得到的信息进行复述和概括的能力、表达个人意见观点的能力等。上海市英语口语测试是为高校外语及相关专业招生提供录取参考依据而进行的考试,新高考改革方案将口试成绩计入总分,体现出社会对口语的重视以及对高中生口语能力的普遍要求。最新的高考口语测试标准主要考查考生对基础语言知识和技能、语音语调、日常交际用语的掌握程度以及表达个人观点和描述事件的能力。2015年出版的《上海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手册》中规定的高考口语考试共分两大部分、五大题型,朗读句子和段落考查学生语音语调和意群划分基本功,情景提问和快速问答考查学生日常对话的熟练程度,如询问产品信息、谈论考试、祝贺、道歉、感谢、邀约、建议、做出决定等。图片描述题要求考生对给定的图片进行描述,样题中的图片主题是关于当前电子产品影响下的家庭关系,考查学生的英语叙述能力和英语的逻辑思维。除此之外,上海新高考口语测试还对学生的听说综合能力进行考查,快速问答就是其中的一个题型之一。短文理解题也是听说题的另一个题型,它要求考生根据听到的短文回答关于文中信息的问题,并发表自己对文章所涉内容的看法。样题中这部分的题目是让考生谈谈如果自己得了奖,会如何处理奖金。通观整个口语样题可以看出,上海高考口语测试考查的是学生基本的日常会话水平以及对时事的观点。
2.口语测试方式上海高考口试与新托福的口试在考查方式上都结合了听和读的内容,对考生的听、说和读的综合应用能力均有所考查。新托福口语测试采取人机对话的形式,时间仅为20分钟,6个问题难度呈递增顺序,问题的准备时间和回答时间都是按秒计算的,有严格的时间限制。测试一共有6题,在这6个题目中,前两个是问答形式的题目,要求考生讲述个人经历或者表达个人观点,也就是独立任务题。后4个题目则结合了听、读内容的考核,也就是综合任务题,要求考生先阅读一段文字,或再听一段文字,然后对所听到和所读到的信息进行归纳、比较或发表个人见解。例如9月24日的托福口语测试中,第三题阅读部分是考题的话题和一方观点,听力部分是另一种相反的观点,考生要将两种观点用自己的话陈述一遍。这样的方式既考查了考生提取文字信息的能力和提取录音信息的能力,又考查了考生接收信息、处理加工信息并重新输出信息的能力。目前的上海卷英语口语测试类似于新托福的人机对话,测试在考点中心的实验室中进行,考生可以从电脑屏幕上对测试问题进行解答,或者从耳机中听取相应试题对着话筒进行解答。试卷主要分为五种考试形式,共有12道试题,考试时间为20分钟左右,其中前6题是朗读题,接下来5道是快速应答,两道情景提问题:一道观点阐述题和一道图片描述题。以2015年的口试样题为例,朗读句子和朗读段落均有时间限制,分别为15秒和30秒。情景提问要求必须有一个问题是特殊疑问句。快速问答题中考生可以在耳机中听到5道题目的录音,屏幕可以显示对话者的图像,但是不显示题目,每道题考生都有4秒钟的应答时间,图片描述要求考生至少说5句话。短文问答题中考生要根据听到的短文回答文后的问题,关于文章内容的第一问,作答时间为30秒,关于个人观点想法的第二问,作答时间为1分钟。
3.口语测试难度新托福口语测试话题都紧紧围绕大学校园展开,与大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口语题前两道题目要求考生讲述个人经历或关于某一熟悉话题的观点。其他4道题目可以分为两类:专业学习方面和校园生活方面。也就是说,囊括了在英语国家的校园里可能遇到的各种真实的交际情景。新托福对考生口语能力的各个方面都有细致的考查,并且由于侧重语言的实用性,测试题目灵活多样。[2]例如9月24日的托福口语题,题目大多与生活息息相关,但题目中的词汇和句子对于高中生来说有些难度,如“confront,initially,dormito-rylounge,ambientadvertising,rhesusmonkey”等等,最后一题还要求考生对听到的猕猴养育新生儿的方式做出评价。由此可以看出托福口语测试看重的是考生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能力以及对一些生活现象的看法。它对考生的思想和英语应用能力的考查较为透彻。相比之下,上海卷英语口语测试的测试内容更偏基础,前半部分主要考查语音语调和基本的日常会话,观点阐述题和看图描述题的内容主要包括学校、社会、家庭、网络、环保以及道德修养等方面。与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热门话题比较密切,考查侧重于叙述的流利度、准确度和完整度。例如2015年的口语样题中涉及到日常应用的情景提问和快速问答题目都集中在日常会话的第一轮中,如对E-dictionary商品信息的询问、对他人的祝贺等等,也就是说只要考生练好日常会话中的开场白就可以在这两道大题中获得理想分数。看图说话和短文问答的材料题材多为简单的记叙文,对考生词汇量的要求较低。由此可见,上海高考口语测试考查较多的是学生的基本功而,非更深一层的英语思维和英语实际应用能力。
三、英语口语教学策略———基于新高考英语口语的教学要求
从以上两种考试的比较可以看出,新托福口语测试更加注重考生语言的日常实际应用能力,以及考生用英语解决日常问题的能力。而目前的上海卷英语口语测试对日常交际考查得不够深入,更多地侧重于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如何根据英语口语的社会需求,结合新高考英语口语的教学要求,改革当前英语口语教学,探索适合新高考英语的口语教学策略,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1.端正英语学习目标,提升学生口语表达兴趣Gardner和Lambert(1994)的研究表明,强烈的学习动机能弥补学习者语言能力以及学习条件的不足,甚至比学习能力更有效。Jakobovits也表明动机是影响学生二语习得的主要因素之一,在众多因素中占较大比重。由于应对高考压力,高中生英语学习过程中最易忽视英语口语表达问题,过于关注解题能力,很少积极主动地进行英语口语表达,因此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端正学习目标,关注英语口语表达能力的提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引导鼓励学生,探索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将学生身边常发生的事情或班级趣事与课文知识点结合,寓教于乐,提高学生英语口语表达的兴趣。学生一旦对英语学习的各种活动包括听说的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其英语口语表达能力也会逐步提高。在高考新增英语口语测试中,句子、段落朗读是必测项目,它主要考察学生的语音基础、意群停顿、语气转换、自然流畅的连读等朗读技巧,所以在课堂教学中需要注意提高学生对英语语音语调的重视程度。教师在课堂上要注意自己的语音语调,给学生做正确的示范,注意语音语调方面知识的渗透,对于英语口语较好的学生进行表扬,对口语稍弱的学生则要进行鼓励,帮助其找到问题。比如在句子“Afterschool,/myclassmatesandI/aregoingtoplayfootball.”朗读过程中,请几个学生朗读,其他学生做评委来分析学生的语音,这有助于激发学生口语表达的兴趣。有的学生喜欢一口气读完,意群停顿不明显,或者把每个词都发得很重,弱重读音节对比不明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试着把学生的录音与参照标准录音进行比较,让学生意识到语音语调的重要性,激发其英语学习的兴趣。
2.听说读写多管齐下,注意语言输入的可理解性Krashen指出,二语习得过程中,学习者是通过对语言输入的理解而逐步习得二语的,也就是说,只有“可理解”的英语口语输入,才能对学生的二语习得产生积极的影响,便于其口语输出。因此,在英语口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自己课堂教学用语的语法语义的准确性,与课堂主题的相关性、其难度及数量安排,让学生接受尽可能多的可理解性语言输入,注意对其听读写译等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积累知识,夯实基础,鼓励其进行积极、准确的英语口语产出。英语口语测试不仅包括口头的输出,也是耳脑口并用的过程。测试项目中篇章听力理解后进行产出,对学生的听力能力也有一定的要求。在平时课堂上也要注意学生听力能力的培养,比如在讲述词汇或短语时,可以穿插一些小故事,让学生回答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等,在词汇输入的同时锻炼了英语听力能力。课堂用语要注意简单、规范,对于一些难度稍大的词汇,教师需要进行简单的英语释义。比如“magnetic(Ifsomethingmetalismagnetic,itactslikeamagnet).”有的学生可能对“magnet”意思不理解,可以通过图片或实物展示,帮助其理解。
3.创新英语口语教学方式,鼓励学生开口表达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需要,了解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程度,以创造性、灵活性的教学活动结合教材资源,结合课堂教学目标,合理设计课堂主题相关英语口语操练活动,模拟真实情景,给学生设定不同身份进行角色扮演。教师可以以英语话剧表演、美文赏析、辩论、原声电影配音等不同形式呈现,让每位学生都参与进来,享受英语口语表达的乐趣。其中英语话剧表演、辩论等活动可以让其在课下进行,这样不仅激励其课余时间开口说,也便于加强同伴们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由于西方英语口语测试比较注重口语的运用和实际交流,所以课堂口语操练活动主题的设计也要贴近实际生活,从而保证其有效性和得体性。英语口语测试有情景提问、快速应答、看图说话等环节,这就需要教师在日常授课过程中创新英语口语教学模式。教师可以结合课堂主题设置相关情景进行操练,也要注意锻炼学生英语思维能力,规范其课堂口语表达,比如根据课堂主题设置相关小组讨论,给定时间,明确要求,这样也便于训练学生短时间内的逻辑思维能力。
4.了解英语国家文化,培养英语思维习惯众所周知,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背景知识在语言习得过程中的作用也尤为重要。中西文化差异是阻碍中国学生无法进行地道英语口语表达的重要因素,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意英语国家文化方面的介绍,通过短片或阅读理解使学生了解相关风土人情、历史文化等方面的信息,拓展学生知识面,为口语表达积累知识,提高其跨文化交际的能力。部分口语测试题的回答需要相应的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知识,比如提问“你最喜欢国外哪个地方并给出原因”。平时课堂输入中要注意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知识的讲解,比如在“BodyLanguage(肢体语言)”主题的文章中,可以注意引入相同手势在不同国家中代表的不同含义;在“Travel(旅行)”主题的文章讲解时,可以介绍国外一些国家的著名景点及背景知识等。在日常的操练中也要注意摆脱汉语局限,培养英语思维能力。比如在口语测试快速应答环节会出现“Wouldyouliketojoinusinthegame?”积累固定表达“I’dloveto./I’mafraidnot.”除了固定表达的积累,课堂教学中也要注意鼓励学生通过概述、角色表演等形式,用自己的方式将课堂主题呈现出来。语言点讲解过程中教师可以请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或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运用学过的知识点造句。
篇3
关键词:高考历史试题;特点;教学应对策略
一、高考历史试题的新特点
(一)以主干知识为中心,突出能力立意
知识是能力的依托,能力是知识的运作。离开知识,能力是空洞和没有意义的。目前高考阅卷普遍是采点不采意的办法,高考试题无论如何选材,落脚点还是教材主干知识。教材主干知识掌握不好,即使审题准确,也难得高分。“能力立意”是永恒不变的高考原则。新课程历史高考主要考查四项基本能力:“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读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迁移辨别;“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阐述历史;“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论证问题。
(二)转变史学观念,充满时代气息
20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的高考命题,主要体现了生产力是推动人类历史前进的动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实践是检验历史、检验真理的标准的特色。最近几年的高考命题,则体现了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全球史观、和社会史观。高考命题从来不回避社会热点问题,尤其是具有长久价值的热点问题,通过试题内涵领悟来反映社会热点问题,体现了时代性原则,试卷充满时代气息。历史学科的本质功能有两个,一是资政,二是修身。历史要发挥史鉴的社会功能,它总是要考查社会热点,新课改尤其如此。
(三)渗透人文价值观,凸显地域特色
考查考生初步的科学与人文素养,主要从六个方面考查。逐步加重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感,了解国情、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引导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同时增加了对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的认识,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
地域色彩不断凸显,题目要确定符合本省教育发展水平的命题指导思想,命制的试题具有较强的指向性。能够根据本省教育、教学和考生实际以及当年招生计划结构和生源结构情况,把握适当的难度和必要的区分度。针对本省教育、教学的特点,能够进行有针对性的考查.在试题的内容和选材上能体现出当地历史、地理、文化以及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特色。
(四)淡化题型特点,引入研究性学习
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问答题与材料解析题的界限已经消失。材料式选择题已经成为命题的主导趋势。本质突出历史学科特点,重视史料作用,考查学生对史料进行多方面的、真实的解读能力,发展趋势是让历史教学、历史学习回归史料。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的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二、历史教学应对策略探讨
针对高考历史试题的新特点,为了提高教学水平,必须坚持以下总体策略:落实好课标和考纲的区别与联系;贯穿好新的史学观念教学与练习;认真研究新高考材料与时政;按规律进行教学创新,注重实效性。
(一)调整历史复习方法,多种学习方法相结合
1,“基于教材、立足考纲”教学法
教学要紧扣课标和考纲,根据教材顺序,通过知识落实和能力培养,达到课标和考纲要求。坚持“全面、系统、扎实、灵活、规范”方针,全面落实单元基础知识,系统掌握单元线索和阶段特征。根据考纲要求,把必修内容按时序分古代、近代和现代三大部分,古代史包括古代中国和古代希腊罗马,近代史包括近代世界和近代中国,现代史包括现代世界和现代中国。既要着眼于通史知识体系的构建,又要巩固各时段的专题知识体系,两者相互穿插、整合,从而理清历史知识的纵横联系,建立起合理通达的学科知识体系和知识结构。以考带练,以练促考。加大材料综合题的阅读量和训练量。加强与其他先进地区的经验交流,特别是对最新高考信息的捕捉。并注意调节学生考前心理。
2,“基于考纲,重整教材”教学法
建立基于考纲和课标的整体搬家式的通史复习架构。即按考纲的内容时序体系,将按课程标准所设专题编写的教材知识整体分配到这一复习体系中,不作大的改动,保证原有教材的完整性,但又使学生能够有一些通史感。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课标和考纲进行全面复习、扎扎实实、逐专题逐课地复习;知识求面、求广暂不求深;求基础暂不求知识的纵横联系和综合;线索求大暂不求细;同时注重学生识记、理解、分析、归纳、综合等基本能力的培养。
(二)更新观念迎接新试题,注重对能力培养
用新的史学观念统筹复习内容,比把历史内容分为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全球史观和社会史观。同时要用全新的学习观念贯穿整个历史复习过程,改变以教师为核心的模式,以学生为本为宗旨;争取从课本单调的内容中解脱出来,从新整理属于自己的课本;把握细节内容,杜绝浮于表面;最后要积极关注热点,注重学习效率的提高。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能力的培养。针对历史新课程高考要求,必须培养学生四项基本能力。获取和发现信息的能力,也就是教会学生如何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将有效信息提炼成完整、准确、合理的观点。其次是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辨别”哪些是历史现象和事实。提高描述和阐释事物能力,全面、客观、清晰地叙述历史事物、现象的能力。培养论证和探讨问题能力,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批判地、独立地表达自己观点、自己看法的能力。
(三)反思教学改革,转变教学观念
教学改革不仅仅是教学方法的改变,它是教学系统的深层次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主要包括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评估三个基本环节以及教学内容、方法、手段、技术等多个影响因素。改革必须坚持观念的不断更新,发挥教学内容优化的核心作用,正确推动教学评估的导向和监督作用。
教学观念的转变,必须树立一种“好奇与求知是人的本能,学习是人的天性”的理念,只要教学方法有吸引力,所有学生都能够取得优异的成绩。其次,教师要富有创新性思维和批判精神,不能迷信于传统和权威教学方法,要始终把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作为教学改革的核心目标。最后,要坚持具体学生具体对待的方法,由于学生的个性和资质以及学习习惯不同,改变“填鸭式”、“一刀切”等传统教学方式,不是学生适应老师,而是老师能够适应每一个学生要求,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结语: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考历史试题呈现出新的特点,为了那学生从死记硬背和题海中摆脱出来,必须不断革新历史教学方法,探索试题规律,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更新观念迎接新试题,注重对能力培养;反思教学改革,转变教学观念。只有这样,才能适应高考要求,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成绩。
参考文献:
[1] 朱继军.中学历史课程“过程与方法”目标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篇4
一、对新课程的理解
新课程以“为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根本宗旨,视各学科为有机整体的一部分,把学生从被动的接受知识机器转变为发现规律、主动学习的主体,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有利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因此,在教学中,对学生的要求不能仅仅停留在知识和技能上,还要注重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同时,它也要求教师的教学活动应该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尊重和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创设快乐的教与学的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个学生主动学习。
二、物理教学实践对新课程理念的践行
1.变灌输式教学为启发性探究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课堂教学作为素质教育的主战场在新课程改革中的地位显得尤为突出,一堂课40分钟,如何体现新课程的要求就显得极其重要。那么启发性探究式教学作为一种尝试,是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的启发引领下让学生“提出问题、猜测可能的答案、通过实验的探究、得出结论”这样一个基本过程,在高中新课程教材中的许多内容中可以得到落实,比如牛顿运动第二定律、自由落体规律、平抛的规律、动能的变化产生的原因(动能定理)、弹簧弹性势能的探究等等,这样有利于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学生的自主探究精神的培养和发展,使学生进一步产生探索未知物理世界的欲望,主动学习就成为可能,作为课堂教学对课外学习的主导功能也就能体现出来。
2.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过去,物理学对许多学生来讲就是大量地做习题,其实这是一种误解。物理学的发展史是物理学家的奋斗史,因此其中蕴含着大量的人文素材,教师完全可以利用物理教学让学生在了解物理学家科学研究的大致方法的同时,让学生了解物理学研究的艰难和物理学家执著的探索精神,培养他们不怕困难,勇于探索,积极合作的人文品质,从物理学家的身上看到伟大人格的光辉,教会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怎样做人。新高中物理教材的“读一读”和“科学漫步”中有充分体现,教师不能放过。此外,还要让学生了解物理学与周围的环境联系起来。如,讲能量时可以联系能源和能源危机,进而提出节约资源的理念,在工业生产的同时注意到环境和环境污染问题,使学生与社会联系起来。
人文素养的培养和提高应该是新时代对新型人才的要求,作为物理教师理应充分利用好教学机会不失时机地进行教育。
3.充分利用网络,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新课程改革中的推进信息技术的学习与应用,在突破学科本位观念的要求下,除了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外,在各学科的课堂教学中的渗透也是必然的。网络可以提供大量的信息、能够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对物理学知识在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应用的认识,从而使学生学得真实、有趣,在教学实际中具体分为二类。一类是理论或概念抽象,或者动态过程很难相象的,需要课堂上利用多媒体教学方式,比如3—5中讲到波粒二象性时,教材上有图片,但不好理解,做实验不可能,这时就可利用多媒体手段,演示当光子一个一个通过单缝时屏上亮点分布的变化,让学生体会和理解到波粒二象性的真正含义。另一类就是物理学知识在日常生活和社会生产中的应用,让学生分组上网查资料,通过讨论各组写出报告,比如桥梁结构中的力学问题,学生可以通过查资料和实地考查,提高学生对力学在日常生活中作用的认识,进一步激发他们进一步学好力学的兴趣。
三、对教学实践的反思
在三年的具体教学实践中,我也发现存在许多的问题,而根本的问题是新课程的理念与社会实际的严重脱节。
1.新课程理念与资源不足脱节。
小班化教育更有利于落实新课程理念,但现在绝大多数学校还是大班制教育,这导致了在探究活动中实验器材明显不足;同时学生可以在必修之后各科都有选修,但这样做的结果是各科的教师明现不够,实际的应对措施是各个地区统一了各科选修课程,学生没有选择的余地。另外,探究所需时间长与课时少不相符。
2.新课程理念与社会价值观脱节
学生是社会在学校的具体代表,所以社会价值观必然会在学生身上具体地表现出来。希望自己的子女考上大学是家长的心愿,也是学生的心愿,这样家长和学生只注重解题和考试成绩,学生对于新课程理念下的许多活动更象是一个旁观者。
篇5
【关键词】高考改革 英语 初中生 学习
随着新一轮考试制度的改革,个别省市已经开始实行英语学科一年两考或者三年多考的模式,这将改变过去英语作为高考科目一考定终身的情况。与此同时,它也向我们传达着一个信息:高考英语依旧重要,但急需学生的综合能力进一步提高。对比以往高考注重考察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新高考更侧重对语言的领悟能力的考察,传统死记硬背知识点的时代早已过去,现在只有在语言情境中学会的并加以运用的英语知识才能帮你赢得高考。面对这种改革形势,初中生要更有先见之明,从现在做起,科学合理地规划初中三年英语的学习,以便在高中阶段给自己减轻压力,轻松应战高考。英语考试无论如何改革,考试内容的基本要点不会有所改变,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提高了才能从容应对各种形式的英语考试。因此,初中生应从以下几方面学习英语。
一、转变学习态度,轻松学英语
目前初中生学习英语的态度有两种,一种是消极的态度,小学阶段英语成绩不理想,学生产生自卑感,自认为不是学习英语的那块料,就自动放弃学习英语。其实,小学英语和初中英语的学习并没有太多的联系,小学英语成绩并不影响初中英语的成绩,学生只要不断的努力掌握知识,成绩定会有所提高。对此,学生应树立正确的英语学习观,坚信努力就会有回报。另一种是激进的态度,他们以取高分为目的,全身心的投入到语法和单词的掌握,并不注重培养自己的各方面能力。他们认为英语是与其他同学拉开成绩的重要一门学科,这便会造成他们只会在试卷中追求高分,在语言表达能力与交流能力上明显不足。这类学生应站在高角度看问题,不要将自己当一个取高分的机器,而应在学习过程中综合发展自己,使自身各个方面都得到提高,努力把自己发展成为综合型人才。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并不是一个考试能力很强的人,而是知识储备和交流能力等各方面素质都完备的人。只有转变自己的学习态度,才能轻松的学习英语,成为一个快乐的学习者。
二、听说读写能力,全面发展
听说读写是英语学科的重要基本功,无论高考怎么改革,最终的考核总要归到这四项技能上。对于高考改革来讲,我们练好这四项基本功就可以了。听说读写这四项技能是相互关联的,共同提高这四方面的能力,才能提高英语整体的实际应用水平,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语音是语言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基础,英语语音学习不但有利于正确地表达思想,还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和制约着听、说、读、写等各项技能的发展。对于中国学生来说,培养和提高听说能力需要特殊的语言环境,我们恰恰缺乏这样真实的语言实践环境。对此,初中生要进行大量的语音输入,其中包括教师的发音、听英文歌曲、看英文电影、听英文磁带等等。只有大量的正确语音输入,才能掌握正确的发音的技巧。其次就要进行模仿和训练,这也是一个输出的过程。训练过程中要借助交际情境中句子和语篇的语流来提高自己的语音和语调能力,以达到在日常生活会话中做到语音、语调基本正确、自然、流畅,同时根据重音和语调的变化理解和表达自己的意图和态度。
阅读是信息获取的重要手段之一,是学生从书面语言中汲取信息的有效途径。在阅读能力培养方面,首先要掌握一些阅读技巧,其次要尽可能多的阅读原版英文文学作品,在阅读的过程中会不断地更新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让学生慢慢地具备提取信息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更有可能会让初中生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激发了学习热情。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如果学生的智力生活仅仅局限于教科书,如果他完成了功课就觉得任务完成了,那么他是不可能有自己特别爱好的学科的,那些除了教科书什么也不阅读的学生,他们在课堂上掌握的知识就非常肤浅。”
写作是表达思想和传递信息的重要手段之一,是高度复杂的思维过程。作为一种交际能力,写作能全面反映学生的英语基础知识和灵活运用英语的能力。在写作能力培养方面,学生要广泛的阅读文章,背诵或仿写一些写得好的段落文章,让自己脑中存有一些好素材。还可以用英文写写自己的学习心得和自己的感悟等等,然后自己检查错误或寻找专业的老师改错,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写作能力的培养是急不得的,这需要学生自己慢慢的积累和练习的过程。
三、制定学习计划,激发学习动力
在制定学习计划之前,初中生应知道自己的兴趣是什么,自己未来想要从事的职业与英语学习之间的关系是否密切联系,大概的规划一下自己未来的职业方向。如果自己想要成为一名翻译官或者英文教师,那么初中生就要不断的提高自己的实际交流和表达的能力,让自己的英Z水平近乎完美。如果自己想要从事的职业与英语并无太大的联系,那么对于英语成绩我们完全可以过的去就行,没必要在英语学习上争高低。依据这两种情况,初中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自己学习的计划。根据英语高考所要求的,首先制定一个大目标即初中三年自己的英语要达到的水平。其次,再制定一个个小目标,例如一个学期四项“产出性技能”即听说读写各自要达到的水平,或者一周之内英语的哪项技能要重点的提高一下。特别强调,一切计划都贵在坚持,半途而废是不会看到学习效果的,也不会有什么学习成果。当然初中生也要合理安排时间,该学习的时候要认真、努力,但也不能一味地学习,要学会适时的放松身心,在休闲娱乐时可以看看英文电影,听听英文歌曲等,陶冶情操。也可以适时的和朋友去玩耍,不要让学习成为交朋友的障碍。初中生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的过程也是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的过程,自主学习也是人类学习必不可少的一项技能。
四、利用网络课程,提高学习能力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教师的教学模式已不再是传统的课堂教学,初中生可以利用网络进行英语学习。现在软件工程师已经开发出愈来愈多英语学习软件,有腾讯课堂、英语流利说、英语趣配音等等。有些学习软件中会有优秀的教师为初中生讲解英语知识,也有专门提高某一项技能的课程,学生利用这些网络课程不仅可以提高英语实际交流水平,而且会为家庭减轻经济负担,不需要请家教就可以学习到知识。当然还会有一些国外的老师来讲课,学生可以和外教在课堂上进行互动,这就很好的解决了因缺乏语言环境而说不好英语这个问题。还有的软件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它会选取一些有趣的英文电影片段,学生通过模仿来改善自己的语音面貌。学生利用好这些网络资源,是会给他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也会学到课堂中无法学到的知识。
综上所述,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其真正的价值在交流应用。通过高考英语改革,考试不会一次性评价学生的英语水平,将给予学生提升的时间和空间。本文针对的是高考英语改革下初中生应如何学习英语进行研究,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策略,对于指导学生学习英语知识和培养实际应用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由于笔者个人能力和知识水平有限,文中所表达的观点上存在着局限,以此文来引起教育者和教师们的共同关注。
参考文献:
[1]陈凤仙.对英语高考改革的看法及应对策略[J].考试周刊, 2016(10):1.
[2]王莹.英语课堂教学未来发展的趋势及走向[J].中学生英语, 2015(40):84-85.
[3]丁丁.对高考英语改革的几点思考[J].辽宁师专学报,2009 (03):86-87.
[4]鲁子问.英语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147.
[5]刘千千.交互作用模式在外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4):53-55.
篇6
关键词:教学实践;课题研究;教学水平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9-0015-01
近三年来,我主持完成了3个省市级教学课题的研究工作,极大提升了本人和课题组成员的教研教学水平。下面,我就如何结合教学实践搞好课题研究谈几点自己的看法,供同仁们参考。
1.养成写教学随笔的习惯
从教以来,我养成了写教学随笔的好习惯,教学随笔虽然篇幅短,层次和结构比较简单,内容涉及面比较小,但长期坚持,我深感受益良多:不断提高教学水平;锻炼写作能力;积累教学论文和课题素材。我的教学论文和课题都是在此基础上形成和完成的。
2.及时关注中学教学科研动态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搞好课题研究,首先必须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专业水平、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其次,要及时了解中学教育科研动态,了解哪些问题已经研究透了、有了普遍的共识,很难有所作为;哪些问题大家关注不够,可以深入下去。我经常通过期刊、网络等了解中学教学科研动态。
3.根据教学实际的需要,确定研究课题
回顾我过去几年开展的课题研究,之所以得到大家都认可,是因为都紧扣了初高中教学的实际,根据教学实际的需要,确定研究课题。
如2001年江西省选择了3+文综/理综的高考模式。这次改革不仅是3+2模式向3+X模式的变化,更是考试内容的改革,当时教育部强调指出,要花大力气、长时间、深入细致地对考试内容进行改革,要更加注重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考查;试题的设计要增加应用性和能力型的题目,要由知识立意为主转变为能力立意为主;要考查学生的跨学科的综合能力等。所有的这些变化要求我们教学一线的高中教师加以深入研究,作为高中政史地文科教师,要通过研究,明确高考文科综合有哪些具体的能力要求,如何在平时的课堂教学和测试中培养提高学生的这些能力?,所以,2003年,我申请开展了省级课题《高中文科综合能力的培养与测试》。
如2008年秋季开始,我们江西省进行了新一轮的新课程改革,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师生普遍感到初高中历史教学的不衔接问题十分突出:一是初高中历史教材脱节的问题,包括教材编写体例和教学内容;以教学体例来说,与初中历史教材通史体例不同,高中历史新教材的编写采用了专题史体例,尽管这种体例避免了与初中历史知识的简单重复,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但是它孤立地将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分列,失去三者之间的联系,与学生初中阶段已有的知识经验不一致,这给学生在高中阶段的历史学习带来很大困难,给历史教师的教学带来很大的挑战。二是初高中历史教师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的脱节;三是初高中历史能力培养目标的脱节;四是考试评价方式的脱节,在我省的许多地市初中历史中考采取开卷考试的方式。这些问题已经给参加新课程改革的师生带来了很大的困惑,如果我们不及时解决,势必继续影响我省我市高中历史学科新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当然,这些问题也给我们的课题研究很大的空间和价值。所以,2011年10月,我申请了市级课题《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问题》。
再如我校在使用《人杰地灵诵江西》进行地方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我们遇到了诸多困惑,主要有:没有专职的地方课程教师,而《人杰地灵诵江西》每册教材都是各科知识混编,任何一学科教师要从头到尾、按部就班教完都十分困难,这就要求我们对教材进行再开发和整合,如何对教材进行再开发和整合?地方课程与国家课程一样,都是这一轮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地方课程的教学也必须贯彻新课程的理念,如何在地方课程的教学中贯彻新课程理念?还有如何在地方课程教学中更好地突出地方特色?由于初中生有中考压力,地方课程不是中考科目,所以,在实际的教学中很难保证一周一课时,如何解决地方课程教学中时间紧任务重的矛盾?如何检验地方课程的教学效果,建立合理的地方课程评价机制?……。针对这些困惑,2012年10月,我申请了省级课题《江西地方课程教材的教学与整合》,获省级立项。
4.课题研究成果指导和服务于教学实践
回顾我过去几年开展的课题研究,之所以得到大家都认可,是因为都紧扣了初高中教学的实际,课题研究成果指导和服务于教学实践,解决了一些教学问题。
如省级课题《高中文科综合能力的培养与测试》,参加课题研究的文综三科教师明确了各自学科的能力要求,真正改变了教学观念,在能力培养的教学实践中,逐步探索出一套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例如,周赤思老师根据能力培养的渐进性原则和学生知识年龄特点,探索出了能力培养"三部曲":在高一年级,重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在高二年级重点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和比较能力;在高三阶段重点培养学生的分析评价能力。所有课堂教学、作业训练和知识检测都有意识地围绕重点展开,日积月累,收到了明显的效果。这些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在学校得到推广,受到师生的好评。通过系统的能力培养,2006届、2009届我校文科实验班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意识大大增强,新高考所要求的各项能力大为提高。事实胜于雄辩,2006届高考文综成绩名列全市第一名,2009届高考文综成绩名列全市第二名(仅次于乐平中学)。另外,根据高考文综试卷的特点和能力要求,课题组编写了十余套文综检测卷,许多试题被有关资料引用。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课题研究只有源于教学实践,服务于教学实践才能有强大的生命力。
篇7
一.改革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
创新教学要求教师把学生真正看成是学习的主人,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开发学生的智力,促使学生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从而迸发出极大的学习热情,在课堂上始终处于主动学习的最佳状态。如果教师的教学观念不改革,何以谈得上创新与实践?回顾自己以往的生物复习教学,始终有过于死板、放不开的感觉,瞻前顾后,总怕学生学过的知识容易遗忘,因此课堂上常常进行"炒冷饭",学生也只是跟着感觉走,被动、机械地进行知识的重新整理和记忆,课堂复习气氛沉闷、枯燥乏味,结果浪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而复习效果并不佳,优秀的学生得不到提升,底子薄的学生炒来炒去,还是一知半解。其实,高三学生已有相当的自学能力和实践能力,因此,本学期开始的生物课堂复习,我一改以往的复习模式,只给他们提供一些复习的思路和线索,让他们顺着线索自己复习教材,找出问题,老师根据问题对症下药。或者采取一上课就直接给学生罗列本节复习内容的一些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复习,这样做后发现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复习效果明显提高。如:复习《细胞》专题时可让学生遵循如下线索复习:化学元素—— 细胞中的化合物—— 细胞结构——功能———细胞分裂(无丝分裂 有丝分裂 减数分裂);《遗传的物质基础》专题复习时,可理出"配子—— 染色体 ——DNA ——基因—— 蛋白质—— 性状"这样一条主线,使各知识点既脉络清晰,又相互联系。在复习《细胞代谢》专题时,我预先设置这样一些问题让学生分析:1、新疆的哈密瓜为何特别甜?2、温室栽培植物可采取哪些措施提高产量?3、北方地窖如何保存蔬菜,仓库怎样储藏粮食?4、光合作用、有氧呼吸、无氧呼吸共有的现象是什么?5、用酵母菌酿酒时为什么常采取先通气后密封的方法?等等。通过经常的分析,学生解决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二、给学生创设有利于创新的环境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总是与创新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因此应在课堂上尽可能为学生创设有利于创新的客观环境。我们的课堂教学,一再强调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课堂中要求老师尽可能精讲,启发学生多思考、多观察、多分析。到底教师应该怎样少讲,怎样启发,这是值得我们重新深思的问题。在高三生物课堂复习中,我总是千方百计地给学生提供种种创新实践的机会,课堂讨论便是其中之一。教师根据教学任务,设置问题让学生思考,展开讨论。大家讨论有时可真像"原子反应堆",通过思维相互碰撞,迸发出了很多新思想、新观点、新看法。为了一个小问题,大家经常会争得面红耳赤。例如在复习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时 同学们都知道是流动性,作为高考复习这远远不够,我让学生思考细胞膜流动性的理论基础,以及那些实例可以证明。学生的思维被打开了,争着举例,唯恐自己落后。同学们真是八仙过海,各尽所能,各抒己见,课堂复课效果很明显。学生有时也会提一些新问题,至此,作为一个教师,自己首先应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因为科学面前人人平等,难免碰到自己不懂之处,也能勇于向学生主动承认,并承诺在课后一定作答。也可以和学生一起讨论。在讨论中答案更加明朗。经过一次次这样的课堂讨论,师生双方的知识水平都有大面积的提高。而在讨论中出现的学生思维活动的相互碰撞,就是创新意识的火花,教师应及时捕捉这些火花,并由此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真可谓"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的能力逐渐提高。
三、重视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
发散思维,即多触角思维,它有四个特点:一是"活",对一个问题能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而变化,即能根据所发现的新事实,及时修正原来的想法;二是"多",对一个总是可以从多角度、多层次、多侧面去分析,从而产生许多联想,获得各种各样的结果;三是"全",要全面地考虑问题,要考虑问题的整体和细节,要考虑问题的纵向和横向,要考虑问题本身,和问题相关的条件;四是"新",答案可以有个体差异,各不相同,新颖不俗,学生有可能想自己所没有想到的,或在众多可能的新假设中作选择,萌生新的想法,使之成为自己的独创。这种方法,既是创造性思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在平时的生物复习教学中我努力做到:1、提出问题后不给学生定好框子,鼓励学生放开思考,寻求多方面解决问题的办法。例如:课堂上我曾提出了这样一个开放性问题:有一株矮杆抗病小麦,鉴定其基因型的方法有哪些 ?学生很熟练地答出了自交法和 测交法试分析原因。学生围绕这个问题就会充分打开思路,挖掘课本中遗传变异的知识,推测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再如用艾滋病病毒知识让学生讨论分析:艾滋病为什么至今还无法根治?这样潜移默化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2、鼓励学生大胆发表意见,善于标新立异,敢于"班门弄斧"和"异想天开"。如在复习到减数分裂精原细胞最终产生配子类型时,当我总结到一个含两对源染色体的精原细胞最终产生的类型为二种时,有学生马上给我指出,如果含两对同源染色体的这个精原细胞是纯合体时,如YYRR,是否还产生两种配子呢?我当时愣了一下,但很快作出判断,这种情况从基因组成分析,应该只产生一种配子。为此,我对这位在课堂上给我提出异议的学生进行了及时的肯定,让他体验敢于质疑的喜悦,并鼓励其他学生今后也能这样勇敢尝试。3、经常进行分析类比,使他们掌握“异中求同,同中求异”的方法,增强探索性,发展知识的迁移能力。生物复习教学中我常采用数学图像原理让学生进行分析比较。如分别作出有丝分裂、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DNA含量变化四个关系曲线图,让学生结合图示自己分析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区别和联系。再如复习群落的种间关系时,通过讨论共生、寄生、竞争、捕食中生物数量变化的关系,让学生自己尝试作出它们的大致座标曲线图,出现错误先让学生纠正,最后教师进行评价。我认为,这样做就是对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
四.鼓励学生在复习中敢质疑,会质疑。
篇8
我们认为只要切实转变观念,提高对课改的认识,明确课改的真谛,把握课改的方向,那么我们就可以有的放矢、信心十足地走进课改。
下面谈两个问题:一、对课改的认识,二、如何搞好课改。
一、转变观念,提高认识,走进课改
1、了解课改总貌、把握课改真谛
首先,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层面去认识和了解课改。
政治层面。课改是实施科教兴国、提高民族素质、增强综合国力的需要。课改是教育践行三个代表的具体体现。因此,对课改不存在可搞可不搞的问题,而是必须要搞好的问题。
目标层面。课改的目标是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学习,追求学生素质的可持续发展,为学生全面发展,终身发展奠基。
教育层面。课改就是要使学生树立进取的人生观、正确的知识观、科学的发展观和现代的教育观,努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
思想层面。课改就是要实现教育教学观念的更新与进步。旧的教育观念,教学思想束缚着政治层面、目标层面和教育层面的实现。所以,教育观念、教学思想的转变是新课程改革的灵魂。
教学层面。课改就是要实现教学方式的转变。这是课改的核心。在这一层面上,要注意四个方面的问题:①改变学习主体,使学生生动活泼自主地学习和发展。②要面向全体学生,重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③改变学习方法,促进课程、教材和教学方法的有机改革。④要达到教育资源的优化和组合。
从上述五个层面看,那就是通过思想层面的转变,实现教学层面的转变,从而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学习,最终实现前三个层面的要求。这就清楚地表明,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任务是通过学习,切实转变思想,做好课改的第一件事:实现教学方式的转变。
2、解读课改文件,找出课改方向
从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看,它共分九大部分:(一)课程改革的目的,(二)课程结构,(三)课程标准,(四)教学过程,(五)教材开发与管理,(六)课程评价,(七)课程管理,(八)教师的培训和培养,(九)课程改革的组织和实施。显而易见,与广大教师最为密切的部分是(四)教学过程和(八)教师的培养和培训。这两部分中,需要教师主动做的就是第(四)部分。这部分共有10和11两条,现摘录如下:
10、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11、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第10条共有两句话。前一句讲的是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体性的问题,后一句讲的是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的问题。第11条讲的是教学方式的转变。因此教师们只要牢牢把握住如何改变教学方式来发挥学生学习主体作用,如何面向全体学生,就把握住了课改的方向。
在《江苏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施方案(试行)》中,明确指出:“以课堂教学改革为重点。按照新课程的理念和各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规范、高效、创新地实施课程,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积极转变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究知识的意义。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的组织管理方式、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不难看出,课改的重点应放在课堂教学的改革上来,课堂是课改的主战场、主阵地,其核心是实现教学方法的转变,以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要搞好课堂教学改革,我们必须解决三个问题。
①、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
课程改革明确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课改把教学本质定位于交往,是对教学的正本清源,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也是对教学方式的正本清源。
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这次课改的显著特征。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教学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主体性的讨论、探究式学习方式,是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
从教育心理学角度讲,学生学习方式有接受和发现两种。在接受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接受的容器。在发现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问题形式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应该说,这两种学习方式都有存在的价值。问题在于传统的学习方式过分强调接受,教师满堂灌,忽略了学生自主发现、探索,它压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影响了学生思维和智力发展,萎缩了学生的能力培养。课改要求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这种学习状态,把学习过程中学生自主学习、发现、探索、研究等认识活动凸现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强调自主学习、发现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研究学习、创新学习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亮点。
②、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
新课程要求通过改变学生学习内容的呈现方式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使学习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并能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的学习变得丰富而有个性。
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的体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是不是乐于放弃自己的主体地位,是不是敢于放弃自己的主体地位,而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彰显。新课程的课堂要确立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为了实现课程功能的这一改变,一定要让学生获得探求新知的经历和体验,即使有时一无所获。这是学生学习、成长、发展、创造所必须经历的过程,当然这种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应该成为也必然成为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的体现还要求教师通过创设各种教学情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③、要面向全体学生
课程改革还有一个重要方向就是教学要转向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要为每一个学生终身学习打好基础。课改的目标是提高民族素质,所以我们的课堂要给学生全面发展留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多样、持续地发展。要改变只关注少数尖子生的现象,课改的课堂不应该留下被遗忘的角落。
只要我们牢牢把握上述三点,就把握了课堂中课改的方向。
3、落实课程理念,提高高考能力
如何认识和处理课改与高考的关系,对于搞好课改无疑十分重要。现在有一种流行的错误观点,认为只有应试教育才能应对高考,而课改不是应试教育,所以搞课改会影响高考。其实高考既要考知识,更要考能力,而学生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能力素质是应试教育无法实现的,只有靠课改才能实现。从这一点讲,课改会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会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会提高师生应对高考的能力和水平。再则,课改是为了让学生学会学习,既然学生学会了学习,那么他就一定能很好地投入高考,取得高考的好成绩。因此,我们不能把课改与高考对立起来,而应该积极进行课改,以夺取08年高考的优异成绩。
现在的问题是课改的倡导者、教材的编写者和高考试卷的命题者这三套人马能不能在理念和实践上统一起来。对于课程改革的倡导者,大家几乎没有什么异议;对于高考的命题者,大家只能是期盼;对新教材,大家似乎有意见。我们的看法是新教材编写的总的思路突破了传统的格局,有创新。这需要适应了老教材教学的教师们很好转变观念、改变方法,以适应新教材的教学。如果还是以讲为主,以教师为主,以分析为主,以题海为主,恐怕很难适应新教材。如果改变了教学方式,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创新学习,如采用学案教学法,或采用符合新课程理念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学会了学习,那么就会感到新教材不难教。或者象魏书生那样,一个学期的语文教材,他用一个多月就解决了,你就会感到新教材很好教了。当然新教材本身也还有不尽人意的地方,那不是什么大问题,可以加以改进和完善。面对新教材,我们要积极行动起来,研究新教材,研究适合新教材的新教法,这是课改赋予我们教师的重任,也是08年新高考赋予我们的重任。只要教师们真正掌握了课改理念,按课改理念改变教学方法,就一定能把新教材教好,也一定会提高学生应对高考的能力。
老师们应该走出迷惘,摆脱困惑,远离彷徨,信心十足地走进课改,因为我们是课改的主人。
二、驰骋在课改的天地里
广宇国际学校是一所新生的民办学校,一切得从零开始,这使学校的课改少了原来会存在的条条框框。我们准备在三年时间里切实搞好高中课程改革。下面是我们已做的和要做的一些工作。
1、建立高中课程改革指导委员会(已建立)。课程改革指导委员会负责对教师的培训和课程实施的策划,管理和评估。
课程改革指导委员会下设年级课程实施小组。年级课程实施小组下设学科课程小组,成员由本学科的教师组成。
2、进行校本培训
高中课程改革能否顺利实施,关键在教师。因此,当务之急是加强校本培训,提高教师对新课程的认识和理解,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的信心和能力。
校本培训,我们除了大型报告会外,每双周的星期一晚上,作为培训学习时间。
培训内容大致为:
①对高中课程改革的认识
②新课程条件下的教师角色转变
③新课程条件下的听评课
④新课程与学习方法
⑤新课程的课堂教学
⑥新课程与教师素质
⑦新课程与自主创新学习
⑧新课程与教学五认真
⑨新课程与学校管理
⑩新课程与高考
3、落实课程安排
①严格按照国家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中规定的学习领域,科目和模块的要求安排课程。做到:
优化学科课程;推行综合课程;
规范活动课程;开发校本课程。
②落实学分制。
③探索新课程条件下的高考分班模式,使之与高考接轨。
④指导学生对选修课的选修。
⑤落实活动课程和社会实践课程。
4、以新课程理念推进教学改革,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
根据新课程要求,教师要切实改革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教师在教学中,探索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教学方式,使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并重,注意培养学生质疑、调查、探究的意识和方法,尊重学生人格、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促进学生富有个性地学习,因此我们要求教师为学生创设一种新的学习方式——自主创新学习(Autonomous&CreativeLearning)。
自主创新学习是一种全新的理念。就课堂教学而言,它旨在彻底改变教师为中心、书本为中心、课堂为中心传统模式,而是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就教学内容而言,它必须突破教学内容的局限性,学生对所学的学科知识和课本以外的知识要自主创新地学习。
自主创意学习是一种全新的方式。它旨在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不拘泥于课本,而是以已有的知识为基础,结合当前所学的新知识,独立思考,大胆探索、勇于质疑,积极提出自己的新看法、新观点的学习活动。它主张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的互动。它不强调教师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而强调学生通过教师的导,由学生自主地学习、探究,进而掌握知识。
自主创新学习还是一项综合工程。它不仅贯穿于课前,课上和课后的整个学习过程之中,也贯穿于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综合课程的始终,还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整个教育过程之中。自主创新学习突破了教育教学时空的封闭性,它给教学改革带来了生机。
我校暂时将自主创新学习分为四个方面探讨实施。
①学案教学。新课程要求通过改变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来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学案教学法正符合这一要求,因为学案教学重在学生自主学习。这一方法是教师为学生学习书本知识提供的学习思路,需要学生付出较大劳动的学习。学案教学重点是解决学生学什么,怎么学的问题,这就把学生的学习主体凸现出来了。通过学案教学法,使学生达到具有自我发展意识基础上的乐学,使学生达到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勤学,使学生达到具有一定学习策略基础上的善学,使学生达到具有信心意志基础上的持学。
学案教学就是
让学生带着学案走进学习,通过自学得到感悟;
让学生带着学案走进教材,通过理解熟悉知识;
让学生带着学案走进问题,通过思考解决疑难;
让学生带着学案走进课堂,通过深化充实自信。
②创建《自主创新学习》课堂教学模式
这种课堂教学模式以设疑导学为指向,以讨论析疑为方法,以探索训练为主线,以点拨归纳为技巧,以能力培养为归宿,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这一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构架是:目标导学——自学讨论——质疑互问——点拨归纳——训练实践。它将变以讲为主为以导为主、以练为主、以学为主,使课堂真正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讨论为主方式,能力培养为主题的五项原则,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
③合作学习。上学期我们就合作学习提出了初步要求,本学期将加大合作学习方法的探讨和实践力度。
合作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小组为形式,为了共同的学习目标共同学习、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一种学习形式。它也是一种师生间、生生间多边信息互动,团队合作学习的好方法。这一方法既可在课堂上运用,也可在课外自习和课外活动中运用。
④研究性学习。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把学生视为“完整的人”,把探究、创造、发现等视为完整个性的有机构成部分。新课程倡导的研究性学习就是为了尊重学生的个性,为他们的充分发展创造空间。探究学习可以为学生构建一种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和应用于实践的机会。研究性学习宜放到高二时实施。
上述四种方法是自主创新学习的具体化。没有自主学习就不可能创新,而没有创新也就谈不上自主学习。课堂是课改的主战场,希望老师们将自主创新学习的方法应用到课堂教学的实践中去。
5、以新课程理念抓好教学五认真,加强教学过程的全程管理
要搞好课改,不仅要把新课程的理念落实到课堂教学中,而且要落实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去。我们主张以新课程理念扎扎实实地抓好教学五认真,通过新课程理念加强教学过程的全程管理。
我们的总的指导思想是以“学法”为红线,贯穿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方面落实学法:
教师:备课要设计学法,讲课要渗透学法,
辅导要点拨学法,训练要运用学法,
作业要强化学法,考试要体现学法。
学生:预习要考虑学法,上课要领悟学法,
自习要掌握学法,作业要巩固学法,
考试要运用学法,总结经验优化学法。
通过学法,教师将“教”升华为艺术,学生将“学”升华为享受,让学生学会学习。
学法要以激发学习动机为前提,以发展元认知能力为重点,以思维训练为主线,以优化课堂教学为突破口。
根据新课程理念,我们就教学五认真的一些环节,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
备课:实现“四个关注”
①关注学生的学习情趣
②关注学生的学习方法
③关注学生的思维方式
④关注学生的能力培养
上课:实现“三自”
让学生的思维列车在课堂上自如驰骋;
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课堂上自然流露;
让学生的创新火花在课堂上自由绽放。
一堂课上得好不好,主要看学生在课堂上是否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
教学目标:做到“五以”
以设疑导学为指向,以开发思维为重点,
以激励调控为手段,以合作探索为主线,
以能力发展为归宿。
讨论法:做到“五要”
讨论准备要周密计划,讨论内容要精心设计,
讨论方法要变化多样,讨论过程要引导点拨,
讨论结果要总结归纳。
讨论法是体现学生学习主体的重要方法,它能
使学生思维碰撞,明辨是非;
使学生思维扩散,开拓视野;
使学生勇于探索,张扬个性;
使学生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训练:实现“三向三让”
向思维开放,让训练成为学生锻炼思维的体操,开发学生的学习思维;
向生活开放,让训练成为学生丰富生活的向导,开阔学生的学习视野;
向个性开放,让训练成为学生发展特长的手段,开启学生的创新潜能。
辅导和作业:做到“三不”
不抢占和禁锢学生的学习时空,
不限制和缩小学生的学习视野,
不制约和凝固学生的思维发展。
为此,我们严禁在自习课上讲课,要求教师把自习时间还给学生,教师在自习课上只能个别答疑辅导。
我们还要求作业布置要有针对性,绝不搞题海战术,绝不能把学生捆死在题海中。要提高做题的效益。
复习:做到“六个结合”
①板块复习与专项复习相结合,处理好复习体系问题。
②书本知识与考试题型相结合,处理好知识题型化问题。
③自主复习与教师主导相结合,处理好师生合作问题。
④独立思考与小组讨论相结合,处理好复习主体性问题。
⑤知识归纳与拓展延伸相结合,处理好复习广度和深度问题。
⑥知识复习与适当练习相结合,处理好复习中的讲练问题。
这里提出的“六个结合”,有极大的内涵,可以作为高考复习要解决的六个问题。
以上是有关教学五认真的一些新要求,这些要求是根据新课程理念提出来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学生学会学习。让学生
在自探中求异,在讨论中发散,
在拓展中想像,在质疑中创新,
在点拨中升华,在训练中提高。
6、以新课程理念,改进学校管理。
课改的主战场在课堂,从课堂引向教学五认真的各个环节,进而引向学校管理,这是深化课程改革的必然。当然这需要摸索、探讨,不断总结经验。目前我们的设想和做法是:
①制定家校联系手册
②制定“三后”管理办法
③建立学生成长档案,关注学生全面成长
④建立家长评教机制
⑤探索学生自我管理新模式
⑥探索民办学校全新的管理模式
篇9
一、小中见大,虚实结合
俗话说,“一粒沙中看世界,一滴水能映太阳”。要写出立意深刻的记叙文,可能通过叙述一件小事,从事揭示出深刻的哲理或反映出时代面貌。通过自己亲历、亲见、亲闻的小人物,小事情,小片段,小场景,来反映民族、国家、时代、改革、创新的大主题,反映爱国情结、振兴中华、奋斗拼搏、成功成才、时代精神(如竞争、和谐、人文关怀、可持续发展)以及歌颂真、善、美的思想的新高度。选择凡人小事也可表现深刻的主题,凡人小事,从表面看平淡似水,但如果能鞭辟入里,挖掘材料的内蕴,也能发现深刻的道理。
古语云:“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实者虚之,指构思立意由实到虚,由个别升华为一般,透过物象,深入本质,写出这类文题在思想或精神层面的象征意义。如一次作文中,学生在写父亲对自己的关心时,选择了父亲下雨天为我送伞这一个素材,父亲原本是一个瓦匠,跟着工程队走南闯北,建了好多高楼大厦,为我们这个贫困的家庭做出了很大贡献,但父亲在一次意外事故中,一只脚受伤了,从此他只能呆在家里,在对父亲送伞的情景进行了细腻生动的描写后,文章写我和父亲合着一把伞回家了,到家之后,我发现父亲的大半身子都淋湿了,文章就草草结束了,首先合一把伞的情节不够真实,既然父亲是从家里来为我送伞,为何只带一把伞?一般的家庭都会有两把伞的,不能为了写父爱而忽视了文章的真实性,我建议他思考一下“伞遮风挡雨”有什么比喻意、象征意,将结尾进行修改,他的问题马上迎刃而解了,人的一生也会经历好多风风雨雨,父亲就是那把为我及时遮风挡雨的大伞啊。
当然写作文时也经常会遇到一些看起来颇为抽象空洞的题目,遇到这种情况如果硬着头皮直接从正面去写,其效果恐怕不会好,这就需要用由虚入实的方法,需要把虚拟的东西写得真实、可信,把隐晦的道理说得看得见、摸得着,把看起来很空洞的论说表达得具体形象、文采斐然。
二、变换角度,辩证立意
事物间的关系主要有依存关系、主次关系、取舍关系和条件关系等。辩证立意,就是变换一种眼光、变换一个角度来立意的方法,辩证地看问题才能显出文章的深度。辩证立意法,即换一种眼光,变换一个角度。如作文《苦与乐》,一般同学会说学习是苦的,只有先吃苦然后才会快乐,苦尽甘来。但假如往深处挖掘一下,其实对“苦与乐”的认识是因人而异的,有人认为苦的事,有人却乐此不疲;有人认为乐的事,有人却认为苦不堪言。这样的立意就会比前一种观点更高一筹。在我们的生活中,面对同一事物或同一材料,人们往往会有不同的感受和不同的看法。而只有善于思考的人,才能有新奇独立的感受和心得。
在确定立意时,进行多角度的审视,从不同侧面来思考和分析,这最能体现考生思考问题的能力,以作文《意外》为例,如果选择学习考试这一个学生都很熟悉的素材,可以这样立意,“我”初中的学习一直比较优秀,如愿以偿的考入重点中学,进入高中后的第一次月考,“我”由班上的前十名倒退到45名,“我”觉得仅仅是一次意外,思想上没有引起重视,继续沉浸在过去的辉煌当中,不好好学习,到了第二次月考,“我”又考砸了,依然是45名,“我”终于意识到看似意外的事,其实有着必然啊。也可以换一个角度:“我”本是班上的一名差生,天天不思进取,老师家长都对“我”很失望,突然有一天,“我”思想受到触动,开始认真学习,在几次的模拟考试中,“我”虽然考得不是很好,但一次比一次优秀,谁也没有注意到“我”的努力,甚至还有同学怀疑“我”的成绩是作弊得来的,“我”继续学习,也不去在乎别人的看法,高考时,“我”取得了很好的成绩,老师和父母都觉得很意外,村里人都说是“我”家祖坟“冒青烟”,只有“我”不觉得意外,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只有“我”自己知道这其中的辛酸啊,天下哪会掉馅儿饼啊?
三、大胆创新,反弹琵琶
篇10
【关键词】新课程;化学实验;兴趣
Senior high school chemistry new course experiment teaching of study
Gong Bei-ping
【Abstract】The chemistry experiment has in the 3D target for initiate of the new course importance of function, to the ability which promote a student, stir up a student passion chemistry, learn good chemistry, solve experiment problem big have an advantage.The teacher want value the chemistry in the Protestantism material experiment of importance, full make use of the Protestantism material provide of chart, diagram example and column purpose problem, in the teaching the fulfillment gradually exaltation experiment effect, make use of chemistry experiment to arouse the classmates investigate and creation of happiness, stir up cognition interest and learning motive.
【Key words】New course;Chemistry experiment;Interest
今年是我省新教材课改的第一年,新教材是在新课标、新课程理念下编写的,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深入地理解它。如:了解每个模块的编写思路,明确重点知识的化学内涵,揭示化学核心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规律;根据我校学生的具体情况,对知识结构作适当调整;合理开发课程资源,适当增加新的化学学习素材,使之更好地符合学生的认知特征和发展需要。这样,我们高中化学教学的质量才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新教材就要求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要进一步地强调由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现就化学新课程实验教学谈一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1)要重视新教材中化学实验的重要性。
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里指出:"要突出化学学科特征,更好地发挥实验的教育功能"。对化学实验的教学功能作了如下说明:①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来学习化学。②通过典型的化学实验事实帮助学生认识物质及其变化的本质和规律。③利用化学实验史实帮助学生了解化学概念、化学原理的形成和发展,认识实验在化学学科发展中的重要作用。④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化学知识和技能,进行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实际问题。(2)要充分利用新教材提供的图表、图例和栏目的问题。
兴趣是开发智力的催化剂,兴趣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而引起学生兴趣的规律有两条:一是当所学知识能解决生活中与自己密切相关的疑问时;二是当所学知识揭示了自己习以为常的现象中的新的涵义时。这说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应主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充分发挥化学实验的功能,二是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切入学习问题。教学源于生活,尤其是化学与生活有密切的联系,而化学实验更是化学学科的特点。
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面,化学学科具有可以利用的资源优势。新课标教材编排非常新颖,教材图文并茂,并附有[思考与交流]、[科学探究]、[学与问]、[实践活动]等栏目。我们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图表、图例和栏目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不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化学,理解化学。把学习到的化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中去,使学生亲近化学,感到学习化学的快乐,体现出化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3)认真学习新课程理论,在实践中逐步提高实验效果。
面对新课标、新教材、新的教学内容和新的学时安排,我们不仅要加强新课程的理论学习,深入领会新课程的理念和教材的编写意图,还要采取边学习边实践和加强实验观摩、交流研讨、共同提高的办法,使教师逐步了解高中新课程实验的背景、指导思想、改革目标、教学理念、实验内容和实施策略,逐步树立新课程倡导的教学观、知识观和教材观。面对新课标、新教材,如何构建新的知识体系,思维体系,如何改进教法、学法,对新老教师来说都是一次新的全面的挑战。在新课程实验的过程中,教材的编写似乎蜻蜓点水,一节课或一章书涉及的知识点多,但是内容却很简单,让人无所适从。讲少了怕学生有疑问,讲多了又怕超课时讲不完。出现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对新教材的设计思想以及整个高中新教材体系、必修与选修的关系还未能深入地了解。在没有经验可鉴的情况下,科组教师的合作就显得十分重要。校本教研采取备课组集体备课,各抒己见,共同研讨,合力攻关的办法,我想效果应该会好一些。
(4)在新课程教学中引导学生注重学习过程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