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安全的意义和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3-12-26 18:08: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粮食安全的意义和重要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充分认识加强粮食安全体系建设的重大意义
加强粮食安全体系建设,对提升我区综合经济竞争力、构建和谐鄞州、加速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外来人口的大量增加,粮食产需缺口将不断扩大,我区粮食自给率仅为40%,并且消费结构性、库存区域性的矛盾日益突出,应急粮源相对短缺,保障粮食安全的任务十分艰巨。为此,各镇乡(街道)和区级有关部门要从讲政治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粮食安全体系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始终把确保粮食安全放在突出位置,切实抓紧抓好。
二、进一步完善增加粮食流通调控能力的扶持政策
(一)完善订单粮食收购政策。今年起我区订单粮食指标从2万吨扩大到2.3万吨(其中订单早稻谷1.3万吨,订单晚稻谷1万吨),重点向粮食主产镇乡(街道)的种粮大户倾斜。订单内粮食继续实行价外补贴,标准为每50公斤早稻谷7元、晚稻谷10元,价外补贴由财政负担。对5000公斤以上的种粮大户订单晚稻谷收购,财政每年安排40万元,实行每吨60元的烘干补贴办法,缓解种粮大户的翻晒困难。
(二)加大对粮食产业化经营的扶持力度。支持骨干民营粮食企业与粮食主产区建立产销合作关系,对引进省外粮源和掌握一定库存的农业龙头企业,按6500吨应急周转粮库存规模,建立应急周转粮储存财政资助管理办法,区财政每年专项安排65万元补助资金给予资助。
(三)加强“放心粮油”工程建设。区粮食、工商、质监、卫生、食监等有关部门要深入开展“放心粮油”进社区进农村活动,并结合“百镇连锁超市”、“千村放心店”和“粮食应急供应网点”建设平台,切实加强“放心粮油”工程建设。
三、继续保持粮食市场持续稳定
(一)扎实推进粮食产销合作。粮食部门要支持鼓励多元主体,通过与主产区开展代购代储、购销合作、建立基地等多渠道,积极组织粮源,提高市场调节和市场平衡能力。要坚持“政府推动、企业运作”的原则,建立调控非国有粮食企业的有效机制,促进各类企业增加粮食库存,保持粮食供给稳定。要充分发挥粮食流通基础设施优势,切实帮助粮食加工经营企业解决仓库、储存等问题。
(二)切实规范地方储备粮管理。粮食部门要做到地方储备粮规模落实、结构优化、轮换及时、品质良好,保证储备粮“储得进、管得好、调得动、用得上”。同时要加快中心粮库建设,确保储备粮相对集中和质量安全。
(三)进一步完善粮食应急供给体系。要不断完善粮食应急供给预案,细化应对方案和措施,落实应急责任,保证应急成品粮库存、应急加工、应急供应网点全面落实。
(四)加强粮食市场监测工作。要认真调研掌握本地粮食产需供求实情,分析判断宏观粮食形势,密切关注粮情动态,加强对苗头性、倾向性问题的研究。区粮食、物价行政管理部门要不断完善粮食市场监测制度,健全监测网络,提高监测频率,保证监测到位、分析全面、判断准确、预警及时。
(五)加大对粮食流通管理的执法监督力度。目前,我区粮食市场体系和多元化市场主体已基本形成。各镇乡(街道)和区级相关部门要继续依法加强对粮食市场主体的指导、监督、检查和服务,切实做到依法管粮;要按照各自职责,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建立和完善粮食流通管理体系,维护粮食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确保我区粮食市场稳定。
篇2
【关键词】粮食安全形势;绿色食品水稻;技术推广与应用
0.前言
近几年来,粮食问题一再告捷、一再的出现问题。因此国家近几年来尤为的重视食品安全问题。对食品的管理也逐渐体系化、完善化。在国家新的食品安全政策下,然后推广与应用黑龙江绿色食品水稻技术,成为了黑龙江相关人士的首要问题之一。因此,本文将对在国家新的粮食安全形势下,黑龙江绿色食品水稻技术的推广与应用方面的问题进行简要的分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我国当前的粮食安全形势简介
首先给大家介绍一下关于我国当前的粮食安全形势方面的内容,即我国现阶段粮食安全的情况。总体来说我国现阶段的粮食安全还是比较乐观的。也许读到这里大家会有所不赞同。大家也许会说我国粮食安全吗?那瘦肉精等一系列的问题难道是幻想出来的吗?其实大家只是关注了这一方面的内容。如果从整体来看,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与其它国家相比较还是比较乐观的。当然不可否认的是我国现阶段的粮食安全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的。
2.我国粮食安全所面临的挑战
接下来本文想给大家介绍的内容就是我国粮食安全所面临的挑战。希望大家有所了解。
2.1消费与需求的失衡
下面就给大家简要的介绍一下现阶段我国食品安全所面临的挑战有哪些。首先,我国现阶段粮食消费是持续增长的,然而粮食生产的资源却在不断的减少。这里所指的资源包括土地资源和人力资源。由于城镇化的建设,使得耕地面积逐渐减少。此外,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走出农村打工的人越来越多,而务农的人却越来越少这就造成了消费与供应的失衡。这也是我国粮食安全所面临的挑战之一。
2.2粮食生产技术的落后
不得不承认的是,当今社会是一个技术社会,是一个科技社会。离开科技那么生命简直是寸步难行。因此,科技化的发展是当今社会的主流[1]。然而,现如今存在的一个问题也不可忽视,那就是粮食的生产技术比较落后的问题。虽然在一部分地区最新技术已经得到了推广,然而在绝大多数的农村还是保留着原有的耕地技术的。技术的落后也是粮食安全所面临的挑战之一。
2.3国内粮食市场受国际的冲击
下面给大家介绍的内容是关于粮食市场的。众所周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与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我国越来越注重商品和文化的走出去与走进来。越来越注重发展与国际接轨的理念。然而这样的发展模式有其自身的弊端所在。由于市场的国际化,我国粮食安全经常受到国际粮食市场的冲击[2]。虽然一定程度上推进了自身粮食安全的发展。然而同时也给我国的粮食安全在成一定的隐患。
3.黑龙江绿色食品水稻技术简介
下面给大家简要的介绍一些关于黑龙江绿色食品水稻技术方面的内容。希望大家有所了解
3.1绿色水稻技术的发展理念
众所周知,水稻产业是黑龙江的传统基础产业,发展以绿色水稻为主的绿色农业也是黑龙江持续稳定发展的战略选择。为顺应国际、国内市场的需求,发挥我省生态资源、产业资源的优势,走安全、高效持续发展的绿色农业之路。我省不断的发展科技之路,争取以最少的资源代价获取最高的水稻收益。经过我省的不断能力,我省也逐渐的实现了这一战略目标。
3.2黑龙江省绿色食品水稻的生产流程
下面就给大家简要的介绍一下黑龙江水稻技术的实现过程有哪些方面。首先是基地的选择。这一方面尤为重要。如果基地选择的不好或有欠缺。那么水稻产量将会直接受到影响。因此在水稻技术实施的过程中,要现在黑龙江地区内选取合适的地方进行水稻的种植;然后进行水稻品种的选择,因地制宜,选择适合的品种进行播种;最后进行水稻管理[3]。包括病虫害的防止、水稻收割工作等。
4.如何做好黑龙江绿色食品水稻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工作
下面就给大家简要的介绍一下,如何做好黑龙江绿色食品水稻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工作。希望大家有所了解。
4.1种植高质量的水稻
俗话说的好,质量才是硬道理。如果想要做好黑龙江绿色食品水稻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工作,那么首先要做的就是提高水稻产品的质量。只有质量过硬,才能获得大家的认可。才能为做好黑龙江绿色食品水稻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工作打好夯实的基础。同时只有质量过硬的水稻才符合现如今我国的粮食安全形势。
4.2采用最新、最先进的水稻种植技术
想要做好黑龙江绿色食品水稻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工作。那么黑龙江在进行水稻种植工作时,首先就要采用最新、最先进的水稻技术。如果黑龙江省还沿用以往陈旧的技术,没有创新的地方。那么对其进行推广就没有太大的意义可言了。因此相关人士在进行这一工作时一定要注意这方面的内容。
4.3黑龙江省加大水稻技术的推广工作
接下来给大家介绍的内容就是:黑龙江省自身应该加大水稻技术的推广工作。首先只有黑龙江省重视这一方面技术的推广。那么黑龙江省内的各市、县和村才会提高对这一技术的重视程度。而且,黑龙江省加大技术推广的力度,不但利于本省的发展,还能够为其它省会的发展起到模范的作用和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持。从而获取更高的经济效益
4.4请媒体介入进行宣传
在任何时候的工作都不能忽视媒体的重要性。因此想要做好黑龙江绿色食品水稻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工作。就不能忽视媒体的力量。相关人士可以请媒体介入进行水稻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工作。比如可以做一齐访谈等,形式有许多种,相关人士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而定。
5.结语
在国家新的粮食安全形势下,黑龙江绿色食品水稻技术的推广与应用方面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和商机。黑龙江的相关人士应该积极应对挑战,逐一解决在技术推广和应用方面的问题。同时也要抓住时机,积极发展黑龙江的水稻技术产业。为黑龙江带来一定的经济收益和打造一定的食品市场。 [科]
【参考文献】
[1]任艺娟.世界粮食安全与中国的战略选择,金融纵横,2011(3):23.
篇3
为此,编辑部约请了农业部乡镇企业局副局长王秀忠写了下面这篇短文。
随着石油价格的节节攀升并居高不下,可再生的生物质能源的重要性凸显,特别是燃料乙醇加工技术及产业化正成为许多国家竞相抢占的制高点。如何实现我国燃料乙醇加工技术及其产业化的突破,对于保障我国的能源安全具有极其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生物质能源从形态上大致可分为四类:一是气体,主要是沼气及生物质的不完全燃烧形成的气体;二是液体,主要是燃料乙醇和生物柴油;三是固体,主要是将生物质制作成便于使用的固化物;四是电,主要是生物质来发电。在这四类生物质能源中,对我国而言最具战略意义的是燃料乙醇。石油在我国的能源安全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而石油是不可再生的,石油的枯竭是迟早的事。因此,寻找可以替代石油的可再生能源就成为一项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而燃料乙醇正是比较理想的石油替代品。
目前,用来生产燃料乙醇的原料大致可分为三大类:一是淀粉类原料,如谷物及薯类等;二是糖类原料,如甘蔗及甜高粱等;三是木质纤维素类原料,主要是秸秆、林木废弃物及草等。在这三类生产燃料乙醇的原料中,前景最好的是用秸秆、林木废弃物及草等为木质纤维原料。由于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及新农村建设进程的加快,我国耕地每年以数百万亩的速度在减少,在一定时间内我国人口数量将会继续增加,因此,今后我国粮食将处于紧平衡状态。用谷物及薯类等淀粉类为原料生产燃料乙醇,有可能会损害我国的粮食安全。目前,我国的食用糖已产不足需,因此,用甘蔗为原料生产燃料乙醇可能损害我国的食用糖安全。尽管可用木薯、甜高粱等为原料生产燃料乙醇不与人争粮,但因甜高粱仍存在与粮油争地、与人畜粮油争水,从长远看,第一、二类原料在我国前景不太好。而秸秆是粮食等的副产物,不仅不会与人畜争粮油、不与粮油争地、不与人畜粮油争水,而且随着粮食产量与秸秆量成正向变动关系。再就是我国每年有15亿吨左右的秸秆及林木废弃物,数量巨大且比较稳定,是可以满足大规模生产燃料乙醇的。据测算,利用我国的秸秆及林木废弃物每年可生产4亿吨左右的燃料乙醇,可替代3亿多吨石油。以秸秆及林木废弃物等木质纤维素质为原料生产燃料乙醇,能够在不损害我国粮食安全的情况下保障我国能源安全。
篇4
在目前情况讲粮食安全,本人认为粮食质量安全更重于数量安全。当前,各级政府在加强食品质量安全监管的同时,更应加强对粮食质量安全的监管。就目前的科学水平,我们的食品有80%以上都直接或间接来源于粮食,或由粮食转化而来,而粮食在生长、收获、收购、储存、加工、运输、销售等环节均有被污染的可能且污染源较复杂,这就充分说明对粮食质量安全监管的重要性,同时也说明粮食标准质量工作者的责任重大。为此提出以下几点看法:
首先、应建立健全粮食质量监测体系。建立粮油质量监测体系必须要有相应的粮油检测机构及检测技术的支撑。粮油检测机构历来是粮食部门行使对粮食质量把关的重要机构,计划经济时期的粮食购、销、调、存、加每一环节原粮、半成品粮、成品粮、饲料等的质量检测都是由粮油检测机构来检验把质量关的。粮食流通放开后,各级粮食质量检验机构因经费得不到解决而相继被取消,检验人员相继被裁减,粮油检测工作一段时间处于休眠状态。近年来,由于食品安全事故不断,食品质量安全管理逐渐被各级政府所重视,粮食质量检测工作也逐渐被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所理解。但政府对这一工作的支持力度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对此,本人认为,国家在建立健全粮食质量监测体系上应有所创新。目前,国家粮食局已将一部分条件较好粮油检测机构列为国家粮食质量监测体系。下一步应该考虑如何让各级政府保证这些检测机构的经费来源,使这些检测机构的设备得以及时的补充或更新,人员素质得到提高,并制度化,或用法律的形式来确保粮油检测工作的正常开展,真正达到从源头上确保粮食安全的目的。我们认为这应该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掌握、控制粮食质量安全最好的措施之一。
第二、各粮油检测机构应在国家粮食局标准质量管理办公室统一领导下积极开展粮食质量检测、监测工作。各粮食质量监测机构应根据自身的实际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工作。1、确保机构合法、合理地开展工作;2、(在软件上)不断完善机构的质量管理体系;3、(在硬件上)不断更新检测设备、确保检测工作需要;4、检测人员不断更新知识、提高检测技能;5、及时制定年度工作计划和季度工作计划,确保检测工作落实到位;6、检测机构应为全社会各粮食经营者提供周到的检测服务。
第三、要充分发挥各粮油检测机构在粮食流动执法过程中的技术支撑作用。取得检验资质的粮油检测机构应主动积极配合当地粮食行政管理机构对粮食流动市场粮食质量进行监管,及时完成政府下达的检测任务。本人对国家粮食局提出建立粮食质量档案和《粮食质量监管实施办法》中建立粮食出、入库检验制度非常理解和支持,这确实可以从源头上掌握粮食质量安全问题。但在近几年的实施中确实存在着不少困难,特别是一些个体粮食经营者及私营业主对粮食的质量意识很淡薄,要让他们建立粮食质量档案和实施粮食出、入库检验制度确实非常难,要解决这样的问题,我们认为只有提高粮食收购许可的门槛儿。三万元资金、50吨的仓容就可以取得粮食收购资格,这个门槛儿确实太低,建议在制定《粮食法》或修改《粮食流通管理条例》时应予以提高。并明确对不建立粮食质量档案者、不实施粮食出、入库检验者给予相应的处罚或提高处罚力度。
第四、要有建全、完善的制修订标准体系。尽管这些年加快了粮油标准更新速度,但一部分用了20多年的成品粮标准还在使用,这与时代的发展及不相适应。我们认为,中国的粮油标准在与国际标准接轨时,更应有中国的特色,绝不能照抄国外标准或国际组织的标准。标准中的所有指标必须要有现实意义,或是指导生产、或是指导生活食用。
篇5
关键词:粮油食品 食品安全 质量检验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有了较大的提高,人们已经从解决温饱问题迈向了小康社会的进程当中,因此人们在饮食上不再仅仅讲求“吃饱”,而是更注重吃的健康,在这种情况下,粮食的质量安全问题成为了人们关注的重点,因此为了保证人们群众都能吃上放心的粮食,加强粮食的监管和监测工作已成为当前粮食质量安全管理的重点。
1、粮食质量安全概念和特征
在粮食生产、运输、储藏、加工和销售等环节中,对存在的不安全隐患进行有效的控制和排除,以达到无公害的安全标准,这有效的保证了消费者使用的安全性。下面就粮食质量安全的特征进行分析:
1.1 隐蔽性
隐蔽性是指无法直观察觉到的特征,对于粮食的质量安全的检测则需要专业的检测人员和专门的检测仪器,这样才能评判出粮食质量安全的隐蔽性。
1.2 慢作用性
含有不安全因素的粮食被人们食用后,其不安全因素带来的影响会慢慢的对人体造成损害,表现的不明显,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所以很多情况下不被人们所重视,往往对这不安全因素予以忽视。
1.3 相对性
粮食质量安全中的相对性是针对于不同消费者而言的,不同的消费行业对质量有不同的安全标准,所以针对的安全对象不同,其安全评价也会有所不同,如完全安全的、有不安全因素但能达到安全标准的、含有有害物质但检测不出来的,另外就是有害物质含量过高,达不到食用标准的。
2、粮食质量检测的重大效能
在粮油的生产、加工、储藏、运输的各个环节中都离不开质检工作,其工作可以有效的检测出粮食中存在的安全隐患,使各种质量问题无处遁形,保证人们吃上放心的粮食,同时,粮食质量检测工作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也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2.1 粮食检验是粮食收购的基础
粮食是人们食物的来源,在我国传统农业中,由于受到当时经济发展和生产技术的影响,所生产的粮食也只能满足自给自足的需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种植技术的提高,我国的粮食不仅能达到整体上的供应,还能对外出口,因此在对粮食收购过程中已不仅仅只注重数量化,更注重粮食的安全和质量问题。现在的粮食收购中需要检验水分、杂质等,凭质量定价格,这样不仅保障了粮食的收购质量,还能鼓励农民在生产的各个环节注重粮食的质量。
2.2 粮食检验的结果是安全储粮的科学依据
粮食的成分储藏中容易发生变化,情况极为复杂。以往的储藏中我们通常都是重数量、轻质量,凭感观,忽略科学检测,对于粮食的储备与它的质量、使用、经济效益间的关系视而不见。我们应该在粮食入库时就根据检验的情况分品级进行储藏,储藏中仍需密切关注粮食情况,随时让有关部门进行抽检,以了解其虫害、霉变和质量变化情况,并据此惊醒储藏工艺的技术调整。粮食的检验科可通过粮食粘度、种子发芽率、面筋吸水率、粗脂肪酸价、脂肪酸值、油脂过氧化值、蛋白质溶解比率、油脂酸价等控制指标来确定能存不能存,是否会陈化。要随时关注粮食的变化情况,科学指导、适时轮换,防止储粮变质、延缓储粮陈化、确保粮食安全,使国家、企业免受损失。
2.3 完善粮食检验监测制度,保证人民膳食安全放心
在日常生活中。各种食品不仅在提供给人们营养物质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把各种有害物质如食物本身含有的有害物质,残留农药,粮食生产中因污染导致的毒素,微生物导致的霉菌,浸出油中的残存溶剂等同样送入人体之中。所以对粮油卫生指标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监测是非常重要的,控制监测工作直接影响到人民的身体健康状况。有关部门应加强对粮油产品的监测,严格控制有害物质的含量,以保证人民膳食卫生,安全放心。
3 如何加强粮食检测工作
1)完善粮食检测体系
目前我国虽然有粮食检验监测制度,但在检测工作中还缺乏执行的力度,所以应在现在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粮食检测体系,从而达到对粮食安全实现监管的目的,使我国的粮食监管工作实现规范化、制度化。
2)加大投入硬件设施建设资金
在各级质检部门的硬件设施建设上加大投入资金,做到专款专用,根据国家要求配备先进仪器,建议使用粮食质量定等、品质鉴定和卫生指标检验测定快速分析仪,进一步提高粮食检测工作效率。
3)加快编订粮食质量标准和操作规程
粮食检测工作急需一个更科学、更完善、统一而权威的质量标准和操作体系,要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粮食质量安全为中心,加强粮油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并做好推广和宣传工作。
4)加大普及农民的科普知识
农民素质的提高对粮食的质量安全有着重要的意义,粮食需要农民从种到收的过程中来实现,这一过程中农民的安全意识和技术水平是影响粮食安全的关键,因此,首先要提高农民的安全意识,其次把加强对农业现代化知识的普及和推广,让农民学会科学种粮。
5)提高消费者的安全意识
粮食的安全性控制,离不开消费者的监督和自我保护意识。要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对小给这的宣传,让消费者充分认识到粮食的质量安全问题,才能在购买成品粮油时睁大双眼,提高警惕,抵制不合格产品。
6)对粮食质检人员进行专业技术培训
粮油工作关乎民生大事。因此粮食检验工作不仅是涉及到粮食储藏化工,化学分析等多学科理论知识的综合运用,而且也是政策性较强的工作。这就要求粮食质检人员必须不仅能准确掌握粮食质量检验标准、分级标准、分等标准、还必须要有较强的责任心。必须要加强质检队伍的技能培训,在提高质检队伍的专业技能的同时,也提高质检人员的道德风貌和政治素质。要实行统一的培训制度,统一的考核制度,标准的职业资格制度。
树立明确控制目标,规范工作过程管理
把规范管理的标准、要求及理念渗透到每一个仓储业务环节。从思想观念、组织结构、制度建设、基础工作、仓储设施建设、机械设备维护改造、人员培训、流程规范、现场管理、网络建设等方面全方位进行规范优化。策划设计出仓储环节精致化、指标数据化、程度流程化、质量标准化、衔接无缝化、执行严格化、考评实证化的规范化管理模式。实现管理有制度、工作有标准、行为有规范、落实有目标、完成有考核、奖惩有依据,努力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竞争能力和企业形象。严把“三关”,即大样初检关、磅前检验关、仓前复检关,对不符合质量标准的粮食,该整理的整理,确保入库质量,为仓储管理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强化库存管理制度。完善仓内挂牌建卡工作,实行规范化管理,真正做到帐实相符,确保粮食库存数量真实,品质不降。坚持定期与不定期检查相结合的原则,发现问题,限期整改,并跟踪督查,确保储粮安全。
参考文献
[1]《中国粮油科学技术学科发展报告》质检部分.
篇6
关键词:农业生态安全视角下;农村土地流转;分析与研究
农村土地流转是指在我国家庭联产承包制的模式下,农户保留自身对土地的所有权和承包权,将土地的使用权在主体上进行转让,这是实现农村土地规模化经营与农村现代化发展的重要途径。而农业生态安全能够为农业发展提供可持续生产力,在农业生态安全视角下进行农村土地流转,对于农村的现代化建设与可持续发展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1农村土地与农业生态安全之间的关系
农村土地是农业生态安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的生态安全也是基于农村土地之上的。能够有效保障农村土地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农业的生产力,使农村的土地能够处于一个健康、平衡、不受威胁的状态。农村土地与农业生态安全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1农村土地利用的生态功能
农村土地是农民进行农业生产活动时的重要媒介,农民通过土地来进行物质与能量转换,生产出相关的农业产品。而农村的土地根据其使用方法的不同可以分为耕地、园地、林地、草地等多种形式,这其中的每一种形式都有其固有的生态子系统,其生态子系统不但能够实现物质与能量之间的转换,同时还能够与其他生态子系统之间进行相互的转换。因此,保障农业生态系统的安全,能够有效的促进农村土地上的土壤资源、水资源、农业产物以及其他多种资源之间的和谐发展,农村土地在形式用处上进行转变,其中的生态子系统也会随之而发生相应的改变。而保护农业生态系统的安全,也正是保护了农村土地与农业发展的可持续发展力。
1.2农村土地利用的粮食安全功能
农村土地上的粮食安全一是指粮食产量的安全,二是指粮食质量的安全。粮食作为农产品中最为重要的一环,在其质量与产量上都是社会中每个人所关注的问题。而对于粮食的产量需要对其种植土地的数量有着一定的要求,粮食的质量则需要对其种植土地能否保持良好生态环境有着一定的要求。因此,保护农村土地的耕地数量也是满足了人类对于粮食的基本需求,而在土地流转上也需要基于农业生态安全的视角下来进行流转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农村土地的质量与数量,并保证高产。
2农村土地流转存在的问题
目前,虽然长治市政府一直大力提倡在农业生态安全视角下来进行农村土地流转,但由于农村土地的产权制度以及土地流转发展的还不够成熟等方面的影响,使得在现阶段农业生态安全视角下农村土地流转仍旧存在着一些问题。
2.1农村土地流转与农业生态安全严重失衡
农业生态系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这其中包含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双重关系。而随着长治市城镇化的建设越来越深入,城镇化的建筑已经使得农村土地在流转上的用途逐渐发生了变化,过去的土地流转几乎只存在于农与农之间,现在部分农村土地流转则转为非农业的建筑上。而用于建筑之上则会破坏土地中的生态平衡,影响农村土地的可持续发展,导致了农村土地流转与农业生态安全之间的严重失衡。
2.2土地流转之后的“非粮化”倾向
“非粮化”主要是指农村土地在流转之后,在不改变其农业用途的前提下,将土地使用在种植粮食以外的经济作物上。“非粮化”本身不是一个不好的现象,但随着农村土地流转的频率越来越高,农村土地“非粮化”的倾向也越来越严重。截至目前,在山西省的部分地区农村土地“非粮化”的现象已经超过了60%。这也就使得可种植粮食的土地面积减少了,严重影响了粮食的产量。
2.3土地流转后形成工业化的农业生产模式
以山西省长治市中的土地流转情况来看,农村土地的使用者只会考虑如何最大限度的提高土地所带来的经济效益,而忽视了土地的可持续发展。使得部分人在进行农产品工业化的生产时,对土地进行掠夺性的耕种,导致地力耗竭,土地的质量渐渐衰退,对于土地的生态系统是一个很严重的破坏。
3农村土地流转的策略
3.1严格控制“非农化”与“非粮化”的现象出现
应当严格控制农村土地“非农化”与“非粮化”的现象发生,不能够只注重经济效益而忽视了生态安全。在山西省的部分地方政府很容易在土地流转中出现越位、错位、缺位等现象,盲目追求土地流转的规模与政绩,过度干涉土地流转的进程。因此,政府应当在农村土地流转中起到导向作用,加强土地流转制度的建设,加强对土地流转用途的管理,严格整治以农业生产的名义进行土地流转,却在土地流转之后转为其他用途的现象发生,并对其采取强制管理及处罚等措施。同时,还需要大力宣传农业生态安全的内容,提高人们对农村土地生态平衡的认识,使人们能够了解农业生态安全的重要性,改变以往只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生态效益的观念,只有改变了人们的思想,才能够使人们能在农业生态安全的视角下合理的进行农村土地流转。
3.2完善农村土地流转的规则与制度
完善农村土地流转的各项规章制度是农村土地进行合理流转的基础所在,通过法律与规范能够有效的约束土地使用者的各项行为,能够在土地流转之后的使用过程中重视农业的生态安全。因此,政府在制定相关规定时,需要站在农业生态安全的视角下并结合长治市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合理的分配经济建设与生态保护的区域,在保护农村生态系统的前提下,加强省内的经济发展与城镇化建设。同时,政府还需要规范整个土地流转市场,并制定相应的市场规则,让长治市内的土地流转能够形成市场化的经营模式,并按照政府所制定的市场规则合理的进行土地流转,提高转入方与转出方之间的责任意识,让转出方在土地流转对象的选择上能够考虑到多方面的因素,并与转入方签署相关的合同协议,也让转入方在农村土地的使用中能够受到合同协议的约束,从而将农业生态安全贯彻到土地的使用中去。
3.3对农业生产进行补贴
由于部分人在进行农村土地使用时,只考虑自身的经济效益,在利益的驱使下,将土地转为非农业用途。因此,当地政府需要对农业生产进行一定的补助,但由于目前长治市农业补贴采取的是“补贴随户走”的模式,这种模式没有真正的将农业补贴与土地用途相挂钩,使得农业补贴还没有真正落实到农业生产者的头上。农业的补贴政策应当兼顾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通过农业生态补贴制度的完善,将农业补贴与土地用途联系起来,使农业补贴能够正真的落实到农业生产者的头上,以此来促进农业生产者的生产动力,同时也能够在土地流转中让更多的土地使用加入到农业生产的活动当中,防止土地流转“非农化”与“非粮化”的现象发生,促进生态化农业生产方式的发展。
4结语
篇7
一、加强粮食流通监督检查工作的意义
加强粮食流通监督检查对维护粮食流通秩序、维护粮食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保证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落实,以及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大意义。
(一)维护粮食流通秩序,保护种粮农民、粮食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多元化的粮食经营主体受到利益驱动,容易出现背离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有意无意地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当粮食供过于求时,个别经营者在收购时压级压价,出现谷贱伤农,使种粮农民利益受到损害;当粮食供给吃紧时,个别经营者互相争夺粮源,囤积居奇,哄抬粮价使粮食消费者的利益受到损害。粮食流通监督检查的任务之一,就是要宣传和执行粮食流通法律法规的规定,规范市场秩序,纠正违规行为、鼓励合法经营,保护粮食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二)打击不法经营者的违法经营行为,维护国家粮食法律法规的严肃性。粮食市场全面放开后,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个别带着侥幸心理的经营者,在暴利的诱惑下违法经营的现象。粮食流通监督检查就是要及时发现和打击不法经营者的违法经营行为,维护国家粮食法律法规的尊严。
(三)保障国家粮食宏观调控政策的贯彻落实,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服务。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源。粮食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粮食已不仅仅是解决人类社会温饱问题的物品,更是巩固国家政权、维护社会稳定的战略资源。我国目前的粮食流通是在国家宏观调控下,以市场配置资源为主的经济运行模式。国家通过行政手段对市场进行适度干预,保持了适当的粮食宏观调控能力。越是粮食市场放开,越需要加强宏观调控。这是保障国家粮食宏观调控政策贯彻落实、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措施。
(四)保证粮食流通统计数据的真实,为国家宏观调控提供可靠依据。粮食流通统计数据是否真实,直接影响国家对粮食的宏观调控。加强对全社会粮食经营者执行国家粮食流通统计制度情况的监督检查,督促粮食经营者依法及时、准确地报送粮食统计数据,可以使中央和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及时掌握粮食流通的真实情况,为保证粮食安全,制定粮食中、长期发展计划,以及紧急情况下准确启动粮食应急预案等提供真实可靠的依据。
(五)保障国家惠农政策的落实,保护农民利益的实现。国家对“三农”问题历来非常重视,没有农村的稳定,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没有农业的发展,实现“四个现代化”就成为一局空话;没有农民收入的提高,就不可能全面达小康。对粮食市场实施监督检查,就是要籍此手段防止“谷贱伤农”,保护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国家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其目的也缘于此。
二、粮食流通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粮食市场主体多元化,给粮食流通监管带来一定的压力。以市场化为导向的新一轮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后,国家允许和鼓励不同所有制市场主体进入粮食流通市场,从根本上打破了国有粮食企业垄断的局面。粮食经营网点遍布城乡,良莠不齐,呈现出点多、面广、分散、无序等特点。一些从事粮食收购、销售、储存、加工的个体私营粮食经营企业,法律意识淡薄,增加了粮食监管难度,主要表现在:一是一些私营粮商粮贩不按《粮食流通管理条例》的规定申办粮食收购许可证和申请营业执照,随意进入粮食收购市场收购粮食。二是当粮食供大于求时,入市收购粮食积极性不高,或压级压价,而当粮食供不应求时,又相互争夺粮源,囤积居奇,哄抬粮价,损害了粮食生产者和消费者利益。三是没有按照规定建立粮食经营台账,瞒报、拒报、漏报、错报粮食经营数据现象时有发生。
(二)粮食流通监管机制不完善。粮食监督机构和队伍不健全,粮食部门的机构、人员和经费与《粮食流通管理条例》赋予的职能不相适应。目前粮食部门监督检查人员不足,经费匮乏。市县两级粮食部门虽已成立了粮食监督检查机构,却没有专职人员编制,只能从现有工作人员中调剂兼职使用,执法力量不足。在粮食市场逐步放开的情况下,多元化的市场主体相互竞争的局面已经形成,粮食经营者点多面广,规模不大,素质不高,粮食经营的流动性也日益增强,市场监管难度增大,做到依法行政面临不少困难。
(三)依法监管,存在有责无权的问题。《粮食流通管理条例》没有赋予粮食部门行政处罚权,粮食部门依法监管处于无人听、无人服的尴尬局面。在具体操作中必须依赖或依靠其他部门的配合才能开展工作,这使粮食部门的监督检查受到了制约,即使几家部门相互配合,也是“雷声大雨点小”,不仅管不好市场,反而增加了执法成本。
(四)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的观念滞后。《粮食流通管理条例》赋予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在粮食流通监管中的执法权,其执法行为的相对人,是一切从事粮食经营活动的法人、其他经济组织和个体工商户。在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过程中,少数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思想陈旧,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需要,不能及时转换在粮食流通中的角色,对粮食依法监管工作重视不够,没有摆上位置,对行政执法工作只停留在口头上、文件中,导致粮食行政执法工作进展缓慢,成效不明显。
(五)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库存管理存在漏洞。少数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存在粮食帐面和实物数差距较大的问题。其原因主要:历史积累的损失、损耗,账务处理不及时,企业经营管理不善造成粮食库存账实不符,历史遗留问题形成的呆账、坏账造成账实不符,也有个别企业违法违规经营造成亏库。
三、依法加强粮食流通监管的对策
(一)提高监管意识。对全社会粮食流通进行监管,是粮食制度改革后国家赋予粮食部门必须履行的职责。开展粮食流通监督检查,是政府依法对粮食流通的监督行为,是面对全社会粮食经营者严格的行政执法行为;粮食流通监管工作专业性强,工作开展难度大,却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在新的形势下,必须从思想上提高依法管粮的认识,从行动上真正重视粮食流通监管工作,要树立市场意识、服务意识、法制意识,更重要的是要明确自身职能,切实履行法律赋予的神圣职责。
(二)健全执法队伍。健全粮食流通监管队伍建设是依法做好粮食流通监管工作的重点。粮食流通监督检查政策性强,涉及面广,执法对象复杂,要想做好此项工作,没有一个专门机构和一支专业队伍,要管好全社会粮食流通难度较大。因此,必须建设一支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作风正派、经得起考验的行政执法队伍,适当增加人员编制,吸收专业技术人才,充实粮食行政执法队伍,保障粮食流通监管工作贯彻落实。
篇8
关键词:粮食检验;粮食储备;质量监管;质量管理
粮食的质量问题直接影响到人们的身体健康、消费者的需求和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粮食质检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深入,储备粮的仓储管理和质量管理更需要不断地强化专业标准、提升新的检验方法、检验能力和仓储知识、提高和完善粮食检验工作,切实有效地保证仓储粮食部发生品质变化,充分适应市场要求。
1 粮食质量检测工作的意义
通过对粮食质量的检验,可以有效的把握粮食从生产到销售各环节可能出现的质量问题,确定粮食在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霉变情况,进而采取有效的措施予以避免,保证人们使用的粮食产品安全,确保人们的身体健康。由于粮改后的粮食经营多元化、市场化,一批又一批新的粮食经营企业不断兴起,有的经营者不懂粮食检验,不设质检部门,不配检验员;有的虽然安排了检验人员,但没有从事过粮食检验;较高素质的粮食检验人员非常短缺,从而在粮食经营流通中形成了粮食检验薄弱环节,粮食收购入库第一关把不严,入库粮食品质不清,储藏期间不懂检验、不做检验,有的出现坏粮,交易的粮食质量模糊,加之国家质量监管不够,常有纠纷产生,给经营者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给国家带来不安定因素。因此,当前粮食流通体制下的粮食检验工作现状亟待改善。
2 我国粮食检验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在当前我国粮食质量检验的过程中,由于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使其粮食检验工作的质量存在着一定的缺陷,这不仅对人们的身体健康有着一定的影响,还破坏了社会经济发展的稳定性。
2.1 粮食检验质量不达标
粮食入库前要进行严格的检验,经检验合格后方能入库进行储藏,一些重要的指标比如含水量、杂质量、硬质率等指标必须达到标准后才能入库,这样才能保证入库后不出问题,或是减少粮食在储藏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在具体的检验过程中,往往不能做到理论上的结果,检验的合格率大打折扣,影响了粮食质量,使粮食在储存中发生霉变、腐化等现象,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阻碍粮食检验达标的因素多种多样,因为粮食的采购通过不同的渠道实现,而生产粮食的多为个体农户,一体化的机械收割提高了生产效率,省去了传统农业收获中如脱粒、装袋等步骤,节省了时间,但是也给粮食的检验工作带来了困难,因为机械脱粒后会增加粮食的有机杂质,因此难以检验质量。粮食收购来源不同,粮食的品种、成色等也不尽相同,这增加了粮食检验的工作量,也给粮食取样带来了不小的难题。一些粮商为了经济利益,将不同质量的粮食分层装袋,在粮食检验中不能挑出有代表性的样品,造成粮食检验质量不达标,入库后粮食常常出现问题。
2.2 粮食流通环节管理存在突出问题
现阶段,随着社会体制改革的逐步推进,粮食市场也在逐步的改革,粮食产业逐步实现了市场化与多元化,粮食流通工作得到较快发展,但是,在利益的动之下,很多人忽视了粮食检验工作,不能对流通的粮食进行科学检验,这就导致了各种问题的出现。甚至有些粮食经营企业没有设置质检部门,粮食检验工作在实际的流通过程之中形同虚设。
2.3 质检机构网络亟待健全
随着粮食流通市场化进程的加快,部分粮食质检机构受体制改革的影响,或归并,或撤销,就是存在的也因仪器设备老化,维护、更新费用不足、业务经费缺乏保障等原因,造成技术人员流失,质检工作无法正常开展;新成立的质检机构也受经验、技术、设备和人员的影响,满足不了社会对粮食质检机构检测能力和水平提出的新要求。近年来,我国各省市及地区都配置了中心化验室,除了配置了专门的设备及人员外,有些加工企业也都设置了相应的机构,形成完整的质检网络体系,基本可以实现每批粮油检测的安全,市场开发后,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粮油质检工作被弱化,导致质检人员流失严重,很多机构被撤销或合并,完善的网络被解体,粮油质检机构数量逐渐减少,同时具备相关检验专业资格的人逐渐减少,严重制约我国粮油检验工作的发展。
3 如何加强储备粮的质量管理
对正常储存的粮食进行质量检测,一方面可以利用检测数据对粮食质量状况进行客观评价,指导粮食收储和合理应用储粮技术,另一方面通过对不同地区、不同储存条件、不同储存方式、不同仓型、不同粮食品种储存期间品质变化规律的技术研究,根据粮食质量数据变化调整储粮技术应用实施,保证储粮质量符合绿色要求,使质量检测为优化储粮技术服务。
3.1 建立适应新时期科学储量标准
大量事实证明,储备粮的质量是安全储粮的基础,是满足国家粮食需求的前提。以往,在粮食供销存和加工等环节的中,我们在重数量前提下,对粮食的质量的检验更多的是只是从容重、杂质、水分、生虫、发霉等这些外表方面上加以判析,要求水分和等级符合要求,然而,很少把注意力放在其储存和食用品质及其变化上,这样很容易出现因储藏粮食的食用和加工品质差,销售困难,更严重的是造成大量囤压或品陈化的现象。所以,上述表面的质检工作已经不再适应中储粮管理的要求标准,必须通过科学地分析和严格的掌握粮食的品质变化,有效合理地指导轮换;应用科学的保粮方法延缓粮食的陈化反映,力求保持粮食的食用品质、种用品质和加工品质。
3.2 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新时代经济上的竞争是信息的竞争、科技的竞争,而未来政治上和军事上的竞争是生物上的竞争和粮食上的竞争,以政策为引导,切实抓好科学储粮工作。原来的生产技术落后,粮食无论从数量和质量上都很难有更高的要求,只能满足人民的温饱问题,而随着社会不断发展,粮食的产量有了大幅提高,品种也越来越丰富,而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是日益提高,这就对粮食的品质上有了更高的要求,越来越要注重品质、口感、营养,所以粮食存储也要改变过去的标准,更要注重粮食的品质问题,要深刻理解储粮的重要性,把科学储粮当成一项战略任务来抓,一方面鼓励农民种好粮、卖好粮、卖精品粮。另一方面也要对储粮机构的人员进行培训及指导,明确职责,严把储粮的质量关,坚决杜绝不合的粮食入库,并严惩工作的中失职行为。改变老观念,树立新思想,跟上时代步伐,要以粮食最佳食用品质和用途,以及确保储备粮常储常新为管理目标而不懈努力。
3.3 推动检验技术的提高
在有效提升粮油检验工作质量的过程中,应该给予检验技术以充分的重视。首先,粮油检验机构应该将农业高效的技术优势充分利用起来,有效对接科研发展和检验实践,使农业高效的科研成果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向生产力转化,同时将更多的第一手资料提供给农业高效的科研工作;其次,加大支持粮油机构人员科学研究的力度,在精神和物质上给予粮油检验科研成果以一定的奖励,从而将广大粮油检验人员的科研热情充分激发出来。
3.4 加强粮食品质和内在成份检测
S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对粮食的需求已从解决温饱的初级阶段向追求营养和品质方向发展,粮食产业已经开始向深加工、精加工和优质化方向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对粮食检验工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单纯依靠感官及物理方法来检验已无法满足现在粮食检验工作的需求,也无法很好的掌握粮食的质量。在粮食检验工作中常规的检验方法主要是对水份、脂肪、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进行检验,但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越来越注重营养的需求,所以各种微量元素和各种维生素的检验也被提到了重要日程上来,这些元素虽然在粮食中的含量较少,但其对人体的作用却是十分明显的,所以在粮食检测中,要针对不同的品种、不同地区对其内在成份进行分析检验,从而确定出营养价值高,对人体健康更加有益的优质品种。从而根据营养价值和人们的喜好还适当的调整当地的粮食种植结构,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促进农业的快速发展。粮食检验工作是需要不断加强和发展的工作,在实践中要结合不同的情况进行全面的分析,从而提高其检验技术水平,社会在快速的进步,市场上的粮食产品也发生着较快的变化,所以粮食检验工作要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
3.5 构建绿色储粮新体系
粮食始终是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的基础,是关系全局的重大战略问题。在任何情况下,粮食安全都处于极端重要的位置。完善粮食储备体系,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基础。粮食卫生指标的检测是检验工作的重要环节,确保食用安全是国家法律的要求。各仓储部门应该积极推行低温储藏,竭尽全力避免虫害滋生,减少熏蒸残留,达到绿色储粮的要求。对仓储部门来说,粮食的质量体现的不只是管理水平和业务水平的程度,更体现了一个企业的形象和生命力。伴随着存储时间的延长,粮食品质很有可能发生改变,这就要求我们的检验人员不断学习研究、提高专业检验和管理技术水平,不断探索防治粮食品质陈化劣变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在确保粮食品质的前提下,使存储企业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减少粮食的损失,加强粮食品质检验工作,让粮储的经济效益和质量管理同步发展。随着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深入,储备粮的仓储管理和质量管理更需要不断地强化专业标准、提升新的检验方法、检验能力和仓储知识、提高和完善粮食检验工作,切实有效地保证仓储粮食部发生品质变化,充分适应市场要求。
结束语
作为粮食工作的基础,粮油检验工作的政策性与社会性较强,一旦质量出现问题,除了会造成经济损失外,还会给社会带来不稳定因素,因此,相关部门有必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粮油质量检验水平,加强每个环节的控制,保证产品的质量,为社会输送更多的安全产品,提高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食品检验机构资质认定工作指南.中国计量出版社,2011.
[2]沈朝,黄海涛,李家勇.浅谈加入WTO对粮食检验工作的冲击及其对策[J].粮食仓储科技通讯,2003(3):6-7.
篇9
粮食是国家经济安全的基础,是国家进行宏观调控、改善民生的基本保障。准确的粮食产量数据是各级制定粮食产业政策的依据,对于促进粮食稳产增产、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国家面向粮食主产区、主产县(市)优惠政策力度不断加大,针对性、指向性越来越强,迫切需要准确的县级粮食产量数据作为宏观调控和指导工作的依据。根据《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国家统计局调查总队等部门关于做好县级粮食产量抽样调查工作的意见的通知》精神,从年开始在县建立粮食产量抽样调查制度,开展粮食产量抽样调查,获得粮食产量数据。经国家统计局核准后的粮食产量数据,为各级粮食产量的法定数据,并作为国家和省有关项目安排、财政奖励和补助政策执行的主要依据。按照国家统计局调查总队和省统计局的安排,本次调查采取由国家统计局调查队牵头,会同县统计局组织有关的统计站和抽中村(居)开展调查的工作机制。主要任务是确定以县为总体的抽样框,按照规定的方法抽取调查小区,认真进行粮食作物的预产和实产调查,用于推算全县的粮食产量数据。为确保这项工作高标准、高质量完成,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高度重视粮食产量抽样调查工作
我县是传统的农业大县,粮食生产一直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县委、县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开展粮食产量抽样调查工作,真实掌握我县粮食生产的实际情况,为各级制定有利于粮食生产发展的方针政策提供翔实的依据,对促进我县粮食生产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不断满足城乡居民对粮食产品的需求,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对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和产量开展抽样调查是一种科学的统计方法,是提高粮食产量统计数据质量的有效途径,是提高政府统计公信力的必然选择。各级要充分认识粮食产量抽样调查工作的重要性,高度重视和支持这项工作。
二、严格执行统一的调查方案
粮食产量抽样调查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方法科学、操作规范。上级统计部门给我县抽选的调查点是以上一次农业普查资料作为抽样框,直接抽选行政村。通过对这些行政村粮食生产情况进行抽样调查,推算出全县粮食生产的总体情况。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管委会)、各抽中村(居)要严格执行《调查方案》,不能随便调换调查村、小区或调查户。严禁弄虚作假和人为干扰调查数据的现象发生,以保证调查网点的代表性,从而真实反映我县粮食生产的实际情况。
三、全力以赴做好粮食产量抽样调查工作
我县粮食产量抽样调查工作涉及调查点、调查户较多,入户调查、实割实测、报表审核、录入等工作量较大,需要各级各部门加强沟通、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国家统计局调查队作为调查工作的牵头部门,要主动协调各方面的力量;县统计局要积极配合,共同做好粮食产量抽样调查工作;发改、财政、农业等部门要积极配合,从政策、市场、生产、科技、气象、自然灾害等方面分析粮食生产形势,切实搞准粮食数据。国家统计局调查队要认真做好对抽中村(居)调查员的培训和指导,加强对工作的督促检查以及主要数据的审核、录入和上报。为保证调查数据的质量,对辅助调查员要给予一定的务工补贴;各有关的镇政府、街道办事处要积极配合,安排统计站人员经常到调查点进行指导并给予调查员适当补贴;抽中村(居)委会要负责解决调查员的交通费等实际困难,并且给调查员安排一定的时间入户调查、上报调查表;辅助调查员要认真学习有关业务知识,在规定时间内深入农户调查种植面积,实割实测阶段要按照《样本草图》到指定的地块、指定的地点收取粮食样本,按照要求单独保管、单打单晒,取得第一手资料,填写登记好台账,按时到调查队报送调查表。
篇10
一、农业的多功能性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农业的多功能性最早出现在日本的“稻米文化”中。“稻米文化”的概念是强调稻米生产具有重要的文化功能和价值,即稻米生产在防治洪灾、防止土壤被侵蚀、保持地形稳定、涵养水源等方面的功能和价值。在“稻米文化”之后,农业的多功能性这一概念在《21世纪议程》、《罗马宣言和行动计划》等联合国文献中出现,现在这一概念已经被世界大多数国家接受。农业的多功能性是指农业部门除了生产粮食等农产品以外,农业还承担着日趋重要并不断扩大的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社会稳定等社会功能。农业的多功能性强调尽管农业在国家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在下降,农业投资的经济效益也较低,但农业用于人们的现代消费、工业原料或出口创汇的农产品的生产,以及用于恢复和维系自然生态系统平衡、保护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功能已经越来越明显。农业的多功能性不仅可以解决当前我国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问题,而且可以促进我国宏观经济的发展,解决我国宏观经济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二、农业问实质上是宏观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
农业的多功能性使农业作为一个社会公共部门的属性日益明显,作为经济部门的属性在逐步弱化,多功能农业的受益者首先是整个社会,其次才是农业的经营者。农业作为一项社会公共属性较强的准公益性产业,具有很强的外部性,农业部门生产的很多产品都是准公共产品或半公共产品,农业问题不再是或不仅仅属于微观经济范畴,而是或者首先是一个宏观经济问题,是社会问题。
一是我国有13亿人口,80%是农民,生活在农村,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解决不好,我们的社会就和谐不了。因此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要的任务就是解决“三农”问题,而“三农”问题不仅是农业部门和农民的问题,“三农”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是全局性的问题,需要全社会来关注解决。
二是农业为人类提供人们的生活必须品,为工业提供原料,为社会提供劳动力,农业不稳,人们的基本生活就没有保障,工业生产将成为无米之炊,支撑我国经济发展的廉价劳动力成为无源之水。
三是农村经济不发展,农民收入上不去,农村消费一定上不去。农村消费不去,我国的消费总量就上不去。消费上不去,经济发展就缺乏源动力,我国现在城乡收入比为3.3:1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80%,但农村的消费量仅占全国总消费量的40%,农村居民消费只是城镇居民消费的1/4。
四是农业解决了全社会80%的人的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就业是宏观经济的四大目标之一,社会保障是社会稳定的基础和前提。权民的就业与社会保障问题是影响农民增收、影响社会公平和社会稳定的大问题,同时也是实现社会共同富裕,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所在。
五是农业的司持续发展直接影响着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农业生产的基本特征是依赖于自然资源。农业生产是人们改造自然、征服自然、利用自然、造福人类的过程,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们如果过度的向自然索取,而不去保护自然,一旦人对自然的索取超过一定限度,一旦自然然生态系统的平衡被严重破坏,自然则会向人类报复。沙尘暴、旱涝洪火等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六是粮食安全、食品安全是经济社会安全的基础。一旦粮食安全或食品安全方面出了问题,影响将会是全社会性的。因此粮食生产和食品安全是全局性的问题,不是局部问题,也不只是农业本身的问题。农业生产最主要的任务应该是确保粮食供给,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要尽可能的少用农药和化肥,人力发展绿色农业,无公害农业。在农产品深加工过程中要确保食品安全。
三、农业的多功能性决定着农业投资的社会性与宏观性
农业的多功能性决定着农业投资的社会性和宏观性。农业投资的相对经济效益较低,如果投资农业仅仅从经济效益来考虑,那么农业投资是没有价值的,也是不值得的,但如果站在全局来考虑,站在全社会来考虑问题,从农业的多功能性出发,那么农业投资就显得十分必要和紧迫。农业投资的进一步加大,对农业多功能性的发挥,对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就业和收入、启动农村消费、缩小城乡差别、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意义重大。
一是农业投资上不去,农民就业、增收和消费的问题就解决不了。投资创造就业机会,农业投资创造的就业机会基本在农村,农业投资很大程度上解决的是农民的就业问题,同时一般来讲,投资的40%要转化为消费,对农业投资而言,即农业投资的40%将转化为农民的收入,农民的收入水平决定着农民的消费水平,因此农业投资影响着农民的就业、增收和消费。农民就业和农民增收问题是全社会关注的大事,直接影响我国的宏观经济和社会稳定,影响着我国新农村的建设成果,从某种意义上讲,投资农业实质是在投资我国的宏观经济,是启动农村需求,是投资社会公平和稳定。
二是投资农业一方面是改善农民的农业生产条件,更重要的是对生态环境系统的维护功能,保护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使各种自然资源能更合理有效的配置和利用,我国虽然地大物博,但人均自然资源占有量相对不足,特别是耕地和水资源,因此保护和利用好自然资源就显得十分重要。在自然资源较好的地方,农业生产的效率较高,在组织各种优质资源进行农业生产时,要注意保护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维系和恢复自然生态环境系统的平衡,至少使自然生态环境不变坏。在自然资源较差的地方,要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美化自然,通过农业投入使沙漠变绿洲。早田变水田,坡地变平地。荒地变良田,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改善自然环境和自然条件,改善自然资源的禀赋条件,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提高整体的环境和生态效益。
三是农业投资对不断提高我国农业生产的质量和效率,增强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意义重大。我国农业生产的效率较低,美国3%的农业人口养活着97%的非农业人口,我国80%的农业人口养活着20%的非农业人口。由于我国农业生产的效率较低,使得我国农产品的价格较高,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我们的农产品高价打出去的难度很大,但每年我国却有大量的优质廉价的农产品进口,这对我国农业的发展极为不利,我们这样一个大国,如果没有自己的农业作保障,我们的粮食安全、食品安全、经济安全都会受到威胁。
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确保资金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