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知识产权保护的看法范文

时间:2023-12-26 18:08: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知识产权保护的看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对知识产权保护的看法

篇1

关键词 知识产权;科技创新;创新主体;制度建设

中图分类号G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2)65-0012-02

0引言

现代人类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正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财产的范畴已经由传统的有形物发展到有形物与无形财产并存,甚至无形财产逐步表现出其在社会中更加重要的作用。以前,对于有形财产的保护主要依靠所有权制度。现在,无形的财产的保护主要依赖于知识产权。对于我国而言,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们已经大幅度修改了法律,当然包括知识产权法。那么,在追求国富民强的现代化进程中,我们如何建立一个有效率的知识产权保护体制以促进技术进步以及经济发展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因为这个问题不但具有普遍性,而且具有个体性。它的复杂性就体现在个体性上,这往往与一个社会的发展阶段、文化、民族精神等因素有关。例如,在我国,有人认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越大,才能保护权利人利益进而刺激人们的创造激情,从而推动科学技术进步;另一方面,有人主张,我国应降低知识产权保护的门槛,因为我国现在的技术创新水平较低,为了更好学习与借鉴外国的先进技术而不被认为违法,所以,极力呼吁降低知识产权的保护程度。不难看出,如何维护知识产权保护与科技创新适当的关系不仅是一个理论的探讨,也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话题。

1知识产权保护与科技创新关系的综述

关于二者的关系,站在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解读,国与国之间,一个国家内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甚至人与人之间都存在着分歧。但是,不可否认,在科技领域同经济领域一样,发达国家往往在科学技术方面也表现非常优秀,可以称之为科技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一般可以称之为科技追赶型国家;落后国家往往可以称之为科技落后国家。

知识产权纠纷大量发生在科技发达国家与科技发展型国家之间,问题产生的原因即在于科技发展竞争日益激烈,还在于对于知识产权保护与科技创新之间关系所持理念的差异。一般来说,科技发达国家经过长时间的科技发展,人们普遍形成了对于科技创新成果予以尊重和保护的观念。但是,在科技发展型国家,人们对于科技研发与知识产权保护的关系持有不同的看法。这种分歧看法的折中方案就是建设一个与本国发展国情相适应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于是,一个普遍的较高保护水平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与一个折中的模糊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发生冲突就在所难免。这如同一个成年人与一个未成年人之间的较量,未成年人在不占优势情况下采取了一些非常规做法,成年人认为这样的竞争不符合游戏规则。国家之间彼此观念的分歧会渗透到一个国家内部人们持有的知识产权与科技创新之间关系的理念中,例如,我国对于外国的科技创新成果所持有的知识产权保护态度就会影响对国内科研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理念,这和有些人认为知识产权保护存在国内与国外有别的看法相矛盾,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大量案例可以说明对于国外与给予国内科研成果提供的知识产权保护确实是相互影响的,特别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这个相互影响愈加强烈。

基于此,关于知识产权保护与科技创新之间关系的讨论在两个层面展开:1)科技发达国家与科技追赶型国家中国之间的知识产权保护与科技创新关系问题;2)中国内部的知识产权保护与科技创新的关系问题。

2科技发达国家与科技追赶型国家中国之间的知识产权保护与科技创新关系

在现实生活中,这方面的活生生的案例就是中国与美国之间关于知识产权保护纠纷问题。美国属于科技发达国家,它经常指责科技追赶型国家中国没有尽心保护知识产权,中国反过来说中国已经采取积极措施并继续采取更多措施解决知识产权保护问题,而且还讲到有些美国的指责没有根据。特别是美国有些政客夸大其词攻击中国的知识产权保护现状,当然,这种带有政治目的的指责除了具有渲染色彩外,对于问题的解决毫无建设性帮助。对于二者之间的知识产权保护与科技创新关系的认识还须回到问题本身。

首先,知识产权具有地域性。不过,有些学者反对说知识产权具有地域性,他们认为任何权利都有地域性。当人类社会没有进入大同世界之前,国家的存在就使得法律具有属地属性,在这个层面上讲,上面的观点是正确的。但是,一般来说,知识产权是与传统物权相比较而言具有地域性。例如,美国一项专利的权利人没有在中国申请专利保护,那么,这个专利权人在中国很难获得中国专利法的保护,即在美国获得专利法保护的专利并不一定会在中国获得保护。

其次,科技发展呈现阶梯型。科技创新活动是人类的智力活动,它往往必须符合人类思维活动规律。一般来说,科技创新活动是破浪式向前发展,即后浪推前浪阶梯式循序前进。当然,也有偶发因素起到推动作用,但是,在大体上讲,没有好的教育体系,优秀人才培养,大量的科研投入以及前人的开拓性工作,很难产生整体性科技不断发展状况。中国作为一个科技追赶型国家,有着大量的受教育人才,每年不断加大科研投入,而且在政策上也强调科技创新立国,加之,积极吸取其他国家文明成果,科学技术发展呈现出更强的竞争力。不过,积极吸取他国科技文化成果可以通过购买专利或者版权等,也可以通过逆向工程了解技术特征,然后再自己另行研发,还有就是通过不法手段获取技术资料或者产品等,当然,对于处于公共知识范围的科技成果则人人皆可以利用。所以,中国科技水平的提升不外乎靠自己努力与国外合作。

最后,二者结合起来就可以看到科技活动艰难性以及科技成果保护的地域性使得知识产权保护的纠纷不断上升也就不难理解。WTO下的TRIPS协议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而在所有成员国家之间达成的对于知识产权最低保护条款。但是,该协议仅仅是在立法层面要求成员国做出相应的调整以达到协议要求最低保护标准,并没有过多触及各个国家的司法问题,而是把这个问题留给各个国家自己解决。一个国家的司法体系必须依靠司法人员来执行法律的规定,在这个过程中人的理念、文化以及社会环境都会对司法活动产生影响。在科技追赶型国家中,经济发展模式正在从模仿阶段转向自主创新阶段,人们的思想也就在这个转型阶段表现出想保护又难以保护的状态。知识产权违法产业链很长,涉及大量的从业人员问题,另外,思想上还多少保留着为了民族工业的发展不要建设高的知识产权保护标准想法,加之,国内智力创新活动处于萌芽时期。上述观念的产生看似非理性,但是却有着阶段性经济与科技发展的现实支撑。不过,当一个国家的内部科技发展到了因为这样知识产权保护标准而受制约时,那么,依然坚持现有的做法就值得深思。

3中国国内的知识产权保护与科技创新的关系问题

现阶段,中国作为一个科技追赶型国家,它不但面临国际间的科技竞争压力,而且,国内的科研活动也处于非常活跃的状态,如何鼓励人才投身于科技创新活动,以及如何维持公平的科研竞争环境以保证科研活动持久进行都是我们不得不思考的问题。例如,近些年,音乐制作人持续表现出创作的低迷、原创性作品的日益萎缩、还有汽车工业的创造力缺乏等与音乐市场和汽车市场的蓬勃发展形成鲜明的对比。市场有需求但是我们没法满足,因为我们没有一个健全的保障创新主体权益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还有我们缺乏一个公平竞争市场环境。科技创新活动是由有血有肉的自然人来完成,虽然有些科研活动是由组织体来实现,但是,归根结底还是依赖一个个自然人参与完成,如何激发人们的创造激情是现有制度必须考虑的首要问题。没有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创新主体的利益得不到维护,他本人不但失去创造动力,而且,更为可怕的是给了那些想投入创新活动的人员一个警示:你的智力创造、时间投入以及物质投资可能打水漂。那么,谁还愿意投身于创新活动?这也就解释了当下我国诸多产业面临的摆脱低级的复制加工模式进入依靠品牌、创意与技术创新的高附加值模式的困难。

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反思知识产权保护与科技创新的关系对于国家提倡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意义重大。观念的转变应该先行一步。如果没有制度设计者以及社会大众的观念的转变,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建设也是举步维艰。目前,尽管社会中存在大量侵犯知识产权人利益的行为难以在司法层面得到立即的解决,但是,社会大众至少要有个是非观念“认为这些行为是非法的,是不道德的。可是,现实的状况令人担忧,到处可见的盗版制品、任意的下载、肆意使用别人的专利技术,假冒他人的商标的情况愈演愈烈。尤为痛心的是消费者以及销售者已经习以为常。社会中弥漫着不尊重他人创新成果的气氛。所以,在根源上解决保护创新主体合法利益的举措势在必行。

总之,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是人类为了激励创新活动而设计新的产权保护模式,它已经经历时间与现实的考验,并取得显著的效果,我们应该坚决地学会运用此制度为我们创新型社会建设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郑成思.知识产权法.法律出版社,2004.

[2]李明德.知识产权法.法律出版社,2008.

[3]冯晓青.当代知识产权制度发展的形势与特点.政法论丛,2007(4).

篇2

关于知识产权,实质上可以说是一种新型的智慧财产权,也是直到1960年代才被大众认可,而网络更是如此,才发展了不过二十多年,已经有了如此的规模,在法律法规,司法等对于类似的网络知识产权的侵犯的认识和处理都显得不那么好,因此现如今的关于网络知识产权犯罪也只是出于一个很模糊的位置。 

1 我国法律对于网络知识产权的保护的不足 

首先,对于网络知识产权犯罪来说,知识产权保护法的范围不大。就现在来说,我国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严重不足,这是不争的事实,无论是现在已经立法的法规数量还是说在面对知识产权犯罪的处理质量上都说明了这一点。 

现如今我国的法律的规定了著作权、商标權、专利权等等的12个具体名目的知识产权,然而这12种知识产权中,仅仅只有4各个得到了法律的明确保护,也就是说法律法规的不够完善,使得在处理知识产权问题方面会有许多问题,包括如何处理,如何保护等,没有有效的保护好知识产权也使得知识产权犯罪越来越多,越来越嚣张。 

4种受到明确保护的知识产权有著作权、商标权、专利权和商业秘密权,但是即便如此,这4种知识产权也没有得到非常全面的保护,只是仅仅保护了其中的一部分,尤其是专利权的保护,保护力度十分的弱,可想而知现如今法律对于知识产权保护上的不足。因此现在应当赶紧完善关于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法规。 

原本对于知识产权保护来说已经非常的脆弱了,那么一旦和网络挂上钩,如何处理这类的知识产权犯罪将更加难。现如今,在司法中,对于此类网络知识产权犯罪的认定上会有几个问题:一是定性难,合法性和非法性经常混在一起,没有办法具体确定侵犯金额。二是调查难,网络数据复杂而且容易复制,一般很难具体认定谁是最初的侵权的犯罪嫌疑人。三是法律适用难,传统的法律很难和网路上的犯罪相适应,。正因为这些难题,对于网络知识产权犯罪的保护更加的难。 

互联网、网络的高速发展,不仅仅对于人们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同样也影响了我们传统的法律体系。因为是网络性质的犯罪,使得传统的法律法规没有办法能完全的保护好受害人,网络犯罪以及其虚拟性的加入,传统的法律如何面对,如何认定犯罪事实都是司法机关,立法机构都需要思考的问题,然而在网络知识产权犯罪上面,问题更为显著:一是网络环境下,对于网络知识产权犯罪的认定不够清晰,第二就是网络知识产权犯罪之后所带来的危害结果,很难得到一个确切的认定。 

2 关于网络知识产权保护的形势政策、立场变化 

既然网络对于知识产权的犯罪这一影响不可逆转,那么相关的部门就需要顺应这一个潮流,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法规。 

一是从适度保护到同等保护的转变。一直以来,我们国家都十分重视传统的有形财产的保护,对于知识产权这类新型的智慧财产权不是十分重视,因此在法律方面也不是十分完善,所以,在刑事法律上来说,同等保护应当是以后知识产权保护法的最基本的立场。这里的同等保护是指知识产权保护应当得到和其他财产保护相同等的保护。现如今我国的发展阶段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就是从粗犷型的发展转变为集约型,这时候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将会是必然要求。如今我国的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发展已经越来越重视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由此可见,知识产权的保护将会更加有利于新型社会的发展,保护知识产权能提高国家发展,适度保护显然已经落伍了。 

二是知识产权同等保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现在已经有许多的案例告诉了我们,知识产权的犯罪具有极大的社会危害,应当也是必须要追究刑事责任,所以同等保护的这个转变十分重要。如若能够得到刑法的支持,网络知识产权犯罪一旦到了具有极大社会危害的时候,那么刑事责任,打击犯罪,保护知识产权才是现如今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应该做的地方。由此可见同等保护的重要性和必然性。 

三是知识产权保护应该避免走向另一个极端,也就是过度保护,在以后,对于无形财产的保护,也就是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也会越来越完善,对于此类的保护应当避免走向过度保护这一极端。 

由此可见,我国未来的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应当更多的是保护范围的扩大,而不是过多的增加保护强度。如今危害严重的知识产权犯罪的原因有许多方面,其中也有各个执法部门之间的处理协同不畅,侵权案件没能及时移送,以及随着网络、互联网的发展,新技术的发展导致侵权方式不断变化而立法没有顾及到等等多种原因。因此,保护范围的扩张才是现如今加强网络知识产权保护的基本。 

既然法律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范围过窄已经是阻碍知识产权犯罪保护的最重要问题。首先是现如今互联网、网络、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知识产权也越来越多,却也同样极容易被侵权。再者就是网络知识产权犯罪越来越多,而且其侵权的危害也越来越大,由于网络的发展,技术越来越新颖复杂,在网络之中,犯罪嫌疑人完全可以不用认识被害人就能做到知识产权的侵权。第三就是在网络知识产权中,立法,执法等都处于一个灰色地带,没有有效的保护,在认定方面有时候都不是很明确,对知识产权没有做到一个完善的保护。这些种种,都体现了现如今知识产权保护扩张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3 网络知识产权应当具有经济型和及时性 

如上所说,网络知识产权的完善非常必要,同样也不能没有时效性。知识产权保护法的法规订立的时候周期不能过长,要保证对于一些新出现的犯罪手段要有有效的制裁措施,这就需要司法刑法相互协作。 

我们在完善网络知识产权保护法中要选择的就是推动立法更新。在立法完善的过程之中也必须要谨记,不能太仓促,要抓重点,分层次的推进。太过着急的更新会带来法律自我相悖,新法律法规的不完善导致的其他问题,会给处理网络知识产权犯罪带来各种不利的影响。只有在刑法结束下无法解决的才能采取立法的手段。 

在如今社会的发展情况之下,法律的不完善,没能及时更新我们应当理解,现在我国的社会发展可以说是翻天覆地,没能及时订立新的法律也是情有可原,但是,没能来的及不意味着就不需要更新。社会的发展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新问题,比如这次我们所说的网络知识产权犯罪,刑法司法等部门所需要面临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如何在如今的大环境之下能够一步步的做到应对这些新问题,能够及时订立新的法律来完善对于被害人的保护,才是重中之重。我们可以通过对于现有法律的更新完善,同时在更新之中确定新的法律来应对新的问题,比如对于现有知识产权保护的完善来预防一些网络知识产权犯罪。 

4结语 

以上就是我对网络知识产权犯罪制裁体系的问题所得出的看法和相应的应对方案和措施。 

参考文献 

篇3

摘要:目前,美、日、欧等发达国家及发展中国家都纷纷制订或即将制订本国或本地区的知识产权战略,本文就知识产权战略的主要内容、战略选择谈几点个人看法,仅供参考。

关键词:知识产权战略;建立

目前,美、日、欧等发达国家及韩国、新加坡等发展中国家都纷纷制订或即将制订本国或本地区的知识产权战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联合国国际贸易与可持续发展中心、英国知识产权委员会等机构也对知识产权战略的制定作了非常深入的研究。面对这种形势,我们也应积极制定中国的知识产权战略。

1知识产权战略的主要内容

我们认为,我国的知识产权战略主要应包括3方面实际内容:第一,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第二,取得一批拥有知识产权的成果;第三,使这些成果产业化。这3个方面缺一不可。我国知识产权保护法的基本完备,仅仅是迈出了第一步,如果缺少直接鼓励人们用智慧去创造成果的法律措施,缺少在智力成果与产业化之间搭桥的法律措施,将很难推动一个国家从肢体经济向头脑经济的发展,要在国际竞争中击败对手,就更不容易做到。第一个方面的法律体系很必要,但如果第二与第三个方面的法律不健全不配套,会使我国处在劣势的竞争地位,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进程会受阻。

2中国知识产权战略选择

关于中国知识产权战略的制定,可包含两个层面,即国际战略层面和国内战略层面。

在国际战略层面,我们要注意把握后TRIPS时代知识产权制度发展的基本动态,积极推动国际知识产权制度的改革,并且针对TRIPS协议执行中的诸多问题,完善知识产权国际保护制度,把发展更公平、更公正、更合理的知识产权制度作为自己的战略目标。

知识产权立法的一体化,意味着知识产权保护的基本原则与标准在全球范围内的普适性。在知识产权法一体化、国际化的潮流中,中国作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理所当然应遵守《知识产权协定》所规定的国际义务。但是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应当考虑本国的经济、科技与文化的发展水平,现阶段立法不必过于攀高,而应最大限度地实现法律的本土化与国际化之间的协调。

在国内战略层面,知识产权战略制定和实施的成功与否也决定了21世纪的中国社会发展的最终走向。从战略的主体角度来看,可包括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地区知识产权战略、行业知识产权战略、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四个方面。对于四者的关系,要使国家的宏观战略与企业的微观战略相结合,行业间的战略与地区间的战略相协调;国家战略是对地区战略、行业战略和企业战略制定和实施的指导方略,企业战略是对国家战略、地区战略、行业战略最终落实的基础,而行业地区战略则是联系或指导其他战略的桥梁和纽带。

篇4

一、体育舞蹈和知识产权保护的概念 

(一)体育舞蹈的概念及功能 

1.体育舞蹈的概念 

体育舞蹈是一项体育与艺术高度结合,男女为伴的步行式双人舞的竞赛项目。按舞蹈的风格特点和技术结构,可以分为摩登舞和拉丁舞两大类,摩登舞包括华尔兹、探戈、狐步舞、快步舞和维也纳华尔兹五种;拉丁舞包括桑巴、恰恰恰、伦巴、斗牛和牛仔五种。它内涵丰富,融舞蹈、体育、艺术、音乐、服饰于一体,把体育的刚健雄壮之美与舞蹈的优雅多姿之美柔和到了一起。 

2.体育舞蹈的功能 

(1)健身功能 

体育舞蹈是一种经过组织、美化、节律化的人体运动,比一般运动更具有艺术性,具有独特的风格,参加者在优美的旋律和节奏鲜明的音乐伴奏下练习舞蹈动作,不但可以刺激人体内脏器官,还可增强神经、呼吸、消化、循环等系统机能,减缓生活和工作带来的压力,维持机体在新的情况下的平衡,使人朝气蓬勃,充满活力。 

(2)审美学培养功能 

体育舞蹈的盛会是进行社交活动和自我审美教育的场所,可以陶冶情操。参加者应把自己的仪表美、语言美和举止美和美的环境结合起来,将自己独特的审美标准和风格尽情地展现出来。摩登舞更加庄重典雅,华丽多彩,舞蹈动作流畅、旋转性强、重心起伏跌宕,男士表现绅士风度,女士尽现高雅气质。拉丁舞相比摩登舞,舞步更加欢快活泼、节奏更加热情奔放,体现出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2]在这样的环境下,人们无形中进行了自我审美教育。 

(3)生理学功能 

美国学者研究表明,适量跳舞能缓和肌肉、神经的紧张,达到安定精神、平静心态的效果,并且促使大脑更好地休息。选择在旋律优美、节奏明朗的乐曲中翩翩起舞,能使人的神经系统功能得到很好的锻炼。[3]进行体育舞蹈锻炼时,心率在 120 次 /min ~ 140 次 /min之间为宜,身体各组织能得到充分的血液供应,代谢状态最好。长期参加体育舞蹈锻炼,可以使人体心肌纤维增粗、心脏重量和容量增加,心肌收缩性增强,脉搏输出量增加,提高供血能力,为全身输送更多的氧和营养物质,促进人体新陈代谢。 

(4)形体塑造功能 

体育舞蹈锻炼的参与者必须重视人体的形态美,纠正各种不良习惯,才能充分体现舞蹈的艺术美,取得自身形态更加完美的效果,这与该项运动的风格特点有关。摩登舞和拉丁舞这两大舞种都有严格的技术要求:摩登舞着重强调男士应始终保持良好的身形,女士要求端庄含蓄,稳重典雅;拉丁舞在要求男女舞伴保持良好身体形态的同时,还着重强调动作洒脱轻盈,充满激情和活力。[4]经常参加体育舞蹈运动,可以使人体外型更加匀称和谐,脂肪含量减少,体态更加刚健优美。 

(二)知识产权保护的概念 

知识产权是指人们就其智力劳动成果所依法享有的专有权利,通常是国家赋予创造者对其智力成果在一定时期内享有的专有权或独占权。知识产权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无形财产权,他的客体是智力成果或者知识产品,是一种无形财产或者一种没有形体的精神财富,是创造性的智力劳动所创造的劳动成果。它与房屋、汽车等有形财产一样,都受到国家法律的保护,都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有些重大专利、驰名商标或作品的价值也远远高于房屋、汽车等有形财产。 

(三)体育舞蹈作品的知识产权保护的必要性 

当前,法学理论界主流还是认为对于体育舞蹈作品应该受到知识产权保护,认为体育舞蹈表演与戏剧、舞蹈、杂技等著作权客体相似,完全可以成为作品,并受《著作权法》保护。“孔雀公主”杨丽萍带领她的原生态舞蹈《云南映象》却又一次使舞剧“开屏”:该剧已在全国26个大中城市成功演出了201场,创造了中国舞台阵容最大、巡演时间最长、所到城市最广、演出场次最多、上座率最高、票房收入最好的6个第一,并摘得了中国舞蹈最高奖──“荷花奖”。最近《云南映象》艺术团又漂洋过海,出访南美多国,已经成功地走向世界。作为云南民族文化艺术标志性的精品──《云南映象》,正在遭遇知识产权保护的缺失与尴尬。随着它社会知名度的提高、市场效益的良性运转,各种直接或间接地借其品牌而谋利的行为涌现出来。目前,国内有10余家单位和个人已抢注了不同类商品的“映象”商标,“云南映象”通用网址早已被人捷足先登,表演形式也被其他舞剧竞相模仿。[7]虽然至目前为止,在我国暂时没有出现体育舞蹈作品的知识产权被侵权的案件,但是我国的体育舞蹈产业正在蓬勃发展之中,体育舞蹈从业者每年都会创作很多舞蹈作品,包括竞赛表演作品。而户外体育舞蹈运动竞赛表演“实质上也是著作权法中的作品”。一些作品刚一问世,马上就有若干个克隆作品出现,从而影响了体育舞蹈作品知名度的提升。体育舞蹈创作者也很少意识到自己的知识产权被侵犯了。正是由于舞蹈编导和演出者缺乏自我保护意识,使得我国体育舞蹈界知识产权保护滞后于舞蹈编导。影响了体育舞蹈这个课程甚至是这个产业的持续发展。因此,体育舞蹈作品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亟待解决。 

二、我国法律对体育舞蹈作品的知识产权保护的规定 

为了保护舞蹈作品原创者的著作权以及演出单位的表演权不受侵害,我国于1990 年 9 月 7 日颁布并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以下简称著作权法)并于 2001 年 10 月 27 日进行了修订。《著作权法》中对舞蹈作品做出如下定义:“舞蹈作品是指通过连续的动作、姿势、表情等表现思想情感的作品。”《著作权法》第 36 条中明确规定:使用他人作品演出,表演者(演员、演出单位)应当取得著作权人许可,并支付报酬。演出组织者组织演出,由该组织者取得著作权人许可,并支付报酬。使用改编、翻译、注释、整理已有作品而产生的作品进行演出,应当取得改编、翻译、注释、整理作品的著作权人和原作品的著作权人许可,并支付报酬。《著作权法》第 46 条中明确规定:有下列侵权行为的,应当根据情况,承担停止侵害、消除影响、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第 1 款、未经著作权人许可,发表其作品的;第 2 款、未经合作作者許可,将与他人合作创作的作品当作自己单独创作的作品发表的;第 3 款、没有参加创作,为谋取个人名利,在他人作品上署名的;第 4 款、歪曲、篡改他人作品的;第 5 款、剽窃他人作品的;第 10 款、未经表演者许可,从现场直播或者公开传送其现场表演,或者录制其表演的。

       三、我国当前侵犯体育舞蹈作品知识产权的几种主要形式及主要原因 

(一)我国当前侵犯体育舞蹈作品知识产权的主要形式 

体育舞蹈知识产权保护相对音乐、美术等其他艺术表现形式来讲,相对比较滞后,特别是对体育舞蹈动作的认定缺少有效措施。目前我国对于体育舞蹈知识产权的侵权方式较为普遍的为以下几个方面: 

(1)原作完全不改变,或仅仅只改编其中部分技术技巧性较高的部分。 

(2)改编部分舞段及作品名字,但体育舞蹈动作及结构基本保持不变。 

(3)盗用原作音乐,并使用原作中的部分动作创作新的体育舞蹈作品。 

(4)形式上的改编,将原有的独舞、双人舞等改编成集体体育舞蹈。 

(5)组合型“编导”,这一类型一般是将几段风格相近的体育舞蹈重新编排,再配以新的音乐。 

(6)将高校体育舞蹈课堂教学或演出内容盗录下来进行翻版。[9] 

以上这些都没有得到原作者的同意,就对原创作品进行篡改,这样的篡改是有目的有意识的,并且有些篡改者并未意识到这样的行为是违法行为。体育舞蹈作品是一种无形资产,原作者很难控制和占有,体育舞蹈作品背后带来的巨大利益与利润就给了侵权者侵权动机。 

(二)体育舞蹈作品被侵犯主要原因是 

1.体育舞蹈自身具有一定模糊性和不确定性 

对舞蹈作品的著作权保护,在国际上一直存在争议,争论的焦点在于对舞蹈作品的保护是否以存在舞谱或其固定物为必要条件。也有争议体育舞蹈是否属于体育范畴,而认为“体育比赛不是作品”。[10]美国、英国、法国都规定,如果没有固定物,舞蹈作品便不受保护。日本的著作权法规定,没有固定物也同样受保护。我国对舞蹈作品的保护同日本类似[11],舞蹈作品在我国受著作权法保护。但需注意,受我国著作权法保护的舞蹈作品并不是指现场表演的舞蹈,而是指舞蹈的动作设计和编排。对于舞蹈作品的知识产权保护,我国法律和国外法律基本都持肯定态度。但是体育舞蹈作品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属于一个新兴课题,体育舞蹈是否属于舞蹈范畴,是否属于体育表演范畴,体育表演是否应该受到知识产权中著作权法保护,这些问题在理论界尚存在一定争议。 

2.我国体育舞蹈作品的创作群体法律意识相对淡薄 

当代的体育舞蹈从业人员普遍持有一个心理,即自己创作的体育舞蹈作品如果能被人们广为传颂,是对创作者的一种肯定,而忽视了其中法律赋予权利人的合法权利。在此种情况下,创作者无法意识到其自身的正当利益受到损害,也就更无从谈及其应以何种法律手段来维护自身的权益了。法律意识是每一个公民都应该具备的基本知识,它贯穿于生活的点点滴滴,然而,我国当前的教育模式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着一定的弊端,即各学科之间的联系较小,这也是舞蹈对自己作品知识产权的保护识淡薄的原因。也正因为这种相对淡薄的法律意识,造成了体育舞蹈作品知识产权很容易被侵犯。 

3.我国体育舞蹈从业人员创新意识的缺乏 

体育舞蹈作品容易产生雷同,而出现雷同现象的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体育舞蹈从业人员缺乏创新意识。创新是当前社会发展所倡导的主要趋势,任何行业都在进行创新改革、推陈出新。体育舞蹈作为一种文化艺术,以身体为载体,诉说着人们的情感,承载着故事和哲理,更应该是不断创新的。因为每个人的情感都是不同的,每个人的想法和经历、所处环境是不同的,每个人对历史的理解和对社会的看法也是不同的,那么所编出来的舞蹈作品也应该是不同的。只要编导按照自己的思路去编排,按照自己的理解去编排,就是独一无二的,就是创新。而之所以出现很多人模仿和抄袭其他舞蹈作品的现象和事件,最主要的原因,是有些人好逸恶劳、不思进取,把他人的劳动成果据为己有。 

4.我国高校体育舞蹈研究人员知识产权分配不明晰 

在高校中,有着大量的体育舞蹈教师和学生,由于教学的需要,高校从事体育舞蹈的教师和学生常常会自己编排一些体育舞蹈作品用于教学和日常练习。体育舞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编创的舞蹈作品是否构成著作权法上的“舞蹈作品”,编创的舞蹈作品是否属于教师的工作职责,舞蹈教师所编创的舞蹈作品是其个人的智力成果,属于个人作品还是职务作品。学生表演舞蹈作品是否享有相应的权利。学校在利用这些舞蹈作品时是否应该给予创作人员报酬,这些问题目前尚存在一定争议,造成高校体育舞蹈作品知识产权分配不明晰,影响了高校体育舞蹈创作的健康持续发展。 

四、加强对我国体育舞蹈作品的知识产权保护的路径分析 

为了适应艺术市场的新环境,促进体育舞蹈事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当务之急在于: 

(1)探索建立行业管理条例实施细则。我国知识产权法律体系的建构包括法律与相关条例规定的制定,这样既能够改善现状,又能够尽量追踪行业的违法行为。针对舞蹈作品知识产权的保护现状和艺术本身的特点,出台行业管理条例,制定行业内的行为规范。在行业管理条例的规定当中应包括知识产权的登记制度。知识产权的使用及许可制度。知识产权的版税收费标准及管理制度。知识产权侵权的惩罚措施。 

(2)普及法律知识。强化体育舞蹈从业人员的知识产权意识。可以从三个层次加强:其一,中国舞蹈家协会与各分会对舞蹈界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应带作用。因此,在舞蹈家协会系统当中开展体育舞蹈作品知识产权保护的学习与集中培训,宏观把握和探讨舞蹈作品著作权现状问题的解决措施对优化法律环境有重要意义。其二,针对行业内部隶属不同类型艺术院团中的体育舞蹈团队进行普法培训。有针对性地开展有关合同签订、权利归属等方面的教育和宣传活动是具有实际意义的做法。其三,将知识产权保护課程纳入体育舞蹈专业教育课程体系中。这是提升知识产权法普及的重要实现途径。建议将体育舞蹈知识产权保护相关课程纳入到体育舞蹈专业本科教学的公共基础课程体系当中,设为选修或者必修课,并确保课程在教学当中的受众范围和接受程度。

       (3)探索成立体育舞蹈知识产权管理机构。要保护体育舞蹈的知识产权不仅需要对舞蹈本体的创新,还需要给予法律上的维护和保障。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变化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舞蹈自身的创新和法律上对于舞蹈著作权的保护就是这样一对矛盾的对立体。由于国家版权局颁布的《著作权法实施条例》只是对总体的一个说明,而不是对个体的一个主要体现,所以很多行业出现了维护知识产权的团体,这些团体由一些专门的法律人士和相关行业的人士构成,是对该行业著作权保护的一个具体实施。音乐和舞蹈都是艺术门类,音乐是由音符的形式构成,舞蹈通过动作、姿态来体现,但是也可以用舞谱的形式来记录,所以说成立舞蹈作品知识产权保护的团体也是可行的。 

综上所述,体育舞蹈作为一种艺术门类,它的知识产权也在国家保护的范畴,对于体育舞蹈的发展要有宏观的调控,一味的放任只会让对体育舞蹈作品的知识产权保护更加混乱。创新是体育舞蹈健康向前发展的有力保障,结合着舞蹈自身的特点进行有意义的创作,再辅之法律上的保护和约束,体育舞蹈的发展前景是可观的。 

【参考文献】 

[1]中国体育舞蹈联合会.中国体育舞蹈运动2010-2014年发展[Z] .2010.01. 

[2]武培英.体育舞蹈的审美价值[EB/OL].中国国际专家2004一06一01. 

[3]李龙梅.浅谈体育舞蹈的功能[J].山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学报研究生论文专刊,2011.6. 

[4]黄宽柔.体育舞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5]于忺.拨开舞蹈作品著作权重重迷雾[N].中国知识产权报,2007-12-14. 

[6]汤卫东,于善旭.体育竞赛表演的作品属性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04, 19(4): 15 -17 

[7]吴辉,魏小毛.《云南映象》呼唤知识产权立体保护[N].中国知识产权报,2004-12-07(T00). 

[8]张杰.运动竞赛表演中的著作权保护[J].体育学刊,2001, 8(4): 14 -16. 

[9]江毅.关于舞蹈知识产权保护的思考,艺术研究,2012(1) 

篇5

收稿日期:20161014DOI:10.13968/j.cnki.1009-9107.2017.01.20

基金项目:国家知识产权局软科学研究项目(SS15B12)

作者简介:谭英(1964-),女,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乡村传播与农村发展。

引言

知识产权指的是权利主体对其智力创造的各种成果所依法享有的专有权利[1],而农业知识产权则是指存在或运用于农业领域的知识产权,强调智力成果的涉农性[2]。作为法律制度的知识产权,其立法目的在于保护智力创造者的权利,维系社会正义;促进知识广泛传播,有效配置智力资源,这即是正义与效益的双重价值目标[3]。

以知识产权制度确立为前提的知识产权保护在文化建设中的作用自不待言,在经济建设方面,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在激励创新、优化创新资源的配置、保护投资者利益、促进技术和创新知识的传播与利用、促进国际间经济和技术的交流与合作等方面成效卓著[4]。相关实证研究表明,我国知识产权综合发展水平总体增长平稳,中西部地区增幅较大,东部地区增速出现减缓趋势[5]。知识产权保护强度与经济增长高度相关,保护强度100%的提升将会带来21%经济增幅[6]。但是知识产权保护在“三农”领域中的重要性极容易受到忽视,尤其是农业知识产权保护,其为发展现代农业、培养新型农民提供了动力源泉[7]。加强农业知识产权保护有利于保障农产品市场秩序、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8];有利于更好地发展农业高新技术、提高农业生产的综合竞争力,为农业增产的实现提供可靠保障[9]。具体来说,加强植物新品种保护、优化农产品商标及地理标志保护、重视民间文学艺术的知识产权保护尤为重要[10]。

然而,课题组在调研中了解到,有些农村在发展特色养殖和种植时就受到了侵权的困扰,但大多“被侵权者”都选择沉默,并非他们不想维权,而是确实不知道怎么维权,甚至由于某些原因根本无法维权。民间要求加大对知识产权侵权行为惩处力度的呼声越来越高,国家对保护知识产权相关法律、条例的界定也越来越明晰[11],但仅有法律的威慑还不行,如何提高农村公众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遇到问题能够主动维权、并有效率地解决问题,可能是当今新农村建设中应关注的重点工作之一。

“知识运用是运用知识解决实践问题,在此过程中学习者经由对公共知识的内化、转化、外化、习俗化进而实现认知层面与实践层面的知识创新”[12]。在当今新媒体时代和多元文化交集的时代,要想提高农村公众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和运用知识产权的能力,首先需要了解农村公众对知识产权相关知识的认知和关注状况,以便解决现实问题,助推农村的经济发展。为了较为科学地评估基于媒体的农村公众对知识产权的认知度、关注度及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本研究从认知原理及传播效果的角度入手,主要从公众认知取向和实践取向运用知识的过程或心理效果层面(认知、情感、意愿、关注、满意等)分析受众认知、关注和运用知识产权的能力。认知是关于受众对事物作用的了解;情感是关于受众对事物的态度;关注是关于受众对事物采取的行动,如最相信的渠道、最关心的信息等;意愿是关于受众对事物采取的行动的驱动力;满意度是关于受众采取行动后的评价。近年来数字传媒发展迅速,农村公众如何借助媒体获取相关信息,并运用知识产权更好地保护产权人的利益,了解农村公众对知识产权的认知度、关注度及其实践运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关建议,为相关政府部门及农村发展者提供决策依据。

一、研究方法与研究对象

采用偶遇方法选择样本,结合定点村庄进行面对面问卷调查,共发放1 200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1 187份,问卷有效率达99%。共涉及26个省4个直辖市,118个市的53个乡镇147个村庄(见图1)。调查对象主要集中于东部的北京、天津、河北、山东、辽宁、浙江、广西等乡村,中部的山西、河南、湖北、湖南、安徽等地乡村,西部的四川、重庆、陕西、甘肃、新疆等地的村庄。在调查对象的年龄分布上,主要以年轻人为主,35岁以下人数占比达到66%,36~50岁的占24%。从调查对象的文化程度分布来看,本科及以上学历占37.5%;高中、中专至大专学历占比近32%;初中及以下学历占30.5%。从被调查者的职业分布来看,在校大学生占比最高,占24.94%;其次是企业工作人员,占比约为15%;种、养殖户占比10.91%,位居第三;从事其他职业的公众诸如中小学教师、生意人、村干部、农技员等占比近50%。对获得的调查数据采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偶遇抽样又称为便利抽样,其依据是认为被调查总体的每个单位都是相同的,因此把谁选为样本进行调查,其调查结果都是一样的,而事实上并非所有调查总体中的每一个单位都是一样的。因本研究的内容是基于媒体的公众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的认知研究,在调查总体中各个单位接受大众媒体大致相同的情况下,了解农村、职业等公众对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的认知度,从空间的不同方向和方位对他们进行抽样调查,比较适宜采用偶遇抽样法。同时配合对某地区定点单位公众进行概率抽样面对面地问卷访谈,获取第一手资料。当然,由于每一个体文化背景差异较大,可能会出现没有足够的代表性的嫌疑,不过从另一个角度而言,可以比较真实地反映公众从媒体获取知识产权信息的基本现状,对本研究内容有较大的帮助。

二、农村公众对知识产权的关注度及运用能力

(一)农村公众了解知识产权相关信息的意愿

本研究把公众了解知识产权相关信息的意愿划分为“愿意”“不愿意”“说不清楚” “无所谓”四个等级。需要说明的是,“说不清楚”与“无所谓”虽然都是不明确选项,但前提不同,“说不清楚”的前提是对知识产权毫无了解,“无所谓”的隐含意思是对知识产权概况略有所知但其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比较薄弱。

数据显示,有63.18%的公众表示愿意了解知识产权方面的信息,明确表示不愿意了解这方面信息的公众不多,占比为2.27%,选择“说不清楚”选项的公众占比近11%,表示“无所谓”的公众占比23.64%。

(二)农村公众对知识产权保护的相关政策及法律制度的认知

1.农村公众对知识产权保护的相关政策及法律制度的知晓度。课题组选取了5部与公众生活较为贴近的法律,分别为《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以此调查公众对相关法律政策的知晓程度。

数据显示,农村公众对法律、条例的认知水平较低。大多数公众对这些法令一无所知,对此较为熟悉的公众占比都未超过2%。就单部法律来看,对其不了解的公众占比都超过60%(见表1)。

2.农村公众对知识产权作用的认知。本研究预先提出了知识产权的17个作用,让公众作出选择。图2的数据表明,有18.64%的公众认为知识产权的最重要的作用是获取许可收益,紧随其后的是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选择占比为15.45%。除这两个被选率较高的作用之外,还有“自己应用”与“提高企业市场影响力”得票率都在8%以上。

(三)农村公众对知识产权信息的关注度

1.公众获取知识产权信息的渠道。数据显示,农村公众最常用来获取知识产权信息的三个渠道为网络、电视台和报纸,其中,电视台占比68.91%、计算机网络占比65.13%、报纸占比29.83%(见表2)。

可以看出,电视台仍是农村公众获取知识产权信息第一大渠道,网络紧随其后,报纸重要性虽然降低了一个等级,但仍不可忽视,位居第三。除此之外,乡政府、村能人、图书、宣传册、国家知识产权局网站都在知识产权信息传播方面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这将是在传统媒体影响力下降后,提高农村公众知识产权运用能力的重要途径。

2.公众最相信的渠道。调查显示,对于获取知识产权相关信息,35%的农村公众最为信任的渠道是国家知识产权局网站,其次就是电视台,选择占比在30%左右(见图3)。

除这两个占绝对优势的渠道之外,乡政府这一独特的渠道表现亮眼,得票率仅次于国家知识产权局网站和电视台,公众对其认可程度接近15%。此外,农村公众对报纸这一传统媒体的信任度也较高,排在第四位。

3.农村公众对知识产权保护类信息的关注。本研究把公众对知识产权保护类信息的关注度分为四个等级,分别是必看必听、常常看听、偶尔看听和不看不听相关信息。数据显示,在农村中,偶尔看听知识产权保护类信息的公众最多,占76.82%;必看必听相关信息的公众仅占1.36%;常常看听此类信息的公众占4.55%;明确表示不看不听知识产权保护类信息的公众占17.27%。

4.最关心的知识产权信息。从具体数据来看,农村公众对于政策法规类信息受关注度相对较高,占比在30%上下。关注“专利侵权与法律责任”方面的信息公众占比在18%左右。但是,明确表示不关心知识产权类相关信息的公众占比达到18.64%(见图4)。

(四)农村公众对知识产权信息服务的满意度

数据表明,在农村,对媒体提供的知识产权服务基本满意的公众人数最多,占比为81.82%;明确表示对知识产权相关服务不满意的公众占比17.99%;非常满意此类服务的公众仅占比0.45%。

调查中了解到,明确表示对媒体提供的知识产权相关信息不满意的公众有两种:一类是没有现实需求,又想接受这方面信息,但媒体提供信息不足;另一类就是有实际需求,但媒体没有提供与其需求相关的信息。

(五)农村公众运用知识产权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

1.公众遇到的问题。知识产权保护水平低、缺乏尊重他人知识产权意识、不知道如何使用知识产权相关信息是公众遇到的三个主要问题。

表现在农村公众遇到知识产权问题时不知道怎样使用;同时,农村公众对于“缺乏尊重他人知识产权意识”的反应较为突出,占比近26%;此外,有9.55%的农村公众认为技术水平不高是他们遇到的主要问题(见图5)。

2.最希望解决的问题。数据显示,农村公众最希望解决的问题主要集中在执法水平、维权成本、惩处力度三个方面(见图6)。

对一些相对深入的问题,反应则相对较少,如结案速度问题显然只有参与过此类案件的公众才有发言权;再如侵权取证难也是相对专业的问题,不过这两个问题在农村有近6%的公众反映。

三、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1.在对知识产权信息的了解上,农村公众有较高的意愿,占63.18%,有超过20%以上的公众持无所谓的态度。

2.农村公众对相关政策及法律制度的知晓度极低,对一些常识性法律较为熟悉的公众不超过2%。

3.农村公众认为知识产权重要的作用是获取许可收益、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自我应用和提高企业市场影响力。

4.农村公众获取知识产权信息渠道的偏好是计算机网络、电视台和报纸,但公众最相信的渠道是国家知识产权局专业网站。

5.农村公众中,偶尔看听知识产权保护类信息的公众最多,占76.82%;必看必听相关信息的公众仅占1.36%;明确表示不看不听知识产权保护类信息的公众占17.27%。

6.在运用知识产权的过程中,农村公众遇到的主要问题有三个方面:(1)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和水平比较低;(2)缺乏尊重他人知识产权的意识;(3)不知道如何使用知识产权相关信息。农村公众最希望解决执法水平低、维权成本高和惩处力度低三个问题。

(二)建议与对策

大多数农村公众认为知识产权与自己的生活毫不相关,其实这种看法比较偏颇,我们每时每刻都在享受知识产权给这个社会带来的好处,所用到的东西也多多少少会涉及到知识产权。如果公众对知识产权相关信息不闻不问,直接原因有二:(1)公众感觉没有实际用途,即使有部分公众认为知识产权的作用是获取许可收益,但可能也并不知道如何去获取;(2)由于农村公众文化知识水平普遍较低,对于比较枯燥乏味的相关产权和政策条文理解困难。为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电视、互联网、手机媒体应加强向农村公众传播与其生活相关的或感兴趣的内容,提高公众对知识产权的认知度,增加知识产权信息的吸引力。

2.注重知识产权信息传播的通俗度,培育农村公众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如增加知识产权方面的案例研究,让公众切实感受到知识产权的作用。有必要时,可以针对某些有特殊需求的农村,比如发展特色养殖与种植、民间艺术产业化的村庄,定期举办知识产权运用能力培训会,现场解答公众提出的问题并及时做出解决。

3.借用新媒体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和应用能力的培育。计算机网络已经成为农村公众第一大信息来源。利用互联网及微信等新媒体的传播优势传播或转载知识产权信息,举办生动有趣的相关活动,鼓励农村公众积极参与面,调动其学习和运用知识产权的能力。

4.发挥乡政府及村委会的“上传下达”的作用。数据显示,乡政府是农村公众获取知识产权信息第三大权威信息来源。为此,可发挥乡政府执行力的作用,以宣传册、农村集市或文化娱乐活动为载体宣传知识产权信息,引导公众充分利用国家知识产权局官网这一权威资源库。

5.国家知识产权局网站的设计要简单明了,相关信息要及时更新。公众只要有需求就能打开官网进行相关信息的查询。

6.针对公众反映的问题做出积极回应,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大环境建设,从根本上激发农村公众获取知识产权信息的动力,提升农村公众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和运用能力。

农村公众了解知识产权相关信息的意愿度较高,但公众运用知识产权能力比较弱。执法水平低、维权成本高、惩处力度不够,是公众集中反映的三个问题。这些问题得不到妥善解决,一会丧失法律尊严,损害群民利益;二是容易让公众产生消极心理,不利于保护知识产权大环境的建设。

篇6

1基本事实

关于软件盗版存在着公认的事实,这些事实是我们分析的起点。首先,软件盗版在技术上无法克服,即无论正版软件制造商采用何种反盗版技术都无法防范自己的软件被盗版;其次,盗版软件与正版软件在实用性上并不存在较大的差距,这点非常重要。因为这意味着正版软件和盗版软件的产品差别不大;再次,实施盗版所需的投入远远低于正版软件,因为盗版厂商无需支付研发支出;最后,软件生产的边际成本非常低,接近于零,所以可以认为正版和盗版软件的边际成本相等且不变。

2不存在盗版厂商时的正版软件定价策略

如果我们实施极为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则市场上不存在盗版软件,此时正版厂商是市场上唯一的生产者,整个市场结构就是标准的完全垄断市场。相关的函数如下:反需求函数:p1=a-bq1需求函数则为:q1=a/b-p1/b成本函数为:c1=f+cq1利润函数为::μ1=(a-p1)(p1-c)/b-fp1为正版软件的价格,q1为正版软件的需求量,f表示固定成本,这里相对于盗版厂商来说主要为研发支出,c表示不变的边际成本和平均变动成本。

所以对利润函数求p1的一阶导数可得其最优定价:p1=c+(a-c)/2

3基于一个正版厂商和一个盗版厂商市场结构的经济学分析

3.1软件市场反需求函数和需求函数

由于正版软件和盗版软件的差别不大,所以对于普通个人用户来讲,它们的替代性相当大。我们用以下这组反需求函数来表示这种关系:

p1=a-b(q1+θq2)p2=a-b(θq1+q2)

式中,a和b为正,0≤θ≤1,θ取负值时模型成为一个互补商品的需求模型。若θ=0则一种商品的价格仅与本商品的产量有关,而与另一种商品无关,两种商品无替代性。θ越接近于1,两个变量之间的替代性越强;当θ=1则两种商品为完全替代,即对于消费者来讲产品1和产品2完全一样。很明显,在盗版问题上0<θ<1,即两种商品既不完全替代也不完全无关,且θ较为接近1。

通过转换反需求函数的方程式,可以得到模型所隐含的需求函数方程式:q1=[(1-θ)a-p1+θp2]/(1-θ2)bq2=(1-θ)a-p2+θp1]/(1-θ2)b

3.2软件企业的成本函数和利润函数

正版软件的成本函数可以表示为:

c1=f+cq1,f表示固定成本,这里相对于盗版厂商来说主要为研发支出。c表示不变的边际成本和平均变动成本。结合鲍利的线性需求模型,可得正版企业的利润函数为:

μ1=(p1-c)[(1-θ)(a-c)-(p1-c)+θ(p2-c)]/(1-θ2)b-f相应的,不包括大量研发支出的盗版厂商的成本函数为:c2=cq2

其利润函数为:

μ2=(p2-c)[(1-θ)(a-c)-(p2-c)+θ(p1-c)]/(1-θ2)b

使μ1最大化的对于p1的一阶条件给出了正版厂商相对于盗版厂商的价格最优反映函数:2(p1-c)-θ(p2-c)=(1-θ)(a-c)同理盗版厂商的价格最优反映函数为:2(p2-c)-θ(p1-c)=(1-θ)(a-c)由此可以确定均衡价格为:p1=p2=c+(1-θ)(a-c)/(2-θ)

4基于一个正版厂商和多个盗版厂商市场结构的经济学分析

4.1伯特兰模型与盗版厂商之间的竞争

当多个盗版厂商出现时(这也是更为符合实际的假设),盗版厂商之间存在较为激烈的竞争,即盗版厂商的博弈对象不再是正版厂商而是其它的盗版厂商。而盗版软件之间则没有任何差别,它们之间的竞争完全是价格竞争。经典伯特兰模型认为,当产品同质时,最终价格会降至边际成本。

经典伯特兰模型是建立在两个生产同质产品的厂商基础之上的,这两个厂商只能使用价格作为决策变量。同时假设两个厂商拥有相同的平均成本和边际成本,且平均成本等于边际成本。图1中当厂商2的价格低于边际成本(平均成本)时,厂商1选择边际成本作为其价格;当厂商2的价格高于边际成本(平均成本)低于垄断价格Pm(平均成本)时,厂商1选择略低于P2的价格作为其价格,并占有整个市场;当P2>Pm时,厂商1的价格定在Pm处。

图2中包括了厂商2和厂商1的最优反应曲线,他们的交点就是均衡点p1=p2=mc。此时两个厂商都达到了平均成本处,谁都没有动力离开均衡点。

显然伯特兰模型的结论对于多个厂商也是成立,所以盗版厂商的价格会降至边际成本,这也能获得事实的支持:国内每个省会城市的盗版软件几乎都有自己的统一价格。

4.2基于多个盗版厂商市场环境的正版厂商的反应函数

当盗版软件的价格降至边际成本MC=c时,从正版软件厂商的最优价格反应函数:

2(p1-c)-θ(p2-c)=(1-θ)(a-c)

易于推出正版软件的最优定价为:

p1=c+(1-θ)(a-c)/2

5静态效率与动态效率

比较一个正版厂商面对一个盗版厂商所采用的最优定价和它面对多个厂商时的最优定价:

p1=p2=c+(1-θ)(a-c)/(2-θ)p1=c+(1-θ)(a-c)/2

我们发现存在多个盗版厂商时正版软件的最优定价应更低,如果再与完全垄断市场中企业的最优定价p1=c+(a-c)/2相比,我们发现随着盗版厂商的加入,的确正版厂商的最优定价会不断下降,越来越接近静态社会福利的标准p=mc。所以认为盗版有利于增加社会福利的看法是有道理的。但是这只是静态效率,静态效率包括配置效率和生产效率。

而社会福利则除了静态效率还包括动态效率,动态效率则与知识扩散有关,知识扩散是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的函数,所以动态效率是创新和保护的函数。如果我们不重视保护知识产权,则没有人愿意投资进行创新。如果我们过于保护,比方说,将软件的版权无限期延长,那知识将无法扩散,技术无法进步,经济就很难增长。有学者用下下列图3表示社会福利与知识产权之间的关系:

在图3中社会福利(严格的讲是动态社会福利,即动态效率)和知识产权的保护水平不是线性相关的,在P*(此处P为保护水平,而非价格)处达到最大,大于或小于P*都会造成动态效率的损失。

6主要结论

篇7

【关键词】海南;热带农业;知识产权;分析

1.引言

在欧美等发达国家,知识产权一直以来是政府和企业开拓国内外市场,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手段。随着知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知识产权在国家或企业的战略地位也明显提升,知识产权的保护也不断加强。在农业领域,农业知识产权同样受到极大的关注与重视,尤其对农业高新技术的专利,成为农业知识产权保护的重点。我国从20世纪70年代末期开始建设知识产权制度,通过几十年的发展,不仅从立法上有了突破,而且政府和企业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也明显加强。在农业领域除了以上的有关法律条款以外,还有《基因工程安全管理办法》、《农业生物基因工程安全管理实施办法》、《产品质量法》、《原产地域产品保护规定》等法律法规的出台,有力地保护了我国农业及农业知识产权。海南是国家重点建设的热带农业基地,独特的资源优势,但农业技术的滞后一直影响到海南农业的发展,尤其农业竞争力水平的提高。海南农业竞争力水平的提高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其中农业知识产权制度的完善和执行对海南省热带农业竞争力的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热带农业知识产权

农业知识产权特指农业领域的知识产权保护。我国农业领域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是一个以植物新品种、农业技术发明创造专利权、农业新品种商标权、农产品地理标志以及农业商业秘密保护等为重点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1)涉农专利是产生于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等产业,包括与其直接相关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专利;(2)植物新品种权,是依法授予经过人工培育的或者对发现的野生植物加以开发,具有新颖性、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并有适当命名的植物新品种的所有人以生产、销售和使用授权品种繁殖材料的专有权;(3)地理标志,地理标志产品,是指产自特定地域,所具有的质量、声誉或其他特性本质上取决于该产地的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经审核批准以地理名称进行命名的产品;(4)农业领域的遗传资源和传统知识保护。具有实用或潜在使用价值的遗传材料。

热带地区主要分布在海南、云南、广东和广西,其中海南热带和亚热带分布面积是最广的省份。而热带农业知识产权更倾向于地理标志,以为热带农业具有较典型的区域特性,其农产品必须在特定的气候、温度和湿度等综合自然条件下才能形成,是其他地方没法种植与生产的,具有生产的特殊性,完全要取决于生长的自然条件,其农产品有着较为显著的特征。当然也包括涉农专利和植物新品种等内容。

3.海南热带农业知识产权特征

3.1 拥有独特发展农业知识产权的资源

海南热带农业知识产权主要包括了品牌资源和研究机构资源。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产生了与其他省份有差异的农产品,比如:其中广为人知的海南四大名菜:“文昌鸡”、“加积鸭”、“东山羊”、“和乐蟹”。近年来海南也不断利用自身特有的自然优势不断推出自己的品种,比如:“琼中绿橙”、“南田芒果”等特有品牌。不断丰富本区域的热带品牌资源。

海南省设立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海南省农科院、海南南繁育种基地等研究研究机构,除此之外还有企业内的研究单位和大学。科研单位注重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以及向农业从业者推广农业知识产权的重要性,能在海南省农业知识产权发展道路上起着重要的影响。一方面,科研单位通过研究,能创造出符合海南自身需要的农业科技新成果,申请知识产权保护之后就能成为推动海南农业发展的新的推动力。另一方面,科研单位能够与农业企业合作,一同研究开发符合农业发展需要的新成果,并向其推广知识产权战略,鼓励以知识产权带动企业的快速发展。国家在海南儋州设立了植物新品种测试分中心,这大大方便了海南各科研单位和农业从业者对自身培育的植物新品种送交国家相关单位对其新品种的鉴定。大大节省了新品种鉴定的时间,有利于海南新品种以最快的速度推广传播,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增强海南的农业竞争力。

3.2 拥有完善的推广网络

农业知识产权在保护的同时,也需要对农业新品种或专利进行推广,最大化发挥农业知识产权的作用,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海南在农业新品种和专利等的推广上,由政府构建了一个完善的推广网络,即海南省农业科技服务“110”。该推广网络是一个集农业技术服务、市场信息服务、农资供应服务于一体的农业综合服务平台。建立包括1个省级指挥中心、22个市县(区)指挥中心,98个乡镇有服务站,187行政村有服务点的服务网络。推广网络的专家和技术人员达到1400多人。该网络把科研机构、高等学校、政府和基础单位紧密结合,通过电话咨询、远程视频诊断、农业智能专家系统决策、现场指导、技术培训等手段为农民提供服务。

3.3 热带农业知识产权越发受重视

由于农业知识产权对于农业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以及为产权拥有者带来的丰厚的利益,人们对农业知识产权的重视程度和保护意识也在不断提高。例如:中国颁布了《专利法》、《商标法》、《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加入WTO的《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加入《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公约》对新品种权实行行政和司法双重保护。

在《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有明确提出把海南打造成“国家热带现代农业基地,充分发挥海南热带农业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热带现代农业,使海南成为全国冬季菜篮子基地、热带水果基地、南繁育制种基地、渔业出口基地和天然橡胶基地”。还提出统筹南繁育制种基地建设与管理,提高南繁基地育制种生产能力,并加强海南动植物保护工程建设。加快发展现代设施农业、精细高效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提高农业的附加值和综合经济效益。从海南省历年科学技术成果公告中可以看出,从2009年开始,科技成果公告的期数增加,成果数量显著增加,涉农成果所占比例也有所提高。

3.4 知识产权起步晚、新品种产权保护难度大

海南的农业专利公开数跟同为热带农业种植地区的广东和云南比较,海南的专利贡献量与其他两省差距明显。这是由于海南发展起步晚、基础较差,与广东、云南之间在经济实力、科研实力以及涉农企业整体实力等各方面的存在着差距,整体实力上的不足对海南知识产权的良好发展起着相对的制约作用,对农业的发展也将起到一定的限制作用。

农产品新品种不像工业产品新品种,其有着独有的特性,在新品种的保护上难度大。工业新产品只要把产品的制作配方保护好,不知情者不容易制作出一样的产品。而农业产品新品种可以通过该新品种的种子等方法来偷取新品种的成果,使该品种产权所有人利益受到损害。海南的天然橡胶从一种新品种开始试种到大规模种植,其技术的流失现象非常明显,从一般的育种到种植在很短时间内非关联人员就会掌握。

4.对海南农业发展的促进

4.1 独特的资源提升了海南农业竞争力

海南省拥有独特的自然资源和相关的农业科研单位,在创造拥有海南特色的农业知识产权方面有着良好的先天条件。国家确立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以及在农业知识产权方面的制度方面不断完善,又给海南在创造和保护农业知识产权方面提供了政策上的支持和制度上的保障,极大的鼓励海南科研单位及农业从业者创新和保护海南农业知识产权,而源源不断产生的新的农业知识产权能够更好的提高海南农业竞争力水平,具有海南地方特色的农产品还能打响海南特色农业品牌。

4.2 完善的推广网络对农业发展产生推动力

海南省在农业知识产权领域的起步晚、基础差,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海南农业知识产权创新的能力。海南相关政府可能又会因为重视程度不够或者有时工作不够到位,给农业知识产权的保护带来不便。但完善的推广网络弥补了这一不足之处,科技110平台不仅在技术的推广上对农业产生很强的覆盖面,同时也为农业知识的传播和农业新品种的推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一定程度上海南省应该利用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政府对海南农业发展加大重视程度的大好时机,大力完善包括海南知识产权网在内的相关知识产权服务体系,做好知识产权农业、工业等领域的细分,方便需要的人员对各领域知识产权信息的查询。

4.3 促进政府对农业制度规范

海南省在农业知识产权领域的起步晚、基础差。面对种种不利的因素,政府相关部门应该采取措施积极应对,改善不足,做好农业知识产权方面的申请、保护等相关工作;并通过加大宣传等方式向农业从业者了解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性,保护产权要从基层做起;保障产权拥有者的利益,完善农业知识产权大环境,提高农业从业者创造和申请知识产权的积极性。对于外来品种对本地品种冲击的情况,政府部门应该给予政策支持,鼓励科研单位对本地农业品种进行研究,并以此培育出具有海南特色的、拥有市场竞争力的农业新品种,增强海南的农业市场竞争力。通过相应政策的制定,对农业发展进行规范,把农业知识产权的保护和农业的有序发展结合起来。

4.4 推动特色产品和绿色农业发展

海南拥有自身特色的资源,这些资源是海南农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当今农业知识产权保护难度大且外来品种对当地品种冲击剧烈的大背景下,更应该着重发展具有海南特色的农产品品种,一方面,这些特色品种具有强烈的地区依赖性,拥有极高的保护价值,且被盗用的几率较低;另一方面,这些具有强烈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在当地具有外来品种没有的适应性,更适合在当地生产,并且在当地人们的心中具有难以取代的地位。在大力发展已有特有品种的同时,科研单位、农业从业者还必须不断进行科研攻关,培育出更具市场价值的拥有海南特色的农产品品种,始终保持海南特有品种的生命力和市场竞争性。

5.结论与思考

通过上述分析之后能够对海南省农业知识产权方面的现状以及对海南省农业发展的影响有了一定的了解,总体来说有以下几点:第一,农业知识产权对海南农业的影响程度与海南政府的重视和投入水平密切相关,政府部门的起着引导的作用;第二,农业知识产权也和农业生产密不可分,农业从业者不断在实际生产过程中结合实际需要进行农业生产技术方面的创新,积极与科研单位联系开发适应市场需求的新品种,以知识产权的方式推动农业健康快速发展;第三,海南拥有具有当地特色的农业品种,应该加强对这些品种的开发,争取以这些特色品种为突破点,进而带动海南其它农产品市场销售,最终全面提高海南农业的知名度与市场竞争性,确立海南农产品的国内国际地位。

参考文献:

[1]熊惠波,彭艳,孙娟,秦春秀.我国热带作物新品种知识产权战略研究[J].中国热带农业,2009(1):3-5.

[2]王志刚,高利敏.农业知识产权与综合竞争力的关联:对日本做法的借鉴[J].改革,2010(4):93-97.

[3]李国禄,吴进明,李永勤.以生物知识产权理念构建云南农业经济发展思路[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38-43.

[4]侯春生,刘嘉,杨小平.新形势下广东农业知识产权发展现状与对策建议[J].广东农业科学,2011(17):217-220.

[5]王冬冬,王艳军,张之光.农业知识产权范围初探[J].中国农学通报,2008(3):469-472.

[6]孙好勤,张慧坚,方佳,王富有.中国热带农业科技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0(14):339-344.

篇8

[关键词]商誉权 法律属性 知识产权

商誉权是商誉在法律上的反映,是指商誉主体依法对其创造的商誉所享有的专属权和不受侵害权。商誉权作为一项民事权利,已成为法学界的共识。但是,对于商誉权究竟归属于哪一类民事权利,则存在不同的看法。

一、商誉权法律属性的学说

目前,关于商誉权法律属性的学说,概括说来主要有如下三种:

(一)人格权说

该学说将商誉权与名誉权等同,认为商誉权与名誉权一样,从属于人格权。对法人而言,法人的名誉权与法人的商誉权在本质上没什么差异,商誉权是名誉权的核心内容,商誉反映名誉,两个概念是统一的。法人名誉权与商誉权的区别主要在于侵害权利的主体不同。当一个企业的名誉被一般人(即非竞争对手)侵害时,其所侵害的是名誉权,当一个企业的名誉被其竞争对手以反不正当竞争法规范的手段侵害时,其所侵害的是商誉权。

(二)知识产权兼人格权说

该学说实际上是一种复合权说,它认为商誉权具有人身权(人格权)与财产权(知识产权)的双重属性。侵害商誉权的行为不仅侵犯了权利主体的知识产权,同时也侵犯了其人格权。这种侵权行为是一种竞合侵权,其侵犯的客体有两个,一是商品,表现为侵犯商品声誉;二是商誉主体,表现为侵犯商业信誉。当侵犯的客体主要是商业信誉,而竞合侵犯商品声誉时,则商誉权表现为一种人格权。在这种情况下,商誉侵权视为名誉侵权。该学说在承认商誉权具有人格权属性的基础上,认为人格权学说的缺陷在于忽视了商誉权的财产性,商誉权更主要的体现为财产利益上的权利。

(三)知识产权说

持该观点的学者认为,商誉的实质是一种客观的社会评价,是脑力、智力的创造物,不具有物质形态,商誉的非物质性决定了商誉权的知识产权属性。并且,商誉具有专有性并与各种各样的信息有关,这些信息与各种有形物质相结合,符合知识产权的固有特征。从内容上看,商誉权具有人身性和财产性的双重内容,与传统的知识产权相似。另外,在实践中,商誉权作为一项知识产权,已日渐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承认及保护。

二、对商誉权法律属性的思考

本文认为,应当将商誉权的属性界定为知识产权,理由如下:

(一)商誉是一种非物质形态的财产

将商誉权归类于知识产权,关键在于其无形财产权的属性,或者说其客体的非物质性。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才能说商誉权符合知识产权的固有特征。客体的非物质性是知识产权的本质特征,而商誉的产生是由于商事主体在经营中具有先进的经营理念、科学的管理方式、优越的地理位置、不断的技术创新以及优秀的员工素质等使企业赢得了顾客的认可及好感,因此形成了巨大的经济价值。这种由多种因素构成的认可和好感仅存在于顾客的头脑之中,不具有有形的物质形态。而且,从商誉的形成过程来看,商誉是经营者综合性创造劳动的结晶,凝聚了经营者的智力成果,应该成为知识产权法的保护对象。

(二)商誉权具有人身权及财产权的双重属性

从内容上看,商誉权具有人身权与财产权的双重属性,与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等传统知识产权相似。商誉权具有财产性,是一种非物质形态的特殊财产利益。商誉作为社会公众对商事主体所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务内在的品质声誉的认可和评价,能够给商事主体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同时,商誉权也具有人格属性,商誉是社会公众对商事主体的良好评价,其中最重要的一方面就是对商事主体的经营声誉或者说是商事主体与顾客之间的良好关系的良好评价。它随着商事主体的建立而建立,总是和具体的商品生产者或经营者联系在一起,离开了具体的商品生产者或经营者,就无所谓商誉权。

(三)商誉具有专有性且与各种信息有关

商誉具有专有性。即商誉只能由商事主体才能享有,其他不从事商事活动的法人不享有商誉。某个企业的商誉只能专属于产生该商誉的企业,它不能脱离该企业而单独存在,也不能单独转让给其他人。而且商誉是人的脑力、智力的创造物,其本质是各种各样的信息,这些信息与各种有形物质相结合,符合知识产权的固有特征。知识产权的保护对象是知识产品,知识产品具有非物质性的特点,总是要通过一定的客观形式表现出来,使知识产品创造者以外的人能够了解,这种客观表现形式是对其进行知识产权保护的条件之一。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商誉权符合知识产权的特征。

(四)符合《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约》的原则精神

把商誉作为一种知识产权来保护,符合《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约》的原则精神,顺应商誉保护的发展趋势,合乎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如《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约》第2条第8款中明确规定,知识产权包括:(1)与文学、艺术及科学作品有关的权利......(6)与商品商标、服务商标、商号及其他商业标记有关的权利(7)与防止不正当竞争有关的权利(8)一切其他来自工业、科学及文学艺术领域的智力创作活动所产生的权利。该定义的范围可以说包括了一切人类智力创作的成果,应该认为它涵盖了商誉权,尤其是其中的“与商标、商号及其他商业标识有关的权利”“与防止不正当竞争有关的权利”等均体现着商誉权保护的内容。因此将商誉权归属于知识产权的范畴,本身就符合《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约》的原则精神。此外,在实践中商誉权作为一项知识产权,已日渐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承认及保护,并且商誉权在知识产权体系中被归类到“制止不正当竞争”的权利中。在国际多边投资协议中,商誉与著作权、专利、商标都是可以用于投资的资产形式。

参考文献:

[1] 陈慧娟,张兰. 论商誉权的法律保护 [J]. 商场现代化. 2007 (05)

篇9

中国的创新与知识产权保护对于美国经济有多重要?看看美国商务部长骆家辉本月27日的一日行程安排就知道。

10月27日,祖籍广东台山的骆家辉在广州出席了由广东省知识产权局与美国全国商会共同主办的“珠江三角洲地区创新与知识产权国际研讨会”,并希望中国未来能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的执行工作。当天下午,骆家辉又在暨南大学知识产权学院发表演讲,与大学生讨论知识产权对下一代创新者和企业家的重要性。

在同一天的两次演讲中,骆家辉反复引用了“微软之父”比尔盖兹的故事,点明创新与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意义所在。巧合的是,这距离微软在中国正式Windows 7仅过几天而已。

目前,中国已成为全球制造业大国。然而,中国拥有的专利数却没有与商品出口量实现同比例增长。金融危机下,中国制造业何去何从?数位参加了27日会议的业界资深人士在接受记者专访时均表示:中国若要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经济转型升级,缓解战云密布的贸易摩擦,创新和保护知识产权才是“法宝”。

而在当下中美贸易战阴云密布的背景下,知识产权、科技创新不但可以成功改善两国之间的贸易顺逆差形态,而且将在根本上改善两国的政经合作与竞争等博弈格局。

推动创新须保护创新

记者:本月23日,微软正式在中国推出新的视窗操作系统Windows 7。可是有报道称,在Win7正式面世前,中国软件市场上就已经出现了大量盗版。身为微软大中华区总裁兼CEO,梁念坚先生对此有何感想?

梁念坚:对于Win 7在中国的正式上市,我的心情非常激动。实际上,在Windows 7的开发过程中,来自中国的研发队伍发挥重要作用。他们不仅开发了win 7中的部分功能,也在解决与中国硬件、软件厂商的兼容性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其中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我们的中国团队通过与工行、交行的协作配合,解决了online banking(网银)方面的兼容性问题。这对于我们来说,意义十分重大。

但是,对于市面上的盗版软件,大家一定要小心对待。因为根据我们的调查,盗版软件中含有很多病毒或其他恶意程序。从今年1月份开始,大陆和香港的软件市场上确实相继出现了beta版、RC版等等的盗版软件。这些版本实际上是我们不断改进的过程,因此这些版本都不是最终版本。而且,这些版本是有使用限期的,只能用到一定时间后可能就不能再用了,这样对消费者来说会造成十分不好的后果。所以我们大力提倡要建立一个好的知识产权保护环境,以解决类似问题。

有人说,Win 7在中国的最新定价标准是一种反盗版的新战略。其实不完全是。我们的Home Basic(家庭普通版)在中国的定价是399元。反盗版是一个考虑,另一个方面则是考虑到中国还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人均收入与发达国家还有差距,所以中国的价格是配合了中国实际情况的。

记者:据了解,美国在北京的驻华大使馆和广州总领事馆分别设立了知识产权专员。柯恒先生,您认为选在广州设立知识产权专员有何特殊意义?

柯恒:美国和广东有着深厚的渊源。1892年,一位费城的商人约翰从广州带回了印有乔治华盛顿肖像的玻璃,并印制了许多张肖像。之后,约翰被肖像的原画家Gilbert Stewart告上了法庭,而这幅肖像现在就的在美国的一美元纸币上。这其实就是美国和广东之间第一起关于著作权的案例。

历史有时确实很有趣。当美国政府决定要在海外设立知识产权专员时,曾有过一番讨论:是要设立在较发达国家,比如日本,还是要设立在更需要技术支持和培训的国家,比如印度、中国、俄罗斯。我当时的意见是:应该建立在与美国有所不同的区域,而非相似的地方。广东是中国的经济引擎,但是“山高皇帝远”,你需要了解广东当地的具体情况,才能加强沟通。

同时,广东在世界经济中也占有特殊的位置。这里是一个发达地区,而且有着便利的交通,广州港和深圳港都是广东通往世界的门户。而广东的专利拥有数和PCT的数量远超于中国其他省份,这显示了广东创新的趋势和善于利用知识产权。广东也拥有中国国内最多的知识产权案,这不能简单地说是件好事还是坏事,一方面可能会显示这里常有知识产权纠纷,但另一方面也可能彰显了政府在处理知识产权纠纷方面所做出的努力。事实上,广东的发展恰恰就反映了中国的未来。

记者:所以,这次创新与知识产权国际研讨会也选定在广州举行?

哈利:知识产权问题,不仅是美国的问题,也不仅是一个外国问题。它是一个国际性的问题,更主要还是中国的问题。我们注意到珠三角超过90%的贸易争端是发生在中国企业之间的,而中外之间的直接争端所占比例不到10%。

广东省委书记所倡导的政策,希望企业能够将自主创新能力转化为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强大动力。在我看来,创新的能力意味着所有的公司要自己研发新技术用以生产新产品。而要做到这一点,需要保护他们的权利。

推动创新,必须保护创新,而保护创新,需要保护新产品的研发者,使他们愿意为研制新产品付出时间、资金和精力,以及承担风险。所以,我们今天所讨论的并不是中美之间的对话,我们希望讨论如何提升我们的价值取向,如何推动创新以及怎样创新。

我国是专利和商标申请大国,但远远不是专利强国、品牌强国。自2008年6月《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起,我国知识产权制度建设进入了一个战略主动期。在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中,我们尤其需要提高自主知识产权的质量和效益,具体来说需要考虑以下三大目标:一是提高专利技术的有效应用率和专利产品的附加值;二是提高国际知名品牌的增长率和知名品牌的国际市场影响力;第三,则是要提高文化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和版权产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

知识产权保护重在执行

记者:骆家辉部长曾强调,国际参与(global engagement)是中国打击盗版问题的解决之道。就目前来看,应如何评价目前中国在保护知识产权方面的国际参与程度?

哈利:从中央政府层面讲,中国在过去的6年多时间里已经取得了非常大的进展。中国已经制定了很多法律来保护知识产权所有者。这些工作是很出色的。但是,我们现在并不是需要新的法律和新的规定。如果没有好的执行,法律是不会发挥作用的。所以,当前最重要的是各地对

于法律的执行。中央政府、不同地区的省级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的合作是我们当前关注的焦点。

中央政府层面已经没有什么问题需要讨论了,现在所遇到的困难的是县一级、镇一级的地方政府,由于某些产业是当地的经济支柱,这些地方政府成为知识产权违规者的保护人。这些做法会带来很坏的影响。

比如说食品、保健品、化妆品,当人们使用假冒伪劣的洗发水、沐浴露时,不仅仅损害他们的利益,更有可能危及生命。劣质的婴儿奶粉会使孩子生病,假冒的药品会危及人的生命,假冒化妆品会使你的皮肤受损,所以,我们需要考虑到消费者的利益。当然,在这些观念的转变上,需要中国上上下下,从中央到地方,投入更多的精力来参与。

吴汉东:是的。知识产权领域是中西方经贸领域利益竞争的主战场,知识产权控制着涉及10000亿美元的货物、服务贸易,涉及到中西方重大经济利益。从立法来看,中国的知识产权立法完全符合国际公约的规定,我国的知识产权法律是与国际知识产权法律和管理接轨的。我们的问题在于运用经验不足,运用水平不高。国际知识产权协会主席伯顿曾说,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在知识产权方面的差距,不在于制度本身,而在于运用制度的经验。

对话嘉宾

梁念坚simon Leung微软大中华区总裁兼CEO

柯恒Mark Cohen中国美国商会知识产权委员会会长美国前驻北京大使馆资深知识产权特派专员

吴汉东教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法学会知识产权研究会会长中国知识产权研究会常务理事

哈利Harley Seyedin华南美国商会会长

唐善新广东知识产权保护协会会长我认为是非常有道理的。

柯恒:有些人对中国的环境并不了解,认为中国人在网上非法下载是因为相对贫穷,没钱购买。但实际情况是非常有中国特色的:非法下载电影和音乐的人并不是农村人,相反,是受过良好教育的、相对有钱的城市人。他们读过大学,他们喜欢好的音乐和电影,而且,他们知道哪里可以免费下载的。教育和宣传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非常重要,但最好的教育宣传手段就是对制度进行有效执行。

经济危机促进经济转型

记者:吴教授提到,知识产权涉及到中西方重大经济利益。可是,去年爆发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给全球经济都造成了严重的损失。金融危机对于我国的知识产权事业有何影响?我们要如何应对?

唐善新:我认为从某种层度来说,金融危机有着正面积极的意义,是把坏成好事了。总体上看,金融危机不仅让各大企业充分暴露出了问题,也让大家都看清形势,发现问题:如果没有创新,不强调知识产权,我们的企业就会走到尽头。所以我们必须加强产业的升级,来加强创新和知识产权的有效应用。

记者:去年6月,我国颁布了《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提出目标要到2020年把中国建设成知识产权运用水平比较高的国家。这个“比较高”的标准应如何理解?其参照体系是什么?

唐善新:“比较高”的意思,不仅是知识产权的数量要上去,质量要提高,还要把它应用到企业生产之中。如果跟我们整个产业的发展蓝图能够匹配起来,这就是最高的水平。参照的标准或者体例就是经济复苏的五个衡量标准――主要是用电量,港口集装箱的吞吐量,公路上货车的通行量,产房的闲置率以及隐含的知识产权的现实转换量。

篇10

    一、关于知识产权犯罪的概念

    知识产权犯罪的概念是研究该类罪的逻辑起点和基础,对于划定知识产权犯罪的研究范围、把握本类犯罪的本质和特征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在我国刑法学界,对于知识产权犯罪的定义众说纷纭,但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1.知识产权犯罪,是指我国刑法所规定的,故意侵犯知识产权,违法所得数额较大或具有其他严重情节的行为[2](P.3)[3](P.693)。

    2.知识产权犯罪,是指行为人以营利或其他非法利益为目的,违反知识产权管理法规,故意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扰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销售金额、违法所得数额较大,或者具有其他严重情节的行为[1](P.12)。

    3.知识产权犯罪,是指违反知识产权法的规定,未经知识产权所有人许可,非法利用其知识产权,侵犯国家对知识产权的管理制度和知识产权权利人的合法权益,情节严重的行为[3].

    4.知识产权犯罪,是指违反法律规定,侵犯他人依法享有的知识产权,情节严重,依照刑法应负刑事责任的行为[4](P.11)。

    5.知识产权犯罪,是指行为人以营利为目的,违反知识产权管理法规,故意侵犯他人知识产权,销售金额或违法所得数额较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行为[6](P.749)。

    6.侵犯知识产权罪,是指行为人违反知识产权法的规定,侵犯他人依法享有的知识产权,情节严重的行为[7](P.381)。

    在对上述观点进行评述并提出我们的观点之前,有必要就知识产权犯罪概念的界定提出相关依据。我们认为,给知识产权犯罪下定义既要依据犯罪的一般概念,也要考虑到本类罪的特性,即区别于其他类罪的特征。首先,即使是就犯罪的一般概念而言,刑法理论上也存在争议。例如“二特征说”、“三特征说”、“四特征说”从不同的角度给犯罪下定义。我们赞成“二特征说”,即犯罪的本质特征是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程度的社会危害性,法律特征是刑事违法性[8](P.156)。“行为的社会危害性从其形成结构来说,是主客观统一的,即只有一定的人在罪过心理支配下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行为,才可能具有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程度的社会危害性。换言之,社会危害性的主客观统一性是指危害行为对合法权益的客观侵犯性与行为人的主观罪过形成了社会危害性的内容。”[9](P.82)应该说,危害行为对合法权益的客观侵犯性最集中地反映在犯罪客体上;而“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程度”通常表现在犯罪情节和犯罪数额等描述性要件上。刑事违法性则是罪刑法定原则的必然要求,是司法机关定罪量刑的首要参照。故此,从犯罪的本质特征社会危害性的角度而言,犯罪客体、犯罪人的主观罪过、犯罪情节等描述性要件及刑事违法性应成为犯罪概念的具体要素。其次,就知识产权犯罪的特性而言,显著地体现在其行政从属性上。行政从属性是指某类犯罪的成立对行政法规及行政命令的依附性;知识产权犯罪的行政从属性是指该类犯罪的成立取决于知识产权行政法规的具体规定。换言之,侵权行为的行政违法通常是构成知识产权犯罪的基础或前提。例如,假冒专利罪的成立依赖于专利法对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等专利的保护期限的规定;如果上述专利不在法定保护期限内,专利权就不存在,假冒专利的违法行为乃至犯罪行为无从成立。

    基于以上依据对前述知识产权犯罪的六种定义进行考察,可以发现:这些定义从不同的角度描述和揭示了知识产权犯罪的内涵,具有一定的正确性,但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第一种定义具有犯罪客体的不充足性,没有表明知识产权犯罪是复杂客体,除了侵害知识产权外,还侵害了市场经济秩序、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和国家的经济增长。第二种定义则欠缺刑事违法性的表述。第三种定义和第六种定义实际上不是界定知识产权犯罪的概念,而是对知识产权的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进行区分,其逻辑思路是:“情节严重的违法侵权行为是犯罪”,这种定义方法是不可取的。第四种定义也具有第一种定义犯罪客体不充足的缺陷,且同时缺乏主观罪过的描述。第五种观点缺乏刑事违法性的表述,对于主观罪过的归纳阐释也是值得商榷的。

    据此,我们认为,知识产权犯罪的概念可作如下表述:我国刑法所规定的,违反知识产权法,故意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破坏知识产权管理制度,损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和国家经济增长,情节严重的行为。

    二、关于知识产权犯罪的客体

    “犯罪客体是刑法所规定的,而为犯罪行为所侵犯的权益。……其中的‘权’主要指权利,包括国家权利、法人等单位的权利与公民个人的权利,也包括国家机关的权力。其中的”益“是指利益。……包括国家利益、社会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益,包括物质利益与精神利益”[9](P.115)。从“权利”和“利益”两个角度来理解知识产权刑事保护的目的,不难看到:“其一是把目光投向法律保护的权利人,保障权利人的利益,以便提供一种制度环境,使他们的聪明才智能够得到私人回报,有取得经济利益的可能,从而促使他们生产更多的知识资产并将它提供给社会,从而使社会也同时取得利益,其二是从一个国家的角度来理解,经济增长取决于知识的增长,科技和文化(知识)的进步将会提高一个国家的生产率,促进一个国家生产的物品的总量和人均值的增长,知识产权法对知识资产的生产和利用提供了一种法律制度,从而也就将促进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10](P.6)。因此,可以把知识产权刑法保护的对象,即知识产权犯罪的客体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知识产权权利人的利益;二是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和管理制度、市场经济秩序和国家经济增长。可见,知识产权犯罪是复杂客体,下面我们对之展开论述。

    (一)知识产权权利人的利益

    所谓知识产权,是指人们就其智力创造的成果所依法享有的专用权利[11](P.1)。知识产权这一概念是从西方引入的,英文(Intellectual Property),德文(Geistiges Eigentum)都是“智慧财产权”、“智力财产权”的意思,产生于18世纪的德国。在中国的大陆地区,自本世纪70年代以来被译为“知识产权”,并为大多数人所接受。知识产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知识产权包括一切人类智力创作的成果。狭义的或传统的知识产权则包括工业产权与版权(著作权)两部分,其中,工业产权包括专利权、商标权、禁止不正当竞争权等,版权中则包括作者权与传播权(即邻接权)等。

    知识产权具有明显不同于人格权、健康权等人身权利和物权、债权等财产权利的性质和特征,这使知识产权犯罪有别于传统的人身犯罪和财产犯罪,成为一种新类型犯罪。知识产权的特征及其刑法意义表现在:

    1.知识产权客体的无形性。财产所有权的客体是动产、不动产,即有形财产;知识产权的客体则是基于智力活动形成的创新成果即无形财产,而这种创新性智力成果的物化产品或物质载体并非知识产权的客体。

    知识产权的这种特性决定了权利人对其“占有”不能通过实在具体的控制来实现;侵权人的侵占方式也不是通过侵夺或毁损,而是剽窃、假冒、篡改、擅自使用等没有法律根据地占有和使用他人的精神成果的方式。与之相应,权利人只有在发生侵权,从而通过诉讼等方式主张权利时,才能体现出权利人对知识产权行使占有、控制和进行管理的权利。正因为如此,西方法学界有人把知识产权称为“诉讼中的物权”(Things in Action)。

    2.人身权和财产权的二重性。知识产权具有财产和人身的双重属性,知识产权的人身权与原始取得知识产权的主体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只能由原始创新主体享有,但其财产权却可以进行转让。

    知识产权的二重性表明了知识产权犯罪行为的特殊危害性,这类犯罪通常不仅侵害了权利人的财产权,还侵害了人身权,这对于刑事立法上确立知识产权侵权行为犯罪化的依据和刑事司法过程中确定定罪量刑的标准均具有重要意义。

    3.有效期限的时间性。知识产权的时间性一般是指其财产权利的时间性,而非人身权利的时间性。时间性是指知识产权法所确认的某项智力成果权利只能在法律规定的期限内有效,超过时效的则不再受法律保护。而财产所有权则与其不同,只要该所有物客观存在,法律就给予保护,不受时效限制。

    知识产权保护期限的时间性说明:只有在法律规定的期限内,知识产权人才享有独占权等权利;一旦保护期届满,相关智力成果进入公有领域,任何人都可以自由使用。可见,知识产权犯罪的成立前提之一是该项智力成果必须在法定有效保护期限以内,否则不能据以追究犯罪。

    4.国家机构的确认性。知识产权的取得一般需经法律规定的程序,并由行政主管机关予以确认。法律往往要求希望取得知识产权的智力成果要经过审查或登记程序,只对符合法律规定的申请才由国家行政主管机关授予相应权利。

    由于对知识产权进行审查、登记、注册,这就把大批不符合创新性等法定标准的智力成果排除于法律保护范围之外,这些智力成果也就不会成为知识产权犯罪的对象,从而限定了知识产权犯罪惩治的范围。

    5.法律保护的地域性。知识产权的地域性是指按照一国法律获得确认和保护的知识产权只在该国具有法律效力,除签有国际公约或双边互惠协定的情况外,知识产权没有域外效力,其他国家没有对一国知识产权进行保护的义务。

    知识产权的地域性在刑法上的意义主要体现在对他国在我国的知识资产进行刑法保护的问题。侵犯外国商品知识产权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取决于我国参加有关国际条约、双边条约等协议的情况及国内法律的认可。目前,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扩大,中国知识产权的保护范围和保护水平逐步与国际惯例接轨,这将不断扩大知识产权犯罪的惩治范围;同时,一些新的问题,诸如知识产权犯罪的跨国、跨地区犯罪等也随之出现。

    (二)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市场经济秩序和国家经济增长

    1.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市场经济秩序和国家经济增长作为知识产权犯罪客体的合理化根据。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知识资产是公共的,任何人都可以免费使用,法律毋需保护知识创造者的利益,人们缺乏知识产权的权利意识。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定并修改了一系列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律、条例;建立了知识产权交易中心;加强了知识产权领域的国际合作;知识产权的权利意识逐渐深入人心。尽管如此,社会上仍有人对制定知识产权法律持有异议,认为保护知识资产将会赋予权利人一种垄断地位,是对社会利益的损害,将会减少知识资产的运用,不利于经济技术的推广和发展。在执法上,问题也同样存在。有的执法人员对知识产权违法犯罪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存有模糊认识,更有少数地方官员出于经济利益上的地方保护主义等原因,对知识产权的侵权和犯罪行为持纵容、包庇态度,对知识产权违法犯罪的惩治横加干扰,导致大量犯罪“黑数”的产生,放纵了犯罪。因此,认清知识产权犯罪的侵害客体,明确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市场经济秩序和国家的经济增长作为知识产权犯罪客体的合法化根据非常重要,有利于完善立法和改善执法环境。

    我国知识产权法律保护中“制度安排在先,意识形态滞后”状况的存在有其深刻的历史文化根源和经济原因。“中国传统法观念的基本精神是整体本位而非个人本位的。……这种法律观是落后的自然经济、宗法社会和专制政体的反映,它压抑了个人的热情智慧和创造力,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12](P.238)在这种传统的以集体为本位,以义务为本位的法文化精神的观照下,个人的人格、个人的智力劳动得不到尊重,个人的智力成果得不到社会的认可和法律的保护是很自然的事。另一方面,我国长期推行的计划经济体制也压抑了知识产权的权利意识。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对资源实行统分统配,知识资产在“利益一致”的主体间无偿转让,不承认个人利益和智力成果的私有化。随着民主法制建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知识产权权利观念的滞后状况有望得到改变。

    知识产权权利观念的滞后还导源于对经济规律的错误认识。应该看到,知识资产的公有化固然在短期内能扩大知识资产的利用,提高经济效益,但从长期来看却是不利于经济增长的。这是因为:首先,在经济学上,每个个体都具有自利性,其作出经济行为通常要考虑到投入与产出的比例。智力成果无偿进入公有领域,必然会压抑人们创造的积极性,不利于更多、更先进的技术成果产生。其次,智力成果如果不能得到法律的有效保护,将难以公开转让,以至成为技术秘密,阻碍了推广应用。再次,从国际技术交流来看,一国知识产权保护水平低,将不利于外国先进技术进口,这不利于本国的经济增长和参与国际竞争。从根本上来说,正是由于知识产权的侵权和犯罪行为,损害了国家的经济增长,立法者才颁布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实行知识产权的管理制度,维护知识产权转让的市场秩序。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理解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市场经济秩序和国家经济增长作为知识产权犯罪客体的合理化根据。

    2.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市场经济秩序与国家经济增长作为知识产权犯罪客体在我国刑法中的地位。

    对于知识产权犯罪侵害客体的认识,刑法学界有不同意见。早在刑法典颁布实施以前,有学者认为,侵犯知识产权罪的客体是他人享有的知识产权[13](P.458)。这种主张简单地把本类犯罪的客体局限于某种权利,没有认识到知识产权刑事立法的目的和知识产权犯罪的内在本质。我国刑法将知识产权犯罪设专节规定于刑法分则第3章——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中。这表明,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市场经济秩序和国家经济增长作为知识产权犯罪的客体已得到立法者的肯定和高度重视;而且,依据我国刑法分则以犯罪的同类客体为分类标准,以国家保护的法益的重轻程度为先后次序排列的立法原则,本客体是知识产权犯罪的主要客体。当前,关于知识产权犯罪在分则体系中的地位在刑法理论界还有不同的看法。我们认为,考虑到经济增长在社会生活中的中心地位和我国发展市场经济的现实,刑法典这样排列是合理的。

    三、关于知识产权犯罪的主观罪过

    刑法学界一般认为,知识产权犯罪的罪过形式是故意,过失不构成本类罪。这是因为:第一,从刑法理论上看,知识产权犯罪可归入法定犯。法定犯作为一定的社会现象,其本身并不一定蕴含着法律所禁止的性质或为社会所责难的性质,国家之所以认为这种行为是犯罪行为,完全是出于某种行政的社会政策的需要。法定犯由于其伦理道德上的可谴责性较弱,不宜对其主观犯意过于苛责,行为人只有在出于故意的情况下,才宜作为犯罪对待。过失行为则通常作为一般违法行为处理。这是刑法人道和刑法谦抑的价值取向的必然要求。第二,从刑事立法来看,考虑到刑事立法以惩罚故意为原则、过失为例外和犯罪故意一般不作规定,过失则明确规定的立法原则,本类犯罪应属故意犯罪无疑。

    知识产权犯罪的故意就认识因素而言,要求:1.行为人必须对犯罪对象的性质有认识,即明知是注册商标,明知是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明知是他人注册商标的标识,明知是专利,明知是著作权,明知是侵权复制品,明知是商业秘密。2.行为人还必须对自己行为的性质有认识,即明知是假冒注册商标,明知是销售侵权复制品,明知是侵犯商业秘密,明知是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明知是非法制造、销售注册商标标识,明知是假冒专利,明知是侵犯著作权。就意志因素而言,多数行为人表现为积极的追求,即追求违法所得利益,追求作品声誉、信誉等的丧失;同时,也不排除少数情况下的放任,对他人作品、注册商标、专利等造成严重损害后果漠不关心,听之任之。即是说,知识产权犯罪在大多数情况下是直接故意犯罪,少数情况下是间接故意犯罪。那种认为知识产权犯罪仅限于直接故意犯罪的观点不符合刑法的规定,也不能反映实际情况,是笔者不能苟同的。

    我国刑法学界对于知识产权犯罪的主观故意的要素和内容还有不同的认识,尤其表现在对于违法性认识和犯罪目的的看法上。

    第一,关于违法性认识。对于违法性认识是否为故意的要素,各国刑法有不同的规定,刑法学界争议较大,实际部门也有不同的认识和做法。在此问题上持何种立场和态度对于定罪量刑有重要意义。例如,对于知识产权犯罪这样的法定犯,有人认为对违法性的认识对犯罪的动机和目的有影响,反映了行为人主观恶性的不同,在定罪量刑时有判断性价值。可见,违法性认识问题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对之应有清醒的认识。我们认为,任何一项法律制度的构建不能脱离该国的国情,即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条件。由于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变动剧烈;公民法律意识较弱;犯罪形势严峻,因而打击犯罪、保护人民、维持稳定仍然是刑法的首要任务。在刑法上将违法性认识作为犯罪故意,进而作为犯罪的成立条件,将不适应剧烈变动的社会生活,也难于实现刑法的目的。因此,我们主张,违法性认识不应作为犯罪故意的要素。

    第二,关于犯罪目的。对于知识产权犯罪的目的内容,尤其是是否“以营利为目的”,目前,在刑法学界争议甚大。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第一种认为:知识产权犯罪在主观上,行为人须是出于故意,且以营利为目的;以营利为目的是这类犯罪的共同主观特征,同时也是构成犯罪的主观要件[14](P.460~461)。

    第二种认为:侵犯商标权、专利权的犯罪在主观方面只能是基于故意;侵犯著作权的犯罪,在主观方面除了是基于故意之外,还必须是以营利为目的;侵犯商业秘密权的犯罪也不需以营利为目的[4](P.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