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货膨胀的利弊范文

时间:2023-12-26 18:08: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通货膨胀的利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弗里德曼,货币理论,通货膨胀理论,中国通货膨胀

一、引言

米尔顿・弗里德曼是现代货币主义的先驱,其在经济学领域内取得的成就是不可磨灭的。经济学家本・伯南克曾说:“米尔顿・弗里德曼货币框架的影响如此之大……以至于人们现在读他的著作时常常忘记了其思想的原创性和革命性。”确实,“现代货币主义”理论能够融入现代西方经济学中,不仅因它的历史继承性,更在于其理论具有较强的可指导性和操作性。研究认为现代货币主义基本理论思想与传统货币数量论在大体方向上是一致的,而其形式在结合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结构框架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

二、货币理论框架形成

对于早期货币理论,弗里德曼以传统货币理论为血肉,辅以凯恩斯货币理论为骨架,将这两者进行延伸,再加以个人理论创新及论证而成。

首先,从传统的剑桥方程式M=kPy看,弗里德曼也认为P,y是影响货币需求的两个重要变量。其次,他还将K的意义丰富,并借鉴凯恩斯的研究理论,提出了新货币需求函数:

其中: M/P为实际货币需求;y=(Y/P)为实际收入;w为物质资产占比;rm、rb、re为各金融资产预期收益率;u为影响因素;1/P.dP/dt为价格水平的预期变动率。

传统理论从制度上决定货币流通速度是稳定的,而弗里德曼则根据大量的资料证明货币流通速度是一个稳定的函数,长期中不变,短期内轻微波动。而相较于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其进步性在于对财富界定的丰富,用永久性收入代替现期实际收入水平,扩充金融资产范围。

弗里德曼建立的这样一个货币需求函数既解决的传统货币理论与日常经济不切合的问题,只能在长期中使用的缺憾,即该理论能解释在短期内经济是如何波动的。但是,此时的模型还是不全面的,弗里德曼自己也认为要建立完整模型要进行更多的条件控制。

实证研究阶段,弗里德曼对美国经济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相关重要结论:货币存量变动与经济活动、货币收入和价格密切相关,在短期内货币存量的波动和真实收入密切相关,但在长期内这种关系则不明显。

在这一阶段中,弗里德曼论证了货币量变化对经济不可忽视的影响,运用现实数据,对凯恩斯理论中的的利率影响论进行了有力的批驳,实证了现代货币主义的合理性,并且发现在长期中该理论更符合现实。

数理论证阶段,弗里德曼利用一种较为严谨的组织架构说明了实际产量、价格与货币存量之间的关系,建立了名义收入货币理论。该理论想要说明在长期中货币流通速度稳定,那么为了使物价水平保持稳定,就要控制货币量。

三、通货膨胀理论研究

弗里德曼针对通胀有两条重要观点:其一,货币增长在短期内影响产出,但长期来看,产出严格受到实际因素(如储蓄和企业)的影响;其二,通胀永远是一种货币现象,因为这种现象只有在货币增长快于产出增长的情况下才能发生,但导致货币增长的因素可能有许多种。

首先在第一条中“货币中性”的理念已经被吸收进了现代主流宏观经济学。而当时人们普遍认同的是由菲利普斯曲线所表达的规律,“货币中性”观点的提出颇有挑战性。但弗里德曼的观点经住了时间的检验,很多学者对其观点的认同度不断提升。

而第二条关于通货膨胀的观点,更是被现时学者在分析通胀问题时经常引用。但也有人认为通胀的产生也可以由许多非货币因素造成,因而弗里德曼在提出自己观点的时候,出于谨慎考虑也赞同货币过多增长是由其他很多因素造成的观点。

四、用弗里德曼的理论解释中国通胀问题

众所周知,全球经济危机后,政府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资料显示,至2013年3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103.61万亿元,同比增长15.7%。近十年,M2存量呈“加速度”上涨态势。

结果是,人们普遍感觉到通货膨胀,最直观的表现是房价和农产品价格上涨。触发因素可回到弗里德曼的那句话:通货膨胀永远是一种货币现象。货币供给量的增加就会刺激人们的需求,而随着现代人越来越有一种理财观念,他们会选择看上去最具保值性的东西进行投资。我们发现房地产和农产品实际上两者具有共同性,那便是它们的供给弹性都非常小,对于前者政府的土地供给是有限,房地产商开发也要有一段时间周期;后者农产品的生产需要投入劳动力、土地以及时间等,而近年来耕地不断减少,大量农村人员进城务工以及农产品生产的周期性。结合这些因素,必然刺激着两者的价格上升,即通胀。

篇2

关键词:货币政策;通货膨胀;实证分析

[中图分类号]F8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12)8-0016-02

一、前言

截止2011年7月,中国的CPI已连续21个月上涨,特别是2011年7月的CPI更达到106.5。控制通胀被长期放在我国货币政策目标的突出位置。然而,这些政策工具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对治理通胀有效?本文从通胀的视角研究我国货币政策工具作为经济调控手段的有效性,并提出相关建议。

二、货币政策工具治理通货膨胀效用的实证分析

1.变量选取与数据处理

用CPI反映通货膨胀;M2作为中介目标指标;同时外汇储备FER也影响到央行货币政策工具的效果;以法定存款准备金率RR、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利率I、汇率ER作为政策工具变量。

采用Census-X12进行季节调整,为消除异方差、减少数据的波动并直接得出弹性,对其取对数,得到LNCPISA;同理得到LNM2SA、LNFERSA;取对数和一阶差分,得到序列DLNRR、DLNI、DLNER。样本选取2005年7月—2012年3月份的月度数据。

2.模型实证分析

(1)数据平稳性检验—ADF检验

对上述变量进行ADF检验,结果表明:在1%的显著水平下,所有原始序列的ADF统计值均大于临界值,即是不平稳的;但是它们的一阶差分的ADF统计值小于临界值,是平稳序列。故这些序列属于一阶单整序列,可能存在协整关系。

(2)协整检验-Johansen检验

选择含常数项但不含趋势项的Johansen检验对变量进行协整检验。Johansen结果如下表1,表明:52.73大于40.96,即在5%的显著水平下拒绝没有协整方程的假设,说明至少有一个协整方程;34.81小于40.06,即在5%的显著水平下接受最多一个协整方程的原假设。即在95%的置信水平下,变量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关系。

(3)Granger因果检验

对所有的变量进行Granger因果检验,结果如表2-3,表明:LNFERSA、DLNER、DLNRR、DLNI是LNCPISA的格兰杰成因,而DLNM2不是LNCPISA的格兰杰成因。

表1 滞后2期的Granger因果检验

(4)脉冲响应

本文选择时间滞后期36,分别给DLFERSA、DLNI、DLNER、DLNRR一个标准差大小的冲击,得到关于LNCPISA的脉冲响应函数。

LNFERSA对LNCPISA实施冲击的LNCPISA的时间响应路径一直为正,对物价的抑制作用在第二期开始生效,但效应不是很显著,并且逐渐降低,至第22月回归到0值,这意味着FER在中长期内对物价的控制是失效的。LNCPISA对DLNII冲击只产生了较弱且短暂的反应,波动较大,第9期回归到0值,这说明I政策工具控制物价的效果不理想。LNCPISA对汇率变动速率冲击产生负反应,在短期能对物价起一定抑制作用,但是影响程度是很小的,在第9期回归到0值。这说明通过人民币的升值来抑制物价的效果也是很不明显的。DLNRR第2期对物价起到一定的抑制效果但效果甚微,于第14期归于0。说明存款准备金率的变动在短期内推动物价的上涨,随后起到不稳定的抑制作用,在中长期对物价的抑制效果也不好。

(5)方差分解

从图1所示:引起物价波动的因素按照贡献度由高到低依次是物价本身贡献度60%,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变动速率贡献度40%,利率变动速率贡献度35%,外汇储备变动速率贡献度5%,汇率变动速率贡献度3%,广义货币供给量变动速率贡献度几乎为0。

图1 方差分解的图形输出结果

(下转第20页)

(上接第16页)

3.实证分析结论

(1)由实证分析可知货币供应速度并不是CPI的格兰杰成因,所以紧缩货币供给数量来影响物价,效果并不理想。而脉冲响应图表明巨额的外汇占款增速将在短期推动物价上涨,也使得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效果大打折扣。

(2)实证分析表明存款准备金率、汇率、利率波动速度都是CPI的格兰杰成因。但是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上涨在短期内会推动物价的上涨,且利率加快提高不能抑制物价上涨,反而会推高物价,人民币对美元加快升值也会推高物价。

(3)从作用力度来看,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变动速率强于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利率变动速率,而基准利率变动速率强于外汇储备变动速率和汇率变动速率;在作用时滞上,政策工具都只能在短期内影响物价水平,在中长期的效果甚微。

三、货币政策建议

当前的货币政策工具对物价的影响不明显并不意味着这些工具不重要,更不意味着我国在物价上涨面前无所作为。中央银行要充分利用各种政策工具的特点,针对不同的经济金融环境,在直接性货币政策工具与间接性货币政策工具之间、在总量调控和结构调整之间、在数量调控和价格调节之间以及各种期限之间灵活搭配以调控一般物价水平。

减少对于法定准备金率和利率的依赖程度,多采用非常规方式,增加使用其它的货币政策工具,同时配合信贷政策,财政政策,产业政策,从货币供给结构上进行优化。

从长期看,利率工具应发挥更大作用,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利率市场化后,利率效应对促进物价稳定经济发展有积极影响,必须要加快促进利率市场化的长期目标实现。

应继续控制人民币升值速度,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通过汇率浮动区间的逐步扩大,利用市场机制调节外汇市场供求,减轻为维持汇率稳定而被动地投放大量基础货币的压力,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1]张红伟,邓奇志.货币银行学[M].四川大学出版社,2010.

[2]杜江.计量经济学及其应用[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3]艾慧.通货膨胀传导机制及其微观基础研究[J].求索,2010.

篇3

同时,要抑制通货膨胀就必须从根本上发展生产,增加供给,还要综合运用财政货币政策,减少货币的流动性,控制需求增长。

笔者注意到了2008年和2011年这两个时间段都集中出现了人民币升值加速和物价上涨压力过大并存的现象。2011年4月29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首度突破6.50大关,至6.4990。仅2011年第一季度人民币升值幅度就达到了4.2%. “2011年4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5.3%”

一方面,人民币处于对外不断升值的态势:而另一方面,国内宏观经济遇到了日益加剧的膨胀压力。善于思考的学生也不断就这一问题请教老师―――人民币升值是否有利于抑制通货膨胀?而如果这一结论成立,为什么我国政府对人民币升值一直讳莫如深?

首先,从表面和直接的联系来看,人民币升值对抑制通货膨胀是有一定作用的。它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第一,人民币升值,进口商品价格下降,会引致国内物价普遍下降;第二,出口转内销商品的增加和进口商品的增加,引致国内总供给增加,会抑制物价上涨;第三,汇率升值会使进口的设备、原材料价格下降,进而抑制通胀;第四人民币升值后,出口创汇减少和外商投资减少,会使外汇储备下降,可使兑换等量美元的人民币数量减少。流通中的货币因而就会减少,通胀速度也将随之放缓;第五,人民币升值后,外商投资会减少,达到抑制经济过热的紧缩性宏观调控目标及效果。

当然,人民币升值对宏观经济是一把双刃剑。人民币升值的弊端,主要表现在不利于我国商品出口,而利于外国商品的进口;另一个弊端是不利于我国引进直接投资。其导致的一个必然恶果就是失业人口增加,这是我国政府最为担心的事情。

2008年,学术界对用人民币升值来抑制通货膨胀的积极作用持谨慎态度,普遍认为人民币升值对抑制通货膨胀的作用也是一把双刃剑。首先,我国的对外贸易具有极强的互补性,进口商品的结构,与造成国内消费价格上涨的商品在结构上是不一致的。进口商品的增加不足以平抑食品类带动的物价上涨。另外,在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下,大量游资进入中国,引发了中国的物价上涨和推高了中国的资本市场泡沫。所以人民币对外升值和对内贬值并存这二者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存在一定的互动关系。

当然,在经济学界,这里还有一个关于日元升值带来灾难影响的经典反面教材。

从1980开始的,特别在1990年至1995年,第二名的日本GDP超过了第一名的美国GDP的一半!这也是目前为止唯一一次其它国家和美国的经济差距缩小到一半的程度美国经济的象征――洛克菲勒广场被日本人买下了!美国的精神象征――好莱坞被日本人买了年!

1985年美国拉拢其它五国(7国集团)逼迫日本签署了以“行政手段”迫使日元升值的“广场协议”。 此后,两年多的时间,.美国要求根据协议促使日元升值。日元兑美元的汇率从协议前的1美元兑240日元上升到1986年5月时的1美元兑160日元。在美国政府的干预下,到1988年年初,日元兑美元的汇率进一步上升到1美元兑120日元,正好比广场协议之前的汇率上升了一倍。到了1995年4月,日元的汇率急升至1美元兑79日元,创下历史最高记录。

日元升值的后果是洛克菲勒广场重新回到了美国人手中,通用汽车在这个广场的一卖一买中净赚4亿美元。日资在艰难度日中大规模亏本退出美国。我们可以从事例中看看1995年之后,日本和美国的GDP之比重新拉开了距离,而且越来越大。前车之辙,后车之鉴!

而由于近期中国通货膨胀压力加剧,学术界和媒体中关于通过人民币升值抑制通货膨胀的呼声渐起。不过,也有不少专家仍然坚持认为,国内食品价格冲击对CPI变化的作用更大,目前,中国食品大部分来自国内市场,因此并不能期望通过人民币升值来有效降低通货膨胀。人民币升值长期来看有利于抑制通货膨胀,短期内作用较小。

面对这两种声音,政府应该何去何从?笔者认为,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人民币升值对抑制通货膨胀的利弊,权衡当前人民币升值的利弊,做到从当前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当前,与几年前相比,目前国内经济形势也发生了一些变化,这也成为目前支持人民币升值的根据。

我国对原油、铁矿石等国际大宗商品的进口依赖度都超过了50%。随着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连续上涨,我国国内能源、原材料价格也“水涨船高”,输入型通胀压力明显加大。当然,人民币升值可抑制当前的输入型通胀。所以,央行将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更加依赖汇率政策,来应对不断上升的输入型通胀问题。加快人民币的升值幅度。应该说,在目前形势下,用人民币升值的手段抑制通货膨胀利大于弊。

不过,我们对于人民币升值抑制通胀的效果也不可高估。人民币汇率升值预期的存在,是国际投机资本大量流入的根源。它必然会激励对国际投机资金流入中国,,在国际资本持续、大量流入的情况下,通过人民币升值来缓解我国人民币的供给的压力有可能成为一种奢望。我们可以在人民币过分升值前成功地抑制通胀压力,避免重蹈日本覆辙,警惕人民币升值到高位后外资突然外流可能给我国经济和金融带来的破坏性冲击。

篇4

关键词:通货膨胀;会计对策;消极影响

中图分类号:F2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3)03-0130-02

通货膨胀之于我国有很大的消极影响,但是由于我国通货膨胀与西方通货膨胀有相近之处,所以我国改革传统会计模式时,借鉴西方各国的改革经验也未尝不可。当下,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为了在一定程度上恢复真实而又有效的会计信息,我国企业要充分理解“通货膨胀”的含义、影响,并采取一些过渡性较强的局部改进措施。从而是我国经济向着一个稳健的方向发展,逐步实现经济的腾飞。

一、通货膨胀的含义

通货膨胀是一个经济学问题,简单来说就是货币发行量过多,商品的生产量与货币的发行量比例失调。在通货膨胀时期市场上所有社会商品和劳动的平均价格水平持续升高。单位货币能买到的商品量及劳务量持续下降。就现在社会而言,人们根据通货膨胀的程度及带来的影响不同,将其划分为三种情况:温和型通货膨胀、剧烈型通货膨胀以及恶性型通货膨胀。

中国古代有两种类型的货币,一种是金银,具有真实的价值,另一种则是本身没有价值的纸质货币。在不兑现的纸币本位制条件下,本身没有价值的纸质货币能不限量地发行,正是因为这种“不限量”,使通货膨胀悄无声息地袭来。导致通货膨胀在我国横行的原因有很多,如拉动内需,刺激消费,降低利率,经济结构失调等,但最主要的却只有一个,那就是政府盲目提高的货币供应量。

二、通货膨胀之于社会的消极影响

(一)通货膨胀对社会经济生活的调节

与物价相对稳定的时期相比,在通货膨胀期间,商品和劳务价格水平波动幅度较大,各企业不能准确的掌握各种商品的价格走势,经常会由于一些错误的判断而造成生产量、经营方法、价格标注上的失误,从而削弱了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商品的价格与各企业的发展息息相关,物价上涨在一定时期内会给企业带来不菲的盈利,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价格就无法真实地反映出经营效果,价格也就逐渐丧失了灵敏、快速调节生产的能力。

(二)通货膨胀对经济秩序的影响

通货膨胀会影响社会经济及各行各业的正常运转。在我们赖以生存的社会中,计量商品与劳务的价值工具是货币。维持经济正常运转,企业正常生产的基础也是货币。这是否说明货币供应量越多越好呢?通过西方国家的金融风暴我们也可以了解到答案是否定的。如果货币供应量不以产品供应量为依据,则会造成经济秩序运转异常,经济运行混乱。受影响最大的是一些事业单位有固定收入的工作人员,比如医生、教师等。通货膨胀还能使本国出口公司的输出竞争力在国际上处于弱势。由于货币流通量增多,物价上涨,企业更倾向于在国外以较低的价格购买商品,而后在国内以高价售出。长此以往,本国经济将日渐恶化。

(三)通货膨胀对人们需求的改变

通货膨胀与泡沫经济和投机产业相关联,泡沫经济是一种虚假的繁荣,且不推动社会经济的增长,而投机产业,则是以投机为手段,以攫取暴利为目的。泡沫经济和投机产业是通货膨胀造成的的必然效应,同时,二者又会进一步加剧通货膨胀的扩张。在通货膨胀时期,纸币供应量越来越多,但其价值却日渐降低,货币持有者由于担心货币持续贬值,便会盲目地将纸质货币转换为需要抑或是不需要的商品。若是不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管理,也许纸币就不能作为计价工具在市面上流通了。原始社会的“物物交换”可能会再一次出现在21世纪的今天。

三、我国企业应对通货膨胀的会计对策研究

(一)加快会计型人才的培养及观念创新

现代化的企业在顺应时代的步伐深入地改革其制度的同时,各企业在我国资本市场同样得到充分的发展,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也将从局限走向开阔,投资者必定会成为其中之一。大学是培养时代人才的摇篮,所以大学的会计专业应进行有选择性的扩招,加强对注册会计师的审核。我国传统会计理念的基础是假设。这些假设是为了使财务会计理论具有通用性,在某些常出现的经济问题上得以套用。但是现实中,很多经济问题则不能在传统的假设中寻找答案。比如通货膨胀,在传统的理念中根本没有这个概念。20世纪70年代以来,通货膨胀现象波及世界大多数国家,使传统理念所提供的会计信息更加摇摇欲坠。为了保证在通货膨胀状态下使企业正常运转,就必须持续得到精度高的会计信息,所以企业要勇于创新,而不是只墨守成规的套用。

(二)完善各企业的结算制度

即为了削弱通货膨胀带来的影响,逐渐消除企业债务链。在当下,由于没有特殊规定,所以企业与企业之间可以互相借贷,借款的一方成为债务人,另一方称为债权人,一般观念中,债权人占有主动权,可是在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交易中,则是债务人拥有主动权。债务人通过各种办法尽量拖欠债务,将借来的资金进行各种投资,尽量以最晚的时间支付其债权人。此种机制是导致通货膨胀的原因之一。为了解决这类问题,经济学家提出“企业交易中介结算体制”。该体制使企业与企业间的交易变为企业与国家中介机构的交易,这种中介结算体制使企业没有空隙投机取巧,从而扼杀了债务链的产生基础。

(三)充分利用我国现行会计制度

尽管我国会计制度还不完善,但其中也不乏正确理论,所以企业应灵活运用。比如,在国家监督指导下,全面的对各企业的不动产做一次重估价,以资产现行成本作为提取折旧费的依据,适当提高一些固定资产折旧率。企业用于提取折旧费的产品销售出去后变为补偿固定资产的折旧基金,由于存在通货膨胀,所以为了使折旧基金不至于贬值,就要加快折旧频率,使企业持续获得利润。

篇5

(一)通货膨胀对资金供需量的影响 通货膨胀使得企业资金的需求量不断增加。一方面,由于物价上涨,使采购同等数量的物资将需要更多的资金,企业为了减少原材料不断涨价所产生的损失,或想在囤积原材料中获得利益,企业就会提前进货,进行超额储备,造成资金需求的大量增加;另一方面,通货膨胀时期,由于企业按历史成本原则进行核算,导致企业少计成本及虚增会计利润,造成企业的所得税流出增加、利润分配增加,而这些会使企业的资金需求进一步增加。同时,在发生通货膨胀时,由于物价上涨,居民的零散资金较多地用于囤积商品、抢购黄金等活动,使闲置资金转化成信贷资金的过程受到阻碍;另外,国家通常会采取一系列的货币紧缩政策,诸如上调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存贷款利率等,通过提高存款准备金率,资本市场的资金供应量减少,通过提高银行的存贷款利率使企业的融资成本进一步上升。

(二)通货膨胀对营运资金的影响 主要表现在:

(1)企业持有货币性资产遭受购买力损失,持有货币性负债获得购买力收益。在通货膨胀条件下,由于货币性资产的金额是固定不变的,付出同样多的货币,只能获得较少量的商品或劳务,因而持有货币性资产必然遭受到一般货币购买力下降所带来的损失。货币性负债意味着债权人收到的款项没有期初借给借款人的款项值钱,反之,也就意味着企业归还货币性负债时获得购买力收益。

(2)存货及应收账款等实物型营运资金在数量上呈上升趋势,在使用效率上呈下降趋势。在存货上,一方面,由于物价上涨,企业采购同样数量的物料所需的资金量较以前增加;另一方面,企业为了降低价格上涨对企业成本所造成的影响,存在着储存原材料等物资的动机,导致资金在该环节的占用上升,而周转速度却变慢了,效率下降了。在应收账款上,由于大部分企业都会有一定程度的资金紧张,企业间相互拖欠货款的现象会更加严重,应收账款的回收率降低,回收期拉长,导致应收账款资金占用量的增加,应收账款的周转速度变慢。

(三)通货膨胀对投资活动的影响 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需要进行大量的投资活动,如兴建、扩建、改建厂房和建筑物,购置设备等,这些投资需要大量的资金,并且资金的回收期较长。在一般情况下,企业首先预测投资项目未来的现金净流量,再以企业投资预期报酬率为折现率,将投资项目的未来现金净流量折算为现时价值,并以此进行投资决策。在通货膨胀时期,一方面,由于通货膨胀的存在,市场的物料价格及产品价格均呈上升趋势,但各种物料及产品的价格上涨的幅度却并不相同,再加上通胀时期企业融资难度的加大,导致企业投资项目的现金流入量和现金流出量具有较强的不确定性,使企业投资项目的未来现金净流量的不确定性加大,且投资项目的投资期越长,不确定性越强;另一方面,在进行投资决策时,若仍以投资项目的预期报酬率为折现率进行折现,将无法体现投资项目的实际获利水平,必须考虑通货膨胀率,而通货膨胀率的波动具有较强的随机性和突发性,如何精确预测通货膨胀率将对企业投资项目的正确决策产生直接影响。

(四)通货膨胀对财务风险的影响 在正常情况下,企业也面临一定的财务风险,也会发生财务危机,但由于通货膨胀,会加大企业的财务风险,提高财务危机发生的机率。首先,在通货膨胀条件下,由于价格普遍上涨,尤其是原材料价格提升最为快速,其次是基本生活资料价格普遍提价,导致企业产品成本全面提高,人员工资上调压力较大;同时,绝大多数企业产品的价格相比原料等价格的上涨幅度却较小,导致企业的利润空间被压缩。再次,在通货膨胀时期,由于企业普遍资金紧张,货款拖欠现象也更为严重,致使企业应收账款数量增加,周转期延长,此时资金链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将给企业带来极大的财务风险。最后,在通货膨胀时期,企业的融资成本提高、融资难度加大,也使企业在出现财务危机时的自我修复能力降低。

二、企业应对通货膨胀的财务策略

(一)保持合理的资本结构,开拓新的融资渠道 主要包括:

(1)保持合理的资本结构,合理安排融资期限。企业筹集资金的原则是保证企业财务风险在可控范围内,追求企业综合资本成本的最小化,从而使企业价值达到最大。在通货膨胀时期,企业经营中的不确定性大大增加,如果一味追求综合资本成本的降低而片面地以债务融资为主要方式,会导致企业财务风险的提高,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因而企业应注重债务资金与权益资金的比例。另外,企业在进行债务筹资时,要注意长期资金与短期资金的搭配,合理地安排融资期限,在通货膨胀时期,企业应尽可能地寻求长期资金。因为,从利率角度而言,虽然银行利率在不断上升,但是不会高过通货膨胀所带来的物价上涨幅度,而且在时间上是滞后于物价上涨幅度的;如果采用短期借款的方式,要时刻关注银行利率的变化,不光银行利率在不断变化,企业的经营环境也在不断变化,这就需要企业不断进行新的筹资决策,既增加了筹资成本,也增加了决策失误所带来的风险。

(2)积极开拓新的融资渠道。在通货膨胀时期,企业融资难度增大,而企业对资金的需求却增加,为了应对这一局面,企业应积极尝试新的融资方式,突破融资瓶颈,促进企业更快、更好的发展。比如融资租赁,可以较好地解决企业在进行固定资产投资上对资金的需求、应收账款贴现可以解决企业对流动资金的需求等。同时在必要时还可以充分利用外资,如引入战略投资者或寻求与外商进行合资。

(二)加强营运资金管理,提高营运资金效率 主要表现在:

(1)加强应收账款的日常管理,防止坏账损失的发生。在通货膨胀时期,企业普遍资金紧张,应收账款的回收较平时更为困难,此时单纯改变销货方式或实行严格的信用政策并不适宜,会导致企业销售额的下降,应加强应收账款的日常管理,预防坏账的发生。一方面注重应收账款账龄分析,检查客户是否突破信用额度,超过信用期限,提早发现坏账趋势,编制应收账款的催收计划,并及时组织收款,尽量减少坏账发生。另一方面,要注重应收账款的结构,对那些占应收账款总额达到一定比重(比如10%)或以上的客户进行重点管理,收集该客户信息,及时掌握其财务状况的变动情况,积极与客户进行联系,防止坏账的发生,对企业生产经营产生不利的影响。

(2)以成本效益为原则,加强存货管理。存货是企业日常运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存货管理的主要目的是及时供应公司经营中所需要的物资。持有存货会发生储存成本、存货所占用资金的机会成本、存货的磨损等相关的成本,通常情况下,企业希望尽量减少存货。在通货膨胀情况下,一方面企业要充分考虑物价上涨对产品成本所造成的影响;另一方面,企业要考虑由于国家实施通货紧缩政策,社会投资、消费、出口等方面对企业产品的需求又会相应有所减少。因此,企业根据自身情况,以成本效益对比为原则去权衡利弊,适当储备一定数量的存货。此外,企业应该与客户签订长期购货合同,以减少物价上涨造成的损失;还应进一步进行技术改造,挖掘潜力,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力求减少单位产品的原材料消耗量,从而达到节约原材料,降低成本的目的。

(3)加强现金的日常管理,保证生产经营的正常需求。现金属于非盈利性资产,企业持有企业会产生一定的机会成本,尤其是在通货膨胀时期,企业对资金的需求加大,持有现金所产生的损失更为显著。但是由于通货膨胀,企业融资的难度加大,资金回收速度放缓,企业保证正常生产经营所需要的资金却具有刚性,现金短缺将给企业产生以下影响:难以应付日常的业务开支,坐失良好的购买机会,从而影响生产正常进行;无法按时支付到期的应付款项,对企业的信誉产生不良影响;通货膨胀时期,企业面临的不确定因素增多,需要应付的突发事件增加,现金的短缺会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在通货膨胀时期,企业现金管理的首要目标是保证正常生产经营对现金的需要。

(三)积极调整投资决策方法,降低决策失误造成的风险 在通货膨胀时期进行长期投资,其关键是调整投资决策方法,充分考虑通货膨胀对现金净流量和折现率所产生的影响,尽可能降低决策失误所造成的风险。通常考虑了通货膨胀的折现率=(1+通货膨胀率)(1+投资最低期望报酬率)-1。而现金净流量的调整则要相对复杂,首先要分析现金净流量的构成以及通货膨胀对各项现金流量产生的影响,然后在此基础上去讨论现金净流量由于通货膨胀所产生的变动幅度,最后折算出企业该投资的现金净流量。

(四)建立完善的财务预警系统 财务预警系统是通过对企业财务报表及相关经营资料的分析,利用及时的财务数据和相应的数据化管理方式,将企业已面临的危险情况预先告知企业经营者和其他利益关系人,并分析企业发生财务危机的原因和企业财务运营体系隐藏的问题,以提早做好防范措施的财务分析系统。如前所述,由于通货膨胀的突发性与偶然性,加大企业的财务风险,提高财务危机发生的机率,因此企业如能建立一个较为完善的财务预警系统,对财务运营过程进行跟踪、监控,就能及早发现财务危机信号,预测企业的财务风险。

篇6

关键词:通胀 投资 筹资 运营资金 策略

一、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指在纸币流通条件下,因货币供给大于货币实际需求,而引起的一段时间内物价持续而普遍地上涨现象。其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

二、通货膨胀对企业财务的影响

(一)企业资金供需矛盾日益尖锐

通胀所带来的一系列物价上涨,使得企业在资金占用量上的比例不断增大,资金需求量迅速增加。然而,企业的资金来源却受多方限制,以至于资金的供给量持续性短缺。

(二)企业运营的资金成本不断提高

所谓资金成本,是指企业为了筹集所需要的资金和使用资金所付出的代价。通胀是通过影响资金利率从而造成对企业资金成本的影响的。通胀越严重,资金提供者对通胀附加利率的要求也就越高,到头来,最终会影响到通过利率的提高,从而加大了企业的资金成本。

(三)企业员工成本增加

较高的物价水平降低了人们的实际购买力,而人们对于物质以及精神的需求并不会由于物价上涨而降低,即使有所减少,也不会超过物价上涨的程度。因此,企业职工薪资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呈上升的趋势。

三、企业财务管理应对通货膨胀的策略

(一)企业应对通货膨胀的筹资管理策略

1.缩短筹资期限

在通胀的情况下,如果企业生产的产品价格不变,而成本上升,那么筹集到的资金越多,企业的损失将会越大。当企业产品销售收入和销售成本一同变化,而变化幅度相同或者销售收入变化大于销售成本的时候,则企业筹资越多越有利。企业筹资一般有长期筹资和短期筹资两种。这两种筹资期限各有利弊。但是在通胀时期,则是长期筹资比短期的更有利于企业的发展。

2.适时调整企业资金结构

在通胀的环境下,虽然利率也在不断提高,但往往还是赶不上物价的涨幅,因此,实际利率反而是下降的,甚至会出现负利率的情况。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企业采用借款的方式筹措资金是十分有利的。

3.债券筹资采用浮动利率方式

在正常情况下,发行债券使用固定利率的方式,对发行方和投资人来说都比较方便。但在通胀的环境下,固定利率的债券,会使投资者的实际利率非常低,甚至出现负利率。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企业可以选择发行浮动利率的债券,其收益率随着市场利率的变动而变动,避免了投资者的损失。

4.普通股采用高股利政策

由于普通股的预期收益较高,并可一定程度地抵消通胀的影响,因此普通股筹资更轻易吸引资金。而股利分配是现代公司理财活动的核心内容之一。恰当的股利分配制度能激发广大投资者对公司持续投资的热情。在通胀的环境下,投资者对未来远景往往信心不足,因此,此时企业应选择高股利的分配政策吸引资金,使企业获得长期、稳定的发展条件和机会。加大应收款项的回收力度

(二)企业应对通货膨胀的投资管理策略

1.减少企业的闲置资金

通胀下,尽管货币资金的名义价值不变,但其实际价值在逐渐降低。投资是有风险的,不投资风险更大。在通胀情况下,现金财富可能更容易受通胀的侵蚀,投资品可以帮助企业保值。

2.企业要减少对长期投资项目的建设

在通胀率较高的情况下,除增加一般的不可预见费用外,还要增加一项考虑通胀影响的价差预备费用。通胀率越高,建设年限越长,则建设费用上涨越多,项目建设费用也就越来越大。这又可能会使项目的资金预算失去控制,花费企业大量的资金,甚至可能将企业拖往死亡的边缘。

3.企业巧用基金定投

基金定投是在每个月固定的日期,将固定的资金投资到固定基金上的一种投资方式。基金定投具有平摊成本、分散风险,长期投资、分享复利的优点;而在股市震荡的行情中基金定投优势特别突出,长期坚持获得稳健的回报。

4.选择合适的投资项目

首先,由于通胀增加了股市的风险,加大债券型资产的配置是最简单有效的策略。 其次,对于债券投资需要尽量避免投资于那些有固定收益的债券,而应投资于变动收益债券,普浮动利率债券则属于比较好的投资对象。

(三)企业应对通货膨胀的运营资金管理策略

1.对货币性资金管理,采用净债务法

通胀发生时,特别是当通胀率高于利率的时候,持有货币性资金会由于购买力下降而遭受损失;相反,货币性负债反而因购买力下降而获利,会超过从货币性资产购买力下降而遭受的损失,这样就可以得到购买力净收益。

2.对实物性资金,采用超额储备法

所谓实物性资金,包括原材料及产品库存。增加存货,可保证企业生产、销售的需要,实现均衡生产,防止意外发生,但也会增加储备成本。物价上升时,利率上调,不仅要承担银根缩紧带来的经济减缓,而且还会因为可能上升的利率使资金成本大大提高。所以,资金在变动,货币资金的持有量会相应减少,这时购置实物性资产是一种很好的规避方法。

3.企业通过提高自身治理水平节约内部成本

能源、原材料、劳动力和土地的价格不断上升,是导致企业一直所依靠的低成本比较优势正在逐步丧失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在外部成本膨胀的同时,企业的内部成本也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因而,在高成本时代来临后,要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企业必须立即进行新的策略选择,通过提高自身的治理水平来节约内部成本。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通货膨胀;物价变动会计;报表重述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05-000-01

一、严峻的通货膨胀形势

当前我国物价总体水平的上涨态势不容乐观。根据国家统计局网站公布的 2005年至 2013 年的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CPI 的数据来看,除去某些年份,我国 CPI 数年持续盘踞高位,2008和2011年更是新高,较同期上升超过5个百分点。一般说来,当一个经济体的CPI 的涨幅范围在 3%至 5%时,即可界定为通货膨胀,而当其 CPI 超过 5%的增幅时,便界定为严重的通货膨胀。据此标准,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个事实:我国CPI已频繁出现超过 3%警戒线的情况,2013年通胀压力在国家的积极调控下有所回落,但是上涨的趋势仍然明显,情势不可乐观,我国的通胀压力一直很大。

时至今日,通胀已渗透到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而相较于高物价给人民生活带来的困扰而言,通胀对企业层面的影响则更为广泛和深重。会计报表不能如实地反映企业经营状况和财务成果,误导信息使用者以致作作出错误决策,也使得对管理层的业绩评价偏离真实与客观。

二、物价变动会计及模式

所谓物价变动会计,是指为了反映或消除物价变动对会计信息的影响而利用特定的物价资料对传统会计模式和企业财务报表进行修正及调整的一种会计方法和程序。物价变动会计的理论基础是资本保持理论,其基本思想是企业只有在保持原有资本完整的前提下,才能确认收益。物价变动会计在实践中逐步产生了以下四种主要的会计模式。

现行的物价变动会计的四种会计模式各有其优缺点。一般物价水平会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物价变动的影响,它将计量单位重述为报告期的一般购买力货币,因而比较客观,能在一定程度上提供比传统财务会计模式更相关的信息;此外,通过一般物价水平会计提供的会计信息,可以更现实地揭示企业的资产规模、营运能力、物价变动对企业所持有的货币性项目形成的购买力损益及其对企业最终财务成果形成的影响,以及企业在物价变动情况下规避风险的能力。但是,所有的企业都按同一个物价指数调整报表数据,可能会与一些企业所拥有的资产、负债项目的具体内容及其市场价格变动情况不相符,因此,调整后的金额可能会与企业的实际情况有较大出入。所以,当一般物价指数与特定商品物价指数相差较大时,就要考虑该模式的适用性。其他三种模式也因其固有特性而各有利弊。现时成本会计可以更客观地评价管理人员的经营业绩,提供更有用的会计信息,但其主观性较强,数据可靠性值得商榷;现时成本 / 等值货币会计保持了一般物价水平会计和现时成本会计的优点,既能稳定会计的计量单位,又能在现时成本的基础上提供更为可比的信息;但同时也存在处理程序和方法很复杂、不便为广大财务会计信息使用者理解的弊端;至于变现价值会计,纵使其提供的会计信息更具有客观性和真实性,但因取得全部资产的现时销售价格几乎不可能而从未被任何国家采纳。

然而不同行业类型企业应用相应的物价变动会计模式对其报表进行重述后,势必降低了企业间报表的可比性,其实,尽管物价变动会计的几种模式不尽相同,但它们具有共同的本质原则,即报表数据应按照当前市场价格进行调整和反映,只要经济体内存在统一的、公允的市场价格,报表可比性问题就不构成推行物价变动会计的障碍。

三、建立和完善我国物价变动会计的几点建议

为尽快推进物价变动会计在我国的应用,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建立社会重要资产物价指数体系

改善与物价变动会计相关的基础工作,为物价变动会计创造更好的条件。从外部来看,我国应尽快地建立主要社会产品物价变动指数的定期对比体系,建立重要资产物价比较指标体系,为企业的会计操作提供可供参照的依据。

(二)调整和发展资产评估及账项调整工作

在现有经验的基础上,对资产评估及其账项调整作一些应有的调整和发展,以适应真实、全面反映物价变动对企业财务报表影响的需要,是很必要的。首先,允许更多的企业依法进行资产评估,并进行账项调整。其次,统一资产评估及其账项调整的会计处理方法。最后,健全体制,提高评估机构的独立性;制定法规,严厉打击人为操纵行为;加强评估人员的专业培训,提高资产评估技能。

(三)扩大会计信息披露范围,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

近年来,我国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披露要求,对提高会计工作水平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中,对资产评估及其账项调整的信息披露,是我国披露物价变动信息的主要方式。目前,应对上市公司以外的企业提出披露物价变动方面的会计信息的要求,这应当是有成效的。

(四)选择适合我国国情的物价变动会计模式

根据我国新准则的理念,历史成本会计模式仍然是基本的财务报表的基础。但是对于提供物价变动影响的补充报表或补充信息,则可考虑“两种资本保全观念并举,三种模式共存”的混合模式。 一般物价水平变动直接影响的是货币性项目。如果货币性项目在企业资产、负债中所占比重较小,考虑到一部分货币性资产和货币性负债可以相互抵消的因素以及利息率的影响,实行一般物价水平会计所能提供的利益就未必高于所花费的成本。因为金融企业中货币性项目比重较大,在物价变动的情况下有必要实行一般物价水平会计,而非金融企业不宜实行一般物价水平会计。

(五)完善财会法规

当前要做的首要工作是在弄清理论问题的前提下,完善各种财经法规,制定出适合我国具体情况的有关物价变动会计的法规。为保障我国经济的可持续良性发展,在保障国家税收和企业员工收人公平的情况下,应适当将物价变动会计纳人立法体系,把物价变动会计和传统财务会计结合起来灵活使用、互相补充。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人民币国际化 通货膨胀 汇率 资本账户开放度

相关文献回顾

国内学者对人民币国际化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其研究也多着眼于人民币国际化的条件、人民币国际化的路径选择、人民币国际化的影响与利弊。国内学者对人民币国际化与通货膨胀关系的实证研究主要是从不同层面、不同因素进行,目前缺乏一个整体性的实证分析。主要为人民币汇率、外汇储备与通胀的关系,且不同学者的结论存在很大不同甚至对立。中国经济增长与宏观稳定课题组(2008)应用扩展的菲利普斯曲线方程和VAR模型,对外部冲击影响国内通胀进行了检验,认为人民币升值对抑制通胀起到一定作用,但存在时滞。刘晶(2010)通过对2005年7月至2010年6月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认为人民币汇率变动对以CPI衡量的通货水平的传递效应很低,并且存在明显的时滞。王德发、王秋红(2011)以2005年7月至2010年7月数据为样本,通过VAR模型实证分析认为短期国际资本流入是通货膨胀上涨的原因。

Heller(1976)和Khan(1979)通过实证认为,从长期来看,外汇储备的增加与通胀存在正相关的关系,但短期内存在时滞。McCarthy(2000)在对有关工业国家1976-1998年统计数据分析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得出汇率传递是不完全的。Boualez和Rebei(2008)用一般价格均衡模型实证分析发现加元汇率变动对通胀的影响较小。Campa和Minguez(2006)以发达国家为样本也得出相似的结论。但是Korhonen和Wachtel(2005)以独联体国家为样本,运用VAR模型发现汇率变动对国内物价具有较大影响。

人民币国际化与通货膨胀关系的实证分析

(一)人民币国际化变量的选择

按照多数学者对货币国际化的理解,一国货币国际化也就是一国货币职能的国际化(Cohen,1971;Hartmann,1998;Tavlas,1997),人民币国际化即人民币在中国之外行使计价、交换媒介、价值储藏职能。交换媒介要求货币发行国对外输出本币(进口贸易、对外投资或货币互换等方式),价值储藏职能(私人和官方)要求发行国本币币值相对稳定,在外汇市场可以自由兑换以及资本账户开放允许资本自由流动。本文认为职能的国际化是“结果”,货币国际化的过程就是不断满足货币职能国际化的“过程”。

1.汇率浮动。一般认为,固定汇率易导致“输入型”通货膨胀或紧缩,汇率浮动被认为可以有效形成对外部通胀输入的防火墙。蔡乙萍(2005)认为实现货币国际化至少需要具备的标准中包括“汇率制度合理”标准:外汇市场能客观反映外汇的供求关系,在汇率调节机制方面要求调节富有弹性。Hartmann(1998)、IMF(2005)、姜波克(2005)均认同国际货币的汇率波动。增强人民币汇率的灵活性可有效缓解外来冲击,自由浮动将是走向国际化道路上的人民币的终极选择(曲双石,2012)。

2.资本账户开放度。尽管对资本账户与货币国际化之间的关系认识不一致,但大都认为资本和金融账户开放是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支持(陈雨露,2012)。李小加(2012)认为,人民币国际化的初期必须允许一定的资本项目下进出,才能使人民币开始境外的“生命”,这是一条必由之路。Hans Genberg(2011)认为,在所有完全货币国际化的前提条件中,最重要的是对于跨境资金转移和第三方私人和官方投资组合使用该货币计价或命名的资产等没有限制,同时对汇率风险的规避也无限制。资本账户的开放允许资本以本币形式的对外输出,同时允许资本以本币与外币(兑换成本币)输入,即资本的自由流动。这是满足本币在境外行使交换媒介和价值储藏职能的条件,本文强调资本的自由流动包括境外本币回流和外资进入的自由。

(二)计量模型

为考察各因素与通胀的关系,最常见的方法是使用VAR或其他的扩展模型(BVAR、SVAR),本文着重于考察人民币国际化过程中各因素作为一个“整体”与通胀的因果关系,建立一个多变量的回归模型,鉴于各变量通常的非平稳性,本文采用多变量自回归模型,含有N个变量滞后p期的VAR模型可以用下式表示:

Yt=c+π1Yt-1+π2Yt-2+…+πPYt-p+μt

其中,Yt为N×1阶时间序列列向量,c为N×1阶常数项列向量,πi(i=1,2…p)为N×N阶参数矩阵,μi为N×1阶随机误差列向量,μi~IIDN(O,σ2)。

(三)变量与数据来源及处理

本文采用以下变量进行实证分析:

NEER: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CPI:CPI作为物价水平(通货膨胀)的度量指标。KALIB:资本账户开放度,因利率数据存在的缺陷,本文采用数量开放度,陈雨露(2004)称之为“占比法”,其计算公式为:KALIB=(证券投资+FDI+其他投资)流入流总额/GDP,本文只提供依此方法得出的最终数据,计算过程不在此罗列。

数据来源:样本数据区间为1998年1季度至2012年2季度。NEER来源于BIS并经过调整,CPI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网站并经过调整,KALIB的证券投资、FDI和其他投资数据来源于国家外汇管理局网站,GDP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网站,对各数据采用EVIEWS5提供的X12进行季节调整,以消除季节性的影响。同时,对所有样本数据作对数化处理(取自然对数),分别用LOG(NEER_SA)、LOG(CPI_SA)、LOG(KALIB_SA)表示,对数化有利于消除时间序列中存在的异方差现象。

(四)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1.变量的平稳性检验。平稳性检验是进行协整检验与建立模型的前提条件,本文用Eviews5对时间序列LOG(NEER_SA)、LOG(CPI_SA)、LOG(KALIB_SA)及其一阶差分进行ADF检验,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检验结果表明,LOG(CPI_SA)、DLOG(NEER_SA)、DLOG(KALIB_SA)在5%的显著水平上是平稳的。

2.VAR模型估计与AR根检验。

模型估计。本文使用LOG(CPI_SA)、DLOG(NEER_SA)、DLOG(KALIB_SA)建立VAR模型。根据FPE、AIC准则确定VAR模型的最佳滞后期为3即建立VAR(3)。将VAR(3)转化为矩阵形式如下:

三个方程的拟合优度分别为:RCPI=

0.89,RKALIB=0.71,RNEER=0.64。本文重点关注的是资本账户开放度与汇率变动对物价水平的影响,因此采用第一个方程,其回归方程为:

从上述回归方程可以看出,LOG(KALIB_SA)3期滞后系数都为正,其对CPI的影响短期来看为正相关,LOG(NEER_SA)的系数则不定,但从短期来看,其对CPI的影响非常小。

AR根检验。本文使用AR根检验VAR(3)模型的稳定性,AR根图如图1所示,检验结果表明,VAR(3)的所有根模的倒数都在单位圆内,表明VAR(3)模型是稳定的。

脉冲响应分析和方差分解。首先利用脉冲响应函数曲线进行分析。从结果来看,资本账户开放度与名义有效汇率确实对通货膨胀存在一定程度的影响。CPI在受到二者的一个标准差新息冲击后,都有一个明显的冲击效应反应。CPI在受到资本账户开放度的冲击后,从第1期开始冲击效应为正,且逐渐增大,冲击效应越来越明显,直到第4期达到最大值,之后下降且逐渐接近于零,第10期开始冲击效应变为负,直至第15期之后,效应保持稳定并接近于零。这说明资本账户开放度提高在一段时间内会加大通胀压力,之后通胀效应会降低,甚至可能会出现通货紧缩,但从长期来看,资本账户开放度的变化对CPI的影响会非常微小。从CPI对名义有效汇率冲击的反应来看,CPI在受到名义有效汇率一个标准差新息的冲击后,冲击效应为正,但是波动性很小,直到第10期基本稳定在零。这说明汇率的提高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会引起物价的上升,这和国内通胀上升与人民币升值并存相符合。

利用脉冲响应函数分析了变量间的脉冲效应后,本文通过方差分解进一步分析资本账户开放度、汇率对物价指数的贡献程度。经方差分解结果显示,资本账户开放度对消费者价格指数变动的贡献程度呈现不断上升的状态,短期内影响效果非常剧烈,从第2期的0.3上升到第4期的1.9、第5期的2.2,长期内仍存在影响,但是贡献度较小,10期内资本账户开放度解释了消费者价格指数变动的0.3%-2.8%,更长时期维持在2.8%-2.9%之间。再看汇率变动对消费者价格指数变动的贡献度,10期内的解释程度为0.19%-0.69%之间,之后减弱并稳定在0.65%左右。

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选用人民币国际化过程中的两个变量:资本账户开放度与汇率,通过构建三变量的VAR模型,分析了资本账户开放度、汇率对中国通货膨胀的影响能力。经过实证分析都得到如下结论:

资本账户开放度和汇率变动确实对国内物价水平产生影响,甚至在短期内影响较为明显,但是从长期来看,二者变动对国内物价水平影响将趋于稳定,并且贡献程度较小。

相对而言,虽然资本账户开放和汇率变动对国内物价水平影响较小,但汇率变动对物价水平的影响似乎更小。汇率变动对国内物价水平影响统计上的表现和国内实际存在一定程度的相符,即人民币升值并没有明显的降低国内物价水平,原因之一可能在于汇率的传递机制在我国存在缺陷,向往输出国内通胀作用有限。完善汇率形式机制和增加汇率真正双向浮动弹性仍然应是我国金融改革的目标之一。

资本账户开放度的变动对物价水平影响较大,说明国际间的资本流动对国内物价影响冲击较大,短期内资本账户开放度提高可能会导致大量国际资本流入国内市场(原因可能是国内存在巨大的投资机会或者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对外资有很大的吸引力,当然也不排除在汇率中的套利行为),从而推高国内物价水平。同时资本账户开放也有可能引起通货紧缩。鉴于国内金融市场的发展水平,资本账户开放应慎重进行。完善国内金融市场机制尽量减少资本流入国内对实体经济的冲击,同时对资本流入国内的途径和投向应该加以引导。

综上所述,从本文选取的两个国际化过程的变量来看,通货膨胀的汇率传递机制在我国表现并不显著,至少在目前来看对通胀的输出作用不大;资本账户开放度的提高在短期内可能会助长通货膨胀率的上升,并且可能存在通货紧缩的可能,从长期来看,二者对通胀水平的影响有限,实证分析并不支持通过人民币国际化解决通货膨胀的思路。

参考文献:

1.娄伶俐,钱铭.资本账户开放度测度方法:比较与综合[J].国际金融研究,2011(8)

2.周寂沫,王冠群.人民币国际化中的通膨与通缩风险[J].中国金融,2012(17)

篇9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10月13日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第三季度国家外汇储备大幅度增长1940亿美元,大大超过第一季度479亿美元,超过第二季度72亿美元。至此我国外汇储备已达到2.64万亿美元的规模,出现高幅增长的局面。具体分析外汇储备高额增长,原因之一就是人民币升值的预期越来越高。海外资金预期中国资产价格酝酿新一轮上涨的背景下,国外热钱大规模流入中国,速度在加快,规模在增大,这是导致外汇储备突增的一个重要原因。

国外热钱大量涌入中国将给中国带来四个隐患。

一、增大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形成人民币升值,国外热钱涌入,继续推动人民币升值这样一个恶性循环。人民币从上个月开始浮动性地升值,美元和人民币的汇率已经达到1:6.66,人民币升值在2%以上。由于人民币升值速度在加快,升值的预期越来越高。国外的游资看好了人民币升值的前景,纷纷通过各种渠道流入中国。流入的热钱规模越大,人民币升值的压力越大。人民币越升值,吸引的国外热钱越多,这样形成一个恶性循环,给中国经济带来隐患,增大了金融风险和经济风险。

二、加大我国外汇储备规模,增大外储资源的风险。我国外汇储备由2.45万亿美元猛增到2.64万亿美元,是世界上第一大外汇储备大国。外汇储备一是来自外贸贸易顺差的积累。二是来自国外热钱流入的规模。外汇储备规模过大,利弊兼备。有利之处显示中国进口偿还能力增强,是国库充盈的表现。但是外汇储备过多,也带来了负面效应,增大了外汇储备资源的风险。比如我国的外汇储备将近一半购买了美国国债,人民币升值美元相对贬值,购买美国国债的这部分外汇储备跟着缩水蒸发,给我们带来了巨大损失。由此看来,国外热钱的涌入助推了外汇储备积累的规模和速度,也增大了金融风险。

三、国外热钱大量流入中国,增大了中国市场上货币流动性过剩。目前国内本来投资过旺,贷款过多,货币流动性过剩导致物价上涨,出现了通货膨胀的局面。国外热钱涌入中国之后,继续加大并恶化了这种流动性过剩,助长通货膨胀的局面。现在粮食价格、蔬菜价格、水果价格、电价以及水价都在上涨,增大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成本,增大了下游企业的生产成本,给民众生活和企业生产带来了新的压力。所以国外热钱涌入会助长国内严峻的通货膨胀的局面。

篇10

Abstract:Asanintegralpartoffinancialglobalization,theglobalizationofcapitalflowsisinfluencedbybusinesscycleandtradefactors,internationalinterestrateadjustments,capitalaccountmanagementpolicies,thedevelopmentoftheinternationalmonetarysystem,aswellasotherfactorssuchasthepolicyintentionsofmultinationalcorporationsandrelevantinternationalorganizations.Anditresultsfromthecombinationoftheobjectivecertaintiesofhistoricaldevelopmentandtheman-madedrivingforcesbyrelevantcountriesororganizations.Theglobalizationdevelopmentprocessofcapitalflowsischaracterizedwithunprecedentedcomplexity,whilethedistributionofitsbenefitsispossessedofvisibleinequality.However,thecomplexityandinequalitywillnotinfluencetheobjectivesustainabilityofcapitalglobalizationdevelopment.

关键词:全球化,资本流动,推动因素

keywords:Globalization,Capitalflows,DrivingForces

作者:

吴念鲁,男,1936年10月生,重庆市人。现任中国国际金融学会副会长,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博士生导师。

鄂志寰,女,1966年3月生,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人,现任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国际金融研究室副主任,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1997级博士生。

地址:北京西交民巷17号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邮政编码:100031,电话:66057976,66014422-217

当我们为20世纪的世界经济发展划上最后一个句号的时候,已经没有人能够否认全球化是主导这个世纪经济活动的主旋律。在所向披靡的经济全球化浪潮中,金融资本作为经济发展基本要素,率先实现了大范围的跨国界流动,金融市场边缘日渐模糊,日益一体化。但是,就在人们弹冠相庆金融一体化和资本流动全球化功绩的时候,新兴市场金融危机的不期而至为全球化的进程蒙上了阴云,促使人们反思金融资本全球化的利弊善恶,并提出疑问:金融全球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还是个别发达国家别有所图?quot;阴谋",进行所谓"运用金融杠杆掠夺财富的战争"?金融全球化的进程是如何推进的?这个过程的性质如何?发展中国家在金融全球化的浪潮面前如何自处?本文试图通过对金融资本流动全球化历史进程中驱动因素的分析,从一个侧面对金融资本全球化的发展属性作出初步判断。

一、金融资本全球化的内涵与表现

金融资本全球化是国际资本流动发展的重要阶段,是资本跨越国界的大规模活动,表现为多向及多边的资本流动,是资本实现全球范围重新配置的过程。金融资本全球化过程表现为货币资本的国际转移及实物形态的生产资金的国际转移两种形式。世界生产力的发展和国际分工的深化促使资本流动由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形式为主转向货币资本的国际化过程,并导致全球金融市场的一体化及无边缘化。

资本流动的全球化不是一帆风顺的。本世纪初,资本流动一度达到很高的全球化程度,1929-1933年金融危机引发的全球性大萧条和世界范围的战争与动荡使这个进程戛然而止,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资本流动重新走上了全球化道路,经历了欧洲资本时期、石油资本时期、债务危机时期等阶段,最终进入资本的全球化流动时期,全球资本流动规模持续扩张,资本跨国流动的影响范围不断扩大。

从具体内容看,金融资本全球化具有如下表现形式:

1、资本跨国流动规模急剧扩张。

在国际资本市场,筹资总额由1988年的3694亿美元增加到1995年的8322亿美元,增长了一倍以上,到1998年,以国际债券发行、银团贷款和其它债务工具为主要内容的国际资本市场融资额达12247亿美元,比两年前增长了近50%。

2、资本跨国界流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力大幅度上升。

在资本流动总量大幅度增加的同时,资本跨国流动与其经济规模的相对比例显著提高,国际清算银行依据国际收支统计资料计算的证券跨境交易资料显示,1975年到1998年间,西方国家各类证券在居民和非居民之间的交易总额相对于GDP的比重迅速上升,美国由4%上升到230%,德国由5%上升到334%,意大利由1%上升到640%,日本由2%上升到91%,其中,增长最快的时期集中在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

3、资本流动的速度快速提高,资本流动性上升。

在资本流动规模快速扩张的同时,金融技术的日新月异,金融创新的大量使用,以及各类金融衍生工具的开发和普及,大大提高了国际资本的流动速度。根据国际清算银行的调查,到1998年4月,全球外汇市场的名义日交易金额超过1.5万亿美元,比上次统计的1995年增长近50%,三年间的年平均增长率是14%,大大超过1992到1995年的9%。

显然,外汇市场交易规模扩大表明全球范围的资本流动在不断加速。

4、更多的国家和地区以更有利的条件进入国际资本市场。

最近几年间,新兴市场国家再度成为资本流动的重要目标,发展中国家进入国际资本市场的条件显著改善,参与国际资本市场活动融通资金的国家越来越多,各类资本市场进入的障碍和藩篱纷纷消除。

5、国际资本市场的价格呈现趋同趋势,利率的波动具有明显的联动性。资本流动的全球化使不同国家和地区在国际金融市场的融资条件趋于一致,不同国家的利率差距缩小。过去20年间,主要工业国中央银行基准利率差距不断缩小,进入90年代后,美国、德国和日本的央行基准利率一度收敛于6%的水平,尽管此后又出现一定程度的分离,但总体升降趋势基本同步,利差趋于稳定。此外,随着欧元的出台,欧洲主要国家利率水平率先趋同。

从利率水平的调整看,西方主要国家央行的决策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几乎主要国家利率的每一次调整都会引起其他国家的快速响应。

二、金融资本全球化与世界经济和贸易的调整息息相关

从历史发展过程看,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资本的积累、推动和扩张,国际贸易的发展先行于国际资本输出,但是,当资本可以绕过贸易保护壁垒而自由流动时,其对贸易发展的推动作用显著上升。可见,资本流动的全球化是一系列经济金融活动规律调整的结果。其中,世界经济和贸易的变化构成了资本流动全球扩张的客观基础。

尽管货币作为虚拟经济符号,凌驾于实质经济基础之上,甚至出现与之相分离之势,但是,以资本流动为主体的跨国界的金融活动与世界经济之间的关联仍然是非常深厚的。世界经济增长导致全球范围的金融资产规模快速膨胀,从而为资本的全球流动提供了必要的基础。而资本的全球化布局与全球不同区域的GDP表现、通货膨胀水平等因素之间密切相关。

1、经济周期与资本流动

1973年以来,全球资本流动以显著的波动性快速扩张。国际资本市场的年度筹资额一度以50-70%的速度增长,转而又出现-0.14%到-12%的下降。从长的周期上看,资本流动的高速增长往往出现在全球GDP上升时期,而GDP的周期性低谷,也往往伴随着全球资本流动规模扩张速度的降低,甚至出现负增长。

2、全球通货膨胀与资本流动

相应地,过去30年间,全球通货膨胀水平经历了1969-1974年的大幅度上升,1974-1986年的逐步下降并在较低水平的企稳,1986-1990的再度上升,以及1990年以来的快速下降等几个时期。

从总体上看,国际资本市场筹资额的变动与GDP平减指数的相关关系是:资本流动增长往往出现在通胀呈现下降趋势时期,而资本流动扩张速度的减慢往往与通胀的上升基本同步。尤其是在1980-1985年,全球出现14-15%的高通胀,资本市场筹资额有3个年份出现负增长,其余年份则是高达40%和70%的增长,表现出极大的不稳定性。而90年代后期后,全球通货膨胀进入低水平稳定发展时期,资本市场的扩张也变得更为平稳,基本稳定在10%左右。

3、全球贸易增长与资本流动

同样,从数量变动上看,全球资本流动与世界商品进出口总额的增长率也表现出一定的相关性。世界进出口总额增长最为迅速的时期往往伴随着国际资本市场筹资额的上升,而世界进出口总额的收缩则与国际资本市场的筹资增长减缓呈现一定的同步性。但是,1985年之后,国际资本市场筹资变动相对平稳,与全球贸易增长的相关性有所下降。

三、国际利率水平的调整与资本流动全球化

国际利率水平的调整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着资本全球流动的结构和变动方向。

增值是资本运动的内在动力和唯一目标,如果资本投资于国内能够获得多于投资于国外的利润,也就没有必要流向国外。利润驱动是主导资本国际流动的首要动机,因此,各国利率差异必然引起国际资本的频繁流动。

过去30年间,发达国家率先实现了利率自由化,而更多的发展中国家把放松利率管制作为金融深化的主要措施,市场决定正在成为国际利率确定的基础,市场利率格局基本形成。

与此同时,利率在发达国家货币政策运用中的作用发生了微妙的调整。整个70年代,货币学派主导西方主要国家货币政策制定与调整,各国中央银行普遍以货币供应量作为控制目标。80年代以后,西方国家开始面临严重的通货膨胀压力,控制货币供应对于通货膨胀的抑制能力有限,利率逐渐确立了在反通货膨胀中的基础地位,因此,各国中央银行越来越重视利率工具在货币政策中的使用,利率成为当代货币政策最直接与最有效的工具。最近以来,西方国家货币管理当局有意运用利率来调节金融市场的资产价格,当他们认为金融资产价格过高,可能导致泡沫经济时,便调高利率来控制资金供应,促使金融资产价格回落。这样,利率水平与金融市场价格的相关性明显提高。

过去30年国际利率的调整周期与全球性通货膨胀的变动紧密相连,70-80年代的高利率是通货膨胀居高不下情况下西方国家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的直接结果。90年代以后,尽管西方经济曾在1992到1993年间出现短暂的衰退,但通胀得到抑制,利率基本保持在比较低的水平上。

利率作为资本的市场价格直接影响资本全球流动的总量和结构。

首先,从总量上看,在利率水平大幅度调整时期,国际资本市场的融资额也出现比较大的增减变动,而在90年代以后利率波动幅度明显收窄之后,国际资本市场进入一个相对平稳的发展时期。显然,利率的波动性高低直接影响资本流动的波动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