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概念范文

时间:2023-12-26 18:08: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概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概念

篇1

关键词 传统媒体 广播 新媒体 发展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1新媒体的概念和特征

1.1新媒体的概念

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和快速普及使计算机和手机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无可置疑,手机媒体,网络媒体,数字电视等新媒体形式正逐步取代传统的媒体事业。事实上,社会各界对新媒体的概念至今仍然没有达成一致的意见。依笔者浅见,新媒体是一种立足于数字信息技术,以传播为主要特色的创新型媒体形式,它是一个与传统媒体相互对立的概念。众所周知,传统媒体包括大众所熟知的电视,报纸和广播,而新媒体则包括手机,互联网以及数字电视等等。显然,广播事业属于传统媒体的范畴之内。

1.2新媒体的特征

和传统媒体所不同的是,新媒体具有如下三个特征:

1.2.1方便性

在传统媒体中,读者无法查看已经错过的信息,但我们可以借助新媒体查阅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即使错过了也可以随时回放。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的便捷性非常明显,就算是已经错过好久的信息依然可以被翻阅出来,不会让你错过任何信息。

1.2.2成本低

和传统媒体相比,使用新媒体的成本更低,只要有互联网的地方就能够使用新媒体,此外,新媒体能够向受众提供的信息远远比传统媒体多。新媒体的传播速度快,传播内容丰富,但是用到的成本却是比传统媒体要少的多,无形中可以看出新媒体的资金优势。

1.2.3交流性强

传统媒体的互动仅仅局限于媒体和受众之间,而新媒体的互动还包括读者与读者之间的交流。可以更加了解读者对媒体的看法,读者与读者之间的交流能够促进新媒体的发展。

2广播事业在新媒体冲击下的发展状态

在众多传统媒体的形式中,广播无疑是大家较为熟悉的一种。广播,顾名思义,就是通过广播播放信息的一种媒体形式。如今,新媒体逐渐取代传统媒体,使广播事业的发展面临严峻的考验。可以说,在新媒体的冲击下,广播事业有前所未有的机遇有挑战,就看人们如何抓住这个机遇。

2.1广播的发展历程

早在上世纪初期,美国就开始创办世界上首座广播电视台,被称之为调幅广播,十年后,调频广播问世,它的发明者阿姆斯特朗在调幅广播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良,使广播发音更加清晰,播放音乐效果更佳。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广播正式诞生,它能够弥补调幅广播和调频广播存在的不足,使播音质量进一步提升。

2.2广播事业当前发展处境

无可否认,新媒体的不断发展使传统广播事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新媒体的特点是获取信息成本较低,互动性强,快捷方便,能够满足现代人的要求,它具有传统媒体无法媲美的优点。如今,手机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新媒体的发展。面对新媒体的强烈冲击,传统媒体也纷纷采取应对措施,目前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效。

2.3广播事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新媒体的出现犹如一把双刃剑,不仅为传统广播带来了挑战,同时也为其创造了机遇。传统广播自身在发展过程中面临诸多挑战,具体如下:

(1)广播与新媒体无法同步发展。如今,选择新媒体的人每年都在不断上升,在此前提上,传统广播一方面渴望借助新媒体的力量发展事业,另一方面在与谋求新媒体同步发展上缺乏积极表现。数据显示,目前只有不足5%的广播节目能够通过手机收听。

(2)广播缺乏吸引受众的亮点。传统广播发展至今,仍然没有较为吸引受众的亮点。广播内容存在单一、缺乏创新性等诸多问题。

3传统广播事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新媒体的快速发展确实让传统媒体倍感压力,但这并不代表新媒体能够完全取代传统媒体。相反,作为传统媒体之一的广播应该抓住新媒体带来的发展机遇。要保留传统媒体的优势,在传统媒体的基础上去完善新媒体,使得新媒体能够更快适应社会的发展。

3.1积极谋求与多个媒体共同发展

在新媒体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传统广播应该积极谋求与多个媒体共同发展。充分利用第四,第五媒体的力量推出网络广播,使受众能够轻松利用手机和电脑随时随地收听广播。与其它媒体合作能够增加广播的受众人数,同时也能为受众节约成本。

总之,新媒体冲击下的广播事业有巨大的机遇与挑战,只要抓住机会将会给广播事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

3.2使广播更加专业化

传统广播的其中一个特点就是综合性强,随着受众人数的不断增加,大家对于广播内容的需求也呈现出差异化。为了应对新媒体的强烈冲击,传统广播必须改革创新,加强专业化,立足于受众的要求,提高受众的依赖程度。传统广播应当开发出更多个性化,专业化的栏目,为受众提供丰富多彩的选择。让受众能够对传统广播更加了解,不管是在任何形式的冲击下都能依然保持对传统广播的兴趣。

3.3致力于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

品牌是企业形象的代表和象征,不管是作为新媒体的互联网,数字电视还是作为传统媒体的报刊,广播等,都致力于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在未来的发展中,传统广播应当首先明确自身的价值,并且通过品牌打造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面临着新媒体的冲击,广播媒体必须开辟出一条新的发展道路,开发更多特色鲜明的栏目。

参考文献

[1] 凌晨.美国广播业发展的启示与思考[J].新闻战线,2010(1).

[2] 江琴宁.广播媒介管理学[J].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

篇2

1月5日,在第十届亚洲传媒论坛上,中国文化报记者专访了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亚洲传媒研究中心主任丁俊杰。丁俊杰表示,现在整个传媒的变化“像雾”,看得见摸不着,说明白的不一定是真理,说不清楚的可能是真正的大道。以下是丁俊杰观点摘编。

中国传统媒体存在的理由

中国的传媒生态与西方国家的传媒生态是不一样的。对《德国金融时报》的停刊和美国《新闻周刊》的转型,我们要给予高度重视。但我们的传媒界又不必过于焦虑。我对未来的判断是,中国传统媒体的发展从数量上讲将有一个减少的过程。目前,中国媒体的数量太多,很多在社会环境和市场环境生存不下去的媒体,会在传媒产业发展的大潮中被淘汰。这类媒体影响力小,没有个性,社会和市场都不需要它们。但我们的主流纸质媒体,不会遭遇类似《德国金融时报》因市场环境变化而停刊的命运。这是我的一个基本判断。

这是我国的体制决定的。从整个媒体传播的角度来讲,中国的传媒会和世界传媒发展的潮流保持一致,但又有自己独特的风景。所谓一致,是指中国的传统媒体要顺应潮流,在数字媒体、社会化媒体等的变革中,有一个淘汰、选择、重组、成长的过程,谁也无法违逆这个潮流。但从社会属性、政治属性的角度来讲,我们的媒体和中国整个制度结构密不可分。从中国社会机制角度来讲,在一个去中心化的时代,社会需要有一种像定海神针一样的东西来引导大众,这就离不开传统媒体。比如说《人民日报》为什么要增加评论版?这不是政府的决策行为,而是媒体对市场的呼应,市场需要像《人民日报》这样的媒体在众声喧哗当中,给它指一个方向。在无中心时代、多媒体时代和网络时代,实际上人们失去了方向感。所以,只要传统媒体指引方向的功能其他媒体替代不了,就有存在的理由。

反对替代论,也不完全主张融合论

我认为,传媒的发展是一个加法和减法的过程,这个观点可能比较中庸。我首先反对新媒体将替代传统媒体的论调。第二,我也不完全主张融合论。什么叫融合呢?融合就是没有你我之分了。我认为媒体生态的宝贵之处就在于你是你、我是我,有非常鲜明的区分。比如,你是杨树,我是松树,他是小草,大家组合在一起才能成为一个森林,这才是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如果把杨树、松树等都嫁接融合在一起,变成了四不像植物,这还能叫生态吗?媒体生态也是一样的,媒体百花园里的媒体是多样化的,充满生机的。既然媒体生态是个百花园,那么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发展就是处在一个加减的过程中,各自有各自的功能和属性,各自有各自的市场需求和社会需求。

我觉得现在传统媒体转型是没有方向感的,把业务延伸到网络上,就认为和新媒体融合了,在这个过程中丢失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转型不是折腾,为什么转、怎么转、朝哪儿转,这是一个核心问题。现在流行的另一个概念叫升级,在新的评估体系下,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同等重要,离了传统媒体不行,光靠传统媒体也不行,过去传统媒体是别无选择的选择,今天传统媒体是多种选择中的一个,传统媒体如果不升级的话,还停留在初级阶段,那就要被淘汰。

对传统媒体来讲,价值和危机是并存的

中国媒体在新一轮的发展大潮中会经历淘汰、选择、进化、成长的过程,但大家更多看到的是淘汰、危机和挑战,而没有看到成长的空间。过去企业要想达到好的宣传效果,不依靠传统媒体,往往实现不了预期的目标。那么,今天是不是过渡到没有新媒体,企业就达不到它的宣传目的呢?实际上也不是。仔细分析,当今时代企业要想达到宣传营销目的,必须一手抓住传统媒体,一手抓住新媒体。放弃其中任何一个平台,宣传效果或许都会大打折扣。

对传统媒体来讲,价值和危机是并存的。以前,广告业跟媒体有关系的三个业务是媒介、媒介购买、广告传播。以前,媒体就是卖收视率、发行量等,但如今大家会发现媒体的业务范围已经大大扩展了,同时广告业务又增加了综合评估这一环节。所以,关键是传统媒体能不能融入到新的评价体系中。企业既要依靠传统媒体,又要依靠新媒体,这里就有一个巨大的想象空间,传统媒体要做到,让企业在既依靠传统媒体又依靠新媒体的过程当中,看到传统媒体具备新媒体不可替代的独特优势。

新媒体的提法其实不科学

我一直不主张新媒体这个提法,因为“新”这个字本身是一个过程性的字,不是一个静态的字。用“新”这个字去描述媒体概念,显然是不科学的。但是大家为什么用“新媒体”这个提法呢?我们今天的媒体处在一个高速变化、无处不变、无时不变的过程中,只能选择使用新媒体这个概念。在我看来,准确的说法应该根据渠道和介质特性来描述,比如就叫互联网媒体、移动终端媒体等等。但从另一面来看,这也是比较保守的,体现不出产业发展的最本质变化。

篇3

何为新媒体时代?相关文献指出“新媒体时代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

清华大学的熊澄宇教授认为:“新媒体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概念,在今天网络基础上又有延伸。无线移动的问题,还有出现其他新的媒体形态,跟计算机相关的,都可以说是新媒体。”

以上内容虽然只是浅尝辄止地点破了新媒体的时代的基本状态,但综上所述可以发现,即便是在地市一级的传统传媒行业中,新媒体也正以无所不在的方式,渗透于人们的视线之中。

那么,作为相对发展滞后的传统地市级媒体,如何在竞争激烈的新媒体时代抢滩登陆呢?这其中的数字鸿沟又体现在什么方面呢?地市级传统媒体必须以各种方式抢滩新媒体领域

新媒体(New media)的具体概念,是1967年由美国哥伦比亚广播电视网(CBS)技术研究所所长戈尔德马克(P.Goldmark)率先提出的。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新媒体可以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

严格来说,新媒体应该称为数字化媒体。纵观国内地市级媒体,不乏敢于弄潮,在新媒体时代抢滩登陆,取得优异成绩的同行;同样,也不乏品牌级别媒体,在新媒体面前,无法跟上时代,而失去市场、失去读者,淡出媒体行业的案例。

实际上,即使是从未考虑过于新媒体结合的传统媒体领导者,也会发现,实际上所谓传统媒体早已与信息化、数字化实现了深度融合,只是这些融合相对集中在制作层面。而面对市场,以地市级报纸为例,因为存在着管理体制、改革能力、市场驾驭能力等实际问题,从业者相对还处于故步自封、自我安慰,认为新媒体不会对传统媒体形成根本改变的自我催眠状态。

实际上,“纸媒已死,新媒体当立”已成为一种预言式的警示,如果传统媒体不能在新媒体的发展期进行抢滩登式的努力,那么在以数量级发展的新媒体面前,传统媒体的消亡几乎是一种可以倒计时来计算的必然。

实际上,以地市级媒体为例,各种官方的政务网以及民间的地方网站,早已在一定范围内确立了其自身的地位。而地市级媒体也以各种方式建立了自己的网络平台或融入其他高级别媒体网站。但这种融合,大多是传统媒体文章复制、粘贴于展示,这种呆板、滞后的表现方式,只是将传统报纸翻页报纸,换成鼠标操作的网页阅读,这种网络平台的多媒体互动性完全得不到发挥。

一些传统媒体的领导者,因为缺乏对新媒体的了解,在主管上认为新媒体需要着巨大投入,以至于在尝试进入新媒体领域时,各种考察、报告、审批、人士建设、组织建设等传统问题,成为一种基本运作规律。

实际上,从国内已有的成功经验来看,新媒体的进入门槛并没有想象中的这样高额,在地市级传统媒体本身具有的市场、公信力、本土报道优势等前提下,完全可以通过与新媒体行业企业的合作,实现共同发展与双赢。而微博等一些几乎可以不计成本的新媒体传播方式,更可以被传统媒体充分利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中的数字鸿沟

在有着明显优势,操作有章可循,融合又势在必行的情况下,为什么许多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进一步融合却寸步难行呢?从地市级报纸普遍存在的基本问题上我们可以发现,管理体制、改革能力、市场驾驭能力等实际问题是阻碍这种融合的基本原因,而更深层次的原因则是数字鸿沟的实际存在。

根据美国国家远程通信和信息管理局(NTIA)于1999年在名为《在网络中落伍:定义数字鸿沟》的报告中定义:数字鸿沟(Digital Divide)指的是一个在那些拥有信息时代的工具的人以及那些未曾拥有者之间存在的鸿沟。数字鸿沟体现了当代信息技术领域中存在的差距现象。

这种差距,既存在于信息技术的开发领域,也存在于信息技术的应用领域,特别是由网络技术产生的差距。套用以上定义我们可以发现,能够深入研究、了解,并对新媒体有着具体概念以及应对方式的从业者,大多是媒体行业中的“70后”、“80后”群体。随着时代的发展,绝大多数单位的骨干力量,已经从“60后”转移到了“70后”。

在传统媒体行业中“70后”的从业者,几乎亲历了中国数字时代从诞生到发展的全过程,绝大多数这个年龄段的人,具备信息时代的操作模式与思维方式。但作为大部分单位的领导者,大多则是“60后”,这些领导者在传统媒体行业,具有丰富的知识、经验,并在政治性和组织纪律性方面,具有后来者所不具备的巨大优势。

但在新媒体时代,这些领导者却相对缺乏前瞻性,以至于大部分地市级媒体在进行改革时,还多是在采取建立周末刊、法制版、增加娱乐八卦内容等上世纪90年代流行的操作方式。而这些相对落后的媒体领导者思维方式,从某种方式上看,是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的一种阻碍。

篇4

当前,随着新传播技术的日新月异以及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一方面传媒业已经进入“大传媒时代”,另一方面传统媒体的整体性衰退是大势所趋,传媒业的格局正在发生着颠覆性的变化,并且随着传媒业市场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传统媒体面临着市场、体制、竞争等多方面的压力,唯有创新转型才能实现新发展。在此种情况下,传统媒体开始大张旗鼓地提出“全媒体战略”,但是由于对传媒业未来发展趋势以及全媒体的适用条件和本质的认识模糊、不清,导致传统媒体的全媒体战略多成为浮夸概念。本文认为全媒体是传统媒体打破制约传媒业发展的区域化分割和行业化分割等主要制约因素的有效利器,但是全媒体只能是时下的应景之策,对全面彻底转型为新媒体的全媒体探索才是传统媒体的方向和最终归宿。

传统媒体实施全媒体战略的时代大背景

首先,媒介日趋融合,“大传媒时代”呼之欲出。一方面,随着新的传播媒介和传播技术的日新月异,以及国家“三网融合”等政策的大力支持和引导,不同媒介之间以及传媒业和信息产业的界限将日趋模糊,融合趋势日渐明显,最终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的产业发展态势;另一方面,国家目前大力支持优势媒体实施跨地区、跨行业、跨媒体、跨所有制、跨国际化发展,在相关政策的支持和推动下,我国的“大传媒时代”呼之欲出。因此,传统媒体为了适应和应对“大传媒时代”的要求,必须实施全媒体战略,积极进入各种媒介形态,为未来的转型积累信息源和资金等资源。

其次,以网络媒体和移动媒体为代表的新媒体给传统媒体尤其是报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用户是媒体生存和发展的根基,新媒体已经拥有庞大的用户群,发展潜力巨大。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突破4.5亿大关,达到4.57亿,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到3.03亿。新媒体依靠它庞大的用户群,这几年一直保持高速增长态势,我国传媒业市场也逐步从传统的报刊、广电、户外“三分天下”的传媒业发展格局转变为报刊、广电、户外和渠道、网络媒体以及移动互联网“五强竞争”的新格局。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求传统媒体必须居安思危,大力发展新媒体,向全媒体集团转型。

第三,当前制约传统媒体发展的最主要制约因素是传媒业的区域化分割和行业化分割。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广告市场虽然从1981年的1.18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2041.03亿元,增加了1700多倍,但是仍然呈现小、散、弱的局面,处于较低水平的初级发展,和国外发达国家差距悬殊,潜力巨大。另外,由于我国存在严重的二元经济结构现状,传媒业的区域发展极其不平衡。当中心城市的报业市场受到新媒体越来越大的挑战时,次中心城市和三四线城市的报业市场还有很大的潜力和广阔的空间。从总体上来看,当前制约优秀传统媒体发展的最大挑战并不是新媒体,而是制约传媒业发展的区域化分割和行业化分割,在这种情况下,优势传统媒体为了打破这种制约,纷纷提出全媒体战略,以试图打破传媒业的区域化分割和行业化分割。

何为全媒体?

目前很多人对全媒体的理解五花八门,众说纷纭,有的把全媒体完全等同于新媒体,有的则把全媒体战略理解为“全媒体记者”,有的则把全媒体理解为生产、介质和终端之全,更有甚之的是,有的为自己的员工配备了最新的“iPhone4”,就直接在头版宣布自己已经成功转型为全媒体。

我个人认为,全媒体既不是新媒体,也不仅仅是技术意义上的“全媒体记者”,也不是简单的生产、介质和终端之全,更不是简单的配备一个“iPhone4”就能解决的,全媒体是在传统媒体业趋向衰亡、而尚有一段黄金发展期的传媒业大背景下,为了更好地实现传媒业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致力于打破制约传媒业的区域化分割和行业化分割的权宜之策。因此,要准确理解和把握全媒体,必须要基于我国传统媒体的现实,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全媒体。

首先,传统媒体的“全媒体”要立足于打破现在制约其自身发展的区域化分割和行业化分割,进而充分发挥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应。这就要求实现全媒介介入,即先追求媒介形态整合中的规模经济效应和范围经济效应,实现媒介形态的整合效应。

其次,在尽可能掌控信息源的基础上,要利用网络媒体和移动媒体等新媒介技术,在媒介融合的基础上打造大型信息终端平台,为全媒体战略打下最为坚实的平台基础。

第三,适应全媒体战略的内在要求,逐步调整观念、采编流程、管理流程和经营流程等,逐步实现全流程再造。

第四,结合自身的优势,找到新媒体中自身能够发力的点和环节,通过整合资源,实现自身能力的逐步新媒体化。

第五,对于所有的传统媒体来说,其未来的发展关键在于打造大型的信息服务终端和平台,进而获得广告和进行分层次信息服务。这样一方面可以吸引大量的用户和流量,进而吸引广告;另一方面可以快速转型为网络媒体或者移动媒体,同时也能最大可能地获得流量分成。

传统媒体全媒体的实践以及成效

当前,传统媒体的全媒体实践可以分为三类:一是致力于打破区域化分割和行业化分割的跨区域、跨媒介扩张的全媒介实践;二是不清晰全媒体的实质和适用条件,就全媒体而全媒体的实践;三是维持现状派,又分为尚未认清传统媒体必将衰亡的顽固派和认为“不搞全媒体是等死,搞全媒体也是等死”的“等、靠”派。

首先,从打破制约传媒业发展的区域化分割和行业化分割的本质出发,致力于跨区域、跨媒介扩张的全媒体实践清楚地理解全媒体的实质和适用条件,已经进行了很多有益的实践,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做的较好的是南方报业、上海文广集团(SMG)、湖南广电和大众报业、都市快报等。

南方报业在跨区域、跨媒介扩张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2007年与云南出版集团合办并控股的云南信息报,在2009年扭亏为盈且利润达到300多万元;南方报业旗下的21世纪经济报道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二套“经济之声”合作,其广告收入已经从合作之初的3000多万元增长到2010年的9000多万元; 2006年与肇庆市委合作合办西江日报,开创了省市党报合作发展的新模式等。

上海文广集团(SMG)的跨区域和跨媒介扩张进展迅速,已经完成了基本战略布局。在传统广电媒体方面,有15套模拟电视频道、1套高清同播电视频道和11套模拟广播频率;在传统报刊媒体方面,有第一财经日报(与广州日报、北京青年报合办)、《第一财经周刊》、《哈哈画报》、《哈哈画报故事城堡》、每周广播电视报、《上海电视》、《星尚》杂志等;新媒体方面,有数字付费电视(SiTV)、宽频网络电视(SMGBB)、IP电视、手机电视、激动网等;媒体延伸业务方面,有东方购物、时空之旅、上腾娱乐、东方之星、今夜娱乐等;在版权销售方面,2004年,上海文广集团(SMG)成立上海五岸传播公司,从事影视节目发行和业务;在跨区域扩张方面,与宁夏广播电视总台合办宁夏卫视频道;其旗下的哈哈少儿频道与芜湖市广播电视总台芜湖教育电视台正式签订合作协议。此外,上海文广集团(SMG)致力于成为文化产业的战略投资者,与中国开发银行合作成立一个7.35亿美元的私募股权基金――华人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对娱乐和传媒行业进行投资,包括通过并购来迅速做大规模。目前,上海文广集团(SMG)旗下的百视通(IPTV业务)借壳广电信息成功上市。得益于良好的战略布局和全媒体的拓展,2001年到2010年,上海文广集团(SMG)在短短的9年时间内,销售收入由19.8亿元增加到113亿元,增加了4.7倍多,一直保持着两位数的增长速度。

湖南广电得益于全媒体的扩张和布局,湖南广电的收入由2006年的近30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103亿元,在短短的4年间增长了2.4倍多。其中,广告收入达到了15亿元,新业态包括新媒体增长超过20亿元,快乐购为20亿元,湖南卫视为20亿元。

大众报业通过跨区域扩张,成为国内区域内控制力最强的报业集团。在济南报业市场,依靠大众日报和齐鲁晚报独占鳌头;在青岛报业市场,凭借半岛都市报成功占领青岛市场,2009年净利润超过1亿元,并和潍坊日报报业集团旗下的潍坊晚报合作,占股51%,成为控股方;在淄博报业市场,鲁中晨报成为当地最大的报纸;在临沂报业市场,与临沂日报报业集团合作,双方以产权为纽带,共同出资组建山东沂蒙晚报传媒有限公司,各占股50%,合作经营沂蒙晚报;共同出资组建山东鲁南商报传媒有限公司,大众报业集团占股51%,控股经营鲁南商报。同时,大众报业集团按照成本价1.55亿元购买了临沂新闻大厦,并组建山东临沂新闻大厦有限公司。得益于良好的战略布局和极强的控制力,大众报业2009年的净利润超过2.6亿元。

其次,目前绝大多数的全媒体实践都不清晰全媒体的实质和适用条件,只是就全媒体而全媒体。这种实践又可以分为如下两类:一是认识到传统媒体必将衰亡的趋势而积极实践派,如很多媒体提出的全媒体记者和建立统一的全媒体中心实现全媒体生产,再如很多媒体投入很大的物力和资源进入iPhone和iPad等终端;二是仅仅是为了获得眼球效应的噱头派。

目前,很多传统媒体是积极实践派,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进军全媒体,有的传媒集团的投入超过数千万元之巨,但是从当前的效果来看,由于对全媒体的本质和适用条件不清晰,收效甚微。一是很多传统媒体提出全媒体记者计划,要求记者成为既能写作、又能摄像、还能主持的全才,这样的全才有,但是绝大多数的记者都不可能成为这种全才。笔者认为,全媒体记者概念违反了社会分工细化的趋势,很难取得成功。二是成立全媒体中心实现全媒体生产,从理论上看,这种生产方式能大为降低生产成本,极具诱惑力,但是由于不同的媒体有不同的读者群、有自己的独特定位,因此,全媒体中心很难生产出适合不同媒体的特色产品,而只能生产出同质化的产品,这必然极大地削弱媒体的特色和品牌,大大降低其核心竞争力。三是投入较大的人力物力进入网络媒体和iPhone、iPad等终端,这实质是探索新媒体的转型之路,但是由于传统媒体对新媒体的本质和理解不够,导致难以找到合适的商业模式和实现合理的收入来源。现在传统媒体办的网络媒体和各种客户端,一方面流量低,很难获得大量的广告来源;另一方面,读者的粘度低,也很难实现订阅收费和吸引广告。尤其需要提出的是,在当前传统媒体日子较好的情况下,传统媒体的新媒体探索没有承担任何的采编费用,尚且收入不高,利润微薄,一旦传统媒体的主营业务出现问题,其新媒体探索绝难承担巨额的采编费用。

毋庸置疑的是,也有较多传统媒体并没有认真思索全媒体的本质,而是热衷于炒作概念、制造噱头,有些报社给自己的采编队伍发了一些iPhone4、iPad等新技术终端,就在自己报纸的头版上大肆宣称自己已经大踏步进入全媒体时代。给自己的采编队伍配备最新型的技术终端,无疑有助于员工更好地理解新媒体,但是必须认识到全媒体的转型是一个长期而又艰巨的过程,需要付出艰辛和汗水,而不可能仅靠几百部新技术终端和概念炒作就能成功的。

第三,现状维持派不愿意创新和探索转型。一些现状维持派不愿改变和创新,错失了发展的机遇,另外一些传统媒体由于缺乏勇气和自信,畏首畏尾,抱持“不搞全媒体是等死,搞全媒体也是等死”的理念,在报业创新发展、拥抱新媒体的路上无所作为。

全媒体探索漫漫长路冷如铁

笔者以为,从我国传统媒体的具体实践来看,跨区域、跨媒介的全媒介探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放在传统媒体必将衰亡的历史大趋势下的全媒体探索来看,这只是阶段性的权宜之策。而其它类型全媒体探索更是尚未取得实质性进展,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当下我国的全媒体探索尚未成为下金蛋的鸡,仍处在艰难的培育期,仅仅是“万里”刚走完第一步,需要付出艰辛的汗水乃至血与泪。

对于传统媒体的全媒体探索来说,当前的主要问题是对全媒体探索的方向不清晰,没有认识到全媒体探索要基于新媒体这个前提,而且传统媒体人士多对新媒体的本质及其商业模式、收入来源不清晰。因此,要想全媒体探索取得实效,就必须以新媒体转型为基础,加大投入,踏踏实实地做相关工作和探索。

篇5

关键词:网络新闻;传播;传统新闻;编辑理念;突破

引言:

网络新闻在传统新闻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良,增加了受众对于新闻的参与机会,增强了媒体与受众的互动关系,增深了新闻的传播效果和扩大了新闻的传播范围。人们提到网络新闻,更多地是指由报纸、杂志社、广播电视台、通讯社的网站在互联网上所的新闻,同时也包括商业网站网站的新闻,以及政府机构、行业协会、企业甚至个人在互联网上的新闻。网络新闻传播在版面、文字、文本等的编辑上异于传统新闻编辑,对传统媒体新闻的影响深远。

第一,我们先从网络编辑概念上分析。广义的概念强调了网络编辑主体的广泛性和个性化,网络编辑主体的扩充,让网络新闻的把关异于传统新闻。网络的开放性加强了网络编辑的把关难度,它不同于传统媒体,每一个新闻从采编到最终的都是由该媒体自我完成,或者连同其他媒体合作完成,没有任何外界的参杂。网络新闻却不然,整个网站新闻的既有网站自我的采编,稿件来源的途径多种多样。从网络编辑狭义的概念强调了网络编辑的专业性和技术性,这里的专业性,跟传统媒体一样,都意指专业的新闻编辑知识。

第二,我们可以从传播细节上具体分析。首先是网络新闻编辑的版面设计,相对于传统媒体的版面设计,对新闻主页的整体性考虑,不仅仅在于版面的美化,更重要的是网络特性的凸现。为此,传统媒体的版面是不会也不可能轻易改变的。网络新闻的编辑则不然,它面对的是更为挑剔和审美眼光日益进步的受众,网页的经常性改版就有了必要。

其次是文字编辑。在编辑网络新闻时应该讲求易读性,文字应尽量平实,以提供信息为主要的功能;文章的段落、篇幅也不宜过长,尽可能用短的语句,将新闻要点用提示的方式,放在文章的开头。

另外,新闻图片无论在网上还是传统媒体上,其目的都是使内容生动、 形象化,以及美化版面。一些网络新闻中,如果某则新闻附有图片的话,一般都会做上标记的,这样做的目的不仅是告诉读者这条信息的下载速度会比纯文字的慢, 更重要的是图片的可视性对读者而言具有难以抗拒的诱惑力。

当然,还存在一种文本编辑。所谓的超文本即是用超链接的方法,将各种不同空间的文字信息组织在一起的网状文本。网络新闻超文本的应用,大大扩充了编辑的工作。

第三,从两者的编辑手段上分析。网络新闻的出现实现了编辑方式由线性编辑方式向非线性编辑方式的转变。传统媒体是线性编辑方式的典型代表。线性的编辑模式由于关系固定,变动不灵活,任何一次成品内容的变动都可能会牵扯到整个版面,引起全部内容的重组。网络新闻的非线性编辑理论的诞生,改变了线性编辑的缺陷,超文本语言的使用,使得文本语言之间的关系不再是单一的没有固定指向的网状结构关系,这种关系恰好弥补了线性编辑的错漏。

第二节 网络新闻传播对传统新闻编辑理念的突破

网络新闻传播具有及时性、交互性、海量性、多元化、小众化、多媒体形式、超文本结构等特点。对网络新闻的这些传播特点作认真考察与仔细分析,我们不难发现,网络新闻传播在一系列方面突破了传统新闻传播存在的界限、限制,初步确立与构建了一些新的传播理念。

一般情况下,一个事实的新闻价值在不同地方的分布是不均衡的,很多新闻的新闻价值还是有地域性的。新闻信息一经上网,在空间上立即可以覆盖全球,成为在全世界范围内传播的信息。网络新闻媒体可以按照不同的时间梯度信息,报道速度越快,新闻性就越强,新闻的作用和新闻价值就越大。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新闻传播拥有巨大的时间弹性和内容结构组合上的最大的灵活度。

受众的需求是立体的、多方面的,他们想知道不同媒体、不同信息源相同或不同的观点,他们渴望立体的信息提供,这就要求媒体具有更大的包容度。传统媒体尽管各具优势,但都有其传播方式的局限。网络媒体的多种表现手段还可以组合运用,可以同时有文字、图片、声音和图像等多种表现手段的组合。网络媒体集中并综合了这几种传播方式,受众在网络上可以从多角度、多层次、最大限度地了解一个新闻事实包含的信息。

数字压缩和存储技术的飞速发展使网络媒体几乎拥有无限的信息空间,其信息总量是传统媒体不可比拟的。网络媒体几乎可以将全世界的新闻信息包揽,还可以利用数据库,纵向保存历史新闻信息,提供新闻检索等服务,显然这是传统媒体望尘莫及的。网络新闻编辑要切实发挥网络海量信息的特点,增强资料储备,形成新闻数据库,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自己独具特色的数据库,为受众提供准确、全面、系统的信息。

在大众传播时代,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分水岭是清晰的,网络新闻传播是一种强调个性的传播,它打破传统的新闻传播中受众被动接受的局面,使得传播者和受众双方居于平等的地位。传播者与受众双方关系的这一变化,具有跨越性和革命性。互联网带来的不仅是一种新的传播方式,同时也对大众的生活习惯、工作方式、价值观念以及思维方式产生了重大影响。

结束语:

网络新闻的出现,于受众而言,应该称得上是一种不可多得的福音,它大大丰富了受众的阅读量和参与权利,于传统媒体而言,那是机遇和挑战的结合体,传统媒体只有在守住自己的好的同时,正视自己的不足,学习别人的先进,改进自己的缺陷,才能在新闻的道路上不至于被受众抛弃,始终占据自己地位的制高点;于新闻编辑而言,网络新闻的出现是一种改革的信号,是一种编辑手段的重新整合,于新闻而言,真正打破了新闻的传受等级关系,新闻成了全民化、平等的交流和互动。

参考文献:

篇6

关于“传统媒体是否会消亡?”的讨论,已持续了许多年。然而,在当下的数字化时代,这却是个常看常新、一热再热的话题。尤其是当曾经风光一时的西方大媒体纷纷应声摔倒的时候,变革更显得迫在眉睫了。

被迫另投东家的老牌传统媒体们

今年知名传统媒体被收购的消息扎了堆,引起了世界新闻传媒界一次又一次的“震动”,令人感叹变革已是势在必行。

2013年8月3日,纽约时报公司宣布,以7000万美元现金将《波士顿环球报》和其他新英格兰媒体集团资产出售给波士顿红袜棒球队所有者约翰·亨利(John Henry)。《波士顿环球报》创刊于1873年,至今已有140年历史。1993年,纽约时报集团花费近11亿美元将其收购。不过,隶属纽约时报集团的20年间,由于受到网络传媒崛起及自身错误决策的影响,《波士顿环球报》的利润不断下降,甚至严重亏损,2009年险些被迫停刊。出于无奈,纽约时报集团需要出售这笔不良资产进行套现,从而主攻网络新兴媒体。而对于外界纷纷猜测《纽约时报》是不是也将被出售时,《纽约时报》发行人、纽约时报公司董事长小阿瑟·苏兹伯格(Arthur Sulzberger Jr)发表声明称:“我们家族会出售《纽约时报》吗?答案是不会。奥兹·苏兹伯格信托基金的受托人和家族其他成员将团结一致,与公司董事会、高管层和员工们一起致力于将《纽约时报》带入全球化和数字化的未来。”苏兹贝格表示,《纽约时报》数字订阅模式的成功、盈利能力和强劲的现金流,都是“完全能够支持我们未来发展”的理由,“《纽约时报》在追求创新上有想法也有资金”。

8月5日,美国华盛顿邮报公司宣布,亚马逊公司创始人杰夫·贝索斯(Jeft Bezos)以2.5亿美元买下公司旗舰报《华盛顿邮报》及旗下数家地方报纸。11月29日,华盛顿邮报公司将更名为“格拉汉姆控股公司”,该公司在纽约股票交易所的代码,也将从WPO修改为GHC。由于贝索斯一直以“薄利多销”的商业模式闻名于世,业界期待他能够针对《华盛顿邮报》网络版,推出一种全新的有利于网民的营收模式,这或许会改变报纸网站纷纷效仿《纽约时报》设立收费墙的发展趋势。还有业内人士分析,贝索斯之所以收购《华盛顿邮报》很大程度上是看重了其在新闻服务方面的专业优势及其品牌的价值。而如何将《华盛顿邮报》的内容优势和品牌的价值发扬下去,让其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则需要贝索斯运用其在数字出版及电子商务领域的才能和经验去革新传播渠道,即用全新的渠道出售《华盛顿邮报》生产的优质新闻内容。

捱到快年底,全球第三大财经杂志《福布斯》也挺不住了。11月15日,福布斯传媒集团CEO迈克·佩里斯(Michael S.Perlis)在给全体员工的电子邮件公布了寻求对外出售的消息:“出售对象包括每周发行的《福布斯》杂志、旗下网站,以及会议展览业务等。集团已聘请德意志银行处理出售事宜,并在最近数月接到了多位潜在买家的非正式询价。”由于近年数字媒体的崛起,《福布斯》的业务受到严重的冲击。根据美国出版商信息管理局(Publisher'sInformation Burea)的数据,截至今年9月底,《福布斯》杂志的广告页面在过去5年里减少了近29%,仅略低于32%的行业平均减少水平。业界预测认为,《福布斯》杂志的成交价可能落在2亿美元以下。《福布斯》的囧境,给数字化时代下传统媒体业日渐式微提供了又一最新例证。

不数字,无未来

谁都不可否认知名传统媒体在深度内容挖掘和品牌资源累积上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即便是数字新媒体也得取长补短。2013年11月9日,国际新闻传播学界最具影响力的研究团体——国际传播学会(ICA)2013年度区域性大会在上海举行。谈及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关系,ICA前任主席Synthia教授认为,传统媒体正在变革,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边界越来越模糊,新媒体在形式上为传统媒体做了补充,传统媒体为新媒体在内容上做了补充,两者是相互合作的关系。ICA现任主席Francios教授则表示,新技术与传统媒体之间不是一种替代的关系,“比如电视,我们可以利用技术将传统媒体的内容展现出来。”贝索斯也说过,

“新闻业不会消失。我们发现人们愿意在平板设备上付费阅读报纸。未来平板将会进一步影响我们每天的生活。很快每家每户就会有多部平板设备。这会成为惯常的现象。这些趋势也会强化报纸作为强势内容提供商的地位。”

篇7

【关键词】新媒体艺术;科普教育;艺术创新;信息传播

随着时代的进步,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计算机科学和科学技术产业得到迅猛发展,以新媒体(数字媒体)为内容的产业在现代信息化需求中得到快速发展,以惊人的速度前进为当代知识型经济的主导产业,其优势逐渐占据传统媒体的位置。正如我们所知,新媒体(数字媒体)是以现代艺术为指导,以数字化的文本、声音、图像、图形、动画和视频图像等作为信息载体,从而将信息传播技术应用于人文、教育、管理等相关领域使其功能融合交错。如立体模型、互动装置、网络游戏和在线视频交叉使用的网络媒体,其中还包括电脑动画的制作、视频的拍摄、数字音乐制作以及播放。在本文中,对新媒体(数字媒体)艺术的现状、特点,在科普教育基地网站中的应用和发展趋势进行了概述,并对我国科普教育事业如何在新媒体技术时代更好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越来越多的人在关注着新媒体,随着新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已经成为讨论的热点话题。新媒体在行业的繁荣,也使研究其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新媒体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对于新媒体的定义众说纷纭,新媒体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是在今天的网络的基础上的另一种延伸,但也不断产生其他新的媒体形式,与计算机相关的,这可以说是新媒体技术。

只要媒体构成的基本要素与传统媒体之间有区别,可被视为新媒体。否则,这是原来的变形或改进提高的基础上。目前应该定义新媒体出现在电信网络中基于媒体的形式――包括使用有线和无线的信道模式。

新媒体的学者被定义为“一个互动式数字化复合媒体”。同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自然有其自身的特点。相对于旧媒体和新媒体的第一个特点是它的消化力量――消解传统媒体(电视,广播,报纸,通信)之间的边界的国家之间,社区消化之间的边界之间,产业,消化发送者和接收者的边界之间的信息,等等。真正与观众建立联系才能称为新媒体,同时,它还具有交互性和跨时空的特点。同时,新媒体传媒业带来了许多新的概念和模式,如节目专业化越来越更强市场转变。

目前艺术的新媒体研究,经历了从现象的关注和跟踪、领域的提出和讨论、理论的探索和结构建设这样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媒体对于艺术而言,是跟随时代要求而发展的。艺术对于媒体来说,又是和媒体不断地结合在一起,从而形成的一种新艺术形态。

首先,我国新媒体艺术研究是从对新媒体艺术现象的关注与跟踪开始的;人们首先注意到了新媒体艺术与传统艺术明显不同的现象功能:新的载体、素材、技术手法、传播方式和接受方式、以及新的感觉和新的体验。在这些新功能内,人们最先注意到的是创新的载体和技术,电视和视频设备作为传统媒体传播工具而被直接用来形成新的媒体艺术品;如,在传统媒体艺术中,传统音乐以使用乐音创作,而这些传统声音材料(乐音创作)是由人声或器乐演奏构成;而在数字音乐中,大量使用非天然音乐声音合成非音乐的声音素材作品。

随着素材和技术的进步,新媒体艺术在接受的行为方式和展现相较传统艺术,也产生了日益鲜明的独立特色。

新媒体艺术中的象征性艺术语言的逻辑有两大突破突破:首先,时空和空间之间的关系呈现突破三维空间的限制;其次,图像成像技术的传播和有效的模式与以往的视觉形式截然不同。

在此基础上,不只是新媒体技术,概念艺术作品都表现出了形式上、观念上的多种表达意义,对作品解释的隐喻表达和改变作品模糊解构概念取代了直观的、感性的表达形式,甚至审美方式亦将相对粗糙、直观的形式所覆盖,转而代之的是更为完整、精致、有美感的创作方式。

在以视觉艺术为领先的新媒体艺术中,从内容上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以社会现象和问题为主要表现对象,形式上以无剪辑风格的纪录片;第二类是以纯粹的概念形象为表现对象,通过设置场景或看似毫无意义的动作镜头来进行表现的形式。在数字新媒体技术的作品特点中,前后两者的变化程度是不同。在牵涉的情况下,主流仍然是叙述故事,但那样的作品是被文化关注的,大多是由特定的社会问题和文化问题作为切入点的文化符号抽象的概念转向特性和功能。利用虚拟的文化情景拍摄或者准备采取的信息来完成虚拟性质的电影叙事结构的方法已被越来越多运用到类似的创作过程中,当代新媒体艺术家引入叙事结构到创建电子技术的空间,如动画片、闪客、网络阵地等,一些艺术家结合传统水墨画的造型元素,创造出一个供水墨动态语言的动画作品空间;一些艺术家继承日本成熟的漫画语言,热衷于用符号的虚拟虚构叙事;让数字技术的新媒体艺术呈现出更多样化的艺术语言形式和更多的娱乐、优雅的趋势。对于后者,计算机技术利用三维空间穿插介入重叠空间的转换成为可能,将类似的光学技术和技术语言插入其中,更丰富了纯概念性作品的语言形式,但数字概念型作品也产生炫耀浅表的现象,从某种意义上说,先前拍摄的影像是纯粹意义上的概念。类似于数字技术的新媒体技术参与作品制作,使新媒体艺术本身似乎超越时代,而另一边向着电子艺术前进的新媒体艺术,正日益成为一个容纳架,雕塑,装置以外的其他形式,或者说包含不止一种形式,但在使用新技术为主要特征的艺术作品的集合。

新媒体技术为科普教育带来重要机遇,使用互联网网络提供各种服务创新的形式随着因特网的发展,面向公众的网络环境,科普创新正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着眼于如何利用网络媒介传播的优势,探索新媒体环境下的科学普及创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为更好的开展科普教育和新媒体技术运用院也是非常有益的和必要的。科普创作是普及科学技术和创造性的活动。这是科学服务的本质特征之一。

其次是创意。科普创作是一种创造性的工作,它着重于运用逻辑思维,写作,设计,绘制或采取某种形式的科普作品,作者应该使用自选正确的主题和形式,提炼主题,内容和材料选择。明确结构安排,生动的叙述,深入浅出的分析讲解通俗易懂,呈现出一些他对于科学问题和技术问题的独到见解。表现方法有创新的思路,又有其独特的创作能力。科普创作应该是科学的]有思想的和艺术的。

科普创作的中心是其严谨的科学性,其内容必须是真实的、准确的、成熟的、全面的。科普作品在思想上要体现其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包括理想信念,爱国主义,人道主义,科学的精神,道德和其他方面。科普创作的艺术性可以被分解为两个方面:通俗性和趣味性。通俗性是使用可理解的方式来介绍科学,使其生动,易懂,这也是科普创作的普遍需求。

经常需要使用的文学艺术形式来表达科学是科普工作的通俗性。创作过程中不仅使用逻辑思维推理其要达到的效果,还采用了形象思维,以情动人,需要以“身临其境”来使观众便于理解。故艺术性写作技巧是科普创作中与其他科学知识材料所不同的主要因素。近年来,中国的科学教育网站以及与科普相关的网页数量日益增多,使互联网功能开发的科研工作与创建工程得到很大程度的重视,贴近人们日常生活的科普网站内容备受关注与追捧。因此,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为科普知识的广泛传播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氛围。

篇8

但随着3G技术和iPad、iPhone们的出现,解决了原来传统媒体互联网版或电子杂志的缺陷,传统杂志和图书过去的这种优势几乎也荡然无存。至少,iPad们在即时阅读方面,已经不亚于传统的杂志和图书了。

移动化、便携化的电子新媒体是趋势,是未来

没有人会否认,在iPad时代,移动化、便携化的电子新媒体一定是趋势,是媒体主流形态的未来。新媒体对传统杂志和图书的冲击会越来越大。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消费者的消费习惯正在被改变,从习惯购买纸质媒体开始转向高容量的便携式移动电子媒体;二是广告主的广告投放策略开始改变,此前广告投放策略已经经历了大幅向互联网转移的过程;三是资本和人力资源也开始向新媒体倾斜,相比成熟的传统纸媒,移动新媒体的不确定性更具诱惑,更有成长空间。

但如今,传媒业尤其是移动新媒体的喧嚣和泡沫可能掩饰了许多本该深思熟虑的问题,这可能会让许多传统媒体人走上弯路。如今,媒体概念推陈出新,2.0、3.0,媒体融合、全媒体、自媒体、社交媒体等概念世代交替的速度,令我辈瞠目。媒体业内的会议或其他场合的交流,也是言必称媒体融合、全媒体战略等,但交流的结果,却让我这样保守的从业者更感困惑:那些热衷于制定流行战略的决策者以及执行者、传播者,除了模糊地知道新媒体是方向、是未来之外,对于实现战略的途径,并不比我知道得更多。

流行自然有其道理。没有人会反对,新媒体代表着媒体的未来,媒体融合是趋势,这是传统媒体普遍的认知。

与这样的认识相关的另一种普遍认知,就是传统媒体已经日薄西山,恰好欧美国家许多著名媒体的滑落,也给了这种观点许多现身说法的支撑。于是,另一种声音也出现了,我们经常看到和听到这样的说法:新媒体的春天来了,传统媒体的人投降吧!不仅新媒体的人在这样说,甚至许多传统媒体的人也是这样认为。

个体的选择取决于自身的知识积累和基于利益的判断,无论倾向新媒体,抑或死守传统,都是一种自我选择,无可厚非。但对于像我们这样传统的从业者,心里却必须要明确方向、厘清途径,否则是真的没有未来。

如何iPad化取决于传统媒体的现实考量

我受过的教育告诉我,趋势和未来并不等于中国的现实,走到黎明需要经过漫长的黑夜。立场正确和现实考量决定了传统媒体的抉择:iPad化,还是坚守纸版,或者见机行事。

以我个人的观察,当下中国传统纸媒的网络化、iPad化等,更多的是一种品牌推广的手段。iPad版稳定独立的商业模式尚未形成。并且其商业模式的形成需要时间、需要资本、需要各种条件。

目前,传统纸媒大规模iPad化尚不具备这些条件。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与国外比较,中国网上支付虽然有了很大进步,但付费消费手续的繁琐,依然会让一些有消费能力的人生畏,比如我。二是中国的大部分消费者习惯了免费的午餐,普通消费者的付费消费习惯建立需要培养,那谁会来培养这样的付费习惯?只有先驱者和“先烈”。三是中国普通网民的上网费用依然需要降低,网速却要提高。四是中国文化产业在版权保护方面的缺陷,也影响着移动电子媒体的成长。

一个可以验证的角度,是如今移动新媒体的主要模式,还是当年的电子杂志平台的移动互联化。这种模式类似杂志超市或新华书店的移动互联化,它的利润来源号称是销售内容与广告分账,但当下更多是凝聚资源的过程。如果单本杂志移动互联化的商业模式一旦成熟,这种平台模式一定会出问题。

当下传统媒体与互联网、与其他新媒体间的互动合作,并非真正的融合,而是掠夺与奉献。这种掠夺与奉献,是基于中国知识产权法律保护的缺陷,以及传统媒体和互联网商业媒体双方意愿基础上的,传统媒体迅速沦为在中国最多只有15年历史的互联网媒体的蓝领工人,互联网媒体借助技术优势、资本优势和制度优势,取得了与传统媒体博弈的主导权和话语权。

曾经有人不服,牵头组建了对抗门户网站的联盟,但联盟甫立,牵头者却转身就与对手签了城下之盟。这些,都说明了互联网所拥有的灵活性和资源优势,是带着制度镣铐的传统媒体望尘莫及的。

强者的优势,更让不服输的传统媒体开始了另一种自我救赎――自己去做新媒体。不过,传统媒体的新媒体努力,除了国家资源强力支持的人民网、新华网等,媒体自行拓展的有多少形成了稳定的商业模式?虽没具体统计数据,但据平时接触,我并不很乐观。

在媒体融合和新媒体征战中,绝大多数传统媒体并不是依靠资本市场,依靠VC的支持、包装参与其中的,他们的资金来源,绝大多数还是来自传统媒体自身的盈利。与依靠资本市场、依靠VC的新媒体不一样,传统媒体的融合和新媒体征战之路,容不得闪失。如果因为投入的资金太多,导致传统媒体自身的败落,决策者的政治责任和其他责任,比市场上风险资本支持的企业的败落责任,要大得多。这就决定了传统媒体承受创新风险的压力,要远低于其他投资者,而且很大程度上与市场策略选择无关。一段时间下来,根本无法确知成型的商业模式何在,眼见只有投入而无回报,他们对于创新的认识和投入,便从积极倡导迅速回归保守。最后,很不幸,大多数传统媒体的融合与新媒体战略,只是成了绣花枕头,成了糊弄自己和上级领导的一张成绩单、宣传单,除了具备某些推广和检索价值,并无多少实际效用。

传统纸媒的商业模式尚未遭到毁灭性打击

虽然新媒体冲击越来越大,但传统纸媒尤其杂志在可以预见的时空里,其商业模式虽然会遭到冲击,但并不会被摧毁,甚至还有一定的增长空间。其原因包括:一是传统阅读习惯的改变需要时间;二是纸媒尤其是杂志媒体的广告载体价值仍然有较大的空间;三是传统媒体自身的救赎也在进行。正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度不平衡性,让这种增长空间成为了现实。

在中国,在现实政治与司法环境下,如果传统媒体都“死”了,互联网等媒体需要自采自编了,光成本就会压垮如今的商业门户。确实,许多传统媒体已经死亡,或者正在死去。但个人认为,除了电脑类报刊的衰落与技术进步关联紧密之外,大多数传统报刊、图书的死亡与技术进步毫无关联,与新媒体八竿子打不到边。那么多家报纸、杂志发行量少得可怜,还有垃圾图书成堆放在库房里,它们不是因为技术进步卖不出去,不是因为新媒体而卖不出去,不是因为微博,不是因为即时通讯技术,不是因为互联网,而是它本来就卖不出去,它本来就应该死掉。所以这个死掉跟互联网没有关系,跟新媒体没有关系。也许美国报刊的死亡跟新媒体有关系,但在中国,目前不是。

杂志媒体在iPad式冲击下的机会和选择

向深阅读挺进,注重价值观和文本表达,是传统纸媒尤其是杂志媒体在iPad式冲击下的机会和选择。

互联网和即时传播技术的进步,一方面让新媒体机会大增,另一方面也让人们生活过度碎片化,从而反向强化了一个被新媒体放弃或力所不及的市场。那就是建立在价值判断基础上的慢阅读、深阅读市场。

没有人能仅仅依靠碎片化的信息生活,生活中除了信息,还有文化传承,还有价值观传播,还有生活习惯。这多少给了杂志和图书机会。通过《中国周刊》的实践,我们判断这一反向市场是存在的,问题是我们如何去拓展。当然,反向市场也可iPad化,这多少取决于司法对版权的保护。

时机成熟的情况下,传统纸媒大规模的iPad化会到来,但不是现在。未来纸版会日渐精致化与奢侈化。

对于传统媒体来说,投身新媒体战场,走媒体融合之路,渐成主流。虽然传统媒体在全媒体战略上,形成稳定商业模式的成功案例并不多。但即便如此,努力者依旧络绎于途,因为大家都清楚,那里可能有自己的未来。

新媒体,尤其是微博及其他移动互联媒体的不可思议的成长,让我们对充满不确定性的未来更加期待和好奇。对于传统媒体而言,这是个伟大的命题。但要变为现实,挑战巨大。

有人鼓吹投降。设想一下,传统媒体要都死了,互联网和新媒体会怎样?现在这些互联网和微博的内容,除了靠个人支撑之外,很大一部分信源来自传统媒体,是传统媒体承担了守门人的职责和成本。千万不要把中国媒体的死掉当成是新媒体逼死它们的,还没有,还远着呢。看看这几年报刊市场的新产品们便大概可知一二。资本是机会主义者,却没有傻子。

冷静下来,不盲从于一些风险投资家和媒体时评家的忽悠,自己判断所在媒体的机会。至少,我所从事的杂志业和图书业,一定有未来,未来还有一个相当大的增量空间。当然,这个增量空间,与技术进步基础上的新媒体的增长空间,自然不可同日而语。我清楚地知道杂志、图书的增量空间,未来永远只是支流,而非主流。

既如此,我会怎么做?我会把现阶段的媒体融合和新媒体征战,当做是一种探索,是一种先驱者的努力。如果有实力和能力,亦自告奋勇探索,以求先手之利。

如果自己没有当先驱的勇气和资本,又不想像前浪一样死在沙滩上,那么,就让那些先驱者去探索吧,自己不妨就像乌鸦、像老鹰一样,追逐在大动物后面,观察,吃些残羹冷炙,先维持生活。一边生存下去,一边观察机会,唯有活着才有机会,才有改变命运的可能。

拿有限的利润和自有资本跟VC博弈,跟纳斯达克博弈,跟不确定性博弈,那不是自找死路吗?此其一。

其二,既然慢阅读、深阅读的市场存在,不妨从此入手,做好分众市场,做好这类市场的用户体验。在这个市场普遍能接受的价值观基础上,用优美的文字和受众喜闻乐见的叙事与呈现方式,打动受众内心,产生共鸣,从而争取他们成为忠实的消费者。在中国传统传媒业的黄金时代,业者普遍忽视了这个问题,而一味追求新闻性和信息量。新媒体给我最大的教训,不在其他,而在考虑用户体验上。

其三,踏踏实实守好阵地,像农民认真种田一样,踏踏实实做渠道、做品牌,做好了也有一份收成。如果没有战乱和严苛的赋税制度的话,一般都还能活下去。当然,赶上天灾人祸,那不仅是我们的挑战,而是覆巢之下的结局了。

篇9

一、新旧媒体融合是时展要求

自美国浦尔教授提出媒介融合概念以来,传媒界在互联网技术的推动下,创新了多样化的媒体形态。媒体融合使受众获取信息更加方便,不仅满足了受众获取信息的需求,而且以特有的互动性深受受众的欢迎。

新媒体尽管受欢迎,也有劣势。传统媒体的专业新闻人才、专业化运营管理和操作规范,更是新媒体所不具备的。传统媒体在信息的形式和互动性方面略逊新媒体,但权威性和影响力还是受众所认可的。此外,传统媒体经过多年的运营和发展形成的品牌效应,在受众中具有一定的口碑优势。

新媒体以其互动性的优势,采用多样化的传播形式,通过海量的信息储存、挖掘和可视化呈现,使信息的传播更加直观,受到受众青睐。面对新媒体的迅速发展,传统媒体受众逐年减少,市场份额迅速下降。但是,还是有媒体坚定地认为自己仍然具有政策、人才、资源和内容生产的优势,不思进取。这些媒体坚守着自己那一亩三分地,认为只要我做的够好,就一定能让受众满意。遗憾的是受众并不买账。还有一些传统媒体,即使已经洞察到媒体融合是未来的发展趋势,也只是想方设法建个网站,弄个手机报,推出微博、微信,推出新闻APP,把传统媒体的内容往上一贴,就算融合了。结果是新媒体和传统媒体依然各玩各的。

从上面分析看出,无论新媒体多么受欢迎,还是一个受众获取信息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受众要的还是权威的信息。新媒体形态无论有多少变化,还是传播媒介的一种形态。对传统媒体来讲,自身的优势显而易见。新旧媒体要获得成功都需彼此扬长避短,推出对方的优势业务,融合发展。

媒体融合不仅可以使新闻信息传递的平台多样化,还能使新闻媒体产生规模效益,让受众获取信息更加便利,让受众从被动接收信息变为主动接受并参与信息。新旧媒体融合发展是必然趋势。

二、我国新旧媒体融合现状

我国对媒体融合概念是2005年蔡文老师提出的。如今,媒体融合进程正在加速。那么,我国的媒体融合到底是一个什么状况呢?

(一)新旧媒体融合在不断探索中

我国媒体融合业务比西方国家晚,目前还同西方国家有一定差距。但是,我国媒体融合在不断的探索中取得了一些成果。

首先,新旧媒体融合形成快速发展之势。在内容融合上,新旧媒体在新闻采访、制作和传播上,共享内容,通过不同媒体平台进行全方位立体传播。在终端融合上,媒体间在资源上进行了优化重组,创新传播形式,推出新闻APP、微信端等,使新旧媒体在广度和深度上进一步融合。在经营上,积极探索发行融合,推进广告经营和其他经营活动的融合,形成品牌效应。

其次,媒体融合途径不断推陈出新。关于媒体融合,人们一般认为是传统媒体转型对新媒体的融合,认为传统媒体可以凭借优势,在技术上同新媒体进行多方位融合,比如《人民日报》。其实,目前也有新媒体靠实力兼并了传统媒体。

再者,中央级的大媒体通过全方位的布局,在媒体融合过程中走得较快,起了带头作用。比如,《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使用全媒体立体互动传播,深受群众欢迎,取得较好的成效。

(二)新旧媒体融合发生聚变效果得较少

我国尽管在媒体融合上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总体上来讲,能够达到预期目标得较少。比如,有些媒体信誓旦旦提出了媒体融合,却还没有意识到新媒体的冲击,在投入上舍不得下力气,不下决心优化配置资源,到头来当然不能收到预期效果。也有些媒体,虽然顺应了媒体融合发展趋势,却认为仅仅办个网站,开个微信端,弄个微博,把传统媒体报道的内容单一重复地放到新媒体平台上,最终也是失败。还有些媒体认准了媒体融合的前景,通过各种措施,投入大量资金,心急火燎地搞融合,却因经验不足,管理不到位,盈利模式不清晰,也避免不了失败的下场。

三、我国新旧媒体融合的困境

新旧媒体融合已成趋势毋庸置疑。唯有新旧媒体不断探索创新融合思路,并付诸实施才有出路。然而,我国的新旧媒体融合实践并非一帆风顺。那么,新旧媒体融合的困境是什么呢?

(一)缺乏新旧媒体融合意识

尽管政府在政策层面上,尤其在2014年加大了媒体融合的支持力度,但还是有一些媒体对媒体融合认识不足,缺乏应有的观念和意识。

在要不要融合上,领导融合意识不强。传统媒体领导误认为凭借国家的制度和媒介品牌,就一定能战胜新媒体,没有意识到新媒体完全可以凭借技术优势做大做强,超越传统媒体。如果没有媒体融合意识,早晚会被受众抛弃,被市场淘汰。

在融合的主导权上,认为新媒体一定会被融合。持这种态度的认为,传统媒体经过长期的发展,有完善的管理制度和媒介运营管理经验,而新媒体既不懂信息生产,也不熟市场经营,必定不会成功。殊不知,新媒体尽管劣势不少,但刚一出现,就受到年轻人的青睐,未来发展定是趋势。如果这样的意识不抛弃,传统媒体必定失败。

在融合的技术意识上,缺乏新媒体技术意识。媒体融合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具有互动性、分众化等特点。传统媒体是单线传播,明显缺少技术互动因素。

笔者认为,媒体融合不能只停留在口号上,政府、媒体领导者和工作者必须要具有媒体融合意识。

(二)新旧媒体融合机制僵化

我国传统媒体制度是基于传统媒体、条块分割和严格市场准入的管理制度,在运行模式上是“事业性质,企业管理”。这一制度行政管理方式壁垒森严,不能有效地对组织机构和人员进行调配。长期下去,媒体融合当然不会散发活力。

在经营上,媒体融合没有成功的模式可以套用,加上顶层设计不足,媒体融合管理滞后,缺乏有效整合。目前媒体构建的融合框架,只是操作层面个别业务和个别产品的尝试,还不是全局性的战略融合。

在媒体融合的进程中,机制是转型的最大困难。要使媒体融合长久持续下去,一方面需要体制创新,加强政策支持,重组内部组织结构,加强顶层设计;另一方面也要探索适合媒体融合发展的新模式,增强竞争实力。

(三)新旧媒体融合盈利模式模糊

新旧媒体融合改变了新闻传播模式,需要新的盈利模式来支撑。没有利润,媒体融合就不会有动力。然而,目前新旧媒体融合不成功原因之一就在于融合过程中找不到合适的运营模式、盈利模式。有的传统媒体依然坚持用既出售广告又出售内容的模式经营融合媒体。还有些媒体的媒体融合投入很多,却赚不到钱,没有融合后劲。

媒体融合背景下,我国传统媒体“二次出售”的盈利模式显然已不能支持其继续发展,必须探索新的利润增长点。有些媒体采取了提高“出售内容”价格、策划活动等盈利模式,效果并不理想。新媒体的免费或收费APP业务、数据挖掘服务、出售信息、舆情分析等等模式。这些盈利模式看似不错,也还没有真正给媒体带来丰厚利润。没有好的盈利模式,媒体融合就不能健康运行,也没有生命力。

影响媒体融合的盈利模式有多方面的因素。一是技术因素。既然媒体融合是在互联网平台上的融合,就不能离开互联网做文章。二是内容因素。无论什么样的技术融合,受众需要权威的信息内容不会改变。三是心理因素。我国受众已习惯于网络新闻的免费模式,对于收费有抵触心理等等。当然,设计媒体融合盈利模式考虑的因素还有很多,既需要根据媒介本身的特点,也需要考虑整个社会环境,才能使媒体融合产生动力。没有好的盈利模式,不但传统媒体的阵地很难坚守,新媒体也不会成功,媒体融合更不会顺利。

(四)新旧媒体融合人才难觅

新旧媒体融合成功的关键在人才。具有全媒体素质的专业人才决定了媒体融合的速度和水平。如果没有合理人才储备,在媒体融合上投入的资金再多,设备再先进,媒体融合就无从谈起。随着媒体融合的推进和发展,媒体形态变化,媒体行业壁垒打破,媒体融合的人才缺口已凸显出来。

传统媒体新闻人才尽管具有丰富的业务经验,但是面对新媒体、新技术等的冲击,还是无所适从。媒体融合的人才,既要具备使用新媒体技术进行采集、编辑和制作等工作,也要能够承担图文、音像等报道工作。传统媒体的人员多数对音视频采集、编辑和传输等业务缺乏了解,懂媒体融合管理的精英人才更是少之又少。

有人说,人才源于培养和教育。可是临阵磨枪式的教育和培养,显然不能满足当前媒体融合要求。一些新闻院校教育本来就同实践脱轨,让其培养全媒体人才,培养跨界人才,更是难上加难。当然,媒体也可以自己培养媒体融合人才,从网络技术部门聘请一些高手充实到媒体单位进行新闻业务培养,使其既有媒体技术又懂新闻业务。遗憾的是,这些人员由于受传统用人机制的影响很难留下来。

媒体融合只有破解媒体融合发展的人才瓶颈,才能顺利进行。为此,媒体就要加快建立媒体融合人才管理体系,激活人才队伍活力,打造既具备专业新闻素养,又懂新媒体技术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

四、结语

技术的推进使新媒体越来越受欢迎,技术的推进也使传统媒体不得不考虑革新。两者的优势互补使他们必然走向融合。在新旧媒体融合的过程中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并不可怕,怕的是我们不知道问题在哪里。在媒体融合过程中,我们必须找准媒体融合的困境所在,对症下药,才能使媒体融合健康、快速和良性发展。新旧媒体融合只有使媒体之间形成合力,壮大实力,才能提高竞争力。相信,不久的将来,我国的媒体融合必将会使我国传媒市场呈现跨越式发展。

(本文为2015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河北省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HB15XW026)

参考文献:

[1] 范红艳.新媒体时代的传统媒体发展之路[J].视听,2015(1):8―9

[2] 唐学良.全媒体下新旧媒体融合发展与研究[J].科技视界,2013(22):181

[3]卢凤娇.全媒体时代的新旧媒体融合[J].金田,2012(8):235―236

[4] 齐峰.媒体融合认识误区与路径选择[J].中国出版,2015(2):3―9

篇10

传统媒体的传播是单向的,互联网等新媒体的传播是双向的,而智慧媒体能主动寻找目标受众。从传统的纸媒、广播电视到新兴的社交媒体、数字媒体,再到由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汇聚、演化、创新后的智慧媒体,无不体现了新旧媒介形态的逐步演进。

智慧媒体的缘起与特征

自人类诞生以来,人类社会至少已经经历了四次意义重大的信息传播革命,每一次信息传播革命都把人类文明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前三次的传播革命不断推陈出新,将“新媒体”转化为“传统媒体”,至今形成以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介为主导的传统媒体的格局。智慧媒体是四次传播革命演化和增殖的新的媒介形态。

传播媒介形态的变化会因为可感知的需要、竞争、技术革新的相互作用引起,所以智慧媒体的形态是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共同演化、增殖产生的新形态。通过智慧媒体的情景感知,受众可以有效地获取自己想要得到的内容,通过大数据的分析、挖掘,将信息进行选择与重装,为人们提供有效、即时和个性化的服务,通过精准的发送消息,将受众信息转化为价值。在大数据逐步由概念变为现实的当下,智慧媒体变得越来越触手可及,更是传播革命带来的新兴的、实用的、蓄势待发的媒介形态。

传统媒体在向新媒体和智慧媒体演进。传统媒体的报纸消亡论争执不休,广播电视业开始进行媒介融合,借力新媒体来实现自己的发展。新媒体时代,典型的有门户网站、自媒体、IPTV等等,媒体的革新带来丰富海量的数据,当大量的信息出现时,信息的过滤与选择又显得捉襟见肘。而在大数据的奠基下,智慧媒体的出现以互联网为基础,依托不同的智能终端,并结合云计算、云存储这些新技术,让用户快速地判断、分析他们想要的内容。

智慧媒体的特征是具备思考、感知、识别等多维度智能,能主动寻求目标受众并融入受众的社会关系网,出现核裂变式的传播,如根据用户的情绪感知为其提供高清、娱乐的内容,根据受众所在的地方、时间和消费习惯,智慧媒体能主动提供家庭娱乐、亲子和家庭购物等信息。我们不妨可以借用《大数据为智慧媒体时代奠基》(2013)一文中的观点,智慧媒体具有三大重要的特征:一是要多终端全天候的覆盖。智能手机的普及使人们随时随地都能够获取信息,用户时间极具碎片化,所以在用户接触移动终端的同时,媒体要多终端的覆盖并不间断的提供相应服务;二是从资讯媒体发展到智慧服务,智慧媒体不仅要资讯信息,而且要根据分析读者的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如工作、生活、社交等,特别是本地化的服务更能贴近用户的需求;三是从大众营销转化为精准营销,根据网络文本分析来匹配相对应的广告,并通过分析读者的偏好来提供个性化的营销策略。

智慧媒体借力大数据

大数据为智慧媒体这一媒介新形态提供基础。通过分析读者的需求来预测用户的行为和偏好,媒体的订阅用户、微博粉丝、微信的关注账号,这些客户数据都可以用来进行分析。无论用户行为分析还是内容的抽取和挖掘,都是基于庞大的数据展开。分散化的网络用户以及多元化的网络媒体使整体网络的用户覆盖和页面的浏览量被众多媒体瓜分和稀释,网络数据被极大地控制和浪费;广告主面对浩瀚的互联网无所适从,网络广告需求得不到更高层次的满足,与此同时互联网广告预算却在增加。做好大数据分析和挖掘,为用户推送个性化内容、广告和信息服务才能够将数据转化为价值,形成智慧媒体。所以,大数据的分析和应用是构建智慧媒体的基础。

在大数据的奠基下,首先,媒体多终端、全天候的覆盖用户,各种主流终端要有自己对应的产品和服务。第二,通过用户的网络行为搜集用户的信息,识别和分析客户,建立自己的数据库。根据媒体现有的客户信息建立分析模型,并通过专业的客户特征模型来分析各类客户的数量、业务状况,做好用户关系的管理。第三是内容的挖掘和重组,为用户资源打好标签和属性。第四,就是根据客户分析的结果,推送相关的产品和服务,其中涉及到两大平台和一个服务。两大平台是客户分析平台和内容服务平台,一个服务是情景感知计算服务。客户分析平台是整合各种渠道的客户,通过客户进行数据挖掘,通过数据筛选、数据抓取等得到不同视角的数据。内容服务平台是利用分类特征提取、分类聚类、话题检测、实体识别等方面的技术,对内容进行聚合、重组和优化。为不同的用户匹配对应的内容服务是情景感知计算服务,比如位置服务、网络感知、状态感知方面的技术。借助于这些技术,媒体可以在统一用户数据和内容数据管理的基础上,分析用户的个性化需求,整合各种内容资源,共同构建智慧媒体。从由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组成的多介质、多渠道、多媒体形式的全媒体到通过对大数据的分析和应用实现将正确的信息传递给需要的人的智慧媒体,这一媒介形态的演进更是产生巨大的行业技术的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