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货膨胀的影响范文
时间:2023-12-26 18:08: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通货膨胀的影响,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通货膨胀;会计;影响;假设;企业财务状况;虚利实分;报表;投资决策;责任会计;历史成本
Analysis of the impact of inflation on accounting
Chen Zhen-guo
(Hebei Water conservancy bureauShijiazhuangHebei050021)
【Abstract】Author discusses several aspects of accounting for inflation effects.
【Key words】Inflation;Accounting; impact;Assumptions;Enterprise's financial situation;Virtual real interest points;Statements;Investment decisions;Responsibility accounting;Historical cost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物价上涨很快,我国从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过渡到市场经济体制,随着经济的发展,必然会出现通货膨胀。严重的通货膨胀,极大地动摇了会计计量的币值稳定假设,并对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的财务报表体系发生了很大的冲击和影响。会计的主要目的是为企业所有者、债权人、管理部门等提供准确的会计信息,并据以参与企业管理决策。传统会计在物价基本不变的情况下能较好地达到这一目的,但在通货膨胀条件下,则不能如愿以偿,因为通货膨胀对会计理论及实务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通货膨胀对会计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1. 对会计假设的影响
货币计量是会计核算的基本假设,这一假设是指企业应以货币作为统一的计量单位来反映会计主体的一切经济业务,同时又假设货币本身的价值稳定不变,这种假设在以金属货币作为流通手段或者在纸币投入流通以后、物价变动较小的情况下,大体是正确的,但在通货膨胀率居高不下的情况下,仍依据币值不变的假定,以历史成本计列资产价值的传统会计,它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必然是不真实的。
2. 对企业财务状况的影响
通货膨胀直接影响到企业资产的计价。资产可以区分为货币性资产和非货币性资产。货币性资产是指以本项目的货币额表示的资产,包括现金和可以迅速变换为现金的资产,如现金、银行存款、短期投资、应收帐款、应收票据等。在通货膨胀期间,货币性资产的名义价值不变,但其实际价值会因购买力下降而受到损失。通货膨胀对非货币性资产也会产生影响,表现为资产的帐面价值严重偏离市价。
3. 虚增经营成果,导致虚利实分
在通货膨胀条件下,企业取得的收入是按当时的货币购买力反映的,而与之配比的成本费用,却有很大部分反映的是过去物价较低时的货币购买力。这样高估收益,低估成本,势必导致利润虚增,计算出来的利润不能正确反映企业当期的经营成果。按历史成本配比的存货成本、折旧费用不能在实物上补偿其实际损耗,从而使企业连简单的再生产也难以维持,自然更谈不上扩大再生产了。如企业于5年前购进一台设备,价值200万元,估计可使用10年,按直线法计提折旧,每年计提20万元,等到10年期满计提满200万元折旧额时,那时同样的设备可能因物价上涨而需500万元才能购买到。这样仅凭折旧是难以更新设备的,企业的生产规模势必萎缩。在通货膨胀期间,由于费用低估,会影响到企业的简单再生产难以在原有规模上进行。利润虚增的另一个大的副作用,就是导致虚利实分。利润额大了,按利润计算的所得税也多,企业要多交税;同时,由于帐面利润多,投资者要求分派更多的利润,雇员也要求更高的工资和更多的奖金。这样做的后果,不是引发各种矛盾,就是涸泽而渔,把本应用于更新固定资产或补充流动资金的那一部分资金当作盈利瓜分掉。有部分企业,在经营的前几年 利润指标节节攀升,可好景不长,几年之后,企业就不得不破产倒闭 。
4. 使报表资料缺乏可比性,增大了报表使用者理解的困难
可比性原则不仅要求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会计指标口径一致,相互可比,而且要求同一企业的会计指标在前后各会计期间也要可比。但是在存在较高通货膨胀率的情况下,仍以历史成本原则和币值稳定假设为基础进行会计核算、编制会计报表,而不进行相应的调整和处理,则会计信息的可比性要大大打折扣。如建造一憧相同的大楼,1986年的成本为300万元,而1999年则需900万元,尽管两幢大楼的实际经济价值是一样的,但后者的帐面价值却高出前者2倍。在编制资产负债表时如果不考虑物价上涨因素,则很容易导致报表使用者作出错误的判断。 一般的报表使用者,往往不是很了解企业固定资产新旧程度等情况,也就很难准确评价企业的生产规模并作出恰当的决策。为了提高财务信息的可靠性、可比性和相关性,帮助报表使用者理解,必须清除通货膨胀带来的影响。
5. 对投资决策的影响
通货膨胀不仅对财务会计产生重大影响,而且还影响到管理会计。通货膨胀增加了企业投资的不确定性和风险程度。在币值稳定或基本稳定的情况下,进行投资决策相对比较容易,只要根据投资回收期,会计报酬率等指标就可作出决策;如果采用贴现的分析方法,也只需用市场平均利率作为贴现率即可。但在物价上涨阶段,投资决策的非贴现方法显然不再可取,而贴面方法也因通货膨胀的影响增大了难度。同时,通货膨胀容易导致资金流向物价上涨较快的产品或行业,如果缺乏必要的宏观调控和约束,可能会导致整个社会资源配置的不合理和浪费。
6. 对责任会计的影响
管理会计是企业管理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从管理过程看来管理是计划、预算和控制的不断循环。责任会计就是为企业内部各部门、单位确定责任中心的形式,为它们制订合理的计划目标和责任预算,同时通过一定的方法监督计划、预算的执行情况,将实际执行结果与计划或预算进行比较,揭示出差异,分析差异产生的原因并反馈有关的责任者,最后提出改进措施。责任会计对加强经济核算,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具有很大的作用,但是这种作用会因通货膨胀的影响而大大降低。在责任会计中,往往要制订计划成本、标准成本或费用预算,但在物价上涨幅度较大的时期,计划、标准或预算往往显得毫无意义。如有的企业采用计划成本对材料成本进行核算,一年下来,由于原材料价格涨得过快,“材料成本差异”帐户在分配前的累计借方余额比计划成本本身还大,这样用计划成本进行考核分析的初衷也就无法达到了。为了使计划或标准变得合理些,有的企业一个季度或半年调整一次计划或标准,但这调整往往跟不上物价的涨落。有的企业按产品的计划成本定价销售,而通货膨胀期间的计划成本要低于其实际成本,这样企业就得承担很大部分的损失。
7. 对历史成本原则的影响
历史成本原则是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也是历史成本会计模式的基础。历史成本原则要求对企业取得的资产按其取得成本计价,即按购买、制造或建造资产时所付出的货币资金计价,资产一经入账,就不再考虑其市价的变动。历史成本是以物价稳定为先决条件的,在物价较为稳定的情况下,按照历史成本原则进行会计计量和会计信息的报告是客观可靠的,有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形成正确的决策。但是,物价的持续上涨,则会使历史成本原则缺乏现实基础,不能如实地反映企业当前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由于物价的频繁上升,使按历史成本原则所记录、计算和揭示的会计信息,尽管凭证齐全,核算正确,但所揭示的会计信息不符合现实情况,缺乏相关性,必然存在低估或高估资产、少计或多计费用、虚计或少计收益的情况,造成会计信息失真。
8. 对配比原则的影响
配比原则,即收入与费用的配比。它是会计进行收益计量所依据的主要原则。只有收入与费用相配比,才能计算出真实的损益。在通货膨胀情况下,运用传统会计方法只能是现实收入与历史成本配比。销售收入是以现实价格入账,而营业费用,如折旧费、材料费等则是以历史成本计价,二者由于货币购买力的差异,实质上是没有可比性的,而以二者相配比计算所得的损益必然与实际损益出现差异,这个差异即历史成本与现实成本的差异。自然,也就不能真实、正确地反映企业经营成果。
9. 对会计核算实务的影响
一是货币性资产不断贬值;二是固定资产更新无力;三是企业税负加重,实际盈利能力并未增加;四是通货膨胀使会计信息严重失真,会计目标难以实现。
参考文献
[1]《中国通货膨胀成因的研究》刘元春等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11-1.
篇2
关键词:财务风险;通货膨胀;风险预警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2)04-85 -03
一、企业财务风险的理论内涵
(一)企业财务风险的内涵
企业财务风险是企业财务活动中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使企业财务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偏离,从而造成蒙受损失的机会和可能。财务风险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财务风险是指由于外部借债从而给企业的财务成果(企业利润或股东收益)带来的不确定性。广义的财务风险指企业在特定的客观情况下和特定期间内,由于各种难以或无法预料、控制的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经营条件等不确定性因素的作用,使得企业资金运动的效益性降低和连续性中断,进而使得企业的实际经营绩效与预计目标发生背离,从而对企业的生存、发展和盈利目标产生负面影响或不利结果的可能性[1]。
(二)企业财务风险的基本特征
由风险的特点和财务风险的独特性,归纳出企业财务风险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客观性,即无法实现预期目标财务风险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客观存在的。
2、全面性,即财务风险存在于企业财务管理的全过程并体现在多种财务关系上。如资金的筹集、运用、积累分配等均会产生财务风险。
3、不确定性,即影响财务活动的各种因素不断发生变化使财务风险事前不能准确确定大小。
4、共存性,即风险与收益并存,一般财务风险越大,收益就越高。如风险投资存在较大风险,同时也会因投资而取得风险报酬。
5、激励性,即财务风险的客观性会促使企业采取措施防范财务风险,加强财务管理。
二、目前我国通货膨胀的现状
通货膨胀指因货币供给大于货币实际需求,也即现实购买力大于产出供给,而引起的一段时间内整体物价水平持续而普遍地上涨的现象。其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
通常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衡量通货膨胀程度。CPI是反映一组代表性商品和服务项目价格水平变化趋势和变动幅度的统计指标,以零售量或居民消费量为权数,反映消费者所付价格水平。按国际惯例,当CPI增幅连续超过3%时,即意味着发生了通货膨胀;CPI低于1%时,则有通货紧缩的风险[2]。
近几年来,随着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快速上涨,我国的通货膨胀水平不断攀升,2010年和2011年我国CPI同比上涨3.3%和5.4%,个别月份甚至突破6%的高通胀水平。2012年以来,以国际石油价格为代表的大宗商品价格依然高位运行,意味着今年我国的通胀压力仍可能高企,将对企业财务风险控制带来一定挑战[3]。如下图所示。
三、通货膨胀对企业财务风险的负面影响
通货膨胀具有传染性,使得财务管理中的筹资管理、投资管理、营运资金管理和利润分配管理等受到影响,从而引发企业一系列的财务风险问题。
.
.
(一)通货膨胀对企业筹资的影响
在通货膨胀时期,国内经济形势的变化直接给企业筹资带来不利影响。2008年我国很多企业的财务结构都普遍存在着资产负债率较高的问题。企业对银行的依赖性很大,存在着企业到期不能偿还债务本息或高于企业经营成本的可能性。进入2009年,很多企业市场销售缩减较大,很难靠借新债还旧债的方式维持资金运转[4]。由于通货膨胀导致一系列的连锁反应,致使企业的筹资风险加剧。
首先,通货膨胀使企业筹资的数额增加。通货膨胀条件下物价将持续上涨,企业的采购成本、人工成本及各项相关费用也随之快速上涨,使企业资金需要量迅速增加。同时,政府为应对通胀,往往采取紧缩货币政策,使企业的资金来源受到限制,资金短缺现象更加突出。尤其中小企业已经感受到现金流对运营的极大压力,通货膨胀面前“现金为王”成为企业的共识。
其次,通货膨胀使企业筹资的成本增加。通货膨胀使企业资金需用量相对增大,而金融机构资金供应量相对减少,从而使资金供求失衡。在价值规律的作用下,企业筹集资金的成本要高于平时。此外资金持有者可能提高出借资金的利率,从而也抬高了企业资金的筹集成本。
最后,通货膨胀影响企业资金的筹集方式。通胀初期,企业若以发行债券筹集资金就会获取额外的收益。因为债券固定的利率不会随物价的上涨而相应增加,债券的实际利率远远小于债券的票面利率,从而变相地减少了企业应归还债务的数额。通胀水平高企时,企业若以发行债券筹集资金,通胀预期会使人们以债券的票面利率减去预期通货膨胀率来作为实际利率,进而做出投资决策,而通胀预期与实际通货膨胀不相一致。若实际通货膨胀率较高,债券利率就远大于企业应承担的筹资成本,从而变相地增加了企业应归还债务的数额,给企业带来额外的损失。因此通货膨胀的不同时期,选择恰当的筹资方式很重要。
(二)通货膨胀对企业投资的影响
篇3
[关键词] 通货膨胀 货币供给 汇率 外汇储备a
一、引言
物价稳定是一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四大目标之一;在持续了多年的低通货膨胀率之后,我国的物价指数从去年8月开始大幅上涨,且由于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和输入型通货膨胀交互作用,目前通货膨胀已经深入到我国的大部分行业,且有不断上升的压力。
为此央行多次采取了一系列货币政策,但是效果都不明显。我国目前高通胀下并没有引起通货对外贬值,反而出现了人民币汇率对外升值的强劲态势;究其原因是因为外汇储备规模的扩大一方面增加了人民币升值压力,另一方面外汇占款而增加的货币供应量又加剧了国内通货膨胀的压力。在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下,热钱不断大量涌入,又进一步加剧了通货膨胀的恶化。
关于通货膨胀与一国宏观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始终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于志慧(1998)分别从全球经济发展失衡和全球流动性过剩等方面分析了人民币内外价值背离的原因。孙玉妮(2008)认为我国目前的通货膨胀主要是投资和出口需求过旺、货币的流动性过剩等原因造成的。邹小兵(2008)认为人民币加速升值并不是抑制通胀的最佳工具。然而把通货膨胀与货币供给、汇率、外汇储备、国际原油价格相合起来做实证分析的文章较少,本文拟从中国的现实宏观经济现象出发,利用近年来的经济数据对以上经济变量进行实证计量分析,以分析经济现象背后隐藏关系。
二、计量模型与实证分析
1.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了1999年12月至2008年6月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货币供给M1、汇率、外汇储备及国际原油的月度数据,样本容量为103个。数据分别来自于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人民银行统计数据和美国能源信息管理局。我们对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以1999年12月为基期进行了调整。我们分别用CPI代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用M1代表货币供给量M1,用RATE代表汇率,用RESERVE代表外汇储备,用WTI代表国际石油价格。D表示上述变量相应的一阶差分。为避免时间序列经济数据的异方差影响,所有变量均取实际值的自然对数形式,用L表示。本文选用Eviews5.0软件计算。
2.ADF检验
时间序列分析中,为避免出现“伪回归”现象,在做因果关系分析前,必须对变量进行平稳性检验。LCPI、LRATE、LRESERVE、LWTI的水平变量t统计量的绝对值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大于所对应的临界值, 存在单位根,是不平稳的,而各一阶差分序列的ADF值都小于5%显著性水平下的临界值,说明它们不存在单位根。M1是I(2),但DM1是I(1),DM1表示货币M1供给增量。
3.Johansen检验
根据Engle和Granger (1987)的观点,如果对于时间序列Yt=[Y1t,,…,Ymt],Yit是同阶单整的,并且存在一个向量 ,使得 'Y是平稳的,那么称序列Yt存在协整关系。Johansen和Juselius (1990) 提出了检验多个变量间协整关系的方法。表2中列出了对这两个变量进行协整检验的结果。由于使用JJ方法建立的VAR模型对滞后期的选择比较敏感,所以采用AIC或SC准则来确定最佳滞后期,本文变量较多,由于自由度的限制,本文中p取3阶。在滞后期数确定之后,再对协整中是否具有常数项和时间趋势进行验证,然后再对数据进行协整检验。
根据Johansen检验存在一个协整关系,表达式为:VEC=LCPI-0.027LDM1-0.842LRATE-0.023LRESERVE-0.037LWTI-6.126 (1)
从长期协整关系来看,通货膨胀与货币供给M1增量、汇率、外汇储备和国际石油价格正相关。在经济增长保持不变时,货币供给增量与通货膨胀成正相关关系符合经济理论,而外汇储备增长迫使基础货币投放增加。国际石油价格的上升提高了国际生产资料成本,给我国带来了输入型的通货膨胀。一般来说,汇率的提高会使出口量减少,进口量增长,外汇储备减少,降低国内通货膨胀水平,然而实证研究表明,我国的通货膨胀与汇率显现正相关关系,这与我国目前通货膨胀与汇率同时上升的现象相同。
4.向量误差修正模型
如果一组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那么根据Engle表述定理,协整回归可以表为误差修正模型设,根据协整关系所建立的误差修正模型(VEC模型为):
(2)
由于自由度的限制此处仅得出各变量滞后两阶的短期关系,货币供给M1增量对通货膨胀的一期影响较大,而其他变量的影响较小。同时,货币供给M1增量对于汇率和外汇储备的一二期影响也较大。
5.脉冲响应函数
由于VAR模型是一种非理论性的模型,它无需对变量作任何先验性约束,注重分析模型受到某种冲击时对系统的动态影响而非变量之间影响,即为脉冲响应函数方法。脉冲响应函数描述的是VAR模型中的一个内生变量的冲击给其他内生变量所带来的影响。
从图中可以看出,LCPI对来自LDM1一个标准差的反应在前四期不明显,但在长期中有稳定的拉动影响。而外汇储备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分别在8期和6期后对通货膨胀有明显的抑抑制作用。而汇率和国际石油价格在长期看来有加剧通货膨胀的作用。
6.方差分解
考察VAR模型时还可以采用方差分解方法研究模型的动态特征。其主要思想是,把系统中每个内生变量的波动按其成因分解为与各方程新息相关联的M个组成部分,从而了解各新息对模型内生变量的相对重要性。从方差分解图可以看出,CPI对其自身的贡献率在29%左右,M1增量对通货膨胀的贡献率在20%左右,汇率对通货膨胀的贡献率在13%左右,外汇储备在30%,而国际石油价格在8%左右。
7.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实质上是检验一个变量的滞后变量是否可以引入到其他变量方程中。一个变量如果受到其他变量的滞后影响,则称它们具有Granger因果关系。Granger (1987)指出,若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则这些变量之间至少存在一个方向的Granger因果关系。
从格兰杰因果检验可以看出,外汇储备是通货膨胀的格兰杰原因,国际原油价格也是通货膨胀的格兰杰原因,而外汇储备是货币供应M1增量的格兰杰原因。
三、结论
本文分析了通货膨胀与货币供给量、汇率、外汇储备和国际原油价格之间的关系,利用Johansen协整检验、误差修正模型、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方法及格兰杰因果检验法对各因素的进行实证分析,发现长期中通货膨胀与货币供给M1增量、汇率、外汇储备、国际原油价格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外汇储备是通货膨胀的格兰杰原因,国际原油价格也是通货膨胀的格兰杰原因,而外汇储备是货币供应M1增量的格兰杰原因。
参考文献:
[1]孙玉妮:浅析当前通货膨胀的原因及对策,经济研究导刊,2008年第5期
[2]邹小兵:汇率与通货膨胀的传导机制分析,商业文化(学术版), 2008年第1期
篇4
【关键词】通货膨胀;企业理财;筹资
通货膨胀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普遍现象。随着通货膨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影响渐渐变得突出起来,人们也越来越重视通货膨胀对企业理财带来的变化。通货膨胀的持续,从宏观角度来说会使国民收入超分配,货币贬值严重,从微观角度来说对企业也会产生严重后果。如果通货膨胀是持续而居高不下的,那么它将会严重地干扰着企业正常的资金需求,给企业理财带来一系列问题。
一、通货膨胀对企业理财的影响
(一)通胀对筹资管理的影响
通货膨胀引起资金占用增加,扩大了企业的资金需求。企业的经营过程,以物资购进为起点,通货膨胀会导致这些物资价格上涨,企业必须投入更多的资金才能维持生产的正常进行,从而加大了企业对资金的需求。
通货膨胀引起利率上升,加大了企业的融资资金成本。利率(K)是由纯利率(K。)、风险报酬率(ID)和通货膨胀贴水(IP)三部分构成的,即K=K。+ID+IP,因此,在通货膨胀期间,利率会随通货膨胀率的提高而提高;通货膨胀幅度越大,通货膨胀的贴水就越高;同时,企业因筹资难度增加和经营风险加大,一般会要求获得更高的风险报酬率,这就进一步推高利率水平。如此循环下去,势必造成资金成本逐步攀升。
(二)通胀对投资管理的影响
企业把资金投放到内部生产经营所需要的长期资产上,具有相当大的风险。因为资金的保值增值最终要在资金的运用中实现,所以长期投资一旦决策失误,会严重影响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现金流量,长期制约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甚至会导致企业破产。在通货膨胀期间,必须考虑通货膨胀因素,否则很容易导致决策失误。
通货膨胀也容易导致成本补偿严重不足,直接影响企业再生产经营能力的维持。在我国,固定资产大多采用直线法计提折日,在固定资产价格上涨幅度较大的情况下,如果仍按原始价值计提折旧,当固定资产使用年限期满报废重购时,计提的折旧准备金按现行价格构建固定资产,则远不敷用,即仅能保持原有的货币资本,而不能保持其实物资本,从而使企业的资本和生产能力受到损失,导致企业持续再生产的能力降低。
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虽然未来的收益将因通货膨胀而增加,但是各年的折旧费却是一个固定值。因此,应纳税所得额和所得税额将因通货膨胀而增加,从而使税后净现值和内部收益率降低。通货膨胀率越高,税后内部收益率的名义值越大,实际值越小。
(三)通胀对运营资金管理的影响
通货膨胀引起资金供应紧张,增加企业筹资困难。国家调控通货膨胀往往采取紧缩的金融政策和控制投资规模和货币发行量,造成社会资金短缺。这使的靠国家贷款货币性资金不断贬值,实物性资金相对升值。在通货膨胀下,投机利润大大高于正常生产利润,越来越多的资金用于囤积商品、购买外汇、乱集资、高利贷等投机活动,使银行信贷资金来源大幅度减少。另外,企业持有的货币资金会因物价上涨而丧失原有购买力的一部分,造成购买力损失,而持有实物资产或非货币性债权往往会获得持有资产收益;同理,持有非货币性债务一般会产生持有损失,而持有货币性债务往往会获得购买力利益。因此,资金流动环节增加,企业理财难度加大。
(四)通胀对利润管理的影响
通货膨胀引起企业利润虚增,造成资金流失。在我国投资膨胀引起的通货膨胀是主要原因,因此在通货膨胀时期,固定资产等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尤为明显,而企业会计在核算利润时必须采用历史成本的会计模式。历史成本偏低导致企业利润虚增,实际上企业资金在上交所得税和向投资者分配利润时一部分流失。加上企业当前计提折旧年限大部分仍偏长,这样企业计提的折旧资金远不足以重新购置更大的生产能力或相同生产能力的机器设备。
如果按历史成本为基础提供财务报表,由于一般物价水平上涨,使货币的购买力下跌,从而影响财务报告所有项目的计量的真实性。由于会计报告的扭曲,会使企业主管人员对企业经营成果做出错误的评价,在收益分配方面做出不合理的或过多的分配,并且在按虚增的收益计算纳税额时,会使企业负担过多的纳税义务,给企业未来的经营带来严重影响;同时,扭曲的财务报表很可能使表现出来的企业财务状况与实际不符,从而影响企业的举债能力。
二、通货膨胀下企业理财的对策
(一)筹资管理的对策
在通货膨胀时期,利率的提高一般均滞后于物价上涨的速度,使实际利率下降。这时,企业若适当增加借入资金,降低实收资本比例,则可以使企业获得贬值的货币偿付债务的效益,减少通货膨胀给企业造成的损失。因此,企业必须针对这种环境做出科学合理的理财应变,采取合理有效的理财方法和程序:
1.发行债券融资时采用浮动利率。一般而言,债券利息在债券的发行年限内应保持固定,这对发行债券的企业和投资者都十分方便。但在通货膨胀严重时期,固定利息债券往往会使投资人的实际利率非常低,甚至为负数。如果这时还采用固定利率,便很难引起投资者的兴趣,使企业达不到融资的目的。而采用浮动利率来发行债券,债券利息随物价变化而变化,这种债券类似于保值储蓄,使投资者不至于因通货膨胀而遭受损失,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刺激投资者购买债券,使企业筹资成功。
2.利用股票筹资时采用高股利政策。一般而言,在通货膨胀时,有价证券的价格都普遍下跌,投资者对股票投资并不感兴趣。在高度通货膨胀时,企业可以等同于物价上涨指数来增加股利的发放数额。使用这种较高股利政策的股票筹资,是为了保证股东的实际报酬不致降低,保证企业普通股股票的市场价格,唤起投资者对股票的兴趣,从而使企业新股票顺利发行,筹集到预期的资金。
3.改变自有资金和负债资金结构。在通货膨胀时,虽然利息率在不断提高,但由于有时利率上涨赶不上物价上涨的速度,从而造成实际利息率下降,个别年份甚至成负利息率。这时企业若采用借款方式筹措资金,则对企业十分有利,所以在通货膨胀较高时,企业应改变传统的资金结构,增加负债资金的比例,扩大财务杠杆的作用。
(二)投资管理的对策
固定资产投资回收期长,投资金额大,对企业经济效益具有长期性的影响,因而通货膨胀的影响更加明显。所以,企业进行投资决策,必须考虑通货膨胀因素。在通货膨胀时期,企业应对用于评价投资方案经济效益的指标进行分析和调整,以保证投资决策的准确无误,即评价投资方案的经济效益时,要根据通货膨胀对现金流入和现金流出量的不同影响程度,对销售收入、材料费用、人工成本、管理费用、所得税支出、原始投资、垫支的营运资金、设备残值等进行分析和相应调整后,评价各投资方案的经济效益,从中选择最佳方案。
(三)运营资金管理的对策
通货膨胀会使资金成本升高,这就要求企业节约使用营运资金,提高营运资金的使用效果:
1.对货币性资金管理采用净债务人法,尽量避免货币性资产贬值而遭受的购买力损失。近年来,西方财务学者认为,当出现通货膨胀时,只要企业保持净债务人地位,就可以从中获益。因为,在通货膨胀时,持有货币性资产会因购买力下降而遭受损失,相反持有货币性负债则会因购买力下降而获得利益,企业保持净债务人地位,即货币性资产小于货币性负债时,企业从货币性负债上获得的货币购买力下降的收益,会超过货币性资产购买力下降而遭受的损失,补偿货币性资产发生的购买力损失,这样便可获得购买力净收益。
2.对实物性资金管理采用超额储备法,尽可能地赚取实物资产的持有资产收益。营运资金管理中所说的实物资金,主要包括原材料、在产品和产成品等存货。在通货膨胀条件下,资产的估价具有不断升值的特点,因而,适当地增加存货会获取一定的持有资产收益。增加存货,可以保证企业生产、销售的需要,实现均衡生产,防止发生意外,从而使企业经营更具有弹性,但也会因此增加储存成本。
(四)利润管理的对策
在通货膨胀下,传统会计核算的结果具有两大弊端:低估资产存量,高估经营成果,这反过来就证明了通货膨胀会计产生和发展的必要性。
1.采用一般物价水平会计,它采用固定于某时点或某时期货币购买力水平的货币单位作为统一的会计计量单位,即按一般物价指数来调整会计报表中各项数值,以消除一般物价水平持续上升的影响,从而得到按期末货币单位编制的财务报表。备选的一般物价指数有国民生产总值平减因子、消费物价指数、生活费用价格指数等。在这一会计模式下,日常的会计处理基本上与历史成本会计相同,其特殊工作就是在传统财务报表基础上进行加工,编制出经一般物价指数调整后的财务报表。这种方法的显著特点在于改变了会计计量单位,将历史成本会计模式下服从于各历史时间的名义货币单位改变为统一于期末的不变币值货币单位。
2.采用现时成本会计,即以资产在报告期的现时成本(或重置成本)价值作为计价基础。和历史成本会计比较,它改变了资产计量和收益确定的基础,这种变化要通过日常会计核算来加以体现,因此现时成本会计并不是对历史成本会计核算结果的简单调整,而是具有一套完整的会计程序和方法。
现时成本会计的工作主要是先以现时成本反映报告期末资产与负债价值,并以各项业务发生时的现时出售价格和现时重置成本分别计算当期收入和成本费用,通过配比计算出当期营业收益;然后再计算当期持有资产收益,即由于持有资产(非货币性资产)的市场价格变动而使资产现时价值得以增加的价值;最后根据上述计算结果编制现时成本会计财务报表。
现时成本会计的优点在于按照比较现实的计价基础反映了企业财务状况,克服了原来现时收入与历史成本费用配比的不合理性,所计算的营业收益比较真实地反映了企业当期经营成果。同时通过计算持有资产收益,为反映资本消蚀状况,使资本得以保持提供了数据资料。从方法上看,现时成本会计尽管否定了历史成本计价原则,但仍保留了以成本计价的传统,其会计程序、遵循的原则、财务报表形式等都与原历史成本会计大体一致。
现时成本会计消除了物价变动对收益的影响,以期做出正确的收益分配决策,现时成本会计可以为理财人员制定理财决策提供更为准确的会计信息,其中包括企业所拥有的各类资产的实际价值、企业各种产品的实际成本、以及各季度或年度的实际净收益,为企业经济资源和收益的合理分配奠定一个可靠的基础。
基于以上分析,针对不同部门、行业的企业之间的差异,可以归结出消除或降低通货膨胀影响的措施。具体说来,对于大型资本密集型企业,宜于采用现代市场法或重置成本法;对于大型劳动密集型企业,由于存货比重较大,适合使用后进先出法;对于银行、保险公司和信托公司等大型金融企业,可以主要运用物价指数法和汇率调整法。总之,通货膨胀条件下的企业理财比任何时期都更加困难,这就需要企业经营者更加认真研究通货膨胀对企业理财的影响,更加有效地管理资金、投资与利润等。
参考文献:
[1]古继建.通货膨胀现状及其对投资影响探究[J].经济特区,2008(1):100-102.
[2]谢平等.从通货膨胀到通货紧缩[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44-46.
[3]沈沁.我国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可行性研究[J].知识经济,2010(13):70-80.
[4]何博.关于通货膨胀目标制存在问题和解决手段的思考[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0(8):89-90.
[5]孙力涛.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国际实践及对我国当前货币政策的借鉴[J].价格月刊,2008(7):
152-154.
篇5
关键词:通货膨胀 价格指数
在近日的中国经济第一季度报告显示,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与此同时,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也继续上涨,工业生产者价格上涨较快。一季度,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5.0%。其中,3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5.4%。一方面,受前期货币回收过慢、力度过低的影响,国内通货膨胀预期不幸形成,并通过自反馈机制对物价走势产生影响。当前中国的通货膨胀处于全年的高位运行期,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仍有可能继续上升,CPI也难以有效下降。通货膨胀高企的压力,并不来自需求的真实扩张,而是过量货币推动的结果。
1 通货膨胀的概况
通货膨胀,这个在纸币流通条件下时常困扰人们的经济现象并没有一个完全统一、确切的定义。在我国一般表述为:由于货币供应量过多,超过流通中对货币的客观需要量,通货膨胀是指在纸币流通的条件下,导致货币贬值,从而引起物价水平普遍持续上涨的经济现象。西方经济学界在通货膨胀的定义方面大致有两种倾向:一种是用物价总水平的持续上升来定义通货膨胀。另一种观点认为只有货币数量的过度增长引起的物价上涨才是真正的通货膨胀。但多数人认为通货膨胀是货币流通失常的表现,一般具有以下三个特征:一是,货币发行过多,超过了商品流通对货币的客观需求;二是,货币贬值为根本标志;三是,物价总水平普遍的、持续的上涨。
2 通货膨胀的形成因素分析
2.1 需求因素 ①经济增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一直保持快速增长的态势,1991-2009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实际增长为10.47%,大大高于同期世界经济年平均增长率。一国经济增长率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CPI随着RGDP的增长有上升的趋势。②投资与消费需求。我国目前的需求过度情况明显可以从投资过多表现出来。在中央积极的财政政策指导下,由于预期的投资回报率较高,社会主体的投资热情高涨,投资需求迅速大幅增长。中央和地方政府聚集了大量资金,对基础设施建设进行大量投资,包括交通、能源、灾区重建等;与此同时,这些资金带动了大量民间投资,包括房地产在内的固定资产投资不断增加,整个方式呈现一个泡沫状,物价上涨压力巨大。
2.2 成本因素 ①农产品价格。世界粮食减产和国内粮食价格稳中趋升是最近两年影响我国物价变动的重要因素,也正因为如此我国CPI的快速上涨具有食品类消费品价格大幅上涨的结构性特点,农产品价格对CPI贡献率具有绝对的比重。而农产品涨价也存在其不可克服的促成因素:一方面是政府应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的要求对农村经济实施的扶持政策;另一方面是市场规律作用的结果,粮食生产成本增加,而市场的消费需求和生产需求旺盛,使得供求不平衡,价格也就被推高了。②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随着中国经济总量的不断扩大以及工业化的不断深入,我国对能源和原材料的进口需求量相当大,而国际市场上以石油为代表的能源、原材料价格走高,必然会带动我国国内上游企业生产的原材料价格上升,国内外原材料和能源价格提高会推动下游生产企业成本增加,进而这些企业生产的消费品的出厂价格上升,导致CPI加速增长。
2.3 国际输入 一方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同时随着外汇储备的增加,央行为对冲外汇占款投入基础货币也增加,可以诱发通货膨胀的产生,外汇储备的增加对增强国家对外支付能力有着正面效应,对外贸易连续多年出现顺差,这项举措可以增强国家综合国力。另一方面,汇率是联系本国与外国物价的纽带,是一国物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汇率的变动会导致一国进出口商品价格的变动,进而会影响一国物价水平的变动。
3 缓解当前我国通货膨胀压力的政策建议
3.1 重点调整货币政策,利用货币和汇率政策控制物价水平 针对2010年国际国内因素导致的物价全面上涨的通胀形式,需要以国际视野治理通货膨胀,坚决执行国内控制物价相关政策,引导国际热钱撤离中国。①加大对热钱的防控力度。从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两个方面严格规制,以央行为主题、其他商业银行和金融机构为补充热钱防控体系得以组建,防止外商投资项目一次性或短期流入,在国外投资资金审批上应该注意采取必要措施,从而增强我国的通胀风险。②审慎控制升息节奏,防止利差导致热钱涌入。欧美日等主要发达国家目前都处在低利率区间,央行加息对利率加强流动性管理只能产生一定积极影响,为对冲掉加息对物价的平抑作用,防止境内外利差过大导致国际热钱加速涌入,我国货币政策调整需更加审慎。③适当减少货币供给,控制贷款规模。信贷与投资通常存在6~7个月的时滞,因此,应有前瞻性的构建通胀风险预警机制,将政策时滞因素纳入考虑范围,动态调整货币和信贷政策,控制贷款规模,减少新增贷款并控制地方政府融资规模的扩大。贷款规模控制要从调节总量转向调整结构,特别要扶持流动资金困难的民族企业。④人民币双向浮动及汇率利率优化组合的选择。取决于中央政府确定的宏观调控优先目标,在人民币双向浮动汇率下,利率-汇率优化组合具体选择为:一是选择人民币双向浮动与利率下降的组合,考虑治理通货膨胀同时要防止宏观经济较大幅度下滑的目标;选择人民币双向浮动与人民币利率不变的组合,将治理通货膨胀目标至于优先地位。
3.2 加快经济结构的调整 治理通货膨胀的核心问题在于经济结构的调整,它包括对投资结构、产业结构、企业结构、产品结构、地区结构的一系列调整。在总量严格而适度的情况下,结构调整需要处理好以下几方面的关系:一是投资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促进与相互制约的关系;二是各产业之间、各行业之间的协调发展的关系;三是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均衡发展的关系;四是企业结构与产品结构相互促进与相互制约的关系。要实现结构优化,增加有效供给,采取以下措施是必要的。第一,通过财政信贷集中更多的社会资金支持农业、基础产业、基础设施、支柱产业的建设和发展。第二,发挥财政贴息、专项资金、投资方向调节税、差别利率对投资的导向作用。第三,鼓励企业低成本并购进行资产重组,优化资本结构,促使存量资产向优势产业流动,同时建立科学、完善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强化其有效扩张与约束机制。第四,充分发挥各地区优势,协调区际经济结构,打破地域分割,鼓励各地区经济发展优势互补的均衡发展,要推动主体功能区行政体制和财税体制,加快农村城市化建设。
3.3 深化改革,健全市场机制 通货膨胀是改革不可避免的“阵痛”,为了减少并早日结束这种“阵痛”,必须深化改革。具体来说,深化改革是所有制多元化、法治的健全、政府职能的转变、宏观间接调控机制的形成、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等一揽子工程,其基本走向是培育市场竞争机制、市场风险机制与市场制衡机制。为此,我们必须做出以下努力:第一,加速国有商业银行企业化进程。引入竞争机制,加大对经营不善银行的兼并与收购力度,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银行良性经营。同时,严格实施资本充足率要求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加强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力量,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第二,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实施失业救济与再就业工程,推进住房商品化与医疗保险进程,减轻政府财政补贴负担。第三,建立和完善市场体系,消除垄断行为。具体包括建立健全的劳动力市场,消除收入攀比,抑制工资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同时,建立和完善生产要素市场,提高国家宏观调控的效力。第四,建立和完善宏观经济调控体系。要强化中央银行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积极发展金融市场和金融体系,引入竞争机制,从根本上消除通货膨胀的实现条件。
参考文献:
[1]杜蓓.影响我国通货膨胀的主要因素分析[D].天津财经大学,2009
[2]张红伟.货币银行学[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7.
[3]臧日宏.经济学[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1.
篇6
关键词:工程;项目;成本;控制
一、我国企业面临通货膨胀的近况
根据国家统计局2015年8月13日公布的数据,7月份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同比达到5.8%。对消费影响最直接的是,猪肉、蔬菜等消费品价格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上涨。专家认为,我国存在通货膨胀的风险。通货膨胀一般是由于需求拉动和成本推进两个因素引起的,但在通货膨胀恶化的时期,需求和成本两个会共同作用,形成螺旋形通货膨胀,这时人们容易形成恐慌心理,造成通货膨胀难以在短期内抑制。对于企业来说,最现实的问题就是,面对步步逼近的通货膨胀,该用什么样的策略应对,以减少损失,渡过难关。在通货膨胀时期,企业加强流动资金的管理显得格外重要。在物价不断上涨时,企业的经营风险加大,银行贷款的风险也随之上升,国家紧缩银根,即使是财务状况较好的企业也很难贷到款。此时,因为应付款项在不断贬值,在不影响企业信用的前提下,应尽量推迟应付款项的支付,越迟支付对企业越有利。由于货币性资产在不断贬值,而进货成本在不断上涨,应尽快把货币资产转换为生产物资,以保证生产的正常进行。但是,值得一提的是,当企业应对通货膨胀时,很容易将通货膨胀造成的损失转移到下游企业,然后下游企业继续转移,这样企业无休止的转移行为将导致市场价格一轮又一轮排浪式上涨,这将对国家的宏观调控造成障碍。总之,如果通货膨胀到来,它对企业生产和经营带来的影响将是普遍性的,此时企业需要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积极应对,切莫产生恐慌心理,因为对通货膨胀的恐慌其实比通货膨胀本身更加可怕。
二、在通货膨胀环境下公司理财的对策
1.合理确定现金持有量
一般来说,企业持有现金主要是满足三个方面需要:预防性需要、交易性需要和投机性需要。发生通货膨胀时,现金作为流动资产,其购买能力会下降,如果企业在此时持有大量现金,肯定会因货币贬值而遭受损失。但是,在通货膨胀时期,企业对现金的需求量却增加了。这是因为,通货膨胀使得货币的供应量小于需求量,在货币供不应求的情况下,如果企业持有的现金量不足,不仅难以支持日常生产开支,错失良好的购买机会,还会因无钱付款问题影响到企业的信誉和品牌。因此,通货膨胀时期企业将会遇到许多未知因素,如果持有的现金不足将会影响到企业的生产与经营,更严重的还会给企业带来灭顶之灾,因此,企业必须要持有一定数量的现金来应付各种不确定问题。为了应对通货膨胀,企业现金管理目标首先是根据生产经营需要合理确定现金持有量,然后才能考虑因通货膨胀带来的购买力损失问题。
2.合理确定存货数量
存货对企业日常生产经营所起到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特别是在通货膨胀时期。为了满足企业生产经营的需要,企业最基本的目标是及时供应在生产经营中企业所必需的存货。而储存一定数量的存货,会发生存货的存储成本、磨损成本以及存货占用资金的机会成本等,所以,一般来看,企业应该尽量减少持有的存货数量。在通货膨胀时期,首先,企业应充分考虑通货膨胀对存货的影响,合理确定持有存货数量。其次,通货膨胀时期国家一般会采取通货紧缩的政策,受政策的影响,在消费、出口、投资等各方面对企业产品的需求量会大大减少。因此,企业不宜储存过多数量的存货,应结合自身情况权衡利弊,合理持有适当数量的存货。此外,不管是否发生通货膨胀,企业在销售产品时应尽可能地与客户签订长期购货合同,这样可以降低因物价上涨给企业带来的损失。
3.尽快收回应收账款
作为货币性资产,在通货膨胀期,应收账款会因货币购买力下降而给企业带来损失,而且前面也分析了,在通货膨胀时企业对资金的需求量会大大增加,企业本身资金会很紧张,企业间的资金也很紧张,这时,很难收回应收账款,出现坏账的概率增大。因此,为了应对通货膨胀,企业应指派专人催收应收账款,设定更严格的信用标准,并且要缩短信用期间,采取种种有效措施尽快回收应收账款,将其转化成为现金,以避免遭受不必要的坏账损失。
4.科学调整长期投资策略
投资有短期投资和长期投资之分。短期投资,即是持有时间不超过1年(含)并能随时变现的投资,包括股票投资、债券投资、基金投资等,短期投资流动性仅次于现金,一般可以被认为是现金的暂时形式,变现能力很强。因此,对于短期投资来说,其受通货膨脹的影响微乎其微。在经济结构稳定下,通货膨胀率的提高对短期投资的影响很小,短期投资就不需要考虑通货膨胀的影响。但是对于长期投资,就必须充分考虑通货膨胀的影响。长期投资是指持有时间超过1年并且不能够随时变现的投资,包括长期股权投资、长期债券投资、其他长期债权投资等。发生通货膨胀时,通胀率的突发性较强,肯定会对企业的长期投资决策产生严重影响,如果企业能够准确地预测通胀率,会对企业的长期投资决策产生重要意义。因此,企业在长期投资决策时,必须充分考虑通货膨胀的影响,并应根据其产生影响及时调整长期投资策略,以免造成更大的投资失误和损失。
5.采取有效方法减少税赋负担
篇7
关键词:经济增长 货币供给 通货膨胀 状态空间模型
引言
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长速度较快,但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我国一直面临着通货膨胀的巨大压力,2007年,我国出现了新一轮通货膨胀,2007年和2008年,CPI分别比上一年高4.5%和5.5%,2009年,虽然由于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CPI增长速度有所回落,但随着我国宏观经济的快速恢复,通货膨胀的压力再次增大,2010年和2011年,CPI分别比上一年高4.5%和5.3%。2012年和2013年,我国CPI增长速度有所降低,同比增长速度分别为2.1%和2.5%,但通货膨胀的压力仍然存在。为了促进经济增长,应对通货膨胀的压力,近年来我国多次调整货币政策,货币供给增长率远低于20世纪90年代的水平。经济增长速度过快,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物价上涨,同时根据货币学派的观点,如果货币发行过多,也会引发通货膨胀,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有利于抑制通货膨胀。因此,在当前形势下,研究经济增长和货币供给对我国通货膨胀的影响,以确定我国过快的经济增长是否导致物价上涨,相对紧缩的货币政策是否对通货膨胀产生抑制作用,这对于弄清我国当前通货膨胀的形成机制,并制定出更好的宏观政策来抑制通货膨胀,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文献综述
最早提出货币供给与通货膨胀之间存在密切关系的是古典学派,该学派提出货币数量论,认为货币供给的变动会引起物价水平的变动。货币学派的创始人弗里德曼(1968)发展了这一观点,提出现代货币数量论,指出在一国货币流通速度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如果货币供给增速超过经济增长,将会导致通货膨胀。后来,弗里德曼等(1992)对美国1960-1990年的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发现货币供给、收入和物价之间存在稳定的关系。Gianni & Gabriel(2013)的研究表明,货币供给的增长是价格稳定风险的重要预警指标。在国内,陆云航(2005)、朱慧明和张钰( 2005)认为货币供给与通货膨胀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姚远(2007)则认为货币供给对通货膨胀的影响具有滞后性,长期内货币非中性。赵昕和刘玉峰(2013)则认为货币短期内非中性,长期中性,而货币对价格水平无论短期还是长期都有显著影响。
对于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的关系,Gregorio(1993)认为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之间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Pollin(2006)则认为,当通货膨胀达到一定阈值后,对经济增长会有温和的正向刺激。在国内,王智勇(2008)认为,过快的经济增长会诱发通货膨胀的危险。王双正(2009)和陈朝旭(2011)的研究均发现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具有双向的格兰杰因果关系。
本文以前人的研究为基础,建立经济增长和货币供给影响通货膨胀的时变参数状态空间模型,以2007-2013年我国月度数据为样本进行实证研究,以揭示经济增长、货币供给对通货膨胀的动态影响和变化趋势。
变量选取、数据来源和模型构建
(一)变量选取和数据来源
本文选用月度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增长率来表示通货膨胀的变化。由于我国没有公布GDP的月度数据,故选用月度工业增加值增长率作为月度GDP增长率的变量。鉴于广义货币供应量M2不仅能反映现实购买力,而且能反映潜在购买力,中央银行一般通过M2调整货币政策,因此本文选用M2增长率来反映货币供给的变化。本文的研究样本范围是2007年1月到2013年12月的月度数据,相关数据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站,对于个别缺失的数据,采用移动平均线进行补齐。由于所有的数据都是月度同比增长率,故无需对数据进行季节调整和对数化处理。
(二)模型构建
由于通货膨胀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冲击,具有不可预测性,用固定参数模型无法表现货币供给和经济增长对通货膨胀造成的影响,故本文构建时变参数状态空间模型,动态分析和测度货币供给和经济增长对通货膨胀造成的影响。本文将CPI作为测量方程的被解释变量,而将M2和GDP作为测量方程的解释变量,建立时变参数状态空间模型,并用卡尔曼虑波来估计弹性系数,模型如下:
测量方程:CPIt=c+αt×GDPt+βt×M2t+μt (1)
状态方程:αt=αt-1+ε1t (2)
βt=βt-1+ε2t (3)
实证分析
(一)通货膨胀、经济增长和货币供给的变化趋势分析
图1反映的是CPI增长率、经济增长率和货币供给增长率三个时间序列2007年1月至2013年12月的变化趋势。从图中,大致可以看出两个变化特征:2008年和2009年,由于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三个时间序列的波动较为剧烈,2010年至2013年,我国宏观经济趋向稳定,三个时间序列的波动幅度显著降低;经济增长率曲线的变化趋势与CPI增长率曲线的变化趋势大致相同,而货币供给增长率曲线的变化趋势与CPI增长率曲线的变化趋势则是相反的,由此可以得出假设:2007年至2013年,我国快速的经济增长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通货膨胀;而相对紧缩的货币政策则对通货膨胀起到抑制作用。
(二)单位根检验
在构建模型过程中,为避免时间序列出现伪回归现象,必须对其进行单位根检验。三个时间序列的ADF单位根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
由表1可以看出,CPI、M2和GDP都是非平稳时间序列,但是通过一阶差分之后,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均拒绝了存在单位根的原假设,故所有序列都是一阶单整的。
(三)协整检验
同阶单整的时间序列之间可能存在协整关系,本文接下来采用Johansen极大似然估计法来检验三个时间序列之间的协整关系,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
从表2中可以看出,在10%显著性水平下,CPI、M2和GDP之间存在一个协整关系,这表明通货膨胀、货币供应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因此,建立的状态空间模型不会出现伪回归现象。
(四)状态空间模型估计和结果分析
本文运用eviews6.0 对状态空间模型进行估计,在eviews6.0中,该模型的定义为:
(4)
运用eviews6.0,估计出来的该模型参数结果如表3所示。
从表3中可以看出,该模型各变量在1%显著性水平下通过检验,模型估计效果较好。接下来,进一步对该模型的残差进行单位根检验,检验结果如表4所示。
从表4中可以看出,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估计出来的状态空间模型的残差是平稳的,因此可以得出,该模型的卡尔曼滤波估计结果可靠。接下来,对模型估计结果进行具体分析。
1.通货膨胀对经济增长的弹性分析。图2是通货膨胀对经济增长的弹性系数变化趋势图,反映的是经济增长对通货膨胀的动态影响。从图中可以看出,2007年初,经济增长速度减缓,经济增长对通货膨胀的影响为负。2007年3月到2007年9月,经济增长速度加快,经济增长对通货膨胀的影响也转变为正。2007年4月到2007年10月,经济增长弹性系数迅速增长,并在10月份达到本年最高值,为0.1855。从2007年10月份开始,由于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经济增长弹性系数逐渐减小并转变为负,到2008年10月达到当年最低值,为-0.2860。2008年年底到2009年11月,宏观经济迅速复苏,经济增速加快,经济增长弹性系数也迅速增长,到2009年12月,达到当年的最大值,为0.3223。2010年和2011年,经济增长速度较为稳定,经济增长弹性也比较稳定,一直在0.3和0.3223之间波动。从2012年初开始,我国宏观经济下行,经济增长速度减缓,不过增速仍比较平稳,受此影响,经济增长弹性系数略有所降低,但仍相对稳定,在0.27和0.28之间波动。
2.通货膨胀对货币供给的弹性分析。图3是通货膨胀对货币供给的弹性系数变化趋势图,反映的是货币供给对通货膨胀的动态影响。从图中可以看出,2007年,我国为应对新一轮通胀压力,执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货币供给增长速度下降,货币供给对通货膨胀的影响为负,并呈下降趋势,到2007年10月,货币供给弹性系数达到当年最低值,为-0.3233。从2008年6月开始,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我国政府推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货币供给增长速度迅速加快,其对通货膨胀的影响也转变为正,并逐渐增强,到2008年10月,货币供给弹性系数达到当年最大值,为0.2429。从2009年下半年开始,我国宏观经济逐渐复苏,虽然政府仍然推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但与前期相比有所收紧,2009年下半年到2010年上半年,货币供给增长率逐渐降低,其对通货膨胀的正向影响也逐渐降低并转变为负,并在2010年2月达到最低值,为0.3520。2010年下半年至2011年,我国宏观经济较为稳定,货币供给增长速度也比较稳定,货币供给弹性系数在-0.34至-0.35之间波动。从2012年开始,为了应对经济下行的压力,我国货币政策又有所宽松,货币供给增长速度略有加快,并保持相对稳定,由此,从2012开始,货币供给弹性系数有所提高,并保持在0.31至0.34之间波动。
图2和图3几乎是沿横轴对称分布的,这说明2007年至2013年,我国经济增长与货币供给对通货膨胀的影响是相反的,经济增长对通货膨胀产生正向影响,货币供给对通货膨胀产生负向影响,这验证了前文中提出的假设。2007年至2013年,通货膨胀对经济增长的弹性系数平均值为0.1965,而通货膨胀对货币供给的弹性系数为-0.2553,这说明货币供给对通货膨胀的影响更为显著。相比而言,通货膨胀对经济增长的弹性系数变化情况与经济增长变化情况更一致,这说明通货膨胀对经济增长更敏感。此外,在宏观经济受到外在冲击的情况下,通货膨胀对经济增长和货币供给的弹性系数变化较大,经济增长和货币供给对通货膨胀的影响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和易变性;而在宏观经济较为稳定的情况下,通货膨胀对经济增长和货币供给的弹性系数则相对稳定,经济增长和货币供给对通货膨胀的影响具有稳定性和持续性。
结论和政策建议
本文建立时变参数状态空间模型,研究了2007年至2013年,月度经济增长率和月度货币供给增长率对通货膨胀的影响,结果表明:经济增长对通货膨胀产生正向影响,货币供给对通货膨胀产生负向影响;货币供给对通货膨胀的影响比经济增长对通货膨胀的影响显著;通货膨胀对经济增长的敏感程度要高于通货膨胀对货币供给的敏感程度;在宏观经济受到外在冲击的情况下,经济增长和货币供给对通货膨胀的影响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和易变性,而在宏观经济较为稳定的情况下,经济增长和货币供给对通货膨胀的影响具有稳定性和持续性。
基于以上研究结论,本文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第一,保证宏观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是应对通货膨胀的关键。当宏观经济较为稳定的时候,经济增长和货币供给对通货膨胀的影响具有持续性和稳定性,此时,经济增长速度较为稳定,只需保持稳定的货币政策,就不会出现较大幅度的通货膨胀。政府应该适时采取宏观调控措施,以保证经济的稳定增长,当经济体受到外在冲击的时候,应及时采取措施将这一外在冲击造成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
第二,政府应该根据经济发展状况,及时准确地调整货币政策。本文的研究表明,近年来我国相对紧缩的货币政策有利于抑制通货膨胀,但是通货膨胀对货币供给的敏感程度不高,这说明我国的货币政策在方向性和时效性方面,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因此,我国政府应该加强对经济发展状况和趋势的研究,并及时准确地调整货币政策。
1.Milton Friedman.The Role of Monetary Policy[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68,58(1)
2.Friedman B M,Kuttner K N.Money,income,prices,and interest rates[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2,82(3)
3.Gianni Amisano,Gabriel Fagan.Money growth and inflation:A regime switching approach[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oney and Finance,2013(13)
4.陆云航.中国货币供应量、价格水平和GDP关系的经验研究:1952-2003[J].经济科学,2005(2)
5.朱慧明,张钰.基于ECM模型的货币供给量与通货膨胀关系研究[J].管理科学,2005,18(5)
6.姚远.中国货币供应、通货膨胀及经济增长关系实证研究[J].经济与管理,2007,21(2)
7.赵昕,刘玉峰.中国货币供应量、GDP和价格水平关系的再检验[J].统计与决策,2013(3)
8.De Gregorio J.Inflation,taxation,and long-run growth[J].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1993,31(3)
9.Pollin R,Zhu A.Infl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a cross-country nonlinear analysis[J].Journal of Post Keynesian Economics,2006,28(4)
10.王智勇.中国的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1981-2003)[J].山东社会科学,2008(1)
篇8
【关键词】通货膨胀货币政策财政政策
在巨额投资计划和天量信贷的推动下,超过预期的通货膨胀在过度的流动性供给中不断加剧。货币和准货币供应量(M1、M2)、CPI、PPI、CGPI等大量数据也表明目前我国存在一定程度的通货膨胀,而随着美国宽松货币政策的不断推出,我国通货膨胀的形势将在风险抵御能力弱化的情况下继续演化。通过分析通货膨胀对资金积累、物价水平和经济滞胀等层面的影响,提出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两个方面寻求遏制通货膨胀的宏观调控手段。
目前通货膨胀的状况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CPI是描述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自2010年6以来,除2010年12月~2011年2月的这三个月间出现小幅下降以外,一直呈增长趋势。截至2011年3月,官方公开的CPI已达5.4%(表1),处于新的历史高位。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人民银行官方网站。部分数据根据计算得到,下同。
货币量(M1、M2)。一段时期以来,政府宽松的货币政策为市场注入了大量流动性(表2)。截至2011年3月,央行M2已持续增长至75.81万亿元。在巨大流动性的持续作用下,通货膨胀的压力必将继续加大,同时会在一定的时滞期过后,将这种作用力反映到CPI上面。
表2 2010年6月~2011年3月央行货币量(M1、M2)
企业商品价格指数(CGPI)。CGPI能够比较全面地测度通货膨胀水平,反映经济的异常波动。从2010年6月~2011年1月,CGPI都保持了较高的水平(表3)。
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PPI是反映某一时期生产领域价格变动情况的重要经济指标,也是制定有关经济政策的重要依据。截止到2011年3月,据官方数据测算的PPI已达到7.3%,即从2010年6月以后该指数呈现小幅回落后,在接下来的数月间几乎保持了持续的上升势头(表4)。
通货膨胀的影响层面分析
通货膨胀对物价水平的影响。物价上涨与通货膨胀的关系向来密切。物价的上涨一般被看成通货膨胀的终极表现和必然结果,理论界对此有一定的共识。“现阶段,我国的物价上涨成分里难以剔除通货膨胀的因素,而随着通货膨胀的加剧,这种影响变得越来越大,有发展成为当前物价上涨的最主要原因的趋势。”①但是即便如此,这部分因通货膨胀而引起的物价持续上涨,并不能全面反映通货膨胀的具体内容。这是因为,在价格上涨的成分中,还包括价格改革的因素,但是由于该因素引起的物价上涨在物价总水平中占有极小比重,所以无论是国家还是企业、民众,都对此表示可以承受,甚至不曾察觉。因此,在考察通货膨胀对物价水平的影响方面,要看到价格改革在抑制物价上涨方面的积极作用。否则,为了遏制物价上涨而把价格改革停止下来,就会顾此失彼,延误解决物价上涨的时机。
通货膨胀对经济滞胀的影响。在治理通货膨胀的过程中同时实现反通货膨胀的紧缩,难度很大甚至是不现实的,非经过长时间的努力并为此付出必要的代价是不能做到的。但是其中一点是可以明确的,即在所要付出的代价中并不包括所谓的“经济滞胀”。按照货币经济学的原理,虽然实行治理经济环境、遏制通货膨胀的紧缩政策,在近期内会拉低过高的经济增速。但最终结果往往是,高经济增速与高通货膨胀率同时回落,并不是单一回落。因此,判断高通胀的背景下经济增速是否停滞,即经济是否出现滞涨,应采取比较静态分析法,分析一定时期内经济的整体运行情况,而不是单凭某一时点的经济状态武断地认为只要通货膨胀的影响未消除,就认定经济出现了“滞胀”。
通货膨胀对资金积累的影响。在通货膨胀持续升温的情况下,为了不降低消费者的实际生活水平,政府往往要进行相应的大量消费物价补贴;在企业组织中,为了降低通货膨胀对员工生活的影响,稳定职工情绪,企业在利润分配过程中,也往往要将消费基金向员工倾斜。这些行为的发生必然会降低国家和企业的投资能力和投资水平。同时,在持续的长期的通货膨胀阴影笼罩下,群众的恐慌情绪和强烈的保值愿望,不仅会造成储蓄不如消费的畸形货币心理,导致银行的储蓄存款余额的下降,甚至抢购、挤兑风潮也会时有发生,这就将银行的既定工作和正常运营拖向困境甚至绝境。此外,“通货膨胀时期货币政策中的利率上调幅度,也可能会因物价水平、通货膨胀的不确定性预期失去可靠的调整依据,并使利率政策也陷入两难的境地。”②而在通货膨胀的进一步加剧、在可预见的将来看不到可以扭转的迹象的情况下,还必然会对社会资金的有效管理和使用、资金投向的优化和调整带来消极影响,对资金积累产生严重阻碍。
遏制通货膨胀的宏观政策调控
财政政策方面。长期以来各级政府财报中的维持性支出在总支出中所占比例较高,社会性支出所占比例较低,这就导致能够真正体现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性质的财政支出在支出体系安排中存在明显偏颇,致使公共事业的发展需要不能得到满足,政府向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能力也被极大地削弱。因此,完善政府的财政支出结构,是促进消费增长的基本前提。另一方面,即从扩大消费需求的角度来讲,优化政府财政支出结构的重点内容,应以发展社会公共事业和解决“民生”为重中之重,把本就稀缺的公共财政资源向教育、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等方面倾斜,逐步形成完善健康的覆盖全社会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并以政府供给为主的模式实现社会发展成果的共享,从根本上改变维持性支出和社会性支出失衡的状况,带动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根据世界银行的调查统计,发展中国家的个人所得税额约占税收总额的11%,亚洲发展中国家占15%左右。而我国个人所得税目前实行的是分类征收模式,该模式的弊端非常明显,就是收入所得来源多、综合收入高的纳税群体反而会缴很少的税。这既体现不了社会的公平,也与“税收量能负担原则”相悖。解决的办法是不断完善税收制度,发展综合所得税制模式,该模式税基宽,能够调节纳税人之间的税收负担,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纵向的再分配。所以,加快个人所得税税制的良性转变,提高和加强个人所得税在税制体系中的作用和地位,有利于社会公平和改善国民收入的再分配。
货币政策方面。为了有效遏制通货膨胀,在货币政策方面应与当前经济的发展基调进行有机结合,及时调整信贷投放结构,使信贷投向和规模符合经济增长的需要。因此,在当前情况下,就要求将货币资金调配到急需资金或国家重点发展的行业或产业。比如,加大对“三农”的资金扶持力度、增强对中小企业的资金支持广度、落实灾后重建的资金保证,还要特别支持绿色经济的发展,鼓励发展现代服务业、创新型民营企业和低碳经济的相关产业,为实体经济最大程度地复苏提供准备,同时避免投机行为所致的经济泡沫的产生,真正实现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为经济的恢复和增长服务。
(作者单位:南阳理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注释
篇9
关键词 通货膨胀知觉;差别阈限;损失规避:可得性启发式;锚定和调整启发式
分类号 B849:C91
1 引言
通货膨胀知觉(perception of inflation,简称通胀知觉)是个体对整体物价变化的主观体验(HubeL2011)。心理学者把通胀知觉看作经济领域中的一种特定的认知任务(Ranyard,Missier,Bonini,Duxbury & Summers,2008,),这个任务需要个体对过去和现在的经济信息进行整合(Thaler,1999)。而个体的信息处理能力有限,且长期追踪物价又相当复杂,因此个体的通胀知觉往往与官方统计的通胀率有差别。
通胀知觉是经济行为中的普遍现象,它对个体经济生活乃至社会经济发展影响重大。首先,个体对通胀的高估或低估将导致其经济行为(如消费、储蓄、信贷和投资等)的非理性,进而造成宏观经济(如物价和工资的变化趋势等)的扭曲发展;其次,若生产者和消费者无法准确地评估通胀的真实水平,则会降低其价格判断能力,从而降低价格体系配置资源的效率;再次,如果公众的通胀知觉普遍存在偏差,那么将导致那些基于CPI所制定的货币政策的公信力遭到质疑。因此,通胀知觉研究引人关注。
早在30年前,Jonung(1981)就对通胀知觉进行了探索,随后在心理学、经济学和市场营销学等不同领域得以拓展。心理学者主要关注通胀知觉的心理机制,特别是其认知加工模式。例如,Huber(2011)把通胀知觉的认知过程划分为体验和整合两个阶段。Christandl和Fetchenhauer f20091证实了外行与专家通胀知觉认知模式的不同。经济学者主要关注通胀知觉对宏观经济、货币政策和经济福利等方面的影响。例如,欧元区各成员国央行所作的研究发现,欧元转换所引发的高通胀知觉导致各成员国物价和工资异常变化(Aucremanne,Collin,& Dhyne,2007)、价格调节机制迟钝以及公民经济福利下降。市场营销学者主要关注通胀知觉与消费行为之间的相互作用。例如,有研究发现高通胀知觉将减少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和消费开支(Angelini & Lippi,2006;Gaiotti & Lippi,2005)。相反,消费者的消费结构又会影响其通胀知觉,那些将大部分支出用于购买生活必需品的消费者往往对通胀的感受更加强烈(Bates & Gabor,1986)。
事实上,近些年有不少心理学者就通胀知觉是什么、其认知加工模式是什么以及有哪些因素对其产生影响等问题做了不少研究。未来不仅可以进一步探讨通胀知觉的心理机制和影响因素,还可以对通胀知觉进行跨文化对比研究并制定出具有较高生态效度的通胀知觉指标,从而为深入研究通胀知觉和缓解我国当前较为严峻的通胀状况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借鉴。
2 通货膨胀知觉的认知机制
长期以来并没有研究者对通胀知觉的认知机制作出系统的阐述,直至近期Huber(2011)首度将通胀知觉的认知过程划分成两个阶段:体验阶段,即一个在购买活动中连续不断地体验价格变化的阶段;整合阶段,即一个将所体验到的价格信息整合成一个对整体物价变化的估计阶段。应该说,Huber对通胀知觉的认知过程的划分是合理的,但是该模型过于笼统,并没有明确地阐述以上两阶段的内在心理机制。因此,本文试图对以往的研究进行归纳和总结,以完善Huber所提出的理论模型。
实际上,体验阶段主要涉及到个体对价格变化的感受性和价格记忆,整合阶段主要涉及到可得性启发式以及锚定和调整启发式。其认知路径如图1所示。
在体验阶段,个体首先要将商品当前价格与其参考价格进行比较,若二者之间的差异超过了价格的差别阈限,则个体能够感受到价格的变化,且若价格变化的方向是正向的,即价格上涨,则个体对其的感受性会在损失规避的作用下被放大,然后个体再形成价格记忆。在整合阶段,个体首先会利用可得性启发式将记忆中各种商品在某一时期的价格提取出来,然后再通过锚定和调整启发式完成对通胀的估计,最终形成通胀知觉。具体分析如下:
2.1个体对价格变化的感受性
2.1.1参考价格
要想理解个体对价格变化的感受性首先要明确用来评估价格是否发生变化的参照标准,即参考价格。Mazumdar,Raj和Sinha(2005)认为参考价格与Helson(1964)所提出的“适应水平理论”(adaption-level theory)存在着本质上的联系。适应水平理论是指个体在评估一个新异刺激时,往往会把新异刺激与其根据先前经验所产生的预期水平(即参照点)进行比较。例如,当让多名被试分别举起轻重不一的物体时,他们会根据各自的举重经验形成相应的参照点,并通过与参照点的比较来评估随后举起物体的轻重。实际上。参考价格就是个体根据先前的价格体验所产生的预期价格,个体在评估价格变化时以其为参照点。
虽然参考价格是一个参照点,但是并不等于它是一个点值。实际上,它还可能是一个区间值。Monroe(1971)通过研究消费者对各类商品的购买行为发现,消费者对那些经常购买的商品均有一个可接受价格区间,并且在购物时会以该价格区间为参照点:若所购商品的价格高于可接受价格区间的上限,则将其视为价格上涨;若所购商品的价格低于可接受价格区间的下限,则将其视为价格下降。此外,Janiszewski和Lichtenstein(1999)还指出可接受价格区间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情境因素能够对其进行调整。例如,当某人从一个消费水平较低的城市搬到一个消费水平较高的城市生活,他则会自发地上调可接受价格区间的上限以适应当地的消费水平。
2.1.2差别阈限
个体对价格变化的感知与其对物理刺激变化的感知类似,个体能否察觉到价格的变化取决于价格变化幅度与价格差别阈限之间的关系。Monroe(1971,1973)认为只有当价格变化幅度超过价格差别阈限时,个体才能够察觉到价格变化。
由于参考价格既可能是一个具体值又可能是一个价格区间,因此应该分别对其进行解释。
当参考价格是一个具体值时,差别阈限较易确定。张结海(2000)的研究发现,在12.01元~500.00元的价格范围内,只有当商品的价格变化率超过10%时,个体才能够察觉到它的变化。价格的差别阈限大体上符合韦伯定律,韦伯系数在0.10左右。据此我们可以推知在上述价格范围内,如果每种商品价格的涨幅均不超过10%,那么个体应该知觉不到通胀,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并非如此。因此,张结海推断个体对物价变化的知觉是一个累加过程,即发生价格变化的商品越多则价格的差别阈限越低。
当参考价格是一个价格区间时,差别阈限较难确定。这是因为(1)可接受价格区间会随着情境的变化而变化。个体往往不愿意上调可接受价格区间的上限,更倾向于下调可接受价格区间的下限:较低的价格只要出现一次,个体就会做出下调反应;较高的价格则要反复出现多次,个体才有可能做出上调反应(Janiszewski & Lichtenstein,1999)。(2)Qian和Brown(2005)认为可接受价格区间内各具体价格会因其与目标价格(商品当前价格)距离的远近被赋予不同的权重,而这无疑会增加确定差别阈限的难度。(3)Danziger和Segev(2006)的研究发现,只有当个体所体验到的价格变化具有时序性时才会影响个体对价格变化的感受性。这意味着,在一时间段内,只有价格连续上涨才会被视作真正的上涨,否则会被视作在可接受价格区间内的正常波动。
2.1.3损失规避
损失规避(10SS aversion)是指个体在面对等量的损失和收益时往往认为损失所带来的痛苦感大于收益所带来的愉悦感,即二者的感受性不对称(Kahneman&Tversky,1979)。个体因受损失规避影响会放大其对物价上涨的感受性。Brachinger(2008)的研究发现,当所购商品的价格高于其参考价格时,消费者会将其视为损失。而损失会给个体带来更加强烈的心理感受,所以价格上涨更易引起个体的注意并被个体所牢记。因此,个体在评估通胀时更易回忆出令其感受深刻的物价变化状况(物价上涨),而这将歪曲其对通胀的评估(Jungermann,Brachinger,Belting,Grinberg,&Zacharias,2007)。
2.2个体对价格的记忆
在探讨通胀和通胀知觉的关系时,人们不禁会疑问:消费者究竟对商品过去的价格有多少了解。许多研究者发现,人们对商品过去价格的记忆往往并不准确(cestari,Del Giovane,&Rossi-Arnaud,2007;Del Giovane,Fabiani&Sabbatini,2008,),常常高估一年之中商品的价格,低估若干年前商品的价格(Bates&Gabor,1986;Kemp,1987)。
造成人们对商品过去价格记忆不准确的原因主要有三点:其一,Kemp(1987)所提出的“回溯干扰原理”(the principle of retroactive interference)认为,人们对商品过去价格的回忆会受到人们对商品近期价格熟悉程度的影响,即某一商品近期的价格能够干扰、甚至替代记忆中该商品过去的价格。其二,Kemp和Willets(1996)的研究发现,记忆中各种商品价格变化的相似程度大大超出了现实中各种商品价格变化的相似程度。这意味着各种商品过去的价格很可能以一种集合的形式存储,因而一些商品过去的价格会对另一些商品过去价格的回忆产生影响。其三,Kemp(1999)认为由于商品过去的价格很难被直接提取出来,因此人们对商品过去价格的回忆可能会基于一个联想过程,但通过联想所获得的结果容易出现偏差。例如,当让个体无法回忆出2010年的猪肉价格时,他可能会根据其记忆中2010年的牛肉价格以及通常情况下牛肉与猪肉的价格差来估计2010年的猪肉价格(即2010猪肉价格=2010牛肉价格±牛肉与猪肉的价格差)。很明显,由于个体所回忆出的2010年的牛肉价格未必准确,再加上牛肉与猪肉的价格差纯粹是个体的主观体验,因此基于联想所获得的2010年的猪肉价格可能并不准确。
2.3可得性启发式
个体对通胀的评估会涉及到可得性启发式(availability heuristic)(Tversky & Kahneman,1974),所谓可得性启发式就是指个体往往会凭借容易想到的例子或现实生活中发生过的事件对某一类事物的发生频率或某一事件的发生概率进行评估。例如,某人可能会根据亲戚朋友患心脏病的遭遇来评估中年人患心脏病风险的大小。
就通胀知觉而言,四个方面的因素可能会影响价格变化信息的可得性:最近一次购买价格、价格变化频率、价格变化幅度和价格变化方向(Ranyard et al.,2008)。许多研究发现,在日常消费品价格高频上涨而耐用消费品价格保持稳定的时期,消费者会高估同期的通胀水平;在日常消费品价格保持稳定而耐用性消费品价格高频上涨的时期,消费者并不会高估同期的通胀水平(DelGiovane & Sabbatini,2006;Huber,2007,2011)。结合上述观点可知,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1)消费者对日常消费品的购买频率更高,它们的价格变化更容易被消费者发现;(2)日常消费品最近一次价格变化距上一次价格变化的时间间隔短;(3)损失规避放大了个体对价格上涨的感受性。
此外,Del Missier,Ranyard和Pietroni(2008)通过两个启动实验直接证明了可得性启发式对通胀知觉的影响。在实验一中,他们首先要求两组参与者分别对“价格上涨组”和“价格下降组”商品的价格变化状况作出评估,然后再要求两组参与者分别对同期的通胀作出评估。结果发现,“价格上涨组”的参与者对通胀表现出高估,“价格下降组”的参与者对通胀表现出低估。这正如可得性假设所预测的那样,启动任务使随后进行的通胀评估任务出现了偏差,即发生了同化效应。在实验二中,他们首先要求两组参与者分别对“高频购买组”和“低频购买组”商品的购买频率作出评估,然后再要求两组参与者分别对同期的通胀作出评估。结果发现,“高频购买组”的参与者对通胀表现出高估,“低频购买组”的参与者对通胀表现出低估。也就是说,实验二再一次验证了可得性启发式对通胀知觉的同化效应。
总之,个体在利用可得性启发式来评估通胀时其认知努力程度有限,因此个体的通胀知觉常常存在偏差。
2.4锚定和调整启发式
在整合阶段,个体往往凭借锚定和调整启发式(anchoring & adjustment heuristic)来量化其对通胀的评估。锚定和调整启发式是指个体在估计某一数值时,往往以某一初始值,或者说“锚”为参照点,然后不断地对其进行调整,最终作出估计(Tversky & Kahneman,1974)。就“锚”而言,根据锚值的来源可以将其划分为外部锚(experimenter-provided anchors)和自发锚(self-generated anchors)。外部锚就是由别人直接提供的初始值,自发锚就是个体根据自身经验及获得的信息线索自发产生的初始值(Epley & Gilovich,2001;李斌,徐富明,王伟,邓子鹃,张军伟,2010)。
事实上,当个体评估某一时期的通胀时,正是以其记忆中价格信息的处理结果为自发锚,然后反复地对其进行调整,最终获得通胀的估计值(Bruine de Bruin,Van der Klaauw,&Topa,2011)。例如,让个体估计2011年中国的物价总水平较2010年上涨多少时,个体首先要把记忆中各种商品(如食品、服装和汽油等)在2010年的价格提取出来,然后将其与它们在2011年的价格进行比较,同时在大脑中计算出各种商品价格的平均变化率,并将该计算结果视作自发锚,随后反复地对自发锚进行调整,最终将令自己满意的调整值视作通胀的估计值。但是个体利用锚定和调整启发式所获得的通胀估计值与根据CPI计算的通胀率是否一致呢?这颇受质疑。首先个体只能够将部分商品的价格回忆出来且还未必准确,再加上调整通常是不充分的(Epley & Gilovich,2006;Tversky &Kahneman,1974),因此尽管锚定和调整启发式能够帮助个体在不确定状态下迅速地对通胀作出评估,但是这种评估容易出现偏差。此外,Bruine de Bruin等(2011)的研究发现,个体能够认识到自身对通胀的评估存在偏差,所以他们会有意识地将通胀估计值调低一些,但即便是被人为调低后的估计值仍高于实际的通胀率。
3 通货膨胀知觉的影响因素
虽然上文所介绍的是通胀知觉的认知机制,但是认知机制中的每一个环节又都是形成通胀知觉的重要心理原因。除上述因素以及性别(Bryan& Venkatu.2001;Jonung,1981)、教育背景(Bruinede Bruin et al.,2010;Ddavande,Rohwedder,&Willis 2008;Leiser&Drori,2005;Lusardi,2008)和收入水平(Fischer,1986;Gamble,2006)等人口统计学因素以外,通胀知觉还受到其他因素的调节,主要包括通货膨胀预期、框架效应、个体对价格公平性的认知、社会放大效应以及货币改革等。
3.1通货膨胀预期
Bates和Gabor(1986)认为个体的通胀预期是决定其通胀知觉的一个重要因素。在通胀时期,虽然某些商品的价格保持稳定,但是消费者也会错误地认为这些商品的价格持续上涨,而这很可能是由通胀预期所导致的(D6hring & Mordonu,2007)。
研究者对“后欧元时代”欧元区各国民众所作的研究支持了上述观点。Koskimaki(2005)发现,在芬兰引入欧元之前,约有76%的芬兰群众预期引入欧元将导致物价普涨。相似地,爱尔兰群众也有相同的通胀预期,他们还就此给出了三点理由:第一,卖方将以欧元转换为契机,上调各种商品的售价;第二,物价上涨将被隐藏在欧元过渡过程中;第三,加入欧元区后,爱尔兰的实体经济将受到冲击(Ranyard,Burgoyne,Saldanha,&Routh,2005)。事实证明,在引入欧元之后两国的物价依然保持稳定,但两国公民却体验到了异常强烈的通胀(Duffy & Lunn,2009;Dziuda &Mastrobuoni,2009)。
此外,Traut-Mattausch,Schulz-Hardt,Greitemeyer和Frey(2004)通过实验直接证明了通胀预期对通胀知觉的影响。在实验中,他们让参与者依次查看两份价格已被系统操作过的菜单(首先查看用德国马克标价的老菜单,然后查看用欧元标价的新菜单),旨在诱发较高的通胀预期,然后再让参与者对餐厅食物价格的变化状况进行评估。结果发现,参与者普遍认为餐厅的食物价格有所上涨,而这无疑与先前所诱发的较高的通胀预期有关。同时Traut-Mattausch等用“选择性校正结果机制”(selective outcome correction mechanism)对实验结果进行了解释:当参与者通过计算的方法来估计价格的变化趋势时,他们很容易发现并纠正那些与其预期相反的错误,但很难发现并纠正那些与其预期相一致的错误。
3.2框架效应
框架效应(framing effects)是指面对相同的决策任务,逻辑相同但表达方式不同的描述会影响决策者对备择选项的认知,进而导致其作出不同的决策(Tversky & Kahneman,1981)。诸多证据表明框架效应会表现在通胀知觉调查之中(Bruinede Bruin et alI,2011;Yan&Toureangaeau,2008)。Bruine de Bruin等(2012)发现,在调查公众对过去一年物价变化的感受时,问题表达方式不同则所获得的结果也不同。当使用“inflation”一词时,公众对过去一年物价上涨幅度的评估最低,达7.13%;当使用“prices you pay”这一短语时,公众对过去一年物价上涨幅度的评估最高,达9.62%;当使用“prices in general”这一短语时,达9.29%。经统计检验发现,在调查中使用“prices you pay”“prices in general”这两个短语时,公众的通胀知觉显著高于在使用“inflation”一词时,并且面对“prices you pay”和“pries in general”这两个短语,公众的反应没有显著差异。他们认为这是由于“prices you pay”和“prices in general”更容易激活公众对物价变化的个人体验,而“inflation”则不然。
3.3对价格公平性的认知
价格公平性是指消费者认为商品的售价高出其成本的合理程度,价格是否公平取决于消费者是否认为商品的售价是合理的、可接受的(xia,Monroe,&Cox,2004)。事实上,消费者普遍认为大多数商品的售价是不合理的,大多数商品涨价是不公平的(Bolton,Warlop,&Alba,2003)。例如,人们普遍认为音乐应该在互联网上免费共享,因此一旦对互联网上的音乐收费,哪怕是很低的费用,他们也会体验到强烈的不公平感;人们普遍认为油价过高是由业界相互勾结所导致的,而不是由市场力量所导致的,因此油价一旦上涨,哪怕涨幅很小,他们也会体验到强烈的不公平感。而这种由价格上涨所带来的不公平感反过来又会放大消费者眼中价格上涨的幅度,进而导致消费者对通胀表现出高估;与之相反,如果消费者认为价格上涨是合理的、可接受的,那么哪怕实际上价格上涨的幅度较大,他们也有可能认为物价仍然保持稳定,甚至有所下降(Driscoll&Holden,2004;Gielissen,Dutilh,&Graafland,2008;Maxwell,1995;Vaknin,2006)。由此可见,消费者对价格公平性的认知的确影响其通胀知觉。
3.4社会放大效应
Warneryd(1986)认为消费者主要通过两种方式了解物价变化状况,一种是在连续不断的购买活动中直接体验,另一种是通过口口相传或媒体间接获得。而后者会引起社会放大效应(social amplification effects)(Pidgeon,Kasperson,&Slovic,2003),即媒体以及人人之间对负面经济信息的报道和传播将导致个体夸大自身的通胀知觉。
Soroka(2006)对1986至2000年间英国诸项指标(通胀率、失业率、媒体对相关题材的报道情况以及大众观点等)所作的分析发现,媒体对消极经济变化(通胀和失业)的反应更加强烈,且对消极经济指标的报道会影响公众的通胀预期。而公众的通胀预期又会影响其通胀知觉,因此媒体对负面经济信息的放大效应势必会干扰公众的通胀知觉。此外,Del Giovane和Sabbatini(2005)通过分析1997至2003年间两家意大利主流报纸报道通胀的频率和意大利公众通胀知觉之间的关系直接验证了媒体对公众通胀知觉的放大效应,并且他们还通过回归分析发现媒体对通胀的报道次数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预测公众的通胀知觉。
3.5货币改革
货币超发是通胀产生的根源,货币改革则是影响通胀知觉的重要因素。
一方面,货币面值的变革将影响公众的通胀知觉。例如,1970年英国政府对英镑面值所作的“十进制改革”导致英国公民在随后的几年中持续体验着较为强烈的通胀(Burgoyne,Routh,& Ellis,1999)。
另一方面,货币种类的转换也将影响公众的通胀知觉。众所周知,从2002年起,欧元开始普及,与此同时欧元区各成员国公民普遍感受到了一场突如其来的通胀(Bechtold & Linz,2005)。Antonides(2008)通过分析1996-2006年间13个欧洲国家通胀知觉和通胀之间的关系发现,在5个欧元区成员国引入欧元之后,这些国家的平衡通胀知觉指数(balanced perceived inflation,BPI)和协调消费物价指数HCPI(harmonized consumer priceindex,HCPI)(它是为了便于比较各国之间通胀而提出的CPI的标准化版本)之间突然出现了明显的分歧。然而,在那些没有引入欧元的欧洲国家(如英国、瑞典和丹麦)并不存在这种现象(Aucremanne,CoUin,& Dhyne,2005;Aucrcmanne et al.,2007;Fluch&Stix,2005)。
4 总结与展望
通胀知觉越来越引人关注,各学科在该领域的研究成果相当丰硕,但从上述分析中也不难看出,以往研究在如下几个方面仍有较大的拓展空间。
4.1深入探讨通货膨胀知觉的心理机制
就参考价格而言,如果参考价格是一个可接受价格区间且该区间会随着情境的变化而自发作出调整,那么个体则会根据当前价格是否超出了可接受价格区间的上限和下限来判断它是真正的价格变化还是在该区间内的正常波动。但是个体对可接受价格区间的调整会与其对价格变化的评估发生冲突进而造成对评估的抑制,而隐藏在这一抑制背后的心理机制尚不可知。
就个体对物价信息的记忆而言,有研究者指出并非只有那些能够被回忆出来的价格信息(价格的外显记忆)才是有用的,价格的内隐记忆不仅能够为价格的识别提供感觉基础还能够帮助个体判断新体验到的价格是否处在其预期的变化范围之内(Monroe & Lee,1999)。如果价格的内隐记忆具有如此重大的作用,那么个体对价格变化频率和变化幅度的内隐记忆是否也会影响其对物价变化的评估呢?这尚不可知。此外,虽然有研究者指出个体对价格编码的形式主要包括听觉编码、视觉编码和模糊范围编码(Vanhuele & Drbze,2002),但是并没有研究者就个体如何选择具体的编码形式,个体是否会倾向于某种特定的编码形式以及各种编码形式之间是否可以相互转换等问题作出明确说明并提供有力证据。
目前,大多数研究者认为通胀知觉的形成过程是自下而上的,通胀预期只是通胀知觉诸多影响因素中的一个。然而,有研究者认为通胀预期直接决定了通胀知觉的形成路径:若个体受到通胀预期的影响,则通胀知觉的形成过程是自上而下的;若个体未受到通胀预期的影响,则通胀知觉的形成过程是自下而上的。因此,明确通胀知觉的形成过程究竟是自下而上的,自上而下的还是两者共同作用的对深入探讨通胀知觉的心理机制具有重大意义。
此外,目前已经有研究者发现了用于解释通胀知觉的来自认知神经机制方面的间接证据,如用于解释损失规避(WebeL Rangel,Wibral,&Falk,2009)、框架效应(高利苹,李纾,时勘,2006)、不确定状态决策(Hsu,Bhatt,Adolphs,Tranel,&Camerer,2005;Huettel,Song,&McCarthy,2005)等方面来自ERP和fMRI的证据,但是尚未发现用于解释通胀知觉的来自认知神经机制方面的直接证据。因此,这方面的研究具有很大的发展潜质。
4.2对通货膨胀知觉进行跨文化对比研究
虽然各国均有学者对本国通胀知觉进行研究,但是鲜有学者对各国通胀知觉进行对比研究,特别是对中西方的比较。由于中西方的经济体制、经济发展状况以及文化价值取向等方面均存在差异,因此在中西方不同的背景下对通胀知觉进行比较具有重大意义。鉴于此,可以对处在相同发展阶段的不同国家间(如美国建立市场经济后的30年内与中国建立市场经济后的30年内)的通胀知觉进行比较分析,以揭示两国通胀知觉形成和发展的规律以及两国通胀知觉影响因素的异同;还可以针对某些特殊商品的价格变化状况对不同国家公民通胀知觉的影响进行比较分析,如比较中美两国房价变化状况对中美两国通胀知觉的影响等。
4.3制定本土化的通货膨胀知觉指标
从世界范围来看,目前测量通胀知觉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通过抽样调查法获得消费者的通胀知觉,另一种是通过实际的物价信息推导出消费者的通胀知觉。
就抽样调查法而言,最具代表性的测量指标是由欧委会在2003年提出的平衡通胀知觉指数(BPI,),该指数是一个平衡了正向反应(价格上涨)和负向反应(价格不变或下降)之间矛盾的量化结果,其计算公式如下:
BPI=[(PP+1/2P)-(1/2+MM)]×100其中PP为认为物价大幅度上涨者所占比例、P为认为物价适当上涨者所占比例、M为认为物价保持不变者所占比例、MM为认为物价下降者所占比例(European Commission,2003)。实际上,中国目前所采用的就是抽样调查法,但是我国只是单纯的对消费者的通胀知觉状况进行调查并没有对调查结果进行平衡处理以获得一个具有综合代表性和可比性的通胀知觉指标。因此,我们完全可以借鉴BPI的做法,对我国目前的测量手段进行改进。
就推导法而言,最具代表性的测量指标是由Brachinger(2008)提出的通胀知觉指数(index ofperceived inflation,IPI,),该指数从购买者的角度出发,把购买行为视为标的物,主要关注商品购买频率和损失规避对购买者通胀知觉的影响,其计算公式如下:
篇10
现代财务管理的核心是财务决策,按其所涉及内容和环节,财务决策可以分为投资决策、筹资决策和股利分配决策。通货膨胀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的经济环境因素之一,影响着企业财务决策的各个环节。
笔者拟在阐述通货膨胀的含义及其特征的基础上,重点分析通货膨胀对企业财务决策各个环节的影响,进而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策略。
一、通货膨胀的含义及特征
通货膨胀一般是指纸币的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而引起的货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状况。它是纸币流通条件下特有的一种社会经济现象,通常表现为一般物价水平的持续上升,亦即货币所代表的商品价值普遍下降。因此,局部性的价格上涨不能视为通货膨胀,季节性、暂时性或偶然性的物价上升也不能视为通货膨胀。同时,并不排斥通货膨胀过程中有个别商品价格的下跌。
具体到财务领域,从理财的一般理念而言,通货膨胀的特征表现为通货膨胀期间,所持有的现金及其等价物一般会遭受货币购买力贬值的损失,而持有实物资产则一般会获得持有利益。
企业的货币性资产和货币性负债的金额是固定不变的,但它们所代表的实际购买力却随着物价水平的变动而变化。与此相反,非货币性资产和非货币性负债的价格一般是变化的,但它们所蕴藏的购买力却不随物价水平的变动而变化。因此,当物价水平上涨时,实物性资产和负债的价值也上涨,而货币性资产和负债的实际购买力要下降,出现贬值的损失。
二、通货膨胀对财务决策的影响
(一)通货膨胀对投资决策的影响
企业投资是指以收回现金并取得收益为目的而发生的现金流出。企业的投资,按不同的标准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以投资时间的长短为依据,可以分为长期投资和短期投资;以投资的对象为依据,可分为项目投资和证券投资。本文以长期投资中的项目投资(资本投资)为例来说明通货膨胀对投资决策的影响。
在做项目投资决策时,对投资项目的评价常用折现指标(如净现值、现值指数、内含报酬率等)和非折现指标(如投资回收期、会计收益率等)两类。现代企业财务管理中,通常以折现指标作为投资决策方案评价的主要依据,而非折现的方法是把不同时间的货币收支看成是等效的,所以在决策方案评价时,其指标只起辅助作用。
在用折现指标做项目投资决策分析时,预测不同时期的现金流量则成了关键。在不存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项目的现金流量比较容易估算,但在通货膨胀条件下,由于物价水平的上升及货币购买力的下降,将对项目的现金流量产生如下重大影响:
1 造成虚假的税后经营利润
在不存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通常以历史成本的损益表为依据来预测未来的税后经营利润,该利润仅仅是企业正常盈利的收益;而在通货膨胀时期,则大相径庭。在通货膨胀的环境下,项目的税后经营利润是历史成本和现行收入相配比的计量结果。在其盈利中,不仅包括了企业正常盈利的营业收益,而且还包含着企业已实现的资产存置收益。后者是在通货膨胀情况下企业资产增值而获得的,它实际上并非真实的收益,而是虚增的收益。因通货膨胀而高估的会计收益,也使企业承担了不应承担的所得税。
2 造成折旧与摊销的不真实
由于计提折旧的依据是历史成本而非重置成本,在通货膨胀时,传统的会计处理方式就会歪曲企业的折旧与摊销的真实情况。
3 影响企业经营营运资本和资本支出
通货膨胀下,由于原料价格上升,保持存货所需的现金将增加,人工和其他费用的现金支付也将增加,售价提高使应收账款占用的现金也将增加。企业为了应付越来越多的应收账款及坏账损失,不得不增加流动资金的投入,这势必影响企业的经营营运资本。同时,也影响着企业的资本支出。
上述影响将对项目现金流量产生重大变化,会使企业遭遇现金短缺的困难。而这一切,都可归因于通货膨胀对现金购买力的“蚕食”作用。
(二)通货膨胀对筹资决策的影响
筹资是指企业根据生产经营等活动对资金的需要,通过一定的渠道,采取适当的方式,获取所需资金的一种行为。筹资决策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取得企业所需要的资金,包括向谁筹集,在什么时候筹集、筹集多少资金等等。筹资决策的关键是决定各种资金来源在总资金中所占的比重,即确定资本结构,以使筹资风险和筹资成本相配合。通货膨胀的发生,将对企业的筹资环境、筹资风险及筹资成本产生影响。
1 通货膨胀对企业筹资环境的影响
通货膨胀期间,将会出现资金供给不足和企业资金需求增大的现象。国家为了控制通货膨胀,对其进行宏观调控,势必紧缩银根,减少货币的供给总量。同时,由于物价持续上涨,随着企业经营风险的进一步加大,银行贷款风险也随之上升,这使得银行在发放贷款时变得更加谨慎,进一步严格银行贷款的条件。在资本市场上,随着市场利率的上升,股票、债券等有价证券的市场价格暴跌,也增加了企业从资金市场上筹资的难度。对筹资方而言,如前文所述,虚假利润的出现、折旧与摊销的不真实,最终的结果是使企业遭遇现金短缺的困难,企业对资金的需求不断膨胀。这种供需不平衡的异常现象,改变了企业筹资的环境。
2 通货膨胀对企业筹资风险及筹资成本的影响
随着筹资环境的变化,企业的筹资风险也将加大,风险对应着报酬,这意味着筹资成本的上升,用公式表示如下:
I=i+p
其中:l-投资者要求的名义报酬率;i-投资者要求的实际报酬率;p-预期通货膨胀率。
(三)通货膨胀对股利分配决策的影响
股利分配是指公司制企业向股东分派的股利,是企业利润分配的一部分。股利分配涉及的方面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是确定股利的支付比率,即用多少盈余发放股利、多少盈余为公司所留用。因此,股利决策也被称为内部筹资决策。支付给股东的盈余与留在企业的保留盈余,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减少股利分配,会增加保留盈余,从而减少外部筹资需求。
通货膨胀期间,随着筹资环境的恶化和资金成本的上升,外部融资将变得更加艰难。此外,企业利润中还包含着资产的持有收益。因此,企业利润分还是不分、多分还是少分,直接影响着企业的股利分配决策。
三、消除通货膨胀对财务决策不利影响的对策
(一)对历史成本计价方法作适当的修正,对现金流量相关指标加以调整
由于我国迄今为止尚未制定出针对通货膨胀的具体会计准则,在现有的条件下,为使投资决策使用的现金流量相关指标更加真实、可靠、更具相关性,可以在现有的计量模式下,对该指标适当地加以修正,从最大程度上消除通货膨胀对会计信息的影响,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适当的调整:
1 根据企业收入,成本费用以及营运资本的构成实际,结合通货膨胀率,对其作适当的调整。
2 改变折旧和摊销的计算方法
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如果企业采用直线法进行折旧或摊销,将造成按固定资产原始价值提取折旧仍无法实现固定资产的重置,难以维持企业的简单再生产。为此,在预测现金流量时,可采用加速折旧法,缩短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提高固定资产折旧率,这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通货膨胀对固定资产更新的影响。
3 按照物价上涨的程度重估存货和固定资产的价值,适当调整营运资本和资本支出的金额
按存货和固定资产的重估价计算确定其被耗用后转化费用的金额,适当调整营运资本和资本支出的金额,用各期实现的收入对所耗用的成本费用予以补偿,将保证投入资本的完整性,增强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二)充分考虑通货膨胀附加率因素,调整收益率评价标准
企业筹资的目的是投资,在做资本投资项目评价时,预期项目收益率也应加入通货膨胀附加率因素,进而在投资项目的收益率与资本成本之间作出比较:当投资项目的收益率超过资本成本时,企业的价值将增加,为可选的投资方案;而当投资项目的收益率小于资本成本时,将有损企业的价值。
- 上一篇:垃圾渗滤液的治理
- 下一篇:经济体制改革存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