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经济与探讨范文

时间:2023-12-26 18:08: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现代经济与探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现代经济与探讨

篇1

(一)现代物流管理概念

物流观念的起源是在二战时期的美国,主要作用是进行美国的后勤管理,以满足战时军备的需求。这种理论随着战争的发展传入日本,而我国物流概念的形成则是在20世纪80年代日本留学生带入的,将物流第一次引进中国,促进了我国物流产业的不断发展。随着改革开放步伐不断的加快、物流产业不断的进步,形成了现代的物流管理体系。物流管理理论的形成,将传统意义上被动、从属的物流管理进行总结和上升,使其发展到管理学层次,形成系统的理论。现代物流管理学理论就是指为了实现既定的物流目标,将物流系统进行规划、指挥和控制,以此提高顾客的满意度,增加工作效率。在物流管理过程中,企业主要对物流管理进行总体的规划,统一指挥,提高资源利用率,对商品进行全面科学的管理。

(二)现代物流管理的目的

提高顾客满意度:经济竞争的不断加剧,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重视自身权益的实现。现代物流管理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顾客满意度的管理。传统的物流管理对顾客满意度较为忽视,甚至完全没有考虑顾客的感受。在货物配送的过程中没有对顾客的需求进行了解,在配送完成以后也没有对客户的满意度进行调查,造成顾客信心的缺失。现代的物流管理对满意度重视程度较高,售后的服务也较为到位。合理利用信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信息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物流企业对信息重视起来。现代的物流管理对信息的利用较为合理,许多的物流企业建立自己的网站,这样的方式不仅可以对企业信息进行宣传,而且可以使顾客随时了解物流配送信息,增加顾客的信心。同时,网站上设立专门的平台收集顾客的反馈意见,使企业及时发现问题和不足,调整企业发展方向,促进企业更快更好地发展。提高工作效率:传统的物流管理较为松散,没有形成统一的体系,造成团队协作过程中工作的重复和不合理,工作效率低下。提高工作效率是节省成本的关键,在相同条件下工作效率的提高可以为企业节省大量的资源。现代物流管理在进行人员安排和科学化管理方面取得了进步,与传统物流相比在企业责任落实和成本控制方面都取得了重要成果,是一种较为先进的管理方式。

二、现代物流管理建议

(一)加强体制创新

我国现阶段的经济管理分工较为细致,在物流管理方面也设置了一些部门和体系进行指导,造成一些管理上的混乱。因为物流本身就是综合性比较强的行业,涉及到各个不同的部门,如果因为部门分工过于细致造成协作的中断对企业发展是非常不利的。而且各个物流部门只服务于本部门或者是本区域,只是对其上级本部负责,这样就造成各部门之间横向和纵向的交流沟通较少,使得整个管理体系混乱。在这种情况下,应该加强各个部门的协调,制定相关的措施将物流相关行业进行合并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在进行现代物流管理的过程中,要建立全国的流通网络,对物流的横向网络的建设要重视。最后就是政府对物流产业要进行扶持,在基础设施的规划上进行侧重发展,统一规划统一布局,合理利用资源。

(二)提高认识,重视信息化

中国的物流管理,现阶段来讲还是较为粗放的管理模式。为了追求效益,多数的企业将重点放在了降低销售成本和增加利润上,对管理的认识度不够,对信息的利用程度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导致我国物流管理明显滞后于销售管理,长此以往对我国的物流管理发展较为不利。因此,在以后的发展中要不断加强自身的管理,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这其中不仅包括物流体系的建立,还包括管理方法的借鉴。通过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提高自身在物流管理方面的竞争力,不仅可以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同时可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防御风险的能力。

(三)重视信息化管理

信息化的管理是当今社会综合竞争力的体现,也是企业重要的职能。资金、物流、信息流是相辅相成的,越来越受到企业的关注。只有将三者结合才能真正达到资源的合理利用。因此,信息化是企业的重要资源,也是物流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我国的物理管理在信息收集方面还是存在一定的缺失,信息的收集和利用效率较低,流失了大量的资源,除了经济上的直接损失,还造成人力、时间和效率等方面无法估量的损失。因此,企业为了自身发展要对信息化建设进行重视。相关的组织和机构为了现代物流管理的发展也要大力推动物流管理信息化发展。对现代物流管理理念进行传播,推动信息化进程的发展,促进全国物流管理理念的深层次提高。

(四)重视人才的培养

人才是现代市场竞争的重要资源。国际上对人才的重视程度远远高于国内,为其垄断经济做准备。我国目前是人才的需求高峰期,人才的缺口不断增加,特别是物流方面的人才,毕业生的数量和社会的需求存在比例的失衡。但是许多的企业为了自身成本的考虑往往拒绝引进人才,造成物流管理方面的人才在毕业以后往往没有专业对口的工作,造成资源的浪费。因此,企业应该不断的改变自身观念,人才对企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具有较高专业能力的人才在进入企业以后,可以及时发现企业管理中的不足,并且提出自身的建议,及时解决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避免发生更加严重的后果。同时,高素质的管理团队可以提高工作的效率,让企业的发展更加专业。

三、现代物流管理与区域经济的关系

(一)与区域经济格局的关系

因为物流产业的不断发展,现有的服务市场格局不断被打破,各区域内的运输公司和仓储已经和区域经济发展密不可分。政府因为自身发展需要,对区域内物流产业进行收购,使得物流管理更加科学规范,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现代物流管理体系的建立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增加了区域经济的收入和经济结构的转型。而区域经济中,物流产业要想长远发展并且和本土产业形成竞争就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建立自身的供应链系统,增强信息共享水平,和本土产业保持战略合作的关系,使自身具有更高的竞争能力。

(二)与区域信息的关系

信息的共享对物流管理非常重要。区域经济中,企业经营优势非常重要,因此如何在本土企业中脱颖而出,就需要与区域经济中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企业形成合作关系,形成自身的供应链体系。在体系中的企业都可以及时地获取信息,实现信息的共享,提高工作的效率。因为本土企业,特别是本土的物流企业,本身掌握了大量的信息资源,对于配送等物流管理的各个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如果能够合理地利用区域经济的资源,对于物流管理中信息的建立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与当地税务关系

传统的物流管理在纳税方面只需要缴纳营业税即可,但是随着课税制度的改革,按照行业的不同将营业税分成了不同的税目,采用了不同的纳税比例,而且每个区域纳税的标准也不尽相同。例如运输业统一执行的是3%的税率,而其他服务业就需要5%的税率,物流产业是集仓储物流和配送为一体的综合项目,因此在税费缴纳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同时,因为地域的差异,各地对物流配送中各个环节的税费缴纳标准存在差异,给物流管理带来一定的问题,在进行物流管理的过程后中对税务的核算要变通,根据实际的情况进行税务的核算,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

四、结束语

篇2

关键词:现代园林; 设计探讨Abstract:Landscape design theme consists of natural beauty and cultural ecological beauty in two aspects. The natural ecological beauty refers to the natural ecological system demonstrated the beauty, it is the result of long-term evolution in nature, is a kind of original beauty and direct beauty. Natural beauty and cultural beauty is not conflict, can you have me, I have you, but the landscape design must define its own theme, namely, to determine in the end to the beauty of nature or the beauty of humanity, which can display of landscape features. Each place should build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so that visitors find everything fresh and new, memorable; let the local residents to enhance understanding of local culture, enhance the sense of pride.

Keywords: modern gardens; discussion on the design

中图分类号:K928.7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我国风景园林设计中的主要问题

我国现代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缺乏地方历史文化特色。我国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作品越来越趋于雷同,模仿之风盛行,无法持续贯彻。

(2)规划理念与方案缺乏连贯性,设计理念空洞,肤浅而花哨,不能在作品中得到切实反映。

(3)方案停留在平面阶段,追求形式上的美而忽略功能,规划设计名品精品意识太强,对人性的关怀不够,不利于可持续发展,不能满足市民的工作生活需求。

(4)没有很好的立足于基地本体,基地生态的观点、维护生物多样性的目标均等未能与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实践实际结合,对有限的自然资源和脆弱的生态环境造成不应有的破坏。

2解决园林设计中存在问题的措施

2.1 确立传统与现代园林有机融合的理念

传统与现代生活相距甚远,与大厦林立的现代城市难以融合。在传统与现代之间,过分强调任一方都是错误的,我们应该转变思想,继往开来,在批判中吸收和借鉴,促进传统和现代有机融合。园林的有机融合创造出既能体现社会、民族发展的文脉,又符合现代功能与审美要求的富有时代气息的风景园林新形式。如某公园园林项目南北景观轴上,在景观廊架里能观赏到影壁墙,在影壁墙处又可观赏到廊架,这种从甲观赏点观赏乙观赏点,从乙观赏点观赏甲的造园手法为对景,应用对景的手法,丰富观景内容。

2.2 遵循园林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1)功能性原则。园路不仅是二维平面的几何构成,而更多的考虑其功能性,即满足道路承重及安全使用。安全性中很重要的就是使用便捷性,譬如步石之间的距离如果不合理,使用起来就比较整脚。

(2)艺术性原则。对于普通受众而言,美学感受往往就是其对景观评判的直接标谁,感受营造良好的视觉景观氛围,是基于所有的自然与人工形态及其感受而设计,不然就失去了它存在的意义,因此景观的艺术美感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一点同样也在某公园景点设计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如辅设聚点湖石或黄石数块,又缀以花草竹木,这样粉墙似纸 , 石和花木似笔,在不同的光阴之下,形成静中有动的一幅幅活的画面。

(3)文脉性原则。尊重地域文脉,延续地域文脉,是当代设计的一个重要特征。如某公园景观意在现代社会营造古代文化意境美的园林文化,塑造现代公园景观。运用现代的水泥、钢板、玻璃等材料来着力表现中国古代山水园的意境美,并运用竹、荷、水、桥、榭、 窗等植物及小品的构成,达到景中有景,意外有意的中国园林的特色,延续中国人心理文脉的继承感。

(4)经济性原则。对短中长期各项绿化指标进行认真计算,包括绿化覆盖率、人均绿地率、立体绿量、多层次植物配置、保持水土、有效地吸收有害气体及灰尘和是否符合生态效益等。只有这样才能决定是选择单一的草坪还是乔灌木与林下草坪相结合,避免盲目追求草坪的现象,使草坪与树林相得益彰。

(5)可持续性原则。应引进多方参与制度,好的设计应该是可以在使用中不断完善、可持续发展的。经过充分论证的设计,并非完美无缺或不可更改的,应该留有选择余地。设计在实施和维护中,也难免费有忽视之处,或者需要扩建等更改,在实施中还能达到具有可操作性的理想效果。而公众则能有效地对领导者和设计者这两个主体进行制约,形成合理的公众参与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决策模式。

2.3注重园林景观设计的和谐,以人为本

注重园林设计的和谐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园林内景观配置的和谐;二是园林景观设计与人的和谐。

园林内景观的配置要和谐指两个方面:一是某一种景观的配置要和谐。例如园林中植物的配置要和谐,这就涉及到植物树种的选择、植物布局的策略、不同冠形植物间的搭配、植物颜色的选择和搭配等。二是在园林中山、水、石、林、路、草坪等景观的配置要和谐,不能顾此失彼。山有真山和假山,有真山的要注重在原有山体的基础上创新,将其雕琢为更美的景观。假山的营造不能随意为之,要模仿自然真山,不仅要外形像,更重要的是模仿其自然之性,让人不见其假但睹其真。水是最具韵味的景观,它有生命、有神韵。水有静态之美,宁静的水面宛如明镜,让人看了心平气和;水也有动态之美,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壮观,会让人不禁怀疑是银河落九天。石和林则给人一种回归自然、远离尘嚣的感觉,沏一壶茶、听几声鸟鸣,微风吹过,神清气爽。路径亦有意趣,有曲径通幽,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草坪是园林绿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丰富园林景物的基调。在园林设计中,山、水、石、林、路、草坪等景观和谐地配置,将能使园林更受欢迎。

2.4重视园林景观设计的创新,与时俱进园林景观设计创新要注重理念的创新,注重与时俱进。如生态园林的设计、节约型园林的设计、低碳型园林的设计等等。创新也可以融入地域特色,如贵阳市小河航天园景观设计方案,它以植物造景为主,根据场地实际情况,选用贵州省布依族特色乐器铜鼓为设计原色,利用铜鼓的十二则鼓谱符号的形状进行植物造景,并配套设计了绿色环保材料的民族少女图样的地面铺装,形成少数民族少女在铜鼓上起舞的景观效果。

3风景园林创新设计方法

3.1运用科学严谨的方法实施创新设计

中国园林曾经在世界园林艺术史上留下了辉煌的功绩,对西方园林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造园既可以遵从古代的方法,也可以借鉴西方的表现形式,两者都不排斥。古今结合、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是必然的趋势。对古今中外的造园史、造园术以及它们的美学思想、历史文化条件进行探讨,继承传统,吸取精华,取西方之长,补中国园林之短,融中国文化思想之内涵与西方现代之观念创造中国特色的现代园林,沿着民族文化的文脉,以严谨的态度进行设计。只有端正态度,融会贯通,方可运用自如,创造出更精彩、层次更高的新园林。

3.2运用农业产业方法进行创新设计

欧洲的一些乡村地区看上去就象一座大花园——那些自然的乡村田园风光、错落有致的村舍、有高高尖顶的小教堂一起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卷。同样,中国传统的村落中那从门前潺潺流过的溪水,那白墙灰瓦,那竹楼、圆楼、吊脚楼等等无一不给人一种优美的意境享受。现在,多数大中城市的边缘区,除了已开发的大量的住宅、工厂、大学城、主题公园等人工及半自然的环境外,还有大量的乡村环境,我们大可就其村落本身和田园环境,结合农业产业,创造既能提供一定生产功能又能满足观赏与休闲度假需求的环境场所,如观光农业园区、都市农业公园等,从而就近满足了都市居民回归自然田园、亲近自然的本性需求,同时也能够让都市走进乡村,乡村融入都市,实现城乡共融。

3.3运用现代技术进行创新设计

从更广泛的意义上来说,我们一般将现代景观的造景素材,作为硬质景观与软质景观的基本区分之一。在现代景观设计中,其内涵与外延都得到了极大的扩展与深化。硬质景观中相对突出的是混凝土、玻璃及不锈钢等造景元素的运用。混凝土不仅可以取代传统的硬质景观,还具有更高的可塑性;对玻璃反射、折射、透射等特性的创意性表现,让我们在真实与虚幻之间游移;不锈钢简洁、优雅的造型,则让我们体味到传统园林中不曾有过的精美。软质景观中,大量热塑塑料、合成纤维、橡胶、聚酯织物的引入,正为庭园的外观增辉添彩,甚至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景观的外貌。而现代无土栽培技术的出现,甚至促进了可移动式景观的产生,这就是说外延的扩展,引起内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景观并非一定就是固定不变的。现代照明技术的飞速发展,则催生了一种新型景观——夜景观的出现。色性不同的光源,效果各异的灯具,将我们的视觉与心理感受,带入一种如梦似幻般的迷离境界。现代景观设计则可利用众多的技术手段将之“定格”下来,以令“好景常在”。

4结语

总之,在中国景观蓬勃发展的今天,仍然有许多严峻问题摆在我们面前,社会的高速发展所带来的学科相互渗透已使得风景园林的规划设计不再是一门孤立的学科。因此,作为新一代园林设计师,在进行园林景观设计时必须与现代美学、现代心理学、行为学等相关学科结合起来,这样才能使中国风景园林艺术获得新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现代景观设计 缺少个性 中国元素 焕发活力

引文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我国的景观建筑行业也取得了发展的机会,迎来了新的挑战。我国国内的景观建筑充斥着欧美风格和设计,异国风情风格式建筑随处可见,让人迷惑我们究竟是身处何地?同时,也让人们产生了审美疲劳。之后,我们就会去思考,我泱泱中华文化,园林景观历史悠久,成就非凡,如今我们画虎类犬,我们在现代景观设计中,遗失了传统文化元素而致使景观建筑缺少个性,这样都难以适应时代的变迁,难以满足社会的需求。

可以说,我们的景观、城市是我们社会意识形态的反映。也就是说我们内心的意识形态决定了景观建筑的风格和样式。也可以认为城市和景观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及其文化的最直接的外在表现,是他的“身份证”。所以,在现代景观设计和景观建筑中,我们要寻得我们的传统面貌和特征,我们要用传统元素作为现代景观建筑的血液,找到我们民族的象征和影子。进行“新中式”的景观设计,将传统中国文化和元素与现代时尚元素完美结合,凸显内敛沉稳的传统文化特质,彰显现代设计语言和魅力,突破传统风格中沉稳有余,活泼不足等弊端。使用传统的造园手法、运用中国传统韵味的色彩、中国传统的图案符号、植物空间的营造等来打造具有中国韵味的现代景观空间,满足现代人的审美需求。

一、如何理解中国元素的丰富内涵

在新的时期,我们要正确认识在现代景观设计中存在的不足、缺陷等,这样我们才能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谋求发展,才能从本质上理解现代景观的概念和灵魂,理解中国元素的丰富内涵和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重要作用。一般来说,中国传统文化就是儒、道、释等。在景观设计中,传统文化就是儒、道、释文化,就是亭、台、楼、阁、图案、装饰等的应用,就是“小桥流水式”的建筑风格,就是书法、中国结、刺绣等,就是中国的脸谱文化,中国民间剪纸文化,就是中国印和中国颜色图腾等等。

中国元素包含着极为丰富的内涵。“那些具有中华民族的形象和符号特征的,在历史当中形成的风俗习惯,能够体现出中华民族共同有中华民族的形象和符号特征的都可以被称为中国元素”。整体上可以将这些传统元素进行分类,包括固有元素、传统文化、现在文化三大类。其中,固有元素简单来说就是指领土、人种等等,传统文化和现在文化主要包括民俗在内以及正在进行中的文化等。中国元素充分体现着中国特质,无论是在有形的物质符号上,还是在无形的的精神内容中都很明显,也都强烈反映出的是中国人的特性和心理。

二、传统元素与现代景观设计的关系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国传统景观设计元素是也东方文化的宝贵财富,其有艺术形式也是极具特点的。传统文化元素包罗广泛并都在传递着古老的景观信息,在这些元素中我们会感知到民族的精神和力量,内心产生一种归属感。中国的传统文化表现在艺术上可以概括为“含蓄、内敛、不露锋芒却博大精深”,传统文化元素呈现着中国人文思想的意向,和谐、节制、朴素和含蓄的思想是与中国传统的人文、自然、哲学观一脉相承的,也是是基于儒、道、释三家互补交融、兼容并蓄的观念的注解,充分体现中华民族的审美观,更重要的是它们体现了中国式的智慧、意境和精神,印证着中华民族内在的积养、品行和操守。在现代景观设计中,设计师要将传统元素与现代景观设计进行完美融合,也要不断的进行吸收和创新,使传统文化元素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新的光彩。在景观设计中,设计师可以多尝试传统元素应中的龙凤纹样、万寿图、福字等。

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体体现着丰富的传统文化精髓,展现着“天人合一”的观念,廊架、古塔、寺庙、民宅(四合院、窑洞等)、粉墙黛瓦、牌坊、亭、檐的等建筑艺术形式体现着华夏特殊的建筑文化,是蕴含着中华民族思想的审美观的表达。华夏儿女含蓄和内敛的性格决定了景观设计中的借物抒情,借物言志,婉转的表达着我们的情感与喜好人,给人以美感和想象的空间。如祥云的文化概念在中国具有上千年的时间跨度,是具有代表性的中国文化符号,北京奥运会火炬创意灵感就来自“渊源共生,和谐共融”的“祥云”图案,这样一件有生命力的作品符合中国人民多方面的情感和审美需求。

如今,人们追求着幸福、祥和,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这都是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影响,并对于现代景观设计来说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和启示作用。现代景观设计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一定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进行着延续和继承,并在继承中发展,可以说二者是密切结合的,运用古典与现代进行融合,在现代景观中运用古典的技术手法,运用现代的高科技手段重新展示传统文化元素,共同推进景观建筑的向前发展。

三、中国元素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运用

在现代景观设计中,要充分利用中国元素,如标志性的建筑和人文历史景观以及民俗文化、传统习俗和图腾、吉祥物等等。要在景观设计中凸显“中国元素”的特征,要进行吸收、利用,唤醒“中国元素”强大的生命力和独特魅力。在现代景观设计中,要不断丰富一些吉祥如意的图腾,如龙凤、舞狮、牡丹、梅花和莲花的图案在景观设计中的运用,还有一些具有深远的民俗民风意义的,如“五谷丰登”“花开富贵”“龙腾虎跃等等。在一些很讲究意蕴的园林景观设计中,多尝试梅花、兰花、松树、竹子等古老意象。随着时间的传承,不断地赋予其新的含义。

此外,还有从多角度的视觉出发,打造现代园林景观。强调“中国元素”在园林景观当中的和谐空间秩序。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强调、凸显特有的意境。充分利用景观设计界定需要的轴,这些轴线可以是笔直的、弯曲的、轴线的,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混合搭配,都能很好的明确出空间上的层次。在中国元素当中,水是动静相结合的。水具有动态的豪迈的美,也兼具着静态柔和的美,在现代景观设计中也要注意水的这些特性和美。如在著名的苏州园林景观设计中,就很好的通过传统的轴线的曲折变化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无穷变化的景观空间,在很多处都运用到了水的动、静两种形态,展现了两种美,营造了无限的空间魅力。还有梅花这一意象的运用,象征着高洁的中国元素,竹子象征着志士的气节的中国元素。这些中国元素的空间应用给游客营造了高雅的意境,令人流连。

此外,在现代景观设计中还要注重“中国元素”呈现出来的视觉多样性,展现形式美、具象美、意蕴美等三个层次的美;还要关注“中国元素”在园林景观当中营造的生态型环境,如狮子、兔子、鸟儿和虫子要伴着花草树木,这样才能构成了和谐的生态图景,带给人们有关生命意义的思考。在现代景观设计中,也不能忽视天人合一的自然原则和因地制宜的景观特色以及舒适宜人的环境塑造等等。

结束语

总之,在现代景观设计中,我们不能忽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我们要合理吸收,有效利用传统元素,进行“新中式”的景观设计,打造具有中国韵味的现代景观空间,满足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增强人们的归属感,实现人与自然的完美结合和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宪.中国当代审美文化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5)

篇4

关键词:物流技术;变革;发展路径

一、引言

物流业及物流技术进步是为了弥合、化解社会和产业分工导致的生产与消费之间的时空矛盾并尽可能以最低的成本、最短的时间将商品从生产传送至消费领域,本质而言就是“减少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耽搁或停顿”和“优化经济结构”。

二、物流领域技术进步发展历程

(一)物流技术机械化

1.物流技术机械化的产生

以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为主要标志,在这一时段内,制造业比重大幅上升,生产制造部门通过机器取代传统的手工生产,城市人口比重急剧上升,商品流通表现为出现大量商品及批发零售业的初步分离。科技革命极大地提高商品生产能力,技术进步被广泛地扩展到其他领域。劳动收入提高、购买力增强和实际消费水平的提高,使得物流的发展与变革有了相应的市场需求力量。

2. 机械化对物流形式的影响

由于第一次科技革命率先在生产领域内发生,使短期内生产领域生产能力有提升,也必然要求有相当发展程度的物流技术与之相适应。技术让商品大范围流通成为可能,通过运输和通讯条件的改善,仓储条件的改进,导致批发商与零售商的最终分离的现代物流的形式主要体现在样品销售和期货交易方式的出现。样品销售极大地节省中间流通费用,比如商品在贮藏和运输过程中的成本等,从而使大规模购买极为方便,提高了物流的效率。而期货交易的诞生,开启了现代意义产业革命的交易形式、交易规范和交易制度,保障了交易双方的利益,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二)物流技术标准化

1. 物流技术标准化的产生

以第二次科技革命为发展背景,以电力的发明和使用为主要标志。在这一时段内,农业比重下降,制造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体,机构化生产和单品种大量生产成为主要制造方式,农村人口向大城市集中而大城市中的居民则向郊区迁移,商品流通在这一时期表现为大量销售及追求规模经济性与速度的经济性。

2. 物流技术标准化的表现

(1) 批发领域物流相关组织的变化

现代意义的商品经销者通过从生产者手中直接采购大宗商品,并直接销售给加工者的销售活动,具有维持价格的稳定,减少运送作业的次数,降低了筹措信用贷款的数额和风险等优势,使原来依靠大量物流环节的商品销售网络得以简化,提高物流的效率。同一时期出现的自营批发商,运输和通讯技术的发展使其得到快速增长,通过建立了自己庞大的采购和销售网络,不再局限于受中间环节的控制,减少了商人和生产这对信用网络的依赖。

(2) 零售领域物流相关组织的变化

伴随着第一家百货商店在法国巴黎诞生以及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商品种类和数量急剧增加,商品的标准化程度也不断提高,供应商主要通过在百货商店内部应用各种商业机械、设施和技术将商品销售出去,提高商品周转速度,降低成本。

到了19世纪中期,消费者都关注的是商品的价格。且同时期,垄断资本主义逐渐盛行,中小零售企业为应对巨大的竞争压力不得不通过连锁经营与前者进行相抗衡。因此,更低的物流费用,更快的反应速度是当时零售企业的重要目标。通过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水平,如统一的物流配送等,把原来彼此独立的零售店组建为一个完整的物流网络,并按日常服务进行标准化、专业化、一致化管理,以达到规模化经营效益的目的。而在百货商店基础上进一步演化的超级市场,使零售活动变成一种可以标准化的技术含量高的事务,促进了现代物流业的发展。

(三) 物流技术信息化

1. 物流技术信息化的产生

以计算机的发明为主要标志,同时期的农业比重持续下降,制造业比重也开始稳定下降,新兴的服务业占据主体地位,此时的生产方式以机械自动化,小批量,多品种为主,物流更注重服务的经济性。同时,现代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物流领域的每一个角度,深刻影响了物流业的发展,促进了物流领域的全面变革。

2. 自动化技术和信息化技术的出现,使物流效率越来越高

自动识别技术中第一个进入物流领域的是条码技术。自 20 世纪 80 年代开始,零售业是条码技术最先广泛应用的领域,目前,我国商品条码用户有十余万家,使用条码标识的产品超过 100 万种,条码自动扫描商店(POS)数万家。各种更为先进的技术不断地应用到物流领域,代替传统的手工劳动和人工操作,从而大大减轻了物流行业中劳动的强度,提高劳动效率。同时,信息化经济成为主流,将物流技术的发展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和阶段。

三、变革及发展路径探索

1、加强研发,降低成本

目前,大多数物流技术包括电子条码、EDI、RFID、传感器、GPS、无线络技术、DM技术、云计算技术等的开发基本上还处于起步阶段,自主研发能力不强,还没有实现规模化生产,推广应用的成本较高,资金需求较大。一般多是单个企业、单个业务采用的某一种技术,还没有形成真正互通互联的产业链。这也是从根本导致多重标准的产生,间接的使社会总物流成本居高不下。

2、标准化

以市场诱导性变迁为主,政府引导为辅,形成物流技术渐进式的技术创新,实行统一的标准规范,打造行业链的技术应用规模经济,极大的降低应用成本。例如由于当前物流技术标准的区域差异、滞后导致的物流效率低下,直接地使物流费用等不断上涨。因而,在流通渠道体制和组织创新的过程中,进一步促进物流效率提高的技术方向就是要提高物流的加工率和技术含量,使商品从散装化向包装化发展,从粗放化物流向集约化物流发展,从常温物流向冷链物流发展。通过流通包装化可降低由于散装销售导致的损耗率,而集约化物流和冷链物流则可有效降低商品粗放式流通所产生的高损耗。

四、展望及结论

据中国快递协会统计数据,2013年,主要快递公司硬件方面的投入都超过10亿元。智能快件箱、无人机派件等新型物流技术不断兴起,表示我国物流业技术创新不断。究其实质来说,物流领域的技术进步主要为实现供应连效率化、价值链的增值化及信息链的可控化,从而最终实现价值链增值化,使物流不仅仅实现物的功能,更使创造物的价值成为可能。

篇5

然而在水景景观发展过程当中,也难免出现了一些不可回避的问题与难点,比如有些园林景观中的水景建设片面的要求整体的现代感,盲目抄袭国外案例,只注重气势、规模,都没有考虑到高昂的施工费用、后期的管理复杂性以及水资源如何合理配置等问题。盲目的追求规模就会导致仅仅追求到了所谓气势上的美观,却没有在实际的艺术感和实用性。所以没有做到对地域文化风格上的研究设计为前提,即使在大的工程案例建设也会沦落成城市摆设,会缺乏原有的社会价值。现代水景设计不可缺少对于风格与地域文化上的认识,例如当地的地形地貌、自然资源的分布等等都会严重影响并且左右案例设计的方向。首先我国拥有辽阔的土地地形地貌几乎涵盖了所有的类型,各民族经过了几千年的发展积累下了属于各个民族的生活智慧与习俗文化,由于各民族各地区分布的地形差异、自然资源上的差异各地域之间的文化有着天差地别。当然景观设计这门学科也会受到历史背景经济以及文化差异影响。根据数据分析,现在我国地产景观的不断发展给社会带来了较好效益的同时,由于许多针对地产景观规划建设的相应法律法规制度的不完善导致这个阶段地产景观行业的市场比较混乱。在这些不规范当中;项目设计规划不规范,只是盲目的模仿和追求规模上的档次、材料使用不规范以次充好、施工的监管实施不严格;还有开发商在商业噱头上的盲目炒作和相关管理部门的诸多琐碎行政上的干涉干预,使得我国景观产业的整体质量很难向上大步提高。页导致了现在大多数景观设计者们心浮气躁,与客户之间很难愉快的沟通。

所以在这样激烈的景观设计市场下,水景设计这个领域为了提高和保障工程进度和质量,需要做的更多。这样才能促进景观产业会健康有序的发展,我认为我们应该加大地推行国家在景观设计方面的标准化建设;以及类似于景观水景产品这类细分专业在其项目中的应用。什么是标准化?就是为了获取产品最佳的社会价值和持续萌生出的,在科学、经济和管理等专业实践出的,对重复性、复杂性的事物的概念制定、和实施统一的标准,就是标准化。它同样用于景观产品的设计建设开发。景观设计标准化键设对于水景的营造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个人认为可以被称之为“水景设计的灵魂骨架”。在我国现代园林设计中,建造水景与营造水景氛围只要是依照景观整体的设计规划格局,只有充分的发挥水景设计在此景观中的作用,增强在景观中的地位价值。才能充分展现出景观水景园林的完美优势,创造出具有设计感的环境氛围。合理有效的将景产品标准化设计和观园林理论实践相结合后,才能把水景设计提升到重要的地位,充分发挥标准化设计对于景观水景的作用,比如说对水资源进行优化配置,能够大大改善整个景观园林建设中的生态化、人性化、多元化等问题,同时解决了许多当代景观园林设计中的弊端,因此产品标准化建设对于景观水景设计地位的提高与重要作用的发挥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已成为现阶段我国景观园林设计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也是市场对于我们居住生活环境要求越来越高的直接体现。根据对这些重要性的论述,不难看出在未来城市景观规划建设中,应用园林景观设计的理念,提升水景设计水平是用来来改善城市与生活的生态环境是不可逆转的必然趋势。众所周知设计需要以合理有序的方式表达,而隐喻符号都是藏在幕后的。对景观水景设计的过程也是一样的,也是一种探寻元素载体如何科学应用的过程,现在要做的是要使这种载体科学的合理的产生,有形的,看得见摸得着的设计标准。中国的地域文化想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得到长足发展,景观设计师门就要完全了解它们。标准化对象就是在各个领域中,包括:名族特征、各地的

传统文化因素以及符号形式这些内容,进行科学统一,将其具有多次重复性使用和需要制定标准的运用到相关产品中去,传达设计师对地域文化的关注和追求。

只有坚持标准化建设在景观设计中的运用,这样才能使这个专业领域得以长久健康的发展。只有坚持创新的地运用地域文化元素,这样设计规划出的作品才

篇6

关键词:乡土材料;玉湖村;现代景观;

中图分类号:P901 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材料是直接参与现代景观设计与工程的一个关键要素,是构成现代景观的重要部分,是景观设计中极应重视的环节。材料的运用是实现现代艺术视觉形态的重要手段,优秀的景观设计作品,特别是对材料的巧妙运用,使人们获得了最为直接的视觉心理感受和感官的全新体验。设计风格上独具匠心、表达个性化语言,在材料运用上也巧夺天工、各具特色。在现代景观的创作中,对材料应用中的科学理性的设计理念的确立,是材料技术的力量在与之相适应的科学的、理性的设计理念指导下才能淋漓尽致发挥的。

现代景观设计必然是立足于特定地理条件、地质条件和人文环境所产生的多样性的景观表现,这些限制的条件同时也成为设计创作的源泉。越来越多的设计师从景观与环境的对话、空间意向的把握和材料性能的理解等方面寻找传统和现代的契合点。现代景观中乡土材料的运用,不仅反映出国家的经济实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状况,而且还能透视出民族的思想和文化。许多好的作品不同程度的反映了地域文化特征,这是尊重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必然结果,设计师可以通过运用乡土材料,使现代景观体现出场所独有的精神,进而反映出民族特色与当地的地域性特征。

2.丽江玉湖村乡土材料研究

2.1玉湖村民居及村落乡土材料

玉湖村位于云南省丽江市玉龙县白沙乡境内, 北靠玉龙雪山,东西面为玉龙雪山的余脉。这里气候寒冷、风大、且紫外线强烈,所以玉湖村民居建筑形成了“墙体厚实、开窗面积小、挑檐较深、采用当地石材—冰川蚀岩五花石的建筑形式”。厚实的墙体可以保温,小窗利于防风,较深的挑檐可以保护木结构,不因阳光暴晒而变形,村落中建筑围护材料也是采用当地的冰川蚀岩石材。这些特有建筑形式和空间布局是对当地特有的地域性的解答,是对当地气候、文化、生产生活方式的适应,并逐步发展为其独特的风格特征。

玉龙雪山植被丰茂,为玉湖村提供了丰富的木材、石材、泥土等天然材料。取石造屋,营木而构是玉湖村建筑的一大特点。石材质坚耐磨,具有朴拙的品质,给人苍茫古朴的感觉,而木材坚韧,可塑性大,便于加工制作。村落中石材和木材巧妙的结合,构成了特有的地域化的居住环境。这些材料无论是从体量、质感、色彩上与周围环境都是融合的,正是这种融合让玉湖村村落巧妙的排列在雪山脚下。

2.2 玉湖村中石材质的应用

单从玉湖村乡土材料使用的比重来说,石材是占首位的。石材质墙体厚实,有利于承重又可以防潮防水,同时也可以阻挡冬季强烈的西北风。使用石材做为墙体使得玉湖村建筑的体量感十分明显,而村落中由石材建造的围护体系能很好的适应日温差变化,使室内保持相对稳定的适宜温度。石材在玉湖村中展现的颜色、肌理、组合,都值得好好研究和学习。首先当地对于石材的选择,主要考虑两个因素:个人审美和经济,所以在选材上就有了很大区别。因为所选石材不同和石材中所含的物质成分的不同,所以在整个村落中石墙呈现了多种的颜色效果。其次村民使用乡土的石材建房形成村落,本身没有一个统一的结构、技术和审美标准,所以在对石材的搭建方式上是一种随机方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在立面上产生了多样的组合效果。最后在使用石材和其它各类材料的结合上,把装饰和实用性巧妙的结合起来,也产生了丰富的艺术表现效果。石材被广泛的应用到村落的各个位置,丰富的颜色、不同的砌筑方式和肌理都充分展示出了玉湖村不同于其他传统村落特点。

3.玉湖村乡土材料在现代景观中的运用

3.1 石材在现代景观中的运用

每一个初到玉湖村的人都会感受到一种强烈的震撼力,特别是玉湖村坚固厚重的石墙,这也是对玉湖村风貌中影响最为主要的材料。玉湖村的世代居民在山石的自然环境中生生不息,石材被广泛的应用到村落的各个位置。相对于混凝土等现代材料而言,石材不但切合了当的自然环境、经济、技术条件,在保持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维方面具有更大的优越性,加上其坚固、耐用、美观等优点,石材作为景观材料有着较强的生命力。独特的石材质的建筑和村落的建造,带来独特的地域艺术魅力,是景观设计师研究和学习的一个重点。

尝试在丽江所建项目中运用石材,并学习他们构建方式,最终达到了很好的景观效果。项目的景观设计中,除了学习石材的技术和结构之外,也学习了对于

石材色彩、形式、肌理的构建。场地基本上是黄白色石墙和青色瓦面屋顶,形成既简单又对比的色调(图1)。在设计中,为强化石材的独特性,还在景观设计中尽可能多的运用了石材与其他材料之间的搭配。几种材料之间的搭配关系需要经过详细的设计研究,不停调整以使设计语言更丰富,最后确定使用石材、木材和金属搭配形成大面的景观墙,围合的院墙与高低错落的屋顶形成了简单朴素的变化(图2)。石材具有的黄白色调,粗旷坚固的质感,加上木材的细腻温暖的质感,金属的现代业质感,如果只单独的使用石材,必然是达不到现在的景观的效果,这也是玉湖村给我们的一个重要提示。

3.2 乡土材料在现代景观中的运用探索

要想做好一个合适的景观,我们需要真实地、合理地考虑场地的地域特征,同时有所取舍地学习当地乡土景观适应地域的策略,这样才有可能创造出一个合理的景观。这个作品才是地域化的,具有美感的,能被使用者所接受的,津津乐道的。其中,景观材料与景观设计的紧密结合就是这个成功景观的必要条件,而所有的景观作品都涉及创造性地解决构思和材料之间的协调问题。在现代景观设计过程中除了充分考虑当地自然特征,最好采用当地使用着的乡土景观环境材料,并被当地工匠所熟悉的材料才能够保证最低的建造成本,同时营造出能够融于这片土地的现代景观。研究乡土材料的目的,不是仅仅把这样的调研分析以一种展示和学术的方式放置。更为重要的是我们要能通过这些研究找到现代景观设计师的设计之路,需要对我们的现代景观设计有所启迪思考。

结论

在现代景观发展的今天,在材料在促进景观设计、工程技术的今天,人们不断追求新的景观形式的今天,作为设计师更应该回归到设计的本源,抛开枷锁来研究乡土景观材料的运用。云南丽江玉湖村在长期的形成过程中,在没有设计师的参与下产生极具美感和特色的天然村落,很大程度上是乡土材料的美学体现出来的。乡土材料的本色反应在这里构建出了多种多样的震撼力,选择这里的乡土材料作为研究和学习的对象,尝试在现代景观的设计中运用这些材料和构建方式,是设计师对场所地域性,对自然环境的最佳解答。

参考文献

[1] 杨霞. 从高技术景观中研究现代景观新材料的运用[D].南京林业大学,2007

[2] 王雯婷.云南丽江玉湖村材料建构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

[3] 张玮.丽江玉湖村的“磁体”与“容器” [D].昆明理工大学,2009

篇7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开始主动追求物质生活的丰富,其中,加强现代化财务经济管理对促进企业财务及成本管理中的作用、重要性已经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与此同时,国内外的相关学者针对加强现代化财务经济管理对促进企业财务及成本管理中的作用、重要性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与探讨工作。本文简要分析了企业财务及成本管理的特点,并深入研究了加强现代化财务经济管理对促进企业财务及成本管理的重要性,最后提出了企业加强财务及成本管理的途径,旨在更好地为人们服务。

关键词:现代化;财务管理;创新思路;策略

众所周知,随着现阶段经济的快速发展,作为在社会实际应用中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的财务管理,已经得到国际上诸多相关学者的高度重视。与此同时,现代化财务管理在推动我国企业经济的发展进程上也显得至关重要。财务管理在我国的社会实际应用中作用逐渐增加的同时,相应的,分析与探讨现代化财务经济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现阶段,企业的效率和风险问题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与此同时,其整个发展过程中不仅包含治理结构改革取向以及现代化财务经济管理改革的市场结构取向的理论争论,还必须满足硬预算约束以及所有制改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企业提高效率等实际问题。众所周知,从实证的角度借助于我国企业的原始数据对上述问题作出经验性解释是很有必要的。本文利用现代化的创新思路,针对我国现阶段的企业效率进行了探讨,并进一步借助于有效的方法对约束效率的诸多影响原因进行了经验性的研究。分析结果显示,目前,我国城市企业、全国性股份制企业以及国有企业在效率等方面相差无几,与此同时,公司治理机制以及集中型股权结构在制约我国企业财务经济管理效率方面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除此之外,适当的扩大规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效率。

一、企业财务及成本管理的特点

现阶段,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使得企业财务管理的专业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并且不断地产生了自身的特点。一方面,企业财务及成本管理可以单独核算成本。通常情况下,一部分企业具有子公司,由于子公司不能进行规模性会计核算,就可以充分的展现其进行成本核算的及时性以及准确性,与此同时,借助于该特点还能够把企业成本清晰地反映给相关的工作人员。另一方面,企业财务及成本管理可以分层次成本核算,借助于该特点能够切实地避免产生重复或者遗漏现象。最后,企业财务及成本管理可以分级核算,该特点充分的体现了企业在进行财务管理的过程中严格的依据相关的规章制度。

二、企业财务及成本管理的重要性

(一)企业发展生存的需要

目前,财务及成本管理必须做到与时俱进,企业才能获取一定的生存以及发展空间。与此同时,我们应该清楚的认识到和现代社会脱节,必然会极大的制约我国的企业的经济利益,严重的可能会引起一部分企业被逐渐淘汰的窘境。

(二)企业之间竞争力较量

众所周知,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从而极大的推动了企业的崛起。相应的,企业如果想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得一定的市场份额,必须逐渐掌握先进的会计核算方法和锻炼财务及成本管理的专业水平。

三、企业加强财务及成本管理的途径

(一)财务成本管理风险防范

通常情况下,企业在进行财务及成本管理的过程中,有必要完善相关的规章制度,并综合的研究企业财务成本管理中可能出现的风险,从而有效的针对企业资金运转进行可行的风险防范。与此同时,财务成本管理必须依据相关的制度开展工作,切实的完善企业财务成本管理流程和方法,并通过相应的信息平台,从而提升风险评估以及预测的专业水平,进而在根本上减少企业成本管理出现危险的可能性。

(二)借助可行的多种经营方式

众所周知,企业必须依据国家绿色节能理念,从而采用合理的机械设备,以至于极大的减少相关设备对能源的消耗,进而推动企业经济良好的发展。现阶段,由于我国在企业财务管理中应用多种经营模式,要求企业的工作人员必须加大发展企业的重点项目和优势项目的力度,并尽可能的防止产生资金和资源浪费的现象。综上所述,在整个项目建设的过程中,必须严格管理企业内部资金流向,从而提升资金使用效率。

四、结语

现阶段,关于现代化财务经济管理及其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地位问题,加强现代化财务经济管理对促进企业财务及成本管理中的作用、重要性已经逐渐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与此同时,现代化财务经济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的可喜成果。但我们应该认识到的是,目前,我国的现代化财务经济管理事业仍处于起步阶段,其发展进程任重道远。

总之,财务管理在企业经营管理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处于整个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地位,而现代化财务经济管理则是财务管理的重中之重。然而,我国当前的现代化财务经济管理理论与实践仍处于起步阶段。与此同时,相关学者要本着严谨的态度,虚心的学习国际上先进的方案。通常情况下,我国很少对现代化财务经济管理的意义进行相关研究,参考资料中介绍的也大多为现代化财务经济管理的目的、策略以及一些零散的方法。因此,我国企业必须逐步加深对现代化财务经济管理意义的关注,实现现代化财务经济管理由经验、规章性管理转变成为科学管理,进而更好地为企业的经营决策服务。本文通过深入分析加强现代化财务经济管理对促进企业财务及成本管理中的作用、重要性,旨在让人们更加直观地认识到加强现代化财务经济管理对促进企业财务及成本管理中的作用、重要性的本质,从而更好地开展相关的整治工作,进而为人们健康和舒适的生活服务。

财参考文献:

[1]程军.基于价值链的商业银行财务管理体系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3.

[2]赖辉.基于渠道管理的营运资金管理探讨[D].江西财经大学,2013.

篇8

西方“重新发现”马克思述评

资本积累、阶级斗争与空间生产

基于SSA新进展的SSSA和CSSA理论创新

基本定理的一般证明

为什么说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学好用好政治经济学?

经济学中国化的过程与机理探讨

社会扩大再生产的“纳什讨价还价解”及其改进

从学术规范的角度审视凯恩斯对待马克思的态度

西方经济学者视角中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及其启示

马克思劳资关系理论与我国私营企业劳资关系的实质与特征

冯·维塞尔的社会经济学与中国新一轮改革开放

关于国家干预主义与经济自由主义两大思潮的再研究

为什么要创建中国的新李斯特主义经济学流派?

“新常态”下“微刺激”政策的理论意义

达龙·阿塞莫格鲁的制度增长理论评述

财政赤字与国家公债——凯恩斯主义视角的考察

科学知识社会学视角下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西方经济学者论恩格斯对马克思经济学的贡献

西方经济学者视角中科斯经济思想与马克思的关系

关于存在固定资本时价值量的计算与价值转形

韦斯科普夫对利润率动态的研究及其局限

基于席勒资产价格分析重新界定通货膨胀

斯密“无形之手”思想发展及其影响再探讨

从诺贝尔经济学奖看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发展

经济学发展趋势与中国经济学的新建构

“琼·罗宾逊的遗产”和经济学的批判与回归

金融发展过度:最新研究进展评述

市场和政府的功能强弱性及其互补作用

公共债务扩张的机理与效应研究述评

政治经济学的批判性:从李嘉图到马克思

经济危机背景下的经济危机理论:马克思的视角

马克思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地租理论的比较研究

财富观的演进及对构建科学财富观的启示

斯拉法的计算错误与价值的历史转型过程

稳定配置与市场设计:合作博弈理论的扩展与应用

论凯恩斯对现代市场经济理论的重大贡献

资本主义主流经济学发展观简析

《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中的恩格斯及其启示

马克思经济增长模型中的静态最高与最低增长率

经济危机理论的比较与诠释:马克思和明斯基

关于经济中不同发展水平均衡陷阱理论的探索

经济发展的实践、增长理论的进展与文献的转向

理性疏忽:内涵、模型及其对经济分析的意义

主观预期与客观约束——一个利益“最大化”的现实路径

公私利益选择与公共品供给动态有效性:经济思想史的视角

价格总水平上涨的微观机制——货币政策失效

论新自由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特质

篇9

现代德育思想具体体现在有关著述中。由于思想解放和对外开放,在德育思想建设方面冲破了原来的“封闭”状态,出版了一批西方国家德育理论的译著和国内学者有关现代德育思想的编著,归纳为三个方面。第一,翻译出版了当代西方德育论著作,除80年代初傅统先、陆有铨翻译出版了皮亚杰的《儿童的道德判断》(1984)外,有陈欣银、李伯黍翻译出版了班杜拉的《社会学习论》(1989),博维利翻译出版了美国哈什的《道德教育模式》(1989)等;此外还有瞿葆奎先生主编的《教育学文集》(1989)的第二、第七卷均收入了一定数量的德育译著。我们不敢说翻译出版的这些著作一定都是符合我们所需要的现代德育思想,但我们首先要了解国外的德育思想成就和理论成果,然后才谈得上对其进行分析。第二,许多学者出版了介绍西方德育思想理论的著作,如冯增俊的《当代西方学校道德教育》(1993),魏贤超的《现代德育原理》(1993)、《现代德育理论与实践》(1994)、《道德心理学与道德教育学》(1995),戚万学的《冲击与整合——20世纪西方道德教育理论》(1995),袁桂林的《当代西方道德教育理论》(1995),詹万生主编的《中国德育全书》(1996)中也较为系统地介绍了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家的道德教育理论与实践。第三,国内学者还编著了一定数量的有关现代德育论的著作和教材,如朱小蔓著《情感教育论纲》(1993),张志勇著《情感教育论》(1993),戚万学著《活动道德教育论》(1994),鲁洁、王逢贤主编的《德育新论》(1994),班华主编的《心育论》(1994),詹万生著《德育新论》(1996),班华主编的《现代德育论》(1996),戚万学、杜时忠编著的《现代德育论》(1997)等。这些编著是近五年来的成果。

二、现代德育思想的精髓

我对德育思想现代化或现代德育思想的理解,在《现代德育论》“绪论”和拙文《世界之交论德育现代化建设》中已有阐述。我的基本思想,是考虑到现时代的社会发展、人的发展,强调了“以促进受教育者思想道德现代化为中心”。但未拓宽到生态空间考虑,这是一个不小的缺陷。现代德育不能仅从时间意义上理解,主要应从现时代性质方面理解。“促进人的德性现代化”,这是对现代德育最简捷的表述,也是关于现代德育的核心思想。它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即把人作为道德主体培养,促进人的德性发展。这是现代德育的本质规定,是区别于传统德育的根本标志,以致在一定意义上我们可以说,现代德育是主体性、发展性德育,即主体—发展性德育。柯尔伯格继承了杜威发展性道德教育思想,提出“认知—发展性德育”。相对于无视儿童自己思维方式的传统德育而言,柯氏强调“认知—发展性”把儿童看作“道德哲学家”是德育观上的飞跃。但忽视了道德情感与道德行为问题,“认知—发展性”的表述是有局限性的。“主体—发展性”德育培养现代道德主体,发展的内容包括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主体—发展性”可以看作是现代德育的精髓,其理由是:1、体现了现代德育目标要求,即培养21世纪道德主体,促使其德性的现代化发展;2、体现了现代德育的个体发展功能,亦即现代德育的本体功能;3、体现了现代德育的内在价值,即现代德育满足受教育者的需要:发展自己德性,使道德人格得到提升。可以说,“主体—发展性”集中地表现了现代德育与传统德育的区别。

三、关于现代德育性质与功能的探讨

党的后,人们对现代德育性质与功能问题的认识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从德育是“阶级斗争工具”转向德育是促进人的德性现代化的教育,把人的德性发展作为德育的根本。王逢贤教授对德育本质属性、德育实体性及德育地位等作了系统论述。德育本质是德育理论的最高问题,多年来的一种观点即对德育本质的认识包括两个基本方面即德育与社会的关系,德育与人的关系。然而随着生态伦理学的产生,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提出,对德育应在社会、人、自然这个更为广阔的背景上认识。现代德育性质是德育本质在现时代的具体展现。在认识德育与社会与人的发展关系方面,我以为有两点值得重视:一是把德育、社会、人作为三位一体的对象进行综合考察,即始终联系社会与人的发展认识德育,而不是脱离社会与人孤立地就德育论德育。二是动态地即在德育、社会、人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分析三者关系,阐明德育现代化问题。用系统整体的思维对德育发生、发展,德育现代化作综合的动态的考察,其方法是可取的,但我们没有把自然生态作为整体的一个部分、一个方面,这是一个较大的局限。1994年德育专业委员会的年会上,易连云提交了关于德育生态环境的论文,似乎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在人、社会、自然广阔的背景上思考德育问题,才是更好地体现现代德育思想的。

现代德育功能的探讨,弥补了把德育只看作因变量的局限。关于德育功能,鲁洁教授发表了系列论文,对其作了全面、系统的探讨,拓宽了人们对德育功能的视野。虽然有的学者有不同看法,但是可以促进人们作更深入的探讨,求得更符合科学的认识。

我们把现代德育社会功能概括为: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这是与传统德育社会功能本质上的区别,同时也指出现代德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具有先进性、超前性特点。

结合现时代社会经济发展全球化、信息化趋势和可持续性发展的要求,人们对现代德育功能的认识又大大前进了一步,拓宽了思路,扩大了认识空间。“今天有识之士都认为世界是一个命运相联系的共同体。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各处困扰人类的重大问题具有整体性和全球性”。例如德育的政治功能,当前各国各民族之间既有竞争,也表现出各国、各民族的相互合作与相互尊重。应立足于全球来认识现代德育功能问题,为了全球的、全人类的利益,必须超越国界,超越民族、文化、宗教和社会制度的不同,为人类共同的长远的利益,也为本国、本民族的自身利益,同舟共济,通力合作。所以,现代德育政治功能主要在于促进社会公正、和谐,维护国际和平、合作、团结。

基于社会和经济可持续性发展,现代德育经济功能的思想也有显著的发展。在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体制改革和整个社会现代化实践,使德育的经济功能显得更为突出。而可持续性发展思想也为其提供理论依据。1、德育的经济功能在内容上不是片面地强调促进经济增长,而是要以保护生态平衡为前提的增长,也就是在科学理性的支配下的增长;2、为了可持续性发展,德育的经济功能促使人们认识和处理好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公平与效益关系;3、德育的经济功能还表现在以新的资源观、发展观,代替原有的资源观、发展观;4、培养经济道德,坚持勤俭建国方针;5、为迎接知识经济到来,教育包括德育尤其应注重创新性素质的培育,知识经济需要现代科技支撑,也需要现代德育支撑。

可持续性发展包括经济、社会、生态相互联系的三个方面,人们由对经济功能的认识扩展到对德育生态功能的认识。当然德育生态功能的实践依据是生态环境的现实,主要理论依据是生态伦理学。生态伦理学奠基人莱奥波尔德认为人的道德观念是按三步发展的:人——人关系的道德,人——社会关系的道德,人——自然关系的道德。生态伦理学扩大了伦理的对象范围,扩大了德育的范围,从而也扩大了德育功能的范围。40年代莱奥波尔出版了《大地伦理学》一书以来,生态伦理思想得到迅速发展,90年代初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参与编制的《保护地球——可持续生存战略》一书,提出了“新的可持续生存的道德”,认为“可持续生存道德”是“可持续的生存”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可持续社会发展的道德要求。德育的生态功能就在于要为可持续发展服务。正是由于生态问题日益突出,国内学者们也纷纷提出关心环境的教育或生态德育的命题。1996年全国德育年会上刘惊铎、王磊提交了《生态德育:世纪之交德育改革的价值取向》论文。

四、关于德育过程思想的进展

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80年代,对德育过程的思考和研究很多。党的十周年时,已作了系统的回顾。由于学者们对过程研究的重视,使有关理论更加系统化、更加深化。关于德育过程的本质,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德育过程的影响与环境影响,德育过程与各育过程,德育过程的结构,德育过程各阶段及运行等等,都作了较前更为深入的探讨。关于德育过程的规律与特点,更有很多人作过探讨。但作为德育过程区别于其他各育过程固有的特点,似研究的不够。笔者提出过两方面的区别,一是教育目标上的区别;二是德育与其他各育所依据的规律方面的区别(详见鲁洁、王逢贤主编的《德育新论》第八章)。

德育过程在历史上就是存在着的,我们要探讨的是现代德育过程;然而作为客观的德育过程,现代的与历史上的应当是有一致性的,其客观规律应当有其共同性。探讨所谓现代德育过程,实际上是探讨德育过程在现时代的表现形态或现代性特质。基于这一认识,我认为,现代德育过程思想,在德育的现代性特征中有两点是能鲜明体现现代思想的,一是现代德育过程结构要素在德育过程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有变化。教育者、受教育者是德育过程中两个基本要素。在传统的德育思想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是对立的,教育者居高临下,以专制的、强迫的办法,对受教育者“灌输”现成的道德;受教育总是处于被动的、服从的地位和消极的状态。现代德育过程的思想,强调教育者、受教育者的民主、平等、和谐、合作的教育关系,在教育者的指导、引导下,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参与德育过程,相互教育与自我教育,双向影响,相互砥砺,共同进步。因此,德育过程是教育者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相互促进,教学相长,品德共进的过程。二是现代德育的开放性,现代德育过程是与外部环境相互开放、双向互动的过程。这里的所谓外部环境包括社区环境、社会环境以致国际环境;当然,以德育生态环境的思想为指导,还应当包括自然环境。

五、德育目标与德育内容的现代化

现代德育是促进受教育者德性现代化,这就把德育目标定位在培养具有现代思想道德素质的主体。这是社会现代化对人的要求,也是人自身发展的要求,是适应现代社会与经济发展全球化、信息化的要求。社会本位、个人本位的发展观已转向人的发展、社会发展、生态发展的统一。依据三维思想品德结构的设想,1987年前已把道德心理品质和品德能力作为德育目标组成部分。在社会转型期尤需对学生心理品质和品德能力的培养予以充分的重视。德育目标是德育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的精神追求,是德育活动的内在动因,是直接制约德育内容、课程、方法形式以致整个德育的首要因素。德育的现代性集中体现在德育目标上,对德育目标的理解将影响着对德育内容、课程、方法、管理等一系列问题的理解。因此,对德育的探讨极为重要。当前“可持续性发展”、“全球本位理论”是认识确立现代德育目标、德育内容的重要理论依据。人、社会、自然的统一和谐发展是人类社会宏观文化结构的基础,德育目标要体现人、社会、自然和谐发展的伦理要求。对未来道德主体的素质要求,在道德与心理素质方面,不仅要具有我们通常要求的一般的道德品质,而且要有科学道德、生态道德、经济道德、信息道德等方面的素质。心理素质应更具现代性,在心理和道德上更重责任感、义务感、自信心、效率感、创新性、合作与竞争等。人类社会不断前进,思想道德不断发展。70年代国外便有学者提出了一系列上升的价值观和衰落的价值观。按E·拉兹洛所述,人们已对19种主流价值观念和信念提出质疑,而有10条新兴起的社会观念;同时人们还面临着政治上绿色趋势等等问题。所有这些都向未来的道德主体提出了终身德育的要求。

德育内容是为实现德育目标服务的,是体现德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S·拉赛克和G·维迪努对现代教育内容的源泉作了系统阐述,其中包括:人口增长,经济变化,社会政治变革,文化变革与科技进步,世界性问题,教育系统内部动因等。这对我们研究、制定德育内容同样具有参照的价值。袁正光教授关于经济、社会、科技变化所作的概括,更能看出制约现代德育内容的因素:经济,正在发生新的革命,从工业经济转向知识经济;社会,正在发生新的转型,工业社会转向知识社会;科技,正在出现新的突破,走向数字化信息时代。

基于现代德育目标要求的提高以及其制约因素,现代德育内容正在拓宽,形成一系列崭新的极富时代特色的德育内容。

1、科学价值观和科学道德教育;

2、生态伦理教育或环境道德教育;

3、经济教育,含经济伦理教育,其中主要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教育;

4、信息道德教育;

5、现代人的(道德)心理素质教育。

此外,还应进行国际理解教育、人口问题中的道德教育等。

六、德育方法的改革

德育方法和德育手段的现代化进展迅速。

(一)基于对德性发展的要求,高度重视受教育者自主性。在教育与自我教育中,着重自我教育。当然,自我教育不仅仅是方法问题,它首先是一种德育思想和德育要求,也是一种德育型式,也是德育的原则和方法。在中学和小学关于主体性德育的课题研究,改变了忽视自我教育,高度重视受教育者的参与,体现了主体性德育精神。主体性德育当然不仅仅是方法问题。国内学者研究自我意识、自我教育的很多,例如韩进之等“中国儿童青少年自我意识发展与教育”的研究(1983—1987);刘守旗“自我教育及其能力培养”的研究(1990);刘秋梅“培养小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实验研究”(1991)等。近年来提出的“自我教育力”或“自我教育力量”的概念,包括自我教育的意愿、要求,自我教育的方法、能力,自我教育的习惯等。

但不是任何一类“自我教育”都是完全符合“主体性”要求的。只有在主体—发展性思想指导下的自我教育,即把德育当作主体人格的提升,当作主体德性发展的过程,才是符合现代德育要求的。因此,自我教育有两类情况:一是姑且称其为“约束性自我教育”,即把自我教育主要看作自我检讨,自我批评,自我反省之类的自我贬损、自我压抑的过程;总是把自己当作教育、改造的对象。这是很难形成自尊、自信、积极向上的主体人格的,很难发展其积极的个性道德品质。另一种,我们姑且称之为“发展性自我教育”。这种自我教育着眼培养主体精神,发展积极的个性品质,不是片面地、单纯地检讨自我,约束自我,而是追求道德理想人格的自我发展,自我实现,因而能够悦纳自己,充满自尊、自信、积极进取的精神。

(二)对“灌输”问题人们已有共识。当然“灌输”也是一种“德育”型式,不仅是“方法”问题,包括德育(目标)意图、方法、内容、效果等方面。德育实践已经向人们展示:人的德性的生成、发展、成熟,不是靠“灌输”,它不是外界“授予”的,而是在主客体相互作用中主体自身建构的。因此重在主体自己的积极活动,包括外部的物质性实践活动和内部的观念性活动,着重依赖于主体的践行、体验、体悟。魏贤超的关于主体参与大德育思想,建立青少年义务社会服务制度的思想,戚万学的活动道德教育论等,都是从根本上改革德育方法的指导性理论。

(三)关于品德测评方面,国内学者作了大量研究,尤其是胡卫和肖鸣政进行了多年的实验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可喜的成果。

(四)关注现代德育手段的效应。

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用之于德育,有其优越性,但它毕竟是“手段”。不论何种道德价值观都可借助于这些工具进行传播。所传播的内容有健康的也有不健康的,因此它可能产生积极的效应,也可能产生消极的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负效应。1996年的全国德育年会上郭娅玲提交了大众传播媒介的德育功能问题的论文;麦志强提交了现代文化传播技术与青少年思想道德发展的论文。

七、关于德育课程论的重要进展

在以往的教育学论著、教材中,包括在德育原理的著述中,几乎未见“德育课程”这一术语,较多见到的是“德育内容”、“德育途径”、“德育组织形式”这类提法。近几年来使用“德育课程”这个术语的频率日益提高。“德育课程”问题的研究也被列入了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的研究课题之中。近20年中,我未见专门论述“德育课程”的专著。我第一次见到系统阐发德育课程理论的著作是1994年出版的魏贤超的《现代德育理论与实践》一书中的几章。1995年魏贤超又在《教育研究》第10期发表了《整体大德育课程体系初探》一文,再次阐明了他对大德育课程体系的见解,以全息论、系统论、现代课程论为指导,他提出了建立由两类正规的显性的课程与四类非正规的、隐性的课程组成整体大德育课程体系的构想。这一德育课程理论体系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在德育课程理论建设上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使我们的德育学科体系更加完备。此后,在笔者主编的《现代德育论》中,设专章论述了现代德育课程,强调德育课程的本质特征是育德性,提出区分“德育课程”和“关于德育课程”的问题。戚万学、杜时忠编著的《现代德育论》一书中,更以较大篇幅系统论述了现代德育课程思想,其中介绍了许多国外德育课程思想理论,更开阔了我们对德育课程的视野。

德育思想现代化的范围很广,涉及问题很多,以上是就个人学习中提出的几点看法,因篇幅有限,有许多重要的思想成果没有阐述。本文所涉及的仅是有限的几个方面。

注:

[1]见《现代教育论丛》1997年第1期,或朱永新主编《中国教育家展望21世纪》,山西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2]柯尔伯格著,魏贤超译:《道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瞿葆奎主编《教育学文集·德育》,人教社1989年版。

[3]鲁洁、王逢贤主编:《德育新论》,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

[4]班华主编:《现代德育论》,安徽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一章。

篇10

关键词:保险生态;理论演进;研究述评

中图分类号:F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12)07-0038-05

2007年“两会”,金融生态问题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总理在报告中提出,“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深化金融改革,改善金融生态环境是关键”。作为金融体系的三大支柱之一,保险业的发展无疑与经济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保险业取得了辉煌成就,在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也越来越凸显。然而,相对于金融生态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来说,有关保险生态的探讨至今零星可数,成体系的理论追溯与范式构建更为罕见。与此同时,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的中国保险业整体上的不成熟又不可避免的滋生了诸多问题,特别是近年来行业矛盾日益突出,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保险业经营、发展的效益和质量。而对于问题产生的根源,人们的认识和理解尚存在较大偏差,缺乏相对客观、量化的指导依据,亟待从理论和实证上对其展开切中要害、科学理性的探讨。从生态学的原理和角度认识保险业的本质特征与属性,有利于更加深入的理解保险业发展的自然规律。本文尝试对我国保险生态的理论根源和演进过程展开较为全面的梳理和探讨,并对我国保险生态理论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概述,以期为后续的应用分析和行业实践指导提供相对科学的理论支撑。

一、保险生态的理论渊源——生态经济学

应该说,保险生态的提出直接的来源是人们对于金融生态的探讨①,二者都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概念,外文文献中并未有直接与之对应的词汇,然而,国外相关学科的发展的确为我国保险生态的研究提供了逻辑起点,并不断为其拓展和深化提供新的路径。与金融生态类似,保险生态的理论根源为生态经济学。

1866年,德国动物学家E.Haeckle初次对生态学进行了定义,从此揭开了生态学发展的序幕,人类开始关注有机体与其非生物环境以及有机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此后,生态学基本原理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1935年,英国生态学家A.G.Tansley提出了生态系统的概念,极大地丰富了生态学的内容。随着生态学的发展,人们对生态系统的认识不断深入,今天,对生态系统的普遍理解是:生态系统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由生物群落与其环境组成的一个整体,各组成要素间借助物种流动、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和价值流动而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并形成具有自我调节功能的复合体。在此基础上,E.P.Odum(1958)等生态学家不断拓展生态学新的内涵,生态系统研究逐渐成为现代生态学主流。20世纪六七十年代,经济学家们开始对人类经典经济增长方式进行全面反思。1966年,美国经济学家Kenneth Boulding发表了题为《一门科学——生态经济学》的重要论文,开创性的提出了生态经济学的概念和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理论。Boulding认为,经济系统的运行机制是“增长型”的,而生态系统的运行机制是“稳定型”的,因此,在生态经济系统中,不断增长的经济系统对自然资源需求的无止境性,与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对资源供给的局限性之间,就必然构成一个贯穿始终的矛盾。围绕这个矛盾,就必然要推陈出新,走向更加理性的现代经济发展模式。这种模式,既不是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增长模式,也不是以牺牲经济增长为代价的生态平衡模式,而是强调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相互适应、相互促进、相互协调的生态经济发展模式。

生态经济学的出现超越了传统经济学独立考察经济系统内在规律的研究局限,通过生态学和经济学的有机结合,围绕人类经济活动和自然生态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探索生态经济复合系统运动和发展的客观规律,寻求其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模式。而从该理论的发展历程和热点趋势来看,生态经济学的本质内涵和研究对象由最初的广泛意义上的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相互关系”研究逐渐转向重点关注生态基础上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基于此,生态经济学的一个基本观点即认为经济系统是生态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其功能结构和演化过程与生态系统具有内在一致性,这一论断确立了生态经济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用生态学的方法研究经济现象”[1]。由此可见,生态经济学为保险生态从生态学的视角研究保险系统提供了研究依据和研究基础,为世界经济“生态化”背景下探讨保险行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理论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