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改革的优势范文
时间:2023-12-26 18:08: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考改革的优势,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高职高专 计算机 基础考试 改革 思考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考试是检验这一阶段的教学成果和学习质量的最有效的途径,在教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老师和学校可以根据考试的结果,对于学生之间存在的个人差异,制定严格的教学方案,搭建适合绝大多数学生学习的平台。高职高专计算机基础考试对于提高计算机课堂的教学效率有很大的推动作用。目前,我国处在现代化技术发展迅速的阶段,计算机基础作为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对于学生计算机的使用能力、计算机知识的普及很有帮助。因此,高职高专院校的计算机基础考试要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体系,实现计算机基础考试的科学化、系统化发展。
1 高职高专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现状
1.1 计算机基础教学的难度过大
由于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在家庭和爱好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也就导致它们自身所具备的计算机水平上的差异较大,给老师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增加了难度。老师制定的教学方案常常与学生的学习不相符合,使得基础好的,学不到其他的计算机知识,逐渐失去了兴趣;基础差点的学生,就无法跟上老师的教学脚步,打击了他们学习计算机的积极性,学习质量一再下降,从而影响整个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质量。
1.2 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不配套
计算机基础学习的重点就是实践活动的开展,将课堂上学习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在计算机上应用,以达到巩固计算机基础知识学习的目的。但是目前大多数高职高专的院校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比率是1:1开设的,这就导致了理论课上大量的知识点不能及时得到实践应用,从而大大削弱了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效果,影响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
2 目前我国计算机基础考试中存在的问题
2.1 考试方式过于单一
目前,我国的计算机基础考试都是采取笔试和上机考试两种考试方式,笔试考试有着严格的时间限制和空间上的限制,对于知识性较强的科目比较适用。计算机基础的内容较为广泛,知识点比较琐碎,相较于其它科目,计算机基础更注重计算机基础的操作和技能上的培养。单一的考试方式无法适应计算机基础知识的考核,对于学生所具备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无法全面地反映。而在计算机基础知识的上机考试中,大部分的学生只是从同学那里拷贝一个就完成了,有的还进行修改一下,更有甚者连改都懒得改,老师在评分过程中,遇到这种情况,由于对学生的计算机能力不是很了解,无法判断出考试作业的真伪,导致了计算机基础上机考试也只是作为一种形式而存在。
2.2 考试内容安排不科学
目前的计算机基础考试的试卷是根据专业的不同而带来试卷考试侧重点的不同,同一个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考试的标准是统一的,出了专业的范畴,计算机考试的标准就有所不同。考试的内容也往往局限在课本的内容里,没有扩展性的实质内容存在,阻碍了学生计算机能力的增长,对学生以后的就业工作带来极大的阻碍作用。
3 计算机基础考试与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关系
计算机基础考试对于评价计算机基础的教学成果有了系统、科学的评价标准,提高了老师对于计算机基础教学的重视程度,为了使高职高专院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能够适应时展的变化,加快了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创新速度,改变了目前传统的应试教育的现状,也改变了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对于计算机基础学习的态度。上机考试方案的提出,有利于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充分体现了计算机基础考试软件的开放性和可行性,老师也可根据计算机基础考试的结果,充分地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分析,能从根本上把握计算机基础的学习,是对学生课堂上学到的计算机基础技术的一次考核,提高(下转第122页)(上接第96页)了学校对于计算机硬件以及学习环境的资金成本投入,提高了老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 计算机基础考试改革的探讨
4.1 计算机考试重点内容的改变
计算机基础教育主要就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把计算机基础知识和计算机能力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通过对计算机的熟练应用来解决专业领域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培养学生对于计算机应用的力度。因此要把计算机与本专业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不断地改善计算机知识的结构,以提高学生对于计算机在本专业的应用程度。计算机的基础考试也需要紧紧跟随着本专业计算机应用的特点。例如,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进行计算机基础考试的过程中,就会考程序设计的内容,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程序编程软件VF语言,在针对Excel表格的考核中,就可以进行如下题型的考核(图1)。
例如:在Excel表格中,如果要统计图1中所示的得分状况,统计原则要根据下面的几个要求:得分≥90分,这就说明成绩为优,80≤总分〈90,为良,70≤总分〈80,为一般,60≤总分
图1 Excel表格
这种考试类型主要是针对学生对计算公式在工作表格中的运用能力进行考查,针对不同专业,同一题型的考察侧重点也就不一样。在计算机基础考试中,外语专业的应该侧重于考查计算机搜索信息、处理信息等方面的能力;艺术专业则要侧重考查对于图像、图片的处理能力。计算机基础考核的内容和重点也应该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地发生变化,以求计算机基础考试更加适用于现代化的发展。
4.2 计算机基础考试方式的多样
目前,我国针对计算机基础考试方式单一进行了计算机基础考试方面的改变,并参照外国先进的计算机基础考试,与国内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进行了计算机基础考试方式的创新,除了之前的笔试、上机考试,还出现了电子作业、开卷考试等扩展类型的考试方式,笔试是对学生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的考核,考查学生掌握知识的熟练程度;开卷考试则是对目前所学的计算机基础知识的一个扩展,往往属于开放性的问题,比较侧重于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解决能力;电子作业可以很直观地反映出学生对于计算机操作的能力,主要是考查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上级考试则是电脑里已经存在了好几套的考试题目,让学生进行抽题,主要是考查学生对于计算机基础知识的融会贯通能力。这样通过考试方式的多样化,就可以全方位地考查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的能力和技能。开卷考试的形式主要是为了防止学生考试过程中出现抄袭的行为,运用开放性的问题杜绝抄袭行为的出现。
篇2
关键词:艺术实践;考试改革;职业技能鉴定;多元化考试模式
随着国际化、职业化的教学模式的不断深入式的引进,高职院校的办学模式已有了相当的规模。高职院校的成立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今,已发展了有近40个年头。针对性专业的教学人才培养方案也随着教学体制和学生现状几经调整。
目前江苏省作为文化大省,高职院校已达80多家,其中,有音乐类的高职占四分之一之多。作为音乐专业的学生而言,《钢琴基础》课程是必修课程。其目的是通过教学演奏、学习训练、艺术实践等手段,培养授课者的钢琴弹奏能力及舞台表演能力。《钢琴基础》课程不断地根据授课者的实际水平和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进行在合理的课程改革。但如果在最终专业考核上还是维持原有的考核方法,这无疑是限制了课程改革的发展。通过笔者所在单位的几年毕业生反馈及用人单位的反应,笔者深感该课程考试方法改革的必要性及紧迫性。
1高职院校中《钢琴基础》课程的现状分析
(1)从学院办学层次上看,目前江苏省的高职高专院校的培养目标是:高素质、实用型、技能性人才,在办学层次上远远高于中职校的规模,但实际教学中的考试考核方法还是沿用了传统的考试模式。
(2)从学生的入学水平上看,高职院校中的音乐专业学生基本上是应届音乐统考学生,他们具备了一定的专业基础。因此,在教学目标上,我们的要求要远远高于中职校。
(3)从江苏省普通师范院校有关《钢琴基础》课程教学常规上看,采用的是小课教学。目前,许多高职院校的《钢琴》课程的专业均采用大课教学,师生比常常是1:30,教师授课费劲,学生接受吃力,最后的考核考试的结果往往不能达到预期效果。
(4)从已毕业学生与用人单位反馈上看,学生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技能水平比较缺乏,特别是在钢琴的即兴伴奏方面,不能马上上手,使得用人单位常常要花更多的时间来培训新手,甚至会舍弃高职应届毕业生,高价聘请专业院校的在校学生。
2关于高职院校下《钢琴基础》课程考试考核改革建议
在高职院校中,音乐专业学生的《钢琴基础》课程应该如何发展,在教育教学改革的大潮中,《钢琴基础》课程应该如何适应社会需要,笔者结合自身从事多年的课堂教学,简单的进行了总结,并针对性的将课程中的考试考核方式改革提出了一点思考。
采用灵活多样的考核方法,如:现场测试、技能操作、才艺展示等等,并将教学效果与职业技能鉴定(相关的考级考证)结合起来,使整个教学最终落实在应用能力上,让学生未出校门,就备有就业的准形态。这样的考核方法,即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发挥了他们的个性特长,使他们在实践能力的培养上得到锻炼和提高。
(1)除了进行每学期期末必备的教学成果展示外,在该课程结业时,根据实际演奏能力,开展一次以全年级为主的个人钢琴作品汇报演出或组合式钢琴演奏汇报。
(2)在高职院校推行音乐考级,通过音乐考级让学生掌握相应的专业技能、获得相应的技能证书,同时,也是对“教”与“学”的一种检验,可有效地促进教育教学改革。
(3)联系实习单位,聘请有经验的专家为学生现场出钢琴即兴伴奏作品。这样的考核手段能让学生充分展示个性,并能得到不同层次的提高。
(4)提供每学期让学生外出观摩相关音乐会的可能,提高学生艺术修养,培养学生具有较为敏锐的艺术审美判断力。将其作为本门课程最终成绩的评判标准。
3《钢琴基础》课程考试考核改革的相关细则
(1)每学期末的考核成绩作为本门课程最后总分的30%。(2)个人钢琴作品汇报演出,请有关任课教师及专业人士打分,其成绩与相关考级考证相结合作为本门课程最后总分的30%。(3)钢琴即兴伴奏是学生步入用人单位的必要条件,因此在该环节上,我们聘请专业为学生开讲座,并由用人单位的一线教师为学生出题,其成绩占本门课程最后成绩的30%。(4)学生参与相关的音乐欣赏讲座及音乐会也作为本门课程的评判标准,任课教师出具相应成绩,占最终成绩的10%。
通过一些列的考试考核改革措施,能有效地锻炼学生技能水平,并更快地服务于用人单位,提高学生就业率。
《钢琴基础》课程的考试模式正向多元化延伸,采取这样灵活多样的考核形式,能充分体现高等职业教育中“以就业为导向、能力本位”的指导思想。做到了“以职业岗位能力”为核心,以“职业素质”为基础进行全面素质教育培养。按照突出应用性、实践性的原则组织课程结构,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根据市场调查和毕业生的反馈信息,进行必要的课程整合、调整,促使教学内容贴近市场,符合市场需求。
参考文献:
[1] 束谦.钢琴教程[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 王庆,田康.通俗钢琴教程[M].河海大学出版社.
篇3
【关键词】旅行社运行与管理;实践教学;课堂内外实践;校内外实践
1.现状与背景分析
《旅行社运行与管理》是集知识和技能于一体、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不仅要求学生具备基本的旅行社企业管理知识、技能,同时兼备从事导游、旅行社计调和外联销售的能力。在满足学生岗位能力需求的同时,也要重视学生的学习能力、职业综合能力和未来发展关键能力的培养。然而,真正做到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教学的较少;在教学中,教师一言堂教学现象仍然存在,这种单纯的课堂讲授方式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课堂上教师不能较好的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课下学生实践环节不足,这样就导致了教学理论与实践的脱节。
目前,构建实践导向的职业教育思想,已为职业教育工作者所认同, 但国内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设计大多与企业脱离,实践环节的实施无法与企业完全契合,校内实训条件又很难达到仿真实训效果。实训、实践安排难, 实训基地建设条件欠缺已成为制约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软肋”。如何构建符合高职旅游人才职业能力形成规律的实践教学体系,使学生能快速应对旅游行业职业岗位的需要,从而摸索出一种适合国情和行业要求的实践教学模式对我国高职院校来说非常重要。
笔者认为,在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改革中,应实现教学与实践一体化,课堂内外实践与校内外实践相结合,进行层次递进的实践模式。实现课堂内实践模块以基于任务驱动型的情景化教学为主;课堂外实践模块采取模拟实践、网络实践、现场实践等实践环节;校内实践模块以生产性实训基地为主;校外实践模块采取让学生到合作企业实习或订单培养企业实习的方式。下面就这几个模块的方式进行描述:
2.课堂内实践模块
2.1构建基于任务驱动型的情境化教学
以旅行社工作岗位为主设置教学情境,按照旅行社工作流程和模拟项目来设计教学内容。我们把旅行社的核心岗位(外联、计调、接待)设置为学习情境,三个核心岗位对应三个学习情境。并且,为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及考虑到旅行社随时存在的风险和突发事件,在三个岗位学习情境前面和后面分别增加了“旅行社工作认识情境”和“旅行社突发事故处理”情境。在每个学习情境中,都以不同的工作任务来组织教学。
2.2“教、学、做”一体的教学设计
通过“教、学、做”一体的教学设计,以若干个工作任务为载体,构建完整的教学设计布局。“教”指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布置工作任务、讲述任务完成的标准、引导学生完成任务来实现;“学”指学生在课堂上通过教师讲授从而理解工作任务的要求,在课余查找资料,对资料及调研情况进行整合,从而完成工作任务;“做”指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过程中,对知识点的举一反三及对相似任务的掌握;另外我们对教学场地进行延伸,让学生在校内模拟旅行社等真实的工作场地中观摩、学习,在真实的环境中掌握知识和学习技能。
2.3通过讲座、考证、技能大赛促进教学
如开展“旅游线路设计大赛”等技能大赛,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邀请行业专家、在旅行社工作的往届毕业学生等举行讲座,将开阔学生的眼界,了解一线工作的实际情况,保持与行业、专业的市场需求同步;协助学生参加导游资格证、计调师证等认证考试,促进教学活动的开展。
3.课堂外实践模块
3.1模拟实践
建立模拟实训室,利用教学软件进行实践教学。软件高度仿真模拟旅行社经营运作环境,包括有产品中心、计调中心、客户中心、门市接待、外联销售、业务采购以及人事、财务等后台管理各项业务。学生在实训室中可感受真实的现场工作环境,可在灵活多变的互动角色中进行旅行社各项业务的实训演练操作,对于培养学生在旅行社各个业务岗位的工作能力很有帮助。
3.2 网络实践
旅行社的产品有一部分即为信息服务,组织学生收集国内外旅游专业网站信息,并对其内容、形式、侧重点进行比较研究。通过这一实践教学活动,学生可掌握旅游信息工具的使用,提高网络搜索专业知识的能力,了解旅行社业和旅游研究发展动态,并为毕业论文的撰写打下基础。
3.3 现场实践
为使学生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到相关旅行社进行现场教学,通过旅行社人员介绍讲解,学生与工作人员交流互动等,使学生对旅行社和旅行社经营活动进行直观认识、感受、体验甚至操作,从而理解课堂讲授的知识,并结合实践提出问题、开展讨论。
4.校内实践模块
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需要的是与实际旅行社一样的教学环境,模拟旅行社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目前我国稍具规模的旅游院系均设有模拟旅行社,但模拟旅行社存在着项目不真实、缺乏完备的师资、学生得不到较好的锻炼。因此,对模拟旅行社的实施提出以下建议:
4.1要有真实的项目
模拟旅行社应该将实际的项目引进校园,以便学生毕业后立即适应旅行社环境,做到真正的与旅行社接轨。模拟旅行社的项目来源可以有以下几个:
1)来自本院校。
旅游管理专业每年都会有大量的实训项目,如本校大一学生前往中山古镇考察、大二学生“重庆一日游”和大足石刻的线路学习等等,这些都可以交给模拟旅行社操作,让模拟旅行社联系旅游车辆、购买旅游意外险、安排学生的吃、住,以及导游服务等。
另外,其它系部师生每年也都有外出旅游或考察的计划,可以让模拟旅行社设计各类旅游广告,让全校师生知道旅游管理专业有旅行社,并派学生前往各系部进行线路销售和报价,争取业务。
2)替其它旅行社销售旅游线路
模拟旅行社最大的优势就是有大量的生源,而旅行社一般人手有限,不可能做大量细致的销售,因此我们模拟旅行社可以与其它旅行社签订销售线路的合同,替它们销售旅游线路,从中提取一定的利润。
3)为其它旅行社提供导游服务
模拟旅行社拥有自己的接待部,除满足自身需要外,还可以为其它旅行社提供可靠的导游服务。
4)拥有自主品牌——有特色的旅游线路
模拟旅行社要想有长远的发展,必须要有自主品牌,也就是要有特色的旅游线路。旅游管理专业每年都可以在系部举办“旅游线路设计”大赛,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又为旅行社提供了线路保障,不仅自己可以操作自己的线路品牌,还可以将这些线路创意提供给合作的旅行社,并收取一定的费用。
4.2教学计划安排应适应模拟旅行社的需要
教学计划安排应采取“大贯通、大融合”的轮换教学方式。具体操作是学生在大一学习相关的基础和专业课程后,大二将他们分为两批、三批甚至更多(视学生人数而定),第一批学生在上学期学习专业课,第二批学生直接进入模拟旅行社,到了大二下个学期,各批学生再进行轮换。大三也是如此,学生们上、下两个学期在校外实习与课程学习之间进行轮换。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使校内模拟旅行社、校外实习旅行社永远有学生,可以保证学习与合作的连续性。而为了保证这一连续性,同一系的教师们必须精诚合作,才能使教学正常顺利地开展下去。
4.3模拟旅行社应对教职员工明确分工
笔者认为应在高职校内分别建立课堂教学及实践教学相对独立的教师团体,模拟旅行社应有专门的教师来负责,或是具有“双师”资格的教师,或是从企业中聘请。课堂教学的教师更多专注于使学生们所获得的知识适应模拟旅行社的项目教学,并适应行业的发展需求;实践教学的教师则专注于与企业之间的联系,借助良好的企业关系网,引进好的项目供学生校内实训或校外实习等,这样可以很好地实现教师的“专能专用”。
课堂教学的老师与模拟旅行社的老师承担的日常工作量、待遇大致相当。正所谓“术业有专攻”,这种教学岗位的分配,使得每位教师都能专心做好自己所擅长的工作。
4.4模拟旅行社应对学生严格考核
模拟旅行社要对学生进行严格的考核管理。首先要做到评价主体多元化,将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相结合,并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另外评价内容也要多元化,把出勤、参与度、个人开发成果等都纳入过程评价,同时建立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学习考评方式,例如当缺勤工时数超过总工时的30%时,总业绩考核记为0分。
5.校外实践模块
一直以来,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更多的是关注导游人员的培养,“旅游管理 = 导游培养”成为很多人的共识,在实践教学方面,不管是从实训室的建设,还是从实训内容的安排,都是围绕导游培养进行。据统计,目前重庆市持证导游已近一万,并且因为旅游季节性等特点,需求受到限制,虽然市场上对导游人员需求量较大,但仅仅体现在旅游旺季,且大部分需求为兼职导游。
而目前重庆的旅行社有470多家,旅行社门市部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大街小巷,比如重庆最大也是中国西部最大的重庆海外旅业集团的门市部——旅游百事通目前在重庆就有近300家。从近几年旅行社行业的招聘趋势来看,旅行社企业对于门市销售和计调人员的需求大大增加,旅行社企业的用人需求发生了变化,实践培养也要随之变化。
因此,学校在给学生联系实习场所时,应根据岗位和学生性格、能力特点来安排,如已考取导游证的学生可在导游服务公司安排实习,性格内向的学生可安排在专线实习,口才好的学生可安排在门市实习等等。
学校在联系实习场所时,应注意多与大旅游集团合作,比如海外旅业集团、渝之旅、宝中旅等,这些集团不仅员工需求量大,而且通过长期合作,可以采取订单培养企业实习的方式,既保证了学校的生源,又保证了学生的就业。
另外,在联系实习场所时,不能忽略与企业建立有效的实习协议,给学生实习带来有效的法律保障。比如在协议里要求旅行社保证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必须在旅行社坐班或每天去旅行社报到,以便于掌握学生的动向;要求旅行社保证给带团的学生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要求学校的实习指导教师经常到旅行社,与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以便于学校对学生进行及时的指导与管理等等。
6.结语
实践教学是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关系到是否能够真正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达到和用人单位无缝衔接的目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应该教学与实践一体化,课堂内外实践模块与校内外实践模块相结合。各实践模块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每个模块自成体系,能独立完成某一方面的教学任务,具有鲜明的独立性;每个模块间的层层递进,前面的模块是后面模块的基础,后面的模块又加强了前面模块的知识内容。
参考文献:
[1]徐国庆著.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研究.技术学范式[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5.
[2]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
[3]陈月华.《旅行社经营管理》课程教学引入项目教学法研究[J] .职业教育研究, 2008, (8):57-58.
[4]苏萍,陶剑文.“教、学、做”三位一体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辽宁高职学报, 2009,(10):19-20.
[5]刘蕊,边文亮.《旅行社经营与管理》课内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J].边疆经济与文化, 2010,(5) :158-159.
[6]戎丽平.“任务型教学法”在《导游业务》教学中的运用[J].科教导刊, 2010,(5):22-24.
作者简介:
高春璐(1974-),女,吉林长春市人,重庆航天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旅游管理。
篇4
关键词:高中英语;课程改革;高考英语改革
一、有关高中英语课程改革
教育部等有关部门提出了关于高中英语新课改的内容,对高中英语改革的内容以及改革的方向制定了一个战略方针,对高中英语的改革进行宏观的指导,首先是在高中英语课程改革方面。对于高中英语课程的改革,要体现与时俱进的思想,使高中英语随着时代以及社会的发展有所进步。有关高中英语课程改革的主要表现有:(1)规范英语教材体系方面的改革。为了更加丰富高中英语的教学资源,英语教材根据时代的要求,与传统的教材相比,做出了很大的变动,更加注重英语口语方面的练习,因此,教材中对于学生英语口语训练的比重增加了。(2)课堂中英语的教学模式以及教学重点有所改变。主要体现在,课堂中高中英语教师增加了学生之间的互动以及小组交流学习的模式,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对高中英语学习的兴趣和激情,加强学生沟通交流以及合作能力的培养。(3)在英语必修的基础之上,增加了选修英语课程。主要是为了增加学生对于英语这门语言的了解以及对英语语言文化背景的了解,目的也在于对学生英语兴趣的培养。(4)增加了英语课程之间的区分。比如,英语精读以及英语泛读,精读也就是对英语教学以及英语学习的精细掌握,泛读也就是减少了高中英语学习的难度,这样对英语精读以及英语泛读的区分,有助于不同英语学习能力以及不同英语掌握程度之间的学生都可以学习英语,避免英语水平低的学生在英语精读课上听不懂的情况的发生,兼顾到所有的学生。
二、对高考英语改革的分析
为了应对新课改的要求以及顺应素质教育的发展方向,高考英语也应该及时地进行改革,与时俱进,不断地创新英语在高考上的选拔优势,为社会以及高等学校选拔出真正的有水平的优秀人才。要实现这一点,就必须做到以下两个方面:(1)关于高考英语在题型方面的创新和改革。不能总是遵循传统的老套的考试题型,要不断地针对高中英语新课改中有关英语改革的细节,对高考英语增加对新课改下新知识方面的检测,要体现出对英语听力的重视,语法以及阅读和作文的比重都应该依据新课改的内容进行有计划的、合理的调整与安排。关于一些比较旧的知识和旧的题型,应该及时地进行舍弃,比如,一些传统的填空,还有一些单句测试。(2)有关高考英语听力方面的改革。对听力题型以及听力内容的改革和创新,就是对应了新课改中有关英语听力方面的改革和创新。
三、高中英语课程改革和高考英语改革的关系
高中英语课程的改革,是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以及素质教育理念的落实。高中英语课程的改革,更加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针对学生在高中英语学习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解决高中生学习英语困难的办法。高中英语课程的改革需要更加专业的知识,面临着更加复杂的情况,而且,在这一方面引起了社会上的广泛关注。在高考英语改革与时俱进的同时,更多的是为了配合高中英语课程的改革,因为高中英语课程有所改变,学生学习的重、难点就会变动,就要求对学生所学知识进行检测的高考,也应该及时地进行改革和创新。但是现实情况是,高考英语改革与高中英语课程改革并没有完全接轨。另外,高考英语的改革也应该发挥引领指导的作用,应该对高中英语课程的改革发挥一个引领的作用,指导英语课程的改革。
总而言之,应该正确地处理好高中英语课程改革和高考英语改革之间的关系,使高考英语的改革对高中英语课程的改革作出指导,而高中英语课程的改革应该带动高考英语的改革,使他们同时发展,为培养学生的英语能力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柳丽萍.新课程标准下高考英语语法知识测试改革思考[D].湖南大学,2011.
篇5
改革开放30年,户籍制度在很多方面发生了变化,比如说取消了商品粮和农业粮的区别,但是在诸如孩子入托、入学、考大学以及医保、社会保障这方面,似乎还是坚冰一块。同一蓝天下的中国公民,就应该享受同等待遇,异地高考政策“开闸”,或许将是户籍制度的又一大变化。
但要真正将这一政策推行开来,我们所要面临的困难和种种未知的问题很多,说起来并不是一个轻松的话题。
从政策的出发点来说,允许异地高考是想既要解决随迁子女的考试问题,又不能影响北京、上海等当地考生的权益。我们都知道京沪高考分数线比全国一般省份要低不少。拥有政策长期倾斜资源优势的京沪考生,异地高考的政策一旦放开,肯定会担心原本专属自己的教育资源和政策被挤占、被分流。在新闻跟帖里,京沪籍网友和其他户籍网友之间比较激烈的辩论,也说明了这个问题。怎么在中间做到一种平衡,是一件相当考量政策智慧的事情。
篇6
关键词:高考制度;多元智能理论;改革
一、现行高考制度的弊端
高考制度原本具有社会选拔与教育引领两种核心功能,但由于社会功能紧迫性与教育功能间接性的存在,高考改革往往重视社会功能而忽视教育功能。当高考受到社会各界欢迎的时候,它对教育的影响却越来越让人难以接受。高考作为基础教育的“指挥棒”,在它试图通过自我变革来顺应社会需求时,却让基础教育变得无所适从,甚至不惜背离教育规律来顺应高考制度。形象地说,高考制度将应试教育的火花煽成了一股浓烟,又熄灭了素质教育的星星之火。
二、高考制度弊端产生的原因
1.高考弊端产生的原因,首先是高考本身的特性导致的。高考具有片面性,高考所考查的内容是相对有限和片面的。在片面性的影响下,为了追求高的升学率,学校、教师和学生都出现了对知识明目张胆的功利主义,对高考所考查的知识以外的内容视而不见,认为这样的知识是没有价值的。
2.是我国长期以来运用传统的“二元智能理论”这一标准来评价学生。传统的二元智能理论主要是指人们的语言智能和数理逻辑智能。它所考查的内容非但有限,而且不科学,左右了教育对人才的培养,对学生的个性张扬和特长发展起到了束缚及压抑作用。
3.从高考改革实践来看,高考的地位越来越高,教育对高考的希望也越来越大,但从高考改革进程来看,它对教育因素的考虑却并没有因而得到相应的增加。尽管高考一直被视为基础教育的“指挥棒”,高考改革的动因却很少来自于教育内部,高考改革也较少关注教育自身的发展。
三、多元智能理论对我国高考制度改革的启示
结合多元智能理论,笔者认为,高考制度的改革应当:
1.参与高考改革的主体多元化,加强高考改革与社会、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对话。一线教师有更多切身的教学体验和清晰的认识,学生对选择什么样的发展方式以及什么样的教育能让自己身心愉悦、全面发展也有更深刻的感受,因此改革必须倾听他们的心声。
2.变革考核的内容。多元智力理论呼唤要在真实的场景中评价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评价学生的动态发展过程,要尊重并评价学生发展的差异性等。高考成绩只能是决定性因素中的一项,平时的成绩、表现,学校或教师的推荐意见等都应该加入进来作为考虑因素,进行综合评价。
3.改革考试与招生的形式,加大高校自,并给予考生一定的自。《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以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克服一考定终身的弊端,推进素质教育实施和创新人才培养。”高校需要有权加大自主招生的力度(5%是远远不够的)、有权自主组织考试、有权将高考时间与其他高校的时间相互错开。“个体智力的发展方向和程度受到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和制约”,因而学生也应该有根据成绩和需要选择学校的权力。
4.完善特长生考试制度。由于“每一个体的智力都具有自己的特点和独特的表现形式”,因此高考应该促进学生特殊才能的充分展示,应该帮助学生将优势智力领域的特点迁移到弱势智力领域。具体的做法可以是:通过增加特长生招生比例,以此来提高学生和高校对特长培养的重视程度。
5.改进分数统计与解释的方法。学生在培养和发展各种不同的智力时所花费的努力并不是等同的,因此简单地将原始分数相加的分数统计方式不合理。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分值同为5分的题,考生A做一个高难度的数学代数题与考生B做一道简单的政治选择题所需要的努力是不同的,简单地算总分就无法体现公平。统计出考生总成绩的加权平均数,排名按照考生各自的加权平均数进行,这样的方法也许更科学。
6.适当增加考试的次数。目前我国固然不能像美国那样每年有五、六次的高考,但是适当增加一到两次未尝不可。从之前北京、天津、上海、安徽等地的春季高考“叫好”不“叫座”的结果可以看出,春季高考的真正实施,需要赋予其与夏季高考同等的地位,需要各大高校积极配合,参与招生,还需要让考生及家长充分理解并接受,提高学生参考的积极性。
无论是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还是从本地的实际需要出发,高考制度改革措施的提出与制定都应体现全面性、客观性和适切性,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的整体进步和不同地区社会的总体稳定。在实践中,所有的教育工作者也都有权利和义务去总结经验,灵活把握。我们的社会是极其现实的,它对人才的选择更趋于理性、务实。哪一天我们的课堂真正成为有血有肉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人的天堂,高考的改革才可以说真正做到以育人为本了。
参考文献:
篇7
模拟题
参考解析
曾被寄予厚望的高校自主招生改革推进了9年,参加高校已达80所。对广大考生而言,这种机制会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和选择权。
第一,当各校深入合作后,只需要参加一次联考,做一份试卷,学生的自主招生成绩就可以在几所院校范围内适用,这是很有益的。
第二,知识可以通过传统高考来考查,而“能力”和“人格”却不能通过高考成绩来评价。通过富有特色的多元评价体系,考查学生的创新能力、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协调能力、反应能力等综合素质及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第三,每所高校都有自己的优势学科,通过签署合作框架协议,使各高校在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上都有机会深入合作、深入交流。
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目前社会上对自主招生以及联考制度的质疑越来越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自主招生改革自推出就“先天不足”。虽打着“自主招生”的旗号,但实质并非“自主”。不妨来看它的制度设计:考生(自荐或推荐)先参加高校自主招生测试(单考或联考)。高校根据笔试成绩,给其面试机会,通过面试,确定获得自主招生资格的学生名单。获得资格的学生,必须再参加高考,且要把相关高校填报在A志愿或第一志愿。当考生高考成绩达到该校履行承诺的录取条件(比如低于该校在当地的录取分20-30分)方可被录取。
其二,这样的制度其实消解了公众对自主招生的期望。首先,高校不可能招收什么“偏才”和“怪才”。即便这些考生获得某高校的自主招生资格,但其高考分数很难达到这所学校的录取条件。其次,高校必然借这一政策“抢生源”。他们利用高考填报志愿的约定事先“圈定”学生,而且是平时成绩好的学生。再次,中学和学生须一手准备高考,一手抓自主招生,压力和负担更重。
其三,我国的自主招生与集中录取相嫁接,貌似可以公平地推进自主招生,但是却失去了“学校和学生自由双向选择”的精髓。从长远看,很可能严重误导高考改革。当前,有不少舆论呼吁取消自主招生,回归统一高考,不再折腾学生。
事实上,我认为自主招生改革出发点是好的,但在目前制度设计上存在的弊端会带来许多问题,应该通过恰当的方式来实施“自主招生”。推进自主招生改革,必须正本清源。根据我国目前的教育现状,可从两方面推进:
篇8
加上2015年增加的山东、辽宁、江西3省,2016年我国采用全国统一命题的省份将扩大到25个。
实际上,早在2014年《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公布后,恢复全国一张卷就已成为改革大趋势。
当然对于艺考生来说,全国统一命题试卷的大范围使用,使得原本属于自主命题省份的考生不仅要学会快速适应题型变化,还要面对可能大幅提高的文化课分数线。
25省市高考重新走上“全国一张卷”
据了解,2000年以前,我国的高考一直实行的都是全国一张卷,然而从2000年至2004年间,全国开始实施“统一高考,分省命题”的组织方式,越来越多的省份加入到自主命题的行列。
后来随着高考形式的发展,这种分省命题的高考形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质疑,由于各地命题思想、命题难度及考查知识范围、知识点不同,导致各地高考成绩不具有可比性。
另外,加上各地高中教材版本不同,相应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也不同,考生升入大学以后水平参差不齐,给大学教学也带来一定的影响,以统一命题的方式又成了大势所趋。
2014年我国实行分省命题的省市有16个,全国统一命题的有15个,2015年统一命题的省份增加到18个,明年这一数字将增加到25个,也就是说2016年除了北京、天津、浙江、江苏等少数省市仍然实行自主命题外,其余省份全部实行全国统一命题。
招生录取分数线仍由各省划定
虽然2016年大部分省份采用全国统一命题形式,但并不代表会采用统一的录取模式,考试试卷和高考招生是两码事,对于文化课分数线的划定,各省份还是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自行划定。
部分省份文化课分数线或将大幅提高
全国统一命题让各省的试卷难易程度、考查知识点等便于处在同一个层面,这从心理上来讲对考生是公平的,但是各个省份的生源数量、招生名额、分数线划定等方面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有专家表示,2016年全国统一命题的实施或许会使得新增省份的文化课分数线大幅提高。而对于艺考生来讲,高考新环境的变化,加上自身的文化课软肋,需尽早备战方可。
篇9
如何正确认识异地高考问题
异地高考是在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市场化不断深入的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阶段性教育问题,是计划经济时代高考制度弊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更集中、更突出、更清晰的反映。异地高考问题的根源既有教育内部因素,也有社会管理因素,现行高考制度弊端是内因和主因,现行流动人口管理制度是外因和诱因。因此,解决异地高考问题既需要加快教育体制改革,也需要其他社会管理制度创新的密切配合。厘清异地高考与教育公平、高考移民、户籍管理、教育部职能等多重关系,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异地高考问题。
1.异地高考是教育问题
一是异地高考和教育公平。同为中国公民,随迁子女因没有当地户籍而不能享有和当地学生同样的高考权利,很多人抱怨,这是严重的教育不公;很多家长抗议,回原籍参加高考既不人道、也不方便,其实这都不是问题的实质。问题的实质是,随迁子女希望拥有更加宽松有利的升学机会和竞争优势。试想,在天津就读的随迁子女拥有北京户籍,他们会锲而不舍地争取在天津参加考试的权利么?恰恰相反,他们更有可能千方百计地保住在北京原籍参加高考的权利。说到底,很多人诉求的是能否成为现行高考制度的特殊利益群体,是以个人能否更多受益为出发点,至于高考制度本身是否公平,并不是多数人的关注重点。在这一点上,本地人和外地人的诉求没有本质区别。异地高考之所以成为问题,主要根源是现行高考制度存在教育公平问题。从优质教育资源看,全国各地一本录取率差异很大:2012年排名前两位的北京和上海分别为25.50%、20.51%,而河南和四川只有6.90%、4.71%,北京分别是四川和河南的5.41倍、3.70倍。[1]现行高考制度不公平问题不会随着异地高考问题的化解而自行消解,但现行高考制度不公平问题化解了,异地高考问题则会自行消失。
二是异地高考和高考移民。高考移民指考生尽可能先在基础教育发达地区接受教育,然后突击移民到基础教育欠发达地区参加高考,从基础教育发展落差中获得更加有利的竞争优势,从而更容易地考进理想高校。从最终目的看,高考移民和异地高考都希望获得更加有利的竞争优势和更高的录取机会。从制度基础看,高考移民和异地高考都是招生分省配额制的现行高考制度引发的结果。但是,异地高考和高考移民有本质区别,前者既在本地接受基础教育也希望在本地参加高考,后者则希望在基础教育发达地区接受基础教育而在基础教育欠发达地区参加高考。高考移民通常不存在因没有当地户籍影响报考问题,而异地高考主要是因没有当地户籍而报考无门。以2012年为例,全国文科一本线得分率第1名广东为78.53%,仅为42.67%,北京和上海分别为66.00%、73.00%,河南和安徽分别为74.27%、76.93%;全国理科一本线得分率第1名广东为78.00%,仅为37.33%,北京和上海分别为63.60%、72.00%,河南和安徽分别为72.00%、72.53%。[2]这一方面反映出各地基础教育水平的差异,另一方面能够看出各地高考录取机会的不平等。理论上说,假定高考成绩不变,哪儿能够获得更加有利的高考排名,高考移民就会去哪里。高考移民最理想的目的地为、青海等基础教育欠发达的民族地区,而不是北京、上海、珠江三角洲等基础教育发达地区。解决异地高考问题不会导致更多高考移民,只需规定三年以上当地高中连续就学年限作为准入条件即可有效堵住高考移民。
2.异地高考是社会管理问题
一是异地高考和户籍管理。异地高考是颇具中国特色的教育问题,与户籍管理制度密切相关。当今中国,人口自由流动不是问题,但个人并不拥有自由迁徙权,因为户口登记尚不能随着人口自由流动而随意变更,这点和美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很不相同。靠户籍管理限制人口流动本身是失败的,北京市、上海市、广东省非户籍常住人口分别为700万、890万、1,908万人,他们事实上已经成为当地居民。[3]部分学者主张,改革户籍管理制度实现人口自由迁徙,或者以学籍取代户籍让高考报考资格和户籍管理彻底脱钩,就能从根本上瓦解异地高考问题的制度根基。问题在于,如果不改革现行高考制度,不仅不公平的利益格局无法改变,而且很容易导致本地生源因既得利益受损而激烈反击,造成整个社会撕裂。舆情显示,百度帖吧的北京吧和上海吧里本地市民反对异地高考的比例超过95%,上海网友甚至成立反对异地高考签名的专用微博。[4]
二是异地高考和教育部职能。加强省级政府教育统筹,转变政府教育管理职能,是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2012年《意见》下发后,部分网友和学者指责教育部推卸责任,把烫手山芋上达中央下推地方,这显然是惯常思维误导的结果。作为中央教育行政部门,如果教育部自我定位不清,时而像学生家长,时而像学校校长,时而像教育局局长,最终只能承担无限责任。这次解决异地高考问题,没有突破现有高考制度是遗憾,但教育部自我定位很准确,既体现了对百姓关心的教育问题的高度重视,又没有越俎代庖替地方政府制定具体政策,也尽到协调中央相关部委形成合力的职责。由教育部等四部委起草的2012年《意见》强调解决异地高考问题的重要意义,提出做好随迁子女升学考试工作的基本原则,给出应对问题的框架性纲领性指导意见,限定地方政策出台具体政策的时间表,很好地区分了中央和地方教育部门的职责权限,这是教育规划纲要出台后教育部带头转变职能的良好开端。
如何彻底解决异地高考难题
1.解决报考资格问题
央属高校和省属高校都应该对所有考生开放,变户籍为学籍作为报考资格的依据,充分体现考试面前人人平等,打破当下地域垄断和地方利益依附的格局。换句话说,能否接受高等教育的最高标准是个人是否具备从高等教育中受益的能力,也就是应该遵循“罗宾斯原则”,而不是出身和经济条件。央属高校办学经费主要来自中央,更应该对全国考生开放,减少属地招生份额。省属高校办学经费主要源自地方,对本地生源有所照顾理所应当,但这个照顾应该体现在学杂费方面,或者属地招生比例方面。这里涉及本地生源如何界定的问题,尤其是完全实现人口自由迁徙之后,需要研究加以确定(国外通常是考生本人或配偶等1代~2代直系亲属在报考前有1年~4年本地居住年限限制)。
2.解决全国统一考试问题
回归全国统一高考,是全国考生享有平等高考权利的重要前提。目前,全国16个省份部分或完全实行分省命题,其中文科综合、理科综合、外语等高考科目试卷多是委托或联合教育部考试中心命制,因考试风险增加、考试成绩可比性差、命题成本增高、高考权威性削弱等问题颇受诟病。鉴于2012年全国所有省份全面进入新课改高考,如果转而实行全国统一考试,必须实现高考从当前知识立意为主向能力立意和评价立意为主的彻底转变,以消除各地高中新教材差异对高考成绩的影响。
3.取消高校招生分省配额制
目前,央属高校招生基本上采用分省配额制,但在如何分配招生指标方面并没有明确规定和说明。央属高校倾向于将更多招生指标投放到基础教育更发达、经济发展水平更高的省份,导致地区入学机会差异更加悬殊。省属高校的做法与央属高校相似,只是属地招生份额更大。改革思路是赋予所有高校招生自,由高校参考全国统一考试成绩及各校自设的面试或加试等其他条件综合录取。同时,国家综合地区、城乡、性别、民族等多种因素出台激励政策,鼓励并引导高校扩大高等教育参与面,招收一定比例老少边穷地区考生,让弱势群体及特殊人群得到适当的政策照顾。这样,在招生录取环节施加政策干预,体现国家意志,落实政府责任,取代考试环节的所有限制。
异地高考政策将面临的挑战
2012年《意见》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因地制宜制定随迁子女升学考试具体政策,2012年年底前出台随迁子女升学考试方案,有人批评这是带着浓厚计划经济色彩的过时管理措施。虽不至此,但各地的异地高考具体政策出台和实施必将面临诸多挑战。
1.准入细则出台难、认定难
2012年《意见》从学生、家长和城市三个方面限定准入条件,被指要求过于苛刻,[5]准入细则面临出台难、认定难。
从学生方面看:随迁子女在当地连续就学年限是最少争议、最易操作、最好认定的条件,理应成为制定具体政策的核心要件。但是,究竟如何具体限定连续就学年限是很费思量的事情,既要摸清在读非本地户籍学生底数,又要预测开闸后可能涌入本地的非户籍学生数等情况,开口过大或过小都会引起难以想象的严重后果。
从家长方面看:三个限定条件的认定都存在争议。一是如何认定合法稳定职业。合法职业应该不难界定,但除了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相对稳定外,你无法判断是餐馆服务员、建筑工人、商场售货员、个体户,还是外企职员、国企职员、私企老板的职业更加稳定。二是如何认定合法稳定住所。自购商品房或保障房合法稳定不是问题,但租赁住所是否合法稳定就很难说清楚了。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房屋租赁市场有待成熟,房屋租赁管理有待完善。首先,在房屋租赁市场不成熟的条件下,租赁方无法单方保证住所稳定,房客搬家更多是被动的,如何界定租住住所稳定标准呢?其次,房屋租赁管理不到位,房管部门无法提供流动人口的基本资料和准确信息。据调查,上海市35%的外来人口居住在房租低于500元的简易房屋,其中大部分为违章建筑。再次,如何设定参加社会保险年限。现行社会保险制度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还没有做到全社会覆盖。据有关规定,社会保险由用人单位缴纳,劳动者个人不能缴纳。部分用人单位为降低成本故意不为临时工办理社会保险,还有大量个体户、钟点工、家庭保姆、保洁员等没有机会参加社会保险。据调查,上海市约52%的进城务工人员没有参加社会保险。从维护社会公平角度说,没有参加任何社会保险的人员似乎更应该是优惠政策的目标人群。还有,社会保险包括五个险种,是五险必须齐全,还是部分险种即可替代?
从城市方面看:似乎没有必要设置这项准入条件。进城务工人员及随迁子女之所以能够留下,本身就说明这个城市需要这个群体(行业),所谓城市功能定位、产业结构布局和城市资源承载能力都不构成问题。再者说,异地高考与城市功能、产业结构、资源承载力并没有必然关联,异地高考报考资格不等同于随迁子女在当地接受高等教育,更不等同于毕业后留在当地工作或生活。人口流动更多是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驱动,教育因素至多是辅、依附性因素,更何况人口流动还必然受住所等最低生活保障条件限制。进城务工人员及随迁子女的最终流向既是公民合法权利,也是他们综合各种因素理性选择的结果。
2.增加高校招生计划落实难
在现行高考制度框架下应对异地高考问题,必然会对既存利益格局造成冲击。异地高考开闸后,如何保证北京、上海当地考生权益不受影响将是一个难题。2012年《意见》提出,对符合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条件的随迁子女净流入数量较大的省份,教育部、发展改革委采取适当增加高校招生计划等措施,保障当地高考录取比例不因符合条件的随迁子女参加当地高考而受到影响。倘若如此,招生计划增加的依据和标准如何确定?如果以随迁子女净流入数量为基数,以当地考生录取比例为标准,必然加剧全国利益格局的不平衡,引起更大更多质疑。如果不以当地考生录取比例为标准增加招生计划,随迁子女必然不能享有与当地考生平等的高考权利,也会遭遇非议。此外,还会有很多具体操作难题,如新增招生计划在央属高校、省属高校、本地高校、外地高校之间如何分配?招生计划结构比例如何确定?是以一本为主还是高职为主?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深思。
参考文献:
[1].
[2].
[3]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J].《中国人口年鉴》杂志社出版,2011,(12):19、319.
[4]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中心城市舆情室城市舆情专报:随迁子女异地高考舆情http:///ztbd/201209/05/t20120905_578394.shtm.
篇10
广东版高考怎么考?不分文理,750分中450分可考多次获得。具体到分数,高考总分750分,其中450分(语数英)是高考时候考,学业水平考试平时考,考完以后从物理、化学、政治、地理、生物、历史6门中任意挑3门。而高考中的英语也有两次考试机会。
观察角度
坦白讲,“高考750分中450分可考多次获得”的结论,并非只有在广东省可以得出。在教育部出台的《高考改革方案》中,早已就全国的高考改革定下了调子。最主要的改革内容包括:理化生政史地6门副科“退出”高考,以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代替高考成绩,学生可任选3门;英语高考次数增加到一年两次。应该说,一年只留一次考试机会的高考科目,只剩下语文和数学了。当然了,具体到每个省份,因为分值设置上的不同,高考总分以及多次考试机会科目的分值都会有不同的比例。
机会的增多,必然会造就更多的公平。在经济学范畴内,还有一个与机会形成反义词的概念――机会成本。就此前高考让人付出的机会成本来看,因为一年只有一次考试,所以,高考让每一位考生付出的机会成本是巨大的。如果在本年的高考中失利,或者只能认命,或者只能选择复读,也就是要再等一年进行高考。高中,也就会变成四年、五年,甚至六年或者更多。不必讳言,机会成本的无限增高,让我们的高考看起来有些像之前的科举考试。
让越来越多的高考科目拥有多次考试机会,显然对以上问题实现了突破。但是,一些摆在桌面上的问题仍然无法忽视,获得更大的机会公平还需要改革走过深水区:一是,英语可以实现一年两考,语文和数学为什么不可以?这是不是又一轮的学科歧视?二是,既然6门副科的高考成绩可以被学业水平考试的成绩取代,那么,英语为什么不能退出高考?也就是说,就目前高考的改革力度而言,在降低机会成本问题上,仍然有非常大的空间。
抛开考试次数过少而增加的机会成本,高考中,还有许许多多的机会不公平。比如,异地高考的问题,在本次高考改革中并没有被提及,地方的改革自然无法实现破冰;比如,名牌大学倾向于在所在城市招更多生源的现状仍然没有得到改变,“北京大学变成北京人的大学”之类的担忧仍然普遍存在……
降低机会成本,永远是高考改革的核心问题。在高考改革问题上,降低机会成本没有终点可言,因此,改革的步子大一点,才能让我们的高考乃至教育制度更加公平。
事件要点
崔永元在谈到大名鼎鼎的河北衡水中学时说,学校的纪律比军营还严格,严格规定了各项动作时间,比如大厕3分钟,小厕1分钟。晨跑人手一本书或一张卷子,只为在停下来休整或等待之时,看课文背单词。为了节约时间,保证上课不迟到,有学生和衣而睡整整三年。
观察角度
以衡水中学、衡水二中为代表的教育模式,长期以来备受媒体和公众关注。这样的“高考工厂”“高中生集中营”“名牌大学生生产流水线”都被经常性地谈论。
笔者2006年参加工作,成为一名高中教师。也就是在那一年,我们的校领导考察了衡水中学。之后,笔者所在的中学,也学习起了衡水中学的管理模式:军事化、封闭式管理、超严的班级管理和考核制度。具体来说,除了崔永元说的那些,恐怕还有:被子叠成豆腐块,“零抬头无声音”的自习纪律,前胸贴后背、一人被踩鞋全班都乱套的跑操模式……因此,崔永元说衡水中学比军队管理还严格的论断,似乎没有夸张成分。
但是,存在即合理。衡水中学作为一个“合理”的存在,至少在以下两个方面做到了极致:
一是,它满足了许多家长和学生对于通过加强学校管理而保证高考成绩的需求。许多人认为这样的管理压抑了人性,抹杀了孩子们的个性。但是,它解决了在这所学校里就读的绝大部分学生及家长的主要矛盾―就是要一个纯粹的学习环境,这是应试教育体制与逼仄的社会现实所决定的。他们的想法再简单不过,通过高考读一个好大学,然后找一个好工作,仅此而已。而这又是多么质朴的梦想。
二是,它满足了地方政府把教育成绩办成政绩的要求。在衡水市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我们能够看到这样的内容,“继续支持衡水中学、衡水二中等重点高中发展,努力将基础教育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因此,我们能够了解到基础教育尤其是高中教育在这个城市里的分量。实际上,许多拥有“超大中学”的地区,者阱巴教育当成了政绩来做。
衡水中学的教育模式,就某些方面而言,固然需要批判,但更需要反思的是应试教育体制以及普通人家在这个体制下的希望寄托。因为阶层上升渠道过于狭窄逼仄,许多孩子和家庭把考上一所名牌大学作为实现进城找工作的一个跳板,能挤上这个跳板显然非常重要。
我国每一所高中,其实都是衡水中学。只不过,管理的严格性没有那么极端而已。只要是从高考走来的同学,都能在不同程度上把自己曾经就读的高中理解为“高考加工厂”。所以说,如果教育的应试本质发生了改变,如果普通人家对于孩子上大学寄托的希望不再那么大,如果教育资源是公平的,如果招考规则也是完全透明公正的,则相信衡水中学及其模式也不会被那么多人待见。
事件要点
武汉市华师一附中出台新规:从今秋开学的高一新生起,学生在3年内必须掌握游泳和一门球技并通过体育特长测试,否则将拿不到高中毕业证。为何选择球类运动?该校校长解释说,因为球类运动有趣味性和竞技性,且多为团队运动,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观察角度
体育考核不过关拿不到毕业证?这一校规,瞬间引来热议,网上一项调查显示,大多数人认为出发点不错,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也有人认为,每人兴趣爱好不同,不能强制。
其实,将学生体育成绩与毕业证挂钩并非新鲜事,2014年秋季学期起,我国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执行新标准,其中就规定,高中生、大学生的体质测试成绩低于50分将不能毕业。
应该说,高考指挥棒下,学校普遍“重智轻体”,仅寄望用硬性考核拉动平时教学,效果堪忧。此前就有媒体报道,为了体测过关,体育教学往往采取考前突击,不可避免出现“学生喜欢体育但是讨厌上体育课”的尴尬。
- 上一篇:人体工程学的认识和体会
- 下一篇:现代经济与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