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电网的好处范文

时间:2023-12-26 18:08: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智能电网的好处,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智能电网的好处

篇1

摘要 在2011年两会期间,智能电网建设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可以说发展智能电网在某种程度上已成为各界共识。但是智能电网具体该如何定义?发展智能电网能带来哪些好处?目前还面临认识上的统一和大众知识普及等问题。文章重点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解读,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对智能电力系统调度技术探讨和分析。

关键词 电力系统;调度技术;智能调度

中图分类号TM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2)61-0144-01

智能电力系统,就是具有多指标自趋优运行能力的电力系统。智能电力系统中具有输、配和供电功能的电网称为相应功能的智能电网。他提出:智能电网(Smart Grid, SG)是智能电力系统(SPS)的一个组成部分。各种电压等级的SG自有其特有的主要内涵。智能电力系统在其实施运行的整个过程中都具有自动趋优的能力。智能电网的三大指标:一是安全性,就是要降低用户年平均断电率;二是电能质量要优化,各节点电压水平要达标并且不能大起大落,而且其三相对称度和谐波含量也要达标;三是电网的损耗要小。如果建成了智能电网,每个用户都装有智能电表,电网公司每隔一小时给用户一个像股价走势一样的电价曲线,以此来调控每个负荷集群的用电行为。使全国约3亿个负荷群一跃成为调整负荷特性曲线的主体。到那时即使全部火电机组退出调峰,峰谷差的问题亦会迎刃而解。

1智能电力系统概述

2011年,我国26个省电力公司开展坚强智能电网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研究工作,建设智能电网被写入上海、安徽、河南、重庆等省市的“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一大批展示效果好、能够显著提升电网运行管理水平、代表世界智能电网发展方向的智能电网试点项目全面投产,公司智能电网试点在世界范围建设规模最大、涵盖领域最广、推进速度最快,应用效果显著。试点项目建设的全面突破为公司坚强智能电网的快速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我国政府已将智能电网建设纳入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在国际舞台,智能电网将加快“走出去”的步伐,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不断强化公司主导地位,并积极参与菲律宾、巴西等国家智能电网工程建设,加快推进智能电网技术和装备对外输出。

2 智能电力调度系统技术

智能电网调度技术支持系统是智能电网调度环节研究与建设的核心,由国家电力调度通信中心统一规划建设。在该系统中,“二次设备在线监视与分析”是实时监控与智能告警应用中的一项重要工作,融合了现有的故障信息处理系统,综合分析电网一次设备和二次设备的正常运行告警和事故状态告警,可实现在线智能推理和报警,智能判断电网故障并准确推出事故画面。1)网络信息服务技术。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给远程的维护过程提供了一个便捷实现途径,同时把一些传统的电力系统参数以及一些实时的SCADA数据通过进一步地浏览扩展到了EMS和AGC应用阶段,即最优潮流、安全分析、状态估计等的一些浏览方式,从而确保了EMS应用软件具体化的使用功能,大力拓展了EMS相关系统所有对外的窗口,使得EMS系统所有的服务水平有了一个质的飞跃。众所周知,浏览器技术是做为自动化电力调度系统实现人机界面的基础,在进行拓展实时系统的使用空间和缩减技术员维护时间上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2)中间件的平台技术自动化电力调度系统其实就属于一个相对比较分布的综合系统,在异构方面有着具体的结构性特点。通常情况下,任何一个具有自身特点的自动化电力调度系统都是由PC机、UNIX工作站以及大型主机所组成的,所有的机器都是利用一个本身特点的网络通信协议与操作系统所控制的。所以说在这种异构情况之下,实现软件与信息资源的充分共享属于相对比较困难的过程,因此一定要有一个具体的开放标准,在一些应用软件所涉及到的具体可重用性与可扩展性方面,必须要面向所有的对象进行具体的分析、编程和设计,通过对这种全新的技术在其领域进行广泛推广和运用,才能确保应用软件实际价值。CORBA属于通过以分布对象作为前期基础,对公共对象进行具体请求的一种结构。它的最大优势就在于它属于一个唯一中立在所有不同厂商、不同平台与不同语言之间的一个架构。组件所执行的具体环境就是通过进一步地实施IEC61970标准,在组件的方式上,通常都是经过服务端为其提供一个可供实现的接口,通过客户端具体的接触直接完成整个调用的过程;3)风力发电智能控制技术。德国不莱梅大学和工业界联合开发出一种智能控制系统,可以使风力发电设备更好地适应多变的风力强度,降低故障率,优化维护与检修提高工作寿命。海上风场是风力发电的一种重要基础设施,但对风力发电装置的可靠性有非常高的要求,因为海上变化无常的风力提供的不仅是巨大的能量,对风力发电设备也造成巨大的负荷冲击,并且设备的及时维护也造成很大的困难,即使很小的故障也可能导致这个系统的瘫痪,停止电力供应。该项目的主要部分是开发出一种控制软件,可以根据设备的电力输出功率,实时监控设备关键部件如离合器和变速厢的机械负荷,早期发现故障迹象,优化设备的维护检修工作,避免故障出现,在出现超强风力的条件下,也可以确保设备安全而不需要停止发电,使风力发电的经济性和可靠性大大提高。只需要不大的投入就可将此技术应用在现有的风力发电设备。

3 结论

智能化的好处就是,解决我们几十年来为之耗费大量资金,而且不能得到很好解决的白天用电高峰和后夜少用电的低谷造成的“峰谷差”问题。发展智能电网,同时智能电网可以带动一个更大的智能电器产业链。例如每个用户都要装有一块智能电表。这样整个中国就有三亿多块智能电表的产量和销售量,光这一项就会拉动一个很大的产业发展。再加上数以亿计的高低压开关柜,嵌入IT技术使之成为具有双向通讯能力的智能开关柜,这又是一大产业升级。另外还有数字变压器和数字变电站以及用户侧的智能有源和无源的无功补偿装置等等。智能电网的发展可以引发出一个庞大的智能电网产业链,这是我们经济转型、拉动内需的一个重要领域。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智能 电网 电力通讯 作用

中图分类号:F426.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1-0364-01

引言

智能电网的建立就目前情况来看,还是一个十分艰巨的巨大工程。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在致力于智能电网的研究,尽管如此,个中的缺口和彼此的差距还是很大的。电力通讯作为智能电网最为广泛的应用,不仅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更是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因此在发展电力通讯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助力智能电网的新发展。为了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发展智电网络已经成为当下最迫在眉睫的事业之一。

一、智能电网和电力通讯的概念

1、什么是智能电网

通俗来讲,智能电网就是一个完全自动化的电力传输网络。它不仅能够监视每个用户在使用过程中的信息,还能实现有效的控制。目前来看,由于智能电网的发展还仅仅处于一个起步阶段,发展并不成熟。其技术范畴大致可以分为量测、配电、输电、管理四个方面。

2、什么是电力通讯

电力通讯的专业解释即利用有线电、无线电等其他各种专业系统,用以满足电力系统运行、经营和管理活动中的各项需要。而通俗意义上来讲,电力通讯,就是以电力为媒介,来满足信息的交流。电力通讯在智能电网中的应用及其的活泛,涵盖了电能计量、新能源方面以及生产经营等其他多种范畴。电力系统运行的安全性稳定性,在一定程度上是离不开电力通讯网的支撑的。

二、电力通讯的具体应用领域

1、重要领域

一个城市的所有用电来源,都是来自于这个城市发电厂,在发电厂内,设施设备的运行是依靠热力、燃料供应的,而良好精准的发电就需要合理地调控这些设备,管理和调度设备的过程就构成了电力通讯网络中数据传输的各种模式。我们需要实时采集收集这些设备运行指数,再由调度中心进行专业的分析,最后进行适当的远程控制。电力通讯除了担负起发电控制的重担,他还需要负责供配电的有效及时。在安全领域,他的责任也是十分巨大的。智电网的实施普及,使得各类信息流、业务流电力流实现了有效融合,我们为了确保电网的有效运行,就要采用相应的措施对其实施保护。电力通讯就可对其实时监测,保证信息传入更安全便捷。

2、基础业务中的应用

智电网的自动化范围较之以前要广泛很多。电力通讯可以集收集、整合、分析信息于一体,再从中得到优化业务的方式手段,确保电网运行顺畅,这对于提高电网运行的安全性和高效性有很大帮助。具体来说,智能电网下的电力通讯系统可以自动抄表、自动测量、电力计费等等。依靠这种智能化的方式,我们可以省去很多的人力,也可以有效防止人工工作时出现的差错,提高工作的效率。除了以上这些智能工作外,最重要的一点是,电力通讯可以在分析整合设备运行信息指数时,对设备进行专业评估,在一定意义上,是可以预测故障,及时检修,杜绝由设备故障带来的一系列的安全隐患。

3、新应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电力衍生出了一系列的新的通讯技术,这无疑是勾勒了人类通讯历史上的重要一笔。譬如,在传输网方面,新出现的光网络就极大的显示了智电网的优势,它的传输效率更快,容量更大,可以给用户提供更大的光口电路。除此之外,统一通讯技术可以使用户不受时空限制,实现对网络信息和数据的无限制交流共享(表1)。

三、电力通讯的作用

1、电力通讯支撑电网运行

在智电网络中,电力通讯不仅仅是他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扮演着重要通道的角色。店里通讯不会局限于通讯这一条道路上,它的衍生领域也十分的广泛,在发电、配电、供电、变电等领域都有广泛应用,他可以通过检测设备,从而了解设备运行的具体情况,再经过数据分析整合,可以有效防止设备故障,保护电路电网。

2、智电网络对电力通讯需求的体现

首先,我们需要明白的是,电力通讯不仅仅是对电网起到辅助作用,电力通讯一个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自动收集整合信息,而这些信息恰好就体现了人们的真正的对电力的切实需求,所以在智能筹划上,是需要电力通讯和智能电网二者相配合相统一,做到能源与需求相协调。

四、结语

电力智能化的不竭发展,使得智能电网成为了社会和历史的必然选择和未来的方向,而电力通讯技术对于智电网络的安全高效的保证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尽管目前来说,我们的电力通讯技术发展还没有很完善,还存在一些技术缺口,但是只要我们加大科研力度,加速创新研发,就可以将电力通讯很好的融入进智能电网中,实现二者的协调配合,供应更便捷高效的使用体验。

参考文献

[1] 梁兆华.建设智能电网中电力信息通信的基础性作用分析[J].科技与创新,2016,(24):119.

[2] 吕琦.智能电网中电力通信的作用探析[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6,(20):45.

[3] 董伟明.电力通信在智能电网中的作用综述[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6,(10):163-164.

篇3

2009年,美国总统奥巴马访问中国时,曾就电网建设与中方进行了交流,当国家电网公司首次公布“智能电网”发展计划时,夏晓宾震惊了,被这个宏伟蓝图吸引,这个身高只有1.60米的小个子工人,开始到处搜索智能电网的知识,加班加点地学习。

2010年3月,午山站智能化改造正式启动。夏晓宾迎来了自己人生的一座高峰。

几万个倒排点 无一点差错

母线倒排操作是变电站最复杂的操作之一,以前倒排一次需要一个多小时,而智能化改造后的母线倒排只需10分钟,这是技术上的飞跃,是智能化的集中体现。

改造中,遇到了难题,进行母线倒排操作时,根据相关规程要求,需要一个控制回路。于是,夏晓宾自己制作了一个微型中间继电器,开始实验。接点容量小了,继电器就被烧了;接点容量大了,控制盘上就放不下。如何做得不大不小,恰到好处?夏晓宾反复试验,他废寝忘食地沉浸在这个试验里整整3天,进行了上百次试验,最后终于做出了一个恰到好处的继电器。

最后一次的母线倒排试验开始了,2010年9月15日23时,母线倒排操作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夏晓宾的心提到了嗓子眼儿,23时10分,当最后一步操作完毕,倒排成功,几万个倒排点,无一点差错。

外国专家破例加了一次班

一个问题解决了,另一个问题又出现了。

美国专家发现现场的环境与他们想象的完全不一样,为了使设备达到应有的精确度,必须安装一个温度控制箱,而且要安装在室外光纤互感器的附近。这一改动,很可能超出原先的时间计划,而预定的停电时间只有两天,时间紧迫。美国专家杰瑞·安德森立即给他们公司打电话求援,第二天火速赶来了另一位专家杰克,可两人鼓捣了半天,都很无奈。

夏晓宾和施工人员急了,就剩下一天时间了,送电前所有问题必须解决,否则本次智能化改造任务就无法完成。

夏晓宾和同事们集思广益,反复论证,然后开始与外国专家交涉,夏晓宾他们建议在互感器的支架上做一个转接板,温度控制箱正好能卡在上面,简单易行。两位外国专家频频点头。

转接板很快做好了,两位外国专家开始忙活了,可到了下午17时,两位专家却停工了,按照他们的惯例,他们到点下班了。夏晓宾和同事们急了,时间如此紧迫,他们却要下班休息,夏晓宾和同事们着急地轮番劝说,可他们却说下班时间到了,一个劲说没办法。夏晓宾和同事们苦口婆心地劝说他们,连比划带表演,半中文、半英语地告诉他们:“you must,please(请你们尽量配合干完)。”

最后,两位外国专家同意了,打破了从不加班的先例,一直忙到晚上21时30分才完成了安装,而夏晓宾和他的同事们则一直忙到次日凌晨4时多。

机器人经过了风雨洗礼

午山站的智能化改造首次引用了第4代机器人,它将代替人工进行设备巡视检查,通过机器人的传感系统,不仅能将设备的实时图像传送到监控室,而且能进行红外线测温。

由于午山站是无人值守变电站,为了能全面掌握站内的运行情况,机器人必须每天两次对站内的变压器及高压设备进行巡视,对设备温度进行测量,并实时将相关数据和图像传送到远方的监控站,而且风雨无阻,越是恶劣天气,巡视就越重要。

机器人的生产厂家技术人员在现场进行安装,并当场进行实验。经过几次操作,机器人很听话地按照巡视路线进行工作,一切正常,厂家人员很高兴地说:“好了,没问题了。”

在一旁观察的夏晓宾提出了疑问:“这是风和日丽的好天气,假如遇到暴风雨雪恶劣天气怎么办?你们也知道,变电站最需要在特殊天气巡查,这机器人能行吗?”

厂家人员说:“应该没问题吧?”显然,没经过现场恶劣天气的实验,说话有些底气不足。夏晓宾建议必须进行模拟环境实验,否则投运后再出问题就麻烦了。

厂家人员像消防队员一样搬来粗大的水管,从几个方向朝机器人灌水,先是小雨,逐渐加大,当水量加到最大,机器人忽然站住不动了,这就意味着机器人遇到暴雨就会罢工了,厂家人员立即停止试验,开始检查机器人,将机器人的脑袋卸下来,对密封装置进行了检查改进。之后重新安装,“暴雨”再次降临时,机器人不再理会,继续工作着,厂家人员终于很坚定地说:“没问题了!”

篇4

【关键词】智能变电站 智能电网 功能构架

中图分类号: U665.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智能电网的发展作为世界电力系统发展的前沿,带来了很大的便利与好处,各国都在加紧研究发展,而智能电网的一个核心技术就是智能变电站,它是变电站的最新发展方向,对实现电网智能化具有突出意义。本文根据实际电网的发展及智能变电站实际建设中面临的问题,阐述了智能变电站的功能架构及其在电网中的作用。

智能变电站的概念

智能化变电站是在数字化变电站的基础上的升级与发展,是在结合智能电网实际需求的基础上,对自动化控制技术进行改进后以实现其智能化的变电站。作为智能电网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用电和调度的衔接关键环节,智能变电站对智能电网的安全稳定有着重要的作用。根据国家《智能变电站技术导则》,智能变电站是应用传感器、信息、通信、控制、智能等技术,以设备参量数字化、标准化、规范化的信息平台为基础,实现变电站全程监测、自动运行控制等功能,达到优化资源利用率、提高安全可靠性、减少人工干预等目标的变电站。

二、智能变电站的功能架构

随着科技的进步与市场需求的推动,变电站逐步由数字化走向智能化,在数字化变电站的基础上,智能变电站构架更加精简,运行控制变得更加智能化,拥有了更多智能化特征。

信息采集处理一体化

智能变电站作为智能电网的一部分,除可监测自身运行状态外,还可用过网络获取相关联的其他设备的运行信息,具有互动的能力,因此应采用先进的测量技术、传感技术及监测技术等对数据进行实时的采集,同时还要建立完善的标准化的动态与静态信息模型,统一对采集的各设备的运行状态及信息进行分析处理,并及时将处理后的信息反馈给与变电站相关联的相关设备,从而实现对电网的智能化控制与调节,使全网协同安全稳定工作。

设备部件标准化

为提高变电站的质量及可靠性,节约人力物力资源,同时方便日后的维护维修,应对智能变电站的一二次设备进行整合集成,使各个接口具有统一性与良好的适应性,这样在建设新智能变电站的时候,只需将调试好的各个一二次设备进行拼装即可,大大缩减了一个智能变电站的建设周期,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安全可靠性。并且在发生故障时,可直接对故障模块进行维修或更换,提高了维护维修的便利性。

安全化

智能变电站应建立配套的防灾减灾系统,并留有详尽的紧急应急预案,以便及时应对突发的各种自然灾害或突发事件,保障全网安全运行,将损失减到最小。同时做好与电网防灾减灾与应急指挥信息系统的联系,及时反馈信息,以便相关部门及时作出决策。另外,还要实先通信信息安全化,保障全网内信息传输畅通安全,保证信息不外泄,保证不收外界干扰破坏,实现网络通信的安全稳定。

管理运行最优化

智能变电站可以采集相关联设备的大量数据,实时监控全网的运行状态,并按照预先建立好的数学模型,对信息进行分析处理,对全网的无功装置进行优化控制,改善电能质量,减低电网损耗,提高输电效率,实现全网运行经济最大化。另外,对设备做好登记,并及时对设备进行维护,使设备运行在最佳状态,同时还可以最大程度地延长设备寿命。建立全寿命周期优化管理体系,提出最优的资产投资、设备维护的方案,提高智能变电站的安全可靠性,同时实现对资产的最优化管理。

操作程序化、自动化

智能变电站具有程序化操作的功能,在收到监控中心、调度中心等发出的操作指令后,能按照所编程序,自动控制完成对相关设备的调整。利用多媒体技术还可以实现远程可视化控制闭环控制盒安全校验,以达到变电站真正意义上的无人值班,并提高变电站的安全运行水平,满足了无人值班地区的监控要求。

6、“即插即用”便利化

随着科技进步、能源利用的发展,可再生能源必将被广泛的推广与利用,智能化变电站为大量如利用太阳能、风能等的分布式电源的介入提供了便利。智能化变电站从技术上及运行上都进行了改进,从软件和硬件上都进行了调整,支持大量分布式电源的接入及与调度中心的互动,使电网由原先单一大型注入点单向供电向大量使用分布式发电设备的多源多向模块化模式转变,实现配电网与微网的协调运行,满足了利用清洁能源的间歇性分布式电源可以即插即用。

7、智能变电站的架构

随着科技的发展与进步,电网也在不断发展与完善,变电站也经历了从普通变电站到数字化变电站再到智能化变电站的发展历程。从变电站的这个发展历程来看,集成化是变电站发展的总体方向与趋势。

数字化变电站用光纤通信技术优化了变电站与间隔层的联系,使得运行、控制、保护三个系统通过网络彼此相连,实现实时数据共享,使在每个系统都能保证各自相对独立的基础上,各系统之间协调一致运行。数字化变电站实现了过程层、间隔层、变电站层这三个层次的集成化,简化了系统部件数量,提升了系统质量,提高了系统运行性与可靠性。

而智能化变电站在数字化变电站的基础上,实现了更高程度的设备集成化,对一二次设备进行了智能化的集成与整合,形成智能化设备层与变电站层两大层次,使变电站构架进一步优化,使得变电站集成化,使变电站的运行与管理更加智能化。

智能化变电站在电网中的作用

建设智能电网,可以有效的提高电网系统运行的安全性与可靠性,降低电网损耗,提高电网设备利用率,从而最大化利用资源,实现电网的可持续发展。随着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不断彰显,智能电网必将进一步发展与建设。

作为智能电网中的纽扣环节,智能化变电站在智能电网中起着不可或缺的关键作用,它是坚强智能电网建设中实现能源转换、控制的核心平台之一,是输送电能的重要枢纽。作为采用先进技术、集成化程度高、安全性高、成本低、低碳环保的智能化设备,智能化变电站可以自动控制完成对数据的采集、分析、处理、控制及监测等,实现对全网的实时自动控制、智能化调节及在线分析决策等高级功能,使得电网的运行更加智能化、安全化、可靠化。另外减少了人力物力的投入,简化了变电站设备,推进了可持续发展,实现了资产最优化配置。同时,智能化变电站还是利用太阳能、风能等清洁式能源的间歇性分布式电源接入电网的接口,是发展可再生能源的重要一环,是实现电网运行模式转变的关键,更是国家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重要环节。

总之,智能化变电站在智能电网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是智能电网建设的需要,更是能源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四、08雪灾的反思

08年1月到3月,我国南方地区出现罕见的持续大范围低温、雨雪冰冻天气,造成了冰冻灾害。供电线路上覆盖的冰大大超过最大承受标准,因而对输电设备产生巨大破坏,共计15座500kv的变电站停电,86座220kv的变电站停电,2016座35kv以上变电站停运,对电网的安全可靠运行造成了威胁。此次灾害敲响了中国的警钟,我国电网结构规划不尽合理,建设规划合理的电网结构成为电网发展的方向。在发展安全可靠合理的电网系统中,智能变电站凸显出其优势作用,实时采集各设备运行数据并及时分析处理反馈,可以实时不间断地对各个设备进行控制管理,从而优化了电网的结构,强化了电网之间的连接,使其抗风险能力加强,避免了08雪灾中大范围电网被破坏的情况的再次发生。智能变电站使电网结构合理化,提高了电网抗风险性,大大提高了电网运行的安全可靠性。

五、结束语

我国智能电网及相关技术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我国一直致力于建设一个坚强的智能电网,作为智能电网不可或缺的纽扣环节,智能变电站实现了对电网试试运行信息的采集、分析处理与共享反馈,从而实现了对电网的智能化控制与调节。随着国家电网公司的两个转变(电网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企业发展方式的转变)战略的不断推进、尤其是“三集五大”体系(人力资源、财务、物资集约化管理;大规划、大建设、大运行、大检修、大营销体系)的建设,智能化必将是变电站的长期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高翔,张沛超 数字化变电站的主要特征和关键技术 2006,30(23)

[2]王大鹏,栗俊凯,晁军征 前台数字化变电站的发展及应用 2007(1)

篇5

【关键词】智能电网;需求响应(Demand Response);电力供应

在电力生产、传输和使用的环节,由于电能不能大规模储存,一直以来都力求遵循着供给=需求的原则。实际上,电能在使用上经常存在运行不经济,即规模不经济性。为了实现对用户电力供应的可靠、安全和经济性,我国引入智能电网的相关概念,旨在通过高技术手段缓解电力供应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保证电力运行更加有效,即满足用户的用电需求,又能通过对用户侧的需求响应做出合理有效的管理措施,促进电力系统发展。

1.智能电网和需求响应的相关概念

1.1 智能电网的概念

智能电网就是电网的智能化,也被称为“电网2.0”,它是建立在集成的、高速双向通信网络的基础上,通过先进的传感和测量技术、先进的设备技术、先进的控制方法以及先进的决策支持系统技术的应用,实现电网的可靠、安全、经济、高效、环境友好和使用安全的目标。它是以物理电网为基础,将现代先进的传感测量技术、通讯技术、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和控制技术与物理电网高度集成而形成的新型电网。智能电网以充分满足用户对电力的需求和优化资源配置,确保电力供应的安全性、可靠性和经济,满足环保约束,保证电能质量,适应电力市场化发展。

在智能电网下,将实施更为全面合理的分时电价政策。在各用电领域全面推行实时电价体系,并及时将电价告知电力用户,可使用户根据自己的需要,结合实际的电价,选择自己的用电方式,使用户调节负荷,移峰填谷。电网企业根据发电来源、负荷性质、时间区段等因素制订一系列合理的电价政策,及时向用户实时电价、实时负荷、实际供电情况等与用户相关的电网运行情况。智能电网下的电力供应力求做到降低成本,运行经济合理。

1.2 需求响应的概念

在智能电网中,用户是用电的最终用户,是电力系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智能电网的角度来看,用户的需求是一种可管理的资源,它有助于平衡供求关系;从用户的角度来看,电力消费是一种经济的选择,通过参与电网的运行和管理,修正其使用和购买电力的方式,从而获得实实在在的好处。用户将根据实时电价调整其用电模式,减少或转移高峰时的电力需求,使电力公司减少资本开支和营运开支,减少能源的损耗,产生环境效益。

智能电网下,如果用户对于用电过程中出现的电力价格、电力供应时间、电力方面的政策等有关变化及时做出反应,选择在电价较低的低负荷时段用电,负荷高峰时让峰。在智能电网下,用电管理部门可以通过采取有效措施,引导电力用户优化用电方式,提高终端用电效率,优化资源配置,改善和保护环境,实现最小成本电力服务所进行的用户需求侧管理活动。用户侧同理需要及时掌握电力供应的相关动态,并适时做出响应,更加主动的减少用电负荷,提高用电效率,优化资源配置。

1.3 智能电网下需求响应应用意义

需求响应的提出,引导电力用户主动提高终端用电效率,优化用电方式,在不影响自身正常用电需求的情况下减少电力消耗和电能需求,达到保护环境和节约能源的目的。对社会而言,需求响应的实施可以减少电力需求,从而减少一次能源的消耗与污染物的排放,缓解环境压力,同时减少社会资源的投入和自然资源的消耗。

按照用户不同的响应方式将电力市场下的需求响应划分为以下2种类型:基于价格的需求响应和基于激励的需求响应。基于价格的需求响应是指用户响应零售电价的变化并相应地调整用电需求,包括分时电价、实时电价和尖峰电价等。用户通过内部的经济决策,将用电时段调整到低电价时段,并在高电价时段减少用电,来实现减少电费支出的目的;基于激励的需求响应是指需求响应实施机构通过制定确定性的或者随时间变化的政策,来激励用户在系统可靠性受到影响或者电价较高时及时响应并削减负荷,包括直接负荷控制、可中断负荷、需求侧竞价、紧急需求响应)和容量/辅助服务计划等。需求响应还是缓解系统短期容量短缺和推迟电网升级投资的有效方法,还能够降低系统高峰期电价、减少电价波动风险、优化资源配置和保证市场稳定运行,对电力工业和经济发展以及环保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战略作用。

2.我国智能电网下需求响应应用现状及问题

2.1 需求响应的现状

从1998年至2010年我国相继颁发了《电力需求侧管理办法》、《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指导意见》系列文件,政策上予以支持。我国江苏省更是在1998年成立国家电网公司电力需求侧管理指导中心。

分时电价上,我国居民峰谷电价推广至江苏、上海和浙江等省份;上海和江苏工业峰谷电价比例达到5:1;丰枯电价:云南将丰水期电价下浮15%,枯水期上浮20%,峰谷电价上下浮动50%,并将丰枯峰谷电价扩大到100kVA及以上的商业用电和非居民照明用电。从2008年起山东试行尖峰电价,河北实行尖峰电价的企业达到4000家,降低用电高峰负荷100万千瓦以上。河北省规定对尖峰期自愿中断负荷的企业,每1万千瓦累计中断1h补贴1万元,相当于1千瓦时电量补偿1元;江苏、上海、浙江和福建对高峰时期执行可中断负荷避峰用电的用户给予减免容量电费或一定的电价补偿。

2.2 需求响应的问题

在分时电价上我国的峰谷电价比不合理,我国仅有2-3倍,而且实施省份相对较少。相比较国外的峰谷电价比一般为5-8倍,最高的可达到9-10倍;可中断负荷补偿标准太过笼统,没有考虑到用户的类型,用户没有产生有效地响应。我国电力公司应该采取重在采用市场价格手段之外的促使需求响应的一些措施。

3.对促进我国实行智能电网下需求响应应用的几点建议

第一,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在法治和政策等方面采取强有力的手段,来实施智能电网下的需求响应。政策上要允许电网公司以财政激励手段去实施电力需求响应计划。主要包括:制定面向用户的多种可供选择的鼓励性电价推动用户移峰填谷,对电力需求侧终端用户,采用节电技术设备的折让销售、节电设备的免费安装、节电设备租赁、节电特别奖励等市场手段来鼓励用户提高用电效率,节约使用能源。出台相应的政策和规则,如税收优惠、贷款优惠等鼓励政策,限制超标准、高耗能设备使用等节能法规政策等,为能源服务公司的运作营造一个有利的环境,对节能技术、产品的开发进行政策鼓励和标准认证,建立分享节能效益的会计科目。

第二,电力公司需作为实施综合资源规划和需求方管理的主体。与电源开发和供电一样把节电纳入日常运营活动,电力公司及时准确的提供电力供应、电力价格变化等相关信息的变化,并予以告知用户,同时制定激励电力用户需求相应的措施,如提供如容量电价、峰谷电价、分时电价等。其中,能源(节能)服务公司是需求方管理的实施中介。为有力地推进规划的实施进程,部分节电项目的执行工作往往由具备资格的节能服务公司、能源管理公司或能源效率中心来承担,协助政府和配合电力公司实施需求方管理计划。

第三,用户侧主动提高并采取响应节电措施。用户根据政府、电力公司等部门提供的相应信息,主动采取措施,在高峰时段降低负荷,或者将用电需求调至低负荷阶段。同时,用户可以采用相关部门提供的高效设备提高终端用电效率减少电量消耗,取得节约电量效益。

4.结论

智能电网时代依靠有效的需求响应(DR,Demand Response)能实现信息和电力的双向互动,从而提升电力系统运行的总体性能和效率。本文对用户侧实现需求响应的重大工业价值进行阐述,并针对目前我国智能电网下需求响应现状给出优化实施解决办法,促进智能电网下需求响应深入实施,推动中国坚强智能电网建设工作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文华,永伟,张少华,糜晓波,钟怡.电力需求响应的激励性补偿方法比较[J].电力需求侧管理,2010(6):12~16.

[2]王蓓蓓,李扬.面向智能电网的电力需求侧管理规划及实施机制[J].电力自动化设备,2010(12):19~24.

[3]施泉生,孙波,蒋浩.面向智能电网的需求侧管理[J].上海电力学院学报,2011(5):468~471.

[4]陈上吉.浅谈智能电网下需求侧管理[J].华中电力,2011(3):5~7.

[5]张钦,王锡凡,付敏,王建学.需求响应视角下的智能电网[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9(17):49~55.

[6]高赐威,王蓓蓓,李扬等.智能电网框架下的需求侧管理展望与思考[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9(20):17.

篇6

【关键词】配电系统;智能;现场总线

1 智能配电系统架构

构成智能配电系统的主要部分有主站、 通信系统、终端/子站等;其外部系统有企业资源管理系统、地理信息系统、负荷管理系统、上级调动自动化系统、配变监测与采集系统、营销管理系统、故障报修系统等。在电网结构中,采用配电智能化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实现电网分析应用、配电SCADA,以及馈电自动化等。在配电智能化系统中,采用了较多的通信手段,为远方控制值、数据采集的实现提供了便利条件。以集中型和就地型馈线自动化,进一步完成了电网故障区段的快速切除和供电的自动恢复。智能配电系统和外部系统之间的联系由信息交换总线完成,并对配电信息进行整合,使业务流程进一步外延,保证配网模型建立的完整性,促进配电智能化系统应用功能的丰富和扩展,同时还能够支持用电营销、配电调度、运行、生产等业务的闭环管理。除此之外,还能够对分布式储能/电源/微电网等接入的扩展,并借助电网分析应用软件,实现智能用电系统、协同调度和上级电网之间互动,实现配电网系的经济运行分析和自愈控制。

2 智能低压配电系统的关键技术

2.1 自愈控制

在配电网网架构的建设过程中,为了能够实现高效、可靠、灵活的目标,还要对电源分布式接入有利的系统设计、配电网络闭环运行技术,以及配电系统中具备自愈功能的结构等,和系统网架结构直接相关的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和示范工作。在智能配电网中,是借助先进的数学和控制理论完成其自愈控制功能,并建立配电网在故障扰动区、异常脆弱区、正常运行区,以及检修维护区时的自动判别算法。并对配电网在稳定评价、兼容评价、经济评价、电能质量评价,以及用户服务评价指标体系下,对其运行状态进行隐患预测和实时评估,同时对相应区域的控制方案予以执行,从而达到配电网的自愈控制和优化运行的目的,实现电网供电安全可靠、灵活互动、清洁环保,以及友好开放、经济高效的要求。

2.2 分布式发电和智能微网技术

所谓分布式电源,是指在配电网上连接的小容量储能装置或者发电机。在穿功率不大的系统中,配电网设计受到在连接点的分布式电源保护装置的影响较小。因此,在一个智能电网中,则可能存在接入灵活、容量更大的分布式电源。此时,配电网将类似于一个较小型的输电网,因此,则要对更高的短路容量、非辐射性潮流等常常在输电网中出现的这些问题加以考虑。除此之外,在设计配电网的过程中,还需考虑分布式电源与实际电厂运行能否配合、降低配电网优化潮流限制、孤岛状况下的运行能力等问题。然而,在配电网设计,微网技术综合了储能技术、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分布式发电和新生电力电子技术等。将多个分布式发电单元和负荷集成,使它们能够组成一个单独的系统,进而为众多的用户提供热能和电能。经过一系列的合理控制,微网既能够并网运行,还能够与主电网脱离孤立运行。同时,还能够达到无缝转换这两种运行模式的效果。

2.3 快速仿真和模拟技术

在电网配电系统中,快速仿真和模拟技术是实现其自愈功能的一个重要工具。快速仿真和模拟技术可实现的主要功能有网络重构、故障自动定位和排除、自适应保护、无功控制和自动电压等,其中所使用的仿真工具有负荷预测、电网潮流优化、配电网状态评估,以及电网动态安全评估等,其中用到的建模工具有发电模型、网络拓扑分析、负荷模型、设备模型等。快速仿真和模拟技术以实时软件平台作为基础,使用先进的预测技术和数学分析工具,并结合电网的运行状态、配电网物理结构,从而完成配电网的实时优化运行和状态估计的精确性,对电网中可能出现的潜在事件进行预测,同时能够为系统运行人员提供最优决策或者辅助决策建议,最终实现配电网的自愈。

3 现场总线技术应用

所谓现场总线,则是指应用在微处理器测控设备、在生产现场之间完成多节点数字通信、双向串行的系统,同时也称之为数字式、开放式多点通信的底层网络。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随着网络技术和微处理技术发展速度的加快,现场总线控制系统以其特有的数字网络传输方式逐渐取代了DCS系统4-20mA的模拟量传输方式。此后,现场总线控制系统开始了快速的发展,并广泛的应用在自动化领域。

现场总线控制即为开放式通信网络,又是一种全分布式控制系统。现场总线控制系统可以说是联线智能设备的纽带,能够将总线上的智能设备相互连接,使之成为网络系统,同时并构成自动化系统,以实现基本的系统管理、监控、计算、控制、参数设置、显示、报警等综合自动化功能。实际上,在现场总线控制系统中,均是由通信网络将各种组成部件连接起来,以总线的方式完成数据传输,完全数字化进行系统信号的传输。在该系统内部,可以说没有严格意义上的资源共享、主控部件,不依赖计算机也能够完成各职能化部件的独立运行。现场总线控制系统的应用,可以说将4-20mA的模拟量传输方式完全淘汰,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现场的敷线;采用现场总线控制系统完成对现场部件的控制调节,显著的促进了系统控制的可靠性和实时性的提高,同时避免了主机故障而造成系统的瘫痪现象的发生。

ISO国际标准化组织在ISOPIEC7498标准中的OSI参考模型定义了网络互联的7层框架,同时对每一层的功能做了详细的规定,从而实现系统环境中的互操作性、互联性,以及应用的可移植性。然而,在实际的工业生产过程中,智能化装置是在工业现场的大范围内零散的分布,某个单个的节点控制信息量较少,却对快速性和实时性有较高的要求,为了能够使这些不必要的中间环节减少,减少工业网络成本,并满足实时性要求,应用在现场总线中的通信模型基本都在OIS参考模型的基础上做了相应的简化。是以OIS模型中的物理层、应用层和数据链路层三个典型层来完成,将其中的3-6层从中省略,从而使现场总线具有低成本、执行操作简单、结构简单等优点,而且还能够是工业现场应用的性能要求得到满足。并对系统的互操作性和一致性进行测试,不同制造商的产品在达到现场总线技术要求后,那么就能够在同一总线上实现互联,便于用户的系统集成,并为之带来更多的好处。

4 结束语

由此可见,智能电网在我国实现和发展过程中,其中一个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为智能配电系统的应用。采用智能配电系统能够解决电网构架薄弱、大量接入分布式发电、自动化水平低等对国家电网产生的负面影响、有限的电网运行控制水平,以及电网和用户之间互动能力受限的有效手段。然而,研究和发展电网自愈控制、AMI技术、分布式发电和智能微网技术、配电网快速模拟和仿真技术等,使我国实现电网智能化的发展得到了快速的推进。

参考文献:

[1]戎俊,范迎青,高文逸.智能低压配网管理对新一代电器元件的要求[J].低压电器,2010(10).

[2]张东.智能化低压配电系统组成原理及典型应用[J].电器工业,2010(9).

[3]董永福.刍议智能低压配电系统及应用[J].中国科技博览,2011(32).

篇7

[关键词]低压配电系统;无功补偿技术;优化措施

中图分类号:TM71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27-0067-01

近几年,我国电网朝着高电压、大容量的方向发展,从而对电网系统供电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而智能无功补偿技术在配电网系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其具有谐波检测、低压无功补偿、电压合格率考核等功能。

1.配电系统智能低压无功补偿技术

1.1 智能低压无功补偿技术

第一,将动态补偿和固定补偿结合起来。随着经济的发展,负载类型更加多样化,电网在无功方面的要求更严格。因此,固定补偿技术已经无法满足时展需求,动态无偿技术能更好地适应负载变化需求。

第二,将三相共补和分相补偿结合起来。新设备,如照明、电子电力等设备基本都是两相供电,电网中三相不平衡的现象更加普遍,三相共补已经无法有效解决三相不平衡的问题,但是如果全部采用单项补偿的方式,则会提高投资成本。因此,考虑负载情况和经济性的共分结合方式在新经济形势下得到了广泛应用。

第三,将快速跟踪补偿和稳态补偿结合起来。无功补偿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是将快速跟踪补偿和稳态补偿结合起来,该项技术适用于大型钢铁冶金企业,其具有负载变化大、工艺复杂、波动大、用电量大等特征,通过进行无功补偿,降低能源消耗,提高功率因数,充分发挥设备能量,挖掘设备工作容量,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目标。

第四,分散补偿。我国城镇低压居民用电量不断增加,居民生活和生产等方面对无功需求非常大。直接在用户,末端实施无功补偿,能有效地稳定电压,降低电力资源的消耗。按照我国GB50052-2009《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的规定,对于容量较大、负荷平稳、使用频繁的用电设备而言,无功负荷单独就地补偿。针对用户地点分散、负荷小、无人管理、波动小的特征,可以采用智能型控制、体积小、安装简单、免维护、功能全面的分散补偿。

1.2 先进的投切开关技术

目前运用比较广泛的投切开关有以下几种:第一,过零触发可控硅控制电子开关,其投切速度非常快,在投切的过程中,寿命比较长、不存在涌流、无冲击,但是功耗较大,目前该开关应用比较普遍;第二,机电一体化智能复合开关。机电一体化智能复合开关主要是由固态继电器和交流接触器并联运行,不仅具备可控硅开关过零投切的优势,也具备接触开关功耗小的优势,所以该开光可以广泛应用在无功补偿控制系统中;第三,低涌流真空开关。低涌流真空开关是采用自身控制装置,电容器的端电压和监测电源在预设的相位角发出合闸脉冲使开关各项合闸,这样能有效地避免元件串联引发的保护和同步问题,其应用空间非常广泛。

1.3 智能型无功补偿控制器的选择

将用户设定的功率因数作为投切参考限量,无功功率作为控制物理量,以模糊控制理论为依据,选择合适的电容器组合。电容投切控制是以智能控制理论为指导,自动投切电容补偿,集通信、电网参数、数据采集、分析和无功补偿为一体,利用后台软件,以报表或者图表的形式将存储的数据显示和打印出来,对电网系统的补偿无功功率容量进行实时监控。在选择电容器组合时,应该考虑配电系统三相中每一相无功功率的大小,坚持“取平补齐”的原则,对电容器切投实行智能控制,提高补偿精度。第一,科学的电压限制条件。可以设置欠压、过压保护值,可设置禁切电压值和禁投电压值,具备缺相时间和缺相保护功能,将无功功率作为投切门限值;第二,可以设置投切延时。延迟时间具有可调性,不仅支持稳态补偿,也支持快速跟踪无功补偿,对于同组电容投切,可以设置动作时间间隔,对快速跟踪补偿可以设置为零。

2.低压配电系统的无功补偿优化

第一,对动态补偿控制的优化。目前,许多用户和商户使用的都是节能型空调和照明灯等用电设备,功率比较低。此时如果采用功能齐全、体积小的动态无功补偿装置,并将其安装在用户集中的供电箱内,形成新的动态补偿优化方案。采用该方案,能有效地补偿电流从变压器到用户集中的配电箱这段电路中所造成的线路损耗。

第二,采取就地补偿措施。在用户使用端口采取低压就地补偿措施是一种有效的无功补偿方式,有助于提高电流功率因数,对其进行动态管理,达到无功补偿优化目的。

第三,动态补偿技术的广泛应用。首先,采用自动化控制器。有的地区,主要通过自动化控制器对低压用电系统实施控制,并进行投切。自动化控制器内部设置了电压保护,能保护电容器,还能设定投切时间和投切限制。无功补偿实际容量是根据现场需求临时布置。其次,采用智能低压无功补偿装置。智能低压无功补偿装置内部设置了优化的无功补偿程序,可以设置投切时间和功率因素,根据用户的实际需求进行动态无功补偿。同时,可以将分相分组和共补补偿结合起来。采用智能低压无功补偿装置,能提高低压配电系统的可靠性,避免出现谐波问题。

3.总结

综上所述,将无功补偿技术运用到低压配电系统中,给电网系统带来了很多好处。采取这种无功补偿技术,能有效地降低能源消耗,提高配电系统的功率因数,提高供电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也极大地降低了投资成本。

参考文献

[1] 魏云利.浅论配电系统中智能低压无功补偿技术[J].中国科技纵横,2013,11(15):151-152.

篇8

关键词:电费缴纳 移动技术 支付模式生活用电

中图分类号: X703 文献标识码: A

前言: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上网成为人们的一种时尚,随着移动3G技术的发展,移动客户端移动支付成为人们的一种习惯。而电力产品的销售因为其产品的独特性所以可以有效的利用网络支付移动支付等新兴支付方式来进行电费回收,在方便百姓用电缴费的同时也可以减少人力使用,提高电力回收效率。但是移动支付模式仍然存在诸如安全和隐私泄露等问题,因此,电费移动支付的发展需要持续的完善和改革。

一、居民电费回收传统模式的弊端

传统的电费回收模式包括上门走收模式,固定营业厅收费模式,银行代缴模式等。

1、中国最传统的电费收缴模式就是上门走收模式了,这种模式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都是主要的电费回收模式并且对普通百姓和身体不便的特殊人群来说无疑是非常有好处的。这种模式通常收费人员会先到各家各户核实用电量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抄电表,然后携带票据去各户催缴电费。但是现阶段而言,随着电企的改革,效率的提升,这种模式无疑成了效率地下的代名词,因为其对收费人员来说工作量大,准确性低,对电企来说,人员成本高,电费回收效率慢。因此当前此种模式跟随者改革的从主要的电费回收手段转向对特殊人群的才采取的个性化服务模式。

2、其次而言是固定营业厅缴费。这样无疑降低了电企的运营成本,因为这样人员的使用是比较少的,收费人员的工作量也相应减小。但是对西北西南等地广人稀的地区而言,居民缴费的交通成本却会增加。同时,营业厅的前期建设成本也较高,回收周期短。因此固定营业厅缴费事宜交通便捷的城区等人员集中地区。

3、是银行代缴模式。银行代缴模式是是固定营业厅缴费模式的一种变体,电企依托银行回收电费,可以减少固定营业厅的前期建设成本以达到开源节流的目的。但是随着近些年来银行的改革,从以前的单纯办理存取贷款业务转变为提供个性化的金融理财服务,因此其工作人员业务量大大增加,并且其因为未接受过专业的用电知识培训,未免对用电缴费居民有所怠慢而导致电企形象受损。

二、采用新型网络缴费移动缴费的有利因素

当前,世界范围内网络技术空前发达,网络把在地球各个地区的人都联系了起来,因此有了也有了地球村的说法。同时,随着电力技术的发展,电力技术和网络技术有机结合,产生了空前高效的电网连接-智能电网系统。

1、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网络技术不断发展。互联网可以吧分散的资源融为有机整体,实现资源的全面共享和有机协作,使人们能够透明地使用资源的整体能力并按需获取信息。同时随着零八年左右网络云技术的兴起,大数据时代已经到来。电力企业也不可能在再大数据时代作为孤岛似的存在,一定是充分利用新兴技术便利与企业发展。

2、智能电网能够降低企业成本、有利于提高企业服务质量和顾客购物效率。电力产品的销售因为其产品的独特性可以有效的借助于网络营销模式。借助智能网络营销技术可以分散能源和储能设备进行集控,优化区域营销资源,及时掌控负荷分配。目前,国家电网公司正在全面建设以信息化、数字化、自动化、互动化的坚强智能电网系统,相信在2020年前后中国的智能电网技术即可达到基本覆盖全国。

3、移动3G技术的发展。随着移动网络的发展,现阶段已经进入3G时代,3G技术为用户提供更好的语音、文本和数据服务也能极大地增加系统容量、提高通信质量和数据传输速率。当前我国的3G的开发与产业链建设已趋于完善,移动网络的构建,移动线上客户端的开发等各种新技术的产生周期不断缩短,3G技术正在以可以和电脑网络宽带相比拟的态势发展。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移动网络支付的环境基础已经稳固。

三、居民智能化用电时代推进电费缴纳移动支付的发展

据悉从2011年开始我国部分省份开始试点进行智能电网的构建及使用,成效显著。我省也在此方面做出实际行动。基于省内地广部分地区地广人稀的实际情况,远程抄表服务率先在兴安盟等地区试用,这有效的解决了其固有抄表方式中费用高、采集数据准确性低等难题,减少了人力、物力的消耗。通过智能电网的构建和现代管理理念,满足用户需求的实时需求,这就要求电能的实时交互 ,电力营销需要跟踪需求特性波动,及时发现市场的波动及变化,电力网络营销能够通过电力市场监测对电力负荷需求做出响应,更好的服务于百姓。

内蒙古电力集团有限公司是全国唯一独立的省级管理电网企业,负责省内八个盟市的电网建设、经营和管理工作,服务人群逾千万。2013年蒙电集团与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内蒙古有限公司签定合作协议,将深度合作,依托移动覆盖面广泛服务便捷的特点,共同助推坚强智能电网建设服务于自治区内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上线后,用户可以通过手机、电脑、短信等多种方式交电费。

四、电费缴纳移动支付模式的利弊及对策

1、电费缴纳移动支付的优势:

首先,客户无需莅临缴费现场仅需一台手机就可以完成缴费。对客户而言这样减少了交通成本,时间成本,时间地点也不收约束。因为现在我国的移动网络在大部分地区已经达到全覆盖程度。对电企而言,节约了人力资源成本和减少营业厅的前期投入成本,这对降低电价无疑是好处多多,最终收益的还是用电居民本身。

另外,移动缴费的客户群基础广泛。据估算我国移动通信用户已经达到10亿人次以上,移动支付用户支付宝上周公布的数据显示,移动支付市场交易规模将达3850亿元,用户规模也将达到3.87亿。这意味着支付宝钱包在移动端的渗透率已经迅速提升,通过手机使用支付宝服务正在成为越来越多用户的习惯。这样移动支付便有了强大的客户群基础。

2、电费缴纳移动支付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首先是安全问题,这也是人民在缴费时最担心的问题。安全问题又包括2方面,包括资金安全和隐私安全等。移动支付的安全问题从最出的诞生就受到了人们的质疑,因为手机的移动存储能力有限,所以手机的加密系统一定程度上就受到了限制,从而带来安全隐患。另外手机是小型电子产品,易丢失。一旦丢失或被盗极易被不发分子使用盗取客户信息从而使客户蒙受财产损失和隐私外泄等问题。为此,电企应利用智能电网系统为客户构建唯一的个人账户用电信息,根据客户日常用电量在客户用电异常缴费异常时进行短线提醒等服务。同时,居民本身需要加强网络安全意识,为手机安装360、手机管家等杀毒软件,及时杀毒,设置隐私保护。当手机被盗时,可登陆杀毒软件的隐私保护系统,销毁被盗手机信息以保证个人的安全信息。

再者是服务问题,对青年人而言使用手机缴纳电费是非常简单易行的,但是部分非个体用户和个性化需要用户是不适应移动支付的或者需要电企提供咨询服务。因此,电企应该与移动公司加强深度合作,积极选择移动缴费的新方式,引导客户采用更加便捷的缴费方式。

五结束语

当前,电费缴纳的移动支付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开始实行,利弊均显现。电企方面应该趋利避害,扬长避短,积极打造更加便捷的缴费方式提高电费回收效率和百姓缴费便捷度。

参考文献:

[1] 王建强.手机支付探讨[J]. 商场现代化. 2008(04)

[2] 李庆艳,杨光.移动支付商业模式及业务发展策略初探[J]. 广东通信技术. 2010(10)

[3]韩勇.智能需求侧管理关键技术研究及发展路线图规划[J]. 电力自动化设备. 2011(02)

篇9

[关键词]电力系统 智能监控系统 监控软件 建筑设备监控系统

随着电力系统的逐步扩大,单机容量的不断提高,系统的稳定性也要求越来越严格。低频振荡会引起联络线过流跳闸或系统与系统、机组与系统之间的失步而解列,严重威胁着电力系统的稳定。解决低频振荡问题已成为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的重要课题。电力智能监控系统是上述建筑设备监控系统的子系统,通过对系统运行中的各种电力参数进行监控,可优化电力系统的运行管理,极大地提高电力系统运行的安全性、可靠性、稳定性和经济性。

一、电力智能监控系统的结构形式

电力智能监控系统按结构形式可分为集中监控系统模式、区域供电集中监控系统模式和光纤自愈环网集中监控系统模式。集中监控系统模式适用于供电范围集中、监控对象数量不大的电力监控系统。系统采用分层分布式机构,分为间隔层设备、通信层设备、站控层设备。系统间隔层设备采用微机综合保护装置、智能配电仪表以及其他智能电子设备(IED)装置。所有间隔层设备均带有RS-485通信接口,以Modbus通信协议通过屏蔽双绞线接入通信管理机。通信管理机和后台监控主机通过站级以太网连接。系统监控主机可在HMI上显示整个系统的监控画面和实时运行状态。系统监控主机还可以对系统进行常规的控制,并对系统进行维护、修改和配置。

二、电力智能监控系统的具体应用

某特大型商业广场整体供电容量及供电范围很大,共设置两座 10kV高压开关站及9座 10/0.4kV变配电站。若采用传统的管理运行方式,不仅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而且不能及时发现和处理电网运行中可能发生的故障,大大降低了系统运行的可靠性、稳定性和安全性。为优化变配电站的运行管理,设计中采用了电力智能监控系统。

(一)系统设计

(1)系统共安装58台Ps系列可编程微机保护管理单元,837台QP系列智能配电仪表。各个子站就地安装通信控制箱,然后用串口服务器将RS-485转换成以太网,再采用电转换器转成光纤上传至主站。主站安装一面通信控制屏,采用双机热备的方式监控数据,保证了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

(2)监控子站内的所有装置由通信管理机进行集中管理。管理机提供RJ-55接口,接人以太网交换机,将数据处理后与监控中心的监控系统进行数据交互。监控子站与监控中心之间通过光纤进行通信,光纤经转换后接人以太网交换机,形成全区光纤以太网络;设计选用的电力智能监控系统的数据更新周期可控制在10S以内,可在小于1S的时间内完成对一级数据的更新处理。

(3)实现了对多种不同厂家设备的接人及通信控制人机界面简单、易操作;与设备配合,实现了遥控、遥测、遥调、SOE信息采集、事件记录、报警记录等电力监控功能。确保了监控系统与间隔层继电保护装置和智能仪表之间的无缝结合。

(4)系统接地采用联合接地方式,控制中心机房内设置等电位联结端子箱,与联合接地系统接地端可靠连接,接地电阻要求不大于1Q。在线路进出建筑物处加装电涌保护装置。

(二)电力智能监控系统功能特点

(1)极大地提高了现场的工作效率。通过对此电力智能监控系统的设置,工作人员可以在最短的H~f.q内做出正确的判断并进行操作。基于该“透明化”的配电系统,现场人员可以同步了解电能的流量状态,如检查电网运行是否平衡。在全面了解电网状态的情况下,工作人员能及时、准确地处理故障;即使工作人员不在现场,也可以通过系统配置的无线发送模块及时获得故障的信息;根据系统反映的设备实际使用情况,便于工作人员合理地安排相关维护工作。

(2)降低能源成本。使用该电力智能监控系统,可以优化能源成本。系统可作为各区域之间检测反常用电量的基准,跟踪意外的用电量,针对可优化管理的负载,制订简单的用电负荷方案。也能够对由于电力公司传输了质量不合格的电能造成的损耗要求赔偿等。

(3)使资源最优化。通过该监控系统的数据,能够反映出电力资源的实时使用情况,可以对电网或配电盘、配电柜、变压器等设施的后备用量做出精确的评估,便于业主合理调配电力资源和相关决策,以满足配电系统的不断发展变化。

(4)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系统能够对电气设备的使用情况提供准确的信息,便于对相关设备及时进行维护、保养。系统的谐波监控也会对保证变压器等的使用寿命产生积极的影响。

(5)有效缩短断电时间。系统可以显示整个网络状态的总览图,有助于辨别故障区域;通过无线发送模块,工作人员即使不在现场也可以了解具体的故障信息,远程掌握引起现场设备故障的详细信息,准确、及时地处理故障,有效地帮助缩短断电时间,提高生产力。

(6)有利于改善电能质量。某些负载可能对于劣质的电能非常敏感,通过系统监测电能的质量可以预防此类事件的发生,并使工作人员可以及时处理相关问题。该系统现已通过相关验收,系统运行稳定,并已体现出系统自身的优势,极大地提高了工作人员的效率。操作人员可以实时监控电力系统的可靠性。

三、电力智能监控系统的可拓展性

电力智能监控系统在通信方面的开放性,使它与管理系统(BAS)可以非常可靠地通过以下3种方法进行连接:

提供标准的Modbus―RTU协议,直接接入BAS的DDC装置,适用于小规模的BAS。

提供符合 IEC标准的OPCSe~er给BAS,适用于中规模BAS。

直接在Ethernet上通过Web或TCP/IP与BAS互连,适用于大规模BAS。通过上述方法,可将电力智能监控系统集成到BAS系统,以实现系统信息共享及联动控制,提高工作人员的效率,降低建筑物的能耗及运行成本,提升建筑物的硬件标准。

电力智能监控系统是一种智能化、网络化、单元化、组态化的系统,以微机继电保护装置、智能配电仪表、智能电力监控装置、计算机及通信网络、电力监控系统软件为基础,把供配电系统的运行设备和运行状况置于毫秒级、周波级的连续精确的监视保护中,提供变、配电系统详尽的数据采集、运行监视、事故预警、事故记录和分析、电能质量监视和控制、自动控制、继电保护等功能。并依托网络技术,使工作人员在现场的任何位置都可以接收相关信息,大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电力智能监控系统以较少的投资,能极大地提高供配电系统的可靠性、安全性、自动化水平。它能够带来减少运行值班人员、故障迅速切除和恢复、优化用电管理等诸多好处,使电力的使用更可靠、更安全、更经济、更洁净。

参考文献:

[1]张九根,丁玉林.智能建筑工程设计[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

[2]李成章.智能化UPS供电系统原理与维修[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1999.

[3]路秋生.高频交流电子镇流技术与应用[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篇10

关键词:智能无功补偿技术;电力;自动化

引言

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提升的状态下,生活以及生产用电所需逐渐提升,电网负荷越发提高,电力系统的安全性面临了挑战。为了强化电力系统运行的管理漏洞,提升运行管理效率,人们在电力系统的运行当中融入了全自动运行管理技术。通过长期发展与实践,我国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已经十分醇熟,可是一些环节却具有不足之处,对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转造成影响,并且令电力企业经营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为了处理电网自动化技术的不足,人们研制出智能无功补偿技术。从而良好地处理电力系统中的一些问题,改进运行质量,令电网自动化运行体系内的智能无功补偿技术的研发及运用进一步提升。

1 智能无功补偿技术的研究

1.1 智能无功补偿技术中的补偿方法

(1)在科技的发展中,电网运行当中的电力负荷类别越发繁琐,对无功需求也愈发提升,传统固定补偿早已无法符合电网运行的所需。因此应当在单一固定补偿方法中融合动态补偿方法,以便符合电网运转的负载变动。

(2)当前时期,新型电力设备愈发运用于生活、工作当中,有的照明和电子设备均使用两相供电,令电网三相不平衡状况愈发明显,传统三相共补形式无法符合电网三相不平衡状况,并且单相补偿成本较大,经济效益较低。所以,通过考量经济性以及实用性之后,三相共补以及分相补偿相融合的方式变成当前最主要的一个补偿方法[1]。

(3)对于大型冶金工业而言,因为使用的电量较大,电力负荷变动较大,需要及时进行无功补偿,传统稳态补偿方法无法符合补偿所需。通过稳态补偿与快速跟踪补偿相融合的方法,不但可以提升无功补偿的功率因素,完成节能降耗的目的,并且还可以充分开发设备工作的容量,提升设备的应用效率及产量,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

1.2 智能无功补偿技术运用的投切开关

当前时期,智能无功补偿当中,使用的投切开关大致包含以下方面:(1)过零触发固态继电器。此种投切开关具备了较快的动态响应,在执行投切时,不会形成较大的冲击,所以能够长期使用,成为当前普遍运用的投切开关。可是这一设备具有一些谐波污染及功耗状况。(2)机电一体化智能复合开关。此类开关通常为固态继电器和交流接触器并联,开关融合了两种开关的优点,不但提高了投切速度,还降低了开关在运行中的功耗。可是由于稳定性低,成本较高,因此并未获得大量的普及。(3)机电一体化智能真空开关。此类开关大多使用永磁操作乃至低压真空灭弧室,达成过零投切,同样可以运用在电容器串联电抗器回路投切内,稳定性较高,使用时间较长,当前时期属于商品化发展时期。

1.3 智能无功控制对策

依照三相电压、电流信号,跟踪系统内无功变化,无功功率身为控制物理量,用户设定的功率由于数当作投切参考限量,依照模糊控制理论智能挑选电容器组合,智能投切对星、角融合的状况。电容投切控制运用智能控制理论,迅速投切电容补偿。依照配电系统三相内所有相无功功率大小进行智能选取,依照取平补齐的方法投入电网,以便智能控制电容器投切,提升补偿精度。通过智能系统把欠电压保护值进一步设定,对有功功率投切限值进行设定,令投切延时的可调性、同组电容投切动作间隔等均能够获得保障,保障快速跟踪补偿能设定成0。

1.4 综合配电监测功能

对配变三相数据给予实时监测,可以对累计数据、整点数据、统计数据进行记录,且计量累计有功、无功电量。综合配电监控系统具有统计分析能力,并且可以融合实际输入因素,构成曲线图以及报表。系统还具有后台处理软件,基本完成了数据共享和多机操控。

1.5 正确挑选智能无功补偿技术

智能无功补偿技术的挑选成为影响补偿效果的主要方面。由于电力系统在优化设计乃至电力设备持续更新的状态下,在电力系统应用中运用的设备尤为丰富,使得载荷情况愈发繁琐,这些程序使用单一智能无功补偿技术则无法展现出明显的效果,所以在运用当中大多可以把智能动态补偿技术乃至固定补偿技术相融合,在智能无功补偿技术的发展下,可运用的综合无功补偿技术逐渐增多。

2 电力自动化中智能无功补偿技术的发展

在电力自动化当中,无功补偿技术的应用发展不断加快,无涌流电容投切装置具有代表性,主体应用智能控制方法进行无功补偿,展现出显著的特点。比如可以反复进行操作,没有涌流,并且跟踪响应的速度,其动态跟踪响应时间可以控制到0.2s。这投切电容器装置通过编码循环处理方式,能够保障电容器均匀使用,从而令总体系统装置使用时间得以延续,且能够展现出良好的过压保护功能,对谐波分量具有的超限状况具有阻碍作用。并且,这一规模只有在投切动作出现的瞬间产生耗电,日常时期则不会引发耗电问题,如此责令投入成本显著降低,真正完成了节能降耗的目的[2]。

静止无功发生器源于其直流电容量水平低,不用投入过高的成本,可以调节电网系统电压,即便在电压水平低的情况下依旧可以输出额定无功电流,所以,逐渐变成此后静止无功补偿方式的主体发展形势。此发生器主要是把功率开关构成的三相桥式变流电或通过电抗器或直接并联到电网系统当中,通过电压源逆变处理技术构成超前无功功率,这一过程也可以滞后无功功率,从而进行无功补偿。

电力有源滤波装置的无功补偿装置也展现出良好的发展状态,这可以实现无功补偿,且符合动态化抑制谐波运用的创新电力电子体系设备,能够对谐波引发的频率更改或大小变动给予补偿,并且对无功变化也可以进行有效的补偿。目前,对于电力有源滤波器设备的研发分析依旧具有一些欠缺之处,比如电流内依旧具有高次谐波,并且容量过低,需要投放过高的成本。随着电力半导体原件持续朝着大容量乃至高频性方向持续延展,此类既能够补偿谐波并且还能够无功补偿的技术系统会朝着更加宽广的方向进行延展[3]。

综合潮流控制设备主要把晶闸管内构成的交流电压层层堆积串入输电线电压内,使得幅值和相角构成持续性调节变化,从而能够对线路进行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的正确调整,而且能够良好提高输送管理水准,谨防系统产生不良振动。这一技术是目前电力输配电系统技术的一个全新发展形势,对电网系统的创建规划乃至实践运转具有较大的影响。

3 结束语

总而言之,电力企业在我国社会科技发展下,所有行业都加大了电力需求量,从而对电力企业的供电稳定性以及安全性给予了全新的要求。电力系统在运转当中,负荷变化愈发繁琐,非线性因素形成的不可控问题使得电力系统的安全性出现隐患,束缚了电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智能无功补偿技术,真正处理了这一不足之处,有效加快了电力企业的发展,提升供电质量,有利于电力系统运行的更加安全稳定。从而可以发现,无功补偿技术在电气自动化范畴中的运用会更加完善、更加优化,保障电力系统真正完成高效能的使用,并且能够加快社会经济朝着可持续化的方向迈进。

参考文献

[1]刘艳梅.电力自动化系统中的无功补偿技术分析[J].科技与企业,2013(6):123-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