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安全对策建议范文
时间:2023-12-26 18:08: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粮食安全对策建议,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根因分析;对策分析
【中图分类号】R-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3-0198-02
在临床诊疗活动以及医院相关工作的运行中,极为容易有医疗安全不良事件发生,对患者的诊疗造成阻碍,使其痛苦以及负担增加,甚至还有可能使医疗事故的发生率增加,对医院的发展也会造成不利影响[1]。相关数据研究显示,每年有100万件以上医疗不良事件造成的伤害发生于世界各国,并且发生率与医疗机构存在一定关系。为了降低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本文分析了其根因以及对策。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对我院在一年时间之内(即2014年1月-12月间)上报的300件医疗安全不良事件资料进行收集和分析,分别研究其科室的分布情况,医疗事件类型、以及时间行为和信息等。
1.2 研究方法
将收集到的数据录入Excel软件中,包括基本信息、事件情况、解决措施、跟踪结果等,具体内容为事件上报情况,患者情况以及发生时间,还有责任人情况,并对引发原因进行初步分析,同时还要根据事件情况解决问题,并研究问题结果。其次,为了对研究质量进行控制,需要确保资料的准确性,同时要经责任人以及科室负责人确认,在录入数据的过程中,需要由一人在旁协助和检查,录入之后重复进行核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
2 结果
2.1 不良事件分布情况
研究结果显示,在医疗不良事件中身份识别错误发生的概率较高,所占比例为17%,其次是药物不良事件,所占比例为14%,再次是跌倒以及坠件,所占比例为13.33%,发生概率最低的为输血事件,概率仅为0.67%。
2.2 不良事件发生的时间分布
在300例不良事件中,有119例发生于夜班阶段,所占比例为39.67%,发生于上午阶段的共有72例,概率为24%,另外还有48件发生于小夜班阶段,所占比例为16%。研究其季度分布发现,不良事件在第三季度中的发生率较高,概率为101例,概率为33.67%。
2.3 不良事件科室分布情况
300例不良事件发生于护理部门的概率较高,数量为170例,所占比例为56.67%,其次是医疗部门,发生数量为73例,概率为24.33%,医技部门发生数量为16例,概率为5.33%,后勤部门发生数量为9例,概率为3%,职能部门发生数量为1例,概率为0.33%,其他部门发生数量为31例,比例为10.33%。
2.4 涉事行为分析
对不良事件的类型进行划分,其中有46例为监管不到位,发生概率为15.33%,32例为诊疗疏漏,发生概率为10.67%,48例为操作违规,发生概率为16%,43例为沟通缺陷,发生概率为14.33%,52例为护理不当,概率为17.33%,21例为文书缺陷,概率为7%,6例为手术缺陷,概率为2%,21例为用药违规,概率为7%,32例为其他事件,概率为10.67%。其中发生概率最高的为护理不当,发生最少的为手术缺陷。
3 讨论
3.1 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
为了减少医疗不良事件的发生,就要先对各个科室的特点进行分析,包括风险的类型以及分布等,然后防范重点环节[2]。其次可以通过对管理标准以及流程进行制定,来对医疗不良事件发生率较高的科室进行规范和管理,将责任落实到每个人的身上,并且将其与医护人员绩效挂钩,提高患者的责任心,避免不良事件的发生。最后,可以通过定期组织人员培训使其掌握最为先进的医护知识和技术,通过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
3.2 医疗服务意识的提高
在医疗工作中,工作人员需要坚持秉承“以人为本”的理念[3],事事从患者出发,坚持将患者作为中心,提高医护人员的医德以及医风,将其思想教育作为重点,培训医患沟通的技巧,使患者在医疗过程中更加安心和舒适,从而降低整体的风险。
3.3 核心制度的落实
对风险预警以及干预制度进行制定和落实,使医护人员的风险意识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保证贯彻落实所有制度。另外,可以通过监督以及检查及时发现不良事件的情况,并及时制止和改进,通过总结以往的经验来加强医疗工作的完善程度。
参考文献:
[1]李学勤,吴燕,马风妹等.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根因分析及对策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5,31(22):1686-1690.
篇2
【关键词】粮食安全影响因素存在问题对策
一、对粮食安全的认识
粮食安全是一个不断丰富、充实和深化的概念。1974年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在世界粮食大会上提出粮食安全即保证任何人在任何地方都能得到为了生存与健康所需要的足够食品。我国关于粮食安全的概念提出始于1992年,将粮食安全定义为能够有效地提供全体居民以数量充足、结构合理、质量达标的包括粮食在内的各种食物。
本文的重点在于研究杭州的粮食数量上即粮食供给上的安全。
二、影响粮食安全的主要因素
1.影响粮食安全的生产因素。粮食生产安全与资源、投入等因素有关。一是耕地资源减少。耕地的数量和质量决定着粮食生产可能的规模和粮食产出率的高低。近年来由于建设用地、农业内部产业结构调整及灾害损害等原因,耕地大大减少。二是自然灾害影响。我国农业至今尚未摆脱靠天吃饭的局面,特别是南方的水灾和北方的旱灾仍是制约粮食生产的一个重要因素,并且随着人口压力的加大和生态环境的恶化,受灾面积和成灾面积都有扩大的趋势。三是农业科技和机械化水平落后。由于耕地减少的趋势难以扭转,粮食的增产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及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转化。农村薄弱的基础设施及落后的农业机械化水平构成了粮食生产安全的又一危险因素。
2.影响粮食安全的流通因素。流通安全主要涉及粮食流通体制、价格体系、储备体系、补贴制度等方面。一是价格体系。粮价决定农民种粮收益水平,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政府需要对主要粮食品种采取价格上的宏观调控,政府要通过相机逆向操作,减少粮食价格波动对产量和需求量的冲击,促进粮食生产的稳定发展,增加粮食安全程度。二是储备体系。粮食安全居我国三大战略安全之首,而粮食储备是粮食安全体系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确保粮食持续、均衡、安全供应的重要手段,是解决粮食安全的有效应急措施。建立粮食储备,可以调剂余缺,起到“蓄水池”的作用。目前我国储备粮一方面地区分布不尽合理,另一方面轮换机制不够科学。三是粮食流通体制。粮食流通安全是实现粮食安全的重要因素,由于目前产销区格局分布欠合理,粮食主产区的生产较为集中,保障销区粮食供应,运输成本会大大增加,所以粮食物流技术对粮食安全的影响也日益突出。
3.影响粮食安全的应急加工能力因素。粮食安全除了受粮食生产能力、流通体系完善程度影响外,应急加工能力对粮食安全也起着重要影响。一是应急加工设备、人员、资金保障。出现粮食危机时,需要动用应急加工设备和应急资金,足够的应急生产线、应急工作人员都要有所保障。二是应急加工粮食企业的粮源保障。主销区的粮食加工企业如果粮源不足,就很难承担应急状态下的粮食加工任务。因此,有必要以粮食储备库为依托,建立规模化的粮食加工基地,对条件成熟、基础较好的加工企业进行资源整合,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扶持。
三、杭州市粮食安全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增产受制约,需求呈刚性,产需缺口继续扩大。杭州是缺粮地区,实现粮食稳定增产十分重要。目前的粮食产量主要与播种面积呈正相关,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进,杭州市粮食耕地总量呈快速下降态势,粮食种植面积也难有增加的余地,这就导致杭州市粮食生产难以有大幅度提高。然而粮食的消费需求呈刚性增长,这势必导致粮食的供需缺口越来越大,粮食的对外依存度随之加深,2009年我市三分之二以上粮食靠外购,一旦全球性或全国性的粮食紧缺,我市的粮食供应就会暴露出很大的问题,粮食安全隐患就不能消除。
二是粮食产销合作长效机制尚需完善。近年来,杭州市粮食产销合作关系虽然逐步加强,但仍然是“松散型”的合同利益关系。本地粮食企业与粮食主产区的粮食企业在粮食生产期签订短期的购销合同。由于难以就未来粮食的产量、粮食价格、粮食质量等进行准确的预测,这就决定了主产区和主销区已签订的购销协议面临不确定风险,也就给粮食市场的流通带来不稳定因素。
三是粮食应急加工能力不足。目前杭州市区大米加工企业只有4家,日加工大米能力只有600吨,而杭州市区日均粮食消费量为1300吨,大米日加工能力缺口700吨,现有的粮食加工设备普遍陈旧落后,不能满足应急加工需要,粮食市场一旦异常,储备稻谷不能及时加工成大米投放市场,就会出现“有谷变不了米,有粮吃不上饭”的状况。
四是粮食应急运输的物流保障缺位。目前杭州已在黑龙江密山建立了粮食生产基地和储备粮库,为杭州粮食应急确保了粮源。一旦出现粮食危机,及时将黑龙江的粮食运输到杭州,对缓解危机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综合考虑到运输成本和运输速度,目前粮食主要依托铁路运输,然而,铁路运输的调度权不在地方,由于地方依托铁路运输缺少主动权,一旦需要应急长途运输粮食,就会出现有粮运不进杭州的情况。应急运输的物流缺少保障,将直接影响在粮食主产区建立的应急储备粮库应有作用的发挥。
四、提高杭州市粮食安全的对策建议
销区粮食安全应该是在“安全性”和“经济性”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杭州作为粮食销区,在增产受限的情况下,做大粮食市场是保障杭州粮食安全的基础,加强粮食储备是杭州粮食安全应急保障的关键,建立健全粮源与物流的协作机制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杭州粮食供求矛盾在逐步加剧,保障粮食安全面临严峻挑战,我们可以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增强杭州粮食安全风险防范能力:
(一)坚持科技兴农,严格保护耕地,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粮食生产
1.增加农业资金投入。增加扶持粮食生产的专项资金,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和生产条件,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开发优质高效的粮食品种,提高粮食生产科技含量。加强农业生态治理、降低对农业生态环境的破坏,以提高粮食作物单产;实施粮食增产工程,从“藏粮于库”向“藏粮于地”与“藏粮于技”相结合转变。
2.建立和完善耕地保护机制。进一步完善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依法管护基本农田和标准农田,坚决制止耕地抛荒,防止耕地减少无人负责的现象发生;同时要加强基础设施和地力建设,提升标准农田质量,多渠道多途径加强耕地地力建设,建立耕地地力动态的长期监测网络体系。
3.落实扶粮政策凸显种粮比较效益。继续执行国家农资综合补贴、农作物良种补贴等政策,认真落实省级早稻订单奖励、粮油种植大户直补、订单储备粮价外补贴、种粮大户水稻政策性保险等各项扶持政策。必须把粮食安全与农民增收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出台适合杭州的扶持政策,处理好促进粮食生产与增加农民收入的关系,确保粮食产量。
(二)坚持做大粮食市场,夯实粮食供应基础
1.进一步深化粮食产销合作。按照“政府主导、部门协调、企业为主、市场运作”的原则,抓住机遇,政府要出台更优惠的粮食产销合作政策,鼓励建立相对稳固的合作伙伴,积极探索尝试建立投资式的产销协作。一是建立投资换产品的协作关系,主要由政府组织或牵线以技术投入或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形式支持粮食主产区的粮食生产,以换取一部分对口供应杭州的粮源;二是建立跨区域的独资或股份制的产业化经营公司,实行投资、销售在杭州,生产、加工在产区的经营模式;三是采取租地或直接购买土地使用权的方式,在粮食主产区建立现代农业园区和商品粮基地,实现优质粮食产品的定点生产、加工和返销。鼓励产区粮食经营和加工企业落户杭州。
2.支持从事粮食产业化经营的龙头企业的发展。制定优惠政策,大力引进并培育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粮食产业化经营骨干龙头企业,积极引导和鼓励龙头企业树立品牌意识,加大对粮食深加工的投入,促进粮食加工和转化增值。以市场为导向,发展区域化、专业化、规模化的生产基地。在扩大在杭的粮食采购、储存、销售规模的同时,增强地方政府的调控能力。
(三)坚持科学储粮,有效发挥储备粮调节供给、应急供给作用
参考国际上粮食储备管理的成功经验,杭州的粮食储备体系可以采用政府储备和市场储备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储备监管,落实储备补贴,确保储备粮源,逐步探索“藏粮于企”的粮食储备途径。在发展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杭州粮食储备管理应做到“四个必须”:
1.必须保障政府储备足额到位。政府储备是政府应对粮食危机、调节粮食供应的既重要又直接的调控手段,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其重要性。杭州要确保任何时候和任何情况下政府手中都有足够的地方粮食储备,充分发挥储备粮“蓄水池”和“缓冲区”的重要作用,增强粮食的安全性。
2.必须强化市场储备功能。杭州市政府在投资建设勾庄粮食物流园区粮库、803洞库项目的基础上,要充分利用市场手段,鼓励大型的粮食经营企业落户杭州,鼓励其在杭州新、改、扩建设粮库,出台优惠政策吸引品牌的粮食经营企业在杭州建设粮食加工基地,在杭州市现代物流专项、商贸发展专项等专项资金中安排资金给予企业补助和奖励,通过加强粮食仓储能力建设,确保粮食在杭州本土的市场保有量,有效发挥市场储备功能,确保市场波动时杭州有粮可调。
3.必须建立合理的粮食储备结构,完善原粮、成品粮、应急加工能力三级储备体系。目前杭州市政府粮食储备为21.5万吨,其中小麦6万吨,早籼谷8万吨,晚粳谷7.5万吨(成品粮1.3万吨);杭州市市场粮食储备为成品粮1.4万吨。一旦粮食市场出现异常,杭州市有成品粮储备2.7万吨,按杭州市日粮食消费量为1300吨计算,成品粮储备可维持消费20天。在此基础上,同时通过应急加工可将原粮加工为成品粮,这样形成的原粮、成品粮、应急加工能力三级储备体系,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应对危机。这就要求提高粮食应急加工能力,增强政府调控能力,同时根据居民的消费要求和市场调控的需要,合理调整储备粮品种,适当增加晚粳谷、晚籼谷储备。
(四)坚持发展粮食现代物流,建立健全粮源和物流的协作机制
粮食物流是指粮食从生产、收购、储存、运输、加工到销售服务的整个过程中的实体运动以及在流通环节的一切增值活动。发展粮食现代物流是杭州以市场经济方式确保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
1.培育和发展区域性的物流中心。构建粮食物流中心可以把粮食流通资源按市场化要求重新配合、配置,可以使粮食生产和流通步入良性循环发展的轨道,建立以大规模粮食集散和综合性物流服务为主的现代物流中心,进行功能创新与整合提升,努力将杭州粮食物流中心打造成集粮食批发交易、仓储服务、物流配送、电子商务为一体的大型粮食物流中心。
2.加强粮食应急运输的物流保障建设。为保证在粮食紧张情况下,杭州能将在外省市建库储备的粮食及时运到杭州,铁路、交通、财政等部门为粮食调进、接运、粮食加工应提供火车、汽车运输等方面的支持,包括应急运输工具、应急运输人员、应急运输资金等配备,地方无权调配铁路运输,但应积极向上争取中央运输部门的支持,避免“有粮运不进来”现象的发生。
(五)坚持粮食安全应急反应体系建设,增强杭州粮食应急供应能力
粮食安全是动态和变化的,粮食生产的波动是经常的,公共突发事件也是难以预测的,这就需要建立一个预报准确及时、反应灵敏、措施得力的预警体系。
1.建立粮食安全预警系统。掌握国内外粮食市场行情的变化,在国内、省内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采价点,定期搜集粮食成交交割动态,加强对粮食价格变动规律的研究和分析,建立粮食安全预警系统。
2.增强粮食应急加工能力。从粮食安全出发,政府必须扶持一些骨干粮食加工企业和粮食经营企业。确保粮食不安全时,原粮能通过骨干经营企业、加工企业及时加工成成品粮,并按照政府指令供应市场。因此,在粮食安全时,政府与其签订承储、应急加工的合同,可以日常承储补贴、以优惠价格收购等多种形式对这些骨干企业给予支持,企业完全按市场运作,政府可以按照业务量、粮食品质、获粮途径等多方面对粮食经营企业、加工企业实行星级评定管理,给予分等级进行奖励;在粮食不安全时,政府可以采取支付储备动用补贴、应急加工补贴等形式依托这些企业供应市场,确保安全。
参考文献
[1]吕春雷.粮食安全风险防范机制分析[J].学习论坛, 河南农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2006(11).
[2]粮食主销区市场化改革后粮食安全问题的几点思考.广西粮食经济, 福建省粮食经济学会,2001(6).
[3]单文豪.加强粮食产销协作,确保上海粮食安全[J],上海农村经济,2011(11).
[4] 王跃梅.主销区粮食安全目标与现代物流分析[J].农业经济,2009(5).
篇3
一、 问题的提出
人口快速增长,土地供需矛盾日益突出。近年来,瓦房店市的经济社会状况得到长足的发展,最突出的表现是人口的快速增长。随着人口总量的增加和食物消费结构的变化,保障粮食安全的耕地需求量进一步加大;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保障生态安全对耕地在发挥生态功能上的需求也日益增加[1];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各项建设占用耕地的需求将不断增长;丘陵的地形特点决定了十分有限的耕地后备资源在生态环境脆弱的背景下难以开发利用,加剧了未来瓦房店市耕地资源的供需矛盾。
经济社会发展用地需求旺盛,耕地保护的形式更加严峻。在大连市全域城市化和新型工业化的背景下,基础建设投资的加大拉动了国民经济增长,铁路、水利设施等大批的工程建设占用了大量耕地,随着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规模不断扩大的非农建设用地不可避免仍将继续占用较大量的土地,再加上生态退耕,瓦房店市的耕地数量将大大减少,土地资源短缺和不合理利用已成为制约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因素,耕地保护的形式日益严峻。
未利用地数量较少,宜耕后备资源严重不足。瓦房店市未利用地数量为545平方公里,占瓦房店市土地总面积的16.34%,主要是其它草地、滩涂等地类。未利用地开发受自然、经济和生态等条件制约较大,适宜开发为耕地的其它草地、盐碱地等后备土地资源数量较少、开发难度大,这对瓦房店市宜耕后备资源的管理和使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厘清区域内宜耕后备资源的数量及分布情况成为迫切的需求。
二、 潜力评价的要点
选取合适的评价指标。适宜开发土地资源的规模决定了土地开发可新增土地利用空间的规模,也反映了土地开发扩展土地利用的绝对潜力,应作为土地开发潜力重要的评价指标。瓦房店市地貌以丘陵山地为主,地形坡度是土地开发重要的制约条件,淡水资源和土壤环境对农业生产也有重要影响。故本次评价的自然影响因子最终确定为适宜开发规模、地形坡度、灌溉条件和土壤条件 [2、3]。
社会经济影响因子主要是经济效益,土地开发需要充分考虑经济效益,而土地开发投资的静态回收期恰是衡量经济效益的最简便方法。由此构建了土地开发潜力评价指标体系。
考虑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指导性作用,建设用地管制区类型指标在本次评价中采用“一票否决”的方式,即所有在允许建设区、有条件建设区和禁止建设区内的未利用地全部不予考虑,仅分析限制建设区内的未利用地。
计算各村综合得分。按照上文选取的指标,对各村分别进行打分。为了方便计算,打分过程采用分级评分法。即不直接使用指标的数据,而是将指标数据划分若干区间,并通过特尔斐法对区间分别设计得分[4],按照某村某项指标值所在区间对应的得分确定其得分。将每个村的“各科得分”和指标权重相乘,并将每个村的得分与指标权重的乘积相加,最后得到各村的综合得分。
划分各村潜力等级。根据评价单元的限制因子及综合分值的频率分布曲线,划分未利用地适宜等级界限。该文原载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主办的《环球市场信息导报》杂志http://
总第547期2014年第15期-----转载须注名来源将综合分值在标准值以上的村汇总,即得到瓦房店市宜耕后备资源数量。
对各村的综合得分进行排序,并以一定标准划分级别。其中级别最高的作为一级潜力区,其土地质量最高,最适合开发成为耕地,在进行土地整治和耕地开垦时可优先考虑对其开发;其次是二级潜力区,其土地质量较好,比较适合开发成为耕地,可在一级潜力区消耗完毕后进行开发;剩下部分为三级潜力区,土地质量较差,开发新增耕地效率较低,不宜优先开发。
三、 结论与讨论
研究结论。根据上述评价结果,瓦房店市宜耕后备资源其总面积为1396公顷,主要分布在三台满族乡、谢屯镇、赵屯乡、九龙街道等乡镇。其中一级潜力区面积为390公顷,集中分布在谢屯镇、复州湾镇、三台满族乡等乡镇;二级潜力区面积共有478公顷,主要分布在三台满族乡、赵屯乡、仙浴湾镇、谢屯镇等;三级潜力区面积为529公顷,在全市均有分布,以赵屯乡、九龙街道、太阳街道、永宁镇居多。
总量匮乏,且质量差异大。瓦房店市宜耕后备资源总体比较匮乏,仅占瓦房店市未利用地总面积的2.56%。宜耕后备资源的质量差异很大,条件优越,开发后可以形成优质耕地的数量稀少,一级潜力区仅占宜耕后备资源总规模的27.90%,二级潜力区占宜耕后备资源总规模的34.20%,适宜性较差的三级潜力区则占到总规模的37.89%。
分布不均衡。宜耕后备资源集中与少数乡镇。其中宜耕后备资源较多的三台满族乡、谢屯镇、赵屯乡、九龙街道、仙浴湾镇、太阳街道、炮台镇和复州湾镇等八乡镇共有宜耕后备资源844公顷,占宜耕后备资源总规模的60.43%,数量最少的八个乡镇的宜耕后备资源共有89公顷,仅占宜耕后备资源总规模的6.36%。
四、 对策与建议
为了缓解用地困境,保障粮食安全,更好地指导宜耕后备资源开发工作,使宜耕后备资源开发走向规范化、有序化、科学化,减少实际操作的主观随意性,应该以宜耕后备资源潜力评价为依据,各地需因地制宜地进行宜耕后备资源开发潜力评价。
建立行政保障制度。宜耕后备资源潜力评价意义重大,且具备专业性强,牵涉较广,需要搜集多方面资料,运用多种专业知识等特点,对组织和管理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仅依靠单个部门很难能顺利完成评价过程。可建立起以国土主管部门牵头,各级政府代表、技术专家和群众代表多方参与的行政保障制度,确保资料收集和技术支持。
改进潜力评价指标体系。由于影响因子对潜力作用巨大,参评因子的选择往往会对宜耕后备资源潜力评价的结果有巨大影响。因此选择合适的参评因子对潜力评价的科学性至关重要。本文采用的评价因子对宜耕未利用地的潜力存在比较明显的影响,能反映宜耕未利用地进行开发的内在和外部需求,较为合理地体现出了宜耕后备资源的潜力状况。但是具体评价指标的选择并非完美,在参评因子的指标选取方面,可以考虑更进一步的细化,构建更加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
篇4
【关键词】地票;保障房;土地交易所;土地确权
一、引言:
自2007 年以来,保障性住房的建设成为为实现社会和谐稳定目标而大力推进的一项政策民工程,同时保障范围逐步扩大,建设规模逐年增加。从2011年起,我国将进入保障性住房建设“加速跑”阶段。未来五年,全国计划新建保障性住房3600万套,而其中的大多数是公租房,目前公租房的建设用地供给,主要是通过政府划拨的方式,但是这么大规模的建设公租房,紧靠没有补偿的行政划拨建设用地,必然会对耕地保护造成很大压力,而且也会占用城市其他建设的用地指标,不利于城市的发展。现在北京、上海对公租房建设,正试点推行将农民宅基地拆迁后农民集中居住结余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用于公租房建设,规定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上新建的公租房,其所有权是政府和农村共有,租金收益,政府和农村以一定比例分得,这个办法虽然保护了农村耕地,但是也造成了公租房“双业主”的身份,不利于公租房后期的运营与管理,因此有必要对保障房用地供给制度进行新的探索。
二、将地票用于保障房建设的设想
我国是人口大国,人多地少使得政府必须要重视粮食安全,所以国家才画出了18亿亩的耕地红线来保护耕地。但是另一方面我国又是一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城镇化正在大力推进,每年城市新增建设用地都无法满足城市自身发展的需要,而这样大规模的进行保障房建设,必然会占用大量的农村耕地,但是保障性住关民生,是国家为了保障低收入群体住有所居的民心工程,事关广大低收入群体的切身利益,是必须要落实的一项政策。怎样才能找到一个两边都能照顾到的措施呢,地票的出现无疑是一个很好的缓解城市建设用地紧张的办法,现在地票还主要用于商品房建设,而且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效果,获得一些很好的经验做法,那么我们当然可以试想将地票制度也用于保障房建设,这样既能缓解保障房用地供给紧张,也能保护耕地,因此将地票制度用于保障房建设的想法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所谓地票是指包括农村宅基地及附属设施用地,乡镇企业用地,农村公共设施和农村公益事业用地等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经过复垦并经过土地管理部门严格验收后节余的用地指标。目前试行地票交易的地区主要是成都和重庆,两地都被国务院确立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对于一些政策可以先试先行,因此两地在地票制度的设计上都进行了各自的探索,这些探索将为地票用于保障房建设提供一些有用的实践经验作为借鉴。
三、地票用于保障房建设的具体做法
(一)政府以一定比例购买地票用于保障房用地供给
政府作为保障性住房的建设主体,保障房建设是一项民生工程,涉及公众利益,因此政府采用划拨土地的方式用于保障性住房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保障房建设规模大,建设时间紧,建设任务重,仅靠划拨土地用于建设,必然会对耕地保护造成很大压力,可是另一方面又考虑到保障房毕竟不是商品房那样是以盈利为目的,而是带有公益性质的项目,所以不应该像开发商那样对所开发的土地持有等量的地票,政府可以采取够买保障房建设用地一定比例数额的地票,用于保障房建设,而比例的多少则需要综合考虑公益性与耕地保护两者的利益,做到既有效保护了耕地又不至于使政府无力支付地票所需花费。
(二)建立土地交易所
土地交易所是转让土地使用权利的专业市场,是为土地使用权流转提供中介服务和交易平台的。农村村土地经规划,申请,复垦,验收合格后结余的建设用地指标即地票需要一个规范化,合理监管体系下的交易场所,因此保障房的地票交易也应该在土地交易所内进行。
土地交易所内进行交易的地票,地票的交易底价应该包含,耕地开垦费,测绘费,农民新居建设费拆迁补偿费,以及城市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具体比例根据情况合理定制,土地交易所应该由政府出资筹办,建议采取事业性编制,公司化运营的形式,设立内部组织结构,编写地票交易管理条例,地票交易流程,其中应该包括交易资格的审查,交易对象和范围,交易方式、收益分配方式、权益保障、交易程序等内容。地票交易所在平时运行中的职能包括,建立农村土地交易信息库,交易信息、提供交易的场所、办理交易事务并做好登记。
(三)对农村土地进行确权
在农村,土地的所有权是归集体所有,农村承包经营的土地只有使用权,承包经营权虽然有乡镇一级的政府部门颁发证书证明,但是农村土地的使用权却没有一个统一的登记体系,宅基地使用权也没有一个有效的登记途径,权属关系的不明确,导致地票交易后的收入分配没有相应的依据,容易产生纠纷和矛盾,为使地票交易更顺利和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对农村土地进行确权就显得迫在眉睫,所谓“确权”,是指明确农民及集体经济组织对承包地、宅基地、集体建设用地,农村房屋、林权等的物权关系。通过确权可以让农民通过地票交易获取的收益有法律保障,在地票交易过程中应该形成确权—复垦—验收—再确权的顺序,努力减少地票交易过程产生因为权属关系不明确产生的各种纠纷。
四、建立完善的监督体制
土地交易所作为一个组织机构负责地票交易的各种事务,必须有一个监管机构对其进行监督,指导。可以建立一个监管委员会专门负责对土地交易所中的交易进行监管,具体的监管内容应该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完善对交易主体的审查制度
要严格审查地票交易的买卖双方是否是合法的交易主体,以及地票及地票产生的过程是否合法,地票交易所必须建立合理的审查流程和审查规则,将审查合格的待交易的地票信息录入信息库,及时向社会。
(二)健全对交易价格的监管制度
市场是商品的交易场所,商品都有其价值,地票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也有其自身的价值规律,土地交易所应该根据市场供求情况,地票产生的成本,以及保护农民利益的角度出发,建立合理的地票价值评估制度,预防和治理价格的不合理波动。
(三)建立起合理的收益分配监督体系
地票通过市场竞价转换成货币,对其收益的所得,土地交易所应该依法合理保护农民的收益,根据农村土地的权属关系,监督地票的收入所得在农民,农村集体,以及土地整理机构间的合理分配,以及耕地保护基金的切实到位,有效保护农民利益及耕地。
(四)完善内部监督体制,减少行政干预
土地交易所是一家为农村土地流转服务的非盈利性机构,建议采取类似于企业的管理体制,交易所内部应该由政府有关部门组成机构的董事会,建立与完善董事会制度,确立合理的法人治理结构,负责交易所的各项事务运行,而政府则应该减少对其行政干预,赋予董事会战略规划、经营管理、人事任免方面的相应权利,政府只通过监管委员会对其进行必要的监督。
五、结论
根据以上所诉笔者认为,将地票用于保障房建设,以政府购买一定比例地票的方式,既可以缓解大规模保障性住房建设带来了的用地压力,又有利于保护农村耕地,同时以一定比例购买地票也考虑到了保障房建设的公益性质,与政府建设保障房资金筹集的困难,通过建立土地交易所,为农村土地确权和完善监督体制等配套措施的实行,将使地票用于保障房建设的想法具有可行性,由于本文只是对于地票用于保障房建设的一个初步探索,中间有些问题还有待完善,例如政府购买地票的方式,是和其他开发商同等竞价购买,还是设立专门的保障房地票交易通道,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郭振杰.地票的创新价值及制度突破[J]重庆社会科学.2009,4:71-75.
[2]沈冰 郭培媛 李婧 :《完善地票交易制度的个案研究》,《经济纵横》2010 年第 8 期
[3]谭术魁 江奇《保障房用地供应的问题、原因及其对策》,《中国房地产》2009年第3期
[4]王守军,杨明洪. 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地票交易分析[J]. 财经科学,2009( 4)
作者简介:
马智利(1963—),男,回族,山东菏泽人,重庆大学建设管理与房地产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学、城市房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