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互联网的内涵范文

时间:2023-12-26 18:08: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工业互联网的内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工业互联网的内涵

篇1

>> 互联网金融发展浅议 浅议互联网金融的发展 浅议互联网金融与金融互联网之辩 互联网思维下全媒体出版的内涵 体验经济与“互联网+”内涵及比较 “互联网+教学”:内涵、特征、优势及挑战 “互联网+旅游”的内涵与竞争力 “互联网+课程”理念的内涵、价值与路径 浅议互联网时代的网络财务 浅议加强互联网虚拟社区管理 浅议期刊基于互联网的品牌延伸 浅议互联网与执政资源 浅议移动互联网发展技术与安全分析 浅议互联网原创视频作品的版权保护 浅议互联网时代高校保密工作 “互联网+”下的市场营销浅议 “互联网+”时代文化产业创新浅议 互联网+下的职业教育发展浅议 我国“互联网+农业”发展浅议 浅议移动通信与互联网的融合技术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 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 通信科学技术名词 [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3] 2015年3月通信业经济运行情况[EB/OL].(2015-04-17)[2015-04-25]..

[4] 于扬:所有传统和服务应该被互联网改变[EB/OL]. (2012-11-14)[2015-03-20]. .

[6] 国家发改委办公厅关于做好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有关工作的通知[EB/OL]. (2015-03-31)[2015-04-25]..

[7] 工业4.0 [EB/OL]. [2015-04-25]http://.

篇2

推进“互联网+”到底有怎样的意义?

从国际上看,中国提出“一路一带”,提出发展亚洲基础设施建设、设立投资银行等思路和具体措施,“互联网+”也可以认为是对国际产业发展方向的回应。比如美国提出了工业互联网,德国提出了工业4.0,中国版的产业规划是否就是“互联网+”呢?当然“互联网+”的涵义和美国的工业互联网,和德国工业4.0都不太一样,但是可以认为是一个概念。

创新有很多种方式,可以做创新链,比如有接触式创新、跨越式创新、持久式创新,其中有一个创新就是概念引领式的创新。比如修一条高速公路做一拨产业,有了4G概念做一拨产业,都叫做引领式创新。只要有一个核心的概念,通过概念引领,就可以创新,“互联网+”通过对中国经济的提升,可以和美国级的工业互联网、德国级的工业4.0并驾齐驱,在发展过程中,甚至可能还有超越之势。

“互联网+”的内涵是什么?

不论是马化腾最先提出来的“互联网+”,还是阿里巴巴快速推出的“互联网+”的行业报告,“互联网+”都不仅仅是简简单单的“加”,像互联网+金融、互联网+教育、互联网+卫生等等,简单的加只是一个“物理版”,真正的“互联网+”,需要的是“跨越版”,而不是把这两个行业简单的贴在一起,也就是说需要有化学反应。如果说互联网与传统产业进行物理反应,中间可能存在没法置换,如果说是化学反应,就会有一些要素进行了重组。因此只有互联网对传统的制造业、服务业、还有金融产业能进行要素重组,那么我们认为这才是真正的“互联网+”。

比如现在的交通行业,目前的行业焦点是嘀嘀打车的问题,或者是其他的专车问题,这到底是一个什么问题?这个问题牵扯到化学反应,可能正是由于互联网的介入,就要把出租专营几百年来的这种制度和形式给打破。对现代出租的专营制度进行一个重新的设计,这就是“互联网+”。

详细来说,整个出租车行业的管制过去一直都有,世界各地也都有,管制的目的是要加强出租车和顾客之间的信任度。有了互联网以后,“互联网+”行业的管制,使这种信任自然而然的生成了。无论是出租车还是专车,司机的家庭背景和社会资料都被互联网详细备案,建立了信任方式,过去的专卖、专营制度下的经营方式可能会被瓦解。所以“互联网+”一定是化学反应,会对行业内原来的要素进行各种重组,而不简单是物理反应。

关于“互联网+”的主体

中国的“互联网+”可能是用户行为导致的“互联网+”,而不是生产导向的结果。德国工业4.0和美国的工业互联网的出发点都是用互联网做原来的供应,是生产方式变化了,不是从厂商的角度出发。而中国的“互联网+”,不管是小米公司、阿里巴巴还是腾讯公司所做的,中国的“互联网+”一定是从消费者出发,把消费者的行为规律重新挖掘,规律重新挖掘以后,大公司拿到对整个产业的定价权,据此来重组和定义,这是中国“互联网+”的目的。

篇3

关键词: 工业互联网;SDN;虚拟化

1 什么是工业互联网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蓬勃兴起,互联网加速与传统产业融合,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正逐步向工业领域渗透,一系列新的生产方式、组织形式和商业模式不断涌现,工业互联网应运而生。

不同国家在信息和工业领域的基础不同,发展需求各异,对于互联网与工业/产业深度融合的认识也不同。即使是对工业互联网内涵的认识,美国工业互联网联盟(IIC)与中国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AII)也不完全一致。IIC将工业互联网定义为:为了商业收入转型,通过先进的数据分析使能智能工业操作的,连接物、机器、计算机与人的互联网[1]。而AII定义:工业互联网是互联网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工业系统全方位深度融合所形成的产业和应用生态,是工业智能化发展的关键综合信息基础设施[2]。显然两个定义显示出对于工业互联网的发展各有侧重,但两者都一致认为广泛连接、泛在互联的网络是工业互联网发展的基础。

2 工业互联网不会是一个全新的物理网络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一种业务建一个网的发展模式已经成为过去,运营商为减少同时建设和运营多个网络的成本,一直在探索在同一个物理网络上承载多种业务和服务,各种虚拟专用网(VPN)、Overlay技术得到了大量应用,近年来大热的软件定义网络(SDN)和虚拟化技术,更是让网络通用能力与具体业务要求去耦合成为可能。在这种趋势下,工业互联网单独成网既是逆技术潮流而行,也是资源的浪费。

同时,工业互联网的业务特性决定了不会出现独立的工业互联网物理专网。工业互联网的业务模式可归纳为4种,分别是:智能化生产、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服务化延伸。

4种业务模式连接对象包含了人、工厂、机器和互联网平台等,接入方式包括个人拨号、企业宽带、移动蜂窝和区域无线连接等,带宽需求从物联网智能模块的窄带到虚拟现实(VR)协同设计的超宽带。如此复杂的网络需求情况,现有的任何单个网络均无法满足;而如果要重新建设一个完全满足所有工业互联网业务需求的网络,其投资力度、建设规模和管理复杂度都将是巨大的,且产出预期并不明朗。

3 工业互联网冲击现有网络架构

工业互联网以互联网、物联网、移动网以及新型专网为基础,通过SDN、虚拟化等技术整合各个网络的资源,以业务为驱动构建而成。工业互联网业务的复杂性决定了支撑网络的复杂和多元,工业互联网突破了传统公众互联网与企业网的边界,改变了网络服务提供者的分布,对通信网络架构的发展将产生巨大的影响。

3.1 工业互联网延伸了网络范围

传统网络结构中,企业自主建设维护的工厂内网和运营商提供服务的公众网泾渭分明,工厂内支撑办公信息化的信息技术(IT)网络和支撑生产的操作技术(OT)网络也相互隔离。工业互联网打破了这些界线,其网络将由工厂内网和工厂外网组成。

从业务发展看,个性化定制、协同化制造等业务将工厂内网络打开,为满足生产制造的远程控制、监测、操作需求,封闭的OT网络需具备更强的互联互通能力,IT系统的云化使企业IT网络与互联网结合更为紧密。

从技术上看,工业网络有着更高的信息化和信息采集需求,5G等技术工业适配能力的提升,让原有公众网络有机会渗透至工厂生产环节并提供服务;SDN等技术的成熟,也让运营商看到了通过提供高质量VPN和网络分片替代企业专网的可能。

从产业上看,思科等通信企业逐步向工厂内网络渗透,西门子等工业网络提供商出于业务互联网化发展诉求,也在主动开放工厂内网络。支撑工业互联网的通信网络,将突破原有企业网络接入点边界,延伸到工业企业内部,极大地扩展了网络范围。

3.2 工业互联网改变了网络“造血机制”

传统网络中,互联网数据中心(IDC)是信息服务的源头,是互联网的“造血中心”,实现信息汇集是运营商设计网络架构时的考虑重点。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带来了大量的信息推送需求,从大型“造血中心”向“末梢”的信息传输效率太低,因此在靠近“末梢”的地方出现了大量“储血点”,用以增加服务提供节点,缩短传输路径,提升服务效率。城域网的信息服务能力需要提升,网络架构也要进行相应调整。随着工业企业信息化进程的推进,未来将出现大量的“造血点”。在工业生产过程中,将产生大量有r值、高敏感的数据,主要用于企业生产流程的优化、企业间的相互协调,这种多服务于自己,少服务于公众的高信息安全要求,决定了这部分数据不会集中到某个大型造血中心,而是在本地造血点进行存储、分析,并向外提供服务。这种新的互联网造血分布,将对网络架构产生根本性影响,改变围绕骨干网和骨干节点构建网络的路线,IDC和企业数据中心(EDC)的建设理念和布局思路都将需要调整,城域网、接入网以及微数据中心将在互联网信息服务中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

3.3 工业互联网提升了网络性能要求

工业互联网对通信网络最直接的影响是提出了更高的网络需求,简单概括就是需要支持百亿终端、百万用户、百级平面的业务发展。百亿终端接入是指,未来智能工业产品和装备――包括智能汽车、家电、机械、仪表及各种智能部件等――的数量将达到百亿级水平,网络需满足工业互联网海量智能工业产品联接、信息交互的服务需求。百万用户是指,工业企业利用网络开展监测、控制等对隔离和安全要求比较高的业务,需要进行用户隔离,网络能够支持百万级的VPN隔离。百级平面是指,网络具备“多租户”能力,每个业务平面是一张具备完整网络管理、控制和数据传输能力的网络,能够为一类业务或一个超大型企业提供完全自主控制管理的网络。

4 结束语

工业互联网的出现是技术和产业发展推动的必然结果,同时也将冲击通信网络原有的技术架构和发展模式。扩大延伸的网络范围、全新的网络信息节点分布、百级到百亿级网络业务需求都将深刻地改变通信网络架构,以开放化、虚拟化、智能化、融合化为发展方向的SDN、5G、窄带物联网(NB-IoT)、IPv6等网络技术将在工业互联网中广泛应用。与移动蜂窝网络代际分明的演进路径不同,互联网成长史告诉我们,互联网从来不按“剧本”发展,但可以预见工业互联网将成为通信网络发展的重要契机和助力,成为重构通信网络架构的起点。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互联网+;管理会计信息化;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23-0101-02

引言

2015年3月5日,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互联网+”概念,政府将制订 “互联网+”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会计信息化经过了2.0 时代进入到协同交互的 3.0 时代、工业 4.0 时代,企业发展已经进入了“互联网 +”时代。在“互联网+”时代下,管理会计信息化也同样面临着新的发展方向。

一、互联网时代管理会计的内涵

管理会计是企业进行精细管理和价值创造的重要工具。“互联网+”时代下,企业内部之间、内部和外部之间都在实施着精细化的管理,“互联网+”时代对企业精细管理提出更高要求。随着企业内部之间、企业与外部间的互联互通,精细管理已由企业内部扩展至企业的整个供应链。企业互联网化加速财务工作与业务的深度融合,并在融合过程中逐渐强化内部控制和流动性管理。基于责任中心会计,集聚企业内部的“小数据”与互联网“大数据”,内部管理报告的内涵将进一步丰富,为管理会计价值最大化提供可能。

二、“互联网+”时代下管理会计信息化的新发展

在云计算、大数据背景下,在企业全面预算管理过程中,集团型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以流动性管理为支撑的营运资本管理的核心,财务绩效评价、会计责任中心,基于大数据和决策分析的内部报告是企业的“互联网+”应用管理会计发展的新趋势。

(一)云计算的发展推动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转型

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广泛运用催生出新的管理工具和业务模式。企业的财务部门参与到业务活动中来,使传统的“财务业务一体化”、“三流合一”真正成为可能。比如,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能够促进财务体系的再设计,推动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相分离,为财务职能转型提供基础;互联网技术手段与传统企业的融合可以促进互联网企业进一步拓展业务版图。新技术的发展是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转型的重要助推剂。

(二)互联网促进整个价值链条的流动性管理

传统企业现金流管理中的结算管理主要集中于内部的现金流管理。企业通过采用云计算和互联网技术,使得企业内部开发出上游和下游供应商以及经销商对流动性管理的产业链。“互联网+”金融的大力发展,要求企业能够实时实现对应收应付账款、库存现金等运营资本的监控。企业通过管理和优化资金周转期,实现对资金的实时预测与预警分析,确保企业具备较充足的资金量以及良好的偿债能力,同时能够为管理层做出合理决策提供依据。随着未来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管理会计不仅可在投融资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还可在经营决策等活动中充分发挥价值创造的作用。

(三)大数据时代提升管理会计的数据价值

大数据时代背景下,财务管理工作的内涵与模式发生巨大变革。财务共享中心的建立,一方面使得会计核算重复工作量大幅减少,另一方面促使财务人员的职能分工由传统会计核算向管理会计职能转变。财务管理工作逐步向企业业务领域延伸和渗透,并收集、分析、处理业务领域中的数据,从而为企业决策者提供更加有效、更加精细化的信息。管理会计的作用在于通过对企业内外部数据的分析与处理,为企业管理层提供企业过去的经营业绩以及当前的财务状况等信息,从而为管理层作出科学决策提供合理依据。大数据在管理会计工作中发挥的积极作用越来越显著。

大数据背景下,企业应该如何收集、处理、应用数据,才能充分发挥管理会计的功能呢?首先,建立数据收集系统。企业建立的数据收集系统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建立企业历史数据收集处理系统与当前数据收集处理系统。企业对内部的数据收集不仅包括财务数据,还包括业务领域中的数据。第二,建立行业数据收集系统。企业通过对行业数据的分析与处理能够获取信息,一定程度上可提高自身的综合竞争力。第三,建立其他数据收集系统。利用互联网等媒介平台收集宏观动态等信息。其次,数据处理阶段。该阶段主要是搭建数据管理的框架。最后,科学合理地应用数据。企业科学合理地应用数据能够为企业带来巨大价值增长,如何充分合理地应用数据也是大数据时代管理会计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管理会计是一个从数据收集到做出决策的过程。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推动精细化管理;第二,提供决策支持;第三,强调预测的价值。

(四)企业需积极塑造复合型管理会计人才

“互联网+”时代,企业不仅需要积极转型,管理会计的发展同样要求财务人员积极转型。“互联网+”背景下,管理会计人才的社会需求将进一步扩大,企业应积极塑造复合型的管理会计人才,从而满足日益变化的管理会计实务操作新需求。复合型管理会计人才团队的构建是企业管理会计工作全面推进的重要保障。企业应从以下两方面积极培养复合型管理会计人才。一方面,企业需要培养财务人员的计算机专业知识和会计实务操作技能,提高财务人员的数据处理和数据分析的能力;另一方面,企业应加强培训,促进财务人员知识结构层次由单一化向多元化的转变,使其工作重心由会计核算转向会计信息分析和财务管理,从而真正实现会计核算向管理会计的转变。因此,在“互联网+”时代下,企业积极塑造复合型管理会计人才也是管理会计信息化未来发展的一个新方向。

参考文献:

[1] 任丽瑛.互联网+时代企业管理会计的新发展[J].财会学习,2016,(8).

[2] 徐海宁.互联网+时代下管理会计的新发展[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5,(29).

[3] 张秀珍,王建伟.“互联网+”时代管理会计发展趋势和变化的探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20).

篇5

不少专家认为,互联网+是信息化促进工业化的升级版,而互联网行业领军企业阿里巴巴《互联网+研究报告》认为,“互联网+”在内涵上根本区隔于传统意义上的信息化,而是重新定义了信息化。同日,上汽集团与阿里巴巴集团联合宣布,将合资设立10亿元“互联网汽车基金”。在未来1-2年打造互联网汽车,是对应政府工作报告中‘互联网+’行动计划的现实诠释。

阿里研究院的报告认为,“互联网+”在内涵上根本区隔于传统意义上的信息化,而是重新定义了信息化。“传统讲的信息化没有释放出信息和数据的流动性,而互联网作为信息处理成本最低的基础设施,其开放、平等、透明等特性将使信息和数据动起来转化成巨大生产力,成为社会财富增长的新源泉。

互联网+金融酝酿出了近年来炙手可热的互联网金融。以2011年央行发放第三方支付牌照为标志,第三方支付机构进入规范发展的轨道。2013年至今,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P2P网络借贷平台、网络众筹等新型业态起步,第一家专业网络保险公司获批,互联网+金融的基础设施和行业形态明显迈上台阶。截至2014年底,中国第三方互联网支付交易规模达到80,767亿元,同比增速达到50.3%;全国范围内活跃的P2P网上借贷平台1,575家,贷款余额1,036亿元;众筹融资平台116家,一年新增平台78家,众筹融资金额超过9亿元。

互联网技术渗透积累的海量用户和金融行业的结合发展造就了互联网金融快速崛起的奇迹,冲击着传统金融业。随着互联网技术终端的日益普及,让金融民主化渗透到每个人的生活,成为普惠金融发展的基础。

“互联网作为一种通用目的技术(General Purpose Technology),和100年前的电力技术,200年前的蒸汽机技术一样,将对人类经济社会产生巨大、深远而广泛的影响,”报告说。

报告建议,“互联网+”的本质是传统产业经过互联网改造后的在线化、数据化,其前提是互联网作为一种基础设施的广泛安装。“互联网+”仰赖的新基础设施,可以概括为云(云计算和大数据基础设施)、网(互联网和物联网)、端(直接服务个人的设备)三部分,这三个领域的推进将决定互联网+计划改造升级传统产业的效率和深度。

互联网金融填补了市场空缺

互联网+金融不仅提升金融基础设施水平,增加国家金融竞争力,还填补了缺失市场,带来增量变革。从理论上看,市场在达到帕累托最优之前都有一个帕累托改进过程。互联网+金融创新完全符合帕累托改进的情形――在不损害传统金融机构及市场参与者利益的同时,给至少一个市场参与者带来增量利益。互联网+金融可以减少信息不对称,降低金融服务成本,提升金融服务效率,从而填补缺失市场。

波士顿咨询(BCG)2013年全球消费者信心调查显示,由于投资渠道缺乏,超过30%的中国消费者会将收入的20%以上投入储蓄,这一数字在其他国家往往不到10%。这些庞大的、未能在传统金融行业中得到充分满足的需求,构成了“中国特色”的金融抑制,也成了激发了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源动力。如果将中国6亿网民按收入水平和网络金融接受程度划分,传统金融机构关注家庭月收入1万元以上的这6,000多万客户,余额宝服务的主要目标人群是家庭月收入1万元以下、对网络金融接受度较高40的近2亿客户。

互联网金融模式下,金融服务边界不断拓展,服务人群将包括3.6亿尚未被互联网金融覆盖的长尾互联网用户,以及迅速增长的农村手机上网用户。随着互联网+金融发展的不断深化,金融服务边界的拓展将不仅仅局限于服务的人群。金融业务场景也将不断丰富。金融不再像工业时代时以企业为中心,以生产为中心,而开始以普通消费者为中心,金融服务和产品深度嵌入人们日常生活。例如,利用快的、滴滴等打车软件,直接通过手机支付并分享红包。正如Brett King的“Bank 3.0”一书所说,“银行不再是你前往的一个地方,而是你使用的一种服务”。

互联网金融激活了金融体系

经过多年的改革和完善,中国金融体系已经脱离技术性破产边缘,银行业整体资本充足率远高于巴塞尔协议的要求,坏账率相对较低,中国银行和中国工商银行还被列入全球重要性银行名单,直接融资比例也呈现出上升的态势。但中国金融改革还在路上,整个金融体系在资源配置、支付清算、风险管控等方面的功能还未能充分发挥。互联网+金融将互联网技术和金融基本功能结合,将对提升传统金融体系效率,改善金融生态,使金融更好服务实体经济起到重要作用。

首先,互联网金融将更有效地配置相对稀缺的金融资源。小微企业是中国经济中最有活力的实体。根据工信部数据,小微企业约占全国企业数量的90%,创造约80%的就业岗位、约60%的GDP和约50%的税收。但央行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底,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占企业贷款余额的比例为30.4%,维持在较低水平。传统信贷模式下,银行对小微企业的贷款成本高。一笔10万元小微企业信贷与一笔1亿元大企业信贷的流程和操作成本相差无几,但前者的利率远低于后者。因此,商业银行普遍缺乏对小微企业放贷的积极性。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不能简单依靠传统金融的增量,必须依靠全新的信贷理念、信贷模式。基于互联网的小额融资平台,包括P2P网络借贷平台、网络众筹、阿里小贷等新型业务模式为小微企业融资拓展了新渠道,也改善了融资服务体验,降低了操作成本,缩短了贷款链条。相比传统模式下,一笔贷款的发放周期在一两个月甚至更久,阿里小贷针对淘宝卖家的贷款具有“3-1-0”特征:3分钟完成在线申请;1秒钟获贷;0人工干预,整个流程实现全自动。互联网+金融将资源配置效率推到了全新高度,在降低金融机构交易成本的同时,也降低了企业的时间成本,在这个高速运转的后工业社会中,为各方参与者争取了更多宝贵时间。

第二,互联网金融将完善支付清算体系。基于互联网技术的现代化支付体系克服了时空约束,加快了资金流动速度,有助于提升支付体系的功能。同时,互联网+金融的支付方式将进一步促进去现金化。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看,现金使用越多,支付效率越低,现金的使用将使银行被动地增加柜面和自动现金处理设备,商户必须频繁到银行办理存款,中央银行也不得不印制和回笼大量纸币,企业、个人及央行的支付成本都因此增加。麦肯锡研究显示,“金砖四国”因现金交易产生的成本,1/3由银行承担,1/3由商户承担。反之,互联网支付有助于降低社会交易成本,并降低金融体系的风险。

第三,互联网金融将推动征信系统的发展。征信系统具有巨大的经济和社会价值。清华大学《征信系统对中国经济和社会影响研究》报告称,2012年征信系统拉动中国GDP增长0.33%。如果按照中国经济增长1个百分点促进130万人就业的话,征信系统在2012年直接增加40多万人就业。互联网金融企业已经在征信方面做了大量有益尝试,阿里巴巴集团为3亿实名制用户建立了互联网信用档案,并广泛应用到各条业务线,支撑起了万亿级的电商交易规模。2014年,该公司推出的芝麻信用业务,将互联网征信服务推上新台阶,将对我国单一依靠央行的征信体系起到有益的补充。

第四,互联网+金融将完善我国的价格发现功能。互联网创造的无边界平台为众多商家和消费者,以及商家之间的竞价提供了最优机制。在这种透明的价格形成机制下,资金价格更及时、准确地反映资金供求关系,进而引导资金的合理流动。同时,互联网+金融将有助于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增强现有金融体系的价格发现能力。

互联网金融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

相比于传统金融脱胎于保管和支付业务,互联网金融从实体经济而来,有着更好的实体经济基因。从服务的对象看,互联网金融更多地服务于中小微企业和创业企业。而创业企业的风险系数与一般企业是截然不同的。一般企业面临的风险是可持续经营和成本控制,创业企业的风险更像是二进制的电脑程序,1代表成功,0代表失败,失败的代价极为高昂的,传统金融必然无法有效支撑,所以才产生了风险投资。而互联网金融能比风险投资更好地适应创业企业的需求。从经济的角度看,大量的创业企业是经济活力的源泉,也是国民经济竞争力的保证。互联网金融与该类企业的结合,既帮助创业企业发展,也帮助互联网金融企业思考战略产品。从宏观方面看,现行的全球经济体系是高度跨区域、跨时期分布的,传统金融的资源配置方式存在极限问题,即使是国际金融中心的远期市场也无法完全解决资源的跨时期、跨区域配置问题。互联网金融的无地域、无物理网点的网状分散式分布特征可以推动该问题的解决。

篇6

>> “互联网 +”教学:机遇与挑战并存 互联网终端产业:机遇与挑战并存 移动互联网时代高校营销专业教学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互联网与德语教学 互联网与语文教学 “互联网+教学”:内涵、特征、优势及挑战 机遇与挑战:互联网时代的政府管理 互联网时代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浅谈互联网金融的机遇与挑战 浅析互联网金融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互联网金融:城商行的挑战与机遇 “互联网+”行动计划:机遇与挑战 论“移动互联网发展机遇与挑战” 互联网金融的机遇与挑战 互联网+工业,中国的机遇与挑战 浅析互联网银行的发展机遇与挑战 “互联网+”时代的教育:机遇、挑战与对策 “互联网+税务”的机遇与挑战 互联网教学与传统教学的优势整合 互联网与英语语法教学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3]陈一明.“互联网+”时代课程教学环境与教学模式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03):228-232.

[4]张广君.“互联网+教学”的融合与超越[J].教育研究,2016(06):12-14.

[5]荆全忠,邢鹏.“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教学模式创新研究[J].教育探索,2015(09):98-100.

[6]颜正恕,徐济惠.线上线下一体化“互联网+”个性化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05):74-78.

[7]胡乐乐.论“互联网+”给我国教育带来的机遇与挑战[J].现代教育技术,2015(12):26-32.

[8]刘延东.在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上致辞[N].中国教育报,2015-05-24(1).

[9]钟秉林,方芳.“互联网+”背景下的教学改革[J].教育与职业,2016(19):5-7.

[10]张岩.“互联网+教育”理念及模式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6(02):70-73.

篇7

房地产业进入新阶段,需要认识和拥抱互联网。

当前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一轮工业革命正在兴起,互联网创新驱动的新的供应链和新的经济动能,有力的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利用互联网+为手段的产业领域服务,成为各行各业的基本共识。房地产业走向新业态,需要创新和拓展互联网。今年“两会”,总理在政府报告中提出要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正在与经济社会方方面面融合,在推动房地产业提高效率,加快组织变革,促进技术进步,提升生产力创新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互联网+”是互联网思维的进一步实践成果,它代表一种先进的生产力,推动经济形态不断的发生演变。从而带动社会经济实体的生命力,为改革、发展、创新提供广阔的网络平台。

房地产业告别了黄金十年,迎来白银十年,房地产行业也由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房地产产品经历四代转型,

第一代是为业主提供一座好房子,一个居住空间;

第二代是为业主提供好的建筑、好的户型、好的景观绿化,好的生活配套;

第三代是为业主提供集品质及服务于一体的大体量的住、商、旅、文、老综合体;

第四代是提供高品质的生活方式,即通过创新实现文化、信息技术、科技创新、互联网+应用的合成与整合以及向后期服务产业链延伸,建立舒适生活、健康愉悦、延年益寿的生活环境。让住户得到更舒适的居住体验,回归住宅本身的居住价值。可见,房地产业同工业一样,也要实现4.0版新业态。

我国房地产业的三大改变:一是住房需求和供给关系的变化。住房需求层次和需求观念发生了变化,房地产每年的内涵发生了变化,但核心是供求关系的变化,这个变化仍然是由传统的衣食住行需求变为人性化的生活方式的需求。居住人群分散、需求多样性、个性化,城市各具特色,迅速掌握和市场预测较为困难,供求十分复杂。消费者会依照自己年龄、职业、家庭情况,了解欲购楼盘周边的交通、文化、教育等信息,这种需求是千差万别的,要精准地掌握这些需求必须通过大数据、互联网汇集算成。互联网是聚合和整合这些有效需求信息的工具。二是改进信息的获取和过渡的方式。三是将分散的信息整合后,有针对性的提供给消费者。

互联网是一个产业,同时也是一个工具,运用户互联网+中国房地产产业转型升级作用很大,通过互联网把资源聚集起来,是促进产业升级的观念的提出,也是机制的创新。

进入互联网以后,不但通过资源整合、兼并重组、跨界合作、人才流动,改变房地产的生产组织方式,还能通过利用互联网技术支持房地产业创新产品和服务,优化流程和管理,增强资源服务。

通过与互联网企业的合作,能够降低传统业务的营销和运营成本。同时围绕互联网技术开展新的业务,如社区增值服务、房地产金融等,这也符合房企的转型思路。三五年后,将检验‘互联网+’概念的成果,过了这两年的风口,市场将回归理性,企业的好与坏很容易浮出水面,届时“互联网+房地产”企业大洗牌的阶段也就会来临。

由于多地产、跨界地产的特点,为互联网对置业提供了多种可能。互联网通过发现合作创新商业模式,实现差异化发展。例如万达按照要求,在万达广场定制实体店,实现线上线下强强联合。再比如,江苏盐城在新区引进大数据产业,推动智慧城市、生态城市、人居新城融合发展。

利用互联网金融解决开发企业所需的资金。包括国家开发银行在内成立了中国供求网,目标是为全国2800多个市县提供融资、融商等中介评估和信用服务。这些互联网+服务,无疑在房地产等业态和模式的创新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互联网另外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创新。前几年,由于租赁市场发展缓慢,房地产企业和企业家创新动力不足,而互联网+所提供的跨界融合无疑激发了企业家二次创业的热情,像万科的毛大庆创业做创新工厂。如论坛用互联网为阿拉善牧民公益卖小米,有了互联网,使企业家对市场的把握更准确、管理更智慧,人和人的创造性也得到更好的发挥。

房地产业展现新特征,需要连接和融入互联网

对互联网仅仅停留在供求认识和需求把握还不够,还要运用好互联网。当前房地产领域哪些环节需要互联网,互联网+加到什么地方最合适,发展的趋势是推动互联网与房地产业的全面融合。利用互联网+帮助房地产行业找市场、找定位、找资金、找客户、找人才、找合作。看房地产业的未来市场究竟在哪里,产品能不能满足老百姓需求,其中有五个方面应该优先考虑。

互联网+产业融合:互联网虽然千变万化,但本色就是连接。无论连接是人与人的关系,还是连接产业与产业的关系,互联网的重要之处就是实现更大的拓展和延伸,网络越大,拓展力越强,房地产产业链长,多环节环环相扣。我们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提升房地产业的附加值、深价值还有很大空间。

我们将不可移动的房地产变成灵性的、人性化、绿色、环保、宜居、节能、生态的房地产,从而实现房地产的居住生命周期中价值最大发挥,同时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互联网+众筹:首先,它能营造市场,以需定产,新金融服务为消费者降低购房职责。房地产除了土地、建造成本以外主要是融资成本和营销成本,这些成本大部分由消费者承担,众筹以后可以将市场零散的资金归集起来,减少项目前期开发的费用,有效降低开发成本。其次,可以帮助开发企业尽快回笼资金,加快资金周转。在制造稳定供需市场、保证企业收益、节省过程有好处。三是消费者可以在线上选择设计,考虑地段,自己提出意见、户型和配套设施的需求,跟踪施工建设,施工建造和质量监管,将小区的文化、教育、健康等资源引入未来社区。

互联网+营销,化繁为简,让买卖双方都受益。它的好处一是信息便捷,方便查阅,有利于新房交易,也有利于发展中介市场。

互联网+家装解决了装修个性和批量化生产,将传统家装的研发、设计、硬装、软装,家电等联系在一起,30分钟左右就可以打出效果图。

互联网技术实现了室内设计和装修服务一键生成,成本和工程量一标核算,施工效果图一目了然,使住房者既省时、省力,也省心、省钱。

互联网+社区服务,构建社区生态链的“引力”与“磁场”。

只要我们发挥好互联网+的作用,房地产提升产品品质的前景会越来越好。经济社会效益也会不断提高。房地产与互联网的融合不仅仅是上面五个方面,还会把互联网+与房地产的设计与施工、绿色环保、节能减排,以及清洁地产、旅游地产、养老地产、医疗健康等相融合,为传统的房地产业插上新的翅膀。

房地产业走向新业态,需要创新和拓展互联网

互联网正在改变着房地产业的发展方式,推动房地产业向高层次、高质量发展。但在用好和发展互联网优势的同时,也不能丢掉房地产业长期形成的优势和特点。优势之一就是住宅产业化和百年住宅的创新技术和信息手段。住宅产业化与互联网有着天然的共存共生的关系,其本身就有新技术、新服务的代表,除了先进产业的大方向,要使互联网+在房地产业发生更大的作用,关键要让互联网与信息化、与住宅产业化互相促进、共同发展。在这方面有两项工作非常重要。

互联网+住宅产业化,提高居民的居住质量。通过互联网与信息化,促进互联网与建造业的跨界融合,推动建筑信息模型BIM等技术在工程中的应用。BIM技术进行制作在供应商阶段,不管是预制的墙还是部品,都通过芯片连接起来,无论钢材、沙子是哪里生产的,整个生产过程是谁经手的、谁安装的、谁监理的,全部可以数字化,让每一个部件、构件、标号、质量都能跟踪,向实现房地产业中国制造2025或曰4.0版房地产迈出了一大步。

利用互联网核心改进互联网的建造方式。远大住工在充分吸纳美国、日本、德国、新加坡等国家先进理念与技术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市场实际情况,建立起完善的住宅产业化研发体系、制造体系、施工体系、材料体系和产品体系,解决了保温隔热、隔音效果差、防护抗震性能不符合要求等质量通病,使污染、能耗降到再低,有利于住宅建造早日创造工业化标准、工厂化精度、工业化效率、工业化质量。

通过互联网技术改进和提高住宅的性能。过去住宅品质上不去,与部品性能差、质量使用周期短有很大关系,具体体现在采购环节成本高、效率低,信息不对称,在建材和部品部件优采方面做得还不够好。有了电子商务,在线上线下互动,优采平台不但能进行产业化选择更多更好产品,还可以淘汰那些能耗高、有污染的建材,利用更多的绿色建材、环保建材和新型建材,提高居住者的居住质量和生活品质。

篇8

【关键词】互联网+ 产业服务化 制造业服务化 融合发展 结构调整

【中图分类号】F49 【文献标识码】A

互联网与各行各业的融合,早在多年前,就以信息化应用、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制造业服务化等形式在孕育发展。今天,“互联网+”理念的提出,进一步将以互联网为载体的融合发展上升到占据新兴业态竞争高地,推进中国经济结构转型优化的新高度。借“互联网+”行动计划的东风,在一产、二产和三产中全面推进“互联网+”,对中国经济转型将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互联网+”将极大推动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

“互联网+”将从经济结构优化、业态结构优化、市场结构优化三个方面,产生结构转型的效应。

“互联网+”将依靠创新驱动,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向产业服务化方向调整。如果说,“ICT革命是一个服务业的故事”,那么,“互联网+”是一个服务化的故事。服务化不光涉及服务业,而且涉及农业、制造业,是一产、二产和三产共同的升级过程。服务化代表增长方式的转变与经济结构的优化,其方向是要使经济从同质化、低附加值、产业链低端的非优化结构,转向提高质量,追求高附加值,进入产业价值链高端,满足人们多样化需求的优化的结构。

中国政府此时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客观上将推动互联网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整合,变革生产方式,引领产业转型升级。互联网在这里不光意味着技术,而且是一种新的生产方式(新业态是这种新生产方式的外在表现形态)。产业化与服务化最直观的区别在于,产业化是大规模生产,长于降价竞争,进入低端结构,提高GDP速度;服务化是差异化生产,长于提价竞争,进入高端结构,提高经济增长质量。“互联网+”传统融合行业,实际是产业化与服务化相互渗透融合过程,要在保持增长速度的同时提高增长质量。从产业化向服务化转变,就是从传统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

中国将充分发挥网络空间对我国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的智能化提升作用,利用移动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打造网络服务平台,加快实现向智能化、服务化方向的转型升级,实现各行各业的普遍增值。在这里,我们看到,智能化、服务化并不仅仅是“互联网+制造”(如工业4.0)的方向,也是“互联网+服务”、“互联网+农业”的方向,是整个经济转型的方向。这不意味着我们又提出了新的转型目标,而是同此前目标一脉相承。例如,科技含量高,环境污染少,这是人与自然关系方面的转型目标,它可以概括在智能化之下。经济效益好,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也可以概括在服务化之下。因为服务化就是指通过差异化实现高附加值,差异化只能靠发挥人力资源实现。这可以解释近年来为何中国GDP增速下降,但就业率不降反升,这主要是服务业、服务化发展的结果。

“互联网+”的过程还是创新驱动转型的过程。“互联网+”与创新驱动的交集在市场导向,市场在服务化中,通过差异化需求,自然而然地产生对创新的需求。创新就是差异化的供给。没有服务化显示需求目标,创新就会陷入盲目。以往政府导向的创新,往往与应用、需求脱节,主要就是因为没有与服务化结合,片面强调产业化,造成供给导向而非需求导向。互联网产业从出生起,就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由市场获得创新的源动力。“互联网+”将进一步发挥互联网产业所长,将需求导向的创新驱动,注入所结合的各行各业。一方面在技术创新上学习美国所长,补上自己所短;另一方面在市场创新上发挥中国所长,以补美国所短(美国互联网企业在中国市场百分之百输给中国商业模式)。在“互联网+”中以市场创新为主、技术研发为辅,解决结构优化中的高附加值问题。事实上,如果在“互联网+”各行各业中,真能把互联网业专克美国“师傅”的本事学到手,中国对美国的超车就自然实现了。

“互联网+”将占据新业态竞争高地,使互联网发展空间拓展到中国各行各业,催生多样化增值应用。新业态将突出增值服务,从旧业态中长出增值服务这一价值增长点。以增值的业态化,保证高附加值的稳定来源。这不同于研发创新的思路,是市场创新的思路。

新业态将突出平台作用,重点发展平台(支撑服务业),形成“重服务(支撑服务)―轻服务(增值服务)”相结合的新型业态。

支撑服务业与生产业既有联系,又有区别。B2B服务业属于生产业,但不等于全是平台支撑的服务业。中国互联网相对欧洲等国的突出优势在于有一大批世界级的互联网平台企业,通过分享平台资源,为增值服务(APP服务)创造了轻资产运作的条件。

新业态将突出新技术经济范式的作用。在利用互联网方面,要从单纯利用互联网技术,深化为接受互联网技术经济范式。

首先在与移动互联网结合中,不光要得到移动技术,更主要是接受精准营销,例如C2B,以及WEB应用(去中心应用)这些移动模式;其次,各行各业在与云计算结合时,重要的是吸收云服务、商业云、分享型经济这些新模式;第三,各行各业与大数据结合中,比数据分析更关键的是从技术上的多样性,悟出商务上的范围经济(多样性经济),实现模式创新。

新业态将突出数据业务。“互联网+”最终使各行各业实现数据业务的主营化。推动各行各业第二信息部门从成本中心转变为利润中心。例如,电信业早期以语音业务为主营业务,但最终被数据业务“越顶传球”(OTT),实现超越。未来各行各业的增值业务都将成为数据业,形成对传统主营业务的冲击,加快产业创新。

“互联网+”将发挥网络在配置资源方面的主导作用,推动市场向精准化转变。“互联网+”将使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得以充分发挥,更上一层楼,一旦发挥网络超过市场之处,即一对一、精准配置资源的优势,“互联网+”将显示出超级资源配置效力。

与市场机制一样,网络扁平化地配置资源,在这点上有别于政府机制,又有别于市场机制。其次,市场机制主要以定量的价格为手段配置资源;但网络机制主要以定性的信息为手段(包括语言、非结构化数据)配置资源,可以直接精准配置价格所无法配置的资源(如品质、体验),形成情境定价。

“互联网+”将给市场竞争带来新的特点。首先,“互联网+”更适合差异化竞争中具有沉淀成本的可竞争(Contestable)状态,而非同质化的完全竞争状态,表现为平台类似“自然垄断”,而应用(APP)完全竞争的新垄断竞争结构;其次,“互联网+”擅长提高的是效能(相对于差异化的效率,即低成本个性化),而不仅是一般效率(低成本同质化),表现为效率与多样性并重;第三,“互联网+”长于提高劳动者的多样性产出(如创新,因此具有更高附加值),而不仅仅是"劳动生产率",表现为不仅直接创造更多就业,而且可能提供创造性劳动的工作机会(如创客),并且在一次分配中实现公平(例如苹果商店模式中APP得到三七分成中的70%,而无需转移支付,直接实现公平)。

最根本的“互联网+”,是“互联网+”市场。“互联网+”发展起来之后,人们在说“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的同时,将补上一句,“发挥网络在配置资源中的主导性作用”。无疑,互联网将加快有效能的资源配置机制的形成。这由信息化的驱动作用决定。

“互联网+”将引领制造业转型升级

“互联网+制造”,是“互联网+”行动计划首先要加以推动的领域。“中国制造2025”是“互联网+制造”的重要基础,制造业服务化是“互联网+制造”的重要方向。

“中国制造2025”与德国的工业4.0、美国的工业互联网代表了下一步制造业与互联网结合的世界性趋势。其中,“中国制造2025”对于推动中国制造由大变强,使中国制造包含更多中国创造元素,促进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向中高端水平迈进,具有重要意义。互联网将帮助中国推进智能制造,提高工艺水平和产品质量,促进生产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带动高附加值的新业态的发育,提升制造业层次和核心竞争力。

把中国正在推进的“互联网+制造”,当作工业4.0或工业互联网是不准确的。德国和美国提出工业4.0或工业互联网,除了顺应发展潮流和普遍规律外,还有与中国竞争的意思。中国可以借鉴其中的普遍规律,但如果照搬德、美针对中国的扬长避短之策,势必造成中国的扬短避长。所以中国必须独立思考,在遵循“互联网+制造”共同规律的同时,扬长避短,才能寻机超车。

乌尔里希・森德勒在《工业4.0》一书中认为,工业4.0实质是为了“控制工业的复杂性”。他指出,“近几十年里,技术开发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产品乃至系统无限增加的复杂性”,“产品的开发和制造所必需的程序的复杂性也在不断增加。传统的方法、手段和结构不足以稳定地控制这种复杂性”。例如,德国工业界认为:“如何解决多样性价值和复杂性成本之间的矛盾,已成为当今汽车制造商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森德勒认为,“复杂的、智能的、网络化的技术体系强迫人们找到新的商业模式”。而对策则是:“把现在的手持设备操作的简单性尽可能多地转移到工业开发和生产的过程及产品上去。这通常被称为简单的复杂(Simplexity)”。这是理解工业4.0、工业互联网和“制造业2025”的关键。“互联网+制造”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多样性价值和复杂性成本这对“收益―成本”矛盾。相形之下,智能化、服务化已经具体了,只是上述逻辑的派生。智能化是指从技术角度(人与自然关系角度)提高多样性价值和降低复杂性的成本,服务化是指从商业角度(人与人关系角度)提高多样性价值和降低复杂性的成本。

中、德、美“互联网+制造”的不同在于:德国的优势在制造业的中间环节,美国的优势在技术创新,中国的优势在市场创新。德国工业4.0针对中国的一面在于,他们认识到,德国工业正是由于存在以嵌入式软件技术形式固化的复杂性中间增值环节,才没像美国制造业那样被中国掏空。因此他们加强以软件固化多样性价值这一增值点,进一步改进方向是引入移动智能的化简、降低成本,实现Simplexity,防止被中国人追上。美国搞工业互联网,与德国相反,是在总结与中国竞争教训,也认为不能把制造业搞得太简单同质化,要发挥技术创新这一相对中国的比较优势,占据制造业的上游,利用自动化制造“新硬件”。“工业互联网”立论不像工业4.0那么稳,弱点在它与就业脱节,招致更强调就业的“新工业革命”(创客)理论与之竞争,二者真正的共识在强调技术创新上。中国的“互联网+制造”,一方面要补自己的短板,这就是通过“制造业2025”,强调智能化――分别加强工业技术和信息技术,并强调相互融合,分别去追德国、美国所长;另一方面还要发挥自己的所长,这就是背靠巨大市场的比较优势,在市场创新上寻求超越德、美,获得“互联网+制造”的主动权。

中国的“互联网+制造”要加强服务化环节的创新驱动,寻求弯道超车。中国通过互联网+行动计划来加大力度,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从表面上看,这说的是技术;但仔细阅读政府工作报告,它说的实际是新业态。因为是在新业态这一节下谈“互联网+”,而不是在技术的那一节下谈。发展新业态属于市场创新,它要由技术与商业两方面配合来实现。技术与商业结合得好,中国就会发挥出相对德国、美国的优势。

前面已经分析过什么是一般新业态,现在重点来剖析制造业新业态。现代制造业是在一二三产普遍从产业化向服务化转变中发展起来的,因此制造业业态的所谓“现代”,首先要由这一特定的现代化内涵来决定,而不光只是技术升级。第一,“互联网+制造”形成的新业态,应是指制造业服务化这个方向的新业态。其目的是从结构优化上解决高附加值的稳定来源问题,中、德、美的不同仅在于相对于最优制造结构的相对位置不同,但共同趋向于新业态竞争高地这一点是相同的。要解决的都是提高多样性价值和降低复杂性成本这一主要矛盾。智能化和服务化,都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第二,中国“互联网+制造”需加强对制造应用的支撑服务。制造业服务化可以有不同发展形式,需根据国情确定。德国由于弱在互联网支撑服务(SAP过去只是支撑工业3.0时代的IT业务服务),因此把增值点定位在制造内部,将网络引入制造内部,因此特别强调软件的中心作用。中国同德国比,强在互联网支撑服务,但以往主要不是支撑生产,而是支撑消费,应该把互联网支撑服务,先“+”进制造业体系,在生产业中发展出像阿里巴巴那样的世界级平台。中美在争夺“互联网+制造”领域的生产性支撑服务平台上难分胜负。美国对新硬件创新的技术支撑服务强,而中国对制造应用的支撑服务强。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中国的制造应用选择由自己的服务平台来支撑是再自然不过的。从这个角度看,价值网络的作用和定位对中国来说就重要起来。中国需要跨越从产业链整合、价值链整合到价值网络整合的三级跳,挑战与希望都非常大。第三,“互联网+制造”的高附加值将来自多样性制造应用。制造产品向个性化的制造应用服务转变。在“端应用”(APP)上,依托价值网络生态,实行轻资产运作,是提高多样性价值和降低复杂性成本的必然选择。

中国发展“互联网+制造”,离不开技术创新,要以企业为主体逐渐加大研发投入,有效推动互联网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的结合,并将先进的技术模式转化为先进的服务模式(如将云计算转化为云服务),使创新驱动中技术创新与市场创新两个轮子都很好地转动起来。

“互联网+制造”既不是软化,也不是硬化,未来发展趋势是“软硬兼施”。通过信息物理系统(CPS),实现信息的软与物理的硬之间的融合。中国的制造业,要从做大,做强,向最优的方向发展。从长远看,不光要看到2025年能不能把钱赚到,还要看是否能发挥出中国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通过新业态实现长期可持续的产业发展。

“互联网+服务”将强化现代支撑服务业以激活增值服务

以互联网思路发展服务业,一方面要重点发展支撑服务业,为支撑服务营造良好政策环境;另一方面,要在支撑服务业基础上,刺激多样性的发展,发育高附加值的增值业态。

作为现代服务业的一个关键组成部分和先导部队,互联网的服务业的升级可以说是整个中国服务业升级的一个风向标。互联网促进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其中以平台化、生态化为特色的电子商务支撑服务业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深刻改变了流通业的面貌,改变了中小企业发展的商业环境。“互联网+”将把这一成功复制到流通业之外的所有服务业中。

互联网服务业态上的一个关键特征,是基础平台与增值应用的分离。“互联网+服务”在所到之处,势必将这种业态带入服务业中的各个子行业,包括互联网金融、互联网交通、互联网医疗等等,在现有的传统服务业基础业务业态上,长于基于数据业务的增值业务业态来。

基础平台与增值应用的分离,相当于重工业与轻工业的分离,是服务业内部支撑服务业(“重”服务业)与应用服务业(“轻”服务业)的业态分离。这种分离对业态的创新在于,第一,实现重资本与轻资产的分离,为多样性增值创造轻资产运作的条件,有效降低了创造多样性价值的复杂性成本。“互联网+”带来的一个重大改变是通过提高知识形态的虚拟资产在资本中的比重,将服务业固定成本的构成,从现有由物质投入(如大商场的土木工程)为主,转向无形投入(如软件、虚拟商铺)为主。由于这些无形资产可以零成本复制(例如电子商务的虚拟柜台可以零成本无穷复制),使得增值应用(APP)的提供者不必重复构建固定成本,而在“以租代买”的商业模式(即分享型经济模式或称云服务模式)下,只需要自身的边际投入(如创造性劳动),就可用轻资产运作方式创造多样性价值,从而有效降低了多样性价值的复杂性成本。这与工业4.0的原理异曲同工。

第二,促进了服务业“大”生产与“小”生产的有效社会分工。基础平台相当于大规模制造的“大”生产,增值应用是个性化定制的“小”生产。在“大”生产方面,支撑服务业与生产业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支撑服务业肯定都是生产业,但生产业不一定是支撑服务业。因为支撑服务业必须是以平台形式(社会化大生产方式)提供生产,而不靠平台的倍增放大作用直接提供人工形式(小生产方式)服务的只能算生产中的简单再生产。中国与欧洲发展电子商务的最大区别就在这里,欧洲各方面条件都比中国好,但电子商务发展不如中国,就是因为中国有阿里巴巴等一批上市平台,相当于服务业中的“重工业”;而欧洲只有应用,没有大平台,就好比搞工业但只有轻工业没有重工业,因此搞成了服务的简单再生产,没有起到对APP多样性价值的倍增放大作用。“互联网+服务”,最核心的就是要解决在世界级平台的支撑下发展服务的问题,把中国的服务业,从整体的小生产状态,提升到世界级水平的社会化大生产的水平之上。在“小”生产方面,思路应是在大生产的水平上,倒过来发展“小”生产――即个性化的、定制的多样性增值服务。传统服务业的问题在于,人工服务虽然增值性强但成本过高(即鲍莫尔说的服务业“成本病”),其实质是多样性价值与复杂性成本相互冲突。“互联网+”利用平台化解了复杂性成本,通过分离固定成本与边际成本,复制前者,分享给后者,从而战略性地解决服务业的高附加值如何以利润高于成本的方式稳定下来的问题。

“互联网+”带来的新业态,实质要求在信息生产力基础上转变产业发展方式。过去提转变发展方式、增长方式,都不提新生产力,只在生产关系中空转,极易落空。“互联网+”的新业态,则把生产力引入生产方式的转变中,为发展方式、增长方式转变提供口号之外的实实在在的基础。从生产力与生产方式关系看,旧业态是规模报酬递增驱动的,面向的是做大,新业态是范围报酬递增驱动的,面向的是做优。由此推论,“互联网+”要产生实效,需要通过创新,降低多样性成本以支持提价竞争,从而实现高附加值的业态转变,在此基础上实现产业升级。

“互联网+农业”将充分释放服务化潜力,将农业现代化提升到新水平

中国工业化目标还有五年即将基本完成,在即将进入的信息经济时代,以服务化驱动产业化,是与信息化驱动工业化相一致的新的路径选择。从这个意义上说,农业服务化代表着农业现代化的新方向,应成为“互联网+农业”的中心议题。

农业服务化要解决的问题。从生产方式来看,农业家庭经营是按一产的生产方式搞农业,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按二产的生产方式搞农业,农业服务化经营则是按三产的生产方式搞农业。

如果说农业产业化主要解决农业的社会化大生产(规模经济)问题,“互联网+农业”则更多是在农村产业化基础上,进一步解决农村家庭经营的多样性价值与精准对接市场的复杂性要求之间的矛盾。例如,农业名特优新产业具有较高的附加值,互联网可以有效降低订单农业的复杂性成本(传统订单农业可以处理简单情况,难以应对复杂情况),在农业领域解决多样性价值与复杂性成本的矛盾。

从更广的背景看,在通过农业产业化提高农业生产率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需要信息化提供新动力,依托互联网平台开辟更加适合农民增收的增值渠道。推动公司+农户,向网络+农户转变,有效化解产业化条件下形成中间层层得利的公司与农户的利益矛盾,让农民与增值业态直接结合。“互联网+农业”的特色在于通过平台服务与增值服务互补的服务化新业态,系统开辟农民增收的新方向。家庭经营与互联网在个性化定制上具有螺旋式上升的关系,小生产的个性化定制增值性好,但成本性弱;“互联网+”能起的主要作用就是把家庭经营的个性化特点从弱势变为优势。

农业服务化的实践基础是信息化、电子商务助力和引领的“新三农”转型。遂昌模式开启了服务驱动型县域电子商务发展模式;浙江省的“电商换市”已成为全国首创的省级电商兴农村、行业电商化的战略部署。从农业电子商务的微观实践看,互联网在帮助农民与市民对接特色商品(如一村一品)上具有特别的优势,不同于产业化的大宗商品交易。有利于推动农业从同质化的产业化,向差异化的服务化方向转型升级,形成中国特色的家庭个性化定制自主经营与产业化大生产对接之路。

以服务化带动产业化,以产业化促进服务化,实现融合发展。农业产业化的本质是“工业化+农业”,“互联网+农业”的本质是“信息化+农业”。基于信息化驱动农业现代化这一定位,结合农业产业化,中国“互联网+农业”之路,应是工业化与信息化两次现代化的统一。相对于农业产业化,这意味着现代化的提速,要把发动机马力提高到“工业化还有五年就要基本完成”之后新动力系统上来,否则全局都按信息化的马力带动,但农业还按工业化的马力带动,农业就会拖全局的后腿。信息化驱动,就是指要加上一匹马力更强的发动机,让信息化与工业化两台发动机一起拉动农业。

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率,服务化要比产业化效率更高,比产业化马力更强。服务化不完全等于电子商务化,但它首先是电子商务化。电子商务不光是做小买卖,而是要解决新的商业基础设施问题。具体说,要把农业从依靠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第一代思路,“要想富先修路”的第二代思路,转向电子商务平台等服务基础设施的第三代思路。

新商业基础设施在农业中的普及与应用,使得信息逐渐成为与土地、资本和劳动力同等重要甚至更为重要的核心生产要素,形成分布式协同特征的信息生产力,优化重构传统的农业生产与流通关系。信息生产力融入现代农业技术并进行集成化组装,进而释放出信息经济下农业升级的巨大能量。

以市场机制的农业服务业的发展进一步提升农业位势,以机制保障农民增收。产业化是中国制造时代的农业发展思路,以一产的二产化来推进现代化无疑是十分必要而且完全可行的。但在中国经济急剧向服务化升级的新形势下,需要以农业服务化的发展以及一产的三产化,进一步提升农业在整体经济中位势,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正如梁春晓所言:“如果我们没有足够强大的服务业,我们就不可能有更好更优的增长方式,我们也就无从谈什么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之间必须经历一个中国服务,因为服务是专业化分工的结果,所有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化都离不开专业服务。”

在产业化机制下,我国农业形成了自上而下的服务体系。从这种服务体系建设向服务业发展,是向市场经济的惊险一跃。服务化不同于服务体系之处,首先在于它是完全在市场经济基础上发育形成的,有助于与政府主导的服务体系形成互补,共同发挥社会服务作用;其次,网络本身配置资源的作用不亚于实体市场,它可以比实体市场更精准地、一对一地在分散的农村空间配置资源,这是农业向信息经济的伟大一跃。信息经济全面发展,不可能单把农业落在后面,离开“互联网+农业”,信息经济无法全面发展。

由电子商务带动或驱动下的农业服务业的发展,将形成三类服务业态,一是农业电子商务服务交易服务;二是农业电子商务支撑服务,“指的是几乎所有电子商务交易都会用到的基础的电子商务服务,像物流快递、网上支付、云计算等公共服务”。值得注意的是,支撑服务或平台服务,是中国相对于世界各国的竞争优势所在,中国农业一旦与世界级的商务引擎结合,将产生巨大能量。这一能量不亚于整个农业产业化的能量。三是农业电子商务衍生服务,特指基于平台上的应用(APP)服务,包括交易之外的其他产业链、价值链上的增值服务。值得注意的是,农业商务衍生服务是农民成为增收主体的关键。通过免费的支撑平台,服务于以农民为增收主体的衍生服务,这是克服产业化中公司与农户利益矛盾的根本解决之道。在农业之外,“互联网+”还可以为农民从事二产、三产提供有力的服务保障,促进农村城镇化与城乡一体化的发展。

通过服务化实现农业转型、效能提升和质量提高。服务化不同于服务业,是指以服务业的生产方式搞农业,以信息化的方式搞农业。是家庭经营与产业化矛盾在更高层次上的扬弃。服务业或信息化的生产方式,在于将定制(家庭经营方式)与大规模(产业化经营方式)有机结合为一体(大规模定制)。

农业服务化也不限于农业服务业,可以将三产的经营方式引入到一产之中。比较农业、工业和电子商务的效率可以了解其中机理。一产生产方式的特点是小生产,二产生产方式的特点是大生产,三产生产方式的特点是小生产(定制)与大生产(大规模)的结合。服务化中的平台经营主要提高大规模生产和社会化服务的成本领先竞争优势,服务化中以农民为主体的衍生服务主要提高定制生产(如订单农业)和增值的差异化竞争优势。

在产业化中,以科层化的企业方式(集中迂回方式)降低交易费用;而在服务化中,以扁平化的网络方式(分布式网络协作方式)降低交易费用。产业化的优点在效率,服务化在吸收产业化优点的同时,加入多样性经济的优点并形成效能(效率+多样性)上的新优势,从而在经济基本面上解决增产(成本领先)与增收(差异化)的矛盾。

“互联网+”,本质上体现的是信息化驱动。中国工业化目标还有五年将基本完成,最根本的经济转型,是从工业化经济向信息化经济的转型,这是经济现代化水平的质的提升。从这个意义上说,“互联网+”是信息化主导机制落地的具体方式。

责 编M凌肖汉

"Internet Plus" and the Future Pattern of the Chinese Economy

Jiang Qiping

篇9

在互联网被冠以“+”之前,没人提出也没人想过,互联网产业的热度能被拔高到房地产、汽车、金融,当然也包括旅游之上的冠盖产业。既然如此,“旅游+”是不是也同样可以“当仁不让于师”呢?

“旅游+”还是“+旅游”?

最近读了北京旅游学会副会长张辉教授的文章,张老师认为旅游和互联网虽然都是“平台”,能“促进共享、提升价值”,但是,互联网是具备可扩展兼容性接口的平台,而旅游只是存储和交换的平台。换句话说,互联网可以做成“互联网+”,而旅游只适合做成“+旅游”。

我基本同意张辉教授的看法。张教授长期研究旅游经济,是这个领域的殿堂级高手,他作为行业内专家下如此结论,是否在“大义灭亲”或杀旅游的威风?我身边有很多人这么看,更有人叫好,说是给自大的行政管理部门上了堂好课。这种声音固然叫座,但在我看来,却误解了学术研究的真谛和产业分析的作用。

近10年来,我一直在关注时间配置(包括假日经济和旅游经济)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按照目前主流的内生增长理论,推动经济增长的最大动力是创新,而创新的主要对象不是要素(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而是技术,即生产函数中的TFP (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理论的看法是,经历了要素积累式增长的工业化阶段后,后工业化阶段的增长靠技术创新来牵引。也就是说,当我们问什么是经济的引擎时,增长理论告诉我们,经济只有三类引擎:要素引擎(投资和消费以及出口三驾马车都属于这类引擎)、技术引擎(能激发创新的技术和知识)和制度引擎(改变资源配置方式的规则和文化力量)。

工业化阶段靠要素引擎,后工业化阶段要靠技术引擎,制度引擎对两个阶段都重要。未来,我国要进入以服务业为主、旨在提高生活质量的后工业阶段,就需要从要素引擎换挡到技术引擎。而互联网,正是新经济、新技术进行不断创新的结果,也是正在不断创新的技术本身。“互联网+”只是“当前创新技术”和“技术引擎”的代名词和指代词。“互联网+”就是“创新+”、“技术引擎+”的意思。把“互联网+”中的互联网当做行业来理解,于是提出“旅游+”从理论上来看是不合适也不可行的。因为从增长引擎的角度看,没有一个行业可以充当引擎,只有要素或技术堪当此任。

按照官方对“旅游+”的解释,是要推进 “旅游+生活方式”、 “旅游+交通”、“旅游+新型养老”、“旅游+健康养生”、“旅游+购物”。那么,把“旅游”两字换成“金融”和“汽车”甚至“煎饼果子”,是不是都能自圆其说呢?我看是。所以说,只要是行业,就无法充当“+”的角色,不光旅游不行,金融也不行,房地产也不行。互联网行,不是因为这个行业行,而是因为互联网在此处代表的是一种技术创新方式。唯有经济引擎,可被冠以“XXX+”的名头。误解了这层含义,以行业之身求引擎之号,当然容易引致非议。

从这个角度看,综合性强的、增长势头好的行业,如果一定要借用“互联网+”的名号,还是以“+旅游”的姿态出现,更符合产业特性、理论内涵和克强经济学的实际指代。

旅游业是“就业王”、“好老师”

回过头来看,即便是“+旅游”这样的名号,也不是随便哪个行业都承担得起。最近3年,全球经济深度调整,中国经济下探摸底,而旅游业却异军突起,在出口受阻、投资遭谤的复杂环境中,力挽内需不足之大潮。相比之下,金融市场跌宕起伏、汽车产业一蹶不振、房地产业进退两难,唯有旅游业风景独好。这种“独好”,有旅游业本身争气的因素,也有外部环境的因素。

中国面对下行压力,受影响的主要是以“要素引擎”为主导的制造业,而金融地产等生产业是为制造业服务的,当然也深陷其中。相反,在从制造业向服务业转移、从要素推动向创新推动换挡的过程中,生活业不但不会受拖累,还会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并充当结构调整的主力军。这是经济发展的进化规律。所幸的是,旅游业作为生活业的“大股东”,处在了时代呼唤而出的有利位置,正在承担产业弄潮儿的光荣角色。

旅游业等来了结构转型的难得机遇,当前最有必要的是重新解读和再度认清旅游经济的真正威力在哪里。

旅游经济的真正威力不在于它的综合性,不在于它能和很多产业融合。旅游业可以加健康、养老、购物、交通等等,反过来,这些产业也可以加旅游,没什么特别之处。旅游经济的真正威力也不在于占GDP的比重有多大,按此论英雄,电子、外贸、汽车,以及缓过气来的房地产和金融业,个个都能给旅游业来个“大灌篮”。

甚至,拉动内需也不是旅游业的真正威力,旅游业确实对促进消费有作用,但需注意到,当个人的旅游消费能力一旦上升到中上水平,国内旅游消费就会转移到国外去,拉动起来的是“别国的内需”,而不是“中国的内需”。就算国内的旅游体验营造得再好,也会出现这种转移,这是由旅游本身就是为了探新求异的本质所决定的。

那么,旅游业在新的一轮“保增长”大战中,能力压众将、技高一筹的威力是什么呢?从经济增长逻辑和全球产业发展的经验来看,旅游业是最典型的生活业,这也是当前最紧迫的时代需求。紧紧抓住旅游业是生活业这个重要特征,将旅游业做成最强最大的生活业,在中国未来的发展中旅游业就能进入最顶端的产业谱。基于此,旅游业的真正威力唯有两条最突出。

一是拉动就业,旅游业是“就业王”。新一轮的发展中,旅游业会比任何行业都拉动更多的就业。首先,向后工业化升级中,制造业和农业将释放出更多劳动力,而不是吸纳更多就业;其次,生产业追求的是附加值经济而不是规模经济,难以吸纳超量就业;最后,不论是在转型的前期(此时旅游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还是转型的后期(旅游业随之升级为技术密集型产业),旅游业都需要对人口终端进行“贴身服务”,这种和人口增长呈线性关系的产业特性,决定了旅游业对劳动力和人力资本都有极大的吸纳能力。

篇10

关键词:互联网思维;医养结合;养老模式

互联网思维裹挟着颠覆浪潮席卷而来,侵入一个一个传统行业的地盘,先是蚕食、后是冲击,最后是颠覆,侧面试探演变为正面竞争,正面竞争演变为全面洗劫。今年两会,国家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互联网+”随即成为关注和讨论的热点,但是商业领域只是互联网思维的第一站,随着它进一步普及和深化,势必会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它作为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并不会改变政府政策的公共属性,但是将互联网思维与“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有机结合,可以为其解决很多现阶段的问题。

一、互联网思维的内涵

对于互联网思维内涵的理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互联网思维的内涵也由于站在不同的角度,从战略、战术层面以及价值观、组织模式、经营理念等不同维度得出来的结论也各不相同,而且随着时间、技术、市场环境的发展,互联网思维的定义也将不断重构。综合各种观点,本文总结互联网思维的逻辑体系为互联网思维的本质、特征、重要性、主要内容和实现路径。

互联网思维即回归人性,以人为核心。新一代互联网的特征便是万物皆可互联,它建立在物联网基础上,是一种“任何人、任何物、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永远在线、随时互动”的存在形式。它以人本、数据、开放、创新为主要特征,人本即商业回归人性,商业民主化,使用户体验贯穿整个商业价值链的始终;数据即用大数据思维去发觉大数据的潜在价值,充分理解数据,通过数据处理创造;开放即在平等和契约的基础上,由多主体共建共同平台,进行资源共享,实现双向或多边互动,形成一种网状连接的开放的商业生态系统;创新指的是一种“微创新”,又可以称“渐进式创新”,众多的“微创新”可以引起质变,形成变革式的创新。关于它的主要内容和实现路径,目前比较经典的总结是赵大伟在《互联网思维独孤九剑》中勾勒出的9大思维,即用户、简约、极致、迭代、流量、大数据、平台、社会化、跨界等9大思维以及与之相配套的22个法则,但由于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互联网思维的范畴将不断扩大,内容也将不断丰富,并且互联网思维的实现路径并没有统一的、固定的形式,而是会随着应用领域、场景和阶段等的不同,进行适度调整。因此,互联网及互联网思维的重要性可见一斑,互联网正在成为现代社会真正的基础设施之一,它不仅仅是用来提高效率的工具,它是构建未来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基础设施,更重要的是,它应该成为我们一切治理思维的起点。

二、“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存在的问题分析

1.医养结合护理人员数量不足、质量不高

在养老照护方面缺乏有专业素养的护理人员是当下养老结构所普遍面临的难题,在老年人遇到疾病问题时只能把老年人转移到就近的医院接受治疗,并且不能实时的对老年人的身体状况进行检查,同时,国内高校在老年人照护领域缺乏专业人才,在医院也缺乏老年科专职医生,这使得在老年人养老照护人员供应方面比较紧张。

2.养老床位总量不足、结构短缺

目前我国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19.7张,而发达国家的比例达到了50‰-70‰,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比例也比我国高,他们达到了20‰-30‰,并且我国城市居家养老总的服务满足率仅达到15.9%,在养老床位供应量上,我国还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因此一定要利用互联网思维给予“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创新与便利,增加居家养老的老年人数量。

3.政府部门多重管理,政策扶持落实难

在老年人管理方面,我国老年人管理属于多部门管理,由于政府职能分工不明确,造成老年人多头管理或多头不管的局面。由于制度原因、行业差异、行政划分和财务分割等因素,民政、卫生、老龄和社保等部门都要介入到“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中,虽各有职能分工,但仍存在职责交叉情况,导致管理部门和养老机构的人力、物力资源浪费。

4.医养结合监督评估体系不健全

由于我国老年人照护缺乏健全的监督评估体系以及相应的利益驱使,有一部分已经过了治疗期限的老年人借机将常规的养老服务费用转移到医疗保险费用当中,这种道德风险的存在增加了普通养老机构转型后获得医保定点资质的难度,也损害了医疗保险制度的公平性。

三、互联网思维下“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困境的对策

1.基于用户思维下服务模式的变迁

互联网思维中的用户思维在商业领域中就是以消费者为核心,并且要消除信息不对称,使消费者时代真正到来,运用到“医养结合“养老模式中就是增强被服务者的话语权和评价权,建立C2G(customer to government)的服务模式。

譬如,让老年人参与到服务内容的设定中来,把倾听老人声音变成一种机制,整合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在此基础上决定服务内容的增减,同时,针对失能老人尤其是居家照护的失能老人出于居住分散等原因,对其享受护理的时间、次数、服务内容、服务质量缺乏及时有效的监督,可以采取老年人给医疗养老服务打分的形式,定期进行评价,避免机构中的敷衍了事等现象的出现,改变过去被服务者被长尾化的现象,给予其充分的尊重和主动权,让其呼声及时被管理者接收。

2.基于大数据思维下的保健、医疗技术化

大数据思维就是发掘数据,搜索数据,整合数据,并且能够充分理解数据的价值,通过数据处理创造价值,应用到“医养结合”养老模式中,可以借助大数据思维在保健、医疗等方面发挥作用。

首先,针对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①中处于A级及以上的老年人,尤其是选择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老年人,可利用物联网技术,在社区内涉及消费的场所统一使用一卡通消费制度,并借助条形码、二维码、RFID等能够唯一标识产品,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利用传感器、可穿戴设备、智能感知、视频采集等技术实现现实的信息采集和分析,对老年人的饮食习惯、服药习惯、生活习惯、运动强度等进行数据采集并安排专业医护人员定期检查数据并选择合适的时间对老年人的身体进行当面检查,这样可以减少医护人员检查频率,并减轻其在“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方面的工作压力,也可以把有限的护理人员资源倾斜到身体状况较差、自理能力较差的老年人当中。

其次,采用大数据思维的深化和改造后的“云医疗”来缓解“医养结合”养老模式中医疗资源短缺、护理人员不足等现状。政府可以在“医养结合”服务机构里建立集预防保健、慢病康复、自主检查等于一体的医疗服务机构,并在推行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的基础上,打造集数字化医院、远程视频诊疗、双向转诊等为一体的“云医疗”卫生综合管理系统,为机构内的老人提供便捷、高效的医疗服务。具体来说,通过身份证绑定老人的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需要就诊时,根据患者对病情的描述,工作人员及时将患者病历转到相应医生的电脑中,或者将实时就诊图像传输到对口医院相关专家的电脑中,进行双向会诊、远程会诊,专家或医生通过电脑出具体处理意见,这可以有效的避免重复检查,减少就诊环节,也可以弥补医疗、护理人员不足的问题。同时,针对病情比较严重、需要去医院就医的老人,只要持有养老机构出具的转诊单,可以通过“云医疗”享受医疗服务的“绿色通道”,免去了排队、挂号等环节。

最后的一点,是针对中小规模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如何进行大数据化的建议。对中小规模的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可能由于资金的限制,无法独自搭建一个大数据平台,针对这点,中小规模的医养结合机构可将自己的IT系统的建设外包给合适的服务商,并且,中小规模的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可以抱团取暖,联合起来共同开发,充分分享自己的数据。

3.基于平台思维下治理体系的革新

“平台”是指在平等的基础上,由多主体共建的,资源共享,能够实现共赢的,开放的一种商业生态系统,具体应用到“医养结合”养老模式中来,可以促成治理体系的革新。

在大到全国,小到各省、市、县、乡镇的“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建立统一的数据库,进行信息汇聚,将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和各个机构的医疗资源在平台上进行信息共享,改变“信息孤岛”“信息割据”的现象,利用互联网思维进行再造,充分发挥其整合“碎片化”资源的能力,使其形成合力,打造共赢的“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生态圈,使资源得到合理配置。

譬如,联合涉及“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各部门搭建公共信息平台,进行收费、治理、人员、医疗、政策等信息的公开分享,使各部门在治理上协调一致,打破条块分割,避免出现“多头管理”或“多头不管”等现象。同时,搭建信息共享平台还可以实现数据检索,避免由于监管体系的缺乏而导致部分已过治疗期限的老年人借机将常规的养老服务费用转移到医保,损害医保制度的公平性,使普通养老机构转型后难以获得医保定点资质。

4.基于社会化思维下“众包”模式的应用

社会化思维,是指组织利用社会化工具、社会化媒体和社会化网络,重塑企业和用户的沟通关系,以及组织管理和商业运作的思维方式。而通过社会化网络和工具实现快速交互,使得以“蜂拥思维”和层级架构为核心的互联网协作成为可能,以此催生众包的问题解决和生产模式。

具体应用到“医养结合”养老模式中就是利用互联网将诸如护理工作、服务工作分享,也可通过众人集思广益发现创意,解决技术问题。组织可以充分利用志愿者大军的人力、创意和能力,举例来说,可以将去“医养结合”养老机构中服务作为医科大学学生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的内容之一,必要时可以利用学分进行鼓励和奖励,这样既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责任意识,又可以有效地解决护理人员不足的问题。

[注释]

①该量表是目前临床上应用最广、研究最多的一种评定日常生活自理能力(Activities of DailyLiving,ADL)的量表,包括进食、洗澡、修饰、穿衣等共10 项内容。根据得分将患者自理能力分为A、B、C三个等级。

[参考文献]

[1]赵大伟. 互联网思维独孤九剑 [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25-27

[2]艾伯特・拉斯洛・巴拉巴西. 爆发:大数据时代预见未来的新思维[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105.

[3]侯秀红,秦洪君. “云医疗”,群众省心又省钱 [N].中国纪检监察报,2013-03- 28.

[4]黄佳豪,孟 P. 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必要性、困境与对策 [J].中国卫生政策研 究,2014-06:4.

[5]刘叶婷. 互联网思维语境下的政府治理创新 [N]. 领导视点,2014-08

[6]佘瑞芳. 我国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现状、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D].南昌,南昌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