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创新范文

时间:2023-04-03 17:02: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育创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教育创新

篇1

一、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创新精神

从宏观角度来看,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决定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没有创新的民族是难以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

从微观角度来看,创新教育对个人良好素质形成和发展也具有重要作用。

如今,我们面对第三次人类文明——知识经济的到来,创新教育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需求已日益迫切,它要求从教育体系、教育模式、教育结构、教育方法以及教育内容等方面进行改革,对教育进行创新,切实提高受教育者的创新能力,为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培养大批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

二、创新教育的内涵

创新教育就是根据创新原理,以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以及创新个性为主要目标的教育理论和方法,重在学生掌握学科知识的同时发展他们的创新能力。创新教育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创新意识的培养,也就是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的培养。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引导下,人们才可能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树立目标,充分发挥创新潜力,释放创新激情。

二是创新思维的培养,它是指发明或发现一种新方式用以处理某种事物的思维过程,它要求重新组织观念,以便产生某种新的产品。

三是创新情感和人格的培养,创新过程并不仅仅是纯粹的智力活动过程,它还需要以创新情感为动力,如远大的理想、坚强的信念,以及强烈的创新激情等因素。

三、创新教育需要教育创新

我们要从旧的教育模式向新的教育模式实施转变,必须对教育整体结构中的各环节进行创新,具体应该包括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手段、评价体系与方法的创新等方面。

1.树立新的观念

要真正把创新性的人才培养纳入实质性的轨道,必须树立全新的教育观念,创新的观念应该包括以下三方面:

第一,创新的价值观。所谓创新的价值观,是指要充分认识创新在整个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中的重要意义与作用,使创造力的价值深入到全社会的每个公民的心灵深处。总之,我们教育工作者和学生树立起以创新为荣的观念,把积极创新、推动社会进步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和应尽的义务。

第二,创新的教育功能观。一旦我们认识到教育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中的重要作用,我们才会积极探索和挖掘教育中有利于创新能力培养的积极因素,而避开传统教育中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消极因素。

第三,创新的人才观、学生观、教师观。新的人才观强调的是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著名的计算机专家谭浩强教授指出,现在衡量人才的标准已由知识的积累改变为知识的检索和知识的创造。

2.课程内容的创新

第一,课程内容应该体现时代性。

第二,课程结构应注意广博性。

第三,课程设置应增加创新能力发展的专门知识。

第四,课程形成应注重活动课程的开设。

3.教育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创新

要发展学生的创新素质,就必须采取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和能力的教学方法。有许多学者提出了许多新的教学方法,如情感教学法、发现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等等。不论是哪种教学方法,作为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教学方法应该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要素:

第一,要注重启发引导。

第二,要注重民主化教学。

第三,要注重开放式教学。

4.创新教育与教育评价体系及方法创新

实施创新教育,必须对原有教育教学评价方面大力革新,使教育评价在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过程中真正发挥出正确的导向功能。

第一,要建立创新的考试评价标准。

创新的评价标准要对学生评价的重点应该放在对学科的主要事实、概念、原理、定理的理解方面,考查学生能否运用已学知识解决未知问题的能力。

第二,应改变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优劣的唯一标准。

传统的教育中,过分强调考分的高低,学生在学习和考试中不敢创新,只能按照教师所教的知识和方式去回答问题,这会造成学生谨小慎微和因循守旧的个性,也恰恰是创新人才形成的天敌。

第三,应改变由教师单一评价的模式。

篇2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创新”一词的含义也在不断扩展和变化。早在《南史?后妃传?上?宋世祖殷淑仪》中就曾提过“创新”,是创立或创造新的东西的意思。随着工业经济的发展,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得在1912年的《经济发展理论》中首次提出“创新"的概念,它是指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在经济生活中引入新的思想、方法、实现生产要素新的组合。可见,创新既有时间性,又有层次性。我们在此所说的“创新”,是指对受教育者施以教育和影响,使他们作为一个独立的个性,能够善于发现和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方法,掌握其中蕴含的基本规律,并具备相应的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全面的基础。而所谓“创新教育”,就是指“以培养学生具有一定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以及创新个性为主要目标的教育理论与方法;或者说创新教育就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

二、创新教育的内涵

创新教育的内涵包括四个方面:

一是创新意识的培养,也就是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的培养。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引导下,人们才可能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树立创新目标,充分发挥创新潜力和聪明才智,释放创新激情。

二是创新思维的培养,它是指发明或发现一种新方式用以处理某种事物的思维过程。常见的创新思维方式有:直觉思维、求异思维、逆向思维、横向思维和聚焦思维等。这些创新思维能保证学生必须解决面临的新问题,能深刻地、高水平地掌握知识,并能把这些知识广泛地迁移到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可以说,创新思维是整个创新活动的智能结构的关键,是创新力的核心,创新教育必须着力培养这种可贵的思维品质。

三是创新技能的培养,它是反映创新主体行为技巧的动作能力,是在创新智能的控制和约束下形成的,属于创新性活动的工作机制。创新技能主要包括创新主体的信息加工能力、一般工作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运用创新技法的能力、创新成果的表达、表现能力等。

四是创新情感和创新人格的培养。创新过程并不是纯粹的智力活动过程,它还需要以创新情感为动力,如远大的理想、坚定的信念以及强烈的创新激情等因素。只有在智力和创新情感双重因素的作用下,人们的创新才能才可能获得综合效应。此外,个性在创新力的形成和创新活动中也有着重要的作用,个性特点的差异也一定程度上决定创新成就的大小。创新个性一般来说主要包括勇敢、富有幽默感、独立性强、有恒心以及一丝不苟等良好的个性征。可以说,教育对象具有优越的创新情感和良好的个性特征是形成和发挥创新能力的底蕴。

三、创新教育的实施途径

(一)更新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

更新教育思维和教育观念,要实现五个方面的转变:即实现由农业文明时代的“承传型”,工业文明时代的“标准件型”教育观念,向信息文明时代的创新型教育观念的转变;实现“升学谋职”教育价值观向素质教育价值的转变;实现“师道尊严”向师生民主等转变;实现封闭办教育向开放办教育的转变,树立大教育和终身教育观念;实现传授知识的教学观向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教学观的转变。

(二)营造创新的环境和氛围。

这一环境和氛围包括社会、学校和家庭三个方面。要在全社会营造出有利创新、鼓励创新的社会风气和支持系统,就要加强教育异向的宏观指导,加大对教育创新的资金投入,建立现代人才观的舆论导向,强化政策及法律法规的保护与激励作用,建立国家教育新体系。要在学校创设良好的创新的教育环境和氛围,就要树立与时代要求相适应的教育目标,以保障学生的“心理安全"和‘‘J心理自由”为核心,形成整个学校轻松活泼的学风、校风和人际关系。要在家庭营造创新教育的环境和氛围,就要建立轻松活泼、积极健康的家庭关系,保护好奇心和创造力,做好创新的表率。

(三)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

通过对现行以书本知识为本位、教师为中心及传授灌输为主要特征的教学模式的根本性变革,逐步减少教学的强制性和划一性,增强教学的选择性和开放性;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生自主活动为基础的新型教学模式,大力推进教学由教向学的转变,使教学活动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主动探索的基础上,进而形成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健康发展的宽松的教学环境和新的教学体系;创造适宜于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的新的教学环境;加快教学手段现代化进程,引进先进的教学媒体手段;注重网络、多媒体技术对课堂教学多方面的影响。

(四)更新教学评价体系。

树立以学生发展为目标的新的评价观;将评价作为教学活动的一部分,评价标准的多元化;评价方法,手段的多样化;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

(五)培养创新型教师

篇3

〔中图分类号〕 G451.6〔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8)06(B)―0012―01

同志曾指出:“迎接未来科学技术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勇于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由此可见,创新是新时代的主旋律,而创新人才的培养又取决于创新教育。班主任在教育工作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必须适应创新教育,以满足新时代素质教育的要求。那么,班主任如何适应创新教育呢?

一、转变旧的教育观念,树立创新意识

班主任要确立与现代教育相适应的学生观和人才观。在学生观上,要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创新的潜能,只是每个学生创新能力的高低、表现形式、显露的早晚等各不相同,并且创新型学生的学业成绩不一定都非常优秀,甚至有些创新型学生的行为或学习习惯和教师的要求相悖,他们不循规蹈矩,做事喜欢别出心裁、标新立异等等。作为班主任应该根据他们的不同特点去发展他们的创造个性,重视他们个性发展和兴趣爱好培养,从而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在人才观上,变知识型人才培养为“智能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着重教会学生做人的能力。班主任不能像“妈妈”和“保姆”,事无巨细大包大揽,而要放心大胆地让学生去做、去尝试,解放学生的双手,解放学生的大脑,让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生存。

二、用创新精神指导自己的工作,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创新环境

周忠昌在《创造心理学》一书中指出:“有利于创造的风气,不仅会促进求知欲滋长旺盛,激发探索异常解决办法的强烈兴趣,而且还会刺激新思路的开拓。”因此,在进行班级管理时,班主任要为学生提供宽松的创新环境。首先,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管理方法应灵活多样,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施展自己才能的机会。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为每一个学生提供思考、创造、表现及成功的机会。班主任可定期召开主题班会,组织知识竞赛、辩论赛、体育比赛等,让学生自己组织、自己管理、自己发展。班主任在这些活动中只做参谋,不当警察。其次,班主任要协同家长共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家庭是学生活动的一个重要场所,班主任可以利用家访、家长会等多种形式来引导家长转变教育观念,帮助家长学习和借鉴一些先进的家教经验,丰富子女的知识,开拓眼界,启迪智慧。同时,还要采取多种形式培养他们的良好个性和心理,对子女的大胆想法、新颖见解要给予积极支持和鼓励,并加以正确引导。

篇4

摘 要 在高校开展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是时展的必然要求。明晰两者之间的区别与关联,是我国高校顺利实施大学生创业教育及创新教育的重要前提。本文从两者的内涵、目标及内容方面展开辨析,并分析了两者的辩证统一关系,得出了几点启示。

关键词 创业教育 创新教育

教育作为社会的一种公益事业,历来是培养人、研究人、发展人的创新工作。无论是社会还是高校,都已认识到了创业及创新对于中国教育与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但是,目前人们对创业教育与创新教育的认识还存在一定的误区,这就需要我们先明晰两者的内涵及其之间的关系。从而为我国高校顺利实施大学生创业教育及创新教育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

一、创业教育与创新教育的内涵辨析

(一)创业与创业教育的内涵

何谓“创业”? 创业不但指部分人的创立企业,而是指人类对所有事业的创新和创造。但是,对于这个问题学术界目前还没有统一的说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创业的内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创业是指创办企业,把“创业者”称为“企业家”,把“创业”视为“创办自己的企业”,这是国际上对创业的最普遍的理解。而广义的创业是指开创事业,与此相应,就是把“创业者”视为开创事业的人。

如何理解创业教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创业教育,从广义上来说是指培养具有开创性的个人,它对于拿薪水的人同样重要,因为用人单位除了要求员工在事业上有所成就外,越来越重视员工的首创、冒险精神,创业和独立工作能力以及技术、社交、管理技能。”这为我们正确理解创业教育的内涵提供了思路。我们可以从广义和狭义的层面上来解释创业教育的含义:广义的创业教育是“通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以及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增强学生的创业意识”;狭义的创业教育是指“对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通过开设课程、资助资金、提供咨询等方式使学生具备开办企业的能力”。

因此,我们提出的大学生创业教育,是指广义的创业和创业教育,即开创事业和与此相应的教育活动,强调了教学改革,培养创新能力、创业意识。

(二)创新与创新教育的内涵

创新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基本条件。在新科技革命和知识经济迅速崛起的今天,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国际上关于创新的研究,最早在20世纪初由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J•A•熊彼特提出的,他在1912年德文版《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首次使用了创新 (innovation)一词并给出了创新的定义,指出:“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在经济活动中引入新的思想、方法以及实现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一种从来没有过的新组合。”这种新组合包括引入一种新产品;采用一种新方法;利用一种新材料;实行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后来,创新的概念被广泛使用和拓展,一般认为:凡是能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新活动都是创新。创新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技术性的,如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等;一类是非技术性的,如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教育创新、知识创新等。

所谓创新教育,是把创新这一概念在教育领域的具体应用。它是指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和创新人格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它是以发掘人的创造潜能、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促进人的个性和谐发展为宗旨,通过对传统教育的扬弃,探索和构建的一种新的教育理论与模式。

二、创业教育与创新教育的目标及内容辨析

在高校开展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为了更好的理解创业教育与创新教育,本文将从目标及内容两个方面进行更为具体的分析阐述。

(一)创业教育与创新教育的目标辨析

培养具有创业意识、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开创型个性的人才是创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多数人一谈创业教育,马上想到要开公司,这种认识是片面的。虽然,创业和办公司有关,但创业教育并不是教育学生都去开公司,主要还是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创造精神、创业意识和能力。

创业教育反对传统的压抑个性的教育理念、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创业教育的目标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第一,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创业教育高度重视开发学生的自我发展、开拓进取的主体意识,注重把学生培养成具有鲜活个性、充满活力、不墨守成规、具有后续发展能力的创业型人才。第二,培养学生的市场开拓意识。在培养具有创业意识、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创业人才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市场、把握市场机遇的事业敏感性,同时注重加大力度培养大学生市场开拓意识。这也是与国际市场接轨,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必要条件。第三,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在大学生创业的过程中,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在某种意义上甚至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第四,培养学生的创新与超越意识。开展创业思想教育,关键一点就是要引导学生敢于打破常规,超越现实或传统的思想束缚,培养学生创新与超越意识。第五,培养学生承受失败的挫折意识。通过挫折教育,引导大学生磨练自己的品质,锻炼自己的意志,培养大学生顽强、坚毅、独立、自信和承受失败的挫折意识,努力促进大学生人格的健全和完善,启发诱导他们挖掘自己的才能和创新、创业的潜能。

创新教育的目标就在于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大学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大学所培养的人才只有具备创新精神,才能符合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人才规格;只有具备了实践能力,才能适应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越来越快、知识和应用结合越来越紧密的发展趋势。创新教育就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在学校教育的基础上,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着重研究与解决在学校教育阶段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等问题。

(二)创业教育与创新教育的内容辨析

高校创业教育的内容就是以培养大学生的创业基本素质为目标,培养受教育者的全面能力,尤其是创造能力,建立培养大学生从事创业实践活动所必须具备的意识、心理品质、能力和社会知识结构等的教育体系。它是进行创业教育的依据,是实现高校创业教育目标的一个重要保证。

创新教育是根据创新原理,以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以及创新的个性为主要目标的教育理论和方法,使学生一方面牢固、系统地掌握学科知识,同时发展创新能力。

三、创业教育与创新教育的辩证统一关系

从前面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的概念、目标及内容的比较中,我们不难发现,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相互融合,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是密不可分的辨证统一体。创新是创业的基础,高等学校的创新教育成效,可以通过其培养的学生未来的创业实践来检验;创业是创新的重要载体和表现形式,创业的成败根本倚仗创新教育的根基扎实程度;创新教育注重的是对人的发展总体的把握,创业教育着重的是对人的价值具体的体现;创新是创业的基础和孵化器,创业是创新的载体和表现形式。无论是创新教育还是创业教育,都是为了满足人的个性发展的要求,从而实现人的解放。两者在功能上又具有一致性。

同时,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是同属于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实施的素质教育,其核心是提高国民和广大劳动者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创新和创造能力是创业能力的内在本质和支撑,创业能力是创新和创造能力的具体体现和实践。可见,创业教育是实现创新和创造教育的过程,是素质教育的深化和具体化。这样,素质教育可具体化为创新能力、创造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实施创业教育是社会发展对未来人才素质的新要求。

四、启示

经过两者的比较分析之后,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创业教育与创新教育不能混为一团,两者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只有充分把握两者,才能更好的实现我国的素质教育。从两者的比较中,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几点启示:

第一,在创业教育中实施创新教育。

高等教育应围绕创业实践通过多项途径使创新教育有机的溶人了创业素质的要求,形成了独特功能和体系,这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模式。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创新精神的一个重要转化成果就是要落实到创业上来,创业素质应成为大学生基本的必备的素质。创业教育应超越培养学生“创办企业”的狭义概念,在宏观与微观上明确把握创业教育的培养目标。

第二,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的实施都是系统工程。

创新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实现由原来传统的以课内教学为主的培养模式向突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教育模式的转变,必须完成由培养计划规范的第一课堂与充分尊重学生个性的第二课堂有机结合,形成一种在过程和结果上都具有创新特征的教育环境和教育氛围。同样,创业教育的实施也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整合多方力量才能顺利、有效地推行。目前,由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局限、社会文化的不同以及激励机制的欠缺,开展创业教育与实践不可能像美国那样得到诸多社会力量的资助与政府政策的支持。这就使我国作为大学生创业教育主体的高校面临着更多的困难与压力,高校要正视现状,针对本校实际,面向未来,做出更多的努力与探索。

第三,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都要更加重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教育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受教育者是居于主体地位的,教育者是信息的传播者和引导者,只有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更好地实现教育目标。因此,无论是创新教育还是创业教育,都要更加重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教育主体要不断探索出更多的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方式和途径。这不仅使学生证明和接受已有的知识和理论,同时还会主动发现新的现象和新的问题。创业教育的实质是培养学生树立创业意识,具备创业初步能力。这就更需要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

第四,校企合作是实现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的有效途径。

国外许多大学通过和企业建立起广泛的联系,为学生开展创业实践创造良好的条件,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尤其注重企业的创业实践教育。校企合作可以更好的使用双方的相关资源,一方面企业参与了学校创新创业和创新人才培养教学目标与培养标准、课程体系和实训方式的指导与评价等,另一方面通过综合实训、提供创业实践机会,通过三个月到一年的综合考察,企业还可以甄别出一批优秀学生作为企业骨干培养,留下来的学生能够在工作上“无缝对接”,直接上岗,并且在态度上更加踏实肯干。因此,通过校企合作学生获取创业实践机会和就业机遇,学校改革了人才培养模式,企业得到了理想的人才,实现学生、学校和企业三方共赢。

参考文献:

[1]刘丽君,李斌,郑焱,霍灵瑜.美国一流大学理工创业教育与我国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中国高教研究.2009(5).

[2]罗建国,赵亮.高等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与制度创新.大学教育科学.2004(2).

篇5

关键词: 数学教育 创新教育 重要意义

强化教育与实现数学素质教育已成为数学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回顾数学教育的发展进程,20世纪60年代的“新数运动”,70年代的“回到基础”,80、90年代的“大众数学”、“问题解决”,每一个进程都是对前一个进程中的教育弊端的扬弃与批判。因而,在课堂教育中有效实施素质教育、开展创新教育是一个极具时效性与迫切性的问题。

一、正确认识数学中的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创新能力的培养。从这个意义上理解,在数学教学中,通过对中小学生施以教育和影响,促使他们去认识数学领域的新发现、新思想、新方法,掌握其一般规律,培养他们具有一定的数学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数学素质基础。即在全面实施数学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着重研究和解决如何培养中学生的数学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及创新个性。

二、营造数学学科创新教育的氛围

每个学生都具有潜在的创新能力,要把这种潜能转化为现实中的创新能力,应营造浓厚的适宜创新的氛围,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数学教师具备创新精神,这是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形成,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可忽视,教师本身所具有的创新精神会极大地鼓舞学生的创新热情。因此,我们应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努力提高创新能力,掌握更具有创新性、更灵活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

其次,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和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较适宜的“气候”和“土壤”,以“升学率”为教育目标的应试教育,使得学生和教师都处于高度紧张的机械知识传播中,很难形成创新意识,这些严重阻碍了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转变过去提倡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并重的模式,实现由“教”向“学”过渡,创造适宜于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的活跃的课堂气氛,从而形成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健康发展的宽松环境。

最后,创造一套适应创新教育的课余活动。引导学生走进自然,学会观察,在观察中发现不同事物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在此基础上产生好奇心和对未知事物的兴趣。

三、数学创新教育的内容与培养

(一)重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1.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是指个人所面临的刺激模式与个人知识结构所形成的差异,也就是呈现在人们眼前的事物所具备的条件。在情境创设过程中要遵循以下两个原则。

(1)情境展现原则。

在将数学的学术形态转化为教育形态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所学习的知识和技能的发生、发展的可能性过程,创设学习环境,展现知识背景,促使学生创造思维活动的发生。

(2)情境相容原则。

在情境展现过程中,应该设计能全面调动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情境,以“情”(情绪、情感等)的激发去促进“意”(意志力、毅力)的发展和优化,创造一个培养学生情商的良好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奋发学习和探索创新精神。

2.鼓励质疑问难。

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学”,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就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引导他们学会观察,使学生敏于质疑,善于解疑,并能够同中见异,异中见同,平中见奇,能够从一些司空见惯、不易察觉的地方看出问题,使创新意识得到培养。

(二)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训练创新思维。

数学创新思维既是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的综合,又是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的辩证统一。数学创造性思维不同于一般的数学思维,它不仅发挥了人脑的整体工作特点和下意识活动能力,而且发挥了数学中形象思维、直觉思维、审美与综合作用。数学创造性思维有若干特殊形式(如逆向思维、直觉思维、简缩思维、发散思维等),有较多区别于其他思维的特征。因此,在数学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过程中需注意以下几点。

1?郾夯实基础,重视知识的积累。

知识与思维能力是密切相关的,脱离知识,思维能力的培养便失去了基础,不去发展思维能力,难以有效地掌握知识,两者是不可分割的辩证统一体。数学家庞加莱曾指出:“数学发明创造就是识别、选择,是知识的重新组合。”因此,重视知识的积累有利于学生的数学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和发展。

2?郾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数学创造性思维。

数学学习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学生创造性思维往往是由解决问题而引发的。因此,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必要途径之一。

3?郾运用联想和猜想,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力是一种能动的思维能力,是对头脑中已接收和储备的各种信息、材料和表象,凭借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进行组合、改造,创造出未曾感知过或从未存在过的事物新表象的过程。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失去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数学想象可分为联想和猜想两类。联想是由一个事物想象到与其相关联的另一个事物的心理过程;猜想是根据已知的事实和数学知识,对未知量及其关系所做出来的一种似真判断。伟大数学家牛顿就曾直言:“没有大胆的联想和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联想和猜想是密切相关的,一般的,解决一个数学问题是先联想后猜想,联想越丰富,猜想就越合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就越明确。因此引导学生大胆联想和猜想,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开发智力,发展创造性思维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三)加强数学能力的培养,形成创新技能。

数学能力是表现在掌握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维方法上的个性心理特征。其中数学技能在解题中体现为三个阶段:探索阶段―观察、试验、想象;实施阶段―推理、运算、表述;总结阶段―抽象、概括、推广。这几个阶段包括了创新技能的全部内容。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加强解题的教学,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同时,进行有意识的强化训练;自学例题、图解分析、推理方法、理解数学符号、温故知新、归类鉴别等。学生在应用这些方法求知的过程中,掌握相应的数学能力,形成创新技能。

(四)开感智力教育,培养创新个性品质。

美国学者阿瑞提在《创造的秘密》一书中提出:“尽管创造者要具有一定的智力,但高智商并不是高创造力的先决条件。”可见,创新过程并不仅只是纯粹的智力活动过程,而且需要以创新情感为驱动力,以良好的个性品质作后盾。在数学教学中,激励学生要树立同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理想;具有像爱迪生发明灯丝一样的坚定信念。在“问题数学”中培养学生具有敢于求异、敢于创新的气魄,自主探索,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利用“挫折数学”,培养学生坚韧不拔,持之以恒,不怕困难和挫折的顽强意识和良好的人格特征,从而培养学生健康的创新精神和个性品质。

篇6

关键词:素质教育;创新教育;高校教育

一、相关概念辨析

(一)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其内涵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文化科学素质教育、身体素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和审美素质教育几部分,并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全体性。素质教育必须面向全体人民,任何一名社会成员,均必须通过正规或非正规的途径接受一定时限、一定程度的基础教育。

2.基础性。素质教育提供的是基础素质而不是职业素质或专业素质,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可以拥有一般技能而不是掌握某一专项技能。

3.发展性。发展性指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教育以及自我发展的知识与能力,把注意力集中到心智启迪和潜力的培养上来。

4.全面性。全面性是指素质教育既要实现功能性的目标,又要体现形成性的要求,通过实现全面发展教育,促进学生个体的最优发展。

5.未来性。未来性是指立足于未来社会的需要,而不是眼前的升学目标或就业需求。

(二)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是指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为重点、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的教育。其中创新精神主要包括求异、探险和奉献这三种精神;而创新能力是创新的智慧特征,代表着主体创新的活动水平与技巧,它包括创新思维和创新活动两大方面。

1.内容。创新教育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创新情感和创新人格的培养。

(1)创新意识的培养。创新意识的培养就是指要培养人们推崇创新、追求创新的观念和意识。在创新意识的引导下,人们会有强烈的创新动机,会制定创新目标,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和聪明才智,释放创新激情。(2)创新思维的培养。创新性思维具有五个明显的特征,即积极求异、创造性想象、知识结构独特、观察敏锐及灵感活跃。创新性思维可以让学生高度掌握有关知识并能广泛应用于日常学习中,有助于学生顺利解决对他们来说是新的问题,使学习活动顺利完成。这是整个创新活动的智能结构的关键,也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创新教育与教学必须着力培养这种可贵的思维品质。(3)创新技能的培养。创新技能主要包括创新主体加工信息的能力,一般工作加工能力、操作能力或者熟练掌握和运用创新技法的能力。(4)创新情感和创新人格的培养。创新过程不仅仅是纯粹的智力活动过程,它还需要以创新情感为动力,如远大的理想、坚强的信念以及创新激情等因素。

2.特征。创新教育有以下几个特征:(1)全体性。创新教育相信每个正常的儿童都有创造潜能,都能通过适当的教育激发创造潜能,取得创新成果,成为在某一方面具有创造性的人才。因此,创新教育不是只面对少数精英的教育,而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大众教育。(2)差异性。每个人的创造能力及其发展是不一样的,是在先天因素与后天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才形成的。所以,对每个学生的创造性发展绝不能一概而论,用同一个模式来培养,而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3)创新性。创新性是创新教育的核心,创新教育就是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创新性包括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两个方面。比较起创新能力来,创新意识则是更重要的、起主导作用的方面。(4)综合性。创新是一种综合性的素质,是一个人健全的人格,观察、推理、想象与操作等各种能力以及人文知识与科学知识的高度综合。因此,创新教育是一种综合性的教育,必须注意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有机结合,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的有机结合,各门学科的有机结合,课堂内外的有机结合,学校、家庭与社会的有机结合。

二、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的比较

(一)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的异同

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的共性在于:一是都具有全体性,都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二是都具有主体性,都是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在教育教学中的主体作用;三是都具有全面性,都注重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四是都具有实践性,都注重教育教学的实践环节,在实践中培养和提高受教育者的实践能力。

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的差异性在于:一是内涵不同。素质教育从提高整个民族素质出发,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创新教育则是学校按照一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通过有效的教育手段和科学方法培养受教育者的创新意识、创新品质、创新能力,使其成为适应知识经济需要的创新人才。二是层次不同。素质教育以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目的,而创新教育是以提高人的创新能力为目的。二者虽然都是面向全体学生,但创新能力是以基本素质为基础,它是素质发展的高级阶段。三是对受教育者的要求不同。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等,其核心是做,是学会;创新教育是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上着重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教育,其核心是新,是创造。此外,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也存在差异。

(二)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的联系

1.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延伸和发展。实施素质教育是为了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首先重视知识的质,进而把高质量的知识内化为学生个体的心理品质;让学生在做人与做事的关系上,重视做人的道理,实现精神的升华和灵魂的净化。创新教育则强调在素质形成过程中,注重学生主体创新的激发、鼓励和弘扬。在人的素质结构中,创新性素质是最高表现形式。从这个意义上讲,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内涵特征的逻辑提升和延伸。

2.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组成部分。素质教育注重学生人格形成的全部内容全面、和谐发展。创新教育则更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开发,更注重有利于创造力发展环境的刻意形成。从这一点看,它比素质教育要微观些,是其组成部分。

通过对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的比较,我们可以认识到这是两种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教育。我们进行创新教育与推进素质教育并不矛盾,相反的,还需要把他们有机结合起来。

三、高校教育中的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

(一)高校教育中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存在的问题

1.素质教育的问题。(1)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存在问题。人们的思想观念涉及到教育的各个方面,包括学校教育工作者、学校领导、学生、家庭甚至整个社会。一些家长、教师和学生的头脑中还存在着许多陈旧落后的思想,人们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还没有及时更新,还是有很多人看重名次、看重权威等,在思想教育、班级管理方面,则习惯于发号施令和监督处罚以教育那些拖后腿的学生,以免他们影响升学率,这就使学生长期处于一种压力与被动地位。在教育价值观上,很多教师把培养出成功的学生作为自己教学成功的标准;在教育质量观上,把分数、升学率看做是教育质量高低的唯一标准;在学生观上,把成绩好、听话、乖巧的学生当做是好学生,这些都阻碍了教育的发展。(2)素质教育太过形式主义。素质教育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也存在着种种误区,许多人认为上音乐课、体育课、辅导班,学生的作业变少就减少了压力,就实施了素质教育,但这些都是错误的思想,偏离了素质教育的初衷和主导思想。(3)评价体系存在问题。关于教育评价问题现在存在两个错误的极端:一些人认为,素质教育是针对应试教育提出来的,搞素质教育就不用考试,不用评估评价;而另一些人则仍然把分数、名次以及升学率作为评价教学质量好坏的唯一标准。其实,这两种评价观点都存在片面性。

2.创新教育的问题。相对于创新教育的要求,我国高校教育的现状令人担忧。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依然有传统灌输式的知识填充和技能讲解,这些弊端深深影响着教育的顺利进行。许多大学生在毕业求职时,才会逐渐发现自己薄弱的创造能力以及较低的创新素质,这些都导致了他们在求职道路上遇到困难,同时这也暴露出我国在大学生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中存在的缺陷。同时,某些高校在教育观念、教育模式以及教育管理方式等方面也存在着许多弊病。与素质教育不同的是,许多教师仍旧把考试成绩作为衡量教育成果和评价学生优劣的唯一标准,这种弊端扼杀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另外,我国高等教育的另一个突出问题是单一的人才培养目标。用同一种计划或模式来要求学生,使得学生没有了个人特长,不能很好地展示他们的优越性,也阻碍了他们创新意识的培养。

(二)搞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1.加强德育工作,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德育在素质教育中居于首要地位。而教师作为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一是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综合素质。只有教师的素质提高,才会对学生有好的教育及引导作用,所以教师具有较高的素质是实施良好教育的基础。二是要把德育教育和日常教学相结合。三是德育教育要和道德实践相结合。要充分发挥各种道德实践活动的教育引导作用,不断改进德育教育工作方式,运用学生容易接受的教学方式和实践活动,使德育教育更加容易被学生吸收和接受。最主要的还是要把德育教育落到实处,推动素质教育发展。

2.推进学校教学改革。改革与目前状况不相适应的部分,从教材、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着手积极推行素质教育模式,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发挥教师的引导和答疑作用,始终让学生处于主体地位;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始终把握现代教育思想的脉络,逐渐形成适合学校教育的高效运行机制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

(三)搞好创新教育的有效途径

1.培养教师的创新精神。作为教育者,教师必须具有创新的价值观。创新的价值观就是指要充分认识到创新在整个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中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坚定地树立起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为己任的观念,把不断探索和积极创新、推动社会进步看作是职责和义务。另外,创新教育要求教师要将自己的创造个性渗透于平常的教学过程之中,要大力提倡教师发扬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掌握创造性的思维和方法,用自己的言行影响和感染学生,并在教学工作中不断创新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

2.开展研究性学习和实践活动,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创造性的实践活动与研究性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技能以及能力。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又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因此,加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措施。

参考文献:

[1]邓建民.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03).

[2]史艳红.“扎根”与“长翼”――谈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的关系[J].卫生职业教育,2006,24(13).

篇7

瑞典斯德哥尔摩创业学院被公认为全球创新创业教育领域的领先机构。它以开放式创新创业教育联盟为运行组织,协同建构创业课程、实践训练和创业活动三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不仅在理论和实践上丰富了创新创业教育,而且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上成效卓著。斯德哥尔摩创业学院创新创业运行组织和教育体系的建构经验,为我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提供了有益借鉴:我国高校应建构创新创业教育的开放式联盟组织,设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用课程体系,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训练。

关键词:

创新创业教育;斯德哥尔摩创业学院;创业课程

1989年创新创业教育就被提到与学术教育、职业教育同等高度,作为未来人应持有的“第三本教育护照”而受到关注。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将创新创业教育提升到了国家战略高度。推动一个国家创新能力、创业经济发展的根本在于改革高等教育制度,建立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培养“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相较于世界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尚处于探索阶段,起步晚,起点低,缺乏相对成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培养体系。深入了解世界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进程,借鉴前沿实践经验是完善我国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必然要求。瑞典虽然是欧洲“小国”,却因诺贝尔奖知名,更因其诞生世界知名科学家、影响深远的创新产品以及誉满全球的国际企业而闻名。位于瑞典首都的斯德哥尔摩创业学院的创新创业教育卓有成效,被世界公认为创新创业教育领域的领先机构。自1998年创立到2013年的15年间,斯德哥尔摩创业学院累计开设了180多门课程,毕业生已达9500多人。仅2013年,就有2000多名学生参加了30多次课外活动。特别是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上,其校友中35%成为企业家,并且每位校友企业家拥有1.7个以上公司,另外,其19%的校友是公司董事会成员,每1.9个公司董事会成员中就会有一个校友。[1]斯德哥尔摩创业学院卓有成效的创新创业教育,有力地促进了斯德哥尔摩市创新创业文化的繁荣。从2007年到2013年,企业家数量从4.2%上升到8.3%,是世界上增长速度最快的,其中女性创业者增加速度高于男性。[2]

一、斯德哥尔摩创业学院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背景

首先,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以及国家创新系统建立需求,培育了斯德哥尔摩创业学院成长的土壤。上世纪90年代,瑞典将创业和创新作为推动国家发展的重要力量而高度关注,并先后出台《创新瑞典》《瑞典成长与就业改革方案》《2007-2013年区域竞争力、创业精神与就业》等政策鼓励创业教育与活动。此外,瑞典还设立了国家层面的创新局(VINNOVA),代表政府作为构建创新体制的执行者,将大学、科研机构、产业之间联系起来,共同推进可持续研究。斯德哥尔摩创业学院是时展和瑞典国家战略共同作用下的产物,其成立为创新创业教育的组织建构和体系设计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其次,瑞典发展创业型经济的需求,推动了斯德哥尔摩创业学院加强与企业合作,突破“象牙塔”式封闭模式。创业型经济本质上是一种创业家经济,创业精神和创业活动是其核心生产要素,创新是其常态。[3]处于高等教育阶段的青年是创业的生力军,其所创办的中小企业作为创业型经济发展的源动力,不仅是“创造就业岗位的机器”,也是打赢21世纪这场全球经济战争的关键。[4]斯德哥尔摩创业学院重视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将人才培养过程与创业活动紧密结合,推动区域创业型经济发展。再次,知识生产模式的转型,强化了斯德哥尔摩创业学院与多元创新主体的协同合作。知识生产方式的转变,使现代大学不再是知识生产领域中唯一的支配者,其他创新主体也参与了知识的生产。这意味着,现代大学已无法在封闭的状态下,获取满足自身发展的全部资源,开放式的创新是其必然选择。斯德哥尔摩创业学院构建了开放式创新创业教育联盟,其成员学校涵盖当地5所大学,合作对象延伸至企业、科研院所、创业基金组织、全球大学等多元创新主体中,扩大了合作的基础和范围,促进了同质与异质组织间的互动。

二、斯德哥尔摩创业学院的组织构成及特性

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的目的不再单纯将利润最大化作为衡量标准,而是将组织的功能扩展并与其他主体产生交互作用,从而达到“突破式创新”或“渐进式创新”。[5]斯德哥尔摩创业学院在组织建构上突破了校校或校企之间单向固着的一般范式,由主要依赖组织内部资源进行高成本创新的“封闭创新模式”,转向强调不同场域、创新主体、创新要素之间动态协同的“开放创新模式”。

1.斯德哥尔摩创业学院的开放式创新创业教育联盟。斯德哥尔摩创业学院是一个开放式创新创业教育联盟,以5所成员大学为核心、16所世界知名大学为学术伙伴、4所跨国公司为战略伙伴、6个创业组织为合作伙伴。成员大学是组织运行的核心实体与重要依托,各大学特色如下:(1)瑞典皇家理工学院(KTH)是世界享有盛誉的理工科大学,承担着瑞典1/3的工程技术研究,瑞典1/3的工程师毕业于这所大学;(2)斯德哥尔摩经济学院(SSE)是欧洲的顶尖商学院,亦是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评选机构,每年为管理咨询公司、企业财务领域、创投与私募基金、银行等机构培养高品质人才;(3)卡罗林斯卡学院(KI)是瑞典最大的医疗培训和研究中心,其诺贝尔委员会负责选出生理学或医学领域的诺贝尔奖得主,承担了全国40%以上的医药类学术研究,在神经细胞、肿瘤研究等领域处于国际前沿地位;(4)斯德哥尔摩大学(SU)是瑞典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大学,在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法律学4个学科领域开展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活动;(5)国立艺术与设计大学学院(Konstfack)专注于培养艺术、设计与手工艺领域的高水平人才。斯德哥尔摩创业学院以成员大学作为组织运行的核心实体,拓展学术伙伴、战略伙伴、合作伙伴为组织有机构成。在组织管理上,其校长来自5所核心成员大学,董事会成员则来自5所大学和代表性产业领域,为其战略规划、科学决策以及协调管理提供了保障。[6]通过开放式创新创业教育联盟的构建与运行,斯德哥尔摩创业学院实现了联盟内部的交流共享与外部的延伸拓展,促进了创新要素的流动与创新精神的渗透,并始终保持旺盛的创新活力。

2.斯德哥尔摩创业学院的开放式创新创业教育联盟特性。第一,内部组织的聚合性。斯德哥尔摩创业学院集聚区域内5所知名大学,校校协同实现各校间优势教育资源的互动共享。5所成员大学分别在校内设立斯德哥尔摩创业学院“能力中心”,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校内组织机构和校外合作机构。瑞典皇家理工学院设有企业发展与创业部,斯德哥尔摩经济学院设有创业与商业创新中心,卡罗林斯卡学院设有生物创业部,斯德哥尔摩大学设有商学院,国立艺术与设计大学学院设有体验设计中心。第二,外部组织的延伸性。没有一个组织能在资源和相关技术方面占有完全优势,只有各组织间联合攻关,合力行动,才能在重大方面和关键领域取得成果。[7]大学与其他创新组织之间的协同合作,有利于资源共享与合理配置,分摊创新风险及技术转化成本,产生系统叠加的整体效应。斯德哥尔摩创业学院以5所大学作为对外开放的基础平台,广泛地与政府、企业、咨询机构等多个创新主体建立紧密的伙伴关系。以其合作的跨国公司为例:IBM全球企业咨询服务部是全球最大的咨询机构,业务遍布160个国家和地区,在17个行业向客户提供精深的业务咨询和系统集成服务[8],为之提供各领域行业创新创业发展的新动向。Quattroporte是一家策略工作机构,综合社会学等多领域学科,通过趋势研究、概念发展、战略沟通和评价,创建市场图景和未来概念,为之提供各行各业未来发展动向与趋势信息。这些跨国公司掌握着全球信息数据与尖端科技,把握着全球未来创新发展的新动向,通过校企协同“强强联合”,促使人才培养保持国际前沿性和未来开创性。此外,斯德哥尔摩创业学院与康奈尔大学、加州伯克利分校等世界著名大学的学术伙伴关系,也为其把握创新创业教育的世界趋势提供了开放性渠道。第三,多元创新主体的双向互动性。现代大学已经不再是高深知识的“象牙塔”,也不再是知识生产领域中唯一的支配者,而知识本身也被看作是“民主的”。[9]知识创新主体的多元性,需要大学将单向知识输出的线路转变为与多元创新主体的双向互动,特别是校企协同关系的建立,使知识创新不再仅仅被认为是从大学基础研究到企业生产应用的单向线性过程,而是建立在多主体跨界协同创新基础上的非线性过程。[10]斯德哥尔摩创业学院与世界著名高校、跨国企业等多元主体的协同互动集中体现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课程、活动及训练中,不仅密切了大学同各创新主体的联系,而且有助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赋有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敢于创造与引领未来的人才。

三、斯德哥尔摩创业学院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创新创业是天生的,还是可以被教的?Drucker提出,创业者不是天生的,创业是一门学科,与其他学科一样是可以被教的。Gorman等指出,许多经验已经表明了创业的可教性,至少通过创业教育,学生的创业积极性受到了鼓励。[11]斯德哥尔摩创业学院依托开放式创新创业教育联盟,协同多元创新主体共同设计课程体系,有力地促进了创新创业教育发展。

1.斯德哥尔摩创业学院的课程体系。斯德哥尔摩创业学院课程体系以5所核心成员大学创新创业课程为主体,协同跨国公司、世界知名大学等主体共同设计和完善。课程不仅面向成员大学内部免费,而且招收非成员学校学生,前提是在瑞典各大学修满120个学分。[12]课程体系包括硕士课程和博士课程。硕士课程围绕创业过程、具体领域应用、实用创业技能主题,由核心课程、情境课程和技能课程模块构成,着眼于对创业过程的理论分析与实践操作。核心课程主要围绕企业创建过程中的4个阶段来设计,即“创建商业理念”、“商业模式创新”、“运行自己的公司”、“管理公司的成长发展”,让学生对创建企业的基本流程有清晰的认识与理解;情境课程以某个具体领域如生命科学、生物技术等的创业为主题,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了解创新创业的关键环节和突出问题;技能课程旨在教会学生创新创业过程中的实用技能,如“设计思维”课程旨在培养超越传统边界的创业精神,“初创企业谈判”课程旨在提供个性化和强大的日常谈判框架。相关课程由5所成员大学能力中心依据各校优势特色设定,各大学负责的课程,通常由其专任教师与跨国公司人员共同开设,从实践层面进行分析与指导。如“创建商业理念”核心课程,邀请Fyndiq公司联合创始人MicaeWidell,做“如何创建Fyndiq———从理念到55个雇员”演讲,分享建立公司过程中的成功因素和重要经验教训。[13]再如“趋势与未来思考”技能课程,与Quattroprote公司共同开设,将校内课程与企业短期课程相结合,议题有“未来城市生活”、“未来观察者与研究者”等,为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提供有价值的战略性图景。[14]博士课程则将创业作为研究对象,以跨学科视角进行学术研究,挖掘创业的深层原因,探索未来创业导向和发展趋势。课程由6大模块议题构成———“创业学习:培育创业的自我”,“创业和性别”,“作为一个研究领域的创业”,“创业:当代主题”,“高科技创业”,“激发创业思维”。[2]课程研讨常常会邀请成功企业家,结合创业实践对相关主题发表看法或阐释他们对创新创业的新认识和理解。

2.斯德哥尔摩创业学院的实践训练。为切实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斯德哥尔摩创业学院开展周五1小时的简单研讨、周末为期2天的深入研讨和实践训练营等活动,促进在校生跨院校跨学科互动,并增加成功校友、创业者对在校生创新创业实践指导与训练。比如周末研讨会议题有“增长黑客”、“创新思维”、“用SCRUM解决问题”、“精益创业”等。研讨会为学生和校友、企业家搭建了校内校外联系、理论实践互促桥梁,为学生创新创业设计、创建和管理公司、融资、股权分配等实践操作奠定基础。此外,斯德哥尔摩创业学院还与协作伙伴共同组织主题训练营,为学生与创业者面对面互动交流提供机会,训练营项目有:“印度的设计思考”、“创业者的瑞典语”、“医疗创业DNA”、“纽约未来的流动性”等。[15]“印度的设计思考”训练营为期1周,与印度国家设计学院的学生在印度用后现代主义的设计思维,共同解决印度艾哈迈达巴德社区面临的5个真实挑战。“创业者的瑞典语”训练营是为期1月的商务语言训练营,旨在使国际学生能够掌握瑞典商业术语,并在瑞典创业情境、商务场合正确运用瑞典语对话。“医疗创业DNA”训练营,联合明尼苏达大学卡尔森管理学院在斯德哥尔摩市举办。除双方学生外,还邀请与卡罗林斯卡学院有合作关系的医疗技术公司现场指导,使参与学生从全球医疗行业发展视角评估医疗技术与服务发展。“纽约未来的流动性”训练营,联合帕森设计学院在纽约举办,学生们参与训练营前后的表现,将得到该领域国际教师和学术成员、领先跨国公司等不同群体的指导和支持。训练营机会虽然较少,但这种无边界多元交流,有利于培养学生未来创新创业的把控能力。如“纽约未来的流动性”训练营,福特公司GarryGolden受邀参加,提出未来交通的创新转变,最大的挑战可能是改变社会规范,从驾驶员时代转向“指挥”时代。[16]

3.斯德哥尔摩创业学院的创业活动。斯德哥尔摩创业学院通过创业日活动、创业家及成功校友反哺活动与创业竞赛,着力营造浓厚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一是创业日活动。创业日(start-upday)由斯德哥尔摩创业学院创始,现已发展成斯德哥尔摩最大的创业者活动。斯德哥尔摩创业学院与众多跨国公司、投资人和创业家保持着良好的战略合作关系,创业日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创业家、国际投资者和媒体代表等1000多人参加。[17]5所成员大学在各校内开展“创业日”分会活动,邀请大型跨国公司的总监、成功创业家、能力中心管理者等分享创新创业故事,让学生学会如何赢得投资者与合作者的支持。二是创业家及成功校友的反哺活动。斯德哥尔摩创业学院不仅培养了大批优秀创业家,而且与校友保持着密切联系。校友通过个人创业经验分享、服务平台建设等方式反哺支持创新创业教育。校友创业经验分享通过两种方式来进行:将校友在竞赛、创业中的成功经验作为校园新闻及时;成功校友主题讲座,向在校生分享创办企业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及教训。服务平台建设的典型代表是ErikByrenius,为回馈创业群体而创立StartupDocs网站。该网站为创业公司提供免费模板,包括标准化术语表、股东协议、股票选择指南等,帮助创业者提高公司经营与管理效率。[18]三是创业竞赛。斯德哥尔摩创业学院每年会有学生或团队参加创业竞赛。参赛不仅可以检验创业技能,获得奖金,而且能够赢得媒体关注和风险投资机会。国际商务计划大赛由北欧国家联合举办,得胜者有机会参加欧洲决赛,而欧洲决赛赢家将有机会参加在美国举办的全球商务计划大赛。产品理念比赛是一种早期技术商业化计划比赛,包含ICT、能源和生命科学3个主题,成员大学本科生和博士生均可择一参加。除了这两项国际比赛之外,斯德哥尔摩创业学院参加的比赛还有创业杯、Excitera和种子营。[19]创业杯是瑞典最大最好的商业计划竞赛,因其反馈程序而闻名;Excitera是为斯德哥尔摩具有创业想法的学生和组织提供的一系列比赛和挑战;种子营作为微种子基金投资创业公司,适合技术创业公司参加竞赛。

四、结论与启示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已成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的指导战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创新创业逻辑正向组织生活的各个角落渗透。培育创新创业精神,提升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推进的重要基石。尽管我国与瑞典国情存在差距,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上却具有共通性,能为我国创新创业教育提供重要借鉴。

1.建构创新创业教育的开放式联盟组织。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不是简单的就业或创业培训,而是关系到人才培养的深层组织变革。我国创业教育的开展以1998年清华大学首届校园创业计划大赛为标志,但比赛形式缺乏体系规范与合理建构。此后,我国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主要通过组织学生参加比赛、创业培训、创客空间和科技园等方式进行,没有形成区域大学的联盟化组织,与企业的协同育人也主要是学生的实习见习,学生对真实的创业流程及创业过程中的关键环节与难题,缺乏必要的认识与实践。斯德哥尔摩创业学院以校校协同为核心的开放式创新联盟组织设计,是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组织保障,为跨学科学生提供了互动与实践的良好平台。我国创新创业教育急需秉持开放式创新的范式,在强化区域大学协同育人的同时,整合共享各大学与多个行业企业、国内外其他著名大学的伙伴关系,共同建构起以区域各大学联合为主体,多行业企业、国内外著名大学为有机构成的开放式联盟组织,为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集聚优质社会资源。

2.设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用课程体系。青年最能适应新经济的发展并接受新文化熏陶,是最具创业激情的一代人,同时拥有创业的最佳时期。大学期间接受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理论,实践创新创业是保障创业成功的必要条件。2002年以来,我国选择9所高校作为“创业教育”试点进行实践探索,虽然形成了一定的创业模式,但是创业教育一直以来多以选修课或者讲座的形式游离于高校正规教育之外。同时,配套师资大多缺乏创业经历与体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创业理论与实践难以结合。而斯德哥尔摩创业学院创新创业教育的成功实践,得益于其硕士生和博士生的实用课程体系遵循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师课程讲授与创业家指导相结合,创业基本流程与实践问题分析、实训应用相结合,产业现状分析与未来趋势预测相结合等基本原则。我国急需创新创业人才来驱动创新发展的现状,倒逼大学将创新创业教育提上高等教育质量提升的重要议程。借鉴国外前沿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建设经验,对设计符合我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3.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训练。创新创业教育不单是为解决就业问题,更是为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培养“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创新创业过程中必然会遇到一系列现实问题,只有加强实践训练,掌握好商业融资、谈判、法律事务、趋势研判等创业实践技能,才能提升个人创业能力,在变革时代中保障创业成功,只有更加注重丰富企业实习、基地实训,创业竞赛等多种形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扎实实践训练、提升创业能力,才能真正培养出国家所需的创新创业人才,繁荣我国“小企业‘铺天盖地’、大企业‘顶天立地’”的发展格局。

作者:郎永杰 张冠蓉 李培凤 单位:山西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

参考文献:

[3]李政.创业型经济:内在机理与发展策略[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40-41.

[4]拉里•法蕾尔.创业时代———唤醒个人、企业和国家的创业精神[M].李政,杨晓非,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152.

篇8

(一)不断丰富组织形式。2015年,学校响应所在地五莲县政府出台的《关于充分发挥职业教育优势促进创新创业工作的意见》文件号召,主动牵手五莲县内知名企业,成立了县科技合作促进会。依托促进会,学校与企业有效对接,逐步开展系统、全面的“双创”工作,以推动校企共同完善“双创”孵化机制与“双创”培训体系。学校还汇聚校企优秀资源,创新组织形式,积极推动产教整合。在“培育一批新的创新型企业,推动一批现有企业开展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改造,培养一批富有创新创业能力的人才,实现创业孵化、产学研联合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的新突破”的目标指导下,促进会先后与韩国现代、海尔集团等50余家知名企业合作,建设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试点。(二)不断推进基地建设。学校在县委县政府支持下,将人社、农业、民政、安监等十多个部门的行业企业培训引入学校,设立农村劳动力转移、企业职工技能提升、下岗职工再就业、安全及特种作业人员、退役士兵就业技能培训、电子商务技术等10余个培训基地。学校积极争引政策支持和项目扶持,争取山东省中小微企业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建设资金200万元,建设学校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和创客空间,并被评为市级创新创业示范基地、山东省众创空间,成为区域内知名的创新创业孵化平台。目前,已经有92家小微企业入驻,日照金果模具有限公司、日照银航无人机科技有限公司、日照凯越电子有限公司等企业陆续实现规模生产。

二、建设“双创”育人体系

(一)培养“双创”师资队伍。师资队伍是影响职业院校“双创”教育效果的关键因素。在教师培养上,学校的举措有:一、组织专业教师积极开展理论及实践研究;二、整合校友资源、社会资源,聘请各行业实践经验丰富的企业家、创业成功人士作为兼职导师,形成多元化的“双创”教育师资队伍;三、组织教师利用假期到企业一线增长实践经验,到企业开展兼职活动,提升“双创”意识,保证“双创”教育的有效实施。学校教师先后申报并完成10项省级以上教改课题项目,参与企业技术革新12项、技术研发7项,为企业提出技改建议35条,为艾沛克斯(山东)工具有限公司改进的装配生产线的生产效率提升近2倍。(二)开发“双创”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国家及山东省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出台的相关文件的部署要求,结合周边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学校全面完善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培养方案;以专业教育为模块,进一步优化建立专业群;分专业设置“双创”教育课程体系;把“双创”教育的目标、内涵、要求落实在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培养方案中;将“双创”课程与实训项目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目前,学校已修订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16个,专业课程标准73个,开发创业实训教材36本,初步形成了教学目标互通、教学资源互补、教学内容互融,分段递进、多维互动、产教融合式的“双创”人才培养模式与独具特色的“双创”课程。。为了让全体学生都掌握基本的电商基础常识和电商运营原理,增强创新创业能力,2019年春季学期起,全校所有班级增开了《电子商务》基础课校本课程。学校还以“职业生涯规划”“开学第一课”“专业认知课”为契机,使“双创”教育深入学生心中,着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生入学后,在按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系统学习的同时,还按照个人兴趣和专业意愿拟定专业规划和个人综合素养提升规划,通过选课、教师讲解、导师引导等途径进一步提升专业认知水平。(三)建设“双创”型实训室。学校打破原有实训室只注重简单技能训练的局限,以学校“双创理念”为引领,以教师“双创教育”为抓手,以学生“双创培养”为目标,将98个实训室以“项目+双创实训室”的方式重新命名。如,3D打印实训室改为3D打印工程技术创业实训室、工业机器人实训室改为工业机器人创新实训室、虚拟现实技术实训室改为虚拟现实(VR)创新实训室、物联网实训室改为智慧物联网创业实训室。在“双创”实训室建设的基础上,学校进一步完善学生专业知识学习框架,构建以生产任务驱动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建立“车间课堂”,将学习从课堂延伸到车间实训室,把生产现场或生产流程、操作过程展现在实训课堂;通过“实景”展现,使学生在专业理论学习初期便对专业学习产生浓厚兴趣。(四)赛事助推“双创”活动。自2009年以来,学校先后有500余名学生在各类技能大赛中获奖,既锤炼了技能,又赢得了荣誉,成为高校争相录取、企业高薪招聘的“香饽饽”,具备了创新创业的基础条件。近年来,同学们在全国各级各类创新创业大赛中屡获佳绩:2015年国际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1个特等奖、1个一等奖;2016年中国工程机器人大赛暨国际公开赛中获得本科组一等奖1个、二等奖5个;2017年山东省黄炎培职业教育奖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一等奖1个、二等奖1个;2018年“挑战杯———彩虹人生”全国职业学校创新创效创业大赛三等奖1个。在教师的带领指导下,学生自主研发的汽车MP3多媒体播放器、中性笔自动生产线等多个研发项目获得成功。2013级学生李军贤、王一汀、王洋、韩朋辰4名同学在专业教师赵振铎的指导下研发的“电动助老购物车”,不但在国际大赛中获奖,还成为很多企业争相投资的项目。

三、“双创”培训促进就业

篇9

一.初识篇

幼儿师范是培养幼儿教师的摇篮,承载着社会的希望。郑州幼师勤政务实、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领导班子,以及一支品德高尚、业务精湛、实力雄厚的师资队伍是幼师发展的基石。幼师一流的学习环境和先进的教学设备,为师生提供了良好的工作环境。郑州幼师经历数十年探索之路,坚持把“学会共同生活,学会探索世界,学会表现表达”作为人才培养的任务,已经培养出一大批出色的优秀毕业生。在与幼师在一起成长的日子里,我重新认识了转型期的幼师,进一步认识到教育的影响力。幼师在取得升专成功之后,他们没有停止前进的步伐,而是从长计议,准确定位,分析自身的生存危机,背负着社会的希望探索幼师发展的改革之路。学校领导经过数日研讨论证,唇枪舌剑的思想交锋,为寻找学校发展转型期的创新之路而不辞辛劳,他们通过对同类院校的考察,逐步探索具有幼师特色的高等教育模式。

从读大学到读研的七年时间里,我在专业的教育领域熏陶中成长,逐渐从对教育的迷茫过渡到对教育这门学科的热爱,但是能走进学校,走进学生科这个大家庭,真正践行所学的理论知识,使我对教育的意义感悟至深。学生科为我的专业成长提供了理想平台,学生科和谐的工作氛围,积极向上的思想追求,同事之间无私的帮助让我发自内心热爱这个团队,使我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团队的精神。

开学伊始,学生科需要尽快对班级进行评比,评优评先工作关乎集体荣誉,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出现差错,同时需要去查看上学期学生开展活动档案,但是刚接手这个陌生的工作,从找班级评比结果到加分细则,我都一无所知,李科长在繁忙的工作中及时给予帮助,通过与教务科协调,终于找到第一手材料;接下来麻老师不厌其烦,手把手指导评优所需的每一个细节,对每一项加分都详细解释,终于一起尽快评比出优秀班集体。在工作中,我看到高科长以及汤老师严谨的治学作风,雷厉风行的处事方式,她们以饱满的热情开展工作,关注工作中的每个细节,她们俯下身与学生沟通交流,探讨学生管理工作新思路。她们给予我无微不至的关怀,工作上循循善诱,谆谆教导,分享教育管理中的心得体会,生活中无微不至的关切问候,让我感受到家的温暖。在我熟悉科室工作的过程中,每时每刻都在大家的感动之中,每日的工作背后是领导、同事们无数双手的支持和鼓舞,我获得的不仅仅是专业理论的提高,更是精神上、心理上的深刻的触动。

二.感悟篇

学校各种常规活动让我更了解幼师,同时感受到具有人文气息的教育精神。来到学生科,我非常荣幸能参加青年班主任拜师仪式暨班主任研讨会,从研讨会的流程中,我看到学生科老师严谨的工作态度。为了确保会场桌椅摆放位置合理,班主任入场有序,拜师过程中师徒站立位置合适,科长都亲自试验,细微的后勤保障服务,为会议的顺利进行提供了优质的保障。拜师活动为新老班主任提供了经验交流平台,接下来的班主任研讨,每位班主任都精心准备发言稿,从教学典型案例中汲取教学的艺术与智慧,分享教学的经验。难能可贵的是校长坚持陪着我们,认真倾听班主任的心声,并及时进行点评,在谈到学校升专之后管理方式的变革时,大家围绕大学管理理念展开了激烈讨论,各抒己见,共谋学校转型期学校的改革发展之路。

每个科室都在思考学校转型期科室的改革与创新,制定科室发展的规划。学生科也为学生返校作了细致的准备工作,从早上的礼仪检查、下午的卫生大检查到晚上的班会情况,学生科老师走进教室,深入学生中间,为保证第二天教学工作顺利开展不辞辛劳。领导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走进班级指导细微工作,管理者能从细节做起,精益求精,从而用行动感染学生、影响学生,这种感染力触动着我的内心。通过参与礼仪检查,真正看到“礼仪十条”对学生教育的影响力,从中感受到一种幼师精神,幼师学生是社会文明的引领者,对学生的要求全面细致,教育无小事,一名管理者面对的最多的还是看似不起眼的日常琐事。张瑞敏曾说:“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学生科围绕学生的成长开展细致入微的工作,用行动践行对学生的爱。

三.畅想篇

学校悠久的办学历史,对培养合格的师范生已有丰富的经验,但是在原有基础上需要创新突破,找到一条具有幼师特色的发展之路。办学理念是学校管理中创造力的内心体验,实施创新教育必须改革学校管理,而创新的学校管理最首要的是具有创新的学校管理理念。

学校的管理应强调人本管理,张扬人的个性。从强控过渡为弱控,由无所不包,而变成宏观管理者,把应该下放的权力还给学生,归还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校能依据实际,创造性地发展。教育包括培养和发展一个人全部潜能的教养过程。一部人的历史就是人的潜能随着人的成长而逐渐地无限地变成现实的历史,而这种转变恰恰又是以教育为中介。传承人文精神,教育要先塑造人,然后再谈专业,否则你不知道如何把专业技能用到人身上。所以,教育首先是人文教育。布什当年在清华讲“大学不仅是培养技术人员,更要培养公民”,正好道出了美国教育的精神,教育要给予学生足够的尊严,从而让学生大胆创新。教育与训练的最大不同就在于,教育不仅传授着知识,更孕育着一种源源不绝的人文资源。

教师的人格魅力影响着学生的成长,教师用自己的力量带领他们学到生存的方法和技能。教师在学校发展的转型期应该转变观念,转变教学方式。

首先,教师应该重新定位培养目标。教师要教对学生有用的知识,学对学生有用的技能。从中专模式向大专模式过渡的过程中,要不断对教师进行培训,让教师了解大学教学的目标和精神,从而能够以目标为导向,引领学生掌握有用知识与技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保证高等教育能为各个阶层的人在人生、事业的各个阶段提供教育服务。关注学生的现实特点,学生存在于社会之中,受社会环境与成长环境影响,在社会制度中所养成的性格特征与学校的要求有冲突,教育的作用在于使学生从不平衡状态逐步过渡为协调和谐的状态,我认为可以定期开展讲座与座谈会,探讨优秀大学的教育理念,逐步转变教师观念。

其次,转变教学方式。多元、灵活的大学体制要求学生能够达成自我实现,教育不应该限于那种必须吸收的固定内容,而应被视为一种人类的进程,在这一进程中通过各种经验学会如何表现自己,如何和别人交流,如何探索世界,而且学会如何继续不断并至始至终地完善自己。育人方式的转变,学校应该从以努力、纪律、竞争为基础进行的学习,转变为比较轻松活泼,而非强制性教育。建立创新性课程体系,应用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等,从传递知识,向引领学生发现知识转变,除了教师作为知识传递者之外,应该成为学生的顾问,成为一位交换意见的参与者,能够帮助学生发现矛盾而不立即给予学生现成的答案,教师的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创造性活动,从而去影响学生。

最后,教师要提升自我能力。我认为自我能力包括自我认知、自我控制以及自我发展的能力。教师要不断学习新的教育理念,用新思想影响自我成长,不断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与审美能力等,注重自我发展,在教学中找到职业幸福感,用人格熏陶学生、唤醒学生。教师的任务不仅是发展人的才能,训练和推重他们,尤其要培养学生性格和态度。所以,教师要提高审美能力,培养学生领悟美,并能吸收到性格中去的一种能力。古人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人以鱼,则终身受用无穷。教师要拥有广博的知识储备和精深的专业技能,课堂中才能旁征博引,游刃有余,变传统的重教为重思、重乐。教育和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学习,以适应学校的转轨变型。

在学校的转型期,学生的发展是学校管理的终极目标,学校可以继续有序组织开展各种活动,丰富学生学习生活,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平台,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同时,学生应该以长远发展为指向,在学习中戒骄戒躁,以掌握技能为目标,合理定位。迎着学校发展的春风,了解学前教育前沿学术理念,掌握扎实的专业技术知识,深入幼儿教学第一线,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新的学校管理理念要求我们以前瞻的眼光,求异的思维,自主的意识,与众不同的做法,而求得学校的发展以及学生的成长。

四.奋进篇

沐浴在幼教的春风里,我很荣幸能和幼师一起成长,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中,我将从以下几点提高自身素质修养。

首先,加强良好的师德修养。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与其它的职业比较,教师的职业更具有其示范性、公众性和教育性,因此,应该具备更高、更严格的职业道德修养。师德修养的核心就体现在一个“爱”字上,爱教育、爱学生,找到工作中的乐趣,应当具有明朗快活、朝气蓬勃的精神。常言道:艺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的举止言行无时不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我会从点滴小事做起,为人师表。

其次,提高学习能力。我将不断加强教育理论学习,掌握教育学、心理学和管理学知识,勤奋钻研,拓宽知识面,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能力。在学生管理工作中,我需要虚心学习,取长补短,向各位有经验的同事学习,向学生学习。学生科处理学生问题方法得当,技巧性强,经验丰富,是我学习的宝库;通过与学生会干部的相处,我发现他们身上有独特的魅力,他们思维活跃,创新意识强,学习能力强,开展工作的几天中,学生会干部给予我莫大帮助与支持。

最后,热爱工作团队。我认为一个科室是一个工作团队,团队智慧大于个人智慧的平均值,并能够做出正确的组织决策,透过集体思考和分析,可以找出个人弱点,强化团队向心力。团队是工作智慧的来源地,个人如水滴,团队如海河。个人的能力只有融入团队,才能实现最大的价值。同伴间的智慧的碰撞与分享,体现了一种团队共奋进的意识与精神,团队精神通过对群体意识的培养,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的习惯、动机、兴趣等文化心理,可以沟通彼此的思想,引导我们产生共同的使命感、归属感和认同感,反过来逐渐强化团队精神,产生一种强大的凝聚力。团队齐心协力,献言献策,才能集思广益,依靠集体的智慧克服工作的遇到的难题。

篇10

1 更新教育观念

英语教师应树立创新教育理念,只有在创新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才会采用创新方法,培养创新人才。教师要变传统“标准件”型教育观为创新型教育观;变“师道尊严”为师生民主平等的师生观;变应试教育观为素质教育观;变传授知识的教学观为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教学观。

在中学英语教育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获得英语学知识和技能,提高英语科学素养,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同时还应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的形成。

2 创新处理教材

对教材的创新处理就是指改革教材中落后于社会与时展的知识体系,建立使学生认识和把握未来发展的知识体系和活动体系。

通常教材在编定后会在一定时间内保持基本稳定,但科学技术和当今社会正在迅猛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教材中必然会有部分内容不能适应学生与社会发展的需要,教师对这部分内容作适当变动是十分必要的。此外,教材内容的编排不一定都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有时需要教师对其进行适当调整与重组,使之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发展需要。教师对教材的创新处理包括对教材内容的增减、调整、重组或重新选定,这样可以增加促进学生参加实践活动的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与实践能力。

总之,只要教师用创新思路来处理教材,一定会使教学内容得到创新。

3 创新教学方法

在英语教学中,倍受教师青睐的传统“讲授法”现已受到严峻挑战,它是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方法,已不能适应创新教育的要求。广大英语教师应大胆进行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实际操作能力以及学会学习的能力。例如,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讨论式学习、合作型学习、自学式学习。其中探究式学习应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此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可广泛采用。其过程是:提出课题设计探究结果分析、评价。其特点是:以问题为中心,学生自主探索(以个人或小组的形式),重在发现,学生具有最大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此外,还可采用“发展问题教学法”和“多角度教学法”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发散思维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极为重要。所谓“发展问题教学法”是指教师在学生解答了某一问题后,要求学生对所解出的问题适当加以变化和发展,并编出发展题,师生共同解答。所谓“多角度教学法”是指教师在指导学生解决问题时,启发学生尽量从不同角度来认识同一问题的性质和解决方法。

4 更新教育手段

现代教育手段在当今教育和未来教育中应发挥特殊作用。现代教学媒体在英语教学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是传统教学媒体所无法比拟的。它能增大教学容量,开阔学生视野,诱发学生思维;它使英语课堂更精彩、更生动、更能为学生所接受。在今后的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引进先进的教学手段,并对网上资源进行开发、利用,重视网络对教学的影响。

5 转变评价观念

教师首先要改变过去那种以“分数高低”来评价学生的旧观念,应向“素质鉴定”观转变。每个学生身上都有闪光点,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价值,保护并发展学生的个性。

在评价范围上,应从片面的只限于智能范围的单一性评价向全面的包括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各方面的综合性评价转变。教师应特别重视对学生能力、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的评价。例如,可评价学生对探究活动的态度是否积极、能否根据观察或生活经验提出问题、能否根据问题提出假设、能否在活动中与他人合作与交流、能否独立思考和是否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等等。

在评价方法上,要从以考试测验为主、片面强调定量分析向注重观察与调查、了解内在因素的定性分析转变,要注重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相结合,特别重视形成性评价。例如,对于学生所做的实验,不仅要看其结果,更要看其过程。

在评价功能上,应从片面强调刺激学生的个体竞争意识功能,向注重激发学生的团体竞争意识和自我竞争意识的功能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