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考改革的建议范文
时间:2023-12-26 18:08: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关于高考改革的建议,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当前高校排球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
1学生对排球课程不感兴趣
多数学生在进入大学校门之前,都没有排球基础,可以说对排球是比较陌生的。而刚开始学习排球的时候,所学习的都是一些基础技术,这又让他们感受十分乏味,与自己想象中的那种激烈的对抗、紧张的氛围以及团结的协作等有着较大的差距。而且伴随着整个体育事业的发展,学生本身可以选择的体育项目越来越多,特别是一些带有一定娱乐性质的项目,如轮滑、街舞等,相对于排球来说,更受到学生的青睐。在这两方面的共同作用下,使学生没有认识到排球自身丰厚的魅力,从而没有产生对排球课程的浓厚兴趣。
2教学方式较为陈旧
当前的高校排球教学中,多数教师还是沿用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一步步的向前进行,虽然能够尽可能的保证教学沿着既定轨道运行,但是这样的模式和方法,难免会让学生感到乏味。这种状态下的学习,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而进行的机械的学习,几乎没有教学效果可言,排球本身所具有的竞技性、合作性等特点都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被视为一个被动接受知识和技能灌输的容器,教师怎样教,学生就怎样学,丝毫没有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可言,从而使教学效果的提升受到了很大的阻碍。
3教学环境有待完善
良好的教学环境无疑是整个教学的基础,其直接影响到学生参与到其中的热情,而且是师生安全的保证。但是从当下的实际情况来看,多数高校的排球场地和设施都比较陈旧,使教学受到了很大影响,而且严重损害了学生的学习热情。特别是在天气较冷的时节,在尘土飞扬的场地上进行学习,很容易出现受伤的问题。而且多数场地都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各类器材的借用也无从谈起,多种原因综合到一起,对教学本身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二对高校排球教学发展的建议
1学校领导充分重视
学校领导是整所学校的领军人,他们对于排球教学的重视程度,将对其产生重要的影响。因为排球教学所涉及到的软硬件因素,都要在学校领导的支持下才能得到有效保证。所以说,作为学校领导来说,则应该充分认识到排球教学在整个高校教学中的重要意义和对学生个人发展的积极作用,全方位支持这门课程的开展。具体说来,首先,要拿出专项资金,保证教学场地和设施的完善。其作为教学的先决条件,将对整个教学开展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其次,应该由学校出面,联系体育教师,制定出整个学校的排球发展规划。包含教学计划、比赛计划、活动计划等多个方面,然后按照计划有条不紊的进行;再次,则要联合团委、体育教研室等多个部门,多展开一些排球比赛和活动,其不但是对教学的有机补充,而且也是对排球运动的普及和推广,必要的时候学校领导应该亲临现场,以示鼓励和支持。最后,则是对教师进修、培训等活动的大力支持。要积极鼓励教师参与到各种有助于教学水平提高的活动中,让教师感受到学校领导对这门课程的关注和重视。在学校领导的重视和带动下,不仅使整个教学得到坚实的保障,而且还要在全校范围内营造出一种积极参与排球活动的氛围。唯有此才能够为排球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促进其沿着健康的轨道发展。
2全面提升教师的业务能力和修养
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的引领者,其能力和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整个教学的成败。所以高校排球教学改革,要将教师业务能力和素质的提升作为重点。具体来说,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是满足教师的数量要求。排球作为高校体育教育中的必修课,对于教师的需求量相对较大。但是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很多教师都不是排球专业毕业,虽然能够满足基本的教学需要,但是从长远来看,这种师资配备显然还需要加强和完善。所以作为学校方面来说,应该在专业排球人才的引进上予以适当的倾斜,必要的时候可以适当降低在学历等方面的要求,先从数量上满足教学的需要。其次是对现有教师进行集中培训。受到多方面原因的影响,当前高校的体育老师已经多年都没有参加过的各种培训,无论是专业知识还是能力,都处于一个“过时”的状态,所以应该给教师以多种机会进行充电。如邀请一些名师或著名运动员来学校讲座、现场指导等,也可以安排教师外出进修等。从而在短时间内迅速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最后是对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多数教师都有着较为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能力,但是在教学本身方面却有一定的缺失。当今教育学发展日新月异,很多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层出不穷,需要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多学习一些教育学知识,并主动应用到教学中,最终获得教学效果的提高。
3充分激发学生对排球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前高校排球教学中所出现的多种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因为没有充分激发起学生对排球的兴趣。所以说,应该将兴趣的激发作为教学改革的另一个重点。首先是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即在整个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灌输的过程,要采用多种形式和方法,让学生主动去学习,而教师则是学生这种主动探索的合作者。比如一些技战术的运用,都可以向学生讲明后,让学生自己去尝试,并在探索中获得新知。其次是要做到因材施教和因势利导。每一个学生的基础水平和性格、志趣等都是不尽相同的,所以不能将所有学生按照一个统一的模式来培养,而是要求通过教师对每一个学生的仔细观察后,进行逐一的、有针对性的指导。这种因材施教能够让学生获得一种被关注感,继而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再次是创新教学形式。一味的知识讲解和技能训练,势必会让学生感到乏味,如果能够将教学和各种活动、比赛有机结合起来,则能够充分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还可以借助于多媒体技术,经常观看一些比赛的直播、经典比赛的录像等。多种方式和手段并举,充分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将会使教学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4完善评测制度
评测是整个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其不但是学生学习成果的展示,也是教师了解教学现状,并做出有机调整的重要渠道。但是长期以来,高校排球教学中,所沿用的仍然是一考定终身的模式。很多时候,其并不是学生真实水平的反应,没有起到考评应有的效果。所以说,要对传统的评测环节进行改革。首先是将评测和日常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关注学生的日常表现。国外的很多高校,都采用了这种考评模式,即教师对学生的日常表现进行细致的观察,经常在日常教学中穿插一些小的考评,而且将考评及时公布出来,作为最终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一来就使得考评更加全面和公正。比如很多同学可能在期末的考试中出现了失误,按照以前的考评方式,是难以获得好成绩的,但是引入日常考核后,则可以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从而减轻了学生的压力,保护了他们学习排球的热情。其次是采用多样化的考评方式。以往的考评中,所有的学生都按照一个模式来进行,并没有兼顾到学生的个性。因为高校排球教学的目的,并不是要把所有的学生培养成为排球运动员,而是让其掌握一项体育技能,为他们终身喜欢排球、喜欢体育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这一教学目标就决定了其评测形式的多样化。比如有的同学善于组织比赛、有的同学对排球比赛讲解十分在行,有的同学在某一项技术比较出色,这都是学生在排球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特长,都应该得到教师的鼓励和支持。所以说,教师应该采用多元化的考评方式,让学生的特长得到充分的发挥。考评本身并不是目的,学生们是不是掌握了某一种知识技能也不是最重要的,而是让他们感受到排球运动的魅力,真正喜欢上排球。
5强化学生参与课外排球活动的意识
课外体育锻炼承担着丰富校园体育文化生活调节学生精神生活的任务,是体育课的延伸,其内容的选择不受体育教学大纲的限制,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表现形式丰富多彩,学生充分利用课外排球活动的这块教育阵地来弥补体育课教学的局限性。学生可以通过课外活动来消化、吸收和实践在体育课上所学的体育知识、技术与技能,从而促进体育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强化学生对课外体育锻炼的意识,提高学生锻炼身体的积极性,为学生从事终身体育锻炼打下坚实的知识、技能和身体方面的基础。
综上所述,近年来,国家大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素质教育的观念也逐渐深入人心,可以说为高校排球教学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氛围。但是在实际情况中,却还有着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严重阻碍和制约了这门教学活动的开展。所以说,在高校教学改革开展得如火如荼的今天,应该以此为契机,对整个排球教学进行系统的、全方位的审视,并作出有针对性的变革和调整,使排球课真正成为深受学生们喜欢的课程,在得到各种锻炼和提高的同时,推动着我国的排球事业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参考文献
[1]牛晓东.浅论普通高校排球课教学改革之路[J].科技信息,2010(27).
[2]刘多.对山东省高校体育舞蹈课程开展现状研究[J].科技信息,2011(10).
[3]徐静.普通高校排球选修课教学现状与改革[J].内江科技,2010(12).
[4]刘嘉.普通高校体育选项课改革与建设刍议[J].科协论坛(下半月),2008(11).
篇2
她是位立足教育的人大代表:“作为一名人大代表,我关注的不仅是自己学生的进步,而且还有跟教育相关的一切事情。”
她更是一位充满责任感的人大代表:“群岛新区获批,我觉得自己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今后要把自己的目光放得再远些。”
她是舟山中学副校长、省人大代表陈秋萍。自2008年1月当选浙江省第十一届人大代表后,她就为自己立下“三不”誓言:不负选民重托,不辱代表使命,不计个人得失,尽心尽力为选民代言。
给学生减负,得先给老师减压
常听人说:当老师真好,能准时上下班,还有寒暑假。可事实并非如此,陈秋萍调查发现,现在的中学教师加班是常态,很多高中老师还因此身体处于严重的亚健康状态,甚至晕倒在讲台上。
据陈秋萍调查,大部分高中教师一周加班时间一般为8至20个小时,分别为一周3至6个早自修、2至6个晚自修,有些学校还要求老师“每天‘夜办公’,周末挪半天”。调查数据显示,加班时间最多的是班主任,大部分都在20个小时左右;其次是英语、语文老师,每周加班时间为10至12个小时;其他高考科目教师每周加班时间为8至10个小时。
陈秋萍说,在一些重点中学的例行体检中,体检完全合格的老师寥寥无几,还有一些教师由于教学压力过大,心理健康问题日趋严重,甚至产生厌教情绪。
在2009年召开的省十一届人大二次会议上,陈秋萍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缓解高中教师职业压力,关注教师身心健康》的建议,以翔实的一线调查资料为依据,详细阐述了当前高中教师职业压力过大的现状,并认为导致这一现状的直接原因,正是升学压力过大和教师编制过紧。
“教师成了上班的机器,甚至连加油的时间都没了,哪里还能搞好教育事业,怎能办成人民满意的教育?”“只有教师的工作时间得以有效控制,才能达到给学生减负的目的。”建议内容句句触动人心,引起了教育部门的重视。在建议答复中,省教育厅明确表示:要有效开展教师教学和心理健康方面的辅导与培训工作;要科学合理地制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加强编制管理,努力提高办学效益;要研究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规范各级学校的办学行为,切实减轻教师过重的负担。
建议高考成绩“隐私化”
每年6―7月份都是有人欢喜有人忧的“高考季”,街头巷尾议论的都是有关高考的话题,除了紧张的学生和家长,几乎整个社会的神经都跟着紧绷起来。
只要高考成绩一放榜,招生学校便根据考生排名,通过电话、上门等方式挨个拜访一些优秀生,瞬间拉开一场血雨腥风的生源争夺战。与此同时,一些高中学校也在第一时间计算出本校的高分率、一本率、上线率等,并以此展开一系列的宣传。而这些“率”,自然也决定了这些班级任课教师该年度的奖金多少。
如此一来,虽然教育部门年年给高考降温,可年年收效甚微。自2009年开始,浙江省的普通高校招生实行以“分类测试、分批选拔、全面考核、综合评价”为选拔模式的“新课改高考方案”,其目的正是为了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可历年高考结束后,“唯分数论英雄”的社会氛围,仍给许多考生带来巨大的精神压力与伤害,与新课改的素质教育改革目标背道而驰。
“在国外,学生的成绩都是个人隐私,可在我省,这些都是公开的秘密。”陈秋萍说,每年高考一结束,各地招办、学校都能轻易获得学生的高考分数,以分数高低排名次、定奖惩的做法在各地司空见惯。同时,分数仍然是有关部门考核学校、学校考核老师、老师考核学生的唯一标尺,有的地方甚至由于学校升学率上不去而罢免校长职务。她认为,要想使新课程改革真正落到实处,首先得让高考成绩“隐私化”,不可让其成为第三方可随意获取并用以大肆宣传的公开信息。在2011年省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上,她提出了《关于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把高考分数“隐私化”的建议》。
该建议引起了省教育厅的高度重视,从2011年开始,我省高考成绩便采取由考生自行登录浙江教育考试网进行查询和下载的方式,而考生排名情况除了考生本人可获知外,将不再对各类招生考试机构和声讯台进行公开。
立足当前,放眼未来
2012年6月10日下午,浙江大学与舟山市共建浙江大学舟山校区(浙江大学海洋学院)的合作签约仪式在杭州举行。
当时,身在舟山的陈秋萍心情异常激动,因为早在两年前,正是她领衔向省十一届人大三次会议提交了《关于尽快筹建浙江海洋大学,加快海上浙江建设步伐的建议》,有力地推动了该项合作的达成。当建议得到落实,想走向现实时,陈秋萍却说,她感到的不仅是振奋,更多的是责任,一位普通人大代表的责任,一位在任人大代表应有的担当。
“发展海洋经济,关键在人才,基础在教育。”这是陈秋萍经过大量实践和调研后得出的结论。基于此,国务院批准设立舟山群岛新区后,陈秋萍立即就如何发展教育服务舟山群岛新区建设展开调研,并在省十一届人大五次会议上建议:加快发展高等教育,培养高层次海洋经济建设人才;加快普高现代化、国际化、多样化、特色化发展步伐;把职业教育打造成经济发展的人才培养基地,等等。
这就是陈秋萍,一个严于律己的人,当教师要当个对学生负责的好老师,当人大代表也要当个对选民负责的好代表。
说起这些年的履职体会,她谦虚地说:“其实也没什么深刻的想法,只是觉得当上人大代表如果不履职会不好意思,自己内心会不安。”可正是这种朴素的想法,让陈秋萍在教学之余几乎把全部精力都投在了代表履职上,提出的建议既有现实意义和可操作性,又有预见性和前瞻性。
陈秋萍小档案
陈秋萍现任舟山中学副校长,浙江省英语特级教师。1986年被调至舟山任教后,从此再没挪过“窝”,一蹲就是26个春秋。
篇3
对于这次由高考改革催生出的走班教学,不同人群的态度和建议各不相同。有人认为,走班制能够更好地落实因材施教,有助于全面培养学生素质;有人觉得推进走班制不宜太匆忙;还有人担心走班制放松了对学生的管理,对学业会产生不利影响。笔者认为,准确把握“走班”和“选学”的关系是正确理解走班制的关键。
首先,实施走班制的目的在于满足学生选学的需要。本次高考改革提出的走班制,其直接目的在满足高中学生选学的需要。由于高考的形式和内容发生了变化,过去那种固定班级、统一授课的形式显然无法适应高考改革的要求,走班制可能是目前较为合适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而将走班制视为能够牵动教育改革“全身”的“一发”的扩大化理解,或者只将走班教学窄化为一种教学模式的看法,都是脱离本次高考改革背景而对走班制产生的误解。
其次,明确学生选学的需要有哪些。一般来说,学生选学的需要主要集中在选目标、选内容、选方式、选结果等几个方面。对学生选学的需要进行梳理,尽可能全面地弄清楚学生选学的需要,既为走班制的设计与实施奠定基础,明确走班制的可为和不可为,也可以从更高层面、更宽领域、更多角度来规划满足选学需要的方式和途径。
再次,落实走班制需要系统实施。走班制与目前固定班级教学存在很大的差别,这既需要加强校长和教师培训,转变人才培养观念;也要加强设施设备、师资配备等方面的条件保障;还要建立走班教学的管理与评价制度,以促进走班制的有效落实。
篇4
这再一次引起舆论对高考改革方案的关注。对于上海高考改革方案,各种解读都有,包括英语退出高考、英语实行社会化考试、打破一考定终身、其他科目不考了等等。而实际上,这些解读都存在偏差和误读。
英语退出高考了吗?根本就没有,只是不像以前那样统一考试。把不放在同一时间段考,称为退出高考,这会让人误解为英语不考了。媒体的报道,细读全文也很清楚,说的是英语退出高考统考,只是,在“标题党”盛行的社会环境中,简单称英语退出高考,必然会以讹传讹,误导一些不明就里的家长。对于高考英语改革,更确切的表述应是,调整英语科目考试时间。当然,这一描述听上去改革力度远没有“退出”那么大,所以,教育部门愿意选择“退出”这个概念,媒体也愿意这么报道。英语退出高考统考,还给人这一科目的重要性比数学、语文低了的感觉,但其实,只是调整考试时间、考分同样计入总分的英语,重要性一点也没降低。
一年多次考就是考试社会化吗?其实不是。真正的社会化考试,是社会中介机构组织,由招生学校自主认可、学生自由选择参加的考试。这一考试的功能不是选拔,而是评价,学生可用这一成绩去申请大学。比如,美国的SAT,一年考7次,每次考试成绩都有效,考生可以最好的一次成绩申请大学,大学独立、自主招生。简单地说,只有高校自主招生,考试评价才可能成为社会化考试,如果高校依旧集中录取,所谓的社会化考试,只是形式上的社会化。
很自然地,这样的一年多次考,最多从以前“一考定终身”,变为“多考定终身”,减少一次考试的偶然性,但也增加考试成本和考试负担――从多次考试中选择最好的成绩计入总分,再排序投档录取,这能改变基础教育的应试教育格局,减轻学生的负担吗?多年前,当有专家谈到一年多次考的设想时,就有很多人认为这是将“斩首”变“凌迟”。
除了语文、数学、外语的其他科目,按照方案,可能不计入投档分,而只是看测试等级。有人会说,大学可根据不同专业提出不同的学科与等级要求,可问题是,在目前按计划集中录取规则之下,如何做到这一点?如果继续保留按计划集中录取制度,英语社会化改革、一年多次考、其他科目计等级,都很难起到改革的实际效果,而会滋生出新的更复杂的问题来。学生的压力、焦虑非但不能减轻,反而会增加。
篇5
从报道来看,卢彦杰也确实具有发明天赋:在重庆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全国NOC创造发明大赛等大赛上多次获奖。初中升高中时,他凭借无人机等发明被重庆市实验中学破格录取。去年4月,他凭借重庆市第28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的成绩,获得重庆大学专项奖并获得该校自主招生免笔试资格。今年3月29日,通过重庆大学的自主招生面试。卢彦杰上重庆大学似乎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但是重庆大学“不参加高考不能入学”的表态也浇灭了卢彦杰的希望。如果卢彦杰不借助“高考东风”,仅凭发明天才恐怕敲不开心仪高校的大门。
因为招生制度的僵化,卢彦杰这个发明天才因为没有参加高考将不能走进重庆大学的大门。有人为卢彦杰鸣不平,呼吁打开高校自主招生通道。当然,更多人认为,学校应该坚持招生原则,不能不经过高考随意自主招生。
笔者和许多人一样,很欣赏卢彦杰的发明才华。如果卢彦杰如愿进入大学,或许会有更多的发明创造。从情理的角度考虑,高考招生制度应该给卢彦杰这样的偏才怪才打开一扇门。但是,从招生规则的角度看,我并不认为高校坚持招生原则存在过错。
篇6
【关键词】弱势群体 贫困地区 专项计划 公平 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22-0003-03
一 专项计划的内容和现实意义
我国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人社部、国务院扶贫办等五部门于2012年联合发出《关于实施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的通知》,从2012年开始的5年内,确定21个省份的680个贫困县约1万名学生,将成为“国家扶贫定向招生专项计划”的受益者,以单报志愿、单设批次、单独划线的方式上大学实施贫困生专项计划(以下简称专项计划)。
专项计划是促进教育公平,维护和保障贫困地区弱势群体入学升学权力的一项政策,通过该政策来保证贫困地区的学生能够读大学,有机会读好大学。针对这一政策,国家在每年招生工作通知中,也不断强调其重要性,并督促其公平执行。以2014年为例,在教育部《关于做好2014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中将再次强调该政策的实施,提高农村学生升入重点大学的比例,将专项计划作为大力促进入学机会平等的手段。专项计划的指向比较明确,均由教育部直属的高校承担招生计划,这就保证了该计划内的学生能进入最一流的大学,而不是普通高校,针对的对象是在高考考试中的弱势群体,家境贫困,在正常高考情境下可能由于地区的招生数量较少或者高考考生过多而不能进入一流大学的优秀学生。
在政策内容方面,专项计划在公平领域属于弱势补偿类政策,通过弱势补偿促进教育公平可以有三种方式:一是受教育权、入学机会和就业机会的补偿;二是实体上的补偿;三是对以往教育不公平的利益受损者的补偿。专项计划即为第一种补偿方式,通过对入学机会的倾斜,使得弱势群体获得同他人相同的机会,从而保证了公平。
在政策具体执行方面,生源的确定由生源地省份自行负责,生源地省份划定具体区域,贫困学生自主网上报名。以专项计划范畴内的省份河南省为例,自主招生录取的“高校专项计划”资格合格考生志愿设置在本科一批,可以填报1个相应自主招生高校志愿;“国家专项计划本科批”“地方农村专项计划本科批”第一志愿可以填报1个高校志愿、1~5个专业和是否同意调剂(专业);第二志愿为平行志愿,可以填报1~4个高校志愿,每个高校志愿可以填报1~5个专业和是否同意调剂(专业)。并且高招网站和阳光高考网站上均有报考流程(见下图)和政策照顾的具体地区。
由生源地省份确定名额、学生自主报名,而非国家统筹确认或学校推荐,保证了在高考招生录取中各省份的自,也能够使政策最大限度地照顾最需要的地区和学生,直接将学生和省级招考机构和高校进行对接,也从一定程度上增大名额选择和确定的透明度。
国家扶贫定向招生专项计划申请流程图总的说来,教育公平本身不能和教育平等画等号,传统的一刀切、一条线的政策不能够带来教育公平,资源、地理位置等区位因素以及历史文化因素会造成明显的地区差异,对不同地区、不同群体采用相同的评判标准会带来不公正的结果。公平是一种价值评价,有质的要求,而平等更具有量的特性,是对教育资源分配状态的表述。因此在政策制定和执行的过程中,资源分配向弱势群体倾斜,是保障教育公平的内在要求。罗尔斯的《正义论》中指出:“差别原则将分配教育方面的资源,以便改善最不利者的长远期望。”对于贫困地区学子而言,专项计划向其分配的教育资源,不仅仅是保障其一时的教育权利,也为其未来摆脱贫困状况提供了教育基础。
二 专项计划可能带来的负面问题
专项计划虽然是我国高考体制改革下,突破单一招生录取方式,改善贫困地区学生现实状况的好政策,但是从另一个方向看,也有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在计划制定和实施中应该重视和规避。
专项计划可能会造成一定的反向歧视,正如美国著名的巴基案,原告巴基是一位白人,在1973年和1974年,他申请加亚利福尼大学戴维斯分校医学院,由于该校对少数族裔的特殊招生政策,虽然他的成绩远高于那些少数族裔的学生,但是却未被录取。因此他对这一政策向加利福尼亚州最高法院提出控诉,指控医学院的这一特殊招生政策违反宪法,并要求医学院批准他入学,这一极端事例也反映了这类招生政策可能会带来反向歧视,本来的弱势群体得到了政策的倾斜,从原来的非弱势群体角度来看,就受到了一定的反向歧视,虽然在公平视域内,完全的平等、平均并不是真正的公平,但是如果政策的力度把握不当,对非弱势群体而言造成的反向歧视也是不能忽视的问题。
同样的,在我国专项计划背景下,假设有两个同样努力的学生,考出相同的分数,因为一个学生是贫困省市户籍,在高考中得到了政策的照顾,进入了一流的大学,但是另外一个学生没有任何政策加分,只进入了普通高校,从后者的角度来看,对他就是不公平。
不仅如此,由于我国户籍制度和高考的分省定额录取政策,导致了一些特殊现象――异地高考和高考移民。我国流动人口数量庞大,很多人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背井离乡来到了大城市,随迁子女也随父母进入了大城市的学校,但是在升学过程中却遇到了种种困难,有些学生因为达不到迁入地的落户或者读书年限的要求,不得不回到原籍参加高考。近年来,这种现象越来越多,也得到了国家的重视,下发了许多针对异地高考的政策,但是在专项计划的实施过程中,有可能会导致一个问题,有些学生是专项计划政策支持的学生,但是却在资源丰富的大城市读高中,在异地高考无法进行的情况下,自然地回到原籍考试,得到了专项计划的支持,这对贫困省市没有享受到高质量教育资源的其他学生也是不公平的。
此外,不同地区的分数线和招生名额不同,导致有些地区考生多,录取分数线高,有些地区考生少,录取分数线低,或者一些高校资源丰富的地区录取名额较其他地方多,导致了高考移民这一特殊现象。在近年的高考中全国不同地方都查处了一些高考的移民考生,因而不排除有些考生为了得到专项计划的政策支持,进行高考移民,这也是有违专项计划的初衷的。并且,专项计划针对的群体究竟有多少,一共招5万名学生这个数字的确定是否能涵盖所有的群体,不同地区应该招多少学生,每个区域应该如何分配名额,稍有不慎就会造成更大的不公平。并且这种政策的倾斜,国家资源的倾斜究竟能不能带来同付出相同的回报,也要打一个问号。
因而,为了最大限度地避免这些问题,需要从很多方面进行努力,笔者将在下文中给出一定建议,以利于专项计划更好地实施。
三 对专项计划的建议
1.政策制定要全面,要有配套政策的支持
专项计划确实是可以促进教育公平的一项政策,不仅仅提高了社会对贫困地区学子这一弱势群体的关注,也将教育公平落到了实处,使得该群体切实受惠。但是在制定该政策时,要多向贫困地区深入调查,在评价加分政策时,有人提出要根据贫困地区教育质量的不同进行加分。同样的,在专项计划的制定过程中也同样要注意名额分配的问题,每个地区需要多少个名额,每个名额应该分给谁,不能想当然地分配,要深入调查,根据实际情况来分配。因为每年的学生情况不同,应该酌情进行变动。并且政策必须能够落到最需要的学生身上,根据地区的不同实施不同的政策。要深入贫困地区内部,判断该地区是否需要该政策,需要怎样的政策,不能盲目制定。
由于我国特有的户籍制度,要在政策制定之初就避免和减少非贫困区学生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得专项计划帮助的情况,避免造成更大的不公平,哪些人是专项计划的照顾对象,应当有明确的区分。考生的家庭情况和户籍情况要有严格的证明,并且要对申请人进行严格的筛查,考生是否是为了能够得到专项计划名额转户口,发现不符合条件的考生立刻取消其资格。
专项计划对待贫困学子升入大学后并没有其他更多的政策支持,对学生进入高校以后的情况并没有继续跟进,计划是否能奏效,专项计划照顾的学生是否都进入大学学习,而没有因为家庭贫困放弃学业,都应该有后续的政策支持保证学生的入学。并且这批学生进入学校后,因其多为加分或特招录取,学习上是否有困难,学校层面应该给予学习方面的支持,此外,很多参与专项计划的院校许多都是在经济发达或省会地区,学生是否能适应,经济上是否能承担,都是政策制定者应当考虑的因素,应当加强政策层面和学校层面对于专项计划贫困生生活方面的支持,确保政策的落实。
2.政策执行要严格,适应地区特点
一个好的政策能否带来好的效果,关键在于执行,专项计划作为一个弱势补偿的政策,在执行过程中要严格按照规定,规范执行。由于专项计划是在高招正式批次招生之前进行,因此必须做好政策的宣传,避免一些符合条件的学生错过报名时机,并且参与计划的学生一般不会再参与正式批次的招生,所以必须保证参与计划的学生尽可能都被录取,而不会造成参与了专项计划但错过了高考录取,造成“没有学上”的尴尬境地。和专项计划类似的,还有农村自主选拔录取和地方专项计划两个政策,应该有层次地安排好政策执行,不能冲突或者浪费政策名额,同时也要均衡不同学校在地区间招生的比例,在确定计划名额后要将名额落实在需要帮助的学生身上,不能滥用或少用。
此外,专项计划应当同其他针对贫困学生的弱势补偿政策形成良好的沟通,能够贯穿贫困学生的求学乃至就业,将机会补偿和实物补偿相结合,同奖助学金政策、助学贷款政策相贯通,不仅使学生能上学,还要使学生上好学。
3.加强政策的监督监管
高招政策一直是社会关注度比较高的教育政策之一,其结果往往会受到大众的重视,因此更要注重对政策执行的监管以及结果的监督,避免造成资源的浪费或者带来不良的社会影响。
首先,要明确哪些地区、哪些学生在政策涵盖范围内,要完善监督制度,明确由谁监管、如何监管,加大处罚力度是减少“高考移民”和一些现象的有效手段。利用一些强制措施对一些想要钻政策“空子”人进行处罚,也能够对他人产生震慑作用,营造一个良好的政策氛围,有助于专项计划公平、有序地执行。
其次,惩罚只是在问题发生以后才被动执行的措施,若要真正保证政策良好的实施,必须建设一个良好的环境。在高考改革大背景之下,高考趋于多元化,公平性也越来越高,因此不断对政策本身进行修正,加大社会对政策和公平的理解,是专项计划能够真正顺利执行的保证。
再次,要对政策执行结果进行监督,参与计划的学生是不是得到了入学的机会,有没有入学,是不是真正将教育公平落到实处,都是应该监督的。作为专项计划学生的接收方,学校应当对该类型学生进行跟踪并及时汇总其情况,不能将政策的执行仅仅交给地方,不应该将专项计划止于高考招生。
参考文献
[1]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2]李泽兵.社会监督是医治“高考移民”的良方[N].中国改革报,2008.07.21
篇7
过度注重英语的考试功能,英语教育低龄化等时常被质疑和诟病,尤其是功利化的教学并没有让英语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上海外国语大学的相关研究表明,在所有学英语或其他外语的人中,真正能学会一门外语并能用外语流利表达、无障碍“文化交流”的,最多不超过5%。现在,饱受非议的高考英语就要改革了,教育部虽然尚未出台具体的细则,但一个显而易见的态度就是要让英语教育中的“哑巴”倾向彻底扭转,往实用性、社会性的方面过渡。把英语从高考应试框架中剥离,这并不意味着就不用学英语了,而是为了回归英语语言的本质。认真学习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反思多年从学到教的现状,笔者认为,高考应试弱化的趋势已真切地为中小学英语课改提供了宝贵的契机。课改朝什么方向改,改什么?本人经过长期探索,试就这方面的认识,谈谈自己粗浅的见解。
1.审时度势,返璞归真
本轮高考改革有着明显的去应试化色彩,素质教育被以高考制度的方式渐次推进。英语教学如何体现“素质教育”呢?笔者认为,这要从语言学习的应有之义中找答案。叶蜚声、徐通锵在《语言学纲要》中指出:“语言是社会中每个成员无时无刻不在使用的交际工具,它存于群众之中,存在于不间断的使用之中”。[1]因此,“工具性”“社会性” “实践性”才是语言的本质属性。高考改革从操作层面为什么要拿“英语”开刀?笔者认为,主要是针对多年来英语教学重知识传授、轻实践运用,导致“哑巴”式英语结果的弊端而采取的疗救性措施。为此,我认为,英语课改首先要从理念上进行改革。
(1)从语言“工具性”的本质属性出发,把会不会使用“工具”作为教改的目标,从而探索出一系列操作层面的配套办法。
(2)从“实践性”是语言学习的通则出发,要把英语教学的过程是不是体现了“鼓励学生在自由表达和合作交流过程中深化语言感悟”[2],或者,是不是靠大量语言实践积累从而使学生在语言的掌握上达到了“内化”进而真正具备了“技能”作为英语教学得法不得法的检验标尺。
(3)从语言“社会性”的本质属性出发,把英语教学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为未来一代适应社会生活的基本需要和应有的素质来考虑,而不是停留在只会考、不善用的“哑巴”式状态。
2.“身临其境”“三位一体”
(1)中小学使用的英语教材,几经改版,让人眼花缭乱,莫衷一是。一是小学已学了的东西,初一又重复安排;二是较早的几个版本,对话、课文、句式训练多是索然无味的几句境外人的东西,学生没有亲近感;三是英汉语法迥异,过早学习语法,学生即使学懂了,那也是在没有大量语言积累的“沙子”上建的“房子”。建议在教材编写上真正下功夫。从学生心理,生活,学习习惯等方面一步步靠近外语语境。比如,多编入趣味盎然的生活题材,脍炙人口的经典题材等。
(2)从“纸上谈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哲理出发,不要一味在“岸上”教“游泳”,而要搭“平台”,带学生下“水”去“游泳”。哪怕先学会了“游泳”,再总结什么“游泳”要领、规则等。教学方法改革,要在“如何引导学生实践”上下功夫。比如:怎么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语言中学习语言。
(3)从优化教育评价机制上另辟蹊径。英语课改是一个丰富的体系。从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的操作上,要完善相应的检测项目和手段。应试教育的产生和延续,一个重要因素就在于教学评价机制有缺陷。以中高考来说,只考听、阅、写,不考“说”,这种机制必然导致口语教学上被弱化。因此,一方面,教师在今后的日常教学中要注意改进;另一方面,教育主管部门在挥舞考试“指挥棒”上要痛定思痛。
3.快乐学习,善莫大焉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目前,英语教学为什么会产生“真正学会一门外语的最多不超过其5%”这样一个令人沮丧的结果?个中原因很多,但相当一部分学生不爱学,不“好”学,没有进入“乐”学的状态是客观存在的。因此,课改的另一个着眼点要放在如何让学生快乐的学习上。教学方法的改革,一方面要在目前强调互动的基础上从“灌入式”转变为“运用式”;另一方面,要“让互联网改进学生课外学习,课堂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已不是偶尔的应景之作了。网络时代的到来,无疑将为我们追求“快乐学习”,搭建稳固的“平台”,扬起前行的“风帆”。我们有理由相信,英语课改的前景一定是“柳暗花明”的。
参考文献:
[1]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篇8
接待集体上访受到启发,提出系列维稳建议
2003年1月,省十届人大一次会议期间,修保接待了某厂因企业破产断交保险费,退休后领不到保险金而集体上访的职工。修保劝说他们采取合法诉讼途径来维护正当权益,并答应为他们提供法律援助。
“作为一名人大代表,我要行使自己的职权,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在那次人代会上,修保提出了“关于建立人代会期间接待群众上访制度的建议”,并连续4年提出“关于解决工人退休养老问题和用公正司法化解涉法矛盾”等系列建议16条。
修保放心不下这些上访职工,人代会结束后,自己开车来到百公里外的这些上访职工家中,引导他们不要再集体上访激化矛盾。经过耐心细致的工作,上访人终于同意走法律程序。
2005年8月29日,修保从吉林驱车来到长春,参加该案讼诉庭审。休庭后,几百名工人围着他,说什么也要留他吃顿饭。无奈,修保只好道出实情:“今天是我老父亲的生日,全家人还在等我回去。”在场的人深受感动,流下了感激的热泪。
此后,他们再也没有进京、到省集体上访。每年这天,总有几位大姐来吉林市,代表全体工人为修保父亲祝寿。4年后,当他们第一次领到退休金时,七百多名工人为修保送来一块金字牌匾:“肝胆照日月,正气贯长虹;人民好代表,当今包青天。”并把签有上千名职工和家属姓名的大幅感谢信敲锣打鼓地送到了省人大和省政府,还派出400名老工人代表把感谢信专程送到了北京国家局。
成功地处理了这起集体上访事件,修保陷入了沉思:近年来,随着改革的深入,社会各阶层利益重新调整,一些群众生活遇到了暂时困难。这是一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处理不好,就会影响经济建设和社会和谐。于是,修保从法律视角,深入探讨解决涉法、化解社会矛盾的途径。自2009年10月14日开始,吉林省人大常委会《代表之声》陆续刊登修保提出的“如何化解改制中群访问题”、“发挥人大代表在化解社会矛盾中的作用”、“成立法律服务中心,协助党委和政府从源头上化解问题的建议”等7件维稳系列建议,深入分析了当前社会矛盾的特点,探索了解决涉法的新途径,受到了省领导的高度重视。省委、省政法委主要领导就落实这些建议作出了重要批示,对促进全省社会稳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连续6年跟踪问效,改变高考志愿填报方式
一年一度的全国统一高考被称为“国考”,学生们“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十年寒窗,一举成名,选择一所理想的大学,一直是千千万万学生和家长们的共同愿望。然而,前些年实行的“先报后考”志愿填报方式,常常使一些学生“高分低就”或“高分落榜”,失去了升入理想大学的机会,不利于社会和谐稳定,群众对此意见很大。这时,有人找到了修保,反映情况,请修保为民代言,并说:“这件事办成了,真是利国利民,功在千秋!”
修保带着群众提出的问题,深入市区机关、学校、工厂、社区,进行广泛的社会调查。群众看见人大代表来征求意见,纷纷走上前来,发表看法,提出建议。让修保惊讶的是,经过统计,竟然有96%的群众对当时的报考方式表示不满,强烈要求改革。大家普遍认为,“先报后考”的志愿填报方式人为造成了事实上的不公平,报考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是主要原因:学校、学生和家长不知道当年究竟有多少考生报考某个学校,不知道这些考生的竞争力如何,也不知道当年某个学校的录取分数线是多少,更不知道试题的难易程度和自己考试能得多少分,这一切只能参照往年的数据和平时的成绩推定,如同“盲人摸象”,带有一定的“博弈”色彩和技巧。
2004年1月,在省十届人大二次会议上,修保提出了“改革高考提前填报志愿”的建议,建议待考生考试成绩公布后再报考志愿,并拿出了具体办法。这个建议引起了省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的重视,广大群众反响强烈,一致认为这个建议提得好,纷纷表示支持。
此后,修保分别在5次人代会和“代表直通车”上提出这个建议,强调:教育行政部门制定高考相关政策应以人为本,坚持“三个有利于”原则,即:有利于高校选拔学生,有利于考生选择学校,有利于推行素质教育。主管教育的副省长陈晓光得知这些情况后,亲自打来电话,对修保长期关注教育工作、支持教育事业发展表示感谢,并表示将认真研究和落实这个建议。
经过6年的不懈努力,最终,这个建议得到了省政府采纳,在全省落实。2009年4月,省招生办表态:根据人大代表的建议和广大家长们的要求,决定今年我省将在公布成绩、全省排序、确定本科各批次最低录取控制分数线后填报高考志愿。广大考生和家长闻讯后,奔走相告,齐声称赞修保为人民群众办了件大好事。
率先在全国成立法律服务中心,为上访人义务提供服务
2011年4月19日,经上级主管部门批准,全国第一家专为上访人义务提供法律服务的民办机构——吉林市法律事务服务中心正式挂牌成立。修保放弃了很多挣钱的案子不办,个人出资近30万元,办起了协助党和政府及司法机关化解上访难题的非盈利性法律服务部门,当了这个赔钱“中心”的主任。
这个新型社会组织以执业律师为主体,同时邀请具有社会公信力的吉林市人民检察院退休的优秀检察官和法律服务志愿者组成服务团队,以民间第三方角度为上访人无偿提供咨询、等法律服务,用“你有理,只要你不再上访,我们律师会无偿为你服务”的创新方式,有效地弥补了当前体制的不足。
2011年11月7日,吉林市某厂20户共几十人因不服法院无条件腾迁房屋判决,来到才成立半年的吉林市法律事务服务中心寻求法律援助。
从1989年开始,这20户农民工就居住在该厂修建的3排平房,房屋产权归工厂。2000年,该工厂改制后,因工人未得到安置开始集体上访,现因修建公路,此房需拆迁,20户工人被所在地开办工厂的村委会。
此案已经过市、区两级法院3次审理,被判无条件搬迁,且不给予任何补偿。此间,20户农民工多次集体到市、省上访,要求予以安置补偿。城市改造迫在眉睫,双方矛盾激化,剑拔弩张。一位70多岁老太太说:“我都准备好了,如果有人扒我房子,我就点上汽油,死在那里……”旁边的几个人也表示将用极端行为抗法。
在这一触即发的危急关头,修保一方面带领律师和法律专家现场释法,缓解紧张情绪,并表示将协调有关部门给予搬迁救助;另一方面与市、区政府和法院联系,反映情况,缓解矛盾。最终在市委和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中心”与20户农民工签订了一次访救助协议,由政府支付每户7万元补偿款结案,“中心”律师们义务帮助,3天内全部搬迁完毕。
篇9
关键词:委托;教育目标;培养过程;成因分析
一、引言
教育根本目的关于人全面培养在教育学界已达成共识,按照《教育法》的规定,我国现阶段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目标作为教育目的具体表现形式,各级各类教育改革目标进一步完善,不断与时俱进也是为了体现教育目的内在要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但问题的关键是教育改革目标与实践过程往往是相背离,育人为本教育改革目标与育智为本教育实践相冲突。教育改革目标对教育目的体现时代性、创新性在实践过程中没有得到落实,在具体教育实践过程中教育改革措施实践与其期望的教育目标很难兼容和平衡,主要原因在于针对教育主体(学校、教师、学生)评价体系存在问题。比如,高考制度即使不断完善和内容创新,2000-2014年,共计15年来,全国各地高考制度先后经历3-5次改革,但其注重文化课程学习,以总分高低评价本质没有改变,这就使得基础中等教育各级主体在实践过程中偏向与高考相关的显性评价指标,而与其相关教育改革目标,如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终身学习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康的审美情趣等隐性指标有所背离,这就使教育改革目标理论与实践相背离。目前,针对教育改革目标评价研究,局限于教育学本身研究。李雁冰总结教育评价专业化经历确立、成熟、深化和重建等四个阶段,顾彬彬总结实践主体性在教育改革实践中的重要意义,王颖从促进教师职业发展谈教育改革核心内容包括学校管理、课程设置、高考制度和教师政策,丁步洲提出构建“一纲多元”的农村教育改革目标,容中逵提出从教学之性、待生之道、从业之责等方面拓展基础教育改革路径。根据对既有文献研究,还没有学者具体分析教育改革目标与实践相背离的机理是什么。本文运用委托这一崭新视角从教育培养过程分析教育改革目标与实践相背离的成因,并结合分析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纠正教育改革目标与实践相背离的政策措施和建议。
二、教育培养过程委托分析
(一)教育培养过程评价机制
教育培养过程评价指标体系存在两大类型:一是显性指标,如衡量学生的成绩,衡量教师的教学水平,衡量学校的升学率、本科率等;二是隐性指标,如衡量学生的道德水平、综合素质、衡量教师师德、衡量学校全面素质完全人格培养等。教育改革目标在评价指标体系设计上注重评价指标的完全覆盖,但问题关键是在教育培养实践过程中,由于不同指标量化程度不一,显性指标比较容易量化,隐性指标相对来说难以做到量化、显性化,隐性指标同时还存在主观评价的问题,主观评价使得评价主体很难做到客观公正,所以在教育评价指标中隐性指标所占权重被易于量化、显性化的指标所挤占,即使隐性指标所占权重不被挤占,也会由于主观评价标准模糊,导致评价结果差异性在评价主体上体现不出来,从而导致隐性评价指标和显性指标即使同时存在,但最终隐性指标在评价主体上的无差异性导致其起不到对教育培养过程的全面评价作用。比如,基础教育改革目标要求学生人格全面发展,并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但教育培养过程重要一环评价机制———中高考制度,中高考制度是评价机制显性化最典型的制度安排,最终评价依据按照考生的分数进行从大到小选择。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对学生教育由育人为本、全面发展培养目标,转移到跟中高考相关课程教育学习,进而演变成以学生的智力教育为主要目的的片面发展,而对教师的相关选择和评价也会因学生智力评价而跟着变化,由德、能、绩、心等方面演变成所教学生成绩为依据片面评价,对学校的教育培养过程评价也会跟着变化,学校好坏往往由中高考录取率和本科率所决定,从而导致教育实践过程与教育改革目标不统一。
(二)教育培养过程委托分析
教育培养过程连续性建立在各级教育委托分离机制上,也就是教育培养整个过程存在分割,即初等教育、中等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为什么分割点基于初等教育、中等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划分?因为这种分割是建立在各级教育委托分离机制上的。高等教育选择人才委托中等职业教育培养,此时高等教育是委托人,中等职业教育是人;中等职业教育选择人才委托初等教育培养,此时中等职业教育是委托人,初等教育是人。教育培养过程中委托人真实意愿是人能够为其提供德、智、体、美、心等全面发展人才,这个委托人意愿也正是教育改革目标。教育改革目标总是过于理想化,假设人能够按照委托人意愿做事,或者没有考虑委托人意愿存在不一致。作为人按照道理应该遵从委托人意愿,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德、智、体、美、心等全面培养人才。但问题关键是委托人和人之间存在严重信息不对称,因为委托人不可能完全监督人,高等教育不可能时刻监督中等职业教育有没有按照其意愿全面、均衡、可持续培养人才,道理很简单,高等教育可能连它的人在哪都不清楚?即使知道,人具体做了什么委托人不可能完全清楚。委托人就要想办法解决由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问题,以使得人能够按照委托人意愿做事,这就是教育改革目标。办法就是委托人对人进行评价,评价真实目的使得委托人和人意愿一致。这种评价在教育实践过程中的表现形式为中考和高考。那么教育实践过程中的中考和高考这种对人评价制度有没有使得人按照委托人意愿做事呢?前面已经分析由于评价机制存在显性化问题,也就是说委托人是通过中高考相关课程分数多少来评价人,这种评价机制使得人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存在道德风险,也就是不完全按照委托人意愿做事,而是过多倾向跟中高考评价相关课程,因为这满足人收益最大化,获得更高录取率。也就是说委托人对人评价没有解决由信息不对称带来的人道德风险问题,反而这种结果最终还会导致委托人存在逆向选择,委托人选择的人才就是跟中高考相关极度显性化的高分者,而不是满足其最终意愿的德、智、体、美、心等全面发展人才。
(三)教育培养过程人问题解决思路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看出教育培养过程中人存在违背委托人意愿的道德风险,也就是人问题。如何解决人问题,并尽量满足委托人意愿。让各级教育都朝着德、智、体、美、心等全面、均衡、可持续发展方向,并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其核心是弄清楚产生人问题根源在哪里?通过以上逻辑分析,不难看出有两个原因导致人问题:一是因为存在委托分离;二是委托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解决人问题思路就要从根源做起,委托分离是因为教育培养过程存在分割,解决委托分离,就要消除教育培养过程分割性,这种分割性不是初等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以及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简单划分出来,而是委托分离机制取消。这也能够解释为什么初等教育中的小学教育和初中教育不存在严格委托分离机制,因为初中教育逐渐取消对小学教育评价来选择人才,而是采取了学区直升制。也就是说,初等教育中的小学教育和初中教育没有严格委托人和人分离。小学教育不是初中教育人,这样教育实践重心由初中教育评价转移到小学教育自身成长轨迹,从而才会使得教育改革目标与教育实践相一致。如何消除初等教育、中等职业教育以及高等教育分割性来解决委托分离?核心思路就是中等职业教育不再以显性化方式评价初等教育来选择人才;高等教育不再以显性化方式评价中等职业教育来选择人才;中等职业教育不再以显性化方式评价初等教育作为选择人才依据,而是采取学区直升制;中考相关课程分数不再起决定作用,而是由教育主管部门在教育均衡化基础上采取学区直升制。只有这样,初等教育实践过程才会由关注中考相关课程教育转移到初等教育自身成长轨迹,这个成长轨迹就是教育改革目标,教育改革目标与实践才会一致。中等职业教育与初等教育委托分离解决了,也就不存在第二个原因,即委托之间信息不对称。高等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委托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是委托分离自身必然带来的,解决的思路根源主要有两个:一是尽量消除各级教育之间信息不对称,实行开门开放办教育;二是预防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人道德风险问题。各级教育之间加强交流,建立固定的交流学习平台,学生、教师、学校等各方面参与交流学习。高等教育不仅关注自身阶段人才培养,还要关心人才来源即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树立正确的人才培育观。解决人道德风险问题则需要激励人使得其尽量满足委托人意愿。高等教育评价机制应该逐步完善:首先,应降低高考考试难度,不需要过多、过难、过偏地追求跟考试相关课程学习;其次,有效地建立除了考试以外的相关评价体系;最后,在确保公平、公正情况下,建立高考以外渠道。同时,对中等职业教育的好坏评价不再以高考录取率和本科率为依据,而是大力鼓励和奖励素质教育、特色教育、创新教育、文化教育等中等职业教育主体,对素质教育、特色教育、创新教育、文化教育搞得好的中等职业教育主体,高等教育在录取上有所倾斜,这就需要高等教育设置经得起推敲的多渠道人才选拔机制。总之,对人的激励和引导不再是评价机制极度显性化指标,而是评价机制隐性指标。
三、总结与政策建议
通过前面分析,不难看出委托机制是其教育参与主体以及教育培养过程制度安排,具有共生性。这也是我们站在委托视角下去解决教育目标和教育实践相分离问题的原因。通过前面分析不难看出,教育培养过程由于教育分割带来的教育委托分离,同时教育评价显性化和显性化指标极度显性问题导致教育改革目标与实践相背离。下面针对这些原因,提出五个方面修正教育实践与教育改革目标相背离的政策建议,使得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教育改革中部分目标得以实现。一是在有条件地区逐步取消九年义务教育,实行十二年义务教育制度改革,解决教育培养过程被过多评价和分割的问题,保持教育培养过程的一贯性;二是在实行十二年义务教育地区逐步取消中考,基础教育全过程培养完全按照学区、就近入学等制度安排采取直升制,这样就会减少教育培养过程的博弈次数,教育主体将更多的精力集中在教育长期行为而不是短期行为上;三是完善高考评价体系制度,打破现行单一高等教育招生制度,建立多渠道的招生体系,对特殊人才建立绿色通道,与此同时增加高考评价制度的透明度,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四是取消学校星级评价,将教育资源多向农村地区、教育薄弱地区投入,避免教育资源配置的非均衡,对重点学校的优质资源向普通学校转移,平衡校际差距;五是加大对教育过程监管而不是对教育结果评价,教育主管部门注重教育过程评价,对教育主体培养过程建立动态监督机制,从而改变目前对教育主体结果考核过于注重局面。
作者:郑志来 单位:盐城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李雁冰.论教育评价专业化[J].教育研究,2013(10):121-126.
[2]顾彬彬.实践主体性:学校教育改革实践的现代性意识追踪[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12):4-5.
[3]王颖.教育改革与促进教师职业的发展[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11):108-110.
[4]丁步洲.农村基础教育改革目标探究———以苏北农村中小学为例[J].教育发展研究,2008(21):71-74.
[5]容中逵.论基础教育改革的基本精神与路径[J].课程教材教法,2013(12):29-36.
[6]叶忠.教育均衡发展中的政府财政角色冲突与协调[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4(6):20-24.
[7]刘玮.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不同向度与路径选择[J].中国教育学刊,2015(1):6-10.
篇10
一、报名办法:须用身份证报名、绑定个人手机和采集指纹及人脸特征信息
我省普通高考采取互联网报名方式报名。报名时,各报名点将先用考生二代或三代身份证采集考生基本信息(包括姓名、性别、民族、出生日期和身份证号码)后,向考生派发考生号及登录初始密码。考生拿到自己的考生号及初始密码后需登录省教育考试院普通高考网上报名系统进行预报名,并立即修改登录初始密码。考生报名时,须认真阅读报考须知,签订《考生诚信考试承诺书》,在网上自行录入本人的基本信息(含报考信息、简历信息、家庭情况等,其中报考“3+专业技能课程证书”类考生须在简历信息中如实填写毕业学校及专业),按要求准确绑定个人手机,并使用手机登录广东省教育考试院官微(微信号:gdsksy),使用考试院官微上的微信小程序自行拍照采集本人人脸特征信息并上传,同时缴交报考费。然后在规定时间内到考生本人户口所在地的市、县(区)招生办指定的报名点确认报名资格,校对和核准报考信息、采集指纹。特别强调的是,考生在办理报名确认手续时,必须认真、仔细核对录入的姓名、性别、身份证号码等信息,确保准确无误。今后,考生录取、新生学籍电子注册和办理毕业证均以这些基本信息为准。
《通知》指出,未办理报名确认手续的考生,原预报名数据无效。考生报名确认时,应携带户口簿、二代或三代身份证及高级中等教育学力证明到指定的报名点办理报名确认手续。应届生可在所在中学办理报考手续,往届生应到市、县招生办公室指定的报名点办理报考手续。
二、报名对象:各类考生均按规定时间报名及网上交费
除参加普通高校招生统一考试普通类(含文科类、理科类、体育类、艺术类)和“3+专业技能课程证书”类考生外,高校组织单独考试(含免试)及单独录取的保送生、运动训练、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考生、高水平运动队考生、职教师资考生、残障人员考生、高职院校自主招生(含中职生报考)、中高职衔接三二分段考生,以及报名参加2019年1月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数学、英语3门考试的考生,拟报考高职院校分类考试招生的考生等,都须按上述时间参加我省高考报名。
在我省就读的内地西藏新疆中职班应届毕业生,符合《广东省教育厅关于做好2019年内地西藏新疆中职班应届毕业生报考高职院校有关工作的通知》(粤教考函〔2018〕72号)规定的,可以在我省报名参加“3+专业技能课程证书”考试。
三、考试缴费:考试费实行网上交费。体育术科统考、艺术术科统考(含音乐、美术、舞蹈、广播电视编导)和高考文化课的考试费,均在普通高考网上报名时一同缴纳。
四、艺术类(含美术类、音乐类、舞蹈类、广播电视编导类)考生注意:
1.我省普通高校艺术类(含美术类、音乐类、舞蹈类、广播电视编导类,下同)专业招生术科考试分为省统考、院校校考、省统考基础上的院校校考三种形式。艺术类考生文化科考试科目与文理科考试科目相同,即艺术类考生考试科目为:在文科类或理科类考试科目的基础上加考艺术术科。建议艺术类考生尽量参加省艺术术科统考。
2.艺术类考生报名时,需认真了解艺术类专业招生考试的相关政策,并向拟报考的高校咨询后,才确认艺术术科考试类型。只参加省统考的必须填报统考信息选项;只参加院校校考的,可只填报校考信息选项;既要参加省统考又要参加院校校考或我省统考基础上的校考的,则应同时填报统考和校考信息选项。为增加报考志愿及被录取机会,建议报考艺术类专业的考生原则上须参加省组织的艺术类专业术科统一考试,即报名时在填报院校校考的同时,一般还应选择美术术科统考、音乐术科统考、舞蹈术科统考、广播电视编导术科统考。报名时没有选择相应的信息选项而参加了院校组织的校考的考生,将无法被有关的艺术类院校(专业)录取。
3.今年我省调整了美术术科统考考点设置,安排在各地级市组织实施,考生到所在地级市考点参加考试。
4.2019年普通高考艺术术科统考时间及考试地点安排如下:
(1)音乐术科统考考试时间是2019年1月12日-22日,考试地点设在星海音乐学院(大学城校区);
(2)美术术科统考考试时间是2019年1月12日,考试地点设在各地市有关中学;
(3)广播电视编导术科统考考试时间是2019年1月12日,考试地点设在华南农业大学;
(4)舞蹈术科统考考试时间是2019年1月23日-27日,考试地点设在星海音乐学院(大学城校区)。
五、体育类考生注意:今年取消现场报到环节
根据《关于印发广东省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体育类专业考试招生办法的通知》(粤招办普〔2018〕61号),我省取消了考生须在考前一天到广州体育学院考点现场报到的环节,考生只须凭准考证、身份证按准考证规定的时间到考试检录点检录、参加考试。我省2019年普通高考体育术科统考考试时间2019年1月10日-1月22日,考试地点继续安排在广州体育学院。
六、体育类、美术类、音乐类、舞蹈类、广播电视编导类考生只能选报其中一种类型术科统考,不得兼报术科统考。
七、“3+专业技能证书考试”文化课考试:调整到2019年1月进行
我省每年6月7-8日进行的“3+专业技能证书考试”文化课(语文、数学、英语)考试,从2019年起,调整到每年1月进行,2019年考试时间安排在1月5-6日。
八、随迁子女考生:基本条件为三个“3”和两个稳定
外省户籍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我省参加高考需符合三个“3”和两个稳定的基本条件。
1.三个“3”:其父亲或母亲连续三年持有我省居住证,按国家规定在我省参加社会保险累计三年以上,随迁子女在我省参加中考并具有高中阶段三年完整学籍。
2.两个稳定:其父亲或母亲具有合法稳定职业和合法稳定住所。
3.具体要求:外省户籍随迁子女在我省参加2019年高考的报名资格认定按照下列要求执行:一是关于社会保险、居住证和完整学籍年限截止时间的计算问题。其父亲或母亲在我省依法参加社会保险缴费年限、持有我省居住证有效期以及随迁子女高中阶段完整学籍年限的计算截止时间统一为2019年8月31日。随迁子女考生提供联网打印的其父母的《社会保险参保证明》交有关部门审核、认定。二是关于办理居住证的问题。其父亲或母亲在2016年9月1日前已办理居住证,且持有的居住证截止至2019年8月31日属于有效状态的予以认定。三是关于合法稳定住所的问题。其父亲或母亲住所为农村自建房或单位宿舍的,提供房屋产权证或土地使用权证、房屋租赁合同或相关证明材料,按《广东省租赁房屋治安管理规定》的要求到当地派出所或乡镇、街道负责租赁房屋服务管理的机构办理了居住手续的予以认定。四是关于3年完整学籍的问题。随迁子女在我省参加中考,但高中阶段3年完整学籍所在地与父亲或母亲工作所在地为广东省内不同地市的予以认定。
不符合在我省报名参加普通高考条件的随迁子女,须回户籍所在地参加高考。建议不符合在我省参加高考条件的学生及早回户籍所在地参加当地的高考报名,以免错过户籍所在地高考报名时间。
九、高考加分:将进一步加强资格审核
2019年普通高考考生政策性加分申报材料须于2019年4月10日前上报所在中学,由各市汇总后上报省招生办公室,逾期不予受理。为确保普通高考公平公正,今年我省将进一步加强普通高考加分资格的审核工作,从严查处伪造、使用假证明材料骗取政策性加分资格的行为。凡发现提供虚假材料取得加分资格的考生,坚决实行“三取消”,即取消加分生资格;已报名高考的,取消报考资格;已被高校录取的,取消录取资格。
考生报名有疑问的,可到各地市、县(市、区)招生办公室咨询了解;需要了解相关招生考试政策的,可登录广东省教育考试院官网(网址:eeagd.edu.cn)或官微查询有关文件。
附件:广东省2019年普通高考报名常见问答
广东省2019年普通高考报名常见问答
问1:2019年普通高考报名的程序是怎么样的?
答:2019年普通高考报名继续采取互联网报名方式,严格按照报名实施细则进行操作。具体报名操作办法分为三步:
1、领取考生号和初始密码。报名前,考生凭身份证到报名点领取本人的考生号及上网初始密码。在校高三学生的报名点一般为所读的中学,社会考生的报名点一般为本人户口所在的县(区)招生办公室。
2、网上预报名。网上预报名期间(12月1日-6日),考生通过考生号及初始密码登录省教育考试院报名系统网站(网址为:ecogd.edu.cn/pgks),并通过报名网站认真阅读了解报名须知,签订《考生诚信考试承诺书》,在网上自行录入本人的基本信息(含报考信息、简历信息、家庭情况等,其中报考“3+专业技能课程证书”类考生须在简历信息中如实填写毕业学校及专业),按要求准确绑定个人手机、采集和上传相片,并交纳报考费。
3、到报名点办理报名确认手续。考生须在规定时间内(12月6日-10日)持身份证和户口簿到考生本人户口所在地的市、县(区)招生办公室指定的报名点(中学)确认报名资格、校对和核准报考信息、采集指纹等。外省户籍随迁子女、高中阶段户籍从省外迁入我省的考生、在中国定居的外国侨民、境内引进人才的子女、海内外高层次引进人才的子女、三侨生、民族生、台湾省籍考生、申请提供合理便利的残疾考生还需携带相应证明材料,到报名点办理报考手续(2019年普通高考报名流程见省招委会文件《关于做好广东省2019年普通高校招生统一考试报名工作的通知》)。
问2:考生报名时,要注意什么问题?
答:符合报名条件的考生应在规定时间内进行高考网上预报名及到地市招办指定的报名点(中学)办理报名确认手续。只在网上进行预报名,而没有办理报名确认手续的,报名无效。考生预报名时,要认真阅读网上报名系统上考生报考注意事项、报考须知,通过网上报名系统如实、准确填报相关报考信息。姓名中有无法输入的生僻字用大写拼音字母代替,并书面向报名点(中学)申请备案。
考生报名信息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考生的切身利益,考生的考试、录取以及升学后的学籍管理和毕业证书电子注册,都将以考生网上确认的报名信息为准。考生必须提高对填报报名信息准确性的认识,要认真核对准确报名信息,如有疑问须向老师和家长咨询,确保提供的报名信息真实、准确。在报名现场信息确认时,会要求考生对报名信息内容的打印清单进行认真校对,考生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校对、核准工作,包括考生本人的姓名、身份证号码、性别、毕业学校等基本信息及报考信息,均要逐字认真核实,确保报名信息准确无误,切忌因报名信息的错漏而影响考试、录取以及升学后的学籍管理。
问3:2019年高考体育类和艺术类考试时间和地点如何安排?
答:2019年我省体育术科统考考试时间为2019年1月10日-1月22日,考试地点:广州体育学院。今年我省取消了考生须在考前一天到广州体育学院考点现场报到的环节,考生只须凭准考证、身份证按准考证规定的时间到考试检录点检录、参加考试。
艺术类术科统考考试时间和考点设置分别为:音乐术科统考考试时间是2019年1月12日-22日,考试地点设在星海音乐学院(大学城校区);美术术科统考考试时间是2019年1月12日,考试地点设在各地市有关中学,广播电视编导术科统考考试时间是2019年1月12日,考试地点设在华南农业大学;舞蹈术科统考考试时间是2019年1月23日-27日,考试地点设在星海音乐学院(大学城校区)。
问4:各类考试准考证如何发放?
答:报考美术术科统考和广播电视编导术科统考的考生须在2019年1月3日-1月11日登录广东省普高报名系统(网址:ecogd.edu.cn/pgks)自行打印准考证。
报考音乐术科统考的考生须于2018年12月25日09:00-2019年1月8日24:00登录星海音乐学院招生网(网址:xhzsb.com)填报各科目的考试曲目,逾期填报无效,考生须对自己考试曲目的填报负责,填报一旦确认不得修改;于2019年1月3日-1月9日登录星海音乐学院招生网自行打印准考证(未填报考试曲目的考生不能打印准考证)。
报考舞蹈术科统考的考生在普通高考报名时须在中国古典舞、中国民族民间舞、芭蕾舞、现代舞、当代舞五个舞种项目中选择一个应试舞种,考生须对自己应试舞种的填报负责,填报一旦确认不得修改,并于2019年1月5日-1月22日登录星海音乐学院招生网自行打印准考证。报考非统考舞种及须参加以上五个舞种统考基础上校考的考生,须填报校考信息。
报考体育术科统考的考生考试时间按报考项目随机编排,考生须在2019年1月3日-1月9日登录广东省普高报名系统(网址:ecogd.edu.cn/pgks)查看考试时间并自行打印准考证。2019年起,我省体育术科统考取消现场报到环节,考生须在规定的时间持身份证、准考证到考点检录,未按时检录的考生,按放弃考试处理。
报考艺术类专业校考的考生必须在所在地级市招办规定的时间内到报名点领取校考准考证,并登录有关院校网站报名,具体校考的网上报名、网上缴费、现场确认时间见各有关院校网站通知。
参加普通高考文化课考试的考生须在2019年6月1-8日前登录广东省普高报名系统(网址:ecogd.edu.cn/pgks)自行打印准考证。
问5:报考艺术类专业的考生要注意什么?
答:艺术类考生在高考报名时应特别注意两点:一是对文化课考试科目的选择。艺术类考生既可选考文科类考试科目,也可选考理科类考试科目。考生在报名时,要根据自身文化课学习情况,认真选择好文化课的考试科目。二是对艺术类考试类型的选择。普通高校艺术类专业招生术科考试分为省统考、院校校考、省统考基础上的院校校考三种类型。艺术类考生报名时,须认真了解广东省艺术类专业招生考试的相关政策以及招生院校相关规定后,再确认艺术术科考试类型。为便于高校录取和增加考生报考志愿和被录取机会,我们建议报考艺术类专业的考生在填报院校校考的同时,还应填报省统考。若艺术类院校(专业)要求考生在省统考合格的基础上参加院校自行组织的术科考试,但在报名时考生没有选择相应的术科统考信息选项,或者未获得省术科统考合格证,考生即使参加了院校的校考并合格,也无法被有关艺术类院校的统考合格基础上的校考专业录取。艺术类考生凭网上报名后获得的考生号领取术科校考准考证后参加艺术类院校组织的术科校考。
问6:艺术类统考专业招生政策有何调整?艺术类专业录取分数线如何划定?
答:我省2019年艺术类专业招生考试相关招生政策与去年相比有较大的调整。
教育部批准的独立设置本科艺术院校和参照独立设置的本科院校的“统+校”和“校考”专业录取工作在提前批次录取,按“统+校”和“校考”顺序投档、录取。
教育部批准的独立设置本科艺术院校和参照独立设置的本科院校的“统考”专业及其他本科院校艺术类专业录取工作与普通文理类本科专业同批次录取,按统考、统考+校考、校考顺序投档、录取。
报考教育部批准的独立设置本科艺术院校和参照独立设置的本科院校的“统+校”和“校考”专业的考生,不得同时兼报提前批次录取的术科统考专业、文科类和理工类专业。本科录取批次和专科录取批次中,同批次的艺术类专业、文科类专业、理工类专业之间不能兼报。
问7:艺术类专业可以填报多少个志愿?
答:艺术类统考本专科院校(专业)均实行平行志愿,设置一个院校志愿组,A、B、C、D、E、F共6个顺序排列的院校志愿,每所院校设6个专业志愿、1个是否服从专业调剂选项和1个不服从调剂专业志愿。
除艺术类统考专业外,其他艺术类“统+校”和校考专业各设置2个院校志愿,仍实行传统梯度志愿填报和投档。
考生填报院校校考专业志愿时,同一批次同一所院校不得同时兼报音乐类、美术类、舞蹈类和广播电视编导类,只能单独填报音乐类、美术类、舞蹈类和广播电视编导类校考专业志愿。
考生要根据自己的考试成绩和院校的录取要求合理填报志愿,志愿填报办法另文通知。
问8:参加艺术术科统考,投档录取如何排序?
答:我省艺术术科统考投档分数排序规则如下:
音乐类、美术类和舞蹈类统考院校(专业)投档总分750分,以普通高考文化课总分和术科统考分数合成的总分(文化课成绩占40%、术科统考成绩占60%)排序情况进行投档。总分合成计算公式为:考生总分=文化课成绩×40%+术科统考成绩×2.5×60%。
广播电视编导类统考院校(专业)投档总分750分,以普通高考文化课总分和术科统考分数合成的总分(文化课成绩占60%、术科统考成绩占40%)排序情况进行投档。总分合成计算公式为:考生总分=文化课成绩×60%+术科统考成绩×2.5×40%。
考生总分排序规则为:按合成总分从高到低排序,合成总分相同时,依照术科统考成绩从高到低排序,术科统考成绩仍相同时,按照普通高考语文、英语、文科综合/理科综合、文科数学/理科数学科目成绩依次排序。
问9:体育类统考专业招生政策有何调整?体育类专业录取分数线如何划定?
答:2019年体育类本专科专业院校均实行平行志愿,设置一个院校志愿组,A、B、C、D、E、F6个顺序排列的院校志愿,每所院校设6个专业志愿、1个是否服从专业调剂选项和1个不服从调剂专业志愿。各批次体育类统考专业依据招生计划和考生成绩情况,分别划定文化课和术科统考最低控制分数线,以文化课总分和术科统考分数合成的总分[体育类统考院校(专业)投档总分750分,总分合成计算公式为:考生总分=文化课成绩×40%+术科统考成绩×2.5×60%],按“分数优先,遵循志愿”的投档原则进行投档。考生总分排序规则为:按总分从高到低排序,总分相同时,依照体育术科统考成绩,高考语文、理科综合、理科数学、英语科目顺序,相同科目成绩高排前的规则进行排序。
问10:我省2019年普通高考报考资格有什么特别要求?
答:普通高考报名工作是招生工作的首要环节,也是招生工作的重要环节,事关广大考生的切身利益,事关招生工作的公平公正。我省将采取有力措施,进一步加强各类考生的报名资格审查工作,认真把好报名关。对不符合报考条件或通过弄虚作假而取得报考资格的考生,一经发现,一律取消报考资格。2019年报名时,将进一步加强对外省户籍随迁子女资格、考生户籍、学历审核,加强对考生“三侨生”、少数民族考生等照顾加分资格的审核,切实维护普通高考的公平公正。
问11:单考单招类考生是否须参加统一报名?
答:单考单招类是指高校单独组织考试及单独录取的保送生、运动训练、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考生、高水平运动队考生、职教师资考生、残障人员考生以及高职院校自主招生的考生等。
属此类考生的都必须进行网上统一高考报名,凡属单考类考生如参加全国普通高校招生统一考试,须在报名时同时选择考生科类及考试科目。
值得注意的是,参加普通高校单考单招类考试的考生,要主动加强与具有单考单招考试资格的有关院校联系,并按照有关院校的规定和要求,准时参加院校的有关测试。
问12:普通高中毕业生是否可以参加“3+专业技能课程证书”考试和招生录取?
答:普通高中毕业生不得报名参加“3+专业技能课程证书”考试和招生录取。
问13:高职类考生高考报名要注意什么?
答:高职“3+专业技能课程证书”类考生,应届生凭学校证明报名,往届生凭毕业证书报名。考生报名时须持有教育部考试中心颁发的英语或计算机等级考试证书,或省教育考试院颁发的“广东省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专业技能课程考试证书”,考生报名时须选择所持有的证书,最多可选三种。
未取得专业技能课程证书,但报名参加2019年1月份省教育考试院组织的“专业技能课程证书”考试的考生,请选择已报名未取得证书。考生如参加2019年3月教育部考试中心英语或计算机等级证书考试的,所取得的证书不能作为我省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收“3+专业技能课程证书”录取依据。
问14:高中阶段户籍从外省迁入我省的考生,高考报名要携带什么材料?
答:为防范“高考移民”,我省加强对外省户籍迁入我省的考生资格审查。高中阶段户籍从外省迁入我省的考生报名时,必须出示广东省常住户口簿和身份证,并交全户人员的户口簿复印件,购房入户的还需出示房产证;必须具备完整的三年高中学籍材料,其中应届生除具备原省就读学校的学籍材料外,还必须具备在我省就读期间完整的学籍材料,否则不准报考。报名时,高中阶段户籍从外省迁入我省的考生,应届生必须填写《广东省2019年普通高中毕业生学籍户籍审核登记表》,往届生须填写《广东省普通高校招生统一考试报名资格审核表》。考生须严格按照要求办理有关手续,对弄虚作假取得报名资格的考生,一经发现,取消报名资格。
问15:国家承认学历的高等学校的在校生和应届毕业生之外的高级中等教育学校的在校生可否报考普通高考?
答:否。根据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有关规定,凡国家承认学历的高等学校在校生和应届毕业生之外的高级中等教育学校的在校生,均不得报考普通高考。在2019年普通高考报名工作中,我省将进一步加强对考生高中毕业或具有同等学力的资格审查,加大对报考工作中徇私舞弊、弄虚作假行为的查处力度。坚决杜绝国家承认学历的高等学校在校生或应届毕业生之外的高级中等教育学校在校生报考普通高考的现象发生,全力维护普通高考的正常秩序。
问16:未办好身份证的考生,如何参加普通高考报名?
答:未办好或未能提供二代或三代身份证的考生,请于2018年12月6-10日携带户口薄到所在地市、县(区)招生办公室指定的报名点领取考生号和初始登陆密码,并严格按《关于做好广东省2019年普通高校招生统一考试报名工作的通知》的要求进行网上预报名和办理报名确认手续。没有二代或三代身份证的考生,报名系统不能自动校验考生信息,因此,考生要特别注意核对输入的姓名、身份证号、指纹信息等信息是否准确。
问17:没有取得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等级成绩的考生,如何参加普通高考报名?
答: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是普通高校招生录取依据之一。根据《广东省普通高校招生考试改革调整方案》的要求,所有参加普通高考的考生必须达到规定的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等级成绩要求,才能参加相应批次的录取。
未取得我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成绩(等级)的考生,包括高水平运动员考生、运动训练、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考生、参加自主招生考生、单考单招考生、艺术类考生、体育类考生、文科类考生和理科类考生,以上类别考生凡选择文科考试科目组且不具备物理、化学、生物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或选择理科考试科目组且不具备思想政治、历史、地理学业水平考试的,可申请参加我省2019年6月举行的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考生须留意2019年6月学业水平考试报考报名有关通知。
其中,运动训练、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考生相应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必须有等级且至少两个D以上等级。
问18:随迁子女在我省报名参加普通高考资格审核有何工作指引?
答:省教育厅、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省公安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国土资源厅、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等六部门联合出台的《关于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广东省参加高考有关工作的通知》,明确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广东参加高考报名资格,该文附件印发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广东省参加高考报名资格审核工作指引》,列举了各类认定事项的具体情况和处理指引,随迁子女考生可对照具体情况,提供相关证明材料供审核。
问19:我省随迁子女2019年应如何报考?
答:符合报考条件并提出申请在我省报名参加高考的随迁子女应当在高考报名前向就学所在县(市、区)招生考试机构提出申请,并提交相应证明材料,由县(市、区)招生考试机构负责汇总,并分送各有关职能部门做好审核、认定工作。由于随迁子女报名证明材料较多,各地市的情况有所不同,各地市招生办将根据当地随迁子女的实际情况,制定具体工作流程并向社会公布,考生可到所在地市招生办咨询办理流程,并按有关流程办理报名手续。
问20:随迁子女高考报考,须携带哪些证明材料?
答:随迁子女高考报考,须提供以下证明材料:
1.父亲或母亲在我省具有合法稳定职业证明:包括《就业创业证》(或《广东省就业失业登记证》)、《劳动合同》、《工商企业登记证》、《土地承包合同》、《务农劳动合同》等其中一项有效证明材料。考生家长为企业退休人员的,提供退休前在广东省缴纳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及基本医疗保险累计满三年的证明。
2.父亲或母亲在我省具有合法稳定住所证明:包括房地产权证或不动产登记证明、购房合同、房屋征收(拆迁)补偿协议、合法房屋租赁合同、房屋租赁登记备案证明等其中一项有效证明材料。住所为农村自建房的,家长自有房的提供房屋产权证或土地使用权证;租赁的,提供房屋租赁合同,并都需提供按《广东省租赁房屋治安管理规定》的要求在当地派出所或乡镇、街道负责租赁房屋服务管理机构办理居住手续的证明材料。住所为单位宿舍的,提供证明材料,并提供按《广东省租赁房屋治安管理规定》的要求到当地派出所或乡镇、街道负责租赁房屋服务管理的机构办理居住手续的证明材料。
3.提供父亲或母亲的《广东省居住证》(在深圳市报考的提供《深圳经济特区居住证》),有效期截止至2019年8月31日,并已连续3年以上(含3年)。随迁子女父亲或母亲在2016年9月1日前已办理居住证,提供截止至2019年8月31日属于有效状态的居住证。
4.提供父亲或母亲在我省参加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及基本医疗保险,截止至2019年8月31日缴费年限累计达到3年以上(含3年)的证明材料。
5.提供随迁子女在我省参加中考并在我省具有高中阶段学校3年完整学籍的有关证明材料。
具体证明材料要求,考生可到就读学校或所在地县(市、区)招生办咨询。
问21:不符合我省报考条件的随迁子女参加高考问题如何解决?
答:不符合在我省报名参加普通高考条件的随迁子女,须回户籍所在地参加高考。建议不符合在我省参加高考条件的学生及早回户籍所在地参加当地的高考报名,以免错过户籍所在地高考报名时间。由于各省高考报名时间不同,不符合条件考生要及时了解户籍所在地高考工作相关安排,以便及时回户籍所在地参加高考报名和做好备考工作。
问22:2019年随迁子女在我省参加高考报名工作的管理和资格审核方面有什么举措?
答:为加强对随迁子女高考报名工作管理,更好地服务随迁子女考生报考,确保高考公平、公正,教育厅等6个部门联合发出的《关于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广东省参加高考有关工作的通知》和《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广东省参加高考报名资格审核工作指引》,采取了一系列有力举措,切实加强了随迁子女在我省参加高考报名工作管理和资格审核工作。一是要求各地、各有关部门,包括教育、发展改革委、公安、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国土资源管理、住房和城乡建设等部门积极加强统筹协调,明确责任分工,细化工作举措,抓好工作落实,确保随迁子女在我省报名参加高考工作平稳顺利实施。二是加强资格审核。考生提交证明材料后,各地教育局、公安、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国土资源管理、住房和城乡建设等部门,将各负其责,对考生提交的证明材料进行审核,防范资格造假。三是建立随迁子女报名资格信息公示制度,健全监督体系。经有关部门审核后的考生名单,将由学籍所在中学公示,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对公示结果有异议并经审定不符合报考条件的,不予办理报考手续。同时实行倒查追责。四是加大打击弄虚作假力度。对弄虚作假、骗取报名资格的考生将取消其当年在广东省高考报名、考试或录取资格,对参与作假的相关责任人、组织或参与组织考生资格身份造假的其他人员或非法中介机构,公安机关和有关部门将一查到底,坚决依法依规惩处,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因此。省考试院有关负责人提醒广东考生,在高考报名前,要根据《关于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广东省参加高考有关工作的通知》的要求,按照各市公布的具体工作流程,依法依规办理有关证明材料,如居住证、纳税证明等,切勿被非法中介欺诈,避免上当受骗和耽误正常报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