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范文
时间:2023-12-26 18:08: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S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03-0271-01
当前,我国农机化事业正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以及新近国务院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明确指出,发展现代农业,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强农业物质技术装备,健全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国际竞争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农业机械化在发展现代农业中举足轻重、责任重大、责无旁贷。这就给农机化提出了新的、更高的、更具体的要求[1-2]。为此,应抓住机遇,趁势而上,把握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谋划好推进农业机械化科学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
1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农业机械化事业适应农村经济体制深刻变化,在改革中前进,在创新中发展,农机装备水平、作业水平、科技水平、安全水平、服务水平得到全面提高[3-4]。2009年底,全国农机总动力达到8亿 kW,年均增长速度为6.6%,全国机耕、机播、机收水平分别达到61.8%、40.5%、35.0%,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48%,比1978年提高了25个百分点;全国各类农机户、农机服务组织达到3 760万户,从业人员超过4 000万人,根据有关发展阶段标准,我国农业机械化总体上已跨入了中级阶段,向着更大规模、更广领域、更快速度、更高水平的方向发展。
2发展对策
2.1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推动农业机械化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一是要坚持全面发展,不断拓展农业机械化工作领域。加快推进粮食作物生产全过程机械化,积极发展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进一步提升畜牧业、渔业、林果业、设施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机械化水平。全面提升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等各个领域机械化水平。二是坚持协调发展。农机总动力虽然呈连年快速增长态势,但装备结构“三多三少”(机械多,配套农具少,小型机具多,大型机具少,低档次机具多,高性能机具少)的问题还没有根本解决。由于研发设计和制造工艺等原因,不少农机产品性能质量不稳定,甚至存在一定安全隐患。要大力提高农机化产品的适用性、可靠性、安全性,给农机使用者提供更多、更好的选择,实现农机装备的优质化。三是促进农业机械化可持续发展。只有持续加强科研开发,才能满足农民对提高农机产品质量、作业效率、舒适性等各方面不断增长的需求,才能研发出经济适用、节本增效的农业机械,探索出符合农业生产实际的农机化技术方向,激发农民购置更新和经营使用农业机械作业的积极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推进农机节能减排,必须加快研发推广节油、节水、节肥、节种和资源综合利用的节约型农业机械,推动秸秆机械化综合利用、高效植保、保护性耕作等节约与环保型机械化技术的发展,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2.2积极发展壮大农机服务组织
目前我国已有近4 000万农机户,但其中农机专业户仅占11%,存在机具设备少、经营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等问题。要坚持“扶持、引导、规范、服务”的方针,鼓励支持农业生产经营者通过机械、土地、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联合,创办多种所有制形式的农机合作社及农机作业公司等新型农机服务组织,不断提高服务能力,扩大服务规模,提升服务质量与效益,使之成为引领农机手开展农机作业服务的现代农业经营组织。鼓励农机服务组织承包经营闲置和流转土地,为农户、种养大户、农业企业提供代耕、代种、代收等农机作业服务,促进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一是加大政策扶持。落实有关税费减免、信贷优惠、购机补贴、作业(燃油)补贴等扶持政策,逐步建立扶持农机服务组织发展的政策体系。鼓励工商企业等社会资本投资组建农机服务组织,促进投入主体多元化。二是引导创新发展。大力宣传推广典型经验,引导农机服务组织依法经营。规范运作、诚信服务、创建服务品牌,积极推动跨区作业、订单作业、承包作业、一条龙作业等服务方式的创新发展。三是强化服务指导。以农机推广、培训维修、信息咨询等体系为支撑,积极为农机组织提供政策指导、技术培训、人才培养、信息咨询等服务,推进农机服务市场化、社会化、产业化。
2.3提升农业机械化公共服务能力
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推进,农机技术推广、安全监理和信息服务的能力和水平远远不能适应农机化快速发展的需求。提供农业机械化公共服务是各级政府和农机管理部门的重要职责。一是积极推进农机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构建以国家农机化技术推广机构为主导,农机服务组织为基础,农机科研、教育等院所和农机生产企业广泛参与、分工协作、服务到位、充满活力的多元化农机技术推广体系。二是强化农机安全监理体系建设。努力构建以源头管理、执法监控、宣传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农机安全长效机制。加强农机安全监理装备建设,提高安全监管能力。开展农机安全宣传教育和创建“平安农机”等活动。三是完善农机化信息服务体系。建立健全以计算机和现代通信技术为主要手段、功能齐全、服务优良、高效共享的农机化信息网络,以信息化推动农机化进程。
2.4加强农机化基础设施建设
近年来,大中型、高性能的农机装备增长较快,但相应的配套设施建设严重滞后,“有机无处走、机闲无处放、机坏无处修”等问题突出。加大农机化基础设施建设是一项打基础、利长远、促内需、保增长的大事,要抓住机遇,争取实施一批增强农机化发展的大工程项目。争取资金,改善农机通行条件。争取中央和地方对农机场、库、棚、维修站点设施设备建设给予补政策扶持,改善农机具,尤其是高性能机具保养和维修条件。
2.5重视和加强农机化人才队伍建设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机械化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科技创新关键在于人才。随着农机装备的快速增长,相当一部分农机操作手缺乏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的系统培训,科技人员及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综合素质亟待提高。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农机化教育资源,结合各类培训项目加大对农机操作手的教育和培训,造就一批业务精通的人才队伍。农机科技人员要深入基层,深入农业生产第一线,及时发现生产难题和技术需求,倡导“论文写在大地上,成果留在千万家”的务实精神。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观念,坚持在实践中锻炼人才,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努力建设一支功底扎实、结构合理、充满活力、开拓创新的农机管理干部队伍。
3参考文献
[1] 孙松林,岳大军,李小阳.面对WTO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对策浅析[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26-28.
[2] 汪安官.关于加速农业机械化推广的思考[J].上海农业科技,2010(3):15-17.
篇2
新形势下全区农业机械化发展速度较快,农机装备水平和生产作业能力有了明显提高。但是,与农业产业化、现代化发展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现实问题。
1农机产业化水平偏低
符合丰南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运作要求的农机经营体制、运作机制不够完善,个别干部群众对发展高科技农业机械信心不足、思想保守、投资怕担风险。
2结构不合理问题比较突出
一是小型机具多,大中型机具较少。二是传统低性能机具多,高科技、高性能的机具较少。三是种植业生产机具多,林、牧、渔业生产机具较少。四是耕、种、收环节机具多,农产品初加工和植保机具较少且相对落后。五是高能耗、低效率、污染大、超期服役的机具所占比例逐年上升。
3农机整体队伍素质较低
现有科技管理人员技术知识老化、管理水平较低,难以满足新时期农机工作需要,乡村农机从业人员大部分技术文化素质较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机新机具、新技术的推广普及。
4农机大户、农机作业组织
思想保守、进取意识不强大部分农机大户和农机合作社作业的着眼点习惯放在主要作物的部分生产环节上,不去探讨新的作业领域和服务项目;作业范围仅限于本地和周边地区,不能走出去、开展跨地区作业服务,从而导致机械的利用率不高、作业量较少、收益较低。
二新形势下农机化发展的保证措施
篇3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对策
1 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
1.1农机拥有量持续增长。截止2012年末,同心县全县农业机械原值达27839万元,比2010年增长1.43 %,农机总动力达24.29万千瓦,拖拉机保有量达到10098台。各类配套农机具2.13万台(套),机具配套比达1:1.68。
1.2主要农作物机械化作业水平迅速提高。2012年完成机耕面积169.27万亩,机耕水平达78.17 %。玉米耕种收机械化水平80.39 %;小麦耕种收机械化水平56.89 %;;马铃薯耕种收机械化水平35.21 %。;其他作物机播面积占播种面积的73.86 %。主要农作物农机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60.8 %,比2010年增长11.3 %。
1.3农机化队伍进一步发展壮大。县农机化技术推广中心、农机监理站机构健全,4个区域农业工作站均带有农机化技术服务职能。2012年全县各类农机人员13343人,比“十一五”期末增加12 %。现有农机维修网点72个,经营机构27个,作业服务组织18个,专业户376个。
1.4农机化服务领域进一步拓宽。农业机械除农田作业外,在林果业、畜牧业、治山治水、小流域治理、农田水利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1.5农机科技贡献率进一步增加。深耕(松)保墒、机械化肥深施、沟垄种植、机械覆膜种植、保护性耕作等大批新机具和新技术得到推广应用,使农民增收节支1.82亿元,农机对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科技贡献率达到17 %左右。
2 农机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有关部门对农业机械化在发展生产力方面的意义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加之区域自然禀赋、经济发展的差异,造成农业机械化区域发展极不平衡。
2.2农业机械装备总量不足,装备结构不尽合理。部分农业机械老化严重,更新换代乏力。现有拖拉机大部分是超期“服役”的小型拖拉机,功能单一、机械状况差。动力机械小型机械多,大中型机械少。农田作业配套机具少,配套比低。低档次机具多,适应农业结构调整的机具和高性能机具少。
2.3农业机械化总体水平低,发展不够平衡。
2.4农机服务组织化程度低,整体效益较差。
2.5农机化投入不足,发展步伐缓慢。
2.6农机推广机构设置不能适应农机化发展的要求,工作上下脱节,政令不畅,业务梗塞,效率低下,推广队伍整体素质下降,难以开展公益性农机推广工作。
3 农机化发展的思路及对策
3.1确定三个区域:按照东部旱作农业和生态建设区,王团、石狮高效农业和设施农业区,扬黄灌区粮食主产区,合理定位农业机械化发展方向。
3.2围绕一条主线:围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进农业区域化、标准化、产业化、市场化和服务社会化。
3.3坚持三个原则:一是坚持整体提升与重点突破相结合,点与面相结合,政策引导和农民意愿相结合,农机与农艺相结合。二是坚持先进适用、经济环保,数量、结构、质量、效益并重,协调发展。三是坚持政策扶持,市场引导,政府推动,项目带动,法律规范的发展机制。
3.4抓好三个重点。
3.4.1在作业环节上,主攻主要粮食作物耕种收三大环节的机械化程度。扬黄灌区应大力引进、示范、推广玉米中耕、植保、收获这几个环节上的机械化技术。
3.4.2在基地建设上,围绕农业结构调整,建设主导产业(马铃薯、玉米、保护性耕作、设施农业)机械化生产示范基地。
3.4.3在农机化技术推广应用上,针对本县山坡地多,可机耕地少,降雨量小的特点,重点突出旱作农业、保护性耕作技术、农作物高产栽培技术、农产品加工技术。
3.5遵循以上发展思路,同心县农业机械化发展对策:
3.5.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农机化工作作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重要内容,争取纳入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
3.5.2稳定和理顺农机推广机构。按照《农业技术推广法》、《农机化促进法》的规定,依法保持农机队伍的稳定。
3.5.3加大对农机专业服务组织的扶持引导,切实推进农机服务市场化、社会化、产业化步伐。结合综合各种农机补贴政策,采取多种措施,积极培育和扶持一批农机大户,使之成为这些地区农机社会化服务的主力军。促进机具、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组合,积极发展农机合作组织。通过农机合作组织的专业化服务推动土地合理流转、统种分管等形式下的土地规模经营模式,推动农机化的发展进程,提高农机化的作业效力。
3.5.4抓好示范方点建设。认真组织实施“整社”、“整村”、“整乡”推进计划,以典型带动、示范引导、工作推动等多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措施,围绕区域特色产业发展,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抓好特色产业农业机械化示范基地建设。
3.7抓点示范,加强农业机械化新技术新机具推广。围绕产前、产中、产后三个环节,突出抓好玉米、马铃薯生产机械化技术、特色作物机械化技术、牧草生产机械化技术、机械化旱作节水技术、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加工技术、设施农业综合配套机械化技术、地膜覆盖机械技术,提升农机装备水平和作业水平。
3.8抓好推广项目的申报和管理工作。认真做好项目调查研究,多渠道争取上级业务部门的支持,依托项目建设,全面推动同心县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3.9充分发挥农业机械化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要立足大农业,抓好农机与农艺的结合,推进农机标准化作业、产业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促进优质特色农副产品加工机械化,促进农业效益、农产品质量和附加值的提高。
3.10多渠道增加对农机化的资金投入。建立以财政扶持和信贷支持为导向,农民和集体自筹为主体,社会资金为补充的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投资体制。
篇4
近年来,衡阳县高度重视农业机械化工作,把它作为遏制土地抛荒、促进农业生产的重要举措,加大农机新技术新机具推广力度,不断改进农机服务方式,农机化事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为实现全县粮食增产、农民增收、促进农业发展方式变革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全县农机化工作先后荣获“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县”、“全省农机化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安邦、利民等农机专业合作组织被农业部评为“全国农机专业合作示范社”。
(1)政府对农机工作重视程度不断增强,农机化水平快速提高。自2009年以来,县委、县政府把农机新技术推广、农机安全生产、农机合作组织发展、农机购置补贴等农机工作指标列入全县各乡镇目标管理考核,并逐年提高考核记分比重,对水稻机插秧、农机购置补贴还单独签订责任状、单独考核及奖罚,从而形成政府主导、部门主抓、齐抓共管的良好农机发展氛围,促进了全县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快速提高。2015年底,全县农机总动力达85.39万kW,比2009年增长45%。2015年,全县完成水稻机插秧面积共2.57万hm2(38.5万亩),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71%,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8%。全县农业机械作业水平大幅提高,综合机械化率达57%,其中机耕率95%,机插率20%,机收率85%,机械植保、机械转运、机械烘干等技术也已逐步推广。
(2)严格落实农机补贴政策,确保惠农资金安全。2004年以来,衡阳县共落实农机购置补贴资金9609万元,约占全市总资金的五分之一,补贴农机具43269台套,3.3万余农户和农机服务组织受益,拉动农民群众投入2亿元。为确保农机补贴资金安全和作用发挥,县委政府高度重视,成立由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任组长,人大、政府、政协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县政府办、监察、农办、财政、农机、纠风、工商、减负、公安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农机购置补贴工作领导小组。2015年共完成补贴资金1516.676万元,受益农户3697户,农机购置补贴申报额、资金结算额均居全市第一。
(3)农机化新机具新技术推广扎实有效,促进了农业生产现代化进程。一是水稻机插秧技术推广获得快速突破。近几年来,衡阳县高度重视水稻育插秧机械化工作,把它作为遏制土地抛荒、确保粮食生产目标实现的重要抓手,通过政府重视、部门联动、宣传发动、示范带动、服务推动、资金促动等多种方式,推广水稻育插秧机械化,积极做好集中育秧、大户带动、办点示范、技术培训等工作,发展成效明显,2015年全县完成早、中稻机插秧面积共2.57万hm2(38.5万亩),机插秧面积比四年前增长了五倍多。二是油菜生产全程机械化大力推进。大力发展稻稻油机械化种植模式,项目带动、行政推动、培训促动、宣传发动等有效措施大力推广油菜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认真抓好农业部油菜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项目实施,建设以西渡、岘山两个镇19个村为主的油菜生产全程机械化万亩示范片,积极开展机具选型配套、宣传演示,坚持农机农艺结合,开展多种形式的机械作业试验,搞好人员技术培训、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培植等各项配套服务工作。以点带面,辐射带动全县新增油菜种植面积0.67万hm2(10万亩),达4.67万hm2(70万亩),新增各类油菜机械600余台套,全县油菜综合机械化水平提高10%,其中机耕达90%、机播达50%,新增油菜机械作业面积1万hm2(15万余亩)。
(4)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快速发展,社会化服务能力提高。近年来,衡阳县大力扶持农机专业服务组织发展,县政府出台《关于扶持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组织的实施意见》,对达到要求标准的农机专业合作组织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每个奖励5万元。县政府利用粮食生产资金对农机专业合作组织购买插秧机等新式农机具实行累加补贴,对机插秧示范作业服务实行作业补贴,对水稻机插秧集中育秧实行免费供种。去年县财政还补贴建设育秧工厂和育秧大棚,县财政承担建设费用60%。在政策扶持和农机农业部门的服务支持下,农机大户、农机合作组织、农机专业协会等新型社会服务组织不断涌现与发展壮大,从2009年底全县第1家农机专业合作社成立起,目前全县正式注册农机合作社达到40家,较为典型的有安邦农机合作社、梅花农机合作社等,安邦农机合作社共投资600多万元购置各类农机具1062台套,组建农机合作社,通过推行全程机械化作业,在全县承租耕地经营1346.67hm2(2.02万亩),订单式经营1066.67hm2(1.6万亩),委托代管经营2133.33hm2(3.2万亩),实现了农业规模化生产,同时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水稻生产耕种收,人工作业每亩410元(耕作120元/亩、插秧140元/亩、收割150元/亩),机械化作业每亩280元(机耕80元/亩、机插100元/亩、机收100元/亩),比人工作业降低成本130元/亩,农机专业合作社在机械作业中,除去油料、机械折旧、人工工资等成本,净赚150元/亩,不但发展壮大了自身,而且促进了全县双季稻生产。目前,全县农机产业服务已经延伸到农业生产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农机流通、制造、维修、农机服务协调发展,农机流通、维修、服务合作组织和农机制造产业体系齐全,年内新发展农机合作社13家,新增农机4S综合服务中心1家,新增农机经营、维修网点4家。
(5)农机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保障能力有所增强。全县农机公共服务系统现有在编人员245人(县局92人,乡镇站153人),乡镇农机站25个。近几年以来,县农机部门通过理论教学比赛、业务考试、扎实开展农机基层服务体系培训等多种形式锤炼农机干部队伍,为抓好农机推广、社会化服务、安全监督管理等公益服务打下了基础。五年来,共举办机插育秧、农机维修、农机驾驶等技术培训50期,培训学员3188人。开展科技下乡服务100多次,发放技术资料3万多份,为全县农机科学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
2衡阳县农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农机装备结构不合理。虽然近几年衡阳县农机发展速度快,农机装备增长多,但是存在“三多三少”的现象,具体表现为:动力机械较多、配套农具少;小型机械较多、大中型机械少;低效低价机具较多、先进高效机具少。目前统计全县的13.4万台套农机具中,耕整机、水泵、喷雾器、机动脱粒机等小型农机具占机具总量的九成左右,农机装备整体科技含量有待提高。
(2)农机发展相关设施和技术薄弱。主要表现在: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村田间机耕道建设薄弱,现有农田自然分布落差大,影响大中型农机开展机械作业;农机库棚建设滞后,多数拖拉机、收割机等大中型农机露天停放,机械使用寿命缩短;机埠建设严重滞后,据统计,7.5kW以上的638座机埠中,因年久失修的机埠327座,其中完全失去灌溉功能的152座、需扩容改造的175座。机埠建设所需资金缺口较大,多数村、组集体无力承担,加上机埠管理责任不明、管理缺位,机埠检修维护不及时,导致旱灾发生时机埠不能正常发挥作用;农用柴油价格由2006年的3.7元/升涨至目前的7.34元/升,油价高涨使农机作业利润大幅缩水;家庭承包经营体制下分散小规模的农业种植模式和农民购机以满足自用为主的小农经营模式,使农机效益得不到充分发挥,制约了大中型高效农业机械发展。技术方面,适应丘陵山区使用的小型高效农业机械仍然较少,这些地区的农业生产机械化仍然难以解决。
(3)农机管理部门所处地位与农机工作所发挥的作用不相配。农机部门长期职能弱、社会地位低。而作为行业管理的各级农机部门,通过扎实的管理视窗聚焦服务工作推动了农业机械爆发式增长,在农村劳动力不断转移的情况下,保障了全县粮、棉、油等农业生产任务完成,承担着全县10多万名农民机手、13万台套农机的安全生产管理、技术培训,每年1000多万元农机购机补贴惠农资金的落实等等,农机部门功不可没。但是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农机部门职能并没有增强,反而在每一次改革当中被边缘化,在2015年这次政府机构改革中,县农机局由一级政府事业局变为县农业局下属的二级事业局,乡镇农机站并入农业服务中心,有的站甚至没有安排分管农机工作的副职负责人,对农机工作开展造成了影响和制约,产生了一些不利影响。比如:农机安全生产形势严峻,事故发生率有所上升,农机经营作业过程中假劣产品坑农、价格欺诈等损害农民利益的现象有所抬头等。
3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的意见和建议
(1)进一步建立完善农机具报废更新制度。建议:一是建立健全农机具强制报废制度,使超过使用年限的农机及时报废。二是出台农机具报废更新补贴。国家安排财政专项资金,参考汽车和家电报废回收补贴的做法,对农机具报废实行补贴。三是严格农机产品准入机制,对低效、落后农业机械产品实施严格的淘汰机制,对低效产品不予农机购置补贴,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促进新型农机具发展。四是加强对农机报废工作的监管力度,赋予农机部门上道路监督检查等必要的行政执法权,促进农机报废工作有效落实。
(2)完善出台农机作业补贴相关政策。一是进一步改进完善农机作业燃油补贴机制。2009年1月1日燃油税改革实施后,国家对农机作业的燃油补贴包含在农资综合补贴当中,按耕地面积分摊到土地承包人,而实际从事农机作业的机手和一些土地转包耕作者没有获得燃油补贴,没有真正体现农机燃油补贴弥补农机作业成本的政策初衷,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农民发展农机的热情。建议改革农机燃油补贴发放机制,参照公交车、出租车燃油补贴发放的做法,直接将补贴发放给作业农机手。二是对水稻育插秧机械化等农作物生产关键、薄弱环节机械化作业给予补贴,促进水稻等农业生产的全程机械化发展。
篇5
关键词:农业工程;农业机械化;发展趋势
1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现状
(1)农田作业机械化水平显著提高。建国初期,全国农业机械总动力只有8.01万kW,农用拖拉机只有一百多台,农业用载重汽车、联合收割机这些大型的农用机械就更少了,几乎为零。农业的机械化水平很低,综合统计甚至不足百分之一。现建国近七十年,经过举国上下不遗余力的改革和发展,国家的制造业能力和水平空前提高,农业机械的实际保有量大幅上升,相比较建国初期,增量至少千倍,有些常用种类的生产机械增量达万倍之多。实现农业机械化作业的领域,已不仅仅局限于粮食生产,更加进一步面向各类经济作物;从单一的种植业模式发展出系统的农业产品加工业、副业、养殖水产业等等;耕作方式也从简单粗放的大田农业转为操作高效、管理便捷的设施农业,不仅着眼于生产过程本身,更注重培养产前+产后的链条。以几种主要粮食作物如小麦、水稻、大豆和玉米等的生产为例,都已实现较高的机械化程度,其中小麦生产更是一马当先,基本实现了全程机械化(播种、收获机械化水平分别达到74%和72.8%)。(2)农机产品多样化发展。我国的农业产业结构发生了深刻调整,国家本着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推行和实施了一系列环保措施,陆续出台退耕还林、还草、还湖等产业政策,使传统作物种植面积呈现逐年递减的状态,增加了很多经济作物和蔬菜、果类产品的种植面积。从发展农业机械的角度,传统作业的机械保有量增速必然减缓,而新兴农业产业布局所需求的经济作物机械必然增加。随着近年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入人心,设施农业的装备及节水效能在全国范围建立了一批示范项目,因其卓越的性能表现,带动了此类技术和设备的推广应用。所以农业机械产品本身的技术性能也在不断更新和提升,产品拥有越来越大的附加值空间。(3)农机作业向市场化、社会化服务发展。我国传统的农户作业模式相对封闭,家家户户耕种规模都不大,很少有人在这种状况下去特意购买农机,因为不必要,且经济上不划算。这就引出了一个课题———农业机械社会化服务。农机作业真正开始向市场化、社会化迈进,还要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全国性跨区域小麦机收割说起。跨区机收的开展,使联合收割机使用时间从平均每年7~10天增加到1个多月,这样一来,小麦收割效率上来了,联合收割机利用率提高了。这一措施让许多农民实现了小麦收割机械化操作的愿望,农业机械综合利用的经济效益也得到了体现,同时,联合收割机的保有量也因此大幅增加。此举带动其他农业产业作业方式朝着集中的机械化生产推进。此后,各地农机作业协会、合作社以及作业公司不断涌现。
2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趋势
(1)技术创新。农业机械要发展,必须重视技术的创新,无论传统的种植业、畜牧业,还是新兴的农业产业。从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历程看,传统农机功不可没。农业耕作由于其作业区域的广泛性和生产的季节性特点,作业时段集中,作业量大,百年来传统的农业机械解放了部分生产力,发挥着提高劳动生产效率的重要作用。同时,老式机器也在技术层面不断大胆地变革和创新,力求适应新的农艺要求,匹配生产发展的需要。进入新世纪以来,农业机械的装备技术,跟随国家的产业战略,进一步融合高科技成果,获得全面发展,在电力电子、信息联动和微控技术的主导下,向着智能型、机电一体化方向快速发展。国家倡导的各种跨领域应用技术研究和科技主导型农业产业化开发进程,帮助一大批新技术成果运用于农业机械装备,这些改变很好地适应了重质量、降成本、提效率的现代农业生产需要,一方面解放和发展了农业生产力,一方面便捷了劳动者的生产操作,改善劳动环境,增加生产过程的安全保障。(2)种植科学管理和水土环境保护。日新月异的耕作技术不仅大幅提升产业规模和生产能力,也有助于整合农田和水土资源利用。各种少免耕、秸秆覆盖、减轻机械作业对土壤压实等等在不同自然条件、气候条件下因地因时,合理规划的农田水土保持耕作技术和措施,新型的耕作装备,干旱少雨区的集水、微灌技术,对于旱作农业和节水农业尤为重要。作为传统农业工程学科的重要课题,在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战略的驱动下,水土保持方向的研究与实践,将把信息技术在环境监测领域的应用和自动控制在智能化灌溉技术层面的集成作为重点方向。(3)建立基于信息管理的生产技术体系。综合应用现代信息高新科技和农业装备技术、作物生产和农业资源环境管理决策等先进科技成果的“精细农业”技术,是21世纪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先导性技术之一。该技术在保证信息来源可靠的前提下,实时获得并处理相关数据。这项工作的完成,要依赖高精度传感器,因此需要能够快速采集环境、土壤和农田作物各样本基本数据的高性能传感器、智能分析仪器和等级匹配的定位系统,开发出能够基于模型、数据和知识,以运算结果为依据来提供决策参考的计算机辅助系统,制造出可以对各种生产条件和环境变化作出量化反应的农业机械,以实现汇总信息数据,完成运算分析并精确定位、精准控制的农业机械作业。(4)重视农业机械标准化技术。近年来,技术标准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特定活动,过去主要集中于解决产品零部件的通用和互换问题,这种现在看来近乎封闭和狭隘的模式,很多时候沦为一个国家实行贸易保护的壁垒,成为非关税壁垒的主要形式。许多国家都把目光从重视专利工作更多地转向重视标准。专利的影响可能是某个企业,或者是若干企业,强调对专利所有权人的保护。而标准却能实实在在影响一个产业,甚至塑造一个产业,乃至以这种影响力改写一个国家的竞争力。现在各国都能清醒地认识到,通过在技术标准中确立某种技术要素或设立某项技术指标,就有可能建立一套属于本国的技术贸易壁垒体系。这个问题随着经济的增长、认知力的进化以及二者的相互促进,越来越突显。20世纪下半叶之前的很长时间里,农业机械的技术更迭速度缓慢,而今天,在受生产规模和产品质量支配的经济利益驱使下,发展观念的开放,新的、好的技术大批应用在农业生产设备上。在这个背景下,要谋取最大化的经济效益,就要不失时机、不遗余力地实施技术创新、牢固技术储备、强调知识产权。技术标准就是技术专利追求的最高形式。标准在竞争中越重要,标准制定者就越有市场话语权。
3结语
随着经济和科技的不断进步与发展,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农机化科技含量效益日益提高。知识经济的时代多学科综合和交叉特色的现代农业机械化设备是支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最重要手段。所以要加强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按市场规律运作,抓住机遇,推动农机科技进步,增强农机技术创新能力,建立健全新型农机服务体系等,实现我国农业机械化的跨越式发展。
作者:阿布来提·达吾提 单位:新疆巴州农牧机械化技术推广站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农田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对策
黄山区地处皖南山区腹地,山多地少,耕地以水田为主,现有水田面积10.8万亩,水稻和油菜为两大主导作物。由于自然环境复杂,形成了田块小、经营规模小的特点,使得农田作业机械化的发展从技术、经营、组织管理上存在着众多的难点。随着社会发展、技术进步、政策推动及农村劳动力紧缺与成本提高的多重效应,地方主导产业农机化水平取得了长足进步,综合机械化作业水平现已达到64%,有效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解决了当前农业劳动力不足的矛盾,为地方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下面对黄山区农田作业领域机械化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对策。
1.机械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1.1耕整地环节
耕整地环节机械化是最早推广应用的环节技术,目前水稻生产机耕作业率已达到95%,是农田作业领域机械化作业率最高的环节。但由于地块小和经营规模普遍较小,目前动力装备均为3-8马力的小型机械,机械化水平整体质量依然较低,作业效率、经济效益以及劳动强度改善都有待得到进一步提高。油菜免耕种植机械化开沟技术经历了近20年的推广示范,在部分油菜主产区得到了普遍应用,节本增效明显,但装备技术水平较低,需进一步全面普及技术和提高装备质量。微耕机械的发展,对蔬菜生产耕整地机械化发展起到了良好的推进作用。
1.2种植环节
水稻种植环节机械化的应用一直是水稻全程机械化过程中的难点。随着近年新型插秧机械的引进和试验推广,已经证明机械自身的性能质量和可靠性,但育秧环节机械化仍属空白。目前由于经营规模受限,在品种统一、秧苗培育、秧期安排等技术和组织环节以及专业化服务方面的水平尚低。小型(手扶式)插秧机适应性较好,但作业劳动强度仍然偏大,比较人工抛秧的作业效率和经济效益不显著,加之插秧机在我省近两年购置补贴率下降(由叠加补贴至50%下降为40%)。油菜播种(移栽)环节机械化目前在我区还处于空白,一是缺少对相关技术可行性研究和重视,二是我国市场对适宜南方冬油菜精密播种(移栽)的成熟技术及装备储备不足,或者是造价昂贵,目前可供选型试验示范的实用机型不多。
1.3收获环节
水稻机械化联合收获技术是我区农田作业领域近年来发展最快一个环节,也是专业社会化服务发展最快、最成熟的一个环节。全区水稻机械化收获作业率达到90%以上,现有装备机具达到250多台,基本实现了机械化。联合收获环节机械化发展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1)水稻联合收获经营效益较过去有明显下滑。目前年度每台平均收割面积已由五年前的500-600亩下降到目前的200-300亩。原因一是装备机具数量偏于饱和,本地市场有限,竞争较大,开展跨区域作业因装备技术及作业效果偏低竞争力不足;二是大量机具老化已经接近报废期,作业完好率下降,功耗、维护成本也明显增加。(2)装备机具整体技术水平较低。多数属于技术水平较低的国产全喂入式联合收割机,技术含量高的半喂入机具仅占机具总量约5%。收割质量目前虽能基本满足本地农户要求,但因存在着机具功率与收获质量和收获效率之间的一定矛盾,在喂入量、损失率、洁净率、割茬高度等性能控制效果上还不甚理想;(3)秸秆利用功能方式单一,不利于今后实现秸秆多种利用的需要,同时割茬偏高给秸秆还田带来困难,而采取的简单焚烧方式也导致了一定的环境问题;(4)油菜联合收获技术虽然经过几年时间的试验示范推广,但因机具技术水平、收获期限制等因素尚未得到广泛应用。
2.主要对策和建议
2.1主攻薄弱环节,加强重点突破
(1)加强农机和农艺技术的融合,尽快推广最适宜本地要求的育秧技术流程和配套机械化技术,提高育秧环节质量的稳定性和效率;(2)加强对机械化育插秧操作手的培训工作,对所有新增机具做到培训到位;(3)加强适合本地育插秧服务模式的研究和引导。从地方实际出发,应在积极发展规模化经营和建立完善良好的社会化服务组织制度上双向推进;(4)加大对环节技术发展的投入力度。根据本地情况,应争取在地方累加补贴中加大对插秧机、育秧设备及具备稻油两用功能的联合收割机的补贴力度;(5)在油菜收获机械化技术推广工作上采取更有效的政策、经济和宣传措施,进一步做好先进稻油两用联合收获机械的引进和试验示范工作,做好油菜规模化收获的组织机制建设工作;(6)适时组织开展油菜精密播种技术的引进试验和示范工作。
2.2优化装备水平,保障各环节协调发展
(1)应加强对现有机械技术状态和市场效益的充分调研,开展有效的信息、政策和经济措施的引导,制定具体措施,实现对整体发展数量和质量的积极宏观控制;(2)在耕整地环节,应在加强对现有机具配套的同时,配合地方规模化经营发展步伐,适时推进动力装备朝着高效率、低劳动强度方向升级换代。(3)在收获环节,从现有机具保有量、技术水平和服务市场规模考量,需特别做好对新增机具数量和技术水平的有效调控。从提高作业效果、扩大作业功能出发,积极发展科技含量更高的半喂入机械和多功能机械。建议结合购机补贴政策,对本地区新增联合收割机发展类型及数量实施年度计划总体控制;(4)结合目前大量收获机械开始报废更新之机,积极利用我省今年最新下发的农机报废购置补偿办法文件要求,引导和推进现有机具更新和升级换代,积极鼓励高技术和多功能新型收获机具的发展。
2.3加强推广能力建设,创新推广方法
(1)区级推广机构及乡镇站应结合当前工作要求做好技术力量的补充以及对现有农机技术人员的知识更新培训工作。(2)农机推广工作应在加快体制改革落实的同时,在建立有效的工作考评、激励机制上改进和创新,确保各项推广工作任务在基层落到实处。(3)创建新形势下农机推广工作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应在区域发展规划、技术示范区(村、大户)制度化建设、农机农艺融合新机制、新机具经营的组织管理方法引导上进一步完善提高,并建立有效的推广效果评估方法和程序,以有利于农机化技术推广更高层次的需要。
2.4加快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建设,积极引导土地规模化经营
应提高农机社会化专业服务水平,积极推动土地经营权的合理集中。随着农村劳动力紧张价格上升的趋势及农机化装备技术的大力提升,以开展农机社会化专业服务来满足户营体制下对农机化的不断需求,是当前条件下的一种必然选择,也是满足农机经营效益的一种必要。当前,我区农田作业领域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建设虽然迈出了一定的步伐,但在数量和质量上都还不高,需要在组织建设引导、经营管理、政策和经济支持力度上进一步加强。 [科]
【参考文献】
[1]张阳.湘潭市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D].湘潭大学,2010,(10).
篇7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G71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1-0284-01
1.农业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1.1我国农业资源丰富,但人口众多,人均占有率很低,粮食产量的提高没有消除我国的粮食危机,粮食安全问题仍然存在。
1.2随着我国工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农业环境问题严重,耕地面积逐年减少,这就带来诸多的问题。
1.3淡水资源短缺,农业用水紧缺,在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都会出现缺水的问题,再加上农业淡水利用率低,就更加影响了我国的农业发展。
1.4农产品生产加工与安全问题也日益严重,我国农产品加工利用率不及发达国家的四分之一,农产品的安全也存在着较大漏洞,尤其在我国的广大农村。
2.农业机械化对农业可持续发展所起的作用
2.1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生态环境的防护必要技术之一。现代农业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指农业生产中应用现代科技成果带来的环境破坏、环境质量下降、对人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造成的危害问题。在我国, 当前主要是化肥、农药、地膜的大量使用和焚烧秸秆造成污加剧的问题。长期不科学施用化肥、农药, 引起化肥、农药大量流失到空气、土壤、水中。我国131 个主要湖泊, 已有67 个出现硝酸盐污染; 全国受化肥、农药污染的2 800 多公里河段鱼虾基本绝迹; 粮食、水果、蔬菜等受到污染, 每年都有多起残留药物中毒事件发生; 残留在土地里的地膜造成"白色污染"; 每年6 亿多吨的秸秆, 大量被丢弃在田间或焚烧, 成为农业环境的新污染源, 甚至影响涉及国计民生的消防、航空安全。农业环境污染对农业可持续发展造成巨大威胁。解决农业环境污染越来越受到重视, 一些遏制农业环境污染的技术应运而生, 农业机械就是其中之一。
2.1.1发展机械深施肥技术。我国农业施肥十分不合理,为了增加粮食产量大量施肥,导致化肥的极大浪费,这不仅造成了农业资料花消的增加,农民单位土地收入的减少,而且对我国的农业生态环境也造成了更大的伤害。实施机械深施肥技术,不仅可以减少农民对土地的投入,增加他们的收入,而且对农业生态环境也有好处,所以,在我国现阶段大力发展深施肥技术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2.1.2发展机械精密喷洒农药技术。国外的植保机械已大量采用静电喷雾、低量喷雾、控滴喷雾等技术, 药液在植物叶片上的有效沉积高达90% 以上。我国已达到国际80 年代水平的低量喷雾、喷雾防滴漏技术、弥雾喷粉、热烟雾机和常温烟雾机等技术, 可较落后的手动植保机具降低农药用量20% , 降低用水量50%。但目前国内大量使用的植保机械还比较落后, 农药在作物叶片上的沉积率只有40%。因此, 今后应致力于开展对低毒高效农药、精密喷洒技术和生物防治等方面的研究, 以减少农药对生态环境的污染。所以说,发展机械精密喷施农药技术不仅可以减少投入,还会减轻农药残留对人体的伤害,机械精密喷施农药技术对农业生态环境,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都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2.1.3机械秸秆粉碎还田技术。秸秆还田能改善土壤理化性状, 减少地表水径流量和水分蒸发, 提高土壤养分, 抑制杂草滋长。有关专家研究证明, 秸秆还田一公顷耕地相当于增加255 公斤磷、255 公斤氮、285 公斤钾, 一般增产效果在5%~ 12% 之间, 具有肥田和防治污染的双重效果。秸秆还田一般用秸秆粉碎还田机或带有切碎装置的收获机械直接还田。
2.1.4机械回收地膜技术。全国每年地膜用量500 多万吨, 由于连年铺膜回收不净, 带来了白色污染, 包括地上污染和土层内污染。有关研究机构正在开发以纸浆或淀粉为原料的可自然降解地膜和地膜清理回收机械。原国家计委和科委都把机械残膜回收技术列为"九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 新疆、黑龙江、内蒙古等地都在进行对比研究。从研究情况看, 在秋后地表残茬多、地膜破损严重的地方, 收膜难度较大。
2.2农业机械化对抵御自然灾害起到重要作用。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的国家,每年都会有很多地区发生不同程度的旱涝病虫害等自然灾害。2006年,我国东南部沿海地区发生了罕见的自然灾害,西南四川、重庆地区发生了五十年不遇的旱灾。在这些自然灾害中,农业机械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无论是沿海地区的农民转移还是四川、重庆地区的饮用水的运输都离不开农业机械的帮助。再有就是,我国积极发展的农田水利建设中,农业灌溉机械,农业运输机械等在其中也发挥了很大作用,可以说农业机械在抵御农业自然灾害上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篇8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对策
通过机械装备,可以为农民日常生产活动的开展提供帮助,进而减少农业生产者的劳动量,提高生产劳动的效率,实现农业经济效益与农民的收入有效增加,为现代农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加强农业机械化发展意义重大。
1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意义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由机器代替人力、畜力的方式已广泛用于生产劳动作业活动,其推动了我国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不断增加农业生产所带来的经济效益。由此可以看出,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是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基础。近年来,在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过程中,农业生产效率得到了显著的提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一部分农业劳动者的劳动量,从而使农民寻求另外的工作,实现农民收入的有效提高。在发展过程中,资源与环境问题一直是一个重点关注的问题。通过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可大大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提升对资源的利用。
2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
2.1农业机械结构不合理
近几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农业机械数量、品种日益增多。我国2010年~2013年联合收割机、机动脱粒机、农用排灌柴油机、大中型拖拉机的数量均呈现为上升趋势。但就目前发展情况来看,我国农业机械结构还存在很多不合理的现象,如小型的机械占多数,大中小机械的比例不合理,大中型拖拉机与小型拖拉机的数量依旧存在较大的差距,配套的机械设施少这都大大降低机械的配套率。加工业、养殖业和畜牧业方面可以使用的机械较少,但在种植业方面,能够使用的机械品种却很多。
2.2地区发展不均衡
由于区域生产条件与经济水平等因素的不同,其发展特征也各具特色。例如在我国发达地区,因其经济较为发达,农民对机械的购买力水平也相对较高,基于此,农民购买机械意向就会较多一些,进而推动了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但在我国不发达的地区,经济水平较低,农民的购买力水平也相对较低,在此情况下,农民拥有的机械就比较少,收入水平也不高,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2.3农业机械化水平较低,生产规模相对较小
就目前发展情况来看,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高,但相对于发达国家,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依旧较低。除了小麦播种收割的机械化水平较高一点之外,水稻和其他经济作物的播种与收割的机械化水平都较低,这严重阻碍了我国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2.4农业机械服务体系有待完善
近年来,随着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服务该项目的组织数量也在逐渐增多,但都存在规模较小、服务水平较低的问题,其经营管理方面也存在许多漏洞,而且还缺少符合农业需求的发展策略。上述问题的普遍存在严重影响到了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3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对策
3.1建立健全农业机械化发展机制
基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可以发现,大多数农民都没有足够的资金来购买大中型农业机械,这就需要政府加大对农业扶持的力度,从而为农民解决机械购买资金问题提供帮助,可通过提供无息贷款来解决这一问题。除此之外,还需要重视农业机械化发展模式方面的问题。通过农业机械化,能够降低人工劳动强度,提高劳动效率,还具有应用效应和自身再生产的属性。基于我国社会与经济发展情况,选择资金与技术密集发展措施。我国许多农民购买农业机械不仅是将其用于农业生产,还是其致富方式之一,从而在进行社会化服务过程中收获回报。基于此,通过健全的农业机械化发展模式,不仅能够推动农机使用效率的提高,降低生产成本,还能够满足农民对机械化作业的需求,提高机械化作业水平。
3.2重视农业机械化区域化发展
我国地域广阔,各地区种植的农作物因区域限制存在不同,而不同的农作物对机械化的要求也不同。所以,要想实现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必须重视其非均衡发展问题,这就要求依据地区与发展实际需求,因地制宜,在体现各地区区域优势的前提下,按照当地农产品布局情况来发展。
3.3加快土地流转步伐,形成规模经营
近年来,我国实行的耕作制度是一种以一家一户的小规模经营为主,这严重阻碍了大型高效农业机械的应用与发展。针对此问题,各地区应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在确保农民利益的前提下,促进耕地有序流转,从而形成规模经营。此外,对于那些转移出来的富余劳动力,可以从事其他产业。
3.4发展适应现代农业要求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制
对于我国目前农业机械化服务方面的问题,应当建立健全农机服务机制,这就要求在以市场为导向,服务为手段的基础上,建立一体化的新型农机服务体制,从而以农机社会化服务来推动机械化发展。
4结语
总之,通过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不仅能够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还能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基于此,在对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进行全面了解之后,要以客观角度来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然后采取相应的、合理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从而推动我国农业机械化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蕾.浅析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36):270-270.
篇9
关键词:小型农业机械;皖南地区;影响因素;推广应用;对策
安徽省皖南地区在新时期大力推广小型农业机械化发展,他们的总体发展思路就是立足于当地资源优势来发挥科技创新,充分开拓山区特色农产品生产,将农产品加工机械化作为首要突破口,主要强化机械化薄弱环节技术。在整个皖南山区推广成熟的机械化设备技术,确保山区内林果业、设施农业、初加工机械化等环节的相互协调发展。同时也要积极优化升级农机装备结构,积极快速提高农区机械化水平,有效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1基于小型农业机械化的皖南山区专项工程发展概述
皖南山区在农作物种植结构上具有明显的山区特点,他们所主要种植的农业作物包括水稻、油菜、茶叶、烟叶、果蔬、药材、等等。该地区本着统一规划、因地制宜、重点突破、分步推出、再配合政府扶持和社会服务,构建了一套符合于地方农业发展行情的小型农业机械化体系。到2015年底,该地区已经初步建设完成特色农业机械化试验示范区10个,果茶桑机械化水平也已经达到50%以上,农技专业合作社注册数量超过500个,基本实现了农业机械化在乡镇、行政村的全面覆盖。争取到2020年,包括皖南山区在内的整个安徽地区将建设完成特色农业机械化试验示范区超过42个。从皖南山区的主要农业机械化专项工程项目来看,包括了茶叶、山核桃、板栗、桑树等专项农产品的种植生产。以特色农产品为例,该地区就开展了基于特色农产品薄弱环节的机械化试验示范工程,以“一乡一品”工程原则,大力推广山核桃脱蒲、烘干、板栗剥苞、蚕茧烘制、毛竹初加工、果树植保等机械化生产及初加工技术。强化对地方新型适用机械化先进技术的引进和经验交流[1]。到2015年底,皖南山区已经初步建成4个优势特色农产品薄弱环节机械化试验示范区,实现了对地方农机装备结构的调整和农产品生产机械化水平的提高。
2小型农业机械化在皖南山区推广的影响因素
安徽省皖南山区由于整体发展受制于地理条件、耕作制度和种植规模等等内外因素,所以农业发展地域性特征极强,其小型农业机械化发展也被深刻影响,主要来讲体现在以下3点。第一,由于地理条件限制,皖南山区更适合于发展小型农机,而事实上地方小型农机相比于大中型农机保有量更多,在水田、耕地、茶园、林山和竹园中应用更加得力。可以看出该地区在多种农业种植经营方面都求小求新,例如对微耕机、小手扶、修剪机、茶机等小型机械的应用就非常广泛。而更由于地区地理条件影响,在山间耕作作业、运输等等农业活动中也更适合于小型农机发展。第二,皖南地区整体农机作业水平不高,这是由于当地山区土地规模较小且非常分散的地理特征所造成的。所以许多农户沿袭了传统家庭作坊式生产模式,这使得农机作业面积偏小且作业时间偏短,导致农机利用率变低[2]。总体来看,这不利于皖南山区土地流转,更不利于农机社会化服务能力和经济效益的提升。第三,虽然皖南山区比较适合于小型农业机械化发展,但整体来看地区农机装备总量还偏低,特别是受到地域面积和人口规模限制影响,田地整体平整度差、农机耕路也不够完善,农机总生产动力较比北方某些地区还有巨大差距[3]。
3小型农业机械化在皖南山区推广及应用的发展优化策略
3.1强化政府扶持力度
以发达国家过往发展经验来看,必须做到对工业反哺农业来弥补农业发展的弱质性,因此政府必须强化地方扶持力度,实现多元化投入发展。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基本导向、以工程项目投入为主要抓手、以乡村集体与农机专业化合作社为投入主体的多渠道、多层次特色小型农机基础设施建设机制。再一方面,政府也应该在新形势下努力转变观念,多多投入财政资金发展皖南地区小型农业机械化的相关研发、引入、示范、鉴定、推广和培训工作,实现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帮助农民在享有优惠福利政策的辅助下实现小型农机购入,例如贷款购买设备、享受政府补贴政策等等。通过政策拉动内需、保持皖南地区小型农业机械化的稳定向前发展,最终实现对地方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全面提高。
3.2强化农机农艺有机融合
皖南地区要想快速发展小型机械化农机农艺,实现二者的有机融合,就必须建立具有农业机械化技术特色的指导专家组,强化山区优势特色农产品的机械化种植,并扩大种植规模,建立以地区为核心的宏观调控指导。再者,也要加速制定适应于不同区域及不同农业产品的科学农艺标准,走规范化机械技术作业路线,提升地方农技作业的标准化水平,做到健全皖南山区小型农机化技术创新体系。最后,还要把初加工这一薄弱环节作为重点来突破,将农机农艺有效融入到初加工生产体系当中,进而提高它的科技含量和适应性,打造一套轻便耐用且节能环保的初加工农业机械化设备。
3.3重视新型服务主体培育
要鼓励和积极推动发展适合于皖南山区的特色专业性农业技术,再配合综合性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农业大户等等,建立具有示范性和共建性的专业农机合作社并重点扶持。在这一点上,要优先委托和安排合作社组织承担皖南山区的小型农业机械化新技术开发,推广优势项目,探索全新合作模式,进而达到对经营服务领域的全方位拓宽,最大限度强化山区优势特色农产品的生产力度和规模[4]。
4结束语
皖南山区作为安徽省的特色农业发展地区已经初步具备了现代化农业生产的发展规模及技术指标,当地还应该继续走适合于自身发展的小型农业机械化道路,大力发展地方特色农产品种植培育,利用小型农机将山区地理劣势转化为优势,全面推广农业机械化,最终实现山区农民生活质量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朱茂林.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中国农业信息,2016(8):21-22.
[2]梁景晟.泰和县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与对策[J].南方农机,2014,45(5):13-15.
[3]石永昆.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影响因素分析与对策研究[D].哈尔滨:东北农业大学,2012.
篇10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农机服务;农机产业
中图分类号: F323.3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6.14.022
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发展进步,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逐步提高。政府始终把实现农业机械化作为我国农业的发展目标。近几年来,由于国家对农业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大,现代农业对农业机械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大,这对于提高我国农业机械化来说是一个难得的机遇。但是,我们不能够盲目乐观,要认识到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所面临的诸多问题,并结合实际情况努力解决这些问题,以促进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的发展与提高。
1 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
1.1 农业机械结构逐步优化
在我国农村改革的初期,农村大中型机械设备的数量逐年减少的情况。近年来,我国农村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农业对农用机械的需求量逐渐提高,大中型农业机械数量多年连续下降的趋势得以扭转。并在实施增效节本措施以后,化肥深施机械,半精播、精播播种机等农用机械也得到了大幅发展。总体上,我国农田机械化作业水平得到了大幅提高,农业机械作业结构和配备结构都得到了优化。
1.2 农业机械化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显著
我国各级农机部门的为农业服务意识和思想得到了强化,认识到发展农村经济和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途径就是做好农业机械化工作,并根据我国农业的实际情况,努力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发挥农机的优势,在抗洪救灾、抢农时、新技术普及等方面,使农业机械化的巨大优势充分的显示出来,极大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业产品的稳步增长。在各级农机部门的努力下,我国农业对农用机械的依赖度正在提高。
2 农业机械化面临的主要问题
2.1 农机产业化服务体系尚不健全
专业协会、农机合作组织、农机大户、中介服务组织等各种农机服务组织的快速发展,使我国的农机服务机制得到了快速完善,农机服务组织化程度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农机产业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使我国农业的生产成本得以降低,农产品的效益和质量得到提高,并使农业向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的方向发展。但由于我国农业机械化建设起步晚,农业机械技术较落后,目前我国的农业机械化程度相对较低,服务体系有待进一步的完善。由于我国的农业机械化公共服务能力较弱,与农业机械化服务向社会化、产业化、市场化发展自相矛盾,制约了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进步。且我国各个地域的农业机械化程度有较大差异,社会化服务规模有待发展,农机服务组织化程度有待提高,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农机服务的产业化发展。
2.2 农机化作业水平偏低,生产机械化规模较小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近年来我国的农业机械化程度已有了显著的提高,但与发达国家之间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例如2006年我国总体农业机械化水平调查显示,播种机械化率32%,收获机械化率55.4%。除了小麦生产过程的机械化率较高外,其余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机械化程度仍处在较低的水平,由于农村粮食生产主要以户为单位进行,社会化组织程度低,且生产规模和生产效益较低,加之农户的财力有限,政府的农机补贴不能完全满足农户的购买愿望,造成农民购买农机的能力较低,要想买到大中型的农用生产机械对于农民来说还是存在一定的困难,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机的规模化发展。另外,随着农业生产成本和农机使用成本的不断提升,也成为了影响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3 促进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对策
3.1 促进农机产业的自主创新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不断前进和深入,我国各个产业逐渐受到来自国际社会的挑战,为了使我国农业跟得上时代的发展进步,首先要根据我国农村的实际情况来制定农机的发展计划,确保农机的结构、种类等多个方面与农业生产的实际环境相吻合。因此,要大力提高农机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为此需要由国家和市场的宏观调控来指引农机产业的发展,推动农机产业的市场化方向。
3.2 农机服务专业化
考虑到农村群众和环境的特征,农机服务在借鉴吸收其他服务体系和方式的同时,一定要立足于农机服务所面临的实际情况。农村地区地广人稀,且群众文化水平普遍较低,所以要寻找一种与农村实际情况相适应的服务体系和方式,也就是开放式的服务体系。在这种服务体系中,各种农机商负责推销农机生产企业生产的产品,并为农户提供全方位的服务。针对各个区域的实际情况,商会在各个乡(村)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并建立服务点。这些服务点上的服务人员是来自农村生产一线的头脑灵活、文化水平较高的年轻人,经过专业的培训后,可以一边从事农业生产,一边负责服务点的日常工作。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再派专业人员来解决,这样一来有效缓解了农业人员紧张的问题。
4 结语
实现我国农业机械化是建设现代化农业和新农村的重要内容之一。只有客观的认识到我国农业机械化所面临的问题,并加强农机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完善农机服务体系,才能够使我国的农业机械化实现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敏丽.中国农业机械化与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03.
[2]易中懿.曹光乔. 张宗毅.我国2006年种植业机械化水平研究报告[R]//易中懿.中国农业机械化年鉴.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