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新范文
时间:2023-04-01 20:13: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生创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G311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当代大学生作为国家建设的后备力量,其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不容忽视的重要课题。教育部创办的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是 “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改革工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质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自主选题、自主研究为基础,以问题和课题为核心的研究性学习和个性化培养的教学方式,其目的在于提高本科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形成创新教育氛围,提高人才培养质量。①本计划自实施以来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大学生在参与国家大学生创新试验计划的过程中,不仅广泛涉略了不同领域的知识,还增强了跨学科交流和渗透,不断拓宽视野,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热情与创新意识。
2012年4月,依据“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要求及武汉理工大学实施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号召,我院制药工程专业来自不同年级的5名学生组成了研究团队,在导师的指导下参与了关于神经导管的构建及机制研究的创新性实验项目的研究,经过申报、立项、方案优化、阶段性试验等,本项目开展已有近一年的时间,现对国家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中的作用谈谈自己的思考与体会。
1 大学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及问题
1.1 教育思维定势,能力培养欠缺
目前,很多高校教学、教学单位的授课方式基本以课堂讲授为主,方式较为单一化,缺乏知识与实践的关联性,又通常以考试作为评价学生优良的手段,这样就形成了较为普遍的教育思维定势的现象。这种填鸭式教育模式忽视了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从根本上制约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故而,以往我们所提倡的增加创新教育课程、优化课程结构以及提高教师的能力素质这些方面,仍然是无法解决学生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此外,高校实验课程较为有限,大部分为照本宣科的基础性实验,束缚了学生的好奇心与想象力,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由于畏惧、害怕等因素不敢冒然进行实践性试验,这也从另一方面限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造成了实践活动能力薄弱的后果。
1.2 创新能力薄弱,兴趣毅力缺乏
创新能力薄弱已日渐成为限制我国科研创新发展的限制因素之一。学习是一个实践与认识的循环过程。当代大学生的理论知识丰富、善于接受新生事物,但是实践经验却严重不足。害怕失败、缺乏耐力、畏惧苦难是大学生普遍具有的心理,直接导致了他们缺乏勇气探索未知领域、遇到挫折缺乏毅力,这也成为了阻碍创新能力培养的根本原因。同时,因为学校创造的科研条件相对有限,学生不善于利用现有条件了解、把握学科的发展动态,从而限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进一步发展。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才能有创新的动力。调查显示,近年来,大学生在兴趣的深度、广度上都有所发展,但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这就需要坚强的毅力支撑。在实际创新活动中,一项实验项目往往需要长时间的研究与反复,大学生往往缺乏毅力,虎头蛇尾、见异思迁,不能够较完整的完成创新活动实践。
1.3 实践平台有限,科研氛围不足
实践是创新教育的基础,只有为大学生构建好良好的实践平台,才能更好地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现阶段,学校的实践平台略为有限,科研经费投入不足,无法满足每一位同学进行科研创新的要求,给学生提供的实践机会也相对有限;而由于沉重的课程学习也使得学生学业繁忙,无暇顾及自我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对创新活动重要性的认识不够,导致了学院里无法形成浓厚地科研氛围。近年来,学校也在努力创建新的创新性实验项目,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展示平台,发挥自己的潜能与主观能动性。此外,大学生不能仅仅拘束在大学校园里,而应该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会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同时实践也是培育与激发创新灵感的必然条件。
2 国家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的特点
2.1 具有探索性
对于教学方式的探索性,国家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通过带动大学生在本科阶段进行一定的科学研究,来改变现阶段高等学校实践环节的薄弱与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不强的现状。同时也改变了原有的灌输式教学方式,推行研究性和探索性学习的个性化培养模式,从而形成了创新性的教育氛围,有助于进一步推进高等学校教学模式的改革进程。对于学生学习实践的探索性,学生在平时学习的基础上广泛涉略大量的专业相关知识,冲破课本的束缚,发散自己创新性思维,进行一定的探索性试验,通过自己亲自动手实验来证明自己的新想法,从而获得了基本的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
2.2 具有自主性
国家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是直接面向大学生设立的创新实践类项目,在导师的指导下自主进行研究性学习,试剂、完成、管理实验,自主进行创新性训练和实践活动。②具有以下自主性特点:(1)自主选题 ,要求学生基于兴趣爱好,以解决问题为动力,以综合运用知识、强化过程训练为目的,自主提出选题;(2)自主研究;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设计探索,注重过程训练;(3)自主管理,突出学生在研究过程中的主体性,学生不仅需要独立组织全程的研究创新活动,还要主动请求老师的指导和帮助,团结协作,建立好研究团队,自主创设优良的创新环境。③
篇2
【关键词】大学生;高校;创新创业能力
一、高校大学生创业现状分析
国外非常注重大学生创新创业能的培养,就美国而言,大学生创业的比重高达21-23%。近年来,我国从政府到高校也越来越注重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但由于各方面原因,大学生创业的比重还是相对偏低,不到1%。在大学生自我创业方面,中外差距由此可见一斑。
根据最新的一项调查显示:(1)对于高校学生创业的目的:认同实现自我价值的占87.3%;认同改善经济处境占50.1%;认同服务社会的占46.7%;(2)在创业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是创意,占87.8%;其次是坚强的信念,占86.9%;接下来是创业团队的组建,占61.8%;然后是创业资金,占56.8%;接着是社会人际关系,占47.6%;最后是管理和专业知识,依次是42.5%、41.3%;(3)学生希望学校和社会提供的支持最迫切的就是创办学生创业服务机构、提供创业扶持资金,这个比例高达79.8%。
这主要是:(1)传统教育对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起到了阻碍作用。传统教育实际上是以知识和技术传授为主体,过分强调教育教学而忽视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和主体地位。传统教育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2)教学过程中忽视的“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3)应试教育体制使学习是为了应付考试而不是出于兴趣;(4)没有形成权威的教材体系,严重缺乏理论联系实践的机会。从目前高等教育课程学习中理论学习与实践环节的时间分配比例来看,实践环节比重太少。
二、高校大学生创业能力提升途径
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不能一蹴而就。如何培养和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通过对一定的案例分析,并结合所在高校实际情况总结了以下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的途径。
(一)开展素质课堂教育培养创业能力
每个人都有创业意识这种基因,这种基因是隐性的,需要我们去唤醒。唤醒的方式很多,如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实施“重在培养学生创业意识,构建创业所需知识结构,完善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理念,鼓励学生创造性地投身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和社会公益活动中。通过开展创业培训、创业教育讲座以及各种创业竞赛、创业实践活动及创业计划书比赛等方式,形成以专业为依托,以项目和社团活动为组织的形式来进行大学生创业实践。
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成立了“晨曦创业社团”。该社团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组织开展创业沙龙、创业计划书大赛等活动。发挥学生自我服务、自我教育功能的形式,仅是该校近年来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模式之一。该校团委以湖南省“挑战杯”、“黄炎培杯”大学生创业竞赛为龙头,层层推动课外科技学术活动和学生创业实践活动的广泛开展。通过第二课堂的教育,促进了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
(二)依靠科技活动培养大学生的创业能力
将科技活动与课程建设有机结合,通过科技作品竞赛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素质。大学生的创业不能局限在自雇型创业上,要在专业型创业和产品创造型创业方面有所作为,必须有较强的专业技能。科技作品竞赛中的电子设计与制作竞赛等活动都应具有明显的专业特色,也具有较强的参与性,使科技作品竞赛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弥补了理论与实际的脱节。组织大学生科技文化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得到科研方法的训练,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引导学生在活动中经受锻炼、增知识、长才干,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大学生的情感、意志、动机、兴趣和性格等非智力因素的发展,立足现实,关注社会,为大学生创业能够创造性独立解决问题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着力素质结构提高创业能力
1、着力于创业意识培养。创业意识在一定程度上类似于对创业目标的心理准备,才在有意识之间将自己的能力指向创业的意向,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提高创业能力。
2、着力形成创业素质系统。在进行创业设计时,要充分理解创业对大学生的实际意义,不能简单地将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创业与毕业等同。也不能将不同群体,不同行业的创业等同,要主动从发展能力,提高素质的角度,系统设计创业蓝图。邀请有创业经历的企业家或个体私营业主来校作报告, 让学生了解创业者的成长足迹、所需素质及个性特征, 并组织学生与他们座谈、辩论, 以激发学生的创业欲望与信心。
(四)创办创业服务机构,营造创业实践氛围
培养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可以通过大量的实践活动来实现。校园特有的文化氛围,尤其是社团活动能锻炼各种综合能力,这是创业者积累经验必不可少的实践过程。实施“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营造创业实践氛围,锻炼创业能力”的战略是推进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保障。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成立大学生创业社团,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教研室,并建立了校内外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投入人力、物力、财力大力开展多种形式的创新创业教育及实践活动。
(五)争取多方支持,锻炼创业能力
积极争取政府扶持、社会参与,主动争取政府在资金、税收、从业条件等方面的政策扶持, 以及社会上创业指导专家志愿团的大力支持, 优化创业教育环境。主动与社会各界建立多方位、多渠道的联系,争取政府、企业及社会各界对学院创新创业教育的支持和帮助。为鼓励广大在校学生参与到创新创业实践中去,与企业积极沟通,争取让企业出资设立“创新创业奖励基金”。
三、高校大学生创业能力提升建议及展望
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学校首先应当转变创业教育理念,将创业教育作为培养和促进大学生素质全面提升的助推器,着重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知识、创业能力和创业品质;其次,优化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开发出适合高校人才培养特色的模式,形成一个从理论到实践完整的课程体系;第三,加强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培训,鼓励教师参与企业咨询、实践活动,安排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体验创业,积累创业经验。邀请创业成功人士、行业专家能手和政府职能部门人员担任创业教育顾问,形成一支富有创业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导师队伍;第四,创新创业教育形式,通过举办创业讲座、校友创业报告会、创业论坛、创业计划大赛、创业模拟训练、创业素质拓展、企业实习、职业规划大赛等卓有成效的形式,做好大学生的创业教育,提升大学生的创业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钟玉泉,彭健伯.大学生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培养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15).
[2]张建民,阳舒娟,范文兴.关于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几点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0,(6).
[3]任国友.大学生创业素质的调查与研究[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6,(5).
篇3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创新思维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生生不息的动力;创新,是时代的要求,历史的呼唤。依靠创新,人类摆脱了愚昧时代,迈进文明时代的门槛;依靠创新,人类社会不断发展到今天。随着当今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的各项事业要不断进行创新,要创新就需要大量的人才,尤其大学生在这个阶段需要开发思维,有很好的创新能力,才能为国家更好发展和进步做出贡献。当代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施科教兴国有着必然的联系,这对大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基本能力的提高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当前对于我国大学生的自主创新现状调查研究表明,大学阶段是人类思维创造能力发展的重要阶段,大学生正处于青春的美好时光,思维比较敏捷、想象力比较丰富,拥有着非常大的潜能和理解复杂事物的能力,但是,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没有被调动起来,本文主要从以下四点谈一下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一、很强大的好奇心,但对创新意识的认识颇少
当代大学生不管是在课堂上还是在课外对新事物的认知和理解能力较强,有优秀的吸收能力,对待事情的逻辑性比高中时代有了显著提高,对一切新事物都有很大的好奇心,想去尝试和研究。但是大学生只局限于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没有持之以恒地去认识事情的发展。只是善于借鉴别人的成果,缺乏创新,没有为事情的解决提出好的点子和办法,不具备解决新的问题的能力,只是受局限于课本和网络知识。
二、创新热情饱满,但没有很好的创新精神
大学生自身通过课堂的学习和课外知识的获取,对事物充满饱满的创新热情。但是由于局限于校园的活动,所以对待社会上的具体事情没有一定的了解和实践,没有一个具体的创新目标。当自己真正去体验社会实践活动时,多了很多的抱怨声音和消极的态度,只会发牢骚、唉声叹气,没有付出具体的行动。有部分大学生已经意识到自身缺乏创新能力,但是在具体的实践工作中没有了最初的想法和动力,只是一味随波逐流,没有持之以恒的决心。
三、思维敏捷,但缺少创新思维方法
大学生思维敏捷,但是缺少一定的创新思维方法。人类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创造能力的提高都离不开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创新实践和创造力发挥的前提。当今,人们的生活都与创造和创新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大学生要想具有很强的创新能力,首先是要有很好的创新思维,积极提高和培养自身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想要有很好的创新思维方法,必须具备有一定的逻辑性和理性的思维模式,从各个角度进行创造和开拓自己的想法。对待新事物不能只停留在表面的认知,要从其他方面拓展自己的认知,要用超出一般人的思维方式去看待问题、思考问题。
四、创新想法不错,但没有创新的能力
大学生在不断地学习中已对创新有了初步的认识,很希望能够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主动去找老师学习和了解自己的劣势,并努力克服。笔者在高等院校教授《大学生自主创业》课,大部分学生在写企业计划书时都有很好的想法,能够掌握市场的一些现状和问题,对于思维敏捷的大学生来说,有个不错的设想已经跨出了第一步,但是,由于很多条件的局限,后期实施起来困难比较大,学生容易放弃当初的追求和想法,没有一定的能力实践好的创新理念。大学生的创新技能的不足直接导致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无法实现和发展。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不足影响着大学生创新的想法和自信。
当代大学生没有很强的自主创新能力,但是他们的创造力具有独特性和新颖性。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不仅仅是大学生的责任,政府和相关教育部门也要高度重视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大学生要想做出一定的成就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鼓励,更离不开高等教育院校给予的好政策和优异的条件,从而在创新方面取得很大的进步,成为更加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姚裕群.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3.
[2]吴莉,段金龙.我国高校大学生创业的困境及路径选择[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1(1).
[3]周营军.我国高校创业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
[4]徐伟.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平台[J].中国大学生创业,2011(1).
[5]王坤,杨敏,汤福柏.社会创业的含义及主要构成:一个4P框架[J].出国与就业,2010(5).
篇4
2015年的全国“两会”首次将大学生就业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提出,对于大学生创新创业做出了政策指引。地方政府和社会单位纷纷跟进,制订了一系列的配套政策、就业助力和保障机制,大学生关心创业的新观念逐步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顺利实施的关键就在于大学生对于创新创业的心理认知。这就要求高校要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心理教育,提高心理综合素质,为社会培养适应时代需求的创新创业复合型人才。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心理现状分析
(一)对创新创业政策的观望心理
我国高校就业机制在不包分配、双向选择转变的进程中,不断强化经济运行机制的规范和就业保障制度的健全。目前已经建立起了大学生与社会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体系。但是,我国很多中小型企业综合实力有限,人力资源管理体制与高校人才建设沟通不够通畅,造成大学生普遍关注的薪酬福利、户口编制等问题出现。创新创业政策作为新生事物,很多大学生对相关内容了解不足,更倾向于稳定的国家行政单位和大型企业,对于创新创业的动机不足,抱有观望心理。
(二)渴望创业环境规范的期盼心理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对于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在国家市场经济发展和结构转型的过程中,创业环境依然存在一些不和谐的因素。与大学生创业相关的配套政策与制度有待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很多地方大学生创业的雷声大雨点小,大学生很难得到有效的创业指导和政策扶持,创业鼓励缺乏一定的精准度和规范力。这些问题的出现导致大学生希望创业环境更加规范和标准。
(三)对创业价值追求的功利心理
创业价值观是人生观的内容之一,也是职业价值观的具体体现。创业价值观很大程度上能够影响到大学生对于创新创业的行动力。受一些社会不良思想的影响,一些大学生过于注重物质化和利益化,从而价值取向错误,功利性过强导致创业价值观出现偏差。大学生以工作实惠、生活安逸为最高职业选择标准,缺少理想主义和奋斗情怀。据调查分析,大学毕业生中认可创业能够服务他人,改善社会,有利于个人更高价值实现的人只有一小部分。功利心理的大量存在,阻碍了大学生创新创业事业的发展。
(四)创业动力不足的安稳心理
国家的宏观引导、社会就业的保障、高校职业价值观等外在因素,都有可能形成创业动机。当前经济增长持续趋缓,大学毕业生社会阅历和工作经验较少,对市场行情把握不准,担心受到挫折和失败。同时,一些高校对国家政策、社会岗位需求等把握不准,在人才培养上做不到与社会需求发展相匹配,导致大学生创新创业知识体系滞后。导致大学生制定更加安稳的职业发展规划,这种求稳的就业心理动机影响了创业动力的形成。
二、新时期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心理素质的对策建议
(一)准确定位个体创业的立足点
第一,大学生面对创新创业问题,要认清当前创新创业及就业环境,在激烈的就业环境下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能力和心理素质,为自己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考虑市场需求状况,并结合实际选择创新创业方向。
第二,高校帮助大学生准确定位个体创业的立足点,消除大学生的疑虑和观望心理。帮助大学生找准创新创业的进入点,考虑好在哪个区域,做什么、怎么做、达到哪个目标等问题。指导学生对意向市场进行分析,做好实地调研,掌握市场行情。
第三,地方政府要加大从物质和精神方面提供创业扶持,完善创新创业培训机制,加强对大学生创业的信息和引导服务,通过对大学生创业区域、内容、路径的有效引导,使大学生进一步了解市场,克服创新创业无门的心理障碍。
(二)多方联动塑造健康创业价值观
第一,政府应完善建设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通过加强创新创业市场的法规体系建设,为创新创业活动提供行为规范和机制保障,保证大学生创业、就业市场的有序运转,打消学生对创新创业的心理顾虑。
第二,高校加强与教育部门以及就业单位的联合作用。通过建立充满活力的大学生创新创业信息网,为大学生提供全面、及时的创新创业信息。通过塑造公平透明的创业环境,来为大学生创造创业实践机会,降低大学生的对于创新创业的害怕心理。
第三,高校针对创业取向偏差、职业价值理念错误的问题,要将其积极融入教育主体范畴,关注大学生创业所面临的现实矛盾和价值冲突,使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品格气质,建立健康的创新创业价值观。
(三)鼓励创新推动创业结构性调整
针对大学生创业结构发展不均衡的问题,逐步健全创新创业的社会保障机制,引导大学生加快创新创业的结构调整。鼓励大学生积极探索,在创业区域、创业技术、创业产品和创业模式上不断创新发展。通过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机制,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创新创业的机会,通过精神奖励和物质激励,来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积极性。
篇5
关键词:高校 大学生 创新创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6-0095-02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帮助大学生培养创新精神,树立创业志向,发展创业品质和创业能力的一种教育活动。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改革就业结构。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加强就业观念教育,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在这种背景下,期望通过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来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自然成为人们关心的话题。[1]因此,对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意义重大。
1 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目前依然存在的问题
1.1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普遍较弱,创新创业教育模式陈旧
目前,我国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普遍较弱,有关创新创业教育的学科体系不够完善,高校的教育模式依然滞留在“传授知识——接受知识”的陈旧模式中,这种教学模式依然是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让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的灌输,表面上是维护了教师和课本的绝对权威,实际上却是阻碍了大学生自我探索、培养兴趣和主动寻求知识的学习方式。[2]尤其是在我国加入WTO以后,科技日新月异高速发展,市场体制从计划经济转变到市场经济的今天,这种教学模式容易忽视了对大学生态度、人格、方法等全方位的影响,使教学脱离实际、脱离社会,对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十分不利。
1.2社会和高校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不足,关注不够
在中国传统的就业观念中,不论社会还是高校,普遍认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应该归口学校就业部门,只是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一部分。一些高校仅仅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其广度与深度存在着明显不足,传统的就业观念依然根深蒂固。大多数高校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没有统一的课程体系,设置零乱,各自为政的情况严重,这也给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和普及带来了很大的局限性。以教材选用的情况为例,很多高校选用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教材都是来自国际劳工组织的SYB教材或者模拟公司实训的教材,尽管这些教材的质量很高,但是这些教材是根据发达国家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情况来编写的,与我国的实际国情还存在一定的差异。[3]
1.3大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过于片面
在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中,我们发现,大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过于片面。其主要表现在:
(1)对创业理解肤浅,认为创业就是创办公司,甚至误将勤工助学等同于创业;
(2)相当多的学生认为创业最缺的就是资金,似乎有了资金就能创业,忽视了知识、高新技术产品或全新服务在大学生创业中的重要地位;[4]
(3)大学生承受风险和失败的能力很弱,对创业没有“风险意识”。另外,做事情不够踏实,往往希望一蹴而就,短时间内获得巨大收益,一旦遇到挫折就会一蹶不振甚至轻易放弃也是大学生中普遍的现象,在创业过程中除了能“纸上谈兵”之外,对具体市场开拓缺乏经验与相关知识,缺乏从职业角度整合资源、沟通以及管理的能力。这些都需要高校领导关注和引导。
2 解决我国高校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的途径
2.1建立全员参与的创新创业教育机制
即通过学校、学生、企业三方共同参与,加强大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品格的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需要的文化氛围,形成合力。其真正的实现,必须是积极探索在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行之有效的途径以及完善相应的制度安排与对接。同时,在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实践、创新创业政策等方面都要加大工作力度,高校应积极整合的多种资源,为大学生提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创新创业教育;组织第三课堂,利用校外实习实训基地、高新技术开发区、创业孵化园区和科技园区,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构建创新创业的孵化基地,并在政策、经费、项目等方面提供更大的支持。针对大学生创新意识差、创业积极性不高等特点,高校应从转变创业教育理念以及完善教育模式出发,建立完善的组织架构,搭建创业教育的实践平台;把创新创业教育渗透到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之中,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创业品质、创业知识等综合性创业技能;在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应该重点强调职业性与专业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开创精神和创业综合能力等可持续发展的素质和能力。
2.2构建完善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课程体系
让大学生明确创新创业的就业目标,增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效性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是实施创业教育的中心环节,是将创业教育理论观念转化为教育实践的有效途径,在设置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时要保证其合理性和有效性。[5]
高校创新创业课程可以采取两种运行模式:
2.2.1嵌入式
要将创业教育的操作过程纳入到活动课程的整体框架之中,结合课堂内外的各种社会活动来开展各种形式的创业教育活动。
2.2.2渗透式
篇6
在社会经济不断改革的背景下,高校也开始大范围扩招,而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也愈发不容乐观。社会对高等人才的需求也不断的提升,所以高校也需要能够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关注大学生创业教育,有效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同时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也是当前高校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本文主要对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培养教育的现状以及具体的实施途径进行分析。
关键词: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近几年随着国家对教育的重视以及对创新性人才的需求,使得高校对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更加重视。尤其是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的局面下,加强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成为了各个高校的首要教育内容。但是从当前的教育情况来看,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中,仍然缺乏系统性和计划性,导致教育的水平低、管理情况不乐观,所以要想能够更好的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还需要能够加强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进行合理的计划,并将教学形成体系,进而实现对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分析
1.定位不准确。从当前的教育来看,高校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还没有形成一个体系或者独立的专业,大部分高校都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个自选科目,没有将其纳入到主流的教育体系中,更没有完善的理论体系。虽然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高校也都提起了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并开展了一系列的教育行动,但是在教育的过程中过于功利性,一般仅在毕业年级进行教育,针对大学生的具体就业为学生的就业和创业进行简单的指导。由此可见,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主要用于为一些就业存在困难或者具有创业意愿的学生提供指导。由此可见,当前大部分高校都没有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到人才的培养规划中,而且很多的高校还仅停留在理论阶段,缺乏对实践的重视,忽视创新创业教育对社会发展以及学生就业的影响力。2.师资力量不足。从当前的创新创业教育来看,教师队伍的建设中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当前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主要由本校的教师进行担任,而这些教师或者为专业教学的教师,或者为学校的管理人员、辅导员。这些师资统一的特点就是缺乏创新创业的实践,空有理论知识,难以为学生提供正确的指导。同时由于这些教师并非科班出身,所以创新创业教育的知识结构比较单一,无法满足创新创业的教育要求,更不用提优质的课堂开设。教师的创新创业能力不足,也会导致高校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面面临诸多问题。当前随着创新创业教育重视度的提升,很多高校开始请“外援”,邀请一些成功的创业人员或者企业的管理人员来校为学生进行讲课,担任创新创业教育的兼职教师。在普通的高校中,由于经费的有限,在创新创业教育中投入的资金和资源都比较少,同时政策落实不到位,使得很多教师在创新创业教学中的工作热情不高。而额外增加的课程也会使一些教师原本繁重的教学和科研工作负担更重。3.与专业教育联系不紧密。当前很多高校都认识到了创新创业教育对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和就业能力提升的重要性,同时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到了专业教育体系内。但是在创新创业教育考核中还存在一定的缺陷,高校仍然是以毕业生的就业率为教学质量评定的标准,而没有将其纳入到学生整个学习过程的评价体系中,进而使得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联系的紧密性不强。同时这种情况也会使教师以及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产生错觉,认为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门“副科”,所起作用不大,仍将主要的教学目标设置为创业技能的训练和提升。同时由于创新创业教育建立的时间短,内容不够完善,同时课程设置的不够规范,很多高校在开展创新创业课程时都是根据学校的师资情况设置的,从而使得创新创业课程与专业教育脱轨,影响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改善路径
1.明确大学生创新创业教学的目标。为了更好的落实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政策,高校需要能够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学目标进行明确。高校必须要认识到实施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以及国家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进而推动社会的发展,促进国家的繁荣。并以此为基础,将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落实到具体的大学教育中,使其贯穿于大学的整个教育过程。同时,还需要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到高校的主流教学体系中,做好教学计划,明确教学定位,从而保证创新创业教学能够发挥最佳的教育效果。2.转变理念,培养大学生创业思维。传统教育理念的缓冲力一直影响着我国的教育活动,我国高校的教育也一直以传授学生的知识为主,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为教学的主导,具有绝对的权威性,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仅作为被动的接受者,严重的影响了大学生的个性发展,不利于对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认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必须要认识到这种教育理念的不足,并在教学培养中能够转变教学理念,注重对学生创新精神以及创业能力的培养,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的引导,使学生能够主动的去探索和研究,从而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创新创业意识是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基础,而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则需要高校能够以创新能力的培养为基础,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以及文化素质教育,通过三位一体教育模式的开展,来提升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积极性,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活动机会,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3.优化人才培养的方案。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需要有一个完善的培养方案来进行引导,其作为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重点内容应被各高校重视。首先,高校应强化建设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与理论体系,使二者并重,从而确保大学生能够拥有一个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使其创新创业途径得到合理的拓展,比如可以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项目或者企业的创业实践中,进而使学生的实践能力有所提升,同时在实践的过程中,还能够丰富学生的经验,为学生毕业后的创新创业实践奠定基础。此外,高校还需要为学生提供一些模拟创业课程,在实训基地中建立相关的创新法律咨询部门、程序部门等,从而使学生能够熟悉整个创新创业流程。4.完善教育师资队伍。教师是教学的引导者、承担者,所以要想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必须要加强对师资队伍的建设。当前我国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师资力量薄弱是主要的问题,很多教师都是理论知识有余,实践能力不足。针对这个问题,教师可以通过搭配不同的教学方式来缓解当前的教育现状。同时,高校需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加大对经费支持力度,加强对教师的教学考核,鼓励教师到企业参与实践,进而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此外高校还可以通过聘请相关的专家以及企业家等担任讲师,来辅助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学,从而使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师资教育力量得到合理的优化,并促进大学生创业创新教育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三、结语
综上所述,从当前的就业形势以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来看,加强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必要,但是当前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中,还存在很多的问题,需要进一步的明确教育目标、转变教学理念、优化培养方案、完善教师队伍,以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巧.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策略[J].江苏高教,2016(3):120-123.
[2]李长熙,张伟伟,李建楠等.工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平台构建与实践[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4):97-99.
篇7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创业
Abstract: the higher the talent requirements of society is diversified development, it is pressing for the value and strengthen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on ability cultivation.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ve and undertaking abilities foster faces environment is not perfected; College students' career consciousness is not strong; Practice problems such as weak. Therefore need to take all kinds of measures to solve the problems of creation and innov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on; venture
中图分类号:D52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随着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世界已进入知识经济的时代,综合国力的竞争主要是科学技术及创新创业型人才的竞争。高等教育体制必须适应这一新形势的发展,培养工科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是大学人才培养的重要方面。目前,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还是较低的。学生缺乏创新创业的观念、欲望、毅力、兴趣、观察力和思维能力。正是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现状,剖析影响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主要因素,找到相应的对策,是目前高校发展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的基本内涵
创新自从被创新理论的奠基人熊彼特系统研究以来,就被人们所重视,在熊彼特看来,创新就是把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到生产体系中,对于大学生的创新素质而言,同样是要将创新理念或者说创新意识、创新所具备的一些基本要素如知识等引入大学生这一主体,从而使其具备创新能力,并不断强化和提升这种能力。创业的定义,人们对其理解并不完全一致,杰夫里・提蒙斯在其所著《创业创造》中指出,“创业是一种思考、推理和行为方式,它为机会所驱动,需要在方法上全盘考虑并拥有和谐的领导能力。”总体来看,创业是创业者发现市场中的某一机会,利用手中的资源或者以一定的成本借助他人资源来挖掘和利用所发现的机会,并谋求实现资本增值的过程。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的培养是指围绕提升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所开展的教学和实践活动,以期望达到让学生具有自主创新创业能力的目标。
实际上,创新创业素质的培养具有高度的统一性,一方面,两者都必须通过创造性的工作,让大学生这一还未进入完全社会的群体树立一种自我意识,并积极的付诸于实践,而并非停留在已有的知识或者理论探讨中。另一方面,两者都必须根据创新创业所需的能力,这需要通过完善的课程设计来满足大学生的发展需求,并且这种教育不能简单的停留在书本上,而要注重实验或者实践。当前,我国大学生数量不断增多,2010 年,全国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招生人数、在校生人数、毕业生人数分别达到661.8 万人、2231.8 万人和575.4 万人,如此庞大的大学生群体,如果让其具备较高的创新与创业素质,则必将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巨大的活力。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育存在的问题
借鉴试点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经验,国内许多院校以一种新的教育观积极进行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仍存在一些不可回避的问题。
1.创新创业的环境还有待完善。尽管各高校大力宣传创新创业的理念,但实际上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引导力度不够,还没有形成尊重、支持创新创业的氛围。另外,社会大环境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存在一定的阻碍,尽管国家对于大学生创新创业在政策上有所倾斜,但是对于一些实际的便利,如创新创业资金的筹集等方面,还没有具体的政策。
2.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有待加强。受到经验缺乏和专业水平的限制,很多大学生并未真正意识到创新创业实践的重要性,仅仅是应学校的学分规定要求而进行相应的创新创业活动,缺乏兴趣的培养和创新意识的树立。有的学生虽然有很多创新的想法,但普遍对自身的能力表示不自信,又得不到必要的帮助和指导,使得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积极性不高。
3.创新创业教育的学科体系不完善。很多高校的创新创业课程设置比较单一,多以讲座的形式进行,没有系统性,尤其缺乏对于创新创业技能的教育和培训。创新创业课程未能与专业培养计划相结合,体现专业特色。
4.缺乏一支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目前高校补充师资力量时过于追求高学历,过于强调新增教师的科研潜力。大多数专业课程教师专业面狭窄, 缺乏企业管理实战经历和创新创业的体验,讲课只能纸上谈兵,无法使学生从创新创业课程中真正获得创新创业的感受。
5.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环节比较薄弱。具体表现为:
(1)很多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更多的是单纯讲授创新创业知识, 有些高校虽然举办或参与了各种形式的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但多数学校和学生都是为比赛而比赛,而不会真正将创新创业计划付诸实施;
(2)大学生创新创业实习基地不足,需要社会的支持,而很少有企业愿意提供机会,让学生学习实际的企业管理和经营。大学、企业、其他机构、政府没有形成开放的、多方互动的合力结构;
(3)虽然有些高校尝试开辟高校创业园区或者成立创业孵化机构,为大学生提供在校创业支持,但由于高校扩招,很多学校的场地和资金资源有限,远远无法满足大学生的创新创业需求。
三、新形势下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宣传营造创新创业氛围
首先,高校、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强宣传。通过挖掘学生身边创新创业的先进典型、挖掘成功人物的先进事迹,制作优美的宣传手册等方式展开宣传工作,并利用学校广播系统的宣传资源来进行宣传,营造创新创业氛围。其次,要动员多种力量来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营造氛围。社会媒体要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要积极主动的宣传成功的经验,挖掘潜在的素材。社会公众特别是学生家长要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给予积极的支持,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二)增强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
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是形成和推动创业行为的内驱力,是产生创业行为的前提和基础。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的培养是高校创业教育的重点。首先要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增强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凭借知识、智慧和胆识去开创能发挥个人所长的事业,适应新时代的要求。通过宣扬大学生中涌现出的自主创业先进典型,引导大学生增强创新、创业的信心和勇气,鼓励和扶植更多具备自主创业条件的大学生脱颖而出。为此,要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结合来开展创业教育。鼓励学生创造性地投身于各种社会实践和社会公益活动中,在高校大力营造创新创业文化氛围,通过创新创业类学生社团活动、创新创业论坛等载体,在校园文化中注入创新创业文化的新元素,扩大创新创业教育的普及面。还可以举办创新创业类论坛,邀请创业成功人士及相关专家、在校大学生创业者为感兴趣的学生作交流报告,传授经验,让创新创业者少走弯路。
(三)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成果最终取决于教师。具有较高创造性思维修养和创造精神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具有质疑精神、思考能力的学生。要充分发挥辅导员在加强创业教育方面的作用,精心设计全程化职业生涯辅导实施方案,设置创业教育内容,按照不同年级开展有针对性、分层次的指导。要主动加强与专业课教师的联系,积极参与创业教学教辅工作,加强交流与互动,不断探索课堂教学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的有效方法。
(四)培养创新创业学生团队
创新创业活动的开展,离不开团队的合作。一个成功的创业项目,需要不同专业领域的学生团结合作,在创新创业能力培育过程中, 应重视创新创业学生团队的培养,充分发挥来自不同专业、具有不同专长的学生的能力。创新创业团队的建设可以跨专业、跨年级进行,形成传帮带的良性循环机制,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有利于在学生中普及创新创业意识, 也有利于在实践中总结经验,保证创新创业项目的持续发展,提高项目的成功率。
参考文献:
[1] 王艳芳.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 中国校外教育,2011,(2):8.
篇8
关键词:团队精神;创新创业教育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面临的难题
创新创业是时代的主题,是社会快速发展的基础性动力。由于起步较晚,我国高等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水平相对落后,能力有限,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要求相比,还存在着很多急需解决的问题。为了提高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水平,推动创新型事业建设,2010年,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要求在高等学校大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不断探索创新教育的新途径和新方法。
据统计,当前世界上大学生平均创业成功率为20%,我国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仅为3%,差距甚大。其原因主要就在于创业教育在高校教学范围内的不受重视。当今高校范围内,大多的创新创业教育属于选修范围,创业大赛,创业讲座是自愿选择的课外活动。没有完备科学的创业教育体系,教学能力尚有欠缺,教育内容不科学、不完整。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有效性有待提高。
二、团队精神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定位
(一)团队精神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崭新平台
创新创业教育是满足中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自身发展需要而适应性发展产生的教育理念。按照高等教育的发展要求,创业教育逐渐被纳入高校人才教育之中,即开设提高大学生创业素质和创业能力的教育课程,使得大学生具备从事创新创业活动的知识、能力和心理品质。
当今社会的重要共识之一就是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高等院校也在积极努力的探索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途径。在创新创业中培养团队精神的全新视角将大大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存进大学生相互之间共同成长成才,在帮助他们建立起自己的竞争优势,增强综合能力的同时,也为社会的平稳发展做出了有力的保证。
(二)团队精神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新鲜的动力
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第一,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观念和意识,教授创新创业人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开创有利于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实践活动,开发大学生潜在的现实可能性和社会创造力潜力。核心就是提高大学生在创新创业上的基本素养。第二,使大学生在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明确人生价值,树立人生目标,增强学习能力和自主意识,以提高在社会中的适应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核心就是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团队精神不仅仅是当前创新创业所必须具备的核心素质,更是大学生发展为合格社会主义事业所需要人才的必备素质。
当代大学生生活在一个时刻变化、充满诱惑的时代,在社会转型的今天受到功利主义、个人主义等多元文化的强烈冲击,思想受到消极影响。很多人为了自身的发展和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大化,过分注重竞争优胜,优劣观念过于突出,从而忽视甚至排斥沟通协作对于自身发展的作用。这样就导致他们在创新创业过程中遭遇困难和挫折时仅仅依靠自身去克服,大多数情况下,用有限的个人的力量是无法越过这样的困境的。缺乏团队协作的意识是这种失败最主要的原因,这也反映出了高校教育的缺失和不足。当前社会把团队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作为选才的关键条件,就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这也为创新创业教育指明了方向,团队精神是创新创业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团队精神培养的教育也将大大丰富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
(三)团队精神为创新创业教育创造和谐的环境
创新创业教育是为了提高大学生在创新创业上的基本素养和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团队精神则是当今大学生适应社会,实现个人价值的必备要素。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培养团队精神可以让大学生迅速拥有符合集体的价值取向和目标追求,培养大学生自觉拥有符合团体的共同价值观的意识,并转化为全体成员的自觉行动。在与他人之间的关系维系上不仅仅依靠制度规则,更在相当的程度上形成集体意识的一种文化。这种文化代表着团队集体共同的信念和精神。团队精神营造的和谐环境会让大学生产生强烈的归属感,自觉性的接受团队创新创业的教育活动和工作,对于个人和集体的发展进步等都有着不可多得的作用。
三、团队精神的培养方法
优秀的团队精神需要具备以下特点:第一,目标清晰。具有优秀团队精神的人对于个人和集体的目标十分清晰,并且对于目标的达成制定有充分的计划。第二,相互之间的忠诚信任。团队之间彼此的信任和可靠以及对团队集体的忠诚是团队精神最具吸引力的地方。第三,优秀的团队精神也要包容良性的竞争关系。在团队中,由于存在统一的目标,在目标达成过程中难免会产生个人利益矛盾,拥有优秀团队精神的成员并不会为了实现目标而相互斗争,相反他们会相互激励,相互分享,这种合作的竞争关系会让团队和个体快速进步,并保持团体的和谐环境。
为了在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中培养大学生的团队精神,需要高校教育机构进行广泛的引导和教育。
(一)改革教育理念,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价值取向培养。受传统工作观念的影响,当今大学生大多数还是希望以找工作就业为主。在高校教育中,首先要做的就是营造创新创业的校园氛围,引导大学生的事业观念,提倡自主创业的价值取向,积极探索并开展创业教育,逐步构建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培养体系和创业支持体系。另一方面,高校应结合就业环境给大学生一定的心理疏导。大学生仅仅在毕业之前有机会实习,粗浅的接触到社会工作环境,难有机会面对社会上的纷杂关系,对于步入社会本来就心有恐惧,冒险创业更是难以开展。因此,高校教育还要做好就业指导工作,把创新创业教育价值和实践指导纳入到教育之中,让大学生掌握一定的经验和能力。
(二)形成倡导创业创新的校园团体文化。当前高校的大学生创业以团队创业为主要模式。对大学生创业团队结构组成及其成效分析,有助于建立针对性、更具效能的创新业教育培养模式。在高校给予优秀创业团体大力支持的前提下,开展创业经验的分享和推广活动,在高校范围内倡导创新创业团体的建立,鼓励团体之间相互合作,协作共赢,可以建设更大范围甚至覆盖全校区域的大型创新创业团体。高校的社团工作管理部门可以即使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政策、活动等信息,普及相关知识,加强理论研究。可以开展考核评审工作,激励团队进步。学校还可以开展校企联合,为大学生创业活动带来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支持。搭建交流平台,规模化分享,加强宣传,树立标杆,推广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经验,在高校范围内打造有力的团队创新创业文化。
参考文献:
[1]彭云飞,徐循.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需要认识的几个问题[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4年05期.
篇9
关键词:“三位一体”;创新创业;大学生
通化师范学院是吉林省东南部唯一一所普通高等院校,“大众创新,万众创业”是国家政府大力提倡的国家发展动力之源。为激发学生创新创业激情,提升学生创新创业水平,努力为地方经济培养和输送高质量的创新创业人才,在学院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计算机学院尝试行了实施“三位一体”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工作体系。
1“三位一体”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工作体系概述
通过借鉴国内外高校先进的工作理念,结合本学院的学科优势、师资情况和学生特点,我正逐步形成党团组织作激励动员,专业教师做技术顾问,学生社团做交流传承的“三位一体”工作体系。
2实施方法与过程
动员激励组织阶段:学院党团组织建立健全大学生创新创业激励机制,自2014年起至今,先后组织召开计算机学院创新创业动员大会、计算机学院创业就业动员大会,鼓励学生创新创业,举办创业讲座、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讲座,给同学们普及创业知识,宣传优惠政策等。学院辅导员对有创新创业想法的同学进行了约谈,让同学们畅谈自己的创业梦想、创业点子,让大家在交流中碰撞思想、迸发火花,同时也规范了创新创业方法,规避了风险。项目指导孵化阶段:学生自主立项、真实创办公司,教师在创业实践项目中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指导、引导和帮助。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将创业作为未来职业的一种选择,培养学生作为创业者的决断能力、识人用人能力、积极应变能力、敢于创新能力、社会交往能力,指导学生全面了解创业计划、创业管理、企业申办、创业融资、创业风险等过程要素。项目运行阶段:指导教师对项目进行监督和管理,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指导学生制订周密细致的研究计划,帮助学生做好具体的创业工作。并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循序渐进地安排学生的创业工作,使学生在创业项目运行阶段中,根据项目的进度有序安排全面系统地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并在运行阶段,帮助学生解决项目执行中所遇到的各种难题,为下一步工作提出建设性意见。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和团队合作精神,发现具有创新潜质的优秀学生,从日常的项目中发掘学生的个性特长,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个性培养。项目的调整或整合阶段:创业团队定期总结创业项目运行阶段中的特色、方法和成效,形成好的经验和做法,便于进行推广和交流,对计划和方案进行及时调整。并由指导老师对阶段内创业的进程和前景进行把关,把握所选项目在学生能力和风险范围之内可控在项目运行中发现问题,并对问题进行统一的分析和解决。项目运行及调整阶段:项目基本准备就绪后,开始进入到运营阶段,整个项目开始真刀真枪的操作。在实战当中也会遇到困难或者问题,学院会积极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并对项目进行及时的调整。
3主要成效及经验
学院多次召开了创新创业动员大会和经验交流会,使学生将学到的专业科学知识应用到实践活动中去,把知识文化转化为实际力量,挖掘学生潜能,使学生发现自己平时没有发现的才华,使学生进一步的自我认知,突破学生的能力、想象力,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学院在多项创业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在学校组织的大学生创业园入园项目中,我院先后有七个创业团队成功入驻学校大学生创业园,8个学生创业项目获得学校“创业基金资助”,学院有三个参赛项目获得省级创业竞赛铜奖。学院还将创新创业投入到学院社团工作中去,目前学院有“电脑爱好者协会”、“IT之火网络信息协会”、“ACT动漫协会”,分别对应我院计算机、信管和动画三个专业。学生社团利用专业知识和专业优势开展创新创业活动,举办“IT文化节”“信息技术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创业项目和个人。在“三位一体”的工作体系下,学院拥有了极强的创新创业实力,虽然计算机学院在校生只有不到500人,但是参与创新创业人数多、项目多、成果多,从老师到学生都热衷于创新创业,构造了一支支的精英团队。学院花重金购置VR设备、3D打印机、三维动作捕捉仪、终端服务器等设备无偿供创业的学生使用,并安排专业教师给予学生指导。
4该工作体系目前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向
(1)学生创新创业年级分化比较严重,主要成绩都由目前的大三、大四学生获得,低年级创新创业能力欠缺,要加强低年级同学的创新创业水平。(2)创新创业范围具有局限性,学生局限于专业方面的创业,应打开学生的视野和思维,让学生走出专业的局限,大胆创新,发现新方向和新思路。(3)缺少创业心理辅导。大部分高校在对学生的创业指导中,更看重创业项目的运营情况和发展前景,而对创业学生的心理状态缺乏关心,这对于整个创业指导体系的构建是十分不利的。应发挥学校职能,建立专门针对创新创业学生的心理辅导机构,聘任专业的校内外人员,为这些大学生做好心理辅导工作。
参考文献:
[1]彭正霞,陆根书,康卉.个体和社会环境因素对大学生创业意向的影响[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4).
[2]戴国星.构建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体系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当代教研论丛,2015(06).
篇10
大学生创业能力具有明显的群体特征。它是指在校大学生和大学毕业生群体在进行创业实践活动过程中,将自己或他人的创意或点子转化成产品所应具备的整体能力(关键技能、心理条件和隐性知识),主要包括机会识别能力、自主学习能力、领导决策能力、管理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挫折承受能力。机会识别能力对于创业者选择是否创业非常重要。机会识别能力中的机会,在这里特指创新机会,包括发现机会、辨别机会、选择机会三个方面。大学生创业者是否具有良好的机会识别能力,关系到能否将创新机会转化为丰厚利润,这是大学生创业能力的第一构成要素。自主学习能力是大学生创业者创业能力的核心要素。创业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决定了创业实践能够达到的高度。无论创业前的准备还是企业管理与经营,都要求创业者具备良好的创业知识体系和一定深度和广度的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知识作支撑。领导决策能力有利于塑造并加强组织凝聚能力,把握企业发展方向,维持组织内部稳定和组织外部发展;良好的管理沟通能力则能够恰当地处理人际关系,有效地解决公众危机事件,也能与合作伙伴保持融洽的关系,能够最大程度地争取政府、媒体和其他组织的支持与合作。组织协调能力是支撑创业者创业成功的重要因素,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能够获得组织内外他人和社会的支持,对创业成功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创业是存在风险的,创业风险有技术风险、市场风险、政治风险、管理风险、生产风险和经济风险等。因此,挫折承受能力强弱直接影响创业者的创业状态。
二、中医药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现状
医疗卫生改革使得各大医院、医疗单位的自增加,这些机构或单位对人才质量的要求明显提高,而中医类毕业生对就业普遍存在较高的期望值,这使得中医院校毕业生承受着高于其他综合类高校的就业压力。针对这一现状,近年来,我国各大医学院校纷纷启动创业教育。然而,由于中医类专业是一门专业性较强的学科,有调查显示,医学生作为大学生的一个特殊群体,学习任务较重、学业周期长、创业意向普遍较低。因此,中医药院校的创业教育普遍存在培养目标较狭窄、内容较专一、创业教育缺乏体系性等一系列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就创业教育的主体而言,中医药院校学生创业意识淡薄、创业热情不高。一方面,大多数医学生课业负担重,且受传统思维模式的影响,中医药院校医学生创新思维较为薄弱,这对创业意识的形成是不利的。多数医学生及其家长都秉持着传统的就业观念,认为“医生”是“铁饭碗”,希望毕业后能到医院工作,追求工作和收入的稳定,甚至认为放弃医生的职业是“不务正业”。小部分人只是在就业无法实现时,被动地考虑选择创业。另一方面,中医药院校较强的专业性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医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相比于其他专业的学生,医学生甘愿放弃五年、七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医学教育转向不熟悉领域创业的学生很少,这也从另外一个角度诠释了医学生就业所面临的风险较大。在经历了漫长而又艰难的求学过程后,绝大部分人都会选择医疗事业单位里相对稳定的体制保障,同时也渴望在救死扶伤中体现医生的价值感和使命感。二是创业教育形式单一,缺乏系统性。虽然有些中医药院校现在非常重视大学生的创业,开设了大学生创业的课程,但中医药院校的大学生创业意识教育往往是形式大于内容。
医学院校的创业教育主要有组织讲课、讲座、相关活动、创业实践等,采取的形式大多是开设创业课程和讲座、沙龙,举办创业设计大赛等,创业教育开展得不够深入,对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方式及考核标准等还没有统一的要求,缺乏系统科学的创业理念教育和知识体系;大部分创业课程为选修课,且医学生选择创业的人数极少,开展创业教育的积极性不高;此外,大学生创业没有建立完善的创业教育组织机构和形成规范化的教育体制。授课教师大多来源于非专业创业老师,缺乏创业教育的资质,系统培训机制尚未建立,因此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效果往往大打折扣,创业教育得到真正落实到位的情况并不多。在“创业热”的背景下,许多中医药院校仅限于开设创业课程,没有对大学生创业进行后续的指导,导致有些医学生的创业计划“虎头蛇尾”,甚至“胎死腹中”,这显然不利于创业的持续性发展。三是中医药院校的创业教育缺乏良好的社会氛围。虽然大学生“创业热”“创业教育热”等活动在全国高校范围内如火如荼地进行,然而,中医药院校的创业教育还受到诸多因素的限制。首先,从政策层面看,虽然国家明确支持民营资本进入医疗卫生领域,为医学生创业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然而政府引导中医类医学生创业教育力度仍然不够。受传统医学教育观念的影响,社会各界普遍对医学生的创业教育认识有限,现阶段仍未形成全社会重视创业教育的环境。其次,通过调研发现,当今大学生创业心理普遍较为理想化,缺乏创业知识及风险认识,大部分创业大学生迫切希望得到社会各界关于创业资金、经验以及政策上的扶持,然而医疗服务行业的特殊性和执业资格的限制使得医学生的创业更加艰难。虽然医学院校一般都有丰富的附属医院资源用于学生的见实习任务,但很少有创业方面的实践基地。医学生的创业教育仅局限在学校内,与医疗部门、药企联系不够,缺少创业成功典型经验的实践指导,使得创业教育缺乏真实性和实践性,这些只能让缺乏社会经验和风险应对能力的大学生们望而却步。
三、相关对策及建议
加强中医药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提升医学生创业能力,既是缓解医学生就业压力的需要,又有利于全面提升我国医学院校的综合实力,增强学校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后劲。因此,中医药院校的大学生创业教育要根据专业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创业教育,提高创业教育的实效性。
1.以提高中医类学生的创业能力为核心,完善创业教育培养目标。
上文提到的创业能力包括机会识别能力、自主学习能力、领导决策能力、管理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挫折承受能力六个方面。为了转变大部分医学生的“被动型”就业观念,提高中医类医学生创业能力,应该注重以下两点:一是在注重培养医学生适应性能力的同时,加强对其主动性能力的培养,即开展以组织管理能力、创新能力和决策能力的培养为目标的系列活动,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二是以培养医学生创业意识为契机,转变医学生的就业观念。纵观全球医学的发展趋势和疾病谱的变化,医源性、药源性、心身疾病以及老龄性疾病在全球范围内成为主要课题,人们对于预防保健需求日益增长,随着医学模式和人们健康观念的转变,传统的中医药有着较好的发展前景。中医药院校要营造一个开放宽松、有利于学生个性充分发展的育人环境和创业环境,如举办各类创业计划和设计大赛,激励学生进行创业训练,或是邀请创业成功的医学生来学校进行讲座,引导各个专业的医学生利用不同专业优势,熟悉相关政策,拓展创业思路,加强创业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从而进一步激发大学生的创业热情。三是进行分层次、差异化培养模式。针对全校学生,可通过讲座、论坛、创业设计大赛等形式,鼓励医学生将专业知识与创业设计有机结合,开展基础性创业教育,增强学生的创业意识,发掘学生的潜能。对有创业意识但创业能力水平较低的学生要注重创业能力和技能培训;对有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学生要注重专业性创业方面的培训,配备创业导师对其进行跟踪指导。
2.通识性与专业性有机结合,完善中医药院校创业教育课程内容。
创业教育目标就是为了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而创业教育课程则是落实创业教育目标的主要路径。教师要认识到现代社会突飞猛进,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人才培养目标应从医学专门人才向有医学背景的复合型人才方向转变,加强学生的通识教育,课程设计要涉及到创业意识培养、经济学、机会识别、银行贷款、企业管理、工商、风险控制等内容,指导学生了解与创业有关的国家政策法。作为医学院校的学生还应了解卫生主管部门的相关政策和规定,以此来扩大学生知识视野,培养学生的市场敏感度。同时,医学院校创业教育一定要立足专业优势,积极整合资源,建设具有医学特色的创业教育。比如,中医药院校有知识丰富的专家教授,大学生可以依托此技术团队进行创业,来提升创业项目的技术含量;中医美容康复专业的学生可以依托所学专业开办诸如中医美容与保健养生所,或是开展相关专业资质培训业务等。
3.发挥医学生创业实践基地作用,促进创新成果向产品转化。
创业活动是操作性很强的实践活动,能增强学生创新创业意识,锻炼和提高学生创业能力。医学院校由于其学科本身固有的特点,相比于其他专业学生的创业,中医类医学生创业应加强校企合作,并发挥医学院校附属医院等医疗机构资源优势,积极为创业的学生提供资金、厂房和设施支持,确保学生创业实践场所。通过创业主题实践、建立企业实习岗等针对性举措,使广大医学生在学习交流和实践中转变就业观念,培养创业意识、提高创业能力。另外,中医药院校医学生创业不能仅仅局限于中医药类相关行业,也可与其他专业合作,建立大学生科研合作训练基地,创建合作团队,提高医学生学习兴趣和创新热情,提高团队合作的能力。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