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创新范文

时间:2023-03-18 14:52: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管理学创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管理学创新

篇1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管理学在学术上也在不断创新。过去,人们只是单纯地照搬一些西方的管理学思想,用来指引中国的管理和实践,这种方式已经被证实在中国是根本行不通的。因此,适应中国国情的管理学已经成为学术界研究的一个热点话题了。

[关键词]

管理学;教学方式;创新;研究

美国的布兰佳和约翰逊曾经出版过一本书籍——《一分钟经理人》,这本书被称为世界上有史以来最成功的商业管理著作之一,也是美国近数十年依然最畅销的管理学作品。书中提出了3个管理秘诀,分别是一分钟目标、一分钟称赞和一分钟批评,也就是说目标必须明确具体,而奖惩必须到位。也有很多美国学者发表了不同的言论,有的认为管理需要创新,有的认为管理要打破传统的束缚。这些观点和言论推动了创新理论的发展,对后来管理学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管理学的含义及意义

1.1管理学的含义管理学属于一门交叉学科,具有较强的综合性,是指系统研究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的科学。管理学是为了适应现代化生产而产生的,目的是为了研究在现有的条件下,如何通过管理,科学合理地组织现有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从而达到提高生产力和经济利润的目的。通俗的说,管理就是让其他人明确地知道该做什么,并且告诉他们如何使用最好的手段和方法去做好这件事。

1.2管理学的意义不论是学习上,还是生活中,管理学都对人们非常重要。学好管理学,可以做到事半功倍,不浪费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做一件事情。在现代的社会中,管理作为有利于帮助人们达到目的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段,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无论人们做什么样的工作,每个人都参与在管理当中。一个国家的好与坏,家庭的和谐与否,企业的成败都在管理的范围当中。管理学为人们提供了非常完善的、关于管理组织的具体方法,可以说,管理学的思想是人类智慧的结晶,研究管理学,可以使人们在人生中找到正确的道路,避免走弯路。

2管理创新

2.1管理创新理念奥地利著名的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1912年提出了管理创新理论。这一理念的提出,在学术界引起了很大的躁动。管理创新包含了许多内容,比如管理方法、管理理论、管理思想、管理知识等,总的来说,管理学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管理知识,具有较强的综合性。

2.2管理创新的条件管理创新要具备的条件是多种多样的。实现管理的创新,首先,要求管理的主体具备很良好的心态,这是实现管理创新的关键。良好的心态,这里不仅是指要拥有好的心态,也指由过去的丰富经验,知识底蕴,所形成的人生观,价值观等逐渐形成固定的思考方式和处事行为等。其次,管理创新的主体一定要具备非常强的组织与管理能力,这就要求管理的主体在做事的时候,要把思想落实到实际行动上。

3管理学教学方式的创新

3.1认清创新的必要性在过去,创新是一个比较陌生的词语,中国照搬西方的思想与方法,严重阻碍了自身的发展。创新是一切事物发展的源泉,没有创新,就没有进步。对于教育者来说,创新非常重要。要实现我国的繁荣发展,就必须要完善人才的教育方式,不能固守陈旧的教育方式。所以,创新教育势在必行且,迫在眉睫。要想提高教育水平,就必须学会创新。目前,我国管理学教学方式陈旧,无法满足管理学发展的需要,比如:教育方式太过刻意,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等。这样不光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还阻碍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此外,课程过于繁琐,一些基本、简单的问题总是翻来覆去出现,直接导致了学生对课程的厌烦心理。

3.2改善管理学教学方式要想开发学生的创新与思考能力,就需要教师下足功夫。在讲课的过程中,教师不能照抄照搬,应适当提一些能调动学生思考、学生比较感兴趣的问题,并采取一些奖励措施。每个学生在提出自己不同观点后,给出相应的鼓励和奖励,这就会大大提高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兴趣中发现,在思考中创新,让学生们可以主动去创新。在管理学课程中,老师应与学生互动起来,引导学生去思考,打开思路,多举例一些有关管理者如何进行管理的例子,让学生互动、讨论,这样不仅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更调动了学生对于管理学的积极性,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去学习管理学,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管理学,用创新的目光去审视管理学,才会达到人才最优化与管理创新目标最大化的目的。在课后,教师要留给学生一些问题,引导学生在课余时间思考,有技巧地设置问题,会使教学事半功倍。

4结语

篇2

(2)加强教材建设。教材建设是管理学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根据管理学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及时更新教材内容,在这方面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如在20世纪90年代海尔集团迅速发展的时候兼并了青岛红星电器厂,并很快利用海尔的管理经验使红星电器厂扭亏为盈,这一经典管理案例被哈佛商学院收入其管理学教材中。我们在管理学教材建设方面也要向国外学习,在教材编写的过程中应集中著名高校的师资力量,对国内外管理学的最新理论及案例进行精心选择,实现教材内容的不断更新。

(3)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教学方法的正确与否直接决定着教学效果的好坏,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积极进行新的教学方法的探索。在教学中应积极推广案例教学法,并与传统的理论讲授法进行结合。案例教学法最早是由美国哈佛商学院提出的,指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选择一些案例,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已经学过的管理学理论对案例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的方案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可以很好地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及积极性,也可以增强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老师应使挑选的案例比较新颖、经典,同时又有一定的深度,以达到真正锻炼学生能力的目的。

(4)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学生的能力最终要通过实践进行检验,因此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必须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

一方面可以在一些企业建立实习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到企业实习;也可以积极鼓励学生在假期自己找机会到企业进行实习,以不断增强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另一方面,可以鼓励学生多参加一些管理类的比赛,提高自己运用知识的能力,如由和教育部主办的挑战杯大学生创业大赛就是很好的一个平台,在这个平台上获得冠军的队伍将会获得10万元的创业基金,多参加这一类的比赛既可以锻炼学生的能力,也可以检验老师的教学水平。做好新形势下的管理学教学改革工作任重道远。

篇3

所谓学生的自我价值实现,就是把自己在学校所学的以及在生活中所想的运用到社会中,运用到生活中去。这是学生自我价值实现的一个过程,学生对这种自我价值实现的评价,是对“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重要评价。暑期社会实践与专业实习作为大学生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对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也是学生把所学所想用于实践,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一步。暑期社会实践有利于扩大视野,培养并发挥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与素质,激发学生的潜力,促进大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而专业实习则是学生进一步接触公共部门,了解公共部门的机会,有利于学生了解政府,走进政府,养成了解国家时事的习惯,综合培养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与素质。然而,在对各大高校学生的访谈中,大部分同学都对自己的暑期社会实践不满意,认为从其中学到的很少,甚至自己在学校所学到的都不能正确的运用到实践中去。而对于学校给学生安排的专业实习机会,大部分同学认为作用不大,没有达到自己理想中的状态,这就形成了学校的培养目标与学生的自我价值实现的矛盾。

二、教学改革的建议

结合公共部门对人才需求能力的分析,着力解决“学校的专业培养目标与学生的自我价值实现相脱节”与“学校的人才供给与政府部门的实际需求相脱节”这两对矛盾,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加以改进。

(一)重视两个课堂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创新第一课堂的教学模式与教学理念,优化课程设置,加强第二课堂的地位,丰富其内容。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与模式。第一,在主客体关系上,置学生于教学的主体地位,并且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活动。第二,在教学关系上,师生之间应该是一种平等民主的关系,是辅导者与学习主体之间的关系。第三,在教学目标上,应以教会学生学习为主,而不是以传授知识为主。第四,在教学管理上,应以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约束为主,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第五,在教学方法上,应该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教师辅导为辅。打破“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教学模式多样化,有利于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在各类教学模式中比较,选择自己最适合的学习模式。优化课程设置。第一,减少公共基础课的数量,增加专业课程的数量。在课程设置中,公共基础课无论从课程数量还是课程学分上都占总数量和总学分的半壁江山,难以体现专业特色。第二,减少政治学课程学分或数量,增加管理学相关课程的学分或科目数量。面向公共部门专业的课程体系是一个相互联系、互为逻辑递进的系统,各课程之间应体现本专业知识结构的层次性和逻辑递进性,作为对政府部门工作很有帮助的管理学类课程,应该增加其课程数量或学分。第三,增设实践实验类课程,培养操作能力。提高学生将理论和学术研究成果应用于实践的能力,增进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创新考核模式。第一,创立开放式教育教学模式。坚持“以学生为本”,在教学工作中重视知识、能力、人文素养等综合素质的培养。第二,建立多元化的考试机制。改革单一的考试方式,采用闭卷、开卷、面试、论文设计、文献综述、操作测评、平时听课与考试相结合等多种考核方式。第三,改革“一考定成绩”的规则,重视对学生平时学习状况的考核和评价,可采用小组讨论、案例分析、读书笔记、随堂测验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平时考核。激励学生自觉主动学习专业知识,并对感兴趣的领域做深入研究。重视第二课堂的作用,提升第二课堂对学生综合能力与素质的培养。第一,把第二课堂提升至与第一课堂同等的位置,重视第二课堂对学生实际能力与素质的培养。第二,丰富第二课堂的活动内容,提供更多的参与机会与更广阔的锻炼自我的平台。第三,增强学生参与第二课堂的主动性,创新第二课堂活动模式,让学生主动参与进来,而不是被动的学习。第四,引导学生总结参与第二课堂的收获,做到有参与就有收获。

(二)加强对暑期社会实践与专业实习的指导,使学生的知识与理论运用到实际中去,做到学以致用。加强暑期社会实践。第一,加强暑期社会实践的基地化建设,强化长效机制。基地化建设有利于给予学生更加稳定的实践与实习机会。第二,培养学生参与暑期社会实践与专业实习的热情,完善管理机制。对学生热情的培养是达到暑期社会实践与专业实习应有作用的基础。第三,健全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与专业实习的评价体系,完善考核机制。公平的评价体系是对学生实践成果与实习结果的充分肯定。

篇4

1兰州职业技术学院酒店管理专业简介

酒店管理专业是兰州职业技术学院特色专业之一,两年学制。该专业自2007年开始招生至今,分别有2007级、2008级、2010级三届喜来登定向班(与虹桥喜来登上海太平洋大饭店签订),以及2008级、2009级、2010级、2011级四届蓝海定向班(山东蓝海酒店管理集团)。就该专业培养目标,按照学生基本理论—专业技能—综合能力发展轨迹,校企共同构建了“1.2+0.3+0.5”工学结合培养模式。“1.2”指的是在兰州职业技术学院完成相应理论教学的时间,即第一学期、第二学期、第三学期前7周,共计1年2个月时间;“0.3”指在企业(实训基地)完成英语、礼仪、前厅、客房、餐饮等课程实践教学任务的时间,即第三学期后10周,共计3个月时间;“0.5”指的是在企业完成综合实习(顶岗实习)的第四学期,共计5个月时间。这种做法不但考虑到了学生的知识接受、能力形成的发展逻辑,也考虑到了酒店管理专业多学科交叉、实践性强、能力要求多的特点,将学生的培养与工作实践、行业发展和社会实际很好地结合起来,着力营造发挥学生个性和特长的环境和氛围,突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2问卷调研

为深层次发现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对于“专业、职业、行业”的认知与评价,为教师教学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以在酒店管理教育教学中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兰州职业技术学院为范围,以该院酒店管理专业二年级在校生(已完成一学年的专业学习,即将赴企业/基地进行下一阶段学习)为样本进行问卷调研。该问卷由30道封闭性选题和2道开放性论述题构成,从学生专业填报环节起,全面涵盖学生对“专业、职业、行业”的看法,基本能够全面反映学生在专业学习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3调研结果与分析

根据兰州职业技术学院“2011年度酒店管理专业学生专业认知分析”调研报告,结合当前高职酒店专业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特列出以下几点与高职酒店专业教育同仁商榷。

3.1专业选择方面

3.1.1选择专业未能全面了解专业

根据调查分析,42%的学生在专业填报方面是根据招生简章宣传或熟识亲友介绍来进行的,未能对一个专业进行深入的、慎重的分析。招生简章是使学生了解学校和专业并进行报考的重要依据,由于其在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存有备案,所以是一种较为可信的信息来源。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招生简章篇幅有限,在文字表述的时候宣传意味不少,这些都可能会使志愿填报受到影响。在填报志愿的问题上,亲友可以帮助收集信息,并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筛选分析,也可以提出自己的倾向性意见,但切忌将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学生。包括家长在内的亲友,对自己子女的性格、气质、兴趣、特长等应该了解得较多,但是未必对自己子女在学校学习成绩处于什么位置,哪个科目学得更好、兴趣更高等信息了解得足够全面。

3.1.2选择专业未能全面了解自己

经过综合分析得知,近50%的学生承认在填报志愿(选择专业)时对自己的特点(优势)、缺点(不足)没有足够清晰准确认知。不能给自己准确定位,因而在选择专业时存在误区。选择专业方向需要综合考虑,如专业方向是否符合自己的兴趣和志向特长,毕业后就业前景如何,是不是与自己高考的优势科目相一致等。此外,还须考虑社会需求,了解所选专业的社会评价与社会需求是否平衡。

3.2行业认知方面

3.2.1就业趋向体现时代精神

根据调查显示,有40%的学生毕业后将工作目标定在酒店业发达的沿海地区,少数学生也表示如果有能力则自己创业。将沿海发达地区作为就业地的首选,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沿海发达地区的就业机会比内地多;

(2)沿海发达地区的工资要比内地高;

(3)沿海发达地区成熟的酒店经营管理模式更能锻炼人。

从这一点也看出学生认识观念的进步以及体现出来的时代精神。这说明学生在选择职业时,把环境和发展潜力作为重要考虑因素。

3.2.2行业认知有待继续深入

调查显示,在遭遇外界对酒店专业的不良非议时(如酒店行业吃的是青春饭,是伺候人的职业等),84%的学生对所学专业产生过抵触情绪。这一数据足以说明,本专业学生对酒店行业的认知还有待矫正和深入。在当前,不可否认还有很多人对酒店行业有误解或偏见,认为酒店行业是伺候人的活。要知道,酒店管理的就业面绝对不局限于餐饮和客房,同时还涉及到财会、人力资源、市场营销、旅游观光、会展组织等。更重要的是,高等职业教育酒店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初级管理人员或技术(技能)型员工。如果能清晰认识到酒店行业当前的发展速度、规模和趋势,并摆脱“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陈腐观念,就不会有这么多的误解。关于酒店行业吃的是青春饭这点也是很片面的看法。酒店的某些岗位的确对员工的年龄和外貌有相当的要求,比如前台,但是前台只是酒店的部门之一。懂行的人应该知道,酒店的管理阶层都是具有一定时间积累的人才能担任的。再者就是酒店的各个岗位都需要年龄梯队合理的团队。

3.3职业规划方面

3.3.1多数学生认为自己欠缺与职业相关的各种素质职业素质指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所应当具备和体现出来的基本品质,是人的综合素质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1)调查显示,有54%的学生认为自己欠缺人际沟通交往方面的知识;

(2)调查显示,有46%的学生认为自己在心理素质方面有待提高;(3)调查显示,有68%的学生认为自己缺乏组织管理素质。虽然这些基本属于非智力因素,可以通过后天的学习、实践形成和发展起来。但目前的欠缺,会影响学生的择业,也会影响学生在进入行业后所取得的预期成果,进而影响其职业生涯的规划。

3.3.2由于缺少自我约束力,专业课学习态度不够积极在学习过程中,有44%的学生承认缺乏学习欲望、存在自由散漫的学习状况;同时,少数学生也承认,面对以上问题,有自我意识但并没有采取积极的改正行动。其中主要原因有三点:

(1)有48%的学生认为,一度没有改变初、高中应试教育的学习方法;

(2)部分学生对迅速提高能力进而成为合格职业人的问题认识不够,学习中自主性缺乏,生活中自我约束力缺乏;(3)个别学生对教师教学形式存在不满,但不能与教师及时沟通。从而48%的同学认为教师能够完成授课任务,但没有与学生有更多的交流。因为这点原因,导致一些学生学习热情不足。

3.3.3职业信心不够坚定

(1)调查显示,如果实习或就业遭遇挫折时,60%的学生会考虑重新选择职业;

(2)调查显示,在毕业后有20%的学生认为自己会在酒店行业从业5年左右,以后有转行打算。有22%的学生尚无具体的职业发展规划,有在酒店行业走一步看一步的打算。

因此得出结论,部分学生在专业选择方面存在随意情况,对酒店管理专业最初的认识较为片面,对该行业没有一个合理的、深层次的认识,因而在遭遇专业挫折时,萌生退意。

4教学建议

当前,酒店业进入门槛相对不高,如何给高职层次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定位,使其免于浮躁,脚踏实地地学习与工作,以下几点值得思考。

4.1培养目标及其定位应当准确

我们要摆脱“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陈腐观念,但必须要强调的是,高等职业教育酒店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初级管理人员或技术(技能)型员工。这一点,办学单位要向学生、学生家长乃至社会长期不懈地阐明。

4.2专业介绍及其宣传应当客观

(1)在招生简章等资料中,有必要阐明酒店行业、酒店职业的特点,帮助学生全面、正确地认知专业。

(2)入学后,一定要帮助学生进行职业规划,使其理顺在学校学习与在企业工作的发展轨迹,从而对培养模式、教育手段得以真心接受,在心理、知识、技能等方面做好由准职业人到职业人的过渡。

4.3教学模式及其方法应当科学

(1)根据实际,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教育教学模式,使学生的知识结构、素质能力不但得以健全与提高,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感受到职业氛围,在为解决实际问题的任务驱动中提高自身能力。

篇5

关键词:连锁经营管理;创新创业能力;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07-0118-03

目前,大学生在就业问题上存在很大的竞争力,学校也在此情况下对学生就业观念进行转变,着重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以实现大学生自主创业能力的培养。连锁零售业是目前我国较为常见的一个行业,这种特许经营模式也成为很多大学生发展创业梦的首要之选。

一、问题的提出

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是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能力和思维进行有意识的培养,其属于很强的实践性工作,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通过专业的实践教学方案来实现。所以,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和实践教学具有直接关系。首先,学生要加强创新创业能力,必须对理论知识和实践活动有系统的认识,然后通过教师的引导加深创新创业的意识,并激发自己的创新创业思维。其次,通过实践教学,能够使学生对创新创业产生极大兴趣,让学生知道实现这一目的所需要具备的个人能力和素质条件。所以,在实践教学中,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是我们在教育教学中一个重要的问题。

二、目前学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脱节,实践教学仅停留在模拟与仿真阶段,创新创业平台缺失。高等教育发展到今天,很多大学生找不到工作,而许多企业却天天为找不到合适的人才而担忧。对于大学生求职者来说,实战能力不足、职业素养欠缺,求职时不能真正了解自我,且定位过高,以致“眼高手低”,无法满足企业用人需求。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高职教育还有学科体系教育的阴影,重理论学习研究,轻实践技能培养。特别是经、管、文类专业,课堂理论教学、“填鸭式”教学方法仍占主流,实践教学仅大多停留在模拟训练与仿真阶段,“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仅停留在口头理论上。由于缺乏实境育人平台,很难使学生得到职业技能、职业素养、职业操守等方面的培养和养成,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脱节于行业产业对人才的需求。

2.实战型人才培养处于探索层面,具有“碎片化”特征,缺乏系统性。实战型人才是具备足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并有一定的实际工作经历,经过系统的企业文化、岗位技能、工作纪律等方面的培训,就业后见习期短,适应岗位快,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很多高职院校在对流通类专业实战型人才培养进行了探索,如“企业管理模拟沙盘”“三维仿真软件模拟”“理实一体化”教学等等,还有的引入企业项目,但无法让学生集体参与经营与管理,大学生创业仅体现在“个体”上,没有形成完善的校园创业运营机制。所有这些做法经验较零散,不具备移植性和操作性,没有形成系统性的实战型人才培养模式。

3.学生实践能力与企业岗位需求不匹配,入岗周期长,创新创业能力不足。高职学生原来的实践能力培养,主要在校内实训和企业见习来进行,学校没有真实的育人平台,校企合作不实,指导教师也没有经过企业实际的锻炼,在实践教学中无法给予不同指导和相对应的个性化培训,创新意识不强,创业经验不足。学生进入企业后,还需要企业经过很长的培训或师傅引导度过漫长融入期和成长期,才能成为企业合格的员工,企业用人成本费用增加。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

1.校企共建校园“实体店+网店”,专业对接产业,搭建实战型创业平台。通过对京东商城、宁波顺丰、天津韵达、北京布瑞琳、聚美优品等20多家单位进行走访,分析现代流通行业的人才需求,研究职业岗位能力和职业素质,确立高职流通类人才培养规格。与西安人人乐等多家企业联手建设校园物流仓储与配送技术训练中心、连锁运营体验店等企业项目以及企业经营管理模式,专业对接产业及项目,搭建校园“实体店+网店”的实战型创业平台。

2.针对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教学特点和职业岗位能力需求,以“实境育人、校园创业”培养模式为引领,按照流通业具体工作过程和工作任务,改革传统的教学组织模式。搭建学生入职、转岗、提升岗位能力的平台,构建“一个平台,两个系统”的课程体系;进行仓储业务操作、连锁企业门店营运与管理、配送作业的组织与实施、门店开发与设计、营销与策划等课程的综合改革;开发“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方案,搭建了科学系统的“实战型”人才培养体系(如图1所示)。

3.改革教学组织模式,不断创新“实境育人、校园创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根据教学内容和技能层级的要求,将高职三年分成三个阶段三个模块:第一阶段,进行理实一体化模块教学,主要是理论学习、专业基本技能和企业认知;第二阶段,为工学交替模块,以“实体店+网店”为载体,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按照“学习四周,工作四周”组织教学和实战训练,实行全真项目运作、课程内容嵌入、学生轮岗训练、工作学习交替,培养专业核心能力;第三阶段,顶岗实训阶段,学生以准员工的身份顶岗进入企业,培养职业能力和业素质。在学习中,学生身份和员工身份相互轮换,教学环节与企业岗位相互对接,实现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的有效融合,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学生在校期间的零距离上岗(如图2所示)。

4.全面提高学生的个人素养和职业素养。首先,学校需要建立以学生全面素质和职业素养的教育为目的,通过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来引导学生合理规划自己未来的职业目标,并围绕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特点,开设利于人才培养的,且有目的、有方向的相关专业素养课程。同时,高校还应当注重对学生个人素养的培养,包括:一是吃苦耐劳的精神;二是责任感;三是团队荣誉感;四是沟通能力;五是执行能力等。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育思想应当是以学生为主导,通过对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为主要思想。为了体现连锁经营管理实践性和应用性的专业特性,教学中应当注重以“教、学、做”进行整体融合,达到有效培养学生的目的。

5.利用校企合作方式进行培养。传统教学模式都是以教室为主要教学环境,而新型的实践性教学模式应当突破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让学校与校外企业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利关系。当前,很多学校都通过订单培养的方式与企业共同进行培养,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通过校企联合培养,对实习实训基地加以有效建立,学校可以邀请企业专业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为学生提供最直接的教学内容。同时,企业的先进设备和技术也能为学校的人才培养提供很大便利。

6.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在连锁经营管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目标上,实施教学的主体就是教师,其应当对课程教学理论有良好的掌握,并同时具备连锁单位的相关工作经验。要有效提升实践性教学,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就必须拥有一批具有良好理论知识,且实践技能知识丰富的双师型教师来进行教学计划。学校应当定期聘请企业经验丰富的中高级管理人员作为学校的兼职教师,为学生进行指导实习和授课计划。同时,将工作经验丰富,且专业理论基础知识扎实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来对教师队伍加以融合。另外,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资深教师可以为附近一些连锁企业进行专业知识的传授,通过讲座等方式来加强互动,这种过程对双方专业知识的提高都有很大作用,并能让高校连锁经营管理的知名度有所提升,加大学生将来的实习机会。随着我国连锁企业的迅猛发展,其已经在各行各业迅速渗透,导致连锁经营管理人员也成为社会最为紧缺的对象。作为培养连锁经营管理人才主要基地,高校应当不断创新和改进教学计划,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培养,加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能在当前竞争条件越加激烈的社会中占得一席之地。

由此可见,连锁经营管理学生应当具备连锁企业基础职业道德,对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都有充分认识,满足连锁企业经营活动对人才的需求,并成为附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一般而言,B锁经营管理学生就业的职业目标是以连锁企业的管理岗位为主,比如业务主管和店长助理等后备人选。在拥有一定时间的工作经历和出色表现后,优秀连锁经营管理学生会成长为连锁企业中的重要管理人才,并能胜任更加具有挑战的工作岗位,如分店店长和区域负责人等。

四、结语

总之,高校应当以当前社会发展状态进行考虑,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以及实践教学计划的合理安排等,较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学生应当利用在校的机会多多增加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并锻炼和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以利于能在就业环境中快速和社会企业接轨。同时,连锁经营管理学生必须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才能为自主创业打下基础,最终形成实现自我事业的创造之路。

参考文献:

[1] 朱燕.大学生创新与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J].东方教育,2015,(12):52-54.

[2] 赵杨.基于创业导向下高职连锁经营管理实践教学的创新与探索[J].当代经济,2012,(11):112-113.

[3] 陈晖.高职院校创业型连锁经营管理人才培养实践教学创新研究[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4,(22):27-29.

[4] 高光照,曹露露,王晓凌,等.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中企业动力机制研究――以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为例[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5, (2):60-62.

篇6

一、社会环境因素对农林高校工商管理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影响

(一)教育管理体制

1.现行的学位制度比较滞后,严重影响了农林高校工商管理研究生创新能力提高。国家教育部门只是规定了获得工商管理硕士学位的基本要求,其他的并没有作明确的划分,以至于高校在培养工商管理硕士的研究生时,采用培养其他学科研究生相同或相似的办法,忽略了工商管理学科研究生培养的相关目标和工商管理学科的特点,这样就导致了工商管理研究生毕业后,从事企业技术管理等工作能力不强,缺乏创新意识,无法最大限度的发挥其才能,严重影响工商管理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

2.高度集中的教育管理体制,严重影响了各高校自主权利的发挥。在现行的教育管理体制下,中央政府始终把握着对工商管理学科研究生教育的高度管理权,同时缺乏相关的法律、法规对地方教育部门及高校的地位、权利予以明确的界定,高校办学的自主权仍然难以发挥。另外,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使得高等教育系统具有墨守成规、因循守旧、效率低下的特征,对人才需求反映迟钝,这种情况下工商管理学科当然难以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二)社会环境因素

培养创新能力,必须营造出一个崇尚创新的社会环境和氛围,我国由于创新教育起步较晚,并且发展滞后,加之现代社会学术氛围较为浮躁,学术研究缺少诚信,越来越多的学者无法冷静地坚持科研,使得高校教育开始出现功利化现象,这对目前农林类高校工商管理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是极其不利的,整个社会尚未完全形成与创新相适应的外部环境。同时,社会为农林高校工商管理研究生创新培养所提供的实践机会很少,当前社会就业压力巨大,一些企业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减少培训成本,在招聘的时候往往优先选择有工作经历的人员,而忽略高校毕业生。企业更加倾向于在市场上研发新产品、改进服务质量,但为高校提供创新基地的热情并不高,这样一种社会环境阻碍了农林高校工商管理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学校内部因素对农林高校工商管理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影响

(一)招生制度

近年来,各农林高校研究生不断扩招,影响生源质量,特别是工商管理类研究生,由于报名门槛较低以及在当今社会热门度较高,吸引了大量的考生报考。研究生初试阶段的考试难以反映考生的真实水平,初试内容主要靠死记硬背,主要考察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没有考察学生对知识的运用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无法有效考验出学生的学术和科研能力,入学考试过于强调英语成绩,这样很可能把一些具有创新思维但英语稍逊的学生拒之门外。复试环节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多数高校复试内容和形式仍比较单一,不变的题型以及提问的偶然性难以考察学生的真实水平,并且复试过程缺乏对考生实践能力的考察,因此难以达到选拔创新人才的目的。

(二)研究生导师

在我国农林类高校工商管理研究生培养上,许多高校工商管理研究生导师有这样的观点,认为工商管理研究生学习阶段时间比较短,一般多为2年,最多为3年,并且上课时间占总时间比例比较大,并且很多工商管理研究生以前并没有从事过科研工作,在读研究生期间也做不了多少科研工作,更不用说高质量、创新型科研项目了,这样就导致了工商管理研究生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对学生要求不是很严格,学生在潜意识上也存在松懈的消极态度,使一些工商管理研究生无法做到积极主动的进行创新型科研,这对于提高工商管理学科研究生整体质量,特别是对工商管理研究生开展具有较高质量和一定创新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是很不利的。另外,研究生导师数量严重不足影响研究生培养的质量,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研究生人数激增,但是研究生导师相对不足,这样一个导师将会带几名学生,导师就不能很好的顾及到每一名学生,导致了工商管理学科研究生培养质量不高。

(三)课程与教学内容

国内部分农林类高校工商管理学科的课程与教学内容不尽合理,主要表现为:(1)目前国内工商管理研究生课程内容较为简单,多以理论为主,缺乏实践性课程,不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2)根据工商管理学科特点,其综合性、交叉性较强,但在课程的设置上忽视了学科渗透以及文理交叉,跨学科、跨专业课程开设较少,使学生对本专业知识与相关专业知识的内在联系了解不足。(3)许多高校开展工商管理学术交流严重不足,这样使工商管理研究生无法更全面的了解到本学科的最新、最前沿的学术动态,不利于学生创新型学习。因此,工商管理学科研究生课程安排与教学内容缺少科学合理性,严重抑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不利于农林类高校整体水平的提升。

(四)科研实践

工商管理学科研究生大量参与科研工作不仅是工商管理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特色,更是工商管理研究生创新能力形成的重要途径。改善工商管理研究生科学研究方法,鼓励学生参与科研实践,注重团队协作,有利于培养工商管理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但是在国内许多高校忽略科研方法的重要作用,学生缺乏自主学习能力,忽视实验室建设,没有形成凝聚力强的科研团队,缺少团队协作精神,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科研钻研能力以及实际工作能力都有待提高。许多高校与工业,农业,商业以及各类新兴产业缺少联系互动,不重视学校与企业的联系,因此无法在实践中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缺乏科研实践,阻碍工商管理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顺利进行。

(五)学校环境

1.教室、实验室、教学仪器设备、图书馆藏书等设施对工商管理研究生的创新研究相当重要,良好的基础设施建设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更加方便老师授课,是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有力保障。

2.高校的学术氛围也是影响工商管理研究生创新研究的因素之一,在良好的学术氛围下,更加有利于学生及时地了解工商管理学科前沿动态,以此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有利于学生进行创新研究。但目前,我国部分农林高校基础教育设施有待完善,工商管理学科开展的学术活动及讲座较少,以至于农林类高校工商管理研究生视野狭小,因此,难以实现学科创新研究。

(六)科研课题经费

目前,部分农林高校科研课题经费不足,严重制约我国工商管理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参与科研课题,不仅能够强化创新意识,还能提高创新能力。而科研课题的完成需要一定的经费支撑,但是目前我国工商管理学科研究生培养中科研课题经费不足是个普遍现象。许多学校更加倾向于把较多的科研经费投入到短期内能看见成果的、或者是收益巨大的项目上去,比如自然科学研究项目,而对见效慢,成果不显著的工商管理类研究并不是那么感兴趣。科研课题经费的缺乏,不利于学生的科学研究,打击了学生科研的积极性,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工商管理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学生自身因素对农林高校工商管理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影响

(一)传统思想的束缚

工商管理学科研究生的自身因素也是影响其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方面。我国工商管理研究生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和陈旧观念的束缚,在当今应试教育的体制下,他们在处理问题的时候往往是简单的模仿、循规蹈矩、思维守旧、不敢打破常规来解决问题。这样极大地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导致其在学习及从事科研工作时不懂变通,普遍缺乏创新意识,不利于其创新能力的提升。

(二)生源多样化

随着工商管理学科研究生规模的不断扩招,使得工商管理研究生生源也渐渐开始出现多样化倾向。工商管理学科研究生招生考试是面向全社会各阶层,这样学生来自社会不同领域,基础不统一,层次不均匀,年龄跨度大,很难统一授课。很多工商管理研究生在学校外有工作,有的学生组建了自己的家庭,生活负担比较沉重,这样就不能全身心的投入到工商管理学科科研创新研究中去了,使他们失去了很多锻炼和培养自身创新能力的机会。

篇7

关键词:独立学院;学生管理;创新模式

独立学院是由普通本科高校按新机制、新模式与社会力量联合举办的高等教育办学机制,是新形势下我国高等教育办学机制和模式的一项探索和创新。随着独立学院规模的扩大,其学生管理工作也面临着新的问题,如何创新性地解决独立学院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对独立学院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

一、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

1.高考的失败感以及较大的社会压力。独立学院的学生在高考中由于多种原因导致自己无法考上自己理想的大学,也因此感觉与自身实力及父母的期许有很大的差距。同时,重点大学学生的竞争、实力对比、就业压力以及传统的社会观念导致独立学院的学生压力大,也因此容易产生迷茫与厌学的情绪。

2.相对于普通本科学校,独立学院学生家庭情况层次差别较大。与普通本科学校相比,总体来看,独立学院父母学历略高。

3.学生类型多种多样,既有多才多艺的学生,也有综合能力较强的学生。独立学院中的学生相对于重本的学生类型较为丰富,独立学院的学生大部分家庭情况较好,在青少年时期受过良好的教育,注重特长和技能的培养,他们在文艺表演中展现了自己的才能,其有望成为集知识、能力于一体的复合型人才。

4.挫折承受能力较差。独立学院的学生家庭经济一般相对较好,城镇生源和独生子女的比例远高于普通本科学校,这部分学生是在较为顺利的环境下生长起来的,因此,其抗挫折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相对差些。同时,由于家庭的娇宠,使得其自我处理问题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较差,有的学生甚至出现人际关系危机。

二、独立学院学生管理存在的问题

1.管理人员相对缺乏,管理制度不完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要求辅导员“遵循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坚持继承与创新性地开展工作,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与成才”。而大部分独立学院由于管理人员缺乏,使得辅导员在担任现任职位的同时,还承担大量的教学工作,这就导致其工作任务繁重,工作压力大,无法更好地从事学生的管理工作。

2.独立学院资金投入低,硬件设备不足。独立学院大都是民办资本办学,出资方是企业或社会财团。目前有不少独立学院的出资方不是将办学当作一个公益事业来对待,而是当作一个产业来投资办学。一旦投资方发现教育投入的回报与预期的期望值不符时,其投入便可能萎缩。从而导致资金投入缺乏,硬件设备不足。

3.工作方法有时过于死板,指挥缺乏灵活性和创新性。由于独立学院的学生性格相对开放,特点较为明显,这就使得学校领导在管理过程中控制较强,指导过细,采取“管、压、治”的硬性管理模式,学生事无巨细皆要汇报获得审批才能得以实行。这就严重地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与自我创造性,使得学生在做事中“小心翼翼”,生怕出错,受到惩罚。

4.独立学院的管理模式陈旧,缺乏“以人为本”的理念。由于我国的独立学院尚处在探索之中,学生管理制度往往照搬普通高校的学生管理模式,管理模式以“管束”为主,工作方法陈旧,因此,学院在管理学生方面并没有产生一系列相应的管理制度。

三、独立学院学生管理模式探索

针对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和学生管理存在的问题,独立学院学生管理模式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

1.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这既是出发点,也是落脚点。围绕这个理念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解学生之所需。

2.加强规范管理,提高学生管理的工作效能。学校制订严格的管理制度,充分利用辅导员、学生会、班干部、家长等力量,加强对学生的管理,以使其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自律性,建立学生自治组织。

3.健全学生管理工作队伍。管理队伍自身建设的不断完善和学生自我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是独立学院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动力之源,也是独立学院学生管理工作充分彰显其特色、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的必由之路。

4.刚柔相济的原则。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独立学院学生水平参差不齐,教育、管理学生的方法单靠“柔性”或者“刚性”是行不通的。只有“柔性管理”“刚性管理”相结合,刚柔并济,才有利于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才有利于学生激发自身潜力和主动性,促进他们身心健康成长。

5.管理人员要注重以身作则。在管理、服务、教育学生的同时,要以身作则,严于律己,做到“言必行,行必果”。因此教师要做到言传身教、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只有这样才能具有号召力,得到学生的拥护,工作才能够顺利的展开。

参考文献:

[1]向青松.独立学院学生管理模式创新研究[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篇8

[关键词]模块化活动化互动化教学法旅游管理

一、构建同伴探索导向的Ms

教学法在旅游管理教学的实践中,过程模式理论和学习情境理论是指导创新行动的理论基础。过程模式重视开放的、非正式化的学习环境,强调教育的方式(manner)而非教育的内容(matter),强调学生如何学习而非教师如何教。情境理论强调学习的实质是个体参与实践,与他人、环境等相互作用的过程,是形成参与实践活动的能力、提高社会化水平的过程,学习更多的是发生在社会环境中的一种活动。

旅游管理教学主要立足于三个理念:第一,旅游管理学科的本质特性;第二,旅游业发展的需要;第三,国际化竞争性人才的成长规律。我们在进行旅游管理教学法的创新过程中,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了探索:一是改变只使用一本教科书的习惯做法,选用了在国内比较权威的5本教科书、6份报刊、3个网站作为教材的主要资源,形成了开放式的属于自己的、更新更合理的知识体系;二是改变只由教师照本宣科的课堂讲授方式,采用教师与学生共同讨论确定系列教学活动主题,由学生小组主持主题教学活动,形成了培养学生自己学习和团队合作精神的教学模式;三是改变只使用黑板和粉笔的简单传媒手段,以教学过程为线索合理使用了多媒体技术,保证了教学技术的先进性和教学手段的实用性;四是改变只由一张试卷评判教学质量的僵化做法,采用主题活动占40%、实践学习占30%、课程测评占30%的三维教学质量评价方法(结构化方法),保证了教学质量评价的适应性、多样性、全面性和全过程性。主要形成了以教学内容模块化为基础、教学过程活动化为主体、师生关系互动化为媒介、教学质量结构化评价(Makeup)为导向的Ms框架性教学法。

我们在旅游管理教学创新进程中构建的模块化(Module)、活动化(Movement)、互动化(Mutualism)和结构化(Makeup)教学法,实际上是一种系统化思想的教学框架体系。”模块化“是指将课程体系的建设作为工作核心,充分尊重和培养学生的个性和选择权,通过整合优化对本科旅游管理课程进行模块化,最大限度地发挥课程的功能,实行在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

活动化“是指将学习进程的运行作为关键环节,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竞争力,通过建立学生选课指导制度、学分制管理制度和学生自定学习计划制度,对本科旅游管理教学过程进行活动化,主旨在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由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以适应国际化、信息化社会的需要。”互动化“是指将师生关系的改进作为重要保证,在师生双边关系问题上实现开放性的互动化,促进师生在共同探索、发现和创新的过程中彼此相互尊重、支持和激励,从而保障师生的共同成长。“结构化”是指采取多元化的途径和方式对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进行评价,主要是以满足旅游业快速发展的现实需要、旅游学科建设的学术需要、高校教育改革的社会需要和受教育者自我发展的个体需要为标准。

二、实现旅游管理教学法的系统目标

旅游管理Ms教学法是为了充分利用学院课程教学资源和多媒体教育技术,为学生创造真实的现实课堂教学环境和虚拟的真实案例学习环境,全面培养学生个性化的人格魅力和多样化的创新能力。

直接目标:通过实施Ms教学法,使本科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对基础旅游学、旅游管理学、旅游资源评价与旅游产品设计、旅游企业经营战略和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的思想和方法有框架性认识,初步掌握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由思考的个性化素质和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多样化创新能力。

中介目标:按照本科旅游教育的培养目标要求,改革教学方法,优化教学内容,保持学科体系的合理性和教学技术的先进性,真正体现“以旅游学为本,以经济学为纲,以管理学为用”的旅游管理学科特点。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旅游管理教学法的一体化设计,为学生提供尽可能丰富和可选择的教学资源,创造一个互动化学习的良好环境。

终极目标:突破以教学目标为焦点、以教学内容为核心、以课堂教学为通道的封闭式传统教学模式,开发以教学过程为焦点,以价值活动为核心、以师生互动探索为通道的开放式创新教学模式,培养个性化高素质和多样化创造性的旅游管理人才,提升学院国际化的可持续竞争力。

三、创新旅游管理教学法的路径选择

1.教学过程坚持学生导向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面对技术现代化、经济国际化、竞争战略化、人才综合化的知识经济时代,高校旅游管理教育必须重视基础、鼓励创新、发展个性、完善人格,从体制到内容将更加开放、更加国际化、更具有前瞻性。这就决定高校旅游管理教育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不是教育的内容,而是教育的方式。以学生为中心,就是从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过程、教学资源、教学环境、教学评价等实现全程化的学生,充分保证学生的个性化发展。Ms教学法是通过学生主张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课程教材,师生共同确定教学活动主题、制作多媒体教案和组织教学过程,学生主题活动小组主导教学活动进程,学生评价教学效果,教师自始至终担任引导者、合作者、参与者的角色等途径来体现学生中心原则的。

2.教学设计体现操作弹性

我们看到,当达国家的高校旅游管理教育是以旅游业的现有成果、经典着作的教学为根基,以满足旅游业发展需要、旅游学科建设需要、学生学习与就业需要、人才市场竞争需要为导向,形成了旅游学专业教学、旅游学与相关学科混合教学、旅游业实践教学的旅游管理教育基本结构。在此基础上,Ms教学法根据本科生的学年周期,把旅游管理教学设计为三个层面:一是培养学生专业兴趣的修养课程。二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素质课程,三是培养精英式专家的技能课程;这三个层面的教学分三个阶段来完成:第一个阶段是一年级多元化学科的基础性混合教学,第二个阶段是二至三年级专业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我们学院实行一学年三学期制,在正常的春、秋学期之间设有6月中旬~9月中旬的暑期社会实践学期)的综合性专业教学,第三个阶段是四年级以毕业学位论文为线索的框架性个人研究教学。三个层面与三个阶段不仅互相交叉渗透,而且灵活可变,从而构成了具有旅游学院专业特色的旅游管理教学过程操作体系。

3.教学资源实现平台共享

1998年教育部重新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的目录中,对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的培养目标是这样描述的:培养具有旅游管理专业知识,能在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从事旅游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高校旅游管理教育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要有充分的教学资源来保障教学活动的推进与深化。旅游管理Ms教学法主要注重了四类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一是学院拥有的专业教师队伍、图书资料中心、多媒体课室和旅游星级饭店等内部资源;二是学院所在中国主题公园之都——深圳华侨城的主题公园、星级饭店和旅行社,以及深圳市相对集中的旅游企业资源;三是依托计算机网络技术虚拟现实的信息资源;四是学院与世界旅游组织教育机构、发达国家旅游高校、国际性旅游学术组织的广泛联系的国际化资源。从而构建了多元化的教学资源共享平台体系:一是通过优化学院内部资源,构建了“以校为本”的教学资源共享平台;二是通过整合旅游企业资源,建立多样化教学实践基地,构建了“前店后校”的教学资源共享平台;三是通过配置网络信息资源,构建了“虚拟现实”的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四是通过国际旅游学术交流与合作,构建了“国际接轨”的教学资源共享平台。这种多元化教学资源共享平台体系,为旅游管理Ms教学法的开放性、兼容性、国际性和时代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师生关系注重协调互动创新

教育要求师生关系民主化、教育主体个性化、课程设置综合化、教学方法多样化、评价方法科学化。旅游管理Ms教学法是创新教育的一种基本探索,这种探索必然要反映创新教育的要求,所以这种探索必须将师生关系的民主化放在第一位。旅游管理教学涉及到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多边关系,这种多边关系的核心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只有这个关系民主化了,才能有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关系民主化。大学生具有比较成熟的认知能力、价值评价能力、情感体验能力和知识创新能力,教师应该在尊重、保护和关爱学生的行动中,通过人格魅力影响学生,创造一种平等、开放、合作的民主化教学氛围,提升教学过程的人文价值,才能培养出个性化高素质和多样化创造性的旅游管理人才。只有这样的人才,才能参与国际化的市场竞争。旅游管理Ms教学法就是基于这种理念而逐步成熟起来的,在实施别强调教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相互启发、相互促进、共同成长的互动过程。

5.教学质量建立保证体系

从质量管理学的角度讲,产品质量标准不能低于用户的需要,也不宜超过用户的需要,因为随着质量的提高,产品成本就会提高并影响价格,因此应在产品质量与成本之间求得平衡。同样,高校旅游管理教育也存在成本与效益的问题,这里体现为旅游管理Ms教学法的适应性、效益性和发展性。实行教学质量保证,建立教学质量保证体系,是旅游管理Ms教学法赢得可操作性和可持续性的重要措施。我们通过研究高校旅游管理教育质量的四类标准:满足旅游业发展需要、旅游学科建设需要、学生学习与就业需要、人才市场竞争需要,提出了旅游管理Ms教学法质量保证的四个体系:一是教学活动方案的策划体系;二是教学活动过程的执行体系(过程性控制);三是教学活动实施的后勤体系(管理与服务体系);四是教学质量控制的督导体系(自我评估、专家评估、社会评估的三个层次)。只有建立了有效的质量保证体系,才能进行有效的教学活动,从而保证旅游管理3M教学法的积极意义和实际效果。

参考文献:

[1]汪霞:课程开发的过程模式及其评价.外国教育研究,2003,30(4):60~64

[2]姚海林:从认知到情境:学习范式的变革.教育研究,2003,2:60~63

[3]董观志:知识经济时代旅游高等教育的模式创新研究.旅游学刊,1998年12月,旅游教育专刊:18~21

[4]张勤: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目标与培养模式研究.中国高等教育,2003,18:40~41

篇9

1.财务管理教学内容

财务管理目标。财务管理目标就是帮助企业做好财务管理的工作,帮助企业实现价值最大化,但是关于一个企业的价值,往往不是一个固定的数值,没有办法去做具体的估量,所以关于企业价值最大化这一概念,只能说是作为一种理念,它的具体实际使用价值并不是很大。要从多个角度去进行探讨,了解一个企业的业绩评估体系,结合利润和现金流量去给于综合的分析。

融通管理。在财务管理教学的内容中介绍企业投资运营中的成本和风险的基本原理,以及企业的一些融资方式,比如像如BOT这种合理合法的向自然人融资的传统方式,还有一些像委托贷款、信托等一些企业融资的新的方式。学生要学会如何为了满足生产经营的需要通过一些可行方法去筹得足够的资金。

投资管理。主要是介绍投资决策的原理和一个企业项目可行性的基本论证方法。学会如何去撰写可行性论证报告,进行市场调查,收集资料分析企业竞争对手。了解国家对企业投资的干预和企业投资的技巧以及学习在投资中会遇到的法律问题。

运营时资金的管理。运营时资金的管理包括关于现金的内部控制制度,在短时间内资金的使用计划和在实际中的使用执行情况的分析。学会管理企业员工的奖罚制度和账款回收责任制的之间的联系,以及相关的法律规定和具体是实施的规定。

2.创新财务管理教学方法

利用案例教学。背一千个英文语法不如背一个实用的句子,同样,在财务管理教学中,案例教学会对学生在观念的理解和所学理论在具体中的使用起到很大的作用。案例教学是一种具有实践性和启发性的教学方法[1]。比如在老师要讲解关于财务管理的目标这个知识点时,可以引用一些现实中的案例,像某些国有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和它们的发展目标,通过对一个企业在计划经济时期、商品经济时期、市场经济时期的不同生产经营状况和发展目标的介绍,让学生了解财务目标的演进过程,财务目标的体制性特征,财务目标的稳定性,以及它的各种优缺点。该文原载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主办的《环球市场信息导报》杂志http://总第539期2014年第07期-----转载须注名来源让每一个知识点背后都有一个便于学生记忆的有趣又贴合知识点的故事,这样不仅生动了课堂,让学生记住了知识点,又培养了学生的思辨能力,对具体事件的分析和解决能力,还提高了学生自己的决策能力,使学生整个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采用实践教学法。计算机的使用使得实践教学法得到了实现。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比如关于Excel的在财务管理上中具有的强大计算功能,它在财政管理中的计算净现值、内部收益率、投资的中的动态盈亏平衡分析等问题上的应用与帮助[2]。对于像Excel这种本身就很枯燥的内容,如果只是老师单方面的讲解,学生很难坚持去听,而且没有实际的操作也很难去判断学生到底接受了多少,还有哪里不会。让学生自己去操作分析,体会办公软件会给以后工作带来的高效,加强了学生实际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开展情境教学法。模拟学生未来有可能走向的工作环境,让学生扮演学财务管理以后将会任职的职业,以及在职业中所要熟悉的业务,让学生模拟真正的走向工作岗位时的状态,将教室转化为办公室,学生模拟成公司职员,让学生对自己所学的财务管理知识在现实工作中的运用有一个了解。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他们对财务管理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对所学知识能够更好地融会贯通,对学生未来走向真正职场做好演练,让他们在以后的工作中做到处变不惊,对任何书本上没有出现,但在职场中却很常见的事情都能应对,将学和用紧密的结合在一起。

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由于财务管理课程的内容繁多,也有一定的学习难度。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可以帮他们更好的学习财务管理知识,定期的为学生梳理所学的知识,了解学生对财务管理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知道对学生而言哪知识点是难点还没掌握,哪些知识点掌握的模棱两可,需要帮他们将概念理解清楚。在学生的脑海里建立一座图书馆,将所学的的知识分门别类,让学生在要用的时候找到相关的知识点,用以点成线,线成面的方式发散开来,清楚了解每一个知识点及其应用[3]。这样不但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简化了学习内容,还帮助他们对财务管理知识的了解与记忆,从而,提高了他们财务管理学习的成效。

篇10

关键词:管理类课程;整合创新;职业学校

一、职业学校忽视管理类课程的原因

1.历史原因

改革前囿于对管理学一般属性的认识不足,全国大学院系合并仅保留了复旦、中国人民大学等少数大学之管理教学。开放之后,学术界仍对管理学能否成为独立学科存在疑问,具体体现为1990年之前管理学在我国不是一级学科。1994年,确立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才从政治上为管理学成为一级学科扫清障碍。

2.学校原因

有些学校认为学生的管理能力是学生在校无法培养的。应当说,这一说法混淆了管理与领导的概念。管理能力不仅是一种领导能力,更是一种做事的能力。在现代企业中如果一个人不能管好自己的设备、工具、产品、原材料及成本,那么有哪个企业会长期使用此人?20世纪90年代末至21世纪初职业学校由于师资缺少,教材落后,管理类课程成为学校可开可不开的课程,近年来这种情况改善不少。但职业学校管理课程学科整合不够,教学内容脱离学生实际,教学方法落后,教师专业素养不足等问题依然存在。

3.课程原因

管理学包含了一些社会科学的内容,又有一些数学知识,还有一些工程技术知识,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从出现到现在仅仅只有100多年的历史,同农学、机械学、电子学、化学等传统学科相比,是一门年轻的学科。

二、实体经济发展需要加强管理类学科课程建设

1.提高实体经济质量已经成为当今中国的共识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我国实体经济总体仍被世界看好。美国金融危机、日本经济近30年的停滞状态使我国经济界、企业界和政府看到区域经济空心化的后果。伴随着30年的经济发展,东部工业发达地区面临着近一轮经济结构之调整。我国中西部和东部农村地区迎来了职业教育的春天。我国中小企业基层管理不科学,基础人才质量有待提高,而造成这一状况同我国企业长期“重技术,轻管理”有关,也有职业教育中管理课程边缘化的原因,这样的状况使我国中小企业的管理人才从学校教育中就有管理素养先天的不足。

2.我国企业管理人才绝大部分是自我培养的

我国企业管理人才有些是靠师傅带徒弟培养的,而早在1930年泰罗就告诉我们:师傅在把好的本领带给徒弟时也把坏习惯传给他了。基层管理人才之坏习惯近年来体现为影响企业信息化程度的提升。近年来我国东部一些企业随着规模的扩大通过自办管理学院培养企业管理人才,企业的管理基因得到传递,管理精神得到传承。

3.各类大学能否成为优秀企业基础人才稳定供应商

改革开放之初大量外资企业涌入国内,其基层管理人才的获得通过工资等物质条件从国有企业、乡镇企业获得。近年来我国国有经济结构调整已经到位,伴随着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调整,企业与事业单位的差距也在缩小,我国经济地理条件决定人才的走向一般是“孔雀东南飞”。开放之初,不少外资企业引进了一些大学本科毕业生,这些学生现在发展一般遇到“玻璃顶”或选择跳槽或选择自主创业,因为他们不会久居人下。而一些工科学校培养的管理工程专业的学生,不少已经选择离开了实体经济,而从事金融等更高收入的行业。

4.实体经济的基层管理人员可以由职业学校培养

满足中西部地区和我国东部乡镇企业发展的基础性人才可以由职业学校培养,前提是重视管理类课程的整合创新。我国高校重理论轻实践的培养模式根深蒂固,学电学的不会使用数字式万用表测量交流电,学化学的不会使用分析天平。这样,学生势必眼高手低,大学本科毕业生不会久居实体经济基层管理岗位,而职业学校的学生一般动手能力强,又由于学历不高一般不会频繁跳槽,只要加强管理类课程建设,使这些学生了解一些基本的管理原理,又加上他们自身的技术素养和工作经历,他们一定可以在实体经济的舞台上施展才华,有些可以逐渐从基层做到中层最后到企业高层。

中德无锡高级职业技术学校(AMBF)是中德两国政府在职业教育领域合作创办的一所高级职业技术学校。学校采用“双元制”模式学制三年,培养无锡地区职业教育的师资和企业管理人才。在企业干部班教学中,企业管理课程一般开设两到三个学期,此外还开设经济学、管理心理学等课程。目前这些学生活跃在江南不少企业成为企业技术业务管理骨干。他们在回校看老师中多次说到学校所学课程中管理最重要,也最有用。

综上所述,培养企业基层管理人才的责任和使命落在技术类职业学校身上。而技术类职业学校要承担起培养企业基层人才的使命,除了要传授先进的制造技术之外,必须整合管理课程内容,创新管理教学方法。

三、管理课程的整合创新

针对职业学校培养实体经济基层管理人才的目标,管理课程的内容整合主要是生产管理,内容有计量检测与质量管理、物流仓储与成本管理、生产周期与交货期管理、创业管理与商务实践。

1.计量检测教学与质量管理教育相结合

在“质量管理”教学中,不要泛泛而谈产品质量、质量管理方法、质量标准,而应结合计量检测,结合具体的数控系统、测量技术而谈生产过程中的品质管理,让学生认识计量检测对产品质量的重要,让学生知道比计量检测更重要的是员工的品质,因为一流企业的产品质量不是检测出来的,而是一流企业员工制造出来的。在“机械制造工艺学”中有大量生产过程、产品质量控制等企业管理知识。这样,一方面可以精练管理学教学内容,而且又可以提高学生的质量管理素养。

2.生产周期与交货期管理教学与时间观教育相结合

在“交货期管理”教学中可以根据学校或企业的实训和实践,调整生产班次、加班等从实际出发讲生产进度管理,从而让学生知道“时间与效率”对企业与学校有着不同的价值。也可以结合企业的顶岗实践,让企业员工教会学生5S(或6S或7S)管理,TPM(全面生产管理)教学可以结合装修拆实训结合进行,让学生在学习先进制造技术的同时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

3.物流仓储教学与成本管理教育相结合

现代物流包括采、供、储等一系列活动,它的优化能有效地降低成本。有的企业家说现代企业之间的竞争就是物流之间的竞争、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比如当年的爱立信与诺基亚之间的成败就说明了这一点。这种教学要让学生明白“利润=收入-成本”,“钱”不一定是你的,只有节约成本,节省下来的钱才是我们的利润,才是我们能充分支配与享受的“钱”。

4.创业教学与商务实训教育相结合

创业教学的实质要让学生明白只有创造、创新才是成功的途径。成功不可复制,成功也不能复制。“钱”除了节省可以剩下来外,对于企业、企业家而言更重要的是开源。有时开源比节流重要得多,当然开源也是要付出代价的,这个代价有时比“钱”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