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安全的对策范文

时间:2023-12-26 18:07: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粮食安全的对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粮食安全的对策

篇1

【关键词】粮食生产 粮食安全 影响因素

1994年,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布朗预测到2030年,我国粮食供求之间将出现巨大缺口,即出现“粮食危机”。“粮食危机论”,凸显粮食安全的重要性。我国粮食产量自1949年以来,总体呈上升趋势,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较快,但各阶段存在较大的波动。本文将对影响我国粮食安全的影响因素进行探讨,以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一、我国粮食安全的影响因素

粮食生产变化是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而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与粮食安全紧密相关,因而分析影响粮食安全的因素是十分必要的。粮食安全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既受现有粮食生产能力影响,也受潜在粮食生产能力的影响;既受国内因素影响,也受国际因素影响。影响我国粮食安全的因素有以下几点。

1.耕地与种粮面积减少。我国耕地总量下降速度很快,耕地总量难以实现动态平衡。1992-1997年,耕地平均每年减少410万亩,2000年减少244.4万亩。同时,生态退耕的面积也比较大,其中2000年就退耕1144.2万亩。而土地作为农业生产的首要要素,耕地与种粮面积减少对粮食安全影响巨大。

2.水资源及基础设施制约。我国水资源的特点是总量大,人均占有量少,人均水资源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水资源的年际和地域分配不平衡。我国灌区每年就缺水300亿立方米左右。在北方的一些缺水地区,水资源已成为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障碍。同时,我国农业基础薄弱。灌溉设施特别是节水灌溉设施缺乏,抵御灾害能力很弱。

3.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是因为粮食比较效益低,农民收入水平不高。农民作为理性经济人,从事粮食生产的机会成本很大。而且我国素来有“务农者乃末流”的观念,真正较为优秀的人才往往不屑于涉足农业生产。农业可以说是我国人才资源支撑最为薄弱的产业。

4.农业科技投入较低。在过去的20年间,我国共培育出40多种农作物,近5000个高产、优质、抗性强的新品种、新组合。仅研究和推广杂交稻一项,20多年累计增产粮食2.4亿吨。可见科技投入的巨大作用。但我国目前农业科技开发还主要是由政府有关部门及科研单位承担,农户自己的科技投入还很少。

5.粮食流通及粮食储备体制尚待完善。我国粮食市场的发育程度比较低,效率不高,主要存在三点问题:(1)是中央储备近年来变化不大,未建立起灵活有效的调控机制。(2)是地方粮食风险基金没有到位,粮食储备没有达到粮食安全的要求。(3)是储备的粮食在品质和品种上难以满足市场的需要。

6.粮食进出口和国际因素对我国影响增大。在wto规则运行框架下,我国的粮食安全已越来越受到国际投机资金及发达国家粮食补贴等产业政策的影响。我国近年来向美国等国进口了大量粮食,目前尚处于合理范围,但若我国粮食产量下滑严重,在粮食上受制于人将对我国经济、政治等各方面将产生不利影响。

二、提升粮食生产能力,确保粮食安全的政策建议

我国粮食生产受政策影响显著,粮食生产政策的有效性直接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因而必须进一步注重粮食生产,进行政策和体制的创新。针对制约我国粮食安全的影响因素,政策方面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进行农村土地制度创新。土地制度创新是政策创新的关键点。“应建立以土地产权有效分离为基础,以现代农户家庭经营为载体,以生产专业化、经营农场化为内容的现代农村土地制度”。一方面应继续推进农村市场化改革,促进土地经营权合法流转,引导建立适度规模的小型农场,促使土地向有意愿且有能力的生产者集中,从而提高农业的生产率和利用率。另一方面,需实行严厉的耕地保护政策,死守“耕地红线”。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在1978-1996年的18年里,我国粮食产量接连跃上30000万吨、40000吨、50000万吨三个台阶,农业基础投入的持续增加起了重要作用。必须把节水灌溉和充分利用水资源作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以缓解北方地区普遍存在的水资源约束。并且应通过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进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领域,进一步加强农田水利建设。

3.完善粮食补贴政策。根据“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强化支农惠农政策,提高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并应继续对粮食生产进行补贴,扩大绿箱政策的投入,鼓励农民进行品种改良,保持较高的粮食保护价,以促进粮食生产。通过优化价格政策,切实增加农民收入。

4.加大科技创新与投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由于科技开发的巨大的正外部性,政府有必要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科技的资金投入,鼓励私人机构以及农户合作并建立广泛的科技推广网,以提高科技的转化率。同时应努力用现代科技技术和生物技术去改造和发展农业,从根本上解决土地整体使用效率,从而提升单位土地的粮食供给率。

5.健全和完善粮食流通和粮食储备制度。充分发挥好储备粮在调节供求,稳定市场方面发挥的作用。建立规范的粮食吞吐调节机制。地方储备也应切实提高市场的应对能力。各级储备粮应由相应政府负责,切实建立科学、规范的管理体系,狠抓粮食市场体系的培育。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粮食储备吞吐中的作用。

6.以wto框架为基础,灵活运用进出口手段。我国要充分利用wto农业协议的“绿箱”等政策,强化对农业的投入支持,建立和完善粮食贸易风险防范机制。要根据国内粮食供求实际情况,合理制定粮食进出口政策和规模,稳定同有关国家在粮食进出口方面的贸易关系,逐步实现市场的多元化,分散粮食进出口风险。在加大粮食补贴的同时培育发达的期货市场,以维护我国的粮食安全。

参考文献:

[1]梁子谦.中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与安全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

[2]胡靖.入世与中国渐进式粮食安全[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3]李明秋,王宝山.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创新及农地使用权流转机制研究[m].中国大地出版社,2004.

篇2

关键词:粮食安全 粮食污染 质量监管 对策

1 粮食安全的重要性

在新形势下,粮食质量的内涵已不再是普通产品质量的概念,它应是粮食的物理、化学、生物特性,卫生、品质、营养状况的综合反映;是粮食的特征指标必须达到相关标准的合格水平、卫生指标必须达到国家强制标准的最低水平、品质指标必须满足国家规范中的安全性要求、营养指标必须符合正常国民健康水平的合理要求。“合格、卫生、有品质、有营养”这就是新时期的粮食质量安全的内涵[1]。

1.1 粮食安全是人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保障

粮食不仅为人民提供了大量的碳水化合物,而且是人们日常饮食中维生素、食用纤维等人体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的重要来源。所以,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是粮食质量安全的一个基本目标。目前,由于粮食业的食物链变得越来越复杂,粮食质量安全的风险也就越来越容易被放大。在粮食从“农田到餐桌”的诸多环节中,有物理性危害,如杂草籽、金属碎屑、渣瓦石等;有化学性危害,如农药和重金属及有机溶剂残留、滥用添加剂染污、脂类物质酸败等;有生物性危害,如细菌和真菌及毒素的污染、害虫及鼠类的危害、转基因种质的危害等等。这些突出问题,迫切要求我们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切实加强粮食质量安全工作,确保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1.2 粮食安全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

自人类茹毛饮血的远古时代,农业就已经是人类抵御自然威胁和赖以生存的根本。农业是人类“母亲产业”, 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而在农业生产的直接成果就是粮食,没有粮食就没有人类的一切,更不用说人类的现代文明。与粮食生产直接相关的就是农业,这两方面是相辅相成的。粮食生产的农业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所以,我们若想推动国民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首先要做好粮食安全工作。

1.3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本战略

我国仍是农业大国,13亿总人口中有7.4亿是农民。所以粮食是社会安定的基础,农业是安定天下的产业。农业是不是能够取得稳定的发展,这对于国家的安全以及社会的安定都是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当农业无法为社会供应充足的粮食时,就必然会影响人民的正常生活,破坏社会的安定,使生产发展遇到阻碍,国家也就无法更好地实现自立。从这一角度来说,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础。因此,粮食问题不是经济问题,而是安全问题。当粮食安全有了保障,农民自然会有更多的收入,进而逐步推动农业发展,促进农村繁荣,更顺利的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

2 影响粮食安全的因素

我国目前在粮食种植、收割、加工、销售中存在如下危害:

2.1 物理因素

在收割粮食时,很可能将泥土、杂草或者是粪便带入到粮食中去;在对粮食进行加工时,粮食会比较容易受到附近烟尘的污染等等。

2.2 化学因素

2.2.1 重金属。粮食中之所以会混入有毒重金属(汞、镉、铅),其原因主要是使用了重金属污染的土壤和水,这样这些有毒的重金属就会在其生长过程中被慢慢侵蚀。当人们使用了这些被重金属污染过的粮食就很可能造成不同程度的中毒,损坏其神经系统、智力可能会变低、骨质疏松,甚至细胞癌变。

2.2.2 农药残留。农药残留指残存在植物体内、土壤和环境中的农药及其有毒代谢物的量。当人们食用了带有农药残毒的粮食,很可能会导致身体的不舒服,出现呕吐、腹泻等情况,严重的话会造成死亡。我国粮食在出口时,要对粮食中的近50项农药残留进行检测,包括:磷化铝、莠去津、敌菌灵、灭多威、久效磷、戊唑醇、氯化苦、甲基对硫磷、乙酰甲胺磷、艾氏剂、狄氏剂、甲草胺、敌草快、六六六、甲基毒死蜱、乐果、滴滴涕、敌敌畏、甲拌磷、百菌清、、敌百虫、克百威、杀螟硫磷、七氯、马拉硫磷、氯氰菊酯、甲萘威、矮壮素、百菌清、溴氰菊酯、二嗪磷、乙硫磷、溴甲烷、氯菊酯、磷胺[2]。

2.2.3 生物因素。生物因素主要指由微生物引起的粮食质量问题。土壤、空气和水中都有不少的微生物,他们将以种种不同的方式传播到粮食及其加工品上。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①粮食本身的传带寄附在粮食籽粒上的病原菌,随播种传到田间。②自然媒介的传播,主要是通过雨水、尘埃等传播给粮食。③在进行粮食加工时,机具、器材上的灰尘和粮食粉屑中附有大量腐生微生物会污染粮食[3]。

3 保证粮食安全要有硬措施

我们要在粮食生产、储藏、加工、运输、销售以及食用的整个过程中保证粮食安全。因此我们首先要熟悉在这整个过程中影响粮食质量安全的各个因素,进而做好预防措施,最终保证粮食质量安全。

3.1 技术对策

3.1.1 在面对物理因素导致的污染时:收割之后,要清洗粮食,还要对其进行分级、筛选;加工过程中,厂区要保持清洁,要做好对相关设备的保养和维修工作,要在粮食中掺入其它杂物;贮藏的库房需要有良好的通风,保持库房的干燥、阴凉、卫生。

3.1.2 解决重金属污染的措施:农田不要靠近工业用地,使用符合各项标准规定的种植土壤和水。

篇3

关键词:三洞乡;粮食安全生产;发展

中图分类号:S-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8-0019-1

三洞乡位于三都县南面,相距36公里,321省道越境而过,处于东经107°52′40″-108°02′06″,北纬25°39′51″-25°47′02″之间。东邻扬拱乡、坝街乡,南抵周覃镇、九阡镇,西与塘州乡接壤,北靠中和镇,西南与廷牌镇毗邻。全乡东西宽15.5公里,南北长14.8公里,土地总面积121.8平方公里。

三洞乡境内呈中低山丘陵宽谷坝子地貌,东西部由石英砂岩、泥质白云岩、冰质岩组成的中切割中低山,河流深切、垂直差异大,西部为白云岩、灰岩等组成的低山、低丘陵宽谷坝子,低山与宽谷盆地交错分布,海拔一般在700-850米之间。乡政府驻地730米,境内山峰连绵,最高山锋为定城的古伞坡,海拔1089米。境内河流由北至南、由东至西主要有雪花河、水东河、水贾河和岜炮河,我乡所有河流均属珠江流域西江水系樟江支流。

三洞乡境内属于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雨热同季。年均气温在16.1-17.4℃之间,最冷月月平均气温7.8℃;最热月月平均气温26.7℃。≥10℃积温为4650-5000℃。无霜期320天。由于地势开阔,山体仰角小,日照条件好,全年平均日照1219-1233小时,年日照率28%。年降雨量1400-1500mm。本区的灾害性天气主要是冬春易旱,秋季常有绵雨。很适应粮食生产发展。

全乡辖17个行政村,121村民小组,80个自然寨4190户21379人。2010年在村级换届选举工作中将下街村、板闷村、善哄村并为红星村,原乔村村、良村村并为华兴村,原寨罗村、定城村并为幸福村,原板龙村、板厘村并为杨柳村;板告、水根、达便、岜炮、群力村仍单列建制行政村,2010年末全乡合并辖治11个行政村。民族以水族为主,占全乡总人口的99.8%;全乡现有耕地面积11949.675亩,其中田面9857.8亩土为2091.875亩。是三都县粮食主产区之一。

粮食生产现状:主要以大季秋粮为主,水稻全年播面9800亩,玉米播面2000亩,全年粮食总产量5560吨,人均占有粮260公斤,(小麦、杂粮、红薯拆粮的除外)。当前农村粮食供给自足,主要是外出务工人员较多,减负了供给压力,但也存在着不安全因素,主要表现在人口逐年增多,农村违法占耕地建房累见不鲜。

为确保我乡粮食安全生产。本人拟定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 加强治理违法占地整治工作,保护农田

三洞乡将遏制农田耕地抛荒作为粮食生产工作的首要任务。乡组织建立农田土地耕种登记制,建立土地档案,全面掌握种植与抛荒情况;进一步完善土地承包合同,对不愿耕种承包土地的,自觉将土地委托亲朋好友,并主动承担代耕代种费用;对违法占地的,通过惩罚来确保耕地,以为“粮食高产创建活动”积极保航。

2 着力推广良种良法

水稻良种重点推广准两优527、红优527、科优21、川香优6号、T优300等;玉米良种主推广三北2号、正大999、中单808等性状稳定,品质优良的品种。良法:水稻重点实施温室保温两段育秧、旱育浅植、拉绳宽窄行插秧;玉米以营养盘育苗为主,拉绳定向移栽,因地制宜,合理密植,实行配方施肥。配方施肥重点以磷、钾为主,每30斤尿素+25斤钾肥+2公斤锌肥+100斤磷肥,混匀后亩施100斤作底肥,栽秧后7天亩用25-30斤尿素追施。确保秧苗健康生长。

抓好三病三虫防治:三病指稻瘟病、白叶枯病、细菌性基腐病;三虫指稻飞虱、稻纵卷叶虫、钻心虫等综合防治。稻瘟病重点在水稻孕穗末期和齐穗期用30%稻瘟灵分别各用药一次喷雾防治;白叶枯病在水稻分蘖盛期用50%氯溴异氰尿酸喷雾防治,细菌性基腐病主要发生在水稻分蘖盛期用30%琥胶肥酸铜兑水喷雾防治。虫害适期用对路农药防治,稻飞虱主用吡虫啉+敌敌畏喷雾防治,卷叶虫、钻心虫在幼虫危害一至二龄期用福戈或马立克杀虫双或32%阿维•毒死蜱对水喷雾防治,收效很好。

3 抓培训、办示范、足推广

粮食高产栽培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做到家喻户晓、户户应用,必须建立高产示范园区,以典型事例抓好培训工作,让群众眼能见、耳能听、手能摸的立体格局,一级培训一级抓好技术跟踪服务,同时在各村办好黑板报、宣传栏广泛病虫防治信息、技术咨询等等提供优质服务到位。

篇4

制约我国粮食安全保障的主要因素

1、耕地人均量不足,总量逐步减少,制约着我国粮食生产能力的提高 。根据国土资源部土地利用状况的调查,截止2001年底,我国共有耕地1.3亿hm2,人均耕地为0.1hm2,仅占世界人均耕地的43%,不到美国的1/6,加拿大的1/15。全国现有后备耕地资源0.133亿hm2,若按60%的开垦率计算,可开垦耕地0.81亿hm2,因此,现有耕地加上可开垦耕地总面积也只有1.381亿hm2。而且,我国的耕地资源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还在日益减少,1986年一2001年非农业建设占用耕地面积年均达3.3万公顷,年均减少4.27%。至目前,全国各类开发区建设占地折合5400万亩,相当于全国耕地面积的2.7%。

2、种粮效益低,威胁着我国的粮食安全。近年来,我国的粮食和价格增长速度远低于成本上涨速度。1998―2001年,我国粮食价格上升了173%,而生产成本上升了274%,造成我国的粮食价格高于世界粮食市场价格。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更愿意选择种植收益高的经济作物,不愿意种粮食。由于农业比较利益低,农民负担重,农村青壮年大量流入城市务工经商。近年来,我国农村将近1亿劳动力外出务工,相当于两个中等大省的全部人口。据调查,农民外出打工,女工一年可挣6000一8000元钱,男工一年可挣8000一10000元钱,与在家种地收入相比,一年的粮食收入还不及外出打工半个月的收入。由于劳动力资源减少,为减轻农业税任务,一些农户纷纷要求退回承包的责任田。

3、我国部分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灾害加重。由于一些地方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和消费方式,加剧了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如滥垦、滥伐、滥牧,使我国天然林面积由50年代的10800万hm2减少到目前的8727万hm2;水土流失面积已达367万km2;土地沙化的速度已由50―70年代的1560km2/年扩大到目前的2460km2/年,受荒漠化影响的农田有1500万hm2。农业生态环境的破坏,给我国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带来了极大的破坏和损失。近几十年来我国每年都遭受程度不同的自然灾害,平均每年洪涝受灾面积1987万hm2,成灾面积1187万hm2。据统计,我国因水土流失、盐溃化、沼泽化、土壤肥力衰减和土壤污染及酸化造成的土壤质量下降的总面积约在0.46亿hm,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40%;华南和长江中上游地区,20世纪90年代的水土流失面积分别比80年代增加了74.8%和45.9%。

4、农业组装配套技术不到位,投入不足。我国农业组装配套技术不到位,农业科技研究和推广弱化,粗放耕作,掠夺经营的增长方式仍然存在,导致农业产量低,综合效益不显著。农民种粮技术水平低,还未走出“春种秋收,刀耕火种,靠天吃饭”的传统种植模式,科技成果难以转化为生产力,粮食产量难以持续提高。近年国家对农业财政预算总额比例偏小,支农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由80年代13.07%下降到“九五”期间的8.2%;国家财政用于农业基本建设的投资占国家基本建设投资总额的比重不断下降。农业投资明显不足,严重影响农田基本建设和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

5、水资源短缺问题日益突出,通过扩大灌溉面积来增加粮食产量的难度越来越大。我国是世界13个贫水国之一,人均年占有径流量2474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l/4,而且分配极其不均。而我国的自然特点决定了我国的农业生产发展必须依赖于灌溉。目前,全国80%的粮食,90%的棉花、95%的蔬菜产量产自约占全国耕地一半的灌区上。由于过量开发利用水源,储备水源越来越少,尤其是海河流域并灌区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缺水干旱问题对农业的威胁越来越严重;此外,由于污染问题的加剧,越来越多的河流已不适用于灌溉,尤其是黄淮海粮食主产区,水污染问题已成为威胁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再者,随着生态建设和城镇生活用水数量的增加,农业用水将被大量挤用。因此,农业,尤其是粮食生产所面临的水资源约束越来越大。

我国粮食安全应采取的对策

根据我国耕地数量减少、生态环境恶化、种粮效益低下的现状,为确保我国粮食供应安全,应采取以下对策:

1、坚持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加强对土地的开发利用管理。耕地是粮食生产的载体,是粮食安全的根本保障。只有保持耕地面积总量的动态平衡,保持足够数量的耕地,才有可能稳定粮食产量,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一是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确定16.5亿亩基本农田为不可逾越的红线。二是土地开发项目做到少占或不占耕地。各个地区对建设占用耕地,需实现“占一补一”和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三是要加强对土地开发利用的管理,清理各类开发区,坚决纠正违规擅自设立开发区和盲目扩大开发区规模,遏制违反规划设立园区。

2、建立粮食生产激励机制,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促进粮食产业持续升温。目前,我国粮价全面上涨,粮食生产比较效益明显回升。各级地方政府要因势利导,在尊重粮农意愿的基础上,在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的基础上,引导农民恢复和发展粮食生产。对种粮农民实行减免农业税,给种粮农民发放粮食补贴,全力激发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改革完善农地制度,探索建立一种既不违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又能实现集约化经营的新机制,尽快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以降低粮食生产的成本,提高粮食产量和效益,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3、加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保障农田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利用,促进粮食生产健康发展一要切实保护农村水利环境,严格控制工业污染物排放农田损害粮食种植。二要大力研究开发推广无公害农药,降低粮食农药残留量,提高粮食品质和市场竞争能力,保障人民食用安全。三要强化农村生态环境执法管理工作,环保、农业部门要进一步强化责任,对农民反映强烈、造成污染严重的“三废”排放企业坚决给予打击和取缔。保护植被,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提高水土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全力推动农村生态环境事业的发展。

4、通过科技挖潜,提高农业生产水平,确保粮食增产,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我国农业生产要素中至少有三种潜力可以挖掘:首先是生物潜力,即通过新品种的培育、筛选,推广一批重点技术,提高现有生产水平。重点筛选推广近年来新育成的优质高产水稻(如超级稻)、小麦、玉米和大豆等粮食作物新品种,以及配套集成优质高产栽培等新技术。其次是土地质量潜力,即通过改良土地,改造我国目前占耕地面积2/3的中低产田,提高粮食产量。再次可通过提高粮食复种指数,采用温室、大棚、地膜等设施和技术,提高粮食的产出效率。

篇5

[关键词]粮食主产区 粮食主销区 利益协调机制 欧盟共同农业政策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369(2008)5-0016-04

我国现行的粮食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粮食流通体制市场化改革以来粮食产销利益失衡状况,为了对我国粮食产销利益政策措施进行全面地评价,我们有必要同国外较为成熟的利益协调政策模式进行比较。就目前而言,欧盟共同农业政策在保护粮食生产者的利益,稳定农产品价格,有效地促进欧盟粮食生产,保障欧盟整体的粮食安全方面具有典型意义。因此,在本文中,笔者通过回顾我国粮食产销利益协调的主要政策,并与欧盟共同农业政策加以比较,试图从中获得某些启示。

我国粮食产销利益协调的主要政策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城市偏向、工业偏向和市民偏向的政策,导致了粮食主体――农民(生产者)、粮食企业及消费者之间的利益失衡。为了提高粮食生产者的种粮积极性,我国在粮食生产和流通领域采取了一些政策措施来协调粮食产销利益。

1、粮食生产领域的扶持政策

(1)“三补一减”粮食政策。一是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到2007年全国总补贴资金达427亿元,是2004年3倍之多,其中粮食主产省补贴资金所占比重约为90%。二是良种补贴范围和规模进一步扩大。2008年宁夏河套灌区粮食主产区小麦、水稻首次纳入国家良种补贴范围,补贴金额在2007年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了50亿元,补贴全部用于主产区。三是对农民购买或更新大型农机具给予补贴。2007年我国农机补贴实现了“五个扩大”:实施范围扩大;补贴机具种类扩大;补贴试点范围扩大;县均投入规模扩大;单机补贴额度扩大。四是取消了农业税,进一步减轻了农民负担。

(2)增加对粮食生产的投人,促进粮食产业发展。从传统的单纯强调粮食产量转向从产业链角度推进粮食产业发展。一是提高粮食产品附加值。大力发展粮深加工,并在技改贴息、税收优惠、财政资金等方面给予扶持;鼓励在粮食产区发展畜牧业,促进粮食转化,从财政资金和政策性金融两方面给予扶持。二是推动产销区的协作。鼓励粮食主产区到粮食主销区建立粮食销售基地、发展粮食加工,也鼓励粮食主销区到粮食主产区建立粮食生产基地、兴建粮食仓储设施。目前,浙江、广东、福建等粮食主销区同黑龙江、吉林、江西、湖南等粮食主产区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粮食流通领域的相关政策措施

(1)粮食保护价收购政策。以保护价收购粮食政策最早于1997年开始使用,是我国粮食主产区覆盖面最广、效果最直接的一种政策措施。1998年6月6日,国务院第244号令,颁布了《粮食收购条例》,其中明确规定:收购粮食必须严格执行国家的价格政策,国家对粮食收购实行保护价制度,以保证农民和其他粮食生产者出售粮食,能够补偿生产成本,并得到适当收益。保护价的原则由国务院确定,保护价的具体水平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制定,报国务院备案。定购粮食的收购价格,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依据下列原则确定:①市场粮价高于保护价时,参照市场价格确定;②市场粮价低于保护价时,按照不低于保护价格确定。

然而,由于保护价收购政策自身的缺陷以及执行过程中的偏差,粮食生产者并未从中得到太多实惠,卖粮难问题仍然没有解决,农民的粮食依旧是卖不上价钱。此外,保护价收购政策给主产区政府带来了沉重的财政包袱。由于主产区粮食种植面积大,政府每年不得不将大量的财政用于粮食收购,加上主产区本身经济不发达,财政收入有限,使得主产区政府难堪重负。

(2)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1998年初国务院颁布了《关于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决定》及有关配套文件,要求按照党的“十五大”提出的目标和要求,加快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步伐。有效地保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消费者的利益,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符合我国国情的粮食流通体制。2004年国务院召开了全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工作会议,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意见》和《粮食流通管理条例》;有关部门下发了《实行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调整粮食风险基金使用范围的实施意见》、《国有粮食购销企业财务挂账处理意见》和《粮食收购资金贷款管理办法》等配套文件。这些政策文件和法律法规为全面推进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推动了粮食流通体制的深化。

欧盟共同农业政策产销利益协调机制模式

1、建立共同粮食基金,为共同农业政策的实施提供资金保障

欧盟的前身欧洲共同体在1962年1月根据《罗马条约》的规定,设立了一个数额庞大的“欧洲农业指导与保证基金”(以下简称“农业基金”)。农业指导保证基金支出成为欧盟总预算的主要开支,一直占总预算的60%~75%,上世纪70年代这一比例曾高达90%。农业指导保证基金又有两部分组成。保证部分用于农产品市场管理,主要开支项目为:农产晶的出口补贴,农产品干预收购;指导部分用于农业结构改革,主要开支项目为:结构调整措施,地区发展措施及环境保护措施。目前农业指导保证基金中,用于价格支持的保证部分约占90%~95%,而用于农业结构改革的指导部分仅占5%~10%。从欧盟农业指导保证基金的筹集和使用结果来看,实际上是欧盟成员国内工业发达,农业生产不足的国家(英国、德国、意大利)对基金的贡献大,耗用的基金少,成为农业基金的主要贡献国。相反,欧盟成员国中工业发达,农业生产过剩的国家(法国、荷兰、西班牙)对基金的贡献小,而对基金的耗用大,成为农业基金的主要享用国。为粮食安全,欧盟内缺粮成员国不得不付出额外的成本。

2、利用共同粮食基金协调粮食主产国与主消费国利益,保障粮食安全

欧盟通过建立共同粮食基金,能在很短的时间内提高农业生产率、提高农民收入、稳定农产品价格和保障供给,确保欧盟整体粮食安全,共同粮食基金协调粮食主产国与主销国利益这一利益协调机制模式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欧盟共同农业政策产销利益协调机制通过共同粮食基金的筹集与使用的非对称机理来实现粮食主产国与粮食主消费国的利益协调,使得粮食主消费国的利益向粮食主产国转移,粮食主消费国为“粮食安全”买单,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农产品价格,保障粮食的稳定供

给,实现欧盟整体的粮食自给率和粮食安全。

欧盟各成员国对农业基金的负担以及从农业基金中受益的情况是不同的,共同农业政策的基本原则之一是资金共同负担,所有成员国按规定要承担财政责任。法国负担欧盟预算的17.5%,欧盟为法国的花费占总预算的17.7%,基本相抵。但法国是共同农业政策的最大受益者,得到欧盟农业补贴的1/4。在指导部分支出中,法国也受益较多。意大利在保证支出中所占份额最初几年不大,1966年后逐渐增加。荷兰的情况与意大利差不多。德国在保证支出中所占份额最初几年很少,1967年后趋于增加,但仍然不及法国和意大利,有些年甚至不如荷兰。可是,如果就对于共同体的财政负担来说,德国的负担却历来是最重的,德国承担了欧盟预算的29.2%,却只能从欧盟得到14.8%的回报。“英国人口多,贡献的增值税多;英国是传统的农产品进口国,贡献的进口差价税多,英国是主要贸易国,贡献的关税也多;但英国的农业比重小,自给率低,几乎没有剩余农产品需要干预收购和补贴出口,因此它从预算中分得的比重自然也很少。所以只要农产品干预收购和补贴出口的费用降不下来,英国和德国在共同体预算中付多得少的局面就将继续下去”。

从欧盟共同农业政策看我国粮食产销利益协调政策的主要缺陷

1、欧盟共同农业政策简评

在当今尽管欧盟整体粮食自给率已经实现完全自给并有余粮出口,但是在欧盟内部各成员国之间粮食自给率是不同的,欧盟作为整体不存在粮食安全问题,但是各成员国之间的粮食安全状况不同,粮食安全和粮食供求的区域不平衡性十分显著,具体表现为:欧盟内部粮食主产国的粮食能够充分自给,如法国,并不存在粮食安全问题,粮食主产国的国内粮食生产供给远远大于国内粮食需求,存在余粮;而作为粮食的主消费国,如德国,粮食自给率很低,国内粮食生产供给相对于国内粮食需求明显不足,存在粮食安全问题。在建立共同农业政策的基础上,欧盟通过建立共同粮食基金,通过共同农业政策产销利益协调机制模式,利用粮食共同基金筹集与使用的非对称性机制使得粮食主消费国的部分利益向粮食主产国转移,保障粮食生产者的收入,促进粮食主产国粮食生产的积极性,稳定粮食生产。粮食主销国通过向粮食主产国提供资金支持方式来保障粮食生产者和粮食主产国利益,保证欧盟内部粮食主产国为粮食主销国保障粮食生产,为自己的粮食安全“买单”,利用产销利益协调机制实现欧盟内部各成员国的粮食安全。

2、我国粮食产销利益协调政策措施的缺陷与不足

(1)粮食产销区之间利益协调政策缺乏。目前我国粮食虽然总量上基本能够实现平衡,关键的问题是在区域上粮食生产与需求不平衡,由于各地在粮食生产资源禀赋和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当前我国粮食供求的区域不平衡性十分显著,因此粮食产销利益失衡将对我国粮食安全的长期保障问题构成潜在的威胁。粮食供求区域不平衡性主要表现为:北方粮食生产增长较快,中部地区相对稳定,东南部地区生产滞后于消费增长,全国粮食产销格局由过去的“南粮北调”转变为“北粮南运”。从全国来看,据国家粮食局调查,2003年全国跨省粮食流通数量接近2000亿斤规模。江苏省的苏北、安徽和东北三省等省份和地区的粮食生产量很大,能够实现充分的粮食自给,同时并有余粮,但是长江三角洲的上海市、江苏省的苏、锡、常和浙江省的杭、嘉、湖地区粮食生产量小余粮食需求量,供需缺口大。为此,要通过建立粮食产销区长期稳定的供销协作关系,促进国内粮食产销区域平衡。

这一总量供求平衡而区域间生产与需求不平衡问题的解决依赖于粮食流通问题的解决,但是在我国目前粮食流通中存在粮食主产区利益向粮食主销区转移的利益失衡情况,粮食主产区利益流失具有严重的危害性,而要改变这种不利于粮食安全的局面,就需要协调粮食产销区利益。然而,当前的粮食产销利益协调政策措施主要集中于保护农民利益,在主产区与主销区之间利益协调方面的政策措施缺乏。

(2)粮食产销利益协调政策措施手段单一。前面已经指出,当前我国粮食产销利益协调最主要的政策措施是粮食保护价收购政策和粮食直补政策,政策措施手段单一。而欧盟共同农业政策除了通过价格机制外,还通过市场机制、货币补偿机制、欧洲农业指导与保证基金和共同市场组织等来协调粮食产销利益。因此,我国粮食产销利益协调政策措施手段单一,进而造成政策措施效果也相对不明显。

欧盟共同农业政策对我国构建粮食产销利益协调机制的启示

1、欧盟共同农业政策对我国的启示

欧盟共同农业政策产销利益协调机制模式对我国很有借鉴意义,目前我国粮食虽然总量上基本能够实现平衡,关键的问题是在区域上粮食生产与需求不平衡。而区域间生产与需求不平衡问题的解决依赖于粮食流通问题的解决,但是在我国目前粮食流通中存在粮食丰产区利益向粮食主销区转移的利益失衡情况,由于粮食产销区之间定购率、卖议价粮的比例差异以及政策实施的收效甚微,促使粮食主产区的利益向主销区流动。粮食主产区利益流失具有严重的危害性,而要改变这种不利于粮食安全的局面,就需要协调粮食产销区利益。所以正确分析和理解欧盟共同农业政策产销利益协调机制模式,分析欧盟共同农业政策产销利益协调机制模式的运行机制,对于解决我国粮食流通过程中存在的粮食主产区利益向粮食主销区转移的利益失衡问题,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欧盟粮食产销区利益平衡原理及补偿机制值得借鉴,但具体做法不能照搬。值得借鉴的理由是:①道理上说得通,粮食安全成本由缺粮成员国承担,由粮食消费者承担。②补偿机制可行,根据粮食的生产量或种植面积获取补偿。③实施政策理想,共同农业政策实施前,当时的欧共体六国粮食自给率不足80%,实施10年后的20世纪80年代初,自给率达120%,直到目前欧盟成为世界主要粮食出口国。不能照搬的理由是:①补贴项目中价格补贴有违WTO农业规则,特别是出口补贴引起各国强烈不满;②补贴额过大,约400亿欧元,占欧盟GDP的0.5%;③基金来源之一的增值税(vAT),欧盟各成员国由消费者负担,但我国是生产者负担。

2、我国粮食产销利益平衡长效机制构建原理:财政转移支付

借鉴欧盟的经验,建议由国家层而改粮食风险基金为粮食安全基金。基金的来源:①农产品进口关税的全部或某个百分比;②纺织品出口税全部或某个百分比;③工业品进口税的某个百分比;④征地补偿费的某个百分比;⑤GDP或财政收入的某个百分比等。

篇6

按照《国家粮食局关于进一步加强粮食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通知》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粮食流通管理条例》、《粮食流通监督检查暂行办法》等法律法规规定,把握形势、掌握主动、突出重点、集中整治,提升粮食质量安全水平。

二、工作重点

(一)粮食收购环节质量安全。一是严格粮食收购资格审核制度,确保粮食经营者具备必要的收购条件。对已经取得粮食收购资格的企业,按规定进行定期审核。二是检查粮食购销企业执行国家粮食质量卫生标准和相关政策的情况,执行质价政策的情况,严厉查处压级压价、克斤扣两等损害农民利益的行为。三是对取得粮食收购资格未签订粮食质量安全承诺制度的企业一律重新签订承诺制度。四是加强粮食入库出库质量检验,建立健全粮食质量档案,规范粮食经营的出证出票、索证索票制度。

(二)粮食储存环节质量安全。一是对各级各类库存粮食质量进行检查,要根据《关于转发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省粮食局、省财政厅、农发行省分行鲁粮检[2012]13号文件的通知》(临粮检〔2012〕3号)的要求,有仓必到、有粮必查,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要分析原因,查清责任,立即整改。二是要结合安全生产工作,严格储粮药剂使用规程,进一步规范储粮药剂的管理,建立储粮药剂购买、使用备案制度,严禁滥用、超量使用储粮药剂。三是要加强对高水分粮食的收储和运输管理,及时消除质量安全隐患。

(三)政策性供应粮食质量安全。把军供粮等政策性粮食列为本次专项整治工作中。一是要组织对所有政策性供应粮食的原料采购、加工、包装、储存、运输和配送、销售全过程的检查。二是对军供站(点)供应的粮油食品进行全面质量检查,对存在质量安全隐患的产品一律下柜,严禁出售。到今年底,政策性供应粮食质量合格率达到100%。

(四)粮食出库销售环节质量安全。一是加快建立、完善粮食经营、转化用粮企业经营台账和质量档案制度,到今年底,纳入粮食统计范围的粮食经营企业建立经营台账和质量档案的比例要达到100%。二是严格执行粮食销售出库质量检验制度,对超过正常储存年限的陈粮,在出库前必须经过有资质的粮食质量检测机构进行质量鉴定和卫生检测,出库检验出证率要达到100%。三是加强粮食批发市场质量检验检测系统和质量监测制度建设,加强成品粮进货、批发监管,确保粮食消费安全,粮食批发市场的成品粮要100%纳入质量安全监测范围。

三、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全市粮食质量安全工作,实行市粮食局统一领导,各县区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负责的原则,建立工作责任制。具体责任分工:市局负责全市粮食质量安全工作的指导和督促,负责组织对各地开展粮食食品安全工作情况进行督查;各县区粮食局负责本县区粮食质量具体工作的实施,督促辖区内粮食经营企业开展食品安全工作,并对存在问题进行整改。

各县区粮食局要建立健全工作机制、细化方案,做到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直接抓,指定牵头科室和人员具体抓。将食品安全工作任务和责任落实到粮食企业。对在工作中失职渎职的有关责任人要严肃查处。

(二)依法办事,协同配合。各县区粮食局要严格按照《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和《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等法律法规,依法履行粮食质量监管职责,从严查处违法违规行为。要在当地政府的领导下,密切与农业、卫生、质检、工商等有关部门沟通交流,加强信息通报,建立合作机制,形成监管合力;要建立上下联动、部门联动、区域联动的工作机制,在当地政府的统一指挥下,按照粮食质量安全工作方案要求,群策群力,积极开展工作。

篇7

关键词:粮食经济;粮食安全;粮食产量;经济发展

在我国快速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时期,我国粮食经济也得到了非常迅速地发展。我国粮食经济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它经历了自由购销时期、统购统销时期、双轨制时期、全面走向市场转轨时期以及全国粮食购销市场化基本定型时期。每一个时期的粮食经济都具有各自的特点,而且我国粮食经济的影响因素有很多,针对我国现有的粮食经济发展状况要制定专门的粮食经济政策,并且采取有效的措施来促进我国粮食经济快速发展。

一、我国粮食经济及其政策发展历史分析

1.我国粮食经济发展特点

纵观我国粮食经济发展全过程,我国粮食经济发展具有很多的特点,其中比较典型的特点主要几个方面:第一,我国粮食经济发展的特点主要表现为粮食产量增长速度大于人口增长速度。我国粮食从1949年的1.1亿吨增长到2002年的5亿吨,粮食增长了3倍多。而人口数量由原来的5.4亿增长到12.6亿多,同比增长了1倍多。我国粮食人均占有量也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这说明我国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在不断地提升;第二,我国粮食生产的另一特点表现为粮食生产存在明显的周期性波动。我国粮食产量从1949年到1952年呈稳定增长趋势,而且在1952年达到了粮食产量高峰。粮食产量在1957年达到了另一个产量高峰,但是在1958年到1965年期间发生了严重的粮食危机,我国粮食产量大幅度降低。而在1965年后到1978年粮食产量又呈现了缓慢的上升趋势。在之后的时间里,我国的粮食产量还是呈现出周期性的波动;第三,我国粮食供求平衡主要依靠国家政策调控。政府一直在干预我国粮食供求,采取各种措施(包括增加资金投入、兴修水利、加强农业教育等)来确保粮食供求平衡;第四,我国粮食供需变动及粮食政策调整频率加快。由于我国粮食供需的影响因素很多,所以我国粮食政策调整也在不断加快,特别是受到现代科学技术及经济全球化影响,这个特点表现地更为明显。

2.我国粮食经济发展历史

正确地认识我国粮食经济处于哪个发展阶段有利于促进粮食经济发展,我国粮食经济发展经历了一个较长的历史,我国粮食经济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五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粮食的自由购销时期,这个时期主要开始于建国初期,通过跳动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这使得粮食人均占有量不断地提升,国家实行了粮食自由购销政策;第二个时期是粮食的统购统销时期,这个时期主要开始于1953年,这个时期国家发行粮票,为保证人民生活和大规模国民经济建设的需要,国家实行粮食统购统销政策,采取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方式来实现以农促工目标,粮食权完全由国家掌握;第三个时期是粮食的双轨制时期,这个时期开始于改革开放,这个时期是粮食生产的一个关键的转折点,虽然在这个时期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又得到了提升,但是在这个转折时期出现的问题也比较多,国家处于被动调整粮食政策;第四个时期是全面走向市场转轨时期,这个时期开始于1998年,这个时期多次进行了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第五个时期是全国粮食购销市场化基本定型期,通过多年的政策改革,我国粮食经济市场化基本稳定。这五个时期就是我国粮食经济的发展历史。

二、我国粮食安全及储备

粮食安全和粮食储备是我国粮食经济发展中备受关注的两个问题,对于粮食安全和粮食储备,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发展水平对它们的理解与界定也存在很大的差异。联合国粮农组织对粮食安全的最初定义为人类目前的一种基本生活权利,保证任何人在任何地方都能够得到未来生存和健康所需要的足够食品。虽然粮食安全的概念一直在不停地演变,但是它的核心内容都是保证所有人都有权利得到最起码的营养;而粮食储备是保证一个国家粮食安全的最直接的手段,它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一个国家的粮食安全保障程度,它包括了周转储备和后备储备两部分。

三、影响我国粮食经济的因素

粮食生产能力是粮食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粮食生产能力分为现实生产能力和潜在生产能力。现实生产能力主要说的是通过劳动力、机械、资金等资源投入而获得粮食产出的实际能力;而粮食潜在生产能力主要说的是各种储备形态的生产要素或通过各种宏观调控手段,提高资源要素投入效率。所以在发展粮食经济的过程中,不仅要重视提高粮食的实际生产能力,而且要要不断培养、挖掘和扩大远期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把现实产出与潜在产出充分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我国粮食经济快速发展。并且在粮食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受到很多因素影响,这些因素主要有资源因素、环境因素、人口压力、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技术因素、政策因素、储运因素、加工因素、世界粮食经济影响等。

四、我国粮食政策取向及措施分析

我国粮食经济已经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虽然粮食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比例在逐渐地减小,但是粮食经济的战略地位是不容忽视的,所以国家在政策上还需要不断地重视粮食经济的发展。我国粮食经济发展进入新的阶段,这就意味着原来的某些经济政策已经不适用了,为了促进粮食经济的新发展就需要确定新的粮食政策取向。抉择新的粮食政策和举措,要既否定传统的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又摒弃完全放任自由的市场经济体制,要把宏观平衡与微观搞活相结合。根据粮食经济新的发展规律制定出适合当下粮食经济发展的新政策,新政策措施主要围绕自然资源合理利用与保护、引导消费结构和生产结构调整、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以及深化国有粮食企业改革等内容进行。

总之,我国粮食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容忽视,我国粮食经济的发展经历了不同的历史时期,而且每个时期的粮食经济都具有自身发展特点。而且粮食经济发展过程中,粮食安全和粮食储备是两个备受关注的话题,同时为了促进粮食经济的发展,国家粮食政策要跟上。

参考文献:

[1]王翠,李同宁.我国综合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分析[J].科技与管理,2011(02):12-14.

篇8

一、上半年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及所做重点工作

(一)上半年目标任务完成情况

上半年,国有粮食非购销企业改制面达100%,完成改制企业9个,占目标9个的100%;全县粮食购销企业完成粮食购销总量4300万公斤,占全年任务5100万公斤的84%;粮食订单收购量1500万公斤,占全年任务1680万公斤的89%;国有及国有控股粮食企业剔除历史包袱后实现盈利138万元,占全年目标任务280万元的50%;城镇连锁经营及农村服务网点增加4个,占全年目标任务6个的67%;实现“四无”粮油率达95%以上。全面执行粮食政策,切实推进依法管粮,党风廉政和政风行风建设取得新成效,无群体性(上访)事件发生,无重大、特大安全事故发生,强化全局观念,又好又快完成上级交办的工作任务。

(二)上半年所做的几项重点工作

1、夏粮收购工作准备充分,开局良好。今年,国家继续对粮食主产区实行小麦最低收购价收购政策,为确保种粮农民积极性,把国家惠民政策落到实处,粮食局立足“五早”全面做好夏粮收购准备工作。一是仓容早准备,通过挤、腾、并、转、建、跨省移库和竞价销售等办法腾出仓容3000万公斤,新建四座粮仓新增仓容2500万公斤,全县共计准备仓容5500万公斤。二是资金早筹措。根据夏季收购任务,意向申请贷款8000万元。三是人员早培训。今年国家启用新的小麦质量标准,县粮食局积极组织20余名验质人员到省、市参加新标准培训,并组织全县粮食收储企业统计、财务、防化、生产安全人员进行业务岗前培训,全面提升业务技能,实行持证上岗。四是器材早添置。全县粮食企业新添小麦硬度检测仪5台、地上笼3000余米、粮食输送机3台、粮食振动筛5台、电子测湿测温仪20余台。五是粮源早联系。收储企业积极组织人员到粮食主产区联系新老客户,实行预约收购和订单收购,确保收购任务完成。

今年,小麦最低收购价收购预案启动后,县粮食局根据省、市政府安排迅速召开全县小麦最低收购价收购工作会议,对收购工作进行了安排和部署,各收储企业立即展开收购工作,截止6月底全县共收购小麦2000万公斤,实现收购工作开门红。主要做法:一是领导重视。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夏粮收购工作,成立了以县政府余自明副县长任组长,县政府办副主任、粮食局局长、农发行行长任副组长,县财政局、工商局、技术监督局、发改委、商城国储库、托市粮监管办相关负责人为成员的夏粮收购工作领导小组,对全县夏粮收购工作进行组织、协调和管理,为做好收购工作提供了组织保障。二是强化宣传。今年国家对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进行较大调整,特别是执行新的小麦质量标准、新的收购价格、新的质检方式。为此,县粮食局及时通过电视、新闻等媒体进行政策宣传,并制作宣传标语、公告牌近百幅,发放宣传单4000余份,让国家最低收购价政策家喻户晓。三是严格执行政策。各收储企业全部实行价格张榜、样品上台、政策上墙,并设置政策咨询台,做到了质量公开、价格公开、计量公开,各收储企业坚持优质优价原则,不压级压价,不抬级抬价,不收“人情粮”,不向农民打白条,不代扣各种费用和其它款项,严格执行国家收购政策。四是开展优质服务,各收储库点全部设置了茶水站、休息场所、打气筒、医药箱等便民设施,真正做到让售粮群众高兴而来,满意而归。

2、筹措资金狠抓仓储建设,改善储粮条件促进经济发展。今年是执行国家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第三年,由于前二年连续执行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全县粮食库存达到1.3亿公斤,已是仓仓爆满,为了确保今年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的顺利进行,县粮食局积极组织有条件的收储企业进行仓储建设,丰谷、东谷、禾源公司和1770省储库四个企业通过整合资源、职工集资、招商融资多种办法筹措资金600余万元,新建仓房四座,新增仓容2500万公斤,大大改善了储粮条件,扩大了仓储能力,为促进全县粮食经济发展夯实了基础。

3、粮食安全生产工作取得成效。由于06-07年执行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全县粮食企业共收购最低收购价小麦1.4亿公斤,目前全县粮食库存总量达1.3亿公斤(含国储粮、商品粮),库存量为有史以来最高。面对库存量大、储粮条件简陋的新情况,粮食局领导班子,不等不靠,积极采取措施,组织全县粮食系统广大干部职工认真开展安全储粮安全生产活动。一是组织开展春季粮油安全大检查活动,发现储粮隐患及时进行整改。多次召开安全储粮和安全生产工作会议,分析安全生产、安全储粮及粮食监管工作形势,安排部署粮食安全生产工作和粮食监管工作,并组织召开粮食安全薰蒸现场观摩会,培养规范操作习惯,提高安全生产意识,取得了良好效果。二是积极开展科学储粮活动。结合县“十佳百优”竞赛活动,积极组织粮食部门广大干部职工立足岗位开展岗位技术大练兵,争做“红旗仓”和优秀保管员竞赛活动,成效明显。三是切实加强粮食库存监管。粮食局与中储粮潢川直属库联合成立托市粮监管领导小组,对全县库存托市粮进行全方位监督管理,防止储粮隐患。由于领导重视,措施得力,在今年上半年由国家、省、市粮食主管部门组织的多次粮食库存安全大检查中,都顺利通过检查验收,并得到各检查组的好评和肯定。

4、粮食跨省移库和竞价销售出库工作取得新突破。一是积极组织力量完成国家中储粮总公司下达的5177吨跨省移库任务;二是圆满完成托市粮竞价销售18067吨的粮食出库任务。

5、围绕目标抓招商园区粮食物流中心项目建设取得新进展。按照招商引资项目任务,粮食局积极组织力量,狠抓招商引资,上半年,共实现招商引资项目4个,实现招商引资1000余万元。一是在信阳茶叶节上签订了商城千叶春精米深加工项目、商城县华宝茶油开发项目、商城县双丰特种养殖扩建项目,共招商资金500余万元。二是上石桥工业园区千叶春粮食物流中心项目,计划引资500万元。在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中,粮食局立足国家粮食产业政策,结合粮食部门实际,超前思维、超前谋划,以整合粮食部门有效资源为抓手,通过盘活上石桥永丰粮油公司存量资产,拟在上石桥工业园区火车站货运站附近征地近60亩,投资3000万元,分两期建现代化粮食及货物仓房10幢,办公楼一栋,兴建商城县千叶春粮食物流中心,届时库容可达5000万公斤,年货物吞吐能力达10万吨,年产值1亿元以上,年利税可达350万元以上,将成为全县粮食企业的龙头,为县域经济发展增添活力。目前该项目建设前期各项工作正有序推进之中,其中资产盘活项目取得新进展,安置楼规划、资产盘活方案和其他准备工作都取得进展,物流中心征地正与有关部门商洽之中。

6、粮食市场管理依法行政步入新台阶。今年来,县粮食局按照《粮食流通管理条例》赋于的职能和上级粮食主管部门的安排部署,紧紧围绕依法行政依法管粮职能,切实履行对全县市场粮食流通的监督和管理,把依法行政依法管粮职能落到了实处。一是积极开展庆祝《粮食流通管理条例》颁布实施四周年宣传活动。今年是国家颁布实施《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四周年,县粮食局采取各种形式进行了庆祝宣传活动,召开专门会议安排布置庆祝宣传活动,统一拟定庆祝标语30余条发至基层单位,并在县城主要街道悬挂过街横幅80余幅(条),将国家粮食局印制的宣传画张贴到各繁华地带,全县粮食企业各仓库、门店前均悬挂横幅或张贴标语,还在电视台设立粮食剧场,点播电视连续剧进行宣传庆祝,力求达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效果,投入宣传费用10000余元。二是认真做好粮食收购资格许可证发放和社会粮食统计工作。为具备条件的各类粮食收储企业发放粮食许可证26家,积极鼓励各类粮食企业参入市场收购,切实推进粮食收购主体多元化发展,为私营粮食企业和其他社组织建立粮食台帐,把社会粮食统计工作纳入规范化管理。三是切实开展粮食及食品安全专项执法整治工作。粮食局组织开展了粮食收购许可证、托市粮库存专项执法检查,还组织开展了粮食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把好粮食食品安全关,积极营造合法经营、放心消费氛围,切实维护粮食流通秩序。

7、保障供应,稳定粮价,主渠道作用得到彰显。近年来,针对国际粮价不断飙升,国内粮食市场出现波动的新情况,县粮食局积极组织全县国有及国有控股粮食经营企业,充分发挥国有粮食企业主渠道作用,多途径组织粮源,切实保障我县粮食市场供应,由于领导重视,供应保障有力,目前全县粮食市场供应充足,价格平稳,人心稳定,经济形势运行良好。

8、加强粮食部门自身建设,树立粮食行业新形象。今年以来,县粮食局新一届领导班子,以制度建设为主线,狠抓了自身建设。今年根据工作需要机关内设了七个股室,进一步明确分工,细化责任,避免职能交叉出现扯皮现象,制订出台了七项规章管理制度和工作考核奖罚办法,形成了用制度管人、用制度管事的长效机制,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益,达到了内抓管理,外树形象的良好效果。

9、圆满完成上级交办的其他各项工作任务。一是“六城联创”工作得到扎实开展。县粮食局积极响应县委、县政府关于创建省级卫生城的号召,采取联创工作责任化、联创责任领导化、联创工作经常化机制,切实开展省级卫生县城创建工作,今年粮食局又投资近万元用于美化办公环境,以达到创卫办的总体要求。二是积极组织机关工作人员,参加迎奥运全民健身活动。三是“双联双促”工作得到有效开展。县粮食局利用鄢岗镇千叶春公司仓储、加工、资金优势,与“双联双促”对象户签订订单农业18000亩,建立以企扶农长效机制,切实提高农民收入。四是组织机关工作人员开展向四川地震灾区捐款活动,局机关共捐款5700元,局机关党员缴纳特殊党费3620元。

二、目前粮食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上半年全县粮食部门工作开局良好,进展顺利,部分工作已取得突破,但也还存在着许多不足和实际困难。一是全县粮食企业工作开展不平衡。二是园区千叶春粮食物流中心项目建设力度仍须加强,建设资金仍须多渠道筹措,进度仍须加快。三是请求县政府对上石桥永丰公司存量资产出让中相关税费给予减免,工业园区建设粮食物流中心给予一定优惠扶持政策。四是商城县没有县级粮食储备是一大薄弱环节。年初发生的特大冰冻雪灾和“5·12“四川汶川地震面前,地方储备粮体系建设重要性凸显,建立县级储备,确保突发事件的粮食应急供应,已是当务之急。按照国家规定“产区保持3个月销量、销区保持6个月销量”的要求,我县非农人口10万元,3个月每人每月15公斤口粮,县级储备规模为450万公斤。为搞好我县救灾粮和应急供应粮,确保地方粮食供应安全,关键时期调得动、用得上,申请县政府尽快批准建立县级储备。

三、下半年工作打算和工作措施

下半年,全县粮食部门将继续贯彻落实党的*和县委、县政府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在市局的业务指导下,重点抓好以下五方面的工作:

(一)抓重点,切实做好小麦最低收购价工作。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一是继续加强对小麦最低收购价工作的领导,协调解决收购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和问题;二是加强对最低收购价小麦质量的监管力度,采取局包片领导对各自包片企业小麦收购质量进行自查并及时进行整改,然后由县粮食局和国储库委派收购监管人员到企业进行全程监管,对存在的问题责令企业及时整改,达到国家收购政策要求;三是加大工作力度,力争多掌握粮源,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多收多储,防止出现卖粮难,把党的惠民政策落到实处;四是严格执行小麦收购政策,特别是收购质量、价格、资金管理等政策,严格手续传递,保证收购数量真实、质量良好,达到农民、企业、政府三满意,确保收购任务圆满完成。

(二)抓亮点,加大资产盘活力度,推动粮食物流中心项目建设。继续加大对永丰公司资产盘活力度,切实加强领导,尽早实现存量资产盘活工作,及早上马工业园区千叶春粮食物流中心建设项目。一是加强资产盘活工作领导,抽调局党委成员专门负责协调、指导、管理此项工作;二是尽早落实盘活方案,推进项目进程。三是及早着手粮食物流中心项目的前期规划、设计等基础性工作,努力完成即定的目标任务。

(三)抓安全,切实做好粮食安全生产和防汛工作。当前,正值汛期,狂风暴雨多发季节,面对粮食库存量大,储粮条件简陋的现状,全县粮食部门将进一步落实粮食安全生产工作责任制,克服松懈麻痹思想,立足防大汛、抗大灾、抢大险,以高度负责的心态,落实防汛责任制,做好安全防汛工作,做到仓库有人管,发现问题有人报,出现险情有人救,各收储企业要做到有责任人,有值班人,有抢险队伍,有抢险措施,有通讯设备,有防汛预案,要备足抢险器材,真正做到组织到位,人员到位,措施到位,确保安全渡汛不出问题,确保储粮安全。

篇9

认真落实粮食收购政策,促进粮食生产发展和农民增收

积极做好粮食收购工作,确保农民手中余粮以合理价格及时出售,是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保证农民收入持续增加的有效途径,是粮食部门服务“三农”、落实国家扩大内需政策的重要体现。2009年,我国粮食总产再创历史新高,达到10616亿斤。有关部门认真落实国家粮食收购政策,确保了粮食增产、农民增收。据测算,全国各类粮食经营企业收购粮食5753亿斤,其中国有企业收购3264亿斤,发挥了主渠道作用;国家实施粮食收储政策,拉动市场价格回升,促进农民增收400多亿元,对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扩大农村消费、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当前,资源性税费和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将带来价格上涨压力,粮食生产成本将进一步增加,同时通胀预期使得通过提高粮食价格促农增收的空间缩小,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和促进种粮农民增产增收难度加大。党中央、国务院强调要更加注重民生、保持社会和谐稳定,提出要把改善农村民生作为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重要内容,把扩大农村需求作为拉动内需的关键举措。在种粮收益仍是当前农民收入重要组成部分的情况下,抓好粮食收购工作就成为“增收惠民生”的重中之重。为此,需要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严格执行粮食收购政策。今年,国家将继续较大幅度提高小麦、稻谷最低收购价格。各有关部门要认真落实国家粮食收储政策,加强对收购工作的指导和督促检查;各收购政策执行主体要严格质价政策,不得压级压价损害农民利益,也不得抬级抬价损害国家利益,努力做到让农民满意、让党和政府放心。

不断提高收购服务水平。积极做好政策宣传,接受农民咨询,提供信息服务,增设收购网点,千方百计方便农民售粮。特别是在售粮高峰期间,要尽量缩短农民排队等候时间,努力做到随到随卖,为农民提供热情、周到的服务。

继续推进农户科学储粮。抓好农户科学储粮工作,减少农户储粮环节损失,方便农民根据市场行情选择合适售粮时机,增加农民种粮收益。继续加大支持力度,积极筹措落实资金,强化项目管理,搞好技术指导和服务,确保农户科学储粮专项建设达到预期效果。

切实加强粮食市场宏观调控,保障市场供应和价格基本稳定

2009年和今年初,受国际金融危机、严重自然灾害等不利因素影响,国内外农产品市场异常波动,实施粮食宏观调控、保障国内粮食供给和价格基本稳定遇到重大考验。各级粮食部门通过加强中央和地方储备粮轮换、向受旱灾地区和主销区移库、收购管理、加强粮油市场监测预警、适时安排政策性粮食竞价销售等措施,有效稳定了粮油市场供应和价格。今年,粮食宏观调控要按照“稳粮保供给”的思路,立足于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和增强调控市场能力,综合运用储备调节、进出口、产销衔接等措施,实现粮食供求总量、品种结构、区域布局基本平衡,确保粮油市场基本稳定。

加强储备粮管理。切实加强对中央储备粮的行政管理和监督检查,完善储备轮换机制,优化储备区域布局和品种结构,适时增加稻谷储备数量。继续推进中央储备粮轮换通过规范的粮食批发市场公开进行,使轮换与宏观调控要求相适应。进一步加强地方储备粮体系建设和规范管理,充实粮油储备规模和应急成品粮油储备。

稳定粮食市场供应。继续做好政策性粮食销售,根据市场形势把握竞价销售的节奏和力度。做好政策性粮食跨省移库工作,充实薄弱地区库存。引导和支持粮食产销区之间建立多形式、深层次、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认真落实国家农产品进出口政策。促进粮食总量、品种结构和区域供求基本平衡,切实维护粮食市场和价格基本稳定。

加强调控能力建设。引导国有粮食企业积极入市收购,多掌握稻谷粮源,增强调控的物质基础。进一步完善粮食应急体系,细化和完善粮油储备应急动用方案,健全应急加工和供应网点体系。继续完善军粮供应管理制度,推进应急保障机制和设施建设。加强全社会粮食流通和加工业统计工作,组织好社会粮油供需平衡调查,做好粮食市场监测预测、信息和舆论引导工作。

提高调控市场效率。认真开展粮食成本利润调查,建立调查长效机制。研究制定合理的粮食价格政策,完善粮食价格形成机制。密切关注国际国内粮油市场变化,认真分析市场形势,增强对粮食市场价格走势的判断和把握能力,提高粮食宏观调控的预见性、灵活性。完善全国粮食竞价交易系统,提高粮食市场调控的效率和能力。

大力发展现代粮食流通产业,推进粮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近年来,在国家政策推动下,粮食流通产业发展取得积极进展,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和发展步伐加快,市场竞争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显著提高,但与粮食流通工作实际需要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要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今年,中央提出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任务。粮食部门要深入推进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和发展,促进粮食产业结构升级,把发展现代粮食流通产业作为推进粮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举措抓好抓实。

推进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和发展。加大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力度,推进战略性调整;抓好富余职工分流安置工作,落实社会保障和再就业政策,切实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支持企业创新体制机制,增强购销服务功能和市场竞争力。鼓励和支持多元市场主体参与粮食经营,发挥其发展经济、搞活流通、增加就业的积极作用。指导国有粮食企业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增强盈利能力。

加快发展粮食产业化经营。加大对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全面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带动农民增收能力。有条件的地区要依托粮食产业化发展企业集群,建设粮食物流和产业园区,提升粮食流通产业发展水平。进一步推进“放心粮油”进农村、进社区活动,抓好示范企业建设,引导和带动全行业共同发展。

加强粮食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建设项目管理和配套资金落实,科学规划布局,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加快仓房维修改造和仓储设施更新,改善粮食储存条件。继续落实粮食市场体系建设规划,加快建设粮食现代物流体系,提高粮食流通效率。

提高粮食行业科技水平。落实国家产业调整振兴规划,推动粮食加工业结构调整升级,引导粮油加工业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提高科技含量和附加值。继续加强粮食行业科技创新体系和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推动绿色储粮等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和高技术产业化重点项目实施,引领行业科技进步。

着力抓好粮食流通体制机制建设,夯实粮食安全制度基础

当前,世界农产品贸易竞争加剧,价格波动频繁;我国农业和农村正经历着深刻变化,农业资源环境和市场约束增强,农业比较效益下降,保持粮食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粮食安全面临更加严峻、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面对新形势新挑战,各级粮食部门必须始终保持清醒头脑,不断完善和强化确保粮食安全的各项政策措施。在粮食流通方面,应着力抓好体制机制建设和战略发展规划。

利用清仓查库成果,健全库存管理长效机制。粮食储备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物质基础。为摸清粮食库存家底、提高库存监管水平,2009年国务院组织开展了全国粮食清仓查库。清查结果显示,全国粮食库存数量真实、质量良好、储存安全。今后,要进一步总结库存管理经验,完善和落实粮食库存“在地检查”原则,探索建立与粮食事权相适应的库存监管机制;创新库存检查方式方法,增强粮食库存监管工作透明度和公信力;健全粮食库存管理长效机制,推动粮食库存管理工作再上新台阶。

加强粮食行业法治建设,推进依法管粮。认真抓好《粮食法(草案)》研究起草工作,继续贯彻执行粮食流通管理条例、中央储备粮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不断加强粮食监督检查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粮食库存管理和监督检查责任制,组织开展面向全社会的粮食流通监督检查,重点加强对政策性粮油库存和购销活动的监督检查。加强粮食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和制度建设,落实粮食质量安全地方责任。完善粮油仓储制度体系,健全新型粮油仓储管理机制,抓好粮油仓储管理办法落实。加强粮食行业安全生产管理,落实粮食仓储管理规范化的长效机制。

篇10

【关键词】粮食安全影响因素存在问题对策

一、对粮食安全的认识

粮食安全是一个不断丰富、充实和深化的概念。1974年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在世界粮食大会上提出粮食安全即保证任何人在任何地方都能得到为了生存与健康所需要的足够食品。我国关于粮食安全的概念提出始于1992年,将粮食安全定义为能够有效地提供全体居民以数量充足、结构合理、质量达标的包括粮食在内的各种食物。

本文的重点在于研究杭州的粮食数量上即粮食供给上的安全。

二、影响粮食安全的主要因素

1.影响粮食安全的生产因素。粮食生产安全与资源、投入等因素有关。一是耕地资源减少。耕地的数量和质量决定着粮食生产可能的规模和粮食产出率的高低。近年来由于建设用地、农业内部产业结构调整及灾害损害等原因,耕地大大减少。二是自然灾害影响。我国农业至今尚未摆脱靠天吃饭的局面,特别是南方的水灾和北方的旱灾仍是制约粮食生产的一个重要因素,并且随着人口压力的加大和生态环境的恶化,受灾面积和成灾面积都有扩大的趋势。三是农业科技和机械化水平落后。由于耕地减少的趋势难以扭转,粮食的增产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及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转化。农村薄弱的基础设施及落后的农业机械化水平构成了粮食生产安全的又一危险因素。

2.影响粮食安全的流通因素。流通安全主要涉及粮食流通体制、价格体系、储备体系、补贴制度等方面。一是价格体系。粮价决定农民种粮收益水平,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政府需要对主要粮食品种采取价格上的宏观调控,政府要通过相机逆向操作,减少粮食价格波动对产量和需求量的冲击,促进粮食生产的稳定发展,增加粮食安全程度。二是储备体系。粮食安全居我国三大战略安全之首,而粮食储备是粮食安全体系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确保粮食持续、均衡、安全供应的重要手段,是解决粮食安全的有效应急措施。建立粮食储备,可以调剂余缺,起到“蓄水池”的作用。目前我国储备粮一方面地区分布不尽合理,另一方面轮换机制不够科学。三是粮食流通体制。粮食流通安全是实现粮食安全的重要因素,由于目前产销区格局分布欠合理,粮食主产区的生产较为集中,保障销区粮食供应,运输成本会大大增加,所以粮食物流技术对粮食安全的影响也日益突出。

3.影响粮食安全的应急加工能力因素。粮食安全除了受粮食生产能力、流通体系完善程度影响外,应急加工能力对粮食安全也起着重要影响。一是应急加工设备、人员、资金保障。出现粮食危机时,需要动用应急加工设备和应急资金,足够的应急生产线、应急工作人员都要有所保障。二是应急加工粮食企业的粮源保障。主销区的粮食加工企业如果粮源不足,就很难承担应急状态下的粮食加工任务。因此,有必要以粮食储备库为依托,建立规模化的粮食加工基地,对条件成熟、基础较好的加工企业进行资源整合,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扶持。

三、杭州市粮食安全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增产受制约,需求呈刚性,产需缺口继续扩大。杭州是缺粮地区,实现粮食稳定增产十分重要。目前的粮食产量主要与播种面积呈正相关,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进,杭州市粮食耕地总量呈快速下降态势,粮食种植面积也难有增加的余地,这就导致杭州市粮食生产难以有大幅度提高。然而粮食的消费需求呈刚性增长,这势必导致粮食的供需缺口越来越大,粮食的对外依存度随之加深,2009年我市三分之二以上粮食靠外购,一旦全球性或全国性的粮食紧缺,我市的粮食供应就会暴露出很大的问题,粮食安全隐患就不能消除。

二是粮食产销合作长效机制尚需完善。近年来,杭州市粮食产销合作关系虽然逐步加强,但仍然是“松散型”的合同利益关系。本地粮食企业与粮食主产区的粮食企业在粮食生产期签订短期的购销合同。由于难以就未来粮食的产量、粮食价格、粮食质量等进行准确的预测,这就决定了主产区和主销区已签订的购销协议面临不确定风险,也就给粮食市场的流通带来不稳定因素。

三是粮食应急加工能力不足。目前杭州市区大米加工企业只有4家,日加工大米能力只有600吨,而杭州市区日均粮食消费量为1300吨,大米日加工能力缺口700吨,现有的粮食加工设备普遍陈旧落后,不能满足应急加工需要,粮食市场一旦异常,储备稻谷不能及时加工成大米投放市场,就会出现“有谷变不了米,有粮吃不上饭”的状况。

四是粮食应急运输的物流保障缺位。目前杭州已在黑龙江密山建立了粮食生产基地和储备粮库,为杭州粮食应急确保了粮源。一旦出现粮食危机,及时将黑龙江的粮食运输到杭州,对缓解危机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综合考虑到运输成本和运输速度,目前粮食主要依托铁路运输,然而,铁路运输的调度权不在地方,由于地方依托铁路运输缺少主动权,一旦需要应急长途运输粮食,就会出现有粮运不进杭州的情况。应急运输的物流缺少保障,将直接影响在粮食主产区建立的应急储备粮库应有作用的发挥。

四、提高杭州市粮食安全的对策建议

销区粮食安全应该是在“安全性”和“经济性”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杭州作为粮食销区,在增产受限的情况下,做大粮食市场是保障杭州粮食安全的基础,加强粮食储备是杭州粮食安全应急保障的关键,建立健全粮源与物流的协作机制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杭州粮食供求矛盾在逐步加剧,保障粮食安全面临严峻挑战,我们可以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增强杭州粮食安全风险防范能力:

(一)坚持科技兴农,严格保护耕地,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粮食生产

1.增加农业资金投入。增加扶持粮食生产的专项资金,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和生产条件,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开发优质高效的粮食品种,提高粮食生产科技含量。加强农业生态治理、降低对农业生态环境的破坏,以提高粮食作物单产;实施粮食增产工程,从“藏粮于库”向“藏粮于地”与“藏粮于技”相结合转变。

2.建立和完善耕地保护机制。进一步完善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依法管护基本农田和标准农田,坚决制止耕地抛荒,防止耕地减少无人负责的现象发生;同时要加强基础设施和地力建设,提升标准农田质量,多渠道多途径加强耕地地力建设,建立耕地地力动态的长期监测网络体系。

3.落实扶粮政策凸显种粮比较效益。继续执行国家农资综合补贴、农作物良种补贴等政策,认真落实省级早稻订单奖励、粮油种植大户直补、订单储备粮价外补贴、种粮大户水稻政策性保险等各项扶持政策。必须把粮食安全与农民增收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出台适合杭州的扶持政策,处理好促进粮食生产与增加农民收入的关系,确保粮食产量。

(二)坚持做大粮食市场,夯实粮食供应基础

1.进一步深化粮食产销合作。按照“政府主导、部门协调、企业为主、市场运作”的原则,抓住机遇,政府要出台更优惠的粮食产销合作政策,鼓励建立相对稳固的合作伙伴,积极探索尝试建立投资式的产销协作。一是建立投资换产品的协作关系,主要由政府组织或牵线以技术投入或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形式支持粮食主产区的粮食生产,以换取一部分对口供应杭州的粮源;二是建立跨区域的独资或股份制的产业化经营公司,实行投资、销售在杭州,生产、加工在产区的经营模式;三是采取租地或直接购买土地使用权的方式,在粮食主产区建立现代农业园区和商品粮基地,实现优质粮食产品的定点生产、加工和返销。鼓励产区粮食经营和加工企业落户杭州。

2.支持从事粮食产业化经营的龙头企业的发展。制定优惠政策,大力引进并培育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粮食产业化经营骨干龙头企业,积极引导和鼓励龙头企业树立品牌意识,加大对粮食深加工的投入,促进粮食加工和转化增值。以市场为导向,发展区域化、专业化、规模化的生产基地。在扩大在杭的粮食采购、储存、销售规模的同时,增强地方政府的调控能力。

(三)坚持科学储粮,有效发挥储备粮调节供给、应急供给作用

参考国际上粮食储备管理的成功经验,杭州的粮食储备体系可以采用政府储备和市场储备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储备监管,落实储备补贴,确保储备粮源,逐步探索“藏粮于企”的粮食储备途径。在发展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杭州粮食储备管理应做到“四个必须”:

1.必须保障政府储备足额到位。政府储备是政府应对粮食危机、调节粮食供应的既重要又直接的调控手段,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其重要性。杭州要确保任何时候和任何情况下政府手中都有足够的地方粮食储备,充分发挥储备粮“蓄水池”和“缓冲区”的重要作用,增强粮食的安全性。

2.必须强化市场储备功能。杭州市政府在投资建设勾庄粮食物流园区粮库、803洞库项目的基础上,要充分利用市场手段,鼓励大型的粮食经营企业落户杭州,鼓励其在杭州新、改、扩建设粮库,出台优惠政策吸引品牌的粮食经营企业在杭州建设粮食加工基地,在杭州市现代物流专项、商贸发展专项等专项资金中安排资金给予企业补助和奖励,通过加强粮食仓储能力建设,确保粮食在杭州本土的市场保有量,有效发挥市场储备功能,确保市场波动时杭州有粮可调。

3.必须建立合理的粮食储备结构,完善原粮、成品粮、应急加工能力三级储备体系。目前杭州市政府粮食储备为21.5万吨,其中小麦6万吨,早籼谷8万吨,晚粳谷7.5万吨(成品粮1.3万吨);杭州市市场粮食储备为成品粮1.4万吨。一旦粮食市场出现异常,杭州市有成品粮储备2.7万吨,按杭州市日粮食消费量为1300吨计算,成品粮储备可维持消费20天。在此基础上,同时通过应急加工可将原粮加工为成品粮,这样形成的原粮、成品粮、应急加工能力三级储备体系,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应对危机。这就要求提高粮食应急加工能力,增强政府调控能力,同时根据居民的消费要求和市场调控的需要,合理调整储备粮品种,适当增加晚粳谷、晚籼谷储备。

(四)坚持发展粮食现代物流,建立健全粮源和物流的协作机制

粮食物流是指粮食从生产、收购、储存、运输、加工到销售服务的整个过程中的实体运动以及在流通环节的一切增值活动。发展粮食现代物流是杭州以市场经济方式确保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

1.培育和发展区域性的物流中心。构建粮食物流中心可以把粮食流通资源按市场化要求重新配合、配置,可以使粮食生产和流通步入良性循环发展的轨道,建立以大规模粮食集散和综合性物流服务为主的现代物流中心,进行功能创新与整合提升,努力将杭州粮食物流中心打造成集粮食批发交易、仓储服务、物流配送、电子商务为一体的大型粮食物流中心。

2.加强粮食应急运输的物流保障建设。为保证在粮食紧张情况下,杭州能将在外省市建库储备的粮食及时运到杭州,铁路、交通、财政等部门为粮食调进、接运、粮食加工应提供火车、汽车运输等方面的支持,包括应急运输工具、应急运输人员、应急运输资金等配备,地方无权调配铁路运输,但应积极向上争取中央运输部门的支持,避免“有粮运不进来”现象的发生。

(五)坚持粮食安全应急反应体系建设,增强杭州粮食应急供应能力

粮食安全是动态和变化的,粮食生产的波动是经常的,公共突发事件也是难以预测的,这就需要建立一个预报准确及时、反应灵敏、措施得力的预警体系。

1.建立粮食安全预警系统。掌握国内外粮食市场行情的变化,在国内、省内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采价点,定期搜集粮食成交交割动态,加强对粮食价格变动规律的研究和分析,建立粮食安全预警系统。

2.增强粮食应急加工能力。从粮食安全出发,政府必须扶持一些骨干粮食加工企业和粮食经营企业。确保粮食不安全时,原粮能通过骨干经营企业、加工企业及时加工成成品粮,并按照政府指令供应市场。因此,在粮食安全时,政府与其签订承储、应急加工的合同,可以日常承储补贴、以优惠价格收购等多种形式对这些骨干企业给予支持,企业完全按市场运作,政府可以按照业务量、粮食品质、获粮途径等多方面对粮食经营企业、加工企业实行星级评定管理,给予分等级进行奖励;在粮食不安全时,政府可以采取支付储备动用补贴、应急加工补贴等形式依托这些企业供应市场,确保安全。

参考文献

[1]吕春雷.粮食安全风险防范机制分析[J].学习论坛, 河南农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2006(11).

[2]粮食主销区市场化改革后粮食安全问题的几点思考.广西粮食经济, 福建省粮食经济学会,2001(6).

[3]单文豪.加强粮食产销协作,确保上海粮食安全[J],上海农村经济,2011(11).

[4] 王跃梅.主销区粮食安全目标与现代物流分析[J].农业经济,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