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粮食安全的看法范文

时间:2023-12-26 18:07: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粮食安全的看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对粮食安全的看法

篇1

关键词:粮食安全;状况;建议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3)05-0162-02

1 粮食安全的重要性

1.1 粮食安全是经济安全的前提

自从人类社会的起源开始,农业就是人类社会生存繁衍的保障。农业是我国的基础产业,关系着14亿人民的生产生活,它是其他产业生存发展的根基和保证。一个国家不论发展何种产业农业粮食问题都必须先行得到解决。没有农业保障和稳定的粮食供给其他产业经济也就无从发展。粮食是人类生存之本,这无关于工业社会还是农业社会,而与粮食安全直接决定于农业产业。农业产业如果得不到良好的保障,那么,与其息息相关的工业服务业等二、三产业必将得到严重的制约和限制,国家整体经济业会发展缓慢。

1.2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保障

在我国的产业结构中农业处于最基础的产业,是我国第一产业。农业生产者是我国生产经营者中基数最庞大的人群。所以如何发展第一产业,如何保障广大农业生产者的利益,如何保证粮食安全就成为了国家的大事。国家安全分为内部和外部安全,外部是战术性的,内部是战略性的。对于外部,粮食安全保障可以稳定经济状况从而提升整体综合国力。在国际交往中不会受到粮食进出口的制约,而受制于外国。对于内部,粮食关系人民的日常生活,更是兴国安邦,人民安居乐业的根本保障。

2 我国粮食安全的现状

2.1 国内粮食生产难自给,威胁粮食安全

农业产业虽然是我国的第一产业,可是近年国内粮食生产能力还是不能很好地满足国内需求。近年来,由于环境破坏严重,生态环境恶化,又加之早涝灾害频频发生导致我国粮食进口量近一步创出新高,大量的进口导致粮食价格进一步的上涨。国内生产量不足,国外进口量递增,就会导致国内粮食的价格随国外粮食进口价格相应提升,这严重影响了现阶段的国家粮食安全。

2.2 落后的农业生产状况,制约粮食安全

从技术角度来看,我国农业生产技术并不先进,对于农业生产技术研究的科研机构也并不多。由于国家科研政策趋向和落实原因,农业科研工作者得不到良好的科研环境和充足科研经费。科研人员的收入得不到改善,农业科研项目就很难长期进行下去。这位提高粮食安全造成了一定阻力。

从经济角度来看,我国对于农业的产业化经营做得还不足,并没有形成真正的相关产业化经营。农业产业纵向发展,没有很好的衔接金融资本和活跃资本的注入。相对于外国农业保险和农业金融模式的运行,我国的农业保险落实情况并不乐观,农业金融避险效果也并不尽如人意。政府落实力度和农业生产的小农思想也都制约着农业的发展,也从而制约了国家粮食的安全。

2.3 农业利润水平低,粮食安全无法保障

由于大力发展国家经济的需要,保证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我国长期实行农业支持工业,工业经济优先发展的政策方针。这就导致了我国长期以来农业生产虽然重要但却不重视的状况,没有政策支持又没有先进的技术保障,造成农业生产规模小,生产经营者利润低的现状。同时,随着工业与农业发展的差距导致了相关于农业生产工具的价格上涨,农业种子、锄具、化肥、农药价格都大幅提升。长期以往,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生产收入水平降低,农业生产者根本利益无法满足,将导致农业粮食生产在根源上无法得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保障就会失去积极意义,也就无从发展了。

3 保障粮食安全的建议

3.1 保护耕地,保障粮食安全

保护优质农业土地,提高粮食的生产能里和生产质量。土地对于国家粮食安全的意义重大,对于农业经济具有基础性的作用,对于农业生产也具有稳定生产的作用。粮食价格的保障依赖于国家通过国家粮库对市场攻击的调节,而粮食价格水平的保障则得益于土地的利用效益,所以要严格地守护好优质高产的农业土地资源。主要方法如下:

(1)农业耕地的保护是坚决不能懈怠的,对于国家经济,是一条必须坚守的底线。各级政府要严格把关,把农业更低的保护落实到每家每户。必须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保证农业耕地质量不恶性下降,保持现有的生产能力,确保全国农业土地资源保持动态的均衡。保护好农业耕地,使其数量不在减少,对于我国粮食生产与安全都意义重大。

(2)在保持现有的农业耕地数量水平之上大力提高单位生产能力。在全国农业耕地总量均衡和不大量开垦新的农业土地的双重条件下,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和粮食质量。各级政府积极推进农业耕地复垦工作和农业土地旧地翻新工作,同时严格控制工程建筑占用土地。粮食产区的政府要针对中小农户加强其小规模土地的生产能力提升,对于农村大量的荒地废地从新利用起来。加大农业产品如:种子,农具,化肥,农药等的质量和价格管控,从各个方面改善农业生产能力底下现状。

(3)大力建设水利灌溉工程,确保农业耕地的在培育和循环使用。自古以来农业粮食的生产都离不开水利灌溉,水利是农业生产的生命之源,也是使土地循环高效使用的基本保证。水利工程并不局限与灌溉功能,更要发挥抗洪抗灾的责任。要建立更够抵抗突发洪灾的水利工程,做到有灾防灾,无灾养地的双重农业保障。

3.2 加强政府调控,确保粮食安全

粮食供给的调控按照各级省、市、县的实际情况做好粮食的储备和调控,构建完善的粮食储备体系。粮食的供给要考虑我国现阶段政策方针的指向,例如随着我过城镇化的进行步伐,农村逐步向城镇延伸发展也就要求粮食供给方向也要从农村转向城镇。把从前粮库主要在县乡地区转向为城市,同时对粮食相关产品的供给如:食用油、农副产品等也要配套转向。对于粮食储备体系的建设要根据地方的财力和粮食消费水平为依据,逐步建立粮食及其相关产品的调控体制和储备体系。加强对于粮食储存安全和调运机制的管理控制。

篇2

市场经济有其产生、发展、成熟的过程。现代市场经济与初期阶段的市场经济不同:后者在实践中显示出盲目性和放任自流性,难免对社会经济带来种种负面影响;前者在吸取初期阶段市场经济弊端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引入了宏观调控的内容,以克服其消极性。市场经济不是万能的。它既有“优化配置资源”的方面,又有“非优化配置资源”的方面,宏观调控正是防止和克服其“非优化”的消极方面。

我国粮食供求应“防少”而不是“防多”

自2006年实行粮食托市收购以来,不少的人们存有担心和疑虑,国家花巨额资金以“托市价格”收购大量农民的余粮,会不会重蹈上世纪90年代后期那样“粮食积压”、“财政负担加重”的覆辙?无疑,这种担心是出于对国家和粮食企业利益的关心,然而却忽略了已经发生巨大变化的国内外环境条件。

从国内外社会经济和地缘经济战略分析,当前状况与十多年前相比已经发生重大变化。所谓地缘经济战略,是从地缘经济空间的角度,综合运用各种经济手段和资源,实现国家重大战略目标。一是国家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前列,财政收入增加,财力增强;二是目前粮食供给有保障,但是供求关系处于紧平衡态势,依然需要持续稳定增产;三是吸取此次世界粮食危机和金融危机的经验教训,在发挥市场经济机制配置资源基础作用的同时,必须对其加强宏观调控;四是粮食丰收后,市场粮价预期下降,农民收入增长难度加大,国家必须用“看得见的手”、以最直接的方式保证农民增收;五是世界粮食危机和粮食价格下跌导致国际粮价波动起伏,国际农产品市场的不稳定性对国内粮食价格可能会产生传导影响作用。面对如此复杂的新形势,国家既具备客观条件、又有必要采取积极的粮食宏观调控举措。这是极为重要也是非常必要的。

从中长期发展趋势判断,我国粮食供求矛盾的主要方面是“防少”,而不是“防多”。在客观认识我国目前粮食安全是有保障的同时,更要清醒判断,我国中长期粮食安全隐伏着风险因素。一方面人口众多、并不断增加,粮食需求量还将不断增长,解决粮食供求问题只能主要依靠自力更生;另一方面耕地资源稀缺、且呈下降趋势,加之水源、能源短缺,也使粮食进一步增产的难度加大。日益加剧的资源约束和市场约束与不断增长的粮食需求形成鲜明对比。这种基本国情决定,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中长期战略方针应是,稳定持续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健全完善现代粮食流通体系,在生产提高的基础上适度增加粮食储备。换句话说,从中长期判断,对于一个拥有13亿人口、农业粮食基础还薄弱、多重约束日益加大的国家而言,粮食供求更应避免出现数量上的减少,并适当增加国家粮食储备量。这是我国制定粮市产业发展战略的基本出发点。

在最近传来世界粮食价格下降和我国粮食总产量“六连增”之后,人们对“粮食积压”问题的疑虑更加重了。就我国实际情况看,这种担忧是不必要的。首先,我国粮食供求整体上依然呈现紧平衡态势,不存在产生“粮食积压”的条件。其次,从我国国情、粮情出发,国家需要适量补充粮食储备,这样才能做到“手中有粮,心里不慌”。第三,随着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进程的推进,城乡居民的食物结构将会日益改善,对动物蛋白食品的需求量也将会扩大,与此相应饲料粮的消耗量将会增加。第四,粮食深加工业对粮食的需求量巨大,适度发展粮食深加工业可消耗大量玉米,并有利于粮食安全。那种一方面担心“粮食积压”,另一方面又限制粮食深加工业的政策是不可取的。还要说明的是,即使由于种种原因可能出现粮食暂时多余的情况,国家还可以作为“临时库存”,这是重要的战略物资。所以,国家及时采取的这一重要举措,对于粮食市场价格的走势和农民增收肯定会起到重要支撑作用。

实施粮食托市收购物有所值

从社会经济全局着眼,国家为托市收购粮食提供必要的支出是“物有所值”。国家实施托市收购政策,由执行主体中央储备粮管理总公司向农行“统贷统还”,并按照规定支付利息。此外,中央财政对托市收购粮食提供保管费用补贴和利息补贴。仅从中储粮总公司2005到2006年的结算看,就托市粮食的“购与销”环节核算,共赢利2.7亿元。在这两个年份,中央财政提供的财政补贴总金额为158亿元,其中粮食保管费用占72亿元,贷款利息占86亿元。平均每吨的保管费用近67.4元,平均每吨支付利息80元。从启动粮食最低价收购以来,中央财政提高的补贴主要用于支付农发行利息和粮食安全保管上,所花的钱真正用到了刀刃上。

在市场价格低迷条件下,国家采取托市收购举措花费一定资金,增购一批余粮,收到了巨大的、多方面的社会经济效应。其一,保障农民种粮不亏本,且能增加收入,扩大农村消费能力,进而促进宏观经济良性循环;其二,保障粮食供应充足,市场稳定,民生稳定,社会稳定;其三,保障粮食市场秩序正常,促进农民进入粮食流通领域,促进粮食经纪人队伍发育成长。其四,保障国家掌握足够粮源,增强应对世界粮食危机和金融危机的能力,有效提高国家粮食安全度。实际上,100多亿元的补贴在我国现在的财政收入中所占比重并不大,我国国力完全能够承担这笔费用,算不上什么“财政负担”。

粮食“适度储备”为上策

粮食储备是国家为加强宏观调控、平衡市场、调节丰歉、保障粮食安全的一项基本建设,特别是对于应付特大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必不可少。这是世界各国通用的一个有效举措。从上世纪90年代初我国建立粮食专储制度以来,对于粮食宏观调控发挥了积极作用。然而,从建立国家粮食储备以来一直存在争议,主要是对我国应该建立多大规模的储备粮有不同看法。客观而言,我国这项新创的制度还不健全,还未充分发挥其功能,存在一些需要继续完善的问题。例如,国家粮食储备规模、储备品种及地区分布等都需要进一步研究。那么,我国应该建立多大规模的国家粮食储备为适量?

各国的国情、粮情不同,所建立的粮食储备规模各不相等。无疑,充足的国家粮食储备规模和合理的粮食储备结构是加强粮食宏观调控的基础。然而,国家粮食储备并不是“多多益善”,而应该“适度储备”为上策。所谓“适度”,指“规模适中”、“结构适宜”、“品种适用”、“分布适当”。

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粮食储备量应该适应本身的需要。考虑到我国幅员广大,人口众多,农业基础脆弱,消费水平较低,自然灾害频繁等条件,我国的粮食储备量应高于FAO(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提出的粮食安全数量标准。按照FAO规定的粮食安全警戒线计算,我国的粮食储备数量应该是8500万吨到9000万吨。其中,粮食后备储备应该是2500万吨,周转储备应该是6000万吨到6500万吨。从我国各种经济、社会和自然资源的实际条件出发看,这一标准显然低了。我国粮食储备数量的安全警戒线应该高于FAO确定的17―18%的标准线,以提高到相当于全年粮食总消费量的25%―30%为宜。目前,我国粮食的年总消费量大体为5亿吨。按此标准计算,我国国家粮食储备量应该保持在1.25亿吨――1.5亿吨(2500亿斤―3000亿斤)为适当。其中,国家后备粮食储备保持相对稳定,数量为7500万吨,其余5000万吨―7500万吨为粮食周转储备。这一数量能够满足国家在各种条件下的粮食需求,充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粮食是既有自然风险、又有市场风险的产业,受制于千变万化的市场供求关系。粮食总储备量依据具体市场供求关系变化而相应增长和下降是正常的。粮食总库存量不足当然不行,但也不是多多益善。当粮食总供给和总储备量严重超过市场需求量时,不仅会导致人力、物力与财力的严重浪费,而且会对粮食市场造成巨大压力,特别是严重抑制粮食市场价格,造成“谷贱伤农”。这种不正常局面不仅不利于粮食安全,而且有害于国家粮食安全。

国家粮食储备应当保持合理结构。国家粮食储备的主要功能在于保障居民的口粮安全,因此必须调整和建立大体合理的粮食储备机构。这包括粮食品种和粮食地区这两种结构。国家储备粮要以小麦、稻米、玉米为主,粮食储备粮地区分布既要向主产区倾斜,又要在主销区保持足够数量的储备。

粮食托市收购政策不可半途而废

篇3

一、关于国家粮食储备规模

中国的显著特点是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农村分散、运距遥远。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应该树立适度粮食储备观。它的主要内涵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粮食储备既不可过量、“多多益善”,把财富变成“包袱”;另一方面是,粮食储备又不可不足、“越少越好”,导致不能满足需要。也就是说,粮食储备规模和储备结构应该保持适度。从我国国情出发,国家粮食储备的安全线应该适当高于FAO提出的17—18%的粮食安全警戒线。具体说,我国粮食储备的规模应维持在相当于当年全国粮食消费量25—30%的水平上。基于这一理念,目前国家粮食储备总量高于FAO提出的粮食安全警戒线是必要的。目前国家粮食储备总量是充足的,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二、关于国家粮食储备结构

从中国粮食产销格局、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和应对不可测事件出发,国家粮食储备不仅需要数量充足,而且还需要结构合理。首先是品种结构。要以大米、小麦、玉米等三大谷物为主要储备品种。此外,还需储存适量的大豆和食用植物油,以备应急之用。其次是布局结构。国家粮食储备适当向粮食主产区倾斜是必要的。但是,从确保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任何人口的粮食安全出发,应该在粮食主销区和粮食基本自给区安排足够的国家粮食储备。目前,国家应该适量增加稻谷的储备量,粮食主销区应该充实地方粮食储备。

三、关于国家粮食储备管理

从《粮食流通管理条例》、《中储粮管理体例》颁布实施以来,国家粮食储备逐步走上法治化、制度化的轨道。国家粮食储备管理是严格的,每年都要组织普遍检查一次。特别是中央储备粮,除每年本系统异地自查之外,国家粮食局、财政部、农业发展银行等部门还联合到各地抽查。审计部门对国家储备粮也是每年都必进行审计的。另外,中央储备粮管理已经实现了信息化,中储粮总公司和分公司都随时掌控各储备库的粮情变化。这些措施不仅保证储备粮损失很低,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而且账实相符。一次,《新京报》记者问到一个问题,说袁隆平院士在“两会”上提意见说,有的粮库是空的。我很诚恳地的回答说:对袁隆平院士我常怀尊重、学习的心情。院士谈的这种情况不能排除。但是,我想这只是个案。从我调查的情况是:国家储备粮是账实相符的,基本上做到了“储得进、调得出、用得上”。国家粮食职工是一支有优良传统的队伍,总的看还是可信赖的和可依靠的。

四、关于粮食仓容的充分利用

关于仓容的充分利用往往有误解。起初,我自己也没有完全弄明白,认为既然粮食仓库不足,应该把仓容100%的利用起来。但是,我在调研中了解到,要一天都不空的、100%地利用仓容是办不到的。实际上,在老储备粮轮换出去直到新粮还未到位的这段时间内,仓容必然是空的。还有,在准备接纳新粮(如进口粮、新收购粮等)之前,必须对仓库彻底打扫和消毒。在打扫和消毒之后,必须把仓库封闭起来,以保证新储进的粮食的安全。这样,相关粮库在一段时间内也必然是等着接纳新粮的空仓。还句话说,这时候的“空仓”是正常的。我们没有理由指责这些粮仓为甚麽空着不用。

五、关于“适度高粮价”政策

粮食价格既必须尽可能反映其价值,又必须体现生产者、消费者和经营者的利益诉求。从这一基本认识出发,我国必须建立健全粮食“和谐价格”机制。其中,实行“贵粟”方针,即适度高粮价政策应是其重要内涵之一。我国适当提高粮价是明智的。我国的国情是,一方面,生产要素制约着粮食生产;另一方面,全国粮食需求呈刚性增长。为了保证我国中长期粮食安全,必须稳定持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多年来,我国粮食价格偏低,损害了农民的物质利益,挫伤了种粮农民和粮食主产区的积极性。假若只一味号召农民增产粮食,而不顾及他们的物质利益,把农民搞得很苦,把农业搞得很弱,把农村搞得很穷,那末,我国的农业只能沦为“口号农业、口头农业和口粮农业”。古人都懂得“贵粟”的道理,难道今人还不解其中之意。“适度高粮价”是振兴我国农业粮食之道,“适度”的标准包括:既不“谷贱伤农”、丰收成灾;又不“谷贵伤民”、影响民生;既不可大起,也不可大落。粮食价格不可长期“冻结”僵化,应该及时“微调”,向生产者发出积极的信号。适度提高粮食价格没有多大风险,因为城市居民的收入比改革开放初期增长20多倍,物质和心理承受能力都增强了。当然,需要完善补贴措施,对大学生、低收人群体等适当提高补贴。

六、关于市场粮食价格上涨

价格机制是市场经济的核心机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粮食价格合理地有所升降,是正常的。不要一看到“涨”字,就不分青红皂白采取“压价”措施。这是传统计划经济的做法,不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近期的粮食价格上涨,是有利于转变多年低位运行、促进农产晶价格结构趋向合理的上涨。迄今,我国市场粮食价格的上涨可以概括为“四性”,即温和性、合理性、结构性和可控性。在成本驱动、需求拉动和结构调整推动的“三股力量”作用下,国内粮食价格有所上升有其合理性。数据表明,粮食价格上涨的幅度没有超出合理的范围,呈现温和性特点。中国幅员辽阔,自然环境复杂,经济发展水平各异,造成品种结构和地区分布结构矛盾长期存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粮价的结构性上升,即出现地区差价、季节差价是市场机制作用的结果,有其客观性。从客观经济规律出发,中国涨幅较高的价格总水平还要持续一段时间,仍然面临着价格上涨的压力。然而,由于国家粮食储备充足,迄今中国粮食价格的上扬依然处在可控条件下。

七、关于粮食补贴及补贴方式

农业和粮食产业是风险产业、生态产业,公益产业,但又是弱质产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为有效加强其市场地位,国家对农业和粮食必须采取扶持政策。基于这一必要性,应该理直气壮地说:“粮食补贴有理”。当然,这是指WrO框架下的“绿箱补贴”。那种认为实行粮食市场化经营就应该取消补贴的看法是片面的。当今世界市场经济发达国家,无不是对农业粮食补贴额巨大的国家。从我国国情出发,更应该逐年增加补贴数额,并要逐步财政化、制度化、法制化。为了使农民真正得到补贴的实惠,需要健全和完善补贴方式。为了促进增产更多商品粮食,应该把“普惠型”直补改变为与农户出售商品粮的数量和质量挂钩型直补。近年来,各地把相当大部分的粮食风险基金用于粮食直补,剩余部分逐年减少,应引起注意。当年建立粮食风险基金的主旨在于保护粮食生产,维护粮食流通秩序,稳定粮食生产。如果粮食风险基金的数额愈来愈少,在必要时就会陷于被动。所以,粮食风险基金还是应该保有足够的数量。

八、关于粮食最低收购价举措

在市场价格低迷条件下,在主产区实行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是必要的粮食宏观调控新举措,是农民稳定增收的保障,是促进粮食持续稳定增长的动力,是国有粮食企业发挥市场主渠道作用的体现,既解决了农民“卖粮难”的大难题,又促使国家掌控了粮食主动权,还发挥市场机制调节市场粮价正常运行,利国益企更惠民。在调查中农民反映说,小麦托市收购是他们的“第二次翻身”。国家多花点钱收购农民余粮是“物有所值”。我国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理应适当增加粮食储备。在市场价格低迷条件下,国家采取托市收购举措适当多花点钱增购一批余粮,好处和效用很多:促使农民增加收入,有效提高他们的种粮积极性;促使国家掌握足够粮源,有效增强国家的粮食宏观调控力;促使粮食持续增产,有效提高国家粮食安全度。可以说,为粮食托市收购所支付的费用真正花在了刀刃上,是“物有所值”,是实施积极的财政观。实际上,我国现在的财力已经完全能够承担这笔费用,算不上什么“财政负担”。近年来,与世界粮价飙涨、全球粮食储备猛降相对照,我国粮食市场稳定,供应充足,粮食储备连续增长,增强了粮食安全的保障力。对此,粮食托市收购政策功不可没。对这一成效显著的新举措,应该进一步健全和坚持,促使其措施制度化,主体精干化,机制完善化,实施连续化。

九、关于粮食对外贸易中“控大放小”

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国际市场粮价持续飚涨的传导作用,难免不对国内粮食市场价格产生影响。然而,迄今国际粮价飚涨并未对我国国内粮食市场带来多大冲击。尽管如此,我国需要采取切实的应对措施。在目前国际粮食环境下,扩大粮食出口,不利于国内粮食市场平衡。国家粮食外贸部门应该注意汲取过去“逆向调节”、对国内粮食市场带来负面影响的经验教训,必须严格控制粮食出口,以增加国内粮食供给能力。粮食对外贸易必须以确保国内粮食供求平衡为原则,严格控制大米、小麦和玉米等三大谷物品种出口。但是,应该把大品种谷物与小品种杂粮有所区别。荞麦、燕麦和豆类等杂粮产区大多分布在边疆,是西部大开发的特色产业。杂粮出口的多少对国家粮食安全影响不大。因此,在严格控制三大谷物出口的同时,应放开小品种杂粮的出口,准许进行自由贸易。

篇4

关键词:粮食收购;问题;对策;财务管理

从2005年起,我国在部分粮食主产省实行粮食最低价收购政策。经过几年的实践,证明最低价粮收购政策对稳定和促进粮食生产、保护种粮农民利益、稳定粮食市场价格、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在执行最低收购价政策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亟待改进和完善的问题。笔者就江苏省建湖县(下面简称“我省”)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在执行最低价收购粮食政策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结合本人从事粮食财务管理工作实际谈点粗浅的看法:

一、执行最低价粮食收购政策所面临的问题

实行粮食最低价收购政策,对保护农民利益、促进粮食生产、维护市场稳定、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起了积极的作用。但在执行最低收购价政策过程中,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如何改进和完善做好这方面的工作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

(一)仓储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仓容紧缺是比较突出的问题

基层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的许多仓储设施都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建造的,年久失修;加之改制后大部分粮食购销企业实行了租赁经营,前几年经营困难,一般不会投入资金对老化的仓储设施进行大规模维修改造,不少基层粮库仓储设施老化、仓房条件差、仓容紧张,出现了有仓不能收粮的现象,已不能满足最低收购价粮食收购的需要。有的企业只好打露天囤满足农民售粮,安全储粮存在问题。

(二)农发行系统“库、贷分离”的问题

2008年由市级农发行向中储粮直属库承贷,收购资金由中储粮直属库下划到各县粮食购销总公司,然后再由县级粮食购销总公司会同县级农发行根据延伸收购企业粮食收购情况拨付收购资金;延伸收购企业逐期结报收购实绩,库存随之划转到中储粮直属库管理,这一模式看似合理,但是贷款人毕竟是市级分行,库存监管人却是县级支行,造成贷款、库存分别由上、下两级行管理,库、贷分离,难以实施有效的库贷挂钩管理。

(三)在途资金利息成本的分摊问题

由于收购辅底资金由中储粮直属库按预计收购量向市农发行一次性贷款全额下划到各县粮食购销总公司,其利息按农发行同期贷款利息计算。而延伸收购基层企业的收购辅底资金是由县级粮食购销总公司会同县级农发行为强化信贷资金管理,根据各延伸收购企业粮食收购情况先预付部分然后再按入库进度陆续拨付的,其利息只能按同样方法计算。对于未能全额下划仍停留在县级粮食购销总公司账上的收购资金期间利息无着落,造成资金利息难以分摊。

(四)惠农政策不能完全到位的问题

在2008年的最低收购价粮食收购中,到收购点售粮除农民外,还有大部分是“粮食经纪人”,这样就有可能让国家的惠农政策不能完全受益于农民。究其原因,目前在农村,家中男劳力大部分常年在外打工,在家留守的一般主要是老人、妇女和小孩,在出售粮食时,因家中缺乏壮劳力,往往图省事售给“粮食经纪人”,坑农损农事件时有发生,出现了国家惠农政策不能完全到位的现象。

(五)最低价粮食收购质量、价格难监控的问题

最低价收购不同于一般的市场收购。它是按照“有利于保护农民利益,有利于粮食安全储存,有利于监管,有利于粮食销售”的原则执行的。有收购主体资格的企业在收购时必须公开收购价格,公开质量标准,不得压级压价,满足农民售余粮的要求,同时又要坚持质量标准。但近几年随着最低收购价政策的连续出台,农民的质量意识也逐渐淡薄,特别是农村收割机推广使用后,田间初步整晒,除杂基本上简化,加之2008年收割期间连续阴雨,给粮食收购工作增加了压力,带来了难度。最低收购价粮食收购执行的主体是粮食购销企业,在执行《预案》过程中,购销企业本身为追求利益最大化,出现了个别企业以质量标准为借口,对需整晒入库的粮食,变相压级压价的现象,而且点多面广,价格监管难度较大。

(六)粮食行政执法存在的问题

粮食行政执法工作机构还不完善,粮食行政执法工作机构至少应包括政策法规、监督检查、质量监督等方面的工作机构,才能保证粮食行政执法工作全面而有效地开展。还有基础工作不扎实、执法对象还不够明确、执法外部环境还不宽松、执法行为还不规范等等。

二、对所面临的问题的解决对策和建议

面对粮食购销企业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相关单位应发挥现有优势,扬长避短,抢抓机遇,迎接挑战,继续做好新形势下国家最低价粮食收购工作。就我县基层粮食购销企业而言,大部分已采取了租赁经营模式,还没有进行产权制度改革,仍是国有企业性质,享受的是国家税收减免政策,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从事国家最低价粮食收购业务。

(一)加大投入,解决仓容不足的问题

仓储基础设施建设是保证最低收购价粮食数量和质量的基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需要现代化的仓储设施,因此笔者建议一方面国家尽快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加大对粮食主产区仓储设施的维修及改造资金的投入力度。除新建一批符合现代化储粮标准的粮仓。同时,还要立足现有仓库资源,给予专项仓储维修、建设费用,对其进行维修和改造,延长现有仓储设施的使用寿命。另一方面,中储粮分公司、直属库和县级粮食主管部门都要建立起专门用于承担最低价粮食收储任务的基层粮食购销企业仓库维修方面的基金。另外,中储粮总公司还应根据粮食主产区的粮食库存现状,适时开展移库调运、拍卖销售。可采取提前上市拍卖或与粮食加工龙头企业签定定向合作协议,消化吸纳一部分最低收购价粮食,以此解决当前仓容不足而影响秋粮收购的问题。

(二)加强对最低价粮食的质量管理,明确损耗补偿标准

1.要参照储备粮管理,推行最低收购价粮食的收购及代储资格认定工作。对不具备清粮设备、通风设备及保管条件的企业,不认定其收购及代储资格,从源头上把好关。2.要严格把好收购质量入库关。相关部门要尽快制定相应的最低收购价粮食质量管理办法,健全制度,做到依法依规加强最低价粮食的质量管理。笔者建议在执行预案中明确最低收购价粮的正常损耗标准和补偿办法,在粮食拍卖后给企业一次补偿到位。同时,指定符合条件的专业检验部门为质量检测权威机构,成立粮食质量检测小组,对入库的最低收购价粮食,要求在入库量达1/3、1/2及满仓时不少于三次抽查质量,出具书面质量检查报告,对一次检测不合格的企业,进行通报批评,责令其改正;对二次检测不合格的企业,暂停其资金投放,待整改到位后再行投放;对三次检测不合格的企业,收回已发放的资金,取消其承储和贷款资格。

(三)提高政策执行过程中的透明度,保障政策效果不偏离

中储粮是最低价粮食收购政策的执行主体,而承担最低价粮食收购任务的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则成为最低价粮食收购政策的责任主体。在最低价粮食收购工作中,为了严格执行政策,不打“白条”,直接向中储粮直属库申请收购辅底资金,这辅底资金与粮食收购入库存在时间差,期间利息则由收购企业承担。而最低价收购的粮食粮权在中央,企业除去微薄的收购费用,没有任何收益,不仅谈不上效益,还要为执行政策而背负沉重的利息债务,势必严重阻碍购销企业的发展。目前,在一些工作环节上还存在信息沟通不够、信息不透明的问题。由于目前粮食管理体制尚未完全理顺,加上最低价粮食收购实行垂直管理,中储粮与地方粮食管理部门和国有粮食企业之间的协调和配合工作就显得十分重要,因此,国家应进一步完善《预案》各条款,清晰地界定各执行主体、监督主体、配套服务主体的权、责、利,明确财政各项补贴费用的分配方式、在途时间、利息分摊合理方式。(四)采取措施,方便农民,把国家惠农政策落到实处

针对部分农民对最低收购价粮食政策缺乏了解的实际情况,粮食主管部门要借助新闻媒体,加强最低收购价粮食政策的宣传力度,鼓励农民到粮食收购点直接售粮。有条件的购销企业可以在交通不便、离库点较远的地方设置临时收购点等途径来方便农民售粮;还可以组织一些移动收购点,到困难农户家直接收粮等措施,使国家政策确确实实惠及到每一位种粮农民。2008年最低收购价小麦销售不畅压库的问题必须引起各级各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尽快加以解决,否则,将影响到秋粮收购工作,影响到党的惠农政策的落实,影响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五)多方配合,着力抓好最低价粮食环节管理

1.在收购上,粮食主管部门和农发行要通力协作,实行“联手”管理。建立最低收购价粮食收购管理联合督查小组,实行分片督查,通过明查暗访、核实收购码单等措施,监控企业收购期间是否有“压质压价”等欺诈行为。如发现上述现象,要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妥善加以解决,保证托市粮收购正常有序进行,从源头上防范因价格而可能导致的经营风险。对那些恶意抬价,扰乱粮食市场的不法行为给予严厉打击。对于“质”和“量”环节上的监管,要指定符合条件的专业检验部门为质量检测权威机构,对最低收购价粮食,按入库的进度进行质量检查。同时对最低收购价粮食贷款实行“预案”管理,要求企业缴纳一定的质量保证金,落实好相关风险防控措施,最大限度地降低因质量问题给企业带来的损失,减少经营风险。2.在储粮保管上,由于最低收购价收购的粮食的粮权是国家的,托市收购企业无粮食经营权和所有权。粮食入库后由中储粮系统和农发行联合检查,质量、数量合格后才能验收入库。为了获得30元/吨(在预案中规定50元/吨)的收购费用,基层粮食购销企业在收购季节都想最大限度掌握粮源,从而对收购市场形成竞争态势。最低收购价预案启动后,由于托市企业都敞开收购,掌握了粮源的个体粮商生意火爆,待价而沽,使企业在收购环节实际支付的收购费用高于核定的,无利润可谈。为争取每年70元/吨的保管费用补贴,企业从上至下都高度重视库存管理工作,基本上都严格按照有关管理办法来履行存储合同,以确保储粮的数量真实、质量完好、储存安全。但是,粮食在储存过程中的正常损耗如水分减量、保管自然损耗等,得不到额外补偿,全部由企业负担。由于保管费是按实际保管月份拨付的,剔除粮食保管过程中的正常损耗、人员工资后,国家给的保管费用已所剩无几了。在此,笔者建议中储粮总公司根据2008年的实际情况,应补足20元/吨的收购费用,用以弥补承储企业正常的费用支出。在库存管理上,中储粮直属库、粮食主管部门和农发行要协调一致,加大监管力度,定期和不定期地进行库存检查,做到既节约费用,又杜绝信贷风险。3.在粮食销售上,中储粮总公司要建立季节性、稳定性、可控性的最低收购价粮食多元化销售机制。国家指定的托市粮食拍卖交易市场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电子信息的交易平台,采取灵活多样的交易方式,在保证交易安全的情况下,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组织竞价销售,尤其是粮食主产区的粮食要优先在网上挂牌销售,最大限度地方便客商,提高拍卖成交率,扩大销售量。承储企业必须凭《出库单》无条件地执行出库计划,并对出库费作出严格的界定,否则将承担相应的责任。各地粮食承储企业在出库时,必须按合同规定的时间、质量、品种、数量交货。

(六)制定粮食行政执法工作措施

1.加大学习宣传粮食流通法规的力度,营造良好的执法环境。粮食行政执法是当前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在粮食购销市场化条件下的一项主要工作职责,能否做到依法行政、执法准确,关键是看执法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执法水平,这也是重树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良好形象的关键所在。因此,县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务必在强化、提高执法人员业务素质和执法水平上下功夫,特别要在学习宣传粮食流通法规方面下深功夫,加大工作力度。2.完善执法工作体系,夯实执法工作基础。争取增设政策法规、粮食监督检查、粮食质量监管等行政执法必需的机构和人员,明确各自的职能职责,尽快实施统一粮食行政执法标识和执法监督电话。探索在辖区内的乡镇政府设立或聘用粮食行政执法协管员的办法,以解决执法人员不足的矛盾。3.加强行政执法工作的沟通与协调。一方面,要在粮食系统内部经常交流粮食行政执法工作的经验,又要密切与其他行政执法部门的联系,学习执法技巧与方法;另一方面,要重视与工商、质监、物价、卫生等部门的协调配合,共同执法,各履其职,各尽其责,形成合力,全方位开展粮食流通市场监管和粮食行政执法工作。

总之,只有通过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使粮食流通体制改革迈上新台阶,真正形成“政府调控市场、市场形成价格、价格引导生产”的良性机制,不断改进与创新,把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确定在一个合理的、正确的位置上,使之真正成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有效载体,才能执行好国家最低价粮食收购政策

【主要参考文献】

篇5

一、因果关系

【例1】(2011年全国新课标卷)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我国是食品生产和消费大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样才能有效解决食品安全领域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切实增强消费安全感。

① 强化执法措施,严惩违法犯罪分子

② 食品产业涉及环节多,哪一环出现漏洞都会给食品安全带来严重威胁

③ 创新食品安全监管机制

④ 坚决淘汰劣质企业,以震慑所有企业使之不敢越雷池半步

⑤ 保障食品安全需要生产经营者诚信自律,更需要严格的法律制度约束和有效监管

⑥ 因此,必须保持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的态势,及时消除各环节的隐患

A. ②⑥①③④⑤ B. ②⑤⑥①④③

C. ⑤②⑥③①④ D. ⑤⑥②④③①

【答案】C

【解析】通读全段我们会发现本段主要谈论保障食品安全,法律监管对食品安全更重要。由⑥句的“因此”可以看出,此句与前文构成因果关系。前文应谈打击违法的重要性,后文为具体措施。由②中“威胁”可知与⑥成因果关系,⑤起领起作用,紧接首句;③①④是具体措施,先有机制,再强化执法,之后是淘汰、震慑,最终达到“不敢越雷池半步”的结果。

【例2】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任何国家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粮食安全问题。中国多年来________

① 实现了粮食供应从长期短缺到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

② 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

③ 使粮食产量不断攀升

④ 坚持以自力更生为主的粮食安全战略

⑤ 推广良种、改善水利条件、精耕细作

⑥ 在上世纪末突破5亿吨大关

A. ④⑥②⑤③① B. ④⑤③⑥①②

C. ⑤①⑥④③② D. ⑤④③⑥②①

【答案】B

【解析】首句提出我国重视粮食安全的原因,④⑤是我国采取的一系列做法,③⑥①②是结果。其中①②又是③⑥的结果。

二、递进关系

【例3】(2010年辽宁卷)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上海世博会的组织者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目前已经有17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确认参展网上世博会。

① 并使之成为世界第一个网上世博会

② 让互联网把上海世博会变成“永不落幕的世博会”

③ 开创性地推出了“网上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

④ 充分利用互联网的独特优势

⑤ 在举办实体世博会的同时

⑥ 实现实体世博会和网上世博会的有机联动

A. ④⑥⑤③②① B. ④②⑤⑥①③

C. ⑤④③①②⑥ D. ⑤③④⑥②①

【答案】D

【解析】⑤是时间状语,应接在主语之后,③是中心句,紧随其后。由④“利用” ⑥“实现” ②“变成”这几个词可以看出④⑥②是层层推进的关系;由②“变成永不落幕的世博会”与①“成为世界第一个网上世博会”可知两句存在程度上的递进关系。

【例4】依次填入下面这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当年国语课本定位极为明确:________

① 吸收现代文明

② 从而博纳多种价值和宽容各种思想

③ 继承传统价值

④ 不以强横的标准答案来桎梏学生

⑤ 以母语教育为本

A. ⑤③①④② B. ⑤③④②①

C. ④②⑤①③ D. ④②①⑤③

【答案】A

【解析】根据提供的句子,③①句之间存在先后逻辑关系,④②句之间存在递进逻辑关系,均不能割裂,故可排除B、C、D选项。

三、转折关系

【例5】(2010年全国卷Ⅱ)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在21世纪的今天,正确对待任何大自然的关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果也受到了大自然的报复。

① 有的国家希望做到“天人合一”

② 人类衣食住行所需的一切资料都取自大自然

③ 有的国家对待大自然的基本态度是“征服自然”

④ 然而,大自然的容忍是有限度的,它是会报复的

⑤ 他们把大自然看做伙伴,可惜他们的行动没能跟上

⑥ 从表面看,大自然真的被他们征服了

A. ②③①④⑤⑥ B. ②③⑥④①⑤

C. ③①⑤②④⑥ D. ③④②①⑥⑤

【答案】B

【解析】首先通读文句,可知本语段大意为人与自然的关系。由④中的“然而”表转折,可知本语段大概分成两层意思。③⑥和①⑤应该形成转折事理关系,分别写了“征服自然“与”天人合一“两种观点。内容上看③后接⑥,①紧接⑤,由尾句“也”可知,①⑤在④后,②与首句关系最紧密,放在最前,故选B。

【例6】下面语句语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 可见把一切社会现象硬塞到“阶级观点”的框子里,会得出多么荒唐的结论!

② 比如说“美”吧,不同的阶级当然有不同的审美观。

③ 阶级社会里的现象,也并非都是阶级斗争的现象。

④ 然而不同的阶级有时也有共同的美。

⑤ 再如语言,那是没有阶级性的,已有公论。

⑥ 过去封建皇帝、皇后休憩的园林,今天不是成了劳动人民游览的场所,并给人以极大的美的享受吗?

A. ①②④⑥⑤③ B. ③②④⑥⑤①

C. ①⑥②④③⑤ D. ③②⑤①⑥④

【答案】B

【解析】纵观语段,④中“然而”表转折,内容上看只能与②构成转折关系,故放②后。⑥具体列举了这种“共同的美”,应放在④后。②④⑥可排除C、D。⑤句在⑥基础上在进一步举例,③提出观点,放段首。①中“可见”可知是总结句,应放段尾。

四、总分关系

【例7】(2008年广东卷)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文字,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禹贡》主要以山脉、河流和海洋为自然分界,把所描述的地区分为九州,不受当时诸侯割据形势的局限,把广大地区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分别阐述九州的山川、湖泽、土壤、物产等,是自然区划思想的萌芽。

② 此后,主要论述疆域、政区建制沿革的著作不断涌现,除正史有地理志外,各省、府、州、县也多编有地方志。

③《山经》以山为纲,综述远及黄河和长江流域之外的广大地区的自然条件。

④ 班固所著《汉书・地理志》是中国第一部疆域地理著作。

⑤ 中国最早的区域地理著作是战国前后出现的《山经》和《禹贡》。

A. ⑤③①④② B. ⑤③①②④

C. ④②③⑤① D. ④②③①⑤

【答案】B

【解析】纵观语段,本段按照先总后分的关系,⑤是总说,③①是分说。由②中“此后”可知紧接①句,④在②后。

【例8】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 艺术家富于感情,单凭直觉思维;他恍然大悟,无须推理。

② 这种看法未免失之武断,甚至是错误的。

③ 真正的科学家,既有推理能力,也有相当的想象力,有时还会越过复杂的推理而直接得到答案;否则,他的科学研究也会受到影响。

④ 人们习惯于把艺术和科学说成是毫无内在联系的完全不同的东西。

⑤ 真正的艺术家,既有想象力,也有相当的推理能力,并且深知自己的作为;否则,他的艺术创作会受到影响。

⑥ 科学家相当冷静,光靠理性思维;他循序论证,无须想象。

A. ①⑥②④⑤③ B. ①⑥④②③⑤

C. ④①⑥②⑤③ D. ④②①⑥⑤③

【答案】C

【解析】先通读语段,了解材料大概信息,④谈及科学与艺术,是总说,应放在最先。①⑥是“分说”的部分;④先提及“艺术”后提及“科学” ,所以, 在分说“人们的习见”的部分,需要先阐明“艺术家” ,后阐明“科学家” ,因此①紧跟④; 而这种观点是被反对的,因此, “这种观点”指的是④①⑥,接②顺理成章;接下来再按顺序分述艺术家与科学家的共同点;所以排序最恰当的是④①⑥②⑤③。

小结:排序类试题考查考生语言表达的整体性、连贯性,需要考生多角度地寻找解题的切入口。首先要揣摩语段的语义,理清语段要表达的主要信息。其次分析语段中的关联词及语句间的事理逻辑关系,如由表及里,由主到次,由因到果,转折或递进等等。一个语段的语句之间可能存在多种语义关联,在做题时要把准确握语句之间的关系,找准其中最明显的一点作为突破口,觅迹寻踪,找出最正确的语句顺序。

篇6

关键词:两会闭幕;房地产行业;发展状况

一、前言

嘹亮的国歌声中,2010年全国两会相继胜利闭幕。此时,已是3月中旬,距离春分时令也只有几天的时间,这意味着一年之中已经过去了将近1/4的时光。切实贯彻两会精神,扎实做好两会确定的各项工作就显得尤为紧迫。根据中国社会调查所2009年12月对全国16个城市2000位公众的调查显示,老百姓最关注的是住房与物业问题,其关注度高达75.3%。但是,在过去的几年中,房价的非理性上涨却使得“住”这个最基本的需求给百姓生活带来巨大压力,进而发展成为了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隐患。去年各级主管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对房地产市场进行宏观调控,收到了一定成效,但也遗留了不少问题。本次两会中,房地产行业受到广泛关注,而本文就两会闭幕后房地产行业发展状况将走向何方,房地产能否长期作为我国经济的支柱产业等问题进行了一系列探讨。

改革开放以来,房地产业作为国民经济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由于具有相关产业链较长的特点,在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在本轮国际金融危机中,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刺激房地产业发展的措施,而房地产业的率先复苏对我国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保持经济稳步增长更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正因为如此,我国很多地方政府都把房地产业作为当地经济的支柱产业。目前,房地产投资占我国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已经接近20%,占GDP的比重接近10%,个别地区这一比例更高,有些城市甚至把房地产当做地方政府的经济命脉。房地产能否长期作为我国经济的支柱产业呢?笔者认为,房地产作为支柱产业不符合中国的基本国情。众所周知,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多地少是我国面临的基本国情,如何解决13亿人的吃饭问题始终是摆在我国政府面前一项重要课题。虽然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我国基本上解决了人民的温饱问题,但长期而言,对粮食安全仍不可掉以轻心。也正是出于对粮食安全的考虑,我国确定了不可突破的18亿亩耕地红线。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面对经济建设和工业化、城市化对土地需求的不断增长,这一耕地红线的维持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在土地资源十分有限、粮食安全又不可忽视的情况下,将房地产业作为我国的支柱产业显然不具有长期的可持续性,不顾中国的这一特殊国情而普遍把房地产作为支柱产业无异于饮鸩止渴、贻害子孙。同时,房地产业作为支柱产业加剧了地方政府的短期行为。房地产业由于具有投资规模大、拉动GDP速度快、带来的经济利益多、彰显政绩效果明显等优势而与地方政府的短期行为特征相吻合,从而不仅成为地方政府确定当地支柱产业时的首选,而且又反过来成为刺激地方政府行为短期化的重要因素。房地产业与地方政府行为短期化之间的相互作用,必然会在催生房地产市场短期畸形繁荣的同时,为这一产业和地方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埋下不稳定的隐患。

二、两会闭幕后房地产行业发展状况

第一,住房供给将有所增加。

首先,保障性住房建设规模将增长。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提出,2010年要进一步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其开工建设的套(户)数要比2009年增加三分之一,以加快解决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住房问题。安排建设的限价房、公共租赁住房和安置住房规模将比2009年增加一倍,以逐步解决中等偏下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其次,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要求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大力增加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的建设和供应。第三,2009年下半年,房地产土地购置面积、开发土地面积和新开工面积增长速度逐步回升,1—11月新开工面积同比增长15.8%。2009年开发商盈利丰厚,资金宽裕,新建商品房供给将保持继续增长态势。

第二,住房销售将趋于平稳。金融危机中出台的鼓励住房消费的政策,使一部分住房刚性需求在2009年得以释放;2009年末房地产市场的火爆,促使一部分潜在需求进人“抢购”行列,购买力被提前预支;高起的房价,超过了普通居民的购买能力,加之年末房地产调控政策的变化,有实际需求者将会暂时选择观望。2009年末国家出台的一系列调控房地产市场的政策,表明了中央遏制房价过快上涨的决心,政策调整加大了炒房成本,炒房投机行为将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二手房市场受到营业税调整的影响,销售平淡。2010年年初,住房需求将有所减少,住房销售将趋于平稳。

第三,住房价格将由高位盘整转向回落。

2010年初,虽然大部分需求者持币观望,但开发商手中资金宽裕,并不急于销售,供需双方将呈僵持和胶着状态,房价将在高位盘整。随着调控政策进一步落实,普通住房供应增加,投机需求被进一步抑制,房价涨幅将回落。

篇7

关键词:耕地资源;空间自相关性;空间计量

中图分类号:F323.2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409(2013)01-0064-05

一、引 言

耕地是一种重要的经济资源,是农业生产的基本生产要素。中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可开发为耕地的土地资源极为有限。在我国山地、高原、丘陵占65%,有55%的地域不适宜人类居住和生产。中国拥有的耕地虽然占世界耕地总量的10%左右,然而,按人均耕地计算,其资源还是相当贫乏。《中国环境统计年鉴2010》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08年底,全国实有耕地面积18.26亿亩,人均耕地面积只有1.37亩,仅为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40%。因此,如何利用这些有效的耕地资源,为长期可持续发展提供充足的耕地资源储备,就成为政府、学术界及社会各界关注的课题。过去,有重农抑商的思想,认为工商业的发展,会导致耕地资源被侵蚀。当人类进入信息技术时代,经济发展模式也在不断调整,工商业的发展与耕地资源保护之间的矛盾,能否通过有效的方式得以缓解,实现工商与农业的共同发展,成为新经济增长的重要议题之一。

在中国经济起飞的同时,耕地资源却不断缩减,耕地资源的保护成为政府重要的政策。目前,对于中国耕地资源安全的重要性没有争议。学术界都充分肯定耕地资源保护的重要性。但是,在具体采用何种政策或者方式来确保中国耕地资源安全,却存在不同的观点。分歧主要在于,如何协调耕地资源保护和工商业发展之间的矛盾[1]。从耕地资源保护的角度,一切破坏耕地的因素都是其对立面[2]。但是,从经济系统而言,耕地是经济增长中的重要生产要素之一,具有其价值[3]。耕地资源的价值和开发量,是由经济系统内生决定的。不同的见解有待于实证检验。本文通过对中国360个县级城市的耕地面积进行研究,试图探讨县级市耕地开发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和空间动态机制,进而为确保耕地资源开发以及保护提供政策建议。

二、理论与研究回顾

对于中国耕地面积变化的驱动力,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重点课题之一。张晓慧、李洪建和范晓辉通过对山西省耕地变动情况进行主成分分析,发现社会经济发展、人口、农业技术进步、粮食安全保障和畜牧业生产这五个因素是导致耕地面积萎缩的驱动因素[4]。崔亚锋通过对河南省耕地变动特点进行主成分分析,发现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和农业科技进步是影响河南省耕地数量变化的3大驱动因素,且都是负面影响[5]。杨萍果和赵建林通过对河北省耕地资源的时空结构分析,发现耕地面积与每公顷耕地化肥施用量呈负相关,与第二产业总产值和粮食安全呈正相关关系。因此,得到结论是,农业投入量、农业结构调整、国家政策和市场经济是引导河北省耕地变化的主要原因[6]。上述研究,都是在试图探究导致耕地面积萎缩的原因,都采用了主成分分析办法,总结出一些因素。但是,由于耕地面积变化是个复杂的过程,具有时空特征及经济、社会等综合作用。由于都针对特定的某个省进行研究,因此,上述研究无法有效解释不同地理空间结构对耕地面积变化的影响。

事实上,即使是相同的驱动因素,在不同的环境下发挥的作用是不同的。这就是所谓的耕地变化的权变理论。比如郑宇和刘彦随对无锡不同发展阶段的耕地进行研究发现,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阶段变化,土地利用类型转换的驱动因素及其对土地转换的影响程度也随之发生一定的变化[7]。李伟、郝晋珉、冯婷婷、张洁瑕和谢敏利用计量经济模型发现,土地利用是涉及自然、社会、经济、政策的复杂过程,耕地面积的变化因为土地资产、土地政策及区域地理特征的不同而不同[8]。这些研究说明,耕地面积变化是个动态复杂的过程和系统,在特定环境和历史阶段,会有不同的驱动机制。但是,这些研究忽略了局部地理空间结构对耕地面积变化的影响,而无法有效揭示耕地变化的空间动态机制。

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局部的地理空间结构会对土地的使用产生影响。土地的使用方式往往具有地区特色,即相邻地区往往采用类似的土地使用方式,这种现象被称为空间自相关性。探讨耕地资源变化的空间特征及邻近效应对其驱动机制的影响,相关的研究比较少。近期,文继群、濮励杰和张润森通过对耕地资源变化的空间计量分析发现,邻近地区之间在耕地资源的使用上具有显著的互相依赖特征,这表明特定地区的耕地资源使用情况受到邻近地区耕地使用情况和政策的影响[9]。他们的研究发现,人口、经济增长和粮经作物比都会对耕地面积产生负面影响。但是,由于他们的样本仅限于江苏省内的13个地级市,因此,不具有全国性。他们的结论能否推广到全国,尚需要进一步检验。

本文以全国360个县级市为样本,研究局部地理空间结构对县级市耕地资源变化会有何种影响以及可能的动态机制。这里隐含着一个假设,即每个县级市除了依据自身发展需要而开发耕地资源之外,还会考虑到邻近县级市在耕地资源开发上的做法和政策。邻近县级市在耕地资源开发上,往往不是彼此独立的,而是互相关联的。特定地理空间上的居民对于耕地资源具有不同的看法和价值判断[10]。换言之,社会与公众对于耕地资源的价值判断,与其所处的特定地理空间位置有关[11]。这种空间上的彼此关联性,其强弱以及是否显著,都与特定的局部地理空间位置相关。这样的研究能为制订全国性的耕地资源保护和开发提供重要的决策支持,还可以为地区性耕地政策提供有力的理论依据和实证证据,尤其可以为兼顾经济发展与耕地资源保护的内涵式增长提供新思路。

三、数据、样本与方法

篇8

一、领导重视是做好监测工作的关键

市场监测工作是一项人力、物力、财力投进较大,花费精力较多,而又很难在短时间内见到明显成效的工作,但其作为国家把握粮食市场动态、及时进行宏观调控、为广大粮食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服务的重要作用是毋庸质疑的,也是粮食行政职能转变后粮食行政部分的重要工作之一。我局领导正是由于熟悉到了市场监测工作的重要性和实际困难,对此项工作的支持力度逐年增强。在经费相对紧张的情况下,先后投进1.6万元购买计算机、打印机、扫描仪、上网设备以及其他办公用品等必要的设备、设施,并在市信息中心的支持添置了传真复印一体机等信息传输工具,基本实现了监测工作办公现代化;为保障监测工作职员有良好的办公环境,在办公用房相对紧张的情况下,腾出具备办公和接待条件的套房作为信息室;为扩大监测范围、把握更多的市场信息,从相关业务科室调配3人,参与、协助监测工作;为深进了解粮油市场动态,凡监测职员需要到企业调研,车辆优先使用,职员随时调配。一年来,因监测工作动用车辆达80多次,调配调研职员160多人次。在局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下,监测职员的工作积极性得以充分调动,监测工作成效逐年进步。

二、调查研究、广泛交流是做好监测工作的有效手段

04年我们突出的成效之一就是提升了监测质量。我们以为市场监测工作内容分为两个层次,作用有两方面。监测内容第一层次指及时监测粮油市场价格变化,第二层指监测粮油市场价格变化的内外因素;监测第一方面作用指为上级提供进行宏观调控、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真实依据,第二方面作用指为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提供服务。基于此点熟悉,我们的监测工作也是从两个层次、两个方面展开的。在市场价格监测方面,有固定的监测网点和固定的监测职员基本上可以圆满完成工作,而监测粮油市场变化的因素就需要投进大量的精力。在体现监测作用方面,提供依据只要如实上报监测结果就完成了,而服务则需要大量的工作。为真正使监测工作到位,我们在重视第一层监测内容和第一层监测作用的基础上,重点捉住另一方面,而主要的做法就是深进企业,加强交流。我们有个监测制度,在市场平稳时期,每个月到企业调查了解一次情况,市场波动期随时到企业摸实情。深进企业主要是与企业领导和业务职员交流信息、沟通情感,首先将我们日常获得的信息进行综合,向企业谈我们对市场的看法,征求企业意见,探询企业所把握的更多的、深层次的信息,并综合所有方面的信息,共同研究、探讨市场变化趋势。在各企业对市场熟悉分歧较大时,我们还通过市中心和其他途径进一步了解市场,并将部分企业领导聚到一起共同探讨,以期形成较为同一的观点。通过实践,这种做法收到了一定的成效,不但使我们了解、把握更多的、深层次的信息,增加了上报信息和分析文章的数目、质量,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利用了信息监测的成果,指导企业经营,达到了为企业服务的目的。

例如:在04年3月初,我们监测到玉米价格有上涨趋势,我们及时到*等国有购销企业和*粮贸有限公司、*粮油经营部、*粮油经销部等个体、私营玉米经营企业了解并通报情况,当时有部分企业以为玉米价格真正上涨期在7-9月份,目前不可能有大的上涨空间,而另一部分企业则根据小麦与玉米的比价效应以为玉米会大幅上涨,价位应该在1500元/吨为正常。为此我们及时与信息中心取得联系,了解全国的玉米生产、库存、使用量等情况,并与在吉林、辽宁、内蒙等地搞运输的*等粮食经营者了解产区动态,基本上把握了玉米价格上涨和制约上涨的内外因素。随后,我们在上仓粮库召集了部分企业负责人,将我们所把握的各方面信息进行转达,请各企业讲述自身渠道内得到的信息,大家共同探讨玉米未来发展走势,达成了玉米在短期和中期具备上涨动力,目标价位在1340-1440元/吨的共叫,并约定根据市场变化情况,随时沟通,随时调整经营策略。在此基础上,我们上报了关于玉米市场现状及未来走势猜测的分析文章,得到了市信息中心的认可,企业据此进行了适度的经营活动,大部分企业取得了毛利润15-20%的经营成果。

04年3月底,小麦价格上涨,部分企业根据我国粮食总体短缺的信息,得出小麦还将大幅上涨的结论。为此,我们深进农村、企业和消费者中广泛调查,深进了解,提出小麦价格全年处于上升通道,最高价应出现在10-12月份,最高价位在1700-1800元/吨,最低价应出现在6月底-7月初,最低价位在1460-1520元/吨的分析结论,并及时与*等五家国有购销企业和*面粉工贸有限公司、*面粉厂等8家个体私营面粉加工企业进行沟通,达成了在夏收前以销定购、以产定购、夏收初期充实库存的经营观点,避免了部分企业盲目抢购的行为。结果显示,小麦价格走势基本符合分析结果,仅高位区的猜测价格略显偏高,遵循这一经营思路的企业大部分取得了不错的收益。

04年10-12月份,我们多次对玉米、小麦、面粉、大米市场进行调研,综合生产者、消费者、经营者多方观点,结合我们所获取的各方面信息,分别写出“玉米市场现状及后期走势分析”、“小麦及面粉市场动态”、“大米市场出现降价形式”、“玉米、小麦市场近况分析”等10多篇分析猜测文章上报,并被中华粮网、中国商情网、粮油市场报等多家网站和媒体转载,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监测工作也得到了上级的认可。

三、部分协调、密切联系是做好市场监测工作的基础

篇9

但沿袭审慎的分析思路,正如疯狂的大宗商品终究要受周期制约,高油价并非意味着石油公司获益上升一样,上述看法很可能未能充分认识到次贷危机和国内宏观调控对航运、造船业的打击程度。事实上,就外向型的中国经济而言,BDI的大幅回落更应该被视为相关行业的前置预警信号。

在2007年的前11个月中,BDI均保持连续上升,并于11月13日创下了11039点的历史新高,但随后的表现只能用直线下坠来形容。截至当年最后一个交易日(12月24日),跌幅超过1000点,同样创下2004年以来的最大下跌纪录。

这种趋势一直延续到2008年,1月31日的数据显示为5615点,在不足两个月的时间里,BDI较最高点跌去了约50%,这是1985年以来的最大连续跌幅。

对于这种暴跌最直观的解释,是已经陷入僵局的铁矿石长协谈判。虽然宝钢已经率先与必和必拓(BHP)续签了新一轮十年期供应合同,但这并不意味着谈判本身取得了实质性进展。由于存在2006年将谈判拖延至5月的先例,双方都可能具有“坐地还价”的本钱和动机。

如果说铁矿石谈判的僵局终究属于短期因素,那么要得出干散货运输需求可能下降的结论,还需要综合考察铁矿石、煤炭、农产品等BDI指数的主要构成。

由于宝钢与BHP签订的新合同,在此前每年供应600万吨的基础上增加了400万吨,有分析人士认为,这暗示了中国最大钢铁企业对于市场的乐观态度,铁矿石海运量也由此得到了支撑。但笔者认为,这一合同的背景相对复杂,也未必能反映整个钢铁行业的未来原料需求趋势。

事实上,新增的铁矿石供应量,可能与宝钢自身略显激进的扩张策略有关。在2012年将产能扩大到8000万吨的背景下,新增采购量可能考虑到了已经或即将进行的并购,以及一系列规划中的产能(如泰国项目),并非一定对应着国内市场的相应增量。

与铁矿石一样,煤炭也被认为是推动BDI指数上涨的主要货种,但2008年的运量同样存在急速下挫的可能。在中国通过进出口关税来调节煤炭贸易流向之后,相关市场开始逐渐降温。数据显示,截止到今年1月14日,世界最大的煤炭出口港澳大利亚纽卡斯尔港的煤出口量下跌两成,创下两个月以来的最低,而开往中国的运煤船最近已经绝迹。

此前市场预计,在中国减少煤炭出口后,亚洲主要煤炭进口国将更多转向澳大利亚进口。考虑到澳大利亚港口严重的压港现象,这些国家将把需求转到更远的南非、加拿大和哥伦比亚,造成煤炭航运周转量大幅增长。

但2007年全年的数据显示,中国仍然维持了煤炭净出口的态势,这意味着国内尚未完全放开的煤价与国际价格相比仍有巨大空间,短时间内改变煤炭贸易走向并非易事。而澳大利亚港口的压港现象也得到了缓解,在力拓于今年1月完成了西澳大利亚Dampier港升级项目后,Dampier港年处理能力已经从7400万吨提高至1.4亿吨。澳大利亚主要港口的船舶等候周期已经降为平均11.24日,港口由原来每月积压50艘船,下跌至2006年以来的最低29艘。

2008年全球粮食贸易量的关键因素,在于拉美能否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粮食出口贸易地区。此前有机构预计,拉丁美洲2007/2008年度粮食出口贸易量将达到2970万吨,超过同年美国2780万吨的粮食贸易出口量。

但随着全球粮食价格日渐走高,一股农产品贸易保护浪潮正在兴起。我国于2007年12月20日宣布取消原粮及其制粉出口退税,2008年起开征5%至25%不等的出口暂定关税,并对小麦粉、玉米粉、大米粉等粮食制粉实行临时性的出口配额许可证管理。从去年11月10日起,阿根廷主要农产品的出口关税也已经提高。其中大豆的出口关税从原先的27.5%提高到35%,小麦和玉米的出口关税则从20%分别提高至28%和25%。此外,向日葵、豆油和豆粉等农产品的出口关税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阿根廷是世界主要农产品出口国之一,小麦、玉米和向日葵等农产品出口在全球市场中占有重要份额。如果其他出口国也出于保护国内粮食安全的考虑压缩出口量,全球粮食贸易,以及相应的海运需求不可避免将受到影响。

BDI走势与次贷危机的联系,不仅是美国经济放缓对运输需求的影响,还在于大量参与FFA(远期运费协议)交易资金的不稳定性。有市场传闻,曾经依靠FFA多头合约大幅盈利的TMT(台湾信荣航运公司)正在反手做空FFA合约。

从以前的案例来看,炒作FFA市场往往意味着囤积部分运力,这部分不透明的运力就成为冲击市场的隐患。如果FFA多方转向做空,这些被冻结的运力集中释放,将对市场形成突如其来的打击。

此外,越来越多的投资银行、对冲基金和期货公司进入了FFA市场,高盛、摩根士丹利等著名投行均现身其中,这也是另一个不稳定因素。这些投行或对冲基金在次贷危机中都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损失,如果在资金或业绩的压力下采取比观望(撤资)更激进的策略(做空),将成为另一股难以控制的力量。

目前市场对干散货景气周期结束的判断倾向于2009年后,这将创造连续8年的高增长期。如果从船队增长指数(FGM)来看,2007年上半年已经突破前期高点达到5,即造船投资增速是贸易增速的5倍。一旦大宗原材料和外贸运输量回落,船公司大量追加的散货和集装箱船订单都可能成为低效投入。

上一次BDI剧烈波动的后果是,持空头FFA合约的船公司损失惨重,加拿大船舶运营商NASL甚至宣告破产。在目前金融市场复杂的局面下,即使全球实体经济并未衰退到明显压抑需求的地步,次贷危机和美元资产贬值导致的资产减记/平仓压力,也足以令运费市场发生频繁波动,甚至重现当年船公司的巨额亏损局面。

容易被忽略的是,钢铁企业同样是BDI大幅下跌的风险承受者。同济大学博士黄建中撰文指出,长单类似于购买了铁矿石期货。相对于在现货市场采购原材料的企业,实际上是把双刃剑。因为在铁矿石价格(含运费)下跌时,拥有长单的钢厂反而会因此遭受损失。

目前矿山要求按到岸价结算和削减长期协议供应量,这种挑战现有体制的要求反映了矿山在长单谈判中的强势地位,也意味着国内钢厂对长单采购的依赖性。虽然长单的目的并非锁定收益而是锁定成本,但这种“类期货”的模式必然具有风险。必须意识到的是,当前铁矿石和海运价格已经处于历史最高点,供需两方面都隐藏着导致价格下行的诱因。钢厂如果一味扩大铁矿石库存,寄希望于能够提前观察到价格下降的信号,从期货交易的无数案例来看,一旦反转出现,这种信心就成为导致巨亏的根源。

近年来国内造船业虽然手持订单饱满,但要转化为利润仍然面临很多不确定性。首先是海运市场景气度反转可能促使远期订单取消,其次美元加速贬值可能使合同利润远远达不到预期。

BDI从1985年的初始值1000点上升到2000点,用了10年时间,从2000点到3000点也大致如此。但从7000点到8000点仅用了1个月,从9000点到10000点仅用了半个月。当然下跌的速度同样迅速――从10000点到6900点也不到两个月。

篇10

3月23日,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08年会开幕式上,新任国务院副总理向与会的中外人士,阐述了中国2020年“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远大目标。

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办的发展高层论坛一年一度,本届主题为“中国2020:发展目标和政策取向”。

在强调坚持改革开放、着力改善民生的政策取向的同时,对中国经济作出这样的判断:当前中国经济形势总体是好的,但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他提出,将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进一步加强薄弱环节,增加有效供给,优化投资结构,抑制不合理需求。同时,根据新情况新问题,合理把握宏观调控的节奏、重点和力度,把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好形势保持下去。

就在数天前,获得连任的国务院总理在会见中外记者时坦陈,由于国际、国内不可测的因素较多,“今年恐怕是中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

决策者之难,难在如何在有效抑制通胀与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之间“走出一条光明的路”。

“美国经济进入衰退”

美国经济会走向何方,美元贬值何时见底,即为不可测因素之首。

“我个人的看法是美国经济已进入衰退。”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NBER)局长马丁费尔德斯坦(Martin Feldstein)3月22日接受《财经》记者专访时说。不过,国家经济研究局尚未作出正式决定。他预计可能还需两至四个月,在经济研究局将数据搜集齐备后才有决定。

对于美国经济是否进入衰退,国家经济研究局的结论即属官方认定。但此前,经济学家早已发出衰退预言。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约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 Stiglitz)在论坛上表示,“美国这一次的经济衰退可能是比较严重的一次。”美国需要一个非常长时间的恢复和复苏过程。

斯蒂格利茨还批评美国政府的刺激经济政策“规模太小,来得太迟”。

费尔德斯坦则认为,美联储应对危机的降息举措是正确的,但其有效性尚待观察。“美联储的行动并没阻止美国经济减缓的步伐,三个月以来就业率一直下降,零售和工业生产也都在减低。”

斯蒂格利茨对记者表示,预计明年会有220万美国人因失去住房抵押权而无家可归。“事实上,大概有1400万美国家庭的住房贷款可能会出现重新估值情况,会出现大量违约情形。”

他预计,在未来六个月到一年间,次级抵押贷款将进入还款的高峰期,而这对于市场的冲击将不言而喻。

目前的问题是,美国房屋市场的萧条经金融市场放大,进一步扩散至实体经济,信贷收缩,金融市场动荡,消费者信心受挫,制造业和非农就业数据纷纷创下历史新低。市场对美国经济的悲观看法已经拖累美元不断走低。而此时,美联储的持续降息,不仅继续压抑美元汇率,而且加剧了以美元计价的国际能源、初级产品和农产品价格上涨,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均面临通胀压力。

3月18日,美国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议息会议决定降息75个基点,至2.25%,同时再次调低贴现率至2.5%。这是次贷危机爆发以来美国第六次降息,累计下调幅度已达300个基点。

美国经济与外界,特别是新兴市场是否“脱钩”(decoupling)一直是经济学家的争论点。

“期望中国经济与美国‘脱钩’不太现实。” 斯蒂格利茨称,几乎可以肯定,中国经济将会放缓,但这对于中国调整经济结构会是一个有利的机会。

香港中文大学校长刘遵义教授则较为乐观。他认为,“中国经济不会被美国出现的问题所影响”,理由是,中国对美出口产品的附加值与GDP比值不到3%,中国每出口一美元,实际上国内的增加值只有17%,也就是17美分。尽管现在中国某些地区,尤其是依赖对美出口的地区,感到压力很大,但对整个中国经济的影响并不是特别大。

“中国的实际GDP增长可能只会下降0.5%。”刘遵义就此影响作出预测。

国家统计局局长谢伏瞻在论坛上提出,外部需求的减弱,短期内在一定程度上与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向过热的调控目标没有大的冲突。

价格走高的国际因素

不少经济学家认为,正是美国的宽松货币政策,导致美元持续贬值和流动性过剩,推动了去年以来国际市场能源和农产品价格的持续快涨。

面对持续走软的美元,费尔德斯坦认为,美元实际上迄今贬值幅度不大,走弱还会持续较长时间。他分析了美元继续贬值的两大原因:一是美国还有高额的贸易逆差,美元还要继续贬值才能缩小贸易逆差;二是尽管美元最近下跌较快,但与十年前比,贸易加权后实际只贬值了6%-7%。“所以其实没有降低很多。”

国际农产品贸易巨头嘉吉公司(Cargill Inc.)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彭国瑞 (Gregory R. Page)认为,目前国际农产品高涨趋势短期内难以扭转,其影响因素包括能源价格上涨、生物燃料需求迅速增长、全球主要谷物库存持续下降,中国和世界其他国家居民收入增加,以及对食品品质的需求不断增加等,这都对农产品价格形成支撑。

彭国瑞透露,目前有超过41个国家立法,通过行政命令、税收优惠、补助金和其他方式促进生物燃料的使用。而美国政府提出到2015年玉米生产的乙醇产量将达150亿加仑。以此类推,这意味着40%的美国玉米产量会用来生产乙醇,而目前这一份额为30%。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韩俊认为,目前中国的通胀与农业的周期波动有关,更重要的是受到国际市场的传导。“大豆和植物油的市场已经完全国际化。所以全球的农产品价格正在整体上攀上一个新的台阶。中国也不例外。”

韩俊认为,目前中国每年消费的谷物占到世界的五分之一,是世界粮食贸易量的两倍以上。因此,从保证粮食安全的角度考虑,中国历来强调要保持比较高的谷物自给率。

“如果中国放开对玉米加工业的限制,中国有能力进口大量玉米,但是从哪买这么多玉米呢?这样对国际谷物市场会产生巨大的冲击。”韩俊如此表示。

彭国瑞也认为,目前中国“食物还是燃料”之争中,仍是坚定支持“食物”的。为应对迅速攀升的玉米需求,政府在近年减少玉米的出口。

但目前可能存在的问题是,受出口政策限制,部分粮食品种国内外价格出现巨大价差。“国际市场小麦显著上升,现在国际市场上的小麦价格是中国的两倍。相当于降低农民的积极性,也为下一步粮食突然进行涨价,埋下了不确定因素。”中国科学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黄季表示了这种担忧。

综合治通胀

中国正像大多新兴市场国家一样面临通胀高压。今年前两个月,中国CPI连创11年来新高,2月增幅达8.7%。政府试图在经济持续较快发展与抑制通胀之间找出一个平衡点。

在本届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多数专家学者均认同,中国目前面临的通胀问题更多受到输入型因素的影响。

诺奖得主斯蒂格利茨演讲时称,“中国目前的通胀属于输入型通胀,主要是由能源和食品价格的上涨推动的。”它是全球经济形势造成的,而非中国的内部政策。他认为,传统的宏观经济政策,可能并不会对现在的通胀情况会有特别大的效果。“中国不能再用传统的单一模式来治理通胀,而需要一个不同政策工具的组合。”

对于中国应对通胀的有效政策组合,亚洲开发银行行长黑田东彦提出,最重要的政策措施还是宏观经济政策,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他表示,相信中国政府在实施稳健财政政策和从紧货币政策的同时,会让人民币汇率比过去几年更快升值。

斯蒂格利茨称,现在确实应加快人民币汇率调整。“因为它可能会进一步消除或者是减缓通胀压力。”他并补充,要关注信贷的有效分配问题。对于信贷的控制和限制,应关注究竟是谁获得了银行的信贷。他认为,现在人们过多关注不同措施对于信贷分配所带来的后果和影响,而忽略了整体信贷供给本身。

而中国面临的一个问题是,中美两国利率政策的相反走向,可能加剧海外热钱或游资进入中国。斯蒂格利茨建议,如果还要有加息的行动,须采取额外的措施限制外资流入,比如对资本征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