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农业意义范文

时间:2023-12-26 18:07: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数字农业意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数字农业意义

篇1

关键词:数字农业;创新意识;任务驱动;人才培养

文章编号:1672-5913(2010)08-0011-03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数字农业是将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自动化等高新技术与地理学、农学、生态学、植物生理学和土壤学等基础学科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农业生产过程中对农作物、土壤从宏观到微观的实时监测:对农业生产中的现象、过程进行模拟,以达到合理利用农业资源,降低生产成本,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农作物产品质量的目的。由此可见,数字农业具有多学科交叉的特点。

高等农业院校的首要任务和根本功能是为农村经济建设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造型人才。高等农业院校多学科的环境有利于各学科之间相互渗透和相互融合。在实际生产中许多问题的解决,单靠某一学科知识是难以实现的,这就需要各学科知识的有机结合。因此,在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开展数字农业教育,有利于大学生将所学习专业知识与数字农业技术更好的结合,开拓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发散思维。

1 创新意识和发散思维

创新是指在人类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等一切领域,一切层面上淘汰落后的思想、事物,创造先进的、有价值的思想和事物的活动过程。创新意识是指人们根据社会和个体生活发展的需要,引起创造前所未有的事物或观念的动机,并在创造活动中表现出的意向、愿望和设想。它是人类意识活动中的一种积极的、富有成果性的表现形式,是人们进行创造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是创造性思维和创造力的前提。创新意识主要特征在于:①新颖性;②社会历史性;③个体差异性。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开发是培养创造人才的起点,只有注重创新意识的培养,才能为成为创造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发散思维是指根据已有信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思考问题,从多方面寻求多样性答案的一种思维形式,是创新思维的核心。传统教学中“重求同,忽视求异,重集中思维训练,忽视发散思维训练”。所以,必须克服单纯传授知识的倾向,注重顺向思维、逆向思维、多向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批判性和创新性。具体来讲,就是引导学生的思考信息向多种方向扩散,提出各种设想、多种解答。对于农科大学生的培养可以将数字农业技术,与各专业知识紧密结合,这样对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发散思维的培养有着重要意义

2 数字农业教育与学生创新意识培养

大力发展数字农业教育、提高学生创新意识,是农业大学可以借鉴的一种新型复合创新人才培养方式。在这个过程中,应明确农业各学科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改革高等农业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对相关专业进行分类,在国家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委员会要求的基础上,使数字农业知识融入到各学科中。

(1)农学类。包含:农学、植物保护、园艺、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粮食工程、乳品工程等。重点设置课程内容包括:虚拟植物与虚拟农业、农业数据统计分析,农业专家系统,农业信息化等。

(2)农业经济管理类。包含:工商管理、会计学、农林经济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保险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农村区域发展等。重点设置课程内容包括:决策支持系统、农林数据处理技术、农业数据统计分析、农业专家系统,农业信息化等。

(3)资源管理、环境类。包含:农业资源与环境、环境科学、生态学、土地资源管理、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等。重点设置课程内容包括:决策支持系统、农业数据统计分析、“3S”技术等。

(4)农业工程类。包含: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农田水利工程等。重点设置课程内容包括:决策支持系统、“3S”技术、精准农业技术、虚拟农业技术、农业数据统计分析、农业信息化等。

根据以上课程内容设置,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博、专结合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人才。将数字农业教育作为农业大学特色教育可以满足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当前,大学对学生个性、特别是学生的创造性的培养重视不够,缺乏特色教育,使创新型人才培养失去了一条有效的途径。然而,创新型人才发展的基础在于个性的和谐、全面、自由发展。因此,为了培养创新型人才,大学应建立一个内容广泛的课程体系,实现普通教育与特色专业教育的平衡。避免存在过分专业化的倾向,加强普通教育课程,提高专业特色教育课程的质量和水平。因此,在农业大学开设数字农业特色课程教育,广泛设置跨学科课程、甚至跨学科辅修,可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3 数字农业教育与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对策

高等农业教育要适应数字农业对人才的需求,必须引进新观念,积极探索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分析数字农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在教育观念、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专业调整、课程体系等方面进行探索、改革与创新;并结合我国的实际,吸收国外的成功经验,建立我国现代化农业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体系。具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明确高等农业院校的地位

在数字农业建设中,高等农业院校是培养数字农业人才的基地。高等农业院校的首要任务和根本功能是为农村经济建设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由于高等农业院校具有多学科的优势,所以它能为农业的发展培养输送大批的农业人才,不仅能适应现在社会发展的需要,还要具有一定的超前意识,特别是能培养出数字农业所需要的高层次人才。

3,2整相关课程设置

按照数字农业的要求,拓宽各专业口径,调整各专业课程设置,增加数字农业所涉及的课程和教学内容。如进一步加强“3s”技术、网络技术、人工智能,数据库原理等课程的教学,鼓励学生跨专业选课。如可以给农科相关专业的学生增设网络技术、人工智能等课程,在现有大学计算机基础上进一步加强计算机应用技术、网络技术等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社会需求和学科前沿发展方向。

3,3运用数字农业学科特点,激发创新意识

数字农业课程不同于其他学科,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基础性课程,具有文化性、应用性、发展性和模块化等特点。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在对数字农业特点、内容发生兴趣时引发的。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尽可能挖掘学科的创新思维因素,在导入新课时尽可能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情景,介绍最新的数字农业技术的发展状况,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

3,4实施任务驱动

培养创新能力,鼓励、指导学生大胆灵活地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知识及技能的传授应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任务是一堂课的核心,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外在动力。在设计数字农业教学的时候,应当注意布置与学习内容相应的任务,如为让学生掌握专家系统的创建,可以布置专家系统的基本使用任务,收集某类专家系统的知识等。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鼓励学生大胆尝试操作,遇到问题和困难时,要多问、多讨论,发扬团队协作精神。在解决这些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讨论班,互相交流方法,互相启发思路,以实现解决实际问题与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机统一。

4 结语

篇2

关键词水资源;现状;农业缺水;原因;对策;吉林梨树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当今水资源短缺,一些河流断流、干枯,河道萎缩以至枯竭,水库蓄水量也大幅减少,地下水源的开发利用已入不抵出,水位下降,漏斗区扩大,诱发地面下沉、水质恶化等不良现象频发,严重影响农业的正常生产[1-4]。人类应遵循自然规律,依靠科技的力量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水资源现状

一是降水。梨树县位于吉林省中南部,南北长105 km,东西宽92 km,幅员面积4 209 km2。属于温带半湿润季风大陆性气候。春季多风沙干旱,夏季温热多雨;每年5—9月为雨季,据50年统计年平均降水量为560 mm,年份间差异较大,最大差异达444.5 mm。地区间分布也不相同,降水自西北向东南逐渐增多,东南多年平均600 mm以上,西北多年平均400 mm以下;降水多集中于7—8月,占全年降水量的58%,4—5月降水偏少,仅占全年降水量的13%左右,因此春旱十有八九,严重影响播种出苗质量。二是地表水。境内有9条较大河流,其中东边河、昭苏太河和条子河最大。境内有中型水库2座,小型水库14座。地上水资源比较丰富,但这些水利资源主要用于种植水稻。三是地下水。地下水资源由于地形和含水层岩性不同,地域差异性较大。东边河、昭苏太河和条子河中上游,地表坡度大,含水层多系砂砾层,透水性较好,地下水流畅通。东边河下游河谷地区,地表坡度平缓,水位浅藏,地下水径流迟缓,有大面积的闭流区,使地下水逐渐矿化,因而地表面土壤盐碱化普遍。而今,由于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自20世纪90年代,梨树县旱灾连续发生,使县域水库蓄水量严重不足,小水库几乎干枯见底,大河断流小河干,地下水位严重下降,致使全县水田大部改为旱田。水资源危机给梨树县的农业生产发展构成严重威胁,因此节约用水、建立节水型农业已迫在眉睫。

2农业缺水的原因

一是用水量的增加。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工业、农业生产迅猛发展;设施农业、灌溉性用水等大大增加势必导致用水量的增加。二是环境恶化。如林木的无序砍伐,荒山的大面积开发、垦荒,不仅严重破坏了自然生态环境,还会造成土壤蓄水能力下降,蒸发量上升,土壤沙漠化,水土流失日趋严重等,导致干旱灾害的频繁发生,给农业生产造成了极大的不利。三是河水利用率下降。一些小企业和矿山开发流出的有毒有害废水直接排入河流,使河流受到污染农业生产不能利用。四是水资源减少。降水量减少,1990—2009年,前10年年平均降水量为555 mm,后10年年平均降水量为477 mm,降水呈现逐渐偏少的趋势,使消耗的地下水、地表水得不到补充。

3对策

一是提高整地质量。通过深耕、深松打破坚实的犁底层,增加土壤耕层厚度,增加土壤渗透性,广泛接纳降水,提高蓄水保墒能力,减少地面径流与蒸发。促进作物根系的生长发育,扩大根系的吸水吸肥范围,从而增加作物的抗旱能力。二是秋整地秋施肥。该项技术完全适应梨树县“十年九春旱”的气候条件,秋天作物成熟后要及时收获,及时整地、施肥,避免春天整地动土,有利减少土壤水分蒸发,提高土壤水分利用率。“纳蓄天上水,保住土中墒”是实现一次播种实现全苗、齐苗、壮苗的关键措施之一。三是种植抗旱性作物。本着注重市场效益的原则,选种优质、高效、节水的抗旱性作物,压缩高投入、低产出、耗水大的作物。增加耐旱节水优质高效的作物品种,如耐密型玉米、谷子、高粱、豆类、花生、芝麻等。四是中耕少动土。铲、趟抗旱,但干旱严重,表层无湿土,铲趟只能使旱情加重,而且伤根后易形成三类苗或死苗。因此,在生产上,应采用精量播种技术,早间苗,科学应用化学除草技术,实现中耕少动土的管理措施。五是推广应用保水剂,解决干旱年份土壤墒情不足的问题。保水剂含有大量的强吸水集团,其贮存的水分可被农作物的根系直接吸收,从而达到作物抗旱的效果。六是旱地施肥技术。开展农化相结合,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积极应用秸秆粉碎直接还田等技术,以培肥土壤调水,以水调肥,充分发挥水肥协同效益,提高土壤抗旱能力。七是推广滴微灌溉技术。该技术是按照作物需水要求,通过低压管道系统与安装在末级管道上的灌水器,将水以较小的流量均匀准确地直接输送到作物根部附近的土壤表面或土层中,调节土壤水分,达到促、控结合,以节水灌溉方式获得最佳经济效益,实现既能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又能提高水的利用效果的目的。八是其他措施。如催芽坐水播种、玉米秸秆覆盖保墒等栽培措施。搞好封山育林、提高地面森林覆盖率,减少水分流失,防止土壤沙漠化等都有利于提高土壤蓄水保墒能力,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4参考文献

[1] 王强.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对策研究[J].地下水,2010,34(4):13,146.

[2] 张祥宏.浅析我国水资源管理现状及对策[J].管理观察,2010(5):67-68.

篇3

文/张学武

大多数人对“伤风”、“中风”这样的词汇并不陌生,可对“痛风”这两个字却是一知半解。

痛风与人体的代谢失衡有关,与血尿酸水平升高关系密切。在我国,该病的患病率逐年上升,某些地区高尿酸血症的发病率已达13.3%,且常与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肥胖等共同存在。

痛风最大的特点是突然出现某个关节红肿,就像有一滴流动的液体在体内跑,跑到哪儿哪儿就疼痛难忍,甚至轻轻吹过一阵风都难以忍受。与其他类型的关节炎相比,男性患者首次发作急性痛风性关节炎通常在40~60岁,女性则在60岁之后,发病时常呈现以下三个特点。第一,单侧发病。85%~90%的患者首次发作为单关节受累,常见受累的关节依次为足背、踝关节、足跟、膝关节、腕关节、手指和肘关节。第二,半夜“疼醒”。大多数患者首次发病为骤然发生,常在夜间熟睡后出现,患者可能突然疼醒,难以缓解。第三,来去匆匆。痛风发作数小时内,受累关节即出现红、肿、热等关节炎的表现,并有非常明显的压痛。轻度发作可在数小时内缓解或仅持续1~2天,缓解后症状完全消失。

要想预防高尿酸血症和痛风发作,关键是要纠正不良饮食结构及生活方式。生活中要“管住口”,少喝啤酒,控制高嘌呤食物的摄入;保证每天摄入足够的水分,特别是对有尿酸结石的人来说;肥胖者要适当减肥。有过痛风性关节炎发作的人,还应避免关节创伤及剧烈运动,以免诱发疾病再次发作。

每月一招——正确梳头,头发保浓密

文/李柏

最近一段时间,你是不是发现脱发现象越来越严重?别担心,掌握正确的梳头方法,就可以达到防止脱发的效果。

早晨起床后或者晚上入睡前,先用梳子从额头向脑后梳2~3分钟;然后分别从左鬓梳到右鬓、从右鬓梳到左鬓,各2分钟;最后把头低下来,从底部发根处向前梳1~2分钟,当你感觉到头皮有热胀感时就可以停下来了。

另外,梳子也有讲究,最好选竹制的密齿梳、牛角梳和木梳,它们能起到很好的按摩效果。最差的是塑料梳子,最好不要用。

经常梳头可以促进发根部位的血液循环,加速毛囊部位的血液流动,这样毛囊中的毛便能吸收到足够的营养用以供给发根,使发根坚固。

日常生活中怎样自查哮喘疾病

文/韩晓阳

哮喘初期病症最容易发觉的就是胸闷、咳嗽、打喷嚏的病症,为此,当发觉这类病症时,肯定要加强警惕,并到医院进行诊治,免得误诊。

篇4

    “数字农业”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以及“数字地球”的重要内容,成为21世纪农业的重要标志,也是我国实现现代化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对于保证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数字农业是指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对农业生产要素、有关农业生产的各部门、各行业以及农业生产的全过程进行数字化管理。为适应未来农业发展需求,必须重视学生信息素质培养。对学生的信息素质的基本要求应有以下几点:

    1.信息获取能力。大学生必须掌握基本的获取信息的技能,如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21世纪是信息时代,信息就是一切。在这个时代,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将会发生革命性的变革。应以信息能力的培养为核心,实现学生自我获取信息的能力,以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达到增长才干的目的,实现大学生信息增值能力。

    2.信息应用能力。大学生必须学会把通过不同渠道获得的信息加以综合分析,转化为自身的知识,然后应用到工作、学习和生活之中,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信息的真正价值。

    3.信息判断能力。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信息的传播速度突飞猛进,各种各样的信息铺天盖地,许多学生面对着茫茫的信息海洋,无所适从。只有有了正确的信息判断观点才可能发现有价值的信息。因此,在一些学科进行数字农业教育,对学生开阔视野、拓宽思路以及今后的就业有着深远的意义。学生可以以自己的本专业知识为依托,将数字农业技术融入其中,更好地发挥专业优势,提高自己的创新意识。这个培养过程,对高等农业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切实把数字农业技术与不同专业知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对于培养出具有现代意识的复合型、有个性的高等农业人才十分重要。大力发展数字农业教育,提高学生信息素质,是农业大学可以借鉴的一种新型复合创新人才培养方式。

    二、数字农业教育与学生信息素质培养策略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快速发展,高等农业院校对学生信息素质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越来越迫切地需要具有高信息素质的建设者。因此,高等农业院校必须抓住信息素质培养和教育这条主线,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质为出发点,充分发挥数字农业教育在信息素质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在教育观念、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专业调整、课程体系等方面进行改革与创新。具体培养策略如下:

    1.加强信息素质重要性的认识。高等农业院校要重新审视数字农业教育在信息素质培养中的重要地位,把对学生信息素质的培养作为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的首要任务。在信息时代,知识的更新步伐也在加快,使得学生必须构建一个与时俱进的知识体系。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可以考虑三层教育体系:大学一年级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二年级掌握一门编程语言,三年级开展数字农业教育。在数字农业教育的教学活动中,不仅要教授计算机的相关知识,还要渗透信息素质教育的理念,逐步使学生的信息素质得到加强和提高。

    2.重视实践教学的作用。传统教学中存在“重求同,忽视求异,重集中思维训练,忽视发散思维训练”的问题,而在数字农业教育过程中,要充分重视实践教学的作用,使学生不仅掌握专业基础理论,而且要有很强的动手能力,为他们将来从事数字农业的相关研究奠定基础。

篇5

数字时代背景下,农业科技档案作为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信息资源,如何对其进行有效的开发和利用,是当下亟需探讨的问题。本文首先描述了数字时代背景下农业科技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意义;其次对当前农业科技档案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全面的分析;最后针对相关问题,提出了加强农业科技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对策。

关键词

数字时代;农业科技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

为推进我国农村发展,使农村跟上城市发展的节奏,解决城乡二元结构问题,农业科技创新逐渐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工作。数字时代背景下,我国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逐渐进入新阶段,农业科技档案作为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信息资源,在农业科技创新的进程中,相关部门对农业科技档案信息资源的需求也不断提升。如何对其进行有效的开发和利用,提升农业科技档案相关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是当下亟需探讨的问题,对于农业信息化建设、现代农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开发农业科技档案信息资源的意义

农业科技档案是对农业科研活动的原始记录,是农业科技信息的重要载体,其中包括农、林、牧、渔、水利、气象、土地等涉农各业在生产、经营等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应归档保存的具有一定查阅价值的文字、声像、电子等资料。农业科技档案是一种特殊信息资源,其原始性特征使其在农业科研活动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由于农业科技档案信息资源的价值是持续的,因而对其开发与利用也是持续的。数字时代背景下,为推进我国农村发展,农业科技创新逐渐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工作,我国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也逐渐进入了新阶段,农业科技档案作为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信息资源,在农业科技创新的进程中,相关部门对农业科技档案信息资源的需求也不断提升。为对其进行充分的利用,就需要进一步拓展农业科技档案信息资源的价值,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益,将更多的农业科技档案信息资源转化为科研成果,促进农业科研院所科技发展水平的提高,从而促进农业生产力的进一步提升[1]31。

二、当前农业科技档案开发利用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相关部门越来越重视农业科技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然而在实际的操作中,还存在许多不足,主要问题如下。

1.农业科技档案管理方法缺乏规范性。

随着我国对农业科技研发方面的重视,培养了大量的农业科技人才,农业科技成果也不断增多。然而,对于这些农业科技成果的收集归档,却由于管理方法不够科学合理,导致相关部门对于农业科技档案的收集、鉴定、分类、编目、归档等工作存在程序、步骤不规范的问题。这使得农业科技档案的完整性受到影响,难以很好地进行查考利用[2]17。

2.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意识薄弱。

农业科技档案成果往往就是一些文字、数据、影像等资料,里面的内容往往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内容枯燥,专业以外的人员往往无法认识到其中价值。目前,一些农业科技档案管理人员对于农业科技研究成果的重要性缺乏认识,档案管理的专业意识薄弱,在整理和管理的过程中,由于缺乏专业知识和专业态度,导致一些科技项目档案资料不齐全,无法很好地体现科技项目的全过程和具体成果。甚至有的农业科技档案管理人员将在工作中积累的有价值的科技档案资料据为己有,不愿移交归档,致使部分档案资料流失。

3.档案信息服务水平低,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不健全。

数字时代背景下,信息技术发展迅速,已逐渐渗入了各个领域,在档案管理方面,越来越多的图书馆、档案管理服务企业都开始进行数字化改革,将内部保存的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处理,使更多的用户能够通过网络查阅和下载,使一个信息资源能够同时给许多不同的人查阅。然而,目前我国农业科技档案管理的信息服务水平相对低,没有跟上现实需求,农业科技档案的检索速度慢,且存在准确率不高的问题。此外,我国农业科技档案管理还存在安全保障体系不健全的问题,对于不同保密级别的农业科技档案没有进行区别对待,造成科技档案信息泄密事件时有发生[3]67。

4.档案信息资源开发不足,开发利用手段和方法落后。

我国农业科技档案开发利用的不足不仅仅体现在管理和利用上,还体现在开发方面。目前,我国对于农业科技档案的信息采集主要还是人工采集,仅在编写目录时才用到计算机的一些基本功能,档案的编研工作更是进行得较少,这非常不利于科技成果的推广转化。

三、数字时代背景下加强农业科技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对策

1.保证农业科技档案的质量和完整性。

农业科技档案的质量和完整性可以说是农业科技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物质基础。农业科研院所应严格依据《档案法》、《科学技术档案工作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单位实际情况,保证农业科技档案的质量和完整性,做到“三纳入”。“三纳入”即要将农业科技档案的收集、整理、归档等管理过程纳入农业科研的最初的工作计划中,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档案管理与布置科研任务同步,保证整个农业科研都做好记录和资料的保存;要将农业科技档案的收集、整理、归档等管理过程纳入农业科研的工作程序中,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农业科技档案管理与检查科研活动进度同步,从而推进农业科技档案收集、整理、归档等管理过程的规范化;要将农业科技档案的收集、整理、归档等管理过程纳入有关部门和有关人员的职责范围,只有这样,才能够做到农业科技档案管理与科技人员考核奖惩同步,实现权责分明,有责可追,保证农业科技档案的质量,维护科技档案的完整性和安全性[4]91。

2.提高农业科技档案管理人员的素养。

农业科技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是农业科技档案开发利用的关键。而农业科技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的提升是多方面的。首先,相关部门要加强农业科技档案信息作用的宣传教育,让农业科技档案管理人员认识到农业科技档案的重要价值,只有这样,才能使农业科技档案管理人员真正认识到自身所承载的责任和义务,从而提高农业科技档案管理人员对农业科技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视程度。其次,相关部门应定期组织技档案管理人员开展专业培训,提升农业科技档案管理人员的科技档案业务知识储备,进一步了解自身的权责,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的应用能力,做好农业科技档案的管理工作,保证农业科技档案的完整性和安全性,对于需要进行保密的农业科技档案,也要严格做好保密工作。与此同时,农业科技档案管理人员还要熟悉农业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和程序,抓住关键阶段、重要环节,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农业科技档案管理人员与农业科研人员的互动性,做好农业科技档案的收集、整理、鉴定等工作,为农业科技档案的再利用做好准备。此外,相关部门还要顺应数字时代的需求,定期开展计算机应用的相关培训,提升农业科技档案管理人员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加强农业科技档案的统计工作,同时为农业科技档案管理的数字化转型打好基础。

3.加强档案信息安全保障工作,注重保密和知识产权保护。

数字时代背景下,随着科技体制改革和科研手段的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农业科研工作呈现出了课题协作多样化、学术交流多元化、情报交流网络化的发展趋势,这虽然促进了我国农业科技档案信息的交流和科技成果推广,但同时也大大提升了农业科技档案信息的保密工作的难度。我国相关部门要理清农业科技档案开发利用与保密的关系,对于鼓励推广的农业科技档案信息,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信息技术,加强推广。对于要求严格保密的农业科技档案信息,严格依据《科学技术保密条例》《专利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做好保密工作,对于泄密的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人员依法进行惩处。与此同时,我国相关部门也要调拨专业技术人员,构建农业科技档案信息管理系统,依据农业发展不同阶段对科技信息的不同层次的需要,进行不同程度的加密,实现农业科技档案信息的推广与农业科技档案信息的知识产权保护的同步推进。

4.加强信息开发,提高服务水平。

明确服务方向,端正服务态度,数字时代背景下,农业科技档案工作要面向现代化,就必须树立信息观念、强化效益观念,农业科技档案管理部门要彻底转变传统的重保管、轻利用的服务理念和被动的服务方式,主动与农业科研部门开展合作,深入农业科研一线,主动了解新时期的农业科研工作的现实需求,明确服务方向。并在此基础上改进农业科技档案管理方法,提升农业科技档案的信息服务效率,调整农业科技档案信息收集的重点内容,提升农业科技档案信息的实用性[5]64。深化档案信息资源开发,拓宽工作领域。在明确服务方向,端正服务态度的基础上,农业科技档案管理部门要紧跟现实需求、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深化档案信息资源开发,主动拓宽工作领域。首先,农业科技档案管理部门要做好准备工作,跟随农科院的农业科研成果示范推广、科技下乡等活动进入一线,开展科技宣传、信息咨询等服务,一方面进一步发挥农业科技档案信息的作用,普及农业科技知识;另一方面深入了解农业科研工作对于档案信息的实际需求。对于一些值得宣传的农业科技档案信息,可以通过各类农业信息服务平台进行传播,实现农业信息化带动农业现代化。其次,农业科技档案管理部门要加强信息采集、整理工作,充分借助信息技术和网络平台,进行档案信息的深度加工,对一些重要的符合农业科研工作的现实需求的农业科技档案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处理,同时结合现实需求,构建科技成果数据库、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数据库等专题数据库,编制农业科技档案检索工具,方便农业科研工作人员进行查询检索。此外,农业科技档案管理部门还要利用信息技术,对农业科技档案信息资源进行统计分析等处理,提升农业科技档案信息资源的系统性,使农业科研部门能够很好地了解当前我国的农业科研状况,避免一些课题产生重复性的问题,减少国家农业科研资源的浪费。农业科技档案管理部门还要发挥农业科技学术交流的纽带功能,积极开办科技教育、信息交流等相关活动,这样一方面能够推进农业科技档案信息的共享,促进各相关部门互通有无,促进农业科技档案信息的开放和利用。另一方面还可以推进农业科技档案管理部门与其他相关部门的合作,拓宽农业科技档案管理部门的资金来源,从而为农业科技档案管理部门的信息化改革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建立农业科技档案信息开发利用反馈制度。通过反馈信息,总结农业科技档案的开发与利用工作的经验教训,对于不足之处及时调整改进,使我国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更加符合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数字时代背景下,农业科技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对于推进农业现代化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基于农业科技档案管理方法缺乏规范性、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意识薄弱、档案信息服务水平低等相关问题,提出了保证农业科技档案的质量和完整性、提高农业科技档案管理人员的素养、加强档案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等对策建议。

作者:陈茜茜 单位:南通市农业科技档案馆

参考文献

[1]张振玲.农业科技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新思路探索[J].山东农业科学,2010(5).

[2]郭朋,张宇航,赵伟锋,李淑侠.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农业科技管理,2011(3).

[3]梁海萍,唐翼锋.对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的一些探索研究[J].农业科技管理,2013(2).

篇6

[关键词]数字农业 空间信息管理 3S技术

中图分类号:TN91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1-0281-01

引言

二十一世纪高新农业技术的重要象征是数字农业(Digital Agriculture)技术。数字农业发展和各种农业数据是密不可分的,由于农业生产的空间分布较广泛,农业资源在地理分布地域广泛,而且地理分布地域广阔,农业数据的获得是基于农业生产和资源的,所以需要农业领域空间信息技术获得更多更准确的农业数据[1]。数字农业空间信息管理平台的应用能有效的促进农业和农村的发展以及平衡农业和环境之间的发展。美国的地球物理环境公司对3S技术在农业领域发展所起的支撑作用进行了研究,首先他们制定了地球观测卫星计划,收集卫星图像,监测农作物的生长,通过技术分析所得到的相关数据,为农场主提供相应的耕种方法,防止农作物的病虫害以及为提供具有预防和预测性的信息,确保农业生产顺利进行,避免过多的经济损失[2]。 在1997年,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发表了报告“21世纪的精细农业―农作物管理中的地学空间和信息技术”,提出了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现代技术条件下的巨大空间的全面系统的分析,并由此掀起了数字农业研究的,对由此可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进行了论述[3]。

1 数字农业空间信息管理框架

在数字农业建设过程中,数字农业空间信息管理平台处于核心位置。计算机网络是数字农业空间信息管理平台建设的基础,其核心是其数据库系统,建立一套RS、GIS、GPS、MIS、ES和其他的技术的集合体,通过数字农业空间信息管理平台尽可能的应用3S技术和空间数据库,对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和遥测技术、全球定位系统、虚拟化技术的系统、农业技术自动化系统准确、高效、快速、全面和规范的使用。该平台还包括计算机技术和网络和数据通信技术系统。如图1所示。这里有它们的四个至关重要有效含量分析。

(1)农业信息分类编码标准

农业信息交流与共享的基础是农业信息分类和编码,这是一个用自己的信息编码规则改变许多重复的基本信息分类和编码,改变了过去在不同部门情况有的不统一,有的不能共享的情况。截止目前,在农业信息方面,中国还未制定相应的农业分类编码的标准,在农息信息分类编码方面要加强农业信息标准化,要对农业信息分类与编码,存储农业信息,实现信息之间的交流和共享。

(2)基于GPS/GPRS的移动式农业生产过程信息采集技术

通过GPS/ GPRS信息采集技术的空间定位和GPS信息采集的优势实时监测农业生产过程,通过GPRS无线宽带网络数据传输和实时的优势,在生产过程中控制移动信息采集,从而实现全面的技术集成。

(3)数字农业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平台和各种类型的数据采集系统

基于农业数字空间信息平台出发,设置信息可视化和实时监控功能于一体,在搜集和采集农业信息时,根据自身的信息需求和生产数据的各个管理因素来获得所需要的有关气象,环境水文等信息,无论是从遥感数据,同时也对GPS信息的定位,都应包含不同的信息来源,有是由不同类型的传感器的实验数据组成。

(4)基于GIS的智能分布式控制农业机械

在自动控制系统中引入GIS时其自动控制系统的组成结构没有发生明显变化,在增强系统总体控制功能时,只需将控制器变为GIS或者在前端加一级GIS处理来实现,如图2所示。

2 基于Web Services的农业信息共享安全控制

(1)Web Services概述

Web Services体系架构与传统的面向对象系统一样,都包括继承、封装、消息传递以及动态绑定等基本概念,是面向对象体系架构组件化的实现和发展,在Web Services中将所有对象都看成服务,在API为网络中的其他服务所使用,通过实现的细节获得封装。

(2)基于Web Services的农业信息共享安全控制平台设计

在设计安全平台时根据用户服务、管理业务、数据服务三层构架,各个组件的设计理论基于面向空间、面向对象、面向用户以便各个应用模块都可以更方便的嵌入系统。

(1) 数据库设计

数字农业空间信息管理平台的数据由多个数据库组成。

(2)功能设计

园区空间信息管理平台由系统维护、综合查询、空间分析、决策支持、土地流转、动态监测6个子系统组成。平台在实现基于Web services的全方位农业信息与共享方面。点击平台功能界面的系统维护、综合查询、空间分析、决策支持、土地流转、动态监测中的任意一项。

系统维护、综合查询、决策支持、土地流转、动态监测每个功能模块的界面

显示了该模块包含的下一级以查询为主的子功能如土地流转包含商家信息统计、土地招租需求、招商土地查询、项目特别推荐、高级查询向导,点击每个子功能模块可浏览相应的信息。空间分析模块是基于WebGIS的以地图和专题图显示为主要功能的模块。

(3)GIS实现

当前的浏览器不支持矢量图形是实现GIS在网上浏览的主要问题。现在家庭JSP提供了两种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首先,服务器端解决方案,载体转化为研究范式B浏览器支持JPEG,GIF格式的文件,客户端使用Java脚本的HTML网页;二是在浏览网页的客户端自动下载java小程序解决,通过下载转换,使得普通的Web浏览器具备支持矢量图形格式的功能,提供了显示方法。第一种方法主要适用要求相对较低客户端和观众,操作也比较简单。本文网络空间信息在园区采用的是第二种选择方法。

3 结论

实现区域农业技术跨越式发展的基础是数字农业空间信息管理平台,该平台是以3S技术作为核心技术,该系统是保证农业科技基础设施项目可持续发展的依据,对数字农业研究具有突破性的意义。文章中,以3S技术为出发点,以数字农业和农业信息研究为突破口,充分运用空间信息管理平台,结合上海现代农业园区信息应用,实现了平台的整体设计,并对数据库设计、系统功能设计、农业知识整合和空间分析等方面做了详细的设计,同时开发实践了一些功能,特别是采用的Web GIS技术,实现了Internet区域空间信息的,为园区运营的科学合理的管理提供了一个功能重要依据。

参考文献

[1] 韩苏闽.数字农业与农业信息化研究[J].科技传播,2014(2):20-23

[2] 刘丽艳.基于3S技术的数字资源建设[J].地理信息科学,2012(6):33-36

篇7

其中,推进农业大数据发展应用是一个重要方向,是建设农业农村现代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有力抓手。必须紧跟大数据时代步伐,抓紧推动农业大数据建设,以此牵引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抢占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制高点,推动我国从农业大国走向农业强国。

深刻认识加快推进农业大数据发展应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取得显著进展 但面临诸多新形势新问题

当前,信息革命已经从数字化、网络化进入到以数据深度挖掘与融合应用为特征的智慧化阶段。大数据发展日新月异,引领了社会生产新变革,创造了人类生活新空间,拓展了国家治理新领域,极大提高了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深刻改变着全球经济格局、利益格局、安全格局,已经成为引领创新、驱动转型的先导力量,是世界主要大国的国家战略重点和优先发展方向。

我国大数据发展和应用已取得显著成效,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明显缩小,成为全球第二大数字经济体。据统计,2016年,我国数字经济总量达到22.58万亿元,占GDP的比重达30.3%,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能。经过2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互联网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弱到强。截至2017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7.5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54.3%,超过世界平均水平4.6个百分点。

在这一时代背景下,我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取得显著进展。农业电子商务迅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网络零售总额高速增长,2016年达到1589亿元;信息进村入户工程经过3年试点,目前已进入整省推进的新阶段,到2017年底,或建成益农信息社超过8万个;农业物联网区域试验示范扩大到9个省份,相继推出了426项农业物联网新产品、新技术和新模式;农业部制定印发了推进农业农村大数据发展的实施意见,组织对8个农产品单品种大数据进行试点,遴选认定了38项农业农村大数据实践案例;已经认定三批共210家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推进政务信息资源和网站整合的力度亦前所未有。更为可喜的是,一些互联网、大数据企业纷纷进军农业农村这片蓝海。这些都为农业大数据的发展应用探索了路子,奠定了基础。

还要看到,我国农业大数据发展应用正面临诸多新形势、新问题。我国农业农村信息化与发达国家和其他行业相比,总体上仍相对落后,尤其是农业大数据发展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

具体来看,农业大数据科技创新尚处于“跟跑”阶段,自主创新能力还很薄弱,核心技术和关键设备主要依赖进口;农业数据资源最为丰富,但目前远未得到充分挖掘和应用,数据资源体系亟待加快构建和完善;在数据资源的共享开放和开发利用上,普遍存在不愿、不想、不敢共享开放的问题,主动开放让社会主体进行二次开发应用的体制机制还存在很多障碍;大数据与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社会治理融合度不高,对优化配置资源要素、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潜力还远未挖掘,对提升农村社会治理能力的作用还远未发挥;对农业数据安全的认识有待深化,农业网络安全防护体系亟待强化和完善;网络传播和信息服务在打破农民封闭意识、提升农民素质、增强农民信息化应用技能等方面的作用,还需进一步释放。

准确把握农业大数据的发展内涵

数据是新型生产要素和社会财富 是国家重要的基础性战略资源

截至目前,大数据还没有一个统一、准确、权威的定义,但国际上已经达成了基本共识。从定义内涵看,麦肯锡认为,大数据是指规模超过现有数据库工具获取、存储、管理和分析能力的数据集,并同时强调并不是超过某个特定数量级的数据集才是大数据;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认为,大数据是指具备海量、高速、多样、可变等特征的多维数据集,需要通过可伸缩的体系结构实现高效的存储、处理和分析;我国《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认为,大数据是以容量大、类型多、存取速度快、应用价值高为主要特征的数据集合,正快速发展为对数量巨大、来源分散、格式多样的数据进行采集、存储和关联分析,从中发现新知识、创造新价值、提升新能力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服务业态。

从发展进程看,大数据是互联网延伸及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低成本化驱动的自然现象。从应用方式看,大数据正在创新甚至颠覆传统统计方法,由过去的随机样本变为全体数据,由精确求解变为近似求解,由因果关系变为关联关系。应用超前于理论。从运用价值看,大数据是认识复杂系统的新思维新手段,是促进经济转型增长的新引擎,是提升国家综合能力和保障国家安全的新利器,是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的新途径。大数据的核心功能在于预测。从战略意义看,数据是新型生产要素和社会财富,具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越用越有价值的特性。

大数据已成为国家重要的基础性战略资源,是新的基础设施。工业时代的“铁公机”带来的是“乘数效应”,而大数据带来的将是“幂数效应”,对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明确推进农业大数据发展应用的重点任务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构建农业数字资源体系 加大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应用力度 强化政务信息资源整合落地 提升网络安全保障能力。

农业大数据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对此,既要做好顶层设计,又要坚持问题导向,以应用成效为检验标准,找准切入点。当前,结合农业大数据发展应用的现状和需求,应当主要抓好以下几项重点任务。

一是加强大数据基础设施建设。要加强农业大数据的“云”“网”“端”基础设施建设,既包括国家农业大数据平台、重要信息系统等软件基础设施建设,也包括互联网、物联网等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还包括安装在田间地头的传感设备、移动终端等硬件基础设施建设。

二是加快构建农业数字资源体系。全面提升数据采集、传输、存储、处理、利用、安全保障等能力,加强农业大数据标准化体系建设,加快形成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的农业数字资源体系。现在最基础、最关键的是要解决没有数据这个最大“短板”。

三是加大农业大数据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应用力度。推动有关部门、科研教学单位加强农业大数据学科建设、重点实验室建设和重大科技攻关,积极争取将农业大数据发展应用纳入数字农业工程项目和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要与有关科研教学单位、大数据企业合作,启动开展数据挖掘、深度学习、关联分析、管理与处理等农业大数据核心关键技术开发应用,推出系列农业大数据产品,创新完善农业大数据推广和服务方式。

篇8

摘要:本文探讨了现代测绘技术的发展现状,并介绍了在矿山测量、湿地、水利工程和精准农业四个方面的应用。关键词:测绘;应用;发展

随着现代测绘技术的出现,无论在学科理论,或在技术体系,以及应用范围上都取得了重大的发展,甚至可以说是重大的变革,从而也将彻底地改变传统测绘的生产方式。现代测绘产业以“3S”技术为特征,现代测绘技术已经成为人类研究地球及自然环境,解释某些自然现象,解决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等重大问题的重要工具。一、现代测绘技术的发展概况(一)GPS的发展全球定位系统(GPS)是美国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研制,于1994年全面建成的利用导航卫星进行测时和测距,具有在海、陆、空进行全方位实时三维导航与定位能力的新一代卫星导航与定位系统。1996年2月,美国总统令宣布GPS为军民两用系统,标准定位服务对民用开放,2000年5月,美国总统令SA关闭,价格不贵的民用GPS接收机能将其水平定位精度从不低于100m提高到15~20m,民用GPS的具备了真正的实用价值。随着全球定位系统的不断改进,硬、软件的不断完善,GPS的应用领域正在不断地开拓,目前,各种类型的GPS接收机体积越来越小,重量越来越轻,便于野外观测。GPS已遍及国民经济各种部门,并开始逐步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GPS和GLONASS兼容的全球导航定位系统接收机已经问世。GPS作为一项引起传统测绘观念重大变革的技术,已经成为大地测量的主要技术手段,也是最具潜力的全能型技术。GPS定位技术与常规地面测量定位相比,除具有对测站选择更灵活、更适应不利条件、全天候连续作业外。还具有比任何地面常规技术供数量更多、精度更高的数据信息。(二)遥感技术的发展遥感包括卫星遥感和航空遥感,航空遥感作为地形图测绘的重要手段已在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卫星遥感用于测图也正在研究之中并取得一些意义重大的成果,基于遥感资料建立数字地面模型进而应用于测绘工作已获得了较多的应用。自20世纪初菜特兄弟发明人类历史上第一架飞机起,航空遥感就开始了它在军事上的应用,从1972年第一颗地球资源卫星发射升空以来,美国、法国、俄罗斯、欧空局、日本、印度、中国等国家都相继发射了众多对地观测卫星。遥感信息获取技术已从可见光发展到红外、微波:从单波段发展到多波段、多角度、多极化;从空间维扩展到时空维;从低分辨率发展到高分辨率甚至超高分辨率。遥感平台有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太阳同步卫星、太空飞船、航天飞机、探空火箭,并且还有高、中、低空飞机、升空气球和无人飞机等:传感器有框幅式光学相机,缝隙、全景相机、光机扫描仪、光电扫描仪、CCD线阵、面阵扫描仪、微波散射计、雷达测高仪、激光扫描仪和合成孔径雷达等,它们几乎覆盖了可透过大气窗口的所有电磁波段。(三)GIS的发展地理信息系统作为多个学科、多种技术交叉融合的产物,至今只有40多年的历史。地理信息系统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加拿大和美国学者的在土地和交通方面的地理信息研究。1998年1月31日美国前副总统戈尔在加利福尼亚科学中心的一次讲演,在该讲演中戈尔正式提出数字地球的概念。地理信息系统作为对空间地理分布有关的数据进行采集、处理、管理、分析的计算机技术系统,其发展和应用对测绘科学的发展意义重大,是现代测绘技术的重大技术支撑。二、现代测绘技术的应用现代测绘技术作为一门新的信息科学在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诸多领域正发挥着愈来愈大的作用。在这里主要介绍现代测绘技术在矿山测量方面、湿地方面、水利工程方面和精准农业方面的应用情况。

(一)矿山测量方面遥感技术在矿山测量中的应用已经历了较长的时间,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应用遥感资料,可获取矿区实时、动态、综合的信息源,对矿区环境进行监测,为矿区环境保护提供决策支持。遥感资料用于找矿、矿区地质条件研究、煤层顶底板研究等方面都已得到应用,所有这些,都说明遥感技术应用于矿山测量是矿山测量实现其现代任务的重要保证。利用GPS技术进行矿区地表移动监测、水文观测孔高程监测、矿区控制网建立或复测、改造等。其应用于矿山测量工作的地面部分已成为现代矿山测量的一项重要支撑技术。以矿区资源环境信息系统为平台,以各种测量技术为数据获取的途径,可以建立集数据采集、处理、管理、分析、输出于一体的自动化、智能化的技术系统,作为矿山可持续发展的决策支持系统。(二)湿地方面利用遥感技术对湿地生物资源的分布、生长状况及其变化进行估测。利用遥感技术多层次、多时相的动态监测功能获得及时可靠的数据,通过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进行相关数据的实时更新,并对这些数据进行空间分析,可得到湿地的动态变化情况。应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获取湿地生态环境质量分析评价所需要的数据,借助GPS技术进行水质采样调查、植被样方调查、土壤采样等常规野外调查。根据湿地信息系统的功能,可将其划分为两大类:查询服务型信息系统和决策支持型地信息系统。(三)水利工程方面遥感技术能够实时地对大江、大河和湖水水位进行监测,可实时监测洪水灾害面积。RS和GIS集成能及早预报洪水淹没范围和干旱灾情范围,为防灾、抗灾提供准确信息。在水利枢纽工程竣工后,需对水库大坝、大型桥梁等进行连续的、精密的监测。现代测绘技术提供了连续、实时的安全运行监控手段。利用全数字摄影测量或数字测图技术建立数字地面模型,应用GIS的分析决策功能,可以方便快速地进行水库大坝选址、库容计算、引水渠修建、受益范围等设计工作,为开发利用水资源提供科学依据。目前,大中城市都有由数字测图技术或全数字摄影测量技术建立的城市数字地形图,给排水管线的规划、设计可在数字地形图上进行。(四)精准农业方面精确农业中,利用GPS技术对采集的农田信息进行空间定位;利用RS技术获取农田小区内作物生长环境、生长状况和空间变异的大量时空变化信息;利用GIS技术建立农田土地管理、自然条件、作物产量的空间分布等的空间数据库;对作物苗情、墒情的发生发展趋势进行分析模拟,为分析农田内自然条件、资源有效利用状况、作物产量的时空差异性和实施调控提供处方信息。GPS、RS、GIS技术及自动化控制技术为支撑的精确农业将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它能够收集土地利用现状、植被分布、农作物的生长情况、农作物的灾情分布、土壤肥力等多种信息,将信息技术与农艺、农机有机地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优化各项农业资源与生产要素的合理分配,获取高产量和最大经济效益,同时又能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和农业自然资源,有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结语以“3S”一体化或集成为主导的空间信息技术体系已逐渐成为测绘学或地球信息学新的技术体系和工作模式,其先进性、时效性明显。现代测绘技术将朝着高科技、自动化、实时化和数字化方向发展。

篇9

数字农业和精准农业是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新潮流,是通过传统农业技术生产体系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新型的先进农业技术体系。“数字农业”(Digital Agriculture),是指在地学空间和信息技术支撑下的集约化和信息化的农业技术。“精准农业”(Precision Agriculture)则是以农业可持续发展为最终目标,通过各种技术手段来获取农田内不同单元小区农作物具体生产的环境信息,并由此实现整个生产过程精细化、准确化的农业微观经营管理的新思想。3S技术是数字农业和精准农业中的核心技术,3S等地理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农业数字化建设和自动化、智能化管理提供了坚实的科学技术基础,并逐渐成为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精准农业技术体系的核心技术。

一、GPS、GIS在大豆上的应用现状

3S技术中,作为单项的GPS、GIS技术在大豆行业中已得到某些应用用。例如,GPS用于高效的智能路径规划系统,通过GIS技术建立的大豆配送系统,减少了每天出车数量,平均降低了行车里程,降低了配送的成本;运用GPS与传统(皮尺、测绳)方法相结合对地块进行实地丈量,准确地掌握了各区域的实际落实面积情况。GIS在大豆中的应用更为令人瞩目,基于Internet+GIS+MIS,采用三层体系结构的大豆信息管理信息系统框架,将GIS技术和Web技术融入大豆行业的信息管理,实现了大豆的信息可视化、管理网络化、图文一体化,很好地实现大豆行业的资源共享问题;黑龙江根据大豆生长发育生态条件,确定大豆种植适宜性气候生态指标和区划原则,在GIS技术支持下,利用气象、土壤、地形、土地利用等多源数据,得到全大豆种植适宜区划数据,为大豆企业进行原料基地优选提供了科学依据;利用GIS、模拟技术和土壤肥力改善方面的研究结果建立起一套大豆土壤肥料信息系统,可通过链指针方式,在地图上分省、县、乡多个层面查询大豆土壤肥力信息,进行优质大豆生产的施肥推荐,为各级大豆公司指导农户更好的进行大豆平衡施肥,指导大豆专用肥定点厂相应地进行复混肥生产和大豆专用肥的调配提供了依据。

二、3S技术在大豆生产上的应用展望

GPS的优势是精确定位,GIS的优势是管理与分析,RS的优势是快速提供大豆生长与农业生态环境在地表的分布信息,它们可以做到优势互补,促进发展。随着3S技术的日益成熟和实用化,其具有实时或准实时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必将给大豆生产开拓一块崭新的天地。所以从3S技术的特点和大豆生产的内容分析,可以预见,3S技术将在大豆产生上得到深入、广泛的应用。

1、改变以往的大豆生产调查作业方式。由于3S技术能快速、实时地获取地面三维信息,整个过程将以自动化作业为主,省去了以往图像繁重的校正工作及手工作图的作业方式,人工劳务介入量大大减少,作业步骤变得简单,周期缩短,成本将大大降低,能有效地提高经济效益。

2、增强对大豆病虫害及一些灾害天气监测能力。我国进行了机~星~地航空遥感试验,已实现了侧视雷达扫描图像的实时数字传输,保障了对灾害事件的全天候监测,并快速地通过通讯卫星向远距离发送,这将为3S技术应用到大豆生产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使在大豆生产的整个过程受到适时监测,各种相关、有用的信息得到反馈,根据数据分析系统对大豆病虫害和冰雹、雪弹子、干旱、连绵雨等的发生及时提供依据,并合理决策,能从最大程度上降低大豆的损失。

3、在大豆平衡施肥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以3S技术作为重要支撑技术,通过对各种植区土壤样品指标的测定及土壤养分的空间差异分析,并对大豆样品的分析及数据汇总,结合土壤资料,融合GPS、GIS和数据库技术,可以建立种植区土壤养分数据库、土壤物理性状数据库和土壤类型空间分布数据库,为大豆分区施肥推荐、区域性大豆专用肥配方的快速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4)为大豆种植规划和可持续发展研究提供技术支持。在传统的大豆生产区划过程中,由于没有GPS定位,没有GIS系统和RS数据,只能参照行政划分的界限,依靠人工制图,大体上规划出每年生产种植结构分布及区划图,对大豆生产的指导作用不大。21世纪的大豆种植区划技术则将基于3S等高新技术,将多种来源的气候资源信息、土壤信息、地形地貌信息和卫星遥感信息在一个平台上进行融合分析、综合应用,区划的精度将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和质量级。一个县级区划,在大比例尺基础地理数据支持下,精度可达到村级、种植地块级,突破了传统区划方法中资料以点代面,区划结果仅能够做到县级的局面。这为切实掌握各种植区的气候生态及其分布情况,对于大豆原料供应点的布局、规划及基地建设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篇10

关键词:英汉数字词 文化内涵 翻译

1.引言

数字是文化的一部分,反映出文化的各个方面。英汉民族的文化背景不同,其数字文化也存在差异。两大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传统、、民族心理和思维方式,这就赋予数字不同的文化内涵。儒家文化、道教和佛教对中国文化有著非常重大的影响,而英语文化则深受古希腊文化和基督教文化的影响。汉语文化心理深受儒家思想和道教思想的影响,主张万事万物的和谐统一。因此,人们认为双数是吉利的数字,喜欢双数的偶合意义。英民族受到基督教三位一体思想的影响,则偏爱奇数。汉民族的思维方式主要是感性的,依靠直觉;而西方民族则以逻辑推理为主,重视分析。文化上的种种差异使得英汉数字在文化内涵上产生了不同。

2.汉英数字文化内涵

(1)“二”和“two”

在汉语文化中,“二”是一个偶数、双数。根据阴阳二元论,偶数是一个大吉大利的数字(安美华,2008)。因此,中国人喜爱数字“二”,遇到喜庆的事情,总会用到双数,寓意好事成双、成双成对。而在英语文化中,“表示‘二’的英文单词‘Two ’,源于‘Die ’(骰子)的复数Dice,而其原型‘Die’这个词又含有‘死’义,因而在英美文化中‘Two’是一个不吉利的数字”(张怡玲,2006:109)。而到了现代,two既可以是一个中性词,也可是一个贬义词,如 “Two of a trade never agree”等。

(2)“三”和“three”

在传统的汉文化中,“三”是一个神圣的数字,代表完整、全部。如《道德经》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可见,“三”衍生出万物,“三”代表世间万物。此外,“三”还代表吉利,因此,祭祀天地、祖先时,国人要以“三牲”供上,并跪拜三次。佛教中有“三生”一说,即前世、今生和来世。同样地,在西方,“3”也具有相似的意义,是最完美的数字。如:天空、大地和海洋构成了世界。“3”象征着圣洁、吉利。如:基督教中圣父、圣子和圣灵三位一体。英语中有这样的表达:The third time is the charm.(第三次一定会有好运)等。此外,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三”代表着整体。“三”是一个完美的数字,代表事物发展的开始、中间和终结(黄兵,2002)。

(3)“四”和“four”

在汉语文化中,“四”最初是从“四肢”、方位和时令变化的观念中产生出来的(安美华,2008)。因此,汉语中有很多这样的表达:四面八方、四海平升、四季等。此外,作为一个数词,“四”用来表示数量,如:文房四宝、四书五经、等。再者,“四”在古代是一个吉利的数字,有完满、安稳的含义,如:四平八稳、四世同堂等。但在现代汉语中,由于“四”与“死”谐音,人们认为“四”很不吉利,都尽量避讳它。选择号码、挑选日子时,都尽量不选含有四的。含有四的词语也包含贬义,如:不三不四、朝三暮四等。在西方,“四”代表公平、正义、稳固和全面(安美华,2008)。因此,英语中有这样的表达:four star(极好的);Four Hundred(上层人士);a four-leaf clover(幸运草)。“在英语文化中,数字“四”通常与“不体面,猥亵”之意相关”(赵昌彦,2012:315)。例如:the fourth指的是卫生间;four-lettered words是指脏话;forty-four则是指。此外,英美人在挑选日子结婚时,一般不选择星期四,他们认为星期四不是个幸运的日子。

(4)“五”和“five”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五”处于“一”到“九”之间,《易经》称之为得中。“五”象征和谐、美好,如:五谷丰登、五光十色等。“五”和人体的部位关系紧密,因此汉语中有这样的表达:五官端正、五体投地等。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五”的数字意义逐渐淡化、消逝,取而代之的是比喻意义,表示全部、完全等。但在西方人看来,星期五则是一个很不吉利的日子,让人感到恐惧。因为这一天,耶稣被钉在了十字架上,亚当和夏娃因偷食禁果而被逐出伊甸园,因此有黑色星期五的说法。同样地,the Fifth Column则指被敌军收买的内奸。

(5)“六”和“six”

“六”在中国文化中也很受欢迎。“六”象征顺利、安稳、兴旺、吉利、圆满,所以汉语中有这些词汇:六畜兴旺、身怀六甲、六六大顺等。人们在挑选号码、数字和日子时,会倾向于六。在英语文化里,“6”是一个具有双重含义的数字,它既含褒义,又含贬义。“6”代表着健康、幸运。“可是在《圣经・启示录》中,‘6’是个罪孽的数字,它是古罗马暴君尼禄(Nero 37一68)的幸运数”(安美华,2008:14)。因此,人们认为“6”是一个不吉祥的数字,所以英语中常有这样的表述:at sixes and sevens(乱七八糟);hitfor six(给某人以毁灭性的打击);six of the beat/best:以藤鞭击六下。在基督教文化中,“666”则指的是撒旦。

(6)“七”和“seven”

在汉语文化中,“七”的含义是双重性的。“七”代表神圣。佛塔有七层;有七位神灵。“七”还跟死亡联系在一起,有“祭七”、“头七”等说法,因此中国人认为“七”不吉利,比较忌讳。此外,在农历七月七日牛郎织女会面的这一天,天空总会下点雨,使得气氛更为悲凉,因此“七”总让人联想到凄凉、悲切的氛围。例如:七上八下、七零八落。英语文化里,“7”是一个神奇的数字。英美人的美德、罪恶都要讲究七种,如:seven virtues七大美德;seven deadly sins七宗罪等。“7”象征着美好、神圣,如:the seventh heaven极乐世界;lucky seven幸运之七等。此外,“7”还表示不确定的次数和时间,如:keep a thing seven years and you will find a use for it.(东西保存时间长,终会派上好用场)。

(7)“九”和“night”

在汉语文化中,“九”是最富有神奇色彩的数字。“九”是最大的阳数,中国人非常看重“九”,认为“九”是天数。因此,历代帝王称自己为九五之尊;皇宫建筑和皇家器物都和九有关。此外,由于“九”和“久”谐音,因此人们选择号码,挑选喜庆日子或结婚送贺礼时,会偏爱“九”,寓意长长久久。在英语文化中,“九”也是西方人很重视的数字。基督教文化中天使有九级,古希腊神话中有九缪斯,天有九重,地狱也有九级等。“九”隐含有数量众多、快乐、完美等意义。

3. 英汉数字词语翻译的基本方法

在进行英汉数字词翻译时,首先要弄清楚词的基本内涵,把握其引申出来的意义,仔细探究数字词语的深刻内涵。弄清楚它的文化来由、隐含的意义以及它的比喻意义,分辨清楚数字词是实指、虚指还是泛指。

(1)对于表示实指的数字词语,翻译时保留数字,直接翻译。例如:

原文:一箭双雕。

译文: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

(2)对于表示虚指、泛指的数字词语,翻译时可对数字进行更改,再进行翻译。例如:

原文: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译文: 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

(3)意译。英汉数字词语的含义在文化上存在一定的差异,翻译时要考虑译入语读者所处的文化背景。例如:

原文:管他三七二十一。

译文:It is none of my business.

(4)借用。英汉数字词语的内涵不尽相同,有时两者在数字上不能一一对应,这时就要考虑选择和译入语具有相似内涵的数字来替代。例如:

原文:半斤八两

译文:It is six of one and half a dozen of the other.

4. 结语

综上所述,由于英汉民族在文化传统、、民族文化心理和思维方式等方面存在不同,数字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就被赋予了不一样的文化内涵。数字文化博大精深,相同的数字在英汉文化中有相似或不同的含义。译者只有充分领会英汉数字文化的深刻内涵,才能使数字翻译准确。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英汉数字词翻译时,要充分考虑其中隐含的意义,根据实际情况,找到最恰当的方法,以保证能最确切地传达信息,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