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媒介现状范文

时间:2023-12-26 18:07: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传统媒介现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传统媒介现状

篇1

参赛方式及要求

方式一:于2011年12月至2012年11月发表在《现代装饰》、《现代装饰·家居》杂志上的作品视为自动参赛。

方式二:投稿

1.通过登陆官方网站现代装饰网http://下载并填写“第十届(2012)现代装饰国际传媒奖报名申请表”,在规定的时间内以邮寄或电邮的方式提交材料;须提交材料包括:

①按照要求填写完毕的报名申请表;

②参赛作品的设计说明文字(word文档形式);

③参赛作品的平面图;

④参赛作品图片(10—15幅图片,精度不低于350dpi,尺寸不小于230mm×300mm);

⑤设计师个人或团队数码相片。

2.允许参赛者以团队名义参赛;

3.允许每个参赛者提供多份作品参赛,但每份参赛作品均需提交包含上述内容的参评材料;

4.主办方将对参赛作品材料进行形式审查,不完整、不正确或不符合参评要求的参评材料将视为无效或作废,举办方有权取消任何未能提交完整参评材料或者提交的参评材料不符合本规则要求的参评者的参评资格;

5.参评者在提交作品时,请选择所属的类别,无法确定或项目功能无法归属在现在的类别时,可由评委会来决定所属类别。

大赛评选方案

1.评委设置

评委会由国际知名建筑师、室内设计师、学院专家、媒体主编及文化名人组成。

2.评奖流程

①参评:参赛者根据各奖项要求申报作品进行参评;

②初评:由现代装饰杂志社资深编辑团队对参赛作品进行初评,产生入围名单;

③复评:评委对入围作品进行独立评判,给出评分和评语;

④终评:评委会综合各评委意见,产生获奖名单;

⑤年度杰出设计师大奖、年度最具潜力设计师大奖、年度最具影响力设计师大奖、年度最具影响力设计团队奖由《现代装饰》提名,其他各类别奖项均按如上程序评出。

宣传推广

参赛作品即时:权威专业媒体《现代装饰》、《现代装饰·家居》、现代装饰网、装饰榜网将在参赛期间选登优秀参赛作品;

权威赛事全年推广:现代装饰旗下《现代装饰》、《现代装饰·家居》、装饰榜网、电子杂志《榜》等多个媒体平台同步推广,全国510家以上媒体友情推广;

颁奖典礼备受瞩目:传媒奖颁奖典礼历年来得到新华网、新浪网、搜狐网等多家大众媒体的积极支持,获奖设计师将接受主办方、支持媒体等多个专业及大众媒体的采访和报道;

获奖作品全国巡展:获奖作品免费参与现代装饰国际传媒奖全国巡回展;

获奖设计师有机会成为《现代装饰》2013年杂志代言人,获得一期免费广告。

注意事项

1.主办单位拥有参赛作品的版权使用权;

2.参赛者一旦参加本次大奖的任何一个环节或全部,即视为已完全了解并完全接受包括本规则及其解释在内的各项条款;

3.如其他方对参赛作品提出知识产权方面的争议,则由参赛者自行处理并承担一切法律责任,如举办方因此而被卷入纠纷,所造成的一切损失,概由参赛者承担;

4.本规则的解释权及修改权归主办单位;

5.本规则2012年3月10日起生效。

参赛费用

本赛事一贯秉持媒体公益与公信力,赛事评比、推广中产生的一切成本费用均由主办方《现代装饰》承担,参赛者无须支付报名费、作品展示费等赛事费用。

奖项设置

年度餐饮/酒吧空间大奖

各式餐饮酒吧空间

年度酒店空间大奖

各类商业酒店、设计酒店、星级酒店和度假酒店等

年度商业空间大奖

各种商业空间,如专卖店、零售商店、美容沙龙、美体中心等

年度公共空间大奖

图书馆、学校、机场休息厅、电影院、教堂等公共功能的空间

年度展示空间大奖

展示厅或售楼中心等不同于零售店的产品、服务宣传销售场所

年度会所空间大奖

所有的休闲空间,如各种俱乐部、夜总会、大型会所等

年度办公空间大奖

所有的办公空间,如大型企业总部、银行设施、小办公楼等

年度样板空间大奖

各类房地产商展示居住空间,如住宅,别墅,大居室等

年度家居空间大奖

各类居住空间,包括别墅、大居室、阁楼和小公寓等

年度设计方案大奖

任何类别的设计方案

年度建筑设计大奖

年度原创产品设计大奖

年度最受设计师欢迎的材料品牌

年度建筑(室内)摄影大奖

年度杰出设计师大奖

年度最具潜力设计师大奖

篇2

现今的数字媒体为了吸引眼球,往往集中报道热门事件。他们热衷于从一些具体的事件升华到整个社会的层面,做出一种高度抽象的引申,迅速做出道德是非的判断,并由此判断引发出对社会道德现状的反思和追问。这种行为,理论上是媒体报道信息、舆论监督等社会职责的体现,在现实生活中却经常显示出一种过分的道德焦虑。媒介为了吸引眼球集中报热门事件,并将独立事件无止境的上升到整体社会层面进行“道德默哀”,这种泛道德化现象,不但不利于社会稳定,不能很好地解决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社会自由度增大、社会价值多元化条件下的伦理失序问题,而且还容易导致人们的道德茫然,甚至道德虚无。在刚刚过去的8月,因为有几位年轻女性遇害,随后又被各大数字新闻密集报道,被封为“黑色八月”。例如,新浪网就推出《如何走出少女的黑色八月》的专题,不但采用了血腥的网页封面设计,还对近期的少女遇害案进行详细地报道。对于社会治安、社会道德现状也是大加批评,看后让人毛骨悚然。这个事件中,数字新闻媒体在传播环节就表现出的过分焦虑。媒介报道事实本是其职责所在,但是媒介的议程设置功能导致他们的报道会起到引导舆论的作用。数字媒体上充斥着对女孩被害事件的报道,在对于社会起到警示作用的同时,更加重了社会没必要的恐慌。一件单独事件上升为整个社会层面的普遍性事件,随后对于整个社会道德的现状进行所谓的“彻底拷问”,除了让参与新闻传播环节的受众人人自危,对于社会的治安现状和现代人的道德水平再一次失望之外,其他正面效应微乎其微。

二、数字新闻传播环节媒介伦理问题的产生原因

(1)数字媒体的特征更易引发媒介伦理问题

数字媒体传播过程中道德问题的大量发生与数字媒体技术的独特性有着密切的关系。数字媒体传播主体的匿名性导致其信息传播活动具有随意性,这样既使得数字新闻多而杂,又导致追责困难,一定程度上诱使人们采取不道德的网络行为。再加上数字媒体本身的开放性更使得很多充斥自由言论的网上社区诸如论坛、电子公告板等,成了数字新闻伦理问题的重灾区。

(2)把关人作用的削弱导致伦理问题

“把关人”作用指的是大众传播的一切信息,都要经过相关人员的过滤或筛选,才能同公众见面。不同于具有严格编程序的传统新闻,数字媒介的把关人功能十分薄弱,这也是导致数字新闻传播环节媒介伦理问题高发的原因。数字媒介片面追求经济利益,再加上现在的数字新闻往往采用采编播同步的方式,及时性的需求导致数字媒介的信息,有时候来不及把关就被上传到网络上和手机平台上,严重削弱了把关人的力量。而传受合一的特性,让传播者和接受者合二为一,直接削弱了把关的力度。

(3)道德法律体系不完善导致伦理问题

数字新闻在传播环节的媒介伦理问题与数字媒介的道德法律体系并不完善有直接关系。如今,数字媒体的传播网络虽然已经遍布全球,但是迄今还没有形成系统的全球性的数字媒体网络道德规范,数字新闻传播环节急需与之配套的全新道德规范。对于不断出现的媒介伦理问题,法律法规方面的规定也十分不足。2014年10月29日,国家规定将在全国新闻网站正式推行新闻记者证制度,将全国范围内的新闻网站采编人员纳入统一管理。这一举措虽然有利于规范数字新闻媒介从业者行为,但是为了彻底解决媒介伦理问题,需要的是一部统一系统的数字媒介法,在这个方面,中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三、数字新闻传播环节媒介伦理问题的解决措施

随着数字新闻传播环节伦理问题的层出不穷和数字媒体时代媒介伦理的新发展,加强数字新闻传播环节媒介伦理建设已经是当前媒介社会的当务之急和重中之重。问题的解决,需要从从业者、行业和社会等多方面入手。

(1)加强数字新闻从业人媒介素养

媒介素养指的是运用媒体和技术信息的熟练媒体技能。现今社会的媒介伦理问题很多时候是因为媒介从业人缺乏应有的媒介素养所致。作为数字新闻的从业者,不但要具备传统新闻从业者需要拥有的素养,还有掌握更多。不但要加强增强信息的选择、甄别和加工能力,还要适应不断发展的网络技术,掌握最先进的数字新闻技术,不断地自我提升,满足数字新闻的媒介要求。

(2)完善数字新闻行业自律

数字新闻传播环节的伦理问题多发与数字媒体的行业自律缺失有很大关系。数字新闻相比较传统新闻而言,是新产物,相应的媒体自律信条、媒体自律组织等都不健全。传统新闻的媒介组织例如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等,侧重于传统新闻,对于数字新闻领域的监管和约束十分有限,所以,从当前的形势来看,组建数字新闻自己的媒介组织,制定适应数字媒体的行业自律条例,对于完善行业自律,解决数字新闻的媒介伦理问题是非常紧急和重要的。

(3)加强数字新闻的法治建设

篇3

【关键词】农民工 媒介接触 大众传播

“城市的建设者”、“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政府部门在一份份权威文件中肯定了农民工对整个中国的贡献。的确,中国的城镇化建设、和谐社会的构建、未来的社会稳定以及下一代的希望等一系列问题,都和“农民工”这个庞大的群体紧密相连。要解决农民工问题,大众传播媒介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一、调查样本的选择与数据处理

本次研究共发放调查问卷210份,调查对象为生活在南京市区的农民工。问卷采用了非概率配额抽样的方法,主要发放于农民工相对集中的三大行业――建筑业、制造业和住宿餐饮业,回收有效问卷197份,占发放问卷总数的93.8%,并对其中的10人进行访谈。

回收的有效问卷中,62%为男性,38%为女性;73%的农民工年龄分布在18~50岁;81%的农民工来自南京以外的江苏其他地区,以苏中、苏北地区为主。

二、南京市区农民工的媒介接触现状

现状1:在农民工接触的大众传播媒介中,电视无论从接触的频率上还是从受欢迎的程度上,都有着明显优势;广播在农民工群体中并没有发挥最大的价值;而手机作为新媒体的代表,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根据2-1,有将近一半的农民工每月在购买报纸、杂志上有10元左右的支出,而在电子媒介花费上,有将近一半的人的花费在40元以上。2004年一项对南京地区农民工的调查显示,有59.7%的农民工每周用于购报的开销在3元以下①。时隔七年,对照笔者此次的调查,可见农民工在报纸上的开销没有太大的变化。但是七年来他们的收入有了很大提高,如果把收入作为参照标准的话,农民工在报纸上的投入是下降的。很显然,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在新媒介上的消费显著提高。

从2-2可以看出,不管是农民工接触的媒介还是喜爱的媒介,手机的人数分别是18%和22%,两项排名都仅次于电视。由于电视的直观性和较强的可视性,使得其依然最受农民工追捧,而广播、报纸、杂志、书籍等传统媒体在面对网络、手机等新媒体的冲击时,地位下降。随着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而普及的新媒体,在农民工群体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

现状2:农民工群体所拥有的媒介中,手机的比例最高,但是他们在报纸的阅读方面依然不容乐观。

从2-3可以看出,被调查的农民工中,手机的拥有量占35%,超过了电视机。令人惊讶的是,电脑的拥有率达到了14%,超过了收音机的比例。通过访谈发现,电脑的购买者都是“80后”、“90后”的“新生代农民工”,可见这些年轻人离开农村来到城市,在新媒体的使用上并不逊于城市同龄人。

从2-4可以发现,在阅读方面,对报纸有着较高忠诚度的人数比例较少,仅有小部分人(13%)有每天阅读报纸的习惯。

现状3:从农民工媒介接触的内容来看,他们最关注的是天气预报等公共信息,娱乐节目排第二,国际国内新闻排第三,而有利于提高自身修养的文化艺术节目和致富信息等,是农民工最不关心的内容。

从2-5的排名可以发现,农民工虽然整体上文化程度不高,但他们并非人们想象的那样,对新闻节目不感兴趣。相反的,新闻类节目也是农民工喜爱的节目之一。

传统意义上的娱乐节目依然受到广大农民工的追捧。这与他们生活压力过大、节奏紧张相关。而关注新闻,关注发生在身边的事,已是农民工通过大众媒介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途径。

通过深度访谈,笔者发现,农民工不关心致富、招工等实用信息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媒介信息的虚假性,造成了他们对于整个大众传播媒介的不信任。这跟笔者此次调查的另一项问题的统计2-6相吻合。

从2-6可以发现,47%的农民工通过其他人介绍了解本行业,这说明人际传播在农民求职和职位晋升中占重要地位。在网络、电视、广播、报纸等大众传播媒介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们更青睐的找工作或者了解本行业的方式依然是传统的熟人、老乡等人际传播方式,这是值得媒介从业人员思考的问题。

现状4:从农民工媒介接触的目的来看,他们主要是为了休闲娱乐,没有更高的上层追求,极少数的人有过利用媒介维权、求职等情况。

根据笔者的调查,在对网络、手机新媒体的接触方面,有47%的农民工上网是为了交友聊天、听音乐看电影,有43%的农民工使用手机是为了上网、打游戏、听音乐。从农民工利用媒介维权的角度来看,有81%的人没有用媒介维过权。当在求职中遇到不合理、违法现象时,有39%的农民工选择忍气吞声,只有15%的农民工会向媒体求助。

现状5:虽然长期在城市生活,每天对都市百态耳濡目染,但农民工并没有表现出更喜欢城市方面的报道,而把两者加以比较可以发现,关心三农报道的比例还要高于关注城市生活的比例。

如2-7所示,45%的农民工认为两者差不多,26%的人更关心三农报道。访谈中,不少农民工提到,如果有机会看电视,讲述农民兄弟通过科学种植、钻研技术而勤劳致富的故事,他们很喜欢看,但这类节目太少。农民工走进城市,虽然在空间上远离了农村,但黄土地对他们产生的向心力却是隔不断的。

现状6:农民工最迫切的愿望,是希望媒体对他们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工资水平低多加报道。

如2-8所示,有31%的农民工希望媒体能在农民工的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工资水平低方面加强报道。而笔者在访谈中提到的工资被拖欠问题,只有26%的农民工提及。可见近年来,国家出台了各种政策措施,三令五申要求企业和个人不得拖欠农民工工资,取得了一定成效。

三、南京市区农民工媒介接触的特点分析

1、从农民工媒介接触的类型来看,手机、互联网等新媒体已经越来越多地走进农民工的日常生活,在他们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遗憾的是,如何更有效地利用新媒体,不管是新媒体的研发者、推广者,还是对农民工来说,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人民日报》在2011年针对北京市区农民工新媒体的使用情况进行过调查②,结果显示,在106名受访者中,利用网吧和手机上网的比例最高,其中网吧为42.39%,手机为40.22%。根据CNNIC的数据,2010年全国电子商务的各类应用用户年增长率均超过45%。然而,当笔者在南京地区问及农民工网上购物、网上银行等“新鲜”事物时,很多农民工都说没有尝试过,并且不少人明确表示“很多都是骗人的”。

在笔者看来,互联网可以帮助农民工跨越地域的限制,却不能跨越阶层的限制。如果现实中的城乡二元体制等隔阂依然存在,新媒体对于农民工来说,永远只是闲暇时间用来消遣娱乐的工具,而要享受新媒体带来的福利和更高层次的内在追求,对于农民工来说依然遥不可及。

2、通过各类媒体看新闻、长见识,已成为农民工媒介接触的主要内容之一。与此同时,农民工依然对娱乐类节目“情有独钟”,他们关注的媒介信息依然呈现庸俗化倾向。

南京财经大学曾对南京市主城区的297名女性农民工进行过调查③,结果显示,在南京发行的诸多都市报中,女性农民工最喜欢阅读的是《金陵晚报》和《现代快报》,最喜欢看的电视新闻节目是《南京零距离)和《法治现场》,这些报纸和电视节目所反映的内容,大多是江苏地区,尤其是南京市区非常受关注的民生类新闻。

在看到农民工积极变化的同时,他们对于媒介所传播的信息中的庸俗化内容的高度关注,依然让人担忧。繁重的体力劳动和长时间的背井离乡,使得农民工生理和心理备受煎熬,极度空虚,而大众媒介的一些庸俗化的甚(下转第262页)(上接第215页)至不健康的内容,则往往成了他们发泄的方式。

3、从农民工对于媒介的态度来看,农民工对于媒介信息的真实性呈现着两级分化的态度:对于新闻类、科技类等信息,他们深信不疑,而对于招工、招聘信息,则认为大多不可靠。

现实生活中,各种虚假的招聘信息泛滥,极大地影响了农民工对媒介信息真实性的判定。农民工需要的重要信息主要是就业和技术培训方面的,这与农民工群体文化水平低、无法适应各种工作的要求有很大关系。在就业压力越来越大的情况下,很多农民工都有危机意识,希望媒体多提供这些信息,而现实情况却是,大众媒介并没有很好地发挥其作用。

4、农民工媒介素养现状不容乐观。农民工的媒介参与度很低,能够正确利用媒体来实现更高层次的追求、将媒介“为我所用”的则更少。

媒介素养是指人们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和批判能力以及使用媒介信息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所服务的能力④。农民工为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应该享受和城市人相同的传播权利,他们有权用媒体传播自己的声音,利用媒体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从某种意义上说,善于使用媒介是农民工在城市和谐生活的重要途径。

结论

改善农民工媒介接触的现状,需要政府、农民工、大众传播媒介等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政府应加大农民工媒介设施的建设力度,保障农民工媒介接触权益的实现;农民工应积极主动争取知情权与话语权,提升自身素质,更快更好地融入整个社会,以改变整个阶层的经济地位和精神风貌;大众传播媒介应通过开展对农民工的媒介素养教育,为农民工媒介接触提供便利,向农民工提供多层次的信息,完善大众媒介的职能。

参考文献

①汤晓羽:《大众传播媒介与城市农民工》[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5

②人民日报,《“进城务工人员新媒体使用情况调查”展示――106位农民工的网络生活》[EB/OL].(2011-3-22)[2011-6-12].

③张蓓,《大众传媒对女性农民工子女教育观的影响―对南京主城区297名女性农民工的调查分析》[J].《新闻爱好者》,2010(3):36-37

④郑素侠,《农民工媒介素养现状调查与分析――基于河南省郑州市的调查》[J].《现代传播》,2010(10):121

篇4

自相声一词出现,经历了撂地街头、登台入园;广播、电视台大放光彩时期以及互联网时代下的剧场、新媒介环境三个历史时期。相声最为火爆的年代无疑是广播、电视台时期,历年春晚相声乃至成为全国人民翘首以盼的节目,甚至出现过专门的相声广播、电台频道。时至今日,相声借助网络再掀收视狂潮,德云社借助互联网强势发展,让处于低谷中的传统相声又回到民间之中。相声视频、音频可以在各种视频网站、APP上搜索到相声片段,再加之弹幕、网络直播等娱乐形式的出现,相声再获新受众的喜爱。

一、新媒介环境中相声传播的特点

(一)剧场相声形式上回归传统相声

在剧场内相声演员表演的舞台均按照戏台模式搭建,观众能够看清台上演员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此种舞台增加了相声演员传递的信息,让受众获得了相声演员传递的信息。在这种氛围下,传播者与受众你来我往的“交流沟通”中,双方互动性较之广播电视时期更为强烈,这样你来我往的互动形式形成了一种独有的“剧场习俗”。在这样的互动过程中,受众获得的体验、氛围是广播电视台、电台相声无法比拟的。

(二)相声在内容上回归了传统相声

相声的本质是讽刺。以郭德纲的相声为例,郭德纲的相声《揭瓦》、《论相声五十年之现状》等相声,讽刺意味甚浓。在相声《论相声五十年之现状》中有许多对话可以听出相声的讽刺意味。人带来欢乐转变为“歌颂式”。撂地街头时期的相声最主要的功能就是给大家带来欢乐。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压力增大,相声逐渐成为人们消遣娱乐的一种方式,从德云社的火爆程度来看和粉丝受众群体来看,此时相声的作用还是消遣娱乐为主。

(四)相声的年轻受众基数大

新媒介环境下,相声艺术借助新媒体特别是网络,扩大了相声的影响力,吸引了大批年轻受众。新媒体的传播影响力是撂地街头,舞台、广播电视台时期无法比拟的。历年上春晚的相声演员均为年轻的相声演员,相声名角的推广,在一定程度上吸引了相声听众。

(五)相声的交互性超越时空限制

互联网时代下的相声艺术传播有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的优势但也不仅仅有这些优势,相声演员通过反馈、互动等形式。在表演时穿插当下流行词汇、热点事件、新闻等。网络也为受众之间的互动开辟了交流空间,相声爱好者无论年轻、地域、身份、阶层都能够众能网络空间中交换相声观感。在互联网下的相声受众交流是互动性极强的方式,也是超越时空限制的, 是传统剧场中的交流不能比拟的,能够让相声传播者、相声爱好者们之间的交流到达无缝状态。

二、新媒介环境中相声翻红的因素

新媒介环境中的相声艺术传播是大众传播模式。在相声发展的早期,传统的媒介只能将一般性的编码释义成可接受的信息,这种传统的传播方式不足以扩大相声的影响力和受众。因此,传统的媒介在扩大相声的影响力方面不及新媒介。因而,为了扩大相声的影响力与受众需要借助新媒介技术。在新媒介环境中,相声传播者可以通过APP、移动PC端获取相声资源。新媒介环境中的媒介技术特性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碎片化。

碎片化可以通过两个听众和传播者两个主体来阐释。其一,相声听众获取相声的目的是为了娱乐,对于相声的说教意义并不是十分在意,因此,在新媒介环境中,相声听众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来获取相声资源。其二,相声表演者在表演相声时并不是一定通过完整的传统的相声表演技巧。传统相声讲究三翻四抖、垫话等方式来阐述相声的内涵,而在新环境中相声演员只需将自身掌握的相声技巧通过“现场语境”来自由发挥。总而言之,新媒介环境中的相声内容、表演技巧、相声内涵都呈碎片化特性。

(二)个性化

个性化可以通过听众和传播者两个方面来阐释。其一,听众听谁的相声、喜欢何种口味的相声、通过何种方式来听相声都是由听众自己决定。在传统相声时期,听众只能通过相声传播者安排之后被动接受,听众在选择方面并不具有主动性,新媒介环境中的相声则赋予了听众的自主性,增强了听众的个性化。其二,对于相声表演者来说,听众的个性化需求进一步激发了相声表演者创作的个性化。相声演员能够根据听众对热点事情的关注来撩拨听众的情绪,同时表演者的时间也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而发生改变。在传统相声时代,一段完整的相声需要40分钟甚至60分钟完成,但是新媒介环境中的相声则缩减为15分钟左右。

三、新媒介环境中相声发展的缺陷

(一)新媒介环境中的相声反馈是迟缓的

传统相声时期和广播、电视时期,相声表演者与听众是打成一片的。相声表演者依据听众的喜好程度来改变相声表演进程以及话题的转变。在传统相声时期强调的是表演者与听众的互动,表演者依据听众的反馈来调整表演技巧。相声的精髓——现挂,在传统相声时期是体现一个相声表演者的水平高低,是最高明的包袱。现挂包袱响不响,可以评判一场相声的水平。但可以看到的是,相声媒介技术的进步与反馈效果是成反比的。

(二)新媒介环境中表演者与听众的关系趋于僵硬

相声表演者无法通过听众的表情、语言来调整表演技巧以及表演进度的节奏。同时,新媒介环境中的表演区间也无法让艺人无法接收到听众的反馈。新媒介环境中的相声艺术传播在获得听众的爱好和口味比较困难,表演者砸挂、现挂技巧也难以表现。媒介技术的进步可以影响听众的观感,而听众影响相声表演者则几乎没有可能。

(三)新媒介环境中的相声艺术传播的反馈仪式感破坏殆尽

传统相声中表演者与听众有着天然的“命运共同体”的概念。在表演过程中,表演者与听众相互影响、彼此感染。听众可能因为某个相声演员的表情、动作甚至一个神态就可以达到预定的效果,使得双方的“命运共同体”的情绪加强。新媒介环境中的听众与表演者被天然的分割,无法形成仪式和群体效应,相声效果也就达不到预期了。

篇5

关键词:自媒体;农民工;媒介素养

农民工队伍伴随工业化、城镇化而逐步壮大,是中国经济建设的主力军,是连接城乡二元社会的纽带。然而他们又是易于被社会和时代忽略的群体,常常徘徊在主流文化边缘。本文以日新月异的自媒体大环境为出发点,对“自媒体环境下外来务工人员媒介素养现状调查”问卷结果加以分析,继而探寻农民工媒介素养的现状。因样本规模所限,取长三角地区(杭州)、中部地区(武汉)、南部沿海地区(广州)样本进行研究,分析结果只宜总体推断。

一、农民工媒介素养现状分析

1.概念的界定

媒介素养指人们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和批判能力以及使用媒介信息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所服务的能力。作为现代公民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媒介素养的内涵应该包括媒介使用、媒介认知、媒介评价、媒介参与四个维度。

2.受访者样本概述

本次问卷调查共获有效样本115份。115名受访者人口统计学特征如下,年龄构成:18―30岁的占48.70%、30―50岁占43.48%、50岁以上占7.83%;性别比例:男性占80.87%、女性占19.13%;籍贯组成:来自18个省市,包括安徽、贵州、山西、吉林、内蒙古、河北、河南、湖南、浙江等。其中,农民工群体以河南省青壮年男性为主,初中文化程度者占多数,以体力劳动为主。

3.农民工的媒介使用

课题组对农民工群体接触媒体(报纸、电视、网络以及手机)的平均时间及使用频率进行重点研究。调查显示,通过传统媒介(以报纸、电视为例)途径来获取信息者过半,其中以电视使用率最高。其次,自媒体(以手机、电脑)来获取信息再逐渐成为主流,尤其是手机,使用时长和使用频率都为最高。

同时,调查显示不同年龄阶段对不同媒体的使用频率不同,其中18―30岁主要通过自媒体(以手机为例)来获取信息,30岁以上(包括30―50和50以上)主要通过电视来获取信息。此外,农民工对诸多媒体的偏好中,对高智能手机最感兴趣,其次是高清液晶电视,上网本较低。总体来说,对自媒体的兴趣较高。同此结论亦来自深度采访,农民工普遍表现出对新鲜事物的渴求,如微博、QQ等,对自媒体有较为浓厚的渴望值。

4.农民工的媒介认知

关于农民工的“媒介认知”,本文侧重考察了农民工对媒介功能的认知和对媒介自身问题的认知。调查显示,农民工运用媒介主要是因为其信息传递功能(与亲朋好友交流沟通),其次是舆论监督功能(了解时事、发表意见看法)和娱乐(消遣娱乐、打发时间)。

在进一步考察农民工在媒介使用上,手机与电视是农民工接触最频繁的媒介载体。农民工电脑使用调查中,得如下结果,过半调查者会使用,因年龄结构而异,18~30阶段绝大部分都会使用,30―50阶段接近一半的会使用,而50岁以上者则寥寥无几。

5.农民工的媒介评价

“媒介素养”的构成维度中,媒介评价与媒介参与比重最高,包含两个指向,一是农民工对媒介可信度的评价,侧重考察农民工眼里的媒体信赖度;二是农民工对媒介传递信息的解读,即他们是否能够对媒介所传递的信息进行质疑与批判。

调查发现,较之自媒体,农民工对传统媒体信任度更高,不信任(包括不太信任、完全不信任)只占14%,而自媒体的不信任程度超过60%。深谈中,农民工普遍认为自媒体(手机和网络)虚假信息太多,错综繁乱。其认为,电视报纸等审核较多,故可信度增加。

6.农民工的媒介利益表达

关于媒介参与,调查显示农民工有意向,但实际参与者不多。受访中,问及自己正当权益被侵害,如拖欠工资,是否寻求媒体帮助。80%的农民工予以否定答复,18%表示会考虑,2%表示必须得找媒体解决;仅有30%的农民工知道求助途径,包括报纸、电视栏目的报料电话,知晓如何利用网络平台;40%的农民工表示不清楚此方面信息,但可咨询老乡、劳动部门,另30%表示不知道怎么做,也不想知道,觉得媒体无任何帮助。

二、提升农民工媒介素养能力的途径

农民工媒介素养的提高非朝夕可求,需全社会共同努力。西方国家,由社会团体倡导推动的媒介素养教育已具规模,或被纳入正规教育课程。如加拿大安大略省,参与推动传媒教育运动的社会团体包括教师组织、妇女团体、宗教团体、关注传媒的组织、家长组织、教育电视台及加拿大国家电影局等。

考虑国情,中国媒介素养方面的研究起步晚、发展慢,尚未纳入正规教育体系,参见西方做法,可由农民工自身、媒介工作人员、政府机构社会团体个人三方面共同努力。

1.农民工自身媒介素养能力的培养

从宏观上看,农民工应提高理解性地使用媒介、享受媒介资源的基本技能,增强对现代传媒的理解性认识以及批判地应对媒介的能力。农民工群体需积极主动地学习媒介素养知识,熟悉各类媒体特性,鉴别与分辨其传播内容,适当利用媒体表达自身的合法权益,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2.媒介工作人员媒介素养能力的提升

媒介工作人员的媒介素养直接影响到农民工的媒介接受能力。所以,媒介工作者应做到以下两点:提高专业水平。在电视、网络、广播、报纸等内容上加大有关媒介素养的宣传力度;增进责任意识。促使农民工群体与社会主流人群形成共识,有效地激励农民工发出自己的声音,化解社会矛盾,积极实施监督,多生产符合农民工口味的优秀产品。

3.政府与社会资源的介入与引导

篇6

(赤峰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0)

摘 要:媒介素养教育是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大众传媒的本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选择、分析、辨别媒介信息的能力.大学生应具备相应的媒介观念、媒介能力,从而能够能动地分析、解读传媒信息,建设性地使用媒介完善自我、参与社会发展.

关键词 :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

中图分类号:G40-05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2-0246-02

1 引言

全球化背景下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与共享,使得传媒对社会的覆盖面越来越大,对公众的影响力日渐增强.美国媒介素养研究中心在1992年提出“媒介素养是指人们面对媒介各种信息时所表现出的选择能力、质疑能力、理解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当时提出这一教育主张的目的是为了提高青少年抗拒大众传播媒介提供的流行文化的“低水平满足”的意识和能力,抵制大众传媒对公众精神追求的误导,倡导对青少年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培养其媒介批判意识,使其能够规避和抵御大众传媒的消极影响.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在全球信息化浪潮的推动下加速了传统社会向媒介化社会嬗变的进程.在这一进程中,发达的媒介技术不仅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同时也引发了不少问题,媒介素养教育逐渐成为一种旨在提高媒介受众批判地认知吸纳媒介信息能力的终身教育.

媒介素养是公众接触、解读、使用媒介的素质和修养,包括接触媒介、获取信息;解读媒介、批判地接受媒介信息;利用媒介工作和生活,通过媒介发出声音并维护自己的利益.媒介素养教育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大众传媒的本质,掌握运用传媒的基本技能,使其学会用批判的眼光看待媒介内容和建设性地利用媒介的能力.然而由于我国开展媒介素养教育较晚,造成了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普遍缺失.为了切实提高赤峰学院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水平,通过问卷调查来探讨赤峰学院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现状,从而探索和研究我校学生媒介素养教育中的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该项调查采取统一问卷、随机抽样的方法,共发放问卷600份,回收有效问卷560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3.3%.调查对象的专业构成情况为自然科学类、人文科学类专业分别占39.7%、60.3%,调查对象所在年级的构成状况为大一年级学生占26.1%,大二年级、大三年级学生分别占39.1%和21.7%,大四年级学生占总样本的13.1%.问卷主要从大学生与媒体接触的基本方面、大学生的媒介行为:动机,态度,能力及基本认识、大学生与媒介素养教育等这几方面进行了调查.

2 赤峰学院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现状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各种大众传播媒介对现代生活的渗透力和影响力日益增强,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媒介,媒介已经成为社会的第二课堂,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以及适应与改造着周围环境的方式.在大学里,大众文化正在向传统的大学文化渗透,在通过各种媒介逐步肢解、动摇着传统的学校教育的权威地位,新型的媒介文化正在逐步的形成.对媒介素养调查结果的分析,目前赤峰学院学生媒介素养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2.1 媒介接触动机和行为方面

大学生表现出较强的目的性,更多的注重自身的完善和发展,呈现出一种具有理性的动机结构.从图1中我们可以知道对于大学生来说,接触媒介的动机通常是学习知识、了解新闻或者社会资讯、获取生活实用信息等.其中,网络已成为大学生媒介接触的新宠,且大多数学生具有对网络的使用能力.高校大学生作为媒介社会规模庞大的一个受众群体,他们接触媒介范围广,使用媒介的频次多.

2.2 使用媒介资源能力方面

大学生使用媒介具有一定的深度,能够主动选择和自己相关的信息,并有效的加以利用.据图2调查结果显示,分别有36%和35%的大学生经常利用网络和手机获得各种信息.他们对网络、手机、广播、电视、报纸等各种媒介形式均有较好的应用能力.

2.3 媒介认知方面

大学生对媒介信息有一定的感性的认识,他们能够意识到媒介对自己知识结构,观点思维方面的影响.从图3中,可以看出,大学生对电视这种媒介比较信任.所以说他们对媒介信息的真伪有一定的辨别能力,而且以多种媒介形式作为自己获取信息的途径.

以上这些表现和情形说明,赤峰学院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媒介素养.但是调查显示我校大学生的媒介素养状况及其相关教育还存在许多的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三点:

第一,我校大学生具有的媒介素养尚处于自发的状态,他们具备的媒介素养不是通过科学的媒介理论指导以及系统的训练获得的,而是在日常接触媒介的经验基础上,通过个人的直觉感悟总结出来的.这种自发的状态的媒介素养,最明显的特点是浅层次、低水平的.

第二,赤峰学院学生已有的媒介素养侧重于媒介的技术层面,从图4中可以看出学生还是对新媒体有一定的兴趣,所以,学生的媒介素养还处于对媒介技术的应用与开发的实用型、兴趣型阶段,探索学习、开发型的媒介技术教育还是存在着不足之处.

第三,学校媒介素养教育滞后,不能充分为学生提供和创造媒介素养教育的机会和环境.长期以来,人们所认知的媒介与教育的关系,还是停留在如何使用媒介.在传统教育的影响下,学生缺乏自行探索发现知识的空间,媒介素养的理念还没有在当代大学生心目中树立起来.

以上这些现实问题表明,在这个信息呈指数增长的时代,学生了解媒介的运作,理解媒介信息的传递、组织,掌握媒介的构建现实以及构造媒介产品是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中尤为重要的,并且利用一切资源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水平是非常艰巨的任务.

3 提高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3.1 开设媒介素养课程

媒介素养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公众具有正确获取信息、分析信息、评价信息和传播信息的能力.通过开设《媒介素养概论》、《媒介文化》等关于媒介素养教育的通识教育课程,丰富发展他们对传媒的认知,了解大众媒介是具有社会控制功能的信息系统;指导学生把握大众传播反映和建构现实的功能,正确辨别、选择并评价媒介及其内容;培养他们的媒介批判意识与审美能力以及宏观视野,通过理性的思考,正确利用媒介表达自己的观点,努力创造良好的媒介生态环境.

3.2 营造媒介素养教育的氛围和环境

大学校园有着丰富的媒介资源——校园广播、电视、报纸、计算机网络等,这为利用各种媒介形式和手段宣传媒介素养知识、技能和观念形成了全方位的舆论传播环境.因此,高校要加强校园舆论传播环境,重视校园舆论文化设施的建设,发挥大众传媒的独特优势,加强传播媒介的发展,着力营造媒介素养教育的氛围.另外媒介实践活动,也可以帮助学生学会正确地看待媒介,利用媒介,学会批判性思考,分析接受媒介信息,自觉抵制不良媒介信息,从容面对信息时代的挑战.在这个过程中,也培养了学生的媒介道德,如恪守信息道德规范,自己不制造、不传播假新闻,尊重别人的隐私和权利等.

3.3 树立大学生选择和使用媒介的自我教育意识

在媒介素养教育中,一方面要使大学生认识到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要帮助学生树立选择和使用媒介的自我教育意识.这样,学生可以正确的了解自己的媒介素养状况,分析自己的进步与不足,根据自我评价的结果,随时调整自己的媒介素养自我教育的目标和要求.一个具备媒介素养自我教育有意识的大学生更容易接受教育者对他的教导和引导,更容易在日常的媒介活动中,自觉的运用媒介知识,正确、合理利用媒介,批判地接收媒介信息,把大众传媒作为了解媒介、认识社会、丰富知识的工具.

参考文献:

〔1〕Elizabeth Thoman. Skills and Strategies for Media Education. Center of Media of USA, 2002.

〔2〕张立国.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研究的现状与反思[J].中国电化教育,2011(09):9-19.

〔3〕秦永芳,吴琼.当代大学生媒介素养的缺失及培养[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4):99-102.

篇7

关键词: 新媒体时代;豫北农村;媒介种类;媒介接触与使用状况

中图分类号: F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3198(2013)06006902

本文选取豫北新乡县大块镇5个乡村的80户农村家庭为对象,通过基层农民的视角了解豫北部分地区农村居民的媒介接触与使用状况,了解新媒体时代农村居民的媒介发展进程。

1 当前豫北农村的媒介概况

随着互联网、手机无线通讯技术的发展,农村媒介种类也日益丰富。笔者从农村生活环境、生活习惯及媒介现状,将农村媒介划分为四类:传统媒介、户外媒介、独有媒体和新媒体。

纵观农村的媒介种类,传统大众媒介依旧是农村媒介系统的主导,电视依然在农村居民的生活中占据统治地位。这不仅与电视媒介自身的特性有关,也与农村居民自身的教育、文化和媒介使用能力有关;由于农村无线设备等基础设施不完善,广播信号差,涉农节目较少,85%左右的农村家庭没有收音机,通过收音机收听节目的居民更少;此外,报刊的家庭普及率也不尽人意,除与农村居民的受教育程度低下有关,也与报刊发行管理体制有关。这就是当前豫北新乡农村地区大众媒介的现状。

在户外媒介方面,农村居民对墙体的媒介接触达到100%。较早墙体上的信息多是国家政策的宣传语。近年来,随着农村商业化步伐的加快,农村墙体上的商品广告信息越来越多,农药种子养殖等涉农信息堂而皇之地“蹬墙入户”。

农村的独有媒体是集市、流动商贩。集市是农村媒介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将其称之为农村媒介系统中的“软媒介”。随着农村居民消费能力的提高,商品的精细化程度也在上升。除传统的农具、农产品之外,还有女性化妆品、男士剃须刀等。而且,集市上广告形式也日益丰富,除口头叫卖,还有POP、展台等。在营销手段上,集市最有销售力的即“体验式营销”。村民在集市上购买食物,“尝一尝”是购买的前提。据调查,100%的农村居民都赶过集,90%以上的农民都在集市上购买商品,75%以上的农民都喜欢在集市上购买东西,他们认为在集市上购买东西方便又实惠;如果不合适,可随时退换。毫不夸张地说,集市是体验农村生活的最佳去处,也是农村特有的、原始又充满现代气息的“多媒体”。

除集市外,流动商贩是农村颇具原始风格的商业形式。如果说农村集市是固定的“多媒体”,那么,流动商贩就是移动的“多媒体”。先前流动商贩边走边口头吆喝;现在商贩们要么拿着喇叭吆喝,要么开着音响,信息传播实现了100%的到达率。此外,流动商贩带给农民的不仅是商品,还有“上门服务”。不过,农民有时也会在流动商贩买到假冒伪劣商品。在这方面,集市给予农民的信赖感和影响力更强。可以说,在大众媒体尚未走进寻常百姓家之前,集市和游动商贩一唱一和、一动一静,共同构成了农村媒体环境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新媒体以网络和手机为代表,走进千家万户。网络和手机已成为农民特别是农村青年的重要媒介。据调查,网络普及率在8%左右,而手机普及率则将近70%。所调查的农村居民每月的手机费用在20-50元之间。网络和手机用户规模的增长,必然对原本用户基础薄弱的报刊和广播媒介造成冲击。作为新媒介信息载体,互联网和手机在农民认识和了解外部世界、与外界沟通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2 豫北农村居民媒介行为分析

2.1 豫北农村居民媒介选择和接触状况分析

(1)在大众传播媒介的选择和接触方面,豫北农村居民的大众媒介接触形态呈现出“橄榄”形态。主动选择和接触电视媒介的人数最多,占总人数的80%左右;而广播和报刊拥有的受众规模较小。

在媒介第一选择度方面,电视有着突出表现。在传统媒体选择上,电视依旧是人们的最爱。在这方面,广播和报纸的表现略差。在媒介的可信度方面,报纸比电视的可信度高38%。也有一些农村居民,对媒介的选择和接触意识不强,媒介对这一部分人群的影响有限。

(2)在新媒介选择和接触方面,农村居民展现出开放心态,对新媒体选择和接触的人数逐年上升,呈现J字型的态势。

在手机媒体的使用和接触方面,69%的农民喜欢使用手机,主要分布在15-36岁之间。值得注意的是,年轻人对新媒体的接触意愿更强烈,行为更主动。作为农村发展的中坚力量,年轻人对新媒介的态度关系到农村今后媒介生态的发展。

2.2 媒介接触时间上,农村居民每天花费在各媒体上的时间分析

据图1可知,无论大众媒介、户外媒体还是新媒体,大多数人的接触时间不超过两个小时。此外,当农村居民对大众媒介接触时间下降时,对新媒体的接触时间却略有上升。

2.3 新媒体时代豫北农村对媒介内容的选择分析

通过调研统计,75%的人对媒介内容的选择接触都集中在电视剧、娱乐类节目上;而教育、科技、经济致富、新闻类的节目受众数量非常少。在走访中发现,一些上年纪的农村居民不知道新闻联播;而对农村未来发展有重要作用的经济类、教育类和科普类节目受众很少。由此可见,农村居民对媒介内容的选择只是出于娱乐休闲动机,他们对媒介内容选择的不科学影响着农村媒介功能的发挥。

3 豫北农村媒介对农村居民的影响力分析

过去几十年,广播、电视等大众媒介极大改变和塑造着农民的生活方式。从最初农闲的无所事事,到如今打开电视机收看节目、拿出手机上网和发信息,他们的生活因各种媒体更加丰富。

图2显示,电视的影响力得分是83.1,主要来自电视的娱乐消遣功能,85.6%的农村居民认为电视丰富了生活;农村独有媒体的得分是75.2,这表现在集市和流动商贩对农村居民的影响力,前文已有所分析,不再赘述;而新媒体的得分是61.2,这个分数主要来源于手机媒体的沟通功能;户外媒体的得分是38.2,这个得分主要是涉农信息给农民带来的便利。

虽然传统媒介依旧占据着农村媒介系统的主导地位,但新媒体的发展态势不可小觑。调查中发现:2010年以前,平均一家一户只有一部手机;2011年底,平均每家有2.3个手机。也就是说,两年的时间手机在农村的用户规模增长了一倍。同时,随着手机用户数量的增多,固定电话的销户率呈现上升趋势。在手机走进千家万户之际,农村家庭宽带接入率逐年提高。在大块村,五年前仅有一两家接入宽带。而2011年,大块村有10%左右的家庭接入宽带。可以预知的是,互联网走进农村家庭的速度将越来越快。

综上所述,新媒体时代豫北农村媒介对农民的影响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传统媒体是农村居民休闲娱乐的重要工具。从前文分析中可以看出,传统媒体提供的大量娱乐化内容影响和改变着农村居民的生活方式;同时,农村居民单一化、非理性的媒介选择制约着农村媒介生态的发展。

其次,新媒体是农村居民沟通的工具。手机和网络天生就是用来沟通、互动的,随着农民对手机和网络接触时间的增多,它们与农民的关系也越来越紧密,也必将在农村媒介生态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最后,媒体是农村居民了解外部世界、获取外界信息的重要手段。在农村,媒介的娱乐功能发挥地淋漓尽致,而信息传播功能却被大大弱化。农村媒介信息传播功能的弱化阻碍着我国农村的现代化进程,希望网络、手机等新媒体的发展和壮大可以改变这一现状。

4 结语

麦克卢汉说:“媒介即讯息”。每一种新媒介的产生,都开创了人类感知和认识世界的方式。对于农民来说,每一种新媒介的到来,改变着他们的信息沟通方式。新媒体时代,国家和社会需要注重培养农民对教育、文化、科技类节目的媒介接触习惯,提高农民的媒介使用能力。只有充分发挥农村媒介的信息传播功能,构建良好的农村媒介生态系统,才能逐渐缩小城乡“知沟”,加快农村地区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篇8

就当前民族音乐文化发展现状来看,其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呈现出畸形的发展局面,而致使此现象发生的原因主要归咎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民族音乐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朝着现代化的方向前进,继而促使其逐渐忽视了自身独有的特色及中心文化,最终由此呈现出畸形的发展局面;第二,在社会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当代民族音乐文化逐渐强调了与西方张扬个性的有机结合,但是此行为的产生在创新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同时导致其呈现出否定自我发展根基的问题,即对自身音乐文化内涵呈现出不认可的态度,为此,应提高对其的重视程度。

二、民族音乐发展中的两极缺失状态

当前民族音乐文化发展中两极缺失状态主要体现在传统音乐精神及原生态民族文化两个方面。由于传统音乐精神是民族音乐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从而其缺失现象的产生导致欣赏者在对民族音乐作品进行欣赏的过程中无法从中体会其音乐作品表达过程中所要呈现出的文化精神,最终由此影响到了民族音乐文化的有效传播。此外,民族精神是由某地区经济、文化、风俗等因素影响下而形成的,因而在民族音乐文化表达的过程中必须强调对民族精神的灌输,继而避免两极缺失现象的凸显影响到文化的传承。另外,民族音乐文化表达过程中对原生态现象的凸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民族音乐作品演奏者在作品表达过程中应提高对其的重视程度。

三、基于大众传播媒介下的民族音乐文化危机化解措施

(一)举办民族音乐文化比赛项目

基于大众传播媒介视角下,民族音乐文化的有效传承要求科研文化组织在实施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应注重鼓励广播电视平台举办相应的民族音乐文化比赛项目,并以设置高额奖金的方式吸引民族音乐文化爱好者参与到比赛活动中来,最终由此达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目标。例如,中央12频道在节目制作的过程中为了提升广大人民群众对民族音乐的认知程度,其在节目制作过程中举办了《西部民歌电视大赛》节目,节目在播出的过程中吸引了大量云南民众的注意,同时部分云南参赛选手在比赛过程中也将包含云南民族文化的《云南映象》《诺玛的十七岁》《母亲河》等音乐作品以电视比赛的形式展现出来,继而带动其他民族的人们更为了解云南地区文化,并被其民族音乐文化精神所吸引。

(二)完善民族音乐文化传承机制

在大众传播媒介发展的背景下,传统的民族音乐文化传承机制已经无法满足当代社会发展需求,因而在此基础上,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在发展的过程中应提高对其的重视程度,且应注重结合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现状完善相应的文化传承机制,并在文化机制内容完善过程中强调应用大众传播媒介的重要性,继而促使广大群众在良好的民族音乐文化传播环境中能深化自身对民族精神的认知,从而在对民族音乐作品进行创作的过程中可将自身所掌握到的民族精神融入到其中,达到最佳的文化传播状态。另外,在民族音乐文化传承机制完善过程中带动音乐家参与到文化传承活动中亦是非常必要的,为此应提高对其的重视程度。

(三)充分发挥大众传播媒介功能

在民族音乐文化传承过程中充分发挥大众传播媒介功能是非常必要的,对于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由于报纸是以文字和图片为主的视觉传播媒介,因而利用其进行民族音乐文化传播的过程中应注重结合媒介传播特点来开展民族音乐传播行为。例如,在对云南地区音乐文化进行传播的过程中应注重强调将云南丽江等地的景色图片与音乐文化进行相互融合,最终以此达到良好的民族音乐文化传承效果;第二,利用广播进行民族音乐文化传播的过程中应注重发挥音乐的声音特色,继而以此来刺激听众的听觉,形成良好的民族音乐传播环境;第三,广播电视平台亦可应用于民族音乐文化传播过程中,最终提升整体传播效果。从以上的分析中即可看出,在民族音乐文化发展过程中利用大众传播媒介开展文化传播行为是非常必要的。为此,应将其落实到实践中。

四、结语

篇9

一、初中阶段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原因

媒介素养教育是一个舶来品,它最早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的英国,之后风靡欧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成为这些国家教育体系中的一门必修课。就国内而言,媒介素养教育还处在研究阶段,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实施素质教育以后,媒介素养教育势必会以一种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网络世界的不断扩展,各种各样的媒介资源开始充斥人们的生活,而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个阶段的媒介舆论的导向对他们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直接影响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的形成,必须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媒介素养,能够批判性地正确看待媒介舆论。

开展媒介素养教育还与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有较大关系。一方面能够通过庞大的信息加工来有效地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在这一点上与中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不谋而合的;另一方面,还可以让学生在接受信息的同时批判性地正确看待信息,从而能够掌控信息、利用信息,提高学生对信息的把握能力,这一点也是语文教学的目的之所在。由此可以看到,在初中阶段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性。通过媒介素养教育将传统的语文课堂教育与时代信息教学整合在一起,让学生能够从原来学习的小圈子里解放出来,真正做到将课堂理论与课外信息相结合,从而达到不断提升个人语文学习的水平。

二、媒介素养教育与初中语文教学之间的关系

对于初中语文这么一门课程,许多人对它的理解就是识字断句。在他们看来,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实质上就是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单向知识传输,而且语文的作用就是教学生认识基本的字词,就算达到目的了。事实上,这种看法严重忽视了母语学科教学的重要地位,语文教学不仅承担着教会学生识字断句的任务,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在这一点上,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侧重于理论而轻视了实践,而媒介素养教育的引入正好弥补了这一缺陷,网络、电视、报刊以及杂志等各种媒介为语文教学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舞台,能够让学生更好去印证课堂教学中的理论。

三、如何开展初中语文媒介素养教育

1.深化研究

就目前我国的教育现状来讲,媒介素养教育还没有普及开来,而处于研究阶段。因此,想要在以后能够顺利推广,就必须深化前期的研究工作。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不仅要研究西方先进国家的经验教训,更要研究我们国内的实际情况,决不能完全照搬国外的教育模式,必须结合当前我国的教育现状制定出符合实际情况的媒介素养教育方法。

2.顺势而为

语文媒介素养教育的推广需要广泛的社会基础,只有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发展到一定的程度,才能实施媒介素养教育。同时,媒介素养教育的推广既是一个机遇,也是一种挑战,因为社会媒介舆论的发展具有许多不确定性,教师在引入媒介素养教育时一定要因势利导、顺势而为,万万不能不切实际、盲目行动。

3.区分概念

由于媒介素养教育是一个新概念,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严格区分,防止出现概念混淆。如媒介素养教育与信息技术操作素养概念的区分,很多人都容易把信息技术与媒介素养教育混淆,这二者的共同之处在于都需要广大的信息资料作支撑,但媒介信息素养教育强调的是对信息的应用,而信息技术操作强调的是对信息的加工。

4.把握重点

篇10

【关键词】媒介融合;真人秀节目;三级融合

中图分类号:J9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2-0187-01

一、大背景下媒介融合发展趋势

新世纪以来,随着媒介生态和时代语境的变迁,网络新媒体和影视传统媒体之间的互动更加积极和多样,原有电视传统媒介线性的单向传播已经不能满足广大受众和开放性市场的需要。因此,如何在媒介融合视域下以达到资源的充分和优化利用,实现电视节目在多元媒介形态上的优势互补,成为当下以真人秀为代表的电视节目创作与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从中国电视节目创作实践来看真人秀节目创新策略研究。电视真人秀节目无论是从节目的数量还是观众收视反馈来看,它都已经成为电视节目的一种主流形态。特别是真人秀节目已成为利用多元媒介平台互动最为频繁且互动形式多样的节目类型,亟需对以真人秀为代表的电视节目在新的媒介生态下构建媒介融合的多元平台的创作实践和发展路径进一步深入审视。

(二)从当今媒体市场来看真人秀节目创新策略研究。电视真人秀节目的发展轨迹更倾向于个性鲜明,定位明确的分众化内容。媒介融合带来了多元化的传播渠道,契合以真人秀为代表的电视节目市场细分的发展需求和趋势。在媒介融合视域下实现多样化的平台,多样化的受众,多样性的内容是当下电视媒体健康持续繁荣发展,获得社会效益和商业效益所面临的重要话题。

(三)从当下媒介融合的趋势来看真人秀节目创新策略研究。当下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媒介融合趋势日益明显。以具有代表性的中国电视真人秀节目创作现状为切入点,深度探析新的媒介生态下电视媒体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探索电视节目在媒介融合时代的多元发展路径和传播策略,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由于当下中国电视的传播方式日益多元,与新媒体平台的关系日益丰富紧密,从媒介融合角度深度分析电视节目与网络互动传播过程中的丰富实践样态,及其利用网络平台及时性和互动性的特点,与传统媒介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探寻电视节目新的媒介拓展空间,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二、我们可以从如下方面具体研究媒介融合视域下真人秀节目的创新策略

(一)媒介生态环境变迁中的中国真人秀电视节目发展现状研究。通过对中国电视真人秀节目发展历程的梳理,进而分析总结当代中国电视真人秀节目单类型及形态特征。

(二)当下电视真人秀节目的媒介融合环境研究。通过对媒介融合大趋势的分析,探讨电视真人秀节目与网络平台融合的必然趋势,特别是在电视节目形态和文化特征方面,电视真人秀可以更好地在多元媒介平台上拓展自身发展空间。

(三)媒介融合视域下电视真人秀节目内容和形式创新研究。通过对代表性真人秀节目个案深度分析,探索多元媒介平台构建与电视真人秀节目内容、形式创新的方法与路径。

(四)媒介融合视域下电视真人秀节目传播渠道与营销方式创新研究。媒介融合为电视真人秀节目带来多元传播渠道的同时,也使新闻营销、病毒式营销等新兴网络营销方法称为电视真人秀节目创作与传播策略研究的重要内容。

三、以大学生的视角来谈媒介融合视域下真人秀节目创新策略的创新之处

在深度调研的基础上探寻受众心理需求和未来电视产业发展方向,将人文情怀和社会责任灌注于真人秀电视节目的创作实践和研究中,可以带动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升,具有实践意义。

(一)研究方法创新。将媒介融合理论和媒介生态演变视野运用到中国电视真人秀节目创作与研究中,通过涵盖媒介技术和人文内涵的多元媒介生态视角,全面观众电视真人秀节目与新媒体平台互动实践的发展历程。

(二)研究内容创新。以电视真人秀节目在新媒体平台上的创作与传播实践为坚实基础,通过创作实践和理论研究互为支撑,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创作实践,以创作实践论证科研观点,为媒介融合背景下为电视真人秀节目创新发展提供具体对策,更具有理论针对性和实际操作性。

四、然而即便如此,媒介融合依然会存在一些问题

(一)在媒介融合环境下,如何有效整合多方资源,进行真人秀电视节目制作与亚类型开发是重中之重。

(二)将媒介融合观点运用到真人秀节目的创作与研究之中,突破在电视本体研究的局限性,成为媒介融合下真人秀节目创新的又一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