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教育研究范文

时间:2023-12-26 18:07: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社区教育研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社区教育研究

篇1

如何加强对学生的校外教育和管理,让学生“在家成为父母的小帮手,在社会成为遵纪守法的小公民、在学校成为同学学习的小伙伴、在公共场所成为社会的小卫士、在独处时成为独立自主的小主人”,这是当前学校教育中值得认真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1 当前社区教育资源整合上存在的问题

(1)社区教育资源相对来说比较匾乏。长期以来社区教育被视为一种非正规的教育,无法得到人们的重视。因此,各种教育资源和硬件设施得不到保障。当前社区教育资源存在着资源的不足、重复建设、资源结构不合理、资源利用率低的问题。例如:在社区图书馆中大量的书籍和信息,由于没有相应的资金支持,只有通过社区企业,集体捐款等方式来获得。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社区教育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对一般教育资源的缺乏问题日益明显。

(2)教育开放度比较低。当前运行的系统和管理方案是非常封闭的在社区教育活动中,学校和公共文化部门缺乏让社区成员使用的教学资源系统和相应的体制,使得很多社区的成员不能参与到社区教育中,社区教育内部设施比较封闭严重影响了个区域社区之间的资源分配。

2 基于资源整合的区域社区教育新模式如何构建

“学习社区”(learning  community)的概念:其意指由学习者(学生)和助学者(包括教师、专家、辅导者等)共同组成的,以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为载体,以促进成员全面成长为目的,强调在学习过程中以相互作用式的学习观作指导,通过人际沟通、交流和分享各种学习资源而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基层学习集体。在学习社区中,成员之间经常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沟通、交流,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因而在成员之间形成了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联系。

首先,社区教育要制定区域内《社区教育教师下企业、机构,赴外地学习培训的管理办法》。规定社区教育教师每年到企业、机构单位,赴外地参加学习培训的比例达到30%以上,每三年到企业、机构单位、外地轮训一次,时间为20天以上。同时,鼓励社区教育教师积极参与社会服务。也可以带课题下企业、机构,与企业、机构开展横向课题的研究

其次,建立社区教育教师下企业、机构,赴外地学习培训的激励机制。对社区教育教师研究的项目或课题有突出贡献的给予奖。补充社区教育基地第四级网络。为营造便捷、立体、多元的学习环境,在社区群众自发学习交流的基础上,选择公益性的家庭学习单位,通过自身各类学习活动,引导群众参与,使之成为寓教干乐的活动场所。

3 建立成人社区咨询团队

开展社区教育,必须要有相当数量和素质高的社区教育辅导员。按照这一原则,招聘一批师德好、业务精,有一定的号召力,有能力组织和协调社区教育的辅导员,还要聘请更多德高望重的校外辅导员,他们中间包括机关干部、企事业单位的科技人员、文艺工作者、工人、医务人员、退休老干部、学校附近的居民等。这些校内外的辅导员在沟通了学校、社会、家庭三间之间的关系同时,也反映了学校、社会、家庭三方的要求,表达三方的意愿,做到有机配合,力争使三种教育力量有机结合起来,在要求上取得一致,德育目标同向,德育措施同步,初步形成一个立体的、多方共管的教育网络。

4 社区教育要有创新之处

(1)视角创新。既关注互联网思维的培养,关注学科主题社区的构建,又关注时政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策略和机制的研究都力求收到双重效果;研究立足思想政治(品德)学科教学的实际,针对学生的需求、认知能力和特点,从互联网、时政资源、主题社区合力的角度提升研究实效。(2)成果创新。注重研究成果的应用和转化,关注开发与应用丰富多彩的课程资源,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思想政治(品德)教学,在撰写学术论文的同时,形成时政教育资源主题社区参加“三优联评”活动。(3)方法创新。借助互联网平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现时政教育由“单一呆板”向“灵活多样”转变;在教学过程中做到师生互动,双向交流,多给学生一些思维空间,实现由“刻板性”向“策略性”改变;运用个案分析法和行动研究法验证学科主题社区对学生的影响;对时政教育成果和思想政治(品德)教学成果进行调研,贯彻落实以生为本的理念等。在中国,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并不是一个无意识的虚无,而是通过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制度、发展规划和不断更新的文件来体现。作为社区教育,只需要把握大的原则不变,去归纳总结经验教训、提升自己的育人手段即可。5“学校+社区”新模式开启生命健康安全教育新体验

篇2

关键词:社区矫正教育;居民与矫正对象互动法;社区自组织与他组织配合法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30-0092-02

社区矫正是西方国家司法体系普遍使用的一种非监禁的惩罚方式,通常包括缓刑、假释以及其他非监禁性惩罚,如社区服务、电子监控、罚金等等。中国随着社区职能的强化,从2003年开始确定北京、天津、上海等六省(市)为第一批社区矫正试点工作,到2012年9月底已在全国31个省(区、市)开展了社区矫正工作。社区矫正作为社区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通过社区教育使矫正对象达到治疗性教育的目的。中国的社区矫正是一项既有继承性又富创新性的工作,应在吸收和借鉴国外社区矫正的有效做法和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立足中国国情,在符合中国实际的基础上形成自己具有特色的社区矫正教育方法。

一、居民与矫正对象互动法

社区矫正虽然是一个刑罚执行过程,具有对犯罪人的惩罚性,但是社区矫正又与其他强调监管的刑罚执行活动不同,它更多地是想要帮助矫正对象建立与社会的正常联系,促使他们能够正常地回归社会。因此,应大力培育宽容的社区文化,宽容的社区环境能够使矫正对象更好地塑造完善的人格、改正不良的品行,更易于融入社区。但是,社区居民大多对社区矫正持不赞同态度,认为矫正对象对他们的安全有潜在的威胁,甚至还有人说他们是“害群之马”,对他们唯恐避之不及。矫正对象自己也会因为自己是犯罪人员而远离社区居民,害怕他们用异样的眼光来看待自己,不接受他们。因此只有让社区居民与矫正对象形成良性互动,让犯罪人真正融入社区并为社区所接纳,才能使其能够尽快地回归社会。居民与矫正对象互动法主要是通过各种信息媒体及举办广场文艺演出、出黑板报、法制宣传栏,散发宣传材料等方式,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结合法制宣传,将社区矫正知识进行宣传,提高社会各界和居民对社区矫正工作的认知度,使更多的社区居民了解社区矫正的真正含义,尤其是矫正对象的家人、邻里、亲戚、朋友等这些与他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群体,发动他们积极参与到社区矫正工作中,实现对社区矫正对象的监督、帮助与管理,通过他们的行为改变矫正对象不良的行为方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通过居民与矫正对象的双向互动,形成共同参与、共同管理的联动局面,一方面使居民了解社区矫正,另一方面也使矫正对象顺利地融入到社区建设当中来。

二、社区自组织与他组织配合法

目前中国社区矫正的工作主体主要是司法行政部门,在基层主要由各街道、乡镇司法所承担社区矫正的日常管理工作。因此,在社区矫正中基本上是以司法所为主导,派出所为辅助部门,这些部门基本上都是社区组织,以行政为导向,容易忽视矫正对象的特殊性和个别化需求。尽管在国家指导社区矫正的权威文件《关于开展社区矫正工作的通知》中提出:“要充分发挥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社会团体和社会志愿者的作用”,但从中国社区矫正工作开展的情况看,除了上海等少数省市有专门的社会团体机构参与外,其他地方的社会力量所发挥的作用都微乎其微。因此需要社区自组织和他组织的相互配合,才能更好地实施社区矫正。当前社区矫正应该在发挥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作用的同时,充分利用社区自组织具有的志愿性、非营利性和自治性等特点来填补政府机构与个人需求之间的空白,针对社区矫正对象这样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提供个性化的帮助与教育。通过成立各种不同的自组织,展开不同的教育,针对青少年群体应该以心理疏导和就业培训、指导进行教育,针对妇女群体,应当开展就业技能培训、政策法规咨询等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活动,从而使其能卓有成效、科学合理地开展社区矫正工作,在专门的社区矫正机构之外形成一支专业化、规范化的队伍以解决社区矫正中专职矫正人员缺乏、矫正人员专业化水平低、个别化服务程度不够等问题。通过整合作为社区他组织的政府职能部门在提供财力、物力和协调资源等方面的优势和作为社区自组织的“第三部门”在提供人力资源以及实施个别化服务等方面的长处,共同促进社区矫正目标的实现。

三、集体教育与个体教育结合法

社区矫正对象在思想、行为中存在着一些共性的问题,但同时由于矫正对象的犯罪性质、个性特征和家庭情况有着具体的差别,因此在社区矫正过程中应采取集体教育与个体教育相结合的方法,来有效提升教育矫正质量。一方面,通过运用集中宣讲、社区服务、心理咨询等多种教育矫正手段,对社区矫正人员加以教育改造。首先对社区矫正对象进行全面梳理,将矫正对象家庭条件、环境、掌握的生存技能基本情况进行分类。针对不同的群体给予相应的教育,并联系高校心理学教授、职业学校老师,对社区矫正对象进行信心、希望引导及生存技能培训,激发矫正对象努力改造的动机,从而将社区矫正对象接受社区矫正的过程化被动为主动,提高其社会适应性。 同时,引导其用自律行为获得社会尊重,用社会道德感和法治文化约束其自律行为,不良行为和习惯的改变将变成其主动行为。另一方面,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心理需要层次理论”观点,人的需求多种多样,既要解决缺失性需求(生存保障需求),又要解决精神层面的需求,才能成为一个正常的社会人。社区矫正教育是针对特殊人群的教育,同样要根据人的思维方式和心理特性进行针对性教育,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这样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所以社区矫正工作在正式开展之前,由矫正工作人员对每名帮教对象进行背景评估,包括犯罪类型、犯罪情节、教育背景和家庭状况等要素,根据评估结果因材施教,选择合适的人员组建最佳组合的帮教小组,制定个性化的矫正方案,将最终目标分为N个阶段性目标,通过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法,最终使社区矫正对象顺利融入社会。

四、技能培训与推荐就业衔接法

社区矫正的真正目的是使矫正对象更好地回归社会,不重新犯罪。因此,如何让他们能够在回归社会后成为一个合法的公民成为至关重要的事情,这就需要在对社区矫正人员实施思想教育、法制教育和社会公德教育的基础上将技能培训和就业衔接好,一方面通过积极开展一些岗位培训和技能训练,使矫正对象具备一定的工作专长和工作能力,并通过兴趣爱好的熏陶达到行为矫正的效果,使矫正对象在回归社会后拥有一技之长,通过自己的劳动创造财富;另一方面为矫正对象在解矫后提供工作信息和工作岗位,来保证矫正对象在解矫后的基本生活。因此社区矫正工作人员要首先开展培训调查,通过发放《技能培训意向调查表》,摸清矫正对象的培训意向和需求,根据矫正对象的不同择业需求、择业意向,为矫正对象中有求职愿望、有专业特长、有文化、想学习的人员免费提供各类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然后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通过两种主要方式帮助社区矫正对象实现就业:一是通过政府购买由劳动技能培训基地定期为矫正对象提供劳动技能培训,二是基层劳动保障所应司法所的要求为社区矫正对象提供就业信息、推荐就业。

五、专业人员与志愿者合作法

社区矫正工作需要专业人员与志愿者长期合作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专业人员不仅要具备司法知识,同时还要具备心理学、社会工作的知识。他们运用专业理论的技术,为社区矫正对象提供思想教育、心理辅导、行为纠正、生活照顾等,使之消除犯罪心理结构,修正行为模式,适应社会生活。尤其是社会工作特有的价值理念提供了与刑法执行不同的切人视角和工作方式,以人为本、助人自助,相信人是可以改变的并具有潜在的能力,接纳、尊重、真诚是社会工作的基本价值观,社会工作者会从矫正对象自身的认知、情绪行为、人际关系等方面存在的不足或缺陷入手,调动社会资源,综合运用小组、个案、社区等专业方法帮助矫正对象增能,尽快恢复社会功能,融入社会生活。将社会工作引入社区矫正,为现行的矫正工作注入新鲜的血液,增加新的活力,能够使社区矫正发展得更远更好。因此,拥有一支稳定的、专业性的矫正工作队伍是保证帮教工作有效开展的基础。与此同时,社区矫正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工作,必须依托社区,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调动社会力量,在职业化、专业化矫正人才带动下,广泛动员和吸收社区内热心矫正工作的社会团体人员、社区服务人员、专家学者、离退休干部、教师、社区干部等以志愿者身份充实社区矫正工作力量,参与社区矫正工作。他们与社区矫正对象结成帮教对子,提供法制、道德、文化、心理方面的教育,帮助社区矫正人员解决在就业、生活、法律、心理等方面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以利于他们顺利融入正常的社会生活。

社区矫正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种不同的方法综合运用才能达到预期效果。因此,在社区矫正过程中应结合社区矫正对象的具体情况、具体特征有效地运用社区矫正教育方法,最终使矫正对象减少再犯罪率,顺利回归社会。

参考文献:

[1] 李睿,李愈.社区矫正工作的实践与思考[J].人民调解,2009,(7).

[2] 林仲书.美国伊利诺伊州的社区矫正工作及启示[J].中国司法,2011,(2).

篇3

1.社会管理创新工作需要社区教育的支持

近些年党和国家提出要加强社会管理创新,其目的是让整个社会能够协调运转,适应新经济发展、体制转型的需要。而我国目前的社会管理还是政府的主导地位较为突出,这样并不利于整个社会自身的良好运转,因此真正意义上的社会管理工作应该由社会成员和社会组织重点发挥作用,对经济、社会、文化等社会事务进行统筹和管理,保证整个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当前的社区教育工作就为社会管理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社会管理工作也需要融入更多的社会服务的理念,尤其是在我国现代文明程度较高,公众的法治理念和维权意识较强的当今社会,服务意识的体现对社会管理工作显得更为重要。社区教育本身就是一项服务工作,通过在社区开展文化、科普等知识的教育活动,让人民群众丰富知识储备,拓宽视野和增长见识,达到丰富公众生活的目的。而且社区教育并不像传统教育那样枯燥,而是一种自由的、轻松的教育活动,同时也需要社区居民的支持和参与。社区教育也可以作为社会管理的一种手段,社会管理工作中需要化解许多的社会矛盾纠纷,而这些矛盾纠纷往往都是在公众对法律不知晓的情况下发生的,通过社区教育可以向公众普及法律知识,能够避免许多不必要的矛盾纠纷,既使出现了矛盾纠纷,协调和解决的难度也会大大降低。社区教育可以吸引更多的社会公众参与,而社会管理工作也需要公众参与和管理,社区教育发展到一定程度,对社会组织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社区教育可以凝聚更多的群众通过共同的兴趣和爱好形成一个个相对稳定的群体,久而久之这些群体就可以转变成为一个个社会组织,来共同参与到社会管理的事务中来。因此社区教育是培育社会组织的重要阵地,对社会管理创新和建立新型人际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社区教育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平台

建设学习型社会是党和国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实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是全面建设我国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体现。社区作为人们在地域生活方面的社会基本单位,也作为最基层的政府管理组织,其基层社会功能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尤其是社区自身的特点和优势让其在建设学习型社会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以社区为单位推进学习型社会的建设,可以根据不同地域特征、不同人群的接受方式、不同环境下的教育途径开展教学活动,可以消除因地域、习惯等因素的影响,让人们对知识的接受更加容易,对参与学习活动积极性和参与率会更高。我国当前已经形成了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观念,在全国范围内有多所城市对学习型社会提出了具体的实施计划和步骤,而社区教育就成为学习型社会推行的最为有效的载体。通过社区教育可以使民众的学习时间得到保证,人们能在工作之余,通过社区教育的方式接受自己乐于接受的文化知识。社区教育方式多样,内容丰富,克服了传统教学的单一性和枯燥性,能够让大家在学习的过程中轻松的掌握许多知识,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实惠。目前已经有越来越多的组织和群体对社区教育更加关注,也成为我国建设学习型社会的最佳方式。

3.社区教育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载体

我国经过了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无论是经济水平还是教育文化水平都比以前有了较大的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大幅度的改善,国家已经全面普及了义务教育,接受高等教育的人群和比例越来越高,但是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教育仍然是滞后的,公民的整体素质还不太高,因此国家提出了终身教育的理念,来丰富和提高我国国民的文化素质。终身教育理念的提出,意味着我国公民学习就不能仅仅依靠学校通过学历教育来完成学习,也不能依靠培训机构通过掌握一定技能达到完善自我的目的。终身教育是对我国学历教育是一种补充,让学习成为能够伴随人一生的活动,能够成为人们工作和生活的一个部分,终身教育体系能够满足大多数公民对多种文化知识的需求,让大家通过学习充实业余文化生活,满足对精神生活的需要,由此提高全民的素质。社区教育为终身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较好的平台,可以帮助我国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提供支持和帮助[1],社区教育能够使教育活动在群众居住的社区开展,社区教育的发展和普及可以让我国在任何地方都能建立学习的场所、拥有学习知识的环境,这无论是对社区文化品位的提升还是对个人的需求来说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社区教育的发展是构建我国终身教育体系的基础,发展社区教育也就是要达到终身学习的目的,让教育不再是针对少数人的事情,而是能够面向全社会,达到人人都可以拥有学习权利,人人都可以参与学习的良好效果。

二、我国当前社区教育的发展状况

社区教育在我国已有30多年的发展历史了,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和不断提高,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总体来说,我国社区教育工作仍然还处于探索阶段[2],也彰显出许多不足。

1.我国社区教育取得的成绩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就开始注重发展社区教育。社区教育的兴起也是在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发展到一定程度,温饱问题得到解决,人们需要充实自己的精神生活的时候开始,因此我国社区教育的兴起是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开始的。到了90年代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经济社会有了较快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大幅度提升,党和国家也提出了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社区教育不断铺开,越来越多的地区开始尝试举办社区教育,各地政府也越来越感觉到,发展社区教育是实现精神文明的重要途径,国家从政策层面也正式提出了“社区教育”的概念。到了21世纪,国家不断从政策层面对社区教育予以支持和关注,越来越认识到发展社区教育是实现学习型社会和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渠道,并采取了一系列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社区教育工作的措施。现阶段社区教育已经在我国已经得到了普及,许多省市都建立起多个社区教育示范区,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经过这些年的发展,我国社区教育形成了多种类型的举办模式,有的以街办和居委会为主开展社区教育工作,还有的依托于辖区内的学校开展社区教育,经济条件较为发达、条件较为成熟的地区开办专门的社区学院,为群众提供更高层次的社区教育服务。在各种教育模式的依托下,也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具有各自特色的社区教育内容,如有的社区都能够根据本社区居民的需要,开展各类专题讲座和培训活动,有的社区还能够邀请到在某些学术领域有研究的专家学者开展经济、管理和文化等方面的知识讲座,还有许多社区经常开展医疗健康和法律知识的普及活动,根据社区居民的兴趣爱好提供舞蹈培训等活动,让社区居民能够真正体会到生活幸福感所在。

2.当前社区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社区教育者整体素质不高。曾经有研究人员对社区教育工作者的能力水平进行过调查,90%以上的人认为,社区教育工作者的政治思想素质较高,职业态度绝大多数积极和乐观,具有很强的吃苦奉献精神,但是对业务知识方面有待于加强,计算机和外语能力明显薄弱,其他相关文化知识的掌握一般,尤其是本社区具体的历史、地理、文化知识需要进一步加强,创新能力相对不足[3]。多数社区人员年龄结构普遍偏大,他们缺乏对社区教育重要程度的正确认识,仍然按照以往的模式来推进社区教育工作,这是社区教育者素质整体不高的根本所在。此外这类人员学历普遍偏低,虽然许多人员也通过自修等方式取得了大专学历,但是还是很难适应当前社区教育的需要,有时候很难解答社区居民提出的一些问题,在组织具体的教育活动中,也缺乏相应的专业理念,对社区教育工作的开展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二是居民参与率不高。尽管国家对社区教育发展十分重视,但是由于大部分地区开展社区教育的时间并不长,许多条件还不够成熟和完善,尤其是社区教育的课程建设体系还未真正形成,甚至有的社区教育工作仅仅停留在口头上和形式上,并没有将社区教育的开展作为一项民生工程来抓,加之不同地区、不同社区的课程资源也不是所有社区都能够适用的,可借鉴的成分并不多。因此,种种原因导致了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教育的积极性不强、参与率不高。三是教育经费的来源有限。教育工作是要有一定的经费支撑,各地也都成立了相应的社区教育机构,但是国家针对社区教育工作主张由政府扶持和市场机制两个方面发挥作用,通常是由政府拨款、社会筹资、单位赞助、个人出资等方式来开展社区教育工作的。许多地区尤其是欠发达地区正常的教育投入都彰显不足,对社区教育的投入则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而我国社区教育工作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全国范围来看,社区教育仍然还在培育和发展过程中,在这种情况下,政府拨款如得不到保障,社会、单位和个人筹资的渠道就显得更没有着落。

三、加强当前社区教育工作的几点建议

1.政府加强对当前社区教育的重视程度

社区教育虽然是针对社区居民开展的教育活动,但仍属于社会公共事业,公益性是社区教育的根本属性。社区教育的政治性特征也非常明显,它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方式,是推进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我国社区教育的发展虽然有许多年的历史了,但是当前的社区教育和以往的社区教育承载着不同的任务和意义,政府要转变观念,提高对当前社区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加大对社区教育发展的政策扶持力度,获取政府的支持和重视是保证社区教育健康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政府首先要加大对社区教育的关注度,加强社区教育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制度的建设,提高地方举办社区教育的积极性,尽量减少举办社区教育的审批环节,创造条件建设社区教育基地,支持和保护社区教育的发展。要保证各级财政对社区教育的投入力度,确保正常开展社区教育所必须的资金,为社区能够经常性的开展教育活动提供人力、物力和财力的保障,采取以政府拨款为主导,多方面筹集资金的方式,确保社区教育顺利开展,有针对性的对不同地区开展社区教育工作的指导,积极开发适用于不同地区发展需要的教学课程资源,帮助地方对社区教育工作进行探索。

2.努力提高从事社区教育工作人员的水平能力

社区教育工作人员的素质高低对社区教育产生着十分重要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对开展具体的社区教育工作不利,而且对整个社区教育理念的形成也产生着一定的影响。社区教育工作者素质的高低也能够体现社区教育管理水平的高低,因此,从一定意义上来讲提高社区教育工作者的素质是开展好全民教育工作的基础。我国目前社区教育工作者的综合素质相对不高,尤其是人员老化的情况较为严重,要采取措施提高社区教育工作者的水平和能力,让社区教育工作者能够适应当今社区教育发展的要求,满足为社区居民提供优质教育管理服务的需要,尤其是在年龄结构、知识结构上有所提高和进步。要对现有的社区教育工作者进行系统的学习和培训,让社区教育的理念深深植入他们的头脑。组织社区教育工作人员到发达地区学习和挂职锻炼,这样在提高自身眼界和扩展视野的同时,还能够学习到对方好的经验和理念,能够更好的运用到自己的工作中。此外,还要通过引进专业的社区管理人才从事社区工作,吸引对社区工作有兴趣、有责任心的人员参与到社区教育中来,多方面培养从事社区教育的人员,力图达到社区教育工作者专业化。

3.努力提高社区居民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篇4

一、检索情况

在中国知网进行文献检索,以“社区音乐教育”进行全文检索,相关的科研研究性的文献共有1589篇,其中期刊类714 篇 、学位论文有575篇、会议14篇、报纸62篇。以“社区音乐教育”主题搜索到157篇论文;以“社区音乐教育”篇名搜索到116篇论文;以“社区音乐教育”关键词搜索到45篇论文;以“社区音乐教育”主题搜索到84篇文章。

二、检索分析

以“社区音乐教育”进行全文搜索,搜索结果数量不是很多,尤其是硕博论文非常少。所以笔者接下来所分析的文章是以“社区音乐教育”进行主题搜索的硕博士论文结果。

与本文研究方向相似的文章有18篇,研究社区音乐教育的文章并不多,与西安地区相关的社区音乐教育的文献是没有的。总体来说,社区音乐教育这一研究领域还是很薄弱。

通过与文献论文的比较,与笔者论文主要有以下区别:

(一)现实意义与应用价值不同。社区音乐教育活动主要以自发性为主,作为社会音乐教育理论,笔者认为本学科的研究中还相对比较薄弱,对社区音乐教育活动缺乏科学可行的理论指导。笔者论题立足社区音乐教育实际,以相关理论为研究依托,以开发实践方案为主要目的,旨在推动相关研究和社区音乐教育的发展。笔者是以曲江新区社区音乐教育为例,通过采用实地调研,访谈等形式,了解社区所设立的针对小区居民的音乐教育的形式、内容以及设施、场地等。提出了笔者对这一现状的几点建议和解决方案,以使社区居民的音乐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和优质化。

(二)研究方法不同。笔者通过走访,问卷,座谈等形式全面了解和调研。积极收集与本文相关的资料文献,认真进行研究分析,使一手资料与二手资料相互对应,相互结合。运用调查研究法、实验研究法 、比较研究法、统计研究法,对社区音乐课程进行教学方法探索和实践研究。并且积极参加社区音乐教育活动,主动与社区居民进行沟通。

(三)达到的目的不同。笔者研究的新区文化娱乐设施比较完备,居民素质相对较高,音乐教育活动可开发性强。再加上笔者多次调查和参加过社区的音乐教育活动。且因社区音乐教育开展不均衡,条件不达标,业主与开发商、物业沟通不足所造成的业主的学习需求无法得到满足的现状。故需结合实际调研活动应用音乐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并结合社会音乐教育的基本特征,提出社区音乐教育推广的基本思路。开发社区音乐教育的内容、形式、方法、手段。结合高等音乐院校音乐人才培养的方案,设计校、区共建音乐教育活动的新常态。

参考文献:

[1]胡中立.城市社区音乐教育研究――基于上海部分社区音乐教育活动调查.[D].上海音乐学院 硕士.2012年

[2]宋艳玲.社区音乐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D].福建师范大学.硕士.2009年

[3]徐璐.北京市海淀区社区音乐多元化发展现状调查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硕士.2014年

[4]李小缨.城市社区音乐课程资源开发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博士.2012年

[5]龚娜.音乐在构建社区文化中的多维度研究.[D].中国音乐学院硕士.2011年

[6]王Z .西安社会音乐教育管理问题研究.[D].长安大学硕士.2014年

[7]马达.许冰.国外社区音乐教育的实践及其启示.[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8/02

[8]金世余.马达.社区音乐教育发展的时代背景和意义.[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9

[9]宋艳玲.马达.社区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J].艺术研究.2008/03

[10]白娟.浅析我国社区音乐教育的发展现状.[J].黄河之声.2011/04

篇5

【摘要】糖尿病是全球患病率最高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之一,已成为世界各国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沉重负担。社区护理工作由于具有深入患者家庭、解决患者实际问题的特点,大大提高了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并显著降低了糖尿病的管理费用。本文通过对目前国内社区糖尿病患者开展健康教育的各种经验进行总结,积极探索规范2型糖尿病患者社区健康管理模式,减少和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发展,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关键词】社区糖尿病;健康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R47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9-0286-03

1 背景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方式的改变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老龄人口的增加,糖尿病的患病率成明显上升趋势,仅次于心血管和恶性肿瘤,已列为第三大疾病。根据国内外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21世纪是糖尿病爆发流行时期,糖尿病病人将会持续增加,由于其病程长、并发症多、病情控制复杂以及卫生资源消耗大,因此成为威胁我国人群健康的重要社会卫生问题。

糖尿病病人住院期间血糖能够得到良好控制,出院后血糖控制欠佳。社区护理是护理工作的延续,通过对糖尿病患者进行有目的的社区护理干预,帮助糖尿病患者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提高遵医率,有效控制病情发展,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对促进康复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强社区护理干预、进行健康教育、提高病人的自护能力是很重要的,也是减少糖尿病急慢性并发症的重要措施。

郑秋明等[1]通过从社区、家庭及糖尿病患者3个不同层面对社区内的居民及糖尿病患者进行针对性的健康教育,结果表明在社区护理中开展健康教育能使糖尿病人群对于糖尿病的知识明显增加,对疾病的态度有明显变化,这对糖尿病的控制具有积极意义。徐连美等[2]和侯玉华等[3]均通过研究发现,社区护理干预能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和保健意识,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重要措施,值得推广应用。

基于此种情况,本文通过对目前国内社区糖尿病患者开展健康教育的各种经验进行总结,积极探索规范2型糖尿病患者社区健康管理模式,减少和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发展,让患者摆脱疾病带来的痛苦,尽情享受幸福晚年,并希望对我们以后开展健康教育工作能提供指导和借鉴意义。

2国内社区2型糖尿病健康教育护理研究进展

2.1 健康教育:社区健康教育是指在特定的区域内,以患者及其家属为对象,通过社区护士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的对患者及社区居民进行健康教育,达到使患者了解增进健康的知识,改变其不良方式和生活行为,提高生活质量。据报道约有60%的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较差,不了解糖尿病治疗措施及其预后,致使患者病后生理、心理、社会适应能力等受到影响。因此,针对糖尿病患者的实际情况,实施社区健康教育,有利于空腹血糖的控制。糖尿病的治疗强调早期、长期、综合治疗,目标是使血糖达到或接近正常水平,消除症状或延缓并发症,通过开展健康教育,能满足患者对疾病相关知识的需求。

糖尿病健康教育的具体措施:

2.1.1 成立社区健康教育小组:由临床经验丰富且具有授课能力的医生和护士组成。在社区开设糖尿病专科门诊,医生主要承担授课和的提供相关咨询和指导,每周2次。护士负责每次活动时宣传材料的发放、相关资料的收集归档和测评,完成部分授课,并坚持每月深入社区家庭访视1次,了解糖尿病患者的。林艳等[4]通过社区糖尿病健康教育小组对社区糖尿病高危人群开展为期6个月的预防性健康教育发现,社区糖尿病高危人群对糖尿病基本知识的知晓率及自我管理状况显著优于教育前,并且无1例新增糖尿病患者。

2.1.2 建立患者健康档案:

对社区糖尿病患者进行走访、调查,建立个人健康档案,主要包括患者的家庭状况、病程、饮食习惯、工作特点、治疗状况及效果、有无并发症、对本病的认知情况等。

2.1.3 健康教育方式:

①专题讲座:组织患者和家属参加每月2次进行的糖尿病专题讲座,以幻灯、投影、播放糖尿病专题录像等形式系统讲解,发放讲座资料。每次讲座后组织患者及家属讨论和互相交流,主持人对患者和家属提出的问题当场解答,主持人也通过提问加深患者的印象。②电话回访:电话回访时,护士了解患者健康状况及患者对出院指导的掌握情况,同时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再次进行健康宣教,指导患者院外合理治疗及健康的生活方式,同时解答患者的咨询,预约患者复诊时间,最后将回访情况坐详细的记录。贾长宽等[5]对糖尿病患者进行3个月的电话回访结果表明,电话回访健康指导是糖尿病患者的一种较好的社区护理干预。③家庭访视:目前健康教育多局限于住院期间,出院后继续教育不够,缺乏督导。鉴此,我们采用家庭访视对病人进行继续健康教育,可以常提醒和帮助病人遵从医嘱,达到控制疾病的目的。杨春玲[6]通过研究发现家庭访视对于提高病人遵医行为、自觉控制疾病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楼青青等[7]通过对1例2型糖尿病患者7年的家庭随访,最终患者体重减低13.6%,不但血糖得到理想控制、血脂恢复正常、脂肪肝消失,并通过生活方式干预脱离药物治疗。④定期义诊:相对固定一名富有临床经验的医师或护士每周利用一下午到社区义诊,定期进行餐前、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尿常规、血脂、血液粘度、肝肾功能、心电图和肾病检查、监测并做好记录,了解血糖的控制情况并指导用药,帮助患者正确使用自购血糖仪,并根据检测情况调整用药。对一些年老体弱、卧床患者进行上门服务。⑤发放健康教育小册子:发放制作精美、图文并茂、简要明了的糖尿病知识的折页和科普小册子,内容通俗易懂并附有插图,具有趣味性。⑥俱乐部形式:将社区糖尿病病人集中起来,建立糖尿病病人俱乐部,让他们定时聚会,相互交流与疾病斗争的经验,交流疾病知识、自护知识,以及对不明白想知道的问题进行提问,由糖尿病专科人员作答。

需注意的是:由于老年糖尿病患者理解与接收能力差,采用直观形象与反复教育相结合。糖尿病知识讲座讲解时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速度放慢,声音洪亮。对技巧性操作先耐心、反复示范,后由患者亲自操作。对宣教的内容,以提问的形式询问患者,了解掌握的程度。

2.1.4 制定健康教育路径:为了保证健康教育的实用性、可指导性、可操作性、可评价性,在充分了解糖尿病病人对健康需求的基础上,通过查阅资料,结合医生的诊疗计划,组织医护组共同编写糖尿病病人健康教育路径图。健康教育路径表包括健康教育时间、教育内容、效果评价、施教后签名、护士长评价。将路径图放在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档案中,主管护士根据路径图上的参考时间,必要时可由家属参与,根据病人需要反复讲解、评估、教育、评价直至达到最终目标。护士长落实病人及家属的集体讲座,主动向病人或家属沟通,了解病人掌握知识的情况及存在问题,护士长定期检查路径图,定期对病人电话随访,嘱病人或家属如有需要随时联系。健康教育临床路径使护理人员依据路径图对社区糖尿病病人进行系统动态连续而又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同时根据病人病情变化和个体差异随时更改,提供更个性化的护理服务,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

2.2 心里疏导:在漫长的自我管理过程中,由于病情的易变性、治疗的复杂性、并发症的多样性等原因,患者容易出现悲观、失望等抑郁情绪。通过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与其焦虑抑郁水平呈显著负相关,这说明良好的心理状态可促使患者有效的自我管理,而自我管理的优劣反过来也会对其心理健康产生影响。因此,在进行糖尿病健康教育过程中,应注意评估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并分析是否存在抑郁症状,护理人员针对每个患者的不同年龄、病情情况有的放矢、耐心细致地开展精神心理教育,帮助患者和家属正确对待疾病,建立适合患者康复的社会和家庭环境,加强与家庭和他人的沟通,鼓励患者参加适度的家务劳动和社会活动。正确的心理疏导可使患者对于治疗疾病和重返社会的决心普遍提高。

2.3 遵医行为干预:患者遵医行为是指患者在求医后其行为(用药、饮食控制、改善生活方式等)与临床医嘱的符合程度。糖尿病病人对医嘱的依从性的多少直接影响到疾病的治疗和转归,最有效的防治对策是对糖尿病病人进行健康教育,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指导合理用药,使其真正了解糖尿病的危害、治疗过程、正确的生活方式及定期检查的重要性。如针对老年患者经常忘记服药时间,帮助他们设定闹钟提示和设计服药标志盒,并把药盒放在房间醒目的位置。另外,帮助患者联系购买血糖仪或注射器,发放血糖记录本等物品,在客观上提供患者遵医的条件。通过研究发现,实施健康教育可提高糖尿病病人自我保健意识和遵医行为,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增强对糖尿病知识的认识,使血糖控制在理想状态,从而提高糖尿病病人的生活质量。

2.4 重视家庭支持的作用:糖尿病保健是一个社会问题,仅靠医护人员很难达到预期效果。社会参与尤其是家庭亲友参与,才能将工作做好。以病人为中心,护士、家庭和社会为桥梁,帮助患者获得社会支持,鼓励与家属联系、相处,参与社会活动,使患者获得更多倾诉求助渠道,使患者感到被重视、被尊重,以便更好的自我调解,增强心理承受能力。

2.5 多途径、多层次培养专门护理人才,全面提高社区健康教育护理人员素质:糖尿病患者的教育知识主要来源于医护人员,并与护士的教育能力和知识水平存在着重要的联系。目前我国社区护理还处于初级阶段,护理人员比率很低、素质不高。据有关专家调查社区护士大多没有受过专门的培训,普遍存在知识老化、知识面狭窄、难以适应社区需要,不符合社区护士的要求。因此加强社区护士的培训已成为当前社区护理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而又紧迫的课题。

3 总结

目前糖尿病患者的社区服务需求有以下几个特点:在时间上,要求长期而连续;在地点上,要求以家庭和社区为主;在层面上,要求生物、心理社会全方位;在内容上,护理、教育、咨询重于医疗;在方式上,要求护患双方共同参与,特别强调患者主动和自觉的控制,而不仅是机械地遵医嘱服用某些药物。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社区护理干预成为提高家庭治疗水平的重要手段,其对改善社区糖尿病患者的心身状况、控制疾病、预防并发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积极的意义。社区护理已成为护理范围内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健康教育又是社区护理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社区护理是适应医学模式转变实施整体护理的一种形式,护士走向社区、走向家庭,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有积极的意义。总之,在社区糖尿病患者管理的团队中,我们护士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郑秋明,陈亚华. 社区护理中开展糖尿病健康教育的意义[J]. 现代医学,2007,35(3):249-250

[2] 徐连美,韩树华. 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和社区干预探讨[J]. 青岛医药卫生,2007,3(39):216-218

[3] 侯玉华. 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教育和社区护理干预探讨[J]. 国际护理学杂志,2006,25(3):183-185

[4] 林艳,郭雅娇,李碧华,等. 社区糖尿病高危人群预防性健康教育的实施[J]. 护理学杂志,2007,22(17):64-65

[5] 贾长宽,李慧萍,邓小青. 电话回访对糖尿病空巢老人健康指导的探讨[J]. 湘南大学(临床医学)杂志,2008,10(1):54-55

篇6

关键词:加拿大;社区学院;教育职能

中图分类号:G40—05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06—180—04

随着终身教育、终身学习日益成为世界各国教育规划与决策最重要的指导原则之一,社区教育作为终身教育实施的基本途径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许多国家正在为实现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化社会的理想而不断加强社区教育。在社区教育的实践中,社区学院(Community College)在一些国家的成功创办和蓬勃发展,使其当之无愧地成为社区教育的一个典型模式,其多职能性更是使之在担负国家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的双重任务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加拿大是一个教育极为发达的国家,也是世界上教育体系最完善的国家之一,始于20世纪50年代的社区学院在其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以学历教育职能、职业教育职能、继续教育职能和社区教育职能为主的四大教育职能,并逐渐成为一种综合开展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和短训性质教育的中学后教育机构,极大地促进了加拿大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一、加拿大社区学院主要教育职能

(一)学历教育职能

1 为升学做准备

从整体上看,加拿大的高等教育机构有两种,即大学和社区学院,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注重基础理论,后者侧重职业技能;且学生在学业结束时,大学可以授予学位,而社区学院则大多只颁发毕业证书或文凭。在学历教育职能方面,为学生提供“转学教育”可谓加拿大社区学院的一大特色,加拿大主要有三个省的社区学院开设大学转学课程:不列颠哥伦比亚省、阿尔伯塔省和魁北克省。“转学教育”向学生提供一种为升入大学做准备的大学前期教育,开设为期两年的大学转学课程(相当于大学一二年级水平的普通课程即文化基础课),学生学习两年后可根据协议转入四年制本科大学继续学习,攻读学士学位;同时无需入学考试,且相关课程的学分可得到大学承认,称“学分传递”或“转学分”。这样既为学生升学深造提供了便利,也为大学的人才培养工作减轻了负担,有助于提高大学教育的效率和效益。

2 职能的更新与优化

为提高社区学院的社会地位,调整并优化社区学院的学历教育职能,加拿大社区学院不断加强与大学的联系。1996年,安大略省教育部在削减教育经费的同时,拨出100万加元设立了大学与社区学院伙伴关系项目,鼓励双方开展合作。当然,院校合作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如安大略省的圭尔夫大学和塞内卡学院之间已经签订了合作条约,圭尔夫大学将在其科学学士学位项目中为塞内卡学院的毕业生留出十个名额,在塞内卡学院学习生物、药物和化学技术课程的毕业生,只要其平均成绩保持在B+以上,就可直接获得圭尔夫大学的学位。另外,社区学院成为大学学院,并具有授予学位的资格,这是近年来加拿大社区学院学历教育职能更新与优化的最新发展趋势之一。如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和阿尔伯塔省宣布本省的社区学院具备授予基础与应用专业学位的资格。大学学院是加拿大高等教育的一个创新,它将社区学院与大学的特点结合起来,是一所可授予学位的高等学校,但仍保留了社区学院的职业技术课程和职业教育特色。大学学院充分发挥了社区学院和大学的优势,发展成为一种职业技术性的应用专业学位教育,适应了经济发展对专业性人才的需求,从而灵活地解决了蓬勃发展的经济与原有教育体制之间的矛盾。

当然,这些新进展在现实中也会遇到不少困难,如轻视社区学院的传统观念仍旧存在,大学和社区学院之间也还存在着观念上的隔阂,“双方对彼此间关系过于亲昵持谨慎态度……双方主要在相互间的边缘上开展合作”;在较短的学习年限里保证培养质量与规格,则需要增大教育投入,提高两年制社区学院的教育水准等。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及人才培养的需要,社区学院与大学的衔接将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社区学院的学历教育职能也必将不断更新和优化。

(二)职业教育职能

由于经济的高速增长及教育设施的扩大,加拿大国民对职业教育的需求日益增长;与此同时,居民平均受教育年限增加,出现了职业教育的“高移”现象,即中学后的职业教育成为职业教育体系的主要部分,而职业教育职能则成为社区学院最为重要的职能之一。为充分发挥职业教育职能,满足学生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加拿大社区学院以社会经济发展为纽带,通过开设市场急需的职业课程、开展职业技能训练以及非专业课程的教学等,使受教育者既掌握适应现代职业的专门知识与技能,获得从业资格,又具有应有的文化水平与基本素养。

1 加强与社会的联系

近年来,以市场为导向,加强与工商界和社区的联系,为社区经济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已成为加拿大社区学院的基本指导思想。学院在开设新专业和新课程之前,要进行市场调查和职业分析,并与政府部门、企业签订合同,根据对方的需要设置课程进行培训,使得课程内容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这种“订单式”的培养,使学生毕业时能立即投身社区建设,为社区的发展服务,受到了政府部门和工商企业的肯定,他们都把参与社区学院教育活动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纷纷献计献策,捐资助学,全力支持社区学院的发展。通过加强与社会的联系,社区学院的职业教育水平和人力资源开发能力都得到了显著提高,对各方投资坚持“取诸社区,用诸社区”的原则,实现了社区学院人才培养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从而使其职业教育职能的发挥落到了实处。

2 DACUM课程开发系统(Develop A Curricu—lum)

DACUM课程开发系统包括开发DACUM表和编制课程大纲两个基本环节。DACUM表反映胜任某种职业要掌握的全部技能,包括纵向排列的综合技能和横向排列的专项技能。在DACUM表中,用可观察的行为动词,如“解释”、“使用”、“分析”、“设计”、“评价”等来描述综合技能和专项技能。综合技能对专项技能起到概括和分组的作用,使所有专项技能按逻辑关系直观分组。DACUM表既体现了学校的培养目标,又规定了学生的学习目标,并可在招生、评估学生以往的工作经历和从其他学校转来的学分、制订教学计划、对教师和学生相应的知识和能力予以衡量并提供建议和指导,以及毕业生就业等几乎一切环节上发挥重要作用,使社区学院师生的教学进程方向明晰、有章可循。

课程大纲的编制是指由社区学院组织相关的教学人员对DACUM委员会编制的表和按顺序排列的各项能力进行教学分析,将所列的知识、技能归类排序,以此确定课程大纲和培训途径。值得注意的是,在社区学院的职业教育课程大纲中,除必备的专业基础课、职业预备课外,还要加入一些非专业课程,如文学、外语、心理学、社会学、公共关系学等,占总课程的25%—30%。这种做法有利于学习者个人素养的全面提升,从而为其今后的职业生涯奠定坚实的基础。

3 CBE教学模式(Competency—Based Educa—tion)

CBE教学模式是一种以职业综合能力为基础,以胜任岗位要求为出发点的教学体系,也是近年来国际上相当流行的一种教育思想,其对学生主体作用的关注和个性化的教学方法,体现了西方的人文思想和文化价值观。CBE教学体系与传统的以学科专业课程为主体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相比,更注重系统科学的方法,即把教学过程作为一个系统,注重其投入、产出的过程,注重及时进行反馈调整,做到灵活多样与严格科学的有机统一。在教学管理上,CBE不追求整齐划一,而是尽可能适应各种学习者的需求与水平,重视对个性化学习资源的开发和对学生学习的针对性指导。在考核制度上,CBE以“能力掌握”而不是分数作为评价指标,并强调学生的自我评估,要求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负责,这对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自觉性,培养其责任心与意志力等都是很有帮助的。总之,CBE教学体系是加拿大社区学院职业教育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而DACUM则是实现CBE的具体手段,二者贯穿于社区学院职业教育职能发挥的始终。

(三)继续教育职能

加拿大社区学院通过补偿教育为社区各年龄段的学习者提供补习机会,满足其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从而发挥了独特的继续教育职能。

在加拿大,求职者需要有中学毕业文凭或接受过就业培训,而对于一些未完成中学教育的成人来说,就业前则需要接受职业培训且补习必要的文化课。由于加拿大已实施中小学义务教育制度,那么超过了义务教育年龄的成年人,就不能返回中学学习,而是注册就读于社区学院,选读必要的中学学分课程。

众所周知,加拿大是个移民国家。尽快地学会运用一种官方语言是广大移民融入主流社会最起码的条件。为此,社区学院为不同文化背景和讲各种语言的移民开设语言课程、数学基础知识课程和职业课程。联邦政府规定,移民可免费接受培训,培训经费由政府提供,为移民接受继续教育提供了物质上的支持和保障。

除此之外,社区学院还实行开放性的入学政策,力求为礼区全体成员服务,如为社区居民、在职者与转岗者提供各种短期职业训练课程,向高中辍学成人提供高中程度的补习教育,为退休老年人提供各种学习机会等,从而发挥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继续教育职能,充分体现了终身教育体制下非终结性的教育特征。

(四)社区教育职能

“区域性”是社区学院的一大重要特征,因此加拿大社区学院还是社区教育的基地和社区文化活动的中心,其社区教育职能在于立足社区、依托社区、服务社区,使社区居民就近接受各种类型的教育。其中,“兴趣课程”受到社区居民的广泛好评和热烈欢迎,这种兴趣课程包括文学艺术类、休闲娱乐类、保健体育类和生活技能类等。此类课程不计学分(non—credit),也不授予文凭或证书,只是为了满足社区成员个人或团体在身心发展、知识进步及技术提高上的兴趣和需要,以丰富阅历、充实生活。

另外,加拿大社区学院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建设社区图书馆和社会工作者服务站等,实现社区学院资源共享;与此同时,学院还为当地的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发展提供各种服务,如举办科普活动、开展咨询论证,并经常举行一些专题会议,如学术报告会、社会问题研讨会等。凡是有兴趣的社区居民都可以参加,以提升其素质,开阔其视野,从而体现了社区学院社区教育职能的多元性和开放性。

二、加拿大社区学院教育职能的形成机制

作为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一种推动力量,社区学院以其多样化的教育职能在培养各行各业急需人才、提升国民素质、促进加拿大国家建设等方面作出了杰出贡献。作为一种综合性的中学后教育体系,它既在推动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民主化的进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又承担起职业技术教育的任务,成为世界上教育与职业最佳结合的典范。在补偿教育、移民教育及兴趣教育上,加拿大社区学院也不乏创新与建树,成为名副其实的“继续教育基地”和“社区教育中心”。所有这些,使得社区学院日益成为加拿大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并在世界教育发展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透视加拿大社区学院教育职能确立与优化的历程,我们可以看到一些激励其不断发展的因素和力量。

1 加拿大的社会环境为其社区学院四大教育职能的充分发挥提供了广阔的生态背景和强有力的支撑体系。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经济结构的急剧变化及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要求广泛提升民众素质,增加并提高各层次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多元文化主义”的政策方针,使得大量移民不断涌入加拿大,既加大了入学压力,又产生了多层次的学习需求,包括实用倾向的职业技术教育及非职业倾向的“博雅教育”、“闲暇教育”等。所有这些,都客观要求社区学院教育职能的多样化。

2 加拿大高等教育的变革方向对社区学院将学历教育和职业教育作为其主要的教育职能起到了一定的引导作用。“大众高教制度要求高校的功能与目标多样性和分化性;大众制度必须为形形的社会与学生的需求服务”。因此,在不断提升研究型大学学术内涵的同时,扩大非“大学”高等教育机构的规模,提高其办学质量与水平,既是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需要,也是高等教育从象牙塔走向社会的需要。加拿大社区学院的兴起正是本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产物,肩负着为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历史使命,并在现阶段学制改革和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进程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因此,不断提升其学历教育的职能水平,使之成为国家高等教育体系中很有特色的一个层次和类型,从而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民主化的发展中发挥其独特的、不可替代的功能与价值,是社区学院的首要任务。“与OECD的其他成员国相比,加拿大国民接受中学后教育的比例是最高的。而在选择继续学业的高中毕业生中,注册于社区学院的人数多于大学的人数”。另外,经济的高速发展及高新科技的广泛应用,使得“职业性课程和与劳动力市场相关的学术性课程近年呈现加强的趋势”。把培养职业技术人才视为己任的社区学院亦不断引入市场规则和竞争机制,及时掌握市场需求动态,加强与社会各方的联系:一方面,社区学院加强专业设置和课程开发的多样性和适应性,增强教学的实效性与针对性,确保学员学业结束后胜任岗位需求,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另一方面,社区学院以其高水平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获得工商企业的信赖及其资金援助,实现二者的互利共赢,从而确保了职业教育职能的有效发挥。

3 加拿大各级政府通过立法规范和财政资助的手段为社区学院的多职能发挥提供保障。根据1967年《成人职业训练法》,联邦政府用购买课程的方式鼓励和支持社区学院开设社会急需的课程,对加拿大社区学院的发展速度、规模和质量都有重要影响;“在宪法确认的诸如劳动力培训、科研和学生财政资助等安全领域内……通过联邦——省成本分担协议和对中等后教育的转移支付方式发挥其作用”。“依据《联邦与省财政安排法》,联邦政府与省级政府达成了新的税金分享协议,规定中学后教育运行费的50%由联邦税款返还各省”。在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扶植下,加拿大社区学院获得了合法的地位,成为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继续教育、社区教育的中心,其四大教育职能均发挥得淋漓尽致。

篇7

关键词:社区教育;满意度;测评

中图分类号:G7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949X(2016)-06-0124-02

党的十报告把“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放在改善民生、创新管理等六项任务之首。人民对社区教育教学满不满意已经是检验社区教育质量好坏的最重要的标尺。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社区教育的认识从机会感知到质量感知的转变,社区教育教学满意度测评研究越来越受社区教育工作者关注。

一、社区教育教学满意度形成的机理研究

满意度是指用数值来表征人心理满意状态和体验的指数概念。测评满意度实际上就是对人心理满意状态和体验的监测和表达。由于人的心理状态的隐蔽性、复杂性和易变性,不同的人对心理满意状态的理解和表达是不一样的。

有学者认为人的期望是衡量人满意度的标准。国外学者Oilver,olnos,Dovc等人提出了“绩效-期望说”,他们认为当实际绩效等于顾客期望时,顾客满意;当实际绩效大于顾客期望时,顾客很满意;但是当实际绩效小于顾客期望时,顾客不满意。国内王聪聪[1]也提出了相类似的观点。

有学者认为顾客感知是决定服务对象满意的主要因素。国外学者Bituer认为顾客感知服务质量与顾客满意呈正向因果关系;国内方薇[2]对这种正向相关关系进行了反复的数据分析验证。

有学者认为情感也影响满意度高低的重要因素。

二、社区教育教学满意度测评模型与指标体系研究

满意度测评模型是满意度测评指标体系建构的逻辑框架。模型中一般都含有观测满意度的影响因子如期望、质量感知、价值感知、抱怨和忠诚等结构变量和结构关系。由于满意度测评的观测因子如都是不可直接测评的隐变量,研究者需要围绕这些隐变量逐级展开,摆出测评内容,使观测因子指标化、具体化,从而形成一个呈层次化结构的多指标的测评体系。就多数满意度测评体系来看,指标体系一般包括目标层、因子层和指标层等三个等级,每一层次的测评指标都是由下一层的测评指标的测评结果反映出来的,最后一层是直接面对测评对象的指标,它是和满意度测评问卷中的问题相对应的。

我国社区教育满意度测评工作刚刚起步,学界关于社区教育满意度测评模型和指标体系的研究相对不足。就目前来讲,我国此类研究成果有:

一是基于SERVQUAL模型研制社区教育服务质量测评指标。SERVQUAL模型是上纪80年代末美国人A.Parasuraman、Zeithaml和Berry以“期望-感知”模型为理论基础提出的服务质量评价体系。它建立在顾客期望的服务质量和顾客接受服务后对服务质量感知比较的基础之上,是一个包括有形性、可靠性、响应性、保证性和移情性五个维度,22个指标的量表。量表采用从完全同意到完全不同意的 9 级评价尺度,以期望和实际感知之差来衡量服务质量。我国胡格莎[3]首次将SERVQUAL模型应用于社区教育服务质量管理应用研究,他以SERVQUAL测评量表为基础,将量表中5个维度22项指标改成了符合社区教育实际情况的22个测量项目。

篇8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 社区教育 和谐公平 作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F3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 (2010) 01-171-02

1前言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必须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使广大农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要繁荣发展农村文化、大力办好农村教育事业、促进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加强农村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强化农村社会管理。”大力办好农村教育事业,这为新农村开展社区教育指明了方向。当前,乡镇开展社区教育的任务是繁荣发展农村文化、大力办好农村教育事业、宣传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推进农村扶贫技术性开发、参与农村社会管理,为加快新农村建设,培养高素质、有技术的专业人员。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嘉兴市的教育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成人教育成绩斐然。近几年来,嘉兴的所有乡镇都开展社区教育,并始终要把培养社会主义新型农民作为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化进程的一项长期工作来抓。各级政府加大社区教育的力度,不断创新教育机制,探索办学途径,全面提升了社会主义新型农民的综合素质。社区教育为嘉兴城乡一体化和新农村建设作出贡献。

2社区教育的科学内涵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72年发表的研究报告《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就提出来“迈向学习型社会”。学习型社会成了各国实践的目标。构建学习型社会也成为我国教育的一个重要主题。当今社会,社区成为全民的学习中心,它为社会提供健康安全的学习环境。

社区教育是由社区举办的教育,就是把本社区的劳动后备力量培养成具有一定职业能力和专业技术的使用人才,或为本社区成员提供其他非专业性的诸如文化、艺术、修养等各方面的教育。新农村开展社区教育就是乡镇政府专门设立社区学校或利用化技术学校,组织一些专门的活动以承担和开展社区教育工作。

开展社区教育,其本质是:一是通过不同年龄阶层的社区居民共同参与社区活动,由教育资源的提供,使社区与社区教育活动两者因相互反馈而提升彼此的素质。二是社区教育的目的是强调以国家整体发展为目标,将社区视为整体社会改革中的一部分,由于新的理念和教育资源的投入,改善社区生活,其最终目的在于整个国家社会利益的提高;三是社区教育强调非正式与非正规的教育。

现代社会,开展社区教育就是要充分发挥教育资源的优势,提供全程、全面的教育服务。当前,在和谐社会的建设中,人无老幼行业之分,只要有学习需求,社区就为其提供教育服务。在现代社会加强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中,无论学历教育还是非学历教育,无论正规教育还是非正规教育,无论文化基础还是技能培训,无论闲暇教育还是健康教育,社区教育都为其服务,使社区里的新型居民获得知识和情操的陶冶。

总之,社区教育是一个调配资源以满足各种教育需求,使社区中的每个成员都能够通过教育的计划得以发展的过程,是一种促进终身教育理念的实践过程。在新农村,社区农民都是社区教育的成员,他向人们提供一种灵活的终身教育体制。社区成员将以社区教育的形式参加各种适合自己需求的教育活动,完善自己,也完善社会。

3社区教育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嘉兴市政府在2006年已完善社区教育的网络体系。构建了以嘉兴城市大学―县(市)电大社区学院---乡镇成校社区教育中心的三级教学网络。这为新农村开展社区教育提供坚实的保证。在新农村建设中,开展社区教育是利于国家、益于农村、惠及农民的好事。这对建设新农村、发展农村经济、构建和谐社会起到积极作用。

3.1社区教育是新农村实施终身教育的平台

现代社会是知识更新的时代。人们的职业不断变动,学校内无法满足知识变动、社会变动和职业变动的需要,所以,人们学习知识,不再局限在学校的体制之内,而需要不断学习、终身学习,这成为一种现实社会的需要。网络学习、数字化学习和移动学习成为人们进行终身学习的重要手段。当前,现代农村要实现现代化,必须建立终身教育的体系,才能真正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所以,农村的社区教育成为传播现代农业先进技术的载体,是农民接受终身教育的平台。

终身教育是指人们在一生各阶段当中所受各种教育的总和,是人所受不同类型教育的统一综合。当前,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关键在农村,主要是要满足农民的学习欲望,才能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

嘉兴的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新农村建设突飞猛进,乡镇新居民的终身教育由谁来进行实施。显而易见,只有由乡镇社区教育来完成。她是新农村成人终身学习的组织和平台,为农民提供健康、安全的学习环境。继续教育、职业教育、在岗培训成为乡镇社区教育的重要内容。乡镇社区教育机构都积极做好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工作,按照“缺什么、补什么”和“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进行,不断调整和设置教育内容,以满足乡镇新型市民学习上的要求。不断加强就业技能培训,重点加强指导就业和职业培训。社区教育是新农村农民学习科学知识、接受现代信息的平台;是实现终身学习地方。

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人们有多样化教育的需求。乡镇的社区教育已经开始成为一种农民不断要求自我进步、自我提高、改善生活质量的现实需要。

3.2社区教育是新农民接受和谐教育的摇篮

当前,党的十六届四中会议上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是一个充满创造活力的社会。和谐社会的核心是人的和谐,人的和谐依赖于教育的浸润。当前,新农村要进入和谐社会,亟待提高农民素质。提高农民素质的主要途径就是要实现教育和谐。要充分发挥农民在新农村建设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必须实现全民的和谐教育。

什么叫和谐教育?和谐教育是从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和学生身心发展需要的统一实现出发,调控教育场中诸教育要素的关系,使教育的节奏符合学生发展的节律,进而使“教”与“学”产生“谐振”效应,促进学生基本素质获得全面和谐充分发展的教育。在新农村建设中,现代农民只有在社区教育中享受和谐教育。新农村实行和谐教育,是以促进教育对象的和谐发展为最终教育追求,包括自身的和谐、教育类型的和谐、教育内部的和谐。农村实现和谐教育的目的是实现农民内外在世界的和谐,使教育者素质全面地和谐发展。当前,新农村建设中实现教育和谐,是从教育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的协调,这一切是在政府指导下,由乡镇社区教育实施并完善。所以,社区教育是新农民接受和谐教育的平台,是接受现代教育、学习科学技术、愉悦身心的“按摩院”。

3.3社区教育是新农村实现公平教育的场所

党的十七大提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把发展教育放置首位,强调“教育是民主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十七大后,我国的义务教育公平问题成为热点,但成人教育同样存在着更为严重的不公平。当前,社区教育是新农村实行公平教育的有效方式。

所谓公平教育,又叫教育公平,是指国家对教育资源进行配置时所依据的合理性的规范或原则。这里所说的“合理”是指要符合社会整体的发展和稳定,符合社会成员的个体发展和需要,并从两者的辨证关系出发来统一配置教育资源。教育公平的内涵是“确保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机会”,这是前提和基础。成人教育不公,这与长期实行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结构有关,我国一直重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轻成人教育有关,优质教育资源集中在城市;这与社会环境不公有关,城市户口、农村户口、非本地户口界限还是存在,公共资源共享不均;社会保障城乡、行业差距过大。

目前,乡镇社区教育,主要开展成人各种技能培训,社区教育是在地域范围内,充分利用各类教育资源,旨在提高农村农民的整体素质和生活质量,促进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教育活动。这几年来,嘉兴社区教育开展各类农村劳动力和外来民工的技能培训、农业技术培训和职工岗位技能培训等。对外来人员而言,社区教育不但是弥补他们在中西部落后地区教育资源短缺,没有机会接受正规学校教育的基本学习需要,而且是提高素质、学会技能,享受公平教育的场所;是提高农民素质和掌握技能的“强身器”。

随着现代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化和创新,社区教育大力开展,成人教育不公将在乡镇得到有效的改善。

3.4社区教育是新农村推行全民教育的阵地

全民教育是指对社会全体民众所提供的教育,是每个社会成员都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实现社会平等的根本保证,又是使个人获得生存发展能力的基本手段。社区教育是新时期推行全民教育的阵地,也是新农村传播现代农业先进技术的载体。新农村实行全民教育,其目标就是农民的基本教育要求,使他们能自尊、自立地生活,并通过不断学习来改善自己的生活并为当地经济发展作出贡献。当前,在新农村建设中,社区教育就是开展现代农民的各类技能培训和学历教育,主要是提高新型农民综合素质。

所以,目前在农村社区教育中,开展全民教育的关键是要向农民提供知识、技术、价值观和人生观,并通过不断学习来改善自己的生活并为新农村建设和人类发展作出贡献。当前,新农村社区教育可以利用现代教育信息、通讯和社会活动方面的手段和渠道来帮助传播必要知识,并就农业方面的新知识、新信息向农民进行宣传和教育。除传统的手段外,还可以调动图书馆、电视、广播和其他传播媒介并发挥其潜力以满足新农民的基础教育、专业知识的需要。

嘉兴农村是沿海发达地区,作为长三角的腹地,经济强市。加快新农村社区教育的步伐,是要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社区教育真正是新农村开展全民教育的求知练技的营地,是学习知识的地方。通过教育,现代农民满足基本学习需要,成为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肩负起新农村建设的共同责任。真正为当地经济发展作出很大的贡献。

4结束语

当前,我国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新型农民必须要享有人均接受教育的权利。这种由乡镇社区教育来完成的成人教育,能使农民真正地、充分地满足基本学习的需求,并应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和学会生存的技能。社区教育的目的是开发现代农村的才智、潜力与发展学习者的个性,使他们能够改善生活和改造社会。人人享受教育这是和谐社会的根本宗旨,社区教育是构建新农村终身教育体系和全民公平教育的重要平台和载体,对建设新农村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李慧玲. “和谐成人教育”内涵解读[J].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成人教育学刊,2009.4.

[2]顾明远. 终身学习与人的全面发展[J].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成人教育学刊,2009.2.

[3]刘岳启. 我国新农村建设急需人才及其培养方式的探讨[J]. 成人教育,2009.9.

[4]陈文,曾青云,赵清良.新形势下农村成人教育发展问题研究[J].成人教育,2009.4.

篇9

一、完善社区管理的政策及法规

想要让社区教育真正成为社会管理模式创新的一个内在推动力,这首先需要完善社区管理的政策与法规,让社区教育的规范性、方向性和具体功用都更为明晰。社区本来就是社会的构成要素,如果能够让每一个社区得到良好的安定,让社区居民团结互助、积极生活,这本身就是促进整个社会的安定和谐的一个重要构成。在社会管理的实践过程中,可以将具体的管理工作分配到每一个小的方向上,只有将这项庞大的管理工作实现细化,并且将每一个具体的分支方向上的管理工作良好落实,这样才可能实现社会管理的创新。社区管理制度和法规的完善与革新不仅是让社区教育的功效更好的发挥的基石,这也是实现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依托。社区管理政策和法规的健全完善需要从一些具体的方面得到落实。首先,社会应增加满足民众生活需求的社会组织,以服务人民为宗旨,将提高民众的幸福指数作为目标,有效配合社区教育进行社区服务的优化,努力解决社区民众的基本问题,提供与民众生活密切相关的便民服务。比如就业咨询、法律咨询与援助、相关技能的培训等,这些内容都和社区居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如果能够多给社区居民提供这方面的教育与援助,这不仅在提升社区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上有帮助,这甚至是推动整个社会进步革新的一个助力。另一方面,可以创造更多的有利于社区文化发展的活动,为建设和谐的社区文化发挥积极的影响力,比如,可以组织社区内居民多展开联谊活动,大型节假日还可以在社区内组织一些表演晚会,这不仅可以丰富居民的日常生活,这也是加深社区居民的相互情感,维护社会稳定的一个方式。

二、创新社区教育管理模式

社区教育想要真正为社会管理的创新带来推动,这必须社区教育在管理模式上首先有创新。一直以来,社区教育在管理模式、课程构建上都还比较落后,从当前的整体情况来看,社区教育的可用资源也非常薄弱,师资力量团队有很大的可完善空间。如果社区教育自身的质量不高,且创新因素非常有限,那么社区教育将会很难为社会管理的革新带来助力。因此,首先应当从社区教育管理模式的革新着手,将更多先进的管理和组织理念融入其中,在社区教育的课程构建模式上结合更多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并且不断加强社区师资团队的建设,这样社区教育的功用才能体现得更加明显,其促进社会管理创新的效用也会更好地体现出来。随着社区教育制度的不断完善,社区教育的功用也能够越来越明显地体现出来。社区教育从知识教育、技能教育、心理与道德教育多个方面对社区居民进行了培养,在实际实施的过程中社区教育应重视运用多级平台的教育模式,优先落实教育,充分促进就业,将居民收入保障等民生问题作为基础问题进行解决,还要努力改变广大民众的精神面貌,全面提高广大民众的素质,有效提高人民生活的水平与质量,为社会的稳定发展奠定基础。社区教育只有朝着这样的方向不断进行更新,其功用和价值才能充分体现出来,在这样的前提下社区教育才能够真正为社会教育的创新带来有效促进。

三、创新弱势群体的管理服务模式

篇10

近年来,随着海宁市城市空间发展不断向南扩张和马桥街道“两新”工程的不断推进,马桥街道居民不断向桐溪、先锋、柏士3个社区集聚,街道社区教育中心为此确立“整合社区资源、服务教育发展,提高村民素质”的社区教育理念,并着力打造具有“时代特征、农村特点、马桥特色”的社区教育发展模式;转变办学理念,更新办学思路,面向居民教育、培训、服务的格局,使教育培训工作做到系列化,经常性,尽力尽量满足社区居民的教育培训需求,使社区教育中心成为传承文化、传播文明的使者。笔者作为社区教育工作者,在此结合实践,对社区教育和农村城镇化建设如何紧密联系起来,城镇化进程中社区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等问题进行有益的探讨。

1 农村社区教育在城镇化建设中要形成良好互动关系

党的十报告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这就是说城镇化建设需要资源、设备和资本等经济要素的转变,需要开发人力资源、加强教育、科技、知识、信息等工作,更需要与社区教育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来提高劳动者的综合素质,提升城镇的文化内涵与可持续发展的底蕴。这是社区教育的历史重任,也是时代赋予的机遇与挑战。

1.1 城镇化建设加快了农村社区教育的硬件设施建设 农村交通相对不便,居住分散,不利于开展集中授课或新技术的推广。因此,通过城镇化建设,大力改善社区教育的硬件设施,启动统一标准的社区教育中心达标建设和村(社区)教育学校,按标准完成社区教育中心的就地扩建或异地新建,推进重点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社区教育配套设施建设,如办公设施、培训设备、教育宣传设备等,建立标准的图书室、电脑室、社区课堂、市民文化学校,大大改变了人文精神氛围,有效地实施科教兴城战略。发挥社区教育得天独厚的优势,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等文明素质,从而激发公民主动参与城镇化建设的自觉性,这也是城市文明建设的深厚底蕴和原动力。城镇化建设通过社区教育,形成社区居民积极的价值观、生活态度和道德规范,从而提高社区居民的素质和文化水平,建设良好的社区文化。

1.2 农村社区教育为城镇化建设的软件提供智力支撑 社区教育在为城镇化建设服务过程中,最根本的是为居民提供知识技能培训,同时这也是自我不断完善、自我主动发展的必备条件,是取得适应城镇化动态发展的基本要素。当然,社区教育仅凭某种单一能力,是难以肩负城镇化建设中智力支撑的重任的。需要有组织能力、计划能力、实施能力、适应能力、创造能力等多种基本能力,构成高水平的整体能力系统,发挥综合效应。社区教育在城镇化建设中,有其独特的区域、人文优势,具有全员参与性。人人都是学员,人人都是教师;具有全程全面性。社区内每个人从出生到死亡、每个方面都有受教育的机会;具有社会开放性。社区处处都能作课堂,时时都可进行教育。关键是要善于发现它、挖掘它,并能凝聚它、整合它,发挥它促进经济发展,促进人的发展以及协调人与自然的功能。如作为创建省级社区教育示范区的海宁市,积极探索以镇(街道)成人学校为主体,构建社区教育中心的模式,集乡镇化技术学校、党校、人口学校、老年学校、市民学校、自学考试辅导站等为一体,一校多牌,向多功能、综合化发展。通过整合文化体育、图书阅览、科技信息、农业科技等社区教育资源,形成适应城镇化发展需要的多功能、多门类、多形式的“教育大平台”;为适应城镇化发展需要,不断拓展镇(街道)化技术学校功能,成为城镇化建设的智力支撑。

2 把握农村社区教育中心在推进城镇化建设中的角色定位

开展农村社区教育就要充分整合目前区域内的教育资源优势,提供全程、全方位的教育服务。在现代城镇化建设中,人无老幼行业之分,只要有学习需求,中心就为其提供教育培训服务。在现代社会加强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中,无论学历教育还是非学历教育,无论正规教育还是非正规教育,无论文化基础还是技能培训,无论休闲教育还是健康教育,教育中心都为其服务,使村民获得知识和情操的陶冶。现在除了基本完成的扫盲功能、固有的教育功能等以外,主要还具有以下一些角色定位。

2.1 农民市民化过程中的综合素养“加油站” 城镇化过程伴随的农民居民化,为社区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发展课题。在工业化的推动下,世世代代生活在农村的广大农民离开土地和农业生产活动,进入城市从事非农产业,其身份、地位、价值观念、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向城市居民转化。就目前马桥街道而言,村民素质普遍还不高,农民队伍整体的文化科学知识严重不足,思想道德、文明素质、法律意识较为低下;从事农业生产方面的人员年龄偏大,掌握应用现代农业生产技术较少,这些都是推进城镇化建设的最大障碍。因此开展农民继续教育和职业培训,是社区教育的主体职能。

社区教育中心没有学制的限制,居民入学不设“门槛”,对于社区教育课程的选择,完全由自己的学习兴趣、生活和发展需要决定。中心可以邀请职业技术院校为社区居民转岗、再就业提供培训服务,根据不同层次的人员的文化需求,让居民参与到学习中去。自最初的扫盲到农民文化教育,包括实用技术培训、从业人员培训等在内的农民职业教育,再到“双证制”高中学历教育、失地劳动力转移培训、农民生活娱乐教育等。如为满足市民的多样化学习需求,社区教育中心的开辟有政策法规、新闻快递、培训项目、学习资源、网络教育等10多个板块。并依托“中国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开设居民网络学堂,课程涵盖生活保 健、家庭教育、休闲技艺、人文艺术等多种内容。居民足不出户,只需在线注册后就可随时随地免费充电学习。如针对社区居民以及外来务工人员的特点和需求,开展公民道德教育、健康养生、科学文化知识、农村劳动力素质提升和转移等多种短期培训。又如社区的老人有学习计算机的需求,中心聘请教师利用业余时间开展计算机培训。为社区老人制定了从零开始的教学计划,精选内容,制作课件,从开机关机教起,手把手指导。通过学习,使许多老人已能上网浏览新闻,收发电子邮件,有的还参与了论坛交流。通过社区教育,年过花甲的老人跟上了时代的步伐,企事业单位的员工更新了知识储备,待业人员拥有了一技之长。因此,社区教育不仅提升了市民的整体素质,也使他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由此可见,在城镇化的背景下,村民在接受了新的培训和教育之后,能够获得在城镇谋生的手段和较广阔的生存空间。因此,大力加强岗前培训,开展职业能力培育取向的教育,尽可能提高进城农民的各种工作技能和文化水平,成为城镇化进程中的“加油站”。

2.2 农民市民化过程中的终身学习“组织者” 社区教育是构筑终身教育体系,创建学习型社会的重要基石。社区教育的开展是时展的必然要求。教育中心组织有关人员对村(社区)的教育状况开展广泛调研,在取得大量一手资料的基础上,认真撰写调研报告,组织成立社区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并下设办公室。办公室充分发挥组织协调的职能,及时向领导汇报社区教育情况,提出许多建设性的建议。年初组织相关部门召开社区教育例会,具体研究部署街道社区教育工作,帮助解决工作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

作为整个街道社区教育的中心,要尽力为各村社区教育提供服务,主动帮助各村分析其社区教育现状,理清社区教育发展思路,并根据不断发展变化的新情况,及时加以调整。并根据各个村在长期社区性教育活动中形成的优势,发动街道有关部门和单位与村结成共建对子,尽力打造社区教育特色,努力为各个村(社区)开展社区教育搭建学习交流的平台。在社区组织召开教育现场会及开展观摩活动,如“春泥计划”启动仪式放在各社区举办。此外,教育中心还应将各中小学教师就近就方便分工到村,对社区教育工作实行挂钩负责、跟踪服务。教育中心平时做好跟踪督查,确保教育培训计划的落实。每个村、中小学校都明确有专人负责,并建立例会、活动管理、年度考核等规章制度,做到有人理事,按章办事。

社区教育是综合运用区域内各类教育资源,来提高村民素质和生活质量,促进社区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活动过程。社区教育的对象是社区全体人员,包括未成年人、劳动人口以及老年人,还包括一些外来新居民。社区成员的广泛参与是实施社区教育的重要保障。因此,农村社区教育已不仅是一个全新的话题,而且要求街道教育中心能够真正担当起发展社区教育的责任,成为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区的“指挥员”“组织者”。

2.3 农民市民化过程中的文明新风“广播站” 随着农业科技的发展和农村经济格局的变化,农村社会生活方式也已发生很大的变化,农民们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将日益强烈并追求不同层次上的更大充实和提高。一方面,农业技术的广泛应用,必然会降低劳作强度,缩短劳动时间,加之季节性很强的农业生产,农闲时间相对较长;另一方面,街道办事处不断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快土地流转,发展农村二、三产业,不少农民转向更高效益的非农产业,这一切为农村劳动者提供了越来越多的可自由支配的时间,用以从事学习和娱乐等活动,追求更高境界的精神生活。无论从社区教育理论还是从各地社区教育实践看,农村社区居民的休闲娱乐教育和精神文化生活的主要途径在农村社区教育。街道在加快社区教育向社区教育转型,全力创建社区教育中心,拓展街道教育中心的社区教育功能,其根本宗旨就在于要求发展社区教育培训,增强社区资源整合能力,为农村居民教育培训和休闲娱乐提供更好的条件,组织各种各样的文化教育和文体娱乐活动。

教育中心与各村及有关部门联合充分运用一切手段,广泛宣传社区教育工作。为实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深化“两新”工程建设,中心专门为各个村订制了宣传牌,内容包括“两新”安置点的规划与建筑效果,并配以标语文字,不仅美观大方,而且形象直观,方便农户察看。组织这一系列宣传教育活动,进一步加快推进街道“两新”工程建设进度,也让老百姓更直观鲜明的了解“两新”工程建设,成为政府和村民沟通的一种新方式。农村社区教育通过自身发展和提高资源协调能力,为丰富居民业余文化生活,提高人们业余生活质量、发展社区经济建设所需的良好的人文环境发挥作用。

3 街道社区教育中心在推进城镇化建设中路径选择

社区教育是终身教育的产物,全员、全程、全方位是其最显著特点,具有更强的社会性,它的实施涉及到许多部门和单位,如农业、工业、科技、文化、广电、劳动保障、法制、计生等,这些都因承担着一定的行业性教育职能,而成为城镇化建设进程中社区教育中的重要力量。社区教育中心要一直保持着与这些部门的密切联系,主动为他们提供相关服务,并经常与他们联合办班,共同开展社区教育培训。

3.1 与相关单位密切联系 街道社区教育中心要与街道文化站、妇联、新居民事务所等部门开展各类教育培训活动,实现共建共享、深化学用结合。如:举办舞蹈培训、计划生育、艾滋病、新居民法律法规等专题讲座;举办家庭教育、自我保健、公共安全、消防安全等知识培训;党员“先进性教育”和“新农村建设”知识竞赛活动;举办妇女干部家庭教育知识、电脑操作技能培训;举办“魅力马桥”广场文化活动;开展廉政文化建设活动,召开村干部家属座谈会;好妈妈素养工程、春泥计划启动仪式、“潮乡习泳”培训班经及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等,以及开展双证制学历培训、大专经济管理财会、药学专业远程学历教育、水产养殖中专学历教育和劳动力后备教育等。

3.2 与农技部门无缝对接 街道社区教育中心要与农技部门实现无缝对接,一起组织开展的各类农业实用技术 培训活动,为街道特色农产品服务。如为各村残疾人举办果蔬培训班;聘请高级畜牧师为畜牧养殖户开展动物防疫暨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培训;聘请水产专业人员为广大养殖户开展甲鱼养殖技术系列培训;聘请高级农技师为水果合作社开展南方梨、葡萄等种植技术培训;组织各村开展农机操作安全生产培训;组织各村种植大户开展育秧技术和配方施肥培训。

3.3 与相关企业广泛合作 街道社区教育中心要与企业服务中心、有关企业合作,推动消防、安全生产、就业信息登记、社保等工作落到实处。并协助做好企业财会人员的计算机应用技术培训、企业管理人员培训、企业安全生产知识培训等。如通过园区经编实验工厂这个平台,为到经编园区找工作的外来新居民开展挡车工、穿头、整经和保全工的培训项目,以适应经编企业的产业需要。又如外来务工人员培训和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内容,为经编技术培训班、家常菜、丝网花制作、中式面点、家政服务、计算机操作等,培训提高了居民的就业率和创业能力。

3.4 与各单位或协会高频互动 街道社区教育中心要与中小学、街道老年协会积极开展教育培训。教育中心常年做到双休不断人,节假日不休息,充分发挥中心的指导帮扶功能。大力加强少年儿童向社区延伸和拓展,辅助家庭和学校安排学龄儿童不在校时间的活动;组织跨文化、环保、安全等主题教育以及节假日的参观游览、教育实践活动等;预防安全事故和违规行为发生,督促学生完成作业,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兴趣爱好。让老年人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过上幸福的晚年生活。中心应组织老年人开展多种形式的休闲教育,不断完善老年教育网络,开发一批适合老年需求的课程,积极为老年人创造学习条件。如老年气排球队,通过定期组织训练,到周边镇(街道)交流比赛,学员积极性都比较高。各行政村的社区教育成立了中老年人舞蹈队、门球队、合唱队、乒乓球队,让老年人自娱自乐,还经常参加街道、市组织的各种演出和比赛活动。

3.5 与科研实验深度融合 社区教育的实践需要有理论的指导。而马桥街道有省级特色园区——经编产业园区,是一个处于快速城镇化进程的地区之一。在这样的区域中开展社区教育工作,就更需要理论的指导,为此教育中心采取以课题科研为抓手来推进城镇化进程中社区教育工作。一是以实验项目为纽带,开发社区教育实验教材。除了教师自选、部分采购外,还组织力量进行编写,如街道党政办根据村民了解本地时政需要,编印了《新马桥》;新居民事务所根据外来人员融入本地的渴求,编印了《海宁方言》;文化站根据本地历史文化传统资料,编印了《马桥拾遗》;经编园区为激励创业者,编印了《马桥故事》、《中国经编》、《集群经编》等;马桥中心小学展现学校科普特色,编印了《喔喔啼》等等。二是以课题研究为契机,善于发现城镇化建设中出现的新事物、新问题。中心通过多次邀请专家,讨论和制定了《马桥街道社区教育中心(成校)3年发展规划》,每年都举办社区教育研讨会,邀请上级有关领导作专题讲座,先后组织工作人员到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学校平湖新埭镇成校、缙云县壶镇镇成校等地学习取经,多次派员参加上级社区教育培训和研讨活动;同时,中心通过深入调研,在新建小区、“两新”企业等非农区域内,建立科研基地,探讨城镇化建设中社区教育管理体制、机制等方面问题,《马桥街道城镇化建设进程中社区教育的研究》和《农村未成年人教育实践基地网络化体系建设实验》等科研课题经过努力,已上报结题,并被市社区学院评为优秀实验课题。

4 结语

“合抱之树生于毫末,万丈高楼起于平地”。总之,城镇化进程中的社区教育只有抓住发展的机遇、承担起时代赋予的崭新课题,不断探索创新,在参与社区发展中建构社区教育特色,才能成为实现中国梦的积极教育力量。

参考文献

黄尧.面向21世纪中国成人教育发展研究.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顾明远.终身学习与人的全面发展.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6.

刘岳启.我国新农村建设急需人才及其培养方式的探讨.成人教育,2009,9.

孙维胜.城镇化进程与教育结构调整.当代教育科学,2003(1).

李慧玲.“和谐成人教育”内涵解读,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成人教育学刊,2009,4.

叶忠海.社区教育学基础.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