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降解塑料行业前景范文

时间:2023-12-26 18:07: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可降解塑料行业前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可降解塑料行业前景

篇1

关键词:可降解塑料袋;市场前景;消费心理;绿色购买

中图分类号:F713.54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绿色发展”理念是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提出的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的全新发展理念,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也是我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途径。因此,对塑料行业进行产业调整、大力发展可降解塑料袋对进一步弘扬绿色文化,让绿色发展观念深入人心,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和生产、生活方式,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方法

首先,我们针对保定市消费者进行关于可降解塑料袋的购买行为的深入调查。本次调查过程中所发放的调查问卷模拟了消费者的整个购买过程,同时包含多个影响因素。调查范围主要集中在保定市的五个区内进行,从2016年6月到2016年7月,历时一月。本次调查的主要对象包括但不限于年龄在16岁以上的市民。问卷调查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方法,主要在保定市古莲花池、大润发超市、清苑县迈创新天地商厦、满城区燕赵综合超市附近等地区进行,共发放问卷300份,收回有效问卷221份。与此同时,我们现场采访了4个商户或超市负责人,包括城市集贸市场、农村集贸市场的商户和本市大、小型超市的售货员。并且重点访谈了保定市两家大型超市的经理、一家专业的塑料袋生产商和保定市环保局的负责人等;其次,我们通过分析调查数据,对保定市民的绿色需要与绿色需求进行总结分析,并发现保定市民的绿色需要与绿色需求并不匹配;再次,从绿色购买心理过程具体分析保定市民绿色消费行为;最后,从不同维度提出了促进可降解塑料袋市场发展的政策建议。

三、调查分析与结论

(一)“限塑令”实施效果不容乐观。保定市一家主要的塑料袋批发商在访谈中表示,在实施“限塑令”以后塑料袋使用量大约只减少了5%。造成这种结果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自“限塑令”实施以后,有71%以上的消费者不再购买或使用塑料袋,但实际上购买的很多商品都有其自带的塑料袋。据调查数据显示,当前使用塑料袋的场所主要还是集中在超市、集贸市场、路边小摊等场所,特别是集贸市场,由于性质所限,塑料袋使用很难禁止。在关于“您认为颁布‘限塑令’后,其实施效果如何”的问题中,有43.1%的受访者认为“成效不大,没有明显变化”,而只有9.5%的受访者认为“非常有效,生活环境明显改善”。所以,“限塑令”实施后超市塑料袋使用量并非显著减少,在消费者心目中对生活环境改善的作用也不甚明显;二是由于人口基数增加和近年来城市人口规模不断扩大,致使集贸市场、超市等地的塑料袋使用量有增无减。

(二)对可降解塑料袋认知不足。有30.3%的受访者表示“没听说过可降解塑料袋”。另外,有相当一部分受访者对可降解塑料袋是否真正能完全降解仍然持怀疑态度,现在市面出售的可降解塑料袋都自称是可完全降解,但从外观上看它们之间差别不大。另外,还有部分消费者对各种不同的可降解塑料的种类及功能并不了解,导致对购买可降解塑料袋不放心。通过调查消费者对于可降解塑料袋的基本知识的了解程度,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这些年对可降解塑料袋的宣传力度和实际效果的不理想。消费者对可降解塑料袋的认识模糊,但值得一提的是,绝大多数消费者对可降解塑料袋都有购买的意愿,都怀有环保的热情。在思想上基本能意识到减少塑料袋的购买对保护环境的作用,形成了基本的环保意识。

(三)可降解塑料袋缺乏购买途径。通过本次调研的实地走访,不难发现,市场上售卖可降解塑料袋的商户少之又少,而购买的商户也表示不知道去哪里购买可降解塑料袋,56.7%的受访者表示对可降解塑料袋缺乏购买途径。自“限塑令”出台后,顾客使用塑料袋需缴纳相应费用,从而使其成为附加商品,而可降解塑料袋的价格又高于普通塑料袋,很多商家和顾客都很少选择可降解塑料袋,自然使其购买渠道收缩。

(四)可降解塑料袋贵在塑料膜。通过调查数据可以看出,只有11.4%的消费者表示以0.7元的价格去购买完全可降解塑料袋,而消费者购买塑料袋最看重的因素也是“价格因素”,比重占到了28%,也就是可降解塑料袋的价格是干扰因素之一。据塑料厂家反映,可降解塑料袋的主要成本在于塑料膜的制作,由于制作塑料膜的机器和技术基本上依赖引进,而且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参与,造成了引进的费用和人工成本的激增,最终导致了可降解塑料袋的价格偏高。

(五)对可降解塑料袋缺乏科学的定义。政府缺乏对可降解塑料袋标准的解释和宣传,一定程度上致使市民认识模糊,也表明了政府实施政策的颁布可能存在缺乏连贯性的问题。通过本次调查,大部分市民是无法分辨出各种标识的环保袋及可降解塑料袋的关系的。由于环保塑料和降解塑料的标准仍然存在缺位,“降解”成为许多商家的卖点和宣传点,真正的环保、降解塑料缺乏权威认定,使得可降解塑料产品质量参差不齐,一部分非降解塑料以降解、环保的标签进行兜售。

(六)传统宣传方式收效甚微,宣传媒介有待转型。在和保定市两家大型超市负责人访谈的过程中,我们了解到消费者对政策反应行为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盲目性。消费者逐渐接受了商场不免费提供塑料袋的现实后,就按政策要求自带购物袋。当媒体宣传频率下降后,人们逐渐淡忘“限塑令”时,公众就开始选择最方便的方式,大多数人便倾向于自购塑料袋;另一方面随着移动智能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政策宣传渠道收效甚微,人们更倾向于在互联网上了解实时资讯。有35%的消费者认为,使用“微信微博”宣传环保政策更有效。

四、促进可降解塑料袋市场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强化规范性,积极探索实施“限塑令”的后续措施。市场主管部门要积极探索统一规范塑料袋生产加工市场,强化市场退出机制。探索塑料袋回收利用模式,提高资源利用率,满足消费者日常消费需求。制定统一的定价标准和行业规范,促使“限塑令”得到更好的实施。

(二)加大政府对环保事业的责任,帮助市民提升环保意识。环保政策的执行难点在于民众,广大民众很少知道可降解塑料袋的判断标准。其中的判断标准既包括成为可降解塑料袋的指标问题,又包括可降解塑料袋的判断标识,这两者之间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共同维持环保秩序的稳定。政府需强化对绿色消费的宣传,结合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类似“绿色消费月”的活动,丰富宣传形式,提高生动性、活泼性,以促进消费者对可降解塑料袋的认知、购买和使用。同时,针对不同消费人群制作差异性的关于促进可降解塑料袋购买与使用的公益广告,也是宣传的一个方面。

(三)运用税收及政策机制,提高政策扶持力度。制定相关产品标志标准及质检方案;责令在高污染生产企业进行改造,不按期改造的可以将其停产;在利率、税收等方面对有环境保护标志产品的生产、流通及出口给予优惠;对不环保产品征收相应的“环境税”,运用经济手段从源头上减少塑料袋使用和污染物排放。

(四)改进营销策略,提高技术工艺,实现转型发展。购物袋是我们生活必不可少的快速消费品,适用于每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就企业来说,应当加大绿色产品的研究、开发、营销的力度。增加研发投资,提高技术工艺,积极学习外国先进的环境制造技术和相应管理体系,降低对国外生产设备、技术的依赖,降低产品价格,使消费者对可降解塑料袋的购买欲望得到较大提升。同时,营销工作也是重中之重。例如,在可降解塑料袋上明确标示其类型、功能等。正如上文所言,目前市场上的可降解塑料袋良莠不齐,因而对可降解塑料袋的科学合理的定义并且向消费者推广这一概念至关重要。

(五)丰富可降解塑料袋的样式款式。对于消费者而言,可降解塑料袋与普通塑料袋的区别除了售价、组成成分,更多的在于款式。对于销售市场而言,可降解塑料袋的样式确实过于单调,基本以全白为主,将来若是在可降解塑料袋的款式上有所创新,其中不只是图案的变化,更可以是样式的变化,相信这样的销售渠道有更大拓宽的可能性。同时,让可降解塑料袋更美观实用,装载日常生活用品都可以使用可降解塑料袋,而非只在购物时才想起使用,这样久而久之形成使用习惯,也是对可降解塑料袋的宣传。

(六)引入NGO治理模式,强化社会监督。环保事业是社会生活的长期议题,引入NGO治理模式,能强化社会监督,弥补政府治理的不足。因此,NGO通过对塑料袋生产、销售、使用情况进行监督,举办有关可降解塑料袋的宣传教育活动,让绿色发展观念深入人心,引导公众建立健康环保的生活方式,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产、生活方式,以提高塑料制品回收利用水平和可降解塑料袋市场占有率。

主要参考文献:

[1]邹江英,苏银姗,史胜兰.对可降解塑料袋的绿色购买行为研究――以西安市为例[J].消费导刊,2009.8.

篇2

【关键字】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大量的高分子材料在各个领域发挥重要作用,而废弃的高分子材料对环境的污染也日益严重。废弃塑料的处理方法主要分为掩埋和焚烧,这两种方法都会产生新的污染物污染环境。针对这一问题,许多国家实行了3R工程,3R指的是减少使用(Reduction)、重复使用(Reuse)、循环回收(Recycle)。但这只是减少了废弃塑料的使用,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如今,各种存在的处理废弃塑料的方法都会造成污染,因此研究与开发环境可接受的降解性高分子材料是解决环境污染的重要方法。

1生物可降解高分子材料的用途

生物可降解高分子材料也被称为“绿色生态高分子材料”,它在环境日益污染的今天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1.1解决环境污染问题

利用生物可降解高分子的生物可降解性有效解决环境污染问题。据统计,目前世界的高分子材料的产量已经超过1.2亿吨,这些高分子材料在被使用后产生了大量废弃物,这些废弃物变成污染源,造成地下水与土壤的严重污染,进一步危害动植物的生长,对人类更是极其不利。20世纪90年代初期,在可以用来处理固体废物垃圾填埋的场地用完以后,一些发达国家开始向落后国家出口垃圾,这一行为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是巨大的。一系列环境危机引发了人类的觉醒,发展可降解的环境友好型的材料成了科学家们的主要研究的方向,生物可降解高分子材料的出现为人类解决了这一难题,它能在一定条件下,利用微生物分泌酶的作用进行分解,大大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

1.2生物可降解高分子在医疗器材中的使用

利用生物可降解高分子的特性可以制作生物医用材料。使用可降解高分子制作成的药物可以在人体内分解,参与人体的新陈代谢。在生物可降解分子研究的初期,研究内容主要集中于部分降解的可崩溃型高分子材料的研究,但现在这一研究已经逐渐被否定。目前许多国家仍然在不断研究与发展生物可降解性的高分子材料,然而由于技术水平与成本的制约,生物可降解高分子的研究还没有达到令人满意的程度。

1.3生物可降解高分子材料在包装行业中的应用

众所周知,包装行业中使用高分子材料的情况非常多,大量的废弃包装材料对环境的污染程度是可想而知的。目前市面上各种包装材料主要以聚乳酸为首。聚乳酸具有良好的隔水性和透明性。作为基本材料的乳酸是人体可接受的固有物质之一,这使得聚乳酸对人体无毒无害,被广大消费者接受。而传统的包装材料由合成树脂构成,由于传统树脂的分解性不强,废弃的包装材料造成了40%的城市垃圾,成为最主要的环境污染源。

2生物可降解高分子的降解机理

生物降解指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在高分子领域指的是高分子材料在溶剂化,简单水解和酶反应等条件下,转化为相对简单的中间产物或小分子的过程。高分子材料的生物降解主要由水合作用,强度损失,物质整体化丧失和质量损失4个阶段组成。水合作用是指由范德华力氢键所维系的二次、三次结构的破裂而引发的水合作用。接下来在化学作用或酶的催化作用下,高分子主链可能破裂,造成高分子材料的强度降低。而高分子主链、交联剂、外悬基团的开裂会进一步造成交联高分子材料强度的降低,高分子链进一步断裂。高分子链的不断断裂造成质量损失和相对分子质量的降低,相对分子质量低到一定程度后就会被酶分解代谢称为水和二氧化碳等。由此可见,生物的降解过程并非是单一的化学反应,而是复杂的生物物理,生物化学的协同作用,是物理化学生物相互影响促进的过程。

3影响生物可降解高分子降解性的因素

3.1生物高分子的分子主链的影响

四大通用塑料聚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聚苯乙烯都具有C―C键为主键的结构,使得它们对微生物的阻抗性很高,而根据研究表明,当聚合物的主链上含有C-O,C-N键时,聚合物对生物降解的敏感性大大提高。因此,根据共聚原理,想要制备出生物降解塑料就必须要在聚合物中引入易于生物降解的化学键。

3.2支化与分子量对生物高分子降解的影响

国外研究表明,对分子量范围为170~620的线性与支链型碳氢聚合物的生物降解性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支链型聚合物的真菌生长速度与线性聚合物相比明显小得多,也就是说线性的碳氢聚合物更易于降解。同时分子量的大小对高分子材料的影响也是巨大的,例如PS、PE、聚丁二烯和聚异丁烯只有在分子量小于特定值后才能够被菌种所分解。

3.3降解环境对生物高分子降解的影响

虽然材料结构是决定生物大分子降解的主要因素,但是环境对生物大分子材料的降解也有一定的影响作用。降解环境主要指降解过程中的水,温度,酸碱度和氧浓度等。水是微生物生长与代谢的基本条件,只有水的供应量足够,微生物才可以进行分解材料。而温度对微生物也有影响,每一种微生物都有适合其生长的最佳温度与酸碱度,一般来说真菌生长在酸性条件下,而细菌在碱性条件下的生长更加迅速,想要提高降解效率,就必须要保证微生物的正常生长,为微生物提供合适的温度,酸碱度等生长环境。

4生物可降解高分子的前景展望

由于我国生物高分子技术的研究并不成熟,国内的生物可降解高分子的开发与应用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产品价格过高,产品的性能和用途受到限制,产品生产技术不够成熟等。尽管高分子市场存在许多不足,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和我国环保法规的不断完善,生物可降解高分子的市场仍在迅速增长。塑料薄膜、包装材料、医用材料等领域生物可降解高分子材料的研究将会得到更好的发展。目前针对如何解决市场出现的问题,研究者正在不断努力,降低开发生产成本,对现有的可降解高分子进行性能改进,以获取更高质量的高分子材料。研究开发低成本,高性能,具有降解时控性,高效性和彻底性的生物高分子材料成为高分子领域的主要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王身国.生物降解高分子――一类重要的生物材料 1.脂肪族聚酯的本体改性[J].高分子通报,2011,(10):1-14.

篇3

随着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21世纪人类正面临着经济发展方式的新变革。2003年英国政府在能源白皮书“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中指出“低碳经济”是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更少的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的产出收益[1]。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包装产品,不难发现其具有使用量大、消耗原料多、产品生命周期短等特点,尤其对塑料包装产品来说,回收非常困难;再看包装产业,包装产业一方面为其他产业服务,同时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在当前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的背景下,我们一方面,要促进包装产业本身的发展壮大;另一方面,要通过产业转型升级,大力提高我国包装产业的核心竞争力。绿色包装是一种新的包装理念,体现在包装产品不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产生危害,并能实现循环利用,使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绿色包装改变了原来“发展——包装——消费”之间的单向作用关系,能够抑制包装对环境造成的危害,促进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良性互动,符合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低碳经济理念,是包装产业今后发展的必然趋势。当前,绿色包装在全球范围内受到极大关注,并已成为发展的热点。特别是对人口众多、资源相对贫乏、环境问题相当严重的我国而言,更具有特别重要意义。

2绿色包装概述

2.1绿色包装的内涵

绿色包装是指遵循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发展理念,有利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适度包装。欧美国家提出绿色包装的概念,其主要内容包括包装材料的安全卫生、资源能源的有效利用和环境保护等关系人类生存与生活的切身问题。也可以说绿色包装包含包装制品从材料生产、产品设计和生产到包装废弃物的回收处理的整个生命周期。

2.2绿色包装的特征

产品包装的目的在于保护商品、方便商品的储存运输和促销,作为绿色包装,无疑首先也要具备以上三个属性。其次,绿色包装还应当具备如下三个特征,即:安全卫生、环境保护和节约资源。安全卫生是指使用的包装材料符合国家安全卫生标准,不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当然,不同的商品对包装材料的安全卫生程度的要求不尽相同,对于食品、药品之类的商品来说,安全卫生标准往往要求很高。环境保护是指包装材料在“原料获取—生产加工—使用—废弃物的处理”的全过程中,都不会危害环境。节约资源指节约物资与能源。同时具备以上三个特征的包装就是绿色包装,否则不能称之为绿色包装。

2.3绿色包装的识别

我们可以应用“生命周期分析”的方法判断一种包装是否为绿色包装。所谓“生命周期分析”,是指包装材料从原料获取,到生产加工、使用,再到废弃物的处理的整个过程进行全面系统分析。如果在这整个过程中都符合绿色包装的安全卫生、环境保护和节约资源的要求,就可以称之为绿色包装。否则就不是绿色包装[2]。

绿色包装要求我们在生产、流通、消费和废弃物资源再生的全流程,坚持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循环利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走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的路子。绿色包装产业主要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对传统包装产业进行改进提升,走出一条与环境共生型的新的发展之路,它注重与环境和谐相处,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包装产业发展理念,实现了废旧包装物资的回收再利用。

3我国绿色包装产业的发展现状

目前,尽管我国包装工业发展在不断向集约型发展方式转变,但是,包装产业资源能源利用率还比较低,据统计,我国单位产值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多,是日本的7倍,美国的6倍。这与目前我国大力提倡的低碳经济发展理念是背道而驰的。包装工业粗放型的增长方式不但消耗大力的资源、能源,而且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据了解,我国目前包装废弃物已占城市生活垃圾的1/3左右。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包装废弃物还在快速递增。特别是那些由发泡塑料等不可降解的塑料包装废弃物形成的“白色污染”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3]。

具体来说,我国绿色包装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四点。

(1)人们对绿色包装的认识存在偏差。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从生产者角度看,过度包装的问题比较突出。例如,多年来屡禁不止的月饼、高档烟、酒和营养品等商品的过度包装,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在于制造商和销售商基于谋取暴利而采取的商业手段;另一方面,也在于消费者的消费心理不成熟、不健康造成的。据统计,目前我国50%以上的商品都存在过度包装问题。以北京为例,每年产生的500多万吨垃圾中,各种商品的包装物约有150万吨,其中有100万吨为可减少的过度包装物,因过度包装造成的垃圾处理费每年就高达3亿多元。

其次,从消费者角度看,人们对绿色包装的消费需求不足。绿色包装作为绿色产品,与普通产品相比,一般来说,由于技术含量较高、研发成本较大,因此售价相对会高一些,普通消费者在选择时基于价格的原因往往不会购买。据有关数据统计,目前,我国绿色餐具年产量大约为60亿只,其中有80%的产品出口到美国、日本、新加坡等国,仅有20%的产品在我国国内销售,而在快餐业,绿色包装产品由于价格原因推广难度更大[4]。这就会直接制约了绿色包装企业扩大生产规模,从而难以形成规模经济效益。

最后是人们的绿色包装概念还比较模糊。把绿色包装材料等同于降解材料,而不管生产过程是否产生污染和浪费,以及是否可再生利用。例如,在对包装材料的选择上,有人提出“以纸代塑”。众所周知,纸、塑料、金属和玻璃等包装材料各有其优点,塑料作为一种包装材料对包装工业的发展有着巨大的贡献,它有防水、防潮、容易加工、耐用且成本低等优点,曾经被广泛使用,但是,塑料也具有一些致命的缺点,比如说,由于其不可分解性而导致的“白色污染”。尽管如此,只要做好回收降解工作,塑料还是一种比较理想的包装材料。纸制包装虽然能够降解,但一方面,由于我国森林匮乏,导致造纸原料缺乏;另一方面,造纸污染严重,如果完全以纸代塑,可能导致污染更严重。因此,判断一种包装是否为绿色包装,必须分析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而不能局限于某一个环节。

(2)我国绿色包装产业发展空间有待提升。

相对而言,我国出口型企业涉及绿色包装的时间较早,对绿色包装的理解也较为深入,而以国内市场为主的包装企业则涉足较晚,对绿色包装有待进一步提升。就地区而言,我国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绿色包装发展迅速,中西部则未得到足够重视,发展缓慢。总的来看,我国包装产品的使用和回收及处理系统还不完善,很多国外禁用或限用的包装材料仍在我国包装行业中大量使用,由此造成的严重的环境污染,因此,我国必须重视绿色包装产业,进一步提升绿色包装发展空间。

(3)我国绿色包装前期投入有待加强。

绿色包装因为需要采用先进技术等因素,实施绿色包装其前期需要加大成本投入,因此其生产成本可能比一般包装要高,短期内与传统包装相比无明显优势,因此,很多企业不愿加大前期投入,以至于绿色包装发展缓慢。因此,我国应该加大政府支持力度,提供必要的资金扶持,以促使企业实施绿色包装。另外,我国在绿色包装方面的人才方面的缺乏也制约着绿色包装的发展,在包装技术及管理上与发达国家还有差距,因此我国也需要加快人才方面的前期投入。

(4)对包装回收的政策法规有待完善。

我国对包装废弃物的回收方面虽然在“清洁生产促进法”和“固体废弃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中有规定,但相关的“办法”和措施没有配套,责任不清,奖罚不明,回收利用率较低。我国至今尚未建立起有效的包装回收利用网络系统。对于包装回收的政策法规方面,我国可借鉴国外经验,德国、瑞典、法国、日本都重视包装废弃物回收利用,对包装废弃物回收工作的法规比较完善、严明,相应的措施也得当、有力,包装废弃物回收效率高,不仅为国家节约了大量的资源,而且有效地保护了生态环境。

4基于低碳经济的绿色包装产业发展对策分析

包装产业既包括包装原材料的采购、产品的设计、制造,也包括包装印刷,包装机械及设备制造等多个生产领域,包装制品几乎参与到各个行业以及货物流通的每一个环节。对使用后的包装产品进行妥善处置、合理回收和利用是包装工业无法回避的责任。包装产业的健康发展是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必要条件。为了推广绿色包装产品,从而做大做强绿色包装产业,需要企业、政府与行业协会以及消费者的共同努力,下面将分别从每个层面进行阐述。

4.1企业方面

4.1.1树立低碳经济发展理念

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低碳经济,被广泛认为是继工业革命后改变全球经济的又一次革命浪潮[5]。作为包装产业的微观主体,包装企业应树立低碳经济发展理念,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尽量减少包装造成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力求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把低碳经济的“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高产出”核心理念作为企业的发展理念。

4.1.2大力培养和引进绿色包装人才

包装企业要充分发挥校企结合的平台作用,大力培养或引进绿色包装方面的技术、管理,以克服我国包装产业高级人才严重不足的问题。我国包装产业发展的关键在于拥有一大批掌握高端技术的人才,通过他们的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努力改善包装产品的质量,使我国包装产业逐步摆脱“科技含量低、环境污染严重”的弊端,实现包装产业由传统包装向绿色包装的转型升级。

4.1.3合理选择包装材料

合理选择包装材料是包装企业实施绿色包装的关键,也是绿色包装产业发展的最大难点。作为包装企业,在选择绿色包装材料时应以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理念为指导,立足我国国情,坚持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原则,同时又能实现资源的可循环及再生利用。

包装材料的选择应当遵循“3R1D”原则,即:(1)减量化(reduce)。是指减少包装材料的使用,既能实现包装保护、方便、促销等基本功能,又符合适度包装的要求,降低包装成本,节约包装材料消耗,减少包装废弃物的产生,国外将包装减量化列为发展无害包装的首选措施。(2)回收再用、再循环(reuse、recycle)。包装材料的回收再利用、再循环是包装材料适应低碳经济发展需求的重要环节,也是保护环境,促进包装材料合理使用的一种有效方法。(3)可降解(degradable)。是指包装材料使用后在自然环境中能够自行降解消失,不对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目前,在包装材料中,可降解塑料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此外,可降解的包装材料主要包括天然植物纤维,如蔗渣、棉秆、谷壳、稻草等。由于这些包装材料不仅来源丰富、可再生利用,而且具有无毒、无臭、通气性能好、使用后能够自然降解等优点,是理想的绿色包装材料[6]。

综上所述,包装企业在选择包装材料时,要遵循低碳经济发展理念,充分考虑包装产品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不对环境造成破坏为原则。在后续包装产品的设计、生产制造、废弃物的处理等环节中要进行全面的绿色评价,对不利于环保的环节要进行改进。此外,我们要立足于我国国情,大力发展成本低廉的绿色包装产品。如以纸、竹、玻璃、麻等为原料的包装产品。在塑料包装方面,要改进技术,研发成本低、可降解的塑料包装材料。

4.2政府方面

发展绿色包装单靠包装企业的努力是不够的,需要各级政府和包装行业协会提供强有力的政策保障,出台一系列有利于绿色包装产业发展的法规与制度。具体包括如下几点:(1)政府要制定合理的激励机制。比如从资金、政策上对环保程度高的绿色包装企业予以奖励和扶持,在项目的审批、市场的准入、税收以及信贷等方面给予政策扶持,如通过减免绿色包装产品税收、设立专项基金、加大财政投入等措施支持绿色包装企业的发展;此外,要鼓励传统包装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设备改造,改善管理方式,由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式经营转变;(2)政府要制定有效的约束制度。例如,通过环境保护法以及排污收费制度来规范和约束包装企业的行为,重点关注包装过程的污染源,采取有效惩罚措施,控制包装企业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并责令相关部门对污染环境的包装企业进行整改;(3)把是否采用绿色包装作为企业绿色产品认证的重要依据。为促进产品销售和提升产品知名度,越来越多的企业进行绿色产品认证,如果把其产品包装是否为绿色包装作为一项重要指标考核,将会促使这些企业竞相使用绿色包装材料,

从而促进绿色包装产业繁荣。

作为一种新兴产业,绿色包装是包装产业发展的方向。尽管在我国刚刚兴起,基于成本较高的原因,绿色包装产品尚未大规模生产并形成品牌效应。但是,作为政府部门,应当看到绿色包装产业发展的大好前景,抢抓机遇,合理配置资源,为实现绿色包装产业的发展创造条件。

4.3消费者方面

包装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可以说人们每天都要与包装产品接触。既然包装在人们生活中充当如此重要的角色,发展绿色包装必然离不开消费者的支持和配合。以前,人们在面对月饼、营养品等过度包装问题时,往往把责任都归咎于制造商和销售商。其实,消费者不健康的消费心理也是导致过度包装的重要原因。因此,对广大消费者要加强宣传教育,使其逐步树立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绿色消费观念。绿色消费要符合“3E”和“3R”原则,“3E”即消费要追求经济实惠(economic),生态效益(ecological),平等(equibr)三个原则,“3R”是指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环(recycle)。

我们可以利用电视、广播、报纸和网络等多种媒介,向广大群众讲解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的意义,通过各种寓教于乐的形式对公众进行教育引导,唤醒全体消费者的绿色消费欲望,不断增强其自觉性。对消费者来说,最大的难点在于改变消费者的消费观念,即鼓励消费者选择绿色包装产品。只要消费者都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绿色包装产品自然会形成巨大社会需求,从而绿色消费也会成为时尚,绿色包装产业发展将大大加快。

篇4

植物制人造蛋、癌症医学筛查、非转基因科技育种、生物可降解食品软包装、大数据评估个人信誉、废水生物处理、寿命可达27年的LED灯等7个高科技项目惊艳亮相。

这七个项目都是李嘉诚基金会在全球范围甄选出的国际前沿科技创新成果,涉及农业、生物科技、节能环保、新材料、大数据、医疗等领域,具有很强的科技引领性和商业化前景,均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可持续发展项目。

七家参展的高科技创业公司来自美国、以色列、加拿大、西班牙等国家,团队成员普遍不超过30人,创始人年龄都在30岁左右,处处洋溢着朝气蓬勃的青春气息。

随后的20日至23日,主办方又在西安、苏州、广州、郑州、济南五大城市对7个科技创新项目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巡展,获得了政府部门、科研院所、产业、投资等各界人士的普遍称赞与认可。

据主办方介绍,“科技夹子”活动及高科技创业项目的推广,一方面在于探索外资研发机构参与中国科技计划实施的新机制和新途径,即通过构建跨国技术转移平台,帮助企业链接全球资源和市场,促进世界科技成果的资本化、产业化和中国化。

另一方面在于探索市场化导向机制,即用市场化方式配置科技资源,推动中国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此外,通过一系列“创新日”带动“创新热”,进而形成人人创新、自主创新的良好氛围。

Hampton Creek:用植物造蛋

禽流感、温室气体排放和急速上升的鸡蛋价格让消费者对鸡蛋欲罢不能,特别是胆固醇高的患者,更是不能多吃鸡蛋。如何解决这个想吃鸡蛋又有所顾虑的问题呢?

在“科技夹子”会上,美国Hampton Creek公司最新研制的植物人造蛋为人们带来惊喜。他们将包括普遍种植于加拿大的豌豆和几种豆类植物混合,制作出味道及营养价值与真鸡蛋相似的植物制人造蛋及蛋黄酱。其优势为:不含麸质与胆固醇;产品售价较真蛋便宜48%;保存时间更长;降低饲养动物能源消耗及疾病传染风险。

该公司创办人Josh Tetrick已经为不少世界名流富豪炒过他的人造植物蛋,其中包括英国前首相布莱尔、世界首富比尔盖茨和香港首富李嘉诚。

曾在非洲和联合国工作过的法学博士Josh Tetrick,一直想创作新品种食物来改变世界,因为在长达7年的时间里,他亲身感受到了极端饥饿和资源紧张给人类带来的灾难。

Josh Tetrick表示,为批量生产鸡蛋,饲养母鸡先要消耗大豆和玉米,种植饲料则需使用大量肥料,而运输的过程更是需要消耗大量石油。科学数据估算显示,一颗鸡蛋从生产到被人体消化,能量转化率仅为39:1。

他的团队成员包括植物学家、生物学家、化学家、食品科学家等4个领域的35位科学家,苦心研究如何在上千种植物中提取需要的蛋白质,实现“人造蛋”,他们甚至为这些植物蛋白建立一个数据库。Hampton Creek最终成功混合加拿大产青豆、南亚大豆和高粱等12种未经基因改造的植物,研制出味道、营养价值、胶质特性与鸡蛋无异的植物蛋白粘稠液体。

“我们就是想为世界创造这样一种可能性:花更少的钱却吃上更健康、环保的食品。那人们何乐而不为呢?”Josh Tetrick这样解释自己的创业理念。

而他对人类食物未来的构想也赢来投资者的青睐。A轮投资便吸引了Khosla等硅谷著名创投基金及Pay Pal创始人彼得・蒂尔的注资。而比尔・盖茨更是称Hampton Creek“能够改变人类食品未来的三个公司之一”。比尔・盖茨不仅掏钱投资,还为这家刚刚建立起来的食品公司当起创业导师,并在硅谷为其宣传。

2013年9月,Hampton Creek从一个食品概念正式进入商业化,陆续推出以植物蛋白为主要成分的纯粹蛋黄酱产品(Just Mayo)和纯粹曲奇(Just Cookie),进军美国食品市场。由于Just Mayo与其他传统含鸡蛋类蛋黄酱口味无异,且价格低廉,因而曾几度登上好市多等大型超市畅销榜榜首。

Hampton Creek在美国的传奇故事也传到了亚洲,Josh Tetrick正有意开拓亚太市场,而李嘉诚近几年也热心投资科技最前沿,在全球甄选优秀创业项目。于是双方一拍即合,李嘉诚的旗下的风司维港投资豪掷1550万美元。这便是Hampton Creek公司所斩获的B轮风险投资的其中一笔,其他投资者还包括雅虎联合创始人杨致远的雨云创投、对冲基金亿万巨鳄Tom Steyer。

Josh Tetrick透露,明年公司计划在中国建起两家人造植物蛋生产工厂,目前仍在筹划当中,选址未定。而进入中国市场策略很可能是与大型食品企业合作,以植物蛋液体替代鸡蛋,帮助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或者销售价格。

Medial Cancer Screening:大数据筛查癌症

世界卫生组织(WHO)在今年2月发表了《全球癌症报告2014》,研究称2012年全球癌症患者和死亡病例都在令人不安地增加,新增癌症病例有近一半出现在亚洲,其中大部分在中国,中国新增癌症病例高居第一位。在肝、食道、胃和肺等4种恶性肿瘤中,中国新增病例和死亡人数均居世界首位。

癌症筛检可在早期发现癌症,提早治疗往往可使患者延长寿命甚至治愈。但现有多数筛查技术饱受诟病,常见的医学影像检测、大肠镜和活体细胞取样等技术缺点不少,过程繁琐、成本过高,且对身体有一定伤害,足令许多潜在癌症患者望而却步,很多种类癌症的自愿筛查率在世界范围内普遍偏低。此外,以政府财政主导的癌症筛查项目,又有可能在提高癌症筛查率方面“矫枉过正”。

来自以色列的Medial Cancer Screening公司,通过建立一系列癌症风险评分平台,以一般低成本血液化验,便能快速筛查多种癌症风险,是医疗保健领域的一次大数据革命。其优势为:于早期检测发现高危个体,以有效、高成本效益的方法让高风险患者更快得到治疗,减低发病率和死亡率。

Medial Cancer Screening现已推出一个数据平台,专门筛查直肠结肠癌。该项目通过与大型医疗机构合作,获取大量现有的常规血检资料,然后利用算法分析,为每个个体得出直肠结肠癌的风险评分。近年来,直肠癌的发病率在中国呈逐年上升趋势,发病率在所有肿瘤发病率中排名前五位。

目前中国结肠癌筛查还没有建立起一套完整的体系,仍处于比较初期的阶段。在医疗资源相对充裕的上海,大便隐血筛选检查率低于5%,而发现问题进一步进行肠镜检查者的比例更不足3%。

目前,该数据筛查平台已获得以色列及欧盟的医疗器械体系认证,可用于专业医疗机构作为结肠直肠癌的筛查工具。该公司创办人兼CEO Ori Geva Halbersberg透露,公司正着手将这套体系引入中国,已开始在中国大型医疗机构和政府卫生主管部门中寻找合作者,并希望未来可以在医疗水平较发达的地区如北京、上海开展试点。

Ori Geva Halbersberg坦言,因为人口繁多、医疗体系复杂,中国市场仍有太多挑战和变数,他希望在中国积极探索,找到理想的合作伙伴。“我相信Medial Cancer Screening的大数据医疗技术引进中国后,将为13亿人口的癌症筛查难题提供一个全新的解决方案。”

Kaiima:育种技术令小麦增产30%

联合国粮农组织曾指出,到2050年前,全球粮食生产需在目前基础上增加70%,才能满足人口增长的需求。这为Kaiima公司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Kaiima公司成立于2007年,主要研发生物科技和育种技术,其最核心技术为倍体强化(EPTM),可大幅增加农作物产量。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韩俊(时任)在以色列的一次考察活动中,参观了Kaiima公司,获悉其技术可令小麦增产30%以上,通过实地验证才相信。Kaiima的增产技术同样令李嘉诚印象深刻,他曾评价凯伊玛的技术“不得了”。

Kaiima的希伯来词意为“可持续的、长久的”。Kaiima公司总裁 Doron Gal解释说,“这个词的含义与我们的理念相一致:发展一种可持续的农业技术,这和目前已有广泛应用的技术很不一样。”

Kaiima通过其研发的倍体强化技术,结合其先进的育种项目(小麦、水稻、玉米、蓖麻等),应用于主要粮食作物品种培育,发展种间杂交创造新品种,在不用转变基因的情况下,极大提高作物品种的丰产性,进而提高土地和水资源利用效率 。

Doron Gal表示,目前世界范围内,倍体强化技术在提高产量方面是最先进的,也非常安全。该技术模仿的是植物自然进化过程。在应对环境压力时,植物通过染色体加倍,进化成更强大个体,这在植物界相当普遍,比如小麦本是两倍体植物,经过上万年漫长的自然进化过程,最终成为六倍体。

倍体强化与转基因技术有着本质的区别。Kaiima中国公司CEO矫树凯认为,主要有两点不同:第一,针对某一具体的性状,转基因技术是一段基因直接切入,抗虫抗病效果颇佳,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在直接增产粮食方面取得任何突破;第二个不同点是,倍体强化没有引进任何外来基因,因此不会引起公众恐慌。在推广过程中,无需经过基因安全证书认证等复杂环节,应用便捷。

2011年完成第二轮融资后,Kaiima明确了全球发展战略,在寻找新一轮投资者时开始将目光投向全球化投资机构,拥有中国背景和资源的维港投资进入视线。

2013年9月,Kaiima完成总额6000万美元的第三轮募资,投资机构除了维港投资,还包括世界银行旗下的国际金融公司(IFC)以及以色列投资公司英飞尼迪集团(Infinity Group)。

Kaiima公司现有114名员工,其中92名在以色列。Kaiima与几乎所有的大型育种公司和机构都有合作,比如拜耳和国际水稻研究所。向第三方合作公司提供倍体强化技术并收取一定的费用,是Kaiima目前的盈利方式。

2014年,Kaiima成立了中国子公司,并非常重视中国的业务发展,将根据中国行业政策设计不同的商业模式。

TIPA:100%生物可降解食品包装

食品包装是世界上最大的塑料包装污染来源,超过50%的塑料包装污染来自食品行业。全球食品软包装产业已经达到730亿美元的规模,但是其中只有低于5%的产品实现了回收利用,软包装行业亟需新的环境友好污染处理方案。

来自以色列的Tipa公司在生物可降解塑料领域实现突破,推出了100%生物可降解的食品软包装,使用完毕后可在180天内完全自然分解。突破性的生物高聚物(biopolymer)技术,使产品兼具极佳保湿保鲜性、透明度及拉伸力,几近传统食品包装塑料,可应用于脱水、新鲜、冷藏、冷冻食品。

Tipa,在希伯来文中意指“水滴”,该公司由2位创始人于2010年创办,现有一支由18位专业人士组成的研发团队,获得了6项相关技术专利。

相比传统常规塑料,Tipa的生物可降解塑料无疑更贵。该公司创始人、以色列科技界十大女性领军人物之一Daphna Nissenbaum表示,肯定会借助政府支持与相关法规之力进行推广使用,欧美等地就已明确支持企业使用生物塑料等具可持续性的塑料。

Tipa现在的第一代产品,已经结束试验检测期,将于2015年开售,预计能够实现盈利。

Daphna Nissenbaum介绍说,最大的目标客户群是食品公司,现正与本国及欧美的大型食品公司商谈合作;此外,小型的食品包装公司也在客户范围之内。

据了解,维港投资于今年4月对Tipa进行了投资。这是第一次来中国,充满新鲜感,收获颇丰。她表示,有在中国开设分支、寻找合作伙伴的打算,这也是此行目的之一;初来乍到,如何在中国运作、做些什么、做什么适合、具体怎么做,这些都是现在要开始学习的内容。

Traity:大数据评估个人信誉

Facebook、微博、微信等社交化互联网使得个人线上信息爆炸式增长,但是其中掺杂了大量虚假或者无效信息,需要甄别技术完善个人档案,实现生活的线上线下一体化。同时越来越多的细分垂直行业实现交易线上化及个人化,需要一个可信任的衡量线上交易方信誉的标准或平台出现。

来自于西班牙的创业公司Traity,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和算法,将个人或企业在社交媒体上的数据信息进行整合,建立一个标准化的信誉档案平台。

具体而言,Traity通过抓取每个人社交媒体(Facebook、Twitter、LinkedIn)上的社会关系及履历信息、行为信息(兴趣、专长、收入、政治立场等),以及交易网站(eBay、Amazon)上的交易信息,借助大数据技术将其整合,勾勒出一幅巨大的“个性考察图”,试图量化每个个体的个性特点和信誉,以令参与者更加认清自己、了解他人。

“我们想建立这样一个世界:人人互信,即使从未谋面,也不会有隔阂。”Traity创始人Juan Cartagena说。

这家在马德里一家小咖啡馆起步的互联网创业公司,目前已有超过80万注册用户,并获得了李嘉诚旗下维港投资及贝塔斯曼集团等的首轮投资。Traity即将落户位于美国硅谷的山景城(Mountain View),这也是互联网创业者的圣地。

Traity所应用的两个概念――大数据和线上名誉管理(Online Reputation Management,简称ORM),在当今互联网领域中可谓炙手可热。互联网时代,线上名誉已经成为个人和企业的“另一张脸”,人们往往通过搜索一位陌生人或一家企业在线上所呈现的形象,以获最初印象。这种“虚拟印象”可能意味着一个职业机会、一次购买决定、一笔信贷甚至一桩商业合同。

Traity通过提供用户线上名誉的标准化评估,以量化直观的方式呈现用户的线上名誉,并成为线上人际互信的通行证。这一平台可运用于个人财务风险、市场研究、企业招聘、企业线上营销等领域。

Juan Cartagena 表示,目前贸然进入中国市场未必能有大收获,在公司发展初期,难有精力在中国这个完全不同的互联网生态中另建一套信誉体系。但这次中国之旅让我看到了太多的机会,我相信我们还会回来。

NanoSpun:生物处理废水和溢油

水是21世纪的原油。用水量在过去3个世纪以来增长了35倍,电厂和工业企业在生产程序以及用作冷却剂的过程中使用大量的水,占今天全球需求量的16%,到2030年还将升到22%,这个增长当中的40%来自中国。

2011年到2016年全球对于废水运输设备、测试设备、处理设备和处理化学品的市场,将从570亿美元成长到930亿美元,年复合成长率(CAGR)达到了10.4%。节约用水和对废水进行环保处理,十分迫切。

来自以色列的NanoSpun公司创始人兼CEO Ohad Ben Dror在“科技夹子”推介会上介绍了他们研发的废水生物处理技术和废水生物处理产品,借助纳米科技,以生物方式处理水、废水和溢油。

这是他们首批推出的环保产品,该项目2011年荣获“以色列全球清洁科技竞赛”成就奖。其优势为:环保高效,使用容易,成本低;适用于众多产业与应用方式的多样化净化与控释平台。

据了解,水及污水处理产品的关键技术,是在智能双层中空纤维的多孔净化面料中,有效封包生物活性元素。Ohad Ben Dror在推介会上说,NanoSpun的产品可以做到几近乃至完全没有能耗。

Nano意指“纳米”,Spun译为“纺织”,二词的组合指向NanoSpun公司的技术精髓:利用微纳尺度的多孔纤维材料,增强特定的生物过程。他们致力于以静电纺丝(electrospinning)技术制备微纳纤维,推动智能纤维平台的发展。

作为高效的水处理技术之一,膜技术广泛应用于海水淡化、给水处理、污水处理等领域。而静电纺丝技术可连续制备直径短至几纳米的纤维,因其直径小、孔多、比表面积(指单位质量物料所具有的总面积)大,去除杂质高效,被普遍认为是一种质量颇佳的膜材料。

然而,利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纳米纤维,产量通常较低,因而难成规模化生产。Ohad Ben Dror承认这是一大挑战,但未来总有技术可以解决。

NanoSpun的纳米技术源自于Technion以色列理工大学,其后由本公司团队进一步开发而成。这项专利技术的基础是NanoSpun的崭新程序,通过此程序能以一个步骤就把活体成分封包在其具可渗透性的中空纤维中,形成一个即使在基本纤维水平的情况下也非常有效的生物反应器。

Nanospun现有12名员工,年内计划增加到20人。该公司团队由杰出科学家和研发人员组成,主要来自Technion以色列理工大学,集结商业技能和化工、机械工程和生物等领域,拥有推动科研和商业发展30年以上深厚经验。

Ohad Ben Dror透露,公司仍在投入研发技术,尚未盈利,但已获多个国家的政府支持。维港投资于2013年年中正式注资该公司。

Nanoleaf:颠覆照明产业

在5月19日举办的“科技夹子”推介会上,来自加拿大、由3名多伦多大学80后毕业生创立的企业Nanoleaf(其中两名华裔)展示的LED灯,令现场观众为之一振。

2009年,三人在毕业数年后重聚,欲在节能环保和绿色科技领域有所作为,后来便有了Nanoleaf LED灯泡的横空出世。

他们研发的可折叠LED产品,是全球最高能源效益的灯泡,只需12瓦特,便可达100瓦特灯泡的光明,能源损耗控制至5%,远低于普通白炽灯20%的能耗,寿命可长达27年。

其优势为:自动调节电流输出,有效保持约摄氏60-70度的安全恒温,解决过热而耗损的问题;灯泡由印电路板组合而成,电路板可折叠,把多个微型LED灯放在折叠式的印制电路板内,改变了生产过程,颠覆传统模式;电路板亦可模仿灯泡形状、用户可自行安装;即时散发360度全方位光线。

10月7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将 2014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了因发明了“高亮度蓝色发光二极管(LED)” 的日本科学家以及美籍日裔科学家,以表彰他们在发现新型高效、环境友好型光源方面所作出的贡献。

瑞典皇家科学院在宣布获奖名单时说:“LED 灯的出现,使得我们在传统光源之外,找到了更持久、更节能的光源。这项发明开启了一场照明革命,白炽灯泡照亮了20世纪,而21世纪将被 LED灯照亮。”

毋庸置疑, LED 灯正在以其绝对的优势取代白炽灯。但现在 LED 照明的渗透率还相对较低,照明市场 LED渗透率的提升潜力巨大, LED 照明产业将迎来爆发。

早期的批量生产所需资金,Nanoleaf主要从众筹网站筹得。今年,Nanoleaf获得维港投资及凯鹏华盈(KPCB)的共同投资。“这是新的一大步,我们现在拥有充足的资源可加大研发力度,并数以倍计地扩张生产规模。”Nanoleaf官方博客如此写道。

Nanoleaf灯泡目前最低售价35美元,造价着实不菲。创始人朱嘉钧(Gimmy Chu)表示,目前售价是基于最初的生产情况,当时一次只生产1000只灯泡,规模小导致定价高。眼下重要任务之一是建设位于东莞的全自动化生产线。公司目前正在拟定新的定价方案,待全自动化生产线建成后,价格将会下调。

篇5

1.高淀粉玉米的特性

1.1籽粒营养成分

普通玉米籽粒中淀粉含量在 65%左右,高淀粉玉米提高了籽粒中的淀粉含量,其籽粒的物理性状和营养成分也发生了变化。高淀粉玉米的籽粒粒重、胚乳重比普通玉米高,而胚重则较低;胚乳与胚占籽粒的比例高,胚乳较大,占籽粒的比例也最大,而胚所占比例较小,胚/胚乳比值最小;籽粒淀粉含量达到 72%以上,显著高于普通玉米;淀粉成分中支链淀粉和直链淀粉均比普通玉米高;籽粒蛋白质含量与普通玉米差异不大,但籽粒粗脂肪的含量低于普通玉米。

1.2玉米籽粒高淀粉成因

据报道,位于玉米第5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ae及其修饰基因共同作用可使玉米籽粒中直链淀粉的含量提高50%~80%。普通玉米平均含有大约27%直链淀粉和73%的枝链淀粉。隐性突变基因ae可把直链淀粉提高到55%~65%。有试验表明,通过积累ae修饰基因的轮回选择技术,可使直链淀粉含量提高到80%以上。

1.3主要农艺性状

目前生产上用的高淀粉玉米品种大多是单交种,其植株形态、果穗外型、生育期等与普通玉米差别不大,常见的高淀粉玉米品种都是晚熟的马齿型。但高直链淀粉玉米品种中直链淀粉合成受复杂的基因型与环境互作的影响。增加直链淀粉含量,则要降低产量和其它农艺性状。高直链淀粉玉米育种中遇到的主要问题是淀粉总含量的减少、较高的水分含量和最终减产。目前,高直链淀粉玉米杂交种的产量低于普通玉米和糯玉米杂交种的产量,仅为普通玉米的65%~75%。混合型高淀粉玉米在产量水平与普通玉米相当。

1.4高淀粉玉米的经济价值

玉米是制造淀粉的重要原料之一,高淀粉玉米具有下述特点:(1)玉米淀粉的质量好;(2)玉米籽粒中淀粉含量高,在相同的加工条件下,出粉率可高2%~4%;(3)玉米综合利用的潜力较大,加工玉米淀粉后的废料可提取玉米油、玉米蛋白粉、胚芽饼和粗饲料,几乎玉米产品的 99%都可以得到利用。玉米淀粉是世界淀粉产量最高的一种,全世界淀粉产量约1100万吨,而玉米淀粉高达900万吨左右,占淀粉总产量的82%。

2.国内外高淀粉玉米应用概况

玉米淀粉是玉米加工的初级产品,是淀粉中最主要的品种。玉米原料丰富、价格便宜,而且100公斤玉米除可制得淀粉66公斤外,还可得到副产品:含60%蛋白质的玉米蛋白粉6.3公斤、玉米油2.7公斤、含21%蛋白质的纤维饲料23公斤。目前世界玉米淀粉产量约为3700万吨,占淀粉总产量的81%。其余900万吨为木薯、小麦、土豆等淀粉。淀粉的用途十分广泛。除可直接使用外,还可加工成各种变性淀粉、水解产品等。淀粉制成的食品如粉丝、粉条等可以直接食用。淀粉作为原料可应用于方便面、火腿肠、冰淇淋等食品和可降解塑料制品中。作为发酵原料用于淀粉糖、氨基酸、酒精、抗菌素、味精等产品的生产。淀粉也可以加工成变性淀粉,广泛应用于造纸、纺织、食品、铸造、医药、建筑、石油钻井、选矿等领域。据调查,全球以玉米淀粉为原料生产的工业制品达1000余种。美国称淀粉业为“朝阳工业”,其地位仅次于电子、汽车和冶金,其广泛用途与石油类产品相提并论。美国淀粉加工业95%的淀粉都是玉米淀粉。我国淀粉行业中90%的淀粉来自玉米。

玉米淀粉是玉米的初级产品,玉米淀粉在加工过程中可获得丰富的副产品,是重要的工业原料,用途很广,涉及到30多个领域,如食品、医疗、纺织、造纸、包装、石油、环保、光纤、高精度印刷线路板、电子芯片等行业。据分析每100kg玉米除可得到66kg玉米淀粉外,还可得到含60%蛋白质的玉米蛋白粉6.3kg、玉米油2.7kg和含21%蛋白质的纤维饲料23kg,其价格远远高于其主产品淀粉的价格。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淀粉的深加工快速发展,全国淀粉糖(包括山梨醇)总量从1995年的36.19万吨发展到1999年的101.84万吨,年递增率为29.52%;变性淀粉总产量从1995年的8.08万吨发展到1999年的16.45万吨,年递增率为19.45%;味精从1994年的39.7万吨发展到1999年的65万吨,年增长率为10.3%;酒精从1994年的170万吨发展到1999年的200万吨,年增长率为3.3%。因此,玉米淀粉生产工业在整个玉米加工业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对于搞好玉米深加工、转化和链式增值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混合型高淀粉玉米的选育工作目前已经取得明显进展,各地区都选育和审定了一批高淀粉品种在生产上推广应用。如吉林省四平农科所(1984)选育的高淀粉玉米杂交种四丹19号,粗淀粉含量为74.52%;长春市农科院(1986)选育的高淀粉长单26号,粗淀粉含量为76.8%;河南省农科院(1996)选育的豫玉19号,粗淀粉含量为74.2%;哲里木盟农业科学研究所(1991)育成的高淀粉玉米品种哲单14,粗淀粉含量为74.02%;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与四川省达州市农科所(2000)联合选育的达玉1号玉米单交种,粗淀粉含量达77.2%;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与杨凌秦丰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02)合作选育的玉米单交种秦单5号,粗淀粉含量达75.98%;河南省农科院粮作所(2001)育成的郑单18号品种,粗淀粉含量为74.2%;2002年通过该省审定的郑单21号,粗淀粉含量为75.87%;襄樊正大农业开发有限公司1997年组配的玉米杂交种正大199,2003 年通过天津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粗淀粉含量76.13 %。此外还有2003年通过国审的河北承德花泰专用玉米种子新技术开发有限责任公司选育的长城淀等等。这些高淀粉品种的育成,为高淀粉玉米实现产业化、专业化、优质化生产奠定了基础。

3.高淀粉玉米开发应用前景

篇6

关键词:区域;循环型社会;构建;实践模式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61(2007)03-0015-03

区域循环型社会的构建是一种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是一种物质不断循环利用、能源梯级利用、信息高效利用的基础上建立的新型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创新。所有的物质、能源、信息要在循环网络中得到合理利用,从而把以经济活动为主的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控制在最优的范围内。区域循环型社会的本质可以归纳为通过生态综合规划、改变和完善人类的活动模式,使相关个人、组织(家庭、企业、产业……)、区域间乃至在全球范围内形成能够共享资源、能源、信息和互换副产品的共生协作群落及单元,使进行某人类活动所需的物质和能量最优化(投入最小、产出最优、废弃最少、对自然的影响最小),产生的剩余物质和剩余能源能够成为进行另一人类活动所需的资源和能源,达到人类活动之间资源、能源的最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使各个层面的资源和能源在循环网络中得到永续利用和梯次利用,从而实现资源循环利用、能量梯级利用、信息高效利用的生态协调型活动模式。

1.区域循环型社会的构建思路

在区域内构建循环型社会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各层次的共同努力和长期奋斗,结合当地实际,我们认为有必要在以下六个方面进行重点突破:

1.1 按照循环经济理念,优化产业空间布局

各地区要按照循环经济理念,统筹布局产业带、园区、产业基地的具体方位,从大空间上构筑相互循环、上下链接的布局体系[1]。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园区等建设。以土地调控为主要手段,充分考虑企业之间的关联度,引导上下游产品的企业依次落地,形成资源循环利用的产业链。对入园企业提出土地、能源、水资源利用及污染物排放综合控制要求,建设集中供热和废弃物集中处置中心。

1.2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将其纳入循环经济轨道

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市场前景好的传统产业,按照循环经济的要求进行生态化改造。实现产业链的延伸,上下游产品的对接,内部结构合理、资源有效互补的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体系。对招商引资项目、入驻开发区或工业园区的企业,尽可能采用国内外先进的生产、环保技术,以循环经济理念指导项目的设计、建设、生产全过程。

1.3 建设废弃物综合利用基地

引导企业利用废弃物再生技术以及检测分析技术,重点对废旧塑编产品、废旧钢材、废旧轮胎、生活垃圾、冶炼废渣等进行再资源化利用。研制开发城市垃圾(弃土)无害化、资源化、消纳化处理技术及成套装备,利用城市生活垃圾(弃土)生产环保型烧结多孔砖和空心砌块。综合利用冶炼废渣,回收氧化锌、电解铟、电解镉、海绵铜、铅银砂等。

1.4 积极建设生态农业基地

大力推广农业废弃物(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等)的资源利用技术。建设以沼气为纽带的农村新能源工程。以沼气发酵为核心技术,因地制宜,推行“生态型”、“能源环保型”和“环保型”等工程模式,处理规模畜禽养殖场粪便污水。农村重点推广“猪―沼―作物”和“猪―沼―果(茶)”生态模式。利用生物发酵畜禽粪便技术,生产商品有机肥。加快机械化进程,推行秸秆直接还田。实施秸秆资源利用(如作为蘑菇培养基、沼化后的沼渣),实现秸秆间接还田[2]。

1.5 优化能源结构,大力发展新型能源

优化能源结构,大力发展新型能源,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鼓励发展风力发电。发展环保热电联产。积极推进国家确定的重点节能工程,抓好重点耗能行业和企业节能,推动新建住宅和公共建筑节能,引导公共、商业和民用节能。贯彻实施国家《关于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的指导意见》和《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1.6 大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提高已利用资源的利用效率。重点是加强土地、水、森林资源的综合利用和电力、化工、不锈钢等行业的能源、原材料消耗管理,努力提高资源的产出效益。强化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进一步强化建设项目用地控制指标管理,合理确定建设项目供地数量,建立土地出让合同履约管理机制,加强对建设项目用地供应后开发利用各环节的监督检查。提高城市建设用地效率。开展城市土地整顿,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的要求,加大城市内闲置土地的清理和处置力度,建立用地退出机制,腾出土地利用空间。提高工业用地产出率。积极鼓励零技改用地和厂房加层,引导和促进工业建设项目用地集约高效利用,提高工业用地投资强度。

2.区域循环型社会的构建模式

2.1 构建循环型工业体系

以产品结构的绿色化为核心,推动制造业优化升级。以具有比较优势的主导产品为重点,以产品生命周期全过程的资源使用和环境影响最小化为原则,大力开展产品的生态设计与研制开发,通过产品的绿色升级换代,突破绿色壁垒,提升区域工业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力。运用经济手段,引导产业关联的生态化转向,培育构筑规模布局合理、功能互补的生态工业园区体系,推进具有循环型工业特点的零排放工业示范园区建设;以冶金、建材、能源等产业为载体,大力发展具有废物吸纳作用的环境无害化、资源再生与循环利用产业,重点扶持有益于社会废弃物回收利用的非竞争性产业建设,改善提升工业系统的生态功能。

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工业生产的资源利用效率。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重点研究和开发生态工程技术、生物技术、纳米技术,提升工业的科技原创能力;大力扶持应用技术扩散和信息平台建设,促进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着力研制开发清洁生产技术,清洁能源与可再生能源技术,节能节水技术,无废少废工艺,废物再生循环利用技术以及先进的管理技术,提高技术进步对发展循环型工业的贡献率。

点面结合,重点突破。开展循环型工业示范区建设,大力发挥区域层次示范的综合效应,联动腹地,辐射周边。选择一批基础较好,有条件的城市、工业园区和企业,建设一批循环型工业基础设施,集中实施一批重点项目。

2.2 构建循环型农业体系

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促进农业向无害化方向发展。循环农业建设重要目标之一是农业生产过程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的无害化,循环农业采用环境友好型技术,按照无害化要求组织生产,引导农业产业结构向无害化方向调整。

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实现投入品的减量化。围绕投入品的生态化、无害化目标,加速投入品的减量与替代。实施化肥的减量与精量使用,用生物农药替代化学农药,以高效无害化配方饲料降低“畜产公害”,以可降解农用薄膜替代不可降解的塑料薄膜。

推广农业清洁生产模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广清洁生产有利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对于实现循环农业建设目标意义重大。

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农业生产的区域循环。循环农业既涉及种植业和养殖业,还涉及农产品加工业等多个领域。循环农业的重点应是加快农业生产经营及废弃物利用的专业化和规模化,促进企业间循环和区域间循环。

加强农业生产过程中资源的循环利用,逐步降低农业的各类污染。农业生产与加工中的废弃物是目前农业生产加工中最大的污染源之一。废弃物利用虽然取得一定进展,但还有很多废弃物未能利用或有效利用,远未达到循环农业建设的要求。

2.3 构建循环型服务业体系

构建资源共享平台,提升第三产业整体竞争力。构筑企业网络、电子政务、远程教育、电子商务、数字城市等信息平台,增强循环型信息资源对于物质资源的替代功能。整合现有物流资源,积极发展生态物流技术体系,推进发展生态物流产业。通过电话银行、网上银行、自助终端等多种形式,积极发展电子银行这一高效、便捷的现代化金融服务体系。

开展第三产业清洁生产,提高服务业环境管理水平。建立符合第三产业发展的清洁生产体系和绿色认证体系。积极配合旅游战略的实施,整合旅游资源,通过产品创新及提升配套能力和服务水平,推进旅游区生态环境建设。在生产、流通企业选用各类符合国家标准的可降解的环保型替代产品,积极推行可降解塑料袋或纸袋,生产销售绿色食品,建立绿色产品的原料生产基地,推行包装绿色化。

不断创新机制,做大、做强环境服务产业。通过机制创新、市场创新、技术创新,大力发展环保产业服务体系,并坚持社会化、企业化、市场化、产业化的原则,打破环保产业服务领域的垄断经营,放宽市场准入,引进竞争机制,鼓励服务企业优化组合,并推动建立以资金融通、工程建设、设施运营和技术咨询、信息服务、人才培训等为主要内容的环境服务体系,提高环境服务业在环保产业中的比重[3]。

2.4 构建“静脉”①产业体系②

在传统的经济运行模式中,经济活动的主体大都着眼于动脉产业,而忽视静脉产业的作用。在循环经济的运行中,静脉产业是与动脉产业同等重要的产业部门。经济结构中如果缺少了静脉产业,循环经济将无法实现“循环”,这也正是传统的直线型经济模式的弊端所在。因此,建立循环经济的过程,正是对市场结构中缺失的静脉产业部门的完善过程。

区域静脉产业的发展,必须建立在以下四项前提之上,即:存在大量的废弃物;废弃物具有有用的属性;有把废弃物再资源化的技术;存在着对再生品的需求[4]。在同时满足这些条件的基础上,与利用原生资源的成本相比,如果利用从废弃物再生的资源的成本低,而且能在一定时间内维持价格差,循环再利用就能充分发展,即静脉产业的运营就能得以实现。

静脉产业活动的四个主要阶段,决定了静脉产业可能存在四类不同的参与者③。静脉产业的运行主要包括废弃物回收、再资源化、最终处置和再生资源销售四个阶段。废弃物的收集运输与废弃物的排放过程对应,是静脉产业活动的开始[5]。再生处理是采用一定的技术手段,通过物理性、化学性的处理,从废弃物中回收物质和能源,实现物质的闭环循环的过程。最终处置不只是一般的“废弃”,而是在循环经济的框架下,基于保护环境、保护资源的目的,以最合理的方式处理废弃物中最终没有可能再利用的部分[6]。这一阶段也可以视为静脉产业的一个生产性过程,即提供了废弃物最终处置的服务。再生资源销售是指再生资源在资源市场上进行销售,从而输入到动脉体系中,再次成为生产的原材料或消费的商品的过程。再生资源作为静脉产业的“产品”,只有通过营销手段获得“利润”,静脉产业的经济价值才能真正得以实现,社会价值才能得到认可。从经济物质流的观点来看,废弃物的排放者和一般生产者内部对自身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再利用的部门也属于静脉系统的范畴,但由于其仅是动脉系统的延伸,没有围绕废弃物的处置和再生资源的销售产生市场关系,因此只能通称为动脉产业中的静脉部门,而不属于静脉产业的范畴。静脉市场④主要包括: (1)废弃物市场;(2)再生资源市场。

2.5 区域循环产业体系的整合

在区域层面上推行循环型产业发展模式,要建立促进区域循环型产业体系形成的法规制度。借鉴发达国家在区域及社会层面发展循环经济的经验,加快制定适宜本地发展区域循环型产业体系的法规,通过法规对发展循环经济以必要规制,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在区域循环型产业体系的建设中,继续探索新的循环型产业实践模式[7]。政府有关部门特别是环保部门要认真转变职能,为发展循环经济做好指导和服务工作;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推进区域循环型产业体系构建中的作用,以经济利益为纽带,使循环经济具体实践模式中的各个主体形成互补互动、共生共利的关系。

基金项目: 2007年度西南民族大学博士创新基金项目阶段研究成果。

注 释:

①日本学者后藤典弘指出:“物质来源于自然界,并经过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流向广大的消费者。将这样以生产为中心的流动,比喻成人体的‘动脉流’。大部分的物质通过社会消费,在经过一定时间后,会以原来的形态,或者改变的形态、状态,再次还原于自然界。这就是废弃物的物流。我们知道,废弃物处理由收运一中间处理一最终处置三个阶段组成。从物流的观点来看,在这三个阶段中的废弃物的物流,刚好是与第一、二、三产业的物流,即以消费为中心的情况是完全对称的。也就是说,在废弃物的物流过程中,收集、搬运与流通等第三产业逆对称,以分解为中心的中间处理与制造等第二产业逆对称,掩埋等最终处理与以从自然界中开采资源为中心的第一产业逆对称。消费后的废弃物的这种物流过程,比照在生产性的过程,被称为‘静脉流’。……对比生态系统的物质流,就可以理解‘环流(循环流动)’。”

② 聂永有.循环经济条件下的静脉产业发展探索.南方经济[J].2005,(12):95-97.

③ 日本学者吉野敏行认为:静脉产业的核心业务应该主要由“收运者”、“中间处理者”、“再生资源经营者”、“最终处理者”承担,四者之间形成与动脉系统中供应链关系一样的网链结构,共同完成静脉产业活动的全部过程,因此他们是静脉产业的主体。

④ 静脉产业围绕着如何处理废弃物这个问题开展产业活动,这样就出现了两种相关的“产品”,一是关于废弃物最终处置的各项服务,二是重新获得使用价值的再生资源。与此相对应,形成了以静脉产业为中心的“废弃物市场”和“再生资源市场”。在废弃物市场,排放者排放废弃物时向收运者支付排放费;收运者获得废弃物后,向最终处置者转移废弃物时也需要支付排放费,即废弃物的价格表现为“处理费用”,前一阶段的价格包含后一阶段的价格,静脉产业各主体之间表现的是排放者支付的排放费的分配关系。在再生资源市场,废弃物的有价属性在排放时即被市场所承认,与一般的商品一样,收运者向排放者支付收取费用(排放者的销售价格),转让时收取销售价格;再生资源经营者向再生资源利用的产业销售时同样要收取销售价格。即静脉产业主体之间表现的是再生资源的销售收入的分配关系。

参考文献:

[1]施正一.民族经济学教程(修订本)[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1:211-215.

[2]谭崇台.发展经济学的新发展[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668-670.

[3]诺思.经济史上的结构和变革[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54-55.

[4]毛如柏,冯之浚.论循环经济[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56-57.

[5]张坤.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3:87.

[6]冯之浚.循环经济导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160-162.

[7]马江.西部民族地区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4):151.

[8]马江.循环经济与西部地区发展[A].“APEC循环经济与中国西部大开发”会议论文集[C].2005:79-80.

篇7

一、绿色营销的兴起

随着新经济时代的发展,环境恶化,资源短缺,人炸和贫穷生态问题,使人类对环保意识的加强。一场绿色革命的浪潮正在席卷全球.“绿色”将成为一个主流,环保也将成为最为时尚的字眼。

绿色产品与传统产品相比,更符合保护人类生态和社会环境要求的产品与服务。绿色产品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称为“绝对绿色产品”,指具有改进人类环境条件的产品,例如用于清除污染的设备和净水,保健服务等,另一类称为“相对绿色产品”指那些可以降低对人类社会和环境的实际或潜在损害的产品,例如可降解塑料制品、再生纸等。

中国的中小企业应该适应新经济时代生态的需要,把“人类观念”、“明智的消费观念”和“生态准则观念”修正或取代传统的销售观念,以生态就为主题,把环境置于企业战略的核心,做好“绿色营销”。

二、新经济时代绿色营销新趋势

经济的发展,生态经济的兴起,绿色营销成为趋势,企业是实施绿色营销的主体,当然也是绿色的直接受益者。实施绿色营销能给企业带来多种功效,全面提高企业的综合实力。(1)加强企业的产品竞争

从国际市场来看,绿色商品的需求越来越大,人们不再迷恋受废水,废气,农药等污染的产品,崇尚自然、环保与健康的绿色产品成为消费时尚。由于环境因素在未来生产、管理、服务中的作用越来越大,“环境竞争力”将成为一种流行概念。可以推测,生产绿色产品,实施绿色营销,将成为企业获得长远发展、增强竞争力的重要选择。(2)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绿色产品由于具有较高技术含量和环保价值,有利消费者身心健康,因此能为企业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企业开发和生产绿色产品加大企业的成本,但由于其售价往往高出一般产品几倍甚至几十倍,因此能获得的经济效益也是可观的。比如产品电子化后,成本可能提高10%~25%,而售价却能提高80%~150%。可以预测,谁拥有先进的环保技术和环保产品,谁就能在国际市场竞争中赢得胜利。(3)绿色营销提高企业的形象绿色现象是企业整体现象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公众环保意识的增强,企业绿色形象的作用日益突出,它不仅给企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也使企业与社会公众保持良好的关系。实施绿色营销,是企业塑造绿色形象的基础,也是现代企业适应时代潮流的明智选择。在社会当中树立“绿色形象”,为企业在激烈的竞争面前赢得消费者的厚爱,并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和经营环境。(4)防范国际贸易的“绿色壁垒”所谓绿色壁垒就是国际贸易中,各国为了保护本国或居民的环境而对产品作了一些要求,这已经构成了国际市场上新的贸易保护网。作为我国企业,必须面对并且解决这一新课题。

三、中小企业该如何塑造绿色营销理念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企业经营要迎接绿色时代的挑战,必须树立绿色观念。没有观念上的变化,就不会有行动上变化。而绿色营销则要求企业以环保意识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目标,走绿色营销之路。那中小企业又该如何建立绿色营销理念呢?首先是树立社会责任观念。企业是社会责任问题从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在企业管理中得到重视,并逐渐成为企业营销的基本原则。绿色营销产生后,企业的社会责任观念成为绿色营销的显著特点之一。

其次是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了当代人类的有条永恒的原则,它要求社会的发展、经济的增长必须控制在自然环境和环境能够持久实现的范围内。

四、绿色营销的具体措施

传统的营销着重考虑企业、顾客和竞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这三者的相互关系称为“魔术三角形”。而绿色营销将重点转向企业和顾客、社会与环境之间产生影响的全部因素。例如,对外部因素的考察,绿色营销将顾客、竞争者同社会、自然环境等量齐观。可以说,绿色营销是以更广阔的视野进行的,因此更有时代性。要使中小企业真正的做好、做实绿色营销,就要做到以下的几点:1、收集营销信息

企业要根据营销环境,建立收集、储存、整理和分析的绿色营销信息系统,为企业展开绿色营销提供依据。信息包括绿色科技信息、绿色资源信息、绿色市场信息、绿色法规信息等。只有充分掌握和利用这些信息,企业才能有的放矢。

如就绿色资源信息来看,以电力和非燃料如天然气、甲醇和太阳等为能源的绿色汽车尤其是世界工业国家高度重视。法国的标志雪铁龙集团早在1989年就开始研制小型客货两用的电动车,同时批量生产电动轿车。美国、日本、意大利等国的汽车公司也在开发生产有液化石油气、电力、天然气、甲醇等作为燃料的轿车和卡车。2、确定营销目标

营销目标是营销过程的关键。企业营销目标确定后,企业的全部营销活动就该围绕企业营销目标进行。企业营销目标由销售收入目标、市场占有目标、销售盈利目标、企业形象目标等构成。企业营销目标作为企业整体经营目标似的组成部分,必须和企业的整体经营目标一致。并受社会和消费者需要制约。在绿色营销中,企业的营销目标要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向一致,符合环境保护的根本要求。3、研究市场情况

市场是企业生产和销售的出发点,企业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市场展开的,因此对市场和顾客实施研究进行正确分析,对于生产和销售决策的成败,非常重要。在绿色销售中,市场的变化受到环境保护的重大影响。例如,当饮用水的质量将严重影响到人们身体健康的这一科学知识在消费者普及后,纯净水行业就获得了生机。因此,在绿色营销过程的市场研究阶段,除了对人口、购买力和购买动机的分析外,还必须重视研究环境对于市场的影响力。4、制定营销策略和计划

营销计划是营销策略的实施方案。绿色营销过程中制定营销计划的过程与传统的营销过程是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在制定营销计划的时候应该以绿色化,主要的步骤如下首先评价营销目标,包括财力,战略,技术,企业环境和社会业绩目标。这也是绿色营销所特有的。其次,以市场进行定位,绿色营销过程要求以绿色思维观察企业的市场,这要求在市场研究中应加入顾客对于绿色的关注程度及问题对顾客购买行为的影响等。5、完善绿色营销中的组合策略

绿色营销策略是以绿色销售观念为出发点通过市场定位和产品定位,利用时机,正确用产品、价格、促销和渠道技术组合。绿色产品策略的内容包括绿色设计、包装与标志。

绿色设计要求产品在生产过程中采用清洁技术、无污染技术、降低资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在消费使用过程中,有利消费者的身心健康,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篇8

关键词:物流企业 负外部性 政府规制

物流产业是支撑现代经济和社会健康平稳运行的动脉型产业,在当代社会经济中发挥无以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是,由于物流产业在运作过程中所产生的诸如环境污染和交通事故等负外部性问题日益凸显,严重制约了我国社会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产与生活质量的改善。与此同时,受制于当前我国宏观经济发展阶段性目标的局限,我国物流产业系统的负外部性问题存在测量难、监管难和治理难的问题,由此产生了背离整个物流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趋势的市场不公平性问题。为此,政府必须站在全局的高度来对物流负外部性进行相应的政策引导和规制,以便实现物流产业健康发展和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双重目标。

物流生产及其负外部性

阿尔弗雷德・马歇尔(Alfred Marshall,1890)在《经济学原理》中首先提出外部性概念。随后,西方众多经济学家、法学家、管理学家对外部性投入了极大的研究热情,理论成果颇丰,角度不同,观点各异,至今对其定义仍然是一个难题。但是,对外部性问题的理解还是形成了大体一致的看法。经济学家认为,外部性主要是指在缺乏任何相关交易的情况下,一个经济主体对另一个经济主体的福利所造成的影响。更进一步地说,当存在外部性时,市场环境下各个经济主体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行为将无法导致社会福利最大,因此资源配置效率降低。从庇古的“公共产品最优提供模型”、奥尔森的“集体行动”的逻辑与困境,到科斯的“外部侵害”分析方法、诺斯的“搭便车”正外部性,不同的经济学家对外部性给出了不同的定义与解释,但归结起来无外乎两类:一类是从外部性的产生主体角度来定义。另一类是从外部性的接受主体来界定。

而从法律的角度来看,从经济主体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来看,外部性就不是一个过程而是一个结果,即权利义务的不对等导致利益的失衡。因此,负外部性就是指一个经济主体在行使自身权利时本该由自己承担的义务施加给其他经济主体。在目前的理论中,大多数学者认为负外部性的产生是市场失灵的具体表现,为国家的适度干预、政府的规则管控提供了相当好的前提条件。也就是说,一方面,企业生产都会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负外部性影响,而这种负外部性的存在,会导致市场失灵。另一方面,作为市场守夜人的政府不得不通过制定相关的规制措施使得企业的负外部性“内部化”。

众所周知,物流过程中存在诸多的负外部性表现,如运输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和噪声污染、物流商品存储中使用保鲜剂、干燥剂、杀虫剂等化学药品,不可降解塑料袋、纸盒、透明胶等包装材料的滥用或过度重复包装等等。物流过程中的这些负外部性,会造成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造成自然资源的浪费,影响可持续发展,形成代际外部不经济等问题。“特别是各类波及范围广、影响时间长、损失格外大的公害事件不断发生,外部性环境问题频频困扰各国政府和居民”(黄寰等,2011)。因此,为了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长远利益,政府必须站在全局的高度对市场中的经济主体进行一定程度的管制或者规制。卡恩(Kahn,1970)指出,“管制的本质是以政府指令替代竞争,以此作为基本的制度安排来实现良好的经济绩效”。而丹尼尔・F・史普博(Daniel F.Spulber,1999)则将管制定义为:“管制是由行政机构制定并执行的直接干预市场配置机制或间接改变企业和消费者的供需决策的一般规则或特殊行为”。赵晓兵(1999)总结了污染外部性的内部化问题,并认为基于市场的经济激励,充分运用价格机制是最有发展前景的一种手段。赵伟滨、卜伟(2006)从企业绿色物流问题切入探讨了外部性内部化问题,认为政府需要加强干预并扶持绿色物流业的发展。叶伟媛(2009)则从法律政策、行政干预、税收补贴、排污权交易制度及道德约束等角度,探讨了物流负外部性问题的解决思路。

根据富兰克・奈特(Frank Hyneman Knight,1924)的观点,物流企业产生“负外部性”的根源在于各级政府缺乏对于该物流企业所享有的稀缺性物流资源的产权的清晰界定,从而使得该企业在滥用社会稀缺资源的同时却并未为此支付相应的对价,从而使得负外部性风险暴露。随着我国宏观经济的迅猛发展,社会群体的生态环保观念日益增强。但是,由于在完全市场竞争条件下,多数物流企业在企业利润率最优化目标的导向下,不愿意牺牲短期利益来弥补由社会所承担的负外部性损益。我国学者对企业负外部性的研究,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林成(2011)认为,马歇尔、庇古、科斯和布坎南是外部性理论发展进程中的四块里程碑;庇古与科斯的外部性政策具有内在一致性;“市场失灵一政府规制一政府失灵一放松规制”是外部性政策演进的内在逻辑;市场调节与政府规制的功能互补是外部性政策的新视角。

综上所述,物流产业的负外部性系指在物流企业从事物流生产或消费活动中,附带产生了对本企业以外的环境或其他社会成员产生的额外成本,并且施加这一影响的物流企业并未向受到该企业负面影响的自然环境或其他社会成员支付相应的代价的一种状态。此时,该物流企业的边际私人成本小于其应当支付的边际社会成本。

物流企业负外部性风险的分析

经济学的外部性理论认为,市场经济中的经济决策主体通常通过对企业边际成本与边际收益进行比较来作出决策。如果给他人带来的是福利损失(成本),可称之为负外部性(唐跃军等,2010)。相关研究标明,在政府管制前提下,企业是否实施绿色物流及实施的力度与政府采取的规制措施和规制力度有关。而物流企业在实际业务运作中所产生的社会边际成本与其物流企业边际成本以及社会边际收益与其物流企业边际收益之间并不对等。这就导致物流企业运营决策所引致的物流企业利润水平与其引致的地区生产总值的增加值之间的不对等。根据物流企业属性及其经营决策内容的差异,物流企业决策的外部性可以分为正外部性与负外部性,因此,物流企业应当承担负外部性风险主要涉及时间外部性和空间外部性两大方面。

(一)物流企业的时间负外部性分析

物流企业的时间负外部性系指从时间层面而言,在物流活动中各个行为主体的活动未能充分实现对物流相关资源的高效利用效果,从而背离了物流相关资源在代际间的公平配置目标。物流活动中各物流企业应当本着对后代人的可持续生产与生活负责任的态度来设计其物流运作方案,以充分降低其行为对后代人的生存与发展的不利影响。但在物流活动实践中,物流企业对负外部性的管控措施主要在资源投入总量与投入方式、物流运作模式选择、物流产品与服务消费模式的实施效能等方面着手。而当前物流企业在作出上述决策时主要以本企业的资产净利率为主要决策依据,普遍忽视确立以企业经营目标与生态环境相容为企业运营目标的意识和行动。当前物流企业决策层缺乏在逆向物流与绿色物流领域的投资能动性,忽视对业务部门进行包括不可再生资源在内的物流资源的回收与利用率的切实考核措施,从而导致企业难以达成对物流相关资源的代际公平配置目标。

(二)物流企业的空间负外部性分析

物流企业的空间负外部性系指从空间层面而言,物流活动中的各行为主体的活动对于区域内及区域外的行为主体的福利水平造成的压力。在物流活动实践中,物流产业链上下游的制造商、分销商及零售商的业务活动会导致其他物流活动相对人及物流产业链之外的企业或个人的福利水平的降低。物流企业的物流活动具有显著的跨地域性特征,这使得物流企业的空间负外部性较为容易在其物流业务覆盖地域范围内扩散。物流企业的运营内部收益却直接由该企业股东及其员工分享,其运营外部收益则主要通过税收的形式流向企业所在地的地方政府。在同一时间尺度内,物流活动的成本及其利润由不同地域的行为主体来承担或享有,这显然增进了制造负外部性的物流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因此,有必要引入政府力量来对制造负外部性的物流企业的负外部性予以规制,以有效提升宏观物流市场的资源利用效率。

政府管制物流企业负外部性的策略

无论是科斯提出的产权界定,还是斯蒂格里茨提出政府规制,其基本观点都肯定了政府干预在控制外部性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政府干预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设定相关制度。制度是对主体行为和调整主体间关系的一整套有关权利义务的规则体系。“换言之,制度通过对主体权利与义务的明确界定,规定了各种情形下主体的权利空间和利益限度,为主体提供了何者可为、何者不可为的信息和预期,同时也决定了个人所拥有的基本权利和应承担的义务以及对社会利益的分享”(施惠玲,2003)。为此,政府应当积极作为地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来促使物流企业主动承担本应由企业承担的负外部性损益,从而实现企业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一)规制物流企业负外部性的政府产业政策

第一,规制物流企业负外部性的政府产业政策的制定依据。地方政府应当主导建立针对物流活动的生态补偿机制,有效填补市场机制失灵条件下的物流负外部性成本控制,促进低碳物流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建立有效的物流活动生态补偿机制,将有助于弥补物流企业为积极治理负外部性问题而额外支付的成本,激励物流企业积极投资治理外部环境,确保绿色物流企业所获环境效益高于怠于治理外部性的物流企业的经济效益。地方政府应当通过加快物流产业示范园区的方式,促使物流企业以产业集聚的形式形成有效的市场竞争。通过建设物流产业示范园的方式,有助于为物流企业治理企业负外部性问题提供学习模板,并且有利于园区内物流企业整合治理负外部性的资金实力和信息资源,共同促进低碳高效的绿色物流循环系统的建设。

第二,规制物流企业负外部性的政府产业政策的具体措施。首先,政府应当重视绿色物流产业发展对宏观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的推动作用,制定绿色物流产业建设战略规划,加大在绿色物流产业技术研发领域的资金预算投入。地方政府可制定绿色物流产业技术研发目标,有效分配绿色物流产业技术研发预算配套资金。地方政府应当重点关注对物流产业污染预防技术的研发,并积极鼓励国际产业资本参与我国的绿色物流产业技术研发项目,大力吸引绿色物流产业领域的高新技术投资项目。地方政府应当从财政资金拨付固定比例资助重大绿色物流产业技术研发项目及其产业化进程。对于具有突出社会效益的绿色物流产业技术项目,各地政府应为其提供经营场所、项目审批等方面的便利,以有效扶持大批中小型绿色物流创新型企业,并起到向其他物流企业树立绿色物流产业技术示范的效应。其次,政府应当重视通过绿色产业补贴的方式促进绿色物流产业的稳健发展。由于绿色物流企业给区域经济带来的外部溢出效应难以在市场条件下获得充分补偿。为此,从践行社会经济公平正义的角度来分析,地方政府应当对实施绿色物流技术的企业提供必要的财政补贴政策,以有效弥补绿色物流企业在绿色物流设施与设备投资领域的外部溢出效益所导致的物流企业的收益减少。政府的可行选择是给予那些积极使用先进环保技术及绿色物流设施与设备的物流企业以固定资产购置差价补贴、信贷贴息优惠政策、加速折旧会计政策等产业政策支持。

(二)规制物流企业负外部性的政府税收政策

政府税务部门应当强化针对物流企业负外部性治理的税收政策措施,通过对物流企业的污染排放行为加大征税力度,给予绿色物流活动以税收优惠的方式,激发物流企业采取绿色环保经营模式的积极性。为此,政府税收政策对物流企业负外部性的规制主要存在于两个方面:

第一,规制物流企业负外部性的政府税收政策的制定依据。从政府角度而言,政府若放任负外部性较强的物流企业的经营行为,将导致该物流企业内部运营成本低于社会所承担的外部性成本,进而使得该类企业的物流服务价格低于那些承担物流活动负外部性的物流企业的服务价格。制造负外部性但却并不承担其后果的物流企业应当接受高税率的惩处,以使得该企业与勇于承担物流活动负外部性的物流企业能够在公正的市场平台展开公平竞争。政府税务部门通过税收政策调整的方式来治理物流企业的负外部性问题的目的并非增加税源,而应当定位为激励物流企业采取措施促使企业的物流活动负外部性成本的内部化。在政府税务部门征收环境税的情形下,物流企业若坚持传统生产运营模式,将承担较高的税收负担,从而降低其权益净利率水平。因此物流企业有较强的动机朝着政府税务部门的税收政策调整导向行事,通过投资环境治理的方式促使外部成本内部化,以有效增进企业和社会效益。

第二,规制物流企业负外部性的政府税收政策的具体措施。鉴于物流企业负外部性的测度难度较大,立法部门应当结合我国税制现状来完善既有税收制度,调整税收优惠政策,并开征新型环保税种,从税制系统层面给出治理物流企业负外部性的一揽子税务解决方案。其一,税务部门应当配合立法部门调研资源税对物流企业施加的间接税负水平,在资源开采者获得合理投资回报和物流企业承担应有资源税税负水平之间寻求二者利益均衡点,并据此调高物流企业承担的资源税税负水平。高资源税税负压力增加了高资源消耗物流企业的税收负担,间接提升物流企业投资绿色物流项目的收益率水平。其二,税务部门应针对不同类型的物流企业分别采取多元化税收优惠政策,全面促进物流产业结构调整与绿色物流事业的推进。具体而言,税务部门应顺应物流行业营业税改增值税的政策潮流,对于在消尘、二氧化碳减排等领域的物流设施与设备等固定资产投资给予一次性进项税额抵扣的优惠政策。此举既有助于环保性物流设施与设备生产企业和物流企业的良性互动,又给区域环保事业带来较强的正面示范效应。

(三)规制物流企业负外部性的政府采购政策

政府采购是国家公共财政的重要内容,是现代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政府干预经济的有力政策性工具。各级政府可以通过制定有效的政府采购政策的方式来推动物流企业积极采取环保策略,进而有效克服物流企业的负外部性问题。

其一,各级政府采购政策对物流企业负外部性的规制有助于树立政府以社会公众利益为执政之本的良好形象,这是由政府采购内生的公共服务属性所决定的。各级政府在采购物流服务时,需树立节约资源及保护环境的基本采购理念,通过采购环保与节能型物流服务的方式来间接促使物流企业淘汰高耗能、高污染和低效率的物流产能。在市场经济机制条件下,物流企业通常偏好于追逐内部利润最优化目标,忽视物流活动所造成的外部负效应的影响,从而降低物流企业在绿色物流设施与设备领域的投资力度。各级政府通过积极采购绿色物流服务产品的方式,形成对物流企业的绿色物流服务业务的实质性补贴效果,从而间接激励物流企业在绿色物流设施与设备领域的投资积极性。

其二,政府在实施规制物流企业负外部性的采购政策时应采取综合式采购方式,以有效达成政府采购这一复杂系统工程目标。政府在采购过程中应对物流服务供应商进行全程资质审核,以参与政府采购交易资质限制的方式来敦促物流企业重视节能与环保技术的应用与相关资产投资。立法当局应当制定绿色物流供应商资格合格法;政府可据此制定针对物流负外部性的评审体系,并依据资质评审结果给出不合格物流供应商的负面清单。政府通过深入审查和测评,将部分背离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物流供应商纳入政府采购负面清单。为确保政府采购政策对高负外部性的物流企业的规制效能,政府应完善制定和实施不合格物流供应商的负面清单的评估方法和流程设计,并设计针对被列入政府采购负面清单的不合格物流供应商的退出负面清单机制,以敦促此类不合格物流企业通过自我完善机制来改善其负外部性危害。由于物流服务内容的差异性,政府难以真实、准确、有效的将各类物流服务活动纳入到政府制定的规制物流活动负外部性的负面清单的有效监控下。因此,在实施规制物流活动负外部性的负面清单时,政府应有效规范负面清单的操作业务流程,并强化对负面清单操作全程的风险监控,以防止规制物流活动负外部性的负面清单退化演变为市场歧视清单和滋生腐败清单。政府亦须清晰界定负面清单的行政行为边界,以有效发挥物流市场自发性调控机制,充分激活物流市场的自身净化功能对物流负外部性的规制。

参考文献:

1.黄寰,罗子欣.对控制企业负外部性的思考[J].社会科学家,2011(3)

2.Kahn,A.E. The Economics Regulation: Principles and Institutions[M].NewYork: Wiley, 1970:20.

3.丹尼尔・F・史普博著.余晖,何帆,钱家骏,周维富译.管制与市场[M].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4.赵晓兵.污染外部性的内部化问题[J].南开经济研究,1999(4)

5.赵伟滨,卜伟.企业绿色物流的外部性内部化[J].综合运输,2006(5)

6.叶伟媛.物流活动负外部性分析及解决思路[J].商业时代,2009(9)

7.Frank Hyneman Knight. Some Fallacies in the Interpretation of Social Cost[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24,(38)

8.林成.从市场失灵到政府失灵―外部性理论及其政策的演进[M].吉林大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