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的本质范文

时间:2023-12-26 18:07: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智慧城市的本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智慧城市的本质

篇1

[关键词]智慧城市;信息化;基本思路

中图分类号:F29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26-0326-01

1 智慧城市是城市的科学发展

随着城市不断发展和城市信息化建设的不断完善,尽管智慧城市概念至今仍然有很多模糊不清的地方,并引发了无数的争论。但不能忽视的是,智慧城市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接受,从搜索引擎带来的数据上看,智慧城市不仅被热议,甚至成为城市间较量的焦点。今天研究智慧城市的目的是为了找到提高城市竞争力的方法。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城市发展遇到了很多问题,光靠硬资产是解决不了的,所以就有了软资产的概念。软资产是指信息交流质量、使用水平、便捷性程度和生产机制。城市软实力和硬实力要协调发展,这样才能确保智慧城市建设的正常进行。所以,智慧城市发展自身不是技术驱动而是城市建设驱动,我们不能将任何技术要素或指标来形容智慧城市,要从效益和实际情况来考虑,越想接近智慧城市建设目标,就要越契合城市需求,智慧城市建设最本质要求就是充分利用科学技术,通过信息化技术和工具来推动城市向文明科学的方向发展。因此,建立智慧城市并非将云计算、大数据和互联网等技术简单堆叠,这里的指挥包括很多方面,从个体角度来看,与每个人先天后天的教育、经验和经历等都息息相关;而对于组织或机构来说,影响因素会更多。所以,信息技术不是决定是否指挥的唯一要素。但不能否认的是在当今信息时代背景下,信息技术对建设智慧城市有非常关键的作用。以信息化视角来分析,智慧是会受到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对信息知识和数据的掌握程度,以及对信息、知识和数据的决策能力等多方面的影响,而为了推动城市向科学化、智慧的方向发展,就必须依靠创新和信息化技术、理念和方法,这也是信息时代背景下城市发展的目标。

2 智慧城市是城市信息化向高端的发展

回顾过去六十几年信息化的发展,可以大致分成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数字化的阶段,第二个是网络化的阶段,第三个是智能化的阶段。这三个智能的阶段跟城市信息化的发展是完全对应的:数字化的时候,提倡的是建立数字城市;到网络化的时候要建立的是城域网、无线城市;到智能化的阶段,大家就提出来建设智慧城市。因此城市信息化发展脚步从未停止,而且在不断向前发展。这个发展过程不能太快或是跳跃性太强,需要循序渐进稳定的发展。智慧城市的发展是从数字化、网络化到智能化发展的过程。在我国不同城市中,信息化发展水平差异性较大,所以智慧城市发展的方式和手段也有所差异。城市要结合自身地域特点和实际发展情况选择发展方式,尽量处理城市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问题,这也是智慧发展的基本原则。建设智慧城市包含丰富多彩的内容,随着目前信息社会和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人类文明脚步也在不断加快,智慧城市内涵已经上升到更高层次的水平。要从智慧的移动、民众、环境、经济、治理和生活这个六个方面来考虑。而这六个方面也正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六个维度,从这六个维度进行考虑,城市智能化发展所包含的内容就更加丰富多彩了,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也成为不断发展、持续性的过程。

3 建设智慧城市的基本思路

搞清楚智慧城市发展的驱动因素和所处阶段,就需要思考建设的思路。在建设智慧城市的时候不妨从二维的框架来考虑,从技术维度可以从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移动的角度考虑环境、民众、生活、治理等等,按这个维度来思考城市里最紧迫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书记和市长关心的问题是什么?这才是今天研究智慧城市所要考虑的问题。从项目角度上来看,智慧城市具有4个比较明显的特点:第一,科技含量高,特别是利用商务智能软件解决各种业务和问题,这是目前大部分城市都无法实现的;第二,项目投资广泛且金额较大,智慧城市建设要包含方方面面,所以广泛的领域、业务和部门才能构成智能化城市,因此无论是人力、物力还是财力投资都比较大;第三,项目成功率或成熟性偏低。项目在完成建设后正式开始应用,是否能够充分体现其智能化水平,这是当下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第四,建设周期很长且具有较强试探性。我国城市交通工程在快速发展,我们就以智能交通为研究对象,虽然有些城市交通建设的很好,但在有限条件下仍然存在一些需要解决难题,如果要实现智能交通的建设还相差甚远,将所有影响因素综合起来进行考虑,在以后城市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要更加谨慎全面的思考。总之,对于所有城市来说,建设智慧城市都要重视三点:第一目标要远大,第二起步要稳健、第三要快速发展。目标要远大是指城市的网络化和数字化发展与智慧城市发展是有差距的,要将这种差距的原因寻找出来,并对其进行深入研究,最后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为建设智慧城市制定远大目标,并将远大目标分割为阶段性目标逐一实现,同时还要进行智慧城市发展整体规划,也就是智慧城市建设蓝图。智慧城市整体规划的目标和内容是明确具体的,不是概念化或模糊性的;而且要以深远的眼光进行规划;要有充分的想象力和观察力。起步要稳健主要是指刚起步时要先逐渐实现比较容易或小的目标,保证智慧城市建设起步阶段的顺利。城市网络化和数字化发展已经基本成熟,从这两个角度来开始智慧城市建设,能够尽可能降低风险提高成功率。并且要高度重视智能化项目对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要以需求最大的项目为主,对一些锦上添花的项目严格审核、评估和控制。如果智能化工程规模大且即将开始施行,应该尽量将大工程分解为多个小工程,这样分阶段实施会更有秩序。而且能够在实践中获得更多的经验教训,从最基本的开始实施,能够提升工程建设成功率,更容易获取民众与社会支持和信任。快速发展是在已经有丰富经验和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尽可能加快发展速度,尽量在最短时间内实现项目的所有效益。这样,不仅能让民众更快的享受智慧城市建设带来的便利和利益;也能通过智慧城市建设影响的扩大,来获取政府更大的支撑。负责建设智慧城市的技术人员、领导阶层和管理人员都要明确认识,不能将建设智慧城市当做一项消耗战或是拉锯战,虽然智慧城市建设工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但是在实际的项目建设过程中,要寻找到突破口来提升效率和质量,稳定的获取阶段性胜利,然后实现最终目标。智慧城市建设应该以短期获取小成果,年度获取大进展为建设准则。

4 结语

建设智慧城市最基本的任务就是信息化系统建设,保证城市的“智慧”,还要重视城市副产品的发展,也就是在建设智慧城市的过程中,推动新兴产业、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这是加快城市发展的必要任务,同时也为城市新兴产业和信息产业提供更多发展机会。这个“副产品”在某些情况下,甚至会变成智慧城市建设的主要成就之一,不可忽视。

参考文献

[1] 徐琴.城市价值观和人类社会发展观的对应演进――兼论可持续的城市发展战略[J].未来与发展.2013(06).

[2] 赵大鹏,张锐昕.基于战略管理理论的智慧城市建设过程管理模式研究[J].电子政务.2012(11).

[3] 尚进.从“社会-科技”角度看智慧城市建设的实质与创新[J].中国信息界.2012(09).

篇2

关键词:施工企业;成本控制;会计

施工企业中的成本控制,指的是施工企业对其经营和管理过程中产生的费用,利用会计预算、计划、比较、控制以及核算等手段实施科学、合理的规划,是一门减少企业运营管理成本为主要目的的财务管理工作。在实施施工企业成本控制的工作中,不仅仅是能够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与此同时还可以增强企业财务管理层次的首要方式。而会计在施工企业的成本控制中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一、施工企业成本控制的特点

1.原材料成本控制较难。在施工企业的项目工程中,原材料成本是贯穿整个工程成本中所占用的比例为60%,更有个别工程为70%的。所以,对于原材料成本的控制是非常关键的。尽管一些施工企业建立了相关原材料节约机制,然而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需要依据规章制度来实施是不太现实的,这样就致使施工项目原材料的出库和入库的记录并不完善,手续不够完善。所包含的一部分材料是无法获得高效的运用的,更无法合理的控制好材料成本,致使原材料的额外浪费,扩大了施工企业的运营经费。2.质量和工期成本控制不易。一些施工企业过于重视施工质量,而忽略了项目的成本造价,或一个劲的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项目质量。过于重视施工质量,尽管能够可提升工程质量,但是也加大了施工成本,无法获得较好的经利益。一个劲的追求经济利益,也会加大额外的质量成本费用,对于公司中的良好形象难以进行设立。不同的施工项目都有着工期的需要,所以,要确定好工期才可以防止有额外的费用的支出。因此,会计在工程项目中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效果。

二、会计在施工企业成本控制中的好处

1.会计能够使得施工项目的责、权、利相互结合。紧跟着建筑行业的不停发展,建筑工程项目也逐渐变成现代化的模式。因此,施工企业如果想实施企业的成本控制,实现公司价值最大化的目标,单单依赖于公司内部的领导层是不足的。而把会计的影响作用和成本控制互相结合中,利用建立的责任会计和施工中心对公司的责、权、利做出确定的界限,需要严格依据以权利定责任、以实现责任的程度定效益的原则,使得利益和责任互相挂钩,这样不单单能够调动企业员工中的工作主动性,还可以高效的把控住企业成本,实现最大化企业价值的目标。2.把责任会计运用到施工企业的成本控制能够建立起准确的成本节约理念。在施工企业实施责任会计体系,需要建立起责任成本体制,这样是有助于公司员工建立起下述的两种理念:(1)多劳多得的理念。在公司内部实施责任会计管理机制,丢弃原先的工资制,使得公司人员能够建立起一种若想多拿工资就要为公司作出对应的劳动思想。(2)成本节约就可以多获得高工资的理念。在公司内部实施责任会计管理机制,首先要做的就是改变员工作人员中觉得节约成本是管理层的事的理念,加大对企业内部成本管理考核系统的设立,加大公司的每个员工都是主人翁的观念,从源头上确保企业成本上的节约。

三、施工企业成本控制中会计的作用

1.会计是施工企业实施项目成本核算的关键。在施工企业项目管理中,会计工作在整个过程都是非常重要的。在一定程度上,对成本的控制起着一定的作用。在许多的工作中,会计能够依据所要进行建设的项目和有关资料实施对比分析,其中包含了定性的分析以及定量比较等,获得有用的分析结果后,再让施工企业中的财务部门实施核查。会计分析所需的有关数据以及资料,相较于财务管理环节来说都是其中非常关键的影响作用,能够协助其深入把握建立项目,从而对施工公司中的项目进行投入和实施合理地控制,在最大水平上降低不必要的支出,节省其建设成本,这样可以更好更快的健全企业建设目前,达成公司的健康发展。2.会计在施工企业成本控制中起着重要的监督作用。在新时代的环境影响下,唯有确保企业决策中的准确性,才可以使公司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谋得一席位置,且在竞争中达成健康稳定的发展。所以,为了可以达成对企业不同项目投资中的高效监督和管理,一定要实施会计约束体制,且发挥出会计的监督作用。会计可以对施工企业的成本投入实施较为合理的比较、分析以及预测等。这就可以为企业的发展带来了合理的信息源当作依据,进而使企业在成本投入层面可以正确地把握住数量,且以此作为根据,加大对投资项目的监督,且采用相应的对策对整个过程实施科学有效地把控,防止产生成本投入过大、资金浪费或其他不好的状况。3.会计是提升材料管理的关键部分。在施工企业的项目建设中,材料的投入使用是比较大的,在公司的成本投入中占有的比例为百分之六十。在一些工程中,材料的投入已经占到了百分之七十。所以,要扩大对项目成本的把控就需要加大对材料的管理。施工企业中标后,第一,要对企业内部的会计项目实施一定成本的预测、比较和核算,对材料的采购实施细致的规划以及预算,建立出采购中的明细表和成本的预算表。相较于材料采购的整个过程,公司需要安排专门的监督人员实施全方位的监督和审查工作,确保材料价格中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且确保材料质量能够符合标准的规范和要求,避免产生价格高质量差的状况,且降低因为材料的不合格而导致的浪费。与此同时,要对材料的用量程度实施把握,来防止产生材料堆积和浪费的现象。

四、施工企业成本控制中会计的具体作用

1.建立责任会计体制,加大企业内部成本控制成效。公司建立责任会计体制,能够使得不同部门之间的职责获得科学合理的划分,且明确出权利的范围,能够加大施工企业中内部成本控制的成效。如果成本投入较高超出预算额度时,就要防止在成本控制中所产生的问题,不同成本控制单位间互相推卸责任的状况,利用责任实施明确,降低不必要的成本支出。除此之外,要依据施工企业中的内部具体状况,且结合企业中发展战略,科学划分公司的责任关键,把责任、权利以及利益结合,对部门单位实施合理的编制。2.会计负责成本的预算和分解。会计在施工企业成本控制中的主要工作分成预算和分解这两个部分。施工企业中的成本预算主要指的是对企业项目建设成本的核算。在财务管理的过程中,对成本控制带来科学合理的根据,与此同时,这也是作为企业对会计实施核算的一项主要根据。会计对成本分解指的是对企业的生产运营和管理总成本的分解,进行分解后可以对成本控制实施监督管理。在一般情形下,把其分为企业合同成本以及毛利这两个环节。会计实施成本控制,能够在最大化水平上简化成本控制中的步骤,使得施工企业对成本的控制目标得到进一步的加强,进而提升企业中的成本控制层次。

五、结语

总而言之,在市场竞争下,施工企业的原材料价格和人力资源费用等方面都上涨了不少,所以,施工企业成本控制中的会计作用是非常关键的,而主要的作用是:会计是施工企业实施项目成本核算的关键,会计在施工企业成本控制中起着重要的监督作用以及会计是提升材料管理的关键部分这三个方面。对于一个施工企业而言,强化运营成本,是具有持续性的发展作用。企业需要关注会计在施工企业成本控制中的核心影响,且采用相应的对策,加大会计和企业间的部门单位合作,进而发挥相应的作用,减少运营管理成本,达成企业健康发展的目的。

作者:陈眉静 单位:四川楚润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白兰新.探析会计在施工企业成本控制中的作用[J].中国外资,2013,02:40-41.

篇3

[关键词] 施工企业;成本控制;管理措施

一、成本控制关键问题及分析

(1)项目决策阶段不重视成本的控制。在项目建设的各阶段中,投资决策阶段影响成本的程度最高,达到80%~90%,而这一阶段的耗资只约占总投资的0.5%~3%。发达国家对投资决策阶段成本的控制十分重视,不惜下重本进行投资决策阶段的成本研究,作出比较准确的成本。缺乏建设前期确定成本的有效依据,只能依据专家、决策者凭借自己的经验和借鉴已完成的项目的成本进行估算。(2)设计阶段的成本随意性大。设计是工程建设和投资控制的关键,是全过程造价控制的重点。一个项目的设计优劣对于成本的影响高达75%以上,直接影响工程投资和工期长短。但大部分设计人员对工程项目的技术与经济深入分析的不多,在设计中重技术轻经济,认为自己只要按设计任务书的有关规定进行设计就行了,至于成本方面的问题那是造价师(预算员)的事,经济技术人员与设计人员没有紧密合作\各做各的事,缺乏沟通,设计造价超标也没有采取相应的措施,责、权、利不明晰,设计阶段成本管理积极性不高,造成设计与造价控制脱节的现象,以致无法通过优化设计方案来控制总造价。(3)施工阶段对成本把关不严。设计变更和工程签证,经常出现施工单位为了自身的利益,在施工过程中想方设法、巧立名目增加签证及设计变更和以少报多,遇到问题不及时解决,结算时候搞突击,以获得额外的收入。(4)工程竣工结算阶段缺乏对成本的有效控制。施工单位普遍存在高估冒算,高套定额单价,高套取费用标准等提高成本的现象。

二、建筑工程成本控制的内容

(1)投资决策阶段。在建设项目投资决策阶段。影响成本的主要因素有项目规模,建设标准水平,建设地区和建设地点的选择,工程技术方案的确定和资金筹集情况等。这些因素对建设成本以及项目建成投产后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决定性的影响。投资决策阶段是控制成本的重要阶段。(2)设计阶段。一个工程项目的初步设计确定以后。工程项目涉及到的许多内容如:工程规模、结构形式、工艺要求甚至建筑材料、设备型号与数量等都已初步确定,建设项目在经济上是否合理。(3)招投标阶段。应加强对招标文件的编制管理,做到文字表述严密、准确,由专职造价工程师参与审定其中的造价条款。通过正当的招投标过程,使承包方的价格合理可靠。避免出现压价中标、施工过程中偷工减料、停工扯皮等现象。最后,招投标结束后,在与中标单位签订施工合同时,应加强对合同的签订管理。维护和保障合同双方的权益并有效地控制成本。(4)施工阶段。施工阶段是实行建设工程价值的主要阶段,也是资金投入最大的阶段。业主在施工阶段成本控制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工程付款控制、工程变更费用控制、预防并处理好费用索赔、挖掘节约成本潜力来实现实际发生费用不超过计划投资。施工阶段成本控制的工作内容包括组织、经济、技术等多方面的内容。

三、加强成本控制的措施

(1)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在建设项目的实施中建设单位是整个建设成本管理工作的至关重要一环,建设项目实行法人责任制后,由项目法人对项目的策划,资金筹措、建设实施、生产经营、债务偿还和资产的保值增值实行全过程负责,建设项目在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经批准全下式成立项目法人,项目法人享有充分的投资决策权,也要承担相应的投资风险责任,无论是政府投资还是企业投资的项目,都必须建立在科学评估和论证的基础上。(2)强化工程设计的管理。采取招标或竞选方案的方式择优确定设计单位促使单位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在工程设计方案上巧思妙想、新颖独特,在降低成本上动脑筋,保证在设计阶段将成本控制在合理的水平上。(3)促进招标投标制度的完善。强制推行建设工程的招投标制度,有效的扭转了建设市场的混乱状况,工程承发包领域的腐败行为也大为减少。目前招标的主要模式为实物工程量清单招标法,其做法是由招标单位按施工图纸根据国家统一的工程量计标规则计算出工程量,并提供工程量计算清单给参与投标单位,投标单位可以根据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自主报价,这种报价方法符合建设部提出的成本改革的原则,即“量价分离”、“控制量放开价”的模式。形成统一、协调、有序的成本管理体系。通过这种有序竞争,最终降低工程总造价,提高项目投资效益。(4)加强造价队伍建设。成本管理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以国家有关工程建设的方针、政策作为规准则,涉及和运用其它技术经济学科的成果,是一项政策性、技术性、经济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工作。因此造价工程师除了对本专业的知识有深入的了解和理解外,应对设计内容、设计过程、施工技术等都有全面了解,应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融技术与经济知识于一体。

参考文献

篇4

    论文关键词:社会工作机构 行政成本 有效控制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强势发展,随着政府财政收入的日益提升,关于我国行政成本的讨论也正成升温趋势,越来越多的讨论进入了人们的视野。高居不下的行政成本正在严重影响着各级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的效率和收益,作为肩负维护社会稳定、关注弱势群体生态的社会工作机构,行政成本的控制和降低是其实现社会使命的必由之路。

    一、社会工作机构行政成本控制现状分析

    (一)重要概念解释1.社会工作机构根据2009民政部发《关于促进民间社会工作机构发展的通知》中的界定,社会工作机构是指以社会工作者为主体,坚持“助人自助”宗旨,遵循社会工作专业伦理规范,综合运用社会工作专业知识、方法和技能,开展困难救助、矛盾调处、权益维护、心理疏导、行为矫治、关系调适等服务工作的非企业单位。

    目前,中国大陆地区社会工作机构正处于蓬勃发展阶段,随着社会工作的不断专业化和职业化,社会工作机构也日益在社会运行中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力和作用。社会工作机构有民办和公办之分,本研究中不特别加以区分,控制并降低行政成本是所有社会工作机构所必须采取的手段。

    2.行政成本本文选取行政管理学中对于行政成本的解释是: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行政部门为了加强对自身内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卫生等各方面事务的管理而支付的一切费用与消耗的总和。具体可分为费用成本、时间成本、人力成本、财力成本和其他成本。

    每一个社会工作机构,无论规模大或小,都作为一个单独的行政体独立的行使其行政职能和行政计划,因此,每一个社会工作机构在其运行过程中,都必须严格制定标准,有效控制行政成本支出。

    (二)社会工作机构行政成本支出现状根据中国民政部下属民间慈善公益组织管理中心在2010年10月的一份报告中显示,在对中国目前已注册的99家社会工作机构进行抽样调查后,结果显示75%左右的社会工作机构“完全不披露或仅仅少量披露财政信息”。另据统计,目前有68.7%的社会工作机构没有专门的网站和财政情况透露渠道,拥有网站的机构中,有28.3%的机构不再更新数据,由此不完全估计,目前中国所有的社会工作机构中,约有65%左右没有明确的财政统计数据。

    财政统计数据的难以获得,直接造成了对于行政成本的难以估计,在进过多番查找后,始终没有找到关于目前社会工作机构行政成本的统计数据。在对于西部阳光农村发展基金会所进行的探访和整理中发现,目前民政部对于各社会工作机构进行的“年检制度”中,要求民办非企业社会工作机构的年度财政报表中,显示行政支出占总支出比例,并规定如行政支出所占比例高于整体支出的20%,则该机构不能通过年检。由此,我们现在可见的大多数民办非企业社会工作机构中,大多数机构的行政成本支出占总支出比例在20%上下,然而,这一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却随着财政数据的“不透明性”,而被大大的打上了一个问号。

    《2010年全国慈善组织信息披露现状报告》中称,89.7%的民众对于社会慈善机构的捐款“不放心”,这必将极大的导致社会资源的异向流转,对于中国社会工作机构的长期发展,将造成巨大的破坏作用,因此,建立健全审核机制,革除不必要的行政开支,切实控制并降低行政成本,做到信息公开化透明化,是我国社会工作机构所必须履行的重要职责。

    二、社会工作机构在行政成本控制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机构设置方面受科层化体制影响中国社会长期实行的计划经济政策的影响,现在仍存在于我国各级行政体机构设置中。科层制行政机构设置的方式,带来的结果是机构臃肿、职能重叠、政出多门、人浮于事,这种现象也一定程度上存在于我国的社会工作机构中,庞大的工作人员工薪、福利、保险等支出,使得社会工作机构原本捉襟见肘的财政状况雪上加霜。

    (二)行政成本控制意识淡漠由于目前中国的社会工作机构大多属于民办非盈利机构,其不以盈利为目的的运行模式,导致其在运行过程中,极少考虑到投入与产出的比例关系问题。这也侧面牵涉到社会工作机构绩效评估的问题,即产出产品价值难以评估。由此造成的对于投入的控制意识的淡漠,是对于行政成本控制不灵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人员流动性大,工作规范化程度低在目前的绝大多数社会工作机构中,很难找到明确的职位描述和工作分析,这是职权不明、工作缺乏规范性的典型表现。与此同时,由于社会工作组织薪酬待遇等一系列存在的问题,使得社会工作机构人员流动性大,每一次工作人员的流失都代表着“人在政在,人走政息”,每一个新雇员都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熟悉业务,这不但造成了之前资本投入的荒废,更加重了社会工作机构的运营成本。

    (四)受形式主义影响,行政成本浪费现象严重目前中国的社会工作机构运行过程中的另一大特点是形式主义作风严重,为了扩大宣传效果,不惜以重金打造规模宏大的“面子工程”,在宣传方面大量投入成本,横幅、彩喷、宣传图册、纪念礼品等等一次性宣传媒体,极大的加剧了社会工作机构的行政成本投入,从而压榨了原本应直接投入于服务对象的资金,这种浪费,极大的增加了社会工作机构的财政负担。

    三、对于控制社会工作机构行政成本的建议

    (一)广泛树立行政成本意识,大力推进效率观念落实行政成本意识的淡漠,直接影响着社会工作机构效率和工作水平的提高,因此,在机构内部通过集体学习、培训等方式进行的对于行政成本意识的树立,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要尽机构最大的努力,以在机构内部树立效率为先的意识,将一切成本投入与产出相关联,特别是将行政成本控制的概念深入培植,作为职业素质中的重要内容,将“讲实效、重质量”的思想内容作为培训工作人员的重要内容之一。

    (二)建立行政成本责任制度,定期进行行政支出自查必须指出的是,仅仅依靠培训、学习、观念灌输这样的“软手段”对行政成本进行控制是远远不够的,更加重要的是在社会工作机构建立详细的行政成本责任制度,以规章的形式切实规范工作人员的行政成本开支。与此同时,务必定期要求工作人员对自己业务过程中的行政支出进行自查,提交自查报告,以实现对于行政成本的自我监督与机构控管相结合,以实现控制行政成本的目的。

    (三)规范行政开支审批过程,严格遵守机构财务预算在控制行政成本的过程中,“节流”是重要的工作手段之一,社会工作机构运行过程中,务必详细制定预算,从预算中严格控制行政支出的数额和范围,以便在运行过程中严格控制。财务报销制度务必做到规范化,做到专人、专章、专管,通过自上而下的财务审批过程,严格规范行政费用支出,从而杜绝过度使用行政费用的现象发生。

    (四)精简机构部门职能设置,切实规范工作人员职权对于目前中国社会的现实状况来说,小而精简的社会工作机构可能更加适合于对服务对象的帮助和改善。机构庞大的社会工作机构往往是造成人浮于事的重要诱因,这又从一个侧面增大了行政开支的幅度。因此,精兵简政对于当下中国大陆的社会工作机构具有重要意义和巨大价值。

    此外,为杜绝因工作人员流动而造成的行政费用增加,社会工作机构应制定详细的人力资源计划,包括撰写详细的招聘计划、部门职能设置、职位描述、工作分析,以规避新雇员进入机构后需要长时间的适应期和学习期和由此引发的行政开支。

    (五)积极推行财务公开政策,接受广大群众监督检查除了社会工作机构内部必须进行的自我监管之外,各机构还应不遗余力的加强对于财务收支状况的公开和透明化,英国的每一个社会慈善机构任何时间都准备接受每一个国民对其财务的检查,在这方面,我们必须看到差距的存在。因此通过网站、开放日等形式向整个社会而不单单是民政部门开展财务公开,不仅可以极大的提高群众对于社会工作机构的信任和认可度,更能防微杜渐,从根本上遏制行政支出高居不下的情况。

篇5

关键词:会计制度 成本控制 全面预算 成本考核

我院自2012年1月1日起执行了财政部、卫生部联合制定推出的

一、成本控制现状

其中,2011年医院总支出占收入比96.24 %, 2013年收入同比2011年增长114.82%,总支出占比分别为97.42%,同比2011年支出增长167.7%,具体明细见下表

上表可见,实施新会计制度后经营成本控制无明显变化,总支出呈上升趋势,未达到成本控制的预期效果。

二、原因分析

医院在实行新会计制度后,随着医疗收入增长,成本支出增长过快,医院运行成本居高不下,成本控制存在以下不足:

员工成本意识不足,不同人员对成本控制的认识不一致、各部门对本中心的成本控制概念模糊。片面追求某些高、精、尖新项目的开展,对进口耗材过于迷信、忽视对国产材料的选用,对患者的费用知情权、选择权尊重不足。

医院成本控制的组织管理体系不健全,现仍沿用以前粗放式的成本核算,各部门责权利的结合并不明显。

医院成本核算现只核算到科室层次,对项目、病种的成本核算尚未开展,成本核算内容有待完善细化,归集分摊方法需进一步规范。

人员经费支出历来便是医院支出的重要项目,今后人员经费支出仍会呈上升趋势,这与国家政策要求在医疗收入体现医疗技术人员技术服务的价值含量、医院加大高素质医疗人才的投入、各项社保基金的投入和提高员工待遇相关。

三、对策

新医改政策要求医院提供服务更要体现其公益性,社会公众对降低就医成本的期待日益迫切,医保付费系统实行医保费用总额控制,外部环境对医院的经营发生了不利的变化;某院所在地区的三级医院垄断经营规明显,同一战略群组中的同等二级医院的核心资源和能力不相上下,所提供服务同质化,同业竞争非常激烈,差异化竞争战略效果已明显弱化;医院要想在竞争中获得有利地位,实现可持续发展,需采取成本领先战略,控制成本,提高效率,以低成本取得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医院需采取各种方法和措施去合理分配有限的卫生资源和全面控制医院经济活动,建立成本控制系统,科学合理地安排支出,有效降低患者就医成本和医院运营成本,走优质、低耗、高效的发展道路,最终实现医院的短期运营目标和长期战略目标,实现社会、病人、医院三者利益的良性互动和良性循环。为此,笔者对医院有关成本控制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一)明确责任,加强教育,倡导全员控制成本的经营理念

院长办公会是医院成本控制体系的上端,是决策部门,对全院成本管理起决定作用,高层强有力地组织和推动是有效成本管理的关键。医院领导可成立专门的成本管理小组,形成上下结合、全员参与的成本管理组织机构。医院的成本控制需要医院所有人员的共同努力,成本控制意识必须深入人心,医院需增强医院全员成本控制意识,增强员工自主意识与责任感,使员工自觉控制成本,降低医院运行成本。

借鉴成功企业的成本管理经验,如日本丰田公司的TPS(Toyota production system)管理模式是管理中的精髓,它的JIT(Just in time)理念强调全员参与、无差错、消除各种浪费,强调管理上的柔性,重视基础员工的主动性和能动性;TPS管理的最终目标就是利润最大化,通过降低成本获得收益。TPS管理精髓对医院来说同样适用,医院需要充分发挥每个员工的能动性,提高对人性的尊重,使员工在一个舒适的物质、情感和谐的环境中工作,使员工脚踏实地的去寻找完成工作的更好途径,在保证服务质量前提下,通过消灭提供医疗服务过程中的一切浪费,以达成降低成本获取收益的目标。

(二)建章建制,分类管理,完善成本核算与绩效考核体系

新财务制度中明确表述了医院要建立成本管理体制,要求医院在保证医疗服务质量的前提下,建立健全成本管理制度,建立相应的控制标准,着眼成本形成的全过程,采取有效措施对成本形成过程的耗费进行控制,限制不必要的成本费用或支出差异,以降低成本费用支出。

新制度对对医院原有的成本结构做了原则性调整和规定、对医院成本的细化分类核算也有很详细的规定,医院应严格按照制度要求区分医疗成本和非医疗成本,遵行成本核算合法性、可靠性、配比性、一致性、重要性的原则,划定不应计入成本核算的内容,充分利用信息系统整合成本信息,正确归集和分摊医疗成本,使提供的成本信息具有完整性、准确性、可比性,反映医院真实的成本水平。

(三)推行预算,制定目标,建立成本控制考核评价和会计干预体系

实行成本控制,要求医院按新制度要求推行全面预算,医院应结合自身的短期目标和长期发展目标统筹安排。广泛收集来自内外部环境的信息,对影响成本的经济活动进行事前的调查、研究、规划、预测和决策,将各项收支全部纳入预算管理,对预算的编制、审批、调整、分析、执行、考核进行全程结合,确定未来期间医院服务项目的目标成本,建立标准成本控制系统;预定成本计划、成本定额、成本费用开支标准、项目标准成本、成本差异、可控成本与不可控成本;将成本指标分解到医院的各个部门和各个环节,对成本预算执行结果进行量化考核,要求各部门、各环节对成本指标承担经济责任,进行责、权、利三者的紧密结合。

成本控制是一个持续、动态的过程,在成本预算和执行过程中,必须结合成本预算的绩效考核,才能达到有效的执行力,由于医院比企业先天就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因此医院的成本绩效考核不能简单以财务指标为准,必须设计一套科学合理的考核指标体系,将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相平衡进行考核。在设计成本考核评价体系时,可借鉴卡普兰的平衡计分卡的思想,从财务角度、顾客角度、内部业务流程、创新与学习四个方面搭建评价指标体系,根据成本预算目标来选择评价指标,并将考核结果与员工收入相关,要求员工对可控成本差异负责,奖惩分明,引导员工去主动控制,保证工作质量的同时降低成本。

四、 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加强控制,坚持对经营成本的可持续性控制

近年医院加大对医院基础设施建设及高端医疗设备的投入力度,加大对医疗高素质人才的引入,将大量的经营所获资金投入到医院的建设过程中,使医院规模在短期内迅速壮大,医疗服务能力大大提高,但也对医院的财务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上由于医院多年受行政事业单位管理的影响,财务风险意识低,对专业的财务管理人才的培养和引入相对较忽视,在新形势下,医院宜加强对专业财务管理人员的投入,以提高医院的财务管理水平。

某医院是事业单位,长期受行政管理机制的影响,医院内部的控制制度建设不太健全,内部控制环境薄弱,医院管理虽颇具特色,但内部控制管理相对滞后,较为粗放,不能形成有效的控制和监督。需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成立内部审计部门,并保证内审的独立性,及早发现医院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采取有效的措施解决问题,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成本控制,切实降低医院总体运行成本,减轻患者的医疗负担。

参考文献:

[1]罗春晖.新医院会计制度下公立医院成本管理刍议[J].医药前沿,2012年32期

[2]刘家乡,武子雨,由宝剑.医院全面预算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J].会计之友,2012年10期

篇6

关键词:五年制高职;成本会计;教学模式;创新;探索

如今企业规模日益扩大,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为了在竞争中生产和发展,除了加强对生产过程的控制,降低产品成本外,还要注意提高产品质量,不断开发新产品。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才形成了现代的成本会计,其使用率越来越高,对从业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而,我们在这方面的教学也要不断地改革创新,这样才能适应社会与国家的需求。

一、认清现阶段五年制高职成本会计教学中的不足

1.对成本会计重视不足

成本会计更趋于应用,在企业管理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高职院校中的成本会计教学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影响,现阶段的会计教学没有将其作为教授的重点,很多教师也没有投入过多的精力去学习与教学,师生的重视力度都不够。

传统的高职会计仍以课堂教学作为中心环节,课堂教学基本上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教师考,学生背”的灌输模式,费时费力,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差。

2.教材的实践性不够完善

成本会计发展于近几十年,并在发展中不断融入新的理念,其制度与操作都有着不断的变化,可是我们的教材依旧是以前的教材,内容陈旧,形式呆板,实用性不强。导致教出来的学生只能考试,而不能从事简单的成本会计操作。

传统的高职会计教学模式套用了传统的成本专科会计的教学思想,基本上仍是“学术教学”,有的只是简单地把“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专门人才”改为“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

3.创新意识不强

成本会计要求在实践的基础上,对企业的成本进行收集、核算、分析,从而实现成本控制与成本预算的目的。但是,在教学中的成本会计,数据是现成的,公式是统一的,核算是一成不变的,因而学生无需创新,只要模仿、套用就可以了。

4.教学与就业脱节

传统教学模式中的成本会计教学内容,更趋于考试与考证,与实践应用的成本会计相差甚远,导致我们所教出来的学生无法胜任会计职务,甚至放弃会计专业。

二、社会经济发展对现代成本会计教学模式的要求

1.从实际出发

现代高职会计教学模式针对的是会计职业工作岗位,若将岗位分解,就是面向工作岗位要求的技能模块。从教学主客体上说,现代高职会计教学模式是面向学生、以学生为本的;从具体内容上说,现代高职会计教学模式的教学内容就是会计职业工作岗位模块及其组合。

2.结构合理

教学模式是指向教学结构的,是影响教学目标达成的诸要素在一定时空结构内或某一教学环节中的组合,这就要求纵向教学结构要顺序衔接,横向教学结构要结构合理,教学模块要组合恰当。

3.实践技术信息化

建立以单元知识与技能为系列的会计教学单元库、模块库,建立会计模拟实验室,增加内容全面、样板性强的多层次、多方位的综合性实验项目等,扩展实验项目内容,使之包括会计核算、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审计、税务、金融等,提高实验室硬件的档次,配备专职的实验员,实现会计实验室的现代化、规范化和制度化,组建模拟公司、计算机中心、多媒体教学系统等。

三、以社会需求为指引,创新改革成本会计教学模式

1.引入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是指从学生实际应用技能出发,将学生在校期间应掌握的技能分成若干个项目,每个项目的结构形式均围绕该技能,与就业岗位工作任务密切相关的行动化学习任务。项目教学法需要把书中几个重要知识点分为几大项目,例如根据成本会计具体核算内容将核算方法分为品种法、分步法、分批法,将这几种方法确定为应完成任务,明确各项目学习目标与工作任务,将掌握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等作为项目教学法的目标,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高职高专人才的培训需求,同时也是满足企业对职业技能型人才能力素质的要求。

2.应用图示教学法

成本会计教学内容从宏观角度来说,一是成本核算部分,二是成本控制与管理部分。成本核算部分可以采用项目教学法进行项目分析学习,而成本控制与管理部分可以应用图示教学法。图示教学法可以使教学内容形象化,抽象理论具体化,零碎知识系列化,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如辅助生产成本、制造费用等一般期末转出后结平,生产费用最终都归集到基本生产成本账户中。这时可以使用基本生产成本的“T”字账户,使得结转过程形象生动,学生可以清楚地看到生产成本是从哪结转,要结转到哪去的过程。

3.运用多媒体教学

由于成本会计核算公式多,费用分配表、费用明细账和成本计算单多,用黑板板书不仅非常浪费时间,而且也不可能将所有表格都板书出来。而多媒体教学,可以通过教学课件的使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直观地演示教学内容,加深学生对理论教学的理解。多媒体技术在会计教学上的应用是会计教学现代化的需要和发展趋势,多媒体计算机网络辅助教学系统作为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集中体现和重要组成部分,以图、文、声、像并茂,具有直观、具体、 生动和使用快捷、方便等特点。通过多媒体教学,可以将事先制作好的公式、费用分配表、成本计算单等在教学过程中一一展现。在教学过程中,也可以较迅速地将前面所学知识点调出,加深巩固学生印象。并且可以和当今制造业的发展形势结合起来,利用多媒体播放企业生产全过程,使学生形象直观地了解企业工艺流程以及成本计算的全过程,这样可以改变过去单一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4.改革考核方式

根据高职高专会计专业的培训目标和课程设置特点,应采用以考核知识的应用技能与能力水平为主的,理论考试与实践技能考核相结合的课程考核模式,以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加大实训力度,开设仿真手工会计模拟实训,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现代高职成本会计教学模式是高职会计教学的核心问题,构建现代高职会计教学模式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同时,成本会计课程教学也是未来会计学的发展趋势,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必须要实施以“学生为中心,实践为主体”的教学思想,不断改革创新教学模式,为社会和国家培养更多、更适用的新型财务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劲松.项目教学法在《基础会计》教学改革中的运用[J].消费导刊, 2007(13).

篇7

关键词:新制度;成本会计;教学内容

财政部从2013年以来,了《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制度(试行)》(以下简称新制度),以及石油石化行业等三类行业的产品成本核算制度。一直以来,高校成本会计教学内容是基于1986年颁布的《国营工业企业成本核算办法》(以下简称旧办法),以大中型工业制造企业为例,侧重成本核算职能的学习。随着企业制度环境、竞争环境的变化,过去以“成本核算”为基本职能的成本会计在其外延和内涵上均发生了改变。高校教师应切实关注国家新会计政策变更,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以做好会计人才培养工作,更好地服务企业、社会。

一、新制度实施带来的新变化

(一)体现不同行业企业产品成本核算的统一性和差异性

旧办法针对国营工业企业会计主体而制定,没有分行业确定成本核算对象,划分主体单一,带有计划经济时期的色彩和烙印。新制度是在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二十多年背景下,以国民经济分类标准划分的20大类行业为基础,并结合财政部以往的行业会计制度和核算办法所涉及的13个行业,科学、系统地整合划分了 11个行业类别。新制度的行业分类体现出科学性、统一性、延续性。基本上覆盖了以往的行业会计制度、行业会计核算办法所涉及的行业范围,保持了政策必要的延续性;并与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基本一致,确保成本制度行业划分的科学性,便于企业理解和操作。新制度的行业分类也体现出差异性。一方面按国民经济分类中的主要类型,不但包括制造业、农业等传统产业,还包括了交通运输、信息传输、软件及信息技术服务等生产业,以及有关生活业,确保成本制度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另一方面也考虑到金融保险业的企业在业务流程、经营管理等方面的特点,规定其不适用这次的成本制度。2014年以来国家陆续了石油石化行业、钢铁行业、煤炭行业三类行业的产品成本核算制度,未来还会陆续其他行业的产品核算制度。针对行业产品成本核算的差异性提供了可操作性的框架细则。

(二)体现与其他会计制度密切的衔接功能

1.发展细化了企业会计准则中关于成本核算的内容

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基本建成并在大中型企业全面实施。新制度与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保持衔接,整合了存货、建造合同、无形资产、固定资产及职工薪酬等准则中关于产品成本核算的零散内容。

以存货准则为例,其中规定存货的加工成本,包括直接人工以及按照一定方法分配的制造费用。企业应当根据制造费用的性质,合理地选择制造费用分配方法。在同一生产过程中,多种产品共同承担的加工成本,也应当按照合理的方法在各种产品之间进行分配。在新制度中第三十五至三十七条针对制造业衔接了存货准则,对如何分配,其中包括对制造业企业耗用的外购燃料和动力费用的分配、制造费用的分配等加工成本明确列出了要求细则。也对除制造业之外的其他行业企业产品成本的归集、分配和结转,从第四十条至四十八条均作了规定。

以建造合同准则为例,规定成本应当包括从合同签订开始至合同完成止所发生的、与执行合同有关的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直接费用包括耗用的材料成本、人工成本、机械使用费、其他直接费用;间接费用是企业下属的施工单位或生产单位为组织和管理施工生产活动所发生的费用。直接费用直接计入合同成本,间接费用在资产负债表日按照系统、合理的方法分摊计入合同成本。新制度承接会计准则,建筑企业发生的有关费用,由某一成本核算对象负担的,应当直接计入成本核算对象成本;由几个成本核算对象共同负担的,应当选择直接费用比例、定额比例和职工薪酬比例等合理的分配标准,分配计入成本核算对象。

除以上列举存货、建造合同准则之外,无形资产、 固定资产及职工薪酬等准则与新制度均存在密切的衔接关系。

2.有利于管理会计体系建设,促进企业管理升级

(1)新制度实施有利于推动管理会计体系建设

管理会计在企业管理乃至经济管理中具有基础支持、战略支撑作用。推进包括成本制度在内的管理会计改革是我国今后会计改革的重心。新制度的实施,是财政部门全面推进我国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重要探索。其中规定企业可以按照现代企业多维度、多层次的管理需要,确定多元化的产品成本核算对象。企业可以根据生产经营特点和管理要求,按照成本的经济用途和生产要素内容相结合的原则或者成本性态等设置成本项目。制造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经营管理特点和条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采用作业成本法对不能直接归属于成本核算对象的成本进行归集和分配。农业企业、采矿企业、信息传输、软件及信息技术服务等企业,可以根据经营特点和条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采用作业成本法等对产品成本进行归集和分配。这些定无不贯穿了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基本导向。

(2)新制度强化了为企业管理服务的功能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推进,国际竞争由地域细分市场逐渐扩展到全球市场,由差异化、低水平的竞争向全面竞争转变,我国企业正面临着日趋复杂的经济环境和前所未有的机会和挑战。由于国内的许多企业管理基础薄弱,对会计的管理工具认识和应用不一,管理上还存在许多问题。因此,政府通过会计制度改革,来推动企业降本增效、优化运行管理、防范跨国经营风险、制定科学决策,增强企业核心竞争,无疑具有积极的引导和推动作用。在新制度总则中提到企业应当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编制、执行企业产品成本预算,对执行情况进行分析、考核,落实成本管理责任制,加强对产品生产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控制,加强产品成本核算与管理各项基础工作。新制度规定企业一般应当按月编制产品成本报表,全面反映企业生产成本、成本计划执行情况、产品成本及其变动情况等。这些规定均体现了新制度注重为企业管理服务的重要功能。

二、基于新制度背景完善成本会计教学内容

在高校会计学专业主干课程的教学中,企业会计准则应用属于财务会计内容,成本管理属于管理会计教学内容,产品成本核算是成本会计的教学重点。成本会计在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之间起到了桥梁衔接的重要作用。成本会计通常以工业制造业企业为例,按照产品成本核算流程进行学习。在新制度背景下,成本会计教学应将制度更新灵活融入产品成本核算流程,达成与其他会计分支课程的衔接过渡,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成本会计基本理论

成本会计应仍以工业制造业企业为例,结合新制度规定,在基本理论部分界定清楚 “产品”、“产品成本”“成本的分类”“产品成本项目设置”的有关内容。新制度规定,产品是指企业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中持有以备出售的产成品、商品、提供的劳务或服务。产品成本是指企业在生产产品过程中所发生的材料费用、职工薪酬等,以及不能直接计入而按一定标准分配计入的各种间接费用。企业应当根据生产经营特点和管理要求,按照成本的经济用途和生产要素内容相结合的原则或者成本性态等设置成本核算项目;其中成本性态的分类作为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体系的衔接点,需要重点学习。制造企业一般设置直接材料、燃料和动力、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等成本项目。其他非制造业的特殊行业产品成本核算,可以另立章节单独分行业介绍。

(二)要素费用核算

要素费用核算中对外购材料、外购燃料动力、职工薪酬、折旧等的处理,需要融合新制度规定。外购材料中所耗直接材料是指构成产品实体的原材料以及有助于产品形成的主要材料和辅助材料。直接计入产品成本的直接材料,不仅仅是构成产品实体的那部分原材料,还应包括有助于产品形成的主料和辅助材料,都可以直接计入。外购燃料和动力的核算,也要基于其经济用途,用于产品生产的燃料和动力,直接计入产品成本的“燃料和动力”成本项目。

2014年修订的职工薪酬会计准则规定,职工薪酬是指企业为获得职工提供的服务或解除劳动关系而给予的各种形式的报酬或补偿。企业提供给职工配偶、子女、受瞻养人、己故员工遗属及其他受益人等的福利,也属于职工薪酬。职工薪酬主要包括短期薪酬、离职后福利、辞退福利和其他长期职工福利。根据规定,企业的辞退福利计入当期损益,不计入资产成本,但短期薪酬、离职后福利的设定提存计划和设定受益计划、其他长期职工福利,均涉及计入企业资产成本。因此,成本会计还应与企业会计准则衔接,将职工薪酬费用按其经济用途分类,完整正确地归集入产品成本。

关于折旧和其他要素费用的核算,要考虑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起止时间、计提范围、折旧方法及其经济用途,并根据规定需将折旧计入相关资产成本或当期损益。对无形资产摊销处理,其中无形资产的经济利益通过所生产的产品或其他资产实现的,其摊销金额应当计入相关资产的成本。这里所指的资产成本均包含了产品成本。

(三)辅助生产费用的核算

辅助生产费用的核算根据新制度要求,其分配方法按是否考虑交互服务,可以划分为两类。其一,不考虑交互服务的有直接分配法;其二,考虑交互服务的有交互分配法、计划成本分配法、顺序分配法和代数分配法。需重点关注的是,不仅交互分配法考虑到辅助车间的交互服务情况,其他的计划成本分配法、顺序分配法和代数分配法,均蕴含了交互分配。除了介绍各种分配计算方法之外,还应区分它们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

(四)制造费用的核算

制造费用核算中除按机器工时、人工工时、计划分配率等单一分配标准之外,根据新制度要求,要重点引入作业成本法的分配核算。作业成本法是以作业为核心,确认和计量耗用企业资源的所有作业,将耗用的资源成本准确地计入作业,然后选择成本动因,将所有作业成本分配给成本计算对象(产品或服务)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此外,需注意季节性停工企业在停工期间发生的制造费用,应当在开工期间进行合理分摊,连同开工期间发生的制造费用,一并计入产品的生产成本。

(五)成本报表的编制

根据新制度要求,企业一般应当按月编制产品成本报表,全面反映企业生产成本、成本计划执行情况、产品成本及其变动情况等。因此,在教学中要基于企业成本管理的需要,讲解月度成本报表的种类、格式和内容、编制与分析方法。成本报表在编报时间、编报格式与编报内容上,主要由企业根据其生产类型特点和成本管理要求具体确定。成本报表分为三类。1)反映产品成本情况的报表:全部商品产品成本表、主要产品单位成本表。这类报表一般按月编制。2)反映费用情况的报表:制造费用明细表、各种期间费用报表。这类报表一般按年编制。3)其他成本报表:废料销售情况表、材料成本考核表、责任成本报告、质量成本表等。这类报表根据实际需要决定编报时间和范围。

(六)非制造业行业的成本核算

新制度总则规定,产品是指企业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中持有以备出售的产成品、商品、提供的劳务或服务。此外,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资料三次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构成,其中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在1986年分别为26.6%、43.5%、29.8%,在2015年分别为8.9%、40.9%、50.2%。第三产业包括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等服务性行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大幅上升。因此,在成本会计的教学中,除了以工业制造业企业为主例之外,还应兼顾批发零售业、建筑业、房地产业、采矿业、交通运输业、信息传输业、软件及信息技术服务业、文化业和其他行业快速发展的特点,学习这些特殊行业产品成本核算,以满足企I集团化管理、多元化经营所需会计人才的需要。这些行业的产品成本核算需从确定成本核算对象、设置产品成本核算项目和范围、产品成本归集、分配和结转方法等方面结合实例进行学习。

新制度环境下成本会计教学内容存在改革迫切性,同时教学中也存在一些难点。其中引入国外的作业成本法在我国企业的实际应用不成熟,国内案例报道较少,教学中缺少本土化案例。另外,虽然我国制造业企业成本核算职能较成熟,但是在信息传输业、软件及信息技术服务业等特殊新兴行业,成本核算职能有待加强。因此,教师需要通过各种途径收集整理切合新制度应用的教学案例。总之,新制度背景下,成本会计教学的重点既是产品成本核算,又是帮助学习者树立管理思维,即在制度框架下企业要根据自身实际和内部管理要求,在诸多产品成本核算方法中做出最佳选择,能正确反映产品真实成本水平,能服务于企业内部管理,提升竞争力。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成本会计教材 固定资产折旧 费用归集分配 成本计算方法 教学课件

【中图分类号】F23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7-0041-01

由立信会计出版社出版、张红梅任主编的21世纪中职教育规划教材《成本会计》(2009年8月第1版,以下简称《成本会计》教材),遵循理论够用、适度,突出实践能力培养的基本原则,在编写上做到了简明、易懂、严谨、规范,是一本比较独特的、具有创新意识的中职成本会计教材。然而,本着教材科学、严谨的原则,笔者在此提出几点值得商榷之处,如有不当,请予指正。

一、关于固定资产折旧的计算

有关固定资产折旧的计算公式,《成本会计》教材的列式有工作量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年数总和法,详见教材32~33页,此处略。

笔者对上述列示有如下异议:

工作量法中的“单位工作量的折旧额”计算公式是错误的,它是对年限平均法中的“年折旧率”计算公式的简单照搬。

年限平均法中的“年折旧率”计算公式是:

年折旧率=[(1-净残值率)÷预计使用年限]×100%

它是由公式:年折旧率=(年折旧额÷固定资产原值)×100%;年折旧额=固定资产原值×(1-净残值率)÷预计使用年限)推导而来。

工作量法中的“单位工作量的折旧额”的正确计算公式应是:

单位工作量的折旧额=固定资产原值[(1-净残值率)÷预计总工作量]×100%

另外,基于公式推演和实际操作,双倍余额递减法的“月折旧额”计算公式不符合实际,雷同的还有年数总和法的“月折旧额”计算公式。

二、关于费用的归集和分配

1.材料费用分配表的表格设置不科学。(见教材第39页,此处略)

从教材表可以看出,共同耗用材料部分没有数量分配标准,不直观。假如在此表之外,另外设置有共同耗用材料分配表,在此就没有必要设置“分配率”专栏,只设一个“分配计入”专栏就可以了。同时,按上表也增加了教学难度,原本可以一两句话说清楚的问题,则需费更多的口舌方能讲明白。类似情况,《成本会计》教材中比较多见。

2.工资费用的计算中,有关日工资率的计算不符合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规定。

《成本会计》教材对日工资率的计算表述如下:“日工资率的计算方法一般有两种:(1)按每月30天计算日工资率。(2)按每月平均应出勤天数21天计算。”

上述第二点的表述不符合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职工全年月平均工作时间和工资折算问题的通知》精神,该文对此的表述是:

“按照《劳动法》第五十一条的规定,法定节假日用人单位应当依法支付工资,即折算日工资、小时工资时不剔除国家规定的11天法定节假日。据此,日工资、小时工资的折算为:

日工资:月工资收入÷月计薪天数

小时工资:月工资收入÷(月计薪天数×8小时)

月计薪天数=(365天-104天)÷12月=21.75天。”

也就是说,日工资率按每月平均应出勤的天数计算应为21.75天,而不是21天。

3.从第二章要素费用的归集和分配至第六章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的分配,前后帐表举例缺乏连续性。

笔者认为,对第二章至第六章的内容,在编写时既要考虑各章节的独立性,更要考虑各章节的联系性、连贯性,各章节部分帐表数据之间要有从归集、分配到最后计算出成本的数据连续性。这样,才能使学生系统的掌握成本核算的大致程序和方法,为下一步学习产品成本计算的基本方法和辅助方法打下扎实的基础。

三、关于产品成本计算方法的运用举例

1.分项结转法分步法的举例,其第二步骤(第二车间)、第三步骤(第三车间)生产成本明细账的“月初在产品成本”的数字来源解释,让人很难理解。

《成本会计》教材中分项结转分步法举例使用的生产数量和生产费用资料是以综合结转分步法提供的资料为依据的。其对第二步骤(第二车间)生产成本明细账的“月初在产品成本”行的数字是这样注释的。(见143页,此处略)

笔者根据此注释结合《成本会计》教材上下文数字举例推导,其月初在产品成本各项目的“上步骤转入”栏的数字是按下列公式计算的:某成本项目金额=月初在产品数量×上步骤某成本项目费用分配率。

笔者认为:(1)分项结转分步法不应依据综合结转分步法提供的资料进行有联系的成本计算。对同一产品进行成本计算,不能同时采用两种方法,只能采用一种方法,且一旦采用,不得随意变更。否则,很容易使学生误解。(2)生产成本明细账的月初在产品成本各项目的“上步骤转入”栏的数字,在实际工作中是依据上月生产成本明细账的月末在产品成本各项目的“上步骤转入”栏的数字取得的,而不是依据“某成本项目金额=月初在产品数量×上步骤某成本项目费用分配率”计算得来的。

值得商榷的教学举例情况还出现在:平行结转法分步法的举例;产品成本计算的定额法举例等多处,需要进一步斟酌!

四、关于所附教学课件

为了方便教学,编者对《成本会计》教材配备了教学课件,满足了教师使用电脑、多媒体进行教学的需求。笔者在此对所附教学课件提三点建议:

1.课件对《成本会计》中非常重要的逐步结转分步法、平行结转分步法的实例基本没有演示文稿,对课后思考与练习也没有演示文稿,希望今后予以补充。

篇9

关键词:新会计制度 医院 成本核算 科学核算 理论保障

1.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旧《医院会计制度》已经不能满足医疗体系的逐渐变革以及医院的财务发展需求,我国于2010年开始试点执行新《医院会计制度》。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发现新《医院会计制度》的成本费用科目更加合理,更有助于对成本费用进行有效的控制[1]。下面本文就对新会计制度对医院成本核算的作用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了几条新会计制度下医院成本核算在实践过程中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法。

2.新会计制度对医院成本核算的作用

2.1更加规范了医院的成本核算,会计科目变化更能够满足于成本核算的要求。新制度明确规定要把医院会计采取权责发生制作为基础,并对医院会计要素进行了明确,其中包括有资产、净资产、负债、收入以及费用。把收实现制进行了彻底的取消,实行了收入和费用的配比,彻底消除了传统核算方法中所存在的不足,使医院成本核算更见规范化,完全可以满足于会计核算的配比性和谨慎性,提高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以及可靠性。另外一些会计科目的变化,使各项成本都可以和会计科目相互对应,例如固定资产可归属到新增设的累计折扣科目,这样对于固定资产地损耗可以更直观、更准确的反映;其次取消了部分会计科目。提高了会计核算的精度,例如所取消的“药品进销差价”科目,也就使“药品支出”和“药品收入”在“医疗业务成本”和“门诊收入“中进行核算,也就是把之前的药品售价核算归属到了现在的进价核算。不但对医院的虚假开支进行了遏制,还进一步还原了药品的正常职能[2]。

2.2提高了成本核算的科学化。新制度对财务预算进行了强调,也就是要求必须要对医院各项财务预算执行进行相应的说明;新制度还特别注重和国家财政目标进行对接,这也就对成本核算工作产生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另外还对财务报表进行了完善,有利于成本核算的管理;最后还引入了注册会计师所签发的审计报告,提高了医院财政报表的合法性以及所发表意见的公允性。

3.新会计制度下医院成本核算所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3.1新会计制度下的医院成本信息局限性的解决方法。首先新制度规定医院医疗服务的价格不能低于成本,其实关于医疗服务的定价也不能完全取决于成本,如果定的价格过高,老百姓肯定受不了;但如果只是为了降低价格,而对医疗服务质量也进行降低,那么也就不符合改革医疗体制的要求了;如果保证其服务质量,只是单纯的降低价格,也就不利于医疗服务机构的运营。所以可以实行“以成本为基础,差别定价法”,或者是在成本核算的基础上采用“统一定价,差别买单法”来对医疗服务进行定价,这样也就可以让医疗机构在提供服务的时候依照符合成本补偿的原则进行,然后由政府来解决付费以及一些社会公平问题[3]。其次新制度还对药品核算方法进行了统一规定,对于部分药品可以进行个体计价法进行核算。这样也就有可能会对医院的发药效率产生一定的影响,因为一种药品的价格,会随着批次的不同而不同。针对这一问题,可以采用实际成本法对药品采购进行计量,可采用移动平均法对具体每种药品进行计量。

3.2医院相关人员缺乏一定的成本核算意识,所以要注重对有关人员的成本核算意识进行培养,提高有关人员的综合素质。有一些医疗人员认为成本核算就是财务部门的工作,自己只管做好自己的的本职工作即可,其实这种观念是错误的。成本核算关系到整个医院的长久发展,如果医院各部门都是只做自己的本职工作,之间不相互进行沟通,那么就很难实现成本核算的预期目标,所以一定要对培养有关人员的成本核算意识进行培养。首先可以指导相关人员认真学习新《医院会计制度》的最新要求,对其会计意识、成本意识以及法律意识进行一定的增强;其次还可以定期或不定期对相关核算人员进行业务培训,例如计算机使用等,不断提高核算人员的信息化水平和业务技能,可以对医院成本核算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一定的保障[4]。

3.3新制度下的成本核算制度不够完善,必须对其进行完善。医院成本核算制度目前大部分还都是建立在旧《医院会计制度》的基础上的,其基础比较薄弱,并且没有对整个医疗系统进行控制,只是针对于几个关键环节进行制定的,非常不利于提高核算控制的质量。针对于新《医院会计制度》的最新要求,和国家的相关规章制度进行相应的结合,立足在医院的实际事务上,对其成本核算制度进行一定的完善,不但可以有效的提高成本核算的规范化、完整化和准确化,还可以对新制度的最新要求进行满足。

4.结语

目前,医院的成本核算工作还没有完全符合新会计制度的要求,必须通过医院医疗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才能够对成本核算质量进行有效的改善,使新会计制度下的医院成本核算为我国的医疗事业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孙筱芬,医院新会计制度下成本核算问题探讨[J],中国集体经济,2012(4),170-172

[2]胡静,李诗,李长庭,简论新医院会计制度下的成本核算[J],华人时刊(中旬刊),2012(5),48-49

篇10

关键词:新财务会计制度 医院成本核算 财务制度

一、前言

自从颁布新财务的会计制度以来,各家医院都在思考医院财务核算管理的有效方式。因为新财务会计制度的出台对于医院发展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其对医院成本的核算体系有了更高要求,即医院要保证成本核算的准确性与真实性,使得财务成本的管理向着科学化方向发展。

二、医院财务成本核算中的问题

(一)成本预算过于注重形式

国内不少医院都制定了财务成本控制制度与核算制度,而医院预算则是按照以往经验来制定,且预算制定过程实践性调研不足,导致预算费用不能按照成本费用实际的发生额制定,从而致使医院成本费用数额不能和医院经济责任联系在一起。此外,大部分医院并不重视财务成本的控制,预算工作基本只是形式工作,不注重实质,后勤、行政等科室工作人员对于财务成本控制积极性比较低,使得成本的工作难以展开,进而影响到医护人员的工作。

(二)项目成本的核算层次空缺

很多医院的财务部门缺乏成本控制意识,在财务工作中,比较重视收支的核算,而成本控制重视程度不够,甚至于还处在基础性阶段。一些医院虽然成立了财务成本控制的部门,但成本控制核算工作依然依赖于原有财务的工作,财务成本的核算管理制度不够完善,加之,缺乏专业成本核算的工作人员,使得医院财务的成本核算不够严谨与准确。此外,我国正在开展全民医保的工作,正处于初始阶段,根据项目来报销将是今后医院成本控制与核算的必然趋势,因此,需要医院加强项目报销的工作管理力度,特别是医疗项目成本的控制,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医院财务管理工作正常开展。

(三)间接费用分配比较粗糙

国内大部分医院均制定了医院费用支出规章,成本支出方面的工作也基本展开。但当下医院的费用支出分配还比较粗糙,并没有充分结合医院发展现状,不符合社会发展趋势,也就不能真正反映医院成本的支出情况。加之,很多医院没有指定一个费用分配方式,导致医院成本实际发生额模糊不清,从账目难以看出医院项目实际的发生额,难以反映出医院真正的收支状况,也不能确保成本消防的信息精确性与正确性。此外,大多数医院没有制定成本费用分配与归集的制度,实践工作中,难以获取成本控制、核算第一手信息,使得成本核算的工作难以开展,更甚者影响到医院的正常运营。

三、新财务会计制度下提高医院成本核算的实践性策略

(一)加强医院成本的核算体系标准建设

要想医院成本的核算工作可以顺利开展,就需要构建一套合理、科学的标准化成本核算制度,提高医院成本核算工作的效率,进而有效控制医院的成本支出。目前医院成本的核算工作需要一套标准化核算体系为前提,便于在医院经营工作开始前或者是医院活动中、活动结束后,根据标准化核算体系进行医院成本的核算,这样可以确保医院成本的核算工作规范化。但是制定成本核算的标准体系前,相关人员要与相关工作人员交流沟通,了解实际核算中存在的问题,然后依据已有问题分析解决措施,这样制定出来的医院成本核算体系才会具有实用性与时效性。此外,还要在工作开展过程中不断地完善成本核算体系,对成本计算方式、核算流程与操作项目预算进行控制,保证医院成本核算与实际支出一致,使医院消费明朗化。

(二)提升医院财务会计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

第一,医院要尽可能完善竞争的机制,并制定规范且严格的考核体系,提高医院财务核算工作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全方面提高医院工作的水准,进而提高医院的市场竞争力。

第二,医院在选拔人才时,必须充分考虑市场需求与医院实际情况,本着以德为先、德才兼备的原则,选择服务性、爱岗敬业的人才。医院可以制定医院人才选择的计划,确保聘任的工作人员都具有较强的综合素质,进而促进医院发展。

第三,实时地对财务工作人员行专业技能培训,提高财务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医院可以聘请财务方面的专家或者是财务管理的专业人员来给医院工作人员授课,并解读与财务相关的规章制度,同时现场指导工作人员进行成本控制与核算,提高成本核算工作人员实际操作的水平,为医院成本核算的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三)提高医院对成本核算工作的重视度

将医院成本的核算工作做好,是当下医疗体改与社会发展的要求,在某种意义上,可以降低医院浪费、提升医院财务的管理水平、节约医院成本。医院也要实时组织教育与宣讲,加强医院管理者对于成本控制、核算工作的重视度。此外,医院高层领导者也要高度重视医院成本核算的工作,带领医院工作人员学习财务政策,并贯彻落实;医院领导者还要协调各科室工作人员的工作,营造同心协力的工作氛围,激发医院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进而促进医院发展。

四、结束语

总之,近几年来,在新财务的会计制度指导下,部分医院针对自身成本核算中的问题,采取了各种整改措施,但是大部分医院中成本核算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因此,需要相关人员不断研究解决方式,加强医院成本核算的体系建设,应用科学合理、建立健全的成本核算方式,完善医院成本核算的体系,达到医院资源配置与内部结构的最优化,进而实现医院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