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平衡的概念及特点范文
时间:2023-12-26 18:07: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态平衡的概念及特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生态理念;环保设计;新能源
环境污染是当前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为降低环境污染,为人们日常生活营造良好的生活氛围,环境艺术设计中落实生态理念是十分必要的。这样不仅能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还能改善人们生活的质量,为人们营造绿色环保的美好环境。为此,环境艺术设计时应该落实生态理念,促进设计水平提高,改善人们生活环境。
1.生态理念的概念及作用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增强和生活质量提高,环境艺术设计中生态理念的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它对促进设计水平提高,改善人们生活质量具有积极作用。
(1)概念。生态理念是指在完成设计任务的前提下,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实现资源优化配置,降低环境污染和破坏,推动环境艺术设计朝着良性方向发展。它是随着设计经验总结和人们环保意识增强而出现的理念,具有高效性、持续性、多样性、循环性的特点,对环境艺术设计产生积极作用。
(2)作用。环境艺术设计中,落实生态理念具有积极作用。它能顺利完成设计任务,降低对周围环境带来的破坏程度,促进设计水平提高。同时还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推动设计工作顺利进行,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生态机制良好循环,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设计综合效益。从而达到美化环境,改善人们生活质量的目的,因而越来越受到重视,其应用也变得更加广泛。
2.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生态理念及其应用
尽管生态理念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应用具有重要作用,但一些设计人员对此不重视,未能严格落实各项要求。为转变这种情况,设计过程中应该改进和完善对策,促进设计水平的提高。
(1)应用天然材料。落实生态理念的重要策略之一,就是根据设计工作需要,实现对天然材料的合理有效利用。为此,设计工作者应该拓展自己的知识面,详细和全面地了解各种天然材料的造型、用途、性能等,然后根据设计需要合理采用。例如,具有清淡香味的树木可以大量种植用来绿化,营造靓丽舒适的环境,既不破坏周围环境,也不影响人们身体健康。因此,环境艺术设计时要合理利用天然材料,节约资源能源,落实生态理念,提高设计水平。
(2)注重环保设计。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要牢固树立环保设计理念,这样不仅能营造更为舒适的环境氛围,还有利于促进设计水平提升。当今世界,环保设计理念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环境艺术设计的生态理念成为一种趋势和必然,这是每个设计工作者应该关注和重视的内容。因此,要将环保设计落实到设计工作中,促进资源能源得到有效利用,节约资源,改善周围生态环境,推动设计水平提升和周围环境可持续发展。具体来讲,设计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低碳生活的要求,降低资源能源消耗,将节能和绿色环保作为设计目标和追求,尽量降低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和破坏,促进环境艺术设计水平提高。
(3)维持场地原貌。设计过程中尽量降低对周围环境的破坏,保持原地原貌,实现有效保护周围生态环境的目的。例如,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实现生态系统的恢复和再生,节约资源,降低能源消耗,减少废弃物产生,取得更好的环境效益。某些地方环境艺术设计时,将人工湿地系统的污水,注入部分厌氧池、植物塘、养鱼塘等,让污水变清,避免污染水资源,还保持场地的原貌,取得更好的设计效果。
(4)保持生态平衡。生态设计理念要求保持生态平衡,尽量降低对周围环境的破坏,保持生物物种多样性,促进资源能源有效利用。工业和社会发展不可避免对周围环境带来破坏,环境艺术设计时要综合考虑这些问题,采取有效的设计方法和设计手段,对遭到破坏的环境进行有意识地补偿和恢复。例如,对废弃地、垃圾场等遭到破坏的地方,用生态方式促进环境恢复,通过植物种草、美化环境等方式,让这些遭受破坏的环境恢复原貌,保持场地内生态平衡,完善场地内的生态系统,为人们营造舒适的环境氛围。
(5)开发利用新能源。生态设计要求合理采用科学技术手段,减少石油、天然气等传统资源能源的利用,使用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利用太阳能蓄热,保证自然通风,合理利用地热能采暖和供热,这是环境艺术设计中对新能源进行有效利用的重要方式。充分利用太阳能的光和热,实现对自然能源的有效利用;合理利用沼气 能、垃圾焚烧的余热等,达到美化环境,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改善人们生活环境的目的。
环境艺术设计中,生态理念的应用具有重要作用。它尊重自然,倡导与自然和谐相处。因此,作为设计工作者应该站在全新的生态审美角度,合理应用各种手段,促进设计水平提高,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减少甚至避免对周围环境破坏,为人们创造绿色美好家园。
参考文献:
[1]王 萍.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生态理念问题[J].设计艺术研究,2013,03(05):51―54.
篇2
关键词:生态住宅,建设,核心思想,技术特点
绿色生态住宅在国际上亦被称为绿色住宅、生态住宅、可持续发展住宅。最近几年,随着我国房地产市场竞争的加剧和生态环境质量的下降,“生态住宅”几个字眼频繁出现在消费者的视野中。然而,当前房地产界的“生态”理念仍然停留在住宅小区的绿化、园林小品以及物业管理水平等浅层次上,并未涉及生态住宅小区的真正内涵。因此,研究绿色生态住宅建设问题任重道远。
1生态住宅的概念及核心思想
对“生态住宅”概念的界定至今仍没有统一,有学者认为:生态住宅以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为指导,意在寻求自然、建筑和人三者之间的和谐统一,即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利用自然条件和人工手段来创造一个有利于人们舒适、健康的生活环境,同时又要控制对自然资源的过度使用,实现向自然索取与回报之间的平衡。也有学者认为:生态住宅是指应用生态学和建筑学原理,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并以不触动环境基本生态平衡为前提,能够进行自身良性生态循环,对居住人的身心健康和安全不构成任何危害的居住空间。“生态住宅”是一个新兴的、动态的和发展中的概念,生态住宅不可能一步到位,也不可能达到终极状态。环保型生态住宅大型社区,将成为21世纪人类追求的理想生活环境。
绿色生态住宅的核心是遵循并实施全球人居可持续发展战略,立足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两大课题的结合,所关注的不仅是节约不可再生能源和利用可再生洁净能源,还涉及节约资源(如建材、水等)、减少废弃物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等)以及材料的可降解和循环使用等。它的实际释义为:消耗最少的地球资源,消耗最少的能源,产生最少废弃物的住宅和居住小区。舒适、健康、高效节能、“天人合一”的生态观是生态住宅建设的指导思想。
2绿色生态住宅的技术要点
国际绿色建筑协会对国际绿色(生态)建筑的评定提出了9个方面的指标;2001年7月建设部颁布的《绿色生态住宅小区建设要点及技术导则(试行)》初步为生态住宅确定了一系列原则和标准,使之更具有操作性。
2.1能源系统
对电、燃气、煤等常规能源进行分析优化,采取优化方案,避免多条动力管道入户。鼓励采用新能源和绿色能源,如太阳能、风能、地热、废热资源等。全年日照在2500h以上的地区,建议装太阳能设备。
2.2水循环系统
设立中水系统、雨水收集利用系统等。小区绿化、水景观、洗车、道路喷洒、公共卫生用水等可使用中水或雨水。
2.3气环境系统
居室内达到自然通风,卫生间装备通风换气设施,厨房设有烟气集中排放系统,异味气体能在瞬间散发。居室内的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
2.4声环境系统
它包括室外、室内和对小区以外噪声的阻隔措施。室外设计应满足:日间噪声小于50dB,夜间小于40dB。室内声环境,日间噪声小于40dB,夜间小于35dB。小区周边产生的噪声如果影响了小区的环境,则应该采取降低噪声的措施,如设置隔音板或种植小乔木。
2.5光环境系统
光环境系统强调满足日照要求,室内要尽量采用自然光,注意避免居民遭受光污染,在室外公共场地采用节能灯具,提倡由新能源提供的绿色照明。
2.6热环境系统
应满足居民的热舒适度要求和建筑节能要求以及环保要求。冬季室内适宜温度为20℃~24℃;夏季为22℃~27℃。住宅采暖,空调应该采用清洁能源,并因地制宜地采用新能源和再生能源。
2.7绿化系统
具备“生态环境、休闲活动、景观文化等”三大功能。
2.8废弃物管理与处置系统
生活垃圾的收集要全部袋装,密闭容器存放,收集率达到100%,垃圾实行分类处理,分类率至少达50%。
2.9绿色建筑材料系统
提倡使用3R材料(可重复使用、可循环使用、可再生使用),选用无毒、无害、有益健康产品。
3生态住宅发展存在的问题
3.1认识深度不够,技术水平不到位
据一项调查显示:70%以上的市民不了解“生态住宅”“生态小区”的概念和内涵。对生态住宅的概念往往只是模糊的停留在“小区有绿化”的狭窄范围内。大部分房地产开发商以“生态住宅”吸引购房者,但“生态住宅”的理念精髓并未真正纳入他们的建设中。多种植一些花草树木,只是生态住宅建设的一部分,并不是真正的绿色生态小区。建设者应在引用新能源,设立中水系统,使用环保材料,改善室内自然通风条件等方面多花心思。真正建设一个“节能”“节水”“节地”“治污”的生态住宅小区。
3.2成本高、投入大
由于生态住宅能充分体现人们对居住高品质(舒适、健康、环保、和谐美观等)的追求,体现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要营造真正的生态住宅势必要花费较大的代价,相应的成本必然会加大。从而使生态住宅变成富人住宅,这样生态住宅大众化的问题不会得到根本性的解决。因此,生态住宅在试点过程中,国家应适当给予优惠政策,体现“生态补偿”,以调动开发商的积极性,同时开发商应通过多重市场定位尽可能地降低成本,使生态住宅平民化,大众化。
3.3其他社会问题
理想中的绿色生态住宅模式与现实社会还存在较大差距,一系列政策、法规和技术措施还有待完善。
篇3
关键词:生态建筑;设计;对策
引言
随着经济的大力发展,能源需求越来越多,建筑行业的耗能量相当大,由于能源利用率低,不但浪费资源,还对环境造成污染。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在现代建筑设计中,需有机融入生态策略,通过科学有效的方法,达到节能减排、绿色安全的要求,这也是今后的必然发展趋势。因此,在提倡保护环境的同时,需牢记人与自然的和谐,建设体现人与自然相互协调、有机统一的空间环境。
1. 生态建筑的概念及特点
1.1生态建筑的概念
作为一种全新的建筑形式,生态建筑有着许多不同的解释,总体上是将建筑视为一个生态系统,通过组织建筑内外空间中的各种物态因素,在建筑生态系统内部使物质、能源实现秩序地循环转化,获得一种无污染、高效及低能的生态平衡系统。这个概念的落脚点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提供健康的建筑环境,并向使用者提供高质量的生存活动空间;二是减少能耗,保护环境、尊重自然,使建筑和自然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1.2生态建筑特征
在生态建筑的建筑设计上,要考虑选取不同的绿化方式来提高建筑周围的小气候,通过选取大跨度和轻型的建筑结构来提升建筑空间的适应能力。设计生态建筑还要从生态建筑的特征着手,要整体而系统地考虑到建筑设计区域内外环境的相应关系。
2 .生态建筑设计的内容
2.1尊重环境属性
根据生态学的进化论,生态建筑设计包含着资源的经济利用问题,其中首要的是土地的利用问题。今后城市的发展,势必在有限的土地资源内展开,为了节省有限的土地,必须建立高效的空间体系,如在地面上建立亲和大自然、充满人情味的低层高密度建筑;利用生态技术建立起巨构城市,向地上空间要效益;充分开展城市地下空间的综合利用研究等,使城市地面、地下、空中连接为有机协调的立体网络。生态建筑设计强调与环境具有最佳关系,对环境破坏最小,一并充分发挥环境效益。与环境互选共生共同增长是生态建筑设计的重要原因之一。建筑的选择做到充分利用原有的地形、地貌,与周围的环境特点以及当地的地理与气候特征相适应,做到“因地制宜”。
2.2保护生态平衡
生态建筑外部与自然相呼应,内部空间的设计也应绿色化,即通过精心的室内设计,将室外的绿色引人室内环境。绿色植物可以制造氧气,吸收各种有害气体、虑尘、调节湿度、温度、减少噪音等。生态建筑的兴起为绿化环境开辟了广阔天地。通过建筑设计,可以使室内空间室外化,运用绿化、水面等划分空间,这些设计手法在建筑创作上最为常见。如建筑物内的共享大厅、内庭院,在其上部加一个可调节的开启式屋顶,根据时间季节的变化,由计算机或人工控制,达到室内温湿度的调节,又可使室内外空间连成一体。另一种设计手法也被建筑师经常应用:屋面绿化。不仅美化了环境,获得了良好的景观,而且对屋面刚性防水有维护作用。生态建筑在保护生态平衡、提高人居的自然度方面大有作为。
2.3贯彻以人为本的人文原则
国际建筑师联合会第十四次会议宣言指出:“经济规划、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应当是探索并满足人的各种需求”。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求,不仅是建筑发展的最终目标而且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在未来建筑设计中,要充分认识和确定人的主体地位和人与自然的双向互动关系,强调把关心人、尊重人的宗旨具体体现在城市空间的创造中,以适应不同阶层、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市民的多样化需求。
2.4与自然环境的结合
建筑物作为联系使用者与自然环境的桥梁,应尽可能多地将自然的元素引人使用者身边,这也是生态原则的一个重要体现。人是自然环境的一分子,人的活动必须建立在生态化的基础上,必须与环境建立起一种新的结合和协调关系。从建筑设计到建筑建造、使用、报废的全过程中,生态建筑对环境的破坏影响最小。与以往建筑设计相同,生态建筑应致力于为人类提供品质最佳的空间和环境,即使建筑本身对环境污染很小,极为节能,但如果人们的各项活动无法在建筑空间中顺利展开,其空间的存在与人的功能需求格格不人,这样的建筑无疑是失败的。生态建筑的功能应更趋合理,空间更加宜人,更有助于使用者与自然环境间的交流。它应该具备更良好的物理环境,尽可能地采用自然采光、自然通风,并具有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3. 完善生态建筑设计的有效对策
3.1积极采用新技术新理念
在对生态建筑进行设计时,应当积极发挥设计人员的创新精神,采用最新的设计理念,将节能环保的新技术应用到生态建筑的建设当中,不断完善生态建筑的使用功能,完善生态建筑的生态功能,提高生态建筑的科技含量,使生态建筑的设计更加科学、节能、环保,同时进一步降低生态建筑的建设成本,减少生态建筑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全面的提高生态建筑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
3.2科学处理建筑与环境的关系
生态建筑的建设势必会占用一定的空间,并向环境中排放废弃物,因而,生态建筑的设计应当尽可能的缩减而胃的土地占用面积,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并使用可以循环利用的可再生材料进行建设,对产生的废弃物进行无害化的处理,最大限度地保证周围的环境不受影响,达到生态建筑与环境和喈发展的目的。
3.3提高生态建筑的自身节能效果
在建筑物的使用过程中,建筑物内部的通风、降温、取暖、采光等过程均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是建筑物运行能耗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建筑的设计应当充分利用环境中的有力条件,提高自然采光在建筑物采光中所占的比重,并使用恰当的围护结构,如保温材料、节能门窗、遮阳挡板及双层通风玻璃幕墙等,实现建筑物的自然降温与保暖,并利用风力和风向的特点,降低建筑物通风过程对机械的依靠。
3.4实现生态建筑的智能化
将智能化的设计引入到生态建筑的设计当中,能够进一步完善生态建筑%的使用功能,并体现出生态建筑人性化的设计特点,实现以人为本的核心设计理念。例如,在生态建筑中采用光电材料,能够令生态建筑根据环境光照强弱的不同调节阳光的摄人量,同时利用光照进行发电,在实现生态建筑智能采光的同时,也降低了生态建筑对能源的消耗,为使用者创造出健康舒适节能环保的生活环境与工作环境。
3.5注重生态建筑的可持续发展
在进行生态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到当地自然条件、社会条件与文化条件的特点,灵活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实现生态建筑使用功能的同时,注重生态建筑的外观设计,完善生态建筑的经济功能、生态功能和审美功能,使生态建筑能够完美的融入到周遭的环境当中,成为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生态建筑的设汁还应当具有良好的前瞻陛,将生态建筑的设计与城市发展的需要完美的结合起来,从而为实现生态建筑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4. 结语
总之,发展绿色建筑是我国建筑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坚持以人为本,树立科学发展观,利用可持续发展理念推行绿色建筑,为人类营造健康舒适的环境,大力促进绿色建筑的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事业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 刘念雄.欧洲新建筑的遮阳[J].世界建筑.2002(12)
[2] 邓风.以城市雨水为水源的中水回用途径初探[J].节能.2002(07)
篇4
【关键词】徐州都市区;生态城市;生态功能区划
1、研究背景
迅速发展的城市化带来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人类在创造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带了生态文明的降低。大气污染、噪音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能源短缺、人口膨胀、交通拥挤、土地紧张等问题都给城市带来了负面影响,降低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并且使城市功能受到了阻碍[1]。
建设“生态城市”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生态城市的建设关系到城市能否可持续的发展,能否处于城市间竞争的有利地位。
本文以徐州市都市区(以下简称都市区)为例,从城市生态功能的区划的角度来体现生态城市规划。
2、国内生态城市建设概况
上世纪七十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人与生物圈”计划研究中提出“生态城市”这一说法[2]。主要体现了城市生态环境综合平衡制约下的发展模式,包含了社会、经济、技术、文化和生态等多方面的内容,强调自然系统的整体和谐。国外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巴西库里蒂巴、瑞典马尔默、美国伯克利和日本北九州等。
在国外生态城市建设的影响下,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进行生态城市研究,北京、上海、天津、宜春、长沙、马鞍山等城市都展开相应研究[3]。目前,我国一些条件较好的城市如北京、上海、深圳、大连、珠海等都提出各自的生态城市建设规划并取得了很大成绩。目前我国已有600多个大中城市在想生态城市发展模式转变,同时有些大城市新建卫星城来缓解主城压力,这些卫星城的建设越来越多的采用了生态城市模式,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天津中新生态城、唐山曹妃甸国际生态城建设等等。
3、徐州市生态建设现状分析
3.1徐州市生态环境演变
徐州自从2700年以前开始建城,虽然屡遭战火与洪水的毁坏,数次重新建城,但是城址的范围总是保持一个基本的范围。据乾隆《徐州府治》记载,徐州古有四城:一是外城,为古大彭氏都城;二是外城内的金城;三是东北小城;四是小城之西的一城。云龙山、云龙湖就是这个时期城市生态景观基质的重要依托点,它们位于城市聚居点的合理服务范围,在保持徐州长期生态环境稳定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并为徐州生态格局的安全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改革开放后,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徐州的城市化也呈现出加速发展的趋势,但是生态环境也逐步恶化。云龙山和云龙湖的格局已经无力担负徐州主城区城市生态安全保障的重任。云龙山园林绿地被城市扩张逐渐蚕食,云龙湖水质面对城市生产污水与生活污水的排放,水质日益恶化,已经达不到城市饮用水标准。这些明显的例子足以说明徐州主城区历史上非常成功的生态安全格局已经到了调整的临界点。
3.2徐州市生态城市建设现状
徐州都市区城市包括徐州主城、铜山区以及贾汪区,用地面积3127km2。从空间上看,主城区与铜山城区已基本连绵成片,并形成了都市区的发展核心,贾汪区相对独立,成为都市区东北部发展中心。总体上,城镇通过快捷的交通联系,已呈现以徐州中心城区为核心、城镇环绕的“众星拱月”式的都市区空间布局结构。
3.3 生态环境优劣势条件分析
3.3.1生态环境优势条件——和谐完整的山水格局
徐州的丘陵山地是江苏省境内唯一具有典型北方土石山地气候、地质、地貌的地区。大洞山山体绵延几十平方公里,顶峰标高361米,为徐州最高山峰,主峰周围群山环绕,沟谷纵横,海拔高度超过200米的山峰多达11座,已经具备成为徐州生态安全格局保障的良好基础。微山湖湖畔群山层峦叠嶂,是徐州的北部天然屏障。微山湖湖西湿地对于徐州市具有调节径流、防洪减灾、保护城市安全、改善城市气候、提供城市清洁用水、创造城市居民户外游憩空间、维护生物栖息地、保护生物多样性以及航运、废物处理、灌溉等多种功能,是徐州生态安全格局的重要保障。
山体、水系及周边湿地构成徐州较大生态环境空间,成为生物良好的栖息地,为物种多样性提供良好的保障。都市区范围内有吕梁山风景旅游区、大洞山风景旅游区、云龙湖风景名胜区以及九里湿地等重要自然生态区域四处。这些保护区中有着丰富的生物物种,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区域。
3.3.2生态环境劣势分析
1、都市区空间发展分散
都市区近年来发展较快,但城镇空间扩展较分散。由于缺乏对各发展主体的产业布局和城市总体布局以及对它们之间的关系的整体考虑,缺乏对未来预留用地的考虑,造成城市建设用地不集约。
2、水资源缺乏
徐州属于40个水源型缺水城市,不仅缺优质水,也缺用于灌溉、工业、景观用水。同时,河流污染比较严重,更加重了缺水的形势。故黄河、奎河、荆马河、房亭河、云龙湖等,均因水源短缺和污染,不能作为水源。微山湖水源条件较好,但距离市区21公里,还受到两省行政区划限制,都市区附近水源条件不够丰富,使城市的发展受到影响。
3、生物多样性较低
森林生态系统脆弱,树种结构单一(90%位侧柏纯林)且呈集中连片分布,中间缺乏隔离植物,整个森林生态调节功能不够强,存在森林病虫害防治和森林防火等森林生态安全隐患。
4、农业和农村生态保护较薄弱
小城镇环保能力较薄弱,生活污染和企业三废污染对农业生态的影响日益增大。此外,化肥、农药等的使用对农产品的污染也较严重。
4、都市区生态功能区划
生态分区规划是实现城市结构生态化的前提,也是构建城市基本生态框架和土地利用框架的关键[4]。徐州都市区生态功能区划是依据城市自然环境特征,土地利用与经济发展现状、未来发展需要,根据都市区生态环境调查、生态功能区划,在分析生态特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生态敏感性空间分异规律的基础上,确定不同地域单元的主导生态功能,提出都市区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名录、范围及保护措施[5]。
4.1 区划目标
强化自然人文景观保护区、文物古迹的保护,维护生物资源的多样性,增强自然生态系统的生态服务功能,保证景观资源及土地资源、水资源的永续利用。
强化城区生态环境的恢复与建设,从生态环境特点出发,确定城镇建设的区域和发展方向,从空间、时间上构筑良好的城镇生态系统。
4.2 区划方案
生态功能分区主要是从宏观层次区分不同地区生态功能差异。徐州都市区城镇及产业布局应与生态功能区划相结合,严格保护都市区生态环境,保障徐州都市区的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
依据生态系统区域构成和区域功能的不同,将徐州都市区划分为生态功能优先保护地区、生态功能维护与控制开发地区、生态功能协调与引导开发地区三类地区进行生态保护和控制。
4.2.1生态功能优先保护地区
(1)基本概念
生态功能优先保护区指在保持流域、区域生态平衡,防止和减轻自然灾害,具有重要生态服务功能和保护价值的,在维护区域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安全等方面有重要作用的,依照规定程序划定,有明确界线,需要实施严格保护的自然地域。
(2)生态功能优先保护区分类
根据都市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和生态环境现状,将徐州都市区具有重要生态服务功能的区域分为9种类型,分别是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饮用水源保护区、重要水源涵养区、重要湿地、清水通道维护区、生态公益林和煤矿塌陷地生态恢复区。
(3)主导生态功能
优先保护地区是都市区内的水源涵养地、水质保护以及南水北调东线水源水质保护,维护水体的自然净化能力和土地的生物生产力。通过扩大林地面积,提高植被覆盖率,自然生物多样性保护地,大气优良质量的供氧汇碳之库,都市区内生态环境屏障和自然与人文景观保护区。
(4)控制原则
限制保护核心区的活动,非核心区和其它生态保护区可适当进行生态旅游等开发活动。同时,强化绿化建设,优化绿化结构,增强生态自我平衡与修复能力,保障区域整体生态安全。
图 1 生态功能优先保护区划图
4.2.2生态功能维护与控制开发地区
(1)基本概念
生态功能维护与控制开发地区指人类活动强度比较大、生态环境压力较重,但通过大力进行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维护区域生态环境质量,仍有适度开发的空间和余地的地区。
(2)主导功能
保持水土、维护水体的自然净化能力和土地的生物生产力。通过扩大林地面积,提高植被覆盖率,恢复生物多样性,改善大气环境质量,作为优先保护区与引导开发区的过渡区,具有生态协调作用。
(3)控制原则
生态功能维护与控制开发地区是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划定的,由于区内生态环境已遭受一定程度的破坏,必须控制其开发规模,进行适度开发与建设,其控制要则主要包括:
①生态功能维护与控制开发地区的开发和占用要在都市区生态环境承载力范围内进行,严禁城镇无序发展和随意占地,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维护区域生态平衡。
②农村建设要体现集中原则,禁止乡村工业发展。
(4)主要亚区及控制要点
在协调区内再区分4个生态亚区,发挥各自的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通过环境维持、生态服务及经济支持等联系,相互促进,起到协调、平衡和稳定系统整体功能的作用。在用地性质上基本以农业和旅游发展为主。农业区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以发展设施农业和规模化的大宗农产品生产为主,同时尊重和保护村庄历史文化和自然环境,突出乡村风情,形成特色分明的城镇与乡村物质空间格局。同时在具有旅游潜质的的地区大力发展生态观光农业,综合拓展休闲度假功能。
4.2.3生态功能协调与引导开发地区
(1)基本概念
生态功能协调与引导开发地区是城镇功能组团发展的区域,需要协调生态保护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都市区内主要包括都市主城、都市新城及规划保留的镇区及周边地区。
(2)控制原则
强化城镇主体功能,优化城镇等级结构,合理配置公共绿地,调节生态功能,协调人工和自然生态空间的融合。
(3)控制要点
协调与引导开发地区主要是城市建成区和未来的建设用地,生态系统人工干扰十分明显,有限的发展空间与自然生态环境受到城市建设侵蚀威胁。因此要保证生态单元功能的合理配置,可以防止开发建设无序的连片发展。
都市区内生态功能协调与引导开发地区包括都市主城和都市新城。
5、结语
目前,徐州正处在资源型城市转型阶段,在老工业基地转型的过程中,建设生态城市是新的目标。以生态为导向的城市功能区划决定着城市发展的形态,依据都市区不同区域的特点采取相应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措施,将生态环境保护理念融入到城市规划的过程当中,是徐州建设生态城市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崔雪松,李海明.我国生态城市建设问题研究
[2]尹洪妍. 国外生态城市建设研究及其启示.江西社会科学,2008(5)
[3]黄光宇,陈勇.生态城市概念及其规划设计方法研究.城市规划,1997(6):17-20
篇5
关键词:绿色建筑;建筑能耗;节能;现状;问题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China's construction industry in recent years, China's construction industry has gradually developed into an important pillar industry. At the same time, however,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is a high-energy, high-polluting industry, In order to adapt to the strategy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ur country is put forward and popularize the green building. This article is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green architecture and process of development, which combines with the actual China. This paper has analyzed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present situation of green buildings, and existing problems, and discusses how to further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green building.
Key words: green buildings; building energy consumption; energy conservation; status;issues
中图分类号:G267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引言
中国是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家,然而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能源需求的增长速度大于能源生产的速度,导致能源日渐枯竭,环境日益恶化,已严重威胁到人类目前和子孙后代的生存。建筑活动是人类对自然资源、环境影响最大的活动之一。我国目前存量建筑已达400亿㎡,且每年已新建20亿㎡的速度增长,建筑使用能耗已经占到全社会总能耗的30%。由此可见,我国的建筑行业面临着严重的节能压力。绿色建筑自上世纪90年代由国外引入中国,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取得一定的进展,在中国这个特殊的环境下形成了自己的特点,但同时也显露出一系列问题。本文对中国的绿色建筑之路进行探讨分析。
2绿色建筑的概念及发展历程
所谓“绿色建筑”的“绿色”,并不是指一般意义的立体绿化、屋顶花园,而是代表一种概念或象征,指建筑对环境无害,能充分利用环境自然资源,并且在不破坏环境基本生态平衡条件下建造的一种建筑,又可称为可持续发展建筑、生态建筑、回归大自然建筑、节能环保建筑等。绿色建筑理念是建筑绿色化的前提和基础,早在20 世纪60 年代,美籍意大利建筑师保罗·索勒瑞首次提出“生态建筑”的概念。伴随着能源危机的发生,世界各国达成共识,将生态建筑、共生建筑、可持续建筑等一系列新概念统称为绿色建筑。
2.1绿色建筑的定义
我国对绿色建筑的定义为: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这个定义强调了四大方面:一是全寿命周期,这指出了发展绿色建筑的时间范畴,而不是简单的建设过程,绿色建筑理念必须贯穿于项目全寿命周期,同时也体现了绿色建筑注重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二是强调要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这一要求主要是针对我国能源日益短缺、环境日益恶化问题,而建筑业作为一个高能耗产业,必须要响应国家政策,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三是不能忽略建筑的根本功能需求,建筑行业的发展始终是为了满足人类的需求,在进行绿色建筑的同时不能牺牲建筑的功能;四是要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绿色建筑的着眼点是满足当代人和子孙后代的生存,发展绿色建筑的最终目标是使人与自然和谐统一。
2.2中国绿色建筑的发展
早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就有学者开展建筑节能研究。绿色建筑的概念于上世纪90年代引入我国。1992年巴西里约热内卢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以来,中国政府相续颁布了若干相关纲要、导则和法规,大力推动绿色建筑的发展。1994年,中国政府回应巴西里约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对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总动员,通过并出版了《中国21世纪议程——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国务院颁布了《中国21世纪初可持续发展行动纲要》,都强调了保护环境和防治污染,提出了建设绿色住区的设想。1996 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正式将“绿色建筑体系研究”列为“九五”计划重点资助课题;1999 年的《北京》 明确要求将可持续发展作为建筑师和工程师的工作准则。
进入21世纪后,绿色建筑在中国有了进一步的发展。2004年9月建设部 “全国绿色建筑创新奖”的启动标志着我国的绿色建筑发展进入了全面发展阶段。2006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正式颁布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继而,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又出台了《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试行)》和《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法》,逐步完善适合中国国情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2009年、2010年分别启动了《绿色工业建筑评价标准》、《绿色办公建筑评价标准》编制工作。可以看出,绿色建筑在中国的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绿色建筑在中国的发展之路也会越来越顺利。
3中国绿色建筑的特点
我国建筑存量大,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必须要着力发展经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又需要大量的新建建筑提供硬件支持。然而由于技术、管理等方面的限制使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面临了一系列的问题。中国作为少数几个大力推行绿色建筑的发展中国家之一,由于本国国情的特殊性,在发展绿色建筑的过程中形成了自身的特点。
篇6
关键词: 城市环城绿带 规划设计 生态景观
一、城市环城绿带的概念及功能
1.城市环城绿带的概念
不同领域、不同角度的研究者,对环城绿带的定义不同。本文中的“环城绿带”是指一定规模下的城镇或城镇密集区,规划比较多的绿地,建成一定规模、连续的、永久性的绿色开放空间。
2.城市环城绿带的功能
(1)城市规划层面。环城绿带的建设可以抑制城市蔓延,控制城市形态结构。刘易斯•芒福德曾说过,郊区的发展一旦不受限制,放任自由,自由式布置的平面图一定会迅速扩张。我国城市化的重要约束在于土地资源短缺,为确保城市形态与格局的形成,一种较有效的方法就是:建设环城绿化控制带。
(2)城市生态建设层面。一是防治大气污染,调节城市气候。树木的叶片能够吸收大气中的许多悬浮颗粒物,如:氟化氢、二氧化硫、氯气等。绿化率高的城市,能在炎热的夏天产生降温效应,平衡城市的能量辐射,减缓城市的热岛效应。二是涵养水源与防治风沙。城市的环城绿能够提供优质水源。它也可以提高水体的污染净化能力,使河流系统的质量得以改善。作为城市的防护林,它还能降低风沙对城市的影响。三是提高城市生物多样性。城市环城绿带为城市鸟类、兽类和各种昆虫提供了舒适的栖息环境。绿带植被多样的结构,为城镇生物的多样性提供保障。
(3)城市游憩建设层面。休闲游憩已成为了现代人的基本生活需要。许多旅游学家都认为,“休闲经济”正在快速发展,它终将会成为一项非常重要的产业。城市环城绿带的空气清新,景色优美,交通便捷,是城镇居民亲近自然的好选择。
二、城市环城绿带的规划设计理念与设计原则
1.城市环城绿带生态景观设计理念
(1)天人合一与森林文化。“天人合一”思想,就是所谓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我国城市生态建设应遵循自然规律,只有尊重自然生态法则,大自然才会给予良性的回报。城市环城绿带,作为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元素,在规划中须秉承“天人合一”的理念。
城市环城绿带的规划,要以地带性植物和自然生态条件为基础,融合传统文化、民俗风情、宗教、历史文物等。城市森林系统的地域、文化特征形态各异。城市环城绿带其实是园林的延伸与扩展,它可选以保护名木和古树的名义,提升其品位与格调,使城市森林更有人文内涵。
(2)营造人性空间。人性化的设计,可以满足人们视觉舒适,近而使人们心理平衡。城市居民常常在环城绿带休闲游憩,因此, 其设计应该具有乡土感、邻里感,流露出城市生活的舒适感和人情味。
(3)设计异质性景观。景观异质性的维持与发展是景观生态学的核心。在设计城市环城绿带时,不同区域应选择不同的模式。如:斑块绿地,应搭配灌木、乔木及草本植物。异质性景观,能为城市的发展提供更好的生态服务。
(4)合理功能定位。绿地空间的形式及构成取决于它的功能。城市环城绿带的主要功能包括:涵养水源、防治风沙、防治大气污染等,还能保障城市的合理格局,为人们提供游憩场所。在布局城市环城绿带时,要从它的生态功能出发,综合当地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等多方面特点,合理规划,保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2.城市环城绿带的规划设计与建设原则
(1)以人为本原则。“以人为本”是人类活动永恒的主题,城市绿化建设也应该遵循这个原则。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希望回归自然,去享受蓝天――青山――碧水的和谐。“以人为本”理念以人类本身生存、生活和发展为出发点,巧妙地适应、利用自然。有亲和性、舒适性和文化底蕴的城市绿化带设计才能激起人们亲近的欲望,才能更有效地发挥城市森林的综合功能。
(2)因地制宜与系统性原则。不同地区、城市的自然条件、绿化基础各不相同。在设计环城绿化时,要合理配置各类型绿地,做到均匀分布、重点突出。使生态、社会、经济实现最大的效益,达到整体优化。同时要重视乡土树种和地带性植被的使用,突出地方特色。
系统性原则要求城市绿地与城市生态系统和谐发展。充分发挥综合效益。城市环城绿带的规划时必须以市民整体的生存空间和自然过程的整体性为出发点,实现城市绿化功能的提高和优化。
(3)可持续性原则。城市环城绿带的规划要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这就要求我们保护城市生态资源。城市环城绿带的建设在配置上具有艺术性,生态上要具有科学性,经济上具有合理性,功能上具有综合性,风格上具有地方性。要真正体现“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共存”思想,做到“以绿为主,生态建设”。
(4)生态化及生态经济原则。城市环城绿带的规划中,要遵循共生互利和相克相生原则,要尊重自然,保护自然景观。有机结合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使景观多样性。达到城市――市民――绿化之间生态平衡。环城绿带可以通过发展观光农业、花果业、林业、旅游业、立体水面养殖等方式发展绿色产业。推广市场稀缺的经济植物,实现水、陆、空的生物多样化,使水资源和绿带土地实现最佳经济效益。
三、城市环城绿带的规划要素与建设模式
1.城市环城绿带的形态结构与尺度
(1)环城绿带的形态结构
环城绿带的形态结构是多种多样的,通常取决于城市自身的地理因素(如地形、水文、气候等),历史文化特征,以及城市的空间结构。一般地,总体结构可以分为环绕状、嵌合状、网状、绿心加环绕和带状这几种类型。
(2)环城绿带的尺度
不同国家的环城绿带尺度不同。一般来讲,环城绿带若满足最小宽度,越宽越好。环城绿带的尺度可以用生态学原理来衡量。不同的生态功能对绿带的宽度要求不同。为了更好的环城绿带规划时,在规划前期应做以下的调研:周围土地的利用方式,当地污染物的类型与强度;当地动物利用绿带的方式;环城绿带联接的大型生态节点。
此外,规划环城绿带的尺度时,还应遵循下列的几个原则:具有足够的宽度,力争减小边缘效应;要照顾环城绿带中的最敏感物种;环城绿带生境的多样性,并涵盖最高质量的生境;维持植被的复杂性,增加绿带的覆盖度。
2.城市环城绿带的绿地分类与整体布局
(1)城市环城绿带的绿地可分为以下几类:
①环城绿带中的斑块。绿色斑块主要是由公共绿地、生产绿地等绿色地块,分布城市景观的各个部分中,它有特殊的边缘。绿色斑块可以改善、美化环境,也具有较高的生物多样性。它注重生态效益,也注重社会效益。
②环城绿带中的廊道。廊道在环城绿带中主要指水系绿带。绿色廊道可以帮助通风,也联系着大、中、小斑块。它促进能流、物流、信息流的运输,也是城市的氧气库。廊道的绿化应综合考虑树木的景观效应、生产功能。
③环城绿带中的基质。景观基质指的是环城绿带中的生态林区,即绿色斑块和廊道所占的广大区域。它的林木覆盖率超过70%,连接度居于最高,是最强的景观要素。
(2)环城绿带的整体布局
环城绿带的系统布局要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因素,如坡地、荒山、河道等,在景观生态学的指导下,在布置城市外缘的生态屏。应成片保留郊区的农田、优质菜田,合理建设综合游园、森林公园、生态保护区等。布局城市环城绿带的景观时,应注重连通性,维护自然过程的连续性以及城市的生态安全。
3.城市环城绿带生态林的营建模式
按照城市绿地“天人合一,以人为本,生态优先”的设计原则,城市环城绿带的营建模式以下几种:
(1)生态环保型林带模式。生态环保型林带的目标是:利用某些树木吸收有毒气体的生理功能,净化空气。在生态环保型林带的规划中,强调绿地植物的生态环保功能,合理选择配置能吸收污染物质的植物。为了形成良好的小气候,要使用高大单一的乔木或复合乔灌木,以增强环保效能。
(2)生态观光型林带模式。观光林带主要目标是形成优美的景观观赏面。为了实现林带模式在生态功能与观赏功能的统一,要仔细分析绿化植物的色彩美、形态美、动态美、韵律美等自然特性,还要注意职务植物的季相变化。
(3)生态经济型林带模式。城市环城绿带的生态经济林既要有利于当地的生态环境,所生产的果品(产品)又要符合绿色食品的要求。为了经营管理方便,多采用乔林――果园模式,或混种经济树种。
(4)生态防护型林带模式。生态防护型林带的生态功能目标是降低风速、防风固沙、改良土壤、保护农田等,使城市的运行正常。此外,还能净化空气、美化城市、增加经济等。
(5)生态文化型林带模式。生态文化型林带是为了要突出城市的文脉,彰显森林文化的绿地景观。为了提高城市森林的整体格调和品味,在生态文化林的构建中,应融合传统文化、民俗风情、历史文物等。
四、结束语
总之,城市环城绿带能较好地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有效控制城市过度扩展,促进城市健康可持续发展,广大城市规划设计者一定要充分重视城市环城绿带的作用,并遵循以上设计原则和要点,合理进行城市环城绿带的规划设计工作。
参考文献:
[1] 欧阳志云,李伟峰,大城市绿化控制带的生态结构和功能[J].城市规划.2004(4).
篇7
关键词:城市规划与设计;生态规划;生态城市
1 引言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建设生态城市是当前各地十分关注的问题,以下对生态城市的规划设计提出了构想,指出生态城市的建设不仅要有一个科学的高平、高质量的生态城市规划,而且要精心做好生态城市设计。同时,在规划、设计和实施建设中要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基础。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对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人类文明的主要成就也与城市的建设、发展密切相关。城市是人类生活的乐园,但目前,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城市所面临的危机越来越严重,而生态城市概念就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产生的。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促进城市健康协调地发展,满足人们向往自然的生理和心理需要,是今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城市现代化的主要标志之一。生态城市已成为国际第四代城市的发展目标,生态城市规划与研究亦成为城市规划领域的新课题。从宏观角度上来分析主要是看它的自然生态平衡、可持续发展理念及其实施的结果。而从微观角度E度量主要是看它的绿化系统营造好建筑节能措施是否高效。以上要素并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互相依赖、互相补充,有机结合的整体,共同作用于城市与建筑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2 我国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现状
目前,我国生态环境的基本状况是:总体在恶化,局部在改善,治理能力远远赶不上破坏速度,生态赤字逐渐扩大。主要表现为:水土流失严重;沙漠化迅速扩展;草原退化加剧;森林资源锐减;生物物种加速灭绝;地下水位下降,湖泊面积缩小;水体污染明显加重;大气污染严重;废渣存放量过大,垃圾包围城市;生态破坏、环境污染本身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和财富流失。生态指标恶化也明显地影响着现期经济指标和预期经济的发展趋势。
3 科学编制生态城市规划
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的总纲,科学编制生态城市规划,是建设生态城市的前提和基础。生态城市规划的内容主要包括经济总量的提高和生态经济的发展、城市人口的分布、自然生态环境的改善和环境质量的提高等。编制生态城市规划,首先要建立―套由经济、社会和环境三方面要素构成的生态城市规划指标体系。
生态环境发展指标要突出环境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性开发并重,建设城乡一体化的生态良好的循环系统。从而不断提高环境质量,促进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主要包括城市人均公共绿地、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空气和水环境质量、噪声环境质量、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医疗废弃物处置率、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无重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外来物种对生态环境未造成明显影响等。注重提高人居环境质量。在编制城市生态规划的过程中,要依据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按照上述指标体系科学规划城市的经济和生态活动,合理确定城市经济功能和生态功能、生态资源配置规模和布局。使各项城市活动按照生态城市的要求进行。同时,应优先考虑增强生态功能,保护原生态的自然生态绿地.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4 绿色容积率是城市建筑和规划的生态量度
近年来许多建筑师和设计师在实施建筑规划时都会将绿化结合进他们的设计之中。将植物与建筑结合有许多优点,由植物提供的浓荫会在某种程度上减少建筑的降温负荷,有助于减少建筑对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在水文方面也有一定益处,不仅植物自身能够承接降雨,而且它们所生长的土壤也会有助于减少地表径流,余下的雨水可以被收集以供我们在建筑中使用。植物还可以被用做燃料,与地面上的绿化作用相比,建筑内部的植物对于污染的控制同样有效。绿化在可持续发展中的战略地位需要一个通用的标准。绿色容积率能够作为一个城市工具应用于城市总体规划中,也可以作为一个建筑设计工具被应用于单体建筑中。适合的容积率值的确定可以从如下3种方式中选择:它可以是设计师或使用者所期望的绿化程度。绿色容积率值也可以根据地块预设的功能来确定。绿色容积率的价值也可能通过生态学来决定,或者以地块在未发展之前的叶面积指数值为依据经验数据,一个通用的标准就显得至关重要。来自不同项目的经验将会更容易被整合并应用于新的项目,不同的研究数据会有助于形成一个共同的知识基础。所选择的指标严格的标准并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在以往的许多文献中,绿化的最主要指标是绿色覆盖率,合叶面积指数和建筑容积率而发展的,被定义为总的可居(或可租)面积与地块面积的比率。目前这一指标已为大多数人所接纳,并实施于各种规划设计方案中。
5 精心做好生态城市设计
在编制生态城市规划的基础上,要精心做好生态城市设计,以真正实现城市的生态化目标,并体现不同城市独有的城市生态环境、城市文化、城市形象、城市风格特色和吸引力。其基本设计有城市景观设计、城市产业设计和城市住区设计三个方面。
城市景观设计的目标是建立在由建筑、园林等为主的人文景观和各类自然生态景观构成的城市自然生态系统。建筑景观设计的重点是在平面规划的基础做好空间天际轮廓线的规划设计,特别是沿主要街道建筑景观谢十,要在做好高层超高层建筑景观设计的同时,适当布置低层的生态建筑。园林设计的重点是要做好沿江、河湖、溪等两岸林带以及城市公园、城市广场的景观设计,融生态环境、城市文化、历史传统与现念及现代生活要求于一体,提高生态效益、景观效应和共享性。各类自然生态景观的设计重在完善基础设施,完善生态功能,提高其生态效益、景观效应和共享性。城市产业应当是代表生态文明潮流和先进生产力发展方向的生态产业,是能够形成强大示范效应的龙头产业。要在全面客观地分析城市产业现状的基础上,立足于全国乃至全球市场和生态化、现代化的发展要求,高起点、高标准、科学设计城市产业。要以生态化的示范产业园区为平台,建设以高科技产业为主导、以循环经济为特色的生态型工业体系,同时努力发展旅游、教育、医疗、物流、文化、信息、房地产等产业。要建立生态产品开发、设计、孵化中心,逐步实施现有产业的调整和改造,实现产业的生态转型,提高生态经济在GDP中的比重。要努力推行ISO14000环境质量体系认证、环境标志产品认证、清洁生产审核和创建绿色企业等,建立企业环境行为、环境信用评价体系,将企业的环境信用纳人企业社会信用体系之中,通过多媒体向社会公示。要用生态建筑原理对居住区进行科学的规划设计,形成生态建筑与完善的基础设施构成的生活环境以及包括精神文明在内的社会生态系统。居住区设计要坚持以下原则。
―是合理布局。综合考虑城市的地理特征和水、气、地质等条件及长远发展要求,选择城市居住区的最佳区位和发展规模。
二是节能低耗无污染。即在建筑材料的使用上坚持环境保护原则,避免由于建筑材料的原因造成光污染、化学污染、放射性污染等。要充分考虑建筑物的朝向、间距等,以解决住宅采光、室内通风等卫生问题。
三是虚用生态技术处理生活排泄物、生活垃圾。
四是通过增加居住区绿地,推广屋顶绿化、垂直绿化、湖河溪流水体的坡岸绿化等,大幅度提高居住区绿化覆盖率。居住区内必须设置集中公共绿地。居住区公共绿地必须大于人均1.5平方米。
五是增加居住区文化体育设施。
6 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基础
城市的形成源于我们的祖先“逐水草而居”的生存准则。因而。绝大多数城市特别是南方城市大多具有良好的自然生态基础。生态城市建设必须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基础。所谓充分利用,一是保护,二是提升。充分利用的基础首先在于保护。因为。原生态的环境是任何人工生态都不可比拟的,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最大限度地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其次是提升。提升是在保护的基础上提高和完善,通过工以及共享性。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基础建设生态城市。是生态学原理在城市建设中的具体实践。从实践经验看,只有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基础,才能建成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城市。
篇8
【关键字】环境污染,环境财务会计,构建
一、环境财务会计的研究背景及现实意义
随着我国受雾霾影响的城市越来越多,有关环境污染与环境保护的话题也就引起人们越来越重视。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和人口不断增加,水、土地、能源、矿产等资源不足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形势日益严峻。
在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的背景下,针对环境与经济之关系的环境核算越来越重要。环境问题不仅需要考虑其在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中对经济活动所产生的影响,更重要的是,要将环境因素引入现有经济核算制度,在经济核算中充分考虑经济活动所引起的环境后果,也就是对经济活动的环境成本进行核算,环境会计通过核算企业的社会资源成本能较准确地反映经济活动的成本,并且能够引导和监督企业通过一定的社会经济活动保护资源维护生态平衡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已将环境问题纳入会计核算范围而我国却尚未建立起相关的环境会计体系这种现状不能满足会计国际化的要求,有碍于会计的国际间交流与合作。所以建立完整的环境会计体系适应交易国的环保要求将有利于我国与其他国家的经济交流和贸易活动。因此,无论是从国家层面来讲,还是从企业自身角度来说,都应当构建并完善我国的环境财务会计体系。
二、构建环境财务会计的原则
(一)强制与主动相结合
政府会计管理部门、环境保护部门必须对企业最低限度的披露做出明确的和强制性的规定。企业进行环境会计核算时要体现国家的方针、政策、法律和法规的要求。当然如果企业主动地披露尽可能多的环境信息政府及社会公众应给予支持和鼓励。
(二)法律监督与行业自主监督相结合
政府部门和行业部门的自主监督指导是实施环境会计的重要保证。我国推进环境会计体系实施的主要指导监督机关应是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包括财政部、国家环保总局、国家统计局等,各部门协调合作,通过制定环境会计准则、指南及有关制度、标准,可以为环境会计的实施提供遵循依据。同时,还应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和研究机构的作用,通过深入进行相关调查研究,促进环境会计体系实施的科学化。
(三)不断加大企业信息披露范围
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可以逐步提高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范围和程度。比如从污染严重、核算体系健全的上市公司及大型企业开始,逐步过渡到全部企业;先在补充资料或附注中用文字说明的方式,逐步过渡到量化环境信息并在正规报表中进行披露;先在企业个别的重要环节上考虑环境因素影响,逐步过渡到企业建立健全的环境管理体系。
三、环境财务会计体系的构建
(一)环境财务会计含义及会计目标
环境财务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以有关环境法律、法规为依据研究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的关系计量、记录环境污染和环境防治、开发、利用的成本费用并对企业经营过程中对社会环境的维护和开发形成的效益进行合理计量与报告综合放映环境活动对企业财务成果影响的一门新兴学科。
环境财务会计以经济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一是向有关单位提供相关的环境信息。二是向有关单位提供有用的环境会计信息。
(二)会计假设
会计主体假设。环境会计将传统会计主体假设内涵扩展将会计主体置于环境系统中而游离于核算系统之外的环境资源的价值损耗和补偿纳入会计核算系统,以此来界定环境会计主体的空间范围。
持续经营假设。环境会计将持续经营假设进行拓展将其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可持续发展战略可指导环境会计主体在自然资源使用不枯竭、生态资源损耗不降级的基础上保证社会、经济持续、不间断地协调发展。
多元计量假设。由于环境资源在计量上具有模糊性特征所以环境会计不能机械地套用传统货币计量假设而应采用多元计量。
(三)会计确认与计量
环境财务会计的确认和计量是指判断一项有关环境交易或事项的数据是否应当予以记录并以何种要素多少金额何时予以记录。确认的会计要素要围绕和满足环境会计报告所披露的环境信息的需要来设立。环境财务会计核算对象分为六大要素环境资产、环境负债、环境所有者权益、环境收入、环境支出以及环境收益。其中环境资产可以分为环境保护资产和环境资源两类。环境支出又分为环境费用和环境成本两部分其中环境成本是核心赊环境成本之外的支出就是环境费用包括环境补偿费、环境治理费、环境损失等。
(四)会计报告
环境财务会计报告的主要特点是定量与定性描述相结合、价值量基础和自然量基础相结合。现行的环境财务会计报告主要有两种模式独立财务会计报告和补充报告模式。独立环境会计报告是独立于现有的财务报表,增加新的报表来披露环境会计信息。同时为了满足环境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应当在附注中披露一些内容。非独立的环境会计报告是将环境会计信息借助于传统会计的资产负债表等主要报表予以披露。
篇9
近年来,人们不断研究有利于生态与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和方法,其中“生态建筑”的设计概念成为了当今建筑设计的主流,绿色环保生态型住宅小区也就应运而生了。笔者认为,用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有节制地利用和改造自然,寻求最适合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可持续性,把建筑环境作为一个有机的、具有结构和功能的整体系统来维护,这才是生态建筑的基本原则和发展方向。 1生态型住宅小区的特点与功能分析 1.1 生态型住宅小区的特点 生态型住宅小区除了要注意达到舒适、健康外,还应体现生态效益,并呈现出一种新的人类生活方式与环境的协调关系,其特点表现在: 1)提高绿化率。但是这种环境绿化决非简单的栽种花草,而是结合生态学、建筑与美学、生物工程学、地理学、城市和小区环境规划、水资源等学科,妥善处理好生态平衡并充分利用绿地建设。 2)节约土地资源。重视采用绿色建筑材料,这样可节约土地。将有限的土地面积归还人类,并合理利用其为当代和后世子孙造福。 3)节约水资源。这是生态住宅小区开发和建设中不可忽视的内容。水是生命之源,我国是缺水的国家,对于雨水和中水资源的收集和利用,远不如西方和一些发达国家。我们不要等到水资源专家所预测的,到2025年水危机空前爆发时方才研究水资源的节约问题,到那时为时晚矣。 4)充分而有效利用自然资源。将生态设计引入住宅小区设计中,因为每一生态系统都有其各自的结构和相应的物质循环方式及其途径,常规状态下,其循环和能量流动具备一定的稳定性。如利用阳光和热能,室内设计采用系统化的节能灯等,即可降低工程成本,又开发出生态效益。 5)对垃圾实行分类处理。此项工作虽不属于住宅建设的内容,但它是绿色环保、住宅物业管理工作。
1.2生态型住宅小区的功能作用 绿色生态住宅小区可保持城市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和调节地区气候并减少污染物总量的功效,主要体现在: 1)保持城市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系指诸多生物与环境结合形成的生态复合体总和及其相应的生态过程。内容包括生物物种、遗传及其生态系统多样性。此外,生态住宅小区可以保证城市自然生态过程的整体性、连续性,减少城市生物物种分布和流动的阻力,改造目前的环境,同时为生物提供最佳生存和繁殖环境。 2)调节地区气候,减少污染物总量。绿色生态住宅小区有效利用墙面、窗台、阳台等空间,种植花草、树木等绿色植物。可达到吸碳制氧,净化水体、调整温湿度,改善区域气候的功能;亦可减少城市噪音,可吸尘,可营造出舒适的生活居住环境。换言之,在相对投资环境下,住宅区绿化程度高,不仅有利于降低空气污染,提供氧气,保持水土,改善住宅气候,而且有利于住宅区的美感。
2 现代生态型住宅小区规划设计构思 在现代的繁华城市里,人们为钢筋水泥构架的现代建筑所窒息,而要想生活在心灵可以休憩的绿色家园里,成了城市人的一种可遇而不可求的都市情结。在此笔者本着生态居住环境的设计理念,试图诠释一种崭新的现代生态生活社区,从而营造一个崇尚自然、回归自然的自由漫步式家园。 生态环境最基本的要素是“绿”和“水”,“绿色”在这里已从狭隘的色彩概念转变为环保和生态意识概念。绿色不单指色彩,而是代表一种崇尚自然、回归自然的设计理念。水者,地之血气,如筋脉之流通也。水在人与自然关系中起着特殊的协调作用。它不仅能给人带来欢愉、轻盈、柔和的感觉,而且还具有净化空气等重要的环保作用。有了“绿”与“水”的完美结合,既能取得丰富的环境效果,又能达到生态环保的目的。 2.1具体规划思路 生态建筑和自然美的充分融合是笔者设计思路的方向,体现“以人为本”和“以自然为本”的设计思想。 2.1.1对人与环境的思考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人的存在和生命的延续都依赖于自然环境所馈赠的给养;同时,自然环境也只有被纳入到人的生活轨迹中,才能成为人的现实生活要素。人类的建筑活动作为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一种创造性劳动,毫无疑问具有明显的实用功利目的,但与此同时我们必须要尊重生态法则,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以免其遭受破坏。所有的科技、所有的文明,都不可能置身于环境之外,当然也因此会对环境造成相当程度的影响。在从事建筑设计活动时,一定要从生态角度考虑,保护环境。 2.1.2自然再造环境 仅仅利用人工因素打造一个临时性的自然环境并不能实质性体现生态社区的概念,能够让整个社区具有自然再造功能,真正“活”起来,让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相互交融,是生态型住宅小区的另一个着眼点。因此设计者常常利用有利的地理条件,把水引入园区内营造自然再造区。 3项目规划实例
3.1工程概况
总平面图
肇庆四会某项目位于四会新城区西江南岸临西江支流三江汇聚点,南接山脉,东北面临江。项目用地面积约800亩,规划容积率不大于1.5。计划开发的地上总建筑面积约87万,其中商业约占11%,其余为住宅及相关配套。
3.2 项目现状分析
背景研究
肇庆市位于广东省中西部、西江的中游。土地总面积1.5万平方公里,人口约404万,下辖有端州区、鼎湖区和广宁、德庆、封开、怀集4县,代管高要、四会2个县级市,另设肇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肇庆市定位为广东省地方性中心城市,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和风景旅游城市。预计2015年中心城区总人口为75万人,2020年中心城区总人口为95万。规划城市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100平方公里以内。
项目所在的四会市是广东省著名侨乡之一,位于广东省中部偏西,处于的西北面,绥江、北江和西江交汇处,处于珠江三角洲中心地区与粤西北山区的中间,是两个地区经济发展的转承点。市域总面积为1257平方公里,境内地势山西北向东南倾斜,物产资源和旅游资源 丰富。
用地情况分析
a) 基地地形分析:
本项目用地周边三公里范围内均为丘陵地带,覆盖着未经开发的原始森林,植被相当稠密,空气中的负离子含量极高,自然环境资源极优。项目东北面为北江支流――绥江,江面宽度200~250米左右,江水清澈,河鲜产量丰富。地形起伏变化大,基地内有多处天然湖面及田地、山地、山谷、水渠等,如何合理保留现状地形及利用现状资源,使开发的成本最小化,是我们本次设计的出发点之一。
b) 用地价值分析
作为居住用地,我们主要从景观资源、噪音干扰及用地现状等方面进行分析。地块东北侧的绥江和江滩公园提供了良好的景观资源,也是小区的主要景观资源,地块的部分住宅特别是高层住宅对其景观价值的利用要最大化。西南面的山丘是次要景观资源,可作为居住区的景观背景。但由于小区规模庞大,我们还须利用用地内部资源进行”造景”,形成小区内部的核心景观。另外用地承盆地形态,中间平坦还伴有小丘和水体,周边随山势起伏较大。在对周边资源及用地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后,如何根据现状资源合理布局本案的各类功能并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是需要我们把握的重要原则。
3.3规划理念
新城之心
围绕原有山丘,创造岛居低密度区核心,伴以水湾、山谷,形成高档社区之“心”,也是新城区的生态之“心”。
四水会流
大生态理念--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我们保留原有地貌,利用部分水面,引山谷中四条天然山泉汇 聚于绿岛核心周围,暗合四会之“四方之水会流”之意,形成以天然活水为主题的水景观道,构成社区的景观构架。
气由心生,心转气动
围绕绿岛核心放射性展开的绿色通廊如同社区的“气脉”,串联起江--岛--水--山一系列景观节点,形成完整的景观视线脉络。
3.4 总体规划设计
3.4.1 规划结构
生态轴既为整个小区的结构控制轴,也是景观环境的连接链,将各节点的主题空间串起来,增加了小区的向心力,将各地段通过此轴有机联系,使每个组团均能便捷的到达生态轴、核心景观区。
3.4.2 整体布局
以用地等级为依据明确合理的功能分区,结合南面山谷和“核心绿岛”及其周边的地势平坦区域塑造最高端产品区,设置低层住宅区. 低层住宅因地制宜,对不同的地形采用相应的处理方式,一方面有效减少土方量,另一方面使建筑和山体有机结合。
低层住宅在公共区域外都设计了私家花园,扩大了私人的室外活动空间,更贴近“田园生活”。建筑设计也采用了退台的方式,形成室内外空间很好的过渡,同时令建筑和山体水体相互交融,犹如一体。山体建筑利用标高关系,使得户户有景,视线开阔。
酒店、商业街、幼儿园、学校及会所共同形成“公建区”,设于靠近道路桥梁的位置,交通便利又利于独立开发经营。于社区主入口设会所,并于各区内设泛会所,结合周边大量的公共活动场地,满足、居民休闲生活的需要。公建区探入社区主景观中,起景观共享及展示作用,结合休闲绿化带、市民广场等,成为颇具规模的城市新亮点。
沿江透视
3.4.3 交通设计
本项目通过两个主要出入口与城市道路和飞鹅岭大桥相连,符合大社区的要求。其中与大桥相连的入口将为社区的主入口,也是社区形象展示和会所商业所在位置。
小区设主环道连接两个主要出入口,各组团由主环道进入组团内部环路或地下停车场。
理性有序的交通组织--人车平面局部分离。由于原始地貌与规划道桥标高存在颇大高差,形成了依山就势的生态车库条件。道路分级明确,保证了居住区的安宁和景观区的不扰。
商业有独立的车库和地面停车区,方便管理。
3.4.4 户型设计
本案所有户型电梯厅和厨房、卫生间均可自然采光通风,所有主要起居室、卧室朝南,具有极好的景观及日照、通风采光效果。户型平面动静分区明确,平面布局方正实用。高层户型入户花园和空中庭院的设计让高层住户可以享受到田园乐趣。
3.4.5 绿化景观设计
在设计中出于交通和景观上的考虑,引入“景观链”的概念,把诗意的、蕴藏着丰富文化内涵的的景观元素江景--城市景观轴--绿岛核心--景观带--组团景观节点--山景串联起来使之成为一个有机的景观系统。除有美景之外,中心景观区周边还设有多处可供休闲娱乐的活动场地,为居民的步行之旅提供多种活动的可能性,使景观链真正成为一个可观、可游、可用的景观系统,也使整个住宅区完全融入到生态、绿色、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大环境中。
4结论 生态小区作为一种小区规划新理念,是我国住宅小区的发展方向,又是未来城市追求的远景目标。满足可持续发展理论对人居环境的需求以及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家居理念必将成为21世纪人们对居住生活的一种追求。如何体现绿色、生态和健康发展要素,以达到城市整体功能转化,是一项宏伟而艰巨的综合工程,需要我们长期不懈的努力。我们要把建设绿色健康的生态小区作为今后住宅建设的主要工作,为人们创造出更多、更好的居住条件和环境,以达到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小区。
参考文献:
[1] 周滔,李启明.绿色生态住宅小区在中国的发展分析[J].建筑管理现代化,2002,(1).
[2] 刘威,城市绿地系统的生态功能及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环境管理,2002,2
[3]谢天,许纪存等.生态小区特征和指标体系探讨[J].四川环境,2003年第22卷第4期.
[4]彭怡.我国城市生态小区建设研究[J].山西建筑,2008(4).
篇10
关键词:高三生物;冲刺阶段;技巧与效率
一、冲刺阶段复习技巧
(一)立足教材,夯实基础
在复习过程中,基本概念及理论的复习在整个复习中起着奠基和支撑的重要作用。在复习时,首先一定要静下心来,抓好基础知识。课堂上要紧随老师,依据《课程标准》的不同要求逐个突破知识点。课下对当天学过的知识进行消化,加强对一些重要概念、原理和重要结论的理解记忆,同时把自己平时容易混淆的概念、记不住、说不准的知识,做题时易产生畏惧心理的知识进行比较分析,并及时解决面临的疑问,努力把每一个概念、原理及规律彻底弄清楚、弄明白,争取不能有知识上的盲点,真正变课本知识为自己的学问。如分别搞清楚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减数分裂三种分裂方式的本质区别及基本概念。
(二)有所侧重,重点突破
在回归课本、抓基础的同时,冲刺阶段还要重点“攻坚”,突出对重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例如细胞的代谢、生命活动的调节、遗传与变异和生物与环境等知识是高中生物知识的主线,也是高考命题的重点。复习这部分知识时要特别留心。考生可以结合手上的资料,分析涉及的题型,对经常出错的题目进行归纳和总结,力争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生物的实验与探究是拉分的关键。考生应该提炼出众多实验的共性特点,将实验类型和方法设计运用到新情境中,学会分析和处理实验数据及结果。
(三)研究交叉学科,强化有机渗透
生物教材中涉及的化学、物理的知识点很多。如:水体的富集化问题。河水中的化合物含量(化学)、河水的生态平衡(生物):如果以此为背景出题,其情境格外新颖。尽管高考“理综”并未实现理、化、生三门学科的相互渗透,实行的只是三科“拼盘”,但在复习时有意识地相互渗透。对于培养学生的整合思维也有很大帮助。
(四)关注热点,提炼信息
社会热点强化知识的应用,突出能力的考查,是高考命题的常用素材。在冲刺阶段,考生要关注生物科技进展、社会热点、科学史中的经典实验、重大事件、生产生活实际等内容,培养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复习“遗传和变异”时,要注意袁隆平的杂交水稻、航天育种、转基因育种、克隆等,注意将这些情景与课本知识联系起来,培养获取有效信息、编码信息、迁移信息的能力。
(五)挖掘知识内在联系,构建知识网络
冲刺阶段,考生应跟随老师把课本相关的知识组织起来,形成知识网络,使知识系统化、网络化。可通过概念图、衍射图等方法建立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例如考虑到种子相关知识是高考的热点,提出以“种子”为核心概念,引导学生绘制概念图。通过概念图的构建,在知识上,使原来零散的、模糊的概念系统化、清晰化;在能力上,可培养和发展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与探究,的理念。冲刺阶段还应以专题的形式对知识点进行横纵向联系,引导学生挖掘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便于理解记忆。
二、提高复习效率的几种途径
(一)考试后及时讲评
及时评讲、及时反馈。学生完成一套试卷经历了识记、理解、分析、解决问题的复杂思维过程。考试刚过,他们对试卷的印象十分深刻,对成绩和未知解答的渴望十分强烈。若此时充分利用学生对知识在大脑中形成的记忆表象,抓住学生的薄弱环节引导反思.有针对性的讲评,容易纠正错误,梳理知识,强化记忆,从而提高复习效率。否则时间一长,学生对试题内容和解题思路就会淡忘,寻找正确答案的积极性就会降低,不利于对错误的纠正和知识的弥补。
(二)精心准备讲评试卷
试卷讲评的目的之一是解决问题,解决问题有二层含义;一是解决试题中的问题,二是解决学生在解答问题时暴露出来的问题。因此,作为试卷讲评的主导者教师必须要做到“知己知彼”。所谓“知己”,是指教师要知晓试题的答案和命题者的意图,做到对题目有清醒的认识和把握。这样可以讲“清”,这是对讲评试卷的基本要求;所谓“知彼”,就是要知学生,要了解学生答题的状况、答题的心理,要分析学生的知识构成和能力层次,寻找学生思维过程中的障碍和漏洞,从而使试卷讲评具有针对性,突出重点,避免千人一面。
(三)教师的科学讲评
调整教师的角色,淡化教师“讲”,强化学生自主“学”,变“一言堂”为“群言堂”。试卷讲评是综合因素互动的特殊教学现象,涉及师生、生生、个体与群体、群体和群体之间的综合互动,应巧用分析、归纳和比较的方法,重在点拨。知识和能力的形成是学生自我建构的过程,只有通过主动参与、积极思维、合作交流,相互补充,才能巩固知识,形成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尽可能表述自己的思维过程,增加教师与学生讨论问题的时间。让学生尽量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解答同一个问题,允许学生对试题“评价”做出“反评价”。
(四)使学生劳逸结合
心理学家认为,人们如长期处于紧张的工作学习中,则会严重扰乱机体内部的平衡,并导致疾病。如果突然停下忙碌的事情而无事可干,原来的生物钟就会打乱,心理上会无所适从,考生会产生失落、不安和心慌等心理现象。所以考生在考前还是按原来正常的作息时间作息。应该做到有张有弛,劳逸结合;加强锻炼,适当活动;合理饮食,注意营养,保证睡眠,精力充沛,使自己的身体处于最佳状态,保证学习效率。
总之,高中生物冲刺复习,不能重复基础知识,也不能过于综合而脱离基础知识。如何把握高考生物知识的要点,培养学科综合能力,考生应有的科学复习策略等,我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总结出几点经验,以此抛砖引玉,与老师们共同探讨。
参考文献:
- 上一篇:塑料带来的污染
- 下一篇:装修污染对人体的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