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管理创新范文

时间:2023-04-08 05:08: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社会管理创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社会管理创新

篇1

社会管理依据管理的内容不同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的社会管理泛指各类社会公共事物的管理,这个概念类似于我们通常所讲的公共管理;而狭义的社会管理则是指各类社会公共事物管理中排除掉政治统治和经济管理事务的管理。从构成因素上看,它包括社会管理目的、社会管理主体、社会管理对象、社会管理方式和社会管理途径五个部分。因此,所谓的社会管理创新,就其创新内容来讲就是围绕这个五个部分展开的。那么什么是社会管理创新?社会管理创新就是指,围绕实现社会管理新目标、新任务,运用现有的各种资源和力量,以先进的、有效的社会管理理念、方法、手段、体制、机制等,对陈旧、落后、不合时宜的管理模式、方式、方法进行改造、改进、改革,构建适应形势发展变化的社会管理框架、机制和制度的行为及过程。目前,我国的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这一时期的社会的发展呈现新的特点:社会结构发生变化,阶层群体冲突增加;社会状态更加活跃,开放性、流动性问题增多;转型社会价值真空,社会失范引发风险等。奎屯作为一个改革开放,奋发进取的新型城市,同样面临上述局面。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区重要性日趋上升,成为各种利益关系的交会点,社会建设的着力点和党在基层执政的支撑点。因此,创新社区管理成为做好社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创建和谐奎屯的关键。

2、当前奎屯市社区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奎屯市社区建设起步于2001年。目前,奎屯市设五个街道办事处,共计37个社区居委会。近年来,社区建设飞速发展,在阵地建设、办公经费、社区服务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在社区管理方面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2.1管理体制问题-事多责不明。(1)街道办承担的行政管理职能过多。过多的行政职能,使街道办成了政府的下派机构,使得它对社区的管理带有较强的政治和强迫色彩,这不但使社区成员对社区缺乏归属感和认同感,也背离了社区建设的初衷;(2)目前社区居委会对自身的性质、定位、职责不甚明了,虽然社区居委会承担大量的社区管理工作,但他们的管理职权却没有从根本上得到上级职能部门的授予和法律的认可,使社区居委会在开展工作时显得没有权威,缺乏力度;(3)在管理中与辖区相关职能单位职责不清,管理混乱。有的职能部门直接对社区安排工作,形成“什么事都要社区参与,什么单位都可以指导社区工作”工作局面,而且,绝大数是只安排不投入,导致社区负担过重。如社区本无下水管线老化的修复职能,但要面对社区居民提出的及时解决要求等,类似情况普遍存在。类似交叉管理的诸多问题还很多,严重制约着社区工作的正常开展。

2.2管理对象问题-参与意识薄弱。从现行的法律来讲,居民委员会是一个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而要把社区居民委员会打造成这样一个组织,需要社区全体居民的积极参与才行。然而在社区管理中中存在着,部分社区居民不理解、不支持社区工作,比如,对于社区干部的入户调查、人口摸底、计划生育排查等工作置若罔闻,看到社区干部上门干脆闭门不理;参与意识薄弱,共建认识和积极性有待于进一步加强,比如,许多共建单位对参与社区共建、支持社区活动也缺乏应有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由于社区级别低,对共建单位来说往往显得“人微言轻”,工作无法推进。

2.3管理人员问题-素质能力需要提高。目前的居委会成员的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比以前有较大的提高,但与社区建设的要求还有较大的的距离,特别是对社区的思想认识、定位、创新思维、看问题的角度等方面,制约了社区工作的专业化发展。社区工作者多为下岗、内退职工,他们原先多在企业工作,固有的思维模式、工作方式已经定型。总的来讲,能吃苦,但缺创新意识和文化知识,特别是社区专业化的知识。另外,向社会招聘的人员尽管学历较高或有着较强的行政能力和政治素质,但很少有人受过社会工作专业的训练,仍然不能适应专业化的社区服务的要求。因此,提高社区管理人员的素质能力是我市社区建设的一项紧迫任务。

2.4管理内容问题-服务单一。社区管理的内容很多,包括社区党建、社区卫生、社区文化、社区服务、社区治安等多个方面。从理想的角度上讲,社区管理内容创新就是要构建一个全覆盖式的社区服务体系。近几年来,社区服务尽管从一些社会成员的特殊求助服务逐步扩展到相对广泛的便民利民服务,但还是规模小、档次低,形式比较单一,与城市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不适应。比如物业管理方面,没有按市场化运作;下岗职工的再就业工作面临很多困难;对弱势群体服务不能连贯等。因此,如何调动各方力量,有效整合和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向广大居民提供便捷、周到的服务,如何让居民积极投入到社区的各项活动中来,目前还在努力探索的过程,还未取得实质性进展。

3、奎屯市社区管理创新的路径选择

3.1改革基层社区管理体制。(1)实行街道社区体制改革。启动奎屯市街道社区体制改革工作,多方争取意见,提出改革方案,明确街道社区工作职责、任务和应承担的工作,对街道社区人员、机构设置、编制管理等进行明确规定,逐步解决制约街道社区发展的体制性问题;(2)实行工作准入制度。按必进项目、可进项目、不进项目进行区分,必进项目是社区本身的职能,可进项目实行部门购买服务,给予社区工作经费,增加社区收入,不进项目不能进入社区,已进项目必须退出,确实减轻社区负担。

篇2

关键词: 社会管理创新; 谈判式管理; 谈判培训

中图分类号: C93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3-9973(2011)04-0066-03

Social Management Innovation and Negotiation-Based Management Exploration

ZHANG Zhi-wen

(The CPC Party School of Zhangzhou, Zhangzhou 363000, China)

Abstract: Increasing social contradictions challenge the government's social management innovation, and negotiation-based management, acting as one of the effective methods of social management innovation, focus on the areas that the public most concern and aims to ultimately achieve a win-win consequence through communication, negotiation, and repeated adjusted their goals under the communication platform provided by government. This article attempts to give some recommendation on how to improve the negotiation-based management mechanism through negotiation conception, collective bargaining system, and negotiation training, and so on.

Key words: social management innovation; negotiation-based management; negotiation training

一、社会管理方式创新的必要性

2011年2月19日,主席在中央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作了重要讲话。指出,中央举办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目的是正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针对当前社会管理中的突出问题,着重研究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思路和举措,为促进社会和谐、实现“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凝聚强大力量。

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矛盾凸显期。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社会结构的进一步变动,利益格局的进一步调整和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人们的思想活动正发生着深刻变化。各种中西文化、传统与现代的社会思潮相互碰撞,既开拓了人们的视野,也引起了人们的思想混乱,容易滋生一些负面心态如急功近利、是非不分、仇富炫富、信仰缺失等,使得社会不稳定因素日益积聚且复杂多变。最直接的表现便是的易发频发,冲击并考验着政府的社会管理创新能力。如何妥善处理好类似问题,尽可能地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迫切任务。正如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所指出的那样,我国现阶段“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我们要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科学把握发展规律,主动适应环境变化,有效化解各种矛盾”。

矛盾的产生,与一些政策、制度的不健全、不到位有一定关系,但主要与目前一些领导干部社会管理方式较为简单、传统、缺乏创新有较大的关系。传统的社会管理思维只是把公众当成一个“被管理者”的角色,只是以“家长式”的思维为公众提供公共物品、分配社会资源、维护社会秩序等,而没有真正了解公众的真实想法,无法满足公众的真实需要,甚至有脱离群众的危险,使公众在社会管理体系中的地位和权责利不对等。同志在纪念建党九十周年七一讲话中强调了“以民为本”的执政理念,指出“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脱离群众是我们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拜人民为师”。“只有我们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才会把我们放在心上;只有我们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会把我们当亲人。”

由于目前公众没有成为社会活动的主动参与者,在社会管理过程中承担的责任较少,所以公众主要是从个人利益出发,主张个人权利。主张个人利益本无可厚非,但是由于权责的不对等,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往往成为了唯一诉求,这就有可能出现越界主张利益甚至与公共利益相冲突的状况。如果处理不好,就会使公众产生心理失衡,并觉得政府不够公平乃至侵犯了其合法权益,其有权通过各种途径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更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会煽动利用群众情绪,来博取自己并不合理合法的利益。这种现象不利于社会和谐稳定,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激化了社会矛盾,这也是易发频发的一个根本原因。这也证明了目前的上访、调解等制度已无法满足公众的全部权益诉求,政府在动员组织群众依法有序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方面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在我国,人民群众一直是广泛参与社会管理的,如群防群治模式就是在实践中创造的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好经验,在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期间,就有很多志愿者参与其中、协助管理。当前如何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性作用,积极为群众参与社会管理创造条件已如箭在弦,根本途径就是要扩大基层民主,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拓宽群众参与渠道,健全群众参与机制,实现社会管理方式的创新。

二、谈判式管理的创新性与可行性

社会管理方式的创新必须熟悉并掌握社会自身运行规律,依据现有的社会管理条件、资源和经验,研究并运用新的社会管理理念、知识、方法和机制等,对传统管理模式进行改革,建立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管理机制,以更好地实现社会管理新目标的活动过程。社会管理创新是一种具有高度自主性的创造性活动,其本质是在社会管理存在的基础上,依赖于各种不同思想、意见和利益诉求的相互交流和撞击,营造开放性、包容性、自由性的交流环境,积极引导相关各方全方位参与管理、决策或者提出合理化建议,从而能够形成更为良好的社会秩序,产生更为理想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效益。

谈判式管理是一种由政府提供交流平台,就社会公众关注的利益焦点,通过沟通、协商等手段,经反复调整各自目标,最终达成双赢的管理过程。政府通过改变传统的“人治式”管理模式,把公众当成一个平等的主体,就公众所关注的利益焦点展开平等、民主、公开的谈判,适当还权于民,充分尊重公众的“主人翁”意识和“首创”智慧,集思广益、群策群力,以达到更为理想的管理效果。谈判式管理可以畅通政府与公众沟通的渠道,增强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的积极性,有利于公众了解并支持政府的各项工作,缓解干群关系紧张的局面,真正实现“以人为本”,“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是公众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有效途径,还能对政府形成有效监督、制约,加强管理的科学性和民主性,有利于因地制宜地化解各种社会矛盾,不失为一种较佳的社会管理创新方式。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劳工组织基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提出创造协调劳动关系新机制,共同制定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的新思想。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了国际劳工组织的建议,建立了包括集体谈判制度在内的社会伙伴、社会对话和社会合作的新机制。现在美国、俄罗斯、墨西哥、澳大利亚等很多国家都成立了专门的谈判司。谈判已成为组织与组织、组织与公众之间沟通、谅解和合作的桥梁和纽带,是协调关系的基本手段。

三、谈判式管理机制的探索

(一)谈判理念的确立

在西方发达国家中,谈判是人们解决各种问题的基本方式之一,英美等国仅商务谈判人员就占人口的5%以上,谈判学在西方现代管理教育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美、英、德等发达国家以及部分发展中国家的大学、企业和科研机构,都把谈判学作为培养现代政治、经济、管理、外交等人才的重要课程,有的国家还成立了全国性的谈判学会。在维护社会稳定是硬任务的新形势下,作为政府工作人员更应该高度重视谈判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随着社会主义民主的进一步发展,传统的“人治式”管理模式只会加剧公众的反感与叛逆,增加社会不稳定的风险。而把公众当成平等交流的主体,充分尊重公众的主体地位、尊严、自由和利益,还权于民,切实提高社会管理创新能力,在日常的社会管理中树立用谈判协调争议、解决矛盾、共创和谐的理念,才能有效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使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

(二)集体谈判制度的完善

集体谈判制度是促成和谐劳动关系的重要机制,和谐劳动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因此,完善集体谈判制度不仅对协调劳动关系起着重要的作用,还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意义。集体谈判指由具有一定谈判能力的工会代表处于弱势地位的劳动者行使团体交涉权,就劳动报酬、劳动条件、工作时间、保险福利等与企业展开谈判并签订集体合同的过程,此举意在最大可能地为劳动者争取正当利益。

由于集体谈判制度在我国还处于初级阶段,机制还不够完善。对于现行的集体谈判制度和集体合同,大多数流于形式,并未给工人带来实际利益。这就需要加强政府的监管,充分发挥工会的作用,提高集体谈判的效率,具体措施有:

1. 充分发挥工会的职能。工会是党领导下的工人阶级的群众组织,把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作为自己的基本职责,作为服从服务于党和国家工作的重要手段。工会的职能主要有协调职能,参与协调劳动关系和调解劳动争议,建立协商制度,协商解决涉及会员切身利益的问题。代表员工与公司签订集体合同或其他协议,并监督执行,起到平衡企业、会员双方利益关系的桥梁纽带作用;维权职能,即积极维护职工的福利待遇、休息等合法权益,向企业党政反映、表达广大职工的意见、要求和愿望,使企业对广大职工的维护更全面,当职工群众合法权益受到严重侵害时,工会干部要坚决依法站在职工一边;监督职能,工会在集体谈判中的监督职能主要体现在监督集体谈判的开展是否符合法定的程序要求,监督公司有关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程序公正对于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具有重要的作用,而对于程序性审查的要求也会随着法制的健全而严格。

2. 加快集体谈判的立法。我国对于集体谈判的法律规范很少,只有《劳动法》中有四条直接提及集体合同,目前的集体合同主要是依据劳动部的《集体合同规定》。由于《集体合同规定》是由劳动部制定的,只是一个部门的行政法规,具有局限性,它主要反映劳动部的部门意志,只是规定与集体合同的行政管理有关的问题,没有涉及其他问题,对于集体合同也只是作出了原则性的规定,缺乏可操作性,同时仅是一个部门行政规定,没有相应的法律效力。尽管《劳动合同法》给签订集体合同赋予了一定的强制性,但企业工会中有能力进行真正集体谈判的并不多,工人明显缺少集体谈判能力和经验,而各类雇主则多年来习惯了工人逆来顺受的集体性格,也难以在短时间内接受与工人坐下来通过集体谈判签订集体合同。因此,我国对于集体合同和集体谈判立法是一个必然趋势。目前深圳市正对《工会法》实施办法进行修订,在修订草案中,明确规定上级工会可以代表职工与企业、事业单位以及其他组织进行集体谈判,不仅仅是企业工会与企业进行谈判,以此增加集体谈判的力度。修订草案还规定,如果企业无正当理由拖延集体谈判,上级工会可对其进行公开谴责。

(三)加强谈判技能培训

培训是加强政府工作人员能力建设的重要途径,是增强其社会管理创新能力的关键。我国现有的关于干部培训的各项培训规划、纲要和方案大多是围绕培训工作的阶段性任务或具体项目制定的,这些阶段性和局部性的政策,较好地解决了培训工作中的具体问题。现阶段,我国政府的主要任务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谈判式管理作为社会管理创新的方式之一,其培训内容理应列入政府日常培训制度,政府部门应有计划、有组织地依托党校、行政学院等培训机构加强对政府工作人员进行谈判培训。谈判培训应更注重实效性,要从提高政府人员社会管理创新能力的角度出发,增强培训需求分析的客观性、培训内容的准确性、培训课程的科学性和培训方法的针对性,进一步丰富培训形式,提高受训者的参与程度和积极性,确实提高政府工作人员的谈判技能和谈判效率。

谈判培训的主要内容有:

1. 谈判前的准备工作。政府谈判人员必须在谈判前尽可能多地搜集相关信息。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信息在社会管理与公关谈判过程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谁先获得准确、全面、适用、及时的信息,谁就可能获得公关谈判的胜利。准确是指信息资料的真实性,不真实的信息会把谈判决策引向歧途。全面是指信息资料的完整性、系统性和连续性,残缺不全的资料常常会导致谈判中的判断失误。适用是指所准备的信息资料要适合谈判的实际需要,切实适合谈判决策或解决问题的信息就具有适用性。及时是指信息资料的时效性,信息资料应尽可能灵敏地反映最新动态。

同时要根据实际情况,准备多种选择方案,并从中确定一个最佳方案,作为达成谈判协议的标准。有了多种应对方案,就会留有余地。正常情况下,己方的最佳选择越可行,越切合实际,己方改变谈判结果的可能性就越大。因为己方充分了解和掌握达成协议与不达成协议的各种利弊关系,进而就比较好地掌握了谈判的主动权,掌握了维护己方利益的方法,就会迫使对方在己方所希望的基础上达成谈判协议。

2. 谈判中技巧的使用。谈判人员素质的高低、谈判技巧的使用是否娴熟往往决定了一场谈判的胜败。作为一名高明的谈判者,在谈判中首先要学会倾听,学会喜怒不行于色,学会出奇制胜,通过出人意料地改变谈判方式来破坏对手的心理平衡。永远不要让对手猜出己方下一步的策略。适当的沉默可以给对手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凡事不能轻易表态,让对手摸不清己方的底线,己方就可能掌握主动。其次要从中心议题之外开始,逐步引入正题。轻松和谐的谈判气氛,能够拉近双方的距离。切入正题之后就容易找到共同的语言,化解双方的分歧或矛盾。

最后要通过己方谈判代表的举止来表现己方的信心和决心,这能够提升己方的可信度,让对手有理由接受己方的建议。如果在谈判中对方感到很满意,己方已经成功了一半,满意意味着对方的基本要求已经达到了。

3. 实现双赢谈判。双方在谈判过程中经常会出现针锋相对、势不两立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能否在两种对立的立场中寻找到一个折衷点,以实现双赢是成功的关键所在。一般来说,最先提出这一建议的人,在让步过程中的损失也会最小。谈判最初提出的要求要高一些,给己方留出回旋的余地。在经过让步之后,己方所处的地位一定比低起点还会好得多。确定一个立场之后就要明确表示不会再让步。即使要让步,也不要单方面让步。如果己方放弃了一些东西,就必须考虑是否应该相应地再从对方那里得到一些东西,以作为回报。如果己方不这样做的话,对方或许会索要更多的优惠。如果必须敲定某项规则或者价格时,己方代表即使有权力做出最后的决定,也可以先说还需要得到上司的批准之后方可答复,为己方赢得主动。

虽然双方都在追求双赢,但不是任何问题都能达到双赢,通常当谈判陷入僵局的情况下,都是因为谈判者采取立场式的谈判方法。这时的情况只有一种:必须有一方作出一定的让步来达成协议。但这样,谈判就会变为一场意志力的较量,看谁最固执或者谁最慷慨。这时,谈判就会陷入一场持久的僵局中,不利于双方以后的进一步合作。这时候,双方就需要淡化立场,,追求利益的共同点。当然,让步的谈判并不等于是失败的谈判。在谈判中最忌讳的是随意作出不当的让步。有经验的谈判者会用对自己不重要的条件去交换对对方无所谓、但对自己却很在意的一些条件,这样的谈判才能是一个双赢的谈判。

参考文献:

篇3

一、社会管理创新指标发展现状

社会管理是以维系社会秩序为目标,通过政府主导,多方参与,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应对社会风险,为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创造既有秩序又有活力的管理活动。近几年随着市场经济发展迅速,各级政府努力在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工作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新突破。例如,在财政投入方面,以辽宁省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为例,2006年社会保障和就业财政支出322.99亿,2006年社会保障和就业财政支出469.97亿,2007年社会保障和就业财政支出518.07亿,到2012年社会保障和就业财政支出达到727.71亿。财政用于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六年累计3678.92亿元。

二、社会管理创新指标体系的建立

为了准确、客观评价社会管理创新,不能依靠主观臆想加以判定,而必须凭借客观、合理、科学的指标体系来测评。社会管理科学化指标体系将借助一定的统计指标,来反映某一特定阶段、类别的社会管理的社会价值和目标实现情况,并判断其是否处于健康发展态势。社会管理的终极目标是秩序维护、民生改善和权利保障。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评价指标体系一级指标是依据其构成要素设定的,而社会管理构成要素与其终极目标休戚相关。依据社会管理的内涵,选择以经济社会发展指标、社会保障、社会安全、社会参与等基本框架,由23个指标组成的社会管理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通过指标体系各指标赋值,测度社会管理发展水平。社会管理创新评价是指对一定区域内社会管理创新的实际发展状况和水平进行评估,通过指标权重认定与综合分析来判断社会管理创新评价水平。由于社会管理创新评价以及发展水平的等级分类和影响指标具有模糊性,难以严格界定各等级标准。可采用层次分析法(AnalyticalHierarchyProcess,简称AHP)评价社会管理创新发展水平。层次分析法(AnalyticalHierarchyProcess,简称AHP)是美国运筹学家、萨泰(A.L.Saaty)于1977年提出的一种系统分析方法。AHP是通过专家赋权之后再进行确定具体指标的权重系数方法,是一种能将定性、定量结合的系统分析方法,也是多目标、多准则的复杂的测量社会管理创新的方法和工具。

三、社会管理创新指标体系的具体应用

首先,把要社会管理评价指标分层系列化。通过社会管理创新的性质和实现目标,将其社会管理创新的组成要素分解,按照社会管理创新各个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和隶属关系进行研究,按照其分层组合形成社会管理评价指标体系结构模型。其次,对社会管理评价指标体系结构模型中各层次社会管理创新各因素的相对重要性予以定量表示,再利用数学方法确定各层次社会管理因素相对重要性次序的权值,利用相对重要性次序的权值进行综合性运算。

四、实施措施

(一)完善社会管理体制

完善社会管理体制和方式建设是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内容。按照“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要求,切实解决社会管理中多头管理、分散管理、难以形成有效合力等实际问题。积极稳妥地推进社会管理创新评价体系改革进程,推动公共事业的更好更快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

(二)构建社会协同管理模式

社会协同管理是以政府为主导的,注重发挥政府在社会服务管理中的主导作用,树立服务理念,充分践行所承担的公共服务义务。注重发挥各类社会组织在社会服务管理服务创新中的协同作用。

(三)加强社会服务保障体系建设

篇4

[关键词]行政诉讼法 诉求表达机制 社会管理创新 群众利益

一、问题研究背景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建设和发展,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这为我们解决社会管理领域存在的问题打下了重要物质基础。但是,由于我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而对于民生保障、社区管理等社会管理问题的处理,存在很多问题。经过长期探索和实践,我国初步建立了社会管理工作体系,构建了社会管理组织网络,制定了社会管理基本法律法规,但是从目前的现实发展状况来看,社会管理工作的落实是不够的。最重要的一点是,群众的诉求无法得到很好的表达,从而自下而上的反映机制没有得到很好的建立,导致政府的工作与群众根本的诉求不一致,甚至产生相反的情况。

二、诉求表达机制的创新对社会管理的重要性

(1)社会管理最终是对人的管理,它直接涉及人民的切身利益,而人民利益的表达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只有人民对利益和愿望的诉求得到很好的表达,才能使人民的根本问题得到解决。诉求表达机制的建立正是为人民合理的反映自己的需求提供了一个方式和渠道,并且以制度的形式得以规范化,从而更加有利于保障人民切身利益的落实。

(2)建立诉求表达机制是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管理系统和机制建设中的一部分。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形成科学有效的诉求表达机制,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加强社会矛盾源头的治理,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

(3)在构建和谐社会,发展经济的同时,还应该保证社会不同阶层、各个群体利益诉求都能有充分表达的渠道和途径,这样才可以促进社会各阶层利益的统筹,以及合理的处理社会的各种矛盾。把群众的诉求纳人制度化、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拓宽民意表达的渠道,充分尊重公民的权利诉求,是促进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只有这样,在处理社会矛盾的时候,能够真正的做到“引流”而不是“截流”,使社会矛盾得到合理的疏导。

(4)诉求表达机制的建立是社会管理工作创新的一个重要表现。以往的社会管理工作大多都是自上而下的进行,从而导致一些政策落实不到位,甚至造成了“好心办成坏事”的情况,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没有给予群众一个合理表达利益诉求的平台和渠道。所以建立一个公平、公正的诉求表达机制,可以给予人民群众一个方式对于自己的行为做出预测和评价,加大自己对社会管理工作和行政工作的监督,推进社会管理工作的合理落实。

三、行政诉讼法的完善与创新诉求表达机制的关系

(1)合理的诉求需要通过台法的形式来表达。对于公众而言,应该要以台理合法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无论公民的动机多么单纯,无论诉求多么合理,只要采取了非法的手段,结果自然也是非法的。广大群众要学会通过合法渠道解决问题,在自身权益受到侵害时,行政诉讼法将成为申诉的武器,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讼,可以向仲裁机构要求仲裁,也可以向部门反映。通过行政诉讼法律的规范,使群众维护自身权益的行为更加理性化、合法化。从而达到培育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提高自身的法律修养。

篇5

一、社会管理与社会建设

在我国,社会建设被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战略部署,被提到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一样重要的地位。无论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还是社会建设,其目标都应该是构建一个和谐、稳定、秩序、安全、幸福的美好社会。而任何一个社会都需要秩序、稳定、和谐、幸福,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任何一个社会都有社会管理、社会建设。

社会管理到底怎么理解?它和社会建设是什么关系?从社会学角度说,社会有“大”社会和“小”社会之分,大社会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各子系统在内的整个社会,而小社会则是指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系统之外的社会系统。其实,“小社会”也很大,除了政府、市场部门以外,就是这个社会系统。因此,狭义地说,社会建设关乎的是政府、市场以外的社会在与政府、市场部门互动过程中,追求社会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过程,它强调发展的动态过程,而不是某种特定状态;它强调三者互动,而不是孤立发展。社会管理是社会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它也必然涉及政府、市场、社会之间的互动,涉及三者互动过程中社会力量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涉及社会本身的完善、发展和进步。从这个意义上说,学者们更愿意用“社会治理”(Social Governance)的概念取代社会管理,社会治理强调多方平等主体为了社会发展和社会进步而进行的多向度互动合作过程,而社会管理更像是某一主体对另一对象的单向管理过程。

社会完善、发展和进步所依靠的主体应该是社会力量本身,社会建设所追求的价值目标应该是作为主体的社会力量最大限度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自治过程,在社会力量的参与和自治过程中,实现社会发展与社会进步。因此,社会建设的长远目标,应该是建构真正参与的、自治的、诚信的、自由的、有机团结的“社会”共同体,非一朝一夕能够完成,或者说,对于这个目标,人类社会将处在一个不断接近和追求的过程中。社会管理则是构建“社会共同体”、达成社会建设目标的一个过程、一种手段。管理注重于当下,针对的是要解决眼前的问题;而建设可能着重于长远,针对的是如何夯实社会基础,以便尽可能地避免出现问题。但二者不可割裂。管理需要当前实用,问题出来了,需要管住,减少问题出现;而建设则需要做牢基础,真正做牢了基础,当下和眼前的一些问题也就可能迎刃而解了。

在当前的实践中,社会建设往往被简单地理解为民生建设工程,理解为政府在民生投入方面的举措,而社会管理则往往被简单地理解为维护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的工程,理解为政府对社会单向度的管理过程。这样的实践,久而久之,会使人忽略了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核心要义与目标价值,其结果很可能是走向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反面目标。

二、政府与社会

要达到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的目标,必须首先明确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定位,由“政府本位”向“社会本位”转变,坚持政府与社会的共同治理格局。

“社会本位”是相对于“政府本位”而言的,是政府与(公民)社会关系定位和重构的未来方向。“社会本位”源于公民社会理念,公民社会理念要求从“政府本位”向“社会本位”的过渡和转变。公民社会理念是在应对政府失灵与市场失灵的双重困境中兴起和产生的,面对政府失灵,即使是一个完善的政府管理体系,也难以充分满足社会特殊需求和过度需求,而面对市场失灵,即使是一个成熟的自由市场经济和完善的市场体制,也难以解决一些外部性强的资源配置问题,更何况政府体制并不总是完善和有效的,市场体制也并不都是成熟的。这时,公民社会成为面对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的一种解决方式,因此,政府必须划定自己的作用边界,使自己成为有限政府,逐步将一些自己无法管理和管理不好的空间,让渡给独立的公民社会进行自我管理,或者与公民社会进行共同治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治理理念是与公民社会理念相伴而生的,政府与公民社会作用边界的划分,要求政府与公民社会对整体社会的共同治理和合作互动,公民社会也就成为与有限政府相适应的另一方公共治理主体。

重要的是,公民社会的成长和社会组织的发育,将成为完善我国政府治理结构的重要载体,对于我国社会走向成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以“社会本位”为原则,逐步培育社会的独立性、自主性和自治性,树立政府为社会服务、政府对社会进行适度干预的理念,实现政府与社会的合作治理,才能达成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最终目标。

三、政府主导与社会自治

如果说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的价值目标,在于追求社会力量参与和自治过程中实现社会发展与社会进步,在于建构参与、自由、诚信、自治的社会共同体,那么,达成这一目标的现实路径又如何?笔者认为,在追求社会建设的终极目标时,走一条“政府主导与社会自治相结合”的政社共治之路,也许是中国特色的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之路。

有人认为,政府主导与社会自治本身就是相互矛盾的一对概念。的确,从字面上看,既然政府主导了社会管理和社会建设,又怎么能够实现社会自治?仔细思考,笔者发现,作为要追求的一个目标,社会自治却难以自动实现和完成,它需要社会建设和建构的过程,在当下中国“强政府、弱社会”(甚至有人惊呼“社会在哪里”)的大背景、大格局下,强政府必须发挥主导作用,必须发挥其能动性,主动承担起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职能。并在这个过程中,真正明确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定位,坚持政府与社会共同治理格局,逐步培育社会的独立性、自主性和自治性,真正推动社会朝着参与、自由、民主、诚信、自治的方向发展。

因此,强化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并不意味着加强政府对社会的控制和管制,而是要求政府主动承担为社会服务以及在公共服务基础上的社会管理职责,从原来的监督者、控制者的角色,转变成具有公共服务精神的服务型政府。同样,政府在社会管理中处于主导地位也不能表明,政府处于管理的主体地位而社会处于被管理的客体地位,因为在政府与社会的关系中,处于主体地位的应当是公民,而不是处于主导地位的政府。

具体来说,政府在社会管理中处于主导地位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其一,政府在退出那些不该管理的领域的前提下,强化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社会管理的新职能,确立政府在推进社会事业发展中的主导地位;其二,在引导公民社会独立自治的过程中,政府应主动自觉地为社会自治提供相应的制度环境,为公民参政与实现权利创造政治、经济和文化条件,积极引导、组织和支持公民参政与公民社会的自治,促进社会的公正和进步。

同时,只有坚持政府与社会共治,坚持社会自治,充分发挥公民社会自我管理和自我治理的功能,并使公民社会成为政府对社会管理的真正参与者和监督者,不断完善公民权利对公共权力的制约机制,才能在调动公民社会和社会组织参与积极性的前提下,保证和增加政府社会管理的透明度;才能促进人民群众享有基本公共服务的权利平等和机会均等,切实保护社会弱势群体的权益,保证人民共享社会发展的成果;才能及时反映群众意愿,引导整个社会以理性合理的形式表达利益诉求、解决利益矛盾等。

在许多地方,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已经有了许多很好的创新探索,社会建设不再只是“以民生建设为主体”的基础性建设,同时也突出了社会的建构和培育,突出了社会组织的培育和发展;社会管理也不再只是“以维稳为目标”,而是突出了社会力量的作用,突出了基层社会自治和社区发展等内容。例如,广东省深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明确表示,广东将加大政府职能转移力度,舍得向社会组织“放权”,敢于让社会组织“接力”;凡是社会组织能够“接得住、管得好”的事,都将逐步地交给他们。在笔者看来,社会建设就是如何落实政府放权、社会接力的过程,如何落实政府与社会对公共事务的合作管理过程。因此,对社会建设的理解,既不是单纯物质上的民生探索实践,也不是基层政权组织的建设实践,更不是强调基础设施建设的那个“社会建设”。

四、管制与服务

社会管理的目标在于调节社会生活中的利益矛盾和冲突,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维持社会秩序和稳定。为此,必要的管制是必须的,没有管制的社会,也必然达不成相应的秩序。然而,随着社会的变迁,过去以单位制为依托的政府对社会的直接控制和管理的做法,已经无法达到相应的目的。因此,将管理寓于服务之中,在服务中实现管理,则成为必然的选择。提供有效的公共服务是政府的本质,因此,在社会管理中,处于主导地位的政府首先应该为全社会提供有效的公共服务。所谓“以民生建设为主体的社会建设”,其实是政府提供应有公共服务的另一种表述,虽然不是社会建设的全部,但是社会管理创新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在我国,社会管理的起步和社会管理体制改革是与政府职能转变、公共服务体制的建立相伴随的,在这个过程中,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成为一枚硬币的两面,相辅相成,互为条件。切实转变政府的社会职能,建立有限政府,要求进一步剥离政府包揽和直接从事的社会管理事务,让渡出一些政府不该管、管不好的领域。它要求剥离职能后,作为有限政府,一方面,必须将有限的职能定位在提供优质有效的公共服务方面;另一方面,必须为社会的成长和发育提供相应的服务,积极扶持和培育社会组织的发展,以取代政府退出领域的管理。社会管理创新也离不开公共服务的创新。公共服务体制创新,就是要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多元化的投资体制与管理体制,以打破政府垄断,激励市场、社会组织和个人,作为公共服务的提供主体共同参与到社会服务过程中,形成公共服务多元供给体制;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立人人共享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改善公共服务绩效,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公共需求。

因此,政府必须坚持公共服务是社会管理的前提,真正建立服务政府的理念,改变原有的自上而下的控制式管理模式,而注重社会服务、社会发展和社会建设,建立公共性财政体系,从满足公民的社会需求出发,大力进行社会发展和公共服务的投入。没有公共服务,也就谈不上社会管理。

五、创新与增量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一项综合性工程,它牵涉到方方面面,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特点。另外,社会管理的内容也非常庞杂,分散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不同领域,这些特点决定了社会管理创新将是一个渐进和配套推进的过程。因此,社会管理创新必须坚持立足实际、循序渐进、增量改革的原则。从实际出发,充分借鉴国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创新的先进经验,以现有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体制为基础,立足于现有制度创新,进一步完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创新实践的发展环境,并进行社会管理创新的增量改革,便成为一种可行的选择。所谓增量改革,有两个基本内涵:一方面,在已有社会管理创新措施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和拓展社会管理体制与公共服务体制创新;另一方面,某些改革措施可以借鉴其他地方的先进经验甚至国外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的先进经验,在一些地方试点并取得经验后逐步推广。

总之,要构建一个参与、自主、独立的社会,实现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价值目标,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将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需要我们在理清思路的情况下,立足当前,逐步探索,不断实践。

篇6

一、以“两法衔接”机制助推社会管理创新

建立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相衔接机制,加强对行政执法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线索专项监督是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有效途径。一是构建对行政执法机关的监督网络。成立了由市委领导、人大监督、纪检监察部门参与的“两法衔接”工作领导组,定期召开联席会,通报工作,交流业务,实现互动效应。与烟草、工商、公安等15个部门建立信息资源数据库,形成检察机关对行政执法单位点对点的监督,实现了信息资源共享。制定出台了《行政执法机关移送涉案犯罪案件的具体规定》,进一步明确了移送范围、移送标准、移送程序、移送时间及责任追究,确保了检察机关监督行政执法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二是加大对行政执法机关的监督。我们合理利用信息共享平台,采取调阅执法台帐、查阅执法卷宗、走访当事人等形式,发现6个行政执法单位24起涉嫌达到刑事立案标准而未移交公安机关,随即启动立案调查程序,监督行政执法机关进行移交,对相关责任人进行批评教育,对责任单位以检察建议的形式要求整改,目前,已全部移送公安机关立案。打破了过去连续五年行政执法机关未移送一起涉嫌犯罪线索的局面。三是组织联合执法,加大对涉嫌犯罪案件的打击力度。尤其是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犯罪,我们已成功运用“两法衔接”机制,组织多部门参与,形成立体打击效果,办案质量明显提升,目前批准逮捕的8件11人,已全部作出有罪判决,其中最高刑期有期徒刑五年。如我院运用“两法衔接”机制,监督行政执法机关移送了李某生产销售假味精案,对丁集某厂假冒知名品牌生产假饮料厂家屡罚屡做情况,组织公安、工商、技术监督部门联合执法,动用刑事手段给予重击,彻底捣毁了生产源,打击了犯罪。

二、以检察建议形式参谋社会管理创新

正确运用检察建议是检察机关发挥检察职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形式。我院从服务全市工作大局出发,注重调查研究,及时提出合理化检察建议和检察对策,为市委正确决策提供充分依据。一是结合执法办案中发现的问题提建议。如我们在查办的市畜牧局副局长袁某受贿、贪污案,市民政局邓某、市农办贺某、市财政局胡某案等6起职务犯罪案件中,发现国家注资项目申报、立项、审批、实施和资金使用管理不严,犯罪嫌疑人伪造假资料违规套取国家科技项目资金、失职渎职造成国家救灾资金损失严重的情况。向市委政府提出了建立资金配置权力的制衡机制、专项资金项目绩效考核评价制度、项目资金跟踪问效机制等检察建议,市委政府全被采纳并专门组织召开会议研究对策,堵塞了管理漏洞。二是结合社会关注、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提建议。如社会关注的青少年教育管理问题、农村“三资”(资金、资产、资源)监督管理问题、教育系统生均经费监督管理问题、离退休病故人员抚恤金、丧葬费发放管理问题等,我们高度重视,专门组成调研组,通过走访调查,广泛征求意见,形成了24条检察建议和检察对策,市委主要领导高度重视,原周口市委常委、项城市委书记王宇燕等领导同志作了专门批示,由市人大牵头组成调查组督导落实,帮助相关单位建章立制。依建议市教育局建立了层级监管制度,统一对全市中小学“两免一补”政策落实进行登记造册,申报生均经费的学生人数与学籍卡人数、保险公司投保学生人数“三对照”;市民政局、殡仪馆将全市病故火化人员的基本情况实行信息入网,市人社局与民政局实行并网管理。三是结合市委中心工作,围绕重大工程在建设项目中的社会敏感问题提建议。如重大工程项目预防、涉法涉诉困难人员救助等涉及大局稳定的问题,我们积极开展调查研究,提出检察建议,形成专题报告。依据检察建议,市委办专门下发文件,提出凡是我市重大工程项目的招投标活动,均应提前通知检察机关派员参加,并到检察机关进行行贿档案查询。

三、以立案监督方式监督社会管理创新

积极探索促进社会管理创新的监督模式,突出监督效果。一是运用立案监督调查程序,打击非法,监督有关职能部门进行社会管理创新。针对我市造假伤、诬告陷害他人而非访、闹访、缠访现象,我院在正确解决群众合理诉求的同时,启动立案监督程序,严厉打击以为幌子、索要高额赔偿、缠访、闹访影响机关正常工作的不法行为,共查处王广春、高凤星、王建华等诬告陷害案3起,批捕6人,追捕3人,法院均已作出有罪判决。斩断了当事人、医生、鉴定人、承办人间的假伤利益链条,监督卫生部门进行了医疗管理机制改革。二是运用诉讼监督调查权,通过立案监督渠道,发现和查处刑事案件背后的职务犯罪案件。如在办理蔡东岭、蔡学中涉嫌盗窃案件过程中,发现原承办人可能涉嫌犯罪,随即启动诉讼监督调查程序,通过询问、查询、调取相关证据,到全国有鉴定权威的西南政法大学进行鉴定,有效固定了原案证据,有效排除了翻供的风险。最终该案的原承办人徐如明因涉嫌徇私枉法被法院判处有期徒刑。三是运用违法纠错机制,采取立案监督调查措施,促进侦查机关对违法行为的纠正。如我院在批捕嫌疑人张一川、王珂珂故意伤害一案后,发现公安机关对犯罪嫌疑人张一川违反规定变更为取保候审的行为,及时启动跟踪监督程序,向公安机关下达了纠正违法通知书,公安机关在收到通知书4个小时内纠正了违法行为,对犯罪嫌疑人张一川、王珂珂进行了收监,有效预防了渎职犯罪的发生。通过立案监督程序,促进了公安机关和行政执法部门规范管理、严格执法的大讨论、大检查和管理机制改革。

四、以执法办案风险评估八项工作模式探索社会管理创新

积极探索执法办案风险评估工作机制是我们执法办案过程中的现实需要和必然选择,是推进三项重点工作的重要举措。我院在处理涉法涉诉工作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完善了“八项涉检工作机制”,实行风险苗头“预警制”,做到每起案件预案措施在前;实行来访群众“点访制”,做到每访必接;实行举报控告“预约制”,做到每约必到取信于民;实行矛盾纠纷“检调制”,做到案结事了定纷止争;实行回复群众“答询制”,做到有询必答准确及时;实行服务群众“走访制”,做到每周一遍,村不漏户;实行案件质量“评查制”,做到每错必纠及时整改;实行责任追究“倒查制”,做到每一个执法中出现的瑕疵问题必须以“零容忍”的态度严肃追究。综合运用“八项工作机制”,吴天中等12起上访多年、久诉不息的疑难案件得到妥善处理,息诉罢访;郭军伟等27起可能继续升级的故意伤害案进行依法调解结案;畜牧局与丁集镇建筑公司等3起可能引起的合同纠纷案件得到圆满解决。真正做到从源头上堵塞了漏洞,规避了执法办案风险,实现了我院案件明显下降,新办案件中瑕疵案件、错案为零,追究责任干警为零的目标,

篇7

社会管理的本质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管理是手段,服务才是目的,江阴建立起问计于民、问绩于民的体制机制,每年在确定“幸福江阴”建设的目标和江阴市委、市政府为民办“十件实事”之前,都要多途径广泛听取基层群众意见,再进行汇总、梳理和提炼,确保民生实事从百姓中来,让百姓满意。江阴市还进一步加大政务公开,从去年2月开始,5094项行政权力在网上公开运行,并启动了信息系统和阳光电子政务平台建设,实现了网上政务公开、网上办公、网上监察监控,并与18个镇级便民服务中心、43个单位行政机关实现网络对接。

市民诉求信息不对称,会产生的“中梗阻”现象,一度造成社会管理的“瓶颈”。怎么办?江阴市决策层痛下决心,建立统一平台,实施扁平化管理,一个整合了全市30多个公共服务热线电话、122家党政群机关和水电气等公益部门的联动体系就此形成,这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属领先之举。“12345,我为你服务”。如今在江阴,老百姓遇上急事、难事,第一反应就是拨打12345民生热线,小到家里热水器坏了,大到政府决策建议,一拨电话全天候都有应答,而且“3天就有答复,10天就落实”。今年1至7月就受理市民诉求42295件,市民满意率达到97.5%。民生热线火爆了,全市的接信接访量两年来却下降了三成。

城乡社会管理一体“水融”。改变城乡二元经济和社会结构,江阴基本构建起了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政策、制度体系,并形成了城乡发展规划、资源配置、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就业社保和社会管理一体化的新格局,实现城乡空间融合、资源优化配置,做到城乡公共服务、社会保障对接,让农村居民身在农村,能够享受到与城市居民一样的待遇。医疗、保障、教育、体育等其他所有城市功能均向农村延伸;城保扩面让农民像城里职工一样领上退休金,全市农民都能享受到社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最低生活保障为主的“五道保障线”。江阴还在江苏省率先实现了全市域城镇公交一体化,在累计投资60多亿元,构建覆盖全市、对接周边的现代化干线路网的基础上,又在苏南地区率先开通镇村公交,实现了村村通公交。

篇8

一、组织保障

1、加强组织领导。把社会建设、社会管理摆在与经济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成立以镇党委书记为组长的社会管理创新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和推进全镇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各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协同作战,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

2、夯实基层基础。坚持重心下移,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村社,在组织领导、工作队伍、制度规范、基础设施等方面,加强建设,完善保障,确保工作有人抓,各项要求在基层得到有效落实。

3、严格工作考核。把社会管理创新纳入乡镇对村(居)年度考核重要内容,细化考核项目、标准和方法步骤,加大督导检查力度,推动工作不断深入。

4、加强舆论宣传。充分运用多种手段,广泛宣传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意义、工作进展和成效,动员社会各界和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积极参与,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

二、工作措施

(一)推进村(居)公共服务管理体系创新

1、推进村(居)组织建设。围绕村(居)党支部和居民委员会建设、基层基础建设、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工作运行机制建设、村(居)干部和经费保障等方面,加快村(居)规范化建设步伐。

2、推进村(居)网格化管理。建立完善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模式,科学划分管理单元网格,以网格为基础,科学整合社会服务管理力量,把人、地、物、房、情、事、组织全部纳入网格进行管理,实现村(居)管理的扁平化、精细化、高效化和服务的全覆盖、全天候、零距离,夯实村(居)管理基础。

3、推进村(居)服务管理工作。重点抓好制定落实创新村(居)服务管理模式的实施意见,建立健全村(居)组织,探索服务管理的有效形式和方法,积极保障和改善民计民生,营造和谐稳定的居住环境。

(二)推进社会重点特殊人员群体服务管理创新

1、建立健全重点特殊人员群体管理台账。以镇综治工作中心为依托,搭建重点人员管控平台,建立定期排查和日常监管制度,全面摸清辖区刑释解教人员、矫正对象、吸毒人员、“”人员、易肇事肇祸精神病人、社会闲散青少年等重点特殊人员群体的底数,落实教育、服务、管理和帮教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违法犯罪。

2、做好五类重点青少年群体帮教服务和犯罪预防工作。通过建立阳光课堂、实行未成年人轻罪记录封存消灭制度、开展结对帮教等措施,全面做好重点青少年群体工作,探索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新路子。

(三)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创新

1、扎实开展社会治安重点区域排查整治。坚持定期排查整治治安混乱区域、场所和部位,把学校、幼儿园及周边地区安全作为排查整治的重点,落实“打击、整治、防范、教育、建设”综合措施,适时组织区域性统一行动或专项斗争,提升整治效能。强化对“两抢一盗”违法犯罪活动集中区域的整治力度,增强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

2、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有效整合社会资源构建打防管控结合、警防民防技防结合、全方位立体化棋格型的动态治安防控体系。制定落实改进和创新保安工作的实施意见,加强管理,强化培训,提高素质。

(四)推进基层基础工作创新

篇9

月末,我带领经侦支队、人口出入境管理支队等相关人员,结合所分管工作。通过走访、现场调查、座谈等方法,就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深入武陵源区开展了调研。

一、做好公安机关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启示:

(一)信息化是社会管理创新的“推进器”

从调研情况来看,武陵源分局的信息化建设虽说不是很精细,但是发挥的作用是很明显的。 近年来, 他们以信息化建设为依托,积极探索社会管理新机制、新手段、新方法,着力提高了社会管理和服务工作的能力和水平。首先,他们建立完善情报信息定期会商研判机制,进一步提高了信息服务社会管理工作的能力。其次,他们积极探索合作工作机制,在明确各部门、各警种社会管理职责的基础上,建立完善既有分工又有合作的工作体系,促进了管理效能的整体提升。此外,他们积极推动情报信息从战术应用到战略应用、从操作应用到决策应用、从表层到深层应用的转变,全力提高了社会管理水平。群众的满意率在全省进入前三甲。

成功的实践让我们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及时有效利用信息化建设成果,是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一条有效途径。从一定意义上说,信息化已经成为社会管理创新的有力“推进器”。

(二)社会管理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

社会管理领域有许多新课题需要我们去探索解决,这是一个系统工程,这项工作不是公安一家的事情,也不是公安一家能做好的事情。必须将这项工作置于党委政府社会管理创新这个母系统中,紧贴党委政府中心工作来谋划布局,联动其他政府职能部门,并让群众积极参与进来,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配合、全民参与”的工作机制。武陵源核心景区(17个探头)与城区(180多个)建立的探头平台,就不是光靠公安一家的工作。这样部门联动,监控到位,群众主动,才能真正提高社会服务管理系统的效率。

同时,社会管理创新还包括人口、场所、虚拟社会和公共安全管理等子系统,其核心是提高驾驭社会治安大局的能力。这方面,武陵源分局以创“平安满意张家界”为目标,围绕旅游经济发展做文章,通过大走访、大调解、大防控等措施,狠打犯罪,主动服务,为群众提供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确保了来景区的中外游客的平安。

(三)公安机关内部机制创新是前提

要创新社会管理,首先应从公安机关内部机制进行创新,挖掘队伍潜质,调动民警的责任心,真正做到让优者上、平者让、庸者下、劣者汰。反之,如果内部机制不创新,无法激活队伍的活力,那么社会管理创新也就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比如解决警力不足问题,一方面要增加总警力,另一方面还要向内挖掘潜力,要优化配置和有效整合警力资源。

二、做好公安机关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建议:

(一)创新信息研判机制,在提高预防、发现和打击犯罪的效能上下功夫。

一是要坚持以情报信息支撑决策、引领实战、指导防范,进一步健全完善情报信息网络,切实把触角延伸到村(居)、单位和场所,及时获取动态性、苗头性、倾向性情报信息,实现精细管理、精确防控、精准打击。二是要加强流动人口情报信息研判,定期分析流动人口流向、高危人群、打击处理的外来违法犯罪分子等情况,科学指导警力投向,把有限的警力和资源集中到违法犯罪高危人员和容易遭受侵害的弱势群体上来,做到抓两头、带中间,抓重点、带一般,发挥打防控整体合力。三是要充分发挥公安机关流动人口信息全面、鲜活的优势,紧紧围绕经济转型升级、劳动力需求、城镇布局、社区建设、公共设施配套等经济社会建设事项,加强对流动人口数量、结构、状态的分析,科学评估人口流动态势和可能带来的消极影响,积极会同有关部门超前研究针对性措施,着力化解潜在风险和矛盾。五是要坚持全警动员,全警动手,谁办理,谁采集。对违法犯罪人员,一律按规范流程采集信息资料。另一方面,要结合本地案例,借鉴外地经验,归纳研究网上排查、网上串案、网上辨认、网上控赃等网上战法,及时推广运用,大力开展网上作战,不断提高办案水平和效率。

(二)创新服务管理措施,在提高管理针对性、主动性上下功夫。

要把“以证管人”、“以房管人”、“以业管人”及“以信息管人”等多种服务管理措施有机结合起来,实现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一是落实“以证管人”措施。要使流动人口凭《居住证》就可以享受劳动就业、社会保险、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待遇,实现管理与服务、维护稳定与激发活力的有机统一,同时调动流动人口登记办证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落实“以房管人”措施。要积极探索建立“以房管人”、“以人找房”、“人房一致”的双向互联管理途径,因地制宜推行出租房屋旅馆式、小区式、公寓式、委托式管理模式,全面实行出租房屋登记备案制度 ,会同有关部门加强房屋中介、物业服务公司管理,落实经营者的治安责任。三是落实“以业管人”措施。要全面推行融治安防范、矛盾调处、劳动用工、社会保障、计划生育、卫生防疫等于一体的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业主责任制,督促用工单位落实专人做好本单位流动人口登记、证件发放、信息采集和教育培训等日常服务和管理工作。四是落实“以信息管人”措施。要以警综平台推广应用为契机,健全完善流动人口信息系统,将有前科劣迹的重点人员纳入系统管理,并与全国违法犯罪人员系统、涉毒人员系统等相比对,及时发现跟踪重点人员,逐步改变原来对流动人口进行信函调查的管理模式。要加快推进常住人口、流动人口、出租房屋、旅馆业、违法犯罪人员、在逃人员、涉毒人员等信息系统的整合,实现信息实时关联、自动比对、自动报警、网上布控和提醒注销等功能,动态掌握流动人动轨迹,做到对藏匿于流动人口中的重点人员“来能报警、动知轨迹、走明去向、全程掌控”。再就是对城乡结合部、行政区域交界处等流动人口管理滞后、基层基础薄弱的地区,要着力推进社会治安动态监控系统建设,全方位控制和掌握社会治安动态,提高防范和打击流动人口违法犯罪能力。另外,在对港澳台及外国人管理方面,要从简化手续等细节入手,进一步改进服务工作。

(三)创新公安职能手段,在主动进攻上下功夫。

经侦部门一定要突出打击重点,讲究工作方法,落实打击措施,一是要切实增强打击经济犯罪工作的针对性、主动性、科学性和实效性。在工作重点上,要将“大要型”、“涉众型”、“瞩目型”犯罪作为打击的重点。继续加大对威胁国家经济安全、严重扰乱市场经济秩序、侵害人民群众利益的经济犯罪大要案件,特别是涉及公司、金融、财税等领域大案要案的打击力度;加大对非法吸收公众存款、诱骗投资者买卖证券、集资诈骗、非法传销等侵害对象多、涉及群众广、化解处置难,易诱发群体性事件类案件的打击力度;加大对社会反响强烈、新闻媒体热炒、人民群众有强烈诉求的个案的打击力度,尽力挽回经济损失,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二是要本着“什么问题突出就解决什么问题,哪里问题严重就整治哪里”的原则,积极联合相关执法部门,继续加大打击商业贿赂、侵犯知识产权、制贩假币、制售假发票、涉烟犯罪等领域的专项整治。同时针对不同时期出现的新的犯罪趋势,开展以打击证券犯罪、信用卡犯罪、网络经济犯罪等重点犯罪为主要内容的专项整治。三是在工作方法上,要多管齐下,多策并举,不断提高经侦部门主动发现、主动进攻、深度打击的能力和水平。要变“坐堂等案”为主动发现。通过举报中心、线人布控、信息收集研判、促进行政移交等多种途径广辟线索来源。要变选择执法为严格执法。不能重大案轻小案,重所谓的“油水案”轻“骨头案”,更不能办关系案、人情案,搞“办案放水”、“辩诉交易”。要注重从小案发现大问题,从一案中深挖串案。要变单一侦查模式为多元侦查模式。由案到人、由人到案、由钱到案、由错到案,做到不漏人、不漏罪、不漏赃。要变粗糙办案为精细操作。积极探索不同罪类、不同案件的办案方法和侦查艺术,讲究侦查设计和证据规格,研究把握取证技巧、缉捕对策、审讯谋略,不断提高破案水平和办案质量。

篇10

【关键词】社会管理;民办高校;管理创新

社会管理创新理念是我们党针对时展的新形势,新任务,寻求解决社会矛盾的有效形式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全新社会管理理念[1]。社会各界各行业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在社会管理创新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寻找发展的新思路新思想。高等教育作为我国发展的基础工程,是祖国发展的希望和人才培养的源泉,因此在当前社会环境下进行教育思路的创新成为十分紧迫的事情。

1.民办高校管理创新的重要性

民办高校是我国教育的崛起的新群体,民办高校按照现代化的企业管理机制进行学校管理工作,管理方式比较自由,民办高校实行管理创新可以使校园氛围更加和谐。民办高校实行管理创新过程中既要发挥好自身的教育职能,又要培养符合市场需要的高素质高能力人才,利用现有资源进行积极探索,走出一条高质量的办学道路。

2.顶层设计理念运用于民办高校的管理创新工作

将顶层设计理念运用于民办高校的创新管理工作,首先使得高校明确自身定位,目前我国民办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多为全面、市场的应用技术型人才,高校对于人才模式的培养只是简单要素的堆叠,未实现系统化的,层次化的内容。而顶层设计理念运用于民办高校的管理工作,就是学校规划自身发展方向,从学校整体层面上综合考虑。民高校在进行自身定位后,针对当前教育现状进行发展过程中必须集中力量发挥自身优势,把握发展机遇,打造良好教育形象,增强核心竞争力。最后顶层设计理念有助于民办高校的改革工作。教学改革工作包含培养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以及教育理念的等多方面的改革[2]。顶层设计理念与用于教学改革过程就是站在整体角度,摒弃直接具体化改革理念的制定,提出新的教育理念、宗旨和教学框架,进一步进行层次化的方案制定。

3.民办高校的管理创新工作

3.1建立目标责任制绩效评估。责任制绩效评估作为现代有效的管理工具,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的管理创新工作。民办高校采用目标责任制绩效评估,通过各教学单位进行任务划分,按照教学任务、各级工作安排、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制定教学指标。传统的高校绩效责任制评估指标是由学校制定,各部门的指标相同,指标内容偏重于学校教师队伍的建设工作,教学任务等的完成[3]。目标责任制绩效评估,具有灵活性强,具有弥补传统绩效评估的不足。在进行目标责任制绩效评估,需要全员参与,学校行政机构要针对指标内容的评估过程将教学对象的评估引入评估过程,学生的反馈结果直接反映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发展前景,因此学校要建立科学的责任制绩效评估。

3.2加强学校特色文化建设。各高校都有自身的优势和特色,学校应加强自身夜色文化的建设,将其作为学校的形象进行宣传[4]。对于专业性极强的民办高校,他们针对自身的优势进行教学工作,注重某一方向的人才的培养,例如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四川文化艺术学院、江西服装学院等学校都是针对学校的某一特色专业进行办学。对于综合性的民办高校,专业众多,涉及各个方面人才的培养。特色文化建设就是学校针对优势专业进行资源整合,更加注重某一方向的发展,利用自身优势树立教育品牌,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5]。

3.3教学过程管理创新。教学过程是学校实现自身教育职能的过程,这一过程的教师、学生、教学设施共同完成教学过程,传统的教学过程是教师为主体、学生是负责知识的吸收和消化[6]。教学过程管理创新主要通过三个方面进行。第一,教学准备工作。学期结束之前,要安排好下学期的教学任务、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第二,教学初期检查工作。教学检查工作是指针对开学初期教师的内容,教学的方法和学生的参与情况进行检查,确保教学信息的及时性,针对教学情况的开展做出相应调整。第三,教学中期的检查工作,加强中期检查工作主要通过学生评价、教师听课、学生学习情况检查的形式开展,旨在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提升教学质量管理工作。

结束语

民办高校管理创新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这项伟大工程的顺利完成不仅需要学校加强自身的工作模式的创新,还需要注重学校特色文化建设和学校质量管理工作的创新,形成一种由整体到层次的逐级管理工作,提高管理工作的效率和针对性,促进民办高校的办学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冯刚.创新社会管理与和谐校园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2011(10):122-124.

[2]马凯.努力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J].求是,2010(20):89-90.

[3]丁晶.论我国民办高校的机遇、挑战与发展[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2):231-232.

[4]唐志强,李晓东.甘肃省民办普通高等教育管理创新研究[J].教育与人才,2010(12):46-49.

[5]吴丹,郝帅.社会管理创新思路下民办高校管理创新问题初探[J].学校管理研究,2012(12):241-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