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减排的含义范文

时间:2023-12-26 18:07: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低碳减排的含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低碳减排的含义

篇1

对于低碳生活,人们遭遇着类似的尴尬:知道保护环境的重要,也知道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但是,为了提高生活质量,却不得不以增加碳排放为代价。专家指出,尽管人们不能避免碳排放,但却可以减少碳排放。每个人都不可能过“零碳”的生活,在资源匮乏的当下,我们要做的是,把有限的资源用于满足人们的基本需要,限制奢侈浪费。同时,养成“低碳生活”理念,在可选择、可替换的条件下,首选自然、环保、健康的生活方式。

其实,加入到低碳一族当中并非难事,“低碳生活”细节贯穿在家居生活的各个环节,就拿日常生活用电来说:家用电器的插头插座接触良好才能节电;电水壶的电热管积了水垢后要及时清除,这样才能提高热效率;熨烫衣物最好选购功率为500瓦或700瓦的高温电熨斗,不仅升温快,还能节电;所有的家用电器尽量不使用“声控、光控、遥控”等作为控制开关,这样可节电10%~15%。这样看来,每个人都能为控制全球气候变暖做出积极的贡献。

或许有人认为,即使自己“低碳”了,也挡不住工矿企业的违规排放。但是,冰川融化、气候恶化,每个人都将受到惩罚。“低碳生活”带来的其实是一种新的生活质量观。需要厘清的是,过“低碳生活”,并不是意味着就不能开车、住大房子、享受空调了。低碳的真实含义是要给人们身体健康提供最大的保护和舒适感,对环境影响更小或有助改善环境。如欧洲现在建设了很多零排放建筑,隔热效果非常好,在自然通风的条件下,隔热层可以把室内温度调控到一个合适的水平,且能保持很长时间。在交通领域,可以开发太阳能汽车、生物燃料汽车等,同时大力发展公共交通。

事实上,每一个普通公民在举手投足之间就可尽享“低碳生活”。倡导低碳生活方式的公益环保网站“互联网森林”的首页上列出的平易近人的10件减排案例就生动有趣:少用一个塑料袋,减排二氧化碳0.1克;5层以下,以爬楼梯代替坐电梯,每次平均可减排二氧化碳600克;选择应季蔬菜水果,每千克减排二氧化碳400克;夏季空调调高1℃,平均每台每天可以减少排放175克二氧化碳;一棵树,一年可吸收18.3千克二氧化碳……。这些告诉我们,低碳生活就在我们身边,节约每一张纸、每一度电,装修中少用装饰灯、选用节能灯管,都是普通人可以做到的。

篇2

贸易和投资的经济全球化使得发达国家的环境保护常常以不发达国家的加速污染为代价。由于不同国家收入水平不同,对环境需求也就不同。在开放性国际经济条件下,国际贸易和直接投资可以“在低收入国家生产高污染产品,在高收入国家消费这些产品”。目前中国和印度等发展中国家与西方发达国家和日本的关系基本如此。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转移污染排放的可行性在于污染物的影响是当地的。

二氧化碳的气候变化影响是全球性的,在哪个国家排放是没有区别的。但是,由于产出和能源效率的不同。在不同国家生产某一产品的排放量是有区别的。在发达国家做某一个产品可能是一个单位的排放,而在发展中国家。由于生产工艺落后,能源效率低,可能是两个单位排放。这样,将该产品在“低收入国家生产,在高收入国家消费”,将导致更多的碳排放。如果不兼顾不发达国家的产出和能源效率,全球贸易可能导致更多的碳排放。因此,低碳全球化将通过低碳减排考虑,将所有的国家都绑在一起。

那么,对于发达国家来说,需求既定,某种产品要么本国生产,要么其他国家生产;本国生产排放比较少,交给其他国家生产,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由于生产工艺落后,能源效率低,排放量可能比较大,意味着今后的贸易保护也是可以打着低碳发展的旗号。也就是说,低碳的全球化可能影响今后的贸易全球化,从而影响全球的产业格局。

进一步说,二氧化碳可能比外贸把全球经济更为紧密地捆在一起。毕竟外贸一个国家可以选择做还是不做,但由于生产工艺和能源效率比较低而导致的排放没有选择。意味着发达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当中,必须兼顾不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和能源效率。

因此,低碳全球化的基础是,二氧化碳是全球性影响,必须全球性应对。低碳将把全球经济发展和发展模式捆在一起,发达国家如果不考虑发展中国家的能源效率,将导致更多的排放。那么,今后发达国家会采取什么样的对策?

第一,通过技术和资金援助,提高发展中国家的整体效率,减少排放。这是一个比较温和的做法。基本含义是,在外贸和投资中兼顾不同国家生产工艺和能源效率,帮助发展中国家提高生产工艺和能源效率水平,尽量减少转移排放的差异。

第二,通过碳交易,支持发展中国家进行减排。目前京都机制下两个不同但又相关的碳排放交易体系:一是以配额为基础的交易市场,即通过控制碳排放总量,造成碳排放权的稀缺性,使其成为可供交易的商品的排放交易体系。二是以项目为基础的交易市场。负有减排义务的缔约国通过国际项目合作获得的碳减排额度,补偿不能完成的减排承诺的清洁发展机制(CDM)和联合履约机制。国际碳交易市场尚处于发展阶段,有待未来国际气候谈判进一步制定和完善减排规则。由于尚未形成全球碳交易市场,目前主要是以京都机制下的欧洲(欧盟排放交易体系)和自愿减排机制下的北美(芝加哥气候交易所)两个区域性市场为核心。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如果可以从公平角度确定人均排放权,就可以要求发达国家承担更多的能源环境责任,通过碳交易支持发展中国家进行减排。

第三,对发展中国家比较不利的做法是:发达国家通过碳税迫使发展中国家减少排放。然而,这是很可能出现的情景。碳税也是一种环境税,是按照化石燃料燃烧后的CO2排放量征税的一种减排手段。目前碳税在发达国家已逐渐推广实施,他们还希望将碳税进一步向全球范围推广。支持碳税政策者认为,碳税可以使得替代能源与廉价燃料相比更具成本竞争力,推动替代能源的使用。其次,征收碳税的收入还可用于资助环保项目,或对节能减排技术进行补贴。再次,与碳排放交易市场机制不同,征收碳税不仅管理成本比较低,实施过程也可能更为简便、公正,而且更具有可预见性。即通过为碳排放设定了一个明确的价格,更有利于估算节能减排进行的投资预期收益,降低投资风险。

反对碳税政策者则认为,首先,碳税将降低高耗能的发展中国家相关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不利于处于高耗能经济发展阶段的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进程。其次,碳税客观上有可能沦为发达国家实施贸易保护主义的新手段,尤其是如果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在征收国内碳税的同时。开征碳关税,那就意味着低效率、高能耗、生产工艺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可能将大幅度下降。

以上提出的三种做法,在不同的时间段,有可能是以一种做法为主;而最终的可能是三种同时出现。接下来的问题是,发展中国家如何应对可能出现的相关问题。

低碳经济与低碳生活

低碳经济在一定程度上讲是一次新的产业革命,其基础是建立低碳能源系统、技术体系和产业结构,对世界经济格局、人类生活方式、社会发展进步必将产生巨大的影响,全球关注度日益提高。发展低碳经济,是中国可持续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模式的难得机遇。

篇3

【关键词】碳生产率 京津冀 驱动因子 低碳经济

一、引言

随着近几年来空气污染的日益严重,环境问题引起了全球的广泛关注。2014年11月12日,中美两国在北京共同的《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中指出,中国计划2030年左右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且将努力早日达峰。这意味着2030年以前,我国单位GDP碳排放强度下降的速度必须高于GDP增长的速度。为实现这一目标,各地区应以提高碳生产率为目标,节能减排,促进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实现绿色低碳经济。作为国家战略性经济圈,京津冀的协同发展备受关注,而其环境问题也尤为严重,低碳转型迫在眉睫。

碳生产率的概念最初由Kaya和Yokobofi等人于1993年提出,将碳排放与经济增长联系起来,是指单位二氧化碳排放的GDP增长。何建坤(2009)通过全国碳生产率的年增长率和提高碳生产率途径的因素分析,认为应将提高碳生产率视为发展我国低碳经济的核心。碳生产率是从经济学的角度将碳作为一种隐含在能源和物质产品中的要素投入,衡量一个经济体消耗单位碳资源所带来的相应产出,可与传统的劳动或资本生产率相比较(潘家华,2010)。

二、碳排放变化的驱动因子

(一)碳排放量的计算

根据《中国能源统计年鉴》中给出的8种能源分类将最终能源划分为煤炭、焦炭、原油、汽油、煤油、柴油、燃料油、天然气。计算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公式为:

Cit=■iEijt×εj(i=3;j=1,2,3・・・,13)

式中,Cit为i地区第t年的碳排放总量;Eijt为i省第t年第j种能源消费量;εj为第j类能源的碳排放系数。碳排放系数取值:原煤0.7476tC/tce,焦煤0.1128tC/tce,天然气0.4479tC/tce,原油0.5854tC/tce,燃料油0.6176tC/tce,汽油0.5532tC/tce,煤油0.3416tC/tce,柴油0.5913tC/tce(IPCC,1996,徐国权,2006),根据公式测算出碳排放总量,再结合各地区历年人口数据,测算出人均碳排放量。

(二)碳排放强度的计算

碳排放强度是指每单位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所带来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该指标是用来衡量一国经济同碳排放量之间的关系。由京津冀三地区历年的碳排放量再根据相应的GDP,计算碳排放强度。

(三)碳排放驱动因子的经济学含义

在碳排放强度峰值之前阶段,碳密集技术对碳排放起主导作用;在碳排放强度峰值达到人均碳排放量峰值阶段时,人均GDP或经济增长对碳排放起主导作用;在人均排放量峰值达到碳排放总量峰值阶段时,技术进步所起到的作用显著增强。从计算结果得出,2000-2012年京津冀三地的碳排放强度均持续减少;北京于2005年达到人均碳排放量的峰值,而碳排放总量持续增加,属于碳减排技术进步驱动,天津同样在2011年到达人均排放量的峰值;而河北则还未达到人均碳排放量的峰值,属于经济增长驱动。作为经济增长型驱动,河北应注重降低碳排放强度或提高碳生产率,而北京和天津则应把降低人均碳排放量或碳排放总量作为目标。

三、结论与建议

由京津冀三地区2000―2012年历年碳生产率的数据分析可以得出,北京市碳生产率的平均年增长率为11.67%,天津为10.15%,略低于北京,说明了京津两地在过去的十几年中在提高碳生产率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而河北省碳生产率的年平均增长率为5.21%,远远低于京津两市,作为首都经济圈的一员,河北低碳转型的任务十分艰巨。北京属于碳减排技术进步型驱动,应当积极发展低碳技术的创新,大力推广减排技术的应用。而天津与河北用为经济增长型驱动,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应当注意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的调整,鼓励发展低能耗、高效率的产业。根据以上分析,主要提出以下建议:

(1)产业结构的升级。发展低碳经济必须落实到低碳产业上,低碳产业主要指同样经济活动排放更少的二氧化碳的产业,覆盖化石能源低碳转化和高效利用、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以及低碳服务业三大类。大力发展低碳服务业的北京产业结构占GDP比重为22.70%,远远低于以第二产业为主的天津和河北的51.68%和52.55%。京津冀一体化为该地区产业升级提供了机遇,在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应当以低能耗、高效率的产业代替高能耗、低效率的产业。

(2)调整能源结构。用低碳能源代替高碳能源,是中国能源低碳发展的必然选择。由统计数据计算出2012年京津冀三地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分别为31.63%、69.25%和88.80%,煤炭作为我国主要的一次能源,在工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其需求量不可避免会持续增加,因此在尽可能的控制消费总量的同时,加快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迅速提高可再生能源的比重――战略性的增加天然气等清洁能源的使用,积极、快速、有序发展水电,大力发展非水可再生能源、非化石可再生能源等,使可再生能源逐步成为绿色能源的支柱之一。

(3)加快技术研发和创新,提高终端用能效率。低碳发展离不开先进技术的支持,技术创新是提高碳生产效率的有效途径。因此,在低碳科技方面应当加大投入力度,积极与高校进行科研项目合作,研发低碳减排新技术,并将低碳研发成果转化为成熟技术,最终形成实际生产力。此外,还可以向发达国家引入低碳技术,使得温室气体减排可以尽早实现。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全球温室气体减排:理论框架和解决方案[J].经济研究,2009,(3).

[2]谭丹,黄贤金.我国东、西、中部地区经济发展与碳排放的关联分析及比较[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3).

篇4

关键词:城市规划;低碳理念;密不可分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前言: 城市规划是为实现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具体安排,是建设城市的基本依据,是综合发挥城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前提和手段。国内外实践经验证明,只有把城市规划好,在规划的引导和控制下,才能实现城市健康发展的目标。

我国城市规划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我国城市规划的现状

城市规划随意性强,即在城市规划的建设中规划被随意改变。重发展轻保护,城市的发展不是以破坏城市以往的发展痕迹为手段的。任何一个城市的发展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城市留下了 大量的文化古迹。但是现在的城市发展,特别是旧城改造项目,往往破坏了城市的文化古迹、历史文化街道等蕴含大量文化底蕴的城市古老文化。重数量轻质量,城市建设过程中,为了寻求所谓的政绩,往往大搞形象工程,追求建设速度,忽视城市发展的客观需求,造成了资源的严重浪费。

我国城市规划的发展趋势

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除了包括常规的规划内容,要拓展城市规划的内涵。城市规划纳入城市人口、经济、环境、资源、社会等诸多因素,不再只关注城市土地资源的利用,强调了城市环境承载力和资源供应能力,在环境承载力的指标下,制定城市发展方案,形成可持续发展下的城市发展新思路。城市规划的发展方向要体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促使城市发展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重视科技进步对城市发展的推动作用,在科学技术的指导下,保证城市发展和环境资源的良性利用。

低碳在城市规划中的重要性

从全球共同着手低碳理念的发展历程看来,在国家层面对于低碳措施实施的宏观计划多于微观层面的实施原则,而针对某个城市的具体行动计划多于可以推广的制度理念。因此,中国低碳城市的规划建设探索对于世界范围内的低碳发展将有深远的含义。由于受我国可持续稳健脚步的发展影响下,我国不少数城市正在处速发展的阶段,再由于我国各种资源丰源,且地大物博,各大城市的发展都具有自身的特色,如有以自然资源开发为主的,有以制造加工为主的,有以主打城市生态牌为主的,有以注重现代化城市建设为主的,各种不同类型的城市在低碳城市建设的定位迥异,进行低碳化建设的方法和途径也各不相同。而由于我国的民族多样性与地域的辽阔性,如何针对地方特色进行因地制宜的低碳建设,这些宝贵的实践和理论归纳都将为世界低碳城市的建设提供丰富的知识。

城市规划在低碳经济中的作用

1 以低碳经济为发展目标的城市规划

针对低碳经济与城市规划的相互作用,提出如下以低碳经济为发展目标的城市规划综合决策框架(右图)。建议的框架以城市规划决策五个不同阶段为架构。从中建议在决策过程中每一步的“无碳化”考虑及相关的行动配套。此五阶段同时也代表了在城市规划中由宏观的愿景政策到中观的总体土地和建设规划及微观的详细规划规划许可管理和监控等步骤:

(1)城市发展远景和减排目标:

(2)城市发展战略及政策;

(3)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及规划许可;

(4)城市设计及绿色建筑设计;

(5)监控和持续研究。

2 城市发展战略及政策

从城市低碳经济远景和减排目标可以编制不同方面的城市发展政策。如城市的土地利用、工业、电力、建筑及交通政策都是协助城市整体达到减排目标的重要领域,应有一项综合城市气候变化应对政策以跨界、跨政策、跨部门的思维和体制去实施。相关具体的政策幅度可以包括:可再生能源及清洁能源使用一;综合供暖供冷及发电系统;工业结构调整;清洁工业生产;紧密城市发展形态;公共交通导向发展;高能源效能建筑法规;消费者警觉性教育及产品标签;生活方式;碳税及其他经济政策;食物及农业政策;生态多样性保护;城市现有基建受影响的评估和社区适应行动等。

.3“减缓”规划

减缓规划策略最主要的目的是通过不同手段去减低温室气体排放。从而减少潜在的反面影响。相关的手段可包括编制推动低碳城市建设的法规规范和标准、提供节能减排的激励政策鼓励使用减低二氧化碳,排放的城市规划设计和建造方式。有关的政策必要有一个概定的减排指标为依据,作为度量各减缓规划手段的可行性及成效的工具。

.4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详细规划及规划许可城市发展战略和政策会具体在空间中落实到城市内的土地利用布局,总体规划和分区规划当中。然后会再往下游通过详细规划及许可制度实施。本文就此有以下两点建议:

采取以能源及资源管理策略为主导总体规划的编制原则之一,比较不同规划方案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2)采用创新规划工具和模型去量度不同土地利用、建设、交通布局及城市设计方案的可持续城市发展指标,特别是和二氧化碳,排放相关的指标。可包括最少如下的指标:

a 总体规划的能源消耗量、节能效应、可再生能源使用率;

b 总体规划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和不同情景的比较;

c 城市交通出行模式的分布及其达到减低二氧化碳,排放的不同方案;

d 城市工业在清洁生产及节能减排的效应;

e 城市电力能源结构及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规划。

5 监控和持续研究

有关地块在一级及二级开发过程中对城市整体二氧化碳排放减量目标的贡献能否达标;有关能源及资源利用控制性指标的表现;通过示范点,监控创新技术及手段对减排的效率及成本利益;建立以项目或规划范围为对象的研究计划,探索低碳经济发展下市民的消费及生活习惯的应对;跟踪新规划手段和管理系统的有效性。

结束语:综上所述,低碳理念与城市规划是密不可分的,低碳理念是一项具有长期性的复杂系统工程,它不仅仅需要国家、社会、各行业部门的相互配合协作,更需要我们从自身做起。合理的城市规划在低碳城市建设中应发挥龙头效应,将低碳理念、低碳实施贯穿到城市规划编制与管理的各个环节中,以此来实现最大限度的节能降耗、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从而探索出一条切实符合我国可持续健康低碳发展管理模式的康庄大道。

参考文献:

篇5

内容摘要:随着全球环境的不断恶化,低碳经济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选择。本文对低碳经济的内涵特征进行了剖析,从发展目标、发展动力、以及发展路径与方法等不同角度对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进行了深入研究。

关键词:低碳经济 发展模式 节能减排

随着全球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世界能源消费剧增, 生态环境不断恶化,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严重威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其中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成为一种重要的选择,低碳经济除环保效益外,还存在巨大的经济利益。为此,一些发达国家大力推进向“低碳经济”转型的战略行动,着力发展“低碳技术”,并对产业、能源、技术、贸易等政策进行重大调整,以抢占产业先机。而我国“十一五”规划中也指出减少单位能耗20%,二氧化硫减少10%左右。2009年我国的《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中提出了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目标,即到2020年,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降低50%左右。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处于发展中的我国,都需要走低碳发展道路。对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低碳经济的内涵与特征

(一)低碳经济的内涵

“低碳经济”概念,首先由英国在《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的白皮书中提出。其中,指出低碳经济是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更少的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低碳经济是创造更高的生活标准和更好的生活质量的途径和机会,也为发展、应用和输出先进技术创造了机会,同时也能创造新的商机和更多的就业机会。

英国虽然率先提出了低碳经济的概念,并明确了自身实现低碳经济的目标和时间表,但并没有对低碳经济的概念加以界定,也没有给出可以在国际上进行比较的指标体系。一般而言,对低碳的理解可以分为三种情形:第一种情形是温室气体排放的增长速度小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速度;第二种情形是零排放;第三种情形是绝对排放量的减少。实现以上三种情形低碳发展的前提条件是经济正增长(GDP增长率大于零)。对于英国等发达国家来说,追求的目标应该是绝对的低碳经济;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目标应该是相对的低碳发展。通俗地讲,低碳经济就是为了实现 “把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稳定在防止气候系统受到威胁的人为干扰的水平上”的目标。政府采取低碳经济政策的终极目标就是切断经济增长与温室气体排放之间的联系。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以能效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的开发和运用为核心,以市场机制、制度框架和政策措施为先导,以减少化石燃料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为标志,以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相互和谐为目标的新型发展模式。它的实质是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二)低碳经济的特征

经济增长性。这个特性主要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低碳经济必须按市场经济的原则和机制来发展;二是低碳经济的发展不应导致人们的生活条件和福利水平明显下降。也就是说,既反对奢侈或能源浪费型的消费,又必须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技术创新性。低碳技术创新是发展低碳经济的直接手段,也就是通过技术进步,在提高能源效率的同时,降低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强度。前者要求在消耗同样能源的条件下人们享受到的能源服务(如照明、家用电器消耗等)不降低;后者要求在排放同等温室气体情况下,人们的生活条件和福利水平不降低,这两个“不降低”需要通过能效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来实现。

目标和谐性。发展低碳经济的目标应该是,将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上,不至于使全球气温上升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因此,发展低碳经济要在降低能耗和减少污染物排放的同时,保证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含碳气排放脱钩,不能保持同步增长,并进一步需要开发与利用新型清洁的可再生能源。

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及动力

(一)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战略目标

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机遇和挑战并存。我国低碳道路的战略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第一,降低能源消费强度和碳排放强度,努力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增长率;第二,利用目前国内外相对较好的资源能源条件加速完成重化工业化任务;第三,选择重点行业,提高这些行业在节能减排和低碳技术与产品方面的国际竞争力;最后,积极参与国际气候体制谈判和低碳规则制定,为国内的工业化进程争取更大的发展空间。

我国应把“低碳化”作为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中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目标是:到2020年,单位GDP能耗比2005年降低40%至60%,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降低50%左右。

(二)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动力

首先,目前我国正处于快速工业化阶段 ,以工业化为主要特征的现代社会深深地依赖于廉价的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我国又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巨大而持续增长的人口,使我国在实现工业化过程中,所需要的材料生产和消费都会大幅度增加。因此,我国未来的发展需要较大的能源供应量和温室气体排放空间。目前我国经济增长、能源消费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净增长趋势严重不协调,这更加凸显了我国减排形势的严峻。节能提效与温室气体减排已成为我国基本国策不可缺少的部分,因此,未来20-50年间,我国必须在工业化发展和温室气体减排之间寻求平衡。

其次,从国际政治的角度来看,随着我国经济的崛起,国际社会也要求中国承诺更多的温室气体减排义务。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发展,必然带来公路、铁路、桥梁基础设施的大规模建设,有专家甚至预测,中国在2020年前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会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因此,我国在减排方面遇到的国际政治压力将会越来越大。要树立作为国际社会中负责任大国的形象,我国必须走低碳经济发展之路。

第三,以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为代表的低碳产业是一个潜力无穷的朝阳产业。以太阳能为例全球太阳能产业经济效益潜力无限:到2006年底,全球太阳能领域的资本总额已经从1年前的60亿美元增加到220亿美元。到 2010年,全球太阳能产业的收入有可能达到200亿美元。同时,可再生能源领域劳动力就业稳步增长,到 2007年,全球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劳动力已经增加到20万人。因此,不论从产业盈利潜力还是创造的就业机会来看,低碳产业都是未来蓬勃发展的朝阳产业,这是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直接动因。

促进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路径与方法

(一)将低碳经济发展纳入国家战略

低碳经济的理念需要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低碳发展型”社会作为国家战略理念和战略目标。低碳经济发展理念与建设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是一致的。应把发展低碳经济作为国家战略来考虑,着眼于未来30~40年的国际竞争力来培养。 应制订国家战略层面的低碳经济发展体系,制订低碳经济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将单位GDP碳排放强度指标下降纳入考核体系之中。

(二)发展具有低碳特征的产业

我国产业结构应该限制高碳产业的市场准入,而产业结构的调整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途径。要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和低碳行业,一方面,现代服务业是一个能耗低、污染小、就业容量大的低碳产业,它包括金融、保险、物流、咨询、广告、旅游、新闻、出版、 医疗、家政、教育、文化、科学研究、技术服务等。我国现代服务业拥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我们不仅要关注“中国制造”,更应该关注“中国创造”,先进制造业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包括“ 设计制造品牌” 三个环节,我国仅仅拥有中间的制造环节是不够的,中间制造环节正好是能耗高、物耗高、污染大、排放大的环节。制造业前端产品的技术设计和开发是知识密集型,制造业后端的品牌是与产品的物流和销售网络平台的搭建密切相关。而先进制造业的前后端都属于现代服务业范畴,属于高附加价值的环节。另一方面,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属于低碳行业,如信息产业的能耗和物耗是十分有限的,对环境的影响也较小。IT产业是低碳经济中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不论是硬件,还是软件都具有能耗低、污染小的特点。

(三)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

我国化石能源的 “富煤、贫油、少气” 的资源结构特征,决定了煤炭是能源消费的主体。当前,煤炭在能源消费总量中的比重接近70 %,比国际平均水平高41个百分点。虽然石油的比重有所上升,但只能以满足国内基本需求为目标,不可能用来替代煤炭。因此,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难以在近10年得到根本改变。这就需要碳中和技术,在消费前对煤炭进行低碳化和无碳化处理,减少燃烧过程中碳的排放。在此格局下,加速发展天然气,适当发展核电,积极发展水电,深入开发风能、太阳能、水能、地热能和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减少煤炭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将是发展低碳经济的主要方向。

(四)构建以点带面的低碳经济试点区

低碳经济也需要一些有条件的地区作为发展模式转型的试金石。可以考虑按照不同地区和部门的特点,选择试点区。比如,在东部和西部地区各选择低碳经济试点区,采取相关政策吸引研发及高端制造业投资,改造或淘汰高能耗、高污染产业,成为发展低碳经济的示范区。也可以在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等高能耗、高污染的行业率先试点,通过低碳技术的引入和改造,成为探索低碳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2008年初,世界自然基金会在我国以上海和河北保定两市为试点,推出了“低碳城市 ”发展示范项目,希望从上海与保定这两个试点城市的建筑节能、可再生能源和节能产品制造与应用等领域中,总结出可行模式,陆续向全国推广,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五)设立碳基金以激励低碳技术的研发

碳基金设立主要可采用政府基金和民间基金两种形式,前者主要依靠政府出资,后者主要依靠社会捐赠形式筹集资金。目前,我国设立了清洁发展机制基金(政府基金)和中国绿色碳基金(民间基金),满足应对气候变化的资金需求。但是,现有的这两个基金主要资助碳汇的项目,还未将基金用于低碳技术研发的支持和激励上。碳基金的目标应该除了关注碳汇的增加外,还需要更加关注通过帮助商业和公共部门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并从中寻求低碳技术的商业机会,从而帮助我国实现低碳经济社会。碳基金的资金用于投资方面主要有三个目标:一是促进低碳技术的研发;二是加快技术商业化;三是投资孵化器。我国碳基金模式应以政府投资为主,多渠道筹集资金,按企业模式运作。碳基金公司通过多种方式找出碳中和技术,评估其减排潜力和技术成熟度,鼓励技术创新,开拓和培育低碳技术市场,以促进长期减排。

(六)积极参与低碳化的国际合作

一方面要强调我国低碳技术的自主创新,另一方面要积极开展国际技术合作,通过共同研发,合理转让等方式提高国内的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尽快缩小与先进低碳技术方面差距。 在《京都议定书》的执行框架下,相应的减排技术产业及市场正逐步形成,我国企业应当积极参与全球建立低碳领域的技术创新机制,力争在清洁和高效能源技术方面取得突破,在国际碳减排市场中取得竞争优势。

结论

综上所述,气候变化挑战催生了低碳经济理念,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已是大势所趋。低碳经济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出路所在,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其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目标是减缓气候变化和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低碳经济指的是依靠技术创新和政策措施,实施一场能源革命,建立一种较少排放温室气体的经济发展模式,以减缓气候变化。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依赖于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及消费结构的调整,需要政策法规的支持与扶植,更需要科技创新的支撑。

参考文献:

1.陈英姿,李雨潼.低碳经济与我国区域能源利用研究[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2)

篇6

关键词:低碳经济 企业绩效 清洁能源利用率 单位产值能耗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势头迅猛,但随着经济高速增长的却是气候的反常,土壤的沙化,生态环境的破坏等,日趋严重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影响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此,加强节能减排、实现低碳发展显得尤为重要。低碳经济已成为国内外普遍关注和研究的热点问题。从目前我国企业绩效评价的实践来看,企业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仍然是以财务指标为主,很少考虑企业的节能减排、低碳所带来的长期环境和社会绩效,无法全面系统地反映企业在低碳政策执行、技术创新、新能源使用、低碳业绩等方面的绩效、无法反映企业的社会绩效,无法全面反映企业在财务绩效和非财务绩效之间的协调性和持续性,无法反映企业短期绩效和长期绩效的协调性。本文以低碳经济为背景,在已有的财务评价指标基础上,引入反映企业减排治污效益、社会效益的非财务指标,反映企业低碳业绩和低碳能力的指标,构建符合低碳经济要求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二、低碳经济对企业业绩效率评价的需求

(一)企业绩效评价的目标更高 低碳经济社会,企业经营的目标是在经济效益稳定增长的同时,提高能源、原料利用率,实现单位产值材料消耗、能源消耗、温室气体排放、碳排放的低增长或负增长。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使企业经营环境发生变化,对企业提出更多的低碳责任,企业必须在运营过程中融入低碳概念,把握产品原材料、能源消耗的高效节约化,确保清洁生产的顺利进行,保证生产过程的低碳化,在“三废”的排放过程中,要进行严格的监督管理,对废弃物进行再利用再循环。对企业的绩效评价不仅要满足有关各方实施奖惩和进行预测、决策的需要,还要满足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优化生态环境的需要。

(二)企业绩效评价的内容更广 低碳经济社会,企业必须更加注重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对环境的保护,注重社会形象的提高。这就必须对企业绩效评价的内容进行调整以适应新的经济发展方式。传统的企业绩效评价体系不能全面地评价企业的生产经营对环境和社会的影响,低碳经济要求企业的绩效评价不仅包括对企业经营业绩的评价,还应对企业所承担的低碳环境责任和社会责任进行评价。企业绩效评价的内容不仅包括财务效益,还包括节能降耗、减排治污等低碳效益和社会效益。这样不仅可以使企业经营者清楚企业经营的各方面效益状况,知道企业资源分配应如何调整,还能促进企业经营者与利益相关者的沟通。企业绩效评价,不仅要关注企业的经营状况,还要考核企业低碳发展的效果,企业行为对环境、社会的影响。

(三)企业绩效评价的指标更丰富 基于低碳经济的企业绩效评价目标是经济效益、低碳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共赢。低碳经济的企业绩效评价,不仅需要评价企业的财务效益,还应能够反映资源使用、环境影响与经济产出之间的相关关系。基于低碳经济的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不仅要有评价企业的财务效益状况的指标,还要有评价为取得财务效益所耗能源状况的指标,以及企业取得财务效益对环境和社会的影响等方面的指标。低碳经济环境下的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在原有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和发展能力等财务效益评价指标的基础上,引入节能降耗、减排治污效益、社会效益等评价指标,每一类效益评价指标中,不仅包含传统指标,还应包含反映低碳业绩和低碳效果的指标,通过这些指标可以从整体上了解企业对节能降耗、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的态度、投入力度以及大致效果。低碳经济的企业绩效评价指标更加丰富,既有定量指标,又有定性指标;既有经济指标,又有非经济指标。

三、基于低碳经济的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与设置

(一)低碳经济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1)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定量指标客观性和可比性较强,但评价内容往往不够全面,并且具有一定的短期性。定性指标的宽度和广度更大,评价的内容更全面,评价的综合性和导向性较强,但评价的客观性和可比性一般较差。所以低碳经济的企业绩效评价指标类型的选择应结合评价内容的特点决定,单独依靠传统的财务指标定量评价或是非财务指标的定性评价,都无法适应低碳经济发展的需要,应将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有机结合,全面评价企业的绩效。(2)科学性与全面性相结合。所设置的企业绩效评价指标含义要明确,测量方法要合理,计算方法要规范,各项评价指标尽量能够真实、客观、灵活地反映某一特定评价期间或阶段,企业某一方面的经营业绩或企业对环境或社会的影响。同时,在建立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时,应涵盖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要素和环节,即按照全面性原则,使指标体系全面反映各有关要素和各有关环节的关联,以及彼此间的相互作用过程。(3)通用性与可操作性相结合。所设置的企业绩效评价指标应具有通用性,要能适应绝大多数企业绩效评价的需要。应尽量选取在不同企业中普遍可获得的指标,以保证指标的广泛适用性。同时,指标计算所需要的基础数据应易于取得,指标的计算过程应科学、简便;要充分考虑数据获取及指标量化的可靠性和难易程度,尽量使指标中各因子的取值在一定范围内具有代表性和综合性,数据的加工、处理简明扼要,具有易操作性。(4)效率与效益性相结合。低碳经济遵循减量化、资源优化、无害化原则,以资源投入最小化、可再生资源和废弃物利用最大化、污染排放最小化为目标。所以,低碳经济是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使得企业获得最大收益的经济发展方式,其绩效评价指标设置应将企业的生产经营效率评价指标和运营效益评价指标有效地结合起来。(5)相对稳定与适时调整相结合。为保证评价结果的可比性,企业绩效评价指标应具有相对稳定性,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同类企业的绩效评价指标应统一。由于低碳经济的阶段性和复杂性,企业绩效评价指标还应适时调整,能随着企业经营环境和企业财务战略的变化,适时调整评价指标。因此,低碳经济环境下,企业的绩效评价指标(尤其是低碳业绩指标)设置应做到相对稳定与适时调整相结合。(6)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相结合。低碳社会环境下,对企业的绩效评价既要有对企业的财务绩效进行评价的指标,如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和发展能力等方面的评价指标;也要有非财务绩效评价指标,如节能降耗、减排治污及社会效益等方面评价指标。

(二)低碳经济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设置 基于低碳经济的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应从财务效益和非财务效益两方面进行设置。

(1)财务效益指标。财务效益一般从四方面设置指标进行评价。一是偿债能力指标。偿债能力反映企业清偿全部到期债务的能力,反映企业偿债能力的指标很多,最常用的主要有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利息保障倍数、经营现金流量比率,适应低碳经济发展的需要应增设资产低碳负债比、现金低碳负债比指标。资产低碳负债比是指企业某一时点资产总额是低碳负债总额的比例(或倍数),反映企业利用全部资产偿还低碳负债的能力。常见的低碳负债有由于碳排放超标应交未交的政府机构罚款、应交未交的碳排放税、由于碳排放问题给企业带来的具有不确定性的预计债务、企业投资低碳项目取得的借款、发行的债券等。现金低碳负债比是指企业一定时期实现的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与其同期低碳负债平均余额的比率,反映企业利用经营活动的现金净流量来偿还低碳负债的能力。上述比率越大,反映企业低碳负债的偿还能力越强。二是营运能力指标。营运能力反映企业的资金利用效率。本文主要选择了流动资产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指标反映企业流动资产的利用效率,并选择总资产现金回收率、不良资产比率反映企业全部资产的利用状况。另外,为适应低碳经济发展的需要,设置低碳资产比率、低碳资产收入率反映企业低碳资产的利用状况。低碳资产是指企业专门用于节能减排、污染防治等方面的设备、建筑物以及企业的低碳材料、低碳产品、低碳经营相关的应收款项等。低碳资产比率是指某一时点企业的低碳资产额占全部资产总额的百分比。低碳资产收入率是指企业一定时期销售低碳产品、提供低碳劳务等所实现的收入额与其同期低碳资产平均占用额的比率,该比率越大,反映企业低碳资产利用效率越高,低碳资产的营运能力越强。三是盈利能力指标。盈利能力反映企业获取利润的能力。反映企业盈利能力的指标最常用的主要有销售净利率、总资产报酬率、净资产收益率。盈余现金保障倍数反映企业收益的质量。设置净资产经济增加值率反映企业的资本的净获利能力。为适应低碳经济发展的需要,设置低碳资产收益率、低碳产品营业成本利润率作为反映企业运用低碳资产的收益能力、低碳产品耗费的获利能力。净资产经济增加值率指企业一定时期实现的经济增加值占其同期股东权益平均余额的百分比。经济增加值指企业经核定的税后净营业利润扣除资本成本的差,反映企业为投资者所创造的价值增值。净资产经济增加值率越大,反映企业资本的净获利能力越强。低碳资产收益率是指企业一定时期所实现的低碳收益额占同期低碳资产平均占用额的百分比。低碳收益额指企业利用低碳资产采取节能减排、治污等措施、生产销售低碳产品等所实现的收益额。该指标反映了企业低碳资产的获利能力。该指标越高,表明企业低碳资产的获利能力越强。低碳产品营业成本利润率是指企业一定时期经营低碳产品所实现的营业利润占其同期低碳产品营业成本的百分比。该比率越大,反映企业经营低碳产品的获利能力越强。四是发展能力指标。发展能力是指企业通过自身的生产经营、开拓创新活动,不断扩大积累而形成的发展潜能。反映企业发展能力的指标很多,最常用的主要有营业利润增长率、资本保值增值率、销售收入增长率等指标。为适应低碳经济发展的需要应设置低碳(绿色)产品销售增长率、创新研发投资率、新产品销售率、低碳投资增长率等指标。低碳(绿色)产品销售增长率是指企业一定时期低碳产品或绿色产品的销售收入增长额占其上期低碳产品或绿色产品的销售收入的百分比。低碳产品是指企业生产经营的已经取得相关权威部门认证的低碳产品、绿色产品或环保产品标志的产品。该比率越大,反映企业的发展能力越强。创新研发投资率指企业一定时期用于科技创新、新产品研制和低碳技术开发等方面的投资额占企业同期营业收入的百分比。反映企业对科研创新工作的重视程度。低碳投资增长率是指企业一定时期低碳投资增长额占其上期低碳投资额的百分比。低碳投资额指企业用于节能、减排等低碳技术开发、低碳产品研制、低碳项目建设等方面的投资额。新产品销售比率是指企业一定时期生产销售的新产品销售额占其同期产品销售总额的百分比。比率越高,反映企业的创新能力越强,发展能力也越强。

(2)非财务效益指标。非财务效益包括节能降耗效益、减排治污效益和社会效益三个方面。一是节能降耗效果指标。节能降耗效果是指在低碳经济环境下,由于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大力开发和使用节能降耗技术所实现的能源利用效率提高、能源、原料消耗降低和能源结构优化等效益。反映节能降耗效果可以设置单位产值化石能源消耗量降低率、清洁能源利用率、产品使用中的能耗量、单位能源(原料)消耗产值、低碳(绿色)供应商比率、单位产值清洁能源消耗量、可再生能源(材料)采购比率等指标。单位产值化石能源消耗量降低率反映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消耗的含碳能源的下降程度。单位能源(或 原料)消耗产值是指企业一定时期生产经营中每消耗一定单位的能源或原料所实现的产值额,直接反映企业的原料、能源利用效率。上述比率越大,反映企业能源利用效率越高,企业生产经营的节能降耗效果越好。清洁能源利用率是指企业一定时期清洁能源耗用额占其同期耗用的全部能源总额的百分比。低碳(绿色)供应商比率是指企业一定时期低碳(绿色)供应商数占其供应商总数的百分比。可再生能源(材料)采购比率是指企业一定时期采购的可再生能源金额占其同期能源(或材料)采购总额的百分比。上述比率越大,反映企业的能源、村料结构越优,越有利于低碳经济社会的发展。单位产值清洁能源耗用量是指企业生产单位产值所耗用的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的数量。产品使用中的能耗量是指产品使用过程中单位时间或单位工作量的能耗的大小,反映企业产品使用成本的高低及其对社会能耗总量的影响。上述比率越大,反映企业的节能降耗效果越差。二是减排治污效果指标。减排治污效果是指在低碳经济环境下,由于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积极采取减排治污措施所实现的“三废”排放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减少、环境优化等效益。反映企业的减排治污效益可以设置百元收入CO2排放降低率、碳排放达标率、产品使用中的CO2排放量、单位收入CO2排放量、低碳环保处罚率、废弃物无害化处理率、是否通过ISO14000认证、环境优化度等指标。废弃物无害化处理率指企业一定时期生产经营过程中经无害化处理后排放的废弃物占其同期排放的废弃物总量的百分比。上述比率越大,反映企业生产经营的减排治污效果越好。单位收入CO2排放量反映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每实现单位收入所排放的温室气体按一定标准转换为CO2的数量。产品使用中的CO2排放量指企业生产经营的产品在使用或消耗过程中单位时间内排放的温室气体按一定标准转换为CO2的数量。低碳环保处罚率是指企业一定时期内由于违反低碳、节能、环保相关法律法规被处以的罚款额占其同期营业收入的百分比。上述比率越小,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执行低碳、节能、环保相关法规状况越好,企业的减排治污效果越好。三是社会效益指标。社会效益是指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能力和效果。广义的社会责任是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必须承担的全部责任,包括企业的经济责任、环境责任和劳动、人权、社会和产品责任。狭义的社会责任不包括环境责任和经济责任,主要指企业对员工的培训、人权、产品责任、社会公益、救助等方面。本文所说的企业社会效益评价是采用狭义社会责任的概念。低碳经济环境下,反映企业的社会效益可以设置员工保持率、低碳(绿色)产品市场占有率、低碳环保赞助费用率、社会贡献率、低碳培训费用率、员工的低碳环保意识、客户满意度、社会公益捐赠率、是否通过ISO9001认证等指标。员工保持率反映员工对企业的信任和满意状况,可以用1减去员工离职率进行计算,员工保持率越高,反映企业对员工的福利待遇越好、企业对员工的人权、发展及职工教育、培训等越重视,员工对企业的满意程度越高。低碳培训费用率是指企业一定时期内用于对职工进行节能降耗、减排治污等低碳方面知识培训的费用占其同期营业收入的百分比。该比率越高,反映企业经营者对低碳环保工作越重视。员工的低碳环保意识可以通过发调查问卷或调查表的形式对企业职工进行调查统计确定。员工的低碳环保意识越强,越有利于促进企业的低碳经营。低碳(绿色)产品市场占有率,指企业一定时期生产销售的低碳产品或绿色产品销售额占同期一定地区同类低碳或绿色产品总销售额的百分比。该比率越高,越有利于促进低碳经济社会的发展。客户满意度是企业产品或服务在多大程度满足了客户的欲望和要求。可以通过抽样调查确定。客户满意度越高,反映企业的产品责任意识越强,企业生产经营的社会效益越好。社会公益捐赠率指企业一定时期对社会公益事业的捐赠总额占其同期营业收入的百分比。社会贡献率是指企业一定时期实现的社会贡献总额占其同期资产平均占用额的百分比。反映企业占用社会资源所产生的社会总体效益的大小。企业对社会的贡献额包括:企业支付给职工的工资、奖金、津贴等工资性支出,劳保退休统筹、为员工购买的各种保险及其他社会福利支出、利息支出净额、应交或已交的各项税金、附加及福利、实现的净利、企业对社会的捐赠等。低碳环保赞助费用率指企业一定时期对低碳环保项目的赞助费用占其同期营业收入的百分比。上述比率越大,反映企业对低碳环保等社会公益工作越重视,对社会公益事业的贡献越大,企业生产经营的社会效益越好。指标体系见表(1)。

*本文系2011年国家统计局项目“基于低碳经济的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项目编号:2011LY006)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低碳经济;环境管理会计;管理会计

中图分类号:F23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4-0-01

一、低碳经济和环境会计的内涵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低碳经济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放、追求绿色GDP的问题。目前低碳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中占有较大地位。2011年8月,国务院下发《“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下达节能减排硬指标(央企)确定“十二五”节能减排总目标,到“十二五”末,万元产值综合能耗(可比价)下降16%左右。

随着京都协议书的签订、哥本哈根峰会等一系列国际环境会议的召开以及协议的签订,低碳经济的影响不断渗入到企业行为,环境事项不仅成为每个企业的社会责任,更是企业的经济成本。同时,为了满足企业内外部利益相关集团对企业环境信息的需求,相关环境经济事项需在企业会计系统中公开披露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基于以上两原因,可见,低碳经济对会计环境带来了重大影响,因此,笔者认为,涉及到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管理会计可作为灵活的手段解决低碳经济下的会计事项处理和管理。

环境会计,亦称绿色会计,是将生态资源和环境状况纳入会计核算,以有关的环境、会计法规为依据,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采用多元化的计量手段与属性,正确核算、评估企业的经济、社会及环境效益,并向利益相关者提供企业环境信息的一门新兴学科(伍中信,2005)。经过国内外的不断研究,环境会计已逐步形成了环境财务会计和环境管理会计两大领域。

二、环境管理会计的特点分析

1.环境管理会计的含义

管理会计的发展已经经过了以成本控制为基本特征的管理会计阶段和以预测、决策为基本特征的管理会计阶段。在低碳经济的发展下正在朝着重视环境适应性为基本特征的战略管理会计阶段而向前发展。因此环境管理会计必然将完全低碳经济下主流会计思想。

环境管理会计,则是指在低碳经济环境下从更为灵活的管理会计范畴出发,针对企业的环境事项和经济事项进行规划、组织、控制、激励、预测、决策、评价。通过设计和实施适当的与环境相关的会计系统和管理系统对环境业绩和经济业绩进行的管理(IFAC,1998)。环境管理会计作为管理会计的新领域或环境会计的新领域,将环境事项从属性、范围、内容等方面纳入管理会计研究和实践中去。

2.环境管理会计和环境财务会计的联系和区别

环境财务会计,顾名思义是指在低碳经济环境下从传统的财务会计范畴出发,针对企业相关环境事项的成本效益等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环境财务会计在理论研究和实践中其特征为企业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并重,将环境事项作为货币信息进行会计信息处理并对其进行会计规范处理,为企业外部利益相关者提供信息。

环境管理会计可发挥管理会计注重非货币信息的优势,有效地将环境事项相结合,可有效的保持企业经济效益的有效增长,同时能够兼顾企业责任——环境成本。环境管理会计主要用于企业,但也可以用于其他组织和政府部门,使企业管理者更清楚的认识环境成本,从而协调经济利益和环境利益的平衡,更好地管理和降低成本,预测未来环境管理活动的利益,同时利用货币信息和非货币信息的优势,更为正确的计量和报告企业环境事项和单纯经济事项。

企业为提高自身的竞争和发展的能力,对投资项目的评价与取舍,不能仅仅考虑财务效益,还要考虑多样化的非财务效益。环境财务会计仅仅以衡量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的财务指标作为管理会计业务评价依据,显然不能满足管理者的要求,而环境管理会计引入与战略决策相关性高的其他非财务指标作为业绩评价指标,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其次,环境管理会计以环境管理为核心,可用于成本分配与管理、存活生产规划、投资评价、业绩评级、采购和供应链管理等方面,由此,环境管理会计相比环境财务管理更具有实践意义。

二、低碳经济视角下环境管理会计的应用对策

1.管理目标

公司战略目标是关于经营思想、经营方向、业务范围等方面的目标,是最高层次的目标。特别是在低碳经济的环境下,企业为适应激烈市场竞争的需要,需着眼于企业长远目标、注重整体性和与环境的适应性。环境管理会计切合了战略管理会计的特征,适应低碳减排的要求,超越单一会计期间的界限,着重从多种竞争地位的变化中把握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并且将企业经济利益和社会环境利益结合的最终利益目标作为企业战略成败的标准,而不在于某一个期间或几个期间的利润达到最大。对于环境管理会计的信息分析需基于整体利益,在会计主体和会计目标方面进行大胆开拓,将管理会计带入一个契合低碳经济社会的新境界。

2.成本管理

在低碳经济下,企业生产战略的制定不能仅仅以产品价格、性能、质量来确定企业自身的产品生存空间,而应该综合考虑环境因素和产品价格、性能、质量来控制成本。即在减排的情况下,以适当的价位生产出适当性能与质量的产品。因此企业必须制定一套质量、性能、成本、环境的综合管理体系,使企业不仅能够对顾客群的变化迅速作出反应,更能有效应对国家减排政策、社会低碳责任等的外部环境制约。

3.投资决策

环境管理会计对投资方案的评价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管理会计中的定量分析模型,还需应用大量的定性分析方法,如环境影响分析、价值链分析、成本动因分析、竞争优势分析等方法。在低碳经济下,环境因素将成为决定企业管理者投资决策的重要考虑因素。

4.绩效评价

传统管理会计绩效评价指标通常只看“结果”,不重视“过程”,更不重视环境影响,而在环境管理会计的范畴内的绩效评价是将评价指标与企业对环境的贡献相结合,将业务评价由单纯的财务指标系统拓展到非财务指标系统。具体而言,既注重环境成本占全部收入的比率、环境产品交易(如碳)的利润等财务指标,又注重企业对环境的贡献所致公司企业形象的提高、技术进步率等非财务指标。

参考文献:

[1]周志方,肖序.国外环境财务会计发展评述[J].会计研究,2010(1).

[2]李冰青.当代管理会计发展的新领域[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2(5).

[3]伍中信,龚慧云.现代产权与绿色会计[J].中国发展,2005(3).

[4]曾锴,王小波,陈程.低碳经济视角下我国碳会计体系研究[J].国际商务财会,2010(10).

篇8

为了实现《京都议定书》规定的减排目标,英国政府在其“气候变化计划”中,提出了一项实质性政策手段,即气候变化税。其实质是一种“能源使用税”,计税依据是使用的煤炭、天然气和电能的数量,使用石油产品、热电联产和可再生能源均可减免税收。该税征收目的主要是提高能源效率和促进节能投资,并非是为了扩大税源,筹措财政资金。其税率按电当量计算,气态燃料为0.15p/kwh(p为英便士,1便士约为0.15元人民币),燃煤1.17p/kg(相当0.15p/kwh),液化石油0.96p/kg(相当0.07p/kwh)、电力0.43p/kwh。自2001年4月1日开始向工业、商业及公共部门(住宅及交通部门、居民除外)征收。

2005年英国率先建立了3500万英镑小型示范基金,制定了《减碳技术战略》,在2007年预算中宣布将支持建立第一个二氧化碳捕捉与封存技术(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 ,CCS)的大规模示范项目。2007年5月的《能源白皮书》更是确定了计划的细节,宣布开展一项竞赛。英国政府为这场CCS竞赛计划设定的目标是2014年实现大约90%的捕获和埋存比例。根据该计划,英国政府对CCS示范项目的成本资助可以达到100%(不包括电厂建设成本)。英国政府在继2003年能源白皮书之后,2006年10月30日,受英国政府委托,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现任英国政府经济顾问尼古拉斯―斯特恩爵士(Nicholas Stem)领导编写了《气候变化的经济学:斯特恩报告》(简称斯特恩报告),对全球变暖的经济影响做了定量评估。

2007年,英国成立了气候变化办公室(OCC),负责制定气候和能源策略,并处理跨部门的策略协调问题。2007年3月,英国通过《气候变化草案》,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关于气候变化的立法,主要内容包括:碳财政预算提供目标管理,建立气候变化委员会,为英国2050年达到温室气体减排量60%的法定目标出谋划策,给政府在排放交易方面提供更大的权力等。2007年出台的英国建筑能源法规要求定出非常强制性的日程表,要求英国2013年以后所有公共支出的项目、住房必须达到零能耗,这归结起来叫第六级标准,任何私人的建筑都必须在2020年后达到零能耗。

2008年2月24日英国首相布莱尔发表了题为《英国政府未来的能源――创建一个低碳经济体》的白皮书。宣布了到2050年英国能源发展的总体目标:从根本上把英国变成一个低碳经济的国家;着力于发展、应用和输出先进技术,创造新的商机和就业机会;同时在支持世界各国经济朝着有益环境、可持续的、可靠的和有竞争性的能源市场发展方面英国将成为欧洲,乃至世界的先导。

2008年5月,英首相布朗指出,低碳技术是继蒸汽机、内燃机和微处理器之后第四次技术革命,英国希望能够率先在碳捕集和封存技术上成为全球商业化规模示范的国家之一,英国也希望在近海风电装机容量方面占据世界领先地位。

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促进低碳经济转型,英国于2008年10月份成立了能源和气候变化部(DECC)。该部整合了原来由商业、企业及管制改革部(BERR)负责的能源策略制定职能,以及由环境、食品和农业事务部(DEFRA)负责的气候变化应对策略制定职能。该部的主要任务就是引领整个英国向低碳经济转换,另外还负责国家能源安全以及确保能源使用的高效和经济性。

2008年11月26日,英国议会通过了《气候变化法案》,使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适应气候变化而建立具有法律约束性长期框架的国家,并成立了相应的能源和气候变化部。按照该法律,英国政府必须致力于发展低碳经济,到2050年达到减排80%的目标。

2008年年12月1日,根据英国《气候变化法》创建的英国气候变化委员会正式成为法定委员会,负责就英国的碳预算水平、实现碳预算的政策措施等向政府提供独立的咨询和建议。委员会于当天提交了其第一份相关报告――《创建低碳经济――英国温室气体减排路线图》。报告详细阐述了英国2050年的温室气体减排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原则、方式和路径,提出了一个涵盖2008-2022年三个五年期碳预算的未来减排路线图,并分析了其可能给英国带来的广泛的经济和社会影响。

2009年第一季度,英国相继推出3项重大低碳战略。2009年3月英国商业、企业和管制改革部(BERR)委托独立研究机构 Innovas Solutions 出台《低碳和环境产业报告》,对全球低碳和环境产业进行了全面翔实的分析。报告认为,即将来临的绿色产业革命将会涉猎全球各个领域,将对低碳科技、产品和服务产生大量需求。以《低碳和环境产业报告》等研究报告为依据,2009年3月6日,英国商业、企业和管制改革部提出《低碳产业战略远景》。《低碳产业战略远景》指出,全球势必要转向低碳经济,低碳不仅能推动经济新一轮的增长,有助于走出目前的经济衰退,而且也是英国产业未来发展的关键所在。

2009年4月,布朗政府宣布将“碳预算”纳入政府预算框架,使之应用于经济社会各方面,并在与低碳经济相关的产业上追加了104亿英镑的投资,英国也因此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公布“碳预算”的国家。财政大臣阿利斯泰尔・达林在公布财政预算的同时,也宣布了具有法律约束力的碳预算。而要完成这项特殊的预算,低碳的绿色能源推广是重要一环。根据计划,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在能源供应中要占15%,其中30%的电力来自可再生能源,相应温室气体排放要降低20%,石油需求降低7%。新能源推广是完成任务的关键,而风能利用是英国新能源利用中的一大重点。英国还推行“政府投资、企业运作”的模式,促进商用技术的研发推广,占领低碳产业的技术制高点。同时,运用多种手段引导人们向低碳生活方式转变。英国正在运用多种手段引导人们向低碳节能的生活方式转变。根据要求,英国所有新盖房屋在2016年要达到零碳排放。

2009年6月17日,英国正式公布了发展“清洁煤炭”计划的草案。主要对象是以煤炭为燃料的火电厂,要求英国境内新设煤电厂必须首先提供具有碳捕捉和储存能力的证明,每个项目要有在10到15年内储存2000万吨二氧化碳的能力。对此,政府会考虑给予相关财政激励。

2009年6月26日,英国能源和环境变化部题为《通向哥本哈根之路》的报告称,低碳经济对英国和全世界都有益处。《通往哥本哈根之路》概述了英国的基本立场:如果不对气候变化加以抑制,英国的经济繁荣、环境和安全将面临巨大的风险。英国现在正面临着严重的洪灾风险,这会给农业造成严重影响,会导致更极端的夏季高温,同时还会给公共医疗卫生服务和交通网络带来更大的压力以及经济衰退。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气候变化不仅威胁到人类和生态系统的安全,还会引发食物和水资源短缺、扩大疾病传播范围和不断增加的气候难民等诸多问题。然而,解决气候变化问题也必须抓住良机。英国认为,低碳经济不仅关系到气候变化的长久大计,也是摆脱当前经济衰退的一剂良药。在英国,英国一直得益于新型低碳技术和绿色产业的巨大创新潜力,低碳经济及相关产业每年能创造超过1000亿英镑的产值,并为88万人创造就业机会。英国还着力将“低碳经济模式”向全世界推广。

2009年7月15日,英国又公布了详尽的《英国低碳转型》国家战略方案。英国商务大臣彼得・曼德尔森说,全球低碳产业的价值达3万亿英镑并在不断增长。《英国低碳转型》方案表明政府会支持并确保英国在这一产业中处于领先地位,“我们决定通过制定清晰的政策,使英国同时在经济和环境两方面受益”。《英国低碳转型》方案是英国到2020年的行动路线图,它要求所有方面都向低碳化方向发展。它综合考虑了能源安全、产业发展和适应气候变化等多方面内容,是对气候变化挑战的有力回应。这份《英国低碳转型》方案涉及能源、工业、交通和住房等社会经济各个方面,同时出台的配套方案有《英国可再生能源战略》、《英国低碳工业业战略》和《低碳交通战略》等。2009年4月,英国已经拨款4亿英镑用于研发低碳技术。据预测,全球低碳经济市场价值达3万亿英镑,到2015年可为英国提供120万个就业岗位。在交通方面,到2020年使新生产汽车的二氧化碳排放标准在2007年基础上平均降低40%。在接下来两年中投资3000万英镑,生产大量低排放的公共汽车。在英国主要大城市中安装充电基础设施,为电动汽车提供方便。为新能源汽车提供每辆2000到5000英镑的补贴。在住房方面,到2050年将来自住房的碳排放几乎减到零。由于住房基本是现有建筑,所以主要采用节能改造的方式,计划投资32亿英镑用于住房的节能改造,对那些主动在房屋中安装清洁能源设备的家庭进行补偿,预计将有700万家庭因此受益。《英国低碳转型》方案将有力地促进传统产业的低碳化升级改造。其中《低碳工业战略》指出,政府将在政策倾斜、产品采购、教育培训、标准化和资金投入等方面予以制造业全面支持,包括软件、制药、化工、发电、汽车、航空等领域,协助解决低碳工业发展的瓶颈,打造创新氛围,包括改变机制、消除壁垒和支持研发等。《英国低碳转型》方案还首次提出如下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政府机构,各部门必须建立自己的碳预算,排放超标将受到处罚;二是农业,支持将各种垃圾用于生物质发电。

英国政府还于2009年7月15日《英国低碳转型计划――国家气候能源战略》,对低碳迁移的具体任务目标进行了部署。该计划规定:到2020年,英国碳排放要在1990年的基础上减少34%。为了达到这一目标,计划规定到2020年,绿色行业工作机会要超过120万个;对700万个家庭住房进行绿色改造;支持150万个家庭自产绿色能源;40%的电力来自低碳能源;原油进口减少一半;新生产汽车的排放在现在基础上减少60%。

英国政府在对“低碳经济”产业化进行深度研究基础上,制定了《低碳产业战略远景》,指出发展低碳经济不仅是走出当前经济低迷状态的重要措施,也是着眼未来的战略决策,英国应当抓住全球在向低碳经济转型过程中创造的巨大商机,实现经济的重新崛起。《低碳产业战略远景》强调英国应当围绕4个方面加快实施低碳产业战略。一是通过提高能源效率,减少商业、消费者以及公共服务成本。二是重视可再生能源、核能、碳捕获和储存技术、输电网等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将其作为未来英国发展低碳产业的重要方向。三是使英国成(下转第28页)(上接第23页)为全球低碳汽车开发和生产领先者。四是通过提供技能、基础设施采购和研发、示范和政策的部署,使英国成为低碳经济商业中心。

2009年11月,英国能源与气候变化部公布了能源规划草案,明确提出,核能、可再生能源和洁净煤是英国未来能源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除了大力发展风能、海洋能等可再生能源,草案决定重启核能发展计划,批准了10个新核电站。2009年12月1日,英国能源与气候变化部了题为《智能电网:机遇》的报告,宣布将大力推进智能电网建设。报告提出,2020年前,将4700万个家庭普通电表全面替换为智能电表。英国还成立了智能电网示范基金,在未来5年内为智能电网技术研发提供资金支持。

为了帮助英国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型,英国工党政府在2010年3月24日启动一个20亿英镑的“绿色”投资银行计划。英国财政大臣阿利斯太尔・达林(Alistair Darling)表示,该计划有望在5月6日进行投票表决。他同时表示,希望获得更多的投资,以便促进持续18个月经济萧条过后经济的发展。

目前,英国已初步形成了以市场为基础,以政府为主导,以全体企业、公共部门和居民为主体的互动体系,从低碳技术研发推广、政策发挥建设到国民认知姿态等诸多方面,都处在了世界领先位置。从某种程度上讲,英国已突破了发展低碳经济的最初瓶颈,走出了一条崭新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为英国实施低碳计划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值得一提的是,就在许多国家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纷纷转移精力、削减投入甚而放松减排要求的情况下,英国却宣布启动了一项“绿色振兴计划”,尝试以低碳经济模式从衰退中复苏。

篇9

不同的国家各怀不同的利益诉求,即便是在被称为“人类为拯救地球达成共识的最后一次机会”――德班大会上,也难以避免上演各个谈判集团之间的拉锯战。

气候变化是国际社会普遍关心的重大全球性问题。气候变化既是环境问题,也是发展问题,但归根到底是发展问题。

2011年11月28日至12月9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7次缔约方会议在南非德班召开,各缔约方在会议上的唇舌激辩、互不让步,再次显示出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已经不是单纯的科学问题,而是上升为国际政治问题。温室气体的排放对全球气候的影响不存在地域间的区别,无论哪一国排放多少温室气体,其排放造成的危害均由地球上全体人共同承担。所以,要控制温室气体的有限排放,就要求全球各国来共同努力严格执行一套完备的温室气体减排方案。

值得欣慰的是,德班气候大会各国代表经过数十小时最后“加时冲刺”,到12月11日清晨,4份决议艰难降生。它们分别涉及《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长期合作行动计划、绿色气候基金和2020年后减排的安排。这标志着,德班气候大会几经转折后交出了一份积极的答卷,回应了国际社会关于应对气候变化进程的新期待。

发达国家减缓方案层出不穷

早在德班会议召开前,世界各国的研究机构对2012年后国际气候制度下减缓问题已经提出了许多不同方案,新的方案仍层出不穷。这些方案中多数是发达国家学者设计的,由于受到所代表国家立场的局限,这些方案都难以兼顾公平和可持续原则,即使是为发展中国家利益考虑的方案,也难以从根本上体现发展中国家的现实国情和根本利益。

英国全球公共资源研究所(GCI)提出的“紧缩趋同”方案,设想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从现实出发,逐步向人均排放目标趋同,从而在未来某个时点上实现全球人均一致。这种方案从公平角度看,默认了历史、现实以及未来相当长时期内实现趋同过程中的不公平。虽然符合发达国家占用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容量完成工业化进程后向低碳经济回归的发展规律,但对仍处于工业化发展阶段中的发展中国家的排放空间构成严重制约,客观上并不公平。

巴西案文是考虑历史责任方案的代表。因为温室气体在大气中有一定的寿命期,今天的全球气候变化主要是发达国家自工业革命以来200多年间温室气体排放的累积效应造成的,因此,在考虑现实排放责任的同时,追溯历史责任,才能更好地体现公平。巴西案文原只针对发达国家,后来发达国家学者将这一方案扩展到发展中国家。但是,这种基于历史责任的减排义务分担方法,只考虑国家的排放总量,而不考虑人均排放;只强调污染者要为历史排放付费,而没有考虑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各国当前及未来发展需求,从公平角度看存在偏颇。

瑞典斯德哥尔摩环境研究所(SEI)学者提出的温室发展权(GDR)框架,认为只有富人才有责任和能力减排,通过设置发展阈值,保障低于发展阈值的穷人的发展需求。该方法采用超过发展阈值的人口的总能力(经购买力平价调整的GDP)和总责任(累积历史排放)两个指标,对实现全球升温不超过2度目标所需要的全球减排量进行减排义务分配。但是,该方法只考虑各国排放的历史责任,不考虑未来排放需求。而且,发展阈值的假设,累积历史排放的计算,以及所需统计数据的来源等问题也存在争议。

我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学术界提出了哪些方案?在国内,比较有代表性的方案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提出的“建立国家账户”方案和中国社科院提出的碳预算方案。

国研中心“建立国家账户”方案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就“应对全球气候”成立课题组,并提出卓有建树的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理论框架和解决方案――建立国家排放账户。

“建立国家账户”方案力图克服《京都议定书》的缺陷,同时又保留其优点。在该方案中,通过明确界定各国排放权来为各国建立起“国家排放账户”,使“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得以明确界定,所有国家均可以纳入全球减排协议。与此同时,这一方案对现有各种国际合作机制和国内减排机制则具有高度开放性和兼容性。参与方案讨论的刘培林博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们提出的这一套方案首先体现了‘公平’,这样算下来以后,我们中国并没有占多少便宜,但是也不能吃亏,像发达国家以前排的多,以后就得少排,发展中国家反之。”

“建立国家账户”方案包括三个步骤:(T0代表过去――工业革命或其他时点,T1代表当前,T2代表未来某一时点刻――2050年)

第一步:根据目前大气层中温室气体总的累计留存量以及人均相等的原则,界定T0-T1期间各国的排放权。各国排放权与实际排放之差,即为其排放账户余额。这样,我们可以为每个国家建立起“国家排放账户”,并将超排国家模糊不清的“历史责任”明确转化为其国家排放账户的赤字,欠排国家的排放账户余额则表现为排放盈余。每个国家排放账户上的余额,明确代表各国的“历史责任”或权利。

第二步:科学设定T1-T2期间未来全球排放总额度,并根据人均相等的原则分配各国排放权。每个国家在T1-T2期间新分配的排放额度,加上T0-T1期间的排放账户余额,即为该国到T2时点时的总排放额度。

第三步:建立包容开放、多元化的国际合作机制和国内减排实现机制,对各种有利于节能减排的国际、国内方案持开放态度,鼓励其相互竞争,但这些方案的效果,均要最终反映到各国排放账户余额的变化上。这样,现有国际合作机制和国内减排机制就可以广泛包容在国研中心课题组方案之中(IETS、JI、CDM、国际减排公共基金等)。

国研中心“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课题组认为:目前关于温室气体减排的讨论,大都假定减排与经济发展存在两难冲突,随着技术进步,特别是新能源领域的创新加快,低碳经济发展模式逐渐替代传统高排放发展模式展现出巨大潜力,新技术之所以涌现,是因为市场为这种创新活动提供了赚取利润的机制。如果各国排放权能够得到明确界定和严格保护,并建立起相应的市场交易机制,则减排就成为一种有利可图的行为,这将为低碳技术和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强大动力,长远来看,温室气体减排将会使人类社会更加繁荣和可持续地发展。

社科院的碳预算方案

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主任潘家华带领大团队提出碳预算方案,他们依据人文发展理论,从人的基本需求的有限性和地球系统承载能力的有限性公理出发,强调国际气候制度应保障优先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促进低碳发展,遏制奢侈浪费,同时满足公平分担减排义务和保护全球气候的双重目标。

潘家华认为,从全球能普遍认同的公平理念出发,提出公平原则应该具有以下几层含义:

首先,公平的本意是人与人之间的公平,这与人均排放方法的基本出发点是一致的。尽管当代国际社会是以国家政治实体为单元,通过政府间的国际气候谈判来解决气候变化问题,但是,伦理学上公平的本意,不是保障国家之间的“国际公平”,而是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人际公平”。这是因为衣、食、住、行、用等个人消费都要消耗能源,社会的正常运转所必须的公共消费也需要消耗能源。在以化石能源为基础的能源体系还难以彻底改变的情况下,温室气体排放权显然是保障人生存和发展的基本人权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公平,关键是保障今天生活在地球上的当代人的权利,使每个人都能公平地享有作为全球公共资源的温室气体排放权。温室气体排放归根到底来源于人的消费需求,事实证明,控制人口的政策对于减缓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这就需要选定基准年人口作为排放权分配的基础。我们认为,当代人是历史的传承,掌控未来人口。因此,以当代人口数量作为排放权分配的基础,符合公平要求。当然,排放权作为一种人权,人口迁移,排放权也相应迁移。

第三,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公平,关键不是现实或未来的某个时点上流量(年排放)的公平,而是包括历史、现实和未来全过程的存量公平,可以从历史评估起始年(例如1900年)到未来评估截止年(例如2050年)总累积排放量来衡量。温室气体排放是伴随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而迅速增加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完成表明城市基础设施、房屋建筑和区域性的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基本到位,一旦完成,无需继续增加,只需对存量维护和更新。发展中国家开始工业化进程较晚,历史上消耗排放权较少,积累的社会财富较少,因而当代人的发展水平也较低,基本需求尚未满足的现象仍普遍存在,未来在实现工业化进程中的排放需求较大。历史排放与未来需求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因此寻求从历史、现实到未来全过程的存量公平,相比只看未来剩余排放空间默认历史排放不公平的分担方法,更具合理性。

篇10

关键词:低炭经济 现状 趋势

引言

迄今为止,人类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对自然资源无止境的索取,实现物质享受与便利的提高。尤其是工业革命以来,西方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的高消费模式,成为世界的风向标,引令各国竞相模仿,由此造成地球资源和环境的严重浪费和破坏。时至今日,由于人类过度的生产与消费而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已经到了不得不加以重视并采取有措施进行补救和改善的时候了,在此背景下,兼顾环保和发展的低碳发展观念逐渐兴起,并成为全球潮流。从个人生活方式到政府政策,从国家法律到国际公约,低碳发展影子到处可见。经济、社会发展同环境保护一直是人类面临的两难选择;进入工业化时代后尤其如此:如果只顾发展不顾环境,本代人都可能难以继续生存;但如果只顾环境保护,发展中国家又难以发展,民生问题得不到解决。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人类终于找到了低碳发展的道路,就是把发展寓于生态文明建设之中,把环境保护寓于经济发展之中。

一、低炭经济发端

低碳经济发端于地球能源战略调整,广泛应用于气候变化领域。一方面,气候变化是环境问题,是国际政治经济中热点问题,归根结底也是发展问题。气候变化未来将严重影响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是世界各国人民面临的共同挑战。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匮乏,气候条件复杂、生态环境脆弱,更容易遭受气候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与此同时,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仍有不少贫困人口,又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发展仍然是第一要务,能源需求急剧增长,特别是一次能源以煤为主,经济增长方式粗放,温室气体减排面临巨大压力。另一方面,应对气候变化为我国具体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带来极大机遇,对于缓解资源和环境矛盾、保障国家的能源安全乃至经济安全等,都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低碳经济定义及内涵

(一)国内外相关定义

国内外历年来关于低碳经济内涵的界定众多。最早,2003年英国《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白皮书中将其定义为: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更少的环境污染排放,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低碳经济是长早更高生活上水平和更好生活质量的途径,为发展、应用和输出先进技术长早机会,也创造新的商机和更多的就业机会。该白皮书提出2050年将二氧化碳排放量在1990年基础上削减60%的目标,从根本上把英国变成一个低碳经济国家。

低碳经济一经提出就引起国际社会广泛关注,并引领了世界经济向低碳经济的大趋势。梅森纳(2007)认为人类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挑战,不是技术上的,也不是经济上的,更是政治和体制上的。2007年7月,美国参议院提出《低碳经济法案》,表明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将有希望成为美国未来重要的战略选择。2007年12月,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制定了应对气候变的“巴厘岛路线图”,要求发达国家在2020年前将温室气体减排25—40,这一路线图为全球进一步迈向低碳经济起到积极作用,具有里程碑意义。2008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确定该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为“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

“低碳经济”概念基本上可以认为是在气候变化估计制度框架(包括《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特别是《京都议定书》遭受空前挫折的形势下由英国率先提出的,目的是为了打破国际气候谈判的僵局,着眼于国际气候制度的建设。

在中国,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国合会)对低碳经济给出的定义是:一个新的经济、技术和社会体系,与传统及国际体系相比在生产和消费中能够节省能源,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同时还能保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势头。也就是说低碳经济是也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

对”低碳经济“ 的定义,目前广泛引用英国环境专家鲁宾斯德的阐述:即低碳经济是一种正在兴起的经济模式,其核心是在市场机制基础上,通过制度框架和真个措施的制定和创新,推动提高能效技术、节约能源技术、可再生僧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的开发和运用,促进整个经济朝向高能效低能耗和低碳排放的模式转型。

(二)低碳经济的内涵包括

1、工业生产的高效率,即单位产出低排放;

2、能源转化高效率,即单位电量高行驶里程和低排放;

3、可再生能源和核能供应中占较大比重;

4、交通领域的高能效和低排放;

5、办公、生活领域的能源节约;

6、减少高能耗、高排放产品的出口;

7、公共交通替代私人交通,更多使用自行车和不行;

8、最为核心的是:通过体制机制调整,刺激高效能、低排放技术的创新和应用,从而提高全球的能效水平、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低碳经济具有全球性、政策驱动型、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的一系列特点。这个特点决定了低碳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包括政府相关政策的大力支持、技术创新与储备以及金融支持。

三、低碳经济产生背景

从起源来看,低碳经济发段端于能源战略调整;从分布领域来看,低碳经济广泛应用于气候变化方面;从概念的提出和行程背景来看,大致有以下三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