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技术创新的意义范文
时间:2023-12-26 18:07: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绿色技术创新的意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外商直接投资;环境技术创新;制度环境
DOI:10.13956/j.ss.1001-8409.2015.03.07
中图分类号:F061.5;F832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409(2015)03-0028-05
引言
外商直接投资(FDI)作为国际资本流动的主要方式和国际技术溢出的重要载体备受各国青睐,其对于许多发展中国家的重要意义已经被普遍认同[1]。然而,随着FDI规模的不断扩大,FDI在推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环境质量急剧恶化,大气污染、雾霾等一些列环境问题日益凸显。特别是FDI的良莠不齐以及FDI中“脏”技术溢出对东道国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研究如何改善FDI质量、促进绿色FDI进入及技术溢出对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
目前,来自发达国家的FDI更倾向于使用先进的技术和污染排放系统,可对东道国的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产生贡献[2]。而传统吸引外商投资的要素,如成本优势、市场以及税收优惠等措施对引进绿色FDI的贡献非常有限。因此,要真正达到“以市场换绿色技术”的目的就必须重视东道国环境技术创新对FDI进入的影响,通过东道国高技术含量的环境技术吸引绿色FDI进入,从而形成良好的集聚效应。FDI的绿色技术溢出是进一步提高东道国绿色经济发展水平的根本,制度环境则是FDI绿色技术溢出的重要变量[3]。基于此,本文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东道国环境技术吸引力、竞争力和绿色FDI进入及溢出的关系,并进一步探索制度环境对FDI与区域绿色发展的调节效应,为未来更好地管理和引导FDI提供理论依据。
1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11FDI与东道国绿色经济发展
多年以来,学者们认为FDI对东道国经济发展产生促进作用,许多新兴国家采用低税率、投资补贴等各种方法激励FDI进入。然而,从FDI对环境影响来看,由于FDI的逐利本质,外国投资者更有动机将过时的技术引进,特别是在一些环境规制较弱的地区,对环境产生较大污染。陈凌佳 [4]利用中国112座重点城市2001~2006年度的面板数据,研究了FDI对我国整体以及不同区域的环境影响。结果证实了FDI的增加对我国环境确实产生了负面影响。近几年地方政府虽然加强了清洁型FDI的审批,但多年来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很难改变资源大量消耗和污染排放强度高的现状。因此,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1:FDI对区域环境效率存在负向影响。
12环境技术创新与绿色FDI
根据Dunning[5]对外商直接投资动机的分类,寻求技术资源是FDI进行研发投资的重要目的。特别是在全球关注环境变化的时刻,FDI进入环境技术吸引力和竞争力都较强的地区,能获得本地企业更好的技术服务,与当地资本和劳动能够匹配和衔接,可实现更高层次的绿色技术优势。本土企业在环境技术领域的研发活动带来的人力资本提升和知识存量增加使得FDI更加融合于本地经济发展体制,有助于外商企业在当地形成稳定的投资获利,促进外商投资的积极性[6]。因此,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2:环境技术吸引力对环境效率具有正向影响,FDI的进入对该项影响存在中介效应。
假设3:环境技术竞争力对环境效率具有正向影响,FDI的进入对该项影响存在中介效应。
13制度环境的调节效应
国内外相关文献已经关注到制度环境对FDI技术溢出效应的重要影响。首先,良好的制度环境可提升市场竞争效率。FDI企业与本土企业在标准和公平的环境中充分竞争,尽管外国企业可能挤出一些无效的本土企业,但本土企业通过模仿、学习并追赶,最终使得整个区域的效率得到提升[7]。其次,良好的制度环境能为国外投资企业提供透明的管理体制、合法的保护以及各种服务支持,同时支持本土企业向国外企业学习,提高本土企业的技术和管理技能[8]。最后,在制度环境水平较高时,环境保护的体系将更加透明、一致和严格。根据以上分析,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4:良好的制度环境可缓解FDI对区域环境效率的负向影响。
中国的FDI按照来源地不同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指来自港澳台地区的FDI,另一类是指来自非港澳台地区的FDI,主要包括欧美、日本等地区。通常情况下,港澳台地区的FDI由于文化相似具有更好的嵌入性,在与政府沟通、扩展社会关系网络等方面表现更好;而非港澳台地区FDI虽然拥有资源优势但缺乏嵌入性,其更需要市场导向的经济体制来保护他们的合法权利和生产运作[9]。因此,本文提出以下研究假设:
假设5:相比港澳台地区FDI,良好的制度环境可更好地缓解非港澳台地区FDI对环境效率的负向影响。图1研究框架
2研究设计
21样本选取
本文选取了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1999~2011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其中,在测度环境技术吸引力和竞争力过程中,各省市自治区的专利信息来自中国知识产权网的中外专利数据库服务平台。其他所有的数据来源于2000~2012年的《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商务年鉴》《中国环境统计年鉴》以及各省市自治区统计年鉴。
22变量测度
221解释变量
(1)外商直接投资(FDI)
由于FDI流量并不能快速影响环境效率的变化,采用FDI存量是合适的选择。FDI流量转化为FDI存量的计算公式为:
在分析环境技术竞争力对FDI与环境效率间的中介效应时,表1中显示环境技术竞争力对港澳台地区的FDI进入没有吸引力,因而也就不存在中介效应。因此,仅把全部FDI和非港澳台地区FDI放入模型9,模型10和模型11回归结果显示其与环境效率显著正相关,说明FDI的进入对环境技术竞争力形成了显著的中介效应,假设3得到部分支持。表2 绿色FDI中介效应多元回归分析结果
影响环境效率分析及制度环境的调节效应
表3显示了FDI影响环境效率及制度环境调节效应的多元回归分析结果。结果发现,无论是整体的FDI还是不同来源地的FDI都显著地负向影响环境效率,假设1得到支持。而制度环境与全部FDI的交互项的回归系数为-00120且在p
本文采用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1999~2011年面板数据,研究了东道国环境技术如何影响外商直接投资(FDI)从而改善环境效率,得到以下结论:第一,FDI对环境效率存在负向影响,来自港澳台地区的FDI对环境效率的负向影响更显著。第二,东道国环境技术吸引力通过影响FDI的进入促进环境效率提升,FDI的中介效应明显。东道国环境技术竞争力对非港澳台地区FDI中介效应明显,而对港澳台地区FDI中介效应不明显。第三,制度环境对FDI与环境效率间关系调节效应明显,特别是制度环境对非港澳台地区与环境效率间关系调节效应更显著。
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本文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第一,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一直鼓励外商投资促进经济发展,然而外商投资逐利的本质在宽松的环境规制下不可避免地产生负面影响。特别是港澳台地区FDI基于寻求廉价劳动力和资源以及扩大市场份额的目的,大部分企业技术含量低、资源耗费大,对环境技术创新缺乏动机。因此,未来在引进外商投资时要注意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加大对非港澳台地区外资引进力度,同时对来自港澳台地区的FDI严格限制其投资产业、加强环保监控力度。
第二,增强东道国环境技术创新能力,促进FDI绿色技术溢出。东道国环境技术吸引力、竞争力对FDI进入及溢出存在中介效应,因而各地区政府应积极采取各种政策如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鼓励本土企业加强环境技术创新。
第三,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创造利于FDI技术溢出的制度环境。各地区政府应按照自身的经济体制发展水平来优化制度环境,促进FDI技术溢出,例如知识产权的保护、法律体系的建设以及市场各要素培育等等,更好地促进和吸收FDI带来的正向收益。
参考文献:
[1]鲁钊阳,廖彬彬.FDI技术溢出与区域创新能力差异的双门槛效应[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2(5):75-88.
[2]许和连,邓玉萍.外商直接投资导致了中国的环境污染吗?――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空间计量研究[J].管理世界,2012(2):30-43.
[3]姚奕,倪勤.外商直接投资、自主研发与碳强度[J].软科学,2011,25(12):19-24.
[4]陈凌佳.FDI环境效应的新检验――基于中国112座重点城市的面板数据研究[J].世界经济研究,2008(9):54-59.
[5]J H Dunning.The Determinants of International Production[J].Oxford Economic Papers,1973,25:289-336.
[6]陈继勇,雷欣,黄开琢.知识溢出、自主创新能力与外商直接投资[J].管理世界,2010(7):30-42.
[7]Meyer K E,Sinani E.When and Where does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Generate Positive Spillovers? A Metaanalysis [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2009,40(7):1075-1094.
[8]Suyanto,Ruhul Salim,Harry Bloch.Which Firms Benefit from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Empirical Evidence from Indonesian Manufacturing[J].Journal of Asian Economics,2014,33:16-29.
[9]Sunghoon Chung.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an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Evidence from South Korea[J].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2014,108:222-236.
篇2
关键词:制造业;绿色工艺创新;路径设计;路径选择;问卷调查
中图分类号:F423.2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Abstract: The article explores the status of manufacturing green process innovation by questionnaire to 550 large and medium-sized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in China. The article understands the situation of the degree of emphasis on green process innovation, the purpose and motivation of green process innovation, the investment of personnel and funds of green process innovation, the cost and benefit, the difficulties and measures, etc. According to the status, the article designs the paths of green process innovation from the dimensions that are the degree of innovation, the resources and capacity of innovation, the guide bodies of the innovation. The article summarizes and designs the radical innovation paths that are radical and cumulative innovation path, independent, imitative and cooperative innovation path, employee-led, entrepreneur-led and government-led innovation path. At last, the article presents advices about the innovation paths selection.
Keywords: Manufacturing industry; Green process innovation; Design of path; Choice of path; Questionnaires
制造业的创新能力是促进制造业发展和保障产业提升的基石。自中国加入WTO后,制造业大而不强、自主创新能力缺乏已成为制约其进一步发展的根本障碍。制造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一方面创造大量财富同时造成的环境污染等负面影响已直接威胁到人类生存与发展。在低碳经济背景下提升制造业的经济效益、改善生态环境,进行工艺创新尤其是绿色工艺创新成为我国制造业顺应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了解制造业绿色工艺创新现状,总结、设计绿色工艺创新路径是加快培育和提升我国制造业绿色工艺创新能力,推动产业创新体系重构和产业升级的重要战略。
1 文献综述
制造业绿色工艺创新是由参与制造业绿色工艺创新活动的各主体通过主体间的互动学习和信息交流促使制造企业在生产工艺流程、加工技术、操作方法、生产设备等方面进行的一系列开发和改良活动[1]。Utterback和Abernathy(1978)设计“A-U”模型将技术创新划分为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两个层面[2]。Thomas Cless和Klaus Rennings(1999)提出绿色工艺创新的决定因素包括技术推动、市场拉动和管制[3]。Urmila Diwekar(2005)和Urmila M.Diwekar等(2010)认为绿色工艺设计包括化学和材料选择时期的决策和后期管理的决策[4、5]。毕克新和冯英浚(2002)提出绿色工艺创新是解决企业经济发展与环境恶化的有效方法[6]。
目前学术界对技术创新路径的研究文献比较丰富,主要从宏观(国家)、中观(产业)和微观(企业)三个层面,内涵、类型、模式、选择和评价等角度开展研究。Dosi(1982)从技术轨道的角度解释了技术创新路径,认为这是企业经过经济要素和技术要素的权衡折衷[7]。Linsu Kim(1997)认为发展中国家应沿着“引进―消化吸收―创新”的路径进行技术创新[8]。吴晓波和许庆瑞(1995)通过对二次创新动态模型研究,认为发展中国家技术创新路径的发展经历模仿创新、创作型模仿创新和改进型创新[9]。顾晓燕(2014)提出进行科技再创新的前提是具备较强的自主能力[10]。
关于产业技术创新路径选择,Hobday(1995)观察到对于新出现的技术经济范式而言每个国家都是初学者,发展中国家可能跳过过时的技术赶上发达国家[11]。杨志刚和吴贵生(2003)从路径依赖角度对我国通讯设备制造业分析,认为保持技术能力提高途径的多样性是促进产业技术能力提高的最好选择[12]。王卫红(2010)根据广东省装备制造业的现状和问题提出具体的产业技术创新路径选择方案[13]。姜红和陆晓芳(2010)测度技术创新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并以此为标准将我国42个产业分为四种类型,提出相应的产业创新模式[14]。
综上,作为技术创新组成部分的工艺创新已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并从影响因素、重要性和时机等角度对其进行研究。技术创新路径的研究范畴涵盖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其中宏观和微观内容较多,而中观层面较少。近年来学者们对部分地区某制造行业的技术创新路径进行研究,将产业技术创新路径和模式通常作为同一问题分析和处理,并未进行严格区分。关于产业技术创新路径选择的基础,有文献认为取决于技术创新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产业创新规模和发展阶段等[14],尚没有文献根据行业创新特征对制造业创新路径选择进行研究。总之,尽管国内外已从产业层面对技术创新路径展开研究,但对制造业绿色工艺创新的研究相对匮乏,对制造业绿色工艺创新路径的研究更是基本空白。本研究拟调查我国制造业绿色工艺创新现状,在总结现状的基础上从不同角度设计绿色工艺创新路径,并提出路径选择的建议。因此,本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2制造业绿色工艺创新现状
本研究于2013年11月至2014年5月对北京、上海、广东、浙江、河南、四川、贵州、湖北、天津、山东、辽宁、吉林、黑龙江的制造业共550家大中型企业的研发和中高层管理人员以面谈、电话访谈或电子邮件的形式进行问卷调查。问卷从创新意识、成本、效益和困境等角度,设计了创新重视程度、目的、动机、人员和经费投入、成本和效益、困境和措施等共39道题,其中主观题8道、客观题31道,共128个选项。回收问卷中有效173份、无效21份,回收率为35.27%,涉及的行业有:医药制造、运输设备制造、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仪器仪表制造、废弃资源综合利用、造纸及纸制品、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金属制品、农副食品加工、食品制造、饮品制造、通用设备制造和汽车制造。
2.1绿色工艺创新的重视程度
这部分调查包括企业是否重视绿色工艺创新以及重视到何种程度,结果见图1。调查中所有大型企业和75.5%的中型制造企业均设有独立的研发部门,有专门人员从事绿色工艺研发。
2.2绿色工艺创新的目的和动机
本研究将创新动机分为被动和主动,将创新途径分为内部和外部。调查显示51.5%的企业进行绿色工艺创新的目的是在市场中占据领先地位、积极主动创新,48.5%是被动创新。73.34%的领先者进行创新的目的是保持市场地位,26.67%的领先者是被动创新;86.67%的追逐者进行创新的目的是在市场中跨越式前进,10.15%的追逐者是被动创新,3.33%的追逐者是避免市场淘汰。关于绿色工艺创新的开发方式和调查结果见图2。
2.3绿色工艺创新的人员投入
人员投入调查包括企业看法、数量和质量三方面。企业看法通过“企业认为技术人员能力开发对企业绿色工艺创新的重要性”体现,如图3所示。数量方面通过各企业绿色工艺创新人员占职工比重体现,如图4所示。质量方面通过企业对专业技术人员的学历要求体现,调查发现80%的企业要求绿色工艺创新人员为本科以上(含本科)学历。由上述可知我国制造企业对技术人员能力开发比较重视,且绿色工艺创新的人力资源质量状况良好。
2.4绿色工艺创新的经费投入
经费投入的调查主要包含企业对经费投入的看法、投入比重、投入方向和地区差异四方面。看法方面现状如图5所示。投入比重方面,43.3%的企业对绿色工艺创新的经费投入占总收入的20%以下,30.4%占总收入的20%-40%,剩余26.3%占总收入的40%以上。投入方向的结果如图6所示。地区方面的调查发现在黑龙江省的制造企业研发费用投入比重较小,而河北省以南(包括河北省)制造企业的投入占企业每年总收入的10%以上。
2.5绿色工艺创新的成本和效益
关于绿色工艺创新成本,调查发现59.8%的企业认为创新增加了企业成本,其余40.2%则认为降低了企业成本。绿色工艺创新为企业带来的效益包括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关于其对企业发展重要性,调查发现50.2%认为非常重要,21.2%认为重要,11.5%认为不重要。本问卷利用“提高设备利用率、优化生产流程、提高产品质量”三个指标反映绿色工艺创新为企业提高整体收益,体现其经济效益;利用“减少环境污染”指标反映创新使企业降低生产过程对环境造成的危害,体现其社会和环境效益;利用“降低废品率和节约资源”两个指标体现其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调查状况如图7所示。
2.6绿色工艺创新的困境和措施
问卷了解到我国制造业在绿色工艺创新方面存在的主要障碍如图8所示,其中较高风险、经费和人员短缺是创新开展面临的主要问题。面对问题企业的主要措施如图9所示,其中最主要是对员工奖励,它对激发员工创新积极性具有重要意义。
调查发现目前制造业对绿色工艺创新缺乏系统认识,由于短期看不到显著效益故缺乏全面开展的动机和积极性,尽管部分企业意识到绿色工艺创新重要性,但活动大多是零星、分散的。制造企业进行绿色工艺创新的目的比较明确,但企业所选择的创新开发方式均较为传统,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制造业已认识到技术人员能力开发对绿色工艺创新的重要性,目前创新的人力资源数量和质量状况良好,但能力有待提高。经费投入有待于提高,且大多集中在技术和设备购买、对人员培训投入偏低;河北省以南地区投入较多。绿色工艺创新的成本和收益并存,在环境改善方面仍需格外重视。
总之,我国制造业绿色工艺创新在实践方面整体还处于起步阶段,创新的途径和模式还没有形成一致的认识,仍需不断探索符合我国国情和制造业产业创新特征的创新路径。
3 制造业绿色工艺创新基本路径设计
本文在调查中发现各制造企业的绿色工艺创新现状重点表征了制造业绿色工艺创新三个方面的情况:绿色工艺创新的目的动机和重视程度,创新资源和能力,以及创新引导主体。而现有绿色工艺创新的途径和模式(即创新路径)主要取决于企业在这三方面的比较优势,因而本文根据创新程度、创新资源和能力、创新引导主体这三个维度,总结归纳并设计出不同情景下我国制造业绿色工艺创新的八种基本路径。具体设计思路如图10所示。
3.1基于创新程度的绿色工艺创新路径
本研究调查发现制造企业会根据自身状况选用不同创新程度的创新方式――局部累积型或者突破型,据此本文提出基于创新程度的渐进式绿色工艺创新和激进式绿色工艺创新。
(1)渐进式绿色工艺创新。根据Hermosila(2010)对渐进式创新的界定[15],本文认为渐进式绿色工艺创新的目的是从制造工艺流程的局部入手,细化到每一个小的生产环节,持久地对工艺进行改进、完善,有利于降低创新难度和成本。它需要全员参与并且高度配合,使整个组织适应高频率的动态变化,不断累积创新成果。
(2)激进式绿色工艺创新。相对于渐进式绿色工艺创新,本文认为激进式绿色工艺创新是创造全新的工艺流程、技术或设备,摆脱过去的工艺模仿或全部引进,在若干领域实现工艺水平的突破。该路径的特点为:首先,它多由企业与高等院校或科研研究所合作开发,缩减了企业研发的时间和压力,提高工艺创新的整体效率;其次,它的研发人员对创新产生的商业价值不做单独考虑,从而降低了研发人员的工作难度;最后,它的创新程度较大,其突破性成果有助于使企业在市场中占据领先地位。
3.2基于创新资源和能力的绿色工艺创新路径
根据傅家骥(1998)对技术创新的分类:自主、模仿和合作三种模式[16],本研究在问卷调查中发现11.2%的制造企业选择了自主创新模式;31.1%的制造企业选择合作创新模式;37.7%的制造企业选择模仿创
新模式;20%的制造企业选择了其他的创新模式。因而本文总结提出基于创新资源和能力的自主型、模仿型和合作型绿色工艺创新路径。
(1)自主型绿色工艺创新。这是指企业在响应国家绿色生态的号召下完全依靠自身力量进行节约资源、降低环境污染的工艺研发活动,摆脱从外部引进核心工艺技术和设备等的创新活动方式。进行自主型绿色工艺创新的企业具备雄厚的创新实力与充分的资源和信息,具有大规模的研发团队,对团队中技术研发人员的创新意识与技能要求高,能够对市场环境进行精准的分析和预测,在绿色战略制定方面具有前瞻性。
(2)模仿型绿色工艺创新。根据施培公(1999)对模仿创新的界定[17],本文认为模仿型绿色工艺创新是企业通过模仿他人的先进工艺技术、设备或流程,结合自身特点进行完全模仿或者二次改良的创新活动。其中,完全模仿是对先进绿色工艺的仿造,而二次改良是在引入绿色工艺后,消化吸收、再创新,使之符合企业特点。随着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的增强和专利制度的完善,要获得效益显著的模仿结果就很不容易。因此,该路径在运作时需有良好的研发团队,并积极与最早创新者进行沟通。
(3)合作型绿色工艺创新。这是指企业为达到自身利益最大化、规避创新风险,联合同类型的制造企业、科研机构或高校等进行绿色工艺研发的交流和资源共享,达到共赢的创新活动。问卷中对“企业进行绿色工艺创新主要是通过内部研究还是依靠外部合作”的调查结果显示31.1%的企业通过外部合作;认为合作研究开发非常重要的企业达40%,重要的33.3%,一般重要的13.3%。可见该路径在目前我国制造业中具有重要意义。该路径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企业的竞争和创新压力、节约时间,迅速获取更多创新资源,激发企业创新人员灵感。
3.3基于创新引导主体的绿色工艺创新路径
研究调查发现绿色工艺创新的引导主体有三类:员工、企业家和政府,本文据此设计以下路径。
(1)员工主导的绿色工艺创新。Shalley和Gilson(2004)提出员工创新是员工针对组织的产品、实践、服务或程序产生新颖、有用的想法[18]。员工主导的绿色工艺创新是指员工作为创新主体参与绿色工艺创新活动,制造企业以提高技术人员研发能力为主、开发其他员工的创新能力为辅,激发全体员工的创新积极性,实现全员协同创新[19]。该路径的成本较低,可实现员工和组织的共同成长。
(2)企业家主导的绿色工艺创新。该路径强调企业家在创新战略制定中的强势地位,发挥企业家精神,由企业家决定绿色工艺创新的决策、方向和定位[20]。该路径对企业家的素质能力要求较高,它具有冒险性,风险大小取决于企业家制订绿色工艺创新战略的合理性及企业是否有完善的绿色工艺创新管理制度。因此,“绿色战略”和“绿色工艺创新管理制度”可以是该创新路径的重要体现。本次问卷调查了这两个因素对绿色工艺创新的重要性,43.3%的企业认为绿色战略非常重要,33.3%的企业认为绿色工艺创新管理制度非常重要,可见该路径已得到部分企业注意。
(3)政府主导的绿色工艺创新。绿色工艺创新需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而创新效益未必马上出现,这就需要制造业外部“动力场”中的政府发挥动力机制[21]。调查发现51.5%的企业认为“国家政策支持”非常重要,充分印证了政府在绿色工艺创新中的重要性。该路径是指政府运用制度、政策调控、引导、支持、鼓励企业进行绿色工艺创新活动;具体包括资金动力型支持,如拨款、专项贷款、减免税政策等;引导型支持,分为技术政策和产业政策;保护型支持,分为知识产权保护和关税保护政策。与员工和企业家主导的创新不同,该路径对员工的创新意识要求不高,企业风险相对较小。
4 结论和建议
本研究历时半年通过问卷调查我国13个省、市制造行业的绿色工艺创新现状,根据现状从创新程度、创新资源和能力、创新引导主体三个维度,总结并设计出基于创新程度、创新资源和能力、创新引导主体的八种基本创新路径,针对各路径的选择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1)基于创新程度的绿色工艺创新路径。从前文阐述中发现,渐进式绿色工艺创新适合于相对复杂、成本较高的工艺创新。而对于时间和压力较大、创新产生的商业价值不做单独考虑的工艺创新,适合选择激进式绿色工艺创新路径,便于企业在市场中占据领先位置,为企业发展开辟新的发展领域。
(2)基于创新资源和能力的绿色工艺创新路径。当企业创新资源较少、筹资较困难、技术人员短缺时,可选择模仿型创新路径,以节省创新时间和成本。当企业实力薄弱,设立自己的研发机构和获得技术和市场信息较困难,可选择合作型创新路径,与外部机构建立信息技术沟通平台,鼓励员工积极创新。当制造企业实力较强,拥有优秀研发团队和充分资源、信息时,可选择自主型创新路径。
(3)基于创新引导主体的绿色工艺创新路径。对创新人员投入相对较大或者员工创新能力较高的企业,适合选择员工主导的创新路径,通过各部门员工之间的良好沟通共同实现组织目标。当企业领导具有很强的冒险和企业家精神、能够对市场进行精准预测,或者企业拥有良好绿色战略、绿色创新管理制度完备,可选择企业家主导的创新路径。对创新资金匮乏的中、小规模企业,或常常被动创新的企业,可依靠政府支持,选择政府主导的创新路径,为企业绿色工艺创新开拓新的发展契机。
本文仍存在以下局限性:第一,由于工艺创新是制造企业的敏感话题,多涉及企业机密,加之对“绿色工艺创新”这一研究意义不甚了解,许多企业对调查持排斥态度,调研阻力异常巨大,导致问卷的低回收率,进而约束了研究理论的实用范围。第二,不同行业由于其发展背景、产品特点、工艺特征等决定其创新方式的侧重点各不相同,对于绿色工艺创新的路径选择存在一定的差异。根据各制造行业创新方式的侧重点对制造业分类并研究其路径选择是我们后续研究要做的工作。
参考文献
[1]田红娜, 毕克新. 基于自组织的制造业绿色工艺创新系统演化[J]. 科研管理, 2012, 33(2): 19-22.
[2]Abernathy, W. J., & Utterback, J. M.. Patterns of industrial innovation. Technology review. Ariel[J], 1978, 64: 254-28.
[3]Cleff, T, & Rennings, K.. Determinants of environmental product and process innovation. European Environment[J], 1999, 9(5): 191-201.
[4]Diwekar, U. . Green process design, industrial ecology, and sustainability: A systems analysis perspective. Resources, conservation and recycling[J], 2005, 44(3): 215-235.
[5]Diwekar, U. M., & Shastri, Y. N.. Green process design, green energy, and sustainability: A systems analysis perspective. Computers & chemical engineering[J], 2010, 34(9): 1348-1355.
[6]毕克新, 冯英浚. 制造业中小企业工艺创新测度评价现状和发展趋势研究综述[J]. 科研管理, 2002, 23(6): 125-133.
[7]Dosi, G.. Technological paradigms and technological trajectories: a suggested interpretation of the determinants and directions of technical change. Research policy[J], 1982, 11(3): 147-162.
[8]Kim, L.. Crisis construction and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Capability building in catching-up at Hyundai Motor. Organization science[J], 1998, 9(4): 506-521.
[9]吴晓波, 许庆瑞. 二次创新竞争模型与后发优势分析[J]. 管理工程学报, 1995, 9(1): 7-15.
[10]顾晓燕. 自主创新模式对高技术产业知识产权创造影响的实证研究[J]. 软科学, 2014, 28(1): 11-14.
[11]Hobday. Technological learning in Singapore: A test case of leap frogging[J]. World Development, 1994, (30):123-134.
[12]杨志刚, 吴贵生. 复杂产品技术能力成长的路径依赖――以我国通讯设备制造业为例[J]. 科研管理, 2003, (6):31-34.
[13]王卫红. 广东省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路径选择――基于索洛剩余法的实证分析[J]. 国际经贸探索, 2010, 26(5):20-25.
[14]姜红, 陆晓芳. 基于产业技术创新视角的产业分类与选择模型研究[J]. 中国工业经济, 2010, (9): 47-56.
[15]Carrillo-Hermosilla, J., Del Río, P., & K?nn?l?, T.. Diversity of eco-innovations: Reflections from selected case studies[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10, 18(10), 1073-1083.
[16]傅家骥. 技术创新学[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8.
[17]施培公. 后发优势[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9.
[18]Shalley, C. E., Zhou, J., & Oldham, G. R.. The effects of personal and contextual characteristics on creativity: Where should we go from here? [J]. Journal of management, 2004, 30(6), 933-958.
[19]谢章澍, 杨志蓉, 许庆瑞. 企业全员创新及其组织机制研究[J]. 研究与发展管理, 2006, 17(5): 7-13.
篇3
[关键词] 管理创新 循环经济 竞争力
在全球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这个大环境下,我省的循环型工业企业要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必须依靠管理创新,因为发展循环经济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牵涉到方方面面的工作,光有技术和产品是不行的,必须通过管理创新,提高管理水平。无论在管理理念、管理目标、管理文化、管理方法和管理标准等方面都要进行调整和创新,否则,滞后的管理水平和手段必将成为循环经济发展的障碍。从我省现状来看,广东循环型工业企业进行管理创新不仅对企业自身的发展,而且对广东建设循环型社会都有重要的意义。
一、广东循环型工业企业的管理创新将增强其市场竞争能力
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企业的发展离不开竞争力的提高。循环经济作为解决资源和环境问题的主要途径,必然成为一个企业竞争力的主要构成之一。广东人口密度大,人均资源少,生态承载能力薄弱,发展循环经济的任务十分迫切,广东循环型工业企业为发展循环经济所进行的管理创新将极大地增强企业的循环经济竞争力。
1.将增强企业产品的环境竞争力
传统上,企业产品的价格因素和非价格因素(包括产品质量、包装、装潢、品牌及服务等)是构成其竞争力的主要内容。而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日益提高,环境竞争力即构成产品竞争力的环境因素已成为产品竞争力的又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因此,有些产品尽管在价格和质量等方面占据优势,但如果不利于环境保护要求,也会使产品丧失竞争力。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消费需求的不断变化,企业管理理念曾先后经历了从“追求数量”到“追求质量”再到“追求服务”的转变,这些管理理念已经不能满足循环经济发展的要求。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因此,广东循环型工业企业必须树立绿色生态管理的理念。所谓绿色生态管理就是在生态学、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系统论和现代科学技术学科基础上提出的一种全新的企业管理模式,它把企业看作是一个生态系统,企业及企业的各部门都是其中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一个环节,强调经济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强调整体性和系统性,强调社会经济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协同、稳定和持续的发展。企业将绿色生态系统的管理理念贯穿到管理的目标、方法、手段、标准等管理的方方面面,按照循环经济的要求对产品的设计、研发和生产的全过程进行管理控制,使产品“从摇篮到坟墓”整个产品的生命周期都符合环境保护要求。这种为适应循环经济发展而进行的企业管理创新,将极大地促进企业生态环境的改善,提高企业的环境竞争力。因为,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会被企业的绿色产品和服务所吸引,产生极大的市场需求,这将为企业打开新的市场,大大刺激企业绿色生产。而且企业环境的改善,也会增加投资者的信心,吸引更多的投资。
2.将增强企业的成本竞争力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求生存谋发展的关键是应想方设法降低成本。过去许多企业采取的是粗放式的生产方式,管理的目标往往是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有些甚至以浪费资源,破坏环境为代价,把环境成本转嫁到社会,导致社会成本大于私人成本。而随着可持续发展和循环经济的深入开展,国家产业政策对产业环保有了更严格的要求,涉及的内容更加广泛,各种污染物的排放标准更高,总量控制更严。同时,社会大众的环境意识也不断增强,对企业的环保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企业的外部压力不断增大,很难再靠转嫁成本来谋求生存与发展。而转变生产方式,发展循环经济,进行管理创新能够最直接、最有效地降低企业成本。因为,管理创新要求企业重新调整经济目标和生态目标的关系,以循环经济来降低企业成本。企业在进行管理控制时必须考虑对资源的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利用,实行资源减量化、废弃物再利用和废弃物再生转化,这会有效地降低单位GDP消耗的各类资源的水平,降低生产消耗,使投入产出比发生大的变化;通过管理创新,企业能够更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减少不合格产品和废品,减少对资源的浪费,从而节约企业成本,全面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3.将增强企业的技术竞争力
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必须依靠技术和管理两个轮子。长期以来,企业一般比较重视技术创新,而管理效益由于需要较长时间的积累,不像技术创新那样能够短期见效,使人们容易忽视管理。然而实践证明,“企业一年成功靠促销,十年成功靠产品,百年成功则靠管理”。循环经济的技术创新和与之相适应的管理水平相结合才能形成强大的生产力,才能从根本上增强企业的技术竞争力。因为,企业通过对生产技术的强制性控制管理,可以实现预算控制;管理者根据自然资源和环境的限制调整预算指标,使节约资源、节约能源的技术创新能够达到控制目标;ISO14000管理标准强调了污染预防,全过程的环境管理与控制,推动了清洁生产技术的应用,为清洁生产技术提供了程序上的保障。总之,企业的技术引进、改造和开发,与相应的内部管理制度和管理方式相结合,可以保证先进技术有效发挥作用,同时,能够提高技术创新主体的积极性和创新能力。因此,广东循环型工业企业只有依靠技术和管理的结合,通过管理创新增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才能使企业的循环经济发展步入良性轨道。
二、广东循环型工业企业的管理创新将增强其应对新贸易保护主义的能力
近年来,企业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国家和地区间贸易的不平衡不断加剧,新贸易保护主义思潮开始抬头。新贸易保护主义主要以绿色壁垒、技术壁垒、反倾销和知识产权保护等非关税壁垒措施为表现形式,与传统的贸易保护主义相比,更具隐蔽性,强制性,其目的是想规避多边贸易制度的约束,达到保护本国企业,维持其在国际分工和国际交换中的支配地位。
绿色壁垒(又称生态壁垒)是新贸易保护主义的主要形式之一。表面上看,它是为保护生态安全和人类健康,促进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而采取的措施,具有合理性,但客观上它对国际贸易产生某种限制或阻碍,实质上是利用环保之名实行贸易保护主义,有效地阻止外国产品的进口,为本国市场提供有效的保护屏障。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传统的非关税壁垒被逐步削减,绿色壁垒日益成为国际贸易发展的主要障碍。近年来,绿色壁垒被使用的频率越来越高,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泛。发达国家凭借其经济和技术上的优势制定了较高的环境标准,包括对产品的研发、原料投入、生产过程、运输、销售及售后服务整个周期,甚至厂房、后勤设施、医疗卫生条件等各个环节都提出了绿色环保的要求,他们利用国际社会所制定的有关环境政策、环境标准、环境标志和一些发达国家制定的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对进口产品进行限制,实行严格的环境标准制度、环境标志制度和绿色包装制度,客观上为发达国家的市场设置了贸易壁垒,使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面临着极大的挑战。
因此,我省的循环型工业企业通过管理创新,树立绿色生态的管理理念、可持续发展的管理目标,培养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管理文化,采用循环经济的管理方法、环境管理标准等等都有助于应对绿色壁垒。例如,企业自觉坚持ISO14000的环境管理标准,通过绿色标志的认证,生产环境质量信得过的“绿色产品”,将冲破欧美等国家对没有取得绿标的进口商品的数量和价格上的限制;在包装上加强绿色管理,满足发达国家在包装上的环保要求;另外,新贸易保护主义者认为,发展中国家在出口产品中未将环境和资源费用计入成本,是在进行环境倾销,应通过反倾销措施来均衡不同环境标准下的成本差异。然而,我省的循环型工业企业在管理目标上自觉地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结合起来,不以增加社会的环境成本为代价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这对打破绿色贸易壁垒,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也将具有重要意义。
三、广东循环型工业企业的管理创新将推动广东建设循环型社会
循环经济是通过多层面的经济循环,即企业内部的循环,企业之间的循环和社会大循环来促进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广东的循环型工业企业进行管理创新将从多层面促进广东循环经济的发展,对广东建设循环型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1.有助于企业实现循环经济的增长方式
企业要实现循环经济的增长方式,需要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的共同配合。技术创新为循环经济提供了一种可能性,而管理创新则为循环经济的发展给予了制度上的保障,增强了技术创新的动力,使技术创新的工作得以顺利开展。广东的循环型工业企业通过管理创新,树立绿色生态管理理念,以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管理目标,在管理文化、管理方法和管理标准等方面均符合循环经济的发展要求,将生态环境作为一种生产要素进行新的规制管理,将促使企业由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向循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可能性变为现实。
2.有助于促进广东生态工业园区建设
生态工业园区是区域循环的典型模式。通过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使区域内一个企业的废弃物成为另一个企业的资源或能源,逐步建立起企业间、产业间物资能源互换或转换的供求关系,实现整个体系向系统外的零排放。建设生态工业园区的前提是企业在管理理念上必须有合作共赢的意识。传统的企业一直将竞争作为其管理思想的核心,采用各种方式在原材料的采购上,产品的销售上与对手展开恶性竞争,企业实质意义上的全面合作却很少。循环经济模式给企业间合作指明了一条道路,必须改变过去的单纯的竞争关系,把企业都看成是整个生态系统中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一个环节,这将促进企业间的联合与合作,加快广东建设生态工业园区的步伐,在园区建立企业间物质能源的相互转移与供求体系,确保物质和能量在企业间循环流动。随着企业循环经济管理理念的建立,不仅便于我省规划新建一批按照循环经济理念设计的新园区,而且便于在原有经济开发区、高新工业园区的基础上,引进配套互补型企业,构建生态工业链和生态网,推动其向生态工业园区转型。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将从深层次上实现资源高效循环利用,充分发挥工业生态效应。
3.有助于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氛围
建设循环型社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支持。因此,广东要建立循环型社会,必须营造循环经济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氛围,夯实循环经济发展的社会基础。广东循环型工业企业通过创立绿色生态管理理念,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管理文化,对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氛围具有重要意义。因为企业管理文化对企业员工具有教化功能,它能培养员工爱护环境,节约资源的责任意识。同时企业文化也具有辐射功能,每位企业员工回到家庭是家庭的一员,走向社会又是社会的一分子,成功的企业文化会使员工将自己的每一分努力都融入社会生活中,激发员工处处延伸企业的理念,它会促使员工在促进本企业发展的同时,以获取最大的社会效益为己任。企业文化的这种外溢效应,会极大地丰富社会文化的内涵,改变人们的观念和生活方式,使人们消费观念由原来的注重产品本身的使用价值和产品质量与服务的基础上,同时更加关注产品的环保性能,关注资源的循环利用。企业文化所倡导的循环经济的理念具有示范效应,它能够提升整个社会的环保意识,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氛围,为循环经济模式的建立奠定良好的社会基础,从而有力地促进广东循环型社会的建设。
参考文献:
[1]吴季松:循环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
[2]季昆森:循环经济大有可为[N].经济日报,2004,05,13
[3]王吉发 陈小兵:论企业管理体制的创新[J].财经论坛,2006年第 12期
[4]黄茂兴:基于循环经济理念的我国企业运营方略[J].经济前沿,2005(8):45~49
篇4
摘 要: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建筑工程事业得到了巨大的进步。要想促进建筑工程的质量,建筑企业就应该在施工管理上多下功夫,同时我国当前正在提倡绿色环保的发展理念,所以施工质量的管理控制应该本着科学合理的原则进行施工管理,这样才能促进建筑企业的长远发展。当前人们的生活环境已经变得愈发恶劣,提倡绿色环保的施工理念是必然之举,而建筑行业为我国环境带来的压力无疑是十分巨大的,只有对这一问题进行详细的探讨,才能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
关键词:建筑;施工管理;绿色施工管理
当前我国建筑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变得愈发激烈,很多施工企业都在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实力以便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加强施工管理是建筑企业的重点手段,在当代的发展建设中,建筑施工也在追求者绿色化的发展方向,开展绿色建筑施工以及加强对施工的有效管理是促进我国建筑行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只有坚持上述两方面的内容,才能满足市场上不断发展的需要,让建筑行业的整体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同时也让人们居住在一个更加舒适中的环境之中。
1、施工管理创新及绿色施工管理必要性概述
之所以要提倡开展绿色施工管理,是因为我国当前正处在一个可持续发展的阶段,环境与人们的生活具有密切相关的联系,人们的一举一动都将对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建筑施工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无疑是最大的,只有将不良影响降到最低,才能保证环境免受损害。因此开展绿色施工管理对于现实生活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当前的经济发展过程中,人们的思想意识以及观念正在发生着不断的转变,在市场的发展进程中,可持续发展一直以来都是十分重要的目标之一,建筑工程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就应该不断将这一目标作为追求的动力,所以相信在今后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绿色施工管理必将是会引起施工企业重视的,同时也是建筑施工企业在今后的发展方向。
在建筑工程中,施工管理不能一成不变,因为建筑工程要想得到创新发展,就应该在管理上多下功夫,满足不同社会发展时期的现实需要,对施工管理进行不断的创新,这样才能在愈发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主动权,赢得先机。在不同类型的施工企业中,其发展对于施工企业来说既是压力也是动力,但是想要化毫ξ动力,就应该让积极正确的管理理念占据在施工管理中,这样才能真正的称得上是创新发展。施工项目的质量提升以及施工企业在市场中的稳步前进,都离不开对施工管理的创新性发展,所以说在今后的发展进程中,施工管理的创新以及开展绿色化的施工管理是建筑施工企业的重要发展目标,也是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2、建筑施工管理创新措施
以建筑施工管理的创新化发展来说,不同的建筑工程具有不同的特征,只有采取有针对性的举措才能更好的进行创新,但是值得肯定的是,不同的创新方式都是具有一定现实意义的,这是不言而喻的,笔者主要从施工管理理念以及施工技术创新两个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简要的回答,希望能够对今后建筑施工管理的创新发展带来一定的参考价值。
首先是要在施工管理观念上进行创新,人的思想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对行为起到指导性的作用,因此在具备先进的管理理念基础上进行管理是具有现实意义的,从具体的举措上来看,管理者应该对管理的认识程度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加强对创新理念的推广工作,可以采用教育或者是培训的方式将管理创新的理念深入到施工人员以及管理者的思想认识中,这样有助于创新意识的进一步提升。要不断把最新的管理思维引用到施工管理中,并要树立创新意识。管理观念的创新要求就是施工管理不要再把自身的经济利益放在首位,而是要把市场的需求、工程的客观实际情况、自身的经济利益等内容综合起来进行分析。
其次是推动施工技术创新。“市场竞争中最具实力和最有生命力的优势是技术优势”,因此,施工单位为了提高竞争力也要进行技术的创新。技术创新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从用激励机制鼓励内部施工技术创新,把先进的施工经验同现代的施工要求相结合,寻找到有效的施工技术,这种内部创新的方式有利于工程技术的直接使用。另一种是积极从外部引进先进的新工艺和新技术,并同相关企业进行合作,形成一种以企业为中心的技术创新体系,积极实行技术联盟,在施工中还要把先进的技术与施工中工程项目的实际特征相结合,提高新工艺、新技术的适应性,这样就能够形成具有各自特点的施工技术体系。
3、绿色施工管理有效措施
绿色发展观念在我国的发展时间并不是很长,虽然在各个行业中都在强调绿色生产、绿色发展,但是实际上的行为并没有真正达到“绿色”的要求。而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中要想实现绿色施工就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3.1加强能源、资源管理
在建筑施工现场的绿色管理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是能源管理。能源管理的主要目的第一个是要节约能源,第二个就是要减少能源使用对环境所造成的污染,而具体的控制措施则需要从施工工艺和设备着手。在工艺和设备选择过程中一定要优先选择绿色环保的施工工艺,也要选择能源消耗量少的机械设备,对于出现故障的机械设备要及时进行检修和保养,以节省能源的消耗。其次,是资源管理。资源管理主要是指对施工现场水资源的保护和防止污染,把注意对水源的保护,控制用水量,要善于利用和收集污水和雨水,对这些废水进行沉淀处理,可以应用与对水质要求不高的施工中,这样就能够节省水资源。
3.2优选绿色环保施工材料
在建筑施工中总是考虑材料的价格和质量多一些,对材料的成分关注的比较少,而在有些材料中尤其是一些价格低廉的材料中所含有的有害物质和污染物质都比较多,比如“甲醛、氨、苯、氡”等。因此,绿色施工管理也应该包括对施工材料进行管理,以减少施工材料对人体和环境所造成的危害。在工程设计过程中要根据国家相关标准进行,尽量选择绿色环保的施工建材。在施工中,也要加强管理,要保证工程施工是严格根据施工方案和施工图纸进行的,确保所使用的各种材料符合国家环保标准,比如可以采用替代的方式取缔含有污染性质的材料,可以“用有机溶剂做稀释剂、用水溶性涂料取代溶剂型涂料、使用商品混凝土取代现场搅拌混凝土等”,这样就能够真正的实现“绿色施工”。
4、结束语
对于新疆建筑工程企业来说,进行绿色施工管理并创新施工管理方式是一种革新的必然选择,其中建筑施工管理创新措施有以下几项,推动施工管理观念创新;推动施工技术创新;从中看到,无论是从观念、技术还是从组织机构上都要进行创新才能够真正实现施工管理的创新发展。而其中绿色施工管理的实现方式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即加强能源、资源管理;优选绿色环保施工材料。
参考文献:
[1]丁荣花,高明华.浅谈建筑施工管理创新及绿色施工管理[J].河南科技.2010(16)
篇5
[关键词]建筑施工;管理创新;绿色建筑
中图分类号:TU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35-0176-01
引言
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加强管理工作不仅可以降低成本,还可以提高工程建设质量。在人节能、环保主体日益增强的当今社会,创新施工管理,倡导绿色建筑对于施工管理的要求更高,并且提高了建筑业中施工管理的发展要求。推行绿色施工管理更是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
一、建筑施工实行创新管理必要性
(一)创新的必然需要
创新是企业长远发展的灵魂,也是企业加强制度建设、文化建设的根本需要。招标管理工作更加规范化、市场化,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创新意识也在不断形成,企业如果想要打造百年长青企业,自己必须积极主动寻找新的发展策略和途径。建筑工程的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的顺利开展是解决企业与项目问题的核心关键。企业与项目之间长期存在的激励不够、责任不明、关系模糊、约束不严的问题一直影响着工程项目的正常施工。因此,施工管理如何创新就显得更加重要。
(二)建筑市场离不开创新
建筑施工企业在工程投标中,经常会出现低价中标、相互压价、恶意竞争的现象。由于招标方居于买方市场,合同中的不平等要求及不合理条款使其能够设法摆脱责任,但是承包商却处于被动局面。如果设计及监理单位不能很好地解决如上问题,也就更难履行职责、执行制度。此外,由于建筑企业之间不正当竞争广泛存在,不仅影响了市场的公正与公平;对行业的地区性保护现象也比较严重,不正当、不公平的保护制约着市场的良性发展。面对市场环境中出现的各类问题,必须认识到建筑市场完善与发展离不开创新管理。
二、建筑工程管理创新的常用方式
(一)理念创新。创新必须基于理念创新,如果理念上不能创新,就使得创新成为一句空话,就不能引导创新行为的开展。因此,必须要对理念进行创新,首要就是要求企业的领导层对创新的要高度重视,只有重视创新,才会对创新投入更多的人力、精力、智力。只有充分认识到创新的重要性,才能用一种创新的思维方式来进行管理团队,所以,工程管理创新必须被所有建筑工程相关管理人员放在重要位置,并落实到位。
(二)机构创新。有两方面要求:第一、降低管理成本。企业组织形式的创新要以成本的降低为基础,既要满足工程管理创新的需要,还要尽可能的降低管理成本,精简机构,较少冗员,提高工作效率。第二、密切联系市场。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公司的组织机构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特别是对于跨区域的大公司来说,如果采用集中、统一的管理模式,则不利于公司灵活运转,不利于公司事务决策的及时、准确,而且管理成本的投入也会加大。所以,对此应当对企业的组织结构灵活的安排,根据公司的具体运行情况因地制宜的采取管理措施,从而提高决策的实效性与准确性,提高决策的效率。
(三)技术创新。作为创新中的一个重要层面,“技术创新”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创新能否成功,只有通过技术创新,才能使企业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提高实力,创造成绩,取得成就。所以,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中注重技术创新,将会对提高项目的整个管理水平具有很高的作用。
三、绿色施工管理
(一)组织管理
组织管理指的是根据工程建设项目的具体情况,设计和构建绿色施工管理体系,在实践过程中对其不断的进行健全和完善,对绿色施工目标和管理制度进行认真制定,这样才能够使绿色施工管理体系有效的对施工任务进行合理规划,保证施工过程中各个部门能够积极参与,明确自己的职责,顺利进行各项绿色施工管理。具体来讲,有下面两个要点:
1.切实构建绿色施工管理机构。一般由两级构成,一级机构包括参与施工管理的的各个单位,如建设单位、监理单位、设计单位,二级机构则主要是管理机构,由各个施工单位组成。这样绿色施工管理工作就由成立的机构专门负责,能否做到全面、到位。
2.在施工过程中,需要明确划分不同单位的管理任务。各个单位和部门之间只有明确自己的任务,才可以更好的开展工程管理工作,提高工程管理效率,对各个部门的任务完成情况进行监督,对不同单位间的施工任务进行有效沟通、协调,从而顺利完成任务。
(二)实施管理
制定绿色施工方案之后,就必须要严格执行方案,踏实落实下去,控制施工的全过程,保证绿色施工方案的各项要求得到有效满足。主要有如下两个方面的要求:
1.绿色施工的目标控制。要科学分解绿色施工目标,必须依据的是具体施工要求及管理方案,要保证实际施工中可以有效体现绿色施工建设目标,控制施工中的里程碑目标; 要加强施工过程监督,充分发挥监理的作用,对现场工程的各项数据参数等进行收集和分析,与工程管理目标内容定期对比,进行项目的优化分析,采取一系列的保障措施进行有效调整。
2.现场施工管理。项目现场施工管理对绿色施工目标的实现影响深远,必须要足够的重视。绿色施工现场管理包括很多方面,比如制定管理方案、监督方案、指标对标等等。而且还要加大对绿色施工控制的重要性的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绿色施工管理环境。定期召开工程例会,组织工作人员交流工作得失及管理经验,以便更好的落实绿色施工的控制要点。
(三)水资源的管理
水资源是建筑工程中的必备资源。因此,必须要合理安排施工过程中水资源的使用和管理,杜绝资源浪费,保护生态环境。为防止施工过程中各类跑、滴、冒、漏的情况,减少施工过程中的水资源浪费,建议考虑购置节水型的流水节能设备,并定期对施工现场的各种水管进行检查,一旦发现浪费情况,应该及时予以维修或调整,从源头上减少水资源的浪费。而且,还应该在施工场地建立污水处理池,雨水收集池,充分节约用水、合理用水。在污水处理后,应该将水运至其他需要的地方,坚决杜绝浪费。其实很多水资源的浪费,都可以通过相关管理人员节约意识而杜绝,而且在施工现场应该加大节水节能的大力宣传,强调绿色环保节能意识,促进所有人员都自觉节约用水,保护环境。
(四)绿色材料管理
在工程建筑管理中,不仅要注重建筑物安全的管理,更要注重建筑材料绿色换号的重要性。不仅要关注建筑材料的耐用性、外观性、性价比,更要注重考虑材料组成物质对人体的伤害,比如材料中的甲醛、苯等有害化学物质的挥发,这会对人体的健康造成严重的甚至是不可逆的伤害。而对建筑材料采用绿色的管理方式,就必须控制材料的有害物质对人的影响,具体有两方面:1.选择标准、合格的绿色建筑材料,严格控制材料中甲醛、苯等有害物质的含量,尽量避免其对人体健康的损害。2.严格按照绿色标准来施工,比如,在选择稀释剂时不能使用有机溶剂,在涂料选择方面应该选取水溶性涂料而非溶剂型涂料。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有效的提高施工的质量,而且还能降低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
篇6
【关键词】技术创新;农业;国际贸易;竞争优势
一、我国农业国际贸易现状
劳动密集型产品是我国农业国际贸易中的优势产品,虽然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但随着国际贸易环境的发展变化,这种竞争优势却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和制约,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绿色技术壁垒的兴起
随着世界贸易组织多边贸易谈判的不断深入和国际贸易自由化的发展,国际贸易中的关税壁垒等贸易措施正逐步被以技术壁垒所替代。农产品中的技术壁垒也称为“绿色壁垒”。绿色壁垒的实施大多数是建立在高新技术基础上的,而且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这种要求也会越来越严格和苛刻,而这对于技术比较落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来说会成为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门槛。
2.国际贸易结构的变化
从当前国际市场需求结构来看,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知识型和科技型产品已在国际贸易中占主导地位。对于农产品贸易而言,也是如此。人们更倾向于那些技术含量高、绿色环保和安全卫士的农产品。
3.劳动密集型产品的附加值低,效益差
在知识经济时代,技术能够使一国商品竞争力明显高于其他国家,从而也使这些国家获得更高的附加值。以我国农产品出口为例,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2年上半年中国农产品贸易逆差248.3亿美元,同比扩大78.2%。这与我国出口产品技术含量低有着直接的关联。综上可以看出,技术创新已成为影响和决定一国农业国际贸易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二、技术创新与农业国际贸易的关系
“创新”是经济学家熊彼特在其《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最先提出的一个经济学概念。他还将技术创新作为一个转换媒介,把科学技术与经济增长和发展联系了起来。现在技术创新理论的研究已经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并出现了很多定义,概括起来讲,技术创新就是在研究开发的基础上,将新的知识和技术引进到经济活动中,并实现其市场价值的过程。其具体过程可以用下图表示:
影响一国产业国际竞争力高低的具体因素相当复杂多变,包括技术、FDI、产业集中度、汇率等多种因素。技术创新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与产业竞争力关系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技术创新能够改变农业产业结构,进而积极影响国际贸易
技术创新加快了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步伐,进而影响产业结构变革。农业机械化时代已经来临,各种先进技术的使用推进了农业的飞速发展,比如采用智能收割技术研制的收割机,采用卫星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研究及应用,使得原来小农业的生产方式向大农业的发展方式转变。既提高了国家乃至世界的粮食供给,也促使剩余粮食作物在全球范围内流通和配置,积极影响产业变革,也推进国际贸易的进一步发展。
2.技术创新积极影响国际贸易农产品结构的升级,进而对国际贸易带来显著影响
技术创新促使国际贸易产品结构中呈现绿色产品贸易的趋势。绿色产品的研究依赖于技术创新,比如环保新技术和新工艺的采用,新能源、新材料、新工艺、节能技术的使用,使得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成为绿色产品的一大特征,因此,技术创新积极影响国际贸易产品结构的改进和更加符合时展的要求。
3.技术创新极大地增强国际贸易农产品的竞争力
产品的竞争力体现在产品是否能够被消费者接受和达到消费者重复购买和忠诚的地步。从这个角度来看,通过技术创新研发满足消费者心理和消费习惯的产品是非常关键的环节。另外,当产品定位明确后,在生产环节则表现为生产技术和产品技术的研发方面。以先进的生产技术来降低生产要素成本,采用先进的工艺设备来降低库存成本,加快周转,从而提高农产品流通速度,增强竞争力。
4.技术创新的消极作用
技术创新在给农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同时,也产生了以下消极的作用:化学农药长期、大量和超常的不合理使用,严重污染和破坏农业生态环境,同时致使农产品中有害物质含量超标问题凸显,进一步引发生态安全危机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危机,严重威胁大众的身心健康,尤其是让我国农产品在国外失去认可。
三、以技术创新提升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
尽管技术创新有其消极的一面,但2011年我国农业科技进步的贡献率达到53.5%,发达国家农业科技进步的贡献率为70%-80%。可以看出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依赖于技术创新,在每一项科学技术研究都包含非常明确的目的的今天,要用价值理性引导现代农业技术创新,具体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坚持科学发展观,实施农业大循环经济技术创新战略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其依据是自然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农业技术创新是最大限度地提高农业自然在生产能力和经济再生产能力,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大循环经济不是单一技术而是多种技术系统集成,既可容纳农业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又可容纳传统优秀技术。通过系统集成创新完全可以也应该成为我国农业技术创新的核心技术。
2.培育农业科技创新新型主体、建立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应该是以国家科技机构为先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科技组织为骨干,农业科技专业队伍和农民技术创新示范户为主力的产、研、学结合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体系、农业技术创新管理体系和农业技术创新保障体系。在创新体系中,培育和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科技创新队伍和科技创新能力是关键。
3.加强对农业技术创新的资金扶持
技术创新是一项高投入的经济活动,这些投入单靠农业自身的积累是难以支撑的。在我国,农业是弱势产业。过去农业为其他部门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今后随着我国整体经济实力的加强和壮大,国家应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力度,有关部门也应以“科教兴农”的发展战略为指导,尝试建立农业技术创新专项资金,用于农业技术创新以及加强对农民的技术培训和农业高级技术人才的培养。
4.建立技术性贸易措施预警和应对系统
有关部门和行业协会要跟踪研究我国农产品在重点出口市场上的发展动态和竞争情况,建立有效的信息机制,及时预警和掌握国外针对我国农产品技术贸易壁垒信息的收集和。此外,还应建立部门协调、行业主导、企业参与、科技支撑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应对系统,针对国外贸易壁垒,有目的的开展农业出口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
因此,农业技术创新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在改造自然为我存在的同时,要尊重自然规律,爱护自然,保护自然,维护自然本身的利益及内在价值,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和平共处,真正意义上提高我国农业国际贸易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贾韶丽.国际贸易与技术创新的相互影响关系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2(22).
[2]程杰,段鑫星.技术创新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哲学思考[J].农机化研究,2011(2).
篇7
关键词:船舶;消防系统;技术创新;发展
中图分类号: F407.4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引言
国家《船舶工业中长期发展规划》中指出,到2010年,自主开发、建造的主力船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年造船能力达到2300万载重吨,年产量1700万载重吨,本土生产的船用设备平均装船率达到60%以上。江西省“十一五”规划把九江市打造成在长江流域有影响的中小出口船舶建造基地。整合现有船舶配套业优势资源,形成以“消防系统”等科研生产板块为基础的船舶配套基地。但2008年的金融危机使船舶工业的发展受到制约,所以加强产品的技术创新尤其重要。
2技术创新的意义和必要性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知识爆炸、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当今时代,创新更是经济发展的活力所在,企业作为知识经济社会的基本细胞,作为发展高新技术的重要载体,以创新谋求发展已成为当今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具体而言,创新又分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观念创新等。这其中,技术创新既是核心,也是企业经济保持旺盛活力的源泉和动力,是企业实现经济实质性增长的基本途径,并且逐步成为企业的自觉行为,其动力源自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影响和我国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普遍重视。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无一例外地纷纷制定应对策略,明确本国发展方向,惟恐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被淘汰。我国明确提出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建立以企业为主体,政府宏观指导,社会服务组织积极参与以及各方面协调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有了外部技术创新环境的刺激,企业能否抓住机遇,在激烈的全球化的国际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则是企业内部的首要问题。而我认为技术创新是企业创新做的核心,也是企业创新的主体,更要求着力提升技术能力,增强企业的发展后劲。对于包括船舶消防系统在内的所有产品,持续不断的进行技术创新,正是源于我公司自身发展的需求。
3船舶消防系统的现状
目前船用消防的设计及制造主要依据的标准为SOLAS公约、钢质海船入级规范及各国船级社的入级规范。按规范要求,船用消防系统主要有水、气体卤代烷、二氧化碳、泡沫和干粉灭火系统等。特殊行业主要用气体卤代烷,灭火效率高,但对大气臭氧层有破坏;民品主要用气体二氧化碳,虽然价格低廉,但具有中等毒性,人员应避免长期接触,所以现在主要用的船用消防系统对环境、人员安全有一定影响,产品技术含量还比较低。
为了提高造船产业的发展,国家及地方政府都出台了一系列加快船舶配套业发展的政策及意见。船用消防是船舶配套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涉及领域广,技术含量高的特点。新标准、规范不断更新环保、安全方面的要求,所以要不断发展符合新要求的消防设备,提升船舶配套业水平,对于加快船用消防业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4船舶消防系统的发展趋势
船舶消防系统的技术创新应朝着洁净、环保和智能化的方向发展。“绿色环保”是我国在新世纪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项重要的战略措施,开发“绿色环保消防产品”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方向,也符合现代化城市向生态型发展的前景,所以说“绿色环保消防产品”将是今后长期的研究开发领域。
将传感技术、计算机技术、软件技术“嵌入”船用产品,实现产品的信息化和数字化,不仅可以提高其性能,使之升级,还可使之具有“智慧”,代替部分人的脑力及体力劳动,从而实现智能化、人性化的消防操控系统,满足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日益增长和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
5如何进行技术创新
一是技术创新要与市场需求相结合。满足市场需求,获得商业利润,是检验创新成功与否的最终标准,所以技术创新要始于市场,终于市场,紧紧围绕市场。我们首先要对市场进行深入的了解、分析,技术方面的因素是前提,经济方面的因素是基础,必须把它们结合起来加以考虑,做好可行性的论证工作。进而发现市场的现实和潜在需求,抓住市场机遇。
二是技术创新需要我们企业全员参与,协同作战。我们要从一开始就对市场需求情况进行了解,并对开发项目可能给企业带来的效益进行评估。在项目研制过程中技术、生产快速反应的同时,销售作好市场化的准备,抓住开发项目可能给企业带来的商机,而不是等到项目完成,新产品或新工艺开发成功后,再去考虑市场,否则市场销售战略就很难成功。
6技术保护与持续开发
创新技术的保护与持续开发是企业取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条件。技术的保护性取决于技术的复制成本,凡易用文字、图表等表达的技术就不易保护,反之,就易于保护。对于我们来说,产品创新后要加强关键技术的专利申报,进一步增强专利意识和法律观念,并且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开发一些有特色、起点高、易于保护的实用技术。
另外,随着企业之间竞争的日益激烈,我们要保护市场的竞争优势,还要注重技术的持续开发,不断创新,这就需要挖掘我们职工和技术人员不断创新的动机和热情。通过合理化建议,技术革新等活动加强对职工创新意识的培育,不断提高职工的思考能力,培养企业创新后劲,只有这样发挥所有职工的聪明才智,才能促进企业持续稳定地发展,企业竞争优势才能得到巩固和加强。
篇8
关键词:绿色制造技术;机械制造;绿色理念;资源效益;经济效益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TH122 文章编号:1009-2374(2015)04-0097-03 DOI:10.13535/ki.11-4406/n.2015.0330
绿色制造技术是基于传统制造工艺,以绿色理念为指导,充分运用现代先进的材料科学和控制科学实现对资源的合理、有效地利用,从而在为企业降低制造成本的同时,不会对环境造成严重的影响。同时,通过采用绿色制造技术生产出的机械产品更符合实际需求。通过在机械制造中应用绿色制造技术,有助于促进我国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推动我国机械制造行业的发展。
1 绿色制造技术的理论基础
1.1 绿色制造技术的内容
绿色制造技术的内容主要包括绿色设计、绿色选材、绿色工艺以及绿色处理四个方面。具体如下:
1.1.1 绿色设计。设计环节是产品整个制造流程的首要环节。绿色设计,即在按照产品原设计要求,融入绿色理念合理地对机械制造的工作原理,结构设计以及工艺的能量传递,零件的形状以及尺寸等进行设计,然后通过计算分析将设计转化为实际的加工过程。因此,在机械制造中要实现绿色设计,必须将环保作为重要的指导原则,并将环境污染问题纳入到机械产品制造和加工的整个过程进行考虑。
1.1.2 绿色选材。材料的选择直接影响机械制造产品可能产生的污染物质的排放量的多少。在机械制造中,绿色选材主要是针对原材料和能源来讲,具体在选材时,主要从如下三个方面考虑:(1)尽量选择比较丰富且成本相对较低的材料;(2)尽可能选择可利用的材料和能源;(3)避免使用有毒害的物质。
1.1.3 绿色工艺。绿色工艺,即通过运用一定的设备及技术,在机械生产过程中,按照一定的秩序进行生产,满足节省能源、操纵能源、降低污染的需求,从而最终获得达标产品的过程。一般常见的绿色工艺包括干切削措施、低温切削措施、高精准度的冷碾措施、金属粉末的注射成型工艺、采用可编程的控制器技术、数显技术、数据技术来改造旧机床净化废液等。
1.1.4 绿色处理。绿色处理,即对机械制造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废液等废弃物运用一定的设备进行处理或回收利用,从而实现污染物质向无污染物质的转化。
1.2 绿色制造工艺的技术基本类型
1.2.1 降低能耗工艺技术。降低能耗工艺技术是机械制造过程所采用的绿色制造工艺技术之一。它主要是通过减磨和采取低能耗的施工手段等技术手段,来实现能量损耗降低和加工水平提升的目的。机械制造的过程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而通过原材料或能源所产生的能力,只有一部分被转化为有用能量,另一部分则被直接消耗或浪费掉能量。例如,在摩擦过程中,会损失一定的能量,这些能量很可能会对机械制造工艺造成一定的影响,降低加工工艺的可靠性。
1.2.2 节约型工艺技术。节约强调的是对原料及能源的节约。其主要是通过适度简化生产工艺来实现的。一方面,从设计角度,在设计产品时,通过精密的计算合理确定零件的重量和数量,从而提升对原材料的利用率。在工艺上能通过采用新的刀具,增强刀具的使用寿命以及降低刀具使用的能耗。采用干式加工技术,实现资源的节约使用,降低对环境的污染;通过运用先进的制造技术实现对毛坯的预先优化处理,尽可能减少制造过程对原材料的消耗。
1.2.3 环境保护型工艺技术。环境保护型工艺技术是利用工艺技术,减少或消除制备过程中产生的对环境有污染的物质。该工艺技术是保护生态环境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在加工过程中将所需的要素输入系统时,系统默认将和产品生产无关的物料进行输出。通过该技术可以实现对机械生产末端无关物料的处理,从而减少废液、废气对环境造成的污染。
1.3 绿色机械制造工艺技术的重要意义
随着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提出以及全国各地节能环保、循环经济工作的大力开展,绿色理念、低碳理念已经深入人心,这为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友好社会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制造业也顺应这一趋势,积极推进工艺技术的研发和创新。在传统制造业中,由于长期未考虑环境和资源浪费的问题,使得生产过程产生了许多废气、废水,不仅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更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随着绿色机械制造工艺的提出和应用,传统的加工模式正逐渐向清洁生产以及废弃物循环利用的发展模式转变。如今,社会需要的产品是高质量、低能耗的产品。因此,只有运用绿色机械制造工艺技术,充分考虑资源的利用和环境保护等相关因素,才能使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实现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2 绿色制造技术在机械制造过程中的应用
2.1 在产品设计中采用绿色设计结构
机械产品的绿色设计结构是在设计机械产品的时候就充分考虑机械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对社会的作用,然后对机械产品的质量、寿命进行控制,设计出质量优等、使用寿命长、环境影响小的机械结构。最好的设计是机械能够循环使用,且生产产品时能够尽可能地减少产品的生产时间。
2.2 选用低毒、无污染绿色原材料
绿色机械的首要条件是其制造机械的材料必须是绿色的。如今,材料科学经过几十年的飞速发展,现在已经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很多以前使用的严重污染环境的材料,现在大多都有了环境污染小甚至无污染的材料替代,这就为绿色机械提供了新的发展基础。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不能一味地注重经济效益,而不注重环境的保护。应该在生产过程中使用低毒无污染的材料,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2.3 采用绿色机械制造技术和工艺
在使用绿色材料制造机械的同时,我们应该改进原有的生产工艺,将过去高耗能、高污染的工艺进行改良和替换,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对于那些已经有新的工艺替代的产品,应该坚决采用新工艺,淘汰旧的低效率、高污染的工艺。这样在产品制造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减少环境污染,降低能耗和原材料损耗。现在广泛使用的大量的绿色制造的新工艺,从其实现绿色的途径不同可以分为如下三类:(1)降低能耗型绿色工艺。在机械制造过程中通过降级能源的消耗实现绿色制造的工艺;(2)降低原材料消耗的工艺。将生产工艺进行改良,缩短工艺流程,改用新型的原材料等方式来降低原料消耗;(3)降低污染的工艺。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进行回收再利用,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2.4 采用绿色的机械产品包装技术
最终产品的包装应该摒弃华而不实的包装,采用能够回收再利用的包装或者对环境污染的绿色包装技术。除了包装采用绿色包装外,还应该考虑包装的生产成本,将包装的成本降至最低。现今使用较多的包装材料有木板、纸箱、泡沫塑料、气泡垫等。这些包装材料都属于不可再生资源,且有些材料降解缓慢,会对环境产生很大的污染。因此,应该开发出一种无污染的能循环使用的包装材料。
2.5 采用绿色的机械产品回收技术
绿色结构设计中,设计环节就考虑废弃的产品的回收利用,避免报废的产品对环境造成的污染。这就要求采用绿色技术对报废的产品进行最大程度的回收利用。这样不但减少了污染,还能节约原料,进而节约了生产成本,产生非常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这其中,企业应该重视回收那些有毒有害的零部件,使之再利用,做到无污染处理。
3 推进绿色制造技术路径的思考
由于发达国家不断加大对环境的保护力度,使得众多的高污染企业转入发展中国家。这些发展中国家为了得到一些经济效益,提高本地就业率,不得不接受这些高污染的企业进入。这就导致一些地方成了高污染企业的天堂。我国由于机械制造也仍处在发展阶段,因此在大量外资企业进入的同时夹杂着为数不少的高污染企业。我国应该抛弃这种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方式,拒绝高污染外资企业对我国的污染转嫁,应该采用绿色制造的理念进行可持续发展。
3.1 加强绿色制造技术研发进行技术创新
要将绿色制造的理念落实到机械制造的生产过程中,必须不断发展新的技术,即实现技术创新。要在综合考量社会发展需求、当前经济状况、现今行业生态状况等因素后,结合影响绿色机械制造工艺的机械产品性能、寿命、环保等几个重要因素,进行技术创新。具体要求要做到如下五个方面:(1)废弃物回收利用的技术创新。将废弃物无公害化处理,最好是回收再利用;(2)干式生产技术的创新。在旧的生产工艺中,由于使用冷却液,产生了大量的废液排放。新的工艺不适用冷却液,且简化了生产工艺,从而降低了生产成本;(3)虚拟制造技术的创新。在实际生产中,大批量生产前生产一些工艺样品,以发现其中的缺陷。若用虚拟制造技术,不用实际进行生产,这样降低了原料损耗,降低了生产成本;(4)工艺模拟技术的创新。通过该技术能够调节工艺参数,优化工艺条件,提高产品质量;(5)净成形技术的创新。这种技术能够降低毛坯制造时的能耗和原材料损耗,降低产品的生产周期,从而降低了成本。
3.2 建立绿色生产监督体系,完善绿色监督机制
良好的机械绿色生产,离不开强有力的监督。这些监督包括企业内部自我监督、企业之间互相监督、政府职能部门监督、公众监督等。通过这些监督方式对企业生产前、生产中、生产后进行监督。在对绿色生产进行监督时,应该尽可能地让公众参与进来,实现全民广泛监督,这样能对由政府部门主导的法律强制性的监督起到很好的补充作用。
3.3 创新绿色制造技术激励机制,提升企业绿色制造的动力
我国政府部门应该加强对企业进行绿色机械生产技术的引导。在出台一些相关鼓励政策的同时,采用一些必要的激励手段,为企业实现绿色制造技术提供有利的政策环境。通过了解企业需求,通过一定的政策使其有利可图,提升企业绿色制造的动力。
3.4 通过产学研联合机制,解决实际生产问题
绿色机械制造技术的实现需要很多门学科的知识,需要各种不同学科的专家来共同实现。要结合实际生产情况,通过产学研联合机制,解决实际生产问题。使得绿色机械制造技术具有很强的目的性和实用性。同时要联合环保部门、科研院校等对企业的绿色生产技术的实现提供技术性的服务,让初期低效益的绿色技术能够很好地推动下去,进而慢慢形成规模效益,从而降低成本。
参考文献
[1] 张秀芬,奚道云.SAC/TC337全国绿色制造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装备制造业绿色制造技术标准体系建设工作情况[J].机械工业标准化与质量,2010,(12).
[2] 肖寿仁,周永胜,胡茶根,谢永悫.机械产品绿色制造技术的应用分析[J].铸造技术,2010,(12).
[3] 江志刚,张华,但斌斌.钢铁企业实施绿色制造技术的策略研究[J].冶金设备,2005,(2).
[4] 刘冬敏.基于机械产品绿色制造技术的应用研究[J].中州大学学报,2008,(6).
篇9
关键词:建筑;企业;竞争能力
一、前言
自我国加入WTO已近十个年头,“与国际接轨,向世界看齐”的口号天天挂在嘴上,却不见有多少企业实践性地行动起来。特别是我国的建筑企业,还停留在原始的经济形态下,改革的脚步异常缓慢艰难,很多大型企业和一大批中小企业不了解国际市场趋势和运作形式,光说不练,未能按照国际惯例和市场经济规则建立科学的管理体制,在管理制度上和技术素养等方向与发达国家竞争起来力不从心。具体表现为管理上缺乏先进实用的理念;施工生产中存在随意性,制度化、程序化、标准化程度底,这就导致了我国建筑企业与国际承包商竞争起来,显得危机重重。
面对如此严峻形势,在国家高度重视自主创新的时代背景之下如何提升我国建筑企业竞争力,尤其是核心竞争力,就显得非常具有与时俱进的实践意义。
二、我国建筑企业竞争能力低下的原因分析
我国建筑企业竞争能力低下的原因有很多,如国家因素、行业因素、企业自身的因素等,具体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几种:
(一)影响我国建筑企业竞争能力的国家因素
改革开放之前,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养成了建筑企业依靠国家按计划分配任务的惰性,同时,大批企业为国有性质,盈亏只是财务报表上的数字,奖惩制度不完善,从而制约了其发展的积极性,束缚了企业发挥的空间,致使改革开放后,一大批企业竞争能力低下,承揽任务能力不足,最后越发显得困难只能艰难靠国有资产维持运营。
(二)影响我国建筑企业竞争能力的行业因素
行业不规范,制度不完善,绑架了我国建筑企业的管理体制。我国建筑市场开放程度不高,长期自闭式的管理,使得企业看不到竞争对手的存在,同时也就看不到自身在竞争中的弱点,想发展也无从着手。长期不规范的管理,使得我国建筑企业与西方发达国家在管理制度和技术素养方面存在着不小的差距。
(三)影响我国建筑企业竞争能力的企业自身因素
大部分建筑企业的国有企业性质造就了其“等、靠、要”的行为模式,一旦市场化程度提高,不但无法适应市场化的运作模式,而且自身毫无竞争力。长期的固步自封、不思进取,造成其管理能力低下(如信息管理系统的空白等)、技术水平落后(如施工机械设备的使用率不高等)、标准化程度不高(很少企业有自己的技术标准等)。
三、提升建筑企业竞争力的方法
建筑企业竞争力通常体现在那些难以复制且具备独特性,并能够为建筑企业带来竞争优势的无形资产,它是建筑企业的核心资源集中体现,亦是评判建筑企业强弱的主要指标。因此,提升建筑企业竞争力的重点就是培育、协同和整合建筑企业的核心资源,形成企业独特的管理能力、技术创新能力等。
因笔者职业及篇幅所限,不便从国家及行业层面上提出提升建筑企业竞争力的方法措施,本文只从建筑企业自身挖掘,探索提升建筑企业竞争力的根本解决途径。
(一)实施绿色施工,塑造企业形象
实行绿色施工是建筑企业施工阶段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集中体现。
绿色施工并不仅仅是指在工程施工中实施封闭施工,没有尘土飞扬,没有噪音扰民等,而是要把绿色施工的思想观念进行扩大,涉及到可持续发展的各个方面,如生态与环境保护、资源与能源利用、社会经济的发展等。绿色施工的原则可包括减少场地干扰、尊重基地环境;施工结合气候;节约资源(能源);减少环境污染,提高环境品质;实施科学管理、保证施工质量等。
实施绿色施工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它有利于提高建筑企业的环保意识,降低环境风险、法律风险;有利于提高建筑企业的管理水平;有利于企业节能降耗,从而降低成本;有利于企业的社会形象和长期的发展。在这点上与创品牌所达到的效果是一致的,扩大了知名度,提高了市场占有率,才能不断提高建筑企业的竞争能力,当然这种方法在本质上就是技术创新,因为实施绿色施工本身就是从各个方面进行突破、求新。
(二)树立人才观念,抓好人力资本
技术创新的主体是建筑企业,创新的实质是通过科学研究、生产活动和管理实践,创造新的思想、方法和成果,并转化为生产力,从而有力推动、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创新的关键在于“人”,创新的成果要靠人来完成。“人才是最宝贵的资源,当今和未来的国际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要把培养、吸引和用好人才作为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切实抓好”。建筑企业要发展,建设科技要创新,必须全面提高建设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有了一支高素质的、具有创新和创业精神的人才队伍,建设技术创新的工作才能向前推进,创新的目标和任务才能得以实现。因此要树立好人才观念,努力抓好人力资本。
首先,应创造“尊重人才、吸引人才、用好人才”的良好氛围,杜绝“养而不用,用而不留”的恶性循环。良好氛围的建立要把用人和培养人结合起来,要积极创造一个团结和谐、进取向上的环境,要建立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使那些在技术创新上有贡献的专业人员得到比较丰厚的待遇,还要用好人才,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做到人尽其才。其次,要建立合理的人才流动体系。技术创新是一个开放的市场行为,而作为“人”的因素也应推向市场。科技成果的转化,技术人才的流动,都需要有发育成熟的市场环境。要加强对专业技术人才的宏观管理,大力培育人才市场,大力发挥社会中介,积极推动建设人才特别是技术人才的有效流动。这样才能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效率,缩短创新的周期,降低创新的成本,增强企业的创新效益。企业也要在内部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探索技术与管理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实现形式,使那些技术好、手艺高的人享受较高的待遇,在建筑企业的内部形成“比、学、赶、帮、超”的良好局面。
(三)组织创新体制,构建创新环境
任何技术上的变革都会对建筑过程的组织产生影响,同时会影响到建筑企业的每一个人,所以组织对技术创新有很大的制约作用。因此,配套的组织设计是技术创新的保证。这就牵涉到建筑企业的组织创新问题:保持组织结构的灵活性,及时对企业的各种要素进行重新组合以适应技术创新的要求,是加快和提高技术创新的重要前提。所以可以通过组织创新达到改进组织成效、提高组织效率的目的。
笔者将从组织的扁平化、动态化、虚拟化三个方面进行浅议:
首先,建筑行业具备兼有制造业和服务业的特性。因此,如何一方面建立满足日趋个性化、柔软化、分散化的顾客需求体系,另一方面向拥有咨询、设计、采购、项目管理等综合服务能力的发展,适应不断出现的新的项目管理模式,正是建筑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因此,企业应放弃以传统职能分工为主的组织方式,对外满足业主的需要,对内加强决策层与执行层的直接交流,减少管理层次,加快信息的传递速度。也就是应把金字塔式直线职能型垂直业务流程组织结构转变为层次较少且以任务和作业流程为导向的扁平结构。
其次,还必须实现由功能固定的静态组织向动态多功能群体的转化。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建筑市场的需求也发生深刻的变化,细分出的市场形成新的竞争环境。处于这样的多样化环境中,新型的组织结构必须是集战略、结构、管理过程于一体的动态网络。
最后,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企业在组织结构上呈现出虚拟化的特点。所谓的虚拟组织即若干成员为共同获得某一市场优势,依靠信息手段以最快的速度进行组合形成的没有企业边界、超越空间约束的临时性动态联盟,市场机遇一旦消失就解散的结构形式。其实质是企业间的暂时联盟。而联盟的基础在于企业间是否有技术互补和核心能力。其灵魂在于市场机遇,企业的一切行为都围绕着新产品、新技术的市场开拓。随着信息网络化的普遍发展,虚拟组织在技术创新方面优势凸显,具体表现在:整合成员企业的资源和能力;减少在研究和开发方面的成本投入,分散经营风险;极大缩短从产品概念到进入市场的时间;扩大企业规模,便于企业的多元化经营;有助于成员企业的相互学习,加强技术积累,增强成员企业的竞争力。
(四)确定创新战略,牢固创新观念
由于建筑业所面向的对象是大自然中的不动产,它具有如下的特点:一是建筑核心技术的开发必须紧密结合资源、气候等自然环境,遵循自然规律;二是应用技术创新中存在较多的障碍,如产品的单件性,地域的离散性所导致的技术创新投入产出比很低,信息交流的不稳定,建筑供应链上的不协调导致的风险成本增加等;建筑技术的重大突破多半由新材料、新设备的出现以及IT技术的渗入引起。从不同的角度影响和制约着建筑企业的创新行为的这些特点和问题,正是构建科学的技术创新战略的重要依据。
在构建建筑企业的技术创新战略过程中有必要让政府职能部门及相应的大专院校及专业研究院(所)参与进来,共同制定合理的产业政策鼓励建筑业产、学、研及关联产业的资源和人才的流动,同时要做好产、学、研的分工合作工作。由于建筑产品的单件性、固定性和现实的复杂性,这就要求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而绝大多数建筑企业不具备适应多类型工程的设备和技术,所以更要加强这种合作。在分工方面,努力做到大专院校能成为创造和传播知识的主体,注重基础研究,组织国际学术交流,培养科技人才;研究院(所)成为应用技术的创新主体,注重于公共项目的课题研究(包括有关的基础研究)和基础技术与共性技术的研究开发;建筑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核心,注重以现场施工技术为主的技术开发与应用,成为以市场为导向的技术开发投入主体。
建筑业的产、学、研各方基于以上的分工从事技术创新工作。这种产、学、研分工协作、互动的创新主体与政府推动建立的创新环境共同构成建筑业的技术创新平台,能有效适应建筑技术及技术创新的特点,促进知识的产生、传播和应用,更能凸显建筑企业的地位,促进生产能力的输出。
(五)加大创新投入,促进企业发展
由于长时间对创新投入的认识不足,造成建筑企业长期滞留在低水平、低效益的运行状态下恶性循环。然而,近年来市场的逐步开放,使得建筑企业感觉到竞争能力低下的压力十分突出,为提升建筑企业的竞争能力,增加投入已取得广泛共识。国外有关研究资料表明,企业技术创新投入的多寡决定着企业竞争能力的强弱:企业创新投入占销售额小于1%,则企业难以生存;占2%左右,企业才能勉强生存;大于5%,企业才有较强的竞争力。而我国很多建筑企业根本没有相关经费,有经费的往往不足其销售额的1%,只有发达国家的1/6-1/5左右,结果导致企业自身的积累能力较弱,使得技术创新投入不足成为阻碍企业发展的最大障碍。
创新投入资金的来源主要有自筹和融资两种。为规避风险,尽量采用对外融资来提高创新投入的能力。在对外融资方面,企业往往采取两种方式,一种是利用银行贷款的间接融资方式,另一种是发行股票、债券的直接融资方式,由于改革观念落后,组织安排混乱,技术水平低下等种种原因,使得许多建筑企业处于既得不到银行的支持,又无法直接融资的局面,造成建筑企业想投入而无资金可投入的尴尬境地。
鉴于我国建筑企业技术创新投入所面临的以上困境,笔者认为引进风险投资体系是可行的。一般理论认为的风险投资亲睐于高新技术产业,而就笔者看来,传统的建筑行业的技术创新活动也可以被认为是“高新技术‘产业’”。这样,引进风险投资就有了理论上的可参照性。
确实,风险投资体系能够从源头上促进建筑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众所周知,任何活动都是始于投资,没有适当的、足量的投入,任何活动都无从开启,更不要说是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了。在企业活动的供应链上,投资占据着战略性的地位,而传统的建筑企业存在着诸多的弊病,以致其不能取得社会大众投资体系的信任,而只好借助于政府的行政权利取得一些原始的融资数量,如上文提到的银行贷款、股票债券等。而风险投资体系则一改传统的思想模式,它注重的不是企业的短期效益,而是把眼光关注在企业的长期的、潜在的效益上,这就使得资金能够得到合理的分配,资源得到最优的配置,避免“逆向选择”。再者,风险投资机构作为风险投资体系的中介其作用不可忽视,它不仅把资金注入到建筑企业,而且还充分权衡利弊,参与到建筑企业的组织活动中,给传统的建筑行业带来最新的经营理念和组织结构模式,让企业从根本上促进其技术创新,以提高建筑企业的竞争力。
风险投资更多的是强调企业的软件环境的优势:相较于一个拥有尖端产品而企业管理团队素质平平的企业,一个出色的风险投资家宁愿投资于一个产品一般而具有一流管理团队的企业。这就给建筑企业的人文环境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正如本文“树立人才观念,抓好人力资本”所言,这与风险投资相得益彰,共同促进,彼此包容,共同为提高建筑企业的技术创新水平服务,并以此为突破口达到提高企业的竞争力,特别是核心竞争力的目的。
四、结论
篇10
[关键词]绿色营销障碍小企业
20世纪90年代以来,早期的工业革命带来工业飞速发展,也不可避免的带来环境被严重破坏的问题,进而产生了“绿色消费”、“绿色制造”以及与此相适应的“绿色营销”。“绿色营销”的核心内容是通过激发、诱导、满足消费者的“绿色”需求,实现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绿色营销风靡全球,得到了学术界、企业与消费者的日益重视,也给企业创造了新的机遇。与大中企业相比,小企业所能动用的资源如产品、资金、价格定位、分销渠道等极为有限,小型企业实施绿色营销,既符合政府建设节约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要求和满足消费者追求健康、环保型消费的需求,还能为小型企业带来差异化营销的效果。由于我国绿色营销的制度环境和需求环境尚不成熟,大多数小型企业奉行的依然是传统的营销观念,对小型企业实行绿色营销,寻找制约企业进行绿色营销的各种因素,从而为小型企业实施科学的绿色营销提供方向性的指导。
一、参与绿色营销的主体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与企业、企业与企业、企业与消费者存在着很多矛盾与对抗,由于所处的环境和追求的利益的差异,使他们各自在实施绿色营销的过程中有不同的目的、采取不同的方式。政府目标是确保社会资源的合理利用,保持生态的平衡,维护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企业目的是提升企业的绿色形象,赢得消费者的认可和支持,争取顾客,促进企业发展;消费者则是为了获得满意的健康产品,提高生活环境质量。政府是绿色营销相关政策法令的制订和实施监督者,以直接指令形式确保人类环境安全,确保生态平衡;企业通过绿色产品的生产和流通,在满足市场需要的前提下盈利,增加市场获利机会,同时得到政府和社会的支持,提升企业的市场形象,创造更多的市场机会和发展空间;同时,更多消费者认可、参与和追求绿色产品以及绿色营销观念及方式,旨在寻求保护自身利益的同时,实现与社会环境利益的和谐发展。各方都会根据对方的行为及时调整自己的战略和策略,理性选择营销战略和策略,促使三方利益的实现。由于小型企业地位的特殊性,除了面临以上几方的矛盾,企业还具有如下观念误区:强调“利润最大化”,只关注企业短期收益;.环境治理与保护是政府行为;把绿色营销简化为一种促销方式;绿色产品市场信息的不对称强化了小企业的“机会主义”思想。经济地位的弱势使得政府的监督支持不力以及消费者的绿色消费需求不足使得小型企业缺乏足够的动机。
二、小型企业实施绿色营销中的障碍分析
1.小企业经营模式选择的困境
经营模式的选择存在“囚徒困境”,其根本原因是自利性与市场竞争的存在。假设某一市场存在甲、乙两个企业,现有两种经营模式:绿色模式与传统模式两种,分别用G、T表示。其支付矩阵如下表所示:如果甲、乙两者均选择绿色模式,则分别得到1+a的利益,其中1为当前的利益,a为由于实施绿色模式为未来人带来的利益给予当代人的贴现值;如果都选择传统模式两者分别得到1个单位的当前利益;如果甲选择绿色模式,而乙选择传统模式,则甲得到-1+a个单位的当前利益,而企业乙得到2个单位的当前利益,反之则反是。
由于当代人由于伦理约束不够,对未来人利益考虑得不够充分,尤其是小型企业经营者代际公平理念缺位严重,在大多数情况下a可被设定为趋于0。在以上的博弈中,其博弈的纳什均衡是(T,T),即两企业均选择传统制造模式。从以上的分析可知:由于自利性与竞争的存在,小型企业经营模式的选择结果往往是传统模式。
2.小型企业实施绿色营销的技术约束
绿色营销模式的实施,首先绿色营销的对象是绿色产品,在营销过程中使用的诸如包装、运输工具的绿色化。这均要求企业与相关的组织,如企业的销售商具有相应的技术与知识支持,同时要求企业、企业的供应商与销售商在技术上具有协调性。从现阶段来看,大多数企业尤其是制造业相对落后的小型企业,从制造过程中所使用的技术、工艺对环境的负影响仍然较大,其根本原因是这类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与知识的吸收能力较差。同时企业技术创新行为存在利益外溢的现象:一旦企业的技术成果能为企业带来明显的经济效益时,其竞争者很可能通过反向工程来获取相应的技术;对于绿色营销模式有明显支持作用的技术与知识往往具有明显的社会效益,政府从全社会的福利出发往往会采取措施迫使企业公开这类技术。从这点来看,小型企业对支持绿色经营模式的技术创新行为在动机上存在不足。3.小型企业与消费者的博弈
消费者对绿色产品的需求是绿色营销模式得以顺利实施的前提而消费者对绿色产品的需求程度主要取决于消费者的偏好。绿色营销的主要目标是与环境相容,同时要保证产品使用过程以及使用后对消费者本身的负影响最小化。消费者从自身健康与安全的角度出发在其消费过程存在收入约束的条件下对产品的绿色度进行认真、综合评价与决策的动机,即在经济人的自利行为的约束下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顾客选择绿色产品。一个理性的消费者有动机实现其私人收益的最大化与私人成本的最小化[3],这一点对绿色营销模式的目标之一—实现代际公平是不利的未来人的缺位导致对当代人行为的监督来源于当代人的伦理约束,在伦理约束不严格的条件下,消费者在其效用最大化的约束下进行消费决策时只会考虑产品对自身健康与安全的影响,而不会考虑产品对未来人的影响,以及产品对环境的负影响。同时,即使某些消费者能够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其有限的经济能力又会限制其行为的实施。
同时,小型企业与消费者对于产品存在着更为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信息对于绿色营销模式的顺利实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直接体现为让消费者对产品所含的绿色度有所了解,这种了解是改变顾客的消费偏好的重要环节。根据激励的有关理论,行为主体的某种行为动机的强度与该行为的社会意义的大小呈正相关的规律,一旦顾客了解绿色产品的社会意义,则顾客很有可能选择绿色产品而不再选择传统产品;但由于产品的绿色度对于制造商与销售商而言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完全信息,而对于消费者而言则是不完全信息,这种对于制造商与销售商在产品上所拥有的信息优势导致小企业可能利用这种信息不对称的客观条件,实现虚假宣传,误导消费者对产品的认识,进而误导其消费行为,这种行为的直接结果是让顾客不再信任企业有关产品的绿色度的宣传。顾客对产品的绿色度的认识能力不足的根本原因在于:消费者对产品的认识的知识不够、法规对产品的标准要求不明确及对企业行为尤其是营销行为的约束不严格。
4.小型企业与政府的博弈
当今人类社会环境保护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环境管理水平也成为影响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政府目前的行为而言,尽管强调环境的保护和经济的持续发展,也有相应的政策措施,但当经济发展和环境真正出现矛盾的时候,政府的行为有时还是趋向经济发展。同时,由于短期观念的影响,政府对企业进行“绿色营销”没有政策上的优惠和财政上的补贴,大多以牺牲当地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利润的增长。可见,在目前的状况下,政府的大力支持是小企业实施绿色营销不可缺少的条件。在现阶段,首先,从引导作用来看,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应该加强对绿色理念的宣传与教育;从引导的功能来看,政府应向企业、消费者宣传与推广有利于实施绿色营销模式的知识与技术。其次,政府应该为选择绿色经营模式(包括绿色制造与绿色营销模式)的企业提供一个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即保证其在采取绿色经营模式时的报酬率不低于或者高于其资源的机会成本。激励对于绿色营销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激励的方式有:利用税收机制,对于实施绿色营销模式的企业在税率上给以优惠,同时对于选择传统模式的企业、对环境带来严重的负影响的企业应加大其税率进而增加其在市场中的竞争成本;在金融机制上给予支持,绿色营销的实施在技术上存在障碍,现有的技术不能满足绿色营销的要求,因而技术创新对于绿色营销的实施具有基础性的功能,而技术创新具有投资大、风险大的特点,这就要求政府通过金融机制为企业提供支持。
三、结论与对策
根据以上分析,小型企业实施绿色营销的前提是政府应该发挥重要的作用。通过政策的支持,把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使保护生态环境植根于社会活动中的持久性制度,限制引导企业和消费者,为绿色营销塑造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
同时,绿色营销模式的顺利实施,还要求系统地改变小企业的行为,具体体现在:①改进小型企业的经营理念与企业文化,在企业内部形成绿色经营模式为主的企业文化与经营理念。②采取合适的营销措施。促销过程中通过各种信息传播媒介来强化绿色产品所包含的与环境相容的信息,体现出企业对社会、对人类未来的责任感,这些信息传播媒介主要包括产品的品牌、产品的绿色度识别、企业的形象设计等。利用包括信息技术在内的各种技术强化对客户关系的管理。通过internet技术在内的各种方式,实现对顾客的培训,为顾客提供识别产品中的绿色度、使用与维修产品、处理废弃物的知识以培养顾客对小企业产品的忠诚度。
参考文献:
[1]杨彤王能民:绿色消费的经济学分析.消费经济,2001(4)
[2]邓德胜唐秀媛:我国中小企业“绿色营销”现状分析.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
- 上一篇:人体工程学概念
- 下一篇:节约粮食的方法和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