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货膨胀的应对措施范文

时间:2023-12-26 18:07: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通货膨胀的应对措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通货膨胀的应对措施

篇1

关键词:通货膨胀;成因;应对措施

当物价不停上涨,同时货币供应不断增加,此外经济也出现过热的现象,就是发行的货币量远远大于及经济需要交易的货币量,进而导致货币贬值,物价上涨,这就是通常说的通货膨胀。

一、我国通货膨胀的成因

(一)不断上升的要素成本

要素成本包括:劳动力成本、能源成本与原材料成本。首先是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劳动力成本上升主要是因为通货膨胀引发的物价上涨增加了日常生活成本;为了满足不断增加的物质和文化需求,劳动者需要增加收入;在进入21世纪之后,我国计划生育政策显示出了其效果,廉价劳动力时代已经过去,此外,近几年我国出台的惠农政策缓解了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外出打工的农民工逐渐减少,导致不少企业缺乏劳动力,增加了企业的劳动力成本。其次,能源和原材料成本的增加。劳动力成本的提高对农产品的价格产生了影响,致使粮油等产品提升价格,进而促使生产原料等成本上升。而能源以及原材料价格的上涨提高了制造业的成本,进而引发商品提价。此外,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全球增加了对石油的需求,同时全球局势的不稳定,促使石油价格不断提高。

(二)全球流动性过剩

例如,美国,在应对次贷危机时采取了不少有效措施:传统的政策手段、对流动性管理工具进行创新、改革金融监管体系等。可是,随着经济全球化以及美元为主的国家货币市场的发展,这些政策很难从根本上改变美国的经济状况,反而增加了美国通货膨胀的压力。接着,美元的贬值促使国际资本以冲基金的形式进入国际各种原材料以及商品中,以此避免风险,而像石油、粮食等以美元为主要结算形式,发生了大幅涨价的现象,增加了全球通货膨胀的压力。

(三) 我国的经济结构是出口导向型的

在改革开放以后,我国进出口商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断增大的贸易顺差促使我国的经济发展转为出口为主,同时也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就业率,增加了外汇储备等,可是在这个过程中也引发了一些问题。不断增加的贸易顺差增加了外汇储备,也就增加了央行通过外汇占款投放基础货币,进而增加了国内流动性,增加了通货膨胀的压力。

二、我国应对通货膨胀的措施

(一) 形成宽松的财政政策和紧缩的货币政策

通货膨胀形成可能和宽松的货币政策有关,因此就要逐渐形成紧缩的货币政策。例如,政府2012年实施了稳健的财政策略以及货币政策,提高了调控的针对性、有效性、灵活性。松紧适中的财政以及货币政策可以缓解通货膨胀。而针对民生的财政政策最好持续宽松一段时间,促使财政政策更好的发挥效果。

(二) 对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进行深入改革

对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进行深入改革,提高人民币汇率的弹性。汇率制度越灵活,就越容易进行内外部比价,对国际收支进行良好的调节,也减慢的外汇的涌入以及外汇储备的增加,实现缓解通货膨胀的目的。我国虽然资源丰富,可是人均资源有限,需要进口大量的商品。因此,对外汇进行调整就可以有效的缓解因为涌入的外汇而导致的通货膨胀。同时,对浮动外汇制度进行完善,提高人民币汇率的合理性和均衡性,也就提高了收支的平衡性,提高了金融市场的稳定性,促使经济可持续发展。

(三) 建立健全通货膨胀的预警体系

通货膨胀的直接体现就是物价上涨。财政和货币政策发挥效果需要一段时间,所以如果等物价开始大幅度上涨的时候再制定和实施政策,就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性。所以需要建立健全通货膨胀的预警体系,在还没有发生突出的通货膨胀现象之前,就制定和实施应对政策和方案,预防可能出现的经济大波动。

(四)增加国际之间的合作

因为经济发展的趋势是全球化的,国家和国家之间联系更加紧密,任何一个国家出现通货膨胀都会影响其他国家,所以国家之间应该相互合作解决通货膨胀问题。首先,增加对国际资本流动的监督和管理。各个国家应该加强监管出入境的监管,各个国家都要对对外贸易、投资等资金流动进行规范;任何国家都要强化真实性审核意识,更好的办理外汇业务,进而对不良资金的动向进行有效控制,也可以预防撤资引发的各种问题,实现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其次,促使热钱规范有序的参加实体经济。在对全球流动性涌入各国这个问题进行治理时,要对热钱的源头进行控制,对涌入各国的热钱进行合理的疏导,降低其对经济的影响。政府也要提供机会,促使热钱积极地参与到实体经济中。

(五)增加对农业的投入

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对农业基础设施进行改善,改善农业设备条件,不断创新和应用新科技,提升我国农民的素质,这样也就从源头上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放缓农产品价格上涨的速度。还可以制定并实施减免税费的政策,补贴农民,开通农产品运输的绿色通道等,促使农民积极生产。想要有效的控制通货膨胀,就要促使产品价格更加平衡和合理,避免产品价格发生很大的波动,政府也不能强行控制产品的价格,要通过政策引导,柔性控制产品价格。

三、 结语

通货膨胀会引发物价上涨,增加了低收入人群的生活压力,不仅影响了经济稳定,更影响了社会稳定。有效控制通货膨胀可以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和谐发展,所以加强对通货膨胀成因以及应对措施的研究有很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陈华,刘宁,刘志威.宽松货币政策、通货膨胀与中国宏观经济

政策适时调整[J].价格月刊,2011(01).

[2] 张连城.宏观经济运行与通货膨胀预期[J].经济与管理研究,

2010(01).

[3] 路美弄.当前我国通货膨胀成因及对策分析[J].商业文化(下

半月),2011(10).

[4] 何政希.浅谈我国当前通货膨胀成因及治理对策建议[J].现代

商业,2011(11).

[5] 陈晓华.通货膨胀的成因机理与政策应对――对于我国货币政策

和金融宏观调控的思考[J].咸宁学院学报,2011(12).

篇2

关键词:通货膨胀 物价水平 应对措施

通货膨胀历来与国家经济和社会生活存在紧密的联系。现阶段,人民币面临着汇率上涨的巨大压力,大量热钱欲涌入中国。而纵观历史进程,通货膨胀对国家发展有着巨大的不利影响,因此,国家需要关注通货膨胀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1.通货膨胀定义

通货膨胀指在纸币流通条件下,因货币供给大于货币实际需求,即现实购买力大于产出供给,导致货币贬值而引起的一段时间内物价持续而普遍的上涨现象。

2.我国通货膨胀现状

2.1我国现阶段通货膨胀的表现

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反映了与居民生活有关的商品及劳务价格的变动;生产者物价指数(PPI)反映某一时期生产领域价格变动的趋势和程度,二者均作为观察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自2009年12月由负转正以来,我国CPI和PPI持续增长,并屡创新高(如表1所示),充分表明我国现在已经存在通货膨胀问题。

表1  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CPI和PPI同比增速月份

CPI同比增速

PPI同比增速

月份

CPI同比增速

PPI同比增速

2009年 1月

1.00%

-3.30%

2010年 1月

1.50%

4.30%

2009年 2月

-1.60%

-4.50%

2010年 2月

2.70%

5.40%

2009年 3月

-1.20%

-6.00%

2010年 3月

2.40%

5.90%

2009年 4月

-1.50%

-6.60%

2010年 4月

2.80%

6.80%

2009年 5月

-1.40%

-7.20%

2010年 5月

3.10%

7.10%

2009年 6月

-1.70%

-7.80%

2010年 6月

2.90%

6.40%

2009年 7月

-1.80%

-8.2%

2010年 7月

3.30%

4.80%

2009年 8月

-1.20%

-7.90%

2010年 8月

3.50%

4.30%

2009年 9月

-0.80%

-7.00%

2010年 9月

3.60%

4.30%

2009年10月

-0.50%

-5.80%

2010年10月

4.40%

5.00%

2009年11月

0.60%

-2.10%

2010年11月

5.10%

6.10%

2009年12月

1.90%

1.70%

2010年12月

4.60%

5.90%

数据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整理

2.2我国通货膨胀的成因

一个在学术界达成的共识是:本次通货膨胀的重要原因是流动性过剩。除此之外,国内货币超发拉动需求上涨、国际市场热钱输入、生产成本上升、居民通胀预期的心理作用、接连不断的自然灾害和各类游资对各种农产品的炒作等因素也在这次通货膨胀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2.3我国现阶段通货膨胀的特征

现阶段的通货膨胀呈现出结构性通货膨胀的特征,从CPI、PPI指数来看,我国当前的物价水平已十分严峻,主要呈现以下特征:

2.3.1物价波动的结构性

本轮通货膨胀呈现比较明显的结构性特征。在CPI波动中,城市消费价格上涨幅度小于农村消费价格上涨幅度;非食品价格上涨幅度小于食品价格上涨幅度;服务品价格上涨幅度效益消费品价格上涨幅度。与此同时,物价波动正呈现出结构性的扩散,价格上涨已经从生产资料扩散到生活资料;从基础农产品扩散到制成品,推动物价水平不断迈向更高的台阶。

2.3.2冲击影响的持久性

在通货膨胀的成因中,自然灾害和国际市场热钱等因素对通货膨胀的影响通常不会持续太长时间,但本次物价上涨却从2009年底持续到2010年底,直到现在还保持着持续走高的趋势。

2.3.3稳定物价的艰巨性

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稳定物价要求在保持经济平稳发展的前提下抑制经济过热,稳定物价水平;在谨慎面对输入型通胀的情况下应对国内各种结构性冲击对物价的影响;在维持货币政策长期持续稳定的条件下利用相机抉择原理调节过剩流动性;在改变劳动力和资源性要素价格市场扭曲现状的同时防止各种成本过快上涨。

3.通货膨胀应对措施

3.1政府部门应采取的应对措施

从长期来看,本次通货膨胀的控制将会是一场“持久战”,政府的任何措施都不可能取得“一蹴而就”的成效,因此需要政府采取不同的措施组合。为了控制投资、投机,政府需要进一步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同时采取不对称的加息政策;为了缓解出口企业的竞争压力,应对人民币采取渐进式升值,并逐渐完成人民币的汇率形成机制;增强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发挥财税政策的激励效用;为避免因心理恐慌而引起经济剧烈震荡,政府应合理引导居民的通胀预期。

3.2企业应采取的应对措施

在通货膨胀的大环境下,企业的面临着来自各方的竞争压力。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应发挥自身长处,重点建设优势产业;引入新技术,降低生产成本,开发有市场竞争力的新产品;团结一致对外,避免同行业恶性竞争,建立良好的行业竞争秩序。

3.3家庭应采取的应对措施

理性投资,切忌盲目跟风而将家庭资金全部投入到房地产市场。适量购买一些黄金或保险理财产品;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开支,在消费市场上寻找价格较低的替代产品;尽量避免借贷消费,因为此时货币的利率风险较大,贷款者将面临较大的还款压力。

只要我们采取正确的措施,将通货膨胀控制在一定的合理范围内,通货膨胀并没有想象中的可怕。可怕的是人们不正确的心理预期,将通货膨胀的危害无限放大,心理恐慌比通胀本身更可怕,因为心理恐慌将会蒙蔽我们的双眼,使得我们做出错误的决策。因此,对待通货膨胀,不能谈虎色变,应该保持正确、健康的心态。

参考文献:

[1] 辜胜阻,王敏,马军伟.我国当前通货膨胀的基本特征与治理对策.商业时代.2011年第6期

[2] 陈华,刘宁,刘志威.我国的通货膨胀及调控政策应对.上海企业.2010年第2期

篇3

关键词:通货膨胀;财政政策;货币政策

中图分类号:F015文献标识码:A

2007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华尔街风暴,演变成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世界主要经济体为促进经济复苏,纷纷采取了包括金融救助方案、扩张性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及推行各种产业促进政策在内的一系列应对措施。这些措施对市场信心的恢复和加速经济回暖能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否会同时带来通货膨胀的问题,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本文尝试从货币数量方程出发,对此问题做一些研究。

一、通货膨胀有关概念

通货膨胀是指在纸币流通的条件下,货币供给大于货币实际需求,也即现实购买力大于产出供给导致货币贬值而引起的价格水平的持续上涨。用通货膨胀率来度量,通货膨胀率就是物价水平上升的百分比。

货币数量方程=+-,其中是货币数量的变化率,是流通速度的变化率,是产出的增长率,是价格的变化率,也即通货膨胀率。在上述各因素中,完全由中央银行决定,取决于生产函数的技术进步速度和投入要素的增长速度,由社会制度和技术因素决定。

由方程可以看出,决定经济通货膨胀率的因素有三个:(1)货币供给的增长率;(2)货币流通速度的增长率;(3)实际GDP的增长率。

二、宏观经济政策

通货膨胀被普遍视为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是各国政府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为应对通货膨胀,可采用宏观经济政策,包括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是利用政府支出和税收来消除通货膨胀缺口和通货紧缩缺口,以保持经济稳定的政策。财政政策划分为扩张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和中性财政政策,是根据财政政策调节国民经济总量和结构中的不同功能来划分的。

财政政策的内容包括:社会总产品、国民收入分配政策、预算收支政策、税收政策、财政投资政策、财政补贴政策、国债政策、预算外资金收支政策等。

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经济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给和利率,影响利息率及经济中的信贷供应程度来间接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和。

运用货币政策所采取的主要措施有7个方面:控制货币发行、控制和调节对政府的贷款、推行公开市场业务、改变存款准备金率、调整再贴现率、选择性信用管制、直接信用管制。

三、金融危机下的各国经济政策评述

2007年美国的次贷危机引发了一场严重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为应对突如其来的经济下滑和危机,各国均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以阻止经济的下滑,促进经济复苏。

(一)扩张型的财政政策。各国的经济刺激方案包括减税、增加公共投资等内容。

在美国,继布什政府出台1,680亿美元减税方案后,奥巴马政府又通过了总额为7,870亿美元的美国复苏与再投资方案。在刺激方案当中,减税约占35%。奥巴马经济刺激方案中的公共投资和公共支出项目,有着短期和长期双重战略目的。一方面是尽可能地在短期内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防止经济进一步下滑;另一方面是为未来的增长奠定基础,有智力、技术和社会稳定方面的保障。

欧洲的财政刺激措施,主要包括增加政府投资、减税、对弱势群体的补贴等三个方面。英国的方案主要以减税为主,其他国家的方案则基本为综合方案。欧盟各国均增加了对基础设施投资的支持。

日本在保增长方面主要依靠财政政策。从2008年8月到2009年4月,日本共出台了四项经济刺激计划,计划支出规模达75万亿日元,占GDP的5%左右。这些支出主要用于:向全国家庭发放2万亿日元的补贴、通过政府担保帮助中小企业获得贷款、高速铁路建设工程、学校建筑防震、环境保护、儿童和老人护理等社会福利计划。

在中国,大规模增加政府支出,扩大内需。中国政府推出了以财政支出带动社会投资、总额4万亿元的两年计划,规模相当于2007年中国GDP的16%,主要投向保障性安居工程、农村民生工程、铁路交通等基础设施以及社会事业、生态环保建设和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中国政府还推出了大规模的减税计划,一年可减轻企业和居民负担约5,000亿元。

就其作用来说,短期内采取扩张型的财政政策有利于保增长、促就业、为弱势群体提供帮助、维持社会稳定。从长期来看,又可以扶持新兴产业,加速结构调整,为全社会投资环境的改善,为国民经济后劲的提高和增强创造良好条件。

(二)宽松的货币政策。在金融危机中各国采取的货币政策主要有:

1、大幅度降低利率。2008年12月以来,美联储宣布将联邦基金利率长期保持在0~0.25%之间;英格兰银行五次下调基准利率350个基点至1%,欧洲央行下调325个基点至2011年5月的1%。2008年10月31日,日本央行决定将银行间无担保隔夜拆借利率由现行的0.5%下调至0.3%。

2、通过购买金融资产,继续向市场注入“流动性”。美国实行的“数量宽松”政策包括为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等提供流动性的TAF(期限拍卖贷款)、PDCF(重要交易商信用贷款),也包括向货币市场和资产证券化提供支持的商业票据融资贷款、TALF(期限资产支持证券贷款)等。2009年3月,美联储更是破天荒地宣布购买3,000亿美元长期国债,将对MBS的购买由5,000亿美元增加到1.25万亿美元,以及购买2,000亿美元机构债。

英格兰银行已经于2009年3月25日开始购买公司债,以启动一项750亿英镑的数量宽松政策。欧洲央行5月份也开始实行数量宽松的货币政策计划,购买600亿欧元的资产担保债券。

2008年7月份以来,中国人民银行根据国务院统一决策部署,针对国际金融危机加剧、国内通胀压力减缓等情况,统筹兼顾,进一步加强对经济金融运行的监测分析,及时调整金融宏观调控措施。调减了公开市场对冲力度,连续两次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三次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取消了对商业银行信贷规划的约束,并引导商业银行扩大贷款总量。同时,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引导新增信贷资源向重点领域和经济薄弱环节倾斜。

就其作用来说,增加货币供给量,降低利率,放松信贷控制,提高社会总需求,减少了投资的成本,刺激投资增长和生产的扩大,促使经济继续发展。

四、现行经济政策与通货膨胀

由货币数量方程=-,我们来分析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积极的财政政策与通货膨胀是否会发生。

(一)宽松的货币政策。宽松的货币政策带来货币量的增长,各国通过降低利率、购买金融资产向市场注入大量资金,形成了?荠M的增长。从前面的分析来看,增长的货币大部分不是转化为居民的存款,就是投入了股票债券市场。货币数量虽然在增加,但造成的货币乘数在下降,代表居民消费的M1虽有所增长,但增长缓慢,商业信贷的增长也没有明显改善。从短期来看,宽松的货币政策对居民消费和投资的刺激效果甚微;但从长期来看,银行向市场投放的大量货币势必会引发一系列的问题。

(二)扩张的财政政策

1、公共基础建设。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投资大,建设周期长,建成后所需维护人员数目少,短期内确实能为社会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但从长期来看,基础设施的建设多是政府行为,中、小型企业参与机会不大,对一国GDP增长所起的作用也不明显,同时由于工作的不稳定,民众对未来的前景不看好,消费热情难以得到提高。因此,公共基础建设只会带来的缓慢增长。

2、减税政策。减税政策在于增加民众的可支配收入,能够用于投资和消费,以带动需求的回升。但由于经济大环境的影响,一直攀升的失业率和企业利润的下滑,一些国家尤其发展中国家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相对滞后,民众对未来预期收入和保障悲观,通过减税所得到的收入往往很少能用来投资和消费,大部分又转化为准备金放入商业银行,导致居民储蓄率居高不下和内需增长乏力。如果在长时期内民众的消费观念得不到转变,市场的需求难以得到提高,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又将陷入危机。

3、挤出效应。根据凯恩斯经济理论,政府作为投资主体,以大规模的财政资金投资于基础建设,必然排斥经济主体进入部分具有竞争性的基础建设项目,抑制了民间投资需求的有效增长;同时,大规模的信贷资金对财政资金的配套,客观上减少了商业银行对中、小型企业信贷资金的供应量。占就业主体的中小企业总体由于信贷难以跟上,不仅增加了企业生存的难度,也限制了企业的发展和扩大,在收入没有明显增加和预期不明朗的情况下,内需消费很难有新的增长,由此带来的国家GDP的增长要落后于货币供应量的增长,会带来通货膨胀的风险。

4、财政赤字。增加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减税、弱势群体的保障措施等一系列财政政策需要大量的资金作为后盾,这无疑会给各国政府带来巨额的财政赤字。从数据来看,美国2009年的财政赤字猛增至1.42万亿美元,中国2009年的财政赤字将增至9,500亿元,英国财政赤字也可能达到创纪录的1,750亿英镑,各国的赤字率或是逼近、或是超过国际上3%的赤字警戒线。为弥补各国不断增长的巨额财政赤字,政府将不得不通过出售国库券或政府债券向公众借钱,或是通过增加货币、发行量,造成货币数量的增加。过度的融资使大幅提高,在经济增长率暂时不变的前提下,导致物价水平相应走高,通货膨胀难以避免。

(三)世界经济一体化带来的风险。当今世界的各个经济体系之间,随着进出口贸易的不断加深和扩大,一个国家的经济政策不仅会影响其他国家的经济发展,同时也受到其他国家的影响和制约,一个国家的货币发行量往往也不是本国的银行能完全决定的。此次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各国采取的应对措施阻止了全球经济下滑,但由于欧美国家大量投放货币加速了美元贬值,对一些出口依赖型国家产生了巨大影响,出口量的减少带来了经济的普遍下滑,影响了这些国家GDP的增长,同时内需难以得到很快的提高,依靠内需拉动GDP也暂时难以实现。一边是国内大量的货币供给和国外资金的涌入,一边是增长缓慢的GDP,不仅会造成通货膨胀风险的加剧,也会造成全球经济的失衡。

五、结论

综合以上分析不难看出,在短期内由于需求的不足,积极的经济政策所带来的货币供给量的增加和GDP的缓慢增长,能够稳定全球经济,虽然货币供给量的增长带来了物价的上涨,但同时也带来了GDP的增长,因此在两者相互的作用下,物价不会有太大的变化,暂时不会带来全球性的通货膨胀。但随着经济形势好转,市场信心恢复,投资和需求的大幅增长,持续的扩张型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可能会导致资产泡沫和其他不稳定因素,高涨的和相对稳定的将引发的走高;同时,国际上大宗商品价格的提升最终会反映到各个生产要素上,导致物价大范围上涨。因此,伴随着经济的好转,通货膨胀也会随之而来,各国根据经济形势适时对经济政策进行调整是势在必然。

(作者单位:华侨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黄亚钧.宏观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篇4

关键词:后金融危机;通货膨胀;成因;对策

一、引言

2008年下半年后,全球金融危机开始爆发,为此世界各国的经济都陷入了低迷状态。在经济全球一体化程度不断加深、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联系更加密切、外汇储备及外商直接投资不断增加的背景下,为了保持我国的经济稳健、激励经济增长,我国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这些政策帮助我国抵御了金融危机、从而率先实现了经济的复苏。然而在经济逐渐改善的同时也引发了一些问题,当前我国经济增速逐步放缓,但物价却不断上涨,诱发通货膨胀的相干因素不断积聚,并最终致使了最近一轮传播范围广且延续时间长的通货膨胀,如图1所示我国2007年-2013年3月的通货膨胀率,这就是后金融危机时代的通货膨胀。恶性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发展是具有破坏性的。为了使经济朝着健康稳定的方向发展,我国要在温和通货膨胀时期采取一定措施防止通货膨胀进一步恶化,从而防范恶性通货膨胀的发生。当前我国通货膨胀率在3%左右,正处于温和通货膨胀时期,因此深入研究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通货膨胀的特殊成因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我国必须采取一定措施来解决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控制物价上涨的问题。

二、通货膨胀的理论研究

1.通货膨胀定义查阅文献发现,关于通货膨胀没有明确统一的定义。西方经济学家对通货膨胀的定义主要有三点:物价总水平的持续上涨、货币量的过度增长、生产成本增加;国内经济学家普遍认为通货膨胀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般物价水平持续上涨的过程。2.通货膨胀度量一般来说,通货膨胀可以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国内生产总值GDP平减指数、原材料、燃料和动力购进价格指数来度量。3.通货膨胀成因通货膨胀成因的理论一般包括:货币因素型;需求因素型;成本因素型;混合因素型;结构因素型;输入因素型;预期因素型。4.通货膨胀程度划分通货膨胀按照程度可以划分为温和的通货膨胀、奔腾的通货膨胀、恶性的通货膨胀。其中温和的通货膨胀是指年通货膨胀率在3%~6%之间,普遍认为温和通货膨胀是经济允许的、合理的通货膨胀;奔腾通货膨胀指在较长时期内,物价水平出现较大幅度的持续上升,年通货膨胀率一般在两位数以上,甚至高达百分之几十,一般认为对经济发展是不利的;恶性的通货膨胀是指月通货膨胀率在50%以上的通货膨胀,表现为货币购买力急剧下降,物价水平的上涨以加速度增长,许多经济学家认为这对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的稳定是破坏性的,甚至还会现社会动荡。

三、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通货膨胀的状况及特征

1.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传导效应增强国际农产品价格主要通过对期货市场和一些贸易依存度高的农产品的价格影响来影响我国国内的价格。例如,在2010年7月后,国内大连、郑州的商品交易所的粮食期货价格指数全面上涨,而这一定程度上是受芝加哥的商品交易所粮食期货价格上涨影响,这又带动了国内相关商品现货的价格上涨。并且,国际原材料价格的迅速上涨对国内农产品的成本有不利影响,进而导致了国内农产品的价格上涨。2.商品价格上涨为主由图2可知,CPI与PPI变动基本趋于一致,说明以生产资料投资为主导的经济增长是引发近期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现实生活中食品价格上涨是推动通货膨胀发生的主要因素,研究表明食品价格上涨对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贡献率在不同时期有所不同。我国通货膨胀经历了四个时期,1994年-1997年、2003年-2004年、2007年-2008年、2009年至今,而期间食品价格对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贡献率分别为51%、88.5%、85%和70.2%。所以可以看出,近年的通货膨胀主要是由食品价格上涨推动,而最早时期的通货膨胀是由食品与非食品价格上涨推动。食品价格一直以来都保持着较快的增长,而不同时期影响食品价格上涨的因素也是不同的:前期的推动因素主要是量时价格上涨,而2009年至今的推动因素主要是猪肉、肉禽的价格上涨。3.外汇储备过度增加我国是一个贸易大国,长期以来一直实行出口导向型的贸易政策,出口额与日俱增,贸易顺差总额曾一度达到前所未有的巨额数字。在2011年我国外汇储备额位居世界首位,超过3万多亿美元。而为了维持汇率的稳定,维护我国的固定汇率制度,我国需要增加货币供给量。而如果中央银行没有实现有效的应对措施,就会引起我国货币供给量过度扩张从而增加我国通货膨胀压力。4.虚拟经济的膨胀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通胀率不断上升的主要原因可以归结为当前资产价格和房地产价格的快速上涨。在最近一轮通货膨胀中,我国证券资产价格和房价的涨幅,远远大于其真实商品价格的涨幅。随着国内资金不断向房地产和资本市场等虚拟经济的流向,直接导致实体经济发展受阻,引发了社会资源分配不合理、社会生产受阻碍等一系列问题,从而不能达到有效供给。而资产价格和房地产价格不断的升高,使人们产生财富效应,同时增加消费需求,从而导致社会总需求大于总供给,抬高了消费品价格总水平,最终发生通货膨胀。

四、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通货膨胀形成机制

1.流动性过剩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实行了宽松的货币政策来达到刺激消费和扩大内需,使经济稳定发展。同时增加信贷投放力度这一举措放松了贷款要求,让以前一些达不到贷款要求的企业如今很容易可以获得贷款审批。然而在实体经济不景气情况下,一些企业把贷款的钱用来投机房地产业并从中获取利润。这样就导致了在在增加社会流动性的同时,房地产市场迅速发展,房价节节升高,直接导致货币释放途径可能发生变异。一些资金被用来进行期货投机,对经济的发展带来不利后果。2.低端劳动力工资上涨后金融危机时代成本推动是我国通货膨胀的重要因素。由于在外生活成本的不断上升,城市吸引力降低,人们素质不断提升等因素,导致在外务工人员数量相比以前数量有大量减少,一度出现劳动力空缺现象。因此企业要想招募劳动力必须提高个人工资水平,引起生产成本上升,再把成本转移到消费者身上,导致物价上涨;而物价水平上升必然引起生活水平上升,人们又会要求提高工资水平来应对生活负担,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导致通货膨胀的不断发生。3.通货膨胀国际联动性增强我国初期的通货膨胀发生都是由国内因素引发的,而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的加深,近几年发生的通货膨胀除了国内自身因素还需要考虑国际市场价格及主要贸易伙伴国国内价格水平变动的影响,即国内外综合作用。2009年以来,通货膨胀也在许多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发生。金融危机爆发以后,发展中国家的月平均通胀率达到4.45%,其中,巴西、印度和俄罗斯、中国“金砖四国”的通货膨胀特别严重,分别为5%、12%和6%、5%。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与新兴市场国家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相关系数在金融危机爆发前后由0.38上升到0.59,这充分表明我国与世界其他国家通货膨胀的联动性不断增强,如今我国通货膨胀的发生是由国内外因素共同推动。

五、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反通货膨胀的对策

1.化解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影响首先,采取“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国际大宗商品市场不是完全竞争的市场,而是寡头垄断的市场。我国资源储备充足的情况下可以具有较强的讨价还价能力,因此实施“引进来”战略,可以利用拿到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较低的有利机会来扩大国内资源战略储备;实施“走出去”战略,可以具有国际眼光,通过收购境外资源类公司等形式在海外建立国际大宗商品战略资源储备基地。其次,增强国内厂商在国际贸易中的谈判能力,在国际贸易中努力获取国际大宗商品的定价权。2.健全房地产金融市场健全房地产金融市场是预防通货膨胀,保证经济稳定发展的必要措施。首先要建立多元化房地产融资体系,除了目前房地产金融市场资金主要来源房地产开发企业融资、个人住房贷款以及部分企业自有资金、银行贷款以外,还可以通过信托公司、发行企业中短期票据、私募基金甚至委托贷款等多渠道为房地产企业融资。其次,提高房地产税,如增值税、所得税等。人们之所以进行房地产投机,是由于通过房地产产权的买卖活动从而获取的高额利润,因此提高房地产增值税,可以有效的管制房地产投机活动。3.加强外汇储备的调控首先,政府应选择合适的货币对冲政策,其中包括对冲工具和对冲数量的选择。当前我国只通过发行中国人民银行票据的方法来对冲外汇储备上升造成的流动性增加,对冲工具过于单一而使调控效果不佳,因此可以通过扩大冲销工具的范围来解决这一问题。其次,利用外汇储备对国内外进行投资来提高外汇储备的使用效率,鼓励企业“走出去”,增加对海外的战略投资,加强我国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同时减小了外汇储备的冲销压力,解决了外汇储备过度增加的弊端,使得外汇储备量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参考文献:

[1]吴迪.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通货膨胀的成因[D].吉林财经大学,2014.

[2]孙志军.通货膨胀成因再探讨[J].管理工程师,2013,(03):8-11.

[3]肖文兴,陶盈,彭应兵.我国农产品价格波动的原因及对策[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3,(05):491-495+505.

[4]陈雅琳.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通货膨胀成因与治理机制[D].云南财经大学,2013.

[5]李晓俐.国际热钱的进入影响中国房地产价格[J].经济研究导刊,2012,(24):144-145.

[6]潘健平.我国近期通货膨胀的形成原因及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12,(08):3-6.

[7]刘启云.我国外汇储备存在风险分析及对策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01):137.

篇5

【关键词】通货膨胀;会计核算;应对措施

一、通货膨胀下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

(一)通货膨胀冲击了传统的会计假定

货币计量是会计的基本假设之一,而币值不变则是这一假设的前提。基本涵义是:用来进行会计计量的货币本身的价值是稳定不变的,或者即使币值变动,它的变动幅度也是微不足道的,而且从一个较长时期来看,这种变动使得货币的升值与贬值可以相互抵销。这种假设,自从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国家通过货币政策干预国家经济以来,币值的变化一直较为剧烈。这表明:货币计价使得币值不变的会计基本假设相当明显地脱离了经济现实,其意义已丧失殆尽。因此,这一假设不能不发生动摇。货币计量的优点是:它可以抽象掉各种经济业务的具体形态,用观念的货币计算出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果,这有着极大的综合性。但是会计工作人员使用货币计量这一项假设时,是假设币值本身是稳定不变的,它的变动幅度也是很小的,并不影响它的计量价值,依靠货币计量假设,会计人员才有可能对企业的资产、负债、收入和费用进行计量,才有可能编制和提供会计报表,是会计信息真实可靠。但是在通货膨胀的条件下,货币本身的价值不断下降,货币计量单位本身在发生变化,财务报表所反映的货币金额缺乏一致性与可比性,使得编制出来的会计报表,不能提供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二)通货膨胀使历史成本会计原则失去一定作用

历史成本原则是传统会计最基本的计量原则,也是历史成本会计模式的基础。历史成本原则的前提条件是物价稳定。在物价稳定时,按照历史成本原则提供的会计信息比较客观、可靠,对于企业的投资者、债权人和其他会计信息使用者进行投资、信贷等的决策,是有用的。但是,如果物价持续地不断波动,涨跌较为剧烈,那么,历史成本原则就会缺乏一定的现实基础。当通货膨胀时,损益表反映的经营成果徒有虚名。一方面,由于少摊成本,企业的资本补偿不足,再生产会处于萎缩状态;另一方面,将虚假的利润进行分配,必然导致企业的资本受到侵蚀。久而久之,企业的生产能力和经营能力会逐渐萎缩,处于自我清算之中。在持续、剧烈的通货膨胀时期,企业如果仍按历史成本编制财务报表,则显然难以满足现在的和未来的投资人、债权人和政府宏观调控部门及广大公众的需要,因而历史成本原则受到了剧烈的冲击。会计信息质量的基本标准是会计信息的有用性。由于通货膨胀情况下的历史成本会计所提供的会计信息与现实经济环境的差异性,从而导致它的相关性随之降低。如果将这种会计信息用于预测和决策,即便不导致失误,其可用价值也是极低的。从形式上看,历史成本是由交易双方确定的,有据可查,可以验证,具有可靠性。但是,在通货膨胀情况下,历史成本与现行价值往往相距甚远,从而使财务报表的可信程度随之降低。其形式上的可靠性被实质上的不可靠性所否定。在通货膨胀时,历史成本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都是很低的,通货膨胀会降低传统会计的信息质量。

(三)通货膨胀影响了资产的正确表达和使用

估低了资产,高估了收益,使企业成本计算陷入困境。传统会计对企业资产的计价是按其发生时的实际成本入帐的,这样的话,传统利润的计算方法势必是:利润等于现时的销售收入减去历史成本。在通货膨胀状况下,必将虚增了当期的利润,甚至出现虚盈实亏的现象,造成利润虚增的主要原因是历史成本低于现时的重置成本,表现为低估了资产,折旧费偏低存货成本低估两个方面。由于低估了企业当期的成本而引致的利润,是有名无实的利润,因为这部分所谓的“利润”是少计成本的结果,不是企业生产经营成果,如果把这些“利润”按一定比例在国家、企业和个人之间进行分配,就无异于企业本身的自我清算。结果造成用企业的资产来支付未实现的税金,增加职工的福利,这实质上是在吃企业的“老本”。

(四)对责任会计的影响

通过核算环节,已经对各责任中心的实际执行与之前确定责任目标或者责任预算进行比较,揭示其差异性,并对它的经营业绩作出进一步的评价。最后通过调查和分析,编制责任会计报告,责任会计报告的内容包括责任目标和实际执行情况及其差异的揭示,并根据重要性原则对差异进行调查与分析,找出原因,提出改进中的意见等,责任会计对加强经济核算,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具有很大的作用,但是这种作用会因通货膨胀的影响而大大降低。

二、通货膨胀条件下会计核算的应对措施

(一)通过制订会计政策去消除通货膨胀的影响

通过制订合理、科学的会计政策,去消除通货膨胀的影响,这是一般国家采取的主要措施。比如,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中就针对通货膨胀影响和企业成本补偿不足的问题作出了相应的规定。在存货的计价方法上,允许企业采用后进先出法,后进先出法能够是企业近期成本与现行收入相配比,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因存货变动而产生的损益,使得计量的收益较为接近实际。由于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企业存在着经营风险,商业信用不可避免地带来损失。根据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为求得经营上的稳健,根据估算,预先计算出这些损失的数额,在资产负债表上能真实地反映应收账款可实现的净值。

(二)实现从历史成本会计模式向现行成本会计模式的转变

现行成本会计是以资产的现行成本项目或劳务变化时的价格反映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影响的会计模式。现行成本会计的特点是以资产的现时成本作为计价的基准,以名义货币作为计量单位,以个别物价变动作为计量基础,全面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而不是用简单的方法将会计信息按照历史指数进行调整。从中国国情出发,借鉴西方通货膨胀会计学中有用的东西。一般物价水平会计模式由于没有摆脱传统会计的基本原则,只是对历史成本利用一般物价水平对每项资产进行一定的调整,所以,我觉得对通货膨胀影响的消除是有限的;现时价值会计完全是以新模式出现,而且是以每项资产的现行成本为基础反映企我国的港奥台地区也已普及。在众声喧哗的互联网时代,特别是移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时代,传媒精英很容易被“草根”传播淹没,传播权已经由专业精英垄断向草根平民赋权,一个平民网红,一个人气艺人其影响力可能高于一家主流媒体机构。能否出台顶层设计,让我国高校的新闻传播资源也能用于中小学以至社会民众的媒介素养教育和普及,这对净化网络不良空气,化解戾气,提升民众的公民意识和政治参与无疑有现实意义。

(三)对“媒介融合”认识陷入误区

媒介环境学派先驱麦克卢汉认为媒介的“内容”好比是一片滋味鲜美的肉,破门而入的窃贼用它来吸引看门狗的注意。媒介的影响之所以非常强烈,恰恰是另一种媒介变成了它的“内容”。在互联网时代,所谓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一定是传统媒体融入互联网新媒体,传统媒体成为互联网新媒体内容生产体系中的一环,一个常见的误区便是在传统媒体体内孕育新媒体,所谓传统媒体是“母”,新媒体是“子”。实践证明,这样一种模式很少有成功的,我国当下的广电集团和报刊集团转型便面临着将旧的生产机制打破,融入新媒体涅槃重生的考验。而对于新闻传播教育而言应该更加具有前瞻性,先贤的思想为我们预言了正在发生或即将发生的事实,应该勇敢地打破新闻传播传统专业和课程的束缚,将传统媒体内容融入新媒体架构内的全新内容生产。

(四)新闻传播教育理想和新闻从业的现实处境尖锐冲突

最近这些年,国内著名新闻传播学院如人大、复旦、武大、中大等新闻专业毕业生实际从事媒体编辑记者职业的就业率微乎其微,一个班级三十四五人,真正从事新闻业的也不过三五人而已,甚至不足七分之一。新闻专业毕业生到媒体行业工作的比重不到10%。很多学生高考志愿填新闻专业,是奔着记者这一职业的理想光环而来的。到了新闻传播学院,经过四年学习进入实习阶段,才发现理想离现实是那么遥远,国内记者从业环境极其恶劣,“防火防盗防记者”是公开的秘密,而薪资福利却远远不及付出。中国新闻学院每一年在校本硕学生超过21万万,而目前中国持有新闻记者证的采编人员共有23.6万余名。这意味着,新闻专业在校生的数量已逼近全国记者总数。

三、发展基于媒介融合生态链的新闻传播教育

篇6

(一)需求拉动

需求拉动是引起通货膨胀的重要因素之一。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又被称为超额需求通货膨胀,通常是被认为总需求过度的结果。也可说成社会上的总需求超过生产商的总供给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显著的上升。概括说来,社会总需求的增加会引起产品价格的上涨和总产量的增加,但是在实现充分就业以后,也就是达到实际产量的最大限度,总需求轻微的波动都会带动价格水平的进一步提高,通货膨胀也就更加突出。在这种情况下,通货膨胀又被生动地描述为“过量的货币追逐稀有的商品”。同样根据经济学家凯恩斯的理论:一旦出现社会上的总需求超过总供应的现象,物价上升趋势的出现也就很正常了。所以不管什么原因,只要总需求上升必定会出现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这种现象。

(二)成本推进

成本是在生产和销售某种产品的过程中需要花费的所有费用,是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和内容,也是构成产品价值的重要因素,即人们在通过一些途径达到自己所需目的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要素也称为成本。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又被称为供给型通货膨胀,是指在人们总需求没有变动的情况下,从供给的角度来看,商品成本的提高所导致的物价水平全面持续地增长。指的是由于生产者成本的上升是价格水平上升的情况也会由于市场上的价格冲击力造成的某一类原料价格上涨。

(三)结构性变

化20世纪60年代的经济学家提出这样一种观点,认为市场活动内容应拆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工作效率很高的工业组织;二是生产率保持一定水平线上的社会公共服务部门。当工业部门由于工作效率高而使部门工资上涨时,社会服务部门也会不甘示弱,同样提高薪资上涨幅度。由此现象不难发现在这种做法下,经济总体难免会形成由工资薪酬成本所推动产生的通货膨胀。即社会中某一部门的工资提高,其他部门必会因为攀比心里而同时提高自己的工资比例。具体定义来说,结构性通货膨胀是指在没有需求推动的作用下,仅仅是由于市场结构因素造成的普遍价格的上升变化。分析来看,社会各部门生产效率与发展水平层次不同,和外部的经济联系不同,可是现代经济结构要想使生产要素从落后的部门向先进的部门转移是很难做到的,同时落后的部门会要求与先进的部门在工资和价格方面达到同一程度水平,这样就会导致一般价格水平上涨,形成结构性通货膨胀。

二、通货膨胀对中国经济社会的影响和表现

(一)通货膨胀使收入分配结构不平等

通货膨胀会影响甚至降低消费者的生活质量水平,其中对固定水平低的民众影响十分明显。一般会分成两个部分:对于有固定工资收入者和债权人来说会遭受财产的损失,由于这群民众只有固定的工资收入及养老金,而工资的增长的幅度却抵不过物价上涨的幅度,总是居于通货膨胀之后。而对于那些非固定收入者(利润收入者)和债务人都会在循环涨价的通货膨胀过程中通过提高价格水平来减少通货膨胀损失,并可能从中获益。

(二)通货膨胀造成消费与投资的不确定性

中国的畸形经济结构由于消费投资带来的巨大不确定性向更加不协调的方向演变,市场生产者发出商品价格的信号,而生产者会依据这个信号来明确市场是否需要自己的产品,明确需求,从而有针对性地调整自己的生产规模,来降低社会能源资源的浪费,让这些资源能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但通货膨胀来临时,商品价格的上涨只是由于生产的投机和人们的心理作用,并不是因为实际的需求而上涨。由于生产者不能及时准确地掌握全面可靠的市场信息,因此人们的这种行为会促使消费与投资的进一步盲目前进。

(三)通货膨胀降低中国的竞争能力

在通货膨胀过程中,商家们要想谋求自己的产品利润最大化,最直接并且最有成效的途径就是提高自己产品的价格,因为即使获益的空间被通货膨胀的循环冲销压缩,可是相对于不涨价而言,获利空间还是很大的。我国属于外向型发展经济,而且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加工制造国外的产品再输出,成本低廉,在国际上有相当的竞争力,但是没有较高的技术含量。而通货膨胀更加剧了这种低端的社会地位,不但国内货币贬值,而且抬高了出口的成本。中国逐渐失去竞争优势。

(四)通货膨胀对国内居民的影响

首先,对于固定的工资收入持有者来说在通货膨胀中会遭受损失。对于那些固定收入的阶层来说,如:领取救济金、退休金的人等,他们的收入属于弹性很小的固定资金额,普遍追赶不上物价上涨的幅度,尽管实际收入通过名义工资有所提高但是购买力将不断下降,导致固定收入者生活质量下降。其次,通货膨胀对居民储蓄不利,伴随物价水平上涨,居民存入银行的资金的实际价值就会下降,从而导致原本拥有的资金按照相反的利率来计算,使民众所持有的资金受到严重的打击。最后,通货膨胀还会对居民就业产生很大影响,虽然通货膨胀在前期内可以刺激生产者扩大生产,从而增加就业机会,扩大就业渠道,但是只要当通货膨胀继续以这种趋势发展下去,那么人们就会大大的降低积极性,企业不愿意多提品而且工人的劳动生产率极大下降,这就会导致出现失业增多的现象。

三、应对我国通货膨胀的对策

(一)调节和控制社会总需求

总需求属于宏观的理论。它是指在特定的物价体系阶段中对产品和服务的需求的总和。调节和控制社会总需求,必须要对货币流通情况作出合理的判断,不能就单方面来看,还必须综合各种因素来采取对策。在财政政策方面,努力增加财政收入,大力缩减财政支出,保持财政收支平衡,避免赤字财政的产生。而在货币政策方面,主要通过紧缩型信贷,严格控制货币的放出量,降低货币供应量。但是无论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或是两者结合的综合治理,很重要的途径即抑制消费过快增长并将投资的规模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从而实现调节和控制社会总需求的目的。

(二)加大金融部门监管力度

在世界金融自由化的大背景下,不难看到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阶段,存在着很多不确定因素,所以工作的重点应该加大金融部门监管力度。一方面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规章制度,不断完善法律体系,完善加强监管制度;另一方面整改一些不合理的经济管理因素,协调好监管体制下的各个金融部门,坚决制止和查处随意提高利率、乱批设金融机构和各种违反金融政策法规的行为,防止各种违规现象发生,避免由于经济中的不稳定性因素推动通货膨胀问题的出现。

(三)增加产品合理供给,优化经济结构

为解决通货膨胀带来的问题,需要从两个切入点着手,一方面适当增加总供给;另一方面控制总需求,二者均要重视。若单方面控制总需求而忽略了增加总供给的作用,将阻碍经济发展,使我国经济处于低速阶段,最终使努力付诸东流。但仅增加总供给而不控制总需求又必然会对我国经济增长造成重大的影响,同时也增加了调整的成本。因此,在控制总需求的同时,还必须增加有效供给,降低成本,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提高经济效益。

四、结论

篇7

(一)新西兰

1990年3月,新西兰成为第一个正式采用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国家。自第一次石油冲击以来,新西兰在大部分时间中经历了两位数的通货膨胀。累积通货膨胀(以CPI为基础的)在1974年到1988年(包括1988年)之间为480%。因此,通货膨胀预期深深地扎根于新西兰社会之中(NichollandArcher,1992),社会危机促成了1989年12月《新西兰储备银行法》(RBA)的通过,该法案要求新西兰储备银行“制定与执行货币政策,以实现与维持价格总水平的稳定为经济目标”(在储备银行行长的任期5年内保持0-2%)。政府与独立的中央银行签订的第一个《政策目标协议》(PTA)确定了通货膨胀的具体数字目标和这些目标将要实现的日期,在开始时,价格稳定的目标被定义为年通货膨胀率在0-2%之间。在1996年底,区域从0-2%扩大到0-3%。

新西兰采用通货膨胀目标制的主要特征:(1)政府与独立的中央银行签订《政策目标协议》(PTA);(2)通货膨胀目标制只是在反通货膨胀将要成功地完成之后才开始采用的;(3)价格指数是“基底通货膨胀率”,剔除了利率变化、贸易条件变动、能源与商品价格变化、政府收费与间接税的变化以及由一些其他有较重要影响的价格变化所引起的第一轮冲击;(4)通货膨胀目标制的独特特征是中央银行的责任在不断增强,新西兰政府与中央银行就制度政策目标签订了正式协议,如果没有达到通货膨胀目标,政府有权撤销储备银行行长的职位;(5)通货膨胀目标是一个较窄的区域目标而不是点目标;(6)操作工具为隔夜现金利率(1999年3月以前为拆借利率);(7)现行汇率为浮动汇率。

除年度报告以外,新西兰储备银行还出版《新西兰储备银行公报》(包括重要的讲话、官方声明和专题文章,大多数文章是署名的)。

新西兰的成功反映了“边干边学”的愿望,以及当局政策调整的成功。使趋势通货膨胀下降,并维持一个低的通货膨胀预期要比把通货膨胀运行紧紧控制在一个狭窄的区域内更加容易,对一个开放的小国尤为如此。

(二)加拿大

1991年2月,加拿大银行(BOC)和联邦政府联合宣布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的货币政策,明确承诺降低通货膨胀。促使加拿大采用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各种不稳定因素是:政府债务与对外负债的急剧增长、政治不确定、货币政策的信誉问题以及间接税的增加所触发的工资-价格螺旋上涨。

加拿大通货膨胀目标制的主要特征:(1)加拿大的通货膨胀目标制不是正式立法的结果,而是逐渐发展起来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新体制也就具有了官方的性质,通货膨胀目标是由政府与中央银行联合决定和公布的;(2)加拿大银行对通货膨胀目标负全部责任;(3)同新西兰一样,加拿大是在降低通货膨胀的实质性进展已经很明显时开始采用通货膨胀目标制的;(4)因为它所具有的“整体”性质,由加拿大统计局测量的CPI成为加拿大官方的主要目标变量,同时还应用和公布“核心CPI"(剔除产品、能源和间接税费的影响);(5)通货膨胀目标被认为是一个区域,而不是一个点目标,中期通货膨胀的目标被确定为逐渐地趋同于长期目标;(6)在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过程中,加拿大中央银行运用所谓的“货币条件指数”,即汇率与短期利率的加权平均数,作为信息变量与短期目标;(7)操作工具为隔夜拆借利率区间的中间值;(8)现行汇率为浮动汇率。

通货膨胀目标制增强了加拿大银行对价格稳定的承诺,加拿大银行增加其货币政策透明度的努力帮助公众正确地区分价格水平的一次性冲击和趋势通货膨胀,减少了经历一次性冲击传递的风险。通胀目标制可能减弱了而不是增强了商业周期,因为目标区的下限和上限一样受到了重视。

(三)英国

1992年10月,即英国退出欧洲货币体系的汇率机制(ERM)一个月后,英国财政大臣宣布以通货膨胀目标制作为英格兰银行新的货币政策框架,其目的是要提供一个新的名义锚和恢复可信度。《英格兰银行法》确立物价稳定是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并指定财政部对物价稳定作出定义(Rodgers,1998)。自实行通货膨胀目标以来,英国还没有突破过目标。

英国采用通货膨胀目标制的主要特征:(1)采用通货膨胀目标制的时机选择是很成功的,英国经济在1990年、1991年和1992年上半年出现衰退后刚刚开始反弹;(2)价格指数为零售价格指数(RPIX)剔除抵押利息支出,负责计算价格指数的机构(国家统计办公室)与评估通货膨胀目标是否实现的机构(英格兰银行)不是同一个;(3)英国原来采用的是一个通货膨胀的目标范围,但1997年5月后,通货膨胀目标开始用一点来表示,两边都设“限”,如果通货膨胀突破目标界限(2.5%+/-1%),那么英格兰银行必须向政府提供正式的解释;(4)目标由财政部设定;(5)操作工具为短期回购利率;(6)现行汇率为浮动汇率。

没有公众的支持,中央银行最终将无法实现目标。实施通货膨胀目标制国家的中央银行,非常努力地向公众传达币政策能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的信息,并解释货币政策操作的原理和策略。《通货膨胀报告》(季刊)首先在英国出现,如今,几乎所有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国家都采纳了这一形式,它以清晰易懂和图文并茂的风格提供有关通货膨胀前景、中央银行的计划和目标的全面信息。英格兰银行在《通货膨胀报告》(分为通货膨胀率、货币和利率、需求和供给、劳动力市场、定价行为以及通货膨胀预期几个部分)中详细说明英国经济在过去的表现,通货膨胀预测用不确定区间("扇形图”)来表示,并对通货膨胀率的实际值与预测值进行比较,从而找出通货膨胀偏差的原因;英格兰银行还向公众独立地就与财政部工作人员和财政大臣的常规会议进行通报。英格兰银行的交流方式还包括会议后立即公布货币政策委员会的决议,会议两周后公布货币政策委员会会议纪要和投票情况,以及货币政策委员会成员解释英格兰银行货币政.策经济性的讲话。为加强责任追究制,一旦通货膨胀偏离点目标1个百分点以上,货币政策委员会主席就必须公开致函财政大臣,解释目前偏离的原因,计划采取的政策措施,以及预计回到目标路径的时间本论文由整理提供(Rodgers,1998)。此外,季度公告还政策性的讲话和相关研究文章。

1997年5月前,英格兰银行缺乏货币政策工具的独立性(财政大臣控制政策工具),只有通过其作出的分析及对公众的规劝来对政策施加影响的,以及设计出与公众交流的独创方法,特别是通过《通货膨胀报告》进行交流。英格兰银行还采用公开论坛和其他途径,来传达其预测、分析,甚至明确的货币政策建议,并规定:英格兰银行只有在报告的内容已经定稿并刊印之后才送交财政部,因而,财政部不会有机会对报告进行编辑或甚至提出修改的建议,从而增加政府反对英格兰银行评估的成本,有助于物价稳定。

(四)瑞典

在放弃瑞典克朗钉住欧洲货币单位(ECU)8周后,1993年1月15日,瑞典中央银行宣布将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框架。其主要特征:把整体通货膨胀而非核心通货膨胀作为目标,增加了瑞典银行向公众提供货币政策解释的负担,同时,还带来了工具不稳定的可能性。瑞典通货膨胀目标由瑞典银行设定,操作工具为回购利率,现行汇率为浮动汇率。

在1997年出版的通货膨胀报告中,瑞典中央银行首次公布了数量化的通货膨胀预测。从1999年6月起,瑞典中央银行开始运用为期24个月的“扇形图”表示通货膨胀预测的不确定性。在这些变化的基础上,瑞典中央银行将其通货膨胀目标制划分为三个阶段(Berg,1999):建立通货膨胀目标制(1993~1995年)、公布显式的通货膨胀预测(1996~1997年)和引入分布预测目标制(1998年至今)。1999年初,瑞典中央银行还宣布:若因短期因素影响出现偏离目标的情况,瑞典中央银行将事先公之于众(Heikenstein,1999)。通过对瑞典中央银行法的修正(1999年1月开始生效),瑞典中央银行从政治干预中获得了独立性。新法律将保持物价稳定作为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瑞典中央银行不受政府的控制,新成立的执行委员会作为中央银行新的执行部门(Heikenstein、Vredin,1998)。通过公布执行委员会会议纪要(6~8周的时滞)以及一年至少两次向议会常务委员会提交货币政策的书面报告,进一步加强了瑞典中央银行的透明度和责任追究制。

在短期内,灵活性与透明度之间存在着替代关系;从长期来看,灵活性与透明度趋于互相增强。而瑞典银行认为:公众了解得越少越有利于维持货币政策灵活性。瑞典银行定期发表《通货膨胀报告》,该报告在宣传教育方面的影响力、印发的广泛与经济理念随时间的发展而稳定增长。该报告为瑞典银行向财政政策制定者施加控制财政赤字的压力提供了极好的讲台。

(五)以色列

1985年,由于黎巴嫩战争的大量开支和庞大的社会保障费用给财政造成了巨大的压力,以色列处于恶性通货膨胀的边缘。1991年12月,以色列在宣布爬行汇率浮动幅度的同时,开始向通货膨胀目标制框架转变,并于1997年6月当汇率浮动幅度扩大到28%时,实行完全的通货膨胀目标框架。以色列是在成功地将20世纪80年代中期3位数的通货膨胀率降至15%~20%后开始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头3个年度通货膨胀目标是由财政部和以色列银行共同宣布的,后来由作为政府代表的财政部长在咨询以色列银行之后宣布通货膨胀目标,并由中央银行负责实现目标。在个别情况下,以色列银行认为目标不合适而公开表示保留意见。在最初的3年里,为稳定预期,公布的目标区间非常窄或者只是一个点目标。1994年通货膨胀率高出目标6个百分点后,点目标被2个或3个百分点宽的目标区间所代替。1999年,财政部宣布2000年和2001年两年的目标为3%~4%。以色列是唯一一个在当期通货膨胀率处于两位数时开始确定通货膨胀目标的国家。

以色列货币当局在定义通货膨胀目标时选择使用所有项目CPI,水果和蔬菜这类波动性项目的价格没有从该指数中剔除,抵押贷款利率成本和公寓价格也未剔除。其原理是,价格波动性项目约占消费物价指数的40%,财务和工资合约按所有项目CPI进行指数化仍很普遍。以色列货币当局的操作工具为短期利率。

1998年3月,以色列银行第一次公布通货膨胀报告,但是,报告没有明确的通货膨胀数值预测。每季出版的“近期经济动态”完全是回顾式的,其内容包括重大进展、主要行业、劳动力市场、外贸和国际收支、价格、政府财政以及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以色列银行享有高度的独立性,特别是在政策的日常执行中更是如此。行长任期5年,可连任(联合政府的最长选举周期只有4年)。从1998年8月起,以色列银行行长被要求公开解释预期的通货膨胀偏离目标超过1个百分点的情形。

以色列通货膨胀目标的经验是成功的,通货膨胀率从1991年末的18%下降至1999年末的约1%;到1998年,以色列完成了从1985年以稳定性为基础的固定汇率制度向更灵活的、更具前瞻性的通货膨胀目标制度的转变。

(六)澳大利亚

经历了长期的通货膨胀以及长时间的通货膨胀治理(通货膨胀率降低至2%以下)之后,1993年4月,澳大利亚宣布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以此提高货币政策的透明度和可信度,稳定通货膨胀预期,为货币政策提供一个名义“锚”,因为,自1985年澳大利亚储备银行(RBA)放弃货币目标后,这个“锚”就消失了。

通货膨胀目标由澳大利亚储备银行设定,并须经政府认可,通货膨胀目标被定义为整个经济周期内平均基本通货膨胀率达到2%~3%。澳大利亚储备银行明确地定义“基底消费物价指数”目标,并剔除了很多项目(水果和蔬菜、汽油、按揭贷款利息、公共部门产品和服务以及“其他波动较大的商品的价格”)。澳大利亚储备银行的操作工具为现金利率。现行汇率为浮动汇率。

澳大利亚储备银行通常对通货膨胀的短期波动并不敏感,它认为澳大利亚是出口导向型的,汇率的很多(虽然不是全部)变动反映了贸易条件(即澳大利亚商品的相对价格)的变动,而不是通货膨胀预期或商业周期的变动。

自1997年5月起,澳大利亚储备银行提供《关于货币政策的半年声明》。经济状况通报、行长和副行长讲话,以及偶尔发表的研究文章主要来自于储备银行的每月公告。除报告之外,公告中发表的所有文章都是不署名的。

澳大利亚在采用通货膨胀目标制度后,实现了历史上较低的通货膨胀。

(七)西班牙

经历了长期的通货膨胀以及长时间的通货膨胀治理之后,1994年11月28日,西班牙银行的行长在西班牙议会经济事务委员会的讲话中,宣布从1995年1月起实行通货膨胀制度,在1999年1月加入欧洲经济与货币联盟之前一直按此框架运作,这一宣布是根据《西班牙银行自法》(遵循《1993年欧盟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的要求制定的)进行的。《西班牙银行自法》确定物价稳定是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赋予西班牙银行运用政策工具的独立性,禁止对政府支出融资,并制定了加强透明度和责任追究制的具体措施。

通货膨胀目标由西班牙银行设定,价格指数为消费物价指数。西班牙的通货膨胀目标制框架还包括责任追究机制和交流工具。中央银行行长对货币本论文由整理提供

政策负有责任,西班牙银行应定期向议会和政府汇报货币政策的执行情况和描述下一年的货币政策目标,并视情况报告它所遇到的维持价格稳定的障碍。行长的年度讲话在西班牙银行的每月《经济公报》的1月刊上转载(英文版《经济公报》为季刊)。西班牙银行从1995年3月起每6个月(同时用西班牙和英语)一次《通货膨胀报告》(其内容包括概述、消费物价指数、总供求情况以及货币政策和通货膨胀展望),该报告没有包括任何有关通货膨胀的数量预测,原因是存在潜在的不确定性。

通货膨胀目标制经过4年的实践,西班牙通货膨胀降至十年来的最低水平。西班牙银行没有规定例外条款,并于1996年宣布了3.5%~4%的通货膨胀目标区间,1997年和1998年的目标分别降至2.5%和2%。

(八)巴西

1999年6月,巴西中央银行(BCB)把通货膨胀目标制作为其新的货币政策框架。巴西得到了其他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的中央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技术援助。

巴西的通货膨胀目标制框架还包括若干确保责任追究制和透明度的措施,这与英格兰银行的做法颇为相似。如果目标被突破,巴西中央银行行长应公开致函财政部长,解释突破的原因与采用的措施,以及这些措施生效需要的时间。巴西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的决议在例会后立即公布(货币政策委员会每五周举行一次例会),并在会后一星期公布会议纪要。另外,巴西中央银行还季度通货膨胀报告,详细说明过去通货膨胀情况和有关政策决定,以及对未来通货膨胀前景的分析,包括用“扇形图”说明通货膨胀预测。

部分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国家所使用的沟通方式见表1。

[@图头@]表1:部分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国家所使用的沟通方式

二、通货膨胀目标制的效果

所有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国家均实现了低通货膨胀和低通货膨胀预期。(Corbo和Hebbel(2001)从一个广阔的视角分析了拉美5国运用通货膨胀目标制的经验和结果,他们发现通货膨胀目标制在拉美取得的成就令人鼓舞,这些国家的通货膨胀率均大幅降低,其中运用时间最长的智利的通货膨胀率已达到一种长期均衡的低水平2%~4%,巴西也基本维持在6%~8%。这些国家较少地受价格水平冲击向通货膨胀率转嫁的影响;同时,低通货膨胀预期也使得这些国家通常享有较低的名义利率水平,通货膨胀目标制增加了公众对货币政策的理解,增加了决策者的责任心,并为货币政策提供了增进约束的“名义锚”。所以,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的新兴市场国家越来越多,表明这个框架优于货币和汇率锚框架。

回顾这些中央银行的经历,毫无疑问,这一策略是成功的。这一点尤其可以从那些经历过高通货膨胀率的国家中得到印证。货币政策的滞后意味着需要前瞻性的政策,通货膨胀目标制有助于引导对通货膨胀预期并提供一个清晰的框架来确定货币政策的方向。通货膨胀目标制在低通货膨胀国家如英国、瑞典和加拿大的实践也是成功的(奥特马·伊森,2004)。建构良好的通货膨胀目标制尽管不是万能药,也不是决策智慧的替代品,但是它给制定货币政策提供了一个有益的框架。部分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国家的实施效果见表2。

[@图头@]表2: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国家的通货膨胀目标(2001年)

因此,有越来越多的国家将通货膨胀目标写入法律中,并明确规定由一个政治独立的中央银行来对它负责,通货膨胀目标制正在取代货币供应量目标和汇率目标,成为22个国家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框架。另外,Stone(2002)认为,欧洲中央银行(ECB)和美联储虽然没有明确宣布采用通货膨胀目标制,但实际上都把通货膨胀作为主要政策目标,具有通货膨胀目标制的一些主要特点,是隐含的通货膨胀目标制。Humphrey-Hawkins法案已经为联储提供了某种程度的责任,该法案要求美联储主席一年两次就货币政策的表现在国会作证。通货膨胀目标制框架下政策的透明度更高,会使美联储按照民主社会中适当的方式接受更严格的公众监督。

由于通货膨胀目标制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采用,使之成为最近十多年来西方货币经济学领域最热门的话题之一。从传统的以控制货币供应量为主的货币供应量目标(MonetaryTargeting)和以稳定汇率为主的汇率目标(Exchange-Rate-Targeting)到明确公布通货膨胀目标的通货膨胀目标制是世界金融领域一个重大的变化,毫无疑问,通货膨胀目标制无论是对货币政策理论的发展还是实践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三、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的经验

(一)建立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可信度并确保获得政治上的支持,对于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初步成功非常重要

因此,通货膨胀目标制大多是在通货膨胀处于较低和下降时期,而不是在通货膨胀处于上升并可能失控时期引入的,目的在于“锁定”早期反通货膨胀的收益,避免通货膨胀死灰复燃,特别是在处于一次性通货膨胀冲击的情况下。如果中央银行等到通货膨胀抬头才采取行动,就已经为时已晚。一旦容忍通货膨胀积聚能量,等到高通货膨胀预期被纳入到各类合同和价格协议中,就很难控制。加拿大是惟一的例外。加拿大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的是为了降低征收新间接税对通货膨胀的潜在影响。

(二)政府应当保持目标独立性,而中央银行应当保持工具独立性

Debelle和Fischer(1994)提出区分中央银行的目标独立性和工具独立性。政府应当保持目标独立性的理由是:民主制度中的政策目标最终必须反映民意,所以,目标应由选举产生的官员确定;而且,当货币政策的目标,以及中央银行实现目标的记录比较清楚地向公众显示时,中央银行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很难执行与社会利益不一致的政策。中央银行应当保持工具独立性的理由是:因为中央银行对于怎样进行实现政策目标的工作具有最佳的信息和专门知识,此外,如果不给予中央银行政策工具的控制权,它就不能为实现通货膨胀目标负责,工具独立性可使短期政治干预最小化和中央银行的责任最大化。事实上,全球范围内出现了增加中央银行独立性的趋势,这一趋势得到这样一种理论的支持:就是独立的中央银行比受制于政府的中央银行能够更好地实现通货膨胀目标和实际变量,如产出和就业(AlesinaandSummers,1993)。

(三)把达标的职责(权力在中央银行)与计量目标变量的职责(权力在统计部门)分开

尽管允许中央银行计量和调整目标变量可能会增加灵活性,但会降低透明度和公众对制度完整性的信心。

(四)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是长期价格稳定,这并不是指价格稳定是惟一目标,但其他目标必须与通货膨胀目标相一致

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并没有使中央银行为了实现低通货膨胀而放弃对其他经

济目标的关注,如汇率水平或经济增长率,《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具体说明了价格稳定是货币政策的首要的长期目标,但也规定了要关注其他重要的经济目标,只要这些目标与长期价格稳定相协调。弗里德曼和卡特纳(FriedmanandKuttner,1996)强调:把通货膨胀作为惟一的关注焦点,在发生强大的供给冲击,如不时打击世界经济的石油价格大幅上涨的情况下,可能造成经济高度的不稳定。一个设计良好的通货膨胀目标制可以很好地应对供给冲击。实际上,还没有证据表明通货膨胀目标制在长期对实体经济造成损害,加拿大和瑞典在内的国家把初始通货膨胀目标产生效果的时滞定得较长,以避免给产出和就业等带来不必要的短期成本。一个普遍的惯例是区分长期通货膨胀目标和短期通货膨胀目标,使后者逐渐向前者靠拢。通过调整接近长期目标的速度(或者目标时限),决策者能够降低通货膨胀的实际成本,也减少产出波动,同时,保持对长期价格稳定的承诺。Svensson(1997)认为,对中期通货膨胀目标向着长期目标的连续调整,对于既关注产出波动又关注低且稳定的通货膨胀的政策制定者是最优的。通货膨胀目标制是一个极有前景的货币政策策略,越来越多的中央银行和政府理解了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好处之日,也就是通货膨胀目标制成为一个标准方式之时。

(五)用来定义通货膨胀目标的价格指数是核心CPI,食品、能源和其他特别具有波动性的项目已从中剔除

与其他指数相比,核心CPI可能对货币政策来讲是一个较好的向导,因为它度量了持久的基底通货膨胀而不是对价格水平的暂时性影响。使用CPI而不是其他价格指数(如GDP缩减指数)的论据是,它与消费者的生活水平直接相关,是公众最好理解的价格指数,并且是媒体报道最广泛的指数。与其他主要价格指数相比,它的计算更为频繁,且较少延迟计算。最后,这一指数的度量误差比其他可供选择的指数能更好地被经济学家理解。

(六)由于在控制通货膨胀方面存在着较长的时滞和不确定性,中央银行要及时提供有关整体经济、央行货币政策及其意图的信息(包括实现或未能实现目标的进展情况,并对已经改变或偏离目标的原因作出解释)

中央银行为了与公众沟通可以利用各种场合,包括演讲、记者招待会、在立法机关作证、统计数据和不定期的出版物。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的中央银行通常新闻公告反映达成共识的观点或一系列没有署名的观点,这样,能促进对货币政策决策更自由和更坦诚的讨论。而英国官员认为公布投票记录有利于建立更透明的政策程序,鼓励货币政策委员会成员更独立的思考,因为他们知道公众要他们为投票负责(Allen,1999)。多个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的中央银行(如加拿大、瑞典,以及最近的新西兰中央银行)所运用的一个信息变量的例子是所谓的“货币状况指数”,是一种利率和汇率的加权指数组合,可以有助于中央银行确定未来可能的通货膨胀路径。中央银行为了避免其时机的选择是受到政治驱动这样的怀疑,因而,定期发表正式报告应成为中央银行信息宣传的一个特征。这样,通货膨胀目标制明显地增强了中央银行对公众和推选出的官员的责任,促进了决策者和公众之间的沟通。

中央银行出版的通货膨胀报告还提供评估通货膨胀目标执行情况的方法,若达不到通货膨胀目标需要中央银行采取明确措施。以英国为例,若通货膨胀偏离2.5%的目标值1个百分点,英格兰银行行长就会被责成向财政部长提交一封公开信解释偏离的原因,并提出回到目标值的应对措施和时间表。

一旦通货膨胀目标向社会公布,并为实现目标而采取了一些措施,继任的政府除了延续该政策以外,几乎没有什么选择。因此,通货膨胀目标的宣布似乎能够给公众带来一些实质性的影响,而无论哪个政党执政。

(七)在通货膨胀目标制的政策实施过程中,通货膨胀预测占有关键的地位,对从管制转向政策制定的新兴市场国家中央银行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此外,尽管许多新兴市场国家的中央银行在建立模型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已经完成了模型建立工作,但它们的职员在运用前瞻性通货膨胀模型,判断通货膨胀前景与适当货币政策反应等方面仍缺乏实践经验。由于数据缺陷,经济结构仍在变化和它们的经济对冲击所表现出的脆弱性,新兴市场国家较少依赖统计模型来预测通货膨胀。

(八)通货膨胀的实际治理成本关键取决于通货膨胀下降的速度、经济的名义刚性以及信誉度

降低通货膨胀率需要长期的过程,公众对政府的信任要通过中央银行实现通货膨胀目标的承诺而逐步建立,而信任的建立会降低通货膨胀预期,有助于目标实现。那些想将高通货膨胀水平大幅降低的国家是否适合通货膨胀目标制框架,仍然是一个无法解决的问题,迄今为止,没有一个通货膨胀率超过30%的国家开始向通货膨胀目标过渡。

总之,作为一个只有15年历史的新兴货币政策框架,还有很多问题值得进一步研究。

篇8

关键词:通货膨胀;存款准备金;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F8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2-000-01

一、我国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

通货膨胀,意指一个经济体其一般物价水平在某一时期内连续性地以相当的幅度上涨。通货膨胀率为物价平均水平的上升幅度。通货膨胀有许多不同的度量指标,其中最常见的是根据与居民生活有关的产品及劳务价格统计出来的物价变动指标消费物价指数(CPI)。国际金融危机之后经济持续低迷,为了促进经济回暖各国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我国居民消费物价指数从2009年11月开始回升,上涨0.6个百分点,此后一直处于持续攀升趋势,到2011年7月最高涨幅达6.5个百分点。

1.货币供给量持续增加

过多的货币供给导致流通中的货币量不断增加,经济市场上流动性过剩,从而引起通货膨胀。我国货币供给量每年都在不断攀升,各个层次的货币供应量M0、M1、M2的大量增加导致了货币市场上流动性过剩,通货膨胀加剧。

2.金融体系流动性充裕

我国商业银行存贷差逐年增高,到2010年底高达20万亿。2010年末,本外币贷款余额50.92万亿元,同比增长19.7%,全年本外币贷款增加8.36万亿元,人民币贷款余额47.92万亿元,同比增长19.9%,新增贷款如此大量增加,并且扩大趋势不断发展。银行超额储备水平一直维持在高位,数据显示从2006年开始,商业银行超储率一直在5%以上,这比正常值高了约3个百分点。银行间的拆借加权平均利率和回购加权平均利率一直在2%左右的地位徘徊,这说明银行间的市场利率很低。

3.巨额国际收支顺差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近年来我国的国际收支始终保持经常项目顺差、资本与金融项目顺差的“双顺差”格局,总顺差规模不断扩大。2000年~2010年,经常项目顺差从205.19亿美元增加到3054亿美元,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从19.22亿美元增加到2260亿美元,国际收支总差额则从224.41亿美元增加到5314亿美元。2011年上半年国际收支继续保持“双顺差”格局,总顺差达到2717亿美元。其中经常项目顺差878亿美元,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1839亿美元。

4.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

国际大宗商品的价格是推动物价上涨的重要原因,如石油价格的上涨导致生产所需的燃料价格上涨,国际农产品价格上涨也使得国内物价快速上涨。从近年来的数据可以看出,从2009年11月至2011年6月,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幅度都较大,其中玉米价格上涨81.3%,小麦价格上涨54.5%,铜的价格上涨了41.4%。

二、存款准备金政策理论效应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提高一方面可以深度冻结银行体系的多余流动性,在经济过热时期,投资过度,商业银行贷存比比率高,这时中央银行会调高存款准备金率,来缩减商业银行可贷资金规模,达到抑制经济过热,避免通货膨胀的发生。另一方面通过货币乘数效应可以多倍地收缩货币供应量,从而有效地抑制通货膨胀。具体来讲,根据货币乘数理论,货币供应量为基础货币与货币乘数之积,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决定乘数大小从而决定派生存款倍增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派生存款和货币供应量对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弹性系数很大,准备金率的微小变化将会导致货币供应量的大幅度增加或者减少。

三、存款准备金政策有效性实证分析

1.长期趋势研究

本文首先进行长期趋势研究,选择2007.1-2011.10CPI指数,大型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BRR,小型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SRR,其中表示第年的物价上涨指数, 表示第年大型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 表示第年中小型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由回归结果可以看出,存款准备金率的改变对CPI指数有改善作用,其中8个月和12个月的系数分别为-0.644和-1.109,说明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后对通货膨胀具有抑制效应。其中上一期的大型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系数为正,可以理解为民众的心理作用所致。如上个月存款准备金率上调,民众认为国家对物价指数的预期是上涨,引起人们的采购热潮,进而促进CPI的增长。

2.短期趋势研究

研究短期CPI与银行准备金率的关系,选取2010-2011数据,可以发现t-1期大型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系数为0.342,短期内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对CPI指数并没有起到抑制作用。

四、政策建议

1.充分考虑存款准备金政策的前瞻性

通过实证分析发现,存款准备金政策的具有一定的时滞性,短期内对抑制通货膨胀效果不明显,因此需要充分考虑存款准备金政策的前瞻性。央行要立足于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考虑经济金融长远的走向。

2.注重存款准备金政策与其他财政政策的配合

作为货币政策之一,存款准备金政策的作用在于调节货币供给量,而财政政策的作用是去调整经济体系中的产业结构。只有将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互相配合才能够较为有效地调节宏观经济运行,提高存款准备金政策对宏观调控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胡古月,何红见.流动性过剩背景下的通货膨胀和应对措施[J].商业文化,2011,8.

篇9

关键字:QE3 政策 背景 影响 应对措施

一个国家的发展首要的是发展经济,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更是要注重发展经济来提升自身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声望,并且促进本国更好的发展进步,但是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实现与发展,其他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出台的一些经济措施往往就会波及到中国的经济,对我国的发展产生一些影响,所以我们要时刻关注全球各国经济的走向,根据影响采取相应的措施,使自己国家的经济能稳步发展,对于世界上经济处于前列的美国,它的任何一项措施都会对其他国家的发展带来相应的影响,现在我们就对QE3政策造成的经济上的影响来谈谈。

一、美国QE3政策出台的背景和实施目的

QE3是2012年9月13日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宣布实施的,它的出台目的是解决美国的一些经济上的问题,带动经济的尽快复苏。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美国作为经济大国也和其他国家一样受到了各个方面的影响,所以为了缓和国家经济下行、失业率居高不下、财政悬崖等一系列问题,美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恢复经济的发展,这些就以QE3出台。众所周知,美国一直以来是以经济强国的形象出现在世界面前的,它作为发展迅速的国家之一,在世界上有极大影响力,但是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美国的经济在最近几年呈现下滑趋势,数据显示,美国GDP增长从2012年明显放缓,相对于2011年第四季度的4.1%来说,2012年第一季度GDP增长率只有2.0%,而第二季度的增长率只有1.7%。明显低于预期。从事业率上来看,美国近几年的失业率也是节节高升,从2011年2月到2012年8月失业率就一直维持在8%以上,这对于美国这样一个经济大国来说显然是经济发展受到影响的表现。另外一个受金融危机影响产生的通货膨胀也是当时出台这项政策的原因之一,美国当时通货膨胀率低给QE3的出台创造力条件,数据显示从2011年9月起美国的CPI就呈现下滑趋势,到达2011年的7月和8月通货膨胀率更是到了1.4%和1.7%。较低的通货膨胀率降低了释放流动性对物价的冲击,使得QE3变得可行,并且保障实施后不会带来恶性的通货膨胀问题。另外美国实行QE3政策的背景就是当时所面临的财政悬崖,即当时同时实施的两项政策对美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了制约作用,这两项政策分别是:1,减税计划到期转为增税;2,政府在财政支出上的削减。这两项政策是在2013年1月1日起同时实行的。它们的同时实施带来了很多不好的的后果,简单概括有:失业率增加和国家的产出下降、社会总支出降低、美国经济严重损失。正是由于这样一种经济背景,才促使了美国政府出台QE3这样一项政策来挽救本国的经济,希望能通过一些措施来恢复较快的发展。

二、QE3的具体内容

(一)每月用400亿美元购买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

主要是通过这种方式来抬高MBS的价格,通过降低住房贷款的利率来鼓励长期对房地产等不动产的投资。这样就能更好的带动经济的发展,实现经济的复苏。而且,通过购买MBS的方式还可以实现流动性的释放,这样就能带动社会的总需求,进而提升供给量,然后带动经济的发展。

(二)通过出手短期国债转而购入长期国债的操作方式来带动经济发展,即扭转操作

这项措施的目的也是促进长期投资从而实现经济增长,主要是通过平滑收益率曲线来实现。由于美国经济刚被次贷危机破坏,所以经济的不确定性使得长期投资意愿不高,这不利于美国经济的发展。通过出手短期国债并且购入长期国债可以提升长期国债的价格,使得长期贷款利率下降,从而实现鼓励长期投资的效果,这样就能更好的刺激经济的发展。

(三)保持联邦基金稳定

维持在0%至0.25%之间,至少维持到2015年年中。美国主要是想通过维持低利率来拉动投资,并且鼓励大家消费,从而带动GDP的增长。

三、QE3政策的出台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一)贸易市场方面的影响

第一是在商品价格上的影响。由于美国QE3的实施,中国面临的输入性通货膨胀压力将会增加。美国实施这项政策后在全球美元的流动性将更大,随之而来的可能就是美元的贬值,以及随着大量基金进入大宗商品领域,不免会促进大宗商品的炒作,进而抬升大宗商品的价格,而中国作为主要的大宗商品进口大国,由于其价格的上涨,肯定会使得中国的进口价格也跟着上涨,从而引发物价上涨。而事实验证确是如此,有数据显示,2012年8月我国CPI同比上涨2.0%,而且一直有继续增长的趋势,并且由于QE3带来的输入性通货膨胀压力使得国内通货膨胀隐患更加明显,这对民生问题也是一大影响。第二个方面就是汇率上的影响。同样由于美元的大量流动,使得美元贬值,而人民币的汇率进而会上升。同时人民币人民币贬值预期的减弱,以及大量美元的流入,给中国带来的是出口贸易的减少,而对于中国的这个出口大国来说,这将是一笔不小的损失。而且出口贸易的减少带来的影响还有国内一些企业利润的降低、劳动力过剩加剧等问题,这些都是与民生相关的。而正是因为与民生息息相关,所以就很可能进一步诱发社会不满以及动荡等问题,在极其萧条的经济形态下,人们对政府的不满就会加剧,这样带来的社会问题也更加难以解决。

(二)资本市场上的影响

首先是对汇率的影响。由于美元的宽裕会带来货币流动性的泛滥,加剧其他国家通货膨胀的压力,制约他国的经济。由于中国人民币实行的政策是一篮子政策,那么美元在其中就显得及其重要,有着极大的主导性。由于美元的流动性变大,那么随之而来的美元贬值最终带来的也是人民币汇率的降低,这样就使得中国又处于贸易顺差状态。这样就使得本来就不平衡的中国经济出现外汇大量余盈、市场人民币投放量增长的现象,这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史极不利的。2012年数据显示,我国拥有美债1.12万亿,占全部美债8%左右,占外汇储备约26%。这些数据就说明了如果美元贬值了,那么中国持有的美元也相应贬值了,这将很大程度上影响中国的经济状况。另一方面影响体现在利率上。由于面临的通货膨胀现象,如果我们要缓和这种现象就会提高利率,但是随着利率的提高,我们又会发现产生了一些新的问题,比如货币流动性会进一步随大量外元的流入而增加,本来提升利率是为了降低货币流动性的,但是事实却正好相反,所以这将是一个不好的措施。而且从宏观调控来看,我国经济需要的是宽松的环境,所以紧缩的政策根本就不适合实施,这样一来,就给我国在措施制定出了一个两难的问题。

四、我国经济在面临美国QE3政策影响时应该采取的应对措施

(一)不应该大幅度升值人民币

由于受美元贬值的影响,可能带来国内人民币的贬值,导致国内通货膨胀加剧,但是我们也不能盲目的马上升值人民币,这样不仅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造成一定的金融问题。首先QE3带来的美元贬值所产生的在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上升方面的压力是有限的,这主要还是受中国本国经济特点所造成,所以我们更应该做的是分析本国的经济特点,从而找到更有效的办法解决问题。

(二)通过扩大人民币汇率活动区间来为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独立性开辟空间

由于目前有市场情绪压低美元汇率的现象,所以我们更应该抓住机会,为自己的货币独立性争取更大的空间,使本国的货币政策摆脱他国经济的控制,那么就可以缓和由于他国经济发展减缓而影响到我国的现象,同时这对于以后的经济调控也有帮助。

(三)加快人民币与美元脱钩的步伐

只有摆脱了美元对人民币的控制,才能缓解由美元贬值对人民币造成的影响。以往为了积攒外汇储备就采取了人民币与美元挂钩的政策,但如今我们也发现这对于本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了影响,所以我们应该尽快切断与美元的联系,这样就能实现经济上的更大的独立性。现如今的问题所在就是在美元贬值上,通货膨胀也是因这而起,所以拜托与美元的挂钩,我们的经济就会更加独立,这样受到的影响也不会太大,那么即使美国实行QE3政策,我们依然可以自主的发展本国经济。

(四)加大财政补贴力度

由于近来通货膨胀的压力增大,我国一些民生企业的发展也受到了制约,特别是一些生活用品的价格上涨,使得人民币贬值,人们的生活也陷入了缩水时期,那么这时就需要我国政府加大财政力度,提高对食品、汽油等生活方面产品的补贴,防止这些与民生相关的产品价格上涨后带来的社会动荡问题,维持社会经济形态的稳定。只有控制住了民生问题才方便进一步开展其他挽救措施,鉴于中国的发展史以人为本,所以任何时候我们都应该把民生问题放在首位。

(五)优化外汇配置结构

鉴于美元贬值可能引起我国美元外汇储备缩水,我们有必要制定相应的措施来避免,我们可以通过购买美国优质企业的股票来为未来的发展谋求新的道路,特别是一些新科技、新发明等方面的企业,这些企业在未来的发展空间极大,并且在经济中占比重大,所以购买这些企业的股票就可以实现未来对美国经济的控制,提升我国操控经济发展的空间,同时我们也可以保障未来的发展不受影响。

(六)积极进行政治方面的引导

可能受到该政策的影响中国的经济出现了下滑,可能给我国一些企业或者是老百姓一种希望破灭的印象,似乎只看到了中国经济的弊端与不足,所以我们需要在政治政策上给与相应的引导,要让大家看到希望,让广大的投资者有信心继续进行投资,让人们能够看到更加明朗的未来经济走势。

五、结束语

总的来说,美国出台的QE3对中国的经济的的却却产生了不小的影响,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我们都应该在面对这些影响是多反过来看看自身的不足,也借助这样的机会多审视中国经济体制的薄弱之处以及存在的弊端,并且积极寻求解决之策才是道理。美国是一大经济强国,在面临全球金融危机时也败下阵来,这只能说明没有完美的经济体制,我们都需要不断的在实践中改善自身,不断的更新才能长盛不衰。这次美国出台的QE3政策就是为挽救本国经济而实施的,但是它的出台又给其他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影响,这也是经济全球化得体现,我们看到了这些影响,看到由于这项政策的实施我国经济出现了衰退的趋势,目前我们必须要做烦人就是去分析,去弄清楚问题之所在,然后制定出高效的解决之法。每一次经济上的影响对于我们的经济体制都是一次考验,我们不能因为出现了问题而丧气,需要的是积极的面对,无论是改进也好还是完善也罢,我们只有不断实践才能推进本国经济的发展,实现我们的宏伟目标。

参考文献:

[1]易宪容.美国QE3政策对国内房地产市场的冲击;2012年第3期

[2]鲍庆. QE3出台影响分析[N];东海证券;2012年第9期

[3]张哲人.美国QE3对我国经济的影响;2012年第4期

篇10

一、投资风险的基本类别

(1)投资风险概念。投资风险指的是企业利用实物、现金等资产购买债券、股票的方式进行定向投资,在投资过程可能会因为各种原因所蒙受一定的经济损失,或者所无法达到投资所期望获取的经济效益。企业在对外进行投资上,采取的方式主要有证券投资和直接投资。

(2)投资风险种类。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企业在投资上可能存在的风险主要有以下两种:第一种,企业所投资的项目虽然不会发生亏损,但是盈利能力十分有限,利润率低于银行利率,在通货膨胀的基础下,相当于亏损。第二种,投资项目无法按照预期完成投产,无法盈利,或已投产,但在经营过程中发生亏损,从而造成企业的偿债能力和盈利能力都下降。

二、不同类别投资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分析

(1)利率风险。自2007年以来,我国物价上涨迅猛,通货膨胀现象严重。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原材料产品价格上升,我国为了对通货膨胀现象进行合理控制,提高利率,加大了资金回收回笼力度,利率的提升将会导致企业贷款受阻。

(2)汇率风险。因为国际市场的原因,人民币在升值,也会导致各大企业在出口上的收益锐减,汇率风险目前已经成为了企业国外投资过程中所面临的一项重要风险,因此需要采取合理的措施对其进行控制。

(3)税务风险。税务风险是企业经营控制过程中的一项重要风险,企业在经营过程面临的税务风险主要包括:第一,税务政策会因为国家政策的改变而发生相应的变化,企业在投资过程中很难对其进行准确的控制。第二,企业对国内外税收政策的差别的认识不足,会导致企业对外投资中面临税收风险,而造成收益减少。

(4)投资信用风险。企业在投资过程中,要对投资的对象进行详细分析,对合作对象的挑选不能盲目,需要对公司的自己实力、信誉情况、经营情况进行详细调查,在了解一切相关的情况下在进行投资,从而有效避免在投资过程中,承包商、供应商无法正常履行合同,而导致企业蒙受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5)法律风险。企业违反或无法满足法律要求,造成企业无法履行合同,从而引起的争议,以及相应的法律纠纷,也有可能会给企业带来一定的经济损失。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形成了许多对约束企业的制度条例和法律规范。目前我国还处于市场经济体系形成初期,经济法律体系还在不断完善中。因此,企业在投资过程中,必须要对法律进行考虑,特别是要加强法律变动而引起的市场变化的研究。

三、不同投资风险的控制措施

(1)利率风险的应对措施。利率风险主要是因为银行对存贷款的利率进行调整引起的,理论风险进行控制,首选需要对为了市场的发展情况进行控制。通过宏观经济对未来一段时间我国的经济情况进行判断,从而判断出银行存贷款利率的变化,如果银行利率上升可能更多,则可以采取签订固定利率贷款合同,相反则可以签订浮动利率合同,使企业对利率的风险控制达到最佳。

(2)汇率风险的应对措施。国际市场的变化,使我国的企业的经济利润受到了严重的挤压,甚至少数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出现了亏损,尤其是仅靠劳动力生存的制造行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面临着巨大压力,单一依靠出口企业投资应当提高谨慎。企业在海外的投资,在经营过程中,将会因为人民币的升值而有所贬值。因此,投资需谨慎,而人民币币值稳定的情况下,面临的汇率风险则较小。

(3)税务风险的应对措施。针对税务风险,企业在投资前要对投资行业的前景认真分析,对未来几年里,国家对行业的扶持情况进行准确分析。尽量选取国家支持,减税,免税的行业,降低税务风险,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另外,在对外投资决策过程中,要聘请专业税务咨询机构针对投资目的税收政策,制定VIE架构,降低税务成本。

(4)信用风险的应对措施。为了加强对其企业在投资过程中的信用风险控制,企业在投资过程中必须要加强对投资企业的信用、资金实力以及经营状况的详细考察,确保其运行的实际情况与企业所了解的情况相同,避免在投资过程中因为对投资企业的应用了解不足,使企业蒙受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5)法律风险的应对措施。企业在投资过程是势必会涉及到一系列的经济合同,在合同的签订、履行保存过程中必须要符合法律规定,同时作为企业应当在合同签订之前,对合同中涉及的内容进行多次审核。合同履行必须要严格的依照合同中的条款进行。最后要做好合同的保存工作,直到合同履行结束,都必须要对合同进行妥善保管,避免引起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除了以上几点外 企业在经营中可以通过合法的手段,将部分风险或全部风险转移给他人承担,其中主要的两种方式为保险转移和非保险转移。保险转移就是通过购买高额保险的形式将风险转移给保险公司。例如,航空公司,客运公司都会购买高额的保险,从而将运行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转移给保险公司;欧洲的一些著名足球俱乐部也会为运动员购买保险,从而将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可能因为受伤停赛而带来的经济损失转移给保险公司。非保险转移就是将特定的风险转给专门部门或机构。例如,一些特定的业务交个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公司去完成。在对外投资时,企业可以通过联营的投资方式进行,从而将投资风险转移给其它企业。针对企业在运行过程中限制的资产,可以通过出售或者出租的方式进行处理,从而将资产损失风险转移给购买方或承租方。此外,企业应当具有一定的风险承受能力,不能被一次风险打到,因为风险是企业在投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不论在好的企业在运行过程中都可能会面临风险。企业在承受风险上可以通过分散资产,分散投资的方式进行。例如,阿里集团,从“淘宝”中分离出的天猫,就是为了避免其他的网上购物平台对“淘宝”造成巨大的冲击,分离出“天猫”后,即使“淘宝”的营业额遭受到冲击,还可以通过“天猫”获取盈利。

四、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