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货膨胀的优点范文

时间:2023-12-26 18:07: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通货膨胀的优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通货膨胀的优点

篇1

【关键词】通货膨胀会计 会计模式 问题

一、通货膨胀会计的背景

通货膨胀会计是西方财务会计的一个新领域,它的产生与发展有着较深的历史背景。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尤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国家出现了严重的通货膨胀现象,物价涨幅超常,工人大批量失业,货币贬值严重,国民收入超分配,并且一直持续到20世纪80年代早期,西方多数国家的通货膨胀率达到或接近两位数,旨在消除物价变动影响的通货膨胀会计成为热门的话题。但从宏观角度来说经济运行过程中的平衡和稳定被打破,通货膨胀与失业并发、资源配置的严重失调一样,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危机深刻化与复杂化的一种反映,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现如今,通货膨胀会计还未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仍是国际会计界研究的课题。

由于通货膨胀对企业财务会计带来的多种冲击和影响,致使传统的会计假设和会计原则暴露出许多弊端,在企业资产、负债和收益受物价变动影响的通货膨胀时期,仍然以币值不变假设和历史成本原则去编制会计报表,并不能实际反映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真实性。为了这一问题,各国针对消除通货膨胀以及如实反映通货膨胀影响的会计方法和程序进行了深层次的探索,从而产生了通货膨胀会计。但当出现通货膨胀经济现象时,除了政府加强宏观调控措施,经济个体企业也必须依靠会计手段加以解决。

二、通货膨胀会计的模式分析

通货膨胀持续情况下,人们根据物价变动对财务会计数据的不同影响,探索出了通货膨胀会计的不变币值会计、现行成本会计、现行成本\不变币值模式三种模式,构成了通货膨胀会计的基本内容。

(一)不变币值会计模式

采用一般物价指数将代表不同时期购买力的历史币值调整为现行币值。在不变币值会计模式下,由于忽略个别物价变动对企业非货币性资产的影响,因而使重编的不变币值财务报表所反映的信息与企业的实际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差别较大,容易导致误解。但其主要优点是:不改变传统的历史成本计量基础,不变动会计账簿的记录,按一般物价指数对历史成本会计报表的数字进行调整,简单易理解;选用的物价指数具有客观、可验证性,且该指数现行可用,不耽搁报表的公布时间。该同模式时增强了会计报表的可比性,将历史成本会计下不同时期的报表数据换算为现行币值后,消除了物价变动的影响,而且增强了同一企业在不同时期或不同企业同一时期会计报表的可比性。

(二)现行成本会计模式

现行成本计量单位是不变币值。现行成本会计的着眼点是企业所持有特定资产的价格变动。按一般物价指数调整的资产价值很少会与资产的现行成本一致;由一般物价水准调整的会计报表所反映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难免会与事实有所出入。它认为,企业所持有的资产应以它的现行成本计价,以营业收入与所耗生产要素的现行成本相比较来确定利润。这种模式试图全面反映物价变动影响。现行成本会计主要优点是:增强了报表的可理解性;能够提供企业实际的经营利润;所有者权益较为真实;有利于揭示资本的消蚀情况。

(三)现行成本\不变币值会计模式

在现行成本会计模式下,由于忽略了货币性项目净额上的购买力损益,因而使得所揭示的物价变动的影响不够完全。为了全面反映物价变动的影响,人们创造出现现行成本/不变币值会计模式。现行成本/不变币值会计模式,基本上保持了不变币值式和现行成本会计模式的优点:能稳定会计的计量单位,更为有效地达到消除物价变动影响的目的,提供更为有效的会计资料;能够同时揭示一般物价水平变动的影响,提供按一般物价水平变动和个别物价变动的影响,提供按一般物价水平变动进行调整之前和之后的资产持有损益的资料和货币性项目净额上购买力损益。

三、通货膨胀会计问题及处理方法

总体而言,有如下两个有关通货膨胀会计的问题较难解决:通货膨胀利得和损失的会计处理;避免“双重计算”现象。

(一)通货膨胀利得和损失的会计处理

不变币值会计成本下的财务会计,强调收入实现原则,对因通货膨胀而产生的利润或损失不加以反映和计量。但在通货膨胀情况下,企业确实会产生部分利得或损失。一般来说,企业拥有的现金及其它固定金~的债权因货币贬值而受损失,而拥有的非货币性资产和固定金额的债务因货币购买力下跌而获得利得。将国内和国外子公司的报表重述为它们特定的现行物价等值,会重述一个与决策相关的信息。把这个信息提供投资者,能够帮助他们了解公司将来可能分配股利的最大金额。在这种方法下,对所有公司经营成果的比较和评价将会比现在容易得多。

(二)避免双重计算

公司因为外国的通货膨胀而重述该国的财务报表时,需注意避免双重计算。产生这个问题的原因在于,当地通货膨胀直接影响折算过程中采用的汇率。为了避免折算中双重计算,折算中调整范围将随着汇率与特定国家通货膨胀率之间负相关程度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为了避免高估收益,对销售成本和折旧费用等进行通货膨胀调整,其目的在于从“报告收益”中剔除通货膨胀的影响。然而,由于一个国家的通货膨胀率与该国货币价值之间存在着反方向变动关系,汇率在连续两个财务报表期内发生变动,通常是由通货膨胀引起的。这就在一家公司的报告成果中至少是部分地反映了通货膨胀的影响(即货币折算调整额)。为了避免对自身报告收益中包含的通货膨胀影响进行两次剔除,应该将已经包括在公司业绩中的折算损益,作为通货膨胀调整额的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陈高才.通货膨胀的会计问题剖析和未来研究展望[J].会计研究,2014,(8).

篇2

关键词通胀保护国债(TIPS)物价连动国债年金投资

物价连动债券,指发行债券的利率设计和某一专门的产品的价格相联系,比如石油公司发行的债券利率就可以和石油的价格相连动,不但能让投资者分享石油价格上涨带来的收益,而且利息的支付可以很好地和公司的收益情况联系起来,从而使发债公司在利息偿付上风险不大。再比如电力公司债券可以和电价相关联;钢铁公司发行的债券利率可以和钢的价格联系起来等。而本文所探讨的物价连动国债,专指消费者物价指数(CPI)连动债券。

从国际上来看,物价连动债券最早出现在一些高通货膨胀的国家,如巴西、以色列、土耳其等国,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英国在1981年、美国在1997年也开始发行这种国债。现在,这两个国家此类国债的总发行额,已经占到全世界总发行额的80%。

在发行之前的1996年,美国财政部长罗伯特·鲁宾把这类产品称之为“通胀保护国债”(treasuryinflationprotectionsecurity,TIPS),在1997年1月正式发行后,又使用“通胀指数国债”(treasuryinflation-indexedsecurity,TIIS)这个名称。不过,市场参与者仍喜欢使用TIPS来称呼它。其他类似的称呼还有好几种。本文使用“物价连动国债”这个术语,主要原因有:一是这种债券随物价指数而波动,收益随通货膨胀的发生而增加,也可能会随通货紧缩的发生而减少。因此,称之为“通胀保护”,就有失偏颇;二、物价上涨并不一定意味着通货膨胀,后者不是随时发生的,但是物价却是随时在变动的。用“物价变动”,更能代表普遍情况;三是日本发行的类似国债,就称之为“物价连动国债”,这样便于统一、借鉴以及比较。

1物价连动国债的含义及产生

传统债券的票面额和票息率一般都是固定的,因此,通货膨胀率的高低,将会影响债券持有者的实际收益。如果物价上涨率高于预期,则对债务人(传统债券的发行者)有利,对债权人(传统债券的赎买者或者投资者)不利。

物价连动国债,是一种用来对冲物价上涨风险的金融创新工具。它的一般结构是先按通货膨胀比率来调整债券本金,再按固定的票息率对调整后的本金进行计息。例如,可设10年期物价连动国债的年票息率为3%,物价上涨率为2%,面额单位为100。那么,到了1年后的付息日时,应付票息分成下面两步来计算:第一步,调整本金。调整后的本金=债券面额×物价上涨比例=100×1.02=102;第二步,确定利息。应付利息=调整后的本金×预定票息率=102×0.03=3.06。另外,到了10年期满还本时,应还本金为100×1.0210=121.9元(假设10年内的物价上涨率均为2%)。

就这样,国债的利息和赎回价值随着通货膨胀的变化而自动调整,它的实际收益率就不会受到通货膨胀的影响,从而使国债的购买者免于通货膨胀风险,并获得稳定的实际收益。

2物价连动国债的优点

物价连动国债的价值能够随着物价上涨的幅度而调整,这样,即使物价上涨,也不会损害该国债的内在价值(或者购买力)。根据国外的经验来看,发行物价连动国债,还基于以下考虑。

2.1发行物价连动国债可以降低政府的借债成本

对于传统国债的购买者来讲,他们将获得的实际收益率会随着通货膨胀的变化而变化。国债的购买者将因为这种实际收益率的不稳定(也就是风险)而要求得到一种风险补偿,也即要求提高国债的利息或者赎回价值。这部分补偿被称为通货膨胀风险金,它的存在增加了政府发行国债的成本。而如果政府发行物价连动国债,由于国债购买者无须承担通货膨胀风险,政府就无须支付通货膨胀风险金,从而降低政府的借债成本。CampbellandShiller实证研究表明,通货膨胀风险补偿溢价在0.5%~1%之间。SackandElsasser研究指出,美国财政部1997年发行的三只TIPS节省了债务成本约12亿美元。

2.2物价连动国债提供了对通货膨胀的预期

通胀的预测对投资者和宏观决策层都具有十分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投资者需要对其投资的真实收益有一个合理的判断,而宏观调控部门则需要一个准确的途径及时了解市场的通胀预期以提高通货膨胀控制政策的有效性。当投资者的风险态度为中立型,并且国债在市场上流动性很强时,物价连动国债的收益率,就等于传统国债收益率减去预期通货膨胀率,即预期通货膨胀率=传统国债收益率-物价连动国债收益率。

如果发行多种到期日(例如3年、5年、10年、15年……)的普通国债和物价连动国债,并对市场中相同时间跨度的普通国债和物价连动国债的收益率进行对比,则可获得市场对将来不同时间跨度的通货膨胀率预期,这种市场对通货膨胀的预期是通过其它途径难以得到的。当然,由于税收以及流通性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将使得这种普通国债与物价连动国债之间的比较变得复杂化。但是,对于决策部门来讲,这种比较仍然是相当重要的,政府可以据此对通货膨胀情况作出更准确的判断,并采取相应的货币政策。

2.3发行物价连动国债,有助于建立并发展一个长期的债券市场

人们对将来通货膨胀不确定的担心程度随着时间跨度的增大而增大,这使得发行长期普通债券的成本非常高。在高通货膨胀条件下,长期的债券市场就更难以建立。而发行物价连动国债无疑将改变这一状况。实际上,智利、墨西哥和波兰发行物价连动国债的目的就在于此。

2.4物价连动国债的发行将为投资者提供一种新的投资渠道,并将促进金融产品的多样化

物价连动国债对于养老基金尤其具有重要作用。在养老保险中,现收现付制和基金制各有利弊。现收现付制的优点是无通货膨胀之忧,但是由于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这种代际抚养的经济压力过大,社会保障基金入不敷出,财政不堪负担,宣告了现收现付制的失败。而与现收现付制相比,基金积累制有抵御人口老龄化的优点,但是它的最大问题是保值增值问题。基金只有保值才能抵御通货膨胀的风险,基金只有增值才能显示出积累制的优越性,才有可能建立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平衡机制和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而物价连动国债,就为基金的保值增值提供了一条可行的投资渠道。

原先在谈到养老金投资中用来对冲物价上涨因素的工具时,一般都考虑股票。但是,有研究指出,在中国股票市场上,股票实际收益与通货膨胀仅存在微弱的正相关关系,说明股票并不是一种对冲通货膨胀风险的理想保值品。也就是说,当通货膨胀上升,股票的名义收益率不能完全根据通货膨胀的变化做出一一对应的调整时,股票的实际收益最终下降,股票将不能给投资者减少通货膨胀带来的损失。

国外研究中也有类似的结论。从过去30年(1975年1月~2003年12月)的数据来看,无论是在美国还是在日本,股票收益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并没有很强的正的相关性。

2.5物价连动国债可以分散投资风险

按一般的投资组合理论,构成组合的投资品种间相关性越小,则越有利于组合的安全。而通过研究发现,物价连动国债与传统金融资产的相关性很低。因此,投资者把物价连动国债纳入自己的投资组合中,与其它的金融资产搭配在一起,可以起到分散风险的作用。

3物价连动国债的问题

除了上述的优点之外,物价连动国债也存在一些美中不足。

3.1物价连动国债的“时滞”问题

在计算物价连动国债的利息和赎回价值时,要用到物价指数。而价格指数的统计与计算都需要一定的时间,这使得物价连动国债所能采用的价格指数稍稍有点儿“过期”,即产生了“时滞”。时滞现象将影响物价连动国债抵御通货膨胀的能力,时滞越严重,这种能力越弱。

3.2名义税收制度会影响物价连动国债的市场吸引力

物价连动国债的功能之一是使投资者的实际收益免受通货膨胀的影响,而这个功能要受到税收制度的影响。在存在通货膨胀的条件下,人们的收入中有一部分是由通货膨胀引起的,如果税收制度建立在名义收入基础之上,这部分收入就要征税。这样,在出现高于预期的通货膨胀时,人们就要多交税;在出现低于预期的通货膨胀时,人们就要少交税。目前,我国的税收还没有与通货膨胀关联起来,对于资本利得税的征收也没有明确的说法,如果在这种情况下发行物价连动国债,那么,物价连动国债的购买者仍将承担一部分通货膨胀风险,这将降低物价连动国债的吸引力,从而影响到物价连动国债的顺利发行。

3.3与传统国债相比,物价连动国债的流动性稍差一点

其主要原因在于,物价连动国债的投资主体,主要是以长期持有为目的的年金基金以及保险公司等机构投资者。它们是为了对冲将来物价上升的风险,才购买此类国债的,而不是为了投机目的。因此,在流通市场上的交易量就小得多。我国现在虽然还未发行此类国债,但是由于它的内在性质,决定了养老基金和保险基金无疑是它的最重要投资者,从而也不可避免地带来流动性差这个问题。

4我国债券市场引入物价连动国债的思考

目前我国国债的期限结构还不很合理,我国在以往几年的国债发行中,期限多以3年左右的债券为主,中长期国债品种十分缺乏。而物价连动国债的期限一般比较长,最高为30年。发行物价连动国债可以很好地促进我国国债期限结构的完善,避免和缓解偿债高峰的压力。

随着保险基金和养老基金的规模不断扩大,它们已经成为我国资本市场重要的机构投资者。但是它们对安全性要求较高,而物价连动国债无疑是符合它们投资标准的一种理想对象。

另外,物价连动国债还可以帮助我国中央银行等经济部门和投资者更好的预测未来通货膨胀水平,使债券市场利率水平更加合理。我国适时推出物价连动国债,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弗兰克·J·法博齐.固定收益证券手册[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孙坚强.TIPS债券金融特性分析[J].集团经济研究,2006(2)

3冯啸,杜龙振.浅谈与通货膨胀相关联的物价连动国债[N].期货日报,2002-04-30

4薛福星.中国股票市场中实际收益与通货膨胀的关系[J].统计与决策,2006(2)

5李洪凯,薛山.TIPS的运行机制和对我国的启示[J].商场现代化,2005(10)摘要国债是一种收入稳定、风险极低的投资工具,但是传统国债的收益易受通货膨胀的影响,从而大大降低了它的吸引力。而物价连动国债的收益可随物价的上涨而上涨,从而抵消了通货膨胀的影响,保证了它的实际购买力同它的票息率一致。物价连动国债尤其适合作为对投资安全性要求较高的养老基金和保险基金的投资品种。

关键词通胀保护国债(TIPS)物价连动国债年金投资

中图分类号F812.5文献标识码A

物价连动债券,指发行债券的利率设计和某一专门的产品的价格相联系,比如石油公司发行的债券利率就可以和石油的价格相连动,不但能让投资者分享石油价格上涨带来的收益,而且利息的支付可以很好地和公司的收益情况联系起来,从而使发债公司在利息偿付上风险不大。再比如电力公司债券可以和电价相关联;钢铁公司发行的债券利率可以和钢的价格联系起来等。而本文所探讨的物价连动国债,专指消费者物价指数(CPI)连动债券。

从国际上来看,物价连动债券最早出现在一些高通货膨胀的国家,如巴西、以色列、土耳其等国,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英国在1981年、美国在1997年也开始发行这种国债。现在,这两个国家此类国债的总发行额,已经占到全世界总发行额的80%。

在发行之前的1996年,美国财政部长罗伯特·鲁宾把这类产品称之为“通胀保护国债”(treasuryinflationprotectionsecurity,TIPS),在1997年1月正式发行后,又使用“通胀指数国债”(treasuryinflation-indexedsecurity,TIIS)这个名称。不过,市场参与者仍喜欢使用TIPS来称呼它。其他类似的称呼还有好几种。本文使用“物价连动国债”这个术语,主要原因有:一是这种债券随物价指数而波动,收益随通货膨胀的发生而增加,也可能会随通货紧缩的发生而减少。因此,称之为“通胀保护”,就有失偏颇;二、物价上涨并不一定意味着通货膨胀,后者不是随时发生的,但是物价却是随时在变动的。用“物价变动”,更能代表普遍情况;三是日本发行的类似国债,就称之为“物价连动国债”,这样便于统一、借鉴以及比较。

1物价连动国债的含义及产生

传统债券的票面额和票息率一般都是固定的,因此,通货膨胀率的高低,将会影响债券持有者的实际收益。如果物价上涨率高于预期,则对债务人(传统债券的发行者)有利,对债权人(传统债券的赎买者或者投资者)不利。

物价连动国债,是一种用来对冲物价上涨风险的金融创新工具。它的一般结构是先按通货膨胀比率来调整债券本金,再按固定的票息率对调整后的本金进行计息。例如,可设10年期物价连动国债的年票息率为3%,物价上涨率为2%,面额单位为100。那么,到了1年后的付息日时,应付票息分成下面两步来计算:第一步,调整本金。调整后的本金=债券面额×物价上涨比例=100×1.02=102;第二步,确定利息。应付利息=调整后的本金×预定票息率=102×0.03=3.06。另外,到了10年期满还本时,应还本金为100×1.0210=121.9元(假设10年内的物价上涨率均为2%)。

就这样,国债的利息和赎回价值随着通货膨胀的变化而自动调整,它的实际收益率就不会受到通货膨胀的影响,从而使国债的购买者免于通货膨胀风险,并获得稳定的实际收益。

2物价连动国债的优点

物价连动国债的价值能够随着物价上涨的幅度而调整,这样,即使物价上涨,也不会损害该国债的内在价值(或者购买力)。根据国外的经验来看,发行物价连动国债,还基于以下考虑。

2.1发行物价连动国债可以降低政府的借债成本

对于传统国债的购买者来讲,他们将获得的实际收益率会随着通货膨胀的变化而变化。国债的购买者将因为这种实际收益率的不稳定(也就是风险)而要求得到一种风险补偿,也即要求提高国债的利息或者赎回价值。这部分补偿被称为通货膨胀风险金,它的存在增加了政府发行国债的成本。而如果政府发行物价连动国债,由于国债购买者无须承担通货膨胀风险,政府就无须支付通货膨胀风险金,从而降低政府的借债成本。CampbellandShiller实证研究表明,通货膨胀风险补偿溢价在0.5%~1%之间。SackandElsasser研究指出,美国财政部1997年发行的三只TIPS节省了债务成本约12亿美元。

2.2物价连动国债提供了对通货膨胀的预期

通胀的预测对投资者和宏观决策层都具有十分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投资者需要对其投资的真实收益有一个合理的判断,而宏观调控部门则需要一个准确的途径及时了解市场的通胀预期以提高通货膨胀控制政策的有效性。当投资者的风险态度为中立型,并且国债在市场上流动性很强时,物价连动国债的收益率,就等于传统国债收益率减去预期通货膨胀率,即预期通货膨胀率=传统国债收益率-物价连动国债收益率。

如果发行多种到期日(例如3年、5年、10年、15年……)的普通国债和物价连动国债,并对市场中相同时间跨度的普通国债和物价连动国债的收益率进行对比,则可获得市场对将来不同时间跨度的通货膨胀率预期,这种市场对通货膨胀的预期是通过其它途径难以得到的。当然,由于税收以及流通性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将使得这种普通国债与物价连动国债之间的比较变得复杂化。但是,对于决策部门来讲,这种比较仍然是相当重要的,政府可以据此对通货膨胀情况作出更准确的判断,并采取相应的货币政策。

2.3发行物价连动国债,有助于建立并发展一个长期的债券市场

人们对将来通货膨胀不确定的担心程度随着时间跨度的增大而增大,这使得发行长期普通债券的成本非常高。在高通货膨胀条件下,长期的债券市场就更难以建立。而发行物价连动国债无疑将改变这一状况。实际上,智利、墨西哥和波兰发行物价连动国债的目的就在于此。

2.4物价连动国债的发行将为投资者提供一种新的投资渠道,并将促进金融产品的多样化

物价连动国债对于养老基金尤其具有重要作用。在养老保险中,现收现付制和基金制各有利弊。现收现付制的优点是无通货膨胀之忧,但是由于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这种代际抚养的经济压力过大,社会保障基金入不敷出,财政不堪负担,宣告了现收现付制的失败。而与现收现付制相比,基金积累制有抵御人口老龄化的优点,但是它的最大问题是保值增值问题。基金只有保值才能抵御通货膨胀的风险,基金只有增值才能显示出积累制的优越性,才有可能建立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平衡机制和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而物价连动国债,就为基金的保值增值提供了一条可行的投资渠道。

原先在谈到养老金投资中用来对冲物价上涨因素的工具时,一般都考虑股票。但是,有研究指出,在中国股票市场上,股票实际收益与通货膨胀仅存在微弱的正相关关系,说明股票并不是一种对冲通货膨胀风险的理想保值品。也就是说,当通货膨胀上升,股票的名义收益率不能完全根据通货膨胀的变化做出一一对应的调整时,股票的实际收益最终下降,股票将不能给投资者减少通货膨胀带来的损失。

国外研究中也有类似的结论。从过去30年(1975年1月~2003年12月)的数据来看,无论是在美国还是在日本,股票收益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并没有很强的正的相关性。

2.5物价连动国债可以分散投资风险

按一般的投资组合理论,构成组合的投资品种间相关性越小,则越有利于组合的安全。而通过研究发现,物价连动国债与传统金融资产的相关性很低。因此,投资者把物价连动国债纳入自己的投资组合中,与其它的金融资产搭配在一起,可以起到分散风险的作用。

3物价连动国债的问题

除了上述的优点之外,物价连动国债也存在一些美中不足。

3.1物价连动国债的“时滞”问题

在计算物价连动国债的利息和赎回价值时,要用到物价指数。而价格指数的统计与计算都需要一定的时间,这使得物价连动国债所能采用的价格指数稍稍有点儿“过期”,即产生了“时滞”。时滞现象将影响物价连动国债抵御通货膨胀的能力,时滞越严重,这种能力越弱。

3.2名义税收制度会影响物价连动国债的市场吸引力

物价连动国债的功能之一是使投资者的实际收益免受通货膨胀的影响,而这个功能要受到税收制度的影响。在存在通货膨胀的条件下,人们的收入中有一部分是由通货膨胀引起的,如果税收制度建立在名义收入基础之上,这部分收入就要征税。这样,在出现高于预期的通货膨胀时,人们就要多交税;在出现低于预期的通货膨胀时,人们就要少交税。目前,我国的税收还没有与通货膨胀关联起来,对于资本利得税的征收也没有明确的说法,如果在这种情况下发行物价连动国债,那么,物价连动国债的购买者仍将承担一部分通货膨胀风险,这将降低物价连动国债的吸引力,从而影响到物价连动国债的顺利发行。

3.3与传统国债相比,物价连动国债的流动性稍差一点

其主要原因在于,物价连动国债的投资主体,主要是以长期持有为目的的年金基金以及保险公司等机构投资者。它们是为了对冲将来物价上升的风险,才购买此类国债的,而不是为了投机目的。因此,在流通市场上的交易量就小得多。我国现在虽然还未发行此类国债,但是由于它的内在性质,决定了养老基金和保险基金无疑是它的最重要投资者,从而也不可避免地带来流动性差这个问题。

4我国债券市场引入物价连动国债的思考

目前我国国债的期限结构还不很合理,我国在以往几年的国债发行中,期限多以3年左右的债券为主,中长期国债品种十分缺乏。而物价连动国债的期限一般比较长,最高为30年。发行物价连动国债可以很好地促进我国国债期限结构的完善,避免和缓解偿债高峰的压力。

随着保险基金和养老基金的规模不断扩大,它们已经成为我国资本市场重要的机构投资者。但是它们对安全性要求较高,而物价连动国债无疑是符合它们投资标准的一种理想对象。

另外,物价连动国债还可以帮助我国中央银行等经济部门和投资者更好的预测未来通货膨胀水平,使债券市场利率水平更加合理。我国适时推出物价连动国债,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弗兰克·J·法博齐.固定收益证券手册[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孙坚强.TIPS债券金融特性分析[J].集团经济研究,2006(2)

3冯啸,杜龙振.浅谈与通货膨胀相关联的物价连动国债[N].期货日报,2002-04-30

篇3

关键词:汇率水平泰勒规则

中图分类号:F8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7-000-01

一、泰勒规则的基本理论

Talor1993年提出了以调整“利率”为目标,结合了规则和相机抉择各自优点的泰勒规则。

数学模型如下:

(4-1)

其中it为t期的短期名义目标利率,r*为实际均衡利率,πt为t期的通货膨胀率,π*为目标通货膨胀率,(πt-π*)为通货膨胀率缺口,是政府当局的长期控制目标,yt为t期的产出,y*为在自然失业率水平的潜在产出,(yt-y*)为产出缺口是政府当局的短期控制目标。当通货膨胀率和实际产出对目标通胀率与潜在产出出现偏离时,中央银行就应对短期的名义利率进行调整使其恢复到均衡值水平,因此根据费雪公式rt=it-πt,短期的实际利率应该以实际均衡利率r*为目标,来稳定一国的物价水平和产出波动。α、β分别为通货膨胀和产出缺口的系数,泰勒认为参数α必须大于0,因为如果通货膨胀系数α小于0的话,当通货膨胀率上升时,实际利率反而减少,更加刺激了经济产出,加剧了通货膨胀。泰勒根据美联储1987年-1992年的相关数据进行研究发现,α、β的系数应该各为0.5,目标通货膨胀率为2%。即当通货膨胀缺口或产出缺口上升1个百分点时,实际利率会上升0.5个百分点,从而抑制了经济产出,降低通货膨胀率。

二、泰勒规则的扩展形式

1.利率平滑的泰勒规则

货币当局总是以“谨慎”的态度对货币政策的操作目标进行微调,尽量避免突然地对利率进行过于猛烈的调整,因此对利率进行调整的过程中具有平滑性特征。

利率平滑这一特征可以描述为:

(4-2)

将式(4-2)带入式(4-1)中我们可以得到赋予利率平滑的修正泰勒公式:

(4-3)

它赋予了前一期利率的一个参数,表示货币当局在调整利率时,需要在一定程度上考虑上一期利率,it*表示货币当局进行利率平滑调整过后实际利率。

2.前瞻性的泰勒规则

货币政策传导到最终目标需要经过一段时间,因此货币当局会对未来的经济环境进行预测,将预期的因素加入到简单的泰勒规则中,使货币政策的制定更加合理。

加入预期因素后,央行目标利率不再由当期的产出缺口和通货膨胀率缺口所决定,而是由现期获得经济信息对未来缺口的预期值来确定目标利率。因此RichardClarida,JordiGal?,MarkGertler(1995)提出了前瞻性泰勒公式,具体形式如下:

(4-4)

在t期,中央银行一般不能获得当期的信息,只能获得上一期的信息,因此Ωt-1表示的是在t-1期的信息集合,E是预期算子,α(Eπt+1/Ωt-1Cπt)表示预期通货膨胀缺口的反馈元素,β(Eyt+1/Ωt-1-y*)是对预期产出缺口的反馈元素。

我们将前瞻性和利率平滑同时引入到简单的泰勒规则中可得到式(4-5):

(4-5)

其中i*表示均衡名义利率(i*=r*+πt),ρ表示平滑系数,

Orphantides(2001)发现,加入预期算子后,前瞻性的泰勒公式更加符合货币当局的实际行为。实践证明,在简单泰勒公式中引入前瞻性因素确实能够改善该货币政策函数对通胀及产出缺口的反应。

3.引入汇率因素的前瞻性货币政策反应函数

简单的泰勒规则是封闭经济条件下的货币政策规则,而在一个开放的经济体中,汇率的传导渠道对实体经济的影响程度很大,它通过对进出口贸易和国际资本流动的影响一国的物价水平和投资,将汇率因素纳入泰勒规则势在必行。为了考虑汇率的因素我们用qt来表示实际汇率。

将汇率缺口(Eqt+1/Ωt-1-qt)带入式(4-5):

(4-6)

Eqt+1/Ωt-1表示运用t-1期的信息集预测t+1期的实际有效汇率,γ预期有效汇率缺口的系数。

假设产出缺口:xt=yt-y*,实际汇率缺口:st=qt-q*,θ=(i*-απ*)于是我们可以将式(4-6)变化为:

(4-7)

我们将式(4-7)做简单的变换,把无法观测的预期通货膨胀、预期产出缺口和预期汇率缺口用到期的实际值替换:

(4-8)

(4-9)

πt+1:t+1期的实际通货膨胀率,xt+1:t+1期的实际产出缺口,st+1:t+1期的实际汇率缺口,随机误差项ηt是通货膨胀、产出缺口、汇率缺口的预测值对实际值的偏差和vt的线性组合。我们假设一个工具向量μt包含了货币当局能够获得的所有滞后一期的经济信息(ut Ωt-1)并且正交于ηt,μt中所有滞后的信息能够帮助央行对通货膨胀和产出作出预期,但是必须与利率的冲击vt无关。

因为ut正交于ηt,所以E(ηt/ut)=0,结合式(4-9)我们可以得到:

篇4

一、通货膨胀的时代

通常来讲,通货膨胀是指因纸币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中的实际需要的货币量而引起的纸币贬值、实物价格上涨现象,即是一个价格持续上升,货币价值持续下降的过程。通货膨胀下,经济的增长率也会持续提高,通货膨胀率也不断地上升。实际上,经济理论和实践上认为,适度的通货膨胀对经济增长是有益处的,但持续的、过度的、明显的通货膨胀则会对经济的健康发展产生很多恶劣的影响。通常认为,通货膨胀率如果在3%~5%的范围内则是适度的,若超过5%就会带来更多的负面影响。这表明,货币资金在遇到通货膨胀的过程中会因为购买力降低而遭受损失。

通货膨胀下企业要承担银根紧缩带来的经济减缓,而且逐渐上升的利率也会使资金成本大幅提高。当前我国的通货膨胀即是货币量的通胀,又是产品与产品之间的价格调整和产品结构悄然变化造成的。通胀既表现为商品价格的普涨,也表现为商品与商品的价格有升有降,价格体系和有效需求都发生了变化。这些都是商业企业必须准备面临的情况。

二、通货膨胀下商业企业的成本计价和结转

在通货膨胀的条件下,企业的成本计价和结转出现严重失衡现象。这主要是由于流通中的货币贬值十分严重。这时,企业如果采用流通中的货币作为衡量自身产品和服务价格的基准,就会丧失其真实性,造成企业资产的账面价值与实际的货币衡量结果之间产生了较大的差异,企业的成本计价就会出现严重的失衡。

现阶段我国主要采取历史成本作为计量基础,要求每项记录均以原始凭证作为依据,这种方法的优点是能客观的记录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但在货币价值变动剧烈,尤其是通货膨胀时期,这种方法不能保证客观性、实时性、有效性,这种计量方法使得在不同时期获得的相同资产所付出的资源相差很大,从而导致企业同一时期的数据不具有可比性。

在会计的一般核算中,成本是受物价影响最大的因素。因为成本的变动直接受现行市场上生产原材料价格、固定资产价格等因素的影响,通货膨胀要求增加人工成本、原材料成本以及其他各种成本,同时出于趋利因素的影响,企业会储备更多的原材料,无疑加剧了企业成本的上升。

受通货膨胀的影响,投资与存货之间的资产成本计算结转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失去可比性,究其原因在于资产的市场账面价值已经背离现实。货币资产的期初和期末的资产性数据不具有可比性,同时非货币性资产的账面价值与实际价值有很大偏离,这些都导致企业的成本结转无法真实计量企业的成本与收益。

三、简述商业企业在通货膨胀下财务的应对措施

知识经济时代的商业化企业通常都将资本的运营作为自身发展的基础,怎么样运营资本自身的价值才能让企业的整体价值最大化成为当今企业经济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企业应该如何通过成本计价和结转的有效方式减轻企业压力,笔者有以下建议:

(一)转移通胀压力

商业企业可以通过改善库存商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提高附加价值,以及搞好售后服务等方式,使商品的需求大幅增加。这样,可以将原材料上涨的价格加到商品品价格中,将通货膨胀的压力有效转移给社会。

(二)改进折旧方法

在财会制度允许的范围内,企业应该尽量缩短折旧期限,加速折旧的过程,从而达到遏制通货膨胀不利影响的目的。这是由于在通胀的状况下,折旧不受影响,晚些时候发生的折旧可以使一部分税收有所减少,这可以削弱由于通胀带来的不利影响,增加企业投资经营项目的净现值。

(三)在通货膨胀时,企业应保持净债务人身份

近年来,很多西方学者认为,当出现通货膨胀时,只要企业能保持净债务人的地位,就可以从中获利,这是因为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由于货币购买力下降,企业若保持净债务人的身份,那么从货币性负债上获得的收益会超过从货币性资产上所遭受的损失,这样就可以得到购买力净收益。当然,这种情况是在利率低于所设想的通涨率时出现的。同时要防范商业企业负债率过高造成的财务风险。

(四)对实物性的资金管理采用超额储备法

篇5

关键词: 货币政策 通货膨胀目标制 本.伯南克

中图分类号: F830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1770(2009)010-017-04

众所周知,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美联储)主席不但对美国而且对世界经济都存在非常大的影响力,现任美联储主席本・伯南克教授曾任职于美国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伯南克教授本身是一位杰出的、多产的货币经济学家,而且他是“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坚定支持者。本文的目的在于围绕伯南克教授大力主张的“灵活的通货膨胀目标制”对伯南克的货币政策思想进行综述,这将有助于系统分析与理解美国货币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意图,同时对我国未来货币政策框架的选择也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最优的货币政策框架――灵活的通货膨胀目标制

(一)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实践

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之后大多数国家选择盯住货币供应量或货币总量的增长率(Money Growth Targeting)作为货币政策制定与实施的基本框架,但是伴随着“货币迷失”(Money Missing)现象的出现,自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国家与地区采用一种全新的货币政策框架――通货膨胀目标制,也就是说中央银行放弃盯住货币供应量这一中介指标而改为盯住通货膨胀率这一传统意义上的货币政策最终目标。最初是新西兰、加拿大、英国、芬兰、澳大利亚、瑞典和西班牙这些发达国家先后采取了通货膨胀目标制,然后是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比如巴西、智利、韩国、以色列、墨西哥、泰国、菲律宾)与部分转型经济国家(比如捷克、匈牙利与波兰)也开始采用通货膨胀目标制。而德国与瑞士虽然对外声称是采用货币总量的增长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指标,但这两个国家却从70年代中期以来就开始实施以通货膨胀为核心(inflation-focused)的货币政策,并且Ben S.Bernanke(1996)的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德国中央银行与其说是盯住货币总量的增长还不如说是盯住通货膨胀率,因为当货币总量目标与通货膨胀目标之间存在冲突的时候德国中央银行给予了通货膨胀目标更大的权重。总之,转为采用通货膨胀目标制的中央都获得了比较满意的货币政策效果,最为明显的证据就是迄今为止没有任何一个通货膨胀目标制的中央银行准备放弃这一新的货币政策框架(Ben S. Bernanke,2003)。

(二)通货膨胀目标制是一种混合的货币政策框架

Ben S.Bernanke & Mishkin. F(1997)从货币政策的“相机抉择”与“规则”之争的角度分析了通货膨胀目标制的特征,并得出结论认为通货膨胀目标制并不是一个固定的货币政策规则而是兼有“相机抉择”与“规则”特征的一个混合的货币政策框架。但是通货膨胀目标制的“相机抉择”是一种“有约束的相机抉择”(constrained discretion)。这种有约束的相机抉择是试图在严格货币政策规则与无约束的相机抉择之间达成一种有机协调。从短期来看,为了应对不能预期的供给冲击和其他外部冲击,中央银行仍然可以采用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这表明通货膨胀目标制仍然为短期的稳定目标(比如说产出与就业目标以及汇率的相对稳定)留有一定的余地,因此通货膨胀目标制的货币政策框架并不仅仅集中于控制通货膨胀。但是从长期来看,通货膨胀目标制的相机抉择是有约束的,这一约束就在于中央银行应该坚决承诺并实现事先宣布的通货膨胀目标,由于货币政策实施对通货膨胀的影响有一个滞后期,因此中央银行应该预测通货膨胀率的走势并提前实施货币政策手段,因此通货膨胀目标制的货币政策框架天生具有前瞻性(Ben S.Bernanke, 2003)。

(三)灵活的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基本特征

后来Ben Bernanke & Mark Gertler(1999)提出最优的货币政策框架是灵活的通货膨胀目标制,这一货币政策框架具有以下三个最基本的特征:一是通货膨胀目标制承诺在长期内将达到一个特定的、事先宣布的通货膨胀目标,并且这一特定的通货膨胀目标既不能太低也不能太高,因此维持价格的稳定将成为货币政策最重要的(overriding)目标;二是在长期内达到通货膨胀目标的约束条件下,中央银行可以在短期内具有一定的政策灵活性,比如说追求产出的稳定,因此命名为“灵活的通货膨胀目标制”;三是货币政策的制定与实施过程具有很高的开放性与透明度,比如说定期通货膨胀状况报告,对货币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展开开放式的讨论。而且灵活的通货膨胀目标制既不同于美国目前所采用的含蓄的通货膨胀目标制,也不同于英国等国家所采用的非常明确与透明的通货膨胀目标制。因为美国目前采用的含蓄的通货膨胀目标制不符合第三个特征,而英国所采取的通货膨胀目标制则缺乏一定的灵活性。后来伯南克出版了著作“Inflation Targeting: Lessons from the International Experience”(2001)对通货膨胀目标制进行了非常详尽的论述。

二、货币政策不应该直接盯住资产价格而应关注资产价格波动带来的通货紧缩或通货膨胀压力

在过去的二十多年中,世界大部分的中央银行已经比较成功的控制了通货膨胀,那么未来对货币政策的最大挑战将是金融的不稳定性以及资产价格波动性的不断提高,而金融的不稳定将给实体经济带来持续的甚至是毁灭性的影响,那么货币政策是否应该盯住或者关注资产价格的波动?Ben S.Bernanke& Mark Gertler(1983,1995,1999,2000,2001,2004)对这一问题给出了独特的解释。

(一)资产价格波动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信贷渠道”与“金融加速器效应”

伯南克从攻读博士学位开始就对发生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大萧条”非常感兴趣,从此以后他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发表了一系列的论文,后来这些论文都被收入到论文集“Essays on the Great Depression”(Ben S.Bernanke,2004)。在这一系列论文中伯南克就资产价格波动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机制进行非常独到的分析,伯南克认为资产价格波动通过“财富效应”影响消费支出的途径得不到实证分析支持的原因在于:股票与债券主要不是居民自己持有而是由养老金机构持有,那么资产价格的波动对居民可支配现金则很少有直接的影响。在这个基础上他开始从“信贷渠道”来分析资产价格波动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机制,由于信贷市场本身存在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并不是一个无摩擦的完全竞争市场,因此家庭、企业与金融中介机构的借贷能力受到其资产负债余额的影响,那么资产价格的波动通过影响微观经济主体的资产负债表余额进而影响其借贷能力,当资产价格大幅度下跌导致微观经济主体的资产负债状况恶化,在短期内将影响宏观经济的总需求,从长期来看将通过影响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的形成并减少总供给。

在资产价格影响实体经济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个显著增大的相互反馈过程。在第一阶段,资产价格的急剧下降显著减弱了微观经济主体的借贷能力,而借贷能力的减弱将导致总需求的减少与失业率的升高,且总需求的下降将导致现金流入的减少并进一步导致资产负债状况的恶化;在第二阶段,总需求的下降与资产负债状况的恶化导致资产的被迫出售与资产价格的进一步下降,然后又回到第一阶段,这一显著增大的相互反馈过程被伯南克称之为“金融加速器效应”。这一效应类似于欧文.费雪(1933)年提出的“债务紧缩机制”,但是Ben S.Bernanke & Mark Gertler(1989)最早对这一机制用数理模型进行了系统的表述。其后Ben S.Bernanke & Mark Gertler(2000)还根据资产价格波动对实体经济影响的“信贷渠道”得出一个与一般常识相反的结论:货币的贬值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是紧缩性的。这是因为当本国货币贬值时,本国居民、企业与金融中介机构以本币来衡量的外币负债价值将上升,这将恶化微观经济主体的资产负债状况并最终导致总需求与总供给下降。

(二)货币政策与资产价格波动

伯南克对从大萧条以来的经济史的研究表明:如果货币政策不积极应对由资产价格大幅度下降带来的不断增强的通货紧缩压力,资产价格的下降就会给实体经济带来持续的破坏。但是Ben S.Bernanke & Mark Gertler(1999,2000)认为货币政策本身并不足以牵制资产价格大幅度波动,这可能给实体经济带来破坏性效应,并且他们的实证研究结论表明如果货币政策直接盯住资产价格波动本身,反而将导致资产价格更大幅度的波动。这是因为:其一,资产价格的波动可能是由实体经济因素造成的,也可能不是由实体经济因素造成的,这非常难以辨明;其二,试图“刺破”资产价格膨胀带来的“泡沫”将给金融市场与实体经济运行带来相当大的负面影响。但是即使是由非实体经济因素带来的资产价格波动也会给实体经济带来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压力,这将最终影响实体经济的运行,因此货币政策应该对资产价格波动可能带来的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压力进行反应。

通货膨胀目标制的货币政策框架则进一步要求货币政策主动并提前应对资产价格波动可能带来的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压力。在预见到资产价格上升将刺激总需求的增加并给宏观经济带来通货膨胀压力时,自动升高利率不但可以稳定总需求并提供一个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而且可以稳定金融市场本身。那么当预见到资产价格大幅度下降将通过信贷渠道给宏观经济带来通货紧缩压力时,中央银行可以通过降低利率等手段有效缓解负向“金融加速器效应”给实体经济与金融市场带来的进一步冲击。最后,假设金融市场的投资者都预期到中央银行将采取“逆风向”的货币政策规则来对冲金融市场价格波动带来的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压力时,他们将有效约束非理性的投资行为并最终抑制资产价格的过度反应。

三、美国的最优货币政策框架选择――灵活的通货膨胀目标制而非格林斯潘时期含蓄的通货膨胀目标制

Ben S. Bernanke & Frederic S. Mishkin, (1997)认为沃尔克与格林斯潘主政美联储时期所取得的成功应该归因于他们采用了通货膨胀目标制的货币政策制定理念或框架,并认为这是一种含蓄的通货膨胀目标制。但是 Ben Bernanke & Mark Gertler(2000)明确提出美国当前最优的货币政策制度是灵活的通货膨胀目标制而非格林斯潘时期所采取的含蓄的通货膨胀目标制,因为采用这一货币政策框架有如下的优点:

(一)明确的通货膨胀目标将降低对未来通货膨胀预期的不确定性

目前含蓄而模糊的货币政策框架导致对未来通货膨胀预期的不确定性,而不稳定的通货膨胀预期将使得长期储蓄与投资决策变得更加复杂化,同时给名义的金融与工资合同带来更大的风险,这最终将导致商品市场价格与金融市场价格更大的波动性,给宏观经济运行与金融市场带来不确定性,比如说金融市场分析人士就需要不断地揣摩美联储主席话语背后的隐藏信息。而采用灵活的通货膨胀目标制以后美联储通过明确的通货膨胀目标(当然这里隐含的假定就是这一承诺是可信的),可以稳定公众对未来的通货膨胀预期,有利于减少私人部门经济决策的复杂性,减少金融市场由于对货币政策方向预期的不确定性带来的价格波动。同时稳定的通货膨胀预期(即使实际的通货膨胀短暂的偏离预期的通货膨胀率也是如此)不但可以更容易地维持价格的稳定并达到通货膨胀目标(对上个世纪70年代与80年代石油价格波动对美国与其他工业化国家的价格与产出的影响程度进行比较就可以得出这一结论),而且美联储可以更加容易地达到稳定产出与就业的短期目标。

(二)灵活的通货膨胀目标制可以增加美联储货币政策的透明度与可信度

灵活的通货膨胀目标制可以允许公众参与货币政策制定与实施的讨论从而增加货币政策形成与实施过程的透明度,这样可以有效制约来自政府给予中央银行进行短期经济刺激的压力。比如,在面对即将来临的政治大选或者缓慢的经济复苏时,政府可能要求中央采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以刺激经济,但是这一货币政策的实施可能会导致中期或长期的通货膨胀。在这种情况下,中央银行将向公众解释短期的货币政策实施与长期的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然后政治家、新闻媒体、专业人士与公众可以参与讨论,这将有效制约来自政府要求实施扩张性的货币政策的压力。而且透明度的提高将有效增强货币政策的可信度。因为未预期的冲击将使实际的通货膨胀率偏离事先宣布的通货膨胀目标,这时如果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决策与实施程序不具备透明性,公众将对货币政策的可信度表示怀疑。在这种情况下,货币政策透明度的作用在于:当未预期的冲击发生后, 使公众能够有效判断实际通货膨胀与事前宣布通货膨胀目标之间的偏离究竟是由政府或者中央银行的“短视行为”或“欺骗行为”造成的, 还是由于未预期到的冲击所造成的, 从而确保公众对货币政策实施的有效监督并增强货币政策的可信度。反之亦然。

Ben S. Bernanke & Frederic S. Mishkin(1997)还认为美国采取灵活的通货膨胀目标制将形成一个制度性的承诺,可有效地避免由于美联储主席更替给货币政策制定与实施带来的不连贯性,并减少货币政策对单个领导者货币政策思想的依赖。该文另外得出美国由目前模糊的通货膨胀目标制转为更加明确的灵活的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前提是:美国的通货膨胀率较低以及公众与市场对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基本理念比较熟悉。因此Ben S. Bernanke(2003)认为在过去的20多年里面美联储在货币政策制定与实施方面获得了非常高的声誉,其货币政策理念已经比较接近通货膨胀目标制的框架,而且目前实际的和预期的通货膨胀率也比较低而且相当稳定,因此目前是美联储转为更为明确的灵活的通货膨胀目标制的货币政策框架的有利时机。而为了实现货币政策框架的成功转型,美联储首先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进行改善:第一,量化美联储公开市场委员会所称呼的“价格稳定目标”,并且明确这其中的价格是以哪一特定的价格指数为基础;第二,定期出版类似于采用通货膨胀目标制的中央银行所出版的通货膨胀报告。

四、对我国货币政策选择的启示

本文从最优的货币政策框架、资产价格与货币政策之间的关系以及美国的最优货币政策框架选择与走向这三个方面对美联储新任主席本.伯南克教授的货币政策思想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得出了以下几点结论:

(一)通货膨胀目标制是一个兼有“相机抉择”与“规则”特征的混合的货币政策框架,其“相机抉择”是一种“有约束的相机抉择”,即在长期内达到通货膨胀目标的约束条件下中央银行可以在短期内具有一定的政策灵活性,因此伯南克称之为“灵活的通货膨胀目标制”,它是一种最优的货币政策框架。

(二)资产价格的波动将通过“信贷渠道”的“金融加速器效应”影响实体经济的运行,但是货币政策不可能也不应该盯住资产价格的波动,而是必须主动并提前应对资产价格波动可能带来的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压力,这不但可以稳定宏观经济的运行,而且可以稳定金融市场本身。

(三)美国当前最优的货币政策制度是灵活的通货膨胀目标制而非格林斯潘时期所采取的含蓄的通货膨胀目标制,因为明确的通货膨胀目标将稳定通货膨胀预期,这不但可以更容易的维持价格稳定并达到通货膨胀目标,而且美联储可以更加容易的达到稳定产出与就业的短期目标。同时灵活的通货膨胀目标制还可以增加美联储货币政策的透明度与可信度。

那么我国货币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可以从伯南克的货币政策思想得到哪些启示呢?我国从1996年开始正式采用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但是将近十年来的实践表明我国实际的货币供应量增长率与预定的增长率目标之间存在较大幅度的偏离。1978年以来的数据表明我国两个层次(狭义货币与广义货币)的货币流通速度处于下降趋势并且呈现不规则波动,尽管对货币流通速度的预测在理论上可行,但实践中尚无一个模型能很好的拟合现实(谢平,2000)。同时易行健(2007)用协整与误差修正模型对我国的年度、季度与月度的货币需求函数进行的实证研究也表明货币需求函数的参数并不稳定而且要准确预测货币的增长率是不现实的,因为市场化改革、城市化、货币化、股票市场的发展以及预期汇率变化都对货币需求产生显著的影响。因此,在这种现实背景之下,我国中央银行应该选择合适的时机循序渐进的由目前的货币政策框架转为采用“灵活的通货膨胀目标制”的货币政策框架。

参考文献:

1.谢平:《新世纪货币政策的挑战》,《金融研究》,2000年第1期。

2.易行健:《经济转型与开放条件下的货币需求函数:基于中国的实证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

3.Ben S. Bernanke. “Nonmonetary Effect of the financial Crisis in the Propagation of the Great Depression”,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 1983, vol, 73, No.3, 257-276.

4.Ben S. Bernanke and Alan S. Blinder. ”The Federal Funds Rate and the Channels of Monetary Transmission”,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92,Vol. 82, No. 4. pp. 901-921.

5.Ben Bernanke and Mark Gertler, “Inside the Black Box: The Credit Channel of Monetary Policy Transmission”, The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1995, Vol. 9, No. 4. pp. 27-48.

6.Ben S. Bernanke. “The Macroeconomics of the Great Depression: A Comparative Approach”. Journal of Money, Credit and Banking”, 1995, vol, 27, No.1, 1-28.

7.Ben S. Bernanke and Ilian Mihov. ”What Does the Bundesbank Target ”, NBER Working Paper, 1996, W5764.

作者简介:

篇6

一、第一阶段:IT理论的初步形成

在这一阶段,实行IT的国家有新西兰、智利、加拿大、以色列、英国、瑞典、澳大利亚、芬兰、西班牙等9个。由于在实践上IT刚刚兴起,因此理论上对它的研究并不是很多,总的说来,在这一阶段,IT的理论包括基本的概念和技术都不成熟,甚至对通货膨胀目标(inflationtarget)和通货膨胀定标(inflationtargeting)这两个最基本的概念都不加区分。

1.《1989新西兰储备银行法》和《政策目标协议(PTA)1990—03》无疑是IT最重要的文献,两者基本奠定了IT的总体结构框架。

(1)《1989新西兰储备银行法》第8—15条、49条、53条对中央银行目标、独立、责任、透明等方面进行了明确规定,第16—24条规定了新西兰储备银行在汇率政策上的处置权限。该法成为其他国家在修订中央银行法时认真研究和借鉴的主要文献。

(2)根据《1989新西兰储备银行法》,财政部长和储备银行行长签订的关于货币政策目标的合同也被称为政策目标协议(简称PTA)。1990年3月的PTA又简称PTA(1990-03)。PTA(1990一03)规定价格稳定的具体目标是到1992年底,通货膨胀率达到0-2%。在货币政策的历史上,PTA(1990-03)是一个具有划时代的协议,标志着IT这一货币政策框架的诞生。

2.由于IT在9个国家相继得以实施,因此理论界出现了介绍这些国家实施IT情况的文献,这些文献集中反映在由Leiderman和Svensson(1995)编著的《通货膨胀目标》和Haldane(1995)编著的《钉住通货膨胀》这两本书中。尤其是后者,实际上是1995年英格兰银行举办的有关IT理论研讨会的综述与总结。有关内容包括:IT的目标和信息以及IT的技术问题等。

由于IT实施的时间不长,这一阶段很少有学者对IT的效果进行实证评估。Ammner和Freeman(1995)与Freeman和willis(1995)最先用VAR模型对IT的效果进行了实证研究。他们发现:在新西兰、加拿大和英国,通货膨胀下降得比预计的要显著,表明IT是有效的,但IT的反通货膨胀成本比较模糊;IT增加了货币政策的可信度(长期利率下降),但这种效应似乎并不长久。

二、第二阶段:IT理论基本定型

在这一阶段,IT的实践得到了新的发展,从1997年到2000年相继有捷克、韩国、波兰、墨西哥、哥伦比亚、南非、泰国等8个发展中国家宣布实行IT。实践大大推动了IT理论的进步。

在这个阶段,IT理论文献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IT的定义。

(1)框架性定义,也称实践性定义:IT就是货币当局在公开宣布对一个数值化(点或区间)的通货膨胀率承诺的基础上,货币政策决策行为和公开解释,包括货币政策的独立性、责任性的透明度等方面内容,是“有约束的相机抉择(constraineddiscretion)。”IT并不是像有的学者和倡导者所主张的那样代表一种坚不可摧的规则,相反,IT最好被理解成一个框架,其主要优点是增加了政策的透明度和连贯性,相机抉择有所限制,但仍有相当的灵活性(Bernanke和Mishkin,1997)。

(2)最简单的IT规则性定义是:货币当局明确宣布一个通货膨胀率作为未来一定时期的货币政策中间目标,中央银行对未来的通货膨胀作出预测,如果预测值大于目标值,则提高利率,如果预测值小于目标值,则降低利率,如果预测值与目标值大致相等,货币政策保持不变。Svensson(1997)首次明确提出了预测通货膨胀定标(inflationforecasttargeting)这一概念:“IT隐含的就是预测通货膨胀定标,预测的通货膨胀变成了中间目标。这样有助于货币政策的实施和监督。”预测的通货膨胀率比最终目标有更强的可控性和可测性;它有良好的透明度,更容易与公众交流,更容易被公众理解。

这里所说的规则是目标规则(targetrule)而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工具规则(instrumentrule)。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目标规则是前瞻性的,货币政策工具设定在预测通货膨胀率和目标相等的条件下,这是一个内生的反应函数;而工具规则是后顾性的,政策工具是在反应函数中直接根据当前的信息设定的。

2.IT的假设和前提。IT的假设实际上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为什么要实行IT这个问题;IT的前提条件大多与IT能否在发展中国家实施有关。

(1)IT的假设与货币政策目标理论密切相关,也就是说当承认货币政策的目标是价格稳定时,这一问题的大部分实际上已经得到解决。

Debelle(1997)认为IT的一个显著特点是通货膨胀率成为货币政策压倒一切的目标,其主要理由是:近年来重新强调价格稳定是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对通货膨胀目标的承诺有助于消除货币政策中的通货膨胀偏向;货币政策工具与通货膨胀的联系比以往通过中间目标的联系更加稳定。

Masson,Savastano和Sharma(1997)认为实行IT的最简单的理由是为了保持一个“低且稳定的通货膨胀率”,而这又依赖于五个假设:从中长期来看,货币供给量的增加是中性的;通货膨胀都是有成本的;货币在短期内是非中性的;货币政策影响有不确定的时滞;相机抉择有“动态不一致”性,需要“承诺技术”。

(2)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实行IT的大多是工业化国家,有的学者据此认为IT只能在工业化国家实施,而发展中国家要成功实行IT,则需要满足相应的条件,否则难以实行IT。

Masson,Savastano和Sharma(1997),Debelle等(1998)首先提出了IT的前提问题,认为这些前提包括: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必须有一定程度的独立性,虽不必有目标独立性,但至少应该有工具独立性;货币当局没有对其他名义变量(工资、名义汇率)水平和路径的承诺。

由于IT需要相当严格的技术条件和制度保障,这些都不是发展中国家所能具备的。因此他们认为至少在近期内还不可能通过实行IT来改善货币政策。

3.IT的模型。由于标准的总需求一总供给模型主要涉及产出和价格水平,而不是中央银行的政策目标,因此这种范式不能解释IT。此外作为一个货币政策框架,IT也很难完全用模型来加以描述,因为IT的一些特征如透明度和责任制难以模型化,较常见的模型主要是反映IT的反馈规则。IT反馈规则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前瞻性,强调通货膨胀预期的作用。

(1)Haldane(1997a,1997b)提出了一个比较简单的IT前瞻性政策规则理论模型:

It=γ(Etπt+j-πT)

上式中,it表示t期的名义利率,Et是以t期和更早的时期的信息为条件的期望算子,πt+j是t+j期的通货膨胀率,j就是定标的时间跨度(targetinghorizon),具体由货币政策传导时滞决定,γ(>1)是反馈系数。公式是对IT的最简单的理解:当中央银行在t期预计未来t+j期的通货膨胀将高于目标值时,应该提高利率,反之则应降低利率。

(2)Svensson是目标规则论的主要倡导者,Svensson(1997a)模型是最优化模型的代表。学术界应用得较多的这个模型,如Pierre-RichardAgenor(2000)中所讨论的模型等。Svensson(1997a)模型可以简单地用以下几个公式来表示:

πt+1=πt+α11yt+α2xt+εt+1

yt+1=β1yt-β2(it-πt)+β3xt+ηt+1

xt+1=γxt+θt+1

其中,πt=pt-pt-1,pt是价格水平的对数,πt表示通货膨胀率,yt是产出缺口的对数,长期自然产出正规化为零,xt是外生变量,ηt、εt、θt是白噪声,it是名义利率,α1,β2>0,其它系数是非负的,且β1,γ<1。

再假定货币政策由一个目标通胀为π*的中央银行来实施,中央银行在t期选择名义利率{it}τ=t∞t∞。以最小化损失函数L:

4.IT的设计技术。在符合基本前提的条件下,如何具体实施IT?Haldane(1995a,1997b)把这个问题称为设计技术(designtechnique)。IT设计技术可大体概括为目标技术、分析预测技术和决策治理技术这三种。但设计技术问题并不是一个IT所特有的,事实上任何一种货币政策都有设计技术问题。

(1)目标技术:Haldane(1997a,1997b)认为应该考虑价格指数的选择(choiceofpriceindex),点(point)目标与区间(band或range)目标及时间跨度(horizon)的确定,汇率和货币条件指数(MCImonetaryconditionsindex)等问题。

(2)预测技术:IT要求中央银行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信息来预测通货膨胀,因此对IT的成功实施的主要挑战是预测技术。值得一提的是扇形图技术,这也是英格兰银行对货币政策分析的主要贡献,这种方法不是点预测而是概率分布(probabilitydistribution)预测。

(3)决策治理技术:主要是指中央银行治理中关于货币政策委员会(MPC)的组成和决策规则,英格兰银行的MPC是个成功的典范。

①MPC的组成:MPC应该由专家组成,成员中最好没有政府、行业、部门的代表;MPC的专家应该有不同的专业特长,因为专业结构类同的MPC往往不能发现他们能力所及范围以外意想不到的威胁。

②决策规则:MPC的决策应该由MPC集体投票决定,由行长个人决定比较罕见(以色列、新西兰)。其中集体决定又有投票表决和一致通过两种,大多数是采用投票表决的形式。

4.IT的宏观效果。IT的宏观效果主要是指实行这一框架后对通货膨胀、利率、产出等宏观变量的影响,宏观效果有“相关论”和“无关论”之争。

(1)极大部分支持IT的学者持“相关论”思想,他们认为,由于实行了IT这一货币政策框架,中央银行的可信度大大增加,在实现价格稳定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Neumann和Hagen,2002)。

(2)“无关论”者认为,如果单独考察IT国家,可以发现IT国家的表现确实改善了很多。但这并不只是发生在IT国家,非IT国家的表现同样得到了改善。虽然IT国家的改进比非IT国家要大,但正如矮个子人的子女比他父辈长得稍高一样,这是一种自然“回归”现象。因为1990年代早期,IT国家的经济表现普遍比非IT国家较差些。一旦控制这方面的因素,IT与非IT的表现差别就会消失(Ball和Sheridarl,2003)。

但一个比较保守的结论是IT至少有锁定已取得的利益的作用,不会对宏观经济产生危害,而且未来可能对提高经济运行状况有一定的作用。

三、第三阶段:IT理论日趋完善

在这个阶段,相继又有挪威、冰岛、匈牙利、秘鲁、菲律宾等5个国家实行IT。

这个阶段IT理论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IT的数理模型大量出现。数理模型实际上在IT理论的第二阶段已经出现,但进入第三阶段后IT理论所运用的数学工具日趋复杂和高级。这也是IT理论日益融入主流宏观经济理论的标志和结果。

(1)最优规则的理论:Woodford和Svensson(1999,2003)主要论述了通过预测的通货膨胀来实施最优政策的;Svensson(2002)认为IT应该公布中央银行的损失函数以提高透明度,消除对“通货膨胀目标痴迷者”的误解;Svensson(2005)对目标规则和工具规则进行了深入研究。

(2)IT的独立性、透明度、责任制度:IT增加了中央银行的独立性,有利于增加货币政策的稳定性,IT确定了中央银行表现的衡量标准,责任和稳定的交替依赖于透明度,也就是对中央银行表现的监督能力。实行较长的中央银行行长任期对责任制度产生了威胁,但解雇规则有助于增强中央银行的责任walsh(2002)。

2.国别比较研究:由于IT实施已经有了较长的时间,而且实施的国家较多,因此比较研究的可靠性也大大增强。按照Kuttner(2004)的说法,IT已进入了“青春期”,虽然没有完全定型,但也显示了比较明显的实践特征。从全球范围的广泛视角对IT进行比较的文献也随之大量出现。

这些文献主要比较了IT实践的特征、产出和通货膨胀的动态模拟、通货膨胀报告、货币政策委员会决策规则等。

Mishkin和Schmidt-Hebbel(2001)认为IT已被证明是一个成功的货币政策框架;IT与中央银行的独立性、透明度和责任制是相互加强的;IT有助于降低通货膨胀率,也有助于降低损失率和产出波动性;IT有助于降低通货膨胀预期,从而有利于更好地应对供给冲击,IT已经受过逆向冲击的考验;IT也考虑了实际经济的因素,并不是“通货膨胀痴迷者”。

3.发展中国家的IT理论有了新的突破。由于已有许多发展中国家实行IT,因此对于能否在发展中国家推行IT已不再是个问题,研究的重点自然转向如何更好地在发展中国家实行IT这个问题上。

Mishkin(2004)等研究后得出的结论是:尽管实行IT需要一定的前提,但也不是说非要等到这些条件都成熟时才能实行IT;发展中国家更加应该重视IT的制度框架问题,其中法定的价格稳定目标和工具独立尤其重要;应该同样重视目标的上限和下限;政府参与设定通货膨胀目标有利于减轻经济目标之间的冲突;中央银行可以对汇率实行“平滑”,但不能使汇率离开市场所决定的水平;IT并不是发展中国家“万能药”,它可能适合于某些国家,但对另外一些国家可能并不合适。

IMF在2005年的《世界经济展望》中把IT的前提概括为4个方面21个指标:

(1)机构独立:中央银行必须自治或免受财政和政治势力的干预。主要有明示的(或隐含的)财政义务,操作独立性(工具独立性),法定目标,行长任期安全(能否被随意免职),财政平衡状况,公共债务/GDP,中央银行的总体独立性等7项指标。

(2)技术设施:中央银行应该有一定的经济预测能力。主要包括中央银行数据能力、建模能力和预测通货膨胀的能力3项指标。

(3)经济结构:经济应该有一个较低的通货膨胀率、取消价格管制,经济对原材料价格和汇率不是太敏感,美元化程度很低。主要有汇率的渗入、对原材料的敏感性、美元化、贸易的开放度等4项指标。

(4)健康的金融体系:应该有一个稳健的银行体系、较为发达的资本市场,金融稳定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冲突较小。主要有银行资本充足率、股票融资量/GDP、债券融资量/GDP、股票市场成交量、(银行)货币错配、(公开市场)主要债券成熟期等6项指标。

定量研究后得出的结论是:没有一个发展中国家是在完全具备这些前提的条件下才开始实行IT的。

有的学者则认为,发展中国家实行IT应该重视资本流入的“突然停止”问题(Caballero和Krishnamurthy,2005)。由于这些国家的金融部门比较脆弱,而且日益融入全球化,货币政策有可能成为问题的来源而不是补偿。

参考文献:

[1]贺力平.反通货膨胀目标制及其理论依据.经济研究.1998;2

[2]柳永明.通货膨胀目标制的理论与实践:十年回顾.世界经济.2001;4

[3]奚君羊,刘卫江.通货膨胀目标的理论思考—论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重新界定.财经研究.2002;4

[4]王学斌.通货膨胀目标制度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启示.社会科学辑刊.2003;4

[5]姜波克,朱云高.论人民币资本账户开放下货币政策制度的选择.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

篇7

【关键词】上海市通货膨胀率;ARCH模型;GARCH模型

在此,选取1994年1月至2013年5月上海市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来反映通货膨胀的程度,通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月度同比增长率来刻画上海市通货膨胀率的波动情况。共有来源于中国国家统计局网站的233条月度数据,实证分析主要运用R i386 2.15.2软件实现。

1 模型介绍

1.1 ARCH模型

ARCH模型的基本思想是指在以前信息集下,某一时刻一个残差的发生是服从正态分布的。该正态分布的均值为零,方差是一个随时间变化的量,即为条件方差。并且这个随时间变化的方差是过去有限项残差值平方的线性组合,即为自回归。这样就构成了自回归条件异方差模型。

从模型中可以看出,由于现在时刻残差的方差是过去有限项残差值平方的回归,也就是说残差的波动具有一定的记忆性,因此,如果在以前时刻残差的方差变大,那么在此刻残差的方差往往也跟着变大;如果在以前时刻残差的方差变小,那么在此刻残差的方差往往也跟着变小。这就是ARCH模型所具有描述波动的集群性的特性,由此也决定它的无条件分布是一个尖峰厚尾的分布。

1.2 GARCH模型

GARCH模型是无穷阶的ARCH模型。ARCH模型实际上只适用于异方差函数短期自相关过程,相比于ARCH模型,GARCH模型更能反映实际数据中的长期记忆性质。

GARCH模型是专门针对金融数据所量体定做的回归模型,该模型对残差的方差进行了进一步的建模。特别适用于波动性分析和预测,这样的分析对投资者的决策能起到非常重要的指导性作用。

由于GARCH(p,q)模型是ARCH模型的扩展,因此GARCH(p,q)模型同样具有ARCH(q)模型的特点。GARCH模型适合在计算量不大时,方便地描述高阶的ARCH过程,因而具有更大的适用性。

2 实证分析

2.1 数据预处理

在参与计量分析时,首先应对原始数据进行预处理,本文采用了上海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对数形式来进行考察,因为对数形式有以下优点:第一,符合经济增长理论的一般形式;第二可以消除可能存在的异方差。对指标进行自然对数处理后,继续进行一阶差分,这样我们就可以得到通货膨胀率,进而研究通货膨胀率的波动情况[6]。由于先取对数尔后又进行差分,序列值变的比较小,再次对差分后的序列乘以100,使结果便于观察。

2.2 变量的ADF检验

首先对序列进行基本的描述性统计分析可以看出,上海市通货膨胀率具有以下特征:汇率波动呈现偏峰厚尾特征。峰度6.010328>3,表明通货膨胀率波动不服从正态分布,偏度-0.666898

从通货膨胀率的波动率图可以非常明显的看出,上海市通货膨胀率波动存在集群性,也就是说相对于某一时间段,波动比较大,而对另一段时间来说,波动比较小。这符合ARCH模型的特征。

如果仅仅是把非平稳时间序列变化为平稳时间序列之后,再建立回归模型,这样会导致模型是伪回归,认为得出的相关关系,实际上是一种假象。所以在进行动态回归模型拟合时,必须先检验各序列的平稳性。只有当各序列都平稳时就可以直接建立回归模型,所以要进行单位根检验。然后,对通货膨胀率序列进行ADF检验,来判断该序列是否平稳。由检验结果可以知,原序列的ADF检验P值远远小于0.05,因此该序列为平稳序列。

综上所述,上海市通货膨胀率的时间序列是具有尖峰厚尾性特征的异方差平稳序列,符合ARCH模型的假设条件,所以可以应用ARCH模型对上海市通货膨胀率波动进行拟合建模分析。

2.3 ARMA模型

虽然原序列已经是平稳序列,但是还不能直接构建ARCH模型。从上述描述性统计分析可知,该序列的均值为-0.081599,虽然均值看上去很小,但是相对于我们所研究的序列来说,并不十分小,不能忽略。因此需要将该序列减去均值进行变换,使得均值为0。得到均值为0的序列后,为判断序列是否存在自相关性,需要再进行BOX检验。检检验结果可知,P值均在0.05附近波动,因此认为该序列存在着序列相关,所以要先拟合ARMA模型,再对其残差进行检验,看是否存在ARCH效应,如果存在,则需拟合ARCH模型。从原序列的自相关图和偏自相关图中也可以看出序列存在自相关性,需要进行ARMA模型拟合。然后再通过EACF函数来判断ARMA模型的阶数为14,用ARMA(0,14)模型对序列进行拟合。从参数估计结果可以看出,ARMA模型估计参数结果P值大部分都小于0.05,说明模型拟合良好。提取ARMA模型的残差,对残差进行分析,检验模型的残差是否具有ARCH效应。对残差进行BOX检验,以验证上述结论。BOX检验结果可以看出,P值均接近于1,说明残差序列不存在自相关性。虽然残差的BOX检验结果说明了残差已不存在序列相关了,但仍然需要对残差的平方进行BOX检验,判断是否存在ARCH效应。由残差平方的BOX检验结果可知,残差的平方存在自相关性,所以残差序列并非是白噪声序列。因此,可以认为ARMA模型的残差序列具有ARCH效应,需要进行ARCH模型拟合。

2.4 ARCH模型

因为ARCH(0,14)模型的残差序列具有ARCH效应,因此对残差序列进行ARCH模型拟合,拟合阶数由残差序列的偏自相关拖尾阶数决定。从ARMA模型残差平方的偏自相关图可以看出,拖尾阶数为5阶,因此用ARCH(5)模型进行拟合,该模型LM检验通过,模型有效。

2.5 GARCH模型

上述结果中选用ARCH(5)模型对残差进行拟合,阶数比较高。相比于ARCH模型,GARCH模型更适用于异方差函数长期自相关过程,更能反映实际数据中的长期记忆性质。因此,对ARCH(5)模型进行优化,拟合GARCH模型。

用GARCH(1,1)模型进行拟合,该模型BOX检验和LM检验均通过,AIC值为2.716,BIC值为2.7754。因此,选用GARCH(1,1)模型对残差序列进行拟合。

2.6 结果分析

GARCH(1,1)模型中的系数及常数项均为正,说明上海市通货膨胀率的波动呈现聚集性现象。即过去的通货膨胀率波动扰动对未来通货膨胀率波动有着正向的影响。较大幅度的波动的后面一般紧接着较大幅度的波动,较小幅度波动的后面一般紧接着较小幅度的波动。上海市通货膨胀率波动性是与滞后一期的通货膨胀率有着密切的关系,系数较大,即前一期的波动对当期波动的影响较为突出。

上海市的通货膨胀率波动具有条件异方差效应,应用GARCH模型对其进行深入研究有一定的实际应用意义。政府可以利用其模拟和预测分析结果来制定相应的政策,避免较高的通货膨胀率对经济的发展,以及人民的生活带来不良影响。

3 政策及建议

由于高的通货膨胀率引起高的通货膨胀率波动,会影响到经济增长,在现阶段经济稳步增长时期,保持价格运行平稳,执行稳定的、公开的、持续的货币政策有积极作用,通货膨胀钉住的货币政策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保持经济健康协调地发展。

因此,抑制通货膨胀,必须从控制货币因素和非货币因素两方面着手,双管齐下,综合治理。

3.1 严格控制货币超量供给,保持适当的市场货币流通量。

在强化中央银行的独立性的同时,在金融系统中逐步建立资产风险管理制度。一方面不断压缩财政支出,另一方面努力增加税收来源,加强税收征管

3.2 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提高有效供给能力。

我们要更多地促进地方和外资向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投资。调整现有结构中资产存量,对能耗大、材料耗费高、技术水平低、产品质量差的企业进行限制。这样,才有可能抑制通货膨胀。

3.3 转变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我国的经济发展正处在复苏阶段,必须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建立现代的企业制度,优化并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与此同时深化科技体制和教育体制改革,提高经济增长的科技和文化构成。

3.4 深化改革,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

规范企业行为,必须通过提高效益来增加利润。整顿市场交易秩序。市场物价的管理,采取不同的管理方法和管理力度。加快价格立法步伐,完善市场法律体系和市场规则,加强市场价格监督,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篇8

一、无风险利率的定义

无风险资产是指在投资者决策区间内收益率完全可以预测的资产,其收益率的方差(或标准差)为零。无风险资产的这一可完全预测的收益率即为无风险利率。

无风险资产的无风险是指没有违约风险(信用风险),其可能存在利率风险、通货膨胀风险、流动性风险、再投资风险等。

二、无风险利率与预期通货膨胀率的关系

无风险利率是否是绝对意义上的“无风险”,其内涵是否包含了对预期通货膨胀风险的补偿?我们在进行经济分析预测时,通常采用国债利率或银行存款利率来代表无风险利率。这里以国债为例进行讨论。

小李平价购买了一年期国债10000元,票面利率为5%,假设不存在交易费用,一年后国债到期,小李收回国债本息10500元。此时,小李发现这一年间存在较为严重的通货膨胀,通货膨胀率为8%,因此小李的实际投资收益为负数。小李能否据此要求政府对通货膨胀带来的损失进行补偿?我国现阶段未发行通货膨胀指数债券,国债均不存在票面利率以外的补偿,而经济生活中,通货膨胀普遍存在,对发生的通货膨胀不能单独要求补偿,也就是说,通货膨胀风险只能在约定利率中得以补偿。也即是国债利率包含了预期通货膨胀率。

上例是通货膨胀率高于国债利率的情形,事实上,无论通货膨胀率是否高于国债利率,国债利率都包含了预期通货膨胀率的补偿。只是当通货膨胀率高于国债利率,国债的实际利率为负利率。

《财务成本管理》(2009年度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辅导教材)第13页:“利率=纯利率+通货膨胀率补偿率+风险回报率”,“每次发行国库券的利息率随预期的通货膨胀率变化”。

《资本成本·为企业更好的财务决策提供指南》第30页:“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的第一个要素无风险利率通常由两个区别明显的元素组成:作为基础的实际利率、预期的通货膨胀率”。

在众多财务、金融及价值评估的书籍中,都清楚定义了无风险利率的“无风险”仅指无违约风险,其内涵包含了预期通货膨胀率。但评估实务中,却时常发生混淆这一概念的情况,一方面,评估假设不考虑通货膨胀因素,收益现金流不考虑物价上涨因素;另一方面,以国债利率(名义利率)代表无风险利率,该无风险利率包含了预期通货膨胀率,以致现金流与折现率口径出现不一致的情形。

(一)国债利率与实际利率间的换算

(二)预期通货膨胀率的确定

反映物价水平变动的指标有消费价格指数(CPI)、零售物价指数(RPI)、生产者价格指数(PPI)、国民生产总值平减指数(GNP平减指数)。英国发行的通货膨胀指数债券以零售物价指数(RPI)代表通货膨胀率,美国发行的通货膨胀指数债券以消费价格指数(CPI)代表通货膨胀率。我国现阶段未发行通货膨胀指数债券,因此国债利率包含了预期通货膨胀率。

评估中应选择哪一项指标来代表通货膨胀率呢?笔者认为评估师可根据被评估企业的产品特点、行业特点及发展趋势选取CPI、PPI、RPI或具体行业价格增长率作为明确预测期的预期通货膨胀率指标,但在永续预测期内,建议最好采用预期GNP平减指数作为产品价格、材料价格、人员工资等统一的预期通货膨胀率指标。

比如,假设前段时间CPI指数较高,我们在评估生猪养殖企业时,受近期农副产品价格增长的影响,预测未来猪肉销售价格永续地快速增长,则几十年后,猪肉价格就远远超过牛、羊肉价格,这显然是不正常的。因此,我们不能采用短期的、单一的产品价格趋势作为永续预测的基础数据,建议采用GNP平减指数作为永续期的预期通货膨胀率指标。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预测现金流量是未来的流量,因此,折现率内各指标也应反映未来的风险水平,这里的通货膨胀率也就是预期未来的通货膨胀率,而非历史的通货膨胀率。当然,历史通货膨胀率也是预期通货膨胀率的重要参考,但历史价格并不一定对未来价格产生正影响,比如正因为前两年猪肉价格涨幅过高,很可能未来的猪肉价格涨幅会降低,甚至产生一定下跌。

因此,鉴于采用实际利率时对税收及折旧摊销等问题难以调整,在没有发生严重通货膨胀的情况下,一般应采用名义无风险利率及含有通胀的现金流量进行价值测算。

三、到期收益率与即期利率的比较分析

国债的到期收益率是指将国债持有至到期的内含报酬率,包括利息收入和折价溢价与债券实际买入价格的比率。到期收益率的实现须满足两个假设条件:(1)投资者持有债券至到期日;(2)投资者以相同到期收益率将利息收入进行再投资。

国债即期利率是某一给定时点上贴现国债的到期收益率。国债按是否附息分附息国债及贴现国债。购买政府发行的贴现国债,投资者可以低于票面价值的价格获得,债券到期后,债券持有人可按票面价值一次性获得支付,这种购入时的价格折扣额相对于购买价的比率即为即期利率。政府发行的附息国债,在债券到期日前,不支付利息,到期日一次性支付债券本息,债券持有者的这种一次性所得收益与本金之比也为即期利率。

由此可见,即期利率为到期收益率的一种特例,即期利率对应的债券为贴现债券,或在到期日前不付息、到期日一次支付本息的附息债券。即期利率作为到期收益率的特例,具有如下两个特点:

1.利率风险较小。长期国债在市场利率上升时,国债市价将出现下跌,债券持有者若在此时转让国债,将蒙受一定损失,使原预期的到期收益率不能实现。即使此时不转让国债,因市场利率上升,此时重新购置相同剩余期限的国债,或进行其他投资,将取得更高的收益率,也即是债券持有者因持有该债券丧失了更好的投资机会。因此长期国债持有者会承担较大利率风险。采用贴现或到期日一次支付本息这两种方式的国债通常为短期国债,比如国库券(国库券的到期日在1年以内)。相比长期国债而言,由于国库券到期日较近,利率波动对债券的市价影响较小。

2.没有再投资风险。附息债券在取得利息时,由于市场利率的波动性,取得的利息可能不能按照预期利率进行再投资,也即是附息债券的利息具有再投资风险。即期利率对应的债券在到期日前不付息,也即是即期利率对应的债券没有再投资风险。因此,选择贴现国库券或到期日一次支付本息的国库券的内含报酬率作为无风险利率,可剔除再投资风险,降低利率风险的影响。

四、国债利率的品种选择

我国现阶段发行的国债主要分为凭证式国债、电子式储蓄国债及记账式国债,凭证式国债及电子式储蓄国债不可流通转让,但可提前兑取,提前兑取会收取手续费,并扣除部分或全部利息,因此,其流动性风险较大。记账式国债可上市流通,流动性风险较低,因此,选取记账式国债利率代表无风险利率较为适宜。记账式国债分为附息记账式国债及贴现记账式国债,贴现记账式国债具有无再投资风险、利率风险较低的优点,但其发行期数较少,在时间距离相近的情况下,笔者认为选取贴现记账式国债利率代表无风险利率最为适宜。

五、国债利率的期限选择

根据无风险资产的定义,短期国债、长期国债均符合无风险资产的定义要求,评估中是采用短期国债利率还是长期国债利率作为无风险利率更为合适?笔者经过学习理解,更倾向于选取短期利率作为无风险利率的基准。选取具体理由如下:

(一)行业风险报酬率包含了期限升水补偿

众所周知,流动性和收益性呈反向关系,货币资金的流动性远高于固定资产,其收益性往往也就远低于固定资产。长期项目所要求的收益率显然就应包含对期限的补偿。比如在预期年收益率相同的情况下,3年周期的项目可能就比20年周期的项目更具有吸引力,因此,20年周期的项目就得给出更高的报酬率以吸引投资者。事实上,各个行业的投资报酬率都反映了对期限的升水补偿,行业风险自然也反映了项目周期特点带来的风险。因此,若无风险利率包含了期限升水,就和行业风险报酬率中反映的期限升水重复体现了。

(二)国债的期限升水难以代表项目的期限升水

主张采用长期利率作为无风险利率的一个重要原因可能就是长期利率包含的期限升水反映了对期限风险的补偿,可国债的期限升水可能难以代表项目的期限升水。比如:5年期国债,若在一年时转让,其转让费用和损失是有限的,且容易合理估计判断,而5年期的专业项目投资,若在建设1年时进行转让,其转让价格可能会大打折扣。由此可见,较国债投资而言,实业投资决策更难以变更或逆转,所要求的期限升水应高于同期限的国债期限升水。同为项目投资,行业不同,其要求的期限升水应该也有所不同,比如,商场的变现能力就远比化工厂变现能力强,其要求的期限升水可能就明显低于化工厂要求的期限升水,因此,将期限升水纳入无风险利率,应用于每个行业的评估似乎不太合适。

因此,笔者更倾向于将期限升水对应的风险纳入行业风险、企业自身风险里统一考虑。事实上,从公开渠道搜集的行业数据中,行业投资利润率也反映了期限升水补偿,行业特点自然包含了项目周期的特点,行业风险也就包含了期限的风险。

(三)长期利率缺乏统一的标准

对于无风险利率的期限选择,《价值评估·公司价值的衡量与管理》(第4版)主张采用10年国债利率,《财务成本管理》(2011年度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辅导教材)也主张采用10年国债利率,而评估实务中,很多评估师按照与收益期限匹配的原则选取国债利率,对超过30年收益期及永续收益期选取30年国债收益率。至于为什么选10年利率,而不是8年,也不是12年,可能难以解释,为什么30年期就能代表永续期,可能也难以解释。

评估实务中,有选取10年、20年或30年国债到期收益率的,也有根据具体收益年限选取对应期限的到期收益率的,同一个评估公司内,甚至同一个评估项目内对各个分、子公司的无风险收益率的选取可能都各不相同,而事实上,无风险利率是理论上存在的社会基准利率,只和具体时点、国家和地区有关,和行业、个别企业没有关系。我们采用各不相同的国债利率来代表无风险利率,难以合理解释。

(四)习惯上让国债期限和收益期限一致,说服力不够

选取和收益期限匹配的国债到期收益率,看似合理,可为什么要这么做,未见到合理的解释。CAPM模型是单一期间模型,反映的是线性关系,而收益法评估对象通常具有多期间收益,理论上讲,应对CAPM模型进行修正后应用于评估实务,也有学者据此研究改进出非随机期限结构的CAPM模型、期限风险结构模型等,由于应用麻烦,我们通常还是采用原始的CAPM模型。我们采用单一期间假定下的CAPM模型近似地计算折现率,却被要求和期限匹配,似乎没什么道理。

(五)长期国债具有较大的利率风险

《资本投资与估值》(理查德·A·布雷利、斯图尔特·C·迈尔斯)第142页:“比方说,想出借三个月资金,要得到无风险的报酬,可以购买三个月期的国库券。如果转向长期政府债券,投资者得到的资产将随利率的不同而出现价格波动(当利率上升时,债券价格下降;当利率下降时,债券价格上升)”。

(六)贴现国债没有再投资风险

如前文所述,贴现国债没有再投资风险,贴现国债通常为短期国债。此外,二级市场中到期日短于一个计息期的国债,由于本息将在期末一次性支付,也没有再投资风险。

综前所述,笔者更倾向于选取91天或182天的记账式贴现国债的利率来代表无风险利率。当评估基准日近期未发行记账式贴现国债时,个人认为,可在二级市场中选择到期日在3个月至半年左右的附息国债到期收益率来代表无风险利率。

六、无风险利率是否可考虑采用银行存款利率

我国银行多为国有控股银行,银行监管严格,短期内破产的风险极低,银行存款违约风险很小,存款利率统一,查询选取方便。因此,存款利率也在一定程度上符合无风险利率的要求。《房地产估价规范》即规定,可选取1年期国债利率或1年期存款利率代表无风险利率。但采用存款利率作为无风险利率具有以下缺点:

(一)流动性较差

一般说来银行存款的流动性是非常好的,可随时支取。不过我们选取的定期利率对应的定期存款提前支取时,会按活期利率计算利息,储户提前支取将蒙受较大利息损失。因此,从这个方面说,银行存款存在一定流动性风险。可转让大额定期存单来弥补这一缺点,但我国中央银行于1997年起暂停审批银行的大额存单发行申请。

(二)难以反映资本供求关系

我国存款利率是由中央银行统一调整,利率的调整除考虑市场利率变化的本身影响以外,还更多考虑了抑制或鼓励投资、刺激消费等需要。因此,存款利率很多时候不能反映真实的资本市场供求关系。

(三)破产风险

我国银行多为国有控股银行,监管严格,安全性极好,但商业银行主要为公司制企业,实行有限责任。根据商业银行法,破产法,都明确了银行的破产程序,事实上我国也曾发生过银行倒闭的事件,比如1998年海南发展银行倒闭,当时未明确金融机构破产制度,未作破产清算,清算时将个人存款由中国工商银行兑付,法人存款按折扣率支付。

(四)存款利率的稳定性

存款利率相对稳定,一次调息可能保持几个月甚至一年以上都不变动,而市场是瞬息万变的,稳定的存款利率难以反映不稳定的市场变化。

综上可知,以存款利率代表无风险利率不如以国债利率代表合适。

七、无风险利率相关的评估假设与评估参数选择的一致性

(一)关于通货膨胀的假设

评估实务中,评估假设里常常可以见到类似叙述:“假设预测期内不发生通货膨胀,物价水平保持不变” 。在此假设条件下,我们选取的无风险利率应为剔除了预期通货膨胀率的实际利率。

反之,我们若采用名义利率作为无风险利率,则应将评估假设调整为类似这样的语句:“假设预测期内通货膨胀水平不发生重大变化,并可以合理预测”。

(二)关于利率风险的假设

评估实务中,评估假设里常常可以见到类似叙述:“假设金融市场稳定、利率水平不变” 。在此假设条件下,我们选取的无风险利率应为国库券利率(1年内的短期国债利率),因为长期国债利率有较高利率风险,其利率已包含了对相应风险的补偿。

反之,我们若采用长期国债利率作为无风险利率,则应将评估假设调整为类似语句:“假设本次评估选取的无风险利率(长期国债利率)充分合理地反映了未来金融市场的变化及利率波动带来的风险”。

(三)关于再投资风险假设

所有附息债券都面临再投资风险(一次性还本付息的债券或剩余期限短于一个计息期的债券除外),若采用长期国债利率代表无风险利率,则存在再投资风险。对再投资风险,我们难以合理量化、剔除。因此,我们可作合理假设:“假设无风险利率计算所依据的国债在到期日前,各期利息均具有和其到期收益率匹配的再投资机会。”记账式贴现国债则不存在这个问题。

正如附息债券的再投资风险一样,所有分期流入的现金流也都面临再投资风险。收益现金流和利息流入相似,往往也分若干期流入。未来收益期内,各期现金流入须取得和折现率匹配的再投资机会,收益折现模型才能成立。因此,笔者认为,可以这样假设:“假设未来收益期内,各期现金流入均具有和折现率匹配的再投资机会。”

参考文献:

[1][英]伊恩·赫斯特(Ian Hirst).宋云玲,纪新伟,译.价值评估——为股东价值进行投资评估(第二版). 经济管理出版社.

[2][英]蒂姆·奥吉尔(Tim Ogier),约翰·拉格曼(John Rugman),露辛达·斯派塞(Lucinda Spicer).宋云玲,纪新伟,杨丽君,译.资本成本——为企业更好的财务决策提供指南.经济管理出版社.

[3][美]米契尔·耶何赫德.娄芳,译.价值寻找——公司资本成本的衡量.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篇9

(―)对会计理论的影响

首先,货币计量的前提是币值稳定,即使发生变动,其变动幅度必须很小,不会影响它的计量功能。但是通货膨胀或者是通货紧缩的存在,基本上否定了币值不变的会计假设。其次,历史成本原则是传统会计最基本的计量原则,它建立在币值不变的基础上。在物价大幅度地持续上涨或下跌的情况下,历史成本原则就缺乏现实基础,据此提供的会计信息不真实、不可比。第三,会计的目标是为使用者提供其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然而物价的大幅度变动,动摇了会计的计量属性。会计信息的失真,严重影响了会计信息的有用性,进而影响会计目标的实现。

(二)对会计实务的影响

1.会计报表不能真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以通货膨胀为例。主要表现在:第一,低估了非货币性资产的价值。第二,没有反映货币性资产的购买力变动损失和货币性负债的购买力变动收益。通货膨胀时期,企业固定金额的货币性资产所代表的商品或劳务的数量会直接减少,从而产生货币购买力损失;相反,用贬值的货币偿还原欠的相同金额的负债,会产生货币购买力收益。第三,高估收益。虽然历史成本原则强调收入与费用的配比,但由于以现时价格计量收入,以历史成本计量费用,此时成本并未真正得到回收,结果必然高估企业收益。

2.不能保证企业固定资产的更新,无法正确反映投入资本的保全清况在物价持续上涨的情况下,按历

史成本计提的折旧费小于更新固定资产需要的金额。由于不能保证固定资产的重置,企业的生产经营规模会不断萎缩,其生产经营能力相应削弱。企业所有者投资的目的主要是获取收益,而资本保全是其前提条件。由于按历史成本原则计量的资产账面价值低于报告期的现时价值,形成少计费用和虚增收益,还要按虚增的收益多交所得税和支付股利,最后必然会形成虚盈实亏的情况,进而使企业所有者的产权资本受到侵蚀。另外,由于会计报表提供企业虚假的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据此作出的决策会导致严重的失误。

(三)专统财务会计对物价变动影响的消除方法

物价变动对传统财务会计的影响最终表现在资产的计价和收益的确定上,而资产计价是关键,因为资产的计价决定了资产转移价值即成本的分摊一费用的确认,进而决定了收益的确定。所以,历史成本会计通常采用以下方法来部分地消除物价变动带来的影响,以期对物价变动导致的会计信息失真状况进行局部改善:一是在物价上涨的情况下,对存货采用后进先出法;二是在物价可能下跌的情况下,对存货采用成本与市价孰低法;三是对某些固定资产的折旧,采用快速折旧法、重置估价法或不提折旧法等。对于上述方法的应用,一方面,各方法本身有一定的弊端;另一方面,并不能满足通货膨胀条件下会计信息使用者对相关、可靠的会计信息的需要。这就要求改变传统财务会计的计量尺度和计量基础,改变传统会计模式,建立物价变动会计模式。

二、物价变动会计的基本模式

(一)_般物价水平会计

一般物价水平会计即历史成本/不变币值会计模式,是以传统历史成本会计编制的会计报表为基础,采用币值购买力湘等的货币单位(即通过一般物价指数将按各年度不同币值货币编制的历史成本会计数据)统一地调整为按本期期末或本期平均币值货币的会计数据,并把它作为传统会计报表的“补充报表”借以反映和消除一般物价变动对传统历史成本会计报表的影响。

其会计程序和方法是:首先将原来报表中列示的项目划分为“货币性项目”和“非货币性项目”,而后将各项目以各期名义货币表示的金额,按一般物价指数换算为等值货币计价的金额,再计算货币性项目的购买力损益,最后编制一般物价水平会计报表。具体方法是:确定等值货币的时点标准和货币性项目与非货币性项目换算系数或指数,对资产负债表各项金额进行调整,并用与上相同的计算口径对损益表各有关项目进行调整。对货币性项目的购买力损益的计算可用“货币性项目购买力损益=期末实际持有的货币性项目净额一期本应持有货币性项目净额”公式确定。

期本应持有的货币性项目净额=期初货币性项目净额X(期末一般物价指数/明初一般物价指数)+期间货币性项目增加额X(期末一般物价指数期间一般物价指数)一期间货币性项目减少额X(期末一般物价指数期间一般物价指数)

通过换算以后可得到货币性项目购买力损益,编制出一般物价水平的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

这种会计模式是在传统财务会计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为了反映和消除通货膨胀影响,也是传统会计模式的重大变革和进步。它的优点是能在报表上反映和消除通货膨胀对传统会计报表提供信息的影响,使其接近于物价变动后的实际,成为“真实性”的会计信息;增强了不同时期会计信息的可比性,从而有助于会计目标的实现;有利于加强企业管理和宏观调控;会计方法具有继续性且简单易行,也便于对信息的社会审计和监督。其缺点是:如果调整财务指标所依物价指数与企业报表项目内容的物价变动不符时,调整后的会计指标就会缺乏正确性。只能了解会计期末物价变动的资料,无法掌握核算期间通货膨胀对会计信息的影响,因而无法把握企业平时的财务状况和资料,难以满足与企业有利害关系的各有关方面对会计信息的需要。

作为一种物价变动会计模式的选择首先要考虑的是成本效益原则。一般物价水平变动直接影响的是货币性项目。如果货币性项目在企业资产、负债中所占比重较小,考虑到一部分货币性资产和货币性负债可以相互抵消的因素和利息率的影响,实行一般物价水平会计所能提供的利益就未必高于所花费的成本。因此,在物价变动的情况下,非金融企业似乎不宜实行一般物价水平会计。反之,金融企业主要地、大量地是货币性的,因而有必要实行一般物价水平会计。

(二)现时成本会计

现时成本会计即现时成本名义货币会计模式,是以企业资产的现时重置成本或再生产成本作为计价基准,反映和消除在通货膨胀条件下,个别物价变动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影响。这种模式的程序和方法是:在进行传统财务会计核算的同时另设一套账簿,以资产的现时购买价格进行日常核算。即对日常购进的资产以现时成本入账,期末对结存资产和本期已耗资产的累计发生额,按其现时成本进行调整,在调整的基础上确定通货膨胀对企业本期损益的影响,并在编制传统会计报表的同时,根据所设置的现时成本会计账户体系中各账户的期末余额和本期发生额编制现时成本会计报表,以反映和消除通货膨胀对传统会计信息的影响。可见,组织现时成本会计的日常核算是其重要内容和方法之一,而后才是现时成本会计报表的编制。

现时成本会计以现时成本为计价基准,以名义货币为计量单位,且设置有反映在物价变动或通货膨胀影响的账户等会计处理办法,改变了传统财务会计模式,并不同于一般物价水平会计处理。其最明显的优点是可以提供更加符合客观实际的会计信息,从而有利于财务决策;以现时成本弥补所耗用资产的价值,可以保证已耗资本的收回,从而维护了企业产权和生产经营能力;现时成本会计所提供的各项财务指标,既真实地反映了企业现实拥有经济资源和经营能力,还能把本期收益区分为经营管理水平所致的收益和管理人员应变能力决定的收益两部分,有利于加强和改进经营管理;对存货的计价一律以现时成本为准,改变了传统会计中的多种计价方法,这种较为合理和单一的计价方法,一定程度上也简化了核算。与一般物价水平会计相比,它能及时地消除个别物价变动对传统会计信息的影响。

实行现时成本会计,较之一般物价水平会计难度更大,花费也可能更多,因此更要遵循成本效益原则。不能否认,当前企业在用资产的账面价值严重低于其实际价值。但是,这种情况,在不同类型的企业中却有很大差异。资产的结构是这种差异产生的主要原因。在考虑实行现行成本会计时,应当对这一点予以充分注意。一般来说,资本密集型企业的机器设备占总资产的较大比重,这些机器设备一经投入使用,就很少有拆除变卖的可能,在短期内也不可能重置。因此从使用的观点出发,按现行成本,对企业的价值进行估价较为恰当。因此认为对固定资产净值占资产总额50%以上的大型资本密集型企业有必要实行现行成本会计。

(三)现时成本/不变币值会计

篇10

摘要:近年来,货币政策的多目标制和单一目标制一直是各国央行和学术界争论的焦点,我国中央银行应从国际收支、经济发展的现实状况以及经济体制转轨的需要等方面考虑,应当采取多目标制的货币政策。同时,应寻求建立一种机制,以实现多目标之间的动态切换。

关键词:货币政策 单一目标 多目标 权衡机制

1.我国货币政策是多目标制的原因

1.1维持我国国际收支的平衡

21世纪以来,我国国际收支的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双顺差”规模出现迅速扩大的趋势,引起外汇储备的过快增长。外汇储备过多表明我国出口大于进口,而出口又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外汇储备的增加不仅可以增强宏观调控的能力,而且有利于维护国家和企业在国际上的信誉,有助于拓展国际贸易、吸引外国投资、降低国内企业融资成本、防范和化解国际金融风险。但同时外汇储备的增加要相应扩大基础货币供应量,如果外汇储备过大,就会增加通货膨胀的压力。针对2010年下半年国内出现的通货膨胀,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易纲认为:“贸易顺差过大是通胀的源头”。在“十二五”期间,中国经济扩内需、调结构、减顺差、促进国际收支平衡刻不容缓。

1.2“菲利普斯曲线”在我国失效

表明失业与通货膨胀存在一种交替关系的曲线,通货膨胀率高时,失业率低;通货膨胀率低时,失业率高。菲利普斯曲线没有确定的理论基础,它只是通过对大量统计数据的观察得出的一般性结论。但是菲利普斯曲线并不是适合所有的经济体。我国的失业率是基本恒定的,其原因在于政府对失业率的大小有很强的控制力。这一控制力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户籍制度阻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致使农村中存在大量的过剩的劳动力。而是政府对国有经济单位和集体单位的人事权具有很强的控制力[2]。这表明充分就业和抑制通货膨胀这两种货币政策目标之间不存在根本性的矛盾。

1.3多目标有利于货币政策的相机而动

我国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是多目标制,而西方国家主要采取反通货膨胀的单一目标制,在08年金融危机发生之前,货币政策的多目标制和单一目标制的分歧并不是很大。这是因为在经济平稳时期,只要保持低通货膨胀率,投资就会相应增长,公众预期也会稳定,对未来也比较放心,所以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的目标就能得到实现,多目标的问题也都基本上自动解决了。而在08年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大批金融机构破产、企业倒闭,导致失业增加,居民收入和消费减少,企业减少投资。此时,反通货膨胀的单一目标制显然是难以为继的。而多目标制的优点在于,可以根据不同的经济状况,中央银行的关注重点能够有所转变。在经济高涨的繁荣时期,货币政策可以适当增加稳定物价、抑制通胀的权重;在经济低迷的衰退时期,货币政策可以适当增加充分就业、经济增长的权重。正如央行行长周小川提出的那样:“中央银行应在不同的阶段以不同的权重去考虑多个目标,同时随着经济条件的变化去改变权重,或进行多个目标间的切换。”

1.4经济体制转轨的需要

在转轨时期,我国的市场化程度较低,经济行为主体不规范,市场机制的自动调节机制尚不能充分有效地发挥,因此政府必须始终维持对经济和金融较强的控制。转轨时期各种矛盾具有特殊性和复杂性,这些矛盾的成因较为复杂,既有市场性因素,也有体制性因素和政策性因素,并且不同问题彼此交织,盘根错节。当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失业问题、国有企业的改革与脱困、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三农”问题的解决、国际收支的失衡等,这些问题都不是一个部门、一个政策能够解决的,必须由多个部门协调配合来共同解决。目前我国的中央银行在行政隶属上属于国务院序列,在名义上和实际上都没有独立的货币政策最终决策权[3]。人民银行较弱的独立性决定了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制定和实施,必须从属于政府的有关国民经济发展规划,要受到政府多元宏观经济目标的约束。由此可见,我国目前尚不具备以币值稳定作为货币政策的唯一或首要目标的基本条件,货币政策追求多目标既是当前的客观事实,也是在转轨时期的无奈选择,是中央银行在整个经济转轨时期难以摆脱的硬约束。“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国际收支平衡和金融稳定”都将是转轨时期我国货币政策追求的目标。

2货币政策多目标权衡机制的建立

我国货币政策的多目标制并不意味着各个目标在所有经济形势下的权重是相同的,各个目标的实现应该有轻重缓急,因时而定。

中国的经济在经历三十多年的高速增长之后,经济总量已经名列世界前茅,但由于人均经济指标在世界上仍然落后,因此,保持经济增长速度仍然是中国的发展目标。但同时经济总量的增长又会导致货币供给量的增加以及物价的上涨。中央银行在制定货币政策时,就需要建立一种有即利于经济发展又能够平稳物价货币环境。而这种货币环境的建立就涉及中央银行在不同货币政策目标之间的权衡。这正如央行行长在提到货币政策多目标时所表示得那样,“在货币政策诸多政策目标之间,还是需要有所平衡、有所取舍,有些方面是有矛盾的。

这些目标并不是都能一致起来。经常是非常为难的,没有包治百病的药方,最后就是取舍,哪个好取哪个,谁都希望有一个包治百病的药方,但是实际上没有”。鉴于此,我们有必要建立一种机制,这一机制有许多经济指标构成,并为这些经济设置上下限。这些指标应当包括:国内生产总值、消费者物价指数、外汇储备、货币投放量等。这些指标和特定的货币政策目标相联系,当某个或者某些指标低(高)于其预先设定的下(上)限时,其对应的货币政策目标就会放在最优位置,其他政策目标则为次优目标。这一机制的建立能够实现货币政策最优目标和次优目标的动态切换。

参考文献:

[1]贺力平.货币政策新方向:反通货膨胀目标制及其理论依据[J].经济研究,19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