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平衡的作用范文

时间:2023-12-26 18:07: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态平衡的作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生态平衡的作用

篇1

[关键词]生态平衡 经济社会发展 重要意义

[中图分类号]F11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2-0017-01

党的十七大明确指出要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要求我们“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使人民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我们认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是为了保障和改善民生,而保障改善民生与良好生态环境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笔者从多年从事环保工作经历中体会到,保持生态平衡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生态平衡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

生态平衡是一个整体,各生态部分之间是有机联系的,它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一)生态平衡保持经济社会发展物质需求的平稳输出

生态平衡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和环境之间,生物各个种群之间,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使它们相互之间达到高度适应、协调和统一状态。一般情况下,经济社会发展的物质需求,能使生态内部各部分之间,无论是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还是非生物环境之间,能够在一定时间内保持生态能量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物质输入、输出的动态能够保持相对稳定状态,有了这种生态平衡经济社会发展就能正常运行,否则后果严重。

(二)生态平衡保持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

人类的繁衍生息和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生态平衡。同样,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也离不开生态平衡。

一是生态平衡为人类生存提供可持续生存的自然资源。人类上万年的可持续发展,正是依赖于生态平衡为人类不断输出必要的生产、生活用品与物质需求;如果人类一开始就破坏了生态平衡,我们也不会有今天的经济社会发展,因为人类可能已经消亡了。

二是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保持了生态平衡,保证了人类社会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通常情况下,生态平衡最明显表现就是生态系统中各物种数量和种群规模处于相对稳定状态,这种相对稳定状态使生态平衡过程中具有自我调节和维持平衡状态的能力。

三是保持好生态平衡,就是保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过度地向生态系统索取,就会人为地破坏生态平衡,而这种破坏造成的影响是长期的,再让生态系统重新回到和原来相当的生态平衡状态,往往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完成,甚至有的会造成不可逆转。正因为如此,我国把保持生态平衡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实施,以保证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

二、生态平衡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环境基础

生态平衡不仅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环境基础。

(一)生态平衡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环境基础

大自然是人类的栖息地,生态平衡自然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环境基础。人类在生产劳动中,利用生态平衡的资源生产各种商品与劳务,从而满足人类社会自身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种种需求。可以说,生态平衡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发展环境。如果人类为经济社会发展执意破坏生态平衡所造成的后患不仅仅是经济社会不能发展,甚至招致毁灭性损失。

(二)生态平衡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提升人类幸福指数

生态平衡创造了空气新鲜、水源清洁、土地肥沃的人类生存环境,使得人类在地球繁衍生息数万年。现在,经济社会发展了,人们更加向往日丽风清、山川秀美的生态平衡环境。在这里休闲、娱乐,享受大自然的恩赐,怡然自得,身心愉悦,精神生活丰富,提升幸福指数。这是生态平衡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的高层次境界和美好环境,实现了我们的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

三、生态平衡与经济社会发展是辨证统一关系

生态平衡与经济社会发展是辨证统一的关系,它们之间可以互相协调、互相促进。

(一)生态平衡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国务院在2000年12月21日印发了国家环保总局会同有关部门制定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认真贯彻执行。要求制定生态环境保护规划,采取积极措施,加大力度保护生态平衡。这是因为保护生态环境,维持生态平衡具有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尤其要防止土地资源被破坏。比如,现在全国各地发展的生态农业、观光农业等都是保持生态平衡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措施。

(二)经济社会发展进一步保护生态平衡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们对幸福指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有能力实现“天更蓝、树更绿、水更清、空气更新鲜”。每年3月12日的植树节,全国投巨资植树造林,目的在于改善生态环境,保护生态平衡,形成造福于人类的绿色力量。我国还颁布多部相关环境保护法,如1984年颁布的《水污染防治法》、1987年颁布的《大气污染防治法》,还有土地荒漠化防治法等法律法规。这些都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保护生态平衡的举措,从而实现生态平衡与经济社会发展相互作用,相互促进,达到辨证统一。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  微生态调节剂 临床应用 

        微生态学(Microecology)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门科学,是研究正常微生物与其宿主关系的生命科学分支[1]。随着微生态学的深入发展,微生物制品—微生态调节剂(Micro ecological modulator)迅猛发展起来,它是根据微生态学原理,用以调整微生态失调,保持微生态平衡,提高宿主的健康水平和增进健康嘉态的益生菌(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和生长促进物质的制品[2]。近几年来,微生态调节剂在临床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已经被广大患者所认可和使用,并日益显示出其突出的优势。本文对此类制剂的产生、分类和临床应用情况加以剖析,希望能为临床应用有所帮助。

        1  微生态调节剂的产生

        1.1微生态调节剂产生的重要性

        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医学科学的发展,人们对健康和疾病的认识不断深入,化学药物的出现使人类在同感染性疾病作斗争时拥有了重要武器。恩惠与风险并存着,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耐药菌开始出现,耐药性不断攀升,甚至出现了对任何药物均不敏感的超级细菌,面对这一新情况,面对人们与病原微生物无止境的斗争,除了不断研制新的抗菌药物,不能不另辟其境。

        1.2微生态调节剂产生的理论依据

        随着微生态学日新月异的发展,目前人们逐渐认识到微生物与宿主之间的生理性组合关系。正常情况下,微生物与宿主之间相互作用,达到其特定的生态平衡,而每一个生态群落内的微生物依据其共生和拮抗维系正常群落关系,一旦这个平衡被破坏,就变成生态失调,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微生态调节剂正是利用微生物间这一共生和拮抗关系,补充对人体内生理性有益菌群或活性物质,抑制有害菌群过度增生,使病理性组合逆转成生理性组合,改善或重建微生态平衡,使相关疾病得以康复[3] 。

        2  微生态调节剂的分类

        微生态调节剂近年来发展迅猛,对该类产品给予正确分类是必要的[2]。

        2.1按宿主可分为:人类微生态调节剂、动物微生态调节剂、植物微生态调节剂。

        2.2按用途可分为:保健性微生态调节剂、防治疾病性微生态调节剂。

        2.3按合成成分可分为:利用菌体、代谢产物、生长促进物质等合成的微生态调节剂。

        2.4按药剂学的剂型分类可分为:液体剂型微生态调节剂、固体剂型微生态调节剂、半固体剂型微生态调节剂、气体剂型微生态调节剂。

        3  微生态调节剂的作用机制

        微生态调节剂具有抑制有害菌生长,降低内毒素水平,重建微生态平衡的作用。[4]其作用机理为如下几个方面:

        3.1调节微生态平衡  通过补充有益菌群控制、拮抗、排斥致病菌的侵袭和定植,阻止侵入病菌的生长和繁殖,提高宿主的防御能力,保持生态平衡。

        3.2增强免疫力  微生态制剂在机体定植后,可刺激机体的免疫系统,提高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能力,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

        3.3营养作用  有益菌生长繁殖能合成多种维生素、活性营养因子和生物酶等供机体使用,以促进代谢和调整内分泌。

        3.4屏障作用  有益菌可在定植的部位形成微生物膜,阻止致病菌的入侵和定居,成为一个有效的生物屏障。

        4  微生态调节剂的临床应用

        近年来随着微生态调节剂在临床的应用,微生态防治渐入人心,越来越显示出重要作用。目前在在保健和防治疾病方面已积累了大量资料。

        4.1对胃肠道疾病的作用

        人体肠道当中栖居大量的细菌,大约有30属500多种之多,他们和人体构成微生态平衡,若这种平衡遭到破坏,将引起许多相关疾病。目前,国内外已经有多种微生态制剂应用于临床,用于防治肠道菌群失调所致的疾病,并取得了很好的临床效果。例如:张凤莲等[5]报道乳酸菌素在抑制幽门螺杆菌(HP)感染,保持消化道微生态平衡和调节机体免疫方面效果明显;刘爱民等[6]报道运用思密达散剂、乳酸菌素片治疗肠易激综合征(IBM)总有效率为98%;关国明等[7]报道应用丽珠肠乐和结肠炎丸联合治疗慢性结肠炎总有效率为95.24%。当然有关这方面的报道很多,这里就不一一举例。

篇3

关键词:生态观;我国高等教育;平衡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0-0003-02

生态学这一观念被应用于我国的教育界这一领域起始于20世纪初,教育“生态平衡”的提出和发展是教育事业的一大发展和创新,给教育界带来了光明和新的发展契机,由此出现了新的教育世界观、认识观以及方法论。后来,各种以生态观的视角来思考、探索、解决生态领域的理论和实践性问题的研究越老越多,高等教育领域的生态平衡研究正式出现。

一、对生态观视角下我国高等教育平衡的阐释

生态学本身是一种研究生物和环境二者之间关系的一种学科。其中生态学的观点、理念等作为一种正确的认识论,各个领域也逐渐对其进行借鉴和应用,包括政治、文化、经济以及教育,政治生态学、文化生态学、经济生态学等各种名词也相继出现。将生态学这一观念应用于高等教育领域,不仅与当前高等教育领域所出现的问题相吻合,而且为其可持续性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高等教育生态学这一观点,最早由英国的教育学家提出,逐渐被引入到中国,开拓了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空间和范围,其中以生态领域的可持续发展、平衡发展以及可持续发展等观念来确定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目标具有很大的先进性和可行性,从而促进了高等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有关高等教育的体系,其本身就是一个动态而又复杂的系统,其中各个因素之间是互相关联、互相制约的,随着其动态的变化,会呈现出平衡和不平衡的两种状态。其中高等教育的生态平衡观是目前的根本问题,生态平衡观并不意味着这个体系各个因素保持静态的平衡,它是一个动态的体系,即需要保持在结构和功能之间,物质、信息等输出和输入之间的平衡。高校教育体系的平衡观是促进其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据近几年来的数据调查显示,我国各个高校的招生人数逐年呈现上升趋势,高等教育已经发展到了大众化的阶段。在这样的形势下,在面临着教育资源稀缺的情况下,其与资源的迫切的矛盾更加深化了,最终导致高等教育系统的失衡,为了维持自身的发展,这种失衡状态将会愈演愈烈,最终教育界出现了“生态危机”,可持续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威胁。从生态学的视角,以生态学的认识论来分析这一问题,以其方法论来指导这一问题,从而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走上生态可持续性的发展道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生态视角下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平衡发展的对策探讨

高等教育体系的生态平衡指的是高等教育这个体系内部各个要素之间的平衡性、运行的高效性以及功能的优异性等。要想保持高等教育体系的生态平衡,需要从根本上了解高等教育体系中存在的问题,然后结合高等教育的生态平衡观,从而推动高等教育的可持续性发展。其中需要准确地把握教育生态观的实质以及要求,遵循其发展的根本规律,最终保持其生态上的平衡发展,这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建立起高等教育生态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新时期的社会讲究生态和谐,其中人是促进和谐的主导力量和根本保障,只有在人和谐的基础上,才能实现社会的最终和谐。从生态哲学的角度来讲,生态指的是社会的主体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生机勃勃的状态,其中的各个生命要素之间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作为高等教育这个有机的统一整体,其主要构成部分是学生,其主要发展的目标也是培养学生,将其发展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因此,要想实现高等教育的生态发展,首先需要在此基础上制定符合生态观的人才培养目标。关于人才培养的生态观,其中需要做到促进人才的全面性、可持续性以及和谐性的发展,最终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生态人”。这一概念指的是其不仅能够做到在符合自身发展需要的基础上,做到顺应生态需求,实现自身与他人、与社会以及与环境之间的和谐共存。综合相关人的研究,本文认为生态视角观下培养出来的生态和谐发展的人才一般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1)保持着对生命的信仰和敬畏,将生态的整体价值放在首位。这样的人才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还将社会、生态的整体利益放在首位。另外,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将整体的利益放在首位,从而保证社会利益和生态整体利益的和谐发展。(2)追求物质获得和精神享受的统一。生态观视角下的高等教育的平衡,不仅需要培养出在追求自身发展和享受所需要的一切物质基础之外,而且还能够将道德的追求作为自己所奋斗的目标。(3)坚持可持续发展的行为理念。可持续发展不仅讲求长久发展,还更加注重综合性地平衡发展,即经济、社会以及生态之间的共同发展,生态观视角下的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就需要具有这样的特征。高等教育的生态平衡发展首先在培养人才方面,需要将生态和谐作为根本的发展目的,在最大程度上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的同时,落实人本思想,从而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能够促进社会和谐的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最终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生态平衡性发展。其次,针对不同类型的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的目标上需要做到保持一致性,将生态的平衡发展作为根本的人才培养目标。从这个角度来说,我国高等教育一共分为三种类型的学校:一是研究型和教学研究型的大学,二是本科类院校,三是高等职业技术类学院,其三者之间虽然为三个不同的独立个体,但是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应该保持定位的统一性,这样才能实现高等教育在总体上的和谐、可持续、平衡地发展。

2.形成有利于高等教育系统生态平衡发展的生态环境。具有一个保持着平衡、协调、和谐的整体的生态环境,对高等教育的发展具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如今这样一个大的教育环境和背景下,要想实现生态平衡的发展,各个高等院校就必须要做到使自身的教育系统与整个的高等教育相适应。其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高等教育需要不断地为社会输送大量的人才,以促进经济的增长;二是社会要为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各种有利的条件。对此,一方面高等院校需要在充分了解社会需求的基础上,对自身的教育体系不断进行优化和改革,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融入到自身的教学目标中,从而在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中充分发挥自身推动经济增长、促进社会进步的作用。另一方面,为了促进高等教育的生态发展,社会需要给予高等院校充分的支持,包括加大经济上的投入。在立法方面,建立健全高等院校教育的相关法律,优化高等教育的政策,从而为其提供良好的社会生态环境。根据目前我国大部分的高等教育的发展情况来看,其中资源短缺是很多高等学院都面临着的严重问题,并且已经成为了限制其生态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从高等教育的自身的生态发展来看,首先需要在资源上保证充分地给予,不然将对高等教育整个系统的生态可持续发展造成严重的阻碍,最终可能会造成整个教育体系面临困难。要想保证高等教育资源的充足,主要依靠政府的政策支持以及建立起多元化的教育投资体系。

3.全面优化调整高等教育系统的结构,实现高等教育形式的多样化发展。根据生态学的观点,生态系统要想维持自身的生态平衡,在其结构上需要保持一致性,在生物种类上需要做到多样化,这样的生态系统才是稳定的。高等教育系统也是如此,不仅需要在其功能上保持协调统一,还需要做到多样化,这样的高等教育系统才是生态平衡的。我国高等教育系统的结构,为了保持生态平衡性是需要不断进行优化的,一是适应性优化调整,二是战略性优化调整,二者都是为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服务的。在适应性优化调整方面,即在对自身系统进行完善的同时,从而增强系统的灵活性和适应性,这不仅说明高等教育系统不仅需要具备促进自身发展、培养社会人才等方面的基本功能,还应该具备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功能,并且保持其相互之间的平衡性。

4.坚持高等教育系统的生态可持续发展。近年来,高等教育体系逐年呈现增长趋势,一方面数量得到了增长;另一方面规模也迅速得到了扩大,然而高等教育的系统并没有在人才培养方面或者在促进经济增长上具有更大的优势。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高等教育系统的没有做到整体上的协调、平衡、可持续。因此,高等院校首先需要意识到数量、质量、结构以及效益这四者之间并不是独立的个体,而是一个互相共存的整体,单纯地做到规模和数量上的扩大,而忽略其他三方面的因素将对整个高等教育系统造成不利的影响,即导致其发展的不平衡。因此,各个高等院校需要具备一个全面发展的观点,保持其中各个要素之间的生态平衡,从而做到可持续发展。

三、结语

综上所述,生态视角为我国的高等教育带来了新的面貌,它是一个全新的发展观点,对我国高等教育的长久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就目前众多高等院校的发展模式来看,其中仍然存在着各种违背生态平衡的做法,因此迫切地需要加强对生态平衡的重视,遵循生态平衡的原则,最终实现自身的长远而平衡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素玲,苏世宽.高等教育生态发展的教育生态学审视[J].高等农业教育,2008,(09).

篇4

关键词:生态社会;生态文明

Abstract: Ecological society is a highly civilized form of society in which human and nature coexist harmoniously;human society and ecology develop coordinately and interact beneficially; human carry out the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and enjoy the ecological achievement. Th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s the most basic symbol of ecological society, which can be manifested concretely as follows: ecological principle becomes the basic principle of resources deployment; ecological production becomes the basic mode of social production; green consumption becomes the major patternof consumption; ecological legal system becomes the basic standard of conduct; ecological consciousness becomes the ideology of the social mainstream.

Key words:ecological society;ecological civilization

生态文明社会是在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基础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协调发展、互利共生,人们积极开展生态建设、充分享受生态成果的高度文明的社会形态。作为人类文明进化的最高台阶,生态文明社会(可简称生态社会)是我们人类尚未达到的一种理想的社会境界。积极开展生态社会研究,弄清其特征标志,有助于推进生态社会建设。

总体上说,生态文明社会的基本标志就是生态文明。具体而言,生态社会的基本标志至少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生态原则成为资源配置基本依据

在工业社会,市场原则被证明是资源配置最有效的手段,但随着工业社会的发展,市场失效的现象日益严重。作为由工业社会进化升华而来的生态文明社会,一方面还须借助等价交换、利润最大化、优胜劣汰等市场资源配置原则,另一方面必须增加生态原则作为资源配置的基本依据,化解市场配置原则下市场失效的问题。

生态文明社会资源配置生态原则的主要内容大致有五项:

1. 生态平衡原则。资源配置的生态平衡原则是指社会资源配置不破坏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和运行的稳定状态,至少不剥夺生态系统应对外来干扰进行自我调节恢复原初稳定状态的能力。依据生态平衡原则进行资源配置有利于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巩固社会发展的生态基础。自然生态平衡条件下能够达到生态产出的最优化,但常常不是经济产出的最大化,而最大限度地保持自然生态平衡是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必要前提。

2. 环境安全原则。资源配置的环境安全原则是指社会资源配置不破坏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自然环境系统的相对稳定与协调,至少不剥夺自然环境系统应对外来干扰冲击的自我调节和恢复能力。这里的自然环境系统主要是指人工生态系统,也包括与人类生存发展密切相关的部分自然生态系统,如农地、森林、牧场、工厂、村落、城镇等次生环境,涉及土壤环境、水环境、大气环境以及全球气候等,实施环境安全原则有利于经济有效增长、促进经济效率提升、消除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生态恶化与环境退化问题、维护良好的生活环境。

3. 资源节约原则。这一原则是指社会资源配置符合节约使用、高效利用、循环利用要求,做到不可再生资源的节俭节制使用,可再生资源的充分开发、合理使用。实行资源节约原则能够最大限度降低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和自然环境的干扰冲击,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意义的资源节约立足于生态平衡环境安全,经济意义的资源节约追求效率提高效益增加,两者既相契合又有矛盾,生态文明社会强调前者的前提地位。

4. 协调进化原则。这一原则是指社会资源配置能够促进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系统和谐相处、协调发展、共同进化、互惠共赢。落实协调进化原则,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生态文明社会发展进化的本质要求。

5. 永续发展原则。永续发展原则是指社会资源配置既要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系统平衡的现实需要,又能符合人类社会和自然生态长远协调和谐、发展进化的要求。贯彻永续发展原则,有利于解决传统发展模式下日益严重的代际不公平问题,推动生态文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生态生产成为社会生产的基本内容

生态生产是指为维护生态平衡和环境安全、消除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系统的负面冲击所进行的生产,其成果即生态产品一般以生态平衡的恢复与维持、自然环境的改善与保护、生态资源的维护与增加、环境污染的治理与消除等形式呈现。在社会生产方面,生态文明社会与工业社会的显著不同,在于除了依然存在规模庞大的物质产品、服务产品生产以外,生态产品生产已经成为非常重要的基本内容。这是因为人类社会的高度发展构成对生态平衡的巨大冲击、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严重威胁,必须通过调整社会生产结构、增加生态产品生产加以补偿。

生态文明社会生态生产的发达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1. 生态产品在社会产品中占据重要地位。社会产品可以分为三大类,一类是物质产品,它通过对物质资料的加工制作形成使用价值,满足人们的物质消费需要;一类是服务产品,它借助物质资料手段提供各类服务,满足人们生产生活服务需要;再一类就是生态产品,它通过对生态环境的维护保养形成生态价值,促进生态平衡和环境安全。前两类产品生产都建立在人类对大自然索取的基础上,随着索取强度的提高必须要有适当的方式途径进行回馈补偿,生态产品生产正是人类回报补偿大自然的最佳途径,正因此,在生态文明社会,生态产品成为社会产品中具有特殊功能作用、无法替代、不可缺少的基本产品,其规模、种类也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对生态环境的更高要求而相应扩张。

2. 生态产业成为社会最基础的前提产业。社会产品结构的调整必然要求社会产业结构的相应调整,在生态文明社会除了传统的或经过生态化改造的一、二、三次产业以外,生态产业将成为社会的基础性、前提性和标志性产业。生态产业是以生态平衡和环境安全为产业目标的专门产业,内部又包含污染治理业和生态资源培育维护业两大产业,前者专司污染减排和受污染环境治理之职,后者专指修复、维护和培育生态资源,促进地球村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健康发展的基础性产业(图1)。

三、绿色消费成为社会主体消费方式

所谓绿色消费,是指人们在环境友好理念指导下所进行的有利于资源保护和生态平衡的、或者不至于恶化资源供求关系和生态环境的最终消费。绿色消费有以下显著特点:

1. 绿色消费是一种减量型消费。一方面,绿色消费注重减少资源消耗量,放弃传统消费大量消耗资源、追求最大限度物欲满足的奢靡倾向

和极端做法,转而采用适度消费以谋求足够程度的满足和多方面的满足。另一方面,绿色消费强调减少废弃物的排放量,通过减少浪费、减少资源消耗、循环式消费及废弃物的再消费以及消费排泄物向社会排泄物处理业集中,减少消费过程的废弃物排放量,不让消费排泄物进入自然生态系统。

转贴于

2. 绿色消费是一种综合效用型消费。绿色消费效用由直接效用、间接效用、宏观效用、长期效用等多种效用构成。其中,直接效用包括人们消费产品和服务获得的特定需求满足,因采用循环消费、再消费、减量消费方式节约消费成本获得的收益需求满足,因采用绿色消费方式对生态环境保护有所贡献而获得的心理满足;生态环境因绿色消费方式而直接得到的维护、改善(如人们化废为宝,对废弃物的消费直接减轻了环境压力;人们参与植树种草治沙等体验性休闲、旅游活动对生态环境的改善),等等。直接效用是人们采用绿色消费方式的主要动力。间接效用主要指绿色消费方式因节约资源、减少排放而最终对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平衡所产生的有利影响,它与某一项具体的绿色消费行为并不直接挂钩、对应,具有一定的曲折性、隐蔽性。宏观效用是指绿色消费的积极效用是由众多的绿色消费行为共同作用的结果,某个人、某一次、某一项、某一局部的绿色消费仅产生有限的积极效用,但要取得积极的宏观效用必须从自己、从局部、从现在做起。长期效用是指绿色消费的效用除直接效用以外,其他效用的取得往往要经过一个较为长期的过程,而绿色消费的效用也会持续相当长的时间。绿色消费的综合效用,是人们从理性高度选择绿色消费方式的原因。

3. 绿色消费是一种可持续型消费。一方面,绿色消费为当代人的后续消费预留资源,也为后代的消费预留资源,有利于保持资源利用的持续性;绿色消费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有利于人类生存环境、生活环境的保护和改善。另一方面,绿色消费对绿色产品的追求,促进了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社会氛围的营造和生态文化建设,从而促进全社会的生态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人们的可持续消费提供生态环境基础。这些特点说明,绿色消费符合生态文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的基本要求,能够兼顾人类福利水平提升和生态环境改善的双重要求。也正因此,在生态社会绿色消费能够取代传统消费方式,成为社会的主体消费方式。

四、生态法制成为社会基本行为准则

工业社会,人们按照市场法则和经济法制行事,经济利益是决定人们言行的内在动力,在经济规律这根看不见的指挥棒的指挥下,人们在经济法制划定的界线内从事生产经营分配消费等经济活动,以及其他社会活动。而在生态文明社会,人们不仅从事物质产品、服务产品的生产消费,还要从事生态产品的生产消费;不仅追求经济利益和经济价值,还要追求生态利益和生态价值。因此,人们的社会活动不仅要遵循经济规律、经济法制,也必须同时遵循生态规律、生态法制,而且应该更加强调遵循生态规律、生态法制。目前人们制订的环境保护的法律规范,都是立足工业社会,从传统经济社会的视野出发,依托市场经济运行机制所规定的行为规范,这些法律规范对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产生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但严格意义上说,这些环境保护法律规范还无法充分体现生态文明社会生态理念的精神,无法完全适应人与自然协同进化的更高要求。尤其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如我国),为加快追赶步伐,环境保护往往要向经济发展让步,导致生态法制常常形同虚设。

作为生态社会的基本行为准则,生态法制至少具有如下四方面特征:

1. 以巩固、发展生态文明社会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生态法制建设跳出传统工业社会窠臼,立足生态文明社会来进行,从而遵循全新的指导思想,设定全新的建设目标,确立全新的法制原则,建立相应的内容框架。

2. 很好体现生态规律的基本要求。体现生态规律要求是生态法制建设的核心,只有充分体现生态规律要求,生态法制才能很好反映其价值取向和行为导向,发挥促进生态平衡、推动环境保护的积极作用。

3. 努力借助经济规律的运行机制。生态文明社会经济规律仍然是社会运行的基本规律之一,指导和左右着人们的行为。生态法制建设不仅不排斥经济规律的作用,还必须努力注意与经济规律的协同契合,借助经济利益的推动促进生态法制的落实。在经济目标与生态目标出现矛盾的情况下,从有利于生态社会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出发,寻求合理的立法司法平衡点。

4. 贯彻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协同进化原则。生态文明社会的发展目标是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协同进化,既要体现以人为本理念,努力提升社会福利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又要贯彻生态和谐原则,确保生态平衡和环境安全,人与自然两者不能偏废。因此在生态法制建设中要防止出现两个偏向,一个是片面的极端人类中心主义倾向,另一个是极端生态主义倾向,做到以人为本,兼顾双方。

五、生态意识成为社会主流观念

生态意识是指人们了解生态规律、尊重生态价值、努力追求生态平衡、积极参与生态建设的认识状态和思想倾向,其核心是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它是人们自觉开展环境友好活动、采取维护生态平衡行动的内在动力。工业社会经济意识是占统治地位的社会观念,人们围绕经济利益这个核心从事经济活动和其他社会活动,经济效益成为衡量经济活动乃至其他社会活动成败得失的主要标准,最终导致工业社会的畸形发展。生态文明社会作为在对工业社会扬弃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全新社会发展阶段,也必然要有与之相适应的全新社会观念,用以指导人们的言行。作为社会主流观念,生态意识不仅受到社会舆论大力推崇,也受到政府、公民、非政府组织等社会各方的充分认可肯定,还是各类社会组织及其他社会成员的行动指针,落实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而成为体现生态社会文化特征的核心理念之一。

生态意识表现为两个层面,一是认识层面,具有对自然生态、生态平衡、环境安全、人与自然关系的正确理解和把握,对自然生态及其价值的尊重,对生态规律、生态机制的认识和掌握。

篇5

关键词:林业理论;公益林;可持续经营策略

1 现代林业的理论发展

1.1 森林多功能论

森林多功能理论的发展时间相对较早,于19世纪60、70年代提出。对于国家或地区而言,林业资源具有多功能的作用,而林业部门在发展林业过程中,应合理选择一个主导性作用,进而在维护生态系统平衡的基础上开展森林营造工作,以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生态平衡和社会的进步[1]。

1.2 林业分工论

林业分工理论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以美国为代表,是林业理论发展的重要成果,彰显森林多效益主导的思想理念。在国家发展中,森林资源是重要的资源,具有一定的自然潜力、经济潜力,而潜力的大小主要由人们对森林资源的利用方式决定。

1.3 生态林业论

生态林业理论最早由我国生态学家所提出,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生态学家在生态农业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生态林业理论,将生态学、经济学知识内容有机结合,以构建良好的林业生产体系系统,能够实现林业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对人与自然的和谐可持续发展发挥着积极作用。

1.4 林业可持续发展论

随着林业理论的快速发展,实现其可持续发展论尤为重要,它能够确保森林资源的永续利用,为人们社会生活带来便利。在林业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作用下,以人们的根本利益为目标,注重对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缓解,能够满足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长短期利益需求。

2 公益林可持续经营的对策建议

2.1 建立完善的保障制度

要实现公益林的可持续经营,林业部门有必要建立完善的保障制度,为公益林建设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条件,使其充分发挥维护生态平衡和保护环境的积极作用。完善相关管理制度,为公益林管理者提供重要的管理依据,使之能够更好地开展管理工作。另外,通过完善管理制度,可以增强相关人员对公益林的保护意识,加大公益林的保护力度。一方面,加强病虫害管理。对于公益林发展而言,病虫害是重要影响因素,只有加强病虫害防治,才能为公益林可持续经营创造良好的条件;另一方面,加强防火管理,以规避火灾隐患。基于此,公益林的管理工作得以强化,有助于实现可持续经营。

2.2 对森林进行科学的规划

近年来,我国人口数量不断增多,而资源和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因而实现公益林的可持续经营是一种必然趋势。在公益林发展建设中,林业部门应对森林进行科学的规划。首先,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形特征具有多样化,且不同区域的地形条件具有差异性,要求林业部门在建设与发展公益林时,结合地区地形因素,以发挥地区森林资源的优势。其次,根据地区环境因素对森林进行科学规划,使公益林建设中的树种满足地区环境,以达到长势优良的目的。

2.3 注重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是确保地区生态平衡的重要基础,所以,在实现公益林可持续经营过程中,林业部门应注重生物多样性的营造,以达到维护地区生态平衡和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由于我国以丘陵地区居多,其植被相对较少,而乱砍滥伐现象普遍存在,对公益林可持续经营产生重要威胁,所以,应注重对生物多样性的营造。首先,在发展公益林过程中,合理搭配乔灌木,既能满足人们砍伐的需求,又能避免地区环境遭受破坏。其次,建设公益林时,尽可能选择生长速度快和繁殖能力较强的植物,有助于加快公益林的发展建设。最后,引进外来物种时,应进行严格地检疫,避免携带病虫害影响地区的生态平衡。

2.4 及时补充公益林

长期以来,我国公益林的规划主要是从传统林业而得以延续,但人类社会活动的频繁发生,使公益林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所以林业部门有必要及时补充公益林,对其进行补植,重造公益林。在该过程中,林业部门应遵循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理念,合理营造公益林。首先,合理地砍伐老化的树,并植入新树苗,保证公益林的年轻态。其次,在补充公益林过程中,有必要结合地区发展实际而进行混合种植,有助于维护地区的生态平衡,实现公益林的可持续经营发展。

3 结论

现阶段,林业理论得到了快速发展,尤其是可持续发展理论能够为林业的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然而,就公益林发展现状来看,存在一定的问题,可能阻碍其可持续经营发展进程。对此,有关部门人员有必要针对公益林可持续经营而提出合理的对策建议,以加快公益林建设,维护自然生态环境和确保生态平衡。

篇6

关键词:景观设计 美观 生态平衡 植物

景观设计的主要目标是美观。所有景观都应给人以视觉上的美感和精神上的娱悦。在追求生态平衡的现念下,景观设计中的美观必须与生态保持平衡。既要景观美化,也要生态平衡,这是景观设计中的完美主义。

一、遵守“生态平衡”原则,合理布局园林及水景

生态平衡是生态学的一个重要原则。近年来,我国不少城市打破了过去为景观而景观,为美化而美化的传统理念,开始景观设计的同时进行生态维护的探索。如北京、天津、南京、深圳等大、中城市,在布局景观、美化城市的同时,努力使郊区的绿地树木渗透到城市,结合实际保留林地和绿草面积,基本上实现了景观设计中的美观与生态保护相对平衡。

在生态园林的建设中,正确处理绿地系统的结构与布局形式、自然地形地貌、河湖水系的协调关系,是景观设计所致力探求的目标。我们所有设计者,在城市景观设计中,必须着眼于整个城市生态环境,合理布局各种景致,使城市绿地不仅围绕在城市四周,而且把自然引入城市之中,以维护城市的生态平衡。

景观设计与生态平衡也要求因地制宜。水资源丰富地区,可发挥水资源优势,充分利用天然水系湖泊,营造天人合一的“水景住宅”;而缺水及气候条件不具备的地区,大可不必发扬“人定胜天”的精神而造景,破坏我们的生存空间。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水景喷泉所有的环境景观用水,都是利用污水处理厂提供的高品质再生水,以满足园区内的浇灌用水、道路喷洒、景观喷泉用水等要求。

二、遵循“生态位”规则,搞好景观设计中植物配置

植物文化是城市园林精神内涵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园林植物是景观中重要的造景元素之一,通过景观设计将不同植物合理配置,达到科学与艺术价值相结合。而园林植物的选择和配置,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园林观赏效果和艺术水平。如果不注意花色、花期、叶色、树形的搭配,随便栽上几株就显得杂乱无章,景色大为逊色。再者,园林植物品种丰富,形形,有的种类在一年中仅一次特别有效,或者在开花期、或者在结果期。

值得一提的是,在城市景观植物配置中,可以利用不同物种在空间、时间和营养生态位上的差异来配置植物。如长沙植物园的槭树、杜鹃园就是这样配置的――槭树树干直立高大、根深叶茂,可吸收群落上层较强的直射光和较深层土壤中的矿质养分;杜鹃是林下灌木,只吸收林下较弱的散射光和较浅层土中的矿质养分,较好地利用槭树林下的荫生环境;两类植物在个体大小、根系深浅、养分需求和物候期方面有效差异较大,按空间、时间和营养生态位分异进行配置,既可避免种间竞争,又可充分利用光和养分等环境资源,保证了群落和景观的稳定性。尤其是在特定的城市生态环境条件下,应将抗污吸污、抗旱耐寒,耐贫瘠、抗病虫害、耐粗放管理等作为植物选择的标准。如在南京的园林绿化植物中,槭树、马尾松等生长状况不良,不宜大面积种植;而水杉、池杉、落羽杉、女贞、广玉兰、棕榈等适应性好、长势优良,可以作为绿化的主要种类[2]。

在搞好生态平衡的基础上,我们再将美学原则应用到实际中。如运用节奏与韵律,统一与微差,对比与协调等美学原则,采用有障有敞、有透有漏,有疏有密、有张有弛等手法造景,富有季相色彩,给人以美的享受。如上海外滩南京路――九江路以市花白玉兰花为主调,林下种红杜鹃,红装素裹,相映成趣;北京东路――南京路,用草花、绿篱、草皮组成形似“浪花”和“如意”的大图案,色彩醒目;四平路两侧由广玉兰、银杏、美人蕉组成有节奏变化的绿带,上海九亭绿化示范园中,规划了由广玉兰、红叶李、银杏、红运玉兰和茅白杜鹃,八角金盘组成的绿带,形成“步移景换”的流动画面。

三、遵循“合理性”原则,正确处理生态互联关系

生态互联,是指生态与其内部的各元素以及外部环境之间的关联。这种关联的运用和处理,表现在景观设计的全过程中。

首先,是景观与外部系统的关系。如城市滨水地带的规划和景观设计,一直是近年来的热点。滨水区设计的一个最重要特征,在于它是复杂的综合问题,涉及多个领域。作为城市中人类活动与自然过程共同作用最为强烈的地带之一,河流和滨水区在城市中的自然系统和社会系统中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如水利、交通运输、游憩以及生态功能等等。因此滨水工程就涉及航运、河道治理、水源储备与供应、调洪排涝、植被及动物栖息地保护、水质、能源、城市安全以及建筑和城市设计等多方面的内容[3]。

其次,是景观内部各个元素之间的生态关系,即水平生态过程。来自大气的雨、雾,经过丛林的截流、涵养,成为终年不断的细流,最先被引入村中人所共饮的蓄水池;再流经家家户户前的洗涤池,汇入塞中和旁边的池塘,那里是耕牛沐浴和养鱼的场地,最后富含养分的水流,被引入下方的层层梯田,灌溉着他们的主要作物――水稻。这种水平生态过程,包括水流、物种流、营养流与景观空间格局的关系,正是景观生态学的主要研究对象。

再次,是景观元素内部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如丛林作为一个森林生态系统,水塘作为一个水域生态系统,梯田本身作为一个农田系统,其内部结构与物质和能量流的关系,这是一种在系统边界明确情况下的垂直生态关系,其结构是食物链和营养阶,功能是物质和能量流动,这是生态系统生态学研究的对象,在景观设计中必须引起重视。

参考文献:

[1] 王立波《植物生态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 李池沅“植物造园与生态设计”城市规划汇刊 1997No4

篇7

【摘要】 目的 分析微生态调节剂产生、分类和临床应用情况,为临床的合理使用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对临床使用微生态制剂的相关报道的调查分析,阐述微生态调节剂的临床应用现状。结果 微生态调节剂在临床上应用广泛,在临床多种疾病的防治上效果显著。结论 临床医生和科研工作者应该不断探讨和研究,学会用生态学的理论去解决临床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微生态制剂将更好的为人们的健康保驾护航。

【关键词】 微生态调节剂 临床应用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sis of Micro ecological modulator produced, classification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 for provide the reference for clinical rational application of Micro ecological modulator. Methods A survey and analysis of clinical use Micro ecological modulator report related, This expounds Micro ecological modulator about clinical application situation. Results Micro ecological modulator is wide in clinical applications. It is remarkable curative effect in clinical of various diseases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Conclusion  Clinical doctors and researchers should constantly explores and studies, learn to use the ecological theory to solve some of the problems encountered in clinical. Micro ecological modulator will have better help for people’s health.

【Key words】 Micro ecological modulator produced classification clinical application

微生态学(Microecology)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门科学,是研究正常微生物与其宿主关系的生命科学分支[1]。随着微生态学的深入发展,微生物制品—微生态调节剂(Micro ecological modulator)迅猛发展起来,它是根据微生态学原理,用以调整微生态失调,保持微生态平衡,提高宿主的健康水平和增进健康嘉态的益生菌(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和生长促进物质的制品[2]。近几年来,微生态调节剂在临床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已经被广大患者所认可和使用,并日益显示出其突出的优势。本文对此类制剂的产生、分类和临床应用情况加以剖析,希望能为临床应用有所帮助。

1 微生态调节剂的产生

1.1微生态调节剂产生的重要性

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医学科学的发展,人们对健康和疾病的认识不断深入,化学药物的出现使人类在同感染性疾病作斗争时拥有了重要武器。恩惠与风险并存着,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耐药菌开始出现,耐药性不断攀升,甚至出现了对任何药物均不敏感的超级细菌,面对这一新情况,面对人们与病原微生物无止境的斗争,除了不断研制新的抗菌药物,不能不另辟其境。

1.2微生态调节剂产生的理论依据

随着微生态学日新月异的发展,目前人们逐渐认识到微生物与宿主之间的生理性组合关系。正常情况下,微生物与宿主之间相互作用,达到其特定的生态平衡,而每一个生态群落内的微生物依据其共生和拮抗维系正常群落关系,一旦这个平衡被破坏,就变成生态失调,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微生态调节剂正是利用微生物间这一共生和拮抗关系,补充对人体内生理性有益菌群或活性物质,抑制有害菌群过度增生,使病理性组合逆转成生理性组合,改善或重建微生态平衡,使相关疾病得以康复[3] 。

2 微生态调节剂的分类

微生态调节剂近年来发展迅猛,对该类产品给予正确分类是必要的[2]。

2.1按宿主可分为:人类微生态调节剂、动物微生态调节剂、植物微生态调节剂。

2.2按用途可分为:保健性微生态调节剂、防治疾病性微生态调节剂。

2.3按合成成分可分为:利用菌体、代谢产物、生长促进物质等合成的微生态调节剂。

2.4按药剂学的剂型分类可分为:液体剂型微生态调节剂、固体剂型微生态调节剂、半固体剂型微生态调节剂、气体剂型微生态调节剂。

3 微生态调节剂的作用机制

微生态调节剂具有抑制有害菌生长,降低内毒素水平,重建微生态平衡的作用。[4]其作用机理为如下几个方面:

3.1调节微生态平衡 通过补充有益菌群控制、拮抗、排斥致病菌的侵袭和定植,阻止侵入病菌的生长和繁殖,提高宿主的防御能力,保持生态平衡。

3.2增强免疫力 微生态制剂在机体定植后,可刺激机体的免疫系统,提高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能力,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

3.3营养作用 有益菌生长繁殖能合成多种维生素、活性营养因子和生物酶等供机体使用,以促进代谢和调整内分泌。

3.4屏障作用 有益菌可在定植的部位形成微生物膜,阻止致病菌的入侵和定居,成为一个有效的生物屏障。

4 微生态调节剂的临床应用

近年来随着微生态调节剂在临床的应用,微生态防治渐入人心,越来越显示出重要作用。目前在在保健和防治疾病方面已积累了大量资料。

4.1对胃肠道疾病的作用

人体肠道当中栖居大量的细菌,大约有30属500多种之多,他们和人体构成微生态平衡,若这种平衡遭到破坏,将引起许多相关疾病。目前,国内外已经有多种微生态制剂应用于临床,用于防治肠道菌群失调所致的疾病,并取得了很好的临床效果。例如:张凤莲等[5]报道乳酸菌素在抑制幽门螺杆菌(HP)感染,保持消化道微生态平衡和调节机体免疫方面效果明显;刘爱民等[6]报道运用思密达散剂、乳酸菌素片治疗肠易激综合征(IBM)总有效率为98%;关国明等[7]报道应用丽珠肠乐和结肠炎丸联合治疗慢性结肠炎总有效率为95.24%。当然有关这方面的报道很多,这里就不一一举例。

4.2对肝脏疾病的作用

肝脏疾病患者大多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内毒素血症。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等活菌制剂能抑制肠道腐败菌和产生尿毒酶的细菌,降低肝脏患者血清内毒素水平,减轻肝脏损伤及细胞器变形程度、减小假小叶的形成速度以及改善黏膜功能,改善肝硬化患者症状,促进黄疸消退,降低患者转氨酶,增加白蛋白,清除内毒素血症,对肝病的防治具有一定作用。[8]王世乾等[9]报道利用四联活菌片联合乳果糖治疗慢性重型肝炎发现有助于改善肝功能及临床症状,具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

4.3对皮肤病的作用

皮肤表面的正常微生物群遇到破坏会引起失调导致疾病,利用微生态学原理制成的防治皮肤病的调节剂针对这一问题,调理皮肤的微生态平衡,取得了相应的效果。张华梅等[10]报道利用枯草杆菌肠球菌二联活菌多维颗粒佐治婴幼儿湿疹疗效显著高于单用外用药物治疗,且复发率低。

转贴于

4.4对阴道炎的作用

非特异性阴道炎为妇科常见病、多发病。临床上主要应用抗生素进行治疗,破坏了阴道的正常菌群,治疗效果不理想,易复发,易引起二重感染。目前临床应用微生态制剂治疗阴道炎的报道很多,该治疗扶植了阴道中的正常菌群,对复发和二重感染起到了一定的预防作用。胡玉红等[11]报道微生态调节剂黄瓜香治疗细菌性阴道炎,结果表明阴道补充黄瓜香与使用甲硝唑治疗产生了相似的效果,复发率低,治疗效果有显著性。

4.5防治癌症的作用

微生态制剂可以提高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能力,从而抑制和预防肿瘤的发生,据报道双歧杆菌可以通过调整肠道菌群,能减少使前致癌物质转化为致癌物质的葡萄糖醛酸酶、硝基还原酶、偶氮还原酶的生成量,提高宿主的免疫力,预防癌症的发生[12]。

4.6微生态调节剂在医源性疾病上也有一定建树,患者常因医疗诊治中使用抗生素、激素、免疫抑制剂等造成微生态失调,利用微生态调节剂正好可以调整菌群,解除抗生素等的不良作用,减少了医源性疾病的发生。

5 微生态调节剂存在的问题

没有微生态制剂药物动力学的系统描述;微生态制剂长期定植能力差,停用后作用只能维持1-2天;缺乏认识和使用经验,临床试验少,评价也少;大部分制剂不能与抗生素联用;免疫缺陷患者使用微生态调节剂是否安全,这些问题都有待于进一步解决。

目前,国内微生态制剂的药品、保健品越来越多,微生态调节剂与人们的生活日益密切,如何合理使用微生态调节剂具有重要意义,需要临床医生和科研工作者不断探讨和研究,学会用生态学的理论去解决临床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更好的为人们的健康保驾护航。

参 考 文 献

[1]魏曦,康白.正常菌群与健康:人体微生态学[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85.2.

[2]杨景云.医用微生态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7.108.

[3]张正和.微生态调节剂的开发和应用[J].中国临床医生,1999,27(5):14-15.

[4]黄达枢.微生态调节剂的临床应用[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1996,11(4):202-204.

[5]张凤莲,付惠玲等.乳酸菌素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临床分析[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03,15(2):105.

[6]刘爱民,汪雄勤.思密达散剂、乳酸菌素片联用治疗肠易激综合症[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4,10(22):81-82.

[7]关国明.丽珠肠乐与结肠炎丸联合治疗慢性结肠炎疗效观察[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4,4(4):579-580.

[8]王维吉,高世霞.浅谈微生态制剂的发展与临床应用[J].山东畜牧兽医,2010,31(8):90-91.

[9]王世乾,申林杰等.微生态调节剂对慢性重症肝炎患者的治疗作用[J].新乡医学院学报,2010,27(5):498-501.

[10]张华梅,李建丽.利用枯草杆菌肠球菌二联活菌多维颗粒佐治婴幼儿湿疹的临床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2010,48(19):150-151.

篇8

关键词:生态园林;城市环境;保护

中图分类号:TU985.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1132166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增加了城市资源的使用量,破坏了城市原有的生态环境,同时,各种污染源的出现,也严重影响人们的健康,城市生态环境的恶化已经成为社会服务人员不可忽视的问题。因此,管理者要加大园林绿化建设力度,增加城市绿化面积。

1 生态园林的定义

生态园林是以生态学为参考,建设城市生态系统。在城市生态系统中,根据不同植物的生长条件,种植在不同的地区,形成植被群落,让其互相协调,保证在每个生长季节都有植被生长,产生季相色彩[1]。这些植被包括乔木、灌木、草本等,在互不影响的情况下,可以充分利用阳光、土壤、水分等,减少群落中植被生长的冲突。

随着各项工业的快速发展,以及城市化建设的加快,增加了环境污染,城市生态环境受到非常严重的破坏,这种情况让人们注意到优化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加大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保持城市生态平衡。

2 生态园林在城市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2.1 吸附空气中的有毒气体与粉尘

生态园林的建设,可以改变城市大气环境,改善环境质量,减少空气中有毒气体和粉尘[2]。

现在,很多城市周边都开办了化工厂,在城市内部,行车数量也在不断增加,导致大量的有毒气体排放,增加空气的粉尘数和噪音,这些都会对人体造成慢性伤害。针对上述内容,社会服务人员在城市中种植一些可以吸收有毒气体的树木,比如土杉等,过滤城市空气,避免对人体健康造成威胁,并且,还要适当调节植被的种植密度,让植被在适当的距离生长,通过树叶的微震吸收车辆发出的噪音。对于空气中的粉尘,可以种植林木,因为林木叶子的表面有很多被毛,还有较为粘稠的油脂,能够吸附空气中的粉尘。除以上几种污染源外,化工厂也会产生大量的有害病菌,绿色植被可以利用自身的净化功能吸收病菌,消除它的有害性。通过这几种方式,可以有效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调节生态平衡。

2.2 以“生态平衡”为主导,建设生态园林

生态平衡是指,在一个稳定的系统中,其结构与功能处于协调的状态,能量的输入输出基本平衡,让整体效益达到最高[3]。而生态园林的建设,可以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保持生态平衡,所以,社会服务人员在展开园林建设时,要客观分析城市当下的生态环境,合理安排植被的种植,把多种自然景观加入到城市建设中,让城市更具观赏价值。

2.3 根据“生态位”的原则,建设生态园林

生态位指的是某个物种在一个系统中起到的作用,在特定的时间、空间内的地位。它可以让城市根据特定的环境,选择适合种植的植物,提高城市生态园林的整体功能。所以,社会服务人员必须按照“生态位”提出的要求,建设生态园林。首先,要根据生态位的特点,挑选符合这一特点的植物种植,形成生长群落,减少竞争,合理利用土壤、阳光等,建设符合城市特点的生态园林。同时,还要根据不同地区的地域特点,选择主要针对这一地区的植物进行种植,比如,气候比较干旱的地区,可以种植一些抗旱耐寒的植被,增加植被的成活率。

另外,大多数城市都会选择一些可以有效吸附空气中的污染物,抗虫性较强,不需要精细照顾的植被,最为城市生态园林建设的主要种植物。生态园林的建设,必须注重植被生长的差异性,以差异性为基准,划分种植区。像是槭树与杜鹃,因为槭树的树干很高,可以吸收上层的阳光和深层土壤的养分,杜鹃是林下灌木,只要零散的阳光和浅层的土壤即可满足生长条件,种植在一起后,不仅可以保持形成群落的良性发展,还可以提高城市的整体观赏性。

3 总结

生态园林是以生态学为原则,构建城市复层次、多结构的园林。特别是在城市环境的保护中,要首先从生态园林的角度入手,利用城市发展的有利因素,优化城市生态环境,保持生态平衡。所以,社会服务人员在建造园林时,要根据独特的地域特点,选择适合的植被,提高城市的观赏性。

参考文献

[1]王祥荣.生态园林与城市环境保护[J].中国园林,2013(2):12-14.

篇9

关键词:北方 居住区 植物景观 营造

居住区的小型公园,绿化带是居民休息、游乐和锻炼身体的活动场所,其植物配置须考虑绿地地形、绿化带设施等。21世纪是注重人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生态时代。我们的居住区绿化也取得了很多的宝贵经验。但还需要不断地完善,同时人们对环境生态观和居住环境质量要求提高。促使人们更加去关注居住区绿化的综合效益。我国多地区有很多野生植物资源,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丰富的绿化宝库。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将这些植物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必能为居住区的植物景观营造做出非常出色效果。

一、植物景观营造的意义

植物景观营造是组成居住区绿化带或园林的重要部分。植物景观的营造需要我们关注居住区绿化的综合效益,即生态效益。植物景观的合理营造,能充分发挥其观赏的特性、创造出良好的生态环境,进而实现植物与植物之间、植物与环境之间的额最优协调。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植物景观具有观赏性和艺术性,不但可以协调人与自然,自然之间的和谐,还能美化环境,愉悦身心,满足人对自然环境的精神上的需求。植物景观的合理营造本身就是建立在人的艺术视觉效果基础上,充分利用了生态学、植物学、美学的理论创造出具有现代气息的花的园林景观。

2.植物景观的营造有利于改善环境的生态环境,可以调节小气候,防风防尘,减轻噪音,并净化空气和水体,维护小环境的生态平衡。人们赖以生存的地球,由于森林的调节作用,我们不用担心,气候骤冷骤热;不用担心会频繁受到恶劣天气的侵袭;因为有北方的防护林,我们不用担心沙尘暴的频繁来袭。这些都是大范围绿色植物所起的作用。园林内部的植物景观营造就是大的绿色植物作用的微小化。大量的绿色园林组加起来,就能起到净化空气,美化环境,防风防尘的效果,就能减轻噪音的污染从而维护了居住区人们的安静生活。

3.植物景观的营造依靠科学的配置,建立具备合理的时间,空间和营养结构的人工植物群落,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可靠的良性生态平衡。自然界地各物种之所以能和谐的相处,全赖整个的大的自然环境的生态处于平衡之中。小的生物圈也需要保持生态平衡,人也是生态平衡中的一环。

没有生态平衡,人们会面临很多自然的惩罚。

二、当前北方居住区植物景观营造存在的不足

1.绿化面积偏小,植物景观营造观念不深。人类是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的发展极大地影响了自然世界,通过人为的改造,自然变得不再那么自然。人的生活不但需要丰富的物质基础,还需要精神的享受,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人的基本精神需求之一,人们希望生活在自然的绿色之中。但是由于建筑商追求商品楼收益的最大化,使得当初设计建设大型公共工程、商品楼时,给园林绿地留的面积很小。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公共绿化带发展的空间。这就与人们迫切需求公共绿化带形成了尖锐的矛盾。人们整天忙碌于自己的生存和生活当中。内心渴望园林绿化给自己带来精神抚慰和享受,但却对园林植物景观的营造又不甚关心,这种矛盾纠葛的心理,也是造成居住区植物景观营造不能顺利进行的原因。 转贴于

2.植物景观营造不合理,设计观念跟不上时代的发展。由于我国长时间对植物景观设计不太重视,致使现在的植物景观营造存在很多问题。植物景观的营造不是将植物简单的组合,应当在设计中应尽可能的保证原生态的自然植物群落,同时还要考虑各种群间的相互联系,要体现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还有部分地区的植物景观营造不能体现地方特色:要么不切实际的引进名贵品种,要么不假思索的种植传统植物,这不能体现出设计的创新意识,也不能满足现在人们对审美、对原生态的渴望。

三、北方居住区植物景观营造的建议

1.提高景观设计人员的专业素质,提高他们的审美意识。植物景观的营造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景观设计人员对周边环境的把握,对人们心理需求的把握,还有对当地自然物种的了解,更考验了他们对这些因素的合理组合。设计无小事。不能“想当然”的敷衍,要提高景观设计人员、施工人员的思想意识,不能心存轻视的想法,园林的重要性远比我们看到的多。园林或绿化带的植物景观是应该具备艺术欣赏价值的,设计者也应在自己的作品上充分的体现出“美”的元素。

2.植物景观营造要充分发挥它的环保功能,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植物景观的作用我们已经做了阐述,在我们选择植物物种与群落时,我们要从从生态平衡、原生态、防风防尘、减轻污染、审美角度等多方面综合考虑植物景观营造的设计,使我们建造的植物景观既能体现出适应时代的美,又能起到它的生态功能作用。保护人们少受或避免人们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

3.开发野生植物物种,体现地方特色,适应人们对原生态的需求。我们北方植物种类资源比较丰富。野生的物种有很多都适合驯化成园林植物:比如,连翘、瓦松、八角枫、野葵、王不留行、野菊、南蛇藤、红蓼、鹅耳枥等等,这些都是比较适合在园林以及绿化带应用的野生物种,也能体现北方特色。由于是野生物种较多,能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篇10

    关键词:北方居住区植物景观营造 

    居住区的小型公园,绿化带是居民休息、游乐和锻炼身体的活动场所,其植物配置须考虑绿地地形、绿化带设施等。21世纪是注重人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生态时代。我们的居住区绿化也取得了很多的宝贵经验。但还需要不断地完善,同时人们对环境生态观和居住环境质量要求提高。促使人们更加去关注居住区绿化的综合效益。北方地区有很多野生植物资源,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丰富的绿化宝库。充分利用起北方的自然资源,将这些植物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必能为北方居住区的植物景观营造做出非常出色效果。

    一、植物景观营造的意义

    植物景观营造是组成居住区绿化带或园林的重要部分。植物景观的营造需要我们关注居住区绿化的综合效益,即生态效益。植物景观的合理营造,能充分发挥其观赏的特性、创造出良好的生态环境,进而实现植物与植物之间、植物与环境之间的额最优协调。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植物景观具有观赏性和艺术性,不但可以协调人与自然,自然之间的和谐,还能美化环境,愉悦身心,满足人对自然环境的精神上的需求。植物景观的合理营造本身就是建立在人的艺术视觉效果基础上,充分利用了生态学、植物学、美学的理论创造出具有现代气息的花的园林景观。

    2.植物景观的营造有利于改善环境的生态环境,可以调节小气候,防风防尘,减轻噪音,并净化空气和水体,维护小环境的生态平衡。人们赖以生存的地球,由于森林的调节作用,我们不用担心,气候骤冷骤热;不用担心会频繁受到恶劣天气的侵袭;因为有北方的防护林,我们不用担心沙尘暴的频繁来袭。这些都是大范围绿色植物所起的作用。园林内部的植物景观营造就是大的绿色植物作用的微小化。大量的绿色园林组加起来,就能起到净化空气,美化环境,防风防尘的效果,就能减轻噪音的污染从而维护了居住区人们的安静生活。

    3.植物景观的营造依靠科学的配置,建立具备合理的时间,空间和营养结构的人工植物群落,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可靠的良性生态平衡。自然界地各物种之所以能和谐的相处,全赖整个的大的自然环境的生态处于平衡之中。小的生物圈也需要保持生态平衡,人也是生态平衡中的一环。

没有生态平衡,人们会面临很多自然的惩罚。

    二、当前北方居住区植物景观营造存在的不足

    1.绿化面积偏小,植物景观营造观念不深。人类是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的发展极大地影响了自然世界,通过人为的改造,自然变得不再那么自然。人的生活不但需要丰富的物质基础,还需要精神的享受,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人的基本精神需求之一,人们希望生活在自然的绿色之中。但是由于建筑商追求商品楼收益的最大化,使得当初设计建设大型公共工程、商品楼时,给园林绿地留的面积很小。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公共绿化带发展的空间。这就与人们迫切需求公共绿化带形成了尖锐的矛盾。人们整天忙碌于自己的生存和生活当中。内心渴望园林绿化给自己带来精神抚慰和享受,但却对园林植物景观的营造又不甚关心,这种矛盾纠葛的心理,也是造成居住区植物景观营造不能顺利进行的原因。

    2.植物景观营造不合理,设计观念跟不上时代的发展。由于我国长时间对植物景观设计不太重视,致使现在的植物景观营造存在很多问题。植物景观的营造不是将植物简单的组合,应当在设计中应尽可能的保证原生态的自然植物群落,同时还要考虑各种群间的相互联系,要体现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还有部分地区的植物景观营造不能体现地方特色:要么不切实际的引进名贵品种,要么不假思索的种植传统植物,这不能体现出设计的创新意识,也不能满足现在人们对审美、对原生态的渴望。

    三、北方居住区植物景观营造的建议

    1.提高景观设计人员的专业素质,提高他们的审美意识。植物景观的营造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景观设计人员对周边环境的把握,对人们心理需求的把握,还有对当地自然物种的了解,更考验了他们对这些因素的合理组合。设计无小事。不能“想当然”的敷衍,要提高景观设计人员、施工人员的思想意识,不能心存轻视的想法,园林的重要性远比我们看到的多。园林或绿化带的植物景观是应该具备艺术欣赏价值的,设计者也应在自己的作品上充分的体现出“美”的元素。

    2.植物景观营造要充分发挥它的环保功能,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植物景观的作用我们已经做了阐述,在我们选择植物物种与群落时,我们要从从生态平衡、原生态、防风防尘、减轻污染、审美角度等多方面综合考虑植物景观营造的设计,使我们建造的植物景观既能体现出适应时代的美,又能起到它的生态功能作用。保护人们少受或避免人们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

    3.开发野生植物物种,体现地方特色,适应人们对原生态的需求。我们北方植物种类资源比较丰富。野生的物种有很多都适合驯化成园林植物:比如,连翘、瓦松、八角枫、野葵、王不留行、野菊、南蛇藤、红蓼、鹅耳枥等等,这些都是比较适合在园林以及绿化带应用的野生物种,也能体现北方特色。由于是野生物种较多,能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结 语

    植物景观的营造美化环境,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项目。北方的植物物种与群落与南方稍有不同。我们要充分发掘北方的优势自然物种,满足人们对原生态的需求,同时也增加了人们观赏的物种,可以在园林中更好的体现植物的多样性,与自然的丰富性。

参考文献:

[1]杜燕超:《居住区公共绿地的植物配置与发展趋势》[j].国土绿化,2010(4);

[2]佟跃、王殊:《城市居住区中的植物景观设计》[j].现代农业科技,2010(6);

[3]房张飞、田雨:《徐州市居住区植物景观设计研究——以开元四季小区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