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教育存在的问题范文

时间:2023-12-26 18:07: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社区教育存在的问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社区教育存在的问题

篇1

1 国外社区护理教育现状

国外的社区护理教育定位在比较高的层次,其社区护士学历普遍为本科、硕士及以上,澳大利亚社区护士学历已达到本科或硕士水平[3]。英国的社区护士培训比医院护士要求更高,一般为3年基础教育,毕业后还要进行1年社区护理技能培训,使之有较强的独立工作能力[4]。

2 国内社区护理教学存在的问题

2.1目前,我国医学院、护理院校很少开辟专门的社区护理专业,社区护士的来源主要是普通护理专业的护生,社区护士培养重点仍定位在在岗人员强化培训及医院临床护士转型培训上[5]。医学院校虽然陆续开设了社区护理学的课程,但是教材与社区实践上有脱节。

2.2不管是学校,还是社会,其重视程度都不够 我国在发展社区护理方面,除了缺少完善的管理体系、具体的实施计划及完善的社区护理人才培养模式外,还缺乏社区护理培训资金与政策支持。另外,医疗安全法规不完善等问题,也影响了社区护理事业的发展[6-7]。

2.3培养师资力量不足 我国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对社区护士进行培训,但起步时期的师资力量相对较薄弱,数量上不足、总体素质不高,加之缺少社区护理业务培训机会,对国内外的新进展缺乏了解,导致知识老化,这些都将影响到社区培训教师的整体力量。对于目前来讲,仍然缺乏"双师型"教师:学院老师缺乏社区护理实践经验,社区老师缺乏相应的理论课程的学习。

2.4社区护理培训内容不够全面 目前,社区护士主要由临床护士参加短期教育培训后转型而来。在这培训内容方面,多数是临床知识的翻版培训,缺乏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开展的特殊技能培训。与卫生部《社区护士岗位培训大纲》规定的十个模块的培训要求,还有很大差距。

2.5教学方法单一,社区护理的特点突出得不够 社区护士的培训理论教学多数以课堂讲授为主,方法单一,影响学员们的学习积极性;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上往往也是单一定位于社区服务中心与护理站,不利于开拓实习学员的视野,影响他们的综合能力的提高。

2.6我国社区护理发展不成熟、发展不平衡,在经济发达的地区可有较规范的社区服务中心作为社区护理教育实践基地,真正做到理论实践相结合,在大部分地区缺乏规范的、标准化的成熟的社区护理教学实践基地。这对我国社区护理教育的发展带来了很大阻力。基于以上情况,目前很难培养出适合社区需求的优秀的实用性护理人才。

3 对策

当前国家对护理人才的培训要求要能适应护理专业实践发展的需要。在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的指导思想与原则中提到"要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契机,加强护士队伍建设,全面提升护理服务能力",在重点任务中提出"十二五"期间将进一步加快护理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密切医疗卫生机构与护理教育机构的联系与合作,适应护理专业实践发展的需要。完善护理教育方式,坚持以岗位需求为导向,大力培养临床实用型人才,注重护理实践能力的提高。

3.1转变观念,完善培训的机制 社区护士培训需要在3个方面转变观念:领导观念要转变、培训对象观念要转变和服务模式要转变。转变领导层的观念,在资源配置上支持社区护理教育事业的发展、在制度上制定完善相关的规章制度、在机构上构建系统的社区护理组织;转变培训对象的观念和服务的模式,社区护士是社区服务机构向民众提供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的专业人员,社区护士扮演着多种角色,除了应具有一定临床护理经验外,还需掌握社区护理的一些特殊知识,以便能够在社区顺利开展健康教育、预防、计划生育和常见病等工作。

3.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知识结构 在筛选培养社区护理教师的时候需评估他们的知识能力、教学经验和教育理念。我国社区护士培训教师主要来自两个渠道,前期主要由临床教师担当,其临床教学经验丰富,但在承担社区护理教学前多采用临床思维模式进行教学。为此,要进一步完善师资培养机制,通过到国内外先进地区的考察,学习先进经验,不断提高师资队伍素质。

3.3完善教学内容,提高培训效果 卫生部《社区护士岗位培训大纲》规定社区护士培训包括十个模块的内容,主要有社区卫生服务、社区护理、社区常用护理技术操作、社区常见传染病的护理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等。各层次学校的护理专业课程设置中,应尽早增设社区护理课程。

3.4改进教学方法,调动学习积极性 借鉴国外社区护理教学的案例教学、小组讨论、问题式见习与实习等教学方法,激发大家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建议采用工学结合行动导向的方法在"学校-医院-社区"联合型培养模式的指导下,通过丰富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法,以期达到提高社区护理人才服务能力的目的,同时通过教学相长,促进"双师型"的社区护理教学师资的培养。

参考文献:

[1]赵文婷,唐四元,张锋,等.从国内外社区护理现状谈我国社区护理教育的改革[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2,33(8):1056.

[2]吴晓琴.我国社区护理教育发展现状及建议[J].护理研究,2008,22(2):387.

[3]沈慧霞,冯正仪.国外医学院校社区护理专业教学情况简介及建议[J].国外医学:医学教育分册,2001,22(4):34-36.

[4]王富彦.国外社区护理状况对我国社区护理发展的启示[J].现代护理,2007,13(12):1115-1117.

[5]邓仁丽,夏同霞,付其刚,等.社区护理教育现状与发展的探讨[J].护士进修杂志,2006,21(10):942

篇2

论文摘要:社区成人教育课程的设置应该兼顾非功利性课程和功利性课程两大类,我国现行的社区成人教育课程中,非功利性课程占绝对地位,功利性课程相对偏少,甚至缺失。针对这一现状,社区成人教育课程设置上,应该在进一步巩固非功利性课程的基础上,加强功利性课程的设置,完善社区成人教育课程内容体系。

在任何教育领域,课程都处于一个核心位置上,它是实现教育目标的中介。在成人教育领域,由于教育目的、教育需求的多元性以及学员的多样性,使得成人教育课程的类型和层次十分复杂。这里所说的社区成人教育课程,是面向社区内所有成年人开设的,以提高其素质和生活质量以及实现社区发展为目标的教育内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明确提出,社区教育不应以功利为目的,但同时又认为,处在一个变革的、全球经济发展的时代,社区教育应为地区居民提供一些职业性的指导及与此相关的教育活动。社区教育课程应以非功利性课程为主导,同时兼顾一些功利性课程。另一方面,成人教育功利性比较强,而成人又是社区教育的主要对象,因而,作为社区教育重点的社区成人教育更应兼顾非功利性课程和功利性课程,做到社区成人教育的人文价值和功利价值的统一。

一、我国社区成人教育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具有现代意义的社区成人教育形成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作为社区成人教育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社区成人教育课程,从本质上说,它在实现社区成人教育目标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中介作用。从我国现行的社区成人教育课程的性质来看,我国的社区成人教育课程大致存在以下问题:

(一)非功利性课程占绝对地位

所谓社区成人教育非功利性课程,则是指与提高成人的精神素养相关的教育内容。这类课程远离职业生活,并且不以谋取经济性的利益为目的,主要包括公民素质教育课程和家庭教育课程。

由于我国社区教育起步比较晚,在社区成人教育课程开发方面的研究相对比较薄弱,还没有形成一个相对完善的系统的课程设置体系。就目前来看,我国的社区成人教育课程内容大都仍侧重于以休闲娱乐为主的非功利性课程。

1.适合老年群体的课程较多

生活在社区里的老年人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离退休老人,另一类是跟随儿女居住在一起的无业老人。这些老年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没有工作的压力,时间相对比较宽余,可以依托社区教育来满足他们娱乐休闲和继续学习的需要,他们是社区成人教育课程的主体学习人员。目前,在我国现行的社区成人教育课程中,实际上有很大一部分是针对老年人开设的,比如以书法、绘画、健康保健、戏曲演唱、花鸟饲养、体育健身等内容为主的休闲生活教育的课程。

2.适合中青年群体的课程偏少

家庭休闲生活教育的课程只是家政教育课程的一小部分,目前我国社区开设的成人教育课程大部分都偏重于家庭休闲生活教育课程,而忽视了家政教育课程的其他部分,如有关家庭教育的课程、优生优育的课程、家庭营养与健康课程以及家庭生活技术课程等,而这些课程恰恰是社区内中青年人群在工作之余感兴趣的。由于这方面课程开设的比较少,中青年群体参加社区成人教育的积极性也就降低了。

(二)功利性课程相对偏少

所谓社区成人教育功利性课程,是指社区教育活动与成人学习者自身现在的或将来的职业生活及经济利益有关的教育内容。这类课程具有经济性的特质,它主要包括科学文化知识教育课程和职业技术教育培训课程。

社区中青年群体对教育课程的需求具有极强的现实功利性。对社区中流动人口和下岗失业的群体而言,通过学习和接受教育,实现上升流动,步入较高的职业级层是他们最大的需求,故职业技术教育课程是这个层次群体最为关注的。然而,现实开设的社区成人教育课程中,针对中青年群体现实功利性需求的职业技术教育课程并不多见,有的甚至没有开设这方面的课程。即便在个别社区已开设的少量职业技术教育中,由于课程开发等环节所存在的问题,如课程传授方法、教学时间的安排等,也很难引起这些群体的兴趣。

二、社区成人教育课程设置的改革建议

(一)进一步巩固非功利性课程的主导地位

1.进一步丰富针对老年群体的课程

随着老龄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社区内老年人口的比例增加,作为顺应社会发展需要的老年人教育必须进一步发展。老年人参与社区教育活动,进行学习,不仅获得知识,求得乐趣,同时也是促进老年人自身的进取有为,为社会再做贡献。然而,老年人群是个复杂的多层次的社会群体,老年学员经历、职业、文化和个人需求等各方面的差异,导致他们参与社区成人教育活动的动机和学习要求也不同。因此,在课程设置方面,应该考虑他们的实际学习需求,在坚持康乐教育和进取教育相结合的原则的基础上,既满足一部分老年人学有所成,老有所为的愿望,也满足一部分老年人怡情养性、安度晚年的需要。 转贴于

(1)康乐教育内容:①帮助老年学员体育健身,开设如打拳、做气功、健身体操、保健按摩等课程;②开设如绘画、书法、音乐、诗词以及适当的娱乐活动,激发老年学员的艺术爱好,以消除孤单与寂寞,陶冶情操,充实和丰富精神生活;③设计老年心理修养课程,帮助老年学员高度注重心理卫生,增强心理调节和控制能力,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保持稳定、饱满、温和、乐观的情绪,克服喜怒无常,心情忧郁,感情脆弱等不良情绪;④组织老年学员参加医疗卫生保健等课程,帮助他们了解最基本的卫生保健知识,并注意合理使用营养保健品等。

(2)进取教育内容:开设基础文化教育知识等课程,提高文字表达和总结能力,帮助老年学员著书或写回忆录,总结丰富的知识和经验;传授一些市场经济的知识,如股票、期货、投资、金融以及现代科技等方面的知识,满足部分老年人群的求知欲望,了解在社会转型时期所出现的异彩纷呈的新事物。

2.进一步加强针对中青年的课程设置

社区内的中青年群体绝大部分是在职工作者,对于他们来说,怎样充实地度过上班之余的时间很重要。然而社区居民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由于人员成分复杂、文化水平参差不齐、生活价值取向存在差异,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学习需求,因此,必须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利用社区内的教育资源,根据不同层次的中青年群体的实际,创设他们喜闻乐见的家庭教育以及人文修养教育内容,更新和完善社区成人教育课程的内容。

(1)家庭教育内容:主要开设伦理道德、家庭管理、教养子女、卫生保健、食品营养、烹饪与裁缝、编织与装饰、家用电器维护等课程,以使社区内的中青年适应改进家庭教育,提高家庭生活质量,建设文明家庭的需要,也是他们承担好家庭角色的必需。

(2)人文修养教育内容:开设时事分析、社区发展、旅游文化、园林花卉、摄影美术、造型艺术、音乐舞蹈、书法绘画、文学欣赏等方面的课程,以使社区中青年群体陶冶心灵,提高文化艺术素养,自我完善人格。

(二)重视功利性课程开发

1.针对流动人口自身特点开设科学文化知识教育课程

在我国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数以万计的流动人跃于不同的职业岗位上,对社会各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由于流动人口的高流动性的特点,一直以来他们在传统正规教育框架内难以接受教育。从一定意义上说,社区是流动人口居住生活和进行社会交往的基本实体,以社区为载体开展对流动人口的教育能够打破因流动性而不能接受正式教育的难点。我国目前的流动人口,中青年占大多数,他们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由于工作竞争等压力,他们有强烈的培训意愿,希望能够通过培训增加自己的社会收入,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这就需要社区为他们提供能够满足他们自身需要的功利性课程,如文化基础知识的补偿教育、现代科学知识的补偿教育、现代科学知识更新的继续教育等课程。

2.为社区内在职人员提供职业技术教育培训课程

当代社区成人教育是对社区内所有成人学员进行的一种为满足成人学员知识更新、学历提高和转岗上岗需求的补偿教育和继续教育。应该根据不同成人学员的学习需求,结合当前社会变革的背景,开设有关转岗流动人员求职岗位的职业培训课程,有关新上岗人员职业劳动专门技术培训课程,有关在岗人员职业技术更新课程,有关各类人员新技术进修需要的课程等。

参考文献

[1]小林文人,末本诚,吴遵民.当代社区教育新视野[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18-22.

篇3

关键词:社区教育 三农问题 农业科技进步

中图分类号:G7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1(b)-0244-01

受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多种条件的影响与制约,我国农村社区教育的发展明显滞后于城市社区教育。由于政府重视程度不统一、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等原因直接导致我国农村社区教育发展存在严重不平衡的现象。缺乏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教育资源共享,人们的认知程度严重制约着农村社区教育发展。当前,大力发展农村社区教育,有助于解决我国当前面临的“三农问题”,有效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推动农业科技进步。

1 我国当前面临的“三农问题”

所谓“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的解决关系到国民素质的提高、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发展,更关系到社会稳定、国泰民安。

1.1 农业问题

农业问题,包括农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产品流通、农业科技进步和农业科学技术推广等问题。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市场配置资源的经济形态,农业的产供销体制不顺畅是阻碍农业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发展农村社区教育,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农业科学技术推广对解决农业问题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1.2 农村问题

农村问题包括统筹城乡发展、小城镇建设、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结构调整等问题。在统筹城乡发展、小城镇建设的过程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也是农村面临的重大问题。发展农村社区教育,有效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1.3 农民问题

现阶段农民问题主要包括如何增加农民收入、减轻农民负担、保护农民利益、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等问题。真正有效地解决农民问题,需要政府重视,更需要全社会的力量。发展农村社区教育,通过“阳光培训”工程、发展绿色产业,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综合素质,建设民主公平的市场环境,为农民增收减负。

1.4 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和举措

目前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在于给予农民平等的权利,包括政治权利和经济权利,使他们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而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还在于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平等和谐的城乡关系,城乡互动,共同发展。

发展农村社区教育这一问题的提出正是基于当前我国对“三农问题”的高度关注。在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物质文化生活的同时,通过发展农村社区教育,加强对农民的培训,提高农民素质,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

2 合理配置农业剩余劳动力资源

我国农业劳动力资源存在数量多、素质低、分布不平衡、农业剩余劳动力大量存在等特点。按照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结构模型分析,由于城市现代工业部门的工资水平明显明显高于农业劳动者的收入水平,在不受干涉的情况下,农业劳动者存在向城市滚动的自然倾向,从而工业部门的扩张可以获得来自农业部门的劳动力供给。不过这种模型当中显然忽略了城市也存在着失业这一不可避免的问题。

实际表明,农业内部发展是可以消化一部分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也是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的重要途径。加快城镇化建设进程,有效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政府已经制订城乡统一的就业规划,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加强培训以提高农业劳动者素质等,通过各种措施来提高农业剩余劳动力就业率。

我国农村劳动力素质不重制约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企业在市场竞争过程中,对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相应的要求较高素质和工作技能的劳动力。因此,发展农村社区教育,将基础素质教育和专业技术培训结合起来,促进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加快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规模和速度。

3 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和农业科学技术推广

近年来,由政府公共财政支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受训农民转移到非农领域就业为目标,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前的职业技能培训项目日益兴起。发展农村社区教育,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和就业技能,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实现稳定就业,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

加快发展农村社区教育,大力实施现代农业人才支撑计划、农村劳动力培训、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基层农技推广等人才培养工程,加强农业科研人才、技术推广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等队伍建设,形成一支数量足、留得住、用得上而且结构合理的农业科技人才队伍。

由政府出面统筹文化、教育、农业、科技等各方面,实现社区内教育资源共享,充分发挥社区内职业学校或职教中心的作用,联合社区内基础教育和相应的教育资源更好的教育部门发展社区教育,还要充分利用城市教育对农村地区的辐射作用,联合办学。广泛利用社区内的企业事业单位的力量办学,教育教学内容要适应当地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为当地经济发展服务。发展农村社区教育必须坚持区域实践和理论研究相结合的方针,及时总结新经验,切实加强理论指导,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征程中,逐步构建起具有中国特色农村社区教育的体系,推动解决“三农问题”,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进程,促进农业科技进步。

参考文献

[1] 生永明.江苏省发达地区农村社区教育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以江阴市为例[D].中国农业大学,2004.

[2] 杨立杰.如何发展农村社区教育[OL].中国吉林网,2010.

篇4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他们的子女因各种条件限制需要留在农村,成为留守儿童。由于他们缺少父母的关爱与教育管理,使留守儿童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心理或学习问题,这对于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非常不利。只有发挥学校、社区、家庭等各方面的力量来共同关爱留守儿童,为他们创造健康成长的环境,加强对他们的教育管理,才能使他们快乐成长成才。

一、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目前各地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情况不容乐观,不少留守儿童或多或少存在如下问题:一是缺少情感关爱。由于留守儿童与父母长时间分离,使他们在心理和性格上养成了孤僻、不自信、自卑、闭锁、不爱关心集体和他人,有的对父母满腹怨恨,由此产生比较严重的逆反心理;二是缺少行为管教。大多数留守儿童是由其祖辈进行隔代监护管理,溺爱现象比较严重,不少留守儿童产生严重的不良行为习惯,许多人任性放纵、迷恋网络、游戏,有的儿童甚至喝酒、抽烟、打架斗殴;三是缺少学习辅导。由于留守儿童的监护人文化水平不高,难于完成对学生的学习辅导,再加上他们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较差,使他们的学习成绩普遍较差,出现厌学情绪的人数较多;四是缺少维权救助。目前对于留守儿童的权益保护制度法规尚不健全,使留守儿童的一些正当权益不能得到有效维护,尤其是日常的行为缺少管教,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的安全隐患问题较多。

二、乡镇学校和社区管理留守儿童的策略

1健全留守儿童档案,整合学校社区管理力量

要发挥乡镇学校和社区对留守儿童的管理教育作用,就必须在社区和乡镇学校要建立健全留守儿童的管理档案,使学校和社区了解掌握每个留守儿童的情况, 包括留守儿童的成长过程、个性特点、心理健康状况、家庭情况、目前监护人的情况和实施监护行为的落实情况等。只有健全留守儿童的管理档案,使学校、老师、社区掌握留守儿童的情况,才能对留守儿童的管理做到“心中有数”,才能对存在问题的留守儿童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管理方法和措施,才能提高教育管理的有效性。由于留守儿童每天除了在学校学习外,大量时间是在家庭或社区度过,因此,需要把学校和社区的管理力量进行整合,学校要加强与社区、家庭或监护人的联系,建立定期三方交流制度。交流留守儿童在学校、社区和家庭的表现情况,以及对留守儿童在管理教育中的好方法与经验,特别是学校要提高对留守儿童的监护人的培训,使他们掌握对留守儿童进行管理教育的方法,以提高管理的有效性。

2建立教育管理制度,有效落实管理监护责任

要提高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效果,就必须建立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制度,这样就能使管理工作制度化,避免出现时松时紧或是无人抓落实的情况。特别是对于一些问题比较严重、问题比较多的留守儿童,学校和社区要建立“一帮一”、“结对子”等管理制度,以确保“问题儿童”的教育管理和监护得到有效落实;要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管理教育,需要明确学校、社区和监护人的管理与监护责任,强化责任意识才能确保对留守儿童的管理落到实处。特别是对一些没有能力进行对留守儿童进行监护的家庭,学校要积极与留守儿童所在的社区协商,与社区干部共同签订和落实第二监护人的责任,协助学校进行管理,防止出现管理空档期;一些留守儿童不愿上学,自已辍学,或是家庭困难生无法完成学业,对此,学校要积极与家庭、社区采取积极措施做好辍学儿童的返学工作,帮助他们树立学习信心,主动帮助他们顺利完成九年义务教育。

3加强心理健康辅导,定期开展亲情关爱活动

篇5

【关键词】教育视野;德育;管理体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针对现在的孩子,特别是独生子女情感自私、生活实践能力差、缺乏爱心、缺少锻炼等种种弊端,怎样正确引导,将学校、家庭与社会结合起来对学生的品德修养产生积极的影响,成为引人深思的问题。当前形势下,和谐学校文化建设与家庭、社区体系的关系究竟如何?如何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通过学校德育建设过程中的实践与研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当前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因考试成绩主导一切的理念造成学生与老师压力过大,学校教育重智育、轻德育,“分数第一”的传统思想在家长中还根深蒂固,而忽视了德育在学生心目中的渗透。片面追求升学率而忽视了学校德育建设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衔接,严重的影响了德育的健康发展。

(一)学校德育建设与家庭教育的衔接不够深入

大部分家长是通过学生的考试成绩来衡量学校教育,而对学生的德育方面的要求并没有明确的目标,更多停留在在校听老师的话、在家听家长的话,不违纪、不犯错,最终目标还是鼓励孩子以提高成绩作为德育的成果,忽视了学生心理的疏通与责任心的培养,未达到预期的德育效果。

(二)学校德育政治泛化,与现实社会衔接不够紧密

一些教材和学校的教育活动唱高调,空谈政治理论,给人以政治泛化的感觉。教师无法用所教的理论解释社会中存在的现实问题,教学内容不能令人信服,学生学习政治课只为通过考试,并没有真正认识到德育乃至政治理论的真正价值。

(三)对于各项德育实践活动,青少年学生自觉参与的积极性还不高

学生、家长对社区教育活动的意义认识还不够,普遍重视智力发展,而忽视了思想素质发展。所以学生在参与德育活动时受教师指定的较多,主动参与的较少。

二、“三位一体”的德育管理体系的实践探究

如何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三位一体”的德育管理体系,提高合力效能,并使其真正长期发挥效益,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思考的问题,带着思考,笔者所在的青海省西宁市第十二中学承担“和谐学校文化建设与课程教学的关系研究”这一课题。经过两年多的研究实践,总结经验收获成果的同时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和不足。

(一)以学生为本,加强调查研究,发挥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网络作用,转变学生的思想,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相关教育理论,用科学的理论和经验指导我们的课题研究。开展“致家长一封信”、家长学校座谈会、社区实践基地体验等活动让家长清楚地了解学校的各项工作、教育方向及重大教育改革方法、策略等。

(二)建立社区(校外)德育教育基地,通过各种德育实践活动,积累教育经验,观察、研究出对和谐学校文化建设的影响

开展积极有效的学生青年志愿者活动,结合学校实际,从身边开始,从小事做起,服务于班级,服务于校园,服务于社区,进而服务于社会。

(三)历时两年多的研究,经课题组教师共同努力,取得了良好效果和重要成果,运用研究成果指导、改进学校德育工作,实现了课题研究与学校德育工作之间的良性循环

“三位一体”的德育管理体系的探究与实践,促进了家庭教育环境的优化,推进了学校德育工作的转型。打破单一的课堂讲授模式,开发、推行多种多样立体化、开放式的德育模式。课题实践证明,社区德育课题研究及活动的开展,大大促进了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及行为习惯的养成,学生们树立了关心他人、关心集体的社会责任意识;维护社会公德的公民道德意识;知法守法的法律意识;不说大话假话的诚信意识。

三、“三位一体”的德育管理体系探究中的问题及设想

笔者所在的课题研究小组通过学校与家庭、社区密切联系,相互协作,形成合力,试着建立学校德育与社区教育结合的大德育体系,提高了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推进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但是,还应该清醒的认识到学校德育工作的艰巨性。学校德育工作面临的形势比较严峻,遇到的问题还很多,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逐步加以探索和实践。

(一)学校德育与社区教育结合的机制还有待于完善,学校德育工作需要寻求新的教育途径和方法,提高学校德育工作实效性

社区教育资源有待进一步挖掘和开发,青少年思想教育活动的形式缺乏吸引力。强调青少年思想教育活动形式的多样性,提高教育活动的效果,在学校德育与社区教育结合中,不断挖掘社区教育资源,探索有效活动形式。

(二)人们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的观念还远未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分数第一”的传统思想在家长中还根深蒂固,青少年学生自觉参与的积极性还不高

学生、家长对社区教育活动的意义认识还不够,普遍重视智力发展,而忽视了思想素质发展。所以学生在参与德育活动时受教师指定的较多,主动参与的较少。青少年德育工作者队伍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社区从事社区德育工作缺少专职干部,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熟悉,能力有待提高。

篇6

关键词:师范生教育 活动理论 在线社区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3)012-365-02

1 我国师范生教育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师范教育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2007年,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在六所部署师范院校开始实施,随后这一政策在全国范围内逐步推广。与此同时,提高师范生的培养质量成为高师院校面临的首要任务。师范生的教育实践能力是衡量师范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志,更是影响我国基础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有效地培养师范生的教育实践能力至关重要。

当今我国的师范生教育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影响了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的培养:(1)课程设置不合理,缺少学科间整合;(2)理论与实践脱节,实践教学内容缺少;(3)教育观念脱离教学实践,教学方法依然为讲授法,阻碍了师范生的角色认识;(4)近年来高等教育不断扩张,师生比例下降,每个学生和教师单独交流的机会越来越少,学生从老师那获得的有益经验也越来越少。

师范生的教育实习一直是提高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的有力途径,但随着高等教育扩招以及对教师素质的新要求,教育实习也面临着许多新问题:(1)教育实习观念落后,还集中于毕业前的一次性实习;(2)教育实习时间减少;(3)实习缺乏专业教师的指导;(4)教学实习资源缺乏等。

以上问题导致了师范生很难将理论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关于教学技能的经验是通过实践不断积累的,也是教学中容易忽视的。

2 在线社区的提出

教育实践能力支配着教师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与运用,是教师教学的基础。但是这种能力不具备一定的规则,不易传播。

英国科学家哲学家迈克尔・波兰尼于1958年首次提出隐性知识的概念,将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所谓显性知识是指事实知识和原理性知识。所谓隐性知识是指难以用语言表达的技能性知识和人际性知识等。师范生的教育实践能力即是一种典型的隐性知识。

在师范生教育中,知识经历隐性―显性―隐性螺旋式的转化过程,其中,隐性知识在数量上远远大于显性知识,且发挥着更重要的作用。但是隐性知识较难传播,不能更好的分享与学习。如何很好的获得这些知识是解决师范生教育问题的一大重点。

如今我们提出“教师在线实践社区”的概念来培养师范生的教育实践能力,该社区目的在于共享与传播教师实践知识。这种虚拟知识社区的建立,可以使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有助于师范生更好的获得有关教育实践能力方面的知识,弥补当今师范生教育中的不足,更好的服务于我国的教育事业。

3 在线社区的活动理论分析

在线社区可以为教师提供隐性与显性知识的交流。土耳其的Dokuz Eylul University和Middle East Technical University的研究人员为研究在线实践社区对职前教师的帮助做了实验,实验基于在线实践社区平台,实验分为强制参与周期和自愿参与周期。第一阶段,来自3所大学的28位师范生观察并讨论了基于真实教室环境的数字视频。第二阶段,研究者建立了另一个在线实践社区,这是一个开放的社区,除了第一阶段的师范生外,还包含了很多经验丰富的教师。

这项研究运用了知识管理、实践社区、活动理论等理论,其中活动理论作为整个实验分析的理论框架。活动理论研究的基本内容是人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以及社会群体与自然环境之间所从事的双向交互的过程,人的心理发展与人的外部活动是辨证统一的。

研究中使用的主要工具为平台门户网站,网站提供了数字图书馆资源、真实校园建构主义课堂的视频、论坛交流工具。实验分为两个阶段,强制参与的学期持续4个月,主要是28位师范生的参与,在这个过程中参与者通过观看视频讨论并且书写反馈,讨论的信息被存档。自愿参与阶段持续6个月的时间,最主要的实验数据来源是讨论的信息表。

基于活动理论框架的实验架构如图1所示。

3.1 主体

在强制参与组,被试者是28位师范生。在自愿参与组,被试者是还包括自愿参与寻求额外知识发展的教师,他们认识到社会文化环境的重要性,在与有经验丰富的教师交流中能够获益。

3.2 目标

在这两个阶段,目标是知识的产生和共享,为了解释在每个参与组中知识的产生和共享,研究者使用了Nonaka的“知识创造”模式,该模式的观点认为知识分享是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交互的螺旋过程,其主要因素包括社会化(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外化(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内化(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组合(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Nonaka,1994,p.19)。

3.3 工具

两个参与者需要不同的工具。在强制组,数字视频和讨论列表引导受试者达到目标。在自愿组,材料是科学出版物(文章,研究结果,论文,等等)和讨论列表。

3.4 规则

强制组的规则是:在每个讨论期间至少发表3条消息,讨论持续时间和每个学生在每个阶段的任务都是有规定的。在自愿组,社区本身决定规则,这些规则是自然发生的,随着时间而增加。这些规则仅仅是尝试并且带有个人主义的,在以后的发展中,规则将会更加健壮。

3.5 交流

强制组的28位师范生参加“职业发展圈”社区作为本科课程的一部分。他们来自不同的大学,拥有不同的背景。在自愿参与组,社区是由经验丰富的老师,知识分子和师范生组成。

3.6 分工

职能划分需要专门的角色和任务提高结果的质量。在强制参与组,有两个主要的劳动分工:发表评论和制定课程计划。在自愿参与组,劳动分工是随机自然发生的。包括讨论、材料分享等。

3.7 实验结果

28位师范生中有24位表示提高了自身的专业知识,另外4位强调实验的自愿参与很重要。自愿组通过与资深教师的讨论提高了自身专业知识。实验摘取了参与者的感受。

两组实验的优点是都是基于实践的,在面对面的传统教学环境中是不存在的。实验主要结果如下:

(1)理解理论与实践的联系。通过观察实践,可以将抽象的理论具体化。

(2)可以获得不同的经验观点和想法。在课堂上同学间已经分享了知识,在这个平台中我们可以得到更多的经验观点。

(3)树立实践观念。

(4)参与各个教师的课堂。

(5)克服新知识的挑战,帮助新的教学改革的实施。

(6)理念的修正。在课堂中可以利用情境教学,教学与情境有很大的关系。

(7)成本有效性。节约时间与资金,产生新颖有效的教学方法。

在第一个阶段,学生通过观看数字视频,总结他人的教学经验,再通过发表评论与制定课程计划,使知识得以外化与传播,促进知识的获得与巩固。

有经验的教师具备丰富的隐性知识,在实践社区中,通过讨论以及发表观点看法,可以将自身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这样这部分知识就可以分享与传播,使得师范生和其他教师容易获得,并将知识内化。

这是一个显隐性知识相互转化螺旋上升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师范生获得了大量的有关教育实践能力方面的知识。

4 对我国的启示

这种在线实践社区可以引入到我国高校师范生的课程中来,解决我国师范生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应注意:

工具的使用:(1)数字视频可以呈现复杂的动态课程,课程细节可以一览无余,能促进知识间的传递,应重视数字视频的重要性。视频的缺点是缺少参与者的交互,摄像机视角有限,还存在着低链接速度问题。(2)讨论列表是很重要的工具,来自不同学校的师范生不能面对面的讨论,在产生知识时,可以观看别人的观点,分享自己的教学活动。

交流方面:在强制组,若是自身的目标和课题目标相符,职业规划与其相符,参与者会积极参与,也不能完全排除一些多是为了完成课程,能够顺利毕业。在自愿组,存在着有些社区成员喜欢潜水的现象。

规则要求:强制组有严格的规定,讨论期间至少发3条消息,有严格的讨论时间。自愿组是随意发起的。

分工:强制组包括两个任务:(1)对观看视频进行评论,这是一个外化自身经验的过程;(2)编写教案,这是结合自身经验并且参照评论来进行的。

5 结语

隐性知识对于师范生今后的教学生涯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师范生教育中应该特别重视课本知识与实践的结合,推进隐性知识的增长,在高校师范生教育中,我们可以利用在线实践社区来提高学生的经验,通过观看真实课堂视频并与资深教师进行讨论学习,可以使师范生学习到很多真实的立体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经验,有益于他们今后的教学工作,还可以促进终身学习。在线实践社区这种方式还能够缓解我国师范生实习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且可以节约成本,获得更好的效果。

在线实践社区平台能够为师范生提供丰富和有针对性的学习资源,促使教育实习管理规范化与自动化,为我国培养更多的优秀教师。但它也还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需要我们的不断研究和探索。

参考文献:

[1] 兰英,郗海娇.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培养下的课程整合探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9,30(10).

[2] 沈超.高校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培养的调查研究[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6).

[3] 吴波,柳和生.地方高校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培养的探索[J].教育探索,2012(1):12-15.

篇7

“大教育观”指的是要把教育想大一些,做大一些。这也必须符合教育的规律和法规的要求。所谓的“大教育观”其实包含了三个意思:其一是指要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会资源,将一切因素变为办学之用。其二是指要全面盘活教育教学资源,其三是指要千方百计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求知风气和人际环境等。

一、大教育观概述

对于大教育观的解释通常有以下几种:1.是一种建立在大生产基础上的、社会化的、系统化和科学化的,与现代教育相适应的教育观念。2.与终身教育思想相联系的教育观念。3.把教育系统作为一种大系统来考察研究的教育观念。

我国政府和教育部门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给社区教育作了如下定义:“实现社区全体成员素质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以及社区发展的一种社会性的教育活动的过程。”作为社区建设的重要基础性工作,社区教育应该整合社区教育资源,面向社区全体成员开展教育工作,以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并服务于社区的经济建设和发展。

二、职业教育社区化的现实意义

近些年,媒体经常出消息称南方出现了“民工荒”。在各种言论为民工荒呐喊的时候,我们应该认真思考一下,难道真的是今天的劳动力短缺?于是学界一片惊呼,中国人口流动已出现“刘易斯拐点”农村剩余劳动力培训以及解决“民工荒”的基本途径在何方?

(一)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和民工荒出现的就业人口滞留现象

改革开放30多年,随着农业劳动力向工业劳动力的不断转变,诸多工业部门的迅速扩张已将农村剩余的劳力吸收殆尽。劳动力供给已从过剩转为短缺,不是中国不会出现“刘易斯拐点”,而是何时出现。这些人至今还有不少仍滞留在农村,加强此类公民的再就业培训对于改善全球金融危机下中国面临的就业问题是一个十分契合实际的方法。

(二)用职业教育社区化逐步实现职业教育转型和可持续发展

职业教育在大教育观思想指导下,它的发展在面临普通高中排挤的过程中,是经历了发展的瓶颈时期。社区化的职业教育从根本上而言是要解决职业教育发展道路的方向问题。从组建社区学院发展到职教集团是一个复杂漫长的过程,职教集团的建立将承担起各区社区教育的重任并成为具有一定实力和规模的办学实体,从而可以重新审视职业教育发展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也能够实现职业教育的合理转型。

三、社区教育集团化SWOT分析

在现在的中国教育界,从政府、领导到基层校长,集团化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也是一个备受瞩目的一个话题,因为集团化的问题一方面成为了地区教育能否占据一定高度,宏扬地区的教育名望,另一方面也事关学校生死存亡的大事。面对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我们要认真思考职业教育未来的道路和方向,因此集团化的建设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发展纵深的社区化值得我们研究和深思。

(一)社区教育集团化优势分析

在开展社区教育工作中一般职业教育集团都十分重视社区教育的队伍建设,着力创建了一支高层次的智囊团队伍、一支高素质的社区教育管理者队伍、一支高水平的专兼职教师队伍和一支有上进心的学生工作队伍。一批热心社区教育工作、有社区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有创新精神的社区教育智囊团队伍,为整个社区的职业教育献计献策。

(二)社区教育集团化劣势分析

社区教育经费相对不足,作为办学机构而言财政拨款往往不能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社区教育的经费一部分需要自筹或者通过其他培训和教育来筹得。同时社区教育服务意识需要增强,市场意识也有待提高。在对外交流方面尤其是国际教学合作需全面展开。加强同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办学合作。学校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也应该顺应办学的需要不断改进和提升。

(三)社区教育集团化机会分析

近些年随着中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急速发展,城市社区的建设与发展陆续产生了一些急待解决的问题。一方面下岗人口就业岗位转换的问题。另一方面是民工潮和技工荒的问题。在城市里,将大量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使用主要靠社区教育来完成。社区居民就业以及再就业的问题需要社区教育来承担一部分,这不但能有效地增强社区劳动力的素质,更有利地提升社区人力资源的整体实力,同时还将为社区教育的发展开拓一个新的市场,并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

(四)社区教育集团化威胁分析

在充满竞争的市场社会里,必定存在与自己竞争的培训机构,产品类似,市场同质,面对同行业培训机构的壮大,要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提高知名度,特别是在本社区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通过差异化市场的细分来扩大市场占有率。面对现实和潜在的竞争威胁,本社区的职业教育机构必须识别威胁,认清是行业内外竞争造成的危险还是政治法律因素造成的危险,亦或是宏观经济造成的威胁,是科技因素造成的威胁还是社会文化因素所造成的。

四、小结

篇8

【关键词】社区护理;护士;健康教育;应用分析

健康教育即通过信息传播和行为干预,帮助个人和群体掌握卫生保健知识,树立健康的观念,减轻和消除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的发生,促进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1]。在社区护理过程中,护士与社区居民的联系最为密切,开展健康教育,护士是主要的承担者。为了解社区护理中健康教育的现状,本研究对湖北省赤壁市莼川社区居民进行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与方法

2012年4月,选取湖北省赤壁市莼川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五个服务站,每个服务站40名居民,总共200名,进行问卷调查。年龄19~75岁,平均为(46.5±8.5)岁,每个社区中心男20例,女20例。此次的调查工具是“社区护理中开展健康教育的应用分析调查问卷”,此问卷是参考国内外相关文献,在专家指导基础上编制设计而成的。其效度为0.83,信度为0.88,内容均为选择题,包括:社区护理进行健康教育的内容与形式、存在的问题、医护人员态度等。

1.2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

2 社区护理中开展健康教育的方式级存在的问题

2.1“一对一”教育

“一对一”的健康教育是双向交流,针对性较强,容易发现健康问题,主要是对象是来就诊的居民和随访的患者。要创造出一个全面、独特新颖、先进的知识体系,而且要尽量通俗易懂、可信且带有趣味性,以吸引广大居民积极主动参加。首先,医务人员要收集大量详实的信息,把科学化的知识变成易理解的口语化,把已掌握的知识具体动作化、形象化,并且反复激励、反复强化。其次,医务人员要采用成功激励的方式开展社区的健康教育,把知识原理详细说透,从改变生活方式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入手,分析健康对人生命延续的重大意义,让居民充分认识到人的最大财富就是健康,它是人的一切。最后,医务人员要把激励机制权威化,将社区医务人员的权威性树立起来,要多深入社区进行督促指导,让居民深刻感受到医务人员是百姓身体健康的引导者,以达到纠正不良生活习惯的目的[2]。

2.2个别辅导

有针对性的个别健康教育,主要服务对象是不同的个体、生活方式、疾病程度、文化程度的患者,特别是对那些接受能力较差的患者,要进行多次反复强调的指导。但是此类健康指导活动因目前医务人员紧缺、活动场所小等现有条件的限制,参与人数相对较少,不能广泛开展。

2.3 随机性教育

随机性教育,主要是指医务人员在执行各项操作的时候,一边实施一边为就诊居民进行讲解。例如在发药时告诉患者这些药物的作用是什么、会有怎样的反应、要如何进行处理等;在输液时告诉患者药物有哪些作用,不要随便调整滴速,输液时有无身体不适等。

2.4 示范教育

示范教育,主要通过具体的行为为教育对象进行讲解。如通过医务人员的示范,患者之间的亲自实践,对一些接受能力较差的患者,医务人员要手把手地教,直到他们会自己操作;通过示范指导,使患者掌握定期监测血压、血糖、尿糖的测定技术。

2.5存在的问题

①医护人员的专业知识掌握有限,大多数为年轻者,经验较缺乏,不能全面为居民解决难题;②现在的居民大多为工作奔波,没有时间和热情参加这样的健康教育活动;③活动条件的限制,没有足够医护人员、时间和场所。

3 结果

采用无记名方式,发放问卷200份,男100份,女100份,回收男99份,女98份,有效问卷男96份,女94份,有效率分别为男96%,女94%。通过问卷调查发现社区健康教育的开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见表1。

4 讨论

当今社会,随着医学模式的不断转变,护理新观念的不断推广,社区护理已成为护理界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对人们的健康教育以及护理知识的广泛传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开展社区护理的健康教育,首先需要得到社会各部门的支持,在资金、行政、管理上应给予保证,这是开展社区健康教育的关键环节。其次要通过采取多种不同的社区健康教育形式,针对人群差异,如:儿童、少年、老人、妇女以及从事不同行业的人员,或传染病防治、慢性病防治、心理护理、精神疾病护理、康复、更年期等,用不同的方法处理不同的健康问题,以满足广大社区居民的要求,让居民认清疾病的发生、发展,不再轻易相信一些宣传广告,而是利用所学到的知识进行自我维护和保健,掌握合理膳食、合理用药的方法,并积极参加各种适合自己的活动。最后要加强对社区健康教育效果的研究,在开展健康教育的基础上,我们要探讨如何收集进行健康教育的效果,应该建立怎样的社区护理工作模式,建立哪些评价指标。同时在开展社区健康教育时,也提高了医务人员的专业水平和自身的职业道德。为了满足不同患者的需求,医生和护士都需要加强学习,不断充实完善自我。除了专业的知识和操作技能以外,还应该获取多学科、多系统的知识,如社会公共关系学、心理学等。

综上所述,社区健康教育是全民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关键措施,也是医疗机构由单纯治疗服务向一体化保健服务转变的重要手段。通过几年来社区健康教育的开展,取得了很好的教育效果。不仅给医疗机构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也有利于医务人员转变传统观念,改变原有的知识结构,使之逐步适应当今社会“全科医学”的需求。同时也加强了医疗服务机构与公众之间的联系,提高了公众对医疗服务机构的信任,树立了良好的公众形象,为医疗服务机构的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篇9

学校―家庭―社区协同教育系统需要实现的目标是学校教育工作者、家庭和社区(社会)成员在共享信息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解决学生成长中的问题。学生是协同教育的中心,学校、家庭和社区要通过交流、活动、投资、决策与其他一些联系活动促进学生的学习与成长;学校是系统发展的设计者、参与者、指导者与系统运行的支持者;学校、家庭和社区三者应是互补合作的关系。因此,我们要努力提出具有可操作性与实效性的解决策略。

成立协同教育组织。现实公立学校中的学校―家庭―社区协同教育工作一般由德育处组织进行,受其科室职能与协同教育需求限制,往往工作效果局限于学校―家庭―社区之间的诸如运动会等大型活动;更多的学校―家庭―社区协同教育则由年级组、班主任承担,其内容多限于学生成绩与学生违规问题。结合现行学校组织机构现实,可以适当调整学校办公室职能,组织成立学校―家庭―社区协同教育组织。其组织成员为校长、其他学校合作组织中心成员、不同年级教师代表、不同年级学生代表、不同年级家长代表、地方主管文教卫官员以及社会团体合作伙伴等。其组织任务至少包括:撰写年度合作行动计划;整合学校、家庭和社区活动;招募志愿者;实施、协调、宣传已策划好的活动;对合作活动与问题进行监督、分析与提出改进建议。同时该组织还应承担起家长、社区成员的培训工作,编写系列学校教材进行知识、技能培训,帮助家长、社区成员从总体上把握教育的正确方向,并向其传授正确的教育方法。

明确协同教育目标与参与类型。学校―家庭―社区协同教育组织的工作目的是为学校创造欢迎家庭、社区参与学校教育的氛围,确保家庭和社区有合理、科学的方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低效的协同教育严重影响各类协同教育参与者的参与持久性与深度。所以,确立各方感兴趣并可操作的协同教育目标对学校―家庭―社区协同教育极为重要。考虑到协同教育的参与者素质参差不齐,我们确立的目标必须包括维持合作氛围目标与行为目标,还应包括提升协同教育工作的学术目标。有了明确的协同教育目标还要有操作性强的参与形式,这是协同教育的关键。协同教育的主要形式包括:协助家长提高子女教育技能;以学校项目与学生发展为抓手实施开展有效的从学校到家庭、从家庭到学校的交流;为志愿者提供服务的机会和展示的机会;创设家长参与校本课程建设情境;创造家长代表参与学校决策情境并发展家长领导和代表;搭建学校、家长、学生与社区共享资源平台等。

篇10

自三月集中开展公民道德建设宣传教育活动以来,xx县民政局严格按照县精神文明委《关于开展2016年公民道德建设宣传教育月活动的通知》(x文明委[2016]x号)文件要求,认真开展各项宣传教育活动,取得了一定成效,现将有关情况总结如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宣传教育月活动顺利开展。局党组高度重视宣传教育月活动,将公民道德建设宣传教育月作了局党组会议的重要议题,认真分析研究,找准切入点和活动载体,落实专人具体负责这一活动的开展。一是在干部职工中进一步加强公民道德宣传教育活动;二是创新活动方式,开展生动活动的宣传教育活动;三是深入推进社区公民道德建设活动的开展。通过近一个月的活动,进一步提升了干部职工的道德修养,为各项民政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保证。

二、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深化“学雷锋树新风”活动。一是组织干部职工积极参加县“双创”活动,使广大干部职工自觉融入到创建省级文明县城和国家级卫生县城活动中去,并按照各自的目标任务,细化措施,真抓实干,推进目标任务的落实和完成。二是利用每周学习日活动,开展公民道德宣传教育活动。学习县上下发的有关文件精神,了解县上近期重点工作,把“学雷锋树新风”活动融入到各自的工作中去,要求职工进一步增强责任意识,深入基层,贴近民心,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体现顺民意、解民忧、促和谐,为广大困难群众提供快捷便宜实在的帮助,从而促进各项民生工程的落实。三是结合工作实际,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利用“植树节”组织职工到烈士陵园和福利中心进行植树绿化活动。

三、深入推进社区公民道德建设活动的开展。按照市民政局关于开展“学雷锋树新风”进社区活动,民政局分管领导会同基层政权股深入社区进行指导、督促,有效地推进了公民道德建设活动。一是以各项活动为载体,深化“学雷锋树新风”活动,如杨柳河社区利用“三八”国际妇女节开展广场文艺活动,宣传文明县城建设,进行公民道德教育活动,使广大市民在喜闻乐见的广场文艺活动中受到教育和启发;城西社区、城中、城北、城东社区以关爱活动为载体,在助老助残活动中,组织市民和青年志愿者为残疾人、老年人解决生活中的困难,开展了残疾人无障碍进家庭活动,受到残疾人朋友的欢迎和广大市民的称赞。二是市民培训,以市民学校为阵地,加强市明文明知识、文明礼仪、道德规范等内容的培训,提高市民素质。三是以创建省级文明县城和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为载体,加强文明劝导工作。城北、城中社区组织社区干部和协管员、青年志愿者走进公园和街道进行文明劝导,为规范市民文明行为起到了积极作用。

四、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努力方向。存在的问题:一是活动形式还比较单一,有待进一步创新;二是长效机制的建立需要在实际工作中进一步加以落实;三是社区公民道德建设宣传教育活动开展不平衡,有的活动形式多,效果好,有的开展得还不够深入。针对存在的问题,局党组要求分管领导和相关股室,进一步分析存在的问题的原因,制定出整改措施。一是集思广益,调动广大职工的参与积极性,出谋划策,更生动有效地开展公民道德教育。二是找准工作与道德教育、作风建设的结合点,形成长效机制,激励广大职工在本职工作中建功立业。三是进一步加强对社区建设的指导,调查研究,共同做好社区公民道德教育工作,为建设“生态xx,鸽子花都”作用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