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互联网本质范文
时间:2023-12-26 18:07: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工业互联网本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在麦克卢汉看来,汽车轮子是脚的延伸、衣服是皮肤的延伸、住宅是集体的皮肤的延伸,电话、电视等新兴媒介则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延伸。这也就是人们不断寻求速度、加速智能化的一大动力,这是人体自身进化的需要。工具的不断演进中,“速度”和舒适对人们的理想观念与动作行为不断进行着洗礼。而这也是格力、360、乐视们杀入手机行业,做手机的一大推动力。
易观国际分析师马天娇对《中国经济信息》记者说,“‘互联网+’反映的是这样一种趋势:互联网对日常生活的渗透程度进一步加深,此前互联网主要是作为信息传播的渠道和手段,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并不深入。而现在,互联网早已跨越信息传播的时代,甚至也跨越了传统电子商务的时代,它开始深刻地同餐饮、医疗、教育、旅游、金融等领域结合,产生诸多新的商业增长点,并依托于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促进几乎所有传统商业领域的转型升级。‘互联网+’一词反映的正是这样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互联网+ ≠ +互联网
在互联网+的世界里,看病、打车、吃午餐、洗衣服、放热水……一切都可以在你的手机上完成。未来,科技红利的普遍服务若覆盖不到位,或许会形成互联网时代里的“信息贫富差距”。到时候的贫富差距不再是拥有金钱的多寡,而是你享受到了多少科技红利。
今年“两会”闭幕时的总理记者招待会上,总理说:站在“互联网+”的风口上,中国经济会飞起来。提起互联网,大家都不陌生,但“互联网+”却是热门又新鲜的提法。
“+互联网”和“互联网+”,换了个顺序,差别在哪儿呢?
来看看近来很火的无人驾驶汽车,它在互联网大数据的帮助下,可以做到辨认红绿灯,躲避行人,自动停车,让人们不用再担心疲劳驾驶、酒驾、路盲、安全事故等问题。在“互联网+汽车”的背景下,无人驾驶汽车更像是具有传统汽车功能的全新科技产品。在这些新的业态下,汽车出现的某些缺陷,甚至都不需要传统的全线召回了,比如最近,特斯拉为了解决电池续航里程问题,宣布通过在线软件升级来直接解决。这就是“互联网+汽车”的新模式。但仅凭拥有网络销售平台,通过大数据定向营销汽车,则只能算是“+互联网”。
生活中,我们可能已经看到了不少“互联网+”的影子。好比 “互联网+商户集贸市场”,我们有淘宝、京东, “互联网+短信和社区”,我们有了微信和朋友圈、 “互联网+出租车”有 “滴滴”“快的”;“互联网+传统行业”不是简单的两者相加,而应该是一种深度融合,迸发出全新的平台、产业和生态。好像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电力让很多行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当今的互联网可能也会像电一样,成为一种前所未有的生产力工具。
当前,国家已经设立400亿元的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而社会上还有上万亿元的创投资金,都为“互联网+”概念下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了资金支持和协同效应。所以不要小看互联网后面跟了一个小小的加号,只有传统的思维,没有传统的产业,一个加号可以为中国经济提供无限的想象空间。
触动经济版图
从“互联网+”战略上看,政府已经看到了大数据等几个互联网行业最热领域的重要性,将其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来看待。事实上,互联网也正成为像水电煤一样的基础设施,成为提升实体经济生产力的重要工具。恐怕最重要的,政府希望互联网将来能为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服务。
3月9日上午,工业和信息化部产业政策司司长冯飞在接受媒体访问时表示,目前全球正在进行新一轮工业革命,这轮革命的工具是互联网。而我们所讲的“互联网+工业”就是德国人说的工业4.0。
当前,中国的工业3.0还没有完成,但要通过互联网抓住工业4.0的新机遇。冯飞提到,我国每万名工人机器人拥有量为二十多台,德国是二百多台,日本、韩国超过三百台。
回过头去看,过去的20年时间里,互联网已经深刻改变了中国经济的格局和产业版图。第一个十年里,互联网行业和传统行业和平共处,互联网催生了很多新经济,比如门户、游戏和电商等。第二个十年里,互联网逐步开始改变甚至颠覆了很多传统行业。
互联网对传统行业的改变,大概经历了四个阶段。一是营销的互联网化,比如广告主从在报纸上做广告到在网络上做广告。二是渠道的互联网化,其最大推手是2008年开始的全球金融危机。最典型的案例是京东的出现,逼着国美和苏宁开始转型互联网。三是产品的互联网化,这个进程从2010年开始,其最大推手是智能手机的爆发,典型的案例如小米。四是当下正在进行运营的互联网化,企业完全数字化和网络化。
过去被互联网深度改变的行业主要集中在第三产业,现在这种改变正在向第二产业甚至第一产业渗透。第二产业被互联网改变最大的,就是手机和电视产业,小米先是搅动了手机产业,又跟乐视网等一起去颠覆传统电视产业。这种颠覆开始蔓延到汽车领域,比如乐视网要造汽车了。颠覆还在向第一产业渗透,比如本来生活网,改变了农业的销售模式,让农民的产品直接在网上卖给北京的市民。
经历了20年的沉淀,中国互联网行业的优劣势已十分明显。
虽然发展迅猛,但中国互联网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的盘子里占额还很小。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一个数据是,目前互联网经济占GDP的比重只有7%。
智能互联网崛起
在人类信息化的这场发展历史中,传统互联网已经面临了瓶颈,下一个机会将是智能互联网。
传统互联网一开始把传播当做自己的核心,它的商业模式是免费的,通过免费业务逐渐找到收入。智能互联网的核心业务将会是有价值的服务,是提升传统服务的水平和能力。它本身就有商业价值,也具有更多的市场空间和市场机会。
毫无疑问,智能互联网依然需要和传统互联网一样的高速度的网络,这个网络不仅需要高速度,它还应该是广域覆盖,在社会生活任何一个地方都存在,是实时和泛在的。也就是说,任何人,在任何地方,无论是在家里、办公室还是在移动的交通工具中,在野外,都有一个网络存在,他可以随时随地利用这个网络。高速度的网络是智能互联网的基础。
除此之外,大数据的分析能力,完全改变了我们对网络的理解。传统的网络还只是信息传输,我们只关注到信息的流动,而很少关注信息的存储和分析。因为越来越多的用户在使用网络,甚至生活的所有事情都在这个网络中进行,云存储记录了我们每一次网络活动,访问的网站,电子商务的交易、玩了什么游戏、导航去了何地、看了什么影片,所有的这些信息,都不再像传统世界那样发生过又消失了,在智能互联网世界里,云存储帮助我们记录了一切。因此,对这些数据整理、挖掘、分析,就具有巨大的价值。
而且,智能感应能力开始出现在智能互联网中,智能互联网世界不仅是信息传输,同时它还对人的感知能力进行了完善与补充,以手机为代表的终端产品出现,大量的智能穿戴设备开始慢慢形成自己的力量,智能感应成为可能。
转型互联网必须免费?
3月29日上午,在海南举行的博鳌亚洲论坛上,各行业大佬围绕“互联网思维与商业的本质”进行了一场跨界对话。对于“互联网讲究免费,传统商业追求利润最大化。那么,如果要转型互联网,是不是就得玩免费经济”这一问题,各位大佬观点如下。
曹国伟不这么看:“我们从来不觉得互联网应该是免费的经济,因为免费的目的最终还是要挣钱的。”“我也不同意互联网改变了商业要盈利的实质。破坏的目的是要破坏性的创新,是要建立一个新的商业模式,最后目的还是要挣钱,才能持续发展,最基本的商业逻辑是不会变的。”
篇2
要辨析清楚问题,第一需要搞清中、德、美三国的互联网+制造,共通之处在哪里;第二需要搞清楚德、美两国制造业的所长在哪里,所短在哪里;第三要分析一下中国如何补短扬长。
中、德、美互联网+制造的共通挑战与机会
互联网+制造(工业4.0、工业互联网、制造业2025)从国外热到国内,反映的是全球范围信息经济全面发展这样一个大趋势和工业业态升级的现实需求。我认为这些名为工业XX的趋势,在本质上是信息化现象,而不是工业化现象。就好比说,有人把工业革命的某一段命名为农业4.0,只能理解为是用工业化、产业化的方式搞农业,而不能理解为工业革命在本质上只是一场农业革命。这涉及这场变革到底是体变,还是用变。
互联网+制造起于多样性价值和复杂性成本之间的矛盾(如德国汽车工业)。这是中、德、美互联网+制造面对的共性问题。正如德国专家点出的,“人们将面临的挑战基本上是:把现在手持设备操作的简单性尽可能多地转移到工业开发和生产的过程及产品上去。这通常被称为简单的复杂(Simplexity)。”
互联网+制造的核心,一是智慧化,二是服务化。都是从解决上述基本矛盾派生出来的。
智慧化说的是技术范式变化,带来的是技术和生产力上的正反馈,指要素越复杂,决策的能力相对越高。例如大数据,可以做到数据越复杂(越Variety),洞察力相对越高。而不是工业生产力条件下,对付简单容易,对付复杂难。面对互联网时代多变的市场,智慧化会使工业发生从迟钝到灵活的转变,提高复杂性条件下工业的响应市场的活力。
服务化说的是商务范式变化,带来的是成本上的范围报酬递增,指市场需求越复杂,成本反而相对越低。服务化对应的是产业化,产业化是同质化,服务化是差异化。过去工业和农业都是按产业化的方式发展,效率虽然提高,但附加值较低;工业一旦从产业化转向服务化,可以从同质化制造转向差异化服务中获得更高附加值。
以上是中德美互联网+制造共性的方面。
德、美互联网+制造的短长
德国提出工业4.0,可以认为是对美国“教训”进行反思的结果,是为了解决不让中国像掏空美国制造业那样掏空德国制造业的问题。德国人认为,美国制造业之所以让中国掏空,而德国制造业却幸存,是因为美国制造业的中间环节过于简单,而德国制造业的中间环节比较复杂,而且都以嵌入式软件形式加以固化。经过中国这么一惊吓,德国更觉后怕,认为必须保护和发扬这种相对于中国人的比较优势所在。同时,德国通过观察中国与美国,希望在原有优势上,补移动所短。但方法不是搞移动互联网,而是把移动当作一种新的生产方式。“把现在手持设备操作的简单性尽可能多地转移到工业开发和生产的过程及产品上去”。通过这一招,让中国更加追不上。
反观中国,看到与德国制造业相比的短处,也在强调智能化。补上智能化的短处是完全应该的。但必须考虑到,德国人也不是傻瓜,让你随便追上。因此我个人认为,智能化这个定位要符合中国实际,一是要定位追赶,缩小与德美的距离;二是不要冒进,不应提出不切实际的目标,要有所为,有所不为。
再看美国工业互联网。美国与德国不同,他们自己认为是吃了中国亏的。再工业化中的许多主张,都带着有病乱投医的色调,是一种应激反应。表现在这些从中国“夺回”制造业的努力,忽略了中美劳动力工资的巨大差别,导致漏算美国资本家用自动化来代替人工,从而解决不了美国就业问题。这说明美国政客与企业家的不一致。这是这类主张不如德国成熟之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应冒进照抄,而应冷静观察,看看美国稳定下来以后到底真正想干什么。我个人认为,美国等过了这一阵冲动后,会发现技术创新是它相对于中国的比较优势。会把互联网+制造定位在技术创新主导的可就业的“新硬件”上。
针对美国的优势,中国强调技术创新也是对的。但只是在弥补短板、缩小差距这个意义上是对的。但如果以为中国真能在短期内(如一两任领导任期内)就可以把技术创新从弱势变优势,那就会忽略这件事的难度。而且等于认为美国人都是傻瓜。仅仅是中国企业不愿自发地投入研发,而且举国用力也无法改变这一点,就值得人们深思。如果不能真正总结出其中原因,或总结出其中的真正原因,并切实解决――至少现在总结的原因和提出的对策都不能说服我――将来还会犯政府主导研发冒进的错误。
基于以上两方面的分析,我认为中国在学工业4.0和工业互联网时,最好低调一些,把追别人的长项当作副攻目标,主要以缩短差距,补自己的短为目标,在局部领域提出高一些的目标。
中国互联网+制造如何扬长补短
互联网+X,希望能把互联网的成功(例如在中国市场上全面战胜互联网上的美国“老师”),“加”到各行各业,实现各行各业从追赶到超车的变化。
互联网就是超车的一个例子。互联网为什么能从跟随,渐渐变成在某些领域引领世界潮流呢?我认为这不是偶然的。中国有市场优势,这是德、美不如中国的地方。依托优势定位创新,比依托劣势定位创新,更有利于超车。
中国应发挥相对于美、德的市场创新所长,在“互联网+”中以市场创新为主、技术研发为辅,解决结构优化中的高附加值问题。
在市场创新中,业态创新具有核心重要意义。“互联网+”就是指一种新业态。即:“互联网+”=“基础平台+增值服务”(新业态)。
首先,应明确为什么要提服务化。
当前工业最大的现实需求就是从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升级。低附加值是同质化造成的,高附加值必须走差异化的路。而服务业相对于制造业,就是提供差异化的产业。服务化因此可以理解为用差异化的思路来发展一产、二产和三产。其中工业互联网主要指工业的服务化,即以服务化的思路来发展第二产业,用发展三产的思路来发展二产。这是第二产业发展思路的一个飞跃。又由于服务业存在“成本病”,服务化必须以智慧化的方式来做,也就是通过电脑加人脑,克服服务业“成本病”。这就是工业互联网的现实需求以及满足这种需求的大思路。
其次,服务化的路应怎么走出中国特色?
中国互联网已在实践中摸索出一条以支撑服务业(也就是平台服务业、“重”服务业)为带动力量使产业超越美国的可行之路,将来互联网+制造,也要走这条路。
基础平台与增值应用的分离,相当于重工业与轻工业的分离,是服务业内部支撑服务业(“重”服务业)与应用服务业(“轻”服务业)的业态分离。
新业态的实质在重化服务业。从旧业态中长出增值服务这一价值增长点;以平台(支撑服务业)为新业态重点。其机理是,实现重资本与轻资产的分离,为多样性增值创造轻资产运作的条件,有效降低了创造多样性价值的复杂性成本。
篇3
>> “互联网+”与养老 互联网“抱团养老” 反思中国互联网 互联网人眼中的互联网行业 试论“+互联网”到“互联网+”的跨越 “互联网+养老”的乌镇试验 互联网的“价值” 宋代的“互联网” 植物的互联网 互联网的明天 思维,互联网的 “互联网+”的回答 进击的互联网+ 俺村的“互联网+” 浮躁的互联网 互联网的未来 植物的“互联网” 互联网的家底 互联网的回归 融化的互联网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刘玮, 王红梅, 肖青,等. 物联网概念辨析[J]. 电信技术, 2010(1):5-8.
[3]岳梅樱. 智慧城市实践分享系列[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
[4]朱勇. 智能养老[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100-108,174-215.
[5]左美云, 陈洁. “SMART”智慧居家养老新模式[J]. 中国信息界, 2014,(4): 41-43.
[6]陈立周, 当代西方社会福利理论的演变及其本质――兼论对中国社会福利实践的启示[J].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39(2):28-33.
[7]胡宏伟,童玉林,郭少云.我国政府购买社会组织居家养老服务现状、问题与改进路径[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3(4):42-51.
[8]KATZ S, DOWMS T D, CASH H R, et al. Progress in development of the index of ADL[J]. The gerontologist, 1970, 10(1 Part 1): 20-30.
[9]GRAF C. The Lawton instrumental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scale[J].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Nursing, 2008, 108(4): 52-62.
[10]刘满成, 左美云, 李秋迪. 基于社区服务的居家养老信息化需求研究[J]. 信息系统学报, 2013 (1): 87-99.
[11]席恒, 任行, 翟绍果. 智慧养老: 以信息化技术创新养老服务[J]. 老龄科学研究, 2014, 2(7): 12.
[12]吴诺. 都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中的信息化系统构建[J]. 价值工程, 2012, 31(13): 179-180.
篇4
焦虑点就在于“互联网+”
爆炸式膨胀、病毒式扩散、颠覆、跨界打劫,移动互联网的冲击之下,传统企业不仅是焦虑,甚至有点恐慌,纷纷寻求所谓的“互联网转型”。而在卢彦所著的《互联网思维2.0:传统企业互联网转型》中,我们会发现,超级大佬们也患上了焦虑症:海尔的张瑞敏说“自杀重生、他杀淘汰”,万科董事局主席王石担忧“下一个的就是万科”,腾讯的马化腾“越来越看不懂年轻人的喜好”,阿里巴巴的马云称“现在是阿里最危险的时刻”,百度的李彦宏担心“百度有没有应对目前不确定性环境的机制”,小米科技董事长雷军坦言“我们压力很大”,泰康人寿的陈东升害怕“你死了还不知道怎么死的”,新东方董事长俞敏洪强调“新东方要更换发展基因”……
完全的不确定性,只会恐慌;只有确定性之下的不确定性,才会导致焦虑。我们越来越依赖互联网,我们正置身网络革命中,但究竟什么是互联网的本质,究竟什么才是真正的互联网思维,正是导致焦虑的不确定性。从产品创新、技术迭代、传播模式、人才结构、资本募集乃至组织体系,互联网的冲击是根本性的、观念性的以及系统性的。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没有使用已有的热门词汇,而是创造了新名词“互联网+”。互联网是共性和基础,必须用信息化的手段和互联网思维再造你的企业,这是确定的,但加什么、怎么加、谁来加,则充满了想象空间。至少我们可以确定,“互联网+”是双向的,互联网企业必须想办法加传统行业,而不仅仅是单向的传统企业加互联网。
从确定的“互联网化”着手
既然互联网是共性和基础,首当其冲的就是传统企业,他们必须着手加上互联网。卢彦在《互联网思维2.0》中先是解开商业问题的本质,“任何时代商业的本质都是满足人性的贪、嗔、痴”;接着剖析企业的元素,“一个是人,一个是事”,任何企业的转型,无外乎就是人的转型和事的转型。无论互联网如何进步,但互联网的基础本质仍是信息的载体,进步的过程,实质上是信息公用化的过程,而且是实时的公用化。于是,互联网带来的本质变化,就是信息逐渐由不对称变为对称,自然也就提升了商业所有的市场资源配置的效率。因此,所谓互联网化,就是对传统商业流程中所有信息不对称环节的替换、优化与重构,或者干脆创造新的商业价值链。
在卢彦看来,传统企业的互联网化,包括从战略规划到品牌建设、从组织变革到文化重塑、从产品研发到营销推广的所有方面,有“取势、明道、优术”三个层面、“商业模式、管理模式、产品模式、营销模式”四个维度。“优术”阶段主要是产品模式与营销模式,本质上是把互联网当工具使,如O2O、C2B、社会化营销等,在更精准地发现用户需求、最大限度地满足并超越用户需求的同时,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方案是“在线、互动、联网”三部曲。“明道”阶段,就是要利用互联网精神来改造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和产业的上下游价值链,企业平台化、组织扁平化、员工创客化,用户全程参与倒逼管理升级、考核去KPI、全员客服,最终为企业全面导入“平等、开放、协作、分享”的互联网基因。传统企业互联网转型的最高阶段就是“取势”,整合内外资源用互联网的玩法开辟新的商业模式,如长尾模式、平台模式、免费模式、跨界模式、社群模式、融合模式等。
互联网转型的取向不是唯一
历史学家汤因比曾说:“在一个处于成长状态的环境中,多数成员被训练成少数成员的机械的追随者。”目前,我们看到的成功,主要是互联网科技企业的成功,于是所谓的“互联网转型”几乎都指向转型为一家互联网公司。实际上,企业“互联网化”后,“互联网+”之后,根本就没有了传统企业与互联网企业的区别,所以刻意追求成为一家互联网公司并不是一个理性的取向。汤因比还提醒我们:“对一次挑战作出成功应战的创造性的少数人,必须经历一种精神上的重生,才能使自己有资格应对下一次、再下一次的挑战。”可见,互联网转型本质上是“精神上的重生”,而不是简单的“躯体”再造。
篇5
德国学术界认为,未来10年,基于信息物理系统CPS(Cyber-Physical-System)将资源、信息、物品、和人进行互联,从而将这种服务模式用于工业领域,促进制造业智能化、网络化发展,并将使人类步入以智能制造化为主导的工业4.0革命时代。把工业互联网、人人的互联网、云计算、机器人、3D打印技术融合在一块,然后运用最新的很多人工智能算法、ERP算法、数据融合的算法和分布式计算方法来整合整个的生产过程。工业4.0牵扯到很多东西,核心是智能化、数据化、去人工化,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在高校的新媒体专业教学上也带来的新的突破,可以说机遇和挑战并存。
二、工业信息化与新媒体教学的关系
工业信息数字化的出现将其细化为传媒产业的生产、传媒方式的改变与其对传媒的促进与发展关系。从而改变传统媒体专业的教学内容和方式。
互联网的发展必将迫使传媒产业更新换代,新的传媒产业发展模式必将出现。《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称2013年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竞争更加白热化,互联网及移动媒体行业收入的增长幅度领跑各细分市场,市场份额超越传统媒体,网络广告市场规模也追平电视媒体,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替代作用愈发明显。互联网正在剧烈地冲击传统媒体,旧格局正在坍塌,互联网媒体必将成为传媒市场的主导者,建立传媒产业新格局是新趋势。纸媒等一些传统传媒行业已经陷入困局,智能化得普及使得传统媒体失去了竞争力,发展速度缓慢。传媒产业的市场价值与它是否有效吸引受众的眼球密切相关,其实质是强调“受众本位”。受众的需要是传媒发展的动力,要打破传统媒体的困局,需要转型,去迎合受众的需要,注入新的符合当代人们生活习惯的血液。工业智能化的到来会引发技术性革命,未来的传媒产业是新的开始。
新媒体产品具有一个明显的特性,就是低的边际成本和高的生产成本。比如美国的第三产业所占GDP比重为78%,其中高科技产业所作的贡献又是特别巨大,最为明显的特点就是苹果公司,苹果作为曾经的全球第一市值公司,它所创造的利益简直是一个天文数字,它所创造的利益几乎引领了手机发展的方向并形成了品牌效应,现在的苹果甚至可以说是一个时代标志。由于科技进步,新媒体、自媒体也又手机技术的革新而产生和演变。那么新媒体教学势在必行,应该把手机自媒体教学和网络媒体教学引进课堂,甚至从以前上课不允许玩手机不允许上网,到现在必须运用手机APP进行教学练习。在未来媒体依靠高度数字化的产业背景下,连新闻都不需要人去写作,电脑就能完成大数据和模式化写作,新闻发生及时机器报道。那么学新闻、学主持、学编导的学生们如果在高校教学上再不与时俱进创新,想必不久即将被行业淘汰。
三、融合发展与工业革命是共同的发展方向
作为文化产业的一部分,传播范围广、时效快、影响大。工业4.0的发展促进中外企业交流。中国企业的“走出去”、外国企业的“引进来”,需要传媒的穿针引线,对其进行传播,促进中外企业文化交流,进而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
现在的传统传媒方式将会走向衰落,但也是对于传统传媒的一次挑战和机遇,如何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对接融合发展,是教学过程中和科研中需要深思的问题。美国学者尼古拉・尼葛洛庞蒂首次提出了媒介融合理论,1978年他用了一个图例演示了三个相互交叉的圆环趋于重叠的融合过程。美国新闻学会媒介研究中心的教授认为:“从本质上讲,媒介融合首先是传播技术的融合后形成的某种新的传播技术,新传播技术具有多种技术特点又具有其独特性;其次,媒介融合又是产业内容的整合,例如网络媒体可以把报纸上的文字新闻和电视上的图片新闻加以整合,再进行播报。”产业发展本质上就是一个持续的演进和升级的过程。工业4.0和工业互联网概念的提出与加速演进反映出各国已经形成了一个共识,即面对二十一世纪全球化的智能化、网络化、服务化趋势,工业和互联网加速融合并推动了现在的生产制造体系加速转型是抢抓这一发展的主要途径。这一信息点需要全面运用于传媒专业的教学,高校传媒专业和新媒体专业不是纸上谈兵,不是空做理论研究,需要擦亮眼睛,引领新生力量发展。
参考文献:
篇6
传统企业互联网化
既然互联网是共性和基础,首当其冲的就是传统企业,必须着手加上互联网。所谓互联网化,就是对传统商业流程中所有信息不对称环节的替换、优化与重构,或者干脆创造新的商业价值链。
在卢彦看来,传统企业的互联网化,包括从战略规划到品牌建设、从组织变革到文化重塑、从产品研发到营销推广的所有方面,有“取势、明道、优术”三个层面以及“商业模式、管理模式、产品模式、营销模式”四个维度。“优术”阶段主要是产品模式与营销模式,本质上是把互联网当工具,如O2O、C2B、社会化营销等,在更精准的发现用户需求、最大限度地满足并超越用户需求的同时,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方案是“在线、互动、联网”三部曲。“明道”阶段,就是要利用互联网精神来改造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和产业的上下游价值链,企业平台化、组织扁平化、员工创客化,用户全程参与倒逼管理升级、考核去KPI、全员客服,最终为企业全面导入“平等、开放、协作、分享”的互联网基因。传统企业互联网转型的最高阶段就是“取势”,整合内外资源用互联网的玩法开辟新的商业模式,如长尾、平台、免费、跨界、社群、融合等。
互联网转型的取向不是唯一
实际上,企业“互联网化”后,“互联网+”之后,根本就没有了传统企业与互联网企业的区别,所以刻意追求成为一家互联网公司并不是一个理性的取向。历史学家汤因比提醒我们:“对一次挑战做出了成功应战的创造性的少数人,必须经历一种精神上的重生,才能使自己有资格应对下一次、再下一次的挑战。”可见,互联网转型本质上是“精神上的重生”,而不是简单的“躯体再造”。
篇7
从市场的角度看“互联网+”
市场经济的敌人是专制、垄断、权力,崇尚的是公平、自由、法制。我女儿今年暑假从美国回来在北京打工,感叹国内移动互联网的开发运用比美国发达,生活太便利,特别对年轻人。为什么互联网可以在中国发达,而在美国、德国、日本却不那么发达?因为在中国权力垄断了太多领域,遏制了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而互联网的出现刚好可以摧毁权力、摧毁垄断,可以让诸如出租车公司、银行、报纸、电台等这些机构失去垄断地位,释放市场经济中被压抑的活力,重新配置被浪费的资源。包括以前的“渠道为王”,同样面临着互联网带来的冲击。互联网的出现确实做到了让权力失效、让金钱失色、让垄断失控、让领导失策,让市场回归到真正的市场,让消费者享受市场的公平和正义,免受垄断和权力的压榨。所以“互联网+”是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把市场的主动权让给客户。
从商业的角度看“互联网+”
商业的本质是交换,交换必然带来交易费用,减少交易费用一直以来都是大家努力的目标之一。互联网的出现,让信息更加通畅和透明,物流更加便捷,B2B、B2C、F2C、C2B、C2C、C2F、C2M等各种商务模式的出现都是在减少中间环节,去掉中间商,从而降低交易费用,让利于消费者,让商业回归到商业的本质。互联网对于人类最大的价值就是打破时间和空间,所以如果你还是商或者是经销商,在移动互联网时代那真的就要小心了。
从经营的角度看“互联网+”
德鲁克说“企业的定义是创造客户”,只要能为客户创造价值,特别是在你的领域或细分市场做到数一数二,无论你会不会、用不用互联网,都会有客户找到你,有互联网公司去为你服务,只不过有了互联网可以让客户更方便地知道你,仅此而已。比如今年春节,中国人去日本买了50亿元的马桶盖,他们没有用互联网,生意却好到火;还有LV包,虽然买起来不方便,但照样有成千上万的中国女人漂洋过海去买;还有褚橙,也因为品质好,才有本来生活网主动去找他们,看起来好像是本来生活网成就了褚橙,其实是褚橙成就了本来生活网。
另外,创造客户的最好方式就是要让客户价值驱动,满足客户需要,以销定产、以需定产,从以前的经营产品,到现在的经营人的情感,更加强调个性,尊重客户;以前是大众流行,现在是小众个性。所以就出现了C2B、C2C、C2F、C2M等模式,归根到底就是把主动权交给客户,让客户真正成为上帝,比如红领的工业4.0、荣昌的e袋洗等。所以未来会出现一批小而美、小而专、小而精的企业。
从管理的角度看“互联网+”
美国经济学家科斯指出,企业本质是一种资源配置的机制,企业与市场是两种可以互相替代的资源配置方式。也就是说企业存在的价值要优于以市场方式存在,如果企业内部生产的东西比买别人的贵,那么移动互联网就会一步步消解企业存在的既有价值,所以移动互联网时代对企业内部管理的冲击,才是最为可怕的,它让人和人之间没有距离,组织和组织之间没有边界,它会使传统企业的根基逐步消融。
美国著名学者钱德勒说:“战略从属于时代,组织从属于战略。”所以时代变了,组织模式也要跟着变。稻盛和夫说,经营的本质是创造高收益,是价值最大化,成本最小化。既然这样,企业为节约成本,就要尽可能在企业内部市场化,取消内部层级设置,去掉中层,建立内部市场化的组织、扁平化组织,甚至是平台化的组织,从而成为无边界、无领导、无层级、无中心的“四无”组织,如稻盛和夫推崇的阿米巴经营、海尔的自组织、韩都衣舍的小组制,包括 BAT打造的巨大的平台组织,还有现在兴起的创业孵化器等为别人作嫁衣的平台组织,都是围绕战略所做的组织变革,所以从管理的角度来看,“互联网+”就是要使管理简单化和容易被坚持。
从人性的角度看“互联网+”
管理的核心是人。管人最好的境界就是充分尊重人性。无论是对员工还是客户,尊重人性就是让“人人做主”。现在的职场主力“80后”“90后”,他们一出生就是爷,让他们像“60后”“70后”去做企业的螺丝钉,几乎是不可能的。互联网推崇的是开放、平等、协作、分享,人们称之为互联网精神,其实质是普世价值在互联网上的体现,这就是人们特别是年轻人喜欢互联网的根本原因。张瑞敏说:“互联网时代的组织应该是一个完全能够有能力吸引最优秀的人过来的地方,这才叫自组织。”内部市场化、小组制就是这样的自组织,尊重人性,让人人都是领导、人人都是中心,自主经营、自由组合、自我淘汰,把管理的主动权让给员工,从而大大提高组织的灵活性和竞争力。
篇8
一直以来,工业制造都是青岛发展的主旋律。在过去,这座城市诞生了诸如海尔、海信、青啤等一批知名企业。而进入互联网时代,又有一批致力于互联网与工业融合创新的企业,正在成为这个城市新的引领者,比如红领、软控股份、特锐德等等,它们被称作新的“青岛现象”。
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德国工业4.0等热词的背后,正是社会在互联网时代基于工业未来发展的新探索和新思考。而以“互联网时代工业变革之路”为主题的世界互联网工业大会,正是聚焦“互联网+工业”这一命题,通过与国际互联网领域和工业领域的领跑者的探讨交流、对接沟通和观点碰撞,从而获得新的启迪。
两天时间,两场高端对话,9场案例分享,他们力求能给出我国工业转型升级的路径和答案。本刊记者也就本次会议的部分观点和思想进行了整理,以飨读者。
李毅中(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企业要主动拥抱互联网,进行自我革命
我国经济正处在旧力渐弱、新力将生的时期,结构性矛盾突出。多数传统产业产能严重过剩,推动力不足。而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为代表的新力,在近几年迅速发展,已显现出巨大的活力和动力。
当前的问题是,高技术产业的比重较小。在制造业领域,高技术制造业的增加值占比不足12%。新兴产业要加快发展,并致力于传统产业的重构再造,推动其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低碳发展,同时要为传统产业增加动力,将其做优做强。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要同时发力,不能失衡。
中国制造2025的主线是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主攻方向是智能制造,而“互联网+”是实施途径。
未来,要通过深入推进“互联网+”,以及充分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平台这两个手段,来推进两个技术的深入融合,推进互联网与制造业工业的跨界融合。
“互联网+”行动的主体是实体经济,企业不要消极地等待改变,而应主动拥抱互联网,接入新一代信息技术,增强内生动力,进行一场自我革命,而不是等别人来革你的命。各类企业应该跨界融合、协同互动、改革创新,而不是互相颠覆。
“互联网+制造业”包括了四个内容:数字化的智能制造、大规模的个性化定制、网络化的协同制造和社会化的服务性制造。
无论是新兴产业,还是传统产业,都要大力培育发展智能制造。智能制造要把握五个关键点:一是数字化的研发设计,要将仿真模拟、三维描述等信息工具的适用面,在2025年提至84%。二是将电子信息技术切入到产品中,提高产品的质量、功能和附加值。三是制造设备的数控化。目前关键工序的数控化率只有27%,到2025年要提至64%。四是制造过程的智能控制。五是企业内部要建立一套新的制造服务流程、标准设计、作业以及质量、安全、能耗、物耗、环境保护等。通过精准控制的实现,让制造厂变成智能工厂。
张瑞敏(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首席执行官):离开跑步机,融入互联网
美国的营销顾问西蒙・斯涅克提出了“黄金圈法则”,这个“自内向外而非自外向内”的思维模式,正是海尔在互联网转型过程中的重要指导。
这个模式启示我们,企业的互联网转型应是一个从“为什么(why)”切入,而后向“怎么做(how)”发展,最终探索出“是什么(what)”的逻辑关系。三者之间是以why为主旨的闭环优化,提出新的目标,就一定要形成一个新的体系去实现它。
企业之所以要颠覆传统模式,并建立互联网模式,是因为商业模式、制造模式和消费模式都发生了颠覆。
商业模式上,传统的科层制分工式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时代要求,取而代之的是去中心化、去中介化的分布式互联网生态圈。“分工”和“分布”一字之差,却是传统经济和互联网经济的本质差别。
传统经济的价值必须是交换才有价值,现在不是交换,而是共享。分布式给企业带来的挑战是,许多定律都会被颠覆,企业的盈利模式必须做出改变。
对于海尔来讲,所有人都是创业者,也都可以成为成功者。此外,自成体系的机构变成了互联网分布中的节点。
在制造模式上,颠覆来自于从大规模制造到大规模定制。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认为,所有国家不具有所有的优势。改革开放的时候,中国的优势是低成本,成为了“世界工厂”。未来的趋势将是洲际化,也就是所谓的本土化。
现在,许多在中国加工制造的国际品牌都有回迁。一方面是,中国的制造成本在增加。更重要的原因则在于本土化,因为用户的需求更个性化了。互联网带来的改变是必须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所以就得大规模定制。
消费模式的颠覆,则是指从产品经济到体验经济。当今用户在市场中发挥着主导地位,过去以企业为中心、用户被动接受的产销分离模式受到冲击,重体验、重交互的体验经济时代将会是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
确立了颠覆传统模式的目标后,企业如何转变?海尔探索的路径是“三化”:企业平台化、用户个性化、员工创客化。
企业平台化,即从科层制变成一个共创共赢生态圈。整个企业变成了一个网络,变成了互联网中的一个个节点,企业领导是用户。所以,现在海尔只有三类人:平台主、小微主和创客。
篇9
最近一些新新人类提醒我注意—马上将要成为“前沿”的创意经济,实际已经老朽了。所以要在创意经济概念还没有普及之前,先提出“新创意经济”以正视听。昨天我在万圣书园的醒客咖啡厅被他们洗了脑之后,现在就现学现用,采用新创意经济理念,重新解释“新”知本主义。
创意经济,是凯夫斯在即将流行的《创意产业经济学》中,给我们指出的未来方向。而新创意经济,是对“创意产业第一理论权威”凯夫斯的批判,要给人们指出有区别的未来方向。我认为,北京和中关村,如果能看出我们下面将指出的凯夫斯的盲点,发展新创意经济,可以彻底解决困扰多年的“中关村问题”。
开门见山,先说结论。凯夫斯创意经济的致命伤,是没有把信息革命内生到创意经济中,所以说它是“旧”创意经济或现代版创意经济;新创意经济要把网络革命内生于生产方式来搞创意经济,所以是后现代版的创意经济。或者说,凯夫斯创意经济是创意经济第一版(“互联网除外”版);新创意经济是创意经济第二版(“互联网2.0”版)。
凯夫斯的“硬伤”
凯夫斯这种激进理论,在我们看来已经保守了。这是站在不耽误少年儿童前程的立场上的特殊思考。少年儿童在未来10年内,可能实现的最大奇迹,就是在结婚之前成为中国首富。试想,丁磊、张朝阳,在这个天旋地转的时代,如果不靠互联网,能在结婚前进入首富榜吗?门儿也没有。可凯夫斯偏偏在创意经济这么大一个关系少年儿童前程的事业上,只字不提互联网,这不充分说明凯夫斯理论过于保守吗?这里说“只字不提互联网”,当然是一种比喻。不是说凯夫斯没有注意到互联网、没有致力于互联网创意产业(如游戏、动漫之类);而是说,没有把互联网当作方法论,用于有效发动“‘创意’转化‘经济’”的商业革命。
凯夫斯《创意产业经济学》其实是很前卫的理论,但更适合30岁以上的人阅读。如果说它有值得推荐的理由,在于它是对更传统的观念的冲击。更传统的观念,还停留在物质生产和有形资产的玩法上。而《创意产业经济学》说的是文化生产和无形资产的玩法。通过这本书,人们可以认识到内容的生产与物品的生产,具有许多不同规律。区分这一点很不容易,但也仅此而已。
凯夫斯注意到了精神生产不同于物质生产的特殊产业规律,这是他的贡献。但他的一大败笔,是没有留意到,不仅内容特性决定创意的独特生产方式,而且技术革命特性也决定创意的独特生产方式,而后者是更有普遍意义的结论。新创意经济理解的创意,要比创意产业、尤其是文化创意产业中的创意,更为宽泛,更具普遍意义。它更接近知本的原始意义,即活的精神创造,而不光是指生产内容。对于中关村来说,它要发展创意经济所面对的问题,不光是形成内容文化产业;更具战略意义的问题,是如何将中关村蕴含的创意资源,也就是人头脑中的“湿件”资源,利用互联网新的游戏规则,迅速释放成经济能量,形成区位优势,完成现代化转型。因此这里所涉及的创意,就不光限于文化产业的内容创意(或者说凯夫斯意义上的创意产业),还包括把广义的知本,也就是可以运用于各行各业的创造性的头脑活动,作为生产要素,以互联网的核聚变方式,迅速形成社会生产力,创造财富。新创意经济可以包容文化创意产业之外的许多经济形态。比如自主创新的技术研发产业,比如提升传统制造业价值的各种创意策划,比如缺乏资源的青少年和中小企业在相关孵化平台上发挥创意优势低门槛创业的行为等等。这些问题,虽然不是文化产业问题,但对“建设创新型国家”来说,都是要务,是新创意经济的题目中应有之要义。
中关村拥有全国最宝贵的资源,即创意资源。中关村单个人看,都极富创造力,汇合到一起,却是一盘散沙,难以形成“经济”。单纯用凯夫斯的路子,也解决不了主要问题。中关村搞创意经济,不是缺“创意”,而是缺“新……经济”,缺少“网聚人的力量”这一新创意经济的路子。
新创意经济要重点提醒人们的,就是将创意转化为经济的新方式、新玩法,特别是跟互联网的爆炸性增长有关的新玩法。而这却正是凯夫斯的思维盲点,他光注意在互联网兴起前上个世纪文化产业中早已有之的木乃伊级、骨灰级的老玩法。
创意生产方式的特性
互联网是什么?如果回答是TCP/IP,人们可能什么感觉也没有。我们要换一种对社会、经济、文化都通用的语言,把互联网说成是从集中模式向分布模式的转变。从经济角度理解,农业经济是分布模式经济,工业经济是集中模式经济,信息经济是集中模式复归分布模式的经济。“新”创意经济的“新”,在根子上与利用这一特点有关。
在传统的创意经济中,“经济”的主要含义是与“规模”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创意成为经济的问题,主要还是“通过大规模生产以降低成本”这样的老问题。只不过创意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实现规模经济的逻辑有所不同,这是凯夫斯致力剖析的问题。但在新创意经济中,“经济”的含义本身发生了变化,“经济”的主要含义是与“大规模定制”联系在一起的;也就是说,是“规模经济”,与同它相反的“定制经济”的结合,是两个性质完全相反的东西的结合。规模经济,意味着较高的社会化程度和较低的成本;定制经济,意味着较高的个性化程度和较高的价值。用传统的方法,是无法实现二者结合的;只有在人均3000美元收入条件下,利用信息技术革命、互联网、新经济,才能达到这种经济效果。因为互联网一头通向社会规模,一头通向个性节点。有什么样的工具,就有什么样的经济。
篇10
在“工业4.0”、制造业2025战略的大背景下,企业应如何应对当前的形势变化呢?也许“4-5-1阵型”对企业有所帮助。
4:拥抱“工业4.0”的新格局
“工业4.0”是什么?是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融合。具体地说,是包括互联网、电脑技术和软件、信息和自动化技术在内的虚拟资源,与物品、人的高度关联。至今,“工业4.0”概念的提出已进入第三个年头,国内学术界和媒体还习惯将之定义为“概念”和“趋势”,事实上,“工业4.0”正向我们走来,在某些领域――如仓储成本最小化、产品和服务异质化,已初显成效。在此关口,不能叱咤风云,就难免被淘汰出局。
5:互联网和制造业的5大融合点
融合点一: 制造过程平台化。也叫“分布式”,把自己的资源对外开放,同时利用别人的资源。本质是基于互联网和现代交通网络,由平台主、小微主和其他平台成员组成的一种协作关系。
融合点二: 制造产品智能化和服务化。“智能化”主要指智能制造单元、智能生产线和机器人等的运用。“服务化”则是基于原有的产品,从满足客户需求、实现产品增值、提升核心竞争力等基本点出发,使企业由提品的中心转向提供“产品+服务”为核心。
融合点三: 实施互联式合作。这类合作主要指众筹、众包、众设、行业电子商务等方式。相对于传统的融资方式,众筹不仅具备更广阔的开放性,而且往往可以获得资金之外的技术、HR和渠道等资源。
融合点四: 互联网营销。不是简单的上网,也不能止步于粉丝数量。至少要实现两大基本目标,一是“有流量”,就是有内容,能留住粉丝;二是“有销量”,就是有针对性地瞄准粉丝中的潜在客户进行推广,把粉丝量变成用户量,再变成销售量。
融合点五: 去中心化的组织形式。主要形式是“小团队,大事业”,本质目标则是“以人为本,各方共赢”。
1:为制造业更换一种新思维
制造业的“老路”大概是这样的:首先分析行业的宏观需求、发现普遍刚需,然后定位市场、筹措资金、建设工厂,再挤进通常已经“一片鲜红”的市场,还得拼广告、拼关系、拼渠道,千辛万苦卖掉产品,还未必如数回款。
“老路”在供不应求的市场里,尤其刚性需求尚未完全满足时行得通。当下的问题是,刚需旺盛的行业少见,主流的状况是市场变化频繁、产品寿命周期缩短、用户需求持续升级,能力弱的企业就无从应对,产品也难以提升。
- 上一篇:节约粮食的感悟
- 下一篇: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