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体制改革方案范文

时间:2023-12-26 18:07: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经济体制改革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经济体制改革方案

篇1

一、深化对改革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依靠体制机制先发优势,经济社会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但改革不够到位、体制不够完善、机制不够协调的问题仍然存在,改革的系统性、复杂性、艰巨性和紧迫性日益增强。再创我市体制机制新优势,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可持续发展,必须坚定不移地依靠改革、深化改革。各级各部门要以更大的决心推动改革,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在改革创新上取得新突破,为新一轮发展提供强大动力;要增强改革的协调性,统筹兼顾,综合配套,协调推进,形成改革的整体合力。

二、加强组织领导,总揽改革全局

加强对改革工作的领导。市政府成立市经济体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主要负责统筹、指导和协调全市经济体制改革工作;审议全市经济体制改革中长期规划和年度改革实施意见;审议决定重大经济体制改革方案及试点范围;适时听取有关重大经济体制改革情况汇报,研究经济体制改革中的重大问题和重大决策,提出重大改革建议;研究涉及经济体制改革的其他重大事项。领导小组由市长任组长,下设办公室(以下简称“市改革办”)。办公室设在市发展改革委,负责日常工作。市级各部门要明确承担本部门改革工作责任的专门处室。

各县区要加快建立以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改革工作领导协调机构,将改革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协调,以科学的方式扎实推进改革,不断在改革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突破。

三、建立工作机制,合力推进改革

(一)加强对改革工作的总体指导和综合协调。市改革办要坚决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的改革决策,促进各项改革措施有机衔接、相互配套。一要制订规划和年度计划。研究提出全市性经济体制改革工作中长期规划和年度改革实施意见。各县区重大改革和市级部门专项改革统一纳入年度改革实施意见,经批准后组织实施;二要加强综合协调。加强与县区政府和市级部门的联系,及时掌握全市改革动态,做好总体改革和专项改革以及各专项改革之间的衔接配套;三要突出改革重点。紧紧围绕全市中心工作、重点工作,加强重点改革课题研究,每年要突出抓好几项有亮点、有特色、有影响的重大改革;四要加强指导监督。协调督促全市年度改革实施意见和重大改革方案的实施,对重要改革项目的进展情况进行跟踪检查;五要开展总结评估。全面客观分析、评估有关改革项目的实际成效,总结利弊得失,不断提高改革工作水平。

(二)建立改革工作责任制。根据年度改革实施意见,县区和市级部门要按职能分工组织实施,制订改革推进计划,细化落实改革任务,明确责任领导、责任单位、责任人和工作进度。对已经启动实施的改革事项,要集中精力、认真实施,确保抓出成效;对条件已经成熟的改革事项,要精心设计方案,加快启动,尽快实施;对条件尚不成熟但又必须实施的改革事项,要深入调研,提出对策建议。

(三)建立改革工作协调机制。改革项目的牵头部门和参与单位要各负其责、密切配合、通力协作,共同做好改革工作。牵头部门必须切实负起责任,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职责分工,主动和参与单位协商沟通,深入开展调研,扎实有序推进改革。各参与单位要积极配合,大力支持,共同为完成承担的改革项目任务而努力。

(四)建立改革信息交流制度。各县区和市有关部门要定期向市改革办反馈改革信息,通过定期召开会议或其他方式,及时交流改革情况,分析改革形势,研究协调改革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布置阶段性工作,共同推进改革工作。

四、规范工作程序,有序推进改革

探索重大改革事项前期工作、协调论证和后评估制度。重大改革事项由各县区、市级有关部门书面向市改革办申报,市改革办结合国家和省对下一年度改革工作的部署综合考虑,于每年年底前,起草下一年度全市经济体制改革实施意见,征求有关方面意见后,进入报批程序。

综合性改革方案由市发展改革委负责拟定;专项改革方案由市级有关部门负责拟定,市改革办参与协调方案的论证。改革方案需市委、市政府审批的,由牵头部门按程序报批。其中市委、市政府专项改革领导小组推进的改革事项,按有关规定报批;不需市委、市政府审批的改革项目,改革方案报市改革办备案。对涉及公众利益的改革方案,以公示和听证等形式引入科学决策机制;对风险较大的改革事项,坚持先试点后推广,引入试点纠错机制。

对实施一段时间或基本完成后的重大改革事项启动后评估机制,牵头部门要及时向市改革办书面报告工作情况。市改革办要加强改革工作的指导和协调,组织有关部门对改革方案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并适时组织评估,对存在问题较多的方案,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完善。要切实增强改革工作的透明度和社会公众参与度,坚持以人为本,妥善协调各方利益,逐步实现改革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

五、完善政策配套,保障改革实施

(一)保障改革工作经费。市财政设立经济体制改革专项经费,主要用于改革规划编制、课题研究、改革方案的制订、论证以及改革绩效评估等。全市性综合改革项目由财政保障工作经费,各单项改革的牵头部门要在部门业务经费中安排落实改革项目工作经费。

(二)建立改革监督检查机制。重大改革的督查工作由市委、市政府督查机构负责。市改革办要加强日常督促检查,并做好重大改革监督检查的基础工作,发现问题及时向市两办督查机构报告,由市两办督查机构向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发出督办通知,落实整改,推动改革任务的顺利完成。

篇2

要继续发展资本和产权交易市场。完善股票发行管理体制,健全市场退出机制。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分步推进创业板市场建设全面推进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做好建行中行股份制改造试点;完善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和保险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与内控机制健全银行、证券、保险监管机构之间以及同宏观调控部门的协调机制,加强产业政策、信贷政策与银行监管政策的配合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改委日前了《关于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精神推进2004年经济体制改革的意见 》,对今年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工作提出指导意见。《意见》明确,继续发展资本市场和产权交易市场是今年的工作重点之一,要在这方面取得突破。

《意见》指出,要继续发展资本和产权交易市场。完善股票发行管理体制,健全市场退出机制。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分步推进创业板市场建设。改革企业债券发行审批方式,修订出台《企业债券管理条例》,制定和完善债券发行、交易、信息披露、信用评级等规章制度,建立健全资产抵押、信用担保等偿债保障机制。稳步发展期货市场,审慎扩大交易品种。规范发展产权交易,清理现有产权交易机构,抓紧制定相关法规,加强对产权交易行为的监管。积极探索和完善统一监管下的股份转让制度。

《意见》明确,要深化金融、财税、投资、价格体制改革,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全面推进国有商业银行改革,认真做好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股份制改造试点。以完善产权结构和公司治理结构为重点,加快股份制商业银行改革。出台政策性银行条例,合理调整政策性银行职能定位,加快政策性银行改革。完善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和保险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与内控机制。改进对国有商业银行的业绩考核办法,建立科学降低不良贷款率的机制。健全银行、证券、保险监管机构之间以及同宏观调控部门的协调机制,加强产业政策、信贷政策与银行监管政策的配合。落实投资体制改革方案,制定配套实施办法;改革项目审批制度,落实企业投资自主权,真正确立企业的投资主体地位,政府仅对重大项目和限制类项目从维护社会公共利益角度进行核准,其他项目均由审批制改为备案制。

《意见》还明确,要进一步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继续推进国有企业改革。要加快调整国有经济的布局和结构,积极推动企业重组、联合、兼并和转让。对投资、粮食流通、电力、电信体制等改革方案已经明确的领域,要加紧组织实施或进一步深化;对目前难以出台改革方案的,要继续研究、创造条件或通过组织试点等办法,尽力向前推进,争取尽快出台改革方案。对一些涉及面广、触及利益层次深、风险大的改革领域,要按照国务院的部署, 积极组织好各类试点,积累经验,逐步推广。

篇3

    一、我国会计国际化建设的原则

    (1)国际化与国家化并存原则

    会计作为一门管理科学,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一个有助于投资决策或解释、评价企业经营业绩或受托者受托责任的“商业语言”,而且受社会政治、经济、法律、传统习惯、文化教育等多方面环境因素的制约,从而使各个国家在会计政策的制定和会计实务的处理方法上体现着经济利益的不同分配及其格局,因而从维护本国经济利益出发,各个国家的会计政策及其实务处理方法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的存在,使各国会计的现实态度又不同程度地体现为国际化与国家化的并存,而且这种并存将会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存在。基于此,国内有些学者对会计的中国特色问题提出质疑,认为中国会计的“特色”阻碍着国际化进程。我认为,具有一定的国家特色并不能影响或阻碍会计国际化进程,关键是看这种“特色”能否促进或有利于本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的发展。

    强调国际化与国家化并存,绝不是否定中国会计的国际化趋势。事实上,会计的国家特色不会影响其国际化进程。一定意义上讲,会计国际化无非是各国会计在世界范围内的延伸和发展,这一点可以从当代会计发展的历史中得到佐证。在一定时期内体现本国特色的会计思想或方法,在未来环境变化之时可能成为国际公认的会计思想或方法%从而步入国际化的坦途。因此,会计国际化从其内涵与时代性要求来说,具有双向运动的特征,对某些有益于经济发展的科学会计思想或方法,尽管目前还体现为国家特色,但在国际化热潮中也绝不能轻易地加以否定,这最终会阻碍会计科学的世界性发展。

    (2)比较研究于我有利原则

    会计国际化理当建立在各国会计共同性的基础之上,不能以某个国家的会计模式作为准绳而强行“国际化”。对中国会计国际化建设来说,绝不能全盘照搬,盲目引进,而应当对世界各国特别是对发达国家的会计进行系统研究。通过研究比较其与我国会计的差异之所在,探究产生差异的原因、背景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而作出是否借鉴或在何种程度上借鉴的正确抉择。

    强调会计国际化,无非是期望世界各国在会计政策的制定和会计实务的处理等方面遵行国际通行的做法或惯例,使会计信息在国际范围内具有可比性和可理解性,达到信息的国际共享。各国会计国际化的进程总是与该国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会计国际化目标无一不是为发展本国经济,实现本国经济的国际化而提出的。因而可以说,“于我有利”才是推动会计国际化的根本动因。在中国会计的国际化建设中也应坚持这一原则。我国会计改革和会计准则的制定方面体现了“于我有利”的原则。如会计准则由政府制定并颁发,“两则”并存,采用国际通行的会计恒等式,按谨慎原则允许运用后进先出法、加速折旧法以及提取坏账准备,成本核算采用制造成本法,建立全新的财务报告体系等。这些改革和建设,尽管尚需完善,但却使中国会计向国际化方向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

    (3)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原则

    会计国际化是一个艰难而又复杂的过程,对中国会计来说,这一过程应当是在本国经济和世界经济不断发展的双向运动中进行的,也应是在持续的借鉴与输出的交替更换中实现的。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会计国际化进程的一个较长时期内,学习和借鉴仍将占重要地位。为了把国际化建设的成本减少到最低限度,应当坚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即把国际化建设的必然性目标有重点、分阶段地组织实施,力求实现国际会计惯例和我国实际比较完美地结合。

    (4)与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原则会计国际化的改革既不能超前于经济体制的改革,也不能滞后,应当是同步。“超前”会使会计改革失去依托,缺乏明确的目标,“滞后”则会影响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甚至可能拖改革的后腿。所谓“同步”并不是同时,而是指会计国际化改革必须紧紧跟上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做到相互配套,相互协调。近十多年来,我国会计改革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适应对外开放的需要,财政部颁发了《中外合资企业会计制度》以及《外商投资企业会计制度》;第二阶段,为适应深化企业改革的需要,财政部和国家体改委联合颁发了《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第三阶段,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需要,财政部颁发了《企业会计准则》及分行业的会计制度。改革实践证明,每一步会计改革无不受到经济体制改革的制约和引导,同时,也说明中国会计的国际化不仅是会计自身发展的要求,更重要的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但是我们也应该认识到:会计改革也有自身的规律性,不应该也不能完全被动地适应经济体制改革中所采取的措施。会计改革方案、措施和步骤应该自成体系,相互配套,不应该亦步亦趋地紧跟经济体制改革的每一措施。为了国家财力的需要,经济改革采取一些迂回措施是可能的,但是会计改革就不能盲目适应,否则,只会导致会计工作停滞不前,甚至倒退。所以,在保证会计提供经济体制改革所需信息的前提下,要保证会计改革的连续性和改革方案的配套。

    (5)统一性与选择性并存原则国际化的一个主要标志,它要求各国会计事务的处理程序按照统一的标准进行,但是考虑到各国会计差异的现实,对某些会计业务可以在要求的框架内制订多种可供选择的方法供各国会计工作者选用。这样做可以加快会计国际化的进程,适当排除一些阻力。

    二、我国会计国际化的进程与措施

    我国会计国际化的进程,可以具体分为以下三个阶段,并且在不同阶段分别采取不同的措施和做法。

    (1)了解借鉴阶段

    借鉴的前提是了解,借鉴必须建立在切实吃透、弄懂国外会计理论、方法的基础上,才能博采众长。因此,我们必须通过系统学习,深入了解国外会计的丰富内涵,吸取其精华,借鉴其合理内核。由于会计协调在这个阶段大都是自发进行的,因此自发性是该阶段的主要特征,学习借鉴国外会计中先进的合理的成分则是该阶段的工作重点。

    在了解借鉴阶段,可以采取以下几种主要措施:

    ①加强与国际性或地区性的会计职业组织的联系与交流,积极参与国际会计协调活动,学习和了解西方发达国家成功的会计经验。

    ②中国会计学会、注册会计师协会、有条件的高等院校乃至政府会计主管机构,应该设立专门的外国会计、国际会计的研究机构,以搜集、整理和研究国外先进的会计信息资料,取其精华,为我所用。

    ③在制定和修订会计准则时,应充分参考借鉴国际会计组织的经验和内容,使我国新出台的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基本保持一致,避免出现“走回头路”、“朝令夕改”的现象。

    ④加强会计协调理论的超前性与务实性研究。超前性要求会计研究具有预见性,研究国内已经存在但不普遍、甚至还未出现的会计问题及其可能的解决办法,研究国际上已经出现的会计问题及其解决办法,探讨其在中国运用的可能性。务实性要求会计研究“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使会计理论研究成果能够切实解决实际问题。

    ⑤深化改革会计教育,培养国际会计人才。在会计教育过程中,加强对会计人员的国际性教育,如开设西方会计、国际会计、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税收、经贸外语、会计电算化等课程,提高会计人员处理国际会计业务的水平。

    (2)协调阶段目前,我国的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之间尚有一定的距离。针对这个现实情况,我们要充分利用会计的商业语言作用去沟通、发现、寻求与各国会计的共同之处,在此基础上,通过协商调整我国会计准则中的某些内容,以使其与国际会计准则保持基本一致,为第三个阶段的规范统一打下基础。

    在协调阶段,应该采取以下几种主要措施:①加强国际性的会计双向交流与合作。一方面,我国通过国际会计职业组织积极地、辩证地学习和吸纳西方各国会计理论与方法及国际会计准则中的有益成分;另一方面,又充分利用国际讲坛向国外介绍中国会计,使国际会计职业组织的决议中包含适应中国情况的内容,实现双向的交流与合作。这样,既有利于我国引进外资,又便于我国对外投资。

    ②针对我国会计准则中与国际会计准则中不一致的内容,与主要会计发达国家和国际会计职业组织共同协商解决,实现我国会计的国际化。

    ③建立健全政府或民间会计协调组织机构,具体领导和负责我国会计协调活动,以它们的强制性或权威性来引导会计协调活动走向新的阶段,取得更大的成就。

    ④加快我国审计的国际化进程,保证我国财务报告鉴证的广泛适用性。从1996年开始实施的第一批《中国注册会计师独立审计准则》,包括《独立审计准则序言》、《独立审计基本准则》等七个具体准则和一个实务公告,基本形成了独立审计准则体系的框架。它具有以下四个特征:一是基本符合国际惯例;二是反映了中国的国情;三是体现了与其他法律法规相一致的原则;四是现实性与超前性相结合。可以说,独立审计准则的颁布实施,是我国审计与国际惯例接轨的重要成果,标志着我国注册会计师事业将逐步走上规范化、制度化、标准化的轨道,同时对推动我国会计与国际会计接轨的进程也将具有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3)规范统一阶段

    在协调阶段的基础上,各国会计之间的差异己日益减少或消除,这就为全球会计的规范和统一创造了条件。在这一阶段,各国会计都在自觉地缩小差异,趋于统一,因此自觉性是其主要特征,规范和统一各国的会计实务和会计准则是该阶段的工作重点。

    在规范统一阶段,可以采取以下几种主要措施:

篇4

健全水电气价改制度

在保障群众基本生活需求的前提下,建立健全居民生活用电、用水、用气等阶梯价格制度,出善水电上网价格形成机制改革方案。

解读:随着我国资源消费总量的不断增加,推行资源产品阶梯价格制度成为迫切的选择。2012年7月1日,阶梯电价率先在全国范围内实施,截至2012年8月7日,全国29个试行居民阶梯电价的省区市均已对外公布执行方案,九成提高了首档电量标准。阶梯水价、阶梯气价虽然还没有在全国实施,湖南、河南等地已经开始试点施行。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表示,目前我国水电价格采取的是成本加成定价方式,不能反映出市场需求和清洁能源的优势,完善水电上网价格形成机制改革方案,有利于使水电价格更加市场化,同时体现出作为清洁能源的优势。

铁路投融资改革方案年内出台

今年将形成铁路投融资体制改革方案,支线铁路、城际铁路、资源开发性铁路所有权、经营权将率先向社会资本开放,并引导社会资本投资既有干线铁路。

解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世锦表示,铁路方面的改革是否会成功的标志之一,是看外部投资者能不能、愿意不愿意进入。据了解,铁道部门近年投资规模迅速膨胀,但其融资渠道却主要限于银行贷款和铁路债券,铁路部门面临着高负债率和低盈利的现状。在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赵坚看来,铁道部政企分开后形成的依然是一个高度垄断的铁路公司,在此前提下形成的铁路投融资体制改革方案将难以触及铁路市场化改革最根本的问题。

加快制定政府购买服务指导意见

制定实施严控新设行政许可和规范非许可审批项目的措施,加快出台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的指导意见。

解读:据了解,北京在国内较早尝试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从2010年起,北京市社会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每年都利用社会建设专项资金,向社会组织购买社会公共服务。2010年市财政出资4000多万元,购买了近300项社会组织服务;2011年,这份专项资金提高到5000万元,支持了363个社会组织服务项目。

社科院劳动和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张车伟表示,政府不可能直接承办或提供所有服务,通过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不失为解决社保、养老问题的一个好方式。同时,可以有效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加快建设服务政府、增强政府的社会管理能力,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与质量。

研究新型城镇化中长期发展规划

今年将围绕提高城镇化质量、推进人的城镇化,研究新型城镇化中长期发展规划。出台居住证管理办法,分类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完善相关公共服务及社会保障制度等。

解读:国家发改委规划司副司长袁喜禄表示,城镇化发展规划有望在上半年推出。该规划将涉及全国20多个城市群、180多个地级以上城市和1万多个城镇的建设。有分析指出,这20多个城市群中,依照规划通过城际轨道和都市圈铁路连接带动城市间发展将成为发展战略。城镇化在人口管理方面的政策进展也备受关注。公安部副部长黄明此前透露,《居住证管理办法》已经上报国务院,居住证制度将使长期在城市工作并连续居住、参加社会保险的流动人口公平公正有序落户。

人民币资本项目兑换方案将出炉

稳步推出利率汇率市场化改革措施,提出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的操作方案。

解读:尽管人民币国际化和“双率”的市场化是我国近年努力推进的重点金融工作,但此前无论是国务院还是央行都没有对这两项工作的推进进程给出具体时间表。分析人士认为,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提出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方案,这也意味着年内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的具体方案有望出炉。

不过,在业界看来,目前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的可兑换当务之急是防范热钱带来的冲击。在境外热钱推动下,人民币近期连创新高,对我国外贸形势造成了不少压力。专家预计,一旦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自由兑换,将为国际热钱进入中国打开绿灯,如何防范由此带来的风险也是即将出台的操作方案不得不考虑的现实难题。

股民权益保护上升至国家层面

要建立个人投资者境外投资制度,制定投资者尤其是中小投资者权益保护相关政策。

解读:这被市场认为具有重大的积极意义。A股市场的股民权益维护一直备受各方诟病,此前证监会虽明确表态要加强股民权益保护,但这一表态仍长期停留于“只打雷不下雨”的状态。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这一要求,无疑也将股民权益维护上升至国家层面,这在此前较为罕见。

分析人士预计,在国务院的明确要求之下,今年的股民维权局面有望获得较大实质性突破,这也是亿万投资者的急切期待。而在开放个人境外投资方面,个人境外投资制度早在去年温州、深圳等地率先开启的金融改革中开始试点,预计今年试点范围可能会扩大。

“看得见、摸得着”的经济体制改革让人振奋

之所以说九项经济体制改革内容让人“看得见、摸得着”,皆因为都是提炼于基层百姓最基本的需求,同时又是国家在这个时展的必经路径。总理曾在履新之初表示,要让政府伸向市场的手缩回来,市场能办的事情政府绝不插手干预;此次会议,决定再取消和下放62项行政审批事项,制定实施严控新设行政许可和规范非许可审批项目的措施。对市场放权,而对政府压缩行政空间,使得政府能发挥好自己“服务者”的身份,用硬性规定来约束自己权力的膨胀,这将加大市场积极自主的流通性。

在城镇化改革牵动着城市和农村之间的人口流动,不解决“人”的问题,城镇化的质量和意义就要大打折扣。而此次会议把分类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完善相关公共服务及社会保障制度等相关内容摆在首要位置对待,是让城镇化进程中“人”的合法权益得到充分保障。这也将助力城镇化中长期发展规划,让改革重点落地有声。

篇5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教育部2010年度工作会议上讲话指出

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相比,社会事业改革相对滞后,教育体制亟待改革。我们要认真贯彻中央的要求,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聚精会神地谋划改革、扎扎实实地实施改革,使2010年成为教育改革年。

为此,―要坚持改革,加快改革。我们要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创新,突破教育科学发展的瓶颈问题、解决老百姓关心的热点问题。教育部正在研究制定2010年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改革工作的“路线图”和“时间表”,力求在体制改革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今后几年,我们每年都要围绕工作重点,出台一个教育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明确年度目标任务,落实责任制,建立检查工作机制,扎实深入地推进教育体制改革的各项工作,使改革工作如同发展工作一样成为可执行、可检查、可评估的工作。二要突出重点,加大投入。当前,教育改革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努力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今年要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内容方法、完善考试招生制度、扩大高校办学自、深化办学体制改革、扩大教育开放。健全教育投入保障机制、加强省级政府教育统筹等方面,加大力度、加快进度,重点突破、整体推进。要加大对重点领域改革的支持力度,加大对改革的投入。三要先行先试、积累经验。经验来自基层,创造来自群众。要充分尊重基层和群众首创精神,允许、鼓励和支持各地各校开展教育改革试点。要善于发现新典型,正确对待新探索,及时总结新经验,勇于在更大的范围推广已经实践证明成功的做法。四要统筹推进、有序改革。越是在改革的攻坚阶段,越要加强统筹协调,稳步推进。教育部将成立教育体制改革工作小组,加强对教育体制改革的组织领导;成立教育体制改革办公室,负责改革项目的整体谋划、综合协调等事项;成立教育咨询委员会,对教育体制改革进行咨询指导。各省区市和学校也要提出推进改革方案,加强工作指导,规范工作程序,切实做好各项改革工作。

篇6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党的十以来,深化改革全面发力、多点突破、蹄疾步稳。通过真刀真枪、大刀阔斧的改革,突破了一些过去认为不可能突破的关口,解决了一些多年久拖不决,久攻不下的难题。依靠全面深化改革,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各领域标志性、支柱性改革任务持续推出,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转变政府职能大力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加快健全,创新驱动发展的制度体系基本成型,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加快形成,同时,国有企业和重点行业改革逐步展开,财税金融改革步伐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价格改革迈出实质性步伐。近几年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着力最多、进展最快、成效最显著的时期。随着改革向纵深推进,面临的难题更多、实施的难度更大,只有继续牢牢坚持不折不扣抓落实,才能夯基垒台、积厚成势,让改革真正落地、成效真正显现。

牢固树立政治意识,从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问题、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出发抓落实。抓改革是一项重大政治任务,要把抓改革落实同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及落实新发展理念结合起来,同抓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民生改善、党的建设等工作结合起来,既要通过抓改革来促发展,又要围绕谋发展来抓改革。要牢固树立全局意识、责任意识,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实,扭住关键、精准发力,敢于啃硬骨头,盯着抓、反复抓,直到抓出成效。改革要着眼于解决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着力提高改革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把有利于稳增长、调结构、防风险、惠民生的改革举措往前排。要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在改革工作的各个环节,从时间表倒排最急迫事项改起,从老百姓最期盼的领域改起,从社会各界能够达成共识的环节改起,推出一批叫得响、立得住、群众认可的硬招、实招,办成几件实实在在的事情,让全社会感受到市场环境、创业条件、干部作风在一天天好转,让人民群众真正感受到改革带来的新气象、新风貌。

遵循改革规律和特点,从任务、进度、成效等方面精准发力抓落实。改革举措落实不够到位是改革推进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有的改革方案出台后,相关配套措施出台不及时,有的甚至以文件落实文件、以会议落实改革,还有的选择性淡化弱化真正需要解决的突出矛盾,不能在任务、进度、成效等关键问题上盯紧抓实。进一步抓改革落实,必须精准发力。一是抓任务落实。全面深化改革是系统工程,头绪多,任务重,必须集中力量把主要改革举措推出来,明确任务方向,然后集中力量一项一项抓好落实。二是抓进度落实。要按照既定的时间表、路线图,更加注重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更加有针对性解决各领域各层面各环节的矛盾和问题,强化基础支撑,注重系统集成,不断提高改革精准化、精细化水平。三是抓成效落实。要把改革举措放到实践中去检验,让基层来评判,让群众来打分,看改革是否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是否给人民群众带来了获得感。

完善抓改革的体制机制,从建立全过程、高效率、可核实的改革落实机制着眼抓落实。一是建立问题动态解决机制。改革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对改革实际操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要不断研究完善改革政策,做到既坚持改革原则又照顾各方关切,确保改革举措可落地、能落地。二是抓督察、促落实。落实督察责任,严格督察工作要求,提高督察工作权威性和执行力。对敷衍塞责、拖延扯皮、屡推不动的,对重视不够、研究甚少、贯彻乏力的,要进行问责。对已出台的改革方案,还要定期开展落实情况的督促检查,既要督任务、督进度、督成效,也要察认识、察责任、察作风,存在问题的要及时进行整改,以督察促落实。三是建立改革效果评估机制。多开展第三方评估,根据评估情况不断调整完善改革举措,形成优化改革方案、狠抓改革落实、加强改革评价的良性循环。四是建立鼓励改革创新的激励机制,既鼓励创新、表扬先进,也允许试错、宽容失败,使更多的人成为改革促进派和改革实干家。

篇7

200*年是贯彻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推进改革攻坚的开局之年。为进一步推进我市的经济体制改革工作,为构建和谐*提供体制保障,根据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省委九届七次全会精神以及国家和省有关要求,结合我市实际,现就200*年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攻坚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思路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树立“以人为本”的改革观。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着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注重制度建设和体制创新,努力消除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层次体制障碍,促使我市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

二、改革的重点与分工

200*年,我市的经济体制改革工作要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以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为重点,以深化国企和国资监管改革、农村改革为中心,进一步加快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步伐,加快科技体制创新,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一)着力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

1.抓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按照“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要求,重点研究探索政府机构的重组与优化,转变政府职能,理顺职能分工,明确管理权责,创新管理方式(市编办牵头)。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减少行政审批事项,精减行政审批环节和规范行政审批行为,制订《*市行政审批管理规定》,做好*市“一站式”网上行政审批服务系统的建设工作(市发改局牵头)。继续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以及与中介组织分开,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市国资委、经贸局、发改局负责)。深入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完善行政执法评议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市法制局牵头)。继续深化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市编办、民政局牵头)。

2.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按照“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完善政策、稳步推进”的思路,以转换用人机制和完善用人制度为重点,以推行聘用制和岗位管理制度为主要内容,坚持分行业实施与整体推进相结合,进一步加快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步伐;尽快制订出台争取《*市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制实施意见》;探索事业单位分类管理新途径(市人事局牵头)。

3.深化财政体制改革。继续推进部门预算改革,争取尽快在全市全面铺开。扩大国库集中支付改革试点,将市直二、三级预算单位逐步纳入国库集中支付范围,不断推进县、区改革试点,逐步确立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在财政管理中的基础地位。深化“收支两条线”管理制度改革,加强对非税收入的监管,不断扩大“收支两条线”管理范围。扩大政府采购范围和规模,加强政府采购法规制度体系的建设。完善激励型财政体制,制定改革配套措施,推行“镇财县管镇用”改革试点(市财政局、发改局牵头)。

(二)深化国企改革,推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1.加快推进国有大中型企业股份制改革,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和健全公司治理结构,推进企业经营机制转换,在董事会建设方面迈出重要步伐。进一步完善经营业绩考核办法,实现年度经营业绩考核与任期经营业绩考核的有机结合。学习借鉴各地实施国有资本金收缴和管理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加快建立健全市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的基本框架。完善制度建设,加强国有资产监管工作(市国资委牵头)。

2.做好国企改制、重组、退市工作。对已确定改制的国有中小型企业,加大工作力度,采取一企一策等方式,研究解决存在的问题,争取全面完成国有企业改制、重组、退市的目标和任务(市国资委牵头)。

3.鼓励和扶持非公有制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进非公有制企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强对企业创新活动的服务工作,引导企业开展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活动(市科技局牵头)。大力支持中小企业发展,采取多种手段,支持金融担保、创业辅导、技术创新、国际合作和人才培训等服务机构的发展。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开发适合中小企业特点的金融产品,加大信贷支持力度,支持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上市融资(市金融办、中小企业局负责)。

(三)深化农村体制改革,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1.完善农村土地经营管理制度。坚持落实好土地承包政策,坚决维护农民自主经营的合法权益,尊重、保障外出务工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和经营自。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实施土地流转规范操作,依法解决土地承包纠纷及农村征地遗留问题(市国土资源局牵头)。推进国有林场改革,加强国有森林资源、资产的有效监管和科学经营(市林业局、财政局牵头)。

2.继续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全面落实免征农业税及其附加的政策。建立农民负担监测网点,健全乡村债务控制和预警机制,加强农民负担监管,努力构建减轻农民负担的长效机制(市农业局牵头)。

3.深化农村金融改革。抓住当前农村信用社深化改革的有利时机,联合各类社会资本,积极参与农村信用社改革,不断拓宽信用社服务领域,增强服务功能,使其成为服务“三农”的主力军。建立农村投融资担保体系,引导和鼓励农户互助合作的信贷担保组织,组建多层次的农业贷款担保机构,允许各层次担保机构之间开展反担保和再担保业务(市金融办牵头)。

4.进一步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实施“8万农村青年技能培训工程”,以市、县(区)就业训练中心、乡镇培训基地和技工学校为依托,充分发挥和利用社会教育资源,抓好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工的劳动技能。推进农村劳动力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转移,通过小城镇建设、工业园区建设和发展乡镇企业等,引导农民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增加劳务收入,带动二、三产业和小城镇发展(市劳动保障局牵头)。

5.继续推进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深化国有粮食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使其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求发展的市场经济主体。建设粮食宏观调控载体,继续发挥粮食流通主渠道作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扩大粮食产业化经营,发展粮食订单收购和产供销一体化经营。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布局结构调整,利用粮食基础设施,推进市场体系建设(市粮食局牵头)。

*.继续推进农村价格改革,健全农村价格监督网络,规范农村市场价格秩序,完善农村市场价格形成机制,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市物价局牵头)。

(四)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1.进一步加强就业工作,建立促进就业长效机制。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实施发展经济与促进就业并举的发展战略,形成扩大就业与发展经济良性互动的岗位开发机制。进一步完善促进就业的政策,把当前行之有效的、专门的、过渡性的政策上升为长效性制度,形成一整套促进就业的政策法规体系。积极稳妥地建立城乡统筹就业新机制,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从劳动者需求出发,完善就业服务制度,建立以人为本的就业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市、县(区)和乡镇(街道)三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加强乡镇(街道)劳动保障所的“九统一,一加强”建设,推进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建设,完善劳动力供求信息收集、分析和制度,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建设(市劳动保障局牵头)。

2.扩大社会保险覆盖范围,开拓社会保险工作新局面。进一步推进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建设,积极做好以失地农民和计划生育纯二女户为保障对象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工作,逐步做实养老保险个人帐户,积累基本养老保险金,实现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可持续发展。对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工作进行重点突破,重点解决高风险行业和用人单位的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问题和城镇私营企业参加失业保险问题。积极研究建立基本医疗保险救助机制,探索国有困难企业职工参加医疗保险的办法(市劳动保障局牵头)。

(五)完善市场功能,积极推进现代市场体系建设

1.积极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地方商业银行改革,提高地方商业银行竞争力。建立金融准备金制度、风险预警机制和稳定协调机制,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市金融办牵头)。

2.规范发展产权、土地、劳动力等要素市场。加快发展产权市场,推进现代产权制度建设(市国资委牵头)。进一步完善国有土地市场,规范土地交易行为,建立土地权属争议调处机制,稳步推进土地征收征用制度改革(市国土资源局牵头)。继续规范发展人才市场(市人事局牵头)。

3.深化流通体制改革。深化国有流通企业改革,推进流通方式创新,大力发展现代流通业。积极发展适合新时期农村消费特点的连锁超市、便利店等新型流通业态(市经贸局牵头)。

4.加快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从构建金融信用体系入手,加快建设统一、高效、规范的企业、个人和其他组织的信用体系。加快信用体系标准化建设,建立政府监管信息共享机制(市政府办公室牵头)。

5.规范和发展各类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深化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改革,以行业协会民间化、中介组织市场化为突破口,按照“理顺体制、加强管理、规范运作、扶持发展”的思路,建立行政机关宏观监管、行业协会严格自律与中介机构相互制约的管理体制,加强对行业协会、学会和中介机构的监督管理,促进其健康有序的发展。按照《广东省行业协会管理条例》,研究制订规范我市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管理的办法(市经贸局牵头)。

(六)深化科教文卫体制改革,推进社会事业发展

大力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市科技局牵头)。完善农村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和以政府投入为主的经费保障机制(市教育局、财政局牵头)。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积极培育文化市场主体,引导和鼓励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规范文化市场秩序,健全文化市场体系,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牵头)。开展城市医疗服务体制改革,加强医疗服务和药品价格监督(市卫生局牵头)。建立以节水和合理配置水资源、提高用水效率、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为核心的水价机制(市物价局牵头)。

三、推进改革的措施

(一)加强对改革的领导,为推进改革创造条件。市和县、区发展改革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能,主动承担改革的统筹协调工作,积极推进改革。

(二)充分发挥市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的作用,整合改革资源,建立改革专家咨询小组,吸收经济社会和政治法律方面的相关专家,参与改革的决策咨询评估,为推进改革提供决策参考。建立改革的重大决策专家咨询论证制度、征求意见制度,必要时采取听证制度,以确保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加强对改革工作的监督。

(三)积极开展改革试点。要在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开展改革试点,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改革工作的新路子、新方法、新途径。

(四)加强改革经验的推广交流。完善经济体制改革联络员制度,各县、区和市直各部门的改革联络员要积极发挥作用,加强改革工作联系。没有改革联络员的县、区和部门要按《印发20*年*市体制改革要点的通知》(*府〔20*〕*4号)要求,确定改革联络员。

篇8

如无意外,电力改革新成立的两大辅业集团将于8月下旬在人民大会堂挂牌。继“厂网分开”之后,电力改革终于沿着国务院2002年公布的《电力体制改革方案》(“五号文件”)的改革方向迈出了第二步。

“辅业集团挂牌之后,电力主辅分离后重组的整合基本告一段落。”熟悉电力体制改革的电监会一位内部人士向《财经国家周刊》记者透露,这轮主辅分离难逃“夹生饭”的阴影,因为“新的辅业怎么处理还没有新说法”。

从2004年第一份成型的“主辅分离”改革方案上报国务院至今,“夹生饭”整整做了7年。在各方利益的博弈下,最终的分离结果已和当初的设想有了很大不同。

方案尘埃落定

“做了好多人的思想工作。”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下属施工企业一位工作人员这样总结自己最近的工作。

他们所在企业在此次主辅分离重组改革中,和国家电网公司、南方电网公司所属十五个省级(区域)电网企业所属勘测设计企业、火电施工企业、水电施工企业和修造企业等辅业单位一起,成建制分离,并入了筹备中的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电建企业职工们担心离开电网后企业失去竞争优势。不过,一位省级电网所属施工企业人士表示,主辅分离改革重组,最大好处就是避免了恶意压低标价,“盈利会好些,反而是好事”。此外,原本是地方企业的他们可以借助新集团的海外承包资质拓展国际市场。

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两大主要成员是葛洲坝集团和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一家是水利水电建设老牌劲旅和房地产开发新生力量,另一家是集电力勘测、规划、设计、监理于一身的老牌集团,称得上是强强联合。

此次主辅分离改革重组的另一成果是筹备中的中国电力建设集团有限公司。除了电网分离企业之外,主要由水电、风电勘测设计国内一流的中国水电工程顾问集团和国内最大最强的水利水电建设企业中国水利水电建设集团组成。

对于中国能源建设集团的名称和最初设计的“中国电力工程集团公司”有所不同,葛洲坝集团企业文化部副主任石家铭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表示,一方面是工商注册时发现原定名称已被注册,另一方面用“能源建设”更符合新集团的定位和业务范围。显然,此次参与改革重组的企业分属电力辅业的上下游,新集团的产业链将变得更通畅。

两大集团挂牌意味着“主辅分离”告一段落。但另一方面,对这次改革重组的一些担忧和批评也不绝于耳。

一位参与五号文件设计的资深人士表示,重组企业很可能在行业内形成寡头垄断。

“因为原来招投标规定要求有3家独立的施工企业参加招投标。但现在的改革方案把各省施工企业都并入两家辅业集团。发电环节的施工就相对垄断了,竞争程度会下降很多”。

该资深人士认为由国资委组织的此次整合没有充分考虑市场化和效率,只是减少了中央企业的数量。

不过,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总经理工作部主任刘叔友对此表示,电建市场很大,参与者多,竞争激烈,因此“此次整合并不能改变市场格局,集团内部的竞争一样激烈”。

“7年之痒”

回望主辅分离之路,可谓一波三折。

2002年可以称得上是“电改元年”。这一年,国务院公布了《电力体制改革方案》(业内俗称“5号文件”),为电力体制改革进行了全盘规划,将改革的路径和目标设定为“厂网分开、主辅分离、输配分开、竞价上网”。改革的总体目标是,构建政府监管下的政企分开、公平竞争、开放有序、健康发展的电力市场体系。

从此,“5号文件”成为电力体制改革的“基本大法”。之后的“厂网分离”方案基本得以贯彻实施;而改革的第二步“主辅分离”则一再受挫。

2004年的第一份主辅分离改革方案因当时“电荒”影响未能通过。随后的多个版本方案,都因阻力较大,部委之间意见未能统一而搁浅。直到2007年,国资委牵头,会同电网及相关部委共同制定的主辅分离方案成形。在这个方案中,电网公司下属的勘测设计,火电、水电、送变电施工以及修造企业都将剥离。

就在方案已在各部委间达成一致,即将由国家电力体制改革工作小组上报国务院之际,2008年南方大面积雨雪冰冻灾害再一次延缓了进程。

最新一轮的“主辅分离”重启是从2010年9月3日电力体制改革工作小组通过国资委制订的主辅分离方案开始。2011年初,国务院同意该方案,并明确由国资委负责组织实施。

目前,两大辅业集团已经基本水落石出,国家发改委也已在近期提出“开展输配分开试点,探索输配分开有效实现形式”,但本来意在为厘清成本制定价格做铺垫的主辅分离之路似乎还没有走完。

改革路在何方

“十几年前,我们几个人整天在一起探讨改革,但现在真的没什么好说的,该说的话都已经说过。”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余晖研究员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发出这样感慨。

余晖从事垄断行业改革研究多年,参与了《反垄断法》、《电力监管条例》等法律的起草。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他就开始关注改革,2000年参与了由国务院经济体制改革办公室主任主持的“垄断行业改革课题组”,研究电力、铁路、民航、电信四大垄断行业的改革。

篇9

树立改革无止境的思想认识

总理在2004年国庆讲话中提出,改革永无止境,改革开放要贯穿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的确,盐业近年来无论是管理机制还是营销方式可谓动作不断,进行了多轮变革和创新,一些员工误认为已经改革了,产生了改革已到头无需再改,可以歇歇脚的思想误区。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要教育和引导员工时刻树立改革无止境的思想认识,因为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不同的发展要求,要适应时代的发展就必须改革,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也可以说是永恒的主题,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盐业的改革既势在必行,又永无穷期。尤其是当前的盐业体制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到了不改革就会被兼并遭淘汰的十字路口,而改革了就会赢得加快发展的历史转折点。客观地讲,我国食盐专营取得的成绩不小,这是主流,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也不少,正如中盐集团林家桦副总经理指出的:我国专营工作中存在着食盐流通成本较高、计划执行存在随意性、批发企业不达标、市场监管力度不够等四大突出问题,问题的存在就预示着改革的必然。可以说,推进食盐流通现代化是盐业体制改革的必由之路,建立食盐流通现代化体系,是盐业体制改革的重要目标。可以预见,今后几年盐业将打破地区封锁,按“产销一体化、市场一体化”的思路,按照经济区划组织物流,逐步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通过整合产销资源,走集团化之路,最终实现由行政垄断向企业垄断的转变。道路是漫长而曲折的,改革是艰难而长期的,切不可小胜即满,小改就停,固步自封、停滞不前,错过盐业以改革求发展的关键期。

转变思想和身份两个观念

转变思想观念。应该承认习惯思维和惯性作用的影响是巨大的,几年、十几年的按部就班,必然形成习惯思维,而受惯性思维定势的作用,思想观念也不可能立即刹车、变轨,由此可能会造成一些员工的“腿脚”已经迈进新体制,而“脑袋”却停留在旧体制,想问题干工作仍然想当然于以前想法和做法。因此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要找准员工思想问题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加大对盐业体制改革必然性、必要性、迫切性、重要性的宣传力度,引导员工树立市场意识、竞争意识、机遇意识,增强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的危机感,时不我待、只争朝夕、落后就要淘汰的紧迫感,与时俱进、争先创新、有为才有位的责任感。当员工对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环境有了一个清醒的认识,对企业改革举措有了充分的理解后,才会产生思想上的“共鸣”,凝聚成共同的理想和信念,形成解决问题、克服困难、适应改革的内动力。

转变身份观念。国家发展改革委《推进食盐流通现代化实施方案》提出:“2006年年底之前,通过深化人事制度、劳动用工和薪酬分配三项制度改革,最终实现精简机构、减员增效的目的,在中国盐业系统内建立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为了盐业的长远发展,必然要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机制,伴随此过程中,有相当多的员工要转变身份,由“企业人”变成“社会人”,这是改革必须支付的成本,也是每个盐业人都可能要承受的“阵痛”。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既要消除聘用员工(即辅业改制后录用的社会人员)“不是企业人”的“临时”情绪,也要打破未改制员工(即主业公司正式人员)的“再怎么改革也改不到自己头上”的“保险”观念,通过打破员工身份界限、实施人事动态管理、改革分配机制和其他形式的引导,让所有员工明白:人员不分性质,只要努力,就有机会,只有努力,才有出路,只有企业做大做强,才有个人发展前途。

正确处理好三个方面关系

全局与局部的关系。改革是一场战争,是和平年代没有硝烟的战争,改革又是一场革命,而最难革的是自己的命。改革的实质是利益格局的再调整,它必然涉及到多方面的利益冲突,触及到相当一部分人的利益,有时候可能是大多数人的利益,这部分人就有可能成为改革的阻力。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要引导员工分清全局与局部、整体与个体的关系,处理好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企业效益与个人收益的关系。要大力弘扬为了盐业整体利益勇于牺牲个体、乐于自我奉献的精神,同时对为了一已之私利、少数人的得失,影响和阻碍改革发展大局的给予必要的组织处理,为改革的深入创造必要的条件。

篇10

一、职能调整

(一)划出职能

1、全县乡镇企业、民营企业和归口国有转制企业、城镇集体企业指导和服务职能。

2、对供电公司和用电企业的行政执法职能。

3、原县发展计划与经济委员会内设的事业单位**县停撤企业办公室的行政职能。

4、原县发展计划与经济委员会内设的事业单位**县培训中心的行政职能。

(二)划入职能

1、原县环保局承担的拟定环境保护产业政策和产业发展规划职能。

2、原县体改办承担的综合经济体制改革职能。

(三)转变职能

1、加快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发挥市场机制对经济活动的调节作用,确立企业的投资主体地位。规范政府投资行为,逐步建立投资主体自主决策、银行独立审贷,融资方式多样、中介服务规范的新型投融资体制。把宏观管理的重点转到搞好重大项目布局、防止重复建设、提高投资效益上来。进一步缩小投资审批范围,对企业使用非政府投资建设的符合国家产业政策、非重大项目和非限制类项目逐步实行登记、备案制。对必须经行政审批的投资项目,减少审批环节,规范审批程序。建立政府投资项目的评价制度和监督机制,完善投资审批责任制。

2、强化区域经济调节中的总体指导和综合协调。加强对经济社会发展、改革和稳定的重大问题的研究,综合协调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的全局性工作。加强对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指导和重大问题的协调,促进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3、切实减少行政审批和对经济活动的直接行政干预,强化发展战略、规划和区域政策的研究、制订和督促实施。

二、主要职责

根据以上职能调整,**县发展计划与经济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

(一)负责编制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年度发展计划。研究制订经济总量、发展速度、增长方式、结构调整和人口控制、劳动就业等调控目标及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措施,并组织实施。协调和指导全县的发展规划制订和实施。

(二)做好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的总量平衡以及经济结构重大比例关系的协调,搞好生产力布局和资源开发、节约与综合利用工作,引导和促进全县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负责国民经济运行的预测、监测和发展趋势分析,综合运用投资、财税、信贷、价格、地方储备等经济手段,逐步建立健全对全县经济的调节机制,保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的实施。

(四)负责全县经济建设和投融资体制改革。研究制订投融资、计划、价格、招投标等体制改革方案,并组织实施。编制和实施全县固定资产投资计划和重大项目建设计划,审批或转报大中型基本建设项目、限额以上技术改造项目;负责指导和协调全县招投标工作。

(五)负责编制全社会建设资金平衡计划,编制和组织实施全县重点建设项目和重大骨干项目;组织和管理重大建设项目稽查工作。

(六)负责牵头制订全县产业发展规划、重大政策,策划产业结构方案,并有效组织实施。

(七)负责全县农业农村经济发展重大项目的审批或转报,负责生态环境建设和以工代赈项目的审批、转报和组织实施;协调农业农村经济和以工代赈的重大问题。

(八)研究分析市场的供求状况,做好重要商品供求平衡。监控价格总体水平和重要基础性产品价格。指导和监督重要商品的订货、储备、轮换和投放,利用价格杠杆等手段引导和调控市场。

(九)研究社会事业发展战略、布局和重大政策,制订社会事业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协调各项社会事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十)负责全县区域经济合作与经济协作的有关工作。

(十一)指导本系统思想政治工作、廉政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

(十二)负责管理和指导县物价局、县安监局、县企业发展局、县濑溪河整治公司工作,参与重大问题的研究和实施。

(十三)承办县政府交办的其他工作。

三、内设机构

根据上述职责,**县发展计划与经济委员会设4个职能科室:办公室、综合规划科(挂**县重大项目稽查办公室牌子)、固定资产投资科(挂**县重点项目管理办公室牌子)、体制改革科。

四、人员编制和领导职数

**县发展计划与经济委员会机关行政编制为12名,其中主任1名,副主任3名,正副科长职数7名,机关后勤服务人员事业编制2名。纪检监察干部按县委有关规定配备。

五、其他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