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塑料污染来源范文

时间:2023-12-26 18:07: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微塑料污染来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微塑料污染来源

篇1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朱毅

塑料残片在海洋中的聚积已经引发了健康和安全担忧。塑料颗粒含有可能造成危害的成分,它们会进入动物体内,并进而转移到吃鱼的人身上。摄入的微塑料可能会进入人体细胞,并在细胞中存在数月之久。微塑料污染的问题到底有多严重?这些材料是从哪里来的?为了回答这些问题,科学家沿着全球的18处海岸寻找微塑料污染物,并设法追踪这种污染的可能源头。

――悉尼大学沿海城市生态影响研究中心研究员马克?布朗

虽然我们还不清楚这些微塑料对人类健康有多大的影响,但它们必定是无益的。认识、研究它的方方面面,自然是政府和科学家们的责任。但地球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我们污染的环境,也正是我们生活的环境。不管微塑料的广泛存在是否直接威胁到人体健康,减少塑料的使用和丢弃――从而减少微塑料的产生,都是必要的、也是每一个人都可以做出的贡献。

――美国普渡大学食品工程博士云无心

有众多大小不足5毫米的细微塑料片浮游在东京湾的海水中。这些塑料片被称为“微塑料”,这些“微塑料”含有被认为会致癌或降低生殖能力的“多氯联苯”以及对甲状腺功能有不良影响的“多溴联苯醚”。这些化学物质具有毒性且难被降解,据分析,“微塑料”上吸附的是在禁用前就被废弃的、积聚在海底的此类化学物质。

――东京农工大学教授、环境化学专家高田秀重

浴液、护手霜、磨砂膏等化妆品中含有聚乙烯、丙烯酸酯等微粒,或者说微塑料,涂抹在皮肤上,等到清洗时会随着水流进入下水道。这些微粒通常无法被污水处理系统过滤掉,混在污水污泥中,蔓延至农业用地。每立方米处理过的污水含86至714个微塑料,而干燥的污泥中含量更高,每千克含2.4万个微塑料。

――德国海洋生物研究机构“阿尔弗雷德?韦格纳研究所”

篇2

2、在容器内填上培育介质蘑菇不像植物,不能够通过光合作用自己制造营养物质。你需要在容器里制造栽培蘑菇的营养床,供其生长和营养物质。混合床的物质可以购买,也可以自己动手来做。棉籽壳,玉米芯,木屑,草粉,莲子壳等,都是良好的营养床材料。注意在衬底里面撒少量的石灰对蘑菇的生长大有帮助,以及要注意消毒防止污染。

3、种植蘑菇的孢子蘑菇的孢子就像植物的种子,把孢子种到衬底5厘米左右深处即可。当然你可以先撒上蘑菇孢子,然后在上面堆上混合肥料。

4、保持室温等待菌丝萌发室温保持在21摄氏度左右,温度的调节可以用有空调的房间或者借用阳光直射来调节。大概需要3周的时间,你会看到薄薄的蛛网一般的白色菌丝出现在培养基上面。这时候就需要把室温降到16摄氏度,并覆盖2~3厘米的盆载土壤。

5、喷洒土壤表面保持微湿状态微湿的土壤对蘑菇的生长很有必要,你要经常喷洒土壤表面以保持湿度。尤其一些处于干燥环境的地方。你也可以在上面盖上一层湿布,经常喷洒湿布保持水分。

6、保持土壤湿度和温度3-4周在此期间你要留心不要被其他有毒的真菌或者病毒污染。如果培养基上出现一些小黑点或者生长起来的蘑菇显得特别湿泞和黏滑,你就得重新培养。

篇3

关键词:外源砷;土壤;微生物;数量

中图分类号:X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39-8114(2011)13-2636-03

Effect of Additional Arsenic on Numbers of Soil Microorganisms

SONG Wei-feng,DENG Qi,BIN Li-ying,XIONG Ru-yi

(Faculty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angzhou 510006, China)

Abstract: Arsenic pollution of soil has been a quite serious problem in some areas of China. The impact of adding arsenic (the mass fraction was 0 mg/kg,500 mg/kg,1 000 mg/kg,2 000 mg/kg) on the change of soil microbial populations were studied under laboratory condition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growth of auxohetertrophs was stimulated by adding low concentration of arsenic, but it was inhibited when increasing the concentration of arsenic. At the same concentration of additional arsenic, a stronger inhibiting effect was found on auxoautotrophs than on auxohetertrophs. Under the stress of arsenic, the microbial populations of auxoautotrophs and auxohetertrophs both decreased firstly and then increased.

Key words: additional arsenic; soil; microorganisms; populations

砷是自然界分布广泛的元素,其最初来源于土壤母质,主要受火山活动所影响,在地壳中自然含量较低,约为3 mg/kg[1]。矿冶是造成高浓度砷污染的主要原因,其操作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产生含砷污泥,造成二次污染[2]。从20世纪开始,高浓度砷对地下水的污染就一直危害着全球21个国家和地区的人们,其中受影响人数最多的国家是孟加拉国,大约有20万~27万人因饮用受砷污染的水而死于癌症[3]。在我国局部地区,由矿冶和化工活动造成的土壤砷污染也相当严重,有的地区土壤砷浓度高达

5 070 mg/kg[4]。砷已被国内外列为优先控制的污染物,土壤的砷污染和防治一直是国际上的研究难点和热点领域。在土壤中,微生物种类很多,由于它们各自具有不同的生理习性,故能产生各种不同的作用[5]。土壤中微生物生存条件的差异,使得土壤中微生物群落的组成和数量发生相应的变化[6,7]。已有研究发现,在长期受砷污染的土壤中,微生物的生物量显著下降,一些敏感性种群数量下降或消失,而一些耐砷强的种群则得以生长和繁殖[8]。

微生物群落的组成和数量变化必将影响到土壤的功能,而耐砷菌的大量生长对砷价态和形态的变化也必将产生作用。因此,外源砷对土壤微生物数量影响的研究是一项基础工作,对于研究砷在土壤中的转化、迁移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室内试验,研究了外加砷源对土壤微生物相对数量的影响,总结出关于不同浓度的砷促进与抑制土壤中微生物生长的变化规律。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1.1.1样品来源土壤样品有3个,样品1来自广东省肇庆市鼎湖山自然保护区,在自然条件下,该样品污染少,能减少各种试验干扰因素,其自然含砷量为4.38 mg/kg。因《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 15618-1995)中一级标准规定砷的含量在15 mg/kg以下,所以所取土壤可以视为代表性较强的未受砷污染的土壤。样品2取自广东省北部某市受砷严重污染的土壤,其周围只有蜈蚣草得以生存,总砷为

7 532.63 mg/kg,视为受砷严重污染土壤。样品3取样自距离受砷严重污染点2~3 km处的茶场,其土壤总砷含量为45.68 mg/kg,视为受砷微污染土壤。

1.1.2培养基①自养型无机盐培养基:无机盐培养基+酵母0.1 g/L、NaHCO3 0.5 g/L。用于土壤样品1的试验。②异养型无机盐培养基:无机盐培养基+酵母0.5 g/L、乳酸钠5 mmol/L。用于土壤样品1、2、3的试验。③10% LB+葡萄糖培养基:蛋白胨1.0 g/L、酵母抽提物0.5 g/L、NaCl 0.5 g/L、葡萄糖2.0 g/L,用于土壤样品2、3的试验。

无机盐培养基:Na2SO4・10H2O 0.07 g/L,(NH4)2SO4 0.10 g/L,KCl 0.05 g/L,MgCl2・6H2O 0.04 g/L,

CaCl2・2H2O 0.05 g/L,KH2PO4 0.17 g/L,琼脂 20 g/L,微量元素 1 mL/L,维生素 5 mL/L。

1.2试验方法

1.2.1土壤样品驯化与保存土壤样品1:挑出石块和植物残渣后,研磨过筛,四分法取样,每份取400 g,共取4份,分别放置于4个塑料保鲜盒中,其中1份作为空白。另外称取已研磨成粉末状的NaAsO2 200、400、800 mg各1份分别溶解于145 mL去离子水中,分别加到另外3份土样中,用消毒后的竹筷搅拌使其充分混合,放置于带盖的小保鲜盒内,使得土壤含NaAsO2量分别为0、500、1 000、2 000 mg/kg[9]。存放于实验室(室温)进行培养驯化,为期90 d。期间每隔一周查看土壤情况,若缺水,则及时添加去离子水。土壤样品2、3:挑出石块和植物残渣,研磨过筛,四分法取样后放置于4 ℃冰箱保存。

1.2.2样品稀释液的制备称取待测样品1 g,放入装有99 mL去离子水和几颗小玻璃珠的已灭菌三角烧瓶中,放置于摇床上振荡培养(室温、180 r/min)3 h[10],使微生物细胞分散;再用移液枪吸取,制成10-3、10-4、10-5、10-6、10-7等一系列稀释菌液。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1.2.3涂抹平板计数法将培养基加热熔化后倒入无菌平板中,待凝固后编号,每一号码设置3个重复。然后按无菌操作要求,用移液枪吸取100 μL菌液,对号接种在不同稀释度编号的琼脂平板上。再用涂布棒将菌液均匀涂抹在平板上,每次涂抹时需先将涂布棒灼烧灭菌。将涂抹好的平板倒置放于28 ℃恒温培养箱中培养,直至长出菌落后进行计数。将培养皿取出后用细菌计数器进行菌落计数,计算方法为:每克样品的菌数=同一稀释度的菌落平均数×10×稀释倍数;每克干土中菌数=(菌落平均数×稀释倍数)/干土重×10。

2结果与分析

2.1外源砷对经驯化后的无污染土壤中的微生物数量影响

试验中的干土重是通过湿土在105 ℃烘箱中烘干后得到的,按NaAsO2浓度递增顺序,添加不同浓度NaAsO2进行驯化的每克湿土壤的干土重分别为0.804、0.755、0.886、0.826 g。土壤驯化后,在不同的外源砷浓度下,微生物数量见图1、图2。由图1、图2可知,每克干土中,自养型微生物在空白对照土壤中的数量最多,为9.3×107个;其次为含NaAsO2

2 000 mg/kg的土壤,有3.3×107个;接着是含NaAsO2500 mg/kg的土壤,有2.1×107个;含NaAsO2

1 000 mg/kg的土壤最少,为2.5×106个。每克干土中异养型微生物的数量最多的是含NaAsO2 500 mg/kg的土壤,有2.8×108个;其次为空白对照土壤,为7.1×107个;再者为含NaAsO2 2 000 mg/kg的土壤,有5.6×107个;最少的是含NaAsO2 1 000 mg/kg的土壤,为1.8×107个。

对图1和图2进行对比发现,未添加外源砷前,自养型微生物和异养型微生物在土壤中的数量相差不大,每克干土中分别有9.3×107、7.1×107个。但当加入不同浓度的外源砷后,砷对自养型微生物有明显地抑制作用。3个浓度梯度下的自养型微生物数量均低于异养型的,反映出砷对自养型微生物的抑制作用大于其对异养型微生物的作用,从另一个侧面也说明异养型微生物的抗砷能力更强。此外,异养型微生物数量在外源砷添加浓度为500 mg/kg时出现了明显的增加,这表明低浓度砷对异养型微生物生长有刺激促进作用,随着浓度的增加,又表现为抑制作用。在相同的外源砷浓度下,砷对自养型微生物有更强的抑制作用。但无论是自养型还是异养型,在砷的抑制作用下,微生物数量均表现为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这说明不适应砷的微生物先大量减少或灭绝;当外源砷的浓度达到

2 000 mg/kg时,能适应环境存活下来的耐砷菌便开始大量繁殖,表现为微生物数量的增加。

2.2外加砷对已受砷污染土壤的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由图3可知,在无砷的有机培养基中,微污染土壤的微生物数量高于受砷严重污染区土壤的。而当向其中加入外源砷后,微污染土壤的微生物数量明显减少;而长期在高浓度砷土壤中的微生物数量却不减反增。

在研究外源砷对未受砷污染土壤中的微生物数量影响的同时,也对受砷污染土壤的样品进行调查。这种调查除了可以反映调查土壤的微生物数量受砷浓度影响而变化外,还可以和未受砷污染土壤的微生物数量的变化作对比。在无砷的有机培养基中,受砷严重污染的土壤中微生物数量比微污染土壤中的要少,这是由于受砷严重污染的土壤中,砷抑制了某些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而离污染区2~3 km处的茶场土壤受砷污染较少,因此不抗(耐)砷的微生物则能生长。随着外源砷的加入,微污染土壤的微生物数量急剧下降,这是因为茶场土壤的微生物在遇到含砷的培养基,特别是含砷较高的培养基时,出现大量死亡或生长不起来,因此数量大大下降;而含高浓度砷土壤中的微生物数量却不降反升,这是因为受砷严重污染区土壤中本身含有大量的抗(耐)砷菌,砷成为抗砷菌生长所必需的元素,因此微生物的数量大大增加。

3结论

在不同的砷浓度下,砷在3种土壤中对微生物的生长既有促进作用,也有抑制作用;主要表现为土壤中微生物的数量会随着砷浓度的变化而变化。在砷的抑制作用下,随着砷浓度的增加,微生物数量均表现为先减少后增加;不适应砷的微生物首先大量减少或灭绝,而后当土壤中的砷浓度达到某一较高浓度后,能适应环境存活下来的耐砷菌便开始大量繁殖,表现为微生物数量的增加。

外源砷对土壤微生物数量影响的研究只是一项基础工作,后续的工作包括:结合砷对土壤中微生物数量的影响规律,利用PCR-DGGE手段进一步探讨其对微生物种群结构的影响,筛选出具有抗砷、耐砷能力的菌种;分别在不同的外源砷浓度下,研究砷对土壤中的自养、异养型微生物的促进和抑制机制;将微生物、植物修复两者结合起来,在两者的协同作用下,研究砷的降解与吸收特性及两者的协同机制。这些工作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 杨慧,王富华,王旭,等. 砷元素形态分析研究进展[J]. 广东农业科学,2010,37(4):109-113.

[2] SHIBAYAMA A, TAKASAKI Y, WILLIAM T, et al. Treatment of smelting residue for arsenic removal and recovery of copper using pyro-hydrometallurgical process[J]. Jour of Hazar Mater, 2010,181(1-3):1016-1023.

[3] ULUOZLU O D, TUZEN M, MENDIL D, et al. Determination of As(III) and As(V) species in some natural water and food samples by solid-phase extraction on Streptococcus pyogenes immobilized on Sepabeads SP 70 and hydride generation atomic absorption spectrometry[J]. Food and Chemi Toxicol,2010,48(5):1393-1398.

[4] 韦朝阳,郑欢,孙歆,等. 不同来源蜈蚣草吸收富集砷的特征及植物修复效率的探讨[J]. 土壤,2008,40(3):474-478.

[5] 陈范燕. 重金属污染的微生物修复技术[J]. 现代农业科技,2008(24):297,299.

[6] 赵维梅. 环境中砷的来源及影响[J]. 科技资讯,2010(8):146.

[7] 顾爱星,范燕敏,武红旗,等. 天山北坡退化草地土壤环境与微生物数量的关系[J]. 草业学报,2010,19(2):116-123.

[8] VAXEVANIDOU K, PAPASSIOPI N, PASPALIARIS L, et al. Removal of heavy metals and arsenic from contaminated soils using bioremediation and chelant extraction techniques [J]. Chemos,2008,70(8):1329-1337.

[9] 高松,谢丽. 中国土壤砷污染现状及修复治理技术研究进展[J].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4):6587-6589,6615.

[10] 蒋友芬,甘子明,许晏, 等. 新疆奎屯地区高砷环境中抗砷菌的初步筛选[J].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09,11(6):21-23.

篇4

关键词 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 解禁 聚苯乙烯 白色污染 化学教学

1999年1月,也就是14年前,当时的国家经贸委第6号令,一次性聚苯乙烯发泡塑料餐具(以下简称“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被禁用,限期在2000年底前淘汰。多年以来,“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总是与“有毒”、“白色污染”等词汇如影随形,新闻舆论和学校教学也对其穷追猛打,让其臭名昭著。但是,在2013年2月26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第21号令,在淘汰类产品目录中删除了“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昔日的“有毒产品”变成了“安全、绿色、环保的包装材料”,并再次获得“合法身份”,已于2013年5月1日重新上市。一时间,社会上争论声、质疑声四起,沸沸扬扬。

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一“解禁”事件同样波及校园,影响到当前的化学教学。“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问题,因为与之相关联的知识众多,如“苯乙烯的性质”、“聚合反应”、“食品安全”、“白色污染”、“绿色化学”和“环境保护”等,一直以来(尤其自禁用时起)都是教学中津津乐道的必讲话题,是一个典型的“反面教材”。另外,在各种化学习题和各级各类化学考试的考题中,也是高频率出现的考查点和考试素材之一。在这些课堂教学、命题以及讲座、板报等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普遍对“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持否定、批判和拒绝的观点和态度。现在突然要面对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重出江湖”的局面,很多师生可能难以实现“脑筋急转弯”,只能尴尬应对或无所适从。所以,关于“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教学问题有很多值得我们反思的地方。这里我们重新梳理一下“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从“严禁”到“解禁”的过程,从化学原理上解答对它的一些误解,并得出其对化学教学的启示。

1.“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生产的化学原理及其安全性分析

1.1“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生产的化学原理及其循环利用

“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是石油化工的下游产品。石油化工企业首先以苯和乙烯为原料发生烷基化反应制得乙苯,然后再由乙苯催化脱氢得到苯乙烯。泡沫塑料餐具企业接着以石化行业生产的苯乙烯为原料开始生产,或者直接由下步的聚苯乙烯为原料开始生产。原料苯乙烯单体在引发剂作用下发生自由基聚合反应制得聚苯乙烯(PS)颗粒,经过脱水、洗涤和干燥后,加入发泡剂制得可发性聚苯乙烯(EPS),最后经过圆熟、成型和熟化等成型加工技术生产出“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其主要生产流程见图1。

使用过的“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如果随意丢弃,“白色污染”的惨剧将重演。而如果建立起有效的回收体制,强制回收,则可以实现废弃餐具的循环利用,符合资源节约方向(见图1)。“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主要有下列循环利用途径:①再生造粒:经分拣和清洗后,重新熔融法或溶剂法造粒,得到的聚苯乙烯再生料可以用于生产建材、保温板、文具等产品;②直接利用:废弃餐具经粉碎,掺入其他物料中制成轻质混凝土、仿木料、涂料、水包油乳液等;③改性利用:通过化学改性、共混改性或增强改性等制成离子交换树脂、高抗冲击聚苯乙烯(HIPS)材料等;④裂解回收:在无氧条件和高于330℃下裂解,可回收得到苯乙烯、苯、烷基苯等化工产品。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所有跟食品接触的塑料制品必须使用“新料”,“再生料”不得再用于生产食品级的材料,所以要严控回收得到的聚苯乙烯再生料流向“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生产环节。

1.2“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的性质、特点及安全性分析

因为缺乏对生产化学原理的了解,人们普遍对“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的性质、特点一知半解,对其毒性问题忧心忡忡,误解重重。下面,我们结合其生产原理(见图1)分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2.1从合成原料分析

“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原料的源头是石油化工产品乙烯和苯。正是因为这两种原料来源丰富,价格低廉,决定了同其他餐具相比,“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具有无可比拟的价格优势(每个餐盒仅6~7分钱左右),这也是14年的“禁用”也没能让其退出市场的主要原因之一。事实上,人们曾寄希望于“可降解餐具”如纸浆模塑餐盒、降毹餐盒、植物纤维素餐盒、纸板复合餐盒等替泡餐具,但“可降解餐具”却因成本高出发泡餐具十多倍,推行起来步履维艰。在没有理想替代品的情况下,“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以其高性价比和方便快捷等优点受到青睐,出现了“淘”而不“汰”的状况。

有观点认为,“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高温时会释放双酚A等物质,影响生殖发育并致癌。其实这是混淆了不同种类的塑料合成所用的原料单体所致:双酚A是聚碳酸酯、环氧树脂、不饱和聚酯的合成单体,而聚苯乙烯发泡塑料的合成单体是苯乙烯,二者的结构和元素组成都不相同(见表1)。所以发泡塑料餐具不会释放或沾染双酚A。

1.2.2从结构特点分析

(1)化学键牢固,性质稳定

聚苯乙烯的结构属线型结构,分子链上交替连接着苯基,苯基较大的体积和它的无规则排列使得分子链变得刚硬且无定型。聚苯乙烯的结构中存在3种化学键:碳-氢键、碳-碳单键、碳-碳双键,其键能如下:碳-氢键的键能约414.2kJ/mol,碳一碳键的键能约347.3kJ/mool,碳一碳双键的键能约610.9kJ/mol。由这一结构特点可以看出,聚苯乙烯化学键键能大、断裂困难。不过,其侧链苯基和主链上的a-H原子比其他部位稍显活泼,在剧烈的条件下能够发生苯环和a-H原子所能发生的特征反应。

总体来说,以聚苯乙烯生产的发泡塑料餐具化学键牢固,化学性质比较稳定。这就决定了其正、反两方面性质:

①因为键能大、断裂难,正常食品的温度不足以破坏这些化学键,对一定浓度的酸、碱、盐溶液以及醇类、植物油类等也有一定的抵抗能力。这种耐温性和耐油性,保证了这种餐具在正常条件下使用时的安全性。

一些有关“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低温就分解的观点流传甚广,有人认为,发泡塑料餐具在遇到热汤、热饭等高温时,会释放出苯乙烯单体并产生多种毒素,不经意间这些毒素就融化在食物中了。其实,聚苯乙烯的解聚温度需高达280℃以上,盛装滚烫的食品时就会解聚的说法是没有科学根据的。

还有观点认为,发泡塑料餐具在65℃以上使用,会产生强致癌物“二噁英”。二噁英和聚苯乙烯在结构和元素组成上相差很大(见表1),一般需要含苯环结构的物质与含氯(或溴)、氧元素的物质在370℃~440℃高温条件下焚烧,或者在金属催化剂存在下发生反应才有可能产生。而“一次性发泡餐具”生产和使用过程都是无氯条件,不具备产生二噁英的可能性。

②从降解难度分析:因为键能大、断裂难,所以发泡塑料餐具丢弃后,经过长期日晒雨淋也极难分解,即使填埋也很难破坏其化学结构,自然会造成“白色污染”。所以发泡塑料餐具使用后只有“焚烧”和“回收”2种办法。因为化学性质稳定,餐具使用后其结构、性能和成色变化不大,反而使其“回收再利用”的价值提高,这样既可解决“白色污染”问题,又有经济回报,还可节约已日渐枯竭的石油资源(见图1),所以“难以降解”也并非坏事。显然,“回收”问题才是发泡塑料餐具当前最核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聚苯乙烯的结构中没有-OH、-NH2、~COOH等亲水基团,所以其耐水性和湿强度优于其他餐具,不会出现其他餐具易汤汁渗漏等情况。

(3)聚苯乙烯结构密度较小,经发泡后密度进一步减小,使得餐具质量轻、耗材少。一般发泡餐具的单盒重量仅为其他非发泡一次性餐具的1/4左右。耗材少就意味着它有垃圾产生量低、废弃物的处置压力小的优点,同时还有节约资源尤其是石油资源的优点。

(4)聚苯乙烯毕竟是有机物,因此它溶解于很多有机溶剂,所以日常使用过程中应避免与氯仿、二氯甲烷、甲苯等有机溶剂接触。

1.2.3从生产流程分析

聚苯乙烯生产流程中除单体苯乙烯以外,还使用多种添加剂,包括引发剂、分散剂、助分散剂和发泡剂等,很多人担心:这些添加剂都安全吗?餐具成品中会有苯乙烯单体和添加剂残留吗?

(1)引发剂:在苯乙烯自由基聚合时,常常采用有机过氧化物(-O-O-)或偶氮类化合物(-N=N-)作为自由基引发剂。例如:过氧化氢、过氧化二叔丁基、过氧化二苯甲酰、过氧化叔丁基乙酸酯等过氧化物,以及偶氮二异丁腈等偶氮化合物。

(2)分散剂:在悬浮聚合步骤中多使用有机和无机分散剂并用的方法,提高苯乙烯在水相中的分散效果。常用的有机分散剂为聚乙烯醇(PVA)或羟乙基纤维素(HEC),无机分散剂多为磷酸三钙(TCP)。

(3)助分散剂:加助分散剂的目的也是为了提高苯乙烯的分散效果。一般使用十二烷基苯磺酸钠、苯乙烯/顺丁烯二酸酐共聚物的钠盐等表面活性剂。

(4)发泡剂:发泡剂有物理发泡剂和化学发泡剂多种,我国较多使用前者。早期的PS发泡餐具以氟利昂做发泡剂,对臭氧层危害较大。目前发泡剂已被低沸点的烷烃如丁烷、液化石油气等或二氧化碳替代,不仅成本较低,而且不会对臭氧层造成破坏。

从以上生产过程中添加剂的使用情况可以看出:①化学成分:尽管各个厂家使用的添加剂不尽相同,但都以无毒或低毒物质为主;②使用量与残留量:添加剂的使用量一般都较小,并且在聚合反应完成后都有洗涤、纯化步骤,其目的就是降低添加剂的残留量,以免影响产品色泽和质量;③严格的卫生标准:围绕食品包装用聚苯乙烯的生产,我国相继制定了“食品包装用聚苯乙烯树脂卫生标准”(GB9692-1988)、“食品包装用聚苯乙烯成型品卫生标准”(GB9689-1988),以及“食品包装用发泡聚苯乙烯成型品卫生标准的分析方法”(GB/T5009,100-2003)等相关国家标准,这些国标都专门设定了成品中残留有机物(即添加的引发剂、分散剂、助分散剂和发泡剂,以及未聚合的苯乙烯单体等)溶出量指标,送检的餐具样品分别用水、乙酸(4%)、乙醇(65%)和正己烷在60℃下浸泡2h,用这4种溶液模拟餐具接触水、酸、酒、油等不同性质食品的情况,要求不同浸泡液中有机物的溶出量达标。所以,严格按这些国家标准生产的“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其单体和添加剂残留在食物或器皿中的机会微乎其微,其质量和安全性是稳定、可控的。

1.2.4从“绿色化学”的原理评估、分析

由图1和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的生产和使用过程中:①生产用料省,耗材少,节约资源;②“原子经济性”高,污染低;③使用过程中对人体健康无危害;④产品用后其废弃物可回收再利用、再资源化。“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具的这一循环过程,既符合“绿色化学”的理念,又遵循循环经济的“3R原则(Reduce,Reuse,Recycle)”,同样也达到了“生命周期评价(LCA,即产品从摇篮起至坟墓)”的准则。所以说“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是“绿色、环保包装材料”是有道理的。在我国因发泡塑料餐具带来的“白色污染”问题,最重要的成因是行业管理不善,国民素质不高和环保意识不强,以及回收和再利用体系不健全等造成的。

2.“禁用”与“解禁”原因的对比分析及“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的合理使用

2.1“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禁用”与“解禁”原因的对比分析

一种化学产品“禁用”还是“解禁”,仅仅考查其化学原理方面的原因是不够的,还要综合考虑环境、经济和社会等多方面因素,才能做出全面和科学的决策。关于发泡塑料餐具“禁用”和“解禁”的原因,国家主管部门分别给出了五大原因(见表2)。在“禁用”的五大原因中,涉及生产环节的只有1条(前已提及,氟利昂发泡剂现已停用),涉及使用环节的1条,涉及回收和处理环节的有3条。而在“解禁”的五大原因中,也都集中在使用、回收、处理3个环节。所以,社会因素才是决定发泡塑料餐具“禁用”还是“解禁”的主要和核心原因,而非聚苯乙烯材料本身之过。

聚苯乙烯发泡塑料餐具国内和国外的不同遭遇最能说明这一问题。美国、欧洲和日本等一些发达国家对“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并无“禁令”,相反这类产品还呈现多样化、人性化和高端化的发展态势,这些国家都享受着“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带来的实惠,并未受到“白色污染”等负面问题的困扰,很值得我们深思和借鉴。

对比表2中的“禁用”和“解禁”原因、结合前面所做的分析,不难看出,发泡塑料餐具“解禁”是大势所趋。

2.2“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面临的问题及其合理使用

“解禁”并不意味着“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万事大吉,目前在生产、销售、回收、中转、运输与处置利用等全过程,还面临着不少棘手的问题。

(1)违规掺杂问题:为了节省成本,有些企业以次充好,向聚苯乙烯新料中掺杂废塑料或再生料;同时,为了让餐盒表面光滑、洁白,还私自添加滑石粉、荧光增白剂等。这些都是不符合国家标准的违规行为,会危害人体健康。因此,国家相关部门应该严格“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行业准入门槛,制定和完善产品质量标准,加强生产环节的监管。

(2)国内低端产品居多,竞争乏力:由于我国对“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禁用了14年,使得这一领域投资热情不高,新工艺和新产品开发滞后,与并未“禁用”的国外的同行业相比,我国已经落后很多距离。目前国内发泡塑料餐具低端产品居多,在高端产品领域与国外企业的竞争乏力,尤其在贴合、淋膜、彩印、抗氧化、耐高温等技术方面有待提高。

(3)废弃餐具回收机制还不成熟、不完备:对于大多数废弃物尤其是塑料制品,“回收再利用”是通行政策,但回收的效益高低和技术难度却不同。“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质轻、体积大、清洗难、运输和储存费用高,使得不少企业回收热情不高。加上目前的回收渠道还不通畅,回收网络不完备,回收产业链不成熟,因此“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的复出将再一次考验民众的环保意识和我国的废弃物回收机制。

(4)民众对“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的认可和信心仍需恢复、提升:对于“解禁”事件,民众普遍疑虑未消,支持者有之、担忧者有之,争论激烈。“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只有再次赢得民众的认可和信心,被更多消费者选用,才能激活市场需求,从而带动餐具的研发、生产、回收等整个产业链,走上良性发展轨道。

另外,餐饮经营者和消费者的科学使用也非常重要。尽管符合国家标准的“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化学键牢固,性质稳定,添加剂残留微乎其微,但并不意味着它可以随心所欲的滥用。任何产品都有其特定的适用范围与使用方法,这类餐具:①不适用于微波炉加热;②不适于在沸水或蒸屉中蒸煮;③不宜盛装高温和高油量的食品;④尽量避开食醋和料酒等物质,特别注意不能与有机溶剂接触;⑤避免长期与光、氧气和热作用,引起餐具老化、发黄、失透或产生裂纹等。

目前我国社会方方面面都有了很大进步,如果生产企业严格按国家标准进行生产和检验、公众合理使用、不随意丢弃、相关部门做好回收和再利用体系建设,我们完全可以趋利避害,乐享“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带来的实惠。

3.“解禁”事件对化学教学的几点启示

(1)坚持从化学原理上分析问题本质,不盲从,不误导

对于“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的是非功过,有些化学教师的信息来源也是非专业性媒体,如电视、网络、报纸和期刊等,并未亲自查阅高分子化学方面的文献资料,未能从其生产过程的化学原理上追根溯源,进行深层次的本质分析,导致在讲课、命题等环节人云亦云,没有形成自己独立的、专业性的观点,也导致了学生的盲从和误解。特别是当前有些媒体一些不实宣传,误导不了解详细化学原理的公众,化学教师理应对此类信息有一定的鉴别力。类似“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等有争议性的化学问题还有很多,作为化学教师应该多深人调研,多查阅权威文献,多从化学原理上分析问题,这样才能保持理性,不随媒体或传言左右摇摆。

(2)以“与时俱进”的态度看待化学问题

“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从“严禁”到“解禁”、从“有毒产品”变为“绿色产品”,反映了塑料工业的曲折发展和我国社会的不断进步。社会环境的深刻变化、公众思维观念的更新以及对“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再利用技术不断提高,使得其重获新生。其实,类似的化学问题还很多,化学的发展从未停步,化学物质数量在不断地刷新,很多化学方法或功能化学品都经历了从高毒到低毒或无毒、以及更新换代的发展历程。因此,化学教师要始终以“与时俱进”的态度关注化学问题,用发展变化的观点分析化学问题。只有这样,遇到象“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等这样的老话题时,才能理清其发展的脉络,常讲常新。

(3)重塑化学学科形象,凸显化学学科价值

化学本是造福人类的学科,本应是受人们喜爱的形象。但近些年,化学产品引发的中毒、危害或污染事件频发,例如“苏丹红”、“三聚氰胺”、“瘦肉精”、“塑化剂”等,社会大众把这些事件的责任都强加给了“化学”,使得“化学”背负的偏见和误解也越来越沉重,化学的学科形象一落千丈,几乎变得面目狰狞。

而“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从“严禁”到“解禁”很具典型性,发泡塑料餐具的艰难回归,反映出公众离不开化学带来的诸多实惠,重新体现其独特价值,可以为化学“正名”起到一定的示范作用。需要“正名”的又何止“聚苯乙烯发泡塑料餐具”一个呢?许多化学问题或化学物质都需要重新“正名”,其中也包括“苏丹红”、“三聚氰胺”等,这些物质实则是因为被滥用而丑化,埋没了它们原有的价值。化学教学要注重消解学生和公众的误解和偏见,重塑化学与公众生活息息相关的“亲民”形象,凸显化学无可替代的学科价值,使化学学科重新赢得学生的兴趣和喜爱。

篇5

关键词:室内环境污染 危害

中图分类号:Q958.11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随着城市化脚步的加快,人民安居建设的不断提速,现代人在室内度过的时间日益增加。同时,室内装璜越来越考究,由室内装修引起的污染问题也越来越严重。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世界每年有10万人因为室内空气污染死于哮喘病,其中35%为儿童。另据调查,进入20世纪90年代,我国每年由于污染问题,有33 000人患上白血病,而这些人大部分是青少年和儿童;我国1~5岁儿童哮喘患病率更是高达85%。显然,儿童由于生理条件的特殊性,对室内环境污染更为敏感。下面主要介绍室内环境主要污染对人的危害。

1.1甲醛对人的危害

甲醛是无色、无味、具有强烈气味的刺鼻性气体,略重于空气。易溶于水,其35﹪—40﹪的水溶液通称福尔马林。甲醛是一种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污染源很多,污染浓度也很高,是室内环境的主要来源之一。甲醛是原浆毒物,能于蛋白质结合。吸入高浓度甲醛后,出现呼吸道的严重刺激和水肿、眼刺痛、头痛、也可发生支气管哮喘,这些均可能由于甲醛的致敏作用。甲醛会减弱儿童对疾病的抵抗能力,导致新生儿体重下降、染色体异常,增加孕妇异常妊娠和胎儿畸形的机会,可以造成儿童鼻咽不适、咳嗽哮喘、急慢性支气管炎等呼吸系统疾病;亦可造成儿童皮肤过敏,眼角膜、结膜充血发炎。

1.1.1室内甲醛的来源

室内甲醛来源主要是建筑材料、装饰物品及生活用品等化工产品。甲醛在工业上的用途主要是作为粘合剂。各种人造板中使用了胶粘剂,因可含甲醛。另外甲醛还可来自化妆品、清洁剂、杀虫剂、消毒剂、防腐剂等。

1.2氨对人的危害

氨是一种气体,熔点-77.7℃,易被液化成无色液体,易溶于水,乙醇和乙醚。因极易溶于水、对长时间接触低浓度氨,可引起侯炎,声音嘶哑。重者可发生喉头水肿、喉痉挛而引起窒息,也可出现呼吸困难,肺水肿、昏迷和休克。由于它是无色无味,很容易被人们忽视,但它却容易被呼吸系统截留,并在局部区域不断积累,长期吸入高浓度氨最终可诱发肺癌。

1.2.1室内氨的来源

写字楼和家庭室内空气中的氨,主要来自建筑施工中使用的混凝土外加剂。混凝土外加剂的使用,有利于提高混凝土的强度和施工速度,国家有着严格的标准和技术规范。另外室内空气中氨也可来自室内装饰材料,比如家具装饰所用的添加剂和增白剂大部分都用氨水,氨水已成为建材市场不可缺少的原料。

1.3苯对人的危害

苯是一种无色、具有特殊香气味的液体,沸点为80.1℃,能与醛、醚等互溶,微溶于水,苯的嗅觉值为4.8—15.0mg/m3.甲苯、二甲苯属于苯的同系物,都是煤焦油分馏或石油的裂解产物。具有易挥发、易燃、蒸汽有爆炸性的特点。人在短时间内吸入高浓度的甲苯、二甲苯时,可出现中枢神经系统麻醉作用,轻者有头晕、头痛、恶心、寻梦、乏力、意识模糊,严重者可致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如果长期接触一定浓度的甲苯,二甲苯会引起慢性中毒,可出现头痛、失眠、精神萎靡、记忆力减退等神经衰弱样症候群。本化合物已经被世界组织确定为强致癌物质。女性对苯及同系物危害较男性敏感,甲苯、二甲苯对生殖功能也有一定的影响。育龄妇女长期吸入苯会导致月经异常,主要表现为月经过多或紊乱,苯可导致胎儿的先天性缺陷,这个问题已经引起了国内外专家的关注。西方研究,在整个妊娠期间吸入大量的苯的妇女她们所生的婴儿多有小头畸形,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及生长发育迟缓缺陷。一般认为苯毒性的产生是通过代谢产物所致,也就是说苯须先通过代谢才能对生命体产生危害。苯可以在肝脏和骨髓中进行代谢,而骨髓是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形成部位,故苯进入体内可在造血组织本身形成具有血液毒性的代谢产物。长期接触苯可引起骨髓与遗传损害,血象检查可发现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全血细胞减少与再生障碍性贫血,甚至发生白血病。曾经有人对低浓度苯接触工人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外周血白细胞数虽在正常值范围之内,但非常显著低于对照组;经常性苯接触工人淋巴细胞微核率分布高于非苯接触组,且制苯车间观察人群的淋巴细胞微核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随作业环境苯浓度的增高,白细胞数有降低趋势,淋巴细胞微核率有增加的趋势。这些均证明低浓度苯对作业人群的健康有损害,尤其要注意对人体遗传物质的损伤作用。

1.3.1室内的苯来源

室内环境中比苯的来源主要是燃烧烟草的烟雾、溶剂、油漆、染色剂、图文传真机、电脑终端机和打印机、粘合剂、墙纸、地毯、合成纤维和清洁剂等。甲苯主要来源于一些溶剂、香水、洗涤剂、墙纸、粘合剂、油漆等,在室内环境中吸烟产生的甲苯量也是十分可观的。据美国EPA统计数据显示,无过滤嘴香烟,主流烟中甲苯含量大约是100~200ug,侧/主流烟甲苯浓度比值为1.3。二甲苯来源于溶剂、杀虫剂、聚酯纤维、胶带、粘合剂、墙纸、油漆、湿处理影印机、压板制成品和地毯等。

1.4室内的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TVOC)

挥发性有机物,常用VOC表示,它是Volatile OrganicCompound三个词第一个字母的缩写,总挥发性有机物有时也用TVOC来表示。沸点在50℃-250℃的化合物,室温下饱和蒸汽压超过133.32Pa,在常温下以蒸汽形式存在于空气中的一类有机物。按其化学结构的不同,可以进一步分为八类:烷类、芳烃类、烯类、卤烃类、酯类、醛类、酮类和其他。 VOC的主要成分有:烃类、卤代烃、氧烃和氮烃,它包括:苯系物、有机氯化物、氟里昂系列、有机酮、胺、醇、醚、酯、酸和石油烃化合物等。挥发VOC的危害很明显,当居室中VOC浓度超过一定浓度时,在短时间内人们感到头痛、恶心、呕吐、四肢乏力;严重时会抽搐、昏迷、记忆力减退。VOC伤害人的肝脏、肾脏、大脑和神经系统。居室内VOC污染近年来已引起各国重视。挥发TVOC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主要是刺激眼睛和呼吸道,使皮肤过敏,使人产生头痛、咽痛与乏力,其中还包含了很多致癌物质。

1.4.1室内的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TVOC)来源

室内的TVOC的来源主要是建筑资料、室内装饰资料及生活和办公用品等分发出来的。如建筑资料中的人造板、泡沫隔热资料、塑料板材;室内装饰资料中的油漆、涂料、粘合剂、壁纸、地毯;生活中用的化装品、洗濯剂等;办公用品主要是指油墨、复印机、打字机等;此外,家用燃料及吸烟、人体排泄物及室外工业废气、汽车尾气、光化学污染也是影响室内总挥发性有机物TVOC来源的主要要素。

1.5 结束语

在装修工程中,室内环境污染物浓度超标现象较为普遍,为了保障人们的健康,应对污染问题进行有效的控制。特别应注意把好材料关;严格控制工程施工过程;把好工程验收关;进行必要的检测,做好验收的相关工作。还要养成平时多通风。

参考文献:

〔1〕 室内空气质量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S].GB/T18883-2002.

篇6

1.1“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生产的化学原理及其循环利用

“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是石油化工的下游产品。石油化工企业首先以苯和乙烯为原料发生烷基化反应制得乙苯,然后再由乙苯催化脱氢得到苯乙烯。泡沫塑料餐具企业接着以石化行业生产的苯乙烯为原料开始生产,或者直接由下步的聚苯乙烯为原料开始生产。原料苯乙烯单体在引发剂作用下发生自由基聚合反应制得聚苯乙烯(PS)颗粒,经过脱水、洗涤和干燥后,加入发泡剂制得可发性聚苯乙烯(EPS),最后经过圆熟、成型和熟化等成型加工技术生产出“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其主要生产流程见图1[5~7]。使用过的“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如果随意丢弃,“白色污染”的惨剧将重演。而如果建立起有效的回收体制,强制回收,则可以实现废弃餐具的循环利用,符合资源节约方向(见图1)。“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主要有下列循环利用途径[5,8~10]:①再生造粒:经分拣和清洗后,重新熔融法或溶剂法造粒,得到的聚苯乙烯再生料可以用于生产建材、保温板、文具等产品;②直接利用:废弃餐具经粉碎,掺入其他物料中制成轻质混凝土、仿木料、涂料、水包油乳液等;③改性利用:通过化学改性、共混改性或增强改性等制成离子交换树脂、高抗冲击聚苯乙烯(HIPS)材料等;④裂解回收:在无氧条件和高于330℃下裂解,可回收得到苯乙烯、苯、烷基苯等化工产品。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所有跟食品接触的塑料制品必须使用“新料”,“再生料”不得再用于生产食品级的材料,所以要严控回收得到的聚苯乙烯再生料流向“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生产环节。

1.2“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的性质、特点及安全性分析

因为缺乏对生产化学原理的了解,人们普遍对“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的性质、特点一知半解,对其毒性问题忧心忡忡,误解重重。下面,我们结合其生产原理(见图1)分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2.1从合成原料分析

“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原料的源头是石油化工产品乙烯和苯。正是因为这两种原料来源丰富,价格低廉,决定了同其他餐具相比,“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具有无可比拟的价格优势(每个餐盒仅6~7分钱左右),这也是14年的“禁用”也没能让其退出市场的主要原因之一。事实上,人们曾寄希望于“可降解餐具”如纸浆模塑餐盒、降解餐盒、植物纤维素餐盒、纸板复合餐盒等替泡餐具,但“可降解餐具”却因成本高出发泡餐具十多倍,推行起来步履维艰。在没有理想替代品的情况下,“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以其高性价比和方便快捷等优点受到青睐,出现了“淘”而不“汰”的状况。有观点认为,“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高温时会释放双酚A等物质,影响生殖发育并致癌。其实这是混淆了不同种类的塑料合成所用的原料单体所致:双酚A是聚碳酸酯、环氧树脂、不饱和聚酯的合成单体,而聚苯乙烯发泡塑料的合成单体是苯乙烯,二者的结构和元素组成都不相同(见表1)。所以发泡塑料餐具不会释放或沾染双酚A。

1.2.2从结构特点分析

(1)化学键牢固,性质稳定聚苯乙烯的结构属线型结构,分子链上交替连接着苯基,苯基较大的体积和它的无规则排列使得分子链变得刚硬且无定型。聚苯乙烯的结构中存在3种化学键:碳-氢键、碳-碳单键、碳-碳双键,其键能[11]如下:碳-氢键的键能约414.2kJ/mol,碳-碳键的键能约347.3kJ/mol,碳-碳双键的键能约610.9kJ/mol。由这一结构特点可以看出,聚苯乙烯化学键键能大、断裂困难。不过,其侧链苯基和主链上的α-H原子比其他部位稍显活泼,在剧烈的条件下能够发生苯环和α-H原子所能发生的特征反应。总体来说,以聚苯乙烯生产的发泡塑料餐具化学键牢固,化学性质比较稳定。这就决定了其正、反两方面性质:①因为键能大、断裂难,正常食品的温度不足以破坏这些化学键,对一定浓度的酸、碱、盐溶液以及醇类、植物油类等也有一定的抵抗能力。这种耐温性和耐油性,保证了这种餐具在正常条件下使用时的安全性。一些有关“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低温就分解的观点流传甚广,有人认为,发泡塑料餐具在遇到热汤、热饭等高温时,会释放出苯乙烯单体并产生多种毒素,不经意间这些毒素就融化在食物中了。其实,聚苯乙烯的解聚温度需高达280℃以上,盛装滚烫的食品时就会解聚的说法是没有科学根据的。还有观点认为,发泡塑料餐具在65℃以上使用,会产生强致癌物“二噁英”。二噁英和聚苯乙烯在结构和元素组成上相差很大,一般需要含苯环结构的物质与含氯(或溴)、氧元素的物质在370℃~440℃高温条件下焚烧,或者在金属催化剂存在下发生反应才有可能产生。而“一次性发泡餐具”生产和使用过程都是无氯条件,不具备产生二噁英的可能性。②从降解难度分析:因为键能大、断裂难,所以发泡塑料餐具丢弃后,经过长期日晒雨淋也极难分解,即使填埋也很难破坏其化学结构,自然会造成“白色污染”。所以发泡塑料餐具使用后只有“焚烧”和“回收”2种办法。因为化学性质稳定,餐具使用后其结构、性能和成色变化不大,反而使其“回收再利用”的价值提高,这样既可解决“白色污染”问题,又有经济回报,还可节约已日渐枯竭的石油资源,所以“难以降解”也并非坏事。显然,“回收”问题才是发泡塑料餐具当前最核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聚苯乙烯的结构中没有-OH、-NH2、-COOH等亲水基团,所以其耐水性和湿强度优于其他餐具,不会出现其他餐具易汤汁渗漏等情况。(3)聚苯乙烯结构密度较小,经发泡后密度进一步减小,使得餐具质量轻、耗材少。一般发泡餐具的单盒重量仅为其他非发泡一次性餐具的1/4左右。耗材少就意味着它有垃圾产生量低、废弃物的处置压力小的优点,同时还有节约资源尤其是石油资源的优点。(4)聚苯乙烯毕竟是有机物,因此它溶解于很多有机溶剂,所以日常使用过程中应避免与氯仿、二氯甲烷、甲苯等有机溶剂接触。1.2.3从生产流程分析聚苯乙烯生产流程中除单体苯乙烯以外,还使用多种添加剂[5~7],包括引发剂、分散剂、助分散剂和发泡剂等,很多人担心:这些添加剂都安全吗?餐具成品中会有苯乙烯单体和添加剂残留吗?(1)引发剂:在苯乙烯自由基聚合时,常常采用有机过氧化物(-O-O-)或偶氮类化合物(-N=N-)作为自由基引发剂。例如:过氧化氢、过氧化二叔丁基、过氧化二苯甲酰、过氧化叔丁基乙酸酯等过氧化物,以及偶氮二异丁腈等偶氮化合物。(2)分散剂:在悬浮聚合步骤中多使用有机和无机分散剂并用的方法,提高苯乙烯在水相中的分散效果。常用的有机分散剂为聚乙烯醇(PVA)或羟乙基纤维素(HEC),无机分散剂多为磷酸三钙(TCP)。

(3)助分散剂:加助分散剂的目的也是为了提高苯乙烯的分散效果。一般使用十二烷基苯磺酸钠、苯乙烯/顺丁烯二酸酐共聚物的钠盐等表面活性剂。

(4)发泡剂:发泡剂有物理发泡剂和化学发泡剂多种,我国较多使用前者。早期的PS发泡餐具以氟利昂做发泡剂,对臭氧层危害较大。目前发泡剂已被低沸点的烷烃如丁烷、液化石油气等或二氧化碳替代,不仅成本较低,而且不会对臭氧层造成破坏。从以上生产过程中添加剂的使用情况可以看出:①化学成分:尽管各个厂家使用的添加剂不尽相同,但都以无毒或低毒物质为主;②使用量与残留量:添加剂的使用量一般都较小,并且在聚合反应完成后都有洗涤、纯化步骤,其目的就是降低添加剂的残留量,以免影响产品色泽和质量;③严格的卫生标准:围绕食品包装用聚苯乙烯的生产,我国相继制定了“食品包装用聚苯乙烯树脂卫生标准”(GB9692-1988)[12]、“食品包装用聚苯乙烯成型品卫生标准”(GB9689-1988)[13],以及“食品包装用发泡聚苯乙烯成型品卫生标准的分析方法”(GB/T5009.100-2003)等相关国家标准[14],这些国标都专门设定了成品中残留有机物(即添加的引发剂、分散剂、助分散剂和发泡剂,以及未聚合的苯乙烯单体等)溶出量指标,送检的餐具样品分别用水、乙酸(4%)、乙醇(65%)和正己烷在60℃下浸泡2h,用这4种溶液模拟餐具接触水、酸、酒、油等不同性质食品的情况,要求不同浸泡液中有机物的溶出量达标。所以,严格按这些国家标准生产的“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其单体和添加剂残留在食物或器皿中的机会微乎其微,其质量和安全性是稳定、可控的。1.2.4从“绿色化学”的原理评估、分析由图1和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的生产和使用过程中:①生产用料省,耗材少,节约资源;②“原子经济性”高,污染低;③使用过程中对人体健康无危害;④产品用后其废弃物可回收再利用、再资源化。“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具的这一循环过程,既符合“绿色化学”的理念,又遵循循环经济的“3R原则(Reduce,Reuse,Recycle)”,同样也达到了“生命周期评价(LCA,即产品从摇篮起至坟墓)”的准则[15,16]。所以说“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是“绿色、环保包装材料”是有道理的。在我国因发泡塑料餐具带来的“白色污染”问题,最重要的成因是行业管理不善,国民素质不高和环保意识不强,以及回收和再利用体系不健全等造成的。

2“禁用”与“解禁”原因的对比分析及“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的合理使用

2.1“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禁用”与“解禁”原因的对比分析

一种化学产品“禁用”还是“解禁”,仅仅考查其化学原理方面的原因是不够的,还要综合考虑环境、经济和社会等多方面因素,才能做出全面和科学的决策。关于发泡塑料餐具“禁用”和“解禁”的原因,国家主管部门分别给出了五大原因。在“禁用”的五大原因中,涉及生产环节的只有1条(前已提及,氟利昂发泡剂现已停用),涉及使用环节的1条,涉及回收和处理环节的有3条。而在“解禁”的五大原因中,也都集中在使用、回收、处理3个环节。所以,社会因素才是决定发泡塑料餐具“禁用”还是“解禁”的主要和核心原因,而非聚苯乙烯材料本身之过。聚苯乙烯发泡塑料餐具国内和国外的不同遭遇最能说明这一问题。美国、欧洲和日本等一些发达国家对“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并无“禁令”,相反这类产品还呈现多样化、人性化和高端化的发展态势,这些国家都享受着“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带来的实惠,并未受到“白色污染”等负面问题的困扰,很值得我们深思和借鉴。对比表2中的“禁用”和“解禁”原因、结合前面所做的分析,不难看出,发泡塑料餐具“解禁”是大势所趋。

2.2“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面临的问题及其合理使用

“解禁”并不意味着“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万事大吉,目前在生产、销售、回收、中转、运输与处置利用等全过程,还面临着不少棘手的问题。

(1)违规掺杂问题:为了节省成本,有些企业以次充好,向聚苯乙烯新料中掺杂废塑料或再生料;同时,为了让餐盒表面光滑、洁白,还私自添加滑石粉、荧光增白剂等。这些都是不符合国家标准的违规行为,会危害人体健康。因此,国家相关部门应该严格“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行业准入门槛,制定和完善产品质量标准,加强生产环节的监管。

(2)国内低端产品居多,竞争乏力:由于我国对“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禁用了14年,使得这一领域投资热情不高,新工艺和新产品开发滞后,与并未“禁用”的国外的同行业相比,我国已经落后很多距离。目前国内发泡塑料餐具低端产品居多,在高端产品领域与国外企业的竞争乏力,尤其在贴合、淋膜、彩印、抗氧化、耐高温等技术方面有待提高。

(3)废弃餐具回收机制还不成熟、不完备:对于大多数废弃物尤其是塑料制品,“回收再利用”是通行政策,但回收的效益高低和技术难度却不同。“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质轻、体积大、清洗难、运输和储存费用高,使得不少企业回收热情不高。加上目前的回收渠道还不通畅,回收网络不完备,回收产业链不成熟,因此“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的复出将再一次考验民众的环保意识和我国的废弃物回收机制。

(4)民众对“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的认可和信心仍需恢复、提升:对于“解禁”事件,民众普遍疑虑未消,支持者有之、担忧者有之,争论激烈。“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只有再次赢得民众的认可和信心,被更多消费者选用,才能激活市场需求,从而带动餐具的研发、生产、回收等整个产业链,走上良性发展轨道。另外,餐饮经营者和消费者的科学使用也非常重要。尽管符合国家标准的“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化学键牢固,性质稳定,添加剂残留微乎其微,但并不意味着它可以随心所欲的滥用。任何产品都有其特定的适用范围与使用方法,这类餐具:①不适用于微波炉加热;②不适于在沸水或蒸屉中蒸煮;③不宜盛装高温和高油量的食品;④尽量避开食醋和料酒等物质,特别注意不能与有机溶剂接触;⑤避免长期与光、氧气和热作用,引起餐具老化、发黄、失透或产生裂纹等。目前我国社会方方面面都有了很大进步,如果生产企业严格按国家标准进行生产和检验、公众合理使用、不随意丢弃、相关部门做好回收和再利用体系建设,我们完全可以趋利避害,乐享“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带来的实惠。

3“解禁”事件对化学教学的几点启示

(1)坚持从化学原理上分析问题本质,不盲从,不误导

对于“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的是非功过,有些化学教师的信息来源也是非专业性媒体,如电视、网络、报纸和期刊等,并未亲自查阅高分子化学方面的文献资料,未能从其生产过程的化学原理上追根溯源,进行深层次的本质分析,导致在讲课、命题等环节人云亦云,没有形成自己独立的、专业性的观点,也导致了学生的盲从和误解。特别是当前有些媒体一些不实宣传,误导不了解详细化学原理的公众,化学教师理应对此类信息有一定的鉴别力。类似“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等有争议性的化学问题还有很多,作为化学教师应该多深入调研,多查阅权威文献,多从化学原理上分析问题,这样才能保持理性,不随媒体或传言左右摇摆。

(2)以“与时俱进”的态度看待化学问题

“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从“严禁”到“解禁”、从“有毒产品”变为“绿色产品”,反映了塑料工业的曲折发展和我国社会的不断进步。社会环境的深刻变化、公众思维观念的更新以及对“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再利用技术不断提高,使得其重获新生。其实,类似的化学问题还很多,化学的发展从未停步,化学物质数量在不断地刷新,很多化学方法或功能化学品都经历了从高毒到低毒或无毒、以及更新换代的发展历程。因此,化学教师要始终以“与时俱进”的态度关注化学问题,用发展变化的观点分析化学问题。只有这样,遇到象“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等这样的老话题时,才能理清其发展的脉络,常讲常新。

(3)重塑化学学科形象,凸显化学学科价值

化学本是造福人类的学科,本应是受人们喜爱的形象。但近些年,化学产品引发的中毒、危害或污染事件频发,例如“苏丹红”、“三聚氰胺”、“瘦肉精”、“塑化剂”等,社会大众把这些事件的责任都强加给了“化学”,使得“化学”背负的偏见和误解也越来越沉重,化学的学科形象一落千丈,几乎变得面目狰狞。而“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从“严禁”到“解禁”很具典型性,发泡塑料餐具的艰难回归,反映出公众离不开化学带来的诸多实惠,重新体现其独特价值,可以为化学“正名”起到一定的示范作用。需要“正名”的又何止“聚苯乙烯发泡塑料餐具”一个呢?许多化学问题或化学物质都需要重新“正名”,其中也包括“苏丹红”、“三聚氰胺”等,这些物质实则是因为被滥用而丑化,埋没了它们原有的价值。化学教学要注重消解学生和公众的误解和偏见,重塑化学与公众生活息息相关的“亲民”形象,凸显化学无可替代的学科价值,使化学学科重新赢得学生的兴趣和喜爱。

(4)化学教学应注重贯穿科技伦理与道德教育

篇7

在大众的健康意识、环保意识和环境意识的提高中,室内环境和健康的关系受到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加快,压力大,对室内的要求也更加趋向健康化、舒适化,建筑装饰工程和装修材料的选用所造成的环境污染,最终对人的健康构成侵害的事情时有发生,怎样通过有效的环保措施使建筑装饰工程更加健康化是装饰行业需要重视的问题。

关键词:建筑装饰工程;环境影响;分析;环保措施

一、室内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

通过大量国内外对与室内环境污染的研究表明了主要的污染来源于室外大气、地质污染、家具释放物和装修材料、烹调和燃烧产物。工程在交付使用之后,人的各种活动和室外的大气环境导致的破坏是在建筑装饰的工程中无法控制的,在建筑装饰的过程中需要着重解决的是装修材料对于室内环境的污染。

目前人类能够检测出的有害有毒物质有数百种,其中70%的人体疾病和室内的污染有重要的关系,特别是氡、苯、甲醛等污染物对于人体的危害非常大,其中氡和苯化合物被WHO确认为致癌物质。

氡是由放射元素衰变形成的无色无味惰性气体,氡也是自然界中仅有的放射性气体,在自然界的岩石、矿石中都有存在,在建筑施工和石材开采的过程中都会释放,如果长期生活于氡浓度高的环境中,氡沉淀于肺部之后所造成的内照射会诱发产生肺癌。氡在室内空气中90%均来自岩石和土壤,尤其是在地质构造的断裂层。

甲醛是无色易溶的一种刺激性气体,甲醛对人的嗅觉、视觉和呼吸器官都有非常强烈的刺激和过敏,会引发咳嗽、流泪、气喘等症状,如果严重还可能导致人的肝功能、免疫功能、肺功能出现异常。而室内游离甲醛的主要来源有四方面:室内装饰使用的细木工板、胶合板、刨花板和中密度纤维板等人造板材;广泛使用的主要成分是甲醛的脲醛树脂等水性胶粘剂;对建筑装修材料进行防火、防腐、防虫处理所使用的各种阻燃剂、防水剂、防腐剂、防虫剂等水性处理剂;来自含有甲醛成分并有可能向外界散发的其它各类装饰材料,如壁纸、化纤地毯、地板衬垫、泡沫塑料、水性油漆和涂料等。

苯是一种具有特殊香味的无色液体,易燃易挥发,对于人的粘膜和皮肤能够造成局部的刺激,如果长时间接触浓度较高的苯化合物可能产生慢性中毒,具体表现为记忆力减退、判断力和思维降低、失眠、头昏、精神萎靡等症状,严重的话可能导致神经系统和造血系统出现损伤。目前在室内装饰所使用的材料中仍然有许多苯和甲苯作为各种溶剂型防水材料、油漆、涂料和胶黏剂的添加剂、稀释剂或溶剂。

氨是无色的易挥发气体,并且具有强烈的刺激性臭味,在建筑工程所使用的混凝土外加剂、阻燃剂在受到温度、湿度等环境的变化从混凝土中还原为氨气缓慢的释放。氨气对人的粘膜会产生刺激与腐蚀的作用,会造成眼涨、头晕、咽痛、恶心,使人体的抵抗力降低,容易对眼黏膜和呼吸道造成损害。

二、使用环保材料减少室内污染

(1)无甲醛人造板

国内目前使用的人造板材所使用的胶黏剂基本上都是脲醛树脂,是由尿素和甲醛合成的,所以甲醛的释放量基本大于E1≤1.5mg/L,有些甚至大于E2≤5.0mg/L,这使得室内的装修污染系数提升,在几个月内都无法入住。由于甲醛的释放时间非常缓慢,约为4~15年,而在入住之后的生活中需要付出的是身体健康为代价。无甲醛人造板的原料是天然植物,通过特殊的合成工艺研制成胶黏剂,摒弃了由尿素和甲醛所合成的脲醛树脂这类对身体能够造成危害的物质,其胶合强度完全达到了国家标准,达到日本fc0级和欧洲E0级的要求,是消费者能够信得过的健康产品。

(2)低放射性石材

通常所说的放射性危害来自体外辐射和体内的放射元素导致的辐射。通常人类受到的辐射属于低剂量辐射。人体主要的危害是放射性元素经过衰变后产生氡,既内照射。氡作为一种气体放射元素,如果长期聚集在人类的生活环境中,氡在经过呼吸道后于肺部沉淀,特别是支气管和上皮组织,并且放出大量的射线危害人体的健康。铀矿是氡的高浓度区域,早在上世纪30年代欧洲人便发现了铀矿工人肺部发病率比常人高出将近30倍。使用绿色石材就可以有效解决氡污染,而绿色石材的选用需要进行多方面的考虑。

勘查:了解区域内的地质情况,有没有专业地质队进行过勘查,通过普查得到的资料掌握石材的放射性水平、开采条件、花色品种等。

开采:在开采前对材料进行放射性检测和分析,为开采和应用打好基础,提高出材率也是非常重要的内容。

加工:在加工的过程中使用的设备是绿色石材使用的内容之一,大板的锯切和加工设备通常使用的如框架锯机、石材大板加工设备和多绳式金刚石串珠锯都能够以高效率完成加工。

(3)环保涂料

乳胶漆是目前国内最流行、使用最多的环保涂料。通常乳胶漆被用于墙面涂饰,不太适用于近年来掀起的家具热潮,这使环保性不强的溶剂型木器漆成为室内污染最主要的元素。近年来,一种专门用于木制家具的木器漆在市场中逐渐得到了认可,以水为介质、不污染环境、无毒无味、漆膜光亮平滑,完全避免了出现刺鼻气味的现象,符合目前国内的涂料的环保趋势。另外全面开花的还有多功能涂料,目前现代涂料的品种繁多,功能也更加全面,防火、防水、防腐、防碳化、防霉,涂料已经变成了家具卫士。乳胶漆的另一大特点是能够进行擦洗,需要注意的是一般的乳胶漆在多次擦洗之后会出现掉粉的现象,现在的厂家已经注意到这一问题,不断的在这一基础上进行完善,更加加强乳胶漆的防水性,使乳胶漆更易清洗。德国盾牌陶瓷隔热涂料是国内隔热涂料市场中的生力军,由绩效的陶瓷微球和适应的乳液组成水性涂料,和木制品、金属与墙体都有非常强的附着力,只需在表面涂抹约0.3mm就能够达到隔热效果。

(4)无甲醛胶黏剂

在板式家具中通常会使用胶黏剂,目前比较环保、甲醛含量少的胶黏剂有:双组分异氰酸酯胶、热熔胶、聚酸醋乙烯酯、溶剂型胶以及EVA液体胶。

在我国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中,老百姓的收入和支出都在不断的增长,对于生活水准和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改善居住、工作和生活环境的期望和欲望日益强烈,盼望拥有现代、舒适、时尚、洁净的生活和工作空间,建筑装饰行业的从业人员在工作中要切实了解客户的需求,从客户的角度出发,以客户的要求为基本理念制定适宜的环保措施。

参考资料:

[1]王喜民,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辅导教材[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2(03)

[2]余禄生;袁晓宇,室内绿艺环保装饰[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01)

[3]建筑装饰装修工程施工操作工艺手册编委会,建筑装饰装修工程施工操作工艺手册编委会[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01)

篇8

关键词:住宅装修、室内环境、污染控制、污染防治

前言

住宅装修涉及千万户成为人们生活消费的热点,业主购房后不惜花费大笔投资来美化自己的新家,提高生活质量。室内环境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同时,对人体健康是否有利,是否满足环保、健康要求,已日益被公众普遍关注,然而,住宅装修完工后多数由业主自己去验收,很少有业主委托具有检测资质的单位进行室内环境污染检测,加上检测费用较高,业主关心住宅装修后是否满足《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GB50325―2001的要求,往往难以落实。住宅装修室内环境污染并不完全不可控制,笔者认为业主有必要认识室内环境污染源,正确选择设计、施工单位,选择合适的装修材料,施工过程控制,了解检测室内环境污染知识及防治措施。

一、认识室内环境污染及危害

具北京市儿童医院内科专家藏晏医生统计数据,该医院血液科十分之九的白血病小患者的家庭在半年内曾装修过,有的还是豪华装修。世界卫生组织的资料表明,80%的人类癌症与环境有关。同时由于现代人80%以上的时间工作和生活在室内或者车内,癌症发病率居高不下与室内环境污染等因素有关。大量研究表明室内有毒有害物质达数百种,常见的也有10种以上,绝大部分为有机物,另外还有氨、氡等。国家规范《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GB50325―2001主要控制污染物有甲醛、苯、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TVOC)、氨和氡(Rn-222)。

(一)、 甲醛(HCHO)

1、特征:又称蚁醛,是无色有强烈刺激性气味,对空的相对密度为1.067,略重于水,易溶于水、醇和醚,含30%~40%的水溶液称为福尔马林。甲醛易聚合成多聚甲醛,受热易分解作用,并在室温下可缓慢释放甲醛。

2、来源:甲醛在工业上主要用于生产树脂,主要用作粘和剂。装修用的各种人造板材如:大芯板、复合板、密度板,特别是大芯板和复合板,在生产和制造过程中,都大量使用粘和剂。此外,化纤地毯、塑料地板砖、涂料、油漆等均含有甲醛。

3、危害:甲醛被国际癌症研究机(IARC)确定为可疑致癌物。长期接触低剂量甲醛可以引起慢性呼吸道疾病妊娠综合症,引起新生儿体质降低染色体异常,甚至引起鼻咽癌。高浓度的甲醛对神经系统免疫系统肝脏等都有毒害。甲醛还有致畸形致癌作用,长期接触甲醛的人,可引起鼻腔口腔鼻咽咽喉皮肤和消化道的癌症。

(二)、苯(C6H6)

1、特征:苯及其同系物甲苯和二甲苯都为无色、有芳香气味、具有挥发性、易燃,燃点低的液体。常见同系物:苯、甲苯、二甲苯、邻二甲苯、间二甲苯、对二甲苯等化合物微溶于水,易溶于乙醚、乙醇、氯仿和二硫化碳等有机溶剂。

2、来源:苯能从煤焦油、石油中提取出来,可以做燃料、香料,是重要的工业原料。在建筑装修材料及人造板家具、沙发中用做胶黏剂、溶剂和添加剂。比如:各种油漆的添加剂和稀释剂和一些防水材料。装修时不可避免地要使用油漆和涂料,新做或新购家具、地板等,凡是使用油漆、涂料的地方,都会释放出苯系物。

3、危害:苯能引起和刺激呼吸道,并在体内神经组织及骨髓中蓄积,破坏造血功能(红细胞、白细胞的破坏使血小板减少),长期接触会造成严重后果。苯已经被确认为严重致癌物质。轻度中毒会造成嗜睡头痛头晕恶心呕吐胸部紧束感等,并可有轻度粘膜刺激症状。重度中毒可出现视物模糊,震颤呼吸浅而快心律不齐抽搐和昏迷。少数严重病例可出现呼吸和循环衰竭,心室颤动。

(三)、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TVOC)

1、特征:挥发性有机物(VOC)是指室温下饱和蒸气压力超过70.91Pa或沸点低于260℃的有机物。其主要成分为芳香烃、卤代烃、氧烃、脂肪烃、氮烃等。 VOC是强挥发、有特殊刺激性气味、有毒的有机气体,是室内重要的污染物之一。

2、来源:室内TVOC除受室外的空气污染的影响外,主要与复杂的室内装修材料、室内污染排放有关。如:油漆、涂料、粘合剂等。油漆、涂料、粘合剂等会释放出主要含有硝基苯类,二氯乙烯、四氯乙烯、二氯甲烷等卤代烃,丙酮,乙醇,乙酸乙酯,等挥发性有机物。

3、危害:总挥发性有机物(TVOC):家装所使用的材料中含有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多达300余种,其中对人体有明显危害作用的化合物就有20多种。 VOC是强挥发、有特殊刺激性气味、有毒的有机气体,是室内重要的污染物之一,部分已被列为致癌物,如氯乙烯、苯、多环芳烃等。

(四)氨(NH3)

1、特征:氨(NH3)为无色而有强烈刺激气味的气体。氨极易溶于水、乙醇和乙醚。氨水溶液由于形成氢氧化铵呈咸性。氨可燃,燃烧时其火焰稍带绿色,与空气混合含量在16.5%~26.8%(体积分数)时,能形成爆炸性气体。

2、来源:家装时一般要做防水层,有的楼房在冬天建筑施工时使用防冻液,防水层和防冻液的使用都会释放出氨气;木制板材黏合剂;建筑施工中使用氨水。

3、危害:是一种碱性物质,它对接触组织都有腐蚀和刺激作用。氨的溶解度较大,易溶于上呼吸道的水分中。可以吸收组织中的水分,使组织蛋白变性,并使组织脂肪皂化,破坏组织细胞结构,减弱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少量可造成眼睛、呼吸道和皮肤的刺激。浓度过高时除腐蚀作用外,还可以通过三叉神经末梢的反射作用而引起心脏停搏和呼吸停止。

(五)、氡(Rn)

1、特征:氡气是天然存在的无色无味、不可挥发的放射性惰性气体,不易被察觉地存在于人们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中。原子序数86,是天然放射性元素。是镭、钍等放射性元素蜕变时的产物。

2、来源:房屋基下的岩和土壤中的物质,建筑材料与装饰材料、户外空气进入和天然气中释放。装饰过程中使用瓷砖、混凝土、大理石、花岗岩等石材,这些材料会不同程度地释放出放射性污染物。

3、危害:常温下氡及子体在空气中能形成放射性气溶胶而污染空气。容易被呼吸系统截留,并在局部区域不断累积而诱发肺癌。科学研究表明,氡对人体的辐射伤害占人一生中所受到的全部辐射伤害的55%以上,其诱发肺癌的潜伏期大多都在15年以上,世界上1/5的肺癌患者与氡有关。所以说,氡是导致人类肺癌的第二大杀手”,世界卫生组织把它列为使人致癌的19种物质之一。

二、正确选择设计、施工单位

正确选择设计、施工单位是室内环境污染控制的重要因素。业主可以选择资信良好的设计单位进行设计,他会根据业主的要求,既满足业主对使用功能和审美、防火等要求,又能合理选择装修材料。设计单位会在设计装修图中标明使用的材料指标要求,为装修施工提供可靠的依据。并且有的设计图,就有了明确的工程量,业主可以很好的控制投资。选择资信好的施工单位也是很重要的,因为有成熟经验的施工单位,既能保证工程施工质量,又能选择性能可靠的装修材料,避免一定要做样板间后进行室内环境污染检测指标不合格带来的风险损失。

三、合理选择装修材料及施工控制

(一)、合理选择装修材料。目前,市场上仍然存在各种假冒伪劣产品,一般消费者难辩真假,许多污染严重的涂料类产品进入装修市场,给群众的生活环境造成极大的危害。业主可以选择资信良好的施工单位,他们根据经验,可以初步选定质量好的产品。有条件的可以委托具有资质的单位复检。除此外还应注意材料的类别。根据甲醛指标形成的自然分类和《居室空气中甲醛的卫生标准》GB/T16127,甲醛含量≤0.08mg/m3,住宅确定为Ⅰ类。

《规范》规定Ⅰ类民用建筑工程的必须采用A类无机非金属建筑材料和E1类人造木板及饰面人造木板。装修中的木地板及其他木质材料,严禁采用沥青类防腐、防潮处理剂,使用阻燃剂、混凝土外加剂氨的释放理不应大于0.10%。室内装修粘贴塑料地板时,不应采用溶剂型胶粘剂。不应采用脲醛树脂泡沫塑料作为保温、隔热和吸声材料。应注意无机非金属装修材料(包括:砂、石、砖、水泥、预制构件等),符合表1放射性指标限量规定;人造木板及饰面人造板符合表2游离甲醛释放量限量规定;涂料、胶粘剂、水性处理剂应符合表3室内材料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TVOC)、游离甲醛和苯限量规定。

施工控制

1、对施工单位的资质和人员资格的审查或者有条件的可以委托监理单位进行监理。

2、检查施工方案、材料的选择和报价。

3、检查进场材料是否有合格证,是否是正规企业生产的产品,有条件的建议委托具有资质的检测单复检,是否合格;不符合设计及规范要求的严禁使用。

4、饰面人造木板拼接施工时,除芯板为一类板为E1类外,应对其断面及无饰面部位进行密封处理,这一点很容易被忽视。

四、检测验收

(一)检测

装修完工至少7天后,并在工程交付使用前进行室内环境质量验收。一般住宅房间数不多,有代表性的抽查3间房即可,每间房检测点根据面积确定,小于50m2时设1个检测点;50~100 m2时,设2个检测点,大于100 m2设3~5个检测点。当房间内有2个以上的检测点时,取平均值作为该房间的检测值。现场检测点距内墙不小于0.5 m;距楼地面高度0.8~1.5 m,测点应避开通风口。

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中游离甲醛、苯、氨、总挥发性有机物(TVOC)浓度检测时,对采用集中空调的民用建筑工程,应在空调正常运转的条件下进行;对采用自然通风的民用建筑工程,检测应在对外门窗关闭1h后进行。氡浓度检测时,采用自然通风的住宅,应在房间对外门窗关闭24小时以后检测。检测依据和方法如下:

1、氡检测。根据国家标准《环境空气中氡的标准测量方法》GB/T14582―93中所规定的4种测量方法,即径迹蚀刻法、活性炭盒法、双滤膜法和气球法。常用的RAD7型测氡仪。

2、甲醛检测。可采用现场检测方法,仪器在0~0.60mg/m3测定范围内的不确定度应小于5%即可。

3、氨的检测。可采用《公共场所空气中氨测定方法》GB/T18204.25―2000或《空气质量 氨的测定 离子选择电极法》GB/T14669―93进行测定。有争议时以前者为准。

4、苯、总会发性(TVOC)的检测。可采用《居住区大气中苯、甲苯和二甲苯卫生检验标准方法――气相色谱法》GB11737―89进行测定。

通过住宅二次装修工程进行大量的检测,室内环境污染主要由装修材料中的有机物释放,控制指标中甲醛、苯、TVOC超标情况较多。甲醛可以现场检测,现场就能打印检测结果。苯、TVOC只能通过现场采样,到试验室进行检测分析。在此以某住宅装修为例,介绍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TVOC测定。

(1)仪器及设备:气相色谱仪―带氢为焰离子化检测器;热解吸装置;毛细管柱;空气采样器;注射器。

(2)试剂和材料:Tenax―TA吸附管;标准品(甲醛、苯、甲苯、对二甲苯、邻二甲苯、苯乙烯、乙苯、乙酸丁酯、十一烷均为谱纯)

(3)采样:应在采样地点打开吸管,与空气采样器入气口垂直连接,以0.5L/min的速度,抽取约10 L空气,精确计时。同时采室外空气空白样品。采样后,应将吸管的两端套上塑料帽,并记录采样的温度和大气压。

(4)对采样空气进行测定:

1)吸气条件

温度:300℃ 时间:10min;流速:40mL/min

载气:氮气(纯度不小于99.99%)

2)应制备约0、0.01、0.1、1.0、10 mg/mL标准溶液。

3)计算公式:

a所采用空气样品中各组分的含量,应按下式计算:

=

―所采空气样品i组含量(μg/m3)

―被测样品i中组分的含量(μg)

―空白样品i中组分的量(μg)

V―空气采样体积(L)

b空气样品中各组分的含量,应按下式换算成标准状态下的含量:

Cc―标准状态下所采空气样品中组分的含量(mg/m3)

―采样时采样点的大气压(kPa)

―采样时采点的温度(℃)

c计算所采空气样品中总挥发性有机合物(TVOC)的含量:

(mg/m3)

通过热解和气相色谱分析每个标准溶液,应用计算机软件可以完成以上计算过程。TVOC的气相色普图及检测结果如下:

五、防治

室内环境污染问题现已普遍存在,并由于环境污染源复杂,使治理的难度大成本高,有的甚至还不可治理。污染物平时会不断释,甚至长达几十年。室内环境污染治理过于困难,处理室内环境污染的重点应在于预防,特别是尽可能少的将污染源带回家,控制室内污染源是最有效的办理。

(1)选择资信良好的设计、施工单位,并对他们进行考查了解。查看已完工住宅装修情况,特别是室内空气环境质量检测情况。有条件委托监理单位进行监理。

(2)选择A级无机非金属建筑材料和装修材料,E1级人造木板防饰面木板、涂料、胶粘剂、水性处理剂。

(3)有条件材料进场后进行复检。竣工后7天进行室内环境质量检测。合格后方可使用。

(4)提倡环保、节约性装修,为追求时尚,过度装修,将会把更多的污染源带入室内。减少污染源是最有效的防治污染的办理。

(5)对已装修好的住宅,达不到要求。可以对装修好的新房多开门窗通风。污染指标超标的住宅装修,根据污染源的特点才用不同的处理方法。严重时只有更换材料,重新装修,毕竟人身健康才是人们最为关注的问题。

(6)经通风后仍达不到要求,只能通过专业处理公司进行处理,处理费用通常较高。首先采用表面涂封法是一种常用的方法,特别是未装的墙面的涂刷,来封闭污染源。其次是物理吸附法,常用活性碳、活性炭纤维、沸石、硅胶、茶叶等吸收甲醛、苯、TVOC污染物有较好的效果,以活性碳纤维效果更佳。最后是植物吸附法也是一种较好的方法,合理适度的植物可以美化室内环境,并能改善室内污染物的危害。如:虎尾兰、吊兰、芦荟可吸收甲醛。常青藤、铁树、龙舌兰可吸收苯。另外还有气体膜分离法、化学反应法、低温等离子净化法、臭氧气化法等。经处理后的室内装修工程,可能要以牺牲装修表面美观为代价,从源头控制污染才是最可取的。

六、结束语

通过多年对室内环境环境质量的监督检测,本地区受监督的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情况得已有效控制。然而住宅二次装修带来的室内环境污染仍然特别严峻。我相信保护室内环境、追求身体健康,将会越来越会被人们广泛关注。

总之,对室内环境污染控制和防治问题的探讨,不仅仅是理论层面上的问题,更是一个学术问题,它对我们有着深远的社会意义。

参考文献

[1] GB50325―2001 国家标准《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

[2] GB/T18204.26―2000《公共场所空气中甲醛测定方法》

篇9

[关键词]室内空气;甲醛污染;危害与控制

中图分类号:Q938.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9-0219-01

室内空气的好坏直接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状况,为了提升人们生活质量,营造一个安全、温馨的生活环境,就要采用科学的去除甲醛的方法。去除室内空气中甲醛气体方法不仅限于上述所列,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进步会研发出更多、更高效的去除室内空气中甲醛的方法,提升人们生活质量,保证人们身体健康安全。

1 甲醛的来源

室内甲醛的来源于各个方面,最主要来源于人造板,在室内的家具、地毯、合成织品、墙纸、各种粘合剂涂料等都是甲醛最主要的来源。在家居装饰过程中的地毯、贴墙布、泡沫塑料、粘合剂等也是甲醛的来源,这些材料在生产的过程中为了改善合成纤维性能都大量的使用了含有甲醛树脂整理剂进行树脂整理。

在真正使用和保存这些树脂时,化纤织品会释放出游离的甲醛,所散发出来的甲醛对室内环境造成了较为严重的室内污染。除此之外,在生活中常用的合成织物在使用清洁剂时也会产生甲醛,防腐剂、化妆品、室内吸烟也能造成甲醛污染。

甲醛的主要来源于脲醛树脂,装修过程中的细木板、中密度纤维板、刨花板和胶合板的主要原料为脲醛树脂,其主要成分就是甲醛。在装修的过程中,板内的甲醛会随着空气释放出来,释放的时期一般比较长,有的竟高达十几年,这些都是室内甲醛的主要来源。最新装修的房子用这种木板的,与已经使用五年的房子相比,甲醛的含量要高出2-5倍,此外,新家具也是甲醛的来源之一。

2 甲醛的危害

甲醛是室内环境的重要污染物来源之一,是一种极易溶于水,无色,有强烈的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甲醛的污染源很多,是一种主要以挥发的有机物产生的大气污染,所产生的污染物浓度也比较高。

甲醛是世界上公认的潜在致癌物并已成为居室头号杀手,国家已把甲醛列入为高毒化学品,其释放期可达8至15年。倘若长期的接触到甲醛,轻者可能引起眼结膜炎、鼻炎、支气管炎、过敏性哮喘等,严重的接触者可能引起接触性皮炎和粘膜刺激等症状。若接触较高浓度的甲醛,可能引起咳嗽、恶心、气喘甚至肺气肿,对免疫系统、神经系统、肝脏等产生毒害,甚至会致人死亡。最近几年以来,我国室内装修而引起的甲醛超标的病例急剧上升,因而引发的病例也有所增加,甲醛已被证实为现代不良建筑综合症明确的危险因素之一[2]。

3 甲醛污染的防治措施

(1)控制污染源

首先,按照国家制定的标准和规范依法控制甲醛的室内浓度标准,从制作源头就依法控制好浓度,依照家质量监督检疫总局对甲醛的“室内装修装饰材料有害物质限量”10项国家标准,在胶粘剂、涂料、木制家具等基本装修材料就依法控制甲醛的含量,切实做到从源头就控制住甲醛的量。其次,依法规范家具厂对甲醛的含量,小企业为了节约材料成本,人造板厂等基本原材料会使甲醛含量超标,这成为了甲醛的主要你来源。2004年,国家质检总局对部分省市城市的随机抽查显示,91种产细木工板产品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甲醛的释放量严重超标。最后,要在源头上控制住甲醛污染源,最重要的是要在生产的过程中实施清洁生产,这是控制甲醛含量超标的重要途径,除此之外,在装修的过程中也要充分考虑房屋的布局及保证室内的通风,选材料时注重家具的选择等,这都可以有效的控制甲醛的来源。

(2)加强室内通风换气

首先,控制甲醛含量最实用的方法是加强室内通风换气,在新房装修结束后不要马上开始入住,应使房屋尽量通风三个月后再搬进去入住,使其充分的通风,减少甲醛的含量。还应该根据季节的变化而有所调整,若是在冬季,则更应该推迟入住的时间,最少半年后再入住。其次,注重生活的细节,也是减少甲醛含量的重要举措,如在选择家具时,应尽量不要选择那些甲醛含量高的木制家具,新家搬入时,经常保持室内空气的通风换气,一般室内甲醛的检测含量超标,都是由于室内通风不畅而引起的,应给予高度重视。[4]总之,室内减少甲醛含量最有效的办法就是不断的通风换气,一般的方法是在开窗通风之前先关严房屋门窗,憋几天气,同时尽可能让室内温度升高,这样有利于甲醛从家具、地板中尽快释放出来,而后再开窗通风,如此反复几次,效果会更好一些。[3]

(3)开发去除甲醛新技术

甲醛在装修装饰时产生是不可避免的,但如何减少伤害的方法至关重要,积极开发新技术的方法也是去除甲醛的有效方法。在新技术的开发中,我国也取得了较多的成就,第一代新技术主要以甲醛的物理性能为主而进行预防控制,第二代是在第一代技术的基础上,增加了负离子发生器、静电除尘、臭氧发生器等功能,第三代是主要以光催化净化技术为代表,第四代净化技术以纳米技术为标志为主要技术,还处于开发阶段。[5]在现有的技术手段中,吸附法是比较常用的新技术,主要是用球状活性碳、新型活性碳、活性碳纤维、蜂窝状活性碳等吸附剂,也可以利用二载化铁或氧化秘的光催化氧化技术去除室内甲醛污染。

(4)做好室内绿化建设

对甲醛气体有吸收D代谢作用的是某些植物,空气污染除了要常常开启门窗增强通风外,在室内栽种绿色植物是去除化学污染简单容易而有效的方法。吊兰、龟背竹、虎尾兰、一叶兰等叶片硕大的观叶植物,都对甲醛有必然的吸收以及累积作用。

(5)强化卫生监督与监测

因为室内甲醛很多的来源是室内建筑装饰材料释放出来的,而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室内装修又不能缺少。所以一定要增强室内装饰装修材料的管理,仔细贯彻实施国家质检总局公布的《室内装饰装修材料有害物质限量》10项强制性规范。使用改进技术来把材料中甲醛的含量降低,让甲醛的释放量减少,选用甲醛的取代品等一连串方法来控制污染源。

(6)化对特殊空气环境监管

环保部门要增强对建材、家具市场以及大型商场、宾馆、酒店、学校、幼儿园、网吧、车站等人口聚集的地方的室内空气环境的监督管理,其空气环境质量定期监测。限期整改超标的公共场所,保证广大民众的身体健康。

结语

甲醛的含量及释放程度跟室内材料和湿度有较大的关系,因此,室内装修材料的选用和减少湿度,都能极大的减少室内空气中甲醛的浓度。所以在日常的生活中就要注意好细节,比如洗澡时打开浴室窗户、开启排气扇,都能降低室内的湿度。室内栽植一些绿色植物也有利于甲醛的吸收和降低,比如眼苞、龟背竹、吊兰等植物可对降低室内的甲醛起到重要的作用。除此之外,在室内还可以使用空气净化器,空气净化器会对室内空气中的污染物进行破坏、分解和吸附来减少其危害。随着我国的环保法规日趋完善,只要提高环保意识,对甲醛的污染引起足够的重视,并采取一定的手段才能真正的保障自身的身体健康。

因此,在解决甲醛污染之前,也应该建立一种快速、经济、灵敏的甲醛检测方法,在甲醛检测的过程中,要充分的运用和结合新技术,可以将固相微萃取技术引入到甲醛的检测中,这样可以提高检测的准确性和降低其他因素的干扰。在解决降低甲醛浓度的措施中,应该加强甲醛治理的技术水平,防止甲醛对人体造成更大的危害。总之,从源头生产工艺的改进和对装饰材料的选择,是预防甲醛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的最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 何爱桃,杨胜园,李程,周艺,刘吉光.株洲市室内空气甲醛污染调查及防治措施[J].实用预防医学,2009(1).

篇10

关键词:生态观;时尚首饰;没计;应用

检索:artdesign

中图分类号:J0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832(2016)05-0089-03

“时尚”是指一定时期内社会上或一个群体中普遍流传的某种生活规格和样式,它代表了某种生活方式和行为。时尚具有广泛性和时间性,时尚的特性决定了这种观念主导下的消费行为和设计方法,难免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特别是以物化形式表现出来的设计。时尚首饰无疑是人们追求时尚生活方式的一种物化反映,它在具有时间淘汰性的同时,还不断刺激人们对时尚首饰的消费欲望。通过设计出个性新颖的时尚首饰,刺激消费者的不断“淘汰与购买”,这在无形中产生了对环境的污染和资源的浪费。因而,在环境问题越来越凸显的今天,以及人们环保意识的加强,在时尚首饰设计中融入生态设计观念,对于当代的珠宝设计界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灵活多样的模块化造型设计

模块化造型设计方法是通过对产品的某些要素组合,运用一种通用件,或者是零件、组件和部件。产生多种不同功能或相同功能、不同性质的系列产品。模块化造型设计方法目前在产品设计领域较广泛,在首饰设计中运用较少。这种方法对于企业而言能缩短产品开发周期;对于消费者而言,能够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产品需求。

时尚首饰的消费群体大部分为青年消费者,他们对时尚首饰追求一种“求新求奇”的消费趋向,表现出求美、求名的消费动机和冲动的购买行为。这种消费心理和需求,决定了时尚首饰更注重造型设计的新颖和奇特。就目前市场上的时尚首饰来看,多数首饰的造型是固定的,它们所表现的形式是“1=1”的关系。这种时尚首饰,随着时尚的不断变化和人们的审美疲劳而很容易被淘汰。运用模块化设计可以使系列首饰或者单一首饰创造出具有丰富造型的产品。模块化设计运用一种特定接口的通用件,或结合表面或结合要素,以保证首饰各模块之间的组合与互换。以此达到变换首饰造型的目的,首饰的造型可以随意改变,满足人们求新求奇的消费心理,这在一定程度上延长了首饰的佩戴时间和使用寿命。例如图1,是Trellie公司推出的模块化智能首饰,智能首饰近几年在市场上非常流行。这款首饰的设计采用独立模块设计,方便拆卸,戒指与项链、耳坠的造型可以互换,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不同的佩戴方式。

二、自由更换的装饰设计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智能产品围绕在人们的生活中。科技和时尚的结合,智能技术在首饰中的嫁接,使智能首饰成为“可穿戴首饰”。这类首饰不仅具有多功能性,时尚的装饰和外观设计也是其显著特点,更重要的是这类首饰的佩戴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利用网络和信息技术,改变首饰的装饰纹样,使首饰具有灵活多变的装饰纹样。这类首饰与普通时尚首饰相比,具有多变性和交互J陛。普通时尚首饰的设计纹样是固定的,人们佩戴在身上,很多时候是一种表达身份、地位、财富或某种精神寄托的物件,总是无关痛痒的佩戴在身上,而智能首饰打破了首饰一成不变的装饰和感情冷淡的佩戴方式。例如图2,是一款可以更换图案的智能手镯设计,此款手镯是曲面造型设计,具有电子墨水显示屏幕,佩戴者可以通过手机与手镯相关联的软件设置自己喜欢的图案,实现手镯屏幕图案的更换。这款智能首饰通过一种简单的交互设计,使佩戴者与首饰产生情感的交流,实现了科技、艺术、情感的融合。

智能首饰装饰纹样的可变性和简单的交互设计,以及可参与性设计,使智能首饰与普通的时尚首饰相比较,具有更多的使用空间和时间,能够有效减少人们购买时尚首饰的次数和资源的浪费。

三、一物多用的功能延伸设计

(一)首饰与首饰之间的同类功能延伸

首饰通过形态的变化实现仍然具有装饰功能,但不同形态的这类产品,就是首饰与首饰之间的同类功能延伸。例如,梵克雅宝的serpent首饰设计,此款首饰设计具有多种变化方式和多种佩戴机会。这款首饰是一种与黄金一起加工制作的特殊上釉工艺,项链可以随意扭动产生各种首饰,可以变成短链、带饰、双行手链和臂饰等。通过形态的灵活改变,实现“一物多用”的目的,它使一款首饰展现了不同的使用方法和功能,达到了物尽其用的效果。

(二)首饰与工业产品之间的异类功能延伸

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时尚首饰的发展不仅紧跟科技潮流,其发展空间也得到了更多延伸,首饰与工业产品设计的结合,首饰与智能技术的结合,使时尚智能首饰兼审美与使用功能于一体,科技与艺术完美结合。智能首饰被人们称之为“可穿戴的首饰”,它由只关注审美功能和象征功能的一种佩戴饰品,向具有使用功能的“佩戴一使用”交叉设计转变,设计也由“形而上”向“形而下”的延伸。

1.关注人们健康的时尚智能首饰设计。这类智能首饰具有紫外线检测、每日运动/睡眠检测、针对女性和老年人的求助和求救等功能。例如图3是一款智能手环设计,采用皮带与钻石搭配设计,钻石是一个感应器,它能测量你一天中的日晒情况,并将数据传送至智能手机,从而建议你应当抹什么SPF级别的防晒霜,或者什么时候戴上帽子。图4是智能手镯和项链设计,它的功能是针对运动人士,具有运动追踪,纪录步数、距离和热量消耗和睡眠情况的功能。

2.具有蓝牙功能的时尚智能首饰设计。这类智能首饰能够通知和提醒手机信息、将数字数据进行安全存储等功能。例如图5是智能戒指设计,它支持iOS和Android系统的手机,可以通过蓝牙连接。这款首饰具有提醒功能,它可以提醒手机上的短信、来电、邮件、微信等重要信息,对于经常将手机放在包里的女性而言,这款首饰的提醒功能,不会使你错过重要的手机信息。此外,如果你的手机不小心落在某处的时候,它也会善意的提醒你。

不同的历史阶段必然会孕育或限定某些艺术形态的发展,信息技术使人们进入一个通讯传播的社会中。未来的首饰设计不仅仅是一种自我实现和个性表达的符号,它将是开放的、充满变数的,将成为人与人之间实现更好沟通的信息和煤介。时尚智能首饰设计是珠宝首饰向工业产品的延伸或交叉设计,使时尚首饰的功能具有审美、实用,以及情感的关怀的特点,是一种人性化的设计。同时这种功能的延伸使得首饰的“淘汰”周期延长,“购买”频率降低,在一定程度上节省了资源。

四、材料的多样性设计

材料是首饰设计的物质因素,目前时尚首饰使用的材料一般为贵金属、普通金属,以及一些塑料、玻璃、水晶等,由于时尚首饰的不断更新的设计特点,使用非贵金属和其他普通材料的较多。这导致了时尚首饰的佩戴周期短,淘汰率高,资源浪费较多。

时尚首饰因其采用非贵重金属材料,在设计中摈弃了首饰是佩戴者身份、财富、吉祥等象征观念的束缚,大胆尝试在多样性材料和非贵重金属等陌生领域的探索,力求首饰和佩戴者的身体相得益彰。由流行、前卫、诉说故事等观念形成的时尚首饰造型,取代了传统观念首饰的形态,强调首饰的实验性和观念性,使设计者个人的艺术观念在设计中起到主导作用。这促使了当代首饰在研究与探测首饰的根本性方面,摆脱了财富、豪华、奢侈、经久耐用及特权的寓意,这些因素导致时尚首饰在材料方面的研究更趋多样性。

时尚首饰的材料加工对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所用材料本身的制备过程对环境的影响;材料在首饰制作加工制作过程对环境的影响;材料在首饰淘汰后对环境的影响。制作首饰的材料在提取、制备、生产以及废弃的过程中,常常消耗大量的资源和能源,并排放大量的污染物,进而造成环境污染。因而,在时尚首饰的材料选用方面应尽量采用可循环、无污染、零排放的材料。这不仅有利于探索时尚首饰在材料应用的多样性,还能够在佩戴者之间形成一种环保理念。关于绿色材料的选取,其具体方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采用废旧材料

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废旧材料,如塑料、木材、玻璃等可循环利用的材料,进行首饰的创意设计。例如图6是设计师运用丢弃的塑料瓶制作的时尚和形式感强的首饰。它不仅是一种废物再利用设计,更是一种在时尚首饰设计中减少材料浪费和环境污染的大胆尝试。

(二)采用有机植物

采用有机植物制作时尚首饰,是首饰设计界在材料方面的大胆尝试,这类首饰被称之为“活”的珠宝设计。同时也是一种使用纯天然材料,无污染,会随着时间变化而改变的珠宝首饰。例如图7是由美国设计师苏珊(susan McLeary)设计的多肉首饰,此类首饰的设计灵感,来源于设计师受婚礼中的捧花和配饰的启迪,设计师用多肉质植物创造出了精致的头巾、项链、耳环、手镯等“生物珠宝”,这些植物会在你穿戴的时候继续生长,而且可以穿戴2-4周,时间长了就需要重新移植到盆栽里进行种植。首饰在移除了这些多肉植物之后,剩下的黄铜底座本身也是很美的首饰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