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教育的作用范文

时间:2023-12-26 18:07: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社区教育的作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社区教育的作用

篇1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教育;社区教育

社区教育是社会发展和时代变革的产物。只有积极发展社区教育,把它纳入社会大系统,才能全面适应现代化建设对各类人才培养的需要。本文就简单分析一下中职计算机教育对社区教育的几点作用

一、提高社区居民文化素质

社区居民是社区活动时活跃的主体,社区教育的设施、场地为社区居民共享。现在的社区活动大都需要多媒体等电子设备,社区居民的计算机知识可以使他们在社区活动时崭露头角,居民在不断接受新知识、新技能为自己服务,让他们对计算机的学习充满无限热情,从而有助于形成全民学习计算机的热潮。在社区居民获取计算机知识与技能时,获取了更多的知识。在不断的学习中,社区居民都能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并跟上快速发展的信息时代的脚步,适应社会的发展。因此,中职计算机教育为社区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提高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水平

社区是将教育、服务、文化集于一身的团体,计算机教育对社区教育的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现在中职计算机教育在课堂上不仅仅是接受知识与技能,更多的是以计算机为工具处理问题。在计算机教育中,培养的是学员的增强信息意识和创新意识,提高他们的精神水平,文化素养。因此,当计算机教育为社区居民服务时,也会将其渗透到知识的传输中,从而有效地提高社区居民的精神文明建设水平。另外,居民利用计算机知识,可以增长知识,开拓自己的眼界,能够逐渐养成多角度看问题的习惯,进而开阔心胸,促进社区活动的顺利开展,促进邻里关系的和谐稳定发展,为社会的和谐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计算机教育为社区教育提供了发展的平台,从而提高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水平。

三、促进达到学习化的社会目标

以前人们常说:“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鼓励人们读书要趁早,省得“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但是随着现代科技技术的日新月异,人们接受知识的手段不仅仅是书本,网络上的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是人们获取知识最便捷也最有效的工具。中职计算机教育将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实践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不仅能够提高社区居民的动手操作技能,还能为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添彩。比如现在很多老年人喜欢跳广场舞,他们可以利用计算机的视频功能边学边跳,还可以随时暂停、回退,为老年人的生活提供了便利。计算机的作用当然不止如此,在社区教育中,计算机知识只是一种教育手段、一种学习工具,真正要培养的是社区居民的创新意识以及终身学习的观念。以这种思想为指引,进而促进社区整体素质的提升,促进社区教育的有效执行,促进学习型社会目标的达成。

总之,中职计算机教育对社区教育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首先它能够提高社区居民的文化素质,从而促进社区整体的精神文明建设,进而促进全民学习的社会化风气的形成。将计算机教育合理适当地应用到社区教育中,是目前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以文化知识、科学技术为工具,以培养自主、职业、创造意识和能力为主线,努力提高社区居民的整体文化素质,培养技术高超和具有高尚情操的社区优秀人。

作者:吴凯 单位:海门三厂街道社区教育中心

篇2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 社区教育

玉泉区是内蒙古首府呼和浩特市的发祥地,是以蒙古族为主体的行政区域,承载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故本文以呼和浩特玉泉区为研究对象,从考察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入手,引入社区教育模式,为玉泉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一个新思路。

一、玉泉区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

玉泉区现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按照我国2011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第二条规定所定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来划分,可分为:(1)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包括;王昭君传说、月明楼的传说、四眼井的传说、御泉井的传说和皮裤裆街的传说等;(2)传统艺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包括大召壁画和小黑河南台什村民间山曲;(3)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包括:蒙古族香牛皮靴制作技艺、“蒙奥神”膏药制作技艺、《梦回元古》皮囊酒壶制作工艺、《梦回元古》皮雕艺术花瓶制作工艺、民间木嵌技艺、传统银奖制作工艺、铜匠、手工皮毛制作工艺和王一帖膏药等;(4)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包括查玛、西水磨九曲灯和走山登高民俗传统;(5)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大盛魁行商文化、青城德兴源烧麦和庆春园肉油旋制作。

“非物质文化遗产遗产的保护应采取以下几种方式:建立保护名录、民族之方式、以学术研究带动保护、生产性方式保护、保护传承人、多元文化教育方式。”目前,玉泉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处于保护和开发的初级阶段,尚未完全进入具体传承阶段,玉泉区已建立非遗保护名录,截至2013年,玉泉区文化局与镇、街道办事处、社区合作,用了7年的时间,完成了对与玉泉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源汇编工作,并出版了《呼和浩特玉泉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汇编]》一书。该书整理了玉泉区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称、传承人、生存状况、保护措施和申报情况,为下一步非遗的保护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据笔者统计,玉泉区现有的23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有9项非遗还处于收集整理阶段;仅有9项有传承人并采取了产业化的模式经营;4项基本并没有保护措施,甚至4项没有保护措施的非遗中,3项非遗已面临濒危的生存状况。所以,对玉泉区的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工作要刻不容缓。除此之外,笔者了解到,玉泉区现阶段正在准备重新撰写《玉泉区志》,其中对非遗也将进行整理和记载。上述玉泉区对非遗的保护尚不全面深入,缺乏动态性和系统性,甚至由于某些非遗的生产性保护方式过分注重经济效益而忽视了文化的本质。换句话说,如果对某种文化进行比较优质的保护和开发,那么接下来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让这种文化以最能融入人们生活的方式传承下去,为世世代代人所学习和创新,使其与本民族融为一体,在这种情况下教育就扮演着不能替代的重要角色。“从根本上来说,非遗的保护和开发是为了文化传承。教育传承不仅能引发对民族活态文化的再认知,促进民族传统文化整合发展,而且被视为现代社会保护非遗的最佳形式。”

二、玉泉区“非遗”的社区教育保护模式实施的必要性

通常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保护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及社会教育(社区教育)三个方面。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家庭结构和教育观念发生了变化,出现了现代文化压过传统文化、经济资源代替文化资源,而且少数民族进城务工人员增多,家庭教育面临着由父母教育转变为隔代教育,文化的传承也就面临着断带的危险。美国社会学家爱德华・希尔斯认为,一种文化要成为传统,至少需要三代人的两次延传。显然,家庭教育已不能够满足非遗的保护和传承。

同样学校教育也并不如人意,“随着应试教育的价值导向、整齐划一的课程设置和脱离现实生活的教育模式以及民族文化的整体性、宗教性、内隐性和群众性特征,学校教育传承民族文化出现传承目的敷衍化、传承内容碎片化和传承过程形式化等问题”。

总之,对于非遗的保护和传承途径就应定位在社区教育中。首先,社区在一个人的一生的文化习得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且社区教育在地域上涵盖了家庭和学校教育;在内容上补充了家庭及学校教育的不足;其本质与家庭及学校教育一样都是为了充实人的精神生活,实现人的健康全面成长。

其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保存、利用的目的,不在于‘对’非遗进行守护,而应该在‘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来守护和创造人类丰富生活之中得以发现”。而社区教育的本质功能是给社区内不同年龄、不同层次、不同职业的全体居民,提供尽可能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多样化的教育机会,满足他们的教育学习需求。在满足其教育需求的同时完成丰富了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了生活质量。从这点看非遗保护与社区教育发挥着共同的价值,都是为了满足社区居民的文化需求,实现人的发展。

总的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离不开社区教育,文化的保护要注重文化土壤的培养和培育,如果离开了其所产生的地域,其文化的进一步传承和振兴就无从谈起。因此,要从社区的实际出发,坚持因地制宜,要立足于本地,服务于社区,选择和设计适合本社区非遗保护的教育模式,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充分体现地域特色。这样才可以说是找到了文化保护的源头,而不是断章取义。另一方面,社区教育也同样离不开非遗,尤其是在文化资源,特别是非遗资源丰富的少数民族地区,社区教育与非遗就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关系,二者相互渗透,相互扶持。 玉泉区非遗社区教育保护模式的实践途径

社区教育作为非遗保护的一种模式,既包含了传承人的保护又包含了多元文化教育模式。为了实现非遗在玉泉区能够完整的、生态的、持续的、动态的保存下来并传承下去,形成比较适应当地的、本土的又不片面的非遗保护和传承的模式,玉泉区的社区教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实践。

1.挖掘社区教育新资源

社区教育资源涉及其教育内容,教育主体及教育形式。之所以选择社区教育来对非遗进行保护和传承,是因为它能够更好的调动并整合社区内和社区外的资源,那么为了更好的保护非遗,社区教育可以通过挖掘本地区社区的非遗教育资源来丰富社区教育内容。在非物质文化资源比较丰富的玉泉区,社区教育应该被赋予新的内容。

首先,充分利用社区学院和社区教育中心。玉泉区有两所社区学院,分别是小召街道办事处・五塔北街社区科普大学和内蒙古老年大学大南街办事处小西街社区分校;此外,玉泉区拥有其小西街社区于2010年6月14日与呼和浩特市广播电视大学联合成立的社区教育学习中心等社区教育资源。应把两者作为非遗保护和传承的重要场地。

其次,把非遗传承人作为社区教育人力资源纳入社区教育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部分领域,如口头文学、表演艺术、手工技艺、民间知识等,一般是由传承人的口传心授而得以代代传承、延续和发展的。”所以,非遗在融入社区教育的过程中,传承人的参与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这样不仅可以在经济生活中对传承人进行支持,还能在精神上给与鼓励。以此为非遗的传承人提供了更好的传承空间和传承条件,使其的传承更便利,还能够提升其社会声望,并实现其自身价值。

再次,挖掘玉泉区中23项非遗中包含着的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及其传承形式。在此基础上,社区教育应把非遗的内容融入到社区学院和社区教育中心的课程设置中,丰富社区教育内容。社区教育内容可分为:职业谋生型、文化消费型和主体发展型。那么,玉泉区的非遗可按社区教育内容类型一次予以补充和充实。如针对职业谋生型的社区教育内容可融入蒙古族香牛皮靴制作技艺、“蒙奥神”膏药制作技艺等技术培训;文化消费型内容可融入传统艺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的学习;主体发展型内容根据社区居民的自身发展需要融入相应的非遗内容。这样社区教育在内容上保护了非遗。

此外,玉泉区的非遗在融入社区教育内容和形式中时,最重要的是充分考虑社区居民的需求层次,不同年龄有不同的需求。因此,社区教育要根据不同的需求层次来引入其非遗内容,如针对青少年,设置讲述民间传说的方式去了解本民族或其他民族的文化,这样会对其更有吸引力;针对老年人设置一些有关民间医药相关的非遗课程,包括“蒙奥神”膏药制作技艺和王一帖膏药等。这样通过社区居民的充分参与,完成非遗在社区教育模式下进行保护。通过上述种种方式,不仅避免了社区教育形式过于僵化,内容缺乏吸引力的情况出现,而且可以让社区居民体会自身文化的魅力,认同并欣赏其他民族的文化。

2.多元文化整合

玉泉区是由蒙古族、回族等少数民族以及汉族等民族构成,所以其文化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既有民族传统文化的脉络,有面临现代文化的冲击。玉泉区之所以选择社区教育来保护非遗,是由于社区教育能够在其本身的系统化之上,建立对民族文化整体化、系统化的保护,而不是断裂的、分散的技能培训。韩红杰也认为教育应该形成一种具有生机的传统文化整体氛围的浸润,不能仅仅把传统文化的一部分特定表现形式和手段割裂出来进行技能型的培训。由于这种教育太偏重形式,受教育者很难意识到这是一种文化的传承。那么作为一种比较系统的非遗保护模式,一方面,社区教育完成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整合,实现非遗文化的纵向发展;另一方面,社区教育可联系玉泉区各个社区内外各种资源,不仅可产生非遗自身力量的保护,还能借鉴其他地区非遗的保护形式,完成非遗横向发展并实现文化创新。不仅如此,社区教育可整合或融合玉泉区各民族文化,在非遗保护和传承的基础上,促进玉泉区内各民族之间的民族关系发展,这对于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团结有重要意义。

3.充分利用社区的文化传承场

非遗的保护离不开传承,而传承又离不开传承方式和传承场,那么社区教育作为一种传承方式,针对不同的非遗形式,要选择符合它的社区中的传承场,如大召壁画作为一种非遗,它的教育传承场当然要在大召寺进行,因为只有在寺庙中这些非物质文化才能够表达出他们的真实面貌。此外,仪式作为一个传承场是不容忽视的,无论是宗教仪式还是祭祀仪式,都可以通过仪式进行非遗的教育,使民族的传统文化包涵着的优秀民族宗教信念和价值观,挟着本民族的各种深层心理与精神信息,在这个过程中深入人心。

总之,对拥有多项非遗的玉泉区而言,把社区教育引入其中,在保护非遗的同时,不仅能传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文化,使不同民族文化之间进行交流、借鉴与融合,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并创新传统的民族文化。又能丰富社区教育内容,实现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的新局面,特别是针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及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治理和发展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陈兴贵.再论非物质遗产保护的几种方式[J].传承,2009(8)

[2]康利霞.呼和浩特玉泉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汇编)[M].呼和浩特市玉泉区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局,2013,8

[3]姚磊.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述评[J].广西社会科学,2013(10)

[4](美)E・希尔斯著 傅铿 吕乐译.论传统[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5]范婷婷.多元文化背景下家庭教育与少数民族文化传承问题[J].黑龙江民族丛刊(双月刊),2009(6)

[6]菅丰,陈志译.何谓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J].文化遗产,2009(2)

[7]刘尧.社区教育的内涵、特点与功能探讨[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8]刘锡城.传承与传承人论[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5)

[9]张广斌.价值定位于内容选择――社区教育研究新视野[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5(31)

篇3

【中图分类号】R5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8)06-03--02

高血压是造成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高血压会对机体的脑部、心脏以及肾脏等重要器官产生不利的影响,危害其器官的功能以及结构,从而导致脏器功能衰竭的发生,对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生命造成了严重的威胁。由于人们对高血压相关防治知识了解甚微,从而导致我国高血压控制达标率十分不理想,本研究通过对社区居民进行高血压相关防治知识的教育宣传,并为高血压患者建立个人档案,并进行追踪随访,使居民对于高血压的防治有了更深的认识,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2016年1月对我院所服务的社区40周岁以上的126例高血压患者实施健康教育,并于健康教育前和健康教育2年后的2018年1月进行2次问卷调查。参与本次研究的126例患者中有男性66例,有女性60例,年龄为40岁到72岁,平均年龄为(58.31±5.21)岁。有肝脏、肾脏功能障碍、丧失自主行为能力、有严重高血压并发症的患者已经被排除在本次研究以外。126例患者的基础资料满足本次研究的需要,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健康教育前问卷调查 2016年1月,进行首次问卷调查,根据健康宣教的内容和社区人群高血压的特点设计调查问卷,问卷的主要内容包括居民的基本生活情况,对高血压预防和控制知识的了解情况,自身的血压控制情况,高血压的治疗基础情况。对126例社区高血压患者分组进行现场问卷填写,当场填写当场收回,确保100%的问卷回收率。

1.2.2 健康宣教的主要内容 健康宣教主要包括健康教育和健康手册学习两大方面的内容。健康教育由社区公共卫生服务高血压健康控制小组人员共同进行。结合公共卫生服务每年4次随访和一次全面体检,将126例患者分组进行分别的讲座,讲座的主要内容包括对高血压病理的认知,正常人的血压正常范围,生活习惯、饮食、运动、心理、依从性等和高血压之间的关系,高血压主要的症状表现,高血压对患者的危害,高血压是一种终身疾病等等。并为高血压患者现场测量血压,为高血压患者制定个性化的日常治疗方案,并在完成讲座之后,发放定制的高血压健康手册。

1.2.3 健康教育后的问卷调查 2018年1月,再次对患者进行问卷调查,接受过调查的126例患者在1月内分批次完成了第二次问卷调查,问卷内容与之前相同,当场填写当场收回,问卷回收率为100%。

1.3 统计学方法

使用版本为SPSS19.0的统计学工具,对研究过程中记录的各种统计数据资料进行计算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表示,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分?e用 t 和 进行检验,P

2 结果

2.1 防治知识知晓情况

对于健康教育内容中涉及的5项防治知识进行提问,干预前126例患者中有54人答对,知晓率为42.8%。进行干预之后,再次统计有101例患者答对,知晓率为80.1%,干预后的知晓率相较于干预前有显著提高,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

2.2 血压控制情况

在进行干预前,126例患者的收缩压平均为(172.1±15.2)mmHg,舒张压平均为(98.8±7.1)mmHg,而进行干预后,126例患者的收缩压平均为(127.3±17.5)mmHg,舒张压平均为(81.0±5.7)mmHg,此外,心率和血氧饱和度的状况,也较干预前有了显著的改善,干预前后的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高血压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非传染性疾病,对人们的生命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威胁。近年来,我国高血压发病人数逐年增长,已经成为威胁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生命的重要因素。我国居民对于高血压防治方面的知识了解不多,同时也没有相关的正规途径去了解高血压带给人体的危害,经常会受到电视上或者其他媒体上的非法虚假广告的影响[1]。从而造成我国居民对高血压的知晓率相对较低,高血压的达标率以及治疗率不理想,在治疗过程中,也容易忽视对危险因素的控制、并发症以及终末期肾病的防治等问题,从而加大了高血压患者的致命危险性和经济心理负担。

篇4

[关键词] 糖尿病;社区;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 R473.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3)09-191-02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代谢性疾病,以典型的“三多一少”(多饮、多尿、多食、消瘦)及血糖升高为主要特征,长期血糖控制欠佳常伴发各种严重的慢性并发症[1],导致机体多系统的损害。对糖尿病患者进行长期的规范性住院治疗及健康教育将会给患者带来严重的经济及精神负担[2],随着我国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和慢性病工作的不断深入,面对庞大的糖尿病患者人群,在社区积极的开展健康教育工作,使患者能较好的控制血糖,延缓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减轻家庭及社会负担显得至关重要。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68例研究对象为2011年6月~2011年12月丰台区卢沟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健康档案的糖尿病患者,均符合糖尿病诊断标准,其中男38例,女30例;平均年龄(55.8±3.7)岁。入选对象符合以下条件:以往未接受过系统糖尿病健康教育;诊断为2型糖尿病并排除严重糖尿病并发症的患者。

1.2 方法

设计糖尿病知识问卷,对糖尿病患者教育前后进行效果评价,内容包括:(1)糖尿病知识水平评估;具体包括对糖尿病基本知识、危害性认识、并发症预防知识及治疗知识的掌握。(2)血糖控制情况,检测患者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的变化情况。(3)生活方式改变状况;问卷形式监测患者饮食的控制,运动情况,情绪管理等方面。(4)自我检测管理能力,包括自我检测血糖、尿糖及处理血糖不适反应的能力。

1.3 健康教育措施

对患者进行为期10个月的健康教育干预,健康教育措施包括:(1)发放糖尿病防治知识手册和健康教育宣传页;(2)科普宣传合理控制饮食,饮食控制是糖尿病治疗五驾马车中最基本的治疗措施[3];在饮食中合理控制总热量的摄入,均衡营养,少食多餐;饮食宜清淡,低盐低脂,少糖少盐;(3)运动疗法,适当合理的运动可以控制体重,减轻向心性肥胖引起的胰岛素抵抗作用,并改善心血管功能,提高生活质量;(4)血糖监测以及用药方法等,教会患者定期检测血糖及尿糖的方法,并学会自我管理[4];关于用药方法,教会患者掌握降糖药物的服用时间,适应症等;(5)糖尿病专题讲座,宣传并讲授糖尿病知识;如科学指导胰岛素的注射方法及并发症观察与护理;鼓励患者相互交流经验,自由提问,对患者关心的问题进行讲解及科学指导;(6)积极预防应对低血糖反应,糖尿病患者外出时应随身携带饼干,糖块等食物以备发生低血糖时得到及时准确的救治,若出现心悸,头昏甚至昏迷等症状,应立即进食食物或含糖饮料等。

1.4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所得计量数据整理后输入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数据,采用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检验,计量资料采用()表示。P

2 结果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和运动的减少,糖尿病的发病率正在逐年快速增长,且近年来糖尿病的患者群年轻化甚至低龄化趋势,在当前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的同时,在社区中开展健康教育使糖尿病患者掌握糖尿病的基本知识,改变对疾病的态度,这对糖尿病的控制具有积极意义。

糖尿病社区健康教育不仅能够帮助患者提高生活质量,减轻医疗负担,更能提高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效果,降低糖尿病的发病率、并发症及死亡率[5]。有关研究结果表明:糖尿病血糖控制情况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及患者生活质量、生存率息息相关。当患者了解糖尿病的有关知识后,能够积极主动参与到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活动中去,做到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控制体重、戒烟戒酒、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等,从而达到全面控制血糖和延缓糖尿病并发症。本观察结果显示:实施社区健康教育后血糖控制较好,血糖血脂明显下降(P

因此,我们今后应将社区健康教育作为日常工作内容来抓,采用专题讲座、科普宣传画册、免费义诊等不同方式,做到有计划、有针对性、有层次地进行教育,使糖尿病患者能够真正理解接受、从而改变不良生活方式、有效控制血糖、减少或延缓并发症发生、提高生活质量。同时加强对糖尿病高危人群的筛查工作,以尽早发现和有效治疗糖尿病。

[参考文献]

[1] 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47-260.

[2] 李淑莲,游淑钦.健康教育在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7,6(11):200-201.

[3] 崔俊梅.社区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教育[J].包头医学,2009,33(3):179-180.

[4] 俞捷,周建军,张艳,等.上海市黄浦区部分社区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及影响因素研究[J].上海预防医学,2009,11(7):313-315.

[5] 孙洪梅.社区糖尿病人的健康教育[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5,26(8):990.

篇5

一、社区体育的特点

1.健身性与娱乐性。社区体育的主要对象为成年人,而成年人参与体育活动之目的,既不是为了生长发育的需要,也不是为了运动技术水平的提高,而是为了强身健体,或者是玩一玩、乐一乐,使自己心情舒畅、精神愉悦,简单地说,是图个“健、美、乐”。这反映出当代人对健康的一种新的诠释,从这一点来说,社区体育必须具有健身性和娱乐性,并以此区别于其他社区文化现象,也决定了其独特的社会地位。

2.随意性与自主性。一方面,社区体育活动的参与对象复杂,活动内容丰富,活动形式不拘,因此,体育活动的过程难以集中和统一;另一方面,社区体育活动的参加者在活动时间、活动内容等方面随意性很大,这些都决定了社区体育活动的随意性和自主性的鲜明特点。换言之,在社区的每个角落,凡有人群的地方,无论是社区体育活动中心场所、公园绿地,还是街道空旷之地,都可见内容和形式各异的体育活动。社区群众体育活动以人们的兴趣和爱好自由组合,而且这种组合纯粹是一种自觉自愿的活动。

3.自控性与个人针对性。社区体育的实践活动,是成年人在其富余时间自觉自愿基础上展开的,加上社区成年人,种族、性别、年龄、职业、生活习惯、兴趣爱好、时间安排和所处地位、社会环境等的不同,决定了社区体育活动的安排,尤其是集体性体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具有一定的困难。因此,社区成年人以其自身运动实现其“健、美、乐”目标,主要表现为针对个人体质、健康需求及其兴趣爱好而选择合适的内容和形式。虽然社区有时也组织开展一些集体体育活动,但更多的情况下,成年人参加体育活动主要是由于自己的需要,因此社区体育活动具有自主性和自控性。

二、高校体育教学的不足与弊端

1.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方针和政策较多地强调社会与国家的需要,强调把学生培养成社会所需要的人,在高校体育的实施过程中也就较多地强调国家的意志,突出了高校体育的社会性、国家性。在这种观念影响下,高校体育就较多地采用一些机械、呆板、枯燥的体育教育方式去训练学生的身体和塑造学生的人格,忽视了高校体育在发展人的心理和人文素质方面的作用,忽视了高校体育主体―――学生对运动的需要和兴趣,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心理特点,也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同时,由于建国以来,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模式,受其影响,在高校教育和高校体育的大纲、教材、教法中过分地强调统一化、规范化、集体化和模式化,而极少考虑到学生个体全面、和谐发展的需要,在很大程度上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压抑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选择,从而降低了高校体育的育人效果,忽视了高校体育以育人为本的宗旨。

2.高校体育与社会的隔离。长期以来,高校体育基本上是在与社会隔离的封闭系统中进行的,培养的学生一旦进入社会,就很难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在高校中学过的各种体育知识、技术很少能发挥作用,以致在工作、生活之余很少有人能坚持参与体育活动。有关学者在对我国体育人口的调查中指出,36-55岁年龄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大幅减少,说明学生进入社会后,不能继续从事体育的客观现实。这种状况的出现不能不说是高校体育发展中的重要缺陷。

三、社区体育对高校体育教学的反作用

1.促进体育教学组织观念上科学化、有序与无序的结合。体育课是以班级这样的群体模式进行的,在体育教学的实践中,有两种对立的教学组织形式――有序与无序。前者是目前大多数高校所采用的,在教师的指挥下,整齐划一的队形,强调统一目标、统一要求的教学组织形式。后者是整个体育课课堂松散、零乱,学生自由活动,爱干什么就干什么。这种“体育课一个球,教师学生都自由”的组织形式,习惯上称为放羊或散学,它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无序教学组织形式的代名词。但真正“放羊式”教学组织形式是教师在上课前认真钻研或吃透教材、精心安排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程序,给学生一定的自由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和需要、爱好、特长,去选择运动,不必过分强调行为一致;提倡“形散而神不散”,注意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和自我锻炼的能力,回归学生的主体地位,摆正教师的主导地位。从培养人的角度看,过分强调有序或纪律性,只能培养同一模式的人,这与整个社会对人才的要求相违背。然而,这样的体育课却受到许多领导和教师的推崇。在他们的眼里,学生排队整齐、安静听话、不吵不闹、顺顺利利上课就是好课。正是这种看似“有序”的教学组织形式,学生毕业后却没能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没有自己喜欢的体育运动项目。在教师精心设计、科学安排情况下的“放羊式”教学组织形式看似无序,实是无序中的有序。首先,它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特点,在运动量、内容、要求上区别对待;其次,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体育兴趣为基础,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要求;第三,充分体现学生好动的天性,在教学组织上给学生一定的自主活动的空间,做到能放则放,放得开收得拢,放而不乱,严而不死,去掉教师管得过死、过严、刻板、缺乏自主性的教学组织形式。

2.促进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结构的变革。高校体育教学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重要时期,也是建立终身体育意识的关键时期。体育教学应重视和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习惯和能力,让他们学会一些独立锻炼身体的科学方法,为毕业后参与社区体育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要将过去以竞技体育和技术传授为主的教学内容,转变成集知识性、娱乐性、竞技性为主的教学内容。如加大对民族传统项目中太极拳、舞蹈、踢毽子、跳绳和青少年、妇女喜爱的健身操、慢跑、球类中的羽毛球、乒乓球等项目在教学内容中的比重。同时加强学生在体育保健知识、体育心理、体育医学方面的教学比重,使学生在运动中掌握科学的保健健身方法和一些体育项目规则、要求。

篇6

[关键词]高校网络社区;高校思政教育;网络平台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3)01-0074-05

自互联网诞生至今,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变革不断给人们提供多种沟通和需求的可能。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网络以其丰富的信息量和双向互动的特点,受到当代大学生的青睐。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统计,截至2010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4.2亿,在互联网使用者中,学生群体在整体网民中的所占比例远远高于其他群体,接近1/3。当前,上网的方式和结构逐渐呈现多元化发展,网络文化正深刻地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同时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巨大的挑战。高校互动社区已成为大学校园内学生交流的重要平台,也是高校学生发表观点的主要渠道,更是当今大学生思想动态的重要窗口。

一、国内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工作的现状

(一)高校网络论坛的现状

随着中国教育与科研网建设的不断发展,许多高校建设了良好的网络硬件环境。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网络论坛迅速在中国大陆各高校发展并广为流行。高校网络论坛是基于校园网开发建设的,由各高校自行管理和维护的网上社区,尤其以BBS(Bulletin Board System)“电子布告栏”为主。1994年建立的“水木清华”是大陆高校最早的高校论坛BBS。随后,华南理工大学也于1995年建立了“华南木棉BBS”。

(二)高校网络论坛的特点

高校网络论坛具有广告少、访问速度快与用户认同感强等特点,在本校学生中普及率较高。同时,高校网络论坛信息内容与学校日常工作、校园学生活动密切相关,成为广大高校师生经常使用的校园信息平台、舆论平台和交友平台。因此,如何通过网络传播先进文化,进一步遵循人本主义特点,结合网络发展规律,有效管理高校网络论坛,使其更加有序、健康地发展,成为当前高校网络论坛建设和管理者需要思考探索的重要课题。

(三)高校网络论坛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1.高校网络论坛发展给当今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

网络论坛作为传播、接受、互动交流的一种新工具,使当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单一、形式单调、范围有限与效果一般的教育效果,彻底发生了改变,打破以往面对面的形式,拓宽了思政工作的重要渠道。高校网络论坛从功能上能有效克服校园信息在传统媒介传递过程中产生的时间、方法、影响、效果和反馈等一系列限制的问题。

通过网络论坛的即时交互特点,及时有效地了解反馈信息,锁定信息源头,掌握当前学生的真实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政教育工作,因人施教,注重效果。同时提高工作效率,广泛有效地提高思政教育工作的影响。

利用好新技术条件下的网络新工具,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来说,将传统、朴素、大众化与经验式的教育形式改变成为丰富、灵活、针对性与实践式的新理念,再利用多媒体手段将思政教育信息化、快捷化与准确化,从而产生巨大的吸引力、感召力与影响力,进一步达到更好的效果。

2.高校网络论坛发展给当今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

网络论坛信息质量的好坏,会直接对论坛上的学生产生巨大影响。高校网络论坛的开放性、自由性和隐匿性会使学生更容易接收到各类不利于国家及社会稳定、影响学生意识形态构建和妨碍学生成长的有害信息。这就要求高校思政工作者要对学生正确有效地进行引导,鉴别真伪、兴利除弊、取精去粕与注重稳定,就对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工作提出更高的专业要求。

3.高校网络论坛发展的困境

目前,在技术方面,我国现有网络研究及信息传播技术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传统思政教育的集权管理模式与网络思政教育交互开放的理念容易产生冲突。高校网络信息的传播、监管及处理方式严密程度低、范围窄、效果差等问题日益凸显,在技术形势下的新环境、新方法与新挑战对网络思政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素质和技术要求。

二、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工作发展定位及长期规划

(一)高校开展网络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性

在今天的大学校园里,人人是网民、处处可上网。据抽样调查,上海大学生平均每天上网达三个小时,网络活动已成为大学生基本的学习和生活方式。大学生通过网络表现自我、交流思想、表达诉求与寻求知识,他们的关注点与兴奋点也在网上。网络正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观念、文化情趣、综合素养和行为方式等,也挑战着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适应当代思想政治教育,适应现代化科学技术发展的表现,是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融合于网络技术的一种现代教育方式,是现代教育技术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开展中的重要表现。在高校网络中,有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网络技术手段,开展网络思政教育,对占领高校网络思政教育阵地具有重要意义。

(二)高校开展网络思政教育工作的方法和主导

网络是一个虚拟的空间,在高校网络论坛中不同程度地表现其隐匿性,而网络论坛信息中存在着鲜明的思想性、个体性、社会性与阶级性。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人员通过及时发现网络舆情,进行有效的疏导和澄清,杜绝有害信息的传播和扩散,提高高校网络论坛的安全稳定,势在必行。同时要始终加强思政教育工作实效性,并且将其常态化、规范化、制度化与有序化,从根本上解决网上舆情,倡导优良学风,营造和谐的网上环境。

2.“易班”的主要功能

早在2007年,上海已试点建设“E-class”网络社区。2009年下半年,在此基础上升级改版,推出“易班――上海大学生网络互动社区” ,并进一步扩大试点,取得一定成效。用户登录“易班”网络平台后可看到,它打破了传统互动类网站的模式,融合了论坛(BBS)、社交网络(SNS)、博客、微博与相册等各项网站主流功能。同时,“易班”主动贴近大学生学习生活和成长成才需求,以班级和学生社团、党支部、兴趣小组、教学班级等各类校园团体为基本单位,形成各种网上群体,有着鲜明的大学特色,有通讯录、日程表、资料库与话题等新颖的网络应用。此外,“易班”还支持移动终端访问,提供短信平台,实现了手机3G网络的访问。通过该网站,高校辅导员、教师及学生可在线互动交流、交换各种信息及资源、上传照片与撰写博客,并通过各种网络应用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参考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校园信息化的成功经验,结合中国高校的特点开发的“易班”,具备身份实名制认证登陆、用户信息共建分享、校园公告分级定向、教师可控的BBS 论坛、校园招贴栏、教学课件下载、教学影视点播和大学博客等功能,实现虚拟和真实世界的有效整合。

3.“易班”在思政教育工作中的新趋势

对于学生用户来说,“易班”的社区化功能提供了交流的平台,越来越多的线下关系因为在社区中的相识和相知而产生,网友聚会正日渐成为一种重要的人际互动方式。如果没有站点的社区化进程,拥有共同浓厚的兴趣的用户就很难实现方便的交流,网络人际圈的建立更无从谈起。从站点来看,用户之间线上交流的频次和深度的提升,带来了网站流量和用户黏性的增长,从而提升了高校网络社区的利用度,使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工作产生了长久的立足点。新形势下,高校更需要深入研究和把握信息化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规律和新趋势,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牢牢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动权。

4.“易班”的影响及作用

网络“易班”目前已成为上海最大的高校网络互动社区门户。它能实时更新用户好友的标签状态,有效提高学生兴趣,增加用户的应用“黏度”来吸引学生眼球,降低涉足其他社会社交类网站的可能性,有效减少了外界网络有害信息对高校学生心理的直接渗透。这使大学师生把注意力投入班集体,提高了以班级为单位的集体凝聚力,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提高了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效率。

“易班”开设3年来,先后在上海交通大学、上海海洋大学与上海建桥学院等7所高校开展试点工作,受到大学师生的欢迎。上海海洋大学学生在“易班”上的注册率近99.5%,大量教师也主动注册和学生交流,该校“易班”的日点击率超过30万次,平均在线人数近千人。在暑假期间,不少大学生离开上海,也依然频繁登录“易班”。

(四)新时代背景下高校网络互动社区的定位

学校通过建立以班级为单位的互动社区,为大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服务,并在服务中教育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以“易班”为例,具体体现在:

1.高校网络互动社区是一个大学生展示自我、交流思想的平台。大学生思想活跃、个性突出,强烈希望在平等中交流,在自主中选择,但也容易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中迷失主流价值观,容易在网络虚拟世界中远离现实生活。运用网络对他们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从尊重学生个性着眼,遵循人本主义,从实际需求出发,因人施教、因势利导。每个学生都拥有自己的个人空间,可以在此抒感、展示自我,还可以走出自己的空间,通过网上班级、兴趣小组与社团组织等扩大交际面,随时与同伴、辅导员和专业老师通过各类具有互动交流功能的应用,真实交流思想、提出建议与表达诉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2.高校网络互动社区是辅导员进行班级管理的平台。辅导员应用互动功能,外在体现是“服务”,内在功能是“教育”。通过班级公告功能,辅导员不但可转帖学校、学院的各类通知,也可有针对性地进行分类和解读;通过话题功能,辅导员可将公示、就业招聘与紧急通告等信息及时置顶,给学生温馨提醒。这些看似简单的、用于处理班级日常服务和管理性的事务功能,往往蕴含着丰富的育人内涵。高校网络互动社区不仅将各类班级事务网络化、便捷化,也让辅导员逐步形成了与学生网上交往的习惯,打下了网上对话的“感情”基础,更好地发挥了人生导师的作用。比如,在辅导员看似漫不经心的网络聊天中,在博客日记随想中开展思想教育,更容易起到润物细无声的功效。高校辅导员通过“站内信”等点对点交流功能,在网上可以很好地完成一些不便面对面交流的工作,网上网下互动,使得思政工作事半功倍。

3.高校网络互动社区是各高校信息互通、资源共享的平台。高校学生对与教师,特别是与名师、专家交流有着强烈的渴望和现实需求。平台吸引专业任课教师、名师与专家入住高校互动社区,通过网络平台为大学生“传道、授业、解惑”,将课件、讲义和授课要点等资料上传到网上,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实现真正的在线教学,这对学生来说,是核心需求之一,也是十分宝贵的受教良机。通过在全市、学校两级架构,使不同学校、不同专业的学生不仅能获得所在学校老师的指点,更能走出校门,进入覆盖全市的公共网络社区实现跨校交流,通过互联网与其他学校的老师、同学共享优质教育资源,互相取经学习,进一步拓展了课堂的外延。

由此可见,高校网络互动社区作为大学生学习、交流、分享和沟通的重要平台,它既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课题,也使高校积极利用新技术对大学生进行价值观念、政治倾向、行为规范、心理疏导、思政教育与意识形态的引导,为进一步培养国家和社会需要的人才提供了新平台,同时拓展了高校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参考文献:

[1] 王荣发等.网上德育: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与实践[M].上海: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

[2] 高博,周旖,崔英志.Web2.0网站的特点与社区化模式[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9(6).

[3] 潘敏,凌惠,于朝阳.国内外BBS 论坛发展及管理比较研究[J].大学生思政工作研究,2007(7).

篇7

【关键词】 健康教育 社区老年高血压 自我管理

【中图分类号】R4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183(2013)11-0308-02

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加快,社区老年人群中高血压患病率也在不断增加,为提高患者及家属掌握高血压防治的知识,掌握自我管理、自我保健的方法。2012年8月~2013年8月我院对管辖的重工社区中12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开展了全面系统的健康教育,并进行随访调查,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择符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年版)制定的诊断标准的老年高血压患者120例,男67例,女53例。年龄60~88岁,平均(67.8±8.98)岁。文化程度:大专以上8例,占6.67%;高中以上22例,占18.33%;初中以上40例,占33.33%;小学40例,占33.33%;文盲10例,占8.33%。

1.2 方法

1.2.1 健康教育 利用宣传栏、社区流动门诊、高血压病专题讲座、入户随访、电话随访等方式,发放高血压防治宣传折页及面对面传授,根据老年高血压患者的文化程度、性格、心理等特点,开展个性化健康教育,使患者在认知高血压病基本知识的基础上改变其行为,以科学地、积极主动地态度对待疾病,纠正治疗误区,自觉地控制饮食和规律地运动,掌握自我管理的技巧,做到自我控制血压,定期检查身体,根据病情合理长期用药,以减少和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发展,以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

1.2.2 用药知识指导 根据老年患者认知能力和记忆力差的特点,进行用药指导,把服药同生活中某些必须做得事相联系,如与一日三餐相联系,避免遗漏服药导致血压不稳;同时向患者交待常用降压药物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如服药方法:短效降压药每日3次,长效降压药每日1次,在早晨起床6~7时服;中效降压药每日2次,第二次应在下午4~5时服用,忌在临睡前服用,根据血压调整药物剂量或更换制剂。讲解药物的副作用,以及出现副作用时应对措施。服药注意事项:如:1)降压不宜过快过低;2)不能自己随便换药、减少药量或突然停药,坚持规律性服药,维持血压平衡;3)服药应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将血压控制在正常水平,有效地保护心、脑、肾,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4)充分认识到血压降到正常范围仍需终生服药。

1.2.3 心理指导 老年高血压病常常会有:焦躁、抑郁、易激动等不良的情绪,对高血压的控制及并发症的发生发展易形成负面的影响,医护人员会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疏导,让其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和心理承受能力,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减少高血压并发症的发生率或已经存在的并发症得到良好的控制。

1.2.4 饮食指导 合理饮食是高血压病治疗的基础,对控制疾病预防并发症至关重要: 1)限制饮酒与咖啡,提倡戒烟, 2)控制热能和体重, 3)限制食盐摄入。在限制食盐的同时,注意补充钾盐, 4)限制含胆固醇高的食物。

1.2.5 生活指导 教育患者充分认识到控制高血压危险因素的重要意义。自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可采取步行、慢跑、打门球、太极拳等运动方式,结合血压的变化和自觉症状,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和强度。保证充足的睡眠(7~8小时/日),并重视运动中和运动后的感觉,运动中须注意安全,应防止因运动后交感神经兴奋,血压进一步增高而发生脑血管意外。坐卧时动作轻巧,避免急剧脑供血不足导致脑血管意外发生,鼓励患者参加适度的家务劳动和社会活动,如种花、书法、欣赏音乐等,不宜打麻将、搬运重物、剧烈运动等。

1.2.6 自我保健指导 高血压病是一种慢性病,血压常受患者情绪、环境、气候变化的影响而波动,为方便及时监测血压,教会患者及家属测量血压的正确方法,做到定时、定、定血压计监测血压并做好记录,根据血压调整测量血压的次数,指导患者及家属观察病情及自救,如出现心前区疼痛、夜间憋闷、头晕、剧烈头胀痛、呕吐、视力模糊、肢体活动不灵活、言语不清楚,应立即测量血压,如发现血压急剧升高,除立即服用降压药外,同时应立即卧床休息,抬高床头,避免突然倒地发生意外,立即拨打急救电话120求救。

1.2.7 建立家庭支持 老年高血压患者大多数时间是在家中治疗,因此,社区医护人员应加强对家属的健康宣传教育,给予患者更多的关怀和有效的心理支持及经济援助,建立家庭支持系统,能有效的缓解老年高血压患者的焦虑、抑郁、悲观的心理压力,在病情发生变化,能帮助患者采取极有效的方法,避免急、慢性并发症的发生。

1.2.8自我管理小组活动 每月定期组织召开高血压病患者自我管理小组活动,邀请家属参加,请血压控制好的患者介绍经验,通过医患之间,患者与患者之间及家属之间的直接交谈,使其互相鼓励,互相支持,共同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建立和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配合治疗,使高血压得到良好控制,达到减少并发症发生的目的。

1.3 评定方法 采用我们设计的老年高血压知识掌握及运用情况问卷;主要内容:对高血压知识认知、自我心理调节、合理饮食、适当运动、合理用药、血压监测、定期检查等;对健康教育实施前、后分两次进行调查每项总分按100分计算,得70分为掌握,由患者本人填写或家属后收回,共发放问卷120份,有效回收率100%。

1.4 统计学方法 所得数据采用χ2检验和t检验。

2 结果

健康教育前、后患者高血压知识掌握情况见表1;健康教育前、后对降压效果的影响见表2。〖FL)〗

3 讨论

3.1 健康教育是指导患者掌握有关疾病防治知识,提高自我保健和自我护理能力的非药物治疗手段[1],针对社区老年患者对高血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低、治疗率低、血压控制率低的特点,我社区有效地实施社区健康教育,充分发挥家庭的支持作用,指导患者及家属正确认识和对待高血压,自觉建立科学的生活方式及合适的运动方式及强度,掌握各种高血压实用知识技巧,增强其自我管理、自我保健意识。据统计表1显示,通过健康教育90%以上的患者能够掌握疾病的防治知识和自我保健能力,减轻了心理压力,并掌握合理用药和自我监测血压,达到稳定控制血压并能定期体检。对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延缓病情的发展,提高患者健康水平及生活质量起到重要作用[2]。健康教育前后比较降压效果有显著差异(p

3.2 开展社区健康教育可以有效提高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自我管理能力,而在自我管理小组中的患者对健康教育的依从性较高,通过医护人员的定期随访,解决了社区老年患者看病难的问题,同时减轻他们因住院给家庭带来的负担[3],实施社区健康教育,不仅加强了社区医师团队与患者和家属之间的交流,而且对我们作为国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示范区慢病防控工作能力有了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 米光明,林琳.医院健康教育[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9:14.

篇8

【关键词】任务驱动教学法;网页设计与制作;应用

一、前言

在《网页设计与制作》教学中,如能将任务驱动教学法运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去发现、去思考、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采用传统的教学法相比,更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主学习的习惯。

二、传统教学法的不足与任务驱动教学法的优点

(一)传统教学法的不足

传统的教学方法一般是老师按照教材的顺序,每一节课介绍几个命令和软件功能,然后让学生进行练习,完成一个单元或一个章节的教学内容后,再进行综合练习,制作一两个实例。这种教学形式使得知识的讲解与练习都是单个进行的,教学过程学生没有形成主体,没有任何任务的驱动而引发的思考、摸索。传统教学法中,学生往往当时能听懂、会练习,但到真正独立设计网页时,往往不能灵活地运用已学过的网页知识,有的甚至学了后面忘了前面。同时由于讲课时没有结合网页设计实例,学生听课的积极性不高,练习时也缺少兴趣,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

(二)任务驱动教学法的优点

任务驱动教学法它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完全按照教材的顺序授课,而是以精选的一些网页实例为中心,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思考,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思考--摸索--实践得出结论,将软件的知识点、网页设计的经验、技巧等诸多因素融入网页例子的实例教学,可以使学生在教学中获取较大的自。

三、任务驱动教学法在《网页设计与制作》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中心,以任务为驱动的教学方式。任务驱动法的教学设计一般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一)注重任务的设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任务设计是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环节,目标任务的明确对于今后的学习与任务的最终完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以制作“个人博客”网站为例,我把任务设计成几个有一定联系的任务。按进度分别提出如下:

1.请你给“个人博客”网站设计一张布局图。

2.请你选择背景颜色和图片。

3.考虑导航条的内容应该有哪些基本的功能。

通过分层提出任务,学生学习兴趣大增,并很快完成了这些任务。

(二)分析任务的步骤和操作方法,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能力

例如制作个人博客网站教学中,把其中的导航栏中的每个功能看作一个小任务,每个任务就是一个功能模块。当然随着任务的逐步细化,可以让学生自由发挥添加新的功能模块,教师在此可以给予充分的指导,这些任务可以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通过逐步积累的经验和自学来完成,这无形当中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增强了他们克服困难的决心。

(三)通过完成任务,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自主学习是以自学为中心,由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独立完成任务。例如在制作个人博客这个网站的过程中,建立站点、插入表格、创建模板、创建各类CSS层叠样式表、创建表单等基础的知识,是每个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功,这些操作部分要求学生自己完成。学生可以根据站点的需求,教师考核的细则自主完成任务。这些知识是学生已学习过的旧知识,依赖学生已有的经验,独立完成任务。

协作学习是在个人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小组讨论、协商,以进一步完成和深化对主体的意义建构。例如在制作个人博客这个站点的过程中,我采用以上方式进行:

1.分组:把班上的学生分成几个组,每组4人。

2.围绕下列问题分组讨论:

①画出网页布局图;

②写出应该需要哪些CSS用层叠样式来控制网页元素;

③写出个人博客的基本功能模块名称;

④主页和链接页的结构关系是如何的;

⑤需要哪些图片、文本、动画等网页元素。

3.分工协作:甲和乙负责到网上搜索网页素材,丙负责收集甲和乙访问素材,丁负责及时与其它组联系,以免和其它组相同。

4.作品展示,每一组派一名代表把自己小组的网页布局方案,基本功能模块名称,链接方式,网页素材,模板设计等公布出来。

5.各组点评:指出各自优点缺点。

就这样原来很枯燥的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就在学生的交流和讨论中完成了。在此过程中,学生处于主体地位。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充分发挥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不仅让学生亲身感受认知的过程,而且培养、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四)做好科学的任务评价,促进学生产生积极的学习动机

任务评价是学生学习情况反馈的一种有效途径,也是信息技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任务评价做得好,更能激起他们的学习热情。同时,对学生所做作品的合理评价也让学生有一个能互交流,取长补短的机会。教师对结果的评价时要客观、科学,并且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评价当中,以保证评价的公正性、客观性。对那些付出了努力,但效果不太好的学生要给予正确的指导与鼓励。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及竞争意识,有利于发展学生学习上的自信心,促使学生对计算机的学习投以更大的热情。

参考文献

[1]浅谈任务驱动法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运用[OL].http:///userlog1/54352/archives/2006/ 167133.shtml.

[2]马红玲.高职“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的教学研究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07(9).

篇9

1“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特点

“网页设计与制作”不仅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关联性很强的课程,而且所包含的实践性、技能性、创新性也相当强。它要求学生不但要扎实地掌握好理论知识、熟练地掌握实践技能,而且要有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性。“网页设计与制作”也是一门对综合能力要求较高的学科,它不仅对学生的动手能力有较高要求,同时它对学生的策划、设计、制作能力都有要求。综上,“网页设计与制作”需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发挥主动学习的精神,才能学好这门课程。

2“网页设计与制作”教学存在的问题

2.1练习与现实应用脱节

多数《网页设计与制作》教科书,其讲授的知识点及课后练习比较基础,与实践相割裂,学生学习并动手实践之后只能掌握零散的知识点,却不知道这个知识点在具体的网页设计中,可以怎么用、用在哪里。由此,会出现大部分学生在独立制作网页时茫然、不知从哪里下手的情况。

2.2过于关注工具软件的使用

还有部分教科书将焦点集中于如何使用网页工具软件,这样做存在两个弊端:一是学生对基础代码掌握不够扎实;二是使学生缺乏大局规划的能力。基础代码不熟悉,在出现错误时,学生们往往不知所措,且在后续学习中不能很好地与一些高级程序设计语言对接,难以实现动态网站的制作。有些网页设计教学往往将80%的教学时间都放在工具软件的使用方法上,结果是虽然学生学会操作设计工具,而且用得很熟练,但是就是不能独立地进行网站规划和页面设计。即使是完成的作品也达不到应有的功能效果和视觉效果。课程内容上重“技术”轻“设计”,这样导致学生不会从全局的角度开发设计,创新意识得不到培养。[2]

2.3学生缺乏主动学习的精神

一部分学生学习只是为应付教师的作业,应付期末考试,所以一学期过去,只掌握了基础的皮毛知识,而缺乏实践的技能。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成就感,缺乏主动探索的动力。纵观国内外,高校越来越重视教学、强调教学质量,而质量体现在教、学两方面。缺乏学生的主动学习,该门课程的教学效果注定会打折。

3项目驱动式教学模式在“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中的构建

3.1项目驱动式教学模式概述

“项目驱动”教学就是按照软件工程思想把某一网站建设项目展开并贯穿于整个教学,使学生在项目研发的过程中逐步掌握所学知识,明白使用所学知识“可以做什么”和“如何做什么”。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项目驱动”教学法能更好地开发学生潜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探索的精神。[3]

3.2项目驱动式教学法在“网页设计与制作”中的应用

本研究旨在将“网页设计与制作”这门课程与项目驱动结合起来,让学生带着自己的项目进入课堂,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项目驱动法”的关键在项目设计与项目实施两个环节,所以,本研究重点集中于项目设计与项目实施。

(1)项目设计。“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的“项目驱动”教学模式,是先将整个课程设计成一个大项目,再将大项目分为若干个阶段性的小项目。而本门课程的初级目标即是要求每名同学能独立建设网站,所以,大项目定为建设一个电子商务网站,网站类型与网站主题自拟;再将实现电子商务网站这个大项目细化为:简单基础网页的网站、添加了表格布局网页的网站、添加了框架布局网页的网站、添加了CSS+DIV布局网页的网站等若干小项目,每一阶段实验项目的确立都根据学生现有知识状况、教学内容的统筹安排而定。

(2)项目实施。本研究的项目实施可以分解为四个环节:确立目标、探索实践、作品分享、项目评分。

第一,确立目标。首先,由学生根据自身需求与兴趣,自行确定总体目标,设计并建立某一类型的电子商务网站;其次,引导学生按照软件工程的思想进行项目分析与项目设计,完成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过程,即指导学生确定自己网站的主题。在这一阶段,学生初步确立自己网站即将实现的功能、内容、设计风格等,为后续的网站建设画好蓝图、打下基础。这样,后期学生可以根据项目需求来学习所需要的知识点,由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地寻求知识。

第二,探索实践。从提出问题到分析问题,接下来就是解决问题,完成任务。首先,在组织课堂教学中,教师先将网页设计与制作各个阶段的基础知识点传授给学生,继而帮助学生对问题进行细化和深化,为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案,指引完成项目的具体途径。其次,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学习,学生独立思索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点可以怎样用、用在哪里,并逐步实现自己的项目,解决自己的问题。其间,教师所承担的角色转变为解惑者。学生也可以不依赖教师,依据自己的项目目标,独立寻找相关资料,自主学习;也可与同学分析讨论,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答案。

第三,作品分享。学生完成项目后,要进行作品展示及成果汇报,每名同学要分别将自己的网站作品在班级进行公开展示,并汇报项目的完成情况、及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所谋求的解决方法、项目完成后的心得体会等。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们不仅可以互相学习、共同进步,而且可以充分体验到自己作品展示时所获得的喜悦感。

第四,项目评分。接下来进行项目作品的分析点评,评价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成果进行评价;二是学生之间的互评,这样不仅让学生更有成就感,而且学生之间可以相互学习、取长补短。评分也将从多角度进行,不仅要检验学生网站的美观性、可靠性、操作性等,还要考察学生的创新性。这也意味着,在项目完成的过程中,不仅要求学生能掌握网页设计与制作的知识、独立开发静态网站的技能,同时要具备主动学习与自主学习的能力。

通过这样一种“学习―实践―分享―评分”的过程,学生不仅可以更快、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课程的内容,在面对自己的网站成果时更有自信和成就感,而且自己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将就此得到培养,才能真正达到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

3.3项目设计与实施中的关键问题

(1)准确设计项目。项目设计是蓝图,也是地基,是项目成败的关键。所以,项目驱动方法的第一步就是要引导学生较好地设计自己的项目。首先,要求学生先确定自己感兴趣的行业、领域或者商品品类;其次,要求学生大量地浏览此类网站,并总结每个网站的优缺点、成功与不足之处;最后,根据之前浏览网站总结的经验,从功能、内容、架构、设计风格等多个方面来设计自己的网站。

(2)教师角色转变。本研究是在“网页设计与制作”教学过程中,以一个项目案例贯穿整个理论教学过程,每个知识点讲授完,学生即带着自己项目中的问题去理解、思考教师所讲授的内容。学生的每次作业主要体现为项目的阶段性的设计与实现成果。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角色也要进行转变,教师的职责不仅是传授,还要有引导、答疑和监控。

第一,引导者和答疑者。教师在讲授完基础知识点后,主要角色即转变为引导者和答疑者。在学生有想法却没方向时要为其指导可选择使用的知识,然后引导学生自己去学习和摸索实践,找寻问题的答案;在学生面对问题迟迟不能解决时,要参与讨论,指出问题所在,纠正所犯的错误。

第二,监控者。项目历时时间较长,至少为一个学期,中途部分学生可能会出现倦怠的心理,主动探索的创造精神会慢慢减退,所以,在实施项目的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引导和监督,保证同学的参与热情,并杜绝偷懒现象。

(3)授课地点、学习形式的改变。将授课的地点从教室转换到机房。在机房上课时学生理论学习与实际操作相隔时间短,学生能够及时的实践,知识点得到巩固,便不容易遗忘。在机房授课,方式更加直观,学生掌握更快。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两种学习形式:学生独立完成项目、学生合作完成项目。学生独立完成项目,可以保证每个学生的工作量,不会出现浑水摸鱼的情况,而且每个学生各个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学生合作完成项目,同一小组的成员可以相互合作,互相激励,共同提高。但要注意分组的方法,在编组时要注意搭配合理。

(4)实行过程评价激励机制。在“网页设计与制作”的教学过程中采用过程性考核方式,也就是对学生每个阶段完成的内容都要进行考核,并且记录成绩,将其作为总成绩的一部分。通过这种方式,一是让学生们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学习别人的长处,教师也能随时掌握学生们的学习情况及学习效果;二是杜绝了部分学生的偷懒现象,教师可以及时地对进度慢、效果差的学生进行督促和帮助,确保全体学生的学习效果。

最终成果的评价方式采用多元评价方式,应包括成果的美观性、可靠性、创新性等多个角度进行评价,鼓励学生自学并多学。

篇10

关键词:实践;任务驱动;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00(2012)007017702

作者简介:黄丽凤(1984-),女,福建惠安人,厦门大学硕士研究生,泉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应用、网页制作。

1任务驱动教学方法

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是指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以完成某些具体的任务为线索,把教学知识目标包含在任务中,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养成认真思考以及自主学习的习惯,培养独立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任务驱动教学方法主要是教师以鼓励学生完成任务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相关技能。将课程原理、课程实践、课程作品融为一体,并贯穿于课程的“教、学、做”之中。学生在修读课程时,选择项目并通过自主学习、相互协作、完成作品来学习课程中的核心知识和技能。

《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围绕着一个虚拟的高等院校网站建设为主线,以网页设计制作概述及需求分析等理论知识教学为开端,并以校园网站建设实现所需要的相关技术实践训练为重心,以开发、项目作品为目的来完成整个课程的教学。整个教学过程,能较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团队合作精神,体现出高度的学用一致精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2任务驱动法在《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网页设计与制作》是一门实践性很强、极富创造性、具有明显时展特点的课程。下面以开发一个虚拟的高等学校网站为例来探讨一下“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网页设计与制作》应用。

2.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在课程教学的第一次课中,教师通过多媒体给学生展示了整个虚拟网站建成之后的整体效果,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激发学习兴趣,并让他们去思考建设一个网站中所必须包含的基本元素,如何通过布局的方式把这些元素结合起来,使得页面整体效果更加美观。由此确定课程的总体任务——建设一个完整的校园网站;然后,针对教材与课程知识,通过虚拟网站中的可见内容,将总体任务细分为若干大任务,如制作一个简单的网页、超链接、表格、JavaScript、CSS样式、框架、模板和库、表单和CSS+DIV布局等;最后将这些大任务进一步细分为一些小任务,如简单网页中的图像、文字如何插入、超链接中的文字链接、锚点链接、电子邮件链接等。任务从简单到复杂,逐步去完成,最终完成整个作品。

2.2确定问题,分解任务

在演示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提问,假设自己动手做一个简单的网页,应该利用什么样的思路去完成页面。通过学生的思考、分析和讨论,确定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任务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让学生自己去解决所需要解决的问题。任务的顺利完成可能会使学生更主动、更广泛地激活原有知识和经验,来理解、分析,使对所要掌握的知识有更深的印象。比如,在对利用Dreamweaver创建基本网页的教学中,先给学生展示一个最基本的学校概况页面,在页面中学生可以看到一些介绍学校情况的文字、图片,然后引导学生认识网页中的基本元素,让学生去理解,如果要在页面中插入这些元素,应该怎么去实现。学生通过老师的引导及适当的提示,可以慢慢找出问题的解决方式,然后自己动手完成。这样既掌握了知识,又感觉做一个网页并不难,激发了学习兴趣,这为后面的顺利教学奠定了基础。

2.3自主学习,相互协作

在教师的引导及提示下,可能有的同学把相关的知识领悟到,然后开始动手完成,有的同学不一定可以完成,这就要求他们相互协作,互相学习,培养团队协作意识。比如,在超链接教学中,有的学生在完成百度友情链接的外部链接时会出错,写出链接地址为:省略。这时应把学生的错误展示出来,让全班的同学来思考其中的错误。有的同学可以很快地找出正确的方法,还有同学找出的是错的方法,通过其他同学及教师的纠正,掌握了正确的方法,到最后,大家都知道,正确的链接地址应该是省略.还有一些实际应用得比较多,但是又较难的问题,可以提示学生自主通过其它途径去学习。比如脚本链接中的添加为收藏链接、设为首页链接等。

2.4归纳总结

在教学结束后,教师要把所有学生完成的任务展示出来进行交流,大家提出问题并进行讨论,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及时做出归纳总结。注意总结的时候要客观评价,既要表扬做的好的同学,也要鼓励做得不好的同学,使学生认识到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的创新精神和自学能力可以得到充分的发挥。如:很多同学对相对路径和绝对路径的区别不是很清楚,就要把所有学生的作品通过多媒体展示给同学看,结果是有的同学看到自己的或者别人的作业,很惊讶,为什么这里插入的图片显示不出来,而在自己的电脑上却可以。通过学生自主讨论、修改,最后总结出是因为图片的路径出错导致,故而学生可以更快速明了地理解它们之间的区别。

3结语

利用任务驱动模式进行教学时,教师必须清楚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并根据他们的水平来分析当前知识技能可能存在的困难与问题,以课程目标为中心,在充分围绕课程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制定一个任务来突出知识点,使学生在培养兴趣的同时又掌握到新知识与技能。

(1)任务的设计要紧密结合教学目标,把所要介绍的重难点知识大部分融入到任务中,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相互讨论,动手完成任务并深刻理解重点、攻破难点,获得知识。

(2)任务的设计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计,不能太难,也不能太简单。要有层次性,从易到难,逐步引导学生。学生在动手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要认真做好监督工作,对于有些自己动手跟不上任务进度的同学,要及时给予帮助,鼓励他们继续完成。

(3)任务的设计要结合生活中的实际、有趣的事情,并且是学生通过操作后可以得出所期待的结果,这样才能激励继续完成。可以给学生留出一点自由发挥的空间,有利于培养其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1\]毕春苗.“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应用探究\[J\].大同大学学报,2008(6).

\[2\]郭绍青.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内涵\[J\].中国电化教育,2006(7).

\[3\]朱永杰.任务驱动教学法中的任务设计\[J\].教育与职业,20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