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货膨胀现象范文

时间:2023-12-26 18:06: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通货膨胀现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通货膨胀现象

篇1

[关键词] 通货膨胀 成因分析

坊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可以跑不赢刘翔,但一定要跑赢CPI”。一句戏谑的话语背后,是对通货膨胀的担心与疑问。自2007年5月以来,中国的居民消费价格逐月上升,8月开始达到6%的同比涨幅,接下来的几个月涨幅均超过6%。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07年CPI 平均上涨4.8%,2008年一季度CPI总体涨幅约为8.0%。

通货膨胀是一个向来被经济学家关注的词。对于通货膨胀的危害,凯恩斯曾指出,再没有什么比通过摧毁一国的货币来摧毁一个社会的基础更容易的事情了,这个过程涉及破坏经济过程的所有隐藏经济法则的力量,并以绝大多数无法诊断的方式进行。我国对本轮通货膨胀给予了充分的重视,央行自2007年以来已经进行了6次加息,13次提高准备金率,存款准备金率已从2007年初的9%调整到现在的16%, 其他一系列措施也相继出台。在去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中央决定2008年实施“从紧货币政策”取代已实施十年之久的“稳健的货币政策”。可见,控制通货膨胀,稳定物价,现在已成为政府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

一、前我国通货膨胀的成因分析

西方经济学理论认为,通货膨胀按其成因可以分为需求拉上通货膨胀、成本推动通货膨胀,混合通货膨胀及结构性通货膨胀。综合当前日益复杂的国内国际环境,我国现阶段的通货膨胀似乎很难用某一种传统理论来解释。笔者认为当前我国通货膨胀的压力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1.成本推动的压力

(1)能源和粮食价格的过快上涨

能源和粮食价格的过快上涨是本轮通货膨胀的主力贡献军, 价格的传导不断推动着各种成本的上扬。能源和粮食属于工业生产的上游产品,当其价格上涨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必然会传导到下游产品。

不断高起的油价迫使全世界加快发展替代能源,进一步增加了对玉米的使用,加工为燃料乙醇,推动了全世界玉米价格的上涨;油价上涨使化肥和柴油等价格上涨导致的产粮成本的提高需求的增加,以及饲料的价格上涨,在本就因为2006年猪价过低和疫病双重影响而生猪存栏量下降的我国,加大了养猪成本,养猪户更加不愿意养猪,从而更加加大了生猪的供需缺口,直接表现为猪头价格首当其冲的上涨。当前,食品上涨是一种全球现象,受全球粮价影响,我国粮价也在上涨,从粮食与水果、水产品等其他副食品之间的成本和比价关系看,个别生活必需品价格上涨已经带动其他相关生活必需品同时涨价。

(2)经济结构调整带来的良性价格调整

通货膨胀看上去是价格变量的调整,它的背后是经济变量的调整。经过多年的粗放型增长方式高速发展,中国从2003年开始,已经慢慢开始转向经济增长速度与质量并重的阶段。不论是和谐社会的目标,还是绿色GDP、节能减排、减少污染等力度的加强,以及今年开始实施的新劳动法,这些无一例外的都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成本。成本的增加必然带来了价格的上调。然而,这样的价格上涨是良性的。当经济结构调整经历价格的阵痛最终调整到更均衡的状态,整个社会将享受更加良性的发展。

(3)工资推动通货膨胀

西方经济学认为,工资提高和价格上涨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工资提高引起价格上涨,价格上涨又推动工资提高。CPI 高企不下,人们明显感觉生存成本加大,企业也将面临提高工资标准的压力。对于利润空间本就微薄的企业而言,可能将增加的成本进一步转移给消费者,这也就是西方经济学中所称的“工资――价格螺旋上升”。

2.流动性过剩的压力

从统计数据来看,广义货币1999年底到2008年一季度末从12 多万亿增长到42多万亿,增长了3倍多;各项贷款1999年底到2008年一季度末从9多万亿增长到27多万亿,增长了3倍;外汇储备1999年底到2008年一季度末从1546多亿增长到16821多亿美元,增长了10倍多。大量的流动性泛滥,支撑着本轮通胀。我国流动性过剩的原因,一是国际贸易顺差过大,带来了巨额的外汇占款,直接大量增加了基础货币量;二是由于中国境内较高的资本回报率和国际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外资大量流入中国;三是中国连续多年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及国内金融机构的信贷规模的扩大,为了鼓励投资、刺激经济增长,中国在宏观上一直保持着低利率的货币政策。在宽松的货币政策下,各国内金融机构放出大量的流动性。

3.经济增长速度过快形成的通胀压力

2003年以来,我国GDP速度一直在10%以上,而且呈逐年加快的趋势。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某些经济结构问题更加突出,特别是投资与消费的比例结构和三次产业结构中长期存在的问题不仅没有得到改善,而且日趋严重。在这样的状态下,过高经济增长和过快投资增长成为了通货膨胀的动因。

4.通货膨胀预期带来的压力

温总理在中外记者会上提到, 在物价上涨较快时,物价的预期比物价上涨本身更可怕。本轮通胀从食品价格开始,从人们日常消费的商品价格开始,使人们有着最深切的体会。人们,尤其是收入水平比较低的人们会发现生活成本明显增加。近期央行的调查显示,65%的受访者预计物价会再度上扬,而通常情况下仅有半数受访者有此预计。通常情况下,一旦人们对通货膨胀的预期继续上涨,通胀压力将进一步增大。

二、结语

本轮通货膨胀成因的复杂性决定了抑制本轮通胀政策制定的挑战性。如何在调整经济结构和外贸出口结构的同时看好良性通货膨胀;如何处理好利率和人民币汇率的关系;如何从源头解决通货膨胀中存在的矛盾;如何在使中国的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的同时有效地抑制通货膨胀。这些,都为我国政府的宏观调控增加了难度。

参考文献:

[1]高鸿业:西方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篇2

【关键词】 通货膨胀;产业结构;产业结构调整

一、通货膨胀的概念及我国现状的解析

通货膨胀指在纸币流通条件下,因货币供给大于货币实际需求,也即现实购买力大于产出供给,导致货币贬值,引起的一段时间内物价持续而普遍地上涨现象,其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今年下半年以来,我国各种商品价格纷纷上涨,通货膨胀压力大。国际上通常将CPI(价格消费指数)作为观察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一般说来当CPI>3%的增幅时我们称为通货膨胀;当CPI>5%的增幅时,把它称为严重的通货膨胀。今年七月份以来,我国CPI均高于3%,十月份更是高达4.4%,说明我国今年下半年已出现明显的通货膨胀现象。

2010年我国各个月份CPI指数

二、通货膨胀的类型

(1)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又称过度需求通货膨胀,是指由于总需求的增加超过了总供给而引起的价格水平持续、显著上涨的经济现象。由于总需求是和货币供给量联系在一起,所以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又被解释为过多的货币追逐过少的商品。(2)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与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理论的出发点正好相反,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理论是从总供给而不是从总需求的角度出发,假设在不存在过度需求的情况下,由于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所引起的价格水平持续、显著上升的一种经济现象。(3)结构性通货膨胀。在经济运行过程中,有时在既不存在需求拉动,也不存在成本推动的情况下,仅仅是由于经济结构因素的变化也可以导致价格水平持续、显著的上涨,这种价格水平的上涨叫做结构性通货膨胀。

三、现阶段通胀的类型及原因

首先是我国的资源紧缺导致需求拉升。我国过多的人口去抢占有限的资源,就会产生资源紧缺问题,势必会产生供给小于需求的效应,价格就上涨会使得产品的成本上升,此时,对于生产者来说提高产品的价格就是直接结果。由此可见,从需求拉动到产品成本推动两方面拉动了物价的上升,是中国式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之一。其次我国的市场受国际经济的影响,由于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使得中国的对外依存度很高,这种高度的经济外向性,使得我国经济遭受美、欧、日三大经济体影响的可能性越来越大,对各种外部影响的敏感性也越来越高,从而外部的通货膨胀也就极易影响到我国。除此之外,还有我国目前存在的产能过剩也使得资源配置不合理而造成一系列的资源与成本浪费,也会间接地导致目前通胀的产生。

四、通货膨胀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目前中国的产业结构极为不合理,第二产业产值几乎占了三大产业产值总和的一半,第二产业占了过多的比重,中国目前的第三产业基本上仍未获得较大的发展,只占了很小的比例,由此看出,中国目前本身的产业结构就是不合理的。通胀的产生,首先影响的就是对储蓄者产生不利的影响,使储蓄者的收入水平下降。通货膨胀意味着货币价值的下降,货币价值的下降必然会使储蓄者手中的存款价值或货币的实际购买力降低。降低了居民的实际收入就使得国民的需求相对以前下降,无疑给产业结构的优化带来了不利的影响。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会使得国民经济产出减少,收入水平下降。成本上升的重要体现是人力资源成本和原材料成本的上升。对于制造业占半壁江山的中国来说,人力资源成本和原材料成本的上升必然会导致企业生产经营成本的增加。企业成本的增加必然又会减少企业的利润,利润的减少又会使得企业减少产出,进而引致失业。

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对于经济产业结构急需转型的中国来说,不一定是坏事,相反可能还会有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中国的产业结构极为不合理,第二产业产值几乎占了三大产业产值总和的一半,与此同时,区域发展也不平衡。通货膨胀的出现,它帮助制造业发达的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淘汰高污染和低效益的制造型企业,转型为发展高增值,高效益,低污染的第三产业,达到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的目标;还可以逼使劳动密集型的企业迁移到劳动力成本廉价的中西部地区,既可以帮助当地经济发展,提高产出水平,促进当地就业水平提高,又可以缩小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从产业结构转型和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角度看,目前的通货膨胀还未必是坏事,它有可能会优化国家的产业结构和缩小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通货膨胀 国民经济发展 国民经济影响

一、通货膨胀的国民经济效应

通货膨胀的国民经济效应分为预期到的通货膨胀的国民经济效应和未预期的通货膨胀的国民经济效应。

(一)预期到的通货膨胀的国民经济效应

第一,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会下降。由于通货膨胀引起的一部分货币购买力由资产持有者向货币发行者转移,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会下降。第二,预期到的通货膨胀会产生皮鞋成本。人们会加紧购物,将财富更多地配置到耐用消费品上以避免价格上涨的损失,从而增加往返银行的次数,多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即皮鞋成本。第三,预期到的通货膨胀将会导致菜单成本。高通货膨胀会使企业更经常地改变自己的报价,印刷并送发新口录表,所有需要花费实际资源的企业活动都得重新核算定价。第四,预期到的通货膨胀还将会对税收体系产生显著影响,导致资源的不当配置。税前实际收入固定的居民税负会逐渐增加,实际可支配收入会逐渐减少,主要作用于比较贫穷的固定收入阶层,在一定程度上扩大收入分配的差距。第五,预期到的通货膨胀不会对就业和国民产出水平发生直接的、实质性的影响。一般意义上说,在长期中,通货膨胀与就业和产出水平之间并不存在直接的、必然的联系。

(二)未预期的通货膨胀的国民经济效应

1.对收入分配的影响。当发生未预期通货膨胀时,有固定货币收入的人以及债权人遭受损失。相反,对于非固定收入者及债务人都是受益者。在现代社会中,后者主要包括股票持有者、企业和国家。

2.对财产分配的影响。由于通货膨胀侵蚀着货币购买力,使任何以固定货币数量训一算的资产的真实价值也受到影响。对于持有不变价格财产的人来说其拥有的债券、银行存款的票而价值是相对固定的,实际价值将随物价上涨而下降。对于持有可变价值财产的人来说,则正好相反,他们会因通货膨胀而受益。

3.对于国民经济效益的影响。通货膨胀造成人们对货币贬值的预期,导致流通中的囤积居奇,出现“投资不如投机,生产不如囤积,存钱不如存货”现象,导致生产下降,通货膨胀恶化,企业不再致力于提高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而是乘通货膨胀之机,抬高物价,粗制滥造,结果形成资源浪费,生产能力降低,严重影响国民经济效益。

4.对国民经济增长的影响。从短期看,当有效需求不足而且社会存在闲置生产能力时,通货膨胀可以刺激政府的投资性支出,扩大总需求,从而能够刺激国民经济增长。从长期看,通货膨胀会增加生产性投资风险,提高经营成本,使生产投资下降,从而不利于国民经济增长。

5.对国际收支的影响。出现通货膨胀现象的国家中,国内市场商品价格上涨,出口商品价格也上涨,从而影响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而本国货币贬值,必然导致进口商品价格降低,进口增加,致使国际收支恶化。通货膨胀具有优化资源配置的效应,各种商品价格的不同上涨,实际上是对现有社会生产要素的再分配,在有效需求不足时,通过通货膨胀可以刺激有效需求的扩大,从而扩大生产和就业。

二、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

通货膨胀是非常复杂的社会国民经济现象,其成因也是复杂多样的。国民经济学家虽然提出了许多解释,但基本可以归纳为从需求和供给两个角度解释,以及从国民经济结构因素变动的角度说明。它们分别是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结构性通货膨胀。顾名思义,我们对通货膨胀的产生原因马上便有了归类性的理解,通货膨胀不是需求的加大或成本的提高,就是国民经济结构的不合理所致。具体到本轮通货膨胀,国际输入、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成本推动以及结构失调则是其主要原因。

三、通货膨胀对国民经济的影响与具体表现

通货膨胀指的是由于国家生产的货币过多,以致货币降低本来的价值,而物价迅猛上涨。通货膨胀现象的发生表明国家宏观国民经济失衡,继而对各方面产生不同的影响,具体体现为:

1.通货膨胀对收入与财务分配的影响。通货膨胀能够起到改变不同人收入与财富实际价值的作用。实践表明,受通货膨胀的影响,使得部分人的实际收入和财务实际价值大幅度减少,同时还使得部分人的实际收入和财务实际价值大幅度增加。就那些政府雇员或依靠退休金生存的人员来说,由于通货膨胀率远远高于这些人员收入的增长速度,以致这些人员的实际收入有所减少,从而导致这些人员的生活水平大大下降。

2.通货膨胀对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实际上,通货膨胀较大程度上影响着市场价格信号,致使有效的价格机制形同虚设。如果市场内的各类商品价格处于规律动态变化时,那么无论是生产者还是消费者均会依据这种正常动态变化规律作出购买或售出商品的决策;当发生通货膨胀且通货膨胀率较高,那么市场内各类商品价格将处于不规律动态变化状态,此时生产者及消费者将不知如何处理该商品。

3.通货膨胀对产出的影响。通货膨胀对产出的影响仅限于短期内,并且这种影响不具有确定性。现阶段,我国社会闲置资源相对较多,而社会产出尚未达到充分就业的产量水平,若出现通货膨胀必然会使人们工资出现“名升实降”现象,致使厂商生产要素投入大幅度增加,从而增加就业及产量。

四、治理通货膨胀的有效策略

1.适当增加商品有效供给,优化调整国民经济结构。为有效治理通货膨胀必须同时落实好两方面工作,包括适当增加总供给与控制总需求。如果仅控制总需求而不增加总供给,或仅增加总供给而不控制总需求必然会对国民经济增长造成严重的影响,从而较大程度上增加了通货膨胀治理成本。

2.加大金融部门监管力度。全球金融自由化背景下,各国均纷纷致力于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及财力以推进金融及国民经济自由化。就现阶段的我国而言,其正处于国民经济转型阶段,由于存在诸多不稳定性因素,所以需要一方面剔除那些不合理的金融、国民经济管理,而另一方面则进一步健全相关法律法规,逐步加大金融部门监管力度。

3.落实好适度紧缩的货币政策。首先,控制好货币供应量,依托减少流通中的货币供应量以达到减少总需求的目标,从而进一步降低物价水平;其次,提高贴现率与准备金率,适当减少信贷总额;最后,提高利率,收缩信贷,缩紧银根,减少市场流动性。

五、结论

篇4

关键词:国债发行; 通货膨胀;资金效率

中图分类号:F8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0-0074-02

一、文献综述

通货膨胀作为一种货币现象,其成因于货币供给量与货币需求量之间的缺口。现有研究国债规模与通货膨胀的文献集中讨论国债规模对货币供应量的扩张效应,具体而言有以下三种思路。

第一种思路是货币融资和国债融资之间的替代关系,即当政府难以通过国债融资的时候政府往往会选择货币融资,这种货币融资既可以是货币的财政发行,也可以是财政向央行的借款或透支,还可以是央行在一级市场对国债的购买,这方面代表性文献譬如萨金特(1982)、马拴友等(2006)。

第二种思路是从国债应债来源的角度来考察国债发行与资金运用对基础货币以及货币供应量的影响,而货币供应量的扩张将有可能导致通货膨胀,这方面的文献比如高培勇、宋永明(2004),刘华(2004),类承曜(2002)。

第三种思路是把国债作为弥补财政赤字的重要手段讨论赤字规模与通货膨胀率水平之间的关系,这方面的论述比如斯蒂格利茨(1997)。

从国债发行对通货膨胀影响的观点的角度来看目前文献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Barro(1976)在讨论通货膨胀问题时指出,一旦政府债务存量的增长率超过了产出增长率,持续发行债券就会通过货币化的形式引起通货膨胀。Smith(1982)比较了使用债券和发行货币手段进行融资的后果,发现零通货膨胀率的稳定态势很难实现。阎坤(2002)认为,由于中国中央银行可以在公开市场业务中收购国债,加之过大的外汇储备,从而形成巨大的货币扩张压力。当国债达到一定规模后,政府信用就会有所动摇,一旦政府通过国债实现不了预期的效果就只有靠铸币税(货币发行)来筹集资金,最终无疑会导致恶性通货膨胀。也有不少学者认为国债发行不是导致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Friedman(1982)认为,在货币供应量增速极低时,较小规模的国债可以把货币供应量增速提升到需要的水平,缓解了经济总量的衰退,而不会导致货币发行的过量导致通货膨胀。因此,国债发行与通货膨胀之间是一种松散的关系。Darby(1984)认为,只要国债发行能够与货币增长率在一定范围内保持协调,那么国债发行即使有货币化的倾向也不会引起通货膨胀。

从以上讨论不难看出,研究者以不同的国家、不同的经济体制作为研究对象,运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可能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我们不能简单的认为国债发行就会造成货币供应增加进而引发通货膨胀。要找出国债发行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有必要对二者进行量化分析,寻找出二者间数量的因果关系,才能对两者进行客观的评价。

二、基于国债资金运用效率视角分析国债发行对于通胀率的影响

在这里我们首先要明确一下本文对通货膨胀成因的看法。在经济学理论当中,通货膨胀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几种,有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通货膨胀螺旋,结构性通货膨胀以及作为货币现象的通货膨胀。实际上无论是前面哪一种理论,其通货膨胀的最终表现也必定是价格的上涨,而价格的上涨显然是由于在某几种商品上相对过多的货币追逐了相对少量的商品所导致的,所以本人认为,通货膨胀实际上从表象上来讲,就是一种货币现象,并且本文的论述也同样基于此理论。

总体而言,政府发行国债的目的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为了回收货币市场上过量的流动性,第二个方面就是为了通过发行国债筹集资金进行投资从而刺激经济增长。实际上无论是哪个目的,国债所回收的资金最终都是要进行投资。

我们假设一个极端的情况,假设政府在发行国债之前就已经确定好所筹集的资金的投资项目为A,在当前经济环境下,A项目所在行业的投资回报率为10%,而政府投资的这个A项目由于资质较好,投资回报率为100%,显然,如果政府筹集的资金投放到了A项目上,其资金的产出效率超出了该行业所要求的必要报酬率,那么表现在实务商品上就是,相对过多的产品和相对过少货币,因此,不但会使整体通货膨胀率提高,反而会使得通货膨胀率下降。

从以上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在探讨国债的发行规模的时候资金所投放的项目的内部收益率和该项目所在行业的必要报酬率是必须需要考虑的一个因素,因为这一因素也同样关系到发行国债以后是否会对通货膨胀有推动作用。

依照本理论,如果想测度本次国债发行规模是否会对通货膨胀产生影响,就必须要知道所募集的资金的投资项目的具体情况。这一评价方法从理论上讲实际上是一个辅助的判定标准,就是说,该方法并不能够计算本次发行国债的具体规模,而只是在国债发行规模和资金使用用途确定的情况下判定是否会导致通货膨胀。如果会导致通货膨胀,并且其增长的幅度超过了当局的容忍范围,那么就需要调整资金的使用流向,让资金尽可能投放到那些内部收益率更高的,或者是超过该行业必要报酬率更多的项目上去,这样就可以拉低通货膨胀率,甚至是不产生通货膨胀。

前面所举例子是以发行国债仅投放到一个项目上为例进行说明的,而发行国债所募集资金实际上不可能仅投放到一个项目上,那么这时如何测度其对通货膨胀的影响呢?我们可以首先计算出投资的项目各所在行业的一个加权平均行业收益率,然后再根据各项目自身的内部收益率计算加权平均内部收益率,如果前者大于后者,就会导致通货膨胀,反之则不会。

当前中国货币超发现象严重,2011年1月份CPI已经达到了4.9%,究其原因,主要就是因为货币投放的产出效率要低于货币所要求的必要报酬率,因此导致实物产出相对较少,货币发行相对较多,引发通胀。因此未来解决通胀问题,一方面要收紧流动性,减少货币投放,另一方面就必须要加大投资项目的审查力度,让货币尽量投放到那些产出价值高的项目上去。

三、政策建议

国债的发行除了需要保证适当的规模之外,其募集资金的投资项目也同样需要得到重点的关注,只有当所投资项目的加权平均内部收益率超过了项目所在行业的加权平均必要报酬率的时候才不会导致通货膨胀,否则随着国债发行规模的日益扩大,必将导致通货膨胀现象的出现。

参考文献:

[1]Stanley Fisher.The economics of government budget constraint[J].The World Bank Observer,2005.

[2]Damodar N.Gujarati.计量经济学基础[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篇5

关键词:通货膨胀目标制;目标标准设计;目标定位;目标度量

中图分类号:F82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217(2007)01―0015―05

通货膨胀目标制给正在实施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国家带来了显性的或潜在的利益。那么,这些国家能否获得最大化或最优化利益,关键在于这些国家是否有效地、合理地设计和制定通货膨胀目标制的政策框架。在设计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基本框架时,中央银行要注意一个关键性的因素就是通货膨胀目标标准的设计,它包括目标定位(target posi-tion)、目标期限(target horizon)、目标测量(mea-sure of inflation)、目标偏离(misses Of target)和例外条款(Escape clauses)等一系列问题。由于各国的经济发展路径不同,其具体目标标准和制度性设计也有所区别。本文对22个成熟型的通货膨胀目标制国家的目标标准设计进行了比较分析,以探究通货膨胀目标标准设计特征在各国的异同。

一、通货膨胀目标定位

通货膨胀目标定位是通货膨胀目标制度设计的一个中心问题。中央银行在设计通货膨胀目标时,是采用点目标(point target)定位还是采用目标区间(target range)定位,这关系到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实施效果。如果采用点目标定位,就会导致可控性问题,即使货币政策能有效实施,也有可能出现较频繁的目标偏离的现象。为了达到所设计的点目标,中央银行将频繁地修改货币政策工具,会造成货币政策工具的频繁变动,从而导致货币政策工具的不稳定性。如果采用目标区间定位,当经济出现大的冲击时,目标区间可以提供中央银行更多的空间,及时采取灵活的措施应对短期冲击,使目标偏离产生的可能性远远小于在点目标下可能产生偏离的情况。目标区间能提供给中央银行更大的灵活性来应对冲击,允许一定程度的灵活性来相机抉择其它目标。此外,目标区间的幅度也提前给市场和公众一些信号:中央银行许可通货膨胀围绕中心点波动的幅度是多大,以及在一个窄或宽的区间范围内权衡冲击经济的频繁度和严重性等信息。

从实施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国家采用目标取向的情况来看,为了给通货膨胀预期提供清晰的指南,大部分的中央银行不仅确定了点目标,而且还确定了一个大约1~5个百分点的目标区间。有的国家设计了一个目标区间,却没有确定具体的点目标或中间目标,如澳大利亚、以色列、南非和西班牙四个国家没有确定通货膨胀率的点目标,而是设计一个比较宽的目标区间。只有少数国家采用的是通货膨胀率的点目标,如芬兰、挪威等国设计了点目标,但并没有确定目标区间。还有部分国家采用的是一个有对称区间的点目标,即围绕一个中心目标设有一个上限和下限。而有的国家在通货紧缩阶段,只规定了目标区间的上限,并没有确定下限。除了少数国家外,通货膨胀目标制的中央银行所确定的目标或目标区间大致相同,中期点目标12个月的通货膨胀率一般在1%~3%之间,区间幅度接近2个百分点(即目标通货膨胀率加减一个百分点)。

根据不同目标区间的选择,反映了通货膨胀目标制国家保持最低通货膨胀水平可行性的不同观点。选择幅度较小的目标区间的中央银行,表明它对通货膨胀目标有坚定的决心和可信的承诺,当然也强调中央银行要实现该目标的短期责任。如果在实际操作中,中央银行很难将目标控制在确定的区间内,频繁的目标偏离会降低中央银行的可信度。通常情况下,较窄的区间会导致货币政策工具的不稳定。为了达到给定的通货膨胀率区间,如果时间期限越短,货币政策工具变化就越大。选择较宽的目标区间,很难评估中央银行的短期行为,该区间在短期内给予了中央银行更多的灵活性,中央银行只需要对通货膨胀目标负中期责任。由于宽区间具有更多的灵活性,而窄区间的风险性更大,所以,新西兰将其目标区间从原来的2%增加到后来的3%。目标区间的加宽后,可以向公众传播一些有用的信息。如中央银行评估其政策效果的不确定性信息,而且这种不确定性与通货膨胀相关性很大,也说明目标区间在未来有更宽趋向。然而,过宽的区间会引起公众和市场怀疑,中央银行是否对其承诺的通货膨胀目标负责。

在选择通货膨胀目标数值时,零通货膨胀率才等于物价稳定,即物价稳定应该是通货膨胀率为零或接近零。事实上,物价稳定要受到度量和名义刚性问题的影响,物价稳定表现为正的低水平的通货膨胀率,而不是零通货膨胀率。零通货膨胀率将可能使价格水平出现负增长,从而使经济陷入通货紧缩的政策风险,持续的通货紧缩,会产生严重的流动性和清偿能力问题,会影响到金融系统的正常运作。因此,从表1可看出,几乎所有的通货膨胀目标制国家的通货膨胀目标都确定在零通货膨胀率以上,即年通货膨胀率为1%~3%左右。

二、通货膨胀目标期限

通货膨胀目标期限就是中央银行负责实现政策目标的时间期限,即中央银行要花多长的时间才能达到通货膨胀目标,该目标可以持续多久。一般地,通货膨胀目标期限包括实施的初期、转型期(通常为大约3年或更长点)、稳定期(要确定未来一年的年目标,常见的是两年;或确定一个可以达到长期目标的年目标路径)。通货膨胀目标可以有一个或多个期限,中央银行在确定一个目标期限时,应考虑政策的产生及其行为对通货膨胀结果影响的时滞。如果政策期限比货币政策传导的时滞还短,就意味着这个期间的通货膨胀率将高到中央银行所不能控制的水平。经验证明,通货膨胀目标期限一般为1~4年。在这个时间期限范围内,确定的目标期限越短,中央银行与公众交流的信息就越快越明确,对中央银行短期行为的自由选择的约束就越大。如果确定的目标期限较长,则可以给中央银行相对更多的灵活性来调整政策,使通货膨胀水平朝着目标区间中心点靠拢。假设确定一个不到一年或超过4年的目标期限,就会使通货膨胀目标失去意义。因为在如此短的、不到一年的期限内,货币政策是不可能控制通货膨胀的,而超过4年的目标期限,就会大大降低中央银行的可信度。目标期限可以反映出中央银行采取货币政策措施的应对短期冲击能力的强弱。实施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国家,采取什么样的目标期限不仅要考虑政策效果的时滞,而且要依据初始阶段时的通货膨胀率。如果该国初始的通货膨胀率与所期待的

通货膨胀率不同的话,在假定货币政策对通货膨胀影响时滞的条件下,该国可以允许大约两年的期限内来完成目标,如果该国的通货膨胀水平已经很低,那么,他们可以采取即期的或无限期的目标期限。

从表1看,少数国家如芬兰、挪威、秘鲁、瑞典、泰国和英国没有一个确定的期限外,大部分的通货膨胀目标制国家通常有确定的、一年或多年的通货膨胀目标期限,通常在初期阶段为1~3年不等。在通货紧缩指标中,除了用数字表示的长期通货膨胀目标或代表性的通货膨胀率外,还有几个重要的目标期限的指标:(1)一个转型时期――通常为大约3年或更长时间,在此期间,他们的目标是将通货膨胀水平降至一个长期的目标区间;(2)确定一个未来一年的年目标,常见的是两年;(3)确定一个可以达到长期目标的年目标路径;(4)年目标是按阳历年12个月的通货膨胀率来确定,有时也使用平均年通货膨胀率。

在通货膨胀稳定时期,目标期限有加长的倾向。当通货膨胀水平降至长期目标区间内时,年通货膨胀目标将被一个长期的、稳定不变的通货膨胀目标所代替,即使采取了稳定通货膨胀目标,中央银行仍然需要为货币政策确定一个有效期限,只要当通货膨胀水平保持稳定,目标期限就加长。加拿大、智利、哥伦比亚、冰岛、以色列、墨西哥、韩国、波兰、新西兰和瑞典等国在它们处于稳定期后,他们的通货膨胀目标期限明显延长了。

三、通货膨胀目标度量

在设计通货膨胀目标制时,另一个关键性的问题是选择什么样的标准来测量通货膨胀目标,选择什么样的物价指数来确定通货膨胀的变化率。在通常情况下,中央银行可以根据权衡可控性和可信度来选择合适的物价指数,并通过物价指数来计算目标通货膨胀率。所选择的物价指数一般能反映经济对供给冲击的相对敏感性。大多数国家的中央银行选择消费物价指数(Consumers Price Index-CPI)作为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名义目标变量,一是因为CPI作为生活成本指数,能够及时和明确地反映一篮子商品和服务价格的变化,二是因为该指数定期公布,广为人知,易于获取和明了。但是,CPI作为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名义变量也有一些不足。首先,CPI包含了住房项目(指住房按揭利息费用),而短期内该费用使得CPI与中央银行的调整意图呈反向变动:如利率上调抬高住房按揭利率,从而使得CPI上升;利率下调住房按揭利率下降,从而CPI下降。其次,CPI还包含一些中央银行没法控制的因素,如管理价格、贸易条件、间接税、食品和能源价格的短期波动等。

中央银行采用核心通货膨胀标准来预测未来的通货膨胀,制定前瞻性的政策,以及在通货膨胀报告中分析通货膨胀走势和通货膨胀结果。由于CPI中包含了一些中央银行难以控制的因素及其短期影响,这些不利因素促使部分国家选择了CPI的修正指数核心通货膨胀率(core Inflation Rate)作为它们的目标度量标准(见表1),如南非使用的是扣除了利息费用的CPI指数(CPIX)。英国在2004年前使用的是RPLX指数(扣除了利息费用的零售价格指数)。2004年后,英国为了与欧盟的HICP指数(扣除了利息费用的消费价格指数)相对应,使用了目前的CPI指数。加拿大、澳大利亚、韩国、泰国等使用的是扣除了食品和石油价格的核心CPI指数。为什么许多国家有使用核心CPI指数作为度量标准的倾向?主要原因有:一是核心CPI指标剔除了抵押贷款利息的支付等因素,可以避免以上不足而产生一些问题。二是核心通货膨胀目标中剔除了CPI的其它因素,如加拿大和芬兰等国家剔除了间接税,这样财政政策的变化不会引起货币政策非预期的变化。三是核心CPI指数扣除了最容易变动(且平均恢复期限长达2~3年)的食品和能源价格因素,这样可以通过确定一个较长期限(如一年多)的通货膨胀目标或采用一个变动的年平均通货膨胀率来解决这个问题。新西兰则使用可调整的CPI通货膨胀率来计算核心通货膨胀率。政策目标协议规定,新西兰储备银行应该调节CPI以适应某些种类的冲击,如供给冲击和贸易条件变化等。当冲击产生时,可调整的CPI使中央银行更具一定的判断力,不过,在选择核心通货膨胀标准时,中央银行必须向公众说明物价指数是怎样形成的,同时,还要说明核心通货膨胀率与公布的CPI指数的关联性。

四、目标偏离和例外条款(escape clause)

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和货币政策的不确定性,即使通货膨胀目标制下的目标定位已经确定,经济中都有可能出现实际通货膨胀的目标偏离现象。如果经济中出现了大的供给冲击,有的国家允许通货膨胀目标出现一定幅度的短期偏离,中央银行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以及更大的灵活性来调节经济,以达到长期通货膨胀目标。

通货膨胀目标偏离现象不仅仅是突发事件产生而引起的,还有货币当局决策的结果。由于通货膨胀目标是一种“限制性的相机抉择”政策理论框架,如果政策目标所关注的不仅仅是通货膨胀,还有其它宏观经济变量,那么,政策结果就会造成事先所公布的目标偏离或目标变更的现象。政策决策是否要改变通货膨胀目标,很大程度上在于攻击经济的冲击种类。如产生了石油价格的暴涨等总供给冲击,就会产生短期的产出和就业之间不稳定的矛盾和长期的通货膨胀不稳定情况。如果冲击过大,或这种冲击产生于一些不可预期的缘由,实际的通货膨胀目标也会偏离或改变事先公布的通货膨胀目标[7]。

目标偏离是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国家常出现的一种现象。目标偏离并不意味着我们应该放弃事先公布的、整个的通货膨胀目标策略。只要中央银行能够解释说明这种偏离是一种突发事件所产生的结果,中央银行在公众中的可信度不会受到影响。例如,中央银行重新确定目标后,需要向公众公布并说明中央银行是怎样打算来适应这种不可预期的偶发事件,同时要确定恢复物价稳定目标的回归路径。这样,一种策略尽管不能减少供给冲击的短期通货膨胀影响,但至少可以限制这些影响,并阻止它们进一步影响到长期的通货膨胀倾向。

实践中,如果一个国家所确定的通货膨胀目标为点目标,更容易出现目标偏离的情况。一般地,不管目标偏离是偶发性的还是货币当局的决策行为,为了对通货膨胀目标负责,中央银行应该正式向公众说明通货膨胀偏离目标的原因,但每个通货膨胀目标制中央银行并非如此,只有新西兰、加拿大、英国、瑞典、以色列、巴西、泰国、冰岛、菲律宾的中央银行说明目标偏离的原因和解决问题的措施等。有的只是出于某种压力,才对通货膨胀目标偏离的这种现象进行公布和解释。

如果通货膨胀目标确定为点目标,这样更加容易出现目标偏离情况。这就需要使用了一个“例外条款”和确定一个偏离的幅度作为责任底线,或者根据核心通货膨胀率确定通货膨胀目标以克服目标区间的不足。“例外条款”的条件是,允许通货膨胀目

标出现一定程度的偏离,并规定了中央银行可以恢复或回归通货膨胀目标路径或公布新目标路径的时间期限。中央银行一旦决定使用例外条款或允许一个偏离的容忍度(margin of tolerance),就应该将这个决定条理化、法律化,并将成文的内容公布于众。例外条款通常是用来提前说明在这样一些经济环境中,如经济中出现了负的供给冲击、或大范围的管理价格的调整,中央银行要适当调整货币政策来适应通货膨胀的失调。此外,使用例外条款并没有成为通货膨胀目标制的一种标准,也只有少数国家是根据核心通货膨胀率来确定通货膨胀目标。

例外条款的设计主要是为了确定在特殊条件下,允许目标在一定程度的范围内偏离所确定的通货膨胀目标。例外条款给予中央银行更多的灵活性来应对突发冲击。这种突发性冲击包括贸易条件的变化、供给冲击和间接税等。例外条款并不是所有的通货膨胀目标制国家都会确定。事实上,只有如加拿大、捷克、新西兰、菲律宾、波兰和南非等少数国家在他们的通货膨胀目标制的理论框架中有例外条款。在捷克,当非预期的外部冲击、自然灾害和影响农业生产的状况发生时,允许目标出现暂时性的偏离。在新西兰,当世界商品价格发生暂时性的波动、间接税变化和自然灾害时,允许目标偏离。在菲律宾,突发性的冲击包括未加工的商品价格、石油产品价格的波动、税收和津贴等政府政策的变动,以及自然灾害等。在波兰,包括外部因素、食品和官方控制价格。在南非,供给冲击包括贸易条件、国际资本流动和自然灾害等。瑞典的冲击包括短暂的突然冲击、和抵押贷款利率、间接税和供给冲击的变化等。

五、结束语

篇6

一、文献综述

通货膨胀作为一种货币现象,其成因于货币供给量与货币需求量之间的缺口。现有研究国债规模与通货膨胀的文献集中讨论国债规模对货币供应量的扩张效应,具体而言有以下三种思路。

第二种思路是从国债应债来源的角度来考察国债发行与资金运用对基础货币以及货币供应量的影响,而货币供应量的扩张将有可能导致通货膨胀,这方面的文献比如高培勇、宋永明(2004),刘华(2004),类承曜(2002)。

第三种思路是把国债作为弥补财政赤字的重要手段讨论赤字规模与通货膨胀率水平之间的关系,这方面的论述比如斯蒂格利茨(1997)。

从以上讨论不难看出,研究者以不同的国家、不同的经济体制作为研究对象,运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可能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我们不能简单的认为国债发行就会造成货币供应增加进而引发通货膨胀。要找出国债发行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有必要对二者进行量化分析,寻找出二者间数量的因果关系,才能对两者进行客观的评价。

二、基于国债资金运用效率视角分析国债发行对于通胀率的影响

篇7

摘 要 如今经济体系中生产要素比价关系已经扭曲,经济链条越来越不平衡,这种情况下,突发或偶然事件就会造成经济链条震荡,从而引起高通胀周期。目前经济体系下,通货周期已经达到相对平衡的状态,周期震荡稳定是经济体系内部各变量相互作用的结果。短期的高通胀对经济虽然产生负面影响,但是对于不符合新经济发展的体制的修正有促进作用,保证经济在长时间内平稳增长,可以说通货膨胀在一定意义上是经济演进的动力。本文首先对通货膨胀的内涵进行解释,并对通货膨胀对经济的推动进行探讨。

关键词 通货膨胀 经济演进 推动力

只要提到通货膨胀,几乎所有人都认为通货膨胀对经济发展有很大负面影响,但事实并非如此。通货膨胀分为温和型通货膨胀、高通货膨胀和恶性通货膨胀,在对通货膨胀的争论方面,一般分为促进论、促退论和中性轮三种。但是从理论及实践上来分析,对于通货膨胀的态度过于严谨,从而对其负面影响过分夸大,现今的观点是对温和型通货膨胀持肯定态度。

一、通货膨胀的涵义

纸币流通前提下,货币供大于求,即购买力大于供给,这就会造成货比贬值,从而引起一定周期内物价上涨情况,这种现象就是成为通货膨胀。通货膨胀的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大于总供给。通常纸币、信用货币及铸币的过量发行都会导致通货膨胀。通货膨胀使财富从固定收入者流向财产持有者,从债权人转移到债务人,是实现收入和财务重新分配的工具。而社会底层的群众基本都是固定收入者和债权者,因此通货膨胀对他们的利益损害较大,特别是工资无法调整、已经退休、依靠生活保障金维持生活的老年人。

二、通货膨胀在推动经济演进方面的探讨

通货膨胀是货币领域中经济规律的一种正常表现,是一种货币现象。较高的通货膨胀对于经济的短期发展确实有负面影响,如工厂倒闭、失业率增加等。但正因为通货膨胀对预期轨迹进行扭曲,人们就会认识到这是不正常的,也就会采取各种方式来避免或控制通货膨胀的发展,促进经济稳定发展。经过历史验证,通货膨胀在经济领域中周期性出现,并与人们的思想和观念进行碰撞,通货膨胀不会结束,还会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不断出现,同时我们无法确定通货膨胀对经济的长远发展的影响是否都是负面的。以1948年的美国为例,居民消费指数是7.7,1952年7.9,而到了1980年高达13.6,工厂倒闭、失业率急剧上升,短期高通胀使经济受到严重影响,但从长期经济发展来看并没有受到通货膨胀的明显影响,反而在通货膨胀后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同样我国1980年开始,经济高速增长,通货膨胀也多次出现,最高的是在1993年到1995年,但是经济发展在长期看来也是相对稳定的情况。当一种生产关系无法使用生产力发展时,就要被新的生产关系来取代,经济方面也是这个道理,经济结构无法适应经济发展时,就会有新的经济结构替代。

结合我国最近三十年经济发展情况分析,基本是建立在自然资源过度利用和廉价劳动力基础上,同时经历了几次较为严重的通货膨胀,虽然在短期内对经济造成负面影响,随后经济结构等也进行适当调整,但是我国经济发展还没有摆脱对廉价劳动力和资源过度开采的依赖。这属于粗放型经济发展,造成劳动生产力下跌,同时企业发展向资源推动型发展。我国经济长期发展已经积累大量资本,而过快的投资使价格上涨过快,所以通货膨胀主要表现在生产资料的价格上涨,这就会促使经济结构中产业比价关系有所调整,最后对以廉价劳动力和过度开采自然资源为基础发展的企业造成重创,最终导致企业倒闭、工人失业,但是经历这个过程留存下的企业是具备较高生产力且有潜力的企业。从产业角度差异理论上来看,上游生产资料价格上涨,而资本具有极强的逐利性,这就会吸引大量资金投入到上游产业,产量增加的同时,生产效率随之提高从而能够满足下游产业需求。

从完整的经济链条来探讨问题,高通货膨胀期间,生产材料成本及劳动力成本大幅提高,促使经济链条进行调整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这就说明,虽然高通货膨胀短期对经济产生负面影响,但是对不符合当前经济发展需求的经济结构的调整有促进和推动作用,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是维持和促进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学家吴敬琏曾经说过,生产效率低是触发通货膨胀的一个重要因素,我们可以反过来理解,通货膨胀对生产效率的提高有一定的反作用力,换句话说就是通货膨胀是经济演进的必要推动力。

但是需要注意的问题是,通货膨胀是经济规律的一种表现,对经济个体没有治疗作用,虽然对经济发展过程中,无法适应经济发展方向和经济结构进行修正,淘汰无法适应经济发展需求的部分企业,但是可能对由于财力等因素没有足够能力度过高通胀期的朝阳企业扼杀掉,尤其是恶性通货膨胀期间更为严重。通货膨胀带来的负面影响可能会远远超过推动力,正如一辆汽车正在行驶,但是想要转向,而方向转换太快导致翻车。这也是经济决策者主要研究的问题,即通货膨胀期间,如何降低负面作用,尽可能的发挥通货膨胀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我国经济复苏可能会导致通货膨胀,我们可以采取各种措施、政府给予政策上的扶持,借助通货膨胀时期发挥其对经济发展最大程度的推动作用,尽量对效率低、耗能高的企业进行改造或淘汰。同时我国应该不断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资,促进企业科学技术的更新速率,降低通货膨胀产生的负面影响,促进我国经济稳定可持续的发展。

三、结论

与多数国家类似,我国经济发展也是从资源推动型到资本推动型,最后发展到科技推动型,目前我国正是从资本推动型向科学推动型发展,转型成功的结果就是生产率大幅提高,经济稳定发展。而转型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生产要素定价机制是否完善,而通货膨胀是对生产要素定价机制的补充,因此要利用通货膨胀周期促使经济结构的调整步伐,以保证经济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敖山,朱阁.通货膨胀――经济演进的必要推动力.生产力研究.2011.09.

篇8

【关键词】结构性 通货膨胀 利弊

由于一部分商品的涨价可以促进消费,拉动经济增长,加大固定资产投资等,从这个层面上说,“结构性”通货膨胀是有利于国家经济发展的。但“结构性”通货膨胀也存在潜在的危害性。一是容易衍变成真正的通货膨胀;二是某些部分生活必须品的涨价容易导致贫富差距加大,造成低收入者的生活困难。“结构性”通货膨胀可以同税收政策、经济政策等作为杠杆来调解收入,调整经济结构。利用好“结构性”通货膨胀可以调节经济发展,但如果控制不好则会给国家经济带来危害。通货膨胀是就一个国家整体市场而言的,当一个国家市场中所有的产品或货物都大幅度涨价,这时,这个国家就发生了通货膨胀。由于资源及技术等原因,有时在国家整体市场中也会出现某些商品的大幅度涨价,而市场中其他的商品价格则基本不变,当然,有时也会出现其他的一些商品的价格下降或微涨的现象。这种市场中出现的某些商品大幅度价格上涨而有些产品价格不变或微涨或降价的这种现象就是“结构性”通货膨胀。“结构性”通货膨胀是由部分商品短缺导致价格大幅上涨所造成的,也就是所谓的结构性价格上涨而导致的。“结构性”通货膨胀对国家经济发展,国民收入等,都有重大影响。

“结构性”通货膨胀与通货膨胀是有严格不同的,二者之间有重大区别。通货膨胀是指市场上所有的商品都大幅涨价。而“结构性”通货膨胀则是指市场中只有部分商品价格大幅上涨所造成的。我国目前国内市场上虽然猪肉、豆油等副食品及房地产等部分商品涨价幅度很大,但实际上,我国也并未发生通货膨胀,因为,国内市场上相当多的产品处于价格平稳或微涨,有的产品甚至还发生一定幅度的降价,比如汽车、电子类产品、一些高档消费品等,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降价。因此,我国目前只是发生了“结构性”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是有危害性的,严重的会造成经济危机。因此,应该防止发生通货膨胀。由于一部分商品的涨价可以促进消费,拉动经济增长,加大固定资产投资等,从这个层面上说,“结构性”通货膨胀是有利于国家经济发展的。但“结构性”通货膨胀也存在潜在的危害性。一是容易衍变成真正的通货膨胀。如果控制不好的话,部分商品的大幅度涨价会产生链锁反应或发生传导效应,导致市场上所有商品都大幅度涨价,从而出现真正的通货膨胀,导致经济危机,严重影响经济发展。二是某些部分生活必须品的涨价容易导致贫富差距加大,造成低收入者的生活困难。下面通过涨价因素及消费模型等分析得出结果。

我国目前基本上存在两种消费模型。

一是高收入阶层的消费模型(简单示意模型):高收入者消费支出=必须消费品支出+高档消费品支出+其他类消费支出

二是低收入阶层的消费模型(简单示意模型):低收入者消费支出=必须消费品支出+其他类消费品支出

另外,每个家庭的富裕程度取决于净收入的多少,净收入是总收入减去支出后的剩余额,示意模型为:净收入=总收入-总支出

对以上消费模型进行分析和对我国目前“结构性”通货膨胀发生的因素进行分析,可以看出:我国目前市场上涨价的商品都是与人们生活关系比较紧密的产品,这些商品的涨价使人们的生活成本大幅度提高,导致生活必需品的消费成本上升。但也存在非生活必需品及一些高档消费品等的降价现象,比如汽车、电子产品、高档服装及一些耐用消费品等。生活必需消费品的涨价幅度很高,而一些非生活必需品等的高档消费品却发生降价。这对高收入者和低收入者的影响是有区别的。生活必需品的涨价使高收入者和低收入者都增加了消费支出。而非生活必需品等高档消费品的降价只是高收入者受益,减少了高收入者的消费支出。而低收入者则没有受益。从整体上看,由于高收入者的高档消费支出的减少,弥补了副食品等生活必须品的涨价数额,不但平衡了支出并且还有盈余。因此,高收入者总的消费支出并没有增加。由于低收入者以前并没有高档消费品支出项,这样,高档消费品及耐用消费品的降价并不影响低收入者的消费支出。因此,低收入者的生活必需品支出增加额得不到弥补,使收入与支出出现严重失衡现象,导致净收入严重减少,或出现赤字,使低收入者走向贫穷。

这样就可看出,生活必需品的结构性涨价导致的“结构性”通货膨胀,就可以导致高收入者的净收入比涨价前高、而低收入者的净收入则比涨价前更低,这样就使高收入者更富,低收入者更穷,致使贫富差距更加增大,给社会带来不稳定因素。“结构性”通货膨胀如果是由高档消费品的结构性涨价而引起的,这样反过来就可以使高收入者净收入减少,而低收入者净收入并不受影响,使高收入者与低收入者之间的净收入差距减少,这样就会缩短贫富差距。“结构性”通货膨胀可调节收入差距,是平衡社会分配的杠杆。“结构性”通货膨胀可以同税收政策、经济政策等作为杠杆来调解收入,调整经济结构。利用好“结构性”通货膨胀可以调节经济发展,但如果控制不好则会给国家经济带来危害,会加剧贫富差距。因此,必须慎重利用“结构性”通货膨胀。

【参考文献】

[1] “驾辕马”首超“拉套马”[N].长春晚报,2008-3-8.

篇9

论文本文简要分析了我国现阶段流动性状况,并进行了通货膨胀对经济稳定造成影响的国内外分析,最后提出了对通货膨胀的几项预防措施。

一、我国现阶段流动性状况分析

就现在我国的具体情况来看,外汇占款对冲不完全, 基础货币投放过多, 导致流动性过剩。现有的汇率制度决定了我国基础货币投放的主要渠道是外汇占款,即购买外汇资产投放基础货币。2003年末到2007年11月底,外汇占款增量约为9.64万亿元,被央行票据对冲4.91万亿元,基础货币净增约4.73万亿元,年平均增幅15%,通过货币乘数作用,M2增量约21.65万亿元,年平均增幅16.9%。

对此情况,央行进行较大力度的货币政策工具对流动性过剩进行回笼,但是作用不明显。为了收缩过剩的流动性,央行在发行票据的基础上,又采取了提高法定准备金率,以减小货币乘数,收缩货币供给量的对策。我国的流动性过剩已经存在,只是在经济危机这个大的环境下被掩盖起来,且我国又进行巨大的资金投资,准备刺激经济,所以我们必须为流动性过剩的凸显和因此引发的通货膨胀做好预防准备。

二、通货膨胀对经济稳定造成的严重影响

通货膨胀对当前中国民众的生活和经济发展至少有三大危害。首先是它将使得中国已经不平等的收入分配结构更加不平等。通货膨胀会降低消费者的实际生活水平,但是通货膨胀对低收入民众的生活的冲击最大。土地、资本和其他财产所有者可以在轮番涨价的通货膨胀中通过提高土地和产品的价格来降低通货膨胀损失,甚至在通货膨胀中获得一些收益。由于低收入民众只有工资收入(或者养老金收入),而工资收入的增长不仅总是在落在通货膨胀之后,而且上涨的幅度也比不上物价上涨的幅度,这种情况在劳工权利缺乏的中国更加明显。

通货膨胀的第二个危害是它给投资和消费带来的巨大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将使得中国本来已经扭曲的经济结构更加扭曲。商品的价格应该是市场对生产者发出的信号,生产者根据这个信号来掌握市场对自己产品的需求,从而相应地提高或者减少生产规模,以保证各种社会经济资源能够得到更好地运用。但是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一种商品价格的上涨,并非是由于市场的真正需求的上涨,而只是由于生产者的投机冲动或者消费者对价格进一步上涨的恐慌造成的。由于并不是每一个生产者都能掌握市场的全面信息,因此这种由不确定性带来的投机和恐慌很可能推动没有根据的进一步的投资冲动。

第三,通货膨胀将阻碍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从而降低中国的国际竞争能力。从生产者的角度看,在一个通货膨胀时期,最简单的牟取利润的办法就是涨价;而且是争取自己的产品以更快的速度涨价。虽然到头来轮番的价格上涨将冲销自己产品涨价所带来的大部分甚至全部的收益,但是如果不涨价损失则将更高。

三、通货膨胀对经济稳定造成严重影响的国内外分析

国内外经验教训表明通货膨胀对经济的稳定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首先,从中长期来看,通货膨胀不利于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从许多国家来看通货膨胀率较低的经济发展较快,通货膨胀较高的经济发展较慢,与之相比,西方一些只重视经济增长,充分就业而不重视抑制通货膨胀的国家,在70年代纷纷陷入了经济增长停滞和通货膨胀的局面,不得不在70年代末追求货币币值稳定。

其次,通货膨胀导致各种经济信号失真,造成企业的决策失误。前几年我国一度经济过热,原材料房产价格迅速上涨,许多企业为了追求高利润,激战流动资金大搞固定资产投资,结果在市场价格回落后,出现经济泡沫现象,占压数千亿资金,拖垮了一大批企业。

第三,通货膨胀会扰乱正常的经济和社会秩序。通货膨胀会破坏正常的商业信用关系,导致其也相互拖欠的三角债,在通货膨胀阶段,货币贬值过多,造成人们心里恐慌,会由货币储蓄转向购物保值,降低社会储蓄水平,损害竞技场启发长的基础,导致囤积居奇,扰乱正常经济秩序。

第四,通货膨胀会导致社会实际收入分配不公平,加剧社会矛盾。通货膨胀会损害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特别是固定收入者和低收入者的利益,是他们的实际生活水平下降。时间长了是比加剧社会分配不公的现象,严重影响社会安定和政治稳定。

第五,我国企业生产经营和建设资金主要来源于银行贷款,通货膨胀会使巨大风险转移和积聚到国家银行,埋下巨大隐患,造成经济增长缓慢,资产质量和经营受以下降,严重消弱金融业对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的杠杆作用。

四、对通货膨胀的预防措施

面对这些因通货膨胀对经济产生的不良影响,在现在的情况下,虽然控制危机保持经济稳定健康增长是当前的首要任务,但是在保增长的同时,必须预防因过度投资引发的通货膨胀。

首先,制定适当的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真确处理抑制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的关系,促进物价涨幅低于经济增长率。保持货币供给基本适度,货币供给既要有利于控制物价上涨,又要促进经济增长持续发展。改革金融宏观调控方式与方法。金融宏观调控要从直接调控为主转为以间接调控为主。中央银行要根据经济形势的发展,在货币供给控制形式上又送有紧,实行预调,微调,防止经济增长起伏过大,要充分发挥信贷政策引导信贷资金投向的作用,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支持货币政策目标的实现。

其次,中央银行必须对存款金制度进行改革。要逐步回复存款准备金支付,清算和作为货币总量调控工具的作用。改变国有商业银行一方面一较高比例向中央银行交付准备金,保留预付金,另一方面有向中央银行大量借款的现象,理顺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的资金关系,增强商业银行资金自求平衡的能力。

第三,必须深化我国利率管制体制市场化改革,最终建立以市场资金供求为基础,以中央银行的基准利率为核心的市场利率体系。

[1]何慧刚,我国中央银行的货币冲销政策:效应、制约因素和对,[J]。2007,(8)。

尹世杰,消费经济学 [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篇10

【关键词】股票收益率;通货膨胀率;相关关系

一、引言

通货膨胀是影响股票市场及股票价格的一个重要宏观经济因素,它对股票市场的影响比较复杂。通货膨胀是国家宏观经济健康与否的重要表象。近年来,通货膨胀成了人们关心的焦点,股票收益率与通货膨胀率间的关系再一次引起了众人的关注。目前,关于股票收益率与通货膨胀率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已经有相当多的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解释,这些研究都表明,股票市场价格波动受到了通货膨胀和经济状况直接或者间接影响,但研究结论并不十分一致。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

(一)国外研究动态

费雪(1930)在《利率理论》中,提出费雪方程,为资产名义收益率与预期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关系做了如下解释:预期的资产名义收益率应该和预期的通货膨胀率同向移动。费雪认为,如果人们具有“充分的远见”,名义利率会随着货币价值变动做出充分的调整,使名义利率与物价水平变动呈现长期地绝对相关性。许多金融经济学家认为:股票收益率与通货膨胀率应该正相关。

欧美股市在1970年之后表现出:实际股票收益率与通货膨胀率存在着明显的负相关关系。Bodie(1975)、Fama和Schwert(1977)、Schwert(1981)、Gultekin(1983)等通过研究美国战后的数据发现:股票实际收益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

Jaffe、Mandelker、Nelson(1976)认为,股票的实际收益率和预期或者非预期的通货膨胀率呈现反向关系。

此后,大量经济学家用不同国家数据都得到了股票实际收益率和通胀率之间反向关系的实证结果。有不少学者针对其关系试图提出合理的解释。

1.波动性假设

Kevin and Perry(1998)认为较高通货膨胀率和较低的股票实际收益率之间存在直接的因果关系,较高的通货膨胀率增加了收益不确定性,进而引起股票实际收益率的降低;此外,高通货膨胀还能增加风险溢价,从而会增加折现率,导致未来预期现金流现值的减少,进而股票的实际收益率就相应会降低。

Willett(2000)认为实际股票收益率和通货膨胀率负向关系。在高通货膨胀下,通货膨胀的波动性增加,同时产生不确定性,由于不确定性使经济活动趋缓,股票收益率就会下降。

2.理论

Fama(1981)认为当预期未来实际经济活动增加时,实际货币需求会相对增加,那么在货币供应不随预期实际经济活动变动的前提下,会产生货币紧缩的现象,物价水平会趋于下降;反之,物价水平将会上扬。因此,通货膨胀率与未来预期实际经济活动之间存在反向关系。

Lee(1992)用多元向量自回归方法研究股票收益、利率、实际经济变量、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对Fama的“效果假说”提供了部分的支持。

Chatrath、Ramchander、Song(1997)认为真实经济活动和股票收益率之间的关系并不能解释真实股票收益率和非预期通货膨胀率之间的负相关关系。

Adrangi、Chatrath、Raffiee(1999)在对韩国和墨西哥的研究中也发现两国数据不支持假说。

3.名义契约假说

French,Ruback与Schwert(1983)的实证研究结果则驳斥名义契约假说。Bernard(1986)以及Pearce与Roley(1988)均支持名义契约假说,但Bernard认为名义契约变量的解释能力仍然不足以看作是解释股票收益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负向关系的主要因素。

4.货币幻觉假说

货币幻觉假说尝试由投资者行为的角度解释股票报酬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负相关:认为投资人在通货膨胀时期经常会犯评价上的错误,致使权益无法反映其实际价值,因此产生股票报酬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负相关关系。

Yaansah与Peasnell(1994)认为股票预期风险溢价与通货膨胀率之间并无显著关系。

(二)国内研究动态

靳云汇、于存高(1998)的实证研究表明,股票价格与通货膨胀呈反向关系。

赵兴球(1999)实证分析了中国股票名义收益与通货膨胀、名义产出之间的关系,得出中国股票收益与通货膨胀之间显著负相关,而产出与股票收益呈正相关关系的结论。

黎春、罗健梅、杨志兵(2001)论述了通货膨胀与股票市场的理论关系,采用上证指数与深证指数以及CPI指数,通过研究得出我国通货膨胀与股票市场是成显著正相关关系,但不是高度相关的。

刚猛、陈金贤(2003)研究结果表明:长期实际股票收益率与通货膨胀呈明显负相关关系,通货膨胀与实际经济活动呈反向关系,实际股票收益与实际经济活动呈正相关,但从短期来看,实际股票收益率与通货膨胀和实际经济的关系不显著,通货膨胀与实际经济呈明显负相关。

刘金全、王风云(2004)采用GARCH模型描述通货膨胀率与通货膨胀波动性之间的关系,检验出通货膨胀波动性与通货膨胀平均值之间有显著正相关关系,采用同种方法,将股票收益波动性看做因变量,通货膨胀波动性的当前和滞后值作为自变量进行最小二乘估计,检验显示出两者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许冰、倪乐央(2006)采用ARCH模型和VAR方法研究了中国股票收益率和通货膨胀率、得出短期股票收益率与通货膨胀有正相关关系,而超过一定的时间后,股票收益率与通货膨胀则是负向关系,但长期相关关系不明显。

王一鸣、赵留彦(2008)用结构向量自回归进行分析,认为实际股票收益和通货膨胀长期呈负相关关系。但2006-2007年股价与物价的双高现象令作者对真实收益率与通货膨胀率间有负相关的结论的适用性提出了质疑。

高为(2008)通过自回归分布滞后模型(ADL)实证结果表明:中国股票实际收益率和通货膨胀率短期呈强的负相关关系,长期呈弱的负相关关系。

刘金全、马亚男(2009)通过H-P滤波方法及对通货膨胀率的区制状态分解发现:通货膨胀率与股票实际收益率之间的关系依赖股票市场状态,当股票市场处于显著扩张或收缩阶段时,通货膨胀预期成分和周期成分对股票收益率具有方向相反的影响。

任会林、杜征征(2009)围绕通货膨胀率和股票收益率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认为二者存在着显著负相关关系。进一步引入股票交易量,验证了通货膨胀与股票收益的负相关性。

李锦(2009)通过建立VAR模型,利用脉冲响应分析。从长期看,当通货膨胀达到人们所预期时,通货膨胀对实体经济不再起作用,通货膨胀并没有对实体经济活动有利。而从长期看,实体经济的增长对股票收益率的增长有促进作用,这结论又符合“假说”理论。

刘卫霞、林勇(2010)运用分位回归模型方法对中国股票收益率和通货膨胀间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其结果表明:在中间分位段股票收益率与通货膨胀具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而在较低分位点和较高分位点上,股票收益率与通货膨胀之间的相关关系不显著。说明了在经济运行平稳阶段,股票收益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具有显著负相关关系,而在经济波动较大的状况下,受宏观经济政策影响,股票收益率与通货膨胀关系不显著。

黄雯霞、刘晓栋(2011)研究了股票收益率与预期和非预期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关系。长期来看,预期通货膨胀率与股票收益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但相关系数较小;非预期的通货膨胀率与股票收益率负相关。在短期内,预期的通货膨胀率变动对股票收益变化无显著影响,只有非预期的通货膨胀率的变化才会显著降低股票收益。

钟伟、张巍(2011)基于费雪理论对中国股市的收益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并进一步检验各行业股票对通胀风险的防御效果。研究结果表明,总体上股票收益率与通胀率显著负相关,即股票不是持续高通胀时期的有效保值工具,但是在材料、医药和消费等行业仍具有较好的通胀防御效果。

三、结论

我们看到很多文章仅是从股票收益率以及通货膨胀率这两个方面研究问题,实际上股票市场价格波动受到了通货膨胀和经济状况直接或者间接影响。我们可以通过引入经济增长率这个因素,分析三个指标之间的关系。中国股票市场种类繁多,样本巨大,我们也要注意样本数据的选取,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数据,例如:沪深300指数。用处理后的变量构建经济计量VAR模型。对其进行时间序列的平稳性检验、脉冲响应函数、方差分解分析、协整性检验等多元统计的分析方法进行实证分析,得出三个指标的实证关系。

参考文献:

[1]Fisher,Irving.The Theory of Interest[M].New York:Mcmillan,1930.

[2]Fama,E.Stock returns,real activity,inflation,and money[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1,71:545-565.

[3]Benank Ben,MarkGertler ,and Simon Gilchrist .The Financial accelerator in a quantitative Business cycle framework.NBER paper 6455.

[4]Anna J.Schwartz,Asset price inflation and monetary Policy[J].NBER working paper series,v01.2 Feb.PP26-33,2002.

[5]刘金全,王风云.资产收益率与通货膨胀率关联性的实证分析[J].财经研究,2004,1.

[6]许冰,倪乐央.中国股票收益与通货膨胀率、通货膨胀率的波动关系的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06年,5.

[7]王一鸣,赵留彦.我国通货膨胀与股票收益相关性:从长、短期视角的解释[J].经济学动态,2008,3.

[8]刘卫霞,林勇.我国股票收益率与通货膨胀关系的分位回归分析[J].兰州学刊,2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