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纤维发展现状范文
时间:2023-12-26 18:06: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化学纤维发展现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绿色化学;环保;教育现状;未来发展
一、绿色化学教育的必要性及重要性
21世纪是绿色文明的世纪,绿色科技将成为21世纪适应于可持续发展要求的主导。不同于传统科技,绿色科技具有综合化与生态化的显著特点。绿色化学正是给21世纪绿色产业、绿色消费和绿色文明带来希望的绿色科技。近几个世纪中,已错过多次现代化发展的我国,必须紧紧抓住这一机遇。这便需要千千万万具有绿色知识、懂得绿色化学技术和知识的人才坚持不懈的努力,而绿色化学人才的培养离不开绿色化学教育。
绿色化学教育是当代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绿色化学教育是化学教育的前沿,又是化学教育发展的必须。具有绿色化学的常识,也是建设我们未来美好家园的保证。绿色化学教育是对传统的化学教育思维方式的更新和发展。在具体教学中,应培养学生树立绿色化学的思维方式,用“5R”原则来考虑化学反应问题,在绿色化学教育与实践中,化学教育必须体现绿色化学的新内容,要在课程教材中体现绿色化学的理念,在课堂教学、实验中,要始终贯穿绿色化学的思想,树立环境保护的意识。
二、以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为依据倡导绿色化学教育
1.立足显而易见的绿色化学内容,进行绿色化学教学设计
在多种版本的化学新教材中都包含了非常明显的绿色化学内容,比如鲁教版 《实验化学》 教材末尾处“主题拓展从实验室到工厂——化工过程开发”,不仅将实验室仪器与工厂设备联系起来、将科学研究与生产实践联系起来,还对绿色化学进行了正面介绍。人教版 《化学2》(必修)最后一章直接以“化学与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为题目,其第二节专门以“资源综合利用 环境保护”为题,本节第二部分更是以“环境保护与绿色化学”为标题对绿色化学进行了正面介绍。教材的这种设计使绿色化学的思想更加明确化和系统化,教学中应立足这些显而易见的绿色化学内容,进行绿色化学教学设计,开展绿色化学教育。
2.努力挖掘教材内容潜在的绿色化学思想
教材中除了有明显“绿色化学”提法的内容外,还有许多内容包含绿色化学的思想和观念。例如,在讲有机化合物塑料时,以废弃塑料的回收利用为例,让学生讨论其可能的途径,认识化学对废旧物资再生与综合利用的作用;在讲化学反应与能量这一主题时,结合燃料燃烧效率的提高、高能清洁燃料的开发和新型燃料电池的研制,安排一些调查与交流活动,提出合理化建议。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可以让学生意识到资源的循环利用、能源的优化应用以及环境的源头治理对可持续发展的意义。此外,还有许多可以充当绿色化学教育素材的内容,比如当学习氮和硫的氧化物时,让学生讨论减少大气污染物的原理和方法;当涉及到土壤污染、白色污染、废水处理等内容时,让学生讨论防治方法,体会化学对环境保护的意义;在介绍温室效应和全球气温变暖的主要原因时,可以补充二氧化碳被压缩成为超临界流体时可以作为一种优良的绿色化学溶剂。教学中要努力挖掘这些内容潜在的绿色化学思想,适时对学生进行绿色化学思想和观念的教育
3.实验教学中渗透绿色化学思想,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化学实验的绿色化是 《化学课程标准》 的要求,也是化学学科发展的要求。在不同课程模块实验教学中渗透绿色化学思想、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环保意识,也是进行绿色化学教育可操作性最强、效果最明显的途径。
对一些实验成本高、危险性大、污染较重的实验,比如氨溶于水的喷泉实验、碱金属铷和铯与水的反应、爆炸实验、黑面包实验等,可以考虑通过视频影像、flash 动画等手段利用计算机多媒体系统加以呈现,化学实验仿真化不使用化学原料、无毒无污染、成本低,与绿色化学思想相吻合。但仿真实验不能取代实际操作,一是实验仿真化需硬件条件支持,只适合经济较发达、配备多媒体系统的学校;二是仿真不能取代实际反应,仿真也不能取代动手操作,因其不能提供学生基本的实验技能训练,与提高学生科学素养、推行素质教育的宗旨相违背。但适度使用仿真实验对于快速高效地向学生解释实验原理还是非常有效的。高中化学教学中有不少实验采用的原料或产物有一定毒性,可以考虑采取封闭的方式进行绿色化改进。如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的性质实验,就可以利用医用注射器将实验设计为封闭实验,防止有毒物质逸出或渗漏。也可以把有毒气体的制取和性质实验两套装置合二为一,采用连续性实验的方式进行绿色化设计,降低有毒气体逸出的几率,获取较好的环保效果。此外,实验中剩余药品、实验产物等注意回收利用和无害化处理,不能随意丢弃;在有氯气、二氧化氮、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参与的反应中,向学生强调尾气处理、防止污染大气的重要性,使实验教学真正成为渗透绿色化学思想、培养学生环保习惯的良好契机。
三、绿色化学教育的发展趋势
化学教育工作者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使绿色化学思想、内容从基础教育贯穿到高等教育,让学生了解绿色化学,树立绿色意识,培养学生在实验的操作、运用、开发等方面,多从绿色化学的角度来思考;从绿色的角度来说,中学化学很多物质的制取、化学工艺等等都值得重新考虑。这给改革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
绿色化学不但有重大的社会、环境和经济效益,而且说明化学的负作用是可以避免的,显示了人的能动性。绿色化学不是把人看成是自然的主宰者,而是看作自然界普通的一员,追求的是人对自然的尊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人类在向自然界索取、创造富裕生活的同时,不能以牺牲人类自身生存环境作为代价。作为新世纪的一代,我们不但要去了解绿色化学,接受绿色化学,更应为绿色化学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孙同明.新课程理念下高中绿色化学教育研究[J].教育研究与实验. 2009(S2)
篇2
当前纺织原料的发展现状,包括数量、结构以及特征等要素都发生了较大变化:纺织原料在纺织产品开发过程中的所发挥的作用也开始不同以往。因此,工业化生产状态下的纺织原料利用现状,包括使利用原则、利用手段以及利用效果等,都需要重新审视。
在材质类别方面,天然纤维用量已经连续两年负增长。天然纤维占比持续降低(2011年为36%),化学纤维用量稳定增长(2011年为64%),特别是棉纤维占比目前已经低至28%。
在长丝、短纤方面,在世界纤维消费总量中,长丝的比重保持上升态势(2005年,占比30%,2011年,占比超过40%),其中,涤纶长丝已经占到纤维消费总量的28%左右。在短纤维消费结构中,天然纤维与再生纤维素纤维虽仍占主导地位,但比重持续下降,2011年占比为66%。
在纤维性能方面,特色原料质量大幅下降。例如,转基因抗虫棉单纤维纤度增粗,成熟度下降,强度下降:近10年来,蚕茧的茧层率从38%下降到目前的25%:羊绒却从平均直径16.5μm增至18μm:苎麻纤维平均支数应在Nm 2500以上,而现在一般苎麻纤维的平均支数仅为Nm 1200。另外,功能性纤维质量不稳定现象也很常见,表现在纤维功能不稳定,或者与商业宣传不相符,或者没有适用的检测标准来表征,或者模仿创新只顾其表,不顾其里。
除了关注纤维资源本身之外,还要关注消费市场的变化,进而实现对纤维资源的优化利用。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的大趋势与消费者生活方式的新主张,使得纺织原料所扮演的角色也在顺应转变,因此对纺织材料的优化利用是今后纺织产品开发工作的重要关注点。
在产业升级与转型的大背景下,对纺织原料的认识与利用也需要转变思路,纺织材料作为产品开发与生产的一个必然要素,已经开始突破其本身的“原料”范畴,具有了更多属性。这些属性除去为产品带来材质依托之外,还会在产品的功能属性、市场属性、社会属性上为产品带来新的卖点。在新产品开发过程中,材料的概念被导入越早,说明材料在这一产品中的重要性越强。
探析纺织材料的发展方向,可以发现,品质与时尚性仍是纺织材料的基本诉求,今后将会继续注重产品功能性,更加突出产品生态性,更加关注产品生命周期,强调资源循环利用。
篇3
机采棉中异性纤维种类及来源
GB 1103.1―2012《棉花 第1部分:锯齿加工细绒棉》棉花标准中对异性纤维的定义是指混入棉花中的非棉纤维和非本色棉纤维,如化学纤维、毛发、丝、麻、塑料膜、塑料绳、染色线(绳、布块)等,具体见表1。
机采棉中主要异性纤维来源
1.新疆棉花种植广泛采用地膜覆盖与滴管技术,此技术有助于增产增收,但由于目前覆盖使用的地膜厚度小,延展性和韧性差,并且在棉花生长过程中长期遭受雨水、土壤微生物、光照综合作用,导致其在棉花成熟后破损严重,在机械化的采收过程中,由于机械采收缺少对采收对象的选择性,采棉机高速旋转的摘锭极易将地膜残片等异性纤维一起缠绕收集。
2.目前机采棉种植品种,棉株始结高度低,采棉机采摘时,摘锭距离地面高度太小,采棉机进行采摘时极易将地面地膜和滴管带以及地里散落的塑料袋(包括食品袋、农药袋)一同拾入籽棉仓。
3.机采棉籽棉装运、存储、加工过程中,未完全实现机械化,部分籽棉收获装运过程中仍需要人工踩压装车,在籽棉装运、存储、加工过程中工作人员掉落的头发及遗落的口罩、手套,及遮盖籽棉篷布碎块极易被混入籽棉产生异性纤维。
4.冬季部分种植户将采摘完的棉花地卖给养殖户进行放牧,由于棉秆勾扯,部分牲畜毛发被遗落在棉花地棉秆上,给第二年籽棉采收带来异性纤维或给周围未采摘完的棉田带来异性纤维污染。
异性纤维清理机械发展现状
目前皮棉异性纤维清理技术比较成熟,主要采用光电检测方式识别异性纤维,使用高压气流将异性纤维清除,适用于棉纺厂内的加工生产,与皮棉异性纤维清理机械相比,籽棉异性纤维清理机械要克服籽棉中异性纤维性状差异大、单位时间内籽棉加工量大、籽棉加工车间尘絮较多等问题,目前籽棉异性纤维清理技术处在研发、试制阶段,存在异性纤维清理机械加工效率与籽棉生产加工不匹配、无法实现在线清理等一些问题。
控制机采棉异性纤维有效措施
1.加快培育优良的机采棉品种,适应机采棉的关键是所选用的品种要早熟、抗病、吐絮集中、纤维较长、果枝始节不低于15cm,果枝稍短,株形紧凑。
2.在源头把好异性纤维质量关,在种植中采用加厚地膜,提高地膜的韧性和强力。在采棉之前,做好田间地头残膜、塑料袋(包括食品袋、农药袋)、滴管带碎块、杂草的清理工作。严格禁止在棉花地中进行放牧。
3.加快籽棉异性纤维清理机械设计与制造。
篇4
在化学工业中的地位
发展现状
经济快速增长,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截至2011年12月末,化学工业固定资产投资9601.26亿元,比上年增长28.10%,高于全行业平均增幅4.7个百分点,占比67.13%。进出口总额3239.9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4.60%,占全行业进出口总额的53.40%;其中,进口1838.28亿美元,增长21.20%,占行业进口总额的42.28%;出口1401.68亿美元,增长29.40%,占行业出口总额的81.33%。
中商情报网数据显示:2011年末,我国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企业达21908家,行业总资产达4.4万亿元,同比增长20.60%。2011年,我国规模以上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达6万亿元,同比增长33.34%;实现利润总额达3978.19亿元,同比增长32.08%。
本文的研究范围是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并与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橡胶制品业、塑料制品业等五个行业的总和进行比较,以下简称“化工业”。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在整个化工业里占主导地位,其工业总产值、销售收入、利润等,都占超过50%以上。所以发展好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相关经济对发展整个化工业有着不容小觑的作用。
细分子行业收入利润概况
2011年,我国规模以上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的细分子行业中的收入利润如下所示。
基础化学原料制造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达16586亿元,同比增长34.51%;实现利润总额达956.9亿元,同比增长37.60%。
肥料制造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达7290.9亿元,同比增长38.22%;实现利润总额达444亿元,同比增长73.99%。
农药制造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达1945亿元,同比增长29.67%;实现利润总额达125.95亿元,同比增长21.44%。
涂料、油墨、颜料及类似产品制造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达4488.88亿元,同比增长24.89%;实现利润总额达316.7亿元,同比增长13.04%。
合成材料制造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达107l8.4亿元,同比增长33.50%;实现利润总额达582.16亿元,同比增长23.17%。
专用化学产品制造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达16155.9亿元,同比增长35.02%;实现利润总额达1260.9亿元,同比增长32.33%。
日用化学产品制造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达3171亿元,同比增长23.38%;实现利润总额达291.47亿元,同比增长15.73%。
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总产值及发展趋势
由前文数据可知,我国的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在化学工业中占主导地位。2007~2011年间,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的工业总产值在稳步上升,虽然2008年受金融危机的打击,但工业总产值还是使得有一定量的增长,直至2011年经济得到复苏后,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的工业总产值又有了巨大的增长。按照线性增长趋势,在接下来的2012~2015年,可预计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工业总产值应该分别在70000,75000、80000、85000亿元区域范围。
企业增加值及发展趋势
规模以上企业的增加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代表整个行业增加值水平。在2005~2009年期间,中国化学工业加快了结构调整步伐,建设了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大型生产装置,淘汰了一批技术落后的和规模不经济的装置,使得生产更具效益化。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的规模日渐扩大,在2009年,更是突破10000亿大关。按照线性趋势,可预见2010~2013年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增加值应为12000、14000、16000、18000亿元。
增长状况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较快。2008~2011年间我国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工业总产值增长率分别达到l0.00%、14.60%、15.50%和33.34%。
2008~2010年间增长速度比较低迷。主要是原因是2008年受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利润增长受到严重冲击。值得欣慰是在2011年中经济复苏,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的增幅陡然升高。
大中型企业数量
一定集中度水平是产业开展有效竞争、实现规模经济的重要条件。大中型企业数量及大中型企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企业增加值的比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化学工业集中度。我国化学工业企业数量在逐年的增加。2009年化学工业大中型企业数量为5578个,比2005年增加了1252个。而在整个化学工业企业中,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又占据了其中很大一部分,属于主导地位。
从业人员数
化学工业从业人员一直保持增长态势,在化学工业中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又占主要比例,处于主导地位,2005~2009年的增长速度为5.23%,6.29%,12.98%,2.53%。
篇5
摘要:目前,伴随着环境问题的日趋严重,各行各业都开始对“可持续性设计理念”给予了较高的重视。基于此,本文针对茶染技术在女装服饰领域中的应用展开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同时结合笔者的自身经验总结出了几点可行性较高的创新方法,即茶染套色艺术效果的设计、茶染图案艺术效果的设计以及茶染质感艺术效果的设计等,以期能够对我国传统服饰文化的顺利传承带来一些具有参考性的意见。
关键词:茶染;女装服饰;服装设计
在最近几年来,“绿色产品”与“绿色消费”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尤其是在能源紧缺与人类健康问题愈发凸显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将目光锁定到了天然染料中。天然染料之所以会受到人们的关注,主要是由于通过它所制作出来的染织物或服饰的颜色非常淡雅自然,同时还带有着大自然浑然天成的独特气息。此外,天然染料并未添加染色剂,还具有着抗菌保健与保护肌肤的作用。本文的研究重点茶染料就是天然染料中的一种,它是利用茶叶的汤色来对纺织物和服饰进行染色,制作出来的染布不仅充满了古色古香的典雅气质,而且还带有令人心旷神怡的茶香味道,一经问世就受到了大众的喜爱与追捧。
1茶染在服装领域中的应用
利用天然色素来染色,不仅可以让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同时还可以达到保护环境的作用。天然染料具有着安全无毒、色泽饱满、气质淡雅等特点,这些都是人工合成染料所无法企及的。此外,天然植物染料中含有很多的中草药成分,在相互的作用之下会达到不同的药理效果,例如,艾蒿内含有丰富的维他命和叶绿素,具有消炎杀菌、止血止痒等作用;茶叶则具有着清神醒脑、降火消食等功效。茶叶为山茶科山茶,源于我国。我国拥有着种类繁多的茶树资源,主要在浙江、云南、贵州、四川和福建等南方省份种植。茶叶中含有多种化合物,例如矿物质、有机酸、茶多酚、胡萝卜素、咖啡因、皂素以及不可皂化物等,其中儿茶素是茶多酚的重要色素物质。在我国源远流长的茶文化中,茶染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分支部分,也是同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制造工艺。事实上,利用植物来染色衣物在早期曾被很多人质疑,他们认为这种颜色太过于朴素,无法满足于他们对艳丽色彩的追求。然而,伴随着自然新风尚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赞叹植物染色的天然色泽,这种沉稳且柔美的色彩是与生俱来的,人们在穿上由茶染制成的服饰时,不免会产生一种返璞归真的奇妙感受。
2茶染料的提取及其染色原理
2.1茶染料的提取
一直以来,为了能够提高茶染料的提取效率,国内的众多科研工作人员相继做出了多种尝试,笔者从中挑选几个进行简要介绍。黄旭明等人运用如下两种方法来提取茶染料:首先,将5克茶叶放入500毫升的蒸馏水中加热,持续沸煮状态3小时,待冷却后放置15分钟,以此来获得茶染液;其次,将5克茶叶放入烧瓶中,加入100毫升80%乙醇,利用索氏提取器提取3-4小时候将乙醇蒸馏去除,烘干即可得到茶染料。李峰燕等人通过将茶叶磨制成粉末状,按照1比100的比例来配制出混合液,将其放置到100摄氏度的锅中萃取1小时,取上清液为茶染液。
2.2茶染料的染色原理
茶多酚主要是由花青素、黄酮类、儿茶素以及酚酸这四类物质所共同组成的,其中,儿茶素是决定茶叶色香味的最主要成分,占据了总量的七成以上。儿茶素为可溶性色素,其具有着结构复杂、分子差异大等特点,其中包括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以及表没食子儿茶素等,是茶染色的最主要染色成分。
3茶染在女装服饰设计中的创新应用
3.1茶染套色艺术效果的设计
3.1.1同红色系染材搭配套染。如今,民族风格的女装服饰再一次成为了时尚界的宠儿。对于中华儿女来说,红色永远都是象征着团结与希望,在中国人心中是首屈一指的“正色”地位。在现代服饰中,女装服饰与儿童服饰经常会运用到红色,给人带来一种积极向上且充满热情的感觉,在植物染色中,红色系的染色材料同茶染之间所组成的套色染,能够得出略带橙黄和肉粉的颜色。此外,由于红色系染材料的稳定性要远低于茶染,因此可以在染色的过程中根据颜色需求来适当地调整红色染材料与茶染的比例,以此来得到满意颜色的同时达到提高色彩稳定性的目的。3.1.2同黄色系染材搭配套染。黄色在中国古代是皇家贵族的象征,只有高高在上的人才可着黄色服饰。自古以来,关于黄色的染材料提取与染色技巧的运用均有比较详细的记载,比较常见的黄色系染材料包括大黄色、黄连色、槐花黄色、姜黄色以及栀子黄色等等。由茶叶染出的黄色属于棕黄色调,因颜色同黄色系的色彩并无太大区别,因此在进行套染的过程中应当尽可能地选择高明度、高纯度以及高饱和度的色彩来进行搭配,以此来调节茶染在色彩暗沉上的弊端。
3.1.3同蓝绿色系染材搭配套染。蓝色所代表的是广阔无垠的天空,绿色所代表的是生机盎然的草地,因此蓝绿色系总会给人带来一种自然亲切之感。其中,靛蓝色是蓝色系染材料中的代表颜色,它距今为止有了超过三千年的发展历史,因此在染材提取与着色技术的应用上已经比较娴熟。然而,在植物染领域中,绿色系染材料比较少见,目前市面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绿色系染材料即为洋葱皮,在搭配铝媒和铜媒等染剂时,能够得出比较正宗的军绿色或墨绿色。除此之外,洋葱皮中含有比较丰富的色素,如果采用低温染色的方式将会得出艳丽明亮的染色效果,此时再搭配同样具有较高稳定性的茶染,即可得到气质庄重且明艳高雅的绿色系染色。
3.2民族技艺在茶染图案设计中的应用
3.2.1扎染。扎染又可被称之为“绞缬”与“扎缬”,在我国的民间有着非常悠久的发展历史,至今为止已经被誉为是我国的“国粹织染”,并且被正式纳入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名录中。扎染主要利用棉线或绳子等工具,来对织物进行捆绑、打结以及缝制处理,而后再将紧固完整的织物放到茶染液中进行蒸煮处理。正是由于扎染的外力作用,从而使得织物的茶染色变得不均匀,在成品上呈现出艺术感十足的奇特花纹。
3.2.2蜡染。蜡染同样也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染色技艺,它主要应用的是蜡的防水特性,先在想要染色的织物上利用蜡笔绘制出图案,而后再将织布放入茶染色中进行着色。由于蜡具有着较强的拒水性能,因此茶染液将无法接触到用蜡笔绘制的图案部分,待清洗掉蜡质图案后,织物上就会出现事先绘制好的花纹。蜡染图案的制作可以分为两个部分,首先,采用不同形状的模具来绘制出蜡质图案后再进行染色,通过此种方法制成的织物具有着图案精美且着色均匀的特点;其次,通过手绘的方式在织物上进行蜡笔绘画,通过此种方式制成的织物给人带来一种不拘小节且不羁粗狂之感。
3.2.3手绘。手绘在我国古代又可被称之为是“敷彩”,所指的即为利用绘画工具和颜料在织物或服饰上绘制纹路。当印花技术尚未被研究出来以前,人类服饰上的图案所采用的均为此种方法,相较于印染的图案来看,手绘技术会显得更加灵活且富有个性。手绘大致可以被分为涂料手绘与染液手绘两种,而茶染液手绘则属于是染液手绘的其中一种,设计人员可以根据女装服饰的面料与图案需求来选择直接手绘或防染手绘。首先,直接手绘需要设计人员事先在心中打好绘制草稿,必须要做到一气呵成。由于茶染液具有着色泽清淡且明度较低的特点,如果采用稀释过的茶染液来进行手绘创作,那么所绘制出来图案则会如同水墨画一般的充满意境,比较适合中国风类型的女性服饰。此外,如果想要绘制一些具象化的图案,设计人员可以在茶染液中适当地加入木薯粉,以此来减缓茶染液的晕色速度。其次,防染手绘是通过在织物上面铺垫一层防染介质的方式来进行绘制的,目前比较常用的防染介质为隔离胶,设计人员可以在隔离胶上将图案的轮廓绘制出来,而后再利用茶染液将轮廓的留白处进行填色。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是在丝质的服装服饰面料上进行茶染液手绘时,一定要保证茶染液的pH值呈酸性状态,并且在绘制完成后需要单独进行固色与蒸化处理。
3.3茶染质感艺术效果的设计
3.3.1现代混纺面料。现代混纺面料所指的即为利用化学纤维和天然纤维相互混合制成的纺织产品,比较常见的混纺面料为涤棉布料、低毛华达呢料等等。就目前来看,混纺面料的优势就在于它不仅能够充分地保留化学纤维的时尚感,同时也可以彰显出天然纤维的舒适感,即使是在科技水平高度发达的今天,混纺面料仍然是女装服饰的宠儿,并且在服饰款式与种类的选择上也是层出不穷。通过上文的介绍可知,茶染更加青睐于天然纤维,因此在混纺面料上进行茶染之后,就会出现天然纤维色彩饱和度强、化学纤维上色弱的情况,此种特性会为女性服饰带来更多具有现代感图案设计。笔者认为,通过茶染后的混纺面料女装服饰,不仅具备了中国茶文化的端庄典雅,同时还拥有着现代科技的时尚绚烂,这种古今与新旧之间的碰撞赋予了女装服饰以独特的韵味,从而衬托出女性的魅力与智慧。
3.3.2现代印花面料。伴随着我国纺织工业化速度的不断加快,印花技术的应用也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无论是从前的丝网印花到当下的数码印花,还是从前的复古印花图案到现在的后现代主义印花图案,女装服饰的设计风格与整体面貌均随着印花技术的革新而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在茶染技术不断创新的过程中,现代印花面料即使在运用合成染料染色完成的情况下,同样也可以再利用茶染液来进行复染,为原本清晰明亮且张扬不羁的现代印花图案赋予朦胧之美、含蓄之美。值得一提的是,在应用茶染技术的过程中也要尽可能地选择主要成分为天然纤维的印花面料,并且要为茶染的二次复染预留出一定的空间。
3.3.3现代肌理面料。现代纺织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一方面为现代面料赋予了更多图案的选择,另一方面还为女性服饰面料提供了更多的肌理选择。目前,现代肌理面料在市场中有非常多的选择种类,此类面料不仅可以造型松散随意,而且还能够制作出风格华丽的女性服饰,在视觉上具有着非常强的冲击力。此外,现代肌理面料在运用茶染技术后,会令其稍显单一的色彩变得更加丰富,在褶皱的织物上形成美轮美奂的光影效果。
参考文献
[1]柯桂珍,于伟东,徐伟林.药用植物染料的特征和功能实现:药性、颜色与染色[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13(1):43-46.
[2]姚丹丹,王春霞,褚立群.云南植物染料的提取及其对真丝织物的媒染性能[J].印染,2014(22):8-16.
[3]张晓丽,王青,刘淑芳等.茶叶色素在阳离子改性棉织物上的染色研究[J].染料工业,2014(4):182.
[4]张弛,崔永柱,何梅.国内外天然植物染料的应用及发展现状[J].针织工业,2014(5):74.
篇6
关键词:河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16-0046-02
一、河北省战略新兴产业定义
战略新兴产业的基础为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能够对经济社会的格局以及长期发展起引导带头作用,其产业具有良好的综合效益、较大的发展潜力、消耗较少的物质资源、知识技术集中等特点。战略性主要针对产业结构的调整方面,并拥有巨大的影响力使得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的总体产业结局发生改变。新兴主要针对的是可开拓的市场以及创新的技术,使得技术以及商业模式发生创新性改变。总而言之,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新能源汽车产业、新能源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生物医药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节能环保产业等。根据国家对战略新兴产业统计目录和标准的划分以及《中国统计年鉴》中对比归类的38个国民经济行业,可将河北省经济行业排名占前18位的归纳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新能源产业、生物医药产业、新材料产业五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具体分类为:一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主要包括电子设备制造业、计算机制造业、通信设备制造业等;二是高端装备制造业。主要包括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通信设备、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等;三是新能源产业。主要包括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产业、石油加工产业、电力产业等;四是生物医药产业。主要组成为医药制造业;五是新材料产业。主要包括纺织业、金属制品业、橡胶制品业、非金属矿物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纤维制造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等。
二、河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河北省重型工业化中高能耗、高污染的产业份额较大,社会经济发展和自然环境之间的不和谐问题也日益加剧。目前,河北省需要对产业进行结构性调整,采取相应措施确保企业符合节能减排目标要求。在这种发展现状下,河北省需要资源环境的要求下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
虽然,河北省战略新兴产业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还有很多问题和不足之处亟待解决,相较于广东、江浙等沿海省份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的。河北省虽然是经济大省,但在国家财政收入方面上处于落后地位,特别表现在地方一般性预算收入占生产总值比重方面。全省的城市化率和工业化率相较于东部和中部部分地区还是有差距的。另外,占河北经济比重较大的为钢铁、装备制造、石化等重工业,新兴产业所占比重较小,总体发展水平也不高。
1.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助于加快发展步伐。河北省颁布的《河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表明,要对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积极培育和壮大,深度融合工业化和信息化。经过不懈的努力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部分领域已经有完善的基础条件来加快产业发展。随着不断进行调整产业结构,持续加强经济基础,一批新兴产业不断发展起来,例如新能源产业、生物制药、高端装备制造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新材料产业等,其经济增长速度远远高于全省的平均经济增长速度。
2.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格局开始显现。当前,河北省的战略新兴产业主要包括生物制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产业等产业。河北省为了增强在生物制药方面的竞争力,对生物医药产业加强扶持和帮助。促进医药产业的创新和发展,对传统中药进行现在化研制。在新能源产业建设方面,出现诸多新能源产业聚集地和产业基地。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方面,河北省具有从研发生产到系统集成再到信息覆盖一条龙式的卫星导航产业链。在新材料产业方面,已经形成一套完整的半导体照明产业网,由石家庄向河北省其他城市延伸。
3.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中流砥柱。根据河北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量化表显示,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组成成分,在经济发展方面表现出增长趋势。全省规模以上的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大约在1 300亿元左右,同比增长幅度超过15%,相较于同等或以上规模的工业而言,高出大约2个百分点;全部规模的工业中其增加值占大约11%,相较于上年同期大约增加了1.3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主营业务收入增长了大约11%,高达5 229.7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健康迅速发展的五大产业领域分别为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生物医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4.部分战略性新兴产业呈上升式发展。在2013年,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经济增长值为556亿元,在新兴技术产业中所占比重为42.7%,比上年同期上升了0.6个百分点。在新兴产业五大领域中,增长速度最快的两个产业为新材料产业和生物医药产业。在经济增长产值方面,新材料产业为214.4亿元,而生物医药产业为199.2亿元;在同比增长方面,新材料产业为20.7%,而生物医药产业为20.6%;与全省平均水平相比较,新材料产业高出5.1个百分点,而生物医药产业高出5个百分点。目前为止,尽管河北省的新兴产业其生产总值占全国总产值的3%左右,所占比重偏少,规模在500亿元左右,相对较小,但是河北省的战略新兴产业无论是在其发展态势还是发展方向上,都表现为增长趋势,特别是在一些具有促进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条件的产业,例如生物医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材料产业等。
5.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政策保障。目前为止,河北省各地均加大了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扶持力度,并给予了一定的政策支持保障。河北省工商局为了促进河北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特别颁布了很多具体措施,并鼓励自主支持产权技术作价出资行为,引导多种社会资本通过股权出资等方式来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人能够通过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来进行出资设立公司,这些产业投资行业包括信息网络、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新材料、生物育种、新医药、节能环保等行业。
三、河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所面临的困难
1.重型化产业机构,滞后的服务行业。河北省作为中国最大的钢铁大省,其经济经济增长对第二产业过度依赖,特别是对重工业的依赖,而特别是生产业因其发展水平不高,技术含量较低,创新程度较低,因此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拉动力度较小。河北省经济发展模式主要是对传统粗放型发展模式的延续,严重缺乏有利于新兴产业发展的创新精神和探索能力。对于量的扩张的过度注重,造成产业发展质量不高以及较低水平的建设重复率高。
2.受自然环境和资源现状制约。因为河北省的产业多为重工业,受自然环境和资源现状的制约较大,特别是一些典型的资源型城市,例如唐山和邯郸,对资源的依赖性非常大。河北省经济特质呈现非常明显的重化工业特质,非常依赖能源和资源,但是重工业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使得河北省出现资源紧张、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资源消耗量高、成本投入大、总量产出大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呈现出发展的劣势,河北省的经济发展越来越受到自然环境和自愿的制约。
3.创新技术和人才问题。目前为止,很多企业因缺乏技术创新,使得其核心竞争力不高,且企业在产业集群内合作度不高,降低了搞技术产业的聚集度,因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且对技术研发投入不高,缺乏独一无二的核心技术,造成高技术产业规模不大。创新型人才的缺乏是河北省战略性新兴技术发展过程中的致命点。创新型人才的流失,高层次领军人物的缺乏,造成整个产业面临着严重的技术问题。
4.资金问题。资金问题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资金投入不足;二是管理部门不集中;三是支持重点不明确。目前的资本市场和债务市场融资现状与目前的政策环境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前期需要持续性的大规模投资要求不符,使得众多处于发展前期、成长期的创新型企业受到资金不足而无法发展的问题。虽然,河北省已经投入大量资金来帮助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但是与其他发达省份相比还是有所不足。
四、河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建议
1.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和新兴产业发展相结合。根据河北省的发展现状,应当实现传统产业改造和新兴产业发展相结合的发展方式,逐步调整产业结构。传统产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基础,同时战略性新兴产业又带动了传统产业的发展,且传统产业与先进技术的结合,能够实现传统产业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转变。
2.制订科学合理的发展计划。河北省应该坚持动态性、可持续性、成长性、导向性以及技术性这五个发展原则,坚持以市场为主导,制订科学合理的发展计划,并积极引进省外技术型人才和资源,在保持河北省特色的基础上加快发展经济的步伐。
3.加强政府扶持力度。政府需要制定一系列的保障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证词,及时跟进基础设施建设、市场秩序的建立,以及采购补贴等方面的政策扶持,积极引领市场消费,建立健全保障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政策。并加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资金支持力度,放宽新兴产业的贷款限额,促使金融企业对新兴产业的资金投入。
参考文献:
[1] 王新新.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策略研究[J].商业研究,2012,(1):44-50.
[2] 韩民春,蔡宇飞.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区域创新系统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2,(3):43-49.
篇7
摘 要 羽毛球运动一直在我国参与人数居前三的体育活动,随着羽毛球运动的普及和运动装备的专业化发展,一直处于相对单一的羽毛球运动服装进行巨大变革,从翻领到立领,再到圆领、V领,国内羽毛球运动服装的发展经历了几十年的变迁,越来越丰富多彩。本文旨在解析国内羽毛球运动服装发展历程、探索发展因素,为未来羽毛球运动服装的发展提供理论素材。
关键词 羽毛球 运动服 影响因素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羽毛球运动服装是国家羽毛球队的比赛服,文章通过对国家羽毛球队比赛服装资料的整理,对比分析我国羽毛球运动服装的发展历程,结合经济、文化、环境等因素,分析我国羽毛球运动服装发展的影响因素。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本文在研究初期使用了中国知网、独秀网、维普网等数字资源库进行了信息收集与筛选,并查阅了1949-2013年的《新体育》、《人民画报》、《体育画报》、《体育年鉴》收集到大量的羽毛球服装图片和简介。
2.逻辑分析法。逻辑分析法是在文献资料法的基础上对资料的一种整理综合,基于对我国羽毛球运动服装发展,具体分析我国羽毛球运动服装发展的影响因素,这一方法的关键是在于整合、概括与深入分析。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国内羽毛球运动服装的发展阶段
1.萌芽期(1910-1979年)。这一时期是羽毛球传入中国(约1910年前后)到七十年代末的改革开放时期,羽毛球服装的整体特点是短裤是宽松松紧带结构且均为前开门,上衣都是白色小翻领的短袖T恤衫,衣服款式、颜色极为简单。服装面料上,解放初期上衣一般使用棉针织物,短裤则采用梭织物,来保证裤型。70年代的化学纤维的使用,羽毛球运动服装更为舒适。服装色彩上上衣始终为白色,下裤则多为白色和蓝色两种。
2.过渡期(1980-2000年)。这一时期主要是指19世纪80年代初到20世纪初期,在这一时期内,羽毛球运动服装正逐步的在改革,配色上不再是单纯的白色,出现了一些彩色的组合,各种几何图案或是印染或是拼接组成的小范围的色彩分割和点缀。款式在整体类型不变的情况下增加了一些小细节。如出现了插肩袖结构,以平袖和插肩袖、落肩袖为主。服装面料上38英支全棉精梳和薄型涤盖棉是羽毛球服装的主要用料,后期异型涤纶或超细丙纶纤维织物为主。
3.变革期(2000年-)。变革期是在20世纪初到现在,在这一时期国内羽毛球运动服装的发展飞速向前。这一时期款式上市颠覆性的变革。由原先的男女同款改革为男女款式有所不同。尤其是在女子羽毛球运动服的发展上,由短裤演变成开叉裙装、连体裙、百褶裙、淑女裙等。上衣由翻领到立领再到圆领的变化,使羽毛球运动装更为个性。此时各种拼接技术更加适合羽毛球运动的动作需要,大大降低了运动衣对动作的束缚。在颜色方面,明亮颜色运用较多。在材料方面,这一时期大量使用高科技面料,大大提高服装的功能性。
(二)解析国内羽毛球运动服装发展的影响因素
1.政治因素。政治因素是国内羽毛球发展的方向标,1995年羽联规定羽毛球服装由75%的白色改成75%的净色。从此国内羽毛球运动服装摆脱了单一的白色,羽毛球服装变得色彩艳丽。2004年国际羽联推行了“换裙令”,即从2011年5月开始,女子羽毛球运动员在前三个顶级赛事中必须穿裙装比赛,违者将被拒绝上场,甚至还要罚款250美元,从此赛场上感受时尚的气息。羽毛球服装的发展同我国政治背景紧密相关。20世纪50年代,在物质水平低、国家对纺织品实行限额消费的情况下,全社会流行朴素美,穿着上更趋向于实用、结实,羽毛球运动服装也简单朴素毫无装饰。
2.经济因素。经济的快速发展对羽毛球服装的发展具有基础作用。消费者购买力提高对专业羽毛球运动服装的要求提升,成为羽毛球运动服装不断创新的重要因素。在20世纪50-70年代,经济基础较弱羽毛球服装以朴素实用为主。在20世纪80年代,经济发展迅猛,为羽毛球运动服装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新型工业化道路上体育产业迅速发展促进了体育产品的不断创新。
3.文化因素。文化作为一种内部动力推动着羽毛球服装的发展。文化因素通过审美、消费倾向、选择意愿等方式间接表现出来。文化因素是推动我国羽毛球运动服装发展的内源动力。民众的人文、审美素质的提高,追求个性与自我意识爆发,消费者从实用性需求到享乐型需求转变。
4.科技因素。科学技术的发展是羽毛球运动服装发展的催化剂。科技的不断创新为设计者带来了无限的设计素材和技术支持。高科技的运用使羽毛球运动服装提高了观赏性的同时也提高了羽毛球运动服装的功能性和舒适度,同时在色彩和服装结构设计上,羽毛球运动服装也运用了较多的科技因素,羽毛球运动服装色彩和主题变化也愈加频繁和创新。
三、结论
政治因素是影响国内羽毛球服装发展的风向标,对羽毛球运动服装的发展起引导作用;经济因素是羽毛球服装发展的基础,它是羽毛球运动服装不断尝试推新的基础;文化因素是羽毛球服装发展的内部动力,消费者审美能力的提高、对产品期望值的提升都在无形之中转化为了羽毛球运动服装变革的动力;科学技术因素是羽毛球服装发展的催化剂,它为羽毛球服装的发展提供了无限的可能。
参考文献:
[1] 邵纪森等.体育美学体育摄影[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 林传潮.羽毛球运动文化探源[J].福建体育科技.2007.
篇8
关键词:企业科技活动;科技创新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4-0-02
一、科技活动的现状
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的演变,企业在不断壮大资产规模的同时,也积极主动地应对市场变数,加快技术投资的步伐,企业技术开发和技术创新投入明显加大,有效提升了企业技术水平,提高了企业产品在国际和国内市场的竞争力。2004年,全区266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进行科技活动的有27家企业,较2003年同比增长12.5%;参与科技活动人员2315人,同比增长9.97%;设立科研机构30个,同比增长3.14%;全区筹集科技经费3亿元,同比增长40.85%;科技活动经费用于内部支出2.64亿元,同比增长25.71%,其中研究与试验发展(R&D)支出0.97亿元,占科技内部支出36.92%。
二、科技活动的特点
我区规模工业企业在积极进行技术改造,加强新产品研发的同时,企业在科技投入及科研成果等方面主要呈现以下一些特点:
(一)企业科技投入不断加大
1.人力资源不断优化。企业在发展中注意培养和扩充科研骨干力量,企业内部科技活动的人力资源得以充实和优化,全区科技活动人员同比增长210人,突出表现在科学家和工程师(具有高中级技术职称或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文凭)增加了35人,同比增长10.9%,其中研究与试验发展(R&D)952人,同比增长12.5% 。
2.科技经费来源渠道广泛,投入领域集中。2004年,在全区3亿元的筹集科技经费中,资金来源构成广泛,其中企业资金2.2亿元,金融机构0.48亿元,政府资金0.18亿元,其他资金0.14亿元,分别占资金来源总额的73.33%、16%、6%和4.7%。这表明企业资金以自筹为主体,政府投入为引导、其他多种方式为补充的多元化筹资格局已形成。
科技活动经费的投向,反映科技活动的重点和布局态势。全区规模工业其中用于科技活动内部经费支出2.64亿元,占全区科技筹集经费总额的88%,较去年同期降低10.7个百分点,反映我区企业在科技经费的使用方面,由前期委托外单位开展科技活动为主侧重向内部机构开发为主的模式转移。研究与试验发展(R&D)投入在内部支出中比重提高0.5个百分点,企业自主研发能力略有提高。科技经费投入领域集中分布在十大行业上,分别是通信设备和计算机及电子设备制造业(1.33亿元、所占比重44.33%)、塑料制品业(0.54亿元、所占比重18%)、化学纤维制造业(0.4亿元、所占比重13.33%)、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0.29亿元、所占比重9.66%)、非金属矿物制品业(0.23亿元、所占比重7.66%)、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业(0.1亿元、所占比重3.33%)、通用设备制造业(0.06亿元、所占比重2%)、交通运输设备(0.02亿元、所占比重0.7%)、采矿业(0.02亿元、所占比重0.7%)、仪器仪表制造业(0.01亿元、所占比重0.29%)。
3.科研机构实力增强。企业科技活动的重要载体之一表现在企业自设的科研机构上。据调查,全区2004年涉及科研活动的27家企业中,设立了科研机构30个,同比增长11.11%。科研机构重点集中在大中型企业,28家大中型设立科研机构19个,占总数70.37%,小型企业8个,只占总数29.63%,大中型企业主导全区科研重任。
(二)企业科技成果显著
1.自主知识产权显著。伴随着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的加大,企业模仿国外先进生产工艺和技术的成本进一步加大,拥有自主核心技术的重要性日益显现,是否拥有自己的专利产品日益为企业所关注。2004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专利申请数21件,同比增幅达3倍,其中发明专利数11件,同比增长5件,同比增幅2.2倍。
2.企业的技术开发和创新活动,有力提高了产品的科技含量,增强了企业出口创汇能力,促进了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实现总产值17.49亿元和利税1.92万元,占全部规模工业比重分别为10.8%和14.1%,对规模工业增长贡献率分别达33%和38%。
3.企业产出效率不断提高。2004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开发投入经费投入1.56亿元,作为衡量企业实施技术创新活动投入和产出的重要指标,即技术创新投入和产出系数(新产品产值/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2004数据为11.21,这表明1元新产品开发经费带来的新产品产值11.21元,每1元新产品开发经费同比增加新产品产值3.5元。
(三)大中型企业成为科技活动的主体
大中型企业的科技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科技发展水平的重要尺度。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大中型企业集团作为国民经济增长的支点和经济结构优化的载体,决定着一个国家或区域经济增长潜能的大小和核心竞争力的强弱。近年来,我区大中型企业在改制改组的过程中,紧紧把握科技创新主旋律,科技投入不断加大,科技成果进一步突出,强劲地支撑全区工业经济的发展。
1.大中型成为全区科技研发的脊梁。全区266家规模以上企业中,28家大中型企业(资产达0.4亿元、产品销售收入0.3亿元、人数300人以上)中,有科技活动13家,占大中型工业46.43%,比全部规模工业科技活动单位所占比重10.15%远远高出36.28个百分点;大中型企业科技活动人员1905人,所占比重达6.91%,比全部规模工业比重4.76%高出2.15个百分点;兴办科技机构19个,占全部规模工业比重63.33%;大中型企业科技筹集经费金融机构支持力度较大,科技活动筹集经费总额2.4亿元,其中来自金融机构占18%,比全部规模工业比重14.9%高出3.1个百分点;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2.25亿元,集中在内资和四大产业上;从登记注册类型划分,其中内资企业1.64亿元,外资企业0.61亿元,内资企业中国有、有限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和私营企业所占比重分别为7.96%、67.33%、24.32%和0.39%;从行业来看,主要集中在化学纤维、塑料、非金属和电子制造业,这四大行业科技活动经费投入分别为0.4亿元、0.37亿元、0.11亿元和1.28亿元,共占大中型支出95.82%。
2.大中型企业科技产出绩效斐然。2004年,企业开发科研项目98个,占全部规模工业比重达82.35%,申请专利13件,其中发明专利9件,分别占全部规模工业比重61.9%、81.82%;企业实现新产品产值1.38亿元,所占比重为17.87%,高于全部规模工业比重7.1个百分点。
三、存在问题
1.科技研发单位总量不多,投入偏少。从以上我区与全市科技活动投入产出情况对比可以看出,全区科技研发水平还处于中等偏下的水平,亟待提高。全区科技开发活动单位数仅占全部工业的十分之一,科技活动内部支出占全部工业销售收入不足2个百分点,比美国等发达国家平均5%的科技研究投入低3个百分点。尤其是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普遍研发投入较低,主因是大部分小型企业缺乏科技创新意识,同时三资和外资企业研发两头在外,境内是“生产车间”。
2.科技创新融资难度较大。从调查资料可以看出,在资金筹措过程中,企业进行技术创新资金来源八成以上来自企业,来自金融机构的外力援助不足15%,从金融部门获得资金帮助尤其困难。企业急需金融等部门的外来资金增强企业技术原创能力。
3.科技投入竞争力不明显,研发能力略显薄弱。我区科技投入领域不够宽广、进入产业层次底。全区29个中类生产行业领域中,只有10个行业有科技研发活动,主要以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为主,重点集中在化工和非金属制品等领域,涉及高新技术领域虽有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信设备及计算机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和办公用品机械制造业三个专业,但科技活动经费支出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53%,与国际先进发达国家85%以上的技改资金集中在高新技术行业还有很大差距。同时,从调查中反映,目前全区工业企业现有的研发能力还有待提高,研究与试验发展(R&D)资金仅占科技内部支出三分之一,企业技术开发仍以模仿创新为主,自主创新能力和水平偏低,缺乏研制尖端科技成果的能力,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主导产业的规模扩张和结构升级。
四、提升科技创新水平的对策和建议
“十一五”规划提出,当前,人类社会正在经历一场全球性的科学技术革命。这给各国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也带来了严峻挑战。最重要的是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总书记说:“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推进结构调整、转变增长方式的关键环节”。要正确认识当前的科技研发现状,努力与国内外先进发达国家和地区科技发展水平接轨,笔者建议从以下三方面提高全区科技研发水平:
1.树立“科技兴企”的发展意识,推进企业全面开展科技创新活动。从企业层面来看,企业自身要树立科技创新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唯一出路。当今世界,科技技术日新月异,新产品层出不穷,企业要充分认识到现有产品结构危机,努力加大对科技研发的投入,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建立以技术开发中心为核心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完善科技人才期权期股奖励办法和技术参与要素分配办法人才管理体制,每年计划投入不低于销售收入的5%资金作为技术创新的专用资金。作为政府部门,应把加强科技创新作为壮大区域经济的发展战略和重大举措来抓,加大舆论宣传力度,努力营造全社会“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崇尚创新”的良好氛围。要按照:“三个有利于”的标准,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有突破性地制定高新技术产业的具体措施,并抓好落实。要把推动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作为系统工程,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各级部门齐抓共管,合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新局面。
2.实施积极的金融扶持政策。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在以自我为主体解决资金来源渠道的同时,也要注意树立良好的信用意识。提高企业信用度是改变企业形象、吸引外来资金进入的必要前提。金融机构要充分发挥信贷的支持作用,积极探索多种行之有效的途径,改进对科技型企业的信贷服务。依据企业的不同特点建立相应的授权授信制度,完善资金管理办法,增加信贷品种,拓展担保方式,扩大科技信贷投入。要尽快研究提出解决中小型科技企业贷款担保的办法。对符合条件、能提供合法担保的科技项目,要优先发放科技贷款与技改贷款;对于有市场发展前景、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能替代进口的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和技术改造项目,要提高贷款支持力度。同时,要加大这类项目给予相应的贴息支持力度,对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在信贷和贴息方面给予扶持。要培育有利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资本市场,逐步建立风险投资机制,发展风险投资公司和风险投资基金,建立风险投资撤出机制,加大对成长中的高新技术企业的支持力度。
篇9
关键词:优势产业 竞争优势 发展建议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6-263-02
多数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经验表明,河南省“十一五”规划提出要做大做强食品工业、有色金属工业、化学工业、汽车及零配件工业、装备制造业、纺织服装业等六大优势产业。这些优势产业的发展,一方面需要进一步创新发展,将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另一方面要通过联合渗透与相互促进,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为此,本文通过指标计算对河南优势产业的竞争优势进行综合评价分析,并提出今后的发展建议。
一、河南优势产业的发展现状
在河南制造业的39个大类中,食品工业包括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烟草制品业等4个行业;有色金属工业包括有色金属矿采选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2个行业;化学工业包括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橡胶制品业等4个行业;汽车及零部件工业包括汽车制造、摩托车制造2个行业;装备制造业包括金属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不包括汽车制造、摩托车制造)、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等7个行业;纺织服装业包括纺织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等3个行业,表1的资料反映了河南优势产业的企业及增加值情况。
由表1的资料可以看出,河南六大优势产业2008年底规模以上企业单位数合计9154个,占河南工业企业的1.35%,工业增加值3726.77亿元,占河南工业增加值的39.04%,也就是说,河南优势产业规模以上企业用全省1%的企业生产了全省1/3以上的工业增加值,这说明河南的优势产业在河南工业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
二、河南优势产业的竞争优势分析
产业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和基础,而产业是否具有竞争优势,也就最终决定了一个地区是否具有竞争优势。分析河南优势产业的竞争优势,可以认清河南优势产业在河南经济乃至在全国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而产业竞争优势一般涉及产业区位优势(产业在本地区及全国产业结构中的地位与素质),动态竞争优势(产业比较优势度),行业价值实现程度等。表2的资料主要是河南优势产业的相关指标,可以很好地反映河南优势产业在全国的地位及优势。
1.多数行业区位优势明显。反映产业区位优势的比较直观的指标是市场占有率,但考虑到区域内市场需求,直接的市场占有率并不能完全显示产业的区位优势,我们另外选择区位商指标来进行分析。
市场占有率是从市场的实际占有情况来测度一个国家或区域在该产业领域相对于其他区域的相对优势。其表达式为:
一般来说,某地区某产业的市场占有率越高,则该产业在全国的区位优势越明显,竞争力越强。就市场占有率来看,河南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烟草制品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橡胶制品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等8个行业在全国的市场占有率在5%以上,说明这些行业在全国的区位优势比较明显,尤其是有色金属采矿业市场占有率高达26.52%,占全国市场1/4强。
“区位商”是指一个地区特定产业的产值在全国该产业产值中所占比重与地区经济总量在全国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的比值。区位商在衡量某个产业在全国的优势地位时,可以反映某一产业部门的专业化程度,能够大致上表现出一地区某产业在全国的地位,是一个很有意义的指标。一般来讲,当区位商大于1时,表明该地区该产业具有比较优势,产品除了供应本地区市场之外还能占领区外市场,一定程度上显示出该产业较强的竞争力。当区位商等于1时,表明该地区该产业处于均势,该产业的优势并不明显;当区位商小于1时,表明该地区该产业处于比较劣势,竞争力较弱。从河南省优势产业各行业的区位商来看,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烟草制品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等8个行业区位商大于1。
根据市场占有率和区位商值可以看出河南省区域优势产业的产业优势主要来源于自然资源禀赋,食品工业占优势主要是因为河南是全国第一农业大省,第一粮食大省,农产品资源丰富,有色金属工业优势明显是由于河南具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储量,如铝土、钼等储量丰富。
2.有一定的动态竞争优势。将行业省内工业增加值及主营业务收入年均增长率与全国同行业比较可反映出河南优势产业的动态竞争优势。在18个行业中,河南省优势产业增加值比例有8个行业超过了全国同行业的比例,分别是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烟草制品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橡胶制品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等行业。而18个行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年均增长率均超过了全国同行业的增长率,综合以上两项指标,在18个行业中,至少有一项指标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表明河南优势产业有较强的动态竞争优势,同时也说明河南近年来大力发展工业尤其是优势产业取得了较大的成效。
3.价值实现程度较高。我们用产品销售率和优势产业相关产品的区域显示性比较指数分别进行分析,以反映河南优势产业的价值实现程度。
产品销售率指标反映工业产品已实现销售的程度,是分析工业产销衔接情况,研究工业产品满足社会需求的指标。某行业产品销售率越高,说明该行业实现销售程度越高。在河南优势产业的18个行业中,产品销售率除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行业低于全国同行业水平外,其余均高于全国同行业平均水平,说明这些行业实现销售程度较高,能较好地满足社会需求。
区域显示性比较指数是我们根据对外贸易常用的分析指标“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引申出来的。在对外贸易中,常用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来阐释一国(或地区)的比较优势的。某一国内某商品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就是指该商品占该国家的出口比重与该种商品占世界出口比重之间的比值。我们将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作进一步调整,把世界的范围缩小到一国的范围会更有利于比较国内各区域某种商品的比较优势。用公式表示为:
RRCAiR=(XiR/XR)/(Xic/Xc)
其中,XiR表示区域R内商品i的出口值,XR表示区域R内的出口总值;Xic表示国家C内商品i的出口值,Xc表示国家C的总出口值。运用这一指标能测算出某地区在某商品出口方面的比重,可以从贸易(价值实现)方面反映出某地区某产业的比较优势情况。如果RRCAiR>1,则表示R地区的第i种商品在对外贸易中与其它出口商品相比具有区域显示性比较优势。从表3的资料可以看出,河南区域显示性比较指数较高的有食品工业、化学工业、有色金属工业等、交通动输工业四大产业,说明这些产业具有比较优势。
三、结论与建议
综上所述,河南优势产业发展具有一定的综合竞争优势,但我们不难发现,多数行业的竞争优势来自于河南的资源禀赋条件,如食品、有色金属冶炼、机械、石油、化工产业等的迅速发展体现了河南工业发展利用本地自然资源和劳动力丰富的特点。但是,利用有限的自然资源和低素质的劳动力资源发展经济,必然导致产业选择范围狭窄,产业技术升级缓慢。在目前资源约束日渐增强的情况下,这些以基础资源、原材料支撑的产业发展,又面临着资源约束的巨大压力,一旦资源枯竭,后果将不堪设想。另外,从我们前面对河南优势产业各行业竞争优势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某些行业如仪器仪表及文化、金属制品业、电气机械及器材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等行业规模不大,市场占有率不高,说明这些产业的区位优势与竞争力并不明显。因此,今后河南在优势产业的发展方面,应注意以下一些问题:
1.既要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又不能囿于资源优势。河南优势产业大多是依靠资源优势发展起来的。发挥资源优势不仅是欠发达地区产业发展起步阶段必须遵循的最主要的原则,也是欠发达地区产业成长期发展必须遵循的原则。但是产业尤其是优势产业的发展绝不能囿于资源优势。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如果过分依赖于自然资源,则有可能陷入“资源依赖”的陷阱之中,难以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从发展趋势看,区域经济的发展及其产业竞争力越来越依赖于规模经济、外部性及产品的差异性,资源尤其是自然资源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在逐步降低,因此河南优势产业的发展与优化,需要发挥资源优势,但是发挥资源优势并不是河南优势产业发展必须遵循的唯一原则。这也说明,河南要致力于创造一种有利于高等要素不断生成、发展、提高和升级换代的环境,只有这样,才能提升河南的产业竞争优势,因为高等要素是极其稀缺和难以仿效的,只有经过长期投资和培育才能创造出来。
2.既要立足于现有基础,更要培育和发展新的优势产业。一方面,优势产业的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对于任何一个地区来说,其优势产业不是一成不变的。因为随着经济发展阶段的不断推进,支撑经济发展的因素和条件会发生变化,区域的优势和劣势也会相应转换,这就决定了优势产业也必然是相对的。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和现代科技迅速发展的条件下,新的产业不断出现,原有优势产业的地位稳如泰山是不可能的。另一方面,在中原崛起的过程中,河南首先要依托现有的优势产业,因为这些产业的发展不仅是进一步积累工业化所需资金的需要,也是积累工业化所需知识和经验的需要。但是仅仅依靠这些优势产业并不可能实现中原崛起,因而河南需要培育更多的优势产业。培育新的优势产业要从河南的实际出发,目前看,可从两个方面率先着手,一是高新技术产业,一是旅游产业。因为发展壮大河南省高科技产业,可以促进新型制造业快速发展。而做强旅游产业,可以实现河南由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经济强省的跨越。
3.既要利用好河南本地的资源,也要利用好外部的资源。在河南优势产业发展优化的过程中,我们强调河南必须增强自我发展的能力的同时,也应该看到,发展河南优势产业不仅要利用好河南本地的资源和市场,还要利用好国内其他地区以及国外的资源和市场。在提升河南优势产业竞争力的进程中,要注意采取措施弥补弱势,发挥优势。政府要高度重视并且采取措施鼓励和支持企业参与东中西合作与国际合作,以最大限度地争取到资金和技术,加快河南优势产业发展。同时,政府应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把利用国际国内资源同河南省产业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区域协调发展结合起来,合理引导国际国内资源的投向,提高引进质量,切忌盲目引进。
篇10
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市场和国家产业政策为导向,以科技创新推动结构调整为主线,强调抓大促小并举,坚持引进增量和优化存量并重、做大规模与提升质量并重、提升传统产业和发展新兴产业并重,做强传统产业,做大新兴产业,推动园区集聚集约集成发展,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快速发展中实现工业转型升级。
发展目标:至“十二五”末,纺织服装、提琴、食品加工、化工等四大传统产业产值突破50亿元,实现品牌化、精细化、清洁化发展;现代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等三大新兴产业产值达到250亿元,实现规模化、集群化、高端化发展,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80%,新兴产业销售收入增长率达到35%以上,成为园区经济的主要增长点;新增营业收入超10亿元企业5家、超5亿元企业10家;力争1家企业实现上市经营。
发展思路:以创建省级经济开发区为总目标,积极创建“省级现代装备制造科技产业园”,加快省级生态园区创建步伐,启动中奥绿色技术科技园的规划建设,打造“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建设特色园区,提升发展层次。以园区标房为载体,做强做优“中小企业创业园”。精挑细选进标房项目,规范完善标房区使用和管理,使进标房企业真正做到落户快、投资小、见效好,成为园区中小企业快速成长的发力点 。以中奥绿色技术科技园为载体,借鉴奥地利及欧盟在低碳节能领域的国际领先技术,建设建筑节能产业链、建筑节能材料制造产业链,升级现有产业结构。围绕产业定位,加快新材料产业园、纤维材料产业园、现代装备制造产业园的建设。针对长三角区域梯度转移的特点,积极谋划“江阴产业园”、“宁波产业园”的设立。
建设特殊功能区,提升统筹能力。加快“火车站现代物流园”和季黄河内港集散码头的规划建设,既进一步完善了配套功能,又形成了功能叠加优势。
推进创新发展 ,实现园区动力转型
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充分利用园区与清华大学精密仪器与机械学系、南京林业大学机电学院、吉林大学汽车动力学院、上海东华大学纺织学院、江南大学以及中国化纤工业协会、中船重工武汉701所等单位的合作关系,深入开展“专家博士企业行”和“骨干企业走院校”等活动,帮助企业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帮助科研院所实现科技成果产业化,谋求园区、企业、院校多方共赢。
强化科技创新。坚持将区域创新体系与特色产业集群相结合,建立以特色产业集群为基础的科技创新平台,培育和形成促进自主创新的科技环境。加大区内重点产业扶持力度,鼓励企业集成创新。
强化科技平台建设。做实做优康桥科创园、黄桥创新园等创新载体,打造好园区科技创业的孵化器,主攻高新技术、高端产业。通过招商引智、项目培育等措施,广泛吸引高新项目来区孵化,促进产业升级,推动高新产业集群发展。
优化产业布局 ,实现园区产业转型
一是送出去。坚决抵制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低端产业和不具备竞争优势的产业链低端环节,坚决淘汰不适应长远需求的落后产业。
二是接进来。充分利用长三角区域内产业布局调整的机遇,紧扣园区既定的三大产业发展方向开展招商选资。依托黄桥热电厂蒸汽资源优势和中国化纤工业协会的支撑优势,瞄准一批大型化纤企业的扩张发展,着力招引新型化纤材料项目;进一步强化人才政策、科技扶持政策等配套服务措施,加强与科研院所的对接合作,着力招引新材料项目,围绕土地资源、土地指标的比较优势,紧盯苏南板块的上市企业、大型民企,着力招引重工机械等现代装备制造项目。
三是升上去。实施规模企业培育壮大计划,按照“支柱产业高端化、新兴产业规模化、传统产业品牌化”的总体思路,积极引导,精心服务,努力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工业大企业大集团,充分发挥工业大企业大集团在产业发展中的引领作用,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推动园区工业转型升级 。建立培育目标后备企业库,入选后备企业根据其发展现状、发展计划、在建拟建项目等情况,每年进行更新。培育目标为营业收入超10亿元、5亿元后备企业。出台扶持政策,设立专项扶持资金、激励企业做大做强、鼓励新上高新技术项目、支持兼并重组、鼓励科技创新、支持品牌发展战略、优先保障生产要素供应等
发展重点:
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围绕“规模层次、科技含量、产品附加值、高端品牌、节能减排、企业竞争力”六个提升,大力推动纺织服装、提琴、食品加工、化工等四大传统主导产业向品牌化、精细化、清洁化方向发展。加大技改投入力度,提高产业技术含量和装备技术水平。
纺织服装
全面推进纺织行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发挥中国化纤工业协会的平台支撑作用,积极加强与国内知名院校和科研院所合作,积极发展功能性差别化新型化学纤维材料产业,替代传统棉纺材料,逐步形成新型纤维材料纺织产业链条和产业体系。
鼓励现有企业依靠技术创新,加大科技投入和产品开发力度,促进产品由产业链、价值链低端向高端提升,积极发展行业终端消费产品。
鼓励产品创新和品牌创新,争创自主品牌,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努力实现从“无牌”到“贴牌”、从“贴牌”到“创牌”、从普通品牌到国家知名品牌的转型。
食品加工
依靠科技合作,实施产品深度开发,做长、做粗产业链,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充分发挥与江南大学共建的小麦精深加工工程研发中心的平台效应,做优做实合作。
高度重视麦胚、麸皮等生物质资源,积极运用生物技术等食品科学的高新技术开发小麦胚芽、小麦麸皮制品,最大程度地利用小麦资源,最大限度地提高附加值。
提琴产业
化工医药
依靠高新技术,实施节能减排工程
鼓励资产重组、高位嫁接和对外合作,实施行业结构调整,向非化工行业转型
增强自主创新制药能力,发展现代生物制药技术,培育壮大重点名优产品
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围绕创新型经济发展方向,着力引进高新技术产业,大力培育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提升技术层次和竞争力。加大产业研发投入,建立“产学研”合作联盟,大力构建科技公共服务平台、科技企业孵化器等创新创业创意载体,推进新兴产业向高端化发展,促进先进装备制造业、新能源、新材料、医药技术等形成新的产业支撑,实现工业转型升级的更大突破。到“十二五”末,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40%,新兴产业销售收入比重达到80%以上,成为园区经济新的主要增长点。
先进装备制造业
加强与中船重工武汉701所的战略合作,重点依托华诚机电、友诚纺机等龙头企业,围绕工程机械、潜艇机械、矿用救生舱、纺织机械等整机产品,重点发展机械配件及零部件的生产,培育形成龙头企业带动,关联企业集中,协作配套紧密,规模效应显著的区域性加工制造中心。
依托飞跃机电、炳凯富汽车零部件、辰达叶片等汽车整机及零部件制造企业,加强引导,使之与上下游产业衔接,重点引进开发汽车电机、锂电池、叶片、法兰、轮毂、底盘、主轴、回转支承和转向节等关键配套件。
新材料产业
依托奥博纳米、万华拓谷、裕虎新材料、树普新材料等企业,大力发展纳米级高新技术材料、合金材料、隐身材料、光电材料等。
内引外联,支持企业扩大规模,提高产品竞争力,并加快产业向上下游发展,发展相关配套产业,提高产品市场占有份额
新能源产业
加强与中国电动汽车工程重点实验室的合作,依托飞跃机电公司、永生太阳能公司,大力发展新能源环保节能电动汽车、新型壁挂式电控智能化太阳能热水器等整机产品及配套产业
政策措施
健全组织领导,成立工业转型升级行动计划工作组,定期召开部门联席会议,研究、协调解决产业规划实施、企业生产经营、重大项目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建立园区领导包挂联系重点企业工作制度,通过定期走访、召开专题协调会等形式,及时了解企业发展情况,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做好生产要素保障、政策咨询等有关工作
加强政策研究,围绕加快转型升级总体要求和目标,积极对上争取,提供优良的政策环境和服务环境,确保宏观政策快速传递到位。并切实用足、用活、用实各项优惠政策,努力放大政策效应,加大各类项目资金争取力度。根据实际情况设立园区工业转型升级专项引导资金
通过企业转型升级推进大会、转型升级论坛、考察学习、企业院校行、企业家沙龙研讨等活动来推进思想转型;通过政策引导,指导、鼓励扶持各行业加快实施转型升级工程;通过树立转型升级典型,营造争转型、抢发展的良好氛围
- 上一篇:地下水治理
- 下一篇:对知识产权保护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