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产业现状范文
时间:2023-12-26 18:06: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体育产业现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广州市体育产业发展战略
1.体育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有着重要地位
体育产业是经济的新增长点,已经成为创造社会财富、满足社会需要的重要产业部门。体育产业在现代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对经济结构的改善等有重要的作用。国外的成功经验表明,体育产业创造的消费额可以达到服务业21个行业的前3名,仅次于商业银行和证券市场。体育产业的繁荣是现代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1]。体育产业作为“朝阳产业”,正呈现着良好的发展势头。据统计,2008年世界体育产业的年产值已经超过6300亿美元,并且以每年20%的速度高速增长,在欧美发达国家占国民总值的4%左右。体育产业所蕴藏的巨大商机,使其成为21世纪最有活力和广阔前景的黄金产业之一。
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一个有初具规模的体育服务业专业市场,国内从事健身娱乐业、、技术培训业、竞赛表演业、体育产业经营性机构达2万多家,总投资额已超过2000亿元人民币,年营业额超过600亿人民币。另外,每年各地举办的商业性表演和竞赛约有400-500次,营业额约8000万人民币,体育产业的产值出现了快速增长的势头[2]。
2.广州市体育产业发展现状
广东省体育产业发展形势良好,体育服务业和体育产品制造业加快发展,体育消费日益活跃,以竞赛表演业、健身服务业、体育用品业、体育彩票为主体的体育产业结构初步形成,产业发展规模逐渐变大,全省截2006年为止,有各类体育企业8000多家,其中体育用品企业占全国的三分之一,体育增加值占全省GDP比重达0.57%,是全国平均水平的两倍多,2006年广东省共销售体育彩票24.27元,全国排名第三位,为国家筹集公益金达6.92亿元[3]。广州市体育局局长刘江南2005年在博鳌亚洲论坛上就指出:广州市体育产业2004年的总收入达85亿元,消费总额达58亿,每年人均900元,并且还在以15%的速度发展。体育产业初显规模效应,创造的产值占GDP的1%,在全国处于领跑地位。
2.1以本体市场为主体的体育市场体系基本形成
现代体育市场体系是包括体育用品市场和体育服务产品市场在内的多元化市场体系,主要由体育竞赛表演市场、体育用品市场、体育健身娱乐市场、体育彩票市场、体育技术服务市场等构成,这种市场体系在广州市已基本形成。
2.2体育市场投资主体多元化发展
体育市场投资形成了国家、社会、个人协同办体育的良好局面。近年来,在广州市注册登记的体育企业陆续增加,其中以私营企业为主,还包括部分的中外合资(合作)企业,国营企业的比例不断减少,只占10%左右。在各类体育企业中,私营、民营企业占有较大比例,从侧面表明广州市体育社会化的程度较高,体育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大大增强了体育产业的发展后劲。
2.3体育产业开发领域不断拓宽
广州市十分重视体育产业领域不断开发和拓宽。一是注重有形资产的经营,主要体现在体育场馆的开发与经营。据调查得知:近几年来,广州市体育部门积极引进外资共5亿多元,有计划、大规模地开发、改造旧有场馆设施,共出让土地11万多平方米,却通过利用补偿资金改造扩地,新增了体育用地26万多平方米,体育建筑20万多平方米,商品楼面积3万多平方米,成为广州市体育部门最大的体育产业[4]。在经营服务上,广州市大部分公共体育场馆逐步从注重出租场地转向为群众健身服务,提供多方位的优质服务,打造品牌,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广州市天河体育中心已将原来闲置多年的东北角开发建设为共有24片篮球场,深受市民欢迎、并成为了全市最大的篮球活动场地,仅2003年入场人数就达50多万,经营服务创收157万元,2003年广州市公共体育场馆经营服务总收入约1亿元。二是注重无形资产的开发利用。2001年九运会期间,广州赛区通过冠名冠杯、社会捐赠、赛区产品专利、展示销售、举办活动等多种开发形式,共筹措资金2 300万元。2003年汤尤杯世界羽毛球锦标赛和中巴足球对抗赛,又成功地运用市场机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5]。
2.4构筑广州市现代化体育基础网络
广州市可以借助广东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以及在国内唯一能承办世界室内田径锦标赛的广州体育馆等现代化体育场馆。目前,广州市拥有体育场馆10140个,能举办大型赛事的体育场馆有200多个,能满足亚运会比赛和训练要求的47个,形成了一个以天河体育中心为中心、各区(县级市)体育中心为重点的现代化体育设施网络[6]。同时,各种便民、小型、多样的体育场地、场馆也快速增加,共计1.9万个,为健身娱乐业、体育竞赛表演业、体育培训、体育旅游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物质保障。
3.广州市体育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3.1体育产业经营管理水平较低
广州体育产业经营单位大多处于经营发展的初级阶段,经营水平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同时,广州体育产业的企业大多规模较小,尚未出现象上市公司的体育产业大企业,也缺少影响较大的名牌产品,行业的市场影响力和品牌知名度不大,进而影响了发展的势头,体育人才市场、体育中介市场、体育保险市场等发育很慢,未能形成完善的市场体系,也直接影响了体育产业的发展。
3.2体育产业缺少经营管理专业人才
体育产业在我国是朝阳产业,同其他成熟产业相比,经营管理队伍普遍素质较低,专业基础薄弱,广州也不例外。目前,广州体育产业的经营管理者相当一部分由退役的教练员、运动员充任,虽然他们熟悉体育工作,但大多缺乏经济管理、市场营销经验。广州体育产业缺少一批既有体育专业知识,又熟悉商品经济运作规律的体育管理、体育经济专业人才,这已成为制约广州体育产业发展的“瓶颈”。
3.3体育产业政策体系相对滞后
2005年6月20日,由广州市体育局负责起草的《广州市体育竞赛表演市场管理办法》已由市政府常务会议通过,于2006年1月1日起施行。此政府规章对广州适应新时期体育产业发展的需要,具有积极推动作用。但体育产业政策建设滞后于广州体育产业的发展实践。表现在:一、缺乏稳定的扶持政策和措施,对国内外体育市场发展现状、广州体育产业的发展重点、体育产业指标体系、政府对推动体育产业发展的作用等问题仍在探索之中,导致产业政策的市场导向和优惠扶持政策不明显,缺少可操作性措施。体育产业政策体系建设还停留在起步阶段。二、广州乃至全国的体育市场管理制度单一雷同,市场法规配套政策不健全,在实际工作中,管理权限不明、产权关系不清、资产管理不顺等问题严重地制约体育产业的发展。三、体育产业政策更多是围绕发展体育核心产业而制定,忽视了对推动与体育关联密切的相关产业,例如缺乏对体育旅游业、体育传播业、体育金融保险业、体育经纪业等产业的发展有重大推动作用的政策法规措施,致使这些产业的发展还停留在概念市场上,直接影响了广州体育产业的发展速度。
4、广州市体育产业发展的战略与对策
4.1政府要优化在体育产业发展中的作用
在场馆建设方面,广州市政府部门应加大对体育场馆设施建设的宏观调控,合理规划、布局,以确保资源的合理利用,动员一部分的财政和公共资源支持体育产业发展,促进广州市体育产业的进一步发展[7]。
4.2完善体育市场管理体系
依照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定符合地方实际情况的法律准则,坚持以法治体、依法行政,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规范体育市场管理。
4.3 推动体育产业主体的多元化发展
着力培育体育市场,关注体育产业发展,培养体育市场的消费群体,利用舆论宣传使体育消费观念深人人心,塑造有支付能力的体育市场消费群体,推动体育产业的进程[8]。
4.4 充分开发利用体育产业的无形资产
充分认识到体育无形资产潜在的价值,有利于合理开发利用,通过适当方式推向市场,树立产权意识,以获得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篇2
关键词:体育产业化,现状发展对策,产业化格局
所谓体育产业化,就是改革体育体制,使体育具有自我发展能力、充满活力的新机制,使体育由事业型、公益型向经营型转变,使其能够向社会提供体育产品和劳务。其实质是体育思想观念的革命和制度的创新,是要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符合现代体育运动规律的基础上,开发体育的经济功能,把体育与经济结合起来,通过一系列经济行为,刺激体育产品(劳务)的需求,拓展体育市场,加快体育的产业化进程,为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注人新的活力,体育产业的发展有赖于一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一、国外体育产业的发展现状
在美国体育产业80年代的总产值就超过600亿美元,占其GNP的1.3%,居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的第22位,90年代中期的超过3000亿美元。英国80年代末的体育产值为68.5亿英镑,政府从体育产业中得到的税收有24亿英镑,相当于政府用于体育投资的5倍。其他发达国家如法国、德国、日本等国家的体育产业都有相当庞大的规模。
现代体育是一项意义深远、影响重大的社会活动,它吸引了众多行业部门的参与。世界许多著名的跨国公司如可口可乐公司、飞利浦公司都和体育结下了不解之缘。大型的综合运动会是一项庞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交通通讯、电视广告、场馆建设等许多环节。科技论文,现状发展对策。科技论文,现状发展对策。1964年的东京奥运会和1988年的汉城奥运会为日本和韩国带来了经济发展的良好机遇,成为其经济起飞的标志。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现代体育产业正越来越多地走向国际化经营,形成了许多像阿迪达斯和耐克等著名的跨国公司。我国足球甲A联赛的冠名权被万宝路集团买下,足协杯比赛由飞利浦公司赞助,这对于我国球市的快速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对策
1.产业发展不平衡首先是地域间的不平衡。由于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各地区的产业发展规模和水平有很大差距。经济发达的东南沿海省市发展迅猛而且达到一定的质量,西部地区发展则比较滞后,个别地区的绝对差距甚至在扩大。其次是各运动项目间的产业开发不平衡。由于各项目的技术水平和在国际上取得的成绩有差别,项目的观赏性也不同,因此其产业资源价值、市场容量和效益有很大差异。例如,球类项目市场目前开发较好,而非对抗性项目和部分室内项目的市场只是有了适度开发甚至没有市场。其三,单位间由于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土地、房屋、设施等资产资源配置方面的差别,也造成了产业收益上的差距。在地域间如何实现体育产业的共同发展,在项目间如何实现体育市场的共同繁荣,在单位间如何实现国有资源的共享,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很大的课题。
2.产业结构存在缺陷,产业质量有待提高 体育产业结构的缺陷主要表现在本体产业发展还不够大,没有形成支柱性优势。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体育的支柱性本体产业应该定位于竞赛表演业、健身娱乐业和无形资产开发经营业。三大支柱性本体产业的定位主要是三大产业的巨大市场潜力所决定的。但是三大支柱性本体产业规模还有限,其市场运作也不够十分规范。另外体育产业结构的缺陷还表现在还有缺位的本体产业市场,如体育劳务市场和体育技术市场,虽然目前也存在一些交换交易,但真正意义上的体育劳务市场和体育技术市场并未形成,少有的一些市场行为,如运动员转会也不够十分规范。
产业质量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主要是体育企业规模普遍偏小,发展缺少可持续性活力,市场竞争力不强。科技论文,现状发展对策。已经建立的规模较大,但数量很少的股份有限公司实现了资产重组,扩充资本,包装上市后,如果不抓住抓好生产和经营这个企业赖以生存的支撑环节并切实降低成本提高利润,那将会遭受到很大的风险。
3.产业的发展缺乏扶持政策在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消费、投资、净出口三大因素中,消费需求是主要因素,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根据1997年的统计资料显示,在对国民生产总值(GDP)的贡献率中消费占58 %,投资占20 %,净出口占22%。而在消费中,居民消费占81%,政府公共消费占19%,据此推算,居民最终消费对GDP的贡献率为46. 98 %。体育消费属第三产业范围内的消费。增加体育消费就会加速第三产业的发展。这对优化国民经济结构,改善经济发展质量,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经济意义。但是,如何增加体育消费,运用什么政策手段鼓励社会兴办体育产业和引导、扩大体育消费并无政策可循。
4.市场管理的法制化、规范化程度还不高 目前关于体育市场的管理尚缺乏高层次立法,虽然一半左右的省、市、区等大多数省会城市均了地方性体育市场管理法规或政府规章,但管理中的一些重大问题,仍需要通过高层次立法予以明确,如管理权限的明确划分,执法程序的完善和统一,法律责任的界定。在体育市场管理的实际中,部分体育经营项目存在着权限交叉,也就是说有的部门在越位,同时在不同的地区由不同的部门进行管理,甚至在同一地区由不同的部门同时管理,比如保龄球、台球。不到位的情况主要是指一些新兴的体育经营项目尚未实行有效的规范的管理,甚至没有人管理,对消费者的权益带来损害。科技论文,现状发展对策。因此,全国范围内对体育市场管理高层次立法的期望较高。另一个问题是尚未普遍建立行业管理标准。可以说,制定标准是行业管理的重要切入点,但目前除个别地区在进行尝试外,全国范围内尚未启动,很多地区的管理停留在简单审查、许可阶段,未实现积极的行业管理。科技论文,现状发展对策。进一步实现体育市场管理科学化、规范化、效益化,建立行业服务标准是当务之急。
三、结论
国家今后在制定产业政策时,适当考虑对体育部门有所倾斜,给予税收和其他方面的支持,以鼓励体育生产经营部门的发展;在投资体制方面,应变单纯依靠国家财政拨款为体育部门自身创收、社会集资并举,同时注意引进外资,以形成多元化的投资体制;推行运动项目的行业协会制和俱乐部制,建立社会化的群众体育组织网络,形成全方位的社会共办体育的格局,同时培育和完善体育市场,逐步建立体育商品劳务和信息市场,形成全方位市场体系;要加强体育经济理论的研究,培养一批既懂体育、又懂经营管理的人才,满足体育产业经营不断发展的需要。
加快体育的职业化进程,这是体育产业化的必经之路。其重要特征,一是组织者必须是企业法人,如俱乐部等;二是运动员是商品,即运动员可以像其他生产要素一样自由流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运动员技术水平,提高体育部门的经营效益。
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还不太高,不可能对所有项目进行全方位的改革。科技论文,现状发展对策。最好的办法是寻找一个突破口,由点及面,通过培育若干个有影响体育项目的市场,刺激对体育的需求,进而扩大到其他项目,形成体育的产业化格局,体育产业在我国还是一个年轻的产业门类。相信随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一定会有更多的人从事体育运动,关心体育事业,体育一定会成为21世纪我国重要的产业部门。
篇3
【关键词】体育产业 现代 发展
中国体育产业经济发展的现状
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进步和现代传媒的高度发达,体育运动已经从原来纯粹的竞技行为,发展到集竞技性、观赏性、娱乐性为一身的公众体育运动,以它为核心延伸出一系列的经济行为。它不但满足人们的精神、娱乐需要,同时创造了巨大财富。目前全球体育产业年产值高达4000多亿美元,并保持着年均20%以上的增长速度,是增长最快的产业之一。在体育发达的北美、西欧和日本,体育产业创造的年产值都排进国内十大产业之林,成为其国内产业中的大项。体育产业是朝阳产业,体育产业惊人的发展速度使它在各国GDP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据美国政府经济分析局的报告显示:2000年美国体育产业总值为4000亿美元,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2.8%,位居美国产业10大支柱产业的第6位。以足球产业为主的意大利体育产业,年产值高达182.5亿美元,位列国民收入的第三位。政府已经实现不在体育产业中投资,而只从中获得巨额税收。以工业为主的英国,体育产业更加兴盛。英格兰足球联赛的运动员们已经成为英国的高收入人群,并带动了相关产业的迅速发展。仅英超联赛的品牌价值即在10亿英镑以上。据2005年的统计,全球体育产业总产值已达4000亿美元,而中国体育产业总值仅上百亿人民币,还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
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后,我国体育产业经济呈现出了蓬勃发展的态势。多项大型体育赛事,如2008年奥运会,2010年亚运会,2011年大运会等在我国成功举办,以及网球大师赛,F1方程式赛车等世界高水平赛事的引进,使人民群众观赏竞技体育的热情空前高涨,加上经济水平的日益提高,体育产业市场在不断的扩大,中国体育产业市场正迎来蓬勃发展的春天。但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体育产业规模仍然较小,还有着如下的诸多缺点:
体育消费意识仍然薄弱。我国除了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大城市以外,其他地区居民的体育消费意识仍待加强。一份统计报告显示:我国城市居民在体育相关产业上的消费,仍以服装鞋类和运动器材为主,对于体育赛事及周边产品的消费能力并不强,抑制了体育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体育产业仍未完全市场化。我国体育赛事以前一直都是由国家体委包办,在改革过程中,才尝试性地使体育从政府行为向企业行为转变。但具体操作过程中仍以政府意志为主,不能形成完全由市场主导的产业化行为,企业在经营中无法获得足够的自。
缺乏专业懂经济学的体育产业人才。我国现有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人员多由退役的运动员、教练员组成,他们通常熟悉体育工作,但对市场运作及其规律缺乏了解,在科学管理和市场调控方面存在缺失,导致了我国体育经济在运行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在世界发达国家,如英格兰足球联赛、美国职业篮球联赛、美国冰球联盟等,均由职业经理人负责商业运营和俱乐部管理,摆脱了旧有体育从业人员的体制束缚,而他们专业的市场化运作经验,也使所管理的产业飞速发展。
中国体育产业经济发展对国计民生的作用
体育产业提高了社会经济收益。体育运动有其独特的观赏性,传媒信息飞速发达及其产生的高额利润使它得到了人们的高度认同。如何发掘和举办具有观赏性与竞争力的体育赛事也成了人们的研究课题,在世界发达国家有不少成功的先例。例如霍利菲尔德与泰森的一场拳击赛,双方的出场费高达3000万美元,其利润率让第一、第二产业望尘莫及。20世纪80年代以来,奥运会的承办开始实现盈利,且利润率逐年提高,并给主办方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应。亚特兰大奥运会电视转播价格为39亿美元,到了2008年,国际奥委会同美国电视网签订转播合同中,金额已经升到了56亿美元,仅电视转播费用就给奥委会带来一笔巨额的收入。英超联赛的转播权每年超过7亿英镑,美国职业篮球联赛的转播费用超过13亿美元。1988年,美国的体育产值就达到631亿美元,超过了石油化工业、汽车业以及航空、木材加工等重要工业部门的当年产值。随着中国体育产业的发展,国民的消费水平在日益提高,美国职业篮球联赛季前赛在中国达到了爆满的上座率,充分证明中国国民体育产业消费的潜力之大,发展体育产业的前景无比光明。
体育产业创造了就业机会。大型体育赛事从申办到举行,过程需要6至7年左右时间,在此期间,举办地需要兴建完善的体育、通讯、服务及交通等设施,需要投人大量的劳动力。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举办城市失业人口的压力。如洛杉矶奥运会为2.5万人实现了就业,收入4.9亿美元。在职业化体育的运营过程中,也需要大量的专门性人才,包括运动员,教练员,训练师,以及职业化管理和市场化运作人员。仅美国职业篮球联赛的直接从业人员就达到5.5万人之多,还并未包括相关的延伸产业及服务人员。中国作为人口基数庞大的国家,发展体育产业,可以更好地刺激就业,消化剩余劳动力,仅北京奥运会的举办,就将使北京增加74.5万个就业岗位,有效地解决了就业问题。
篇4
[关键词] 体育产业体育产业变革
我国体育产业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产业的领域不断拓展,发展规模也不断扩大,产业的质量也有所改善,产业的效益也明显增高。它已经成为国民经济产业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体育产业已成为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的重要产业。体育产业作为当今中国最具有发展前景的朝阳产业之一,发展前景十分广阔。随着居民收入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体育健身、休闲、娱乐等方面的需求快速增长,体育产业发展的空间越来越大,因此,加强对体育产业的研究很有必要。
一、体育产业的内涵及特征
在产业经济学中,对产业是这样定义的。所谓产业是指一些具有某些相同特征的经济活动的集合或系统。对体育产业的内涵国内外的学者莫衷一是,目前尚未形成统一的概念。国外的学者普遍认为体育产业是围绕消费者需求,以消费者为轴心的行业。这一行业以满足消费者和其他行业对体育的需求为基点,以追求投入产出经济效益为宗旨,其领域涵盖一切与体育相关的生产经营活动。体育产业的特征表现为:其一,体育产业是污染较小,产值高的朝阳产业。其二,体育产业的发展可以产生关联效应和正的外部性。其三,体育产业是劳动密集型的产业,能为社会提供就业机会。
二、我国体育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在体育产业发展方面,我国缺乏大的企业集团,现有的体育产业企业忽视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企业价值观念不能与时俱进,对企业的人力资本开发不够。当前,我国正处于转型期,社会的大环境是企业成长的重要的外部环境。我们如果进行体育产业的建设,就不能背离企业生存的外部环境。然而,在体育产业的建设中,不少企业只是重视体育产业建设的形式,对企业的价值观不能进行深刻的反思,对合理的价值观要延续,不符合现状,就要对其进行整改。不少企业仍然不能重点放在人上,不能体现以人为本,而是重点放在物上,没有把人力资源放在第一位,以人为本仅仅是喊喊口号,没有贯彻到实际工作生活中;大多数企业只是一心放在提高生产效率仁,只重视经营和生产,忽视了对员工的身心健康的关心,忽略了员工的个性发展,没有把员工的个人发展同企业的整体目标结合起来;有的企业自认为为员工提供了生活物质保障就行了,缺乏与员工的沟通和交流,而没有意识到员工工作不仅仅是为了赚钱,还有更重要的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有的企业只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生产产品,没有对顾客的需求做深层次的了解;有的企业对竞争者持敌对态度,老死不相往来,没有树立与竞争对手成为合作伙伴的观念;有的企业只一心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没有社会责任意识。我国企业价值观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个性不突出,不分行业和企业的特性,在很多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中都不难找出“追求卓越,敬业报国”、“超越自我”等字眼。
2.体育产业的市场秩序还不完善。就市场秩序的几个方面而言,我们可以看出在体育产业的竞争方面竞争的主体还没有落实到位,市场的经营还是相对落后的。企业的产权不清晰,经营管理还是比较落后还没有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从另一个层次看,体育产业的市场化程度还是比较低,市场体系还很不完善,市场结构比重不合理。这些问题都是制约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原因,体育产业如果要脱离这样的局面,相关部门必须制定合理的政策。
3.我国体育产业的整体布局不合理,体育产业的产业结构、消费结构急需提高,产品质量不高,数量单一。我国体育产业的整体布局不合理,各地区在发展体育产业方面有很多在产业发展思路、产业的远景规划等方面存在很多的雷同,不少地区的体育产业产品雷同率过高,这最终导致了恶性竞争。体育产业企业主要通过价格战来占领市场,这种竞争的结果是造成大量的资源浪费。体育产业的消费结构不尽合理,消费者的消费观念还是比较落后的,不少消费者的消费观念还停留在盲目的攀比,没有从长远的发展角度出发来考虑对体育用品的消费。体育产业企业也未能给予及时的引导。在者,我国体育用品的质量相对比较低,产品的数量相对也比较少,很难给消费者提供充分的选择空间。
4.体育产业发展后劲不足,缺乏必要的金融支持。尽管我国的体育产业发展速度比较快,但是我们通过对国际上成功的体育产业的调研后不难看到体育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是离不开强大的金融资本的支持的,体育产业的发展离开了资本市场是很难变大变强。这主要是体育产业需要从资本市场募集的资本筹集资金。而在我国,体育企业长期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成长,商业化运作水平不高,大多数靠自有资金滚动发展,不仅体育类上市公司寥寥无几更谈不上通过其他融资方式迅速壮大,对国家的资金投入有较大的依赖性,相对于欧美国家来说我们的体育产业相对来说迟缓很多,这样就要求我们借鉴发达国家利用资本市场促进体育产业发展的经验和办法,借助资本市场解决我国体育产业发展过程中资金不足的问题。
三、解决我国体育产业建设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1.树立正确的经营理念和价值观,重视企业的内部顾客和外部顾客的维护。企业的经营理念和价值观是体育产业建设中的核心,是企业发展的灵魂。我国之所以会出现过分重视眼前利益,忽视长远利益,重视外部顾客,忽视内部顾客――就是企业的员工,就是由于企业的经营理念和价值观出了问题。我们知道,优秀的企业把顾客当作自身赖以生存的“衣食父母”,当作是体育产业建设的源泉,并以优秀产品和服务维持优势。优秀的企业“顾客至上”的经营理念表现在对服务的执着、对质量的执着、开拓合适的市场和倾听用户的意见四个方面。同样,企业的内部顾客也是企业发展的动力,一个离开员工的企业将是无法发展的企业。员工是企业的主人,也是知识、技术和信息的载体,只有把员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起来,才能充分发挥员工的聪明才智,挖掘员工的潜在能力,才能实现企业的宏伟目标。因此,企业必须树立企业和员工双赢的观念。
篇5
关键词:体育产业;现状;创新策略
中图分类号:F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2-0178-01
近几年,中国的体育产业的迅速发展,不断加强了体育产业在体育强国建设中积极作用,也同时呈现出稳步上升的趋势。体育产业可以促进相关周边产业的发展,扩大就业人口,能促进人力资源的改善,有利于增加国家出口贸易收入,是我国市场经济中的一支活跃力量。然而,当前体育产业的现状不是很乐观,还存在一些问题。我们必须深入分析这些问题,以创新的精神寻找解决策略。
1 体育产业发展现状
1.1 体育产业的法制建设问题
在法制建设方面,只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唯一一部法律,可以成为体育领域的基础法。而这部法律的内容还有待进一步完善,操作性也存在某些不足,没有相应的法律和法规给予配套支持。这些迹象表明,体育产业的法律制度不健全,仍然面临着许多问题。尽管近年来我国已采取了一些适当的解决办法,但总的来说法律制度建设不符合实际情况,法律所规范的领域比较窄,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1.2 区域发展中的问题
体育产业区域发展不平衡主要体现在,东部体育形势的发展明显优于西部地区。这主要是由于相对落后的西部经济下人们长期处于较低的生活标准,生活品质也不高,他们不能用体育消费去挤占更为重要的生活必需品开支,导致从思想上缺乏对体育产业的认识,进而阻碍了体育产业的发展。
1.3 专业经营管理人才问题
目前,大部分从事体育产业经营管理者是退休教练和运动员。虽然他们在体育领域已经非常深刻地掌握了体育知识,但作为专业经营管理人才来讲,他们的经营管理专业知识和素质比较缺乏。他们不明白经济市场的规律,管理和市场调控的能力、相关经验也显然不足。由此可见,缺乏专业经营管理人才和现有人才的整体素质不高,是体育产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1.4 市场定位问题
在我国人们依旧没有充分认识到体育与经济的关系,造成了二者的脱节。从体育专业运动队来看,体育事业的发展依赖国家的重视及财政投入,而不是有针对性的发展体育运动中的商业价值。例如,我国运动员出国参加重大比赛的赞助,一直回避的体育队的创收目的,而不是定位于体育消费的商业活动模式。从群众体育消费来看,仅仅停留在福利开支的低水平,没有以市场为导向进行货币化的高层次消费。此外,体育产业自身的发展政府投入较少,存在开发的产品缺乏国际竞争力,体育消费意识淡薄等不足之处。
2 体育产业发展的创新战略
2.1 产业改革创新
对于体育产业质的飞跃源于产业改革必须以创新的思路正确实施。企业必须专注于创新,以先进的科学管理方法和工具,建立灵活、高效的运作机制,提高资源的管理水平和效率,积极想方设法解决经济发展问题突出矛盾;要提高技术创新的能力,企业产品和产业结构通过不断调整,为求得市场生存和发展空间注入强劲动力;要在品牌建设上做文章,深入研究体育用品材料和运动功能,努力提高产品所蕴含的科技含量,在巩固国内市场的同时开拓国际市场。
2.2 政府监管创新
我国已经由计划经济转为市场经济。市场经济并不是完全自由的市场经济,良好的运行状态不能脱离政府的宏观调控。为实现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应当改革现有的市场管理制度,转变政府职能,要以宏观调控取代现有的政府对企业经营行为的干涉,从间接的管理方法取代直接的管理方法。
2.3 专业经营管理人才培养创新
体育部门要与高等院校一起联合培养专业经营管理人才,并定期对在职体育相关人员进行专业培训。要有计划,分阶段、有组织的安排经营决策者到体育产业发达国家去学习和交流,促进体育产业企业与发达国家的体育组织间交流与合作。只能通过专业经营管理人才培养的创新,才能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与能力,进一步加强体育行业组织的国际竞争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和需求,推动体育产业的发展。
2.4 规划方案方面的创新
体育产业发展的规划方案,应该有所创新,根据各体育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区别规划。在中小型体育企业的规划中,要注重管理机制的完善,产品质量的提高,主要是为满足国内对体育产品的需求。而大型体育企业的规划方案,应该朝着国际化的方向发展。因为这些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具有一定的竞争能力,体育产业面向世界,会大大地促进其经济发展。政府应对大型体育企业实行政策扶持,如出口优惠政策条件,税收政策等。具体的政策扶持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一是要尽快制定体育投资法规,规范财务运作,确保体育投资者的利益,如允许企业对体育的赞助费记人成本;二是要赋予著名运动员、教练员广告权;三是要规范现有体育产业中的税制、税率及征收年限;四是要在政策上鼓励和支持分散的体育场所,实行土地置换、盘活存量,集中建设,以利于体育产业的综合开发。
参考文献
[1]张林,黄海燕.我国体育产业发展回顾与展望[J].运动,2009,(3):2-4.
篇6
关键词:高校;体育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无形资产
前言
高校体育产业是我国体育产业重要组成部分,既是我国高校体育适应市场经济客观发展的产物,同时也是新时期深化我国高等体育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中国“奥运争光计划”和“全民健身计划”的启动和实施,高校体育产业化已然成为中国体育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研究高校体育实施产业化经营的途径,有利于缓解当前我国高校体育资金投入严重不足与学生体育需求日益增长、为全民建设服务之间的矛盾。其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能提高高校组织者和参与者的积极性,能给予体育组织者和供给者更多的盈利性和激励性。
2.可以扩大体育的再生功能,保证高校体育事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3.能为广大人民群众进行体育锻炼提供场馆、场地、器材、技术指导、技术培训等服务内容,有效推进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
4.有利于促进地区人民群众体育消费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为缓解目前的金融危机做出贡献。
5. 合理开和利用发高校体育无形资产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和实践机会,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无形资产是指纳税人长期使用但没有实物形态的资产,包括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非专利技术和商誉等。就体育场馆而言,无形资产的开发将是其产业化、社会化的标志,主要包括品牌的开发、社会化开放、竞赛表演市场的开发等等,如体育场馆的冠名权、广告权等对企业宣传、提升品牌都是一个重要的价值平台。
1 我国高校体育产业化介绍
国务院1985年颁布的《国民生产总值计算方案》第一次运用三次产业分类,将体育部门列入第三产业中的第三层,体育界、经济界开始出现“体育产业”的提法。在1993年全国体委主任会议上,《关于培育体育市场,加快体育产业化进程的原则》正式出台,进一步就体育事业的产业化问题取得共识,提出体育事业要“面向市场、走向市场,以产业为方向”的发展思路,这标志着体育产业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我国高校体育产业是我国体育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今我国高校体育事业的发展方向,也是我国高校体育制度改革的核心内容。高校体育产业化就是以体育产业市场为向导,遵循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将高校体育服务产品生产、流通、交换、消费的诸多环节联结为一个完整的体育产业市场系统,实现一体化体育产业市场经营的过程。
2 高校体育产业化及其发展现状分析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与发展,我国的高校体育事业在社会化、市场化的道路上迈出了可喜的步伐,极大地增强了该校体育的活动,为高校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发展了其社会功能,为全民健身的开展提供了场地、指导和培训,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增强了人民的体质。
高校体育产业资源主要包括一下几个方面:体育教育业、体育科技业、体育健身娱乐业、体育服务业、体育劳务服务业、体育资讯业、体育旅游业、体育设计业、体育营销业、体育表演业等。高校体育产业现状较之前已有较大改观,但其中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由于高校体育产业隶属于教育,教育的本质是非盈利性的,使得其与市场的结合很少,管理者不知从何下手,同时由于体制不健全、经营人才缺乏、场馆建设供应不足和思想意识落后等原因,使得高校体育产业化发展缓慢。我国当前的高校体育产业是一个刚刚起步的朝阳产业,在各方面存在很多不足,与国外体育产业存在较大差距。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高校体育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项目重复投资现象严重,缺乏整体规划布局,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对立起来。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高校体育思想受前苏联的影响很大,把运动技能传授作为学校体育的指导思想,形成了以竞技运动形式为主线的体育教学内容体系。几十年来,高校体育设施添置基本上没有跳出传统的田径、体操、球类(三大球)、武术、乒乓、游泳等竞技体育运动形式,而那些具有民族传统特色的体育运动项目,以及可以供人们健身、休闲、娱乐的场地设施却严重缺乏。显然这种单一竞技运动模式的体育设施,只能,满足竞技运动教学需要,不能满足新课程的实施需要,更不能满足日益开放的社会化的高校体育发展的需要。
2.2体育产业化观念不够开放、产业化理论缺乏
高校体育产业化程度和高校相关部门领导的观念息息相关。由于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观念和思维定势,体育的公益性、福利性被广泛认可,而对体育的产业性、经营性至今还缺乏足够的认识,各项法规不健全,调控机制未形成。主要表现在以下二个方面:
(1)由于学校体育也是学校教育的一部分,很多领导认为学校体育也属于非盈利性的,而忽视了学校体育资源也可以部分产业化,思想观念仍停留在依靠政府财政拨款和政策性集资举办竞赛的水平上,缺乏市场观念
(2)仍未建立单位靠自己资源优势创收和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缺乏整体观念和长期观念
2.3对高校体育的资金投入不足
一个产业想要快速发展,前期的资金投入是必不可少的 ,而且一般情况是投入与产出是成正比的,高校体育产业也不例外。
就高校体育场馆而言,发达国家在数量上就要远远优于我国。如,日本平均每400人就拥有一个体育设施,美国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为14平方米。在场馆投资上,发达国家的投资数额非常巨大,能达到数亿伸直数十亿之多,大多数体育投资已超过我国生产总值(GDP)的10%以上。
而在我国,到1995年底,每十万人拥有的体育场地仅50.8个,人均0.65平方米。近年来随着学校规模的扩大,学生数量大大增加,体育场地设施、体育器材等的投资和数量却没有相应的增加,目前高校体育场馆建设与发展滞后于高校体育领域的变化。
由于学校基金来源的有限性,再加上部分领导认为高校体育是事业性的、非盈利性的、投入是没有回报的,对高校体育产业化不了解也不赞成。所以对高校体育的投入非常少,这使得高校体育场地和场馆严重不足,建设规模小,使用功能单调,难于适应社会体育和高校体育发展的多方面需求,是高校体育产业化发展缓慢的直接原因。
2.4对高校体育产业化专门管理的人员和相关工作人员缺少
由于计划经济的影响,过去的事业性、非盈利性体育在很多人心中留下烙印,很多高校(除有体育专业的高校以外)的体育老师没有接受专门的体育产业化知识的教育和培训,对高校体育产业化了解的很少。很多老师仅限于对有形体育产业资源,如场地、场馆等的了解。对高校体育的无形资产,如人力资源优势、学校在社会中的位置和影响等知之甚少。从而造成了高校体育产业化的形式单一。
另外体育产业化需要一批特定的工作人员,如场地管理人员、场地维修人员、清洁工等,由于学校对体育产化经营的盈亏没有把握,而招聘程序和员工的后期保障比较麻烦,所以不敢贸然招聘相应的专业人员和工作人员。
2.5高校产业化对潜在的无形资产缺乏开发,产业化形式单一
(1)虽然很多学校也开始体育产业化,但是产业化的形式很单一,大部分仅限于对学校部分体育场馆和场地进行出租。体育场馆的基本功能是体育教学训练与体育竞赛表演,而大部分高校的体育场馆就只是局限于学校体育教学和体育训练,如果仅仅是局限于此将是对体育场馆资源的浪费,即使偶尔对外开放也只是在学生上课期间、节假日、寒暑假,体育场馆基本上都处于闲置状态。在体育场馆的开发和利用方面,都没有健全的管理机构和管理机制,即使体育教学单位下设了体育场馆开发部门,大都处于虚设状态。由于管理机制不健全、不完善,部门人员积极性无法调动,基本处于坐等其成,等生意上门,那就更谈不上积极地、想办法去开发、去合理地利用了。高校体育场馆无形资产的开发与利用是其产业社会化的重要标志,也是体育运动的市场化、商业化、产业化达到一定高度的必然结果。如何合理化整合利用现有资源,使其产业社会化将是其最终目的。合理地开发高校体育场馆无形资产将为学校体育教学改革提供新的思路。
另外学校对体育场地的设置也有很多不合理,比赛用的场馆场地太多,利用率低,而为大众提供的公共体育练习场地太少,使得很大面积的场地长期处于闲置状态。在国家大力倡导阳光体育运动,提倡全民健身的今天,合理整合,合理利用,开发普通高校体育场馆的运动功能和它内在所拥有的价值,是提高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教学质量,促进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从而提高全民健康素质的有效途径。
(2)在管理方面,高校体育场馆在有偿服务无的组织管理上还是比较薄弱的。如体育场馆有偿服务活动与学校有关规章制度的配套、衔接,一级体育部门与学校有关领导、部门之间的协调关系需进一步加强,与学校体育工作诸多环节的配套工作还需理顺。孙竟波提出高校体育场馆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政策和管理方法两个方面,管理方式的落后造成保养不利,配置不合理,闲置严重,宣传部到位。翁慧根认为目前“高校体育场馆开展有偿服务的组织形式不够合理,服务体系不够健全”。
(3)对高校体育潜在的人力资源、培训业、指导业的开发微乎其微,这大大限制了高校体育产业化的进程。
3 发展我国高校体育产业的相关对策
3.1高校要开放观念,逐步完善高校体育产业化理论
各级相关政府和部门要加强高校体育产业化学习,开放观念,充分认识我国高校体育产业的特殊功能,积极制定高校体育产业的长期发展规划,加强高校体育产业的政治引导,为加快培育和发展我国高校体育产业创造有利的政治环境。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的产业化理论,加强对高校产业化理论的研究,为高校体育产业化实践提供良好的理论指导。
3.2加大对高校体育资金的投入,体育场馆和场地最大可能社会化
高校体育产业化是在满足学生锻炼的基础上,对高校体育资源经营的一个过程。场地和场馆是体育产业化的最重要的资源,也是保证正常教学、训练和课外体育活动的物质基础。
在很多发达国家专门提出要开放学校体育设施为大众健身服务。如《日本体育运动振兴法》提出“国家和地方公共团体,在不妨碍拥有设施的学校教育工作的情况下,应努力使该校的体育运动设施供一般体育活动之用。”法国在《体育法》中明文规定:“所有设施包括学校体育设施在内,应充分利用,向各类使用者开放,包括向老年人和残疾人开放”。韩国在《国民体育振兴法》中提出:“学校及企业的体育设施,在不妨碍学校教育和企业经营的范围内,应为国民体育振兴所利用”。
只有加大对体育资金的投入,建造一流的场地和场馆,完善体育场地和场馆的配套设施,才能吸引更多的消费者、体育赛事、企业投资、商业赞助等。这样才能形成投入与产出的良性循环,使投入得到更大的回报。
3.3加强高校体育产业化管理人员的理论培训,培养高素质的体育产业人才
在高校体育产业化进程中,起主导作用的资源是人力资源,解决体育产业化人力资源短缺和提高运作人员的素质,是体育市场向成熟发展的重要条件。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必须具有能够提供良好市场服务的高素质人才,否则再好的市场策略也没有任何意义。
要实现高校体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重视以人为本,大力培养产业人才,不断提高体育产业化管理水平;加强与体育管理、体育经营专业的联系;充分利用体育系、经管系、中文系和美术系等专业相互间交叉渗透融合的特点,培养互补型人才。
3.4促使高校体育产业的多元化开发
高校的体育产业资源主要有高学历的人力资源和高质量的、较齐全的体育设施资源。我们的开发不应该仅限于部分场地和场馆的出租,应该加大开发力度,让所有的场地、场馆和配到设施发挥作用。调整学校体育设施的结构,减少参与率低的运动项目场地的面积,加大群众热衷项目场地的建设,避免场地的闲置和不足,使各项运动项目的场地数目和市场的需要相匹配。
依托高校人力资源的优势,加大体育培训业、体育康复业、体育指导业、体育咨询业、体育俱乐部等产业的开发,充分挖掘高校体育产业资源,使高校体育产业开发多元化,促使高校体育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3.5政府要制定好体育产业发展规划,明确体育产业的发展目标和重点,在资本支持体系的长信、融资渠道拓展等方面提供扶持政策,要为体育产业发展提供一个套公平、公正的规则体系。
合理整合校园体育资源,转变经营观念,出台相应的场馆无形资产经营扶持政策,减少对场馆无形资产开发的干预,使其服务于师生,服务于社会。提供政策服务平台,提高场馆开发营运效率。鼓励场馆运营者进行以广告权、体育场馆品牌开发以及场馆特许经营权等为核心的场馆无形资产的运营,丰富校园体育文化生活,提升校园文化生活品质在具体的运作方式上走灵活之路,使普通高校体育场馆无形资产的开发与利用真正为学校体育教育服务,为全民健身服务。
4 结论与建议
高校体育产业化是一个为世界各国所强调和重视的新课题,是我国体育教育深化改革的一个突破口,在市场规律面前,高校体育产业及运行机制必须遵循其发展规律,这样才有利于体育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4.1政府部门要健全法规,整体规划布局,合理调控,加大对高校体育产业的重视和投入,尤其要加大对体育场馆、场地建设和体育器材科研的重视。
4.2提高中国体育用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打造自己的体育品牌。
4.3高校应充分利用自身资源的优势,结合社会体育需求和发展热点,改变传统的计划经济观念,提高对体育市场化和产业化的认识,充分挖掘和开发其潜在的产业资源,调整产业结构,从而推动高校体育事业的发展,为增强人民体质,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4.4高校体育产业化又是一个年轻的行业,需要更多的专家学者不懈地努力研究、探求和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高校产业化理论,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吸取国外在体育科研方面的经验,加快国内专业建设步伐,尝试创建具有市场化特征的体育微观主体(如体育俱乐部等),加速对体育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培养高素质的体育科研人才,不断为体育产业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孙竟波,等.试论高校体育场馆的综合性管理[J].体育函授通讯,1998(1):18-19;
[2]郭等,中国高校体育场馆设施面向谁会开放研究[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4.9:116-118;
[3]杨吉春,中外体育场地比较研究,沈阳体育学院学报[J],2006:25-27;
[4]曹可强.高校体育场地的社会开放策略[J].体育学刊,2004(2):86-87;
[5]张岩等,体育经济学[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M],1992;
[6]周国雄,博弈,公共政策执行力与利益主体[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篇7
体育产业虽然发展很快,形成了一定规模,而且前景光明广阔,但是,就全国总体而言,产业规模还不是很大,发展很不平衡,结构不够合理,体育产业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够完善,体育产业政策和法规建设也不适应产业的发展。目前还是长期发展目标的初级阶段,体育产业化还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对此,我们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一 我国体育产业发展很不平衡
第一,地域间的不平衡。由于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各地区的产业发展规模和水平有很大差距。经济发达的东南沿海省市体育发展迅猛且达到一定的程度,西部地区发展则比较滞后,个别地区的绝对差距甚至在扩大。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客观环境和资源方面的原因,也有主观意识和工作力度方面的问题。产业观念和市场意识有很大的差别,少数省市有产业条件但开发不力,有的市场利用不够。
仅举体育彩票为例。发行体育彩票既是政府给予的一项很优惠的产业政策,也是一个很有潜力的市场,但从全国发行体育彩票情况来看,极其不平衡。1998年度全国共发行25亿元的彩票,广东一省就销售了49090万元,占全国总额度的近20%。广东一省的发行数比西北、东北、华北三个大区13个省市发行的总和还要多。1999年的差距拉得更大。国务院批准发行40个亿,根据市场管理水平和市场容量预测,广东的额度为89760万元,占发行总额度的22.44%,比三北地区另加西南地区四个大区18个省市预分的发行额度总数还要多,出现了畸形发展的状况。
第二,各运动项目间的产业开发不平衡。由于各项目的技术水平和在国际上取得的成绩有差别,项目的观赏性也不同,因此其产业资源价值、市场容量和效益有很大差异。球类项目市场开发好,非对抗性项目和部分室内项目的市场只是有了适度开发甚至没有市场。
第三,单位间由于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土地、房屋、设施等资产资源配置方面的差别,也造成了产业收益上的差距。在地域间如何实现体育产业的共同发展,在项目间如何实现体育市场的共同繁荣,在单位间如何实现国有资源的共享,是摆在当前的一个大课题。
二 体育产业结构还有很大的缺陷,产业质量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体育产业结构的缺陷主要表现在本体产业发展还不够大,没有形成支柱性优势上。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体育的支柱性本体产业应该定位于竞赛表演业、健身娱乐业和无形资产开发经营业。三大支柱性本体产业的定位主要是三大产业的巨大市场潜力所决定的。但是三大支柱性本体产业规模有限,其市场运作也不够规范。另外,体育产业结构的缺陷还表现在还有缺位的本体产业市场,如体育劳务市场和体育技术市场,虽然目前也存在一些交换交易,但真正意义上的体育劳务市场和体育技术市场并未形成,少有的一些市场行为,如运动员转会也不够规范。产业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主要是体育企业规模普遍偏小,产业发展缺少可持续性活力,市场竞争力不强。已经建立的规模较大但数量很少的股份有限公司,虽然实现了资产重组,扩充资本,但包装上市后,如果不能抓住抓好生产经营这个企业赖以生存的支撑环节,并切实降低成本,提高利润,将会遭受极大的风险。资产重组扩充资本是一回事,生产经营是另一回事。
三 体育产业的发展缺乏稳定的优惠扶持政策
在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消费、投资、净出口三大因素中,消费需求是主要因素,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根据1997年的统计资料显示,在对国民生产总值(GDP)的贡献率中消费占58%,投资占20%,净出口占22%。而在消费中,居民消费占81%,政府公共消费占19%,据此推算,居民最终消费对GDP的贡献率为46.98%。体育消费属第三产业范围内的消费。增加体育消费就会加速第三产业的发展。这对优化国民经济结构,改善经济发展质量,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经济意义。但是,如何增加体育消费,运用什么政策手段鼓励社会兴办体育产业以及引导、扩大体育消费并,当前无政策可循。再以体育彩票为例,发行体育彩票是政府给予的一项优惠的产业政策,同时在目前情况下,也应该是增加体育消费的一种途径,因为体育彩票的公益金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全部用于支付实施全民健身计划和为奥运争光计划的有关开支,既有利于增加群众体育消费,也增加了投资。但是,到目前为止,体育彩票的生存力显得十分脆弱,政府还没有给予明确长期稳定的发行政策。所以,笔者呼吁应加快体育彩票立法,积极创造条件发行以体育竞猜为载体的真正的体育彩票。这是体育彩票生存和发展的必由之路。另外,笔者建议政府和有关部门制订出台扶持体育产业发展,培育体育市场的相关政策,如鼓励社会和个体兴办体育产业的投资政策,相应的低息贷款或贷款贴息政策,减免税或税款返还政策,允许体育部门或单项运动协会建立产业发展基金的政策的。
四 市场管理的法制化、规范化程度还不高
目前关于体育市场的管理尚缺乏高层次立法,国务院的行政法规甚至法规性文件一项也没有,虽然一半左右的省、市、区等大多数省会城市均了地方性体育市场管理法规或政府规章,但管理中的一些重大问题仍需要通过高层次立法予以明确,如管理权限的明确划分,执法程序的完善和统一,法律责任的界定。
在体育市场管理的实际中,部分体育经营项目存在着权限交叉。也就是说,有的部门在越位,同时在不同的地区由不同的部门进行管理,甚至在同一地区由不同的部门同时管理,如保龄球、台球的管理。不到位的情况主要是指一些新兴的体育经营项目尚未实行有效地规范地管理,甚至没有人管理,对消费者的权益带来损害。因此,全国范围内对体育市场管理高层次立法的期望较高。另一个问题是尚未普遍建立行业管理标准。可以说,制定标准是行业管理的重要切入点,但目前除个别地区在进行尝试外,全国范围内尚未启动,很多地区的管理停留在简单审查、许可阶段,未实现积极的行业管理。进一步实现体育市场管理科学化、规范化、效益化,建立行业服务标准是当务之急。
五 结论与建议
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体育产业仍然处于东西部发展不均衡的状态,东部的发展水平远远高于西部;没有像样的支柱型体育产业;体育产业的发展受当地政府过多制约,没有按照正常的市场化运作;市场管理缺乏力度,没有一个合理运作的管理机制。国家应多给西部地区更多的政策优惠,多给地方经济更多的自。让体育产业的发展形成良性循环,同时也推动整体的经济发展;让市场本身来检验其产业发展状况,当地政府不应该过多干涉,或者从中抽取一杯羹,给市场经济和企业造成更大的压力。市场管理应更加规范,并形成一种较为完善的市场管理体制,以保证体育市场更良性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 体育用品产业 现状 发展对策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体育产业已经成为中国新的经济增长点。中国体育事业发展也日新月异,这为体育用品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本文关注我国的体育用品产业的发展现状,并针对此现状提出有关对策。
一、我国体育用品产业的发展现状
找到对策的前提是正确分析现有状况,那目前我国体育用品产业的发展现状是如何的呢?笔者认为,目前我国体育用品产业的发展现状主要表现为:
1.品牌定位不清
国际知名体育品牌进入中国,主要采用合作投资和代工等经营形式,采用这种形式他们只需把指定的图纸和技术标准带来,即可得到绝大多数的利润,而我国的加工企业只能分到很小一杯羹。如:一双耐克鞋在市场上售价是60美元,然而我国的加工商只能获得2美元的加工费,据统计我国体育用品生产企业所拥有的生产技术已经能生产大品牌同等质量的产品,然而由于产品品牌价值低,产品很难得到消费者的认可,这成为长期以来制约我国体育用品业发展的瓶颈。而我国体育用品产业却长期存在着品牌定位不清的困惑。比如由于品牌定位不清,李宁集团在产品设计、赞助活动、形象及产品广告、开店风格、乃至形象代言人的选择上都存在传达信息不统一、不连续的问题,使消费者对李宁牌的印象凌乱, 品牌形象不一致。年轻的新生代并不知道李宁是谁,对新生代追逐的流行时尚, 李宁品牌是有隔膜的。
2.经济规模小,总体竞争力不强
我国目前大多数体育用品企业的经营规模和销售收入都很低,基本上属于中小型企业。据有关统计,如果把固定资产在5000万以上的体育用品企业认定为大中型企业,大约只有91%,说明大约90%以上的体育用品企业属于中小型企业。而销售收入超过一亿元的企业仅占3%。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国际体育用品业兴起了资产重组的浪潮,许多著名的公司,如威尔逊、诺迪卡、彪马、阿迪达斯、王子、库柏等或被转让或被兼并。这一趋势一直延续到20世纪90年代。1998年,著名的Coleman公司被Sunbeam公司兼并,Tectrix公司被Cybex兼并,Hebb被Schwinn公司兼并,2005年,NIKE公司兼并REEBOK,重组的结果使得大型跨国公司日趋增多,资源得到了优化配置,同时也使得企业的体育用品更具竞争力。然而,我国体育用品企业规模小、散,集约化程度低,难以形成规模经济,规模效益差,产品生产成本高,总体竞争能力不强。
3.研发工作投入不足,创新能力差
众所周知,技术创新的动力在于企业的研发能力。国际企业界普遍认为,一个研发经费仅占企业销售额的比例不足1%的企业是难以生存的;这个比例达2%时,企业仅处维持水平;只有当这个比例达到5%以上时,企业才有一定的竞争力。而据有关资料反映,当前我国体育用品企业的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例平均水平还不到0.4%。显而易见,研发投人的严重不足极大地阻碍了我国体育用品企业的技术改进和创新,导致产品的科技含量很低,从而严重削弱了企业的持续竞争能力,制约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4.我国体育用品产业是机遇与挑战并存
我们可看出,由于以上因素的影响,我国体育用品业的国际竞争力总体较弱,与国外相比,除了在劳动力和国内需求方面有一定优势外,在科技开发、经营管理、政府支持等方面与国外相比尚有较大差距。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培育竞争优势,提高国际竞争力,是我国体育用品业在全球一体化的趋势下,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但我们可以看到我国体育用品产业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北京奥运给中国的体育用品业带来一个飞速发展的大好机会。2005年1月1日起纺织品产品的出口配额将被取消但美国、欧盟内部正在酝酿采取贸易救济措施以保护各自国内的纺织服装业。中国城乡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将分别降至40%和50%左右的水平。这标志中国已经由温饱型消费向生活质量型消费转变。加上我国已有法定假日,意味着一个巨大的休闲产业正在产生,将对体育用品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2007年7月我国将全面降低体育用品行业的出口退税比例,这对一大部分中小企业,特别是那些长期利用退税来维持低价竞争的企业是个严峻的挑战。
二、发展我国体育用品产业的对策
针对我国体育用品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为应对我国体育用品业在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1.正确进行品牌定位
品牌定位,是指为自己的品牌在市场上树立一个明确的、有别于竞争对手的、符合消费者需要的形象,其目的是在消费者心中占领一个有利的位置。品牌定位是品牌经营的前提,也为企业进占市场、拓展市场起到了导航作用。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品牌定位竞争已成趋势,因而许多企业都把科学的品牌定位纳入自己的经营方略之中。国外的体育品牌定位很清晰,如耐克把品牌的目标消费群定位在13岁~25岁的男女青年上,并很好地完成了品牌形象与目标消费群的结合。品牌定位是市场定位的核心,也是后者的扩展和延伸,是实现市场定位的手段。如若不能有效地对品牌进行定位以树立独特的消费者可以认同的品牌个性与形象,必然会使产品淹没在众多产品质量、性能及服务雷同的产品当中。
2.积极采用国际标准,适应产业竞争需要
目前我国体育用品产业的标准体系是以行业和企业内部标准为主,国家、国际标准很少,目前这样的标准结构和内容只能满足国内市场需要,而不是国际贸易型,很难适应国际市场。国际标准作为世界各国协商一致的产物,反映了国际普遍达到的、比较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生产力水平,是多边贸易都能接受且最具公正的标准,是解决贸易争端的依据,也是消除贸易技术壁垒的税利武器,更是我国体育用品企业进行战略性结构调整,提高国际竞争力,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但是目前我国体育用品企业普遍存在采用国际标准意识淡薄,标准水平较低且与市场需求脱节等问题,在国际贸易中屡遭国外技术壁垒的限制。因此,把采用国际标准放在企业技术标准战略的突出位置,是促进我国体育用品企业站在国际经济发展的同一平台上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需要。2007年5月17日,在第20届中国国际体育用品博览会上,我国第一个全国性体育用品标准化组织―全国体育用品标准技术化委员会宣告成立,这标志着我国的体育用品产业标准化步伐正在加速,我国的体育用品业将快步走进“国标”时代。
3.优化产业机构,构建集群优势
目前,我国体育用品制造业的重心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湾三大经济圈。这三大经济发达区域的体育用品企业多而真正上规模的少,创高产值靠的是“数量优势”而不是“规模优势”。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推进,这类不具有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小型体育用品生产企业将完全不能适应当今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因而将这些小型企业进行科学、合理的整合,走集约化经营道路是必然趋势。随着东部经济的腾飞,如果能够在实现当地体育用品产业结构优化的同时突破区域经济的局限制约,实现与西部落后经济地区的产业整合,通过组建跨地域的体育用品生产基地或大型生产集团,利用大型企业集团的规模优势将行业做大、做强,将是加大跨国经营力度,尽快缩小与国际知名体育用品企业间的竞争差距,增强中国体育用品业国际竞争力的根本途径之一。
4.加快我国体育用品的技术创新
新是一种企业行为,是实现企业目标的手段。我国体育用品企业生产的产品大多是科技含量低,处于中低档市场的产品。企业要想提高产品价格,获得更多利润,提高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对产品进行技术创新是至关重要的。一方面,企业要制订技术开发机制。技术开发机制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关键环节和重要内容,其目的是形成企业适应市场竞争要求和企业发展需要的技术开发体系及其有效的运行机制。技术创新是一种技术领先的竞争战略,它致力于重要技术的发明和商业化,并抢先取得市场的暂时垄断优势。企业不仅要从战略的高度重视技术创新活动,包括技术的研发、转换及扩散,不断提高创新起点,强化创新个性和提高创新外向型,而且还应增加技术创新投入,拓展融资渠道,提供技术创新资金支持。另一方面,企业可以依托国内外著名高校和科研院所及本领域专家,形成紧密的、卓有成效的产学研机制,努力推行产学研集成创新,即由单一的创新向创新联盟转变,实行多边协作、技术联盟。通过产学研合作机制,可提供源源不断的技术支持,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培育新技术和拳头产品,占领市场制高点,使企业具有长盛不衰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傅秋仁:我国体育用品业发展前景的探索与对策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7(1)
[2]张 晶.李宁集团体育用品品牌管理探究[J].科技经济市场,2008(1)
篇9
[关键词] 长三角地区 体育用品 集群
近几年,随着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的高速发展,体育产业的发展也异军突起,在占全国面积1.06%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国民经济产值占全国20%,体育产业的产值占全国近35%,长江三角洲地区体育产业高速发展的现状,引起了体育界,经济界的广泛研究。长江三角洲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开放城市带和沿江产业密集带结合部,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黄金板块,长江三角洲地区包括以上海为龙头,江、浙为两翼的19个大中城市。
产业集群是指以专业化分工与协作原则形成的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群,以及相关支撑机构高度集中于某个特定地区的一种产业组织形式,具有现代产业意义上的集群现象,主要以地区集中度作为产业地区性集中的主要界定标准。在全国30个大类的制造业中,其中最高的是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集中地区为江苏、浙江、上海、广东、福建, 特别近几年在长三角地区体育用品产业集群发展迅速,产业集中度高达46.8%。产业集中度较高的产业中,除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外,还有与体育用品密切关联的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运动服、运动鞋等)、皮革毛皮羽绒制造业(皮革球、滑雪服等)。目前,世界体育用品的制造主要集中在中国,我国已成为世界体育用品制造中心,占世界65%以上的体育用品生产份额。其中运动鞋超过70%,乒乓球超过80%以上,羽毛球、羽毛球拍和网球拍等也占到世界总产量的70%~80%。本文针对长三角地区体育用品产业高度集群现象进行研究,探讨其现状、特点和运行机制,分析长三角地区体育用品产业集群优势,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对长三角地区体育用品业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提高竞争力,保证体育用品产业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一、长三角地区体育用品产业集群的现状
我国体育用品产业集群主要集中在沿海开放地区,从省份和产量上看,主要集中在江苏、浙江、上海、广东、福建5省(市),集中度超过了80%。见表二,从企业聚集密度和产品类别上看,运动鞋主要集中在浙江省的慈溪、江苏省的昆山、上海、福建省的晋江、莆田、广东省的东莞,;运动服主要集中在福建省的石狮、广东省的中山、江苏省的苏州、浙江省的海宁;体育器材主要集
中在浙江省的富阳、苍南,江苏省的江都、泰州,河北省的沧州;
篮、排、足三大球主要集中在上海市、天津市和浙江省的奉化、
富阳、江苏省的太仓。目前, 长三角地区体育用品产业集群发展迅速,已成为我国体育用品生产的主产地之一和销售的集散地。
二、长三角地区体育用品产业集群的特点
1.生产布局专业化
长三角地区体育用品业产业集群一般以市(县)、镇(乡)、村为地理区域,大量的体育用品企业主要围绕同一产品或紧密相关产品从事产品开发、生产和销售等经营活动。形成“一村一品、一镇(乡)一行、一市(县)一业”的生产经营格局,形成育用品生产的专业村、专业镇。在具体思路上,一是通过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优化地区体育产业结构与布局;二是通过加强地区体育产业合作与协调,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三是通过共创良好的体育产业发展的市场、政策环境,降低体育产业经营的成本。
2.产品生产集约化
生产企业找准优势和合理定位,有目的、有重点地发展主导体育产品,扶持相关配套企业,形成良好的产业集群。产业集群最大的优势是产业的专业化分工提高了生产率,企业内部形成规模经济。产业集群将某一特定的最终消费品制造过程分解为众多的中间产品(零部件)的制造环节,并分别由专业化程度很高的企业进行生产和组装,这种企业之间围绕产品链而形成的高度专业化分工与协作,以少数龙头企业为主导,以产业链为基础,原材料和产品销售企业及半成品生产加工企业为其配套,大量中小企业作配套的协同分工协作体系,形成一个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这种产业集群的空间分布更符合市场规律,其专业化企业集群,虽然单体规模不大,却表现出极高的产业集群系统的整体效率。
3.生产协作社会化
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利用信息流、人才流、物流、资金流等资源地理上的优势,通过合资、合作、合营或建立企业联盟等方式,共同进行生产、销售等价值增值活动,构成了一个由上游供应商、企业、营销渠道、客户构成的庞大产业网络,形成社会化的生产协作,提升区域经济优势和地区的产业竞争力。逐步形成了社会化分工、专业化协作和生产成本低廉、市场反应灵敏、区域性的整体规模经济优势。积极组建体育产业联盟或联合会,统一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体育行业标准,互相认可体育经纪人、体育专业技术人员的从业资格,建立一个不被行政关系和垄断力量扭曲的区域体育市场,实现区域共同市场内资源的高效配置。
三、体育用品产业集群的优势
1.有利于创建规模和成本优势
体育用品产业集群专业化程度高的众多企业进行专业化分工与协作生产,提高集群中企业的生产效率,地理空间上的接近便于生产要素的转移和优化组合,可以使集群内的企业原材料、中间产品的采购,零部件或产品部分工序的委托加工,实现本地化、批量化,使集群内的每个企业都能享受“零部件规模效应”,形成规模化效应,使原材料价格降低,节省了采购费用、运输费用和储存费用等流通费用。降低了有关的成本费用,如人才及信息的搜寻与交易成本、契约的谈判与履行成本等等。而且降低了流动资金占用的费用,大大降低群落内企业内部和外部的交易成本,从而有利于价格竞争。处于同一产业集群中的企业还可以共享由政府提供的专业基础设施及其他公共服务,也有助于集群中企业降低自己的成本。
2.有利于建立信息优势
体育用品产业集群能够促进各种专门人才、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交流、传播、创新与扩散,激发新思想、新方法、新技术的应用,使企业既能够跟踪前沿领域的发展,又能够及时掌握市场需求动态,为企业提供更多创新机会,并降低创新成本。产业集群还营造了良好的竞争与合作的环境,这种竞争与合作的环境中存在的竞争压力、协作的合力构成了集群中各个企业的创新动力。如组织结构创新、企业文化创新、技术创新等。
3.有利于树立品牌优势
体育用品企业集群有利于形成区域品牌效应。体育用品企业集聚,以市场为导向,优化配置资源,促进区域间人力资源、资本、信息、技术和物资的流动,增强区域的整体竞争优势,形成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地方特色的产业集群本身,在这一产业方面的声誉有利于扩大影响,可以吸引新的客户和生产者前来。加上当地政府在产业集群形成与发展过程中起着多方面的扶持和推动作用,通过改善投资的软、硬环境,为产业集群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优质、高效的系列化服务,从而有利于加强区域的品牌效应。产业集群的这种区域品牌整体竞争优势是单一企业所无法达到的。
4.有利于建立市场竞争优势
从比较优势转向竞争优势,提高体育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形成良好的产业集群。“依托产业建市场,发展市场兴产业”,进而形成产业集群和市场集群落的共生现象,建立起企业集群与市场群落的协同互动机制。通过构建专业市场集群,可以实现制造业企业与商贸业企业的专业化分工,使它们共享销售网络所带来的外部规模经济,降低中间产品交易的不确定性风险,企业集群与市场群落的协同发展,有利于形成“区域特色经济”和行业优势,提高市场占有率,获取区域性规模经济效益。大量专业化企业集聚在一地,使区域实现了规模生产。产业集群创造了一个较大的市场需求空间,专业化更强的产品和服务的潜在需求量也相应增加,为专业化生产商提供了很大的生存机会,还使它们实现规模生产,提高了产业集群整体生产效率。
5.有利于建立体育产业政策一体化制度,构建共同发展的政策平台
各地方政府通过制定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规划、产业政策、财税政策,以及土地政策等,对产业集群地形成与发展过程进行政策引导和扶持的同时,在各地方政府的统一指导与协调下积极组建体育产业联盟或联合会,统一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体育行业标准,加强区域内体育产业的联动。鼓励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差别化竞争。建立一个不被行政关系和垄断力量扭曲的区域体育市场,使区域内真正的市场主体进行充分的、有效的、公平的市场竞争,实现区域共同市场内资源的高效配置。
五、结论
我国体育用品产业集群主要集中在上海、江苏、浙江、广东、福建等沿海开放地区。而长三角地区体育用品产业集群特征是体育用品业产业集群一般以市(县)、镇(乡)、村为地理区域,围绕同一产品或紧密相关产品从事产品开发、生产和销售等经营活动。以产业布局专业化、产品生产集约化、生产协作社会化形成规模和成本优势,信息和创新优势,区域和品牌优势,产业与市场优势,政策与环境优势。通过在一定程度上对这些优势资源的综合利用趋于合理,使该区域内体育产业的布局与结构,实现了错位经营与发展,产品竞争层次化。竞争有序,优化组合,协调发展,形成浪性循环的格局。
参考文献:
[1]席玉宝:我国体育用品产业集群的现状与发展研究[J].体育科学,2005,25(6):22~25
[2]谢立新:产业集群产生和演进:泉州的实践与思考[J].发展研究,2003,(11):50~52
[3]魏江著:产业集群[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4]王缉慈: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5]王爱丰:长江三角洲体育产业圈的功能及示范性发展区域[J].体育文化导刊2005(1)
篇10
关键词:财产保险;税收抵扣;现状
中图分类号:F840.6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7)12-0085-03
一、中国财产保险业的现状
(一)保费收入规模迅速扩大
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财产保险业显示出了巨大的增长潜力,自2001年以来,我国宏观经济一直运行良好,GDP一直保持9%以上的增长率,2006年经济增长率达到10.7%,预计今年可以达到1 700亿元。同时,我国具有超过十万亿的居民储蓄余额,新增存款中75%为定期存款。这些都直接反映了财产保险潜在需求的增加,成为财产保险行业持续发展的巨大产业优势。
到2004年,我国财险保费收入首次突破1000亿元,达到1 125亿元,比上年增长29.4%,之后两年其增长率一直保持14%以上的增长速度,预计今年增长率在20%左右,显示了该行业强大的生命力。
(二)我国保险业法律法规不断完善
2004年,我国对《保险公司管理规定》进行了修订,放宽了非寿险市场的准入条件:将最低注册资本金由全国性保险公司5亿元、区域性保险公司2亿元统一降为2亿元;将保险公司每开立一家分支机构,需要增加资本金至少5 000万元的规定,放松为在所在地以外的省、自治区、直辖市首次设立分公司,增加的资本金不少于2 000万元。2000年,我国财险公司只有15家,至今财险公司总数达到98家。新的《保险公司管理规定》取消了区域性财险公司与全国性财险公司的限制和区分,保险公司可以根据自身战略的需要选择经营地点和区域,原有区域性保险公司纷纷加快在全国布点的步伐。2004年12月11日,保监会又关于履行有关入世承诺的公告,宣布取消外资公司经营的地域限制。经营地域准入壁垒的彻底拆除,促进了区域性财险公司特别是外资财险公司在全国的业务扩张。
(三)市场集中度下降,发展趋势良好
从上表可以看出,我国财产保险业的市场集中度在缓慢下降,但是仍然处于较高水平。人保财险、太平洋财险和平安财险三家公司占领了市场的大块份额,主体地位十分明显。虽然如此,自从取消了全国性和区域性财险公司的限制之后,中小财险公司均毫无例外地向全国性财险公司方向发展,出现了超常规扩张态势。主要新兴财险公司为了在业务规模方面缩小与大型财险公司的差距,纷纷确定了以抢占主要城市和市场份额、抢夺优秀人才为中心的快速发展战略,加速扩张分支机构。如中华联合,天安财险、永安财险等中资公司的市场地位迅速崛起,以连续五年高于市场平均速度的扩张速度迅速增长。而外资企业则以三资企业为其主要服务对象,市场定位于企业财险、货运险和责任险等,也在财险业中站稳了脚跟,使中国财险的市场发展趋向正常。
(四)财险业务以机动车险为主
在我国财产保险费收入中,机动车辆保险为财产保险的第一大险种。1987年机动车辆保险保费收入首次超过企业财产保险保费收入,其后逐步增加,1997年占财产保险保费收入的55.33%,到2000年进一步上升为63.93%,至2005年则达到66.87%。同时,经济和交通发达的地区该比重更高,如北京目前则达到71%。自去年7月1日,交强险(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实施以来,机动车险保费占财险业务的比重将会更大。
二、财险业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恶性竞争
近年来,财产保险公司走上了一条如几年前我国家电产业的竞争之路,各公司不断降低保费,调节费率招揽客户。某财险公司大型商业险业务经理透露财险公司对投保人的免赔额门槛在不断降低,5亿标的项目,免赔额只有1 000元,保险公司几乎把所有的风险都扛了下来。这位经理介绍:“由于恶性竞争,近几年,北京市场的企业财产险的费率已经低至万分之二点几的水平,而国际市场在9•11事件后,费率水平却一路飙升,国内费率与国际市场完全背离。”直保市场恶性竞争的直接后果是:一些费率过低的大型商业保险无法按照正规程序在再保险市场进行分保,而为了实现风险转嫁,一些财险直保公司在风险单位划分上做手脚。“保险公司承保一个项目的自留保费和分出保费的多少不是由标的总价决定,而是以危险单位来划分的。可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危险单位划分标准。所以直保公司就随意拆分危险单位,将高质量的业务自留,把质量差的业务放到合约分保安排中,转嫁给再保险公司。”
恶性竞争不仅不能为企业带来利润,更加伤害了消费者的权益。消除恶性竞争应从监管制度入手,去年4月开始,《财产保险危险单位划分方法指引》的陆续颁布实施,弥补了监管法规的空白,通过对危险单位的评估和划分,使大型商业风险项目保险有了一个定价基础和遵循规范,对保险业的恶性竞争有很强的遏制作用。当然这只是完善我国保险法规的一个重要步骤,我们更应加强国际保险监管的研究与合作,找出适合我国的保险监管模式,进而促进财产保险业的健康发展。
(二)有效供给不足
目前,我国财险市场有效供给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市场供给主体少。财险市场的供给主体即经营财产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到去年底,我国财产保险公司98家,而其他发达国家的财产保险公司一般都达到了数百上升家(如1999年,美国共有保险公司5 162家,其中财产保险公司3 276家,英国共有814家,德国有690家),这说明我国财险市场供给主体相对较少。
2.市场供给能力低。市场供给能力即整个保险市场最大能够承保的风险总量。为保证偿付能力,一般都要求保险公司的最大保费为资本金加公积金的一定倍数。因此,一国保险市场的资本金总量可以用来衡量一国保险市场的供给能力。2004年,我国财险市场前3家主要公司的最大自留承保能力仅为1 023.8亿人民币,约合不到130亿美元,而2004年全球财富500强中排名最后的一家财产保险公司美国丘博财产保险公司的年营业收入就达到130亿美元。
3.市场产品单一。保险市场的产品及保险险种,目前我国财险市场的产品结构表(2005)如下:
从上表可以看出,我国财险市场主要以机动车辆及第三者责任险、企业财产保险为主。两者占到了财险市场的75%以上,而农业保险、信用保险及其他个性化的险种占的比重很小,这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我国财险市场产品结构比较单一的特点。
(三)有效需求不足
据统计资料表明,去年我国全国保费收入增长14.4%%,其中财产保险为42%,这表明我国商业保险有效需求不足问题已经凸显。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一方面使人们面临的风险日益多样化,难预测;另一方面风险承担主体则由家庭、家族以及亲戚体系转变成单个的小家庭承担,这样使人们处于一种更加复杂的风险体系中,但是人们对保险知识的了解较少,并且对保险公司缺乏信任,而企业方面则存在着税率较高、保费高的问题。
从上表可以看出,我国财险保费收入与储蓄存款期末余额及年增加额的比都比较低,财险保费收入一般只占到储蓄存款余额的1%~2%左右,年保费收入与年存款增加额的比一般在1/15~1/20之间。而储蓄存款余额表明了人们的购买力,储蓄存款年增加额表明人们剩余收入的转化意愿。财险保费收入与此两者的比都比较低,则说明社会对财产保险商品的购买意愿不强。而在寿险方面保费收入则达到了储蓄存款期末余额的2.7%,许多人只看到了寿险的储蓄功能,而没有意识到财产险的经济补偿职能,这也就是说相对寿险市场来说,财险市场中有效需求不足。
对待财险有效需求不足应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建立保险税收抵扣制度,吸引人参加财产保险,同时降低保险公司营业税率,减轻保险公司的负担。二是通过各种途径提高人们对保险业的认识,增进人们对财产保险的了解,鼓励人们通过保险这一途径来分散生活中的风险,在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同时挖掘财险业的潜力。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体育课程教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