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考改革的建议范文
时间:2023-12-26 18:06: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高考改革的建议,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J12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11-0172-01
随着素质教育时代以及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我国美术教育事业得到了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设立美术专业课程,美术专业的学生也不断在扩招,但是当前大多数高校美术教育仍然采用的是传统的管理体制以及教学模式,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低下,教学效果较差,有必要对高校美术教育进行创新和改革。
一、目前高校美术教育现状
就目前高校美术教育发展现状来看,虽然在高校教育中的地位有所上升,但在管理和教学方面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教育资金投入不足。美术教育是一种“贵族教育”,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作为支撑,然而很多高校的经费主要用于扩张规模、新建教学楼等方面,在美术教育的投入经费非常有限,很多高校并没有正常供应一些重要的美术教学设施,导致美术教育效果低下。②重专业轻文化。目前,高校美术教育中普遍存在重专业轻文化的现象,教师过于注重美术专业理论知识以及技法的传授,忽视了文化课的重要性,缺乏创新精神、创作性情及审美能力,导致美术专业学生的整体素质偏低。③美术专业师资队伍素质建设不完善。目前,高校美术专业师资队伍的结构较为单一,很多高校因为扩招导致师资力量严重不足,在美术教师招聘的过程中,由于急缺人才,因此招聘的条件相对较低,导致美术专业师资队伍中缺乏带头人以及骨干教师。
二、改革高校美术教育的几点建议
(一)应适当控制艺术专业学生招生规模,提高生源质量
随着我国社会文明与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对于艺术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提高,因此,很多艺术院校开始扩招,但是扩招也会引发社会就业、教学质量等各种问题。为了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美术专业人才,高校在扩招的过程中应注意合理、适度的基本原则,不能盲目扩招,一定要重视生源的质量。
(二)应进一步优化美术课程设置
高校应打破传统的教学结构、教学内容,以市场为导向,明确人才培养方向及目标,合理优化美术教学结构以及专业课体系,丰富课程教学内容,高效结合美术基本理论、专业技能以及综合性课程,加强学生的基础训练,适当减少专业性练习。具体而言,应在美术教学课程中适当增加艺术创作心理、中国思想史、西方哲学史等有利于锻炼人文修养方面的教学课程,使理论、技术、专业、文化均衡发展。
(三)应进一步加强美术教师队伍建设
美术教师队伍素质水平对于高校美术教学质量有直接的影响,想要培养出高素质的美术专业人才,首先应加强美术教师队伍的素质建设,为人才培养提供强硬的支撑后盾。高校美术专业教师队伍结构应以中老年教师+青年教师相结合的模式为主,青年教师适合作为创作的主力军,因为他们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而且后劲十足;而中老年教师应充分发挥其中坚作用,作为学科的带头人。同时,高校应制定一些美术教师优惠政策,吸引一些不仅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又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的综合素质型教师作为客座教师,并且邀请他们亲自参与科研、教学等工作,形成一种编内、编外互补局面。
(四)应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培养与发展
传统的美术教育方式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导致学生的创新能力、创作新意缺乏,美术实践能力不足。新时期下,教师应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个性化思维和创新能力。教师平时应鼓励学生多涉猎相关学科的知识,引导学生养成自己的艺术个性风格,形成自己的个性表达方式。当然,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是一个长期积累、实践的过程,教师在学生刚踏入大学时就应该开始筹划,制定具体、科学的个性化培养方案将一些个性特征培养循序渐进的融入美术教育中。在课外活动中,教师应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多注意不同的地域文化,在实际教学中适当引入民间美术的相关理论和知识,有利于丰富美术教学内容,使学生更深入的理解美术的内涵及文化,为学生的自主创作提供更多的灵感。
综上所述,当前高校美术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及手段较为落后,高校美术教育应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适当控制招生规模,确保生源质量,优化美术课程结构及内容,加强美术师资队伍建设,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不断创新、实践,总结经验,研究出更多、更有效的教学方法,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的美术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字艳芬.当前高校美术教育浅见[J].教育教学论坛,2013,(18).
篇2
关键词:高考移民;原因;对策及建议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9-0237-01
在我国高考是最重要的一种人才选拔方式,但是由于高考录取分数线存在客观差异,一些考生为了避开本省相对过高的录取分数线,实现自己的大学梦,采取了移民到分数线相对较低的省份报考,从而形成了“高考移民”的现象。这种现象破坏了正常的教育考试秩序,并引发了许多的社会问题,从而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文试图通过分析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并据此提出几条对策和建议。
一、“高考移民”现象的概念界定
“高考移民”是指那些高考录取分数线较高、教育基础较好的省份的高中毕业生,通过转学、迁移等各种途径和方法将本人户口转移(空挂)到录取分数线较低的省份,以求达到在高考中凭借原有的较好的学习基础和转入地较低的录取分数线来考取理想大学而出现“曲线”上大学的现象。
二、“高考移民”现象的原因分析
由于高考移民的愈演愈烈,针对这一现象社会各界也在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基本上可以将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概括为两方面:一是制度原因,二是社会原因。
(一)制度原因
1、现有的高考录取政策是计划经济遗留的产物,一些地区由于历史、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原因,教育水平相对落后,因此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灵活的高招政策,以便照顾教育水平相对落后地区的学生,这也是高考移民现象产生的最根本原因。
2、户籍政策的漏洞是促成高考移民的又一重要因素。出于人口管理的需要,我国从1958年实行了相对严格的户籍制度,使得户口不仅有户政管理的功能,还附带教育、医疗等方面的功能。但近年来,我国各省的户籍管理出现了松动,这在某种程度上便利了考生通过变更户口来获取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二)社会原因
1、一多一高二低”(招生计划多,录取比例高,录取分数低、报考条件要求低)的现状,使新疆、内蒙、宁夏、海南等地成为“高考移民”向往之地。
2、公众对高考作用过度的重视和过高的期望值,成为“高考移民”的动力。目前我国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一种人才选拔机制就是高考。因此,一年一度的高考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这就促使许多存在升学困难的考生家长们不惜花费大量的金钱,甘于冒险让孩子成为“高考移民”也要让子女考上大学的强大动力。
3、高等教育资源分布的不平衡促成了“高考移民”。受历史的原因和经济发展的限制使得高等院校分布不平衡。
三、对策及建议
(一)缩小各地高考分数线之间的差距
高考分数线的差距是高考移民现象产生的直接原因,因此要先改革相对不公平的高考分数线。有关部门可以根据各地的教育资源状况、每年毕业生人数、高考升学率等各项指标,对各地高考招生名额的分配及分数线的划定进行充分的认证,从而保证每个考生的利益。
(二)依据现实的具体情况来解决“高考移民”问题
在现有高考制度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在经济上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教育投人,提高其教育水平,从政策上对教育欠发达省区的考生实行适当的倾斜政策,另一方面还可以提高高考报名门槛,如规定在当地较长的居住年限等,严把报名关等。
(三)对现存的高考录取政策的改革
目前我国的高考录取政策显得过于死板。因此,对于省级地方高校,放权给当地政府,让其根据总体情况制订客观上可能更有利于本地学生的政策。对于经济发达地区,可以鼓励发展更多的私立大学来吸引生源,这样一来可以解决低水平教育的问题,也可以杜绝实际上存在的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公。
(四)提高高考移民成本
各地完全可以针对户籍制度中户口这个硬性指标加强管理,提高报名门槛,以增加高考移民成本。
总之,真正解决问题的方法还在于实现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考生们享有的教育资源一致。在中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区域差异巨大的国家,省区之间的文化教育水平差距还会长期客观地存在,因此,“高考移民”问题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够彻底解决,还需要经历一个不断努力和改进的漫长过程。
篇3
日前,北大校长实名推荐、六校联考等2011年高考自主招生政策陆续公布。对考生而言,想获得自己理想高校的通知书,并非只有高考这一条路,除了自主招生,还有其他一些特殊类型招生“捷径”。本期,我们盘点一下高三这一年期间需要经历的“重要关卡”,考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条件进行选择。
途径一:自主招生
7校联招可同时申请3校
考试方式:每年11月,试点高校开始公布自主选拔录取的招生简章。高校依据自主录取对象条件对报名考生进行初审。寒假前后组织笔试和面试,有的高校还会进行心理测试。入选考生参加全国统一高考,在高考录取时是可以享受优惠政策的,但考生的高考成绩须高于其所在省(区市)试点高校同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
针对人群:高校的自主选拔录取一般要求考生在某些方面具备突出的能力,如具有突出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在文学、艺术、体育等方面有特殊才能,学科竞赛获奖,综合素质名列前茅等。
建议:耐心分解知识点
据悉,自主招生出题继续游离高考之外,对考生的综合能力和平时积累提出更高要求。广州市越秀外国语学校校长、特级语文教师赵卫平表示,自主招生的语文题目对考生提出了要求,首先是要对常识涉猎多,阅读面宽泛;其次要有好的思考能力、思维活跃,很强的功底和能力;另外还要关心社会,关心时事,多参加社会活动。
途径二:保送生
省级奥赛一等奖保送资格取消
保送生是由中学推荐,直接保送到高校就读。经省级招办审核录取的保送生免于参加普通高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据悉,如今的保送生早不是过去免考就进大学的政策,不仅保送资格有很多项“硬指标”,学生还得参加各个高校自己设定的文化测试和相关考核。
针对人群:高中被评为省级优秀学生的应届毕业生、高中在全国中学生学科奥赛全国决赛中获得一、二、三等奖的应届生。值得关注的是,今年获得该赛事省级一等奖的学生,不再具备高校招生保送资格和高考加分资格。
途径三:小语种
考虑学校专业勿盲目报考
小语种招生全名为非通用语种提前单独招生。在2012年之前,多为在提前批次之前,所以即使没有被录取,也不影响其他批次的报考情况,良好的就业前景使得小语种近年备受关注。
考试方式:2012年小语种招生进行了一次大改革,取消提前单独招生形式,大部分高校不再自行组织命题考试和单独录取,面向全国统考生源在本科批次录取。为适应广东省志愿填报方式的改革,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小语种专业在普通高考中的招生批次与该校其他专业一样,均安排在普通类的第一批本科录取。
针对人群:教育部批准的具有推荐外语类保送生资格的外国语学校中具备外语类保送生资格、综合素质优秀、品学兼优、热爱外语专业、身体健康的应届高中毕业生;部分省级重点中学品行优良、学习成绩优异、外语能力较强、热爱小语种学习的应届高中毕业生;面向已参加广东当年普通高考报名的考生。
广州广外附设与广州外国语学校有推荐资格。
专家建议:对小语种有兴趣才报
广外招办负责人建议要学习语言类的考生,需要敢说、肯张嘴,另外要有兴趣。不要因为小语种招生在统招前,因为想多一次机会就盲目报考小语种,仍然需要考虑学校和专业。
途径四:港澳高校招生
要求具备良好英语能力
考试方式: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城市大学列入计划内招生,随高考志愿填报,在提前批录取。香港大学、香港理工大学、澳门大学等院校则是独立招生,需要参考考生高考成绩和面试成绩等综合评定录取。每年4月起,港澳高校陆续接受内地考生网上报名,6月~7月,港澳高校组织笔试、面试。
针对人群:报考港中大、港城大的考生高考成绩达到考生所在地的一本线。考生需具备良好的英语能力以便适应大学的学习环境。此外,家庭经济条件较好,能够支付港澳高校较高的学费和生活费。
专家建议:知识考查非重点
港大招生负责人曾表示,面试主要考查考生英文表达能力、思维方式和群体讨论中的表现。至于对题目所涉知识了解多少,并不是考查的重点。问题更贴近生活,也是为了让考生可以在读书之外更多地思考人生。
途径五:文体特长生
高考和术科考试一个不能少
部分普通高校为活跃校园文化生活,每年都会按教育部政策规定和有关条件录取一些高考成绩达到一定要求,又有艺术专长的考生。另外,一些高校每年面向全国招收高水平运动员。985、211院校都具有招收高水平运动员的资格,如中大、华工等等。
考试方式:艺术特长生不仅要参加高考,还要参加艺术测试。寒假后高校组织艺术特长生测试。而体育特长生参加由当地省招办统一组织体育术科考试,后参加高考。在高考录取时,考生享受一定的优惠。
针对人群:艺术特长生一般具有音乐、舞蹈、戏剧、书画等特长。高校每年的招生项目不同,测试内容不同,对考生的要求也不同。 体育特长生年龄不超过22周岁;高级中等教育学校毕业,或具有高级中等教育毕业同等学力,获得国家、或国际,个人或集体项目成绩。
专家建议:对文化课成绩心中有数
考生首要对自己文化课成绩要做到心中有数,此类招生对文化课有一定的要求,各招生院校会根据考生专业成绩,划定不同的文化成绩录取分数线。
途径六:高职单招
录取后不再参加高考
2012年,有73所高职院校被教育部授权,可以进行单独招生(也叫自主招生)。这些学校可以自主制定招生政策,自主命题,自主组织考试,自主招生录取。广东可单独招生的高职院校达到4所: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和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
考试方式:高职院校的单招程序对考生设有笔试和面试两方面考察,录取办法按考生考试的成绩排名从高分到低分依次录取,取满计划为止。以番禺职院为例,该院2012年单招规定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三门均达到B级及以上等级的考生,可免综合考试笔试,直接进入面试。
针对人群:已参加当年高考报名;具有招生院校生源范围所在地的正式户口;应届普通高中毕业生和中职(中专、职高、技校)毕业生。有的专业对考生有特殊要求,如服装表演、旅游管理等专业对考生的身高有要求,航空保安专业只招男生。
篇4
关键词: 高考地理 广东卷 全国卷Ⅰ
高考卷命题趋势是以能力立意、理论联系实际,最主要体现在非选择题方面。非选择题主要是通过审题获取信息,解读、分析信息,结合题目要求,规范组织答案的过程。所以,非选择题是凸显地理学科特点与价值观的必考题,也是判断学生地理思维能力与地理素养的检验方式。与广东卷相比,全国卷Ⅰ在非选择题方面的试卷题型特别是试题的设问方面发生较大的变化,对于第一次采用全国卷Ⅰ的考生及一线教师来说无疑都具有挑战性。
如今新一届启用全国卷Ⅰ的广东师生开始紧张备考,因此,分析全国卷Ⅰ和广东卷的非选择题特点和命题思路无论是对学生地理能力的提高还是对未来广东高考地理备考均极其重要。本文将通过对比全国卷Ⅰ和广东卷的非选择题的差异,基于全国卷Ⅰ的设问思路及特征,希望对使用全国卷Ⅰ的师生在高考文综地理方面的备考有所帮助。
一、广东卷和全国卷Ⅰ非选择题设问类型的对比
根据考核目标及要求的四个方面,即Ⅰ(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Ⅱ(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Ⅲ(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和规律);Ⅳ(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可将非选择题的设问分为五大类型,分别是:特征描述、成因分析、区位分析、意义罗列和建议罗列。
根据此分类原则将近三年的广东卷和全国卷Ⅰ非选择题进行设问类型的划分后发现广东卷和全国卷Ⅰ非选择题每一年对这五种设问类型均有考查,但考查的侧重程度不同。现将三年来广东卷和全国卷Ⅰ非选择题的五种设问类型的考查比例进行统计,见下表。
1.广东卷非选择题设问类型
广东卷相对重视特征描述类和成因分析类,三年来考查总量一样,但是可以发现特征描述类的题目越来越多,由2013年的2题递增到2015年的5题;而成因分析类的题目由2013年的5题减少到2015年的1题。对于意义罗列的考查数量位居第二,每年均有考查;区位分析或条件及建议(或措施)罗列类最少,不一定每年都会考。广东卷重视对于特征描述类的考查及通过图文材料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可与其历来重视考查基础知识的特点相对应。
2.全国卷Ⅰ非选择题设问类型
在全国卷Ⅰ非选择题中,成因分析类的设问出现的比例最高,达到45.45%,每年考查至少2题,2015年甚至达到6题;意义罗列类达到31.82%,每年均考查2题,比较稳定;而特征描述和建议罗列的设问考查最少,只有不到5%,即不一定每年都考,3年来仅各考过1次。回答成因分析类设问需要学生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和规律,说明全国卷Ⅰ对于学生对地理过程的理解程度要求较高。
3.广东卷和全国卷Ⅰ非选择题设问类型对比
通过分析对比全国卷Ⅰ和广东卷设问类型的差异,可知两者对于地理基本能力的重视程度不同。全国卷Ⅰ重视对于能力Ⅲ和能力Ⅳ的考查,而广东卷着重考查学生的能力Ⅰ和能力Ⅱ。两者的共同点是均重视意义罗列类题目的考查,说明全国卷Ⅰ和广东卷均注重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注意引导学生学会分析、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体会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关于对广东地区高考地理非选择题备考的建议
地理素养是指学习者经过地理学习后能够用地理视角观察地理事象且用地理能力解决地理问题的内在涵养。考纲中的四项能力要求是对地理素养的具体表述。对于地理素养的考查,特别是Ⅲ、Ⅳ两项能力的考查,在全国卷Ⅰ试题中体现非常明显,需要学生提取材料提供的有价值的信息后,结合自身知识结构、知识能力,调用相关知识解题。但平时教学中,往往忽视Ⅲ、Ⅳ两项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Ⅲ、Ⅳ两项能力,要关注学生地理知识的获取过程,特别是教会学生分析地理事物发生、发展的过程、地理问题的产生原因和解决方法。如人文地理大题偏重考查观点方法的运用,需要教师在平时教学中结合现实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决策分析,应突出区位分析方法的教学及人地协调观的培养;区域地理要从区域定位入手,综合各地理要素分析条件,归纳特征,抓住区域特征或区域差异为研究切入点等。总之,基于全国卷Ⅰ和广东卷在考查侧重能力方面的差异,只有重视规律性问题的方法培养和训练,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才能更好地应对高考改革。
参考文献:
[1]刘维军,舒德全.从山东卷和全国卷的对比谈2016年高考地理新课标全国卷的备考[J].地理教学,2016(3).
篇5
一、目前我省英语学科教学和考核机制存在的问题
(1)考核机制不科学。一考定终身的高考英语学科考试并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真实英语水平和听说能力。
(2)教学的应试化倾向明显。英语学科在单一高考指挥棒的作用下,造成教学和考核没有针对学生实际生活交流需要和未来工作岗位需求。
(3)缺少学科互动。实践中教学和考核忽视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交流。
(4)缺乏社会专业机构支撑。目前我省还没有成熟的,可取代现行高考的英语考核制度和专业权威的社会机构,师资配备。
(5)教材和教学方式局限呆板。限制师生发挥和灵活考核机制。
(6)改革方向有过于激进的倾向。“英语热”似乎有一夜之间降到冰点之下的趋势,矫枉过正。
二、几点建议
(1)加强顶层设计。针对我省英语学科教学和高考实际情况,加紧征询广大学生、家长和一线教师意见、建议,尽快制定出台科学的英语学科教育战略和具体实施方案,加强师资建设。
(2)细化英语学科的教学和考核方向。因材施教,针对学生的爱好特长以及社会实际工作岗位需求,可以探索一次考试多套试题,或者选答题目的设置。比如文理科考生英语科目试卷分类,科技类和人文类试题选答等等。
(3)加强英语学科与其它学科互动。比如,与语文学科教学考核机制的互动,特别是要加强英语与汉语的书面、口语互译方面的教学和考核力度,强调语言的融合和文化承载功能。避免所谓国学与洋文争风吃醋,偏废一科的局面。
(4)成立相关部门负责,效仿发达国家语言测试机制。对于新倡议的社会统考,我省应响应成立相应机构。对考试命题规范,考场场地及纪律和分数系统进行统一规划。机构人员应采用大学和高中优秀教研团队以及社会办学优秀教师组成的团队。欢迎海外教师及有留学背景的人才加入。尤其应对口语测试进行公正客观评分。这样使得考试的规范性与实用性相结合。此外也更体现出社会招考的公正性,防止新型腐败现象滋生。社会机构参与命题组织考试已有先例。例如美国的ETS考试中心、英国的剑桥语言测试中心、澳大利亚教育国际开发署等。
(5)考试形式应分为“听说读写译”五项。把英语教学和考核由应试向实用转型,彻底摆脱哑巴英语。改革是为了改变目前英语应试化的模式,而不是说英语这门学科落伍。社会上对英语高考制度的不满,主要是针对考试过度纠结于语法、教与学的全是哑巴英语。但错不在英语,而是教学模式与考试方法。对高考英语的改革应向当今正式考试如雅思、托福等语言测试看齐。英语的测试应对“听说读写译”分别进行,加权评分核算成绩。
篇6
【关键词】土木工程;本科专业;双模式;教学改革
A Probe into Teaching Reform in the Civil Engineering Undergraduate “Dual Mode”
ZHANG Yan BAO En-he ZHOU Yue-e
(Civil Engineering College, Guil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ilin Guangxi 541004,China)
【Abstract】A new round of “technical and academic”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reform is imperative. Civil engineering undergraduate needs to rethink the positioning if it wants to survive and develop. This article treats the upcoming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reform as the background, to civil engineering undergraduate course as the object. Based on the understand of existing problems, some suggestions of teaching reform are proposed. It provides the reference to civil engineering undergraduate “dual mode” teaching reform.
【Key words】Civil engineering;Undergraduate;Dual mode;Teaching reform
0 前言
3月22日,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表示,我国即将出台方案,实现两类人才、两种模式的高考。第一种高考模式是技术技能人才的高考,考试内容为技能加文化知识;第二种高考模式就是现在的高考,学术型人才的高考。在这种形势下,实践性较强的土木工程专业也面临新的挑战,如何对该本科专业重新定位,寻找技能与学术的平衡点,提出合理的改革方案有待思考。为此,本文围绕土木工程本科专业“双模式”教学改革,从培养内涵、存在问题、改革建议等方面探讨了如何实现土木工程本科专业与即将到来的高考改革的对接,为相关改革方案的提出以及高校应对措施的制订提供参考。
1 土木工程本科“双模式”培养内涵
高等学校的发展更多地取决于外部环境和外部因素的制约,由于社会发展的多元化趋势和学生个性发展的多样化需要,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也应该多样化[1]。即将出台的高考改革方案正是顺应了这一高校发展的理念,使得高校培养的人才专业性更精、适用性更强。
土木工程专业是一门理论与实际联系紧密的工科专业,目前该专业本科的教学主要采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其中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就当前开设的《土木工程材料》课程为例,理论教学课时为48课时,而实验教学课时仅为8课时。这就造成教学偏重理论,技能传授普遍欠缺的局面。此外,专门设置的学生实习环节也多偏重于参观、讲解实习,真正让学生投入到生产一线亲自参与技能应用的机会很少,即使有这种机会,由于生产单位的要求及实习时间限制等多方面因素,学生也很难对专业技能的核心技术、关键方法理解掌握。这有悖于“双模式”要求“技能型、学术型”齐步走的人才培养目标。
基于“双模式”培养思想,土木工程专业教学不仅仅停留在理论与实践简单结合的层面上,而是把握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度,适当的调整理论与实践的比重。技能型人才除对主要专业基础知识掌握以外,更注重对专业技能的培训,偏重于“学、产”;而学术型人才更注重于理论知识的培养,为了防止理论脱离实践以及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的弊端,可以让学生尽早投入到工程问题的科学研究当中,解决工程中难以解决的实际问题,偏重于“学、研”。而不是像现在的土木工程本科专业,实践环节与教学环节掺杂在一起,技能与学术不是很明确,学生略有实践动手能力却不是很精,学生略有科学思维,但是理论功底不是很深厚,对科学问题的思考深度不够。
2 土木工程本科“双模式”培养存在的问题
2.1 指导思想不适合
目前我国多数本科院校实行的是宽口径、厚基础的专业教育,这种教育偏重于研究型人才的培养,而对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泛专业教育和技能型人才的重视不够[2]。也有少部分由高等专科学校升格的本科高校侧重于应用性人才培养,使得理论基础知识的传授成为薄弱环节[3]。随着“双模式”高考方案的提出,上述两种指导思想下的培养模式都是不可取的,尤其是以第一类指导思想为基础的大多数高校面临着新的挑战。
篇7
3月4日,教育部有关负责人表示,解决异地高考的问题,既要解决随迁子女的考试问题,又不能影响某些省份当地考生的权益,难就难在“既有要解决的问题,又有不能碰的问题”。
改革必然涉及权益的调整与分配,什么问题能碰,什么问题不能碰,应该有一个原则和底线,不应笼而统之。 “不能影响某些省份当地考生的权益”,可以做两面分析,一方面是不是暗示其他地方考生的权益可以受影响?另一方面是不是无论某些省份当地考生的权益正当与否,都不能影响?
解决异地高考的问题,一是城市化进程的必然结果。城市不能只享受城市化的收益,不承担城市化的责任与义务,城市应该赋予作出贡献者平等权益,允许异地高考就是这种权益之一。二是教育公平的必然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三十六条规定,“受教育者在入学、升学、就业等方面依法享有平等权利”,横亘在异地高考面前的障碍,就是教育的地域特权问题。想异地高考的考生,追求的不是特权,而是平等权利。
平等的含义很多,但最大也是最基础的平等是机会平等。异地高考之所以存在障碍,主要是两个因素,一是各地的教育水平不平衡,担心异地高考演变成了“高考移民”,从而影响了教育公平。这一问题用取得户籍或者学籍的一定年限作为要件,目前已经基本得到了解决。二是影响特权,众所周知,某些地区不仅高考录取率大幅超过了其他省份,更主要的是优质教育的接受机会也远远超过了其他地区,利益既得者不同意开放自己的“领地”,这是目前最主要的障碍。
改革中平衡特权的思维,无非是两个:一是在现有基础上,拿出改革的决心和勇气,取消特权,对利益重新调整和分配,民间建议按照考生数量制订招生计划和名校联考统招制度就是这个思路。二是以特权为标准,加快发展,使权益获取普遍达到特权化的水平,这样既不影响利益既得者的利益,也让权力弱势群体享受到了平等权益。但无论哪一种思路,“在某些省份能上北大、清华的分数,在一些地方上不了重点大学;某些省份能上重点的,在一些省则无学可上”的现实,应该努力改变。
篇8
物理是高中阶段一门重要的学科,也是高考的重要组成科目,学生物理成绩的好坏会直接影响理科综合成绩,因此高中物理的学习极为重要。如今,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浙江省率先实行新高考方案,对高中物理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更加明确地提出能满足学生终生学习和全面发展,培养高素质综合性人才的教学目标。本文首先分析了高中物理教学的现状;再讨论了新高考方案下高中物理课程的价值取向问题;接着阐述了新高考方案下高中物理课程对教师的要求;最后着重分析了新高考方案下的物理教师教育模式,并针对一系列问题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新高考;高中物理;课程价值取向;物理教师教育
高中物理是学生高中阶段一门重要的学科,不仅是因为它是组成高考的重要科目,还因为它应用范围的广泛。物理知识不仅可以运用在日常生活中,还能应用于生产中,因此学好物理课程不仅可以实现个人的目标的意义,还对社会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新方案的实施,带来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一、高中物理教学现状
(一)缺乏优秀的师资力量目前,高中物理教师中存在一个现象:首先,有一部分优秀的物理教师,在普通高中教学几年后,便选择了去更好的学校,因此导致普通高中的青年物理教师较多。其次,由于青年物理教师大部分都是刚毕业或是刚参加工作的教师,由于没有经验、缺乏指导,因此其教学素养不高;再者,还有一部分刚刚上任的教师缺乏责任心和工作的积极性,不懂得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另外,部分物理教师本身的知识面比较狭窄,其教学水平不能适应于新课程提出的教学目标。
(二)对新高考的理解不够深入新方案实行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相结合,而学考与高考选考无论在考试范围还是考试要求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另外,高校招生制度也面临改革,自主招生和三位一体的招生范围不断扩大,特别是国内知名高校的自主招生考试,其考试范围比高考选考更大,要求也更高。目前,多数物理教师对这种新方案理解不够深入。例如:虽然有一部分教师参加了省市组织的新高考培训,但是这一部分教师并没有在培训中领会到新方案下的教学理念和观点,依旧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强。
二、新高考方案下高中物理课程价值取向
新高考方案下,浙江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委员会制订了《浙江省普通高中物理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教学指导意见),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的框架内,对高中物理教学的教学提出了更加具体的要求,即要求教师将教学内容与真实社会有机结合,实现“生活走向物理,物理走向社会”的教学理念。首先,高中物理新课程强调“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教学中的引导作用。其次,高中物理新课程强调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探索和实验活动。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物理历史进行探索,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科学探究的能力。
三、新高考方案下的物理教师教育模式
(一)教学观念的转变首先,新高考方案下要求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实施新课程教学模式的标准,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的引导性,通过问题情境的设置,让学生在探究性互动、合作互动、综合互动中进行学习。
(二)角色和行为的转变新高考方案下课程改革不仅改变了学生的生活,同时也改变了教师的生活,最显著的特点是学会做学生人生的规划者。为了实现新课程提出的目标,高中物理教师首先进行角色的改变: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做教育教学中的研究者、做课程的开发和建设者、做开放性的教师;再者教师在行为上也要发生转变:首先教师要学会尊重学生、在教学中重视引导学生学习、进行自我反思、总结,不断提升自身教学素养、与学生家长及其他教师建立沟通和配合的联系。
(三)引导方式的转变新高考方案下课程物理教学中强调教师要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改变传统教学中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实践能力。
(四)开发课程资源物理教材只是一个简单的载体,而对于新高考方案下课程改革强调的开放式教学,物理教材不再是物理课程资源的位移内容了,因此为了适应新高考方案下课程下的物理教学,教师需要从各个渠道开发资源来丰富课堂。例如:教师可以选择网络的渠道,选择比较有趣味的课题,再与教材进行有机结合来丰富课堂。
(五)掌握现代化信息技术如今,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教学辅助工具已经慢慢的退出了课堂,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化信息技术。因此教师要掌握现代化信息技术,才能有助于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化解物理教学中的难点。
四、讨论和建议
新高考方案下课程改革中提出的教学目标,不仅对学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同时对物理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根据目前的现状来看,高中物理教学中仍然存在较多的问题导致物理教学质量较差,因此针对新高考方案下课程物理取向,教师需要从各个方面进行教学模式的转变,才能适应于改革中对物理教学提出的标准,进而培养挖掘出学生的内在潜力,提高学生的综合性素养。
【参考文献】
[1]杨柳.新课程理念下高中物理教师能力转变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8
[2]杨帆.面对新课程改革,高中物理教师之思考[J].剑南文学,2009(8):14-14
[3]母小勇.教师的作用:实现文化科学的有效转换[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10)
篇9
本文首先分析了高中物理教学的现状;再讨论了新高考方案下高中物理课程的价值取向问题;接着阐述了新高考方案下高中物理课程对教师的要求;最后着重分析了新高考方案下的物理教师教育教学模式,并针对一系列问题提出了建议。
高中物理是学生高中阶段一门重要的学科,不仅是因为它是组成高考的重要科目,还因为它应用范围的广泛。物理知识不仅可以运用在日常生活中,还能应用于生产中,因此学好物理课程不仅可以实现个人的目标的意义,还对社会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新方案的实施,带来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一、高中物理教学现状
(一)缺乏优秀的师资力量
目前,高中物理教师中存在一个现象:首先,有一部分优秀的物理教师,在普通高中教学几年后,便选择了去更好的学校,因此导致普通高中的青年物理教师较多。其次,由于青年物理教师大部分都是刚毕业或是刚参加工作的教师,由于没有经验、缺乏指导,因此其教学素养不高;再者,还有一部分刚刚上任的教师缺乏责任心和工作的积极性,不懂得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另外,部分物理教师本身的知识面比较狭窄,其教学水平不能适应于新课程提出的教学目标。
(二)对新高考的理解不够深入
新方案实行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相结合,而学考与高考选考无论在考试范围还是考试要求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另外,高校招生制度也面临改革,自主招生和三位一体的招生范围不断扩大,特别是国内知名高校的自主招生考试,其考试范围比高考选考更大,要求也更高。
目前,多数物理教师对这种新方案理解不够深入。例如:虽然有一部分教师参加了省市组织的新高考培训,但是这一部分教师并没有在培训中领会到新方案下的教学理念和观点,依旧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强。
二、新高考方案下高中物理课程价值取向
新高考方案下,浙江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委员会制订了《浙江省普通高中物理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教学指导意见),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的框架内,对高中物理教学的教学提出了更加具体的要求,即要求教师将教学内容与真实社会有机结合,实现“生活走向物理,物理走向社会”的教学理念。
首先,高中物理新课程强调“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教学中的引导作用。
其次,高中物理新课程强调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探索和实验活动。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物理历史进行探索,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科学探究的能力。
三、新高考方案下的物理教师教育模式
(一)教学观念的转变
首先,新高考方案下要求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实施新课程教学模式的标准,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的引导性,通过问题情境的设置,让学生在探究性互动、合作互动、综合互动中进行学习。
(二)角色和行为的转变
新高考方案下课程改革不仅改变了学生的生活,同时也改变了教师的生活,最显著的特点是学会做学生人生的规划者。
为了实现新课程提出的目标,高中物理教师首先进行角色的改变: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做教育教学中的研究者、做课程的开发和建设者、做开放性的教师;再者教师在行为上也要发生转变:首先教师要学会尊重学生、在教学中重视引导学生学习、进行自我反思、总结,不断提升自身教学素养、与学生家长及其他教师建立沟通和配合的联系。
(三)引导方式的转变
新高考方案下课程物理教学中强调教师要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改变传统教学中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实践能力。
(四)开发课程资源
物理教材只是一个简单的载体,而对于新高考方案下课程改革强调的开放式教学,物理教材不再是物理课程资源的位移内容了,因此为了适应新高考方案下课程下的物理教学,教师需要从各个渠道开发资源来丰富课堂。例如:教师可以选择网络的渠道,选择比较有趣味的课题,再与教材进行有机结合来丰富课堂。
(五)掌握现代化信息技术
如今,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教学辅助工具已经慢慢的退出了课堂,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化信息技术。因此教师要掌握现代化信息技术,才能有助于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化解物理教学中的难点。
四、讨论和建议
新高考方案下课程改革中提出的教学目标,不仅对学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同时对物理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根据目前的现状来看,高中物理教学中仍然存在较多的问题导致物理教学质量较差,因此针对新高考方案下课程物理取向,教师需要从各个方面进行教学模式的转变,才能适应于改革中对物理教学提出的标准,进而培养挖掘出学生的内在潜力,提高学生的综合性素养。
篇10
这再一次引起舆论对高考改革方案的关注。对于上海高考改革方案,各种解读都有,包括英语退出高考、英语实行社会化考试、打破一考定终身、其他科目不考了等等。而实际上,这些解读都存在偏差和误读。
英语退出高考了吗?根本就没有,只是不像以前那样统一考试。把不放在同一时间段考,称为退出高考,这会让人误解为英语不考了。媒体的报道,细读全文也很清楚,说的是英语退出高考统考,只是,在“标题党”盛行的社会环境中,简单称英语退出高考,必然会以讹传讹,误导一些不明就里的家长。对于高考英语改革,更确切的表述应是,调整英语科目考试时间。当然,这一描述听上去改革力度远没有“退出”那么大,所以,教育部门愿意选择“退出”这个概念,媒体也愿意这么报道。英语退出高考统考,还给人这一科目的重要性比数学、语文低了的感觉,但其实,只是调整考试时间、考分同样计入总分的英语,重要性一点也没降低。
一年多次考就是考试社会化吗?其实不是。真正的社会化考试,是社会中介机构组织,由招生学校自主认可、学生自由选择参加的考试。这一考试的功能不是选拔,而是评价,学生可用这一成绩去申请大学。比如,美国的SAT,一年考7次,每次考试成绩都有效,考生可以最好的一次成绩申请大学,大学独立、自主招生。简单地说,只有高校自主招生,考试评价才可能成为社会化考试,如果高校依旧集中录取,所谓的社会化考试,只是形式上的社会化。
很自然地,这样的一年多次考,最多从以前“一考定终身”,变为“多考定终身”,减少一次考试的偶然性,但也增加考试成本和考试负担――从多次考试中选择最好的成绩计入总分,再排序投档录取,这能改变基础教育的应试教育格局,减轻学生的负担吗?多年前,当有专家谈到一年多次考的设想时,就有很多人认为这是将“斩首”变“凌迟”。
除了语文、数学、外语的其他科目,按照方案,可能不计入投档分,而只是看测试等级。有人会说,大学可根据不同专业提出不同的学科与等级要求,可问题是,在目前按计划集中录取规则之下,如何做到这一点?如果继续保留按计划集中录取制度,英语社会化改革、一年多次考、其他科目计等级,都很难起到改革的实际效果,而会滋生出新的更复杂的问题来。学生的压力、焦虑非但不能减轻,反而会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