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对策建议范文

时间:2023-12-26 18:06: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村留守儿童对策建议,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村留守儿童对策建议

篇1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需求;支教;对策

[中图分类号]G4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08 — 0073 — 02

一、 调研概述

(一)调研目的

了解新时期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现状,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和重视,为在校大学生提供社会实践机会,为政府相关部门制定政策提供参考依据,为和谐社会的构建和新农村的建设贡献力量。

(二)调研过程

本次调研历时一年,共分为前期准备阶段、中期调研阶段、后期回访阶段、报告形成阶段四个部分,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等调查方法,共向贵州省和河南省的二十所学校发放调查问卷1050份,共收回870份问卷,有效问卷620份。

二、 调查结果的统计分析

通过统计图表对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和心理现状及需求进行描述分析,进而找出留守儿童问题,找到留守儿童需求。

(一)生活现状及需求

1.被调查样本总体中49.75%为男生,50.25%为女生,其中留守儿童为77.36%,非留守儿童为22.64%;在留守儿童中男生占50.43%,女生占49.57%,比例基本一致。在被调查的留守儿童民族分布中,汉族占60%,苗族占17%,布依族占16%,彝族占3%,其他民族占4%。

2.留守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62.5%是打工,46%是务农,只有1%是经商,2%是其他;对于监护类型来说,单亲监护比例占17.5%,隔代监护比例占46.5%,其他监护比例占33.5%,独立生活比例占2.5%。可见,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是很大的,家庭收入来源比较单一,生活水平相对较低。

(二)学习现状及需求

大部分孩子都是想上大学的,不想上大学经济条件不是主要限制因素,主要是成绩过低和信心不足,这就需要老师和家长在平时要适当表扬或奖励,这样孩子的自信会慢慢树立的。

(三)心理现状及需求

1.支教学校老师对留守儿童的性格评价的描述统计中,外向开朗仅占4.76%,内向腼腆38.10%,孤僻占47.62%,暴躁占9.52%,这反映了一个十分严峻的问题,留守儿童因缺少与父母和他人的沟通交流,性格自我封闭,需要对其进行及时开导。

2.在留守儿童回答怎样最快乐时,43%的答案是父母留在身边最快乐,30%答案是学习成绩好时最快乐,19%的答案是有很多知心朋友最快乐,5%的答案是天天不用干农活最快乐,3%的答案是有足够的钱花时最快乐。孩子们的要求其实很简单,大部分孩子需要精神富足,希望学习好知识,能够掌握自己的命运。

三、 发现问题

(一)生活方面

1. 饮食结构单一,营养无法达标

留守儿童的饮食结构比较单一,多数孩子面黄肌瘦,营养不良,身高体重都达不到平均标准,而且患有多种急病,这与他们不注重卫生和不规律的饮食习惯有很大关系。饮水方面,孩子们一般从外面的水龙头打开对嘴就喝,没有个人专用的瓶或杯,而水笼头里的水是水箱中储存很久的,直接喝生水非常不卫生。

2. 生活压力大,生活条件简陋

留守儿童的生活压力一般较大,尽管年龄较小但是肩上负担很重。留守儿童中有63.82%反映经常帮助抚养者干家务活,34.47%偶尔干一些,只有3%的学生是不做家务的。几乎三年级以上的孩子就自己做饭,干家务,大一点的会经常去割猪草和去田里干农活,自立能力特别强。

3. 缺乏生理知识指导,卫生观念较差

由于生活环境的制约留守儿童的生理卫生观念较差,冬夏的衣服全部搭在绳子上,而且很久才会换洗一次,女生能稍比男生强一点。

4. 交通闭塞,安全难保障

在我们支教走访过程中,发现山路崎岖,下雨道路泥泞、湿滑,经常有小面积山体滑坡出现,交通极为不便而且危险系数很高,孩子们上学要跋山涉水,安全无法得到保障。

(二)学习方面

1. 学习环境简陋

⑴ 硬件设施不完备。教室陈旧,学校简陋,教学设备缺乏,学生的音体美器材严重不足,一些教学器具因没有开设相关课程而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部分学校存在较大安全隐患。

⑵ 软件师资不到位。教学科目不完善,师资力量薄弱,教师年龄结构不合理。学校缺少对教师的管理力度,个别教师责任意识淡泊,经常给孩子们放假去种田。多数是民办老师而且薪酬待遇特别低,导致老师教学积极性不高,这也是农村留守儿童基础薄弱学习成绩差的一个重要原因〔1〕。

2. 学习成绩普遍较差

⑴ 厌学情绪严重,教学难度较大。很多留守儿童学习成绩较差, 基础十分薄弱,尤其是数学普遍较差,语文上拼音较差,汉字书写的十分不规范,一般没有英语基础。

⑵ 学习兴趣较低,学习目标模糊。多数留守儿童在上课时经常溜号、走神或不认真听课,经常不能及时上交作业,学习习惯散慢落后,学习目标不明确〔2〕。有少部分留守儿童陷入一种读书无用论,认为农民的孩子就做农民。

⑶ 自卑忌妒心理严重,学习上缺乏沟通请教。遇到难题就会畏惧,会羞于向老师或同学请教,有时认为自己就是笨,会选择主动放弃学业。

⑷ 传统观念错位引导,辅导方式单一。留守儿童在留守期间监护人多是一些老人,他们年龄偏大, 身体状况差, 文化素质低,不能对孩子进行学习辅导。学校很少有家长会或心理辅导培训讲座,对学生的关注偏向成绩高低,对心理成长方面关心不到位〔3〕。

(三)心理方面

1. 性格行为表现怪异

⑴ 自身性格弱点众多,自我矛盾突出。通常表现为比较内向,不善言谈,冲动易怒、感情脆弱、焦虑多疑、悲观消极,缺乏自信和安全感,自卑自闭等,但自尊心理表现极强。

⑵ 自我封闭,缺少沟通交流。多数孩子反映他们没有朋友或是朋友很少,无倾诉对象,个别孩子漠视亲情,但对友情却极其渴望,重视朋友间的真诚。

⑶ 传统重男轻女思想严重,学生早恋现象已有体现。一般在家中男孩都很受宠爱,女孩要干很多家务,部分留守儿童父母辈离婚、重婚、再婚、离家出走等现象给孩子们形成一种错位导,使孩子们婚姻观念早熟,时有早恋现象发生〔4〕。

2. 心理承受能力较差

心理压力大,恐惧亲情缺失。在重新组建的家庭环境中,家庭成员复杂,兄弟姐妹众多。留守儿童不但要干很多的活,有时还会受到言语刺激甚至体罚,根本没有时间学习。由于家庭条件的限制,有些孩子很担心自己会被送人。

四、 建议对策

(一)完善留守儿童帮扶制度体系

第一,改革户籍制度,让农民工及其子女能够享受与当地市民同等优待,在城市制定对特殊群体的救助和保护的政策,针对农村子弟学生设立奖学金或助学金等方法,帮助农民工减轻负担〔5〕;第二,在农村建立并普及寄宿制学校〔6〕,对留守儿童形成专业化和系统化的管理与辅导,这样既能引导孩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也能满足其人际交往需求;第三,健全政策监督体系,确保有利政策高效实施。

(二)加大农村教育的资金投入

第一,营造良好学习成长氛围,农村要加大教育投入,适时维修教学设施,添置教学器材,适当扩充师资队伍并优化教师年龄结构,为老师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第二,在教学方面,加大对教师的监督管理力度,丰富学生文化课程,确保留守儿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切记不可忽视在法律安全、生理卫生、思想教育、人际沟通、兴趣培养等方面的教育工作;第三,在人格塑造方面,老师要重视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指导,指引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学习观;第四,关于课程内容方面,建议给留守儿童多开设国学课程,增加一些与法律安全、礼仪、心理健康等课程,并相应增加一些兴趣特长类的活动竞赛等;第五,关于视野开拓方面,可为学校创办小型图书馆,积极开拓学生视野,给学生增加图书阅读量,让学生从书中认识外面世界。

(三)制定亲情陪伴课程培训方案

第一,督促监护人做好监护工作,监护人在留守儿童的生活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在监督过程中如果发现留守儿童存在问题应及早对其进行教育并适时向其父母和学校老师反映,定期督促外出务工父母多与孩子沟通交流;第二,强化家长家庭教育责任,留守儿童父母要增加与留守儿童的心理沟通,经常与临时监护人保持联系;第三,引导儿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主动学习,热爱生活,时刻保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明确理想目标,坚定人生信念;第四,建立地方监护管理委员会,村委会、学校、派出所等相关地方部门都要积极配合, 整合农村的人力,充分利用富余资源,建立地方监护管理小组;第五,当地政府依法加强农村文化市场的管理为留守儿童创造一个良好文化成长环境,加强留守儿童自身法律安全意识,全面保护留守儿童的成长环境。

(四)改善留守儿童生活成长环境

第一,生理卫生安全方面关系到孩子能否健康成长,学校和家长要十分重视。针对山区特殊情况提早为孩子开设法律安全和生理卫生课程,教孩子学会自救。在思想上开导孩子,提高警惕性,增强安全意识。第二,地方政府应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大力发展地方特色经济,走好农村脱贫致富之路。第三,对于农村种植业和养殖业,平均每家都有几十颗梨树,但是由于交通不便,这些梨子根本无法运出大山,政府部门可为农民提供技术上的指导,在当地建厂,就地生产适应市场需求的产品,打造地方特色产业带。

(五)呼吁社会大众关爱留守儿童

第一,营造和谐友爱的社会氛围,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社会关爱,摒弃嘲笑的态度,摘掉有色眼镜;第二,建立专门的留守儿童监管机构,形成留守儿童档案,对留守儿童存在的共性问题及个性问题进行研究,形成有针对性和可行性的解决方案;第三,建立留守儿童爱心机构,开展爱心行动,打造爱心工程,组建关爱家庭,为留守儿童送去物质帮助和精神关爱,从而形成长期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

〔参 考 文 献〕

〔1〕 荣红涛.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问题及对策〔J〕.党政干部学刊,2010,(01): 60-61.

〔2〕 任相昀.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思考〔J〕.黑龙江史志,2012,(01): 68,75.

〔3〕 张艳,何成森.留守儿童亲子沟通的心理干预〔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01): 49-51.

〔4〕 江立华.以乡村文化的衰落与留守简的困境〔J〕.江海学报,2011(04):108-114,138,239.

篇2

论文摘要:我国城镇化和工业化不断加快,进城务工人员不断增多,这是我国现代化过程中的必然趋势,由此农村留守儿童也形成了一个特殊的庞大群体。由于父母不在身边,使得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缺失。首先分析了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建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量的农民涌进城市打工,目前我国进城务工人员达到2.3亿,庞大的进城务工人员造成约2000万农村留守儿童出现。农村留守儿童是指农村地区因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而被留在家乡、由他人照管的正常儿童。这些留守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期、思想成熟期,但由于远离双亲,缺乏来自父母和完整家庭的亲情呵护,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他们在思想道德、心理健康的严重缺失。从而使得农村留守儿童在思想、行为和心理上都偏离成长发育的轨道,对儿童今后的认识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此,加强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性格上的缺陷

由于农村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开,基本上属于隔代抚养,而隔代抚养中由于长辈精力有限或者处于对孩子的溺爱,对小孩的管教不严,使得孩子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同时由于缺少父母的爱,孩子感情上缺乏依靠、内心的活动很难向外倾诉,久而久之变得不愿与人交流、性格孤僻,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具体表现在缺乏自信,过度怕羞,拒绝交朋友。

2.心理上的障碍

亲情对于培养儿童良好的情感来说至关重要,在父母的关爱下,在家庭温暖的环境中,儿童从小就在心理播下爱的种子。而农村留守儿童由于感受不到父母的亲情,在留守儿童身上很难找到这个年龄孩子们应有的那种天真与活泼,被错误地认为他们懂事了,却又无时无刻不在渴望父母那种不可替代的。缺少关爱和交流的留守儿童很容易造成心理上的障碍。比如有困难没地方倾诉,有焦虑、孤独倾向等问题。这些心理障碍造成农村留守儿童经常不能集中注意力来学习,经常不能够按时按要求完成作业,甚至不愿意回家。

3.认知行为上的偏差

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孩子有疑问都无法得到解答,使得他们不能对事情有个正确的认识,造成认知行为上存在偏差。他们对事物的看法往往呈现出简单化、片面化的倾向,这样就很容易造成农村留守儿童情绪化。

二、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建议

1.发挥家长的教育作用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诸多问题主要是由于父母不在身边造成的,是由于家庭的缺失造成的。因此,要重视发挥家长在农村留守儿童健康心理成长中的作用。笔者认为,家长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教育:(1)要多跟孩子交流,尽可能地保证每天跟孩子通电话,多跟孩子谈谈心,多跟孩子沟通,对孩子的心理、情感和精神需求给予更多关注。(2)家长要主动跟老师联系,不要等老师来主动联系你,通过跟老师的交谈来了解孩子在学校的状况,同时可以跟老师交流一下怎么教育孩子,以便能够及时地了解孩子的心理问题。

2.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对于农村留守儿童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尽量营造一个宽松的环境。特别是学校,更要高度重视,不歧视老师儿童,平等地对待他们。要特别关心留守儿童的思想状况,多给留守儿童一些热情的帮助,比如城里留守学生之家和心理咨询室,以解答学生成长中的烦恼。村里可以聘请离退休的老师当留守儿童的心理辅导员,负责孩子思想、情感辅导。

3.建立完善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机制

在留守儿童的成长中,学校要负起更大的责任,必须建立完善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机制,以培养留守儿童健康的心理。笔者认为学校应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和成长记录袋,但不能让留守儿童知道,以免刺激孩子。对他们在学习、生活等活动中的表现及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登记,以实现对农村留守儿童成长道路上监护的缺位。在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中,可以通过讲座、“夏令营”之类的活动来进行。同时在“进步之星、三好学生”的评比中向留守儿童倾斜,并且树立标兵,在留守儿童中形成你追我赶的良好教学氛围。

总之,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是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未来建设成果的重要因素,因此绝不能忽视对2000万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但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不是某一方面就能完成的,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努力、共同参与,从而构建完善的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机制,促进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篇3

现在关于留守儿童的界定,基本上已达成共识,将其与农村留守儿童的定义等同,即农村地区因父母双方或单方长期在外打工而被交由父母单方或长辈、他人来抚养、教育和管理的儿童。这些留守儿童要么仅由在家的单亲(一般为母亲)看护,要么被留给了祖父母、兄弟姐妹、亲戚、邻居等父母之外的其他人代为照料,他们无法享受到家庭正常的抚养、教育和关爱,儿童权益受到了严重的侵害。李庆丰在《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对“留守子女”发展的影响》一文中,按照监护人类型的不同,将留守儿童分为隔代监护型、上代监护型和自我监护型三种。当然这三种类型的留守子女所表现的特征是不同的。殷世东等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社会支持体系的构建》中又补充了单亲监护型。总而言之,留守儿童所指的是那些父母至少一方长期在外,无法被给与正常的家庭生活的孩子,就现阶段而言,这样的儿童大量存在于农村,因此在本文中所谈的相关研究都是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展开的。

2.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研究

关于农村儿童的研究中最突出的就是关于这一群体所存在的问题的研究。在这一领域的研究,由于切入点的不同,因此存在多种类型的问题分析,从运用的分析视角的不同来看,包括从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方面的分析,但也有部分文章综合了几种分析视角,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存在所产生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因此,综合目前对这一问题的研究,笔者认为可以概括为给儿童自身发展带来的问题和对社会所造成的问题两大类。

2.1给儿童自身发展带来的问题

2.1.1心理问题

中央教科所教育发展研究部课题组于2004年6月15日至7月15日分别对甘肃、河北、江苏三省五县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进行了抽样调查。《中国教育报》2004年9月16日第16版发表了刘亚、孙晓军撰写的《留守儿童,“心事”向谁说》的文章。该文揭示了留守儿童存在的比较突出的四类心理问题:情绪问题、交往问题、自卑心理、逆反心理。在郭三玲的《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成因及对策分析》一文中也认为农村留守儿童大多内向、自卑、悲观、孤僻、情感相对冷漠、人际交往能力差等等,同时从心理健康的角度看,留守儿童的焦虑、紧张感和孤独感比其他儿童低。对心理问题的分析基本上都集中于焦虑、自卑、任性、孤僻等问题,当然也有部分提到了留守儿童的注意力问题,认为留守儿童由于心理孤单以及对父母的思念,课堂上很容易注意力分散,不能全神贯注集中于学习,久而久之,会对学习产生极差的影响。

2.1.2学业问题

目前关于这方面的研究是存在争议的。一种观点认为,留守儿童的学习状况要差于拥有健全家庭的儿童。这部分学者认为留守儿童的学习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学习心理问题。一些留守儿童因为父母外出离开,亲情感缺失,安全感不强,情绪低落,意志消沉。在一段时期(大多数为半个月或一个月)或较长的时期内,学习兴趣不高,缺乏驱动力,学习变得消沉,课堂听课注意力不集中,作业完成情况也不太好。二是学习成绩不理想。父母外出初期学习成绩下降,虽然其中大多数儿童过一两个月能有所恢复,但最多只能维持原有水平。三是学习辅导及方法问题。有许多儿童因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又得不到及时的辅导,结果导致学习成绩低下,学业欠债越积越多。另一种观点认为父母在外打工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没有显著影响,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在2001年进行了“农村外出劳动力在家子女受教育的状况研究”,结果发现,父母在家的学生与留守儿童在学业行为上没有显著差异,儿童的学习成绩与父母是否外出打工没有明显的关系,并且留守儿童在学习信心和学习效能感上都略高于父母在家的儿童。吴霓等认为,留守儿童对学习表现出的兴趣与非留守儿童之间没有显著差异,绝大多数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都对学习表现出相当的兴趣。但在对自身学习成绩水平的认知上,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之间呈现出显著的差异,留守儿童对自我学习成绩水平的估计明显高于非留守儿童。绝大多数留守儿童对自我学习成绩的认知持积极态度,只有相当小的一部分留守儿童认为自己的学习成绩较差。同时还存在这样一种观点,来自于段成荣和周福林的《我国留守儿童状况研究》,在该文中作者通过借助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数据进行抽样调查,在调查过程中发现,留守儿童的小学教育状况良好,但初中教育问题明显。小学留守儿童的在校率很高,而到了初中阶段则大幅下降,仅为88%。据此提出如何在留守儿童中巩固和加强初中教育是一个紧迫问题。

2.1.3道德问题

在道德问题上,现有文献都集中在对留守儿童的道德水平下降问题的讨论上,普遍认为留守儿童正处于心理成长的关键期,因此必须重视对其道德成长的关怀。有论者认为,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行为严重。许多“留守儿童”表现为不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说谎、小偷小摸、打架、欺负同学,出现较大比例的早恋现象。此外,有的孩子迷恋游戏机,夜不归宿,严重的甚至有敲诈、吸毒等违法行为。有论者认为,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情感缺失。他们只单向地接受爱,不去施爱,更想不到如何感恩回报,整天得过且过,不思进取,对他人缺乏诚信,片面强调个人利益。依赖性强,对家庭、朋友、邻居、社会冷漠少情,缺乏社会责任感。有论者指出,农村“留守儿童”道德发展出现危机。“留守儿童”正处于心理成长的关键期,如果是由祖父母的隔代教育往往意味着由文盲来抚养孩子,托付亲戚照管,亲戚普遍认为不便过多管教或经常盘问,而农村教师由于受到教育条件的限制对每位学生的关注也十分有限。其结果造成亲戚以为老师管教,而老师以为有家长照看的情况,学生的道德教育往往放任自流。由于长期缺少管教,甚至一些“留守儿童”出现了较为严重的违法乱纪现象。根据调查表明,20%以上的家长认为孩子在家结交了一些不三不四的朋友,对他们的道德教育造成不良影响,甚至走上了犯罪道路。还有论者认为,农村“留守儿童”增加了学校德育工作的难度。由于城乡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和农村教育质量与城市本身有较大差距,加之家庭教育缺失和农村社会教育的弱化,农村学校德育工作难以正常开展,这势必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和政策发育,甚至导致少数“留守儿童”走向违法乱纪的道路,这给学校德育管理带来相当的难度。

2.1.4安全问题

谈到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人身安全问题,由于农村留守儿童所处的特殊的生活环境,使他们需要面对更大的人身安全的威胁。由于得不到父母和家庭的有效监管,如受到人身伤害时得不到及时有效的保护。特别是近年来留守女孩受性骚扰或犯的例子不胜枚举。另外当自己的行为失控时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教导,致使走上违法犯罪甚至轻生自杀的道路,危及自己的人身和生命,生存、发展权丧失。另一方面是儿童健康安全的问题。平时缺乏很好的照顾,生病时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和护理而影响健康,这直接威胁到儿童的健康成长,使留守儿童的健康状况普遍较差。有学者从医学的角度,将留守儿童作为需要给予关注的弱势群体,认为留守儿童的卫生保健存在很大的问题。

2.2给社会发展带来的问题

留守儿童这一现象的出现,不仅对儿童自身具有很大的影响,带来一系列问题,同时也不同程度的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在这方面已经有部分学者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他们认为首先留守儿童问题不仅会影响我国人口质量的提高。并从农村基础教育的维度讨论了留守儿童教育的重要性,指出“任何国家或地区,人口质量的提高要依赖于整个社会的教育状况。中国绝大多数人口生活在农村,因此农村教育对我国整体人口质量的影响将会更加深远,而留守儿童作为未来中国人口主力军的一支中坚力量,对他们教育的成败必将会对我国下一代人口质量产生很大的影响。另一方面,有的学者也提出,留守儿童现象不但对儿童会产生很大的影响,而且对代养人的身心健康也有影响。因为大部分代养人都是应该安享晚年的老人,但因为隔代抚养,他们往往要承担更大的生活压力。不但增加他们的身体负担,而且增加他们的心理负担。这种对老年人关注的观点,使我们看到了儿童之外的受影响者。

3.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成因分析

对于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成因分析的主要可以分为父母、家庭和社会三个大的方面。其中家庭的原因成为近几年研究的重点,但父母自身和社会对于这一问题的影响仍然未受到重视。近期有多篇论文皆从家庭教育的缺失这个方面来阐述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成因。黄晓慧的《关于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思考》一文中,专门对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的成因进行了讨论。她认为主要是四方面的原因:第一,追求经济利益与履行教育职责之间产生矛盾;第二,家长文化水平低,缺乏基本的家庭教育知识;第三,家长教育意识薄弱;第四,老人或亲戚代替父母行使监护权利,教育职责未随之转移。当然家庭教育的缺失并不是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家庭维度的全部原因,还包括家庭亲情的缺失以及家庭生活氛围的缺失。这一方面也有学者在理论上进行了论证,认为留守儿童所处的非正常的家庭环境是造成一系列问题的根源。从父母的角度看,由于父母进城打工没有改变农民的身份,但改变了职业和生活方式,从而价值观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比如,在对待教育与金钱的态度上,对家庭价值的理解上等等。这些都直接影响到留守儿童或者通过家庭本身的变化来影响孩子。有些父母开始认为,学习是无用的,与其在教育上投入很多的钱,还不如早点出来打工挣钱,这一理念直接影响了孩子的观念,使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减弱。有些父母外出打工之后,长了见识,有了积蓄,随着交际面的扩大,夫妻感情上也起了变化,致使原本和睦的家庭烽烟四起,有的家庭甚至走向解体。离婚对成人来讲可能是一种解脱,却极大地伤害了正在成长中的孩子。这种伤害使很多原本家庭亲情缺失的留守儿童的问题进一步加剧。社会对留守儿童问题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但在这方面的研究显然是不够的。目前仅有部分学者从社会学的角度,用实证分析的方法找到了问题,但尚未有运用社会学的相关理论来解释这一问题产生的社会深层原因。有学者从校外不良少年和不良社会传媒的影响方面来分析社会对此问题产生的原因。在周全德、齐建英的《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理性思考》一文中,对问题的成因分析点出了农村“留守儿童”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是由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负面因素的综合性作用所致。他侧重于从社会学的角度进行分析,认为农业劳动的女性化态势,农村家庭结构、功能、生活方式的变化所带来的家庭观念和家庭关系的变异等负面因素的相互认同与相互加强,干扰了农村“留守儿童”群体的正常社会化过程,使他们不少人的健康成长受阻。另外还从“三农”问题的视角来分析,认为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城市与乡村之间不协调发展的必然结果;从农村社会学的视角看,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农村经济滞后、法治失范、道德滑坡以及人口膨胀和人口结构不合理所导致的农村社会良性运行受阻的一种反映;从社会性别的视角看,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与由农村男劳动力大量外出造成的“缺席父亲”以及由农业劳动女性化造成的母亲对自身职责的力不从心有关;从家庭社会学的视角看,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伴随社会变迁而来的家庭结构断裂、家庭功能紊乱、家庭关系淡化、家庭生活方式变异的综合体现,它反映的是农村家庭从传统向现代转型过程中一种特殊的文化失调现象。这篇文章在成因方面的上述论述,虽皆未能展开来谈,但却为在这一问题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很好的理论视角。

4.“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对策分析

针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很多学者从多个角度提出建设性的对策建议,究竟如何减少父母外出对留守儿童造成的负面影响,给留守儿童创造一个充满关爱的、健康的成长环境呢?目前的相关研究大多有针对性地对社会和政府提出一些对策建议。其中段成荣、周福林通过研究认为要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必须从户籍制度以及其他相关体制的改革入手,消除留守儿童产生的条件。他们认为这是治本之道,但却是需要较长的时间的。同时他们也呼吁政府部门尽快组织有关留守儿童的专项调查,并指出了应重点关注部分留守儿童高度集中的地区。上面所提的建议是宏观的,也是较难在短期内见效的,但这一问题的紧迫性也促使很多学者给政府提出了许多具有时效性和可操作性的建议。综合来看,主要包括:(1)建立留守儿童的教育和保护体系;(2)增强和发挥农村社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作用;(3)政府加大宣传和管理力度,明确父母的抚养教育义务;(4)给农民工以公平待遇,将农民工子女就学纳入城市教育体系;(5)在各地农村大力提倡利用农闲和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等举办“家长学校”,以提高“留守儿童”家长或家长的自身素质和教育水平;(6)下大气力改变优质教育资源过分集中于城市的不合理现状,努力改善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提升农村学校的教学水平和质量。还有一部分学者从学校和家长的角度来分析对策,认为应该大力推进农村新课改,从根本上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改变教育方法和教育理念,杜绝“留守孩子”因厌学而辍学现象的发生。注重对“留守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学校要创造有效的育人环境,给留守儿童以特别的呵护和关爱。建立健全家校联防育人机制。学校要向家长公布学校各科老师的联系方式,召开监护人座谈会,提高他们的素质,帮助他们转变教育观念和育子方式,并提醒家长多与孩子进行情感上的沟通。加强同社区、村组的合作,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同时学校还要主动与当地文化、工商、妇联等单位配合,净化学校周边环境。

5.对现有研究的评论

对于“农村留守儿童”的研究自90年代开始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取得了一定进展。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确实给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这些影响在留守儿童所获得的家庭看护、留守儿童的性格发展与心理变化等很多方面均有体现。同时,这一问题也已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它所带来的影响不再局限于家庭范围内,随着这一群体的数量不断增加,对社会所产生的影响也在不断扩大。因此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学者们更多的将视角转向对社会的关注,他们所得出的诸多研究结论和建议,不仅有助于社会对留守儿童问题有一个更清醒的认识,从而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同时也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但也应该看到,在这一问题的研究上还存在很多有待进一步探讨的地方。首先,就目前的研究而言,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研究中,有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研究占很大的比例。这是因为在“农村留守儿童”所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中,尤以教育问题为重,不仅包括由于这一社会现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所造成的影响,还包括对整个教育发展的影响。从上文的论述中可以看到,目前“农村留守儿童”的一系列问题中,教育是核心问题,如果能够解决教育的问题,使其发挥正向功能,则可以有助于心理问题和道德问题的解决。但教育问题也是一系列问题中最难解决的,因为这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合力的作用,而在这一过程中,就需要考虑这三方面力量如何协调的问题。在已有的研究中,虽然在对策方面对这三方力量均有考虑,但却未深入研究它们如何协作这方面的问题,以及每一方在这一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应发挥多大的作用的问题。其次,目前在这一问题的研究上,学者的关注点基本上集中于对于“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表面现象的描述,并根据这些现象探讨问题形成的原因,然后提出一些对策建议。现在大多数学者运用实证方法研究这一问题,但却对实证研究所得到的数据缺乏理论层面的分析,仅从表面反映的问题对其进行描述。这种对于现象的描述一方面有利于我们对问题的现状有一个清楚的了解,但另一方面,这也造成了研究的理论深度不足,大体上都停留在问题的表面,没有从社会根源上去挖掘。虽然现在已经有部分学者开始从非社会的视角来讨论这一问题,并认为大多数留守儿童存在的是非社会方面的问题,而不是行为,而且留守儿童的非社会还缺乏及时、足够的关注,但这一研究视角仍然只是在心理学领域开展的,并未有更进一步与其它学科相结合。

篇4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 教育问题 安全问题 解决对策

中图分类号:G521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到城市打工而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他们一般与父母亲中的一人或者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甚至与父母亲的其他亲戚、朋友一起生活。据统计,我国目前的留守儿童已经超过5800万人,因为对他们的教育、安全等方面的监管不到位,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境。

一、 农村留守儿童目前面临的困境

(一) 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力度比较薄弱

目前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主要是由于亲朋好友或者隔代监护的,亲朋好友由于责任意识比较淡薄,对留守儿童的监护仅限于吃饱饭,或者保障人身安全的较低的要求。而隔代监护的风险就更大了,一方面隔代监护人由于所受教育有限以及旧观念的影响,对儿童的监护只是吃饱饭,经常会溺爱或者关心不够,导致儿童的教育和性格方面形成缺陷;另一方面,隔代监护人由于年龄偏大,行动力不强,无法切实保护儿童的安全问题。

二、 缺乏关爱,性格缺陷,心理问题难以解决

由于儿童对父母的依赖性比较强,而父母长期在外打工,有的甚至好几年都不回家,与孩子之间的情感维系仅仅靠电话或者定期寄钱来进行,根据调查显示,一般在外打工的父母与农村孩子的交流较少,即使打电话时间也很短,而且大多数时间是与孩子的监护人谈话,与孩子的交流仅限于短短的几句要好好学习、照顾老人等的话语上,孩子对父母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就会形成不完整的人格。

同时,由于父母长期在外,监护人又不注重对于儿童的性格培养,造成很多农村留守儿童的性格缺陷,他们大多沉默寡言、内向,还有一部分孩子因为隔代监护人的溺爱而形成自私自利、以自我为中心的不良性格。长期得不到所需的关注,很多儿童会产生孤单、缺乏安全感等心理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既没有专业的心理辅导老师长期地进行疏导和教育,也没有一个完整的机制来保护儿童的权益。

(二) 农村留守儿童学习成绩普遍不好,九年义务教育难以完成

由于隔代监护人的知识能力有限,甚至很多都是文盲,对儿童的教育方面并不能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其次,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经济状况较差,一般在学校外的时间都用来在家干农活或者帮助家长劳动上,难以保证学习;最后,由于旧的观念和经济状况的影响,很多儿童在没有完成义务教育的时候就辍学回家了,或者外出打工,或者在家干农活,所受教育水平普遍较低。

(三) 农村留守儿童行为能力相对较差,安全状况堪忧

一方面,很多留守儿童没有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经常不洗头、不洗澡、不刷牙、不洗衣服等,也没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很多儿童不吃早餐、很少做家务等,这些都表现了他们的行为能力较差,素质有待提高;另一方面,留守儿童由于监管的不力甚至漏洞,经常受到安全威胁,很多留守儿童都被自己的同龄人或者其他人欺负过,甚至有的被同村的村民或者猥亵过,对孩子的身心健康都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三、 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政策建议

(一) 加强政府主导,充分发挥政府的职能和作用。

首先,大力发展经济,是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之策。当务之急是发展农村经济,解决“三农”问题,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增加农民收入,这样才能减少农民流动,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其次,留守儿童问题的出现,很大一部分是由于当前我国户籍制度的弊端引起的。应该改革我国当前的户籍制度,破解城乡壁垒。流入地的政府应该承担主要的管理执职责,采取多种形式,保障农民工子女的入学、教育、社会保障等问题;接着,要落实政府的责任。留守儿童的问题,应该被列入地方政府重要的日程上,全面建立留守儿童信息与监管动态的数据库,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同时应该多在农村进行国家关于留守儿童的政策和法规方面的宣传,推进问题的解决;最后,要加快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将留守儿童的教育和成长置于国家的教育制度之下,为留守儿童提供安全、舒适的学习和成长环境,有利于他们的人格和性格的形成和完善。

(二) 以家庭监管为核心,完善家庭的教养功能

家庭才是留守儿童成长的主要场所,也是儿童成长的基础和核心场所,因此,家庭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要明确监护责任,慎重选择儿童的监护人。不应年龄偏大、行动不变或者体弱多病的人员作为儿童的监护人,而应将儿童托付给有一定知识的、品行良好的,受过教育的监护人进行监管。要减少双亲外出。目前我国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夫妻双双外出打工,将孩子托付给家里的老人照顾,这样也就产生了很多安全和教育方面的问题。作为父母,应当权衡孩子的成长与打工挣钱二者之间的关系,从而进行对孩子成长有利的选择。

(三) 动员社会力量,构建关注留守儿童的完善平台

目前在我国农村或者小城镇很多地方,已经建立起来了“留守儿童家园”,将留守儿童集中起来进行看护和教育,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作为全体社会来说,在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中应该做的还有以下几点:其一,利用大众传媒进行宣传,积极进行正面引导。既要向城镇居民宣传要平等对待留守儿童,保障他们的权力,更要想农民工宣传,加强对儿童的教育和引导工作;其二,推行家长制,成立公益组织集中关心留守儿童。由一些有时间、有精力的人与政府合作,形成留守儿童家园,担任留守儿童的家长,集中解决他们在生活习惯上、学习上、心理上和性格上的问题,形成良好和谐的氛围,拓宽他们的交友圈,为他们的健康快乐成长保驾护航;其三,成立留守儿童爱心基金。呼吁社会各界奉献爱心,集中社会的物资对留守儿童进行帮助和扶持,让留守儿童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关爱;最后,要成立留守儿童成长和发展的动态监测系统。将每个留守儿童的资料都输入该系统,并实时进行更新,以便对家长和监护人对孩子进行健康和卫生的教育和引导。

结语:

留守儿童的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关系着祖国的下一代的健康成长,也关系着我过城镇化和现代化的进程。只有社会、家庭和政府三方联动,才能真正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使留守儿童共享社会发展的成果。

参考文献:

[1] 胡振民. 关注我区农村留守儿童 加快新农村建设进程[J]. , .

[2] 黄付俊. “留守儿童”问题浅析[J]. 人大建设, 2012.03:42-43.

篇5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永久镇;吉林省

[中图分类号]G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2)44-0047-02

吉林省松原市永久镇全镇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其人口密度、受教育水平、医疗保障覆盖水平等多项平均指标及变动趋势均与吉林省总体水平接近,基本反映了吉林省农村农业发展的平均水平,具有代表性。针对实际问题,对其进行为期两年的专项调研,并以长春为中心向周边城镇发送了近3000份调查问卷,回收2640份有效问卷,回收率88%,符合问卷调查分析要求。此外,本文的分析还结合了近七年来笔者所在专业团队的农村调研数据。

1 农村留守儿童的特征

儿童阶段的孩子受教育的主要方式是对亲人及周边人的模仿,父母的言传身教起到关键作用,老师的行为教导也对儿童影响较大。吉林省农村留守儿童既由于缺乏必要的家庭教育环境和外界帮扶,又没有相应的给以辅助,留守儿童大多感到没有归属感和安全感。父母外出前对父母依赖度越高的孩子成为留守儿童后,其感情波动越大,孤独感越强,而随着年级的增长,即以三年级为出发点,之前孩子差距较少,随着学业难度增加任务加重,农村留守儿童与其他孩子相比,父母在身边辅导的孩子成绩较好,留守儿童出现了普遍的成绩下降(见图1、表1)。

2 吉林省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问题

2.1 家庭教育问题凸显

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质量,受监护人教育水平制约。吉林省农村儿童留守有三种主要监护类型:一种是单亲照顾,即父母有一方留下来照顾孩子;一种是由亲戚朋友、老师等监护;还有一种是隔代照顾,由父辈的老人照顾。这三种方式中,吉林省农村留守儿童大多留给父辈老人,即隔代监护。以家庭教育为起点的传统教育体系失去其了基础,孩子人格发展出现不健全,孤僻、叛逆甚至有严重心理障碍,留守儿童的问题日益严峻。

2.2 学校教育问题严重

学校教育体制扭曲,观念落后,没有切实可行的指导及方案。教师本身的素质有限,致使他们没有办法更多地去关注儿童的内心世界。单一的教学,损伤了孩子上学的积极性,也没有给予孩子足够的引导,孩子与老师之间的沟通障碍重重。由于吉林省的农村留守儿童占农村留守儿童中的比例超过了1/3[ZW(]据吉林省政府公布的数据显示:适龄儿童中,吉林省农村留守儿童占农村义务阶段在校生37.27%。[ZW)],这一庞大的群体,需要规模适中的学校教育。而学校教育没有跟上,其服务也欠缺:学校跟家长的联系较少,没有及时反馈孩子在平日里的生活学习情况,没有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有机结合,更没有考虑到儿童需要的特殊照顾。总之,学校教育严重与现实情况脱节,所面临的问题比较严峻。

2.3 制度保障力度不足

城乡二元结构壁垒,及由户籍制度派生出来的一系列政策制度,形成制度。同样,吉林省由户籍制度派生出来的相关教育、医疗、住房、就业与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等其他一系列政策和制度,形成了农村劳动力及其子女融入城市生活的强大的制度。城乡经济的差异,使得流入城市的劳动力生活门槛变高,在满足自己生活所需的条件下,没有过多的资金供孩子使用,孩子在城市中的生活就学都是其负担;外加财政方面资金补贴不足,学校的运转及作为辅助的社区运转都存在困难,农村留守儿童进城受教育阻碍重重。

3 吉林省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成因分析

3.1 家庭环境影响

吉林省农村具有自己鲜明的特点:父母打短工,离土不离乡,大部分父母可以常常回到家中。但由于监护人教育水平差异,提高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质量受到制约。调查显示,永久镇的劳动力中监护人中88%的监护人只具有高中以下文化,本身对教育的认识不够。在对监护人的调查中发现,63.05%是留守儿童的祖辈,文化素质较低。而农民的消耗仍停留在以基本生活消费为主导的层面。农民普遍仍不敢也没有能力去投资,没有足够的经费去发展,更没有能力改变孩子的教育现状提供较好的教育机会。

3.2 学校无力保障农村留守儿童教育

吉林省农村办学条件目前在逐步改善,但整体来说仍处于较低水平。经费紧张制约了学校的规模发展。根据吉林省实际情况[ZW(]到2011年年末,吉林省总人口为2749.41万人,乡镇人口占53.4%达1468.19万人,乡村人口占46.6%达1281.22万人。[ZW)],由于农村人口比重较多,留守儿童也容易大规模存在,本可以采取集中管理,方便学校对留守儿童统一的教育,这样孩子间还不容易出现心理偏差,更容易融入社会生活。但是,由于经济能力有限,学校没有办法扩张自己的教学规模,再加上缺乏科学育人的理念,大多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负责人教育意识偏颇,艰苦的办学条件让农村院校留不住素质较高的老师,等等因素进一步影响办学的质量,低下的教育能力无法适应当前教育的新形势,学校发展受限。

3.3 社会大环境作用

就吉林省实际而言,政府忽略了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经费问题,没有财政的后援,缺乏专项资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凸显。农村基层政府在对留守儿童教育的关注上缺乏认识,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帮助的社会机构太少,非政府组织的作用不明显。留守儿童的受教育的外在环境空间狭小,大多受周围亲朋的影响。而农村大多老弱妇孺难以从事繁重农活,就靠打牌消遣时间。留守儿童长期耳濡目染,在没有丰富多样的诸如文化宫、图书馆等有益儿童身心发展的娱乐设施的情况下,容易沉迷电子游戏、网吧。久而久之,一些孩子甚至染上恶习,赌博、打架、闹事,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4 解决吉林省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建议

4.1 政府主导,保障制度环境

吉林省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做好留守儿童的领导部署工作,确实保障关爱留守儿童活动的正常展开;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从资金方面对留守儿童给予帮助,同时建立完善的留守儿童资助制度,使各级单位在行使权力时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要根据自身实际,加大农村基层社会组织的建设的投入,并以村民自愿捐献援助和社会各界爱心人士捐献援助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基金,使得农村基层社会组织能够维持资金的运转;政府还应加快剩余劳动力的合理流动,保障就业环境的平稳健康的发展,从而促进经济繁荣,为留守儿童的教育提供后续保障。

4.2 发挥社区功能

建立并完善农村社区教育及监护体系,对留守儿童的身心全面发展具有积极促进的作用。吉林省的农村,社区间的邻居都有很多年交情,亲密的邻里关系,让社区对管辖范围内的留守儿童家庭情况及其父母情况都很了解,为社区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奠定基础。根据实际,可以发动当地农村的共青团、妇联等政府部门整合乡镇、村庄的资源,推动建立农村家长学校、家庭教育咨询指导站。号召社会群众、志愿者担当“监护人”,还可以开展一些集体娱乐活动,如带领留守儿童一起,孤寡老人,帮居民做些农活等。

4.3 学校教育多方面入手

吉林省是一个教育大省,农村院校应向城市院校多多学习,借鉴经验共享城市资源,摆脱以往的旧理念,以发展学生的身心健康、提高学生素质为目标。尤其是对留守儿童的素质教育,不论是学校大环境,还是老师对其的教育关怀都应具有针对性,加大关怀力度。学校还需要结合当地政府部门做好校园周边环境整治工作。对周边的电子游戏厅和网吧等经营场所进行监控,让不法经营者没有空子可钻。在学校周围设定点交通岗,与派出所及社区联合,学生上下课及交通高峰期进行维护交通秩序,避免意外的发生,保障校园周围安全。

4.4 加强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密切配合起来,才能更好地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留守儿童的父母和监护人应积极配合学校,主动与老师沟通,保障孩子的教育质量,及时处理出现的各种问题。监护人在留守儿童家长外出务工时,要有意识地提高自己教育孩子的技巧;也应多与学校沟通、多与孩子沟通、多与在外家长沟通;而吉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使得农民外出打工不会离家太远,父母常回家陪陪孩子才是根本,可以设置城镇直通车,给农村劳动力提供回家的便利,让家长更多地与孩子进行互动。

5 结 论

吉林省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一个最明显的特点是父母在“离土不离乡”转移模式下仍普遍存在家庭教育缺位现象,本文剖析了该现象及其他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包括保障制度环境,加大政府关注的力度;发挥社会功能,提升留守儿童素质;加强交流、重视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配合学校教育等。希望通过政府、家庭、学校和社会几个方面的合力,尤其是家庭教育的重视和回归,有效地解决吉林省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参考文献:

[1]科恩.教育经济学[M].王玉昆,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2]黄祖辉,许昆鹏.农村劳动力及其子女的教育问题与对策[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4):9-15.

[3]曹春华.农村“留守子女”学习状况分析研究[J].教育探索与实践,2007(5):73-74.

篇6

一、留守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现状

对留守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较多,不同的研究者研究对象的地区分布不同,有河南、安徽、江西、甘肃、河北、湖北等等;不同研究者使用的研究工具也不尽相同,有scl-90、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儿童社交焦虑量表、儿童孤独量表(小学生)、情绪-社交孤独量表(初中生)、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等。但是研究结果却较为一致地表明,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整体低于非留守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黄艳萍、李玲的研究表明,留守儿童的各内容量表及焦虑总分均高于非留守组;曾留守儿童的焦虑总分高于非留守儿童,对人焦虑倾向、过敏倾向评分高于非留守儿童;但留守与曾留守儿童间心理健康诊断问卷评分差异不显著[1]。万艳梅等人的研究表明,小学生父母无外出打工组社交焦虑评分分别低于母亲外出组、父母亲都外出组,父母无外出打工组孤独评分分别低于父亲外出组、父母亲都外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初中生除了在社会期望的评分4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说明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和非留守儿童相比更差些[2]。王国防的研究表明非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非常显著地好于留守儿童[3]。赵峰的研究表明,在总分上有47.5%的留守儿童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而非留守儿童则为9.5%;留守儿童在人际紧张(47.5%)、心理承受力差(57.5%)、适应性差(44.6%)和情绪失调(46.8%)等方面的问题也较为突出,在焦虑、偏执、躯体化因子上均达到了35%以上[4]。总之,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表现在各个层面上,令人担忧。

二、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1.建立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服务流动小组

张维新总结的留守儿童义务教育问题的实践模式主要包括托管所模式、寄宿制模式、家长制模式、留守小队模式和卓见成效的江苏模式[5],这些成功的实践模式值得我们借鉴。但是,在这些实践模式中,缺少心理和教育专家的指导,没有科学理论知识指导的活动会表现出更多的随意性,从而使活动效率降低。面对大量的留守学生,为了更有效更全面地解决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建立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服务流动小组是一条捷径。

每个留守学生教育服务小组应包括心理教育专家2名和心理教育专业的大学生15名。其主要任务是:深入到农村学校为留守学生建立心理档案,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讲座、个体咨询、团体咨询,使农村留守学生的心理问题得以有效解决。为了保障这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应采取以下措施:(1)政府要号召各个高校尤其是师范院校成立留守学生教育服务小组,并进行统筹分配。(2)政府要给与专项资金支持这项工作。(3)每年政府应组织开展留守学生教育服务小组经验交流大会,促进这项工作的顺利开展。(4)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以保证这项工作的有效开展。

2.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建立留守学生之家的教育网站

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网络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建立留守学生之家的教育网站服务于留守学生的教育工作。网站的主要内容应包括:国家关于留守学生的法律法规,留守学生常见的心理与行为问题、教育问题以及应对方式和解决办法,留守学生的自我发展的建议以及留守学生与教师、专家的交流空间等内容。

3.组织留守学生较多的农村学校教师参加心理健康教育培训

在农村留守学生较多的学校,教师们也都意识到留守学生存在的问题,但是该怎样科学地解决这些问题教师们只是在实践中积累了一些经验,没有坚实的理论指导,因此具有较大的盲目性。另外,教师尤其是留守学生的班主任,与学生交往较多,能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因此政府应定期组织留守学生较多的农村教师参加专门针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培训,以提高教师发现留守学生问题,并及时处理问题的能力,使留守学生能够得到快速而有效的帮助。

4.在农村学校大力推广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不少研究学者对学校方面的应对策略进行了研究,形成了一些较为一致的观点,主要包括[6-7]:(1)学校应成立留守学生管理与教育工作小组,制定切实的工作计划,建立学校留守学生的档案,利用寒暑假定期开展家长会,加强与留守学生家长和监护人的沟通与联系。(2)丰富校园文化和生活。(3)开设适合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4)实行“家长制”。家长是指临时履行农村留守儿童家长部分职责的志愿者。“家长制”是目前被证明了的在关爱和教育农村留守儿童的对策和措施中最充满人性关怀、最因地制宜、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所以被认为是最值得推广的办法。(5)建立帮扶机制。帮扶包括社会志愿者、校内教师对留守学生的帮扶以及留守学生同伴之间的帮扶。以上的这些策略,都是行之有效的。然而,这些策略的提出是从预防的角度出发的,忽视了如何发展留守学生的积极心理。积极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发展个体的积极心理比预防和校正心理问题更有意义。因此,我们建议学校运用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对留守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2008年孟万金教授提出了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根据教育对象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以人的向善性为价值取向,运用积极的内容、方法和手段,从正面发展和培养个体的积极心理品质,防治各种心理问题,促进个体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活动。学校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增进主观幸福感、提高生活满意度、开发心理潜能、发挥智能优势、改善学习力、提升自我效能感、增加沉浸体验、培养创新能力、优化情绪智力、健全和谐关系、学会积极应对、充满乐观希望、树立自尊自信、完善积极人格。在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理念的影响下,农村学校应该更新教育观念,走出传统教育理念,培养留守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和开发留守学生的心理潜能[8]。

因此,留守学生的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做到如下两个方面:首先,要以积极心理学的理念来看待学生。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平均水平的普通人,它要求心理学家用一种更加开放的、欣赏性的眼光去看待人类的潜能、动机和能力等[9]。作为留守学生的教师,要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个学生,去发掘他们身上可能存在的积极心理品质。第二,成为积极心理品质的示范者。要自信、乐观、保持良好的心情等,教师积极的心理品质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5.进一步加强农村中小学周边环境的治理

人格的发展与环境密切相关,为留守学生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校园环境是政府责无旁贷的义务。熊亚认为政府应提供公共政策的支持,主要包括:给予地方政府相应的财政拨款;加强校园周边环境治理;规范学校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常规管理;组织媒体和教育机构宣传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加快城市化进程[10]。徐传新认为政府应该是留守儿童教育的最主要的支持因素;政府对于留守儿童教育的支持主要表现在立法上给予保障、行为上进行协调、舆论上给予宣传[11]。

留守学生的生活不能局限于学校内部,学校周围的环境对正在成长中的留守学生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在网络迅速发展的时代,农村学校的周围也开始出现网吧。对于留守学生而言,网络游戏无疑具有难以抗拒的诱惑,而学校又无力治理这些不良的环境因素,因此政府必须采取强制性的政策来治理农村学校的周边环境,为留守学生创造积极向上的社会环境。

总之,政府和学校采用行之有效的应对策略将会在很大程度上改善留守学生们所面临的问题。众所周知,留守学生的问题已经不是个别问题,而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将会影响社会发展与稳定,因此,还需要更多的研究者们出谋划策。

参考文献

[1] 黄艳苹,李玲.不同留守类型儿童心理健康状况比较.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7(10).

[2] 万艳梅,王素芳,马兴好,等.安徽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09(10).

[3] 王国防.焦作地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调查与分析.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2).

[4] 赵峰.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及教育对策.首都师范大学(社会科学版),2010(3).

[5] 张维新.关于留守儿童义务教育问题的探讨.安徽农业科学,2010(30).

[6] 蒋笃君.新时期留守儿童教育的困境和对策.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0(2).

[7] 马明生.“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及对策分析.中国教育学刊,2009(12).

[8] 孟万金.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教育研究,2008(5).

[9] 李金珍,王文忠,施建农.积极心理学:一种新的研究方向.心理科学进展,2003(3).

篇7

【中图分类号】 G625.5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06―0026―01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农村大量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就业,致使许多农村孩子远离父母,这些孩子让其祖父母或亲戚朋友监管,成为“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各级教育部门正积极探索完善留守儿童权利保护工作机制,建立有利于留守儿童身心健康的社会、学校、家庭共同参与的社会支持网络。近年来,笔者积极参与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在实践中对留守儿童的所处环境、性格成因、心理特点及教育对策有了初浅的认知,现总结如下。

一、留守儿童不良性格特征及成因分析

1. 养成大手大脚乱花钱的坏习惯,比吃、比穿、比用、比阔气。打工的父母都觉得欠孩子的情,就在金钱上补偿,而孩子也觉得该用。因此,吃零食成风,过生日请客,更有甚者,花钱请人抄作业、抄考卷。

2. 读书上进的观念淡薄,认为“读书无用”,应付式读书,甚至厌学逃学。这些孩子们普遍认为,自己的父母也没读多少书,现在依然能够走南闯北赚大钱,比有些读书多的人挣钱多,混个初中毕业,大不了和父母一样闯天下去,照样潇洒。

3. 自由散漫,时间观念差,爱迟到、旷课,甚至逃学。有的祖父母年迈体弱管不了孙子,有的祖父母溺爱孙子,没有父母的严肃管教,这些孩子就放任自由,久而久之就养成了日不进校、夜不归宿的习惯。

4. 个性孤僻、倔强,不能融入集体之中,也不愿和别人交心。孩子的个性形成与父母的关系是很密切的,脱离了父母的诱导与培养,孩子的个性必然走样。有了心理障碍,得不到及时修整,个性的健康发展就会受到严重影响。

5. 情感脆弱,受不住批评,又喜欢讲哥儿们义气,交朋结友,形成意气相投的小圈子,动辄做出违纪之事。这些孩子听父母言“在外靠朋友”,因此也想多交朋友。几个不明事理的孩子凑成一块,头脑一时发热,干事就分不清对错与轻重了。

二、加强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的应对策略

1. 注重家庭教育。对于父母而言,外出务工赚钱固然非常重要,但是对孩子的教育也不能忽视。如果孩子出了问题,挣再多的钱又有什么用呢?权衡利弊之后,父母要慎作选择。其次,定期进行“温馨对话”。即便是外出打工,也要经常同孩子联系,再忙再累也不能成为借口,建议每周以电话、书信或互联网同孩子联系,要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和家庭的关爱和温暖。有条件的家长在假期可以把孩子接到身边予以亲情渗透、培养。再次,监护人要尽可能担负起监护职责,努力提升监管能力,多在心理上关怀留守儿童。

2. 做好学校教育。学校是学生受教育的主阵地,我们在留守儿童教育上有以下可取之处。

一是建立健全“留守儿童”档案。学校每学期对在校留守儿童(包括学龄前留守儿童)进行全面深入细致调查,详细了解留守儿童的家庭情况,明确落实监护人。

二是建立联系制度。我们建立留守儿童与外出务工父母及班主任与外出务工家长的联系制度,实现学校、家庭教育互动。学校拟定致家长一封信,要求外出务工家长做到“四个一”,即每周给孩子打一个亲情电话;每月给孩子写一封信;每月与班主任联系一次;每年至少回家探亲一次。班主任要做到“三个一”,即每月与留守儿童的监护人进行一次家校联系,建立家校联系卡或家访记录;每月和留守儿童的家长进行一次通话,每学期期末给留守儿童的家长写一份家庭教育建议。通过联系,了解家长对孩子、对学校的要求,反映学生在校在家的情况,知道自己的子女(学生)在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及时解决儿童和上辈的隔代问题,让学生的身心得以健康发展,做学生的贴心人。平时多观察、多关心、多引导,做学生的知心人。知道学生现在需要什么,老师要帮助他解决什么。

三是开展“结对子”帮扶。我们要求班主任负责留守儿童的思想教育工作,并定期督促留守儿童加强与父母的沟通与联系。班主任对留守儿童要做到“三知道”,即知道家长的工作地点、联系电话和儿童的监护人。同时关心孩子的饮食起居,对一些突况,班主任要负责到底,直到孩子的监护人或父母亲到场为止。科任老师与留守学生“结对子”,加强学习习惯、生活习惯的教育,负责留守儿童的学习辅导工作。班主任和科任老师根据班级实际和留守儿童的学习实际,提出切实可行的教学措施。

篇8

摘 要 留守儿童成为一个社会群体,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不仅关系到留守儿童自身的健康成长,也关系到广大农村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稳定,更直接关乎到未来农村的发展与城市的发展。这些儿童的今天关乎未来农村人口的素质与城市人口的素质,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是我国的未来,是我们的接班人。因此,充分协调和发动政府、家庭、学校和社会力量,如何使这些在缺失教育环境中成长的儿童接受完整的教育是亟需我们研究的。

关键词 留守儿童 心理问题 家庭教育 政策 建议 成效

一、已有的研究视角

已有的关于留守学前儿童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既重视留守学前儿童的理论研究,更注意进行实际情况调查,寻找解决的具体对策,为推进留守学前儿童教育问题的解决起重要作用。虽然目前的研究成果较少,但有关留守学前儿童教育问题的研究已经从家庭,学校,社会等视角涉及到该问题的许多方面。本文就如下几个主要方面对研究成果加以综述,以便进一步推动该问题的深入研究。

我国对留守儿童的研究从97年开始的,当时的研究比较少,主要涉及留守儿童的犯罪问题和留守幼儿的心理问题,这时尚未有专题研究和详细调查,媒体对此关注极少,公众尚未形成问题意识。2002年以后,留守儿童问题日渐受到媒体和社会的关注,其中李庆丰(2002)提出了留守子女的三种监护类型,即隔代监护、上代监护和自我监护,并认为这三种类型对儿童都有不利影响。2004年,国家开始介入留守儿童问题,标志是5月31日由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在京召开的“中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研讨会。此会集中了妇联、公安部、共青团、国家统计局、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北京大学、北京社会科学院、北京师范大学等专家,以多学科、多视角、多层面的形式展开了对留守儿童问题的讨论,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留守儿童的面临的问题,二是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形成的原因方面,三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方法与措施方面,2005年以后关于留守儿童的专题论文数量大增,研究进一步深化,开始形成理论,并有专著出版,关注留守几童 ――《中国中西部农村地区劳动力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的影响》,叶敬忠,王伊欢,张克云对留守儿童问题的研究综述;叶敬忠.王伊欢,张克云《父母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生活的影响》[期刊论文]-中国农村经济。尤其2006年全国留守儿童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建立“中国留守儿童教育网”和2007 年两会热议之后,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终于成为教育界和各级政府热烈讨论的重大问题。2007~2009年间的期刊论文研究的问题相对比较集中,大都关于留守儿童问题的现状及对策,其中关于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方面的论文相对占优大量的比例,但是其研究可大致分为两类呈现式和分析式,整体上对留守儿童的评统中,尽管对问题形成的原因和解决对策进行了多角度的分析,但对留守儿童本身的研究过于单一,简单;大部分研究都是现象的描述,对原因和现象背后的深层次的挖掘很少,而且在提出解决办法中也存在着不足之处,我个人认为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需要实际出发,提出真正可行的策略,切实的关注他们,帮他们改善乃至解决目前的问题。

二、目前研究的优点和缺点

(一)研究的优点

1.研究视角非常广泛。以个体为着眼点的研究,着重探讨了留守幼儿身心发展的特殊境遇,并涉及到家庭环境和家庭教养方式的问题;从宏观大的社会入手,重点讨论了有关留守幼儿教育的制度保障问题。在这两种大的视角的情况下,有关教育公平、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方面的问题都有所涉及。由于近年来相关研究的逐渐增多,做出了很多的反思,因此一些研究综述、反思、回顾之类的元研究也应运而生。

2.研究方法的广泛。由于纸上谈兵被很多人所唾弃,科学的研究、有说服力的文章是建立在有效的时间调查的基础之上的。走访调查法,问卷调查法等追安德被大家所采用,所讨论的问题也越来越具有实际价值,越来越有意义。

3.意义的重大。由于留守儿童相关文章的研究,是的政府、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度有了很大的改变。一些有利准确的数据也给政府采取有效的措施提供了很大的方便。由于大量的研究,理论的和实践的调查是的留守儿童的问题得到了正确的对待,问题也正在解决中慢慢进行。

(二)研究的缺点

对近年来有关留守学前儿童教育问题的研究文献进行整理,可以发现学界在该领域的研究中还存在以下不足:

1.对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主要集中在中小学,而学前儿童的启蒙教育的重视程度比较低,但是启蒙教育往往比较重要。

2.很多的学术论文还是比较空洞,有些很现实的问题都被边缘化甚至忽略,都提出对我国的二元户口制等做出改革,缺少实际的解决方法,有些策略是实施不通的。

3.制度性分析多,对文化分隔和歧视的现实关注较少。制度变革是应该的,但是我们还应该关注留守子女这个群体如何接受更好的教育才是最重要的。随父母融入到与流出地完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才是很重要的,对他们不利的社会弱势地位不要再被延续,这是目前的城市幼儿园所做不到的,也是研究不够深入的地方。

4.现象的调查和描述性分析多,学理性研究不是很强,跨学科分析视角不够。留守儿童的学前教育问题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不仅涉及农民工的家庭和城市社会管理,而且涉及到国民的教育权利,更涉及到教育机会的平等和中国未来的发展。从这个意义层面上来说,留守子女的学前教育问题绝不在只是一个单纯的教育问题,也是一个社会性问题。因此,需要多学科协同研究,提出比较有深度的研究成果。但是现在,多数研究停留在表面,都比较带有地域特色,理论不够深入,剖析的不够深刻。

参考文献:

[1]王青.农村“留守幼儿”生存与发展问题初探――以湖北省浠水县兰溪镇为例.学前教育研究.2007(6).

[2]殷世东,朱明山.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社会支持体系的构建――基于皖北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调查与思考.中国教育学刊.2006(2).

篇9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远离家乡,而其年幼的子女大多留在农村,因此也就产生了农村留守儿童这个新的社会弱势群体。农村留守儿童最重要的缺失就是家庭教育问题。由于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外出打工,导致对留守儿童在生活上、心理上、品行及人生安全等方面的关心爱护不够,不仅仅影响r村儿童自身的成长,也不利于新农村社会的安定团结。本文通过对株洲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状况进行调查,提出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原因,提出解决对策。

一、株洲市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现状和问题

(一)监护人与留守儿童沟通存在障碍

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一般都由监护人照看,甚至有些还可能不是由亲属照看,因此监护人与留守儿童沟通存在障碍,难以达到父母与孩子之间这般沟通。 父母的长期缺位,家庭教育功能也就无从谈起,这也是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存在的直接原因。稍有觉悟的父母家长可能会意识到这个问题的原因,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会经常电话联系孩子,多多与孩子沟通,无奈由于经济上的压力,而不能陪伴孩子,了解孩子的实际情况;有些文化水平较低的家长,可能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认为只要保障孩子成长就足够,没有经常与孩子沟通交流,忽视了家庭教育。

(二)学校教育对留守儿童的教育还存在局限性

学校是留守儿童除家庭之外待的时间最长的场所。但是学校对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存在局限性,不能替代家庭教育的作用,学校只能对留守儿童在校期间进行教学管理,对留守儿童在生活上、心理上、身体成长上难以企及,缺乏对留守儿童的关爱。从笔者对株洲农村的调查来看,农村学校老师跟学生家长不能及时沟通交流,对留守儿童不能有效管理,有些还以成绩好坏进行区别对待。同时大部分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有限,留守儿童的学习环境较差,农村留守儿童不能像城市孩子一样受到良好的教育培养。

(三)政府对营造有利于留守儿童成长环境的塑造还存在不足

农村基层政府部门对留守儿童问题还不够重视。根据对株洲农村留守儿童的调查,各级基层政府还没有对留守儿童成长的问题上有所人力、资金的投入,也没有政策的支持,对农村留守儿童缺乏有效的指导和帮助。相反,许多地方出现了大量的网吧和游戏厅,农村留守儿童沉溺于中。

二、改善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对策

(一)家庭层面,履行和加强教育职能

父母和监护人需要加强重视留守儿童家庭教育,营造和谐的家庭教育氛围。首先父母和监护人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全力支持支持留守儿童的教育,保证其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其次父母和监护人必须加强与孩子的沟通交流。在外打工的父母要经常打电话、发邮件、视频等各种方式主动与留守儿童进行沟通交流,增加沟通频率,培养孩子主动与父母沟通交流,这样可以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孩子的爱护,也让在外的父母及时了解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情况,出现问题时,父母也能及时开展针对性的教育和引导;再次,父母及其监护人必须经常与学校老师联系,了解孩子的在校期间的各方面情况。教师作为教育工作者,父母及监护人在教育孩子方面遇到困难时,可以向教师寻求帮助,配合教师进行教育培养,形成合力。有条件的家长应尽量参加家长会,面对面向教师了解孩子在校情况,老师和家庭积极配合才能使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产生更好的效果。最后,留守儿童父母及监护人对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应以“赏识”教育为主,即鼓励、激励留守儿童,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注、关怀与关爱,重点是培养孩子的完整人格。注重与学校教育同步,每个学校时期的教育特点不同,小学时是小学时的方法,中学时是中学时的方法,家长与学校相互配合,相互支持,产生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最大化。

(二)政府层面,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提供长效关爱机制保障

建议各级政府加大对农村留守儿童的重视,推出相关措施,缓解和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建立健全留守儿童工作的责任机制。基层政府将相关政策措施逐步细化,逐步建立农村留守儿童管理服务工作机制,将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爱纳入城乡统筹规划,完善相关农村社会公共服务机制,定期开展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活动,将学校教育管理纳入工作评估体系,强调“一个都不能少”、“面向全体学生”和“教育为本,德育优先”;对教师的考核评估,增加关注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有关内容,把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有条件的地区可设立留守儿童服务中心,在课外时间组织留守儿童进行相关有益身心的活动,弥补家庭教育的缺失。长期来看,各级政府可加大招商引资,吸引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就业,这样可以做到照顾家庭和赚钱两不误。

(三)学校层面,加强针对性教育管理

第一,建立留守儿童跟踪档案。农村留守儿童最大的缺失就是缺少关爱,学校对留守儿童群体建立一份跟踪档案,记录和把握留守儿童的成长关键期,并针对各自情况,制定好相关的教育计划。

第二,加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留守儿童心理波动大,学校要贯彻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根据不同年龄阶段,不同年级可根据实际情况,开设一些心理课程,引导孩子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心理调节能力。有条件的学校还可设置“心理健康咨询室”和“心理信箱”,安排有经验的教师担任心理医生,及时发现和诊治留守儿童已经出现的心理问题,帮助他们解决心理上的困惑。

篇10

关键词:留守儿童;教育环境;对策建议

随着我国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土地涌入城市务工。据相关部门统计,我国的年流动人口呈继续增长的趋势,在流动人口大军中,随同父母一起流动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学龄孩子约有300万,并且年龄越来越低、范围越来越广。由于各种条件受限,许多儿童失去了直接监护人,出现“隔代监护”的现象,孩子们面临无人监管的“真空”状态,形成了“留守儿童”这个庞大的特殊群体。在生活、教育、学习、心理情感上,“留守儿童”缺少父母的关爱和管教,大多数成绩低下、行为习惯差,并引发了一系列心理问题、社会问题和教育问题。

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需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都必须共同努力、相互配合。当前,国家已引起了高度重视,地方各级政府、各教育管理部门在不断探索建立管理和教育“留守儿童”的监管体系。我认为,为做好“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需要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父母重视并以身作则

俗话说:“孩子的第一所学校是家庭,第一任教师是父母。”父母要树立“子不教,父之过”的教育理念,明确教育子女是自己的应尽之责,家长要教育孩子诚实守信,加强与孩子间的沟通。及时掌握孩子的生活、学习、心理变化,多了解孩子在校期间的活动变化,家长要能真正做到言传身教,让“留守儿童”感觉整个社会充满着关爱,这样才能让孩子在一种良好的品德氛围中健康成长。

二、教师提高素质,倾注关爱

学校要重视“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建立健全留守儿童及其家长的档案,校方根据档案资料对每个留守儿童制定个别化教育方案,对部分留守儿童出现的不良问题及时与父母沟通,从而得到有效地处理。学校加强教师素质的培训,能对留守儿童在学校生活中得到同等对待的教育环境。教师应对留守儿童倾注关心,更多的用爱教育和鼓励,积极帮助他们找到归属感,能融入学校的集体生活中,减少孤独、自卑感,保持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状态。

三、营造良好的环境、培养兴趣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