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互联网思维的问题范文
时间:2023-12-26 18:06: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关于互联网思维的问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公益品牌;品牌传播;互联网思维
人类社会每个阶段经历的巨大飞跃,不仅伴随着物质与技术的发展、催化,而且伴随着思维工具的更新迭代。如今,大互联网时代已经来临,互联网思维正在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也逐渐成为一种营销推广思维的起点。而互联网思维的本质,就是回归人性,看重人的价值。随着近些年我国公益慈善事业的蓬勃发展,各种公益组织也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在如今这个“酒香也怕巷子深”的时代,公益品牌的推广也成为很多公益组织必须考虑的问题。那么如何借助于互联网,利用互联网思路来进行公益品牌的推广,是很多人思考的问题。
一、何为互联网思维?
对于互联网思维的解读,目前还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曾说:“互联网不仅仅是一种技术,不仅仅是一种产业,更是一种思想,是一种价值观。互联网将是创造明天的外在动力,创造明天最重要的是改变思想,通过改变思想创造明天。”小米公司董事长雷军认为:“互联网其实不是技术,互联网其实是一种观念,互联网是一种方法论,我把它总结七个字:‘专注、极致、口碑、快。’互联网思维就是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对市场、对用户、对产品、对企业价值链乃至对整个商业生态的进行重新审视的思考方式。而如果能够更好应对和利用互联网技术带来的变化,这种智慧就可以称为互联网思维。
二、利用互联网思维的五大利剑对公益品牌进行推广
(一)利剑一:用户思维:专注于经营理念和受众
用户思维是互联网思维的核心。其他思维都是围绕用户思维在不同层面展开。用户思维指的是在价值链各个环节中都要以“以受众为中心”来考虑问题。
公益品牌的推广,最终的目的无非是打动受众,让广大受众参与到公益项目或者公益行动中来。在公益领域中,受众最关心的问题就是信息公开、透明,自己所捐赠的款项的透明程度和去向,而互联网的发展可以为公益组织,公益机构提供一个信息开放的平台,时时更新公布所募捐的款项,以及所有款项的去向。
其次,就是公益组织所设计的公益活动和公益产品要能站在受众的角度,相对大众所真正关心和喜欢的活动。例如,笔者随同善・行公益慈善传播研究中心成员走访的广州拜客,是专门专注于提倡绿色出行的公益组织,他们平常会组织一些“公益骑行”的活动,不仅有效的拉近了受众的距离,对自己的公益品牌也是一种有效的传播。目前,拜客广州也通过互联网开发了自己的APP,专注于约骑活动,提供骑行地图,骑行交友等服务信息,这样线上和线下相结合,使得受众的粘性更高,对品牌的认可度也大幅度提高。
(二)利剑二:平台思维:公益组织对商业化模式的借鉴
平台是互联网时代的驱动力。平台战略的精髓,就是构建多方共赢的平台生态圈,善用现有平台。未来公益组织之间的竞争不仅仅是活动内容的竞争,也包括平台与平台的竞争。在我们之前采访的一些公益组织和公益媒体中,很多都表示想把自己建设成一个平台,连接公益活动与受众的平台。例如南都公益全媒体,就利用南都的公信力,不断的有公益组织找南都合作,南都就逐渐发展为一个平台,成为一个中枢机构。又如广州微乐益公益发展中心和广州志愿者联合会。广州志愿者联合会建立了互联网志愿支持系统,此系统的建立可以帮助普通人方便的搜索,可以有效整合大家的碎片时间,目前该系统的注册用户是120多万人,总系统是170多万人。广州志愿者联合会是希望自己打造成为一个幕后的平台的角色。
(三)利剑三:简约思维:关于公益品牌和公益产品规划
在公益产品和公益活动的规划和品牌定位中,要力求专注和简单。而对于公益传播的内容设计,则力求简洁和简约,简约,意味着人性化。简约所追求的另一个层面则是专注。对于许多公益活动选择的设计,要专注于某一方面或者某一领域。例如:青海淳公益,就专注于青少年校园防灾减灾的教育,又例如广州拜客,就专注于广州城市的绿色出行,提倡环保理念,就在这方面做到精益求精。简约思维另一个方面就是互联网传播的简约,在纷繁复杂的互联网世界,信息冗杂,用户需要的是马上了解公益信息与活动,如何迅速抓住受众的眼球就言简意赅的解决实际问题,是公益品牌需要格外考虑的因素。
(四)利剑五:社会化思维:传播链的有效整合与优化
在社会化的时代,用户遗忘的情况经常存在。利用社会化媒体,可以重塑公益组织与用户之间的沟通关系,另外,利用社会化网络,可以重塑组织管理和公益新的运作模式。
社会化媒体的重要特征是人基于价值观、兴趣和社会关系链接在一起。公益组织面临的用户是以网状结构的社群形式存在的,如果能够通过互联网把各个公益组织的志愿者联结起来,共享信息与公益活动,便能够大幅度提高效率,减少时间和沟通成本。
另外,社会化媒体的本质就是“人人都是自媒体”。每个用户是使用者的同时也是传播者,利用新媒体网状结构的社群,能够更加迅速的进行公益品牌的传播,扩大公益品牌的影响力。
(五)利剑五:大数据思维:大数据成为公益组织资产与核心竞争力
篇2
业界公认,“互联网思维”最早出自百度创始人李彦宏之口。在3年前的一次演讲中,李彦宏提到:今后企业家们要有互联网思维,可能你做的事情不是互联网,但要逐渐用互联网的方式去想问题。
此后3年关于互联网思维的认识变化可能超出了李彦宏的想象。脱胎于互联网行业的思维模式,触角正延伸到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起先是媒体,随后是音乐、零售业、旅游,最近则是金融业、教育,甚至连汽车等传统制造业也能看到它的影子。火爆的影响力背后,人们不禁追问,什么是互联网思维,为何有这般魔力?
互联网思维并无权威的定义,一般的共识是,它是一种对市场、用户、产品乃至整个商业生态重新审视的方式,体现的主要是注重“以用户为中心”,强调信息在生产、交换和传播中的价值,其余五花八门的诠释都由此衍生。回顾互联网发展,我们会发现,这些理念并非横空出世,而是一脉相承。互联网思维概念之所以近年才被感知,且一经提及便引发广泛关注,源于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的推动,以及附着在这些新技术形态上对便捷服务、用户体验、挖掘数据价值等生态服务要求。正是这些条件,孕育了互联网思维诞生环境,从而促使这一思维集中爆发,顺势而生。
新技术形态对生态服务的要求,反过来又助推了技术的应用和不断成熟。而从更大的范围看,互联网思维的核心理念,也是新技术形态下工业化社会走向信息化社会的必然要求。甚至可以说,互联网思维,不是有互联网才会产生,而是借助互联网“开放、协作、分享”等特性,让它得以迅速传播。
从历史上来看,技术手段如果要产生深远影响,落脚点不仅仅只是其外在表现的具体形态,还在于思维层面的凝练和升华,互联网也不例外。顺势而生的互联网思维,对产业生态提出不同要求。当商品、货币化身为信息的载体,与消费者单向、灌输式的传统式沟通,被多向、互动式、精准定向的模式取代,用互联网思维思考,确实也能带来实实在在的价值。“无论哪个产业,用‘互联网思维’重新加以审视,就会发现非常多的机遇和空间。”传统行业用互联网思维做一遍,将会释放出更多的能量。这就是互联网超越技术层面,作为一种思维方式的魅力。
顺势而生,更要借势而动。如果说互联网行业本身就已具备互联网思维的基因,那么对传统行业来说,更应该主动拥抱互联网思维,重新思考生产流程、服务模式和业态形态。同时,还要避免把互联网仅仅看做一种工具,而要认识到,互联网的模式只是平台和媒介,核心在于新技术形态下的“思维”。正如有人总结:互联网思维是“网络为体,创新为用”,而不是“传统为体,网络为用。”
篇3
各路人马出现在媒体上,宣讲所谓的“互联网思维做企业”,一时间新星云集,甚至包括卖安全套与卖煎饼的……
整个传统企业界处于惶恐之中,到处找所谓的秘籍,谋求如何转型、触网,很多企业恨不得“挥刀自宫”,但“挥刀自宫”也不一定成功!
“站在风口上,猪都能飞上天。”但是你要永远记住:第一,猪一定是会摔下来的,因为风不可能永远刮。第二,即使风来了,有些东西是能刮起来的,有些东西是刮不起来的。你要去冷静分析,不要人云亦云,更不要用你的血汗钱为别人的营销手段买单。
每一次技术革命都会带来改变――部分旧行业被淘汰,部分新行业出现。但对大部分行业带来的不是颠覆,而是升级,互联网时代也不例外。
互联网并不是飓风、海啸、洪水猛兽,只是企业要抓住两个问题:
第一,企业要思考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在什么地方。问问自己你原来是怎么成功的,这才是你的根基。
任何小松树长大一定是大松树,不要指望把松树长成竹子,每个企业都有它的源代码,这是它成功的根本。
厨师就好好把菜做好,并不是说以后人们就不需要美味的饭菜了。只是以后可能会在网上下订单,网上打广告,网上进行互动了。养猪的就好好把猪养好,不是互联网来了人们就不需要好猪肉了。做医生就好好把病看好,并不是说时代变了就不需要优秀大夫了。
商业史反复证明了一点,只有找到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并用核心竞争力来满足客户的需求、提供更好服务的企业,才能真正立于不败之地。
第二,企业要思考如何利用互联网,将自己的竞争力发挥到极致。
互联网让商业真正进入了口碑时代。它改变了商业传播和销售的渠道,同时让企业和消费者的互动成为常态。这意味着营销进入了真正的品牌时代――互联网给了广大中小企业一个机遇,从“酒香也怕巷子深”到“酒香不怕巷子深”。
在互联网时代之前,企业和用户的连接是高成本的,想想央视高昂的广告费,只有行业前几的企业承担得起,对后起之秀是不利的。
而互联网的到来,让企业和用户的连接变得简单,只要你的产品好,服务有特色,你就可以被消费者知道,你就有机会突出重围。同时,互联网丰富了营销的手段,现在媒体上大炒特炒的“互联网思维”不也是一种营销吗。
互联网的确带来了一定程度的混乱,但是不乱哪里有你的机会?
篇4
关键词:互联网思维;医养结合;养老模式
互联网思维裹挟着颠覆浪潮席卷而来,侵入一个一个传统行业的地盘,先是蚕食、后是冲击,最后是颠覆,侧面试探演变为正面竞争,正面竞争演变为全面洗劫。今年两会,国家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互联网+”随即成为关注和讨论的热点,但是商业领域只是互联网思维的第一站,随着它进一步普及和深化,势必会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它作为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并不会改变政府政策的公共属性,但是将互联网思维与“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有机结合,可以为其解决很多现阶段的问题。
一、互联网思维的内涵
对于互联网思维内涵的理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互联网思维的内涵也由于站在不同的角度,从战略、战术层面以及价值观、组织模式、经营理念等不同维度得出来的结论也各不相同,而且随着时间、技术、市场环境的发展,互联网思维的定义也将不断重构。综合各种观点,本文总结互联网思维的逻辑体系为互联网思维的本质、特征、重要性、主要内容和实现路径。
互联网思维即回归人性,以人为核心。新一代互联网的特征便是万物皆可互联,它建立在物联网基础上,是一种“任何人、任何物、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永远在线、随时互动”的存在形式。它以人本、数据、开放、创新为主要特征,人本即商业回归人性,商业民主化,使用户体验贯穿整个商业价值链的始终;数据即用大数据思维去发觉大数据的潜在价值,充分理解数据,通过数据处理创造;开放即在平等和契约的基础上,由多主体共建共同平台,进行资源共享,实现双向或多边互动,形成一种网状连接的开放的商业生态系统;创新指的是一种“微创新”,又可以称“渐进式创新”,众多的“微创新”可以引起质变,形成变革式的创新。关于它的主要内容和实现路径,目前比较经典的总结是赵大伟在《互联网思维独孤九剑》中勾勒出的9大思维,即用户、简约、极致、迭代、流量、大数据、平台、社会化、跨界等9大思维以及与之相配套的22个法则,但由于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互联网思维的范畴将不断扩大,内容也将不断丰富,并且互联网思维的实现路径并没有统一的、固定的形式,而是会随着应用领域、场景和阶段等的不同,进行适度调整。因此,互联网及互联网思维的重要性可见一斑,互联网正在成为现代社会真正的基础设施之一,它不仅仅是用来提高效率的工具,它是构建未来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基础设施,更重要的是,它应该成为我们一切治理思维的起点。
二、“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存在的问题分析
1.医养结合护理人员数量不足、质量不高
在养老照护方面缺乏有专业素养的护理人员是当下养老结构所普遍面临的难题,在老年人遇到疾病问题时只能把老年人转移到就近的医院接受治疗,并且不能实时的对老年人的身体状况进行检查,同时,国内高校在老年人照护领域缺乏专业人才,在医院也缺乏老年科专职医生,这使得在老年人养老照护人员供应方面比较紧张。
2.养老床位总量不足、结构短缺
目前我国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19.7张,而发达国家的比例达到了50‰-70‰,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比例也比我国高,他们达到了20‰-30‰,并且我国城市居家养老总的服务满足率仅达到15.9%,在养老床位供应量上,我国还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因此一定要利用互联网思维给予“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创新与便利,增加居家养老的老年人数量。
3.政府部门多重管理,政策扶持落实难
在老年人管理方面,我国老年人管理属于多部门管理,由于政府职能分工不明确,造成老年人多头管理或多头不管的局面。由于制度原因、行业差异、行政划分和财务分割等因素,民政、卫生、老龄和社保等部门都要介入到“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中,虽各有职能分工,但仍存在职责交叉情况,导致管理部门和养老机构的人力、物力资源浪费。
4.医养结合监督评估体系不健全
由于我国老年人照护缺乏健全的监督评估体系以及相应的利益驱使,有一部分已经过了治疗期限的老年人借机将常规的养老服务费用转移到医疗保险费用当中,这种道德风险的存在增加了普通养老机构转型后获得医保定点资质的难度,也损害了医疗保险制度的公平性。
三、互联网思维下“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困境的对策
1.基于用户思维下服务模式的变迁
互联网思维中的用户思维在商业领域中就是以消费者为核心,并且要消除信息不对称,使消费者时代真正到来,运用到“医养结合“养老模式中就是增强被服务者的话语权和评价权,建立C2G(customer to government)的服务模式。
譬如,让老年人参与到服务内容的设定中来,把倾听老人声音变成一种机制,整合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在此基础上决定服务内容的增减,同时,针对失能老人尤其是居家照护的失能老人出于居住分散等原因,对其享受护理的时间、次数、服务内容、服务质量缺乏及时有效的监督,可以采取老年人给医疗养老服务打分的形式,定期进行评价,避免机构中的敷衍了事等现象的出现,改变过去被服务者被长尾化的现象,给予其充分的尊重和主动权,让其呼声及时被管理者接收。
2.基于大数据思维下的保健、医疗技术化
大数据思维就是发掘数据,搜索数据,整合数据,并且能够充分理解数据的价值,通过数据处理创造价值,应用到“医养结合”养老模式中,可以借助大数据思维在保健、医疗等方面发挥作用。
首先,针对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①中处于A级及以上的老年人,尤其是选择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老年人,可利用物联网技术,在社区内涉及消费的场所统一使用一卡通消费制度,并借助条形码、二维码、RFID等能够唯一标识产品,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利用传感器、可穿戴设备、智能感知、视频采集等技术实现现实的信息采集和分析,对老年人的饮食习惯、服药习惯、生活习惯、运动强度等进行数据采集并安排专业医护人员定期检查数据并选择合适的时间对老年人的身体进行当面检查,这样可以减少医护人员检查频率,并减轻其在“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方面的工作压力,也可以把有限的护理人员资源倾斜到身体状况较差、自理能力较差的老年人当中。
其次,采用大数据思维的深化和改造后的“云医疗”来缓解“医养结合”养老模式中医疗资源短缺、护理人员不足等现状。政府可以在“医养结合”服务机构里建立集预防保健、慢病康复、自主检查等于一体的医疗服务机构,并在推行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的基础上,打造集数字化医院、远程视频诊疗、双向转诊等为一体的“云医疗”卫生综合管理系统,为机构内的老人提供便捷、高效的医疗服务。具体来说,通过身份证绑定老人的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需要就诊时,根据患者对病情的描述,工作人员及时将患者病历转到相应医生的电脑中,或者将实时就诊图像传输到对口医院相关专家的电脑中,进行双向会诊、远程会诊,专家或医生通过电脑出具体处理意见,这可以有效的避免重复检查,减少就诊环节,也可以弥补医疗、护理人员不足的问题。同时,针对病情比较严重、需要去医院就医的老人,只要持有养老机构出具的转诊单,可以通过“云医疗”享受医疗服务的“绿色通道”,免去了排队、挂号等环节。
最后的一点,是针对中小规模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如何进行大数据化的建议。对中小规模的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可能由于资金的限制,无法独自搭建一个大数据平台,针对这点,中小规模的医养结合机构可将自己的IT系统的建设外包给合适的服务商,并且,中小规模的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可以抱团取暖,联合起来共同开发,充分分享自己的数据。
3.基于平台思维下治理体系的革新
“平台”是指在平等的基础上,由多主体共建的,资源共享,能够实现共赢的,开放的一种商业生态系统,具体应用到“医养结合”养老模式中来,可以促成治理体系的革新。
在大到全国,小到各省、市、县、乡镇的“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建立统一的数据库,进行信息汇聚,将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和各个机构的医疗资源在平台上进行信息共享,改变“信息孤岛”“信息割据”的现象,利用互联网思维进行再造,充分发挥其整合“碎片化”资源的能力,使其形成合力,打造共赢的“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生态圈,使资源得到合理配置。
譬如,联合涉及“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各部门搭建公共信息平台,进行收费、治理、人员、医疗、政策等信息的公开分享,使各部门在治理上协调一致,打破条块分割,避免出现“多头管理”或“多头不管”等现象。同时,搭建信息共享平台还可以实现数据检索,避免由于监管体系的缺乏而导致部分已过治疗期限的老年人借机将常规的养老服务费用转移到医保,损害医保制度的公平性,使普通养老机构转型后难以获得医保定点资质。
4.基于社会化思维下“众包”模式的应用
社会化思维,是指组织利用社会化工具、社会化媒体和社会化网络,重塑企业和用户的沟通关系,以及组织管理和商业运作的思维方式。而通过社会化网络和工具实现快速交互,使得以“蜂拥思维”和层级架构为核心的互联网协作成为可能,以此催生众包的问题解决和生产模式。
具体应用到“医养结合”养老模式中就是利用互联网将诸如护理工作、服务工作分享,也可通过众人集思广益发现创意,解决技术问题。组织可以充分利用志愿者大军的人力、创意和能力,举例来说,可以将去“医养结合”养老机构中服务作为医科大学学生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的内容之一,必要时可以利用学分进行鼓励和奖励,这样既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责任意识,又可以有效地解决护理人员不足的问题。
[注释]
①该量表是目前临床上应用最广、研究最多的一种评定日常生活自理能力(Activities of DailyLiving,ADL)的量表,包括进食、洗澡、修饰、穿衣等共10 项内容。根据得分将患者自理能力分为A、B、C三个等级。
[参考文献]
[1]赵大伟. 互联网思维独孤九剑 [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25-27
[2]艾伯特・拉斯洛・巴拉巴西. 爆发:大数据时代预见未来的新思维[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105.
[3]侯秀红,秦洪君. “云医疗”,群众省心又省钱 [N].中国纪检监察报,2013-03- 28.
[4]黄佳豪,孟 P. 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必要性、困境与对策 [J].中国卫生政策研 究,2014-06:4.
[5]刘叶婷. 互联网思维语境下的政府治理创新 [N]. 领导视点,2014-08
[6]佘瑞芳. 我国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现状、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D].南昌,南昌大学,2014.
篇5
关键词:“互联网+”;高校;行政管理
1 “互联网+”的提出和涵义
“互联网+”概念的第一次出现,由腾讯总裁马化腾在《人民日报》2014年4月21日的文章中提出。他认为,“互联网+”是现代文明社会的趋势,“+”指任何形式的传统行业。紧接着2015年两会,加快推动“互联网+”的建议被马化腾正式提出。
在这份建议中,马化腾详细对“互联网+”进行阐释:“利用互联网的平台,利用信息通信技术,把互联网和包括传统行业在内的各行各业连接起来,在新的领域创造一种新的生态”。随后,《“互联网+”研究报告》通过我国互联网巨头阿里巴巴的阿里研究所出现在世人眼前。报告认为,所谓“互联网+”,是指“以互联网为主的一整套信息技术(包括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技术等)在经济、社会生活各部门的扩散、应用过程。”“‘互联网+’的过程也是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推动各产业的互联网化,‘互联网+’的动力在于云计算、大数据与新分工网络。”
2015 年7 月,国务院在印发的《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中描述:“互联网+”是“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推动技术进步、效率提升和组织变革,提升实体经济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
2 高校行政管理现状及问题
高校的行政管理,目的是为教育目标服务。而现实情况是,行政权力的扩大使得学术权威缩减,导致了高校行政管理的初衷,没有真正为教育目标服务。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机构设置不合理,人员过量。“ 厅级干部一走廊,处级干部一会堂,科级干部一操场”,可形象描述。在现实的行政决策中,民主性特征缺乏,学术专家本应是主人,反而权限受限意见很难被采纳,印制了一线专家的创造性发挥。
二是从全面业务效率看出,程序多,手续复杂,行政管理效率低,影响了教育投资、水平等多方面低。教师和学生的比例设置不合理,人员多,从而使得编制效益逐渐降低,人才培养无系统计划,不周密,人才流失严重,使用效益低,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不均衡,教育理念没有与时俱进,适应不了当前“互联网+”时代的教育发展需要,管理者权力过重,让工作思路受限,有悖于服务对象,最终制作高校行政管理的发展运行。
3 “互联网+”时代下高校行政管理的新趋势
平等、开发、互动是互联网行业的特性,赋予互联网思维是高校行政管理创新的最主要形式。
3.1 大数据化成为高校行政管理的最主要决策工具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互联网+”的推进深入,行政管理开始进入“量化”管理。大数据对管理决策起至关重要的依据,为管理提供更加标准化和个性化的服务做依托,根据大数据有效分析、组合与应用,重新配置和整合资源,充分发挥大数据的作用,更好地处理好各阶层员工的利益关系。在互联网企业中,运用大数据进行绩效等方面进行考核,建立庞大的数据库,为企业的高效运转夯实了基础。
3.2 管理者不再单纯命令式管理
传统行政管理观念认为,最权威和最终决策能力的应该是领导者。领导者一个人掌控大局,掌控企业的命运,无所不能无所不会的时代已经过去。互联网时代,领导者的角色开始转变,不再是一手遮天的行政管理文化,意图思维定位的颠覆,领导者都应该顺应时代的潮流,思维导向,职业规划等进行交互,领导者的角色颠覆,不再是单纯的命令者,而是朋友式“合作者”。
3.3 员工成为真正的主人
一般行政单位,员工参与性不够,主人翁意识不强,员工个性化体现不明显。而“互联网+”时代的最重要的一点,就在于个性化,它是一个最重要的表现形式。每个人都可以是一个自媒体,都是一个宣传平台,通过任何一个社交网宣传单位,员工的日常社交影响着单位的形象和文化,提升了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和荣誉感。
3.4 跨界思维提高业务水平
用互联网的模式思考行政管理,属于跨界思维。跨界思维让单一的知识结构变得力不从心,将难以适应管理的发展需要。要求员工和单位共同转型,从多方面评价和预测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技能水平和潜力,充分发挥他们的空间。要求高校行政管理不仅仅熟悉行政管理的专业知识,对心理学,互联网思维,行业的产品等多方面全面掌握,对管理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
4 适应“互联网+”改进高校行政管理模式的建议
4.1 运用大数据优势,建立量化管理模式
高校行政管理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说,理性和感性。理性显现在,如绩效考核、薪酬统计的量化分析,还有员工的招聘计划、人才培养发展计划等。但是,“互联网+”时代,感性的企业文化,如校领导与教师、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中,也会产生了相当多的大数据。这些感性与理性间的大数据,将它们进行汇总、分析、对比,最终为高校行政管理的量化管理模式提供了重要依据。
4.2 “以人为本”,提升员工价值
“互联网+”时代的互动交互性较强,这正是传统行业所缺乏的。在它的潜移默化下,高校也在慢慢转变,对员工人性关怀越来越多,员工价值得到提升,归属感日益浓郁。管理者更加注重以人为中心的服务型管理,层级关系逐渐淡薄,员工的参与度越来越高,存在感显现。管理者对任何员工都是开放式的,扁平化管理,取消层级,都是可能的尝试。
4.3 建立“互联网+”式激励机制,提升员工荣誉感和使命感
传统行政管理激励模式形式单一,基本是服从约束命令员工方式,在薪酬福利上体现。而“互联网+”的激励,多在于使得员工具有创造性,自驱力和自我约束,享有更多的主动权,从被约束变成主动,从而提高凝聚力。高校的行政管理激励中,“互联网+”的趋势也开始显现,信任,荣誉感,使命感,长期的激励机制都是改变的方向。近年来传统企业提出的,“企业无边界、管理无领导、供应链无尺度、员工自主经营”的模式,就是互联网思维的体现,顺应了“互联网+”趋势。
参考文献:
[1]陆首群. 互联网的神奇和挑战[J] .办公自动化,2015,(3).
篇6
在互联网成为世界经济运行的重要载体,各国市场经济都在不断向前发展的大潮中,我国的企业发展正在经历着市场的嬗变与竞争的不断加剧。在这一发展形式下,企业的品牌营销所扮演的价值与作用也在不断地凸显。本文以海尔集团为例,就互联网思维下的品牌营销战略进行分析。
关键词:
互联网思维 海尔集团 品牌营销战略
一、引言
海尔集团是我国白色家电制造的领军企业,在数十年的发展中,该集团的规模与业绩已经跻身世界前列。随着第三次技术革命的全面铺开,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产业发展开始不断推陈出新。众多的传统的经营理念与经营思维正在经历着潜移默化的蜕变。在互联网思维的影响下,企业的发展理念与运营战略也要面临新的调试与发展。在这一方面,海尔集团应该说是在整个行业的发展中树立的标杆。本文就从海尔集团的品牌营销战略入手,探究互联网思维对其发展的影响,以及今后的发展与提升战略。
二、互联网思维与品牌研究战略
1.互联网思维的核心是用户思维
从概念上来讲,互联网思维是一个比较全新的概念,这一思维的发展是伴随着互联网络的普及与发展而不断兴起的。当前,关于互联网思维的具体内涵,国内外的很多研究学者都从自身研究的视角进行了分析与解读。所以,当前在学术界还并就其概念的基本内涵得出一个相对统一的界定与认识。笼统来讲,互联网思维是一种与传统的工农业生产思维形成较大反差的一种思维形态与方式。就这一思维的核心内容而言,工业生产与服务提供者需要充分尊重与考虑到市场中的需求变化,特别是消费者的心理诉求的变化。同时,从生产加工到物流配送及售后服务等方面都是一个网络化的管理与运管体制在进行撑持。换句话讲,在互联网的发展环境中,用户及消费者的心理诉求将会被放在一个非常突出的地位,用户思维是互联网思维的核心。这是时代进步的结果,也是互联网思维下经济发展的一种必然的走向。
2.品牌战略在互联网时代价值正在快速攀升
在任何企业的发展进程中,产品品牌的打造是其不断扩大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武器。关于企业的品牌战略,从狭义的层面来看,就是企业围绕产品的商标及相关企业社会符号的认知度的提高而进行的一系列的发展战略的实施与活动的开展。从广义上来讲,企业的品牌战略从空间到时间上都有着非常高的要求。一方面,企业在产品研发及设计阶段就要将企业的品牌意识与理念融入其中。另一方面,企业在发展战略的拟定及市场计划的推广等方面也要围绕企业的品牌的营建与打造来进行实施。总之,企业的品牌战略是企业整体发展战略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一个缺乏品牌意识及品牌营销战略的企业,即使在生产规模与市场的份额上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成就,但是从整体上来看,其所受到的发展限制,特别是进军国际市场中的发展限制则是非常大的。特别是在互联网时代,用户更多地接触的是商品信息,而不是商品实体,从而使得能够代表大众消费认可与社会评价的品牌成为用户选购商品主要依据。所以,品牌战略在互联网时代价值正在快速攀升,成为企业强化营销实效,提高市场竞争力,促进企业成长与发展中的关键战略。
3.互联网思维对品牌研究战略的具体影响
在进行品牌营销战略的制定与实施的整个进程中,其发展的核心理念与思维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在互联网思维的引导下,企业的品牌营销战略会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企业品牌营销的国际化
互联网的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或者说是优势,是其可以网络为发展的媒介来进行全球资讯的交流与传播。在互联网思维中的影响体现就是,企业的品牌营销不仅仅是局限于企业所在地区及国家的营销发展。随着企业产能的不断提升和企业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企业进行的品牌营销将会不断地向国际市场进发。因此,互联网思维对企业品牌营销战略的影响之一是对其营销空间的影响。
(2)企业品牌营销的创新化
在互联网的环境下,各种资源与技术都在经历着不断提速的变化。在这种不断变化的发展背景下,尤其是在现在的大数据时代,信息与技术的更新速度已经超越了可以构想的阈值。企业品牌营销战略的发展也要沿袭这一轨迹。因为,没有可以在任何一个地方都可以屡试不爽的品牌营销战略。基于此,互联网思维对企业品牌营销战略制定与实施中的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一思维的影响下,企业需要不断地立足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和背景,不断的变革与出新为其品牌营销战略的实施树立良好的发展动力与环境。
(3)企业品牌营销的人性化
人性化的品牌营销不仅仅是互联网发展时代的专有特色。早在工业大生产初期,企业管理及营销的人性化已经成为了学术界所研究的主要内容。但是,在互联网思维的进一步推动下,企业在品牌营销战略中对消费者的个性化诉求的满足已经成为其品牌营销的重要出发点和最终的归宿。因为,在互联网思维中,产品的品牌影响力的构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用户的体验及满意程度。这种用户的体验后的分享已经成为扩大其品牌影响力及影响战略顺利实施的重要契机。总之,在互联网思维的影响下,企业品牌营销战略从空间上到创新上及企业的人性化等方面都提出了具体的界定与要求。在这些不断提升的思维理念中,企业只有从互联网思维的本质内涵出发,不断地推进其今后的品牌营销战略的制定与实施将会是其今后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三、互联网思维的海尔集团品牌营销战略分析
海尔集团在制定企业品牌营销战略的进程中,具有前瞻性地将互联网思维融入其中,并实现整合创新。企业在二十几年的发展里程中,已经从当初的一家不到百人的濒临破产的小厂,慢慢发展壮大为具有一定的国际影响力的世界级企业。这一发展成就的取得与其在品牌营销战略制定与实施中的匠心独具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具体分析如下:
1.海尔集团品牌营销战略的内容
海尔集团在发展壮大的进程中,逐渐形成了一套独立的品牌营销战略体系。这种品牌营销战略为企业发展规模的不断扩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海尔集团一直将品牌的树立与打造作为企业的优先发展战略,并始终坚持强化用户思维,树立体验为王的核心理念,以为用户创造价值最大化为宗旨,打造“中国制造”的民族品牌。在面对市场竞争的大环境下,海尔集团拒绝贴牌加工,一直强调其自身的品牌。同时,在进行合资与兼并的进程中,企业的核心品牌的保留也是其进行谈判中不可逾越的底线。在建树起具有相当品牌知名度之后,海尔集团结合市场的需求将企业的产品类型不断的扩大,从起初的冰箱、洗衣机,逐渐向电视、电脑、手机等终端电子通讯市场进军,并取得了辉煌的发展成就。同时,企业在品牌营销的地理位置上也开始跨出亚洲。通过在美国、巴西等国家和地区建立分工厂的方式来为企业海外市场营销战略的制定和实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开始实施品牌的国际化战略。总之,海尔集团的品牌营销战略很好德贯彻了互联网思维的发展要求。海尔集团的市场占有率与知名度年呈现出非常好的上升态势。
2.海尔集团品牌营销战略的实施
海尔集团不断强化互联网思维,制定了正确的品牌营销战略,并借助一系列切实有效的实施方案来不断地为其品牌战略的实施与发展注入强大的动力。海尔集团在品牌营销战略的实施方面也下了很大的气力。具体来说:
(1)做好市场的定位
海尔集团是一家以家电生产为主的企业,因此,在推进市场品牌营销战略的进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是进行市场的定位。这里的市场定位,不仅仅是企业所生产的家电产品的市场定位。从宏观上来讲,还涉及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所制定的不同的品牌营销战略的市场定位。在海尔集团的市场定位的发展中,企业从初级的家电市场,慢慢向国际化市场迈进。应该说创造了一个非常了不起的发展成绩与奇迹。
(2)注重终端市场的抢占
在白色家电的市场中,相关的家电生产企业不下千家。如果从国际市场的发展来看,企业所面临的市场竞争压力则更为凸显。在这一发展背景下,海尔集团从自身发展的实际出发,将占领终端作为其企业品牌营销的重要实施方向。例如,通过开展真诚服务活动。提高顾客对海尔产品的满意度。通过开展海尔整体家电捆绑销售的方式进一步扩大市场中的产品份额。通过开设专门店的方式将海尔集团的价格优惠给更多的消费者。在这些终端市场的发展中,海尔在大众消费者中的市场知名度得到了非常质的飞越与提升。海尔家电从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了民族品牌发展的象征。
(3)将创新进行到底
作为生产型企业,海尔集团在从产品数量满足市场需求的同时,又进一步的从产品的质量和创新方面来进行提升。海尔集团有着数百人的研发团队,他们会根据市场的需求来不断的对产品进行更新和提升。不夸张的讲,海尔集团的第一代洗衣机问世之后,其第二代就已经研发完毕等待量产,其第三代正在规划研发中。正是基于这种不断创新的发展理念,海尔集团的研发一直走在时代的前列。特别是在强化用户思维上狠下功夫,海尔集团会根据顾客的个性化的需求来进行量身定做,这一点让很多家电企业望尘莫及。例如,海尔集团根据农村用户的需求,专门生产可以清洗红薯的洗衣机,可见其创新能力之强。
四、海尔集团品牌营销战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海尔集团品牌营销战略存在的问题
(1)缺乏全球互联网营销机制
当前,在互联网的机制下,市场的国际化已经成为当前企业发展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渠道,其中比较重要的是市场营销机制的多渠道化。当前,海尔集团在其产业的结构布局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好的发展成就。但是,关于其国际市场的营销机制等方面还存在着很大的提升空间。在互联网不断成为消费者购物平台的今天,企业需要从市场发展的需求出发,不断地探究其今后的销售与发展渠道。因此,在今后的海尔集团的发展中,其自身品牌营销战略的实施需要继续在原有的销售网络方向进一步的强化。
(2)品牌营销力量分散
营销力量是企业在推进品牌营销战略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从当前的海尔集团的市场营销团队中,依然会存在着很多需要提升的地方。其中比较集中的一个方面是品牌营销力量的分散。因为这种品牌营销力量的分散,导致了海尔集团在企业的市场空间方面的市场潜力还没有得到足够多的拓展。因此,在今后的海尔集团品牌营销战略中,一定要将当前的生产优势与企业的市场销售优势进行很好的匹配。
(3)国外品牌营销缺乏“本土化”
在海尔集团的发展中,企业的品牌营销战略还需要在本土化的进程中继续强化。这种本土化的缺乏,在海尔集团开拓海外市场的进程中,遭遇了很大的挑战。从整体上来看,本土化营销战略的缺乏是一个地区文化的差异与当地法律及法规的相关要求。因此,基于当前的市场发展环境,海尔集团应该从具体的发展形势出发,不断地探究其品牌营销的本土化。需要指出的是,在品牌营销战略的本土化进程中,海尔集团进行了很好的摸索与探究,但是从该集团今后发展的长远角度来看,其还面临着很大的提升与发展空间。
2.提升海尔集团品牌营销战略建议
(1)强化互联网思维打造基于互联网的交易平台
在互联网思维的指导下,通过互联网来进行产品的推介和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上的主要经济体都将企业的网络销售平台的打造放在一个非常突出的地位。因此,海尔集团应该结合自身的白色家电的销售网络,把线上销售与线下的销售进行有机的结合。这种媒介的结合是为了更好的满足在互联网时代,大众购物渠道多样化的心理诉求。经过相关专家的分析,伴随着互联网交易技术的不断成熟与完善,在今后的市场竞争与发展中,企业在互联网思维的指导下,进行互联网交易平台的构建,是其今后发展的主要方向。
(2)强化互联网思维,提升品牌国际影响力
伴随海尔品牌营销战略的全球化发展的铺开,海尔集团的品牌影响力已经成为不断的提升。在今后的品牌营销的构建中,海尔集团应该将其国际化的发展布局进一步的强化。一方面,通过海外建厂的方式,让海尔品牌在工厂所在地落地生根。另一方面,从媒介推送和品牌营销宣传的角度,把海尔集团的品牌影响力最大化得提升。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海尔集团在进行品牌国际影响力提升的同时,也要不断的从基础的产品与服务质量放在重要的基础地位。这种基础地位在很大程度上会助力企业在收获品牌知名度的同时,也会逐步的提升品牌的美誉度。
(3)强化互联网思维,丰富集团形象内涵
海尔集团的形象,应该在今后的品牌营销战略的实施中,不断地进行内涵的延伸与丰富。这种品牌内涵的丰富,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品牌标识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企业内在的企业文化的彰显与表达。所以,在互联网思维下,海尔集团所面临着品牌升级的同时,其今后的内涵丰富程度也要有着更大水平的提高。这种提高是基于企业做大、做强的发展需要,也是企业面向世界市场不断地向前推进的的发展需要。
(4)强化互联网思维,让品牌影响“接地气”
在互联网思维的发展环境中,企业的品牌影响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与其所在的环境进行良好的交融,这种交融,一方面来自于企业对品牌营销战略的设计。另一方面,也需要企业不断地从自身发展的需要与当地的市场发展环境和人文环境进行有益的结合。这种结合是企业面临市场变化的具体问题所进行的调整与适应。在整个经济的发展中,互联网思维对企业发展的最大的启示是企业能够从灵活多变的市场需求中,不断地寻求到两者之间的最大的耦合点,进而实现一个较好的市场反应效果。
五、结语
互联网思维是企业未来在市场经济中生存和壮大的核心理念。在这种互联网快速发展的环境与理念的影响下,企业在运营理念与经营方式等方面都将进行一系列的变革和调整。基于此,企业要想在未来的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胜出,必须强化用户思维,树立体验为王理念,不断地将企业的发展与互联网环境中市场的需求紧密嵌合。学习借鉴海尔集团的品牌营销战略,正视品牌营销战略中存在的相关问题,全力打造“互联网+”的品牌营销战略,持续助推企业的发展与进步。
作者:刘振 单位:渤海大学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金霞.海尔创新商业模式探索与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2011.
[2](美)迈克尔•波特(MichaelE.Porter)著,陈小悦译.竞争战略[M].华夏出版社,2005.
[3]胡泳著.张瑞敏如是说[M].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
篇7
教育领域中,一场关于信息化的颠覆性变革正悄悄地发生着,“互联网+”逐渐同教育联系融合在了一起,成为互联网科技与教育领域相结合的一种新的教育形式,为教育教学带来新的可能和发展方向,互联网具有的高效、快捷、方便传播等特点,在教学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二、“互联网+教育”的本质
《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互联网+”是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推动技术进步、效率提升和组织变革,提升实体经济创新能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阔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由此可见,“互联网+教育”作为一种新型教育形态,充分反映了“互联网+教育”的本质。“互联网+教育”是将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应用于教育领域,促进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与教育产业进行深度融合,从而利用先进技术提高教育的效率与质量,进一步提升教育的创新能力和软实力,推动教育变革和建设“教育强国”理想形成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的全局性的、战略性的布局。但是“互联网+教育”不会取代现有的教育,其原因是在教与学中,教师与学生的思维、情感和探究问题的这种相互影响的交流是任何先进的视频和现有的人工智能技术所不能取代的。
三、“互联网+”时代高校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探索
(一)关于教学内容方面
根据计算机课程在培养方案中的地位设置线上教学内容,线上教学视频不仅要包含教师提前根据教学目标大纲梳理出的重点知识点,还有优质精良的开放教育资源(如网易公开课、中国大学MOOC、网易云课堂、TED课堂、可汗学院、MOOC学堂在线平台、iTunesU、均一教学平台、好大学在线等)。有效解决了传统课堂教学中学生个性学学习的问题。除此之外,教学内容的涵盖还包含有评测知识点掌握程度的小测试,方便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及时总结反馈。
(二)关于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方面
伴随互联网媒体的不断发展,教学模式也在不断推陈出新,从案例分析教学模式,到任务探究式教学模式,到项目教学模式,到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再到“互联网+课堂”教学模式,要不断探索推广适合学生更好发展的教学新模式。这要求教师的角色也发生转变--由传统课堂的讲授者转变成启发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探究、协作的引导者。“互联网+”时代的教学就是要将传统课堂教学效率高、学生知识获得系统完整等优势与网络媒体教学良好交互、开放灵活、资源共享优化等优势结合起来,在教学中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各种因素有效结合从而取得最优化的学习效果。“互联网+”时代课堂教学组织应包含课前、课堂、课后三部分,课前的在线预学习部分要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要求教师提前准备好涵盖教学大纲内容的引导性学习内容并通过网络学堂、sakai学习平台、微信学习平台等介质提供给学生网络媒体化学习环境,利于学生以个性化学习需求能更好的激发学生在网络环境下批判思维发展。课堂教学教师要充分发挥“导演”作用,适当性的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协作交流等形式来构建知识的认知。课后教师要利用sakai平台、网络学堂、qq群等提供的实时交互环境及时交流反馈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使知识点进一步巩固加深。
(三)关于教学评价方面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成熟,教育评价正在朝着自动化、智能化、可视化、智慧化方面大步迈进。教育评价的范围涵盖整个教学教育过程中的各个因素,更强调关注学生主体认知、注重学习者知识的转化能力及探索创新发展,教学综合评价发展的更有指导性和价值性。“互联网+”时代高校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评价探索使用学生成长文件夹(时间轴)评价法。学生成长文件夹(时间轴)评价法尤其适合现代流行的探究式教学活动和协作探究式教学活动,该评价方法的实用性和过程性优势在近阶段受到教育界的普遍重视。在网络媒体环境下,教师可以使用“学生成长文件夹”来记录、展示和综合分析学生的成长过程。借助日新月异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可以自动计算、生成能反映学生学习进展、进步、成果的评价数据资料。学生成长文件夹里存放的内容包含能反映学习者成长学习过程、获得成绩荣誉等的各类学习成果,比如:视频学习记录、作业作品、考试试卷、实验实践活动、获奖证书、等级证书、成绩单、评价评语等等。
篇8
作者简介
罗辉林
北京众诚众享公司创始人“去中心化/共享与众包”理论倡导者与实践者,物流/供应链/电子商务业内资深专家。全球第一份“物流互联网化”协议发明专利持有人。职业经历惠普咨询专家,京东众包物流总监。清华、北大、上海交大EMBA总裁班特聘讲师;顺丰、唯品会、海信等企业邀约讲师。
唐琳琳
毕业于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先后就职于管理咨询、战略咨询公司,前国际供应链理事会咨询分析师,为中外企业写作与编辑市场研究报告等。现为企业创始人,致力于国际文化与经济交流。
目录
第1章收入不平等已经成为全球性问题
1.1全球贫富差距为什么这么悬殊?
1.2中国的“三农”问题
1.3中国的出租车管理
1.4如何解决收入分配不平等?
第2章关于经济28
2.1消费
2.2生产
2.3交换
2.4分配
2.5组织
第3章供应链
3.1供应链与供应网
3.2时滞效应
3.3牛鞭效应
3.4二律背反效应
3.5信息化供应链与工业4.0
第4章电子商务80
4.1商业的本质
4.2电子商务概要
4.3电子商务的本质
4.4 O2O——线上线下的融合
第5章互联网下的互助共享101
5.1互助共享的本质
5.2互联网消弭了信息不对称
5.3基于互联网的互助共享应用
5.4社群
第6章构建共享模式电子商务123
6.1基于组织的商业交易
6.2构建基于“全众包”的商业模型
6.3众包共享平台
6.4对各涉众角色的价值
第7章众包物流152
7.1 O2O众包物流
7.2物流智联网
7.3物流智联网的实现原理
7.4物流智联网实现方式
7.5物流智联网的意义
第8章共享众包对于电子商务的价值186
8.1当前快递物流是电商发展的瓶颈
8.2众包物流是传统物流的互联网化
8.3众包营销将解决营销的流量问题
8.4众包共享将优化电商运营
第9章共享电子商务对供应链的革命227
9.1减少时滞效应影响
9.2从根本上规避牛鞭效应
9.3削弱二律背反效应
9.4 F2C模式下的成功案例——小米
第10章对社会和经济的影响242
10.1减轻对资源环境的伤害
10.2新模式优化经济循环
10.3解决经济危机的发生
10.4从理论上的深化分析
附录A下一个百万亿级产业:物流互联网化?277
附录B发明专利证书285
附录C比特币:一种点对点的电子现金系统288
篇9
问题是,什么才是真正的互联网思维呢?到目前为止,都在解释外延,还没有一个人给出一个公认的内涵定义。陈光锋,有着十年互联网相关工作经历,工作期间接触过数百家传统企业,上万家个人网站及二百余家大中型商业网站,是九元购的创始人,目前担任着经天纬地人和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致力于电子商务与移动互联网深度融合的商业化实践。可谓是一个资深的互联网人士,他的新著《互联网思维:商业颠覆与重构》号称是国内首本系统论述互联网思维的书籍,可在书里,也没有对“互联网思维”进行内涵定义。
在作者陈光锋看来,互联网思维简单可用“专注、极致、口碑、快”七字诀概括,拓展开来有“标签思维、简约思维、NO.1思维、产品思维、痛点思维、尖叫点思维、 丝思维、粉丝思维、爆点思维、迭代思维、流量思维、整合思维”12大核心要素。故而,他以此为线索,运用大量的案例进行解读,尝试构建一套关于“互联网思维”的知识体系,强调“互联网不仅仅是可以用来提高效率的工具,它是构建未来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基础设施,更重要的是,互联网化应该成为我们一切商业思维的起点”。
全书分为六章,第一章“颠覆与被颠覆 ”,以QQ与微信、国美与京东商城、黄金与比特币以及淘宝天猫“双十一”350亿的销量为例,在陈述互联网连接一切、带来颠覆性挑战的同时,分析移动互联网带来的大颠覆,总结出“互联网思维”七字诀的雏形,强调“互联网思维”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所有的企业和组织,都应该改变思想观念和作业理念,要以终为始地站在未来看现在,而不是用今天的思维看到威胁、想像未来,要将网络定位为发展和创新的驱动力,用数字化重构来实现转变。
第二章“专注”,结合百度、腾讯、阿里巴巴、hao123、唯品会等案例,解读“标签思维、简约思维、NO.1思维”三大要素。标签思维是在品牌标识的基础上,使用户的脑海中形成一个关键词记忆。垄断是最好的标签,只有第一,没有第二,剩者为王,强者恒强,自然延伸出NO.1思维。简约思维,一方面服务于标签思维,在产品中体现单一要素;另一方面服务于NO.1思维,要在领域内争取到第一;当然,也包括“傻瓜”的传统,产品的外形设计和功能设置,少即是多,简约即是美,简约而不简单。
第三章“极致”,剖析小米、360随身wifi、《爸爸去哪儿》的案例,解读“产品思维、痛点思维、尖叫点思维”三大要素。产品思维就是一切以用户为中心,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把用户体验投资回报率变成关键绩效指标。痛点思维就是抓住用户曾经在其他的体验中感受到的负面情绪,在网络放大“痛点”的基础上用新产品让用户变“痛快”,从而获得用户的认同。尖叫点思维就是一方面要把“痛点”的解决方案变成用户易感知、吃惊的功能,另一方面制造关键时刻,在合适的时间推出让用户体验升级的内容。
第四章“口碑”,以史玉柱、米粉、《泰 》为例,分析“ 丝思维、粉丝思维、爆点思维”三大互联网营销思维要素。 丝思维是抓住 丝“我不爽,我不屑,但我存在”的文化核心,利用其对存在感的饥渴打开对话通道,在围观、起哄、争斗中“得 丝者得天下”。粉丝思维强调无粉丝,不品牌,要沿着参与感、认同感、尊重感、归属感的路径,抛弃生硬的广告和公关,用互动培养产品的忠实粉丝。爆点思维,就是要尊重粉丝的成就感需求,包装卖点,刻画产品性格,借势引爆社会化营销,以实现社群经济的高级形态。
第五章“快”,以微信持续试错微创新中野蛮生成的例子解读“迭代思维”,“十年磨一剑”在互联网时代已经落伍,必须小步快跑,想了就说,说了就干,快速迭代更新;以360安全卫士的免费生意为例解读“流量思维”,强调有流量才有价值,将流量积累到质变的“临界规模点”,利用下一个环节收费也就顺理成章了;以余额宝的千亿级整合为例解读“整合思维”,不仅要在产品的设计以及推广中整合优势元素,更强调在企业的组织、结构和战略中加入互联网思维的渗透,如扁平化管理、开放平台和战略并购等。
第六章“正在移动互联的世界”,从凯文・凯利的《失控》一书谈起,介绍他基于移动互联网的预言和预测,并重点介绍了智能设备、手机APP、二维码、3D打印、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移动互联网技术,直言可能是新一轮颠覆的开始,不能止步不前,并具体分析了将带来的可能及应对。当然,就如凯文・凯利说的一样:“接下来20年会有你难以想象的变化,还有最伟大的产品没被发明出来。在变化的时代,你们还没有错过,你们的机会跟别人一样多,这是一个特别好的机遇。”
《互联网思维:商业颠覆与重构》读来确实能给人以启发,但却不能完全解渴,令人疑惑的是,无论是谷歌、苹果、脸谱这样的互联网超级巨头,还是书中举的百度、腾讯、阿里巴巴、360、小米等案例,究其一点,确实可以将作者的“互联网思维”论证到极致,但就其全貌,似乎又难说它们就完全符合“互联网思维”的标准。尤其让人遗憾的是,书的作者作为一个互联网的从业者,对“互联网思维”理解的如此透彻,至少到目前还没有看得见的、与思想一样高度的成功实践。
尽管还有很多人从不同的角度以提取关键词的方式对“互联网思维”进行了概括,但一样不能令人完全解渴。从逻辑上说,要定义一个概念是什么,最好先定义它不是什么。目前的困境恰恰在于,论证“互联网思维”是什么相对容易,但论证它不是什么却很难。很佩服将Internet翻译成“互联网”的人,如果将其理解为一种静态的物理存在,它就是一种重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基础设施;如果将其理解为一种动态的运动过程,互联的内容无限,网络也将无限,任何去标准化“互联网思维”的努力都注定将以失败告终。
篇10
企业大学新思维
张文强:大家在总结这个时代的特点时经常会提到的三个概念是:互联网思维、互联网媒体及互联网金融。先请两位老师破一下题,什么是互联网思维?或者怎样理解这个时代的特点?
张善勇:从2013年开始很多人提到互联网思维,在今年《企业大学》第3期上我也讲了企业大学新思维―如何用互联网思维去看企业大学,在互联网思维下企业大学的发展之路是什么。关于互联网思维,雷军有经典的七字诀,即专注、极致、口碑、快;现在被大家认知的互联网三个关注点,即痛点、尖叫点和引爆点。这些都是常规的互联网思维。
现在互联网面临的最大困扰是信息超载,几乎所有的网页都包含海量信息。如何从中挑选有用的信息,怎样选用少而精的元素……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大家。在这种思维的引导下,《企业大学》杂志也需要转型,需要做精、做专,帮助读者筛选信息,这将是我们杂志当下和未来非常重要的一个工作内容。企业教育涉及的面太广了,因此聚焦企业大学这一个点上的开放、创新思维,称得上是智慧转型。
马成功:在互联网思维中有一个最本质的东西就是回归常识,即互联网能为人们提供所有他们想知道的内容。对于一个组织来说,它也需要回归本质,因为在组织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各种矛盾、斗争都会随之产生,从而使组织发展远离初衷。从培训的角度来说,一个企业的本质就是它的员工,以及产品会影响到的人群。这一人群的痛点是什么?怎么才能做出让他们尖叫的产品?怎么让他们成为企业的粉丝?这些都是企业需要不断考虑的本质问题。现在看来,很多传统企业在跟互联网企业PK的时候,往往会丢弃以上需要考虑的本质,而互联网企业则用现有的工具把这些本质抓得越来越紧。于是,PK结果显而易见。
张文强:互联网时代有一些什么样的特点?抓住这些特点,然后再将其应用到教育培训行业包括企业大学建设当中,也许就会有一些新的支点。
马成功:互联网时代的主体是85后、90后,他们与60后、70后这两代人接受的信息不一样,学习方式也不同。85后、90后更希望主动找知识、找圈子、找老师。这是一种“我是主动的,我来挑老师,我来挑资源”的观点。
现代社会越来越强调干货。有一种观点是快餐时代已经来了。虽然很多人拒绝快餐时代,拒绝手机,拒绝iPad,但从培训工作者的角度看,与其拒绝,不如学会适应。这两天我们也在探讨,有没有一种方式,能让忙碌的人们静心工作?这是在新的时代下所有做培训的人都要重新思考的事情。
在互联网这种快餐和碎片化的模式下,传统培训需要两三天解决的问题,现在可能一两个小时,甚至几分钟就能解决。在京东内部,好的培训课程往往能在2个小时里连续讲解30个案例,节奏紧凑,学员完全被这种密集的、轰炸式的信息传递所吸引,根本没时间玩手机。因为讲解的案例多种多样,即使学员的需求不一样,但总有能启发他的案例,一旦获得启发,学习就发生了。
目前,京东内部在探讨一个假设,就是85后、90后从知道到做到的能力高于60后、70后。为什么呢?因为教育方式不同。国外的教育方式强调动手能力,知行合一;60后、70后接受的是记忆式教育,知行不合一,但85后、90后接受的是素质教育,已经强调知行合一了。大家在一起培训,有的90后边上课边玩手机,但让他做课程总结时他却能总结得非常好,所以有些知识并不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掌握。85后、90后,甚至00后的素质会越来越高,他们更适合在互联网时代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
培训者最核心的三种能力
张善勇:培训者应该具备以下三种核心能力:
一是系统思维能力。看问题要全面、立体,要一分为二,甚至一分为四,因为这个时代是非常复杂的,单一思维已经不能解决问题。
二是快速学习能力。社会发展非常快,新知识、新技术层出不穷,培训者要紧跟时代步伐,就必须具备快速学习能力。而且现在的员工大多是90后,思维活跃,作为培训管理者只有及时学习,才能和员工有共同语言,才能做好员工的培训工作。另外,混合学习能力也很重要,现在流行的反转课堂,就是融合了线上、线下培训,既有传统又有现代的混合培训方式。
三是数据分析能力。很多网站在一开始时对用户是免费的,为什么?因为它需要在短时间内用免费吸引大批用户,进而产生大流量。对互联网企业来说,流量意味着商机,有了流量,就可以利用它进行数据分析,然后做转化,最终达到赢利的目的。同样,培训者也需要收集产品信息、客户信息,对其进行数据分析,然后针对不同的客户,有针对性地提供培训产品,提升培训效果。优秀的培训经理人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产品经理。
马成功:互联网精神的一个体现是培训可以根据用户的不同特点安排学习。我曾在微信上参加了这样一个讨论:做培训的人最核心的能力是什么?最核心的工具和方法是什么?我把培训管理人员的能力分为“老三样”和“新三样”。
“老三样”指考察这个人是不是合格的培训管理者:一是看他能不能在台上讲课;二是看他能不能开发课程;三是看他能不能运营一个培训班或者策划、设计一个培训班。
“新三样”跟互联网思维有关。一是社群运营能力。我在面试的时候会问这个候选人有没有粉丝,有没有在朋友圈发起过一些活动,比如公益活动,大家参与的情况如何等。这些问题可以从侧面反映该候选人的社群运营能力。有社群运营能力的培训者会培养自己的粉丝群,借此可以将培训中的讲师与学员的关系变成偶像与粉丝的关系。众所周知,偶像的号召力远远高于讲师。在这种关系形成之后,即使培训结束,粉丝(学员)也会紧紧围绕在偶像(讲师)周围,从而为培训内容的落地打下基础,实现真正的学以致用。二是多媒体制作能力。能不能制作flash,会不会给PPT配乐,能不能操作一些音频、视频工具。因为我发现,有的内容如果光靠嘴讲,可能需要一个多小时,但如果将所讲内容做成一个flash,或者做成PPT,并配上音乐,可能5分钟就能讲完。培训者有多媒体制作能力,就能将培训知识碎片化,更便于学员理解。三是爆点营销能力。电商经常讲爆款,有一个爆款就能把用户吸引过来,做培训也是一样。能不能吸引更多的关注度、更多的资源,更多的资源能否都用于该培训项目,都需要培训管理者具有一些营销能力。
张善勇:去年我们讲“三优”,一是优才,找到合适的培养对象;二是优课,有好的课程;三是优师。一个偶像讲师能解决以上所有问题,因为有粉丝就代表他在这个行业中有影响力,能引领潮流。另外,培训需要讲引导。目前非正式学习多于正式学习,很多学习实际上是融入工作之中的,可能两个人聊天就是很好的学习方式。最后我们谈新技术,去年《企业大学》杂志在第12期专门做了“技术改变学习”专题,谈论新技术对培训的影响。新技术都是在互联网思维下建立起来的,与移动学习、移动互联网知识、大数据都是相关的。
张文强:谈到技术,将来会出现很多新技术,它们将影响培训的发展。京东大学内部目前经常采取哪种理念、哪种方式来对员工进行培训?
马成功:京东大学的培训理念是以小博大,获取更多的资源,吸引更多的眼球。比如我们用“标题党”做培训,去年做了一个“我和东哥做校友”项目,在一线员工中很有影响力。具体做法是京东大学邀请业绩特别好的一线员工到京东CEO刘强东的母校―人民大学,进行为期一周的培训。因为这些员工大都没有上过大学,所以这个项目给他们的触动颇大。还有一个项目是“我在京东上大学”,主要针对的是没有上过高中的一线员工,让他们能够在京东大学学习高中、专科,甚至本科的相关课程。
今年我们还在酝酿的一个项目是“我在大学讲京东”,这是更高层次的培训。我们计划把公司各个岗位的牛人聚集起来,让他们秀才能,然后再从中挑选一些代表,送他们到大学讲课。我们还专门聘请实践专家到公司讲微课程,帮助内部员工提升能力。如果这些员工经过学习足够优秀,他们也可以代表京东去大学讲课。以上项目完全针对一线蓝领员工,比如配送、仓储、客服等。他们大都学历不高,这些项目能培养他们的工作自豪感和进取心。
如何用互联网思维经营企业大学
张文强:我们怎么用互联网思维经营企业大学?企业大学本身在中国的发展方兴未艾,用互联网思维去经营企业大学,可能跟之前的发展模式完全不一样。虽然京东大学在创办之初就在考虑怎么去适应时代的发展,但是还有很多行业的企业大学仍是传统形态。两位老师可以给它们一些什么样的建议?怎么用互联网思维去调整,做法是什么?
张善勇:其实在成规模的企业大学里互联网已经成为标配。十年前,有的企业大学就开始上系统,现在有些企业大学已经开始自己做系统了。比如腾讯学院升级为腾讯大学后就开始采用互联网模式开展具体工作。现在我们研究的是怎么用好互联网模式。目前很多企业大学陷入了发展困境:由于企业员工的主动性不够,企业就强迫员工每年必须学多少课时,导致培训成了员工的负担。企业这样做的后果,就是到了年底反馈培训意见时,大家都对培训颇有怨言,导致作为培训主导者的企业大学地位尴尬。
还有一种传统的模式,就是播放培训视频。这种模式虽然不受时间、地域的限制,但是因为缺乏互动,缺乏反馈沟通,培训效果非常差。而互联网因为具有社交属性,可以使不同地域的人们进行交流沟通,很适合培训后的信息收集。未来的企业大学也要具有社交属性。
社交媒体已经成为新的学习工具。很多公司已经开始尝试这种新的学习工具,比如IBM的新员工培训。我们也在考虑企业大学下一步到底应该怎么发展,目前大家都在做混合式学习,但混合式学习中各种方式所占的比例如何,还需要企业大学进行不断的思考和实践。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未来单纯的讲师会逐渐减少甚至消失,视频授课会成为主流。视频授课可以充分调动学员的听觉、视觉,知识会被深深印入学员的大脑之中。
有些企业大学只有十几人,但培训对象往往有几百上千人,用传统的培训模式肯定存在很多问题,只能采用互联网模式,比如微信,其的学习量是比较大的。
互联网时代对企业大学的影响
张文强:怎样让企业大学尤其是传统企业大学具有互联网思维?培训工具的改变有可能对培训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马成功:我们也是传统的企业大学,也在努力搭互联网这班车。想要具有互联网思维,一是需要回归用户、回归常识。因为现在有很多培训者开始把用户当领导,而非学员,这就错位了。回归用户,使学员受益,这样学员的上级才会发现培训其实很有效果,才会继续推动培训项目,才会向别人宣传你的培训。当用户口口相传,培训者的口碑就树立起来了。
二是利用互联网的平台模式。在培训中有种方式叫重包,因为有时十多个人可能要服务几千人、上万人,最好的方法就是组织内部的每个人都要担当职责。这个玩法就相当于社群运营,考验培训管理人员能不能推动内部讲师加入其中。
从第二点可以延伸出一个逻辑:以往的培训强调个体能力,或者说团队能力的提升,而现在越来越强调组织能力的提升。在提升组织能力的过程中,最关键的点就是能不能保证组织知识的鲜活,所以京东大学内部有这样一个逻辑:企业大学很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将人脑中的知识变成文字,然后将这些文字装订成册,或者做成知识库存储在电脑中。这样,组织成员可以通过主动学习、检索的方式,享受组织内部的知识成果,进而提升组织能力。
三是紧随智能终端的变化而变化。现在依靠智能手机开展移动学习的做法非常火爆。未来手表、眼镜、某个纽扣都有可能和智能手机一样成为个体延展的器官,这些延展的器官可能会带来新的学习改变。
可能在将来的某一天,一个管理者跟员工说话的时候会收到这样一条短信:你讲得太多了,可以尝试多问一些员工问题。培训与管理可以进行实时交互,这样就可以把组织能力提升纳入日常工作中来,这符合“721”理论,即能力提升中的70%都是在实战中进行的。未来可能会出现一台像机器人一样的碎片化知识终端来随时跟进、巩固培训效果。
张善勇:企业大学是有成长阶梯的,有些好的企业大学是一步步发展起来的。目前,国内好多企业大学还处于第一个阶段即培训的导入期,甚至福利期。它们只是将培训作为员工福利,请老师来讲课就够了,不和组织绩效挂钩。
企业大学发展的第二个阶段是从培训的导入到培训的管理。培训管理是标准化、体系化的,这个阶段关注的是培训是不是有用,然后才会发现真正的培训是从培训到学习,解决学习的问题。
第三个阶段是组织学习。组织学习的目的是人才的培养。
第四个阶段关注人才培养,从人才培养再往上,需要把知识留下,就是知识管理阶段。所以企业大学的核心阶段是知识管理阶段,到了这个阶段,企业大学会发现一个问题―用什么方法来解决知识管理?不仅是知识管理,还有知识的创造。
企业碰到的一个问题是很难将隐性的知识显性化,因为很多员工不愿分享。这一问题的根源在于缺乏良好的企业文化,因此企业大学的再高一层就是解决企业文化问题。良好的企业文化可以维持组织的可持续发展,使组织变成柔性的组织。
企业大学开始从服务内向型向市场外向型转变时,就需要做品牌管理。品牌管理走到最后就是取得社会认同,而认同感是企业大学及员工的最高层次的追求。企业大学取得组织和内部的认同感也是在这个层次。很多企业大学都会碰到一些问题,想走出困境就要分析现在的处境、状况,找原因,然后制订改进计划。
时代在发展,企业大学必须摒弃传统思维,采用互联网思维,否则就走不下去了。
如何利用互联网思维做培训
张文强:请两位老师给支支招,比如想用互联网思维打造企业大学或者培训中心,或者做好培训工作应该怎么办?第一步应该干什么?应该往哪个方向去努力?
马成功:首先需要把“碗里”的东西做好,争取将现有的培训班做出尖叫点,让学员觉得真的好、有价值,他们就会拉着别人来,这样就做出口碑了。当你把“碗里”的东西做好了,其他的价值也会随之而来。
另外,互联网思维的关键点是关注用户,因为用户有时候甚至比客户还重要。以前,人们认为客户是有可能埋单的人,但他不一定用产品,而是送给别人,或者是替别人埋单;使用产品的人才是用户。后来,大家对用户又有了新的理解―用户是只限于下次有需求的时候还来购买你的产品的人。现在对用户的定义是什么呢?是能够传播产品的人,即使他们不一定使用产品。现在有句网络流行语叫“饭前不拍照,臣妾做不到”。很多人喜欢在网上秀照片,吃的食物要秀,穿的衣服要秀,去哪儿玩了也要秀。这些人有强烈的分享欲望,而这种分享欲望能为产品传播带来极大的促进作用。有时候,有影响力的人的一句话就能为产品带来几百个用户。所以培训不仅要保证内容好,还要设计便于传播的亮点,一个LOGO、一句口号甚至一个小细节,都能成为用户传播的切入点。
张善勇:我认为应该先给自己的企业大学做一个评估、盘点,总结企业大学现在处于哪个阶段?老板对企业大学的期望是什么?企业大学现有的资源有哪些?然后考虑在哪个阶段导入互联网思维。互联网思维属于新的培训模式,企业大学刚开始引入时不可能使老板和全部员工都接受,所以,可以先从一个点入手,取得突破,得到老板的认同,之后再继续慢慢地推进。
比如,想从课程导入互联网的思维,就可以尽量广泛地使用微信、微博等互联网工具,获得年轻员工的认可和接受。不仅要让员工接受新的工具形式,还要用成绩让领导和员工发自内心的认可。这就需要企业大学先挑出一两个班做试点,让大家看到效果,获得前进的助推力。所有新技术、新思维的导入都不能急功近利,要循序渐进,不然企业投入了几千万元,费时费力,但是做完之后发现还是存在很多问题。
- 上一篇: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方法
- 下一篇:谈谈道德与法治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