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货膨胀现状范文
时间:2023-12-26 18:06: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通货膨胀现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通货膨胀 物价水平 应对措施
通货膨胀历来与国家经济和社会生活存在紧密的联系。现阶段,人民币面临着汇率上涨的巨大压力,大量热钱欲涌入中国。而纵观历史进程,通货膨胀对国家发展有着巨大的不利影响,因此,国家需要关注通货膨胀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1.通货膨胀定义
通货膨胀指在纸币流通条件下,因货币供给大于货币实际需求,即现实购买力大于产出供给,导致货币贬值而引起的一段时间内物价持续而普遍的上涨现象。
2.我国通货膨胀现状
2.1我国现阶段通货膨胀的表现
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反映了与居民生活有关的商品及劳务价格的变动;生产者物价指数(PPI)反映某一时期生产领域价格变动的趋势和程度,二者均作为观察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自2009年12月由负转正以来,我国CPI和PPI持续增长,并屡创新高(如表1所示),充分表明我国现在已经存在通货膨胀问题。
表1 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CPI和PPI同比增速月份
CPI同比增速
PPI同比增速
月份
CPI同比增速
PPI同比增速
2009年 1月
1.00%
-3.30%
2010年 1月
1.50%
4.30%
2009年 2月
-1.60%
-4.50%
2010年 2月
2.70%
5.40%
2009年 3月
-1.20%
-6.00%
2010年 3月
2.40%
5.90%
2009年 4月
-1.50%
-6.60%
2010年 4月
2.80%
6.80%
2009年 5月
-1.40%
-7.20%
2010年 5月
3.10%
7.10%
2009年 6月
-1.70%
-7.80%
2010年 6月
2.90%
6.40%
2009年 7月
-1.80%
-8.2%
2010年 7月
3.30%
4.80%
2009年 8月
-1.20%
-7.90%
2010年 8月
3.50%
4.30%
2009年 9月
-0.80%
-7.00%
2010年 9月
3.60%
4.30%
2009年10月
-0.50%
-5.80%
2010年10月
4.40%
5.00%
2009年11月
0.60%
-2.10%
2010年11月
5.10%
6.10%
2009年12月
1.90%
1.70%
2010年12月
4.60%
5.90%
数据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整理
2.2我国通货膨胀的成因
一个在学术界达成的共识是:本次通货膨胀的重要原因是流动性过剩。除此之外,国内货币超发拉动需求上涨、国际市场热钱输入、生产成本上升、居民通胀预期的心理作用、接连不断的自然灾害和各类游资对各种农产品的炒作等因素也在这次通货膨胀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2.3我国现阶段通货膨胀的特征
现阶段的通货膨胀呈现出结构性通货膨胀的特征,从CPI、PPI指数来看,我国当前的物价水平已十分严峻,主要呈现以下特征:
2.3.1物价波动的结构性
本轮通货膨胀呈现比较明显的结构性特征。在CPI波动中,城市消费价格上涨幅度小于农村消费价格上涨幅度;非食品价格上涨幅度小于食品价格上涨幅度;服务品价格上涨幅度效益消费品价格上涨幅度。与此同时,物价波动正呈现出结构性的扩散,价格上涨已经从生产资料扩散到生活资料;从基础农产品扩散到制成品,推动物价水平不断迈向更高的台阶。
2.3.2冲击影响的持久性
在通货膨胀的成因中,自然灾害和国际市场热钱等因素对通货膨胀的影响通常不会持续太长时间,但本次物价上涨却从2009年底持续到2010年底,直到现在还保持着持续走高的趋势。
2.3.3稳定物价的艰巨性
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稳定物价要求在保持经济平稳发展的前提下抑制经济过热,稳定物价水平;在谨慎面对输入型通胀的情况下应对国内各种结构性冲击对物价的影响;在维持货币政策长期持续稳定的条件下利用相机抉择原理调节过剩流动性;在改变劳动力和资源性要素价格市场扭曲现状的同时防止各种成本过快上涨。
3.通货膨胀应对措施
3.1政府部门应采取的应对措施
从长期来看,本次通货膨胀的控制将会是一场“持久战”,政府的任何措施都不可能取得“一蹴而就”的成效,因此需要政府采取不同的措施组合。为了控制投资、投机,政府需要进一步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同时采取不对称的加息政策;为了缓解出口企业的竞争压力,应对人民币采取渐进式升值,并逐渐完成人民币的汇率形成机制;增强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发挥财税政策的激励效用;为避免因心理恐慌而引起经济剧烈震荡,政府应合理引导居民的通胀预期。
3.2企业应采取的应对措施
在通货膨胀的大环境下,企业的面临着来自各方的竞争压力。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应发挥自身长处,重点建设优势产业;引入新技术,降低生产成本,开发有市场竞争力的新产品;团结一致对外,避免同行业恶性竞争,建立良好的行业竞争秩序。
3.3家庭应采取的应对措施
理性投资,切忌盲目跟风而将家庭资金全部投入到房地产市场。适量购买一些黄金或保险理财产品;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开支,在消费市场上寻找价格较低的替代产品;尽量避免借贷消费,因为此时货币的利率风险较大,贷款者将面临较大的还款压力。
只要我们采取正确的措施,将通货膨胀控制在一定的合理范围内,通货膨胀并没有想象中的可怕。可怕的是人们不正确的心理预期,将通货膨胀的危害无限放大,心理恐慌比通胀本身更可怕,因为心理恐慌将会蒙蔽我们的双眼,使得我们做出错误的决策。因此,对待通货膨胀,不能谈虎色变,应该保持正确、健康的心态。
参考文献:
[1] 辜胜阻,王敏,马军伟.我国当前通货膨胀的基本特征与治理对策.商业时代.2011年第6期
[2] 陈华,刘宁,刘志威.我国的通货膨胀及调控政策应对.上海企业.2010年第2期
篇2
摘 要: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它的发生会引起物价上涨。自2009年以来,我国CPI和PPI指数一路走高,国内一些商品物价上涨速度之快之高,通货膨胀压力不断增强,影响了居民的正常生活。本文就中国本轮通货膨胀的现状、成因及其对策展开论述。
关键词:通货膨胀;现状;成因;对策
一、通货膨胀理论综述
通货膨胀是一个古老的经济话题,我国北宋期间就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后来到元朝时实行典型的纸币流通,米价在69年间上涨了60多倍,纸币迅速贬值。通货膨胀是货币失衡中一种常见的问题。关于通货膨胀的定义,各国经济学家所持观点各有不同。例如,萨姆尔森认为“通货膨胀的意思是物品和生产要素的价格普遍上升的现象”,莱德勒和帕金认为“通货膨胀是一个价格持续上升的过程,也等于说是一个货币价值持续贬值的过程。”弗利德里奇・哈耶克认为“通货膨胀一词的原因和真意是指货币数量的过度增长,这种增长合乎规律地导致物价上涨。”罗宾逊认为“通货膨胀是由于对同样经济活动的工资报酬率的日益增长而引起的物价直升变动”等等。
关于通货膨胀的理论,各学派有着不同的看法。最具代表性并普遍被人们接受的货币主义学派以弗里德曼为代表,认为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他们总结出通货膨胀有几种成本―“皮鞋成本”和“菜单成本”。“皮鞋成本”是人们为了减少货币持有量所付出的成本。“菜单成本”是企业调整价格所付出的成本。货币学派还认为:通货膨胀会导致资源配置的失灵;会造成税收的扭曲,增加人们的纳税负担;会增加企业预测前景的不确定性,企业会因此放慢投资,从而降低经济发展的速度。
新凯恩斯主义则把通货膨胀归结为三种主要形式: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及固有型通货膨胀。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是由于GDP所产生的高需求与低失业,也即菲利普斯曲线型通货膨胀;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发生于油价突然上涨时;固有型通货膨胀一般与物价薪金有关,工人希望提高薪金,这必然导致企业生产成本上升,推动物价上涨,形成恶性循环。
二、中国现阶段通货膨胀的现状
自 2010 年以来,我国煤炭、铁矿石、钢材、铜和锌等价格上涨非常明显,电、水、天然气价格也都上涨,加剧了通货膨胀的发生;我国农用生产资料化肥、农药、种子等价格上涨明显,部分国家2010 年遭遇干旱和洪灾造成粮食减产,中国农产品价格也因此受到了很大影响;房地产市场出现异常热潮,房价越炒越高,尽管政府出台了相关抑制政策,但却没有起到立竿见影的明显效果,反而很多游资在政府房地产调控政策出台后从楼市退出转向对农产品进行严重炒作。在当前流动性过大的情况下,资本的保值增值投资性需求造成了通货膨胀;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的上涨,导致原材料成本的增长和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物质材料的上涨,成本因素导致物价上涨推动通货膨胀;2010年 11 月初,美国宣布采取新一轮量化宽松政策后,释放的流动性使得国际农产品、大宗商品及原材料价格上涨,并传到我国国内,这进一步推高了CPI指数。
评价一国通货膨胀的两个重要指标是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工业生产者价格指数PPI(包括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以及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自2009年以来,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和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由负转正,一路走高,2011年5月,CPI同比增长达到5.5%,此后一直到12月,CPI价格指数始终在5.5%之上徘徊,创下09年以来最高值。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自2011年1月至9月,同比增长均在6.5%以上,10月份之后有所下降,2012年前三个月的PPI与去年同期相比,基本持平,其中三月下降了0.32%。从数据的结构来看,当前仍是以食品和原材料类涨幅最大,2011年以来粮食价格、肉禽类、鲜果蔬菜等价格同比上涨均超过10%,有的甚至超过30%,与此同时,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中,与去年同期相比,有色金属材料类、燃料动力类、化工原料类都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以上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网站)
三、中国现阶段通货膨胀的成因
(一)需求拉动
消费、投资和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同时也构成社会的总需求。
消费是收入的增函数,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109元,同比增长11.3%,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919元,同比增长14.9%,收入增加必然导致消费支出增加。此外,政府支出增加也会引起社会总需求增加。但是我国消费对需求的拉动作用相比投资和出口而言仍然较小,约占全国GDP的40%,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这是我国居民消费倾向较低引起的。
投资是拉动我国总需求上涨的最关键因素。2009年金融危机期间,我国投资对GDP的贡献率甚至达到90%以上,这不得不引起对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思考。我国实行的低利率政策,使得企业资金成本低,于是不断扩张投资规模,2010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278139.8亿元,与2009年相比增长23.8%,过度投资会引起社会总需求增长,并且总需求要远远大于总供给,供不应求,自然引起通货膨胀发生,物价上涨。
我国经济对外部依存度较高,一旦国际经济环境不稳定,必然会对国内经济发展造成影响,我国是贸易大国,从统计数据上来看,在对外贸易中,我国一直处于贸易顺差地位,这一顺差带来的直接影响就是外部经济体增加了我国原材料、商品、产品的需求,从而引起社会总需求的进一步增加,物价上涨,通货膨胀发生。
(二)成本推动
由第二部分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我国结构性通货膨胀矛盾特别突出,以食品价格为中心,带动其他商品价格上涨。
我国工业占整个经济比重过大,产业结构不合理,每年都要从国外进口大量石油、铁矿石等原材料,而这些原材料都以美元为结算货币,美元不断贬值引起此类商品价格不断上涨,因此我国从国外进口的原材料成本不断增加,进而引起企业成本增加,商品价格自然会上涨,从而引起输入型通货膨胀。
此外,由于工资增长机制,当工资增长率超过产出增长率时,就会引起固有型通货膨胀。工资是企业成本的一部分,工资增加必然会引起企业成本上涨,因此企业不得不通过提高商品价格来保证原先的利润不受损失,而商品价格提高,居民生活成本上升,必然会导致另一轮加薪的开始,如此反复,会进一步推高价格,形成一个工资价格不断上升的循环。
(三)国际收支不平衡
自1994年以来,由于我国贸易一直是出口大于进口,同时鼓励外商来华投资,所以我国国际收支一直是顺差,外汇储备持续膨胀,2008年我国外汇储备越居世界第一位,为了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我国政府大量购进美元,成为美国第一大债主,大量外汇占款增加了基础货币量,又通过货币乘数效益对其进行放大,引起了国内的通货膨胀。此外,由于人民币升值预期不断增强,大量热钱流入国内,也加剧了通货膨胀的发生。
(四)货币供应量不断增长
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我国一直实行扩张性经济政策,不断扩大货币供给,截止到2012年3月,货币和准货币(M2)达到895565.37亿元人民币,与2008年相比,增加了417846.17亿元,达到114.33%的涨幅。通货膨胀实际上就是一种货币现象,如此之多的货币供给,必然导致经济过热,国内需求旺盛,引起物价上涨,物价上涨又反过来引起货币需求增加,为了保证就业和促进经济发展,国家不得不继续发行更多货币,这样就必然进一步引起通货膨胀发生。再看国际环境,美国实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释放出大量货币,这些货币通过国际收支进入中国,又增加了我国货币供应量,而这些超过经济发展速度的货币,造成了流动性过剩,引起了通货膨胀和物价上涨。
四、政策建议
鉴于目前我国通货膨胀非单一因素引起,而是由成本、需求、国际收支不平衡等因素综合影响,因此要控制通货膨胀,并保证经济发展水平,需要正确平衡这两个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之间的矛盾。有时候我们必须停下脚步,给经济转型一个机会,利用本轮控制通货膨胀的机遇,调整我国产业结构,为经济健康发展打好基础,为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控制通货膨胀:综合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调节社会总需求;增加商品供给,解决供需矛盾;提高借贷利率,遏制企业过度投资;调节存款准备金率,防止经济过热;平衡国际收支,缓解外部输入型通货膨胀。(作者单位:四川大学)
参考文献:
[1] 刘丽欣,王营.浅析当前中国通货膨胀的现状、成因及治理[J].东北师大学报,2012 (2)
篇3
【关键词】通货膨胀 失业率 菲利普斯曲线
一、引言
通货膨胀和失业问题不仅是宏观经济学的两个基本问题,同时也是一个政治问题、一个国际问题。如何同时实现充分就业和物价稳定,一直都是各个国家、政府所研究和希望解决的。长期以来,各国政府都以不断追求物价平稳和就业充分为其目标,我国政府自然也不例外,如何更好地利用经济政策调整居高不下的通货膨胀率以及日益膨胀的就业压力,这正是身处于新时期的我们所需要思考的。在我国,双向的格兰杰因果关系存在于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之间,这就意味着,在我国经济运行的过程中,就算是出现了通货膨胀、经济增长速度较快等情形,也无法有效带动就业人员数量较快速地增长。所以,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改善物价总水平、不断扩大就业,并坚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才能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相关理论
(一)通货膨胀的定义
在宏观经济学中,如果一个经济体中的大多数商品和劳务的价格普遍持续上涨,并能保持较长的一段时间。我们就可以认为这个经济体正在经历着通货膨胀。
(二)失业的经济学解释
我们现在所常说的失业率通常是指:劳动力中虽然目前尚未找到工作,但是却仍在不断努力寻找,没有放弃的人数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一般来说,失业率的波动变化也体现了就业情况的波动变化。
(三)菲利普斯曲线
菲利普斯曲线(Phillips Curve),是一条体现负相关关系的曲线,我们常常用它来表示存在于通货膨胀与失业率之间的交替关系。他是由新西兰籍著名经济学家威廉・菲利普斯于1958年在《1861~1957年英国失业和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的关系》一文中最早提出。
从目前研究成果来看,菲利普斯曲线是对通货膨胀以及失业率这两者之间存在的关系的一种直观表述。通过研究该曲线,我们可以发现替代关系是存在于两者之间的主要关系。换而言之,高的失业率会带来较低的通货膨胀率,反过来说,低通货膨胀率也可能会导致高失业率,这两者之间必然会存在某一种情况,想要同时实现充分就业和无通货膨胀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菲利普斯曲线无疑是我们分析解决问题的一个十分有效的工具。相关部门可以通过分析实际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这两者的关系,恰当地选择、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以寻求一个平衡点,继而形成社会可以接受的通货膨胀和失业率之间的最好组合。
三、实证研究
(一)数据分析
由于2016年的数据尚不完整,故本文选择1996年~2015年这二十年的数据作为研究对象,数据来自国泰安数据CSMAR服务中心)。
由于,我们通常使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作为观察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又CPI=现期物价水平P1/基期物价水平P0*100%,而通货膨胀率=(现期物价水平P1-基期物价水平P0)/基期物价水平P0*100%,故此处我们直接用每年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减去100,可以得到每年的通货膨胀率。
如图一所示,反映的是1996年~2015年这二十年间,我国城镇登记的失业率、通货膨胀率的变化折线图。从图中我们可以发现,从总体趋势来说,城镇登记失业率曲线较为平坦,虽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呈上升趋势,但波动并不明显。而通货膨胀率的波动就明显可见了,从1996年~1999年先是迅速下降,随后一直在震荡波动,但是总体仍然呈现出上升趋势。
如图二所示,表明了在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关系。其实从图中显示出的关系较为混乱,随着失业率增加,十九世纪末期,通货膨胀率呈现出大幅下降趋势,到了二十世纪初期,下降幅度逐步变缓,呈现了传统的菲利普曲线相符的负相关关系。但近年来,随着城镇登记失业率的不断增加,通货膨胀率从总体上来说,是在不断上升的,这就与魍车姆评普斯曲线不相符了。
但需要指出的是,总体来说,这二十年间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关系与传统的菲利普曲线并不完全相符,因为根据理论,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应当是因呈现负相关关系的。图中并没有完美的呈现出这种负相关关系,这是由于通货膨胀率还会受到国家政策,社会习俗,个人期望等诸多因素影响,具体问题下文会进行进一步探讨。
(二)菲利普斯曲线在中国的可行性
通过解读菲利普斯曲线我们可以发现,它所阐明的是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的一种负相关的关系,即二者之间存在着此消彼长的原则。换而言之,高失业率会对应着低通货膨胀率,反过来,低通货膨胀率也可能会导致高失业率,这两者之间无法同时共存,必然只会出现某一种情况,想要同时实现充分就业和无通货膨胀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如何寻找出一个适宜的平衡点,以尽最大努力将失业与通货膨胀之和降到最低,这便是世界各国政府都在着手思考的。
对于菲利普斯曲线是否在我国现实经济生活中真正存在的问题,学术界争论不休,总结来说大致分为赞成、反对、中立这三种不同的观点:
一是坚持菲利普斯曲线在中国当前经济形态中是确实存在的。持这种观点的学者,以中国经济增长率和通货膨胀的时间序列数据来证明它们之间的关系;但这一学派中也有人认为,虽然借用回归方程,证明了通货膨胀与失业率这两者的关系同菲利普斯曲线的拟合程度很高,其R2近乎于1。但是因为虚拟变量地过度使用,R2的数值也许会失真,结论难免会显得很牵强;
二是认为菲利普斯曲线根本不适用于中国经济现状,持这种观点的学者们,通常会着重强调货币学和理性预期学,并通过肯定这两种学派来否定菲利普斯曲线的存在。正如图二所示,我国近十年的数据确实无法使用菲利普斯曲线来解释;
三是认为菲利普斯曲线对于中国经济的现状研究可有可无,并不存在什么所谓的规律。持这种观点的学者,常常会拿国际经验作为比较,以此为依据,说明在我国当前的研究水平下,菲利普斯曲线到底是不是存在仍是未解之谜。
总而言之,我们不能对传统的菲利普斯曲线直接予以套用,但这并不影响我们根据菲利普斯曲线的理念,从我国经济发展实际出发进行扬弃发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通过对通货膨胀和失业现象进行量化分析,找出两者之间联系,掌握处理解决规律,寻找出理论与现实最优的结合。
四、平衡处理通货膨胀与就业关系的对策探究
从上文分析不难得出结论:菲利普斯曲线并不能解释中国经济的特性,它所揭示的“通货膨胀与失业现象有相对稳定的负相关关系”并不能很好地反映当前我国经济的发展现状。笔者认为,根据我国现实经济状况来看,通过适当的增加投入、不断优化调整产业结构、促进集约型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等综合治理措施的实施,都能够很好地抑制通货膨胀并促进就业率增长。
(一)促进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努力构建新的经济增长模式
我国目前的经济增长模式大多是依靠投资拉动的,而这种模式却存在着诸多弊端。甚至可以说,当前的通货膨胀预期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投资过热所导致的;要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快速发展,促消费是重中之重。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政府已经意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并正在着手改变仅仅依靠投资的单一经济模式,转而注重依靠提升消费水平,促进内需这一经济模式上了,希望可以努力构建投资、消费双驱动的新型经济增长模式。这也是不断提升人民生活水平的必经之路。
(二)促进经济稳定增长,严控食品价格
“名以食为天”,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我们的粮食价格几乎翻了十倍之多。正由于当前食品价格上涨过快,制定财政政策时应当有所针对性,特别是应对粮食的通货膨胀,政策上更应该进一步予以倾斜引导。
这就要求一方面补贴城市中的消费者,提升他们的消费能力;另一方面补贴种粮农民,从种子、农药、工具等生产要素上进行补贴,提升他们种粮积极性,实现产量提升。这样一来,不但可以解决粮食价格过快上涨带来的压力,又能够提升种粮农民收入,解决农民就业难得问题,进而提升其生活水平和消费能力,反过来进一步拉动消费需求的增加。
(三)制定针对性措施以解决就业问题
就业问题主要分为长期和短期两个方面,从长期来看,针对国企改制等改革措施所带来的体制性失业,做好富余劳动力的安置工作为重中之重,这就需要企业致力于促进重新就业,不断坚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坚持以确保社会稳定为首要位置;针对产业结构升级带来的结构性失业,要求企业对职工开展培训,不断提升其技能和素质,同时建立职工再就业培训机构,不断创造新的就业岗位和就业机会,引导下岗职工合理流动;针对人才培养模式单一、与岗位需要不相符合导致的就业困难,要调整教育结构,特别是要在基础教育上下功夫,在搞好职业培训上下功夫,清除大学生就业的制度障碍和政策壁垒,消除大学生“眼高手低”的心态,尽可能避免“毕业即失业”的现象。
综上所述,我国经济增长和失业之间的关系有其自身特点,并不完全体现菲利普斯曲线的相关特性。在我国,通货膨胀与失业率现象之间并无稳定的负相关关系,所以,要想合理破解当前面临的经济问题,就要有意识地运用货币和财政政策,并借鉴菲利普斯曲线的合理理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结合中国特有的经济事实与就业实际,实事求是,走符合中国国情的路,定量定性分析通货膨胀问题和失业现象,在掌握其规律性的基础上从二者之间寻得恰当的平衡点,形成社会可承受的最优组合,制定完善的治理方案,努力解决现实难题。
参考文献
[1]苏芳,赵昕东.中国长期、短期通货膨胀不确定性与通货膨胀的关系[J].经济评论,2009,05:12-17+59.
[2]张鹤,张代强,姚远,张鹏.货币政策透明度与反通货膨胀[J].经济研究,2009,07:55-64.
[3]王少平,谭本艳.中国的核心通货膨胀率及其动态调整行为[J].世界经济,2009,11:13-22.
[4]范志勇.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的含x、甄别和反通货膨胀政策:一个文献研究[J].世界经济,2010,01:123-140.
[5]李永宁.通货膨胀预期形成、锚定:基于消费者和经济学家预期的分析[J].当代经济科学,2010,04:9-19+124.
[6]李颖,林景润,高铁梅.我国通货膨胀、通货膨胀预期与货币政策的非对称分析[J].金融研究,2010,12:16-29.
[7]侯成琪,龚六堂.核心通货膨胀理论综述[J].经济学(季刊),2013,02:549-576.
[8]陈刚.通货膨胀的社会福利成本――以居民幸福感为度量衡的实证研究[J].金融研究,2013,02:60-73.
[9]Eckstein.Agency costs of free cash flow:corporate financial and takeover[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1(76) :323-329.
篇4
【关键词】经济增长;因果关系;通货膨胀;实证分析
宏观经济的总体运行是以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作为两大重要指标的,从改革开放以来,分析我国的经济现状,年均增长率为百分之9.9,并于2010年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1世纪以后,我国所面临的通货膨胀压力较轻,但是在07到08年膨胀趋势有所抬头,10年下半年多次再创新高。之所以人们把通货膨胀作为关注的焦点,不仅是因为近10年来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较高,增长的前景广阔,另一方面世界经济危机中我国能够尽快的从中复苏使得人们更加关注通货膨胀。通货膨胀的影响不言而喻,增加群众负担,影响社会和谐。11年以后,我国的通货膨胀问题居高不下,这就要求我们的政府不得不把控制通货膨胀保证经济增长作为经济的首要任务。因此,对于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关系的研究变得格外重要。
一、理论分析
(一)经济的增长与通货膨胀之间具有的正相关性
凯恩斯曾经提到,货币的增长能够降低利率,利率的降低可以刺激投资的增长,投资能够增加就业进而促进经济的增长。这种观点即认为通货膨胀能够通过收入的分配效应以及产业的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增长。换句话说,经济的增长和通货膨胀具有一定的正相关性。
(二)经济的增长与通货膨胀之间具有的负相关性
诺别尔经济学奖的获奖者莫里斯?阿莱曾经提出过,通货膨胀过度以及为了改变之前货币的超量发行从而采取的通货紧缩的政策这两方面之间的交替不断的发生,对经济的增长是十分不利的。换句话说,通货膨胀容易将经济拉近恶性循环中而产生有害影响,即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之间具有一定的负相关性。
(三)经济的增长与通货膨胀之间具有的不相关性
这个观点是认为经济的增长与通货膨胀之间不存在显著的关系。当货币供给量发生变动时,物品的价格会随之增长或降低,因为这种观点下的通货膨胀是不会影响实际的产量。萨金特、卢卡斯等人认为在理性预期条件下,可以预计经济政策实施的后果,这就不会使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增长造成影响。
二、近年来我国的经济的增长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各种关系
分析我国从1979到2010年以来经济的增长与通货膨胀之间存在的各种关系中我们可以发现,”高增长――高通货膨胀”出现于85、87、88、92―96年。然而进入21世纪之后,并未出现过这样的关系组合。02和09年出现通货紧缩,其余年份我国的经济运行集中在“高增长――温和的通货膨胀”、“高增长――低通货膨胀”以及“适度的增长――低通货膨胀”的关系中。其中03、05、06年我国经历了“高增长――低通货膨胀”的最优关系组合。通货紧缩的02和09年,经济也有所增长。80和89年出现“低增长――高通货膨胀”的关系。分析我国近年来这些关系的组合,我们不难看出,经济的高增长不一定会引起高通货膨胀,低通货膨胀也不一定带来经济的低增长。因此,在此期间必然存在其他诸多因素共同作用,造成两者之间存在复杂的组合关系。
三、实证分析我国经济的增长和通货膨胀之间的组合关系
(一)数据的说明以及对其平稳性的检验
本文通过利用1981年到2008年的数据进行分析。不仅有历年的消费者的物价指数(CPI),也有我国的国民生产总值(GDP)。经济的增长是使用GDP来表示的,CPI的增长率是用CPIG来表示。为了避免可能出现的“伪回归”,我们将对模型所能涉及的变量进行单位根的检验。对数据采用AIC准则用专门的计量软件采取ADF检验,检验结果中两个变量均为1阶单整。
(二)模型VAR与变量之间的协整分析
此类模型的建立是近几年来被广泛应用的一种适用于对宏观经济进行分析的模型。由于此模型中所选取滞后阶数对最后的结果影响较大,因而此过程要合理的选取滞后阶数。选取时应当综合充分的考虑LR统计量,FPE将最后预测AIC的信息准则、SC的信息准则、HQ的信息准则以及误差。用计量软件建立一个VAR模型并且对滞后阶数进行考察,得出LR统计量,而最终FPE预测AIC的信息准则、HQ的信息准则以及误差,检验均将指向2阶滞之后,SC的信息准则则是指向1阶滞之后。本文将选取2阶滞之后。在模型和阶滞确定之后,再对两内生变量进行协整性的检验,VAR模型JJ的检验结果如下图所示:
由表可得,迹统计量在百分之五水平之下,拒绝最多仅有一个协整方程的假设,表明存在着一个协整关系,说明了经济的增长率是和通货的膨胀率之间存在着一种长期存在的均衡关系。
(三)因果关系的检验
因为CPIG和GDPG之间存在着长期均衡的关系,所以变量之间则一定存在Granger的因果关系,虽然拒绝“GDPG不能成为CPI的格兰杰原因”,但是并不能拒绝“CPI不能成为GDPG的格兰杰原因”。所以影响CPI变化的原因是GDPG,通货膨胀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经济的过快增长。
四、小结
通货膨胀的出现是多种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对于我国来说更是如此。我国正在经历着经济体制的改革,经济的过快增长会引起通货膨胀,而从我国所经历的经济体制改革的不同阶段来说,经济的飞速增长是依赖于资金高投入的,但是经济的增长只是通货膨胀出现的表层原因。而深层意义上的原因则是经济增长过程中的不合理,这才是决定因素。由此来说,要应对通货膨胀,必须要提高投资的效益,对投资的规模进行控制,加强对于投资活动的监督管理力度,从而使经济增长的方式发生转变。当然,通货膨胀有存在其自身的特别性质,当期的变化会在很大的程度上受到其本身前几期的影响,尤其是之前一期产生的影响,但是物价一旦上涨之后,在很短时间内很难平抑下来,反而会保持继续上涨的趋势。
参考文献:
[1]张健 浅议通货膨胀以及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期刊论文]-中国西部科技2008,7(29)
[2]阎虎勤 中国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相互关系及其协调性的研究[学位论文]2008
[3]李玉双 市场化进程中我国通货膨胀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研究[学位论文]2009
篇5
本文运用声誉模型,利用时间序列的分析方法,对货币当局低通货膨胀政策的可信度进行实证研究,并得出相关结论。
关键词:
人民币国际;政策可信度;通货膨胀
在货币国际化的过程中,政策可信度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政策可信度是指一国居民相信货币当局会采取它们期初公布的宏观经济政策。如果一国货币当局的经济政策是可信的,可以有效降低居民的预期通货膨胀率,从而使货币当局达到抑制通货膨胀的目标。因此,本国居民需要对货币当局有一个认知和了解的过程,才能有效地判断货币当局所公布的宏观经济政策的可信度,这必然会涉及到动态不一致问题(闵娟,2007)。然而,在人民币国际化过程中,提高中央银行执行经济政策的可信度可以降低居民和非居民对人民币通货膨胀的预期,提高人民币的国际地位和国际信誉,增加人民币的需求量,有利于推动人民币国际化。鉴于此,本文从中央银行政策可信度的角度,利用声誉模型研究货币当局政策可信度对人民币需求量的影响。
一、理论模型推导
政策制定者在高产出的利益驱使下,偏离其公布的低通货膨胀政策,降低其政策可信度,从而影响该国货币的需求量,所以本文利用声誉模型就政策可信度对货币需求量的影响进行理论分析。假定政策制定者的任期为两届,分享公众关于产出和通货膨胀的偏好,每个时期产出与通货膨胀率的关系用卢卡斯的供给函数。由于第一期的通货膨胀率会影响公众对第二期通货膨胀率的预期,所以第一期通货膨胀率的决定相对比较复杂。如果政策制定者在第一期选择零通货膨胀率,那么公众对第二期通货膨胀率的预期仍为零。如果政策制定者在第一期选择非零的通货膨胀率,那么公众对第二期通货膨胀率的预期为常数。公众通过政策制定者的当期行为,对未来的通货膨胀率进行预测。当期处于低通货膨胀率状态,公众预测未来的通货膨胀率也较低,赋予政策制定者保持低通货膨胀率的激励。通过理论分析得知,政策制定者赋予未来时期的权重越大,声誉对通货膨胀率的影响越大。也就是说,考虑声誉的影响时,政策制定者将越少的采取偏离低通货膨胀率的政策。在货币国际化过程中,如果政策制定者的低通货膨胀率政策不可信,意味着本国居民和外国居民将减少本币的需求量,增加外币的需求量,影响本币的国际信誉,从而影响货币的国际化。
当政策制定者的政策不可信时,公众预期的π1e和π2e就不是实际的通货膨胀率。β值越大,通货膨胀率就会越大,本国居民把本币换成外币避免高通货膨胀的影响。由于公众偏好低通货膨胀率,预测货币当局将执行低通货膨胀率的政策,即政策制定者的政策可信时,公众预期的π1e和π2e就是实际经济生活中的通货膨胀率,本国居民仍持有本国货币。然而,当该国货币是国际货币时,政策制定者的政策将不仅影响本国居民还影响外国居民,如果政策制定者维持低通货膨胀政策是不可信的,将势必影响该国际货币在世界货币市场上的信用度和地位,从而影响其国际化程度。
二、实证分析
样本区间选为1978-2013年的年度数据,数据来源于各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库的汇总。从理论分析可知,政策可信度主要是货币当局执行低通货膨胀政策的可信性。因此,先对通货膨胀率进行自回归分析,通货膨胀率选取经消费价格指数进行缩减的通货膨胀率。对通货膨胀率进行自相关和偏自相关检验,检验结果如图1所示。从图1的自相关图和偏自相关图可知,通货膨胀率存在相关关系,并且通过Q统计量及其P值可以看出通货膨胀率为平稳的时间序列。自相关图中,通货膨胀率相对较快的落入随机区间,到滞后第八期之后明显为负;而偏自相关图中,通货膨胀率在滞后第五期之后明显落入随机区间,认为通货膨胀率序列的偏自相关函数具有截尾性。因此,本文对通货膨胀率建立滞后五阶的自回归模型,即AR(5)。从自回归结果可知,滞后一期通货膨胀率的估计值为1.0777,滞后一期通货膨胀率上升一个百分点,会使当期通货膨胀率上升1.0777个百分点,说明上一期通货膨胀率对当期通货膨胀率有很大的影响。滞后二期通货膨胀率的估计值为-0.7812,当滞后二期通货膨胀率上升一个百分点时会使当期通货膨胀率下降0.7812个百分点,说明滞后二期通货膨胀率对当期通货膨胀率有较大的负影响。滞后一期和滞后二期通货膨胀率的t统计量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都是统计上显著的。这说明,滞后一期和滞后二期通货膨胀率的确对当期通货膨胀率有较大的显著影响。滞后三期通货膨胀率的估计值为0.5691,当滞后三期通货膨胀率上升一个百分点时,当期通货膨胀率上升0.5691个百分点;滞后四期通货膨胀率的估计值为-0.4747,当滞后四期通货膨胀率上升一个百分点时,当期通货膨胀率下降0.4747个百分点。滞后三期和滞后四期通货膨胀率的t统计量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都是统计上显著的。滞后五期通货膨胀率的估计值为0.3216,当滞后五期通货膨胀率上升一个百分点时,当期通货膨胀率上升0.3216个百分点,其t统计量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是统计上显著的。
从整体上看,当期通货膨胀率受近期通货膨胀率的影响较大,随着滞后时期的增加,其影响逐渐的降低,并且相应t值的显著性水平也逐渐增大。因此,居民主要依据当期通货膨胀率来预测未来通货膨胀率水平。从拟合优度和调整的拟合优度来看,滞后通货膨胀率解释了其本身总变异的59.54%和51.59%,说明经济当中还有影响通货膨胀率的其他因素。F统计量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是联合显著的,模型整体拟合的不错。经过理论分析可知,一国货币当局低通货膨胀率政策的可信度直接影响该国居民的社会福利水平。人们主要是依据当期通货膨胀率预测未来的通货膨胀率水平,而通货膨胀率的高低会影响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本文以政府支出的增长率为政策可信度的替代变量,政府支出的增长率提高意味着货币当局执行低通货膨胀率的政策不可信,降低对人民币的需求量,进而影响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从模型的估计结果来看,政府支出增长的变动率对人民币持有量的变动率的影响是负的,当政府支出增长的变动率上升一个百分点时,人民币持有量的变动率下降0.4847个百分点,其t统计量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是统计上显著的。这说明,政府支出增长的变动率上升意味着货币当局低通货膨胀率的政策越不可信,势必减少对人民币的持有量,从而影响人民币国际化。通货膨胀率对人民币持有量变动率的影响是负的,当通货膨胀率上升一个百分点时,人民币持有量的变动率下降0.0078个百分点,t统计量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是显著的,说明人们并不偏好高通货膨胀率,势必减少人民币的需求量,进而影响人民币国际化步伐。
三、结论
国际货币发行国的货币当局执行低通货膨胀政策的可信度将直接影响本国居民和外国居民对通货膨胀的预期,而预期通货膨胀的高低既影响人均可支配收入又影响对该国际货币的需求量,进而影响国际货币的国际化程度。当一国政府支出的增长率提高时,人们认为低通货膨胀率的政策不可信,提高人们对通货膨胀的预期,为了避免高通货膨胀率对生活水平的负面影响,把本币换成外币,减少本币的持有量,增加外币的持有量,本币将面临贬值的压力,势必影响本币的国际地位和信誉。如果该国货币正处于国际化进程中,政策不可信势必严重影响货币的国际化进程。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中央银行执行低通货膨胀政策的可信度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影响可从本国居民和外国居民两个角度进行分析。从本国居民的角度看,控制政府支出的增长率,提高低通货膨胀政策的可信度,有助于提高人均可支配收入,进而提高本国居民的生活水平,使本国居民更愿意持有人民币而不是持有外币,维持人民币币值稳定,从而加快人民币国际化步伐。从外国居民的角度看,如果中国低通货膨胀政策是可信的,而外国正经历着高通货膨胀或者比中国通货膨胀率高,外国居民会把其货币换成人民币,人民币的国际需求增加。中国执行低通货膨胀政策的可信度将直接提高人民币在国际上的地位和信用度,加快了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金发奇,2004)。因此,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中央银行应提高其政策的可信度,维持人民币汇率稳定和国内通货膨胀的稳定,提高人民币的国际地位和国际信誉,扩大非居民对人民币的需求量,最终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步伐。
参考文献:
1.李婧,管涛,何帆.人民币跨境流通的现状及对中国经济的影响[J].管理世界,2004(9)
2.闵娟.推进人民币国际化[J].财政金融,2007(3)
3.戴维•罗默.高级宏观经济学:第2版[M].王根蓓译.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篇6
关键词:上证指数 资本市场 通货膨胀
一、如何界定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其实就是手中的货币在贬值,我们日常所需的粮食、蔬菜等核心商品都在不断的上涨。在平时的生活中不知不觉的就感觉手中的钱币不值钱了。我国一直把控制通货膨胀、稳定物价水平作为中央银行经济政策中最重要的模式。央行副行长易纲就曾公开说过“通胀是央行的天敌”。通货膨胀(Inflation)是指在纸币流通条件下,因货币供给量大于货币实际需求量,也就是现实的购买力大于现实的产出供给,导致货币贬值,从而引起一段时间内各种商品的物价持续而普遍地上涨现象。其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我国目前尚处于温和通胀,但必须提高警惕,防止其进一步演进及发展到恶化的情景。
二、我国通货膨胀的现状
我国2011年一季度经济数据刚刚出炉,在一季度中,CPI(消费者物价指数)已达5.0%,其中,城市上涨4.9%,农村上涨5.5%。分类别看,食品上涨11.0%,烟酒及用品上涨2.0%,衣着上涨0.3%,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上涨1.6%,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上涨3.1%,交通和通信下降0.1%,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上涨0.6%,居住上涨6.5%,同时,现行一年期存款利率已达3.25%。此次数据的公布,食品仍是引发CPI(消费者物价指数)上行的主要动力,再者就是居住上涨幅度仍然较大,为了进一步控制货币总量,央行于今年4月21日再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加息等措施也会随之而来,但遏制通货膨胀,央行的这些措施具有较强的滞后性,用经济学术语说即“粘性较大”,通货膨胀短期内难以逆转。中国经济稳健增长将支撑国内股市及商品期货市场稳健上行,中期向上的格局仍将延续。通货膨胀压力进一步增大,投资者将更多选择高风险高收益投资品种,对股市及商品市场来说是利好,我个人认为股市短期调整后市场仍将是上升趋势。
三、“温和式通胀”很可能演变为“飞奔式通胀”
(一)国内的影响因素
最近几年,我国的货币政策一直以适度宽松为主,1999年全国M2为9万亿,2010年是72万亿,将近等于我国2010年GDP(39万亿)的两倍;此外,从2008年起,我国货币政策继续实施宽松政策;2009年我国新增贷款9.59万亿,2010年为8.36万亿;同时,我国启动的四万亿国家投资对基础设施如铁路、公路、机场基本建设还在持续在建之中,后期还会进一步追加相应的配套资金,因此,我国近年来向社会投放了大量货币。
(二)国际影响因素
在众多的影响因素中,最为主要的是美国的货币政策所致。由于中国对外贸易顺差几千亿美元中有80%来自美国,如果美国的货币政策有所变动,会对我国产生很大的影响。美联储2010年11月启动了第二轮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这次政策的实施,目的性很强,首先是促进美国经济的稳步回升,美国上一次的宽松政策减轻了流动性紧缩对实体经济的不利影响,对经济下滑起到了遏制作用;其次,可以降低失业率,宽松政策的实施,会增强美国国内消费者投资与消费的信心,可以很好的缓解失业问题;再次,可以转嫁国内经济危机,美国通过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使得美元贬值,使美国商品在国内竞争力增强,削弱了国外商品的竞争优势,为美国的制造业发展创造了空间。
四、通货膨胀对资本市场的影响
2003-2006年通货膨胀与股市起伏。从2003年末开始,我国物价消费指数持续走高,从12月开始,CPI达到3.1%以上,2004年6月更升至5%以上。但由于我国及时采取的宏观调控政策,从2004年11月之后物价就出现了明显的回落。2003年,中国股市局部牛市开始,大盘呈现震荡走势。从2004年的1月30日到2005年4月30日,市场经历了一波下跌行情。其原因是1月31日出台了“国九条”:《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而2004年内证监会高层的人动以及国内几大券商的清盘,都使股市陷入低迷。从2005年4月开始,中国股市进入了一轮前所未有的大牛市。这次行情始于中国证监会2005年4月30日的《关于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试点有关问题的通知》,股改行情因此开始启动,各种利好消息纷纷出台,同时,伴随着人民币不断升值,国家宏观基本面的持续向好等正面消息,上证综指持续走高,截至2007年10月,上证综指已达到6124点。2006年CPI增长1.5%,2007年CPI增长4.8%,2008年CPI增长5.9%。自2007年10月上证综指从6124点用一年的时间股指跃回到1664点。2009年CPI增长-0.7%,2008年10月上证综指从1664点上涨到2009年8月的3478点。
经过以上的分析可知,通货膨胀对我国股市存在负面影响,消费者物价指数(CPI)的不断上涨会使股票指数下跌,国家出台的货币政策也会作用在股市上,使股指发生波动。一方面,市场会对当前国家的宏观政策的出台作出一定的反应,另一方面,市场也会根据政策对未来进行适当的预期,最终的结果会反映在股票指数的走势上,通货膨胀通过经济预期向股市传导的路径得到很好的验证,通货膨胀的发生通常会影响到经济主体对于未来经济的信心,而信心的丧失会马上反映在股市中,产生比较明显的利空情绪和行为。
参考文献:
[1]谢百三.化解通胀压力、搞好股市的13条建议.上海证券报.2010年11月22日
篇7
【关键词】通过膨胀 财务信息失真 财务管理
一、通货膨胀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
通货膨胀条件下会产生持有的利润或损失历史成本下的财务会计,强调收入实现的原则,所以对因通货膨胀产生的利润或损失不加以反映和计量。但在通货膨胀情况下,企业确实会产生部分利益或损失。一般来说,企业拥有的现金及其它固定金额的债权因货币贬值而蒙受损失,而拥有的非货币性资产和固定金额的债务因货币购买力下跌而获得利益。例如,若某企业在,2010年向银行借入5万元的长期负债,直到2015年末方予清偿,这五年中资产负债表上都列有应偿还的长期借款5万元。由于通货膨胀,这5万元债务在,2010年和2015年就其货币购买力而言是不相等的,若各年均以5万元列示,则一方面导致报表上负债项目的不确切,另一方面也表明企业可以用贬值的货币来清偿以往所欠的债务而从中受益。对于企业的应收账款,原则上是1-2个月内收回,但实际上有的甚至2-3年才收回,它不但由于通货膨胀造成持有债权的损失,在上缴所得税!增值税上,由于款项没有收回,还得按收入实现缴所得税、增值税(在权责发生制下),这样企业就要预先支付现金,在通货膨胀情况下对企业又是一个损失。
通货膨胀对现金流量的影响,由于现实中存在的通货膨胀是非平衡和不可预期的,事先协议的工资可能不会因通货膨胀的存在而改变,所以组成项目现金流量的各个因素的价格上涨幅度也存在差异。例如原材料价格的增长幅度可能大于销售价格的增长幅度,工资的增长幅度可能小于销售价格的增长幅度。而折旧额的确定却是以资产的历史帐面价值为依据的,与通货膨胀无关,项目各期的折旧数额不随通货膨胀率的变化而变化。
通货膨胀情况下造成虚假盈利历史成本会计的损益表是以历史成本和现时收入相配比的计量结果。在其盈利中,不仅包括了企业正常盈利的营业收益,而且还包含着企业已实现的资产存置收益,后者是在通货膨胀情况下企业资产增值而获得的。因而,它实际上并非真实的收益,而是虚增的收益。举例子来说明,A企业有块土地原价值是50万元人民币,先出售价格为75万元人民币,这样在账目上这个企业获得了25万元的收益。假如在过去五年内,人民币的币值相对稳定,这样的账目处理没有什么大的问题,可是在当前物价快速上涨的情况下5年后的70万元的人民币相当于一年以前的50万元,所以,虽然账目上有25万元的收益项目,但实际上这部分收益中仅仅只有5万元是企业的收益,另外的20万元实际上是企业的资产存置收益。
二、通货膨胀背景下企业财务管理的对策
(1)存货流动计价的后进先出法在通货膨胀情况下,很多国家的税法都同意企业的存货流动采用后进先出法计价这样可以提高当期销货成本和经营费用,使企业计算的净收益比较符合通货膨胀条件下的“真实收益”,有利于避免虚盈实亏现象。后进先出法在财务使用上是有一定的合理成分的,我们国家在《新会计准则》中取消这种方法的使用可能是出于考虑企业在选择存货计价方法时,避免企业在随意调整存货计价的方法来逃避税金。虽然新企业会计准则己经取消了后进先出法,但税法仍旧允许企业发出存货时采用后进先出法确定存货的成本,但规定了限制条件,即纳税人正在使用的存货实物流程与后进先出法一致时才可使用。
(2)固定资产的计量和折旧计提的方法如果通货膨胀处在很高的水准下的时候,常规的财务处理的方法是以成本的价格和固定资产折旧作为基础的,在这种方法下,如果当前的价格和成本的价格出现差别的时候就会不能正确反应财务信息,固定资产的净值会低于正常的值,企业的净资产也会远远低于企业的原本资产。这样的处理方法还会产生一个严重的后果就是企业的财务报表很不好看,即使企业的财务状况很好,同时,有可能是企业原本的财务状况不好却财务报表很好看。因此,为规避这样的现象,可以按照国家相关的资产评估的规定,综合采用想现行市价法!或汇率调整法等等财务处理的方法对企业固定资产进行出来和评估,作为企业当年调整的基数标准。新的会计准则中在会计计量基础中增加了公允价值的标准,在各行业的折旧处理方法上也在逐渐的趋于公允,采用行业的公允标准。从折旧年限、折旧残值率以及由此确定的折旧率都可依据本企业行业特征、折旧现状以及会计标准确定。公允折旧的标准不仅可以调整或还原公司历史真实利润,更重要的是为研究人员和投资者在公允会计基础上预测公司未来利润和真实市场价值提供了便利。
(3)对企业应收款项的财务处理现行企业财务制度对应收款项的坏账损失采用提取坏帐准备,但由于我国企业在签订经济合同时均未考虑通货膨胀因素,当发生恶性通货膨胀。账面上反映的应收款项将远远低于其实际价值,而债务人出于获取额外利益的考量则有可能尽量推迟付款,当这种情况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将导致整个社会信用体系发生崩溃。为此,对应收款项提取坏帐准备已无法应对通货膨胀的影响应在经济业务发生时将通货膨胀因素列入合同条款,作到有备无患。结语本文主要通过对通货膨胀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进行分析,一是研究了通货膨胀如何造成我国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二是对会计信息系统对通货膨胀影响会计信息校正问题进行分析,从中分析在通货膨胀下企业如何能消除对会计信息的歪曲,从而提供高会计信息的质量。
参考文献:
[1]王海波.通货膨胀会计产生的背景及基本模式研究[J].辽宁师专学报,2007,(3).
篇8
[关键词]通货膨胀目标制;货币政策;调控模式
[中图分类号] F123.16[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0461(2008)05-0094-04
江西省社科“十一五”(2006-2007年)规划项目“论我国改革与发展现阶段的货币政策调控”(06YJ107)。
一、通货膨胀目标制简介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金融创新的蓬勃发展和货币流通环境的深刻改变,世界各国中央银行积极开展新的货币政策探索和实践。在货币政策多元化背景下,于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通货膨胀目标制①倍受世人关注。自新西兰率先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以来,实行该制度的国家数目不断增多,而且已经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政策效果。正如美国哥伦比亚商学院经济学家Frederic S.Mishkin教授所评价的那样:“通货膨胀目标制框架的出现是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策略的令人激动的发展”。
关于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定义,学术界并没有形成统一认识。其中Bernanke和Mishkin将通货膨胀目标制视为一种“货币政策框架”[1],中央银行向公众正式公布一个时期或几个时期的通货膨胀率目标值(或目标区间),并明确承认货币政策主要的长期目标是低且稳定的通货膨胀,在此框架之内,可以实施“受约束的相机抉择”(constrained discretion),这是一种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根据Mishkin的说法,通货膨胀目标制具有以下特点[2]:一是公开宣布一个关于通货膨胀的中期量化目标;二是制度上承诺稳定物价是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其他目标则居于从属地位;三是在调节货币政策工具当中,包括货币总量、汇率在内的诸多变量被用来通盘考虑;四是通过与公众和市场交流货币当局的计划、目标和决定,确保货币政策公信力和透明度不断提高;五是货币当局实现通货膨胀目标的责任性、可信性不断增强。
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兴起被视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货币经济史上最重大的事件,由于其理论上非常贴近最优一致货币政策规则,逐渐被公认为是货币政策未来的发展趋势。当前,我国货币政策在经济体系日趋复杂的背景下面临更大的不确定性,改革发展现有货币政策调控模式变得十分迫切和必要。那么,通货膨胀目标制能否成为可能的改革路径之一呢?
二、通货膨胀目标制在中国的适用性分析
通货膨胀目标制在中国的可行性是当前学界的一个热点话题,国内很多学者对此进行过较深入的研究。夏斌、廖强分析了我国当前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缺陷[3],并认为未来可以向通货膨胀目标制靠拢;柳永明回顾了通货膨胀目标制的理论与实践基础,指出发展中国家不具备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的条件[4];李扬和周素芳分析了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和中介目标选择之间的联系[5],指出通货膨胀目标制为中国未来的货币政策框架调整指明了方向,但当务之急是通过金融体制改革,使得各种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通畅地发挥作用;奚君羊、刘卫江针对我国目前的货币供应量目标缺乏有效性的状况,提出了可以借鉴通货膨胀目标制对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进行重新界定[6];姜波克、朱云高分析了资本账户开放条件下的通货膨胀目标制理论[7],认为随着人民币资本账户开放度越来越大,我国应该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同时汇率制度的选择应该倾向于浮动汇率。李扬认为通货膨胀目标制下中央银行所盯住的目标通货膨胀率是经过改造和重新定义的[8],它包含了大量其他宏观经济信息的目标变量区间,因此通货膨胀目标制这一制度框架比在任何一种框架下都更广泛、全面、深入地关注金融的运行和实体经济的运行。当前,国内外经济环境日益复杂背景下的我国货币政策效力不足,应当认真思考我国货币政策范式向通货膨胀目标制转变。
笔者认为,虽然当前我国尚不完全具备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的理想条件,但在央行面临流动性过剩难题和未来不确定性增加的条件下,借鉴相关国家经验,改革发展现有货币政策调控模式,渐进实施符合本国国情的通货膨胀目标制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一)可行性:通货膨胀目标制的条件约束问题
理论上讲,一国要实施通货膨胀目标制需要具备以下条件:第一,中央银行要具备设定货币政策目标以及操作货币政策工具的独立性,最重要的一点是央行要避免沦为国家财政的融资工具。这意味着,公共部门向中央银行和金融系统的借款应该很少或根本没有,央行不承担隐性的财政赤字;政府应有广泛的收入基础,不应过度依赖于货币发行所产生的铸币税;国内金融市场应有足够的能力来吸收公共和私人债务工具;公共债务的增加应该是可持续性的,不能过度制约货币政策的实施;第二,通货膨胀目标和其它经济目标之间具有“共融性”或者至少不存在很强的冲突;第三,对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操作技术层面的要求。中央银行应能够建立适于对本国经济预测的模型,适时监测经济运行及其长期走势,有效识别经济中的各种随机冲击,正确对未来政策环境做出估计判断。除上述条件外,一般还有对中央银行政策透明度、可信性等方面的要求。
国内一些学者基于以上条件,作出中国当前不宜实施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判断。其主要论据有:①我国中央银行的独立性还远远不够,在相当程度上受政府的权力约束;②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透明度和可信度不高,缺乏与公众沟通的长效机制;③当前维护人民币汇率稳定还是中央银行的一项重要任务,由此可能造成多目标冲突;④通货膨胀指标选取和目标定位存在技术上的困难等等。
应该说,为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实施营造一个良好的经济体制环境十分必要,但是个别条件的不具备或不完善并不必然对新货币政策框架的实施造成根本障碍。首先,实施通货膨胀目标制的一些前提条件本身也是制度的内容,因此同样需要一个渐次推进、逐步完善的过程,而不必在通货膨胀目标制框架确立之前全部实现;其次,对于那些已经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并取得良好效果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当初也不是完全具备上述条件,但实践证明该制度在这些国家基本上是成功的。这说明各种体制性、政策性条件对制度实施的约束效果并不确定,通货膨胀目标制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包容性;第三,虽然当前我国货币政策的体制性约束较强,金融市场也不完善,货币政策体系改革面临诸多不确定因素,但是构建通货膨胀目标制的一些关键条件还是基本具备的,像中央银行的独立性、透明度建设等,近些年都取得了令人欣喜的进步。
(二)必要性:现实经济环境要求新的货币政策尝试
当前我国面临流动性过剩和货币政策可靠性差双重困境,而通货膨胀目标制或可成为有效的解决途径之一。
我国现行的货币政策基本属于以货币供应量为中介目标的相机抉择操作规范。尽管中央银行当前不断加大政策透明度建设,并且把治理通货膨胀作为重要政策导向,但多目标约束下的中央银行面对错综复杂的经济问题已经显得力不从心,特别是当前的流动性过剩问题十分突出,传统货币政策工具的调整空间十分有限,可能随时面临失效的风险。另外,我国国际收支不平衡,贸易顺差持续快速增长,境外投机资本大规模流入,人民币升值压力不断加剧,中国经济外部环境面临更多的不确定性。这进一步导致我国经济短期内风险积聚,宏观调控难度骤增。归纳起来,现行货币政策调控模式要求改革的主要原因有:①相机抉择式的货币政策本身具有动态不一致倾向,经济主体理性预期起到抵消货币政策的效果;②日趋复杂的经济环境导致央行在既有的货币政策框架下难以兼顾多个目标,货币政策失效的潜在风险不断加大;③以货币供应量为中介目标的政策规则面临来自虚拟经济、金融创新和货币电子化等多方面的挑战,货币层次模糊、相关性弱化使货币供应量不再具备良好的“锚定”性质;④当前经济金融结构的急剧转型强化了经济主体对未来政策的不确定性预期,从而进一步增大了央行制定执行独立货币政策的难度。
通货膨胀目标制作为一种崭新的货币政策框架,兼具政策灵活性和可信性,可为当前我国货币政策困境提供良好的解决思路。首先,中央银行根据经济发展预测,制定具有约束力的通货膨胀中长期目标,并向社会公开宣布目标规则和政策效果,可以逐步树立央行权威和良好声誉,为央行实施有效一致货币政策创造条件;其次,中央银行在通货膨胀目标制框架下,通过把资产价格、市场预期、经济景气指数等信息变量纳入到货币政策操作规范中去,能够更全面监测经济总体运行状态,更有利于制定合乎经济发展的货币政策;第三,通货膨胀目标制要求中央银行实行前瞻性的货币政策操作方式,这为消除政策时滞、化解未来不确定性创造了可能。
(三)通货膨胀目标制优势分析:基于成本收益比较
在最优货币政策规则的研究中,通货膨胀目标制十分接近理想的动态最优模型,因此通货膨胀目标制具有理论上的优化性质。同时简单的目标化规则又使通货膨胀目标制具备在实践中的可操作性和灵活性,从而可能提供新的有效一致货币政策框架。实施通货膨胀目标制的收益至少包括:目标化规则减少相机抉择条件下的货币政策动态不一致性②和通货膨胀不稳;中央银行滥用货币政策进行投机的成本得以提高,这有利于中央银行强化自身责任,提高货币政策可信性;将通货膨胀治理作为首要目标,制定一个中长期的通货膨胀目标区间,可以为经济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宏观环境;中央银行透明度提高,公众可以利用更多信息进行投资消费决策,有利于央行稳定通货膨胀预期,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更具前瞻性的货币政策可以减弱政策时滞的影响,也便于中央银行适时监测经济运行,调整相关政策;通货膨胀目标制度下,中央银行综合利用各种信息变量进行政策操作,较之于相机抉择和工具规则反映的信息更为全面;通货膨胀目标制作为一种崭新的货币政策框架,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和广泛的适用性,从而能够将制度转换成本降至最低。
通货膨胀目标制本身也存在一些缺陷,可以将其视为制度实施的成本。其中包括:第一,通货膨胀目标制度在实体经济面对冲击时具有非对称的政策效果,即:在面临来自需求方面的冲击时,央行通过执行扩张(需求不足)或收缩(需求过旺)的货币政策调节经济,能够实现产出和价格水平的双重目标;而面临供给冲击时经常难以兼顾产出和价格两个目标,特别是出现负向供给冲击时(原材料、石油价格上涨),可能引发经济衰退和失业率上升。第二,频繁调整货币政策工具容易引起经济波动,即所谓的“工具不稳”问题。针对一个较低水平的通货膨胀目标和窄幅区间,央行需要经常对通货膨胀偏离进行调整,这容易造成经济不稳定和企业“菜单成本”增加。另外,频繁调整会带来政策工具变量(主要是利率)的不稳定,增加公众对未来的不确定性预期。第三,对于一个有效的通货膨胀目标制度框架而言,选取何种指标来衡量通货膨胀水平,以及如何对通货膨胀目标上下限和中心值进行定位十分关键。然而在各国货币政策实践中,通货膨胀的指标选取和目标定位往往需要借助庞大的经济模型和精确的数理分析,从而可能存在技术上的困难。第四,由预期的不确定性所引起的 “跳跃动态”问题。由于公众对未来的预期往往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央行如果过分依赖前瞻性变量,忽视滞后变量的影响,就有可能造成预期偏误、货币政策效果弱化的后果。
综合比较通货膨胀目标制度实施的成本和收益,不难发现,上面所列举的几种成本其实只在严格通货膨胀目标制或者制度设计出现偏差的情况下存在,而灵活的通货膨胀目标制③很大程度上可以避免这些成本,例如通过赋予产出和利率稳定一个较为合适的目标权重,通货膨胀目标制就可以避免僵硬制度下造成的产出易变性。况且,与中国现行的以货币供应量为中介目标的货币政策操作规范相比,通货膨胀目标制所具备的优势远大于制度实施所付出的成本,因此,积极推动中国货币政策调控模式向灵活的通货膨胀目标制转变是一种可能的理性最优选择。
三、构建通货膨胀目标制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根据以上分析,笔者认为货币当局应该把通货膨胀目标制作为新形势下重构货币政策框架的首选方向,在今后的货币政策实践中逐渐弱化相机抉择操作,通过提高货币政策透明度、强化央行责任等措施向通货膨胀目标制倾斜,从而最大化经济社会福利。由于通货膨胀目标制可以理解为“受约束的相机抉择”,所以货币政策框架的重构并不是一个推倒重来的过程,而是规则和相机抉择的一个系统整合过程。鉴于当前我国货币政策规则相当程度的缺失,应该更加注重此方面的建设。在现有货币政策操作规范中逐步引入通货膨胀目标制要着重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一)应该把稳定物价作为中央银行的首要目标
在流动性过剩背景下,我国通货膨胀压力有增无减。特别是随着主要商业银行改制完成,其资本约束大大减少,接下来一段时期很可能发生新一轮信贷扩张。另外,证券市场的超常规发展也带来了潜在的通货膨胀隐患。可以说,回收过多的流动性和稳定物价水平是当前我国中央银行面临的重大现实课题。虽然灵活的通货膨胀目标制并不排斥其他合理的货币政策目标,但是由于货币政策在稳定物价方面较之其它目标往往更为有效,中央银行理应把物价稳定放在货币政策目标的首要位置,致力于为经济平稳增长创造一个低的通货膨胀环境。
(二)通货膨胀指标选取和目标设定
通货膨胀指标的选取主要基于准确科学和方便理解两个原则。根据实施通货膨胀目标制国家的货币政策实践,一般采用消费物价指数(CPI)或核心消费物价指数(CCPI)作为通货膨胀的衡量指标。对我国而言,CPI也是一个比较全面反映一般物价水平的指标,而且为公众所熟识,将其作为通货膨胀目标的测定变量应该比较合理。关于通货膨胀目标区间的设定,认为将通货膨胀长期目标限定在2%~3%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在实行目标化规则的初期,中央银行可以暂时只对周期目标做出承诺,即央行并不承诺随时实现目标,只是在平均周期中实现2%~3%的目标,从而使较窄的幅度能够作为长期通胀预期的锚,这可以避免严格目标加大央行操作难度,造成经济不必要的波动。
(三)中央银行加快完善透明度建设十分必要
政策透明度是通货膨胀目标制的核心特征之一。在各国经济系统日趋复杂的情况下,市场预期变得更加难以控制,为有效避免预期不一致对货币政策造成的结构性冲击,提高货币政策透明度意义重大。Atkeson 、Kehoe(2006)指出,即使政府不能承诺按照既定规则执行货币政策,扩大政策透明度依然能够有效提高货币政策工具效用,并且减弱央行可信性不足带来的负面影响。我国中央银行在提高货币政策透明度方面虽然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措施,但当前我国中央银行的透明度建设并不尽合理,甚至存在相当的缺失。一方面,央行政策约束力和可信性差,央行没有规定一个明确的货币政策目标,货币供应增长计划水平和实际水平经常存在较大偏差;另一方面,货币政策透明度体系还不完整,在操作透明度和知识透明度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改善。
(四)货币政策可信性与灵活性的统一问题
灵活的通货膨胀目标制兼具规则的可信性与相机抉择的灵活性,其政策优势是不言自明的。从理论上讲,在通货膨胀目标制下,中央银行应该坚持中长期按目标化规则行事,以此赢得政策一致性的声誉,从而有利于央行稳定市场预期,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但在短期中,如果经济遭受不可预测的外来冲击,出现产出大幅波动和金融体系不稳,那么中央银行就应该采取果断措施平抑经济波动,维护金融市场稳定,而不必拘泥于既定操作规则。然而,如何在经济发展不同阶段对货币政策的“两性”做出合理权衡却是一门艺术。这要求中央银行利用精准的预测技术对经济走势做出大致无偏的判断,进而确定合理的货币政策操作时机和方案。
[注 释]
①有的学者也将其称作钉住通货膨胀制、反通货膨胀目标制、通货膨胀钉住等。
②所谓的“动态不一致性”,是指在t时刻按最优化原则策划一项t+i时刻执行的政策,而这项政策在t+i时刻已经不再是最优选择了。动态不一致性问题的研究始于基德兰和普斯科特 (kydland,Prescott,1977)的经典论文。
③按照Svensson(1997)等人的观点,一种“灵活”的通货膨胀目标制的中心思想就是“锚住”通货膨胀预期、降低通货膨胀的波动,而且正是这种灵活性又可以同时稳定产出。
[参考文献]
[1]Bernanke.BEN S,Frederic S.Mishkin. Inflation Targeting:A New Framework for Monetary Policy[J].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1997,(11).
[2]Mishkin.Inflation Targeting in Emerging Market Countries[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2000.
[3]夏斌,廖强.货币供应量已不宜作为当前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J]. 经济研究,2001,(8):33-43.
[4]柳永明.通货膨胀目标制的理论与实践:十年回顾[J].世界经济,2002,(1):24-31.
[5]李扬,周素芳.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和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J].银行家,2002,(7):17-22.
[6]奚君羊,刘卫江.通货膨胀目标制的理论思考―论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重新界定[J]. 财经研究,2002,(4):4-9.
[7]姜波克,朱云高.论人民币资本帐户开放下货币政策制度的选择[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42-50.
[8]李扬.货币政策范式的调整目标指向哪[N].第一财经日报,2007-08-02.
The Study on the construction of Inflation Targeting in China
Zhang You
(School of Finance, Jiangx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Nanchang330013, China)
篇9
关键词:通货膨胀;成因;为害;应对方法
一、引言
当总需求大于总供给,一个经济中大多数商品和劳务的价格连续在一段时间内(物价连续上涨 6个月以上,或货币连续贬值 6个月以上)普遍上涨,物价上涨幅度大于等于3%,宏观经济学就称这个经济经历着通货膨胀。也可定义为因纸币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中的实际需要的货币量而引起的纸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现象。由于消费价格指数(CPI)是通过计算城市居民日常的社会用品和劳务的价格水平变动而得的指数,因此一般用CPI来衡量通货膨胀。当CPI 介于3%-5 %时为温和通货膨胀,在5%-10%之间为严重通货膨胀,大于10%的则是奔腾的通货膨胀。
近年我国的宏观经济呈现出GDP高速增长的态势,同时却出现一个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的不稳定因素:通货膨胀。2010年以来,我国消费者物价指数(CPI)持续走高,特别是进入2011年后,CPI平均在5%以上,表现了一定的通货膨胀压力。近期人们普遍担忧宏观经济是否会发生比较严重的通胀,本文将就我国近期的通胀的成因进行分析和探讨,并提出预防通胀恶化的应对方法。
二、我国通货膨胀的成因
西方经济学认为通货膨胀主要有三种类型:需求拉动型、成本推动型和结构性通胀。当前我国出现的通胀压力加大的原因并不是单一因素所引起的,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混合型通货膨胀。
(一)货币供应量
弗里德曼的货币数量论认为在货币数量与物价及货币价值变动之间存在着一种因果关系,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物价水平的高低和货币价值的大小由一国的货币数量所决定。货币数量增加,物价随之正比上涨,而货币价值则随之反比下降。根据货币数量论的观点,通货膨胀的最终原因必然是货币供应超过了社会的货币需求。
2008年次贷危机爆发,中国货币政策由原先较为稳健的货币政策转为宽松的货币政策,刺激经济复苏。宽松的货币政策必然造成市面上的资金流量过大,流动性过剩明显。经过一个时期后,宽松货币政策对于物价指数的拉动作用就开始慢慢出现。伴随着庞大的货币投放数量,我国的物价指数也出现了大幅的上升,通货膨胀发生的概率大为增加。
另外,由于我国长期的贸易顺差,使得外汇储备逐年增多,导致我国的外汇占款越来越多,从2009年10月的218454亿元增至2011年5月的243907亿元,增长率为11.65%。外汇储备的增加导致央行基础货币的被动投放,使得当前的流动性过剩问题更为突出,影响偏紧货币政策的效果,加大通货膨胀压力。外汇储备的高额积累也加大了人民币升值压力,使我国在相当程度上陷入减轻人民币升值压力与抑制货币供给增长难以兼顾的两难境地。
在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爆发后,第一轮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全球广泛实行,2010年11月美联储宣布,进一步收购6000亿美元长期国债,并将在较长时间内维持利率于0-0.25% 的区间不变,欧洲央行、英央行、日本央行紧跟其后,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开始实施。此举诱发了国际资金不断涌入中国经济市场的冲动,大量的国外资金进入国内,输入性通胀压力增大。只要国外银行还在蓄意的打压资金的利率,我国将要面对越来越多的套利资金,这就加大了通货膨胀可能。
(二)公众预期
预期是宏观经济学的范畴之一,指经济活动者为了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对当前决策有关的经济变量 ( 如价格、利率等 ) 在未来的变动方向和变动幅度经行的预测。通货膨胀的风险很大程度上在于导致长期通货膨胀预期的上升,如果现时的通货膨胀导致了长期通货膨胀预期上升,那将具有更大风险。在通胀的产生初期,物价上升,如果进入了通胀预期的循环,无疑会加大人们的心里对通胀的预期,形成“ 预期通胀”。 通胀预期一旦形成,就会促使大众提前盲目的消费或增加金融投资的比例,这类行为又会进一步加剧物价上涨。目前在货币存量已过量累积的背景下,社会公众对物价上涨的心理预期,增大了通货膨胀的风险和控制通货膨胀的难度,任何外生因素对物价的冲击,都会产生较大的联动效应。当前人们对于物价上涨的预期将增加人们的当期需求,从而成为不断推动物价水平攀升的内在动力。通胀预期加强还会增加居民对保值商品和股票、房地产等资产的需求,提高此类商品和资产的价格,社会调查资料显示,当前社会公众对未来发生通胀的预期相当明显,不断上涨的房价和金价正是这一预期的明确反映。
(三)结构性原因
经济学家希克斯认为:结构性通货膨胀是在全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处于均衡状态下,因部门间劳动生产率的差异和货币工资增长率保持一致的矛盾所引起的物价总水平上涨。部门发展结构的不协调是结构性通货膨胀的经济实质,而部门间物价涨落幅度的差异程度则是结构性通货膨胀的表现形式。
1、房价上涨与通货膨胀
房价与通货膨胀是一种相互推动的关系。持续偏高的通货膨胀促使房价暴涨。同时,房价的暴涨反过来也可能刺激通货膨胀。房价的上涨提高了生产行业的成本,从而压迫利润极薄的生活必需品涨价。房价全面上涨,必然会拉高城市经营性场所的租金和人工工资,抬高了城市所有经营性场所的成本,这些抬高的成本一方面通过提高管理消化,另外最主要的就是通过“抬高价格”来消化,这将进一步加剧通货膨胀。
2、食品等农副产品供求引起的通货膨胀
在全世界的范围内,食品价格出现了非常大的上涨。造成全球范围内的食品价格上涨的原因不仅有暂时性的,而且也有可能产生长期、持续影响的原因。农业部门劳动生产率低下以及政府对农业价格的长期管制,导致农产品价格长期低于其价值,因此必然存在调高农产品价格的客观要求,从而导致结构型通货膨胀。
3、能源价格的上涨引起通货膨胀
由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基础资源(如石油、铁矿石、木材等)的消耗逐渐增加。当国际上这一类资源价格上升时,会带动许多行业的工资和产品价格出现普涨,最后迫使企业提高工资,而一旦工资和物价轮涨,将引发通货膨胀螺旋式增长。
三、通货膨胀的为害
(一)通货膨胀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危害
一般认为,温和的通货膨胀对经济增长是有益的,但是高通货膨胀甚至恶性通货膨胀一般与低增长或开放性的经济衰退相伴随,会给国家经济带来灾难。Fischer(1993)发现,通货膨胀平均每上升一个百分点,经济增长率就会损失1/10个百分点。根据实证分析,通货膨胀对经济增长率的影响通常随着通货膨胀率的变化而发生很大的变化。在亚洲经济危机,由于企业负有大量的短期债务,必须按极高的利率再融资,从而导致了企业大面积破产,经济出现衰退。2011年 3月以来,CPI连续三个月超过5%,通胀对经济发展的压力越来越大。
(二)通货膨胀对我国劳动力就业的影响
治理通货膨胀往往会引起更多的失业,至少在短期内如此,这就是菲利普斯曲线所描述的失业与通货膨胀的替代关系。2008年以来政府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采取的4万亿财政刺激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都是有利于促进就业的,但同时也是引发通货膨胀的原因之一。
(三)通货膨胀加剧贫富差距
通货膨胀使得以利润为收入者受益。由于生产成本特别是工资落后于产品价格的上升,因而利润呈上升的趋势 只要成本滞后于产品价格上升,那么取得利润者就会获得好处。通货膨胀降低工薪阶层的消费能力。在劳动市场上,工人的工资往往以工资合同的方式预先加以确定,也就是说货币工资的上涨往往慢于物价上涨。因此,当出现通货膨胀时,工人的货币工资没有变动,但实际购买力却下降了。
四、应对通货膨胀的方法
通货膨胀会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衡,降低国内商品出口的竞争力和人民生活标准,引起社会的不和谐不稳定,对社会经济发展造成的巨大的影响。面对通货膨胀的压力,应当采取积极的态度应对,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和方法。
(一)减少货币供应量
通过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减少市场上的流通性,并由此影响总需求供给曲线,使得均衡价格下降,从而降低通货膨胀。针对过多的货币供应量,央行采用了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和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的方法来紧缩银根。从2010年1月18日至2011年6月20日,央行已经12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也是2011年第6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存款准备金率在一年多的时间内从16.5%上升到21.5%。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减少了银行的可贷资本,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投资行为。但实际上,仅靠单一的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基准利率,对通胀及流动性的作用有限,CPI指数仍然持续增长,且股市对于加息政策反应平淡。需要同时运用存款准备金、公开市场操作、加息和外汇监管等手段对通胀进行控制。
同时,在保持汇率水平相对固定的前提下,减轻外汇占款被动投放基础货币过多压力。加强对短期投机资本的监测和管理,防止热钱大规模流动给国内经济造成大的冲击。加强和改进外债管理,鼓励和引导境内机构更多地使用国内资金。稳步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进一步支持符合条件的境内机构对外金融投资。
(二)增加信息透明度
抑制通胀预期的最有效的手段是显示当前控制通胀上升的政策效果。央行要注重通货膨胀的防治,保持币值稳定,在宏观调控和制定货币政策时要考虑促进就业,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服务。根据储蓄流向及时预测未来通胀的变化趋势。政府应该增加反通胀的政策透明度、经济透明度、政治透明度、程序透明度及操作透明度,进行通货膨胀的预期管理,让公众对政府的反通胀政策产生信心。
(三)实行强农惠农政策
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稳定粮食生产,增加重要紧缺农产品供应,保障“米袋子”、“菜篮子”安全。继续实施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增加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继续实施重要农产品临时收储政策。最终实现增加农民收入,稳定农产品价格,减轻通胀压力。
(四)稳定能源和资源性产品价格
美国能源信息暑(EIA)预计,2011年中国石油日需求量上升55万桶,至944万桶,升幅6.2%,所以我国必须充分利用外汇储备充裕的优势,增加原油、有色金属、铁矿石等不可再生资源产品进口,控制国内资源性产品的需求,稳定汽油等能源和资源性产品的价格。
(五)完善住房供给体系
虽然我国CPI中居住类消费不包括房地产价格,但住房需求是人的基本需求,房价问题已成为最重要、最受瞩目的民生问题之一,而且房价上升必然拉动水泥、钢材、建材、家装等上下游产品的价格上涨,从而推动消费指数整体上升。因此,必须继续加强房地产调控,继续大规模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加快保障性住房、棚户区改造住房建设,扩大农村危房改造试点范围,确保保障性住房的土地、资金和优惠政策落实到位。
参考文献:
[1]申建文,王立平.结构性通货膨胀、流动性过剩及政策应对[J]华东经济管理,2011(1):84-87
[2]范方志.通货膨胀研究[J]宁夏社会科学,2011(2):25-32
[3]李天锋.美国二次量化宽松对中国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J]国际金融,2011(2):16-19
[4]韩淑梅.我国当前就业与通货膨胀双重压力的成因及对策[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 2010(4):31-33
[5]陈燕.通货膨胀理论分析及当前中国的对策[J]亚太经济,2010(4) :45-49
[6]唐华鑫,对预期与通货膨胀关系的探讨[J]商场现代化,2010(31):1-2
篇10
关键词:货币超发;通货膨胀;货币发行机制
2008年次贷危机之后,全球主要经济体的印钞机一直马达轰鸣。流动性泛滥的洪水,不知何时会淹没世界。日本央行推出超量化宽松政策,包括无限制资产购买及上调通胀目标至2%。而美国马不停蹄连推QE(量化宽松政策),欧洲央行有无限制购债计划,新一轮货币战争又如箭在弦。全球货币供应量快速增长。
一、我国货币超发现状及成因分析
1.我国货币超额供给现状
全球范围来看,在新增的货币供应量上,中国已连续4年贡献约一半。根据渣打银行2012年的报告,金融危机爆发以后的2009-2011年间,全球新增的M2中,人民币贡献了48%;在2011年贡献率更是达到52%。这样的增长规模和态势在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史上都是少有的。从图1可以看出,2012年,中国继续“巨量印钞”,新增M2达12.26万亿元,在全球新增M2中占比仍高达46.7%。
2013年4月11日,央行的统计数据显示,截止3月末,中国货币供应量余额(M2)103.61万亿元,同比增长15.7%,首次突破100万亿大关。超过百亿的货币超发引发了社会对于这一货币现象的质疑,而高企的房价和不断上涨的物价则成为拷问货币超发的缘起。
2.成因分析
(1)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是人民币超发的内部原因。我国货币政策的制定很大程度上是服务于国内经济发展的需要。中国的发展模式决定了对货币的需求。所谓的货币化比率(M2/GDP),是存在货币化过程。进入市场经济后,任何商品供应都以货币的形式交易完成,货币需求自然就会增大。商品市场化、股票市场、房地产市场和其他存量资本市场化的需要,即金融深化本身需要更多的货币支撑商品市场、公平市场、货币市场、资产市场的发展这其中包括住房货币化,也就是说,内生性的经济增长带来货币的供应增长。图2是我国2003- 2012年GDP总量及增速变化图。
由图可见,近10年来我国的年均GDP增速达到了10%左右,超过了政府既定目标(8%)。较快的货币供给以及长期的实际负利率水平等因素保证了国内经济的快速增长。政府大多数年份采取稳健或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这为市场提供了充足的流动性,并导致我国一些年份经济过热现象的发生,而过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引起货币超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宏观经济的正常运行。
(2)长期处于双顺差,外汇储备持续增加。从2003年开始,我国的外汇储备就以每年一千多亿以上的规模增加,紧接着就以每年两千多亿、四千多亿的规模恣意攀升。2008年,遭遇全球经济危机,中国的外汇储备继续新增4500亿美元。到2010年底,中国外汇储备累计达2.85万亿美元。 中国现行的外汇管理体制是固定汇率制,外汇储备每增加1美元,央行就必须得相应地放出等值的人民币,以吸纳这些源源不断的外汇。持续的贸易顺差使得人民币升值压力不断增大,央行为了对冲本币升值压力,不得不购入美元,投放基础货币,使得外汇占款逐渐成为基础货币投放的主要渠道。然而外汇储备的过度积累带来的外汇占款的投放,这样造成货币的超发
(3)汇率和结汇制度与美元超发是人民币超发的外部原因。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美联储于2009年3月18日和 2010年11月3日分别推出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实际上只部分增加了美国国内的流动性,大部分流动性在开放经济背景下通过现行的后布雷顿森林体系转移到他国,尤其是新兴市场国家。在实行固定汇率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的国家不得不发行大量的本国货币对冲美元,引起发展中国家的通货膨胀。我国货币超发与人民币汇率的波动有关。自2005年中国启动汇改以来,人民币对美元已累计升值超过了20%,在人民币缓慢升值过程中,海外的热钱总体呈现净流入的状态;在本币升值预期不断强化的背景下,海外的短期有望继续净流入中国。在现行汇率制度下,央行为了维持汇率的稳定,会被动投放本币,导致基础货币供给不断增加,并推动了货币超额供给规模的进一步扩大。
二、我国货币超发之忧及其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1.货币超发导致了通货膨胀
货币超发在初期表现为通货膨胀预期的形成,形成价格上涨的预期,首先表现为投资的增加、拉动生产资料价格上涨,投资成本的增加,然后带动消费品等下游产品和工资水平的提高。通货膨胀终于由预期变成了现实,发现存在银行里的钱贬值了,理论工资水平虽然提高了,钱却不值钱了,生活水平并没有提高。但是,通货膨胀一方面通过铸币税减少了普通民众实际收入、使百姓的储蓄资产缩水,另一方面通过抬高商品价格增加名义产量增加了政府税收。
2.它导致了资产泡沫
货币如流水,水多了,引起涝灾;水少了引起旱灾。这是人们通常把货币形象地比喻成“流动性”的原因。货币超发的本质是“流动性泛滥”,超发的货币流到商品市场引发通货膨胀,“算(蒜)你狠”、“逗(豆)你玩”,“将(姜)你军”、“猪坚强”,都是货币超发在商品市场的具体表现。超发的货币流到资产市场导致股市泡沫,投机盛行,把市场变赌场;超发的货币流到房地产市场引发房地产泡沫;流到艺术品投资市场引发天价的艺术品拍卖。
3.货币超发恶化的收入分配、扩大了贫富差距
货币超发是一种比个人收入分配所得税还严重的财富分配效应。货币超发不仅导致居民银行存款的名义收益率下降,而且还造成了实际损失,因为当通货膨胀大于名义利率时,实际利率为负。货币超发给一些人剥夺他人收入和财富提供了可乘之机。
4.货币超发挫伤了社会各阶层的劳动积极性、创造性
在货币超发的情况下投机盛行,受房地产和股市泡沫的影响,股市和房地产市场的资金回报率远远超过商品市场的资金回报率。这导致超发的货币很容易流向股市、房市和期市。人人都想去挣快钱,梦想一夜暴富。人们看到了银行业和证券业的高工资,看到了担保机构的高利贷的时候,谁还能心安理得地去赚辛苦钱?
5.货币超发伤害了政府信用
市场经济是一种信用经济,发行货币主体理应担负起稳定币值的责任。如果不能保持货币的稳定性,社会信用体系就会遭到破坏,政府、企业和个人行为就会受到扭曲,最终伤害的是政府的信誉。货币超发除了让老百姓被动地缴了铸币税之外,还造成了老实人的资产泡沫,使人们有被剥夺和上当受骗的感觉,严重地影响货币政策的信用。
三、结论及政策建议
1.主要结论
货币的主要职能是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交易媒介,因此维持币值的稳定是货币管理和货币发行机构首要的、不可推卸的责任。为达到稳定币值的目的,货币发行量必须与经济增长对货币的需求相适应。货币发行多了易引起通货膨胀、资产泡沫、投机盛行和资源浪费,货币发行少了易引起通货紧缩、失业和资产缩水。我国目前的通货膨胀和房地产泡沫是长期以来实行宽松货币政策的结果。
我国货币政策的主要问题,一是市场化程度不足,过于重视法定准备金率和公开市场操作,忽视价格调节手段。一方面在信贷总量控制上容忍货币超发,引发通货膨胀,人为地控制存款名义利率,导致实际利率长期为负,侵害了存款人的利益。另一方面,通过贷款利率市场,对以国有银行为主导的金融体系进行利益输送,让银行获得超额利润。二是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的独立性、自主性不够。地方政府、国有银行、国有企业为主导的经济体组成了强大的利益群体,形成了对货币政策倒逼机制。这些部门获得了商业银行贷款的主要部分,负实际利率政策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缓解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和国有企业的还款压力,损害了银行储户的利益。三是过于僵化的贸易政策和汇率体制。钉住美元的汇率政策使货币政策失去了独立性,然而,我国和美国不同的发展阶段和不同步经济周期要求我国执行浮动汇率政策和独立的货币政策。
2.政策建议
(1)控制外汇占款的规模,减少基础货币被动投放。在当前资本账户尚未开放,人民币未能实现自由兑换的条件下,外汇占款规模的快速扩张导致了国内流动性过剩的问题。因此央行应控制外汇占款的规模,减少贸易顺差的规模,在源头上降低外汇占款。此外,还应完善当前的汇率形成机制,采用更加浮动的汇率制度,并且加快人民币国际化和可自由兑换的节奏与步伐。央行在选择调控工具方面应该更加注重各种政策的协调和组合。企业应该积极参与出口外汇收入存放境外制度的执行。采取前瞻性货币政策管理通货膨胀。在国内通货膨胀压力尚不明显的时候,央行逐渐采取适度的紧缩性货币政策来回收市场上过度的流动性。宽松货币政策适时退出。
(2)央行可以借鉴通货膨胀目标制的管理模式,结合国内通货膨胀的特殊背景进行调。就欧洲现状,欧洲央行比较注重对通货膨胀的治理,而缺乏对经济的刺激。美联储通过购买美国政府的国债作为抵押发行货币,货币发行量是以实际年经济增长率为主要标准确定的,在资本市场上,如果公司股价升值,美国也会相应的投放虚拟美元以表现这部分增加的价值,这就增加了估值错误带来的风险。对于我国的借鉴意义,笔者认为,发达国家基本上是维持物价稳定为基础的,我国正处于经济不断发展的程度,物价可能波动较大,虽然我国在货币政策目标中标明了稳定物价,但是我国货币政策往往具有滞后性,我国应逐渐提高维持物价稳定目标的地位,防止出现经济衰退的风险,另外欧盟和美国的货币机构有很大的自主性,这也是我国值得借鉴的。
日本基本实施的是在一段时间一定范围内盯住美元的货币政策,这个政策的效果在短期很稳定,而长期则导致国内积累了巨大的外汇储备,中国曾经实施的10年汇率稳定政策,和现行的货币政策,和日本是类似的。日本现在的实际状况,也是个反面例子,我国也应该警惕未来出现类似的状况,同时我国也应该改进现行的货币政策。
参考文献
[1]王君斌:《通货膨胀惯性、产出波动与货币政策冲击:基于刚性价格模型的通货膨胀和产出的动态分析》,世界经济,2010年3月.
[2]上海金融报《从央行资产负债表看货币政策调控》,2010年.
[3]赵 建:《货币需求、货币溢出与通货膨胀:基于中国货币现象的实证检验》,财经论丛,2009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