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货膨胀的治理范文

时间:2023-12-26 18:06: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通货膨胀的治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通货膨胀的治理

篇1

[关键词]货币供应;通胀预期;通货膨胀

一、引言

2010年11月11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10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4-4%,涨幅比9月份高0.8个百分点。10月份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同比上涨5.0%,涨幅比9月份高0.7个百分点。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我国的CPI与PPI由负转正,并迅速攀升到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平(见表1)。

为在全球危机中保持经济稳定增长,我国近两年使用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协调搭配。但经济复苏的表象下,我国经济出现了新的问题,通货膨胀预期的加强、资产价格虚涨等。世界经济的发展规律证明,许多快速增长的经济体都必然伴随一定程度的通胀,适度的物价上涨是保证经济平稳增长的基础,同时也是疏导城市居民的通胀预期、引导财富效应向真实消费转化的保证,但是通货膨胀会在总体上降低居民消费福利。因此,通胀必须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如果超出了这个范围,将可能对经济产生不利影响。从近期的情况看,国内经济回升,通胀预期日益强烈,为了遏制通货膨胀的蔓延,我国的宏观调控政策的调整势在必行。央行开始着手管理通胀预期,试图引导经济合理发展。为了找出诱发我国通货膨胀的宏观经济因素以及各诱发因素对通货膨胀的短期及长期影响,本文将对我国通货膨胀成因进行探讨,从而提出抑制通货膨胀治理对策。

二、我国通货膨胀成因分析

根据的货币理论,通货膨胀是指在纸币流通条件下,因货币供给大于货币实际需求,也即现实购买力大于产出供给,导致货币贬值和价格水平全面、持续上涨的经济现象。在长期来看,货币的供给与需求决定了货币的价值,货币供给增加,导致流动性过剩,货币贬值,购买同样的商品和劳务需要更多的货币,最终导致物价上升,通货膨胀。通货膨胀的类型可以大致分为四类: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输入型通货膨胀、结构性通货膨胀。

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是指总需求过度增长所引起的通货膨胀,即过多的货币追逐相对过少的商品,按照凯恩斯理论的解释,如果总需求上升到大于总供给的地步,过度的需求会引起物价水平的普遍上升。所以,引起总需求增加的任何因素都可以是造成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的具体原因。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是成本或供给方面的原因形成的通货膨胀,由厂商生产成本增加而引起的一般价格总水平的上涨,造成成本向上移动的原因大致有工资过渡上涨、利润过渡增加、进口商品价格上涨。对于我国目前的通货膨胀的成因专家剖析可以归为两种。部分学者认为引起此轮通货膨胀的根源是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引起的输入型通货膨胀,另一部分学者则认为是国内生产要素价格上涨引起的成本推动型的通货膨胀。

1.输入型通货膨胀。有学者通过研究国际大宗商品市场的变动与国内一些商品价格的波动之间的一种潜在联系,认为中国正面临严重的输入型通货膨胀。第一种途径是通过原材料价格的上涨输入的,国外进口的原材料价格上涨必将推高国内相关商品的价格。第二种途径是通过资本流动而输入的。美国推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引导美元贬值,削弱了美元资产对短期国际资本的吸引力,导致大量短期国际资本涌入收益率较高的中国,投机资本进入中国涌向资本市场以及房地产市场,当中国国内的证券价格以及房地产价格在他们的带动下炒高后,投机资本热钱带着巨大收益退出。

有学者分析国内的一些传导机制和一些特殊因素倾向于输入型的通货膨胀,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国际粮价大幅上涨,我国对铁矿石、石油等国际大宗商品高度依赖,使得我国面临国际市场输入型通货膨胀的风险加大。而现在的传导机制也很快,市场的供求就会发生变化,引起国内商品价格上涨,加剧国内通胀预期。二是国内的流动性,人们现在有了一个世界的预期,投机资本对中国的外汇资本流入的预期加强,人们通货膨胀的预期也就增大了,最后反映在价格水平上。

2.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有学者更倾向于把物价上涨归为受成本推动的影响。其中有三个因素值得关注。一是食品,尤其是小宗农产品的价格上涨:二是输入性通货膨胀推动成本上升,美元贬值引起石油、矿产等美元标价的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三是由环保、价格改革和尤为重要的工资上涨推动的成本上涨。这三个因素叠加推动了物价上涨的趋势。

通胀预期是导致通胀的重要原因,一旦消费者和投资者形成强烈的通胀预期,就会改变其消费和投资行为,从而加剧通胀,并可能造成通胀螺施式的上升。如果消费者和投资者认为某些产品和资产价格会上升,且上升的速度快于存款利率的提升,就会将存款从银行提出,去购买这些产品或资产,以达到保值或对冲通胀的目的。这说明近期的扩张货币政策引起了企业家对未来市场趋好的预期,使得企业增加投资,扩大生产,推动生产成本的上涨。紧缩性货币政策就是通过减少货币供应量达到紧缩经济的作用,通过中央银行调节货币供应量,影响利息率及经济中的信贷供应程度来间接影响总需求,以达到总需求与总供给趋于理想的均衡的一系列措施。

三、应对通货膨胀的治理对策与建议

(一)紧缩性货币政策对企业家的投资决策影响较为显著

鉴于当前我国的经济增长已经渐AJE轨,通货膨胀不断恶化,非常时期执行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应当逐步退出。这一阶段货币当局应当根据当前的形势发展需要,理性实施经济刺激政策,正视其负效应,经济刺激计划要适时退出,政策目标也做出相应的调整,增长经济的内生性。货币政策应该回归常态“稳健的货币政策”,主要包括:增强针对性和灵活性;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管理通胀预期;管理价格体系:加强流动性管理,引导信贷速度增长并优化信贷结构,支持经济结构调整。

在紧缩性的货币政策下,企业取得信贷较为困难,利息率也随之提高,企业会减少投资,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努力降低生产成本。因此,对我国当前通货膨胀进行治理应着眼于当前通货膨胀的形成机制,而不是盲目减少货币供给,制约经济复苏,同时应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注意引导投资,调整经济结构,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

(二)增加利率弹性,提高存贷款利率水平

通货膨胀日趋严峻,加息对于当前中国经济来说,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负利率会产生泡沫经济,给消费者带来资产增值,但以长久的痛苦为代价。所以应逐步增加利率的弹性,提高存贷款利率水平,或可以选择使用单边提高存款利率而保持贷款利率不变的做法,这样不仅可以减少对企业的影响,还可以保证储户不会遭遇由于实际负利率造成的购买力下降。单边上调存款利率后,市场也容易形成贷款利率即将上调的预期,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投机需求。

此外,在经济出现放缓风险的情况下,单边上调存款利率可以留出一定的政策空间。货币政策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保持

物价稳定,实现经济的平衡。这意味着,要增加消费所占GDP的份额而减少出口和投资的份额。

(三)完善人民币汇率管理机制

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干预,往往是导致经济偏离平衡的根源,现行的管理浮动汇率制度已经无法改变国外的旺盛需求。不改革现行的汇率制度,将无法改变国外的旺盛需求,将会使国家外汇储备日益增长,相应地,得增发同样数量的基础货币,导致日益严重的通货膨胀。从这个意义上而言,完善汇率的管理机制,扩大人民币汇率浮动区间已经成为当前的任务。如果汇率可上升至市场认可的真实汇率,则出口企业可以依据真实汇率调整自己的生产行为,产业结构也能得到实质性调整。此外,可以避免我国的有限的资源被低价贱卖,使得资源能够得到合理、高效的使用和配置。

(四)当前的消费价格指数不能很好的反应普通消费者的日常消费支出变化

国内通常用CPI的高低来衡量通货膨胀,但中国现行CP|的构成已严重与现实脱节。由于CPI具有明显的食品价格驱动特点,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在消费价格指数中占比重较大的食品消费已趋于稳定,而房价和医疗费用在普通消费者的实际支出中所占比重较大,但在CPI计算过程中却一直沿袭传统的较低的居住比重,导致消费价格指数对通货膨胀的衡量不符合实际,大大低估了房价和医疗费用等类似消费支出在普通消费者总支出中的重要地位,消费者预期对消费价格指数影响较小的一个原因:由于物价、消费等经济现象具有滞后性,而心理预期又体现的是未来对人们决策的影响,故现行的CPI不能很好的反应普通消费者的日常消费行为,但是对许多化工等中间产品价格影响较大,并随之向下游的产品转移,最终在CPI中显现。

(五)治理通货膨胀要与产业结构相结合

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协调搭配确保国民经济超预期的增长速度。但经济复苏的表象下,我国经济基本面并未发生根本改变。多年以来,经济扩张都是以破坏社会粗放的经济增长模式,产业层次不高,经济结构失衡等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通胀预期是导致通胀的重要原因,一旦消费者和投资者形成强烈的通胀预期,就会改变其消费和投资行为,从而加剧通胀,并可能造成通胀螺施式的上升。一系列问题导致通货膨胀预期的加强、产能过剩问题更加突出、资产价格虚涨等反而萌芽。因此,遏制当前通货膨胀当与我国经济发展产业结构有机结合,引导信贷速度增长并优化信贷结构,使其适应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合理配置资金,尤其是要支持发展绿色经济、现代服务业和创新型民营企业、鼓励低碳经济相关产业发展,为实体经济的复苏奠定基础,避免出现由于过多投机行为所导致的经济泡沫。

参考文献

[1]杨文悦,关于通货膨胀预期及其管理的思考[J],金融与经济,2010(2)

[2]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

篇2

关键词:通货膨胀;财政政策;货币政策;脉冲响应

中图分类号:F81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892(2008)11-0034-05

较长时间以来,中国经济一直保持着“高增长、低通胀”又好又快的发展状态。然而,伴随着2007年7月份CPI突破5%,通货膨胀不期而至。进入2008年,CPI继续在高位运行,一月份为7.1%,二月份达到8.7%,创下了12年来的新高。在此背景下,如何有效地防止通货膨胀成为当前宏观调控面临的最重要问题。围绕这一主题,国内众多学者和研究机构从不同角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高铁梅等(2008)认为,本轮物价上涨是货币供应量增多、成本推动和需求推动等各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防止出现全面通货膨胀就要降低过快的经济增长速度,同时稳定人们的通胀预期;Ⅲ国家信息中心(2008)认为,食品价格上涨始终是推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上升的主要动力和原因,目前货币政策应坚持从紧方针,但暂时不宜出台加息等紧缩性政策;陈彦斌(2008)认为,流动性过剩对于当前的居民消费价格上涨有一定的影响,但并不显著,治理政策要着眼于当前通货膨胀的特征,而不能盲目实施紧缩性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何孝星和黄雪霞(2008)认为,利率政策抑制通货膨胀的效果有限,继续加息将会有害无益,未来应该以控制信贷总量替代加息作为货币政策的主要工具,等等。根据我国目前的宏观经济形势,在对通货膨胀成因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我们认为,当前货币政策不仅对于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无能为力,而且在货币数量的调控方面也存在诸多局限,治理通货膨胀应该更加重视财政政策的作用。

一、当前通货膨胀的性质

有效的宏观调控建立在正确分析宏观经济形势的基础之上,因此,判断当前通货膨胀的性质和特征就成为我们讨论问题的出发点。

1、外部失衡引发的通货膨胀。20世纪90年代之后,除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的特殊因素之外,中国一直保持着经常账户与资本账户的双顺差。持续的外部失衡造成外汇储备激增并且加大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在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下,大量的国际投机资本进入中国,使资本账户顺差进一步扩大。为了维持人民币汇率的相对稳定,央行不得不扩大人民币的供应,结果造成M2的迅速增长,如2008年1月和2月M2同比分别增长18.94%和17.48%,均高于2007年末的水平。3月份虽然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回落,但仍然保持在16.29%的高位(图1)。货币供应量以及信贷的过快增长引发了流动性过剩,从而构成了当前通货膨胀的最基本原因。

2、通货膨胀具有结构性特征。目前的通货膨胀呈现结构性态势,并非所有商品的价格都在上涨,上涨的主要是食品价格。以2008年4月份为例(图2和图3),CPI为8.5%,其中食品价格上涨了22.1%,而衣着类商品的价格反而下降了1.4%。食品价格的上涨,又主要集中于肉禽(47.9%)、水产品(16.1%)和鲜菜(13.6%)。食品之所以成为推动价格上升的主要因素,是因为食品行业的供给弹性较小,对于来自需求面的货币供给量的正向冲击不能作出及时反应所致。尽管目前物价上涨是结构性的,但由于通货膨胀具有自我强化的功能,如果不进行适当的调控,一旦人们形成通货膨胀预期,那么结构性通胀就会演变成全面的通货膨胀。

3、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比较明显。本轮通货膨胀带有明显的成本推动型特征。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08年4月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上涨8.1%,其中原油上涨37.9%,原煤上涨20.9%,有色金属上涨4.7%(图4)。同时,进口的主要商品如铁矿石、大豆、成品油、天然橡胶等价格均有不同程度的上涨。土地、劳动力、以及自然资源等要素价格的上涨也已经成为普遍的趋势。这种现象的出现与我国目前的发展阶段以及国际经济形势存在着紧密的关系。首先,随着我国人口拐点的出现,原本可以“无限”供给的劳动力开始出现短缺;其次,当前进行的要素价格机制改革使得之前人为压低的要素价格逐渐向市场均衡水平移动;最后,中国、印度等新兴经济体正处于加速发展阶段,其旺盛的需求推动了世界范围内原材料价格的上涨。

4、通货膨胀的国际传导。在中国爆发通货膨胀的同时,其他主要国家都存在一定程度的价格上涨。2008年1月,美国CPI上涨4.4%;欧元区上涨3.2%,日本上涨0.7%;韩国、印度尼西亚、新加坡分别上涨3.9%、6.6%和7.4%;俄罗斯上涨12.8%,南非上涨9.3%,全球通货膨胀有卷土重来之势。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已经与世界经济紧密联系在一起,国际上大宗商品价格如铁矿石、原油、粮食等价格的上涨就会相应传导到我国,形成输入型通货膨胀。事实上,当前制约我国供给面最主要的因素即是成本推动与输入型通货膨胀。

二、通货膨胀的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为了进一步探讨通货膨胀的趋势及其成因,本文建立了关于我国通货膨胀率的脉冲响应函数。选取的变量指标包括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CPI下食品价格中的粮食价格指数(CORP)、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INV)、广义货币供给量同期增长率(M2)、全部单位从业人员平均劳动报酬(W)。由于我国2003年开始走出通货紧缩的阴影,因此本文的样本期始于2003年1月,止于2008年3月,总共63个样本。其中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粮食价格指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M2同期增长率的月度数据来源于中国资讯行数据库,从业人员平均劳动报酬数据来源于中经网统计数据库,原始数据为季度数据,我们采用取均值的方法近似得到了月度数据。

脉冲响应函数刻画了一单位标准差大小的新信息(jnnovation)冲击对内生变量的当前值和未来值所带来的影响,可以反映一个变量作用于另外一个变量的动态特征。一般在分析脉冲响应函数之前要建立变量之间的VAR模型,我们首先根据AIC准则和SC准则,设定了VAR(2)模型,在此基础上,采用正交化(orthogonalised)方法和Choleski分解技术,建立了关于通货膨胀率与其他变量的脉冲响应函数模型。西姆斯(1980)认为。VAR和脉冲响应函数模型下无需考虑变量的平稳性,所以这里没有对变量进行平稳性检验。图5至图8是CPI对于其他

变量一单位标准差冲击的反应。

1、粮食价格对于通货膨胀率的冲击。由于粮食在CPI组成中权重较高,因此在当期就会对通货膨胀率产生正向效应,并且正向效应呈递增趋势,第3期达到最大,此后开始逐期递减。这表明粮食价格的上涨短期内会对CPI造成较大冲击,但在长期内对于CPI的持续影响较小。

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对于通货膨胀率的冲击。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对通货膨胀率的冲击作用一直是正向效应,并且效应逐渐增大,到第5期开始稳定在一定水平。长期内固定资产投资增加会产生温和的通货膨胀效应。

3、广义货币供给量同期增长率对于通货膨胀率的影响。初期时广义货币供给量同期增长率对通货膨胀率的正向冲击呈增长趋势,到第5期达到最大值,随后呈递减趋势,到第10期逐渐趋近于零。

4、全部单位从业人员平均劳动报酬对于通货膨胀率的冲击。全部单位从业人员平均劳动报酬对通货膨胀率的正向效应在第2期开始显现,并且逐期放大,第10期时仍然呈增长趋势。显然,劳动者工资的增加对通货膨胀率的冲击效应非常强烈,在长期内会持续提高通货膨胀率。

在给出脉冲响应函数之后,我们采用方差分解法,通过求解扰动项对向量自回归模型预测均方差的贡献度,了解各类因素对通货膨胀率的冲击作用,分解结果见表1。

从表1中可以看到,除了通货膨胀率自身以外,粮食价格和平均劳动报酬是长期中影响通货膨胀率的主要因素。并且随着时期的延长,劳动报酬对通货膨胀的影响程度越来越大。由于我国国内粮价上涨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国际粮价的影响,而劳动报酬的上升直接表现为生产成本的提高,因此,成本推动型和输入型通货膨胀可能是目前价格上涨的主要因素。

三、货币政策的局限性

虽然货币主义者认为通货膨胀任何时候都是一个货币现象,治理通货膨胀理应由货币政策发挥主要作用。然而,从目前我国通货膨胀的形势来看,基于需求调节的货币政策显然对于供给方面的成本推动和输入型通货膨胀无能为力。同时,即便在货币政策调控最为核心的领域――货币数量的控制方面也存在着诸多的局限。

1、加息的局限。加息可以提高资金的使用成本,回笼货币,减少流通中的货币数量,是货币政策中最重要的工具。但是,目前加息却要考虑诸多问题。首先,加息要考虑中美之间的利差。现在的情况是,人民银行在不断加息,美联储却在不断减息,使得中美之间的利差不断加大。中美之间的利差倒挂会诱发国际投机资本进一步流入,从而加剧我国的通货膨胀;其次,加息要考虑对贸易顺差的影响。加息会提高资金成本,抑制国内的投资需求,并因此减少进口,进一步拉大中国的贸易顺差,最终也会与加息的目的背道而驰;第三,加息要考虑对储蓄的影响。近年来,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我国过高的储蓄开始减少,多年低迷的消费需求逐渐启动。如果在这个时候加息,尽管可以将部分资金吸引回银行,但是却与扩大内需与发展资本市场的长期目标相悖。

2、存款准备金与票据回购的局限。存款准备金率的上调和央行票据的回购同样可以达到回笼货币的目的,但是二者的政策空间日益缩小。目前存款准备金率已经达到15.5%的历史高位,中小银行流动性明显吃紧。若进一步上调准备金率,必然会危及到这些银行的生存。同时,央行票据回购的不断积累,一方面使得央行面临票据到期以及利息支出不断上升的压力,另一方面损害了商业银行的融资机能,不利于正在进行的金融体制改革。

3、人民币升值的局限。人民币升值可以从源头上解决流动性过剩的问题,有效抑制输入型通货膨胀,减少国际贸易争端,从长期来看也有利于实现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要使人民币迅速升值到市场均衡水平。因为,人民币的过快升值同样会带来严重的问题。一方面,人民币升值会促使资产价格上涨,由此产生的财富效应会形成强大的购买力,反而会加剧通胀;另一方面,过快升值会对外部需求产生巨大影响,在目前内需并没有充分启动的前提下,极有可能引发经济衰退。因此,人民币升值只能是循序渐进,小步快跑。由此也决定了人民币升值对通货膨胀的抑制效应要到两三年后才会显现,这显然是“远水解不了近渴”。

尽管货币政策存在诸多局限,但目前我国的货币供应量和贷款规模增幅仍然偏快,尤其是金融机构外汇贷款超常增长,2008年4月末已达到2709亿美元,同比增长了56.76%。因此,货币政策应该继续坚持从紧的原则,将反通货膨胀作为其主要目标。由于信贷规模调控和窗口指导可以直接作用于商业银行的贷款规模,在实践中能够根据市场供求和银行盈利状况及时、迅速地作出反应,避免“一刀切”,我们建议未来货币政策应把控制信贷规模作为主要的调控工具。

四、应该重视财政政策在治理通胀中的作用

目前我国通货膨胀形势的复杂性以及货币政策的局限性使我们不得不把目光投向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不同,财政政策不仅可以实施需求调节,而且还可以对供给面产生影响,从而能够直接应对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的挑战。同时,财政政策较少受到外部经济的影响,政策扭曲效果较小。因此,今后治理通货膨胀应该进一步发挥财政政策的作用。

1、财政政策的需求调节。凯恩斯主义者认为,财政支出属于社会总需求的一部分,扩大财政支出会增加社会总需求,在总供给不变的情况下,价格水平会相应提高。同时,由于现实条件下李嘉图等价定理并不成立,政府使用公债融资取代税收融资,持有公债的消费者认为自己的财富增加,从而增加消费支出,同样会引发价格水平的上涨。因此,为了抑制通货膨胀,财政政策似乎应该减少财政投资和压缩赤字。但是,我们认为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主要原因在于中国的通货膨胀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一方面,面对由流动性过剩引发的通货膨胀,财政支出的增加和赤字的非货币化融资,并不会增加目前流通中的货币数量,因而也不会加重流动性过剩局面;另一方面。面对人民币升值和出口的减速,需要适当的政府投资支撑经济增长,以防止滞涨的出现。所以,目前的财政政策在需求调节方面应采取紧中有松的原则,在维持适当规模的赤字的同时,发放特别国债,进一步回收流动性,加大中西部和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投资,以促进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

2、财政政策的供给调节。财政政策的供给效应包括对于经济增长的长期调节和经济波动的短期调节。根据新古典的经济增长理论,一个经济体的供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要素:人力资本、物质资本、知识资本以及社会管理系统。其中,人力资本不仅是指劳动力的数量,也包括劳动力的质量。物质资本泛指基础设施以及设备投资。知识资本包含论文、设计和专利等,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技术进步。社会管理系统则表现为政府的管理能力。除了物质资本之外,其他供给要素

都具有公共物品的特征,单纯依赖市场会供给不足,需要政府财政予以支持。政府可以通过增加财政支出和补贴,增加上述物品的供给,由此形成了财政政策的长期供给效应。事实上,财政政策的供给效应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非常明显,卢卡斯(2004)就曾指出:“以美国过去50年的经济表现为基准发现,成功的长期供给方面的政策所能带来的社会福利要远远高于进一步优化短期需求管理政策所能带来的社会福利”。财政政策的供给效应对于经济增长尤其对于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对目前我国通货膨胀的治理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是因为生产要素价格上涨是否转化为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根本上取决于生产要素价格上涨与劳动生产率提高之间的竞赛,而决定劳动生产率最关键的因素是技术进步。因此,发挥财政政策的供给效应,加大对于科研开发的政府补贴,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才能最终抑制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

财政政策不仅能够改善长期供给,而且也可以实施短期供给调节。尽管一个国家的劳动力、物质资本、科学技术在短期内无法改变,但是财政政策却可以通过调整相对价格以改变对生产者的激励,从而在短期供给方面发挥作用。例如,财政政策可以通过降低个人所得税改变劳动者工作和闲暇之间的相对价格,激励劳动者增加劳动供给;降低企业所得税增加企业利润,刺激企业增加生产。事实上,对经济活动中的参与者――劳动者和企业的行为进行激励从而促进他们增加供给正是短期供给调节的核心。那么,财政政策的短期供给调节又是如何治理通货膨胀的呢?我们可以通过图9进行说明。

在图9中,短期总需求曲线与短期总供给曲线相交于E0点,此时的产量和价格水平分别为y0和P0。由于成本型通货膨胀的推动,原材料价格上涨和劳动力成本上升,供给减少,短期总供给曲线相应向左移动,最终达到AS1的位置。此时,短期总供给曲线与短期总需求曲线相交于新的均衡点E1。与E0点相比,在E1点上价格上升到P1,产出水平下降到y1,造成了经济滞涨。在这种情况下,运用财政政策的短期供给调节,通过减税和补贴等手段激励生产者增加生产,改善供给,短期总供给曲线又会向右移动到AS0的位置,最终消除滞涨。由此可见,财政政策的短期供给调节不仅可以降低价格水平,抑制通货膨胀,还可以提高均衡产出。增加就业,具有“一石二鸟”的作用。具体到我国的通货膨胀治理,我们认为财政政策应该根据不同因素,对症下药,多管齐下。

首先,针对由国际收支盈余增长过快引发的通胀,可以考虑一方面降低出口退税税率,同时对一些国内稀缺的生产要素加征出口关税,减少出口;另一方面,进一步削减进口关税,给予企业进口补贴,扩大进口从而减少贸易顺差。此外,资本账户下的“热钱”流入也要予以充分重视。尽管目前防范投机资本流人的主要方法是资本管制,但是从资本项目管制上来控制短期资本流入实际上是非常困难的。因此,采取税收调节如开征托宾税是较为可行的一个选择。托宾税对于所有现货外汇交易课以税款,能够有效地防止投机资本规模的急剧扩张,从而稳定汇率和减少资本账户盈余。

其次,针对成本型和结构性通货膨胀,财政政策要适时扩大增值税转型试点范围,降低企业所得税率,加大对于粮棉油的补贴力度,提高个人所得税免征额和降低个税税率。增值税转型允许企业抵扣购进固定资产中机器设备所含的进项税金从而减少企业税负,降低企业所得税率增加了企业的税后利润,这两项政策都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生产积极性,增加供给。同时,对于一些受到通货膨胀影响较大的行业如粮棉油、猪肉、石油、电力等行业,给予财政补贴可以有效地减轻这些行业面临的要素成本上升压力,保障供应。此外,由于劳动力成本上升也是推动通货膨胀的一个重要因素,提高个人所得税的免征额能够激励劳动者增加供给,从而减少劳动力成本上升对于通货膨胀的冲击。

最后,针对通货膨胀可能引发的社会问题,要对低收入者发放价格补贴。这是因为目前通货膨胀主要由食品上涨引起,而低收入者的恩格尔系数往往很高。通货膨胀对他们生活水平的影响最大。实际上,自本轮物价开始上涨以来,财政部已采取多种方式对城乡低保住户、困难学生以及学生食堂进行了专项补贴。基于通货膨胀的发展趋势,需要进一步扩大财政补贴的规模和范围。

篇3

关键词:货币政策 通货膨胀 VAR模型 脉冲响应函数 方差分解

变量选取及数据来源

本文用消费品价格指数CPI表示通货膨胀率。用央行公布的一年期贷款名义基准利率NCR代表央行的利率政策;以国际清算银行公布的间接标价法下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NEER代表汇率政策,NEER上升意味着本币升值,下降则说明本币贬值;以央行资产负债表中的货币发行量VCI来代表公开市场操作政策;央行的存款准备金率政策在某些年份会对大型银行和中小银行区别对待。本文统一采用央行公布的大型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RR代表央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利率政策;用每年银行的国内人民币信贷规模BDC代表央行的信贷规模控制政策。

本文选取了2000-2012年2月的月度数据作为研究对象,所有原始数据均来自中国人民银行、国研网数据库及国际清算银行。在分析前通过观察数据的曲线图,本文发现以上变量中,CPI、NEER、VCI、BDC的月度数据存在明显的季节波动特征,因此先对以上4个变量用X12法进行季节调整。

实证检验分析

(一)单位根检验

为确保VAR模型的稳定性和参数估计的有效性,先检验模型的每个变量的平稳性。本文用ADF方法检验数据的单位根,具体结果如表1所示。由表1的检验结果可知,在5%的显著水平上,原变量均为非平稳时间序列,而它们的一阶差分序列则均为平稳序列,因此它们都属于1阶单整序列,可用其一阶差分项构建VAR模型。

(二)VAR模型的构建与稳定性检验

对DCPI、DNCR、DNEER、DRR、DVCI构建VAR模型,根据AIC标准,模型的最佳滞后阶数是5,而根据SIC标准,模型的最佳滞后阶数是1,考虑到货币政策的执行到经济变量发生变化,中间的时间间隔应该是超过1期的,同时参考最大似然值LR,因此笔者选择VAR(5)作为后续分析的基础。模型建立后对其稳定性进行AR根检验,结果显示,VAR模型所有特征方程的根的倒数均小于1,即均位于单位圆内,说明该模型符合稳定性条件。

(三)Granger因果检验

对于平稳的时间序列,可以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目的并不是证明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而是发现某个变量的前期变化是否能在统计上解释其他变量的变化。在进行Granger因果检验时,本文着重观察央行的货币政策变量对CPI的格兰杰因果情况,其结果如表2所示。

由表2可知,若按5%的显著水平,法定存款准备金率RR、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NCR和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NEER都是CPI的Granger原因,按10%的显著水平,银行国内信贷规模BDC也是CPI的Granger原因,而央行货币发行量VCI则不是CPI的Granger原因。

(四)VAR模型的脉冲响应函数

由于VAR模型是一种非理论性的模型,因此在分析VAR模型时,往往不分析一个变量的变化对另一个变量的影响,而是分析当一个误差项发生变化,或者说模型受到某种冲击时对系统的动态影响,这种分析方法称为脉冲响应函数方法。简而言之,脉冲响应函数刻画的是扰动项上加一个标准差大小的一次性冲击对内生变量的当前值和未来值的影响。

在此,本文观察了以上的VAR(5)模型中,CPI对央行各政策变量以及自身冲击的响应情况。本文采用Cholesky分解方法得到脉冲响应函数(见图1)。图1中横轴表示冲击作用的滞后期数,纵轴表示因变量对解释变量的响应程度,实线为脉冲响应函数的计算值,两侧的虚线为脉冲响应函数值两倍标准差的偏离带。

从图1可知,对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RR的1个标准差冲击,CPI在之后的4个月的响应是正向的,响应值在第4个月达到正向峰值(0.249),从第5个月开始,CPI的响应值开始转负,在第9个月达到负向的峰值(-0.038),之后CPI的响应值稳定在-0.01到-0.02之间,从第20个月开始,响应值不再明显。可见,RR上调后CPI还会上涨4个月,对CPI的抑制作用是从第5个月开始显现,第9个月最为明显,该抑制作用具有较长时间的持续性。

给一年期名义贷款基准利率NCR一个标准差冲击之后,CPI从第2个月到第8个月会同向波动,只是响应值越来越小,到第9个月开始转为负值,到第12个月达到负向峰值(-0.043),随后响应值逐渐向0轴靠拢,到第21个月,CPI响应值将不再明显。由此可见,上调NCR对CPI的抑制作用和上调RR的情况较相似,而且该政策的效果时滞性更大,在第9个月开始显现,但其政策效力具有持续性。

给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NEER一个标准差冲击,会让CPI在第2个月明显同向波动(响应值为0.111),随后第3个月则开始反向波动,并在第5个月达到负向的峰值(-0.195),随后响应值呈现震荡式衰减,到第24个月,CPI响应值将不再明显。这说明,人民币的升值对CPI的抑制时效性很强,而且抑制作用较明显,持续性好。

篇4

在很多人心中“理财”和“赚钱”是画等号的。其实,“赚钱”是其次,生活的科学就在于怎样打理好你的财产,让你不亏钱或者少亏钱,在此基础上再谈“获利多少”的问题。

用什么作为判断“亏”与“不亏”的标准呢?就是通货膨胀率,一般用消费者价格指数(CPI)来表示。2007年我国的消费者价格指数一直呈上涨趋势,11月消费者价格指数增长已经达到了6.9%,属于一个比较高的水平,各种理财产品的盈利水平应当与此进行比较,这也就是我们接下来评述各种理财产品的依据。

根据理财产品的投资收益及其相应的风险水平不同,各种理财产品大体可以分为以下三类:“保守型”――很低或者没有风险的理财产品,追求“不亏”或“少亏”,“稳健型”――理财收益实现“不亏”并略有盈余,但有一定的风险;“激进型”――理财产品追求超出平均水平的盈利,并具有一定的风险。

投资储蓄、国债,参照CPI

在2007年爆炸式的增长之后,2008年应该怎样打理自己的财富?接下来,我们就对2007年各种理财产品的市场表现和2008年的理财投资方向评述一下。

在各种理财产品中,人们最熟悉的就是储蓄和国债了。长期以来,许多中国人只青睐这两种理财工具,原因在于此二者的风险几乎为零。但这两种工具只能被归为“保守性”理财的范围,它们的回报水平是最低的。

一般情况下,国债利率略高于同期储蓄利率,而近年来,国债的票面利率甚至出现低于同期储蓄存款利率的情况,仅比扣除利息税后的储蓄存款高出一点点。而这种相对较低的回报水平到底划不划算呢,让我们通过下面的表格来看一下:

从表中不难看出,除2006年8月外,储蓄存款利率大多低于同期的消费者价格指数的增长,换句话说就是低于通货膨胀率。特别是进入2007年,两者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从前面阐述的结论来看,投资“储蓄存款”和“同期的国债”基本上是在“亏钱”。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2007年各家银行的个人储蓄存款增长缓慢了。

可以预计,在2008年CPI至少还要保持一段惯性前进的增长趋势,而储蓄存款利率和国债利率受多种因素限制,已不可能大幅度增长,因此,建议在2008年上半年结束以前,不要将过多的资金投入到这两个产品当中,在2008年下半年,根据CPI的回落情况,再适当增加对这两项产品的投入。

外汇保证金、黄金期货、股指期货――收益大风险高

与“保守型”相对的就是“激进型”理财产品,即赚取高于各类理财产品平均收益水平的理财产品,而与高收益相伴的是,这类产品普遍具有较高的风险,稍有不慎便会蒙受不小的损失。

在“激进型”理财产品中比股票风险更高、收益更大的就是“外汇保证金交易”。“外汇保证金交易”在2006年才出现在理财市场,这种金融理财产品脱胎于外汇期权,是一种融资交易,被推广该业务的银行形象地比喻为“以小博大的杠杆”。

随着人民币的不断增值,百姓手中持有的外汇用来投资的空间越来越小,2007年外汇保证金交易得到了一定发展。对于这种保证金交易的收益水平,可以通过下面的例子进行说明,2007年2月美元兑日元1:119,这时做日元看涨的1个月的保证金交易买入10万日元,保证金率1%,只用支付1000日元,当2月底日元汇率上升为1:115,增值3.36%,此时平盘则收回保证金3360(1000*(3.36-1))日元,获利水平为236%。当然,如果对外汇汇率波动方向预测错误的话,保证金就开始损失。然而,即使最优秀的外汇投资人员,其市场走势预测的准确率一般也不超过30%。

2008年还有两种“激进型”理财产品会出现在理财市场,这就是黄金期货和股指期货。其中黄金期货上市首日成交火爆,主力合约Au0806开盘230.95元,终盘报收223.30元,涨幅6.34%。上市首日,累计黄金期货合约成交量为121468手,成交金额为273.47亿元,总持仓量为21810手。这两个理财产品一经面世,必将借助黄金和股票在普通投资者当中的人气迅速火爆起来,但是作为期货的交易产品,它们本身具有了极高的风险。建议2008年投资者对这两种理财产品的操作上基本遵守两个原则,一、适量投资,不要超过总投资额的10%;二、稳健,不要频繁买卖,以做多基调,进行中期投资。

集合理财、黄金投资――“中庸之道”最稳当

我们中国人崇尚“中庸之道”,而在“保守型”与“激进型”之间也还存在一类金融理财产品,我们可以将其称为“稳健型”理财产品。这类理财产品的特点就是风险与收益都处在一个相对中等的范围,而这个收益水平处在CPI之上,在理财市场平均收益水平附近区间。现阶段,这类金融产品主要由两种产品构成:

第一类是银行的集合理财产品。这类理财产品经常出现在大家的眼前,各家银行基本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推出一期新的产品,让很多投资者有眼花缭乱、无从下手的感觉。其实,这类理财产品根据投资方向还可以进一步细分三小类:1、投资于企业债和国债等货币市场的货币型理财产品;2、投资于具体产业、工程项目的信托型理财产品;3、投资于一级发行市场、私募股权和其他资本市场的资本型理财产品。其中,前两种理财产品的收益基本与CPI持平或略高于CPI,但是第三种理财产品的收益水平则相对较高。

第二类“稳健型”理财产品就是黄金。由于黄金价格的良好预期,以及黄金在工业和商业上的重要用途,使得投资黄金在财富保值、增值方面有很好的前景。

篇5

关键词:支付能力;通货膨胀;GDP;平均消费投资倾向;贸易逆差

中图分类号:F57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06-0007-02

GDP的增长无论怎样,最终都应该可以反映到国民支付能力的增长上。如果缺乏了后者,那么GDP的增长就是畸形的。这里面便涉及到支付能力、通货膨胀、GDP、平均消费投资倾向、进出口贸易等之间的相互关系,本文便是通过作者自己多年的观察思考,探讨和总结了一个关于它们之间尽可能简单的并不需要高等数学的数学关系式,并且进而探讨了它对实际经济生活的指导意义。

一、公式的推导

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归根结底是这个社会的支付能力的提高。

我们以支付能力与总需求的关系为起点来展开对题目的讨论。

先需要对我们所讲的支付能力作一个含义范围的规定:

这里的支付能力是指泛意的支付能力,我们这样规定它所包含的范围以利于后面的讨论――对个人和企业来讲,它是指已有的支付能力加预期可以承受的并且可以借贷到的支付能力;对政府或者国家来讲,它是指已有的财政盈余加预期可以承受的财政赤字。从这个定义的范围来讲,在物价水平不变的情况下,支付能力可以直接通过提高工人工资,增加转移支付等财政手段来提高,也可以通过降低银行借贷利率,实行宽松的金融政策等来提高。

设一个国家的总支付能力为Y,它有能力支付并且愿意支付的那部分(即愿意转化为总需求的那部分)与总支付能力的比值为N,那么:总需求=Y*N(国内需求)+出口总值(国外需求)

这里的“N”不是只包含“平均消费倾向――APC”,也包含“平均投资倾向――API”,我们这样规定:APC是消费占支付能力的比例,API是投资占支付能力的比例。

所以,N=APC+API

由于影响APC、API的因素是不容易改变的,所以在一段时期内可以把它们看成是一个定值。

当一个社会供求平衡时:总供给=总需求=Y*N+出口总值

当一个社会供大于求时:总供给>Y*N+出口总值

设在货币流通速度为V的情况下,需要增大货币投放量H,才能使供求平衡,那么有:

总供给=总需求+H*V=Y*N+出口总值+H*V

二、关于关系式的进一步解释和应用

(一)关于公式1

从H*V的产生过程可以看出,它只是代表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差值。当是正值时代表通货紧缩,负值时代表通货膨胀。当是“0”时代表供求平衡。在经济的快速的发展过程中,H*V值越是在接近于“0”的位置活动并保持的时间越长,说明经济越是在良性发展。

从公式1可以看出:H*V与GDP、贸易逆差正相关,与Y*(APC+API)、贸易顺差负相关。

1.当H*V成负值时(产生了通货膨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消除这个负值。

(1)增大GDP。增大GDP有多种方法,可以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来提高,这依赖于管理的完善和科技的发展。也可以通过增大投资来拉动,但这最大的副作用是可以同时提高Y(APC+API)值,从而不利于消除H*V的负值。由于“管理的完善和科技的发展”不是宏观经济的范畴,以下我们便着重就投资对GDP和H*V,进而对Y值的影响作讨论。

投资(主要指基建性投资和生产经营性投资)对总供给和总需求哪方面的拉动更大一些,取决于投资项目的建成速度和利用率。

在项目利用率相同的情况下,在一年内建成和在一个月内建成,对通货膨胀(即H*V值)的影响应该是不同的。因为在项目建设期是纯粹的对需求的拉动――它本身建设所带动的GDP(供给)的增长,正好被它自己的需求所消耗掉,而项目没建成前不会产生供给,但投放出去的资金却已经产生了对需求的二次拉动。所以在抑制通货膨胀的角度讲,项目的建设期越短,对通货膨胀的抑制作用越大。

a.它在建设期由于它本身建设的需求所带动的GDP的增长,只是带动了“建设期”的GDP的增长,而增加的那部分GDP也正好被它自己的需求所消耗掉。b.这个项目本身没有出产品,即没有增加GDP。c.项目建成后即废弃,对GDP的拉动作用随着建设期的结束而结束,但这时由于这个项目投放的资金留在了社会上,即Y值增大了(在建设期API也是增大的),而这时GDP又回到了建设前的水平,这样使H*V更加趋负(结合公式1来考虑)。

所以这样的项目对H*V“正化”(增加GDP,抑制通货膨胀)的贡献是负的。所以,建成的项目必须尽快地产出有效供给,才会使H*V保持稳定。

项目建成后的利用率“低”(包括开工不足和产品质量不合格等)对通货膨胀的影响与利用率是“0”对通货膨胀的影响在道理和推理上是一样的,只是程度上的不同。

(2)增加贸易逆差。这种方式可以非常有效、有力、有针对性的增大总供给,使H*V趋正,特别是对于本国结构性通胀可以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这就需要本国货币的坚挺。美国前段时间为了增加出口等因素而默许或者鼓励美元贬值的做法,最终会得不偿失的。因为这样在根本上不利于它的整体支付能力的提高,从而根本上不利于经济的发展。从公式2可以看出H*V趋正是可以提高支付能力的,而增加出口是可以使H*V趋负的。

(3)减少Y*(APC+API)值。这是世界各国最长用的抑制通货膨胀的手段,即加息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以及从严从紧的财政政策。这对于政府官员来说,是非常简单易行的。但由于具体措施不同,效果也是千差万别的和很容易出现严重负作用的,这也是造成“滞胀”的一个主要原因……

从我们规定的Y的范围可以看出,提高贷款利息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是可以是可以直接减少Y值的,而且它既可以降低APC,又可以降低API。所以它对抑制国内总需求有很直接的作用,但由于它也可降低API和实际投资额,如果具体措施不当,它对国内总供给的损害也是很大的,如果产生这样的情况,就会产生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同时下降,造成不但公式左边的H*V(可以理解为通货膨胀率)没下降,反而GDP随着Y*(APC+API)的下降而下降了,即形成了“滞账”(结合公式1理解)。比如:一些很快可以产生效益(产生有效供给)的企业由于缺乏启动资金或者周转资金,厂房建好了,却不能生产(利用率是”0“,助长了通胀);有的可以产生有效供给的企业由于贷不到款而影响生产,甚至由于资金链断裂而倒闭。

综上所述,出现H*V是负值(通货膨胀)时,增大GDP和增加贸易逆差才是良好的使H*V趋正的办法,而且副作用是最小的,几乎是可以忽略不计的;而如果采取减少Y*( APC+API)这样的财政金融政策,容易出现一刀切的不良信贷管制行为和产生恶劣后果。并且影响直接国民的生活水平。所以绝不能以“减少Y*(APC+API)值这样的财政金融政策”作为控制通货膨胀的主要甚至唯一手段。

2.当H*V成正值时,即产生了通货紧缩(只要不是在滞胀状态下产生的),这正是提高国民支付能力的最佳时候,各种积极的财政、金融政策也正是出台的好时机。因为积极的财政、金融政策可以直接提高Y*(APC+API)值,这样既消除了通货紧缩,又提高了国民的生活水平。

从公式1上看,增加出口(减少贸易逆差)虽然也可以遏制通货紧缩(使H*V趋负),但这并不是最有利于国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的措施,所以应该把这样的措施放在较次要的位置上,除非本国自然资源缺乏或技术缺乏,需要外汇进口自然资源或技术。关于贸易顺差对本国国民支付能力和通货膨胀的影响在后面还要较为详细的讨论。

虽然在关系式上看,减小GDP也是使H*V趋“0”或者说趋“负”的办法,但这显然是违背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的,也不利于经济的发展,就像某国经济大萧条时期,把活牛赶进河里淹死或者故意把土地撂荒以提高产品价格一样。

(二)关于公式2

从公式2可以看出,Y与GDP、进口总值、贸易逆差正相关;与H*V、APC+API、出口总值、贸易顺差负相关。

这里的Y值的增长是指购买力的增长,不是单指货币绝对数量的增长,即在H*V稳定或者趋正情况下的增长(举个例子:一个人原先有100元可以买5斤肉,现在同样还是100元,但可以买10斤肉了,这也是Y值的提高)。

篇6

在明确了我国经济的通货现状后,接下来笔者就来分析通货膨胀对宏观经济的影响。笔者认为通货膨胀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可以从资金积累、物价水平、经济滞胀、投资消费、劳动生产率以及收入分配结构等角度来进行考察。

1、通货膨胀对资金积累的影响通货膨胀对资金积累具有重要影响。在通货膨胀的背景下,政府企业等主体为了弥补实际生活中居民的损失而往往对居民员工进行补贴,政府对居民进行物价补贴,企业利润分配向员工倾斜。现有资金的分配,会导致资金积累的减少,最终会影响到企业的投资能力。此外在通货膨胀的大背景下,恐慌情绪会在居民中蔓延开来,这种恐慌情绪的蔓延会导致银行产生挤兑,形成抢购风潮,从而最终对银行的正常营业造成影响,银行本身的储蓄存款也将有所降低。此外通货膨胀会使得货币当局收紧货币政策,央行会收缩流动性,市场上的流动资金将进一步减少。通货膨胀的不确定性会使得央行利率政策的调整也变得非常复杂,通货膨胀的持续发酵必然会对社会资金的积累和优化产生消极影响。

2、通货膨胀会对物价水平造成影响通货膨胀与物价水平有着密切的联系,物价上涨是通货膨胀的一般表现。我们在考察通货膨胀的时候必须要注意到物价水平与通货膨胀既有联系也有区别,物价上涨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通货膨胀是其中最为典型的一个;同理通货膨胀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物价上涨只是一种表现。物价上涨并不能全面反映通货膨胀,两者的区别我们必须要保持高度重视。一般意义上,通货膨胀程度越高,物价上涨的速度就会越快,但是我们也要看到由于价格改革等因素造成的物价上涨却是不易被人们所发现的,我们在解决物价上涨这个问题的时候必须要充分考虑到价格改革等多种因素对物价的影响。

3、经济滞胀现象在治理通货膨胀的过程中由于所采取的政策不科学、不完善,最终会产生滞胀。所谓滞胀主要指的是国家的通货膨胀率非常高,同时经济发展速度却很低。20世纪7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就曾因为石油危机而陷入到滞胀中,滞胀会对宏观经济造成严重影响,滞胀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通货膨胀引起的,我们在治理通货膨胀的时候必须要采取科学的、具有针对性的宏观经济政策,否则就很有可能产生滞胀危机。预防滞胀很重要,精确判断经济滞胀现象也很重要。我们在判断宏观经济是否滞胀的时候必须要采用比较静态分析法来对一段时期的经济运行状况进行整体考量,而不是随便采用某一时点的经济运行状况就认定出现了滞胀。我们在判断经济滞胀的时候必须要从整个宏观经济的角度进行考虑,要注重长期性和复杂性。

4、通货膨胀给投资消费带来不确定性在市场经济中价格是调节生产消费的指挥棒,货币价格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具体表现。真实的市场价格反映着市场资源的真实情况,而被扭曲的市场价格就不可能真正反映市场资源的状况,在通货膨胀的背景下,市场价格会受到扭曲,这种扭曲的价格会误导市场主体,从而造成浪费。在市场中各个主体之间的信息是不对称的,这种信息不对称在通货膨胀的大背景下会诱发新一轮的投资冲动,从而使得现有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

5、通货膨胀会降低劳动生产率在通货膨胀时期,企业生产者赚取利润的唯一办法就是涨价,可是自身产品的快速涨价又最终会给企业带来损失。通货膨胀时代,企业员工的实际利益将有可能受损,此时企业不合理的利润分配政策就会挫伤员工的积极性,从而降低劳动生产率。

6、通货膨胀会使得收入分配结构更加不平等在通货膨胀的背景下我国原来不平等的收入分配结构将变得更加不平等。通货膨胀对于低收入家庭的影响尤为巨大。低收入家庭的唯一收入是工资等现金形式的收入,这些资金收入在高通胀率的背景下,将会迅速缩水,从而对低收入家庭造成实际损失。相反那些高收入家庭所拥有的收入不仅包括现金,还有土地,资本等其他财产性收入,这些收入在高通胀的背景下不仅不会降低,还会由于土地,产品等不断上涨,高收入家庭的收入在通货膨胀时代的收入将会明显增加。

二、加强对通货膨胀的治理,优化宏观经济

从货币政策角度而言,笔者认为要加强通货膨胀的治理必须要做到以下三点:一是要激活现有信贷货币存量,提高货币利用率;二是金融机构要努力进行去杠杆化,降低市场风险;三是要不断改进和完善人民币汇率制度。当前我国货币信贷机制还不完善,信贷投放结构与宏观经济的发展并不协调,货币空转现象非常严重,最近爆出的银行业钱荒,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我们在今后的发展中必须要不断调整信贷投放结构,信贷投放要向实体经济倾斜,要加强对中小企业的资金信贷力度,要不断提高货币利用率。金融机构要去杠杆化,在通货膨胀的大背景下,银行等金融机构通过杠杆获得了很多利润,同时也为自身的金融风险埋下了隐患,在发展过程中金融机构必须要去杠杆化,只有这样才能降低风险,实现长远发展;完善人民币汇率制度。当前我国的通货膨胀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人民币汇率制度的不健全造成的,人民币的不断升值给我国外贸企业带来巨大压力,人民币的不断升值会严重影响到我国国际竞争力,从而对我国宏观经济造成影响,人民升值不是跃进式的,我们必须要不断完善人民币汇率制度。

篇7

关键词:通货膨胀;中央银行;货币供应量

中图分类号:F8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5)11-0181-02

一、通货膨胀的原因

货币超发而引起的货币贬值,物价上涨的货币现象是通常所说的通货膨胀。一般分为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结构性通货膨胀、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和货币现象的通货膨胀。在不存在超额需求的条件下,因为供给方面成本的上升推动商品价格水平显著和持续地上涨称为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由于工会组织对工资提高的压力以及垄断出现的行业中,厂商为追求利润抬高商品价格而引起的货币贬值,物价上涨。其中,工资推动的通货膨胀是指厂商提高工人的工资而引起产品成本增加而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上涨。结构性通货膨胀是指一国国民的工资上涨跟不上一般价格水平的上涨而引起比例结构、产业结构、部门结构等的失调,引起的通货膨胀。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是由于总需求超过总供给,可以解释为过多地货币追求过少的商品。货币现象的通货膨胀是货币供给增加造成的。

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生的历次通货膨胀

(一)1985年(中国出现的第一次通胀)

从1979年开始,我国实施了改革开放政策,我国经济迎来了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从1979年到1984年间,国民生产总值迅速增长,人均收入增长了几倍。改革开放初期,我国两年财政赤字都出现了巨大亏空,国家通过增发超额货币来填补国库的赤字。到1980年底,出现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一次通货膨胀,全国市场货币流通量比上一年增长63.3%,大大超过社会同期商品零售总额增长和工业生产总值增长的幅度,商品价格上涨达到最高6%的水平,已经到了引起经济危机的警戒线上。

(二)1988年(中国出现的第二次通胀)

职称评定、工资改革及基础建设投资的大规模升温引起的货币供应量大规模增长,到1987年底,货币供应量比1983年增加了925亿元,迎来了又一个货币大量超发时期,达到1 454亿元。乡镇企业大量向银行借款,致使市场对货币的需求大幅度地增加。而新一轮的通货膨胀是由央行应对过热经济对货币量的需求而发行第四套人民币和推行大额面钞引起的。1988年,包括各种生活必须品在各大城市相继提价,绝大部分的商品提高了价格,商品价格平均涨幅为30%,而像家用电器、摩托车、油这一类产品的涨幅达到了80%。

(三)1995年(中国出现的第三次通胀)

从1992到1993年,随着市场经济大规模改革,国家在商品定价方面全部放开了。为了提高职工福利,政府扩大内需,企业抓住机会,大规模地向银行贷款进行各种国外投资,大量地购买各种机械设备和高档商品。地方政府大规模地利用信贷开发房地产业和开发区建设,导致房地产业开发过热及许多生产资料价格上升。我国货币供应量大幅上涨,许多企业为了维持正常经营,不得不多方借债来维持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其中不乏集体、私营企业。中国出现的第三次通胀是由于基础产业的瓶颈、钢材等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生活资料价格上涨的恶性循环。

三、央行对通货膨胀治理的政策

中央银行对通货膨胀的治理主要运用紧缩的货币政策削减货币供给的增长来降低总需求,从而降低通货膨胀水平。中央银行主要运用以下工具来降低通货膨胀水平。

(一)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

中央银行有权利决定商业银行和其他存款机构的法定准备金比率。当产生严重的通货膨胀,中央银行可以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减少货币供给,让每一元的准备金支撑更少的存款。如果当前的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为10%,那么当客户向银行存了100元现金,其中必须留出10元作为准备金,其余的90元为可贷金额,于是,增加1万元的准备金可以产生10万元的存款。此时,若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把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从10%提高到20%,则储户100元的存款需持有20元准备金,可借出的货币为80元,此时,商业银行增加100万元的准备金就必须有500万元的存款,货币供给就减少了一半。从方法上看,提高法定准备金是最简单的办法,但是提高法定准备金的作用十分猛烈,且存在时滞也会使商业银行的正常信贷业务受到干扰。1988年发生的通货膨胀就采取了提高法定存款准备率降低通货膨胀。

(二)提高再贴现率

商业流动性不足时,可以向中央银行借款解决短时间居民提款等需要,中央银行作为最终的贷款人帮助商业银行解决资金不能维持正常业务需要的危机。商业银行手里一般都会持有一定的政府债券和商业票据,当商业银行的准备金不符合中央银行的规定时,商业银行就可以用他持有的政府债券或商业票据向中央银行申请贴现业务以解决暂时的需要。当央行提高再贴现率以后,商业银行因为成本的提高就会尽量不向央行申请贴现业务,再贴现需求和规模的降低从而导致市场上货币供应量减少,这样,就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通货膨胀。不过,通过提高再贴现率来达到控制通货膨胀的效果是非常有限的,对中央银行来说,也是被动、不积极的策略,因为借不借款的主动性掌握在商业银行手中。

(三)公开市场卖出业务

央行在金融市场上向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出售政府债券以控制货币供应量的方式被称为公开市场卖出业务。这是目前央行减少货币供给量,降低通货膨胀最重要也是最常用的工具。当发生通货膨胀时,中央银行根据判断收紧银根来降低通货膨胀,于是向金融市场出售证券,这样,就减少了市场上的货币供应量,也减少了商业银行可贷的货币总额。一般的金融机构从事证券卖出业务是为了盈利或解决暂时流动性不足的问题,而中央银行从事卖出证券的目的是为了减少市场上的货币供应量,达到降低经济过热降低通货膨胀的目的。由于公开市场卖出业务操作灵活,因而便于央行降低货币供应量卖出证券,立即就可以减少货币供给量,降低通货膨胀。央行能连续地自由的开展公开市场卖出业务,自由执行债券的卖出数量、时间,从而可以快速有效地降低通货膨胀。

(四)直接提高利率

简单的说,通货膨胀是货币发行量超过市场中需要的货币量导致的。货币多了,购买力就下降了,利率过低,资金成本低,企业会大量借贷,导致投资扩大、过热,而个人也会由于利率低,钱放在银行没什么收益而把钱花掉。同时可以把个人的大量资金留在银行系统内,减少流通中的货币量,以抑制通胀。当提高利率引起的货币购买力下降和通货膨胀引起的货币贬值相抵消时,提高利率就维持了物价水平的相对稳定,也就是提高利率后的货币购买力保持不变,就达到了降低通货膨胀的目的。我国1995年的通货膨胀就采取了通过提高存款利率实现“软着陆”治理通货膨胀。

治理通货膨胀,政府也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配合央行这些工具来降低通货膨胀。1985年的通货膨胀,国务院了一系列的宏观调控措施。比如,政府采取措施降低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减少银行可贷资金金额,加强宏观调控稳定物价水平,加大经济监督力度。如政府可以采取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增收节支、减少赤字。如减少政府支出,通过减少购买性支出或降低转移支付的金额等及增加税收和发行公债。

四、治理通货膨胀的建议

如果通过货币政策降低通货膨胀的效果不明显,国家可以同时采取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在货币总量增加的情况下,利用财政政策的转移支付增加低收入人群的收入,减少通货膨胀对他们基本生活的影响。简单地说,通过增加低保的最低生活保障,对低收入者进行生活补贴即通过政府的转移支付,保障他们的实际消费水平在以往的水平上,让他们在通货膨胀的压力下不受影响。不过,在恶性通货膨胀的压力下,由于紧缩政策的实施,大部分厂商都会通过降低商品质量来保障自己的利润水平,这也使得低收入者的生活受到影响。

总之,如果通胀演变成长期趋势,就会出现许多人都不愿意看到的局面。例如经济结构性矛盾的大规模爆发或是经济周期性衰退都会演变成滞胀,拉大贫富差距,使穷的更穷,使社会矛盾加剧,制约经济的增长,同时也会使社会离稳定、健康更远。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来增加消费和需求,才能使经济健康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永志,朱炎亮.我国通货膨胀的特点\引发机制及治理对策[J].当代经济研究,2010(11).

[2] 阎虎勤,罗 凯.货币供应、货币流通与通货膨胀:自经济变量找寻[J].资本市场,2010(12).

[3] 袁晓军.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通货膨胀的原因及特征[J].统计与信息论坛,2009(1).

[4] 殷醒民.通胀周期性特征与货币政策的适时转换[J].探索与争鸣,2011(4).

[5] 吴秀波.治理通胀应更多动用货币政策调控工具[J].新金融,2011(1).

[6] 张吟雪.关于当前货币政策工具选择及其效应的思考[J].新金融,2011(5).

[7] 范方志.通货膨胀研究[J].宁夏社会科学,2011(3).

篇8

通货膨胀;原因;政府政策措施

[中图分类号]F82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646(2011)08-0008-02

一、我国通货膨胀的现状

1.GDP增幅明显

国家统计局今日了2010年经济数据,全年GDP比上年增长10.3%,增速比上年加快1.1个百分点。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增长11.9%,二季度增长10.3%,三季度增长9.6%,四季度增长9.8%。此外,全年CPI同比上涨3.3%,其中12月份同比上涨4.6%,环比上涨0.5%。

2.CPI再创新高

继2008年1月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创出1997年以来的月度新高达到7.1%后,2011年2月份我国CPI再创新高达到8.7%。从CPI的类别构成中来看,食品价格上涨23.3%,居住类价格上涨6.6%,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类价格上涨3.2%,烟酒及用品类价格上涨2.4%,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价格上涨2.1%,而衣着类、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交通和通信类继续下跌,仍然延续这“五涨三落”的格局。

3.农产品价格持续稳步上涨

从全球的范围来看,生物能源的发展以及作为工业企业的原材料,使得农产品价格仍将维持稳步上涨的趋势。根据国家粮油中心数据,2010米年度总消费量预计达到1.430亿吨,工业消费预计达到3100万吨,占比达21.7%,较上年度提高350万吨;2010年度总消费量达到930万吨,工业及其他消费预计达到80万吨,占比8.6%。

二、我国近期通货膨胀的原因分析

1.由外汇储备引起的供需失衡是通货膨胀的内在因素

通缩是社会总供需失衡,同样,通胀的本质也是社会总供需失衡,不过它与通缩相反,是总需求大于总供给。在有国际贸易的背景下,供需平衡在于:国内供给+总进口=国内需求+总出口。当总出口大于总进口时,表现于顺差,企业手中握有外汇存款。此时,国内的需求是大于国内供给的,缺口部份就是顺差中的外汇购买力,只有当这些外汇用于进口等额商品时,总供需才实现平衡。

2.由低汇率价格传导是通货膨胀的外部因素①

低汇率会在二个方向同时起作用,一是因为汇价低,表现为人民币商品、资产对外资来说特别便宜。因此引发外资不管是对能出口的商品,还是对不能出口的房地产,以及各种企业资产、证券资产都疯狂购买。而进口商品、国外资产对人民币来说都显会得特别,顺差会越来越大。

3.过剩流动性导致通货膨胀

谈到流动性导致通货膨胀时,一般经济学家都会以池塘的例子作比喻:全社会的商品就像一个池塘,货币就像里面的水,水多了,水位就高了,物价就升了。中国政府2007-2008年投入4万亿应对金融危机,其中1.8万亿是直接投入到基础建设中。

4.热钱的涌入

美国的宽松的的货币政策导致流动性泛滥,大量的热钱涌入新兴市场。中国的热钱量也达到了一个高点。大量的资金以各种方式涌入房地产行业,推高房价。

四、政府应对此次通货膨胀的建议措施

1.实行紧缩的财政政策,抑制投资与消费需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通货膨胀的变化表明,投资和消费需求的双膨胀是造成我国通货膨胀的直接原因,因此,抑制投资和消费需求的膨胀应是我国治理通货膨胀的基本政策,其具体对策就是实行紧缩的财政政策:一是对引起投资需求膨胀的预算外资金实行严格的控制,确保投资总规模适度增长;二是坚持平衡财政收支,减轻财政赤字对货币供给量增长的压力。

2.实行适度扩大的货币政策,造就增加社会有效总供给的良好基础

从供给方面看我国通胀的成因在于总供给的增长速度远远落后于总需求的扩张速度。因此,在抑制总需求扩张的同时,要大力增强总供给的生产能力,增加社会有效供给,才能确保物价的长期稳定。为此,一是要增强货币供给的产出效应,提高货币资金的使用效率,使货币供给量在增加总供给、抑制总需求方面产生积极作用;二是要加强中央银行的权威性和独立性;三是推行倾斜或重点投资政策。

3.实行对工资、物价控制的收入分配政策

合理分配收入是治理通货膨胀的重要政策工具,也是促进经济持续发展的条件。为了完善收入分配政策,一是必须扭转目前国民收入分配过多地向个人倾斜的格局,使职工收入做到公开化、货币化和规范化;二是明确规定并实行实际工资增长必须低于劳动生产率增长的原则;三是健全和完善企业工资和奖金的使用办法,加强对企业财务和工资基金的全面监督。

4.把需求管理政策和产业结构政策结合起来,治理结构型的通货膨胀

借鉴主要发达国家治理通货膨胀的经验,控制通货膨胀的政策并非以单纯降低通货膨胀率为唯一目标,而是要以实现一定的经济增长率为前提。因此,治理通货膨胀是一项复杂、长期的任务。只有不断地研究我国经济发展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才能制定有效的反通货膨胀的政策措施,从而保持经济的良性发展。

注释:

①王国刚.当前我国经济中若干热点问题分析[J].国际金融研究.2004(6).

[1]阎坤.积极财政政策的通货膨胀风险分析[J].税务研究,2002(6).

[2]张五常.中国的通货膨胀[N].经济学消息报,2008-02-01.

[3]吴敬琏等.通货膨胀与发展转型――宏观经济三人谈[J].新华文摘,2008,(10):42.

[4]张平,王宏淼.“双膨胀”的挑战与宏观政策选择[J].2008,(6):44.

[5]大中华经济.郎咸平:二元经济是通胀根源[EB/OL].星岛环球网,2008-05-13.

[6]周其仁.通货膨胀与价格管制[N].经济学消息报,2008-05-16.

[7]易宪容.通货膨胀:2008中国经济第一关[J].国民经济管理,2008,(4):101.

篇9

关键词:通货膨胀;原因;研究综述

通货膨胀是当前研究的热门话题,说明通货膨胀的原因以及并提出解决的对策是经济学家研究的重要任务。理论界对通货膨胀的原因以及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本文试图对这一研究进行综述。

一、关于通货膨胀的原因

1.“流动性过剩说”。在宏观经济运行中,流动性过剩通常被理解为货币发行过多,也就是“钱多”。长期以来,不少经济学家一直认为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更严格的说是纸币现象,即当纸币发行超过流通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纸币购买力将会下降,纸币购买力下降推动货币加速流通,从而导致通货膨胀。

王海峰在《规避通胀风险须准确把握宏观调控的着力点》中提出中国通胀压力与国内流动性过剩有一定关系。他在文章中说,货币供给大于实体经济需求是通货膨胀压力剧增的根本原因。张五常在《中国的通货膨胀》一文提出,中国当前的通货膨胀主要是由货币发行过快,导致市场上通胀反应过快[1]。

2.“成本推动说”。当前许多经济学家把中国当前的通货膨胀主要原因归于生产要素成本的上涨。刘世锦在《通货膨胀与发展转型——宏观经济三人谈》提出,从整个宏观面上,中国正在进入一个生产要素成本周期性上升的阶段,成本推动的压力趋于加大。具体地看有以下三方面:第一,劳动力成本的上升;第二,部分生产要素价格体系离市场化的目标还有相当大的差距,由于政府管制造成的价格扭曲的状况还普遍存在;第三,全球初级产品价格的波动对中国的影响日益增大。基于以上三方面原因,中国未来将在较长时期面临着要素成本持续的上升的压力,这是推动中国目前通货膨胀最重要的也是最难对付的要素[2]。

前任央行副行长吴晓灵同样提出中国当前面临的通货膨胀主要是成本推动型的,这个成本推动包括了劳动力的成本必须上升以及中国现在资源的价格是世界的“洼地”,必须对其价格进行适当的调整[2]。

张平和王宏淼在《“双膨胀”的挑战与宏观政策选择》中提出资产重估引致的资产价格膨胀传导到了实体部门,推高了可贸易工业部门的成本。其次,农业部门的成本也不断提高,导致一些农产品价格走高。再次,第三产业也积累了大量的“价格压抑”。这一潜在的压力是未来价格上涨的主要推动力[3]。

3.“需求拉动说”。面对物价的上涨,许多经济学家把通货膨胀的原因归于对有限资源的需求量增大,从而促使了物价的上涨。王建在《通胀是长期的,反通胀要触及深层次矛盾》一文中,提出在中国人口与土地的矛盾自新世纪以来进入到拐点,单产增长率呈停滞状态,但工业化与城市化占地仍在持续,人均收入的增长也不断提升着人均食品消费水平,由此导致了食品供求缺口被拉开与拉大。这样食品的需求带动的物价压力在长期内就不是趋于缓和,而是趋于严重,通胀也就会长期化。

4.“二元结构说”。当前中国部分行业比较热,产品供不应求,部分行业却比较冷,产能过剩,过冷过热同时并存,过冷行业由于发展困难,大量资金从过冷部门转移到过热部门,导致过冷部门的生产减少、供给失衡,过热部门出现泡沫。

著名经济学家郎咸平提出,目前中国正处于一个二元经济环境,过热和过冷部门同时存在。过冷部门主要是制造业,也包括猪肉生产、矿泉水生产等部门。由于大量资源从过冷部门转移到过热部门,由此造成通货膨胀[4]。

5.“混合因素说”。面对中国目前发生的通货膨胀,有不少经济学家认为其原因是来自多方面,既有需求方面的原因,也有供给方面的原因。经济学家刘伟在《供求失衡的特点与通货膨胀的治理》一文中提出影响当前通货膨胀的两大因素,具体来讲,需求方面因素主要表现在固定资产投资仍然增长过快、银行流动性过多和国际收支失衡等,供给方面因素主要表现在市场化进程对于生产成本的影响、增长因素对生产成本的影响、看发展要素对于生产成本的影响。

光在《中国进入中度通货膨胀时期》一文中指出,通货膨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输入性通货膨胀,即中国经济和国际接轨,国际生产要素价格上涨,从而导致一些进口生产要素价格上涨;又有需求方面、供给方面、结构性通货膨胀方面[5]。

6.“价格管制说”。当前物价上涨,中国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抑制通货膨胀,既有间接的货币政策,也有直接的价格管制,从而来控制价格上涨,然而,在大家都肯定这些政策的正面效应,中国也有部分学者认为,正是政府采取的价格管制政策,才促使治理通货膨胀的效果打折。周其仁在《通货膨胀与价格管制》提出,实行价格管制会产生一个打击生产的效果,而这对于治理通货膨胀是不利的[6]。

同样易宪容在《通货膨胀:2008中国经济第一关》中也提出:“从中国式的通货膨胀来看,价格上涨往往与权力远近有关,越是靠近权利的产品,其上涨时间就越早,上涨的速度也就越快。比如,这一轮的价格上涨就是从房价开始,就是从政府完全垄断的产品开始。”[7]

7.“GDP增长说”。最近中国经济增长与宏观稳定课题组[8]在《外部冲击与中国的通货膨胀》中提出GDP的增长是决定通胀的最主要因素计量结果表明:短期内,国际食品价格是导致国内物价上涨的主要因素;国际原油价格对国内物价的影响在中长期逐步上升;人民币升值抑制通胀的效果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体现;国际利率变化对国内物价有影响;全球流动性的转化因央行的有效对冲对物价的直接影响并不明显。综合而言,外部冲击只是导致通胀的因素之一,而GDP增长率仍是影响物价的主要因素[9]。蔡昉在《如何取得经济增长与抑制通胀之间的平衡》一文中提出当前通货膨胀形成的直接原因,即“伴随着高速经济增长,城乡就业得到前所未有的扩大……城乡普通劳动者的工资水平和中低收入家庭的收入增长显著增加……而中低收入家庭具有较高的边际消费倾向和较高的恩格尔系数,……导致了食品价格上涨的需求因素”[10]。

8.“财政分权说”。尚长风、许煜、王成思在《中国式财政分权与通货膨胀:机制和影响》一文提出,中国政府的财政分权导致了中国当前的通货膨胀,他们说中国政府对中国国有企业补贴,有三条路,其一是财政补贴,其二是国有银行低成本贷款,其三是直接发行货币,在实践过程中,第一、二条路走不通,只能通过发行货币的方式来补贴国有经济,导致通货膨胀。

二、应对通货膨胀的对策

1.第一种观点是通过增加商品供应来缓解当前通货膨胀。张平、王宏淼在《“双膨胀”的挑战与宏观政策选择》中提出,面对双膨胀的挑战(资产膨胀、通货膨胀),必须进一步作出恰当和配套的宏观选择,既要抑制资产部门的膨胀,又要激励实体部门投资的欲望,从而供给增加,抑制通货膨胀[3]。

2.第二种观点是通过回收市场多余的流动性来缓解通货膨胀。张五常在《中国的通货膨胀》里提出,要回收1500亿的钞票,并提出回收的具体建议。林毅夫在《2008:高速增长的调控之道》一文中提出,要解决通货膨胀问题,必须要“货币紧一点,物价要松一点”,“货币供应一定要控制住”[11],可见作者是希望采取紧缩性货币政策,控制流动性,从而抑制通货膨胀。

3.第三种观点是通过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来抵御通货膨胀。刘世锦提出要解决通货膨胀的最根本出路,就是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劳动生产率是抵御成本上升的最重要手段,而现阶段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主要来源就是创新,这就要求我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由依靠要素低成本投入推动经济增长转到依靠技术进步和自主创新来促进经济发展[12]。

4.第四种观点是通过多种手段来遏制通货膨胀。许善达在《本轮通货的特点及应对之策》中提出,应对通货膨胀的对策很多,但重点是以下三方面,第一是货币政策,通过包括提高利率,提高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发行票据等减少市场上的流动性过剩。第二是财政政策,通过减税,减少企业生产成本,提高产品供给,从而控制通货膨胀。第三是调控物价,通过行政手段控制物价上涨。

5.第五种观点是通过控制国内总需求(特别是投资需求)来抑制通货膨胀。中国经济增长与宏观稳定课题组提出当前形势除了密切注视外部冲击对国内通胀的影响,但控制国内总需求(特别是投资需求)的膨胀仍是抑制通胀的关键。其提出对物价上涨影响最大的是GDP,因此利用如何各类政策工具控制总需求特别是投资需求的上升,防止经济增长过快,仍将是抑制通胀的根本途径。

同样尚长风、许煜、王成思从另外一方面说明了要控制总需求来抑制通货膨胀,并提出要改变地方政府的考核指标,抑制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降低总需求[13]。

6.第六种观点是通过改变公众的心理预期来抑制通货膨胀。张晓晶在《五大因素决定不会爆发全面通胀》中提出要治理通货膨胀,要从心理方面着手,影响公众的价格预期,从而达到通货膨胀的效果[14]。

参考文献:

[1]张五常.中国的通货膨胀[N].经济学消息报,2008-02-01.

[2]吴敬琏,等.通货膨胀与发展转型——宏观经济三人谈[J].新华文摘,2008,(10):42.

[3]张平,王宏淼.“双膨胀”的挑战与宏观政策选择[J].2008,(6):44.

[4]大中华经济.郎咸平:二元经济是通胀根源[EB/OL].星岛环球网,2008-05-13.

[5]/Articledetail.asp?ArticleID=3294.

[6]周其仁.通货膨胀与价格管制[N].经济学消息报,2008-05-16.

[7]易宪容.通货膨胀:2008中国经济第一关[J].国民经济管理,2008,(4):101.

[8]负责人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张平,刘霞辉,张晓晶.

[9]中国经济增长与宏观稳定课题组.外部冲击与中国的通货膨胀[J].经济研究,2008,(5):4.

[10]蔡昉.如何取得经济增长与抑制通胀之间的平衡[J].宏观经济研究,2008,(5):3.

[11]林毅夫,等.2008:高速增长下的调控之道[J].新华文摘,2008,(10):46.

[12]吴敬琏,等.通货膨胀与发展转型[J].新华文摘,2008,(10):41.

篇10

【关键词】 通货膨胀 供给管理 流动性过剩

我国今年3月份的通胀率维持在中央确定的4%的目标之下,并且似乎呈现了一种缓和的走势,而韩国的通胀率则降至20个月以来的新低。但是有关学者称,其他数据显示,物价压力在2月实际上出现了回升,工厂支付了更多的资金来购买原材料。也就是说,我国的通货膨胀依然没有完全退去,随时有走高的风险。[1]下面就围绕本次通货膨胀,谈些个人的浅见。

1. 本轮通货膨胀的特点

首先,基本上是物价普遍上涨。2011年9月,在8大类消费品中,除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价格同比持平外,其他各大类商品价格均为上涨;最为明显的食品类价格自6月以来连续上涨幅度均在13%以上,车用燃料及零配件价格、家庭服务及加工维修服务价格、车用燃料及零配件价格上涨幅度均在10%以上,居住类价格也保持着5%以上的涨幅。

其次,食品价格的涨幅远远大于其他类商品,而且食品类价格的涨幅与其他各类商品价格涨幅之间的差距不断扩大。今年4月食品CPI已经高达7.5%,远高于3.5%的平均水平。而在食品类价格中,肉禽及其制品价格、粮食、水产品、油脂价格又领先于其他商品的价格,与去年的鲜菜、鲜果价格的上涨形成了轮涨。

第三,本轮通货膨胀是在资产价格飞涨之后发生的。与商品价格的上涨相比,资产价格在近几年的上涨更为引人注目。从2008年到现在,中国的资产价格尤其是房价高速上涨,其中仅2009年,从年初到年末,全国各地几乎所有的的房价都翻了一番,而政府的房价调控措施见效甚微。各类收藏品、高级酒等可以储藏的商品价格也大幅度上升。[2]

所以,我国目前面临的是物价普遍上涨的局面,这种局面包括资产价格的上涨和商品价格的上涨两个部分。其中,资产价格的上涨从时间上领先于商品价格的上涨,涨幅也远远超过商品价格的涨幅;而在商品价格的上涨中,食品类价格、家庭服务及加工维修服务价格上涨幅度又高于其他商品价格的涨幅。

2. 目前通货膨胀的成因

我国目前的通货膨胀是由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的原因共同造成的。这与以前的通货膨胀有所不同。我国以前的通货膨胀多数为需求拉动型的,现在,随着企业生产成本的上升,我国的通货膨胀中成本推动的作用越来越大。[3]此次通货膨胀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方面:

第一是货币超量供应,流动性过剩。造成流动性过剩的主要原因是外汇占款,根据中央银行的统计数据显示, 10年1月到4月份外汇占款达到了24.1万亿元,巨大外汇占款增加了国内货币的流动性,巨额流动性若不能迅速被生产领域消化,就会流入资产市场,形成资产价格泡沫,导致土地、房价飙升,然后再从资产层面逐步向商品层面扩散,引起价格全面上涨从而加大了通货膨胀。

第二是投资规模过大。09年我国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使货币供应和信贷迅猛增加。在保增长、保就业的政策目标下,政府实施刺激经济增长的财政政策,以政府主导投资形式推高经济增速,使投资规模迅速扩张。各级政府和企业拼投资、上项目。从而导致投资规模过大,引起价格上涨。在国内经济企稳回升和就业增加,但也加速了通货膨胀的形成。

第三是生产成本的过快上涨。国内生产要素成本上升是通货膨胀形成的重要原因,无论是人工成本、土地价格还是原材料价格,上涨趋势明显,2011年我国民工荒加剧,农民工工资将进一步上升,此外,在流动性过剩的背景下,新国八条等政策的出台使大量闲散资金由房地产市场流入农产品市场,推动了农产品价格上升。今年以来,原材料原料等成本上升趋势更加明显,此外,劳动工资的上涨、利率上调都会使企业成本上升,从而使物价总水平上升。

第四是国际市场影响。我国加入WTO后,国内经济已融入到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国际市场变化则通过进出口贸易、金融市场和价格预期等多种渠道对国内市场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受发达国家持续实施量化宽松政策和2011年全球经济超预期放大因素影响,包括石油,农产品和基础原材料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进一步上升,加大了我国输入性通货膨胀的压力。不仅如此,国际市场流动性过剩还会通过利差使国际游资涌入我国,并强化公众通货膨胀预期,助推通货膨胀的形成。这是我国历次通货膨胀形成的重要原因。

3. 应对通货膨胀的措施

3.1在货币和财政政策上采取适当从紧政策

主要有:(1)调控存款准备金率,自2010年以来,共12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11年末首次下调,12年2月再次下调0.5个百分点。目前已稳定在20.5%,虽有部分增加流动性的举措,但不难看出,从紧仍是主流,调低十分谨慎。(2)发行央行票据,至2011年10月13日,央行共发行73期中短期央行票据,以减少商业银行可贷资金量,控制各商业银行的可贷资金。(3)提高利率,二年来,连续5次加息,以减少货币供应、压抑消费从而抑制通胀。(4)窗口指导和加强对商业银行各类融资性理财的管理。引导金融机构主动采取措施防范风险。以上政策充分加强了流动性管理,控制了引发通货膨胀的货币基础。更有效地适当收紧银根,努力减少新增货币供应,开放投资领域、吸收和消化不断增加及被动超发的货币。

3.2强化市场调控监管和优化财政收支结构

一是加强房地产市场的管理和监控。2010年6月的房地产“国十一条”、2011年1月的新“国八条”及之后的部分城市的房产税、限购令,土地调控相关政策也在上半年密集出台,还实行了指令性保障性住房政策等等,以控制需求和稳定房价。二是抓好农业生产,特别是加大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今年以来,中央多次召开关于水利建设的会议,目的就是为了确保稳住粮食播种面积,努力提高单产。以达到稳定粮食价格的目的。三是调节企业税收政策,治理和规范各项收费。企业增值税和出口退税等税收项目上进行了调整,减轻了成本通胀压力。通过并出台整治不合理收费项目,在电信收费、高速公路收费、药价以及标准过高的国家机关收费等新规,降低了各种成本上升对企业带来的不利影响。

3.3采取“发补贴、提工资、减税负”等措施

财政支出的重点由基本建设转向“三农”社会保障,大幅度增加农业、教育、医疗、社保支出比重。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健全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长效机制,通过改变个人所得税税率而减少低收入人群的税赋,保障低收入群体基本生活,在建立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联动机制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建立健全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城乡居民低保标准调整,确保低收入群体收入。

4. 政府政策的理解

本轮通货膨胀是由多种因素导致的综合性通货膨胀。治理这种综合性通货膨胀,单一的供给管理或需求管理难以奏效,政府从供给、需求、市场、预期等多种管理上对通货膨胀进行了抑制。

4.1供给管理

一般而言,增加商品有效供给是治理通货膨胀的有效手段,但只强调增加商品有效供给,忽视成本管理,难以治理通货膨胀特别是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因此,政府从发展农业生产、加快安居工程建设、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提高服务水平等方面入手以降低供给成本,缓解成本推动力,力求将价格涨幅控制在普通消费者可承受的范围之内。具体包括:

4.1.1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是抑制价格上涨和保持经济社会大局稳定的基础。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措施,完善主要粮食最低收购价格制度和农民种粮补贴机制,才能保障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及其价格稳定。在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发展现代农业,确保大宗农产品供给安全的同时,加大财政对农业的扶持力度,将农业财政预算优先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引导金融资本、工商资本、民营资本和民间资本等增加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科技投入,鼓励农民增加农业生产投入,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夯实农业发展基础、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完善粮食、猪肉、食用植物油等大宗农产品储备制度和调节机制,保障其供应和价格基本稳定。

4.1.2加快安居工程建设,增加廉租房、保障性住房供应。房地产价格刚性上涨,是本轮通胀市场价格总水平上涨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抑制房价上涨是治理通货膨胀的重点之一。政府在规范房地产市场行为的同时,也加强改善了供给,落实廉租房和保障性住房的土地、资金及其他优惠政策,限期各省市安居工程的建设目标,并增加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房供应,以平衡房地产供求,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保持房价的基本稳定。

4.1.3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新的增长点。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大力发展以现代服务业为核心的第三产业,培育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货币的有效分流,化解通货膨胀。一方面加大力度将节能降耗、减排治污作为重点来抓,淘汰产能过剩、技术落后、淘汰落后耗能的产业;另一方面加快建立自主创新体系和技术推广体系,提高企业创新能力与核心竞争力,力从依靠增加投入、追求数量转到以提高投资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

4.2需求管理

在目前国内居民消费需求启而不动与通货膨胀并存的情况下,需求管理的重点是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控制财政性和货币性需求,改善需求结构,使之既有利于治理通货膨胀,又有利于经济结构调整。政府主要采取的是坚持积极的财政政策,优化投资结构、适度从紧的稳健的货币政策,挥利率杠杆调节总需求,以达到治理通货膨胀的作用[4]。具体有两方面:

4.2.1积极的财政政策能充分提高政府投资效率。财政政策通过政府支出和税收来影响宏观经济,它可以调节总需求,影响经济走向,是治理通货膨胀的重要手段。在优化投资结构,政府将投资重点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强水利建设、生态环境保护,支持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发展以及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有利于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和增加就业的税收优惠,积极鼓励和大力支持新兴战略产业发展与科技创新,减轻企业税负,促进产业结构升级。还加大了财政转移支付、财政补贴支持力度,进一步完善覆盖城乡全体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特别是要切实保障城乡最低收入居民的基本生活,提高民众对价格总水平波动的承受能力。进一步加强产业政策与货币政策之间的协调配合,着力推动改革和结构调整,提升经济内生增长动力。

4.2.2稳健的货币政策是控制流动性的必备良方。加强金融监管,优化信贷结构。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在当前商品、服务价格上涨与资产价格上涨并存的复杂形势下,货币政策应对各种价格变动作出前瞻性和预见性反应,根据CPI、PPI和房价变动趋势,相机采用货币政策中的数量工具调节货币流通量,抑制资本流入房地产对其价格的冲击。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自主创新高科技产业、节能环保产业、现代服务业等的金融支持,严格控制对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和产能过剩行业的贷款,服务于经济结构调整的大局,为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

4.3市场管理

市场规范与否有关,与通货膨胀也有一定关系。若市场不规范,出现投机、炒作等就会加剧通货膨胀。去年以来,国家以增税、限购等手段多次调控房产市场,挤出违规资金、取缔不合理收费、规范民营资本管理、严厉查处瘦肉精、地沟油等扰乱市场的违法行为,以维护市场正常秩序,保护合法经营和正当竞争,为价格稳定创造条件,保护消费者权益。

有关部门应加强价格监管,消除物人价过度上涨的另类因素。目前影响市场价格稳定的因素较多,流动性过剩、投资规模过大、经济粗放增长、行业盲目扩张、资源价格改革、自然灾害多发以及国际市场价格波动相互交织,通货膨胀的压力较大。在这种情况下,如要为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创造宽松的价格环境。就要坚决摒弃“只管政府定价、放任市场调节价”的错误思想,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市场调节价管理的新方法、新途径。

同时强化市场监管,才能逐步建立开放、竞争、有序的交易环境。在通货膨胀情况下,投机行为和恶意操弄会破坏市场秩序、助推价格上涨。治理通货膨胀必须健全市场监督管理制度,强化监管力度,依法打击违法行为,为抑制价格上涨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所以查处生产成本和经营成本没有明显变化而大幅提高销售价格,牟取暴利的行为;查处相互串通,操纵市场价格的行为;查处垄断货源、阻断流通渠道,造成市场脱销断档等非法和违法的行为对抑制通货膨胀也有很大的作用。

4.4预期管理

炒作通货膨胀预期比现实通货膨胀更具危害性。非理性通货膨胀预期会把人们的思想搞乱,扭曲资源配置、误导经济行为、形成虚假需求,影响宏观经济调控和经济发展,加剧通货膨胀。所以管理好通货膨胀预期是治理通货膨胀的重要任务,我认为政府在预期管理上政策的透明度还是不够,所以政府应在增加经济政策的透明度、加强政府与公众的沟通方面要采取更多的有效途经和更多的手段,来正确引导人们的思想,避免由非理性通货膨胀预期加剧现实的通货膨胀。

政府应该建立健全政策信息制度,提高政策透明度。管理通货膨胀要通过媒体明确宣示保持价格稳定是政府的重要政策目标,提高政策的透明度,以增强公众对稳定价格的信心。公众与政府相比处于信息劣势,如果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过程不透明,就容易产生对政策的怀疑,甚至认为政府可能存在为了刺激经济而制造通货膨胀的动机。因此,建立政策信息公开制度,规范信息披露的内容与时间,向公众传达政府对宏观经济形势的分析和判断以及调整政策的理由,说明制定政策的依据、实现政策目标的途径、政策调控的实际效果与目标偏离的原因等,以使公众能够准确地把握政策取向,更好地引导公众预期,提高政策的有效性。

同时,加强政策、形势宣传报道工作,正确引导社会舆论。管理通货膨胀预期应通过各种媒体加大政策宣传力度,解释政策实施意图,及时传递政策信号,加强政府与公众之间的信息沟通,使公众对经济形势以及政府工作有正确的认识,增强其对稳定价格的信心,避免产生非理性判断以及由这种判断采取的不理智经济行为。政府要及时传递正确信息,积极主动引导公众对通货膨胀形成合理判断,让广大群众感受到政府调控市场价格的决心和信心,缓解通胀预期给群众带来的心理压力。

总之,本轮通货膨胀目前虽然应经得到了一定的控制,但由于经济社会背景的变化,成因的错综复杂,仍然不能掉以轻心。要有效治理通货膨胀,保持价格总水平的基本稳定,就必须运用多种手段,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形成增加供给、改善需求、规范市场、稳定预期的政策组合。从当前已出现的通胀拐点对照我国现行的各项政策和措施来看,现行的调控政策正发挥着其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美国 《纽约时报》网 New York Times 专家警告亚洲仍需严防通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