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室气体的概念范文
时间:2023-12-26 18:06: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温室气体的概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煤当量 油当量 二氧化碳当量 适用范围
引言
在节能减排工作中,尤其是当下十三五的主题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我们经常会见到煤当量、油当量和二氧化碳当量等词语的运用,但却有很多从事相关技术工作的人员容易混淆三个概念,笔者试图借此文为大家提供清晰的认识。
1、煤当量
煤当量亦称标准煤,具有统一热值标准的能源计量单位。能源的种类不同,计量单位也不同,如煤炭、石油等按吨计算;天然气、煤气等气体能源按立方米计算;电力按千瓦小时计算;热力按千焦计算。为了求出不同的热值、不同计量单位的能源总量,必需进行综合计算。由于各种能源都具有含能的属性,在一定条件下都可以转化为热,所以选用各种能源所含的热量作为核算的统一单位。能源的种类很多,所含的热量也各不相同,为了便于相互对比和在总量上进行研究,我国把每公斤含热7000千卡(29307千焦)的定为标准煤也称标煤。规定每千克标准煤的热值为7000千卡。将不同品种、不同含量的能源按各自不同的热值换算成每千克热值为7000千卡的标准煤。另外,还经常将各种能源折合成标准煤的吨数来表示,如1吨秸秆的能量相当于0.5吨标准煤,1立方米沼气的能量相当于0.7公斤标准煤。
能源折标准煤系数=某种能源实际热值(千卡/千克)/7000(千卡/千克标煤)
在各种能源折算标准煤之前,首先测算各种能源的实际平均热值,再折算标准煤。平均热值也称平均发热量,是指不同种类或品种的能源实测发热量的加权平均值。计算公式为:
平均热值(千卡/千克)=Σ[某种能源实测低位发热量(千卡/千克)×该能源数量(吨)]/Σ能源数量(吨)
标准煤的计算目前尚无国际公认的统一标准,1千克标准煤的热值,中国、前苏联、日本按7000千卡计算,联合国按6880千卡计算。国家标准GB2589―2008《综合能耗计算通则》规定,收到基低位发热量等于29.3076MJ(兆焦)的燃料,称为1kg(千克)标准煤。在统计计算中可采用t(吨)标准煤做单位,用符号表示为tce。
在实际节能工作中,我国目前采用标准煤为能源的度量单位。
适用范围:可应用于节能评估、能源审计、节能量审核、合同能源管理、能源管理体系制订、能效对标、能源计量审查等节能技术服务工作中能源实物量能耗、年综合能耗、单位产品综合能耗计算。
2、油当量
油当量 (又称标准油)是指按照标准油的热当量值计算各种能源量时所用的综合换算指标。与煤当量相类似,到目前为止,国际上还没有公认的油当量标准。中国采用的油当量(标准油)热值为41.87MJ(10000kcal/kg),常用单位有标准油(toe)和桶标准油(boe)。由此我们可知,标准油是10000kcal,标准煤是7000kcal,而一标准油=1.42867标准煤。
这个标油指的是石油,就像中国的标煤指的是煤炭,计量符号为toe。
适用范围:原油加工生产汽油、柴油和煤油等,煤液化制油行业中,节能评估、能源审计、节能量审核、合同能源管理、能源管理体系制订、能效对标、能源计量审查等节能技术服务工作中能源实物量能耗、年综合能耗、单位产品综合能耗计算。
3、二氧化碳当量
大气中那些吸收和重新放出红外辐射的自然的和人为的气态成分,称为温室气体。《京都议定书》中所规定的六种温室气体,分别为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全氟化碳、氢氟碳化物、六氟化硫。
人们在谈论温室气体时,会提到二氧化碳当量。那么,什么是二氧化碳当量呢?二氧化碳当量是指一种用作比较不同温室气体排放的量度单位,各种不同温室效应气体对地球温室效应的贡献度皆有所不同。为了统一度量整体温室效应的结果,又因为二氧化碳是人类活动产生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因此,规定以二氧化碳当量为度量温室效应的基本单位。一种气体的二氧化碳当量是通过把这一气体的吨数乘以其全球变暖潜能值(GWP)后得出的(这种方法可把不同温室气体的效应标准化)。之所以有二氧化碳当量这样的计量方式,是为了构造一个合理的框架以便对减排各种温室气体所获得的相对利益进行定量。二氧化碳是最重要的温室气体,但也存在一些比如甲烷、一氧化二氮等别的温室气体。这些“非二氧化碳”气体的综合影响相当巨大,再加上空气污染形成烟雾带来的升温,非二氧化碳气体的暖化效应大体上与二氧化碳相当。从《省级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指南》中可查出温室气体的全球变暖潜能值。 因而可知,减少1吨甲烷排放就相当于减少了21吨二氧化碳排放,即1吨甲烷的二氧化碳当量是21吨;而1吨氧化亚氮的二氧化碳当量就是310吨。遏制全球变暖需要长达数十年的努力,科学家和政策制定者有时候会将这些非二氧化碳气体减排看作是“容易实现的目标” 。
二氧化碳当量目前尚无计量符合。
适用范围:碳排放、碳交易、碳资产管理、碳配额分配与碳核查等与温室气体排放相关的工作。
结语
结合实际工作的经验,弄清三个概念对节能减排工作至关重要,可提高和完善各项节能技术服务工作的质量与严谨性。
篇2
关键词:碳污染;防治标准;清洁能源
中图分类号:F41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6)01-0108-02
鉴于气候变化已经对人类的健康和经济发展构成了风险,2014年6月2日,美国联邦环保局提出了清洁能源计划,将保持一个可负担的、可靠的能源制度,同时削减污染,保护美国人民的健康和环境。
一、美国清洁能源计划概述
(一)清洁能源计划的价值
就全国范围而言,清洁能源计划将帮助美国削减来自于电厂区域的碳污染,比2005年下降30%。电厂是美国最大的碳污染排放源,大约占到国内所有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三分之一。而清洁能源计划则可帮助美国在2030年削减导致雾霾的污染超过25%,可以在2030年产生价值估计达550亿美元到930亿美元的气候和健康利益,包括避免2 700个人到6 600个人过早死亡,以及140 000到150 000例儿童哮喘病发作。
削减电厂的碳污染,不仅能提高公众健康,保护环境,而且可以提供可靠和可负担的能源,促进更加清洁的能源技术发展,诸如天然气、核能、可更新能源和清洁煤技术。毫无疑问,清洁能源计划将使得美国电力系统产生更少的污染,减少能源浪费,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使得美国人在2030年少交电费大约8%,同时,这项计划能够使美国具有发展经济和保持竞争优势所需要的全部能源,还可使美国企业在全球以一种更加有效、更加可持续的方式制造和消费能源的运动中保持领先优势。
(二)清洁能源计划的核心――电厂碳污染标准
1.新建电厂碳污染标准。新建电厂的碳污染标准分为两部分,一个是对化石燃料驱动的蒸汽发电机组,即发电锅炉和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机系统;另一个是对天然气驱动的固定燃烧涡轮发电系统。分成两个标准,说明对蒸汽发电机组和固定涡轮发电机组分别确定最佳排放削减系统。对蒸汽发电机组,基于部分执行了碳捕获和碳储存作为最佳排放削减系统而设定碳污染标准,拟议的排放限值是1 100磅CO2/兆瓦时。对天然气驱动的固定燃烧涡轮机,基于现代的、有效的天然气联合循环技术作为最佳排放削减系统。拟议的排放限值分为两种,对较大排放源是1 000磅CO2/兆瓦时,对较小排放源是1 100磅CO2/兆瓦时。
2.改建和重建电厂的碳污染标准。改建和重建电厂的碳污染标准分为四部分,第一个是对改建的化石燃料驱动的蒸汽发电机组,即发电锅炉和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机系统;第二个是对改建的天然气驱动的固定燃烧涡轮发电系统;第三个是对重建的化石燃料驱动的发电锅炉和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机系统;第四个是对重建的天然气驱动的固定燃烧涡轮发电机组。按照清洁空气法第111(b)的规定,这些标准反映出可通过应用最佳排放削减系统实现的排放限制程度。
(三)清洁能源计划的主要技术和政策工具
技术工具主要有:(1)促使化石燃料电厂更有效的技术;(2)在有过剩生产能力的地方更多地使用低排放的天然气联合循环发电技术;(3)更多地使用零排放和低排放的能源,诸如可更新能源技术和核能技术;(4)通过提高电力使用效率而降低电力需求的技术。
政策工具主要有:(1)确定电厂绩效标准,每个电厂必须达到设定的排放强度;(2)可更新能源组合标准,电力公司必须设定一定比例的可更新能源电力;(3)能效资源标准,电力公司必须在达到目标年之前削减一定量的需求;(4)脱钩政策,通过使税收和利润脱钩的政策降低电力公司生产更多电力的动机;(5)电力回馈政策,给付使用太阳能的住宅所有者一定报酬,鼓励其将多余的电力返回给电网;(6)限额和交易政策,逐渐减少碳配额的数量,电厂让予的碳配额数量必须,每个电厂的排放量成比例;(7)碳税政策,对碳排放行为征税;(8)电网运营商缴纳碳费政策,根据由哪些电厂运营决定给电网运营商增加一个碳价格;(9)家用电器能效标准,要求销售的新家用电器必须满足设定的能耗标准;(10)商业建筑和住宅法典,要求新建房屋要考虑节电措施。
二、我国碳污染防治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碳污染防治立法缺位
目前关于气候变化的立法主要有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国家认监委的《低碳产品认证管理暂行办法》,用以规范低碳产品认证活动;国家发展改革委制定了《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目标责任考核评估办法》,用以对各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目标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对落实各项任务和措施进行评估。专门针对温室气体的控制政策主要以国务院“通知”“工作方案”和发改委颁布的“指南”为主要形式,通知、工作方案和指南本身可视为规范性文件,但规定内容过于简单,过于概括化,过于笼统,且不具有法律法规应有的强制力。
(二)没有确定碳污染防治的理念
当前我国有温室气体排放的概念,却没有“碳污染”的概念,且我国当前的温室气体排放控制对象过于狭窄,仅仅针对重点企事业单位,即温室气体排放量达到比较大的规模才要求报告温室气体排放,且报告排放量仍然是自愿性的,也没有规定具体的限排指标。同时,由于我国的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并没有把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列为大气污染物,在号称史上最严的《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中,针对的主要是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以及烟尘等污染物,却不包括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
(三)碳污染防治缺乏明确限定标准
我国的温室气体控制显然还停留在缺乏执行力的初级阶段,虽然规定了发电行业等十大重点企事业单位,以及能源重点行业,但却没有明确具体的限定标准,只是规定了一个总体目标,也没有可操作性强的限制排放的实施方法。以《中国石油天然气生产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与报告指南(试行)》为例,该指南旨在帮助石油天然气生产企业准确核算和规范报告温室气体排放量,科学制定温室气体排放控制行动方案及对策,同时也为主管部门建立并实施重点企业温室气体报告制度奠定基础。该指南规定了核算边界和核算方法,以及报告温室气体排放的内容,却没有规定限制排放的具体数值。由此可见,我国对温室气体控制仍然停留在准备阶段,还没有进入实际控制阶段。
三、加强我国碳污染防治的若干建议
(一)确定“碳污染”理念,促进公众参与
温室气体不同于大多数空气污染物,它可以在环境中存在很长时间,从几十年到数千年不等,取决于具体的温室气体种类,因此越早对温室气体采取控制措施越有利于降低碳污染。碳污染的理念并非自然形成的,美国是通过联邦最高法院在2007年审理的马萨诸塞州等诉美国联邦环保局一案中确立了“温室气体也属于清洁空气法界定的空气污染物范围”。
我国目前尚未确定二氧化碳属于大气污染物,在2012年颁布的最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也没有规定二氧化碳的排放限值,更没有相应的司法案例,这不利于二氧化碳的减排控制,应尽早确定二氧化碳的“大气污染物”身份。同时,应明确温室气体排放控制政策需要集合公众智慧来制定,政策制定和立法机关的认识不足以构建完善的制度,还需要公众广泛和深度参与来贯彻落实,应在政策制定之前明确公众参与的作用和价值,并在政策制定中促进公众广泛有效参与,在最终形成的政策中采纳公众合理建议。
(二)构建操作性强的碳污染防治立法和政策支持体系
温室气体控制必须坚持“立法先行”原则。对由于能源转型而产生的碳污染控制,必须依靠立法的权威性和强制性才能有效实施。而我国尚无专门针对碳污染防治的法律、法规或规章,现有温室气体控制有关的规范性文件基本上都是停留在无强制性、无执行标准、无执行程序的自愿执行层次。温室气体长期存在于环境中的特点决定了对温室气体的控制应有相当的前瞻性,主要是从政策、立法方面保证控制得以实施和持续,在技术方面保证控制的有效性。
我国应该以应对气候变化为目的,通过制定专门的碳污染防治立法或行政法规来治理碳污染。碳污染治理,不仅是中国履行气候变化的国际义务,也会给我国发展清洁能源提供良好契机和动力、压力。我国可以从交通领域开始,建立机动车碳污染防治法律制度,确立机动车燃料效率标准,确立操作性强、可实施的政策体系扶持新能源机动车发展,尤其是形成与使用新能源机动车相配套服务设施的政策支持,降低机动车碳排放强度。同时,对二氧化碳排放最大的电厂制定碳污染防治法规,按照现有发电技术水平分类确定碳污染排放控制标准,并分别采用相应的排放削减技术。
(三)发展碳污染防治技术,形成产学研科技创新机制
篇3
国人误读的“低碳饮食”
在国内有人误将前些年在美国流行的阿特金斯低碳水化合物饮食(lowcarbohydrate diet)翻译为我们现在推崇的低碳饮食(low carbon diet),一些媒体在宣传低碳饮食时,迄今仍使用阿特金斯的概念,认为低碳饮食就是尽量选择碳水化合物较少的膳食。
阿特金斯低碳水化合物饮食主要被当作一种减肥膳食,也就是以摄取高蛋白质类食物,如牛肉、猪肉等为主的饮食减肥法。这种减肥膳食有明显的副作用,如导致口臭,容易腹泻等,更重要的是增加了患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的危险。
真正的低碳饮食,就是要求人们在选择食物时从生产、运输、保存、烹饪等环节进行评价,尽量选用耗用能量少的食物和加工方法,从而减少碳,特别是二氧化碳向环境的排放。简单地说就是,人们应减少肉类、蛋类等动物性食物的摄入比例,而保证以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为主的膳食结构。
高碳饮食,破坏环境
食物链与碳排放生态系统中各生物种群之间,靠以食物为中心的摄食关系而建立起来的一种链索式单向联系,称为食物链。选用的食物越是靠近低端,就越能减少能量的消耗。人类处于食物链的顶端,可以任意选择。大量的科学研究证实,人类摄入动物性食物越多,能量浪费越大,排出的二氧化碳也越多。
动物饲养过程中的碳排放联合国粮农组织2006年的报告指出,饲养牲畜是造成气候变暖的原因之一。就像汽车燃料会排放废气一般,牲畜通过它们正常的代谢过程(呼吸、放屁和排便),也会产生大量的温室气体,如二氧化碳、一氧化二氮、甲烷等。它们每年产生数以亿吨的粪便,再加上饲料生产、机械化屠宰、肉食的包装、运输与冷藏等生产过程都是排放温室气体的重要途径。世界粮农组织的报告表明,肉类生产每年排放的温室气体,约为全球排放总量的18%,仅次于能源生产所占的比例(21%)。依照碳排放量计算,低碳至高碳肉类的排列次序依次为鱼、鸡、猪、牛及羊。
食物在加工、运输、烹饪过程中的碳排放除了肉类以外,所有食物的生产、加工、运输、保藏、烹调过程都会增加温室气体的排放。所以低碳饮食还主张尽量吃本地食品,减少进口食品,这是因为食物在冷藏和长途运输过程中都产生着对环境的破坏因素。烹饪方法的不同也导致碳排放量的巨大差别。在中国,许多人喜爱食用火锅食品,在长达1~2小时的进餐时间内,一直燃烧木炭、酒精、燃气或用电炉、电磁炉等,不但耗能还造成大量的碳排放,这些都会影响到大气环境质量。
低碳饮食,健康自己
近20年我国城乡居民的主食消费呈明显下降趋势,2002年城乡居民谷类食物摄入比1982年和1992年分别下降21%和10%。而肥胖和糖尿病发病最高的大城市,居民谷类食物摄入量最少,提供能量只占总能量的41%。
低碳饮食提倡植物性食物。植物性食物中含有多种植物化学物质,后者具有多种生理功能,如抗氧化作用、调节免疫力、抑制肿瘤、抗感染、降低胆固醇、延缓衰老等。在众多植物性食物中,主要包括谷类食物和蔬菜水果。
谷类食物是中国传统膳食的主体,是人体能量的主要来源,也是最经济的能源食物。坚持谷类为主,就是为了保持我国膳食的良好传统,避免高能量、高脂肪和低碳水化合物膳食的弊端。
新鲜蔬菜和水果已被公认为是最佳的防癌食物。另外,增加蔬菜水果摄入的同时降低脂肪摄入,可有效降低血压,在群体水平上可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富含蔬菜水果的膳食还可降低发生糖尿病的危险性。
健康链接:
低碳饮食的十大建议
1.素食为主营养学界并不推荐全素膳食,而是提倡以谷类和蔬菜水果为主,适量进食动物性食品。
2.避免浪费食物浪费所消耗的能量和排放的二氧化碳量是惊人的。如果每人少浪费500克粮食,可节能约180克标准煤,相应减排二氧化碳470克。全国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碳61.2万吨。
3.就地取材尽量食用当地或临近地区的食材,以减少长途运输过程中消耗的油料和碳排放量。
4.时令新鲜尽量选用当季的,新鲜的食物,少食用反季节食物,以减少因冷冻、保鲜消耗的能量和碳排放量。
5.食不过量避免暴饮暴食,既可预防肥胖病,又减少排碳量。
6.粗细搭配经常吃一些粗粮、杂粮和全谷类食物。食物过度加工一方面耗费能源,增加温室气体的排放:另一方面造成营养素的损失。
7.节能烹饪选择节能的炉具、锅具和简单的烹饪方法,如凉拌、白灼、快炒等。减少那些需要长时间、高温的烹饪方式,如油炸、火锅等。
8.限量饮酒酒的生产、加工、运输等过程中消耗大量能量,增加二氧化碳的排放,过量饮酒还可诱发多种疾病。
篇4
(一)碳排放的含义
比较早的给出碳足迹概念的是britishskybroad-casting(2006),是以碳足迹如何计算的方式给出的;POST(parliamentaryofficeofscienceandtechnology)于同年也提出碳足迹是在产品或整个生产生命过程中释放的CO2和其他温室气体的总量。Eckel(2007)指出,对一个企业碳排放的评价不仅要计算能源消耗,也要涉及企业实践的各个方面。英国碳基金(2007)认为碳排放或碳足迹应评估在生命周期中从原材料、制造到成品的处理过程中排放的以碳形式表现的温室气体的一种方法;识别和测量在供应链过程中个人的每项活动的温室气体排放。综合目前现有的研究,对于碳排放或者碳足迹,考虑和衡量的范畴应从CO2扩展到其他温室气体,即为某一活动(个人、企业、组织、政府等)、产品或服务在其整个生命周期中直接或间接排放(包括上下游产业)到生态环境中的CO2及CH4(甲烷)、N2O(氧化亚氮)、HFCs(氢氟碳化物)、PFCs(全氟化碳)及SF6(六氟化硫)等温室气体的总量,以CO2当量表示。
(二)碳排放的分类
根据不同的应用范围尺度,碳排放可分为产品的碳足迹(碳排放)、企业碳足迹、个人碳足迹和国家/城市碳足迹,目前国际上已经就这四个层面的内涵达成了共识。产品的碳排放足迹是产品和服务从制作、使用至废弃阶段的“从摇篮到坟墓”(fromcradletograve)的整个生命周期过程中,因使用化石燃料及处理所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企业或组织的碳排放足迹,除了产品碳足迹外,还包含企业非生产活动时产生的温室气体。个人碳足迹是指个体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产生的CO2及CO2当量。国家/城市碳足迹为整个国家/城市的总体物质与能源消耗所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如果按照产生的方式分,可分为两种。第一碳足迹,衡量的是能源消费和交通运输工具燃烧化石能源直接排放的CO2或其当量,这类排放可直接控制。第二碳足迹,次级或间接碳足迹,是使用产品或服务时从制造到最终废弃的整个产品生命周期中的CO2排放总量。或者可按照边界和范围,将碳排放分为直接碳排放和间接碳排放。前者是燃烧化石燃料,包括能源消费和运输产生的CO2排放;后者是人类使用的产品整个生命周期产生的CO2排放。
二、碳排放的测度方法的比较分析
对于不同尺度的碳排放,有不同的评估方法。大致分为自下而上(bottom-up)的过程分析方法和自上而下(top-down)的环境投入产出分析方法。目前主要有生命周期法、投入产出法、IPCC计算方法和网络计算器。
(一)生命周期法
生命周期评价方法(lifecycleassessment,LCA)是评价和估算产品和服务从原材料、制造、分销和零售、消费者使用、最终废弃或回收处理的整个周期内产生的CO2及其当量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是从摇篮到坟墓的计算方法。碳基金(carbontrust)最早系统使用LCA方法进行核算,并与Defra和英国标准协会(BritishStandardsInstitution)在2008年了《产品和服务生命周期温室气体评估规范》(PAS2050),这是第一部通过统一的方法评价产品生命周期内温室气体排放的规范性文件,成为产品和服务碳排放评估和比较可以参考的标准化的方法。PAS2050是建立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由ISO14040&14044确立)之上的评价产品和服务生命周期内温室气体排放的规范,针对某个企业的具体产品,从摇篮(原材料)到坟墓(产品报废进入垃圾场)整个生命周期所排放的CO2总量。PAS2050规定了两种评价方法:企业到企业BtoB(business-to-business)和企业到消费者BtoC(busi-ness-to-consumer)。前者指碳排放从产品运到另一个制造商时截止,即所谓的“从摇篮到大门”(fromcra-dletogate);后者产品的碳排放需要包含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从摇篮到坟墓”)。PAS针对温室气体评估的原则和技术手段主要包括:a)整个商品和服务GHG排放评价中,部分GHG排放评价数据的企业到企业(BtoB)以及企业到客户(BtoC)的使用。b)温室气体的范围。c)全球增温潜势数据的标准。d)处理因土地利用变化、源于生物的以及化石碳源产生的各种排放的处理方法。e)产品中碳储存的影响的处理方法和抵消。f)特定工艺中产生的GHG排放的各项处置要求。g)可再生能源产生排放的数据要求和对这类排放的解释。h)符合性声明。
(二)环境投入产出分析方法(EIO)
美国经济学家瓦西里里昂惕夫创立的投入产出分析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各领域,该方法也可用于估算企业、部门或城市和国家的碳排放数据。Matthews(2008)将碳排放分为三个层次,并分别计算。第一层次为来自部门或组织本身的直接排放,如生产或运输;第二层次将边界扩大到组织使用的能源产生的碳排放;第三层次边界继续扩大,包含了其他间接活动的碳,及产业整个生命周期中的所有温室气体的排放。他将投入产出法应用于整个产品生命周期中,形成了EIO-LCA方法。这种估算方法涵盖了产业供应链中从采购开始的所有过程,边界广泛,包括了经济中的所有活动。根据他的计算,碳排放的估算公式为:b=Ri(I-A)-1y其中,b为温室气体排放量,Ri为CO2排放系数矩阵,I为单位矩阵,A为直接消耗矩阵,y为最终需求向量。EIO方法是自上而下的估算方法,并可以应用二手数据,将I-O表中的经济活动与环境指标结合,将整个经济系统作为边界,可以提供一种比较综合和稳健的碳排放估算数值。
(三)IPCC测度方法
该方法是2006年联合国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编写的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目前已经成为国际公认和通用的碳排放估算方法。指南中将碳排放的范围分为能源部门、工业过程和产品使用部门、农林和土地利用部门以及废弃物四个部门。其中,能源部门包含了能源产业、制造业和建筑业、运输业等燃料燃烧活动;工业过程和产品使用包含采矿工业、化学工业、金属工业、电子工业排放以及源于燃料和溶剂使用的非能源产品和臭氧损耗物质氟化替代物排放等;农林和土地利用部门包括林地、草地、农地、湿地、聚居地及其他土地的排放、牲畜和粪便管理过程排放和石灰尿素使用中的CO2排放等;废弃物处理主要计算废弃物排放、生物处理焚化和燃烧以及废水处理与排放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温室气体。IPCC的测度方法是:碳排放量=活动数据×排放因子。
(四)碳足迹计算器
就个人或家庭的碳足迹而言,英国环境、食品和农村事务部(departmentforenvironment,foodandruralaffairs,defra)曾了CO2计算器,可以根据个人或家庭户使用的能耗设备、家电以及出行工具计算CO2的排放量;美国加州以及我国的一些网站也设计了一些碳足迹计算器,这些都是自下而上的方法。以上几种计算方法各有优缺点,如采用生命周期评价法时需要考虑目标和范围、清单分析、影响评价和结果解释,要确保数据的质量(数据来源、准确性、一致性、可再现性等)达到ISO14044及PAS2050的标准,为数据的获得付出的成本较大。几种方法的适用范围及优缺点比较见表1。
三、我国碳排放测度方法及低碳经济发展选择
(一)以产品供应链为依据,确定碳排放的测度
计算碳排放是能够量化减排的第一步。根据产品的生命周期,通过对供应链的研究,计算产品从原材料到生产过程再到最终产品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一般包含如下步骤。第一步,分析内部产品数据,了解产品过程,包括原材料、将原材料转化成最终产品的生产过程、废弃物和产出的副产品、存储过程中涉及的运输环节。第二步,建立供应链流程图,明确所有投入产出和过程,同时构成数据收集和计算的依据。流程图应包括每一个具体的步骤和原材料,每一种原材料也许是另外一个供应链的成品。因此,每种原材料加工需要详细的追溯,直到确认初级的原材料没有温室气体排放。第三步,确定系统边界和数据要求,应包括原材料、生产转化,到使用和处理的所有过程中的直接和间接的以CO2为主的温室气体排放。第四步,收集数据。构建的产品供应链流程图有助于确定数据,涵盖了从投入到最终处理的所有排放数据,为计算打下基础。第五步,通过供应链流程步骤计算碳排放。在上面的基础上,构建质量平衡,即在整个从原材料到最终产品的流程中满足:输入=累积+输出。此过程中,使用能源或直接排放气体的排放系数,待每个步骤的CO2当量计算完毕,汇总的结果即为整个供应链中以CO2当量表示的产品的碳排放量。为了使计算结果具有科学性,需要与ISO14004生命周期评价、ISO14041生命周期清单系列标准进行比较分析,同时需要结合公司温室气体清单标准ISO14064、III型生态产品的环境标志的ISO14025以及WBCSD和WRI①共同颁布的企业温室气体议定书(greenhousegasprotocolforcorporatereporting),核查结果的标准化程度。
(二)考虑国际经济的环境利益问题
此外,在碳排放测度过程中,不可忽视的是国际贸易部分。随着国际贸易、投资和运输的增长,越来越多的生产过程被置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相对于科学技术和环境标准高的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环境规制相对宽松,通过贸易和投资的方式,发展中国家成为高碳产业集中、碳排放密集的地区。因此生命周期的过程核算框架应该跨境延伸,在确定边界层次时,需要考虑到扩展的碳排放。评估与核算产品和服务的制造(建立)、改变、运输、储存、使用、提供、再利用或处置等过程中的任一部分的温室气体排放,有助于激励企业最大限度地减少整个产品系统的碳排放。
(三)采用具有成本效率的激励措施,降低二氧化碳排放
与其他环境措施相同,降低CO2的措施和方法,有以限制为主导的命令控制方式和激励型的措施。命令控制方式通常由政府来决定企业实体的排放量或者应该采用的技术类型,而激励型措施由于对如何达到减排标准和减排数量更具有灵活性,可以作为减少碳排放的有效方式。激励性的政策包括排放税(ataxonemission)、固定的年度排放总量及总量限制和交易安排(cap-and-tradeprogram)等。无论采取哪种措施降低CO2排放,最有成本效率的政策是可以最好地控制减排的边际成本。采取排放税措施,政策制定者为企业或组织排放的CO2或化石燃料中所含的每吨CO2制定一个费率。研究表明将CO2排放税的税率确定在估算的减排边际收益的水平,可以激励企业在减排成本相对较低时采取更多的措施减少排放量。与固定总量限制相比,排放税的净收益为后者的5倍②。虽然从长期角度看,排放税达到减排目标的成本小于固定的总量限制和交易安排,但是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能源使用状况与发达国家不同,而且北欧、荷兰、英国、德国等国家征收碳排放税的实施效果也不尽相同,因此,鉴于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和结构不平衡的现状,全面实行碳排放税需十分谨慎。在总量限制和交易安排计划下,可就一段时间内规定总排放的上限,要求企业实体拥有限制量下的排放权利或者额度。在给定期限内额度或权利分配完毕,企业可自由买卖排放权。与排放税不同,总量限制和交易安排会对排放上限有规定,但由于每个市场的能源、气候和减排技术不同,减排成本也有差异。自2008年以来,我国多个省市设立了环境权益交易所,以北京环境交易所、上海能源交易所和天津排放权交易所为龙头,广州、大连、河北、武汉、昆明等几个省市均成立环境权交易所。与欧盟和美国相比,目前我国碳交易市场面临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缺少规范性的碳排放交易所、初始分配权存在制度缺失、缺少排放权的定价机制、配套机制不完善以及法律体系不健全等方面。因此,除了法律规范和加强政府监督指导外,合理地设计总量和交易安排的结构,对达到碳排放减排目的有促进作用。首先,设定排放的上限,政府通过维持上限,出售给企业额度。其次,允许企业跨期转让减排需求,即存储额度。当减排成本低于预期的将来成本时,企业将存储额度;反之,企业可以借出额度。最后,基于额度的价格逐年修订总量限制。
(四)改善能源结构,加快低碳发展
篇5
课程标准分析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必修课程地理2,以“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为主题,提出了了解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根据有关资料,归纳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联系“21世纪议程”,概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举例说明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领悟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认识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个人应具备的态度和责任等学习内容要求。这无论从知识内容来讲,还是从世界观的树立,都是一个十分综合的学习要求,因此在这一课程要求的指导下,课程的实施必然是开放性的。
教材分析
各版本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地理教科书也体现了这种课程的开放性。如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教材在必修2中,以“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为主题,探讨了“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等问题。中国地图出版社的教材,在必修2中,以“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为主题,探讨了“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通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等问题。山东教育出版社的教材,在地理必修3中,以“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为主题,探讨了“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之路”等问题。各教材对这部分学习内容的呈现顺序和论证的材料都具有各自的角度。从而使课程的实施异彩纷呈。
[教学设计]
设计思路
本节课的学习是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与可持续。首先,这堂课的导入是通过问题情景的创设,使学生面对无法了解的东西本能地想知道这是为什么?使他们会主动地去寻找结论,努力地去解释这一现象,通过这种努力使学生产生新的洞察力,新的概念和新的理念,再通过不断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懂得知识是怎样从对材料的分析中产生的。然后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方法,采用角色扮演、小组竞赛、辩论赛等教学方式,让学生各抒己见,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提出自己的看法或解决问题的设想,并与别人交流。还课堂于学生,给学生时间与空间时,我们的课堂就不再死气沉沉,而是一个充满活力,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的平台。
[教学过程]
问题情景
(屏幕展示:“《京都议定书》”资料)
《京都议定书》是1997年12月在日本京都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大会通过的。这一议定书规定,在2008年至2012年间,发达国家二氧化碳等6种温室气体的排放量要在1990年的基础上平均削减5.2%,其中美国削减了7%、欧盟8%、日本6%,今年3月,美国政府决定不履行《京都议定书》,并借口称,如果发展中国家,不能作出削减排放量的具体承诺,美国绝不会在议定书上签字。
师:《京都议定书》的主要议题是什么?各国争议的焦点是什么?所争议问题的背后问题的实质在哪里?
(这时同学们开始议论,交流,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
生:主要议题是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排放。
生:各国争论的焦点是既要限制温室气体的排放,又不希望自己的排放被限制过多。
生:争议问题的背后是全球变暖问题。
生:还有如何公平地解决发展生产与破坏环境之间的矛盾。
(在学生发言时,我将这些问题略加调整,打在屏幕上)
问题:
全球气温为什么会升高?
全球变暖对人类造成哪些影响?
对美国政府不履行《京都议定书》,你的立场怎样?为什么?
师:我提议对第一、第二个问题,把全班同学自由组合成三组,进行抢答。选一位主持人主持和一位评分员记分。第三个问题,通过角色扮演和辩论来解决,好不好?
(这个提议获得热烈响应,大家一致赞成)
活动开始
主持人:现在就第一和第二个问题开始自由抢答。
第二组的刘涛同学抢先发言:我认为,温室气体是全球变暖的唯一原因,随着人类活动的频繁和工业的不断发展,排放出的二氧化碳和甲烷等气体的量在不断增加,从而不断加热大气,增加了温室效应。
主持人:请评分员给第二组记5分,
第一组王芳说:“温室气体并不是全球变暖的唯一原因,俄罗斯科学家提出新的观点,认为宇宙射线也是全球变暖的原因之一,它能通过改变低层大气中形成云层的方式使地球变暖。
主持人:请评分员给第一组也记5分
第一组李春抢答:“科学家根据对冰岩蕊样的记录,在近一万年的高温期之前,分别在13万年、24万年、33万年附近,还有三个高温期,如果说近一万年来,尤其是近百年来全球平均气温升高原因,归咎于二氧化碳含量增多产生的温室效应,那么十多万年甚至二十多万年前的高温有归咎于谁呢?
主持人:请评分员给第一组再记5分)
(第一组已得10分,第二组也不甘示弱)
第二组的张冬说:“全球环境污染会导致更严重的全球变暖,据统计,如果汽车数量保持现在的增长速度,到2025年全球的汽车总数将超过16亿辆,现在,机动车辆每年排放9亿公吨的二氧化碳,约占二氧化碳总排放量的15%,更多的车辆将意味着更严重的全球变暖,同样到2025年世界2 /3 人口将在城市居住,因此,交通拥挤和环境污染会日益突出,全球变暖的速度就会加快。
(第二组也得了5分,第三组的同学很着急)
这时第三组的扬洋勇敢地站起来说:“全球变暖会影响到全球气候的变化,冰川融化,近百年来,由于海温升高,造成海平面上升量为2—6 ,专家指出,全球冰川体积平衡的变化,对地球液态水量的变化起决定性作用,如果南极及其他地区冰盖全部融化,地球上的绝大部分人类将失去立足之地。
主持人:请评分员给第三组记5分(这时气氛热烈,畅所欲言,就连平时默默无闻的学生都踊跃发言了)。
刘晓说:“全球变暖会使干旱蔓延,沙漠将更干燥,气候将会更恶劣,对农作物产生影响,使农作物生产率下降,动植物的行为发生异常。”
(刘晓又为第一组赢得5分)
王放说:“全球变暖气候干旱,还会加重北方地区的沙尘暴天气,还会使厄尔尼诺现象更为严重。”
(第二组也追到了15分了,后面举手的同学更多了,思维也更活跃了)
主持人:我们再给第三组一次机会
焦阳说:“全球变暖对地球的自然环境产生巨大的影响,使北极永久冻土层开始融化,埋在冻土层内数千年死亡的植物也开始腐烂,释放出的二氧化碳会进一步加快全球变暖的速度。”
主持人:第三组记10分,三组的记分不分上下,
(这时我看到一位平时少言寡语,但绝对善于思考的优秀女孩,慢慢站起来)只听她慢条斯理说:“圣诞节快到了,孩子们期待着圣诞老人在午夜里乘着
由驯鹿拉着的雪橇从天而降,但人们没有想到,由于全球变暖,驯鹿已经频临食不裹服的境地,可能没有力气拉着圣诞老人周游全球了。”
主持人:第三组加5分,总分也是15分。
我请求插问:全球变暖带来难道都是负面影响吗?
不是,高明抢着发言:“全球变暖对农业产生影响很大,使高纬度的寒冷地区温度升高,使农业区的范围扩大,农作物的产量提高,二氧化碳增加利于植物的光合作用,使有机物的含量增加,对农作物的生产非常有利。
主持人;第一阶段抢答竞赛结束。第二组总分20分,暂时领先。其他组不要灰心,后面还有机会。下面进入角色辩论阶段,请各组组织辩手,10分钟后就位。
(当第三个问题出现在屏幕上时,全班同学形成了三派,三派分别扮演了美国政府、联合国气候大会组委会(中立方)、发展中国家。三派立即开始讨论,交流,推选代表…)
主持人:辩论开始。首先请“美国政府”的代表阐明观点。
王芳:“我承认发达国家对温室气体的排放应负有最大的责任,但是发展中国家也要做好应做的工作,尤其是中国和印度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在世界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中已占多数,免除承担一定的共同义务是不负责任的做法”。
代表美国政府的另一位同学补充说:“温室气体排放并非是导致全球变暖的真正原因,因此我认为不必牺牲现有的经济利益而减少排放,我们有能力用森林面积,向其他国家输出环保和清洁能源技术等方法,来抵消本国必须减少的排放量。
这时,代表发展中国家的刘涛同学不服气地站起来说:“当前发达国家的温室气体的排放量最大,而且一直都是温室气体的主要排放者,他们将自己的经济利益凌驾于全球环保事业之上,未免有点太霸道和自私自利了,他们不应该以发展中国家被排除在议定书规定之外以及其它为理由而拒绝在议定书上签字。
篇6
一、碳会计相关概念
碳会计是低碳经济催生的一个全新领域,与环境科学紧密联系,作为碳会计核算基础的物质流核算更是涉及物理和化学等诸多领域,因此,部分概念晦涩难懂,厘清与碳会计相关的重要概念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碳会计,为构建碳会计核算体系奠定基础。
(一)碳 碳会计核算领域研究中的“碳”有别于自然科学领域所涉及的“碳”,Jan Bebbington和Carlos Larrinaga-gonzalez (2008)认为,“碳”这个专用术语经常作为以二氧化碳为主要元素的温室气体的简称,因为温室气体经常用“碳当量”作为计量单位,所以“碳”经常作为温室气体的简单表达方式。
(二)碳排放与碳固 碳排放与碳固是两个相反的过程。碳排放指温室气体和/或其前体在一个特定地区和时期内向大气的释放。根据美国环保署的解释,碳固是一个通过农业的或者森林的措施将二氧化碳从大气中移除的过程。碳排放会增加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数量,而碳固可以减少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数量。
(三)碳源与碳汇 碳源是一个不断变小的碳池,一个碳池就是大气中碳的一个“源”,吸收进去的碳的数量小于排放出来的数量。国际碳排放交易协会认为,碳汇是一个能吸收或者“隔离”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的贮存库,这些贮存库包括森林、土壤、泥炭、冻土、海水以及沉积在深海的碳酸盐等。碳汇是自然界中温室气体的寄存体,碳汇与碳源表示两个相反的状态,当某个区域释放的温室气体大于该区域吸收的温室气体时,则该区域就是一个碳源,相反,当该区域的温室气体释放量小于吸收量时,该区域就是一个碳汇。
(四)排污权与碳排放配额国际财务报告解释公告第3号《排污权》(IFRIC 3)对排污权定义是:政府(或政府机构)确定一定时期内其控制区内污染物的排放总量,然后通过颁发许可证的方式向控制区内的排放者按比例分配排污权,并允许排污权在市场上交易。一个碳排放配额代表着一个固定数量的排污权,它常被用于描述排放交易或“总量交易”机制下一个单位的温室气体排放量。
(五)碳会计 碳会计是以一定的环境法律、法规为依据,采用货币、实物单位计量的形式,对企业的碳排放和碳固等低碳活动进行确认、计量,报告和考核企业自然资源利用率,披露企业自然资本效率和社会效益的一个新兴会计研究领域,其目的是帮助企业实现节能减排,实现企业绿色利润最大化(桑军朝,2010)。2008年,Stewart Jones教授等将与碳排放、交易及鉴证等的会计问题称之为碳排放与碳固会计即碳会计。从国外文献的最新研究进程看,碳会计主要涉及:碳排放配额的财务会计处理,与碳排放的相关风险核算、与碳排放相关的不确定性核算、碳排放信息披露及管理等(Jan Bebbington et al.,2008;Ans Kolk et al.,2008;CDP,2009)。
二、碳会计核算现状分析
国内外关于碳会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碳排放的核算和碳信息的披露方面,在碳排放的核算和碳信息的披露等领域都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在各个领域都存在各种问题。
(一)碳排放核算现状 直至目前,以碳排放及交易为核心的温室气体排放的会计问题主要是在排污权会计框架内研究。美国FASB下的紧急任务小组(EITF) 2003 年的对参与总量- 交易机制下的排污权会计基准草案(EITF03 - 14)试图为各参与方提供一个全面的会计规范模型,但由于其草案可能影响到相关事项的会计处理和排污权收益及遵循成本确认等原因,最终未将其列入议事日程。IASB 2004 年的IFRIC 3 排污权解释公告试图规范总量――交易模式的排污权交易会计处理,但由于存在资产(排污权) 和负债(排污权支付义务) 的成本计量基础与IAS 38 不一致等缺陷而不得不于2005年6月被废止(郑玲、周志方,2010)。日本企业会计基准委员会(ASBJ) 发表的ASBJ15《排污权交易会计处理》、ASBJ 7《企业分离的会计基准》和ASBJ 9《存货评估的会计基准》(2006)由于自身存在难以克服的问题而无法得到一致认可。
2008年,FASB和IASB同意共同研究“排放交易机制”项目,这个项目致力于建立碳报告和碳排放核算模型,至2010年9月,FASB文件表示,IASB和FASB已经达成以下共识:(1)购买和无偿取得的碳排放配额都应当被确认为资产;(2)无偿取得的碳排放配额要求企业履行的义务符合负债的定义,应当在资产负债表中被确认。虽然IASB和FASB的合作为碳排放的会计核算实现了重大突破,但是对碳排放权的详细计量和列报问题,企业未来可以无偿取得排放配额的权利是否应当被确认为资产等问题尚未有明确定论。
IASB(2010)指出,IFRIC 3《排污权》的废止,很可能导致会计实务中对排放权交易机制的会计处理形式各异,进而弱化财务报告的可比性和有用性。ACCA(2009)也认为,专业或广受认可的碳排放核算准则的缺失,导致不同的公司对碳排放的会计核算方法不同,最终影响到碳披露信息的可比性。因此,碳排放的会计核算仍然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难题,企业还在等待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出台明确的碳排放规范。
(二)碳信息披露现状 碳信息披露项目(CDP)是世界上许多大公司碳信息披露的主要平台,披露内容主要包括低碳战略、碳减排核算、碳减排管理和全球气候治理。CDP为企业利益相关者提供了较为完整的碳信息披露体系,但CDP还存在以下问题:(1)碳信息披露项目没有激励企业积极减排;(2)企业之间的碳信息缺乏可比性,对企业的约束不足;(3)碳信息需求和供给没有形成有效的互动关系;(4)碳信息披露标准的缺乏制约了碳信息披露的规范性(张彩平、肖序,2010)。
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 2010 年的“与气候变化相关的信息披露指南”在碳信息披露上取得了重大的突破,但碳信息的披露不仅仅受法律法规的影响,信息披露的全面性还有欠缺。
(三)碳固核算现状 当前的文献资料中,关于碳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碳固技术(如森林碳固、土壤碳固和海洋碳固等)、碳固成本和碳固风险以及碳固投资交易等方面,有关碳固的会计核算研究还很少,碳固会计并未正式成为会计研究项目,也没有独立核算体系,但其作为核算净碳排放量的重要依据应当得到较为深入的研究。
三、碳会计研究内容
综合国内外研究现状,目前碳会计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碳排放会计核算 企业从政府或其它组织获得碳排放权以及因为排放权交易等产生的一系列交易或事项是企业进行碳会计核算的重要组成部分。碳排放会计是对碳排放交易或事项进行确认、计量、报告,用以传递企业碳排放过程和减排情况的会计信息系统。碳排放会计核算是碳会计核算的主要内容之一。
(二)碳固会计核算 碳固会计与碳排放会计相对应,是对碳固活动进行确认、计量、报告,用以传递企业碳固过程的各种会计信息的信息系统。企业为了避免因为实际碳排放量超过拥有的排放权而遭受惩罚,或者为了将所拥有的排放权用于出售,企业可能选择通过各种人工固碳方法来补偿企业所排放的温室气体。企业在碳固过程中会发生固碳费用等事项,因此应当将碳固产生的会计信息纳入企业的会计系统。
(三)与碳排放相关的风险核算 为了帮助信息使用者理解企业碳排放对企业业绩和前景可能产生的影响,必须核算与碳排放相关的风险。企业因为碳排放可能面临三种风险:竞争风险、政策风险和声誉风险。政策风险主要来自国家和跨国界机构所制定的各种政策,如能源效率标准的提高。竞争风险主要来自这样的可能性,即由于低碳技术的运用和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高碳商品和服务与低碳商品和服务相比会变得过时(Kolk 和 Levy,2001)。
(四)与碳排放相关的不确定性核算 与碳排放相关的不确定性不同于与碳排放相关的风险,前者是以各种不同结果的存在可能性为特征的,不确定性正是因为其自身的自然属性而使得公司难以应对。而后者是指潜在的收益和损失存在的可能性,如对减少碳排放采取不同的措施会使不同的企业面临不同的可能收益或损失。碳排放中的诸如科学和技术的不确定性等都可能影响到投资者对企业的决策,因此与碳排放相关的不确定性也应当作为碳会计的核算对象。
(五)碳会计信息披露及管理并不是所有与碳会计相关的交易或事项都可以用货币进行计量并列报,可能会存在部分难以量化或者无法在报表中反映的碳会计信息,而且这些信息可能影响到信息使用者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以及前景的判断,因此可能影响投资者决策的碳会计信息都应当得到充分的披露。同样地,在发展低碳经济的大背景下,企业披露碳信息已不再是为外界压力所迫,相反,充分地披露企业的碳信息可以为企业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为企业带来巨大的商业价值,因此需要对碳会计信息进行管理。
四、碳会计核算体系构建的建议
碳会计是一个由碳排放会计、碳固会计和碳信息披露等紧密联系构成的一个会计领域,以往的研究大部分只是孤立地研究碳会计的某个组成部分,缺乏系统性和联系性,而且缺乏牢固的理论基础,因此,建立碳会计核算体系应首先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说明适用对象 确定碳会计核算体系的适用对象是构建碳会计核算体系的首要任务。任何产生碳排放的组织都应履行节能减排的义务,政府、事业单位和企业等组织都可能参与到碳排放和碳固等活动中,由于不同组织参与碳活动的程度和方式会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必须根据不同组织的自身特点制定不同的碳会计核算方法,如政府碳会计核算方法、事业单位碳会计核算方法和企业碳会计核算方法等。
(二)界定重要概念 界定和统一碳会计领域的重要概念是构建碳会计核算体系的基础。在构建碳会计核算体系前,必须明确解释部分术语,以提高核算方法的可理解性。碳会计领域中的碳排放、碳固、碳汇、碳源、碳权、碳信用、碳足迹、碳中和、碳管理等常用术语都应有统一而明确的解释。
(三)统一碳的物质流测算标准 碳的物质流测算是进行碳会计价值流核算的基础,统一物质流测算标准才能使碳会计的核算结果具备可比性。目前国际上碳排放的物质流测算是以碳足迹测算为依据,世界资源研究所(WRI)和世界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WBCSD)(2003年)、国际标准化组织(2006年)、英国标准协会(2008年)以及日本产业经济省(2009年)等都为企业计算碳足迹提供了标准。采用不同标准测算的企业碳足迹的结果不同,进而影响到碳会计信息的可比性。采用统一碳的物质流测算标准,在微观上,有助于提高同一组织不同时期碳会计信息的可比性以及不同组织之间碳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在宏观上,有助于不同国家、不同行业等减排目标完成情况的落实。
(四)确定碳会计的核算方法 2008年,Stewart Jones教授等提出了构建碳会计规范的两种主要思路:其一是在京都协定框架下,所有机构或组织对产生于碳汇的碳信用的会计规范与IPCC的原则相协调;其二是在温室气体协定书内(GHG Protocol)分别计量和报告CO2排放的相关会计问题。Stewart Jones教授等提出的两种思路都说明构建碳会计体系必须与“碳”的物质流测算紧密结合,碳会计的价值流核算不能脱离企业碳活动的物质流测算。因此,碳会计的核算可以采取物质流核算法和货币核算法相结合的方法,在对碳会计交易或事项进行核算前必须采用物质流核算法测算出可靠的“碳”实物量,进而保证采用货币核算法核算结果的准确性。
(五)建立碳会计核算的基本框架 包括碳排放及碳固的会计核算及其信息披露。
(1)为减少碳排放而购买技术或设备的会计核算。减少碳排放有两种途径:一是利用低碳技术或设备提高石油、煤炭等高排放化石燃料的利用效率;二是以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燃料。企业为减少碳排放而购入的技术或设备应当分别作为无形资产和固定资产进行会计处理,政府为了鼓励企业减少碳排放而给以的补助按照政府补助的处理方法进行会计处理。
(2)碳排放权及交易的会计核算 。美国联邦能源管制委员会(FERC)对碳排放权的会计处理采用存货、历史成本的方法,IASB的IFRIC3《排污权》将碳排放权确认为一项无形资产,日本则将碳排放权作为无形固定资产入账,而以交易为目的的碳排放权则按金融商品会计基准处理。虽然目前对碳排放权及交易的会计处理尚未达成共识,但其作为可能影响企业财务状况的会计交易或事项应当在报告中得到客观反映。
(3)碳固的会计核算。树木等因碳固(Carbon sequestration)职能被认为是碳会计中碳汇载体的重要形式之一,需单设账户予以反映。但其作为一种特殊生物资产,又与IAS 41、AASB 141等会计准则相挂钩(周志方、肖序,2010)。碳固与碳排放一样应当作为一项会计事项在报告中得以反映。碳固与碳排放是两个相反的过程,碳固可以补偿所发生的碳排放,企业增加碳固相当于减少碳排放,进而增加企业的碳排放权,因此,企业因为树木等对温室气体的贮存增加了企业的碳排放权,可以确认为自己研发的无形资产等,同时,企业因碳固活动而种下的树木或购置的设备、材料等应当确认为资产。
(4)与碳会计相关的风险和不确定性的核算。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特征是其风险和不确定性(Stern,2006),因此,碳会计有必要针对其潜在风险和不确定性引致的收益和损失作出反应,即核算和报告,这种或有或不确定事项,需要会计人员在概率估算的基础上进行风险评估,以负债或其他方式在报告内客观及时反映(周志方,2010)。
(5)碳信息的披露。企业无法量化或无法用货币表示的碳信息,只要可能影响到信息使用者的决策,都应当得到充分的披露。企业披露的碳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点:首先,企业必须披露当前会计年度、下一个会计年度的碳排放控制措施预计将发生的重大资本支出,甚至是更远时期的重大资本支出。其次,公司应该考虑并且披露碳排放方面的条约或者国际协定对企业产生的重大影响。最后,需要考虑企业的碳排放对企业名誉产生的影响,是否会由于名誉的破坏而给公司的业务经营或者财务状况带来潜在的不利影响。
参考文献:
[1]周志方、肖序:《国际碳会计的最新进展及评述》,《经济与管理》2009年第11期。
[2]张彩平、肖序:《国际碳信息披露及其对我国的启示》,《财务与金融》2010年第3期。
[3]郑玲、周志方:《全球气候变化下碳排放与交易的会计问题:最新发展与评述》,《财会通讯》(综合・下)2010年第3期。
[4]桑军朝:《低碳会计理论初探》,《教育教学论坛・下旬》2010年第7期。
[5]《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R/OL].[1998].
unfccc.int/resource/docs/convkp/ kpchinese.pdf.
[6]IASB. IFRIC Interpretation No.3,Emission Rights[R].2004.
篇7
[关键词]清洁发展机制(CDM);碳排放;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740.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2880(2011)05-0034-03
一、引言
1997年,旨在结束发达国家温室气体减排行为的《京都议定书》(Kyoto Protocol)在日本东京签署,经过长达9年的艰苦谈判后,京都议定书最终于2005年正式生效。为了使温室气体减排方式更为灵活,京都议定书提出了三个合作机制,即排放贸易(ET)、联合履约(JI)和清洁发展机制(CDM),其中只有CDM与发展中国家有关,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温室气体减排合作机制。
《京都议定书》为附件一国家设置了三种灵活履约机制:排放贸易、联合履行和清洁发展机制,允许其通过这三种机制在其境外完成部分减排指标。其中,清洁发展机制是发展中国家惟一能够参与的机制。CDM是作为附件一国家的发达国家缔约方为实现其部分温室气体减排义务,与非附件一国家——发展中国家缔约方进行项目合作的机制。其核心是发达国家通过提供资金和技术,与发展中国家合作,在发展中国家温室气体减排项目上投资,获得由该项目产生的全部或部分“经核证的减排量”(CERs),用于履行其在《京都议定书》下的温室气体减排义务。
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其温室气体排放量也居世界前列,虽然京都议定书中并没有对发展中国家规定减排义务,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日益发展与人们对环境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积极寻求国际合作,成为我国未来经济发展必须解决的问题,因此,CDM在经历了怀疑、逐渐认可到如今全面实施的曲折发展过程后,成为各国学者尤其是我国学者关注的焦点问题。国内外关于CDM的理论研究日新月异,同时全球范围内的CDM实践活动已全面展开。本文基于大量的学术文献、官方数据及重要文件等资料,阐述了CDM的内涵、流程等内容,分析CDM在我国发展的现状,从而得出其在我国未来的发展趋势。
二、CDM理论基础
(一)经济学理论
赫克歇尔和俄林发展了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在新古典一般均衡分析的框架中引入各国间资源禀赋的差异,提出了资源禀赋模型。这一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一国应当出口在生产过程中密集使用其相对丰裕生产要素的产品,进口在生产过程中密集使用其相对稀缺和昂贵生产要素的产品。生产要素禀赋比率的不同导致生产要素价格比率的不同,进而导致商品的生产成本比率不同,从而导致商品价格的差异,而商品价格的差异是贸易的基础。
附件一国家在本国生产温室气体减排量X,生产工业产品Y,两者的价格比P(X)/P(Y)大于非附件一国家的P(X)/P(Y)。对于附件一国家来说,X产品需要大量使用比较稀缺的生产要素,即减排温室气体的成本,Y产品需要大量使用比较充裕的资金、技术等。根据国家要素丰裕度的判断可知,附件一国家是资本丰裕型国家,非附件一国家是低减排成本国家,根据产品要素密集度的判断可知,Y是资本密集型产品。所以附件一国家应该出口Y,进口X,而非附件一国家应该进口Y,出口X。因此,CDM项目对附件一国家和非附件一国家来说实现了“双赢”,即附件一国家削减温室气体排量的成本较高,为了较低的减排成本而去非附件一国家投资项目,从而冲抵本国所需要的减排额度,而非附件一国家由于缺乏技术、资金等支持,节能减排的难度也较大。
(二)CDM的发展经济学分析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强调了发展和环境保护的一致性。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含义是,在保证子孙后代能享受至少相同生活水平的能力的前提下,实现当代人生活水平的提高。这意味着先进的发展不应该以减少地球的自然资本为代价。在实际操作中,它是指自然资源不应该被耗尽,自然吸收肥料的能力不应该被降低。必须通过改善或创造其他资源来弥补对这些资源的消耗。
1991年美国经济学家Grossman和Krueger针对北美自由贸易区谈判中,美国担心自由贸易恶化墨西哥环境并影响美国本土环境的问题,首次实证研究了环境质量与人均收入之间的关系,指出了污染与人均收入间的关系为“污染在低收入水平上随人均GDP增加而上升,高收入水平上随GDP增长而下降”。1992年世界银行的《世界发展报告》以“发展与环境”为主题,扩大了环境质量与收入关系研究的影响。1993年Panayotou借用1955年库兹涅茨界定的人均收入与收入不均等之间的倒U型曲线,首次将这种环境质量与人均收入间的关系称为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如图1所示。EKC揭示出环境质量开始随着收入增加而退化,收入水平上升到一定程度后(如图1的Y0所代表的收入水平)随收入增加而改善,即环境质量与收入为倒U型关系。
图1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环境资源的自我调节性或环境容量的本身就是一种资源,称之为“环境容量使用权”——经济活动主体依法对环境容量资源占有、使用和收益的权利。环境容量使用权与一般经济学意义上的资产所有权类似,可以进行交易。在清洁发展机制中,由于温室气体的影响具有全球性,因此不论任何国家和地区,都是全球环境资源的一部分。而《京都议定书》为附件一国家明确了排放的限额,相当于为这些国家划分了环境容量的使用权的界限。附件一国家为了经济的发展需要更多环境容量使用权时,只有两种途径: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或抑制经济发展;不改变经济发展对能源的需求量,而是在环境容量交易市场上购买所需的排放量。对于附件一国家而言,如果从市场上获得排放量的成本低于自行削减的成本,就会选择购买排放量。因此,附件一国家与非附件一国家之间的温室气体减排量市场,即清洁发展机制就这样形成了。
三、我国CDM发展状况
(一)东部减排量大,国家侧重发展中西部地区项目
截至2010年3月17日,全国共批准CDM项目2443个,其中获批CDM项目数最多的三个省份依次为水能和风能比较丰富、经济相对落后的云南、四川和内蒙古,所占比例依次为11.53%、9.91%和7.04%;按照项目达到的年减排量估算,最多的三个省份依次为四川、江苏和浙江,在估计总的年减排量4.57亿吨中所占比例依次为9.32%、8.32%和8.04%。
(二)我国CDM先进技术项目少,科技含量低
通过观察表1,我国截至2010年2月10日批准的CDM项目的技术分类和估计年减排量,可以看出,中国将近90%的节能减排项目属于“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与“节能和提高能效”类,年减排量比重分别达到了45.87%和16.13%;“甲烷回收利用”与“N2O分解消除和HFC-23分解”这两类虽然占项目数量比重只有8%,但年减排量却达到了31%。如果继续细分“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按照清洁发展机制网提供的数据,其中先进技术项目,如生物能技术不足5%,太阳能甚至基本为零。由此可见,低技术含量容易开展的CDM项目大行其道,而科技含量高,对可持续发展和减排有重要影响的CDM项目非常少。
(三)项目数量发展较慢,小企业参与不够
虽然我国注册项目减排量一直在EB注册国中处于领先地位,但注册数目却是逐年缓慢增长。我国注册项目数在2007年以前都低于印度、巴西、墨西哥,2008年以前还远远低于印度。这其中的原因主要有:第一,我国CDM启动较晚,印度、智利、巴西等国的CDM项目开发都走在我国的前列。第二,我国小型项目发展不完全、小企业参与度不高。这主要是因为开发机构开发小项目积极性不高以及小企业获得CDM信息的渠道较少导致参与不足。
环境问题已逐渐被各国所重视,温室气体排放问题正式提上国际会议议程,从长远来看,CDM的发展虽然带有不确定因素,但是总体方向是明朗的,我国应该抓住这次发展机遇,实现国民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四、结论与建议
虽然京都议定书中并未对我国规定减排义务,但我国作为经济快速发展中的发展中国家,温室气体排放量也居世界前列,因此,无论是从大国责任还是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角度来说,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实现经济的循环发展,协调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都是刻不容缓的任务,在后金融危机时期,尤其是我国面临着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积极参与CDM项目,发展低碳经济,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我国是一个CDM项目很大的市场,应继续发挥这种优势,加大对CDM项目的投入比例,吸引外资,实现更多更好的资本和技术的转移,同时在国内,引导CDM项目更多地向经济发展水平较落后但资源丰富的中西部地区发展,成为当地新的经济增长点。CDM是一个盈利周期比较长的项目,而且需要大量的资本投入,这对一些中小企业来说是比较困难的,政府要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适当地加以引导与鼓励,从而实现项目的规模效应和集群效应。完善市场机制运行模式,解决好“买方”、“卖方”、中介、咨询、融资、价格谈判、交易成本、合同协议、风险管理、担保税收、利益分摊等问题。同时建设国家CDM项目促进体系,利用好我国清洁发展机制基金,积极开展CDM项目的培训、政策、案例研究、国内外研讨会等,培养CDM项目开发和合作的中介服务机构,以便更好更快地推广CDM项目,提供技术支持、商务支持和风险分担。
[参考文献]
[1]Malte Schneider,Andreas Holzer,Volker H.Hoffmann Understanding the CDM's contribution to technology transfer[J].Energy Policy,2008(8):2930-2938.
[2]Ram M.Shrestha,A.M.A.K.Abeygunawardana.Small-scale CDM projects in a competitive electricity industry: How good is a simplified baseline methodology?[J].Energy Policy,2007(7):3717-3728.
[3]杨圣明,韩冬筠.清洁发展机制在国际温室气体排放权市场的前景分析[J].国际贸易,2007(1).
[4]康晓.利益认知与国际规范的国内化——以中国对国际气候合作规范的内化为例[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0(1).
[5]肖洋.碳责任与碳实力:后哥本哈根时代的国际秩序与中国碳外交[J].国际论坛,2011(1).
[6]张秋莉,门明.清洁发展机制下碳信用交易生产理论剖析与借鉴[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12).
篇8
“低碳技术”是一个包含很多领域的新概念技术名词,是在“低碳经济”、“低碳城市”突出的大背景下产生的。低碳经济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为目标,其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在此背景下,“低碳技术”应运而生。
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降低能耗和减排温室气体成为国际社会面临的严峻挑战,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低碳经济”成为国际热点。成为继工业革命、信息革命之后又一波可能对全球经济产生重大影响的新趋势,建设低碳城市成为我们新的建设目标。
“低碳技术”涵盖的内容很多,所涉及到的领域也很广泛。简单解释说就是为了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高效实用清洁能源而开发应用的创新技术。“低碳技术”在节能、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可再生能源、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等领域都有所应用,是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新技术。它涉及到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汽车等部门和行业系统,例如有关太阳能、风能利用的技术。
二、 低碳技术在生态住区中的应用
无论是“低碳技术”还是“生态住区”都在眼下城市规划建设中迅速走红,深入研究低碳技术在城市规划领域中的应用是非常有意义的。建设低碳社会和低碳城市,正是对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最具体和最有力的实践。
生态住区作为城市中最基本的生活单元,人们日常生活居住的场所,其生态化的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管理模式都具有很好的代表性和推广性。在生态住区应用的环保技术都值得我们去深入研究,使其发挥更好的作用,减少住区温室气体的排放。对于低碳技术营造生态住区的探索,核心在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同时,努力住区提高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使其成为人们理想的居住空间。从目前建设的角度出发,低碳技术的应用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1 .体现在住区规划建设方面
低碳技术在城市规划所涉及到的各个层面的应用是具有前瞻性和实用性的,城市规划对城市发展有着长期结构性影响,居于先导和统筹地位,特别是城市成为推进节能减排和适应气候变化的关键环节。在小区的详细规划中提出的节地就是采用技术手段来节省土地资源的利用,从而达到单位面积上的低碳排放和节约土地的效果。
2. 体现在住区建筑设计方面
低碳技术在建筑方面的应用就更加广泛了。尤其在当今建筑的新趋势就是节能减排,可持续发展,提倡“生态建筑”、“绿色建筑”。低碳发展是建筑节能技术新的发展方向,低碳排放的发展思路和生态建筑、绿色建筑是有密切关系的。绿色建筑、生态建筑的核心就是生态补偿技术的应用、节能减排和低碳能源系统的应用。这和我们所说的低碳技术所要达到的目标是一致的。低碳排放实际上就是把这些技术策略、技术手段整合到一起形成新型的低碳技术应用到实践中去。在生态小区的建筑设计当中,利用低碳技术节能减排,可以得到更好的效果。因为该方面技术已趋于成熟,值得在大范围推广。
3. 体现在住区生态环境设计方面
低碳技术应用主要体现在住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应用上,低碳技术在生态保护、生态修复和生态补偿等方面都有很好的应用。可以提升住区自然生态系统的生态服务功能,达到提高温室气体的吸收,实现低碳排放的目标。在生态小区的环境设计当中,因地制宜,尽量快捷有效的低碳技术使小区的环境更加生态自然,避免人工景观施工破坏原有土地的生态基底,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使小区人居环境质量得到较大的提升。
三、部分应用于生态小区中的低碳技术探讨
1 .节能减排技术
2. 太阳能的应用
我们在此提到的太阳能主要是指住区内建筑队太阳能的利用。太阳能是一种清洁、可再生能源,其资源丰富,对环境不产生任何污染,而且利用太阳能技术已经非常普遍,是营造生态住区必不可少的低碳技术之一。根据所采用的热系统不同,可将太阳能建筑分为主动式太阳能建筑和被动式太阳能建筑。前者需一定的动力进行热循环,设备复杂,投资大,需要辅助能源。后者就地取材,建筑技术简单,不耗费任何其他常规能源,可将其技术用作生态住区的辅助供能方法。
在生态住区规划中,可以利用的被动式采暖技术有附加阳光间、建造集热墙以及夜间使用保温窗帘、保温窗盖板等。考虑到生态建筑的节能率,实践证明建筑的室内以2.8米为宜,进深不应超过层高的2.5倍。
四. 地源热泵的应用
在生态小区规划中使用地源热泵来提供能源是可以大大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地源热泵是利用浅层地能进行供热制冷的新型能源利用技术,是热泵的一种。地源热泵通常是指能转移地下土壤中热量或者冷量到所需要的地方。通常热泵都是用来作为空调制冷或者采暖用的。地源热泵还利用了地下土壤巨大的蓄热蓄冷能力,冬季地源把热量从地下土壤中转移到建筑物内,夏季再把地下的的冷量转移到建筑物内,一个年度形成一个冷热循环。
在生态住区中涉及良好的地源热泵机组与空气源热泵相比,相当于减少30%以上的电力消耗,与电供暖相比,相当于减少70%以上的电力消耗。
五、 低碳排放的生态住宅设计
生态住宅作为小区的主体建筑,其生态化和低碳化设计技术值得我们去深入研究。首先,生态住宅的低碳化设计要用系统化的思想解决从小区规划、单体设计到环境控制系统等诸多环节,其技术策略是对建筑设计、规划、住宅声光热以及风场的诸多技术进行整合,使其成为一个节能减排的整体来实施建设。
其次,生态住宅的节能不是单独指某一方面的节能,而是整体上的节能,不单是外形和内部结构上的节能,是整体建筑体系,无论是门窗还是住宅的建筑细部都需要遵循有机循环的原则进行设计。
生态住宅的设计必须具有明确的地方性理念,它针对不同的自然气候特征、地域文化传统以及各地的材料技术,有不同的节能策略、节源技术和解决方案。
因为是低碳排放的生态住宅设计,因此要考虑当地环境对其影响,以生态学的原理指导建设。综合处理人、建筑、资源三者之间的关系,达到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合理循环,共存互利协调发展。就其建造的基本要素而言,主要应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充分利用自然资源;
因地制宜规划设计;
减轻住区环境污染;
注重居住舒适性能;
合理选用绿色建材;
创造绿色景观环境。
3.3 生态住区的低碳化规划设计
我们目前所提倡的生态住区建设目标就是“舒适、健康、高效、和谐”。这和我们要建设的低碳排放的住区目标是相一致的,都是为了建造适宜居住的生活空间而提出的。在生态住区低碳化规划设计中要注重住区的整体规划布局,减少住区中车辆的通行效率,可以控制汽车排放尾气量,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在规划设计上可以通过在住区内建设不利于小汽车通行的道路网,例如道路系统按尽端路或网格形式配置,道路线性采用短折线来限制车速,减少小汽车对住区的影响,进而限制小汽车在住区内的使用。其次在住区内部铺设步行道和自行车道,引导居民步行和使用自行车解决短途交通需求。第三,在住区外部规划连接居住区与市中心区的公共交通、轨道交通和自行车道路网,并设有共用车辆系统等解决居民的交通问题。
另外,在生态小区的开敞空间设计方面也要注重低碳化设计,注重于当地自然环境的融合。结合场地设计,尽量采用乡土植物,结合自然景观规划生态小区的景观,减少人工设施,使环境更加亲近与自然。采用节能节水的低碳技术来降低小区的碳排放量,例如建立雨水收集系统、中水回用系统来收集污水进行循环使用,降低能源消耗。
六、结语
低碳技术是一个贯穿于规划设计、建筑设计、工程管理全过程的
篇9
随着企业开始把环境与社会方面的内容列入报表,有必要把这一扩展的视野纳入企业的战略和经营决策内容之中。这件事并不容易做到,因为决策者对非财务方面的问题,向来置之不理,认为其所造成的后果未必给企业带来损失。而且,迄今为止也没有找到能用来在上述三类业绩之间舍此就彼、衡量得失的方法。而要使企业的经营具备更广阔的、全面的视野,不可没有这样一种方法。
消耗环境资源的机会成本常被置之不顾。例如,因伐木地区未能重新造林而给环境造成破坏的成本,木材厂常常不对其进行核算。这一类问题,现在已经被置于议事日程:需要对生产活动的后果加以明确的核算。企业也可能采用其他方法来生产它的产品,如改用其他原料、改变企业的生产流程、或者改变它的产品以减少下游企业由于消耗该产品而引起的不良后果。这说明企业需要采用一种扩展供应链的观点,使其决策同时包含其三个方面的经营结果。
本文将对这一观点作进一步的发展。首先讨论“碳会计”的概念,随后探讨碳会计中的若干问题,并进一步分析其价值,以及把“碳踪迹”纳入为一项分析决策影响因素的必要性。然后,对决策中如何把碳排放量问题作为内容的做法,提出一个分析方法的框架。在本文结论部分,讨论了这一扩展的分析是怎样从整体上影响企业及其对管理会计师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一、当前业绩考核方法的缺失
对价值创造的考核方法(无论是对一个企业的考核或者是对更大范围的考核),采用的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狭隘的观点。这些考核方法对“外部性(externalities)”或并非与经营直接相关方面需要负担的“隐藏成本”一贯采取置之不理的态度。
这种观点整个20世纪中被普遍接受。但现在人们已经越来越认识到事情的严重性。因经济活动而造成的污染后果,越来越明显,对经济活动和发展应该保持平衡的呼声,也日益增加。企业出于经济和责任的考量,逐渐采取审慎态度对待环保问题,由企业的外部机构对企业的社会责任加以评级并公布于众(包括道琼斯可持续发展指数,和Reputex公司发表的有关碳素问题危害的报告书)。
在传统的财务分析中,对资源消耗的核算,仅及于全部消耗的一部分而已。在财务报表上所列示的利润,是夸大了的数字,因为报表上所列示的利润,只是资源的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差额,完全没有核算和列示出环境成本。为解决这个问题,遂提出了“碳踪迹”和“碳会计”的概念,以更好地核算一个企业单位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这样,一个企业“比较真实”的盈利情况,应该是其财务盈利减去其“碳踪迹”之后的数量。
对“碳踪迹”加以核算和管理,是取得“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一步。核算“可持续发展”,是从算出的盈利或GDP,减去相关的机会成本后(比如自然资源的耗竭和污染),所得的净值。碳会计就是用于核算后者的方法。例如,造纸厂反映在其财务报表上的成本,包括锯割、运输和加工木材等成本,但并不包括因伐木而引起的环保成本。一棵生长着的树木对环境带来的好处,是因被砍伐而失却的机会成本,它并不属于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的范围。然而,这也许恰恰是造纸所消耗的最重要的不可再生资源。碳会计揭示了生产活动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在决策过程中考虑到这些影响,就能够改进对稀缺资源的耗用。
二、碳会计及其核算
(一)碳会计的原理全球暖化的威胁和二氧化碳在大气中的浓度,直到上世纪70年代才开始受到重视。根据1997年签署的京都议定书,许多工业化国家作出承诺,在2008~2012年间,使其温室气体(Greenhouse gas,GHG)的排放量在1990年水平的基础上,降低5.2%。分配给各个国家的降低量为:欧盟需要降低8%、美国7%、加拿大6%。非工业化国家,主要是中国与印度,则不在降低排放量协议的约束范围之内(Anderson 2001)。
议定书中的排放量贸易方案,是让降低排放量的成本比较低的国家,把规定的一部分排放量配额出售给降低排放量成本比较高的国家。据预测,全球每年温室气体的贸易额,将达100亿美元。
欧盟已经批准了京都议定书,规定由造成污染的产业来负担履行议定书的成本费用。欧盟已经开始实施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的贸易办法,减少的数量可以买卖。买卖在自由市场上进行,价格决定于供求关系(Rehan&Nehdi,2005)。截至目前这种市场交易获得的成就并不大,原因是此类商品还是个新生事物,在核算上也有困难。
(二)碳会计在核算上的问题随着碳排放量成为一种可供买卖的商品,需要对这种商品进行妥当的计量、记账、审计,并将其价值通过一种适用于各行各业的统一方法在报表上加以披露,一如其他物质商品和财务工具一样。会计专业人士应能运用其在核算和对各非货币项目计量的专长,解决这一需求。
目前,对编制碳排放量的报表没有统一规定,属于企业自愿性质的行为。只有DEFRA曾经作了适用于英国企业的示范性的规定。因此,碳排放量在报表上披露的方法是定性而模糊不清的,企业的做法各异,因此缺乏可比性。随着这一问题重要性的提高,对其数据之可比性的需求,也必随之增加。
温室气体排放的净节约额的计算方法,基本上是一种基于直觉的估测。一个企业的净利,是该企业所创造的财务资源多于所消耗的财务资源(包括长期资产的折旧)之数。人力资源方面的投资(采取对职工后续教育和培训的形式)也要加到净利数中。然后,要减去自然资源的耗竭和污染所造成的损害。若增长以资源耗竭和环境污染为代价,那么这种增加将会调低净财富的数额。这一核算方法突出了环保和资源管理对财务造成的后果,同时这种核算方法让我们明白怎样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求得平衡。按上述原则计算出来的“净利”,其定义范围较宽,除了环保因素外还包括了社会影响。本文拟集中讨论环境影响这一方面,即碳排放或碳踪迹带来的影响方面。
三、碳踪迹与价值链分析
(一)价值链分析通常认为企业价值链,就是该组织为把价值最终传递给顾客所执行的一系列作业的总和。价值链分析的目的,在于使企业管理当局得以把非增值的作业与增值的作业区分开来,从而采取步骤消除前者。
据此,可见“价值”是:一个企业在生产一种产品或提供一种劳务中执行的作业,必须是顾客认为有价值的作业。凡顾客认为没有价值的作业,就应该予以消除或尽量减少。然而,非增值作业可能也包括为减少生产过程排污而产生的费用,或者改用
价格比较昂贵、可再生的原材料,以取代价格比较便宜的不可再生的材料。
过去,价值链分析都把这一类作业视为非增值性质的作业,理应在被消除之列。例如,一家制造企业把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捕捉、收集起来,埋于深土,以防止被排放到大气之中,就会被视作一种非增值作业。企业采取这样的行动,对环境和社会是有益的,但企业的顾客却可能对此无动于衷,并且可能不愿意负担这一作业所引起的成本费用。然而,从碳素会计的观点来看,这一作业却有效地减少污染,从而减少企业的“碳踪迹”。
与此相似,一家企业可以向电力公司购入“比较洁净”的电能(例如风力或水力发电),而不找耗用矿物燃料的公司,矿物燃料不可再生又排放温室气体。然而,由于不能有效地核算这些对环境影响的后果,耗用矿物燃料发电,可能比采用“洁净”技术发电的成本低廉。其结果是,这家企业的成本会比较高,其产品的定价也就比较贵了。如果企业的管理当局采用的是传统的价值链分析方法,就会设想:既然顾客并不计较电力的来源,耗用来自“洁净”技术并且价格比较昂贵的电力并不增加产品价值;它就会找电力价格低、耗用矿物燃料的电厂。其结果是,目前普遍采纳的优化决策,从社会的角度来看,实际上都不是最优化的决策。
(二)将碳踪迹与价值链结合起来企业和它们的经理人已注意到其行为可能造成负面影响,会需要一个更为全面的新经济框架。在以下各节中,我们将探索在环保方面提出的一些创议。这些创议可能与传统价值链分析不相容。因此,我们强调扩展价值链分析的重要性,使价值链分析不但要从顾客角度作分析,也要包括从社会角度作的分析。下面是温室气体排放得以下降的成功例子。这些企业排放问题贯穿在全部价值链之中。降低排放,从采购阶段开始,继而涵盖内部加工阶段,最后及于包装和发运等下游工序。下面的例子说明为什么这些创议在传统的价值链分析中不可行,但是当把分析的模式扩展到包括降低温室气体排放时,却行之有效。
FedEx Kinko's提高了耗用纸张原料中回收纸的含量,从而大大地降低了它的碳踪迹。这一环保措施,每年节约的木材约达18,850吨之多。从传统的价值链分析的观点来看,消费者对再生纸张用于复印,不持反对态度,似乎也是漠不关心的。从消费者的观点来看,这显然是非增值的举措,应该不予采用。然而,当把价值链扩展到追踪温室气体时,这一举措就应该付诸实施,因为它能够大量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同时降低成本。
Green Mountain咖啡公司投资大量资源,用再生纸制造成本高昂的杯子。这种杯子能够自然分解,不会象聚苯乙烯泡沫塑料或塑料杯子那样对环境造成损害。然而,喝咖啡的老顾客,可能对于生产咖啡或弃置用过的咖啡杯给环境造成的破坏不屑一顾,不愿支付为了保护环境而发生的额外的成本费用。
通过上面所举的例子,我们对一些实例作了调查。根据传统的价值链分析方法,有一些决策被认为“欠佳”;但当把温室气体因素考虑进去时,看法却有了变化。很有必要把人们的行动对环境所产生的影响纳入传统的经济分析之中。只有这样,经理人员才不会把有利于生态的决策,与经济上的合理性对立起来。
(三)将碳踪迹纳入决策分析的基本框架通过上述讨论可见,把碳排放纳入价值链,会影响决策的优化。
图1列示了顾客的价值和企业的盈利性的传统的分析方法。图中的水平维度表示顾客的价值,另一维度表示企业的盈利性。每一项维度都分为三类:正面(在图中以“+”号表示)、中性(以“0”表示)和负面(在图中以“-”号表示)。正面类指的是企业的利润或对顾客的价值有所增加。同样地,负面类指的是企业的利润或对顾客的价值有所减少。
企业盈利和顾客价值这两个因素,有9种可能的组合;在图1中各列示于一小格。这些小格可以分为四类:“差(Bad,B)”“不明朗(Ambiguous,A)、“中性(Neutral,N)”和“可取(Desirable,D)”。图中属于“差”类的,有3个小格:它们或是在企业盈利和顾客价值这两个方面都“差”、或是在这两个方面中有一个属于“负面”另一个属于“中性”。图中属于“不明朗”类的,有2个小格:它们在一个方面属于“正面”、在另外一个方面属于“负面”。图中属于“中性”类的有1小格,它在两个方面都是“中性”。图中属于“可取”类的有3小格,它们或在两个方面都属“可取”、或在一个方面属“可取”而在另一个方面属“中性”。按照这一传统分析方法,我们可以预见,管理当局将采纳所有属于D类的建议,而不会采纳任何属于B类的建议。对于属于A类或N类的建议,管理当局的态度未必明朗,需要在企业盈利和顾客价值这两个方面,进一步权衡得失、决定取舍。结果是,有些建议会被接受,另一些建议则会被摈弃。
在做如上分析时,环境影响的因素始终不在考虑之列。因此,这种分析框架并不能促使企业在对付排放问题上作出努力。为进一步说明采用这一分析框架可能作出欠佳的决策,我们把另一要素(碳排放量)增列为决策模式的第3个维度。这第3个维度也分为3类(正面、中性、负面)。把这第3个维度添加到图1上,就形成了图2。
添加一个维度的直接结果是,在图2中显示了上、中、下三层平面。在这三层平面上,列示决策情况的小格从9个增加到了27个。请注意,图1对应于图2中层的那个平面。这一平面上所列示的各个小格,意味着各建议项目对碳排放的影响属“中间”性质。在下面两个段落中,我们将从对这一层平面的讨论出发,进而讨论上层和下层的两个平面。这上、下两层平面,分别表示当各项目对碳排放带来了正面和负面两种影响时,对它们的评价分类。
图2中的上层平面,是把各建议项目对碳排放没有影响的情况,转变为对碳排放有正面影响(也就是使碳排放得以降低)时,对决策所带来的结果。请注意这一转变对某些小格带来的变化。在中层平面上原先属于“可取(D)”性质的3个小格,在上层平面上仍然保持“可取”不变。然而,在中层平面上原先属于“差(B)”的3个小格,却转变为“不明朗(A)”了。其原因是,它们在三个维度中,有一个(即碳排放)处于“正面”性质,因而不能断定它完全属于“差”的性质。最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层平面上原先属于“中性(N)”的一个小格,现在不但不再属于中性。反而变为“可取”的了!两个原先归为“不明朗(A)”类的小格,其“不明朗”的性质未变。
与此相似,图2的底层平面,是把各该建议项目对碳排放没有影响的情况,转变为对碳排放有负面意义(也就是各该项目的实施会增加碳排放量)时,对决策所带来的结果。此时,先前列作“差(B)”和“不明朗(A)”的小格仍维持原先的分类,而先前被列作“可取(D)”的小格则转变成为“不明朗(A)”了。还有,在中间层次的平面上被列作“中性(N)”的一个小格,现在却应被定性为“差(B)”了,因为这个小格在一个维度上被列在负面,在另
两个维度上则都被列作中性。
总之,我们可以看到,把碳排放量列为决策的一个要素,会使决策过程的不明朗程度有较多增加:图中出现“不明朗(A)”的小格,从22%(即图1中的9个小格中占了2个)增加到44%(图2的27个小格中占了12个)。不明朗程度增加的原因是,表示断然态度(B和D)的小格的比例有所减少,这两种断然态度从原先的各占三分之一减少到各占约四分之一。这一变化,也在情理之中:不明朗程度必随复杂程度的增加而增加。
在实务上,分析要素的扩展将促使经理人员对其决策重新作出评价。某些原先采取的行动(属于“可取(D)”类的小格)可能转变为“不明朗(A)”类。与此相似,某些原先不予考虑的行动(属于“差(B)”类的小格),现在可能转变为“不明朗(A)”类,应予重新考虑。此外,某些原先认为在“两可之间”的行动,现在却转变为应予采纳或拒绝了。因此,完全有必要对决策范式重作一番审视。
上述框架概括了把顾客价值明确地添加到获得“低排放、高盈利”的考量范围之中的分析方法。以航空公司新一队飞机更新老机队为例来说明。建立新的一队波音787飞机需要大量投资,因而短期成本昂贵,但效率较高、温室气体排放量较少。这一决策,在于盈利和降低排放之间的选择。把顾客的观点也纳人为决策的一个因素,对于将机队升级是否有利,提供有用的见解。乘客重视安全、及时和舒适,如果机队的服务在这些方面占优势,则这一建议就会被列示于图2上面一层的右上角的小格中了。
这个分析框架不仅仅适用于个别企业,它同样也适用于扩展后的价值链中的个别项目。例如,购入用可再生资源生产的电力的价格比较高,但在整个价值链中,这个项目却能减少其上游单位的排放量。因此,以较高的价格购买用可再生资源生产的电力的做法,应该置于这个分析框架的上面一层,评为对企业有利的建议项目。
因此,为了降低温室气体排放量,企业应该把注意力集中于上述框架中的各“可取(D)”类小格。归属于这些小格的建议项目,是“伸手可及的果子”,既能降低排放量、提高盈利,又能增加顾客的满意程度。其次,要注意能够提高上述一种或两种评估建议项目的尺度,而又不致对其余尺度有负面影响的建议项目。是否存在这一类改进措施,视具体情况而定,取决于企业和所在行业当前的效率情况。
一旦所有的减排建议项目都已用罄,然而还需要进一步减排,那就需要考虑某种替代平衡的措施,在得失之间有所取舍。如果要继续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只能通过提高经营成本或降低顾客满意程度才能达到。此时,企业的顾客是否愿意为获得“绿色”产品或劳务支付比较高的代价,是评估可能提出来的减排建议项目的衡量标准。顾客对“绿色”产品支付较高代价的积极性程度,是决定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关系的有较高风险的一个因素。
四、结论:管理会计师的职责
减少一个企业的碳踪迹,涉及到计算其温室气体的总排放量、尽可能在其价值链的各个环节降低排放量并尽力减少排放量净额(通常的做法是通过贸易向外购人,以抵销本身一部分的排放量)。管理会计师是核算方面的专家,完全有责任将这方面的探索进行到底。在这一节中,我们将对管理会计师可能作出显著贡献的四个方面,作一概述。
首先,管理会计师可以帮助设计用于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各种核算方法。对排放量和排放量减少的核算,对于把它们纳入经济分析,至关重要。没有适当的核算,就不可能确定得失取舍。而且,核算错误或省略这方面的核算,势必导致得出欠佳的决策。现有的几种核算温室气体排放量的方法,应予研究并加以协调一致。
第二,管理会计师需要按本文所提出来的框架,进行“全面的成本分析(full cost analysis)”。管理会计师们对于盈利/顾客价值方面的分析,游刃有余,我们所提出的框架,要求他们把这一分析扩展到温室气体排放。本文前面一节所概述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核算方法,可以作这项分析之用。生产消费品的企业可以把它们的产品贴上标签,注明其碳踪迹的数量,促使在这方面所作的努力得以持久。迄今为止,还没有出现一种标准的核算方法,因而对其数量的计算,是一件富有挑战性的工作。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对碳踪迹的计量和列报,将会越出企业内部考核的范围,进而成为向外部读者披露会计报表的内容组成部分。
第三,管理会计师的另一专长,是发展和设计标准化的报表。这要建立一套计算、分析、核实和编制报表的程序。必须建立这样一套程序,对降低温室气体的建议项目进展和取得的效果加以追踪并作出报告。此类报告必须定期、及时编出,把被采纳建议项目的进展情况和预期的温室气体降低量以及算出的温室气体排放的实际降低量,报告管理当局。一份说明预期和实际降低量差异的报告书,能帮助管理当局对各项降低措施的效果作出评估,从而调整、修改企业降低温室气体排放量的战略。
最后,管理会计师需要提出各种新的、把环保成本直接纳入为分析因素的决策模式。在这些模式中,成本和效益的范畴,应比以前使用的模式对这两个范畴的定义更为扩大。在这些新模式中,应该充分考虑到企业并购的后果,例如购得排放碳素的发电厂会引起未来的负债。因此,传统的“净现值法NPV”需要加以扩展,其所包含的因素应该不限于资金成本和未来的经济成本和效益,应该把未来可能发生的环保方面的负债也包括在内。
篇10
【关键词】低碳;城市规划;能源;可持续发展
全球气候变化是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为有效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低碳经济、低碳城市的相关研究和实践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热门话题。城市规划可以为城市的建设过程提供有效及必要的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手段,降低城市的能耗和碳排放,因此,低碳城市规划思维应向低碳城市的创新模式、做出相关决策、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方向发展。
1 低碳城市研究现状
1.1 国外低碳经济和低碳城市的发展现状
2003 年英国在《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的白皮书中最先明确提出了“低碳经济”,低碳经济是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更少的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创造更高的生活标准和更好的生活质量的途径和机会,并为发展、应用和输出先进技术创造新的商机和更多的就业机会。城市空间作为发展低碳经济的载体,低碳城市的概念应运而生。
1.2 国内低碳经济和低碳城市的发展现状
我国是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量大国,低碳发展是中国在城市化和工业化快速推进过程中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必然选择,也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行动之一。国内学者认为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认识上的又一次重大飞跃,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全球性革命。而低碳城市就是通过在城市发展低碳经济,创新低碳技术,改变生活方式,最大限度减少城市的温室气体排放,彻底摆脱以往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和大量废弃的社会经济运行模式,形成结构优化、循环利用、节能高效的经济体系,形成健康、节约、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最终实现城市的清洁发展、高效发展、低碳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从系统论的角度,构建了低碳城市发展路径的内在关系框架,如图1所示。
图1 低碳城市发展路径系统框架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低碳城市是全球气候快速变化的挑战之应对方案,也是可持续发展计划的目标之一,其核心是发展低碳经济,并以城市空间为载体,以发展绿色交通和建筑为途径,以创新低碳技术为支撑,以转变居民消费观念为依托,从而达到最大限度地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2 低碳城市规划研究初探
2.1 低碳城市规划实践研究
2009 年公布的大巴黎计划初步构思,被称为将是有史以来最复杂的城市发展计划之一。“大巴黎计划”的整治目标是减小巴黎交通拥堵、抑制都市区无限扩张、建设景观公路、平衡地区经济和增强人与自然环境的接触等。实施的途径是以环保、低碳宗旨指导下的全面未来城市的改造: 以“紧凑性”多中心为首要原则、“均衡性”为补充原则的规划理念; 采用智能化的交通管理技术,扩大公共空间供给行人及自行车; 在能源利用方面,扩大能源利用方式的多样化和多利用可再生能源,降低巴黎对生态的占有; 居住社区规划中充分突出节能设计,重视清洁能源的利用。
我国青海省玉树州的震后重建具有独特的自然、地理、人文等特征,故其震后重建定位在低碳生态城市上。通过科学编制重建规划,应用一些创新的低碳城市规划和发展理念,造就一个具有勃勃生机的高原生态商贸城- 新玉树:即绿色建筑和节能建筑、绿色施工与建筑垃圾回收利用的比例在90%以上;绿色照明为主角和绿色产业为主业(≥80%);绿色交通优先和绿色能源自给(≥60%);清洁燃料占主导地位(≥50%);创建无线城市。目前,低碳城市的发展模式没有现成的模板,但“大巴黎计划”和新玉树的建设将为城市规划向低碳化发展的理念和方法,提供了一种新的范式,指明了方向,提供了经验。
2.2 低碳城市规划创新理念初探
城市是我国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源头集中区域。城市规划作为可以影响城市发展中的土地、能源、建筑、交通等范畴的专业,在建设低碳经济和低碳城市中有重要作用,对城市化过程中合理资源分配和使用都有协调和调整的能力。很显然,传统的城市规划理论和方法已经无法适应城市化所带来的碳排放问题,必须创新发展城市规划理论,来探索面向可持续未来的低碳城市发展模式。在城市规划领域内,需要我们从目标、动力、理念、空间、设施以及管理上6个层面更新传统思维。
(1)目标层:在目标层面上,低碳城市的发展归根结底是要服务于人的发展,即以人为本。城市规划应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生态和谐为城市发展目标。低碳城市规划应坚持城市整体规划原则,综合平衡原则,区域协调原则,低碳高效原则,因地制宜原则。
(2)动力层:在动力层面上,要结合政府发动和民众推动两种力量来推进低碳城市发展。政府应对建设低碳城市的途径和方式做宏观指导,充分结合立法和财政手段实现对城市政府规划和管理城市的监管; 民众则应选择低碳的消费模式和生活模式,达到能耗控制与减排效率最优。
(3) 理念层:在理念层面上,我国的低碳城市应该走“在发展中低碳”而非“在低碳中发展”的模式。与处在后工业化阶段的西方发达国家不同,目前的中国正处在中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阶段,能源结构以化石能源为主导,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占比高达90%,而工业化对这种能源的需求仍然在增长。经济增长对能源供给的增量需求加上能源供应结构的制约,使中国的温室气体排放峰值有可能到2035 年以后才能出现下降的拐点。中国的国情,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应该走“在发展中低碳”的模式,是符合国情和国家利益的,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精品范文
10温室气体排放现状